失独家庭问题论文

2024-10-18

失独家庭问题论文(精选12篇)

失独家庭问题论文 篇1

摘要:计划生育政策实施30多年来产生众多独生子女家庭, 由于独生子女的死亡, 产生了众多失独家庭。失独家庭的老人较其他老人更为弱势, 他们面临的养老问题也更为严峻。文章通过对失独家庭养老现状分析, 并提出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失独家庭,养老,对策

20世纪70年代我国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 产生了大量的独生子女家庭, 同时也产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失独家庭。本文将“失独家庭”定义为独生子女死亡后未再生育或收养子女的家庭。

1 失独家庭养老存在的问题

缺乏精神和心理慰藉导致对生活失去信心。在经历了丧子之痛的悲楚, 心灵饱受寝室和摧残, 步入老年的失独者面临着生活和心理上的负担, 往往容易对生活失去信心, 难以以积极的姿态投入到工作生活中去。因此除了物质帮扶, 对于失独老人的精神慰藉更是不可或缺。目前, 我国对于失独群体的心理救助机制很少, 人们不能真正的体谅失独家庭的困境甚至还存在对于他们的一些误解与歧视。孩子的去世给父母心中留下的是血一般的烙印, 所有的痛楚在他们的行为之中得到深深印证———他们躲亲避友, 尤其是在节假日, 当其他家庭享受着天伦之乐时, 他们却与孩子阴阳两隔, 灵魂遭受着难以忍受的啃噬。失独家庭的生活秩序被打乱, 他们将自己绑在一起, 疏远他人, 与社会隔绝, 害怕刺激、孤独, 悲痛欲绝、痛不欲生, 对生活失去了希望。

缺乏相应的医疗保障和社会养老保障。随着失独父母年龄的增长, 失独父母的身体机能、心理功能已日渐衰退, 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 对生活护理、医疗服务以及日常生活照料的各种服务需求与日俱增。失独父母失去了中国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 养老成为失独父母面临的最现实的问题。即使失独老人寄希望于养老院养老, 监护人签字、高额的护理费用以及见到其他家庭团圆触景伤情等问题也会使失独家庭望而却步。

2007年, 人口计生委、财政部联合发出通知, 在全国开展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扶助制度试点工作。《通知》明确规定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后未再生育或合法收养子女的夫妻, 符合相应条件的, 由政府给予每人每月不低于80元和100元的扶助金, 直至亡故为止。随后, 各地区根据实际制定了不同的扶助实施标准。但如今物价高涨、看病难看病贵, 面对失独者碰到的各种实际难题, 200~300元的扶助金多少显得有些杯水车薪, 并没有从根本上帮助失独者解决养老、医疗等重大困难。

2 失独家庭养老问题的原因分析

失独家庭养老之所以存在这些困境, 养老制度不完善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现代社会的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模式, 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我国传统家庭养老模式。但是这两种模式并没有做到完全融合, 在一些情况下, 将失独老人排斥在外。我国关于失独家庭养老的法律法规不完善, 这也导致一系列问题, 例如一些失独老人进入养老院时会有程序性的门槛, 没有监护人的签字不能入住养老院。

3 失独家庭养老的对策

面对失独家庭养老所出现的一系列问题, 要从多方面, 全方位的解决, 要把政府管理和社会帮扶相结合。在失独家庭的养老问题上, 政府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首先, 政府要设立失独老人专项帮扶资金, 对不同需求的失独老人提供不同的服务。其次, 政府应该根据当地的经济情况, 制定相应的救助标准。一些贫困地区, 应加大对失独家庭的关怀扶助力度。再次, 应完善立法制度, 让失独家庭养老有法律的保证。政府应针对失独家庭的特殊情况制定专门的措施, 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

社会在失独家庭养老问题方面也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一方面, 国家相关政府部门要从政策方面支持, 为他们提供各种相关的保障, 重点解决这些家庭的养老和医疗困难, 使失独人群老有所养, 病有所医。另一方面, 构建失独家庭社会救助体系, 呼吁和集中民间团体和非营利性组织加入到扶助失独家庭大军之中, 为失独家庭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这样不仅仅在物质生活上给予他们帮助, 更重要的是可以带给他们精神上的慰藉, 让他们老有所依。通过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使这些失独家庭老人在社会的关爱中找到心灵的慰藉, 安度晚年。

在失独家庭养老的问题上, 除了经济救助, 精神扶持也很重要。这就需要政府和社会共同努力, 从精神层面上帮助失独家庭老人走出失去孩子的阴影, 更好的享受晚年时光。目前, 针对“失独家庭”的精神关怀主要由民间自发的互助团体来承担, 而民间团体具有一定的随机性与不稳定性。国家应该尽早建立失独家庭的数据库, 有助于将更多的失独家庭纳入关怀体系之中。社会慈善机构应该协助成立民间社团, 在运行经费、活动场所等方面提供社会资源。同时, 政府要组织相关部门对失独家庭老人开展心理辅导、义务巡诊、临终关怀等多元化服务。在政府和社会对失独家庭进行扶助的同时, 失独家庭也应学会自救。在养老保障不足的状况下, 失独家庭可以抱团自救, 如通过网络联系在一起, 形成自我支持力量。

总之, 失独家庭养老问题是当前社会养老问题的重点问题, 解决好失独家庭养老问题, 使这些失独家庭老人能够安度晚年, 乐享人生, 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必须解决的课题。

参考文献

[1]李洁.浅谈养老机构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国民政, 2007 (4) .

[2]仇志娟.当前我国独生子女家庭养老问题探析[J].人口与计划生育, 2009 (2) .

[3]周静.“失独家庭”, 谁来抚平你的伤痛[J].法律与生活, 2012 (14) .

[4]杨宏伟, 汪闻涛.失独家庭的缺失与重构[J].重庆社会科学, 2012 (11) .

[5]阿峻.失独家庭的困境[J].浙江人大, 2012 (10) .

[6]冯涛.简论失独老人的养老问题[J].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 2012 (10) .

[7]浮萍.失独者:无法抹去的悲恸[J].社会热点, 2013 (1) .

失独家庭问题论文 篇2

黄塘村委会卢耀强家庭属于计生失独家庭,乐平镇计生协会了解到卢耀强今年8月底交通事故造成左腿行动不便。

20日下午,乐平镇计生协会秘书长和志愿者来到卢耀强家,为他们送上了慰问金及慰问品,并详细询问了卢耀强的病情、生活以及目前急需帮助解决的困难,鼓励他要坚强生活,树立乐观自信的生活观念。

一声问候,两句细语,谈话时洋溢了无处不在的浓浓情意。

卢耀强家庭对党和政府的关心和照顾非常感动,对乐平镇计生协会的慰问表示感激。

失独家庭养老问题及对策研究 篇3

[关键词] 失独家庭;失独者;养老问题;社会保障

【中图分类号】 D6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3-076-2

近年来,一个特殊的群体——“失独家庭”走进了人们的视野。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和社会生存风险的增高,我国失独家庭数量也明显增加。据专家推测,我国每年新增7.6 万个失独家庭,全国失独家庭超过百万个。失独家庭是指已婚妇女年龄在49岁以上﹑夫妻双方只生育过一个子女﹑且现无存活子女的家庭。由于中国目前的养老模式是以家庭养老为主,失独家庭的老人由于子女的离去,除了老年丧子的孤苦外,如今更面临着疾病、养老等一系列现实难题。

一、失独家庭的现状

(一)失独家庭缺乏精神慰藉而对生活失去信心。失独家庭是家庭空巢化的一种特别类型。我国现在已经处于一个老龄化的社会。失独家庭在经历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痛后,失独者面临着生活和心理上的负担,他们往往对生活丧失了信心,无法以积极的姿态投入到生活中去。他们响应国家政策实行计划生育,却在中年面临家庭的突然变故,子女突然离开他们,然后他们已经错过了生育的最佳年龄,给他们的人生带来了无法弥补的伤痛,即使他们中有的家庭生活富足,但伤痛却无法释怀。他们每天痛不欲生,对生活没有任何希望,觉得自己老了无人送终。因此相对于物质帮助,失独老人对精神慰藉更加迫切。

(二)失独家庭缺乏有效的医疗和社会养老保障。2001年12月份出台《中国计划生育条例》第27条规定:独生子女发生意外伤残、死亡,其父母不再生育和收养子女的,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给予必要的帮助。2007年,人口计生委、财政部联合发出通知,在全国开展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扶助制度试点工作。《通知》明确规定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后未再生育或合法收养子女的夫妻,符合相应条件的,由政府给予每人每月不低于80元和100元的扶助金,直至亡故为止。然后每月100员的扶助金对于很大部分丧失劳动能力而又年老多病的失独者而言是杯水车薪的,他们面临的养老问题也是迫切需要得到解决的。随后,各地根据地区实际制定了不同的扶助实施标准。但是如今物价高、看病又贵又难,使他们在面临这些实际问题时,感到无能为力,200~300元的扶助金有时显得有些杯水车薪,这些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养老、医疗保障的需求。

二、失独家庭养老的对策

(一)建立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关怀机制。首先是提供物质帮助。针对失独家庭,现行的国家计生特别扶助政策,对独生子女伤亡家庭进行补贴每月每人两至三百元,对于绝大多数失独家庭而言只是杯水车薪,无法从根本上去解决他们在生活中面临的多数问题。因此,政府部门需要进一步完善失独帮扶政策,对失独家庭提高补偿补助标准,并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普惠性。在养老方面,国家应该建立失独家庭关怀基金及建立失独养老院,让失独者能够得到更多物质帮助的同时,他们能够聚在一起相互慰藉,相互关心,使他们能够安享晚年。

其次是精神关怀。很多失独者常常把自己封闭起来不愿再接触社会,使他们的心理变得更加脆弱和敏感。因此,一是对失独者的心理方面进行研究,对其进行科学的心理干预,比如开展专业的心理辅导、临终关怀等服务;二是成立专门的公益组织,召集志愿者,定期为他们提供一定的服务和帮助,陪他们聊天,帮助他们摆脱心理困扰;三是成立失独者互助联盟,让失独者之间能够互相帮助,精神得到慰藉,更好地融入到城市生活中去。

(二)完善失独家庭的养老制度。在我国,政府一直承担着社会养老保障的主要责任,主导着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我国已初步建立起由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组成的养老保险体系,在建立覆盖城乡的养老保险制度方面取得较大进展。但是,由于我国的社会保障体制遵从的是二元化的结构模式,城乡之间的差距较大,不利于城乡的统筹发展,这就导致农村的失独家庭,由于他们居住分散,数量也没有城市多,同时没有稳定的收入,得到的关怀也少,因此需要政府对农村的失独家庭要采取更多的关注。

失独家庭养老制度建设迫在眉睫,失独是我国计划生育实施以来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民政部门目前所采取的办法是,如果一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失去了孩子之后,当他们老了之后,参照现有的“三无”老人对他们实行照顾,来解决他们的部分问题。这显然对他们是不够的,随着社会福利制度的不断完善和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即使失独家庭作为三无老人,也应该增加更多的福利,让他们得到更多的关怀,使他们能够不为生计发愁,安详晚年生活。

(三)综合利用社会资源。一是在社区中展开相关工作。家庭养老一直是中国自古以来的传统,然而失独家庭由于失去子女,在年老后得不到相应的照顾,社区可以开展居家养老服务,为居住在家中的失独老人开展相应的服务,对他们提供生活照料、医疗康复和休闲娱乐等服务,使他们能够得到一定的服务照料,同时也可以发展社区老年人日间服务机构,对他们进行综合性的集中服务照料,使他们能够安度晚年生活。在社区里面也可以建立“爱心储蓄银行”,鼓励低龄老人为高龄老人提供服务,老人之间形成互助联盟,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社区的生活;二是发动社会力量。社会力量是养老的坚强后盾,要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里面的作用,放宽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条件,让非营利的社会组织去关注到这个群体。例如北京市计划生育协会开展以独生子女死亡家庭为目标人群的“暖心计划”,为其提供养老保险、意外伤害事故保险、意外伤害医疗保险、残疾保险、烧伤保险以及女性重疾保险,重点解决这些家庭的养老和医疗困难,真正保障了这一群体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同时,安康计划和服务计划与暖心计划相配套,对没有发生意外理赔的家庭提供体检等服务,最大限度加大保障力度。除了经济扶助之后,还可以针对有生育意愿的夫妻给他们提供生育方面的咨询,也可联系儿童福利院完成他们的儿童收养的意愿。对于农村地区的失独老人,由于他们居住比较分散,我们应提供相应的养老和医疗方面的保障,使他们能够安度晚年。

三、结语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养老问题越来越突出。失独家庭作为空巢家庭的一种特殊类型,是社会政策、社会观念、社会风险共同作用的结果,他们所面临的问题需要多方面合力解决。我们通过国家、社会、社区、社会组织共同努力,改变家庭养老的传统模式,完善社会化养老和救助机制,合力帮助他们在社会的关爱中找到心灵的慰藉,使其能安度晚年。

参考文献:

[1]宋强玲.失独家庭养老问题及对策研究[J].社会民生,2013,(05).

[2]胡叠泉,邢启顺.失独家庭养老的社会保障体系建构[J].三峡论坛,2013:76-79.

[3]谷彦芳.构建城乡养老保险制度统筹衔接机制[J].中国财政,2012,(6).

[4]黄来盛,曾凤林.关爱“失独家庭”构建多元关怀体系[J].光华时报.2013,(3).

[5]卫生部.2010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J].全国人口与计生舆情周报,2012,(42).

作者简介:向瑜(1987-),女,汉族,四川达州人,硕士,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研究方向:社区及学校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介入失独家庭问题研究 篇4

“失独”家庭是指一个家庭中夫妻双方只生育了一个子女, 子女因为疾病或意外事故死亡后, 夫妻双方因为年龄、生理等原因不能再次生育, 同时又没有合法领养一个孩子的核心家庭。计划生育政策实施30多年以来, 为抑制中国人口的快速增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我国社会在充分的享受计划生育政策带来的人口“红利”的同时, 也产生了一系列的副作用, 其中, “失独”家庭的不断增长便是其中的问题之一。独生子女家庭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他们却在中年之际痛失子女, 成为“失独家庭”, 遭受着精神和经济上的种种困境。根据2012年05月09日《广州日报》的报道, 全国失去独生子女的家庭数量大约为100万, 同时, 我国每年新增的失独家庭就有7.6万个。随着“失独”家庭问题的日益显现和媒体的大量报道, 全社会开始广泛的关注“失独家庭”。

2 社会工作介入失独家庭问题的可行性探讨

经调查研究发现, 为失独家庭提供的社会工作服务非常有限, 与失独家庭对社会工作服务的强烈需求形成鲜明对比。专业社会工作介入失独家庭问题十分必要, 也是可行的。

第一, 社会工作能够介入失独家庭问题领域。社会工作不仅可以解决宏观领域的社会问题等, 中观领域涉及到的社区问题等, 而且可以解决涉及到个人与家庭等微观领域的问题。失独家庭问题从宏观层面讲一个社会问题, 在中观上它涉及到社区基层组织的问题, 而从微观上讲, 涉及到每一个失独老人和失独家庭。因此, 失独家庭问题可以成为社会工作介入的领域。社会工作通过预防、调适、改善和发展等手段, 可以解决个体和环境的适应问题, 促进个体潜能的恢复与发展, 促使个体的社会功能得以发挥。

第二, 社会工作能够系统地解决失独家庭问题。失独家庭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 需要联合多学科和多部门来解决。社会工作利用社会学、管理学、心理学、政治学、统计学等学科知识和技巧, 运用专业方法, 调动社会资源, 帮助个体、家庭乃至社会解决相应问题。直接的社会工作方法主要有:个案社会工作、小组社会工作和社区社会工作。社会工作充分尊重案主, 以人为本, 以案主的需求为中心, 有着坚实的科学理论基础, 并有一套完整的工作计划和工作过程, 体现了其科学性、专业性。三大直接社会工作方法遵循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维度来个体遭遇的问题, 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工程。

第三, 政府对社会工作的认可, 并且大力推动其发展。要充分发挥社会工作在建设和谐社会中的作用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与推动。社会工作在中国大陆开展以来, 党中央充分认可了社会工作在社会服务与社会福利实施和推进中的作用, 十六届六中全会更是以纲领性文件的形式认可和确立了社会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社区基层社会组织也十分欢迎和需要社会工作者, 社会工作开展也充分证明了其存在的必要性。党中央和政府部门对社会工作的肯定, 成为社会工作介入失独家庭问题的坚实后盾。

第四, 社会工作介入其他相关领域的成功经验, 提供了现实依据。任何工作的开展不仅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 更离不开丰富的相关经验。目前, 中国大陆的社会工作已经成功地介入了社会服务的各个方面, 如赵素燕对单亲丧偶母亲开展社会工作介入,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孙唐水发表的《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老人问题的对策探讨》一文, 介绍了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老人问题的对策和具体操作。这些成功的经验对于介入失独家庭问题具有宝贵的借鉴意义。

3 社会工作介入失独家庭问题的途径

社会工作介入失独家庭问题, 关键在于在社会工作服务的需求与社会工作服务的提供之间架起一道桥梁, 这样的一道桥梁就是社区社工服务站。要把这道桥梁建设好, 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 在社区建立社会工作服务站, 创造服务平台。由区 (县) 牵头、街道办事处和乡 (镇) 政府主力承担, 筹措专门资金、制定相应政策为建立社会工作服务站提供政策和财政支持。争取在每一个街道、乡镇至少建立一个社会工作服务站。每一个社工服务站至少配备一名专业社会工作者, 专门负责解决失独家庭问题。

第二, 组建一支专业人士和志愿者相结合的专门队伍。鼓励和吸纳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到社区就业, 补充队伍中的专业社会工作者。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在社会工作服务站的岗位上可以充分利用专业方法和理念开展工作。也可以对现有社区工作人员进行社会工作专业化培训, 填补专业人士的不足。在现有的社区工作人员中挑选一至两人进入社会工作院校, 进行社会工作专业理念及方法的培训。至于志愿者队伍, 可以从社区内的居委会干部、乡村干部、社区内的师生、其他有愿意的人员以及社区外的人员里面招募。

第三, 以某个社区为点, 带动区域内社区社会工作服务的发展。可以在某个社区开设社工介入失独家庭问题的服务试点, 建立成熟的工作模式后, 逐步向全区推广。派遣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入住试点社区, 为其提供技术支持, 帮助开展社工介入失独家庭问题的工作。在合作过程中, 由专业人员手把手教社区工作人员或相关人员如何开展社会工作, 培养了社区工作人员, 提升了其开展社会工作的能力。同时, 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 也培养了失独家庭的自助和互助能力。

第四, 政府和社会要大力支持, 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社会工作事业的发展, 离不开社会工作者和相关人士的工作热情和无私奉献, 也离不开政府和社会的肯定与支持。社会工作服务要持久地开展下去, 并且产生良好地社会效应, 政府和社会的政策指导、财力和物力的支持是不可或缺的。当然, 政府在此过程中还应当承担起组织协调者的角色。

4 社会工作介入失独家庭问题的具体操作方法

第一, 宏观层面, 社会工作介入失独家庭问题需要从政策体制方面着手。目前, 国家和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社会保障政策, 但没有针对失独家庭的相关保障政策。所以, 社会工作应该倡导、呼吁政府在这方面建立和完善相关政策, 使政策能够惠及到失独家庭。另外, 要加大失独家庭的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的投入, 使他们能够感受到享有真正的公平对待。失独家庭为抑制中国人口的快速增长做出了巨大的牺牲, 为我们国家的健康发展特别是和谐社会的构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为他们提供应有的照料是社会公平的最好体现。

第二, 中观层面, 社会工作介入失独家庭问题是在基层组织中开展的。社会工作利用社区工作中间的社区动员, 为失独家庭成员提供生活照料、亲情慰藉、生病照料、安全问题等方面的帮助。社会工作者通过整合社区所有资源, 组织发动居民互助, 组织失独家庭成员互助, 发动社区居民帮助失独家庭。目前, 社区可利用的资源越来越丰富。首先, 交通条件和通信条件得到极大的改善, 居民之间的联系非常方便。这些条件的改善对于组织居民开展社区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其次, 人力、物力等资源日益丰富。社区除了居民之外还有许多社区组织, 如学校、医院、企业等。社会工作者在社区工作中充当资源调动者的角色, 调动一切可以调动起来的人员为包括失独家庭提供帮助。当然, 失独家庭自助互助也是一种很可行的方式, 可以组织年龄相对偏小的失独老人帮助年龄比较大的失独老人, 身体素质比较好的失独老人帮助身体不太好的失独老人, 家庭条件相对较好的失独老人帮助条件相对较差的失独老人。

第三, 微观层面, 社会工作运用了个案与小组工作方法介入失独家庭问题。失独家庭成员的心理问题、认知问题、行为问题、家庭问题等都可以通过社会工作的介入得以改善。社会工作者有很多方法和技巧来介入失独老人可能遭遇的问题。在个案工作中, 社会工作者可以起到问题咨询、心理辅导、资源筹集、社会功能恢复等作用。现有资料显示, 很多失独家庭成员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 所以个案工作介入是十分必要的。失独老人及家庭所遭遇的问题, 也可以用小组工作来解决。针对失独老人的特点, 可以运用小组工作方法中的治疗模式、互动模式、小组中心模式等。

参考文献

[1]牛玉林.新农村建设中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作用[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08, (1) .

[2]王思斌主编.社会工作概论 (第二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8-19.

失独家庭调研报告 篇5

一、我市失独家庭的现状

3、精神状况。失独家庭成员因丧子打击失去了精神依靠和寄托,常常选择自我封闭,拒绝与社会接触,内心孤寂,处于社会的边缘化。这个群体的年龄大部分在50岁左右,女人的这个年龄基本上很难再生育,而男人再生育的机会相对大一些。因此,相对而言失独家庭中女性受到的伤害更大、更深。同时我们发现有原配偶陪伴的失独者的精神状况明显好过丧偶尤其是离婚失独者的精神状况,而再婚重组家庭的失独者精神状况相对又有所好转。相对而言城镇失独家庭的精神创伤更大,对精神帮扶的需求更迫切。

二、我市失独家庭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1、主要问题 ⑴经济收入偏低。据调查,一半以上的失独家庭收入达不到当地的平均水平。尤其是农村失独家庭没有任何稳定的经济收入来源,主要依赖计划生育特别扶助金、政府救助(城乡低保、五保供给)等方面来维持基本的生活。城镇失独家庭除部分领取退休金的有较为固定的经济收入外,其他失独家庭的经济状况跟农村失独家庭相似。独生子女因病去世的家庭经济困难问题更为突出,这些家庭在支付大量医药费后陷入经济困难,占到所有返贫家庭的50%以上。⑵精神创伤极大。失独家庭的精神创伤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来源于内在创伤。在经历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痛后,失独老人失去了精神依靠和寄托,心理变得脆弱和敏感,容易陷入精神抑郁,甚至导致更加严重的心理疾病。另一方面来源于外来创伤。一些人把失独者视为不祥之人,他们所给的东西也被视为不祥之物,这种来自社会的歧视和不公平对待无疑更刺痛了失独老人的心。因此,相对于物质帮扶而言,失独老人的精神慰藉更为迫在眉睫。⑶养老就医极难。调查显示,失独家庭普遍存在患病率较高、生活资源缺乏、养老困难等特点。“我不怕死,只怕老,只怕病。”这是我们走访调研时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如何养老就医是他们面临的最现实的问题。在传统的居家养老模式下,那些行动不便、生活不能自理、经济条件不好的失独家庭,尤其是这一类的农村失独家庭,养老就医更是个大难题。医疗开支让他们原本贫困的生活雪上加霜,他们还常常面临无人办理正常医疗住院手续和术后无人照料等问题。

2、产生的原因 ⑵社会关怀不够。目前,我市还没有建立针对失独家庭的专门养老服务机构,也没有关爱失独家庭的社会和民间组织。随着失独家庭在日常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康复、护理等方面需求的日益增长,公益服务事业和社会养老工作明显滞后。⑶自我激励不够。主要体现在失独家庭无法走出丧子之痛的心灵创伤,丧失生活信心,无望开创新生活。失独家庭在生活中往往会面临诸多正常家庭无法想象的困难,据调查,70—80%的失独父母存在精神创伤或心理障碍,近半数患有抑郁症。丧子之后,他们的精神极度敏感和脆弱,恐惧一切节日和聚会,极力躲避世俗人伦,常常处于压抑和自闭之中,无法积极地投入工作和生活,特别是城镇失独家庭。

三、关于解决我市失独家庭主要问题的建议 独生子女家庭,是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积极践行者,对降低人口出生率、抑制人口过快增长作出了重大贡献。失独家庭的出现是实行独生子女政策不可回避的社会问题,可以说是政策所迫、意外所致、生理所限。帮助失独家庭解决生活困难,化解心理障碍,既需要有国家政策法规的保障、政府的帮助,还需要全社会的关爱。为此,我们建议:

1、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一是完善生育政策法规。建议考虑放宽“单独生两胎”的政策,增强家庭的抗风险能力,减少失独家庭的发生机率。在生育政策法规的出台上,给予所有失独家庭相应的扶助,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失独家庭帮扶对象的年龄划分。建议政府出台关爱失独家庭的相关政策,明确享受对象、享受标准、负责部门、审批程序、资金筹集与发放管理等基本内容。二是建立健全对失独家庭的养老机制。根据大多数失独家庭养老的实际,建议政府加大养老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增强服务功能。根据我市财政收入状况和上一的物价上涨指数,提高失独家庭特别扶助金标准。由政府为失独家庭购买养老保险,以保险形式为失独家庭养老提供最重要的保障。相关部门齐抓共管,用足用活现有政策,建立相关社会资源向失独家庭适当倾斜的政策体系。人社和卫生部门参照五保、低保、残疾人标准,给予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失独家庭成员免费享受医保和养老保险待遇。民政部门参照“三无”和“五保”老人待遇,将年满55周岁的失独女性和年满60周岁的失独男性优先纳入五保供养、城乡低保救助范围,尤其是对患有疾病、无生活来源的失独对象,更要适当放宽年龄限制,通过采取分散与集中供养的方式解决他们的生活问题。卫生部门出台看病就医的特别扶助政策,定期为失独老人提供免费健康检查和亲情护理服务。三是定期发布失独家庭的权威数据。建议加强对失独家庭的信息统计工作,建立包括所有失独者在内的失独家庭数据库,定期面向社会公布权威统计数据,并及时更新,为政府解决这一问题提供科学依据。建议同时建立失独家庭健康档案。明确记录每个失独家庭成员的健康状况,与卫生医疗机构协调,根据每个人的病情有针对性地开展医疗服务。

2、建立健全失独家庭社会公益服务体系。一是建立“失独家庭社会关爱救助”机制。建立网络心灵驿站,通过开辟失独家庭网站专栏、建立失独者qq群等形式,面向社会定期开展政策宣传、信息咨询和心灵交流等活动,为失独家庭搭建一个及时、便捷的现代化网络交流平台,引导全社会共同关注失独家庭,营造人人尊重、关爱失独家庭的社会氛围。同时,组建志愿者服务队,定期为失独家庭做义工,帮助失独家庭解决生活上的困难。二是建立社会公益组织和民间资金共同参与机制。建议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吸纳民间资金参与失独家庭养老服务事业,建立失独家庭关怀基金,成立社会养老爱心机构,鼓励社会兴办养老院和专门的失独家庭老年公寓,形成政府补贴引导、社会广泛参与、多元化集资的失独家庭养老服务长效机制,切实推进养老服务的社会化进程。三是建立多部门帮扶的联动机制。帮扶失独家庭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经济扶助、医疗救助、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等多个领域,绝非一个部门的事。充分发挥计划生育协会、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帮扶优势,积极开展关爱活动,帮助失独家庭走出精神低谷、重拾生活信心、提高生活质量。尤其要充分发挥妇联组织特色优势,针对失独母亲这个新弱势群体中特殊人群的现实问题,积极开展关怀失独母亲公益活动。

3、积极引导失独家庭重拾生活信心。一是开展精神慰藉。建议设立心理咨询公益岗位,充分发挥(村)社区的基层工作者和民间公益组织志愿者的积极性,对他们进行心理干预培训,指导他们定期与失独家庭成员进行科学的心理干预,比如开展心理辅导、义务巡诊、临终关怀等多元化服务,一对一帮助他们排解心理压力和痛苦。二是鼓励并帮助失独家庭重新构建完整家庭。对于尚处于生育期且有生育意愿的失独家庭,开展“再生育”服务。除帮助他们办理相关生育证件外,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和技术服务机构、医疗卫生机构还可以为其免费提供生理检查、优生监测等相关生育信息免费咨询和检查服务。遇到本级医疗部门解决不了的难题,应积极联系上级医疗部门,免费提供实验室检查、试管婴儿培育等系列生育信息咨询服务。对于失去生育能力,愿意收养子女的失独家庭,开展“重组家庭”服务。民政局、公安局和人口计生委积极协调,主动提供有关收养信息,优先安排收养福利机构儿童,对失独家庭在办理合法收养手续、婴儿入户手续时实行特事特办,繁事简办。三是积极引导和鼓励失独家庭参加社会活动。引导失独家庭、有特长的空巢老人组建各种文体队伍,开展文体活动,锻炼身体、陶冶情操,娱乐身心,融入社会,用丰富多彩的文体生活来冲淡他们的记忆伤痛。失独家庭调研报告

(二)在**区的城乡低保家庭里面,存有这样一类群体,他们年龄在49岁以上,疾病或意外却让他们遭遇独子夭折的厄运,在经历了“老来丧子”,已失去再生育能力,只能独自承担养老压力和精神的空虚。他们都曾不惜牺牲个人利益,为国家计生事业做出贡献,而今却面临老无所依的困境。**区民政局一直对这一群体深感同情和关注,今年6月上旬,该局深入社区、村组入户走访,对低保失独家庭生活状况进行了调查了解,现将相关情况整理如下:

一、低保失独家庭生存现状 表面上看,没有孩子是失独家庭和普通家庭的唯一不同,但实际上,失独引发了一种连锁反应:失去独生子女后,孩子的母亲通常已经过了生育年龄,只能放弃再生育;夫妻之间产生矛盾,家庭瓦解;为了逃避有关孩子的一切邻里家常,一些失独父母切断与亲朋好友的联络,找到一个陌生的地方苟活;无配偶的主要投靠亲友或独自居住,有的甚至连进养老院、上手术台,都找不到儿女为自己签字„„经过调查摸底,我区城市低保家庭里共有19户失独家庭,其生活质量低下,其家庭现状可以归纳为四类: 第二类是因重病重残丧失劳动能力,养老堪忧的家庭。此类型家庭有2户,以**街道**社区的**为代表,此人今年64岁,智力三级残,患有严重胃病,无生活自理能力,其丈夫陈群岩,70岁,患有严重的哮喘、心肺病,其独生女儿**智力一级残,于2013年元月死亡,目前两老仅靠低保金艰难度日。他们的共同点是,因病因残等原因基本没有劳动能力,独生子女的去世使他们不仅失去了生命的传承,更失去了生活的依靠,和最基本的赡养保障。第三类是中晚年丧子,因悲痛阴影相互埋怨、丧失生育能力而感情破裂离婚,晚年越发孤寂和贫困的家庭,此类家庭我区共有11户,占到了总数的58%,以**街道**社区的**为代表,此人今年54岁,女,1984年5岁的儿子**溺水而死,因为响应计划生育号召而实行一胎结扎手术的她因不能再生育,其丈夫与其离婚,现孤身一人无依无靠,身体多病,丧失劳动力,仅靠低保度日。第四类就是夫妻在独生子女去世后,相依为命艰难生活的低保家庭。此类家庭我区共有4户,以**乡**社区的**为代表,两口子现在打点零工,力所能及地解决自己的生计和养老问题,不想过多地给政府增添麻烦。

二、低保失独家庭面临的实际生活困难及期望

1、失去子女且不可能再拥有子女的精神打击,是失独家庭永远难以愈合的伤痛,也是令他们对生活失去信心,内心极度空虚的根源。失独家庭的产生是计划生育政策必然产生的结果,当初积极配合政府工作带头执行计生政策,而今遭遇痛失子女后,不再年轻的她们再无机会弥补,甚至惨遭抛弃,孤独终老。可不可能再要一个孩子?愿望很美好,现实却很残酷。作为第一批响应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人,他们中大多数人几乎与共和国同龄。很多人在失去独生子女之时,已经错过了生育年龄。按照人口学的理论,女性在49岁以前,都还有生育的可能。但打击太大,身体垮了,无法生育。可以领养吗?对于领养一个孩子,失独者大多数人并不接受,有人觉得自己已经无力再将一个孩子养大成人,“我们都要老了,要人照顾了,谁来照顾他?”有人担心养子女将来对自己不好,也有人害怕厄运会再次降临到孩子身上,“我们已经伤痕累累了,再有一丁点的打击,我们就要倒下了。”失去了孩子,情感上何去何从?通过调查走访,他们内心都渴望希望政府部门能够把失独家庭组织起来,定期组织座谈会,开展集体活动,营造精神家园。

2、日益衰老的身体、日益增多的疾病、日益丧失的劳动力让低保失独家庭缺乏由子女来作为保障的安全感。经调查,失独群中流传一句话:“不怕老,不怕死,就怕病。”“我生病了怎么办?”“我怎么养老?”这是摆在他们面前最迫切的一个问题。尽管很多家中都还有后辈,如侄子女、外甥子女、姨生子女等等,但他们毕竟不是法定义务上的监护人,也没有赡养的义务,愿不愿意照顾失独老人,情况都各不相同。就算将来有养老院肯收都不愿意去,去养老院的老人,很多都是有子有孙的,逢年过节不是被子女接回家,就是有儿孙来探望,他们只能孤零零地看着别人高兴,自己伤心掉眼泪;医疗问题,也在困扰着这群渐渐老去的失独者,没有了子女的经济支援,一旦大病来临,仅靠低保救济金,恐怕难以应付医保报销外的剩余部分。因此,他们渴望一家特殊的养老院,在这个养老院里,都是他们这种“同命人”,互相没有隔阂,有了三病两痛,也能相互关怀,相互照应。

三、关爱低保失独家庭的建议 失独家庭为国家基本国策做出了贡献,他们的老年生活应该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关爱失独家庭。

1、打造平台,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营造人人尊重失独家庭的社会氛围。贫困失独者心理往往会变的脆弱和敏感,常常选择自我封闭,不愿再接触社会,这让他们精神上痛苦不堪。我们建议一是建立失独家庭老年人养老院,让有同样遭遇的老年人生活在一起,消除彼此的芥蒂。这样既能解决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又可以让他们彼此慰藉,减轻或者消除失独之后造成的心理和精神问题;二是建议政府、各种民间组织努力营造尊重失独者的社会氛围,引导他们参加各类社区文体活动和公益活动,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强他们的归属感;三是建议乡镇、街道、成立专为这一群体维权的维权机构,保障这一群体的合法权益和人格尊严。

2、成立志愿者服务队关爱低保失独家庭。贫困失独家庭在生活中往往会面临诸多正常家庭无法想象的困难,也这是这一群体心灵脆弱的主要原因。建议政府部门要联合社会公众成立一支志愿者服务队伍,政府应预算部分经费保障志愿者的报酬。服务失独者家庭的志愿者中应有适量的心理辅导人员,志愿者除了为低保失独家庭做义工、献爱心外,在失独者主动要求或愿意接受的情况下,还应对失独者进行适当的心理辅导,尽可能帮其缓解精神抑郁、疏导心理障碍、解开自闭心结,招募适量的专业心理辅导人员加入到志愿者活动中。

3、出台政策,加大低保失独家庭养老帮扶力度。对于低保失独家庭,低保金以及低保配套救助对日益丧失劳动能力的低保失独人员来说远不足以弥补、保障他们晚年无子女依靠赡养的生活无忧,建议政府要从征收超生家庭的社会抚养费中明确一定比例用于为失独家庭购买足额养老保险、意外伤害和大病医疗保险等,让这一群体生存养老都有保障。同时社会保障部门和医疗机构要对这一群体的困难救助和惠民政策优先给予照顾。建议出台养老优惠政策。将年满60周岁、日常生活需要介助或介护的失独老人,纳入政府养老援助对象。选择居家养老的,每月可获得政府定点养老服务中心提供的上门服务。选择机构养老的,每月可获得介助介护补贴。援助标准根据市政府相关文件精神相应调整和提高。

四、我局对城乡低保失独家庭的救助探索 根据为期一个月的调查走访情况,我局细心研究,积极探索,以保障失独困难家庭对象在生活、医疗、养老等方面的基本权益为目标,根据中国共产党常德市委、常德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行计划生育特别扶助家庭关爱行动的意见》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区符合特别扶助对象的年龄界限要求,于今年6月25日出台了《关于印发〈**区失独困难家庭社会救助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率先在全市推行了贫困失独家庭救助。

1、救助对象范围: 对同时具备以下条件的失独困难家庭实施社会救助:女方必须年满49周岁(离异、丧偶的男方年龄也必须年满49周岁),且为**区常住户口的;其独生子女未婚因病或意外死亡或独生子女已婚未生育因病和意外死亡的;夫妻双方未再生育和未收养子女或夫妻离异后未再婚的;家庭经济状况符合**区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

2、救助标准: 凡符合失独困难家庭条件的,可以享受下列相应的社会救助:城市失独困难家庭生活救助按照城市三无人员的生活救助标准给予救助;农村失独困难家庭生活救助按照农村五保分散供养对象的供养标准给予救助;失独困难家庭的医疗救助,按照《**区城乡困难家庭医疗救助实施办法》,享受与城市三无人员、农村五保分散供养对象同等标准的医疗救助。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取消失独困难家庭的相关社会救助:家庭经济收入状况明显好转,且高于**区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夫妻双方离异后,再婚的一方;户籍迁移出**区的;因酗酒、赌博、吸毒等原因导致家庭贫困,通过教育仍不改正的;劳教和服刑期人员;享受失独困难家庭生活救助的对象已死亡的;其他社会救助文件明确规定取消的。低保失独家庭是在实行计划生育的背景下产生的,这些家庭为“国策”作出了贡献,这些家庭需要全社会的理解、全社会的关心,通过我们社会救助部门的努力探索,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践行好这份特殊的关爱,希望能让他们不再孤独,生活得更踏实、更有尊严。失独家庭调研报告

(三)湖南省实行计划生育30多年来,累计少出生3600多万人,节约孩子抚养费1.1万亿元。计划生育的初衷已得到实现,有计划的控制了人口的增长,使人口的增长同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适应。但,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快速来临,“失独”家庭的养老问题是我国亟待解决的问题。“失独”老人们成为一个日益放大的群体,将有可能引发一系列的家庭、社会问题。

一、农村老年失独家庭现状 天元区乡镇农村户口的老年失独家庭有37户,50人。1.年龄分布 49-60周岁的失独父母有17人,占总数的34%;61-70周岁的失独父母有15人,占总数的30%;71周岁以上的失独父母有18人,占总数的36%。2.婚姻状况 3.独生子女死亡情况 4.生活保障 现50人均享受了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金,2013年起每人每年由政府财政发放扶助金3600元。有退休工资的失独父母8人,占总数16%(其中退休工资1000元以上3人,1000元至500元4人,500元以下1人。);五保户9人,占总数18%;有农村最低生活保障金3人,占总数6%。无固定收入30人,占总数的60%。5.孙子女情况 6.居住情况 7.身体健康状况

二、数据采集说明

(一)此次调研针对的失独父母为以下几种情况 1.女方年满49周岁失去生育能力的家庭,或丧偶、离异单身年满49周岁的父亲。生育情况未违反湖南省人口计划生育政策要求。2.符合情况1的父母,曾经生育子女或收养子女,同时存活子女数从未超过两个,现在子女死亡现无子女。3.符合情况1的再婚家庭,夫妻再婚后未再生育或收养子女,子女死亡的一方任统计为失独的父亲或母亲。4.夫妻双方均未生育过,未纳入此次调研范围。

(二)数据采集方法 1.多人群调查 ⑴直接调查对象本人。入户直接向对象本人核实情况,并查看有关证件以确认年龄、户籍、子女残疾等情况。⑵向对象的邻居老人了解情况。左邻右舍比较了解情况,通过调查印证对象情况。⑶咨询对村人口情况较了解的村干部了解情况。2.调查时发放失独家庭现状调查表 数据汇总表附后。

三、现状分析 1.失独家庭越来越多 随着时间的推移,年老的失独家庭比青壮年的失独家庭只会多不会少。根据年龄分布和独生子女死亡情况分析,儿童时期、青年时期、壮年时期的独生子女占总人数比例的43%、30%、22%。意味着失独家庭不断在累积增加。43%的家庭在有生育能力的情况下却没有再生育。2.年老的失独父母形影单离的越来越多 受到失独的刺激,很多父母在心理上留下了强烈的刺激。37对夫妻中,有2位母亲出现精神异常,离家出走。更多的失独父母丧偶、离异后选择了单身独居生活。调查对象中健在的22对夫妻,仅有两位父亲是再婚。3.生活来源困难 农村失独家庭中,有退休工资的父母非常少,仅16%。大部分依靠自己在田土种稻谷和蔬菜换点零花钱,身体有残疾的父母只能依靠平时政府一点微薄的补贴和慰问。仅有6%的父母由政府接到敬老院抚养。大部人选择了夫妻独居或单身居住,其3户居住的危房还无力修缮。有12%的父母由亲戚、村中组员照顾,寄住他人家中。4.生病护理堪忧 此次调查的50人,都担心自己生病了怎么办,夫妻健在的只能互相照顾,但单身独居的老人却无法想象该如何安置。失独家庭的父母不敢病,住院的7人中,仅3人有亲戚照顾。在计划生育实施30年后,独生子女已经到了第二代,在第二代独生子女中,已经没有了兄弟姐妹,没有了姑姑、姑爹、舅舅、堂兄、堂弟这些亲戚,如果他们面临失独,在没有固定生活来源请不到护理人员的情况下,年老生病后哪来的亲戚照顾?

失独家庭的法律保护 篇6

关键词:失独家庭;生活现状;养老

一、失独家庭的现状

“失独家庭”指独生子女死亡,其父母不再生育、不能再生育和不愿意收养子女的家庭。2013年2月27日,中国老龄办发布的《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显示,中国空巢老年人口规模继续上升,2012年为0.99亿人,2013年突破1亿人大关。在空巢家庭中,无子女老年人和失独老年人开始增多,由于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的一代陆续开始进入老年期,加上子女风险事件的发生等因素,无子女老年人越来越多。2012年,中国至少有100万个失独家庭,且每年以约7.6万个的数量持续增加。

哀莫大于心死,用这句话来形容失独家庭的状况是最合适的了。他们按照我国的基本政策履行了必要的义务,只生了一个孩子,卻没有获得足够的权利保障,在变成失独者后,我国现行的法律与政策并没有具体的补偿的规定。本来,一家人三代甚至四世同堂是可以预期的,但因为出了不可预知的意外,不仅要承受没有后代的痛苦,还要饱受精神上的折磨,更可能遭遇老无所依的绝望。自己履行了国家规定的义务,却要独自承担履行义务所带来的风险,这样的规定本身显然是不合理的,也是必须纠正的。

二、目前我国对失独家庭提供的政策保障与法律支持

我国对失独家庭也并非毫无规定与政策,但有的仅是一种人道主义的关注,而不是对失独父母权利的一种赋予。根据我国2001年12月出台的《中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其中第27条规定,“独生子女发生意外伤残、死亡,其父母不再生育和收养子女的,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给予必要的帮助。”一个模糊其词的“帮助”,似乎什么都蕴藏在里面,但其实里面没有具体措施。就当前对失独家庭“暂无法律规定国家必须补偿”这一现实状况而言,就是对失独家庭的漠视。如何解决失独家庭目前面临的困境,保护他们的权利是我们应当思考的问题。

民政部副部长窦玉沛于2012年9月20日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按照现有的政策法律,如果这个家庭一个孩子,失去了孩子,到老了之后,就应该比照现有的“三无”老人。窦玉沛称:国家和政府近年来加大了养老资金的投入,民政部所掌握的彩票公益金将有50%投入养老。另外,民政部和发改委正在起草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的相关意见,意见已经基本成型,准备报国务院审批发布。

三、失独家庭救助机制的研究

1.尽快完善登记是第一步

尽快完善失独家庭的登记工作,这是解决失独家庭一系列问题的第一步,目前有关失独家庭的资料和调研不够完善,一些数据也语焉不详,没有太权威的出处。对这些家庭做基本的普查工作,包括人数、地域分布等,整理出一个基本的档案资料,这是国家进一步决策并解决问题的基础。建议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对失独家庭的情况调查,了解他们的困难与诉求,建立失独家庭信息数据库。

2.提取专款建立关怀基金

很多失独家庭面临的一个最现实的问题就是在没有劳动能力,没有工作也没有退休金,家庭没有收入来源,生活难以为继。为了解决他们生活困难问题,政府应当拨付相应的保障基金及从社会抚养费中提取专门资金,用以建立失独家庭关怀基金。国家确立基本补偿原则,各地根据当地收入和消费水平制定具体标准,是较为可行的方案。

3.建立起常态化的失独家庭精神救助机制

以社区为平台,组织或引导社会力量、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等关心关爱失独家庭,给予科学的心理干预,加强心理疏导服务。可以组织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和社会志愿者参与关爱活动,建立公益交流论坛,使有相同经历的家庭能够彼此鼓励,携手走出阴影。民政部门应成立针对“失独”家庭的专门心理咨询服务机构,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心理咨询服务,解决心理和精神上的问题,排除心理障碍,缓解他们心理和精神上的创伤。基层社区、村级组织等则应建立“失独家庭”日常关爱工作机制,为“失独者”提供心理关怀。

4.设立专门养老机构

政府应建立专门属于失独家庭的养老院或者活动中心,这样既解决了进养老院的监护人缺位问题,又免于他们受到心理伤害。建立以社区为单位的养老系统,社区提供的以归属感为主要形式的心理支持是其他养老方式无法超越的,降低失独者的精神风险。

5.鼓励失独家庭再生育或领养

对于有再生育意愿和能力的失独家庭,计生部门要及时告知相关政策,提供各种优质服务。对有领养意愿的失独家庭,民政部门要优先提供收养机会,并提供相关便捷服务。

四、结语

“中国式失独”现象有着独特的历史和政策因素,“养儿防老”是物质上的,更是精神上的。这些遭受了巨大伤痛的父母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无法从阴霾中走出来。逝者已去,过去的事情无法再改变。只是希望政府在政策上能对这些当年“积极响应生育政策”的人以倾斜,提供相应的制度保障,更希望普通人能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与温暖。

参考文献:

[1]南箐.我国失独家庭现状及帮扶对策研究评述[J].合肥学院学报.2013(3):20-21

[2]潘文嘉.“失独”群体如何老有所依[J].青年社会.2013(9)

[3]宋显,杨华祥.我国失独老人养老问题及对策研究.今日湖北.2014(1)

[4]柳志艳.勇敢地生活下去——呼唤社会关注失独者群体[J].{H}学理论.2012(02):57-58

作者简介:

失独家庭问题论文 篇7

失独家庭通常指独生子女死亡, 而其父母错过生育年龄不能再生育子女也不愿收养子女的家庭。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 我国针对特殊国情, 开始推行计划生育政策。经过30多年来的努力, 人口数量得到有效的抑制, 经济快速持续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 使我国形成独生子女家庭结构, 随着社会生存风险的不断增加, 我国失独家庭的数量也在日益增多。21世纪, 我国全面进入老龄化社会, 养老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焦点, 而失独家庭的养老问题更是迫在眉睫, 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不好, 不仅会使失去独生子女的父母晚年陷入困境, 而且也会影响计划生育政策执行, 影响社会的稳定, 影响政府公信力。

二、解决失独家庭养老问题的社会责任

( 一) 建立失独群体养老院

失独家庭最为担心的问题是“养老送终”问题, 虽然目前有不少的公办及社会养老机构, 但失独家庭很难通过这些机构来实现养老问题。首先是这类机构的力量无法满足这方面的社会需求, 而且其顾虑重重, 这些养老机构通常需要监护人的签字担保。失独家庭存在无人签字或不愿意找其他亲属逐年签字的情形。其次, 这些养老机构里还住着其他老人, 失独老人担心和这些老人在一起生活居住, 通常会涉及到子女、孙子女、外孙子女的话题, 通常也不愿意去普通的养老院。因此政府应该建立一些针对失独家庭养老的专门服务机构。还可以发挥社会群体各方的力量来充盈失独家庭养老民间机构, 可以给他们一定财力补助或政策扶持, 但同时要对他们适度监管, 既能确保他们能有一定的盈利空间长久的维持和经营下去, 又不能使他们完全沦为盈利机构, 使失独家庭最终无法享受这部分养老院的养老资源。

( 二) 通过社区养老来实现居家养老

政府对失独家庭经济上的帮扶可以在经济层面解决他们养老的后顾之忧, 然而失独家庭在精神上承受的痛苦与孤独确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问题。这需要鼓励社会的各种力量, 特别是社区工作者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予失独家庭情感的帮扶和精神抚慰。家庭养老是他们最为习惯了的一种养老方式。而社区与老人生活联系最为紧密, 便于进行居家养老服务。社区可以通过综合资源的整合来实现相互帮扶。例如低龄老人可以照顾高龄老人或低能老人, 来储蓄自己的爱心。待到自己高龄时可以通过以储蓄爱心来享受社区低龄老人照顾。低龄老人可以帮助工作繁忙而无人接送或照看子女的年轻人来解决困难从而储蓄爱心, 而年轻人依据自己情况为社区老人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生活照料, 来实现社区内部的帮扶爱心接力与循环。

( 三) 通过互联网平台实现自我救助

现今是一个互联网异常发达的时代, 失足家庭问题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来解决一部分问题。例如失独者之家网站为全国失独群体, 失独家庭, 失独老人和志愿者公益团体建立一个抱团取暖情感交流平台。在这个平台上, 失独家庭可以进行同城群体聚会, 互相寻求精神慰藉和关爱; 也可以通过这个网站来认亲, 以此来弥补自己失去子女的内心孤寂; 还可以发布自己对于政府有关部门, 医疗急救机构和养老机构的需求信息, 解决养老需求; 社会爱心人士可以通过这个平台成为失独家庭的爱心志愿者, 为失独家庭奉献爱心。失独家庭可以通过QQ群和微信群建构相互关爱的桥梁, 实现心理上的相互慰藉, 缓解孤寂的情绪。

( 四) 动员全社会力量关爱失独家庭

中华民族有尊老敬老的优良传统, 非常有利于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来关爱老人, 特别是失独老人这个特殊群体。象2014年3月28日成立的慈孝特困老人救助基金会是我国第一个由民政部主管、专门为失独老人服务的全国性基金会, 基金会成立后以失独老人为扶助重点, 通过直接救助、社区救助、养老机构救助、创建失独老人养老院等方式, 为失独老人提供生活救助和精神抚慰。目前慈孝特困老人救助基金会已收到来自社会各界的价值逾1000万元捐赠款物。基金会已与四川省北川县民政局和北京市西城区白纸坊街道办事处签订协议, 分别为两个辖区的233名失独老人提供救助, 包括为老人发放爱心卡和观影票、每年为失独老人组织一次体检、每年为失独老人过一次生日等。我们应该总结推广这一经验, 使之在全国蔚然成风, 为更多失独老人送去关爱。

( 五) 有房的失独家庭可以“以房养老”

“以房养老”也被称为“住房反向抵押贷款”或者“倒按揭”, 是指老人将自己的产权房抵押或者出租出去, 以定期取得一定数额养老金或者接受老年公寓服务的一种养老方式。这是一个可以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好经验。国人传统是“但存方寸地, 留于子孙耕”。失独家庭无子女来继承房产, 因此他们将自己的房屋抵押出去, “以房养老”就少了很多思想顾虑。然而我国的“以房养老”还处于试点阶段, 国人思想认知上还有一个接受的过程。加之“以房养老”涉及到房地产业、金融业、社会保障、保险以及相关政府部门, 对这些领域的运作质量要求相当高。如何保证这些行业、部门公平、公正经营、管理和执法, 都需要摸索积累经验,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和监管制度。但是应该肯定的是“以房养老”为有房的失独者多提供一种新型养老保障。

摘要:失独家庭, 是随着计划生育政策推行而产生的一个社会群体。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 失独家庭的养老问题成了一个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针对这一社会问题主要从社会责任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失独家庭,养老问题,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管雨蒙.中国失独家庭社会保障问题研究[J].创新论坛, 2014 (07) .

[2]孙炜红.失独家庭养老困境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4, 29 (4) .

失独家庭问题论文 篇8

2013年,中国社科院人口预测专家运用人口抽查数据和计算机仿真模型估计,2010年全国独生子女的总量在1.14亿左右,2015年将达到1.76亿。而在不幸失去唯一的孩子之后,他们当中大多数都很难再生育一个孩子了,在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的同时,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可能在瞬间转变。失独家庭成员精神都较为敏感,易出现极度悲伤不能自拔者、严重更年期综合征者、抑郁者、精神失常者,情节严重的还会厌世。除此之外,有些人认为自己现在的悲惨是由于计划生育政策造成的,有厌恶政府、仇视社会的心态。

失独家庭的问题在近几年来逐渐引起了国家、学界和社会的关注,但目前学界对失独家庭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失独群体数量的估算、失独家庭风险模型的建立、失独家庭社会保障体系、失独家庭的救助机制等几个方面。失独家庭这一问题提出已有十二年的时间,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补助措施的正式实施,对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反思等等,但也存在不足之处,对于失独家庭的探讨,最初只局限在人口学界,也没有较为深入的系统研究,对于经济支持和扶助的研究要远远多于人文精神方面的研究等。本文选取广州市荔湾区街道的5个失独家庭个案,对他们从失去孩子到重新融入社会的过程进行分析,希望能对构建失独家庭精神支持网络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二、失独家庭精神困境分析

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单元,也是所有人心灵的港湾,而失独家庭在失去唯一的孩子之后,失去了情感寄托,绝大部分开始进行自我封闭。孩子离世使整个家庭面临着无价值感、无存在感、无目标感的困境,为了保护自我,大部分人在孩子离世的最初,切断自己的关系网络,将自己封闭在自己的空间里。有些父母在孩子离世十几年仍然无法走出心理困境,甚至有的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来逃离痛苦。根据广州市荔湾区社区的实地调查,下面对失独家庭的精神困境进行分析。

(一)失独家庭内在精神困境

1. 家庭纽带断裂。

对于中国家庭而言,亲子关系往往是最亲密的感情关系,特别是独生子女政策实施之后,家中的独子/独女几乎是整个家庭的中心,他们身上寄托了整个家庭的希望、幸福,而独生子女的离开,使得父母在长期高度伤心和压力之下,情绪受到严重影响,在本次访谈的5位父母中,在孩子刚离世的时期都有抑郁倾向,表现为不相信事实、责怪自己、出现幻觉甚至精神恍惚。而独生子女作为家庭关系的重要纽带,他/她的离去,不仅给家庭带来了沉重的打击,甚至会导致婚姻关系的破坏。

C1:72岁的迪叔小时候因为高烧导致聋哑,家中有个独生女,不幸的是,女儿幼年时也因疾病变成了聋哑儿童。女儿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因男朋友家人极力反对而分手,后迪叔的女儿患上了抑郁症,不出门也不跟别人接触,暴饮暴食导致体重超标,后突发心肌梗塞抢救无效身亡。女儿去世后,迪叔跟妻子日日难眠,他们认为女儿过世是因为自己疏忽了对女儿的照顾,生活在悔恨当中。

C2:红姨今年55岁,在儿子没离世之前,红姨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红姨儿子跟父亲在小区的篮球场打篮球,扣篮时篮板意外跌落,砸到了孩子头上,当场死亡。红姨的老公因为亲眼目睹了这一切,长期失眠,偶尔入睡也是噩梦连连,必须靠安眠药才能安然小睡一会。孩子的爷爷奶奶天天以泪洗面,拒绝与外人接触。红姨当时已经45岁,身体情况不允许再生育一个孩子,红姨想了许久,提出了离婚。

2. 工作关系断裂。

独生子女离世后,其父母普遍比较自卑,不愿见人,更不愿他人提及孩子,他们通常选择不与他人交往来逃避显示,脱离社会,长期以往陷入恶性循环,有的独生子女父母从此一蹶不振、整日愁容满面,不在外出、不去工作,结果导致家庭收入减少,身体状况也越来越差。

C3:白姨中年时丈夫就因车祸意外去世,她跟女儿相依为命,感情一直很好。七年前女儿因长期加班突发疾病意外身亡,白姨一直不能接受这样的事实,情绪几乎在崩溃的边缘,甚至有了轻生的念头。因为精神状况出了问题,白姨向单位申请了提前退休。因为长期心理抑郁不与外人往来,白姨两次脑中风之后变成了植物人,现在住在医院靠营养液勉强维持生命。

C4:芬姨儿子离世后,每天上班面对同事带着同情的询问,芬姨心里很不是滋味,她不知道该怎么回答这些问题,因为她也不知道自己好不好,未来的路还有这么长,怎么走下去自己也还没想好,过多的关注成为了她的负担。芬姨以前每天都会去跳广场舞,周末还会约朋友爬山逛街喝茶,现在这些活动全部停止了,她不想面对大家的目光。

3. 亲戚关系疏远。

失独家庭遭遇较为特殊,而且情绪比较敏感,导致亲戚害怕与他们过多的交流,怕不经意之间触动失独父母的伤心处。失独家庭也表示担心给亲戚带来不便,而且看见别人家都和和美美其乐融融心理也不好受,本能地逃避亲戚,也很少上门走动。

C5:谭叔性格开朗活泼,退休之后跟妻子经常去亲戚家串门,组织活动出去游玩。自从女儿离世,谭叔跟妻子就从亲戚间的聚会消失了。谭叔说,看着别人家三代同堂,热热闹闹,真的不是滋味,慢慢地就疏远了。现在谭叔偶尔跟妻子报团出国旅游,平时也更愿意跟社区中的失独父母来往而不是以前的亲戚朋友。

(二)失独家庭外在精神困境

1. 政府缺乏人文关怀。

失独家庭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色彩的特殊群体,近年来,随着失独家庭数量的增加,政府也开始注意到这一日渐庞大的群体,然而到现在为止,政府的扶助重点也主要在经济方面。C5案例中的谭叔在访谈中说,我们是被政府忽视的一部分,近几年开始每个月补给我一点钱,那有什么用,根本弥补不了心里的创伤。由此可见,部分失独家庭对于政府是存在怨恨心理的,而且对于政府目前只重视经济援助的状况不满。人文关怀表现为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怀及对人的尊严的肯定,人文关怀更注重人的生存和发展。对于失独家庭这一特殊群体,他们比健康家庭更需要来自社会和政府的关心、爱护、尊重。

2. 社会支持不足。

社区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场景,特别对于已退休的失独父母来说,他们离开了工作岗位,生活圈子进一步缩小,社区成了最主要的社会支持来源。但是在访谈中,几位受访者都对目前社区的活动开展和养老服务表示不满意。C1案例中的迪叔虽然不能说话,但是乐于与人沟通,他得知家综有开展失独家庭的活动,基本每次都会来参加,但是有时候家综就是借个会议室给他们,让他们自己在里面聊天,迪叔对这种服务挺失望的,他希望社会组织能出头组织活动,有一个主题,这样大家的参与度更高也避免坐在一起闲聊聊起伤心事。

三、失独家庭情感支持网络的构建

独生子女的离开给父母带来了巨大的伤害,养儿防老的意义荡然无存,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几乎失去了老年生活的精神支柱。本文选取的5个案例都是城市失独家庭,他们都有退休金,经济条件也更好,基本可以满足日常生活的需要,但是精神状态普遍不好,态度也比较消极,不愿意过多谈论孩子的事情。对于这样的后果,政府应该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要重视这个群体,出台针对性的政策,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其次社区应该利用身边的资源给失独家庭提供更多精神支持,帮助他们舒缓情绪;最后,失独家庭本身也应该调整情绪,增强心理调试能力。

(一)完善与失独家庭相关的社会保障体制

失独家庭的存在本身是一种制度后遗症,这些家庭当初积极响应了政府号召,身体力行地贯彻国家的政策方针,因此当家庭遭遇不幸的时候,国家在一定层面上有义务提供体制和制度来保障他们的生活。目前为止,我国没有专门针对失独家庭制定的法律,因此很多家庭在面临困境的时候陷入了无法可依的境地,不能及时得到应有的帮助和慰藉。

政府的号召力是巨大的,一旦政府出头开始关注失独家庭这个弱势群体,社会各界自然会将目光聚焦在这个群体之上,政府可设计“天使计划”“暖心行动”等,将活动制度化,专门为失独者送去温暖。此外,可对此类家庭放宽领养条件,构建专门的失独家庭老人院等。

(二)加强社区对于失独家庭的精神关怀

社区作为大家普遍熟悉的机构,开展活动更容易得到居民的信赖,也更容易被接纳。对于失独家庭而言,依靠子女进行家庭养老的模式已再无可能,因此应该加强社区对失独家庭的照顾,特别是在精神支持方面。社区可在充分了解失独家庭情况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服务,可以让专业的社工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按照其处于的不同精神阶段进行开导和抚慰,引导他们走出心理阴影。

在访谈中,5个受访者都表示社区提供过心理咨询的服务,但是他们对服务并不满意,因为觉得没有很好地缓解他们的情绪,服务开展太死板、太套路。所以,未来的社区心理健康服务要进一步完善,国家应该给社区拨款,每个社区培养一两个情感专员,为失独家庭提供定期且长期的家庭访谈和精神疏导服务。

(三)提高失独家庭的自我救助能力

失独家庭在经历了丧子之痛后,无一例外都会沉浸在痛苦中无法自拔。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政府、社会还是来自亲戚朋友的关心和帮助他们都很难接受,所有的帮助都必须建立在受助者主观上愿意接纳的基础上才能实现。C5案例中的谭叔本身性格就比较开朗,女儿离世后虽然悲痛难忍但是并没有封闭自己,当知道社区有针对失独者的专项活动之后,他基本都会去参加,在社工的帮助下,他学会了用手机微信,方便获取资讯的同时也与同社区的失独父母联系更紧密了。

贺赛平在研究老年人社会支持网时,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工作关系是只提供极少数的社交和情感支持,邻居提供较少的实际支持和社交支持,亲属是情感支持和实际支持的主要来源,朋友则是社会支持的主要提供者。而失独家庭在面临这一人生的巨大转折时,往往有逃避和自卑心理,不愿意与亲戚朋友有更多的走动,但是作为具有血缘和亲缘关系的大家庭,亲情凝固和维系着特殊的感情,来自亲戚的关怀和帮助对于失独父母的精神支持作用是巨大的。C1案例中的迪叔虽然是聋哑人,但是有两个从小就特别疼爱他的姐姐,家中发生变故之后,迪叔的两个姐姐第一时间赶到身边,给予迪叔极大的精神鼓励。在姐姐的帮助下,迪叔开始接纳来自社工的善意帮助,并且开始走出家门参加社区活动。

失独父母的心理波动比较大,很多人由于不能适应而导致精神疾病,应及时关注失独家庭的心理变化,加强自身的心理调节能力,慢慢平复心理创伤,积极探索家庭内在亲历的同时,在家庭以外寻求社会和邻里支持,从而有效缓解失独家庭由于子女死亡所引起的精神压力。

摘要:独生子女的离世,会给一个家庭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精神打击,长期生活在抑郁、焦虑和忧伤中的失独父母面临着老无所依的晚年,极易对政府产生怨恨心理,成为社会和谐的潜在威胁者。在对广州市5个失独家庭的个案进行分析后,发现失独家庭基本都面临着家庭纽带断裂、工作关系断裂、亲戚关系疏远、政府缺乏人文关怀及社会支持不足等精神困境,进而从宏观、中观、微观三方面提出构建失独家庭情感支持网络的建议。

关键词:失独家庭,情感支持,个案研究

参考文献

[1]丁宁.给付行政中心理援助制度的构建[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13,(15).

[2]方曙光.社会断裂与社会支持:失独老人社会关系的重建[J].人口与发展,2013,(13).

[3]韦艳.空巢余悲与生活困境:失独家庭生活福利弱势性研究[J].人口与发展,2014,(20).

[4]李晓慧.精神慰藉视角下的失独父母社会保障研究[D].合肥:安徽师范大学,2014.

[5]贺赛平.社会经济地位、社会支持网与农村老年人身心状况[J].中国社会科学,2002,(3).

“失独家庭”需要思想教育 篇9

关键词:失独家庭,思想教育,心理状态

“失独家庭”为独生子女发生意外伤残、死亡, 其父母不再生育和收养子女的家庭。“失独者”年龄大都在50开外, 经历了“老来丧子”的人生大悲之后, 已失去了再生育能力。2013年人口学家预计, 中国“失独家庭”未来将达到一千万, 民政部表示, “失独老人”将参照“三无老人”的标准, 由政府来供养。

一、“失独家庭”的心理路程

独生子女的死亡, 给“失独家庭”带来了沉重而巨大的打击。“失独家庭”父母在失去孩子的同时, 也丧失了原有的身份和家庭角色。这种冲击会严重影响到他们的身心、行为、生活甚至使整个家庭陷入危机。他们受到的最大的影响就是亲密情感关系的中断, 这使他们受到了极大的伤害, 从而产生各种心理不适。他们的思想会发生极大的变化, 同时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也会发生改变。

通过调查发现, “失独家庭”父母精神状态普遍不佳。他们都会经历相似的思想路程:悲痛、后悔、自责、思念、恐惧、绝望。当他们得知孩子死亡这个噩耗时, 他们起初有一段时间极度悲伤, 不能自拔, 这给他们精神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他们通过哭闹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悲痛。他们不敢相信或者说是不愿意相信这样的事实, 他们把所有的精神都集中在失去孩子的痛苦中, 不能自拔。他们中有的甚至会出现精神异常的现象。悲痛过后他们开始后悔, 自责。如王大妈家的女儿, 大学刚毕业, 和同学毕业旅行, 结果不幸出车祸, 当场死亡。王大妈悲痛过后, 就开始后悔, 后悔让孩子和同学去旅行, 后悔没有陪孩子毕业旅行, 后悔没有给孩子找一个好一点的旅行社, 后悔……同时他们也开始自责, 把一切都归结为是自己的不好, 责怪自己没有照顾好孩子, 责怪在孩子活着的时候对孩子太严厉, 责怪自己没有给孩子更好的生活。就连自己偶尔欢笑一下, 都觉得对不起死去的孩子。他们有的人会有这样的想法:“你都让我弄没了, 我还配吃好的穿好的吗?还配游山玩乐吗?”他们把孩子的死亡全归结为自己的责任, 所以常常自责。随着强烈悲痛感的慢慢淡去, 伴随着后悔、自责的就是他们长时期对孩子的思念。他们几乎无时无刻不想起自己死去的孩子。他们中有的还会每天照常整理孩子的房间, 对着孩子的照片和孩子说说话。电视节目东方直播室有一期节目叫“失独者之痛, 谁来拯救”。节目中郑丽霞女士, 52岁那年儿子意外死亡, 他当年给儿子火化时把手机也放进去了。今年郑女士60岁, 八年来每当她想儿子了, 就给儿子打电话, 和儿子说说话。这种行为足以表明她对儿子的思念。随着时间的推理, “失独家庭”父母, 他们慢慢地适应这种没有孩子的生活, 开始不情愿面对现实生活。他们的岁数一天天变大, 他们逐渐深刻认识到他们自己的养老问题, 从而产生一种恐惧, 或者说是绝望。他们最怕的是生病去医院, 住院没有人陪护, 怕见到病友的儿女成群, 更怕别人问起自己的孩子。生病没有人照顾, 他们往往生病也不愿意住院, 他们对住院充满恐惧。对自己的老年生活充满恐惧, 甚至是绝望。他们中有的甚至多次产生轻生的念头。情感没有寄托, 生活没有欢笑, 老年没有依靠, 人生没有意义。这使得“失独家庭”普遍出现了恐惧心理, 甚至绝望。这样的心理导致“失独家庭”父母出现不成程度的精神紧张, 抑郁。

二、“失独家庭”思想困境

通过对“失独家庭”的思想路程进行剖析, 我们不难发现“失独家庭”的思想困境也存在一定的普遍性。“失独家庭”最大的思想困境就是亲情的丧失。独生子女的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 会给他们带来更多的烦恼和忧虑。他们的心理承受力会下降, 情绪会不稳定, 精神会紊乱。

调查发现“失独家庭”思想普遍比较封闭, 他们封闭自己, 不愿意与外界接触。他们把痛苦都积压在心底, 缺少用来宣泄的倾诉对象, 缺乏情感支持。独子的离开使他们身体和心理都不同程度的收到影响, 调查中王大妈这样说:“我觉得我们这些人的心理都有病, 最起码我有。”他们压抑自己的情感, 封闭自己的思想, 把自己无限地沉浸在失去孩子的痛苦之中。他们不愿意接受失去孩子的现实问题, 他们逃避, 甚至骗自己孩子出远门了, 还会回来的。除此之外, 社会上给予他们的帮助也是少之又少。其中给他们最大的帮助的就是他们的亲戚。来自其他方面的帮助微乎其微。“失独家庭”中有一部分人比较悲观, 厌世, 对于情节严重的甚至会有一些反社会的思想和行为。伴随着独子的离开, 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会不同程度地有所变化。

三、“失独家庭”需要思想教育

“失独家庭”这样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特殊群体, 需要得到关注, 得到社会的帮助。相对于经济帮助, 目前他们最需要的就是思想方面的帮助了。

首先, 他们最需要的是以血缘为纽带的亲情帮助。他们和亲戚间有十足的信任, 他们可以毫无顾忌地向他们诉说内心的痛苦。从而发泄出积压已久的烦恼。其次, 他们需要同事、朋友的帮助。平时多和朋友、同事聊聊天, 逛逛街, 可以缓解他们的痛苦, 扩大他们的交际圈, 较少他们的自我封闭。第三, 他们也需要来自社会的帮助。他们需要社会的关注, 政府的有利支持。社区应该把“失独家庭”也列入到弱势群中, 统一进行编排。这方面可以模仿社区对老年人和残疾人的关怀照顾。同时他们也需要政府的财政支持, 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开放政策, 允许单独生“二胎”, 从某种角度上也是在避免“失独家庭”群体数量的扩大, 减少父母失去孩子的痛苦。最后, “失独家庭”需要有针对性的、专业的思想教育。“失独家庭”父母有些思想负担不是通过情感的宣泄就可以解决的, 对于情节严重的, 他们需要专业的思想工作者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从而疏导他们的思想, 从根本上解开他们的心结,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卢汉龙, 徐安琪, 等.风险社会的家庭压力和社会支持[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7.

[2]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

[3]穆光宗.救助和关怀遭遇意外风险的计生家庭[J].人口与发展, 2008, (b) .

[4]百度百科[DB/OL].2013.http://baike.baidu.com/view/8544692.htm.

失独家庭的伦理关怀及其意义 篇10

关键词:失独家庭,伦理关怀,意义

失独家庭特指夫妻双方只生育或收养过一个子女,该子女由于疾病或意外灾祸不幸去世,且夫妻不能或不再生育、收养子女的家庭。有关数据统计,2012年,中国至少有100万个失独家庭,且每年以约7.6万个的数量持续增加。这意味着中国将有1 000万家庭成为失独家庭。对失独家庭来说,生活和精神支柱双坍塌,“疾病”、“养老”、“情感缺失”成为他们生活中的困境,需要救助和关怀。

一、失独家庭伦理关怀

(一)关怀与伦理关怀

关怀在英文中即“care”,包含照料、照顾、看护等意义,照顾的对象是孩子、病人、老人、残疾人、贫困者等属于弱势群体的人,主要是对处于不利地位的人或群体的一种关切和帮助。关怀是指对一定事物、现象和人物等的关心、注意和密切关注以及由此所产生的一系列心理活动。关怀因人们的关注对象以及关注的角度而有不同的类型,主要有人文关怀、终极关怀、伦理关怀等。人文关怀即对人的生存发展状况的关怀,其本质就是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终极关怀是人文关怀的一种独特表现形式,反映了人类对生命本质特别是死亡价值的关注。所谓伦理关怀就是从伦理的角度对人的生存状况和尊严的关注,它既表现为一种道德情感,又表现为一种道德认识;既表现为一种意志,也表现为由这种意志所支持的行为。因此,伦理关怀是指运用伦理的手段,通过伦理的方式对关怀客体给予从生理到心理、从物质到精神、道德方面的关怀和帮助。伦理关怀的伦理性,不仅体现在关怀方式上,而且还体现在关怀的内容上。它既是一种理性的关怀,又是一种情感的关怀;既是一种物质的关怀,又是一种精神、道德的关怀;既是一种理想的关怀,又是一种现实、具体的关怀。伦理关怀的目的就是要尊重人的生命、尊严,保障人的生命权和发展权。具体说来,伦理关怀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1.伦理关怀是一种现实关怀。伦理关怀把“人是目的”作为最高原则,强调理解人、尊重人、爱护人,它一方面强调了主体的责任与义务,提醒人们关怀不是一种居高临下的施予;另一方面强调在关怀的双向道德实践中,双方是“主体间性”关系,而不是单一的单边关系,是关怀主客体的统一。

2.伦理关怀的是“合道德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伦理关怀同其他关怀形式相比,在手段、方式和内容、内涵上都体现了“合道德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一方面,伦理关怀的符合道德性,它体现了主体对关怀客体的尊重和理解。伦理关怀就是在关怀的手段与方法上,对关怀客体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以符合伦理人性的方式对关怀客体进行关怀;另一方面在关怀内容上,具有明确的道德目的性,体现了对关怀客体伦理诉求的关注。

3.伦理关怀是对人的精神、道德的深层次关怀。著名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分层理论告诉我们,人在物质需要得到满足后,还有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因此,伦理关怀也有一定的层次性,最低层次的关怀,即最基本的物质关怀,它是伦理关怀的基础和保障。但是,伦理关怀决不仅仅是停留在物质关怀的层面上,而是在此基础上的对人的精神、道德的深层次关注,这也是伦理关怀的价值、意义和最终目的之所在。

(二)失独家庭需要伦理关怀

失独家庭之所以需要伦理关怀,是由其自身的状况决定的。他们失去独生子女后,生活遭遇着许多不幸,其生存面临着许多特有的困难。从经济层面看,容易陷入经济困境;从生活层面看,面临养老困难,患病时无人照顾;从心理层面看,由于情感缺失,精神濒临崩溃。而他们又是社会的组成成员,对他们的生存生活状况,不能熟视无睹,更不能无动于衷。我们无论从情感,从关系,还是从义务或责任等方面说,都应当给予伦理关怀。

但现实生活中对失独家庭存在着伦理关怀缺失现象。在关怀形式上,没有给予充分的人格尊重。甚至把对失独群体的关怀看成一种慈善活动,把关怀对象看作施舍的对象,没有充分考虑关怀对象的感受,没有给予受助者充分的尊重;在关怀内容上,有的地方把对失独群体的关怀当作一种捞取政治资本的面子工程、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在关怀程序上,过于注重程序化,缺少人文关怀。

对失独家庭的伦理关怀,就是要从伦理的角度对失独家庭的生存和生活状况进行关注,尊重他们的尊严,爱护他们的生命,营造出一种相互关爱、相互扶助的社会环境,使他们充分的感受到来自他人的关怀和抚慰,使他们对自己的生活充满信心和勇气,从而激发起他们内在的精神动力,改善自身的不利状况。

二、失独家庭伦理关怀的意义

对失独家庭的伦理关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实现“以人为本”内在伦理要求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内在地包含对人民内部个人利益的肯定。当个人利益与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发生矛盾时,必须以人民、以整体利益为本并同时照顾合理的个人利益。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就要关心普通民众、关注民生。只有以人为本,才会平等地对待人民当中的每一个成员,才能做到公平正义;只有以人为本,才会把发展的成果体现在满足人民物质文化需求上,从而促进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可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伦理价值的核心。

对于失独家庭来说,在他们人生步入中老年的时候,孩子却不幸离开,谁为他们养老送终?他们失去的不仅仅是孩子,同时失去了生命的传承,失去了生活的依靠失去了精神的寄托,失去了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因此,“失独”不仅是家庭问题,更是复杂的社会问题,整个社会都应该去关注和了解这个特殊群体,为其营造充满关爱的社会环境,建立“以人为本”的多重关怀体系。

首先是物质帮助。国家应出台政策,建立失独家庭关怀基金及建立失独养老院,帮助失独者解决实际困难,真正深入到他们身边,了解他们的所求所需,提供更多帮助,让失独者不孤独。顶层设计和底层要互动,给他们营造一个充满关爱的社会环境,失独者的孤独才能得以抚慰。

其次是精神关怀。很多失独者的心理变得脆弱和敏感,不愿意再接触社会,甚至选择自我封闭。因此,对失独者进行科学的心理干预,比如开展心理辅导、义务巡诊、临终关怀等多元化服务。开展亲情抚慰活动,帮助失独者建立与社会的正常联系,特别是组织失独者与失独者之间的联系,让他们抱团取暖。

再次是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多数失独家庭都可能面临病无所医、老无所依的潜在风险。因此,政府有责任及时采取措施,完善社会化养老和救助机制,帮助他们在社会的关爱中找到心灵的慰藉,从根本上逐步转变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实现真正的社会化养老。应针对失独家庭设立专门的养老保险制度,由国家承担这一特殊群体的养老和医疗问题。真正保障这一群体老有所养、病有所医。

(二)实现社会公正的内在伦理要求

对失独家庭的伦理关怀是为了从根本上实现社会的公正。公正的最基本要求或最基础的内容是人的基本尊严与基本生活的确认和保证,维护社会公正是社会主义的首要价值。社会公平包括权利的平等、机会的均等和结果的公正三个维度。首先,权利的平等是基础,公民依法享有的权力和利益的平等。权利平等作为一个不变原则具有绝对优先的地位,每一个人作为社会成员的权利都是平等的,这是社会公平实现的前提和基础。只有权利平等了,正义的社会制度才能实现,社会中的弱势群体才能有更多的享有人人都应该享有的平等权利。其次,机会的均等是保障。社会对那些智力和劳动能力等大致处于同一水平和层次中的经济主体在占有和使用劳动资源和生产资料等方面应享有大致同等的权利和机会,处于同一个起跑线上,是经济主体实现自身价值的基本前提条件。最后,结果的平等是目的。结果平等要求财富和收入的差距必须是合理的、必要的,特别是要强化社会对弱者基于人权的社会保障。对于失独群体的关注不只是局限于社会和个人的慈善,而是需要一种基于正义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只有在一个公正的社会里,各方面的关系才能协调融洽。就中国现阶段而言,各级政府必须以社会公正作为制定弱势群体扶助政策的理念,依靠公正的社会制度来改变弱势群体的不利处境,保障他们的基本权益。在当代中国社会利益矛盾充分凸现的情况下,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来容纳和规范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表达,建立起利益协调机制,并在原则许可的范围内对失独群体在政策和具体措施上进行一些适当倾斜。在此基础上,通过制度来维护社会公正,保证资源和利益、权利和权力、责任和义务在全体社会成员和社会弱势群体之间合理的分配,使广大人民群众对自己的利益分配所得以及自己与他人分配所得差距,与自己的条件以及他人的条件感到均衡,并通过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全社会整体的道德素质来共同关爱失独群体,让他们真正感觉到社会的公平正义。

(三)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内在伦理要求

失独家庭问题论文 篇11

卫生部的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新增失独家庭7.6万个。国家计生委表示,将加大对计划生育家庭的养老扶持。民政部副部长窦玉沛谈到,民政部将统筹研究相关问题。

窦玉沛:按照现有的政策法律,如果这个家庭一个孩子,失去了孩子,到老了之后,就应该比照现有的“三无”老人。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党俊武说,《老年人权益保护法》已经关注到失独老人的养老问题,未来居家服务机构将为失独老人提供针对性的服务,尤其是“长期照护服务”将对失独老人有所倾斜。

党俊武:首先是解决服务费用来源问题,失独老人的服务费用的来源基本上就应该是国家来承担的。但是长期而言是建立长期照护的保险制度。既包括社会保险也包括商业保险。失独老人不是今天才有,将来可能还会有,长期照护保险应该加快进程。

在国家建立服务体系的同时,公共管理学家、中国之声特约观察员丁兆林认为,每个人凝聚成的社会救助体系同样不可或缺。

丁兆林:这种社会救助体系应该是民间自发的,通过一些非盈利组织的运作,对失独家庭进行心理和经济各方面的安抚,确确实实的服务。这方面国家和企业很难做到,必须由非营利组织在互相竞争中、公开透明地执行。

中国失独家庭的援助方法 篇12

八十年代初,中国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多年来该政策成功限制了人口爆发性增长、限制了因养育子女而带来的巨大经济压力。但随之而来的是产生了众多失独家庭。这些家庭本质上是风险家庭,失独父母随着年龄的增长,抵御风险的能力逐渐减弱,又面临生存、生活和养老等困难,比一般家庭更需要经济上的扶助、精神上的抚慰和生活上的照料。本文从自助、以及对其帮扶的不同角度来进行说明。

二、失独人员,如何自助

从主动、能动的角度来看待失独人员,要认识到他们其实自己是有应对困难危机的力量的,要相信他们能够重新站起来,走出困境。失独人员自己可以从下面几点来寻求自我疗愈。

1、学会释怀

要处理好那些依然纠结的人生所失,做到真正的释怀。释怀不意味着忘记那些曾经的挚爱,我们真正要摆脱的是人生所失带来的痛苦,以及人生所失带来的打击造成的人生断链。也许我们唯一害怕的就是忘记我们所爱的人。只有成功的让情感完全释怀,我们才可以真正勇敢的面对身体关系结束的残酷现实。

2、“受害者”也要道歉

大多数失独成员都曾经因为没有做得更好而自责。实际上每个人都不是万能的,哪怕尽力了也不能挽回悲痛的结果。失独人员本身也是“受害者”。如果实在过于自责,可以选择道歉,为了自己做过的或者没有做过的但是给对方造成痛苦的事深深的道歉。比如:对不起,当时没有告诉你多爱你;对不起,父母当时能力有限,但是尽力了等。也可以把这些话写下来。但不要对自己进行评价。因为最终的目的是让自己走出来,而不是让自己受到更深的伤害。道歉这种交流方式通常发生在你和你的交流伙伴之间,比较私密,也可以在接受团体辅导的时候表达出来。

3、学会原谅

我们总是希望那些已经发生的事情会变得不一样,抛弃这种想法就是原谅。原谅就是不再对冒犯自己的人或事感到不满,包括原谅自己。承认这个社会曾经让自己心痛,承认自己有时候无能为力,原谅自己,原谅周围的人。我们要原谅他人和我们自己是因为我们要让自己真正解脱。只有我们真正原谅他人之后才会产生原谅的感觉,先有行动,后有感觉。

4、找到让自己充实的事情

可以从事一些简单的劳动,如种花,看书等。也可以培养一些新的爱好,如书法,绘画等。这些活动一方面可充实生活,另一方面锻炼身体,转移注意力,开始自我的社会生活功能。

5、将注意力转向新的人际圈子

可以重新结交一些老年朋友,从事一些社团活动,或大家一起从事一些劳动。结交新的朋友,建立友谊,丰富精神生活。

6、寻求外部力量的帮助

外部力量包括政府工作人员、志愿者、社工、心理咨询师等。他们一般拥有心理知识和工作经验,知道怎样正确面对哀伤,最重要的是他们负责,愿意提供帮助。抱着一个接纳的态度,和他们倾诉我们内心的悲伤,谈谈我们遇到的人生困难。

治疗哀伤不是一个短时间的过程,会反复。定期和一些援助力量保持联系和沟通,借助外部力量帮助自己更好的走出来。

三、周围人如何帮助失独群体

1、心理援助的原则

心理援助工作不能够盲目进行,必须要科学地有计划地开展这项工作,要遵循心理发展的相关规律,避免对受助者的二次伤害,因此,心理援助工作要坚持保密性、适时性、层次性、专业性、以人为本等原则。

2、心理援助的技术

哀伤是一段个人成长与医治的历程,压抑与逃避无助于它的消失,放下本能的防卫,让自己经历过程中的种种甘苦反而有助于人们将哀伤的力量升华。每个人走出哀伤状态所需的时间不同,哀伤的表达方式也会因人而异。所以,我们的介入须以当事人独特的需要为中心。

(1)帮助生者体认失落

鼓励生者谈论逝者、与生者一同看生活照、拜访墓地或存有遗物的地方,有助于增加生者对亲人亡故的现实感。

(2)让生者无拘束地哭泣

急于递纸巾或趋前安慰有时是反映援助者本身的不安。对不少人而言,此举亦可传递“不要哭”的信息。生者若敏感地意会出这些隐藏的意思,可能为了迎合援助者的行动而终止宣泄。若生者哭得太久太激动,为免生者过分虚耗体力而出现不支的情况或引发生者潜在的生理疾病,援助者可按照专业判断采取适当行动,以帮助生者平服过激的情绪。

(3)加强生者独立生活的能力

问题解决的指导或角色扮演等往往可帮助生者提高开展新生活的能力与自信。一般而言,我们不会鼓励生者在失丧初期作任何重大的转变,如搬家、转换工作等,因悲伤的情绪会暂时削减一个人正常的判断能力,且这些转变往往带来多一重的压力与损失,结果可能反而延缓或复杂化了正常的哀伤进程。

(4)阐明“正常的”哀伤行为

由于丧失重要亲人初期所引起的混乱有别于日常生活的体验,丧亲者每每担心到自己的感觉和表现是否失常。这种不寻常的经历和“快要发疯”的感觉若能被咨询员肯定为“自然”与“正常”的反应,将可让生者减少这方面不必要的忧虑。

(5)持续的支持

丧亲者在某些日子特别需要关怀与支持,例如,丧礼过后,节日、假期、生者或逝者的生日、忌日等。援助者需敏感体察到生者是否有足够的支持去度过这些艰难的时刻(特别是丧亲后的第一年),并在预计有潜在需要与危机的情况下作出适当的支持与介入。

(6)允许个别差异,每个人哀伤的表现与步伐都很独特

援助者应该避免为计生特殊人群的哀伤预设太多标准或常模,“不领导、不随从、只陪伴”是哀伤援助的主要步伐。每个人哀伤时的表现都不一样,处在哀伤各个阶段的步伐也不一致。要要注意个体间的差异。

(7)评估转介的需要

援助者需要了解自己在经验和能力方面的限制,在遇上出现病态或复杂哀伤而自己不适宜继续处理时,便需寻求督导及作出适当的转介。

(8)物理性扶持

一项独生子女死亡父母的调查显示,“为独生子女死亡的父母不能自理时,提供免费或低费社区照料服务”成很多失独父母的共同诉求。社会需要建立服务于“失独家庭”的非政府组织,这些非政府组织为失独家庭进行募捐、建立基金等筹集帮扶资金的活动,同时这些组织还能够为“失独家庭专业的免费的帮扶服务,比如按摩理发、心理治疗等。对于各企事业单位中存在的失独家庭”,可以依托企业职工医院或者与单位绑定的医疗服务机构建立“失独老人”护理院。只有社会大众加大介入这个群体的力度,只有各个组织和个人联合起来,失独援助项目才能如火如荼的进行,我们才能帮助到更多的失独人员。

四、结语

如何帮助失独家庭更快的走出来,帮助其更好地融入和适应社会,开始新的生活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通过最大程度上发挥社会上各个领域的力量,激发社会活力同时充分调动失独家庭本身的参与度和积极性,这对减少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促进家庭与社会的和谐都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穆光宗.“和谐社会拒绝风险家庭”[J].领导文萃,2009,(2):127-130.

[2]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财务司,财政部教科文司.全国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综合汇编[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08:11.

[3]陈雯.从“制度”到“能动性”:对死亡独生子女家庭扶助机制的思考[J].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2(2).

上一篇:中国民营企业下一篇:运营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