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的问题

2024-10-13

家庭教育的问题(共12篇)

家庭教育的问题 篇1

摘要:任何国家的国民素质的提高, 任何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基础, 前提都是从小的家庭教育。根据我个人的体会, 很多规矩、规范, 涉及信仰的某种行为, 最关键的是从小灌输, 习惯成自然。到了大学甚至是高中就来不及了, 或者已经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了。

“钱学森之问”不是问大学, 而是问社会

教育再好, 还需要社会提供发展的空间。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 更多是要问社会, 而不要仅仅问大学。

中国现在的教育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呢?在全国各地媒体和我们日常言谈中, 教育是最容易受到批评的。这就出现了很奇怪的现象, 一方面大家都在讲素质教育, 但另一方面又觉得素质教育行不通。一方面减负讲了多少年, 甚至教育部也发了文, 但是负减得了吗?

2009年, 上海参加了每三年一次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测试 (PISA) , 结果排名全球第一, 引起了很多国家的震惊。2012年第二次的测试结果出来, 上海又是第一名。如果说第一次测试有一定的偶然性, 第二次总不能再说是偶然的吧!这个测试不是上海自己搞的, 是国际组织派人到上海来做的, 而且测试的对象是随机抽样, 包括最差的学校, 是一个全面的测试。测试的标准是公开的, 至今没有听到多少批评。我们一直在赞扬人家的教育怎么好, 但奥巴马在美国说中国的教育搞得好, 为什么会有这么强烈的反差?为什么我们培养的人在国内发挥不了作用, 但到了国外很快就发展起来了?

杨振宁、李政道在西南联大读本科, 在美国读研究生和从事研究, 得诺贝尔奖主要归功于在美国受的教育。同样在西南联大打好了基础, 留在国内读研究生并继续从事研究的人为什么得不了诺贝尔奖, 而且到现在还没有突破呢?这也要问大学吗?我不是为大学推卸责任, 但说明这绝对不是简单的大学里的问题。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是所谓的“钱学森之问”。“钱学森之问”不是问大学, 而是问社会, 我想钱学森本人心里也很明白。他是上海交通大学毕业的, 但他公开发表的言论中并没有什么具体地肯定他在交大受的教育与他所取得成就的关系。他很幸运, 当初中美关系非常好, 所以他可以进入美国最尖端的军用部门。不管他是否加入了或者加入过美国国籍, 却享受着美国的国民待遇。如果是在1950年代的麦卡锡时代或者中美对抗的时代, 他能有这样的机会吗?根本不可能。钱学森回国之后, 国家也为他创造了最好的条件。三年“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期间, 他的工作和生活条件都得到了保证。与钱学森差不多同时回国的科学家中, 有的同样为国家作出了重大贡献, 是“两弹一箭功臣”。但也有人受到迫害打击。还有像邓稼先, 才华不在杨振宁、李政道之下, 起点也不低, 为国家的贡献足以与钱学森相提并论, 却因保密需要长期不为外界所知, 又没有能像钱学森那样安享天年。可见教育再好, 还需要社会提供发展的空间。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 更多是要问社会, 而不要仅仅问大学。

社会不能过度干涉教育

片面要求社会公正一定要由学校来体现, 根本不尊重教学的规律, 让教育承担不应该承担的任务, 那么中国的教育是办不好的。

教学是人对人的艺术, 是因人而异、因校而异的。世界上的一些名校, 往往有一些奇奇怪怪的规矩, 社会用不着去干涉, 学校如果什么都被社会干涉, 那这个学校是办不好的。现在我们校长规定学生不许带手机, 马上报纸就要讨论。实际上只要家长、学生签字同意, 不违反法律和国家规定的教育方针, 学校就可以做, 形成自己的传统。

韩国到现在为止, 还允许老师体罚学生, 一般是打到初中, 高中就不打了。日本规定, 幼儿园、小学、初中, 哪怕是冬天, 女孩子一律穿短裙, 男孩子穿短裤。到高中, 才可以穿长裙、长裤。我看小孩子的小腿都冻得发紫, 规规矩矩还站在那里, 这些都是有规定的。当然, 国情不同, 我们不应也不必生搬硬套, 但至少要尊重教育规律, 允许学校、教师在不违背法律和教育方针的前提下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而现在, 学校禁用手机, 马上会引发轩然大波, 引起媒体的普遍批评。学生考试作弊被学校开除, 法院却判学校违法。北京某大学一年当了8次被告, 全部输掉, 因为法院认为原告都是学生或家长, 属弱势群体。中学不敢组织学生春游, 除非家长签下免责承诺。小学教师下课后会看着学生, 不许奔跑嬉闹, 怕万一引起伤害事故担不了责任。甚至连社会上的人跑到大学自杀, 学校也脱不了干系。

片面要求社会公正一定要由学校来体现, 根本不尊重教学的规律, 让教育承担不应该承担的任务, 那么中国的教育是办不好的。

义务教育需在“同一条起跑线”上

如果我们的义务制教育是一流的, 那么绝大多数家庭的孩子就能处在基本相同的起跑线上

首先, 学校的公正要靠政府。义务制教育是强制的, 孩子到了规定的年龄, 家长或者监护人就必须要送孩子上学, 在美国, 如果孩子不上学是要申请的。义务制教育对政府也是强制的, 政府必须要保证孩子有这样的机会, 比如说这个孩子家离学校很远, 那么就要提供交通工具或者住宿。

教育部早就宣布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了, 我说应该公布国家义务教育最低标准, 多少孩子要配一个教师, 餐厅要达到什么样的标准, 公布之后让我们看有没有做到。像美国、日本, 穷乡僻壤的学校和城市的没有多大的差别, 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好, 但是基本设施都是有的。2001年初我在中国南极长城站时, 参观了毗邻的智利弗雷总统考察站的小学。这所小学只有十几位学生, 但有两位由国家派来的专职教师, 配了好几台电脑, 还开通了互联网, 学生们每年还能回国参加活动。当时得知, 有两位学生即将升中学了, 政府已决定再派一名老师, 同时确定由一位有专业学位的考察队员兼任物理教师。

我们说要办世界一流大学, 这是中国梦的一部分, 但是如果说要办成世界一流的义务制教育, 绝对可以做到。像上海那样, 义务教育的质量已经是世界一流了, 只要在硬件设施上都能达到先进, 在地区、城乡之间做到均衡, 那就是世界一流的义务制教育。即使是现在最贫穷落后的地区, 只要中央下决心调动全国的力量, 也不难使每一座小学、中学达到国家规定的最低标准。师资数量或质量不够, 既可在本地培训, 也可以从外地招聘或从发达地区派教师轮流服务。如果我们的义务制教育是一流的, 那么绝大多数家庭的孩子就处在基本相同的起跑线上, 今后能不能上大学、如何选择职业, 就靠你自己了。

任何国家的国民素质的提高, 任何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基础, 前提都是从小的家庭教育。根据我个人的体会, 很多规矩、规范, 涉及信仰的某种行为, 最关键的是从小灌输, 习惯成自然。到了大学甚至是高中就来不及了, 或者已经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了。例如一个人不能撒谎, 就是一种习惯, 一种自觉的行为规范, 不需要讲太多的道理。而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养成了撒谎的习惯, 长大了是很难纠正的。你告诉他不能撒谎, 他会说撒谎的人很多, 为什么我不能, 甚至根本不相信世界上还有不撒谎的人。

现在的家庭教育为什么出现那么多的问题?根子就是他们的父母甚至是祖父母从小就没有受到很好的教育, 将一些全人类都普遍认同的美德当作工具和手段。“文革”期间我当中学教师, 眼看我的学生变得开口国骂闭口“沪骂”, 老师处于被批判斗争的处境而无能为力, 还得昧着良心赞扬“革命 (下转第17页) (上接第12页) 小将造反有理”。我们私下感叹:将来等到这些学生为人父母, 成为国家栋梁, 他们如何教育子女, 管理国家?

教师的作用能否发挥, 结果也不同。以往中国人普遍崇拜“天地君亲师”, 老师的地位很高。“文革”前, 我当教师时不满20岁, 到学生家去访问, 有的家长还以为是他哥哥的同学。但一旦知道我是老师, 立即非常客气, 有的家长年龄可当我父母, 但对我十分尊重。如果家长的说法、要求与教师不同, 学生就会理直气壮予以拒绝:“是老师说的。”家长就会让步:“当然听老师的。”但现在, 老师在家长心目中处于什么地位呢?一方面有些老师放弃了自己的尊严和地位, 从教幼儿园开始就接受家长送的购物卡和礼物, 千方百计利用家长资源;另一方面, 不少家长以为只要有钱有势就要左右老师, 他们怎么会将老师当作孩子的行为楷模和灵魂导师?

其次, 义务教育要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如果做到这一点, 就能纠正家庭教育的一些问题。现在强调不输在同一条起跑线上, 不是将责任交给每一个家庭, 因为家庭做不到, 但是至少进入学校, 孩子们要在同一起跑线上。输在起跑线上, 往往就在义务制教育阶段, 所以大家拼命地往名校挤。国家要做的最基本的事情, 不是创造一个一个所谓的教育奇迹, 我很奇怪我们的国家领导人为什么要跑到人大附中这样的学校去, 为什么不能到一般的学校, 或者是比较贫困的学校?难道还要花更多的钱制造一个个远远脱离中国实际的超级学校吗?如果一个国家不从基础教育开始, 不是通过政府做到教育资源的相对均衡, 不是使孩子从小就得到良好的教育, 那么今后我们怎么保证这个国家稳定的发展?

这些不是中国的教育问题, 而是教育的中国问题, 教育部门和学校不能推卸自己的责任, 但是如果不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政府不全面来解决这些问题, 单独要求学校将教育办好是不可能的。

家庭教育的问题 篇2

1.过度保护

家长如果过于重视满足孩子表面需求,很容易忽视其心理需要。比如:玩耍是每一个孩子与生俱来的天性,跑跑闹闹中难免可能受伤,此时,父母如果因为怕孩子受伤而阻止其跑动、玩耍,反而会适得其反,造成孩子体弱多病,同样心智发展也会受影响。所以,家长不能过度保护,干预孩子的正常生活。

2.过分宠爱

在中国,对子女过分宠爱是很多父母的通病,无论孩子有什么要求,家长都会无条件满足。长此以往,小朋友无法抵抗挫折,容易形成孤僻、自私等性格缺点。心理专家建议,父母在教学小朋友时,一定要尊重他们的个性,既不能爱得“过火”,也不能冰冷相待。父母不可以任何事情都顺从孩子,代替其完成任务,而不让孩子自己尝试,其实,孩子的自我尝试反而是一种能力的锻炼。

3.揠苗助长

孩子心智成熟自有其规律,需要一定时间。而如今,很多家长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拼命强迫孩子提早学走路、学写字……甚至超过了孩子的接受能力。长此以往,对孩子的身心发展也是不利的。什么年龄该做什么事,父母应该有效率地引导孩子,征求孩子意见,而不是超前教育、拔苗助长。

4.过分专制

家庭教育目标存在的问题及调适 篇3

[关键词]家庭教育 教育目标 误区 调适

当今社会,人才济济,竞争激烈。许多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未来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而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对孩子寄于厚望。可是结果常常事与愿违。家长越是恨铁不成钢,孩子越是不争气。其实,很多家长在给孩子确立目标和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存在很多误区。如果不解决这些问题,家长的失望和痛心是在所难免的。

家长给孩子提出的目标往往存在以下问题:

一、目标单一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担负着全面培养孩子的任务。有很多家长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了,其他什么都好说。其实,在家庭教育中恰恰是其他方面更为重要。如果一个孩子没有在家庭里学会与家庭成员沟通协调,没有学会遵守秩序,没有学会认认真真做事,那么他在学校里也很难处理好与同学老师的关系,很难认认真真遵守纪律,踏踏实实完成作业。这必然会影响他的人际关系和学习成绩,影响他对学习和学校的态度,从而根本上影响孩子的成长。

因此,在家庭生活中,比在学校教育中更应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家长应每时每刻有意识地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认真做事的习惯、乐于读书和思考的精神、友好乐群的个性品质等。

二、目标过高

很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往往给孩子提出过高的要求。孩子无论如何也达不到家长的要求,只能是自暴自弃,往往连中等水平也很难保住了。

因此,家长提出的目标应当是适度的,符合孩子的实际水平的,经过一定的努力可以达到的。只要孩子认真努力了,家长就应当肯定和满意,不能强求孩子一定成绩优异。

三、目标过偏

有的家长根据自己的人生经验和好恶来给孩子提出要求,完全不考虑孩子自身的特点和条件。因此,家长给孩子提出的要求应当是能够顺应孩子的个性特点,另外还要考虑家庭本身的具体情况。善于交际固然很好,喜欢安静独处的孩子也自然会有他的内秀。每个人的特点不同,将来都会在社会上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四、目标模糊

有的家长不能给孩子提出明确的目标,让孩子根本就无所适从。比如,要求孩子学习好,将来做对社会有用的人。什么才叫学习好,没有具体的标准,学习好就能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是一个人人都懂的道理,而不是一个切实可行的目标。

因此,家长给孩子提出的目标应当是具体的,可操作的,可检验的。学习好,指的是在班上达到多少名,还是每门功课达到多少分;是比别的同学学习好,还是自己有多少进步。提出了具体要求,孩子才能去努力实现。

有了合适的目标,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还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将家长的目标转化为孩子的目标

很多家长一厢情愿地对孩子提出较高要求,但这些并没有被孩子所理解和接受。往往是家长在那里干着急,孩子却无动于衷。做家长的只能是天天陪着孩子学习,稍不留神,又跑出去玩了。所以,家长要和孩子一起制定奋斗目标,使孩子真正从心理上接受,并转化为行动的动力。

(2)为孩子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孩子的成长需要良好的环境和条件。首先,从物质上要尽量满足孩子的需要。如:购买必要的学习用具,尽量让孩子有独立的学习场所,支持孩子参加校内外的各种活动等。其次,要有良好的家庭关系和氛围。如果父母整天吵架,孩子也就没法安生读书。如果回到家里,父亲在打麻将,母亲去跳舞了,孩子谁都不管了,怎么可能健康成长?

(3)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不能急于求成

目标的实现有的需要的时间不长,有的却需要较长的时间。如果家长急于求成,往往适得其反。做家长的要耐心等待孩子的变化,不能要求孩子一口吃个胖子。对孩子取得的微小进步要及时肯定和鼓励。如果退步了,要耐心分析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达到原定目标确实有困难,还可以适当调整,稍微降低一些难度。

(4)注意自身榜样的力量

有的家长由于各种原因,自己在事业上没有什么发展,就把一切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让孩子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其实,孩子总会有自己的梦想,替你去圆梦,对孩子来说是不公平的。况且,一个人的一生都应当有所追求。没有上过大学,就做一个好工人;不能做大事业,就踏踏实实地做一个平凡的人。要让孩子看到一个积极、乐观、上进好榜样,而不是一个得过且过,却不断对孩子指手划脚的人。

参考文献

[1]董泽芳.家庭环境对学业成功的影响[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1(2).

[2]赵衷心.家庭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家庭教育的问题 篇4

关键词:教育问题,真问题

一、什么是教育问题

教育中的“问题”的含义应该是事之有关系性、有重要性,引起注意、引起探究的疑难。我们在对教育问题进行明确的时候,需要做的不是盲目的以主观判断或者主体的兴趣爱好为依据,必须对所关注的问题进行系统性、逻辑性、历史性、关系性进行深度,宏观的了解和掌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的放矢,不去做无用功,蒙头做一些前人已经做出的成功,最大限度的做到资源的合理化应用以及研究者精力的充沛。通过对教育问题的界定,我们认识到教育问题不仅仅是对教育现象简单的质问,还需要立足于价值,意义方面,真正的通过对教育问题的研究使得我们所处的境地有所改善,进步。同时,教育研究者在教育问题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问题的提出与探索解答都离不开教育研究者。

二、教育真问题的判定

我们要想发现好的教育问题,必须要知道,所谓的教育真问题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即什么是教育真问题?但是对现在大多数教育研究者包括我们这些教育研究生来讲,所提出的问题并不是教育真问题,而是教育假问题。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但最关键的就是教育“真”,“假”问题的判定不清。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这个判定规则是什么?

首先,研究的问题符合当今教育发展的趋势,对教育理论的发展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对目前教育事业发展中的实践困境有很大的启发或者技术支持,但对于研究的主体研究者来说兴趣了了。这类问题对研究者来说动力不大,单纯的进行研究都有困难,更被说会有创造性的提升。由于这些问题是教育理论的推进和教育实践的支持,也许是一种“真”问题,但这种“真”只是对教育理论而言、对教育实践而言,而并非对研究者本人而言。对研究者本人而言,它恰恰成了一种“假”问题。

其次,研究者本人具有浓厚的研究欲望与研究热情、但并非是教育理论的发展或者教育实践的改善所迫切需要去解释与解决的问题。这很明显不符合教育问题的定义,是个教育“假”问题。

然后,不仅不是教育理论推进或教育实践支撑所迫切需要去解释与解决的、也不是研究者本人志向去解决的问题。无论是于“公”于“私”,都是一些“假”问题,是彻头彻尾的假问题。

最后,既是教育理论推进或教育实践的改善、又是研究者本人具有研究欲望与研究热情的问题。此时,研究者个人的探究意趣已同外部社会(理论的与实践的)研究需求相互吻合,这是真正的教育问题。

通过对教育真问题的判定规则讨论,我们能够做到确定所提出的教育问题是不是一个真问题,这对我们的意义是巨大的。

总结

由于教育主体人的复杂性,决定了在教育学发展历程中,我们会面对成千上万个复杂的教育问题。这些教育问题真的需要我们一一解答吗?答案是肯定的。我们需要的教育问题是真的问题,教育真问题应该是具体的,符合我们所处的教育环境,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继续解决的问题,通过对教育问题的研究,不仅可以推进教育理论的深化和创造性建构,同时也能对教育实践起助推作用,符合实际,实事求是。再者,对于教育问题来说,研究人员可以说是整个研究的主体,主体的价值取向,内在动机无疑对教育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加重要,作为一名研究者,我们不仅要培养自己的问题意识,还要有看待问题的批判精神,尤其在我们在阅读一些权威人士所写论文,书籍时,不要只有顺向思维,对他们所提倡的或者所论证的一味认同,我们要有敢于向权威挑衅的精神,不做“温顺”的接受者,要做“叛逆”的学术者,这里强调逆向思维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吴康宁.教育研究应研究什么样的“问题”[J].教育研究,2002,(11).

[2]鲁洁.论教育之适应与超越[J].教育研究,1996,(2).

[3]吴康宁.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取向研究?[J].教育研究,2000,(9).

[4]陶志琼,袁圣军.关于“教育问题”的研究-教育研究对象辨析[J].宁波大学学报,1999,(4).

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问题 篇5

学号88 李惠云 手机*** 工作单位 乐昌市乐城一小幼儿园

邮箱272240504@qq.com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很多家庭也随着人们的婚姻、社会意识的变化而发生破裂。小孩也经历着从幸福的家庭得到父母的关爱锐变到缺少父爱或母爱的不幸过程,他们有的和父亲生活,有的和母亲生活,或者在重组家庭中生活,甚至父母在外工作,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成为留守儿童。另外,单亲家庭小孩还和‘正常’家庭中的小孩一起生活、学习,但他们得到的关爱却不同。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孩子无疑给他们幼小的心灵埋下阴影。由此也会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在学习和生活中也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心理学家们分析,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因缺少父爱或母爱而导致心理失衡。他们常常感到孤独、忧虑、失望,往往情绪低沉,心情浮躁,性格孤僻。这种心态如不及时矫正,久而久之,就会使孩子性格扭曲,心理变态,严重影响其情感、意志和品德的发展。

在这20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常常碰到过类似的案例。

我们学校大三班和大四班是紧挨着的,所以楠楠经常和大三班的小朋友们玩在一起。平时看到小朋友们手里拿些漂亮的文具之类,总爱凑上前去问个究竟,并想得到它。而小朋友们则说,这是我爸爸或妈妈买的,你要你爸爸妈妈也买给你嘛,楠楠听了只能不甘心地回到课室。于是回到家就叫奶奶也给她买本漂亮的笔记本,而奶奶却没有买给她,可楠楠的虚荣心又强,不愿输给同伴,于是就想到了偷。

记得那天我和姚老师值班,我们正在检查睡室情况。有两个小朋友爬起来说要上厕所,于是我让她们去了。可是过了好一会儿,也没见她们俩回来,觉得奇怪,我便出去找她们,可找遍了楼上楼下的所有厕所也没见到她们的踪影,又跑到课室去找,还是没看到她们,觉得纳闷,正准备回睡室,隐约听见大三班的课室里有声音,我便进去看看怎么回事,结果在桌子底下发现了她们。她们正在翻书包里的东西,神情有些紧张,动作有些慌乱。于是我问她们:“你们不是上厕所吗?怎么跑到课室里来了呢,这是你们的课室吗?”一个叫楠楠的回答说:“是”。我看见她们手上拿着一个漂亮的粉红色文具盒,和许多漂亮的笔,还能闻到从笔盒里发出的香味。就问:“那你们不睡觉,跑课室来干嘛?这是你们的东西吗?”楠楠抢着回答:“这是我的书包,这也是我的笔盒。”另一个叫玲玲的却用胆怯的声音回答说:“我是大四班的。是她叫我来的。”觉得不对劲,心想,回去得向姚老师问个究竟,因为她是大三班的班主任。于是我对她们说:“那你们先跟我回睡室吧。”然后把这些东西放在老师抽屉里,领着她们准备回睡室。刚出课室门口,楠楠突然冒出一句:“老师,对不起!我错了!”听到这句话,觉得更不对劲。便对她们说:“哦,老师知道了,我们还是到睡室再说吧。”

到了睡室,从姚老师那里得知,她们都是大四班的孩子,并不是她们班的。于是姚老师领着她们到大四班检查她们的书包,结果从她俩书包里找出了本子上还写着大三班某某名字的漂亮的笔记本、梳子、笔等。而放在抽屉里的文具盒和 1 笔又是她们班另一小朋友的。

回到睡室,我们小声地教育了她们,告诉她们这种行为是属于偷窃。小时养成这种小偷小摸的习惯,如果不及时改正的话长大了就要被警察抓去坐牢的。并给她俩讲了“小时偷针大时偷金” 的成语故事,还告诉她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不应该要,更不应对老师说谎,希望她们以此为戒,下不为例。

楠楠是我们幼儿园的学生,在大四班学习,三岁时父母就离婚了,法院把孩子判给了父亲,而父亲常年在外打工,难得回来一次,母亲则和他人重组家庭,基本上不见楠楠。所以,楠楠一直跟随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由于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楠楠的性格变得敏感、多疑、倔强、好强、还爱撒谎。特别是看到别的小朋友拿着父母亲买给他们的东西时,而自己却没有,心理就会产生失衡,于是就会产生偷的念头。俗话说“一岁看小,三岁看大。”类似楠楠这种家庭情况引发的各类问题,如不及时引起重视,对家庭,小孩本身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和谐稳定都将产生一定的影响。这就需要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的共同关注,一起为单亲家庭的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使其茁壮成长。总结这几年教学中的体会,总结如下:

一:家庭方面:

我曾经给一位家长写过一封信,信里写了这样一句:“我是孩子的山,我是孩子的天,只要我不倒,山就永远在;只要我不倒,天就永远在”。意思就是说,父母是孩子最有力的坚强后盾,特别是单亲家庭的小孩,父母应该给他们更多关爱。

1,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父母应多发时间陪陪小孩,还要发挥言传身教的力量,教小孩如何说话,如何做事,如何做人等,要懂得“幼儿勤教,渐长勤启迪”的教育方法。因为孩子在幼年时侯,不容易明白事理,最为柔顺,最听父母的话,什么事都以父母为榜样,生活要以父母为重心,因此,在这个阶段,父母最好能根据此一特点,言传身教,把生活必备的习惯,教导给他们,并引导他们做到。

2,父母双方轮流抚养孩子或不抚养方多探望孩子以利孩子的成长。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爱和母爱都是必不可少的,单亲家庭要努力去满足孩子对这两种爱的渴望。让不抚养方多探望孩子或父母双方轮流抚养孩子,这对孩子的成长是十分有利。

3,加强坚毅、勇敢、自信等意志品质方面的培养

由于单亲家庭小孩生长在不健全的家庭环境中,情感意志方面显得很脆弱,容易受周边环境刺激,影响身心健康,不利小孩正常发展。故父母亲应多发时间陪孩子进行各项有意孩子身心健康的活动。如爬山,障碍练习以及亲子练习等。

二:学校教师方面

教师对单亲家庭的孩子的教育要更有爱心、耐心和诚心,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这样才能够帮助并逐步引导他们克服不正常的心态,与其他孩子一样地健康成长。一句话,单亲子女的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唯有不懈的努力,方能取得最后的成功。

1.建立单亲子女档案。

了解和掌握各班单亲子女人数,并熟悉掌握其家庭状况,单亲的原因,进而采取有效的措施。

2.给单亲家庭孩子更多关爱。

教师应主动找他们谈心,给他们物质上的帮助和精神上的鼓励,帮助他们打 2 消其自卑和孤独心理。

3.班主任定期对单亲家庭进行家访。

班主任老师应定期进行家访,和家长们促膝谈心,讲清情理,往往是因为家庭的具体原因忽视了如何教育子女的问题,对子女放任自流,认为有学校教育,家里就可以不管了,忽视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这就需要向家长讲清,教师与家长共同教育学生,培养学生成长的密切关系。

4.严格管理,合理教育,培养其自立精神。

首先,让他们清楚知道,克服自身弱点,是自强、自立的基础,其次,老师对他们的严格要求是对他们最大的爱护,再次逐步培养他们自立精神,使他们能自觉自愿的在老师的严格管理和真挚关怀下成长进步,感受到学校这个大家庭的温暖。

最后,老师在言行方面有讲究,触及父母亲时最好分开来讲。如通知家长开家长会时,叫小孩通知其亲人:父亲、母亲或奶奶、爷爷等,使小孩感觉到没有被亲人遗弃。

三:社会方面

呼吁社会各界更多关注单亲家庭子女,消除歧视。如,学校设立“心理咨询室”,选派有经验的优秀教师进行心理辅导。市妇联可以进行各项有益于单亲家庭发展的各项活动,举行《牵手单亲家庭儿童,共享人间真情》,关爱孩子身心发展,由妇联或是民政部门牵头,针对单身父母举办“联谊会”、“鹊桥会”、“相亲会”等,为他们提供平台,创造机会,从根本上解决家庭残缺问题等的活动。

总之,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不仅仅是某个家庭的问题,也不是学校单方面能解决的问题,而是要家庭、学校以及社会通力合作,共同承担,各尽其职,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努力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只有这样,也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在这个充满爱的社会中茁壮成长,最后长成参天大树,成为国家有用之才。

参考资料:1.父母双方轮流抚养孩子或不抚养方多探望孩子以利孩子的成长。(网络资源)

2.严格管理,合理教育,培养其自立精神。(网络资源)3.建立单亲子女档案。(网络资源)

谈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问题 篇6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是孩子面临的第一个课堂。社会的、时代的要求往往通过家庭环境,主要是家庭成员的言行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气氛环境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人们常说:“有什么样的家庭环境,就会陶冶出什么样的孩子。”的确,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教育成长影响重大。

在单亲家庭里,在失衡的“爱的天平”上,下面就几种常见的单亲学生家庭教育误区下的心态作简要分析。

一、心理补偿式溺爱教育

溺爱教育在一般家庭中都存在,在单亲家庭里尤为突出,这些现象的出现来自于家长的弥补心态和于心不忍 ,这种教育现象占整个单亲家庭教育的一多半,有的父(母)亲在离婚之后,为了抹平家庭破裂时给学生造成的创伤,把全部的情感都施加在学生身上;有些孩子属于跟着爷爷奶奶,对孙子、孙女的疼爱和关怀更是无微不至,在吃、穿、玩、花等各方面无一不予以滿足,只要学生开口,没有不答应的。有时对学生的不良行为和坏习惯也不加以纠正,甚至对其出现的错误,违法乱纪或反社会的言行举止加以庇护。家长的这种亲近方式,很不利于学生良好习惯地形成,直接影响了学生健康成长和发展。这样的教育,这样的单亲家庭环境,实际上成了学生将来犯罪的温床。学生走上犯罪道路,其父(母)则成了实际的支持者、护送者。

受到这种家庭教育的学生,在同学和老师面前很任性,好胜心强,一切以自己为中心,要求其他人围住自己转。受不了一点儿批评,更承受不了挫折与打击,表现出极其脆弱的心理状态。

二、家庭矛盾迁怒式惩罚教育

最常见的是离异夫妻一方对老人或对孩子所进行的。一些家长把婚姻破裂后对另一方的惩罚发泄到孩子身上,还有一些由于社会的压力太大,工作繁重与不顺心,工作条件差。人际关系处理不好,形成严重的心理障碍,无处发泄,只能回家后对老人和孩子施以暴力和虐待。况且有的家长生性就粗暴,略有不顺或不满,张口就骂,举手就打。家长为刀俎,孩子为鱼肉的现象司空见惯。不管是什么原因,来自哪方面的惩罚,都对孩子造成巨大的影响,生活在如此家庭中的孩子,往往具有恐惧感、自卑感、脾气暴躁,自责性,无自信心,意志消沉,自控能力差,以及忍耐力不强等心理特征。孩子性格内向是普遍现象。他们在家里遭到暴力和虐待之后,常常产生一种很强的攻击行为。这种攻击行为将随着时空的转移与变换,发泄到学校和社会上,对他人进行“报复”,并产生一种逆反心理和对他人及社会不满的心态,仇视一切。

三、不管不问放任自流式的教育

这种教育是当前一般家庭在学生教育上普遍存在的一大问题。有些家长只要孩子愿意的事情,从来不使绊,只要不在大人跟前晃,想干啥就干啥。

在单亲家庭里,孩子需要较多的关心和帮助,需要与父(母)亲有更多的交往,而且需要倾心置腹地交心谈心。但是,父母的争吵、打骂,在子女的供养、教育等问题上意见不一致,互相推诿、扯皮造成养而不教、放任不管,孩子失去家庭的温暖,得不到完整的家庭的父母之爱。这样的家庭不但对孩子的教育无力,而且孩子精神上承受沉重的打击,因而变得孤僻、性格忧郁、意志薄弱,破罐破摔、自由散漫、无进取心。但是,由于父(母)亲整天工作繁忙,杂事多,加上有的家长因为一些原因心情不好,或父母不在家,奶奶爷爷无气力去管,因而对孩子的教育无暇顾及,对他们不管是在校内还是在校外,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上,以及与人的交往等方面都不闻不问,采取漠不关心的态度,放任自流。有些孩子便觉得有家无家一个样,回家与不回家没有多大关系。如此管教方式,给学生离家出走创造了机会,给学生犯罪创设了条件。

现实生活中,我们不能忽视单亲家庭孩子的特殊心理特征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也不能夸大它的负面影响,要看到它正常的一面,也要通过各方面的努力而让这些孩子正常健康地生活成长。为了让单亲家庭孩子能够正常健康地生活和成长,作为单亲家庭孩子的父母以及教师、社会各方面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的影响要特别注意:

(1)如果已经决定不在一起生活了,那能做的只有把对孩子的影响减到最低。对孩子成长来说,最重要的是爱,来自父母的关爱,要让他感觉到虽然父母不再一起了,但还是会对他好的。每周抽出时间陪孩子,有可能的话,你们俩一起带孩子出去玩。避免情感暗示过多。

(2)要尊重孩子。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一种责任感。孩子虽然小,也需要得到他人的尊重,而且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加,这种需要更加的强烈。尊重是一种礼貌,也是素质的体现,是家长教育的一种回报,当然这是一个双向的尊重。

(3)避免过分溺爱孩子。溺爱是很多家庭的通病,单亲家长表现往往更明显。他们总觉得孩子缺少一部分爱,很对不起孩子,因此,孩子有任何要求,无论精神上的还是物质上的,都无条件满足,孩子总能得到满足,他的抗挫折能力就无法得到锻炼,就容易形成孤僻、自傲、任性、自私等性格缺点。

(4)应多种渠道协同,学校、家庭、社会应“联网”。学校老师要主动深入地调查访问,了解所教学生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家长要主动配合,调整思想认识,调整心理情绪,引导孩子对家庭环境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把单亲学生的心理特点报告给老师,以减轻老师工作的难度。社会要消除偏见,多献出点爱心,让单亲学生甩掉自卑的包袱,使其身心得到协调发展。

(5)帮助孩子处理好同学关系。孩子的心理压力,很大程度上来自同学。家长要鼓励孩子在班上有几个要好的小朋友,经常一起学习,一起度周末。孩子的群体生活一旦正常,许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6)鼓励用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单亲家庭的学生在闲暇独处时常常感到无聊,也更多地采用消极被动的方式打发时光:打游戏机,泡网吧,看武侠小说,忘记自己的作业,甚至逃学。

(7)孩子无法选择自己的成长环境,也无从左右父母的情感,但却注定要全盘承受家庭解体所带来的种种后果,这着实有些残酷。孩子的愿望总是单纯而简单的,他们不会去考虑自己的要求合不合理。所以,对于孩子的要求,什么是该满足的,什么又是该拒绝的,家长要认真思量。很多时候,“做到”其实并不难,关键在于是否“想做”。

分析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 篇7

一、留守儿童现状

留守儿童是我国国情决定的。为了限制城市人口膨胀, 城市建立的森严的户籍制度, 农村孩子没有当地户口, 不能跟随家长到工作的地方上学。农村外出打工人数规模年年增长, 可以预见留守儿童的规模也是逐渐增大, 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也就越严重。

留守儿童问题最主要的是因为缺少家庭教育而导致的心理问题。调查研究显示, 农村留守儿童在自我意识、孤独感、社交焦虑等方面均存在很明显的消极指标。问题儿童的比率也高于非留守儿童。在品德方面, 代养家庭、爷爷奶奶本身文化水平不高, 对孩子照顾不周, 观察不仔细, 很难发现孩子的不良习惯并及时改正, 往往父母发现时习惯已经养成, 很难改变。在教学方面, 孩子年龄幼小, 由于没有父母的督促和辅导, 家庭作业完成不及时, 影响孩子成绩。同时, 由于缺乏父母保护, 留守儿童作为弱势群体, 权益保护和安全保护都存在缺陷。

二、对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研究分析

留守儿童, 最早的定义是指父母出国工作学习而留在国内的孩子。但国内农民工数量越来越庞大, 农民工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逐渐凸显, 因而目前留守儿童主要是指农村留守儿童。具有代表性的定义是双方或一方父母外出打工而委托亲人抚养的孩子。也就是父母作为流动人口在城市工作, 因为户籍问题不能跟随父母到所在城市上学而留在农村, 他人代养的十四周岁以下孩子。

留守儿童问题主要出现在几个方面, 其中隔代监护人最普遍, 问题也最明显。隔代监护人由于年龄差距, 沟通困难, 缺乏交流, 导致孩子孤僻, 不爱讲话。同时隔代监护人一般年龄较大, 没有精力看护留守儿童。而隔代监护人一般文化水平低, 对孩子学习方面不能督促和辅导。隔代监护人由于对自己第三代的喜爱导致溺爱, 影响孩子培养良好品格。上代监护人类型留守儿童, 会因为没有归属感, 产生寄人篱下的绝望, 同时由于上代监护人的位置微妙, 对孩子的看管方式有问题。根据生活经验, 别人家孩子犯错不能严厉批评, 更不能打, 否则导致孩子带情绪向父母告状, 影响两家关系。所以一般上代监护都会哄着孩子, 不让孩子受委屈, 犯错误也不敢严厉批评。放养型的看护方式会导致孩子缺乏教养。

强有力的政治制度措施是解决的最有效途径。通过户籍改革, 放宽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城市接受教育的限制, 尽可能使孩子留在父母身边, 是解决问题最有力的办法。

加快农村建设, 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中国人故土难离, 不是生活所迫不会主动背井离乡。加快农村城市化建设, 缩小经济差距, 吸引农民工留在本地, 减少农民工数量, 可以从侧面减少留守儿童数量。

通过宣传传播新的致富手段, 引导农民自主创业, 同时政府提供小额贷款支持, 或者采用一方外出务工, 一方留守照看孩子的形式, 挣钱和教育孩子兼顾。

三、解决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教师应该做的

1. 在学校方面, 可以采用集中寄宿制度, 把留守儿童集中起来, 通过教师照顾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起居。

同时教师要担负起责任, 建立留守儿童档案, 收集留守儿童父母联系方式, 督促父母常常和孩子沟通, 孩子出现问题犯错误时, 教师应该及时和孩子父母联系, 在父母允许的情况下进行教育批评。

2. 作为弱势群体, 留守儿童在班主任进行教学时应该优先考虑, 在思想上有限开导, 生活上重点关心, 学习上加强辅导。

班主任在处理留守儿童时不要仅仅关注学习, 要视每一个留守儿童为自己的孩子, 充分扮演父母的角色, 弥补孩子们感情上的缺失

3. 一名有责任心的班主任, 要弄清班上哪些孩子是留守儿童, 摸清每一个孩子的家庭情况, 监护人是谁, 同时明白孩子出现的问题, 是过度孤僻还是逆反心理, 把孩子的问题分析清楚, 掌握孩子父母的联系方式, 及时给家长反映, 通过父母来管教孩子。

同时教师要提醒父母及时同孩子沟通, 使父母能够第一时间发现孩子的问题, 同时更多的沟通可以减少孩子的孤独感等负面心理, 为孩子性格增加积极乐观开朗向上的正能量。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化, 经济建设初有成效, 城市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经济发展也逐渐显露出问题。城乡差别越来越大, 农村逐渐荒芜。笔者作为一名农村出身, 又在农村执教的教育工作者, 对于农村教育现状很是担忧。一些农村出现“老幼病残村”的现象, 几乎所有青壮劳力无论男女全部出门打工, 家里只剩下老人孩子。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 而爷爷奶奶照顾不周、文化水平不高, 导致孩子家庭教育出现很多问题。作为一名班主任, 笔者认真的研究农村留守儿童现状, 对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进行了一些分析。

关键词: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农村现状

参考文献

[1]陈焕达.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调查与思考[J].中国德育, 2007. (7) :34-36.

[2]李抬瑶.农村留守儿童的权益保护[D].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

[3]林培淼, 袁爱玲.全国究竟有多少留守儿童[J].现代教育论丛, 2007 (4) .

试析当前家庭教育的问题及对策 篇8

一、存在问题

1. 错误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导向。

一个孩子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是通过后天学习而获得的,父母是其进入社会的领路人。如果父母本身有反社会倾向,必然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潜移默化地产生反现实社会的欲望。

2. 脱离现实的教育期望。

父母对自己的孩子将来应当成为何种人才的期望,对孩子的发展或者说对于孩子的社会化过程是不无影响的。有的父母会不自觉地将其所期望的社会角色强加到孩子身上,而不从孩子的角度、孩子的承受力去考虑。

3. 不健康的家教方式。

(1)专制式家教。有的家长采用粗暴方式教育孩子, 认为孩子应该绝对服从自己的意愿,父母是家庭中唯一的主体。(2)放纵式家教。有的家长对孩子有求必应,经常表扬,从不批评。另外,日益显著的隔代家庭教育对孙辈的影响是溺爱大于教育。(3)疏忽式家教。有的家长无法对子女进行正确的管理和照顾,他们简单地认为,只要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孩子就一定会长大成才。(4)无律式家教。父母双方在对子女的教育方法上相互矛盾,不能协调,或者,父母一方的教育方式或实践是相互矛盾的,时而非常严厉,时而又娇惯、放纵,同一行为今天允许,明天则可能被禁止。

二、原因分析

1. 社会变化的结果。

现代人生活节奏紧张,家长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越来越少,更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问题,有的把孩子寄托在祖父母、外祖父母处,有的雇保姆照顾生活起居。祖辈的姑息纵容、包办代替、一味迁就、百依百顺成为普遍现象。

2. 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庭物质条件提高了,有的家长对孩子的任何要求来者不拒,一味娇宠、放纵,其消极的后果是孩子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合作性差、意志薄弱,缺乏进取心、创造性、责任感差,缺乏独立性等。家庭文化氛围、家长素质也会影响孩子健康成长,父母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父母对孩子的态度。

三、家庭教育的对策

1. 重视“三位一体”教育合力的形成。

教育是“家庭、社会、学校”为一体的教育。因此,学校要走进家庭、走进社区、走近家长,全面指导家庭教育。社区要充分利用有利资源,发动社区有关单位人员主动参与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家庭要主动参与有关活动,寻求帮助,提升自身素养。

2. 树立正确的亲子观和家庭教育观。

家庭教育应以促进孩子全面发展为出发点,着眼于提高孩子的整体素质,要面向未来,重在夯实基础。家长要学会尊重孩子,尊重孩子才是父母最深刻的爱,让他们感到自己与父母处在平等的地位上,使得孩子乐于接受父母的意见。

3. 施爱有度, 利于孩子健康发展。

爱子之心人皆有之。父母的爱使孩子感到温暖和幸福,获得安全感,增强自信心和上进心。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正如奎宁一样,正如食物一样,爱是要求有一定份量的。”但超过一定的度就成了溺爱,这就要求家长的爱是理智的,是与严相辅相成的。父母“寓爱于严”“严中注爱”,表面看似乎无情,但从孩子个体发展的意义来看,却是一种真正的爱。

4. 家长要不断提高自身文化修养。

家长要妥善解决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的问题就必须运用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相关研究证明,家庭教育质量的高低与父母素质及文化水平的高低有密切关系。家长要通过各种方式,结合家庭教育实践的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使家庭教育从知识上适应时代的要求。

5. 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增强与孩子的沟通。

愉快的家庭氛围是由家庭所有成员共同创造的,家中的每一位成员要养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理智地处理家庭中的问题,多点谦让,少些争吵,为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教育榜样。父母在教育子女的观点上互相协调,尽量保持一致,避免因为教育观点不同引起的“战争”影响孩子的情绪。作为单亲家庭的父母亲,不要因为孩子失去母爱或父爱就盲目地娇宠孩子,应该注意纠正自己不良言行、举止以及心理状态,以免给孩子造成负面的影响。

家庭教育的问题 篇9

一、家长对德育不重视,家庭伦理缺失

古代家庭教育重视道德教育, “孝道”一度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到了今天,家庭教育中道德教育、家庭伦理都有缺失。重智轻德的价值取向,使孩子越来越多美好的天性逐渐消失,变得冷漠、自私,缺乏公德心。

1. 重智轻德

在这个 “考试定乾坤” 的教育时代下,家长更多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甚至倾其所有为孩子进行智力投资,却忽略了孩子的德行的培养与塑造。要知道良好的品行、品性以及人际交往中的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等道德品质决定了一个孩子未来人生的基本走向。

2. 孝道错位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本是最为基本的家庭伦理,然而在现在的社会背景下,孝道错位,伦理纲常缺失,父母、爷爷、奶奶等长辈将孩子置于一个前所未有的高位, “小祖宗”这样的称呼不绝于耳,有悖传统家庭伦理。

3. 公德缺失

一些家长在教育孩子时秉持 “独善其身”的教育理念,使得孩子在公共利益中表现得过于自私和冷漠。家庭教育要注重培养孩子的公德心,使其体现出作为一个公民该有的社会公德。

二、爱的尺度存在偏差,家长 “恃爱行凶”

家长们以爱之名, “恃爱行凶。”“我是为了你好” 像一个美丽的幌子,左右着孩子的兴趣、爱好、甚至人生选择。当前几种典型的 “恃爱行凶” 的例子如下:

1. 隔代教养衍生的溺爱问题

隔代教养即孩子同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生活成长。隔代教养衍生的最大的问题就是溺爱。研究显示,溺爱家庭的孩子表现出盲目的自信和盲目的优越感,且自我意识强烈。如果孩子一切顺遂尚可,如若遭遇挫折对这类孩子的打击是致命的。

2. 最好的爱应该是陪伴

冷漠型家长常常认为,因忙碌工作而对孩子的忽略不应视为一种冷漠,有的家长甚至理直气壮地说: “自己如此辛苦工作,正是为孩子打造更好的学习条件和经济基础。” 但对于孩子而言,给什么都不如给时间,给孩子最好的爱应该是陪伴。

3. 家长陪读现象严重

有的家长以爱之名,放弃了自己的人生,牺牲了自己的事业发展,专职陪伴孩子的成长,陪读在无形中造成孩子的压力,使孩子依赖性增强,社会交往能力变弱。

三、家庭教育价值观扭曲:世俗化、功利化

在市场经济下,家庭教育越来越呈现世俗化、功利化的倾向。只重视学业成就,不关心孩子道德的养成; 只关注经济的投入,而忽略孩子心理世界的疏导。

1. 家长只给钱,不给时间

家长应调整自己的观念,经济上的支持固然重要,但是情感上的陪伴对于孩子的成长才是最重要的。

2. 家庭教育攀比成风

家长们喜欢将自己的孩子与同龄的孩子相对比,从智力发展水平到学业成绩,在对孩子教育的经济投入上也盲目攀比。这样的攀比重物质轻精神,不利于孩子发展。

当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篇10

一、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 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

这是家庭教育中最突出的问题, 由于对子女的过高期望, 他们不顾其子女成长规律和实际承受能力, 把考分作为衡量其子女能力的唯一标准, 为追求高分不遗余力地给子女施加压力, 造成了过重的心理负担, 以致变得自卑、狭隘、悲观, 为子女的身心健康埋下了隐患。

(二) 过分溺爱孩子。

现在的孩子多数是独生子女, 许多家长把子女千般疼爱, 万般呵护, 不仅无限制地满足他们在物质享受上的需求, 而且还代劳他们日常生活中的一切事务。这种做法剥夺了子女学习生活技能的机会, 导致他们生活能力差、意志力弱、抗逆境力低、经不起挫折。一旦子女在遇到失败和不入意的时候就会产生悲观、否定自我和怨天尤人的不良情绪。

(三) 简单粗暴地对待孩子。

有的家长自身素质不高, 教育方法简单粗暴, 把子女视为自己的私有财产, 孩子偶有差错, 家长轻则训斥, 重则打骂。他们对孩子不讲任何民主, 不允许孩子有自由意志, 往往采取高压政策逼迫子女按照自己的规定去做, 因而导致子女产生自卑和逆反心理:一方面是干什么事都畏首畏尾;另一方面就是在过度的压抑下出现极端情绪和过激行为, 这都会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果。

(四) 对子女缺乏情感的交流。

有些家长缺乏社会责任意识, 错误地认为只要让孩子吃好穿好, 物质生活予以满足就算尽到了责任, 对子女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 忽视了对孩子在精神、情感上的培养和教育。殊不知, 孩子更渴求的是得到父母温暖的关爱、深深地理解和平等地交流。堪忧的是有的家长感到孩子“无可救药”时就放任自流, 其后果不堪设想。

(五) 家庭缺陷。

由于父母感情不和, 经常闹纠纷, 导致家庭生活的正常秩序被破坏, 子女教育被忽略。丧父、丧母或父母离异, 使孩子失去父爱或母爱, 孩子得不到正常的家庭教育, 心理上失衡, 精神上变态或误入歧途。而父母一旦离异, 孩子面对重大的家庭变故, 心理上会受到很大创伤。加之离异家庭在经济、思想、情感等方面形成的巨大落差, 年幼的孩子难免因不适应而形成孤僻性格, 给身心的健康发展造成恶劣影响。

(六) 经济条件。

经济条件好的家庭, 家长往往只顾宠爱孩子, 忽视家庭教育;经济条件差的家庭, 家长常常为生活奔波而顾不上对子女进行教育;有的家庭由于经济条件所限, 因贫困承受不了沉重的“教育投资”, 为度日、为生存, 不得不让孩子辍学打工以养家糊口。

二、加强家庭教育的建议与对策

(一) 家长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

家庭教育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 但从总体来说, 家庭教育需要与孩子建立一种良好的、融洽的、平等的关系, 并在其发展过程中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因此家长需要不断的丰富和更新自己家庭教育的观点, 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

家长首先应认识到教育子女是自己对国家、对社会应尽的义务, 是一种法定的社会责任。家庭教育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 儿童身心发展的过程有其特殊的规律, 作为父母要掌握儿童的年龄特点和个性特点, 努力学习教育子女的科学知识, 提高教育子女的水平。同时, 家长要学会合理地表达自己的感情, 掌握好爱和严的尺度, 尽量避免错误的教养态度和方法。比如家长的期望过高, 过早为子女定向, 当期望和现实产生距离时, 家长就会采取粗暴的教育方法, 甚至放弃教育, 就会导致孩子失去信心, 不求上进。相反, 对孩子的过分溺爱, 百般顺从, 会使孩子依赖性强, 独立意识差, 缺乏责任感。最后, 家长要以身作则, 做孩子的榜样, 这是保证家庭教育顺利进行的关键。

(二) 家长要学习正确的家庭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首先, 家长要合理安排生活, 关心子女的身体健康。建立良好的生活秩序, 帮助孩子养成体育活动的兴趣和锻炼身体的习惯。同时, 培养子女的求知兴趣, 促进其发展。其次, 培养子女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 这是家庭教育重要的内容之一。良好的行为习惯, 就是教育子女讲文明讲礼貌, 热爱劳动, 爱惜劳动成果, 教育子女诚实正直, 不说谎。良好的个性品质, 就是培养孩子自尊、自信以及坚强的意志。最后, 家长要重视孩子心理素质的培养。孩子心理健康不仅对身体健康关系很大, 而且对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家长不仅要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 对孩子的心理也要多加关注, 孩子出现消极情绪, 要及时疏导交流, 保证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三) 家庭教育还要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结合起来。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是人所接受的完整统一的教育。家庭教育离不开学校和社会积极而有力的支持。在相当一个时期内, 家庭教育内容集中于“知识灌输”和“为学校教育打好基础”, 而忽视了儿童个性的全面发展, 造成“家庭教育学校化”。另一方面, 社会也要为家庭教育提供一个宽松的外部环境和合理的平台, 让孩子在良好的社会环境中健康成长。

总之,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正视家庭教育中出现的问题, 研究有效的处理这些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既是每一位家长的责任, 也是全社会的责任。

摘要: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 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特殊的极为重要的作用, 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不能替代的。本文对当前家庭教育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思考, 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家庭教育,问题,对策,子女

参考文献

[1]李现平, 武立峰.当前家庭教育中的一些问题与对策[J].教育理论研究, 2007 (11) .

[2]崔洁.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J].小学教学参考, 2007 (8) .

[3]吴秀锟, 曹俊凤.当前家庭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7 (7)

家庭教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篇11

一、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不一致,需要建立自信心

有些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各持己见,时常一个护、一个骂,甚至当着孩子的面争论教育的方法,不论哪一方胜利,对孩子无疑是失败的教育。“天才”的萌芽在不知不觉中成长,最终成为举世闻名的发明家。可见成功源于自信,自信心的树立,来自于周围人们的赏识。试想,一个做父母的都不赏识自己的孩子,孩子的自信心从何而来?对学习成绩比较差的孩子,家长要用放大镜找他们的闪光点,帮助子女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

二、对孩子的期望值要适度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为达到这个目的,有的家长不惜一切代价实施各种智力开发或技能培训,并且不满足学校教育的内容,在业余时间给孩子请家教,如学琴、画、棋、舞等,让孩子成天被各种学习任务所困扰。不要对孩子希望太高,更不要自己没有实现的理想一定要在孩子身上实现。大量的事实证明,对孩子施加过重的学习任务,会引起孩子的厌学情绪。由于孩子不是主动地学习,对所学的知识缺乏兴趣,即便是参加了学习,也还是“人在曹营心在汉”。长此下去会损伤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得不偿失。因此,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一定要适度,要根据孩子的专长、兴趣合理安排孩子的学习。

三、家长教育子女的“三观”不正确

一个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在良好的家庭教育、社会环境、学校教育、自我教育中逐步形成的,家长作为子女的启蒙教育者,其“三观”正确与否是非常重要的。现阶段部分家长的头脑中,拜金主义思想较重,人生理想和信念淡漠,放弃了自己在事业上的追求,把孩子当作自己某种人生的寄托,自己则时常泡在麻将和吃喝之中,这种颓废的人生观是对孩子最恶劣的身教。

四、重视孩子智力的开发,忽视道德品质教育

有的家长只关心孩子的考分和在班里的名次,认为只要学习成绩好,品质差一点关系不大。久而久之,孩子从小养成了任性、懒散、自私等恶习。

五、家庭教育简单粗暴

现在家长很少注意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孩子犯了错误,非打即骂。岂不知打骂孩子会使孩子产生怨恨、撒谎、害怕、逃避、压抑的心理,长期下去,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上进心。

六、有求必应,过分溺爱

我国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父母对子女生活上百依百顺,孩子在家里为所欲为,把父母对他的照顾认定为理所当然,稍有不如意,大发脾气。父母过分宠爱孩子的结果是从“爱之切”转化为“恨之深”。

七、与子女一起成长,做子女的知心朋友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所要学习的东西越来越多。家长平时要以身作则,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注重提高自身修养。作为家长,应随时体现出求知上进的精神,给子女做出榜样。“爸爸妈妈同样在学习,在进步啊!”使子女明白学习新知、不断进步是伴随着人的终身的。其次,要与子女沟通,努力缩短与子女心灵的距离,愿意听子女谈知心话,真实地了解自己的子女,教育子女健康成长。在教育子女时切忌使用“没出息”、“傻瓜”等侮辱性语言,更不要以讥讽语气,来冷嘲热讽孩子,冷漠孩子,这样会抹杀孩子的自信心,给孩子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阻碍他们的成长和进步。

八、家庭中民主气氛较差,孩子在家庭成员中处于从属的地位

在家庭里要给孩子一个轻松、和谐、民主的环境,在这种环境里,孩子的观察、想象、思维能力可得到健康的发展。在孩子提出所谓“怪论”或做“怪事”时,家长不要轻易否定,要让孩子充分发挥想象力和施展自己的“才干”。孩子潜藏的智慧非常之大,只要我们能正确地引导孩子,孩子的潜能就会得到充分发挥。父母应同等对待家庭中的每一位成员,充分尊重子女的意见,孩子在家庭中应该有发言权。跟孩子讲自己的心里话,体现真正的交流和沟通。

九、尊重孩子,注意培养独立性

所有孩子都有着一个共同的天性——好问为什么,这表明孩子也在思考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应该不厌其烦地回答孩子的问题,并想办法让孩子多长知识,引导启发孩子动脑去想问题,培养孩子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家长应该多听孩子的意见,在日常生活中让孩子学会拿主意做决定。由于受传统观念影响,孩子缺少自己做决定的机会和权利,家长对孩子的一切都有决定权,这对孩子的独立性培养极为不利。因此,家长应多给孩子机会,让孩子学会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不要生活上凡事都包办代替,放手让孩子自己做。不要将孩子的一切都予以否定,而要多听听孩子的意见,只要是合理的建议,就应该让孩子自己作决定,时间长了孩子就学会独立处理问题。不要过多地插手孩子的事务,剥夺孩子自己的选择权。

十、言教、身教和境教相结合

平等对待孩子,不居高临下,不以审问式的语气问孩子问题。好多家长有一种误解,认为教育孩子就是“说”孩子、“驯”孩子,天天数落,事事唠叨,不厌其烦,滔滔不绝,效果如何呢?孩子会洗耳恭听、认真接受吗?大多数孩子不是这样,越是家长越说起劲,孩子越听越烦,有的想躲开,有的顶上几句,“别说了,别说了,知道了,知道了,”“烦不烦人啊?”,效果肯定不会好。我们不是反对说教,教育孩子,说是一种重要方式,但是,要想孩子接受说教,必须做到:(1)说得有理,符合孩子实际;(2)说得有力,有实际例证;(3)说得精要,不啰唆;(4)说得适时,选择合适的时机和场合。

十一、对子女的关心,必须从德、智、体、美、劳几方面全面进行

可以这么说,绝大多数家长只关心子女学习成绩的好坏,而成绩的好坏往往只看期中、期末考试的成绩、分数,一开口就是“考多少分,排第几名”,而对孩子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内心世界、情感世界,以及理想、兴趣、意志等不闻不问。

十二、对子女的教育,家庭与学校必须同步进行,相互配合

有些家长很少过问孩子的学习,很少了解孩子的思想,认为只要将孩子的吃、穿照顾好就行了,学习上让他自己把握;有些家长借口工作忙,或者借口自己文化低,不懂教育,放松对子女的教育。更有家长对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不闻不问,放任自流;有的甚至对学校横加指责,把孩子的不良表现归之于学校。这些都是不负责任;不好的行为。教育子女,不仅是教师的职责,更是家长的职责,只有双方相互配合,加强联系(家访、校访、电话询问等),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机结合,才能教育好子女。

十三、多接近自然和社会

走进自然和深入社会是养成儿童良好习惯的有效途径。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知识的宝库,是我们的活教材、活教师,每一个人都应当向它们讨教,向它们探讨。

综上所述,家庭教育是人生教育长河的源头,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让孩子有出息”是家长永恒的追求,教育子女的方法多种多样,子女的个体情况、家庭环境、家长素质等都是重要的因素,家长教育要有效地配合学校教育,达到共同教育好学生的目的,让孩子快乐健康成长。

幼儿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12

一.幼儿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在幼儿的家庭教育中经常出现这样几个问题:一是教育观念上的问题;二是教育方法上的问题;三是教育环境方面的问题。

(一) 幼儿家长缺乏正确的教育理念

家长在教育孩子时经常出现一些错误理念, 比如说认知错误、虚荣心和情绪心理等。首先, 家长在认知方面经常将孩子把孩子“听话与否”作为衡量孩子好坏的标准, 实际上这并不科学;其次, 家长对教育孩子有虚荣心, 主要体现在对孩子的吃穿的问题上的无限制的给予, 这也是欠妥当的;最后, 家长在教养孩子时有情绪心理, 殊不知家长对待孩子的情绪化是导致家庭教育问题的重要原因。

(二) 幼儿家长没有科学的教育方法

据调查当前比较多的家庭教育方法集中在两端, 即溺爱和专制。一方面, 家长有补偿心理, 想将自己童年时代的缺憾, 用完整的享用来对自己加以补偿;另一方面, 家长自己父辈教育的影响, 认为孩子不管不成才, 因此时刻管制孩子, 使其不能放开自己的手脚。前者容易导致孩子的骄横心理;后者容易导致孩子的懦弱心理。实践证明这两种教育方法都是不科学的。

(三) 幼儿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从孩子的身上能找到父母的影子, 这不仅指长相及外形, 更重要的是行为和心理上, 这就是父母烙在孩子心理的痕迹。没有父母愿意让的孩子从的父母的生活中学不好的东西, 但不好的东西往往被孩子学的最彻底, 且给他们今后的人生带来重大影响。特别是父母关系不和且经常争吵对孩子的影响是持久而深远的。因此, 作为父母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特别是良好的心理环境是至关重要的。

二.解决幼儿家庭教育问题的相应对策

(一) 家庭教育中应该有规则教育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在幼儿教育中之所以会出现“5+2=0”的现象, 从很多程度上说明家庭教育2天的教育, 没能为5天的幼儿园教育提供很好的辅助条件。因此幼儿在家也应该制定、执行一个符合科学生活常规或制度, 培养幼儿有规律、有规矩的生活, 避免其在集体生活中出现问题。

(二) 家庭教育中应该体现正面教育

一个人的人格、性格定性就是在其人生的前10年内, 而幼儿家庭教育就是这10年的中间阶段。在这个时段中, 特别是在饭桌上, 父母尽量不要谈论工作带给自己的辛苦、无奈和悲惨的人生, 因为这会不经意的刻在孩子幼小的心里, 直至难以抹去。作为父母要谈就要谈论工作带给我们的成绩感和幸福感, 或者要以正面的心态、积极地看待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领导对自己的不公正。注意, 这不是让家长跟孩子撒谎, 而是一个成熟的人应该具备的优秀品质。坚持正面教育确实是一件很难的事, 但这跟孩子一生的影响来比, 还不算什么。

(三) 家庭教育中应该教育方式一致

家庭能给孩子带来人生中最初的安全感, 这句话蕴涵着两个方面的含义, 第一是夫妻相处的方式, 这一点会让孩子体会到家的最初温度;第二是夫妻对待孩子的态度, 这一点会影响着孩子的生活立场。夫妻相处是一门学问, 夫妻为孩子更好的相处是另一个更重要的学问。爱孩子, 不仅要给孩子我们的爱, 还要为孩子爱这个家, 为他创造一个和谐的有爱的家庭生活环境, 带给孩子人生中最初的安全感;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一定要保持一致, 表现在两方面: (1) 家庭成员间教育孩子时要观点一致; (2) 当出现矛盾时, 应背着孩子协调。

上一篇:应用技术的发展下一篇:内衬复合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