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破产(共12篇)
中国企业破产 篇1
2006年8月27日通过, 于2007年6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中首次规定了重整制度。这是新《企业破产法》的亮点之一, 它给予企业重生的机会, 使破产法并不仅仅意味着企业的死亡, 更意味着企业的涅磐。重整制度的建立, 标志着我国破产法走向了现代化, 顺应了当前破产法强调再建主义的国际趋势。
一、企业破产重整制度的概述
(一) 破产重整制度的概念
破产重整制度的概念在学理上有不同的解释, 有的学者直接将之概括为公司的重整, 认为重整是股份公司因财产发生困难, 暂停营业或有停止营业的危险时, 经法院裁定予以整顿而使之复兴的制度[1]。有的学者认为破产重整制度又称公司更生或者司法康复, 指对可能或者已经发生破产原因但又有希望的企业, 通过各方利害关系人的协商, 并借助法律强制性调整它们的利益, 以挽救企业避免破产、获得重生的制度[2]。日本学者则认为, 重整制度“是指就处在困境之下但可预见到能再建的股份有限公司, 继续调整其利害关系人的利益, 以谋求企业更生的制度”[3]。
破产重整制度概念的差异主要是由于重整程序社会代价巨大, 耗资惊人, 各国或地区根据其实际情况, 在法律中对破产重整适用的范围做出了不同的规定而致。如日本公司更生法仅适用于股份有限公司;我国台湾地区更生法更将重整对象限制在公开发行股票或者公司债的股份有限公司。
因此, 笔者认为将破产重整主体定位于债务人较为合适, 因为启动破产重整程序的前提主要源于债务人处于不能清偿债务的状态, 但不论是何种具体主体, 其在法律关系中债务人的身份并没有改变。
(二) 企业破产重整制度建立的意义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生产技术的提高和各种协作关系的复杂、外部环境的变化, 我国公司制企业面临着国内、国外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所以, 我国有必要建立公司重整制度。
(1) 重整制度将真正给企业以重生的机会
之所以用“真正”二字, 是因为1986年的旧破产法并没有真正给企业以重生的机会, 它虽然也规定了“和解和整顿制度”, 但可操作性并不强, 且“行政干预”色彩浓重。当时的“破产立法并未给债务人设置一个可供随时选择并主动提起、作为独立的破产预防制度的和解和重整程序, 或者说剥夺了债务人在陷入困境时可以获得自救的机会。”[4]与旧法相比, 新法设置的重整制度更具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它以拯救企业为根本目标, 打破了传统私法和公法的界限, 在协商各方利害关系人的前提下借助法律强行调整他们的利益。
(2) 重整制度有利于企业摆脱财务困境, 重获经营能力, 实现经济价值
重整制度最初建立在营运价值论基础之上。所谓营运价值, 就是企业作为营运实体的财产价值, 或者说, 企业在持续营业状态下的价值。在许多情况下, 企业的营运价值高于其清算价值, 即高于它的净资产通过清算变价所能获得的价值回收[5]。即:第一, 它们是财产的集合体;第二, 它们是交易关系的集合体;第三, 它们是利益集合体。营运价值论的基本观点就是在企业的营运价值高于其清算价值时, 要给予企业重整的机会。
(3) 重整制度有利于维护债权人、债务人以及债务人的投资者之间的共同利益, 促进各方利害关系人实现“共赢”
营运价值只强调了债务人一方的重整价值, 而在实践中债权人以及债务人的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同样应得到法律的保护和支持, 他们的利益与债务人的重整是息息相关的。“法律应当使债权人成为重整企业事实上的所有人, 从而在债权人和债务人以及债务人的投资者之间建立起一种利益与共的关系, 使他们共同致力于企业拯救”[5]。因此要求重整制度的设计必须注意平衡各方利害关系人的利益要求。
二、我国破产重整制度的立法及评析
(一) 我国破产重整制度的建立
我国在实行计划经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 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几个阶段中, 一向重视企业整顿工作。而1985年、1988年开始进行的两次治理整顿, 则完全是一种当时经济政策在宏观管理方面的体现。紧接着, 在1986年12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 (试行) 》中规定了关于破产整顿的内容, 1992年7月颁布的《全民所有制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中规定了关于破产程序外保护性整顿的内容。根据上述两个法律、法规的规定, 说明我国已初步确立了企业整顿制度。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企业整顿制度的弊端逐渐显露。因此, 新《破产法》应运而生, 并于2007年6月1日起实施, 其中一个创新点便是企业破产重整法律制度。新《破产法》以市场经济为立法基点, 按照保护债权人和债务人合法权益的立法目的, 对企业破产重整做出了具体的制度设计, 借此使面临困境但有挽救希望的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避免破产清算, 通过恢复它们的活力来充分保障国家、债权人、出资人、股东及企业职工的利益, 力求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的目标, “它把企业置于中心地位时, 并不仅仅着眼于包含在企业中的各方当事人的利益, 而且着眼于企业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以及企业的兴衰存亡对社会生活的影响。”[5]
(二) 我国破产重整制度的缺陷和不足
对被申请破产企业的重整程序一旦启动, 包括抵押权人在内的债权人就不能行权, 企业赢得了自我拯救的时间。而如果重整方案获得通过, 企业可以在不死亡的情况下, 豁免巨额债务, 从而摆脱困境获得重生。然而破产法在企业重整的制度设计方面还有几大缺陷:
第一个缺陷是对重整制度的目标确定上, 仅规定了再生型重整, 没有规定清算型重整。国际上比较成熟的破产重整制度有两种重整程序, 再生型重整如果不成功, 就可以转换为清算型重整[6]。第二个缺陷在于提出重整申请的门槛设计。目前新破产法规定的门槛过于宽松, 债务人和债权人都可以申请。在比较成熟的《破产法》当中, 一般会要求债权人达到一定比例, 才能提出重整申请。而且还会要求对重整申请举行一个听证会, 以确定是否有必要启动重整程序。但是我国的新破产法规定法院要在接到申请15天之内就作出是否受理的裁定。但又学者说, 这个要求太高了[6]。第三个缺陷在于没有对重整期间债务人的权利进行限制。进入破产重整状态的企业。都是并不“健康”的企业, 法律应该对自行管理和经营企业业务的债务人进行必要的限制, 甚至作出一些禁止性规定[6]。
(三) 我国破产重整制度的完善
(1) 限制重整制度的使用范围[5]
我国的新《破产法》将重整制度适用于所有的企业法人, 范围过于宽泛。世界立法对重整的适用范围由不同的立法体例。日本、英国的重整制度仅适用于股份有限公司, 台湾地区《公司法》规定, 重整制度仅适用于公开发行股票和公司债的股份有限公司, 美国对重整制度的适用范围基本上没有限制。实践证明, 重整范围如果过宽, 则可能发生以重整为手段达到规避破产或拖延债务履行目的的弊端。而且重整程序的费用远远高于破产程序和和解程序, 小公司的经济状况往往难以支撑。再者, 重整程序是一种成本高、社会代价大、程序复杂的制度, 更多的是保护社会整体利益, 而将债权人的利益放在次要位置[7]。如果重整不成, 债权人和股东会受到极大的伤害。因此, 重整对象应该是规模大、员工多、股东遍布各地、债务关系复杂、对一国经济发展有举足轻重作用的公开发行股票和债券的公司。
之所以将范围如此限定, 是由重整制度的社会政策目标所决定的。公司重整制度是对以清算和个体利益为本位的传统破产法理论的一个重大突破, 它以社会利益本位的价值观念取代了传统的个人本位思想。重整制度是通过债务人与债权人利益的调整及债务公司内部机制的完善等措施得以实现的, 强制程序的中止、别除权的限制、重整债权的劣后以重整失败的风险将给债权人的利益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既然重整制度所着眼的并非作为个体的债务人, 而是整体的社会利益, 当普通中小企业的破产不会较多地影响社会利益时, 立法者便不宜赋予其重整资格。
(2) 对破产重整程序中介入资本规定之完善[2]
对重整程序期间产生的出借人债权的保障措施, 便于重整企业筹集到充足的资金。具体内容:
第一, 对于没有设定担保的出借人债权, 无论在重整计划执行完毕, 还是在人民法院裁定终止重整计划的执行宣告债务人破产后, 它都应当优先于其他破产债权得到清偿。第二, 对于设定了担保的出借人债权, 在设定担保时, 如果在担保物上已设定了担保的, 债务人有告知义务, 如果债务人未尽告知义务, 出借人在该物上设定担保的, 先依《担保法》的规定受偿, 不足清偿的部分相对于其他破产债权优先受偿;如果债务人告知后, 出借人仍在该物上设定担保的, 先依《担保法》的规定受偿, 不足清偿的部分仍应优先于破产债权平等受偿。第三, 对于借入资本应当限定用途, 并在重整计划执行期间实施必要的监督和管理。
(3) 破产重整程序中对债权人和出资人保护措施规定之完善[6]
在法院强制重整的情况下, 对反对重整的债权人和出资人的权利保护和救济机制应从以下几方面完善规定:
第一, 在实体权利上, 反对重整的债权人和出资人可以要求赔偿因执行重整计划失败而使自己受到损失, 赔偿额以两次清算结果中债权人和出资人可获得的清偿额或财产收益的差额为限, 而这一损失应当由同意重整的债权人和出资人来赔偿。在实际操作中, 可在破产财产中优先保证反对重整的债权人和出资人获得按未重整直接进行清算应得清偿额或财产收益的前提下, 再对其他破产债权人和出资人进行清偿或分配财产权益。这样即使执行重整计划失败了, 反对重整的债权人和出资人也可获得高于未重整直接进行的清偿或财产收益。法律应当保证他们与在破产清偿中处于同一顺序的其他当事人得到同一比例的清偿或财产收益, 即法院在批准强制重整权力时, “除必须保证各组中的反对者在重整中得到不少于依破产程序可能得到的清偿外, 必须遵循公平对待和绝对优先的原则”[8]。第二, 再程序权利上, 未通过重整计划草案表决组的债权人可以向作出强制重整决定法院的上一级法院起诉, 被告为通过重整计划草案表决组的债权人, 债务人可作为第三人参加诉讼。正如有学者指出, “一般来说, ‘有权利而无救济, 等于无权利, 有救济才有权利’, 但权利必须通过司法救济的方式才能得到保障”[9]。
今天, 我们的新《破产法》已经全面实行。我们不得不承认, 我们已经为一部没有重整制度的破产法付出了昂贵的代价。有一句古老的法谚:法律不诉及既往。这句话可以引申为:法律总是面向未来。法制进步的历史告诉我们, 立法者可以是理想主义者, 也可以是现实主义者, 但不可以是守旧主义者。我们一定能够看到新的破产法, 还有今后陆续颁布的其他民事、商事法律, 能够展现出跨世纪中国开拓进取、奋发向上的风姿。
参考文献
[1]杨健.新《企业破产法》的重整制度解析.深圳:商业时代, 2007 (, 22) .
[2]刘源.论我国企业破产制度的完善.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7 (, 3) .
[3][日]末永敏禾, 金洪玉.现代日本公司法.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0.267.
[4]范健.商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109.
[5]王卫国.破产法.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 1999.228.
[6]李曙光.论企业重整制度缺陷.http://www.pcftl.cn/news/20070831/254.html.
[7]李永军.破产重整制度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1996.48.
[8]潘琪.美国破产法.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9.219.
[9]王利明.司法改革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1.21.
中国企业破产 篇2
由于我国《破产法》的有关规定比较原则,因此,从《破产法》颁布以来,国务院及其所属部委先后出台了一系列规定对《破产法》的相关内容加以完善,其中比较重要的有:国务院1994年10月25日发布的《关于在若干城市试行国有企业破产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发
[1994]59号)、《关于在若干城市试行国有企业兼并破产和职工再就业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国发[1997]10号)、财政部《国有企业试行破产有关财务问题的暂行规定》(财工字[1996] 226号)、1996年《关于试行国有企业兼并破产中若干问题的通知》(国经贸企[1996]492号)等。这些政策和规定对破产企业职工保护做了非常具体的规定。
我国破产法有关破产企业职工的保护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有关职工安置问题,关于这一点,在企业《破产法》第4条中明确规定:“国家通过各种途径妥善安排破产企业职工重新就业,并保障他们重新就业前的基本生活需要,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另行规定。”二是有关企业破产财产及其清偿顺序问题,如《破产法》第37条第2款规定:“破产财产优先拨付破产费用后,按照下列顺序清偿:(一)破产企业所欠职工工资和劳动保险费用;(二)破产企业所欠税款;(三)破产债权。”
2002年7月18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232次会议通过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企业破产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若干规定》),并于2002年9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一规定是最高人民法院继1991年首次对适用企业《破产法》司法解释后,对适用该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相关规定所进行的第二次全面系统的解释,它进一步规范了人民法院对企业破产案件的审理,对我国破产法律制度的完善与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若干规定》加强了对破产企业职工的保护,对于破产债权、非破产财产、清偿顺序、试点城市国有工业企业与一般国有企业破产的区别等都做出了明确规定。这对于进一步完善我国破产法有关职工保护的立法,更好地维护破产企业职工合法权益,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破产债权
《破产法》对涉及企业职工等劳动主体的破产债权,仅仅规定了破产企业所欠职工工资和劳动保险费用属于优先受偿的债权,没有对其进行分类,从而导致法院在审理案件过程中对因企业破产解除劳动合同时劳动者的补偿金、非正式职工劳动报酬、职工集资款等问题无法可依,这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职工的合法权益。《若干规定》在总结司法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以往的政策、法规进行了完善,有许多新的突破。其中第56条、57条、58条分别对企业职工等劳动主体给予特殊的保护,将解除劳动合同对劳动者的补偿金、非正式职工的劳动报酬和企业向职工的集资款,解释为企业《破产法》第37条第二款第(一)项可以优先受偿的债权,充分反映了国家法律对劳动者群体的保护,对维护社会稳定具有积极的意义。
1.劳动者补偿金优先受偿的规定。
破产企业职工的保护是现代各国破产法的一般原则。破产法对企业所欠职工工资和报酬的保护,属于对劳动者已付出劳动的获取劳动报酬权的保护;对劳动者因企业破产解除劳动合同的补偿金的保护,属于对劳动者未来损失的保护。《破产法》仅仅将职工工资和劳动保险费用作为第一顺序清偿的债权,而对劳动者未来损失的保护未作规定。《若干规定》基于保护劳动者权利的角度出发,对《破产法》第37条采取扩大解释的方法,将对劳动者未来损失的补偿这部分解释为第一顺序清偿的债权,给予其和职工工资、劳动保险费用同等的法律地位。
在《若干规定》第56条中明确规定:“因企业破产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依法或者依据劳动合同对企业享有的补偿金请求权,参照企业破产法第三十七条第二款第(一)项规定的顺序清偿。”这就意味着,因企业破产解除劳动合同对劳动者的补偿,可以依据劳动合同约定的补偿金,也可以在没有约定时依据劳动法及其相关规定进行补偿。
2.非正式职工劳动报酬优先受偿的规定。
我国破产法规定的优先清偿的职工工资依其性质属于劳动报酬,法律并没有区分劳动者的身份,因此只要是属于劳动报酬性质的债权,劳动者均应享有破产法规定的优先受偿的权利。《破产法》第37条第二款第(一)项规定的“职工工资”,在文义上未对“职工”一词加以限制,所以“职工工资”既指正式职工的工资,也指非正式职工的工资。因此,《若干规定》
第57条规定:“债务人所欠非正式职工(含短期劳动工)的劳动报酬,参照企业破产法第三十七条第二款第(一)项规定的顺序清偿。”这样就为实践中法院在审理破产案件时,对于破产企业拖欠企业非正式职工的工资,尤其是拖欠农民工的劳动报酬问题的处理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
3.职工集资款优先受偿的规定。
《若干规定》第58条规定:“债务人所欠企业职工集资款,参照企业破产法第三十七条
第二款第(一)项规定的顺序清偿。但对违反法律规定的高额利息部分不予保护。职工向企业的投资,不属于破产债权。”
本条规定也属于对《破产法》第37条第2款第(一)项进行的扩大解释,将企业所欠职工的集资款解释为与企业所欠职工工资具有相同地位的破产债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对于企业向职工集资形成企业对职工的负债,在企业破产时,职工对企业享有破产债权。《若干规定》的这一规定,不仅有利于对破产企业职工的保护,而且有利于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2)对职工集资款的保护仅限于合法权益。对于企业许诺给职工的高额利息不受法律保护,不仅高额利息不能优先受偿,而且不属于破产债权,法院不予确认。对不违反法律规定的利息部分,可以确认为破产债权,但根据司法解释的本意不能获得优先受偿,属于普通债权。(3)在企业股份制改造过程中,职工持有企业股份(如职工持股)属于职工向企业的投资行为,是一种股权性质的权利,不属于破产债权,在企业破产时不能获得清偿。
4.清偿顺序。
由于《若干规定》增加了劳动者补偿金、非正式职工劳动报酬、职工集资款三项内容,因此属于第一清偿顺序的劳动债权就由过去《破产法》规定的“破产企业所欠职工工资和劳动保险费用”两项内容增加到5项,依次顺序为:(1)企业所欠职工工资,包括欠付正式职工工资和非正式职工工资;(2)企业与职工解除劳动合同后应支付职工的补偿金;(3)企业职工劳动保险费用;(4)企业向职工集资借款在扣除违反法律规定高息部分后应偿还款项。
二、非破产财产
所谓破产财产,是指破产企业所有财产中供分配给破产债权人的财产。非破产财产,则是指破产企业财产中不属于破产财产的其他财产。为了维护破产企业职工的合法权益,自《破产法》颁布后,国务院及其所属部门发布了的一系列的政策和规定,对破产企业职工住房、破产企业投资兴办公共福利性设施、工会财产等有关职工切身利益的事项都作过具体规定,最高人民法院新出台的《若干规定》在此基础上对相关问题进一步作出了明确规定。
1.关于破产企业职工住房处理原则的规定。
根据《若干规定》第81条规定:“破产企业的职工住房,已经签订合同、交付房款,进行房改给个人的,不属于破产财产。未进行房改的,可由清算组向有关部门申请办理房改事项,向职工出售。按照国家规定不具备房改条件,或者职工在房改中不购买住房的,由清算组根据实际情况处理。”
本条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根据我国现行的房改政策,职工出钱购买的住房,产权归
个人所有,因此,破产企业的职工住房,已经签订合同、交付房款,进行房改给个人的,住房属于职工个人所有,不属于破产财产。(2)在企业宣告破产时尚未进行房改,意味着职工可以享受的住房房改优惠政策尚未享受,但企业被宣告破产后,已不具备给职工房改的主体资格,在操作上不具可能性,因此可由清算组代替破产企业向住房制度改革领导小组(房委会)等有关部门申请办理房改事项,向破产企业的职工出售。(3)按照国家规定不具备房改条件,比如企业的集体宿舍,或者产权不明的住房,或者职工在房改中不购买住房的,由清算组根据实际情况处理。
2.关于破产企业投资兴办公共福利性设施的规定。
根据国务院“国发[1994]59号文件”《关于在若干城市试行国有企业破产有关问题的通知》、和“国发[1997]10号文件”《关于在若干城市试行国有企业兼并破产和职工再就业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规定,破产企业的学校、托幼园(所)、医院等福利性设施,原则上不计入破产财产,由破产企业所在地的市或市辖区、县的人民政府接收管理,其职工由接收单位安置,但是没有必要续办并能整体出让的,可以计入破产财产。按照规定,上述政策只能在国务院确定的“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城市范围内的国有工业企业破产,适用范围受到限制。《若干规定》第82条规定:“债务人的幼儿园、学校、医院等公益福利性设施,按国家有关规定处理,不作为破产财产分配。”这就意味着,自《若干规定》颁布后,所有企业破产中涉及幼儿园、学校、医院等公益福利性设施的处置,都将统一不作为破产财产分配。
3.关于工会财产不属于破产财产的规定。
作为具有社会团体法人资格的组织,工会在民事活动中的财产权依法受到保护。《工会法》
第46条规定:“工会的财产、经费和国家拨给工会使用的不动产,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占、挪用和任意调拨。”必须指出的是,工会与企业法人是各自独立的法人主体,企业或企业工会对外发生经济纠纷时,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企业不承担企业工会的债务,反之,企业工会也不承担企业的债务。
根据《若干规定》第71条第(九)项的规定:“破产企业工会所有的财产不属于破产财产。”这一规定完全符合《工会法》的有关立法精神,从破产法的角度强化了对于工会财产的保护,对于遏制屡屡出现的企业破产中损害工会财产的现象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三、关于两类企业破产的不同规定
我国破产法有关破产企业职工的保护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有关职工安置的问题。按照《破产法》第4条的规定:“国家通过各种途径妥善安排破产企业职工重新就业,并保障他们重新就业前的基本生活需要,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另行规定。”一般来说,破产企业职工的安置费用包括:(1)职工失业期间的救济费用,包括企业进入破产程序后职工的生活费;(2)企业离退休职工的离退休费和医疗费;(3)失业职工再就业的安置费用。在有关安置费的处理方面,试点城市国有工业企业和一般国有企业适用的法律是不同的。
目前,试点城市国有工业企业的破产案件须纳入全国破产计划,而纳入计划破产的企业,可以使用国务院的特殊政策。特殊政策主要表现为可以用破产企业的财产安置职工,破产债权和别除权都不能优先于职工安置费。这与《破产法》的规定是不一致的。根据国务院通知的有关规定,这些费用都可以从破产企业的财产中支付。例如,国务院“国发[1994]59号文件”中特别强调:“实施企业破产必须首先安置好破产企业职工”,并且规定:“企业破产时,企业依法取得的土地使用权,应当以拍卖或者招标方式为主依法转让,转让所得首先用于破产企业职工的安置”;“处置企业土地使用权所得不足以安置破产企业职工的,不足部分应当从其他破产财产所得中拨付”,等等。有学者认为,该规定在实践中导致了破产企业面临破产毫无危机感,而且容易导致破产约束机构趋于软化和松驰,不能使职工的个体利益愿望和企业的整体利益意识融而为一,使职工游离于企业破产后果的承受主体之外。[1](P70-71)还有学者认为,国务院的通知规定,关于破产企业的土地使用权及其他财产,即使已设置抵押,变卖所得也要优先用于破产企业职工安置,而不清偿抵押债权人。这与我国《担保法》关于抵押担保的规定相违背,实际上相当于以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废止或修改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法律,认定抵押制度对破产企业无效,使债权人(尤其是银行)债权的安全得不到应有的法律保障。[2](P282)
对于这个问题,《若干规定》采取了以法律为依据的做法,没有将政策包括在其中,对国家破产计划未作专门规定,而是在第105条做了如下规定:“纳入国家计划调整的企业破产案件,除适用本规定外,还适用国家有关企业破产的相关规定。”这一规定将试点城市国有工业企业与一般国有企业破产做了明确区分,不仅有利于保护破产企业职工等劳动主体的利益,而且有利于对债权人合法权益的保护,既符合我国的国情,又有利于我国现行破产法律制度的完善。
试点城市国有工业企业与一般国有企业的破产除适用法律和政策规定不同之外,还存在以下不同:
1.可分配财产范围不同。
试点城市国有工业企业破产时,企业处置依法取得的土地使用权所得必须作为安置费用优先安置职工,如有剩余可与其他破产财产一起统一列入破产财产分配方案参与清偿分配。而一般国有企业的土地使用权如果是以出让方式依法取得,企业破产时,在其土地使用权有偿使用的剩余年限内,其依法处置土地使用权所得应纳入破产财产参与清偿分配。如果是以划拨方式取得的,则企业破产时,土地使用权将被国家无偿收回,企业无权处置。
2.财产分配次序不同。
试点城市国有工业破产企业的财产分配次序为:(1)清算费用;(2)拖欠的职工工资、劳动保险费用和职工安置费用;(3)有效的财产担保债权;(4)欠缴的税款;(5)普通债权。一般国有破产企业的财产分配次序为:(1)清算费用;(2)有效的财产担保债权;(3)拖欠的职工工资和劳动保险费用;(4)欠缴的税款;(5)普通债权。
3.职工安置不同。
试点城市国有工业破产企业职工安置依据法律和政策从预案操作到案件终结贯穿始终,而且是财产清算结束后的主要工作,可以占用处置土地使用权所得和其他财产。而一般国有破产企业职工安置工作必须在立案之前处理好,或者通过其他程序和途径解决,立案之后的清算、审理过程不再考虑职工安置问题,分配方案中也不体现安置费用。
四、破产费用
破产费用是指破产清算过程中所发生的各项支出,应当从破产财产中优先拨付。破产费用是在破产程序中随时发生的,为保证破产程序顺利进行,允许破产费用随时支付。在破产宣告后,破产财产不足以支付破产费用的,破产程序相应终结,未清偿的债务不再清偿。破产费用的开支范围包括:清算期间职工生活费;破产财产管理、变卖和分配所需费用;破产案件诉讼费用;清算期间企业设施和设备维护费用、审计评估费用;为债权人共同利益而在破产程序中支付的其他费用,包括破产企业催收债务差旅费及其他费用等。
破产的“企业家” 篇3
“对不起,我耽误你一分钟,说几句话。”男人自我介绍,“我1985年大学毕业,现在是上海的大企业家,我刚下飞机……”
不知怎么的,我突然记起好像在哪里看过或听过这句话。我一边认真地听他述说,一边上下打量他:个子不高,腰粗膀圆,满脸红光,与我听说过的骗子有些不同的是,他脚上穿的既不是皮鞋,也不是波鞋,而是一双胶鞋,右脚的胶鞋前面还破了一条口子,没穿袜子的大脚趾耀武扬威地摆在外面,似乎在呼吸着新鲜空气。
他越说越有精神:“在上海,我要帮谁的忙,帮着办个什么事儿,只需一句话而已,所以,你在这儿遇到我也是一种荣幸,应该高兴才是。”他自个儿哈哈地笑起来。
我想起了范伟在《卖拐》中说的一句话:大哥,缘分啊!可我遇上他,未必真是一种难得的缘分。
我有点不耐烦了,打断他的话问:“大叔,你是不是有什么事儿需要帮助?”
“唉,是这样的。”话到嘴边,他又转了转话题,开始拉近距离,“小弟,你家住在哪里?”“四川。”他高兴地一摊手,说:“太巧了,我也是四川人,我们是老乡呢,难得一见。”
我心想,既然是老乡,怎么不说家乡话呀?老乡之间说着普通话,听起来很别扭,可他就是不说一句家乡话。
“小弟,是这样的,说来又怕你笑话。”他用手比划着,压低声音说,“你能够帮我就帮,帮不了也不勉强。”
我说:“你随便说说看,能够帮的我一定帮。”
我料定他会说到钱的话题上来,不然,无缘无故找人说那么多空话干啥?
他或许察觉到我有了诚心,更加来了精神:“我下飞机打的过来,皮包丢在出租车上了,里面还装着我的手机、农行卡,还有5000元现金。不过,那些东西掉了就掉了,对我来说都不算什么。我买的是上海至广州的往返机票,我现在要到白云机场去,需要20元打的,可我身上只有1块钱了,不信,我摸出来给你看。”
我挥手示意他不要摸出来,就是拿出来给我看了,也不能证明他真的没有钱啊。我犹豫了一下,便说:“你不就是需要20元嘛,不必绕那么大的弯子。”
他点着头说:“不绕点弯子,直接问别人要钱,我一个企业家……”
我想,出门在外,遇上困难,谁不希望有人帮助,不管他的话是真是假,也不过20元,于是掏出20元递给他。
他接过钱后千恩万谢,边走边说:“有机会到了上海,一定到我家来玩,打我的电话就是了。”
真是荒唐,到他家去玩?他既没有告诉我他的家庭地址,也没有说明他的电话号码,怎么联系?萍水相逢,没必要去钻别人的空子,这样一想,我心里也就轻松了。20元,对企业家来说不算什么,但对处于困境中的人,也算是一點帮助。
中午很快办好了事,回工地时,为了少晒太阳,我从西边绕圈子走,那边背太阳,十分凉快。我哼着小曲一路往前走。
不远处有一个男人正拦着一个女孩说着什么,当我越走越近时,只见那个女子递了几张钞票给男人,朝前走了。男人飞快地把票子塞进了腰包。
我走近那男人身边,他为了抓住机遇,忽然转过身来,把右手举过头顶打招呼:“喂,你好!你好!”
我心中一惊,这不是1小时前遇到的企业家吗?显然他也认出了我,脸上的笑意僵住了,不过,他反应灵活,说:“小弟,我还有点儿事,没立即去机场。”
我生气地说:“你最好少去骗人。你不是说你是企业家吗?干嘛还在马路边骗钱?多丢人啊!”
他低下了头,轻声嘀咕:“我是破产的企业家。”
企业破产设备服务找谁 篇4
最近几日,除了“中国梦”、“克强经济学”、“钱荒”、“利率市场化”、“城管”等词不绝于耳外,“破产”一词也甚嚣尘上。
7月18日,美国底特律市申请联邦破产保护,这座汽车城和曾经的音乐之都成为美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城市破产案主角。显然,大洋彼岸的这起破产案足以吸引眼球,但与中国工程机械经营者并无太大关联。但早已谣传的某挖掘机制造商濒临“破产”和新近谣传的另一著名挖掘机制造商申请“破产”的消息,却在工程机械用户当中激起了千层浪。经笔者多番核实,某些企业确实出现了资金困难,但未有破产的现象,“破产”传闻目前看来还属误传。
但不可否认,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正经历着最漫长的寒冬。在不远的将来,说不定前文所说的“谣传”将变为现实。对于制造商“破产”传闻,未购买该制造商设备的用户认为洗牌促使市场向健康的方向整合,而被涉及的用户则担心手中设备的售后服务问题,尤其是设备还在三包期内的用户。
如果企业倒闭,那么购买了该企业设备的用户怎么办?
设备在三包期外的用户不必过于担心,后市场已经是各制造商、代理商逐利的另一主战场,设备若出现问题,其他品牌制造商、代理商会欣然接受新客户的进入。对于三包期外的设备服务,用户有太多可选择的空间。
三包期内的设备服务或多或少都会受到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按照国家规定或者与消费者的约定,承担包修、包换、包退或者其他责任的,应当按照国家规定或者约定履行,不得故意拖延或者无理拒绝。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时,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可以向销售者要求赔偿。销售者赔偿后,属于生产者的责任或者属于向销售者提供商品的其他销售者的责任的,销售者有权向生产者或者其他销售者追偿。值得强调的一点是,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时,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因原企业分立、合并的,可以向变更后承受其权利义务的企业要求赔偿。
某企业倒闭,工程机械用户找设备经销商确保权益合情合理,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的“经销商先行负责”原则,不论制造商是否存续经营,经销商都应当承担“三包”期限内的售后服务责任;若当初购买设备的代理商倒闭,那么可以向设备品牌的制造商寻求权益。
若制造商和代理商同时消失,虽然法律最大限度地保护了消费者权益,但在这种极端情况下的维权将十分艰难。
专业律师表示,消费者遇到这种情况时,一是可查询制造商究竟是倒闭还是停产,如果企业停产了或有其他承接企业,那么制造商该承担的责任还存在,可依法向承接企业讨说法。如果制造商、代理商均已经倒闭且也有没其他承接企业,也就没有主体来承担相应的责任,消费者维权基本上是希望渺茫。
企业破产自查报告 篇5
我厂因厂房简陋,设备陈旧,已经跟不上市场发展需求,已于二0一三年初全面停产。在厂正常生产期间,能够尊章守纪,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决不生产不良印刷品,对客户负责,保证产品质量,保证按时出厂。积极参加上级主管部门组织的各项培训及活动。提高职工的生产技术和职业技能,使全场职工有很好的职业道德和自身修养。
因客观原因,厂停产,如果厂有了新的转机,有恢复生产的那一天,我们全厂职工还会一如既往的将毕生精力献给印刷事业。
xxxxxxxxxxxxxxxx
如何安置军工破产企业职工? 篇6
主要难点
特殊工种鉴定难。由于历史等诸多原因,军工企业职工从事特殊工种的原始档案记载存在不完整和不规范的问题,而地方劳动保障部门对特殊工种的鉴定是以原始档案为依据的,这样就会出现同样是在一个班组从事特殊工种的职工,档案记载完全的就被认定从事了特殊工种作业,不全的则未被确认。一旦出现这种情况,自然会引起职工对认定工作的不满,影响企业的稳定。以某军工企业职工血吸虫病鉴定为例,因认为鉴定结果有失公平,这些职工就集体上访,围困厂领导和清算组同志,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职工一次性安置难。根据中办发[2000]11号文件规定,职工一次性安置费是以企业所在地职工上年平均工资3倍计发。由于有相当一部分军工企业地处经济不发达地区,当地职工上年平均工资水平较低,约为7000元左右。因而,职工个人所得安置费较低,普遍感到心理不平衡,不愿意选择自谋职业;特别是停薪留职外出打工人员,不愿“买断”,宁愿继续停薪留职,不要一分钱,也要与企业保留劳动关系,从而给职工一次性安置工作增加了阻力。
职工住房“两贴”补偿难。有些军工企业由于经济效益差的原因没有执行“两贴”,现在如果企业破产,与企业解除了劳动关系,其住房“两贴”将再也没有机会得到补偿。因此,这部分职工要求按房改政策给予适当补偿。特别是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自谋职业领取一次性安置费用的人员和离退休人员,他们强烈要求在企业破产后给予一次性补偿或享受异地安置政策。
社会职能及其人员移交难。由于中央财政补贴费用较低,地方财政又十分紧张,地方政府全部接收企业办社会职能单位和人员比较困难,地方政府虽然表示愿意接收部分职能单位如子弟学校、职工医院等,但移交条件较高,而且政策和待遇也有差异。如:某破产军工企业子弟学校教师移交后可以享受地方学校(事业单位)工资待遇,而职工医院的移交则要求其自负盈亏。这些将要移交的单位领导和职工思想状况比较复杂,有的表示愿意移交,有的则反对移交。特别是地方政府提出资产可以全部接收,人员则要根据行业定编实行部分接收,因而使不同移交单位的职工互相攀比,工作不安心,有怨气。
重组竞聘操作难。一些军工企业建厂时间长,内部各种关系复杂。职工非常关注重组招聘的方式方法能否确保“公平、公正、公开”?重组时能否上岗?重组后的岗位待遇与以前有何区别?特别是一些只能从事简单工作的普工和下岗多年的工人,他们对工厂现有工作岗位的性质、职责不熟悉,认为竞聘明显处于劣势,同等条件下参加竞聘很不公平,情绪波动较大,容易激发深层次的矛盾,影响企业的稳定。
富余人员分流安置难。军工企业破产后,重组企业就业岗位少,加之企业所处地理位置偏僻,且当地经济不发达,就业渠道窄,一些职工没有能力自谋职业,参加重组又未能竞聘上岗,则产生大量的富余人员。这样,一方面会增加重组企业的负担;另一方面由于长期没有班上,一些困难家庭或弱势群体将无生活保障,潜伏着极不稳定的因素。
主要对策
依靠政策引导,加大宣传和思想工作力度。军工企业破产政策是国家根据军工企业改革和脱困的实际制定的,带有全局性的政策,不可能因为某个企业和某个职工的问题而改变政策。作为破产企业必须依靠国家政策来解释。一方面,企业党政班子成员要按照“同吹一个调”的要求,对基层单位的动员和职工群众的上访,坚持以国家有关文件精神为主要依据进行政策宣传和解释。每当一项大的工作或一个具体实施方案贯彻之前,企业应召开各单位负责人会议,做好会议动员和解释,并提出具体要求,然后由各单位向职工传达贯彻;职工群众来访时,接待室的同志负责政策咨询和收集反馈群众意见,厂务会则结合基层单位和职工群众提出的意见对工作及方案进行适当调整和完善。另一方面,为了防止政策宣传出现偏差,避免职工之间相互误传,企业还应及时组织编印《国有企业破产政策法规汇编》和《企业破产宣传提纲》,用于指导基层单位的宣传发动工作,统一宣传口径。
在企业破产重组过程中,要制定并实施破产重组期间思想政治工作预案及治安防范措施,要不断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加强与职工的思想沟通,坚持“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如湖南白云家用电器总厂作为全国首家成功实施分离破产的军工企业,他们在实践中探索和总结了一套创新破产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原则和方法。即“五不”、“六法”,即:坚持不瞒、不哄、不压、不躁、不让的思想政治工作原则。所谓“六法”,即:运用舆论引导法、利弊分析法、开渠放水法、以身作则法、纪律约束法、虚实结合法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通过一系列的工作,确保企业破产重组工作的顺利进行。
依靠政府支持,加强与地方有关部门沟通。企业办社会职能的移交,离退休管理机构工作人员的确定,社会养老、医疗保险关系的接续,企业治安稳定等等,都离不开当地政府的配合和支持。因此,军工企业在实施破产过程中,主要可以通过三个渠道,加强与地方政府和劳动保障等部门的沟通。
一是“走出去、请进来”。及时向地方政府汇报企业破产工作进展情况和企业发展情况,争取政府的理解和支持。如:兵器装备集团公司2000年5月在成都召开资产债务重组工作研讨会,湖南白云家用电器总厂邀请了怀化市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和债权银行负责人参加;2001年9月初,国家经贸委召开企业破产项目专题会议,该厂又邀请了怀化市主管工业的副市长参加。得到了地方政府、债权银行的全力支持和上级主管部门的高度评价,为企业破产项目顺利获得国家批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是及时报告。就企业破产工作的组织领导、社会稳定、政策衔接、社会职能移交等问题向地方政府提交专题报告和建议,寻求解决办法,争取政府的支持。
三是专题研究。请政府出面,协调解决企业破产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落实和衔接有关政策。与政府及有关部门协商后达成的共识,一定要以会议纪要或正式文件的形式来体现,以作为实际操作依据。
依靠民主决策,让职代会参与讨论。破产企业应依据国家有关国有企业破产劳动保障政策,在清算组的具体指导下,尽快制定企业破产职工安置方案,并提交职代会讨论通过;采取先易后难、分批操作的方法,加强政策引导,开辟多种渠道,积极稳妥分流安置职工,以确保企业所有职工安置到位。
安置有很多种类,应依据实际情况而定。
政策型安置。进入破产法律程序后,企业要进一步加强与地方劳动部门的联系沟通,重点做好从事特殊工种人员的鉴定,做好符合政策性提前退休、退养条件人员的普查、登记造册及其手续的办理工作。
移交型安置。在全面开展企业办社会职能单位的人员、资产清理以及土地界定工作的基础上,企业应坚持整体移交,成熟一个移交一个。
重组型安置。企业可以聘请专业咨询机构,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帮助设计改制重组方案、薪酬体系以及绩效考核体系。抽调专业人员,组成专门工作组,按照先中层管理人员、再一般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后工人的顺序,采用笔试、面试和实际操作等方式,有条不紊地组织开展全员竞聘上岗工作。
自主型安置。破产企业一方面应鼓励职工自谋职业,核发一次性安置费;另一方面应统一自谋职业合同文本,规范自主型安置工作。
开发型安置。对破产企业的资产经评估作价后,以安置费的名义置换给职工个人或集体,组建独立的经济实体,与原企业解除劳动关系。
综合型安置。对未被以上五种方式安置的职工,由重组的新企业托管;或协议保留劳动社保关系;或进入企业再就业服务中心暂时托管,并通过转岗培训、职业介绍等多种形式,逐步分流。
中国:十大行业面临破产潮? 篇7
身处这些行业的企业要当心了:破产潮或许就在不远处。当下, 管理层大力整治经济, 调低增速, 钱荒、产能过剩、泡沫破裂, 这些关键词都加剧了这个过程的发生。以下是已经出现破产苗头的行业, 尤其要当心!
1团购行业
今天, 你团购了吗?
今天, 你团购的网倒闭了吗?
2010年3月, 突然出现一种商业模式——团购, 几万元就可起家, 还能速赚大钱。仅三年后, 这个当初人气最旺的创业和投资行当早已草木皆兵, 陆陆续续关张裁员, 直至最近颇具知名度的团宝网和聚齐网先后陷入困境。
有报告显示, 截至今年上半年, 全国团购网站诞生总数高达6218家, 累计关闭4670家, 死亡率达75%, 运营中1548家。
由于资本浪潮的一次次掀起, 网络团购市场空间的诱人利润, 致使入行者不断暴增, 整体行业势态已呈“非理性”介入与扩张局面。团购行业乱象的根源, 其实就在于以破坏商业生态为代价的恶性竞争, 就好比一刀砍断柱子, 让别人跌下来的同时, 自己也被倒塌的房顶砸了头。
在团购行业“洗牌整风”运动中, 大量缺乏后续资本支持、转型失败或诚信缺失、运作不规范的团购网站被淘汰出局。
2造船企业
自2004年中国造船业进入黄金时代以来, 中国造船厂的数量便开始飞速增长。然而, 金融危机的爆发给全球造船业浇了一桶冷水, 我国造船业更是难以逃脱。
受全球造船市场持续低迷影响, 我国去年开始出现造船企业破产倒闭潮, 民营船厂首当其冲。全国倒闭的船厂已有上千家, 其中很多是由于资金链断裂。
当前我国造船企业的生存状况可概括为:1/3企业生产难以为继;1/3企业‘不死不活’;1/3骨干企业生产经营维持正常状态。
造船属于资金密集型行业, “融资难”影响更甚于“订单荒”, 往往成为压垮船厂的“最后一根稻草”。
与此同时, 中国船舶工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增长方式粗放、低水平重复投资、产能严重过剩等矛盾也日益突出。全国最大的民营造船公司熔盛重工就是一个典型的样本。
3钢铁行业
在“钱荒”来袭、产能过剩的大背景下, 身处行业寒冬的钢铁行业无疑雪上加霜, 而小型钢厂极有可能成为最大的受害者。来自环保的压力也成了加剧小型钢厂资金压力的重要因素。
而从钢价连续暴跌开始, 钢厂就不断忍受着钢价可能再次下跌带来的心理煎熬。若钢材价格再次暴跌, 那么钢厂将别无选择, 只能大规模减产甚至停产。
6月25日, 江西省萍乡市宣传部门对外通报, 该市萍特钢铁有限公司因资金链断裂于6月24日停产, 200多名企业职工工资无着落。随后根据媒体的披露, 该公司董事长董建乐和总经理董建武携款2亿元跑路, 当地政府和公安机关已经介入调查。
萍钢的事件并非个例。就在今年5月末, 唐山地区多家小型钢厂由于经营始终不见起色, 加上环保环评通不过, 被迫关闭高炉, 导致经营受困, 最终倒闭。
中小型钢企面临“生死抉择”, 国内大型钢企的日子也过得并不舒坦, 在资金危急时刻, 不得不靠政府的“输血”得以存活。
当前, 我国已经处于经济转型期, 钢材需求的增长已经放缓, 而世界经济又处在一个缓慢的恢复期, 所以, 无论从国内市场还是国际市场来看都是供给大于需求。而这样的困难时期恐怕要持续5至10年。
4 LED行业
曾有专家测算:如全国4亿多家庭, 每个家庭仅使用3只LED节能灯, 至少有300亿元的市场规模。然而, 准备饱餐一顿的LED相关企业, 却没能吃到香喷喷的“大蛋糕”。
2012年, 全国LED企业设备开机率不到60%, 产能利用率更是仅在30%左右。产能过剩引发的价格战相当激烈。2012年, LED芯片平均价格比2010年下降六成;芯片生产领域的毛利润下降30%以上, 产品应用领域的毛利润下降10%以上。盈利能力下滑, 导致LED行业出现倒闭、停产、转产风潮。
继愿景光电、大眼界、浩博光电后, 深圳亿光科技有限公司成为深圳又一家倒闭的LED显示屏企业。前车之鉴, 后事之师。分析倒闭的几家企业, 得出的结论十分相似:价格战、三角债、产品同质化是导致这些企业倒闭最主要的三种原因。
LED照明灯具行业准入门槛很低, 很多小规模、小作坊企业也可以很容易地进入。但是这些只想“捞一笔”的企业进入之后只是一味炒作节能的概念, 却无法做到真正节能。面对市场激烈的竞争以及原材料成本上升所带来的压力, 这些企业不惜以牺牲质量为代价, 一味依靠价格战进行竞争。这种盲目的进入以及低端竞争, 导致了整个LED照明市场混乱无序、难以管理。
几千家LED企业中, 2012年90%LED企业都是不怎么样的。2013年LED市场更是厮杀。业内专家表示:LED产业天然具有集中程度高的特点, 未来两到三年, 中国LED下游会有60%以上的工厂会倒闭或转型。在过去几年的巨额投资之下, 产业规模开始增长, 同时也带来了产能过剩, LED企业面临着优胜劣汰的惨烈竞争。不少行业内人士认为:行业短期或将面临寒潮, 洗牌在所难免。
5中小房地产企业
有报告认为:未来5年, 房地产企业数量将可能减少三成, 其中减少的企业以中小房企为主。业内人士表示:如果限购政策继续严格执行, 地产行业洗牌会更加彻底, 三四线城市本土房企将被洗牌或逐渐边缘化。
严厉的房地产调控正加剧行业两极分化现象。一边是业绩逆势大增的地产龙头, 一边是处于资金断裂边缘的大量中小房企。调查发现, 二三线城市的部分中小房企生存状况堪忧, 其面临的资金压力超过去年, 或选择合作开发, 或考虑卖掉项目, 或不得不黯然出局。业内人士认为, 大量中小房企被淘汰出局的情况难以避免, 房地产行业集中度正加速提升, 大型房企在市场中的主导地位逐步增强。
调控进入“寒冬”前, 不少小房企进进出出, 各种注册注销并未引起关注。直到2012年4月9日, 开发规模过亿的杭州金星房产被曝向法院申请破产, 一声惊雷震倒多米诺骨牌。
6家居卖场
曾为国内本土最大的东方家园建材超市总部正在申请破产, 美国第二大建材零售商家得宝宣布关闭其在中国的所有店面, 英国百安居将中国区的门店由高峰时的60多家削减至40家左右……不断“消失”的店铺和倒闭的家居建材大型卖场告诉我们, 国内家居建材领域正在遭受一次不小的冲击。
以东方家园为例, 在东方家园前员工聚集的一个论坛上, 一些员工还表示对每年都会出现的资金紧张、拖欠供应商货款“习以为常”了。
日前, 中国建材流通协会发布的全国建材家居景气指数证实了过去一年市场的冷清。统计数据显示, 2012年12月的BHI延续了11月的颓势, 各大建材家居市场已经进入市场的寒冬期。2012年全国规模以上建材家居卖场全年累计销售额12467亿元, 同比下降2.46%。
2012年以来, 国内楼市成交量因被严格调控而减少, 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导致家居市场景气指数下降的重要因素。此外, 电商也被认为是造成家居卖场销售量被分流的一大因素。
7航运业
中国远洋“老船长”魏家福正式离任中国远洋, 把A股亏损王留给马泽华。魏家福频频被称为“A股史上最大亏损上市央企的掌门人”, 旗下最重要的上市平台中国远洋被ST (Special treatment, 即“特别处理”) , 并岌岌可危。在去年的股东大会上, 魏家福顶着三度“A股亏损王”的帽子, 接受了众多媒体的狂轰滥炸。
作为央企, 中国远洋可以不倒闭, 因为有政府的补贴。但是航运业的其它企业或许就没有这么幸运了。
航运业持续低迷, 航运企业经营“惨淡声一片”, 尤以干散货航运市场为甚。在2008年航运业最“风光”之时, 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 (BDI) 曾一度达到11793点;而去年BDI平均值为920点, 比2011年平均值1549点下跌40.6%;与此同时, 燃油及相关成本又居高不下。航运业亏损仍在加剧。
数据显示, A股13家航运板块上市公司发布的2012年业绩预报显示, 其中5家上市公司面临亏损, 长航凤凰、宁波海运、中海海盛3家公司预亏13.9亿元。中国远洋也发布业绩预亏公告称:继2011年巨亏104亿元之后, 2012年仍将出现较大亏损, 并发布退市风险警示。
航运业的出路还是解决运力过剩的问题, 否则有可能发生航运业行业性“破产”的可能。
8信托公司
吉林信托诈骗案, 将信托行业偿付风险再度放到市场面前, 用市场人士的话说就是“信托通过几年畸形发展, 到了开始还债的时候了。”今年以来, 从“青岛凯悦”到“三峡全通”再到“舒斯贝尔”, 甚至包括目前事件走向尚不明确的*ST珠江信托融资展期遭拒一事, 信托业风险一再暴露在公众视野之下。
资产规模从3606亿元到8.72万亿元, 信托业只用了不到6年的时间。目前, 我国信托资产规模已超过保险业, 成为仅次于银行业的金融业“老二”。但信托大跃进的背后, 却是风险隐患的暴露以及竞争加剧的隐忧。
数据显示, 6月28日至12月31日, 信托行业合计有1537只产品将到期, 其中有582只信托产品是2011年发行的。集中兑付为信托业带来巨大的压力, 不排除会爆出信托兑付风险的案例。
历史上, 信托公司曾经经历过一场清理。亚洲金融危机之初, 信托有好几百家, 后来经过清理整顿只剩了60多家。现在, 信托业的风险积聚, 倒闭的风险很大。
尤其是在流动性收紧的背景下, 高度依赖“影子银行”发行的单一信托将受到非常大的影响。此前, 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认为:央行不会允许银行类金融机构破产, 但不排除有信托或证券公司, 在流动性问题、资产质量恶化的情况下, 出现资本金短缺以至清盘风险。
9第三方理财
第三方理财机构主要靠销售产品来获取利润, 其中占比最大的就是信托。今年以来, 信托整体发行规模大幅下降、信托公司加码异地直销——上游行业的缩水, 给第三方理财机构带来更大的冲击。那些缺少核心竞争力的第三方理财机构或将面临被淘汰的危机。有业内人说, 第三方理财要倒掉五六百家, 才会有像模像样的细分龙头出来。
作为领头羊, 诺亚财富似乎已经感受到了这股“寒流”:其2011年年报显示, 虽然全年公司营业收入增长90.6%、净利润增长107.9%, 但是当年四季度这两项指标却分别同比下降了65.6%和16.8%。除了总体规模缩水外, 第三方机构更大的压力是来自信托公司直销的冲击。
而资金链一直是第三方理财机构发展的命脉, “在没有PE私募股权投资和股东资金支持的情况下, 很多第三方公司随时都可能会倒闭;另外一些第三方公可能会暂缓规模扩大, 包括之前很多计划设立异地分支机构或者网点的第三方也会暂时搁置计划。”上述为业内人士坦言。并非任何第三方公司都有诺亚这样的实力, 实现包销和成立强有力的产品研发团队, 在这股寒流中, 更多的第三方公司面临现实生存压力的考验。
10PE行业
“错过了深圳, 错过了浦东, 不要错过天津滨海!”一句响亮的口号, 曾是天津发展PE的招牌, 天津也一度成为了PE天堂。不过, 才仅仅几年时间, 这个美誉就成了“烫手山芋”, 不少公司和个人以私募投资的名义, 涉嫌从事向社会公众承诺高额回报的非法集资活动, 许多投资者被卷入了类似“庞氏骗局”的中。
近期天津市官方对几年来一直沸沸扬扬的清理非法私募基金一事首次作出公开回应:天津正在妥善处理涉嫌非法集资等问题的26只私募股权基金, 涉案金额高达数十亿元。
天津的案例是一个缩影。从曾经的“全民PE”热潮, 到如今的谈PE色变, 中国PE行业的急转直下, 不过短短一年。盛宴过后, 铅华褪尽。募资难、投资回报下滑、监管升级等一系列困难与挑战, 似乎令PE的生存环境举步维艰。
2012年末, 国内私募股权投资基金 (PE) 领域内的一些主流研究机构发布研究报告声称:“在2013年, 国内90%的PE投资机构会面临倒闭或转型的危机。”这个说法是基于在以下基础上才成立的, 因为目前在国内基本上90%的创业投资基金 (VC) 和私募股权投资基金 (PE) 机构旗下所管理运营的真实性资金, 都是在人民币1亿元以下的。
投中集团的数据显示, 2011年中国PE/VC行业成功募集资金者高达503只, 但进入2012年以后, 市场遭遇募资困境, 1-8月, 已募资基金数量只有40只。
中国企业破产 篇8
一、国有企业对外投资的基本形式
企业的对外投资一般有项目投资、证券投资和股权投资三种形式, 对破产企业项目投资的清算一般有两种方式:清算或将投资权益有偿转让;对破产企业证券投资的清算一般应按照国家有关证券交易的规定进行;对破产企业股权投资的清算, 一般而言, 对于出资与其他企业或个人共同组建的企业, 应了解被投资企业的注册登记情况, 其他股东投资的情况和该企业的财务状况及资产负债情况。由于股权投资的特殊形式, 对其处理不能采取一般的变卖或拍卖的形式, 必须按照有关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转让。对于全资设立的企业法人及企业分支机构, 除了对其的登记注册情况、资产负债情况、生产经营情况及经济效益情况的了解外, 更重要的是对子公司的资产是否和如何并入破产企业进行清算的决定。
二、现行法律关于国有企业投资收益权相关规定之缺陷
我国现行法律对国有企业投资收益权的规定不够系统与明确, 审判实践中的做法亦难以规范。目前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企业破产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中对此问题有所涉及, 其第76条作如下规定:“债务人设立的分支机构和没有法人资格的全资机构的财产, 应当一并纳入破产程序进行清理。”第77条规定:“债务人在其开办的全资企业中的投资权益应当予以追收。全资企业资不抵债的, 清算组停止追收。”第78条规定:“债务人对外投资形成的股权及其收益应当予以追收。对该股权可以出售或者转让, 出售、转让所得列入破产财产进行分配。股权价值为负值的, 清算组停止追收。”上述规定只是对应当纳入清算范围的财产进行笼统的规定,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 由于实施案情的复杂, 紧依据上述规定在大多数情况下很难达到通过破产清算收回该破产企业的对外投资收益的这一目的。
但是关于破产企业处于全部债务超过其资产总值以致不足以清偿债权人的财务状况或者其股权价值处于负值时, 最高人民法院出台的《关于审理企业破产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第77条及第78条中对破产企业出现上述情况时作出“清算组停止追收”的明确规定。但是, 如何对资不抵债或者股权处于负值进行界定, 二者可否作为破产的界限, 国内外专家众说纷纭。目前对二者界定的依据、方法、及相关处理机构是否能达到公平、公正, 相关程序是否能够科学、严谨, 债权人利益能否得到切实的保障, 能否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就目前实践来看, 上述问题在企业的破产清算过程中都不能得到有效保障。况且在子公司法人资格还存在的情况下, 即便其出现资不抵债情况或股权价值处于负值的情况, 那么对该子公司出资的国有企业破产后所导致的出资人缺位, 极易出现一些企图利用国有企业破产出资人缺位时, 恶意低评其资产为负值, 导致国有资产流失和侵害债权人合法利益的情形;再者对于破产国有企业对外投资所形成的股权权益无法实现, 且债权人会议也未通过就该股权作为破产财产分配方案时, 同样存在国有企业破产清算终结后, 因出资人缺位导致国有资产流失和侵害债权人合法利益的情形。更何况由于体制上的原因, 我国国有企业对外投资的管理历来不规范, 实践中, 许多企业存在资产混同, 管理混同, 人员混同、实际投资不足或者提供投资没有真正转移所有权的情形;另外, 一些国有企业还存在通过分立公司方式先行剥离企业有效资产另组企业, 再申请破产, 以此逃避债务等。因此, 需进一步完善相关司法解释, 予以弥补规范。
三、制度弥补之建议
笔者认为对于实践中资产混同、管理混同、人员混同的情况可以考虑合并破产;对于国有企业的全资设立的企业法人单位, 可分为三种情形分别处理:一是若该子公司独自运营不受破产企业控制, 且独自承担债权债务, 公司产权归属清晰无异议, 且经营状况良好的, 可以考虑通过整体转让来获取投资收益;二是对于那些实践中不能实现整体转让或经营状况不佳的, 可考虑依法清算, 清算后剩余财产作为债务人破产财产;三是对于资产是负值的, 以及债务人对外投资形成的股权无法实现出让、转让收益, 同时在债权人会议中未能通过关于该股权是否作为破产财产的分配方案的, 可以成立行业协会即管理人协会代出资人行使出资人职能, 代为行使出资人的权利, 破产终结两年内, 其代为实现投资权益的, 可以将该权益分配给债权人以补充其在企业破产清算时债权受到的损失。剩余部分或超过两年实现投资收益的, 在扣除必要费用后, 可作为行业协会的基金。在未建立管理人协会前可考虑依托各级政府负责职工安置的托管中心行使破产企业投资收益权, 各级政府专门机构代表国家行使其出资人的权利, 破产清算完毕两年内, 在扣除必要费用后同样补充分配给债权人, 无补充分配必要的, 或超过两年实现投资收益的, 收缴国库。当然, 在制定相关法规时, 还需要完善管理人协会或托管中心的相关配套制度, 以切实作到保障国有资产保值不流失, 及债务人和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得到充分保护。
摘要:司法实践中明确界定企业破产财产范围, 有效回收破产企业对外投资权益对于国有资产的保护意义重大。为此, 笔者谨将就国有企业破产债务人投资权益的保护相关问题予以探讨, 旨在对司法实践有所裨益。
从企业破产清算看企业债权管理 篇9
第一, 债权账龄过长。如A公司有22项债权账龄长达10年以上, 最长账龄甚至超过20年, 这些债权绝大部分没有书面催收通知, 债务人均以超过诉讼时效为由提出抗辩, 致债权无法收回。
第二, 债权依据不足。一些债权仅有单方面的账务记录, 没有相应的原始凭证或合同等证明, 无法确认其真实性和有效性, 从而影响债权的收回。如A公司因依据不足而无法收回的债权就有5项。
第三, 债权信息不全。一些债权信息不全, 债务人名称、地址不详, 难以联系;一些债权虽有债务人名称和地址, 但因长期怠于核实, 债务人早已搬迁、合并、倒闭或破产, 根本无法收回。如B公司债务人无法查找的有6家, 已吊销营业执照或者注销工商登记的有6家, 金额总计640万元。
第四, 债权性质不明。企业债权和对外投资是完全不同性质的两种行为, 其法律性质也不同, 但是债权和投资相互掺杂、性质不明, 以债权的收回带来一定的困难, 如A公司的会计账册中有对多家企业进行投资的记录, 但相应工商登记材料中却未能反映出这些投资关系, 也无其他相关资料证明, 究竟是投资款还是债权难以分清。
为解决债权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除了加强社会的制约机制外, 还需从创造良好的控制环境、建立有效的风险评估机制、完善债权的内部控制制度、提高财务人员的业务能力等多方面加强债权的管理, 加速资金周转, 提高经济效益, 防止资金流失。
1 创造良好的控制环境
有的企业领导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 而忽视了企业的现金流量, 忽视了企业财富最大化的正确目标, 为了完成利润考核指标, 一味奖励销售, 面对货款能否收回无所顾忌, 再加上财务知识有限, 为了完成业绩指使财会人员弄虚作假;不理解债权与资产和现金流的关系, 新任不管旧账, 这都会造成企业应收款项混乱。要扭转这种局面, 必须使内部控制成为管理者真正的需求, 这就要进行产权制度改革,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完善考核制度。在这个基础上选用业务素质好、能力强且有责任心的员工, 在有效的激励机制下, 调动其积极性, 便可创造一个良好的控制环境。
2 建立有效的风险评估机制
目前企业中普遍存在对债权的风险认识不足的现象, 也没有对债权的风险进行评估, 以便采取有效措施对债权进行管理。事实上, 债权账目不清、内容混乱, 不仅影响会计信息的准确性, 而且由于管理上存在漏洞, 会使少数人有可乘之机, 从而造成企业资产的流失。企业从业务人员到管理人员, 都应认识到债权中存在的问题会给企业带来不良后果。要按不同性质的问题进行风险评估, 建立事前、事后分析与管理相关风险评估机制。事前风险评估是指销售定价的授权批准和客户信用分析及赊销业务管理。销售定价的授权批准分为一般授权批准和特殊授权批准。一般授权批准的权限应当给予企业销售部门, 特殊授权批准的权限应当由主管销售的总经理行使, 关系重大的应当实行集体决策。在销售定价的授权批准控制中要严防销售人员自行定价、自行给予折扣、自行答应付款条件的随意性行为, 更要防止利用这些随意性为自己牟取私利行为的发生。企业在选择客户时, 应当充分了解和考虑客户的信誉、财务状况等有关情况, 降低应收账款回收中的风险。选择客户的关键是对客户进行信用分析, 建立客户信用资料卡, 针对不同客户的信用状况, 采取不同的信用标准。调查客户信用应搜集客户信用状况的有关信息, 这些信息主要包括基础资料、客户特征、业务状况、交易现状、财务状况、资金信用等。信用标准采用分级管理, 不同等级享有不同的信用管理, 应对客户信用等级进行动态评价, 以便随时掌握客户信用等级变动情况。客户信用状况是不断变化的, 有的客户信用等级在上升, 有的则在下降。如果不对客户信用等级进行动态评价, 并根据评价结果调整销售政策, 就可能由于没有发现客户信用等级下降而导致货款回收困难。一般应一月核查一次, 核查间隔最长不能超过3个月。对客户信用等级核查的结果必须及时通知有关部门。确定赊销度和赊销期, 赊销度实际上表示企业愿意对客户承担的最大赊销, 其大小与信用标准、赊销期限、坏账损失、收账费用等的大小直接相关。企业应在可能获取的收益和可能发生的损失之间进行衡量, 合理确定赊销度, 但总的限度不能超过企业的信用承受。赊销期限是赊销的允许期限。设定合理赊销期限既是信用促销的手段, 也是加强货款回收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事后风险控制是指应收款的账龄分析制度, 应收账款账龄分析是通过编制应收账款账龄分析表进行的。账龄分析表是一张显示账龄长短的报告。利用账龄分析表, 企业可以了解债权情况, 并采取相应措施。
3 完善债权的内部控制制度
债权主要由应收账款、应收票据、其他应收款、预付账款构成, 是企业的流动资产之一, 涉及多个控制环节, 完善债权的内部控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 不相容职责分离。不相容职责分离一般包括:授权批准与业务经办分离、业务经办与会计记录分离、会计记录与财产保管分离、业务经办与稽核检查分离、授权批准与监督检查分离。
(2) 销售环节控制。首先企业应当加强市场调查, 合理确定定价机制和信用方式, 这也是我们前面提到的事前风险控制;其次企业应当建立健全销售合同协议审批制度, 重要的销售合同应当征询法律顾问或专家的意见;再次企业应当在销售与发货环节做好相关的记录, 填制相应的凭证, 建立完整的销售登记制度并完善客户服务制度。
(3) 收款环节控制。企业应当按照《现金管理暂行条例》、《支付结算办法》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货币资金 (试行) 》等规定, 及时办理销售收款业务。销售部门应当设置销售台账, 及时反映各种商品的开单、收款、发货情况, 为收款业务做好基础工作, 台账应当附有客户订单、销售通知单、客户签收回执等相关的客户购货单据;落实催款责任, 销售人员负责对应收账款的催收, 对于到期未收回的应收账款, 财会部门必须提出报告, 督促销售部门加紧催收。企业应当加强收存现金和银行存款的控制, 收到的现金和支票必须当天交存银行。大额现金必须有人护送, 确保货币资金的安全与完整。出纳和会计人员保证已经收到的现金与银行存款及时入账, 严防收到现款不入账的现象发生;销售收入及时入账, 不得设账外账, 不得擅自坐支现金, 应当避免销售人员直接接触销售现款;加强商业票据管理, 明确商业票据的受理范围, 严格审查商业票据的真实性和合法性, 防止票据欺诈。对销售部门实行销售与收款一体化, 明确经济责任, 建立科学合理的清收奖励制度以及责任追究和处罚制度。财务人员应定期进行账龄分析和往来函证, 企业核销的坏账应当进行备查登记, 做到账销案存, 已核销的坏账又收回时应及时入账, 防止形成账外款。
4 提高财务人员的业务能力
关闭破产企业难逃“七年之痒” 篇10
一、关闭破产企业主要分布在东部和第二产业
普查资料显示,2008年在我国全部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企业法人单位中,当年关闭破产企业法人单位5.5万家,占1.1%。在当年关闭破产企业法人单位中从业的人员98.1万人,占全部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的0.4%。
分地区看,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2008年,东部地区当年关闭破产企业法人单位为3.4万家,占全部关闭破产企业法人单位的61%;在东部地区关闭破产企业法人单位中从业的人员为57万人,占全部关闭破产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的58.1%。可以看出,2008年当年一半以上关闭破产企业分布在东部地区。这表明,在国际金融危机大背景下,我国东部地区企业运行状况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一些影响。
分产业看,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2008年,第二产业当年关闭破产企业法人单位3万家,占全部关闭破产企业法人单位的53.8%;在第二产业关闭破产企业法人单位中从业的人员为78.8万人,占全部关闭破产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的80.3%。其中,制造业当年关闭破产企业法人单位2.5万家,占全部关闭破产企业法人单位的44.8%;在制造业当年关闭破产企业法人单位中从业的人员为65.6万人,占全部关闭破产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的66.9%。
二、关闭破产企业多数为私营企业和小型企业
分登记注册类型看,私营企业占多数。2008年,当年关闭破产私营企业法人单位为4.1万家,占全部关闭破产企业法人单位的74.8%;在关闭破产私营企业法人单位中从业的人员为46.5万人,占全部关闭破产企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的47.4%。从关闭破产企业数量来看,七成以上为私营企业。其次为有限责任公司,当年关闭破产4111家,占全部关闭破产企业法人单位的7.4%。
分企业规模看,主要为小型企业。2008年,在当年全部关闭、破产企业法人单位中,从业人员在50人以下的企业法人单位5.2万家,占93.8%。其中,从业人员在7及7人以下的企业法人单位3.7万家,占67.8%;8至19人的企业法人单位0.9万家,占16.8%。而从业人员在5000人以上的大型企业没有一家企业关闭破产,在1000至4999人之间的企业关闭破产也仅有几十家,约占当年全部关闭破产企业的0.1%。可以看出,大型企业抵抗风险的能力相对较强。
三、关闭破产企业平均寿命为7.2年
利用普查资料,按照企业仿生学理论进行测算,2008年,我国当年关闭破产企业法人单位平均寿命约为7.2年。其中,寿命在5年以下的企业法人单位约为2.8万家,占全部关闭破产企业法人单位的50.2%;在5至10年之间的企业法人单位约为1.7万家,占31.1%;寿命在20年以上的企业法人单位仅有0.3万家,占5.8%。
分地区看,东部地区企业平均寿命相对较短。2008年,东部地区当年关闭破产企业法人单位平均寿命为6.3年,是全国企业法人单位平均寿命最短的地区,比全国企业法人单位平均寿命少了0.9年,分别比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少2.7、1.4和3.2年。其次是西部地区,企业法人单位平均寿命约为7.7年,虽比东部地区高1.4年,但比中部和东北地区分别少1.3和1.8年。东北和中部地区企业平均寿命相对较高。2008年,东北地区当年关闭破产企业法人单位平均寿命为9.5年,比全国平均寿命高2.3年,分别比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高3.2、0.5年和1.8年,在全国列第一位。中部地区企业平均寿命约为9年,比东北地区少0.5年,但比全国平均寿命高1.8年,分别比东部和西部地区高2.7和1.3年,在全国位居第二(见图1)。
分产业看,第三产业企业平均寿命相对较低。2008年,第三产业当年关闭破产企业法人单位平均寿命为6.4年,分别比第二产业和全国企业法人单位平均寿命低1.5和0.8年。其中,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企业法人单位平均寿命仅为4.1年,在各行业中最低,分别比第二产业和全国企业法人单位平均寿命低3.8和3.1年,比第三产业企业平均寿命也低2.3年。第二产业企业平均寿命相对较高。2008年,第二产业当年关闭破产企业法人单位平均寿命为7.9年,比全国和第三产业企业法人单位平均寿命分别高0.7和1.5年。其中,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企业法人单位平均寿命达到10.8年,列全国各行业之首,比全国和第三产业平均寿命分别高3.6和4.4年,比第二产业企业法人单位平均寿命也高2.9年(见图2)。
分登记注册类型看,私营企业平均寿命最低。2008年,当年关闭破产私营企业法人单位平均寿命为5.5年,在各登记注册类型企业中平均寿命最低,比全国企业法人单位平均寿命低1.7年,不足国有企业法人单位平均寿命的1/4。其次为其他内资企业,平均寿命为6.2年,虽然比私营企业法人单位高0.7年,但比全部关闭破产企业法人单位的平均寿命少1年,不足国有企业法人单位平均寿命的1/3。在各登记注册类型企业中,国有企业平均寿命最高。2008年,当年关闭破产国有企业法人单位平均寿命达到24.2年,是全国企业法人单位平均寿命的3.4倍,是私营企业和其他内资企业平均寿命的4.4和3.9倍(见图3)。
分企业规模看,企业平均寿命和企业规模大小成正比。2008年,当年关闭破产7人及7人以下企业法人单位平均寿命为6.6年,比全国企业法人单位平均寿命低0.6年,在各类规模企业中平均寿命最短。其次为8至19人的企业法人单位,平均寿命为7.3年,比7人及7人以下企业法人单位平均寿命高0.7年,列第二位。20至49人的企业法人单位平均寿命为8.3年,比8至19人的企业法人单位平均寿命高1年,列第三位。数据显示,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平均寿命明显延长。2008年,5000人及5000人以上的企业法人单位没有一家企业关闭或破产,1000至4999人的企业法人单位关闭破产75家,平均寿命为20.6年,分别是7人及7人以下、8至19人和20至49人企业法人单位平均寿命的3.1、2.8和2.5倍,是全国企业法人单位平均寿命的2.9倍(见图4)。
摘要:本文利用2008年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资料,按照OECD组织推荐的企业仿生学指标体系及分析方法,对我国在2008年关闭破产企业分布状况及平均寿命进行了测算和分析,结果表明:关闭破产企业主要集中在东部和第二产业,并且多数为私营企业和小型企业,关闭的破产企业平均寿命为7.2年。
中国的银行会破产吗 篇11
春节前召开的2014年人民银行工作会议指出,存款保险制度各项准备工作基本就绪。与此同时,银监会副主席阎庆民前不久在“北大经济国富论坛”上也表示,银监会正在酝酿加快推出银行破产条例。
2014年1月8日,银监会发文,要求系统重要性银行订立“生前遗嘱”。按照这一规定,五大国有银行和8家股份制银行均需拟订并提交“恢复与处置计划”,即当其陷入实质性财务困境或经营失败时快速有序的处置方案。
这意味着,中国的银行如果经营不善,也可能破产。
就在2013年年底,央行副行长刘士余预测,存款保险制度落地的时间“不在今年冬天,或许就在明年春天”。据了解,央行目前已就存款保险制度最终方案向各商业银行高管征求意见,业界呼吁多年的存款保险制度有望于2014年年初推出。
存款保险制度是指银行等存款类金融机构按照一定比例标准向特定机构缴纳一定保险金,当发生危机时,由存款保险机构通过资金援助等方式来保障其清偿能力的一项制度。这一机制也是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的措施之一,即一旦银行发生破产倒闭事件,存款人放在银行的存款也不会受到损失。
从某种意义上说,存款保险制度的推出,正是银行破产制度的前奏。
中国的银行也可以破产?
在中国,企业可以破产,但银行似乎永不破产。事实上,中国早在1986年就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试行)》,自1988年11月正式试行。该法中的“企业”包括银行,但第三条第一款中规定,有下述情形的企业不予宣告破产:“公用企业和与国计民生有重大关系的企业,政府有关部门给予资助或者采取其他措施帮助清偿债务的。”
如果以保守态度看这一条款,这就成了银行不破产的条款;若以改革态度来对待,这就是银行可以破产的条款,但政府应该承担相应债务赔付责任。现在看来,政府之后一直采取了保守态度。
2006年8月通过、2007年6月1日施行的《破产法》明确规定了商业银行破产,相应的规定为第二条、第一百三十四条,但由于规定国务院金融监督管理机构才有资格出面提出破产清算,因此,银行一直被看作不能破产。
中央财经大学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认为,目前我国不允许银行破产,政府实际上承担了隐性担保责任。这一方面稳定了市场信心,另一方面也容易导致市场的“逆向选择”。也就是说,在银行竞争激烈的背景下,政府兜底易使银行“有恃无恐”,部分银行或放松风险约束,为追求高额利润而过度投机,最终放大风险。
这一次,银行不破产的历史将发生改变。央行称,存款保险制度的各方面条件已经具备,可择机出台并组织实施。阎庆民表示,未来要让市场说话、让资本说话,如果商业银行最后资不抵债,就会退出。管理层的态度意味着国家不再为储户在商业银行的存款兜底,允许银行破产倒闭。
中国政法大学法制新闻研究中心研究员陈杰人认为,破产制度是市场经济制度中重要的一环,一个经营的主体既然有成立的一天,就有可能因为经营不善或其他原因破产,或者有清算解散的一天。如果一个企业千万年不倒,那就不叫什么市场经济,银行也是企业,是企业就可能破产。
陈杰人表示,银行如果没有破产压力,就不会真正好好地经营它。“如果真的能适时地推出银行破产制度,那么不论对于银行业还是对于中国的金融制度,都将是一件好事。”
不过,银行破产事关重大,必须有完善的配套制度,不能单兵推进。第一个需要建立的就是存款保险制度。目前全球已有上百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而该制度在我国却一直历经波折迟迟未出台。
近来,央行正会同有关部门,抓紧研究并完善实施方案,推动存款保险制度尽早建立。至于存款保险制度的细节,将包括规范存款保险的覆盖范围,明确赔付限额,制订保费缴纳标准,积累和管理存款保险基金,强化存款保险机构的治理与职能等内容。
同时,政府也要完善担保制度,加强地方金融管理部门的责任。有专家指出,现在的担保制度有缺陷,担保风险成本不能全部由企业承担,而应该由企业、政府、银行共同承担,这样才能放水养鱼,帮助企业在经济下行时降低成本继续发展。地方政府在区域性金融监管和风险防范方面的责任要进一步明确,分层金融监管体系要建立。
国内银行破产的可能性大吗?
中国的商业银行破产的可能性有多大?
“就算破产条例推出,也并不意味着银行马上就会破产,民众不用过于担心。目前,在银监会和央行的监管下,国内银行的发展还是比较健康的,只要不遇到大的经济金融危机,银行不会有破产风险。” 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教授冯涛表示,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大型银行虽然也受到较大冲击,但整体运行基本正常,破产倒闭的几百家银行都是规模很小的银行。对于广大民众而言,需要做的是,逐步树立风险意识,不能一味认为钱存在银行就万无一失。
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认为,中国在未来较长时间内仍将经历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银行不良贷款的上升趋势可能还将持续,银行风险管理水平将承受进一步的考验。不过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银行业仍有充足的拨备和较强的盈利能力来应对和消化不良贷款,银行业整体资产质量风险仍然可控。
高登资本(中国)首席经济学家付立春认为,目前国内大部分银行都为国有或集体所有性质,背后具有明显的政府信用作为基础。从这个角度看,这些银行不会破产。即使出现风险,政府也会主导注资、剥离或改制等手段,避免银行破产。2000年年初银行大范围坏账后,银行改制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事实上,即使从市场或商业的角度看,如果银行的体量达到一定水平,政府也不会允许其直接破产,因为这样会对整个经济秩序造成严重冲击,银行“大而不倒”在2008年金融危机时也有例子。银监会的立法就是为了剥离现有银行中的政府隐性担保责任,另外就是针对未来可能出现的私立、小银行,预防其破产造成过大风险。
nlc202309040852
据银监会资料,截至2012年年底,银行业金融机构已经多达3747家。其中包括3家政策性银行、5家大型商业银行、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144家城市商业银行、337家农村商业银行、147家农村合作银行、1927家农村信用社及800家村镇银行等。
一旦政府不再兜底,一些运营不良的小型地方银行、信用社破产将是不足为奇的。
关于存款保险制度,对于银行而言,意味着一笔不小的保费支出,对于中小银行尤其如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存款保险制度的推行,即是部分中小银行破产的前兆。
一方面,由于风险系数较国有大行更高,中小银行可能会缴纳相对于国有大行更高比例的保费;另一方面,由于破产风险的存在,储户可能会将存款从中小银行搬到国有大行。而且中小银行为了吸收存款,可能会被迫提高存款利息,进而缩小存贷息差,增加经营成本。
某城商行总行负责人在杭州参加媒体见面会时,就坦率地表示,利率市场化和存款保险制度,将让本已经处于弱势的城商行,日子更不好过。对于进入市场较晚、根基较浅的部分中小银行,这样的不利局面很可能是致命的。
银行存款是否安全?
如果中国的银行可以破产,这意味着在各项保障制度健全后,银行储蓄也不再是无风险投资,那么广大储户的银行存款是否安全呢?
业内人士介绍说,当存款保险制度和银行破产条例推出后,银行倒闭,储户存款会由保险机构赔付,而且赔付有上限。存款保险制度在全球通行的做法是,只对自然人存款承担赔付责任,企业存款不在赔付范围之列,同时随保的主要是储户的各类存款,不包括理财产品或其他投资产品。
坊间传闻,如果银行破产,储户在单个银行的存款,最大赔付额度是50万元。有人担心,一旦银行倒闭,储户真的只能获赔50万元吗?据了解,央行相关负责人曾在研讨会上表示,央行计划为98%的储户提供全额保险。而有关专家表示,目前我国50万元以下存款户占比超过98%,据此测算出未来限额保险的上限可能是50万元。
因此,假如储户在单一银行的存款不高于50万元,万一银行破产倒闭,储户将获得与实际存款金额相等的全额赔偿。如果存款超过50万元,超出部分可能不能获赔,也可能像美国和中国台湾一样,按一定比例赔付。限额保险赔付金额究竟是包括本金和利息在内,还是只赔付本金,尚无明确信息。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秘书长李宪铎认为,存款保险制度的核心是即使银行破产了,储户的存款也是安全的。按照国际惯例,存款保险会设置一个限额,这个限额要足以保证绝大多数储户的存款安全。“目前我国的限额仍未最终确定,假设每个储户的存款保险限额为50万元,如某银行破产,单个储户50万以内的资金都会获得赔付,超出部分储户也有权从该银行清算资产中得到追偿。假设一个储户把500万资产平均分散到10个银行,即使这10家银行全都倒闭了,该储户也不会受到任何损失。”
因此,未来储户在存钱时也需要对银行进行选择,不能只简单考虑存款利率的高低。陈杰人认为,储户将来一个现实的考虑是存款损失,可能涉及保险公司数据的核定。他强调,未来保险公司承保的这种机制可能还包括一个再保险的机制,否则一家保险公司可能还承担不起,有一些保险公司的资产可能还不如一家银行。
陈杰人同时提醒储户说:“在这种真正的银行市场竞争到来之际,我们每一个储户、每一个存款者应该要考虑到,不要把鸡蛋装在一个篮子里,应该去分散自己的风险。”
当前中小企业破产原因探讨 篇12
中小企业是一个相对的名词, 相比大型企业来说, 所谓的中小企业是指工作人员相对较少、资产规模与经营规模都较小的企业。这类企业通常是由个人或者少数人进行资金投入而形成的, 由业主直接进行管理。
就目前情况来看, 我国的中小型企业主要有以下特点:第一, 投资主体多元化, 除了国有中小型企业以外, 很多中小型企业是由私人投资或者依靠外资建立的;第二, 中小企业的劳动密度较高, 大部分中小型企业都是劳动密集型企业, 其就业容量和就业投资的弹性较高;第三, 中小型企业的发展优势不平衡, 就如我国东部地区的中小型企业当前发展要比中西部地区的中小型企业发展规模要大, 发展速度更快。由于中小企业本身的特殊性, 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二、中小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主体之一, 中小型企业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综合国力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就目前发展情况来看, 我国中小企业发展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第一, 企业发展资金短缺, 融资渠道较少。资金不足是当前我国中小型企业发展、转型与升级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由于大部分的中小型企业的实力较弱, 人力资源缺乏, 市场上的知名度较低, 很多商业银行都不会轻易向其提供发展资金, 导致其融资困难。
第二, 中小型企业的发展技术落后, 创新能力不高。进入21世纪以来, 我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企业的生产技术等方面也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就目前情况来看, 我国的中小型企业技术较为落后, 大部分为劳动密集型产业, 依靠延长劳动时间来增加企业的效益。同时, 企业的创新能力不高, 很难进行技术或者产品创新。
第三, 中小企业之间存在不正当竞争, 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为了进一步争夺市场份额, 中小企业同行业之间都会尽量压低自己的产品价格, 以吸引更多的顾客, 但价格的降低势必会影响企业的经济利益。各个中小企业为了获得一定的收益, 经常会采取各种不正当的手段, 如在生产过程中偷工减料、生产假冒伪劣产品等。这极大地降低了产品的质量, 也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同时, 这也扰乱了市场秩序, 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和谐发展。
第四, 环境污染严重。很多中小企业都建立在城郊, 这加大了企业管理的难度。除此之外, 部分企业的生产设备都已经老化或者存在某些故障, 企业生产技术不先进。同时, 企业领导及工作人员都聚焦于追求更高的经济利益, 而忽视了环境保护工作, 导致企业周围的环境质量不断下降。
三、中小企业破产的内外因素分析
进入新世纪以来, 我国部分中小企业都已经破产或濒临破产。结合自己的调查分析, 笔者对这些中小企业破产的原因进行了总结。
1. 管理者工作不到位。
管理是保证企业正常运转的必要手段之一, 合理有效的管理工作, 能够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我国中小企业破产的主要原因在于企业的管理工作不到位, 尤其是财务管理工作方面。首先, 企业对现金管理不合理, 这导致很多资金的浪费或者闲置, 使企业资金价值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其次, 中小企业投资较为盲目, 大部分中小型企业的决策都是由“老板”拍板决定。因此, 导致很多投资决策不科学, 投资风险较大, 稍有不慎就会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
2. 劳动力成本增加。
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促进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同时也使得劳动力的价格不断提高。中小型企业大部分为劳动密集型企业, 其主要的发展优势在于劳动力价格较低, 生产成本较低。劳动力成本的增加, 使中小企业原先的发展优势丧失, 很多企业迫于人工成本的压力, 纷纷破产。
3. 人民币增值的影响。
很多中小企业都从事国际贸易, 其产品在国际上广泛流通。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民币不断升值, 这对我国的出口贸易造成了严重影响。首先, 人民币升值使我国出口的产品价格相对提高, 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降低。其次, 人民币升值会使得中小企业发展中的外商投资减少, 不仅会影响企业本身的发展, 还会对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4. 融资渠道较少。
正如上文所提到的,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较少, 导致企业发展资金不足, 这也是当前我国部分中小企业破产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中小企业的实力不够雄厚, 很多银行等金融机构都不敢轻易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 这导致企业不能顺利进行转型和升级。同时, 资金不足使企业不能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专业设备和高素质的从业人员, 这也导致部分中小企业不断向着“破产”的方向发展。
5. 融资方式不正确。
由于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较少, 以及融资额度低, 在企业盲目扩张时, 资金短缺, 于是利用高额利息取得民间借贷。最后投资失败, 高额的利息和本金无法偿还, 拆东墙补西墙, 虽然能维持一段时间, 但最终还是被迫申请破产 (我们所被法院指定破产管理人的几个破产企业中, 就有一个企业是这样例子) 。
四、总结
目前, 很多中小企业都走上了破产之路, 这严重影响了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 不利于经济的和谐发展。针对以上原因, 各个中小企业必须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 改善自己的经营状况, 力争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逆流而上, 不断提高自己的经济效益, 使企业获得长久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强.外向型中小企业破产潮的经济学思考之——浅析劳动供给与出口加工产业的发展[J].中国城市经济, 2011 (20) .
[2]孙允婷.破产原因理论和实务问题探析——兼对《破产法司法解释 (一) 》的解读[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2 (02) .
【中国企业破产】推荐阅读:
国有企业破产09-15
合伙企业破产财产10-03
“‘中国贫油论’破产”案例分析05-14
破产企业的会计思考05-20
企业破产清算流程07-29
企业破产申请书范本08-30
erp企业破产分析报告05-15
企业破产法练习题07-14
企业清算委员会破产申请书10-22
《经济法》企业破产法案例分析要求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