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产企业的会计思考

2024-05-20

破产企业的会计思考(共7篇)

破产企业的会计思考 篇1

一、破产清算会计目标

企业在进行破产清算时, 要依据本企业的规定, 对现有的各项资产进行全面的整理。在企业破产之时, 企业肯定出于一个亏损的状态, 这时的会计管理相对松散, 公司工作人员往往尽可能的“搜刮”公司, 以满足自己的利益。在公司走向尽头之时, 公司更要做好相关的管理工作, 不能让不法分子得到不法利益。而破产清算会计作为一个重要的主体进入了我们的视角。破产清算会计要依法依规进行会计工作, 做到尽职尽责, 不给不法者钻空子的机会。同时, 破产清算会计是一项非常难做的工作, 因为在此时, 公司已经不是以前的那种规范化的经营。这就要求破产清算会计要恪守自己的工作职责, 更好的完成自己的使命, 让公司在这一个最后阶段中焕发出自己的光芒。

二、破产清算会计对象和会计要素

1. 破产清算会计的对象是企业资金。

破产企业的资金运动是指破产清算期间企业资产估价、变现、清偿及分配等经济活动过程中所发生的资金收支活动的总称。有的人认为, 企业一旦走到破产这个地步, 对其任何的处理措施都是毫无意义的。但在笔者看来, 如企业破产清算这个过程, 企业虽然已经破产但是其资金流动还没有彻底的停止, 因为破产清算企业要对财产进行变卖以清偿债务, 这时破产企业的资金运动具体表现为“财产———变现收入———偿还债务”的进行路线, 破产企业财产分配完毕, 资金就退出破产企业, 资金运动就此终结, 不再形成新的循环。与持续经营阶段相比, 破产清算企业资金运动具有以下特征:首先, 是程序的非逆转性。破产清算企业对企业的经济管理是一个具体的阶段, 并不对所有的企业经营管理, 这就要求破产清算会计要对破产清算进行负责, 而对于企业的其他项目进行管理, 破产清算要在自己的工作范围内进行工作, 对企业的经营管理系统等其他项目则不做要求。其次, 是非延续性。破产清算会计在进行工作时只对企业的破产行为进行指导, 完成了这样工作, 它的任务就完成了, 在工作形式上不是一个链条, 只是一种具体的行为措施。最后, 是高效性。破产清算会计对其任务要进行一次性的完成, 不能对企业以后的工作产生影响, 这就要求破产情况会计在完成工作要保持高效率, 不能拖泥带水。

2. 破产清算会计使用的会计要素。

在持续经营下,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明确存在以下6类重要素, 分别是资产、负债、收入、所有者权益, 费用、利润。但在破产清算会计中, 各种会计信息都属于哪一类具体的范畴, 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结论, 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两种。佟玉凯等人认为, 破产清算会计要素应由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清算收入、清算费用、清算损益六项内容组成。而唐国平等人认为, 应以企业清算经济业务的特点和清算会计目标为基础确定清算会计要素, 因此, 确立清算会计基本要素如下:清算资产, 清算债务, 清算净权益, 清算损失, 清算利得。从笔者的角度来说, 前者的观点还是比较合理的。因为, 在当今企业的会计账务处理中, 就是按照这6大会计要素进行会计计量, 使用这个要素更能贴近企业的实际。

三、破产清算会计核算方式的基本前提

1. 进行会计假设的会计主体

一般而言, 会计假设的会计主体是指会计工作为之服务的一个指定的对象。这个主体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 各种类型的公司都可以成为一个会计主体, 破产清算会计是一个重要的会计工作类型, 它既可以为企业进行正常的破产清算, 又能给企业提供一定的服务当进行会计主体假设时, 要充分考虑到各种影响会计制度建立的因素, 破产清算会计要根据自己的所学来给企业制定一个科学的方针, 在此过程中要较为熟练的进行各类会计业务的操作, 已达到企业的要求。

会计主体应该具备以下的特征:

首先, 会计主体要有实在性, 对任何的会计主体进行假设都应该依托于固定的实在客体, 这个客体最常见的形式就是公司, 破产清算会计在进行会计主体的建立中要以公司为服务对象, 做出的任何决定都应该与企业的发展相关联, 这样才不会让会计主体的假设成为一个空谈, 才能够更好地帮助企业发展。

其次, 会计主体要有可行性, 破产清算会计在进行会计主体的假设时要做到所提出的建议能够切实可行。如果服务对象是一个濒临破产的公司, 破产清算会计就应该仔细的进行考虑, 会计假设是否能够应用到这个公司, 进行会计主体的假设是要尽量选择那些处于良好经营状态下的公司, 这样的会计假设才是有生命力的, 才更符合实际, 破产清算会计做的工作也就不会成为一个空谈。

最后, 假设的会计主体还要有执行意念, 如果破产清算会计已经做好了各项工作, 但是所服务的对象却没有充分的执行破产清算会计提出的各类假设, 如果这样破产清算会计的工作将不会有任何的结果, 所以在选择服务对象时要充分考虑的经济单位的执行力, 执行力越强破产清算会计就能更好的发挥自己的作用, 反之, 如果服务对象没有很强的执行意愿, 那么破产清算会计就要考虑会计主体假设这项工作是否值得去做

2. 停止正常经营假设持和持续经营假设

这项活动是以企业能够持续良好经营为基础, 按照这种发展模式企业应该对它的各项会计管理经营系统做出一个良好的规划。破产清算会计要以此为前提为企业进行全面的制度建设。企业要遵循破产清算会计会计给予的建议来确定本单位的制度建设, 这种假设有利于企业对将来进行科学的规划, 能够促使企业能够健康良好的发展。破产清算会计在进行这项工作是要积极地献计献策, 帮助企业建立一个良好的会计信息管理系统。

3. 清算期间假设持续经营下的会计期间假设

清算期间假设持续经营下的会计期间假设是指将企业持续不断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一定的期间, 以便结算账目, 编制会计报表。这一假设对于正常经营企业进行会计核算、成本分配、编制报表具有重要意义。但在破产清算的情况下, 企业已无经营成果可供陈报, 因此不再需要分期的时间性假定。破产清算会计期间的起讫日期为破产管理人接管破产企业日至破产清算程序终结日, 所以, 破产清算期间假设具有即时性的特点, 即破产清算期间假设依赖于破产清算程序实施时间的长短。企业要对这方面假设做到足够的重视。

4. 货币计量假设和货币计量

货币计量假设和货币计量是会计的最基本特征, 不管企业处于经营的那个过程, 货币计量都是这两种不同状态的企业会计的基本前提。在持续经营状态下, 货币计量包含着币值不变的假定, 但当企业进入破产清算后, 破产清算会计虽然继续使用货币计量, 但币值不变的假设显然不再适用。

四、破产清算会计的会计原则

1. 收付实现制原则

在《企业会计准则》中有明确的规定, 为区别和确定企业各会计期间的不同时间段的财务成果, 企业必须按照权责发生制的相关原则;行政事业单位不进行盘盈盘亏, 一般应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是确认本期收入和支出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记账方法。采用权责发生制为记账方法的单位, 凡属本期的费用和收益, 其款项不论是否收付, 均作为本期费用和收益, 登记在帐进行处理;凡不属于本期的费用和收益, 即便款项已在本期收付, 也不能记录在会计账目当中。

2. 要采取现行成本原则

破产清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的一个重要区分点是:破产清算会计采取的是现行成本原则, 而不是历史成本原则。破产清算会计是企业进入清算后对会计要素进行会计记账, 且在清算的时间内和清算结束后不能持续的进行经营管理, 它的基本原则就是把原企业现有的财产进行变现。因此, 它必须采用的是现行成本原则, 这样才会达到最好的记账效果。

3. 划分清算费用支出与非清算费用支出原则

企业进入清算后, 由于核算的内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其核心内容不再是产品成本核算而是清算偿债, 根本不可能发生资本性支出, 因此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已无必要。产品成本核算在一般情况下也不会发生, 即使有少量的经营业务, 由于账务处理方法的改变, 也无须核算产品成本。同时, 也没有严格的会计分期, 因此, 原来意义上的配比原则已不再适用。但应该指出, 破产清算会计对清算损益要进行严格的计算。其中, 对清算收入、清算费用虽然不要求严格的配比, 但对清算费用与非清算费用还应该进行严格的划分。清算费用从本质上讲, 它是一种共益性费用, 也就是为企业原债务人和债权人的共同利益而发生的费用, 不属于直接的共益性费用。如职工安置费等, 应单独核算, 以免人为地扩大清算费用, 影响债权人的合法权益。

4. 变现最大化原则

要想得到变现最大化, 就要增强破产清算会计的工作能力, 要在进行工作的过程中让公司原有的资产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但是要想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要提高破产清算会计的资产处理分析的能力, 对资产的有效处理是对企业的重要帮助, 只有这样, 才能让企业得到更多的实惠。

5. 公平偿债原则

公平原则是偿债业务中必须坚持的原则。在进行债务清偿时, 必须按照法律的规定进行相关的分配, 不能都超过法律的界限。注重公平性原则是对企业的资产进行分配的有效手段。这既有利于体现社会的公平性, 也利于实现资产利用的最大价值。

6. 遵守法定程序原则

破产清算会计工作的核心是遵循法律的规定, 法律是一切会计工作原则的准则。破产清算会计的工作要依据规定进行正确的处理。反观在现实的情况中, 一些破产清算会计在进行会计工作时违法违规的现象非常严重, 常常与企业本身的管理层同流合污, 不按照法律的规定来处理业务。

五、破产清算的会计处理

1. 清查破产企业资产和债务情况

破产清算会计在进行清算工作时, 要按照正规的程序对冻死的资产和负债情况做一个实际的认定, 要根据企业的相关报表和相关的会计工作人员来进行有效的清算, 要做到如实清查和准确登记。

2. 变现资产和计算损益

破产资产变现是破产清算会计中的一项必不可少的任务。大体上看, 对相关的企业持有资产进行变卖, 以保持其最大的效益性。破产财产的实现变卖主要通过拍卖和对外出售这两种方式来实现。拍卖是指破产清算会计将需要出售的企业在资产委托给专门拍卖部门或临时成立拍卖机构, 按照一定的程序来进行资产的合理的拍卖;出售是指破产清算会计按照有相关估价资质的机构进行评估, 与买主协商交易或委托其他企业代卖来实现企业资产的出售。对上述两种方式要做到灵活运用, 运用各种方法实现资产变现的最大效益化。

3. 清偿债务和分配财产

中途清偿、终结清偿和追加分配与清偿中途清偿是破产清偿的主要方式。是指在财产清偿中, 向已明确的债权人按照一定的次序分配已经变现的破产财产。终结清偿是指清算组将全部破产财产变现后, 向所有债权人的债权额进行一次性的清偿分配, 以后再无其他类型的清偿。追加分配与清偿是指终结清偿后, 由法律部门主持将追回的财产进行分配与清偿。财产清偿要按照下列顺序来进行: (1) 清偿拖欠职工工资和劳保费用以及按规定安置破产企业职工所需费用; (2) 清偿遗留税款; (3) 清偿破产的相关债权。清偿分配时要按顺序进行。若破产财产不足以清偿同一顺序的清偿要求, 则按相关比例向债权人清偿;如果清偿分配后仍有剩余资金, 则由投资者按投资比例进行清偿。总之, 债务清偿要得当, 不能随意的进行处置。

六、会计清算需要做出的文件

1. 财务状况表, 作为反应企业公司财务状况的重要报表, 从中可以看到公司的资产和负债情况。

在这个报表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企业的经济信息。首先, 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会计的要素, 例如:资产。破产清算会计在进行评估时要清晰的列出公司的资产的情况, 库存现金是否数额充足, 银行存款是否能够正常提取, 原材料是否与账目上的数额相同, 固定资产是否与账目登记的信息相同。再例如:所有者权益。所有者权益是否与资产与负债的差额相等, 等问题。各个会计经济信息都应该在这个报表中找到影子。破产清算会计在进行这个报表的建立时, 要充分的清查企业的现有资产, 做到如实的进行登记和处理。不能因为经济利益而影响到自己的工作原则。由于财务状况表是破产清算会计出具的关于清查的重要报表, 破产清算会计必须尽职尽责的履行自己的业务, 让这个报表体现出最大的价值。

2. 变现偿债表, 是有关企业在破产时对企业债务情况的的重要报表, 它直接反映了企业的偿债情况, 因此, 对其他需要的会计工作人员显得尤为重要。

不少的破产清算会计由于公司的请求而在此项目上弄虚作假, 从而迷惑其他收购公司的会计工作人员。这个报表与公司的负债有巨大的联系, 各种负债信息都在此报表中体现出来, 因此, 破产清算会计要对这个报表给予足够的关注。

3. 清算损益表, 它主要反应的是企业的损失与利得的情况, 是反应公司能否正常运行的重要参考物。

因此, 它是公司情况的晴雨表破产清算会计在进行这个报表的建立时要根据事实如实填写。在具体清算的过程中要对公司的股票, 持有投资等项目进行有效的审查, 达到对此报表的真实化和准确化。

七、总结

破产是一个企业正常发展的一个部分, 破产清算会计要遵循一定的规则, 这样才能更好地为企业争取利益。破产清算会计要坚持自己的原则, 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企业, 提升自己的会计专业水平。破产是企业的最后生存状态, 企业自身也要重视这方面的问题, 要配合破产清算会计进行相关的会计工作, 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共赢。

参考文献

[1]曹强, 路新广.论新《破产法》对破产会计理论的影响[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2]陈志萍.会计信息[M].上海:中国纺织大学出版社, 1997.

[3]韩薇.中小企业管理[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1.

[4]韩伟模.企业兼并与破产会计[M].北京:立信会计出版社, 1998.

[5]刘翠莲.现代商业[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13.

[6]栾甫贵.企业破产与东北[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8.

[7]刘永泽, 陈立军.中级财务会计[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13.

[8]刘仲文.人力资源会计[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10.

[9]马海清, 朱光林.决策会计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1997.

[10]徐勇利.工业审计于会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1.

论企业破产清算会计 篇2

关键词:破产清算会计;财务会计;清算会计制度;会计核算

1.破产清算会计与财务会计比较

1.1会计核算目标之间的差异

财务会计的目标主要是向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相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等提供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方面的信息,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做出适当的经济决策。而破产会计作为财务会计的特殊分支主要是由于企业破产,利益相关者主要关心的是这个企业财产的价值以及变现处理情况,目地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合法财产权益。

1.2会计基本假设之间的差异

会计主体、会计分期、持续经营、货币计量是在企业正常经营生产状态下才成立的。但企业一旦进入难以为继的状态时,这些会计假设赖以生存的条件就会发生变化。下面是对于这四项会计基本假设的不适用的地方的简述:

1.2.1关于会计主体假设

企业进入破产清算程序,意味着企业不能够也没有能力继续独立经营下去了,实际上,为了偿还债务,资产的所有权和处置权也慢慢地在处理进程中转移他手了。会计主体存在的条件已经发生了变化,将在破产清算进程结束时消失解体。

1.2.2关于持续经营假设

可以肯定,企业在进入破产清算的状态下,不能够以原来的形式和目标继续生存下去,因此持续经营假设也不能够成立。应该确立终止经营假设,对资产进行评估和偿还债权人。

1.2.3关于会计分期假设

会计分期的目的是为了在特定时间内结算盈亏,按期编制会计报表。如果企业破产,那么也没有分期的必要了,也无法分出期间了,此时为不确定会计期间假设。

1.2.4关于货币计量假设

在企业破产时,也需要货币计量企业剩余资产的价值,同时也考虑物价上涨的因素。因此,货币计量在破产清算程序中仍然适用,但在某些方面也存在差异。例如在对财产、债权及债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时,为了适应清算不同财产计量需要,可能更多地采用清算价值或者变现价值,此假设为币值多元化假设。

1.3会计核算原则之间的差异

破产清算会计更加注重法律方面的要求即合法性原则,不要求实质重于形式的会计核算,并且需要会计核算要求更加全面而并非重要性。可变现净值原则则是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护债权人的利益,需要对破产财产按可变现净值重新计价,不管它的账面价值是多少。企业在破产清算过程中,会发生很多与清算有关的费用,如财产管理费用、变卖费用、破产案件诉讼费用等,这些费用的直接支付关系到债权人的利益,因此需要划分破产费用与非破产费用原则。清算组根据法律规定按照不同性质的债务按照先后顺序偿还债务,为了保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则需要对等偿债原则。

1.4会计核算对象,内容之间的差异

财务会计主要是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这六大会计要素进行核算。而破产会计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偿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等要素在偿债金额清算损益时仍是必要的,正常的收入、费用、利润则完全废止了,取而代之的是清算收入,清算支出,清算损益,因此破产会计核算要素为清算资产、清算负债、清算净资产和清算损益,这四大要素。

1.5会计计量属性之间的差异

在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以及公允价值中,企业的各项财产在取得时一般按照历史成本计量。但在破产清算的环境中,关注的并非该资产购买时的价格,而是如何变现以及她的变现净值的大小,因此会使用可变现净值对资产进行计量。

1.6会计确认基础之间的差异

我们都知道,由于财务会计是建立在持续经营的基础上的,因此在日常的现金收支过程中,需要根据发生业务的事实,来对会计对象进行核算,因此会计准则也规定工业企业必须使用权责发生制进行核算。而破产清算过程,主要关注实际资金动向,因此采用收付实现制是比较适合的。

2.企业破产清算会计制度

2.1关于破产清算会计准则

我国实际上还没有颁布正式的破产清算会计准则,实务操作主要还是依据1997年颁布的《国有企业试行破产有关会计处理问题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是以清算报表(主要分为清算会计期间和清算会计报表、清算资产负债表、净资产变动表、清算财产表以及财产分配表)为主线,通过解释与说明有关报表清算项目,突出清算会计的目标以及对清算会计报表进行规范和要求。

2.2清算会计要素分类

破产清算会计主要分三类会计要素:清算资产、清算负债、清算净损益。我们知道,接管破产企业后,清算小组的首要任务是要界定可以用于偿债的资产和代偿的负债,因此,清算资产和清算负债是必要的会计要素。在界定完资产和负债后,就要变卖资产来偿还负债,在变卖和偿还过程中,都会形成收益或损失需要核算,或需要支付一定的交易费用,需要一个科目对其进行核算,即清算净损益。

2.3清算会计期间的界定

2.3.1清算会计期间起点

严格来说,企业在宣布破产清算时,就应该进入计算期,但是为了实际操作的可行性,清算准则是以清算人接管企业日作为清算会计期间起点的。这中间也形成了一个问题,即形成了清算日与接管日的“期间真空”。

2.3.2清算会计期间终点

破产清算会计期间的终点为破产终结裁定日;破产程序中,为债务人与债权人达成和解协议并经法院裁定认可之日;解散清算和撤销清算的为登记注销日;清算企业被整体出售并由购买者继承所有债务的,为出售协议签订之日。

2.4破产清算会计账务处理程序

破产清算会计核算程序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首先是对企业清算初期的财产进行深入的认识,以及完成清算的前期任务:(1)破产财产的清查和核定:对企业现存的债权、债务以及实有资产等情况进行彻底全面的审核和清理,这是进行破产清算最关键的一步。然后对破产企业的资产、负债按照破产清算会计的要求进行再分类,结转至新账,结束旧账。(2)编制破产清算日的有关会计报表:清算组根据清查以及核定的结果,编制企业财产的目录;依据破产前一天的财务状况编制破产清算日资产负债表。这些都是为了便于公正公开地进行清算活动。

然后是对财产进行处理和变现:(1)破产财产变现同时记录变现价值和变现损益:是为偿还债务而做的工作。(2)收取债权:属于公司的债权也应及时收回。(3)确定破产清算损益:清算收益=变价净收入+呆账收入+清算期间经营收益,清算损失=财产盘亏+变价净损失+呆账损失+清算费用+清算期间经营损失。则清算损益=清算收益-清算损失。

最后将破产财产分配和编制清算报表:(1)将破产财产分派给债权人。(2)剩余财产的分配,若分配的财产还有剩余,应按投资比例分配,属于国有投资部分上缴财政。(3)编制破产清算会计报表:主要包括清算损益表、清算结束日资产负债表。(具体会计处理方法此文就不再赘述。)

3.企业破产清算会计存在的问题

3.1相关会计制度缺乏

迄今为止,我国的现行企业破产会计的会计处理规则主要还是参照暂行规定,由于受老破产法适用范围的限制,该暂行规定的适用范围也是有限的,主要适用于国有企业破产清算的会计处理。2006年新破产法出台之后,破产清算会计虽得到重视和完善,但是由于没有颁发新的会计处理规定,在旧规定与新破产法的适用性上还是存在很多问题的,还需要更多的会计规章和法律使其正规化和完善化。

3.2相关会计制度适用范围过窄

暂行规定仅适用于全民所有制企业,而在经济发展的今天,不同形式的企业共同发展。很明显,这种规定已无法满足现下的需求了。新破产法把适用范围扩展至“企业法人”、“其他法律规定企业法人以外的组织清算”,但是会计处理并没有在这些扩展的范围内明确出来,因此有时破产清算处理存在很大的分歧。

3.3科目设置存在缺陷

暂行规定的处理方法是正常企业会计科目的简化,不能很好的体现破产法对相关财产、负债分类及偿还的特点。并且这种处理方法往往不能面面俱到,不能完全覆盖和适用于实际破产清算过程中的所有会计处理事项。例如,清算过程中,有些资产不能及时地变现,如果已经变现的资金不足以支付清算费用,那么清算组则需要垫付一部分资金。这部分垫付费用该如何做会计处理呢?若借记现金科目,贷记应付款项科目,这就导致破产企业的资产和债务情况与实际不符;若借记清算费用,贷记现金科目,又会导致现金账目上呈现赤字状态。诸如此类处理细节还需要完善和发展。

3.4会计报表编报不能满足会计信息需求

现行的破产会计处理,主要是把有关科目余额转入有关破产简化科目后,进行变现和会计处理的。然后在清算结束后编制清算资产负债表、清算财产表、清算损益表。而清算会计报表编制的目地主要是向债权人以及相关监督单位提供依法、公平、公正清偿的信息。债权人主要想要了解企业财产变现处理情况,以及清偿顺序是否影响了自己的利益。我们知道,破产清偿时,首先用担保财产偿还担保债务,非担保的普通债务,首先偿还欠缴的社会保险费用和税款然后是偿还职工薪酬,最后才是偿还普通债务和分配剩余财产。而清偿报表不能够清楚地反映这些情况,为债权人利益的维护留下了隐患。

4.解决企业破产清算会计存在问题的对策

4.1塑造破产清算会计文化

在实际生活中,对破产清算会计处理往往缺乏科学性。这是由于我国破产清算会计理论不够严谨和完善,以及缺乏专业人员对其进行系统的实践和完善。我们首先要树立正确的破产清算意识,这有助于企业以科学的方法对财产进行清偿,保护企业利益相关各方的利益。

4.2拓宽相关会计制度适用范围

在上面的叙述中,我们也可以看出,现行的会计处理规定只适用于小部分的全民制企业,已不符合新破产法以及时代发展的要求,应予以拓宽和发展。会计处理应与新破产法拓展的范围相适应,使其与现今存在的小型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有限公司、股份制企业等企业形式的现实状况和要求相适应。

4.3完善会计科目设置

由于以上会计科目仅适用于全民所有制企业,对于复杂的生活中的企业的破产清算的适用性降低了很多。为了更好地反映企业破产清偿的顺序,破产清算会计除采用财务会计中的有关账户外,还需要根据破产清算的要求设置些专用账户,便于反映各种不同性质的债权的清偿顺序和结存情况。

4.4调整破产会计报表种类与格式

对于会计报表的修改,为更多反映破产人不同财产及不同负债性质及其清偿情况,财产类科目可以在资产负债表中新增破产财产,担保财产,抵消财产,受托财产以及普通负债,担保负债,抵消负债,受托负债和清算费用,清算损益等科目。并且我们并非一定只要求清算组出具清算前和清算后的会计报表,其实完全可以提供期中的会计报表以及决算报表。期中的报表最好能够反映现金收支情况,以及破产费用,变现清算情况,债务偿还情况。只要是能令相关报表使用者对于清偿前后这些科目的变化能够及时了解和分析的措施,我们都可以在控制清算费用的情况下进行尝试。

5.结束语

破产企业的会计思考 篇3

一、会计处理与内部控制对企业的重要意义

(一) 会计处理的重要意义

会计处理的目的是为企业利益相关者, 包括企业管理者、投资者、债权人、员工等提供有利于他们决策的信息。对于企业管理者而言, 正确的会计信息能够使其做出有利于企业长远发展的会计决策;对于投资者而言, 通过企业所披露的会计信息能够使其了解企业的运转状况及预测未来发展状况, 据此判断上市公司的股价变化;对于债权人而言, 通过对会计信息中的资产负债状况的分析, 能够得知企业的偿债能力及偿债风险, 有利于其决定是否给予借款;对于员工而言, 通过对企业盈利状况的分析能够得出企业是否有长远发展的潜力, 从而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规范的会计处理是确保会计信息高质量的关键, 企业只有按照会计准则, 将各项经济事项进行真实反映, 才能够提供给企业利益相关者有利于他们决策的信息, 才能使管理者更好的经营管理企业, 制定适合企业发展的财务战略, 从而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相反, 若违背会计准则和会计目标, 披露低质量甚至错误的会计信息或不对会计信息进行披露, 利用会计手段掩盖其真实目的, 不仅会导致广大利益相关者做出错误决策, 损害他们的利益, 破坏企业的社会信誉, 而且会导致企业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浪潮中走向破产。

(二) 内部控制的重要意义

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 内部控制在企业的管理和发展中逐渐显现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 (1) 内部控制是企业风险管理的核心。通过内部审计机构对企业的会计信息进行审查, 及时发现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 采取防范措施以避免不良结果的发生, 才能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2) 加强内部控制是企业正确决策的组织保障。要保证企业经济决策的正确, 就要在内部控制系统中对决策的方式、步骤、组织等做出明确的规定, 通过内部控制分清责任, 避免互相推诿, 可以保障决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的高效性, 降低风险、减少失误。 (3) 加强内部控制是保证企业会计信息真实准确的基础。会计信息在微观管理、宏观调控和促进企业经济发展方面, 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会计信息是否真实, 直接关系着经济决策是否正确、有效, 因此要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 就必须加强内部控制。

二、曼氏金融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相关披露原则及其缺陷

(一) 会计处理方法及其缺陷

曼氏金融的操作流程为首先挪用客户资金购买大量欧债, 之后将债券抵押到资本市场获取资金, 当客户保证金到期时再将这部分资金归还客户, 所赚取的回报是债券的收益和债券回购方支付之间的差价。然而, 欧债危机的爆发使债券价值大量缩水, 资金链断裂, 最终导致曼氏金融走向了破产。

笔者注意到曼氏金融的会计处理与其实际不符。在其会计处理中, 将债券抵押所获得的资金作为出售交易处理, 使得之前所购买的欧债即资产和以到期回购方式获得的资金即负债均从其资产负债表中抵消。在该种做法下, 表面上所持有债券的风险得到了转移, 同时确认了交易收益, 而且很好地掩盖了该公司核心业务疲软的真实情况。但是根据第39号国际会计准则《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规定, 衍生金融工具应在未来日期进行结算, 这也是国际会计准则提出的衍生金融工具的一个特征要素, 即指衍生金融工具的签约日与结算日不同, 结算于签约日后的某一时点或某一时期进行。因此曼氏金融在债券抵押时将其作为销售进行处理的方法, 既不符合会计结算的时点要求, 又违反了会计真实性原则。

此外, 笔者认为曼氏金融很可能还利用了会计手法将客户头寸直接划归自有业务范畴, 以减轻自营部门的亏损额。这样会造成账面资产充足及企业盈利的假象, 但当对曼氏金融的资产进行核查时, 却会发现客户账户中存在大量的资金短缺。

曼氏金融的会计处理方法不符合会计的真实性、合法性、准确性及谨慎性原则, 该公司利用会计手法来掩盖真实的交易, 造成了风险降低、利润增多的假象, 向利益相关者提供错误的会计信息, 导致利益相关者损失惨重, 也违反了会计职业道德, 损失了自身的社会信誉。

(二) 相关披露原则及其缺陷

在宣布破产前, 曼氏金融曾争取过收购盈透证券旗下的业务, 但盈透证券通过核查发现曼氏金融的客户账户中有约6.33亿美元的资金“不翼而飞”, 最终使得该次兼并交易告吹。而在曼氏金融申请破产保护之后, 《纽约时报》曾撰文报道称, 目前监管当局已经发现有数亿美元的资金消失, 直到这时曼氏金融挪用客户保证金的不良行为才浮出水面, 在此之前并未有任何相关信息的披露。

会计信息披露的原则主要包括:真实性原则、充分性原则、准确性原则、及时性原则和公平性原则。其中真实性原则要求信息披露义务主体的信息客观化, 排除对投资者投资的人为干扰, 用投资判断依据的真实性来促进投资判断活动的公平性的实现。但是曼氏金融提供的却是利润和资产有所虚增的不真实信息, 账面拥有高额资产但实际却已发生亏空, 严重违反了真实性原则。

此外, 充分披露指不论法律强制和契约规定是否做出披露要求, 凡是对投资者决策有重大影响的信息均应予以披露, 企业应向投资者充分、完整而公允地披露所有有关信息及其涉及该信息的事实, 不得有重大遗漏或隐瞒。但是曼氏金融并未对私自挪用客户的保证金进行高风险投资的情况做出任何的披露和说明, 因此又违反了会计披露的充分性原则。

由曼氏金融内部会计信息虚假及其会计信息披露不作为可见, 该公司仅以其利益最大化为披露原则, 而未以提供有利于利益相关者决策的信息作为披露原则。曼氏金融挪用客户资金, 并未通过会计核算进行披露, 最终导致产生了空头账户以及资金的“不翼而飞”等问题, 损害了广大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 也造成了自己的破产。

三、曼氏金融会计目标中存在的问题及其避免措施

(一) 曼氏金融的会计目标及其问题所在

公认的会计基本目标是为利益相关者的相关决策提供相关信息。其中, 利益相关者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顾客、员工等。此定义指出企业应将提供有助于使用者预测、比较和评估企业财务状况、现金流量和盈利能力的信息作为会计目标。

曼氏金融一方面挪用客户的保证金进行高风险交易, 另一方面未将这些行为进行及时披露, 由此可见其会计目标是使自身利润最大化, 甚至利用了会计手段掩盖其非法的交易行为。曼氏金融的会计目标有悖于提供有利于利益相关者决策的信息这一正确目标, 只顾盈利而忽视了风险的会计目标也是不符合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此外, 美国会计学会执行委员会在《基本会计理论说明书》中也确定了会计的四个目标, 分别为对有限资源使用的决策、有效地管理和控制资源、记录与报告资源的受托责任、有利于履行社会职能和社会控制。

在曼氏金融宣布破产保护之后, 美国股市周二连续第二个交易日走低, 作为曼氏金融贷款提供方的美国银行, 当天的跌幅达到了6.3%, 花旗银行跌幅7.7%, 摩根大通跌幅5.9%。曼氏金融破产还引发了大宗商品市场中的谨慎情绪, 原油市场交易量低、波动性大。由于投资者担心曼氏破产事件将在商品市场上引发大规模的清仓, 因此纷纷的跟进抛售, 这也使得商品期货市场普遍承压。

因此曼氏金融还违背了《基本会计理论说明书》中履行社会职能和社会控制的会计目标, 曼氏金融的虚假会计行为搅乱了市场秩序, 未发挥其社会职能和实现社会控制的作用。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 每一个经济个体都不是独立的, 其相关决策包括会计决策均影响着相关金融环境中的其他经济个体, 曼氏金融由于欧债危机而引发了破产, 而曼氏金融的破产又为整个股票、期货包括石油市场带来了巨大的震荡, 甚至可能重演雷曼兄弟的悲剧。因此作为金融业巨头的曼氏金融, 并未发挥其主人翁意识, 并未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 确保整个金融市场的稳定, 其会计目标不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这也是在欧债危机来临之后该公司迅速破产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 避免措施

曼氏金融应将真实反映其经济活动, 为利益相关者提供有利于他们进行相关决策的信息作为会计处理的首要目标。具体而言, 管理者应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营管理中, 努力提高自身的经营能力, 提高自身的业务质量, 而不应仅为达到某种目的而不择手段地操纵利润。此外还要完善治理机制, 规范财务行为, 增强及时、充分、如实披露财务信息的意识, 提高信息披露的质量。企业应提高社会责任意识, 管理者及会计人员应提高职业道德, 这样才会有利于企业的长远稳健发展。

四、曼氏金融在内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防范措施

(一) 曼氏金融在内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内部控制的内容主要包括合规合法性控制、业务程序标准化控制、授权分权控制、不相容职务控制和复查核对控制。首先, 曼氏金融挪用客户资金进行买卖债券的交易, 不符合合规合法的内容。其次, 曼氏金融的自营交易主要由曼氏金融内部相关部门完成, 多数没有进入交易所进行清算, 这不符合业务程序标准化控制的原则。再次, 曼氏金融在申请破产之后, 监管当局发现账面有数亿美金消失, 这说明其并未保持内部的独立性, 很可能没有执行不相容职务控制的要求。最后, 曼氏金融的资产净值约410亿美元, 债务却高达397亿美元, 资产负债率达到了96.8%, 远远超出了行业规定的安全水平, 面临着巨大的财务风险。然而, 曼氏金融并未进行内部审计以检测到风险或其内部审计并未产生实质性的作用, 违反了复查核对控制的原则。

(二) 防范措施

1. 完善董事会制度。

首先要完善审计委员会这一机构, 对公司管理者及其财务进行监督和检查, 以加强内部审计;其次要完善独立董事制度, 即发现公司经营的危险信号并对违规行为提出警告;最后要建立董事会和管理层之间一种基于合约的委托代理关系, 明文规定双方的责、权、利关系。

2. 规范业务流程。

建立一套健全可行的业务操作规程和内部管理规章制度、内部各部门牵制制度, 避免在操作上出现人为因素。

3. 加强复查核对控制。

规定每项经济业务必须经过复查核对, 以免发生差错和舞弊, 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4. 建立管理参与制。

处于服从地位的雇员或其代表有机会参与决定公司发展目标的决策, 监督管理者的日常经营活动, 从而实现权利的监督、约束和平衡。

5. 合理进行授权、分权。

严格“岗位责任制”原则, 明确岗位应予履行的任务及其应负的责任, 做到事事有人管, 人人有专责, 办事有标准, 工作有检查, 从而对各项任务进行控制。

除上述防范措施之外, 还应提高组织分工严密性和机构独立性, 保证不相容职务的分离;建立和健全企业内部控制系统必须符合国家财政政策、法令和财政制度的规定, 每一项经济业务必须被控制在合规、合法的范围内;提高内部控制系统人员的素质, 这也是内部系统的实施是否有效的决定性因素。

五、曼氏金融的破产对我国企业的警示

曼氏金融的破产并非偶然, 2008年拥有6 390亿美元资产的雷曼兄弟宣布破产, 2009年分别拥有资产910.5亿元和804.5亿美元的通用汽车和CIT集团又相继宣布破产, 且美国自1980年以来已有15家资产在300亿美元以上的企业宣布破产, 这些惊人的数据也为我国企业敲响了警钟, 笔者认为我国企业应当在以下方面加以注意并改进:

首先, 我国企业应加强内部控制和外部审计的结合, 尤其应将内部控制放在首要位置, 在企业内部设立审计监督委员会, 定期核查会计信息是否真实可靠, 会计相关人员要相互分离, 保持独立性。其次, 应权衡其所面对经济活动的风险和收益, 同时还要有效地将企业的财务风险、经营风险和综合风险控制在安全的范围之内, 加强风险管理, 保证经济活动的安全、有序进行。最后, 应加强职业道德, 确保相关经济行为的合法性和会计目的的正确性, 将提供有利于利益相关者决策的信息作为其进行会计处理的首要目标, 并及时和准确地进行相关披露。

对于期货公司、证券机构等金融企业而言, 应加强其对资金的控制, 不得私自挪用客户资金进行非法投资, 严格执行中国证监会颁布的相关法律规定。

总之, 企业应以诚信为生命, 在满足其利润最大化目标的同时, 将公众的利益放在首要位置。企业的发展应符合时代的潮流, 企业的壮大也是点滴积累的结果, 所有选择激进的投资策略的企业所获得的高收益必然伴随着高风险, 不可忽视风险而仅考虑收益。此外, 会计是帮助管理者进行相关决策, 保证经济活动健康进行的重要工具, 会计的正确使用有助于企业的长期战略发展, 也将有助于企业的利益相关者进行决策, 从而缓解企业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矛盾, 而不能将其沦为掩盖管理层进行非法行为的工具。X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会计基本假设与会计目标[M].大连:大连出版社, 2005.

[2].亨利.I.沃尔克, 詹姆斯.L.多德, 米歇尔.G.迪斯尼.会计理论 (第六版) [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5.

[3].李明.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7.

[4].秦荣生.内部控制与审计[M].北京:中信出版社, 2008.

[5].吴革.财务报告粉饰手法的识别与防范[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3.

企业破产清算会计若干问题的分析 篇4

一、企业破产清算会计的特点

(一) 破产清算会计的目标

企业一旦进入破产清算, 其会计目标尽管仍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 但与持续经营下的会计目标相比发生了显著变化。企业破产清算会计的目标是能够及时、客观地向清算小组、人民法院、债权人以及相关参与者提供有关破产企业的债权偿付与资产变现等破产的会计信息, 对实施破产程序过程中的合法性、公平性与有效性进行监督, 对破产企业相关清算行为进行规范, 进而可以保障债权人的合法权益不受损害。破产清算会计与传统财务会计存在着差异, 具体表现为:

1、内容不同:

财务会计主要提供企业一定日期的财务状况和一定期间的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的会计信息;而破产清算会计主要提供破产清算企业破产财产的处理、债务清偿、清算损益等方面的会计信息。

2、使用对象不同:

财务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主要为企业投资者、债权人、企业管理者以及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而破产清算会计的信息使用者则包括债务人、普通债权人、劳动债权人、破产管理人、政府部门及其它利益相关者。

3、提供的用途不同:

财务会计提供的信息不仅向投资人和债权人报告资产的有效利用情况, 而且向未来和潜在的投资人和债权人提供预测企业未来盈利能力的信息, 从而使未来或潜在投资人和债权人据以作出合理的投资和信贷决策。破产清算会计提供的会计信息对投资者来讲主要用于确定投资损失, 对债权人来讲主要用于确定债权损失程度和可收回债权的数额。

(二) 破产清算会计对象

破产清算会计对象是破产清算会计所要反映和监督的内容即破产企业的资金运动, 也就是破产清算期间对于破产企业的资产进行估价、变现、清偿及分配等经济活动过程中所发生的资金收支活动的总称。与持续经营阶段相比, 破产清算企业资金运动的显著特征就是单向运动:从破产财产估价、变现至破产财产、进行债务偿还, 分配完成后资金退出企业, 这些反映出资金的运动是单向, 不存在循环和周转。因此, 破产清算企业的资金运动实际上主要由两方面组成, 一是资产变现;二是破产财产分配, 主要包括用企业有效的经济资源支付清算费用和清偿债务。这实际上是资金流入企业和流出企业的两个阶段, 这种资金的流入与流出构成了破产清算企业的资金运动, 即为破产清算会计对象。

二、企业破产清算会计的基本前提

(一) 破产清算会计要素

破产清算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的基本分类, 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化。但在破产清算会计中, 其会计要素究竟应包括哪些内容, 会计界尚未取得一致意见, 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两种:佟玉凯等认为, 破产清算会计要素应由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清算收入、清算费用、清算损益六项内容构成;唐国平等认为, 应以企业清算经济业务的特点和清算会计目标为基础确定清算会计要素。因此, 确立清算会计基本要素如下:清算资产, 清算企业所拥有的用来清偿债务的全部资产;清算债务, 清算企业所承担的需以清算资产偿付的债务;清算净权益, 清算企业投资者实际享有的对企业资产的要求权, 其取决于清算资产与清算债务之差额;清算损失, 企业在清算过程中因发生清算业务所导致的各种清算净权益之减少;清算利得, 企业在清算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清算净权益之增加。

(二) 破产清算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

会计假设是对会计领域存在着的某些尚未确知的事物所作出的合理判断。财务会计基本假设包括:会计主体假设、会计分期假设、持续经营假设、货币计量假设。破产清算会计由于其特殊性, 以上四项会计基本假设中只有货币计量假设成立。

1、会计主体假设。

企业进入破产清算后, 由清算小组控制破产企业, 代替破产前的会计主体, 进而扮演控制会计主体的角色。对于破产清算会计主体, 在新的《破产法》颁布之前, 会计界存在不同的观点。在新的《破产法》颁布之前, 以破产清算组作为破产清算会计主体, 是有法律依据的, 《企业破产法 (试行) 》规定:人民法院应当自宣告企业破产之日起十五日内成立清算组, 接管破产企业。清算组负责破产财产的保管、清理、估价、处理和分配, 并对人民法院负责、报告工作。由此看出, 当清算组进入破产企业起, 清算组就代替了破产企业法人主体的资格, 成为破产清算会计的行为主体, 破产清算会计主体是破产企业。但由于新《破产法》引入了国际通行的破产管理人制度, 因此, 新《破产法》颁布实施以后, 破产管理人会计主体取代了破产清算组会计主体。

2、关于持续经营假设。

企业进入破产清算后, 意味着企业已无法以正常的形式连续地经营下去, 最终终止持续经营假设。虽然必要的合同将继续覆行, 个别的经营活动也将继续进行, 但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基本停止, 在此情况下, 持续经营假设显然不再成立。因此, 破产会计否定了持续经营假设, 而确定了停止正常经营假设。

3、关于会计分期假设。

破产清算的情况下, 破产清算会计期间的起讫日期为破产管理人接管破产企业日至破产清算程序终结日, 在此期间, 企业已无经营成果可供列报, 不再需要分期的时间性假定。破产会计核算是一次性的, 不存在持续性与周期性的核算, 因此应终止在持续经营假设基础之上的会计分期假设。故破产清算期间假设具有随即性的特征, 即破产清算期间假设取决于破产清算程序实施期间的长短。

4、货币计量假设和货币计量。

货币计量假设和货币计量是会计的基本特征, 企业无论是处于持续经营状态, 还是破产清算状态, 货币计量都是企业会计的基本前提。在持续经营状态下货币计量包含着币值不变的假定, 但当企业进入破产清算后, 破产清算会计虽然继续使用货币计量, 但币值不变的假设显然不再适用。以清算价值来计量破产财产是破产清算会计假定。

三、企业破产清算会计中相关项目界定分析

(一) 会计主体与会计行为主体的界定

企业破产清算期间破产企业并未消失。依据破产法规定:“破产企业的法人代表在破产程序终结之前, 根据人民法院或者清算组的要求进行工作, 不得擅离职守。”, “破产程序结束后, 由清算组向破产企业原登记机关办理注销登记。”破产企业在破产程序终结之前仍然存在, 并且是破产清算会计的主体。清算组由人民法院确定并受法院的委托履行清算职责的工作机构, 它不是破产清算会计的主体而是其行为主体。依据破产法的规定:清算组的成员由人民法院从企业上级主管部门、政府财政部门等有关部门和专业人员中指定, 清算组可以聘任必要的工作人员。

(二) 破产企业与清算组会计处理的划分

我国目前有关破产清算会计规范有《清算准则》、《暂行规定》, 其中《暂行规定》中分别规定了破产企业与清算组的会计处理, 是破产清算会计工作的直接依据。

根据规定破产企业的会计处理内容主要包括:1、资产的清理登记, 对资产损失、债权债务的核实;2、按照办理年度决算的要求, 进行年初至破产日的账务处理, 及截止破产日的有关会计报表的编制, 并将报表报送主管财政部门、国有资产管理部门;3、向清算组办理会计档案的移交手续。

清算组的会计处理主要是接管属于破产企业的资产, 并对破产清算过程中有关会计事项进行如实的记录。

四、企业破产清算会计相关处理内容与程序分析

(一) 破产企业财产、债权及债务的清算工作

清算组接管破产企业后, 应以破产企业原资产负债为基础全面清查破产企业的财产、债务, 并按破产清算会计的要求确认与计量破产资产和破产债务, 编制清查后资产负债表。

(二) 变现资产和计算损益

破产财产变现是破产清算会计中的重要工作。破产财产的变现方式主要有拍卖和出售两种。对这些方式的选择, 应与变卖对象、市场状况、债权人权益等相结合, 灵活掌握。

(三) 清偿债务和分配财产

破产债务清偿包括中途清偿、终结清偿和追加分配与清偿。财产清偿顺序则是先扣减破产财产中的抵消权和有财产担保的债权以及破产费用, 然后按下列顺序清偿破产债务: (1) 清偿所欠职工工资和劳保费用以及按规定安置破产企业职工所需费用; (2) 清偿所欠税款; (3) 清偿破产债权。清偿分配时只有在清偿完前一顺序的债务后才能清偿后一顺序的债务。如果破产财产不足以清偿同一顺序的清偿要求, 则按比例向债权人清偿。由于破产清算的前提是资不抵债, 使得其程序本身不存在剩余资产的的分配。

(四) 编制企业破产清算会计报告

破产清算会计报告主要包括破产清算资产负债表、破产清算财产表、破产清算损益表和破产财产分配表。破产清算资产负债表是破产清算会计应编制的主要会计报表之一, 根据具体情况, 可以选择在破产清算开始日编制或者在清算期间编制;破产清算财产表是破产清算资产负债表的附表, 是更加详细地反映破产清算企业财产的变现情况期的报表;破产清算损益表一般在破产清算结束时编制, 是反映破产清算企业在清算期间所发生的损益具体情况的报表;破产财产分配表又称债务清偿表, 是反映破产清算企业分配破产财产以及清偿债务的报表, 是破产清算会计所特有的报表。

五、破产清算会计程序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 破产财产与破产债务的界定

破产财产、破产债务与正常的财产、债务有一定的区别和联系, 所以辨别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给破产清算工作带来了问题。但是, 破产财产与破产债务又是破产清算会计的主要会计要素, 也是破产清算会计核算的重要内容, 所以, 要正确界定破产财产与破产债务是实施破产财产与破产债务会计核算的前提。

(二) 破产企业财务状况方面

由于企业所处的环境不同, 计价基础不同, 导致提供的会计信息有所不同。

正常经营企业以历史成本计价, 而清算期间按照规定应以清算价格对破产财产进行估计, 编制财务状况估算表。其目的:1、估计资产的变现损失, 即资产的账面价值与资产市价之间的差异。主要通过估计资产的市价进行, 计算账面价值高于市价的损失。2、估计负债的清偿损失。确定可清偿的负债、可供清偿负债的资产价值, 进而估计因资产低于负债而产生的清偿损失。

(三) 清算组实施的会计工作

《暂行规定》中明确规定:清算过程中清算小组所进行的会计事项有变买资产、清理费用、土地转让、清偿负债等等。

(四) 会计档案方面

破产清算中, 清算小组是破产会计的行为主体, 而破产企业是破产会计的主体。所以, 在档案保管方面存在着移交问题, 即企业宣布破产时破产企业与清算小组之间关于会计档案的移交, 破产清算结束时清算小组与人民法院或破产企业的主管部门之间的会计档案的移交工作。

总之, 新的企业破产法使企业的破产清算行为在法律上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但是, 企业破产清算会计处理规则尚未得到全面修订, 这给破产清算会计工作带来难题, 也对新法的实施产生制约, 应引起会计界足够的重视。所以, 应当从理论与具体的破产案例实物操作中, 需求破产清算工作难题解决的方法, 以便推动破产清算会计工作的顺利进行。

摘要:由于国际经济的不景气, 我国经济发展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许多企业因资金链等诸多因素引发的系统风险不断显现, 导致众多企业不能适应现行的经济体制而面临被兼并或破产, 针对这一情况, 我国目前尚未有一套完整的破产会计处理规则。在实务操作中, 为了更好把握破产清算会计, 对企业破产清算会计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 以期不断提升我国企业破产清算的工作水平。

关键词:破产,破产清算,清算会计

参考文献

[1]李艳玲.关于破产清算会计若干问题的思考[J].经营管理者.2011 (16) [1]李艳玲.关于破产清算会计若干问题的思考[J].经营管理者.2011 (16)

[2]韩伟模.企业兼并与破产会计[M].北京.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8.[2]韩伟模.企业兼并与破产会计[M].北京.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8.

[3]栾甫贵.企业破产与清算实务[M].东北.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8.[3]栾甫贵.企业破产与清算实务[M].东北.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8.

财政部明确企业破产清算会计处理 篇5

公告称,财政部规范企业破产清算的会计处理,向人民法院和债权人会议等提供企业破产清算期间的相关财务信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以下简称破产法)及其相关规定,制定企业破产清算有关会计处理规定。

《规定》包括总则、编制基础和计量属性、确认和计量、清算财务报表的列报、附则等几部分。

《规定》明确,企业经法院宣告破产的,应当按照法院或债权人会议要求的时点(包括破产宣告日、债权人会议确定的编报日、破产终结申请日等,以下简称破产报表日)编制清算财务报表,并由破产管理人签章。

《规定》要求,破产企业被法院宣告破产的,应当按照破产资产清算净值对破产宣告日的资产进行初始确认计量;按照破产债务清偿价值对破产宣告日的负债进行初始确认计量;相关差额直接计入清算净值。破产企业应当按照本规定编制清算财务报表,向法院、债权人会议等报表使用者反映破产企业在破产清算过程中的财务状况、清算损益、现金流量变动和债务偿付状况。破产企业的财务报表包括清算资产负债表、清算损益表、清算现金流量表、债务清偿表及相关附注。

破产企业应当在清算财务报表附注中披露下列信息:破产资产明细信息;破产管理人依法追回的账外资产明细信息;破产管理人依法取回的质物和留置物的明细信息;未经法院确认的债务的明细信息;应付职工薪酬的明细信息;期末货币资金余额中已经提存用于向特定债权人分配或向国家缴纳税款的金额;资产处置损益的明细信息,包括资产性质、处置收入、处置费用及处置净收益;破产费用的明细信息,包括费用性质、金额等;共益债务支出的明细信息,包括具体项目、金额等。

破产企业的会计思考 篇6

1 劳动债权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中的体现

世界各国都对劳动债权做出了相应的规定,我国虽然没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简称《破产法》)中明确劳动债权的概念,但在具体法条中还是能体现其相关问题。

根据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204条及《破产法》第1 13条的规定,劳动债权的范围包括职工工资和医疗、伤残补助、抚恤费用,所欠的应当划入职工个人账户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费用,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支付给职工的补偿金。

从《破产法》对劳动债权的规定我们可以看出,劳动债权是一种复合型权利,既包括如工资债权之类的私法之债,又涵盖如社会保险费用之类的公法之债。以工资为主要内容的私法之债主要代表我们的生存利益,保障的是我们的生存权。而将社会保险费用纳入劳动债权的范畴则是以国家的适当介入体现社会利益本位的宗旨,以此保障社会整体利益[1]。

2 劳动债权产生时间的界定

劳动债权在《破产法》中的性质和地位并不相同,其主要划分与评判的标准是劳动关系产生的时间。

一般来说,由于破产过程中产生的工资债权是为了保障企业继续经营,是基于关系人的共同利益而产生的,因此该债权应定性为共益债权,在清偿顺序中处于最优先地位[2]。

而我们讨论的劳动债权的时间点应该在破产程序开始前。由于《破产法》采用的是受理主义,即破产程序开始的标志为法院正式受理破产申请,因此我国的劳动债权的定性时间应为法院受理破产申请前。

3 劳动债权与担保物权优先顺位之间的矛盾

3.1《破产法》的相关规定

2006年月27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该法第30条规定:“破产申请时,属于债务人的全部财产,以及破产申请受理后至破产终结前债务人取得的财产为债务人的财产。”该法第109条规定:“对破产人的破产财产享有担保权利的权利人对该特定财产享有优先受偿的权力。”[3]据该法规,担保财产属于债务人财产,在进入破产清算程序后属于破产财产,但由于担保债权人相对于普通债权人有优先受偿担保财产的权力,因此担保债权应作为特殊的破产债权来处理。与此同时,根据《破产法》第113条的规定,破产财产在优先清偿破产费用和共益债务后,劳动债权相较于普通的破产债权来说,具有优先受偿性。并且其第132条规定:本法施行后,破产人在本法公布之日前所欠职工的工资和医疗、伤残补助、抚恤费用,所欠的应当划入职工个人账户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费用,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支付给职工的补偿金,依照本法第1 13条的规定清偿后不足以清偿的部分,以本法第109规定的特定财产优先于对该特定财产享有担保权的权利人受偿。

从《破产法》的113条与132条规定我们也可以看出,劳动债权也是作为特殊的破产债权来处理,清偿时也具有优先性,而这里就涉及劳动债权与破产债权清偿顺位的问题。

首先,根据《破产法》的132条规定,在2006年的《破产法》公布前成立的劳动债权毫无疑问是优先于担保债权受偿的,而在2006年的《破产法》公布后形成的劳动债权与担保债权的清偿顺位问题却没有明确规定。因此,我们这里讨论的顺位问题的时间点也应该为2006年的《破产法》公布后。

3.2 理论界的争议

在理论界中,劳动债权与担保债权优先权的顺位问题一直是争论的焦点。

反对劳动债权相对于担保债权优先受偿的一方认为劳动债权优先受偿会削弱物权公示的公信力。因为一旦确定劳动债权优先受偿,那么担保债权能否顺利实现只能取决于债务人在对劳动债权人作出清偿后是否还有剩余的资产,与该债权是否公示无重要关系,而此举必会挑战担保制度的权威,使担保制度形同虚设。

且一旦劳动债权能优先受偿,担保债权人为了尽快取得债权,便会在企业资不抵债时就行使其债权,此举会导致企业的资金链断裂,降低了企业恢复元气的可能性,从而加剧企业的破产的速度。在一定程度上,此举会减少破产财产的基数,反而不利于债权人实现债权。

而赞成劳动债权相对于担保债权优先受偿的一方认为劳动债权作为最底层劳动人民的基本生活保障,与他们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若劳动债权得不到优先保障,势必会引起社会的不公,破坏社会稳定[4]。而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必定要将保障人权、维护社会公平摆在重要位置,基于这方面的考虑,赞成劳动债权优先受偿有其必要性。

3.3 个人观点

在笔者看来,基于中国的基本国情,将劳动债权优先于担保债权清偿更加合适。

首先,我国目前处于社会的转型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职工工资的拖欠问题、社会保险的缴纳问题都十分严峻,在这种情况下将雇佣问题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还是有其必要性的。

其次,大多数申请破产的企业都已设定担保物权,若破产财产都让担保债权优先受偿,那么劳动债权显然不够清偿。如此,便会使得最底层的劳动人民的切身利益得不到保障,也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和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

4 结语

企业破产过程中有关劳动债权的问题已不仅仅是破产立法问题,更是社会问题,该债权能否顺利得到清偿,关系到社会公平与稳定的实现。因此,不仅要在破产立法上对其进行调整,应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障法》中对其进行改善,解决劳动债权的清偿问题。

摘要:经济危机、金融风暴导致许多企业经营困难,面临破产的危险,而企业破产最直接的结果是劳动者失业。在此情况下,作为劳动者基本生活保障的劳动债权就显得格外重要。文章从《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中的条文着手,对劳动债权的概念、时间点进行论述,重点探究劳动债权的清偿顺位问题,争取得出最合理、公平的清偿方案。

关键词:新破产法,劳动债权,担保债权

参考文献

[1]荏远洋.劳动债权问题研究——从破产法角度[D].昆明:云南财经大学,2010.

[2]王宗莉.浅析《破产法》中的劳动债权[N].中国集体经济,2010(12).

[3]李向彬.破产法劳动债权与担保债权顺位研究[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12(3).

破产企业的会计思考 篇7

债务人镇江某皮业有限公司 ( 以下简称 “皮业公司”) , 现公司已停业, 并 “人去楼拆迁”。该公司在我院共涉及执行案件138件, 其中自然人债权人102个, 法人及其他组织债权人36个, 债权金额总计628452元。

新区某燃气公司 ( 以下简称 “燃气公司”) 近期在我院民事、执行案件猛增。经了解, 该燃气公司因无力偿还执行债务, 其所有的机器设备及土地使用权被评估拍卖, 原经营地亦被拆迁。燃气公司在我院共有执行款100余万元, 但现已在办执行案件共25件, 执行债务数额达180余万元, 在办民事审理案件共80余件, 诉讼标的230余万元。

不能否认, 法院在处理类似案件中确实 “费尽心思”, 甚至为达到执行社会效果, 不惜增加执行成本和执行风险。上述 “病态企业”都应该符合破产条件, 但是法院却不能依职权对该些企业宣告破产, 而债权人或债务人却基于种种因素以及自身的利益考量, 都不愿申请破产, 寄希望于民事强制执行程序。法院执行面临巨大压力, 集中性的 “执行不能”造成大批量的执行积案, 案件长期不能得到执结, 不但损害了司法公信, 引发申请人不满, 甚至容易造成群体性事件。法院执行陷入困境。

笔者思考, 能否在现有的法律框架内, 有限实现将 “病态企业”的执行程序转换为 “破产程序”, 从而实现对 “病态企业” 的市场清退, 并使执行案件 “执结事了”?

2执行程序转破产程序之 “必要”

在我国现有的破产程序和执行程序的框架下, 法院在处理 “病态企业”执行案件中, 有着种种为难。

企业破产即意味着债务人免责, 债务人一旦申请企业破产, 就意味着其活动主体的消亡, 不能再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另外, 债务人申请破产后还需要向法院、破产管理人、审计评估等中介机构支付一定的费用, 这让他们缺乏申请企业破产的动力。此外, 申请破产后, 企业职工劳动权益和劳动就业机会落空, 易引起矛盾激化, 于是病态企业的经营者宁肯将债务拖下去, 也不愿意申请破产。

法院面对 “病态企业”很无奈。法院不能依职权对 “病态企业”进行破产。 “病态企业”欠下了大笔债务, 却可通过置之不理的方式即可全身而退, 自行退市以逃避债务, 违法成本低廉。但对于债权人来说, 执行程序立足于 “个案”, 本应该实行 “先到先得”。部分申请人已先于其他债权人, 对被执行人的财产进行了查控, 由此也引发了不同法院对被执行人的财产轮番查封而争相处理或相互推诿的现象, 致使执行案件久拖不决。同时, 受信息不对称等因素影响, 一些债权人因在后起诉而失去受偿机会。即使在执行程序中实行参与分配制度, 亦较难保障所有的债权人能公平受偿。

如能实现执行程序转破产程序, 将病态企业的执行不能案件转入破产的工作机制, 则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可以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市场经济优胜劣汰, 通过民事强制执行程序向破产程序的转换, 能够有效防止不诚信企业自行退出市场的逃债行为, 起到强化社会管理职能, 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作用。

能够保障债权公平受偿。一般执行程序中 “抢跑道” 优先受偿的规制和按比例公平受偿的做法都不能全面保护债权人的利益, 而破产程序的一系列规则能更好地保证债权的公平受偿。

可提高执行案件的办案效率和办案质量, 进一步节约司法资源。民事强制执行程序转破产程序后, 人民法院可以通过选定破产管理人管理破产企业, 清理企业资产。同时通过债权人申报制度可以避免讼累, 节约司法资源, 防止同一执行对象的案件不断进入诉讼和执行程序。

3执行程序转破产程序之 “可行”

民事强制执行程序与破产程序具有一定关联,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换, 即执行程序转换为破产程序。

民事强制执行程序是指依债权人申请, 由执行机关依据 《民事诉讼法》, 运用国家公权力, 实现执行依据确定的权利义务的程序。民事强制执行是公权力对私权的救济, 是在债务人财产足以清偿所有债务的情况下进行的个别执行, 目的在于实现特定债权人的特定债权。

破产程序是指债务人因财产不足, 不能清偿到期债务时, 根据债务人或债权人申请, 经人民法院审查后, 裁定受理破产申请, 经过对债务人财产清理和债权的审核, 依法进行分配, 并终结破产的程序。破产程序强调的是对债务人全部财产的概括执行, 目的是在特定情况下为所有债权人创造一种公平受偿的条件和机会。

执行程序向破产程序转换在我国现行法律框架及司法实践中是否具有可行性, 其实践意义如何? 对此, 笔者以为, 在司法实践中, 执行程序转破产程序是否具有普适性, 能否得到法院、当事人及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同, 能否取得预期的法律和社会效果, 这才是在尊重法律与事实基础上, 论证该转换的实质所在。

执行程序转破产程序具有现实可行性。执行积案的清理已普遍成为各地法院一定时期内执行工作的重要内容。 “病态企业”很难执结, 在现有执行制度的框架下, 该类型执行积案的清理工作面临重大考验。而使执行程序向破产转换可切实解决上述问题, 各级法院对此制度应持赞同态度。

从实现债权的角度来看, 两种程序都是通过国家公权力的介入, 依照法定程序, 强制性地实现债权人债权的制度。在一定条件下, 执行程序可转化为破产程序或执行程序被破产程序所吸收。执行中发现通过执行程序被执行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 人民法院有义务告知当事人 ( 债权人或债务人) 依法申请破产的权利。符合破产条件并由相关当事人提出破产申请, 人民法院依法受理时, 执行程序转化为破产程序。自法院受理破产案件后, 对债务人财产的执行程序尚未开始的, 不得开始; 已经开始而尚未执行完毕的, 不得继续执行, 有关债务人的财产保全措施应当解除, 此时的民事强制执行程序被破产程序所吸收。

另外, 现有法律亦为执行不能转破产创造了发挥的空间。国家运用公权力干预市场经济的尝试已有相关的法规政策支持。如我国 《公司法》第192条规定“公司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被依法责令关闭的, 应当解散, 由有关主管机关组织股东、有关机关及有关专业人员组成清算组, 进行清算”。

4执行程序向破产程序转换之路径

在执行不能转破产工作模式的探索中, 面临着缺乏先例可循, 案件情况复杂, 维稳压力较大, 社会关注度高等一系列问题。涉执行不能的 “病态企业”破产应当区别于一般公司破产, 更应站在 “公权力”及 “公力救济” 上对 “病态企业”进行清算, 并最终实现对执行案件的 “终结的事情”。因此, 该执行程序转换为破产程序的路径应重新进行设计。

执行程序转换破产程序路径中, 条件认定和启动方式问题的解决是关键。

执行不能转破产的条件认定问题关系到案件处理的整体合法性, 是所有工作得以启动的逻辑前提和理论基础。

审查主体的设计应该体现程序衔接转换的特点。根据人民法院内部分工, 执行案件是由执行局具体负责, 而破产案件则由民二庭或专门审理破产案件的法庭审理, 分属于不同业务庭室。执行局最了解被执行人的资产和债务实际状况以及是否存在债务人下落不明等情形, 故立法应赋予执行局的初步审查职权。

审查标准需明确, 应符合 “病态企业” 条件, 程序不得滥用。实务中也有可能出现债务人、少数债权人利用破产程序阻碍执行程序正常进行的现象, 因此必须审慎探索执行不能转破产工作, 在审查标准上严格把关。

执行程序转破产程序的启动方式是案件处理的基础, 只有采取合适的启动方式, 案件的审理方可产生 “事半功倍”的效果。已查实的债务主要是由法院生效裁判认定的债务, 且均已申请执行而因无可供执行财产处于中止状态, 因此, 部分债权人有通过破产程序挽回损失的利益驱动。

法院应当无差别进行法律释明。经法院初步审查确定符合上述启动条件和审查标准的, 法院应当对所有的债权人及债务人或股东等行使释明权, 以书面形式告知当事人可向被执行人所在地人民法院申请被执行人破产。尤其是具有优先权的债权人, 应该更有申请破产的动力。

诚然, 以上构想建立在经法院的释明工作后, 债权人或股东愿意去主动启动破产程序。那么此类程序转换不存在法律上的障碍。但是经释明后, 当事人仍未申请破产的, 却使执行程序向破产程序转换缺乏法律依据。笔者以为, 应从立法上建议破产应以当事人申请为原则, 以人民法院主动以职权裁定破产程序为例外, 即在当事人未提出破产申请时, 执行局有权将符合破产条件的被执行企业移交其所在的业务庭进行审理, 由业务庭依据 《企业破产法》的规定决定否受理破产。

参考文献

[1]刘亚玲, 李腾.探索执行不能转破产程序的新举措[N].人民法院报, 2011-05-18.

[2]李红.浅谈我国破产申请和受理的相关法律问题[J].黑河学刊, 2011 (2) .

[3]孙斌.执行中对符合破产条件的企业法人应转破产[EB/OL].http://www.jsfy.gov.cn/llyj/gdjc/2012/02/29135802871.html.

[4]朱国华, 熊晔.执行不能转破产程序分析[EB/OL]. (2013-09-15) .http://www.chinaqingsuan.com/news/detail/3803/page/4.

上一篇:突发耳聋下一篇:水稻新品种比较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