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产保护

2024-08-25

破产保护(精选12篇)

破产保护 篇1

2009年9月15日, 拥有158年历史的美国老牌投资公司, 手头持有600亿美元房地产低级债券的雷曼公司, 由于面临巨大的财政困难, 于是准备按照美国《破产法》第十一章的规定, 向美国南区破产法庭申请破产保护。雷曼公司为了筹集更多的资金, 苦苦寻求买家, 但是几家原本愿意支持雷曼公司的企业却因为美国政府拒绝支持雷曼公司而望而却步。这里的破产保护与破产清算是存在区别的, 它给予了面临财政困难等经济问题的企业一次重生的机会, 目的就是要让企业得以起死回生。在美国《破产法》第十一章中规定, 对实施破产保护企业子公司的业务是可以正常进行的, 并同时对公司的财务进行管理。目标就是通过这一程序产生一个有持续发展力的、财务更健康企业。破产保护的程序的第一步是公司向破产法院递交申请, 雷曼公司也就是这样先向破产法庭递交了破产申请。一旦递交了破产申请, 将会产生“自动冻结”的程序, 就是临时禁止债权人采取措施收回破产申请之前他们拥有的资金或财产。雷曼公司向破产法庭提交了破产申请之后, 就需要由雷曼公司提出重组方案, 而重组方案一般情况下只是还款的方案, 但在一些较大的破产案件中, 则可能会采取多种措施来重组债务。在提出了重组方案之后, 需要经过债务人以及公司股东的投票表决, 表决通过并得到了法院的批准之后, 该重组方案便可以实施, 债务人按照重组方案进行偿还债务。当然一旦债务人不按照重组方案进行实施的话, 法院即可随时宣告该企业破产。

我国《破产法》中的相关规定与美国《破产法》第十一条的规定是有相似之处的。即美国的《破产法》中的破产保护程序类似于我国的重整制度。纵观美国《破产法》第十一条的破产保护程序, 其中的一些制度与我国相比, 还是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美国《破产法》中的破产保护程序中值得我国《破产法》借鉴和学习的地方,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美国破产保护程序的提起, 只需要该公司的财产面临巨大的困难则可以申请破产保护。而我国对于重整制度的提起一般是企业存在资不抵债的情况。美国破产保护制度的优越之处就在于只要企业发现自己的财务发生了巨大的困难, 为了避免可能会带来的破产危险, 可以及时向法院递交保护申请, 因而可以在最快的速度内保护自己的财产不被债权人执行, 由于制定了重组方案, 从而更加有利于债务的分配。进而可以尽快地挽救企业, 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美国是一个追求效益至上的社会。我国对于重整的原因相对于美国来说是较为严格的, 在一定程度上, 我国考虑得更多的是如何可以减轻法庭的诉累。当然, 在我国的司法体系健全完善到一定程度后, 美国的做法值得我国借鉴。

第二, 美国《破产法》中的破产保护制度在债务人提交了重组方案后, 需要得到债权人以及股东的投票表决同意, 并得到法院的批准之后便能够执行。但在我国《破产法》的第八十六条第一款却规定, “各表决组均通过重整计划草案时, 重整计划即为通过。”可以明显地看出, 美国对于重组方案的通过没有提到需要通过全体债权人的同意, 而我国则规定需要各表决组均通过才行。相比较而言, 我国对于重整方案的通过是比较繁琐的, 某种程度上是不利于重整程序的高效率实施的。但是从另一方面, 这也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债权人的利益, 因为毕竟是债权人会议同意该公司重整而不是破产, 债权人行使的是自己的权利, 保护的是自己的利益。

第三, 美国《破产法》中的重组方案中主要是对于债务的分配, 最多只是在一些较大的破产案件中公司可能采取多一点的措施来重组债务。比如他们可能向一些债权人提供股票, 零售企业可能必须关闭一些店铺、裁员或者重新谈判工会合同。而我国的《破产法》的第八十一条则对重整计划草案做了详细的规定。主要包括七个方面的内容: (一) 债务人的经营方案; (二) 债权分类; (三) 债权调整方案; (四) 债权受偿方案; (五) 重整计划的执行期限; (六) 重整计划执行的监督期限; (七) 有利于债务人重整的其他方案。从两者的规定可以看出来, 我国重整方案的内容较之美国的重组方案要详细得多。从而显得较为繁琐, 难以提高效率。

综合以上的分析, 可以看出美国和我国法律所追求破产保护程序以及重整制度的价值是不一样的。美国的破产保护程序所追求的是效率至上, 而我国的破产保护追求的则是安全至上。鉴于我国的国情, 如果过多地采取效率原则是不适宜的,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 以及在我国国情允许的情况下, 应该在寻求效率价值与公平价值之间的一种平衡。

摘要:文章从雷曼公司破产保护案件入手, 比较了美国《破产法》与我国《破产法》在破产保护上的差异。通过借鉴美国《破产法》的破产保护制度, 以期对我国《破产法》的相关制度予以完善。

关键词:雷曼公司,破产,制度

破产保护 篇2

作者:汪耀华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网/报 时间: 2011-02-21 博德斯集团发言人玛丽·戴维斯说,公司打算在接下来的数周内关闭30%表现不佳的书店,同时重组通用电气资本公司提供的5.05亿美元的债务融资。总裁迈克·爱德华兹表示:“博德斯集团没有足够的资金来进行有效的竞争,申请破产保护将给公司的重组提供时间,以让我们重新定位成为

长远的成功企业。”

博德斯集团总部位于美国密歇根州安阿伯市,截至2010年12月25日,总负债为12.9亿美元,总资

产为12.8亿美元。

博德斯在差不多20年前的书业扩张热潮中,以推出的有数万种图书可供读者选购的超级书店的模板迅速在美国复制,以其书店大、品种多、到书快、服务好而把无数个地方性独立书店、专业书店挤出市场。在一张全美地图上标出博德斯连锁书店的位置,曾经让人意气风发。

曾经的糖果而今终成害药

伴随着迅速地掠地开店,首先面对的是陆续出现了无利可图的分店。同时,为等待利润的出现,博德斯与各地房东们签署的租约期限平均在15年~20年,包括不能转租、不能经营其他无关商品等今天看来显

然有些苛刻的条件都出现了。

随着沃尔玛、好市多等大型超市开辟图书零售专区、网络购书风行、电子阅读器成为时尚,读者不再踊跃光临,众多博德斯分店非但没有升腾的空间,也无法缩减房租成本或招商引资,或减少租房面积。最终,博德斯在2008年关闭了219家分店,2010年关闭了45家分店,现在准备关闭的但还未关闭的200家分店每周依然消耗着别家分店产生的200万美元的利润。

关键一步刚开头却又缩回去

博德斯开展网络购书其实不晚。可惜的是,在2001年将尚未赢利的网络购书业务转让给了亚马逊网站,在亚马逊成为全球网络书店市场主导企业的路途中,博德斯是提供阵地的。等到2008年,博德斯决定收回Borders.com的网站时为时已晚。同样,博德斯2010年7月推出电子阅读器Kobo和电子书店时,亚马逊已在2007年推出Kindle,苹果iPad、巴诺书店Nook也早已成为市场的热销品种。

日前,美国标准普尔公司迈克尔·索尔斯分析师据此认为:“博德斯集团没能做到领先和创新,而是一味效仿和跟随。”其实,博德斯也曾领先,也想创新,只是缺乏眼光和定力。况且,似乎效仿也慢了些,跟随别人也没发挥自己的门店特长。

走马灯似的换人也成败因

自从2007年出现整体亏损后,公司董事会出了一个险招,之后的3年内更换了4位首席执行官。管理层的频繁更迭直接导致短期行为明显,抢救复兴措施匆忙出台和不能延续执行,使博德斯快速走完了从局

部亏损到申请破产的路程。

事后看来,博德斯董事会曾经借钱进行海外扩张、回购自己的股票等险棋也是在错误的时候作出的错误决定,把自己送上“高铁”,快捷抵达破产的境地。

经营环境不以人的意志而改变

导致博德斯进入破产的结局,也并非全部都是这家书店的过错。书业经营环境的客观变化在这10年间已经发生了剧变:买书的选择性已经很多,依然在实体书店买书的除了老人,更多的是小孩,这就迫使实体书店在实体书店之间以及与网络书店争夺客源时必须进行价格营销,而这又是所有实体书店都头痛的事:或者失去市场或者降低利润,等到只能无奈进入薄利多销的时候,什么成本都在涨:房租、电费、工资,包装材料费„„买书,有着多种选择。实体书店,还有多少选择?

在电子商务时代,博德斯是传统图书零售业中率先因为大众口味变化而出现的牺牲品。专业人士分析:“没有一家公司能够躲过电子商务爆炸式增长的挑战,消费者最希望商家提供的是两样东西:便利和低

价。”

想来,博德斯在申请破产保护期间,遵守美国法律,迅速消除亏损点,通过债务融资走出困境也是有可能的。即使老板不换人,重新崛起也是有机会的。

避免博德斯案例被复制

对于同是书业中人,我国的业者也不必由此而垂头丧气,认真地分析生存的条件,避免博德斯的案例在我国被复制,实体书店和谐并与时俱进的生存空间还是存在的。

实体书店的房屋产权很关键

我们把实体连锁书店分为国有书店与民营书店两个阵营。国有书店以省级区域为背景或已成为集团甚至上市,但因为有着课本的供应、优质的店铺和地块,立足本地而不去掠地租房拓展,就没有博德斯申请破产保护的第一个险情。民营书店如果迅速以租房拓展经营的话,可能存在隐患,但又似乎不足以影响大局,譬如思考乐书局的倒闭。不过,涉足书业的民营企业还是应该从博德斯身上学点知识,不要再盲目扩

张了。

介入新领域乘势而变很重要

我国的实体连锁书店也有渗透到网络购书和电子阅读器销售的,虽然日常实体书店销售一直在下降,但似乎靠着从纯图书经营向音像电子产品加文具加书的复合经营再到现在的出租经营、挖潜经营,生存问题似乎不大,尤其是单本书销售码洋上升也给了利润量新的贡献。通常的实体书店在网络上开设购书还只是一种补充,大多还没有跨界到生产电子阅读器的时代。所以,网络购书和电子阅读器的时尚给实体书店

带来的影响仍然不足以使实体书店关门。

不要被暂时的假象所蒙蔽

资产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分离,使书业也产生了一批职业经理人,高层换将或“空降”人员虽然也给实体书店带来了超乎寻常的发展机会,尤其是运作上市、经营房地产、重建薪酬制度等,但这种热闹对基层

门店的影响似乎还不大。国有实体书店的固有的恒定被彻底打破还需时日,新进高管在赚取第一笔钱后又

不能改变现状,于是就往别处走了。重建经营环境改善服务新空间

实体书店必须适应经营环境的改变,面对人们对于买书已经不是非必要支出和存在便利、低价诉求时,传统的经营模式也就到了该重新盘点的时候了。讲究书店的区位差异、多元经营、特色营销、便捷服务应

该成为赖以生存的基础。

美国博德斯还有一条漫长的路可走。我国的实体书店更是前路畅通,只是希望开书店的人记住,书得一本本卖出去,卖出去了才能算账,卖不出去就得赶紧想办法了。

相关新闻

聚焦书店:当实体书店遭遇网络书店

发表时间:2010-08-31

来源:人民日报

字体:[大][中][小]

[打印] [关闭]

图为上海季风书园一角,洋溢着温馨的阅读气息。本报记者 屠知力摄

图为三联韬奋图书中心举办讲座,吸引了众多听众。三联书店供图

今年初,北京第三极书局黯然收场。仲夏,又传来三联书店广州购书中心分店关停的消息。这让人联想到上海“思考乐”书局、“席殊书屋”遭遇的困境,以及差一点就退出上海滩的季风书园。

我们身边的书世界正发生巨大的变化:网络书店在蓬勃兴起,人文书店在迅速萎缩,大型连锁书店与独立书店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新兴的阅读技术如电纸书等,为书业发展增添了更多未知之数„„可以预料的是,这不只是书店的竞争,更是一场影响深远的书业格局变动,势必会带来读者阅读习惯乃至文化传播方式的相应变迁。

本刊所载这组文章,将目光集中投向书店。在大家相同或不同的视域与思考之中,读者或能采撷精华,增加对书店的关注与认识。

——编者

实体书店仍占主导

刘拥军

目前,全国图书市场年纯销售约600亿元,网络书店销售约20多亿元。可见,尽管网络书店发展迅猛,但占主导地位的依然是实体书店。网络书店依然是对实体书店的补充。以国有大型发行集团的实体书店为

例,发展势头普遍良好,比如北京图书大厦、王府井新华书店、中关村图书大厦等增长迅速,江苏、浙江、山东、广东、湖南、四川等省新华发行集团所属实体书店也业绩不凡。2009年一季度浙江省内的77家连锁店中,有73家销售收入同比增长,增幅最高达73.3%。

与网络书店相比,实体书店有五大竞争优势:

品牌优势。实体书店经营多年,具有良好的品牌价值。如新华书店,已成为几代人信赖的购书场所。再如风入松、学而优、龙之媒、季风等,以优质的、个性化的服务,已在读者心中形成品牌效应。

专业优势。实体书店人才聚集,有着一支懂业务、懂专业的发行队伍。他们对于读者需求有着敏锐的市场感觉;与出版商有长期的合作关系,能及时了解出版信息;图书分类准确、陈列有序,可以节省读者选购的时间。

文化优势。比较有名的实体书店,几乎都有着浓郁的文化氛围。实体书店不仅是购书售书的场所,也是文化交流的场所。文化卖场所独具的文化韵味对于读者有不可抗拒的吸引力。文化讲座、同人沙龙、签名售书等文化活动是实体书店赢得读者青睐的有力保障。

商业优势。实体书店多开在商业中心地段,客流量大,商业氛围浓,具有开展多种经营的潜力。一些大型书城在图书之外,兼营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报刊,以及文化用品等,取得了很好的经营效果。

实体书店与网络书店是两种不同的图书发行渠道,它们各有特点与优势,既相互竞争又相互补充。实体书店要加快改革创新,需要抓住机遇,快速发展。

首先是加快国有发行集团改革,推动国有发行集团跨地域发展,建立和完善全国出版物大市场体系。当前,我国出版物市场地区封锁、市场割据的问题比较严重,只有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健康繁荣的全国出版物大市场体系,才能真正提高出版物连锁经营的效率。

其次是鼓励实体书店与网络书店联姻,实现两大渠道资源整合发展。近年来,各大发行集团、实体书店多建立了自己的网络书店,但实体书店的网络书店只是对实体书店的一种补充。由于在品种、折扣、送货等方面与实体书店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结,造成这些网络书店存在明显的地域特点,限制了全国市场的开拓。

再次是尊重实体书店的发展模式,对实体书店给予必要的政策扶持。有特色的中小型书店,可给予相应的支持措施。同时亦可鼓励校园、社区、文化街等有特色的专业书店的发展。大型书城建设与中小书店

发展之间并非一定对立,发行集团在开展连锁经营的同时,亦可开办有专业特色的书店,以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

最后是创新业态。当前,数字出版的发展为出版业开辟了新领地,也为发行业提供了新产品形态和业态创新的技术基础。无论是实体书店,还是网络书店都需要转变传统发展模式,加速发展数字发行新业态,从传统发行商转变为数字发行商,开辟发行新领域。

网络书店突破壁垒

茅院生

对出版业和出版人来说,这是一个产业变革、多元竞争、继承与革新并存、传统与潮流共舞的时代。信息技术对产业的冲击已无可回避,网络书店对传统书店和出版企业的影响已然真实可触。网络书店是否会最终取代实体书店,并不值得我们过于关心。但至少在目前以及不远的未来,网络书店的发展趋势可以预见:

网络书店会促进按需出版的发展。按需出版作为较早出现的被业界看好的新兴业态,受制于多种因素一直未能很好成长。网络书店则为其提供了一个绝佳平台,尤其是随着电子书品种数的极大丰富,网络书店客户群的不断膨胀,按需印刷业务很有可能通过网络书店这一媒介得以展开,并成为网络书店的主要业务板块之一。

市场细分是网络书店的发展趋势。从国外发展来看,数字出版的突破点是专业出版,而我国网络书店销售主力则是畅销书。其实,网络书店的发展,必然会对市场做出细分,不同类型的网络书店将为读者提供差异化的增值服务,建立固定的销售联系,实现店面销售能力多元化。

网络书店将加速瓦解我国出版产业的地域壁垒。受制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出版产业存在着严重的地域壁垒,严重阻滞了产业的健康发展。但随着网络书店的铺开,随着电子支付、移动支付手段的普及和成熟,这种地域壁垒对群众文化消费、对企业文化生产的束缚将被打破,二三线城市,尤其是农村地区、中西部地区的读者也将会更便捷地享受到各类出版服务。出版产业借助网络书店扩大规模的同时,全流通的出版物市场体系有可能真正建立起来。

网络书店的产品和服务更加多元化。网络书店的优势,就在于其服务的便捷、成本的控制和品种的丰富。网络书店由于零库存的优势和货物展示的无限性,相比于传统书店能提供更多样的出版品种,将书报刊、音像制品、电子图书等媒体形式结合在一起,将按需印刷、信息检索、图书采购等服务结合在一起,为读者提供更丰富的产品和服务。

网络书店的经营模式将进一步改善。目前,大多数网络书店受制于物流成本居高不下、配送网点建设滞后、价格战此起彼伏等因素,很难保持必需的盈利水平。加上手持阅读器的突飞猛进和手机阅读热潮的来临,网络书店面临的竞争形势也相当严峻。要在市场竞争中占一席之地,网络书店必将进一步改进其经营模式与盈利模式,为读者提供更便捷、高效、丰富的服务。

困境也是路口

徐冲

大陆私营书店的再度出现,约在上世纪80年代中早期。在此之前,出版物零售领域里新华书店一统天下。上世纪90年代,是中国零售书业风起云涌的10年。一方面,以“人文书店”为标志的私营书店引领风骚,北京万圣书园、风入松书店,上海季风书园,贵阳西西弗书店,广州学而优书店,福建晓风书屋„„自然,还有若干非私营性质却声名远扬的书店,如北京三联韬奋图书中心。另一方面,新华书店以建设超级或大型书店为主要措施,有效地获取大城市的零售市场份额。一时间,广州购书中心、深圳书城、上海书城、北京图书大厦等营业面积1万平方米以上的书店纷纷亮相。

最近10年,网上书店异军突起。当当、卓越迅速崛起并掠走了零售书店的风头。在2010年开始的时候,传统书店忽然发现,在时尚文化的冲击下,阅读方式的改变、阅读时间的减少等因素已经明显地制约了书店的生存能力,而网上书店的竞争,更使之雪上加霜。

然而,传统书店走入困境的原因绝非如此。其一,网上书店能否替代传统书店?答案至少是不肯定的。相反,网上书店的兴起,在相当程度上刺激了图书的消费,鼓励了阅读。其二,手机越来越成为一种阅读工具,不读纸质书的群体,却在手机上阅读。只要阅读习惯在,怎么读都是好事。因而,这些都不算困境的直接制造者。原因似乎应从别的角度分析。

全国纸质图书一年的销售收入,不过数百亿元。这其中,还包含中小学课本、大学教材、图书馆采购等等,倘若将这些因素剔除,估算全国人均每年消费在图书上,也就10多元钱。消费总量极小,人均消费值极低,是零售书业举步维艰、传统书店惨淡经营的根本原因。阅读量小,自然购买量少,书店勉强维持温饱。而提高全民阅读水平,又不是能一蹴而就的事。所以,图书这种特殊商品,书店这样的文化企业,如果缺乏必要的扶持措施,必然微利、无利,甚至亏损。

图书价格过低也是一个原因。以最常用的《新华字典》为例,上世纪80年代定价1元,2010年则为

16元,表面上看涨了十五六倍,贵得不得了。但较于其他商品价格与人均收入的增长,书价涨幅远远滞后。况且,书价是明明白白印在商品上,只能降,不能涨。一家书店,陈列的书籍是最近三年内的出版物,在CPI不稳定的时候,书店在以今天的成本销售去年甚至前年价格的商品,商品售价根本不可能摊销成本的上涨。

低廉书价带来了两个直接后果:写书不合算,卖书要亏本。按现在的书价、发行量、版税一计算,一册学术著作,作者能收获万元左右的版税,就在平均水平线以上了。有多少学者一年能写下一册著述?若以著述为生存之道,维持小康水平一年得写多少字?巨大投入,微小回报,原创图书因此日渐式微。没人写书,这才是中国书业最可怕的事,才是零售书店最担心的事。

论破产重整中担保物权的保护 篇3

【关键词】 破产重整;担保物权;保护

就债权的实现而言,物的担保一般比丧失信用的保证人提供的人的担保更为可靠,最突出的表现是:即便债务人破产,担保物权人也可以直接就担保物享有支配权,而不必参加破产程序,因此在各国破产清算程序中,担保物权基本不受影响。然而,当破产立法目标由破产清算转向破产重整时,担保物权的实现直接影响着破产重整目标的实现。为确保企业重整所必需的物质基础,各国破产法均从不同角度对重整中的担保物权进行了限制,以防止债权人的个别讨债行为对债务人企业的继续经营产生不利影响。但担保物权的优先受偿性和法律的公平功能,决定了破产法在限制担保物权的同时,必须提供一定程度的保护机制,以求利益的平衡,只有这样才能推动重整的成功。

一、重整中保护担保物权的必要性

重整制度的价值目标是促进债务人复兴以维护社会利益,所以对债权人特别是担保权人的利益予以限制,成为了重整程序的一个必要手段。但是,从公平的角度来看,立法在限制担保物权优先受偿性的同时,也应当对其提供适当的保护。

二、重整中保护担保物权的原则

1.充分保护的原则

担保物权作为最有力的增强信用的手段,其在破产重整中的待遇将直接对担保制度的运行产生影响。如果担保物权在企业重整中不能得到充分保护,将使担保债权人减低对担保物权的信任,从而使债务人信用的获得更加困难,增加不必要的交易成本。因此应当给与担保物权人充分的保护。美国破产法第1129条(b)(2)(A)规定了三种可以充分保护担保物权的可选择的处理方式:(1)担保物权按照被承认的数额保留在担保物之上,无论该担保物是由债务人持有还是转让给他人,并且债权人得到的延期清偿的支付总额,不少于担保债权的数额并且其在重整计划生效当日的价值至少等于担保权益的价值。(2)解除担保物上之担保负担进行出售,并将出售担保物的收益作为担保物,然后根据(1)或(3)规定的方式对出售的收益进行处理。(3)担保人的权益可以通过债务人提供确实等价物( indubitable equivalent)来实现。至于是否构成确实等价物,可从两方面来判断:一是替代的担保能否完全偿还债务人,二是债权人受到清偿的可能性。

2.债权人利益最大原则

这项原则的内容是:一项重整计划必须保证,每一个反对这项计划的债权人在重整程序中都至少可以获得他在清算程序中本可获得的清偿。一组债权人表决接受某项重整计划,并不代表该组内的每一个成员都同意该项计划。债权人最大利益标准就是为了保护那些持反对意见的少数派。根据此项原则,持反对意见的债权人至少不会因为债务人进行重整而受到损失。需要注意的是,最大利益原则只针对债权人,而不考虑该类别投票表决的情况。如果清算能给债权人带来10%的清偿,那么拒绝接受重整计划的债权人必须得到10%的清偿,否则重整计划就不能获得批准,即使是该类别的债权人投票支持重整计划也不行。

3.公正原则

公正原则适用于享有不同优先顺序的债权人。其包含有两个内容:第一,如果任何一组债权人反对一项重整计划,该计划就必须保证,只用这个组的成员获得充分清偿后,在优先顺序上低于这个组的其他组才可以开始获得清偿。第二,重整计划还必须保证,在这个组获得充分清偿之前,优先顺序高于这个组的其他各组不能获得超过其债权数额百分之百的清偿。

该原则的宗旨是:破产法对清算程序所规定的优先顺序,在重整程序中对那些持反对意见的组必须同样地适用。绝对优先原则保证那些对重整计划持反对意见的组,不会因重整计划的被批准而受到不合理的损失。只是这项原则在法院的强制批准时方适用,因为通过正常程序而批准的重整计划,并不存在持反对意见的组。

三、完善我国破产重整制度中对担保物权的保护

历经十年多的反复修改,聚集无数人心血的新破产法于2007年实施。与1986年旧破产法相比,新破产法在破产重整程序中担保物权的保护上,反映了谋求利益平衡的精神,出现了明显的制度突破,比如对担保物权的保护做出了概况性规定,设立关系人会议,担保权人单独分组表决等。但是由于重整程序的复杂性以及担保权人承担的风险程度,新破产法对担保物权的保护仍然显得过于简单、粗略,还不利于较好地实现利益平衡。针对我国新破产法实施重整制度以后可能出现的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

1.限制债务人或者管理人对担保财产使用权和处置权

根据我国《破产法》第70条规定,重整人也可以由破产债务人担任,由其在管理人的监督下自行管理财产和营业事务。我国《破产法》第75条规定:“在重整期间,债务人或者管理人为继续营业而借款的,可以为该借款设定担保”。因此,在我国《破产法》规定的重整制度下,破产债务人可以主导重整企业的运营,享有非常大的财产使用和处置权限。然而,对于债务人在重整期间借款必要性的审查、借款数额、偿还条件等方面,我国《破产法》均没有进行必要的条件限制。在缺乏必要监督限制措施的情形下,难以排除债务人恶意借款或者任意对外借款提供担保,损害债权人利益的可能性。

美国《破产法》重整制度中的相关立场,或许对我们具有启发意义:如果一项担保物的价值低于担保权益的价值,托管人没有必要再保留这项担保物,应当尽快将该担保物交给担保债权人,以免由于担保物的损坏或价值降低而给有担保债权人造成损失。但是,如果在重整程序中,该担保物是债务人继续营业所必需的,就不能归还给有担保债权人。另一方面,整顿程序不需要的并且价值已低于债权数额的担保物,一般会退还给有担保债权人。相比而言,我国《破产法》对于担保物的价值低于担保权益价值情形下,担保物返还问题并没有相应规定。根据美国重整制度,对于其他尚由债务人掌握的担保物,尽管其使用或处置通常不需要债权人的同意,但法院会通过各种方法对这些财产提供保护,比如,如果担保物是机器并且债务人需要继续使用该机器,法院可能会要求债务人定期向有担保债权人支付一定的现金,以弥补由于机器磨损而引起的机器价值的降低。与国外实践相比,我国《破产法》对于重整程序中债务人或者管理人使用、处置担保财产缺乏具体规定,对债权人利益的保护不足。

2.增加对担保物权实施破产保全限制的规定

依据新破产法的规定,虽然涉及债务人财产的诉讼与执行程序在破产案件受理后中止,但并没有明确担保债权的行使也受到这种破产保全的限制,只是在第75条规定:“在重整期间,对债务人的特定财产享有的担保权赞同行使。但是,担保物有损坏或者价值明显减少的可能,足以危害担保人权利的,担保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请求恢复行使担保权。”如果根据在破产重整程序中担保债权被冻结的规定反推,那么不进行破产重整是不能冻结担保债权的。这样的安排重于保护担保物权人的利益,但容易鼓励担保物权人尽早行使担保债权,导致债务人企业价值趋于最小,丧失重整的可能。笔者建议将美国法的自动冻结制度与英国法赋予管理人延迟支付权制度组合起来,即确定在破产案件受理后包括担保物权在内所有债权的行使自动受到冻结,同时规定对于担保物权的延迟期限或者说是冻结期限,在期限内由破产管理人和法院判断担保物是否十分重要以致需要延长冻结期限或赎回担保物,期限届满后如不被延长冻结期限,则可以执行担保。

3.增加对担保债权人利益补偿的规定

如果增加前述对担保债权实施破产保全限制的规定,为保护担保债权人利益不受损害,就应相应再增加对担保债权人利益补偿的规定,以求得对担保债权限制与保护的平衡。我国新破产法第87条仅规定“延期清偿所受到的损失将得到公平清偿”,笔者认为这样的规定不够明确,可操作性不强。在对因冻结担保债权而延迟执行担保债权的利益损失补偿方面,应规定支付利息,并允许破产管理人灵活采用定期支付现金、替代担保、使担保物增值、为担保债权人支出费用等方式保护担保债权人免受担保物价值下降的利益损失。对于破产管理人就担保物变价的,变价利益应交付担保债权人。

参考文献:

[1](日)伊藤真,刘荣军,鲍荣振译.《破产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2]王卫国.《论重整制度》.载《法学研究》,1996年第1期

[3]汪世虎.《论破产程序对担保物权优先性的限制》.载《河北法学》,2006年第8期

[4]潘琪.《美国破产法》.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米高梅破产保护解析 篇4

位于美国西海岸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市郊外的好莱坞(Hollywood)是全球电影产业的中心地带。从20世纪初期起,很多电影公司在好莱坞落户。20世纪20年代,好莱坞已经形成了八大电影公司一统天下的局面。这八大电影公司是:米高梅(MGM)、派拉蒙(Paramount)、福克斯(20th Century Fox)、华纳兄弟(Warner Bros.)、联美(United Artists)、环球 (Universal)、哥伦比亚(Columbia)和雷电华(RKO)。当时,这八大电影公司不但经营电影制作、发行各个环节,还拥有自己的院线。此时,好莱坞的电影公司处于发展的黄金期。 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期的派拉蒙案改变了整个电影行业的经营模式。1948年5月,美国最高法院根据反托拉斯法判决大公司垄断为非法,要求制片公司只管制片,放弃发行和经营电影院的业务。由于失去院线系统,再加上电视普及的冲击,八大电影公司都受到了严重影响,雷电华因此破产。迪士尼(Walt Disney)的崛起填补了好莱坞八大电影公司中雷电华留下的空位。20世纪60年代,好莱坞开始进入萧条期。20世纪80年代,联美破产,并入米高梅,组成了米高梅/联美(MGM/UA),八大电影公司变为七大。与此同时,一些小公司,如三星(Tri Star)、新线(New Line)、卡洛可(Carolco)和奥利安(Orion)等逐渐建立起来并崭露头角,但它们远远不及七大的规模。20世纪80年代初,好莱坞发生了多起并购事件,好莱坞开始复苏。1989年,日本的索尼收购了哥伦比亚和三星,组成了索尼影业(Sony/Columbia)。米高梅申请破产保护后,好莱坞原来的八大电影公司变为如今的六大电影公司,即派拉蒙、福克斯、华纳兄弟、 环球、索尼影业和迪士尼。

二、米高梅破产保护及其原因分析

米高梅公司(Metro-Goldwyn-Mayer Inc.,MGM)是好莱坞八大电影公司之一。该公司成立于1924年,是由米特罗影片公司(Metro Pictures Corp.)、高尔温影片公司(Goldwyn Pictures)和路易斯·梅耶制片公司(Louis B. Mayer Productions)合并而来。公司在成立之后发展迅速,曾拍摄了《乱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1939)、《魂断蓝桥》(Waterloo Bridge)(1940)、《宾虚》(Ben-Hur)(1959) 及 《猫和老鼠》 (Tom and Jerry)(1965) 等经典影片,发起成立了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The Academy of Motion Picture Arts and Sciences,AMPAS),并推出了闻名世界的奥斯卡金像奖(Academy Award),其雄狮怒吼标志一度被当成美国的象征。

(一)米高梅破产保护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垄断的打破、电视业的冲击及创始人之一路易斯·梅耶(Louis B. Mayer)的离去给米高梅造成巨大影响。1957年米高梅首次出现亏损。随后,米高梅在美国赌业大亨柯克·克尔科里恩(Kirk Kerkorian)手中几经转卖,在2005年被索尼(美国) 公司(Sony Corporation of America)收购。2009年中期,米高梅的债务危机开始显现,公司收入持续下滑,债务却高达37亿美元。在寻找多种方法仍无法解决财务危机之后,米高梅于2010年11月3日正式向纽约联邦破产法庭申请破产保护。2010年12月2日,米高梅公司的破产重组方案获法院批准。曾经极度辉煌的米高梅结局如此惨淡,这说明在繁华背后可能隐藏着巨大的危机。目前,国内电影市场处于尚不成熟的阶段。迪士尼与米高梅处在相同的政治法律、经济金融等环境中,它们都是好莱坞的老牌电影公司。

(二)米高梅破产保护原因分析破产保护主要是为了让已经陷入不能偿债危机但仍然能够恢复经营的企业免受破产清算。申请破产保护的前提是企业已经处于不能偿还债务的困境。企业不能偿还债务具有两种情况:第一,企业具有偿债能力,但由于资金安排不当或者资金调度不当而不能偿还债务,即“技术性”不能偿债;第二,企业负债高,已经资不抵债或者接近资不抵债,即“实质性”不能偿债。2010年米高梅已经处于实质性不能偿债困境。高负债是米高梅申请破产保护的重要原因,或者说是米高梅申请破产保护的导火索。从制度安排上看,破产保护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债权债务以及资产重组来提高盈利能力从而实质上提高企业的偿债能力。也就是说,申请破产保护的企业在盈利能力方面一定存在问题。米高梅已经难以通过自身的经营来获取利润提高偿债能力,那么只能希望通过破产重组来提高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在2007~2009年期间, 迪士尼平均ROE、平均ROA达到了12.9%、6.7%。迪士尼盈利能力指标为正值说明,该公司可以通过经营来获取利润和现金,虽然现金比率略低,但仍然具有偿债能力,也就无需申请破产保护。可以说,盈利能力低是米高梅申请破产保护的根本原因。

三、米高梅盈利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成本费用、收入构成了企业的利润。企业成本费用高、 收入低将导致企业盈利能力低。那么,哪些因素影响到米高梅的成本费用和收入呢?

(一) 主营业务盈利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20世纪20年代末至50年代末是好莱坞的黄金时代。在这段时间内, 美国电影业盛行“片厂制度”。片厂制度是指每个电影公司(大片厂)有自己特定的制片团队,包括导演、编剧、制片人和演员等,持有影片的所有权,自制海报广告,并通过自己的影院进行发行放映的“制作-发行-上映”的垂直整合营销模式。当时的八大电影公司通过垄断电影制作、 发行、上映整个流程谋取利润。在好莱坞黄金时代的大部分时间里,米高梅一直是好莱坞最大、最有影响的集制片、发行、放映于一身的电影公司。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起,好莱坞的一些独立制作公司,开始奋起打破大片厂对市场的垄断,并引发了改变整个电影行业规则的派拉蒙案,最终的结果是打破了大制片厂“制作-发行-上映”的垂直整合营销模式,将这三个环节拆分,电影公司不再拥有院线系统,这对所有老牌制片厂都造成了沉重打击,尤其是米高梅。米高梅不得不放弃了部分业务,并减产影片,收入一落千丈。20世纪50年代之后,米高梅一直以电影制片、发行为主营业务。一般情况下,电影制片收入、电影发行收入都是电影票房收入(即通过出售电影票获得的收入)的一部分。因此,一部电影越受观众欢迎, 电影票房收入就越高,电影制片、发行收入也越高。按照这种模式,米高梅的主营业务收入可以通过其制作、发行电影的票房收入来反映。米高梅、迪士尼电影的票房表现如图1所示。

图1表明,在1995~2010年间,米高梅年度票房数据一直远远低于迪士尼。进一步分析,年度票房收入的主要决定因素是当年电影公映数和每部电影票房收入,每部电影票房收入取决于票价和出售票数。自1995年起,米高梅每年电影公映数、每部电影平均票房收入和每年出售票数都少于迪士尼。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米高梅在经营管理方面一定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导致其主导产品(电影)缺乏竞争力,从而影响其电影票房收入和主营业务收入,致使其主营业务盈利能力低。

(1)经营模式与产业链整合能力。最初,米高梅是依托院线而存在的。米高梅的创建人马库斯·洛(Marcus Lowe) 是一个院线巨头,之所以建立片厂,是因为其院线太过庞大,经常会遇到片源不足的问题。这种依托随着米高梅高质量影片的增多,逐渐减弱。正是由于这种依存关系,在20世纪50年代垄断打破时,米高梅遭到了超过其他电影公司的冲击。之后,米高梅一直以电影制片、发行为主营业务。 这种单一的业务经营,使得米高梅公司只能依靠票房盈利。一旦票房业绩不佳,公司必然受到严重影响。票房业绩受政治因素、市场环境和观众品味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具有很高的不确定性。票房业绩的这种不确定性进而导致公司主营业务收入的波动。可以说,米高梅的经营模式本身就暗藏了巨大的风险。

电影产业发展至今已不再是单靠票房收入来盈利,而是以延伸上下游产业链的方式,整合各种商业资源,获得远远高于电影制作发行本身的利润。也就是说,在电影制作的带动下,发展与影片相关的产业,比如发行DVD、出版图书、制造玩具和纪念品、建设主题公园等,电视节目和网络媒体等也是大有商机。以迪士尼为例,出品电影的收入仅占总收入的17.3%,票房带来的收入仅占总收入的4.5%, 出品电影的经营收益(损失)仅占总经营收益(损失)的6.1%,而“传媒网络(Media Networks)”这一业务分支的经营收益(损失)高达69.4%。然而,在米高梅这种独立制片公司中,这种盈利模式很难实现。看看其他电影公司。派拉蒙在1993年被维亚康姆(Viacom)收购,福克斯于1984年被默多克掌舵的新闻集团买下,环球影业在2004年被NBC全国广播公司收购,华纳兄弟隶属于时代华纳,迪士尼则在2006年收购皮克斯、2009年收购惊奇漫画等。当其它电影公司纷纷开始改变自己的商业布局,强强联手,形成集团化规模的时候,米高梅的动作略显迟缓和无力。在申请破产保护前,米高梅虽然也在与电视机构合作,比如与CNBC亚太公司组建合资企业、开播电影卫星频道等,而且在1997年米高梅进行过一系列改革,但是这些行动未能促成立体化体系的形成,根本来不及挽救公司破产的结局。米高梅未能从垄断过度到立体营销,前者是一种垂直链条,一环出问题,全局都会面临危险,所以十分脆弱, 而后者则是横向铺展,并各自有延伸的模式,才更灵活、 更有生命力。

简言之,米高梅电影制作、发行单一的业务经营模式使公司面临巨大的风险,在行业转型的关键时期,它错过时机,未能及时整合产业链资源改进经营模式而形成立体营销体系,导致其主营业务盈利能力低,最终因无法偿还巨额债务而陷入破产保护困境。

(2)经营理念与产品创新能力。米高梅的经营理念主要体现在:首先,它创造了好莱坞明星制,即主要依靠明星的个人吸引力获取票房。因此,米高梅旗下巨星云集,包括 “好莱坞之王”克拉克·盖博(Clark Gable)、莱昂内尔·巴里莫尔(Lionel Barrymore)、珍·哈露(Jean Harlow)、诺玛·舒利亚(Norma Shearer)、葛丽泰·嘉宝(Greta Garbo)、斯宾塞·屈赛(Spencer Tracy)等。前二十届奥斯卡共40位影帝和影后中,有11位是在米高梅出品的电影中获奖的。巨星与电影公司互相成就,促成了米高梅的全盛时代。其次,它推崇大制作。20世纪20年代中期至30年代中期,米高梅拥有一大批全美观众喜爱的影星和导演。它旗下的影星是电影票房的绝对保证,《乱世佳人》便是典型代表。然而,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和电影技术的发展,明星效应正在逐渐减弱,一部电影单靠明星根本无法赢得票房。如今,视觉效果成为电影公司的宣传噱头以及影迷们进影院的重要条件之一。 好莱坞各大电影公司都大力投入电影效果制作。2008年, 派拉蒙耗资1.95亿美元完成的《变形金刚2》(Transformers: Revenge of the Fallen)中,有大半都花在战斗特效的制作上,为此,导演和150人的特效团队付出了一年半的时间。 最终,该片也不负众望,获得了8亿美元的全球票房收入。 福克斯出品的《阿凡达》(Avatar),一举创下了近20年以来的最高票房。华纳兄弟的《哈利·波特》(Harry Potter)系列也是收益颇丰。而米高梅在追求视听震撼和高科技画面上就落后很多了。007电影系列中,帅哥加性感女郎组合, 以及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已经远远难敌精美的3D视觉盛宴。

根据1995~2010年米高梅和迪士尼最热门电影的“The Numbers评级”和“Rotten Tomatoes评级”,迪士尼的平均值都大于米高梅,即米高梅出品的影片质量比不上迪士尼, 观众更喜欢迪士尼出品的影片。迪士尼影片创新点十足, 有的形式新颖,如《森林泰山》(George Of The Jungle),将美国20世纪60至70年代一部大受欢迎的电视卡通影集改拍成真人版;有的在视觉效果、音效方面突破,如《加勒比海盗》(Pirates of the Caribbean),无论画面还是音乐,都给人强烈的心灵震撼;有的题材新颖,如《纳尼亚传奇:狮子、女巫和魔衣橱》(The Chronicles of Narnia: The Lion,the Witch and the Wardrobe),将经典畅销童话改编成一部宏伟奇幻巨制; 有的技术含量高,如《玩具总动员》(Toy Story)是首部完全使用电脑动画技术的动画长片,《玩具总动员3》(Toy Story 3)采用IMAX技术系统等,有了这些能够引起观众浓厚兴趣的创新之处,再加上约翰尼·戴普(Johnny Depp)这样的巨星,票房上自然会有漂亮的成绩。在票房之外,迪士尼还发行了与影片相关的游戏,比如网络游戏《加勒比海online》。 相比之下,米高梅就显得逊色不少。无论是技术、题材还是内容上,米高梅影片都没有让人耳目一新的突破,如2007年的《 律政俏佳 人2》(Legally Blonde 2: Red,White & Blonde),以及最近的007系列续集,基本上都是保持原来的风格。虽然007电影系列已经有一大批忠实的影迷,但是持续的一成不变迟早会导致观众视觉疲劳。

表1表明,米高梅影片大部分被评级为PG-13,影片风格较分散,但大部分属于动作(Action)和喜剧(Comedy)类; 迪士尼影片大部分被评级为G、PG,影片类型主要为冒险。 与米高梅相比,迪士尼影片更加温和,更适合儿童观看,而且它主要出品冒险电影。如今,儿童已成为一类重要的电影观众,电影对儿童起着娱乐和学习的双重作用。现在大多数人都喜欢冒险、寻求刺激。迪士尼影片正好顺应了时代潮流,符合大众口味,因而深受观众喜爱,而米高梅激烈的动作画面则略显过时。

总体而言,米高梅经营理念落后,产品创造力匮乏,未能与时俱进,致使品(影片)丧失竞争力、观众流失、票房惨淡,影响主营业务收入和主营业务盈利能力,最终引发债务危机而破产。

(二)成本费用的影响因素分析米高梅的成本费用主要是电影制作成本和电影发行成本。由于电影制作成本和电影发行成本数据资料难以获得,本文使用制作预算数据表示电影公司的成本费用。表2数据表明,米高梅影片制作预算占收入的比重大于迪士尼,即米高梅影片的盈利能力低于迪士尼。

综上所述,米高梅的另一经营理念是推崇大制作。一直以来,米高梅以“为艺术而艺术”为制片原则,聘请最好的导演,雇用最好的艺术指导、服装设计以及最好的灯光、 摄影,使每一部电影都极尽完美。这一经营理念成就了黄金时代的米高梅。1957年出现首次亏损后,米高梅斥巨资重拍《宾虚》(Ben-Hur)。这部影片耗资1500万美元,创当时电影摄制花销的最高记录,最终获得巨大成功。从此以后, 米高梅每年都把重心放在一部超级大片上。2002年米高梅投资1.15亿美元拍摄《风语者》(Windtakers),结果票房惨败,米高梅濒临破产。正是由于这种靠大片盈利的经营方式,米高梅长期处于高风险下,当影片不被市场认可时,投资无法收回,资金链断裂,最终引发严重债务危机,导致公司陷入破产保护困境。

单位:百万美元

四、米高梅破产保护的深层次分析

(一)米高梅陷入破产保护的原因总结米高梅向法院申请破产保护的原因是债务高,盈利能力低,难以偿还债务。在企业破产危机形成过程中,债务高和盈利能力低两项因素往往相互影响,形成共振,加速破产危机形成过程。 就米高梅来说,米高梅盈利能力低则难以降低债务,使企业处于比较高的债务状态;而债务高又必须支付大量利息,侵蚀利润,导致盈利能力低。米高梅盈利能力低主要是由主营业务盈利能力低造成的。在主营业务收入方面,由于产业链整合能力和产品创新能力差,导致电影票房收入水平低。在成本费用方面,由于过度依赖大制作导致影片耗用成本过高。根据以上分析,可以总结出图2所示的米高梅陷入破产保护危机的形成过程。

(二)米高梅破产重组方式破产保护,即破产重组,通过提出破产重组方案,就债务偿还的期限、方式以及可能减损某些债权人和股东的利益作出安排,达到减免部分债务并继续经营的目的,其意义在于保护无偿债能力的企业免于破产清算。与破产和解不同,破产重组的根本目的是通过重组提高企业盈利能力,从而实质上提高困境企业的偿债能力。从米高梅破产保护形成过程来看,要解决米高梅危机问题,则应该提高米高梅盈利能力和降低高负债。 要提高该公司的盈利能力,则必须有效整合产业链资源、 提高产品创新能力以及降低制片成本;而要降低高负债, 则必须免除部分债务或者向米高梅注入资金。米高梅公布的破产重组计划主要内容为:(1)引入JP摩根银行的5亿美元贷款;(2)望远镜娱乐公司(Spyglass Entertainment)持有重组后新公司5%的股权,米高梅与望远镜娱乐公司合并之后,望远镜娱乐公司将会把旗下两家子公司与米高梅合并,组成新的米高梅电影公司;(3)米高梅的债权人同意将其约40亿美元的债务转换为新公司95%的股权;(4)望远镜娱乐公司高官加里·巴伯(Gary Barber)与罗杰·伯恩鲍姆 (Roger Birnbaum)将控制公司管理权等。米高梅破产重组计划事实上就是从其破产形成的原因上解决米高梅存在的盈利能力低和负债高两大问题。

破产保护 篇5

素材A 西安拆除百年油坊

2月25日,《中国青年报》报道了西安市长安区滦镇沣峪口老油坊被拆一事,这个国内仅存的几处百年老油坊之一的“活化石”般院落已成一堆瓦砾,即将在原址新建成一个供游人参观的博物馆,其中设有“非物质文化活态展示区”,但取消了生产榨油的场所。2008年,老油坊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油坊采用的传统工艺榨油,是中国传统手工技艺的活化石。“本以为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它就能一直‘活’下去。可现在,遗产传承人都被赶走,失去了在原址榨油的机会。”陕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李健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

素材B 《读者文摘》申请二次破产保护

拥有91年历史的美国老牌杂志《读者文摘》2月17日向破产法庭申请第二次破产保护,希望借此削减4.65亿美元的债务,距离其首次破产保护申请仅仅4年。《读者文摘》曾风靡全球,发行量多年高居榜首。随着数字技术的崛起,杂志发行量大跌,利润江河日下。企业重建管理顾问公司首席执行官范·康韦评价说,《读者文摘》品牌价值尚存,这一品牌将继续延伸下去。《读者文摘》控股公司首席执行官罗伯特·古兹表示,《读者文摘》公司正在朝数字传媒转型。

【素材点拨】百年油坊的遭遇能够代表现今相当一部分人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一旦这些文化不能立刻转化为生产力,不能为自己的功绩增加色彩,就会削弱甚至去除。反观《读者文摘》的处境,文化始终在人们心中占有一席之地。当文化遭遇困难时,他们甚至能用法律来维护文化的继续发展。同样是文化,待遇两重天。相比之下,我国的相关法律还存在很大不足。更重要的是,执行力和人们的意识尚有欠缺。

破产证券公司投资者保护问题研究 篇6

关键词:证券公司;破产清算;投资者保护

1破产证券公司“投资者”的界定

本文所指的投资者主要是证券公司的客户,投资者保护主要是针对证券公司客户的保护。

破产证券公司投资者作为民事行为的主体享有平等的权利。然而在实际的投资行为中享有权利的投资者同作为义务的券商却在事实上处于不平等的地位。对于证券公司的投资者来说,证券公司在经济方面、专业知识方面、信息来源方面具有更多的优势,而证券公司的投资者在方方面面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往往因自身的局限性,受证券公司或关联机构的行为的影响较深。当证券公司出现破产的情景时,投资者所表现出来的抗风险性较弱。

2我国破产证券公司投资者保护存在的问题

2.1证券类资产转让不合理导致资产减值

目前,证券公司破产包括两个步骤,即行政处置和司法清算。证券类资产是指证券公司为保证证券经纪业务正常运行所需的资产,根据《高风险证券公司证券类资产处置指导意见》第8条的规定:“证券类资产主要包括证券营业部(服务部)、经纪业务部、信息技术部、清算中心、机房、运营维护部门及其他相关部门的实物资产及必须的交易席位。与保持证券经纪业务正常进行没有直接关系的房产、汽车、商誉、递延资产、自营证券、自由资金等资产不纳入处置范围。”证券公司进入破产程序后,其相关经纪业务应当转给其他符合条件的券商,为保护投资者的利益稳定金融市场,应将证券资产一同转出或卖出。将实物转化成现金,加入破产财产,提高兑付的可能性。但在证券类资产转出中存在一些问题,致使转出中资产减值。

2.2债权分配不平等

证券公司破产财产分配不公,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只将个人债权纳入债权回购范围而将机构债权排除在外。《个人债权及客户证券交易结算资金收购实施办法》中规定:“正常经纪业务客户证券被金融机构挪用、用于回购融资或以其他侵权方式处分的机构客户证券,按被挪用的证券类别单独登记,认真甄别,从严核实,明确责任,统筹研究”,尽管该法律确定了机构债权的地位,但没有将它列入保护范围,笔者认为设定破产制度的目的在于平衡各方债权人的利益,最大程度地实现各债权人的债权,机构投资者虽然在资金、获取信息方面比普通投资者更具有优势,但并不意味着法律只保护弱势一方,《破产法》的平等品质要求不能将个人债权置于优先受偿地位。

2.3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制度的缺陷

针对证券公司违反规定挪用客户资金等导致投资者权益受到侵害,我国制定和实施了《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管理办法》(简称管理办法)伴随着法律的诞生,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公司也成立了。按照《管理办法》的规定,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公司负责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的筹集、使用和管理,但从其运行体制上来看,其依附了中国证监会的主导,作为证监会的一个附属机构,缺乏独立性。而且我国证券投资者保护制度是在证券市场风险频发的背景下被迫建立的,很多措施带有应急色彩,实践操作性不强。从本质上而言,这一制度属于事后救济,在证券公司破产清算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有限,对投资者权益的保护效果不是很有效。总之,我国证券投资者保护制度与欧美成熟的证券投资者保护制度相比并不成熟与完善,主要体现在运作模式、资金来源与赔付程序等众多方面。

3解决破产证券公司中投资者保护问题的思路

3.1构建市场化的破产制度

根据证监会对证券类资产的定义可以看出,我国的证券类资产指的仅仅是实物类资产,并不包括特许经营权和客户资源等无形资产,但实际上无形资产才是证券公司最主要的财产。其中特许经营权,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经营牌照和营销团队等,我国对于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还是比较严格的,因此证券公司若想获得金融牌照,其成本是相当昂贵的,并且经过长期的运营,品牌传播和网络覆盖的效应会使得这部分无形资产增值颇多,因此忽略该部分资产对于保护破产财产的价值是极为不利的。同样,客户资源对于证券公司的发展是最为重要的一个部分,通过多年积累,其价值不菲,并且证券公司破产时,受让方也更为看中的是此部分。证券公司的“客户账户”尽管不是实物性财产,但承接破产证券公司“客户账户”的受让方由于代替破产证券公司为这些账户的客户提供与证券交易相关的各项服务从而获得巨大的收益,因此,客户账户本身虽然不是财产,但是具有巨大的财产价值,属于财产性权利。

3.2稳定债权收购标准

我国现行债权收购标准是只收购个人债权而忽略机构债权,违背了债权平等性原则,导致一部分投资者压榨另一部分投资者的权益。一些学者认为,要确认相对公平的债权收购标准,应做两方面的努力:一是确立债权认定标准、二是确立机构债权收购条件。界定个人债权与机构债权可采取名义标准。虽然在目前我国证券市场发展不规范,证券公司违规操作频繁发生的情况下,采取这一标准易导致实际上的个人债权变成机构债权,而机构投资者利用自身资金与信息优势,使这一债权在证券公司破产时得到收购。但在证券市场不断发展的情况下,证券市场会更加规范,同时我们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制度来规范此类现象的发生。具体做法是以客户账户作为收购的基本单位,将同一投资者在同一证券公司开设的不同账户看作同一账户,将其金额合并计算,同时将因市场波动而形成的损失排除在收购范围之外。

参考文献:

[1]尹正友,张兴祥.《中美破产法律制度比较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06出版

[2]潘泳霖.《证券市场投资者保护法律制度研究》[J].复旦大学2011第二期

[3]吴珏一.《论我国破产重整制度》[J].上海社会科学院.2012第一版

作者简介:

郄龙腾(1989.1~),男,汉族,河北邢台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现就读于河北大学政法学院,民商法专业。

破产保护 篇7

一、国有企业对外投资的基本形式

企业的对外投资一般有项目投资、证券投资和股权投资三种形式, 对破产企业项目投资的清算一般有两种方式:清算或将投资权益有偿转让;对破产企业证券投资的清算一般应按照国家有关证券交易的规定进行;对破产企业股权投资的清算, 一般而言, 对于出资与其他企业或个人共同组建的企业, 应了解被投资企业的注册登记情况, 其他股东投资的情况和该企业的财务状况及资产负债情况。由于股权投资的特殊形式, 对其处理不能采取一般的变卖或拍卖的形式, 必须按照有关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转让。对于全资设立的企业法人及企业分支机构, 除了对其的登记注册情况、资产负债情况、生产经营情况及经济效益情况的了解外, 更重要的是对子公司的资产是否和如何并入破产企业进行清算的决定。

二、现行法律关于国有企业投资收益权相关规定之缺陷

我国现行法律对国有企业投资收益权的规定不够系统与明确, 审判实践中的做法亦难以规范。目前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企业破产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中对此问题有所涉及, 其第76条作如下规定:“债务人设立的分支机构和没有法人资格的全资机构的财产, 应当一并纳入破产程序进行清理。”第77条规定:“债务人在其开办的全资企业中的投资权益应当予以追收。全资企业资不抵债的, 清算组停止追收。”第78条规定:“债务人对外投资形成的股权及其收益应当予以追收。对该股权可以出售或者转让, 出售、转让所得列入破产财产进行分配。股权价值为负值的, 清算组停止追收。”上述规定只是对应当纳入清算范围的财产进行笼统的规定,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 由于实施案情的复杂, 紧依据上述规定在大多数情况下很难达到通过破产清算收回该破产企业的对外投资收益的这一目的。

但是关于破产企业处于全部债务超过其资产总值以致不足以清偿债权人的财务状况或者其股权价值处于负值时, 最高人民法院出台的《关于审理企业破产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第77条及第78条中对破产企业出现上述情况时作出“清算组停止追收”的明确规定。但是, 如何对资不抵债或者股权处于负值进行界定, 二者可否作为破产的界限, 国内外专家众说纷纭。目前对二者界定的依据、方法、及相关处理机构是否能达到公平、公正, 相关程序是否能够科学、严谨, 债权人利益能否得到切实的保障, 能否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就目前实践来看, 上述问题在企业的破产清算过程中都不能得到有效保障。况且在子公司法人资格还存在的情况下, 即便其出现资不抵债情况或股权价值处于负值的情况, 那么对该子公司出资的国有企业破产后所导致的出资人缺位, 极易出现一些企图利用国有企业破产出资人缺位时, 恶意低评其资产为负值, 导致国有资产流失和侵害债权人合法利益的情形;再者对于破产国有企业对外投资所形成的股权权益无法实现, 且债权人会议也未通过就该股权作为破产财产分配方案时, 同样存在国有企业破产清算终结后, 因出资人缺位导致国有资产流失和侵害债权人合法利益的情形。更何况由于体制上的原因, 我国国有企业对外投资的管理历来不规范, 实践中, 许多企业存在资产混同, 管理混同, 人员混同、实际投资不足或者提供投资没有真正转移所有权的情形;另外, 一些国有企业还存在通过分立公司方式先行剥离企业有效资产另组企业, 再申请破产, 以此逃避债务等。因此, 需进一步完善相关司法解释, 予以弥补规范。

三、制度弥补之建议

笔者认为对于实践中资产混同、管理混同、人员混同的情况可以考虑合并破产;对于国有企业的全资设立的企业法人单位, 可分为三种情形分别处理:一是若该子公司独自运营不受破产企业控制, 且独自承担债权债务, 公司产权归属清晰无异议, 且经营状况良好的, 可以考虑通过整体转让来获取投资收益;二是对于那些实践中不能实现整体转让或经营状况不佳的, 可考虑依法清算, 清算后剩余财产作为债务人破产财产;三是对于资产是负值的, 以及债务人对外投资形成的股权无法实现出让、转让收益, 同时在债权人会议中未能通过关于该股权是否作为破产财产的分配方案的, 可以成立行业协会即管理人协会代出资人行使出资人职能, 代为行使出资人的权利, 破产终结两年内, 其代为实现投资权益的, 可以将该权益分配给债权人以补充其在企业破产清算时债权受到的损失。剩余部分或超过两年实现投资收益的, 在扣除必要费用后, 可作为行业协会的基金。在未建立管理人协会前可考虑依托各级政府负责职工安置的托管中心行使破产企业投资收益权, 各级政府专门机构代表国家行使其出资人的权利, 破产清算完毕两年内, 在扣除必要费用后同样补充分配给债权人, 无补充分配必要的, 或超过两年实现投资收益的, 收缴国库。当然, 在制定相关法规时, 还需要完善管理人协会或托管中心的相关配套制度, 以切实作到保障国有资产保值不流失, 及债务人和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得到充分保护。

摘要:司法实践中明确界定企业破产财产范围, 有效回收破产企业对外投资权益对于国有资产的保护意义重大。为此, 笔者谨将就国有企业破产债务人投资权益的保护相关问题予以探讨, 旨在对司法实践有所裨益。

破产债权人利益保护的探讨 篇8

关键词:破产债权人,破产管理人,监督制度,损害救济

破产债权人尽管在名义上享有受益人的身份, 可是在破产程序中, 往往又是极易受到伤害的群体。因为在破产过程中, 债务人的破产在一定程度上就意味着债权人的债权部分落空, 甚至债权人的受偿可能性为零或者为负, 他们被剥夺了破产事务的管理权和破产财产的处分权, 因而不能主动参与破产财产处分的进程, 而只是被动地接受破产财产分配的最终结果。同时债权人是彼此分散的, 这使得他们权益遭到损害时, 很难形成合力来维护自身利益, 因此, 应该加强破产债权人利益的保护, 实现其损害救济。

一、追究破产管理人的民事责任

破产管理人, 在我国立法中称为破产清算组, 是指破产宣告后依法成立的, 在法院的指挥和监督之下全面接管破产企业并负责破产财产的保管、清理、估价、处理和分配, 总管破产清算事务的专门机构。在破产程序中, 能够对债权人造成损害的只有破产管理人。破产管理人负有破产财产管理和处分的法定责任, 无论出于故意或是过失, 都可以造成破产财产的损失, 进而严重影响部分或者全部债权人的受偿利益。鉴于这种状况, 构建对破产管理人的监督机制和追究破产管理人的民事责任, 有利于强化债权人利益的保护。

在追究破产管理人的民事责任时, 应该适用过错推定原则。因为如果破产管理人承担的是过错责任, 就意味着其承担责任的要件最为严格, 债权人的举证责任也会同时加重, 败诉的风险与救济实现的难度也就随之增大。如果破产管理人承担的是无过错责任, 那么承担责任的构成要件相对宽松, 债权人的举证责任随之减轻, 胜诉的概率也会提高。因此适用过错推定原则兼顾了双方当事人的利益需求, 一方面免去了债权人对破产管理人的主观过错的举证义务, 另一方面又为破产管理人提供了证明自己无过错从而免于承担责任的机会。追究破产管理人的民事责任, 适用过错推定的原则, 即由破产管理人承担无过错的举证责任。债权人只需要证明破产管理人行为违法, 其利益受到了损害, 破产管理人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法院就可推定破产管理人有过错, 而令管理人承担责任。这样可以解决债权人举证难的困境, 同时有利于对债权人损害的救济, 有利于预防破产管理人侵权行为的发生, 在事前防止, 事后救济。

二、破产管理人的监督制度

公司企业在正常运营、发展过程中需要具有制约机制的内部治理结构, 在破产程序中同样需要有针对破产管理人的监督制度。鉴于破产管理人在破产程序中权力很大, 各国破产法均注重对破产管理人的监督, 特别是赋予人民法院对破产管理人行为的司法控制权和否决权。新颁布的企业破产法没有忽视对破产管理人的监督。

(一) 选任监督。

破产管理人在破产程序中承担重要的职责。依照新的企业破产法第25条的规定, 它接管债务人的财产、印章和账簿、文书等资料, 负责债务人财产的管理和处分, 决定债务人的内部管理事务, 代表债务人参加诉讼或者其他法律程序。破产管理人实际上成了破产企业的意志机关。破产管理人选任以后, 全部破产财产归其处分, 因此对破产管理人的选择人民法院必须慎重。破产管理人必须具有独立性, 除了新的企业破产法第24条法定的消极条件以外, 与债权人、债务人不得有代理等利益关系, 与破产审判人员也不得有依法应当回避的关系或者其他利益关系。

破产管理人的选任或者指定, 应当公开进行:条件公开、资格公开、程序公开、人数公开、报酬公开。

(二) 一般监督。

为了保障破产管理人依法、公正执行职务, 新的企业破产法同时赋予债权人会议和债权人委员会监督破产管理人的职权。新的企业破产法第32-33条规定, 管理人由人民法院指定, 依法执行职务, 列席债权人会议, 向债权人会议报告职务执行情况, 并回答询问, 向人民法院报告工作并接受债权人会议和债权人委员会的监督。为了维护了人民法院指定管理人和确定管理人报酬的权威性, 要求管理人向人民法院报告工作;为了保障人民法院指定管理人和确定管理人报酬的公正性, 法律赋予最高人民法院制定指定管理人和确定管理人报酬办法的权力。

(三) 行为监督。

破产管理人实施破产法第69条所列行为, 应当及时报告债权人委员会;在第一次债权人会议召开之前, 管理人决定继续或者停止债务人的营业或者有该法第69条规定行为之一的, 应当经人民法院许可。

破产管理人应当勤勉尽责, 忠实履行职务, 因玩忽职守或其他违法行为造成债权人、债务人或者第三人经济损失的, 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四) 资格监督。

债权人会议认为管理人不能依法、公正执行职务或者有其他不能胜任职务情形的, 可以申请人民法院予以更换。根据新的企业破产法第24条的规定, 管理人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或者特定的执业资格, 针对国有企业破产、复杂的破产案件和简单的破产案件, 以下三种主体分别能够担任管理人:一是有关部门、机构的人员组成的清算组, 主要考虑管理人制度与现行企业破产法确立的国有企业破产清算组制度的衔接, 考虑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国有金融企业的破产清算与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关系密切;二是依法设立的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破产清算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三是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并取得执业资格的人员, 主要考虑到破产案件的多样性, 有一些破产案件企业规模小、破产财产少、破产债权人数少, 简易处理即可。

在制定《破产企业管理人指定办法》、《破产企业管理人报酬支付办法》时, 是否对中介机构担任管理人的积极条件加以限制:譬如两年以内未曾接受人民法院指定担任破产管理人, 如何从司法程序上保护债权人对管理人选任的异议权, 指定中介机构作为破产清算组成员是否采用公开如招标方式, 债权人会议在破产管理人确定报酬问题上的作用, 债权人对管理人报酬标准的异议程序, 管理人报酬是按照破产财产数额计算, 还是按照工作时间计算, 抑或计时与标的额结合起来计算等, 都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五) 主管监督。

银行、保险、证券、信托等金融企业破产管理人应当由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等有关部门、机构的人员参加组成的清算组和依法设立的金融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破产清算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担任。前者参加意在监督, 后者担任利在效率。

(六) 报酬监督。

破产管理人的报酬由人民法院决定。报酬标准以中等偏上为宜, 不宜过低, 过低则很难聘任到高素质的专业管理人员, 很难保证破产财产追收率、破产清算的效率;报酬标准也不宜过高, 过高则增加破产成本, 损害债权人的利益, 而且有可能产生破产管理人选任或者指定环节的贿赂行为。债权人会议对此有异议的, 有权向人民法院提出。管理人的报酬作为破产费用在破产债权分配顺序上可优先支付, 但是不宜一次性预付, 在有和解、重整可能的情况下尤其如此, 司法实践中可以根据企业破产案件的进程和管理人工作绩效分期支付。

三、破产债权人的损害救济的实现

(一) 破产债权人一般利益受损时的损害救济实现

在破产清算中, 破产管理人因违反职责而导致债权人损害的情况有两种:一是损害全体债权人的一般利益, 例如破产管理人放弃对某项的时效利益、对本应公开拍卖的资产私自低价转让等;二是损害部分债权人的利益, 例如将部分债权人从分配方案中排除, 拒绝债权人应享有的优先购买权等。在部分债权人的利益受到损害的场合, 利益受损的债权人即有权以诉讼的方式要求破产管理人赔偿损失, 而在债权人的一般利益受到损害的场合, , 利益受损的全体债权人充当民事诉讼中的原告。但是这种安排即全体债权人充当当事人直接参加诉讼有许多弊端:第一, 一般债权人远离破产清算事务, 很难发现破产管理人违反职责的行为, 也很难查知其造成的损害后果, 因此令全体债权人充当原告不切实际。第二, 每一个债权人为参加诉讼无一例外都要耗费一定财力, 支付一定的诉讼成本。在一个规模较大的破产案件中, 全体债权人支付的诉讼成本的总额将会达到极为可观的程度, 这自然不符合民事诉讼的效益原则。第三, 全体债权人参加诉讼不仅成本极高, 而最后获得的收益平均起来却微不足道, 甚至难以抵挡其支付的诉讼成本, 这会极大地影响债权人参加诉讼的积极性。最后, 作为民事诉讼中的原告, 对自己主张负有举证的责任, 但由于其远离具体的清算事务, 完全有可能陷入举证不能的境地, 这自然不利于债权人对自己损害的填补和补救。如果令受损的全体债权人直接参加诉讼, 可能发生的结果可能是:许多害及债权人利益的行为无法被起诉和追究, 玩忽职守的破产管理人也将因此而逍遥法外。

那么, 利益受损全体债权人既应当作为民事诉讼中的原告, 但又不宜直接参加诉讼活动。为了维护他们的利益, 使破产管理人违法职责的行为得到及时地追究, 法律应该为其指定专门的代理人来启动诉讼程序和实施诉讼活动, 最适宜于担任此种角色的只有债权人会议或者监督人。

但是由于债权人会议为全体债权人的自治性组织, 它并不具有民事一般主体资格, 这就意味着其不具有民事诉讼法上的诉讼能力, 不能直接作为诉讼的原告或被告, 不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因此, 其不能成为全体债权人的诉讼代理人。

然而, 监督人作为利害关系人的法定代理人参与诉讼却有着优越性:第一, 作为法定的监督破产事务进行的专门机构, 监督人接近甚至直接参与破产财产的处理, 能够及时发现和查知破产管理人违反职责的行为。第二, 由监督人代理债权人进行诉讼, 能够节省大量的人力、财力, 符合诉讼经济的原则。第三, 基于自己的身份和职权, 监督人易于搜集和掌握破产管理人违反职责的证据, 有利于诉讼中举证。最后, 至关重要的是, 监督人负有专门监督破产管理人处理破产事务的职责, 揭露破产管理人的不法行为, 追究其责任以维护债权人的利益是监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 债权人在破产管理人进行自我交易和关联交易时的损害救济

自我交易是指破产管理人利用职务之便, 自己买卖破产财产。而关联交易指破产管理人利用职权将破产财产出卖给自己的关系人, 例如配偶, 子女或者持有权益的公司、企业、其他组织等。破产管理人如此行为违反了忠实义务。

在破产程序中, 债权人损害救济的一般方式有返还财产和赔偿损失两种:破产管理人如果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获得不当利益, 可以返还的, 债权人有权要求其返还财产;破产管理人如果给利害关系人造成了损失但并未获得利益, 债权人只能要求其赔偿损失。但是在破产管理人违反忠实义务, 进行自我交易和关联交易的情况下, 债权人却不宜直接采取赔偿损失或者返还财产的方法来主张自己的权利, 那么法律应该赋予债权人行使撤销权的权利, 以使其在必要时得撤销破产管理人的自我交易和关联交易的行为。

参考文献

[1]张艳蕊.破产监督人设置必要性研究.河南大学学报, 2001-1.

破产保护 篇9

发生在2010年、2011年的上市公司“S*ST光明家具” (000587 SZ, 现更名为“金叶珠宝”。“S*ST”意为特别处理〈ST〉、退市预警〈*〉、未完成股改〈S〉) 和“*ST方向光电” (000757 SZ, 现更名为“浩物股份”) 破产重组案, 是破产法实施以来运用债务重整实现企业重组的两起典型案例。它们在操作手法、适用法律和重整结果方面极为相似, 尤其是债权人利益损失与破产公司股东相比更为严重。笔者通过对这两起案例的分析并结合对相关规则的讨论, 以期进一步完善我国破产法对债权人的保护。

两公司破产重整前的经营状况

“S*ST光明家具”的公司总部位于黑龙江省伊春市, 成立于1996年, 同年在深交所挂牌交易。该公司主要从事家具制造, 总股本为185711578股, 其中非流通股为102217106股, 流通股为83493972股。公司控股股东为光明集团, 占总股本的24.03%, 实质控制人为伊春市国资委。

“*ST方向光电”的公司总部位于四川省内江市, 成立于1993年, 1996年在深交所挂牌交易。该公司主要从事柴油机制造, 总股本为305277713股, 全流通。该公司控股股东为私营企业———沈阳北泰方向集团有限公司, 占总股本的14.7%。

两家公司分别从2002和2004年起陷入经营困境, 在连续两年亏损后又分别于2007年5月和2006年4月被“*ST”。至两家公司申请破产重整前, 已产生严重的资不抵债, 资产负债率分别高达197%和235%。2009年10月20日、2010年6月3日, “ST光明”和“ST方向”分别经由债权人和公司自身, 向各自所在地黑龙江伊春市中级人民法院、四川内江中级人民法院申请破产重整。

两公司破产重整的过程

两公司破产重整的过程十分相似, 分别历时15个月和19个月。我们将其归纳为3个阶段、9个主要步骤 (见表1) :

阶段一:法院指定政府部门为管理人

此阶段包括表1中的步骤1和2。破产公司或其债权人向法院提出重整申请, 法院依据《破产法》第8章重整之规定, 裁定公司进入破产重整程序, 并指定清算组为公司实际管理人, 由管理人负责组织实施重整。两起重整案的管理人皆由政府工作人员组成。

阶段二:《重整方案 (草案) 》的制定和批准

与将企业资产彻底清算偿债不同, 债务重整的目的在于帮助破产企业走出财务困境。在这两起案例中, 管理人首先召集债权人进行登记、确认债权, 并按照债权的性质依次划分为优先债权组、职工债权组、税款债权组、普通债权组 (见表2、步骤3) 。

随后, 管理人提出《重整方案 (草案) 》。两个草案的内容非常接近, 其重整的思路可概括为:“由原股东向管理人无偿让渡部分股权。新引入的重组方从管理人处受让该部分股权, 所付价款优先用于偿付重整费用, 剩余部分清偿公司债务”。因此, 《重整方案 (草案) 》主要由两部分组成:有关原股东无偿让渡股权的内容被称为《出资人权益调整方案 (草案) 》, 有关债权人所获清偿的内容被称为《债权人受偿方案 (草案) 》

“ST光明”的《出资人权益调整方案 (草案) 》约定:控股股东、其他非流通股股东、持股5万股以上流通股股东, 分别向管理人让渡各自16%、10%、6%的股份, 不足5万股的流通股股东免于让渡。

“ST方向”的《出资人权益调整方案 (草案) 》约定:以公司的资本公积向管理人定向增发61055543股, 控股股东和其他股东再分别向管理人让渡66.7%和10%的股份 (见表3) 。

两公司的《债权人受偿方案 (草案) 》分别约定:优先债权由公司变卖相关资产后优先清偿, 不足清偿的部分视同普通债权清偿;职工组债权及税款债权按100%比例清偿;对普通债权人, 则由管理人用出售股份后所得款项清偿。“ST方向”约定清偿比例预计为19.68%;“ST光明”则约定3万元以下的债权全额清偿, 3万元以上的预计可获得18%的清偿比例。重整完成后, 两公司对以上未尽债务不再承担清偿责任 (见表2清偿比例部分) 。

这两份草案分别交由出资人大会和债权人大会表决。按照《破产法》第八十二条的规定:“…… (债权人) 依照债权分类, 分组对重整计划草案进行表决……”;第八十六条规定:“各表决组均通过重整计划草案时, 重整计划即为通过。”在这两起案例中, 出资人、职工债权组和税款债权组, 都通过了《重整计划 (草案) 》, 而优先组债权人、普通债权人组则因受偿比例过低, 两次否决了相应方案 (见表1的步骤3、步骤4) 。

此时, 两家公司的管理人将《重整计划 (草案) 》提交法院批准执行。因按《破产法》第八十七条的规定:“部分表决组未通过重整计划草案的, 债务人或者管理人可以同未通过重整计划草案的表决组协商。该表决组可以在协商后再表决一次……未通过重整计划草案的表决组拒绝再次表决或者再次表决仍未通过重整计划草案, 但重整计划草案符合下列条件的, 债务人或者管理人可以申请人民法院批准重整计划草案。”按照这项规定, 管理人可在普通债权人两次否决后, 将草案提交法院判决生效 (见表1中的步骤6) 。

阶段三:重整方案的执行

重整方案经法院裁定批准后, 进入执行程序。管理人分别在1个月和6个月内引入重组方。重组方从管理人处购买相关股份, 并将其他资产注入两家公司。完成重整计划的公司改变了经营范围和公司名称, 之前的股东因出资方案的调整在新公司内仍有一定的参股地位, 而未获清偿的债权债务则一笔勾销 (见表1中的步骤7~9) 。

两公司破产重整的问题

1.利益平衡原则未得到体现

自重整程序启动至重整程序结束的整个过程, 实际上是限制债权人权利的行使、债权人为保护自身利益而进行反限制的过程。[2]立法者在设计重整程序时应依利益平衡原则, [3]参考各方的责任和义务, 使其承担合理的损失。

然而, 两起案例都以牺牲债权人的利益, 保留公司的上市地位, 通过“做壳”出售的方式, 减少了原股东的损失。重整时, 由于两家公司的股东只拿出了部分股权用于清偿债务 (“ST光明”和“ST方向”的控股股东分别只让渡了16%和66.7%的股份) , 因此在重整之后, 原股东虽然失去了控股地位, 但是在新公司内仍获得了一定比例的股份。这部分股权又由于新业务的注入, 获得了升值。反观债权人的处境, 只有部分债权得到了清偿, 加之重整完成后已被“扫地出门”, 更是无法获得新注入资产所带来的收益。我们以原控股股东和普通债权人为例, 分别计算了破产重整前后的损失情况 (见表4) 。

“ST光明”和“ST方向”的控股股东在破产重整前, 分别占股24.03%和14.70%, 重整后两者在新公司内还分别留有12.5%和4.09%的股份。我们以重整停牌前后两只股票100天内的平均股价和重整停牌前后1天的股价, 分别计算控股股东的损失:“ST光明”的控股股东不但没有损失, 而且收益高达93%和64%;“ST方向”的控股股东的损失也仅有17%和52%。两公司普通债权人的损失则分别高达69%和81%。

2.重组的相关责任人为政治关联方

两起案例中的管理人皆由当地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组成, 这种结构使得他们与其他利益方甚至是地方法院之间存在很强的政治关联关系。

以“ST光明”案为例, 2010年8月4日, 债权人第二次否决管理人所提出的重整草案后, 管理人于当日下午就向当地法院提出了申请, 而当地法院则在次日便作出批准的裁定 (见表1中步骤5、步骤6) , 8月23日管理人与重组方———深圳九五投资有限公司就重整注资协议达成一致。

管理人与法院、重组方之间的配合速度令人难以想象, 不禁让人质疑:法院是否有足够的时间听取债权人的意见?是否能够在审议政府部门主导的《重整方案》时保持独立、客观、公正?

企业破产重整的改进建议

破产重整制度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原因, 就在于克服《破产法》的硬直性和片面性的不足, 拯救困难企业于破产解体的边缘, 促使企业重整再生, 避免因大型企业破产倒闭而造成剧烈的社会动荡。其原意是希望将困难企业已“干瘪的奶酪”重新做大, 将社会各方的损失降到最低。然而, 这两起典型的破产重整案例, 却是“拆东墙补西墙”, 用债权人的“奶酪”弥补股东的亏空。隐藏在《破产法》“程序公平”背后的“结果不公”, 则是与《破产法》的根本原意不一致。针对这一问题, 我们对改进企业破产重整制度提几点建议。

1.增加异议债权人的救济机制

目前, 《破产法》对异议债权人的保护措施非常有限。两次实际作用有限的否决票后, 异议债权人手中便再无有力的法律武器, 只能被动接受任何方案。对于这种情况, 我们建议增加异议债权的复议机制, 允许债权人向更高一级的法院提出复议。

2.增加事后的利益调整机制

公司重整完成后, 原股东尤其是控股股东应在一定期限内以自己在原公司所享有的权益, 继续对异议债权人承担清偿责任。以上述两案为例, 重整完成后, 原公司的经营主业和控股股东都发生了变化, 原控股股东依旧持有的部分股权应进一步变现, 继续清偿异议债权人的债权。

3.严格管理人的组成

管理人直接影响《重整方案》的制定, 其组成人员不应与作为裁判的法院存在直接的关联关系。我们建议取消法院直接指派管理人的权力, 改为由法院召集债权人和出资人大会, 按一定方式共同推举管理人。同时, 应成立包括注册会计师、律师等在内的独立第三方机构, 并要求其对《重整方案》各方的利益损失发表独立客观的第三方意见。

参考文献

[1]冯果.公司重整制度与债权人的法律保护[J].武汉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1 997 (5) :56-61.

[2]汪世虎.重整计划与债权人利益的保护[J].法学, 2007 (1) :1 1 2-1 1 7.

破产保护 篇10

德国破产法有悠久的历史, 其规定至今仍在修改完善之中[1]。《简化企业重整措施法》的颁布可以追溯至德国联邦议院第十七届立法期。2010年6月29日德国联邦司法部颁步了该法的最初讨论稿。该讨论稿收到了包括德国联邦律师协会 (Bundesrechtsanwaltskammer) 、德国法官协会 (deutscher Richterbund) 、德国税务顾问委员会 (Bundessteuerberaterkammer) 等组织以及诸多破产法专业学者的评论和建议。在经过半年时间的讨论后, 司法部在2011年1月25日提出《简化企业重整措施法-参事官草案》。

二、保护伞程序若干问题

(一) 制度目的

德国破产法保护伞程序规定在修改后的破产法270b条中, 它是德国当前破产法改革的第一步。其主要目的非常明确:简化企业重整、前置重整程序, 在破产程序的框架内, 增加企业重整的环节, 为进入破产程序的企业提供一个利用破产法完成重整的机会, 从而实现破产法从“使企业灭亡的法律”变为“使企业重生的法律”。

保护伞程序还具有另外一些社会功能。首先是通过挽回濒危企业, 保护工作岗位, 减少失业率。另外, 改善德国破产法中债务人自我管理程序长期闲置的现状, 充分运用企业管理层对于企业经营所积累的业务技能和威望, 避免高额的破产管理人费用。再次, 激励企业提早进入破产程序, 避免企业高管因延误破产申请而错过重振生机的机会。最后, 为德国新的破产文化的建造做贡献。

(二) 制度简介

德国的破产程序按照时间顺序包括了开启程序和启动后程序两部分。传统的重整程序设置于启动后程序中, 是和破产清算并列的程序。新的保护伞程序则是在开启程序中新设置的重整制度。

具体而言, 保护伞程序的申请的前提是债务人企业面临资金危机, 但尚不存在到期债务支付不能, 即只存在无法清偿到期债务的危险或支不抵债的情形。此时债务人企业向法院同时提交诸多申请, 包括破产程序的申请、债务人自我管理的申请以及保护伞程序的申请。与申请书同时递交的还有通过特定专业人员出具的证明。该证明主要包括两项内容, 一是企业的资金状况, 即陷入了无法清偿到期债务的危险或支不抵债, 但不存在无法清偿到期债务的情形。二是对于企业重整前景的评估, 即证明企业的重整“不是明显的毫无希望”。

法院通过债务人企业递交的申请书和证明书决定是否设置保护伞程序。一旦决定设置该程序, 则法院会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 确定三个月以内的期限, 用以企业重整。在此期限内, 企业可以根据拟定好的重整计划, 采取一系列的重整措施。同时, 企业可以申请法院根据破产法的规定采取一系列强制措施, 如设置临时的债权人委员会、临时冻结财产企业、阻挡个别债务人强制执行等。其中, 对于阻挡个别债务人强制执行的申请, 法院没有自由裁量权。

保护伞程序的另一个优势在于, 在破产企业的申请下, 法院必须对债务人企业做出如下授权:即在自行管理的框架下, 为改善企业资金状况而签订新的合同的过程中, 根据破产法第55条第二款的规定, 决定新的债权为剩余财产的优先债权。法院对于这一授权不享有审查权。对于优先债权的不受限制的决定权, 是企业高管充分实现重整计划的新机遇。

德国破产法第270b条第四款还规定了废除保护伞程序的条件, 即在上文提到的“保护期限”开始之前, 出现法律规定的情形时, 法官必须废除已经做出的关于保护伞程序的决定。这些废除保护伞程序的情形包括:一、重整已明显无希望。二、临时债权人委员会申请废除保护伞程序。三、个别除权债权人或破产债权人提出废除保护伞程序的申请, 且根据既有的情形, 可以预计保护伞程序的设置会给破产企业的债权人带来不利;只有当不存在临时债权人委员会, 且申请人指出的不利情形确实可信, 才废除保护伞程序。

三、评价与建议

德国破产法新加入的保护伞程序, 为试图依据破产法来进行重整的企业提供了很大的机遇, 具体表现在:

(一) 债务人企业在保护伞程序之下, 不丧失对于自身财产的支配权力

企业管理层有充分的自由, 运用熟练的业务经验和既有的客户资源, 选择最适合于企业的重整方式, 而不受到来自于破产管理人的限制。

(二) 债务人企业有权利得到来自于法院的强制执行保护, 即在保护期限内, 企业的重整不会受到来自于部分债权人的干扰。这是其相对于法庭外重整的重大优势。

(三) 保护伞程序中会设置临时管理人

该临时管理人的职责是在保护期限内监督和协助重整的进行。法院只有在提名的人员明显不合适, 并对此阐述原由时, 才可以任命提名人员之外的其他人为临时管理人。这意味着, 企业可以选择信任和有能力的临时管理人, 在强有力的帮助下采取重整措施。

当然, 法律在给予破产企业充分的自由和帮助的同时, 也留下了程序被滥用的漏洞。

首先, 保护伞程序的申请阶段, 债务人企业必须在提出申请的同时, 也提交关于企业财产状况和重整前景的评估证明。这评估证明是法院赖以决定是否同意保护伞程序的关键。但是目前企业的财产状况和重整前景的评估中, 还存在很多不确定的因素, 会影响到评估的不客观。且评估人的资格和独立性的要求, 法律中并没有明确的规定。这使得保护伞程序的开启没有得到足够的规范, 企业总能找到给出正面评估的经济评估人员。其次, 正如之前提到的, 企业有对于临时管理人的建议权。在有利于帮助企业进行重整的同时, 也可能会导致临时管理人无法较好地扮演监督企业管理人员的角色。

再次, 企业对于优先债权的决定权不受法院的限制, 即其建立优先债权的行为可以不受阻挠。但过多的优先债权可能会造成减少企业破产财产的后果, 对于企业的普通债权人和别除权债权人是一种威胁。

参考文献

破产保护 篇11

未来金泰科技将如何化解债券违约危局?事件背后的多重利益方各持己见。知情人士透露,作为金泰科技主要债权人的政府和银行,可能更希望公司走破产保护程序。

2014-07-28 323期

《投资者报》

《投资者报》记者 汪洋

近日,国内首例违约的中小企业私募债——“12金泰债”被推上风口浪尖。

“12金泰债”包括两只产品,即“12金泰01”、“12金泰02”(以下统称为“12金泰债”),由湖州金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泰科技”)于2012年7月10日发行,承销商为浙商证券。两年后,即2014年7月10日,“12金泰债”未能按时足额偿付本金及利息(合计3300万元),成为债券市场首单实质性违约的私募债。

7月21日,《投资者报》记者赶赴这一事件的漩涡中心——位于浙江省湖州的金泰科技进行实地采访。多方调查后记者发现,该债券背后的各方利益纠葛极为复杂。

“实际上,金泰科技的危机并非本身经营不善,主要原因源于与大量关联公司和非关联公司进行的联保互保,源头则是浙江茂兴化纤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茂兴化纤’)重组失败导致的一系列连锁反应。”知情人士向记者表示。

此外,记者从其他相关方了解到,在“12金泰债”事件前后,当地政府均有介入,浙商证券曾表示“为金泰科技发行私募债主要是当地政府给予的压力”。而当前各方争议的焦点集中在债务于何时偿付以及相关中介机构是否涉嫌信息披露违规。

据悉,“12金泰债”两只产品的持有机构包括浙江汉金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浙江金海棠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北方国际集团天津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方投资公司”)、国联证券、浙商期货等。其中浙商期货为浙商证券的全资子公司,目前持仓650万元。

“目前金泰科技运营基本步入正轨,正积极同债权人商讨解决方案。”金泰科技董事长助理赵小姐和金泰科技的一位员工石小姐告诉记者,虽然出现债务违约,但是金泰科技的运营状况一切正常。

记者随后就“12金泰债”相关问题致电金泰科技原实际控制人潘建华,他向记者表示“目前不方便接受采访。”据爆料人提供的信息,目前金泰科技的实际控制人或已发生变更。2013年 10月,金泰科技债务危机爆发后,公司第二大股东中节能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节能”)与其他PE组成的管理委员会事实上代替潘建华接管了公司。

未来金泰科技将如何化解债券违约危局?事件背后的多重利益方各持己见。知情人士对《投资者报》记者透露,作为金泰科技的PE股东方和主要债权人——政府和银行,可能更希望公司走破产保护程序。

祸起联保互保

根据公司官网介绍,金泰科技是一家以金属及非金属材料表面处理技术研发、生产和销售为主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主营业务包括汽车零部件、塑胶制品、铝合金轮毂电镀、塑料电镀、五金电镀等。其曾拟于2009年向证监会申请IPO并在深圳中小板上市,但并未成行。

前述知情人士告诉记者,金泰科技的危机主要源于联保互保。源头则是茂兴化纤重组失败。当地政府介入也是由于事件的牵涉面太广。

对于茂兴化纤重组失败的前因后果,一位爆料人给《投资者报》记者发来的资料显示,2012年湖州市金融监管部门曾在专题交流会上流出一份名为《关于企业资金链断裂情况的分析》的文件。该文件显示,茂兴化纤成立于2007年11月,总投资2500万美元。不过茂兴化纤筹建期间主要依靠信贷资金和民间借贷,由于财务成本居高不下,利润无法覆盖高额利息,茂兴化纤于2012年2月28日停产。同时,湖州锡昌数控工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锡昌数控”)、金泰科技、新耀华不锈钢管有限公司为茂兴化纤的联保互保单位,茂兴化纤的资金链断裂导致了一系列连锁的担保责任追溯及银行压贷问题,使得上述企业也面临停产风险。

其时,在潘建华麾下,不仅有金泰科技是茂兴化纤的联保互保单位,同时受他控制的泰金集团,也与当地企业湖州大宝经贸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宝经贸”)有贷款担保关系。

锡昌数控和大宝经贸同属“锡昌系”,实际控制人均为丁林德,其中大宝经贸为锡昌数控的股东,占4%的股份。因受到茂兴化纤事件的影响,“锡昌系”旗下四家公司的担保责任追溯已经使该四家企业濒临停产停业的影响。

由于泰金集团曾为大宝经贸在交通银行湖州分行和中信银行湖州分行的借款进行担保,因大宝经贸破产无力偿还,泰金集团于2012年3月共代大宝经贸偿还了4000万元的借款,而这部分资金也是由银行贷款而来的,该笔贷款由金泰科技和潘建华进行了担保。

最后因为联保互保企业接连出现借款无法偿付的情况,导致金泰科技资金链出现问题,最终引发了“12金泰债”无法兑付的状况。

地方政府深度介入

由于茂兴化纤案引发的连锁反应涉及资金量巨大,在此过程中,当地政府开始积极介入,并在“12金泰债”的发行前后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据前述知情人士透露,“金泰科技曾是当地的准IPO企业,为使金泰科技成功上市,当地政府多次参与其债务危机处理事宜,此次‘12金泰债’事件背后亦有当地政府的身影。”

金泰科技在2012年7月发行私募债之前曾引入了多家PE入股,为了保证顺利引入PE资金,当地政府起了重要作用。2012年3月上旬,深圳富海银涛资产管理有限公司(金泰科技引入的PE之一,以下简称“富海银涛”)在对金泰科技尽职调查期间,查出茂兴化纤与金泰科技、泰金集团之间的互保关系,且查出茂兴化纤因资金链中断不具备担保资格。后经湖州市吴兴区环渚乡人民政府出具承诺函承诺“以位于该公司(金泰科技)南面的105亩土地作为担保,作为以后该公司向银行申请贷款的抵押物。”这才使得金泰科技成功引入多家PE。

在金泰科技出现资金链问题后,当地政府曾为金泰科技代付2000万元借款(还给华夏银行),潘建华以持有的金泰科技600万股权作为质押。

上述知情人士向记者表示:“直到金泰科技财务危机爆发,浙商证券项目工作人员在与金泰科技小股东、私募债券持有人的多次交涉和会议上,上到浙商证券副总裁、风控部门人员,下到项目经理都一直强调,‘当初接手该项目,为金泰科技发行私募债主要是当地政府给予的压力,作为政治任务承接下来的’。”

此外,湖州市维护企业稳定防范金融风险领导小组曾于2012年4月16日召集中国银行、农业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华夏银行、湖州银行、吴兴农村合作银行、南浔银行分管负责人和企业负责人召开了金泰科技、赫特金泰、泰金集团(均受潘建华控制)三家公司贷款结构调整商讨会。

会议明确“金泰科技公司应确保正常经营生产,其名下已有的一笔招商银行1000万元的逾期贷款,公司及时筹措资金,于当月20日前偿还,在此基础上,请招商银行继续与省分行加强沟通,在月底前给予金泰科技1000万元的信贷规模支持;并请各相关银行维持金泰科技、赫特金泰和泰金集团现有贷款规模,不抽贷、不压贷,相关贷款到期周转,可使用市应急周转资金。市金融办会商市财政局对该公司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地方政府对于金泰科技的扶持,由此可见一斑。

浙商证券涉嫌隐瞒实情

纵观“12金泰债”事件,除了“12金泰债”违约不能按时兑付,更令债权人愤慨的是,相关中介机构的信息披露极不到位。前述爆料人向记者表示:“相关中介机构涉嫌隐瞒重要信息,构成欺诈销售”。此外,金泰科技也对债券承销商浙商证券的工作表达了不满。

爆料人为记者列举了几个中介机构涉嫌隐瞒重要信息的例证。

其一,“12金泰债”发行后,后续发生银行贷款逾期、银监会通报等情况,浙商证券项目工作人员对此知悉,却未将信息披露给对债券持有人。

其二,“12金泰债”发债后半年内,浙商证券工作人员施坚、陆敏、周亮、华佳等曾多次去金泰科技调查,潘建华、公司原董秘赵某和原财务总监茹某接待,金泰科技对外担保等或有负债的严重情况上述人员均知悉,但直到2014年3月尚未披露和通报给债券持有人。

其三,2012年12月浙商银行将战略投资者打入金泰科技账户的3600万元投资款在贷款周转过程中抽贷。浙商证券的工作人员施坚曾去浙商银行了解详情,浙商银行行长证实此事,但浙商证券未对债券持有人及时披露和通报。

上述这些情况债券持有人直到2014年3月才知悉。

对于以上情况,浙商证券“12金泰债”对外信息披露的临时负责人戴翔告诉记者:“金泰科技私募债是当地政府推荐的项目,我们当时去银行和企业做调查的时候并没有发现目前投资人反映的这些情况,这些情况我们也是事后从投资人处了解到的,但对于其真实性我们还要等相关监管部门的回复。”

此外,据记者得到的一份潘建华的个人信用报告显示,潘建华的个人信用报告在发债期间和发债前已经被多次调档查询,查询人绝大部分为银行,包括“湖州市商业银行”、“中国民生银行杭州分行”、“浙江吴兴农村合作银行”、“浙商银行湖州分行”、“中国农业银行湖州吴兴支行”、“东亚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南京分行”等,查询的原因多为“贷后管理”、“担保资格审查”、“贷款审批”。对于上述情况,一位债权人王宁(化名)表示:”浙商证券并没有告诉债权人类似情况。”

王宁向记者提供的资料显示,潘建华实际控制的金泰科技、赫特金泰、泰金集团三家公司发生在发债前和发债期间的或有负债平移(例如替茂兴化纤、大宝经贸等其他企业担保,债务人无力偿还时平移到担保方的债务)大部分是通过泰金集团偿还,而平移后则由金泰科技和赫特金泰及潘建华等担保,由于泰金集团无偿付能力,最终平移给了金泰科技。

王宁向记者表示:“根据金泰科技PE股东富海银涛董事长武捷思于今年4月13日召集私募债券持有人召开的情况通报会(浙商期货代表也参加了该会议)上公开提供的材料,潘建华从2008年就开始财务造假,至发债之前,虚构收入和利润3000万元以上。”

除了承销商,负责审计的天健会计师事务所也被债权人质疑未尽责。对此,王宁向记者表示:“我们后来获知的很多关键信息在天健的审计报告中并未体现,我们也在考虑追究天健的责任”。

此外,当地银行也牵涉其中,另一知情人士庄先生向记者表示:“浙商证券曾告诉我们金泰科技提供的贷款卡上当时并没有联保互保的信息,按照央行的规定,这些信息是必须录入的,这很可能是当地银行有意为之,背后的水太深了。”

金泰科技或申请破产保护

由于相关债权人认为中介机构的不作为导致他们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买入,因此,涉事各方对偿债方式分歧较大,目前恐已成僵局。

记者从一位私募债债权人李伟(化名)处了解到,在“12金泰债”违约前,金泰科技目前的股东方曾提出分期偿付的方案,具体为从2015年开始偿付本息,分四年偿付,每年偿付本金的1/4,利息按原先约定的利率执行。不过由于时间太长且没有担保,上述方案并没有被相关债权人接受。

此外,债权人曾尝试找第三方来接盘。前述知情人庄先生告诉记者,“在今年3月份发现金泰科技不能兑付时,浙商证券曾尝试找信达资产管理公司作为第三方接受相关债权人债权,不过后来由于条件没谈拢导致没有下文。后相关债权人曾主动找第三方接手,不过由于找到的第三方公司要求预先提供一定数额的保证金而作罢。”

不过,由于债权人之一北方投资公司具备国资背景,此次“12金泰债”违约涉及国有资产流失,一位接近北方投资公司的人士向记者表示,“如果此事得不到妥善解决,北方投资公司的法务部门将介入追究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

虽然目前没有能力偿付债务,但金泰科技目前的运营状况开始转好。记者从公司董秘赵小姐和员工石小姐处了解到,金泰科技前些年确实由于资金链问题导致企业运营受到影响,不过目前公司运营在慢慢好转。

另外,记者从“12金泰债”的债权人李伟处了解到的信息也印证了这一点。李伟向记者表示:“目前已接手的PE方给我们传达的信息是企业目前正常运营没有问题,按照目前运营状况,未来金泰科技是有能力偿付的。”实际上,目前金泰科技的实际控制人已发生变更。李伟表示“中节能与其他PE组成的管理委员会事实上代管了公司。”

未来金泰科技将何去何从?“私募债的债权人不希望金泰科技走破产清算。如果破产清算,债权人得到的补偿将极其有限。目前金泰科技的股东方富海银涛的董事长武捷思非常擅长企业破产重组,如果没有可行的解决方案,未来不排除走破产重组的程序。”庄先生向记者表示,“不过,由于超过2/3无抵押物的债权人为当地政府和银行,因此,主动权并不在私募债的债权人手里。综合金泰科技目前的运营状况,金泰科技PE股东方和当地政府及银行对金泰科技进行破产保护的可能性更大。”

所谓破产清算,就是清算资产,关门还债。而破产保护则类似于发生交通事故时的“安全气囊”,可以起到缓冲的作用。在破产保护期间,债权人不得强制要求还债,债务人仍可照常运营。

令人关注的是,在金泰科技财务危机暴露前,浙商期货曾于去年3月份将其持有的650万元规模的“12金泰01”通过上交所转让平台出售给另一家券商——国联证券(注:浙商期货卖出之前共持有1300万元的“12金泰债”)。而据接近国联证券的人士向记者表示,“国联证券总裁和浙商证券总裁是同学关系”。

记者联系浙商证券负责“12金泰债”的项目负责人张晖,张晖对记者表示“目前公司正在商讨解决方案,详细信息还不方便透露。”

中小企业私募债迎兑付高峰

事实上,“12金泰债”的违约可能只是冰山一角,以其为代表的中小企业私募债正陷入集体兑付风波。

2012年5月22日,沪深交易所双双发布了《中小企业私募债券业务试点办法》(以下简称“《试点办法》”) ,被冠以“中国版垃圾债”的中小企业私募债正式推出。根据私募债常见的2年期限,2012年首批发行的私募债即将陆续到期,第一波兑付高峰已到来。

随着兑付高峰的来临,各种兑付危机也相继浮现。3月以来相继出现“13中森债”兑付风波、“12华特斯”的兑付前景未明、“13华通路桥CP001 ”现兑付危机等报道,而一直未见诸报端的”12金泰债”却成为了首例中小企业私募债违约案例。7月21日晚,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债登”)发布公告称,即日起暂停对“12金泰01”和“12金泰02”这两只债券的估值。中债登表示,鉴于中小企业私募债信息披露不透明且发行人的财务及评级等信息均无法从公开渠道获取,已经无法掌握该事件的最新进展,故暂停对两只债券的估值。

破产审计与破产清算会计对象研究 篇12

破产审计系经法院裁定企业正式进入破产程序后所进行的审计。此项审计的委托人多为破产清算组。审计目的主要是对企业的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至裁定破产日的账面数进行核实确认, 清算组将向债权人会议报告破产企业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至法院裁定破产日间的审计核实情况。企业通过本单位申请或债权人提出要求破产清偿到期债务, 经人民法院受理作出“民事裁定书”并依法进行破产还债的, 由人民法院指定有关人员组成清算组接管破产企业全部财产, 委托中介机构 (会计师事务所、评估事务所等) 协同清算组对企业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进行审计和评估, 为破产清算和清偿债务提供依据。本阶段的审计重点是对经法院裁定破产前六个月之内仍在持续经营阶段的会计信息进行再确认和监督, 对破产裁定日企业会计报表的真实性进行审计和核实。其适用的会计法规应以现行的会计制度为准。由于企业已进入破产程序, 对其不再持续经营的相关科目, 除需报批核销的有关资产科目如待处理流动资产净损失和待处理固定资产净损失外, 对其他不再持续经营的有关科目如待摊费用、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等科目, 要弄清事由, 进行分析研究后按规定转作损益, 对不宜转作损益的, 应列出明细清单留待清算期中再作处置。

破产清算会计对象是破产清算会计所要反映和监督的内容, 即破产企业的资金运动。破产企业的资金运动是指破产清算期间企业资产估价、变现、清偿及分配等经济活动过程中所发生的资金收支活动的总称。有观点认为, 企业进入破产清算后, 已停止生产经营活动, 不存在资金运动。从企业破产清算过程看, 资金运动是客观存在的, 因为破产清算企业要对财产进行变卖以清偿债务, 这时破产企业的资金运动具体表现为“财产——变现收入——偿还债务”的运动过程, 破产企业财产分配完毕, 资金就退出破产企业, 资金运动就此终结, 不再形成新的循环。

二、破产审计与破产清算会计对象实物操作研究

(一) 货币资金审计

破产企业的现金已移交给管理人, 银行存款一般也已全部转入管理新开设的账户。注册会计师应核对账面现金余额与管理人接收的现金金额是否相符, 银行存款账面余额与转至管理人账户的银行存款金额是否相符。对于不相符的情况应查明原因, 如属于单据未及时入账, 应搜集未入账的单据并予以补入账;如属于其他原因造成的账款不符, 应按相应规定进行处理。在对货币资金项目进行审计时, 还应特别注意是否存在账外小金库, 如以法定代表人、会计或是经办人的名义开立的存单、存折、银行卡等。

(二) 预付、应收款项审计

注册会计师应对每一笔预付、应收款项发生的内容、余额、账龄等进行逐一审计确认。对于账龄在两年以上, 并且已过诉讼时效的应收款项, 应结合管理人清收货款的情况, 对其中确已无法收回的, 可由管理人出具说明后予以冲销;对于账龄在两年以内的应收款项, 可采用检查、函证或是替代程序, 并结合管理人清收货款的情况予以确认。在对预付、应收款项进行审计时, 应特别关注在法院受理对该企业的破产申请前一年内, 是否存在放弃债权的行为, 并将已查实的上述行为以书面形式向管理人汇报。

(三) 存货、固定资产

由于破产企业一般都要进行审计与评估, 有时还涉及到资产拍卖, 为了避免相同程序的重复执行, 注册会计师可与资产评估师、拍卖师及管理人一起对存货、固定资产执行盘点程序。对于存货, 注册会计师可先将财务的数量金额账与仓库的数量账进行核对, 对不相符的查明原因并进行调整后, 再对存货进行全面盘点, 将盘点结果与经调整后的财务账进行核对。由于企业已进入破产程序, 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已经停止, 故对于盘点结果一般不需要进行调节。对于盘点数小于账面数的, 可能存在的原因有:正常损耗, 因保管不善所造成短缺、毁损、被盗等, 有部分存货寄存在外单位等。对于盘点数大于账面数的, 应注意是否有外单位寄存在破产企业的存货以及是否有账面已作销售处理但客户单位尚未提货的情况, 注册会计师应对盘盈盘亏情况查明原因后进行会计处理。对于固定资产, 注册会计师应根据具体情况, 采取以账对物或是以物对账的方法, 与资产评估师、拍卖师及管理人共同对所有的固定资产进行逐一盘点, 并对盘盈盘亏情况查明原因后调整入账。由于破产企业的资产一般要处置变现, 必须要进行评估, 而对破产企业的评估一般选用清算价值类型, 固定资产账面折旧计提额大小对其评估值基本没有影响。因此从审计的目的考虑, 注册会计师不必对破产企业固定资产折旧计提的准确与否予以过多的关注, 但必须在审计报告中说明该事项。在对存货、固定资产项目进行审计时, 应特别关注在法院受理对该企业的破产申请前一年内。

(四) 破产清算会计信息披露的原则及方式

由于破产会计的一些特殊核算内容, 以及信息使用者的特殊要求, 因而需要一些新的核算原则代替不再适用的常规会计核算原则, 如用权责发生制来代替收付实现制, 用清算价格原则代替历史成本原则, 用全面性原则代替重要性原则等。

参考文献

上一篇:智慧英语下一篇:大学数字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