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产分析报告

2024-05-25

破产分析报告(共8篇)

破产分析报告 篇1

破产分析报告

从本学期第一次课开始,我们开始了ERP沙盘模拟实验,经过了第一次上课老师的讲解和我们自己的一些摸索,我们对于ERP系统和这个系统里面的规则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在第二次课上,我们进行了一次叫正式的实验。我所在的小组U06经过了三年的经营,最终在第四年开始时我们的企业最后资不抵债,我们也成为了8个小组中第七个破产的小组了,作为本小组的CEO,站在我的角度,我来做这个破产分析报告。根据当时的细节回忆,我认为我们小组破产的原因如下:

1.企业在最初定位不明确,还未确定战略便开始了第一季,导致后来“走一步算一步”,以致于后来为了企业的生存,“拆东墙补西墙”,这样的企业,逐年亏损,倒闭破产只是时间问题。

2.在第一季度开始前我们由于计算不够,没有算出资金缺口,没有及时申请长贷,最后不

得不在第二季度申请短贷,由于这个原因打乱了我们原本的计划,不得不接受生产计划无法实现的苦果,另外延迟了我们的“生产线建造”和“产品的研发”,直接导致了我们在第一年的生产计划。

3.在企业没站稳脚跟的情况下,盲目做大,我们最开始研发了P1和P2这两种产品,但是

由于我们那种盲目的“野心”,我们研发了P3,但是到破产之前。我们还没能开始生产,倒闭的很大原因是P3这个产品的研发及生产线套住了我们一大笔资金。

4.我们在四个市场都投放了广告,使得“亚洲”“国际”这两个市场的广告投放成为了浪

费,影响了利润。

5.盲目的开拓了多个市场,却没有发现自己的生产能力有限根本没有那么大的“吞吐”能

力。

6.在接受订单时,没有认真看清交货日期,使得一个订单违约,造成了一笔亏损,而且使

得一部分产品闲置。

7.在经营中,没有计算好维持企业运转所需要的现金流,不得不把没有到期的贷款贴现,亏损了一大笔钱。

8.对于某些费用,在计划时遗漏了,对下一季的计划有很大影响。

9.没有准备地建造了P3生产线,由于建好以后,无闲钱生产P3以及企业急需用钱,卖掉

刚建好的生产线,权益一下子减少了12M,直接导致破产。

10.分工不够明确,沟通不够,以及操作的失误,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破产。

破产分析报告 篇2

关键词:破产欺诈,类型化划分,欺诈性交易,优惠性清偿

破产欺诈是行为人利用破产程序或违反破产法的规定, 在破产程序开始之前或程序开始之后, 通过欺诈性明显的以及欺诈性隐蔽的手段或方式, 导致破产财产减少或破产财产的负担增加, 或使破产财产状况不明, 从而损害债权人和其他相关利益人利益的行为。[2]破产欺诈行为的核心要素有四:一是破产债务人 (实际破产欺诈行为人往往是公司管理层、控股股东等) 具有逃避债务清偿责任的意图;二是运用隐瞒真实财产或财产信息、虚构债务、不公平交易等欺诈性手段;三是明显造成破产债务人责任财产减少或者负担增加, 损害债权人受偿利益;四是行为发生时, 破产债务人已陷于资不抵债或者明显存在资不抵债的可能。[3]

一、各国破产欺诈行为立法例

(一) 美国

美国破产法采用完全列举式, 以主观意图的认定为区分标准明确规定了“实际欺诈”和“推定欺诈”两类。实际欺诈是指对任何债务人在该行为发生之时或之后对其有负债的实体作出的, 具有阻碍、迟延或欺诈的实际意图的转让或债务负担。推定欺诈是指特定情形下的债务人作出的获得低于合理对价的转让或债务负担, 无论其在实际行为时是否具有欺诈破产债权人的意图, 依据破产法典的规定, 都被认定为欺诈。此外, 美国有学者认为“债务人将合伙企业的财产转让给合伙人, 并且债务人处于或者因此处于无力清偿状态”, 也是推定欺诈的一种情形。[4]由此, 美国破产法对实际欺诈的认定强调行为人的主观故意, 在行为方式上没有明确限定;推定欺诈是针对特定行为方式而言, 可归纳为两类, 即对价不合理的交易和抽逃企业资产, 并且均满足一个前提, 即破产债务人在欺诈行为作出时或者行为效果发生时的资产状况严重不佳。[5]亦如有美国学者所言, “认定推定的欺诈性转让的证据不仅需要缺少合理对价的证据, 还包括资不抵债或者其他财务困境情形存在的证据。”[1]

(二) 英国

英国破产法以专条规定了“欺诈债权人的交易”, 在英格兰和威尔士指低价交易, 包括公司赠送行为、无对价交易行为以及金钱或非金钱对价严重低于公司提供的金钱或非金钱对价价值的交易行为[2];在苏格兰指无偿转让[3]。此外, 英国破产法还明确规定了任何过去或者现在的公司官员所为的非交易性的欺诈行为[4], 具体包括隐藏公司资产或者隐瞒公司所欠或者所负的任何债务等四种行为。

(三) 德国

德国破产法没有明确的“欺诈行为”的表述, 而是在第三章“破产程序开始的效力”之下第三节“因破产而提出撤销”中规定了“损害破产债权人利益的法律上的行为”[5], 并且对行为类型采概括加列举的方式。即, 将“损害破产债权人利益”作为一般判断标准, 即使不属于明确列举的交易情形的符合这一实质标准要求的行为, 也可依此规定被撤销。

在具体的行为类型上, 法典规定了“债务人向一破产债权人给予担保或清偿或使此种担保或清偿成为可能的法律行为”[6]等7种行为。德国破产法规定的七种损害破产债权人利益的法律行为方式中, 可以归纳为四种类型, 即欺诈性交易行为、优惠性清偿行为、无偿行为和违反法定义务的行为。

(四) 日本

日本破产法与德国破产法相似, 没有明确的破产欺诈行为概念, 而是以“损害破产债权人利益行为”代之, 在第六章“破产财团的管理”第二节“否认权”制度中加以规定。日本法中不是对行为作出规定, 而是将“损害破产债权人利益行为”分为“故意否认”、“危机否认”、“无偿否认”三类行为。故意否认是指破产人明知损害破产债权人利益而进行的行为, 由此取得利益者不知在进行该行为的当时会给破产债权人造成损害的除外;危机否认是指在破产人已停止支付或者提出破产程序开始的申请后的损害破产债权人利益的行为, 由此取得利益者不知在进行该行为的当时会给破产债权人造成损害的除外;无偿否认是指破产人在已停止支付、提出破产程序开始的申请后、或者之前六个月内进行的无偿行为以及可视为无偿行为的有偿行为。[1]

(五) 中国

我国破产法上没有明确的破产欺诈概念, 但在“债务人财产”一章中以第三十一条和第三十三条列举了破产欺诈行为的表现形式:无偿转让财产;以明显不合理的价格进行交易;对没有财产担保的债务提供财产担保的;对未到期的债务提前清偿的;放弃债权;为逃避债务而隐匿、转移财产;虚构债务或者承认不真实的债务。另外, 《企业破产法》第三十二条有关于“对个别债权人已到期债权的提前清偿行为”的规定。实际上, 这种行为是优惠性清偿行为的一种, 行为目的、手段均不是欺诈性的, 如果发生在破产程序之外, 基于债权平等原则, 此类行为则是无任何不当的正常的债务履行行为。但在破产程序中, 则是对破产法基于集中公平清偿理念对债务人作出的处分权限制的违反, 从利益冲突的角度来讲, 优惠性清偿行为实际使得破产债权人群体内发生利益分化, 强势债权人借助债务人行为侵蚀了弱势债权人的利益, 因而这也是广义上的破产欺诈行为, 得主张撤销。

二、类型化划分

(一) 类型化的必要性

实践中, 破产欺诈行为的表现层出不穷, 早期最为典型的是借破产之名行逃债之实 (脱壳金蝉、陈仓暗度、肥水内流等) 的假破产真逃债行为。[2]随着企业破产事件的不断增多, 有学者对破产欺诈行为进行了总结, 将其分为隐匿、私分财产, 无偿行为, 不对称交易, 优惠性清偿, 虚构债务或不承认真实债务以及公司的特殊支付行为, 以方便实践中对其加以识别。[3]

然而实践中破产欺诈行为方式是复杂多样的, 单纯的列举不可能穷尽所有的破产欺诈行为, 难免会有所遗漏, 从而逃脱法律对其的规制;所以在这些典型的具体行为方式的基础上进行的类型化的划分就是很有意义的。也就是说按照一定的行为标准将符合条件的“种类”行为总结为一种“类型”, 在各种类型之下将某些特殊或典型破产欺诈行为加以列举 (即类型包含种类) , 从而试图涵盖全部的破产欺诈行为。例如, 根据破产债务人在破产程序开始前或法律规定的临界期内是与第三人进行交易还是与个别债权人交易为标准, 将破产欺诈行为分为欺诈性交易和优惠性清偿两个类型, 而优惠性清偿类型之下, 有设定担保、提前清偿和个别清偿等不同种类。

(二) 类型化标准及类型划分

对于破产欺诈行为, 可以作为其类型化的标准有多个, 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作出不同的类型划分。

第一, 根据行为人是否进行交易, 可将破产欺诈行为分为通过交易进行的破产欺诈行为和没有通过交易进行的破产欺诈行为。绝大多数破产欺诈行为是通过交易行为进行的, 如无偿转让、低价交易、对个别债权人的清偿、对没有财产担保的债权进行担保等;只有少数破产欺诈行为是不需要经过交易, 由行为人独自或私自行为而完成, 例如违反法定义务毁坏、制作虚假账簿或者不制作账簿的行为, 隐匿、转移财产的行为等。

第二, 根据破产欺诈行为发生的时间, 可以将破产欺诈行为分为破产程序开始之前的破产欺诈行为和破产程序开始之后的破产欺诈行为。绝大多数破产欺诈行为都是发生在破产程序开始之前的, 因为破产程序开始之后, 破产债务人即丧失对破产财产和权利的控制权, 并由破产管理人对破产财产和权利进行管理和处分。

第三, 根据行为的行为是否直接违反破产法和相关法律规定的义务, 可以将破产欺诈行为分为直接违反法定义务的行为和不直接违反法定义务的行为。所谓直接违反法定义务的行为, 是指行为人, 包括破产债务人或者债务人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等直接责任人员、其他破产程序主体, 直接违背破产法明确具体的规定, 不尽相关法律规定的义务, 违反破产程序, 欺诈损害债权人利益的行为。所谓不直接违背法定义务的破产欺诈行为, 是指行为人没有直接违反破产法等法律中具体规定的义务, 而是通过以相对人进行交易的方式欺诈性的转移和隐藏财产的破产欺诈行为。

第四, 根据行为人进行交易的对象可以把破产欺诈行为分为与关系人进行的交易行为和与非关系人进行的交易行为。关系人, 在联合国贸易法委员会2004年6月《破产法立法指南草案》第8段称作相关人, 是指对债务人有控制能力的人, 包括一法律实体的董事或高级职员、此类法律实体的股东或成员、与债务人有关的法律实体的董事、高级职员或股东, 包括此类人的任何亲属;相关人的“亲属”系指该相关人的配偶、父母、祖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各国破产法中都有关系人的界定。关系人, 例如公司的董事和控股股东, 他们往往掌握了破产债务人的更多财务信息, 他们清楚公司什么时候陷入或将陷入无力偿债。在关系人之间更容易发生不对称交易、无偿转让财产等破产欺诈行为。

第五, 根据行为人进行交易的对象的不同, 还可以将破产欺诈行为分为与第三人进行的欺诈性交易和与债权人进行的优惠性清偿行为。与第三人的交易和与债权人的交易最大的区别在于:破产债务人与第三人之间之前不存在债权债务关系, 而与债权人之间存在债务关系;与第三人之间的交易, 其欺诈性的主观意图比较明显, 与债权人之间的交易, 其欺诈性意图则比较隐蔽;与第三人进行的交易是通过不正常的、没有合理对价的方式实现, 与债权人进行的交易则通过正常的但是不公平的、对个别债权人的清偿来实现的;与第三人的交易侵害的是所有破产债权人的利益, 与个别债权人的交易侵害的是其他破产债权人的利益。

第六, 根据行为人进行交易的对价情况, 可将破产欺诈行为分为低价交易和无偿交易行为。任何交易都要取得公平对价才有其合理性可言。对于债务人财产和财产权利的交易和转让, 如果没有合理对价甚至是无偿的交易, 则其欺诈性不言自明。低价交易和无偿交易广义上都属于欺诈性交易行为, 但由于无偿交易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所以后面我们会对其独立加以分析。

从以上的不同的类型划分看, 前三种划分可以涵盖所有的破产欺诈行为, 后三种则并不能完全的将破产欺诈行为表述周延。当然, 对破产欺诈行为的类型划分不可能是绝对的或者不重叠的, 以上的划分也只是相对的, 一种类型的破产欺诈行为可能同时符合其他类型的特征。

参考文献

[1]张艳丽.破产欺诈法律规制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2]吕慧娟.破产欺诈中债权人民事司法救济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 2010.

[3][美]大卫.G.爱波斯坦.破产及相关法律 (第六版、影印本) [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5.

[4]英国破产法[M].丁昌业, 译.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3.

[5]李飞.当代外国破产法[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6.

[6]陈爱国, 白财富.借破产之名, 行逃债之实—企业破产欺诈伎俩种种[J].企业管理, 1998 (9) .

破产原因的再分析 篇3

关键词:破产原因;破产程序;债权人;分析

中图分类号:DF4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6-0095-01

一、破产原因概念评析

破产原因,学界又有人称之为破产界限,它是债务人申请破产的事实依据,是依法对债务人进行破产清算和破产预防的法律事实。破产原因是引起破产程序启动的前提事实,是认定债务人丧失债务清偿能力、法院应该据此启动破产程序并且宣告债务人破产的法律标准。

一般情形下,人民法院启动破产程序应该同时满足启动程序的形式要件和实质要件,但具体到我国破产法的规定,人民法院受理破产案件就意味着破产程序已经开始,因而在形式上只要符合人民法院受理破产案件的法律规定即可。而在实质要件上,因为只有债务人具有破产原因,法院才可能启动破产程序。故而,我们称破产原因是破产程序的前提,破产原因的存在也是判断破产申请成立、法院受理申请和作出破产宣告的法律依據。破产原因是破产法律制度中最为核心的概念,它关系到破产程序的其他各个方面,例如启动标准及启动效力、破产撤销权效力的起算起点等诸多破产法中的问题,对于破产法法律制度尤为重要。

二、破产法具体规定

(一)关于我国《破产企业法》。结合我国《企业破产法》第2条的具体规定:“企业法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并且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或者明显缺乏清偿能力的,依照本法规定清理债务。企业法人有前款规定情形,或者有明显丧失清偿能力可能的,可以依照本法规定进行重整。”破产原因的存在意味着债权人债务人损失的实际发生,破产程序负责规划该损失并按照一定规则在债权人之间分担。破产法在解决由债务人丧失清偿能力所引发的债权债务问题方面比其他的相关法律更为科学、合理并高效。破产法通过提供一个债权债务总括性处理的法律制度来实现债权人整体利益最大化目标和维持破产秩序,最终目的是实现债权人权利保护、债务人救济和社会利益的均衡保护。破产法的目的在于当债务人丧失清偿能力时,可以自主选择进入破产程序以寻求破产保护和免责。

(二)破产原因的标准化。符合破产原因才能进入破产程序。即债务人丧失清偿能力所引发的债权债务纠纷是破产法产生的前提。我们将债务人丧失清偿能力这一标准概括为破产原因进而引入到破产法体系中。因此,破产原因制度应当对破产程序的申请中的当事人进行划分,将不符合破产原因排除。只有保证破产原因的标准的完备性才能更好的将破产法保护债权债务人的目的发挥出来。

三、破产原因立法模式

世界上的关于破产原因的两种立法模式。一是英美法系的列举主义的模式,二是大陆法系的概括主义模式。关于这两种立法模式很多的教科书以及资料都有详细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简而言之,我国采取的是概括主义的立法模式。

四、破产原因的细化

(一)司法解释的优点评析。企业法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并且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或者明显缺乏清偿能力的,债务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重整、和解或者破产清算申请。但之前的企业破产法之中对于破产原因的描述过于概括,从而导致了实践中的很多界定不清的问题。司法解释一细化了这一部分,使破产案件中法官在进行破产案件立案审查时更有依据。司法解释一使原本抽象的破产原因概念在司法实践中变得具有可操作性。

(二)相关司法解释的具体规定。具体而言,我国《企业破产法司法解释一》第1条将破产原因具体为两种情况:第一,债务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并且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第二,债务人不能清偿债务,且明显缺乏清偿能力。《企业破产法司法解释一》第2条规定强调不能清偿债务的外部客观行为,而不是债务人的财产客观状况,实际上是将破产法理论上的“不能清偿”,类似于“停止支付”。将其中的“不能清偿到期债务”作为债权人申请债务人破产清算时的破产原因的推定依据,易于债权人发现和举证证明,从而保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

《企业破产法司法解释一》第3条规定说明企业是否“资不抵债”,债务人以其有利的地位是最知晓的,然债权人却很难作出完整、正确的评价。所以,相关的证明责任主要适用于债务人自愿申请破产的情况,在债权人提出破产申请的情况下则排除资不抵债因素的适用。第4条以列举的方式将“资不抵债”排除出确定破产申请原因的考虑因素范围,即使债务人资产大于负债,在该条列举的各种情况下也应认定其发生破产原因。

(三)破产清算原因。在一般破产原因之外,我国《企业破产法》根据程序的不同还规定了特殊的破产清算原因。主要是针对已经解散但尚未清算或者未清算完毕的债务人企业而言,根据我国《企业破产法》的规定,在企业解散清算过程中,如果发现企业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的,清算责任人应向人民法院提出破产清算申请。换言之,企业法人解散清算过程中的破产原因,不需要考虑“不能清偿”的客观要件,只要满足“资不抵债”标准,就可以提出破产申请。

同时,根据《企业破产法司法解释一》第5条规定,企业法人已解散但未清算或者未在合理期限内清算完毕的,债权人可以申请债务人破产清算。该条规定有利于制止目前企业被吊销营业执照后不清算的恶意逃债现象。另外,对重整与和解程序中由于“各种原因”需要转为破产清算程序的,只要符合有关程序法定要件规定,就可以启动破产清算程序。

五、破产原因制度的完善

破产原因制度直接作用于破产案件的审核,在实际诉讼中应当给立案审查留有充分地自由裁量。在破产程序启动的问题上我国破产法采取申请受理制,即只有法院裁定受理破产申请,破产程序才正式启动。因此严格的破产原因制度不仅需要完善我国破产法体系自身构建,而且应当建立健全破产法之外的破产原因相关的资产和评估。在债务人自愿申请破产的情况下,法院判断破产原因是否存在的依据都是债务人所提供,尤其债务人所提出的债权数额没有经过利害关系人的验证,因此即便债权人之后发现债务人所提出破产债权并不存在或者存在虚报,但是破产程序启动所产生的诉讼和执行切断的效力已经产生。故而,破产法以及相关的司法解释虽依然弥补了有关不足,但在实践中问题仍旧存在,需要我们更多的法律规制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李永军.破产法律制度[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

[2]王欣新.破产法专题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3]齐树洁.破产法研究[M].福建: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128.

[4]张卫平.破产程序导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69.

[5]齐平.我国破产原因制度的反思与完善[J].当代法学.2015第6期,第111页

海南发展银行破产分析 篇4

一、成立及倒闭过程

1、背景

海口银行的密度极大,巨大的压力下,银行走上了恶性竞争的道路,各信用无一例外地采取了高息揽储的方式吸引存款,有的年利率高达25%。这也直接造成了多数城市信用高进低出,食储不化的结果,只有靠新的高息存款支付到期的存款,然后再吸入高息存款,进入了严重违背商业规律的恶性循环。于是,资不抵债、入不敷出,无法兑付到期存款,成了信用的通病,并严重影响会安定。这也正是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兼并海发行、托管信用的最直接原因。

2、成立

海南发展银行成立于1995年8月,是海南省唯一一家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其总行设在海南省海口市,并在其他省市设有少量分支机构。它是通过向全国募集股本,并兼并5家由于大量资金压在房地产上而出现了经营困难的信托投资公司而成立的,注册资本为16.77亿元人民币。股东有43家,主要为海南省政府,中国北方工业总公司、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北京首都国际机场等,有海南省政府控股。在成立伊始海发展就背负44亿元的债务,合并时这五家机构的坏账损失总额已达26亿元。

1997年底,城市信用社引发的海南金融问题第一次大规模显现,5月海口人民城市信用社主任陈琪作案潜逃,这一事件导致储户恐慌出现集中提款现象,随后,支付危机波及海南十几家城市信用社。1997年12月16日,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中国人民银行海南省分行发布通告,宣布关闭海口市人民城市信用合作社等5家违法违规经营、严重资不抵债、一已不能支付到期债务的城市信用社。其债权债务由海南发展银行托管,全省其余29家信用社除一家仍独立经营外,全部并入海南发展银行。接管的城市信用合作社总资产为137亿元,总负债却为142亿元,资产几乎全为无人问津的房产。

3、经营中的问题

但是合并后成立的海南发展银行,并没有按照规范的商业银行机制进行运作,而是大量进行违法违规的经营。其中最为严重的就是向股东发放大量无合法担保的贷款。股东贷款实际上成为股东抽逃资本金的重要手段。有关资料显示,海南发展银行成立时的16.77亿股本在建行之初,甚至在筹建阶段,就已经以股东贷款的名义流回股东手里。仅在1995年5月至9月间,就已发放贷款10.60亿元,其中股东贷款9.20亿元,占贷款总额的86.71%。绝大部分股东贷款都属于无合法担保的贷款;许多贷款的用途根本不明确,实际上是用于归还用来人股的临时拆借资金;许多股东的贷款发生在其资本金到账后1个月内,入股单位实际上是“刚拿来,又带走;拿来多少,带走多少”。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显然无法使海南发展银行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4、挤兑风潮

接管之后,原以为取款无望的储户在在海发营业部前排气长队取款,甚至未到期的储户牺牲定期存款的高额利息前来取款,各种传闻引发的的恐慌很快引发挤兑风潮。

5、尝试的解决途径及倒闭

海南发展银行面对严重的挤兑风潮,采取了一系列的自救措施,规定的每周取款次数将少,每次取款限额也下降;一些营业部开始高息揽款,但取款的痛苦过程使人们再也没有存款的动机;同时加大讨债力度,但很多债务成了空置的房产,无法还贷;除此之外,还试图通过设立岛外分世行吸纳岛外存款缓解对付压力,但一切未能如愿。

为保护海南发展银行,1998年3月22日,中国人民银行在陆续给海发提供了40亿元再贷款,之后决定不再予以资金支持;海南省也动用7亿元资金企图挽回局面,但以无力回

天。为防止支付危机进一步蔓延,化解金融风险,国务院和中国人民银行当机立断,宣布1998年6月21日关闭海南发展银行。

从宣布关闭海南发展银行起至其正式解散之日前,由工商银行托管海南发展银行的全部资产负债。其中包括:接收并行使原海南发展银行的行领导权、业务管理权及财务收支审批权;承接原海南发展银行的全部资产负债,停止海南发展银行新的经营活动;配合有关部门清理原海南发展银行的财产,制定、落实原海南发展银行的清算方案和债务清偿计划。对于海南发展银行的存款,则采取自然人和法人分别对待的办法,自然人存款即居民储蓄一律由工行兑付,而法人债权进行登记,将海南发展银行全部资产负债清算完毕以后按折扣率进行兑付。6月30日,在原海南发展银行各网点开始了原海南发展银行存款的兑付业务。由于公众对工行的信任,兑付业务开始后并没有造成大量挤兑,大部分储户只是把存款转存工行,现金提取量不多。

二、思考与启示

1、银行自食恶性竞争之果

海南银行过度密集导致银行之间的恶性竞争。与其他类型的企业一样,银行也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这种竞争在某种意义上促进了银行业服务的改善,促进了行业的创新,极大的促进了行业的发展。但竞争需要在适度的程度内,并采用有发展前景的方式展开。海南省银行恶性竞争,采用不合理高息吸储,严重损害了了银行的持续经营能力,不仅是银行无利可图,更加重了银行负债的支付负担。

2、新债还旧债——必死之路

在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中,资产与负债应是相互转化的过程,这种转化是银行主要的经营形式,也是在这个过程中银行获得盈利,得以继续生存。海南省银行也却破坏了这种循环,高息吸储,无力支付时依靠吸纳新的更高利息的储蓄归还旧的储蓄,这种不完整得经营模式使得银行成为一个单纯的存款保存机构,并且在保存期间向储户支付利息,也就是说银行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持续的负净现金流的流出,这必将导致经营的失败。

3、严格贷款程序及审核——管理与控制不良资产

导致海南发展银行倒闭的重要原因的构成他的信托投资公司和城市信用社有大量的无抵押不良资产。1992年开始海南房地产火爆,1993年5月以后,国家加大金融宏观调控力度,房地产热逐步降温,海南的众多信托投资公司和城市信用社由于大量资金压在房地产上而出现了经营困难,海南发展银行就是在合并这些信托投资公司和城市信用社的基础上成立的,其目的就是处理这些不良资产,着也是导致起导致的最主要原因。

4、合规经营

海南发展银行建立起来以后,并没有按照规范的商业银行机制进行运作,而是大量进行违法违规的经营,其中最为严重的是向股东发放大量无法担保的贷款。在这种情况下,银行最初的投入资本被原股东以贷款的形式抽回,此外还攫取了银行的大量存款。这些贷款以无抵押的形式贷出,资本的抽离降低了银行核心资本、附属资本的实际比例,降低了银行的偿债能力;大量的无抵押到款又增加了银行的不良资产比例,这两方面都增加了银行倒闭的风险。

5、中国人民银行最后贷款人职能——银行的最后一条防线

企业破产法案例分析11个 篇5

【案例1】12007年7月30日,人民法院受理了甲公司的破产申请,并同时指定了管理人。管理人接管甲公司后,在清理其债权债务过程中,有如下事项:

(1)2006年4月,甲公司向乙公司采购原材料而欠乙公司80万元货款未付。2007年3月,甲乙双方签订一份还款协议,该协议约定:甲公司于2007年9月10日前偿还所欠乙公司货款及利息共计87万元,并以甲公司所属一间厂房作抵押。还款协议签订后,双方办理了抵押登记。乙公司在债权申报期内就上述债权申报了债权。

(2)2006年6月,丙公司向A银行借款120万元,借款期限为1年。甲公司以所属部分设备为丙公司提供抵押担保,并办理了抵押登记。借款到期后,丙公司未能偿还A银行贷款本息。经甲公司、丙公司和A银行协商,甲公司用于抵押的设备被依法变现,所得价款全部用于偿还A银行,但尚有20万元借款本息未能得到清偿。

(3)2006年7月,甲公司与丁公司签订了一份广告代理合同,该合同约定:丁公司代理发布甲公司产品广告;期限2年;一方违约,应当向另一方承担违约金20万元。至甲公司破产申请被受理时,双方均各自履行了部分合同义务。

(4)2006年8月,甲公司向李某购买一项专利,尚欠李某19万元专利转让费未付。李某之子小李创办的戊公司曾于2006年11月向甲公司采购一批电子产品,尚欠甲公司货款21万元未付。

人民法院受理甲公司破产申请后,李某与戊公司协商一致,戊公司在向李某支付19万元后,取得李某对甲公司的19万元债权。戊公司向管理人主张以19万元债权抵销其所欠甲公司相应债务。

(5)甲公司共欠本公司职工工资和应当划入职工个人账户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费用37.9万元,其中,在2006年8月27日新的《企业破产法》公布之前,所欠本公司职工工资和应当划入职工个人账户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费用为20万元。甲公司的全部财产在清偿破产费用和共益债务后,仅剩余价值1500万元的厂房及土地使用权,但该厂房及土地使用权已于2006年6月被甲公司抵押给B银行,用于担保一笔2000万元的借款。要求:

根据上述内容,分别回答下列问题:

(1)管理人是否有权请求人民法院对甲公司将厂房抵押给乙公司的行为予以撤销?并说明理由。(2)A银行能否将尚未得到清偿的20万元欠款向管理人申报普通债权,由甲公司继续偿还?并说明理由。(3)如果管理人决定解除甲公司与丁公司之间的广告代理合同,并由此给丁公司造成实际损失5万元,则丁公司可以向管理人申报的债权额应为多少?并说明理由。

(4)戊公司向管理人提出以19万元债权抵销其所欠甲公司相应债务的主张是否成立?并说明理由。(5)甲公司所欠本公司职工工资和应当划入职工个人账户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费用共计37.9万元应当如何受偿? 【案例2】2

2007年8月20日,甲公司就自己不能支付到期债务向人民法院提出破产申请,人民法院于2007年9月1日裁定受理甲公司的破产申请,同时指定某会计师事务所为破产管理人。管理人接管甲公司后,对甲公司的资产、负债进行了清理,有关清理情况如下:

(1)人民法院受理破产申请时,甲公司的资产总额为5600万元(全部财产的变现价值)。其中,全部厂房变现价值520万元,办公楼变现价值为650万元;全部机器设备变现价值480万元。(2)人民法院受理破产申请时,负债总额为11000万元。其中,流动负债的情况为: ①应付职工工资180万元,未交税金220万元; ②短期借款900万元。其中,2007年3月5日,以甲公司全部厂房作抵押,向中国工商银行贷款500万元; 2007年6月1日,以全部机器设备作抵押,向中国建设银行贷款400万元。③应付账款640万元,其中包括但不限于:

(A)应付乙公司到期货款380万元。乙公司经多次催要无效后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2007年8月10日,人民法院终审判决甲公司支付乙公司欠款及违约金和赔偿金等共计400万元。乙公司申请强制执行,人民法院对甲公司办公楼予以查封。人民法院受理甲公司破产申请时,此判决尚未执行。

(B)应付丙公司2005年9月18日到期货款180万元,2006年8月18日应丙公司的要求,甲公司与丙公司签订了一份担保合同,担保合同约定:以甲公司全部机器设备作抵押,若2007年8月18日前甲公司仍不能支付丙公司180万元的货款,则以甲公司机器设备变卖受偿。(C)应付丁公司2007年8月1日到期货款200万元。(3)2006年7月,甲公司为逃避债务而隐匿230万元的财产

(4)2007年6月,甲公司已经知道自己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即将破产,仍向债权人戊公司清偿了90万元。(5)甲公司的股东用于出资的房产在出资时作价600万元,而当时的实际价值仅为520万元。

(6)人民法院的诉讼费用30万元,管理人报酬20万元,为继续营业而支付的职工工资及社会保险费用150万元。

经查:甲公司用于抵押的厂房、机器设备于合同签订的当天全部办理了抵押登记手续。要求:根据以上事实,在不考虑债权利息的情况下,分别回答下列问题:

(1)人民法院查封的甲公司的办公楼可否用于偿还所欠乙公司的货款?并说明理由。(2)哪些属于破产费用?哪些属于共益债务?

(3)对于甲公司向丙公司设定的抵押担保,管理人能否向人民法院申请撤销?并说明理由。

(4)对于甲公司隐匿230万元财产的行为,管理人是否有权追回?并说明理由。根据《刑法》的规定,其直接责任人员应承担何种刑事责任?

(5)对于甲公司向其债权人戊公司清偿债务的行为,管理人能否向人民法院申请撤销?并说明理由。(6)甲公司的股东出资不实应如何处理?并说明理由。(7)甲公司的破产财产额是多少?并说明如何分配?

案例3、7某省春江市的某学习用品公司为一集体企业,因长期的经营管理不善,造成企业的严重亏损,资不抵债数额达87万余元,已经无力清偿到期债务。在此情况下,该公司经其主管部门的批准,于2007年6月23日向该市某区人民法院提出破产申请。问题:法院是否应该受理该企业的破产申请?

案情:甲公司欠乙公司10万元债务,现乙公司即将破产,预计破产分配对普通债权的清偿率为10%。甲与乙的债权人丙达成协议:甲以4万元的价格收购丙对乙的10万元的债权。

问题:甲能否在破产程序中主张以这10万元债权与其所欠乙公司的10万元债务相抵销?

案例4、5案情:某市某纺织厂是一家在省工商行政管理局注册登记的全民所有制企业,该厂自2005年以来,由于经营管理不善,产品缺乏创新,致使产品滞销。从2006年开始,连年亏损。当地政府曾采取一系列措施,试图挽救该厂,但该厂状况未见好转,致使亏损额越来越大。到2006年12月,企业债务已高达23425万元,而该企业的资产和债权也只有1 0655万元,且企业大部分资产作了银行贷款的抵押。2006年12月27日,该厂的债权人之一向某市人民法院申请该纺织厂破产。某市人民法院在接到债权人的申请后,经审查于2007年1月2日立案。同时人民法院于2007年1月15日通知了该纺织厂及已知的债权人,并于2007年1月15日发布公告要求该纺织厂的所有债权人申报债权,并决定在2007年5月20日召开第一次债权人会议。问题:(1)对于该纺织品厂的破产申请,应由哪个人民法院受理?(2)该厂的债权人申请破产的,应当向法院提供什么材料?(3)某市人民法院在审理破产案件时程序上存在什么问题?

案例5 3某全民所有制企业因资不抵债,拟向法院申请破产;聘请注册会计师代理破产中的事务。注册会计师经—段时间工作后了解到:(1)该企业为原在省工商行政管理局注册登记的工业企业;(2)该企业债权人之一甲公司因追索150万元货款而在一个月前起诉该企业,此案尚在审理中;(3)该企业欠当地工商银行贷款1200万元,贷款时曾提供一套设备作抵押,该设备价值800万元;(4)该企业曾为乙公司向当地建设银行一笔300万元的贷款作保证人,现乙公司尚未偿还该笔贷款;(5)该企业资不抵债已达3500万元。问题:

1.该企业如申请破产,应由哪级法院受理? 2.向人民法院申请破产时,注册会计师需准备提交哪些材料? 3.甲公司与该企业之间尚未审结的诉讼如何处理? 4.工商银行的1200万元贷款如何处理? 5.建设银行能否参加破产程序、申报破产债权?说明理由。

案例

6、甲股份有限公司因经营管理不善,无力偿还到期债务,该公司的债权人A公司于某年6月12日向甲公司所在地法院提出破产申请。法院于6月15日通知甲公司,甲公司认为《企业破产法》不适用于股份有限公司,提出异议。法院于6月23日裁定受理该破产申请,同时指定B律师事务所作为管理人。管理人对甲公司的财产和债务情况整理如下:

(1)甲公司全部资产价值为5200万元,其中包括:①用于对工行800万元贷款提供抵押担保的办公楼价值740万元;②用于对所欠A公司货款700万抵押担保的厂房价值550万元;③一套加工设备价值90万元;④丙公司欠付的劳务费15万元。

(2)甲公司全部债务共15800万元,其中包括:所欠工行贷款800万元;欠A公司货款700万元;欠发职工工资和社会保险费用470万元;欠交税款220万元;欠丙公司货款15万元;管理人于8月3日解除甲公司与丁公司的合同,给丁公司造成损失230万元。

(3)乙公司提出,以上资产中价值90万元的设备是乙公司出租给甲公司的,所有权属于乙公司,并提供了租赁合同。

(4)丙公司提出以货款抵销欠付甲公司的劳务费。经管理人查明,此前丙公司欠甲公司15万元的劳务费一直没有支付。同年4月30日丙公司知道甲公司有大笔到期债务无力清偿后,遂向甲公司转让15万元货物。(5)除上述债务外,还发生诉讼费80万元、管理人员报酬60万元、注册会计师清算费用50万元、评估费20万元、为债务人继续营业而应支付的职工工资28万元。法院受理破产申请后,戊公司有充分证据证明甲公司对戊公司不当得利22万元,要求返还给戊公司。

(6)甲公司注册资本为1000万元,但到破产申请受理日,甲公司的某股东尚差200万元的出资未缴足,该股东有补足股本的能力

要求:根据企业破产法律制度的规定,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甲公司的破产申请人、法院受理时间、甲公司提出异议的理由、管理人的产生是否合法?说明理由。(2)甲公司破产前租用乙公司的设备,是否属于破产财产?应如何处理?说明理由。(3)丙公司提出以货款抵销欠付劳务费的要求是否合法?说明理由。(4)甲公司的股东未缴足的出资应如何处理?说明理由。

(5)哪些属于破产费用?哪些属于共益债务?如何清偿?说明理由。(6)说明本案的破产清偿顺序?

(7)丁公司可以获得的清偿金额为多少(列出计算过程)?

案例7、5斯凯布鲁服装公司是国有企业,因经营不善,已经资不抵债,有意向法院申请破产。聘请你为律师,代理破产中的法律事务。经过一段时间工作后,你掌握了以下情况:

1、斯凯布鲁服装公司系在省工商行政管理局注册登记的公司。

2、斯凯布鲁服装公司欠当地工商银行货款2200万元,贷款时曾提供斯凯布鲁服装公司一套进口生产流水线作抵押,该套设备现值1500万元。

3、斯凯布鲁服装公司的债权人之一甲公司因追索250万元货款而在一个月前起诉斯凯布鲁服装公司,此案尚在审理中。

4、斯凯布鲁服装公司曾为乙公司向当地建设银行一笔500万元的贷款作为保证人,现乙公司对该笔贷款未予偿还。

5、斯凯布鲁服装公司欠江阴市宏伟机械有限责任公司货款120万元,江阴市宏伟机械有限责任公司欠斯凯布鲁服装公司100万元。

6、斯凯布鲁服装公司资不抵债已达4500万元。根据以上情况,回答下列问题:

1、斯凯布鲁服装公司如申请破产,应由谁受理?

2、工商银行的2200万元贷款应如何处理?

3、甲公司与斯凯布鲁服装公司之间尚未审结的追索货款之诉应如何处理?

4、建设银行能否参加破产程序、申报破产债权?理由是什么?

5、向人民法院申请破产时,需要向法院提交哪些材料?斯凯布鲁服装公司可以自己直接申请公司破产么?

6、应从企业财产中优先拨付的破产费用包括哪些?

7、斯凯布鲁服装公司与江阴市宏伟机械有限责任公司之间的债务关系如何处理?

案例8:轻工机械厂系国有企业,拖欠某电力公司的电力款达500万元,久拖不还。电力公司调查了解到该轻工机械厂已严重亏损,负债累累,短期内根本无法偿还贷款,便于2007年7月依法向法院提出破产申请。法院经审查后认为,轻工机械厂符合法定破产条件,便依法宣告破产并制定了管理人,对轻工机械厂的财产进行清理。其清单报告提供的情况如下:

1。轻工机械厂总资产为2000万元(变现价值),期中流动资金为150万元,长期投资120万元,固定资产1500万元,其他财产230万元。

2。轻工机械厂现负债2600万元,其中应付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及工资等320万元,应付税款280万元,普通破产债权2000万元(包括欠电力公司500万元),合计2600万元。

3。在轻工机械厂的固定资产中,有四处厂房拥有产权证。其中新建的3车间和4车间已于2005年3月向某建设银行借款时用于抵押贷款150万元,该两处房产现在变现价值为100万元。4。轻工机械厂在破产还债的程序中支付的破产费用和共益债务为150万元。

问:

1、轻工机械厂的破产财产是多少?

2、轻工机械厂的破产财产应按何种顺序清偿?

3、电力公司能得到清偿的债权额是多少?

案例9:82008年12月10日债权人某银行分行向市中级人民法院申请初阳葡萄酒厂破产。经查:初阳葡萄酒厂仅有资产73.7万元,债务为159.7万元,亏损额达86万元,资产负债率为46.1%。法院立案,在规定时间内通知债权人,并与2009年1月5日在报上公告要求债权人申报债权,规定2月10日召开第1次债权人会议。有些债权人担心自己的债权得不到全额清偿,通过各种途径抢先清偿。例如从仓库提走产品抵债。2月10日主持召开第1次债权人会议,确认:24家债权人,各种债务累计159.7万元。银行的部分债务是有抵押权的。2月11日法院裁定破产。所有财产集体拍卖,全体债权人按比例受偿。

管理人委托拍卖公司公开拍卖。最终,包括手续费以59.7万元成交。

银行提出异议,不同意含有抵押债权的财产加入整体拍卖,要求优先受偿。

法院裁定异议不成立,扣除破产费,按原方案分配后,裁定终止破产程序。

试分析:

1、银行有部分无财产担保债权,申请破产合法吗?

2、作为债权人某银行分行申请破产应向法院提交材料包括什么?

3、如果是作为债务人初阳葡萄酒厂提出破产申请,应向法院提交材料包括什么?

4、债务人申请破产是否要得到他人同意?

5、债权人会议召开时间有无不妥?

6、进入破产程序后,个别清偿是否有效?

7、银行有部分抵押债权,以上处理合法吗,你认为应该如何处理? 企业破产法案例分析

案例10:9案情简介

XX机电公司是国有企业,因经营不善,已经资不抵债,有意向法院申请破产。聘请你为律师,代理破产中的法律事务。经过一段时间工作后,你掌握了以下情况:

1、XX机电公司系在省工商行政管理局注册登记的公司。

2、XX机电公司欠当地工商银行货款2200万元,贷款时曾提供XX机电公司一套进口生产流水线作抵押,该套设备现值1500万元。

3、XX机电公司的债权人之一甲公司因追索250万元货款而在一个月前起诉XX机电公司,此案尚在审理中。

4、XX机电公司曾为乙公司向当地建设银行一笔500万元的贷款作为保证人,现乙公司对该笔贷款未予偿还。

5、XX机电公司欠江阴市A有限责任公司货款120万元,江阴市A有限责任公司欠XX机电公司100万元。

6、XX机电公司资不抵债已达4500万元。根据以上情况,回答下列问题:

1、XX机电公司如申请破产,应由谁受理?

2、工商银行的2200万元贷款应如何处理?

3、甲公司与XX机电公司之间尚未审结的追索货款之诉应如何处理?

4、建设银行能否参加破产程序、申报破产债权?理由是什么?

5、向人民法院申请破产时,需要向法院提交哪些材料?XX机电公司可以自己直接申请公司破产么?

6、应从企业财产中优先拨付的破产费用包括哪些?

7、XX机电公司与江阴市A有限责任公司之间的债务关系如何处理? 企业破产法案例分析

破产分析报告 篇6

结报告

清算组在破产终结总结大会上的总结报告

清算组在破产终结总结大会上的总结报告

同志们:

由于煤炭资源枯竭、扭亏无望,申报关闭破产,经省人民政府呈报国务院全国企业兼并破产和职工再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审核后,列入关闭破产计划,同年11月7日批准进入关闭破产法律程序。中级人民法院受理了两矿关闭破产申请,于3月26日作出裁定,宣告两矿破产还债,并于9月30日在《人民法院报》刊登了破产公告。受省企业兼并破产工作领导小组委托,两矿关闭破产项目工作

组、两矿破产清算组于10月12日进驻。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法院的指导监督下,在企业广大职工群众的支持配合下,清算工作组及各驻矿工作组自始至终本着高度负责的态度,坚持依法办事,规范操作,严格地执行中央11号文件规定的各项政策,依靠群众,秉公办事,解决了不少复杂问题,做了大量有成效的工作,确保了破产企业财产安全,依法对破产资产进行了清理、审计、评估和处置、分配,报请法院按期终结了破产程序,保证了银行核呆工作的正常开展。同时,职工安置工作按计划稳步进行,有效资产重组已完成,社会职能移交进入了实质性运作阶段,职工情绪比较稳定。关闭破产的大部分工作已经完成,市中级人民法院于4月日下达破产终结法律裁定书。今天我们召开破产终结总结大会,主要是回顾清算组自关闭破产以来所做的工作,取得的成绩和经验教训,就后期收尾工作做建议安排,合衷共济,圆满完成关闭破产

各项任务。

一、进驻以来所做的主要工作、健全机构,明确职责分工,依法接管破产企业

一是通过法院及时确认了清算组成员,为确保两矿破产清算工作的顺利进行,市中级人民法院根据省委、省政府“

9、14”协调会议精神,10月10日依法指定成立了两矿破产清算组及成员,明确了清算组的内设机构与职责范围,清算组于10月12日进驻,及时聘用了清算组工作人员,在聘任了32名同志,于10月13日派出三个工作小组分别进驻破产企业。

14、15日分别召开宣告大会后,清算组在法院的监督下,全面接管破产企业的全部行政印章、各种证照、各类文书档案和全部资产,并进行了了帐物的核对清理,列出明细清单,办好了交接手续,并予封存。

二是成立了领导机构,明确了职责分工。两矿破产宣告大会召开后,为加强对两矿关闭破产工作的领导,于18日实

行了关闭破产项目工作组与两矿破产清算组集中合署办公,并设立了综合协调、职工安置、资产清算、资产重组、财务、社会职能移交和宣传稳定等七个专业组,明确了组领导和人员分工,对各组的职责范围和所承担的工作任务都进行了具体明确。

三是健全了制度,规范了运作机制。为确保两矿关闭破产工作依法依规运作,提高办事效率,切实增强全体清算工作人员的责任心,清算组根据工作需要,分别制定了清算组工作纪律、会议制度、办事制度、工作计划和督办制度、值班汇报制度、考勤制度、财务管理制度、费用管理制度、公文印章管理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通过这些制度和办法,规范了清算组的工作秩序和办事程序,使每项工作都有章可循,保证了清算工作的有序开展。、突出重点,依法清算,强化债权债务的清收

依法接管、清理、评估、处置破产财产,是清算组的主要职责,也是工作组要完成的重要任务。为此,我们始终突出这个工作重点,在法院的指导监督下开展了有成效的工作。一是依法清理资产,合理分配财产。清算组对两矿破产财产进行了认真清理,并报经中院确认,聘请资产评估机构,分别对破产资产的审计、评估。到宣告破产之日止,两矿共有破产财产15365万元,负债总额21502万元。依据湖南省企业兼并破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批复,破产企业国有划拨土地使用权、矿产资源、移交资产不进入破产资产范围,经评估后,评估值万元,根据国发[1994]

59、[1997]10号文件及最高人民法院《若干规定》:纳入国家计划的企业破产,破产财产处置所得,在优先拨付破产费用后,首先用于安置破产企业职工,安置职工剩余部分按《破产法》规定的顺序清偿。即第一顺序为拖欠职工工资和劳动保险等费用,第二顺序为所欠税款,第三顺序为其他债务。由于变现所

得支付清算费用后,不足以清偿支付所欠职工和劳动保险等费用,第二、第三顺序清偿率为零。清算工作组根据以上原则,编制了破产财产分配方案,已经法院批准执行。并按照《破产法》依法制定了破产财产处置和分配方案。二是组织债权债务申报,积极做好两矿破产债权的清收工作。按照有关规定,对破产债权债务进行了分类清理核对,为确保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和国有资产不流失,加强对两矿破产债权的清收,制定了两矿破产债权清收办法,并报经法院确定,成立了三个清收小组,按先易后难的原则,依法分片对破产债权进行清收。经审计清理,共申报债权的有44家,金额14809万元,其中宝源8家,申报金额万元,嘉禾36家,申报金额万元,债权人申报通知规定的申报债权期满后,没有申报的债权万元依法视为自动放弃。共发出在外债权催收通知书96笔,金额万元,对债务的清偿,人民法院组织清算组已于1月26、27日分别召开了

债权人会议,;对通知期限内既无异议,目前未履行还款义务的,清算组已专题法院,请求法院组织人员申请强制执行。、依据政策,妥善安置,职工安置工作按计划平稳推进

破产企业的职工能否得到妥善安置,事关破产工作成败的关键。也是党和政府对关闭破产煤矿优惠政策是否得到落实的大事。在宣告破产前共有在册职工6176人。根据全国企业兼并破产和职工再就业工作领导小组[]33号文件和相关政策以及2个破产矿的实际情况,破产项目工作组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安置的操作办法,就职工安置、各类拖欠款、养老、医疗承接等问题作了明确规定,并按有关法规分类对职工档案、医保、伤鉴、养老金、城镇协议工、农民轮换工以及职工工资拖欠等各方面的情况展开了全面的清理、摸底、核对和造册工作。经清理两矿共补发拖欠职工工资8626万元、职工社会劳动保险、抚恤、伤残补助金、丧葬费等1431

万元。其中宝源工资性拖欠5866万元,职工社会劳动保险、抚恤金、伤残补助金、丧葬费等1102万元;嘉禾工资性拖欠2760万元,职工社会劳动保险、抚恤金、伤残补助金、丧葬费等329万元。二是做好了职工工伤鉴定结论的公示,并就部分职工对鉴定结果有异议的,经与省劳动部门协调,及时进行了复议。两矿鉴定职工工伤1023人,其中宝源682人,嘉禾341人。三是完成了职工退休、提前退休、退养人员的申报审批,共批准2561人,其中宝源1944人,嘉禾617人。四是做好职工就业意愿的调查,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制定了职工一次性安置费和经济补偿金计发办法,并按不同年龄、工种类别进行了安置的计算和公示,领取一次性安置费的人,领取经济补偿金人,职工一次性安置费和补偿金约18592万元,同时,积极做好破产职工再就业的安置工作,破产企业重组后共有1600人参加了重组。、加强与当地衔接,移交工作有序推进

破产涉及两市、三县,为确保两矿社会职能移交工作顺利推进,清算组按照[]78号精神,及时与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进行工作衔接,并得到当地政府的支持,分别召开了移交接管工作协调会,形成了会议纪要,为社会职能的移交奠定了较好的工作基础。清算组按照当地政府会议纪要精神,及时组织对两矿社会职能移交的单位和人员进行了严格界定,对移交单位的资产、资金、帐务进行了清理与审核,并造具了移交名册和帐目,并按照当地政府有关部门的要求,拨付适当资金,对移交单位的办公场所和办公条件进行改善,添置了必配的办公设施,完善了移交单位的各类基础资料;其次敦促当地政府加快接收工作进度。清算组在完善移交单位设施基础上,及时制定各类移交方案、主动衔接,签订好移交协议。经过努力,与资兴市签订了学校、医院、供水、供电、公安的移交协议;与嘉禾县签订了转运站供电、供水设施和同心桥供水、供电移交协议;

移交工作与当地政府没能达成共识,清算组已专题报告省企业兼并破产工作领导小组,请求协调解决。、依法组织生产经营,实施企业重组。清算组接管破产企业后,为确保破产清算期间国有资产不流失,经报请中院同意,按照保证安全、自负盈亏、有利重组的原则,依法组织两矿破产期间开展生产经营,并成立了两矿生产经营指挥部,指导两矿的生产经营活动,与参加生产经营的职工签订了劳动合同。从开展生产经营的实际情况来看,这既利于减少清算费用,又利于稳定企业人心和职工收入,效果明显,职工出勤率达98%,职工收入得到了较大的提高,有力地促进了破产工作的顺利开展。、强化宣传教育,确保了矿区秩序稳定 稳定是压倒一切的大事,清算组坚持依靠原企业的各级党团工妇组织,采取多种形式,开辟多种舆论宣传渠道,加大对广大职工干部的政策宣传教育,编印了《破产政策宣传手册》,按人手一册下

发到破产企业职工手中,同时根据破产实施的不同时期,确定宣传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政策宣传教育,让职工知晓政策,明晓事理,从而支持企业改制。二是建立了信息网络体系,实行24小时稳定值班汇报制,切实抓好来信来访工作,各清算小组均设立了信访接待室,直接面对职工群众,现场解签职工提出的各类疑问,及时化解各类矛盾,截止3月31日共接待群众来信来访4200人次。三是落实了稳定工作责任。及时与地方政府进行工作衔接,按省委、省政府纪要精神如期召开。各市、县对两矿稳定工作高度重视,分别成立了维稳工作领导小组,同时,关心职工生活,切实为群众办实事,针对各破产企业职工生活用水困难、住房修缮、电视线路老化等问题,清算组及时拨付资金进行设备设施更换,确保了破产企业职工的正常生活秩序。宝源矿党委针对破产期间部分职工生活困难的实际,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作用,组织献爱心捐款活动,共

捐款1040万元,把党组织的温暖送到每一家困难职工家庭。五是抓好治安防范工作,成立了民兵应急分队,并配备了相关硬件设备,实行24小时巡逻,加大矿区建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确保了破产财产的安全。

二、几点体会

破产分析报告 篇7

关键词:执行程序,破产程序,申请执行人,被执行人

一、引言

一直以来, 执行程序与破产程序的衔接问题都备受关注。原因在于许多执行案件应该转入破产程序处理, 却因为缺少操作性的规范难以实现, 我国2007年《企业破产法》及最高人民法院在2011年与2013年相继出台的关于《企业破产法》的司法解释均未对这一问题作出具体可操作的规定致使在司法实践中这类案件执行不能, 只能采取终结本次执行程序的方式搁置, 而未能真正解决纠纷。2015年2月4日正式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513条至516条规定了执行程序与破产程序的衔接制度, 较为具体的规定了执行程序转入破产程序的操作方式。该制度是否已经能解决执行程序转入破产程序难的问题?是否还有可以改进或不完善的地方?是本文要讨论的内容。

二、执行程序与破产程序衔接的理论分析

司法实务中, 执行难问题众所周知, 其中一种就是因为被执行人缺乏履行能力导致的不能执行的案件。也就是说被执行人已经资不抵债, 不能偿还所有债务, 法院无法执行, 也只能无奈终结执行程序。但是案件并未得到解决, 依然处于欠债不还的状态。因此在企业为被执行人的这类案件中, 将执行程序转入破产程序具有实际意义, 不仅具有正当性也具有必要性。

第一, 执行程序与破产程序性质上较为相似, 两者均可以让债务人清偿债务, 只是能实现的债权与指向的债务人财产范围不同。执行程序是针对个别债权人债权实行清偿的程序, 针对的也是债务人的个别财产。破产程序是指向债务人的全部财产及其全部债权人的债权进行清偿。理论上前者被称为个别执行, 后者被称为一般执行。因为两者具有相似性, 也为两种程序的衔接提供了可能性。

第二, 就法院而言, 执行程序转入破产程序可以维护众多债权人的利益, 做到公平清偿债务, 而不会造成厚此薄彼的情况发生。相较于执行程序的个别清偿债务, 对于一个债务人拥有多个债权人的情况, 可能会使得债权人产生先到先得的观念, 致使债权得不到公平履行。而破产程序需要把所有债权人集中起来再按照法律相关规定公平清偿债务, 更为合理与公平。

第三, 执行程序转入破产程序可以维护交易安全与社会信用。在执行案件中, 被执行人的财产状况债权人与法院难以真正完全掌握, 一旦找不到可以执行的财产, 执行程序只能终结, 债权人得不到受偿。当执行程序转入破产程序后, 可以全面了解债务人的财产状况对其交易行为进行全面审查, 追讨债务人流失的资产, 有助于维护市场秩序, 维护交易安全, 也可以明确可清偿的财产, 保证债权人的债权得到公平履行。

第四, 执行程序转入破产程序可以使企业破产制度更大发挥其效用。在我国, 由于传统观念的制约, 企业主一般不希望自己辛苦建立的企业破产结业, 而债权人因为各种因素一般只会起诉债务人偿还债务而不会以要求企业进入破产为诉求。因此, 我国破产程序的运用比实际需求要少得多, 市场中就出现许多僵尸企业, 即本应当通过破产程序退出市场的企业仍然留在市场上。执行程序与破产程序的衔接不仅可以使执行案件得以终止, 更可以加速使这些僵尸企业通过破产程序退出市场, 维护市场经济的健康。

三、执行程序转入破产程序法律制度分析及存在问题

2015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中国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513条至516条规定的是执行程序转入破产程序的操作性规定, 根据这三条规定法院可以对符合条件的案件依照相关规定由执行程序转入破产程序。

首先, 执行程序转入破产程序的条件:1.被执行人必须是企业法人;2.被执行的企业法人处于不能清偿到期债务, 并且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或者明显缺乏清偿能力;3.需要有至少一位申请执行人同意, 或者被执行人的同意。

其次, 执行程序转入破产程序的程序性规定:1.执行法院得到申请执行人或被执行人同意的要裁定中止执行;2.将执行案件材料移送给被执行人所在地法院;3.被执行人法院在受到案件的30日内将是否受理案件的决定告知执行法院;4.不予受理的将案件材料退回执行法院, 执行法院恢复执行;5.裁定受理的, 执行法院应当解除被执行人的财产保全措施;6.受理破产案件的法院裁定宣告被执行人破产的, 执行法院应当裁定终结执行程序;7.当事人不同意移送破产或者被执行人住所地法院不受理破产案件, 执行法院继续进行执行程序。

根据上述对于最高院关于执行程序转入破产程序的司法解释相关规定的分析可以看出, 司法解释中已经较为详细地规定了执行程序转入破产程序的条件, 及相关法院的操作流程, 条文规定的步骤较为清晰, 具有较强操作性, 极大方便法院对于该类案件的处理。但是看似已经完善的规定, 深入去分析就会发现其中仍然存在值得注意和讨论的问题。

第一, 就执行程序转入破产程序的条件而言, 法院启动该程序必须得到至少一位申请执行人的同意, 或者是被执行人的同意。而不是法院按职权让执行程序转入破产程序, 这符合了我国《企业破产法》的相关规定, 对于企业破产我国实行的是破产申请主义而非破产宣告的职权主义。因此, 必须体现申请执行人与被执行人的意思。那么应当如何保障申请执行人与被执行人的意思表示真实, 这是法院在司法实践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第二, 申请执行人与被执行人缺乏同意转入破产程序的动力。首先, 申请执行人不愿意转入破产程序主要有两方面原因:1.申请执行人申请执行, 属于个别清偿债务的行为, 虽然债务人暂时没有财产可以清偿, 但是进入执行程序通过反复恢复执行, 即使不能全部清偿债务也能得到一部分的清偿。但是如果进入了破产程序, 意味着要跟其他债权人一起受偿, 就必然会降低自己的受偿比例。所以申请人宁愿反复恢复执行也不愿意转入破产程序。2.执行程序与破产程序的成本, 破产程序所产生的费用比执行程序产生的费用高, 并且两者产生的费用最终都由债权人承担, 导致债权人不愿意启动破产程序。其次, 被执行人不愿意转入破产程序。进入破产程序意味着要对被执行企业的财产状况进行全面清查, 企业的市场主体资格丧失, 通过财务审计就会暴露出企业经营中存在的不规范甚至是违法问题, 相关责任人会遭到追责。并且实际中, 许多企业由于停业、被吊销营业执照、股权纠纷等原因不能正常按照决策机制作出启动破产的意思表示。因此要被执行人同意转入破产程序比较困难。

第三, 法院难以协调当事人的冲突而强制转入破产程序。对于债权人众多的执行案件, 即使有一位申请执行人或者被执行人同意由执行程序转入破产程序, 但是众多的债权人之间的利益不同, 债权债务关系复杂, 债权性质不同, 所期望得到的利益、目的都不相同, 因此对于转入破产程序的态度自然不一样。正如, 获得查封保全的债权人与无查封保全的债权人, 后者更乐于转入破产程序, 因为一旦进入破产程序, 查封保全措施需要被解除, 即债权人不能就查封保全的财产进行受偿, 而这部分财产在破产财产中进行分配。劳动债权人与担保债权人, 前者更乐于转入破产程序, 因为在破产程序中, 劳动债权人优先于担保债权人的受偿, 而在执行程序中法律则无这样的规定。众口难调, 即使依据现有法律及司法解释法院可以将符合条件的案件转入破产程序, 但是如果众多利益相关人都反对进入破产程序, 法院难以不考虑大多数人的利益以及由此可能造成的社会影响。所以即使法律与司法解释对于执行程序与破产程序的衔接作了规定, 法院在司法实践中对于某些案件也难以完全依照相关规定操作, 即使强制进入破产程序也与公平清偿债务的目的相悖。

第四, 对于被执行的企业法人处于不能清偿到期债务, 并且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或者明显缺乏清偿能力的这一项条件分析, 在执行程序中认定被执行企业法人是否达到上述情形, 与民事执行制度确实存在目的及功能上的冲突, 并且实践中也有难度。司法解释中未明确执行法院判断上述情形要做到何种程度, 是否需要证明企业法人已达到上述情形才符合该条件规定。

四、完善执行程序转入破产程序的建议

上述分析执行程序移送破产程序机制时存在的问题有四处, 下面将有针对性地提出笔者总结的一些想法与建议。

第一, 司法解释规定执行程序转入破产程序时需要至少一位申请执行人同意或者被执行人同意。换言之, 司法解释还是遵循我国法律对破产制度的规定是依申请破产而非强制性的职权主义破产。但是“同意”与“申请”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前者较为被动, 是由法院提出有执行程序转入破产程序, 然后征求申请人与被执行人的同意。后者则是主动提出启动破产程序, 两者存在本质上的不同。因此, 也有人将此项规定看作是“半职权化”的启动模式。因此, 保证申请执行人与被执行人的意思真实表示至关重要。执行法院应当以适当方式告知当事人转入破产程序与不转入破产程序的相关法律后果, 再有执行当事人作出是否同意转入破产程序的决定, 并且书面告知法院。保证执行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表示以及执行程序转入破产程序的正当性与合法性。

第二, 法院应当把握好在执行案件中那位申请人更有机会倾向于同意进入破产程序, 如上文提及的相对于获得查封保全的债权人而言, 未获得查封保全的债权人更倾向于进入破产程序;对于拥有抵押权的债权人, 劳动债权人更倾向于进入破产程序, 相对于众多债权人而言, 有望进入破产重整程序的债务人也更倾向于进入破产程序。法院在对待不同执行案件时如果能把握好当事人之间复杂的债权债务关系, 也能使进入破产程序的机会更大。如温州市中院出台的《关于执行移送破产程序的会议纪要》中对于抵押物优先处置的做法, 将抵押物的处置周期缩短, 即法院根据实际情况, 优先处置抵押物。在执行程序中已经进行的抵押物处置不因案件的移送而终止, 以此调动抵押权人同意移送破产程序的积极性。

第三, 司法解释规定的执行程序转破产程序由原来的只能依申请启动到如今可以依同意启动, 明显强化了法院在破产程序中的职权。笔者认为, 其符合当前我国市场经济的实际需求。原因有两个方面:1.受传统观念影响, 企业通常都是有进无出, 企业破产制度难以启动, 该破产的企业不破产是我国现实存在的问题。2.许多企业都已经摆脱了私有领域, 而在社会中担任更重要的角色, 企业的存续问题不仅涉及股东、企业相关人员、债务人也是全社会的问题, 对于市场的健康发展也至关重要。因此, 在我国还未建立起以企业信用为基础的市场秩序, 以及还未普及现代企业破产理念时, 加强法院在启动破产程序时的职权具有实际意义。依同意启动的破产程序虽然比申请启动破产程序更为合理, 但没有摆脱私权在其中所起的作用。笔者建议应当以当事人自愿启动为主、职权启动为辅的方式使执行程序转入破产程序, 对于职权启动破产程序的条件加以严格限制。如申请执行人数众多且法律关系复杂的案件、因为申请执行人数众多又出现执行不能问题造成重大社会影响的案件、被执行人明显达到破产标准但难以退出市场的僵尸企业案件。出现这类涉众案件, 法院可以依照职权将执行程序转入破产程序, 以保证债务的公平清偿以及市场秩序的稳定。

第四, 对于法院如何判断被执行人是否达到《企业破产法》第2条第1款企业可以进入破产程序的标准, 司法解释未对此作出更为明确的规定。一般来讲, 在执行程序中法院无需判断被执行企业是否已经达到资不抵债不能清偿全部债务的状态, 但如果案件处于执行不能的情形, 法院就需要对企业全面的财产状况进行审查才能确定企业是否处于资不抵债的状况, 实践中执行法院应当做何种程度的判断并未明确规定。有学者认为执行法院只需要根据案件材料作出判断即可, 不需要达到证明的程度。但是如果仅仅只是根据案件材料进行判断, 其准确性较低, 移送被退回的机率也相应增加。也有学者认为可以在执行程序与破产程序之间加入强制清算程序, 即被执行人拒绝履行清偿义务, 执行法院又找不到可以执行的财产, 执行法院就可以依职权对被执行人进行强制清算, 待强制清算后如果发现被执行人财产不足以清偿债务的, 再向相关法院移送案件进入破产程序。如此一来, 执行法院可以更清楚了解企业的财产状况, 被执行人还有财产可供执行的直接执行, 被执行人没有财产可供执行的再移送破产程序, 也可以减少案件被退回的机率, 节省诉讼时间和成本。

五、结语

执行程序与破产程序的衔接看似只需要解决程序上的问题即可完成, 但是在司法实践中由于要顾及到当事人的意思自治, 仍然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 加之实践的多变, 也可能使得即使有法律法规规定也不能很好的运用到司法实践中。因此, 对于一项制度的出台必须经过反复讨论与锤炼, 不断查漏补缺, 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才能真正起到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谭秋桂.执行程序与破产程序衔接机制的理论思考[N].人民法院报, 2015-6-10.

[2]孙静波.执行与破产程序相衔接立案实务研究[J].人民司法 (应用版) , 2013 (7) .

[3]郭洁.论强化法院对涉众案件执行转接破产程序的职权干预[J].法学, 2016 (2) .

[4]徐建新, 汝明钰.执行程序与破产程序衔接机制的实务探索[N].人民法院报, 2015-6-10.

[5]徐建新, 汝明钰.执行程序与破产程序衔接机制的实务探索[N].人民法院报, 2015-6-10.

[6]郭洁.论强化法院对涉众案件执行转接破产程序的职权干预[J].法学, 2016 (2) .

破产分析报告 篇8

关键词:投资银行;衍生产品;破产

在金融危机中,市场一旦观察到投资银行偿债能力的不足,就会对这一信号作出相应的反应,通过以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反应会进一步的恶化投行的流动性不足的问题,在缺乏央行的支持的情况下,投行可能一步步的走向破产。

一、OTC衍生产品交易对手的反应

一旦预计到投行可能发生的偿债困难,投行持有的OTC衍生产品的交易对手就会找机会降低它对投行的风险暴露额。一开始,交易对手会通过增加对投行的借款,或者是和投行签订对冲原有头寸的新的衍生产品合约,来降低风险暴露额。交易对手也有可能像投行提出要求,将他们手中对投行的价内期权的收益提现,然后重新签订新的合约,这样也能减少对于投行的风险暴露。交易对手的这些行为都会减少投行的现金头寸。

交易对手的另外一个可能的反应就是让投行另外找一家投行来承担合约的一部分,这样也能减低对投行的风险暴露额。例如,一家对冲基金通过与投行签订信用违约互换合同向投行购买了信用保险。当基金对投行的偿债能力产生怀疑的时候,它可以要求该投行联系另外一家投行来承担部分的保险,这样就能隔离一部分对于原投行的风险。

2008年年中贝尔斯登的偿债能力发生危机之时,一些贝尔斯登的交易对手要求其他投行承担部分合约。尽管一般来说其他投行都会按照惯例同意这样的要求。但是在当时,有鉴于金融形势和贝尔斯登的财务状况,许多投行自然而然的拒绝了这一要求。这样就进一步敲响了贝尔斯登财务困难的警铃。

除此之外,要求其他投行分担衍生产品合约的要求可能进一步恶化投行的现金头寸。因为伴随着信用衍生产品合约金额的减少,投行持有的合约附带的现金抵押的数额也会减少,其中的一部分将不得不转移给其他投行。这部分的现金一般来说是和投行自有的现金头寸不隔离的,也就是说投行可能利用这部分现金作为其有效的流动性来源。

如果交易对手通过和投行签订新的衍生产品合约来减少对于投行的风险暴露额,这也会加剧投行的现金流动性不足的问题。例如,假定有客户向一个具有流动性不足问题的投行询价,投行必须同时报出一个OTC期权合约的买入价和卖出价。一旦这个买入价报出之后被客户接受,投行就不得不支付一笔现金以买入该期权。这样一来客户对于投行的风险暴露头寸减少了,但是投行的现金头寸更少了。当然,投行由于流动性的不足可以拒绝报价,或者报出一个明显偏离市场的不具有吸引力的价格。但是这样只会给市场发出一个投行流动性不足的预警信号而使得问题进一步恶化。结果就是,在流动性危机刚产生之时,投行相信自己能渡过这一危机,于是它为了向市场表明自己的能力,坚持同时报出买入价和卖出价,虽然这样会使得自己的一部分现金流向其衍生产品合约交易对手。

根据Singh的分析,花旗投行OTC衍生产品交易对手对于投行的风向暴露额由2008年三月的1260亿美元下降到了2009年3月的170亿美元。在同一时期内,高盛的这一数字由1000亿美元下降到了910亿美元。

在OTC互换协议的信用附加条款中,经常规定当交易对手的信用等级下降的时候要缴纳补充的抵押物。一个典型的门槛就是穆迪的A2级或者是标准普尔的A级。在2009年摩根斯坦利向SEC提交的文件中披露,在2008年11月30日由于公司长期信用等级下调一档所需追加的抵押物金额达到约4.98亿美元,如果公司信用等级啊下调两档,那么这一数字将达到14.562亿美元。由于美国AIG金融信用等级下降触发的大额追加抵押金要求是AIG集团寻求美国政府注资以摆脱困境的最直接原因。

互换协议中还包括了在一些或有事项发生时合约提前中止的条款,这包括交易对手的违约行为。合约提前中止一旦发生,合约双方将根据合约的重置成本进行清算。这一重置成本可以由第三方价格或者是模型估算的价格。接下来实际操作中的程序可能是复杂的,莱曼兄弟的破产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投行一旦对合约违约就会使得原来的衍生产品头寸被一笔负债取代。根据OCC的数据,花旗投行的OTC衍生产品合约名义价值大约是30万亿美元,如果这些合约全部中止的话,按照合约名义金额的0.2%来计算,结算合约产生的新的负债将达到600亿美元。另外,因为大多数OTC衍生产品的执行是不受破产保护的限制的,交易对手可以立即获得结算的费用。这使得合约的交易对手相对于投行的无担保债权人的索偿权更加优先,后者的索偿权在破产程序还未结束之前是无法实现的。OTC衍生产品的这一特别条款将使得投行的债权人在投行发生偿债危机的时候更加迅速的撤资,这也会加速投行的危机发生。

二、短期债权人的撤资

大型投行倾向于使用短期回购协议来为他们的资产融资。回购协议的交易对手通常是货币市场基金或者是其他投行。回购协议的期限大多是一天,也就是所谓的“隔夜回购协议”,因为隔夜回购的灵活性是最大的,利率通常也是最低的。在正常的金融环境下,一家投行可以通过回购协议获得其大多数资产的资金来源,包括国债、公司债和不动产抵押贷款等,其中的利差大约不到2%。因此投行可以基本不耗费自有资本的持有这些资产。在破产之前,贝尔斯登和莱曼兄弟的财务杠杆超过了30倍,它们的资金来源大量的依赖于短期回购协议融资。King通过各方面的数据综合估计在2008年上半年,大约42%的投行持有的金融工具是通过回购协议或者等同于回购协议的交易融资的。而贝尔斯登的这一比例达到了55%。

尽管回购协议的逆回购方对于抵押资产是具有追索权的,而且抵押资产的价值一般是超过融资金额的,这使得他们免受金融资产一定幅度之类的价格波动的影响,但是鉴于投行的偿债能力的下降,他们在回购协议到期之后往往缺乏续约的动力。因为如果投行未能偿还回购协议中借入的资金,债权人就会立即出售抵押资产以弥补损失,但是这一资产的市场价值可能低于融资额,这就会给债权人带来损失。有鉴于此,回购协议的债权人将会和其他投行签订新的协议以避免风险。如果回购协议的债权人拒绝继续融资,投行可能找不到其他有效的融资渠道。在缺乏政府和央行的帮助的情况下,投行将不得不低价抛售他们手中的资产,这会对一些作为抵押物的金融资产的价格带来负面的冲击。投行可能无法从销售持有资产中获得足够的现金以满足其流动性需求。即使投行通过销售资产获得了足够的现金,这也会给其他的市场参与者发出一个投行财务状况不良的信号。

上一篇:高三地理教学工作教学总结下一篇:周行政工作总结行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