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耳聋

2024-05-20

突发耳聋(精选11篇)

突发耳聋 篇1

突发性耳聋 (以下简称突聋) 是一种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的感觉神经性耳聋, 又称暴聋。De Klevn (1944年) 首先描述此病, 发病率逐年有所增加, 1万人中约有10.7人发病, 占耳鼻喉科初诊病例的2%。两耳发病占4%, 其中1/2两耳同时发病, 也有报告发病率高达17%。性别、左右侧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年龄增加发病率亦增加, 患病时年龄在40或40岁以上者占 3/4。其发病急, 进展快, 治疗效果与治疗的方法及手段直接相关, 现将国内外学者对其发病的原因和治疗途径做一综述。

1 突聋病因和发病机制

1.1 病毒感染

病毒感染理论:一些学者认为突聋的发病与病毒感染有关。上呼吸道感染、巨细胞病毒、风疹、水痘、带状疱疹、流行性腮腺炎和麻疹都和突聋有关。儿童突聋患者可能与无症状性的流行性腮腺炎有关。报道5%~7%的突聋是由无症状性的流行性腮腺炎诱发的[1]。在腮腺炎感染后, IgM出现是诊断腮腺炎迷路炎的重要指标。巨细胞病毒和鼠弓形体病毒也可致儿童的突聋, 通过直接免疫荧光法内耳病毒的识别是突聋病毒起因的最有力的证据。Stokroo通过建立实验性Ⅰ型单纯疱疹病毒性内耳炎提供了一种特发性突聋模型, 证实病毒可致血管纹变性、螺旋器破坏、神经元的炎性改变[2]。

1.2 内耳供血障碍

内耳血管纹血管和内听动脉及分支血管均为终末血管, 因此, 内耳供血障碍容易损伤听觉功能。血管病变或血液黏性增加, 是局部缺血的主要原因, 内耳血管痉挛、出血或血管栓塞可引发突聋。此外, 内耳微循环改变、线粒体病变、椎一基底动脉血流缓慢、红细胞变形能力差、贫血颈动脉解剖异常、高脂血症和凝血功能异常均可引起突聋。刘燕青在研究100例突聋病例后报告有17%发病与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等有关, 多为50岁以上病例, 无上感史或体征[3]。此外临床研究表明, 慢性感音性耳聋和血流变学的改变可增加血浆黏度和红细胞滤过率可导致突聋。因纤维蛋白原属大分子糖蛋白, 它可通过增加血浆黏度限定血液流变性, 导致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增加, 成为突聋的危险因素[4]。

1.3 自身免疫性疾病

免疫性损伤导致的突聋可以是原发性局限于内耳, 在不到1/3的病例则继发于全身性自身免疫疾病。试验证明, 内耳的局部免疫反应起始于内淋巴囊, 血液中的免疫活性细胞也聚集于此。突聋可作为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病如Cogan S综合征、暂时性动脉炎、结节性多动脉炎、系统性斑狼疮、Wegener S肉芽肿等的首发症状。有临床试验报道, 轻度的突聋对类固醇治疗具有高缓解率, 证实了免疫系统在突聋发病中的作用。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突聋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数变化, 证实了突聋的发病与T细胞亚群数的变化有关, 既与机体免疫功能有关[5]。Solares等[6]采用酶联斑点免疫分析的方法检测自身免疫性突发性耳聋患者外周血, 发现能够产生抗人类内耳组织匀浆的干扰素T细胞出现频率增加。Cadoni等[7]研究了抗内皮细胞抗体作为内耳细胞抗体不具有内耳特异性甚至只是突聋的表现而不是其原因, 但可作为血管炎的血清学标志。

1.4 膜迷路破裂

气压伤、外伤、跳水等原因引起的压强改变可发生自发性的膜迷路破裂导致外淋巴瘘或内外淋巴混合, 从而表现为突聋。

2 突聋的综合治疗

突聋的治疗多年来一直有争议, 迄今尚无一种治疗方案对所有病人均有效, 大量的药物试图改善突聋患者的听力。内耳缺血、缺氧是导致本病的中心环节, 故改善内耳微循环、促进供氧是治疗的基础。突聋应按急症处理, 应采取早期、合理、联合药物等综合治疗。现在临床应用中较为有效的方法有以下几方面。

2.1 改善微循环药

改善内耳微循环, 增加内耳的供氧量是突发性耳聋治疗的关键。常用的药物包括主动扩张血管的山莨菪碱 (654-2) 、金纳多、丹参、尼莫地平、利多卡因及预防凝血、增加内耳血流量的低分子右旋糖酐 (简称低右) 、麦道可兰、东菱克栓酶、蝮蛇抗栓酶等[8,9,10]。低右或丹参是治疗突发性耳聋的基本药物, 单用效果差, 许多实验是在与之比较的情况下得出的结果[8]。王彭[9]认为金纳多是银杏叶制剂, 可调整血管功能, 增加缺血组织的血流量, 降低全血黏滞度, 减少红细胞凝集, 而且对眩晕症状有效。因此, 采用金纳多治疗突发性耳聋32例, 并与利多卡因组比较, 结果金纳多的有效率为87.5%, 利多卡因有效率为78.9%, 而且对伴有眩晕症状的患者, 金纳多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东菱克栓酶具有降低血液黏滞度、抑制血小板及红细胞聚集, 防止血栓形成, 改善微循环的作用。王惠贞用东菱克栓酶治疗30例突发性耳聋, 有效率为80.0%, 但对伴有眩晕的耳聋效果差。还须注意他们的不良反应。张萍等[10]采用盐酸丁咯地尔 (即麦道可兰) 治疗突发性耳聋35例, 有效率为63.6%, 是一种独特的血管活化剂, 实验证明麦道可兰在体内可通过非选择性α-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作用来扩张血管, 抑制血小板聚集, 改善红细胞变形能力, 改善微循环, 对突发性耳聋治疗有积极的作用, 而且对低右治疗无效的患者用麦道可兰治疗后有效率达60.0%。其疗效与是否伴有眩晕无关。临床上还有选用前列地尔[11]、泛影葡胺等治疗突发性耳聋的报道, 其有效率分别为44.4%和35.3%。

2.2 激素

激素是临床治疗突聋的常用药, 具有抗炎、抗病毒和免疫抑制的作用, 可缓解血管内皮水肿, 增加内耳血液供应。临床可选用的激素种类较多, 可根据个人经验选择, 但应以短效为主。目前, 国外常用泼尼松龙肠衣片, 第1日60 mg;第2日50 mg;40 mg/d, 共3日;30 mg/d, 共3日;此后逐渐减量, 3周内完成治疗;也可使用地塞米松[12]10 mg静脉滴注, 每日1次, 3 d后减量。无论选用何种药物, 用药期间一定要注意不良反应。使用中应掌握以下原则;①患者无激素使用禁忌证;②激素宜在早晨顿服;③用药剂量可根据患者具体条件制定, 给药过程中宜逐渐减量至停药;④给药方式可采用口服或静脉注射。但有学者认为激素可降低免疫反应, 加重病毒感染, 抑制未察觉的膜迷路破裂的修复, 同时会加重糖尿病、高血压和胃溃疡患者的不良反应, 故选择激素治疗应谨慎。

2.3 中西医结合治疗

徐秀平等[13]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收治40例突发性耳聋患者, 临床上收到较满意的疗效。治疗方法:中药方剂组成:丹参20 g, 磁石30 g, 川芎12 g, 水蛭10 g, 虻虫2 g, 柴胡5 g, 生牡蜘30 g, 钩藤10 g, 若有头晕者加女贞子15 g, 旱莲草10 g, 水煎服, 每日2次。西药选复合维生素B, 维生素C, 能量合剂内服, 总有效率90%。魏炯洲等[14]采用活血化瘀法配合西药治疗突发性耳聋42例, 治疗方法: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 对照组30例, 2组均予以能量制剂 (ATP、辅酶A、肌苷等) 、血管扩张剂 (低分子右旋糖酐) 及神经保护剂 (尼可林) 进行静脉滴注治疗;治疗组同时予中药汤剂辨证治疗, 基本方药:灵磁石30 g, 丹参20 g, 葛根20 g, 山茱萸15 g, 茜草10 g, 石菖蒲6 g, 地龙10 g, 红花10 g, 川芎10 g, 炙远志10 g。每日1剂, 15 d为1个疗程, 疗效满意。金慧鸣[15]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突发性耳聋32例取得较好疗效。治疗方法:对照组以低分子右旋糖酐500 ml、三磷酸腺苷60 mg、辅酶A (CoA) 100 U, 静脉滴注;维生素B1 0.1 g, 维生素B12 500 μg, 肌内注射, 每日1次;地塞米松0.75 mg.每日3次口服。连续14 d为1个疗程。治疗组除对照组用药外;自拟通窍聪耳汤, 组成:黄芪15~20 g, 当归10 g, 党参15 g, 丹参15 g, 川芎10 g, 桃仁10 g, 红花10 g, 白芍10 g, 葛根15 g, 柴胡10 g, 赤芍12 g, 石菖蒲15 g, 磁石20 g, 路路通10 g。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1.25%。对照组总有效率50%。蔡正华[16]治疗30例突聋, 其中24例在发病早期存在甲皱微循环不良, 经选用浓当归注射液20 ml加入50%葡萄糖20 ml静脉注射, 休息30 min后再观察记录、摄影, 结果75%患者在微循环改善的同时, 听力也得到恢复, 故其认为循环不良与突聋有关。曹子成等[17]采用加味龙胆泻肝汤治疗突发性耳聋41例, 并与西药治疗 (三磷酸腺苷、辅酶A、阿昔洛韦、维生素B1, 维生素B12, 地塞米松) 的20例作对照观察, 2组疗程均为14 d, 结果治疗组治愈率为50% (22/44耳) , 对照组为23.77% (5/21耳) 。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18%, 对照组为90%。杨学娟等[18]采用耳穴针刺放血配合耳穴压豆治疗本病, 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 治疗方法:取内耳、外耳、心、神门、皮质下、三焦、肾、颞等耳穴为主穴;配穴:感受风寒或风热者加肺, 郁怒者加肝、胆, 食少乏力、心脾两虚者加脾。放血疗法:先找准耳尖穴或内耳穴, 用手按揉1 min, 然后用75%乙醇棉球消毒耳廓, 取一次性无菌采血针快速刺人所选穴内, 放血3~5滴。每周2次, 5次为1个疗程, 两耳交替使用。本组经治疗全部获效。

2.4 供氧治疗

由于毛细血管细胞水肿, 耳蜗血流减少导致耳蜗缺氧。有报道, 部分突聋患者外淋巴氧压减少, 因此, 任何治疗形式的最终目的都是使耳蜗内氧压恢复。很多文献报道高压氧治疗获得一定效果。但多数研究中, 高压氧治疗是作为常规治疗失败后2周采取的辅助治疗。张品[19]选择50例患者, 第1组25例给予常规药物治疗, 第2组25例给于上述治疗再加上高压氧治疗, 结果显示, 在突聋发作的2周内, 常规治疗中加入高压氧听力明显提高。年轻人比50岁以上的患者在加入高压氧治疗后听力提高更明显, 60岁以上的患者疗效不明显。

2.5 镁治疗

镁在人体内有重要作用, 它是调整细胞膜渗透性、能量产生和消耗的关键性因素。研究发现口服镁离子可以作为预防性药物阻止噪音引起的永久性的阈值转换。还有报道发现, 镁离子在突聋的治疗中可使听力恢复, 轻度的低血压是惟一的不良反应[20]。但镁离子治疗的合适剂量仍需进一步研究。

3 其他治疗

3.1 肝素 有人提出突聋常常伴发血液凝固性过高。肝素具有抑制凝血酶原形成凝血酶、抑制凝血酶的活力、并阻止血小板的凝集和破坏的功能;尚有抗血管痉挛、减少血管渗透性等作用;其在体内可和组胺结合, 限制组胺对细胞的破坏。

3.2 泛影葡胺 泛影葡胺是一种水溶性含磺造影剂, 其静脉注射时不能通过血脑屏障, 因而也可能不透过血耳蜗屏障。它对突聋的治疗作用可能是其分子填塞了毛细血管壁上的缺损, 恢复了被破坏的血耳蜗屏障, 使Na+、K+、ATP酶恢复活力, 从而重建耳蜗电位, 使听力提高。

3.3 星状神经节阻滞

3.4 理疗 突聋的治疗是综合性的治疗, 目前治疗方案尚未统一, 各种研究结果报道疗效不尽相同。突聋病理机制多样其自然病史差异很大, 给研究带来很大的困难。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 突聋的发病率有明显上升的趋势, 这对突聋发生的机制、治疗的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使医务工作者有强烈的紧迫感。现在许多学者提出了关于我国突聋临床多中心研究的设想, 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我国突聋的发病情况, 制定相应的诊疗标准, 帮助临床医师改进突聋的治疗方法, 提高疗效。

摘要:突发性耳聋是指突然发生的, 可在数分钟、数小时或3d以内, 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 至少在相连的2个频率听力下降20dB以上, 多为单侧, 偶有双侧同时或先后发生, 伴耳鸣、耳堵塞感, 伴眩晕、恶心、呕吐, 除第Ⅷ颅神经外, 无其他颅神经症状, 近年来发病呈上升趋势。由于发病原因不明确, 故治疗方面缺乏一定的针对性, 尚无统一的治疗方案。对该病的早期诊治, 可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近年来, 许多学者对该病的病因、发病机制、治疗途径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 笔者在此做一综述。

关键词:突发性耳聋,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疗效

突发耳聋 篇2

作者:董韶昱,胡少争,李志刚,景朝丽 作者单位:(河南省登封市中医院,河南 登封 452470)

【摘要】 目的:探讨复方丹参注射液联合川芎嗪注射液对突发性耳聋的治疗价值。方法:将80例突发性耳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同时加用复方丹参注射液20 ml,川芎嗪注射液120 mg,5%葡萄糖250 ml静脉滴注。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3.3%(14/15)。对照组有效率为60%(9/1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复方丹参注射液联合川芎嗪注射液治疗突发性耳聋不仅疗效较好,而且方法简便,价格便宜,用药安全,有一定应用价值。

突发性耳聋应及早治疗 篇3

突发性耳聋早病因不明突然发生的感觉神经性聋。它是一种常见病,一万人中就有10.7人发病,占耳鼻咽喉科初诊病例的2%。临床多表现为突然耳鸣,听力减退,甚至全聋。部分病人伴有恶心、呕吐和眩晕。一般认为,内耳血运障碍与突发性耳聋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内耳的血液供应主要来自基底动脉的分支——迷路动脉,又叫内听动脉。当病人有颈椎病变、心血管病变,以及因过冷、疲劳、情绪激动,过敏、内分泌失调等原因导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时,均可引起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内听动脉痉挛,使内耳缺血缺氧。内耳局部缺血缺氧时,内耳的毛细胞很容易因缺氧而产生暂时性或永久性的损害,致使听力下降。

高压氧能迅速增加血中物理溶解氧量,提高血氧分压和血氧弥散率。气体的分压差越。大,弥散速度也越快。因此,越是缺氧的部位,在高压氧下弥散到该处的氧也越多。因为突聋的病理生理基础是内耳缺氧所致;所以,及早有效地供给人体充足的氧,可迅速改善内耳毛细胞因缺氧而致的暂时性损害,促进受损的毛细晦恢复功能。南京军区总医院用高压氧治疗突聋200例,有效率85%。其中病程在1~6天内就接受高压氧治疗者,有效率100%;而病程在三个月以上才采用高压氧治疗者,有效率仅为68.2%。理论和实践都证明高压氧治疗突聋越早效果越好。

突发性耳聋100例临床分析 篇4

1 一般资料

1.1 突发性耳聋患者年龄、性别分布情况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本组突发性耳聋100例中男52例, 女48例, 男女两性的发病率无明显差异, 发病年龄以中青年居多。

1.2 发病特点

本组突发性耳聋左侧50例, 右侧45例, 双侧5例, 发病左右侧无明显差异, 多数患者单耳发病, 极少数可同时或先后相继侵犯两耳。

1.3 发病诱因

患者入院后均询问病史, 有无感冒史、紧张疲劳激动史及酗酒吸烟史, 并常规检查血压、血糖、血脂。其中有感冒史者25例 (占25%) , 紧张疲劳激动史者30例 (占30%) , 酗酒吸烟者25例 (占25%) ;高血压者20例 (占20%) , 高血糖者5例 (占5%) , 高血脂者15例 (占15%) , 且约70%患者有2种或2种以上综合因素。无明显诱因者20例 (占20%) 。

2 治疗方法

突发性耳聋100例中, 46例采用Ⅰ号方案, 即前列地尔注射液2 m L溶于生理盐水100 m L静脉滴注, 每日1次, 同时给予能量合剂、营养神经药、激素和高压氧综合治疗, 连续10 d为1疗程。54例采用Ⅱ号方案, 即前列地尔注射液2 m L溶于生理盐水100 m L静脉滴注, 并加以低分子右旋糖酐500 m L静脉滴注, 每日1次, 连续10 d为1疗程。

3 疗效判定标准

1个疗程结束后, 分别复查电测听, 根据文献报道有关突发性耳聋疗效评定标准, 骨导听力提高小于15 dB为无效, 提高15~30 dB为有效, 提高30 dB以上者显效。

4 结果

4.1 治疗疗效见表2.

由表2可以看出, Ⅰ号方案治疗无效14例, 有效、显效共32例, Ⅱ号方案治疗无效30例, 有效、显效共24例。提示:综合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纯治疗。

4.2 疗效与治疗时间的关系见表3.

由表3可以看出, 突发性耳聋治疗早晚与疗效关系密切, 1个月内就诊70例, 有效50例, 约占71%;2个月内就诊24例, 有效4例, 约占17%;3个月以上就诊10例, 有效2例, 约占20%, 说明治疗越早, 疗效越好, 反之疗效则差。

5 小结

5.1

突发性耳聋以中青年人群居多, 此年龄段人群有较强的竞争心理, 精力常处于透支状态, 长时间紧张疲劳而得不到休息,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易引起感冒;且易使血管处于紧张状态, 导致内耳供血障碍, 极易发生突发性耳聋, 即突发性耳聋的血管病变学说、病毒感染学说。

5.2

突发性耳聋易以单侧发病为主, 左右无明显差异, 双侧同时发病者少见。

5.3

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疾病长期影响, 会引起全身动脉硬化, 当供应内耳的微动脉发生硬化时, 就可出现供血不足的现象, 直接造成突发性耳聋。

5.4

中成药治疗突发性耳聋 篇5

蝮蛇抗栓酶 本品含有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神经营养物质,对感觉神经和交感神经有刺激生长作用,促进神经细胞的修复。将蝮蛇抗栓酶0.75单位加入生理盐水500毫升中静滴,每日1次。治疗突发性耳聋40例,痊愈21例,显效5例,好转10例。

蚓激酶胶囊 蚓激酶是从地龙(蚯蚓)中提取的一种蛋白水解酶,具有去纤、降黏、溶栓及调节血流变作用。口服蚓激酶胶囊60毫克,每日3次。治疗突发性耳聋45例(50只耳),显效20 只耳,有效20只耳。

血栓心肺宁胶囊 本品属水蛭(蚂蟥)制剂,具有活血化瘀、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作用。对29例突发性耳聋患者给予三磷酸腺苷(ATP)、辅酶A、烟酸、维生素C、维生素B、肌苷静滴,地巴唑口服,作为对照组;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服血栓心肺宁胶囊,每次4粒,每日3次。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34.5%。

当归注射液 当归具有扩张血管、增加局部组织灌注作用,能明显改善微循环,恢复听力。将浓当归注射液20毫升加入30%葡萄糖液中静注,治疗突发性耳聋30例,结果痊愈、显效、好转者达75%。

川芎嗪注射液 川芎能改善血液流变,增加耳蜗血流,改善内耳微循环。将川芎嗪注射液80~100毫升,加入10%葡萄糖液500毫升中静滴,同时用维生素B族及神经营养药物,10天为1个疗程。治疗突发性耳聋52例,总有效率为61.5%。

复方丹参注射液 丹参能增加耳蜗总血流量,并能明显增加耳窝外侧壁血流,改善内耳微循环。将复方丹参注射液4~10毫升加入低分子右旋糖酐500毫升中静滴,每日1次,15天为1个疗程。治疗突发性耳聋120例,痊愈58例,显著好转20例,好转32例。

刺五加注射液 刺五加含黄酮类物质,具有扩张血管,增加血流量,降低血管阻力,改善微循环作用。将刺五加注射液40毫升加入25%葡萄糖液80毫升中,静脉推注1小时后入高压氧舱。治疗突发性耳聋32例,总有效率为93.8%。

丹参川芎嗪治疗突发性耳聋 篇6

关键词:突发性耳聋,丹参川芎嗪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选择按中华耳鼻咽喉科学会1996年10月上海制定的突发性耳聋的诊断标准[1], 排除伴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出血性疾病及精神病患者。

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丹参川芎嗪组50例 (55耳, 左耳29例, 右耳16例, 双耳5例) , 其中男24例, 女26例;患者最小16岁, 最大74岁, 平均年龄为49岁。病程8h~1个月, 平均7.4d。对照组:50例 (53耳, 左耳23例, 右耳24例, 双耳3例) , 其中, 男23例, 女27例;患者最小22岁, 最大71岁, 平均年龄为47岁。病程12h~1个月, 平均8d。

患者的听力损失情况为5°[2], 2组患者的临床表现, 见表1。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若低分子右旋糖酐 (简称低右) 皮试阳性者, 则给予, 静脉注射, 每天1次, 辅以高压氧和营养神经等药物治疗;若患者低右皮试呈阴性, 则予以静脉注射3d。复查电测听, 以后给予6%低右 (500mL静脉滴注, 每日1次) 及上述治疗, 疗程为14d。

丹参川芎嗪组:在应用低右阴性者冲击对本组患者治疗后, 于对照组治疗方法相同, 并加用由贵州拜特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丹参川芎嗪注射液5mL, 静脉注射14d, 每日注射1次。

注意观察2组患者是否出现出血倾向、头痛、恶心等情况。疗效按1996年10月上海制定的突发性耳聋的疗效标准判断[1]。

2 结果

2.1 2组患者的疗效对比, 见表2

2.2 2组患者伴或不伴眩晕的疗效, 见表3

3 讨论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具有抗血小板聚集, 清除氧自由基, 降低血脂水平和血液粘度, 改善微循环, 加速红细胞的流速, 增加内耳血流量的作用。

本组显示2组患者的治疗疗效有效率分别为81.8%和64.2%2组病例治疗不伴眩晕有效率为66.7%和53.8%,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丹参川芎嗪治疗组患者无任何不良反应, 且治疗时间短 (平均12d) , 花费低, 疗效好。因此, 丹参川芎嗪治疗突发性耳聋在临床上具有推广意义。

注:2组发病前无诱因、有受凉劳累及情绪变化等均相似

注:P<0.05

注:P<0.05

参考文献

[1]何膺远.突发性耳聋诊断依据和疗效分级[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 1997, 32 (2) :72~73.

[2]黄远兆, 汪吉宝.实用耳鼻喉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985~986.

突发性耳聋患者的心理护理 篇7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36例, 男18例, 女18例, 年龄在19岁~69岁, 平均年龄50岁, 40岁以下7例, 40岁~60岁18例, 60岁以上11例。平均住院时间14.2 d。

1.2 方法

在药物及高压氧治疗同时, 对其加强心理护理及健康指导。采用语言及非语言交流的方式与患者沟通交流, 了解患者的心理及整体情况, 找到适合患者最佳的治疗护理方案。

2 结果

参照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制定突发性耳聋的疗效分级。痊愈:受损频率听阈恢复至正常, 或达健耳水平, 或达此次患病前水平。显效:受损频率平均听力提高30 dB。有效:受损频率平均听力提高15~30 dB。无效:受损频率平均听力改善不足15~30 dB[2]。36例病例中, 痊愈11例, 占30.5%;显效15例, 占41.67%;有效10例, 占27.8%;无效0例。治疗效果满意, 获得了患者的好评。

3 突发性耳聋患者的心理状态分析及护理

3.1 情绪活动的变化

突发性耳聋发病初期, 常伴剧烈眩晕、恶心、呕吐、面色苍白等植物神经系统反应, 患者及家属非常紧张恐惧, 情绪反应最为突出, 如出现焦虑、抑郁恐慌或愤怒等情绪。患者不明原因地突然听力下降或丧失, 加上对疾病知识的缺乏, 听力下降后能否在短时间内治愈, 是否永久性丧失听力;住院后又面对陌生的环境, 担心能否得到医护人员的尊重和良好治疗, 能否得到家人的照顾, 能否得到病友的尊重和谅解, 是否被社会及朋友遗忘, 出院后能否正常工作、学习和生活等等。诸如此类的顾虑, 使患者易产生精神压力, 甚至出现悲观失望心理。此时, 护理人员应及时提供与病情相关的知识及以往治愈的病例, 耐心地解说, 给予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和心理护理, 主动帮助其熟悉新环境,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和良好的同室病友关系;鼓励家人给予体贴的照顾、耐心的陪护和心理支持;提示朋友给予关心和支持。

3.2 意志行为的变化

患者患病后, 意志力减弱。由于患者听力障碍, 不能像以前那样与别人正常交谈, 给自身日常生活带来不便, 导致生活各方面都要过多地依赖别人, 容易产生苦闷、自卑心理。此时, 护理人员应给予更多的关注, 给予积极主动的支持, 给他们创造温暖宽松的人文环境, 以淡化其有害心理, 使他们及时调整观念和心态。鼓励患者尽可能地通过各种方式倾诉自己的苦闷, 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 以减轻内心的痛苦, 教会患者调节情绪及自我心理疏导。如心理松弛、转移注意力、排除杂念等, 同时鼓励患者之间的相互沟通与交流, 转移患者对听力变化的过分注意, 从而减少患者因为听力变化引起的负面情绪。

3.3 认知功能的变化

患者的感觉、直觉发生变化, 对身体疾病有关的信息、知识比较敏感、多疑。由于患者暂时或永久听力丧失, 交流障碍, 感知外界信息明显减少, 导致患者特别敏感、多疑, 对于医生的用药表示怀疑, 并且总是与同类患者相互对照, 是否给予好药或是否治疗一样等, 护士用药是否正确及准确, 输液时是否输进了空气和血栓, 并要求把对护理人员操作不满意的地方记录入病历等等, 干扰医生护士的正常治疗。此时护理人员应耐心解释, 告诉他们每一位患者都是医护人员关注的重点, 每一位患者的治疗都是经过全科人员精心讨论和制定的, 都有它的共性和个性, 护理人员的用药和操作都是经过各班“三查八对”的, 医护人员有着和他们共同的愿望:早日康复。同时配合娴熟的护理操作技术, 每做一项治疗操作都向患者解释其治疗的目的及作用, 解释用药的目的及作用, 消除患者的各种疑虑, 赢得患者的信赖。

3.4 人格的变化

人生病后, 可发生人格上的改变。某些患者发病前在工作单位或家里处于领导地位, 习惯别人听从其指挥, 但在住院后, 却要服从医护人员的指导, 配合治疗, 处于被动状态, 适成心理失衡, 表现为烦躁易怒, 以个人为中心, 治疗及检查缺乏等待的耐心。此时护理人员应有足够的耐心, 施行个体化护理, 优先照顾他们的需求, 在相关科室检查时, 事先联系好, 避免长时间等待。并可安排家属来陪同患者, 及时消除患者的恐惧感、孤独感。

3.5 高压氧治疗前的心理护理

突发性耳聋病理学改变有内耳缺氧性损害, 高压氧治疗的主要机制是可以切断内耳缺氧性损害的恶性循环[3]。所以我们建议患者做高压氧治疗, 治疗前告诉患者高压氧治疗对于提高患者听力, 改善预后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患者面对陌生、密闭、庞大的氧仓, 可能会产生恐惧感, 应配合高压氧人员简单介绍氧仓的结构、呼叫装置等, 并教会患者掌握咽鼓管开闭方法, 氧仓减压时呼吸放松法等, 同时交待患者应穿棉质的内衣、内裤、外衣、外裤, 避免穿化纤及腈纶质地的衣裤, 减少静电的产生, 防止在高压氧治疗时发生爆炸, 降低危险的发生。

3.6 饮食指导

对于突发性耳聋患者, 饮食很重要, 宜规律、清淡, 忌烟、酒、茶、咖啡等刺激性食物, 且以清洁、易消化、少油腻为基本原则, 增加纤维的摄入, 保持大便通畅。

3.7 出院指导

详细交待出院注意事项, 患者住院期间应用药物治疗后, 病情得到治愈、好转, 出院后如果不按时注意服药、休息、饮食、受凉、劳累等都会影响疾病的恢复及转归, 导致复发。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注意休息、增强体质、预防感冒, 避免情绪激动及过度疲劳, 避免噪声的刺激及长时间高音量使用随身听、耳机和长时间使用手机通话。加强患者各方面的生活指导, 减轻不良情绪, 以提高治疗的效果。患者出院后1周后随访, 了解患者的情况给予一定的健康教育及心理指导, 促使其早日康复。

4 讨论

通过对突发性耳聋患者心理健康状况的分析, 我们从中看出患者存在抑郁焦虑、害怕、恐惧、自卑等不健康心理行为, 因此, 护理人员应有针对性地实施健康心理护理, 使患者乐意接受治疗并达到满意效果。

4.1 充分了解患者心理需要的特点。患者患病以后, 往往

高层次需要减弱, 低层次的心理需要相对突出。因为此时疾病与生命危险联系最密切的生理及安全需要成为核心需要;患者的心理需要主要以围绕有关疾病方面的最多;患者的心理需要在不同种类的疾病、疾病的不同阶段、不同的状态下是不一样的[4]。所以护理人员应根据不同患者、同一患者的不同阶段适时调整方案, 尽快调动患者治病的积极性。

4.2 在突发性耳聋患者的治疗过程中, 护理措施不仅仅

是一般的护理行为, 而是以心理护理为基础、以引导为原则的护理行为;如我们在入院和出院时, 都反复给患者或家属宣讲突发性耳聋的发病原因与微循环、病毒感染、神经紧张和劳累过度有关;启发患者自我寻找发病原因, 达到有效治疗和预防的目的。如我们对干部和学生的护理中, 介绍神经紧张和劳累过度有关, 而神经紧张就可能引起突发性耳聋, 启发他们的思路和今后的预防。

4.3 护理人员应因人施护, 注意与患者的非语言交流。我

们在工作中尝试应用形体语言———眼神、表情、手势、姿态等与患者沟通交流, 注意自己语言的整体效果。与突发性耳聋患者交流时注意力集中, 态度诚恳, 并不时加以点头及手势来增加语言的力度, 使患者消除不信任感及消极心理。经常与患者沟通, 了解患者的整体情况, 长期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 培养自身的兴趣爱好及情绪调节的能力。给予一定的心理支持及指导, 解除患者的身心痛苦, 使其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 促其早日康复, 收到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田勇俊, 孙爱华.耳鼻咽喉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23

[2]突发性耳聋的诊断和治疗指南 (2005年, 济南) [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06, 41 (8) :569

[3]季青, 刘英, 等.突发性聋临床分析[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2008, 15 (7) :395~397

突发性耳聋的流行病学调查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自2010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363例突发性耳聋患者的临床资料, 均为单耳发病, 即363耳;男184例、女179例;左侧耳发病176例、右侧耳发病187例;年龄12~76岁, 其中12~20岁44例、20~40岁105例、41~60岁142例、61~76岁72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颁布的突发性聋的诊断和治疗指南;初诊时间≤7 d的283例、初诊时间>7 d的80例;伴发耳鸣276例、眩晕159例;耳聋程度分级:轻度67耳、中度72耳、中重度79耳、重度74耳、极重度71耳;听力曲线分型:上升型78耳、平坦型114耳、下降型103耳、谷型36耳、全聋型32耳。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上升型与谷型突发性耳聋患者采取银杏达莫注射液 (贵州益佰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规格:每5毫升 (支) 含银杏总黄酮4.5~5.5 mg、双嘧达莫1.8~2.2 mg, 生产批号1514246) 、地塞米松 (天津金耀药业有限公司, 规格1 ml∶2 mg, 生产批号1415247) 、甲磺酸倍他司汀片 (卫材药业有限公司, 规格6 mg/片, 生产批号1412985) 治疗;使用方法: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5 ml银杏达莫注射液, 静脉滴注, 2次/d;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10 mg地塞米松, 静脉滴注, 1次/d, 持续治疗3 d后, 评估听力好转情况, 若听力好转, 持续治疗2 d;若听力无好转, 则停止地塞米松治疗;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片, 每次6~12 mg, 3次/d。下降型突发性耳聋患者采取银杏达莫注射液、地塞米松、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 用法用量同前;在此基础上, 采取利多卡因治疗 (晋城海斯制药有限公司, 规格5 ml∶0.1 g, 生产批号1512065) , 0.9%氯化钠溶液250 ml+10 ml利多卡因, 静脉滴注, 1次/d。平坦型和全聋型突发性耳聋患者采取银杏达莫注射液、地塞米松、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 用法用量同前;在此基础上, 采取巴曲酶注射液治疗 (北京托毕西药业有限公司, 规格0.5 ml∶5 BU, 生产批号1504182) , 首日0.9%氯化钠溶液10 ml+10 BU巴曲酶注射液, 静脉滴注, 1次/d;隔日每次5 BU巴曲酶注射液;并密切监测患者的血液纤维蛋白原表达水平, 在血液纤维蛋白原<0.5 g/L时, 停止使用巴曲酶注射液治疗。

1.2.2 研究方法

将可能引起突发性耳聋的病因或相关因素进行分类, 并分析患者疗效与性别、年龄、初诊时间、伴发耳鸣、眩晕、耳聋程度、听力曲线类型的关系。

1.3 疗效判定标准

按照中华耳鼻咽喉学会标准评估突发性耳聋患者的疗效, 临床疗效分为痊愈、显效、有效和无效4个等级, 痊愈:受损频率听阈恢复至健耳水平或发病前水平;显效:受损频率听力提高30 d B以上;有效:受损频率听力提高15~30 d B;无效:受损频率听力提高<15 d B;临床总有效率= (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 /总例数×100%[3]。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2.0软件处理试验数据,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突发性耳聋的病因或相关因素分类

在可能引起突发性耳聋危险因素的分类中, 病毒感染占34.44%, 血管病变占21.76%, 不良心理因素占7.16%;提示突发性耳聋病因中以病毒感染为主, 其次为血管病变和不良心理因素, 详见表1。

2.2 耳聋患者四种主要既往疾病的患病率与疗效关系

363例耳聋患者中, 高血压病者占8.82%;糖尿病者占5.79%;冠心病者占4.68%;脑血管疾病者占2.48%。可见耳聋患者既往疾病由高到低的顺序是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血管疾病, 见表2。不伴有糖尿病、高血压病、冠心病、脑血管疾病患者临床总有效率高于伴有相应疾病的患者,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

2.3 突发性耳聋患者疗效与临床特征的关系

不同性别、伴或不伴耳鸣患者临床总有效率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不同年龄、初诊时间、耳聋程度、听为曲线类型、伴或不伴眩晕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4。

3 讨论

突发性耳聋作为耳科急性病变, 病因尚未阐明, 临床以对症治疗为主, 但随着突发性耳聋发病率逐年提高, 对该病的流行病学调查随之增多。本研究中, 通过分析363例突发性耳聋患者的临床资料可知, 男50.69%、女49.31%;左耳48.48%、右耳51.52%;男女发病比例和左右患耳比例无明显差异, 年龄主要以中、青年为主, 与既往研究大体一致[4]。

国内外研究认为, 突发性耳聋与病毒感染、内耳血液微循环障碍、窗膜破裂、自身免疫以及变态反应等密切相关, 尤其是内耳的血液循环障碍和病毒感染是引起突发性耳聋的重要危险因素[5]。在本研究中, 通过对363例突发性耳聋患者的病因或相关因素进行分类可知, 病毒感染占34.44%, 血管病变占21.76%, 不良心理因素占7.16%;提示突发性耳聋病因中以病毒感染为主, 其次为血管病变和不良心理因素。临床普遍认为, 病毒感染、血管病变和不良心理因素作为导致突发性耳聋的危险因素。王英歌等[6]在突发性耳聋患者的流行病学研究中发现, 大多数突发性耳聋患者均具有近期病毒感染史。Hobson等[7]研究提出, 抗病毒治疗可协同提高突发性耳聋患者的临床疗效, 这也间接佐证突发性耳聋与病毒感染的相关性, 说明病毒感染在突发性耳聋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目前血管病变以耳蜗微循环病变为主, 作为影响听力程度的重要因素, 被认为是导致突发性耳聋的病因, 因为耳蜗微循环病变可导致听觉器官功能障碍[8]。此外, 通过抑制血管病变, 如改善循环功能和提高耳蜗供氧量, 对于促进突发性耳聋患者的听力恢复具有显著的积极作用;这个观点, 可从侧面反映出血管病变可能作为突发性耳聋的病因。近年来, 国外相关学者提出, 不良心理因素与突发性耳聋较为密切, 并认为可能作为该病的重要诱因[9]。其中不良心理因素可导致机体激素分泌异常, 导致内耳毛细胞因缺血缺氧而引起功能障碍。不良心理因素作为重要的致病因素, 不排除可导致突发性耳聋的可能性;但Atay等[10]研究发现, 焦虑、抑郁等心理疾病患者为突发性耳聋的高危人群;此外, 突发性耳聋患者在治疗中, 若未能解除负性情绪, 临床疗效往往欠佳;这可能是突发性耳聋的临床疗效差异较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些慢性疾病也与耳聋的发生有一定关系。高血压引起的血管病变, 易造成内耳微血管病变及血栓形成, 继而引起耳聋。糖尿病患者因长期高血糖, 导致内皮细胞功能紊乱、血液高凝, 引起内耳微循环障碍继而诱发耳聋。文献[11]提出, 耳聋与无症状性脑梗死关系密切。363例耳聋患者中, 高血压病者占8.82% (32例) ;糖尿病者占5.79% (21例) ;冠心病者占4.68% (17例) ;脑血管疾病者占2.48% (9例) 。该结果与文献[12]的研究一致, 因此, 认为高血压、脑血管疾病、糖尿病也可能是耳聋发病的危险因素。

突发性耳聋患者的临床疗效重复性较差, 影响因素较多。通过流行病学调查, 探讨突发性耳聋疗效的影响因素, 对于指导治疗具有积极作用。本研究发现, 突发性耳聋的临床疗效与性别、伴发耳鸣无关 (P>0.05) ;但与年龄、初诊时间、伴发眩晕、耳聋程度、听力曲线相关 (P<0.05) ;与文献[13]报道基本一致。随着突发性耳聋患者的年龄增大, 疗效随之变差, 这可能与内耳局部微循环状况、血管病变程度有关, 年轻患者的血管及神经病变较老年患者更易恢复。从本文可知, 初诊时间作为影响突发性耳聋疗效的重要原因, 随着突发性耳聋的病程延长, 听力功能往往呈现不可逆性损害, 导致听力恢复水平较低;这说明尽早治疗突发性耳聋的重要性[14]。此外, 伴发眩晕、耳聋程度、听力曲线类型均可体现突发性耳聋的病情严重程度;众所周知, 病情越严重, 治疗难度随之增大, 疗效重复性变差;因此, 病情严重程度为影响疗效的重要因素[15]。眩晕作为突发性耳聋患者的重要并发症, 与同时伴有膜迷路积水有关;且随着耳聋程度加重, 听力功能障碍越大, 疗效越差。此外, 不同类型听力曲线类型的突发性耳聋患者发病机制可能存在差异性, 病情严重程度有所不同, 甚至存在较大的差异。

综上所述, 在突发性耳聋患者中, 应根据突发性耳聋的病因, 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年龄越大、初诊时间越长、伴发眩晕、耳聋程度越重, 疗效越差, 而低频听力损失患者的疗效较好, 性别、伴发耳鸣对疗效无明显影响。

摘要:目的:通过突发性耳聋流行病学调查, 探讨突发性耳聋的病因及其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自2010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363例突发性耳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突发性耳聋患者的一般资料, 将可能引起突发性耳聋的病因或相关因素进行分类, 并分析患者疗效与性别、年龄、初诊时间、伴发耳鸣、眩晕、耳聋程度、听力曲线类型的关系。结果:在可能引起突发性耳聋危险因素的分类中, 突发性耳聋病因中以病毒感染为主, 占34.44%, 其次为血管病变 (21.76%) 和不良心理因素 (7.16%) ;不同性别、伴或不伴耳鸣患者临床总有效率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不同年龄、初诊时间、耳聋程度、听为曲线类型、伴或不伴眩晕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在突发性耳聋患者中, 男女发病比例和左右患耳比例无明显差异, 年龄主要以中、青年为主;应根据突发性耳聋的病因, 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年龄越大、初诊时间越长、伴发眩晕、耳聋程度越重, 疗效越差, 而低频听力损失患者的疗效较好, 性别、伴发耳鸣对疗效无明显影响。

前列地尔治疗突发性耳聋临床观察 篇9

关键词:突发性耳聋,前列地尔,临床疗效

当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突然发生后, 患者的听力会在短时间内迅速、大幅度下降, 还可能出现眩晕、耳鸣等情况, 这就是临床上的突发性耳聋[1]。其病因机制目前尚不明确, 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不仅发病突然, 而且进展较快, 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诊断和治疗, 很可能对患者的听力造成严重危害[2]。本院在治疗突发性耳聋患者时采用了前列地尔, 效果良好,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6月~2014年9月收治的突发性耳聋患者100例, 均与诊断该病的有关标准相符合, 即出现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 (非波动性) , 且发病原因不明, 只有第Ⅷ颅神经受损, 发病至就诊时间低于72 h。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呕吐、恶心、眩晕、耳鸣等, 发作并不反复。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50例。对照组男22例, 女28例;年龄19~57岁, 平均年龄 (35.4±2.7) 岁;发病至就诊时间2~72 h, 平均时间 (45.1±3.8) h;双耳9例, 右耳24例, 左耳17例。观察组男24例, 女26例;年龄21~56岁, 平均年龄 (34.8±2.4) 岁;发病至就诊时间3~70 h, 平均时间 (44.3±3.2) h;双耳10例, 右耳22例, 左耳18例。本次研究的排除标准为: (1) 对前列地尔中的成分过敏的患者; (2) 患有血液系统、肝、肾、脑、心等重要器官的严重并发症者; (3) 试验前1个月内采用其他药物治疗者; (4) 临床资料不完整的患者; (5) 伪聋与精神性聋者; (6) 因病毒细菌感染、耳毒性药物、爆震、头部外伤等明确病因而发病者。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就诊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方法, 入院后立即选取丹参注射液、地塞米松、低分子右旋糖酐进行静脉注射, 1次/d, 连续治疗14 d。观察组患者采用前列地尔治疗, 入院后将64μg注射用前列地尔加入250 ml生理盐水中, 对患者进行静脉滴注, 1次/d, 连续治疗14 d。

1.3 观察指标与疗效评价标准

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眩晕、耳鸣症状的改善情况, 发生的不良反应以及临床疗效。眩晕、耳鸣症状的改善情况分为无效、减轻与消失三种, 恢复率= (减轻+消失) /总例数×100%。参考有关的判断标准将临床疗效分为四个等级, 分别是无效、有效、显效和痊愈, 疗效评价标准:受损频率提高的平均听力<15 d B的为无效;受损频率提高的平均听力在15~20 d B的为有效;受损频率提高的平均听力>20 d B的为显效;受损频率听阈达到患病前水平或健康耳水平的为痊愈。总有效率= (痊愈+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眩晕与耳鸣的恢复情况对比

对照组患者眩晕与耳鸣的恢复率分别为70.59%和73.33%, 观察组患者眩晕与耳鸣的恢复率分别为84.21%和92.86%, 两组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对比

用药治疗期间, 两组患者均没有发生静脉炎、局部血管刺激征、头痛、头晕、心力衰竭等不良反应。对照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情况为:无效9例, 有效13例, 显效13例, 痊愈15例, 痊愈率为30.0%, 总有效率为82.0%;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情况为:无效3例, 有效6例, 显效16例, 痊愈25例, 痊愈率为50.0%, 总有效率为94.0%, 均远大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小结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对照组患者眩晕与耳鸣的恢复率分别为70.59%和73.33%, 均小于观察组 (眩晕恢复率84.21%, 耳鸣恢复率92.86%) (P<0.05) ;用药治疗期间, 两组患者均没有发生明显的不良反应。对照组的痊愈率为30.0%, 总有效率为82.0%, 均小于观察组 (痊愈率为50.0%, 总有效率为94.0%) (P<0.05) 。说明治疗突发性耳聋时采用前列地尔, 不仅不良反应少, 用药安全性高, 而且可获得理想的临床疗效,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李怡, 王雪梅, 曾瑜, 等.前列地尔治疗突发性耳聋的临床观察.四川医学, 2013, 34 (3) :347-348.

突发性耳聋:错失治疗良机留遗憾 篇10

最近遇到过的两个病人都是患突发性耳聋,一个来自上海,另一个来自舟山。来自上海的病人讲,他前一天晚上看电视时,突然觉得左耳听声音不清楚,像隔了一层纸,第二天一大早就来到我们医院就诊。我仔细给他做了检查,发现他患了突发性耳聋,立刻给予静脉输液。一周后,病人听力完全恢复。而另一个来自舟山的病人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当他来到我的诊室时,一侧耳朵的听力已经下降三个多月,他在当地医院吃了很多消炎药,一点效果也没有。后来转到我院,虽然经过积极治疗,但听力始终没有明显改善,因为他已经错过了治疗突发性耳聋的最佳时机,最终病人失望而归。作为医生,我也非常难过。如果他能在发病一个月内(愈早愈好)得到正规治疗,情况很可能就不一样了。

突发性耳聋是一种在某种情况下被剥夺听力、让人终身失聪的耳疾,临床上并不少见。迄今病因还不十分清楚。有一部分病人在发病前曾患过感冒,估计可能是病毒感染,导致内耳毛细胞受损。有的可能是由于内耳小血管痉挛或小的血栓形成,引起内耳缺血而导致毛细胞受损。平时常遇到一些就诊儿童,无意中发现单侧耳聋。追问病史,家长往往会诉说患儿患过腮腺炎(俗称大嘴巴),但未发现听力下降,因为被另一侧耳的正常听力掩盖。故腮腺炎引起儿童耳聋也是常见病因。疲劳也可以是一个诱因。不过,有些患者无任何明显诱因即可发生。

突发性耳聋最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突然出现听力下降,成人往往可以明确知道自己是什么时间发生的,耳朵像蒙了一层纸,感觉声音遥远。不少病人同时伴有耳鸣,严重的还会出现眩晕、恶心和呕吐。因此,如果像那位上海病人,高度警惕异常情况,及时到医院耳鼻喉科就诊,医生会立即为病人作电测听检查,倘若检查结果为感音神经性聋,即可诊断为突发性耳聋。有些病人是部分听力丧失,有些是一侧听力全部丧失。

突发性耳聋若能早期治疗,往往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如果延误了诊断或治疗,一旦毛细胞死亡,就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突发性耳聋确诊后需要进行正规治疗。首先,需坚持20天左右的住院治疗,病人除了得到充分休息外,可以接受静脉给药治疗,其中扩血管药,可改善内耳的血液循环,有时还要使用抗凝剂、溶血栓药。此外,早期还需适量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以减轻毛细胞的水肿及炎性损害,尽早恢复毛细胞的正常功能。高压氧治疗也是常用的方法之一。由于大多数突发性耳聋的病因不明,目前没有特效药,必须采取综合治疗才有疗效。正规治疗20天后,可以回家口服药物维持治疗,每隔十天左右去医院随访一次。一般地说,发病一个月内治疗可取得较好疗效,有时治疗需坚持两个月左右,约有1/3的患者可以恢复听力。如果发病后三个月,听力没有进步,则听力恢复的可能性较小,有时还会遗留下难以治愈的令人烦恼的耳鸣。

一些病人治疗后一周,因没有显著效果就迫不及待地换医院就诊,不断换药,这样可能耽误了正规治疗。有些病人认为这是耳朵小病,不必全休,便一边门诊口服药物治疗,一边上班。殊不知,病人保证休息和调整情绪,才有助于治疗和听力恢复。

常有病人问我,一侧耳朵突发性耳聋后,会不会影响到另一侧?一般是不会的。但话要讲回来,如果一侧耳聋未愈,应该重视对侧耳朵的听力保护。具体的措施有:①不论到哪一科就医,都应主动告诉医生自己有听力障碍,提醒医生慎用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小诺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妥布霉素、新霉素等氨基糖苷类药物;②远离强烈的噪声和爆竹声;③积极预防感冒和防治中耳炎。

突发性耳聋病人的综合护理效果 篇1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2月—2011年2月在我院选取40例突发性耳聋病人且所有病人均符合《突发性耳聋诊断和治疗指南》[3]中所制订的相关标准进行评定。同时对存在以下情况者予以排除:①心、脑、肝、肾及肺等重要器官存在严重疾患者;②因认知功能下降而影响正常交流无法沟通者;③本次研究3个月内进行过类似研究者;④妊娠期及哺乳期妇女和存在过敏体质者;⑤未按照本次研究规定执行者。回顾性观察40例研究对象, 其中男22例, 女18例;年龄20岁~65岁 (36.10岁±1.20岁) ;单耳发病35例, 双耳同时发病5例;听力损伤60 dB~70 dB。

1.2 方法

1.2.1 观察方法

回顾性观察与分析40例研究对象病历资料, 同时参考《内科护理学》[4]及目前临床试验设计标准, 设计“40例突发性耳聋病人护理观察表”, 同时由专业护理人员在不同时段对表中内容进行观察与详细记录, 然后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其中表中内容主要含有病人姓名、性别、年龄、听力情况、护理措施和效果及听力恢复等相关内容。

1.2.2 护理方法

所有病人在扩血管、抗凝、抗病毒和激素治疗及高压氧等治疗基础上, 给予个性化护理措施, 主要包括心理障碍疏导、日常生活护理、健康知识教育、用药护理及吸氧护理等综合性护理。1周为1个疗程, 共观察2个疗程。

1.2.3 护理效果评定标准

护理效果标准参考《内科护理学》[4], 共分为3级。显效:受损频率听阈恢复正常或达到健康听力水平或达到本次发病前水平;有效:受损频率听力增加15 dB以上;无效:受损频率听力恢复低于15 dB。

1.2.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其中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 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40例突发性耳聋病人不同疗程后护理效果 (见表1)

2.2 40例突发性耳聋病人客观指标改善结果

40例突发性耳聋病人护理前听力60 dB~70 dB (64.53 dB±2.30 dB) , 1个疗程后40例病人听力30 dB~40 dB (33.41 dB±2.42 dB) ;与护理前相比t=19.43, P<0.05。2个疗程后40例病人听力10 dB~20 dB (12.43 dB±2.11 dB) , 与护理前相比t=26.74, P<0.05。结果表明此次护理有效、可行。

3 讨论

3.1 对突发性耳聋病人进行护理的重要性

突发性耳聋作为五官科较为多见的急症之一, 严重影响了病人的生活质量, 因此进一步加强对突发性耳聋的护理对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及改善病人生活质量十分重要。鉴此, 对40例突发性耳聋病人进行了相关护理, 本次结果显示, 此次护理措施有效, 听力功能恢复的客观指标也明显好于护理前。具体护理措施如下。

3.2 有针对性的心理障碍疏导

由于突发性耳聋具有发病急等特点, 因此病人往往对突如其来的事件缺乏必要的心理承受能力, 且严重干扰了病人的生活质量, 所以此类病人往往存在焦虑、恐惧及紧张不安等心理障碍。针对此种情况, 利用多途径、多方式加强突发性耳聋宣传与教育, 并与病人多沟通、多讲解疾病知识以及进行成功病例的交流 (进行此项护理时注意态度应和蔼、语言柔和, 尤其对病人的生理缺陷及个人隐私使用保护性语言) , 帮助病人度过精神上的难关。而对于特殊性心理障碍则给予差别性的护理措施, 例如对于恐惧心理障碍, 在重新建立病人自信心基础上, 主动讲解医院情况、科室情况、该病治疗措施及生活健康指导等, 消除病人对陌生人员和环境的顾虑与担心, 在此期间尽量使用明确及肯定性的语言进行暗示等护理。

3.3 日常生活护理

例如对于体位护理应以头部前倾30°保持头高位为主且注意休息, 而饮食护理方面应以清淡、低脂、高蛋白及多种维生素为主, 同时忌辛辣、刺激性食物和戒烟酒, 不宜饮水过多。

3.4 健康知识教育

加强突发性耳聋相关知识的讲解, 例如该病的发生原因及医护措施、健康用耳, 避免过度劳累和保证充足睡眠等[5,6]。

3.5 用药护理

在治疗期间应用活血化淤药或是扩血管药物时应密切观察病人生命体征、有无出血 (比如牙龈出血、鼻出血、输液针眼处出血) 等, 对于使用利多卡因时应密切观察与掌握其剂量、浓度及严格控制输液速度 (滴速在50 gtt/min内) 等。

3.6 相关治疗护理

氧疗护理时在吸氧之前应告知高流量吸氧的必要性及不适感 (如鼻咽部干燥等) 使之存在心理准备, 而氧气流量保持在4 L/min ~5 L/min, 且在吸氧时不得进食与饮水。

参考文献

[1]黄选兆, 汪吉宝.实用耳鼻喉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1011.

[2]陈学华, 宁文静, 吴世安.100例突发性耳聋疗效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 2008, 15 (5) :658-659.

[3]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突发性耳聋的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06, 41 (5) :325.

[4]尤黎明, 吴瑛.内科护理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247.

[5]关荣艳, 常聪生, 郭桂英.突发性耳聋中西医结合治疗及护理[J].全科护理, 2008, 6 (11B) :2968.

上一篇:地方名人资源下一篇:破产企业的会计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