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性耳聋伴耳鸣论文

2024-06-22

突发性耳聋伴耳鸣论文(精选4篇)

突发性耳聋伴耳鸣论文 篇1

突发性耳聋是耳科常见急诊之一,是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主要表现为单侧听力下降,可伴有耳鸣、耳堵塞感、眩晕、恶心、呕吐等[1]。耳鸣为始发症状,大多数患者可于耳聋时出现耳鸣,但耳鸣也可发生于耳聋之后。经治疗后多数患者听力可以提高,但耳鸣可长期存在,流行病学研究[2]认为其可能由压力、精神紧张、病毒感染等引起。突发性耳聋伴耳鸣常给患者带来严重的不良情绪,如焦虑、不安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疾病恢复和生活质量,护理干预对疏导患者的焦虑等不良心理至关重要。本文将通过抽取我院2012年6月~2014年12月收治的突发性耳聋伴耳鸣患者80例,观察护理干预对患者焦虑情绪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6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突发性耳聋伴耳鸣患者80例,均符合突发性耳聋的相关诊断标准[3]。其中男45例,女35例,年龄15~75岁,平均45.18±8.79岁,病程2个月~2年,平均1.32±0.78年;单侧耳聋62例,双侧18例。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②无其他严重并发症,或耳科疾病病史;③自愿参与本试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2.2 排除标准

①患有耳科器质性病变或先天性耳聋患者;②对本研究不依存、不配合、拒绝参加试验者;③未服从本研究安排,或存在意识障碍者。

1.3 护理方法

①心理护理:患者突然失去听力,常会出现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这些不良情绪将严重影响患者的病情恢复,还可能会加重耳聋病情,增加器质性病变的危险;医护人员应耐心安抚患者,帮助患者树立积极的治疗心态,促使患者配合治疗;医护人员要热情、积极地解答和解决患者的问题。②环境护理:给予患者安排安静、优雅、通风良好的病房,减少噪声对患者的影响;安排专一护理,医患需要合理处理关系。③饮食护理:患者患病期间需要特别注意自己的饮食,不饮酒、不吸烟、多吃富含纤维较多的食物。④理疗护理:医护人员应尽量教会患者或家属进行穴位按摩以改善血流量,促进其突发性耳聋的恢复。

1.4 观察指标

①采用耳鸣严重程度评估表[4]评价患者干预前后耳鸣程度的改善情况,根据分值将病情分为轻度(1~6分)、中度(7~10分)、重度(15~18分)、极重度(19~21分)。②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价患者干预前后焦虑情绪的改善情况,以中国常模分界值(50分)分为无焦虑、可能焦虑(50~59分)、肯定焦虑(60~69分)、严重焦虑(70分以上)等4个等级。

1.5 统计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表示,自身前后对照采用配对t检验,由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频数(f)和率值或构成比(P)表示,有序分类资料以频数(f)和平均Ridit值()表示,采用Ridit分析,由DPS 7.0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α=0.05。

2 结果

2.1 耳鸣情况干预后,患者的耳鸣严重程度较干预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干预前比较,①P<0.05

2.2 焦虑情况

干预后,患者的焦虑评分由干预前的49.89±5.46分降至40.78±6.6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焦虑程度亦较干预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与干预前比较,①P<0.05

3讨论

突发性聋的病因尚未明确,很多致病因素均可能导致突发性耳聋,早期或长期患者会伴有耳鸣症状,或为始发症状[3],大多数患者可于耳聋时出现耳鸣,但耳鸣也可发生于耳聋之后;经治疗后,多数患者听力可以提高,但耳鸣可长期存在;多为单侧耳聋,发病前多无先兆,少数患者则先有轻度感冒、疲劳或情绪激动史[4]。耳聋发生突然,患者听力一般在数分钟或数小时内下降至最低点,少数患者可在3 天内听力损失方达最低点,其病因目前获得广泛认可的主要有病毒感染学说、循环障碍学说、自身免疫学说及膜迷路破裂学说等[5]。焦虑[6]是人类在与环境作斗争及生存适应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基本情绪,焦虑并不意味着都是有临床意义的病理情绪,在应激面前适度的焦虑具有积极意义,其可充分地调动身体各脏器的功能,适度提高大脑的反应速度和警觉性,只有具备某些病理性特征同时对正常的社会功能造成影响时,才成为病理性焦虑。临床护理干预对纠正患者焦虑状态和消极情绪至关重要。

本文收集我院2012年6月~2014年12月收治的突发性耳聋伴耳鸣患者80例,均经相应护理措施干预,结果显示患者干预后的耳鸣及焦虑程度均较干预前显著改善(P<0.05),焦虑评分显著降低(P<0.05),提示护理干预明显改善了患者的消极情绪,并对耳鸣的改善起着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护理干预可显著改善突发性耳聋伴耳鸣患者的病情程度及焦虑状况,但患者仍需加强锻炼,增强体质,避免感冒,预防病毒感染;勿过度劳累,注意劳逸结合,保持身心愉悦;保持均衡饮食,多吃新鲜蔬果;减少烟、酒、咖啡等带来的刺激;控制高血压、高血脂及糖尿病等全身慢性疾病;对于已患突发性耳聋且治疗后患耳仍不具有实用听力水平者,还建议特别保护健侧耳,应避免接触噪声、耳毒性药物及耳外伤、耳部感染等。

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突发性耳聋伴耳鸣患者焦虑状况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2012年6月2014年12月收治的突发性耳聋伴耳鸣患者80例,均给予心理护理、环境护理、饮食护理、理疗护理等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观察患者干预后焦虑和耳鸣病情改善情况。结果:干预后,患者的耳鸣及焦虑程度均较干预前显著改善(P<0.05),焦虑评分显著降低(P<0.05)。结论:护理干预可显著改善突发性耳聋伴耳鸣患者的病情程度及焦虑状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突发性耳聋,耳鸣,护理干预,焦虑

参考文献

[1]伊学珉,巩绪华,朱学玲.护理干预对突发性耳聋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21):100-101.

[2]唐红书.护理干预对突发性耳聋患者焦虑状态的影响分析[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4,8(5):278-179。

[3]焦海燕.护理干预对突发性耳聋临床疗效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10):95-96.

[4]张静,江文霞,张爱芬,等.预见性告知护理对改善突发性耳聋伴耳鸣患者的焦虑状态效果观察[J].吉林医学,2013,34(17):3439-3441.

[5]谢文涛,梁立雪,刘秀容.心理干预对突发性耳聋伴耳鸣患者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11):125-127.

[6]张慧.护理干预对突发性聋伴耳鸣患者焦虑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19):179-181.

突发性耳聋伴耳鸣论文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6月-2015年我院收治的100例突发性耳聋耳鸣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纳入者均符合以下标准:患者经常规西医治疗后效果不佳;对本研究情况知情。其中,观察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为35~66岁,平均年龄(47.0±2.4)岁;对照组男29例,女21例,年龄为34~67岁,平均年龄(48.2±2.5)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患者采用中药口服治疗。选择麻黄附子细辛汤及生姜治疗,其中麻黄附子细辛汤配方包括制附片30g、麻黄6g及细辛5g。再以生姜30g,水煎汁,每天1剂,连续3天,观察患者临床症状,若症状无明显改善,则增加1倍药量;若症状得到改善,按原有剂量持续调理。治疗1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

1.2.2 观察组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患者采用中医针灸联合中药治疗,选择穴位耳门、听宫、听会、翳风、中渚、三阴交、太溪、腕顺一穴、腕顺二穴,以0.3mm×25mm毫针直刺上述穴位,每8min针刺1次,留针30min。耳门、听宫、听会、三阴交、涌泉穴实施艾条温和灸,每次20min。治疗6天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治疗后休息1天。

1.3 疗效判定

根据250~4 000Hz等5个频率气导听阈的平均值制定衡量标准。痊愈:治疗后,患者耳鸣等不适症状消除,经检查患者气导听阈值<30分贝;好转: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除,经检查患者的气导听阈值增加30分贝以上;无效:治疗后,患者各症状无明显减轻。

总有效率=(痊愈+好转)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加减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经治疗,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8.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8.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n(%)]

2.2 两组患者症状改善时间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头晕、耳鸣、失眠等不适症状改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s,天)

3 讨论

突发性耳聋耳鸣为临床常见耳科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就现代医学发展水平而言,临床治疗突发性耳聋耳鸣难度不大。常规西医治疗较为迅速,但无法彻底对症治疗,疗效不稳定。现代中医学迅速发展,学者也逐渐将突发性耳聋耳鸣治疗重点转移至中医治疗,旨在通过中医学调理机体,以达到较好的疗效[3]。本研究中,采用中医针灸联合中药治疗突发性耳聋耳鸣,调查结果提示,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8.0%,高于对照组患者的68.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中医针灸联合治疗突发性耳聋耳鸣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且优于单纯中药治疗。

近年来,国内外突发性耳鸣耳聋患者数显著上升,医学者对该病的发病机制、病情发展等也做出深入研究,同时还提出心理健康与该病发生具有密切的关联,认为内心压力较大者,其治疗越发困难。祖国医学将突发性耳鸣耳聋归于“暴聋”范畴,并认为外邪侵肺、肝气郁结、寒气入侵等均是导致该病发生的病因[4]。因此,中医治疗原则为增强免疫机制,疏肝解郁。中药汤剂中主要成分包括制附片、麻黄、细辛及生姜,其中制附片可补火助阳、散寒止痛;麻黄可发汗散寒、祛湿解表;细辛可解热利尿、通窍止痛;生姜可发汗解表、温中止呕。诸药配伍,可去除体内湿寒,增强患者机体抵抗能力。同时联合针灸治疗,刺激耳部穴位,可达到疏肝解郁的功效[5]。

中西医结合治疗可增加疗效,标本同治,有效预防后期复发。本研究结果显示,中医针灸联合中药治疗突发性耳鸣耳聋疗效较好,与单纯中药治疗比较,效果更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全晓艳.中医针灸与中药联合应用在治疗突发性耳鸣耳聋中的疗效观察[J].健康必读:下旬刊,2012,(11):412,424.

[2]李漫,沈红强,白桦,等.中药及针灸治疗突发性耳聋100例疗效观察[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6(10):853-856.

[3]王炼红.中西医结合治疗突发性聋的临床研究[D].武汉:湖北中医药大学,2011.

[4]刘桂香.针灸联合中药辨证分型治疗突发性耳聋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3(1):604-606.

突发性耳聋伴眩晕误诊原因分析 篇3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伴发眩晕的突发性耳聋患者108例, 误诊36例, 误诊率达33.3%。误诊患者年龄9岁~70岁, 男20例, 女16例。误诊时间:最短3 d, 最长15 d。误诊疾病:后循环缺血10例, 梅尼埃病8例, 颈椎病7例, 分泌性中耳炎4例,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2例, 癔病1例, 鼾症1例, 有机磷农药中毒1例, 脑梗死1例, 原发性高血压病1例。误诊科室:神经内科8例, 急诊科15例, 小儿科1例, 骨科3例, 耳鼻喉科6例, 内分泌科1例, 高血压病科1例, 呼吸科1例。

1.2 诊断标准

依据突发性耳聋的诊断和治疗指南 (2005年, 济南) [1]明确诊断。

1.3 典型病例

病例1:患者, 女, 45岁, 以“突发眩晕伴恶心、呕吐1 h”在当地县医院急诊科就诊。天气闷热患者正在农田喷洒农药时突感眩晕、视物旋转, 与头位变动无关, 恶心, 呕吐胃内容物, 伴左耳憋闷, 诊断为有机磷农药中毒。给予对症处理5 d, 恶心、呕吐症状消失, 眩晕偶有发生, 耳闷无改善转至我院。经纯音测听检查, 左耳骨、气导全消失。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示:2 kHz短声刺激V波阈值105 dBHL;声导抗示双耳鼓室图为A型。前庭功能检查:左侧前庭功能下降。诊断为突发性耳聋 (左) 。

病例2:患者, 男, 38岁, 公司职员, 体型肥胖。夜间正睡觉时打鼾憋醒, 感眩晕, 天旋地转, 且与头位无关。恶心, 右耳堵塞感。持续约20 min头晕好转, 自认为打鼾呼吸暂停导致脑缺氧引发头晕及耳不适, 未在意, 随即继续入睡, 晨起时再发眩晕, 到某院呼吸科诊断为鼾症。经多导睡眠呼吸监测示: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重度低氧血症;睡眠结构紊乱。同时给予对症处理3 d眩晕好转后转至我院, 准备行手术治晕2 d为主诉就诊我科, 患者既往曾有右耳反复鼓室积液史, 近1年来未再发作。查体见右外耳道正常, 鼓膜内陷, 积液征不明显, 初步诊断为分泌性中耳炎。建议行声导抗检查, 患者拒绝, 坚持要求行鼓膜穿刺抽液治疗, 经穿刺未抽出液体, 随注入地塞米松针5 mg及α糜蛋白酶针4 000 U, 大部分药液自咽鼓管流出, 示咽鼓管通畅。患者观察2 d后症状未见好转, 眩晕仍旧存在, 且与头位运动无关, 遂复诊, 经纯音测听示右耳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而确诊。前庭功能未查。

2 讨论

突发性耳聋为耳鼻喉科常见急症, 需要争分夺秒治疗方可使部分患者听力得到恢复, 一部分患者可在发病后2周内自愈或听力恢复, 绝大多数患者需要积极干预治疗[2]。突发性耳聋伴眩晕者部分未及时治疗, 多于眩晕好转或消失后才发现听力下降, 经听力学检查诊断为突发性耳聋后, 才按突发性耳聋治疗, 耽误了最佳治疗时机, 而突发性耳聋疗效与治疗时间迟早关系密切。杨海弟等[3]认为其病因有病毒感染、内耳供血不足、精神压力、免疫力下降或自身免疫性疾病、血液流变异常等学说。

伴有眩晕的突发性耳聋须与并发于突发性耳聋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BPPV) 相鉴别: (1) 短暂眩晕的出现与头部运动到某一特定位置有关; (2) 变位试验是诊断BPPV的依据; (3) 体位治疗BPPV有效[4]。突发性耳聋伴眩晕还应与梅尼埃病相鉴别, 前者一般发病后短时间内听力即下降至最差, 以高频下降为著, 眩晕多为一过性出现, 较少反复发作;而后者则眩晕至少反复发作2次以上, 听力多为波动性下降, 以低频下降为主。

由于当今社会人们就业压力加大、精神压力过重、生活节奏加快、学生家长及老师的期望过高, 希望孩子进入名校及追求升学率而施加课外学习负担, 诸如所谓的兴趣班等, 剥夺了孩子的休息及玩耍时间, 使得突发性耳聋近年来发病有低龄化趋势。本组突发性耳聋患者中年龄最小9岁, 18岁以下者4例, 且伴眩晕。一般仅有耳聋及耳鸣者多可以及时确诊, 对伴有眩晕者, 有的患者首诊到神经内科或急诊科, 医生因对患者耳部症状问诊不重视, 未行相应的耳部检查, 臆诊为后循环缺血。患者因既往有颈椎病到骨科就诊, 摄颈椎片大部分有异常, 忽视耳部不适、听力下降症状, 诊断颈椎病, 而漏诊突发性耳聋。既往有分泌性中耳炎史的患者, 医生思维惯性, 未行进一步检查或者详细问诊, 主观臆断为分泌性中耳炎。患者正处于更年期, 平素有阵发性的头晕, 浑身发热、出汗、耳鸣等不适, 而误诊为更年期综合征或植物神经功能紊乱。1例患者因性格内向又加上精神受到刺激后突发眩晕, 双耳憋闷听力下降, 急诊科在未行听力客观测试的情况下, 误诊为癔病。本组患者伴发的眩晕与头位变化无关, 且大部分在数天内自行缓解或消失。

本组病例误诊率高达33.3%, 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综上所述误诊原因多为问诊欠详细, 忽视耳部症状, 被既往疾病左右, 未进行必要的听力学检查及前庭功能检查, 主观臆断, 缺乏学科间的协作, 导致误诊或漏诊。因此应对患者严肃认真、细致入微地问诊, 对每一个症状都应有追根求源的意见, 有效利用听沟通。同时应与患者和家属做好沟通, 使之配合诊治, 减少误诊, 促使患者早日康复。

摘要:目的 分析突发性耳聋伴眩晕的误诊原因。方法对108例伴发眩晕的突发性聋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误诊36例, 误诊率为33.3%。结论 对突发性耳聋伴眩晕病例应详细问诊、鉴别时充分利用听力学检查资源, 早诊断、早治疗, 以减少误诊、误治。

关键词:突发性耳聋,眩晕,误诊,纯音测听

参考文献

[1]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突发性聋的诊断和治疗指南 (2005年, 济南) [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05, 41 (8) :569.

[2]李树杉, 张艳艳, 乔志凯.凯时与脉通治疗突发性聋疗效观察[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0, 10 (13) :3067-3068.

[3]杨海弟, 陈秋坚, 陈玲, 等.伴或不伴眩晕的突发性聋的比较[J].中华耳科学杂志, 2005, 3 (2) :110-112.

突发性耳聋伴耳鸣论文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按照2005年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学分会制定的突发性耳聋诊断依据选取52例难治性不伴眩晕的突发性耳聋患者。全部病例经耳内窥镜检查、纯音听阈测定、声导抗、脑干诱发电位ABR和内耳磁共振成像排除中耳炎、内耳畸形、蜗后病变等疾病,并且排除有耳部手术史者及可疑致聋病因者,如梅尼埃病、药物性聋、自身免疫性聋、放射性聋、遗传性聋等。以上患者均经过7 d常规治疗效果欠佳,其中男28例,女24例,年龄28~61岁,平均年龄46.2岁;左耳20例,右耳32例;入院时病程0.5~9.0 d,平均病程4.5 d。52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6例。实验组采用鼓室注射甲强龙治疗,其中1例由于注射后眩晕,1例注射后出现耳痛要求退出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实验组鼓室注射时,患者取仰卧位,患耳向上,丁卡因行鼓膜表面麻醉后,耳内镜下于鼓膜前下象限行鼓室穿刺,将甲泼尼龙0.4 ml+2%利多卡因0.1 ml在3 min内缓慢注射至中耳腔。注射完毕患者卧床保持头位30 min避免吞咽,防止自咽鼓管流失。使药物尽可能吸收。隔日注射1次,7次为1个疗程。治疗期间密切观察患者有无不适症状,嘱患者外耳道勿进水及勿用力擤鼻。对照组使用血管扩张剂、溶栓抗凝药物、神经营养药物及静脉使用地塞米松等药物治疗。

1.3 疗效评估标准

1.3.1 听力评估

患者在开始鼓室注射后1个月复查纯音测听。疗效评价采用2005年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学分会制定的突发性耳聋疗效分级标准。比较甲泼尼龙鼓室内注射前后PTA,下降至少15 dB为改善。

1.3.2 耳鸣评估

按照实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第2版)响度分为7级。0级:无耳鸣;1级:耳鸣若有若无,极为轻微;2级:响度轻微,但肯定可以听得到;3级:中等响度;4级:耳鸣较大,分散注意力,影响工作生活;5级:耳鸣很大,严重干扰生活工作和休息;6级:耳鸣极响,难以忍受。耳鸣响度降低1个级别视为改善。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PTA改善13例,改善率54.17%;对照组改善7例,改善率26.92%;实验组PTA下降了(20.1±3.57)dB,优于对照组的(5.19±1.25)dB的下降程度;两组PTA改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实验组耳鸣改善15例,改善率62.50%;对照组耳鸣改善3例,改善率11.5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在治疗过程中实验组中有6例出现短暂性眩晕不适,无恶性呕吐,4例出现轻微耳痛感。治疗后无中耳感染及鼓膜穿孔发生。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3 讨论

目前公认类固醇激素具有抗炎、抗病毒和免疫抑制等多种作用,能够减轻血管内皮细胞水肿,降低血管对某些缩血管活性物质的敏感性,使微循环血流动力学恢复正常,增加耳部的血供,被广泛适用于突发性耳聋治疗。Rarey等[1]报道在人的螺旋韧带和内耳的其他部分存在类固醇激素受体,使用类固醇激素后听力改善,可能是由于类固醇激素通过与细胞浆中的受体结合,导致特异性基因表达或转录的改变,影响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代谢,影响参与氧化磷酸化酶的活性,增加血管纹钾钠ATP酶合成增加,降低血管通透性。而内耳作为机体末梢感觉器官,有血迷路屏障机制保护。鼓室注药药物直接到达内耳被吸收,作用特异性高,增加局部药物浓度,减少全身不良反应,通过外淋巴的流动能使药物很快到达整个耳蜗。Hargunani等[2]研究证实,甲强龙有神经保护作用,在内淋巴液和外淋巴液中药物浓度最高,持续时间也长于地塞米松。Xenellis等[3]研究比较应用氢化可的松、地塞米松和甲泼尼龙的疗效,发现均可通过血迷路屏障进入外淋巴及内淋巴,但鼓室注射组内耳中甲强龙药物浓度最高,且存留时间长。所以本研究类固醇激素选用甲泼尼龙作鼓室注射使用。而利多卡因有抑制耳鸣作用,其机制是通过抑制Na+通道,阻滞传入冲动,衰减或消除耳蜗和前庭的病理性刺激,使耳鸣症状减轻或消失。且利多卡因具有扩张血管作用,可以改善内耳的外循环,所以本资料采用甲强龙加利多卡因混合液注射。

本研究通过对甲泼尼龙鼓室内注射及常规疗法治疗发性耳聋疗效对比,发现实验组的听力及耳鸣改善疗效优于对照组,且未造成明显不良反应,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特别对于合并糖尿病、高血压、胃溃疡等疾病的患者应优先考虑使用甲强龙鼓室注射治疗,可以防止全身应用类固醇激素的副作用。

国外学者Borden等[4]将类固醇激素与透明质酸水凝胶结合,经鼓室注药使得药物能够持续高效作用。该方法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如何能够高效持续给药,例如微泵注药可能使临床疗效会更优于鼓室注射。目前国内未形成使用类固醇激素统一标准,期待我国耳科学组联合多医院大量临床观察制定统一的治疗方案。

摘要:目的 观察激素鼓室内注射对难治性不伴眩晕的突发性耳聋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52例难治性不伴眩晕的突发性耳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鼓室内激素注射治疗)和对照组(常规药物治疗),各26例。利用纯音测听对治疗前后0.5、1.0、2.0、4.0 k Hz气导纯音听阈均值(PTA)进行比较。结果 实验组PTA改善13例,改善率54.17%;对照组改善7例,改善率26.92%;实验组PTA下降了(20.1±3.57)d B,优于对照组(5.19±1.25)d B的下降程度,两组PTA改善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耳鸣改善15例,改善率62.50%;对照组耳鸣改善3例,改善率11.5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鼓室内激素注射治疗的听力及耳鸣改善疗效优于常规药物治疗,且未造成明显不良反应,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

关键词:突发性耳聋,鼓室注射,难治性

参考文献

[1]Rarey KE,Curtis LM.Receptors for glucocorticoids in the human inner ear.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1996,115(1):38-41.

[2]Hargunani CA,Kempton JB,De Gagne JM,et al.Intratympanic injection of dexamethasone:time coure of inner ear distribution and conversion to its active form.Otolo Neurotol,2006,27(4):564-569.

[3]Xenellis J,Papadimitriou N,Nikolopoulos T,et al.Intratympanic steroid treatment in idiopathic sudden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a control study.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2006,134(6):940-945.

上一篇:检察长司法责任制下一篇:直流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