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察长司法责任制(共12篇)
检察长司法责任制 篇1
一、检察官办案责任制内涵
对于何为检察官办案责任制我国《中国人民共和国检察官法》等相关法律并未对其进行明确界定。单从字面意思来看, 检察官办案责任制是指检察官及其所属的办案组织应对其所承办案件承担相应责任的一种制度。然而, 司法责任制推行实践中, 检察官办案责任制的内涵并非单纯指在检察工作运行和司法改革推进中, 检察官及其所属组织承担责任。该制度涵盖检察官的权利配置和组织运行的基本机制。办案责任制是以检察机关采取的权利配置和组织运行模式为基础的, 不同的模式, 将形成不同的责任制。具体而言, 检察官办案责任制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检察官的办案模式, 二是对检察官独立行使职权的制约监督机制。
二、检察官办案责任制改革面临的现实困境分析
(一) 行政色彩浓厚, 检察官独立性受牵制
自2000年最高检下发《关于在审查起诉部门全面推行主诉检察官办案责任制的工作方案》以来, 全国范围内主任检察官办案责任制改革进行的若火如荼。并且2015年, 最高检在总结各地试点经验的基础上, 发布了《关于完善人民检察院司法责任制的若干意见》。但是从试点运行实践来看, 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办案习惯和思维模式, 检察官办案责任制度优势并未有效发挥, 检察官办案责任试行中行政色彩依然浓厚。具体而言, 导致试行中行政色彩依然浓厚的最主要的原因是检察机关未正确处理“检察一体”的行政体制与检察官司法责任制的关系。相较于审判权, 检察权注重上命下从, 检察一体的运作模式。如不正确平衡“一体化”运行体制与检察官办案责任制的关系, 那检察官办案责任制将难以推进。在实践中, 部分领导干部责任制意识不强, 要么“不放权”, 认为有权才有位, 放权等于放弃地位, 从而仍打擦边球, 借着“检察一体”的大旗延续层层报批的行政做法;要么“不放心”, 认为检察官的权力一旦大了, 就会容易犯错、办错案子, 从而把检察权的独立行使与滥用检察权混为一谈。 (1) 除此之外, 目前法规刚性支持不足也是造成此困境的原因之一。自1980年以来, 现行法律规定一直沿用“审批制”的规定, 其非但没有给主诉检察官办案责任制改革带来足够的法律支持, 反而使其陷入依法无据的尴尬境地。
(二) 检察官地位不明确, 职责权限模糊
检察官办案责任制的核心是放权, 其关键是将检察权真正的让与检察官所有, 让检察官成为相对独立的权利行使主体。然而, 实践中检察官地位不明确, 职责权限模糊, 难以发挥独立办案的优势。具体表现两方面:一方面, 一直以来, 我国《宪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刑事诉讼法》中明确规定“人民检察院独立行使检察权”。可见, 我国检察权的独立是检察院整体外部的独立非检察官个人内部的独立。然而, 检察官办案责任制改革的主旨则是将检察权真正让与检察官所有, 实现检察官的个人内部独立。由于目前法规并未对检察官的地位进行明确界定, 这就造成办案过程中当事人对检察官主体地位合法性的质疑, 进而直接影响其所做决定的司法公信力。 (2) 另一方面, 囿于检察官主体定位不明确, 造成检察官权责不统一, 风险和利益不挂钩。也就是说, 在权利未扩大的情况下, 承担了更多的责任和风险。前文中提到检察官办案责任制要求检察官独立行使职权, 独立承担责任。《关于完善检察院司法责任制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检察官必须在司法一线办案, 并对办案质量终身负责, 实现谁办案谁负责, 谁决定谁负责的目标。那么在此种背景下, 主诉检察官的工作强度更大, 责任更重, 但是由于对检察官独立行使职权的定位不明, 导致实践中一些检察官为了规避责任而事事请示报告, 这就与检察官办案责任的主旨背道而驰。因此, 在司法改革大背景下, 明确检察官责任权限, 突出检察官地位成为当务之急。
三、完善检察官办案责任制的主要构想
(一) 明确检察官地位, 构建检察官权力清单
实现检察官办案责任制的关键是检察官独立。而根据权责相统一的原则, 在推进检察官办案责任制的进程中, 谋求检察官独立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明确检察官的法律地位。检察官办案责任的精髓是检察官办案主体的地位, 基于此原因, 必须在法律条文中明确规定检察官的法律地位。目前, 我国法律明确规定检察机关的独立是指检察院整体独立, 而对检察官个人独立并未规定。这种现状严重背离检察官办案责任的灵魂。因此, 应从制度层面, 明确检察官的独立地位, 提高检察官的执法权威性和司法尊荣感。 (2) 制定明确的检察官权利清单。通常情况下, 国家工作人员有什么样的职权就有什么样的法律地位。检察机关各部门职责各异, 但都需履行正当程序, 在检察长的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当然察官办案责任制核心是放权, 即检察长对检察官放权。但放权必须保持必要限度, 不能违背正当程序原则, 脱离检察长的领导。检察官的权力应当依据案件的具体类型、复杂程度以及影响范围等因素来决定。面对重大疑难复杂、新情况、关系社会公众重大利益等案件, 仍需检察长审批或者检委会讨论决定。 (3) 同时, 应制定明确的检察官权利清单, 对检察官的职权及权利行使规定, 明确列明, 以厘清各方主体的办案责任。
(二) 完善检察官选任、培养、考核机制
检察官素质的高低, 是影响检察官办案责任制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健全业务能力强, 专业素质高的检察官人才梯队, 是实现检察办案责任改革的着力点。同时, 检察官办案责任制是一个长期系统工作, 所以应建立检察官人才培养常态化机制。
在检察官选任方面, 既要应突出检察工作的专业特点也要符合普通公务员的选拔要求。检察工作的司法性赋予检察官很大的决定权, 因此应制定严格的检察官选任制度。首先, 应设定严格的选任条件, 严把准入关。笔者认为, 在确定检察官候选人条件时应从工作经验、工作业绩等多方面综合考虑。例如, 参加检察官候选人员不仅须要通过司法考试和遴选考试, 还要检察院特定岗位实习一定期限或从事法律专业工作一定期限。其次, 应规范选任程序。通过法律明确规定遴选程序, 使得检察官遴选依法有据。同时, 避免采用单一书面遴选模式, 应拓宽选任评选环节, 将民意测评, 能力考查纳入评选环节。 (4)
在检察官培养方面, 应加强检察官专业教育培训, 更新检察官知识结构, 提升检察官法学专业水平。检察机关应加大教育投入, 依照培养高层次人才的要求, 采用多种方式 (如交流学习、实践考察等) 定期有针对性的学习法学前沿理论和司法实践热点难点问题, 从而提高检察官的专业化水平。
在检察官考核方面, 应依照检察官办案责任制的制度设计, 建立合理的考核和管理机制, 首先, 实现司法人员分类管理。具体而言, 应当实现检察人员的单独职务序列, 落实检察官员额制, 按一定比例划分为检察官、检察辅助人员以及司法行政人员, 进行分类管理。同时, 将检察官的职级与行政级别适当分离, 以此拓宽检察官的晋升通道。其次, 拓宽检察官考核路径。通过开展业务能力比武, 评选“优秀公诉人”等活动, 构建多元化考核机制。
摘要: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的改革, 对检察官办案责任制度提出新的要求。然而, 对于何为检察官办案责任制我国《中国人民共和国检察官法》等相关法律并未对其进行明确界定。因此, 本文笔者从检察官责任制内涵入手, 对司法责任制视野下检察官办案责任制改革相关问题进行探究, 以期对检察工作有所帮助。
关键词:司法责任制,检察官,公诉,应对
注释
1 郑青.对主办检察官办案责任制的几点思考---以湖北省检察机关的改革实践为范本[J].人民检察, 2013 (13) :36.
2 张永会.深化主诉检察官办案责任制度的思考[J].中国检察官, 2006 (6) :45.
3 袁轲.论检察官办案责任制改革[J].湖南警察学院学报, 2016 (1) :45.
4 天津市静海县人民检察院课题组.主任检察官办案责任制改革探究[J].天津法学, 2015 (2) :70.
检察长司法责任制 篇2
最近,本院在审理、执行XX县农村信用合作社(含各乡镇信用社)为债权人的案件中,发现教师作为担保人的案件数量逐渐增多。
在这些案件中,主要存在如下共同特点:
一、多数教师对担保人的法律责任认识不足,或碍于情面签字,当借款人无力偿还借款,需要担保人承担担保责任时,后悔莫及。
二、担保教师接到法院开庭传票、执行通知书或冻结、划拨银行存款的.民事裁定书后,思想压力大,不安心工作,影响了学校正常的工作和教学秩序。
三、多数教师在做担保人时没有征得配偶同意,一旦发生纠纷,或案件进入诉讼、执行程序,易引发家庭矛盾,影响家庭团结和睦。
四、在借款人无力偿还借款,担保人又拒不履行担保责任的情况下,给法院执行工作带来一定困难。
若采取强制措施(如扣押家庭财产、拘留被执行人等)势必影响学校正常的工作秩序,同时也给学校教书育人的环境带来负面影响。
若不采取强制措施,易使案件久执不结,造成申请人缠诉、上访,同时,也不利于保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有损法律尊严。
鉴于上述情形,特建议:
一、贵局向全县广大教师深入宣传担保的法律责任及所应承担的法律后果,做到谨慎担保,防范于未然。
二、已经成为担保人的教师,要积极寻找并催促借款人如期偿付借款,只有借款人如期履行还款义务,才能免除自己的担保责任。
检察系统司法会计业务研究 篇3
现阶段司法会计在检察系统中存在诸多责任不明确以及涉案范围不规范等情况,并且司法会计在从业资格上并没有明确界定。本文通过分析司法会计在案件责任中的承担情况,为明确司法会计的责任划分问题的规范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检测系统;司法会计;从业资格;规范体制
司法会计是近些年才产生的新型职业。其产生的背景就是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出现大量涉及财务方面的案件,在案件中由于很多证据的采集需要有专业财务知识的人员来完成。由于经济的发展,促使更多的经济犯罪出现,所以在诞生之后,司法会计一直在司法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
1、司法会计的定义及特点
1.1司法会计的定义
对于司法会计的定义,在学术界和司法界有不同的观点。在学术界的普遍看法就是“使用相关会计知识,对案件中有关财务问题进行法律解释与处理,并提供相关证据的人员。”而司法界的认识则相对较为直白,指“对财务会计进行审查,并对案件提供证据的司法人员[2]。”
1.2司法会计的特点
1.2.1通过司法机关主持进行
在司法机关侦查及审理案件过程中,有权根据需要进行司法鉴定和司法检测。并且该过程应由司法机关主持,而司法会计作为司法鉴定和司法检测的重要内容,必须由司法机关主持进行[3]。这也说明司法会计与普通会计检查或者会计鉴定之间存在巨大区别。
1.2.2出于侦查及审理涉及财务问题案件的目的
事实上,司法会计正是由于经济犯罪过程中财务问题鉴定的困难性而催生的,这也正是司法会计存在的根本意义。
1.2.3解决办案中涉及的财务相关资料
这说明司法会计在工作中主要针对的对象。
1.2.4工作内容以司法检查和司法鉴定为主
虽然目前在司法会计的工作内容上还存在很多争议,比如说所谓“一元论”和“二元论”,但是主体是司法会计检查和司法会计鉴定这一方面来说还是争议较少的。
1.3司法会计的职能
所谓司法会计的职能就是指在法律诉讼中司法会计所承担的工作以及工作作用。
1.3.1提供证据
可以说这是司法会计在工作中的主要工作职能。通过经侦部门委派,接受相关任务,然后对案件相关的人员或者部门进行司法会计鉴定或司法会计检查,并形成报告,此报告在案件审理过程中以证据形式出现。
1.3.2审查证据
此职能是指检察机关在接受相关证据之后,司法会计能够对证据做出客观、真实的技术判断,能对证据的真伪提出专业性的意见等,可以说是对证据进行审查,也就是审查证据的职能。
1.3.3对财务管理提供意见
以上两个职能可以说是司法会计的基本职能,是在案件中必须做到的,否则难以实现司法公正。而这个职能则是在案件之外,或在平时提出意见防患于未然,或在案件结束之后提出意见,改善以后的工作手段。所以说这是司法会计的额外职能。
1.4与之有关的学科
司法会计是一门边缘学科,在其发展过程中,从最初的会计学和法学基础之上融合了多门学科,包括审计学、实体法学等,但是在司法会计学中所涉及到的会计学和审计学等又与金融类专业的会计学和审计学有很大的不同,在金融类的相关学科中主要是以提高效益、维护财务系统真实性为目标,但是在司法会计学中相关的学科主要是为诉讼服务,所以在司法会计工作过程中一定要以维护司法公正为己任。
2、司法会计的主体和对象
2.1司法会计鉴定的主体以及资格
司法会计活动的主体就是指受检察系统委派参与会计检查和鉴定的人员。在检察和鉴定过程中的主要责任是:根据侦查要求对送检的所有相关证据以及财务资料依法进行检查和鉴定,并出具相关报告,从而解决刑侦部门对于财务方面不了解的难题。
根据《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中第四条的相关规定可以知道,具有以下三个条件中任意一条的人员都可以申请从事,但只有通过检察机构认可并登记的人员才可以从事,这三个条件是:
具有相关专业高级技术职称的;
具有相关专业执业资格或本科以上学历并有相关工作经验5年以上的;
具有10年以上相关工作经验并有较强专业技能的。
但是如果受过刑事处罚或开除公职的以及被撤销国鉴定登记的人员,不可以从事鉴定业务。
2.2司法会计业务的对象及特点
作为司法会计业务的对象只能是与财务会计有关的资料,并且必须是在诉讼过程中与案件有关的,在检察机关申请的情况下才可以成为司法会计业务的对象。其特点是具有稳定性、复杂性和多样性。
3、司法会计的法律责任
由于司法会计在司法鉴定过程中的工作十分复杂,在刑侦、经侦以及非侦查部门都有很多应用,所以在工作过程中难免会有遗漏,对其他人员造成伤害,根据不同的情况应该承担不同的责任,包括民事责任、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但是对于造成后果的情况以及鉴定人的主观意愿来说,应该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不同的责任划分,笔者倾向于以行政责任为主,民事和刑事责任为辅的手段。
总结:
综合了多门学科的司法会计学,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融合其他学科的一些内容,这样保证了司法会计学在司法活动中的生存能力。通过对相关概念、特点以及职能方面的了解,可以知道司法会计在责任分担上要以行政责任为主,并辅以民事和刑事责任的机制;确定司法会计职责范围;并提高司法会计准入性标准。这样才能真正有效的为检察系统提供证据、审查证据。(作者单位:河南省信阳市平桥区人民检察院反贪局)
参考文献:
[1]杨爱莲,唐啟康,冯义.检察系统司法会计鉴定现状、问题及出路浅议[J].科技创新导报,2011(29).
[2]朱玲子.加强检察机关的司法会计业务能力建设要有新突破[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3(09).
检察机关司法警察制度探析 篇4
在我国, 司法警察一般被分为人民法院司法警察和人民检察院司法警察两类, 他们都隶属于司法机关, 但是又区别于法官和检察官, 司法警察在管理上实行警衔制, 并依照特定的法律规定承担着维护司法场所安全和司法秩序的责任。 (1) 我国人民检察院的司法警察设立于1979年, 是检察人员和人民警察的一种合称, 是监督检察机关实施法律的一种强制性力量。人民检察院司法警察依法保护由人民检察院直接立案侦查案件的犯罪现场, 执行传唤和拘传, 协助人民检察院搜查证据, 追捕逃犯, 执行一些强制措施等责任。实践中司法警察在检察机关内一般都是从事一些辅助性工作, 但是他们却是监督检察工作环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正是他们的存在, 才体现出了检察工作的国家强制性, 保证了国家法律的统一实施。
二、检察机关司法警察制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 检察机关司法警察制度在长期的摸索过程中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在有关内部法律法规的支持下, 初步建立了全国统一的人民检察院司法警察管理体系, 对自身性质、地位、职责等有了较为明确的了解。
实践中司法警察还存在不少问题, 具体而言就是 (1) 司法警察制度细化程度不足, 相关法律虽然对司法警察的职责作出了总结性的规定, 但是并没有对司法警察的职权进行明确规定, 导致司法警察履职过程中容易因职权模糊不清而无法保障职责全面履行。在司法实践中, 有的检察机关则将司法警察当作该机关的“后勤服务员”, 让他们除了负责本职工作以外, 还做一些简单的服务性工作, 甚至还将他们当作应急替补队伍, 哪里有需要就将他们调到哪里去应急。 (2) (2) 司法警察权责不明, 有权必定有责, 权力在约束下才能更好地行驶, 无需承担责任的权力行使易滋生渎职与腐败的温床, 权力模糊不清必然导致责任认定不明。实践中, 每当事故发生之时, 当事人通常会以职权模糊不清为借口推卸责任, 在此工作环境之下, 公职人员缺乏担当并在履职时不会产生担当意识, 从而不能很好的完成本职工作, 缺乏担当意识和履职不积极容易产生一种恶性循环, 不利于公职人员公信力的建立。 (3) 制度带有人治色彩, 《人民检察院组织法》在对是否设立人民检察院司法警察并没有给出清晰明确的规定, 只是指出, 各级人民检察院可按照自身的工作需要自行设立检察院司法警察。由此可以看出, 是否设立人民检察院司法警察, 决定权主要掌握在各地人民检察院手中, 有需要就可以设立, 没有需要就不会有检察院司法警察队伍的存在。
三、制度的完善与建议
针对我国检察机关的司法警察制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笔者通过理论联系实践对检察机关司法警察制度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
(一) 法律层面
现行的法律在对检察机关司法警察的性质和相应的法律地位的解释存在模糊不清, 《人民检察院组织法》中对司法警察最初的解释只有一句话, 就是“各级人民检察院根据需要可以设司法警察”。 (3) 意味着检察机关设立司法警察可以存在随意性。最高人民检察院颁布的《人民检察院司法警察暂行条例》对司法警察职权的规定也过于抽象, 导致在实践中司法警察工作无法明确职责。笔者为认为了充分体现司法警察在检察机关中存在的价值, 需在法律层面上对检察院司法警察的性质、地位和职权有明确的规定。在立法上, 法律应对司法警察的性质和职能法律化, 在法律中对司法警察的性质和职能作出明确规定。在司法解释上, 将人民检察院司法警察的职权明确化。只有明确职权才能体现依法治国理念所要求的权责分明, 才能使公权力的行使正当化、合法化。
(二) 管理层面
“无规矩不成方圆”, 规范司法警察队伍的管理, 不仅可以提升司法警察在从事各种检察工作时合理调配的机动性, 而且也可以为司法警察应付各种突发事件奠定一定的基础。笔者建议在司法警察队伍的人事框架构建上可根据队伍成员的年龄大小、能力高低、工作效率及个人文化素质品德修养等个人实际情况, 在对其装各的配置和警力的调整上, 尽量做到“物尽其用, 人尽其能”。此外, 在对司法警察成员的录用上, 最好是能够选择由高等院校法律专业或者警校毕业的优秀毕业生, 提升整个司法警察队伍的职业素养, 并设置激励措施, 对满足一定要求的优秀干警提供业务部门学习机会, 增加交流学机会, 这样能够更好的提升司法警察队伍的专业性和工作积极性。
注释
1 马晓龙, 黄婷婷.域外法警制度的基本形式及对我国检察机关司法警察制度建设的启示[J].法制与社会, 2012:34/
2 郑维维.人民检察院司法警察职业化建设初探[J].法制与社会, 2011, 13:203-204.
第三讲 检察机关及其司法活动 篇5
第一节 检察机关的概念、性质及其任务
一、检察机关的概念
根据我国宪法第129条规定,我国检察机关即人民检察院,是代表国家对法律的实施和遵守进行监督的法律监督机关。
二、我国检察机关的性质
检察机关的性质是指检察机关是属于国家行政机关还是属于司法机关的问题。有的西方国家,如美国,检察官属于司法部,属于行政机关序列;还有的国家,如法国,实行审检合署。
我国检察机关延续苏联的传统,逐步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检察制度。从组织形式上来看,我国检察机关既不属于行政部门,也不属于司法部门。但从工作性质来看,我国检察机关既掌握属于公安机关的侦查权,同时负有提起公诉、和司法监督等属于司法部门的司法权。
从我国的宪政体制、法律规定与司法实践来看,我国检察权应是包含行政性质与司法性质内容的法律监督权。
三、我国检察机关的基本任务
根据我国《宪法》和《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的规定,检察机关的任务是:
追诉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保卫国家安全;
追诉危害社会安全的犯罪,维护社会秩序;
保护国家、集体财产和公民私人所有的合法财产不受侵犯;
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不受侵犯;
教育公民忠于祖国、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
第二节 检察机关的体制
一、检察机关的组织体制
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设立最高人民检察院、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和军事检察院等专门人民检察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是国家最高检察机关,领导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和专门检察院的工作。
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包括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检察院;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检察院分院,自治州和省辖市人民检察院;县、市、自治县和市辖区人民检察院;
专门人民检察院主要包括军事检察院、铁路运输检察院,各级人民检察院都是与各级人民法院相对应而设置的,以便依照刑事诉讼法规定的程序办案。
二、检察机关的内部组织机构
检察委员会
人民检察院的检察长统一领导检察院的工作。
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第3条第2款规定“各级人民检察院设立检察委员会,实行民主集中制,在检察长的主持下,讨论决定重大案件和其他重大问题。如果检察长在重大问题上不同意多数人的决定,可以报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决定。”
检察工作机构
人民检察院的内部工作机构是根据法律监督的内容所形成的业务分工机构,包括:刑事检察、经济检察、法纪检察、监所检察、民事检察和行政检察等业务机构,特别是设立了反贪局、建立举报中心、直接依靠群众同贪污、贿赂、渎职、侵权等犯罪行为作斗争,实行专门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的有效形式。
三、检察机关的领导体制
各级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和罢免,但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的任免,须报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提请该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
副检察长、检察委员会委员和检察员由本院检察长提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任免,助理检察员由本院检察长任免。
检察机关上下级之间的关系是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及其集中统一的特点,这与人民法院上下级之间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有显著不同。为了维护国家法制的统一,检察机关必须一体化,必须具有很强的集中统一性。
四、我国检察官的等级
检察官包括各级人民检察院的检察长、副检察长、检察委员会委员、检察员和助理检察员。
根据《检察官法》(1995年2月28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1995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我国检察官的等级分为首席大检察官、大检察官、高级检察官和检察官四等十二级。值得注意的是,检察官的等级不同于军衔、警衔等衔级制度,检察官之间并不根据等级不同来确定其上下级关系。
一等:首席大检察官,为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二等:一级大检察官、二级大检察官;
三等:一级高级检察官、二级高级检察官、三级高级检察官、四级高级检察官;
四等:一级检察官、二级检察官、三级检察官、四级检察官、五级检察官。
检察官等级的确定,以检察官所任职务、德才表现、业务水平、检察工作实绩和工作年限为依据。
检察官等级的晋升,有随职务提升而晋升、按期晋升和择优晋升三种。同时,检察官的等级也会因为检察官职务的降低或因违纪受到惩戒而降低,还会因检察官职务的免除而被取消。
评定检察官等级的权限
检察官等级评定的批准有一定的权限限制。一级大检察官、二级大检察官、一级高级检察官、二级高级检察官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其他检察官的等级,由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批准;
省以下各级人民检察院的三级高级检察官、四级高级检察官、一级检察官、二级检察官和省级人民检察院的其他检察官的等级,由省级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批准;
省级人民检察院分院、市级及县级人民检察院的三级检察官、四级检察官、五级检察官,由省级人民检察院分院和市级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批准。
2002年3月份全国各级检察院的检察官等级初次评定工作完成后,除了大检察官外,全国共有27000余名高级检察官,检察官13万多名。
五、我国检察官的录用
我国检察官的资格的取得
从2002年1月1日起实施的新修订的《检察官法》,规定:“初任检察官采用严格考核的办法,按照德才兼备的标准,从通过国家统一司法考试取得资格,并且具备检察官条件的人员中择优提出人选。
(二)取得检察官资格的先决条件
担任检察官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年满23岁;
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有良好的政治、业务素质和良好的品行;
身体健康;
(二)取得检察官资格的先决条件(续)
高等院校法律专业本科毕业或者高等院校非法律专业本科毕业具有法律专业知识,从事法律工作满二年,其中担任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检察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官,应当从事法律工作满三年;获得法律
专业硕士学位、博士学位或者非法律专业硕士学位、博士学位具有法律专业知识,从事法律工作满一年,其中担任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检察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官,应当从事法律工作满二年。”曾因犯罪受过刑事处罚的或曾被开除公职的人均不得担任检察官。
第三节 检察机关的任务和权限
刑事案件的公诉
对司法活动的法律监督
自侦查案件
人民检察院的具体任务
根据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第5条的规定和有关法律规定,人民检察院负有以下具体任务:
自侦案件的侦查;
批准和决定逮捕;
公诉;
立案监督和侦查监督;
刑事审判监督;
对刑事判决、裁定的执行和监管改造的活动是否合法的监督;
民事、行政审判监督;
司法解释。
一、刑事案件的公诉
公诉的概念
公诉是指人民检察院经侦查或审查,确认被告人行为构成犯罪,依法应当交付审判,依照法定的诉讼程序代表国家向人民法院提起刑事诉讼的司法活动。
根据刑法和刑事诉讼法的规定,除少数亲告罪可以自诉外,其他犯罪实行公诉制度,一律由检察院向有管辖权的法院提起公诉。对公安机关移送起诉的案件,由检察院进行审查,一个月内作出是否起诉的决定,重大复杂的案件,可以延长半个月。经审查认为犯罪嫌疑人的犯罪事实已经查清,证据确实、充分,依法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应向有管辖权的法院提起公诉。
(二)公诉在刑事诉讼中的重要作用
公诉对于侦查机关来讲,是确认侦查终结的案件,犯罪事实、情节清楚,证据确实、充分,侦查活动合法的肯定。简而言之,是对侦查机关的侦查质量的确认;
公诉对于检察机关来讲,是代表国家对被告人追究刑事责任的重要司法活动;
公诉对于审判机关来讲,它是人民法院对公诉案件进行审判的依据,也是法庭审理的基础和范围;
公诉对于被告人及其辩护人来讲,公诉是指控被告人犯罪行为并将被告人交付审判的法定告知,也是被告人和辩护人准备辩论和辩护所依据的材料。
二、对司法活动的法律监督
对侦查活动的监督
侦查监督就是指人民检察院对公安机关(包括国家安全机关)的刑事侦查活动实行的监督,它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审查批准逮捕;
审查起诉;
对侦查过程中是否违法进行的监督。
1、审查批准逮捕
批准逮捕是人民检察院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对公安机关(含国家安全机关)对公安机关提请批准逮捕犯罪嫌疑人的案件进行审查后,依法作出是否批准逮捕犯罪嫌疑人的决定,它是公安机关执行逮
捕的依据。
我国宪法规定,任何公民,非经人民检察院批准或决定或人民法院决定并由公安机关执行,不受逮捕。
2、审查起诉
人民检察院对公安机关侦查终结,移送起诉的刑事案件,经审查作出是否起诉的决定。
如果人民检察院确定犯罪嫌疑人犯罪事实清楚、依法应当追究其刑事责任,则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诉,开始刑事审判活动;
如果认为犯罪嫌疑人的行为不构成犯罪或者具有刑事诉讼法第15条规定情形之一的被告人,则依法作出不起诉的决定,终止本案刑事诉讼,犯罪嫌疑人被羁押的,应当立即释放。
刑事诉讼法第15条规定: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追究刑事责任,已经追究的,应当撤销案件,或者不起诉,或者终止审理,或者宣告无罪:
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的;
犯罪已过追诉时效期限的;
经特赦令免除刑罚的;
依照刑法告诉才处理的犯罪,没有告诉或者撤回告诉的;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
其他法律规定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
3、对侦查过程中是否违法进行的监督
这是对公安机关的侦查活动是否违法进行的监督,包括是否刑讯逼供或变相刑讯逼供或诱供骗供,侦查人员应否回避等内容。
(二)对人民法院的审判活动实行监督
作为司法监督机关,人民检察院有权对人民法院的民事、刑事、行政等审判活动进行监督。例如在刑事审判活动中,检察官出庭既是为支持公诉,又是以国家法律监督者的身份出庭监督法庭的审判活动。人民检察院对人民法院的审判活动进行监督主要通过对刑事案件、民事案件和行政案件的抗诉等形式实现的。实践中,检察机关提出抗诉主要是基于:(1)原裁判认定事实确有错误;(2)原裁判定案证据不确实、充分;(3)原裁判适用法律有错误;(4)原裁判量刑畸轻畸重;(5)审判中有严重违反诉讼程序或徇私舞弊枉法裁判的行为,可能影响到判决、裁定的公正性。
1、刑事案件的抗诉
刑事案件的抗诉是指检察机关对人民法院作出的刑事判决或裁定,认为确有错误,依法向人民法院提出抗诉。抗诉旨在纠正人民法院确有错误的判决和裁定,从而引起人民法院第二审或再审。
刑事抗诉分为两种:
(1)按上诉程序提出的抗诉
即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认为同级人民法院的一审刑事判决、裁定确有错误时,在法定抗诉期限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出的抗诉。我国刑事诉讼法对这种抗诉规定的具体程序是:检察院将抗诉书通过原审法院提交上一级人民法院,提出抗诉的人民检察院还应将抗诉书抄送上一级人民检察院,上一级人民检察院应就抗诉的理由和根据认真审核,如果认为抗诉不当,可直接向同级人民法院撤回下一级人民检察院的抗诉,并将撤回抗诉的情况通知下一级人民检察院。
(2)按审判监督程序提出的抗诉
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各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上级人民检察院对下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如发现确有错误,按审判监督程序提出抗诉。这种抗诉不受时间限制,对于人民检察院抗诉的案件,接受抗诉的人民法院应当组成合议庭重新审理。
2、民事案件的抗诉
民事抗诉是指人民检察院依照我国民事诉讼法关于法律监督的规定,对确有错误并已生效的民事诉讼案件的判决、裁定,向有关人民法院提出抗诉,要求重审。它既是要求人民法院对确有错误的生效民
事判决、裁定进行再审的有效依据,也是人民检察院对民事审判活动进行法律监督的法定手段。
3、行政案件的抗诉
行政案件的抗诉是指人民检察院依照我国行政诉讼法关于法律监督的规定,对确有错误并已生效的行政诉讼案件的判决、裁定,向有关人民法院提出抗诉,要求重审。它既是要求人民法院对确有错误的生效行政判决、裁定进行再审的有效依据,也是人民检察院对行政审判活动进行法律监督的法定手段。
(三)对刑事判决的执行和监所的监督
对执行死刑判决的监督。
执行死刑时,人民检察院应派员临场监督、验明正身,防止错杀。
对监所执行刑罚的监督。
包括减刑、假释、保外就医、监外执行缓刑等是否违法的监督。
对看守所和劳动教养的活动是否违法进行监督。即对监狱、看守所和劳动教养机关的活动是否合法实行监督。
三、自侦查案件
自侦查案件是指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案件并立案侦查的司法活动。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1998年初制定的《关于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立案侦查范围的规定》共有4类53种案件由检察院直接立案侦查。刑法分则第八章规定的贪污贿赂犯罪及其他章中明确规定依照第八章相关条文定罪处罚的犯罪案件,包括贪污案,挪用公款案,受贿案等;
刑法分则第九章规定的渎职犯罪案件,包括滥用职权案,玩忽职守案,枉法追诉,裁判案等;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下列侵犯公民人身权利和民主权利的犯罪案件,包括非法拘禁案,非法搜查案,刑讯逼供案等。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其他重大的犯罪案件,需要由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的时候,经省级以上人民检察院决定,可以由人民检察院立案侦查。
外逃贪官知多少?
媒体报道习惯引用的数据是:外逃海外的贪官4000多名,涉案金额50多亿美元。
“那已经是陈年老黄历了,现在早已不止这个数了。”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某省反贪局局长接受采访时表示,那是2001年最高人民检察院追逃会上公布的数据,如今过了快两年,数字早已经发生了变化。至于具体多少,他用了四个字形容:一个黑数。
记者调查时发现,真实外逃的人数,远远大于检察机关公布的数字。职务犯罪查处率居全国前列的四川省,截至2003年6月30日,有158人负案在逃。然而该省反贪局指导处副处长刘关星告诉记者,这158人中,只有一起案犯在海关出境时留下了记录,其余的全部下落不明。
何谓“双规”
“双规”又称“两规”,“两指”,是指党的纪律监察部门有权“责令有违反行政纪律嫌疑的人员在指定的时间、地点对调查事项涉及的问题做出解释和说明”。它是一项“特殊组织措施和调查手段”。
“双规”产生的背景
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内腐败现象呈易发、多发态势。纪检监察机关临危受命,承担着查处严重腐败案件的重任。虽重任在肩,手段却只有一张嘴、一支笔。在此尴尬情况下,一些能够突破的大案要案活生生地煮成夹生饭;一些本该绳之以法的腐败分子,眼睁睁地逃脱惩处。
在反腐斗争形势严重的特殊时期,一种纪检监察机关查办案件所亟须的特殊组织措施和调查手段“两规”、“两指”应运而生。“两规”最早见于1990年12月9日国务院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条例》(1997年5月9日废止),条例中明确规定:监察机关在案件调查中有权“责令有关人员在规定的时间、地点就监察事项涉及的问题做出解释和说明”。1997年5月9日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5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规定:监察机关有权“责令有违反行政纪律嫌疑的人员在指定的时间、地点对调查事项涉及的问题做出解释和说明”。《监察法》中,“两指”代替了原行政监察条例中的“两规”,成为突破要案的一种行之有效的重要手段。
“双规”措施的威力
“两规”、“两指”措施的威力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来自一些基本证据的掌握。被调查对象都明白,凡是被采取“两规”、“两指”措施的,纪检监察机关都掌握了相当部分证据。
二是来自被调查对象权力的暂停行使。权力在腐败分子手中,不仅是谋利的工具,而且是掩盖违法犯罪的保护伞。在“两规”、“两指”时段,一些知情者、受害者,不再受被调查对象权力的威慑,而大胆向组织揭发控告;一些涉案人员也失去了“保护伞”的庇护。
三是来自信息的不对称。“两规”、“两指”期间,被调查对象惟一受到限制的是与外界联系。这也是外界感到“神秘”与“特殊”之处。被调查对象不了解在此期间自己的违纪违法问题,哪些已东窗事发,哪些已反戈一击,哪些已后院起火,哪些已铁板钉钉?信息的不对称会使其处于一种必然的劣势地位,具有丰富办案经验的人员就会利用这种优势,从证据上、政治上、心理上精心设计,从中查找其弱点和破绽,予以突破。
四是“双规”措施不受刑事诉讼那样严格的时效控制。
检察长司法责任制 篇6
8月26日,由浙江省杭州市检察院、检察日报《方圆》杂志社共同主办的“品质检察杭州实践”研讨会在杭州召开。
研讨会上,来自最高人民检察院、浙江省检察机关以及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的法律学者和司法从业者,围绕杭州市检察机关5年多来打造的“品质检察”实践展开了讨论。
打造杭州检察品牌
何为品质检察?杭州市检察院检察长吴春莲告诉《方圆》记者,2007年,杭州市委提出了共建共享“生活品质之城”的战略目标,于是,杭州市检察院党组提出要打造“执法理念先进、执法行为规范、执法质量过硬、执法效果良好、队伍素质提升、人民满意度高”的杭州检察品牌,并制定下发了打造“品质公诉”和“反贪品牌”两个规划,明确要求通过执法办案把化解社会矛盾作为品质检察的重要内容之一。
随后,杭州市两级公诉部门先后办理了浙江省政协原常委戴备军受贿、滥用职权案,谢再兴、潘华山故意杀人案等一批有重大影响力的刑事案件。而最让杭州公诉出名的是三起案件:“5·7”胡斌、“8·4”魏志刚、“快男”阿穆隆交通肇事案。
其中,“5·7”胡斌交通肇事案就是曾在网络上引发舆论狂潮的“70码”事件。2009年5月7日,胡斌驾驶跑车在斑马线撞飞谭卓。事后,杭州交警部门在新闻发布会表示肇事车辆的时速在70码左右,该报告一经宣布立即引起普遍怀疑,“70码”一词迅速在网络流传开来。面对强大的舆论压力,杭州检察院冷静应对,严格公正执法、理性执法,将这起案件办成了铁案,网络舆情也随之平息。
同时,近五年,杭州检察院立案侦查贪污贿赂犯罪案件994人,大要案比例始终处于浙江省领先地位;立案侦查渎职犯罪案件181人,立案人数同比上升166%,彻底扭转了落后局面。针对杭州职务犯罪的特点规律,杭州检察院还首创行业预防“两长论坛”。2008年以来,全市两级院先后与在杭各大医院院长、全省高校校长、国企董事长、交通局长分别举办了四次预防职务犯罪“两长论坛”,最高人民检察院预防厅厅长宋寒松评价“两长论坛,杭州首创”。
从品牌到品质
2012年,杭州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打造东方品质之城、建设幸福和谐杭州”的新目标。杭州市检察院也随之在总结前五年工作經验的基础上,提出了 “实施三五战略、打造品质检察”,作为杭州市检察机关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
“‘品质检察’战略是对2007年提出的36字‘品牌战略’的传承、深化与发展,是对‘品牌战略’在更高层次上的巩固与提升。‘品牌’是目标,是结果;而‘品质’是手段,是措施,是实现‘品牌’的过程与路径,两者一脉相承、内涵一致,目的都是为了推动检察工作的科学发展。”吴春莲表示。
据吴春莲介绍,“三五战略”的具体内容是:正确把握好服务大局与推动科学发展、党的领导与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执法办案与队伍建设、继承传统与创新发展、强化法律监督与强化自身监督“五大关系”,提升服务大局、检察业务、检察队伍、检察文化、检务保障“五个品质”,力争在服务发展、办案质量、队伍建设、创新创亮、统筹发展“五个方面”走在前列。
近年来,杭州市检察机关在“品质检察”战略的引领下,各项检察工作都取得了新成效。在市直单位目标考评中,市检察院连续5年被评为“成绩显著单位”,连续三届被评为杭州市文明机关,在杭州市人民代表大会上,人大代表对检察工作报告的赞成率逐年提高,从2007年78%提高到2013年的93.8%。
品质检察是提升司法软实力
在研讨会上,检察日报社社长李雪慧也阐述了自己对“品质检察”的理解,他认为可以从品和质两方面来理解。品,主要指外在的表现,一是必须做到品相高雅,也就是检察人的外在形象谈吐优雅,文明内敛,二是必须做到品味高尚,检察工作的外在表现让人感觉规范得体,有很高的专业水准;质,主要指的是本质和内涵,一是必须做到质地优良,检察队伍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精致优良,二是必须做到质量优秀,检察机关的核心业务,执法办案方面每一个案件精致上乘,无可挑剔。品相高雅、品味高尚、质地优良、质量优秀,这几个方面构成了内外合一的有机整体,这才是真正的品质检察的涵义。
“概括为一句话,品质检察的核心要义,就是检察事业的发展必须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李雪慧认为,品质检察的提出正当其时,就像我们国家从粗放型、扩张型的,以污染环境、消耗资源为代价的发展模式转变到目前提高质量和效率,更多地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管理创新驱动等方面的内涵集约型发展一样,检察机关现在必须更加关注软实力建设,包括检察队伍的增强、检察业务水平的提高、检察社会形象的提升、检察公信力的建设等等。
清华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张建伟则表示,品质检察首先要提倡为公众服务的品质,一是注重案件品质,二是注重过程品质,三是注重素质品质,下一步要对优质检察文化有清醒认识,如何提升检察品质?影响检察品质的因素有哪些?如何保持品质检察的长效性?都需要深入思考。
李雪慧认为,下一步,杭州市检察机关应该清醒认识到自己的实践在全国检察机关的示范导向作用,在五年多实践基础上进一步梳理和总结品质检察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科学确定品质检察战略的内涵和外延,进一步明确实施品质检察战略的体系、机制、动力、方法和步骤,可能存在的困难、问题、矛盾、机遇和挑战,真正将品质检察战略可供全国所有检察机关借鉴的内容推向全国。
浅析司法公正与检察官职业伦理 篇7
一、司法公正的定义和内涵
它包括了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实体公正, 就是执法司法结果的公正, 包括事实清楚、合乎法律、合乎情理三个方面。程序公正, 就是执法司法活动的过程严格遵守法定程序, 确保法律得以准确有效的实施, 案件得以及时正确的处理。科学设置程序、严格遵守程序, 是实现实体公正的必要条件和有力保障。例如诉讼法中的“回避原则”, 是纯粹的程序性规定, 只体现程序公正。程序公正包括充分参与、客观中立、制约配合、公开透明、及时高效五个方面。所以说, 假如实体公正被称为“做正确的事”, 那么程序公正就是“正确的做事”。也就是说将正义以一种看得见的方式实施出来。司法的公正实实在在的关系到整个社会正义的问题。英国著名学者培根认为:“一次不公的判断比多次不平的举动为祸犹烈。因为这些不平的举动不过弄脏了水流, 而不公的判断则把水源败坏了”。
二、为什么司法公正与检察官职业伦理息息相关呢?
因为检察机关是法律执行的监督机关, 高素质的检察人员是保证实现司法公正的重要环节。民生大于天, 服务保障民生, 更是检察机关义不容辞的责任。检察官队伍整体素质的高低, 关系到司法权行使的正当性, 关系到检察院以及检察官在民众心目中的形象, 关系到通过司法而创造的法律准则的统一, 也关系到能否在检察人员中形成同事之间的恪守司法伦理准则的有效机制。
我们都知道, 法律本身无法自我实现, 它的实现需要借助于司法人员的操作, 所谓“徒法不足以自行”。从这种意义上讲, 法律不应该被纯粹地理解为法条所规定的样子, 而应被理解为司法人员所实施的样子。在时下的中国, “经是好经, 被歪嘴和尚给念歪了”的现象时有发生。其中的原因, 有些是检察人员本身的素质所决定的, 有些则纯粹是有意置法律法规于不顾, 违背法律意图和职业道德。前者反映了检察官在选拔任命制度上的缺陷, 而后者则凸显法律监督制度的苍白。在这里, 检察官不仅要恪守职业道德, 更要维护法律的尊严, 慎用手中的权力, 使本为法律执行的监督机关真正起到维护法律公平正义,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作用。
三、如何从根本上提高检察人员职业伦理道德, 维护司法公正?
对于现实的种种问题来说, 我认为应该从逐渐重视司法的程序公正以及提升检察官的个人素质方面着手。
首先, 程序正义中应体现检察官对法律执行的监督性。我国受大陆法系的影响, 检察官在职务犯罪侦查以及提起公诉等司法活动中处于积极的地位;与此同时, 中国受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 重视礼和德, 使得检察官在审查、处理案件的时候容易受外界的各种影响。所以设定的程序要对检察官进行一定的限制, 保持检察官法律和社会监督性以及独立性, 使其免受外界的不当干扰和影响。当然, 检察官不仅在司法活动中要独立, 而且也要能够独立地思考, 自主地判断, 不受任何个人、上司以及行政机关的干预。
其次, 检察官还应该具备自身信仰和坚守法律。新形势下, 人民群众不仅要求执法司法的结果能维护其权益、化解矛盾, 更加要求执法司法的程序合法、高效透明;既关心自身合法权益的实现, 同时也要求能够全面参与和广泛监督。试想, 如果连检察官都不相信并且遵守法律, 那么法律就如一张白纸。检察干警践行公正的价值观念, 就必须坚持秉公执法、公正司法, 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 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并重, 实现法律效果、社会效果和政治效果的统一。最后, 我认为检察官还应该做到慎用手中的权力。因为它可能在保护正义的同时极容易伤害正义, 甚至如果被心术不正的人滥用将成为其作恶的工具。检察官在行使检察权时, 应持着对自然法理念及公平、正义精神的追求, 服从法律和自己的良心, 做出合法、公平、合乎情理的司法活动。
同时, 廉洁自律也是提高检察人员职业伦理道德重要保证, “清正在德, 廉洁在心”。近年来, 国家和最高检高度关注检察官的清正廉洁, 多次开展检察人员廉政教育, 并通过电视电话会议做进一步传达, 目的就是用廉政铸就检察工作的堡垒, 将社会各界的诱惑拒之门外。廉, 似荷莲出淤泥而不染;正, 如松柏生峰岩而不曲。作为一名检察官, 更应该严守检察职业纪律, 保持良好检察形象, 坚持自省、自重、自警、自励, 做到堂堂正正, 清正廉洁。只有清正廉洁的检察官才能够在法律执行和监督过程中, 善恶分辨, 公私分明, 宽严相济, 秉公尽职, 最终真正意义上实现司法公正。
综上所述, 要实现司法公正, 很大程度上检察官必须是公正的。如果只有公正的法律, 没有公正的检察官, 司法公正就成了一句空话, 检察官应该通过程序公正来实现实体的正义, 要强化法律监督, 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作为国家形象的代言人和国家法律权威的维护者, 一方面要以娴熟的法律水平执行法律, 另一方面要以崇高的职业道德行使监督职能, 这样司法公正才能看到光明。
摘要:近年来, 司法腐败的新闻层出不穷, 整个社会对司法公正与否的讨论也如火如荼。司法公正的充分实现离不开法律制度的建立和健全, 与此同时作为法律执行者的执法人员也应当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伦理。身为一名检察人员, 司法公正和法律执行的监督者, 检察官的职业伦理更是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亟待进一步提高的道德修养。
关键词:司法,公正,法治,检察,职业伦理
参考文献
检察长司法责任制 篇8
一、思想理念的偏差:不规范司法行为的认识根源
司法行为作为司法人员从事的具有司法意义的一种特殊行为样式, 总是在一定思想理念的支配和影响下发生的;同理, 检察机关形式多样的不规范司法行为也总是司法人员头脑中某些不正确或者不科学思想理念的客观化、现实化和具体化。
(一) 政绩观和名利观的错位
“政绩观是对政绩总的看法, 包括对什么是政绩、为谁创造政绩、如何创造政绩和怎样衡量政绩等问题的认识和态度。”[1]检察人员实施司法行为、办理案件的过程必然要受到存在于其头脑中的政绩观和名利观的影响和约束。追求政绩和名利本身并没有错, 检察人员通过成就检察事业来实现其自身抱负和追求, 这在道德上是完全正当的。但必须有一个约束条件, 就是在价值观念上不能唯政绩和名利是从, 必须要有底线, 否则就会陷入“机会主义”的泥沼而不能自拔, 进而导致司法行为违背法律规定和工作规范而“异化”。
(二) 有罪推定思维的残存
“有罪推定是指一个人一旦被控告犯罪, 就被看成是犯罪者, 因而受到刑讯挎问, 强迫其承认自己有罪;对一于犯罪证据不足的疑犯, 也推定为有罪而加以惩罚。”[2]在有罪推定思维一定程度残存的影响下, 有的检察人员预先就在头脑中为犯罪嫌疑人贴上了“真实犯罪人”的标签, “内心确认”犯罪嫌疑人就是实施了犯罪行为的人;这时检察人员完全以治罪为己任, 对于司法行为不规范或者侵犯犯罪嫌疑人合法权益的情形, 不会认识到有所不妥。在这种有罪推定思维支配下, 检察人员会认为犯罪嫌疑人的辩解是“狡辩”, 甚至会认为为了追究犯罪而在一定程度上侵犯或者不充分保护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是必要的、可容忍的。
(三) 程序意识的淡薄
“在司法过程中, 个体与国家、个体的程序性权利与国家的裁判权之间正是通过程序发生关系的, 程序提供了一个使作为被裁判者的个体与代表国家行使裁判权的裁判者之间进行理性交涉的空间和过程。”[3]在司法实践中, 检察人员对程序是否重视, 有时是以程序是否与实体处理结果有直接关联来进行取舍、选择的, 对于和实体处理结果有重大关联的程序以及可能导致重大违法的程序, 检察人员会给予高度的重视, 否则检察人员可能承担错案或者违法的责任;但是对于与案件实体处理结果没有重大关联的程序以及没有可能导致程序无效的一般程序, 检察人员有时会不以为然, 予以轻视或忽略, 从而导致司法行为不规范。
二、体制机制的不完善:不规范司法行为的关键根源
司法行为是否规范会受到相应司法体制和制度的约束和影响, 尤其是司法体制和制度的不完善, 更是导致不规范司法行为得以形成和存在的关键根源。
(一) 规范司法行为的工作机制不够完善
一般而言, 刑事诉讼法律是以规定有关职权和权利、程序和过程等重大诉讼关系的方式来规范检察机关司法行为的, 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刑事诉讼法律就是检察机关规范相关司法行为的总遵循。然而, 基于立法与实践总是存在一定程度差异的事实以及立法所固有的原则性和抽象性, 刑事诉讼法律提出的有关规范性要求还需通过检察机关内部的具体工作机制予以落实。尤其是2012年刑事诉讼法修改以来, 检察机关新增了许多新的诉讼职能, 这些新增的诉讼职能即使在一定范围内的试点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 但作为刑事诉讼法规定的普遍规范而推之全国, 大部分检察机关仍需通过一定的探索而形成相应的工作机制才能使之尽可能的符合立法提出的规范性要求。
(二) “程序性制裁”机制的相对阙如
总体而言, 我国刑事诉讼法有关具体刑事诉讼制度的规范对于诉讼职权 (职责) 以及诉讼权利 (义务) 和程序过程的规定相对是比较明确的, 但是对于法律后果而言则存在一些模糊或者不明确之处。与实体法律不同, 刑事诉讼法中的有关法律后果所指涉的重点是“程序性制裁”。“所谓‘程序性制裁’, 其实是指警察、检察官、法官违反法律程序所要承受的一种程序性法律后果。与那种通过追究办案人员的行政责任、民事责任甚至刑事责任来实施的‘实体性制裁’措施不同, 程序性制裁是通过宣告无效的方式来追究程序性违法者的法律责任的。”[4]
正是由于“程序性制裁”的相对阙如, 某些具体刑事诉讼制度在检察机关办案过程中则可能出现一些不规范情形。例如, 刑事诉讼法规定:“人民检察院自收到移送审查起诉的案件材料之日起三日以内, 应当告知犯罪嫌疑人有权委托辩护人。”“人民检察院自收到移送审查起诉的案件材料之日起三日以内, 应当告知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者其近亲属、附带民事诉讼的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有权委托诉讼代理人。”如果检察机关未告知或者未在三日内告知相关诉讼当事人的诉讼权利, 会导致怎么的“程序性制裁”则不明确。
(三) 不规范司法行为的发现机制不够健全
目前, 检察机关对于办案过程中存在的不规范司法行为主要是通过定期的司法规范化检查渠道来发现的。这种方式是一种事后方式, 当发现不规范司法行为时, 不规范司法行为已经客观发生且有的已经在客观上无法进行整改和补正。在目前的案件管理过程中, 检委会、院领导以及部门负责人在听取案件汇报、审签相关法律文书时对于案件的证据审查、事实认定、法律适用等方面基本能够做到监督和把关, 也能够及时发现并制止一些涉及重大实体和程序的不规范司法行为的发生, 但由于汇报形式所固有的缺陷, 对于不涉及重大实体和程序的不规范司法行为则很难及时发现。
(四) 办案责任制尚需进一步完善
在我国长期实践的三级审批制中, 检察官对案件承担承办责任的同时却不具有决定案件的权力, 呈现出承办责任与决定权的完全分离。在三级审批制下, 由于检察官不具有最终决定案件处理的权力, 检察官的职责主要在于通过案件的承办将案件处理意见提交至有决定权的主体, 至于案件最终如何处理, 检察官的承办意见是否得到审批主体采纳, 或者多大程度上得到采纳, 都是由审批主体予以决定。在这样一种办案模式中, “承办责任与决定权的完全分离, 不符合检察权运行规律, 造成一线办案人员缺乏荣誉感与责任心, 一线留不住法律精英, 妨碍了办案质量, 也对检察官队伍建设及检察机关长远建设十分不利。”[5]“妨碍了办案质量”一方面是指出现了一定数量的错案, 另外一个方面则是指办案过程种种不规范司法行为的出现。
三、司法能力的不足:不规范司法行为的主体根源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形下, 检察人员的司法能力 (办案能力) 也是决定检察办案质量和效果的重要因素, 检察人员司法能力的某些不足也是造成不规范司法行为的重要原因。
第一, 检察人员的司法能力还不能完全适应刑事和民事两大诉讼法修改后办案难度进一步加大、规范性和程序性要求进一步增多的变化。随着两大诉讼法的修改, 检察机关新增了许多诉讼职能, 原有职能的适用条件、运行过程等也有了较大变化。对于这些变化, 由于司法能力的不足, 在实际工作中检察人员随意执行、盲目执行、无法执行、错误执行的情况还比较多。
第二, 检察人员的司法能力还不能完全适应反腐倡廉新形势下职务犯罪案件数量增多、难度加大的变化。为了快速办结案件, 有些检察人员因能力不足而不得不采取违规方式甚至违法方式办案。据不完全统计, 涉及职务犯罪侦查工作的规范性要求至少在一百项以上, 当然并不是每个案件都会涉及到所有的规范性要求。有的检察人员仍沿用一些长期以来不规范的行为方式去办理案件, 从而导致一些不规范情形出现。
第三, 检察人员的司法能力还不能完全适应人民群众权利意识、法治意识、监督意识逐步增强所导致的社会环境的变化。随着人民群众权利意识、法治意识、监督意识的增强, 以及检务公开的推行和舆论环境的变化, 检察机关办理案件的过程逐步透明, 检察人员的各种司法行为经常会被社会公众置于“聚光灯”和“显微镜”下进行审视和评价。针对这些情况, 检察人员有时会显得无所适从, 无法从容应对。
四、检察保障的不足:不规范司法行为的物质根源
第一, 因工资待遇等原因导致个别地区检察人员尤其是办案骨干有一定流失。检察队伍不稳定, 导致检察人员工作责任心和职业认同感不强, 有的检察人员工作得过且过、粗枝大叶, 觉得案件办起走就行, 对规范司法的要求关注不够。
第二, 部分基层院因编制紧张导致“案多人少”的矛盾还较为突出。在办案任务繁重时, 检察人员的办案精力必然有所不济, 无法做到全面兼顾, 不规范情形相应也会增多。
第三, 部分单位设备落后导致办案规范化水平不高。有的单位由于设备落后, 信息化、科技化程度不高, 依旧依靠传统方式办理案件, 利用“一支笔、一张纸”办理职务犯罪案件的现象还较为普遍;有的单位因录音录像设备落后, 导致录音录像质量不高, 影响了对犯罪认定和判决;有的单位办案区建设落后, 仍存在安全隐患。
摘要: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和司法机关, 既要按照法律监督职责规范其他机关的司法行为, 更要严格规范自身司法行为。检察机关不规范司法行为的原因主要为:思想观念的偏差、体制机制的不完善、司法能力不足以及检察保障不足等四个方面。
关键词:认识,体制机制,司法能力,不规范
参考文献
[1]谢撼澜.正确政绩观的学理阐释[J].重庆行政 (公共论坛) , 2013 (4) :39.
[2]李友忠.论无罪推定与有罪推定[J].云南法学, 1995 (3) :38.
[3]孙莉.司法改革与程序意识[J].法律科学, 1999 (3) :26.
[4]陈瑞华.程序性制裁制度的法理学分析[J].中国法学, 2005 (6) :151.
司法规律对检察权改革影响的思考 篇9
关键词:司法规律,检察权,检察权改革,法律监督
一、司法规律的概述
规律是指事物之间内在的必然联系, 这种联系不断重复出现, 在一定条件下经常起作用, 并且决定着事物必然向着某种趋向发展。规律具有客观性、重复性、必然性、稳定性、普遍性等特征, 其可以分为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所谓司法, 是国家“为双方当事人提供不用武力解决争端的方法”, 也就是国家适用法律解决社会纠纷的活动。司法在发展和运行中, 也具有这种客观规律。而司法规律作为社会规律的一种, 是人类进行司法活动所具有必然趋势和特征, 具有普遍性和稳定性等特征, 但是在不同法律文化传统、不同司法体制、不同政治制度乃至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 甚至在同一国家的不同经济发展阶段, 其内涵是千差万别的。
在我国现实生活中, 由于受政治、文化、经济、社会条件、法官素质、职业伦理等多种内外部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我国司法规律也呈现出独具一格的特征。具有我国特色的司法规律, 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司法活动内在本质的必然联系, 它是检察权与审判权有机结合适用法律的客观反映, 是以司法公正为准则, 以程序与实体并重为表征, 以司法独立、司法公开、司法平等、司法制约、司法求是、司法效率等为要素的司法运行法则。
二、司法规律与检察权之间的关系
司法规律是在司法实践中逐步形成的, 对检察权的优化配置和规范运行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检察权的产生、性质、特征、运行及发展都体现了司法规律的要求。不论从规范意义上看, 还是从实践意义上看, 司法规律和检察权两者总是存在相互依赖性。两者协调统一, 是司法规律和检察权配置实现打击犯罪、保障人权的共同价值的前提。
(一) 检察权体现以权制权的司法规律要求。孟德斯鸠说过:“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 这是万古不变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到有界限的地方才会休止。”为了防止专制统治, 现代国家权力必须分权制衡。根据马列主义国家理论, 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均由其选举产生并对其负责、受其监督, 其中检察机关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因此, 我国的检察制度从一开始就是立足于履行法律监督的职能, 是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政治架构下产生的一项独立的国家权力, 具有独立的宪法地位。在我国, 法律监督是指为了维护国家法制的统一和法律的正确实施, 专门的国家机关根据法律的授权, 运用法律规定的手段对法律实施情况进行检查督促并能产生法定效力的专门工作。设置专门的法律监督机关, 是由一元多立的国家权力结构模式决定的, 是维持法律效力普适性、保障法制统一的客观需要。我国司法机关之间的制约监督关系中, 除了捕、诉、审等评判机制, 复议、复核、退回等异议机制都是重要的制约机制, 是以权制权司法规律的重要体现。
(二) 检察权体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相统一的司法规律要求。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相统一这是基本的司法政策, 其提出绝非偶然, 有着深刻的理论根源和现实背景, 也是司法规律深层次的要求。从法的历史来看, 法的产生和发展是多种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法从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 而且始终是社会的产物, 任何超脱于特定社会现实之外的司法从来都是不存在的。从司法现实来看, 司法功能和社会对司法的期待绝对不仅限于单纯地适用法律, 更多的还是通过教育与惩罚来化解矛盾和纠纷。我国法文化也强调教化功能, 从西周初期的“明德慎罚”思想以来, “德主刑辅, 礼法并用”是古代法律贯彻始终的脉络。单纯的司法虽然能最简单地解决法律责任问题, 但是不能忽略法律之外的因素, 它有可能成为造成一系列社会影响的司法决策。
(三) 检察权体现司法公正和司法独立的司法规律要求。客观中立、依法独立对于检察机关、审判机关的要求存在一定差异, 笔者认为, 这种差异并不影响检察权按照客观中立、依法独立的规律运行。执法办案部门只要坚持客观中立立场, 不有意偏袒一方当事人, 不将自己的利益掺杂其中, 那么无论采取几方分立的模式, 都应当视为符合中立性要求。职务犯罪侦查工作的中立性体现在中立于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 全面调查收集有利于或不利于犯罪嫌疑人的证据, 审查逮捕工作的中立性体现在全面审查侦查机关提供的证据、讯问犯罪嫌疑人;公诉工作的中立性体现在依法正确追诉;立案监督和侦查活动监督、刑事审判监督、民事审判和行政诉讼监督工作的中立性体现在不代表任何一方当事人的利益, 按照保证法律正确适用的原则启动法律监督程序。针对依法独立而言, 我国检察权的运行机制与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并不矛盾。我们法律保障各级检察院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除了法律明确规定只能由最高人民检察院或上级人民检察院行使的职权之外, 法律赋予检察机关的职权每一级人民检察院都有权行使。下级检察院必须接受上级检察院的领导与各级检察院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是两项重要的法律原则。在没有上级检察院指令的情况下, 各级检察院都应依法独立行使职权。上级检察院对下级检察院的领导方式主要包括政策性指导、重大事项决策、检察业务培训、案件管理与业务考核、检查督促等。
三、司法规律对检察权改革的影响
笔者认为, 只有按照司法规律的要求配置检察权, 并按照司法规律的内在要求规范检察权的运行, 方能保证检察活动达到控制侦查和制约审判权启动的预期效果。而检察权改革的实质是要对引发检察权脱离司法规律要求的因素予以修正和变革, 把检察权配置和运行中不符合司法规律要求的职能和机制实施重组和完善。
(一) 在检察权改革中应当将检察权定位法律监督权。我国检察机关的法律地位和检察权的基本属性直接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129条的规定, 该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我国检察机关的具体权能是侦查权、公诉权、侦查监督权、审判监督权和执行监督权。据此, 可以把我国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限定为:一般是指检察机关根据法律的授权, 对法律执行和遵守情况进行的监督。法律监督权与检察权, 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概念, 当我们提及法律监督权的时候, 强调的是它的性质和功能;当我们提及检察权的时候, 强调的是它具体权能和实际使用。在我国, 法律监督权不是泛指一切监督法律实施的权力或权利, 而是指一种专门的权力, 是指检察机关根据宪法授权, 依法行使检察权, 以保障国家法律统一正确实施的一项专门活动, 其宗旨是维护宪法和法律的统一正确实施。由此出发, 无论从实然或应然的角度考察, 都只能得出一个结论, 那就是我国检察权的基本属性应为法律监督权。
(二) 在检察权改革中应当一贯注重司法平等这一司法规律要素。我国宪法第33条规定了平等保护条款:“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宪法具有“高级法背景”:一方面, 在法律规范上宪法具有最高效力, 任何其他法都不得违反宪法;另一方面, 在司法、执法活动中, 任何违反宪法的具体行为都不能取得法律效力, 必须加以纠正。如果说司法公正可以用来指称司法的最高价值, 那么对于公正的实现而言, 没有什么“平等”更能体现出其价值理想。“平等表达了相同性概念;……两个或更多的人或客体, 只要在某些或所有方面处于同样的、相同的或相似的状态, 那就可以说他们是平等的。”笔者认为, 司法平等在刑事诉讼中主要体现为控辩平等, 我们应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改革:1.赋予律师对等的诉讼权力, 包括取消会见审批制度, 赋予律师更大的调查取证权等;2.赋予被害人对等的诉讼权力, 应按照当事人的地位给予被害人与犯罪嫌疑人对等的权力, 给予其调查取证权、陈述意见权、介入诉讼权等;3.建立证据展示制度。证据展示是指在开庭前, 由公诉方辩护方将各自掌握的证据材料相互向对方公示展示的制度。对于未经证据展示程序的证据不得进入庭审, 防止证据突袭。
(三) 在检察权改革中应当注重权力结构的完整性。立法原则上规定人民检察院享有民事行政诉讼监督权, 却缺乏具体、富有操作性的监督制度, 这样的检察职权结构残缺, 在实践中是难以行使的。由此推出, 检察权的结构完整是检察权赖以存在和发挥法律监督效能的重要基础。检察权配置的完善, 不仅体现在职权性的扩大, 更体现为结构性的充实。笔者认为知情权、诉讼程序决定权、纠正违法和责任追究的程序启动权以及预防犯罪检察建议权是构成检察权的基本法律要素。
1.知情权, 是指检察机关在法律监督活动中对客观事实的知晓权力, 它是检察权结构性的、前提性的法律要素。
2.诉讼程序决定权, 检察机关法律监督权以程序为本质特征, 检察机关对案件做出的程序性处理决定就是检察机关诉讼监督的核心权力。
3.纠正违法和责任追究的程序启动权检察监督必须拥有纠正违法行为的有效发力手段。缺乏手段的监督是毫无意义的监督。由于对诉讼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没有实体处分权, 所以检察机关要实施法律监督, 就必须享有纠正违法和责任追究的程序启动权。
4.预防违法犯罪检察建议权, 是指检察机关通过纠正一般违法以实现预防犯罪、促进严格执法、维护法制统一的非诉讼法律监督活动。法律监督不但要纠正违法, 而且要预防违法。预防违法犯罪检察建议权是检察机关维护法律统一实施的基础性手段和方法, 贯穿检察机关法律监督活动的全过程。
参考文献
[1].张文显.西方法哲学.吉林大学出版社, 1987, 206.
[2].张智辉.检察权研究.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7.
[3].石少侠.检察权要论.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6.
[4].汪建成:转引孙远.论司法的权威与权威的司法.载《法学评论》, 2001, (4) .
[5].张穹.当代检察机关的架构.检察日报, 1999529.
[6].[美]乔.萨托利.民主新论.冯克利, 阎克文译.东方出版社, 1993, 340.
[7].孙谦.维护司法的公平和正义是检察官的基本追求——<检察官论>评介 (四) .载《人民检察》, 2004, (5)
检察长司法责任制 篇10
关键词:司法会计,作用,原因,预防
作为一项复杂的社会历史现象, 职务犯罪已经有很久远的历史, 且作案能力也随时代在不断的增强, 其滋生的原因有很多。因此, 我国必须采取对腐败犯罪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并做到从源头上加以防范并遏制。与此同时, 我们要对职务犯罪在新的时代环境下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并充分做好职务犯罪工作的预防工作。加强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是我国一直以来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之需, 也是我国建设和谐社会应该坚决消除的。预防犯罪是我国检察机关开展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同时也是21世纪发展我国检察事业的客观要求。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及司法实践要求, 检察机关在职务犯罪预防中, 司法会计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司法会计必须自觉践行党的反腐倡廉建设, 把预防职务犯罪工作高度重视起来, 反腐斗争必须常抓不懈, 深入开展, 推进我国的廉政反腐败长效发展。
1 检察机关的司法会计工作在预防职务犯罪中的作用
1.1 预防职务犯罪使当前检察机关的司法会计的职责
司法会计有着专业的工作技巧和方法, 因此在办理各种经济案件过程中, 能够较熟练的通过对相关案件资金及动作规律进行专业的分析, 在会计资料中收集一定的会计证据, 证明经济案件中与资金有关的案件事实。司法会计工作的主要特点就是对经济案件涉及到会计资料中的资金进行各种分析, 并核实后, 从其中收集会计证据, 最后证明案件事实。
大多数的经济案件, 都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 即犯罪活动与资金及资金的运动有关, 换言之就是作案要通过资金及资金运动反映或表现出来, 这是经济案件的共性。司法会计在办案时从那些记录经济案件中资金运动的会计资料中找寻证据, 侦破案件。
1.2 在预防经济犯罪中, 司法会计有效的利用自己的专业技能, 不仅可以打击经济犯罪, 同时在一定程度上, 还能对职务犯罪能起到预防作用
首先, 司法会计已经侦破的经济案件可以起到对犯罪分子或者有意图犯罪者一定程度的威慑, 从而预防犯罪分子或者有意图即将犯罪的打消其犯罪念头。一个经济犯罪分子作案并不是简单的操作, 他需要相当丰富的会计知识, 犯罪分子在作案时手段精明, 难留踪迹, 这给办案造成很大得的困扰, 良好的作案技能使得他们更加肆无忌惮。但是司法会计成功办理各种经济案件, 使犯罪分子意识到就算作案手段再高明, 仍然会留有蛛丝马迹, 司法会计可以取得证据证明, 这样犯罪分子就不会抱有侥幸心理了, 因此可以说适度的阻止其犯罪。其次, 打击教育也是必须的, 对于犯罪分子的打击处罚, 也是教育广大公民遵纪守法的良好契机, 要让民众意识到任何时候都有坚决与违法犯罪分子作斗争。这种打击教育相结合能让人们心中有底, 才能使民众保持清醒的头脑, 在遇到违法犯罪行为时, 可以预防阻止事态恶化。第三, 司法会计办理案件本身的也是一个查漏的过程, 在具体办案过程中, 司法会计会发现核算和管理经营中所存在的问题, 因此可以向有关检察部门提出意见, 修复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 做到没有漏洞让犯罪分子可占空子, 从而起到预防犯罪的作用。
2 当前我国职务犯罪中财务人员犯罪的主要原因
财务人员专业技能不强, 素养不高, 其中很多都是半路出家从事该职业的, 未受过相关的正规性的教育, 在其岗位上不能发挥应有的职能作用, 因此无法确保会计资料的严格有效的真实性, 这就很容易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
首先, 企业在对财务人员的管理中, 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管理松懈, 财务人员岗位责任不明晰, 工作不具有规范性和程序性, 责任不到人的管理模式导致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不高。企业本身账目不够合理, 企业内部在一个部门内部设置多套账目, 账目记录混乱不明晰, 严重影响核算。没有真实性可以把握的财务资料, 企业的账目就反映不出来, 这对企业来说是很严重的一件事情。
其次, 认真分析企业内部出现的各种问题, 最主要的原因时监督不力, 特别是企业的会计人员, 他们凭借和单位负责人的亲密关系或者共同牟利, 不去监督, 往往这种什么都不做的态度导致情况日趋恶化, 另一种情况就是不敢去监督, 怕得罪人。面对监督不力, 要对单位的领导人员及其财务人员管理上多花功夫, 同时要制定完善的监督机制, 岗位职责明晰, 责任到人。
3 司法会计预防职务犯罪的思路初探
3.1 加强思想教育, 坚决抵制腐败不正之风, 把腐败扼杀在摇篮中
腐败和反腐败, 一直都是一个严肃的问题, 我们必须长久重视起来, 不能懈怠。完善的法律法规, 健全的机制保障, 优厚的待遇虽然是反腐败必须且必要的保障, 但是民众的个人素养的提高才是反腐的根本。因此, 党员干部必须加强政治理论学习, 提高思想觉悟, 形成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跟着党的目标方向走, 消除他们的特权思想, 使他们做到能正确利用手中的权利, 形成“清正廉洁, 奉公为民”的作风。教育是长效机制, 教育干部人员要坚持自我反省, 自我警示, 清除那些头脑中的不正的想法。
3.2 加强财务人员业务学习, 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
由上述可知, 业务人员专业能力欠缺, 文化素养低, 对工作没有责任意识, 但是他们很多人从事这一方面工作多年且初步在工作中有一定的经验。这一方面司法会计人员有专业技能方面的优势, 可以充分利用起来对财务人员进行业务指导, 短期内可以培养他们的业务能力, 长期来说可以使得他们素养有所改善, 还可以建议财政局会计管理部门对已经上岗并且之前没有经过相关培训的的财务人员进行适当的培训, 做到入岗严把关, 从而培养出一批政治素质好, 业务能力强, 有修养有素质的财务人员。
3.3 严格管理, 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和监管制约机制
司法会计人员从办案过程中可以窥见企业在制度上的漏洞, 而正是这些漏洞给犯罪分子有机可乘, 且不易追查。因此, 司法会计在了解到相关的情况后, 可以帮助企业建章立制, 对于企业的制度进行及时的补漏。群众监督是最好的监督, 因为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所以企业监督也离不开群众, 企业要充分发挥群众的监督力。企业可以建立财务信息公开栏, 对于企业账务可以量化公开的如差旅费、通讯费、财务收支、水电费、接待费用等等进行公开, 并充分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
3.4 推行会计委派制, 构筑起预防犯罪的隔离地带
委派制一改过去直接委派的特点, 成为上级直接委派, 财务会计人员在此能够充分发挥作用, 实现他们在工作岗位的自我价值, 同时也能强化基层会计的责任意识, 利于责任明确到个人, 委派制实行半年一轮岗的方式, 便于人员在岗位上用活。
参考文献
[1]桑本谦, 李华.检察机关预防职务犯罪的困境和出路[J].当代法学, 2010 (3) :57-70.
[2]刘云.对检察机关预防职务犯罪问题的反思与释明[J].科技信息, 2010 (30) :508-510.
检察长司法责任制 篇11
美国的检察官,不论级别高低,均是诉讼活动中的重量级人物,其地位、作用均十分突出。他们负责代表政府起诉违法者,包括准备、制作有关文书,介入诸如证据展示之类的审前活动,出席法庭审理等。此外,检察官还是警察的法律顾问,负责向他们提供与搜查、扣押、逮捕、监听等类似事务有关的法律建议。检察官在诉讼活动中享有非常大的自由裁量权,他们基本上有权决定哪个案件将起诉、哪个案件可以进行辩诉交易、哪个案件将接受审理。在大陪审团审查起诉的案件中,尽管大陪审团可自行决定是否将嫌疑犯交付审理,但其决定也往往受制于检察官,因为检察官决定着哪些证人应该作证、哪些证据应予以考虑。而且,现代文明诉讼制度执行的是“不告不理”原则,没有检察官的控告,就没有法官的审判。
被迫辞职的司法部长
2006年12月,岡萨雷斯领导的美国司法部在没有预警、没有说明原因的情况下,以“工作业绩不佳”为由,解雇了八名联邦检察官。这些检察官的任期并没有到期,而司法部给出的解聘理由也很含糊。在之后美国国会参议院和众议院对该事件的听证中,冈萨雷斯和其他司法部官员未能就解聘八名检察官给出合理解释。因此,美国媒体和国会群起而攻之,质疑说这是布什政府在背后一手操纵的一场政治清算运动。后来公布的文件显示,对布什的“忠诚度”不够确实是检察官们被解职的原因之一。
“检察官门”事件发生后,美国政坛掀起了轩然大波,国会也对此展开了调查。且不说解职检察官本身是否有正当理由,在美国立法、司法和行政“三权分立”的体制下,联邦政府涉嫌以行政干预司法,这将极大地损害司法部门的独立性。
按理说,美国司法部长也是总检察长,美国联邦检察官实行行政领导制,司法部长解除检察官的职位就像一名其他部长解除他的下属一样显得很正常,但其实不然。美国的联邦检察官虽然受司法部长领导,不像法官一样享有终身不得解职的独立待遇,但也不是像其他公务员一样能轻易被部长解职。检察官履行职务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使得他们履行职务时更需要独立,职位也更需特殊的保障。所以,才会出现司法部长因为解聘八名联邦检察官而自己引咎辞职的现象。
退出历史舞台的独立检察官
1973年,在调查尼克松总统的“水门事件”期间,考虑到司法部长是由总统任命的,国会一致投票同意任命一位独立于司法部的“独立检察官”来调查此事。到1978年,国会又通过了《政府道德法》和《独立检察官法》,把独立检察官制度正式确立下来。这一制度赋予了独立检察官对联邦高级官员的指控行使“不受任何政治或金钱影响”的最广泛调查权,并给予了最充足的人员和物质保障,目的是想真正做到腐败问题不管涉及什么人,都能一查到底。独立检察官可根据自己调查掌握的确实可信的事实证据,向国会提出是否需要弹劾相关人员的建议。
美国设立独立检察官制度的初衷是为了排除政治干扰,更有效地反对政治腐败,该制度也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彻查高官腐败和违法的作用。但是,美国独立检察官对多位政府高官进行的调查,却大多集中在被调查对象是否吸毒、是否与黑手党有联系或对婚姻不忠等问题上,而且耗资巨大。美国著名的独立检察官斯塔尔用了4年多的时间,花费了4000多万美元的调查经费,将克林顿的性丑闻查了个水落石出,在独立检察官斯塔尔最终对克林顿总统的弹劾案未获通过之时,不少人对这项耗费巨大却徒劳无功的调查深表不满,认为独立检察官有滥用职权之嫌,甚至还有人认为,独立检察官制度已经沦为了党派政治斗争的工具。
由于独立检察官制度在打击高层腐败方面收到的效果并没有达到当初的设想,且这个制度的存在对于坚持宪法所确立的“三权分立”体系来说,更是僭越了立法、行政、司法三者分权的界线,最终导致1999年被国会确定不予延期适用而退出了美国的历史舞台。
相互制衡的加拿大检警关系
在加拿大,检察官和警察属于两个独立的系统,警察归公共安全部部长领导,检察官归司法部部长即检察总长领导,而公共安全部和司法部都是内阁中的独立部门,二者通过各自独立行使职权而相互制衡。
在加拿大,警察不仅有抓获犯罪嫌疑人的职责,还承担着侦查、收集证据并将案件移送检察官的任务。1999年最高法院的一个判例确定,警察可以独立决定侦查和指控的对象,因为警察独立原则可以保障法治的实现。不过,虽然警察有权决定逮捕谁或起诉谁,但是检察官也有权独立决定是否继续对刑事案件的指控。
警察独立原则还要求警察在具体执法过程中具有独立性,即使是公共安全部部长也不能对其施加影响,政府也不能指示警察运用武力。同时,警察通过公共安全部部长和政府的沟通应当是透明的,除非涉及国家秘密,公众应当知晓政府对警察的指示。
微观察
人才辈出的美国检察官
美国检察官队伍是一个出干部的地方。克林顿竞选阿肯色州长之前,任职州司法部长,积累了不少经验和人脉。纽约前市长朱利安尼当过美国联邦检察官,靠打击华尔街内幕交易起家,一举成名,乘势竞选纽约市长成功。纽约州州长斯皮策也当过纽约州检察长,而他的继任者也是先当检察官,后当州长。
在美国,检察官一职之所以成为许多政客的跳板,原因很多。首先,检察工作很露脸,办个大案要案更是如此。其次,各州和地方检察长都要通过选举产生。选举是个很锻炼人的过程,所以检察长也是经历风雨、见过世面的。还有,检察长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权:起诉还是不起诉,抓人还是不抓人,经常由检察长一人定夺。
美国检察官队伍出干部,纽约这个地方又是检察官成名的地方。金融危机之后,纽约出了一位英模人物:联邦检察官普里特·巴哈拉。他以雷霆手段,像打击黑手党那样打击内幕交易。短短两三年内,巴哈拉领导的行动就斩获颇丰:63个人被逮捕,56个人认罪或被认定有罪。一时间,巴哈拉风光无限,好像他是美国法律界的林书豪——巴哈拉是一位来自印度的亚裔。
巴哈拉打击内幕交易小有名气,有人说他还是哈佛大学一年级新生的时候,便立志要成为反贪斗士。巴哈拉有所谓的白金学位:本科哈佛大学,研究生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检察官是出庭律师,而出庭律师需要巧舌如簧,口吐莲花。一般人除非使用英语为母语,否则很难成为能言善辩的优秀出庭律师,但这位出生在印度,且父母都是印度人的巴哈拉却做到了。
检察长司法责任制 篇12
心理压力, 又称心理紧张或心理应激, 是机体在内外环境作用中因各项要求与主体应付能力的不平衡所产生的一种适应环境的紧张状态。人们面对具有危险性刺激情境时, 一时无法消除危险、脱离困境, 即产生一种被压迫的感受。如这种感受经常持续存在, 即演变为个人的心理压力。从某种程度上讲, 目前检察机关司法警察的“九大职能”必然决定其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1]笔者认为大致有以下原因。
(一) 工作方面的压力
1. 检察机关司法警察工作的辅助性。
“服务办案, 保障安全, 提高效率”, 是检察机关司法警察职能的显著特征。司法警察职能的辅助性是相对于检察官职能而言的, 《人民检察院司法警察暂行条例》第八条也明确规定“人民检察院司法警察在检察官的指导下履行职责”。是指司法警察在检察业务工作中对实质问题没有决定权, 只有协助检察官工作的执行权, 并且在执行任务时, 一定要服从命令、听从指挥, 迅速行动, 不得贻误战机。司法警察在参与侦查、提押人犯、送达法律文书、执行强制措施、保卫警戒等工作中, 其职能都是围绕着弄清犯罪事实, 准确适用法律, 保障各项检察工作顺利进行展开的。由于职责的性质具有从属性特征, 往往使个别司法警察对工作的重要性产生认识误区, 片面认为:警务部门既不是检察机关的主要业务部门, 又不同于综合部门, 久而久之, 萌生了“没面子”、“没前途”、“没地位”等自卑、厌倦、迷茫等消极心理, 直接影响了司法警察的工作积极性。特别是少数检察官认为司法警察无非就是“看看人”、“开开车”而已, 没什么大作为;更主要的是, 司法警察的工作默默无闻, 工作量大、辛苦劳累, 但司法警察地位得不到承认, 价值得不到体现, 由此产生的不良情绪得不到排解, 日积月累, 必定会带来他们对司法警察工作感到枯燥, 缺乏信心, 出现反感、厌倦等现象, 甚至萌生“转岗”、“调走”的思想。
2. 检察机关司法警察工作的应激性。
在长期的执行传唤、提解、押送、等任务中会导致检察机关司法警察保持着长期的应激性, 无论是参与自侦部门办案还是参与搜查等任务, 使得司法警察常常接到“警务令”就立刻投身工作, 具有显著的突发性特点。另外, 司法警察平时还要参与处置一些突发事件, 在同犯罪分子作斗争的过程中具有严重的对抗性质, 司法警察需要动用武力制服犯罪分子的反抗, 特别是在侦查工作中尤其如此。从而也使得经常处于“待命状态”的司法警察, 较易产生紧张心理与焦虑情绪。
3. 检察机关司法警察工作的危险性。
警察属于高危职业是被大众认可的, 这点无论人民警察任何警种都是其不可避免的。检察机关司法警察的危险性主要来源于群体事件、参与处置突发事件等“急难险重”任务。这一角色定位, 使得承担司法警察工作必定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危险, 有时甚至是生命危险。从办案工作实践看, 检察机关在查办职务犯罪中, 看管、押解、拘传以及追逃等环节, 最容易发生犯罪嫌疑人脱逃、自杀等安全事故, 高检院《关于2007年全国检察机关发生办案安全事故的情况通报》, 也再次告诫我们, 必须切实履行司法警察职责, 稍有不慎, 就极有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如在维护信访接待秩序时, 由于来访人员一般都情绪比较激动, 而上访人往往性格较为偏执, 因此司法警察到场后不仅要积极配合控申干警做好来访人员的疏导安抚工作, 还要从来访人员的言谈举止、情绪变化、携带物品等细微之处, 准确预测事态的发展趋势, 以防止突发的过激行为造成检察人员的人身伤害, 或发生来访人员的自伤自残事件, 这也使得出警司法警察在心理上要时刻做好应急准备;总之, 司法警察在执行警务保障任务时的每个环节都要提高警惕, 绷紧神经, 以防万一, 时间一长, 必然会导致其身心疲乏, 心理压力自然加重。
4. 检察机关司法警察工作的保密性。
这既是司法警察职能的重要特征, 也是对司法警察工作的基本要求。因为检察业务工作属于保密性很强的工作, 司法警察直接参与案件的侦查、协助追捕、保管和送达案卷, 对案情比较了解, 这就要求司法警察增强保密观念, 遵守保密规定, 不得把法律文书带到公共场所或家中, 严防丢失案卷、泄漏案情或走漏消息。
5. 检察机关司法警察工作的重复性、繁重性。
检察机关司法警察的九项职责导致其每日工作重复是必然的。司法警察又是检察机关唯一的武装力量, 所以它的工作具有不可代替性, 依据《警察法》第二条人民警察任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对司法警察任务的规定, 可以看出人民检察院司法警察的工作的繁重性。当司法警察长时间固定地从事这些平凡、单调、琐碎的工作, 无疑会感到一种莫名地乏味, 并对工作产生厌倦、烦躁和麻痹心理, 从而就会导致进取意识缺乏、创新观念淡薄、心理压力加重。
(二) 社会方面的压力
社会方面的压力主要来自于舆论方面, 因为检察机关司法警察的特殊性, 它所能接触的工作面较窄, 加之检察机关司法警察在我国司法体系中因为历史等原因, 一直都得不到有关立法和领导部门的重视, 从而忽视了宣传工作, 从而导致大众的忽视, 所以检察机关司法警察经常在工作中遭到辱骂、歧视等等, 加之法律授权不够, 威慑力不强, 从而导致检察机关司法警察遭殴打、围攻等现象屡见不鲜。这些现象也给检察机关司法警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2]
(三) 家庭方面的压力
司法警察和家人团聚的欢乐时间与自身长时间工作的疲惫经常处于矛盾状态。由于司法警察工作时间长、任务繁重, 家里的事情经常交给父母、爱人去办理, 时间久了就形成了一种依赖模式, 甚至出现了忽略家庭的心理倾向。随着时间的推移就必然会产生发牢骚、埋怨、吵架等现象, 所以司法警察来自家庭的压力也是不容忽视的。
二、解决司法警察心理问题的对策
关注司法警察的心理健康, 切实有效地解决司法警察的心理问题, 是加强司法警察队伍建设的有效举措, 也是落实从优待警的充分体现。
1.提高认识, 激发高尚情操实现自身价值。立足检察机关司法警察职能特点, 教育和引导干警正确认识司法警察的地位和作用, 充分认识到司法警察在服务保障检察办案中肩负的重要使命和法律职责, 从而增强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工作意识, 培养爱岗敬业、甘当绿叶的优良品德, 不断增强献身警务工作的光荣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正确处理好“红花与绿叶”的关系, 努力在司法警察事业中实现自身价值。
2.强化教育培训, 加强自我调节。高检院规定:司法警察每年的岗位练兵时间不得少于十二天。实践中, 大多数司法警察队伍只是在的体能、射击、队列、擒拿格斗等方面苦练基本功, 心理素质训练则很少。笔者认为, 应积极安排司法警察参加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 如多听听英模事迹报告, 七一、十一等重大节日组织干警重温入党誓词、司法警察誓词, 举行升国旗仪式等。努力使司法警察精神充实, 情感升华。对刚刚加入司法警察队伍的年轻同志要进行全面的心理素质教育, 增强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意识;对老同志则要不断强化心理压力自我调节训练, 使其增强对工作的心理适应性。同时, 组织司法警察进行户外拓展训练, 增进团队意识, 协作意识;定期组织司法警察到野外登山、拉练等活动, 在放松心情陶冶情操的同时提高身体素质。实践证明运动是缓解压力的有效手段之一。让司法警察有一个缓解压力、放松紧张情绪的机会, 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工作。根据司法警察的工作特点在司法警察岗前培训、职务变动、警衔晋升时, 把心理测试和心理训练作为培训的内容之一, 对司法警察进行以逻辑推理、情绪控制、团结协作等为主要内容的心理训练, 不断增强心理素质。同时对于自身的不良情感, 要学会自我调节, 日常工作中, 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 避免因期望过高而产生挫折;培养良好的品质意志和健康的情绪, 善于从平凡而复杂的工作中寻找乐趣, 始终保持对工作的热情, 自觉将工作压力转化为动力;学会从其他同事的工作经历中借鉴经验教训, 并不断积累经验, 熟悉和了解可能会遇到怎样的困境和挑战, 设想各种可能发生的场景和行为、心理反应模式, 以便在未来的实践中加以运用, 使自己能更好地适应各项警务活动。
3.遇特殊情况及时介入、落实从优待警措施。每当司法警察完成重大抓捕追逃任务或处置突发事件、工作生活遭受重大变故以及其他特殊情况, 有可能受到较大心理刺激时, 要及时地对司法警察进行心理咨询和疏导, 采取单独谈话、拉家常的方式或召开警务工作会等形式在总结经验的同时及时化解心理问题, 以防止心理问题郁积。各级领导要在政治上爱护司法警察, 生活上关心司法警察, 心理上抚慰司法警察, 政策上从优待警, 如在司法警察职级的晋升、业务培训、司法警察津贴的发放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
总之, 司法警察的心理素质同政治素质、业务素质、身体素质一样, 是司法警察工作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司法警察队伍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 许多都与不良情绪郁积、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化解有直接关系, 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司法警察心理问题, 把解决司法警察的心理问题作为爱警惜警、从优待警的暖心工程, 在整个司法警察队伍中推广开来, 形成重视心理问题、解决心理问题的良好氛围, 让司法警察切身感受到组织的关怀。
摘要:检察机关司法警察是人民警察的警种之一, 有着很强的司法性、武装性和行政性, 其工作性质不同于公安警察, 也不同于其他检察干警。司法警察是检察机关唯一的武装力量, 担负着维护检察工作秩序;预防、制止妨碍检察活动的违法犯罪行为;保障检察工作顺利进行;保护检察干警人身安全的重要责任。特殊的工作性质与任务, 决定其所承受的心理压力比一般检察干警更大、更突出。笔者就检察机关司法警察的心理状况, 尤其是心理压力方面提出几点思考。
关键词:司法警察,心理压力,原因及对策
参考文献
[1]曾德斌.对检察机关司司法警察察心理状况的几点思考[J].2010.6.9.
【检察长司法责任制】推荐阅读:
检察院检察长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及个人廉洁自律自查报告08-01
追究法官检察官责任06-20
检察官办案责任制问题08-28
市十佳女检察官检察长先进事迹材料05-31
检察长帮扶工作总结07-23
检察院检察建议书的回复05-25
县检察长个人述职报告10-06
检察院检察处副处长竞聘报告10-08
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述职报告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