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检察

2024-08-24

基层检察(共12篇)

基层检察 篇1

检察队伍是检察事业的基础, 没有过硬的队伍, 检察工作就得不到科学的发展, 因此, 检察队伍建设事关检察事业的根基和未来。如何密切联系实际, 抓好检察队伍建设, 是当前各级检察机关应着力思考的问题, 对于基层检察机关来说, 显得更加重要。

一、基层检察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

基层检察机关是直接与基层群众打交道的法律监督机关, 是检察机关的窗口, 正如曹建明检察长所言:“基层检察院是检察机关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 任何时候都必须高度重视、抓紧抓好”。 (1) 在今年3月召开的全国检察机关队伍建设工作会议上, 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曹建明强调, 检察队伍建设要始终立足法律监督工作的全局、始终促进检察干警的全面发展、始终把检察队伍建设的重心放在基层检察机关, 注重面向基层、贴近基层、服务基层, 把各项政策措施认真落实到基层检察机关, 以夯实检察工作科学发展的根基。 (2)

二、当前基层检察队伍中存在的问题

检察机关恢复重建三十多年来, 从最高检到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都很重视检察队伍的建设, 使检察队伍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多到专, 一步一步得到了加强。但是, 对于基层检察机关来说, 检察队伍建设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一) 基层检察队伍人数偏少, 但案件却逐年增多, 案多人少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各类案件越来越多, 检察工作任务也越来越繁重, 但是检察队伍却没有跟上形势的发展而不断壮大。《检察官法》要求检察官必须达到法律本科学历的硬性规定和必须通过全国统一司法考试的严格要求, 从长远来看, 有利于提高检察队伍整体素质。但是, 由于突然提高了取得检察官资格的门槛, 给取得检察官资格带来很大难度, 加之我国当前对检察官的薪金和待遇与普通公务员相比并没有特别明显的优势, 与自由且收入高的律师相比, 更是相形见绌, 而检察官的工作量和工作压力却远远大于普通公务员和律师, 因此, 有很多通过司法考试的人首选的职业也不是检察官。而随着岁月的推移, 老一辈检察官很多都已经退休, 或者因为身体的原因而转移到非业务岗位, 有的中青年骨干由于在检察院的晋升渠道有限, 为了个人发展而离开检察院, 有的检察骨干力量业务能力强, 但因为付出和回报严重不成比例而日渐失去对检察官职业的热爱, 而转行做律师或到企业做高管, 使得具有检察官资格且能从事检察业务工作的检察官严重不足, 且在短时间内无法有效解决。

(二) 基层检察队伍总体业务素质不高, 与日益发展的检察工作不能相适应

随着三十多年的发展, 特别是近年来由于各级检察机关都非常注检察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使整个基层检察队伍的素质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但相对于庞大的基层检察队伍来说, 高素质的人才还是非常有限, 特别是在中西部地区和东部省份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 高素质的检察业务人才更是少之又少, 体现在侦查方面, 侦查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低, 侦查能力有限, 侦查技巧单一, 主要依赖对嫌疑人的审讯, 获取嫌疑人的有罪供述而定案, 缺少司法会计、物证、电子证据、鉴定等方面的专业人才, 影响了职务犯罪侦查工作开展;在民事行政检察业务方面, 由于基层检察机关以往长期有重刑轻民的思想, 不注重对民事行政检察业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而民事行政检察监督是专业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业务工作, 没有相关的专业背景和实务经验, 就很难开展监督工作。随着新《民事诉讼法》的贯彻实施, 赋予了检察机关对民事诉讼活动全面的监督权, 对民行检察队伍的专业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 少数基层检察干警宗旨观念不强, 不利于检察工作的顺利开展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取得革命胜利的力量源泉, 也是检察工作科学发展的根本保障, 尤其是基层检察工作更是离不开群众。我们很多的案件线索是来源于群众的举报和申诉, 我们的调查取证工作离不开群众的支持与配合, 我们的息诉和解工作离不开群众的理解和信任。但是, 少数基层检察干警却没有深刻认识到这一点, 对待群众态度生硬, 工作中不注重也不会和群众打交道, 使得很多工作开展得步履维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复杂化、检察机关责任和任务的加重, 使得部分检察干警容易被非主流甚至负面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左右, 过于注重个人利益得失, 社会责任感弱化, 缺乏对社会感恩和反哺的情感, 为群众服务的意识和能力较弱。

(四) 部分基层检察干警的思想作风不严谨, 不利于检察工作的健康发展

近年来, 基层检察队伍工作作风建设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 (1) 在工作作风上存在懒、散、松现象, 少数干警办案、办事拖沓, 工作效率低, 敬业精神不足, 工作责任心不强, 精神萎靡不振, 上下班迟到早退;有的不求实效, 热衷于做表面文章, 搞形式主义。 (2) 在思想作风上, 少数科室负责人甚至院领导工作思路因循守旧, 不思进取, 对工作成效满足于一般化, 缺乏在法律规定和允许范围内的开拓创新精神, 得过且过。 (3) 在生活作风上, 少数干警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 贪图安逸, 考虑个人的利益得失多, 个别干警在执法办案中不注意小节, 不注意自身形象, 结交一些社会上背景和生活环境复杂的人做朋友, 出入一些检察官不应该去的场所, 严重影响检察队伍的整体形象。

三、加强基层检察队伍建设的路径选择

(一) 要拓宽引进人才的渠道, 在扩大检察队伍数量上下功夫

对于具有政法专项编制的人员招录, 要根据当地组织人事部门的统一安排, 通过统一的公务员考试进行招录;对于特殊岗位人才——譬如司法会计、刑事侦查、民行检察人员等的招录, 可以通过定向选调的方式进行招录;对于检察文员和合同制书记员, 可以由基层检察机关根据本院的实际工作需要来进行招录。另外, 基层检察机关要会同当地组织人事部门一起制定政法专项编制检察人员的发展规划, 要结合本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刑事案件的增长速度、职务犯罪的发案率及民行案件的增长等具体的业务数据来确定本院检察干警的扩编计划。

(二) 要推进基层检察队伍职业化建设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法委书记孟建柱在今年的全国检察机关队伍建设工作会议上强调, 坚持把检察业务能力建设置于法律监督工作的基础性、先导性的位置来抓, 加强职业化、专业化建设, 进一步提升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水平。曹建明检察长要求各级检察机关要深入推进人才强检战略, 大力推进检察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 (3) 作为基层检察机关来说, 要抓住这一契机, 强化培养措施, 在提高人才素质能力上下功夫, 搞好检察队伍职业化建设:一是要注重多方树才, 积极开展各类检察业务人才的均衡培养, 既要培养刑事检察业务人才, 也要培养职务犯罪侦查人才和民事行政检察业务人才;二是要注重系统化培养, 给各类检察业务后备人才提供充分的学习机会和物质上的保障, 提倡和鼓励在职检察官参加高层次学历学位学习;三是要积极推进岗位练兵, 注重实践能力培养, 要加强对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和民事诉讼法的学习培训, 要全面深入地学习领会修改后的两大诉讼法, 学习领会修订后的刑事诉讼规则、民事行政办案规则, 以及刚刚颁布的检察机关执法工作基本规范, 要不断提高运用法律的实际能力; (4) 四要重点推进检察人员分类管理改革。认真落实《关于人民检察院工作人员分类管理制度改革意见》, 科学设置各类检察人员员额比例, 确定检察官职务序列和职数, 制定检察辅助人员管理办法等配套规定, 逐步建立分类科学、结构合理、权责明晰、管理规范的检察人员分类管理制度, 使广大检察干警各得其所、各展其才。

(三) 要强化宗旨观念, 树立核心价值观, 抓好基层检察队伍作风建设

基层检察队伍建设必须紧紧抓住强化宗旨观念这一核心命题, 切实强化以人为本、执法为民的司法理念, 加强检察干警的群众观念教育, 消除群众观点淡薄的问题;加强群众路线教育, 解决脱离群众的问题;加强检察院人民属性教育, 解决为谁执法的问题。 (5) 新时期政法干警的核心价值观是“忠诚、为民、公正、廉洁”, 这也体现了党和人民对检察队伍的根本要求。在基层检察队伍建设中, 我们要以核心价值观为指导, 并结合本院的检察实践, 充分发挥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和引领作用。针对基层检察队伍思想作风存在的问题, 要抓好公正执法理念教育、艰苦奋斗作风教育和检察职业道德教育, 树立新时期检察官的良好形象。

(四) 完善检察队伍管理制度建设, 推进基层检察队伍建设工作科学发展

加强管理制度创新是提升基层检察队伍建设工作科学化水平的重要保障, 也是检察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实践证明, 在法律和政策允许的框架内创新检察队伍管理体制机制, 通过管理提高检察队伍战斗力, 向管理要办案质量, 向管理要办案效率, 是新形势下加强基层检察机关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 重点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 深化干部任免制度改革, 以科学的激励机制和人文关怀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推行中层领导竞争上岗、一般干警双向选择制度, 将竞争机制引入到干警职务的晋升和主诉、主办检察官的任命上来, 逐步形成“过者罚、功者奖、庸者让、能者上”的竞争激励机制, 创造让想干事、会干事、能干成事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用人环境; (2) 制定科学的符合检察工作规律的任务动态量化考核指标, 建立与干警利益相挂钩的奖惩机制, 并严格考核, 兑现奖惩, 将目标责任与评先评优、奖金发放、干部任免相挂钩, 不搞一团和气的平衡和照顾; (3) 合理整合现有力量, 挖掘内部潜力。因院制宜搞好基层检察院内设机构的人员整合。对于刑事检察、自侦部门要配足配强办案人员, 对于民行部门要调配专门性人才, 力争做到用好一个人、带动一个科室, 对于控申、监所部门, 可以充分发挥老同志社会阅历丰富的优势, 对于政工、办公等综合部门, 可以充分发挥军转干部的作用。通过内部优化组合, 有效缓解当前基层检察院干警总量少, 人员结构不合理的矛盾。

参考文献

①正义网:《曹建明:基层检察院是检察机关全部战斗力的基础》, 2013-03-2611:19:00发布。

②正义网:《曹建明:检察队伍建设要做到“三个始终”》, 2013-03-2610:41:00发布。

③全面推进检察机关队伍建设系列评论之一:《抓住主题主线全面推进检察队伍建设》, 载《检察日报》2013年3月31日, 第一版。

④徐盈雁:《着力推进高素质专业化检察队伍建设》, 载《检察日报》, 2013年3月2日, 第3版。

⑤陈俊平:《强化宗旨观念始终是检察队伍建设的核心命题》, 载《检察日报》2011年3月18日, 第3版。

基层检察 篇2

让胡路区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 刘振魁

2011年9月26日,***同志在纪念人民检察制度创立八十周年座谈会上明确提出:“要始终重视检察队伍建设。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制度,关键在人,关键靠队伍。要坚持从严治检、廉洁从检,大力加强检察机关的领导班子建设,全面加强检察队伍的思想政治建设、素质能力建设、职业道德建设和自身反腐倡廉建设,着力解决部分检察人员理想信念、宗旨意识、执法办案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高素质检察队伍。”这为我们加强检察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作为基层检察机关的领导干部,在检察队伍建设方面,我始终感到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稍一松懈就容易出问题。因此,必须时时刻刻绷紧检察队伍建设这根弦儿,扎扎实实抓好检察队伍的教育、管理,才能确保公正文明执法,才能推动检察工作健康发展,才能使我们这个早在2001年就被最高检评为“全国模范检察院”的老先进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应该说,检察干警的执法水平是公正文明执法的基础。一个检察官的素能,体现出的不单是个人,也反映出一个团 体的整体建设水平和队伍整体形象。特别是我们大庆市让胡路区人民检察院地处大庆市区西部,被称为西城区,大庆石油管理局、大庆油田公司和炼化公司三大中直企业总部坐落在该区。所以,我们既有先天的地缘优势,又深感肩负的责任重大。多年来,基层检察机关通过设立在石油石化二级企业的“法律服务联系点”,设立在辖区街道、社区的“检察联络室”,反映出人民群众和油化干部职工对执法的要求越来越高,他们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掌握一定的政策水平,他们重视实体法律,重视程序法律,看重检察干警形象。所以,检察官无论是参与“服务进百企”活动,还是正确履行检察职责,油化企业干部职工、辖区人民群众都会给出评价,心目中给我们检察机关和检察干警个人“打分”。这就需要检察官应该走进油田一线用心服务,立足办案岗位尽心履职,付出热心、出于公心赢得油化企业干部职工、辖区人民群众及当事人的信任。诚然,全国政法机关统一开展的“发扬传统、坚定信念、执法为民”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使检察队伍的基本素质有了一定提高,执法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加强,绝大多数检察干警都在不断更新法律知识,不断提高执法办案水平,但检察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尚不能完全适应形势的发展和任务的需要。主要表现在:

一是有的检察干警学习热情不高,表现为空闲时间多用于应酬,能够静下心来学习的相对较少;二是有的检察干警 存在不思进取,满足现状。表现为检察官等级靠年头晋升,履行岗位职责靠经验办案;三是没有紧迫感,缺乏积极学习的内在动力。表现为集中学习局限于记笔记,认为完成上级考核目标、院领导安排的工作任务就行;四是有的检察干警把学习当成一种负担。表现在撰写学习心得靠网上摘抄,甚至全文复制,学习法律条文就案查找。有的人就案办案,对于办案中发现的问题疑点,不做深入研究,即使案子被拿到检察委员会进行了讨论,也不能积极主动的根据案情对研究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从中吸收一些有意义的东西。就我们大庆市让胡路区检察院为例,2011年上检察委员会讨论的案件数量就23件,但是,能够将这些案例研究出成果的却凤毛麟角。

针对上述问题,我认为具有一支高素质的检察队伍,是做好一切工作的保证。那么,加强检察队伍建设抓什么?我认为素质和形象是基层检察队伍建设中的两个关键性问题。

具体说,就是要提升检察干警个人素质。重点是提高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文化素质。提高政治素质,首先是要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改造放在首位,增强党性观念和大局意识。可以采取定期邀请所在市委或者区委党校专家,附近大专院校的法学教授来单位讲授政治理论和法律知识,构建政治理论、法学知识学习的有效平台;也可以选派检察干警积极参加省院或者市院组织 的各类教育培训,开展一些法学基础理论、应用理论等研讨活动。如2011年初开始,我院组织9名检察委员会委员、2名检察委员会专职委员和7名主要业务科室负责人参加全省“案例研讨”活动,分析经典、疑难案例18件,发表观点60余份,四次受到省院通报表扬。所以说,在基层检察机关范围内形成崇尚知识、勤于读书、善于思考的良好氛围是当务之急,也是发展的力量之源。

同时,我们必须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培养检察干警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和树立忠于检察事业,热爱检察工作的敬业精神。当前,我们不能单一强调案件质量或数量,要转变执法思路,更新执法理念,把服务石油石化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服务区域经济健康快速发展作为一种执着的追求,视为检察官的一种份内责任。我们要具备勤奋务实,争创一流的进取精神。“全国模范检察院”的辉煌映射着每名检察干警已有10个年头了,当年的激情是否还猛烈燃烧,当年突破疑难案件的老经验是否与时俱进地发展,当年的“铁人”作风今天保持得是否依然?作为老先进,更应该先想一步了,这就要在检察干警当中确立一种“不进则退,小进也退”的意识,启发检察干警一心为了事业,一心无畏发展,进而在基层检察机关形成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推动检察事业的全面发展。

提高文化素质,就是要加强学历教育和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改善基层检察队伍的知识结构。当前,基层检察机关编制缺少、案件持续上升、检察干警队伍老化、断层严重是普遍性问题。如何解决?是案多就请编制进人员,案少就缩编减人,还是从办案模式,人员整体素质上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我认为,在现有机制和条件下,要先抢抓检察干警理论素质,检察干警不仅要努力学习法律专业知识,还要努力学习经济和社会知识及其他科学文化知识,不断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毛泽东同志说:“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没有战斗力的军队。”良好的基层检察文化可以使一个单位每名检察干警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办案、学习、生活。这样,领导与干警之间,干警与干警之间会彼此信任,且有共同目标,在这样的氛围下,一个基层检察机关的创造性和潜力会得到极大的激发,业绩当然也会显著增强。要营造浓厚的检察文化氛围,坚持以人为本,开展积极、健康、团结、向上的文化、体育、娱乐等活动,丰富检察干警的精神生活。

再就是要树立起检察机关公正执法、清正廉洁、密切联系群众的良好形象。树立公正执法的形象,就是要依法办事,秉公执法,文明办案在执法活动中不惟权、不惟情、不惟钱,只惟法;忠实于宪法和法律,忠实于事实真相。切实履行惩 5 治犯罪,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维护社会政治稳定的职责,为经济建设服务,为石油石化企业服务。

关于形象建设问题,古人有许多注释,如《吕氏春秋顺说》:“善说者若巧士,因人之力以自为力,因其来而与来,因其往而与往。不设形象,与生与长,而言之与响;与盛与衰,以之所归。”当前,树立清正廉洁的形象,就是要为检清廉,从严治检,切实搞好检察机关自身反腐败工作和党风廉政建设,使检察干警成为廉洁奉公的模范。树立密切联系群众的形象,就是要增强群众观念,体贴群众疾苦,依法保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让人民群众对检察干警感到和蔼可亲,信赖放心。

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是基层检察机关的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的战略任务。内强素质,培养出的检察干警不一定都是办案能手、综合人才,但要使其心中有上进之心,在岗位上能尽其所能。外树形象,带领出来的检察干警不一定个个都既树立了群众威信,又能够在法律面前确立威严,但要能够用公心办理每一起案件,用热心为油化企业解难,用诚心为人民群众服务,用忠心开展党的事业。所以说,基层检察队伍建设不仅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作为基层检察长是开展各项检察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必须加强对党组班子、检察干警队伍的领导,切实负起勤政廉政的责任。同时,借助全省分类目标管理考 核的东风,借助换届年这一新的历史机遇,充分调动基层检察干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检察工作效率、效益和效果,使基层检察队伍充满生机,检察干警争先创优更具活力。

刘振魁,现任大庆市让胡路区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1966年7月出生于黑龙江省宾县,1995年入党,1987年参加工作,法学本科学历。撰写的 “积极贯彻落实惩防腐败体系服务和谐社会”等多篇法学理论文章被“正义网”等权威网页、杂志刊发或转载。

基层检察院民事检察监督程序完善 篇3

一、民事检察监督倒三角格局在民诉法修改后仍存在,需要完善民事检察监督程序

(一)案源少仍是制约民事检察监督发展的瓶颈

民诉法修改后,民事检察监督在法律层面上虽然有了刚性,但缺少细则与可操作性,案源少并没因修法得到缓解,倒三角监督格局并没有得到改善,案源问题仍是制约民事检察发展的瓶颈。

(二)监督方式的改变能够改善案源少的问题

在民事诉讼过程中,无论程序与实体或多或少存在隐性违法情形,隐性违法并不能通过当事人正常申诉途径得到监督。为改变案源少的问题,一些基层检察院充分发挥监督职能,在注重实际,尊重审判规律的基础上主动调取材料,改变监督方式,由被动转主动,由诉后介入诉中进行监督。

二、借鉴刑事检察监督完善民事检察监督程序

刑事诉讼监督是公诉、侦监部门在审查卷宗材料、出庭公诉的同时对公安、法院的诉讼活动进行监督,监所部门通过驻所查看公安机关的羁押信息对诉讼各阶段的羁押期限以及执行场所的监管行为进行监督。刑事诉讼监督是介入程序之中审查诉讼材料的监督,而民事诉讼监督是游离于诉讼程序之外,依托申诉与事后调取诉料进行监督,监督程序滞后。刑事诉讼监督机制合理,程序完善,民事诉讼监督程序应借鉴刑事诉讼监督得到完善。

(一)基层检察院应完善民事检察部门的设置

法院的民事案件量大,专业化程序高,民事诉讼监督必须遵循诉讼规律,按诉讼阶段设置部门,并配备高素质专业人才,才适应基层院监督需要。参照刑事诉讼监督模式,依据民事诉讼监督特点,基层院应内设民事立案检察科,民事审判检察科,民事执行检察科,综合科四个部门。前三部门为业务科室,分别负责民事立案、审判、执行监督工作,综合科负责公益诉讼、支持起诉、督促起诉等职责。按照工作量大小各科室配备一定数量的专业人才。合理的监督机构与专业人才配备是适应法院民事诉讼活动的前提,是开展民事检察监督的基础。否则,没有科学的机构设置与合理的人员配备,再完善的程序也无法使监督工作开展到位,更谈不上充分发挥监督效能。

(二)检、法两家应建立民事诉讼信息共享专线网

依目前的民事检察监督模式,诉中隐性违法无法得到有效监督,原因是民事诉讼监督脱离诉讼信息,游离于诉讼程序之外。要使民事诉讼监督充分掌握信息,做到诉中监督,检、法兩家应建立专线网,做到从立案到执行整个诉讼过程的案件信息、庭审实况信息共享。这样,便于对个案、类案监督,便于掌握案件审限,便于通过庭审实况发现违法规范庭审行为。把民事诉讼整个过程置于检察监督的视野之下,好比法官头上开了天窗,使诉讼活动对外丧失了隐蔽性与神秘性,对部分法官诉讼膨胀行为是一种无形的打压,能促使提升内心约束,规范诉讼行为,进而提升职业素养。更重要的是能促使民事诉讼程序公正与实体正义,同时对法官也起到了职务犯罪预防作用。

(三)坚持民事检察监督原则合理运用监督手段

在建立专线网共享信息的基层上,应坚持宏观查看,微观监督的原则,并合理利用监督手段。监督手段的运用应坚持民事检察监督的基本原则与规律,在充分掌握案件信息的基础上做到低调、谦虚、谨慎,尊重即判力,不干涉诉讼,更不能涉嫌代言一方当事人利益。对庭审中的程序违法应依据掌握的信息随时纠正,并建立两家沟通协调机制,达到互监、互促、互学的和谐氛围。对重大、疑难监督事项客观分析,在检委会之外建立民事案件讨论组先行研究分析,确保每份建议有质有量的发出。个案监督与共性监督应分别对待,个案监督是建立在法律与事实的基础上,只有两家在法律上达成共识,才能监督到位。而共性问题是长期司法过程中形成的,提出检察建议应透彻分析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对普遍存在的法律问题及时形成调研文章进行建言建策。

三、民事检察监督程序的具体运作

(一)做到民事诉讼信息常规化浏览日常性监督

民事诉讼信息常规化浏览是日常监督的首要条件,只有做到常规化浏览日常性监督,才能达到民事诉讼真正的监督目的。日常监督需要民事检察人员在八小时之内对网上的诉讼信息做常规性全程查看,从中“挑毛病”。所谓挑毛病就是查找诉讼程序中的违法点,包括庭审实况中不规范的庭审行为,把违法点按诉讼程序阶段归入不同科室进行审查,如属立案监督问题,将线索移至民事立案检察科,属执行问题,移送民事执行检察科。各科室按监督类别从中找出共性与个性问题,分别不同情况向法院发检察建议。需要立即进入监督程序的,通过研究分析,立即行动;需要口头提醒注意的,及时向法院发送网络建议信息。常规化日常监督,能够及时规范诉讼行为,防止违法行为发生,确保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二)专注个案信息做到重点案件重点监督

常规性浏览起到规范、督促、警示、预防作用,基层法院每年几千起民事案件,件件细细审查不太可能,对程序中的某类案件与注意事项应重点审查。重点审查事项是易出现违法情形的程序性规定,如案件审理期限,是否通知第三人参加诉讼,应回避没有回避等涉及当事人实体利益的程序性问。重点案件是涉及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集体利益的案件,对这类案件无论从程序与实体上都应重点主动监督;对涉及弱势群体、农民工工资、老弱病残、盲、聋、哑等民生民利的诉讼案件也应重点浏览,如果发现当事人需要法律援助,要及时通知法院为当事人提供援助律师。对行政诉讼案件也要重点关注,因为行政相对人与行政机关在诉讼地位上存在差异,在诉讼能力上更显薄弱,对这类案件的关注,不仅是对法院的诉讼过程进行监督,同时也是对行政行为的一种监督。

(三)定期对案件当事人电话回访

在共享信息中,每起案件都应记载双方当事人及代理人的联系方式,以便承办人在日常浏览中对不同诉讼阶段的当事人及代理人随时电话回访。民事检察监督虽然能够做到常规浏览日常监督,但不是每起案件都能监督到位,定期对不特定案件当事人及代理人进行电话回访,能够发现监督的漏洞,与常规浏览日常性监督形成互补。电话回访主要了解法院在诉讼中是否存在违法及当事人对案件审理是否满意。通过回访可直接反应诉中普遍存在的焦点及司法公信力的问题,反馈信息也可做为法官综合考评依据,同时也有助于法院改进审判中存在的问题,提高诉讼效率。另外,对涉诉信访案件的当事人应重点关注,电话回访时不仅要了解法院的审理情况,同时也要找准矛盾焦点,做好息诉化解工作。这些案件当事人一般都对司法机关存在偏见,回访时要讲究方法,注重稳定大局,不要因回访不当,导致更为激烈的矛盾。

(四)做到监督到位效果显著

基层检察 篇4

一、检察文化的概念和内涵

检察文化是以检察官为主体的检察机关群体在长期的法律监督工作实践和内部管理活动中, 逐渐形成的具有检察机关特点、并得到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关联的物质载体的总和。它反映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精神本质, 是检察官优秀品质长期深厚的积淀, 不但继承了中华文化“修身、立德、自律、刚正”的历史精髓, 而且体现了“立检为公、执法为民”、“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的鲜明时代特性。

检察文化的内涵非常丰富, 广义的检察文化包括法律法规的完善、检察制度的改革、检察从业人员良好道德的形成、公众法律素养的普遍提高等;狭义的检察文化是与检察职业、检察活动相关的诸多要素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系统, 它包括四个层面的内容:一是物质文化。即检察机关的建筑、设施、装备, 检察人员的着装、工作、学习、生活环境等;二是行为文化。即检察机关在履行法律监督职能、岗位培训、调查研究、人际关系等过程中产生的文化模式;三是制度文化。即检察机关在履行法律监督职能、强化内部管理工作中形成的与检察职业精神、司法观念、价值取向等意识形态相适应的规章制度和组织机构;四是精神文化。即检察机关在履行职能、内部管理、组织活动过程中形成的独具检察特色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等。精神文化是检察文化的精髓和核心。

二、基层检察机关检察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对检察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重视度不够

2010年12月最高人民检察院印发的《关于加强检察文化建设的意见》对检察文化建设作了明确规定, 对检察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作了充分阐述, 但由于受人员、经济等各种因素的影响, 部分基层检察院对推进检察文化建设从思想上重视不够。有些基层检察院认为在人少案多的情况下开展检察文化活动是对正常工作秩序的冲击, 是不务正业;有些认为把有限的资金用来开展检察文化活动是浪费、是搞形象工程等, 未意识到检察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导致检察文化建设在一些地方可有可无, 被虚无化。而有的基层检察虽然也进行检察文化建设, 但只是被动地将其作为上级检察机关布置的任务来完成, 且大多完全按照上级检察机关制订的具体措施和方案进行, 以满足上级检察机关对检察文化建设的形式要求为检察文化建设的目的。

(二) 对检察文化建设的内涵认识不足, 导致检察文化建设表层简单化

检察文化建设的内涵包含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建设四个层面, 它们之间是一个由表到里, 由浅入深的过程。但从各地进行的检察文化建设实践来看, 大部分检察干警甚至一些领导干部对于检察文化的内涵理解不到位, 认识不清。有的领导、干警甚至将检察文化建设简单的等同于开展一些文艺、体育、娱乐活动, 导致对检察文化内涵认识的表层化、简单化、娱乐化, 很多基层检察院的检察文化建设形式单一, 内容空洞, 体现不出一个院的文化氛围、干警精神风貌, 更体现不出检察文化的引领、凝聚、规范、激励等功能作用。

(三) 检察文化建设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

检察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长期的工程, 检察文化建设要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和长足的发展, 就必须建立相应的制度作为保障。2010年12月高检院下发《关于加强检察文化建设的意见》后, 一些基层检察院能够结合实际制定了相应的检察文化建设实施意见, 但是大部分基层检察院对文化建设并没有制定相应的制度予以规范和明确。没有制度作支撑, 检察文化建设就难以取得实在的成效和获得长足的发展。

(四) 检察文化建设没能形成全员参与的氛围

检察文化是一种职业群体文化, 加强检察文化建设就应当注重群策群力, 依靠全员的力量去构筑检察文化的大厦。这样就应当要求每一位检察人员积极参与其中, 发掘每一个人的潜能, 充分发挥每一个人的聪敏才智。但是有些基层检察院的文化建设因为流于形式等原因, 并没能调动和发挥干警的参与性与积极性, 没有形成一种全院性的文化氛围, 检察文化建设成为了少数人的“舞文弄墨”。没有多数人的参与, 检察文化建设就会失去生存发展的环境, 丧失强大的生命力。

三、加强和推进基层检察机关检察文化建设的途径

检察文化建设的方法和途径很多, 本文认为加强和推进基层检察文化建设, 应结合检察文化内涵, 从加强物质、行为、制度、精神这四个方面出发。

(一) 通过加强信息化建设充实检察物质文化

检察物质文化是司法理念的一种外在的物质表现, 其所包含的内容很丰富, 有检察机关的建筑、场地、设施、装备、制式服装, 以及检察人员工作、学习、生活的环境等。在检察物质文化建设实践中, 各地基层院根据各自地区经济的发展程度对检察文化建设有着不同的侧重。有的地方侧重改善办公环境, 有的侧重增加车辆装备, 有的侧重塑造检察形象等。然而这些只不过是表层的检察物质文化, 核心的检察物质文化应当是既能体现检察工作特征, 又能长期促进检察业务工作向前发展的物质建设。因此, 笔者认为信息化建设才是检察物质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检察信息化建设是与其他各项检察业务融为一体的系统工程, 信息化建设要促进检察事业向前发展, 则应抓好四个结合:一是要与办公办案相结合。通过全面应用检察综合信息管理系统, 各业务部门的案件通过系统进行流转, 实现网上办案、审批、查询等功能, 加强对案件的全程跟踪监督。档案文书也应实现网上流转, 促进无纸化办公的发展。二是要与侦查工作相结合。通过建立讯问犯罪嫌疑人同步录音录像系统、高清侦查指挥中心等, 拓展侦查手段, 提高初查和侦查工作的效率, 并切实保障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利;三是要与举报信访工作相结合。完善网上举报系统、12309举报电话系统, 开展检察长网上视频接访, 不定期开展检察长在线与网民交流活动, 安装更新录音设备, 提高录音质量及存储量, 方便群众电话举报、反映情况, 提高便民水平。四是要与宣传工作相结合。充分运用互联网的多媒体功能, 不断拓宽检务公开、预防职务犯罪渠道, 积极宣传检察业务建设、队伍建设的成果等。

(二) 通过强化领导干部队伍建设引领检察行为文化

领导干部是检察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 而检察文化建设要取得成效是离不开领导干部的大力倡导、精心培育及率先垂范的。但在新时期检察文化建设的过程中, 必然会遇到一些和新要求、新制度不相适应的旧习惯、旧观念等, 而要使检察文化的建设能在行为文化层面上真正取得实效, 这些旧的习惯行为必须要得到有效的修正。因此, 在建设新新时期检察文化时, 领导干部要依靠自身的影响力, 包括专业知识、执法能力、人格魅力、优良作风以及对检察文化的身体力行、率先垂范等去带动和引领全体干警, 使干警们切实地体会到检察文化给检察事业和自身带来的发展。而领导干部要能引领导干警的行为, 必须要做到六个表率。

一是要成为思想道德方面的表率。领导干部要始终保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严守政治纪律。自觉践行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二是要成为制度执行方面的表率。领导干部要带头遵守法律法规, 严格依法办案, 文明办案。认真执行规章制度, 自觉接受监督。三是要成为廉政建设方面的表率。领导干部要廉洁自律, 以身作则, 自觉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 公正执法, 刚正不阿。四是要成为作风建设方面的表率。领导干部要始终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的作风, 发扬求真务实, 开拓进取的精神。五是要成为待人接物方面的表率。领导干部要讲究良好形象, 掌握公务和社交礼仪, 言语行为得体大方, 与人相处融洽和谐。六是要成为终身学习方面的表率。领导干部要坚持不断地学习各种新知识, 完善知识结构, 勤于钻研业务, 破解工作难题, 推进检察工作发展。

(三) 通过强化规范化建设促进检察制度文化

规范化建设是检察机关实现执法规范化、队伍专业化、管理科学化等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 同时也是检察制度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进行规范化建设, 应从以下三方面来推进。一是要是要健全规章制度体系。由于国家法律法规并不是面面俱到, 因此检察机关在执法和管理过程中, 可能会出现个别环节“无法可依”的问题。所以, 在执法办案和行政管理的每个方面或每个环节上都做到有章可循、规范操作, 并在制定的规章中体现所要倡导的检察文化, 是规范化建设的基础工作。二是要增强干警的执行意识。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 带头遵守和执行规章制度, 自觉认真地运用规章制度来管案、管事、管人, 促进全体干警养成遵章守纪的良好习惯, 从而营造良好的制度执行文化氛围。三是要建立制度执行的监督保障机制。一个制度要有长久的生命力, 必须要有良好的保障机制。因此规范化建设在构建制度体系的同时, 就要建立和完善监督机制, 对擅自违反制度的行为要给予严肃处理, 以保障制度能得到正确严格的执行。

(四) 通过强化思想政治工作树立检察精神文化

思想政治工作和检察精神文化都重视研究人的思想, 重视精神因素对人的影响。强化思想政治工作, 不但是检察机关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 也是使全体干警对检察文化形成统一认知, 提高文化适应力, 从而主动参与检察文化建设, 共同塑造先进检察文化的一个有效途径。强化思想政治建设, 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要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现实性和针对性。要紧紧围绕检察工作主题, 根据精神文化建设的有关要求, 针对检察干警思想现状, 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把检察干警最关心的问题作为着力点, 通过多做思想动员、释疑解惑、提供服务、凝聚人心的工作, 理顺情绪、化解矛盾, 在体现思想政治工作价值的同时使所要倡导的检察精神文化得到全体干警的认同。二是要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灵活性和实效性。要针对形势的不断发展和变化, 特别是干警整体文化素质不断提高、眼界不断开阔、思维更加活跃、思想情况更加复杂的新特点, 不断创新方法方式, 将思想政治工作由以往的单向灌输型方法向交流互动型方法转变, 由单纯说教向多种载体传播转变, 运用好检察局域网、互联网等新兴载体, 突出精神文化的时代性、先进性、独特性和实践性, 不断增强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三是要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情感性和生动性。要坚持以人为本, 既要教育人、引导人, 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 采用沟通疏导、群众参与和民主讨论等方法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努力做到耐心诚恳、潜移默化, 切忌简单生硬粗暴。根据工作对象的不同和实际需要, 把大道理贯穿和渗透在小道理之中, 体现对人的关爱, 让人感到平实可亲, 入情入理, 富有人情。只有通过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 才能使检察精神文化得到检察干警的内心认同, 减小倡导的精神文化与现实的精神文化间的差异, 逐步实现两者的同一。

摘要:检察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检察院工作相互影响, 互相促进, 是检察机关建设的重要内容。基层检察院作为检察机关的基本组成部分, 是承担检察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 文章试从正确理解检察文化的内涵的基础上, 分析基层院检察文化建设当中存在的问题, 并探索促进检察文化建设的主要途径。

基层检察室工作 篇5

突出“护、和、防、严”四字

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2010年12月xx市检察院派驻xx市小屯镇、临汝镇、焦村乡三个检察室挂牌成立以来,突出“护、和、防、严”四个字,有力、有序、有效推动检察工作向乡镇、村街延伸,进一步增强了检察机关深化三项重点工作的实际成效,得到当地党委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的充分肯定。

一、强化法律监督,突出一个“护”字。在法律监督工作中,注意维护人民群众利益。一是检察室干警主动走近群众,了解社情民意,排查损害群众利益的犯罪信息。小屯检察室干警在与群众交谈中得知去年灾后重建款有被个别村干部贪占嫌疑,就及时协助小屯镇纪委查办了发生在灾后倒房重建中的村干部职务犯罪案件。二是在查办职务犯罪案件中保护群众切身利益。今年三个基层检察室对所在乡镇2008年以来支农惠农资金的发放使用情况进行了一次摸排调查。针对个别村干截留资金及财务管理混乱等问题,积极主动会同乡镇财政所为各村清算账务,帮助制定相关规章制度,消除可能诱发干群矛盾的因素,保护了群众的利益,赢得了信任。三是在监督执法活动中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加强与辖区内公安派出所、法庭和相关基层行政执法单位的工作联系,对2008年以来行政处罚案件进行了一次清理,重点对有案 1

不立、立案不当以及执法不规范、不公正等问题进行监督,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二、化解社会矛盾,突出一个“和”字。一是促矛盾化解。注重与基层党委的沟通联系,每发现一起矛盾线索,检察室都会在第一时间内作出反应,对能够及时解决的问题立即协调相关部门就地解决,尽最大努力将矛盾消灭在萌芽,将人员稳定在当地。对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认真与当事人沟通,以务实、积极的态度寻求他们的理解支持,争取在最短时间内给以满意答复。今年5月份,朝川村民徐某因自己的村干部职务被免等原因对现有生活为不满,猜疑系受打击报复所致,在多次向相关部门上访无果后到检察室反映。检察室迅速与党委主要领导联系沟通,详细了解相关情况后,耐心向当事人解答相关政策规定,认真说服疏导,消除了当事人的疑惑后停访息诉。二是促刑事和解。注重加强同本院刑检部门的协作配合,对轻微刑事案件和解处理,减少对抗,增进和谐。今年4月,小屯镇检察室配合侦查监督部门主动对一故意轻伤害案件的犯罪嫌疑人和受害人搭建和解平台,化解了双方的积怨,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三是促纠纷调解。注重与检察室所在街道司法所、社区的联系,通过走访、接访、巡访等方式,贴近群众,倾听诉求,先后调解息诉民事纠纷和信访案件13件。

三、重效果提升,突出一个“防”字。在工作中,注重防止矛盾升级,预防干部职务犯罪。一是注重事前预防。认真开展风

险排查研判和应急预警工作,对发现的社会危险源点进行有效评估,有针对性地向乡镇和有关部门提出意见和建议10余条,为早发现、早处置、早解决稳定隐患问题赢得了先机。二是注重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今年以来,集中开展乡村法制宣传9次,提供法律咨询250人次,深入辖区基层站所及各村(居)委会,帮助建章立制加强财务管理,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的发生。三是注重事中预防。结合查办的职务犯罪案件,积极开展“一案一建议”、“一案一预防”活动,通过讲授法制课、到监狱开展警示教育、召开座谈会,以案释法说理等活动,进一步增强基层干部及农民群众法制意识,营造知法、懂法的良好氛围,不断提高基层干部及群众按法、按章办事的自觉性。

基层检察 篇6

关键词:行政诉讼 行政纠纷 检察监督 解决对策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社会矛盾凸显,基层行政诉讼检察监督暴露出诸多问题,一方面是老百姓反映突出的行政不作为、乱作为,另一方面基层行政检察监督案件量少,形不成监督规模,不能起到应有的监督作用。

一、基层检察机关行政诉讼监督的现状

我国《行政诉讼法》第11条规定:“人民检察院有权对行政诉讼实行法律监督”,这明确了人民检察院行政诉讼法律监督的职权。实践中,各地基层检察机关民行检察部门既承担着民事诉讼监督工作,同时也承担着行政诉讼监督工作,两者合署办公。笔者在基层检察监督实践中发现,民事抗诉案件与行政抗诉案件的办理呈现两极分化的趋势。民行部门在办理行政诉讼监督案件中的现状是案源少、监督规模小、监督力度弱。主要原因:一是再审案件的审判周期性长,抗诉改判率低。行政相对人往往因为案件的再审时间长,程序复杂等原因不愿意提起再审。法律对检察机关行政检察监督的规定不具体,参照民事案件办理,导致检、法两家在案件事实、证据的审查认定、法律适用问题上认识不统一,达不成共识,法院未能采纳检察机关的抗诉意见,维持原判,使一些群众对检察机关的民行抗诉失去信心,挫伤申诉人向检察机关申诉的积极性。二是法院多运用和解方式解决行政纠纷,部分案件无法纳入检察监督范围。用和解的方式解决行政纠纷,缓解了行政相对人的对抗情绪,当事人进入再审的机会就相对较低。法院的调解相对具有温和性,通过基层法院的调解,大部分行政案件在基层就解决了,那么行政案件进入审判程序后,法官对行政机关和行政相对人做工作,采取调解的方式来解决争端。检察机关是无法参与到这些活动中的,因此对行政和解中出现的问题也无从监督,使检察监督处于被动状态。

二、当前行政诉讼检察监督存在的问题

(一)行政诉讼立法对检察监督的规定仍有不足

我国《宪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行政诉讼法》中对检察机关的行政诉讼检察监督权力作出的法律规定,仅仅是规定了检察机关对行政诉讼有检察监督的职权。修改后的《行政诉讼法》对行政诉讼检察监督的范围、对象、方式、案件来源等方面作出了重大改变,即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或者发现调解书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应当提出抗诉,并且规定了各级人民检察院对审判监督程序以外的其他审判程序中审判人员的违法行为,有权向同级人民法院提出检察建议。针对行政诉讼监督的程序性规定,不能够仅仅以参照《民事诉讼法》相关规定为依据,因为行政诉讼监督有其自身的特点,需要更为与之相匹配的程序性规定,要通过制度设计,完善相关标准和程序规定,将相关权力运行置于阳光之下和正当程序之上,避免权力滥用。

(二)检察机关没有充分发挥检察监督职能

一是行政抗诉案件的数量与检察机关的监督职能不相匹配。长期以来,对刑事、民事和行政诉讼的检察监督中,行政诉讼检察监督是相对薄弱的环节。检察机关办理行政抗诉案件大多参照民事诉讼的有关规定执行,没有体现民事、行政案件因性质不同而在办理程序上应呈现出的不同规律和特点。由于民事检察监督以办理民事案件为主,检察机关绝大多数处理的是民事抗诉案件,因而行政检察监督工作的开展受到制约和影响。

二是行政案件主体复杂。行政法律法规体系庞杂,涉及领域广泛而专业,加之现有法律法规对行政机关行政职责尚缺乏健全、明确的规制体系,检察监督缺乏理论与实践经验。实践中有的案件案情复杂,涉及领域多,如何准确把握行政主体资格的认定和审查,要求检察人员应当具备较强的行政法学理论和实务知识去甄别行政行为的性质以及准确认定行政主体资格。司法实践中,民行检察部门中民事行政法律方面的专业型人才欠缺,执法水平不能和实际工作相匹配,加之人员频繁换岗导致缺乏办案经验,不能适应复杂的行政检察监督工作要求。

(三)修改后的《行政诉讼法》赋予的职权施行难

修改后的《行政诉讼法》赋予了检察机关开展公益诉讼的职责。司法实践中,公益诉讼一般都是主体和损害后果不明确的复杂、疑难、敏感案件,也是一般个人或群体无法承担起的诉讼责任,如果没有专业技术人员的配合,没有一定的调查手段,收集公益诉讼的证据是非常困难的。公益诉讼是检察监督的“新生儿”,检察机关如何明确自己的定位、如何取证、如何确定损害后果和责任主体等一系列问题都要在不断地摸索中前进,这也是行政诉讼监督所面临的一个新问题,目前这项工作还在部分省市试点中。

三、强化行政检察监督的建议和对策

修改后的《行政诉讼法》的颁布实施无疑是行政诉讼制度向前迈进的一大步,监督范围、监督对象、监督方式和案件来源方面都进行了完善,行政诉讼检察监督也从有限监督迈向全面监督的时代。

(一)认真执行行政检察监督相关规定

修改后的《行政诉讼法》充实了行政诉讼检察监督制度的内容,分别从立案层面、实质审查层面、法律适用层面以及保护当事人积极维护自身权利的态度等方面作出了重大改变,尤其是从法律层面明确了检察机关对行政诉讼审判活动的全面监督。在监督范围上,从过去单一的行政诉讼监督,拓展为行政诉讼监督和行政违法行为监督并举,既包括诉讼内的监督,也包括诉讼外的监督。在监督对象上,以前主要监督人民法院生效裁判,现在法律明确规定增加了人民法院行政调解书、审判人员违法行为和行政执行活动。在监督方式上,从过去法律规定的抗诉,发展为抗诉、督促起诉、检察建议、提起公益诉讼等多元化的方式。在案件来源上,从过去主要以当事人申请为主,发展到除当事人申请外,还可以通过检察机关履行职责发现、依职权监督。

(二)正确运用多元化的行政检察监督方式

在修改后的《行政诉讼法》中,检察监督的具体形式在抗诉的基础上又补充了检察建议。目前,对行政诉讼的检察监督形式有抗诉、再审检察建议、督促起诉、提起公益诉讼等多种监督方式。立足于复杂的行政诉讼实践,检察监督的形式需要具有高效性和针对性,同时也要协调好各个检察机关与被监督机关之间的关系。通过建立多元的检察监督方式,形成监督合力,保证行政诉讼的案件审理质量,更好也维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三)提高行政诉讼监督质量

对于修改后的《行政诉讼法》,检察机关要主动适应审判管辖制度的变化,按照同级监督的原则,加强对跨行政区域的行政诉讼案件的监督。要进一步加强对立案登记的监督,重点针对属于应当受理的案件而不予立案、超期立案、行政机关干预立案等情形开展监督。要始终树立办案质量是生命线的意识,坚持办案的数量、质量与效果的协调统一,加强对再审维持原判案件的质量评查,查找自身的不足。一是要摆脱为了考评而办案的陈旧思想。二是要对每一起案件严把证据核实关、事实认定关和适用法律关,采取监督措施前加强与监督对象的沟通交流,确保信息对称。三是要在确保办案质量的前提下,尽量缩短审查时间,尽快作出决定,强化内部协调,加快案件流转节奏,防止案件内部环节滞迟。

(四)协调好检法两家的工作关系

基层检察机关经费保障问题探析 篇7

(一) 检察经费保障不足影响检察职能的行使

现行财政体制, 检察经费由各级财政负担, 而特别是有些基层院所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 有些地区地方财政入不敷出, 所拨付的检察经费甚至连保证干警工资和基本运转都很困难, 贫困地区基层院困难尤为突出, 无法保障检察机关履行职能的基本需要。且这种由同级财政负担检察经费的保障机制在运行过程中, 是检察权往往受制于地方, 其意志很难独立, 不利于司法的行使和权威。

(二) “两房建设”经费保障困难

为加快检察机关办案用房和专业技术用房建设的步伐, 建设部、国家计委根据我国当前经济发展和人民检察院的实际工作需要, 制定并批准发布的办案用房和专业技术用房的建设标准, 这是对检察机关履行各项法律监督职能, 开展检察业务工作的基础保证。随着以“两房”建设、信息化建设为核心的“强检”战略的深入实施, 基层检察院的基础设施条件有了明显改观, 检察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检察工作也呈现出勃勃生机。但随之而来的债务问题, 也成为检察机关的“头痛”问题。尽管“两房”建设是经国务院批准实施的, 被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 中央也进一步明确了项目建设所需资金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从国债项目中安排一部分, 不足部分由地方政府配套。但实际上并不是每个基层院都能申请到国债资金, 而能申请到的其到位国债也是有限的, 不能从根本上满足“两房”投资所需, 大部分资金仍依赖当地财政拨付。总体上来说财政自身的收入只能满足40%的支出需要, 大部分资金须靠转移支付和举债来解决。在这样的状况下, 当地财政对检察院的“两房”建设投入是捉襟见肘。因为配套保障资金难以到位, “两房”建设进程受到严重影响, 建房资金缺口也给基层院带来了较为沉重的包袱。

(三) 经费保障不足, 影响检察人才队伍建设

虽然一些国家级贫困县, 当地检察干警工资也纳入公务员工资体系, 由国家财政转移支付, 得到了保证。但是与其他地区相比, 这里的检察干警待遇依然较低, 一些津贴和补助因为地方财政困难等原因, 得不到落实, 致使吸纳高素质人才缺乏竞争力, 人才资源匮乏。高素质法律专业人才凤毛麟角, 专家型、专门型、复合型人才奇缺。由于经费紧张, 用于队伍的教育培训经费缺乏, 很多必要的素质培训被取消, 很多检察干警的知识、技能不能够及时更新, 政治、业务素质得不到提高, 难以适应新时期检察工作的需要。培训经费严重不足影响了基层检察官参加教育培训的积极性。由于物质待遇捉襟见肘, 检察干警生活质量长期处于低水平状态, 有些干警对于收入低下感到心理不平衡, 出现违法乱纪现象。

(四) 检察经费保障不足, 难以达到科技强检的目标

信息化进程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 信息化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检察机关在《人民检察院器材设备配备纲要》中明确提出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 加强网络硬件建设和应用软件开发利用工作, 检察机关要站在科技利用的前沿, 让科技提升工作效率。基层院应配备的器材设备分以下六类:信息网络设备、侦查诉讼设备、检验鉴定设备、通讯指挥设备、安全保密防范设备、诉讼档案管理设备。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高技术、高投入、高效能的现代化基础建设, 必须要有足够的建设经费作保证。它所涉及的硬件设备、软件系统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来购置。因此, 以信息网络为主载体的科技强检、装备建设在很多基层检察院根本无从谈起。因为, 基层检察院的经费都由地方政府供给, 然而地方财政却往往因为各种原因, 不能保障和支持检察机关的信息化建设。

二、检察经费保障与检察事业发展之间的矛盾

(一) 地方财政水平与检察经费保障的矛盾

检察机关在经费、人员福利待遇上受地方因素影响较大, 发达地区财政自然保障充分, 而很多基层县 (区) 财政保障非常有限。若遇到地方财政出现赤字, 地方检察机关的经费就会失去稳定的保障。同时, 检察机关在当地服务职能的发挥程度也影响经费保障程度。检察机关如果在当地履职效果好, 反贪、追赃力度大, 成绩斐然, 获得市、县领导的肯定, 在经费保障政策上就会有所倾斜。

(二) 检察事业的发展与经费保障能力的矛盾

按照现行财政体制的规定, 检察机关检务保障实行“分级管理, 分级负担”的经费保障制度。毋庸置疑, 现行检务经费保障制度, 是检察机关依法履行法律监督职责的前提和保证, 曾为我国检察事业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分级管理, 分级负担”的经费保障制度存在先天性缺陷, 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检察工作的需要, 对现行检务经费保障体制进行改革势在必行。随着科技强检的深入推进, 地方财政已不能完全满足检察事业的长足发展, 改革检务经费保障体制, 迫在眉睫。

三、解决基层检察机关经费保障问题的几点途径

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 检察事业迎来了全面发展的有利时机。基层检察机关应当抓住机遇, 争取政策, 积极探索经费保障机制的改革, 以使检察工作能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建设大局, 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一) 坚持检察经费来源正规的要求

坚持经费来源的主渠道, 充分依靠党委、政府的支持。要坚决贯彻“四条禁令”、“九条卡死”、“收支两条线”的规定。无论在任何时候, 无论出现什么困难, 解决经费问题都必须走正道, 不许走歪道;坚决吃“皇粮”, 不许吃“杂粮”。绝不能以损害检察机关和检察人员形象为代价, 求得经费困难问题的暂时缓解。要通过各种途径、采取多种形式向有关领导及财政部门汇报检察机关的实际困难;对查办大要案件所需的办案经费, 要多请示, 及时申请专项办案经费。

(二) 认真做好预算编制工作

适应财政改革新形势, 科学编制经费预算, 积极有效地争取支持。编制预算是经费保障的中心工作, 是争取经费的基础和前提。各级检察院必须高度重视并切实做好预算编制工作。要把握财政改革动向, 认真研究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支付等财政改革措施, 适应财政改革要求, 不断提高预算编制水平。要遵守《预算法》的规定, 增强预算观念, 强化预算约束。检察机关部门预算的编制过程即是对检察机关履行其职能所需经费的配置过程。能否编制好检察机关的部门预算, 对检察机关最大限度地争取财政经费支持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 上下联动, 加强协调, 形成经费保障工作的合力

要强化上级检察院对下级检察院经费保障工作的领导, 尤其要充分发挥省级检察院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通过政策、规划、指导等方式, 帮助下级检察院解决经费保障方面存在的问题。下级检察院要积极支持和配合上级检察院的工作, 对上级检察院下达的决定和任务, 必须坚决执行, 按时完成。要通过一级帮一级, 形成工作合力, 共同努力解决经费保障问题。

(四) 争取多办案、办好案、办大案, 依法追缴案款上缴, 申请返拨经费

加强资金节流管理, 严格财务制度, 在资金的使用上严格把关, 把有限的经费, 用在刀刃上。坚决反对铺张浪费, 减少“吃请招待”经费, 严格管理, 建章立制, 多管齐下, 牢固树立艰苦奋斗的思想, 坚持勤俭办一切事情, 把有限的经费用到最需要的地方, 成就节约型、高效型的人民检察院。

摘要:经费保障不足, 是基层检察院普遍存在的问题, 其长期制约我国检察机关依法履行职责。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以及有关部门的支持, 近年来检察机关经费保障状况有了一些改善。但是由于缺乏稳定、有效的检察经费保障体制, 检察经费保障仍面临许多问题。为了独立、有效行使检察职能, 必须完善检察机关经费保障体制。

关键词:检察机关,经费保障,途径

参考文献

[1]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印发<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加强检察经费保障工作的意见>的通知 (高检发[2002]19号) .

基层检察 篇8

根据《人民检察院乡 (镇) 检察室工作条例》, 农村检察室是县 (市) 、市辖区人民检察院派驻乡 (镇) 的工作机构。检察室设立的目的是要通过检察机关履行法律监督职能, 了解和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 是为了满足群众对检察工作的新期望、新要求, 是为了维护人民权益, 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就此而言, 基层检察室是实现正义、为人民“运送”正义的载体和形式。

(一) 设立检察工作室的法律依据

1993年4月, 最高人民检察院通知下发《人民检察院乡 (镇) 检察室工作条例》, 该通知对乡镇检察室的试行工作进行了肯定, 《工作条例》第4条规定:“乡 (镇) 检察室根据乡 (镇) 地域、人口、经济状况和工作需要设置。”同年7月, 最高人民检察院政治部下发通知, 整顿各类检察室。通知重申:“实践表明, 乡镇、税务检察室的设置, 为完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检察制度, 强化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职能, 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联系, 探索了一条新的途径, 为保护并促进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发展, 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二) 设立检察工作室是新时期政法工作指导思想的要求

2009年, 胡锦涛同志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提出, 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是政法工作的指导思想, 周永康同志在纪念检察机关重建30周年座谈会上指出:我国宪法规定设置人民检察机关, 并把检察机关确立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 专门承担法律监督职能, 是我们党和国家为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而采取的重大宪政举措, 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是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法律监督属性的有机统一。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的内容虽各有侧重点, 其内在要求是高度一致的。党的事业至上是人民利益至上和宪法法律至上的根本保证, 人民利益至上是党的事业至上和宪法法律至上的本质要求, 宪法法律至上是党的事业至上和人民利益至上的实现方式。检察工作要完整体现科学发展、着力服务科学发展, 就必须准确把握“三个至上”的辩证统一关系, 坚持把党的利益、人民利益和宪法法律的精神真正落实并体现到各项具体工作中。乡镇检察室是检察机关在基层的窗口, 能有效地保持检察机关同群众的血肉联系, 倾听民情, 关注民生, 化解民怨, 推进三项重点工作, 促进检察事业的统筹协调发展。

(三) 设立检察工作室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实践

设置街乡检察室是实现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要求, 检察机关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检察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通过街乡检察室, 深入农村, 惠及农民, 认真倾听农民群众对检察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把农民群众满意作为对检察工作成效的重要依据, 坚持司法为民、便民、利民的服务意识。此外, 设置街乡检察室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创举。通过街乡检察室将法律监督延伸到广大农村, 使检察工作内部机构改革能适应可持续发展需要。

(四) 设立检察工作室是国家权力制衡理论的实践

权力制衡理论在现代被称作是否合宪的一个普适性标准, 现代检察制度也是以权利的分立和制衡的宪政理论作为理论基础的。检察权应该是检察机关代表国家或政府所执行的国家权力, 是行政权与司法分权制约的产物。作为法律监督机关的检察机关, 其监督职能应辐射到行政权存在的每一个角落, 驻街乡检察工作室正可以在以往检察权影响较弱的乡镇一级行政机关发挥积极作用。通过检察工作室的设立, 促进乡镇行政机关形成机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 保障社会主义法制在农村地区的实现。

建立驻街乡检察工作室的必要性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推进, 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和人员结构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 因利益调整引发的社会矛盾和不稳定因素显著增多, 社会治安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基层检察院作为维护区域稳定的主力军, 承担着重要的使命。但多年来检察机关始终存在着检力无法下沉的困局, 因此设置街乡检察工作室是适应天津市东丽区形势发展、强化检察职能的重要措施。是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具体实践, 也是提升检察机关公信力的有效途径, 必将为深化“三项重点工作”提供更加广阔的平台和空间, 必将为检察工作更加贴近基层、贴近民生, 进一步发挥司法服务保障职能奠定坚实基础。结合全区行政区划情况及农村街乡的特点与本院自身人员编制的现状, 2010年6月, 天津市东丽区人民检察院先后在辖区九个街乡设立检察工作室。

驻街乡检察工作室的职能和成效

根据1993年4月最高人民检察院颁布的《人民检察院乡 (镇) 检察室工作条例》的规定:乡 (镇) 检察室的任务有五项:一是受理辖区内公民的举报、控告和申诉, 接受违法犯罪分子的自首;二是经检察长批准, 对发生在本辖区内、属于检察机关直接受理的刑事案件进行立案前调查立案后的侦查;三是对辖区内缓刑、假释、管制、剥夺政治权利和监外执行人员的管理教育工作进行检查, 对人民检察院决定免诉的人员进行帮教;四是结合检察业务工作参加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 开展法制宣传, 五是办理检察长交办的工作。

检察工作室正是按以上要求具体部署, 设置检察工作室职能, 同时, 笔者以为, 街乡检察室作为检察院的派出机构, 要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的原则并立足检察职能, 切实推进三项重点工作, 以积极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当地治安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建设平安辖区为目标, 服务新农村建设和辖区经济建设。具体做法是:

(一) 发挥预防职能, 不断加大宣传与预防力度

各检察工作室针对本辖区内的企业情况, 开展了形式多样的预防职务犯罪宣传活动。截至目前, 9个检察工作室在大型企业中开展职务犯罪预防宣传活动50次, 不仅充分发挥了检察机关预防职务犯罪的职能作用, 而且在企业中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实现了预防与教育的双赢。在深入天津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开展法制宣讲活动中, 该公司中层以上领导干部、关键岗位工作人员140余人听取了宣讲, 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二) 发挥服务职能, 努力开展司法调研与服务

各检察室利用深入基层的有利条件, 加强与基层各个领域的沟通, 结合检察工作实际, 做好调研工作, 并尽己所能为群众办实事。

一年来, 各检察室先后到基层走访60余次, 撰写调研文章20余篇, 对检察机关把握基层脉搏, 为全区社会更加稳定祥和做出了贡献。如:东丽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工作室深入万新街所属潘庄中学, 到该校向几百名师生进行了防范刑事犯罪的主题宣讲调研活动, 并在活动中了解到学校学生状况, 形成了书面的调研报告, 对该校的防范工作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三) 发挥控申职能, 着力做好接访与矛盾化解工作

检察工作室的干警在工作中与街乡综治办共同做好接待群众上访工作, 力求将社会矛盾化解在基层。各检察室运用多种方式与基层组织联系沟通, 共发放名片百余张, 并得到大多数基层综治干部的联系方式, 实现了检察室前沿阵地的作用。如2010年8月检察室在无瑕街与各村、居委会综治干部召开了座谈会, 就检察工作满足群众司法需求, 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及维护辖区和谐稳定等方面进行了交流。

(四) 发挥办案职能, 大力强化案件线索收集和排查工作

检察工作室的干警针对国有企业较多的街乡, 有目的的加强线索排查, 确保国家财产安全。通过检察室主动了解情况, 为东丽区人民检察院反贪部门进一步开展工作铺平了道路。2010年, 检察室干警在万新衔接待了两名村民, 针对反映的问题进行了解答, 同时对村干部的违法行为进行了调查, 实现了矛盾化解与案件线索排查一举两得。在金钟街, 通过工作排查出了一起村委会成员利用职务之便侵吞卖房款9万余元的大要案件, 案件现已侦破办结。

(五) 发挥检察职能, 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对于群众反映强烈的情况, 检察室及时疏通协调, 不断创新社会管理方法, 提高社会管理水平。一年来, 检察工作室先后走访了九个街乡的主要村庄、社区, 共开展宣讲教育活动10余次, 发放宣传材料近千余份。

2010年9月, 丰年检察工作室在下辖社区进行法律咨询和宣传, 送法进社区, 接待群众咨询近五十人次, 答疑解惑。2011年4月23日, 华明检察工作室参加的“妇女维权周宣传”活动, 接受咨询10人次, 发放宣传材料200余份, 以上活动受到了广大驻区居民的好评和欢迎。检察工作室还拓宽思路, 积极开展社区矫正工作。2011年春节前, 第二检察工作室会同丰年街人员前往辖区居委会, 对两名被判缓刑且生活困难的服刑人员进行走访。不仅带去了生活慰问品, 还现场解答思想疑惑, 使服刑人员深受感动, 表示要好好服刑改造, 为社会稳定做出自己的贡献。

驻街乡检察工作室的发展方向

(一) 不断探索体制创新

2011年1月18日, 东丽区人民检察院召开专门会议, 决定在丰年街、张贵庄街、幺六桥乡派驻检察室专职干警, 会后, 三名干警相继到岗就位开展工作。这一举措进一步完善检察室工作机制, 充分发挥检察室职能作用, 专职干警成为检察院与街乡联系的纽带。工作运行以来, 专职干警先后在两会维稳、法律宣传、涉检上访等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011年5月, 第二批专职干警已派驻新立街、无瑕街、华明街检察工作室, 从服务城市化建设、服务社区, 做好重点企业的法律服务等方面开展工作。同时, 此项制度还将与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紧密衔接、捆绑。明确规定:“今后我院干部任用提拔必须有检察室工作经历”。在检察工作室面向全区服务的基础上突出重点, 不搞短期行为, 保证了检察室工作健康持久的开展下去。

(二) 继续完善检察室各项规章制度

将建立《东丽区检察机关检察室工作人员廉洁从检八项规定》、《检察机关检察室工作职责细则》、《东丽区检察机关检察室受理来信来访工作规则》、《东丽区检察机关检察室对不起诉人员回访考察:工作制度》、《东丽区检察机关检察室与辖区乡镇人大代表联系工作制度》等制度, 并将其纳入我院编写的《制度汇编》, 使检察室的管理走上更加制度化、流程化的科学管理阶段。

(三) 建立院领导和部门负责人定期下访制度

每月定期组织院党组成员、部门负责人深入检察室, 深入基层, 做好接访、走访和回访和社会矛盾化解调查研究工作, 真心听民声, 察民情, 解民忧, 顺民意, 及时了解人民群众对检察工作的新要求、新期盼, 及时收集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及时化解群众涉法涉检矛盾纠纷, 把矛盾解决在基层。

浅谈基层检察机关的行政装备工作 篇9

关键词:基层,行政装备,科学发展,对策

随着检察事业的发展、检察队伍的壮大、检察职责的加重, 对检察基础保障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行政装备部门作为检察机关专门承担检务保障工作的内设组织机构, 是检察机关依法履行法律监督职能、促进各项检察业务工作深入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 改进检察机关行政装备工作是推进检务保障工作科学发展的客观要求。

一、行政装备工作的特点

行政装备部门负责着检察机关的资金保障和各项生活服务保障, 是检察机关这座大厦的“基石”, 承担着为检察工作提供动力的重要职责, 其职能运行的好坏, 将直接影响检察工作能否正常开展, 检察职能作用能否充分发挥, 并直接影响到全院干警的工作积极性、工作效率以及检察工作的质量。行政装备管理工作不仅要进行行政事务管理和为广大检察干警的衣、食、住、行提供优质服务, 保证检察人员的正常工作, 同时也要为人民群众到检察院解决合理诉求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一) 服务性

行政装备部门首先是服务部门, 服务是行政装备工作最主要的内容。主要表现为:一是为领导决策服务。领导任何决策的实施最终都要涉及到资金或物资, 没有资金及物资的支持, 任何工作都很难落到实处。因此行政装备部门首先应该为领导决策服务。二是为检察院内部各部门服务。行政装备部门掌握着检察院的资金、物资, 是确保各个部门的正常运转的“能源库”, 没有这些能源供应, 任何部门的活动都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如各个业务部门的工作开展都需要行政装备部门统筹安排资金、物资, 为办公、办案提供保障。三是为检察干警服务。检察干警是检察工作的基本支撑, 必须保证其享有法定的工资、福利、医疗等保障, 而具体落实这些保障, 是行政装备部门的重要任务之一, 也是调动干警工作积极性的重要手段。

(二) 综合性

从行政装备部门的职能来看, 可以说行政装备部门是检察院的“大管家”, 承担着全院“家底”的管理责任, 包括检察机关的财务管理、车辆管理、设备设施管理、赃款赃物管理、食堂管理等多种管理职能, 涉及面广、综合性强。因此必须加强管理、规范管理, 才能使有限的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与有效的利用。

(三) 复杂性

行政装备工作涉及到方方面面, 但常常都是一些不起眼的小事和杂事, 具有琐碎性、繁杂性和广泛性等特点, 如办公用品发放、各项设施维修、管理, 这些几乎每天都要发生。同时, 既要管物, 又要管人。如检察业务所需的办公条件、硬件设施及检察人员的生活等样样都要细心考虑, 精心安排, 稍有疏漏, 就会影响检察业务的展开和检察人员办案的情绪。此外, 既要处理好检察机关内部各处、室、局的关系, 又要处理好检察机关与外部的诸多方面的关系。

二、基层检察机关行政装备工作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工作实际来看, 基层检察院行政装备工作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 工作机制不科学

行政装备部门工作的复杂主要表现在机动性大, 不仅要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还要处理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体现在检察工作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小到茶杯纸张的购买, 大到电脑器材的采购等, 纷繁复杂的人和物无疑给行装工作增添了许多麻烦。正是由于行政装备工作的复杂性, 使得行政装备工作缺乏一整套科学有效的工作机制可以遵循, 使得行政装备部门的工作人员对于各种各样零碎的工作疲于应付。

(二) 管理水平不高

目前大部分基层检察机关行政装备部门实行的都是“小而全”的管理模式, 上级检察院有哪些分管部门或者具体任务, 基层检察院就会设立相应的机构或者安排专门的人员以应对工作的开展。但由于编制有限, 一个人身兼数职是普遍的情况, 而且工作琐碎、繁杂, 牵扯精力, 干警既要做好日常工作中的财务收支、后勤办公办案保障、会计事务等工作, 又要做好领导交办的各项临时性工作任务及管理好办公楼大院环境卫生绿化、保卫等工作。大多数人都是凭借经验办事, 靠习惯动作, 对工作要求的标准不高, 业务工作和综合工作一起抓, 缺乏不同的工作目标的指引, 很容易出现漏洞, 不能充分发挥各类人员的积极性。

(三) 人员素质不匹配

事实上, 行政装备工作具有一定的专业性, 需要具有较强专业能力的人员从事这一工作。近年来, 虽然检察机关招录的人员较多, 但大部分都被充实到了检察业务部门;即使有极少数被分配到行政部门工作的干警, 也因为职级待遇、个人职业发展规划等多方面因素而纷纷要求调离, 造成行政装备部门的人员大部分为老弱人员。直接后果就是行政装备部门的工作人员对新知识的掌握、接受能力较差, 无法适应信息化、现代化办案办公的要求。可以说, 在行政装备工作日益复杂化、科技化的当今社会, 行政装备部门工作人员整体素质水平较检察业务部门偏低, 专业人才紧缺现象凸显, 已成为制约检务保障工作科学发展、进而影响检察工作整体深入推进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推进基层检察机关行政装备工作科学发展的建议

为顺利开展各项检察业务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深入实施“科技强检”战略、大力推进检察信息化建设、实施大规模检察教育培训工作提供前提条件, 我们必须实现检察机关行政装备工作的科学发展。[下转第95页]

(一) 积极做好检察基础保障工作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按照中央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的有关要求, 切实增强机遇意识, 积极主动地争取地方党委、政府的支持, 加快推进检察基础设施建设, 为依法履行检察职责创造良好条件, 为促进检察事业科学发展奠定坚实物质基础。结合“化解社会矛盾、公正廉洁执法、社会管理创新”三项重点工作, 逐步提升科技装备水平, 为中心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二) 建立健全工作机制, 提升服务水平

要制定合理有效的工作机制以统筹行政装备部门的各项服务性工作。要树立全局观念和大局意识, 把握检察机关的重点工作, 明确服务对象与工作目标, 把有限的财力物力最大限度地服务于检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到用机制管人, 讲求管理创新, 充分调动行政装备部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并以此带动其他检察人员的工作激情与活力。

(三) 改进行政管理体制, 逐步实现机关后勤服务的社会化

应该改变当前行政装备工作“小而全”的工作局面, 将现在统一由行政装备部门承担的检察服务和后勤服务两种职能分开, 使行政装备部门从繁杂的后勤服务职能中摆脱出来, 将工作重心转移到为检察业务工作服务上来。如可以成立后勤服务中心, 统一提供就餐、交通、会议、物业管理等服务。通过逐步实现后勤社会化, 不但可以缩减行政编制, 大大节约人力、物力、财力的开支, 而且还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促进检察业务工作的开展。

(四) 改进行政人事管理机制, 对行政、政工、办公室等后勤人员与业务部门的检察人员实行“分类管理”

检察人员的分类管理在1999年就已经提出了, 在但实践中却一直未能真正实现。虽然实行检察人员的分类管理存在很多困难, 但从长远来讲, 其优势是极其显著的。它可以解决行政装备部门工作人员专业素质不高、人员不稳定的问题, 使行政装备部门的人员安心供职于本职工作, 深入钻研专业知识, 从根本上另辟独立而广阔的发展空间, 真正使行政装备部门成为留得住人, 并且能够培养人的检察工作部门。其次是要在改革人事制度的同时提高人员的综合素质。要制定人才发展计划, 通过中、长、短期培训, 以及“走出去, 请进来”等多种手段, 培养干警的专业化能力, 使行政装备工作最大限度地满足检察机关工作和业务工作的需要。

基层检察 篇10

加强国资管理, 是检察机关检务保障工作的重点, 更是计划财务装备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层院应充分认识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始终坚持“保障”与“管理”两手抓的思想, 在抓好经费保障的同时, 把对国有资产的管理纳入党组重要议事日程, 统筹安排, 做到思想认识到位, 工作措施到位, 任务落实到位。要牢固树立正确的产权观念, 增强国有资产管理监督意识, 坚持依法管理原则, 强化对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领导, 在抓队伍管理、制度建设和督促检查上下功夫。

整章建制, 落实责任划分

为使国有资产管理进一步规范有序, 健全完善规章制度是首要条件。首先, 建立资产管理岗位制度。即在成立国有资产领导小组、明确计财装备部门为国有资产日常管理机构的基础上, 落实专人负责国有资产的管理, 具体细化其工作职责, 使各项管理措施真正落到实处, 如应对所管理的资产了如指掌, 做到心中有数, 对每件设备按程序登记、造册, 做到账物相符、账卡相符, 同时还要定期进行清产核资、清仓查库, 掌握资产的性质和使用情况。其次, 建立资产使用移交制度。各部门、各岗位的国有资产使用人为资产保管者, 对所使用的资产负有保护、管理责任, 岗位发生变动时应及时清点并做好移交, 防止因出现人员调整而发生丢失、个人占有的情况。再次, 建立国有资产管理考核、奖罚制度。为强化对资产使用部门、资产使用人的责任, 使其养成自觉爱护和保护资产的意识, 对资产使用、管理情况进行定期检查, 并将检查情况纳入部门和个人目标管理考核中, 作为评价、考核部门和个人工作成绩的标准之一。最后, 严格执行《会计法》、《行政单位财务规则》、《行政单位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的规定, 按照市财政局和市院的有关规定, 切实加强对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各个环节的监督制约。严把资产购置关, 对技术含量高或贵重的设备, 要进行项目论证;对政府采购项目, 要实行集中招标采购。在资产配置过程中, 应坚持“设备共建, 资源共享”的原则, 合理配置设备, 防止重复建设、重复购置等浪费现象发生。在资产保管中, 应做到动态与静态相结合, 定期进行清仓查库, 调剂余缺, 提高资产的使用效能。在资产处置中, 应严格执行上级院的规定, 对资产调拨、转让、变卖、报损和报废应及时报批。

掌握基数, 提高管理效率

加强国有资产管理, 必须首先做好清产核资工作, 这样才能做到家底清、情况明。坚持每年对院国有资产进行一次全面彻底清查盘点, 主要查明账实、账卡、账账是否相符, 对于漏登、遗登的要及时予以分类补登, 确保账目与实物相符。同时, 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 对国有资产实行计算机网络化管理, 将国有资产的管理主体、类别、流程、标准等情况统一纳入计算机系统, 进行动态跟踪、全程监控, 使国有资产的管理、核算和监控融为一体, 静态管理与动态管理有机结合, 形成计算机网络高效管理体系, 提高管理效率, 从而实现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和信息化的目标。

提高素质, 狠抓队伍建设

基层检察 篇11

一、当前基层检察院检察委员会的运行情况

近年,国内检察委员会制度已经从颇受争议的时期步入相对平稳发展的时期,几乎所有基层检察院都已经实行检察委员会制度。笔者以自己所在的恩施州辖区内八个县市的基层检察院为研究对象,发现他们在实施检察委员会制度的过程中呈现出很大的相似性。从检察委员会的人员构成来看,检察长和副检察长是当然的检察委员会委员,各主要业务部门的负责人一般也为检察委员会委员。而专职委员的选任,八个县市的差距则比较大,但综合来看,将专职委员作为解决干警行政待遇的做法普遍。

二、基层检察院检察委员会专职委员职能设想

(一)集中精力做好案件会前分流审查

1.实体性审查

首先要综合案件事实、案件性质、犯罪的危害性、违法性和应受惩罚性、案件处理的法律适用等方面问题,权衡案件是否属于检委会议案范围。

另外,专职委员务必将重大案件与一般案件分开,将重大案件限定在有重大影响的自侦案件、抗诉案件、撤诉案件、决定不起诉案件及司法赔偿案件,并明确检委会不讨论案件事实认定方面的问题。

2.程序审查

专职委员还有必要对案件进行程序审查。程序审查主要是对立案、批捕、审查起诉、延期审理、抗诉等诉讼活动按照刑事诉讼法规定的时限有无超期进行审查;对于法律文书和手续合法性、规范性和标准化进行审查;对于案件承办人、科(处)集体讨论意见、科(处)长审查审核意见、分管检察长审核审批意见等进行意见审查以及对诉讼结果进行的跟踪审查。

(二)有重点地做好与检察业务相关的行政事项审查

检委会议决事项还包含执行法律、政策方面的重大问题,各项检察工作条例、规定,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常委会所做的工作报告和汇报,其他重大事项等。从职能专业化的角度考虑,可以将其中的行政性事项交由院党组会议讨论决定。但应该注意到,涉及到检察改革、案件性质考核等重大问题以及重大业务工作部署,特别是具体制定业务工作制度、规范性文件的行政事项,不能从检委会审查事项上剔除出去。应明确区分开检委会与党组会、检察长会议讨论事项,避免会议议事范围重复。

当然,笔者认为基层检察院的检委会仍要坚持议案为主,在去行政化的过程之中逐步弱化审议事项的职能。

(三)把握检委会发言顺序,引导委员充分发言

为了避免检委会成为检察长“一言堂”,专职委员必须把握好各位委员的发言顺序,引导每个委员独立、平等、充分的发表不同意见,让检察长从“出主意”的人变成“选主意”的人。

首先,专职委员把握不同观点的分歧所在,并且在检委会发言时坚持“首发”,介绍此次案件讨论的焦点,引导其他检委会成员的讨论;其次,专职委员必须明确本院检委会的发言顺序,并且严格要求按发言顺序依次发言。发言顺序可以借鉴台湾地区合议庭的做法,采取承办人和承办部门负责人汇报—专职委员“首发”—不担任领导职务的委员发言—担任领导职务的委员(职务从低到高)—检察长发言的顺序。当普通委员有所顾忌不敢发言时专职委员应大胆发言,引导讨论。除此之外,为了保证各位委员不受其他因素干扰独立地做出判断,笔者建议配套检委会的硬件设施,如表决器等设备,并做好电子资料的封存。

(四)做好检委会会议记录,完善错案责任追究机制

检委会会议记录是倒追责任的重要依据,专职委员应做好会议记录,并以此为切入点不断完善责任追究机制。

笔者建议每次召开检委会之前,每位委员都拟定书面发言稿言,并严格按照书面意见发言;如在会议途中有变动的,可在书面发言中增加或更改,并将书面发言于检委会结束时交专职委员登记备案。有条件的基层检察院应实行检委会的同步录音制度,保存最为原始的视听资料,让各位委员的发言情况更一目了然。

其次,为强化检委会委员的议事考评机制,建议将委员在会议中的发言内容作为委员担任、职务晋升等方面的考评依据,实行委员资格的浮动制。

此外,在检委会召开过程中,若出现检察长不同意多数成员意见而独立作出决定的,必须报上一级检察机关审查备案。

(五)梳理既往议题,提炼司法实践经验

除了做好会议期间的事务性工作,专职委员还应加强对检察工作的宏观指导,发挥检委会的普遍指导意义。

一是梳理检委会的既往议题,进行分类、归项、细化整理分析,对于检察业务、诉讼监督等工作中带有规律性和倾向性的法律政策问题进行系统的调查分析,为领导决策提供详实、准确的参考依据;二是对重大疑难复杂案件进行总结归纳和调查研究,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以指导司法实践,并作好典型案例发布;三是对类案进行研究总结,分析发现行业性、普遍性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台相关的业务规范性文件或及时向有关部门提出意见和建议;四是查找本院在执行议题范围中存在的不规范问题,不断细化检委会议案、议事范围;五是实施案件质量季度分析制度,对检委会议决案件的质量、效率进行分析评议。

(六)亲历案件全面了解,保证检委会委员决策有据

司法是一种讲究直接性和亲历性的活动,为避免检委会会委员在做出决策时因为仅基于书面材料及案件汇报而产生认知上的偏差,专职委员必须亲历案件全面了解,并将信息尽可能完整、客观的传达给其他检委员。

一是主动介入疑难、复杂案件,与案件侦查人员直接接触、沟通,参与对犯罪嫌疑人、被害人、证人的询问。二是对疑难复杂、争议较大、具有一定影响的案件,专职委员可以听取案件承办人、部门主管人员的专项汇报。

(七)加强考核及培训,提升检委会委员素质

检委会的议事、议案效率与检委会委员素质息息相关。专职委员必须加强对检委会委员各项素质的培养,并加强考核。

首先是政治作风优良。专职委员应在在检委会召开间隙组织委员进行政治理论学习,保证每一位委员作风正派,充满正义感。

其次是业务素质过硬。笔者建议建立检委会委员学习制度,定期组织集体学习,采用多种方式学习新颁布的法律法规、司法解释、法学理论前沿问题以及最新司法动态。

最后可建立委员考试制度,由上级院组织对下级院检委会委员定期考试,使之能够始终保持较高的知识占有量和新知识的储备量。

参考文献:

[1]卞建林,李晶.检察委员会议事程序之思考[J].人民检察,2010,(17):6-10.

[2]林淋.检察委员会制度改革思路构想.[J].法制博览,2013.(09).

基层检察 篇12

(一)基层检察文化的基本内涵

检察文化是以检察干警为主体的检察机关群体在长期的法律监督工作实践中和内部管理活动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集中体现,是具有检察工作特色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总和。

作为检察文化的一部分,基层检察文化将国家宏观的检察体制与基层的地方特色相结合,集中反映了基层检察干警的价值取向、道德规范、时代风貌、理念思维。基层检察文化发展、传承于基层干警的检察实践中,它能够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切实提高检察人员的思想境界、职业操守、法律素养、执法能力,增强检察机关的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

从内容体系上来讲,基层检察文化主要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方面。首先,从物质层面看,基层检察文化是有形的客观存在的文化。基层检察机关特有的办案环境、办公装备、文化活动场地等物质环境,直观反映检察机关建设成就和检察文化的品质。可以说,从检察机关庄严悬挂的国徽,办公场所张贴的警句格言,到载满表彰奖牌的荣誉室,处处体现着基层检察文化的特色。其次,从制度层面看,一系列的检察规章制度是检察文化的规范化表现形式,是检察干警公正廉洁执法的制度保障。通过落实各项制度,可以达到强化内部管理和外部监督的双重效果,从制度上保证检察机关依法公正行使检察权和检察人员的廉洁性。最后,从精神层面看,基层检察文化集理想信念文化、职业道德文化、公民道德文化于一体。从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旗、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严格恪守廉洁从检各项规定,到忠诚为民、公正廉洁、尽心履职、开拓创新等等,这些都是基层检察文化精神层面的内容。

(二)基层检察文化的重要意义

基层检察文化是基层检察机关的灵魂。加强基层检察文化建设对于促进文化育检,保障“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目标的实现,提高基层检察机关的群体素质和工作效率具有积极意义。

首先,加强基层检察文化建设是改进执法理念、推进文明执法的必然要求。加强基层检察文化建设对于促进基层检察干警观念转变,牢固树立先进执法理念,形成并坚持“为民务实清廉”的群众观念,自觉做到改革创新、与时俱进、立检为公、执法为民,展现新时期检察干警良好的精神风貌,均具有积极意义。

其次,加强基层检察文化建设对于提高干警素质、推进过硬检察队伍建设的基本保证。只有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强化职业自律,陶冶职业情操,不断提高全体检察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才能积极构建一支政治坚定、廉洁高效、业务精通、执法公正的检察队伍。

第三,加强基层检察文化建设是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客观要求。检察文化是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检察文化对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干警、服务社会、推动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因如此,高检院《2014-2018年基层人民检察院建设规划》专门对加强检察文化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

二、当前基层检察文化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基层检察院更加注重文化育人、文化育检的理念,在队伍建设中,能自觉坚持以检察文化建设为抓手,使检察文化建设越来越成为基层院建设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推动基层检察工作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但是,由于一些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基层院检察文化建设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对检察文化建设的认识不深、重视不够的问题

发展基层检察文化靠的是实实在在的举措,这需要基层检察机关内在的主动自觉。但是,实践中,一些基层检察机关更多的是把开展检察文化活动作为上级院下派的任务来完成,甚至认为这只是上级院的一种形式要求,没有什么实质意义,便失去了内在自觉性。究其原因,是因为没有真正地理解检察文化的价值,对检察文化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认为开展检察文化活动只是形象工程,勉强完成上级院的任务就行,从而导致在基层检察文化建设中投入的人力、物力、精力远远不够。

(二)检察文化建设因创新不足而缺乏特色的问题

尽管各个地方、各个级别检察机关的检察文化具有一定的共性,但是,因地域、级别、文化、历史、民俗、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不同,不同检察院的检察文化建设在具体内容、表现形式和方法措施上必然存在差异,因而呈现出不同的特色。可是,实践中有的基层检察机关总是根据上级院的具体方案开展检察文化建设,甚至是盲目照搬其他院的经验和形式,而不是结合本院、本地区的工作实际,这就导致检察文化建设流于表面,难以形成特色,活力不足,干警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无法调动,检察文化的引导教育功能不能更好发挥。

(三)检察文化建设中只注重形式而忽视内涵的问题

在检察文化的内容体系中,物质层面的文化作为载体固然重要,但它充其量只是载体和形式,作为精神层面的文化才是检察文化的内在本质。但是,现实中,一些基层检察机关在检察文化建设中,只注重开展一些流于形式的宣传活动,却很少在提升文化内涵上下功夫。这就使得检察文化在引导干警树立理想信念、端正执法观念、培养职业道德、提升社会公德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不能很好的发挥。

(四)检察文化建设因定位不准而效果不佳的问题

形式多样、表现各异的检察文化活动,其主要目的就是坚定检察人员的理想信念,提高检察人员的职业素质,做到以文育人、以文育检。但是现实中,部分检察机关和干警对检察文化建设的理解过于狭隘,局限于检察政治教育和文体活动等方面,开展的活动也不外乎政治理论学习、传统文化艺术创作、文体竞赛等,过多的采用了一些流于表面的形式,开展检察文化建设的真正意义并未在实际中得到体现,致使检察文化建设的效果欠佳。

三、滨海新区塘沽院开展检察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

近年来,滨海新区塘沽院始终坚持把检察文化建设作为提高检察人员素质、推动检察工作发展的动力,不断尝试创新检察文化建设的新途径、新方法,充分发挥检察文化的引导、教育和凝聚作用,用先进检察文化推动检察队伍建设科学发展,得出了一些有益探索。

(一)发挥检察文化导向功能,积极构建精神文化

着力深化干警理想信念学习教育。深入开展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学习教育,通过局域网开设学习十八大专栏,举办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专题讲座,利用内部刊物交流学习心得,积极开展主题征文、书法、摄影作品征集活动。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通过召开干警座谈会、支部组织生活会,不断深化干警的群众观念。举办“检察开放日”活动,广泛深入企业、机关和重点项目工地,宣传检察工作,增进检群感情。组织参观周邓纪念馆、平津战役纪念馆,开展党的优良传统教育。组织开展“党在我心中”征文和廉政警语活动,观看《苏联亡党亡国20年祭》和《失德之害》等党内专题教育片,进行党的群众路线和反腐防腐教育。开展“在职党员进社区”和“帮扶困难群众”工作,倾听群众呼声,感受群众疾苦,解决群众实际困难。

(二)注重制度约束作用,深入推进制度规范化建设

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着力深化建章立制工作,形成机关管理和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围绕反对“四风”突出问题推进建章立制。修订完善有关会议公文管理、学习培训制度,切实树立良好的会风、文风和学风。制定《机关考勤办法》、《“人脸识别系统”考勤登记制度》、《值班工作暂行规定》等工作纪律制度,解决作风懒散突出问题,提升干警精神风貌。制定《廉政风险岗位防范措施》、《检察人员行为规范》、《关于检察干警八小时以外遵纪守法的暂行规定》等4项,严防违纪违法问题发生。健全厉行节约制度,防止铺张浪费,形成厉行节约的文化氛围。建立完善执法行为规范,强化文明理性执法,树立检察人员良好形象。健全检务公开、群众来访接待、领导干部联系服务群众制度,着力服务和保障民生。

(三)注重文化载体建设,着力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检察文化通过物质层面的载体得以展现。近年来,该院以基础设施建设和软环境建设为重点,致力于营造文明庄重、优雅和谐、井然有序、充满活力、文化气息浓厚的办公环境,使干警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和自豪感,从而激发团队精神,提高凝聚力和战斗力。

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搭建文化发展的平台和载体。近年来,我们不断强化资金支持和后勤保障,先后完善提升本院局域网、视频会议系统、侦查指挥系统、案件质量档案制度、电子邮件、专网电话等,开通检察微博,开设特色栏目,丰富干警文化生活。修建改造院荣誉室,维护提升干警健身房、职工食堂、党员活动阵地,大量添置文化设备,为干警工作学习和开展各类活动提供良好的条件。

二是积极建设“软”环境,提高检察工作软实力。借助荣誉室改造工程,收集整理本院检察历史资料和荣誉奖章、奖杯、奖牌,固定干警的集体记忆。定期开展廉政警语、书画、摄影作品征集,制作成画板张贴于大厅、走廊,既起到教育警示作用,又美化了办公环境。经过近几年的不懈努力,我院视频新闻《塘检播报》日益完善,方便干警及时了解院内重大工作部署和自己关心的事项。充分利用院局域网,发展网络文化,拓展检察文化新空间,为干警构筑“精神家园”和学习平台。

三是以开展文体活动为载体,不断陶冶干警情操、增进干警身心健康和文化水平。经常性开展干警喜闻乐见的“琴棋书画”、文艺联欢和体育比赛活动,组织干警积极参加市院组织的运动会、足球篮球比赛等各项文体活动,让干警们在集体活动中加强沟通,增进友谊。积极开展“内引外联”,在认真开展内部文化活动的同时,与塘沽法院、辖区企业联合举办一系列文艺活动,广泛宣传检察工作取得的成绩,充分展示检察文化建设成果。

(四)注重地域文化传承,着力打造特色鲜明的检察文化

检察文化建设要依托本地文化资源,紧贴检察工作实际,富有时代特点,注重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因此,我们坚持植根深厚的地域文化土壤,着力培育干警的忠诚情感、责任意识和爱乡爱土情怀。

一是积极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大潮。滨海新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肩负着改革开放“排头兵”的重担。为使广大干警深刻意识到肩负的服务新区改革开放大局的使命,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我们积极组织干警深入社区、企业、大型工程项目,开展法律宣传和预防职务犯罪活动,了解发展形势,融入发展大潮。组织干警参观大沽炮台遗址、平津战役纪念馆、周邓纪念馆等具有本地特色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培养干警民族主义情结和对事业奉献与执着的精神。

二是大力弘扬践行天津检察精神。不断挖掘、选树在执法办案中涌现出的信仰坚守法治、弘扬践行天津检察精神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加大宣传表彰力度。坚持以鲜活的人物和事迹感染人,在平凡的岗位工作中见伟大,组织开展“看得见的塘沽检察精神”主题实践活动。通过树立典型、加强宣传、弘扬正气,更好地发挥广大干警在服务发展、服务群众中的积极作用,切实激发检察队伍正能量。

三是努力打造自身检察文化品牌。注重结合本院工作实际及本地区经济人文特点,积极发展具有鲜明时代特征、浓郁地域特色、主题积极向上的检察文化。凝聚各方面力量,积极稳妥推进“一室一栏两微”建设。“一室”,即本院荣誉室。集中全院干警智慧,进一步优化荣誉室建设,将其建设成为反映我院历史、记载工作成就、展示机关形象、进行主题教育的重要基地。“一栏”,即本院局域网检察文化建设专栏。进一步丰富网络专栏内容,增强文化宣传效果,充分反映文化建设动态和成果。“两微”,即本院官方微博和微信。通过微博和微信这类新媒体,恰当灵活的运用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开展检察宣传,使之成为增强检民互动互信的重要平台。通过在内容、形式、传播手段等方面不断推进检察文化创新,着力打造检察文化精品,让特色检察文化充满无限生命力。

摘要:作为法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检察文化具有教育、引导、约束、激励、凝聚、辐射等功能。深入推进检察文化建设,对于推动基层人民检察院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基层检察院作为检察机关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充分认识检察文化的重要价值,积极探索新时期开展检察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从精神、物质和制度多个层面建设富有地域特色、体现检察特征、符合时代精神的检察文化,坚定不移地做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建设者、保障者。

上一篇:高中英语任务型教学下一篇:中职数控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