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环境应急管理论文

2024-12-07

突发环境应急管理论文(共12篇)

突发环境应急管理论文 篇1

甘肃省这个发展水平低, 资源较丰富, 开发潜力大的内陆省份[1], 随着国家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 迎来了发展机遇, 经济建设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但面临的环境问题也日显突出, 环境安全[2]不容忽视。在目前的新形势和新条件下, 加强企业环境应急预案管理, 成为摆在政府及有关部门、企业面前的重要课题。合理开展环境风险评估、预测、预警[3], 规范企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 发挥应急预案核心作用, 作为落实企业环境安全主体责任和地方政府环境安全监管责任的抓手, 对有效防范环境风险, 妥善处置各类突发环境事件, 加强环境应急管理工作有着重要意义。

1认清形势, 把握政策, 不断推进全省应急预案管理有序发展

自2006年起, 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 要求“各基层单位要根据实际情况制订和完善本单位预案”, “尽快构建覆盖各地区、各行业、各单位的预案体系, 并做好各级、各类相关预案的衔接。要加强对预案的动态管理, 不断增强预案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与之相应, 国家又先后在《突发事件应对法》、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和《水污染防治法》中, 应急预案的编制及管理得到了具体和有针对性的表述, 为环境应急预案管理提供法律依据[4]。

环境保护部出台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暂行办法》, 对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企业事业单位环境应急预案的编制、评估、备案、修订等做出规定;《关于贯彻实施〈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就如何做好《暂行办法》的贯彻实施工作, 提升预案管理水平, 提出了具体要求;还印发了《石油化工企业环境应急预案编制指南》和《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指南 (试行) 》等预案的编制和风险评估技术规范, 为突发环境应急预案提供技术支持。

2条分缕析, 抓住重点, 理清全省应急预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基层环境应急管理队伍建设滞后, 预案管理能力不足

2010年11月, 甘肃省编办批准成立了甘肃省环境应急与事故调查中心, 实有工作人员13人。随后全省14个市 (州) 和15个县 (区) 逐渐成立环境应急管理机构, 但仍存在工作人员没有完全到位、人员素质不高的问题。

2.2企业对环境应急预案管理松散

1) 企业管理人员对环境应急预案管理认识不到位。有的管理人员抱着侥幸、漠视、应付心态, 对环境应急预案管理不够重视;

2) 有些企业自己编制的应急预案不符合相关规定, 没有可操作性, 难以通过评估和备案, 管理更无从谈起;

3) 企业对环境应急预案管理的投入力度不足。环境应急预案管理见效慢, 并且编制、评估、演练、应急物资储备以及应急能力建设等都需要资金支持, 企业积极性不高;

4) 企业环境应急预案未得到有效实施。有些企业预案不随生产经营活动的变更或风险环节的转移而修订, 更不重视应急预案的演练、培训和宣传, 使预案丧失了指导作用, 沦为一纸空文。

2.3环境应急管理基础工作有待加强

1) 法律制度缺失。目前我国仍没有法律、法规等法律效力高的文件对企业环境应急预案进行全面、明确的规定, 缺乏威慑力。

2) 规范性文件还不全面, 甘肃省预案管理经过了4年的摸索, 逐步完善预案管理工作, 但编制、评估指南还不十分全面, 仅适用于生产、加工行业, 对于新纳入备案的输油管线、高速公路行业不一定完全适用。

3拓宽思路, 探索创新, 逐步推进全省“一案三制”建设

自2010年起, 甘肃省及时把握政策, 逐步探索并完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的方式、方法。《甘肃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实施细则 (试行) 》, 明确了相关部门在预案全过程管理中的职责;《甘肃省环境保护厅关于规范全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工作的通知》, 对预案的编制格式进行了规范;《甘肃省环境保护厅关于规范全省企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评估备案工作的通知》, 进一步规定了预案的报备流程、排版格式、文本要求, 还设计了《预案形式审核登记表》和《预案技术评估打分表》, 根据预案不同内容的重要程度, 对各要素赋予不同权重的分值, 对预案进行量化考核。此外, 还制订了《甘肃省企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规范指南》, 对预案编制的每一章节的具体内容做了详细要求。

在规范预案管理的同时, 定期举办全省预案编制专项培训班, 积极开展应急预案“扫盲”活动, 以达到环保部门、编制机构、企业和应急专家对预案管理的统一认识;将预案备案作为建设项目试生产的前置条件, 同时, 将重点环境风险源企业预案备案工作纳入了年度政府环保目标责任书, 促进预案备案工作顺利开展;督促重点环境风险源企业开展环境应急演练, 针对暴露出的问题及时修订完善预案;强化企业环境风险意识, 要求企业加强环境安全隐患自查, 分析周边环境敏感点, 完善应急物资储备, 结合企业的实际, 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使应急预案充分发挥效能。

4建议

在新形势下, 为进一步加强甘肃省企事业单位预案管理, 规范预案编制, 提高预案质量, 着力消除环境风险隐患, 妥善处置突发事件, 遏制或减轻环境污染影响。笔者认为, 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4.1不断完善预案管理规范

随着生产安全、交通事故、油气输送、历史遗留问题等事故引发的各类突发事件的不断发生, 需要编制预案的企事业单位范围也随之扩大。目前, 不仅仅限于生产加工行业, 输油气公司、高速公路施工单位等也应根据其隶属关系纳入各级环保部门督促编制预案的行列。早期制定的编制规范已不能满足目前预案编制的需要。因此, 补充和完善现有预案编制指南、报备流程等规范性文件或依据不同类型企业出台相应的预案编制规范, 做好顶层设计, 使各类企业的预案管理都能“有章可循”。

4.2全面抓好预案管理各个环节

4.2.1提高预案编制质量

1) 组织基层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咨询机构和企业开展预案管理的专项培训, 使其能够完全领会应急预案编制、评估、备案的相关要求;

2) 督促企业开展环境安全隐患自查, 明确环境风险节点, 真正掌握环境应急管理的重点;

3) 预警响应就“事件”论“措施”, 处置措施“事事对人”, 全盘考虑突发环境事件发生时的每个细节;

4) 督促环境风险种类多的企业, 对较大风险环节制定专项预案;

5) 督促企业对预案进行细化, 将预案内容落实到岗位, 实行“卡片式管理”。

4.2.2规范预案评估流程

严格预案评估管理, 避免预案评估流于形式。应当严格执行《甘肃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实施细则》和《甘肃省环境保护厅关于规范全省企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评估备案工作的通知》的要求, 在预案草案编制完成后, 由企业组织提出申请对预案进行形式审核和技术评估。

4.2.3严格预案备案制度

企业管理层和环保部门要严格按照《关于规范全省企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评估备案工作的通知》要求, 把好预案备案关口, 落实好预案提出的风险防控措施。

4.2.4加强应急预案演练

应急预案重在实施, 应督促企业定期组织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演练, 并及时总结经验、查缺补漏, 提高预案的实施效力。

4.3着力增强企业环境风险管理意识

1) 要加强企业环境风险管理的宣教力度。促使企业意识到风险的危害, 从而主动开展隐患自查, 掌握自身的风险节点和影响范围, 可有效解决预案编制找“源”难, 评“源”更难的困境;

2) 帮助企业了解应急管理的相关工作, 使企业真正认识到环境应急预案是实现企业长期发展的重要手段, 从而降低预案编制的推进难度;

3) 通过选取质量高的企业预案进行交流推广, 或编发各行业企业环境应急预案范本, 为预案编制提供参考;

4) 通过政府及有关部门依托企业成立应急处置救援队伍, 加强应急物资储备, 提高应急处置救援能力, 实现资源共享, 提高企业参与应急管理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199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9.

[2]金芳, 刘兴荣.甘肃省环境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与现状研究[J].工业安全与环保, 2010, 36 (8) :23-25.

[3]Peter Morris&Riki T.Methods of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M].London:UCL Press, 1995.

[4]李巍, 范娟.规范应急预案管理发挥应急预案核心作用[J].特别关注, 2011, 21:23-25.

突发环境应急管理论文 篇2

《办法》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编制环境应急预案;生产、贮存、经营、使用、运输危险化学品的企业事业单位,产生、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处置危险废物的企业事业单位,涉重金属企业,尾矿库企业,以及其他可能发生突发环境事件的企业事业单位,应编制环境应急预案。

《办法》要求,环境应急预案的编制要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和编制指南等规定;符合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工作实际;应急人员职责分工明确、责任落实到位;预防措施和应急程序明确具体、操作性强;应急保障措施明确,并能满足本地区、本单位应急工作要求。

突发环境应急管理论文 篇3

【关键词】农村环境监测;现状;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体系;建设对策

【中图分类号】D922.6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7-0443-02

1 引言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突发的环境污染事故频频发生,对生态环境和人民的正常生活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最大的特点在于突发性和危害性。由于事发突然、危害强度大,不仅可能造成严重的直接后果。对社会安定也会产生严重影响。因此,必须快速、及时、有效地处理。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能够在发生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紧急情况下,及时了解污染事故进展,进而采取正确的处置手段来化解环境污染和降低损失。因此,加快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建设,提高对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处置的应变能力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2 环境监测事业发展现状

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环境监测工作有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近十年来,环境监测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初步建立起适应我国国情的环境监测体系,环境监测能力逐步提高。但随着新形势的发展要求,环境监测在环境管理中的作用将更加突出,环境保护工作对环境监测的要求将进一步提高,社会公众对环境监测公共服务能力的需求将进一步加大。同时,环境监测适应自身发展的需要将面临新的压力和挑战,我国的环境监测能力和水平还不能完全满足新形势下环境管理工作的需要,环境监测公共服务能力总体不高,不能很好地满足公众环境知情权的需要。为此,2008年为确保“十一五”环保目标的顺利实现,环境保护部编制了《国家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十一五”规划》,以建设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和完备的环境执法监督体系为重点,统筹环境监测、环境监察、核与辐射、环境科研、环境信息与统计、环境宣教等各个领域。该规划是我国环境保护史上第一个自身建设规划,为建立科学、国际一流的污染减排统计、监测和考核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为实现污染减排目标提供强大的能力保障。该规划确定的13项建设任务包括:完善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加强污染源监督性监测能力、提高应急监测能力、加强核与辐射环境监测能力、推进环境监察机构标准化建设、建设国控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提高核与辐射监管水平、加强固体废物监管能力、提高自然保护区管护能力、改善国家级环保机构基础设施和基本工作条件、整合建设重大科研平台、推进环境宣教机构标准化建设、加快环境信息与统计能力建设。

今年4月刚刚发布《国家环境监测"十二五"规划》,本着“适度超前”的原则,构建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切实提高环境监测能力,并对明确环境监测发展方向,提升国家环境监测能力,强化环境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意义重大。该规划从国家环境保护任务与社会公共服务需求出发,以提高生态文明水平为目标,以探索中国环保新道路为统领,以科学监测为主题,以提高环境监测质量为主线,坚持创新环境监测工作思路,提出了加快建设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不断提高环境监测公共服务水平的要求;确定了强化监督考核、加强监测评估、提升整体水平三项主要任务,实施环境监测基础能力、运行保障、人才队伍三大重点工程,基本实现“三个说清”和“市县能监测、省市能应急、国家能预警”的目标;明确了法规制度、体制机制、经费投入、人才队伍和科研支撑五大保障措施。本规划的实施将进一步推动环境监测事业的科学发展,满足政府环境管理与基本公共服务需要。

总之,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已经建立了完善的环境监测网络,不断形成了环境监测体系,具备了很强的监测能力。我国各级环境监测的职能主要是监测所在辖区的环境质量和污染物的排放情况,配合相关的环境部门进行建设项目的验收等。但不可否认,我国农村建设中由于在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上的欠缺,导致在建设过程中经常发生环境污染事故,生态环境受到影响,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和及时处理,必将加剧了环境的污染与破坏。尤其农民生活、生产方式转型缓慢,农村建设中面临着严峻的新旧环境问题的严峻挑战,且往往农民成为突发环境污染事故的最严重的直接受害者。因此环境应急监测在农村建设污染事故中的应急处置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我国绝大部分地区的环境监测能力最多只覆盖到县(县城镇),现有的农村环境监测统计极其缺乏,因此建立先进的农村建设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预警体系,提高应急处置能力是及时有效处理农村建设中环境污染事故的首要环节。

3 加快农村环境污染应急监测体系建设对策

农村环境问题是重要的民生问题,涉及国家食品与生态安全。随着我国各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地进行,一些新旧环境问题正日渐凸显并使农村环境保护日益紧迫,并制约着农村的持续发展。为此应加强农村环境监测和监管,建立和完善农村环境监测体系,定期公布区域农村环境状况。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自然保护区和基本农田等重点区域的环境监测。严格建设项目环境管理,依法执行环境影响评价。禁止不符合区域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在农村地区立项。加大环境监督执法力度,严肃查处违法行为。研究建立农村环境健康危害监测网络,提高污染事故鉴定和处置能力。

农村建设中控制突发环境污染事故除了采取建立事前污染责任保险金制度,推行“绿色保险”等综合策略外,具体措施主要包括:

3.1 编写农村建设环境污染应急监测预案

应急预警制度包括事件的初步调查和初步评估两个方面的内容。应对建设中的新城镇各类重大环境风险源进行全面调查,筛选出对环境构成主要危害的重点污染物。建立重点危险源档案库和查询系统。确立一批高风险企业和地点作为优先监测目标,密切关注风险变化,动态调整监测预案。

3.2 组建农村建设环境污染应急监测网络

环境监测部门要根据农村建设环境污染应急监测预案和监测站内部资源的现状组建符合需要的高效应急监测网络,确定组织机构、界定工作小组、明确职能职责,形成有机整体,统一指挥、统一部署。具体实施应急监测的工作小组按分工可包括指挥协调、现场监测、实验分析、技术支援、报告评价、后勤保障等。

3.3 建立农村建设环境污染应急监测制度

建立各项应急监测、预警监测制度,完善各项技术规范和工作程序。重点完善突发性环境事件现场监测程序和对应实验室快速响应机制,确保在应急状态下的监测分析质量。结合环境质量的监视性监测和污染源的监督性监测工作,建立感觉灵敏、反应快速的预警监测机制,及时跟踪环境质量的动态变化,加强监测成果的分析评估,主动发现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隐患,做好应急响应。

3.4 配备农村建设环境污染应急监测设备

购置提高实验室分析效率、扩增实验室分析项目、提升现场监测水平、提高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能力的现代化仪器设备。包括:实验室仪器、现场监测设备、应急监测车、个人防护设备、其它辅助设备等。由于应急现场在通讯、信息传输、现场调查工作等方面的特殊要求,应合理配备一些必要的辅助设备,如防爆型对讲设备、激光测距仪、支持现场上网检索信息的手提电脑等。

3.5 收集农村建设环境污染应急监测信息

多方收集环境污染事故的监测方法、监测标准及事故的处理处置技术的有关信息,汇总各种化学危险品的理化性质及其对动植物所产生的毒害症状资料。建立与上级和邻近地区监测站的通信联系,整合本地区其它实验室的应急监测相关资源和能力,使其成为农村建设环境污染应急监测力量的一部分。

3.6 开展农村建设环境污染应急监测演练

采取多种形式对农村建设环境污染应急监测队伍培训相关知识,定期开展针对性实战演练,精心设计,高度仿真。演习应着重训练应急监测体系的反应速度,各部门单位的协同水平,对不同程度污染事故的处理方式,现场监测的实施能力,特别应注意加强监测人员现场自我防护能力。

3.7 标记农村建设重点污染源,为应急处置供可靠依据和准确的处理方法

详细标记内容包括:污染源的分布,企业位置,危险物资储备地点,总图布置,周围敏感点人口分布等信息。掌握了数据源的信息,不仅为监测仪器的准备提供依据,同时也对监测布点有了初步的方案。若在此处发生突发性污染事故时能够即刻知道可能是何种污染物的泄露和采取何种应急措施处置就会提高应急处置的效率。

3.8 科学进行新城镇建设中污染事故的数据分析,为各级政府提供决策依据

开展环境信息、自然灾害预警信息和常规环境监测数据的收集、综合分析、风险评估,向社会和各级政府发布换技能名污染事故预警,启动农村建设环境污染应急监测预案。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建设在环境保护的工作中占据着核心地位,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能迅速为现场的救援和疏散工作能够提供科学的依据。随着工业化的进行,突发性大气污染发生的频率也越来越高,这要求我们的相关部门必须要加强对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建设工作的研究,以促进环境与经济和协调、稳定、健康、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刚,李国.突发性污染事故应急监测体系和能力建设构想[J].治淮,2009年12期

突发环境应急管理论文 篇4

关键词:应急管理机制,预防协调机制,保障机制,损害赔偿社会化

近些年来, 近年来, 我国海上石油勘探开发溢油事件、海上船舶和港口污染事件频发, 给我国经济、社会和人民利益带来了巨大损失。目前我国海洋环境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还不健全, 相关的立法和法规规定相对笼统模糊, 领导责任分配不明确, 无法认定环境损害赔偿的范围, 环境责任保险、环境损害补偿基金等制度亟需建立, 预警预防机制也不完善, 相关人员、物质、资金保障不足, 这些都是我们现阶段应急管理机制的不足。作者通过分析并设想我国海洋环境污染事件的设计、运行与保障来进一步为政府行政部门提供可行性建议。

一、应急管理机制及突发性海洋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管理机制

1、应急管理和应急管理机制的理解

应急管理 (Emergency Management) , 又称紧急事态管理或危机管理, 是指在各种灾难和危机事件发生或即将发生之时, 为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 而采取的有组织的政府行为。它是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一系列举措。这不仅包括对公共突发事件的响应和恢复重建, 同时还包括预防、准备、倡议和立法等, 其目的是为了减少人员伤亡, 降低财产损失, 控制破坏程度, 以尽可能快的速度和小的代价终止紧急状态, 回复到正常状态。加强和完善应急管理, 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 是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 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机制”一词最早源于希腊文, 原指机器的构造和动作原理。对它可以从两方面来解读:一是机器由哪些部分组成和为什么由这些部分组成;二是机器是怎样工作和为什么要这样工作。机制的建立, 一靠体制, 二靠制度。这里所谓的体制, 主要指的是组织职能和岗位责权的调整与配置;所谓制度, 广义上讲包括国家和地方的法律、法规以及任何组织内部的规章制度。也可以说, 通过与之相应的体制和制度的建立 (或者变革) , 机制在实践中才能得到体现。由此看来, 应急管理机制是行政管理组织体系在遇到突发公共事件后有效运转的机理性制度。

2、突发性海洋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的理解

突发性海洋环境污染事件应急机制属于突发事件应急机制范畴。有学者从动态视角分析, 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是指国家建立专门的常设行政机构, 通过有效利用社会资源进行预防和控制突发事件而形成的一整套机制的总和;是社会经济系统本能的紧急应对突发事件的机制, 是必须具备的一种功能。应急机制具有潜态和实态两种状态, 平时处于潜态, 突发事件发生后, 迅速转变为实态, 事件平息后, 又转变为潜态。

突发性海洋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管理机制中潜态包括:物质储备制度、应急预警监测制度、法制支撑制度、保险金储备制度、应急预案制度、日常管理制度等。实态包括:紧急状态制度、启动应急预案等。有学者从静态视角进行概括, 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是有关管理部门为了更好的应对各种突发事件而建立起来的一套行之有效的处置办法和制度安排, 是处理突发事件的应急法律制度。

二、我国突发性海洋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的不足

突发性海洋环境污染事件是指在某一特定海域内突然发生, 造成或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重大财产损失, 对某一特定地区的经济社会稳定、政治安定构成重大威胁和损害, 有重大社会影响的涉及公共安全的环境事件。他们除了具有突发事件的公共性、突发性和紧迫性等特征外, 因其特殊的地理环境还具有污染源广、扩散范围广、持续性强、防治难、危害大等特征, 如果处理不好, 将会导致严重的后果。例如近些年来, 我国海上石油勘探开发溢油事件、海上船舶和港口污染等海洋污染事件都具有上述特点。目前我国海洋环境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还是沿用以前传统的应急管理。传统的应急管理主要是一种事后处理型的管理, 相对而言是一种静态的管理模式, 主要侧重于事后的救济和处理, 在检测预防方面资金、人力投入不足, 且处理过程往往虎头蛇尾, 不能很好地解决好善后问题。相对于复杂多变的海洋污染现状及我国不断发生的海洋环境污染事件, 传统的应急管理模式难以实现妥善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和后续恢复保障能力以及维护海洋环境资源安全的功能。

我国突发性海洋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的不足具体表现在:法制体系上, 立法规定较为笼统模糊, 责任分配不明;组织体系上, 条块分割, 部门之间横向联动滞后;领导体制上, 权限交叉, 职责不明;技术手段上, 海洋监测设施建设薄弱, 综合应急指挥平台建设滞后;监督监管上, 信息公开不透明;参与主体上, NGO、普通民众等公众参与不足;赔偿机制上, 没有完善的立法支撑, 百姓诉讼请求得不到很好地解决;后续生态恢复上, 执行力较差, 往往虎头蛇尾。

三、构建我国突发性海洋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的设想

突发性海洋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是一项系统的、涵盖行政部门较多、前期投入要求大、回报率相对较小而又势在必行的政府行政行为。针对我国目前突发性海洋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 结合海洋环境污染事件的上述特点, 从突发性海洋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的设计、运行和保障三个方面进行建构。

1、突发性海洋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管理的设计机制

突发性海洋环境污染事件中政府应急管理机制的构成是一个完整的体系, 是一系列相互关联的、一起发挥功能的机制的集合。各个不同行政职能部门之间在明确自身职责的基础上实现互相配合, 优化整合各种社会资源, 从而使整个海洋环境污染应急管理顺利进行。

(1) 统一指挥、分级负责的应急管理机制

长期以来, 我国的海洋环境突发事件管理机制实行以单一灾种为主的管理模式, 各涉及系统、各自为政。这种以我为中心的管理体制一方面不利于危机防治资源的整合、利用和信息的有效沟通;另一方面由于职能交叉, 当遇到紧急状况, 容易造成职责不明, 甚至互相推诿和失去最佳的危机应对时机, 一旦处置不得力, 问责机制也很难执行。由于参与政府应急管理的人员和力量来自包括交通、通信、消防、搜救、食品、公众救护、物资支持、医疗服务和政府其他部门的人员, 以及军队、武装警察官兵等, 有时还有NGO、志愿者等, 因此, 在政府应急管理过程中, 配合特别重要。各自为政的管理模式虽然在应急管理过程中发挥了一定作用, 但由于缺少政府直接领导的、常设的、专门的应急管理机构, 缺少统一指挥原则, 缺乏系统性、稳定性和规范性, 致使应急处理工作职责不清, 应急救援力量分散, 不能有效配合, 应急反应迟缓, 部门协调和应急决策的贯彻实施不力, 直接影响了应急管理工作的有效性。政府应急管理一方面要建立健全高度集中、职责明确的指挥体系;另一方面, 政府部门要借助高科技的力量, 建立起统一的应急指挥平台, 只有这样, 才能高效率地统一指挥。

(2) 全方位的应急管理机制

基于海洋环境污染突发事件的易扩散性, 要求政府应急管理机制不仅具有应急预警功能, 还要具有应急响应功能和应急善后功能;同时, 全方位应急管理机制要能够对不同类型和种类的突发海洋环境污染事件进行有效预防和处理。要构建全方位、多功能的政府应急机制, 必须大量应用诸如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技术RS、全球定位系统GPS等高科技技术来组建全方位的政府应急管理机制。

(3) 快速反应的应急管理机制

法国一位名人曾经说过“行政贵乎迅速”。海洋环境污染发生后, 首要任务是控制污染源, 防止扩散, 最大可能地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政府应急管理机构必须以最快的速度启动应急预案, 调集训练有素的救援人员和医疗队伍, 动用必要的应急处理设备, 第一时间赶赴事发海域进行紧急救援与治理。

(4) 精准预防的应急管理机制

海洋环境污染很大程度上的发生本可以避免, 所以预防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增强忧患意识, 坚持预防与应急相结合, 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 做好应对突发海洋环境污染事件的各项准备工作, 才能做到未雨绸缪, 防患于未然。政府应急管理可以通过依靠高科技加强应急预警机制, 采用先进的监测、预测、预警、预防和应急处置技术及设施, 提高应对突发海洋污染事件的科技水平和反应能力。

2、突发性海洋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管理的运行机制

按照污染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 突发性海洋环境污染应急管理的运行机制 (也是最为关键的部分) 包括应急预警机制、应急响应机制和应急善后机制。

(1) 应急预警机制

应急预警是政府海洋环境污染应急管理的首要阶段, 旨在预防和制止污染的发生。该预警机制主要由海事部门进行监测。一个完整的应急预警机制应包括4个基本环节, 即预测、预报、预警和预防。监测部门将监测的数据制成海洋环境年度报告, 并通过海洋环境信息公开和共享机制进行及时准确地权威发布, 要在“正确的时间把正确的信息传递给正确的人”;同时通过勤勉通知机制, 加大高科技在监测方面的投入尽可能最大限度地避免污染的发生。

(2) 应急响应机制

响应是政府海洋环境污染应急管理运行机制的第二个阶段, 也就是对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所做出的反应及采取的行动。污染发生后, 监测已经无力可施, 应对则显得尤为关键。派遣专家组、医疗队、救援队、赶赴第一现场救援, 切断污染源, 防止扩散, 再根据实际情况参与进一步治理措施。在该阶段中, 要根据事件的严重性和紧急程度, 针对性地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 做出不同的应急响应。如东北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发生后, 由于信息不公开导致市民哄抢矿泉水甚至引发地震恐慌。如能第一时间准确、全面的进行污染情况的公开, 就可以避免这种混乱, 而且可能会引起公众参与到救援中来。公共危机之群体性事件的处理方式不同, 则后果迥异。例如, 核泄漏后日本连续爆发数次百人规模的反核游行。期间由全日本学生自治会总联合发起的“东电抗议行动”游行, 在东京电力总部门前与警察发生冲突, 游行组织者有3人被警方以违反东京公安条例为由逮捕。由于舆论普遍同情示威者, 日本政府陷入被动局面。

(3) 应急善后机制

应急善后机制是指突发性海洋环境污染事件善后处理的组织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应急善后工作主要包括事后调查评估、事后恢复、事后重建三个方面的内容。调查评估制度应准确全面的反应事发的原因及受损范围, 包括海洋渔业资源的损失、渔民损失、船舶损失以及后续恢复所需费用。事后恢复和事后重建则需要在专家全面论证的基础上进行。通过调查评估, 总结经验教训, 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应急处置工作体系和工作机制。

3、突发性海洋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管理的保障机制

突发性海洋环境污染事件应急保障机制是指在政府应急管理海洋污染事件过程中, 为保障突发事件的成功应对而建立起来的一系列制度与措施。基于突发海洋环境污染事件的特点, 政府应急管理需要建立起4个层次的应急保障机制, 确保政府应急管理有效实现。

(1) 应急法制保障机制

管理学家德鲁克说过:“权力必须具有合法性, 否则, 它就只有力量而无威信, 只有强权而无正义”。为保障政府应急管理的合法进行, 需要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突发海洋污染事件应急法制, 就是应对突发事件或紧急状态的各种法律规范和原则的总称。虽然我国海洋保护法和应急管理法中虽然都有海洋海难事故的规定, 但是较为笼统模糊, 操作性不强。故建议制定具体的突发性海洋环境污染事件应急法, 将诸如跨部门跨地区联动机制、应急程序等规定下来, 切实构建一套“宪法和法律授权、行政首长领导、中央协调、地方负责”的应急管理机制。

(2) 应急储备保障机制

政府作为管理国家各方面的“总管”, 肩负着提供应急管理所需一切的人力、物力、财力及信息等资源的任务。而目前我国在应急保障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 没有专业的救援队伍以及物资储备不足等情况时有发生。建议设立专门的突发性海洋污染事件应急物资储备系统, 由地方各级海事部门负责安放在海域附近, 以备不时之需。在资源配置和管理上由专人负责, 加强应急物资的整合, 实现应急物资的科学储备和有效调配, 最大程度实现应急物资的共建共享。针对财政不足的问题, 建议设立专门的强制环境责任保险制度, 通过对危险物质和环境敏感区域的工厂、企业进行强制保险, 从而使得损害补偿保障机制得以稳定, 实现损害赔偿的社会化。

(3) 应急组织保障机制

在全国整体战略层面上, 建立健全具有决策功能、常设性的应急管理综合协调机构和地方应急中心。应急组织保障机制的构建, 主要包括日常的预警监测组织的建设、事发后信息公开披露组织和事后损害赔偿、生态恢复评估组织。建立对应的日常工作机构, 加强突发性海洋污染事件的预防监测, 需要日常的24小时不间断的监测, 做好了监测也就最大限度上防止了污染的发生。环境应急监测管理机制主要包括:统一指挥机制、分级负责机制、专家咨询机制、快速响应机制、质量保证机制、信息报送机制等。一般认为, 谣言产生与传播得益于两个条件:社会公众对突发性事件未知;反常的事情。故更应重视公众环境知情权的保障和实现, 建立信息公开披露组织非常必要, 通过权威公开的媒体披露污染发生的进展, 最大限度的降低公众的恐慌, 维持社会秩序的稳定。而且信息的披露公开也有利于公众参与到污染救援中来, 从而尽快治理好污染问题。事后的损害赔偿、生态恢复评估组织旨在妥善处理好后续的赔偿问题, 避免不必要的群体维权事件的发生, 通过评估生态损害也更有利于生态损害的恢复和保护。

(4) 应急技术保障机制

在突发海洋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管理机制中, 应急技术保障机制的构建主要包括基础应急设施的建设、高科技在应急管理中的应用和应急系统的开发。首先, 基础应急设施是政府应急管理有效运行的基石。构建基础应急设施一要注意应急设施的建设与电子信息相结合;二要注意基础应急设施建设与日常管理基础设施相结合。例如在我国海域附近建立基础的海洋水质变动监测站, 就需要大量的基础站点的设立。其次, 海洋广袤无边, 要真正实现人的全方位检测是很困难的。政府在海洋污染应急管理要充分发挥高科技优势来提高应急管理的能力和水平。为此, 需要加强海洋污染应急管理的科学研究, 积极推动应急科技创新, 加快改善应急设施等。最后, 应急系统的开发应该作为政府应急管理的核心工作。应急系统的种类有很多, 根据其功能不同, 可分为应急指挥调度系统、应急信息管理系统、应急决策支持系统、应急联动系统等多种系统。在应急系统的建设过程中, 要加强系统开发的战略规划和标准化建设, 实现各种系统的相互兼容和互联互通, 否则会形成一个个的应急孤岛。

突发环境应急管理论文 篇5

行办法》的通知

辽环发〔2013〕53号

厅机关各处室、直属各单位,各市及绥中县、昌图县环境保护局:

现将《辽宁省企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暂行办法》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辽宁省环境保护厅

2013年7月18日

辽宁省企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第一条

为规范辽宁省企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以下简称“环境应急预案”)管理工作,完善辽宁省环境应急预案体系,增强环境应急预案的科学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有效整合社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资源,提高全省突发环境事件综合应对能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辽宁省突发事件应对条例》、《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暂行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管理防范环境风险的通知》及《辽宁省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辽宁省企事业单位(除核设施以外)环境应急预案的编制、评估、备案、实施、修订、宣教、培训和演练等活动。

第三条

各级环保部门要以企事业单位环境应急预案管理工作为重要抓手,有效提升企事业单位环境风险意识,提高环境风险防范和环境应急能力,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环境应急预案和应急救援体系,全面了解和掌握企事业单位应急人力、物力储备,逐步建立突发环境事件社会化应急救援机制。

第四条

各有关企事业单位要高度重视环境应急预案编制、评估、备案及执行工作,以环境应急预案统领突发环境事件预防及应对工作,为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工作提供充足人力及物力保障,积极与有关部门或单位建立物资共享和队伍联动机制,确保一旦发生事故,有预案、有物资、有队伍,及时、高效应对突发环境事

件。

第五条

环境应急预案管理工作按照“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为主”的原则实施,辽宁省环境保护厅对全省企事业单位环境应急预案管理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县级以上环保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企事业单位环境应急预案监督管理工作。

第二章

环境应急预案的编制

第六条

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企事业单位,生产、贮存、经营、使用、运输危险物品的企事业单位,产生、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处置危险废物的企事业单位,公路、铁路、港口、码头、机场等交通运输设施的运行管理单位,以及其他可能发生突发环境事件的企事业单位应当编制环境应急预案。

第七条

企事业单位环境应急预案分为综合环境应急预案、专项环境应急预案和现场处置预案。

对环境风险种类较多、可能发生多种类型突发事件的,企事业单位应当编制综合环境应急预案。

对某一种类的环境风险,企事业单位应当根据存在的重大危险源和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类型,编制相应的专项环境应急预案。

对危险性较大的重点岗位,企事业单位应编制现场处置预案。

第八条

企事业单位根据行业类别、单位规模、风险源种类和数量以及可能发生突发环境事件的危害程度等,编制一种或几种环境应急预案。

企事业单位编制的综合环境应急预案、专项环境应急预案和现场处置预案之间应当相互协调,并与所涉及的其他应急预案相互衔接。

第九条

企事业单位可以自行或者委托相关专业技术服务机构编制环境应急预案,并应充分征求预案涉及的有关单位和人员的意见或建议。有关单位和人员的意见或建议应以书面形式提出。

环境应急预案涉及重大公共利益的,编制单位应当向社会公告,并举行听证。第十条

环境应急预案的编制应当符合以下要求:

(一)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和相关行业编制指南等的规定;

(二)符合本单位、本地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工作实际;

(三)建立在对环境风险及环境敏感点分析的基础上,与突发环境事件应急能力相适应;

(四)应急人员职责分工明确、责任落实到位;

(五)预防措施和应急程序明确具体、操作性强;

(六)应急保障措施明确,并能满足本单位应急工作要求;

(七)基本要素完整,附件信息正确;

(八)与相关应急预案相衔接。

第十一条

企事业单位编制的综合和专项环境应急预案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基本情况,包括本单位的概况、周边环境状况、环境敏感点、企事业单位与周边环境敏感点位置关系示意图等;

(二)总则,包括编制目的、编制依据、适用范围、事件分级、工作原则和相关应急预案关系说明等;

(三)应急组织指挥体系与职责,包括领导机构、工作机构、现场指挥机构及人员、环境应急专家组等;

(四)环境危险源分析与预测,主要包括生产工艺、风险环节等基本情况、可能产生的危害后果及严重程度、对周边环境敏感点的影响等;

(五)环境风险防范设施建设情况,包括事故池、围堰、厂区围墙和喷淋设施等风险防范设施建设情况;

(六)预防与预警机制,包括危险源监控与监测、应急准备措施、环境安全隐患排查和整治措施、预警分级指标、预警发布或者解除程序、预警响应措施等;

(七)应急处置,包括应急预案启动条件、指挥与协调、信息报告、分级响应、应急监测、现场处置、安全防护、应急终止等程序和措施;

(八)后期处置,包括善后处置、调查与评估、恢复重建等;

(九)应急保障,包括人力资源保障、财力保障、物资与装备保障、医疗卫生保障、交通运输保障、治安维护、通信保障、科技支撑等;

(十)监督管理,包括应急预案演练、宣教培训、责任与奖惩等;

(十一)附则,包括名词术语、预案解释、修订情况和实施日期等;

(十二)附件,包括相关单位和人员通讯录、标准化格式文本、工作流程图、应急物资与装备储备清单等。

重点岗位现场处置预案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岗位名称、岗位责任人、单位环境应急负责人和联系方式;

(二)危险性分析,包括危险源物质及数量,可能发生的事件特征;

(三)风险防范措施和应急处置程序、要点和注意事项等;

(四)环境应急设备与物资种类、数量和存放地点等。

第三章

环境应急预案的评估

第十二条

企事业单位应当在环境应急预案草案编制完成后,组织评估小组对环境应急预案进行评估。

企事业单位环境应急预案评估小组的组成人员应当包括环境应急预案涉及的相

关部门应急管理人员、相关行业协会、相邻重点风险源单位代表、周边社区(乡、镇)代表以及应急管理和专业技术方面的专家。

在省环保厅备案的环境应急预案,评估小组成员应同时包括省、市、县(区)三级环保部门环境应急管理人员。

在设区市环保局备案的环境应急预案,评估小组成员应同时包括市、县(区)两级环保部门环境应急管理人员。

第十三条

环境应急预案评估以现场核查与答辩相结合的形式进行。

环境应急预案评估小组应当重点评估环境应急预案的实用性、基本要素的完整性、内容格式的规范性、应急与保障措施的可行性以及与其他相关预案的衔接性等内容,并对企事业单位环境应急预案体系建设、预案涉及的相关人员、周边环境敏感点、风险防范措施、物资准备等情况进行核查。

第十四条

评估小组应本着对社会和企事业单位负责的态度,全面、科学、客观、公正地开展评估工作,并向企事业单位提交书面评估意见,评估意见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环境应急预案名称、类型;

(二)评估时间、地点;

(三)主要生产工艺、产品和产量;

(四)环境敏感点、重点环境危险源和环境风险、风险防范设施和应急物资储备情况等的简要说明;

(五)评估小组的评估意见和结论;

(六)评估小组成员名单。

第十五条企事业单位应当根据评估结果,对环境应急预案草案进行修改,经修改完善后,由企事业单位负责人签署实施。

第四章

环境应急预案的备案

第十六条

按企事业单位排污规模和行业类别进行分类,需要在省环保厅备案的企事业单位环境应急预案有:

(一)国家重点监控企事业单位中的石油化工,附带尾矿库,危化品生产、储存及使用企事业单位的环境应急预案;

(二)省级以上环保部门审批新改扩建项目中的石油化工,附带尾矿库,危化品生产、储存及使用企事业单位的环境应急预案;

(三)跨越市级行政区域或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公路、铁路的环境应急预案。其他企事业单位环境应急预案备案单位由属地县级以上环保部门指定。第十七条

企事业单位编制的环境应急预案,应当在本单位主要负责人签署实施

之日起30日内报环保部门备案。

第十八条

报送备案应当提交下列材料(一式二份):

(一)《辽宁省企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申请表》;

(二)辽宁省企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评估意见;

(三)环境应急预案的纸质文件和电子文件;

(四)报市级以上环保部门备案的环境应急预案,需提供下一级环保部门备案手续;

(五)环保部门要求提供的其他材料。

第十九条受理备案登记的环保部门应当在收到报备材料之日起20日内,对报送备案的环境应急预案进行形式审查,对符合本办法第十条、第十一条规定并通过评估小组评估的,予以备案并出具《辽宁省企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登记表》;对不符合本办法第十条、第十一条规定的,以及没有按照评估意见进行修改完善的,不予备案并复函说明理由,由申请备案的企事业单位自行纠正后重新报送备案。

第五章

环境应急预案的实施与监督管理

第二十条

各级环保部门应将环境应急预案监督管理作为日常环境监督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定期对辖区企事业单位应急准备情况开展核查,并逐步实现环境应急预案在各级环境应急管理平台上的共享。

第二十一条

各级环保部门应将企事业单位环境应急预案的备案材料作为建设项目试生产申请的重要附件,对没有环境应急预案备案手续的企事业单位,不得批准其投入试生产。

第二十二条

企事业单位应当采取有效形式,开展环境应急预案的宣传教育,普及突发环境事件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和应急处置知识,提高从业人员环境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置技能。

企事业单位应当每年至少组织1次预案培训工作,通过各种形式,使有关人员了解环境应急预案的内容,熟悉应急职责、应急程序和岗位应急处置措施。第二十三条

企事业单位应当按照环境应急预案要求,定期进行应急演练,并积极配合和参与有关部门开展的应急演练。企事业单位环境应急预案每年至少演练1次。

环境应急预案演练结束后,应对演练结果进行评估,撰写演练评估报告,分析存在问题,对环境应急预案提出修改意见。

第二十四条

企事业单位应当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本办法的规定,根据实际需要和情势变化,依据有关预案编制指南或者编制修订框架指南修订环境应急预案。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企事业单位应当及时对环境应急预案进行修订:

(一)环境应急预案编制时间超过3年的;

(二)本单位生产工艺和技术发生变化的;

(三)相关单位和人员发生变化或者应急组织指挥体系或职责调整的;

(四)周围环境或者环境敏感点发生变化的;

(五)环境应急预案依据的法律、法规、规章、标准等发生变化的;

(六)企事业单位认为应当适时修订的其他情形。

企事业单位应当于环境应急预案修订后30日内将新修订的预案报原预案备案管理部门重新备案;当发生前三种情形而修订应急预案的,企事业单位应当对修订后的预案重新进行评估。

第二十五条

应当编制或者修订环境应急预案的企事业单位不编制、不及时修订或者不按规定进行环境应急预案评估和备案的,由县级以上环保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给予处罚。

企事业单位不编制或者不执行环境应急预案,导致突发环境事件发生或者危害扩大的,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中下列用语的含义:

突发环境事件,是指因事故或意外性事件等因素,致使环境受到污染或破坏,公众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受到危害或威胁的紧急情况。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是指针对可能发生的突发环境事件,为确保迅速、有序、高效地开展应急处置,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而预先制定的计划或方案。环境风险,是指突发环境事件对环境(或健康)的危险程度。

危险源,是指可能导致伤害或疾病、财产损失、环境破坏或这些情况组合的根源或状态。

环境敏感点,参照《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中“环境敏感区”的定义。

应急演练,是指为检验应急预案的有效性、应急准备的完善性、应急响应能力的适应性和应急人员的协同性而进行的一种模拟应急响应的实践活动。第二十七条

本办法由辽宁省环境保护厅负责解释。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附件:1.辽宁省企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申请表(略)

突发事件通信工程的应急管理 篇6

【关键词】突发事件 通信工程管理;应急机制; 监督管理;

【中图分类号】C9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2-0080-01

近年世界各地不断发生灾难性事件,在时间发生的同时,我们科看到通信网络在处理突发事件的作用。由于我国通信事业在不断的更新和发展,我国的突发性通信建设工程出现的越来越多,在这些突发通信工程的建设中,良好的工程监理可以有效的对突发事故进行合理的处理,这已经成为广大通信监理企业的面临的主要难题。本文系统分析了我国突发通信工程的监理问题,详细讨论了对工程实施应急管理与监理问题,为我国处理突发通信工程的应急管理与监理措施提高参考。

一、突发事件的特征

1.具有随机性与突发性。突发事件一般指事物内在矛盾由量变到质变飞跃过程,是经一定的因素而诱发。具有一定的偶然性。突发性事件是难以预测的。大型通信工程建设工程项目涉及到巨资投入,涉及到人员安排及物资调配以及资金周转的复杂性,因此,工程施工期发生突发事故是多种因素的结果,其发展趋势呈多元化的概率特征。

2.具有扩散性与破坏性

无论是什么性质和规模的突发事件,都必然在不同程度上给国家和人民造成政治、经济与精神上的破坏和损失。如果发生通信工程事故,会具有一定程度的扩散性与破坏性。因为大型通信工程项目涉及的参与方很多,分项工程之间不仅相互关联,同时与外部环境接口也非常很多。从系统论观点来看大型工程建设项目是一个巨大的耗散系统,各要素间相互依赖程度相当高。某个局部的事故一旦发生,如果不能及时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就有可能从工程项目局部领域扩展到工程项目全局领域,扩散到业主、分包商和供应商等参建单位,对工程本身、参建主体内部以及施工现场外部环境都有可能产生不良影响。

3.突发事件的客观性与可防性

虽然突发事件在表征上一般都具有随机性和突发性的特点,其诱发因素模糊难辨,难以预测,但目前针对大多数工程突发事故的一调查结果显示,事故原因通常是有迹可寻的,必然性大干偶然性。工程项目的管理者若能采取精细化的管理方式,加强对风险源的识别和防范,便会减少突发事故的发生频率和危险程度。对于工程项目施工环境客观变动所致的难以制止和控制的工程突发事故,可以设法监测预警提早采取行动避开或减弱事故的破坏。而对于工程项目内部诱发的管理失误,如果能够尽早查明原因,预见后果并予以控制,就能制止突发事故的发生。

二、突发通信工程的应急管理与监理探讨

1.突发通信工程应急管理体系设计

1.1 应急管理体系的内容设计要合理

突发通信工程的应急管理体系至少包含五个功能环节,指挥调度系统要求应急管理的最高决策者负责应急管理的统一指挥,给各支持系统下达命令或提出要求。处置实施系统要求对指挥调度系统形成的预案和指令进行具体实施的系统,负责执行指挥调度系统下达的命令,完成各种应急抢险任务。资源保障系统就是负责应急处置过程中的资源保障,主要工作是应急资源的储备、日常养护,在决策辅助系统协助下进行资源评估,负责应急资源调度等。信息管理系统要求应急管理系统的信息中心,负责应急信息的实施共享,为其他系统提供信息支持。主要工作有信息采集、处理、存储,传输,更新及维护等。最后就是决策辅助系统,即在信息管理系统传递的信息基础上,对应急管理中的决策问题提出建议或方案,为指挥调度系统提供决策支持,如预警分析、预案选择、预案效果评估、资源调度方案设计等。

1.2 应急管理体系的程序性启动设计要合理

突发通信工程应急管理体系需要分阶段进行运作,具体来说,分为平时和应急状态,因此对于应急管理系统的运行,就需要分别设计好在平时和在应急状态时的运行轨迹。构成应急管理体系的各个系统组成,可能来自不同的部门,但是这些机构在应急管理中的目的却是相同的,这就更需要统一指挥,协同协作。这些都需要一定的运行机制来保障。

1.3 遵循切换原则

整个应急管理体系的运行要遵循切换原则。当没有突发通信工程时,应急管理体系处于平时运行状态,主要工作是处理一些基本的管理任务,并适时监控相应的指标。当某些指标超过警戒值时,要发出预警信号,并根据预警的不同程度改变体系运行状态,进入战时,决策辅助系统根据对事态类型与级别,选择相应级别的预案,指挥调度系统会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处理方案,处置实施系统则采取相应措施,把突发事件消灭在萌芽状态。如果事态不能控制任其继续恶化就导致升级,应急管理体系的运行状态也会提高到相应的级别状态,执行指挥调度的机构就会提高级别,同时,如果负责处置实施的机构自身拥有的资源不能满足需要,执行资源保障的机构就可能调证其他组织的资源,直至处理完毕。当突发事件己经被消灭,突发通信工程己经完工,应急管理体系会恢复到平时状态,做好资源的补充、维护,以及战后的补充、恢复评价总结的工作等。

2 .应急通信工程的监理对策

针对应急通信工程,需要对在平时状态下的监理机制适当进行优化与创新应用,具体来说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

(1)多方配合

在通信工程发生突发事件的紧急状态下,必须由资深监理工程师亲自出马,并且要与项目经理相互配合好,确保全力抢修通信工程以便在最快时间内降低突发通信工程应急等级。监理在平时应加强技术储备与保障管理工作,建立通信保障应急管理机构与专家的日常联系和信息沟通机制,在决策重大通信保障和通信恢复方案过程中认真听取专家意见和建议。

(2) 通信工程突发事件后的有序实施

首先要制订通信工程在突发事件后有序实施的预案,应确保应急状态下以最快的速度恢复通信建设工程。建立健全通信工程的突发应急预警机制才能真正防患于未然。另外,我国应急通信设备在传输方面还较为薄弱,许多通信设备还要依赖有线公用通信网进行传输信号,这样就难以在突发事件中迅速发挥作用。防止灾害的通信网络基本应依托的是无线通信技术,因此在通信工程建设中,应尽快普及无线通信技术。进一步提高在我国公用通信网的应急属性。

结论

为保障通信工程安全,同时促进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通信企业需要加强通信工程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水平,只有不断提高通信工程应急管理能力,才能有效的处理我国出现的如地质灾害等突发事件。提高通信工程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水平,首先需要构建完善有效的应急管理体系,然后加强通信工程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认识,这对我国推进通信应急管理工作全面提高应急管理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诸大建;建立基于系统控制的应急管理模式[J];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突发环境应急管理论文 篇7

近年来, 哈尔滨市的经济建设高速发展, 为了顺应我市经济建设的持续发展需要, 保护环境也越来越成为当前刻不容缓的一件大事。对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监控、事故发生响应、事故处理过程、方式、事故影响范围等信息以及日常重大事故隐患及重点污染源管理更成为各级领导和公众关注的重点。如何改变目前书面文字及大量报表的汇报方式和管理模式, 建立一个全新的既能形象、生动、准确地反映情况又便于动态管理的系统, 成为新形势下对环保系统提出的新问题。应急监测响应系统将大量重点污染、危险品源监测点位的基础数据信息、地图信息、各类事故处理方法和相关专家信息等资料整合一体, 并通过地图有效的管理和展示这些数据, 能对污染事件进行快速响应, 查找正确的处理方法和专家, 在最短的时间内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对领导决策提供帮助。建设集计算机数据管理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和知识管理系统于一身的“突发性环境污染应急响应管理系统”不仅非常必要, 同时也是顺应我市环境管理现代化发展的步伐, 提高重大事故隐患及重点污染源管理水平的最佳选择。

2 哈尔滨突发性环境污染应急响应管理系统建设意义

2.1 为环境污染事故建立起一整套监测和管理体系

应急响应系统建设的一个重要意义就在于, 在哈尔滨市环保系统已经建设的网络上构筑了一个可以专门针对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和管理信息平台。

2.2 使百姓对我市环境状况拥有知情权

及时向公众公开环境状况, 不仅可以使公众趋利避害, 更为重要的是激发了公众的环境意识。建立应急系统, 在有紧急事故发生时, 公众可以通过该系统及时便捷地了解事故的污染情况, 将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2.3 加强环境污染事故有关信息的管理和共享

应急响应系统的建设将各种有关的环境污染事故的信息, 包括各种污染源信息、危险品信息、环境专家信息以及各种地理信息有机的整合在一起, 可以在环境事故发生时让工作人员能及时获得和该事故有关的资料, 有助于环境事故的解决。

3 哈尔滨突发性环境污染应急响应管理系统组成

3.1 空间数据库模块

空间数据库用于存放各种比例尺和分辨率的基础地形图数据和及影像数据。

3.2 污染监测点数据库模块

由各类监测控制点的空间位置及属性构成。

3.3 应急处置方法数据库模块

各种应急处置方法文本构成的数据库是针对不同的污染类别对方法文本进行编码分类。

3.4 专家数据库模块

由专家住址空间位置信息和专家擅长处理的污染类别及专家本人其它属性构成。

3.5 重点点位管理模块

针对不同点位, 有意识地进行防范性系统技术干预, 使污染源处在安全域值范围内。技术干预是一种监控, 不同层面的监控, 形式、内容不同, 但目的相同, 即消除不安全因素;最大限度降低事故发生频度;减轻事故发生的破坏性。

在微观管理层次, 其监控方式更多是对点位的控制, 并在控制参数越过各级安全域值临界状态时进行预警。在宏观管理层次, 具有地理信息、统计、分析、指令传递特征, 是一种信息流系统。

4 哈尔滨突发性环境污染应急响应管理系统功能

4.1 管理数据维护

4.1.1 危险品数据:根据危险品数据库维护危险品属性信息, 包括英文名称、别名、分子式等。由于危险品的应急处置方法、环境影响、监测方法、环境标准为静态格式数据, 所以在系统中以网页页面方式保存在固定目录下, 并与相对应的危险品相关联, 在查询时与危险品其它属性同时显示。维护每种危险品处理处置专项专家数据, 并且包括专家所处行政区划、专长、工作单位、联系方式等信息。

4.1.2 应急管理数据维护对系统内数据库的基本维护, 包括对危险源、危险品、应急处理方法、环境专家等数据库等的增删改等功能。以目前数据库中存储的危险源为基础, 用户选择后自动进入污染事件属性库, 同时选择此次事故中的危险品 (以危险源保存的危险品作为基础) 。

4.2 污染事件响应

4.2.1 危险源、危险品信息定位:污染事件发生时, 管理者需要迅速了解发生地的详细信息, 同时包括附近地域的其它有关危险源、危险品情况;对于指定的危险源, 需要了解危险源的危险物品存储情况, 危险品的详细资料, 这些数据是管理者制定应对方案的数据基础。

4.2.2 环境专家检索:选择指定的危险品, 同时可指定地区等其它条件, 显示专长于此危险品的专家列表。

4.2.3 地理信息数据响应:污染事件应急管理系统中, GIS平台主要完成对各种污染源点位的空间定位、分类显示、属性查询、录入编辑、专题图打印, 并结合地形地貌数据和人口、经济指标的空间分布信息进行综合分析以提供部分辅助决策功能。

4.3 污染扩散演进模拟

污染扩散演进模拟涉及复杂的专业环境数学模型包括。污染事故发生后, 用户可以使用某一点污染物浓度值为根, 展示污染物发展走向, 事件发展过程中, 提供不同时间、不同测点污染物的污染情况, 直观显示事故最新发展过程。

4.4 污染事件辅助决策

提供污染事件处理程序向导, 完成从事件发生到按步骤启动应急措施, 到正常运行应急管理系统等的应急处理程序向导, 协助管理人员快速进入对应角色, 掌握突发事故最新详细数据, 提供应对事故处理的有效支持。

建设哈尔滨市突发性环境污染应急响应管理系统, 将为哈尔滨市环境污染事故建立起一整套监测和管理体系, 为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快速反应提供重要决策依据。

参考文献

[1]朱庚申.环境管理学[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2.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研究 篇8

企业是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环境风险防范的责任主体、突发环境事件处置的责任主体,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是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体系的基础。如果企业环境应急预案科学可行, 预案规定的各项内容得到了很好的落实, 就能够有效预防、从容应对各种突发环境事件。如果没有完善的企业环境应急预案, 事到临头就会应对无措, 小灾也会酿成大灾。长期的环境应急管理的实践, 尤其是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实践, 以及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评估实践过程中所暴露出的问题一再证明, 当前必须深入研究企业环境应急预案编制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进一步规范企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 完善企业环境应急预案体系, 增强环境应急预案的科学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主要问题

2010年环境保护部开展的重点行业企业环境风险及化学品检查结果显示, 即使在突发环境事件多发的重点石油化工企业领域, 也有16.9%的企业没有编制环境应急预案。在对福建省境内石油加工、炼焦业,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和医药制造业三大行业1 170家企业的环境风险排查中发现, 只有625家编制了环境应急预案, 占企业总数的53.42%。在笔者曾审核评估的百余件应急预案中, 没有1件是一次性通过复审的, 最多的修改6稿。从企业自身看, 造成环境应急预案质量较低的主要原因是, 领导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 编写人员专业素质不高, 对一些关键技术问题 (如事件分级、预警分级、相关预案衔接等) 吃不透、拿不准、解决不好, 结果导致预案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不强。

领导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

很多企业对环境应急预案编制不够重视, 有的企业把环境应急预案混淆于安全生产应急预案, 往往侧重生产安全事故的防范和处置, 而对如何有效防范和积极应对生产安全事故次生的突发环境事件疏于关注, 一旦发生生产安全事故, 往往由于处置失当而导致次生突发环境事件, 带来更严重的财产损失和社会影响。

有些部门和单位的环境应急预案流于形式, 企业抄部门、部门抄政府、下级抄上级、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抄安全生产预案、新预案套用老版本预案等现象比较普遍, 造成企业、部门、政府的应急预案千篇一律, 影响了预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有些企业为了应付上级检查、环保模范城验收等, 赶工期, 拼积木式地将各种预案简单拼凑、敷衍了事。在被严格把关的专家要求返回修改时, 为了能通过评估, 采取迂回战术, 另辟蹊径, 再请其他专家进行评估。截至2013年上半年, 福建省列入国家控制的企业中已经完成省级备案的仅几十家。

编写人员专业素质不高

企业技术人员虽然对本企业情况比较熟悉, 但限于经验和技术水平, 对环境应急预案的有关规定不够了解。完全由企业自主编制的环境应急预案, 大多摆脱不了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的束缚。而部分安全评价机构和环境应急预案编制机构水平不高, 不能真正客观地评估生产装置的风险等级;有的评价机构没有专门的技术人员, 对工艺不熟悉, 所编制的应急预案大多流于形式, 有效性较差。

对关键问题把握处理欠佳

突发环境事件分级不规范。目前, 企业环境应急预案中事件分级主要为3种类型。一是依然沿用2006年发布的《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以下简称《国家环境应急预案》) 分级标准;二是直接引用2011年发布的《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报告办法》 (以下简称《信息报告办法》) 规定的新标准;三是企业自定分级标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继续沿用《国家环境应急预案》的分级标准已然跟不上形势的发展。我国在2011年已经开始修订《国家环境应急预案》, 其分级标准与《信息报告办法》一致, 所以必须按新标准进行分级。但是仅仅引用《信息报告办法》规定的新标准很可能又与企业的实际相脱节, 可操作性不够强。而企业自定分级标准虽然增强了可操作性, 但不符合《突发事件应对法》第3条“突发事件的分级标准由国务院或者国务院确定的部门制定”的规定。事件分级既要合法又要有可操作性, 如何将新标准与企业的实际有机结合便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而许多企业环境应急预案在这一关键点上处理欠佳。比较可行的做法是, 首先将新标准作为主体框架, 然后将企业自定分级标准归类到相应的事件级别中。

福建省危险化学品突发事件应急综合演练现场

预警和应急分级响应措施不明确。与对环境突发事件的分级相关联, 企业环境应急预案中如何进行预警分级和应急响应分级也是一个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问题。这里主要涉及企业标准如何与政府及相关部门预案分级标准衔接的问题。另外, 往往只有预警分级, 没有明确具体的预警分级响应措施;只有应急响应分级, 没有科学合理具体的应急分级响应措施, 特别是现场应急处置措施, 这些都是当前在企业环境应急预案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预案间衔接和协调性差。当突发环境事件发生, 尤其是对场外环境产生严重影响时, 需要由政府部门指挥协调相关部门协同开展应急处置, 企业要负责提供技术支持等。所以, 企业环境应急预案必须与当地政府、相关部门和单位的应急预案有机衔接。此外, 在企业内部, 环境应急预案必须与其安全生产预案、危险化学品应急预案、火灾消防预案等相衔接, 这也是当前企业环境应急预案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

制约因素

造成企业环境应急预案有效性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企业自身原因, 还有其他一些深层次的制约因素, 就技术层面而言, 最主要的就是缺乏系统明确的企业环境应急预案编制管理法规、规范和指南。

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重要文件仅对企业落实环境安全责任和环境应急预案编制管理工作提出了原则要求, 缺乏相关配套文件, 没有具体技术和管理细节要求。环境保护部2010年发布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暂行办法》仅提纲挈领地规定了预案的章节设置基本要求, 2008年国家环境保护标准《环境污染应急预案指南》只是征求意见稿, 至今尚未正式颁发。而《石油化工企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指南》的适用范围有限, 对于其他企业环境应急预案的编制还缺少规范性文件支持。另外, 《信息报告办法》HJ589—2010《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技术规范》 (以下简称《应急监测技术规范》) 等文件, 也只是与环境应急预案有一定联系。目前, 江苏、浙江、福建、陕西、山西、广东、甘肃、贵州、吉林等省份陆续出台了相关导则、指南、要点和办法, 对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和评估予以规范, 但仍存在一些缺欠和不足。这些都给企业预案编制工作带来一定困扰。比如, 企业事故应急池是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行业应急池的容积完全不同。目前许多企业基本上都是参考GB50483—2009《化工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计规范》, 非化工建设项目应急池的容积核定还缺少依据。

国家和地方层面已经出台的有关环境应急预案管理办法、编制指南、规范原本就不全, 企业在学习吸收和运用过程中又多有遗漏, 结果造成相当一部分企业环境应急预案的编制依据中, 有关安全生产方面的文件远远超过环境方面的规定, 而最终形成的环境应急预案实际上就是安全生产和危险化学品应急预案的翻版。

对策建议

强化企业环境应急预案编制和管理, 需要政府和企业2方面共同努力。

强化环境应急预案的管理

国家环境主管部门应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刚颁发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 及时修订《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和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 加快出台不同行业环境应急预案编制指南和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指南。省级环保部门应结合实际, 根据行业环境风险大小明确预案编制及上报备案的时间进度。

配齐配强预案编制力量

应急预案编制部门和单位应组成预案编制工作小组, 编制工作小组组长由应急预案编制部门或单位有关负责人担任。编制小组成员应由企业相关职能部门和专业部门包括环保、安全、消防、卫生、生产工艺等多专业、高素质人员组成。如本单位专业技术力量不足, 可聘请政府相关部门的专家, 也可以由有资质的中介机构编写。各级环保部门、大专院校及科研院所应主动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 这是预案编制是否成功的基础。但是, 无论是自主编制还是委托编写, 企业主要负责人必须亲自把关, 杜绝只有开专家评估会时才看到正式文本的现象发生。

风险、资源和应急能力评估

按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第15条要求, 应对本企业和国内外同类企业曾经发生的各种安全生产和突发环境事件情况、企业当前面临的主要风险、所采取的应急方法及效果, 自身及周边可用应急资源, 以及自身和社会专业救援力量的总体应急能力进行全面系统深入地评估分析, 以此为基础开展环境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在风险评估工作中, 可参照GB18218—2009《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HJ/T 169—2004《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和《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指南》 (征求意见稿) 等规定。

提高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应注意应急预案中事件分级、预警分级、应急响应分级标准与国家和部门相关预案相衔接。按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第9条和第10条的相关规定, 必须明确突发环境事件事前、事发、事中、事后不同阶段做什么 (任务) 、谁来做 (职责) 、怎样做 (措施) , 明确针对不同预警级别和应急级别的具体响应措施。对属于重大风险源、排放一类污染物和曾经发生较大以上环境事件的企事业单位必须编制专项预案。

突发环境应急管理论文 篇9

一、总则

在总则这一章节中主要应涵盖编制目的、编制依据、适用范围、企业预案体系和工作原则。在这一部分的编制过程中就要求编写人员应掌握与企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有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性文件等。

二、介绍企业基本情况

这一部分在编制过程中应涵盖企业概况、地理位置、气候情况、生产经营规模与现状、周边交通状况、平面布局、基础设施、生产工艺流程、排污状况、周边环境敏感点和保护目标等内容。其中的周边环境敏感点和保护目标应详细给出企业四临的情况, 周边居住区、企业及公共设施与企业的位置关系、人口数量等, 以表的形式列出为宜。

三、环境风险分析

这一部分内容也是企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章节, 其主要内容应包括环境风险识别、化学品危险特性、环境风险目标确定、事件类型及潜在环境风险预测。其中环境风险目标的确定应以企业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作为参考, 分析企业存在的环境风险目标。

在此, 我以正定县百润化工产品生产有限公司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为例来说明。正定县百润化工产品生产有限公司的主要产品为6000吨/年的硫化黑、3000吨/年的硫代硫酸钠。经分析, 该公司存在的环境风险目标为 (1) 液碱储罐储存的液碱; (2) 处理硫化黑生产过程中的多硫化钠制备、硫化和精制工序产生的含H2S、NH3废气的三级水吸收+三级碱液吸收系统出现故障, 而出现的含H2S、NH3废气超标排放或无组织排放; (3) 处理硫化黑生产过程中的烘干、过筛、包装工序产生的含粉尘废气的水膜除尘器出现故障, 而出现的含粉尘废气超标排放或无组织排放; (4) 治理锅炉烟气的旋风除尘器、高效湿式脱硫除尘器 (加碱液脱硫) 或配套的设备出现故障时, 造成锅炉烟气超标排放; (5) 原材料库中的硫磺起火事故生成的二氧化硫; (6) 经污水处理站处理后回用于锅炉除尘循环水池的补水; (7) 在处理火灾或爆炸时, 产生的消防废水。

该公司事件类型及潜在环境风险预测情况见表1。

四、应急组织体系及职责

这一部分内容主要是给出企业应急救援单位的构成, 以及工作职责和责任人。

五、预防与预警

在这一章节中应重点介绍风险目标监测监控的方式、方法, 以及采取的预防措施。我们还以正定县百润化工产品生产有限公司为例加以说明, 具体情况见表2。

六、应急响应

应急响应应包括企业突发环境事件分级、应急响应工作流程、企业环境应急响应分级、启动预案、信息报告与处置、应急准备、应急监测和应急处置等内容。其中应急处置应详细介绍。例如:一旦硫化黑生产车间发生含H2S、NH3废气超标排放或无组织排放情况, 应首先对硫化黑生产车间进行停车处理, 并立即委托相关环境监测部门对厂区周围大气环境中的相关因子进行监测。检查设备运行情况, 排除设备事故。经相关环境监测部门对周围大气环境监测结果达标后, 且不存在含H2S、NH3废气超标排放或无组织排放情况下, 在环保部门同意情况下, 方可开车生产。

安全防护主要介绍应急人员的安全防护和受灾群众的安全防护。应急人员须穿戴好防毒面具, 防护鞋、防护手套、防护眼镜、防护面罩等, 并且要使用防爆工具, 在防护装备齐全的情况下才允许参与救援。次生灾害防范主要包括次生灾害防范措施和现场人员撤离方案。应急状态解除应包括应急终止的条件、应急终止的程序和应急终止后行动。善后处置主要是对事件现场与现场洗消、恢复生产和对事件现场进行保护、对事件进行调查处理, 并逐级进行上报、对事件应急救援工作进行总结, 同时对受灾人员安置及进行损失赔偿。应急保障主要包括通信与信息保障、应急队伍保障、应急物资保障和经费保障等。另外, 企业还要定期的对预案进行培训、演练, 同时建立奖惩及责任追究制度。

附则的主要内容包括预案的签署和解释、预案的实施以及预案中出现的术语和定义的解释。附件的内容较为简单, 但是也至关重要。其主要包括企业危险化学品危险特性、企业应急通讯录、应急专家通讯录、外部 (政府有关部门、救援单位、环境保护目标等) 联系单位通讯录以及企业位置、地下水流向、环境保护目标分布、危险源位置、人员撤离路线、应急设施布置、危险物质运输路线及厂区管网图。

综上所述, 企业编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应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有关规定, 建立健全企业环境安全应急体系, 确保本企业在发生突发环境事件时, 各项应急工作能够快速启动、高效有序, 避免和最大限度地减轻突发环境事件对环境造成的损失和危害。

摘要:企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的编制目的是为了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环境事件危害, 规范各类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工作, 将突发环境事件的损害降至最低限。其只适用于本企业范围内的预防预警、应急处置和救援工作。

铁矿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预案设计 篇10

1 应急预案设计的目的、依据、原则

1.1 预案设计的目的

对铁矿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工作进行规范和强化, 完善预警、处置以及善后等工作机制, 通过对快速、高效、有序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有效提高企业应对突发性环境事件的预防和处理能力, 将事件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 实现保障公众的安全, 促进社会全面、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

1.2 预案设计的依据

预案的设计主要依据我国环境保护法、安全生产法以及应急预案等相关法律规定行政法规, 其中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另外还有《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等[1]。

1.3 预案设计的原则

预案设计要坚持以人为本, 预防为主, 统一领导, 分类管理, 专兼结合等设计原则。这主要可以从三方面来进行阐述。

1.3.1 要想降低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率和损失, 就必须要建立快速、高效、有序、完善的环境事故风险防范体系, 积极的对环境事故危险源进行监控、监督和监测, 将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并及时的进行控制和预防, 使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发生率降低到最小程度, 为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提供保障。

1.3.2 铁矿是具有产业链的一个工业项目, 一旦发生突发环境事故将会对社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企业应该在政府环保部门的指导下, 加强企业各个部门之间以及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协同与合作, 在面临突发环境事件的时候能够快速、高效的做出反应, 针对不同的污染源造成的环境事件进行不同形式的分类管理, 将部门专业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2]。

1.3.3 在日常工作中, 要时刻做好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思想、人力、物力等方面的准备工作, 通过日常培训演练加强人员的实战经验, 必要的时候可为本企业的其他部门或者社会其他企业提供快速、有效的服务。

2 铁矿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预案设计

2.1 铁矿突发环境事件的类型

突发环境事件主要是指违反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而对人、社会以及环境等造成的不良社会影响的突发事件, 在铁矿中则主要表现在采矿、选矿和尾矿库的管理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废物以及噪声等四大类型的环境污染。

2.2 铁矿突发环境事件的环境风险源以及应急监测

指可能发生突发环境事件并对周边环境造成危害的环境因素, 环境风险源的危险程度由所涉及的危险物质的特性 (物质危险性和物质的量) 、危险物质存在的安全状态、所处的周边环境状况三个要素决定。

2.3 应急处理现场净化和环境恢复

2.3.1 现场处理

事故一旦发生, 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 由治安保卫组织将事故现场保护起来, 避免其他人员对现场进行私自破坏和伪造, 保留现场调查依据, 为呈至上级部门进行分析、调查和取证;突发环境事件之后根据事故类型和破坏程度对环境进行恢复治理, 对现场的水污染以及其他有毒害的污染进行化学方式的净化, 需要的物资由专门的仓库由指挥部协调环保部门来提供, 并对现场进行洗消工作, 低脂灾害主要采用覆土填实的方式, 大气污染则主要以稀释大气为主, 固体废弃物的污染则采取集中堆放处理。

2.3.2 报告和发布信息

铁矿一旦发生突发环境事件应该及时发布真实、可靠的信息。这主要依靠铁矿各个职能部门以及相关部门的监控和巡查等方面的能力, 报告要及时准确, 同时还应执行好信息保密的相关要求, 对全矿范围内的突发环境事件容易发生的场所加强巡查, 对潜在的隐患以及发现的问题及时上报。

2.3.3 信息发布的内容

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启动时的信息发布主要包括事故发生的事件、地点、事故级别以及预警级别等方面的内容。

2.3.4 应急人员的培训和应急演练

应急救援人员必须要得到国家认可的专业培训机构进行培训, 考核合格之后才能上岗, 在日常工作和学习中也应加强对人员的培训、考核以及管理工作, 提高应急专业人才的检验、监测以及应急处置等方面的专业素质。

3 结语

铁矿突发环境事件一旦发生, 将会对社会造成巨大的人力和经济损失。现阶段, 在我国国内关于铁矿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方面的研究还不多, 国家和相关的政府部门要加强这方面的管理进而投资, 有效降低事故的发生率, 在突发环境事件发生的时候, 快速、高效的采取控制措施, 将损失控制在最低程度。

参考文献

[1]董文福, 傅德黔.近年来我国环境污染事故综述[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9 (07) :97-98.

突发环境应急管理论文 篇11

【关键词】如法事件;管理;机制

我们既要从人的意识、观念层面来提供对策框架,也要从物质基础层面来研究。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光辉的思想也需要完善的物质基础来承载。本文从组织结构、业务培训和资源投入三个方面来提供对策框架。

一、建立健全监狱突发事件的组织结构关系

首先,在组织结构上,成立监狱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小组。根据2007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九条规定:“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是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行政领导机关”,这一条规定说明了地方政府层级下,存在省、市、县三级应突工作的行政领导机关;该法第八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设立由本级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相关部门负责人、驻当地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有关负责人组成的突发事件应急指挥机构,统一领导、协调本级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和下级人民政府开展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根据实际需要,设立相关类别突发事件应急指挥机构,组织、协调指挥突发事件应对工作”,这条规定为各子系统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提供了法理依据。监狱作为突发事件的高危空间,为更好地达成应急管理的目标,提高监狱应急管理的科学化、高效化,从监狱管理局到地方各级监狱系统都要自上而下成立监狱应急管理领导小组。监狱应急管理领导小组一般包括以下人员:省级监狱管理局局长与副局长、监狱主要领导班子成员(监狱长、政委、纪委书记和副狱长)、公共政策专家、公关专家、谈判专家、律师代表、新闻媒体代表。其次,成立监狱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办公室。要保障上级国家机关对监狱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认识和重视的常态化,还要求成立监狱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办公室。省级监狱管理局要设置“监狱应急管理办公室”,作为急管理领导小组的常设办事机构,该机构向上与省级人民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对接,受省级人民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和省级监狱局的双重领导,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可以增加该机构的上级支持力度,同时,纳入应突工作的大系统,可以便于监狱突发事件危机监外时政府宏观协调工作。而且,该办公室对下负责行政领导和业务指导具体的监狱应急管理工作,与各监狱对接。同时,各监狱也要对口设立“监狱应急管理办公室”,具体负责本监狱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

二、健全和完善监狱民警应急处置的业务培训机制

监狱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依靠于事发监狱的主要领导和一线民警的努力,而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是应急管理的一个子系统,从长效机制讲,必须建立应急业务培训课程和辅助性的日常演习活动,这样才能检验和保障应急管理初期及时预警、应急处置过程中顺利实现目标。

首先,实施监狱领导的应急管理理论培训课程。监狱领导是应对突发事件的主要决策人员、现场指挥人员和应急小组办公室的主要协调人员。而应急管理工作进入事发状态下,基本失去监狱日常行政管理的稳定的秩序、健全的结构关系,这些要求监狱领导必须在混乱的环境下保持清醒的头脑、缜密的分析能力、事态的精确判断能力、能为各方接受的协调组织的水平。因此,应急时的监狱领导不能完全依靠领导权威来执行应急管理任务,这就需要监狱领导在应急指挥业务、应急谈判技巧、应急组织与管理、应急新闻舆情引导、应急资源调配等方面进行专业性的课程设置和培训。其次,充实与完善监狱一线民警的应急管理实务培训课程。与监狱领导的應急培管理业务培训的内容不同,一线民警的应急管理业务培训侧重于实践技能的学习。作为战斗在最危险的工作区域,监狱一线民警时刻与各种危险、尤其是生命危险相伴,因此,从保障自身安全到维护社会长治久安,都必须加强一线民警的应急管理实践技能培训。具体内容有:一是,一线民警的特种防爆器械的使用和掌握、日常训练等业务培训,例如枪械训练、车辆训练、日常训练器材的使用和熟练掌握;二是,对民警进行医疗救援器材的基本使用和掌握,例如,当发生犯人受伤事件,需要民警掌握基本抢救技能以争取救援时间等;三是防护和制敌技能的培训,能够对哄监闹狱和暴动脱逃人员进行技击、制服;四是,现代化设备的使用技能,例如无线通信技能、电脑操作技能、录音录像技能等的培训;五是,突发事件爆发初期的现场维稳与谈判技能;六是刑事侦查技能。

三、加强监狱应急管理的资源保障机制建设

首先,建立政府资金全额拨付机制。监狱作为国家行政机关,其工作人员属于国家行政编制人员,其日常工作属于履行国家公务活动,因此,必须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监狱法》(2012年修正本)第八条规定:“国家保障监狱改造罪犯所需经费。监狱的人民警察经费、罪犯改造经费、罪犯生活经费、狱政设施经费及其他专项经费,列入国家预算。国家提供罪犯劳动必需的生产设施和生产经费。”这项规定既保障了监狱系统不会为了追加经费而过度从事企业经营行为,导致强化经营管理、淡化监狱刑罚管理;对于服刑人员而言,可以改善其生产、生活水平,摆脱高强度体力劳动对其身心的损害。此外,监狱管理当局还要面向社会争取捐助资金、应急管理基金,并适当通过监狱矫正的社会化减少某些方面的行政开支,节余资金转为改善监狱基础设施建设。

其次,省级政府、监狱管理局共同保障监狱应急管理物资的供给。我们所说的应急管理物资,指向监狱应急管理工作所必需的各种装备和基础设施。一是,加强对特定应急物资的储备力度,例如防暴车辆等交通设备、单兵用防爆装备(防暴盾牌、防弹背心、防刺服、防弹头盔等)、监控设备、应急药品与医疗器械、发电设备、照明装备、野外救援工具、防身自卫工具等。二是,要加快现有监狱硬件设施的改造与重建工作,从监狱形态学角度看,监狱楼梯、基础设施的物理形态将对监狱的日常管理发挥重要作用,尤其是对服刑人员的心理产生影响,因此,体现人文主义、人性关怀的绿色建筑与智能设施应该成为应急管理物资供给的重要基础。

突发环境应急管理论文 篇12

1 事故现场概况

2010年10月28日21:40, 陕西省汉中市略阳县郭镇309省道距芋家垭隧道30 m处, 一辆载荷32.7 t苯乙烯的槽罐车翻入路边河沟, 造成苯乙烯泄漏, 无人员伤亡。10月29日16:30, 事故车辆被拖上公路, 苯乙烯全部泄漏。苯乙烯进入宽2~4 m的小河沟 (李家沟) 。车载苯乙烯全部泄漏到河沟内, 现场仍有气味。从事发地点距李家沟汇入乐素河的入河口约2 km, 乐素河是嘉陵江支流, 李家沟汇入乐素河后, 大约经66 km汇入嘉陵江, 再经约70 km便是川陕交界处。

2 污染物特性

苯乙烯为无色透明油状液体, 比水轻, 不溶于水, 溶于醇、醚等多数有机溶剂。其对眼睛和上呼吸道有刺激和麻醉作用, 可造成急性中毒。高浓度时, 立即引起眼及上呼吸道黏膜的刺激, 出现眼痛、流泪、流涕、喷嚏、咽痛、咳嗽等, 继之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全身乏力等;严重者可有眩晕、步态蹒跚;眼部受苯乙烯液体污染时, 可致灼伤。同时, 也产生慢性影响, 常见神经衰弱综合症, 表现为头痛、乏力、恶心、食欲减退、腹胀、忧郁、健忘、指颤等症状。其蒸汽和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或与氧化剂接触, 有引起燃烧爆炸的危险。其蒸汽比空气重, 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 遇明火会引起回燃。

3 应急监测方案

省、市应急监测人员到达现场后, 及时了解污染事故现场情况, 了解苯乙烯泄漏量、泄漏时间以及乐素河、嘉陵江水流流速、周围敏感点、饮用水源地等信息, 根据苯乙烯的理化性质, 制定应急监测方案。该方案主要对事故点芋家垭沟、乐素河、嘉陵江进行地表水监测, 对郭镇进行环境空气监测, 以后又根据事态的发展, 对嘉陵江沿岸3个水源地进行监测。

3.1 地表水监测

监测断面布设以捕捉污染带前锋抵达时间、峰值及出现时间、尾部通过时间为监控重点。在监测方案实施过程中, 由于筑围堰、采取草垫和活性炭吸附等措施, 不断调整监测点位。监测因子为苯乙烯, 监测点位布设见图1。

3.2 环境空气监测

事故发生地距郭镇街村不足2 km, 镇上有镇政府、交警队、小学以及居民点等, 由于苯乙烯具有挥发性, 首先在事故发生地和距其最近的交警队设点进行环境空气监测, 随后又增加了镇政府和中心小学等敏感点进行监测, 监测因子为苯乙烯, 监测点位见图1。

3.3 地下水监测

嘉陵江沿岸有3个饮用水取水口, 分别是阳平关铁路职工取水口、阳平关二中取水口和八一铜矿取水口, 本次应急监测对这3个取水口取样监测, 监测因子为苯乙烯。

3.4 监测方法和评价标准的选择

监测因子为苯乙烯, 监测方法为顶空气相色谱质谱法 (US EPA 8260B) , 监测分析仪器为HAPSITE CH1438便携式气质联用仪, 检出限为0.05μg/L。水中苯乙烯评价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2002) 表3标准限值0.02 mg/L。空气中苯乙烯参照《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36-79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最高允许浓度0.01 mg/m3 (一次值) 评价。

4 监测结果与评价

4.1 地表水监测结果与评价

围堰外入乐素河断面苯乙烯监测结果变化趋势见图2, 乐素河入嘉陵江断面和嘉陵江出省断面监测结果见图3。

由图2可知, 事故点围堰外入乐素河断面苯乙烯浓度值到11月1日6:00才下降到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2002) 标准限值。由图3可知, 乐素河入嘉陵江断面苯乙烯监测结果一直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2002) 标准限值, 只是在30日1:00—3:00, 苯乙烯浓度监测值略有升高, 但远远低于地表水标准限值;嘉陵江出省断面苯乙烯浓度监测值一直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2002) 标准限值。

4.2 环境空气监测结果与评价

因为苯乙烯具有挥发性, 事故点周围是略阳县郭镇。所有本次应急监测在郭镇布设4个环境空气监测点, 各点位监测结果见图4。

由图4可知, 事故点和距事故点最近的交警队环境空气中苯乙烯浓度直到11月1日10:30左右才达到《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36-79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最高允许浓度0.01 mg/m3 (一次值) 限值要求, 其他2个点位环境空气中苯乙烯未检出。

4.3 地下水监测结果与评价

本次应急监测共监测了嘉陵江沿岸阳平关铁路职工取水口、八一铜矿取水口和阳平关二中取水口, 连续监测3 d。3个取水口水质监测结果均低于方法检出限, 为未检出。

5 应急监测方案实施效果

5.1 快速响应, 为事故处理处置提供技术支撑

污染事故就是命令, 接到任务后, 陕西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立即启动应急监测预案, 由业务副站长带领技术人员携带仪器设备于17:10出发赶赴事故现场, 于当天22:00到达宁强、略阳, 及时了解事故现场及周围苯乙烯泄漏量、泄漏时间以及乐素河、嘉陵江水流流速等信息, 制定科学的应急监测方案。到达现场30 min后, 监测人员即报出第1批数据, 让环境应急指挥中心对污染物状态有了初步了解。在接下来的48 min内, 监测人员不分昼夜连续奋战, 每隔1 h报出1批数据, 有力地支撑了环境应急指挥中心对此次事故的处理。

5.2 完善应急监测预案为事故的妥善处理提供了制度保障

一切工作都得有章可循, 有法可依。陕西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编制的《陕西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预案》中对应急准备、事故预警、应急响应、应急监测等方面都提出了具体而明确的要求[3,4,5], 并组建了应急监测小组, 制定了24 h应急值班制度, 所有应急监测人员及仪器24 h处于待命状态, 随时应对环境应急监测工作。每1台应急监测仪器均设定有专门的保管人和使用人, 令每次应急响应时, 能够及时召集相应的技术人员, 这些制度的建立保证了应急监测的及时性。

5.3 应急监测演练为污染事故的妥善处置提供了实战经验

为了应对各类突发环境污染事故, 陕西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组织全站职工进行过多次应急监测演练, 通过应急监测演练, 协调了各应急参与部门、人员间的工作;提高了应急人员的熟练程度和技术水平;增强了职工应对突发环境应急监测的信心和应急意识。正是平日积累起来的技术储备, 才在关键时刻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之前开展的应急监测演练有力地保证了此次应急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

5.4 环境监测专业技术大比武活动的开展为妥善处置环境污染应急事故提供了专业技术人才保障

环境应急监测工作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工作, 必须要有技术过硬的监测人员队伍。近几年来, 陕西省已经组织了2届专业技术人员大比武, 通过比武, 提高了监测人员专业技术, 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监测技术人员。同时, 该站注重不断提高应急监测人员的技术水平, 通过参加2011年的全国环境监测技术大比武, 为陕西省环境监测中心站锻炼出2名熟练掌握便携式GC-MS的监测人员, 他们在现场监测中能够快速排除仪器故障, 并及时准确的上报数据, 保障了事故处置的科学监测数据[6,7]。

摘要:对一起突发的典型有机物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突例进行了分析, 介绍了事故现场概况、污染物特性以及相应的应急监测方案, 对检测结果进行了评价, 并总结了应急方案实施的效果, 以期为快速、正确开展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提出新思路和新理念。

关键词: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案例分析

参考文献

[1]国家环境保护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技术规范HJ589-2010[S].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11.

[2]国务院.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EB/OL]. (2006-01-08) [2006-01-08].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6-01/08/content_4024011.htm.

[3]国务院.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EB/OL]. (2006-01-24) [2006-02-16].http://www.chinasafety.gov.cn/zhuantibaodao/2006-02/16/content_154247.htm.

[4]陕西省政府.陕西省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应急预案[EB/OL]. (2004-06-01) [2006-09-30].http://shaanxi.cnwest.com/content/2006-09/30/content_317309.htm.

[5]陕西省环境监测中心站.陕西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监测预案[S].西安:陕西省环境监测中心站, 2010.

[6]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S].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2.

上一篇:云技术平台应用论文下一篇:电子信息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