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性交通事故

2024-10-28

突发性交通事故(精选12篇)

突发性交通事故 篇1

石化产业是天津市支柱产业之一, 且大都集中在滨海新区, 现代石化企业日趋向装置密集化、设备庞大化和管线复杂化发展, 而且其原料和产品大多是易燃、易爆和有毒物质, 同时生产过程也存在着诸多不确定因素, 因此石化企业发生突发性环境环境污染事故的概率非常大。随着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力度的加大, 石化行业规模不断扩大, 其发生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潜在危险也在不断扩大, 石化企业一旦发生突发性污染事故其经济后果和环境后果不堪设想。

为保证天津市石化工业企业及周边环境的安全, 建立建全石化工业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 更好的防范环境污染事故发生, 制定科学合理的应急监测预案和应急处置措施, 减少事故危害, 显得尤为重要。

1 突发性污染事故的相关概念

突发性污染事故是没有固定的排入方式或排放途径, 是指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所使用的危险品在产生、运输、使用、储存和除之的整个过程中, 由于自然灾害或者人为操作失误和疏忽等因素, 在瞬间导致具有剧毒或者恶性的污染物质大量、非正常的排放或泄露, 对环境产生严重污染和破坏, 给国家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车巨大损失和严重威胁的恶性事故[1]。

石油化学工业简称石油化工, 是化学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有重要作用, 是我国的支柱产业部门之一。石油化工指以石油和天然气为原料, 生产石油产品和石油化工产品的加工工业。石油产品又称油品, 主要包括各种燃料油 (汽油、煤油、柴油等) 和润滑油以及液化石油气、石油焦碳、石蜡、沥青等。生产这些产品的加工过程常被称为石油炼制, 简称炼油。石油化工产品以炼油过程提供的原料油进一步化学加工获得。生产石油化工产品的第一步是对原料油和气进行裂解, 生成以乙烯、丙烯、丁二烯、苯、甲苯、二甲苯为代表的基本化工原料。第二步是以基本化工原料生产多种有机化工原料 (约200种) 及合成材料 (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 。这两步产品的生产属于石油化工的范围。

2 石化工业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类型

2.1 生产装置潜在事故类型

2.1.1 火灾爆炸

根据石化生产物点以及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质放散的起因, 基于对主要危险性装置重点部位及薄弱环节的分析、火灾爆炸指数分析及类比调查分析结果, 石化生产装置潜在危害是火灾爆炸。

2.1.2 毒物泄漏

重整抽提装置、芳烃抽提存在苯、加氢裂化、加氢精制、延迟焦化和硫回收装置中存在H2S和NH3等, 当出现泄漏时, 扩散至环境, 将造成危害。

2.1.3 储罐系统潜在事故类型

储罐系统由于其所贮存物料属易燃易爆, 燃烧热值高, 罐区储量大, 罐密布, 火灾爆炸是其主要潜在事故之一。

2.2 最大可信事故的确定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2004的定义, 最大可信事故是指在所有预测的概率不为零的事故中, 对环境 (或健康) 危害最严重的重大事故。而重大事故是指导致有毒有害物泄漏的火灾、爆炸和有毒有害物泄漏事故, 给公众带来严重危害, 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项目风险分析最大可信事故见表1。

2.3 污染途径分类

2.3.1 直接污染

直接污染主要由物料泄露引发, 这类事故通常的起因是设备 (包括管线、阀门或其它设施) 出现故障或操作失误、仪表失灵等, 使易燃或可燃物料泄漏, 弥散在空气中, 此时的直接危险是有毒物质的扩散对周围环境的污染。

事故发生后, 通常采取切断泄漏源、切断火源, 隔离泄漏场所的措施, 通过适当方式合理通风, 加速有害物质的扩散, 降低泄漏点的浓度, 避免引起爆炸。对泄漏点附近的下水道、边沟等限制性空气应采取覆盖或用吸收剂吸收等措施, 防止泄漏的物料进入, 引发连锁性爆炸。

此时根据泄漏物的性质可以在泄漏点附近采用喷雾状水或中和液进行稀释、溶解的措施, 降低空气中泄漏物的浓度, 避免发生爆炸。

喷洒的稀释液会形成含污染物的废水, 引出次生污染物———废水, 对这类废水应注意收集至污水系统, 避免造成对地表水、地下水或土壤的污染。

2.3.2 次生/伴生污染

可燃或易燃泄漏物若遇明火将会引发火灾, 发生次生灾害, 火灾燃烧时产的烟气为伴生污染物, 将会对周围环境造成一定污染。

发生火灾时, 一方面对着火点实施救火, 同时应对周围设施喷淋降温, 倒空物料, 事故废气送入火炬系统, 火炬的燃烧也将产生伴生烟气污染。火灾事故严重而措施不当时, 可能引起爆炸等连锁效应, 罐区可能发生多米诺效应从而引起重叠事故。

3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污染物分析

3.1 气污染事故污染物

通过以上污染物和源项分析确定石化行业突发性污染事故污染物见表2。

3.2 水污染事故污染物

石化行业的原料以液态为主, 在生产、贮运、装卸油品化学品的过程中, 存在着因泄露和事故状态下油品、化学品的大量跑损及含有污染物的消防水的大量排放会导致或可能导致场外水体的污染。

通过调查和收集相关资料, 从法规要求、泄露物质毒性、可能泄露最大数量、相关方面关注程度、可能遭受的财产损失、环境影响范围、环境影响可恢复性及环境风险源发生环境污染事故的可能性分析, 最终确定石化行业的水污染重大风险源。见表3。

上表列出了石化行业由于罐体泄露引起重大水污染事故的风险源。但是石化行业由于其高风险性还可能会发生火灾、爆炸等安全事故, 事故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消防水可能会引起水体的次生污染。消防水中可能含有爆炸点的各种化学物质、化学物质的燃烧产物、不充分燃烧产物和地表污物。污染物质的确定需通过现场调查的相关资料和火灾程度加以确定, 因此本文在此不多加叙述。

4 结语

本文对石化工业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类型、发生途径以及监测布点进行了分析研究, 为石化工业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的编制提供了信息来源, 为迅速有效地控制和处置可能发生的事故提供有力的保障。应急监测支撑系统是监测能力的提高的保障, 也是必备条件, 一个实用性强, 针对性强的突发性环境事故应急监测预案更显得尤为重要。在日常监测工作中我们要建立健全各行各业的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体系, 扎实做好应急监测准备工作, 以应对各种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

摘要:本文对石化工业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类型、污染途径以及不同装置设备生成的不同污染物质进行了分析研究, 为石化工业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的编制提供了信息来源, 为迅速有效地控制和处置可能发生的事故提供有力的保障。在日常监测工作中我们要建立健全各行各业的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体系, 扎实做好应急监测准备工作, 以应对各种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

关键词:石化工业,突发性污染事故,应急预案

参考文献

[1]陈英, 高峰.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预案的研究[D].江苏大学, 2007 (6) .

[2]王述伟, 魏子勇.环境安全预警和应急监测体系建设探讨[J].中国环境管理, 2013, 5 (4) :32-36.

突发性交通事故 篇2

[找文章到☆好范文 wenmi114.com(http:///)一站在手,写作无忧!]

为了确保我公司重大安全事故应急处理工作及时、高效、有序进行,最大限度地减轻事故灾害,保障人身及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国务院令第302号),以及《××县安全事故应急处理预案》,结合我公司行业实际情况,针对公司的生产经营特点,按照上级有关部门的要求,为维护公司人生安全,有效处理公司突发安全事故,特制定《突发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第一条应急预案的任务和目标

更好地适应法律和经济活动的要求,给公司员工的工作和施工场区周围居民提供更好更安全的环境;保证各种应急反应资源处于良好的备战状态;指导应急反应行动按计划有序地进行,防止因应急反应行动组织不力或现场救援工作的无序和混乱而延误事故的应急救援;有效地避免或降低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帮助实现应急反应行动的快速、有序、高效;充分体现应急救援的“应急精神”。

第二条本预案适用于发生死亡1人以上,或集体重伤5人以上的重大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理。应急处理工作中实行统一指挥、各负其责、密切协同,救人第一、快速反应、属地保障,科学决断、有效处置、确保安全的原则。

第三条成立突发安全事故应急领导小组,统一指挥和组织我公司突发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理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成员:×××××××;应急办公室设在专职安全办,××为联络员。应急电话:

第四条应急领导组织机构的职责和职能:

1、拟定公司重大安全事故应急工作制度,指导建立和完善应急组织体系和应急预案;分析紧急状态确定相应报警级别,根据相关危险类型、潜在后果、现有资源控制紧急情况的行动类型;及时向县人民政府和上级行政主管部门报告事故情况;

2、组建现场消防队、抢救现场伤员、抢救现场物资,保证现场救援通道的畅通,指挥组织和获取应急所需的其它资源,设备以支援现场的应急操作;定期检查日常工作和应急反应准备状态;

3、发生重大安全事故时,在事故前线全面负责应急救援救护和善后处理的组织指挥及监督协调工作;最大限度地保证现场人员和外援人员及相关人员的安全,决定应急撤离,决定事故现场外影响区域的安全性及时了解公司重大安全事故情况;与县指挥中心保持密切联系并接收指令,随时报告事故现场应急处理的情况或者请求予以必要的救援救护力量增援;

4、做好伤亡人员及家属的稳定工作,确保事故发生后伤亡人员及家属思想能够稳定,大灾之后不发生大乱;做好受伤人员医疗救护的跟踪工作,协调处理医疗救护单位的相关矛盾;与保险部门一起做好伤亡人员及财产损失的理赔工作;慰问有关伤员及家属。

5、事故应急处理工作结束后,负责召集有关部门、单位对事故发生原因进行调查分析,对事故的应急处理情况进行总结,并写出书面报告上报上级主管行政部门;

6、组织开展事故应急救援技术研究、应急知识宣传教育工作。

第五条公司突发安全事故种类

公司突发安全事故含公司重大火灾安全事故、重大交通安全事故、工程建设危房安全事故、重大特种设备安全事故、外出大型活动安全事故、外来暴力侵害事故、食物中毒安全事故、流行传染病安全事故。

第六条、安全事故报告及处理程序

一、报告制度实行公司一把手负责制

二、公司发生或接到突发安全事故后,必须在5~10分钟内向总经理报告,并及时向公安、交警、卫生、消防等相关部门报案请求援助,同时报县安委会和集团公司安全科。公司本着“先控制、后处理、救人第一,减少损失”的原则,果断处理,积极抢救,指导现场员工离开危险区域,保卫好公司贵重物品,维护现场秩序,做好事故现场保护工作,提交公司突发事故有关材料,做好善后处理工作。

三、对缓报、瞒报、延误有效抢救时间造成严重后果的将予以纪律处分或视情节轻重追究法律责任。

第七条具体重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一、重大火灾安全事故

1、发生重大火灾安全事故,利用警报声发出紧急集合信号,迅速将事故信息报县消防大队、县安委会及集团公司安全科。

2、指挥、组织引导现场作业人员从安全通道疏散,对受伤人员进行营救至并撤离到安全地带;抢救可以转移的场区内物资,转移可能引起新危险源的物资到安全地带。

3、组织员工参与救火,利用一切救火设备救火,及时报打119、120请求援

助。

4、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善后处置工作。

二、重大交通安全事故

1、严禁超速行驶和醉酒驾车,发生重大交通事故,应指挥员工紧急集合疏散至安全地段,迅速将事故报总经理、县交警大队、保险公司、县安委会及集团公司安全科。

2、公司要迅速抢救受伤员工,在最短时间内将受伤员工送至救治,及时报打110、119、120请求援助,保护好事故现场。

3、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善后处置工作。

三、工程建设、危房安全事故

1、公司在建或改建的建筑物要树立警示牌,设有隔离栏。

2、公司发生建筑物、危房安全事故,迅速将事故报总经理、县安委会及集团公司安全科。

3、公司要迅速组织员工抢救,及时报打110、119、120请求援助,封闭事故现场。

4、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善后处置工作。

四、特种设备安全事故

1、公司要定期检查特种设备完好情况,做好电梯操作工、电工的培训工作,适时进行资格证书的审查。

2、事故发生后,迅速将事故报总经理、县安委会及集团公司安全科,及时抢救受伤员工,并报打110、119、120请求援助,封闭事故现场。

3、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善后处置工作。

五、外出大型活动安全事故

1、公司各部门组织外出大型活动必须申报公司,经同意后方能实施,公司组织的外出大型活动要制定安全预防措施,并指定专人负责。

2、事故发生后,应迅速抢救受伤员工,及时将事故信息报总经理及相关部门。

3、及时报打110、120请求援助,保护好事故现场。

4、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善后处置工作。

六、外来暴力侵害事故

1、公司外来的未经允许强行闯入公司者,公司门卫或保安人员不得放行,应及时将闯入者驱逐出公司,并由门卫或保安人员向其发出警告。

2、公司内发现不良分子袭击、行凶等暴力侵害时,应先制止、制服,同时及时报打110、120请求援助。

3、对受伤员工及时救治。

4、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善后处置工作。

七、食物中毒安全事故

1、发生食物中毒安全事故,迅速将事故报总经理、卫生防疫部门、县安委会及集团公司安全科,及时报打110、120请求援助,并立即停止公司饮食摊点、食堂的就餐活动。

2、积极协助卫生机构救助病人。

3、封存造成食物中毒或可能导致食物中毒的食品和原料、工具、设备和现场。

4、配合卫生防疫部门的调查,如实提供有关材料和样品。

5、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善后处置工作。

八、流行传染病安全事故

1、公司发现有传染病症状的员工,应立即通知员工并将其带到医院检查就诊,有传染病的员工不得带病上班,凡患传染病的员工,须经医院诊断排除传染后才能回公司上班。

2、公司发现患有特殊传染病的员工,要迅速对其进行隔离,及时报打110、120电话请求援助,并通知患者的亲属,送定点传染病医院诊治。

3、公司对传染病所在地及公共场所要及时消毒,对与传染病密切接触的员工进行隔离观察,防止疫情扩散,并作好疫情的跟踪工作。

4、及时将发生的疫情上报公司,迅速将事故报总经理、卫生防疫部门、县安委会及集团公司安全科。

第八条应急救援预案的启动、终止和终止后工作恢复

1、当事故的评估预测达到起动应急救援预案条件时,由应急总指挥启动应急反应预案令。

2、对事故现场经过应急救援预案实施后,引起事故的危险源得到有效控制、消除;所有现场人员均得到清点;不存在其它影响应急救援预案终止的因素;应急救援行动已完全转化为社会公共救援;应急总指挥认为事故的发展状态必须终止的;应急总指挥下达应急终止令。

3、应急救援预案实施终止后,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事故扩大,保护事故现场和物证,经有关部门认可后可恢复施工生产。

4、对应急救援预案实施的全过程,认真科学地作出总结,完善应急救援预案中的不足和缺陷,为今后的预案建立、制订、修改提供经验和完善的依据。

第九条本预案自公布之日起生效。

___有限公司

突发性交通事故 篇3

关键词:交通事故;教学事故

基金项目:大理大学博士启动基金(grant no. KYBS201104)

G206

一、教学事故的特点

教学事故一般是指教师上课及监考的时候,出现迟到、早退及旷课等违反教学纪律的情况。作为高校教师,遵守教学纪律是最基本的要求。教学事故确实给教师带来很大的压力,比如,有些高校规定,一旦被认定为教学事故,不管教学事故的等级如何,均无缘当年的职称评定,可能当学期的奖励性工资也拿不到。基于这样的压力,教师们在教学一线是兢兢业业,唯恐出现教学事故,影响自己的前程。因此对于教学事故的正确认定,对高校的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

但是,偶尔也会遇到涉及迟到、早退及旷课,违反教学纪律的突发性事件如交通事故等。那么是不是,凡是出现迟到、早退及旷课等违反教学纪律的现象,都应该认定为教学事故呢?对于不同情况发生的迟到、早退及旷课现象可否区分对待?本文就教学突发事件与教学事故的关系进行初步探讨。

二、交通事故与教学突发事件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等学校多校区现象普遍存在。不管是位于东部发达地区的高等学校,还是位于西部欠发达地区的高等学校,都存在一校两校区或多校区现象。随着中国住房制度改革不断发展,福利分房的政策已经在各高校中普遍取消,高校教师很少能在校内住宿,往往住的地方距离学校比较远。这样为了方便,教师们开私家车上班下班是比较正常的现象。如此一来,上班路上遇到一些刮刮碰碰的交通事故在所难免。一旦发生交通事故,不管事故多大,对于赶时间上班的教师,那是个比较麻烦的事情。处理起来麻烦,或可能涉及上课迟到等。

对于突发性事件,如校车晚点及突发性交通事故等等,由于有些高校相关法规没有相应的细则,涉及这些突发性事件,往往会出现一些自由裁定的现象,相关教师有可能会被认定为教学事故。

教学突发事件,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突然性的、教师本身意料之外的、影响教师课堂教学过程的事件。不管教学突发事件发生在教师或者是学生身上,常常都会影响课堂教学秩序[1]。轻的突发事件可影响教师讲课,例如,上课时,有学生在课堂上故意捣乱,大声说话,扰乱正常的课堂纪律,影响教师讲课过程[2]。严重的突发事件可导致学生损伤或死亡。例如,游泳课时出现溺水[3],化学课操作上,发生意料之外的一些损伤[4][5]。这些教学突发事件,主要是指发生在学生身上的意外事件。对于这些发生在学生身上的教学突发事件,应该从学校、任课教师及学生层面加强防范。学校应该细化相关实践教学的标准并加强实习操作的监管力度,任课教师要强化自己作为任课教师的责任及安全意识。学校要开展涉及安全的教学课程,教学前,应该重点对学生加强安全意识教育、纪律教育等相关课程的预防措施[1]。实施对学生预防教育与加强教师课堂监管并进的管理办法。

三、教师遇到交通事故时,如何避免被界定为教学事故

而发生在教师身上的教学突发事件,研究比较少。有些学校相关部门处理起来显得简单化,认为迟到、早退及旷课就是教学事故。相关教学管理部门缺少人性化和突发性事件的应急方案。这些涉及交通事故的突发性事件,应该给予认定为教学突发事件;而如果被认定为教学事故,对教师会造成很大的心理伤害,出交通事故了,相关领导不来看望就算了,还落了个教学事故。

涉及交通问题造成的迟到现象,主要有新生开学典礼和老生的毕业典礼校车晚点,或者教师上班路上出交通事故造成迟到、旷课现象。这些,教师自身是无法避免的。教学管理部门应该进一步细化相关法规,形成一些应急方案,如,多部门联合讨论,二级学院教学管理部门、教务处、人事处等参与处理,层层把关,建立有效的教学事故申诉途径。

另一方面,教师在出现一些突发性事件如交通事故时,要学会保留相关证据。交通事故,一般有两种基本的处理办法,一种是交通警察或保险公司相关理赔人员到场处理的,这是比较好处理的办法,因为这种处理办法的交通事故,一般都会有交通警察或者保险公司出具的相关处理证明。而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当没有交通警察或保险公司相关理赔人员到场的,是通过当事双方之间协商而采用简易的处理办法解决的交通事故的,当事教师应该拍摄相关视频及图片,并保留相关视频及图片资料。只有保留了这些相关的视频及图片资料,才能为日后教学管理部门认定教学事故与否提供重要依据。

因此,一些学者认为,作为一名高校教师,仅仅学会课堂教学及课前备课还是不够的,还要具备相关的心理素质并不断学习和积累一些保存相关事故痕迹资料的经验,以利于应对各种可能会导致教学突发性事件的发生[6]。对于这些如交通事故的教学突发性事件的应急处理,实际上也是对任课教师的综合素质的真正考验[7],是每一位任课教师和教学管理者共同面对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陈楚杰,潘华峰,严艳,等. 医学实践教学突发事件防控. 医学研究与教育. 2015(04): 82-85.

[2] 肖永春. 运用教育智慧,化解教育尴尬——回应《教育的时机》. 思想理论教育. 2009(02): 90-91.

[3] 郁晶晶. 论高校体育教学突发事件中的应急机制. 体育科研. 2015(01): 100-103.

[4] 苏贺新. 大学生社會实践活动中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探究. 东方企业文化. 2014(15): 174.

[5] 任太花. “观察领悟”胜于“死记硬背”——记一节初中化学课堂突发事件处理. 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S1): 46-48.

[6] 孔建华. 浅谈课堂突发事件的处理策略. 科教文汇(中旬刊). 2012(07): 11-12.

[7] 秦秀芳. 教学突发事件处理的方法探究. 成功(教育). 2013(01): 194.

作者简介:黎雪芳(1974年3月—),广西平南县人,主管药师,图书馆馆员,主要从事图书情报研究

突发性交通事故 篇4

关键词:突发性事故,流行病学,院前急救,反应能力,探讨

宁波地处东南沿海, 各种灾害如台风、暴风、火灾, 有毒有害物质泄露, 对城市建设和人民财产造成威胁。近年来, 由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社会对急救医疗服务需求的增加, 辖区内高速公路发展迅速, 里程达300余公里, 私家车达20余万辆, 并以每年10%速度递增, 交通事故等时有发生。各种灾害引发的群体伤随之增加。本文对宁波市急救中心2004-2008年出诊68次突发性事故进行了流行病学分析, 并就院前急救反应进行了探讨。

1 流行病学资料

各年度突发事故概况见表1。

68次突发性事故, 共计伤亡249人, 其中伤185人, 占74.30%, 死亡64人, 占25.70%。

1.1 事故类型

从突发事故类型分析, 发生次数构成比最高的前3位依次为交通事故车祸 (35.20%) 、火灾 (11.76%) 和房屋倒塌 (11.76%) 。受伤人员的构成取高的前3位依次为交通事故车祸 (36.20%) 、房屋倒塌 (15.70%) 、煤气爆炸 (8.60%) 。可见危害宁波市民生命财产安全最多和最严重的灾难是交通事故车祸、火灾和房屋倒塌等, 见表2。

1.2 伤亡人员年龄分布

68次突发事件中, 伤亡人员年龄主要集中在16~59岁, 有213人, 占85.50%, 7岁以下18人, 占26.47%, 21~50岁之间人员死亡最多, 有43人, 占63.24%, 男性在伤亡事故中占多数, 有163人, 占88%, 女性22人, 占12%。

1.3 呼救时间分布

突发事故主要发生10∶00-18∶00, 共47次, 占69.10%, 其次为20∶00-21∶00共10次, 占14.71%, 其他时间呼救次数较少。

1.4 应急能力

反映68次突发事故的应急能力的三项反应速度, 与国内水平基本相近。从接警至救护车到达事故现场时间, 44次为10分钟到达, 占64.71%, 21次11~25分钟, 占30.89%, 3次超过20分钟以上。由于措施得力, 10分钟内多数伤员得到初步诊治或转诊;其次为11~20分钟和21~30分钟内。见表3。

2 讨论

2004-2008年宁波地区发生的突发性事故中, 前3位是交通事故、火灾和房屋倒塌, 共40次, 占5年来突发事故总数的58.82% (40/68) , 而且是导致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尤其是交通事故导致人员伤亡达98人, 占各类突发事故伤亡人员之首, 其中死亡31人, 占死亡人数48.44% (31/64) , 占各类伤亡之首与国内报道相符[1]。另外, 煤气暴炸、化学毒物泄漏所造成的危害也不容忽视。

突发事故伤亡人员主要集中在16~59岁年龄段, 且21~50岁之间人员伤亡最多。可能与以下几点原因有关:①该年龄段人员承受劳动强度和工作流动性均较大;②从事高难度及危险工作的人, 大多处于这一年龄段, 发生工伤和其他意外事故可能性也较多;③有些年青人好胜心强, 盲目开车或违章操作时有发生。因此, 加强对这一年龄段人员安全教育和提高他们的操作水平, 也是很重要的。突发事故主要发生在10∶00-18∶00, 以及20∶00-21∶00之间, 可能是前一时间段多处于工作最集中之时, 一时疏忽就极易发生突发事故, 为事故最多的时段;而后一时间段多因生活等原因 (如煤气) 。

应急反应速度是衡量城市院前急救效能的重要指数。本资料的反应速度, 与国内报道基本相似。第一辆救护车到达现场的时间最长达到15分钟, 比5年前报道[1]提前13分钟。其原因可能是:①城市基本建设中道路改建扩建, 使市区道路拓宽;②增设急救分站和车辆增加, 由5年前3个急救分站增至目前5个, 缩短急救车辆到达现场的时间, 急救车辆由原来18辆增至26辆。上述提示, 院前急救的发展必须与城市发展相同步。提高对突发事件的院前急救能力, 首先应加快院前急救网络建设, 增设救护分站, 缩短急救半径, 增加急救值班的配置, 从而缩短反应时间。

参考文献

突发性重大事件事故应急处理措施 篇5

一、组织机构:成立以项目部总经理XXX为总指挥,常务副经理XXX和总工程师XXX为副总指挥的应急救援指挥中心,项目部各部门负责人为指挥中心成员,其职责为:统一指挥、协调应急救援工作。指挥中心下设四个专业小组:

1、紧急救援组:副总指挥XXX为组长,成员部门有施工部、工程技术部、安全环保部和相关施工队,其工作职责为:

施工部--根据需要,调集人员、机械,对事故现场实施紧急处理。技术部---对紧急救援提供技术支撑和保障。

安环部---对事故现场实施警戒与控制,勘察事故现场,确定处理方案,开展事故资料收集和调查,分析原因和责任,提出整改要求和事故处理建议。

相关施工队---组织精干的劳动力,等候安排,配合事故现场救援工作。

2、技术保障组:副总指挥XXX为组长,技术部、质检部、测量部、物资部等部门为成员,其工作职责为:

技术部---根据工程技术要求,编制防洪度汛、工程施工、处理渗水涌水和抽排水施工方案,并组织技术措施交底以及提供应急预案实施过程中的技术服务保障。

质检部---根据编制的施工方案,做好相关施工项目的检查验收服务保障工作。

测量部---根据编制的施工方案,提供施工项目测量放样验收服务保障工作。

物资部---根据编制的施工方案,做好设备、机械、物资准备及应急预案实施过程中的服务保障。

3、伤员抢救组:副总指挥XXX为组长,成员部门有综合部、财务部、安环部和相关施工区,其工作职责为:

突发性交通事故 篇6

关键词 调度 急救 转运 突发意外 交通事故 多人多发伤复合伤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30.153

2003年10月~2011年10月收治649例1749人突发意外、交通事故致多人重症多发伤复合伤患者举行阐发,现将抢救领会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

8年间发生大中型突发意外、交通事故649例,男1490人,女259人;年岁3~71岁,其中16~40岁1123人(64.2%)。突发意外37.2%,交通事故62.8%。平均每例受伤人数2.69人。伤情散布:1个受伤部位146人,2个以上受伤部位1603人;颅脑伤为主542人,胸伤为主412人,腹伤为主138人,四肢、骨盆、脊柱伤585人,烧伤烫伤72人。

人员调度要领:接到突发意外、大型交通事故所致多人重症多发复合伤报警后,根据报警人的电话初步了解突发意外、交通事故所致伤者人数及其受伤情况。掌握第一时间、第一手资料,并以此调度救护车、医生、护士以及相关的医疗设备。做到及时、准确合理分配医疗资源(救护车、医生、护士、护工及相关医療设备)。

到达事发现场后:第一个到达事发现场的医疗小组不应慌乱、不应对个体伤者马上进行救治。应首先对现场安全情况进行评估。在现场情况安全的前提下,再对全体伤者进行评估分类,伤者应按受伤情况的危重程度分类,实施绿、红、黄、黑分类法。急救医疗组应由一辆救护车、司机、医生、护士和护工共同组成,急救应以此为单位进行个体救护。为后期进入医院抢救做好准备。

现场救护:对个体具体伤者应立即排除威胁生命因素。按2004年国家推广的“初级创伤救治”即PTC原则处理。优先治疗:①呼吸困难、休克、昏迷、心脏病发、严重出血、头部创伤并昏迷、胸部创伤、腹部穿刺伤、眼部创伤、呼吸道灼伤者。②烧伤、中度出血、头部创伤但清醒者、多处骨折、过量服药者。③骨折、轻微创伤者。迅速创建静脉通道,以套管真开通2条静脉通道,1条快速补液输血,1条应用一些特别药物,同时采血做血型。外伤患者首先要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建立人工气道,可根据现场情况和医疗资源情况分别采取吸氧、气管插管、气道切开等措施。若出现氧饱和度举行性降落则实时应用呼吸机资助同气。无论检查到是否有脊椎系统损伤均应给予上颈托、头部固定器并置卧硬质担架,以确保脊椎系统的安全。对有颅脑损伤者应视察瞳孔、神经系统体征,快速进行神经系统体征Glasgow系统评分,注意有无颅内出血,在出现颅内高压脑疝合并休克时,治疗上以抗休克为主,采用边补边脱、补脱结合的要领。对疑有胸腹腔内出血者,立即行胸腹穿刺,重复多次和差异部位的穿刺,一经确诊马上急诊行胸腔闭式引流,入院后在休克稳固时立刻行急诊剖胸术或剖腹探查。对外出血或骨折者立刻实施出血处加压、包扎止血、简略固定,避免受到二次损伤、感染和减轻伤者的疼痛,以利于搬运。对伤者迅速做出伤情判断,采取相对应的治疗保护措施伤者至关重要。患者休克时间>30分钟,病死率达83%,休克时间<15分钟,病死率26%。因此需要争分夺秒、把握时间,为后期入院治疗尽可能提供保障。

在救护车上应对伤者的生命体征监测:呼吸、血压、脉搏和血氧饱和度的监测,进行相应措施保障伤者生命体征平稳,顺利送抵医院。

结 果

1749人伤者中,14人现场无生命迹象,8人由于伤势过重入院后24小时内死亡,1727人治愈,治愈率98.7%。治愈者中近98%的患者由于院前急救措施处置合理得当,入院后期治疗效果明显提高。

讨 论

总结我站对患者抢救治疗的经验:①保证早期到达,早期实时救治,做到警医联动、医护同步;平常即创建一个自上而下的抢救网络,是一项重要保证。在接到突发意外、大型交通事故抢救报警时立刻报上级并在站领导的统一构造和谐下全站科室加入抢救,尤其是夜间、节假日人力不够的情况下变调动一切可以变更的人员。②将院内抢救进一步延伸到院前,特别是对特危重患者实现了医院搬到现场,最大维持了患者的基础生命,提高了团体救治率。③科学化、范例化、步伐化、制度化、高质量的实验院前抢救,对出车时的种种数据(如出车时间、患者的体征、抢救措施、疗效等)填表陈诉讨教、接班、存档,总结有无不够之处。促使抢救水平前进,到达与国际接轨并从执法的角度做好自我完满、自我掩护。④可以促使医务职员做好早期发明潜伏伤害情况,早期治疗,警备误诊、漏诊的孕育发生。⑤提高了救护车抢救配置的使用率,同时前进了配置投资的接纳。⑥提高了抢救职员的社会地位,稳定了抢救队伍。

参考文献

1 蔡汝宾.创伤救治的希望.中华创伤杂志,1995,11(5):291.

2 杨建,石应康,杨宁,等.中国人创伤住院视察-创伤缘故原由、部位、水平、救治和结局阐发.中华创伤杂志,1997,13(6):329-332.

3 华行善.急症手术救济危重创伤32例陈诉.创伤杂志,1995,1:81.

4 刘奇效.紧张多发伤的救济.中国危重病抢救医学,1992,4:115.

5 孟力,杨瑞和,徐洁,等.急症危重伤病号早期实验确定性救济治疗的探究.第二军医大学学报,1994,15:476.

6 王一镗.开心前进我国创伤急诊救治水平.中华创伤杂志,1997,13:203.

突发性交通事故 篇7

一方面由于我国的工业化正处于飞速发展的阶段,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国所面临的突发环境事件愈来愈多, 另一方面不可抗拒的自然破坏因素时有发生, 严重威胁群众的身体健康和自然生态环境, 导致我国所面临的突发环境事件愈来愈多。

2 环境应急监测现状

2.1 缺乏对应急监测重要性的认识

由于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没有规律性, 具有偶发性和间歇性特点, 在一些地区特别是偏远落后地区没有得到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重视。但其一旦爆发破坏性大, 时间持久, 给社会和个人造成巨大损失。目前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 我国环境污染事故也进入高发期。如何有效的控制环境污染突发事故已经成为相关部门面对的一大难题。由于缺乏对环境污染突发事故的重视程度以及应急监测能力, 许多地方在发生严重环境污染突发事故时都无法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遏制事态的进一步发展, 从而造成大量的经济损失。

2.2 设备缺乏或趋于老化, 应急环境监测能力滞后

目前许多环境监测站有的没有应急装备, 有的应急装备不足或趋于老化, 我国只有很少的城市配备了应急监测车及其相关的配套设施, 加之对于污染源的自动监控以及流动监控能力较缺乏, 因而导致在出现污染等事故时, 没有足够先进的应急装备, 很难适应环境管理以及决策的需要。

2.3 人员结构不合理, 应急监测能力低

我国监测人员的知识结构老化, 业务能力参差不齐, 技术人员监测能力不高, 难以及时有效地解决面临的问题, 特别近年来虽然每年都有大批环保专业毕业的大学生, 但由于编制或其它因素, 没有从事环保监测工作, 使他们未能人尽其才, 造成了人才青黄不接的局面, 影响了应急监测能力的提高。

2.4 资源配置有失合理性

目前我国东西部地区监测站从机构规格、仪器设备、人员等都有差别, 发展较快的地区配备了先进的应急车、应急仪器设备、以及应急监测人员, 这些硬、软件资源是保证环境应急监测有序进行的必备条件, 此外, 由于财政或其它原因, 很多监测站应急监测设备趋于老化, 有的甚至几十年没有更新过, 没有现金的设备配置, 严重阻碍了应急监测的发展。

3 改进措施

3.1 防患于未然, 制定科学合理的应急监测预案

应急监测预案是对整个环境污染事故发生前准备、发生时采取的措施、发生后如何预防的具体指导方针, 建立运行有效、行动快速的事故监测、处置系统, 能最大限度降低污染事故造成的损失, 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的应急监测预案是处理整个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关键。

3.2 配制先进完备的应急监测装备和仪器, 包括应急监测专业车辆

先进的应急监测装备体系的建设是完善现代应急预警体系的必要条件。特别是现场监测的便携式应急监测仪器一般都是直接读数, 响应迅速, 可以通过简便的操作方法快捷获取污染物和浓度分布, 有利于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处理。

3.3 对重点地区、重点源进行特别标记

对有可能发生污染事故或存在有安全隐患的企业、化工厂等重点事故源进行特别标记, 如存储物质状态、容量、化学品名称、中间和最终产物、地理环境、以及周围敏感点人口分布等信息进行总图布置, 掌握了数据源的信息, 不仅为监测仪器的准备提供依据, 同时也对监测布点有了初步的方案。

3.4 积极调整人员结构, 参加应急监测培训

积极调整人员结构, 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招聘方案, 引进中高型复合型人才, 做到人尽其才, 人尽其用。

3.5 加大资金投入, 合理配置资源

环境污染应急监测耗时厂, 投入大, 特别是对人力物力的投入都应得到充足的保障。政府及相关部门领导应加强重视应急监测资金的投入力度, 特别是加大对西部地区资金投入力度, 一旦险情发生, 环境监测部门才能及时有效应对。

3.6 改进应急环境监测技术方法

现阶段, 我国环境监测的工作面临的形势严峻, 涉及面广、任务重、风险大, 如果单纯使用原来的监测设备以及监测手段已经难以满足当前形势的需求, 只有通过不断的改进相关的监测分析方法, 学习国外先进的应急监测技术, 使其更加简便、灵敏、快捷化, 才能够从根本上提高我国的环境应急监测能力。

4 结语

应急监测是处理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前提和基, 各级各部门应加强重视, 完备应急监测处理系统, 才能在事故发生时采取针对有效的措施, 避免盲目应对, 最大限度降低社会、人民团体及个人的损失。

摘要: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是指由于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经济、社会活动与行为, 或在某种必然因素支配下, 出人意料的发生环境污染事故, 给社会、个人财产或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危害, 需要立即处理的负面事件。本文从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产生的原因、特点、危害性等方面加强分析, 阐述了实施应急监测的必要性, 分析了当前存在的不足。

关键词:突发性环境污染,应急监测,监测要求

参考文献

[1]沈振月, 姚爱珍, 刘建明, 等.强化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管理[J].中国环境监测, 2000, (4) .

[2]李虹.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及应急监测[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3, (1) .

突发性交通事故 篇8

1 化工行业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企业安全管理有待提高

现阶段在化工行业中,大多数企业安全管理有待提高。企业安全管理没有规章制度,并且企业内部存在很多安全隐患,随时都可能触发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导致化工企业安全管理能力不高的原因有以下两点:(1)现阶段很多化工企业都是从几十年前一直发展过来,其内部管理体系陈旧,并且技术水平落后[1]。这些企业的领导层缺乏安全管理意识,企业内部没有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措施,导致触发环境污染事故的机率较高,并且在发生后不能得到及时的控制。(2)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提高,各行业发展也越来越快。我国化工行业在这些年内突飞猛进,但发展速度过快容易伴随着很多问题。由于新企业数量庞大,而这部分企业很多数都没有符合国家政府的安全标准,技术工艺落后,只重视短期利益而忽略了安全防范,从而导致发生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机率较高。

1.2 工人素质较差

随着化工行业的快速发展了,对社会劳动力的需求大大增加。一些农民劳动工人开始走入化工企业中,改变了化工企业内部工人的结构。这些农民劳动工人专业文化知识水平较低,并不具备安全意识,在日常生产和工作中,疏于防范,从而加大了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发生的机率。

2 化工行业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降低方法

2.1 优化行业布点

优化行业布点,调整化工企业分布位置,从而把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危害降到最低。过去的化工行业大多建立在江河两岸,一方面是方便货物运输,另一方面是企业发展的需要。而在上游化工企业但凡是发生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就会随着河流蔓延到下游地区,加大了污染范围。对此,应该优化行业布点,采用科学合理的布点方法,把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危害控制到最小化。可以参考以下两点建议:(1)化工企业布点选择在远离河流及城市的地段。(2)优化在河流两岸的化工企业布点,如安全管理水平高的设立在上游区域,而一些小型企业建立在下游区域,从而降低事故危害[2]。

2.2 加强企业员工安全防范意识

加强企业员工安全防范意识,完善企业内部安全管理体系,从而降低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触发的机率,同时也把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造成的危害控制到最小化。具体可参考以下几点建议:(1)企业内部要设立安全管理岗位,从外引进专业水平优秀的人员来进行企业内部的安全管理。明确其岗位职责,做好合理的安全管理规划。(2)加强企业员工安全防范意识和相关的专业知识。可定期开展安全知识培训,要求员工学习并遵守日常工作中的规范。(3)建立完善的监管制度,对员工的日常工作进行有效监管,杜绝一些不符合规范的工作行为发生。

2.3 完善相关法律建设,提高企业责任意识

完善相关法律建设,提高企业责任意识。在过去中,由于法律建设的不完善,导致在发生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之后,企业没有承担应有的责任,而大多数损失都由政府承担。这种背景下,化工企业对安全管理的重要性认识程度极低,甚至在政府做出警告之后还一意孤行。总之,只有完善相关法律,明确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责任,才能让化工企业重视起来。一方面要明确化工企业的安全管理责任,提高化工企业安全管理意识,内部生产活动要符合政府规定。另一方面在发生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之后,企业有责任承担环境污染及周围居民的损失。

2.4 建立应急机构

建立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机构同样也是必不可少的。由于企业各方面能力有限,在发生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时不可能完全控制,这时就需要借助外界的力量。政府部门应该组织起相关应急机构,在发生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时协助和指挥企业完成污染控制。该应急机构应该引进优秀的专业人才,了解各种污染的控制方法。并配置相关器械设备,和各部门之间加强联系,如交通部门、消防部门等,避免在发生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时由于各部门协调不到位导致的二次事故[3]。

2.5 加强对风险源的监管

加强对风险源的监管,从源头控制住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具体可参考以下几点方法:(1)做好化学物质的风险评估。了解化工企业生产中运用到的各类化学物质存在的风险,做好针对性的防范措施。(2)加强对危险性化学物质的监管。在运输、存放、生产、使用等过程中都要进行监管,避免一些行为不当导致的安全事故。

3 总结

现阶段化工企业存在安全管理水平低、工人素质较差等问题。这些问题加大了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触发的机率。只有通过优化行业布点、加强企业员工安全防范意识、完善相关法律建设、建立应急机构以及加强对风险源的监管,才能降低污染事故的触发机率,并把事故危害控制到最小化。

摘要:首先,本文分析了化工行业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其次,探究了化工行业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降低方法。最后,就全文做出总结。

关键词:化工行业,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降低,安全

参考文献

[1]曹舟艳.如何降低化工行业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J].能源与节能,2014,10:95~96,136.

[2]雷经纶.浅谈我国环境污染事件及应急监测要求[J].环境研究与监测,2013,01:19~23.

突发性交通事故 篇9

1 美国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应急处理机制的基本框架

美国的工业化发展起步早,速度快,其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集中出现。当时,有关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应急法制基本空白。于是,美国以完善立法为契机,逐步构建应急处理机制。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与完善,美国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应急处理机制已基本成熟,其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应急处理机制具有典型的特点。

1.1 应对水污染事故的法律充足

美国关于水污染的立法开始于1948年的《联邦水污染控制法》,但是该法将水污染控制主要权力赋予地方政府,联邦政府只是起到辅助作用,其无法在各部门间进行协调,导致应对突发性水污染事故时难以控制污染形势的发展。1967年的托雷凯伦号(The Torrey Canyon)油污泄漏事件和1969年的加利福尼亚州圣·芭芭拉海峡附近海域石油钻井平台井喷油污泄漏事件,促使美国加快对控制水污染事故法律的制定[3]。美国国会于1972年通过了《联邦水污染控制法修正案》,确定了联邦政府对防治水污染的绝对权力,加大对水污染处理设施的拨款,还对水污染控制标准、排污许可制度、有效的执行机制等方面做出详细规定。1977年,作为美国现行水污染防治法律的基础《清洁水法》出台,该法是在《1972年联邦水污染控制法修正案》基础上的一个修正案,主要监管排放到水里的有毒物质,控制污水排放,该法对联邦环保局制定和实施关于消除污染物方案、要求泄漏石油到通航水域的责任人负担高昂的清理费用等方面进行了规定。为了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美国于1976年出台了《国家紧急状态法》,该法对突发性污染事故应急处理程序和机构职能作出了详细规定,为处理突发性水污染事故提供了周全的法律支撑。处理突发性水污染事故,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于是,美国于1980年通过《综合环境反应、赔偿和责任法》,赋予联邦环保局一旦发现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就可立即用基金来支付治理、补偿等费用的权力,为突发性水污染事故补偿机制提供了新途径。此时,美国突发性水污染应急法制基本成形。在逐步完善的应急法制影响下,美国《国家应急计划》已发展成为内容丰富、涵盖面广的综合性应急导则,从国家到地方、跨区域、跨部门的国家综合应急响应机制也建立起来了,于是,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应急处理机制正式确立。饮用水受到污染会直接损害人们的生命与健康,所以美国很重视对饮用水安全的保护。美国《安全饮用水法》于1974年通过,先后经过1986年、1996年2次修改,采取许多行动加强对饮用水安全的保护,并对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应急处理进行了明确规定,例如当污染物出现在供水系统或者水源并威胁到人们的健康而地方政府没有采取应急措施的时候,联邦环保局可以采取任何必要的行动来应对水污染事故。“9.11”事件发生之后,美国对饮用水资源保护的压力加大,于是,通过《公众健康安全和反恐怖准备及应对法》对水源安全技术、突发事故应急反应等方面进行规定,来加强对饮用水源安全的保护。根据社会发展与变化,把握时代特征调整应对策略,体现了美国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应急法制与时俱进的特点。

1.2 专门化的应急管理机构

随着突发性水污染应急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备,美国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应急处理机制内的机构职能划分也趋于完善。美国突发性水污染事故由环境行政部门专门处理,但具体职能有国家和地方之分。在国家层面上,联邦紧急事务管理署统一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该署于2003年纳入美国国土安全部。美国环保行政主管部门美国环保总署(EPA)则在联邦紧急事务管理署领导下适用法制化的应急预案具体处理环境污染方面的应急事务,而突发性水污染事故的应急处理就是适用这种机制。而国家应急反应中心是国家环保总局下设的一个常设机构,该机构为环保局在突发性污染事故方面提供信息支持。在地方层面,设立了地方应急规划委员会,有的州还设立专门的应急服务办公室,这些机构负责组织和协调地方政府及有关人员处理突发性水污染事故。突发性水污染应急预案的制定者自行决定预案的具体内容,EPA仅通过制定应急原则向他们提供指导以及一些技术性帮助。可见,专门的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协调管理机构是美国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应急处理机制能够发挥预期效果的关键所在。

1.3 多元化的损害救济模式

美国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应急处置措施方面也具有特色。突发性污染事故应急处理分为3个环节:准备、反应与复原。其中对于“复原”环节的设置,美国除了注重水环境的恢复、事故责任追究,还关注环境损害补偿社会化分担机制的构建,通过建立基金、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等制度来实现环境损害补偿的社会化分担目标。这样,不仅为突发性水污染事故的事后处理提供了充足的资金,还使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应急处理机制获得长远的物质支持,这符合工业化进程中风险分担机制所体现的环境正义要求。可见,这种多元化污染损害补偿救济模式是美国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应急处理机制的第三个显著特点。

从应急法制空白导致面对突发性水污染事故时措手不及到如今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应急处理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美国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应急处理机制已经趋于完备和成熟。实际上,每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是不一样的,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应急处理机制的构建应结合本国国情,照搬别国经验是不可行的。但法制完善、机构建设和损害救济在应急处理机制中的核心地位不容置疑。因此,立足我国现实,借鉴美国先进经验来完善我国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应急处理机制是很有必要的。

2 我国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应急处理机制的检讨

行政法治原则是法治原则在行政法领域里的具体演化,分为行政合法性原则、行政合理性原则以及行政应急性原则。当前,我国实行由行政应急性原则所支撑的框架下“中央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以应急预案为核心”的突发性水污染应急处理机制。这一处理机制的优点在于能够利用国家和全社会的资源与力量来应对突发性水污染事故,机制建设的成本较低。但是,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深入发展,突发性水污染事故的预防、监测预警、处置、善后处理与工业生产之间的冲突逐渐激化,现有的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应急处理机制的缺陷日益明显。

2.1 应对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应急法律规范

我国在1995年的“全国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九五’规划”会议上第一次将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应急决策纳入研究范围。之后涉及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处理以及水资源保护的法律规范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等。而上述法律并没有对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应急处理机制作出针对性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作为综合性法律,第31条、第32条对突发性环境事故应急处理作出专门规定,为突发性水污染应急处理提供了法律依据。但是,第31条只是对肇事单位应就突发性污染事件进行报告和采取措施作出规定。而第32条则规定,地方环保部门就突发性污染事件向政府报告,并由政府采取措施。这两条规定不仅粗疏,而且还停留在“报告制度”上,难以对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应急处理发挥实效。《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作为水资源的基础法律,其只是侧重于开发、利用、节约、保护水资源以及防治水害方面的完善,对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几乎没有涉及。2007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也并非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应急处理的专门性法律,该法要求国家和地方政府应对各种危机时要采取一些紧急措施和善后处理措施,而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只是其中的一种危机。《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的最新修订是在近几年频繁发生重大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导致饮用水危机背景下进行的,所以这部法具有明显的应对痕迹[4]。但是该法关注水体污染的监测、防治等方面的问题,其对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应急处理只是规定了“依法做好水污染事故应急处置工作”、“企事业单位防止污染事故发生的措施”、“水污染事故报告程序”这些内容,因为缺乏翔实且有针对性的操作,因此对突发性水污染事故的处理作用不大。《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只是规定了近海水域污染采取的应急机制,而对于其他水域的突发水污染事故就显得无能为力了。总之,我国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应急处理机制立法远远滞后于应对突发性水污染事故的现实需求。

2.2 缺少统一、权威的指挥协调机构

环境要素固有的物理特性表明,环境要素按照自然属性形成了突破区域界限的系统。所以,面对突发的环境污染事件,从预防到处理事故完毕,都需要各区域、各部门统一协作,共同对抗突发事故。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第12条规定,“国家对水资源实行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而《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则规定了国家建立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加上缺乏对各主管部门之间关系的明确规定,这就形成了各个行政区域、各部门各自为政的局面,在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发生后,缺乏统一、系统的组织形式。另外,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由政府设立的突发事件应急指挥机构在我国还只是临时性的管理机构。这就存在2个问题:一是削弱了环境保护行政部门的职能,对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采取应对措施本该属于环境保护行政部门的职能,但是却由临时机构代行,就使其不能充分发挥自身功效;二是该临时机构在人员组成、应急方案启动标准、应急措施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和紧迫性,与其他参与应急处理的有关部门之间缺乏及时和有效的沟通,这就使得该机构在应对危机时难以将科学和高效的要求落到实处,从而影响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应急处理机制的有效运作。

2.3 配套机制不健全

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应急处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可分为预防及监测、应对处置、善后处理3个过程,每个过程都有相应的机制来对应。但是从目前已发生的多起突发性水污染事故来看,预警与监测系统、信息发布制度不完善导致了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影响扩大,而善后处理涉及的责任追究、环境损害补偿等机制的缺失就使事故造成的社会危机和矛盾更难以缓和。显而易见,配套机制不健全使我国应对突发性水污染事故时难免出现束手无策的情况。

3 美国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应急处理机制对我国的启示

任何机制的建设都需要长期投入人力、物力与财力。美国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应急处理机制至今已有深厚的理论积淀并经过长期的实践检验,其强大的综合国力也支持这种渐进式的改革方式。但我国不能对美国突发性水污染应急处理机制进行简单的移植,而是要结合我国环境行政管理领域里“双重管理”、“交叉管理”等体制的特点,借鉴美国先进经验来着重解决“法制完善、机构建设、损害救济”等首要问题,从而实现我国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应急处理机制的跨越式发展。

3.1 尽快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应对法》

政府作为环境应急机制的主体,在应急处理机制运行过程中必须遵循法治要求,政府和官员必须尊重法律的权威,按照法律规定的职权、范围和程序执政。既不能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和责任,又不能超出法律权限,任意滥用职权[5]。环境保护行政部门作为水污染防治统一监督管理的实施主体,要对包括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在内的环境事故依法执政。这样才有助于实现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应急处理机制的法治化目标。当然,该目标的实现也离不开环境行政应急法制的完善。美国完备的应急法制使其能有效应对突发性水污染事故,我国可借鉴美国的做法,先行完善应急法制,而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应对法》或者涵盖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应急处理机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性污染事故应对法》是首要任务。结合我国立法特色,建议通过以下两种途径来推进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应急处理机制法制化:一是修订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专章设定“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应急处理”;二是先由国务院对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应急管理制定专门条例,待时机成熟再专门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应对法》或《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性污染事故应对法》。无论哪一种途径都应综合运用社会危机管理和水污染防治的相关理论,也应包含以下内容[6]:(1)确立“响应迅速、决策科学、处置高效”的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应急处理原则;明确应对突发性水污染事故的指挥协调机构及其法定职责,避免事发时因权责不明而贻误时机。(2)确定信息公开制度,即将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和水污染状况信息统一面向社会公众发布。及时、迅速地公开权威信息有助于消除人们的疑虑和恐慌,避免谣言的传播。(3)明确事故涉及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及行政管理相对人的应急行政法律义务和法律责任。(4)明确突发性水污染事故的环境损害评估原则和指标体系。

以上是完善应急法制不可或缺的基本内容,为了保持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应急法制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立法完成后还需要根据社会发展与变化来适时调整法律规范。

3.2 建立流域性指挥协调机构

美国建立了联邦紧急事务管理署作为国家级应急指挥中心来应对突发性公共安全事故,而在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应急处理领域中,则实行以环境行政部门(EPA)为核心的指挥协调机制。我国要建立完整、系统的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体系是必然的,但是这需要长期的努力以及大量人力、物力的投入。因此,结合当前国情,建立具有流域性、专业性、稳定性特征的突发性水污染应急指挥协调机构更具有现实意义。这一机构除了满足我国应对突发性水污染事故的现实需求外,还要结合我国环境保护行政机构设置的特点来实现低成本改革的目标。因此,应该对我国流域性环境保护机构进行制度内的调整。当前,我国流域水资源保护局是在各大流域水利委员会下设立的行使水资源保护行政管理职能的机构,该机构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的双重领导,主要履行拟定流域水环境监测规程和省界水体质量标准、指导流域内水资源质量监测与调查、参与重大水污染事故的调查处理等基本水环境保护职能,这就具备了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应急处理机构的流域性和专业性特点。尽管如此,由于受到沟通协调机制、技术人员配置等因素限制,流域水资源保护局在应对突发性水污染事故时并不能充分发挥其相应职能。以松花江苯污染事故为例,松辽水利委员会是水利部于1982年在东北设立的直属派出机构。1984年,为了加强松花江和辽河流域的环境保护工作,该委员会设立了松辽流域水资源保护局。但是,突发水污染事故时,该机构与其他部门之间缺乏沟通与协调,未能将分散的政府职能部门有机结合起来,出现了各自为政的局面,而环境保护部门在应急处理机制中核心地位被弱化是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

综上所述,我国应在各流域水资源保护局中增设“流域性水污染应急处理指挥中心”这一专门应急管理机构,对流域内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应急处理进行统一指挥与调度。这一机构的主要职能应包含以下内容:(1)根据流域内水文特征、工业布局和人口分布特点编制包含现场反应处理方案、安全供水应急方案在内的应急预案。(2)加强对流域内重点工业企业特别是高危化工企业的风险评估,进行危险源登记并随机检查。(3)与流域内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建立信息共享和交流平台,保持联动机制畅通。(4)负责应急资源的保障、应急处理设备的日常养护以及组织相关培训工作。(5)突发水污染事故时进行应急决策,并对流域内参与应急处置的消防、卫生、医疗等支援和保障部门进行统一指挥和协调。(6)将流域内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应急处理过程的信息汇总构建数据库,为将来应急管理和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3.3 构建多元化的污染损害救济制度

环境侵权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在侵权的早期往往不易被发现,待人们有所察觉时,其财产、健康甚至生命已遭受严重损害。所以,赔偿损失就成为环境侵权民事责任中广泛适用的一种责任方式,也是最基本的一种责任方式[7]。而在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应急处理机制中,损害赔偿更具有现实意义:一方面,赔偿对事故受害方的及时救济体现了环境正义理念,有助于缓和污染事故带来的社会深层次矛盾,从而维持社会稳定;另一方面,让事故责任方对污染事故承担损害赔偿责任,有助于该企业在生产中重视环境成本考量。

目前,我国主要通过民事救济和行政救济两种形式来实现突发性环境污染损害救济。然而,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往往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污染损害还具有复杂性、潜伏性和持续性的特点,如果按照传统“污染者赔偿”的救济机制,由责任者独自负担赔偿确实会超出大部分企业的承受能力,履行赔偿之日往往也是企业破产之时,这明显不利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所以,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损害赔偿采用社会化救济方式[8]。

国际上主要通行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和污染损害赔偿基金制度两种社会化救济方式。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是将责任风险社会化的一种商业保险。我国已经在江苏、湖南等多个省市开展环境污染责任险的试点工作,2008年9月湖南首例环境责任保险理赔事件圆满完成标志着我国突发性水污染损害赔偿的社会化救济改革迈出了重要一步。因此,应从以下几方面来继续完善环境责任保险制度:首先,国家应尽早制定出具有可操作性的突发性水污染事故赔偿标准,建立相应的评估机构来对水污染造成的损害进行经济上的定性评估和判断。其次,实行“自愿为主,强制为辅”的投保方式。对化工、石油等涉及危险品生产的企业实行强制保险,其他企业则实行自愿保险,对自愿投保者应予鼓励。国际上通行以突发性水污染事故的发生概率和污染记录确定企业投保方式的做法,这体现了分散风险和经济补偿的原则,值得我国借鉴。再次,应该对突发实质性损害和累积性潜在危害的索赔时效进行区分,这不仅保证了赔付效率,还有助于赔付纠纷的解决。最后,国家应从政策上加强对环境责任险的支持力度。环境责任险的赔付金额很高,许多企业对险种认识不足,加上环境责任险的保费高于其他险种,投保积极性往往不高,这就增加了承保单位的运营成本。因此,现阶段国家的政策向环境责任险倾斜是十分必要的。

污染损害赔偿基金是通过社会捐助、国家拨款以及税费征收等途径建立的专门资金,被用于补偿污染事故受害方,与环境责任险的救济功能相似,也都体现了风险分担的原则。而污染损害赔偿基金由一个事先设立并持续运营的基金组织来管理,如美国的超级基金(Superfund)。超级基金的初始资金分别来自联邦拨款(占初始基金总额的13.8%)和对生产、进口有害物质的石油、化工行业征收的专门税(占初始基金总额的86.2%)[9]。在我国,由于缺乏相关的制度支持和理论积淀,污染损害赔偿基金还处于摸索阶段,仅仅在中国石化、中国石油等几个大型国有企业内部试行。污染损害赔偿基金制度不仅契合了环境风险负担原则,也符合经济视角下的环境公平观念。因此,我国应借鉴美国的先进经验,通过征收环境税与排污税、社会捐赠和政府拨款等途径来获得资金,并构建相应的基金管理体系,以此来建立污染损害赔偿基金制度,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突发性水污染事故损害赔偿救济方式提供多元化的选择。

4 结语

随着我国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突发性水污染事故频发的态势仍将存在。突发性水污染事故严重威胁了人民的身体健康、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因此,借鉴美国的成功经验,从完善应急法制、建立流域性指挥协调机构以及构建多元化的污染损害救济制度3个方面来健全我国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应急处理机制具有重大意义。

摘要:分析美国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应急处理机制的法律制度、机构建设、损害救济模式3个方面的特点,剖析我国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应急处理机制存在的缺陷,总结提出美国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应急处理机制对我国的启示,从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应对法》、建立流域性指挥协调机构、构建多元化的污染损害救济制度3个方面来完善我国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应急处理机制。

关键词: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应急处理,环境责任保险

参考文献

[1]中国环境监测总站.2011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EB/OL].[2012-08-18].http://www.cnemc.cn/publish/to-talWebSite/news/news_28785.html.

[2]董德.水利部:镇江水污染事件正在调查因外轮非法操作[EB/OL].[2012-07-30].http://www.china.com.cn/news/2012-02/16/content_24651963.htm.

[3]王羲,胡苑.美国国家应急计划概述[J].环境保护,2007(Z1):82-85.

[4]张美红.我国流域水污染防治的法律缺陷及法律完善[J].水利经济,2010,28(5):21-25.

[5]李新生,郭春明.我国紧急状态法的立法宗旨和原则[J].法学,2004(8):11-13.

[6]幸红.流域突发性水污染应急措施法律机制研究[J].法制与经济,2009(1):6-9.

[7]张梓太.环境法律责任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8]李长健,史东伟.浅谈基因污染侵权社会化救济[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11(4):6-9.

突发性交通事故 篇10

关键词: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对策

随着工农业生产的高速发展, 环境污染加剧,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也不断增多, 它对社会的危害正在引起当今社会的高度重视。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是指社会生产和生活中使用的危险品在其生产、运输、使用和消亡的整个过程中, 人为地疏忽或错误操作, 造成泄漏, 引起环境的污染和人体健康受到危害。这类事故具有形式多样性、发生突然、难于处置、危害严重等特点, 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破坏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

环境应急监测在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处理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但也凸显出我们紧急应对突发性环境事件特别是突发性污染事故监测能力的种种缺陷与不足, 因此, 加强环境应急监测能力建设势在必行。从松花江特大污染事故后, 国家环保总局提出了建设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的方针, 各地开始重视环境应急监测能力建设, 在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1]。

1 当前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能力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1 应急监测设备投入和专项经费缺乏保障

应急监测不同于常规监测, 设备和经费的投入只是为了应对可能发生的污染事故, 有的污染事故可能多年不会发生, 但应急监测设备和经费还需要照样支出。应急监测设备也不同于常规监测仪器设备, 在保证准确性的同时还需要快速、及时、便于携带, 这些仪器设备针对性较强, 也比较昂贵。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很难预测, 在瞬间或短时间内大量地排放污染物质, 且污染程度和范围有很强的时空性, 对污染物的监测必须从静态到动态, 从地区性到地域性乃至更大范围的现场监测, 因此, 即使经济条件很好的地区也很难说应急监测设备很完善。再者, 大型仪器设备必须经常开机, 必须常备基本耗材, 而多数耗材有时效性, 需要按规定定期更新, 这就需要经费做保障。在一些地方的领导看来, 应急监测设备闲置且浪费, 或者存在侥幸心理而忽视了应急监测设备的投入与经费的保障。据了解, 多数地区环境监测部门均没有应急监测专项经费, 甚至还有的地区应急监测人员竟无应急通信工具和应急通信费用保障[1]。

1.2 技术储备支撑系统严重滞后

目前, 大多数地区的监测部门尚未建立起危险源信息数据库, 不能及时掌握本地区危险源的名称、地点、所属行业、地理位置、工艺环节和危险物质的生产量、使用量、储运量、存放地点、周围的环境状况、敏感目标等信息, 从而难以对突发事故的处理和决策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

1.3 环境应急监测能力建设缺乏统一规划

当前尚无统一的环境应急监测能力建设规划。国家环保总局规划与财务司提出的《全国重点区域流域环境保护基础能力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总要求》应急监测分项中, 提出了一系列应急设备清单, 但约束力不强。各地在应急监测能力建设上随意性太大, 没有针对区域、流域特色进行规划。监测站应急监测能力建设趋同性现象普遍, 没有特色, 不能体现一个地方的主要环境问题。

1.4 应急监测实战能力较差

目前, 各级环保部门已经认识到应急监测的重要性, 都在各自的监测部门成立了应急监测小组, 建立了应急监测体系, 但由于缺乏实战演习和快速反应能力检验, 一旦发生突发性污染事故, 很难保证立即组织人员以第一时间赶到事故的现场, 取得第一手的环境资料, 从而影响应急监测的快速性和准确性, 进而影响对突发事故的处理和决策。

1.5 缺乏统一的应急管理体系

我国没有设立统一的应急处理紧急事务的机关, 环境突发事件发生后, 往往由政府成立临时应急指挥机构统一指导突发性事件的应急处理, 环境污染事故往往不只是环保部门的事情, 还经常涉及到交通、公安、消防、水利和卫生等部门, 由于各部门的职责存在交叉, 缺乏统一的部署和协调, 造成协同作战能力不强, 此外由于各地区尚未形成统一布局的区域环境应急监测网络, 一旦发生重大环境污染事故, 监测部门之间很难实现应急监测资源共享和技术优势互补。

1.6 无统一的应急监测技术规范

目前, 我国对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缺乏统一的技术指导和规范, 现行监测技术规范, 主要针对环境质量监测及工业污染源监测制定的, 将这些监测规范完全套用于应急监测显然有失科学性, 在遇到突发性污染事故时, 监测人员只能参照现有的监测规范和自己的工作经验进行应急监测的布点、采样及分析, 这样难以保证应急监测的科学性、规范性、准确性和代表性。

2 对策

2.1 加大应急监测资金投入

各地区要投入专项资金用于应急监测仪器及防护装备的购置, 增加软硬件基础建设, 建立统一布局、资源共享的区域环境应急监测技术网络。

2.2 加强应急监测能力建设及网络建设

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从国家环境监测总站到地方各级环境监测站和部门行业环境监测站、企业环境监测站的环境监测网络。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完善应急监测网络, 在发生环境污染事故时, 避免地方各自为战。在进行环境应急监测能力建设时, 也要避免地方各自为政。环境应急监测能力建设要从区域、流域整体着眼, 综合考虑, 统一规划, 这样可以集中财力完善应急监测项目, 减少低水平重复投资, 又可以解决不同地区应急监测能力建设不均衡的问题。

2.3 制定统一的应急监测技术规范

环境应急监测是由于近年来环境污染事件的增多才逐渐引起重视的, 从各地的应急监测案例来看, 应急监测手段多种多样, 为使应急监测工作更加规划化、科学化, 应尽快组织制定出台统一的应急监测技术规范。对应急监测过程中点位的布设、样品的采集、实验室分析、数据处理及分析、质量保证、数据的报告等各个方面给出明确的规范要求, 使应急监测工作有章可循, 事后总结时也便于评价和对比。

2.4 提高协同作战能力

为提高对突发事件的响应能力, 各级监测部门要在平时加强进行应急监测模拟演习, 并与公安、消防、水利、卫生等部门建立良好的沟通平台, 遇到突发污染事故的发生, 能够快速协同作战, 互通信息, 互相支持, 各负其责, 为污染事故的处置、正确决策赢得宝贵的时间。

2.5 建立统一的应急监测信息管理和指挥系统

为实现应急监测资源共享和技术优势互补, 就有必要以环保部门为主, 多部门合作, 建立统一的应急监测信息管理和指挥系统。应急监测信息管理和指挥系统应包括区域内应急监测设备、技术资源情况、危险污染物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等诸多方面。污染事故发生后, 应急监测信息管理和指挥系统可以迅速有效地调用应急监测设备资源和技术资源, 使应急监测工作做到科学、有序、快速、准确。

3 小结

应急监测是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处置与善后处理中的首要环节, 是事故处理始终依赖的基础工作, 也是环境监测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各级环境监测部门要不断加强应急监测能力, 建设一支反应快速、监测及时、数据准确的应急监测队伍, 保证应急监测系统的有效运行, 真正发挥环境监测在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中的决策支持和技术保障作用。

参考文献

突发性交通事故 篇11

【关键词】机修钳工;突发机械事故;应对措施

0.前言

机械安全是制造业赖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为了满足现代企业发展的需求,机修钳工需要具备良好的工作能力、职业素质,以便在突发机械事故中发挥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机修钳工还必须对日常生产中容易出现的机械运行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以确保日常设备工作的稳定运行。并在工作过程中遵守企业的维修制度规范和钳工的日常行为规范。为机械制造以及施工生产的顺利进行和提高经济效益以及确保产品的质量做好保障。

1.机床常见的机械事故问题

随着我国机械制造业朝着发展迅速、高精度、大型及自动化机床日益增多的发展趋势,突发机械事故的发生给钳工的维修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为了使钳工在遇到机械事故的时候能够准确判断事故原因,采取补救措施,现将事故问题作了透彻的分析。目前机械制造常出现的问题其特点是:精度高机构复杂,联锁性强。下面以数控机床的故障及维修为例,数控机床故障的种类很多,一般可以按起因、性质、发生部位部件和软(硬)件故障等来分类。

1.1按数控机床发生机械事故的部件分类

按数控机床发生机械事故的部件分类,主要分为主机事故和电气事故。主机事故主要指主机部分的机械、润滑、冷却、排屑、液压、气动与防护等装置。电气故障,主要分为弱电故障与强电故障。比如CNC装置、PLC控制器、CRT显示器以及伺服单元和输入/输装置等电路等。

1.2按数控机床机械故障发生的原因分类

首先是数控机床自身故障。通常这种事故的发生原因不是有外部换进引起,而是由于机床自身的原因所引发的,其次是数控机床外部故障,这是由外部环境及人为因素造成的。这类外部因素所产生的事故按照破对机器的坏程度可分为破坏性故障和非破坏性故障:按故障发生的部位分,可分为数控装置故障,进给伺服系统、主轴系统故障,刀架、刀库和工作台故障等。

2.维修钳工在机床突发机械事故中的作用

首先,机修钳工需要找出突发事故的原因,并对其进行分析,找出解决方案。然后,按照预定的方案进行拆卸。在拆卸前需要做好以下几步:找到维修机床详细的图纸资料;深刻了解的机床的性能、构造、运行机理及精度等;选择适宜的修理工具;制定最优的拆卸步骤。注意,拆卸的过程必须遵循从上到下,从外到内的原则,整个过程不能杂乱无章,造成机械零件的变形、丢失和损坏,最终导致机床无法修复。在机件维修后安装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按照装配图进行装配。以确保机修完成后机器正常运行。

3.车辆机械事故

车辆机械事故大多是车辆机件失灵或失效造成的事故。其特点是具有突发性,并且事故后果一般都比较严重。产生事故的原因大体可以分为两个方向。第一种情况,是机件材质机械强度不合格,车辆在运行转向、制动中会发生车辆部件断裂的现象。第二种情况,由于缺乏及时的维修,车辆部件出现磨损严重而松动,会引发机械事故的发生。

4.钳工在车辆机械事故中的作用

在处理这种问题中,钳工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需要找出事故点,即在工作前,钳工需要做好全面的检查,以找出事故发生原因。作为专业人员,钳工在工作前,必须对自己所用的工具,进行检查以确保维修工作顺利实施。并且要做好以下几点。(1)在钳工工作台上需要设置专业的防护网,将工作区与周围环境分离。(2)在使用锤子前要检查工具是否牢靠,锤头和锤把要安牢固,没有楔子不准使用。并在使用大锤时,必须注意前后、左右、上下的环境情况,在大锤运动范围内严禁站人,不允许使用大锤打小锤,也不允许使用小锤打大锤。錾切工件时要注意自己和他人不要给切屑击伤。在锤击时操作人员不得戴手套,并且注意锤把必须干净且不打滑。(3)在使用手锯锯割工件时,注意操作范围,确保周围人员的安全。(4)使用错到时,要给工具装上手柄,并且要固定好手柄,避免在使用中因为连接过送而出现脱落发生安全事故。(5)在维修中,比较大的工件,人为无法搬动的,需要用到专业的起重工具,切勿自己动手以免砸伤。(6)在整个工作中,需要注意操作平台的整洁。(7)锯物件时,要注意锯条的松紧程度,在锯割中,用力适当,不可用力过猛或用力不足,对工件和锯条都有损害的作用。(8)工作中会用到扳牙、扳牙架、丝锥和虎钳等这些工具,在使用中都要本着用力均匀的原则,以避免损害工具。(9)刮刀的使用,切勿用力过猛,刮研时工件要轻拿轻放,而合研表面,必须保持清洁。(10)钻孔,钻孔时工件必须夹于虎钳,严禁用手握住工件进行,钻孔将要穿透时,应十分小心,不可用力过猛。(11)在操作中,某些情况下需要戴好安全帽,做好安全措施。

5.起重机机械事故

本研究通过对起重机事故的分析,总结出塔式起重机事故的直接原因和事故类型如下。第一,由于对起吊重量的估计不足,会因为超载造成机械事故。第二,主要由于过卷扬、过仰角掌握不够准确,容易造成背杆折毁起重臂而产生倒塔的事故。第三,重物坠落,会因为钢丝绳拉断、制动突然失灵等原因造成中午坠落的机械事故。第四,塔帽脱落,由于旋转部分的各支撑滚轮严重磨损,齿圈变形造成间隙过大,由于超载或起钩过猛产生冲击,使塔帽从塔顶分离或斜移。再有塔机脱轨后,把吊钩挂住轨道,利用自身的前倾力欲使行走轮抬起上道,这种违章作业会造成塔帽脱落。

6.钳工在起重机械事故中的作用

在起重机工作中,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安全事故,大多是因为没有安全保护装置及监护下运行塔机进行冒险作业。因此,维修钳工人员首先要做好事故科学预防工作。在事故维修中,首先要确保电、液、气动力源是断开的。并在开关处挂“正在修理禁止开动”的标志牌以是警告。不能在机器与动力未切断时进行工作。进行侧面几件装拆时,钳工首先要拆下部螺钉,装配时应先紧上部螺钉,若机件的重心不平衡,应先拆离重心远的螺钉,装时先装离重心近的螺钉以防止弹簧崩出伤人。 拆卸的零件要进行归类放置好,以便在用的时候能够立即找出。在工具使用上,维修钳工必须严格按照钳工常用工具安全操作规程来做。,以确保维修质量。在维修中会用到清洗用品,尽量保持维修地、环境的整洁干净,油污及时处理掉。作为维修人员,在工作中严禁吸烟、点火或进行其他明火作业,并且要监督周围其他人也禁止使用明火。作为专业的维修钳工在操作中做好防护工作,以确保自己和周围人员的安全。

7.结语

本研究表明维修钳工在突发性机械事故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确保企业安全生产,建议维修钳工做到以下几点。首先,不能延长工人工作时间,以免造成起重机械事故的发生。其次,在生产中需要加强安全教育,强化安全生产的理念,降低不安全的生产行为。最后,钳工在日常生产中需要做好维护工作,及时发现机械部件出现的损坏问题,能够进行修复或更换,以降低生产中的突发性时间。 [科]

【参考文献】

[1]周伦一.机床修理与钳工实习教学之我见[J].科技咨询,2008(16):187.

[2]宋新勇.浅谈机械设备安装及其注意的问题[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2):43-67.

突发性交通事故 篇12

一、功能性多孔碳材料的特性

多孔炭材料其实就是一些多空隙结构十分丰富的碳素材料, 其表面面积比较大, 孔结构则高度发达, 因此其最大最为显著的性能就是吸附性强, 经常被用作吸附剂。但是与其他常见的吸附剂相比, 多孔炭材料的具有非极性特征, 其吸附能力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调整, 同时其吸附功能在水环境下仍然能够发挥出来, 经常用于水上除油。多孔炭材料作为吸附剂的另外一个优点在于其稳定性能卓越, 而且其所吸附的物质还可以通过解除吸收这个过程而加以回收利用。多孔炭材料广受欢迎的另外一个原因在于其价格便宜, 经济效益比较好。最后, 炭材料在发挥作用时还可以起到抗辐射的作用, 而且其完全无毒害, 用于处理环境问题并不会造成二次污染问题。

二、多孔炭材料在有毒化学品泄漏事故中的应用情况

有毒化学物质泄漏是比较频发的环境污染事故, 2005年吉林松花江水污染事件造成的危害仍然让人们心有余悸, 有毒化学物质一旦泄漏将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安全和身体健康, 需要谨慎处理。而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发生后, 有关部门采取的应急处理技术就是在城市饮用水取水口处投入了粉末状的活性炭, 在水厂内则采用了颗粒状的活性炭进行炭砂滤池改造, 这样就给城市用水提供了两重屏障, 在一定范围内消除了水分中的毒性, 其中硝基苯的含量由超标数倍转为低于饮用水的水质标准, 使得尽快开通哈尔滨市的城市供水系统成为可能。

除了此类有毒化学品泄漏事故外, 多孔炭材料还经常用于处理被有毒化学物质污染的废水, 其中使用最多的是活性炭。由于活性炭多孔的固体表面可以有效地去除废水中的有毒物质, 所以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 欧美国家加大量地使用活性炭来处理废水, 而70年代开始, 各国开始使用活性炭处理工业废水, 活性炭在处理印染、化工、炼油等产生的废水方面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使用规模也不断地壮大。

三、多孔炭材料在溢油污染中的应用情况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称, 每年由于各类溢油事故导致大约有10吨油类物质流入海洋, 对海洋环境和人类生存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因此, 清楚溢油污染一直是各国努力的方向。在以往的运用中, 活性炭和膨胀石墨是使用最多的两种多孔炭材料。

活性炭可以有效地吸附水中油类物质, 而且被吸附的油分还可以通过解吸处理再进行回收利用, 使用过的活性炭也可以投入二次使用, 再一次发挥吸附作用。与活性炭相比, 膨胀石墨更容易获取价格也相对低廉, 因此, 作为天然矿物材料的石墨被发现之后立即在处理溢油事故中得到了推广和应用。膨胀石墨天然石墨经过氧化插层反应, 并在层片中间插入化合物之后才形成的一种特殊石墨, 其间的插层物在高温环境下可以迅速地实现汽化, 气体则会在石墨层片中形成极大的撑张力, 进而让层片膨胀, 面积会成倍变大。而其内部大量的微孔结构此时便会自动地吸附周围的物质, 进而发挥巨大的吸附威力。同时膨胀石墨的表面也有很多不规则的空隙结构, 十分利于吸附油性物质。清华大学的康飞宇研究小组发现膨胀石墨同时具有亲油性与疏水性, 将其放置在水中后可以自动地选择性清楚油性物质。综合各个优点发现膨胀石墨在处理突发性溢油事故中具有极大的优势, 因此在此类事故中运用十分广泛。

除了传统的活性炭与廉价好用的膨胀石墨之外, 炭纤维等其他炭材料也逐渐被研究出来, 成为处理此类事故中的工具。比如炭纤维毡被用来吸附重油, 其吸附量可以达到20, 而且即使重复使用, 其性能也没有降低。另外, 德国一家公司开发出来的另一种基于褐煤的新型吸附材料也开始在市面上出现, 成为溢油事故中应急处理漏油的新材料。这些新开发出来的多孔炭材料, 在性能上、价格上都比传统吸附材料更有优势, 因此, 可以预见的是, 将来这些性能强又经济的炭材料将会成为重要的吸附材料。

四、结束语

由于具有良好的吸附功能, 多孔炭材料在处理有毒化学物质和油类物质泄漏方面具有巨大的优势和潜力。尤其是在一些突发性的环境事故中, 各种各样的多孔炭材料往往成为应急处理的最优选择, 其应用已经取得良好的成绩。但是与国外相比, 国内对相关材料的研究和利用还有一定的差距, 因此采取一定的措施加强相关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程琰、尹华强、刘勇军、裴伟征、陈军辉:《多孔炭材料在室内空气污染控制中的应用》, 《林产化学与工业》, 2005 (02) :45。

[2]秦国彤、李运红、魏微、郭树才:《炭气凝胶结构的形成和控制》, 《化工新型材料》, 2006 (03) :35。

[3]魏科技、王毅力、宋永会、袁鹏、彭剑峰:《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防范与应急研究进展及体系构建》, 《安全与环境学报》, 2008 (06) :70。

[4]姜春明、张宏哲、张海峰、赵永华、袁纪武、郭秀云、邱介山:《功能性多孔炭材料在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中的应用》, 《新型炭材料》, 2007 (04) :300。

上一篇:积极感受下一篇:学会合作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