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突发事故

2024-08-23

安全突发事故(精选9篇)

安全突发事故 篇1

摘要:如何有效应对各类安全播出突发事件事故, 已是目前大功率中短波发射台站积极开展的研究课题。依据国家有关规定, 根据安全播出突发事件事故的特点, 总结台站修订应急预案的经验, 本文阐述了应急预案编制的依据、基本原则和方法, 并针对发射台站编制中的要点难点提出了建议意见, 为进一步增强安全播出突发事件事故应急预案的针对性、有效性, 提高大功率中短波发射台站应对各类突发事件事故的能力和水平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大功率中短波发射台站,安全播出突发事件事故,应急预案编制

1引言

随着无线传输发射事业的不断发展, 建立传输快捷、管理科学的技术运维新体系成了事业发展的核心要求之一。安全播出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作为技术运维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日益受到各级安全播出责任单位的重视。安全播出突发事件事故应急预案是有效应对处置各类安全播出突发事件事故的指导性文件。制订时必须要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 真正起到规范安全播出责任单位应急管理工作。

大功率中短波发射台站 (以下简称“发射台站”) 相对于小功率发射台站而言, 占地面积更大, 播出系统设备更复杂, 职工数量更多, 安全形势更严峻。科学实用的应急预案无疑将能够更好地指挥协调多方力量各种资源处置安全播出突发事件事故, 提高发射台站应对风险和防范事故的能力, 保证职工生命安全和健康, 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影响和财产损失的作用。

目前, 各发射台站按照无线局的统一部署, 按照《安全生产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结合各自具体情况, 开展了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工作。从2003年至今, 作者所在台站编写成了《国家广电总局724台安全播出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以下简称“台站应急预案”) , 并先后6次修订。从编写修订的经验和实际应急情况来看, 台站应急预案在编制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如:框架结构与层次不合理;危险分析不全面, 使应急准备工作不到位;应急组织机构层次较多, 设置不合理, 无法高效运行;运行程序缺乏标准化规定等。

在修订2012版时, 作者梳理了思路, 根据台站实际情况明确了目标, 调整了结构, 立足于危险分析, 设计了应急指挥, 强调了操作性, 规范了完善程序。相对于以前的版本做了很大的改变。本文在总结以往编制应急预案经验的基础上, 探讨应急预案的编制要点, 为发射台站编制应急预案提供借鉴。

2安全播出突发事件事故及应对

根据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令第62号《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和广技办字[2008]2号《广播电视安全播出事件/事故管理规定》的规定。安全播出突发事件事故分为事件和事故两大类, 其中事件包括破坏侵扰事件、自然灾害事件、技术安全事件、其他事件, 事故包括特大事故、重大事故、较大事故。

积极有效地应对突发事件事故有三层含义:一是预防, 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 将一切可能导致突发事件事故的隐患、危险源一一列出来, 确立突发事件事故发生的指标体系, 实施重点监控, 使其消灭在萌芽状态, 不发生;二是预警, 在预防基础上, 建立健全并完善突发事件事故预警机制, 将监督与预防措施结合起来, 做到防微杜渐, 防患于未然;三是预案, 突发事件既有人为因素, 也有非人为因素 (包括不可抗拒的自然因素) , 从这个意义上说, 要想完全避免突发事件事故是不可能的。因此, 我们必须把防范突发事件事故的基点放在准备工作上, 而制订应急预案就成了这项工作的重中之重。

3应急预案的通用要求

应急预案指事先预测可能发生事故的类别、危害程度而制定的事故应急救援方案。预案充分考虑现有物资、人员及危险源的具体条件, 使事故发生时能及时、有效地统筹指导事故应急救援行动。

应急预案编制的内容要求参见 (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 。通用要求有:一要建立反应迅速、处置果断的指挥体系;二要内容设立包容性强、涵盖面广;三要在具体处置过程中, 措施具体, 便于操作;四要整体做到反应灵敏、决策果断、综合协调、行动迅速、处置有方。

4台站应急预案编制中的要点、难点

台站应急预案在编制时既要遵守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 又要符合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的行业特点。作者立足发射台站的工作实际, 不断摸索、实践, 提出了编制中的几个要点、难点及建议意见。仅供参考。

(1) 统一思想, 明确编制目标和要求

要编制一套适合发射台站的应急预案, 必须确立编制目标和要求。以往几次修订, 都是各编写人员各自领任务, 分头编写, 最后汇总时才发现因为理解不同, 所编写的预案结构不一样, 出发点、侧重点相差较大, 很难统一。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建议发射台站成立由台领导任组长, 各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的编写工作组。工作组成员首先要收集并翻阅《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广播电视设施保护条例》、《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 尤其是AQ/T9002-2006《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然后再通过会议等多种形式, 使工作组成员都深刻理解安全播出突发事件事故的定义、内涵和外延, 熟悉掌握处置突发事件的法律法规, 明确从发射台站安全播出工作可能造成的危害出发, 结合本台实际情况, 根据危害程度分级响应, 依法处置破坏侵扰、自然灾害、技术安全和其他等四类安全播出突发事件的编制思路。

根据应急预案要实现的功能, 所提出的应急预案不仅要实现指导应急行动按计划有序进行, 避免在岗人员不知所措或错误操作, 防止因组织不力或现场混乱而延误应急救援行动;还要指导台站内应急人员的日常培训和演练, 保证各种应急资源处于良好的备战状态的要求。

编写工作组统一了思想, 明确了编制目标和要求, 编写成的应急预案才更具系统性和规范性。

(2) 借鉴活用, 调整预案结构

经过近10年的不断研究, 我国的应急体系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很多行业根据本行业的特点都制定了应急预案。在制定过程中也形成了几种成熟的应急预案结构。

“1+4结构”:这种应急预案的结构就是综合预案=基本预案+ (应急功能设置+特殊风险管理+标准操作程序+支持附件) 。

总预案+专项预案结构:这种应急预案的结构中, “总预案”就是阐明应急整体框架结构及应急的基本原则;“专项预案”是根据总预案的要求, 在危险分析的基础上, 根据事故的种类、现场区域位置等因素, 确定的子预案。

总预案+应急程序+应急处置指导书结构:这种应急预案的结构, 是由整体到局部, “总预案”概述应急体系框架和应急基本原则, “应急程序”则明确各突发事件的应急流程或各应急部门应急工作流程, 而“应急处置指导书”是具体的应急行动指导。

单一的应急预案结构:这种应急预案的结构是指结合单位的实际情况, 将应急预案的应急准备、应急响应、现场恢复等所有内容都融合成一个文本。

这四种常见的预案结构, 各有优缺点。如何选择合适的预案结构呢?这还需要从台站的实际情况出发。主要考虑几个因素。一是与市县区的距离。距离的远近决定了在发生突发事件事故时, 社会公共服务资源的响应时间。从而决定预案结构的复杂程度。如果距离较远, 就必须立足于自救, 所以对于突发事件事故的应急范围, 指挥系统设计, 应急处置人员组织应急物资贮备等台站应急预案都要统筹考虑。二是台站各部门的情况。发射台站内应急处置人员工作岗位相对分散。各重点防护的技术部门往往是布局各不相同的独立建筑, 现场应急环境复杂, 且往往是事故/事件发生的第一现场。因此针对不同的技术部门应有符合部门实际的专项预案。三是各技术部门的工作实际。各技术部门担负着发射、节目传送、供电、天馈线、网络等不同的任务, 所在的工作环境和设备特点决定了安全播出事件事故的处置方法不尽相同, 所以在预案中必须有不同技术部门的应急处置指导书。

考虑到上述因素, 建议台站应急预案采用特有的混合结构——总预案+专项预案+应急处置指导书 (见图1) 。这种结构既有“总预案”阐明应急整体框架结构, 应急的基本原则应急组织结构及相关应急职责, 应急行动、措施保障等基本要求和程序;又有需要全台动员应对的事件专项预案;还有针对各技术部门内部突发事件事故的部门专项应急处置指导书特别是各技术部门的专项预案, 既有针对传输发射的安全播出应急处置指导书, 还有针对部门内部的突发事件的前期处理应急处置指导书。比较符合发射台站的实际情况。

(3) 危险分析, 找准预案基点

危险分析是应急预案编制的基础, 主要是通过危险辨识、风险评价, 确定台站或部门可能发生的重大事件事故及其性质、危害后果等, 为应急准备和应急响应提供决策依据和足够的信息。

危险分析应全面。根据台内近10年的播出故障、各种事故记录, 无线局历年来的安全播出事件事故汇编, 当地的灾害记录, 结合事故预想, 基本做到了对台站各种突发事件全面考虑。

危险分析应客观。发射台站主要的危险来自于所处的工作环境, 也就是技术安全中常讲的三高——高空、高频、高压。这些危险源都是在技术系统建成后就客观存在的。维护区域内的危险分析, 就是辨识和评估在进行操作和维护工作时, 这些危险源可能对人员和设备造成的危害。具体可参见《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724台应急预案 (2012版) 》中《变电站专项应急预案》第二章的危险性分析。

建议在应急预案编制应做好以下危险分析工作:

全面分析本台站危险因素、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及事故的危害程度;

排查事故隐患的种类、数量和分布情况, 并在隐患治理的基础上, 预测和分析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及其危害程度;

确定事故危险源, 进行风险评估;

针对事故危险源和存在的问题, 确定相应的防范措施;

客观评价本台站的应急能力;

充分借鉴国内外行业事故教训及应急工作经验。

(4) 科学分工, 设计应急指挥

突发事件事故发生时, 高效的应急指挥是积极应对, 科学处置, 减少损失的重要保障之一。根据突发事件事故的不同等级, 应急指挥分为台站和现场两级指挥系统。台级应急指挥应包括指挥领导小组, 现场处置组和台站内应急响应部门 (台办室、技办室、发射机房、监控中心、维修室、变电站、保卫科、财务科、行政科) ;现场应急指挥应包括指挥人员、应急处置人员和各自的岗位职责。其中现场应急处置人员根据各部门的实际情况灵活确定, 但是必须明确日常工作转换成应急工作的模式转换条件和转换后的岗位要求。

对于应急指挥系统的职责划分, 应组织台领导和各部门的专业人员参与的讨论会, 针对不同突发情况, 根据现有处置手段, 设想处置步骤, 明确应急处置岗位的职责。同时建议各部门应急岗位的职责基本与其日常工作中承担的职责相对应, 便于平战结合。

(5) 立足实际, 加强预案操作性

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是对应急预案最基本、最重要的要求, 也是最终目的。要使应急预案具有可操作性, 必须将危险性分析和台站、各部门应急能力评估得到的有关信息结果融入到预案的内容中, 使应急预案符合台站的实际情况。怎样融入呢?实践经验表明, 在预案中必须明确“5W1H” (为什么、什么人、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干什么、怎么干) 要求, 其中总预案和专项预案中, 通过危险性分析说明“为什么”是这些应急任务, 如地处陕西关中地区的724台就没有台风、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预案。应急处置指导书中明确执行应急任务的人员、时间、地点、具体的应急行动、行动步骤和行动标准等, 使任何参与应急的人员都能有效、高效地开展应急工作, 而不会受到紧急情况的干扰导致手足无措, 甚至出现错误的行为。

(6) 规范程序, 完善预案管理

为了规范应急预案的管理, 在总预案中的应急管理一章, 专门针对宣传教育、培训与演练、责任与奖惩、预案管理中预案编制与解释、预案修订、预案实施做了详细规定。在专项预案的附则一章, 也规定了专项工作和重点技术部门的预案演练和修订的要求。确保了应急预案作为安全播出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体系的重点工作不断完善。

结束语

台站安全播出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体系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基础工作, 以上就是编写台站应急预案过程中的一些认识、思路和经验。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点有益的借鉴。

参考文献

[1]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S].

[2]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Z].2009-12-26.

[3]国家广电总局724台安全播出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2012版) [Z].2012.

安全突发事故 篇2

领导小组组长:司衍福

副组长:肖淑敏李承俊

成员:张维斌翟所水王业华翟所文王开忠翟乃舜

突发安全事故报告联系电话:xxxxxx

根据安全应急事故的要求,领导小组可以随时调集人员,调用物资及交通工具,各学校必须全力支持和配合。

二、学校突发安全事故种类。

学校突发安全事故含学校重大火灾安全事故,学校重大交通安全事故,学校重大危险药品安全事故,学校工程建设、危房安全事故,学校重大特种设备安全事故,学校外出大型活动安全事故,学校外来暴力侵害事故,学校食物中毒安全事故,学校流行传染疾病安全事故。安全事故造成1人以上死亡、集体损伤3人以上的,属重大安全事故。

三、安全事故报告及处理程序

1、实行学校一把手负责制。

2、学校发生或接到突发安全事故后,必须在5-10分钟内向中心校报告,并及时向公安、交警、卫生、消防等相关部门报案请求援助。学校本着“先控制、后处置、救人第一,减少损失”的原则,果断处理,积极抢救,指导现场师生离开危险区域,保卫好学校贵重物品,维护现场秩序,做好事故现场保护工作,上交学校突发安全事故有关材料,做好善后处理工作。

3、中心校接到突发安全事故报告后,根据事故情况在2小时内及时向区政府及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汇报,安全事故应急领导小组在最短时间内到达事故现场,组织抢救和善后处置工作。

4、对缓报、瞒报、延误有效抢救时间造成严重后果的将予以纪律处分。

四、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一)重大火灾安全事故

1、学校指挥学生紧急集合疏散,迅速将事故信息报中心校。

2、学校利用校园播音系统或钟声发出紧急集合信号,组织教师到班级指挥学生按顺序疏散,楼道间要有专人组织疏散,及时将学生带至远离火源的安全地段。

3、严禁组织学生参与救火,教师可利用一切救火设备救火,及时报告119、120请求援助。

4、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善后处置工作。

(二)重大交通安全事故

1、学校指挥学生紧急集合疏散至安全地段,迅速将事故信息报中心校。

2、学校要迅速抢救受伤师生,在最短时间内将受伤师生送至医院救治,及时报警110、119、120请求援助,保护好事故现场。

3、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善后处置工作。

(三)危险药品安全事故

1、学校危险药品要求专柜存放,专人管理。

2、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出现的安全事故,学校要及时将师生疏散至安全地段,迅速将情况报告中心校。

3、在最短时间内将受伤师生送至医院抢救,及时报告119、120请求援助,保护好事故现场。

4、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善后处置工作。

(四)工程建设、危房安全事故

1、学校在建或改建的建筑物要树立警示牌,设有隔离栏。

2、学校D级危房一律不允许使用,封闭的D级危房要树立警示牌,设有隔离栏。

3、学校发生建筑物、危房安全事故,迅速组织师生疏散至安全地段,及时将事故信息报告教体局。

4、对受伤师生组织抢救,及时报告110、119、120请求援助,封闭事故现场。

5、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善后处置工作。

(五)特种设备安全事故

1、学校要定期检查锅炉使用情况,做好锅炉工的培训工作,购买特种,行业偎险。

2、事故发生后,及时抢救受伤师生,及时报告110、119、120请求援助,封闭事故现场。

3、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善后处置工作。

(六)外出大型活动安全事故

1、学校组织外出大型活动必须申报中心校,经同意后才能实施,学校组织的外出大型活动要制订安全应急预案。

2、事故发生后,学校迅速抢救受伤师生,及时将事故信息报中心校。

3、及时报警110、120请求援助,保护好事故现场。

4、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善后处置工作。

(七)外来暴力侵害事故

1、学校外来的未经允许强行闯入校园者,学校门卫或保安人员不得放行,应及时将闯入者驱逐出学校,并由门卫或保安人员向其发出警告。

2、学校内发现不良分子袭击、行凶等暴力侵害时,应先制止、制服,同时及时报警11O、120请求援助。

3、对受伤师生及时救治。

4、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善后处置工作。

(八)食物中毒安全事故

1、立即停止学校饮食摊点、食堂的生产经营活动,及时向中心校、卫生防疫部门报告,及时报警110、120请求援助。

2、积极协助卫生机构救助病人。

3、封存造成食物中毒或可能导致食物中毒的食品和原料、工具、设备和现场。

4、配合卫生防疫部门的调查,如实提供有关材料和样品。

5、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善后处置工作。

(九)流行传染病安全事故

1、学校发现有传染病症状的学生,应立即通知家长将患病学生带到医院检查就诊,有传染病的教师不得带病上班,凡患传染病的师生须经医院诊断排除传染后才能返校。

2、学校发生特殊传染病,要迅速利用学校隔离室对患病师生进行隔离观察,及时报警110、120电话请求援助,通知患病师生的家长和亲属,送定点传染病医院诊治。

3、学校对传染病人所在的教室及涉及的公共场所要及时消毒,对与传染病人密切接触的师生进行隔离观察,防止疫情扩散。

4、及时将发现的疫情上报中心校、卫生防疫部门,并作好病人的跟踪工作。

突发职业中毒事故应急准备研究 篇3

应急准备除对于应急预案的编制要求以外,重要的还有应急资源配置,早期监测预警能力的建立等多方面的要求。只有有了充分的应急准备,才能在事故发生时充分有效的响应。以往在很多的事故救援中出现资源不到位、或人员分配力量不均、救援现场混乱等现象的情况,实际上都是由于应急准备不充分导致的。如重庆“12·23”井喷事故,事故发生在23日22时左右,24日3时成立事故抢险指挥部;24日上午,调整了指挥部的组成,指挥长易人;随后,指挥部再次调整。在事故发生后的十几个小时之内,现场指挥部和指挥架构进行了较大的变化,这容易引起现场指挥和组织结构混乱、救援任务不清[1]。又如京沪高速路“3·29”的液氯泄漏事故,在事故发生后的3月31日晚,事故处理人员对装有液氯的槽罐进行防渗漏处理,现场仍然充满刺鼻气味,操作人员虽然说站在上风口,但都没有进行防毒防护,有人甚至连防毒口罩也没戴[2]。这些暴露出我国目前许多事故救援的应急准备不足,结果往往是救人者也成了被救者,救援工作缺乏效率等。所以应该说应急准备是应急各项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1 应急组织和人员准备

应急组织是应急准备的执行机构,是应急准备和响应的组织基础,具有职责明确、分工清晰、机构健全的应急响应组织是应急响应过程成功的关键。为保证在第一时间内对突发职业中毒事故实施快速、协调、有效的应急救援,必须在企业内部建立完善的应急组织体系。应急组织中应包括日常的应急工作管理责任人员或部门,主要职责是互查日常相关工作的管理如预案的修订,演练的策划及实施,应急设备的状态维护等。其次应有应急指挥系统,应急指挥系统中一般应分为5个核心应急机构,即指挥部、行动组、策划组、后勤组以及财政行政组[3]。应急指挥中心级的成员可以包括总指挥(最高管理者)、安全主管、各关键部门主管、各关键岗位操作人员等,并明确各自的职责、权限。再次,应根据紧急情况的类型,划分各职能性应急小组。如:火灾应急小组、化学品泄漏应急小组等。指挥中心应承担应急响应中总的协调和组织指挥工作,并指挥其各行动组的成员进行相应的响应。最后对于企业救援中最重要是还包括有应急救援人员,这里分为社会的专职救援队伍及企业中受过培训的具有基本救援能力的自愿应急救援人员。因此培训及演练使他们能具有基本救援能力并保持这种状态十分重要。

一个健全的应急组织必须具备的职能有:规划应急响应方案;鉴别和评估应急响应中出现的问题;发展和贯彻应急响应计划;准备必要的应急资源[3]。至于各应急组中有关部门或人员的应急职责应根据企业正常生产管理系统职位来分配。这样会保证紧急时做出正确的行动和指挥,因为他们平时就是这样工作,以便紧急情况发生时能够减少混乱。

2 应急预案准备

企业应针对自身职业中毒危险等级制定充分、适宜可行的突发职业中毒事故应急预案。突发职业中毒事故应急不同于一般火灾等事故的应急,要求应急预案的编制要有完整性。完整性主要指的是应急功能和相应的岗位职能的对应完整,应急核心要素和基本应急功能的完整,应急过程的完整,包括事前、事发、事中、事后的各个过程[5],适用于企业突发职业中毒等各类突发事件的种类完整,如综合、专项、现场处置等不同类型。还有应急预案的准确性、可读性、符合性和实用性等要求。预案制订的原则是要反映突发职业中毒事故应急救援工作的优先方向和总体目标,如“以人为本、先人后物”、“先群体、后个人”、“立即、就地”的救护原则,“以风定向”的疏散原则等。并要考虑应急预案与响应计划是否与企业的规模和活动的性质相适应,是否体现“预防为主”的思想,计划和程序中是否确定了可能发生的事故或紧急情况,针对潜在的事故或紧急情况做出响应,以防急性职业中毒迅速蔓延而造成重大损失。

突发职业中毒事故应急预案对应急预案等要更有针对性的行动方案要求。一个完整的突发职业中毒事故应急预案其主要内容包括:(1)应急设备与设施;(2)报警与报告程序;(3)危险性分析;(4)指挥中心和各应急功能部门及人员的职责;(5)应急指挥系统;(6)监测与报警系统;(7)各类应急图表如清单、疏散路线、应急物品存放部位、地形地貌图;(8)疏散中的紧急集合地点;(9)现场救援程序。(10)中毒事故发生时关闭设备的程序;(11)中毒事故发生后的恢复计划等等。

3 事故预警与监测准备

早期预警的重要作用是在于事故还没有形成或爆发之前(如毒气刚刚从破裂的管线或倾覆的车上将要流出),采取有效的应急措施和方法,阻止事态发展,在初起时给予控制其规模,减少或停止进入应急扩大响应期,另外也可以起到在突发事故发生或扩散之前提前预警,及时提高相应的应急响应级别,以获得更多的资源及时帮助,以使事故得到有效的控制,并尽快转入恢复期。在这个应急准备工作中应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3.1 事故信息监测

事故信息的监测也就是有毒气体泄漏的监测,是开展应急救援的前提。有毒气体泄漏监测技术措施包括:(1)对存在有毒气体的重要的设备、设施进行经常性的检测、检验,并做好检测、检验记录;(2)对存在有毒气体的设备、设施,应设置安全连锁装置等设施;(3)根据可能存在有毒气体泄漏的部位、场所,设置必要的有毒气体检测报警器。

监测设施应经常检测,应使其处于应急状态,在事故发生时能及时启动。

3.2 事故预警

根据有毒气体监测设备和监测人员提供的信息,按照“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的原则,有关人员将信息汇总、分析后,报应急指挥部,应急指挥部及时组织有关人员分析事故发生发展态势,及时研究确定应对方案,根据事故的发生态势,发出不同级别预警预报,并采用电话或警报器通知有关应急机构,借助报纸、电台、电视台、网站等煤体及时通知周围社区的公众,告知其何时、何地发生的紧急情况、需要采取的防护措施以及紧急疏散路线等,以便采取相应的应急行动预防事故发生。如在重庆“12·23”井喷事故应急中,如果能在井喷将要发生前及时预警并与政府社区及时通知联系,进而可起到由政府有关部门快速组织附近村民的疏散到安全地点来,从而避免由于没有及时得到信息和组织疏散而大量中毒死亡的发生。

4 应急响应准备

应急响应就是事故发生后,有关组织或人员采取的应急行动。应急响应包括应急救援过程中需要明确并实施的核心功能和任务,包括应急指挥、应急行动、资源调配、应急结束等。应急救援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有的单位没有制定和完善操作性强的救援工作程序,导致救援行动混乱无序。有的指挥员没有预测能力,面对特殊的灾害事故,不执行行动准则,盲目指挥,不能根据灾情变化适时调整部署,存在侥幸猜测心理,极易造成不必要的人员伤亡。必须重视应急指挥、应急行动、资源调配、应急结束等各项应急响应行动的准备。

4.1 应急指挥

事故救援的过程是各个部门协同作战、统一调度、将事故损失降到最低程度的过程。应急指挥在事故应急救援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指挥很快能够发现问题,阻止事故进一步恶化,便能有效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但是如果指挥专业知识、实战经验等存在缺陷,很有可能造成更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尽管事故救援现场复杂多变,但一般应急指挥应按照下列程序展开工作。

(1)现场分析灾情(包括征求专家意见)

总指挥组织相关专业人员、专家,根据现场灾害情况,综合考虑人员分布、周边环境、设备环境、设备状况、物料状况等因素,分析现场事故危害程度。

(2)预测事故发展趋势,确定初步事故救援方案,制定各阶段的应急对策

总指挥组织相关人员研究预测事故可能的发展趋势、危害范围、危害程度,结合现场救援力量,确定初步事故救援方案,并预测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制定意外状况的应急对策。

(3)确定各救援队伍的任务、目标,并下达至各专业救援队伍,根据初步事故救援方案,分配各专业救援队伍任务,下达命令,展开事故救援。

(4)协调各救援队伍,合理分配救援力量

总指挥根据现场突发事件,及时合理分配救援力量,确保救援行动顺利开展。

(5)宣布救援结束

事故救援行动圆满结束后,由总指挥宣布救援行动结束,并向有关媒体介绍应急救援行动情况。

企业的应急指挥系统应是常设或兼设机构。平时可根据监测预警系统、员工等上报的信息及时组织有关人员分析事故发生发展态势,及时研究确定应对方案,根据事故的发生态势,发出预警预报,并通知有关应急机构和公众采取相应的应急行动预防事故发生。在事故发生时,具体负责应急指挥,以减少事故应急中可能出现的混乱。

4.2 应急行动

突发职业中毒事故发生后,应急指挥中心应按照制订的应急预案快速地展开协调各项救援行动。包括报警及通知安保部门,以及是否与如何向企业所在地的应急部门(如消防部门)报警,进行警戒与治安、现场救援、人员疏散与安置、医疗救援、现场监测、泄漏物控制与洗消、信息发布等。要注意只有经过培训和指定的人员才可参加现场应急和救援工作。

危险物质的泄漏可能对人员和环境造成重大影响,同时也会给现场救援工作带来更大的危险,因此必须对泄漏物进行控制,泄漏物控制包括泄漏源控制和对已泄漏物质的处理。并根据有毒物质泄漏所涉及到的范围建立警戒区。当事故现场及周围地区人群的生命可能受到威胁时,将受威胁人群及时疏散与撤离。“以风定向”是确定人员疏散方向的重要原则,指挥人员一定要根据风向确定疏散方向,避免因不明方向而盲目逃生,逃不出有毒区域而发生不幸;指挥人员还要根据风力情况和有毒物质的泄漏量,确定疏散范围,并协助发出警报、现场紧急疏散、人员清点。

另外,在应急救援过程中,必须对突发职业危害的发展势态及影响及时进行动态的监测,建立对突发职业危害现场及场外进行监测和评估的程序。事态监测在应急救援中起着非常重要决策支持作用,其结果不仅是控制事故现场、制定抢险措施的重要决策依据,也是划分现场工作区域、保障现场应急人员安全、实施公众保护措施的重要依据。既使在现场恢复阶段,也应当对现场和环境提供监测。

突发职业中毒事故的医疗救援应遵循“以人为本,先人后物”、“先群体后个人”、“先重危后较轻”的救援原则。可以采取脱离现场法和就地抢救法医疗救援方法。“脱离现场法”的实施关键在于及时、迅速,及时、迅速是避免重大群死群伤恶性事故发生的最有效方法。对中毒昏迷、休克或已停止呼吸的危重中毒者,必须采取就地抢救法,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强制输氧等抢救措施。防止因搬运中毒者而失去最佳抢救时机造成不良后果。

4.3 应急结束

当事故现场得到控制或事故源已经消除,中毒现场环境中有毒物质浓度低于最高容许浓度或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未出现新的中毒患者且原有患者病情稳定48小时以上;环境符合有关标准。经专家对中毒事件进行评估,提出终止应急响应的建议,报事故应急总指挥批准后可以宣布应急结束。应急结束后,应着手进行事故调查处理和提交调查报告,进行事故应急救援总结等工作。

5 应急资源准备

存在潜在突发职业中毒事故的企业,根据可能发生的突发职业中毒事故类型及特点,准备相应的应急救援物资与装备。应急救援物资与装备的准备是应急救援工作的重要物质保障。

据调查,目前,企业及有些单位在事故应急救援的资源配置上还存在不足。根据课题组问卷调查的统计情况看,配置了急性职业中毒事故应急设备和物资的企业只占到42.73%,对应急设备、物资进行定期检查、维护并更换的企业占到49.84%。设有专项应急资金的企业有1506家,占调查企业总数的25.56%,比例偏低。设有专项应急资金企业也较少,目前企业在应急投入方面的现状[6]。这种状况远远不能满足救援任务的需要,导致在中毒事故应急中,由于应急资源缺乏造成的事故后果扩大的例子屡见不鲜。如京沪高速路上的液氯泄漏事故,事故发生的2天后的救援中,救援人员处理现场时仍然不带防毒口罩等等。

在应急装备的配置上,应首先做好企业的针对重大突发事件的风险评估,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来确定企业的基本应急能力需求,这种能力应最低能满足企业在突发事件的初级响应时的基本应急能力需求,并应能在应急中做到防止人员伤亡的基本保障能力[7]。

应急资源的数量和种类应依据不同的风险程度、规模和人员需求有所区别,所以评估风险是基础和依据。根据以往职业中毒事故的情况,必须要配备的应急救援物资与装备包括:(1)应急人员防护设备;(2)检测仪;(3)医疗设备和药品;(4)通讯工具;(5)堵漏器材;(6)排毒、消毒装备;(7)消防设备;(8)交通工具;(9)应急电力设备;(10)重型设备;(11)人员疏散场地和物资。

企业没有购置全部的应急装备与物资时,应与应急装备与物资的储备单位或生产、流通单位签订协议或有相关通讯等信息,保证紧急事故发生时能够快速得到所需要的装备与物资,形成应急救援物资保障系统,满足应急救援的需要。

各应急组应对其在应急救援时所使用的装备与物资建立台帐,并定期进行检查、维护和补充,保证各种装备与物资随时处于可用状态,以免由于资源损坏或缺乏延误应急行动。

6 应急培训与演练准备

6.1 应急培训

应急培训是提高应急能力、开展快速、有效应急救援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对决策指挥者的培训,以避免由于指挥者对有毒物质的属性和救援知识的匮乏,而行使错误的指挥,以造成系统性应急救援失败。其次,对公众的培训也是至关重要的,让公众了解可能威胁他们生命和健康的危险物质,了解这些危险物质的毒性以及应急处置方式,以在紧急情况下做出正确的行动。

应根据企业可能发生紧急情况的特点,有针对性、周期性、定期性、真实性、全员性以及效果性地充分训练各小组成员,提高应急响应的技能和意识。如:训练组员如何正确使用灭火器、如何使用黄沙做围堰防止化学品泄漏等。以确保所有组员对紧急情况反映迅速、响应合理、处置得当。具体来说,应急人员的培训应包括的内容:(1)如何识别危险;(2)潜在的危险物质的毒性;(3)如何启动警报系统;(4)毒物泄漏控制措施;(5)各种应急设备的使用方法;(6)防护用品的配戴;(7)如何组织安全疏散人群及疏散路线。公众培训应包括的内容:(1)潜在危险物质的毒性;(2)潜在危险物质的紧急应对措施;(3)报警的基本程序;(4)撤离的组织、方法和程序;(5)基本防护知识;(6)在污染区行动时必须遵守的规则;(7)自救与互救的基本常识等。

6.2 应急演练

另外,企业和政府各级、各专业的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应根据实际情况,应定期组织应急演练,一般为每年一次。应急演练要结合实际、突出重点。应急演练要针对潜在的事故类型、可能发生事故的地点和气象条件及应急准备工作的实际情况进行。演练应重点解决应急过程中指挥和协同配合问题,解决应急准备工作的不足。应急演练应按照下面程序进行:(1)成立演练工作组;(2)制定演练计划;(3)编写演练方案;(4)实施演练;(5)演练结束后,演练组织单位要对演练进行评估和总结。

7 结束语

总之,应急管理工作中的最核心的工作应是应急准备。必须针对可能发生包括突发职业中毒等的各类事件,做好应急组织和人员的准备、拟定突发职业中毒事故应急预案,并对全体员工进行具体的应急培训和演练,做好突发职业中毒事故应急的各项准备,以便事故发生时进行及时有效地事故应急响应,防止突发职业中毒事故造成更大的损失。

摘要:应急准备是应急管理过程中一个极其关键的过程,它针对可能发生的事故,为迅速有效地开展应急行动做各种准备。只有有了充分的应急准备,才能在事故发生时进行充分有效的响应。该文探讨了突发职业中毒事故应急响应的组织和人员准备、应急预案准备、应急响应行动准备、事故信息监测与报警准备、应急资源准备和应急培训与演练准备的各项内容与具体做法,帮助企业做好突发职业中毒事故应急的各项准备,以便事故发生时进行及时有效地事故应急响应,防止突发职业中毒事故造成更大的损失。

关键词:突发职业中毒事故,应急准备,事故救援

参考文献

[1]杨春生.对国内突发事件现场指挥系统的探讨.中国应急救援.2008,15(2):18~20YANG Chun-sheng.Study of the major incident commandsystem.China emergency rescue.2008,15(2):18~20

[2]京沪高速车祸导致液氯泄漏.http://news.sohu.com/s2005/jinghuluyelvxielou.shtml

[3]邢娟娟,邓云峰,郑双忠,等.企业事故应急救援与预案编制技术.北京:气象出版社,2008XING Juan-juan,DENG Yun-feng,ZHENG Shuan-zhong,et al.Technique for Drawing up Emergency Response andEmergency Planning for Enterprise s Accidents Beijing:China Meteorological Press.2008

[4]陈蔷,边兆鹏,冯俊亭.厂区中危险源应急响应理论与实践.安全.2007,27(6):60~64

[5]AQ/T9002-2006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

[6]胡福静,邢娟娟,姜秀慧.我国生产经营单位职业危害事故应急现状调查分析.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8,4(6):70~73HU Fu-jing,XING Juan-juan,JIANG Xiu-hui.Analysis ofcurrent conditions of enterprise s emergency response toaccident of Occupational hazard.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8.4(6):70~73

突发公共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篇4

按照上级有关部门的要求,为维护学校师生人身安全,有效处理学校突发安全事故,使学校突发安全事故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特制订本预案。

一、【学校成立突发安全事故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统一指挥和组织学校突发安全事故的工作。根据安全应急事故的要求,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可以随时调集人员,学校全体教职工必须给予支持和配合。

安全事故抢险救灾组织机构。

总指挥:董事长

副总指挥:校长

成员:学校行政、各部门助手(中层干部)、保安、食堂负责人、校车负责人

二、【学校突发安全事故种类】

学校突发安全事故含学校重大火灾安全事故,学校重大交通安全事故(含校车安全),学校重大实验安全事故,学校外出大型活动安全事故,学校外来暴力侵害事故,学校食物中毒安全事故,学校流行传染疾病安全事故,学校学生体育活动安全事故,学校自然灾害事故,其他突发事件事故。安全事故造成1人以上死亡的,属重大安全事故。

三、【坚持“早预防、早发现、早报告、早救治”原则】

1、早预防。即要求学校全体师生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始终保持高度的警惕性,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活动及后勤服务工作,坚持以法办事,规范操作,及时排查和消除学校的各种隐患。

2、早发现。即落实责任,严格执行学校的各项检查制度,关注学校每位师生的健康状况和情绪倾向,发现苗头性问题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3、早报告。即一旦发现突发性事件,在第一时间向上级有关部门汇报,必要时向公安和医疗、防疫等部门发出求助信息。

4、早救治早隔离。即要求执行谁发现谁首先受理的制度,发现事故,立即招呼就近人员,控制局面,最大努力阻止事态的进一步发展;发现伤情或病情,立即组织人员送医院救治;发现疑似传染性疾病的,对密切接触病人的人群和班级,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疏散、隔离、检查和观察等防治措施,并及时对相关场所进行消毒处理。

四、【安全事故报告及处理程序】

1、报告制度实行学校一把手负责制。

2、学校发生或接到突发安全事故后,必须在5-10分钟内向教育局报告,并及时向公安、交警、卫生、消防等相关部门报案请求援助。学校本着“先控制、后处置、救人第一,减少损失”的原则,果断处理,积极抢救,指导现场师生离开危险区域,保卫好学校贵重物品,维护现场秩序,做好事故现场保护工作,上交学校突发安全事故有关材料,做好善后处理工作。

3、接到突发安全事故报告后,安全事故应急领导小组在最短时间内到达事故现场,组织抢救和善后处置工作。

4、对缓报、瞒报、延误有效抢救时间造成严重后果的将予以纪律处分。

五、【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一)重大火灾安全事故

1、学校指挥学生紧急集合疏散,迅速将事故信息报区教育局。

2、学校利用校园播音系统或钟声发出紧急集合信号,组织教师到班级指挥学生按顺序疏散,楼道间要有专人组织疏散,及时将学生带至远离火源的安全地段。

3、严禁组织学生参与救火,教师可利用一切救火设备救火,及时报告119、120请求援助。

4、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善后处置工作。

(二)重大交通安全事故

1、学校指挥学生紧急集合疏散至安全地段,迅速将事故信息报教育局。

2、学校要迅速抢救受伤师生,在最短时间内将受伤师生送至医院救治,及时报警110、119、120请求援助,保护好事故现场。

3、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善后处置工作。

(三)学校实验突发安全事故

1、学校危险药品要求专柜存放,专人管理。

2、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出现的安全事故,学校要及时将师生疏散至安全地段,迅速将情况报告教育局。

3、在最短时间内将受伤师生送至医院抢救,及时报告119、120请求援助,保护好事故现场。

4、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善后处置工作。

(四)外出大型活动安全事故

1、学校组织外出大型活动必须审报教育局,经同意后才能实施,学校组织的外出大型活动要制订安全应急预案。

2、事故发生后,学校迅速抢救受伤师生,及时将事故信息报教育局。

3、及时报警110、120请求援助,保护好事故现场。

4、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善后处置工作。

(五)外来暴力侵害事故

1、学校外来的未经允许强行闯入校园者,学校门卫或保安人员不得放行,应及时将闯入者驱逐出学校,并由门卫或保安人员向其发出警告。

2、学校内发现不良分子袭击、行凶等暴力侵害时,应先制止、制服,同时及时报警110、120请求援助。

3、对受伤师生及时救治。

4、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善后处置工作。

(六)食物中毒安全事故

1、立即停止学校饮食摊点的经营,对可能涉及的物品进行封存,及时向教育局、卫生防疫部门报告,及时报警110、120请求援助。

2、积极协助卫生机构救助病人。

3、封存造成食物中毒或可能导致食物中毒的食品和原料、工具、设备和现场。

4、配合卫生防疫部门的调查,如实提供有关材料和样品。

5、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善后处置工作。

(七)流行传染病安全事故

1、学校发现有传染病症状的学生,应立即通知家长将患病学生带到医院检查就诊,有传染病的教师不得带病上班,凡患传染病的师生须经医院诊断排除传染后才能返校。

2、学校发生特殊传染病,要迅速利用学校隔离室对患病师生进行隔离观察,及时报警110、120电话请求援助,通知患病师生的家长和亲属,送定点传染病医院诊治。

3、学校对传染病人所在的教室及涉及的公共场所要及时消毒,对与传染病人密切接触的师生进行隔离观察,防止疫情扩散。

4、及时将发现的疫情上报教育局、卫生防疫部门,并作好病人的跟踪工作。

(八)学生体育活动事故

1、体育教师和在场人员根据实际情况立刻疏散人员,同时组织力量进行抢救。

2、领导小组人员接案后立即赶赴现场。

3、向教育局报告,报告时说时事故的原因、范围、程度、涉及人员、伤亡情况。

4、配合有关部门做好求援工作,查明事故原因,处理好有关善后工作。

(九)自然灾害事故

1、凡气象台发布特大暴雨、风暴等紧急警报时,学校应急领导小组全体人员进入紧急状态,做好“防风防汛”的准备,听从统一调度指挥。

2、一旦出现苗头,立即奔赴现场,组织抢险工作。

3、出现人员伤亡及时组织抢救,并向上级相关部门汇报。

4、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善后处理工作。

(十)其他安全事故

1、在体育活动和其它群体性活动中,发现学生在校内受伤或身体不适,尤其是突发心脏病等,应当立即送校医室救治,并向学校领导报告,如校医,学校领导认为有必要送医院救治的,应迅速通知家长,并由家长陪同就医,若家长不能陪同的,由班主任或相关人员陪同到医院。

2、外来人员未经允许要求进校,门卫不得放行,尤其是行为可疑者。对其追赶不及,应立即通知值日领导,及早将闯入者受逐出学校。

3、校内发现不良分子袭击,行凶,行窃,斗殴,现场老师或第一位发现突发事件的老师为应急处理第一责任人,要迅速采取措施进行制止,制服不良分子并报告学校领导。事态严重的,为防不测,应拨“110”报警求助。

4、校内严禁一切犬进入,对狂犬格杀无论。

六、【应急培训演练计划】

1、培训目的:让师生掌握发生重特大事故时救援常识,提高自我安全的意识和自我救治的能力。

2、培训对象:在岗位的教职员工和在校学生。

3、培训内容:火灾事故现场撤离、自我救治、自我保护和灭火器材的使用等。

4、培训方式:集中培训,专家讲座,现场指导等。

5、培训时间:每学期开学后。

6、演练目的:增强师生预防突发事故的意识,培养师生重特大事故发生时救援的能力。

7、演练项目:根据学期及学生实际情况,选择有针对性的演练项目。

8、参演人员:全校师生员工。

9、演练时间:每学期至少一次。

七、【具体措施】

1、每天保证学校门口有一位值日教师协助保安值班,放学时待全部学生离校方可下班。若在校门口学生发生交通事故,由值日领导负责处理,一名值班人员把学生送往医院,另一名值班人员通知其家长,并及时报警。

2、班主任教师负责组织学生站队放学,分成东、西、两路纵队,做到校大门外50米内不解散。

3、学生上下楼梯,在各个楼梯口必须有指定教师看护,值班人员及时检查。若学生发生拥挤踩伤事件,看护教师立即制止全体学生原地不动,通知值班人员、政教处、班主任救护踩伤学生。政教处派人把受伤学生送往医院,体育教师、班主任教师负责疏散楼梯内学生。

4、各班选出一名安全监督员,每日在教室、班级门口楼道内检查,制止不安全行为。

5、学生有病有事须请假,无故不到者必须在1小时内上报政教处。若查实学生离家出走或被坏人控制,由班主任通知家长,该报案的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

6、学生碰伤、撞伤后,任课教师必须立即送医院治疗,及时通知学生家长,上报学校校务处,按学校相关条例迅速处理。

7、学生上操及集会安全由体育组负责,下操及散会时学生回班由体育教师负责依规定顺序排队回班。组织学生外出活动和校内大型活动的安全由政教处负责,若发生意外伤亡事件,由校务处专人处理,并及时上报。

8、室内用电及电器安全由安全员每月检查一次,教学设施“谁主管,谁负责”,每月检查一次。若因用电等原因引起火灾,总务处立即通知电工切断电源,拨打119报警,组织人员开启楼内灭火器和消防拴进行扑救。教师分楼层、班主任教师迅速进班组织学生按规定楼梯口下楼疏散。

9、实行门卫24小时值班制度,加强夜间巡逻。来客门卫盘问登记。

10、实行安全事件报告制度和安全责任追究制度。

八、【宣传教育,确保安全】

1、认真落实“教育在先,预防在前”的工作原则,牢固树立安全意识,提高防范和救护措能力。

2、利用国旗下讲话、主题班队会、黑板报、健康教育课等多种形式,加强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3、定期举行全校性的安全教育报告会。

4、政教处、少先队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安全教育活动,让学生学会生存,掌握自救本领。

5、安全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之中,时时讲,事事讲。

总之,安全工作重于泰山,全体教职工必须高度重视安全工作,若因工作失职造成安全事故的,将直接追究有关人员责任,按学校规定严肃处理。

浅谈变电运行突发事故的处理措施 篇5

一、变电运行常见的几个问题

1.1工作人员缺乏责任心造成的失误和不当

变电运行的主要工作是操作没备和维护设备, 作为直接参与变电工作的一线员工责任尤为重大。但是变电设备通常比较分散、杂乱, 很容易出现异常故障。而工作人员在日常的变电运行工作当中, 则不断重复地记录大量运行状况, 这种内容枯燥的重复操作很容易形成懈怠心理, 久而久之对设备的操作也不那么规范和严格, 致使事故发生机率增大。另外, 部分职工专业技术不过硬, 对设备操作流程掌据不精确, 也很容易造成各种失误, 严重影响电力工程安全和变电运行的稳定。

1.2管理不规范致使安全工作无法落实

当前的变电运行管理不够完善和规范, 存在明显弊病。即设备巡视工作没有重点, 定期巡视的方式不能及时发现设备运行中潜在的隐患, 使得操作人员无法在第一时间避免事故发生。而且巡视不分主次, 这种重复老套的操作不但浪费人力和时间, 对一些重要设备也缺乏足够的检测, 严重影响设备安全和生产效率。同时, 对设备管理和生产技术职责也缺乏明确的规范, 使得操作人员职责小清, 安全监督无法落实到位。

1.3缺乏相应的经济与技术支持, 设备落后

虽然, 我国变电运行工作目前已基本实现计算机自动化管理, 但是经济和技术的匮乏滞后, 使得新型设备与技术无法全面落实, 陈旧设备仍在大多数变电运行工作当中使用。这一现状对我国电力工程的建设造成很大的影响, 无法满足其发展的需求。同时, 旧的设备随着运行不断老化, 功能日渐缺乏, 故障和异常时有发生。不但加重了工作人员操作和检修的工作量, 也加大了变电运行过程中的安全隐患, 从而严重影响了电力系统的可靠性与生产效率。

二、事故处理原则

要严格按照规程制度办事, 要高度负责、集中思想、冷静头脑、沉着果断, 在事故处理当中记住四项主要任务: (1) 尽快限制事故的发展, 肖除事故根源, 解除对人身和设备的威胁。应有系统观念.优先考虑南此引起的过负荷、中性点等运行方式的变化;将故障设备“从各方面”转至“隔离”状态。 (2) 用一切可能的方法保持设备继续运行, 恢复停电的站用电以及保持对用户线路 (尤其是医院、政府、部队等重要用户线路) 的供电正常。 (3) 在对故障设备先行隔离的前提下, 尽快对停电的用户线路恢复供电。 (4) 调整系统运行方式, 使其恢复正常。

三、对于变电运行问题的应对措施

3.1重视提高操作人员上岗前的培训

一个合格的操作人员须具备技术, 意识, 心理三个基本素质。其中过硬的技术素质作为首要前提, 这方面要加强技术培训, 严格考核。定期组织专业人员对操作者进行技术讲座和规程学习。有了基本的技术素质, 如果忽略了对安全意识和心理素质的培养, 再好的技术也是摆设。安全意识要牢记于心, 凡事以安全为上, 这也是对人最基本的人性考虑。故障一般都是突发性的, 如果操作者心理素质欠缺, 就会心慌, 定会影响对事故的正常处理, 这就势必在培训的时候多模拟突发事故, 锻炼操作者遇事不慌, 沉着维修的心理索质。

3.2强调规章制度的执行性及责任规章制度

制定出来就要严格执行, 这就要加强对操作者的思想教育, 让其认识到安全规章制度严格执行的重要性, 进一步强化他们对事故的责任认识。对安全规章的宣传, 要包括办黑板报, 增设录像厅, 开设会议室等多方面, 多阵地, 多手段, 多方位地进行, 要无所不入地进入操作者的视听范嗣。培养操作者的职业安全责任心也是重要的一环。要重点培养他们对变电运行工作的使命感, 责任感, 大力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素质, 树立他们严谨的工作态度, 激发他们对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3熟知设备, 加强管理设备

虽然是静止地,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会发生动态的变化。如果跟不上这种变化的管理, 也会后患无穷。做好设备的动态管理, 对预防设备故障发生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在引进设备的时候, 要根据变电站的变电能力, 选择合适的优质的变电设备。运行前要认真安装调试, 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其次要定期巡检, 检查各部件的磨损情况, 监控各部位的运行状态, 这样做及时发现问题, 发现故障点, 以判断是否更换或者维修, 最大限度维护好设备的正常运转。

3.4经验总结及交流

要定期组织操作者进行经验总结和交流, 这对加强操作者的技术技能会大有好处。虽然设备都是一样的, 但对设备的操作, 每个操作者的理解和操作, 得出的操作经验又各不相同, 这样他们可以相互借鉴, 取长补短, 大大提高每个职工的操作技能和责任心。

3.5提高班组的整体业务水平

班组的整体业务水平对一个班组事故处理能力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班组抓现场培训时不但要求熟悉规程, 更应强调规程的掌握和正确运用;熟悉本所一次设备及主接线运行方式, 二次设备相关操作技能;熟悉电力系统有关规程制度、倒闸操作及设备巡视检查内容。变电站一旦发生事故, 运行值班员必须知道事故处理程序, 如事故的具体内容、相关检查、操作等, 头绪必须清楚;班员的相互配合, 任务必须明确。事故处理是综合性的技术, 缺少哪方面都很难进行。

四、结束语

变电运行工作是一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一些应急处理虽然能够降低事故风险, 但就长远来说, 还需要加强对职工专业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细化责任制, 不断改革和完善变电运行管理机制。重视变电运行中的巡视和维护, 及时分析设备异常和问题所在, 采取应急措施防止事故扩大和蔓延, 为实现变电安全运行创造良好前提, 为整个电力系统的稳定和优质运作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柳迎春, 唐会生.浅谈变电运行的安全管理及故障排除[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年22期

[2]李浩彬.浅谈变电站变电运行管理方法[J].科技促进发展 (应用版) .2010年06期

[3]郑小晴.220kV变电运行的故障排除[J].民营科技.2011年08期

安全突发事故 篇6

1 事故现场概况

2010年10月28日21:40, 陕西省汉中市略阳县郭镇309省道距芋家垭隧道30 m处, 一辆载荷32.7 t苯乙烯的槽罐车翻入路边河沟, 造成苯乙烯泄漏, 无人员伤亡。10月29日16:30, 事故车辆被拖上公路, 苯乙烯全部泄漏。苯乙烯进入宽2~4 m的小河沟 (李家沟) 。车载苯乙烯全部泄漏到河沟内, 现场仍有气味。从事发地点距李家沟汇入乐素河的入河口约2 km, 乐素河是嘉陵江支流, 李家沟汇入乐素河后, 大约经66 km汇入嘉陵江, 再经约70 km便是川陕交界处。

2 污染物特性

苯乙烯为无色透明油状液体, 比水轻, 不溶于水, 溶于醇、醚等多数有机溶剂。其对眼睛和上呼吸道有刺激和麻醉作用, 可造成急性中毒。高浓度时, 立即引起眼及上呼吸道黏膜的刺激, 出现眼痛、流泪、流涕、喷嚏、咽痛、咳嗽等, 继之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全身乏力等;严重者可有眩晕、步态蹒跚;眼部受苯乙烯液体污染时, 可致灼伤。同时, 也产生慢性影响, 常见神经衰弱综合症, 表现为头痛、乏力、恶心、食欲减退、腹胀、忧郁、健忘、指颤等症状。其蒸汽和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或与氧化剂接触, 有引起燃烧爆炸的危险。其蒸汽比空气重, 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 遇明火会引起回燃。

3 应急监测方案

省、市应急监测人员到达现场后, 及时了解污染事故现场情况, 了解苯乙烯泄漏量、泄漏时间以及乐素河、嘉陵江水流流速、周围敏感点、饮用水源地等信息, 根据苯乙烯的理化性质, 制定应急监测方案。该方案主要对事故点芋家垭沟、乐素河、嘉陵江进行地表水监测, 对郭镇进行环境空气监测, 以后又根据事态的发展, 对嘉陵江沿岸3个水源地进行监测。

3.1 地表水监测

监测断面布设以捕捉污染带前锋抵达时间、峰值及出现时间、尾部通过时间为监控重点。在监测方案实施过程中, 由于筑围堰、采取草垫和活性炭吸附等措施, 不断调整监测点位。监测因子为苯乙烯, 监测点位布设见图1。

3.2 环境空气监测

事故发生地距郭镇街村不足2 km, 镇上有镇政府、交警队、小学以及居民点等, 由于苯乙烯具有挥发性, 首先在事故发生地和距其最近的交警队设点进行环境空气监测, 随后又增加了镇政府和中心小学等敏感点进行监测, 监测因子为苯乙烯, 监测点位见图1。

3.3 地下水监测

嘉陵江沿岸有3个饮用水取水口, 分别是阳平关铁路职工取水口、阳平关二中取水口和八一铜矿取水口, 本次应急监测对这3个取水口取样监测, 监测因子为苯乙烯。

3.4 监测方法和评价标准的选择

监测因子为苯乙烯, 监测方法为顶空气相色谱质谱法 (US EPA 8260B) , 监测分析仪器为HAPSITE CH1438便携式气质联用仪, 检出限为0.05μg/L。水中苯乙烯评价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2002) 表3标准限值0.02 mg/L。空气中苯乙烯参照《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36-79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最高允许浓度0.01 mg/m3 (一次值) 评价。

4 监测结果与评价

4.1 地表水监测结果与评价

围堰外入乐素河断面苯乙烯监测结果变化趋势见图2, 乐素河入嘉陵江断面和嘉陵江出省断面监测结果见图3。

由图2可知, 事故点围堰外入乐素河断面苯乙烯浓度值到11月1日6:00才下降到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2002) 标准限值。由图3可知, 乐素河入嘉陵江断面苯乙烯监测结果一直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2002) 标准限值, 只是在30日1:00—3:00, 苯乙烯浓度监测值略有升高, 但远远低于地表水标准限值;嘉陵江出省断面苯乙烯浓度监测值一直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2002) 标准限值。

4.2 环境空气监测结果与评价

因为苯乙烯具有挥发性, 事故点周围是略阳县郭镇。所有本次应急监测在郭镇布设4个环境空气监测点, 各点位监测结果见图4。

由图4可知, 事故点和距事故点最近的交警队环境空气中苯乙烯浓度直到11月1日10:30左右才达到《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36-79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最高允许浓度0.01 mg/m3 (一次值) 限值要求, 其他2个点位环境空气中苯乙烯未检出。

4.3 地下水监测结果与评价

本次应急监测共监测了嘉陵江沿岸阳平关铁路职工取水口、八一铜矿取水口和阳平关二中取水口, 连续监测3 d。3个取水口水质监测结果均低于方法检出限, 为未检出。

5 应急监测方案实施效果

5.1 快速响应, 为事故处理处置提供技术支撑

污染事故就是命令, 接到任务后, 陕西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立即启动应急监测预案, 由业务副站长带领技术人员携带仪器设备于17:10出发赶赴事故现场, 于当天22:00到达宁强、略阳, 及时了解事故现场及周围苯乙烯泄漏量、泄漏时间以及乐素河、嘉陵江水流流速等信息, 制定科学的应急监测方案。到达现场30 min后, 监测人员即报出第1批数据, 让环境应急指挥中心对污染物状态有了初步了解。在接下来的48 min内, 监测人员不分昼夜连续奋战, 每隔1 h报出1批数据, 有力地支撑了环境应急指挥中心对此次事故的处理。

5.2 完善应急监测预案为事故的妥善处理提供了制度保障

一切工作都得有章可循, 有法可依。陕西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编制的《陕西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预案》中对应急准备、事故预警、应急响应、应急监测等方面都提出了具体而明确的要求[3,4,5], 并组建了应急监测小组, 制定了24 h应急值班制度, 所有应急监测人员及仪器24 h处于待命状态, 随时应对环境应急监测工作。每1台应急监测仪器均设定有专门的保管人和使用人, 令每次应急响应时, 能够及时召集相应的技术人员, 这些制度的建立保证了应急监测的及时性。

5.3 应急监测演练为污染事故的妥善处置提供了实战经验

为了应对各类突发环境污染事故, 陕西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组织全站职工进行过多次应急监测演练, 通过应急监测演练, 协调了各应急参与部门、人员间的工作;提高了应急人员的熟练程度和技术水平;增强了职工应对突发环境应急监测的信心和应急意识。正是平日积累起来的技术储备, 才在关键时刻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之前开展的应急监测演练有力地保证了此次应急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

5.4 环境监测专业技术大比武活动的开展为妥善处置环境污染应急事故提供了专业技术人才保障

环境应急监测工作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工作, 必须要有技术过硬的监测人员队伍。近几年来, 陕西省已经组织了2届专业技术人员大比武, 通过比武, 提高了监测人员专业技术, 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监测技术人员。同时, 该站注重不断提高应急监测人员的技术水平, 通过参加2011年的全国环境监测技术大比武, 为陕西省环境监测中心站锻炼出2名熟练掌握便携式GC-MS的监测人员, 他们在现场监测中能够快速排除仪器故障, 并及时准确的上报数据, 保障了事故处置的科学监测数据[6,7]。

摘要:对一起突发的典型有机物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突例进行了分析, 介绍了事故现场概况、污染物特性以及相应的应急监测方案, 对检测结果进行了评价, 并总结了应急方案实施的效果, 以期为快速、正确开展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提出新思路和新理念。

关键词: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案例分析

参考文献

[1]国家环境保护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技术规范HJ589-2010[S].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11.

[2]国务院.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EB/OL]. (2006-01-08) [2006-01-08].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6-01/08/content_4024011.htm.

[3]国务院.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EB/OL]. (2006-01-24) [2006-02-16].http://www.chinasafety.gov.cn/zhuantibaodao/2006-02/16/content_154247.htm.

[4]陕西省政府.陕西省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应急预案[EB/OL]. (2004-06-01) [2006-09-30].http://shaanxi.cnwest.com/content/2006-09/30/content_317309.htm.

[5]陕西省环境监测中心站.陕西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监测预案[S].西安:陕西省环境监测中心站, 2010.

[6]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S].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2.

安全突发事故 篇7

从公安消防机构每年的统计数字看, 我国造成群死群伤的恶性火灾事故多数发生在人员比较密集、消防设施不健全、安全管理混乱的人员密集场所, 如2008年深圳市舞王俱乐部特大火灾造成44人死亡, 88人受伤。从近10年来近百起特大火灾事故案例看, 有三分之二以上都存在疏散通道、安全出口被封堵或锁闭的问题。

由于人员密集场所人群密度大、流动性强, 一旦发生火灾等紧急情况, 在安全疏散设施不完备或者管理不善时, 就有可能造成大量人员伤亡。这些场所最突出的安全问题是紧急情况下人员如何安全、快速、有序地进行疏散, 加强扑救初期火灾和人员安全疏散的“两个能力”建设尤为重要。本文从火灾事故应急疏散设施、疏散通道、人员群集特性以及疏散应急管理等方面研究人员密集场所火灾事故的应急疏散能力, 对人员安全疏散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 人员密集场所简述

人员密集场所在美国NFPA101、NFPA5000、UBC等规范中规定, 建筑物或局部聚集人数不小于50人, 如协商会议、礼拜、娱乐、饮食和运输等侯等场所[1]。英国健康安全执行委员会推荐500人及其以上的人员密集场所需要管理人员参加培训, 取得人员疏散管理证书, 持证上岗[2]。根据人员密集场所特征和火灾事故特点, 笔者曾将其划分为12类, 基本囊括了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管理规定的全部场所, 包括公共娱乐场所类、商场商店类、餐饮住宿类、特殊人群类、体育场馆类、教育机构类、展览场馆类、金融证券交易场所类、交通运输类、劳动密集型生产企业类、宗教仪节类、办公室类等, 其中前五类火灾事故多发后果严重[3]。

人员密集场所最重要的特征是人员高度密集、流动性大、火灾隐患众多, 一旦突发火灾等紧急情况, 在安全疏散设施不完备或者管理不善时, 极易发生群死群伤的恶性火灾与拥挤踩踏事故。由于场所突发火灾时往往产生的大量浓烟、毒气, 人群在生命威胁情况下疏散、逃生, 会出现人流拥挤、踩伤、中毒窒息、烧伤等事故, 造成大量人员伤亡, 往往社会性敏感, 政治影响大。

3 人员密集场所应急疏散能力分析

人群应急疏散是一个涉及场所环境特征、人员行为心理特性以及消防应急疏散管理相互影响的动态发展过程。由于人员密集场所特征和人员流动群集特性的双重影响, 其应急疏散能力分析研究十分复杂, 随机性和不确定性因素多。这里主要从场所疏散空间特征、人员群集特性、应急疏散管理等方面阐述人员密集场所突发火灾事故的应急疏散能力评估要素, 场所应急疏散能力分析框图如图1所示。

3.1 场所建筑结构疏散因素

人员密集场所建筑结构疏散因素分为场所应急疏散设施和辅助疏散设施两大类, 其设置应满足以下要求: (1) 疏散路线合理; (2) 尽量布置环形或双向走道, 避免袋形走道; (3) 疏散楼梯位置适当; (4) 有足够的安全疏散设施; (5) 设置室外疏散楼梯; (6) 布置辅助安全疏散设施。若不考虑疏散人员个体影响, 仅考虑疏散运动过程, 则疏散时间的主要影响因素为疏散宽度、疏散距离、疏散路径数量及合理性, 定量评估指标以百人宽度指标和最大安全疏散距离为主, 应急疏散能力评估项、评估指标详见下表1[4,5,6,7]。为便于消防检查, 编制人员密集场所应急疏散能力评估检查表, 见表2。

3.2 人员特性疏散因素

人员特性疏散因素主要涉及人员脆弱性和群集流动性, 人员脆弱性包括人员对场所的熟悉程度、人员所处的位置、人员身体条件、分布状况及个人素质 (如年龄、性别、性格、疏散意识等) 等, 尤其是疏散时需要帮助的人群, 如残疾人、老年人、儿童以及可能服用药物或饮酒而行动不便人群, 应考虑他们在火灾中的行为, 人员行为能力分类见表3[7,8]。同时, 也需要监控进入场所的人数, 控制入口和敏感区域人数, 预防疏散延滞和阻塞。可知, 人员在密集场所内的移动与人流密集、人员移动速度的和流量有关, 为反映人员群聚特性及流动性, 以人员群集指数[9]、群集流量系数来表征, 国外观测人员聚集群集流量系数见表4。

[人/ (m·s) ]

3.3 应急疏散管理

人员密集场所疏散应急管理涉及疏散人群管理和疏散制度标准化建设, 疏散人群管理主要是火灾过程对人员的优化疏导和应急指挥, 使人群有秩序地运动以及对人群集结而进行系统规划, 涉及人群实时监控及通讯技术、人群密度估算技术和拥挤人员之间压力预测技术等。火灾应急疏散制度标准化涉及火灾应急疏散预案、疏散演习和培训等, 规范化应急疏散预案编制, 充分有效地发挥疏散应急预案的作用, 最大限度地减少火灾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4]。火灾事故应急疏散预案应确定应急疏散组织机构各自的职责, 尽可能具备人员密集场所疏散人群应急监测、应急预警、通讯广播和信息保障能力, 增强疏散救援、疏导人员现场应急能力。

4 人员密集场所应急疏散风险等蕉划分

人员密集场所疏散路线是否合理有效是安全疏散的一个关键因素, 疏散应急能力分析时需考虑以下几方面因素: (1) 场所空间内的人员数量和类型; (2) 疏散时间; (3) 场所空间的结构和服役时间; (4) 疏散路线和出口的数量及复杂性; (5) 个人疏散计划的援助方式; (6) 是否需要或能够使用电梯; (7) 集合地点等[8,10]。为更好评估人员密集场所的火灾应急疏散能力, 应分析疏散路线的风险水平, 其疏散距离也随火情而不断变化。考虑火灾发展趋势以及烟气蔓延对疏散路线的影响可划分为以下三级:

(1) 较高。场所发生火灾时, 在人员逃生之前火焰蔓延至疏散路线, 通常认为该疏散路线风险“较高”。

(2) 一般。处于较高和较低之间, 大多数情况下, 风险程度是“一般”的。

(3) 较低。场所占用率低且所有人员疏散时无需帮助就有能力利用逃生设施疏散的。该类场所发生火灾可能性较小, 一般不会迅速蔓延, 人员可以及时发现火灾并逃生。

通常情况下, 疏散路线的理想宽度是1.05m, 最小宽度不应小于0.75m, 残疾人轮椅通过的地方应不少于0.9m。对于三类风险场所, 通常的疏散路线宽度和疏散人数见下表, 每增加0.075将允许增加15人。

5 结束语

加强人员密集场所应急疏散能力, 是避免因突发火灾事故造成重大群死群伤事故的重要措施, 关键是把握以下两点:一是人员密集场所应急疏散设施必须符合相关规范要求, 完善人员疏散性能化设计, 最大限度地优化人员密集场所疏散空间;二是加强人员密集场所应急疏散管理, 重点是加强火灾隐患排查和整改, 建立火灾事故应急救援及和疏散机制, 增强人员管理和疏导。此外, 要加强人员疏散的宣传和演练, 定期开展消防安全检查和人员疏散应急能力评估。

参考文献

[1]马征.公众聚集场所人员安全疏散性能化设计与评价[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4.1~6MA Zheng.Performance-based design and assessment on safety e-vacuation of crowds in public concourse[D].Xi'an: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technology, 2004.1~6

[2]J.F.Dickie.人群灾害[A].人群安全工程[C].荷兰, 阿姆斯特丹, 1993:9~97J.F.Dickie.Crowd Disaster[A].Engineering For Crowd Safety[C].Amsterdam, The Netherlands, March1993:9~97.

[3]张清林, 任常兴, 李晋.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评估分析[A].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 2007, 357~362ZHANG Qing-lin, RENChang-xing, LI Jin.On fire safety assess-ment analysis for assembly occupancies[A].China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association annual symposium[C], 2007, 357~362

[4]高永庭, 吴穹, 李文德.大型百货商场应急措施安全性评价初探[J].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 1994, 25 (3) :43~50GAO Yong-ting, WUQiong, LI Wen-de.The safety assessment of large-scale department store’s emergency measures[J].Journal of Shenyang institute of aeronautical engineering, 1994, 25 (3) :43~50

[5]李根敬.浅谈大型商业建筑安全疏散的设计与管理[J].消防科学与技术, 2009, 28 (10) :784~787LI Gen-jing.On the design and management of safe evacuation of large commercial buildings[J].Fir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9, 28 (10) :784~787

[6]田玉敏.高层建筑安全疏散评价方法的研究[J].消防科学与技术, 2006, 25 (1) :33~37TIAN Yu-min.Study on evaluation of safety evacuation based on performance in highrise buildings[J].Fir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6, 25 (1) :33~37

[7]李宏玉.人员密集场所火灾的特点及安全疏散检查内容研究[J].煤炭技术, 2005, 24 (9) :80~82LI Hong-yu.Fire characteristics of personnel intensive place on the safe evacuation check research[J].Coal technology, 2005, 24 (9) :80~82

[8]王伟军, 田玉敏.公共场所人员安全疏散评价方法探讨[J].武警学院学报, 2008, 24 (6) :19~22WANG Wei-jun, TIAN Yu-min.The discussion on evaluation methods of safety evacuation in public venues[J].Journal of Chi-nese people’s armed police force academy, 2008, 24 (6) :19~22

[9]任常兴, 吴宗之, 刘茂.城市公共场所人群拥挤踩踏事故分析[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5, 15 (12) :102~106REN Chang-xing, WU Zong-zhi, LIU Mao.Analysis of accident due to swarm and jostlement at urban public place[J].China safety science journal, 2005, 15 (12) :102~106

安全突发事故 篇8

1 我国突发化学灾害事故应急救援机制的现状

突发化学灾害事故应急处置是否顺畅高效取决于应急机制是否科学合理,取决于到场的各支应急力量的作用是否得到充分发挥。应急机制的建立与完善是化学灾害事故应急处置的基础性工作,是调动救援力量,安排、部署救援任务的主要依据。我国突发化学灾害事故应急救援机制的建立起步较晚,还存在着诸如体制不顺、机制不畅、效率低下、物资匮乏等问题,应急救援机制有待进一步优化完善。

1.1 应急救援力量较为丰富,缺乏组织协调机制

当前我国应对突发化学灾害事故的救援力量包括:国家化学事故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和8个区域化学事故应急救援抢救中心(1996年成立,隶属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消防部队特勤队伍(1997年组建,隶属公安部),解放军防化部队(隶属解放军总参谋部),国内大型石油化工企业如中国石油、中国石化等的专业消防队伍。此外,还有国家中毒控制中心(1999年组建,隶属卫生部),民防组织、海事部门(隶属交通部)、120医疗急救中心、武警部队等。总体上看,我国的化学事故应急救援力量丰富,但分散在多个部门,如消防、防化部队、化工企业消防队伍等,都有根据自己特点建立的相对独立的应急模式,在指挥和协调上基本仅局限于各自的领域,没有建立相互协调与统一指挥的工作机制。在化学事故处置现场,临时组织起来的应急救援力量,缺少政府层面上的组织协调机制,存在职责不明、体制不顺、机制不畅、针对性不强等问题,难以实施高效协同作战,整体救援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

1.2 处置预案形式上具备,缺乏预测预警机制

目前,全国各地相关企业和部门都制定了各类化学事故应急预案。由于预案制作本身的系统性、复杂性,要制作一个切实可行的预案往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一些企业和部门花在预案制作上的时间有限,导致预案缺乏具体可操作性,表现在:应急预案的制定缺乏调查研究,如在制定某地某企业或某部位应急预案时,缺乏对该地存在可能引起化学事故的物质种类、使用量、生产量、贮藏量和运输量与发生频率以及存在可能发生化学事故危险因素等系统的调查研究,也缺乏对周边可调集的救援力量、装备器材的统计掌握,导致预案缺乏有针对性的具体处置程序和处置措施。此外还表现在重视应急措施的实体性规定,忽视应急程序制度的明确,在贯彻落实过程中暴露出大量问题,这些都导致了预测预警机制无法实现。

1.3 技术信息相对丰富,缺乏信息管理机制

目前,我国化学技术信息相对比较全面,但很分散,缺乏信息资源建设总体规划和信息管理运行机制。如在化学危险品信息库建设上,普遍存在着多部门各层次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单位部门之间没有形成资源共享,没有专门的部门和机构管理这些信息资源,致使一些化学事故发生后盲目寻找危险化学品的属性、处置方法,往往采取多种检测评价手段也不能达到预期效果,最终延误了救援行动的进行,致使灾害扩大。

1.4 保障力量分散,缺乏动员保障机制

突发化学事故的应急处置,调动的力量多,作战时间长,需要强大的动员保障力量。我国当前的应急保障体系并不健全,应急责任还有待明确,应急准备还不够充分。在企业或单位、社区或政府的应急动员上,还缺乏有效的运行和管理机制,保障力量没有得到有效整合,非常分散,往往是现场需要什么保障,才临时联系相关单位给予保障,保障力量很难满足处置现场的需要,延误了应急处置的时机,甚至造成灾情蔓延或者导致不必要的人员伤亡。

2 完善我国突发化学灾害事故应急机制的途径

2.1 突发化学灾害事故的特点

突发化学灾害事故具有:(1)突发性强,扩散迅速;(2)危害范围广,伤害途径多;(3)侦检不易,救援难度大;(4)污染环境,洗消困难;(5)涉及社会面广,政治影响大等特点。

化学灾害事故包括:(1)化工生产企业发生的安全事故,如2005年11月吉林双苯厂爆炸火灾事故;(2)危险化学品储存单位发生的泄漏、火灾及爆炸事故,如1998年3月西安液化石油气站泄漏事故;(3)危险化学品运输部门发生的安全事故,如2005年3月京沪高速淮安段槽罐车液氯泄漏事故;(4)犯罪、恐怖活动及战争,如1995年3月日本东京地铁“沙林”投毒事件。

2.2 突发化学灾害事故应急救援任务及要求

2.2.1 突发化学灾害事故应急救援的任务

(1)控制危险源。 应急救援的首要任务是尽快控制危险源的源区扩大和加剧,采取有效的闭阀、堵漏及其它手段,缩小污染范围,减轻污染程度。(2)抢救受害人员。应急救援的重要任务是抢救受害人员,包括及时有效地实施现场急救与安全转运伤员。(3)指导群众防护和组织撤离。化学事故发生后,应根据有毒有害物质扩散方向和范围,指导和组织群众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护,必要时应组织撤离。(4)消除事故危害后果。包括对受染的空气、水源、食品的处理,危险源地面及建筑物的消毒,人员的洗消等,防止对人的继续危害和对环境的污染。此外,化学事故应急救援的任务还包括侦察、监测、环境评价、交通管制、火灾扑救、交通疏导等。

2.2.2 救援任务对应急机制建立提出的要求

(1)对应急力量的要求。化学事故的处置一般需要多个部门和单位,多方协同共同完成,有时甚至还需要社区的广泛动员和群众的广泛参与。(2)对处置专业性的要求。化学事故处置因其技术性较强,往往需要专业的信息资源、专业的处置队伍和专门的处置手段。(3)对快速反应的要求。化学事故的处置要求快速而准确,应抓住有利时机,及时处置,如果错过有利时机就可能酿成一场灾难。(4)对政府宏观控制的要求。化学事故的处置需要多个单位和部门的参与,如何将这些力量进行高效的整合,需要一个政府层面的常设机构负责这一方面的工作。(5)对救援装备的要求。化学事故的处置除了需要侦检、防护、洗消、堵漏等装备外,有时还需要破拆、起吊等装备,对救援装备的配置要求较高。

2.3 完善我国突发化学灾害事故应急机制的途径

针对我国化学事故应急救援的现状,借鉴美国、日本等国家在化学事故应急机制建设的成功经验,提出建立我国突发化学灾害事故应急机制的四个途径。

2.3.1 建立事件预警与升级机制

预警机制就是对某地区某单位的不稳定因素的危险和危害程度进行系统评估,做出前瞻性分析和判断,给出参考性对策建议,提高政府、单位应急管理的效率和科学性,变被动处置为前期组织。如果缺乏预警机制,就不能对可能发生的化学事故进行有效地预测,不能迅速控制化学灾害事故现场,导致灾害事故的蔓延扩大,甚至造成二次灾害。由此可见,做好预警工作是化学事故应急处置的首要关键环节。

化学灾害事故应急救援的预警与升级应分为三级。化学事故处置的根本力量为发生事故的企业或单位,社区或政府(一级启动)。由于他们最熟悉现场情况,因此是化学事故应急救援最基本、最重要的救援形式,其主要任务是控制危险源。应该建立起有针对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的系统预案,以应对突发化学事故。当化学灾害超过事故单位控制范围或扩大到事故单位以外区域时,就应该启动社会救援,并依据灾害规模大小逐步升级,首先为县(县级市)和地级市(州)应急(二级启动),进行社会面应急救援,其次为省和国家应急(三级启动),主要提供支持与援助。化学灾害事故事件预警与升级如图1所示。

2.3.2 建立力量整合与分工协同的指挥体系

大型化学事故的处置一般需要多个部门和单位协作完成,要将这些力量整合起来就需要一个专门的专业指挥机构。1996年,国家经贸委成立国家化学事故应急救援系统,组建了国家化学事故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和8个区域化学事故应急救援指挥中心,现隶属于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负责化学事故应急救援工作。可以将这一机构作为化学事故的组织和协调机关,再加上各省、地级市(州)、县(县级市)化学事故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可以将它们转归到国务院应急办公室及地方各级政府应急办公室,形成其下属的一个独立的常设职能机构,如图2所示。

在化学事故救援的一般程序上,对各种应急救援力量的职责任务进行明确分工,并以条文的形式固定下来。如果一旦发生化学事故,化学事故应急救援中心就能科学合理地调动各种力量,发挥其各自的优势,形成整体合力。同时,对于出现的问题,也能追究到相关单位和个人。

2.3.3 完善技术支持系统

一是建立国家化学事故公共信息资源库。目前,国内外有很多类似的数据库可直接利用或链接,只需要对化学信息资源进行必要的整合、分类、优化,使其尽可能全面,并有利于迅速查询。此公共信息库可设立在国家及地方化学事故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免费向社会开放,开通化学事故应急咨询电话,面向社会提供24 h咨询服务。二是在相关部门和企业建立有针对性的数据库,如针对某大型石化企业,就企业生产、运输、销售过程中涉及的一系列危险化学品从其理化性质、危险性、处置方法等方面进行归纳整合。此专业数据库可设立在各企业单位的应急中心,以备应急查询。

2.3.4 建立动员保障机制

一是社区和单位建立完备的应急动员机制,社区和单位的相关职能部门明确任务分工,制定应急方案,加强日常演练,确保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组织群众自救、疏散或转移物资。二是各级政府支持并帮助化工企业、消防特勤及防化部队按照相关技术标准配备充足的侦检、堵漏、防护、急救等专用装备和器材,尤其是比较缺乏的个人防护装备和各种因淘汰或老化不能使用的装备,并定期进行检查,确保紧急情况下完整好用。三是政府和社区建立和完善各种常用应急设施和必要的物资储备,明确设施和物资的管理单位,制定紧急情况下的调拨方案,以应对随时可能发生的灾害事故。

3 结束语

事实证明,建立与完善高效的化学灾害事故处置应急机制,是化学灾害事故处置的基础性工作,是加强和优化应急救援力量建设的有效途径,是提高应急救援能力的有效手段。建立与完善我国突发化学灾害事故的应急机制,对于提高我国化学灾害事故的应急处置效率和处置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如刚.化学事故应急预案制定与实施过程中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2004,(4):169-170.

[2]张海峰.我国化学事故应急救援体系的建设[J].化学标准.计量.质量,2005,(5):36-38.

[3]李运才,袁纪武,崔超产,等.应尽快建立和完善国家化学事故应急救援体系[J].安全、健康和环境,2004,(2):28-30.

[4]国家化学品登记中心.化学事故的应急救援[J].安防科技,2004,(3):30-32.

[5]岳茂兴.防范化学毒物灾害医学应急救援策略的设想[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3,(7):389-390.

[6]陈云腾,冯元.论城市化学灾害事故防控和应急处置体系建设[J].公安学刊,2005,(4):84-86.

[7]李建华.灾害抢险救援技术[M].河北: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2005.

[8]康青春,黄金印.中外抢险救援典型战例精选[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5.

[9]丁辉.世界危险化学品应急技术的发展状况与思考[J].安全,2003,(2):4-6.

安全突发事故 篇9

2009年, 邳苍地区省界河流先后发生两次突发性砷污染事故。污染原因是某化工企业违法偷排含砷废水入南涑河造成。1月5日, 邳苍分洪道 (东泓) 邳苍公路桥断面砷浓度为1.978 mg/L, 超出《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2002) Ⅲ类水标准 (以下简称“超标”) 38.6倍。7月下旬, 邳苍分洪道 (东泓) 邳苍公路桥断面砷浓度为0.585 mg/L, 超标10.7倍。两次事故发生后, 水文部门迅速启动水质应急监测预案, 共监测省界河流10条, 布设监测断面32处, 取样监测27次, 取得监测数据400余个。向政府部门发送《水质污染快报》17份, 及时上报砷污染情况, 为政府部门及时防污治污提供了决策依据。由于第二次砷污染涉及面广, 文章主要对第二次砷污染事故进行分析。

2 污染范围、程度及变化情况

高浓度含砷污水进入南涑河, 7月30日砷含量监测值为2.668 mg/L, 超标52.4倍。由于南涑河与下游河流水体连通性较好, 高浓度含砷污水由南涑河直接进入邳苍分洪道、武河、沙沟河、黄泥沟、城河等水体, 导致水体水质砷超标, 部分河段严重污染。由于邳苍分洪道、城河等直接汇入中运河, 也造成了中运河局部出现砷超标。

邳苍分洪道 (东泓) 邳苍公路桥断面砷含量最大监测浓度为0.585 mg/L, 超标10.7倍, 310公路桥断面最大监测浓度超标5.2倍;武河、沙沟河、黄泥沟、城河最大监测浓度分别超标4.2倍、2.1倍、7.1倍、9.0倍;中运河水文站断面超标0.15倍。此次砷污染未对骆马湖水域造成明显影响。

水体中的砷含量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降低, 表现为向下游运移和向河底沉降两个过程, 当水体流速较快时以向下游运移为主, 当流速缓慢时以向河底沉降为主。7月31日, 武河、沙沟河砷含量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2002) Ⅲ类水标准 (以下简称“达标”) ;8月4日, 邳苍分洪道 (东泓) 310公路桥断面达标;黄泥沟的流量小、流速慢, 水体中的砷迁移亦较缓慢, 8月5日达标;由于城河位于武河、沙沟河、黄泥沟下游, 接纳砷污染物较多, 至8月8日砷含量才明显下降。

3 应急处理情况

砷污染事故发生后, 水文部门迅速启动水质应急监测预案, 对省界河流进行跟踪监测。淮委及时研究部署应对措施, 积极与地方政府和环保部门保持联系, 对污染处置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事故发生后, 政府部门紧急启动南涑河砷化物超标处置应急预案。一是偷排含砷废水的某化工企业所有设备被查封, 所在地市政府有关部门在存放含砷废水的蓄水池外围修起一道水泥护墙, 对其排污口进行了封堵;二是在南涑河上垒起14道拦污坝, 同时关闭南涑河入邳苍分洪道的廖家屯闸, 在邳苍分洪道、武河上游修建了临时拦河坝, 截住了跨境污染源, 以防止含砷污水下泄;三是通过工程机械设备对河水添加降砷物料, 使超标水体砷化物快速降低, 然后再通过调水稀释。

4 砷污染的主要危害与防治

砷化合物毒性最强的是三氧化二砷, 其次是三氯化砷、亚砷酸、砷化氢, 饮用含砷0.1~4.7 mg/L的水便会引起慢性中毒。长期与砷接触, 还会出现一系列中枢神经、心血管及肝肾损害中毒症状。此外砷化合物对胚胎发育也有影响, 可致畸胎。

砷中毒是世界上最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防治砷污染也是全社会当前最为重要的任务之一。解决砷污染问题同解决其它污染问题一样, 既要防, 也要治, 防治结合, 而且以防为主。

防治砷污染应该从污染源抓起。重点加强采矿及冶炼企业的排污口水质监测, 对于不能达标排放的应采取脱砷处理工艺, 必要时回收利用、变废为宝。同时对流域内化工及制药企业进行排查、登记, 加强监管。

一旦出现砷污染, 需要及时的治理, 以防止出现更大范围的危害, 以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含砷废水的处理主要有如下几种方法: (1) 石灰法:用石灰和含砷废水反应生成难溶的砷酸盐或亚砷酸盐将砷除去; (2) 硫化法:用硫化氢和硫化氢钠除去酸性废水中的砷; (3) 物理法:利用活性炭具有吸附作用的物理特性进行过滤; (4) 生物法:利用人工湿地中的植物来吸收废水中的砷。

5 几点思考与建议

5.1 省界河流水污染严重, 缺乏应急监测手段

省界河流经常发生水污染事故, 特别在枯水季节。对于省界河流和重要饮用水源地, 水文主管部门要求水文测站职工每天对河流水体水质感官指标进行观测, 由于基层水文测站缺乏水质监测仪器设备, 仅凭感官指标很难把握水质污染的程度和范围。为能够快速、准确地对污染水体进行跟踪监测, 及时向政府部门提供污染物种类、浓度和污染范围情况报告, 应配备相应的水质现场测定仪、采样器及摄像器材等。

5.2 加强对重污染企业的监控管理

一是实行联合检查。流域机构联合各级环保部门按照法律法规程序, 不定期地对全流域重污染企业排污情况进行突击检查、取样监测。对于不能达标排放的企业, 应限期整改、治理, 治理无望的企业坚决予以关闭。在枯水期、汛期等敏感时段, 以及对饮用水源地等敏感区域, 要随时随地了解污染源排污变化情况。必要时采取限产限排等具体措施, 防范于未然[1]。二是对于重污染企业实行在线监控。对于一个重污染项目尤其是化工项目, 必须建设污染源在线监控装置并与环保部门联网后才能进行试产和投产。反观本次砷污染事故, 从各种渠道的反馈中, 污染企业没有对可能造成重大危害的污水处理安装在线监控装置。三是关闭、淘汰高污染企业, 严格项目环评审批。环保部门督促关闭小焦化、小造纸及其他高污染企业, 严格把好新项目的环评审批手续, 做到“不放权、不越权”, 对于未批先建和未验收的新项目, 要依法责令停建、停产。

各级政府需调整经济结构, 发展清洁生产,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才是和谐发展的根本。通过环境治理、环保监管、发展循环经济等手段将污染排放减到最低限度, 从而达到企业与地方双赢格局。

5.3 实行水污染联防机制

两省水文、环保部门需要联合开展水情、水质测报工作。当水污染事故发生后, 建议各级政府、各部门首先互通信息, 控制污染事故范围扩大。不论谁先发现水体内水质出现异常, 都要立即启动水质应急监测预案, 及时向政府、相关部门和地区报告水质监测和处置情况。二是及时组成调查组和水质监测组深入现场, 掌握和了解第一手情况并做好水质取样工作。如发生跨地域水污染事故, 相关部门应尽快调查污染物质、浓度及其污染范围, 采取水利工程调水、导流等应急处理工程措施, 降低污染程度, 减少影响。三是做好总结工作, 分析发生的原因, 积极整改。事故发生后, 应分析和查找事故发生的原因, 总结水质、水量监测成果和投入应急调查监测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及对今后工作的建议等。对于造成水污染的个人和单位, 当地政府和环保部门要依法处罚并提出限期整改要求。四是采取多沟通、多协商的方法解决跨界水污染纠纷, 谨防矛盾和事态扩大。本次砷污染事故发生后, 相邻两省以大局为重, 充分发挥团结治水、治污的优良传统, 使得污染处置工作顺利完成, 没有对当地的社会稳定产生大的影响。

5.4 建立公众参与监督机制

建设一个化工或重污染企业, 必须对污染可能造成的后果进行公示, 特别是对人身安全有影响的危害, 让周边群众能够对污染、安全等事件进行迅速判断, 引入真正意义的公众参与评价机制。

参考文献

上一篇:道路维护下一篇:沧州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