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行业安全生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通用8篇)
汽车行业安全生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篇1
1. 总则
1.1 编制目的
为切实加强公路水运工程生产安全事故的应急管理工作,指导、协调各地建立完善应急预案体系,有效应对生产安全事故,保障公路水运工程建设正常实施,制定本预案。
1.2 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公路水运工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办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交通运输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规定》等。
1.3 事故分级
公路水运工程生产安全事故是指经依法审批、核准或者备案的公路水运工程项目新建、改建和扩建活动中发生的生产安全事故。
公路水运工程生产安全事故按照人员伤亡(含失踪)、涉险人数、直接经济损失、影响范围等因素,分为四级:Ⅰ级(特别重大)事故、Ⅱ级(重大)事故、Ⅲ级(较大)事故和Ⅳ级(一般)事故。
1.3.1 Ⅰ级(特别重大)事故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Ⅰ级(特别重大)事故(以下简称Ⅰ级事故):
(1)造成30人以上死亡(含失踪),或危及30人以上生命安全;
(2)100人以上重伤;
(3)直接经济损失1亿元以上;
(4)国务院责成交通运输部组织处置的事故。
1.3.2 Ⅱ级(重大)事故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Ⅱ级(重大)事故(以下简称Ⅱ级事故):
(1)造成10人以上死亡(含失踪),或危及10人以上生命安全;
(2)50人以上重伤;
(3)直接经济损失5000万元以上;
(4)省政府责成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组织处置的事故。
1.3.3 Ⅲ级(较大)事故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Ⅲ级(较大)事故(以下简称Ⅲ级事故):
(1)造成3人以上死亡(含失踪),或危及3人以上生命安全;
(2)10人以上重伤;
(3)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
1.3.4 Ⅳ级(一般)事故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Ⅳ级(一般)事故(以下简称Ⅳ级事故):
(1)造成3人以下死亡(含失踪),或危及3人以下生命安全;
(2)10人以下重伤;
(3)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下。
本条所称的“以上”包括本数,“以下”不包括本数。公路水运工程生产安全事故同时符合本条规定的多个分级情形的,按照最高级别认定。
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可以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对Ⅱ级、Ⅲ级和Ⅳ级事故分类情形进行细化补充。
1.4 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我国境内(除台湾、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外)公路水运工程Ⅰ级事故的应对工作,以及需要由交通运输部支持处置的Ⅰ级以下事故的应对工作。自然灾害导致的公路水运工程生产安全事故可参照本预案进行处置。
本预案指导地方公路水运工程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的编制以及地方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公路水运工程项目参建单位对公路水运工程生产安全事故的应对工作。
1.5 工作原则
(1)以人民为中心、预防为主。
应急管理工作应当以人民为中心,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为出发点,坚持预防与应急相结合,督促项目参建单位依法开展风险分级管控和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提高生产安全事故的预防预控能力。
(2)以属地为主、分级响应。
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当在本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遵循属地为主原则,按照职责分工做好分级响应,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优势,积极参与事故救援。项目参建单位应按规定开展先期自救互救,服从各级人民政府及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的现场指挥,配合事故救援、调查处理工作。
(3)协调联动、快速反应。
按照协同、快速、高效原则,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当做好应急资源调查,加强专业技术力量储备,与当地有关部门和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保持密切协作,建立协调联动的快速反应机制。督促项目参建单位加强兼职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提高自救、互救和应对各类生产安全事故的能力。
1.6 预案体系
(1)国家公路水运工程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以下简称国家部门预案或本预案)。本预案是交通运输部应对公路水运工程Ⅰ级事故和指导地方公路水运工程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编制的政策性文件,由交通运输部公布实施。
(2)地方公路水运工程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以下简称地方预案)。地方预案是省级、市级、县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根据国家相关法规及本预案要求,在本级人民政府的领导和上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的指导下,为及时应对本行政区域内发生的公路水运工程生产安全事故而分别制定的应急预案,由地方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公布实施。其中,省级预案是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对公路水运工程Ⅰ级、Ⅱ级事故处置,以及省级人民政府责成处置的其他事故的政策性文件。县级、市级预案的适用范围由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根据职责分工自行确定。
(3)公路水运工程项目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以下简称项目预案)。项目预案是公路水运工程项目建设或施工等参建单位制定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本层级预案包括项目综合应急预案、合同段施工专项应急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按照本预案和地方预案的总体要求,建设单位根据建设条件、自然环境、工程特点和风险特征等,制定项目综合应急预案;施工单位根据项目综合应急预案,结合施工工艺、地质、水文和气候等实际情况,对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和风险等级较高的作业活动,编制合同段施工专项应急预案或现场处置方案。
(4)应急预案操作手册。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项目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等可根据有关应急预案要求,制定与应急预案相配套的工作程序文件。
2. 组织体系
2.1 应急组织体系构成
公路水运工程生产安全事故应急组织体系由国家级(交通运输部)、地方级(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项目级(各公路水运工程项目参建单位)三级应急组织机构构成。
2.2 交通运输部应急组织机构
2.2.1 机构构成
交通运输部在启动公路水运工程生产安全事故Ⅰ级应急响应时,同步成立“交通运输部应对XX公路水运工程生产安全事故应急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是我部应对公路水运工程Ⅰ级事故的指挥机构。
2.2.2领导小组组成及职责
由部长或经部长授权的部领导任组长,分管副部长或部安全总监或部安全与质量监督管理司(以下简称安质司)及办公厅主要负责人任副组长,相关单位负责人任成员,并指明一名工作人员作为联络员。视情况成立现场工作组和专家组,在领导小组统一指导、协调下开展工作。
领导小组主要职责:
(1)决定终止公路水运工程生产安全事故应急响应;
(2)按规定组织或配合国务院实施公路水运工程Ⅰ级事故的应急处置工作;
(3)Ⅰ级应急响应启动后,立即召开领导小组第一次工作会议,议定Ⅰ级应急响应期间领导小组各项工作制度及安排;应急响应期间,根据事态发展变化情况,及时召开后续工作会议;
(4)根据国务院要求或现场应急处置需要,决定是否成立现场工作组和专家组;
(5)当事故应急工作由国务院统一指挥时,领导小组按照国务院的指令、批示,配合协调相应的应急行动;
(6)研究决定其他相关重大事项。
2.2.3 应急日常机构
部安质司作为部公路水运工程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日常机构,具体承担公路水运工程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的日常工作,以及Ⅰ级应急响应启动后的组织、协调等具体工作。
应急状态下应急响应的主要职责:
(1)接收、汇总事故信息,起草有关事故情况报告,提出相关应急处置建议;
(2)传达落实领导小组下达的指令;
(3)向部应急办提出需要其他应急协作部门支持的建议;
(4)研究提出赴现场督导的技术专家人选;
(5)与部政策研究室保持沟通,确认对外发布的事故信息;
(6)与部应急办保持沟通,确认上报的事故信息;
(7)承办领导小组安排的其他工作。
应急响应结束后的主要工作:
(1)评估应急处置方案、措施及效果,总结应急救援的经验与教训,对预案体系、组织体系、应急机制及应急联动等方面进行系统性评估,提出完善应急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并向领导小组提交评估报告;(2)参与事故调查,侧重分析技术层面原因。
2.2.4 部内有关单位职责
在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部安质司负责公路水运工程生产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置,部应急办(中国海上搜救中心)、办公厅、政策研究室、公路局、水运局、通信信息中心等按职责分工予以配合,公安局、海事局、救捞局等视情况参与。
2.2.5 现场工作组
现场工作组视事故情况决定成立,由部安质司负责联络。公路水运工程Ⅰ级事故现场工作组经领导小组批准成立,必要时由部领导带队;Ⅱ级事故现场工作组经部长批准后成立,由部安质司主要负责人带队;Ⅱ级以下事故现场工作组经分管副部长批准后成立,由部安质司分管负责人带队。现场工作组由交通运输部、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分别派员和有关专家组成。当国务院统一组建现场工作机构时,部应当派出相应级别的人员参加。
现场工作组职责:
(1)传达部应急工作要求,及时向部报告现场有关情况;
(2)主动与地方政府组成的事故现场应急抢险指挥机构联系和会商;
(3)根据现场所了解的情况,研究事故救援技术和处置方法,提供相应的技术咨询意见;
(4)必要时向部请求调用相关专业应急救援队伍;
(5)从专业角度分析事故原因,总结经验教训,为事故调查提供技术分析材料;
(6)承办部交办的其他工作。
2.2.6专家组
专家组依地方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申请或根据部应急处置工作需要成立,由部安质司提出建议。专家组由公路水运工程及其他相关行业工程技术、科研、管理等方面专家组成,根据需要参加公路水运工程生产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置工作,提供专业咨询意见。
2.3 地方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急组织机构
省、市、县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当分别组建本级公路水运工程生产安全事故应急组织机构和管理体系,明确相关岗位职责,落实具体责任人员。在本级人民政府的领导和上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的指导下,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相应事故级别的公路水运工程生产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工作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会同本级相关职能部门,建立应急管理预警机制和救援协作机制。
2.4 项目级应急组织机构
项目建设单位应设立应急组织机构,协调各合同段施工单位的应急资源,按规定及时向交通、安监等属地直接监管的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报送事故情况,组织相邻合同段之间的自救互救,控制事故的蔓延和扩大,并保护事故现场。项目建设单位应急管理工作,应当按照属地政府和直接监管的相关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执行。
2.5 协同工作机制
2.5.1 工作联络
交通运输部建立公路水运工程生产安全事故应急联络员制度,加强信息沟通,相互配合,形成协同工作机制,部安质司负责联络。
部办公厅、政策研究室、公路局、水运局、海事局、通信信息中心等相关司局应分别明确一名应急联络员,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确定厅级、处级各一名本地区应急联络员。应急联络员在应急响应期间,须保持联络畅通。
2.5.2 响应联动
各层级预案在组织体系、预防预警、应急响应、应急保障和预案管理等方面应协调一致。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的应急预案应与本预案相衔接。当上一级应急组织机构启动响应时,下级应急组织机构应同时启动相应的应急响应,形成行业联动。
项目综合应急预案应与属地直接监管的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的预案相衔接。同一个项目相邻或邻近合同段的施工专项应急预案应体现预警信息共享、应急救援互助等要求。
2.5.3 应急协作
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加强与本地区安监、公安、国土、环保、水利、卫生、消防、气象、地震、质监等相关部门的沟通联系,逐步建立完善应急会商机制;当公路水运工程Ⅰ级、Ⅱ级事故发生后,主动协调上述相关部门给予支持配合。
根据地方政府或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的请求,由部应急办牵头协调武警交通部队、中央企业等专业或兼职救援队伍。救援队伍抵达事故现场后,应接受当地政府组成的现场事故应急救援指挥机构的指挥、调遣。
3. 预防与预警
3.1 预防预警机制
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在日常工作中,按照《交通运输综合应急预案》的相关要求开展对气象、海洋、水利、国土等部门的预警信息以及公路水运工程生产安全事故相关信息的搜集、接收、整理和风险分析工作,完善预防预警机制,针对各种可能发生的公路水运工程生产安全事故情形,按照相关程序发布预警信息,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3.2 预警信息来源
预警信息来源主要包括:
(1)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和相关单位上报的信息;
(2)气象、海洋、水利、国土、安监等政府相关部门对外发布的橙色及以上级别的天气、海况、地质等灾害预警信息;
(3)公路水运工程生产安全事故(或险情),以及上级部门对外发布的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情况通报或预警信息;
(4)经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核实的新闻媒体报道的信息。
3.3 预防工作
3.3.1 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预防工作
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了解辖区内公路水运工程项目重大风险、重大事故隐患的分布情况,对接收到的各类预警信息要及时转发,督促项目建设单位对辖区内重点工程项目的办公场所、驻地环境、施工现场等开展经常性的隐患排查,对发现的重大事故隐患要督促项目参建单位按规定报备,提前采取排险加固等防控措施,及时撤离可能涉险的人员、船机设备等。
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按规定接收自然灾害类预警信息,通过网络、短消息等多种方式及时转发橙色及以上级别的预警信息,提出防范要求,有效督促、指导项目参建单位做好灾害防御工作。
3.3.2 项目参建单位预防工作
项目参建单位均应指定专人接收预警信息,按照地方政府、行业主管部门的应急布置和项目级应急预案,提前做好各项事故预防工作。
项目建设单位应当牵头组织整个项目的事故预防工作,督促、指导项目其他参建单位按照职责做好各自的预防工作。项目施工单位应结合事故发生规律,有效开展安全风险评估与预控,认真排查各类事故隐患,制定重大事故隐患清单并组织专项治理,提前做好各项应对措施。
3.4 项目预警信息发布和解除
项目预警信息由建设单位根据上级预警信息或本级实际情况发布和解除。建设单位向施工合同段发布的项目预警信息应包括:可能发生的生产安全事故类别、起始时间、预警级别、影响范围、影响估计及应对措施、警示事项、从业人员自防自救措施、发布单位等。
4. 应急响应
4.1 分级响应原则
公路水运工程生产安全事故应急响应级别分为Ⅰ、Ⅱ、Ⅲ、Ⅳ四级。当发生符合公路水运工程Ⅰ级事故情形时,交通运输部启动并实施Ⅰ级应急响应,并立即以《交通运输部值班信息》的形式,报中办信息综合室、国务院总值班室,应急组织机构按照本预案2.2款规定开展应急工作。
当发生符合公路水运工程Ⅱ、Ⅲ、Ⅳ级事故情形时,交通运输部视情启动Ⅱ级应急响应,应急响应内容主要包括密切跟踪突发事件进展情况,协助地方开展应急处置工作,派出现场工作组或者有关专家给予指导,协调事发地周边省份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给予支持,根据应急处置需要在装备物资等方面给予协调等。
各地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并细化响应等级及应急响应措施。
对于Ⅰ、Ⅱ级生产安全事故,上级部门启动应急响应后,事发地应急响应级别不能低于上级部门的应急响应级别。
4.2 事故信息报送
公路水运工程生产安全事故发生后,项目施工单位应立即向项目建设单位、事发地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报告,必要时可越级上报。
事发地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急联络员或值班部门接报事故后,应当立即口头或短信报告部安质司应急联络员或部安质司责任处室相关人员,并按照《交通运输行业建设工程生产安全事故统计报表制度》要求,在1小时内将信息上报至部安质司,其中Ⅰ、Ⅱ级事故还应按照《交通运输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和处理办法》的要求上报部应急办,并及时续报相关情况。
4.3 应急响应程序
4.3.1 Ⅰ级应急响应
(1)发生公路水运工程Ⅰ级事故或者接到国务院责成处理的公路水运工程生产安全事故,部安质司主要负责人(主要负责人不在京时为分管负责人)应在第一时间向分管副部长、部长报告有关情况,提出启动Ⅰ级应急响应建议,经分管副部长同意后,报请部长核准。由部长或经部长授权的部领导宣布启动交通运输部应对XX公路水运工程生产安全事故的Ⅰ级应急响应,同时成立领导小组。
(2)部安质司负责筹备领导小组第一次工作会议,拟定应急响应期间的指挥协调、会商制度,提出派驻现场工作组、专家组建议,以及信息报告、新闻发布、专家咨询、后期保障等事项。
(3)部安质司负责将应急响应信息通知部内相关司局和事发地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各级公路水运工程生产安全事故应急响应同步启动。
(4)根据事故信息和现场情况,经部长或经部长授权的部领导批准后,尽快组织现场工作组、专家组赶赴现场参与应急处置的技术指导,追踪掌握即时事故信息。
4.3.2 Ⅱ级应急响应
Ⅱ级应急响应按照下列程序和内容启动:
(1)发生Ⅱ级事故,部安质司主要负责人(主要负责人不在京时为分管负责人)应在第一时间向分管副部长、部长报告有关情况,提出启动Ⅱ级应急响应建议,经分管副部长同意后,报请部长核准。由分管副部长或经部长授权的部安全总监宣布启动交通运输部应对XX公路水运工程生产安全事故的Ⅱ级应急响应,视情况组织现场工作组和专家组,参与事故现场应急处置的技术指导,追踪掌握即时事故信息。
(2)发生Ⅲ级事故,部安质司主要负责人(主要负责人不在京时为分管负责人)应在第一时间向分管副部长报告有关情况,经分管副部长同意,由部安质司主要负责人或分管负责人宣布启动交通运输部应对XX公路水运工程生产安全事故的Ⅱ级应急响应,根据事故应急救援需要,视情况组织现场工作组和专家组。
(3)发生Ⅳ级事故,部安质司责任处室负责人提出启动Ⅱ级应急响应建议,报部安质司主要负责人(主要负责人不在京时为分管负责人)核准,由部安质司主要负责人或分管负责人宣布启动交通运输部应对XX公路水运工程生产安全事故的Ⅱ级应急响应。
(4)Ⅱ级应急响应期间,部安质司负责跟踪、指导事发地的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开展事故救援方案会商、专家技术支持、协调救援协作机构等具体工作。
4.3.3 应急响应终止条件与程序
Ⅰ级、Ⅱ级应急响应至少符合下列条件方可终止:
(1)经论证人员无生还可能;
(2)现场应急救援工作已经结束;
(3)险情得到控制,涉险人员安全离开危险区域并得到安置;
(4)次生灾害基本消除。
Ⅰ级应急响应终止程序如下:
部安质司根据掌握的信息,并向事发地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核实后,满足终止响应条件时,由部安质司向领导小组提出终止响应建议,报请组长核准后,由组长宣布终止Ⅰ级应急响应,或者降低为Ⅱ级应急响应,转入相应等级的应急响应工作程序,同时宣布取消领导小组。
Ⅱ级应急响应终止程序如下:
部安质司根据掌握的信息,并向事发地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核实后,满足终止响应条件时,经分管副部长同意,Ⅱ级事故由分管副部长或部安全总监、Ⅲ级与Ⅳ级事故由部安质司主要负责人或分管负责人宣布终止应急响应。
地方应急响应终止程序由地方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参照交通运输部应急响应终止程序,结合本地区特点制定。
4.4 应急处置
4.4.1 Ⅰ级应急响应处置
(1)现场督导。
Ⅰ级应急响应启动后,需派出现场工作组时,由部领导带队赶赴现场。部安质司负责人与责任处室负责人及相关司局人员参加现场工作组。现场工作组还应包括若干(一般1~3名)技术专家,部安质司应保持与现场工作组的即时联系沟通。现场工作组抵达事故现场后,通过事发地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及时与当地政府组成的现场应急救援指挥机构取得联系,尽快确定协同工作内容及联系会商机制,按照应急处置的统一安排,积极主动配合工作,为抢险救援提供技术咨询意见。
(2)信息上传与下达。
部安质司承办处室按照《交通运输部突发事件应急工作暂行规范》做好信息上传下达工作。现场工作组抵达事故现场4小时内,应将现场情况以短信、传真或邮件等方式传给部安质司。部安质司接到现场工作组发回的事故信息1小时内,向分管副部长、部长报告,并抄报部应急办。事故现场有新情况或新风险时,现场工作组应及时向部安质司和应急办报送动态信息。
当国务院、交通运输部领导对应急处置有批示(或指示)时,部安质司应及时向事发地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和现场工作组传达。
4.4.2 Ⅱ级应急响应处置
Ⅱ级应急响应启动后,视情况成立现场工作组时,由部安质司主要负责人或分管负责人带队赶赴现场。
部安质司按照《交通运输部安全与质量监督管理司公路水运工程施工阶段突发事件应急工作流程》开展应急处置工作。承办处室应跟踪现场工作组工作及应急处置情况,并与部应急办及时沟通相关信息。现场工作组按照本预案2.2.5及4.4.1有关规定开展相关工作。
4.5 信息发布
突发事件处置与信息发布应同步启动、同步进行。信息发布坚持实事求是、及时公开的原则,按照《交通运输综合应急预案》规定执行。对于情况较为复杂的突发事件,在事态尚未清楚、但可能引起公众猜测或恐慌时,应在第一时间发布已认定的简要信息,根据事态发展和处置工作进展情况,再作后续详细发布。
4.6 善后处置
事故善后处置工作以属地为主,在属地人民政府以及负责事故调查处置的相关机构的统一部署、领导下,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要按职责分工做好相关工作;同时督促项目参建单位对事故引发的各种潜在危害要组织安全风险评估,对主要结构物进行监测,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应的专项施工方案,防止盲目复工,导致二次或衍生事故的发生。
4.7总结评估
4.7.1 评估总体要求
(1)应急响应终止后,事发地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结合项目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上报的应急工作总结,及时总结分析评估,编写应急工作总结、事故应急评估报告。
(2)Ⅰ级应急响应终止后,部安质司应根据事发地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的应急工作总结、事故应急评估报告及现场督导情况,编制部级应急总结评估报告,评估应急工作情况,总结经验教训,提出预案改进建议。
4.7.2 评估目的
通过评估,判断应急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发现存在的问题,总结经验教训,寻找有效的解决手段,为以后事故处置提供可借鉴信息;修订完善应急预案,进一步健全应急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
4.7.3 评估内容和程序
4.7.3.1 评估内容
在充分分析工程风险因素、事故起因、救援经过的基础上,重点评估以下内容:
(1)预防预警和预控措施;
(2)项目应急自救效果及能力;
(3)信息报送的时效性与准确性;
(4)事故救援组织机构设置及运行;
(5)现场救援决策、指挥、协调机制及效率;
(6)技术方案及实施情况;
(7)应急协作及应急保障。
4.7.3.2 评估程序
(1)搜集评估信息;
(2)邀请专家协助开展评估;
(3)事发地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编写事故(或险情)应急评估报告,发生Ⅱ级以上事故,或交通运输部启动应急响应时,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于应急响应终止后的45个工作日内将本级部门的应急工作总结、事故应急评估报告向部安质司报备。
4.8 事故调查及原因分析
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当积极参与国务院或有关地方人民政府组织的事故调查工作,选派相应的技术专家和应急管理人员参加事故调查工作。技术专家和应急管理人员应当诚信公正、恪尽职守,遵守事故调查组的各项工作纪律。
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派出的人员参与事故调查时,应注重从技术调查入手,提供技术咨询,促进事故技术调查更加深入,并为行业监管提供借鉴。重点分析事故发生的工程质量、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主观因素,以及工程地质、水文、气象等方面的客观因素,并提出行业监管的改进建议等。
Ⅱ级以上事故调查完毕后30个工作日内,参与调查的人员应向部安质司提交技术调查总结材料。
5. 应急保障
5.1 日常应急机构运行
部安质司在日常状态下根据国家有关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的法律、法规,拟定公路水运工程生产安全事故应急管理的政策、制度,制定和修订本预案,指导公路水运工程生产安全应急管理工作。跟踪、收集、分析事故信息,提出改进应急管理的工作建议,按规定组织或参与公路水运工程安全生产应急培训和演练、重大以上级别生产安全事故的调查处理等。
5.2 人力保障
公路水运工程应急救援队伍建设遵循“专兼结合、上下联动”的原则。建设单位应发挥施工单位的自我救助能力,充分了解本项目可调配的应急救援人力和物力,建立兼职的抢险救援队伍和救援设备力量,或与社会专业救援队伍签订救援协议。武警交通部队纳入国家应急救援力量体系,是国家公路交通应急抢险救援保通专业队伍,救援力量调动使用应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要重视公路水运工程应急技术专家管理、应急管理队伍建设和应急资源信息收集。
(1)应急技术专家:交通运输部成立公路水运工程建设领域安全生产应急专家组,主要由从事科研、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安全等专业的技术专家组成。应急专家按照部应急专家工作规则的要求,为事故分析评估、现场应急救援及灾后恢复重建等提供咨询意见。地方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启动Ⅱ级及以下应急响应时,可提请部安质司协助选派部应急专家。
(2)应急管理队伍:主要由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的安监、建设管理等相关处室及公路、港航、海事、质监机构的负责人和应急联络员组成,参与或组织公路水运工程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工作。
(3)应急资源信息:充分了解、掌握本地区及邻近地区的专业(兼职)抢险救援队伍和应急技术装备等应急资源信息分布情况,为应急处置工作提供社会资源储备。
5.3 财力保障
(1)应急保障所需的各项经费按照现行事权、财权划分原则,分级负担,并按规定程序列入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年度财政预算。
(2)项目建设、施工单位应建立应急资金保障制度,制定年度应急保障计划,设立应急管理台账,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设立、提取和使用安全生产专项费用,按要求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器材、设备。监理单位应加强对施工单位应急资金使用台账的审核。
(3)项目建设单位应按规定投保建筑工程一切险等险种。项目施工单位应按相关保险规定,为本单位员工及相关劳务合作人员缴纳工伤保险费,鼓励为危险岗位作业人员投保意外伤害险和安全生产责任险。
5.4 宣传、教育和培训
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将应急宣传、教育和培训作为安全生产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年度培训计划。每年对应急工作人员进行培训;督导项目建设、施工、监理等单位结合当地政府的统一部署,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应急工作的宣传、教育和培训。
项目建设和施工单位应将应急培训纳入到项目年度培训计划,有计划地对管理人员,尤其是施工一线工人进行培训,提高其专业技能。监理单位应督促施工单位定期组织安全培训,并审查其安全培训记录。应急培训教育可通过农民工夜校、安全技术交底、岗前警示教育等形式,采用多媒体、动漫、案例等手段,有效开展应急知识培训宣传教育,切实提高一线人员的应急逃生及避险技能。
5.5 预案演练
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组织开展本级应急预案的演练。项目参建单位应根据工程特点,分门别类定期开展应急演练工作。
演练可通过桌面推演、实战演习等多种形式开展,解决操作性、针对性、协同配合等问题,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应急救援能力和协同作战能力。
应急演练组织单位应在演练过程中做好演练记录,应急演练结束后对演练进行总结和评价。
5.6 责任与奖惩
公路水运工程生产安全事故应急管理工作实行领导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
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对在应急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给予宣传、表彰和奖励。
违反《交通运输部安全生产事故责任追究办法》(试行)(交安监发〔〕115号)第八条、第九条、第十条的情形,依此办法规定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部门,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6. 附则
6.1 预案评审
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当组织有关专家对本部门编制的公路水运工程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进行审定。
施工单位针对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和风险等级较高的作业活动编制的专项应急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应当组织专家评审,形成书面纪要并附有专家名单。
预案评审时应考虑应急预案的实用性、基本要素的完整性、预防措施的针对性、组织体系的科学性、响应程序的可操作性、应急保障措施的可行性、预案间的衔接性等内容。
6.2 预案备案
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按照本预案的规定制定相应的公路水运工程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并应及时向当地人民政府和上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备案。
国家高速公路、独立特大桥及特长隧道、10万吨级以上码头、航电枢纽等工程的项目综合应急预案,按规定向属地直接监管的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备案。
施工单位制定的合同段施工专项应急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应向建设单位备案,并履行相关审批程序。
6.3 预案管理与更新
当出现下列情形之一的,交通运输部将组织修改完善本预案,更新后报国务院:
(1)预案依据的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章、标准、上位预案中的有关规定发生变化的;
(2)公路水运工程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机构及其职责发生重大变化或调整的;
(3)预案中的其他重要信息发生变化的;
(4)在事故实际应对和预案应急演练中发现问题需要进行重大调整的;
(5)预案制定单位认为应当修订的其他情况。
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参照本预案更新情况,及时进行同步更新或修订。项目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遇有预案更新情况,应及时进行更新或修订。公路水运工程建设项目的防台防汛等应急预案,原则上每年应在汛期来临前予以更新。
6.4 预案制定与解释
本预案由交通运输部负责制定、组织实施和解释。
6.5 预案实施时间
本预案自印发之日起实施。
汽车行业安全生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篇2
关键词:大功率中短波发射台站,安全播出突发事件事故,应急预案编制
1引言
随着无线传输发射事业的不断发展, 建立传输快捷、管理科学的技术运维新体系成了事业发展的核心要求之一。安全播出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作为技术运维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日益受到各级安全播出责任单位的重视。安全播出突发事件事故应急预案是有效应对处置各类安全播出突发事件事故的指导性文件。制订时必须要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 真正起到规范安全播出责任单位应急管理工作。
大功率中短波发射台站 (以下简称“发射台站”) 相对于小功率发射台站而言, 占地面积更大, 播出系统设备更复杂, 职工数量更多, 安全形势更严峻。科学实用的应急预案无疑将能够更好地指挥协调多方力量各种资源处置安全播出突发事件事故, 提高发射台站应对风险和防范事故的能力, 保证职工生命安全和健康, 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影响和财产损失的作用。
目前, 各发射台站按照无线局的统一部署, 按照《安全生产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结合各自具体情况, 开展了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工作。从2003年至今, 作者所在台站编写成了《国家广电总局724台安全播出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以下简称“台站应急预案”) , 并先后6次修订。从编写修订的经验和实际应急情况来看, 台站应急预案在编制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如:框架结构与层次不合理;危险分析不全面, 使应急准备工作不到位;应急组织机构层次较多, 设置不合理, 无法高效运行;运行程序缺乏标准化规定等。
在修订2012版时, 作者梳理了思路, 根据台站实际情况明确了目标, 调整了结构, 立足于危险分析, 设计了应急指挥, 强调了操作性, 规范了完善程序。相对于以前的版本做了很大的改变。本文在总结以往编制应急预案经验的基础上, 探讨应急预案的编制要点, 为发射台站编制应急预案提供借鉴。
2安全播出突发事件事故及应对
根据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令第62号《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和广技办字[2008]2号《广播电视安全播出事件/事故管理规定》的规定。安全播出突发事件事故分为事件和事故两大类, 其中事件包括破坏侵扰事件、自然灾害事件、技术安全事件、其他事件, 事故包括特大事故、重大事故、较大事故。
积极有效地应对突发事件事故有三层含义:一是预防, 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 将一切可能导致突发事件事故的隐患、危险源一一列出来, 确立突发事件事故发生的指标体系, 实施重点监控, 使其消灭在萌芽状态, 不发生;二是预警, 在预防基础上, 建立健全并完善突发事件事故预警机制, 将监督与预防措施结合起来, 做到防微杜渐, 防患于未然;三是预案, 突发事件既有人为因素, 也有非人为因素 (包括不可抗拒的自然因素) , 从这个意义上说, 要想完全避免突发事件事故是不可能的。因此, 我们必须把防范突发事件事故的基点放在准备工作上, 而制订应急预案就成了这项工作的重中之重。
3应急预案的通用要求
应急预案指事先预测可能发生事故的类别、危害程度而制定的事故应急救援方案。预案充分考虑现有物资、人员及危险源的具体条件, 使事故发生时能及时、有效地统筹指导事故应急救援行动。
应急预案编制的内容要求参见 (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 。通用要求有:一要建立反应迅速、处置果断的指挥体系;二要内容设立包容性强、涵盖面广;三要在具体处置过程中, 措施具体, 便于操作;四要整体做到反应灵敏、决策果断、综合协调、行动迅速、处置有方。
4台站应急预案编制中的要点、难点
台站应急预案在编制时既要遵守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 又要符合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的行业特点。作者立足发射台站的工作实际, 不断摸索、实践, 提出了编制中的几个要点、难点及建议意见。仅供参考。
(1) 统一思想, 明确编制目标和要求
要编制一套适合发射台站的应急预案, 必须确立编制目标和要求。以往几次修订, 都是各编写人员各自领任务, 分头编写, 最后汇总时才发现因为理解不同, 所编写的预案结构不一样, 出发点、侧重点相差较大, 很难统一。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建议发射台站成立由台领导任组长, 各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的编写工作组。工作组成员首先要收集并翻阅《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广播电视设施保护条例》、《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 尤其是AQ/T9002-2006《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然后再通过会议等多种形式, 使工作组成员都深刻理解安全播出突发事件事故的定义、内涵和外延, 熟悉掌握处置突发事件的法律法规, 明确从发射台站安全播出工作可能造成的危害出发, 结合本台实际情况, 根据危害程度分级响应, 依法处置破坏侵扰、自然灾害、技术安全和其他等四类安全播出突发事件的编制思路。
根据应急预案要实现的功能, 所提出的应急预案不仅要实现指导应急行动按计划有序进行, 避免在岗人员不知所措或错误操作, 防止因组织不力或现场混乱而延误应急救援行动;还要指导台站内应急人员的日常培训和演练, 保证各种应急资源处于良好的备战状态的要求。
编写工作组统一了思想, 明确了编制目标和要求, 编写成的应急预案才更具系统性和规范性。
(2) 借鉴活用, 调整预案结构
经过近10年的不断研究, 我国的应急体系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很多行业根据本行业的特点都制定了应急预案。在制定过程中也形成了几种成熟的应急预案结构。
“1+4结构”:这种应急预案的结构就是综合预案=基本预案+ (应急功能设置+特殊风险管理+标准操作程序+支持附件) 。
总预案+专项预案结构:这种应急预案的结构中, “总预案”就是阐明应急整体框架结构及应急的基本原则;“专项预案”是根据总预案的要求, 在危险分析的基础上, 根据事故的种类、现场区域位置等因素, 确定的子预案。
总预案+应急程序+应急处置指导书结构:这种应急预案的结构, 是由整体到局部, “总预案”概述应急体系框架和应急基本原则, “应急程序”则明确各突发事件的应急流程或各应急部门应急工作流程, 而“应急处置指导书”是具体的应急行动指导。
单一的应急预案结构:这种应急预案的结构是指结合单位的实际情况, 将应急预案的应急准备、应急响应、现场恢复等所有内容都融合成一个文本。
这四种常见的预案结构, 各有优缺点。如何选择合适的预案结构呢?这还需要从台站的实际情况出发。主要考虑几个因素。一是与市县区的距离。距离的远近决定了在发生突发事件事故时, 社会公共服务资源的响应时间。从而决定预案结构的复杂程度。如果距离较远, 就必须立足于自救, 所以对于突发事件事故的应急范围, 指挥系统设计, 应急处置人员组织应急物资贮备等台站应急预案都要统筹考虑。二是台站各部门的情况。发射台站内应急处置人员工作岗位相对分散。各重点防护的技术部门往往是布局各不相同的独立建筑, 现场应急环境复杂, 且往往是事故/事件发生的第一现场。因此针对不同的技术部门应有符合部门实际的专项预案。三是各技术部门的工作实际。各技术部门担负着发射、节目传送、供电、天馈线、网络等不同的任务, 所在的工作环境和设备特点决定了安全播出事件事故的处置方法不尽相同, 所以在预案中必须有不同技术部门的应急处置指导书。
考虑到上述因素, 建议台站应急预案采用特有的混合结构——总预案+专项预案+应急处置指导书 (见图1) 。这种结构既有“总预案”阐明应急整体框架结构, 应急的基本原则应急组织结构及相关应急职责, 应急行动、措施保障等基本要求和程序;又有需要全台动员应对的事件专项预案;还有针对各技术部门内部突发事件事故的部门专项应急处置指导书特别是各技术部门的专项预案, 既有针对传输发射的安全播出应急处置指导书, 还有针对部门内部的突发事件的前期处理应急处置指导书。比较符合发射台站的实际情况。
(3) 危险分析, 找准预案基点
危险分析是应急预案编制的基础, 主要是通过危险辨识、风险评价, 确定台站或部门可能发生的重大事件事故及其性质、危害后果等, 为应急准备和应急响应提供决策依据和足够的信息。
危险分析应全面。根据台内近10年的播出故障、各种事故记录, 无线局历年来的安全播出事件事故汇编, 当地的灾害记录, 结合事故预想, 基本做到了对台站各种突发事件全面考虑。
危险分析应客观。发射台站主要的危险来自于所处的工作环境, 也就是技术安全中常讲的三高——高空、高频、高压。这些危险源都是在技术系统建成后就客观存在的。维护区域内的危险分析, 就是辨识和评估在进行操作和维护工作时, 这些危险源可能对人员和设备造成的危害。具体可参见《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724台应急预案 (2012版) 》中《变电站专项应急预案》第二章的危险性分析。
建议在应急预案编制应做好以下危险分析工作:
全面分析本台站危险因素、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及事故的危害程度;
排查事故隐患的种类、数量和分布情况, 并在隐患治理的基础上, 预测和分析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及其危害程度;
确定事故危险源, 进行风险评估;
针对事故危险源和存在的问题, 确定相应的防范措施;
客观评价本台站的应急能力;
充分借鉴国内外行业事故教训及应急工作经验。
(4) 科学分工, 设计应急指挥
突发事件事故发生时, 高效的应急指挥是积极应对, 科学处置, 减少损失的重要保障之一。根据突发事件事故的不同等级, 应急指挥分为台站和现场两级指挥系统。台级应急指挥应包括指挥领导小组, 现场处置组和台站内应急响应部门 (台办室、技办室、发射机房、监控中心、维修室、变电站、保卫科、财务科、行政科) ;现场应急指挥应包括指挥人员、应急处置人员和各自的岗位职责。其中现场应急处置人员根据各部门的实际情况灵活确定, 但是必须明确日常工作转换成应急工作的模式转换条件和转换后的岗位要求。
对于应急指挥系统的职责划分, 应组织台领导和各部门的专业人员参与的讨论会, 针对不同突发情况, 根据现有处置手段, 设想处置步骤, 明确应急处置岗位的职责。同时建议各部门应急岗位的职责基本与其日常工作中承担的职责相对应, 便于平战结合。
(5) 立足实际, 加强预案操作性
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是对应急预案最基本、最重要的要求, 也是最终目的。要使应急预案具有可操作性, 必须将危险性分析和台站、各部门应急能力评估得到的有关信息结果融入到预案的内容中, 使应急预案符合台站的实际情况。怎样融入呢?实践经验表明, 在预案中必须明确“5W1H” (为什么、什么人、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干什么、怎么干) 要求, 其中总预案和专项预案中, 通过危险性分析说明“为什么”是这些应急任务, 如地处陕西关中地区的724台就没有台风、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预案。应急处置指导书中明确执行应急任务的人员、时间、地点、具体的应急行动、行动步骤和行动标准等, 使任何参与应急的人员都能有效、高效地开展应急工作, 而不会受到紧急情况的干扰导致手足无措, 甚至出现错误的行为。
(6) 规范程序, 完善预案管理
为了规范应急预案的管理, 在总预案中的应急管理一章, 专门针对宣传教育、培训与演练、责任与奖惩、预案管理中预案编制与解释、预案修订、预案实施做了详细规定。在专项预案的附则一章, 也规定了专项工作和重点技术部门的预案演练和修订的要求。确保了应急预案作为安全播出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体系的重点工作不断完善。
结束语
台站安全播出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体系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基础工作, 以上就是编写台站应急预案过程中的一些认识、思路和经验。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点有益的借鉴。
参考文献
[1]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S].
[2]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Z].2009-12-26.
汽车行业安全生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篇3
1.1编制目的
根据路桥集团海外公司生产实际,工程项目主要分布在非洲、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所在国的政局时有变化,一些突发事件对我工作人员及项目安全潜在一定的威胁。为保障海外工作人员的安全,及时应对处置突发事件,确保公司员工及财产的安全,特建立海外项目人员安全应急处理机制及预案。
1.2编制原则
1.2.1预防为主,快速响应:时刻做好应对海外事件的思想准备和应急响应,认真做好日常信息收集,监测预警及宣传教育等工作。对各类可能引发突发涉外事件的因素要及时进行分析、预警,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1.2.2以人为本,确保安全: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把保障项目部职工临时工的生命、身体健康和财产安全作为应急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1.2.3统一指挥,分级负责:涉外突发事件的处置工作由海外公司安全生产领导小组主要成员组成突发事件领导小组,总经理任组长,书记任副组长,统一领导和指挥,领导小组下设前方沟通、综合协调、联络人、维稳(负责善后事宜)等业务组;当事海外项目成立突发事件应急小组,由项目经理担任组长,做好应急救援事宜。应急小组下设应急办公室、综合协调、联络人、维稳(负责善后事宜)等业务组,24小时值班,密切关注局势进展。突发事件小组按职责分工做好应急处置的相关工作。
1.3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海外公司所属各海外项目部,面对重大安全威胁突发事件,严重威胁我公司海外人员生命财产安全和合法权益,或者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的各类突发事件。
2.组织机构和应急职责
2.1组织机构
组织机构设立三级管理体系,海外公司领导小组为一级,项目部领导小组为二级,项目各科室、各班组为三级。
2.1.1海外公司重大突发事件领导小组由以下成员组成
组长:总经理
副组长:书记
成员:副总、总工、部门负责人
(1)沟通业务组(国内):总工任组长,工程部经理为成员。
(2)综合协调业务组(国内):书记任组长,办公室主任为成员。
(3)联络人业务组(国内):副总任组长,人力资源助理为成员。
(4)维稳业务组(国内):副总任组长,政工、保障部、企管部、财务部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
2.1.2海外公司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小组应由以下成员
组长:项目经理
副组长:项目书记 副经理
成员:项目经理助理、办公室负责人、机料负责人、财务负责人、工程负责人。
(1)应急办公室(海外):项目书记任组长,项目办公室、机料、财务、工程负责人为成员。
(2)综合协调业务组(海外):项目副经理任组长,项目办公室、机料、财务、工程负责人为成员。
(3)联络人业务组(海外):项目总工任组长,项目人力专员为成员。
(4)维稳业务组(海外):项目书记任组长,项目办公室、机料、财务、工程负责人为成员。
2.2应急职责
2.2.1重大突发事件领导小组职责(公司级)
审定各海外项目重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掌握项目部所在国家、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可调用应急资源;批准启动和终止应急预案;负责重大突发事件的应急决策、指挥、协调管理和在处置突发事件中的应急响应行动;判断事件形势和事态发展走向,提出处置建议;并上报上级主管部门,迎接下一步行动。
2.2.2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小组职责(项目级)
在接到报告后,立即商议或直接发出重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启动令,指挥、协调、调用应急资源,集中力量组织救援,按程序向上级报告。
2.2.3国内业务组
沟通业务组(国内):当事故发生时,立即与项目部、国内上级部门、政府有关部门联系,请求紧急救助。
综合协调业务组(国内):掌握海外公司可调用应急资源;指挥、协调管理和在处置突发事件中的应急响应行动;判断事件形势和事态发展走向,提出处置建议。
联络人业务组(国内):建立海外人员详细档案,传递人员动态信息。
维稳业务组(国内):对回国人员,出现人员伤亡死亡情况,进行医疗救治、伤残鉴定、人员安置、人身意外保险、抚慰抚恤等善后处理工作。
2.2.4国外业务组
应急办公室(海外):应急办公室负责将各项应急指令传递给相关部门和人员;负责制修订项目部重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定期确认应急联络电话;负责应急值班,收集、接收、报告和传达突发事件信息,跟踪事件动态,并组织应急培训和演练;提供应急处置工作的技术信息支持和通信保障工作。
综合协调业务组(海外):负责协调与有关部门联系,协调突发事件应急过程中需要外交途径解决的问题和信息收集、汇总和上报。并与保险部门一起做好伤亡人员及财产损失的理赔工作;负责应急资金筹集,确保资金能满足求援抢险需要;负责应急物资的购买和调配。
联络人业务组(海外):每天编制《海外人员动态表》、建立包括国内联系人在内的完善的人员信息表格,及时传递给国内。
维稳业务组(海外):对海外人员,出现人员伤亡死亡情况,进行医疗救治、伤残鉴定、人员安置、人身意外保险、抚慰抚恤等善后处理工作。
2.2.5应急的各项准备
(1)车辆准备;(2)消防设施的准备;(3)急救药品的准备;(4)防护用品的准备;(5)食物储备的准备;(6)人员精简的准备;(7)现金准备。
2.2.6紧急救助
当事故发生时,项目部立即与中国大使馆及当地中资机构联系,请求紧急救助。
2.2.7通信联络
突发事件领导小组和应急小组相关人员通信联络要保持24小时畅通。
3.应急程序
3.1信息收集、分析和预警
3.1.1应急小组收集、获取、记录、整理各个渠道的信息,收集渠道包括但不限于:(1)政府通告;(2)外交部门、使(领)馆通告;(3)新闻媒体。(4)来源于本单位各级组织和员工的信息。
3.1.2应急小组对预报信息进行分析,判断突发事件的危害程度、紧急程度和发展态势。
3.1.3应急小组下达预警指令,由各项目科室负责人负责执行。
3.1.4根据事态变化,领导领导小组下达解除预警指令,由应急小组通知各科室、班组,解除预警。
3.2应急预案启动
3.2.1当突发事件发生,现场应急预案启动,并立即上报领导小组,同时启动应急预案。
3.2.2预案启动后,应急小组和有关人员立即进入应急状态,并报告海外公司突发事件领导小组。
3.3 应急工作步骤突发事件按照其发生、发展过程,分为瞬时事件和非瞬时事件
3.3.1瞬时事件,即发生和结束在瞬间完成,应急反应主要是救治伤者、恢复生产和处理善后。
3.3.2非瞬时事件,即事件本身在持续发展,应急反应主要是控制事态发展、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3.3.3对非瞬时事件,项目部根据事发现场情况,指挥、协调应急救援工作,着重应急资源的协调、技术支持、法律、外交、商务及信息管理。
3.4信息发布
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发布应当及时、准确、客观、全面,应在信息发布前报海外公司突发事件领导小组审批。
3.5应急预案终止
根据突发事件的控制和发展情况,由公司突发事件领导领导小组组长下达本预案的终止令。
3.6善后处理
应急预案终止后,出现人员伤亡死亡情况,进行医疗救治、伤残鉴定、人员安置、人身意外保险、抚慰抚恤等善后处理工作,由维稳业务组负责。
4.预案实施与解释
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汽车行业安全生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篇4
目 录
1.总则
1.1 编制目的 1.2 编制依据
1.3 适用范围
1.4 应对原则
2.突发事件的分级
2.1 特别重大突发事件(I级)
2.2 重大突发事件(II级)
2.3 较大突发事件(Ⅲ级)
3.组织指挥体系与职责
3.1 组织指挥体系
3.2 职责
3.2.1 银监会领导小组的职责
3.2.2 银监会领导小组成员部门的职责
3.2.3 办公室的职责
3.2.4 银监会派出机构的职责
3.2.5 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职责
4.预警机制
4.1 预警监测体系
4.2 预警信息处理
5.应急响应
5.1 响应程序
5.1.1 特别重大突发事件(I级)
5.1.2 重大突发事件(II级)
5.1.3 较大突发事件(Ⅲ级)
5.1.4 响应程序流程图
5.2 信息报告
5.2.1信息报告的基本原则
5.2.2信息报告的主要内容
5.2.3信息报告的一般程序
5.2.4信息报告的时限要求
5.2.5信息通报的要求
5.3 处置措施
5.3.1银行业金融机构
5.3.2银监会派出机构
5.3.3银监会
5.4 舆论指导
6.后期处置及修订
总 则
1.1
为有效防控银行业个人理财业务的各类突发事件,最大程度地减轻突发事件给金融消费者权益带来的损害,维护国家金融稳定,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制定本预案。
1.2
本预案依据以下法律法规制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2006)》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2003)》
《国家金融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银行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
1.3
本预案适用于处置与个人理财产品相关的各类诱发因素所导致的,影响银行业金融机构正常经营,进而影响某一地区乃至全国的经济社会秩序稳定的突发事件。
1.4
(1)依法处置、快速反应、稳定市场。
(2)统一部署、分工协作、信息共享。
(3)实时监测、防控风险、维护信心。突发事件的分级
当突发事件分级指标有交叉、难以判定级别时,按较高一级处理,防止风险的扩散;当风险事件的等级随着时间的推移上升后,按升级后的级别程序处理。
2.1 特别重大突发事件(I级)
涉及一家或多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发行的同类型理财产品,且影响范围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正常经营,进而有可能影响全国范围经济社会秩序稳定的突发事件。
同类型理财产品是指投资的金融资产或交易对手相同或高度类似(下同)。
2.2 重大突发事件(II级)
涉及一家或多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发行的同类型理财产品,且影响范围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地区(地级市、自治州、盟)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正常经营,进而有可能影响全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的经济社会秩序稳定的突发事件。
2.3 较大突发事件(Ⅲ级)
涉及一家或多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发行的同类型理财产品,且影响范围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县(市辖区、县级市、旗)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正常经营,进而有可能影响全地区(地级市、自治州、盟)范围的经济社会秩序稳定的突发事件。组织指挥体系与职责
3.1 组织指挥体系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银监会)设立银监会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组长由银监会分管银行理财业务的会领导担任。银监会领导小组的成员包括但不限于办公厅、政策法规部、银行监管一部、银行监管二部、银行监管三部、银行监管四部、非银行金融机构监管部、合作金融机构监管部、业务创新监管协作部、突发事件相关银监局的主要负责人。
银监会领导小组为非常设机构,下设办公室,日常办公地点设在办公厅。办公室可根据突发事件的处置需要设立相关的专业小组,由相关职能部门抽调相关人员参与,或直接要求相关职能部门承担。
银监会派出机构(银监局、银监分局等)比照银监会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构的组成,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设置相应的应急处置机构。
3.2 职 责
3.2.1 银监会领导小组的职责
统一领导和指挥风险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
决定启动、终止本预案;
最终认定并修改突发事件等级;
协调国务院相关部门共同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决定重大的处置措施和新闻报道的重大事项;
负责处置工作其他重要事项的决策。
3.2.2 监会领导小组成员部门的职责
各成员部门在银监会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和领导下,负责处理各自职责范围内的相关应急处置工作,并提出相应的应急处置建议和措施,完成银监会领导小组交办的工作。
3.2.3 办公室的职责
办公室承担银监会领导小组的日常具体工作,促进相关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及协调工作。
汇总、制定统一的新闻报道口径;
负责收集、整理、上报、通报有关信息资料;
按照银监会领导小组的要求组织召集会议;
按照银监会领导小组的要求与国务院相关部门进行沟通和协调;
督促、监察、指导有关部门落实应急措施;
收集、保管并于事后移交有关档案;
完成银监会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事项。
3.2.4 银监会派出机构的职责
银监会派出机构比照银监会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构的职责,根据本预案,制定本机构的个人理财业务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并向上级机构报告突发事件的发生及进展情况,负责辖区内的应急处置工作。
3.2.5 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职责
银行业金融机构是落实应急处置措施的责任主体,应在其内部建立个人理财业务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确定应急处置机构的组成,并将预案连同机构成员名单报送银监会各监管部门及派出机构备案。
银行业金融机构负责按照本预案的要求向属地银监会派出机构报告突发事件的发生及进展情况,并积极落实有关处置措施,妥善处置突发事件。
4.1 预警监测体系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在日常工作中建立预警监测体系,设置个人理财产品的预警信号,并加强跟踪、监测。银监会派出机构根据非现场监管、现场检查、中介机构审计及其他渠道所获信息及时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风险状况做出判断,有效预防突发事件发生。
预警信号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情况:
(1)单只理财产品的净值连续3个月低于投资成本的80%,且亏损情况无明显改善的趋势。
(2)单只理财产品于元旦、春节和国家其他重要事件期间到期,到期前1个月的净值低于投资成本的80%。
(3)单只理财产品合同约定的提前终止条件被触发,造成到期价值低于投资成本的80%。
(4)理财产品的投资交易对手或其他信用关联方发生重大信用违约事件,可能会造成理财产品重大亏损。
(5)对单只理财产品的投诉人数累计达到或超过30人。
(6)对单只理财产品银行业金融机构被诉讼的案件,原告人数累计达到或超过10人。
(7)对单只理财产品银行业金融机构被诉讼的案件中,银行业金融机构终审败诉。
(8)媒体机构对一家或数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发行的同类
型理财产品进行大量负面报道。
(9)其他重大风险预警信号。
4.2 预警信息处理
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发现预警信号后,应立即向相应的银监会派出机构报告,同时研究采取妥善行动,防止问题进一步恶化。银监会派出机构应将有关理财产品列入高风险重点关注产品名单,密切关注有关问题的动向,必要时向上级机构报告。
银监会要加强对有关部门和派出机构报送个人理财产品信息的汇总和分析,对有共性的问题要加强跟踪研究,并及时反馈给银监会派出机构。应急响应
5.1
5.1.1 特别重大突发事件(I级)
事发银行业金融机构应立即启动本机构应急预案自救,同时上报相应的银监会派出机构;银监会派出机构启动本级应急预案,并上报上级机构或银监会;银监会迅速核实情况后,成立银监会领导小组,启动本预案开展处置,并将处置情况上报国务院。必要时,报请国务院启动《国家金融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或同时启动《国家大规模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开展处置。
5.1.2 重大突发事件(II级)
事发银行业金融机构应立即启动本机构应急预案自救,同时上报相应的银监会派出机构;银监会派出机构启动本级应急预案,并上报上级机构或银监会;银监会迅速核实情况后,视情况决定是否启动本预案开展处置,并将有关情况上报国务院。
5.1.3 较大突发事件(Ⅲ级)
事发银行业金融机构应立即启动本机构应急预案,应同时上报相应的银监会派出机构;银监会派出机构启动本级应急预案,并上报上级机构或银监会;属地银监局负责应急处置工作;银监会要随时掌握情况,并酌情上报国务院。
5.1.4 响应程序流程图(略)
5.2
5.2.1 信息报告的基本原则
(1)及时性:最先获悉银行业突发事件发生信息的部门或机构,应当在第一时间内按规定报告相关部门或机构。
(2)准确性:报告内容要客观真实,不得主观臆断。
(3)规范性:报告内容要规范。
5.2.2 信息报告的主要内容
(1)事件所涉及的机构名称、地点、时间。
(2)事件的发生原因、性质、等级、可能涉及的金额及人数、危害程度、影响范围以及事件发生后的社会稳定情况。
(3)事态发展趋势、可能造成的损失、已经及拟进一步采取的应对措施。
(4)其他与本事件有关的内容。
5.2.3 信息报告的一般程序
(1)突发事件发生后,事发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对突发事件等级进行初步判断评估,并立即向其上一级机构、银监会相应的派出机构和同级人民银行报告,同时报告当地政府,并通报当地公安机关。
(2)事发地的银监会派出机构应在接到突发事件的情况报告后,对突发事件等级进行复核,并迅速电话报告上级派出机构或银监会,同时于当天提交书面报告,同时进入紧急应对状态。
(3)银监会在接到突发事件的情况报告后,依据事件的响应等级以及国家应急预案的要求,酌情报告国务院,并通报人民银行。
5.2.4 信息报告的时限要求
(1)发生I级突发事件,事发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在事件发生时起2小时内向所在地银监会派出机构报告;银监会派出机构应在接到报告时起2小时内向上一级机构报告;银监会应在接到报告时起4小时内向国务院报告。至迟在接到报告时起12小时内将事件的主要情况向国务院详细报告。
(2)发生II级突发事件,事发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在事件发生时起2小时内向所在地银监会派出机构报告;银监会派出机构应在接到报告时起2小时内向上一级机构报告;银监会应将处置情况及处置结果尽快上报国务院。
(3)发生Ⅲ级突发事件,事发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在事件发生时起4小时内向所在地银监会派出机构报告;银监会派出机构应及时向上一级机构报告;银监会应将处置结果及时上报国务院。
5.2.5 信息通报的要求
银监会应与人民银行、财政部、其他金融监管部门及公安部等部门保持信息沟通;银监会派出机构应与地方政府、同级人民银行及公安部门、所在地其他金融监管部门保持信息沟通。
发生突发事件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及时向银监会派出机构更新报送事件发展情况,并随时接受银监会派出机构的询问要求。
5.3
5.3.1 银行业金融机构
突发事件发生后,银行业金融机构应立即根据其内部有关应急处置的制度规定,及时启动应急预案,进行自救处理,处置措施包括但不限于:
(1)在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行及事发地分支行成立专门的应急处置机构负责应对,并及时向董事会报告有关情况。
(2)银行业金融机构投诉处理部门应对问题理财产品投诉的处理流程设定具体的时限要求,优先受理、快速处置、明确答复,防止激化群众情绪。
(3)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在保护投资者合法利益的前提下维护自身权益,应对投诉案件进行逐个分析,按照法律责任类型分类应对处置。
(4)由内部审计部门组织检查其他具有与问题理财产品类似特征的产品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确认是否存在风险尚未暴露的其他产品,提前制定预防措施。
(5)对问题理财产品的新增投诉数量及已有投诉的处理情况进行定期分析。同时开展新闻舆情监测工作,在元旦、春节和国家其他重要事件期间指派专人实时监测。
(6)应积极配合监管部门、人民银行、当地政府的应急处置工作,及时、准确地提供突发事件相关的各类信息。
5.3.2 银监会派出机构
突发事件发生后,银监会派出机构应立即根据本级应急预案采取措施,包括但不限于:
(1)及时与当地政府、公安机关、宣传主管部门等机构取得联系。同时,银监会派出机构应在当地政府的组织协调下对突发事件进行处置。
(2)要求事发银行业金融机构定期报告问题理财产品的新增投诉数量及已有投诉的处理情况。要求事发银行业金融机构定期报告新闻舆情监测结果,在元旦、春节和国家其他重要事件期间要求每日报告。
(3)当理财产品的投资交易对手或其他信用关联方发生重大信用风险时,要求事发银行业金融机构定期报告债权或股权处置情况。
(4)当理财产品由于市场风险发生重大损失时,要求事发银行业金融机构定期报告理财产品亏损幅度以及相关市场风险的变化情况。
银监会派出机构应根据本预案规定逐级上报有关情况,在紧急情况下可越级上报。
5.3.3 银监会
(1)银监会领导小组在接到I级突发事件报告后,在掌握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应按本预案规定的时限要求向国务院报告;启动本预案,采取各种可能的措施开展处置,并视情况报请国务院启动《国家金融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或同时启动《国家大规模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开展处置工作。
(2)银监会领导小组的各成员部门应根据本预案各司其职,利用本部门的业务资源、专业技术和工作经验积极提出应急处置建议,采取有效措施开展处置工作。
(3)银监会领导小组根据突发事件应急工作的需要,可采取派出应急专案小组、国际处置合作等特别措施开展应急工作。
5.4
根据有关保密规定和实际需要,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可适当向公众披露有关信息,或通过有关媒体对突发事件进行适当报道,以引导社会舆论,维护社会稳定。
银行业金融机构对突发事件的信息披露应把握以下原则:
(1)针对突发事件设置专门的新闻发言人,对外宣传和答复的口径一致、恰当。相关人员的行为统一、规范。
(2)设置专门的接待采访部门,对外答复要及时、积极、正面,切实起到安抚客户、疏导情绪和化解矛盾的作用。
(3)注意同业对外宣传口径,保持协调。
(4)宣传与答复内容应书面记录并留档保存。后期处置及修订
银行业金融机构理财产品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结束后,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要做好组织、协调工作,帮助银行业金融机构恢复正常营业秩序,把握正确的舆论宣传导向,最大程度地降低突发事件给银行业和受波及地区社会经济带来的不良影响。同时,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可根据有关单位和人员在突发事件应对处置中的工作表现和业绩进行评价,对于做出突出贡献或出现重大失误的单位和个人,提出奖惩建议。
校园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篇5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保不齐会遇到一些意料之外的事件或事故,为了将危害降到最低,就不得不需要事先制定应急预案。那么你有了解过应急预案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校园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校园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1
为了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发生于本校内应消防安全方面所引发的紧急突发事件的危害,保障在校教职员工、在校学生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确保学校的财产万无一失,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特制定本预案。
第一条 加强领导,成立防火领导小组
学校组织成立防火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和处理本预案下的突发事件:
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
1、领导小组职责:
(1)掌握师生思想动态,注意化解影响安全稳定工作的矛盾。
(2)对师生进行政治形势和维护稳定的宣传教育,提高师生维护校园安全稳定意识。
(3)把提高思想认识作为搞好安全防火的切入点,把严肃对待事故隐患当作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抓落实。
2、各职能部门工作职责:
(1)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原则,各部门要重点做好安全稳定工作,实行维护稳定工作责任制。
(2)要把防火作为安全工作重点,树立保证安全也是服务的重要目标,做到持之以恒,警钟长鸣。
(3)要加强对住宿学生进行安全防火的教育,把安全教育寓于各项活动之中,在新生入学、新学期开学时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在节假日和特殊时机进行有针对性的提示教育。
(4)各部门要认真贯彻执行“谁主管、谁负责,谁在岗、谁负责”的原则,工作落实到位,抓好制度落实。
(5)各部门要加强安全教育,提高职工的消防意识,并通过会议、谈话等多种手段来提高职工的消防意识、忧患意识、防控意识。作到人人知消防,人人重消防的局面。
第二条 可能引起学校火灾事故的原因
(1)电线老化、乱拉乱接临时线、违章使用电炉和其他电器设备、液化煤气和煤炉共用、食堂油锅过热、实验操作不当、易燃易爆物品使用保管不当、违章动用明火、乱扔烟蒂、小孩玩火等是可能引起学校火灾的主要原因。
(2)定期对消防器材进行检查和维护,对不符合要求的器材要及时更换,灭火器要及时更换灭火剂,抢修、抢救器材要处于良好待用状态,将防火、灭火建立在科学的技术保障条件下,将事故消除在萌芽状态
第三条 预防措施
1 、校长是学校消防安全第一责任人,对本校的消防安全工作全面负责,根据消防法律、法规,结合实际制定学校消防安全管理制度,落实学校消防安全责任制。
2 、学校应当成立校义务消防队伍,选拔身强力壮的老师担任队员(严禁组织学生参加)。制定学校防火计划,绘制防火平面图,教室门后挂紧急疏散路线图。寄宿制学校应当每个楼层都要有两个通道,楼道悬挂应急灯,学生寝室门后挂紧急疏散路线图。
3、学校应当按规定配备消防器材,指定专人负责消防器材、设备的维护与保养,经常检查和定期更换灭火器药品。
4、对师生员工进行消防安全教育,普及基本消防知识,学会正确使用灭火器材,掌握逃生方法和“三分钟”扑救。新生到校报到后的第一节课应当是接受消防安全教育。
5、加强检查,发现火灾隐患要及时整改。
6、保持通道畅通,不堆杂物。
第四条 防火预案
发现火情后,要保持冷静,明辨方向和火势大小,火灾刚发生时,可视火势大小,用灭火器、自来水等在第一时间灭火,同时呼喊周围人员参与灭火和报警,迅速判断危险地点和安全地点,尽快搬离险地。值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进行疏散,要迅速用的消防器材力争把火控制、扑灭在初期阶段。应立即在最短时间到达现场并通知相关的各部门领导尽快增加援助人手。
重大火情,同时向“119”报警,工作人员根据火情发生的位置、扩散情况及威胁的严重程度首先通知起火楼层,然后,再根据火情扩大附近区域,逐区域的通知发现火灾呼救并向学校领导报告,由学校领导视火情情况决定是否向“119”报警,晚间和节假日由行政值班人员决定报警与否。
第五条 处理程序
一旦发生火灾,一般应按下列程序处理;
1、打 “119” 电话报警,同时报教育局突发事件处理小组办公室和业务科室。
2、立即切断着火楼的电源。
3、按照平时消防演练逃生的线路迅速疏散学生,同时由受过训练的教职工进行三分钟火灾紧急扑救。如三分钟不能扑灭明火,则迅速撤离。
4、如有伤者要及时送往区级以上医院救治,并及时通知家长或者家属。
5、在等待消防车到来期间,可组织学校教工义务消防队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进行扑救。
6、灭火后立即通知律师,配合学校相关部门进行相应的调查工作。
7、配合消防部门调查事故,追究责任,维护学校的利益,并协助处理善后事宜。
电话号码:
校长室:
校长办公室:
总务科:
学生科:
门卫室:
火警:119 匪警:110 急救:120
学校内线电话拨出“9”
校园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2
为确保校园网安全有序平稳运行,保证校园网络信息安全和网络安全,更好的服务于学校的教育教学,为及时处置校园网信息网络安全事件,保障校园网作用的正常发挥,特制定本预案。
一、信息网络安全事件定义
1、校园网内网站主页被恶意纂改、交互式栏目里发表反政府、分裂国家和色情内容的信息及损害国家、学校声誉的谣言。
2、校园网内网络被非法入侵,应用计算机上的数据被非法拷贝、修改、删除。
3、在网站上发布的内容违反国家的法律法规、侵犯知识版权,已经造成严重后果。
二、网络安全事件应急处理机构及职责
1、设立信息网络安全事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负责信息网络安全事件的组织指挥和应急处置工作。
2、学校网格安全领导小组职责任务
(1)、监督检查各教研组处室网络信息安全措施的落实情况。
(2)、加强网上信息监控巡查,重点监控可能出现有害信息的网站、网页。
(3)、及时组织有关部门和专业技术人员对校园网上出现的突发事件进行处理并根据情况的严重程度上报有关部门。
(4)、与市公安局网络安全监察部门保持热线联系,协调市公安局网监处安装网络信息监控软件,并保存相关资料日志在三个月以上。确保反应迅速,做好有关案件的调查、取证等工作。
三、网络安全事件报告与处置
事件发生并得到确认后,网络中心或相关科室人员应立即将情况报告有关领导,由领导(组长)决定是否启动该预案,一旦启动该预案,有关人员应及时到位。
网络中心在事件发生后24小时内写出事件书面报告。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事件发生时间、地点、单位、事件内容,涉及计算机的IP地址、管理人、操作系统、应用服务,损失,事件性质及发生原因,事件处理情况及采取的.措施;事故报告人、报告时间等。
学校网格安全领导小组成员承担校内外的工作联系,防止事态通过网络在国内蔓延。
网络中心人员进入应急处置工作状态,阻断网络连接,进行现场保护,协助调查取证和系统恢复等工作。对相关事件进行跟踪,密切关注事件动向,协助调查取证。
有关违法事件移交公安机关处理。
四、一般性安全隐患处理:
学校网络信息中心配备了正版-防火墙软件和瑞星防病毒软件,及时升级,及时清除杀灭网络病毒,检测入侵事件,将向管理员发出警报,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处理入侵事件,并报有关部门。对来往电子邮件及网络下载文件用防病毒软件软件过滤,确保不被木马类病毒侵入并在无意中协助传播病毒。
管理员对定期检查设备的运转情况,做好设备维护记录,保证设备高效稳定的运行。学校重要计算机出现硬件设备故障,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启用数据备份,保证数据不丢失,保证网络的正常运行。
校园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3
校园突发事件包括人为或自然因素引起,具有突发性,对师生人身安全、学校教学、工作和生活秩序、学校和社会稳定等造成或可能造成严重影响的各类紧急情况,如安全事故(火灾、公用设施故障中断、建筑物倒塌、师生集体活动中发生的挤踩压伤、交通事故等)、公共卫生事件(食物或职业中毒、传染性疾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等)、群体性 事件(闹事、游行、非组织的政治活动等)、影响重大的治安案件、师生非正常死亡、自然灾害事故(洪水、台风、破坏性地震)等。
根据有关要求,不提倡学生参加危及自身安全的救灾活动。各学校要树立“安全责任重于泰山”的思想,加大安全隐患排查和整治力度,平时加强对师生的安全教育,定期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安全应急预案演习,充分做好各种应急准备。在处置安全事故过程中,各班级老师要指导中小学生做好自救自护工作。学校每一位教职员工要将保护学生的生命安全作为首要任务,并积极做好其他求援工作。将公安、消防和急救中心作为第一救援力量,在第一时间内取得联系和支持,确保将人员作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降至最低程度。
为了保障全镇师生员工健康地学习、工作、生活,促进学校各项工作顺利开展,防范安全事故发生,切实有效降低和控制安全事故的危害,依照上级有关要求及有关法律法规,从我镇实际出发,特制定本预案。
一、校园安全突发事件处理组织机构。
1、安全突发事件处理指挥机构。
总指挥:
成员:
2、安全突发事件处理队伍。
(1)抢救处理组:
组长:
成员:
(2)后勤保障组:
组长:
成员:
二、日常安全管理
1、每天值日领导和值日教师要严格按照值勤制度,在校门口、学校校园、教学楼走廊等处进行经常性的巡视。
2、禁止在校园教学园踢球、爬墙、爬楼门、滑楼梯栏杆,违者通报批评,对涉及的班级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扣分。值日教师要注意纠正学生在校园内上述违规现象。
3、凡是学生在校时间,学校安排教师管理,保护学生安全。
4、为防止学生在课间、集会、做操等活动中出现拥挤等其它现象,保证学生有秩序、守纪律地上下楼,当天值日领导、值日教师负责楼道口进行监督、疏导。
5、各班主任要进行遵守秩序、礼貌礼让、爱护同学的教育,加强学生的自救自护的教育和训练。
6、学校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学校总务处要不定期的对学校楼道设施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补救、整改。
7、定期不定期对各校进行安全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消除校园的安全隐患。
8、学校建立安全例会制度,每月工作会议必须对上月的安全工作进行小结,并就下一步安全工作进行部署。全体教师会议根据实际布置安全工作。
9、建立安全工作台帐制度,按年初制定的学校安全责任分工,各司其责,共同做好安全工作。
三、安全突发事件处理应急预案。
(一)、重大突发事件
1、报警程序:
(1) 当事人所在学校负责人
(2)根据事件需要,经领导同意后报告公安机关,报警立即就近用电话或手机报告110(电话110)。
3、处置措施:
(1) 接报后,校长、值日教师和有关人员迅速赶到现场控制局面。
(2) 组织人员按照程序打电话向领导报告。
(3) 组织领导根据事态严重程度,边处置情况边向到场领导汇报。
(4) 如有人员受伤,立即送往当地卫生所或就近医院进行救治。
(5) 如是殴斗事件,除迅速控制局面、平息事态外,应将双方主要负责人和有关人员带离现场,其余人员驱散。
(6) 如是意外事故,应尽快组织人员抢救,将受伤者送往医院抢救。
(7) 如是社会人员来校闹事且较为严重的,须立即拨打公安“110”。
4、注意事项。
(1) 各级领导遇事一定要冷静,果断采取措施。
(2) 处理群体性 事件的原则是:迅速平息、减轻伤亡、保护学生、控制事态。
校园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4
一、应急机构的组成
1、领导小组及职责
组长:
副组长:
成员:全体教师
主要职责:
(1)加强领导,健全组织,强化工作职责,完善各项应急预案的制定和各项措施的落实。
(2)充分利用各种渠道进行消防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组织、指导全校消防安全常识的普及教育,广泛开展消防安全和有关技能训练,不断提高广大师生的防范意识和基本技能。
(3)认真搞好各项物资保障,严格按预案要求积极筹储,落实饮食、防冻防雨、教材教具、抢救设备等物资准备工作,强化管理,使之保持良好战备状态。
(4)采取一切必要手段,组织各方面力量全面进行救护工作,把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点。
(5)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全面保证和促进学校安全稳定。
2、灭火行动组及职责
组长:
副组长:
成员:各班班主任
主要职责:
利用学校配置的消防器材及有关设施,全力进行扑救。
3、通讯联络组及职责
组长:江xx
副组长:黄xx、张xx
成员:各班班主任
主要职责:
迅速与学校保卫处或相关部门取得联系,引导人员和设施进入事件地;拨打119消防电话,联络有关部门、个人,组织调遣消防力量;负责对上、对外联系及报告工作。
4、疏散引导组及职责
组长:
副组长:
成员:各班班主任
主要职责:
引导有关人员迅速转移到安全地带,并负责重要物品的看守工作。
5、安全防护救护组及职责
组长:
副组长:
成员:各班班主任
主要职责:
利用现有器材对伤员进行紧急抢救,联系有关医院抢救。
二、应急行动
应急前准备:
领导小组依法发布有关消息和警报,全面组织各项消防救护工作。各有关组织随时准备执行应急任务。
应急过程行动:
1、领导小组得悉消防紧急情况后立即赶赴本级指挥所,各种救护队伍迅速集结待命。
2、通讯组迅速发出紧急警报,疏散组组织仍滞留在各种建筑物内的所有人员撤离。
3、灭火行动组组织有关人员对所属建筑进行全面检查,封堵、关闭危险场所,停止各项室内大型活动。
4、灭火行动组加强对易燃易爆物品、有毒有害化学品的管理,加强供电输电、保管室等重要设备、场所的防护,保证工作顺利进行。
5、安全救护组迅速关闭、切断输电、供水系统(应急照明系统除外)和各种明火,防止滋生其他灾害。
6、安全救护组迅速开展以抢救人员为主要内容的现场救护工作,及时将受伤人员转移并送至附近救护站抢救。
7、灭火行动组加强对重要设备、重要物品的救护和保护,加强校园值班值勤和巡逻,防止各类犯罪活动的发生。
三、火灾后有关行动
1、加强对广大师生的宣传教育,做好师生、家长的思想稳定工作。
2、加强各类值班值勤,保持通讯畅通,及时掌握学校情况,全力维护正常教学、工作和生活秩序。
3、迅速了解和掌握学校火灾情况,及时汇总上报。
校园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5
为了切实贯彻执行《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学校安全的通知》和市、教育局、教育办关于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管理的通知精神,保护全体师生的生命安全,在积极预防的基础上,特制定如下预案:
一、领导指挥小组:
组长:柯丽芬
副组长:蔡佳乐 杨家淦 杨远远 林秋凤 王美惠 肖金香。
组员:各班主任、科任老师及杜茂林(保安)
二、等级划分:
一般事故:房屋发生局部开裂、倾斜现象,有倒塌危险。
重大事故:房屋已经开始压塌或者局部已经倒塌,将会引起大面积倒塌的危险。
三、应急流程:
一般事故发生时,及时广播通知全校处于应急状态,终止上课,启动应急预案。班主任和副班主任立即赶赴教室组织学生进行疏散,立即报告上级主管部门,并随时关注事故的变化,避免扩大。
流程:警报——疏散——报告——总结
重大事故发生时,应立即疏散学生(在堂教师为第一责任人),班主任立即赶赴本班教室进行组织。在第一时间内电话报警(广播室教师或者电话旁的教师),广播或者长时间的电铃为警报信号,认真做好事故后期处理。
流程:报警——疏散——报告——抢救
四、其他事宜:
1、倒塌事故发生时间如果是下班时间,在校教师和门卫应及时报告校领导,及时组织抢救和事故处理,流程不变。
2、学生在校期间发生房屋倒塌事故,应把疏散学生放在首位。
3、事故发生后,组长负责向上级和相关部门报告,副组长和组员负责组织人员疏散及救助。
4、人员疏散:
①学生疏散时要以有序迅速为原则(不带书包、不拖时间);
②教师应在最后离开危险区域;
③教学楼通道为东西楼梯,由班主任组织有序进行,疏散顺序为:一楼四个班——二楼(东为202、203班,西为301、302班)——三楼(东为401、402班,西为501、502班)——四楼(东为601班,西为602班),临时聚集地点为校外公路旁,指挥小组指定教师进行人员清查和纪律监督。
5、协助疏散:
①确保楼梯口的畅通,门卫应及时打开校门;
②操场学生应临时组班,不回本班教室;
③各班负责人疏散学生后应及时清点人数,报告领导小组,排查遗漏学生。
6、伤病救助:
①发生事故后,伤病人员及时送往医院进行抢救,由晓霞老师总负责。
②不提倡在警报解除前进入倒塌现场进行抢救,而应在专业抢救人员的指挥下进行。
③事故发生后,指挥小组及时通知学生家长到校,特别是受困或者受伤学生家长,妥善处理后期事项。
校园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6
为及时、妥善地处置学校突发安全事故,建立“信息畅通、反应快捷、处置有方、责任明确”的学校突发安全事故应急机制,保障师生生命与财产安全,建设安全、文明、和谐校园,保障学校正常教学、工作和生活秩序。现根据有关法律、法规、政策,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工作预案。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学校安全应急处理机制,迅速、及时、积极的开展各项处置工作,最大限度的降低损失,有效保障学校安全,切实维护学校稳定和社会安定。
二、组织机构:
学校成立安全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
副 组 长:
成 员:
领导组下设信息组、医疗救护组、安全保卫组、物资保障组、疏散引导组
1、信息组
组长:
成员:
职责:负责将信息上报巍山县教育局及相关部门,并实时记录突发事件的发展过程,按规定拟稿上报,并对新闻报送提供真实材料。
2、医疗救护组
组长:
成员:
职责:组织学校人员对受伤者、发病者紧急救护、隔离,根据病情拨打巍山县疾控中心电话。协助中心医务人员负责把病者护送到指定医院。
3、安全保卫组
组长:
成员:
职责:在突发事件的前期处理过程中,负责现场警戒、秩序维护、人员疏散等。
4、物资保障组
组长:
成员:
职责:对现场救援物资的配送、供给,日常应急物资储备。
5、宣传组
组长:
成员:
职责:负责做好师生的日常宣传、预防培训工作。
7、疏散引导组
组长:
成员:
职责:对现场学生进行疏散引导并做好安抚工作。
三、宣传发动
大队部、各班班主任做好预案的宣传工作,确保紧急情况发生时明确职责和步骤,并实施操作。
四、现场指挥
正常工作日突发事件的指挥由校长负总责,教务主任协调各部门统一行动。
非正常工作日突发事件的指挥实行值班制度,即当班校行政领导负责。
五、 突发事件逐层报告制度
建立健全安全紧急情况报告制度,严格落实值班人员,确保安全紧急情况信息报送渠道畅通、运转有序。
学校发生安全紧急情况报告程序:值班人员——校长(110、120、119),同时根据校长的指示报上级领导部门。
上报时做到及时、准确、全面、不漏报、不虚报。报告内容为: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单位、事故的简要情况,死亡人数、受伤人数、估计直接经济损失等。
六、各类事故应急预案
(一)火灾事故应急预案
(1)打“119”电话报警,同时报告教育局。
(2)采取切断电源、煤气等紧急安全措施,避免继发性危害。
(3)学校有关领导和有关部门负责人要在第一时间亲临现场组织教职员工开展救人和灭火工作。并在消防队伍到现场后,主动提供有关信息,配合消防队伍组织救人和灭火抢险。
(4)全力组织人员疏散和自救工作,按照消防演练逃生的线路迅速疏散。配合有关医疗部门和医疗机构妥善安置伤员。采取有效的隔离措施,防止大火蔓延。
(5)及时采取人员疏散、封锁现场、转移重要财物等必要措施,注意人员、财产安全。
(6)划出警戒范围,严禁其他车辆和无关人员进入着火现场,以免发生不必要的伤亡,同时也为火灾消灭后的调查起火原因提供有力证据。
(7)如有伤者要及时送往医院救治,如学生受伤,要及时拨打“120”电话求救,并在第一时间通知受伤学生的家长。
(8)配合消防部门调查事故原因,维持秩序。
(二)食物中毒应急预案
(1)发现师生有类似食物中毒症状时,应迅速送校医室进行初诊,根据医生意见处置。明显严重者同时拨打“120”电话。
(2)迅速向上级部门及疾病控制中心报告。
(3)立即停止食品加工、供应活动。
(4)负责保护好现场,封存一切剩余可疑食物及原料、工具、设备、保护好中毒现场和食品留样,防止人为地破坏现场,等候卫生执法部门处理。
(5)迅速排查食用致毒食物的师生名单,并检查他们的身体状况。对已确定患病师生送医院治疗。
(6)及时通知家长并做好家长和家属的工作。
(7)配合卫生行政部门,做好流行病学调查。向患者了解食物中毒的经过,可疑食品、中毒人数,并预测发展趋势。
(8)积极配合上级有关部门做好诊治、调查事故、处理等工作。
(三)传染病疫情应急预案
(1)在校学生或教职员工发现传染病,立即上报上级部门和疾控中心。
(2)在校外,学生或教职工一旦出现风疹、流脑、麻疹、流感等传染性疾病,应及时就医,不得带病上学、上班。经医院(不含诊所)诊断排除传染病后才能回校上课、上班。
(3)在校内发现传染病的学生或教职工,学校应急小组领导立即亲临现场指挥,要求传染病者立即戴防护口罩、手套,在第一时间内送县医院隔离室进行隔离观察,根据医生建议处理或打“120”电话,送定点传染病医院诊治。
(4)通知学生家长或教职工家属,由家长或家属陪同去医院,护送人员都要穿好防护服,戴口罩、手套。
(5)学校领导发现传染病人后,迅速向全体师生公布病情感染源及其采取的防护措施,让广大师生了解情况,安定人心,维护学校稳定。
(6)对传染病病人所在班级教室或办公室及所涉及的公共场所进行消毒,对与传染病人密切接触的学生、教职工进行隔离观察,并做好人员登记。防止疫情扩散,迅速切断感染源。
(7)传染病人在医院接受治疗时,禁止任何同学、同事前往探望。
(8)如传染病烈性感染,请示教育局和疾病控制中心,决定是否实行全校停课。并采取一切有效措施,迅速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染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9)密切配合疾控中心进行疫情处理和流行病学调查,对传染病人到过的场所、接触过的人员,以及患者的家庭成员、邻居同事、同学进行随访,并采取必要的隔离观察措施。
(四)雷电灾害应急预案
(1)发生雷电灾害时,迅速向教育局和县气象局防雷中心报告。
(2)对造成人员损害应立即送医院救治并及时通知家属或家长。
(3)标记现场位置,协助主管部门对雷电灾害进行调查与鉴定。
(4)检查设备或建筑物损坏情况,并及时修理。
(五)校园交通事故应急预案
(1)交通事故发生后立即报警。领导小组成员和相关人员要立即赶赴事故现场,根据需要通知急救、医疗等部门。
(2)报告上级部门。
(3)采取措施保护现场,有效控制肇事者,寻找证人。
(4)组织有关人员开展或协助抢救,组织车辆立刻把受伤师生送医院抢救。
(5)通知家长和家属,协助学生家长和教职工亲属及时与保险公司联系,做好保险赔付工作。
(6)配合交警等部门做好善后工作。
(六)晚上突遇停电应急预案
(1)参加晚自习的学生必须坐在教室的原来座位,不得喧哗、起哄或走动。辅导教师负责组织、管理好本班学生。
(2)值班老师及时联系学校领导和门卫。通知电工到位,开启其它照明用具。
(3)值班行政迅速组织相关人员查明停电原因,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4)若停电20分钟后未能恢复正常供电,则晚自习暂停,辅导老师负责指挥学生有序进行疏散、进宿舍,值班老师关好教室电源。
(5)如正值下课、就寝前,学生在走廊、楼梯、浴室、厕所等,则要学生在原地站立,等自己的眼睛已适应黑暗时,再慢慢回教室或寝室,坚决阻止学生在此时抢跑,追逐,推搡。
(6)电工做好供电设备的检修,将情况向学校汇报。
(七)楼梯间拥挤踩踏事故应急预案 (1)学校领导和有关部门负责同志要在第一时间亲临第一线指挥,迅速开展现场疏导和救护工作,并立即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 (2)组织人员对受伤者进行人工呼吸、止血等应急抢救处置,尽快向医疗急救部门120报告求援,将伤病员送往医院抢救,妥善安置伤病员。必要时请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支援帮助。 (3)迅速通知受伤人员亲属,及时向师生和亲属通报有关情况,确保师生和亲属情绪稳定。
(八)大型群体活动的公共安全事故处置措施
大型比赛以及运动会等活动前,对身体有问题的学生要劝其退出活动。课外体育活动及群体活动前老师要提醒身体不适的同学到场外休息,如果在学生运动会上或课外体育活动及群体活动时发生问题,应急措施是:
(1)活动组织者和安全管理工作负责人要维护现场秩序,根据室内、室外不同情况组织师生有序疏散,保护学生生命安全,尽力避免继发性灾害。
(2)学校领导和有关部门负责同志要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亲临一线,靠前指挥,组织疏导、抢救伤员。要在第一时间向当地公安机关和教育主管部门报告。
(3)发生局部损伤、轻微损伤或少量出血,马上送卫生室处理。
(4)发生严重损伤大量出血,或者出现昏迷休克,报告110、120请求急救,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将伤员送到医院。
(5)及时通知家长或其监护人,以便及时作出救治决定,并做好安慰工作。
(6)保护现场、了解事故发生经过,调查事故原因,做好有关记录并采集有关证据,以利于对事故的调查处理。
(九)突发自然灾害(汛台、地震、雪灾等)事件应急预案
(1)事故发生时要保持镇静,沉着应对,立即向上级部门汇报情况。
(2)根据事故性质向公安、交警、消防、疾病控制、交通管理等部门紧急求援。
(3)现场老师指挥组织施救及学生自救,努力将人员伤亡减少到最低程度。
(4)安全小组要立即赶赴事故现场,听取事故情况汇报,召集领导小组应急处理会议,采取应急措施迅速抽调抢险队伍、物资,协同有关部门抢险救灾,全力组织抢救,维持秩序,疏散师生到安全区域,对受伤人员展开救援救护。
(5)保护现场,监控险情,关注事态发展。
(6)配合有关部门调查取证,做好伤患人员的慰问工作,并及时与伤患人员家属取得联系,做好对家属的安抚解释工作。
(7)后勤做好疾病控制工作,防止疫情发生。
(8)安全小组负责灾后的善后处置工作,及时调查灾情损失情况,伤亡人员情况,并形成书面材料上报,做好受伤人员的救治和灾后现场处理、恢复正常教学秩序及重建等工作。配合有关部门进行事故的调查处理,做好事故的善后抚恤及处理工作,并与保险公司等单位取得联系,依法处理,协调赔偿,努力维护学校和社会的稳定。
(十)其他突如其来的伤害事故应急预案
(1)如社会人员到校对学生造成伤害时,学生要及时向班主任或学校报告,其他同学要采取积极措施进行制止或疏散。教职工在场的必须坚决制止并及时报告学校或报警。
(2)班主任和学校接到报告后,立即组织人员进行制止,并拨打110报警。
(3)对伤者应及时送医院就诊。
(4)及时上报教育局。
(5)迅速配合公安部门调查事故发生的原因,并做好有关材料的收集。
(6)通知受伤者的家长或家属。
(7)妥善处理事故。
七、善后处理
学校要切实做好死难、受伤学生家长的安抚、慰问工作,消除各种不安全因素,维护学校稳定。
对伤亡学生的赔偿要依据《民法通则》、《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等法律、法规执行。
八、调查与结案
学校依据国家有关规定,按照属地为主、分级负责的原则和紧急事件的等级,对突发紧急情况及时展开调查,查清事实,查明原因,限期报结。
事故的调查处理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尊重科学,依法处置的原则,任何人不得干涉事故的调查处理。
校园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7
为了保障我校师生员工健康地学习、工作、生活,促进我校各项工作顺利开展,防止安全事故发生,切实有效降低和控制安全事故的危害,按照相关法律法规,从我校实际出发,特制定本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一、突发事件处理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职能负责:教务处政教处少先大队
责任人员:职责范围内的相关教职工、职责范围内的有关具体落实的管理人员、班主任、班级责任教师、值周领导、值周教师。
二、具体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
(一)校内发生火警、漏电、房屋倒塌等特大安全事故的应急预案
1、切断各楼层的电源。
2、发生火警,先以灭火器扑灭;火势蔓延,急打“119”;房屋倒塌且有师生埋入,急打“110”,并有组织地进行抢救。
3、迅速向突发事件领导小组报告。
4、开通全部安全通道,学校教职员工组织学生迅速撤至安全地带。
5、配合消防、医院等单位,做好自救工作
6、尽可能保护好现场,做好有关证人证事记录。
(二)校外不法人员进入校内实施暴力或抢劫事件应急预案
1、来人不履行登记手续,强行闯入,门卫应力加阻止,不得放行。
2、来人已闯入校内,门卫追赶不及,应立即电话通知有关部门领导,及时将闯入者清逐出校门。
3、校内发现不法分子袭扰、行凶、行窃、斗殴、抢劫、劫持人质、放火、、破坏公私财务的应立即采取下列处置方法:
①迅速报警(110)。
②迅速报告学校突发事件领导小组。
③对不法分子进行劝阻或制服,保护在场师生安全。
④为防止不法分子逃跑,在制止、制服其前应关闭校门。
⑤立即将受伤师生送往医院进行救治。
⑥作好师生的思想工作。
4、记录不法分子的体貌特征和其他犯罪情节,收集不法分子施暴的凶器,保护好现场。
5、组织校内力量,配合上级有关部门,做好善后工作。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预案
当社会上出现流行病疫时,凡师生中出现与该病相似病症时,各班主任要马上报告校长或教导处,并及时与该学生的家长取得联系,在家长的陪同下去医院诊治,一经确认是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时,学校要采取下列措施:
1、学校要迅速如实报告上级有关部门。
2、对该学生所在班级及任课教师办公室进行布控,对全校公共场所,尤其是布控区域进行严格的消毒。
3、坚决杜绝染病学生带病来校。染病学生来校上课时,必须有收治该学生的医院,出具诊断证明其已康复,并不存在传染危害后,方可来校上课。
4、学校要根据上级有关部门的要求和指导下,采取必要的防范及保护措施。
(四)学校其他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1、学校其他突发事件,值周领导、值周教师、上课教师,要第一时间到位指挥。
2、让学生坐在教室静候,要坚决阻止学生在教室起哄,或走出教室相互追逐,推搡。
3、马上安排过道指挥和其他照明用具。
4、及时与有关方面联系了解情况。
5、若是校内电路问题,可能的情况下,应及时维修。
疫苗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篇6
1总则
1.1编制目的为建立健全我区疫苗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有效预防、积极应对疫苗安全突发事件,高效组织应急处置工作,最大限度降低疫苗安全突发事件危害,保障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预案。
1.2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关于改革和完善疫苗管理体制的意见》《全国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方案》《AA市疫苗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及相关文件。
1.3分级标准
根据事件的危害程度和影响范围将疫苗安全突发事件分为:级别和非级别疫苗安全突发事件。级别疫苗安全突发事件共分四级,即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4个级别,依次对应I、I、II、IV级响应。
1.3.1级别疫苗安全突发事件
特别重大([级)疫苗安全突发事件,包括:
(1)同一批号疫苗短期内引起5例以上患者死亡,疑似与质量相关的事件。
(2)在相对集中的时间和(或)区域内,批号相对集中的同一疫苗引起临床表现相似的,且罕见或非预期的不良事件的人数超过20人;或者引起特别严重不良事件(可能对人体造成永久性伤残、对器官功能造成永久性损伤或危及生命)超过5人,疑似与质量相关的事件。
(3)其他危害特别严重且引发社会影响的疫苗安全突发事件。
重大(II级)疫苗安全突发事件,包括:
(1)同一批号疫苗短期内引起2例以上、5例以下患者死亡,疑似与质量相关的事件。
(2)在相对集中的时间和(或)区域内,批号相对集中的同一疫苗引起临床表现相似的,且罕见或非预期的不良事件的人数超过10人、不多于20人;或者引起特别严重不良事件(可能对人体造成永久性伤残、对器官功能造成永久性损伤或危及生命)超过3人、不多于5人,疑似与质量相关的事件。
(3)确认出现质量问题,涉及2个以上省份的。
(4)其他危害严重且引发社会影响的疫苗安全突发事件。
较大(III级)疫苗安全突发事件,包括:
(1)同一批号疫苗短期内引起1例患者死亡,疑似与质量相关的事件。
(2)在相对集中的时间和(或)区域内,批号相对集中的同一疫苗引起临床表现相似的,且罕见或非预期的不良事件的人数超过5人、不多于10人;或者引起特别严重不良事件(可能对人体造成永久性伤残、对器官功能造成永久性损伤或危及生命)超过2人、疑似与质量相关的事件。
(3)确认出现质量问题,涉及1个省份的。
(4)其他危害较大且引发社会影响局限于某一省份的疫苗安全突发事件。
一般(IV级)疫苗安全突发事件,包括:
(1)在相对集中的时间和(或)区域内,批号相对集中的同一疫苗引起临床表现相似的,且罕见或非预期的不良事件的人数超过3人、不多于5人;或者引起特别严重不良事件(可能对人体造成永久性伤残、对器官功能造成永久性损伤或危及生命)超过1人,疑似与质量相关的事件。
(2)其他一般疫苗安全突发事件。
1.3.2非级别疫苗安全突发事件
非级别疫苗安全突发事件,包括
(1)在相对集中的时间和(或)区域内,批号相对集中的同一疫苗引起临床表现相似的,且罕见或非预期的不良事件人数未超过3人。(2)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认定的非级别疫苗安全或舆情突发事件。1.4造用范围
我区行政区域内突发的或区外发生涉及我区的非级别疫苗安全突发事件防范应对工作。
1.5工作原则
按照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快速反应、协同应对,预防为主、防治并重,科学严谨、依法处置的原则,开展疫苗安全突发事件防范和应急处置工作。
2组织体系及其职责
2.1应急机制启动
疫苗安全突发事件发生后,区市场监管局组织对事件进行分析评估预判,核定事件级别。
I级、I级疫苗安全突发事件,在国家应急指挥部的领导下开展应急处置工作;II级疫苗安全突发事件,在省应急指挥部的领导下开展应急处置工作;IV级疫苗安全突发事件,在市应急指挥部的领导下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非级别疫苗安全突发事件由区市场监管局向区人民政府提出启动响应的建议,经区人民政府批准后,由区疫苗安全突发事件应急指挥部统一组织、协调和指挥事件应急处置工作。
2.2应急指挥部设置
成立AA市BB区疫苗安全突发事件应急指挥部(简称应急指挥部),由区政府分管副区长担任总指挥,区政府办副主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区卫健局主要负责同志担任副总指挥。应急指挥部成员单位由区委宣传部、区委政法委、区发改局、区公安分局等部门组成。应急指挥部可根据事件处置工作需要,增加相关部门和事发地镇(街道)为成员单位。应急指挥部成员由成员单位主要负责人担任。
应急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市场监管局,由区市场监管局主要负责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应急指挥部日常工作。
2.3应急指挥部职责
负责统一组织、协调和指挥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研究应急决策和部署,启动和终止应急响应,发布事件处置的重要信息,审议应急处置工作报告,负责疫苗安全突发事件中相关企业和个人的奖惩,完成应急处置的其他工作。
2.4应急指挥部办公室职责
负责应急指挥部的日常工作,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开展疫苗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向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区人民政府报告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开展情况,向应急指挥部成员单位通报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开展情况。督促协调应急指挥部工作组、成员单位做好各项应急处置工作。
2.5应急指挥部成员单位及职责
应急指挥部各成员单位在应急指挥部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根据规定的工作职责,加强对事发地人民政府工作的督促、指导,积极参与应急救援工作,完成应急指挥部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
(1)区委宣传部:负责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在应急指挥部领导下统一宣传口径,指导协调区级新闻单位做好疫苗安全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适时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权威信息。
(2)区委政法委:负责指导疫苗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中可能引发的影响社会稳定问题的协调处置;督促协调涉及重大危害疫苗安全类刑事案件依法处置工作。
(3)区委网信办:负责做好全区网上涉疫苗安全突发事件的舆情监测;指导协调域内网站做好疫苗安全突发事件的网络新闻报道;配合事件处置部门做好网上舆论引导工作。
(4)区委编办:按照机构编制规则程序,调整疫苗安全监管部门,专业技术机构的职责。
(5)区发改局:负责做好疫苗相关项目备案工作;负责组织疫苗安全突发事件所需重要物资的收储、轮换和日常管理。
(6)区教科体局:负责协助处置发生在学校或托幼机构的疫苗安全突发事件,做好在校学生、教职工的宣传教育和自我防护工作。负责疫苗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科技攻关,为事件处置提供技术支持。
(7)区经贸局:承担疫苗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中所需药品和医疗器械的保障供应工作。
(8)区公安分局:负责维护疫苗安全突发事件处置中的治安秩序;负责对涉嫌刑事犯罪案件进行侦办;对发布事件虚假信息、造谣滋事等违法行为依法予以调查处理。
(9)区司法局:负责疫苗安全突发事件区人民政府决策的法律顾问工作。
(10)区财政局:负责疫苗安全突发事件应急救援、应急处置的资金保障。
(11)区人社局:负责对在疫苗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中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的表彰奖励工作。
(12)区卫健局:负责组织协调相关医疗机构开展疫苗安全突发事件患者医疗救治,加强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接种单位疫苗使用的管理。
(13)区应急管理局:负责指导全区疫苗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协助有关监管部门组织处置事件引发的次生疫苗安全突发事件。
(14)区国资中心:负责督促指导疫苗安全突发事件处置完毕后的区属相关企业抓好复工复产工作
(15)区市场监管局:负责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日常工作。负责收集和上报疫苗安全突发事件信息;协调有关部门开展应急处置工作;控制突发事件所涉及的相关疫苗;对疫苗安全突发事件进行调查处理和相关技术鉴定工作;依法依规对疫苗安全突发事件所涉及的商标侵权等违法行为进行调查处理。
(16)区金融办:负责督促区内各保险机构在疫苗安全保险承保合同责任范围内做到应赔尽赔快赔。
(17)市交警二大队:负责维护疫苗安全突发事件处置中周边道路交通管制,保障应急救援道路畅通。
2.6应急指挥部工作组设置及职责
根据疫苗安全突发事件处置需要,应急指挥部下设综合协调组、事件调查组、危害控制组、医疗救治组、检测评估组、社会稳定组、舆论引导组、专家组等8个工作组,在应急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下开展工作,随时向应急指挥部报告工作情况。应急指挥部根据处置工作需要,可视情况增加工作组和各工作组组成部门。
2.6.1综合协调组:由区市场监管局牵头,区卫健局、区应急管理局、区财政局等配合。主要负责现场指挥机构日常工作;收集、整理、上报疫苗安全突发事件处置信息,组织召开专家组会议;协调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经现场指挥机构授权,发布处置工作动态;承担现场指挥机构交办的其他工作。
2.6.2事件调查组:由区市场监管局牵头,公安BB分局、区卫健局等配合。主要负责调查疫苗安全突发事件的发生原因,评估事件影响,做出调查结论,提出防范处置意见;对涉嫌犯罪的,督促、指导涉案地公安机关立案侦办,查清事实,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根据实际需要,事件调查组可设置在事发地或派员赴现场开展调查。
2.6.3危害控制组:由区市场监管局牵头,区卫健局、区公安分局等配合。主要负责组派应急队伍,监督、指导有关部门封存、下架、召回涉事疫苗、原料及相关产品,严格控制流通渠道,防止危害蔓延扩大。
2.6.4医疗救治组:由区卫健局牵头,专业技术机构等配合。主要负责结合事件调查情况,组织协调相关医疗机构,调派医疗救治和公共卫生专家,实施疫苗安全突发事件患者救治,协助有关部门对事件现场进行卫生处理,组织区级应急医药储备调拨和保障,加强疫苗使用管理。
2.6.5检测评估组:由区市场监管局牵头,区卫健局、专业技术机构等配合。主要负责组织实施相关应急检验检测,综合分析各方检测数据,查找事件原因和研判事件发展趋势,分析评估事件影响,为制定现场抢救方案和采取控制措施提供参考,检测评估结果及时报告应急指挥部。必要时检测评估组可与事件调查组一并开展工作。
2.6.6社会稳定组:由区委政法委牵头,区委网信办、公安BB分局、市交警二大队、区司法局等配合。主要负责组织事件现场的安保维稳、治安管理和交通疏导,严厉打击编造传播谣言、制造社会恐慌等违法行为,做好矛盾纠纷化解和法律服务;依法及时有效处置由疫苗安全突发事件引起的影响社会稳定问题。
2.6.7舆论引导组:由区委宣传部牵头,区委网信办等配合。监测社会、网络、媒体等平台流转和发布的虚假、错误、造谣、煽动等不良信息,正确引导社会舆论,配合相关部门做好信息发布工作。
2.6.8专家组:由区市场监管局牵头,区卫健局、区应急管理局等配合组建专家组。主要负责为疫苗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方案制定、危害评估和调查处理等工作提供技术指导和专业建议;负责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的咨询和指导,参与事件调查,向区应急指挥部提出处置工作意见和建议。
2.7专业技术机构职贵
疫苗检验监测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作为疫苗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专业技术机构,在应急指挥部及其上级行政主管部门组织领导下开展应急处置相关技术支撑工作。
3监测、报告、预警
3.1信息监测
应急指挥部各成员单位依照职责分工开展全区范围内的疫苗安全监测工作,通过监督检查、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投诉举报系统、抽样检验、舆情监测等工作搜集汇总疫苗安全信息和突发事件信息,并向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报告。
3.2信息报告
3.2.1信息来源报告要求
(1)疫苗上市许可持有人、疫苗配送企业、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接种单位,发现其生产经营、配送、使用的疫苗已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公众健康损害的情况和信息,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报告。
(2)医疗卫生机构发现其接收的病人与疫苗安全突发事件有关的,应先报告辖区市场监管局、区卫健局。
(3)卫健部门调查处理传染病或其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发现与疫苗安全相关的信息,要及时通报同级疫苗管理部门。
(4)疫苗安全检测技术机构、有关社会团体及个人发现疫苗安全突发事件相关情况,要及时向区市场监管部门报告或举报。
(5)区市场监管局、区卫健局要将疫苗安全突发事件相关信息,向区人民政府和上级药品监管部门、卫健部门报告。
(6)按照属地管理原则,疫苗安全突发事件信息报告原则上实行逐级上报,特殊情况可越级上报
(7)应急指挥部成员单位和有关部门应向社会及相关单位公布事件信息报告电话,畅通信息报送渠道,保障疫苗安全突发事件信息报告与通报的及时性。
3.2.2应急指挥部成员单位信息报告要求
区应急指挥部成员单位获得疑似或已确定的疫苗安全突发事件信息,特别是敏感人群、敏感时期所发生的疫苗安全突发事件信息后,要在第一时间向区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报告简要情况,详情随后续报,同时向其上级主管部门报告,原则上不得超过2小时。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根据研判结果提出处置意见,报区应急指挥部、人民政府和上级应急指挥部及其办公室。
3.2.3应急指挥部办公室信息报告要求
疑似疫苗安全突发事件发生后,区应急指挥部办公室要尽快掌握、核实情况,简化初报审批环节,降低审批层级,及时上报突发事件信息。(1)初报。疑似疫苗安全突发事件发生后,区应急指挥部办公室要尽快掌握情况,及时上报突发事件信息。特别重大及重大级别疫苗安全突发事件,应在获知相关信息后30分钟内电话报告、1小时内书面报告;较大级别疫苗安全突发事件,应在获知相关信息后6小时内书面报告;一般级别疫苗安全突发事件,应在获知相关信息后12小时内书面报告;其他突发事件可能涉及疫苗安全的,应在获知相关信息后24小时内书面上报。
(2)续报。初报后,区应急指挥部办公室要加强相关情况的跟踪核实,组织分析研判,根据事件发展、应急处置等情况,及时向上一级应急指挥部办公室续报有关信息。疫苗安全突发事件每天至少上报1次信息,在处置过程中取得重大进展或可确定关键性信息的,应在24小时内上报进展情况。
(3)核报。接到要求核报的信息,区应急指挥部办公室要迅速核实,按时限要求反馈相关情况。原则上,对国务院、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和省委、省人民政府、省应急指挥部及其办公室以及市委、市人民政府、市应急指挥部及其办公室要求核报的信息,需在30分钟内电话反馈;明确要求上报书面信息的,需在1小时内上报。
(4)终报。区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在事件处置结束后7个工作日内报送总结评估报告。主要包括:基本情况、事件定性、应对情况、原因分析、处罚情况、责任追究(认定)等,并附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对事件应对处置过程中的经验和存在问题进行总结评估,并提出今后防范类似事件发生的措施和建议。
3.2.4报告内容
疫苗上市许可持有人、疫苗委托储存配送企业、医疗卫生机构、技术机构、监测机构和社会团体、个人报告疑似疫苗安全突发事件信息时,内容应当包括事件发生时间、地点、人数、涉及的疫苗相关信息、信息来源和当前状况等基本情况。
应急指挥部各成员单位、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报告疫苗安全突发事件信息时,按照“初报事件要素、续报事件详情、终报事件结果”的原则,分步骤分重点报告。根据事件应对情况可进行多次续报。初报应当包括事件发生时间、地点、当前状况、危害程度、先期处置、发展趋势等内容,续报应当包括事件进展、调查详情、后续应对措施等内容;终报应当包括事件定性、事件产生原因分析、责任追究、类似事件预防措施等内容。事件报告单位信息应含报告事件、报告单位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
(1)发生疑似疫苗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经组织调查怀疑与疫苗有关的信息。
(2)日常监督检查和风险监测中发现的疫苗安全突发事件信息。(3)上级领导对疫苗安全突发事件作出的批示。
(4)上级部门交办或督办的疫苗安全突发事件信息。
(5)国内外有关部门通报的疫苗安全突发事件信息。
(6)群众投诉举报反映的疫苗安全突发事件信息。
(7)属于或可能形成疫苗安全突发事件的舆情信息。
(8)
其他渠道获取的疫苗安全突发事件信息。
3.2.5报告方式
事件信息报送一般采用传真形式。报送信息时,可先通过电话、短信、微信、QQ等形式先行报告事件主要情况,后续及时报送相关书面材料,报告时应确保信息核实无误。报告内容涉及秘密的,应按照有关规定办理。
3.2.6接报信息评估
区应急指挥部成员单位和有关部门应当按规定及时向区级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提供相关信息和资料,由区应急指挥部办公室组织区市场监管局、区卫健局开展疫苗安全突发事件评估。经初步评估为疫苗安全突发事件的,区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按规定向区人民政府及上级应急指挥部及其办公室报告。
评估内容应当包括:
(1)涉事产品可能导致的健康损害及所涉及的范围,是否已造成健康损害后果及严重程度。
(2)事件的影响范围及严重程度。
(3)事件发展蔓廷趋势等。
3.3预警
3.3.1预警分级
按照疫苗安全突发事件发生的紧急程度、发展态势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等因素分为级别、非级别预警。级别预警分为四级,分别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表示。
红色预警(I级):预计将要发生特别重大疫苗安全突发事件,事件会随时发生,事态正在蔓延扩大。
橙色预警(II级):预计将要发生重大及以上疫苗安全突发事件,事件即将发生,事态正在逐步扩大。
黄色预警(III级):预计将要发生较大及以上疫苗安全突发事件,事件已经临近,事态有扩大的趋势。
蓝色预警(IV级):预计将要发生一般及以上疫苗安全突发事件,事件即将临近,事态可能会扩大。
非级别预警:未达到一般及以上疫苗安全突发事件标准,事态可能会扩大。
区应急指挥部办公室组织专家对疫苗安全突发事件预警信息进行综合评估,确定预警信息层级。
3.3.2预警报送
区应急指挥部办公室作出的风险评估意见,应及时向区人民政府、上一级人民政府和应急指挥部及其办公室报告。
区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对发现的苗头性、倾向性疫苗安全风险,应当及时通报各成员单位和可能涉及的镇(街道)做好预警防范工作。
3.3.3预警发布
区市场监管局、区卫健局和有关部门根据监测信息、接报信息和事件评估结果,针对发现的苗头性、倾向性疫苗安全问题,应及时通报区应急指挥部办公室,经区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分析研判后,由应急指挥部报请区人民政府同意后,向相关单位发布预警信息,并通报相关部门做好预警预防工作。
根据风险危害及蔓延情况,可在一定区域内通过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手机短信等渠道向公众发布风险警示信息。红色、橙色预警信息由国务院或者国务院委托的部门发布,黄色、蓝色预警信息分别由省人民政府或省人民政府委托的部门发布。
3.3.4预警行动
(1l)I级、I1级、II级、IV级预警措施
各级应急指挥部及其办公室按照国务院、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或省应急指挥部、省药品监督管理局部署和要求做好应对工作,告处置情况。并及时报告处置情况。
(2)非级别预敬措施
区人民政府对未达到IV级响应标准,但有转变为一般事件的可能,应采取非级别预警措施:
①分析研判。区市场监管局、区卫健局等部门应发挥专业技术支撑机构作用,根据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等多渠道获取的信息和数据,对辖区内疫苗安全事件的相关风险因素进行分析评估,符合非级别疫苗安全突发事件响应标准的,按本预案处置。
②防范措施。通知相关部门迅速采取有效防范措施,防止事件进一步蔓延扩大。利用各种渠道增加宣传频次,加强对疫苗安全应急科普知识的宣传,告知公众停止购买和使用不安全疫苗。
③应急准备。通知医疗、疾控等相关部门做好应急准备及应急物资保障工作。
④舆论引导。加强相关舆情跟踪监测,及时回应社会关切。
⑤强化疫苗安全日常监管,加强对本辖区疫苗储运、使用环节的日常监管,督促相关单位落实主体责任,加大疫苗安全监测。
6)做好发生突发事件应对处置工作,根据情况,及时报请市应急指挥部予以支持和指导。
3.3.5预警级别调整和解除
按照“谁启动,谁解除”的原则,根据事态的发展和采取措施效果等情况,适时调整预警级别并重新发布。经区应急指挥部及其办公室研判,可能引发疫苗安全突发事件的因素已经消除或得到有效控制,区应急指挥部报请区人民政府宣布解除警报,终止预警,并解除已经采取的有关措施。
4应急响应
4.1先期处置
发生疫苗安全突发事件后,区人民政府及其应急指挥部应当立即组织相关成员单位和有关部门赶赴现场,组织开展先期处置,进行调查核实,采取必要措施防止事态扩大蔓延,并对事件危害进行风险分析评估,初步判定事件级别。采取下列措施,防止或减轻社会危害:
(1)开展应急救援,组织救治患者,做好安抚工作。
(2)保护现场,维护治安,封存涉事疫苗。对涉事疫苗的供货渠道、索证索票、储存验收、运输等进行调查;对涉事疫苗进行应急检验。责令疫苗生产、经营和使用单位暂停生产、经营和使用涉事疫苗,防止危害蔓延扩大。
(3)根据各自职责开展事件初步调查
(4)必要时,报请市应急指挥部,市应急指挥部应立即组织相关成员单位和有关部门赶赴现场,指导、参与先期处置,防止事态扩大蔓延。
4.2事件评估
疫苗安全突发事件发生后,区应急指挥部办公室组织相关部门依法组织开展事件评估,初步判定是否为疫苗安全突发事件,并核定事件级别,报区应急指挥部,由应急指挥部向区人民政府提出启动应急响应建议。
相关部门应采取下列措施及时准确进行事件评估:
(1)各相关单位应当按规定及时向区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提供信息和资料。
(2)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向区市场监管局、区卫健局提交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3)区卫健局协助区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对疫苗安全突发事件进行评估,评估内容包括:涉事疫苗可能导致的健康损害及所涉及的范围,是否已造成健康损害后果及严重程度;事件的影响范围及严重程度;事件发展蔓延趋势;确定事件级别,提出是否需要启动应急响应建议,形成评估报告,报区应急指挥部。
4.3响应分级
根据疫苗安全突发事件的严重程度和发展态势,将应急响应设定为级别、非级别响应。将级别响应设定为I级、II级、III级和IV级四个级别,分别对应事件分级标准的特别重大疫苗安全突发事件(I级)、重大疫苗安全突发事件(II级)、较大疫苗安全突发事件(III级)和一般疫苗安全突发事件(IV级)。
I级、II级应急响应由国务院组织实施;II级应急响应由省人民政府组织实施;IV级事件由市人民政府启动应急响应,并统一指挥处置。非级别响应由区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实施,必要时报请市人民政府启动IV级响应。
4.4响应程序
疫苗安全突发事件发生后,在区应急指挥部的指挥下,由应急指挥部办公室组织相关成员单位进行先期处置。
4.4.1非级别疫苗安全突发事件的应急响应
初判为非级别疫苗安全突发事件,区人民政府启动相应应急预案,应急指挥部及其办公室根据事件处置情况及时向成员单位进行通报,成员单位按照各自职责,对疫苗安全突发事件过程予以处置、协助。必要时报请市人民政府派出工作组指导、协助事件处置工作。
4.4.2一般及以上疫苗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响应(IV级、邛级、II级、I级)初判为一般及以上疫苗安全突发事件,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启动IV级响应,由市应急指挥部组织开展应急处置,区人民政府配合做好事件应急处置工作。
4.5响应措施
非级别疫苗安全突发事件发生后,应急指挥部根据事件性质、特点和危害程度,立即组织应急指挥部相关工作机构开展相应应急处置措施。
4.5.1医学救援由医疗救治组负责,指导区卫健局迅速组织医疗资源开展诊断治疗;必要时组织增派医疗卫生专家和队伍,调配急需医药物资。
4.5.2现场处置
由危害控制组负责,对事件进行现场核实,包括发生的时间、地点、疫苗的名称和生产批号、不良事件表现、事件涉及的病例数和死亡病例数;指导疫苗管理部门依法对本行政区域内的涉事疫苗采取紧急控制措施,组织对涉事疫苗进行就地封存、核查疫苗采购和配送渠道、流向追踪并进行汇总统计;对涉事疫苗的供货渠道、索证索票、储存验收、运输等进行调查;责令疫苗生产、经营和使用单位暂停生产、经营和使用涉事疫苗,防止危害蔓延扩大。
4.5.3应急检验检测
由检测评估组负责,指定专业技术机构对疑似引发疫苗安全突发事件的相关样品及时进行应急检验检测,提交检验检测报告,为制定事件调查和应急处置方案等提供技术支撑。
4.5.4事件调查
由事件调查组负责,组织各方力量及时开展事件调查工作,准确查清事件性质和原因,分析评估事件风险和发展趋势,认定事件单位和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责任,提出责任追究建议,研究提出防范措施和整改意见建议,并提交调查报告。
事件情况调查包括:
(1)事件发生时间、地点、原因和事件经过。
(2)事件造成的人员伤亡或者健康损害情况。
(3)涉事疫苗的购进、生产、销售、使用情况
(4)事件发生单位情况:疫苗安全突发事件发生后报告的情况;事件发生后启动应急处置方案及采取控制措施的情况;事件发生后服从应急指挥机构统一指挥,并按要求采取预防、处置措施的情况;事件发生后是否存在瞒报、谎报、缓报,故意破坏事发现场,隐匿、伪造、毁灭有关证据或者阻碍调查的情况;建立疫苗安全应急管理制度的情况;制定疫苗安全应急处置方案和突发事件报告制度的情况;开展疫苗安全应急演练的情况;定期检查本单位各项疫苗安全防范措施,及时消除事故隐患的情况。
(5)疫苗安全管理部门日常监管和应急处置情况:按规定报告疫苗安全突发事件的情况,事件发生后,按规定启动应急预案的情况;组织协调开展疫苗安全突发事件处置的情况;按规定制定疫苗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开展应急预案演练的情况;建立健全疫苗安全全程监管工作机制和信息共享机制,落实疫苗安全监管责任制的情况。
(6)其他相关成员单位应急处置情况:按规定向上级主管部门和本级人民政府报告事件的情况;按规定与有关部门相互通报信息的情况按规定赶赴现场调查处置的情况;按规定组织开展应急检验的情况;对事件发生单位监管的情况;涉事疫苗安全风险评估结论,以及采取相应措施的情况。
4.5.5信息发布和舆论引导
I级、I级响应由国务院或国务院委托的部门统一发布相关信息,II级及以下响应由省人民政府或委托的部门统一发布相关信息。在国务院或省人民政府及委托的部门发布相关信息后,经省人民政府或委托的部门授权方可发布新闻稿件、接受记者采访、举行新闻发布会、组织专家解读,借助电视、报纸等传统主流媒体,运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主动、及时、准确、客观地向社会公众及时发布疫苗安全突发事件相关信息,回应社会关切,澄清不实信息,正确引导社会舆论。信息发布内容应当包括事件概况、严重程度、影响范围、应对措施、需要公众配合采取的措施、公众防范常识和事故调查处理进展情况等。
未经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无权发布疫苗安全突发事件信息。
4.5.6维护社会稳定
由社会稳定组负责,指导事发地公安机关加强对救助患者的医疗卫生机构、涉事生产经营单位等重点地区治安管控,依法查处借机传播谣言、制造社会恐慌、哄抢物资等涉嫌违法犯罪行为,做好矛盾纠纷化解工作。
4.6响应级别调整与终止
疫苗安全突发事件处置过程中,应急指挥部要遵循事件发生发展客观规律,结合实际情况和防控需要,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应急响应级别。事件原因调查清楚、安全隐患或相关危害因素得到消除或处置结束后,由宣布启动应急响应的应急指挥部宣布应急响应结束,解除应急状态。上级应急指挥部要与下级应急指挥部做好各项工作交接,负责指导下级应急指挥部做好后续工作。
5后期处置
5.1事件评估
区应急指挥部按规定及时对疫苗安全突发事件作出客观、真实、全面的调查评估,包括事件的起因、性质、影响、后果、责任等基本情况,事件结论及风险评估情况。
5.2工作总结
疫苗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后,区应急指挥部要及时对事件发生的经过、采取的措施、处置的情况、原因分析、主要做法进行总结,并提出改进措施。
5.3善后与恢复
区应急指挥部要根据疫苗安全突发事件危害程度及造成的损失,提出善后处理意见,并报区人民政府批准。区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善后处置工作,包括受害及受影响人员的处置、慰问、医疗救治、赔(补)偿、征用物资和救援费用补偿等事项,尽快消除影响,恢复生产经营秩序,确保社会稳定。
6保障措施
6.1信息保障
区疫苗安全突发事件信息监测机构要建立健全信息收集、报送体系,密切关注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确保事件发生时信息报送准确.及时。发现发布不实信息、散布谣言等情况,应及时通报相关部门。
6.2人员及技术保障
区应急指挥部成员单位要加强应急处置能力建设,提升快速应对能力和技术水平。健全专家队伍,为事件调查、风险评估等相关技术工作提供人才保障。
6.3物资和经费保障
区人民政府应当保障疫苗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所需车辆、通讯、救治、办公等设施、设备和物资的储备与调用;使用储备物资后须及时补充;疫苗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演练、产品抽样及检验等所需经费列入部门预算。
6.4社会动员
根据疫苗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需要,动员和组织社会力量协助参与应急处置,必要时依法调用企业及个人物资。在动用社会力量或企业、个人物资进行应急处置后,应当及时归还或给予补偿。
7预案管理
7.1宣传培训
区人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应当加强对疫苗安全专业人员、疫苗生产经营者及广大消费者的疫苗安全知识宣传、教育与培训,促进专业人员掌握疫苗安全知识,提高疫苗生产经营者的责任意识和消费者的风险防范能力。疫苗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培训由区人民政府相关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原则上每年至少进行1次培训。
7.2应急演练
区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的形式,组织开展疫苗安全突发事件的应急演练,以检验和强化应急准备、协调、应急响应能力,并对演练结果进行总结和评估,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原则上每3年至少开展1次演练。
8附则
8.1名词解释
(1)疫苗:是指为预防、控制疾病的发生、流行,用于人体免疫接种的预防性生物制品,包括免疫规划疫苗和非免疫规划疫苗。
(2)疫苗安全突发事件:是指发生疫苗疑似预防接种反应、群体不良事件,经组织调查后怀疑与疫苗质量有关或者日常监督检查和风险监测中发现的疫苗安全信息,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疫苗安全事件。
8.2预案管理与更新
本预案由区市场监管局负责解释。
与疫苗突发事件处置有关的法律法规被修订,部门职责或应急资源发生变化,应急预案在实施过程中出现新情况或新问题时,结合实际及时修订与完善本预案。并报市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备案。
8.3实施时间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研究 篇7
企业是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环境风险防范的责任主体、突发环境事件处置的责任主体,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是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体系的基础。如果企业环境应急预案科学可行, 预案规定的各项内容得到了很好的落实, 就能够有效预防、从容应对各种突发环境事件。如果没有完善的企业环境应急预案, 事到临头就会应对无措, 小灾也会酿成大灾。长期的环境应急管理的实践, 尤其是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实践, 以及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评估实践过程中所暴露出的问题一再证明, 当前必须深入研究企业环境应急预案编制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进一步规范企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 完善企业环境应急预案体系, 增强环境应急预案的科学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主要问题
2010年环境保护部开展的重点行业企业环境风险及化学品检查结果显示, 即使在突发环境事件多发的重点石油化工企业领域, 也有16.9%的企业没有编制环境应急预案。在对福建省境内石油加工、炼焦业,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和医药制造业三大行业1 170家企业的环境风险排查中发现, 只有625家编制了环境应急预案, 占企业总数的53.42%。在笔者曾审核评估的百余件应急预案中, 没有1件是一次性通过复审的, 最多的修改6稿。从企业自身看, 造成环境应急预案质量较低的主要原因是, 领导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 编写人员专业素质不高, 对一些关键技术问题 (如事件分级、预警分级、相关预案衔接等) 吃不透、拿不准、解决不好, 结果导致预案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不强。
领导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
很多企业对环境应急预案编制不够重视, 有的企业把环境应急预案混淆于安全生产应急预案, 往往侧重生产安全事故的防范和处置, 而对如何有效防范和积极应对生产安全事故次生的突发环境事件疏于关注, 一旦发生生产安全事故, 往往由于处置失当而导致次生突发环境事件, 带来更严重的财产损失和社会影响。
有些部门和单位的环境应急预案流于形式, 企业抄部门、部门抄政府、下级抄上级、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抄安全生产预案、新预案套用老版本预案等现象比较普遍, 造成企业、部门、政府的应急预案千篇一律, 影响了预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有些企业为了应付上级检查、环保模范城验收等, 赶工期, 拼积木式地将各种预案简单拼凑、敷衍了事。在被严格把关的专家要求返回修改时, 为了能通过评估, 采取迂回战术, 另辟蹊径, 再请其他专家进行评估。截至2013年上半年, 福建省列入国家控制的企业中已经完成省级备案的仅几十家。
编写人员专业素质不高
企业技术人员虽然对本企业情况比较熟悉, 但限于经验和技术水平, 对环境应急预案的有关规定不够了解。完全由企业自主编制的环境应急预案, 大多摆脱不了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的束缚。而部分安全评价机构和环境应急预案编制机构水平不高, 不能真正客观地评估生产装置的风险等级;有的评价机构没有专门的技术人员, 对工艺不熟悉, 所编制的应急预案大多流于形式, 有效性较差。
对关键问题把握处理欠佳
突发环境事件分级不规范。目前, 企业环境应急预案中事件分级主要为3种类型。一是依然沿用2006年发布的《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以下简称《国家环境应急预案》) 分级标准;二是直接引用2011年发布的《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报告办法》 (以下简称《信息报告办法》) 规定的新标准;三是企业自定分级标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继续沿用《国家环境应急预案》的分级标准已然跟不上形势的发展。我国在2011年已经开始修订《国家环境应急预案》, 其分级标准与《信息报告办法》一致, 所以必须按新标准进行分级。但是仅仅引用《信息报告办法》规定的新标准很可能又与企业的实际相脱节, 可操作性不够强。而企业自定分级标准虽然增强了可操作性, 但不符合《突发事件应对法》第3条“突发事件的分级标准由国务院或者国务院确定的部门制定”的规定。事件分级既要合法又要有可操作性, 如何将新标准与企业的实际有机结合便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而许多企业环境应急预案在这一关键点上处理欠佳。比较可行的做法是, 首先将新标准作为主体框架, 然后将企业自定分级标准归类到相应的事件级别中。
福建省危险化学品突发事件应急综合演练现场
预警和应急分级响应措施不明确。与对环境突发事件的分级相关联, 企业环境应急预案中如何进行预警分级和应急响应分级也是一个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问题。这里主要涉及企业标准如何与政府及相关部门预案分级标准衔接的问题。另外, 往往只有预警分级, 没有明确具体的预警分级响应措施;只有应急响应分级, 没有科学合理具体的应急分级响应措施, 特别是现场应急处置措施, 这些都是当前在企业环境应急预案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预案间衔接和协调性差。当突发环境事件发生, 尤其是对场外环境产生严重影响时, 需要由政府部门指挥协调相关部门协同开展应急处置, 企业要负责提供技术支持等。所以, 企业环境应急预案必须与当地政府、相关部门和单位的应急预案有机衔接。此外, 在企业内部, 环境应急预案必须与其安全生产预案、危险化学品应急预案、火灾消防预案等相衔接, 这也是当前企业环境应急预案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
制约因素
造成企业环境应急预案有效性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企业自身原因, 还有其他一些深层次的制约因素, 就技术层面而言, 最主要的就是缺乏系统明确的企业环境应急预案编制管理法规、规范和指南。
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重要文件仅对企业落实环境安全责任和环境应急预案编制管理工作提出了原则要求, 缺乏相关配套文件, 没有具体技术和管理细节要求。环境保护部2010年发布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暂行办法》仅提纲挈领地规定了预案的章节设置基本要求, 2008年国家环境保护标准《环境污染应急预案指南》只是征求意见稿, 至今尚未正式颁发。而《石油化工企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指南》的适用范围有限, 对于其他企业环境应急预案的编制还缺少规范性文件支持。另外, 《信息报告办法》HJ589—2010《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技术规范》 (以下简称《应急监测技术规范》) 等文件, 也只是与环境应急预案有一定联系。目前, 江苏、浙江、福建、陕西、山西、广东、甘肃、贵州、吉林等省份陆续出台了相关导则、指南、要点和办法, 对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和评估予以规范, 但仍存在一些缺欠和不足。这些都给企业预案编制工作带来一定困扰。比如, 企业事故应急池是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行业应急池的容积完全不同。目前许多企业基本上都是参考GB50483—2009《化工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计规范》, 非化工建设项目应急池的容积核定还缺少依据。
国家和地方层面已经出台的有关环境应急预案管理办法、编制指南、规范原本就不全, 企业在学习吸收和运用过程中又多有遗漏, 结果造成相当一部分企业环境应急预案的编制依据中, 有关安全生产方面的文件远远超过环境方面的规定, 而最终形成的环境应急预案实际上就是安全生产和危险化学品应急预案的翻版。
对策建议
强化企业环境应急预案编制和管理, 需要政府和企业2方面共同努力。
强化环境应急预案的管理
国家环境主管部门应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刚颁发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 及时修订《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和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 加快出台不同行业环境应急预案编制指南和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指南。省级环保部门应结合实际, 根据行业环境风险大小明确预案编制及上报备案的时间进度。
配齐配强预案编制力量
应急预案编制部门和单位应组成预案编制工作小组, 编制工作小组组长由应急预案编制部门或单位有关负责人担任。编制小组成员应由企业相关职能部门和专业部门包括环保、安全、消防、卫生、生产工艺等多专业、高素质人员组成。如本单位专业技术力量不足, 可聘请政府相关部门的专家, 也可以由有资质的中介机构编写。各级环保部门、大专院校及科研院所应主动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 这是预案编制是否成功的基础。但是, 无论是自主编制还是委托编写, 企业主要负责人必须亲自把关, 杜绝只有开专家评估会时才看到正式文本的现象发生。
风险、资源和应急能力评估
按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第15条要求, 应对本企业和国内外同类企业曾经发生的各种安全生产和突发环境事件情况、企业当前面临的主要风险、所采取的应急方法及效果, 自身及周边可用应急资源, 以及自身和社会专业救援力量的总体应急能力进行全面系统深入地评估分析, 以此为基础开展环境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在风险评估工作中, 可参照GB18218—2009《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HJ/T 169—2004《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和《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指南》 (征求意见稿) 等规定。
提高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应注意应急预案中事件分级、预警分级、应急响应分级标准与国家和部门相关预案相衔接。按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第9条和第10条的相关规定, 必须明确突发环境事件事前、事发、事中、事后不同阶段做什么 (任务) 、谁来做 (职责) 、怎样做 (措施) , 明确针对不同预警级别和应急级别的具体响应措施。对属于重大风险源、排放一类污染物和曾经发生较大以上环境事件的企事业单位必须编制专项预案。
汽车行业安全生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篇8
关键词:应急预案;可操作性;应急救援;应急处置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4-0103-03
众所周知,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是为了有效应对突发事件而预先制定的指导性方案,是为应急管理者提供应急处置和应急救援的行动计划。切实可行的应急预案对于提高应急救援能力,降低生命、财产损失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应急预案体系,但是由于我国应急预案建设起步晚,缺乏处置突发事件的实践经验,应急预案的质量总体还得不到应有的保证,尤其是在科学性和操作性等方面还有较多问题,在应急救援的实际工作中,预案的应急作用往往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在突发事件的实际处置中需要的不是“原则性”、“纲领性”的应急预案,而是需要能够应用于实际应急处置的预案,检验一个预案是否可行,最重要的衡量标准必然是否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如果一个预案难以操作或者操作过程不顺畅,那就无法起到应有的作用,也不可能达到制定预案的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影响应急预案可操作性的若干关键问题,探究应急预案可操作性不强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应急预案的对策建议,为全面提升我国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提供针对性依据。
一、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概述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是开展应急管理工作的基础,要分析我国应急预案可操作性不强的原因,必须对应急预案有基本的认识。
(一)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内涵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定义,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它的特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危害性较大;二是事故的紧急性和突发性;三是事件现场的不确定性。
应急预案作为防范和处置各类突发事件的基本依据,是针对突发事件的性质、特点和可能造成的社会危害,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组织指挥体系与职责和突发事件的预防与预警机制、处置程序、应急保障措施以及事后恢复与重建措施等内容做出具体的规定。应急预案的实质是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做出提前预测,并为防范和应对突发事件而预先制订实施计划,其主要内容是对突发事件防控体系及其运作机制的描述,它是应急响应和应急处置工作的基本规则和操作指南[1]。
(二)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发展现状与问题
2003年,我国确立了“一案三制”为核心内容的应急体系的建设,并成立了国务院办公厅应急预案小组,标志着我国应急预案工作的全面启动。经过十余年的发展,目前我国已建立从国家到部门从地方政府到企事业单位的各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240多万件,全国应急预案体系已初步建成[2]。我国的应急预案按主要包括总体预案、专项预案,地方政府应急预案,企事业单位应急预案等。
我国应急预案的建设发展迅速,近几年,应急预案在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对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经过最近几年应急管理工作实践和应急处置工作的经验,现有的应急预案也逐渐显露出来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应急预案体系上的问题,应急预案体系的建设对应急预案的编制、修订和管理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现有的应急预案体系存在描述不一致、异构性等问题,不同应急预案体系不能有机地统一;不同的应急预案体系之间存在语义冲突[3],使得应急预案在实际运用当中效用无法发挥,甚至无法作为应急处置的指导守则。第二,应急预案本身存在的问题。在应急预案发展初期,为了快速形成一个预案体系,造成只重数量而忽略了质量,很多应急预案存在内容雷同,千篇一律,脱离实际,事件发生后,很难按照预案去操作。第三,应急预案的表现形式问题。应急预案多采用文本形式,文档冗长,查询困难,而且忽视培训、演练、修订等工作。第四,应急预案在实际应用当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是因为应急预案科技水平低,先进技术应用不足,与应急管理其他相关工作融合不充分,造成预案被孤立,不能重复发挥其效用。综上所述,我国应急预案的建设虽然已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但存在的问题还比较复杂,特别是应急预案在实际应用中操作性不强的问题较为突出,与不断提升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要求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不能不对此给予应有的重视。
二、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可操作性不强的原因探析
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是应急预案发挥作用的关键,也是应急预案制定的目的,不具有操作性的应急预案不能称之为真正的预案。
(一)应急预案编制缺乏风险分析,科学性差
应急预案是针对可能的突发事件而预先制定的行动方案,然而现实中突发事件是很难预测的。由于各地区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以及公共设施建设差异,同样的突发事件所造成的危害程度和危险范围等可能完全不同;其次,突发事件发生后是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而且很有可能产生次级灾害,因此如果没有充分的分析,应急预案就难以实现应急的作用。目前来看,我国多数应急预案的制定并没有充分的风险分析,应急预案考虑的因素还不够全面,内容细化程度不高,预案缺乏针对性、科学性,很难在实际操作中应用。制定部门对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没有充分预见,最终造成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的严重性没有足够的准备,在事件发生之后难以应对自如,严重影响应急救援工作。
(二)应急预案缺乏情景描述,脱离应急实际需要
突发事件的表现形式复杂,具有高度不确定性和复杂性,这对于应急管理和应急预案编制工作来说是很大的技术挑战。纵观各类突发事件预案,不难看到,很多预案的描述笼统,篇幅较短,缺少具体情景描述,更多的是原则性的语句,在实际应用中不易操作。另外,很多预案内容雷同,抄袭严重,与地区、组织实际情况严重脱离。就某市洪涝灾害应急预案而言,文中并没有出现隧道积水、小区低层受灾如何处置,而这些被忽视的受灾情景恰恰才是最需要救援的地方。另外,由于地区差异明显,应急救援的需求也是各不相同的。比如,同样是洪涝灾害,城市洪涝和农村洪涝的救援重点存在着重大差异,城市洪涝首先要考虑城市交通畅通、低洼地区人员安全;而农村洪涝救援则以排除农田积水,预防山体滑坡等次级灾害为首要任务。因此,如果不能结合地区或灾害种类的差异性,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必定大打折扣。
(三)应急部门协同尚不完善,预案作用受限
突发事件往往具有并发性,事件一般涉及社会生活的多个领域,此外,突发事件的扩散将导致各类衍生和次生突发事件的发生,因此多数的突发事件需要多部门多层次的配合作战,然而我国应急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模式还不完善,致使应急预案中关于部门协同的内容无法实施。其主要问题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在应急预案多是由单一部门或企业单位自行编制,而不是多部门联合制定,使预案本身欠缺协同合作的条件;其次,应急调度指挥过程中,由于各个部门间使用的通信设备不尽统一,不同制式的通信设备难以融合对接,造成看似融合的部门并没有真正协同作业;最后,不同的部门存在着价值取向的差异,多层次之间存在着非线性机制,这样的组合结构时常会发生决策上的冲突,而应急预案中关于组织方式的描述有限,实际救援时无法统一行动。
(四)应急物资与应急预案不匹配,准备不足
应急物资是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救援和处置的重要物质支撑,良好的应急物资存储和管理,能最大限度地降低突发事件对公众生产生活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为救援任务提供基础保障。而目前的应急物资储备建设还不能与应急预案中关于应急处置的要求相匹配,难以支持应急救援工作,其主要问题是我国应急物资储备以实物为主,往往会造成物资的数量和品种匮乏,物资存储困难,不能满足大规模突发事件的需要。例如,汶川地震发生后,中央救灾物资储备中心物资被调空,仍不能满足灾区对物资的需求,相继又启用了甘肃、云南、湖北、吉林等省市的应急物资,甚至紧急联系生产企业加紧生产;其次,我国应急物资储备管理制度还不完善,以行政管理为基础的垂直管理模式,造成了不同地域差距大,物资储备不均衡,重复构建、管理不善等问题。汶川地震后,北川县将剩余救灾物资转为储备物资,但是多数物资没有标明使用期限,仓库配套设施不全,管理不规范,救援物资缺少统一调度和安排。
三、提高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可操作性的对策措施
提高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可操作性问题已成为我国应急预案工作所面临的重大挑战,必须对此予以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推进。具体的对策建议如下:
(一)进行灾害风险分析,提高应急预案的科学性
风险分析是应急预案编制的基础,风险分析的结果不仅有助于确定应急工作重点,提供划分预案编制优先级别的依据,而且也为应急准备和应急响应提供必要的信息和资料。风险分析包括危险识别、脆弱性分析和风险评估。危险识别目的是识别可能存在的重大危险因素,分析本地区的地理、气象等自然条件,以及工业和运输、商贸、公共设施等的具体情况,总结本地区历史上曾经发生的重大事故,来识别出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和重大事故等突发事件。
(二)结合地区实际情况,建立典型突发事件情景
一般来说,一线应急救援人员和各组织代表是最熟悉了解本地区具体情况的人员,他们的意见大多与实际情况较为一致,对于提高应急预案的实用性、可操作性有极大的参考价值。因此应急预案编制的主体除了编制机关的行政代表、应急管理机构的工作人员、关联部门的工作人员、相关领域技术专家、法学和管理学专家,还应该包括应急救援组织的专家,一线救援人员代表,企事业单位代表、志愿者代表以及相关非政府组织代表等。
在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和典型突发事件的基础上,除编制专项应急预案之外,可编制典型突发事件情景应急预案。情景是对可能发生的情况的描述,是一系列关于需要应急响应的包含各种信息的假设。基于情景的应急预案制定工作,有助于提高处理复杂和交叉的突发事件协调能力,灵活高效地应对风险的能力。情景也是应急预案演练的基础,根据特定的情景,可以组织各部门参与培训、演练,培养各部门、组织的协同能力,提高整体应急能力。
(三)加强应急预案演习,增强各级部门的协同性
应急演练可以客观、真实地反映出应急预案的效果,及时发现其中一些过于死板、不易操作的部分,因此要增强应急预案的操作性,必须要开展应急演练。常规的演练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需要开展更多的多层次、常态化的应急预案演练。应急演练是可以人为控制的,针对特定的情景事件,根据预案进一步明确各部门的职责与权限,执行应急响应任务的训练和演示活动。实施跨部门、跨区域的多层次演练,可以提高实际应急时的应急响应速度和整体协同处置能力。通过应急演练使应急预案获得生命力,使“死预案”变成“活预案”,“纸预案”变成“人预案”。要保证应急演练活动的质量,还要求统一救援人员的通信设备和救援设备,应急协同,最重要的就是组织之间的联系和沟通和指挥工作的协调与统一,首先在技术层面将救援人员联系在一起,才能真正实现组织协同。
(四)做好应急储备工作,提升应急预案的实用性
应急物资储备是应急预案实施的基础支撑,应与应急预案要求相匹配。在编制预案时,应充分考虑当地的应急物资储备和应急救援能力,建设应急物资储备仓库,未雨绸缪。完善应急物资储备机制,在实物存储的基础上,合同储存和生产综合能力储存模式,做好充分的应急物资准备。政府作为社会管理的主体,在储备应急物资上负有重要责任,一方面,各级人民政府要根据当地的生产生活条件建立与当地应急预案相当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另一方面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鼓励和引导居民委员会、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家庭储备应急救援物资和自救物资。居民应急储备作为政府物资储备的补充,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可以帮助受灾人群在第一时间获得有效的应急物资,对灾害中生存、自救有着重要意义,特别是水、高热量食品、简单医疗物资、逃生和求救物资。在日本,每个家庭都配备地震应急包,发生地震、海啸等灾难后,公民自救在政府救援开展之前即已经开始,极大地减少了人员伤亡,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五)建立健全评价制度,不断完善应急评价体系
应急预案的评价体系包括事前评价和事后评价两个阶段,事前评价是从理论上对预案进行评价,目的是为了保证应急预案的质量;事后评价是基于应急预案实施的效果进行评价,为应急预案的修订和完善提供基础。要想提高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在事前评价中,要对应急预案中场景的代表性、方案的动态调整性、应急方案的合理性、应急步骤的明确性、应急任务的准确性、政策保障的充分性、资源储备的充分性,应急联动机制等与操作性相关的指标做完整的衡量和估计,并且要根据预案的具体情况,完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事后评价包括应急演练后的评价和应急实施后的评价,事后评价是针对预案的应急响应能力、应急指挥能力,应急处置能力和应急联动能力等方面的评价,能够及时发现应急预案的问题并加以完善,为应急预案修订提供理论依据,为今后应急处置提供经验和指导。
(六)细化推广应急预案,提高全民应急救援能力
应急预案是突发事件之前预先制定的操作方案,它所描述的是应急处置的具体流程,因此要求应急预案的内容应尽可能详细,对于应急处置操作程序的描述要尽量清晰、具体。预案的丰富程度直观地反映在预案的篇幅上,美国的《全国响应框架》(NRF,National Response Framework)正文有80页,应急支持功能附件①达288页。突发事件类附件②则由上百页的多个文件组成。美国总体应急预案在职责、操作概念程序等方面的可操作性很强,在跨部门职责分工方面,其预案的支持功能附件对于牵头部门、参与部门,各自的任务职责等均表述得非常清晰和具体。
详细具体的应急预案不仅是政府应急部门的操作指南,也是群众的自救指南。群众是应急预案操作的主体,群众自救是应急救援的重要内容,应急预案所体现出来的首要原则是“人员安全”,“预防为主,自救为主”在应急救援中至关重要,要加强对每个公民的防范意识和自救能力,最大限度降低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政府要加强基层的应急宣传与应急培训,将应急预案推广到人民群众中去。一个很好的例子是,美国联邦政府制作了一个专门的网页——“全国应急响应框架资源中心”,把框架文本、相关资源、官方相关培训信息等放在一个平台上供全国使用者参考。
四、结语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是“一案三制”的核心内容,关系着我国应急体系的建设与完善,而增强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提高预案的有效性,是长久以来的研究热点和难点。本文主要分析了影响应急预案操作性的四个原因,然后针对每个原因提出了改进的建议和方法。应急预案体系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它牵涉到应急工作的多个方面,所以应急预案操作性不强,除了预案本身的不完善之外,更多的是与之相关的应急工作的问题,例如应急部门的协同合作、应急联动问题,各级政府应急储备问题,广大公众应急教育不足问题等。因此,要增强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必须同时完善应急预案评估、应急预案演练、应急物资储备、应急知识宣传等工作,以提高应急预案的整体水平。只有增强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提高预案在实际应急工作中的效用,才能真正实现应急预案的价值,增强我国应急管理的能力,保障广大群众的财产生命安全,维护正常的社会生活和经济生产。
参考文献:
[1]李军.应急预案信息化方法研究[J].铁路计算机应用,2012,(1).
[2]刘铁民.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概念设计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1,(2).
【汽车行业安全生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推荐阅读:
汽车修理厂应急预案的教案08-29
汽车修理行业安全管理制度11-15
汽车召回事件07-07
汽车线束行业05-14
汽车4S行业06-28
商贸流通行业预案08-24
汽车改装行业10-09
汽车销售行业12-21
出租汽车行业论文06-27
汽车行业质量提升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