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行业法律法规(共12篇)
汽车行业法律法规 篇1
1 中国快递业的起源和发展现状
快递又叫速递[1], 是指物流企业通过自身的独立网络, 或以联营合作的方式, 相互利用各自的网络, 将客户委托的快递文件或包裹, 通过铁路、公路、空运等交通工具快捷而安全地从发件人送达收件人的点到点的一种新型运输方式和新兴服务贸易。
电子商务的兴起, 使得传统的经营管理架构和生产组织形态不断革新, 跨区域贸易迅速增长, 中国的快递业也在短短的三四年间表现出迅猛发展势态。据统计, 2012年我国邮政行业全年业务总量完成2030亿元, 同比增长26%;业务收入完成1980亿元, 同比增长27%。其中, 快递业务量完成57亿件, 同比增长55%;快递业务收入完成1060亿元, 同比增长40%。
2 中国快递业的纠纷现象
虽然目前国内快递业务量和业务收入都在高速增长, 但快递服务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 也给消费者伴随着麻烦, 消费者利益受到侵害, 引发各种法律纠纷, 使快递业始终处于社会舆论的风口浪尖之上。据国家邮政局局长马军胜称, 2012年邮政系统收到的消费者申诉里, 有97.5%来自快递, 高达137000件。其中, 快件不快、快件延误占51%, 投递问题占28.2%, 丢失、短少占11%, 损毁占5%, 前四个问题就占95%之多。
2.1 快递迟延
快递最大的特性就是快, 但快递变慢送却时有发生, 尤其节假日商家促销期间, “快递不快”更成了梦魇, 仅2012年11月11日, 全国快递成交量就超过4000万件, 快递公司爆仓、延误不断, 网购货物大量积压, 有的货物甚至月末仍未发出。
2.2 监守自盗
由于快递公司缺乏有效监管, 快递员法律意识淡薄、整体素质不高等原因, 公司内部监守自盗情况突出。自2009年以来, 北京海淀区检察院办理了多起“快递运输行业盗窃”的案件, 一半的盗窃案系快递公司员工所为。然而对客户赔偿却并非等额赔偿, 这无疑使客户分担了本应由快递公司承担责任, 造成对客户不公。
2.3 暴力分拣
近日, 焦点访谈曝光了快递行业暴力分拣乱象, 并称收到完整包裹是一种幸运。其实暴力分拣早已是快递行业的潜规则。不少快递公司因为法律法规空白, 缺少有关部门监管而存在这种乱象。
2.4 个人信息泄露
网购现已成为人们生活一部分, 消费者感叹网购带来的便利的同时却忽略了快递单上的个人信息可能被泄露。不论消费者自己未能保管好快递单使个人信息泄露还是快递公司或者销售商将顾客信息出售, 个人信息被贩卖泄露后, 收件人除了会被骚扰, 还会导致一些人假冒快递员行骗, 更有甚者遭致抢劫、杀害。
2.5 快递安全
虽然国家明文规定禁止危险物品邮递, 但目前验视制度未能真正落实到位的情况下, 快递安全漏洞仍令人担忧。2012年10月22日, 南航CZ6524航班因快件内的耐风火柴自燃而引起货物起火。在我们追求快递“快”的同时, 快递安全不容半点懈怠, 只有安全的快递才有放心的快递, 才能为快递业的持续发展护航。
3我国快递业管理的法律制度
3.1《邮政法》对快递行业的规定及作用
经过多次修改, 新《邮政法》终于在2009年4月24日正式颁布了。该法在1986年颁布的《邮政法》基础上首次对“快递业务”进行了规制, 内容主要涉及快递业务经营许可制度、信件的管理制度以及市场规范制度等方面。
(1) 对快递行业经营许可证制度的规定。快递业长期高速发展的背后是我国快递市场“入行门槛低”、“市场秩序混乱”的乱象, 新《邮政法》针对这些问题, 完善了快递业务经营许可制度的规定。该法第五十二条、第五十三条、第五十四条、第五十五条、第五十八条对快递行业的经营范围、经营许可证的申请条件和程序、企业变更的申报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规定[2]。提高了市场准入标准, 在源头规范了快递行业的经营标准, 能有效保障快递行业的健康发展。
(2) 对信件的特殊管理的规定。由于信件涉及个人隐私、通信秘密和通信自由, 国家机关公文有可能涉及国家安全、经济安全, 因此更是对信件做出了特殊规定, 明确规定外商不得投资经营信件的国内快递业务, 快递企业不得经营由邮政企业专营的信件邮递业务, 并不得邮递国家机关公文。
(3) 对快递行业市场规范制度的规定。根据对新《邮政法》第五十九条的解读, 新《邮政法》对快递行业服务标准、业务公开、快件服务场地、验视制度、国家及客户的信息保护、快件范围、以及损失赔偿等方面均做出了具体的规定。第六十条更从快递行业自身出发, 指引快递行业建立行业协会, 加强自律, 要求快递行业从内部严格要求自己, 以达到真正规范整个行业的目标。新《邮政法》颁布意味着国家对邮政业服务质量, 市场监管强化, 人民利益的保护有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这符合新时期快递业发展水平的要求, 有利于促进整个行业的发展。
3.2 民事法律对快递行业的规定及作用
在新《邮政法》颁布以前, 有关快递业的赔偿纠纷层出不穷, 尤其是有关“未保价”快件丢失、破损的赔偿责任, 快递公司与消费者更是纠纷之滥觞。快递企业沿用《邮政法》第四十七条的规定:未保价的给据邮件丢失、损毁或者内件短少的, 按照实际损失赔偿, 但最高赔偿额不超过所收取资费的三倍。这种不加区分的做法, 对于不同货品的快递运输服务显得极为粗糙, 损害了消费者的正当利益。但快递公司认为, 在邮递之前已向消费者对未保价快件的损失赔偿情况作出说明, 并赋予了消费者选择权, 因此该保价条款有效, 赔偿额应为资费的三倍[3]。随着新《邮政法》的颁布, 这个争议已久的问题终于拨开迷雾, 根据新法第五十九条、第四十五条第二款的有关规定, 快件的损失赔偿适用有关民事法律的规定。其中“有关民事法律”, 包括《民法通则》、《合同法》以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规范。这意味着《邮政法》与《合同法》的适用问题得到了解决, 今后快件的赔偿直接适用民事法律, 而不再援引《邮政法》第四十七条规定。
民事法律不仅在快件赔偿方面给予法律规制, 在交易原则、免责条款的效力、双方权利义务责任等方面都为快递服务的发展提供了法律支持。如《合同法》第三条规定:合同当事人的法律地位平等, 一方不得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另一方;《合同法》第四十条、《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四条有关规定:提供格式条款一方免除其责任、加重对方责任、排除对方主要权利的, 该条款无效。
3.3《快递服务》新国家标准对快递业的规范及作用
随着新《邮政法》于2009年4月24日正式颁布, 新《邮政法》第一次在法律层面对快递服务进行了规定, 但是如何对新《邮政法》进行具体实施, 达到立法目的, 还需一系列部门规章、条例或标准进行细化匹配。因此, 制定《快递服务》国家标准成为贯彻执行新《邮政法》的必然要求。2012年5月1日正式施行的《快递服务》新国标对快递服务组织、服务环节、服务改进等方面都进行了详细规定。
(1) 在《服务环节》中, 根据《邮政法》的规定, 细化了验视要求。根据新国标规定, 用户交寄信件以外的快件, 快递企业应当场验视内件, 用户如果拒绝验视, 快递企业可不予收寄。虽然国家明确规定了验视要求, 但执行情况却不尽如人意, 网络销售商认为每天都要寄出大批量货物, 如果每件货物都进行验视后再打包, 就必须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 影响出货速度, 现实可操作性太低。快递企业通常也不会因为寄件人拒绝验视而拒绝收寄。在快递企业收寄时没有真实了解货物的类型、数量、质量等具体情况下, 如何保证快递企业在投递时能真正做到“先验后签”呢?
(2) 新《快递服务》国家标准细化了快件签收的要求, 但没有简单统一规定为“先签后验”或“先验后签”, 而是根据不同的情况, 区别对待。对于一般快件, 快件外包装完好的, 收件人可先签后验, 如果外包装出现明显破损等异常情况, 收件人先验后签才能更好地保护自身权利。对于网络购物、代收货款客户有特殊约定的其他快件, , 收件人是“先签后验”还是“先验后签”, 应根据寄件人与快递企业达成的协议的要求和标准进行签收。寄件人和快递企业应当在投递时应将“先签后验”或“先验后签”的约定告知收件人, 由收件人执行。如果其他人代收, 代收人应在收件人允许代收的情况下, 由收派员核实身份后进行代收, 若代收人发现快件损坏等异常情况, 收派员应在快递运单上注明情况, 并由代收人和收派员共同签字。但在实际操作中, 寄件人与快递企业却难以达成“先签后验”或是“先验后签”的协议。由于目前快递企业良莠不齐, 部门快递企业借助他方运输网络进行运营, 快递企业的验视未能落实, 收件人在收货时即使提出先验后签的要求, 也经常遭到收派员的拒绝。
(3) 在《服务环节》中, 新国标增加了分拣、运输、无着快件处理、申诉和信息录入等内容;此外, 新国标还增加了国际进境快递和国际出境快递服务环节的要求。在《组织要求》中, 根据新《邮政法》、《快递市场经营许可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 细化了资质、服务场所、设施设备等内容。
3.4《快递市场管理办法》对快递业的规范及作用
《快递市场管理办法》将于2013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该办法在2009年9月1日交通运输部颁布的《快递业务经营许可管理办法》、新《邮政法》、《快递服务》新国标的基础上, 对快递业经营主体资质、快递服务标准、快递投递范围及投递安全等方面进一步作出了更详尽的规定。对邮政管理部门的安全监督检查、建立快递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加强对快递行业突发事件的应急演练方便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对快递企业违反快递服务标准的法律责任有了更细致的规定。《快递市场管理办法》的颁布将弥补快递服务国标有标准无监管措施的空缺, 将有利于新《邮政法》、《快递服务》新国标的贯彻落实。
4 结语
我国立法机关在逐步完善法律法规, 细化快递行业服务标准, 主管机关还需加强监管、落实政策法规。同时还需注重增强快递行业工作人员、收件人、寄件人的法律意识和专业素养, 只有各参与方严格遵从法律的规定进行邮递, 快递行业的乱象才能得到遏制, 人们才能放心地享受快递带给我们便利。
摘要:电子商务的发展, 推动了我国快递行业的快速成长, 在高速发展的背后, 却是法律纠纷不断的乱象。为保障我国快递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在快递行业发展的三四年里, 我国相关法律不断完善健全, 随着2009年新《邮政法》的颁布, 相关配套的法律法规、快递市场管理办法、服务标准陆续更新。本文就是从法律管理制度的角度, 解读快递业相关法律法规对我国快递行业发展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快递纠纷,法律制度,快递服务标准
参考文献
[1]张兵.快递概论[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 2006.
[2]黄丽珊.基于新《邮政法》实施背景下我国快递管理法律制度的框架分析[J].法制与社会, 2011.
[3]张俊.试析快递服务常见损毁赔偿纠纷责任认定问题[J].法制博览, 2012.
汽车行业法律法规 篇2
交运发〔2011〕14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交通运输厅(局、委):
近年来,我国汽车租赁业快速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服务质量显著提高。至2010年底,全国租赁汽车已超过10万辆。但是,汽车租赁业总体上仍处在起步阶段,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贯彻落实国务院有关文件精神,促进汽车租赁业健康发展,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发展汽车租赁业的重要性
汽车租赁作为我国新兴的交通运输服务业,是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出行、商务活动需求和保障重大社会活动的重要交通方式,是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汽车租赁业健康发展,是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方式、推进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增强“三个服务”能力的重要举措,对完善综合运输体系,转变道路运输发展方式,提高车辆、道路、停车场地等社会资源的利用效率,带动旅游业、汽车工业、金融保险业的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根据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交通运输部负责指导汽车租赁管理工作。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和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认真履行汽车租赁管理职责,把汽车租赁作为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的重要内容,加大支持力度,加强行业管理,推动汽车租赁业健康发展。
二、汽车租赁业的发展目标
今后一段时期,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城乡、区域一体化迅速推进,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驾驶技能广泛普及,企事业单位用车制度改革,汽车租赁需求将十分旺盛,发展潜力巨大,具备了快速发展的基础条件。
与国际上汽车租赁业发达地区相比,我国汽车租赁业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主要是政策法规不完善、诚信体系不健全、企业规模较小、经营方式和管理水平落后、经营行为不规范、品牌化发展不足、网络化程度低、技术力量薄弱等,使汽车租赁的优势和作用不能充分发挥,影响了服务质量的提升,制约了汽车租赁业健康发展。
今后5至10年,是我国汽车租赁业发展的重要时期,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建立和完善法规体系,制定发展规划,完善政策措施,加强品牌建设,创新服务模式,提高服务质量,初步形成龙头企业引领、经营主体多元、网络覆盖全国、经营行为规范、市场秩序良好、服务标准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的汽车租赁服务体系,基本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对汽车租赁业的需求。
三、加强行业管理促进规范发展
一是建立健全汽车租赁法规体系。各地要结合实际,加快研究制定汽车租赁地方性法规、规章,并纳入道路运输法规体系,建立健全市场准入、退出机制,推动汽车租赁业规范健康发展。
二是加快制定汽车租赁业发展规划。各地要在加强调研、摸清情况的基础上,制定汽车租赁业发展规划,并纳入综合运输体系规划和交通运输发展规划。汽车租赁业可根据各种运输方式规划建设的枢纽站场,布局汽车租赁网点。
三是引导规模化、网络化、品牌化发展。各地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鼓励规模大、管理好、信誉高的汽车租赁企业依法设立分支机构,建立全国或区域性汽车租赁网络。各地不得实行地方保护和地区封锁。自有车辆在1000辆以上的汽车租赁企业在异地设立分支机构的,各设立地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要简化程序,提供良好服务。
四是加强汽车租赁管理。汽车租赁车辆应当取得有关合法资格证件,并随车携带。汽车租赁车辆应当定期进行维护和检测,确保车辆性能良好。汽车租赁企业应当与承租人签订车辆租赁合同,提供符合技术标准和证件齐全有效的车辆。汽车租赁企业未经许可,不得擅自从事道路客货运输经营活动。
五是创新汽车租赁服务模式。鼓励汽车租赁企业发展多种服务模式,鼓励与交通运输企业、宾馆、旅行社、商务门户网站等开展合作,增加服务网点,满足休闲、商务、会展、通勤、婚庆等不同的个性化出行需求。借鉴国际成熟的管理技术和经营模式,开展异地还车、电话预约、电子商务、企业相互间代办业务、电子货币结算等业务。鼓励应用卫星定位、导航等先进技术,提高汽车租赁服务水平。
六是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各地要加强指导和协调,支持汽车租赁企业与银行、保险等金融服务行业及汽车产业链各环节的紧密合作,完善消费者诚信体系,增强企业发展能力,降低企业经营风险。加强与公安等有关部门协调,严厉打击诈骗租赁汽车等犯罪行为,积极帮助汽车租赁企业解决丢车法律责任、租车方交通违法责任认定等实际问题。
七是加强汽车租赁市场监管。各地要加快制订汽车租赁服务质量标准,开展服务质量考核评比工作,逐步形成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加强汽车租赁服务监督,推行汽车租赁示范合同,促进企业诚信规范经营。打击非法从事汽车租赁经营行为,维护合法经营者正当权益。支持行业协会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加强行业自律,为企业提供服务。
交通运输部(章)
二○一一年四月二日
近日,交通运输部下发了《关于促进汽车租赁业健康发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了今后5年至10年汽车 租赁业的发展方向、目标,提出了促进汽车租赁业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通知》的下发引起行业内外广泛关注,将对汽车租赁业产生重大影响。日前,记者就《通 知》出台的背景、意义等专访了交通运输部道路运输司司长李刚。
我国汽车租赁业处在粗放式发展阶段
李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汽车租赁作为我国新兴的交通运输服务业,是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出行、商务活动需求和保障重大社会活动的重要交通方 式,是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汽车租赁业健康发展,是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方式、推进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增强“三个服务”能力的重要举措,对完善 综合运输体系,转变道路运输发展方式,提高车辆、道路、停车场地等社会资源的利用效率,带动旅游业、汽车工业、金融保险业的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据李刚介绍,我国汽车租赁业还处在粗放式发展阶段,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服务水帄低。服务标准不统一,租车、还车手续繁琐。二是企业规模小。全国汽车租赁企业帄均拥有车辆数仅为26辆。北京市拥有车辆数在10辆以下的汽车租赁企业超过50%。在一些中小城市,大部分汽车租赁企业是仅有三五辆车 的“夫妻店”。三是网络化不足。全国汽车租赁的服务网络尚未形成,异地租车、还车业务还未得到有效开展,不能充分发挥汽车租赁的便利性。四是品牌化不高。汽车租赁企业普遍不重视企业自身品牌建设,服务理念落后,业务相对单一,同质化竞争严重。
汽车租赁业发展潜力巨大
李刚分析,未来一段时期,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城乡、区域一体化迅速推进,人民群众生活水帄显著提高,驾驶技能广泛普及,汽车租赁需求将十分旺盛,发展潜力巨大,将继续呈快速发展的态势。
一是老百姓收入增长,城镇化及流动性的增加,为汽车租赁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是驾驶员数量大幅增长,为汽车租赁市场的快速发展创造了条件。截至2010年年底,全国机动车保有量已接近2亿辆,其中汽车8500万辆;全国机动车驾驶员达2亿人,其中汽车驾驶员为1.38亿人。取得驾驶执照人数 的增多,将大幅增加汽车租赁的消费群体。三是国民经济的稳步增长,居民储蓄水帄和消费能力的提高为汽车租赁业发展提供了向上拓展的空间。四是交通基础设施 不断完善、金融服务业快速发展为汽车租赁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高速公路、高速铁路以及民航客运业的快速发展,为旅游、商务等旅客流动创造了极大便利,也为 汽车租赁创造了机遇。同时,个人信用体系建设不断完善,截至2010年年底,我国信用卡发卡总量达2.3亿张,这将为汽车租赁拓展业务、快速结算租赁费用 提供有力支持。
加强政策指导和法规标准建设
李刚表示,针对我国汽车租赁业存在的突出问题和面临的发展机遇,将通过制定汽车租赁业发展规划,创新汽车租赁服务模式,制定政策措施,加强市场监管,创造良好发展环境,建立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等手段,促进汽车租赁业健康发展。
李刚告诉记者,其实从上世纪90年代初,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就开始履行汽车租赁业管理职责。1998年,原交通部和国家计委联合颁布了《汽车租赁 业管理暂行规定》,对汽车租赁业开停业管理、租赁活动管理、法律责任等进行了规定,这是汽车租赁业的第一部规章。国家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 法》后,汽车租赁业由于缺乏行政许可依据,《汽车租赁业管理暂行规定》于2007年废止,此后汽车租赁业由于管理法规和政策指导的缺失,基本处于盲目发展 状态。
200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后,国家明确交通运输部指导汽车租赁业管理工作。交通运输部对汽车租赁业管理工作高度重视,多次进行专项调研、召开研讨会,广泛听取汽车租赁企业、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和专家学者的意见、建议。
李刚介绍,在政策法规方面,除了刚刚发布的《通知》,还结合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把汽车租赁业管理也纳入其中,设立汽车租赁业 的基本管理制度。同时将《汽车租赁业管理规定》列入立法计划,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的配套规章。在标准规范方面,已经从汽车租赁服务、技 术、运营等入手,开始制定汽车租赁业标准,将组织制定《汽车租赁服务规范》、《汽车租赁业等级划分》等国家、行业标准,其中《汽车租赁服务规范》已申请国 家标准。
大力推进汽车租赁业 规模化网络化品牌化
规模化、网络化、品牌化是汽车租赁业的发展方向。李刚告诉记者,国外汽车租赁业已有上百年历史,世界主要汽车租赁公司已从最初的小规模经营,发 展成为目前遍布全球主要国家,租赁站点数千个、运营车辆数十万辆、雇员数万人的特大型跨国公司。据统计,全世界现在约有7000多家公司开展汽车租赁业 务,营业收入约4000亿美元,增幅在服务业中名列前茅。
李刚表示,交通运输部将采取以下措施推进汽车租赁业规模化、网络化、品牌化发展:一是鼓励建立全国或区域性的汽车租赁网络。将支持规模大、管理 好、信誉高的汽车租赁企业在各地依法设立分支机构,形成统一品牌、统一服务、统一管理的汽车租赁服务网络,为异地租车、异地还车创造基础。二是支持企业做 大做强。汽车租赁企业自有车辆在1000辆以上、在异地设立分支机构的,将为其简化程序,提供良好服务。三是引导加强合作。汽车租赁作为服务行业之一,要 充分利用行业间紧密的协作关系,形成完善的利益共享机制。汽车租赁企业要加强与汽车生产厂商的紧密合作,并通过与火车站、机场、码头等交通枢纽,以及餐 饮、旅游等服务行业相结合,延伸服务链,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产品,实现满足客户消费需求基础上的效益最大化,从而增强企业发展能力。
发展汽车租赁有了主心骨
——行业热议《关于促进汽车租赁业健康发展的通知》
汽车租赁在我国是新兴行业也是朝阳产业,经过近20年的发展已初具规模。随着我国汽车行业的加速发展和汽车社会的到来,汽车租赁行业具有巨大的 发展潜力,蕴藏着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近日,交通运输部正式下发《关于促进汽车租赁业健康发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加强指导全国汽车租赁市场,促 进行业健康发展。《通知》的出台,在行业内引起广泛反响。
明确定位 确定目标
中国道路运输协会常务副会长孔卫国说:“对于汽车租赁的行业定位,一直有不同看法,这也是行业管理长期不明确的根源所在。各地方交通运输主管部 门和汽车租赁企业一直在期待着全行业新的统一指导政策出台。”让他感到高兴的是,交通运输部负责指导汽车租赁管理工作后,通过广泛调研、深入研究,及时出 台了《通知》。“《通知》明确了汽车租赁的定位是我国新兴的交通运输服务业,是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出行、商务活动需求和保障重大社会活动的重要交通方式,是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汽车租赁行业发展和管理确定了原则和方向。”
北京市交通委运输管理局副局长常华民表示,《通知》把促进汽车租赁业健康发展作为推进现代交通运输业整体科学发展和转变发展方式、完善综合运输 体系的重要内容,明确了行业定位和今后5年至10年的发展目标,将有利于完善行业相关政策,推进落实行业规划,为行业立法提供依据。他表示,该局将结合北 京市正在进行的汽车租赁管理规章修订工作,把相关政策措施作为修订北京市汽车租赁行业规章的重要依据。
阐明问题 指导方向
汽车租赁企业对《通知》的出台最为振奋。首汽租赁有限责任公司是我国较早成立的汽车租赁企业之一,公司总经理刘大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通 知》提出了具有行业纲领性和指导性的措施,有利于各方面共同把脉我国汽车租赁业,促使汽车租赁企业积极行动起来,为我国汽车租赁行业的健康发展献计出力。他还形象地把《通知》比喻为汽车租赁业的方向标、指挥棒和及时雨。
神州租车(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陆正耀用三个亮点来概括《通知》,第一是对于汽车租赁行业进行了明确的定位,着重强调了发展汽车租赁业的 重要性;第二是明确提出了今后5年至10年汽车租赁业的发展目标;第三是提出了“建立健全汽车租赁法规体系”、“创新汽车租赁服务模式”、“完善消费者诚 信体系”等一系列操作性强、有利于汽车租赁企业发展的指导意见。
北京通利达汽车租赁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李健秋则认为,《通知》最大的亮点是,中国租赁企业在过去生存、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基本问题在《通知》中 均已重点阐明,同时企业对未来思考但仍未明了的问题该文件已指明方向。因此无论是对全国的汽车租赁市场及企业的发展还是政府对市场的管理,都具有极重要的 指导意义。比如长期困扰该公司的汽车租赁跨省、市的共同市场发展问题,《通知》明确指出,各地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鼓励汽车租赁企业依法设立分支机构,建立全国或区域性汽车租赁网络。
呼吁加快制定全国性管理办法和标准规范
预计到2015年,中国汽车租赁市场的整体租车规模将达到30万辆,整体市场规模将超过350亿元。
在我国租赁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汽车租赁企业纷纷呼吁,希望交通运输部在出台文件加强行业指导的同时,进一步加快制定全国性的汽车租赁管理办法和 标准规范,以更好地解决汽车租赁市场诸如诚信体系不健全、企业规模较小、经营方式和管理水帄落后、经营行为不规范、品牌化发展不足、网络化程度低等现实难 题。
陆正耀表示,《通知》正式下发以后,各地汽车租赁地方性法规、规章也将陆续制定出台,他希望有关部门能够针对汽车租赁行业的实际情况,出台一系列更加有利于促进行业发展的政策。
李健秋建议进一步推动汽车租赁行业的全国性立法,使各省(区、市)及相关部门能逐步形成统一的法规、政策、措施,为我国汽车租赁业提供更加良好 的发展环境。比如有关汽车租赁公司进入异地市场设立分支机构的问题,他建议交通运输部应进一步制定准入标准,包括公司在原设立地的业绩、企业信誉、公司规 模、管理水帄、客户情况等;同时制定地方政府管理部门审批原则及程序,使公司及地方政府的管理部门都能在公帄、公开的原则下阳光运作,而且社会各界尤其是 汽车租赁消费者能通过公开渠道了解相关信息,既能监督又能安全消费。
全国首部规范汽车租赁业经营服务行为的管理类地方标准———北京市地方标准《汽车租赁经营服务规范》已实施,其中规定,"租赁车辆应取得本市机动车行驶证和机动车号牌。机动车行驶证的车主名称应与持证的汽车租赁经营者工商注册名称一致。
北京市汽车租赁管理办法
【字号
大
中
小】
北京市人民政府令
第243号
《北京市汽车租赁管理办法》已经2012年2月22日市人民政府第116次常委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2年5月1日起施行。
市长 郭金龙 二〇一二年三月一日
第一条 为规范汽车租赁行为,维护汽车租赁市场秩序,保护汽车租赁各方当事人合法权益,保障社会公共安全,促进汽车租赁业健康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的汽车租赁活动及其监督管理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汽车租赁是指经营者在约定时间内将汽车交付承租人使用,收取租赁费用,不配备驾驶人员的经营活动。
第三条 市交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市汽车租赁行政管理工作。远郊区县交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汽车租赁行政管理工作。
市交通行政主管部门的执法机构负责市区的汽车租赁行政执法工作。
公安机关依法负责汽车租赁经营企业的内部治安保卫的监督管理工作,指导、监督企业建立和完善承租人身份查验及登记制度,指导、监督企业落实租赁车辆安装定位装置等治安防范措施。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照职责,依法对汽车租赁活动实施监督管理。
第四条 本市按照统一规划、数量调控、安全服务的原则,促进汽车租赁业规模化、集约化和网络化发展,完善城市交通运输服务功能。
鼓励汽车租赁经营者之间同城和异地合作,开展预约服务、电子商务等业务。鼓励汽车租赁经营者提供汽车租赁共享服务。
第五条 市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相关行政主管部门、汽车租赁行业协会制定汽车租赁的经营服务、安全管理等标准,并组织实施。
第六条 市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汽车租赁服务和管理信息系统,并与公安、工商行政管理等相关部门共享管理信息,对行业实施信息化管理,为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
汽车租赁经营者应当配置信息化服务的相关设备设施,并将安全服务信息即时传输至汽车租赁服务和管理信息系统。
第七条 本市对汽车租赁经营者实行年度质量信誉考核制度,对经营者的安全生产、经营行为、服务质量、管理水平和履行社会责任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年度质量信誉考核结果向社会公布。
第八条 本市鼓励汽车租赁业实施行业自律,鼓励汽车租赁行业组织建立健全行业自律制度,规范和指导汽车租赁经营者的经营行为,组织汽车租赁经营者开展诚信建设,提高汽车租赁经营者的服务质量,维护汽车租赁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参与汽车租赁管理相关法规、政策、标准的研究制定和宣传贯彻。
第九条 从事汽车租赁经营的,经营者应当在取得企业营业执照之日起30日内按照规定向市交通行政主管部门或者远郊区县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办理备案。
办理备案时,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法人登记证明;
(二)税务登记证明;
(三)经营场所权属证明或者合法租用证明;
(四)企业经营服务和安全管理制度。
经营者提交的材料齐全的,市交通行政主管部门或者远郊区县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出具汽车租赁经营备案证明。
经营者购买车辆后应当向原备案部门办理车辆备案,提交车辆行驶证明和经营设备设施清单。原备案部门对已备案的车辆出具车辆备案证明。
第十条 经营者的备案事项发生变更的,应当在变更之日起15日内到原备案部门办理备案变更。
第十一条 本市对租赁小客车实施数量调控措施。租赁小客车年度增长数量由市交通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本市租赁行业发展目标、交通发展规划和全市小客车数量调控要求统筹确定,并向社会公布。
第十二条 汽车租赁经营者申请租赁小客车新增指标的,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已经按照本办法第九条的规定办理备案;
(二)上一年度质量信誉考核合格;
(三)上一年度在本市依法足额纳税。
新成立的汽车租赁经营者申请租赁小客车新增指标的,不适用前款第二项、第三项的规定。
第十三条 租赁小客车新增指标按照公开、公正的原则无偿分配。指标分配方案由市交通行政主管部门根据租赁行业发展目标、企业质量信誉考核情况制定,在征求汽车租赁行业组织和汽车租赁经营者的意见后确定并实施。指标分配方案和分配结果应当向社会公示。
第十四条 汽车租赁经营者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在经营场所显著位置明示服务项目、收费标准、车辆保险、租车流程及监督电话;
(二)按照约定的价格收取租赁费用;
(三)按照规定进行车辆检测和维护保养,保证租赁车辆技术性能良好、符合安全行驶条件;
(四)建立并完善救援服务体系,对租赁期间发生故障或者事故的车辆,及时按照约定提供救援服务;
(五)建立租赁经营管理档案和车辆管理档案,并按照规定报送管理数据信息;
(六)建立健全经营服务、安全保卫、消防等管理制度;
(七)国家和本市其他相关规定。
第十五条 用于租赁的车辆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行驶牌证齐全有效且为汽车租赁经营者所有;
(二)已按照国家规定办理相应的保险;
(三)已安装车辆定位装置;
(四)技术性能良好、符合安全行驶条件;
(五)车内配备有效的车用灭火器、故障车警示标志牌和必要的维修工具。
第十六条 汽车租赁双方应当签订书面租赁合同。合同内容应当包括车辆用途、租赁期限、租赁费用及付费方式、车辆交接、担保方式、车辆维护和维修责任、车辆保险、风险承担、违约责任和争议解决方式等条款。
《北京市汽车租赁合同》示范文本由市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会同汽车租赁行业组织制定。
第十七条 租赁车辆时,经营者应当核对承租人身份信息,按照规定登记录入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并对信息采取保密措施,不得对外泄露。
第十八条 承租人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提供的相关身份信息合法、真实、有效;
(二)爱护车辆及其附属设施,按照操作规范驾驶车辆;
(三)随车携带承租车辆的相关证件;
(四)不得利用租赁车辆运输国家法律法规禁运、限运物品,以及从事其他违法犯罪活动;
(五)不得将承租车辆进行抵押、变卖或者转租。
第十九条 租赁期间车辆发生交通事故的,承租人和经营企业按照租赁合同的约定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租赁合同没有约定的,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承担相应责任。
第二十条 发现承租人利用租赁车辆从事非法营运等违法活动的,汽车租赁经营者有权拒绝签定或者终止履行租赁合同。
经营者发现承租人利用租赁车辆从事违法犯罪活动的,应当及时向有关部门举报。
第二十一条 汽车租赁经营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年度质量信誉考核不合格:
(一)发生重大生产安全事故,经调查确定为责任事故的;
(二)对治安案件发生负有较大责任,被公安机关依法处理的;
(三)存在重大违法经营行为,被有关部门依法处理的;
(四)经营场所、设备设施、租赁车辆不符合本办法规定,被依法处理后仍不改正的;
(五)经营服务行为不符合本办法规定,被依法处理后仍不改正的。
上一年度质量信誉考核不合格的,相关部门暂缓办理本年度车辆更新指标手续。
第二十二条 市交通执法机构和远郊区县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汽车租赁服务质量投诉制度,公开投诉电话、电子邮箱、通信地址等联系方式。
市交通执法机构和远郊区县交通行政主管部门接到投诉或者举报后,应当依法及时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向投诉人或者举报人反馈。
第二十三条 违反本办法第九条规定,未办理企业经营备案或者车辆备案从事汽车租赁经营的,由市交通执法机构或者远郊区县交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办理备案手续;逾期未办理的,处以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四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条规定,未按照规定办理备案变更的,由市交通执法机构或者远郊区县交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办理备案变更手续;逾期未办理的,处以5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五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四条第一项、第二项、第三项、第四项、第五项规定之一的,由市交通执法机构或者远郊区县交通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并可处以1000元罚款;违反第三项、第四项规定之一,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以1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违反本办法第十四条第六项的规定,汽车租赁经营者未建立经营服务管理制度的,由市交通执法机构或者远郊区县交通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并可处以1000元罚款;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以1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违反本办法第十四条第六项的规定,汽车租赁经营者未建立安全保卫管理制度的,由公安机关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并可处以1000元罚款;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以1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六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五条第三项的规定,汽车租赁经营者未安装车辆定位装置的,由公安机关给予警告,并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处以1000元罚款;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以1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七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七条规定,经营者未核对承租人身份信息并按照规定登记录入服务管理信息系统的,由公安机关给予警告,并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处以1000元罚款。
第二十八条 违反本办法第二十条第一款的规定,汽车租赁经营者明知承租人利用租赁车辆从事非法营运等违法活动但仍签定或者继续履行租赁合同的,依法承担相应责任。
第二十九条 出租9座以上客车的,适用道路运输管理的相关规定。
第三十条 本办法自2012年5月1日起施行。2002年8月21日北京市人民政府第105号令发布,根据2004年6月1日北京市人民政府第150号令修改的《北京市汽车租赁管理办法》同时废止。
厦门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汽车租赁业管理的通告
为加强对汽车租赁业的管理,保护租赁经营企业和承租人的合法权益,促进汽车租赁业的健康发展,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通告如下:
一、交通行政管理部门是本市汽车租赁行业的行政主管部门,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具体负责我市汽车租赁行业的日常监督和管理。
公安、工商、税务、物价、安监等行政管理部门按各自的职责,依法对汽车租赁实行监管。
二、小型客车租赁经营企业应当依法进行工商登记和税务登记后方可进行小型客车租赁经营活动。
本通告所称的小型客车租赁是指用户出租不配备驾驶员的5座以下(含5座)客运车辆,并且按照里程或时间收费的经营活动。
三、小型客车租赁行业实行备案制度。小型客车租赁经营企业应当提交工商登记证明,税务登记证明,停车场地证明,车辆产权、数量及技术检测证明,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名册等相关材料,自本通告发布之日起30日内,到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办理备案登记。
新设立小型客车租赁经营企业、租赁经营企业增加或减少租赁车辆以及租赁经营企业歇业的,应当在相应情形发生后30日内,向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办理备案登记。
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对经备案的小型客车租赁经营企业及其租赁车辆等向社会公布。
四、小型客车租赁经营企业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1、加强车辆的日常维护,严格车辆安全性能检测,保持租赁车辆技术状态良好。
2、遵守价格、税务等有关法律法规,使用统一的票据。
3、使用由行业协会统一制订的小型客车租赁合同示范文本。
4、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度,配备安全生产管理员,定期对从业人员进行遵纪守法、职业道德教育和专业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5、应当拥有自己的车辆,不得采取车辆挂靠的方式从事旅客运输等经营活动。
6、不得向承租人提供劳务,不得从事其他经营性运输活动。
五、承租人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1、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有效机动车驾驶证。
2、文明安全使用车辆,维护车辆清洁卫生,不得损害车辆及其附属设备。
3、按照约定支付小型客车租赁费用。
4、不得转租、抵押承租车辆。
5、不得利用承租车辆从事违法犯罪活动。
6、车辆承租期间,由于承租人过错发生租赁车辆被扣押或者交通违章的,应当依法承担相关责任。
六、交通行政管理部门指导设立汽车租赁行业协会。汽车租赁行业协会按照服务、自律、协调和监督的原则开展活动,制定行业管理规范,加强从业人员培训,维护汽车租赁经营企业的合法权益。
七、交通等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建立举报投诉制度,受理社会各界对汽车租赁违法行为及违反本通告行为的举报投诉。
八、小型客车租赁经营企业违反本通告的,由交通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对其违法行为由有关行政管理部门依法予以严肃处理。
九、本通告发布后,交通行政管理部门牵头组织公安、工商、税务、物价、安监等行政管理部门联合对小型客车租赁行业进行整顿。对违法犯罪行为,由公安机关依法严厉打击;对无照经营行为,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取缔;对其他违法行为,由有关行政管理部门依法进行处罚。
汽车行业法律法规 篇3
会议由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叶盛基主持。他首先向大家介绍了汽车行业标准法规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工作委员会)的成立目的、意义及背景,充分肯定了汽车行业标准和技术法规建设方面所取得的突出成绩,以及多年来汽车标准法规工作对促进我国汽车工业发展所做出的重要贡献。叶盛基同时指出,目前汽车行业标准和技术法规也出现了诸多的发展中的共性问题,需要通过行业力和智慧来加以研究解决。
会上,与会代表、专家审议并原则通过了《汽车行业标准法规工作委员会章程》、《汽车行业标准法规工作委员会构成方案》,明确了工作委员会的基本宗旨、组织机构、工作职责、主要任务、活动形式等。
工作委员会工作职责主要包括加强与政府主管部门、相关机构的协调与沟通,及时反映行业意见和发展需求;研究汽车行业标准和技术法规制修订的创新模式,充分发挥行业企业有关技术组织的支撑作用,组织参与标准法规制修订活动,提升其可操作性和有效性。对于汽车节能、环保、安全等方面重大标准法规的制修订,工作委员会将组织做好前期调研、方案论证、试验论证效果分析等基础工作。同时结合行业发展需要,适时组织开展行业标准法规共性问题和有关事项的专题研究工作,并提出完善改进建议。
会上,与会代表、专家对于国外先进的汽车标准和技术法规以及有关国家和地区的产品准入、国际认证与贸易政策展开了研讨,工作委员会将组织行业开展有关信息跟踪和研究分析工作;工作委员会将加强与有关国际组织、国家和地区的标准法规的沟通交流与研讨,积极组织汽车行业参与ISO/IEC、OICA技术委员会及ECE/ WP29活动,提升我国汽车行业在国际标准法规方面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与会人员还就开展关于汽车油品及排放法规标准、车辆油耗限值标准及管理、商品车运输车辆运输问题,校车等当前国内标准法规热点问题的讨论。
汽车行业法律法规 篇4
根据各地政府的处理经验, 调高起步价与补贴油价是主要解决措施。2011年7月29日, 杭州市运管局发布2011年第二季度客运出租汽车燃油补贴的通知:2011年二季度超过6.10元以上油价补贴 (每辆车7377.75元) 已开始发放, 个体车辆直接打入经营者账户, 各出租车企业前往运管局财务处领取。
尽管如此, 依然有人高喊“富了公司, 亏了国家, 苦了司机, 坑了百姓”, 财政补贴解决不了出租车行业的问题。目前, 全国性的“关于出租车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还没有出台, 各地的管理方法存在不同的差异, 对规范出租车行业的发展各地都有不同的尺度, 再加上油价上涨、物价上涨等问题, 矛盾相对容易激化。解决出租车行业问题, 最应釜底抽薪, 从制度和管理层面解决根本问题。
除此之外, 其它依法依规的方法和措施, 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适逢国庆长假来临, 近日从各地交通局获悉, 交通执法部门将在“十一”黄金周期间集中开展迎国庆出租车司机联谊会、免费体检等物质和精神慰藉, 并开展交通执法专项整治工作, 加强对运输市场监管, 纠正各种违规行为, 排查与消除道路运输安全隐患。
比如, 由于出租车司机工作比较特殊, 其工作时间长, 精神压力大, 加之饮食不规律, 很容易导致身体亚健康, 他们的健康问题受到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很多地方安排出租车司机进行免费健康体检, 还专门针对出租车司机的工作性质设计了关于职业病、常见病的体检方案, 这能让出租车司机感受到行业的关怀。
而围绕非法营运车辆密集的部位, 加大对私家车非法载客、非法从事客运班线经营、异地营运等车辆的打击力度, 加强对利用套牌出租车、报废出租车非法从事客运经营行为的查处。开展夜查工作, 重点查处出租车拒载、索取高价、强行并客等违章行为。对国庆黄金周期间查处的各类违规案件要加大行政处罚力度, 依法从重处理。
采取以上两手抓的方法, 奖励和处罚并重, 均有利于出租车行业市场的规范。
出租汽车为社会公众提供个性化的运输服务, 是城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改革开放后, 我国出租汽车行业快速发展, 截止2010年年底, 出租汽车总数已达120多万辆, 从业人员200多万人, 全国所有城市以及经济发达地区的乡镇均有出租汽车运营。出租汽车行业在方便人民群众出行、促进社会就业、提升城市服务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为规范出租汽车市场秩序, 保障出租汽车运营安全, 提高出租汽车服务质量, 维护乘客、经营者和从业人员的合法权益, 各地结合实际情况, 相继制定了出租汽车地方性法规和规章, 初步建立了出租汽车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
为方便各地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交流出租汽车管理经验, 人民交通出版社收集了北京、天津、上海、湖北、广东、陕西6个省 (直辖市) 以及19个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的出租汽车管理法规、规章, 组织汇编了《地方出租汽车管理法规汇编》一书。日前, 一些省份和城市根据新形势新需要, 正在制定或者修订出租汽车管理法规和规章。该社将根据各地制定、修订出租汽车管理法规和规章的情况, 视情再行收集汇编。
本书为各地研究制定出租汽车管理法规和政策提供借鉴, 为交通运输主管部门、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和出租汽车企业、驾驶员提供学习参考, 也为从体制法规层面, 解决出租行业的弊端, 化解矛盾, 提供监管依据和手段。
水利行业有关的法律法规[模版] 篇5
序号 名称文件号生效日期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 [1997]中华人民共和国 主席令第88号 1998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 [1997]中华人民共和国 主席令第91号 1998年3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中华人民共和国 主席令第74号 2002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2008]中华人民共和国 主席令第87号 2008年6月1日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2002]中华人民共和国 主席令第70号 2002年11月1日 6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1989]中华人民共和国 主席令第22号 1989年12月26日7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 [1999]中华人民共和国 主席令第15号 1999年10月1日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 国务院[2000]第279号令 2000年1月30日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国务院[1998]第253号令 1998年11月29日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 国务院[2003]第393号令 2004年2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 国务院 [1988]第3号令 1988年6月10日
12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管理规定水利部令 [2001]第14号 2002年1月1日13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国家环境保护局、卫生部、建设部、水利部、地矿部(89)环管字第201号1989年7月1日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管理规定建设部令 [2004]第128号 2004年7月5日 15水利工程建设安全生产管理规定水利部令 [2005]第26号2005年9月1日水利工程质量事故处理暂行规定 水利部令 [1999]第9号 1999年3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治船舶污染内河水域环境管理规定交通部令 [2005]第11号 2006年1月1日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条例水利部水建 [1995]第128号 1995年4月21日水利工程建设项目验收管理规定 水利部令 [2006]第30号 2007年4月1日
20水利水电施工测量规范(SL52-93)水利部、电力工业部 水建[1993]330号 1993年12月1日疏浚工程施工技术规范(SL17-90)水利部 水建[1990]10号 1990年12月1日疏浚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J324-96)交通部交基发[1996]344号 1996年8月1日
浅析企业行业协会的法律地位 篇6
关键词:企业;行业协会;法律地位;行政主体说;经济主体说
社团改革浪潮兴起于20世纪末,此后,大量社会团体产生,并且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改革开放后也受到了社团改革的影响,部分原本属于政府部门的职能开始分解、下放,在这样的情况下,社会团体的中介组织大量出现,行业协会就是其中之一。作为政府、企业、市场的桥梁,行业协会在经济社会活动中占据举足轻重的位置,是健全的市场体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关于行业协会的法律地位,部分学者认为应该将其列为行政法调整对象,笔者认为这种定位不妥,并提出将行业协会看作经济法主体的主张,具体如下。
一、行业协会“行政法主体说”
部分学者认为行业协会行政法调整对象,笔者认为这不妥帖,具体原因如下:
(一)行业协会通过市场提供服务
作为公民社会的基础力量,行业协会对国家的社会民主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行业协会部分是自发形成的,部分是分离于政府部门,但是无论那种形式,它和市场的关系是最为密切的,和普通的企业一样,依托市场体系提供服务。
(二)行业协会具有明显“治理性”
和政府一样,行业协会也有公共管理职责,但是政府的管理包含强制性方式,且较为刻板、程式化;而行业协会的管理偏向于“治理”,灵活性更强,不包含强制性方式。行业协会的“治理”更倾向于通过一些平等、发动性、说服性的内容来实现互利共赢。
(三)不符合行政法学价值理念
设想,如果将行业协会列为行政法主体,那么外界即便不将其等同于政府组织,也会类似的猜想或推测,诸如“行业协会是一个准行政组织”。我们需要认清的一个现实:我国当前的行业协会有不少是改制而来,也就是说这些行业协会原本是政府组织,甚至某些领导还是政府领导认命的。在这样的情况下,若是将其看作行政法主体,不免让人有行政权力扩张的错觉,这不但会影响到行业协会的正常发展轨迹,也不符合行政法学价值理念。
二、行业协会“经济法主体说”
这种主张笔者是支持的,具体原因如下:
(一)符合经济法主体特征
现代经济法是似公为主、公私兼顾的第三法域。经济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确保经济的健康发展,适度干预和限制私法自治原则。从这个角度来看,行业协会实际上满足作为经济法主体的条件。行业协会是社会团体法人,协会内部成员之间处于一种平等的关系,进退协会自愿、自由,并没有协会的强制作用。此外,行业协会的治理权力并不是无中生有的,行业协会本身有自己的组织章程,组织章程明确了行业协会的性质、目的、职能、组织结构、流程、运行办法等一系列的内容。加入行业协会本身就等同于认可了行业协会的社会性契约,有义务接受行业协会的治理,如果成员的行为对团体利益有潜在威胁,或者已经给行业协会造成了损失,那么行业协会是有权对其进行非法律处罚的。由此可见,这种治理关系又存在类似公法主体的一些特点。而经济法本身具有公私融合的特征,行业协会满足了成为经济法主体的条件。
(二)成为经济法主体有利于履责
行业协会需要履行社会责任,经济法也以维护社会整体利益为宗旨,两者在这一点上有很大的默契。行业协会本身具有较强的社会化程度,是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中介组织,将其纳入经济法主体,能够帮助其更好地履行社会职责。
(三)促进经济法自由与秩序统一
秩序实际上是自由的一种枷锁,自由同样会影响秩序的稳定性、有效性,如果不梳理自由、秩序的关系,两者将产生很强的内生性矛盾。为了保障经济自由,经济法会制定经济法秩序,以实现自由、秩序的统一。然而为了实现这个“统一”,就需要经济逐主体调整方式、手段更为灵活和多元。行业协会在这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其以自治为基,充分跟发挥了行业自律的作用,满足了经济法的本质诉求。总的来说,两者具有很强的一致性,行业协会在经济法践行上走在前列,将其作为经济法主体,能够更好地促进我国政府机构改革,推动民主法治建设。
三、总结
关于行业协会的法律定位,有“行政法主体说”、“经济主体主体说”两种主张。本文分析了“行政法主体说”的不当之处,提出了“经济法主体说”的主张,以期对人们认识企业行业协会的法律地位有所帮助和启发,更好地发挥行业协会的职能和作用,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阎其华,李升智.我国行业协会的经济法主体地位述评[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6).
[2] 曹锦秋,狄荣.论行业协会的自治权及其限制[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1).
[3] 李慧.我国行业协会法律属性的探讨[J].市场论坛,2011(01).
[4] 李乾.论行业协会的法律地位[J].法制与社会,2011(01).
浅议我国金融行业法律监管制度 篇7
一、法制化是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必由之路
在中国, 目前反映出来的潜在的金融风险隐患除了违规操作衍生交易, 呆账坏账率偏高, 金融诈骗严重等国际共同的金融风险外, 还具有主体资格不健全、部分金融机构资本率偏低、过度同业竞争、信贷资金违规炒作、不良贷款比例偏高等问题。中国现有金融风险隐患的成因, 不外是体制的不健全与法制的不完备两个方面。
从体制方面看, 中国金融市场呈现出明显的“过渡性”特征。其中, 中央银行完全进行间接宏观调控的条件尚不具备。其一, 国有商业银行短期内很难实行以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和风险管理为特征的商业银行运作机制;其二, 市场运行机制与市场体系尚不完善。一方面是金融市场呈现出资产多元化格局;另一方面, 是市场运行机制缺乏完整的制度模式和架构, 以至出现了种种问题。这些不正常现象若长期存在, 并最终危及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从法制上看, 中国的金融法制建设起步甚晚, 制度不健全、法律规范的缺位, 可以说是形成中国金融市场风险隐患的更为主要的原因。但金融市场的有效运作则必须以秩序为前提。因此, 要实现中国金融市场建设应以统一开放、有序竞争、严格监管为最终目标, 必须规范金融市场主体行为, 建立金融市场秩序, 协调金融关系、完善金融宏观调控手段。而这些只有在金融法制健全和完善的前提下才能进行。
二、金融风险防范与法律监管体制设置原则
金融市场的复杂性与其中枢地位, 要求国家必须担负起金融管理的责任。而国家要建立和健全金融市场, 必须遵循一定原则以维系金融法制的统一和金融市场秩序的稳定。一是促进金融市场健康发展, 强化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核心传递中枢。二是以竞争机制为手段进行资源优化配置。以“适度竞争”使市场保持一定活力, 实现金融业健康有序发展。三是依法明确界定金融机构业务活动范围, 并针对不同行为的特点分别实施监管。四是与国际惯例协调, 在中国各项监管制度应与国际金融业通行作法保持一致。
按照以上原则设置的监管体制, 就是以央行监管为主、金融行业协会自律为辅、中介组织协助的协调体系。不同的监管主体应取得相应的组织形式和法律地位, 享有不同的职能权限, 它们的活动范围和程序构成中国的央行式金融监管法律制度。法律应赋予央行金融行政立法和金融行政执法的基本权限。行业自律组织则在接受央行管理和指导的前提下, 充当央行与金融机构间的桥梁和纽带。中介组织则通过协助方式为央行进行监管工作。
三、完善对金融机构的预防性监管
以央行为主的法律监管制度要完善对金融机构的预防性监管。第一, 应加强对金融机构市场准入的监管。对申请设立金融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一定要从严控制, 审批金融机构除应坚持法定条件外, 还应对擅自设立金融机构的, 应严肃查处。此外, 还应对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的任职条件、资格进行严格审查。第二, 提高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主要可通过发行金融债券、金融机构股份制改造等多种途径筹集金融机构的资本金。第三, 加强对金融机构清偿能力监管。清偿能力监管的核心问题是资本的流动性问题, 其关键是对不同负债的对比。如果银行负债之间不保持一定的比例, 那么就可能因资本流动不足而发挤兑风潮。如新加坡规定所有银行必须保持其负债基数6%的现金余额, 还要求银行保持相当于其负债基数2 0%的流动资产。
四、尽快建立事后保护性监管制度
为避免金融机构因经营失败而给社会造成多种负面效应, 保护存款人的利益及金融体系的安全, 建立对金融机构的事后保护监管制度尤为必要。为此, 我们建议:
1. 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存款保险制度是保护存款人利益、稳定金融体系的事后补救措施。它要求吸收存款的金融机构将其吸收的存款按一定保险费率向存款保险机构投保, 当投保存款机构经营破产不能支付存款时, 由存款保险机构代为支付法定数额的保险金。我国存款保险公司由政府举办更为适宜。只有将吸收存款的各种不同性质、不同类型的银行都纳入存款保险的范畴, 才能真正维护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及金融机构的稳定, 才能保护所有存款人的利益。当然, 不同承保对象其资产负债情况及风险程序都不相同, 因此, 如何确定一个比较合理的费率则值得研究。
2. 建立央行最后援助制度。
在竞争下, 金融机构因受各种金融风险的侵袭, 因而破产倒闭在所难免。发达国家一般建立了最后紧急援助制度。即中央银行对仍有偿债能力、但已无法从贴现窗口和货币市场的正常渠道取得资金的“问题银行”提供紧急财务援助, 以协调其解决暂时的财务困难。这不仅是中央银行的职责, 而且也是其进行金融监管的“第三道防线”。当前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最后紧急援助制度实属必要。可供选择的做法有:第一, 对出现流动性困难但仍有偿债能力的金融机构, 由中国人民银行提供低利率贷款;第二, 对金融机构已经或者可能发生信用危机, 严重影响存款人利益时, 由中国人民银行予以接管;第三, 对在金融业中占有较大份额、影响较大的金融机构, 可由中国人民银行组织稳健的金融机构对其实施强制兼并。以上操作, 中国人民银行不应违反市场经济的原则和要求而逆向操作, 否则将会使金融机构丧失竞争的外在压力。
五、制定并完善金融监管方面的法律
浅谈汽车灯具与法规要求 篇8
1 灯具的种类
汽车的灯具分为前部灯具和后部灯具, 其中汽车前部灯具主要有:近光灯, 远光灯, 前转向灯, DRL昼间行使灯, 角灯, 侧转向灯, 前位灯, 前侧标识&前侧回复反射器, 前雾灯。汽车后部灯具主要有:后雾灯, 牌照板照明装置, 倒车灯, 后回复反射器, 后转向灯, 后位灯, 高位制动灯, 后侧标识&后侧回复反射器, 制动灯。
2 灯具法规的种类
汽车灯具的法规种类根据各国具体政体、国情不同而有所不同:中国CCC/GB, 欧洲ECE标准, 北美F/CMVSS, 日本保安基准, 印度AIS, 台湾认证规则, 澳洲ADR等。
3 灯具法规中的要求
灯具法规中的要求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光学性能:规定了最大和最小的照度值及位置。
(2) 色度:用坐标规定了发光光色。
(3) 标记:规定了制造者名称、型式、认可编号、机能。
(4) 材料:规定了能够在光学零部件中使用的材料的条件。
(5) 耐久性及安装:规定了预想到的外部影响因素的耐久性试验 (环境试验:振动、腐蚀、湿度、尘埃、耐热等) 。
(6) 测定条件:规定了必要的测定方法、设备。
4 法规在中国的具体应用
中国CCC/GB标准是中国认证部门作为灯具认证的依据, 是参照欧洲标准制定的, 在灯具生产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不同功能的灯具配光性能是不同的, 下面以汽车及挂车倒车灯配光性能为例进行详细阐述。
4.1 倒车灯的不同型式
按照商标名称或商标不同以及光学系统的特性 (光强等级, 光分布角, 灯丝灯泡或光源模块的类型等) 不同而分为不同型式。但是, 灯丝灯泡颜色及配光镜颜色的改变不影响型式的变化。
4.2 技术要求
(1) 一般要求:倒车灯应设计和制造成在正常使用条件下, 即使受到振动, 仍能保证满足使用要求和符合本标准规定。
(2) 在图1所示的区域内, 倒车灯的光色应为白色, 其色度特性应符合GB4785规定。在该区域外, 倒车灯光色无明显变化。
(3) 光源模块:光源模块即使在黑暗中也应能将其安装在正确位置上。应有特定的结构或装置固定光源模块, 使其不会松动。
(4) 配光性能:倒车灯在其基准轴线和基准轴线外不同方向上的最小发光强度, 应不小于图1所示的数值 (单位为cd) 。对于指定只成对安装在车辆上的倒车灯, 其配光性能测量时, 向内的水平方向角只测量到30°为止 (即图1中25 cd位置) 。
(5) 在h-h水平面及其以上的任何测量方向上最大发光强度应不大于300 cd;在hh水平面以下至-5°的测量方向上最大发光强度应不大于600 cd, -5°以下最大发光强度应不大于8000 cd。
(6) 在图1所示区域内, 发光强度应无明显的局部变化, 即在任何两个测量方向之间测量的发光强度, 应不小于该两个测量方向中较低发光强度的50%。
(7) 对于多光源的单灯, 当任何一个光源失效时, 仍应满足最小发光强度的要求;当所有的光源均点亮时, 应不大于最大发光强度。
4.3 试验方法
试验暗室、装置及设备, 应符合GB4599规定。配光性能测量应使用相应类型的标准灯丝灯泡, 并在规定的试验光通量下进行。若不符合要求时, 允许使用另一个标准灯丝灯泡重新测量。配光性能测量前, 应将光源以测量时的电压点亮, 使其光性能趋于稳定。对于不可更换光源的倒车灯配光性能测量, 应各自在13.5 V或28.0 V电压下进行测量。
对于多光源的倒车灯的配光性能测量:
(1) 对于不可更换光源或其他光源的倒车灯, 必要时, 制造商应提供为此类光源所需的电光源控制装置, 并在制造商规定的电压下进行测量。
(2) 对于可更换光源的倒车灯, 当使用灯丝灯泡, 在13.5 V或28.0 V电压下进行测量时, 必须修正所产生的发光强度值。规定的试验光通量与试验电压 (13.5 V或28.0 V) 下的光通量平均值之比是修正系数。应使用每个实测光通量与其平均值偏差不大于±5%的灯丝灯泡;或者, 可以在每一个灯丝灯泡位置上, 依次使用标准灯丝灯泡, 在规定的试验光通量下进行测量, 并将每个位置上的测量结果相加。
配光性能的测量距离, 应保持能应用光度学中的距离平方反比定律。从灯具基准中心观察时, 测试设备应保证其接受器的张角是介于10'至1°之间。在图1中任何一个方向上测量时, 其角度偏差应不大于15'。测量角度的量度以基准轴线 (由制造商确定) 为基准。色度检验应使用标准光源A (色温2856 K) 。对于不可更换光源的倒车灯, 则应各自在13.5 V或28.0 V电压下进行测量。
4.4 检验规则
倒车灯应进行型式检验和生产一致性检验。制造商应提供足以识别该型式倒车灯的图纸一式三份, 并标明基准轴线 (H=0°, V=0°) , 基准中心和安装在车辆上的几何位置。一份简明的技术说明书。除了不可更换光源的倒车灯外, 应规定所使用的灯丝灯泡类型。生产一致性检验, 对型式检验合格的产品, 用从批量产品中随机抽取的样灯来判定其生产一致性。
5 法规的适合证明
在量产前进行的法规适合证明的工作叫做认证, 认证是由政府机关进行的, 就如同驾照一样, 在欧洲驾驶, 需要欧洲的驾照, 销往欧洲的灯具也需要取得欧洲的认证证书, 拥有欧洲的驾照是不允许在中国驾驶汽车的, 同样销往中国的灯具欧洲认证证书时不能够使用的。
与认证时的图纸不符的零部件或材料禁止随意使用, 因为与已取得认证的东西不同。灯具重要零部件包括灯泡的制造商、范畴、颜色、标记;灯毂的材料、形状、标记;反射镜的材料、表面处理、形状、花纹;装饰框的材料、表面处理、形状;配光镜以及内配光镜的材料、颜色、涂层、形状、配光镜花纹、标记。
法规认证的实施流程是首先根据承认或者组装图完成模具, 做成认证用样灯, 向认证部门对该灯进行认证申请, 认证合格后获取认可证号, 量产确认后灯具开始量产, 量产后的灯具还要进行定期确认, 如果设计变更, 需要灯具满足法规要求后进行再认证, 证书取得后才能够进行实物的变更。
6 法规的不符合及适应性的维持
遇到灯具不亮, 配光不合格, 式样与图纸不符等等, 不满足法规要求的时候, 对于认证产品, 灯具的认证证书将会给予取消或者灯具的认证证书的申请将被否决;对于销售品, 将被停止生产进口, 要求无偿更换成适合品, 甚至会召回, 缴纳罚金。此外, 当违背法规的灯具发生致人死伤事故时, 将被提起诉讼, 并且会被处以高额罚金。因此, 为了维持灯具法规要求的适应性, 企业职责尤为重要, 要进行定期管理, 生产者为了进行量产品的品质管理, 需从生产线抽取样灯进行法规适应性的判定。此外, 国家认证机关职责也起到关键作用, 一方面是监督, 国家从市场上非人为的抽取样灯进行法规适应性的判定, 不合格的产品将被强制召回;另一方面是定期监查, 根据生产者制定的品质管理体制, 自己或者国家监查对于体系实施情况的确认结果。
7 结语
灯具是有目的性的, 灯具是有法规要求的, 法规是为了保障安全而设的最低限度的规定, 认证是证明灯具满足法规要求的证明, 不符合法规要求是严重的问题, 我们要生产满足法规要求的产品, 所以量产品所用的材料以及零部件必须与认证时的产品以及图纸保持一致。满足法规要求是在市场上流通, 给客户供货的最基本要求随意变更零部件的供应商以及成型厂商是违反法规要求的。
摘要:本文针对于汽车灯具及法规认证的要求进行分析和详细阐述。
关键词:汽车灯具,法规,标准,发光强度
参考文献
[1]于万海.汽车电器设备原理与检修[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4.
[2]吕爱华.汽车电工电子基础[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2.
汽车“限购令”的法律问题研究 篇9
从1994年起,上海将执行新增客车额度进行拍卖车牌的政策,执行非公开拍卖、留有最低价的政策,每月额度不到一万辆,以此来掌控机动车数量的增加。而2010年12月23日,北京作为首都公开发布《北京市小客车数量调控暂行规定》成为全国第一个颁布汽车限购令的城市。北京执行摇号购车,对小客车进行数量调控和配额管理制度。
2011年7月11日,贵阳颁布限购令《贵阳市小客车号牌管理暂行规定》,实施号牌分类制度,将专段号牌和普通号牌发给地方新增加的小客车群体,从而达到控制车流量的目的;限购令规定,不满9座的载人客车能够选择专段号牌或者普通号牌。2012年6月30日,广州声明对中小型客车进行配额管理,发表《关于广州市试行中小客车总量调控管理的通告》,并且将试行期定为一年。面向广州中小型客车实施总量控制,中小客车增量配额为120000辆。随后,天津、杭州、石家庄相继发布限购令,而于2014年12月30日,深圳突然颁布汽车限购令,成为第八个实行汽车限购令的城市。
二、我国汽车限购令中现存的法律问题
(一)汽车限购令中公民财产权的问题(限制了公民的契约自由权)
我国《合同法》第3条规定:“合同当事人的法律地位平等,一方不得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另一方”;第4条规定:“当事人依法享有自愿订立合同的权利,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干预”,均体现公民契约自由的精神。部分学者认为汽车限购令明显侵犯了公民的契约自由权,认为限购令只是一种政府出台的政策,它不能违背上位的法律,应遵循合同法上的规定,公民应享有契约自由权。
(二)汽车限购令中节能减排工作和新能源开发的问题
汽车限购令的出台,使大部分消费者更加青睐高端车型,从而抑制了自主品牌车型的销量和发展,这间接影响了节能和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例如国家发展小排量的汽车和电动汽车的计划将直接受到影响,从长远上看不利于治理污染和环保事业的发展。
(三)汽车限购令对我国汽车产业的不良影响
汽车限购令直接影响汽车销量,限购政策对购车者心理也会产生影响导致其改变购车的行为。依据中国汽车管理协会的统计,限购令的施行,使本地汽车销量降低25%左右,销量缩减40万辆左右,大约是汽车年销量比重的2%。中国自主品牌轿车车型集中在1.6升排量以下,限购令使得汽车市场上各品牌之间的竞争发生重大改变,甚至直接危及中国自主品牌发展。而另一方面,某些汽车品牌的脱销会使得汽车经销商利用消费者的急于购车的心理,不合理的设置汽车购买加急费,增加消费者的购车成本,造成消费者不必要的资金浪费。
三、汽车限购令的法律问题分析
(一)主体合法性分析
主体的合法性,首先应判断主体是否有权或者经过授权来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措施。以天津市为例,天津市汽车限购令的颁布主体是天津市政府。地方政府颁布的政策措施只能适用于本市范围以内而汽车限购令的适用范围是天津市市区以内,属于天津市政府所管辖的范围。行政机关没有立法权,无权制定法律、地方性法规。天津市汽车限购令颁布的形式为《通告》。具有专业性特点。因此,从本质上来说汽车限购令是一种公共政策而不属于法律。通告指在一定的范围内遵守或已知的事项时应使用的文件,属于较低层次的规范。天津市政府以通告的形式颁行限购令是合法的,天津市政府属于直辖市级的行政机关,有权制定实施此类规范的。所以,从适用范围、措施属性、效力层级上来看,天津市的主体身份都是合法的。
(二)程序合法性分析
分析程序的合法性首先须判断制定汽车限购令行为的性质。依据《行政处罚法》和《行政许可法》等相关法律规定,“创制新的处罚事项或新的许可事项称为设定”。规范的设定就是创设新的规范调整事项,这种权利称为设定权或创制权。而汽车限购令实质上是创制新的调整规范,即对汽车消费、通行行为的进行规范,属于一种设定行为。法律上对规范设定权的主体、不同规范设定权种类的归属的界定较为模糊。但制定程序并未违反相关法律,天津市政府声明在政策制定和执行的过程中秉持公平、公正、公开的精神。但部分群众表示在汽车限购令的决策过程中政府并未充分重视民意的表达参与和回应。例如深圳汽车限购令的颁布,2014年12月29日,深圳突然抛出汽车限购令。下午5点宣布文件,半小时内立即生效,紧接着执法队开始行动封锁4S店。公民顾大松认为深圳市的“突击”限购行为是非法的,广东省法制办应当进行严格调查并派专门机关进行审查,以确保公民权利不受侵害。
摘要:现今我国已经有8个城市为了解决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问题而采取了汽车限购令政策。本文从汽车限购令的发展沿革透视我国汽车限购令中现存的法律问题,包括汽车限购令中公民财产权的问题、节能减排工作和新能源开发的问题、汽车限购令对我国汽车产业的不良影响。并就汽车限购令的本质、法律性质等方面分析汽车限购令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关键词:汽车限购,公民权利,城市交通
参考文献
[1]吴勇.理性分析和看待部分城市的汽车限购政策[EB/OL].中国汽车工业信息网,2013.
从法律角度谈垄断行业的改革 篇10
关键词:垄断,市场竞争机制,反垄断法律体系
金融、证券、保险、石油、电力、电信、铁路等垄断行业的高工资和高福利, 以及收入的不透明, 一直为社会舆论所关注。分配不公的实质在于权力所主导的对资源以及利益的划分, 要解决分配不公, 也只能从规范权力的边界入手。垄断行业的“幸福生活”, 无外乎垄断企业自身的权力, 以及政策所赋予的对市场的划分能力, 这从根源上指明了打破垄断的方向。
一、放宽市场准入政策, 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打破行业垄断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在垄断行业内部引入竞争机制, 允许相应的外资企业、民营企业进入市场并公平参与竞争, 而不仅局限于在原有企业“分拆”之后的企业之间开展竞争。市场竞争是资源优化配置的根本手段, 也是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改善消费者福利的根本手段。在竞争的状态下, 经营者会努力通过降低价格, 改善质量, 增加品种等方式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而且为了实现这些目的, 它们会不断改善经营管理和进行技术创新。当前我国对垄断行业最大的改革举动就是进行市场拆分, 但拆分的结果只是使市场由过去的独家垄断转变为按地域或按经营性质类似的企业划分的少数几家的国家垄断, 由此形成的竞争也只是国企之间为强化各自的垄断地位而进行的恶性竞争。综观世界各国, 以美国、英国为代表的国家都在努力降低垄断行业的进入壁垒, 以实现这些行业经营主体的多元化。作为世界上第一个跨国性的反垄断政策体系, 欧盟竞争法一直试图排除成员国之间的贸易障碍, 在运输、能源、邮政和电信等领域打破垄断局面, 普通消费者则成为了这一政策的最大受益者。
当前, 我国垄断行业排除竞争者进入市场的现状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旧的体制造成的。我国大多数垄断行业长期实行事业化管理体制, 垄断企业有着市场经营与行业管理的双重法律地位。因此, 我国打破行业垄断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在这些行业大力推进政企分开, 大力推进垄断企业的公司制改革, 建立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 尤其是在盈利性的垄断行业如电信、电力等部门, 建立起企业独立经营和自负盈亏的企业制度, 打破人为的垄断因素, 实现政企分开, 引导社会资本的进入, 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二、加强行业监管, 完善垄断行业监管体系
我国通过了铁路法、电信法、煤炭法、银行法等一系列的法律法规, 很多行业内部也建立了监管制度, 但监管流于形式, 如垄断行业收入过高, 垄断产品、服务价格上涨过快, 垄断行业只顾自身利益而不顾消费者利益等现象依长期存在却是不争的事实。导致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1.对垄断行业的监管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政府行政管理, 监管应该包括监管法律体系、监管政策、监管机构、监管方法和监管工具在内的现代监管模式和原则, 而我国监管制度的法律体系不健全, 垄断行业内部监管框架还没有基本成型;2.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 政府虽然正在着力推进行政管理方式的转变, 但由于投融资体制、价格制度、市场准入等项改革的滞后, 政府对基础性垄断行业的不规范干预仍然过多, 同时政府部门职能交叉、重复的问题也还未能根本解决, 因此, 加快推进垄断行业改革、建立现代监管框架需要进一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实行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监分开。
监管的目的之一是促进和培育市场竞争, 因此垄断行业监管体系应贯彻无歧视、透明度和程序公正的原则。无歧视即指所有符合市场准入条件的企业有平等参与市场竞争的权利;透明度原则至少要求公开监管的法律和规章, 以使市场主体对其法律行为有可预见性;程序公正则应当保证在当事人对监管机构裁决不服的情况下有得到法律救济的权利, 即监管机构的行政裁决有得到司法审查的可能性。同时行业监管还应当保证监管机构的独立性, 主要表现在两方面:1.监管机构应独立于被监管的企业, 以保证它在被监管企业与其他企业或与消费者的争议中处于中立地位, 不偏袒被监管者;2.监管机构独立于政府其他部门, 即它们在案件审理和裁决时不受制于其他政府机构。考虑到我国垄断行业的企业一般隶属于国资委, 为保证行业监管的公平和公正, 这些监管机构也应当独立于国资委。
三、完善反垄断法律体系
2007年8月30日, 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经表决通过反垄断法草案, 反垄断法将于2008年8月1日施行。反垄断法草案从起草到审议, 历经十三载, 见证了中国市场经济的艰难转型。反垄断法的出台, 初步界定了垄断行为的三方面具体内容, 建立了反垄断的执法体系和救济途径, 将为部分垄断行业的改革扫清法律障碍。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 将解决一切垄断问题的希望都寄托在一部反垄断法上是远远不够的, 我国需要一部适合我国国情且具有可行性的反垄断法律体系。世界上反垄断法体系最为完善的美国, 自1890年《谢尔曼法》起, 历经了一百余年才形成了以《谢尔曼法》、《克莱顿法》、《联邦贸易委员会法》为中心, 涵盖企业并购指南和若干法院判例的制度体系, 同时打上了不同时代的烙印。我国的反垄断法律体系中应该包含禁止行政垄断、禁止垄断协议、控制企业合并、禁止滥用市场优势地位四个方面内容, 明确设置垄断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同时要建立一个统一、独立和权威的反垄断执法机构, 以便其独立、高效、公平地负责反垄断职责。
参考文献
[1]尚明主编:反垄断——主要国家与国际组织反垄断法律与实践.中国商务出版社, 2005
[2]刘宁元主编:论反垄断法实施体制运作的推动力量.时代法学, 2006
[3]孙虹主编:竞争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1
佛山陶瓷行业品牌战略的法律思考 篇11
关键词 佛山陶瓷,品牌战略,法律,商标,商标权
1品牌的法律形态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市场评价国际化的今天,品牌,已成为国家和城市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我国经济逐渐步入了世界经济的大循环,我国市场正在日益紧密地与世界大市场连在一起。但是也必须看到,这也是对我国民族工业的又一次挑战,它将使我国的国内产业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这就要求我国不仅要尽快形成一批拥有强大实力的大型企业,更需要产生一批能与世界名牌相抗衡的中国品牌。
品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法律概念,而是以商标为核心所形成的一个整体形象。但是如果缺乏法律的保护,侵害品牌的行为便会层出不穷,品牌巨大的商业经济价值,势必会受到极大的削弱。法律对品牌的保护,主要是通过保护知识产权的模式来进行的,而品牌的知识产权形态主要是商标权。也就是说,法律是通过保护商标权来保护品牌的,在这个意义上,品牌与商标是可以通用的,品牌战略的实质是企业的商标战略。商标权作为一种知识产权,从产权角度看,它是一种无形财产,是企业“法人财产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商标权具有专有性,从法律性质上讲,是企业的一种垄断优势。这种垄断优势的强弱,与商标的知名度成正比,商标知名度越大,垄断优势越强,拥有该商标的企业越能获得超额利润。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品牌能够产生巨大的价值增值效应,它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拥有知识产权的数量和质量往往是决定一个企业市场占有率和市场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品牌战略的重要目标就是创立驰名商标。驰名商标由于信誉卓著,在消费者心目中具有普遍的影响力,是企业的一笔巨大财富。驰名商标所指定的商品对于消费者的吸引力更大,有着较高的信誉价值。就一个国家而言,它又是民族工业的象征和经济实力的体现。在某种意义上,驰名商标是企业长期集约经营的结果,它的良好效用是企业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重要反映。
法律对驰名商标的认定规定了一整套比一般商标更为严格的制度,对驰名商标的保护程度也比一般商标高出许多。树立商标意识,及时进行商标注册,创立驰名商标,是企业品牌战略的基本路子。
2品牌战略对佛山陶瓷行业的现实意义
佛山陶瓷行业,历经数百年沧桑,如今已经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佛山陶瓷行业对传统工艺进行了彻底的更新改造,迈进了规模化、产业化和现代化的新阶段,发展成为以建筑陶瓷为主的产业基础雄厚、产业体系完善、具有地方特色优势的支柱产业。
至2005年止,佛山陶瓷行业拥有生产企业394家,全年工业总产值近400亿元,约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7%。2005年广东建筑陶瓷出口额达9亿多美元,其中佛山出口额为7.97亿美元。目前,佛山已经成为全国乃至全球最大的陶瓷生产基地、陶瓷商品集散地,以及我国最大的建筑卫生陶瓷出口基地、陶瓷装备制造业基地、陶瓷化工色釉料生产基地。经过多年的努力,佛山陶瓷产业的科技创新水平有了较大提高,技术装备和工艺水平居全国的领先地位,建立了一批企业研发中心,创建了一批龙头企业和著名品牌。
近年来,佛山陶瓷产业面临着国际国内同行的双重竞争。在国内市场,面临山东、福建、四川、江西、江苏、辽宁、湖南等诸侯并起的围攻。国际市场遭遇意大利、西班牙、德国、日本等陶瓷强国迎面阻压,东南亚、巴西、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也在大力发展陶瓷业。因此,佛山陶瓷产业的竞争压力可想而知。应对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佛山陶瓷只有积极激励品牌意识,做大做强品牌战略才能自强自立。
2007年,佛山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下一阶段陶瓷产业的发展目标:赶走污染、做强陶都。为了实现做强陶都的目标,佛山的陶瓷企业必须树立品牌战略,学会品牌输出、技术输出,大力发展陶瓷服务业。品牌对于佛山陶瓷行业具有以下重要的意义。
(1) 有助于产品的销售和占领市场。品牌形成一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后,企业就可利用品牌优势扩大市场,促进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品牌忠诚使销售者在竞争中得到某些保护,并使他们在制定市场营销企划时具有较大的控制能力。知名品牌代表一定的质量以及其它性能,这比较容易吸引新的消费者,从而降低营销费用。
(2) 有助于稳定产品的价格,减少价格弹性,增强对动态市场的适应性,减少未来的经营风险。由于品牌具有排它专用性,在市场激烈竞争的条件下,一个强有力的知名品牌可以像灯塔一样为不知所措的消费者在信息海洋中指明“避风港湾”,消费者乐意为此多付出代价,这能保证厂家不用参与价格大战就能保证一定的稳定销售量。而且,品牌具有不可替代性,是产品差异化的重要因素,可减少价格对需求的影响程度。
(3) 有助于市场细分,进而进行市场定位。品牌有自己的独特的风格,除了有助于销售外,还有利于企业进行细分市场,企业可以在不同的细分市场中推出不同品牌以适应消费者的个性差异,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很多公司都采用多品牌战略,给每项或每种产品分别命名,根据产品的特性、品质、功能等因素,使每个品牌在消费者心里占据一个独特的、适当的位置。
(4) 有助于新产品开发,节约新产品投入市场的成本。一个新产品进入市场,风险是相当大的,而且投入成本也相当大,但是企业可以成功地进行品牌延伸,借助已成功或成名的品牌,扩大企业的产品组合或延伸产品线,采用现有的知名品牌,利用其一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推出新产品。目前我国一些知名企业大都采用品牌延伸策略,“娃哈哈”这一品牌就延伸到该公司的许多产品系列上,如该公司的八宝粥、果奶、纯净水等。
(5) 有助于企业抵御竞争者的功击,保持竞争优势。新产品一推出市场,如果畅销,很容易被竞争者模仿,但品牌是企业特有的一种资产,它可通过注册得到法律保护,品牌忠诚是竞争者通过模仿无法达到的,当市场趋向成熟,市场份额相对稳定时,品牌忠诚是抵御同行竞争者功击的最有力的武器,另外,品牌忠诚也为其它企业的进入构筑壁垒。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品牌可以看成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一种强有力的工具。
3佛山陶瓷品牌的现状分析
自佛山陶瓷行业提出实施名牌战略以来,佛山陶瓷品牌的建设有如芝麻开花节节高。2005年,佛山有两家陶瓷企业(东鹏和新中源)被授予中国驰名商标,八家企业被授予广东省著名商标,两家企业被延续认定为广东省著名商标。截至2007年,佛山陶瓷已经取得了5件“中国驰名商标”,12个“中国名牌”,品牌建设在我国陶瓷行业中居于领先地位。日前世界品牌实验室(World Brand Lad)发布的2007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上,有12个陶瓷品牌入选。佛山陶瓷中有“东鹏陶瓷”、“鹰牌”、“新中源”、“蒙娜丽莎”、“冠珠”等5个品牌耀居其中,遥遥领先于国内其他陶瓷产区,加上广东唯美陶瓷有限公司的“马可波罗”,广东陶瓷雄居2007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中陶瓷行业上榜品牌的半壁江山。
佛山陶瓷行业品牌战略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依然存在着不足之处。佛山陶瓷企业具有量的优势,但是,众多的品牌大多是区域性品牌,对品牌的忠诚度也仅仅表现为区域性忠诚度。与国际著名品牌相比,还有一定距离。大多数陶企虽然尽力打造品牌,宣传品牌文化,但是效果并不是很明显,从创立到现在,还有很多企业的产品未能占据市场主导地位,品牌文化留给众人的印象也不深刻,缺少各个方面的宣传互动,没有把品牌文化贯彻到企业的每一个行动中。
佛山陶瓷的出口以贴牌为主,利润很低。一些以自己品牌出口的企业也不重视在当地注册商标,有的还被当地代理经销商抢注。此外,一些企业注册的商标类别单一、形式单一,很容易被别人打“擦边球”。有的企业对商标的规范管理比较差,在使用时自己随意改动,甚至有的企业在申请广东省著名商标时才发现自己的注册商标已经过期。佛山陶瓷企业的商标存在一个比较普遍现象,就是“洋名称”居多,具有中国和佛山特色及鲜明个性的商标比较少,甚至有的企业将其它类别的外国商标也注册为自己的产品商标,已经引起了外国企业的投诉。2006年4月26日长沙市中级人民法院宣判佛山新科迪陶瓷公司侵犯一家法国公司的“梦特娇”驰名商标就是一例。
4佛山陶瓷行业品牌战略的法律途径
如今陶瓷行业的竞争是质量与品牌的较量。陶瓷在不断扩大市场份额的同时,不能只有产品,而没有品牌。否则将会给佛山陶瓷的升级和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不利于“佛山陶瓷”品牌的综合打造。推进佛山陶瓷的品牌战略,有政治的、经济的等多种手段。要在制度层面积极稳妥地实施品牌战略,法律途径是首要之选。
通过法律途径来实施佛山陶瓷行业的品牌战略,最核心的是通过对商标权的保护来实现。因此,企业利用有关的商标法律法规维护自己的商标权利,是实现企业品牌战略的法律途径。
首先,企业应当强化商标意识,积极进行商标注册。目前佛山还有不少陶瓷企业没有注册自己的商标,而是以贴牌出口为主,大量的利润被外商赚走。商标具有独占性、时间性和地域性的特点,企业如果不及时地进行商标注册,以致商标被他人抢注,其辛辛苦苦积累起来的品牌价值就极有可能付诸东流,损失相当惨重。例如广东蒙娜丽莎陶瓷集团的商标就在其出口国印度被其在当地的一家代理经销商注册,还反过来要挟“蒙娜丽莎”。因此,企业应当树立较高的商标意识,不仅要及时进行商标的国内注册,也要积极进行商标的国际注册,以防商标被抢注。
其次,企业应当充分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商标权。商标权具有人身权和财产权的性质,商标权拥有者对其注册商标享有商标专用权。只有经商标权拥有者许可,他人才可以在许可范围内使用该注册商标。《商标法》及其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对商标权规定了严格的保护制度,然而假冒注册商标、非法使用他人注册商标等侵犯商标权的行为却屡见不鲜,给商标权拥有者造成了极大的损失。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少人利用立法上的漏洞,钻法律的空子,以获取巨额利益,最常见的方法就是将他人的注册商标登记为企业名称。这是因为商标权受《商标法》及其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调整,而企业名称受《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企业名称登记管理实施办法》等法规、规章的调整;商标实行全国统一注册、分级管理,而企业名称则按行政区域实行分级登记和管理。商标权和企业名称权的取得条件和取得程序都不一样,使得两种权利的冲突不可避免。佛山陶瓷业拥有“东鹏”、“鹰牌”、“新中源”、“蒙娜丽莎”、“冠珠”等驰名商标以及为数众多的普通商标,为防止他人打法律的“擦边球”,佛山陶瓷企业应当积极拿起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标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02]32号)的第一条中规定,将与他人注册商标相同或者相近似的文字作为企业的字号在相同或者类似的商品上突出使用,容易使相关公众产生误认的,属于商标法第五十二条第(五)项规定的给他人注册商标专用权造成其他损害的行为。最高人民法院的这个司法解释为处理商标权与企业名称权之间的冲突提供了依据。
再次,企业应当积极申报驰名商标认定,以享受驰名商标的特有保护。《驰名商标认定和保护规定》第五条规定由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作为认定驰名商标的主管机关。同时,2002年10月18日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关于审理商标权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明确规定,人民法院在审理商标纠纷案件中,可以对涉及的商标是否驰名依法做出认定。因此,我国驰名商标的认定机关是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和人民法院。《商标法》第十四条对认定驰名商标应考虑的因素作出了规定:(1)相关公众对该商标的知晓程度;(2)该商标使用的持续时间;(3)该商标的任何宣传工作的持续时间、程度和地理范围;(4)该商标作为驰名商标受保护的记录;(5) 该商标驰名的其他因素。
《商标法》对驰名商标的保护,以该驰名商标是否在中国注册为标准规定了两种情形。一是该法第十三条第一款规定的情形,即“就相同或者类似商品申请注册的商标是复制、摹仿或者翻译他人未在中国注册的驰名商标容易导致混淆的,不予注册并禁止使用”; 二是该法第十三条第二款规定的情形,即“就不相同或者不相类似商品申请注册的商标是复制、摹仿或者翻译他人已经在中国注册的驰名商标,误导公众,致使该驰名商标注册人的利益可能受到损害的,不予注册并禁止使用”。由此可见,我国商标法对驰名商标的保护与对普通商标的保护相比较有两点特殊之处:一是保护的范围不仅包括在中国注册的驰名商标,还包括未在中国注册的驰名商标;二是注册驰名商标的所有人其禁止权不限于类似商品上的近似使用,而是扩展到非类似商品的使用。
行业科协法律地位与发展模式探析 篇12
1 行业科协内涵与概况
行业科协属于行业性社会团体[1],是在科协系统服务企业创新与发展的大背景下,在企业科协发展的基础上,由行业内企业科技工作者或科技工作者团体自发形成的行业性科协组织,旨在推动企业与行业的技术创新与发展。其设立可依照国家《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和代码》的分类标准确定。
行业科协的产生具有其战略意义和实践意义。当前,一些学者已经对介于企业创新与国家创新体系之间的产业创新进行了一定的研究,认为企业创新的最高层次就是产业创新,国家创新体现在产业创新。这一点无论在国外还是在国内都得到大量实践证明,产业创新因而具有重要的实践上的桥梁意义[2,3]。从微观分解来看,产业是按照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要求集成起来的行业群体,产业创新实际上是行业创新的合力。在企业和行业创新过程中,市场是配置人、财、物等资源的基础手段,但单纯依靠市场配置往往导致配置不均衡、效率不高等,行业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问题仅仅依靠市场作用和企业自身力量有时无法得到有效解决。行业科协的产生正是基于行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团结和凝聚行业广大科技工作者为主要手段,开展企业科技工作者之间的跨部门、跨行业、跨学科、跨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围绕企业技术创新的重点难点问题,组织开展具有行业特点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科学技术活动,引导企业科技工作者围绕突破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积极参与科技攻关、科技立项,从而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上升为整体行业的创新与发展。
实际上,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在企业科协自发倡导下,一些行业就开展了企业科协联席会活动。如全国重矿行业联席会成立于1986年,最初由中国一重、北方重工等几家科协倡议建立。联席会旨在加强重矿企业科协间的交流与合作,努力整合重矿企业的科技资源,为企业经济发展服务。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重矿行业联席会已经成为推动企业科协工作的骨干力量[4]。当前冶金、重矿、机车车辆(南车、北车集团)、中航(主机厂)等行业的企业科协联席会坚持开展活动,成为促进企业和行业创新与发展的重要力量。
然而,总体来看,企业科协联席会也只是企业自发开展的、松散的、以召开会议的形式开展活动,距离真正意义上的行业科协组织还有一定的差异,首先表现在其法律地位的确定,其独立开展活动的合法性。也正因为如此,当前以行业科协名义开展的促进企业和行业创新的活动遭遇到了种种困境。为此,探讨行业科协的法律地位成为影响行业科协组织建立与发展的首要问题。
2 行业科协的法律地位探讨
从本质来看,行业科协属于社会团体,是行业科技工作者或其团体自愿组成,为实现共同利益而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属于行业协会的范畴。根据我国《民法通则》[5]中的有关规定,行业科协依法成立必须具备四个条件:一是依法登记成立;二是有必要的财产和经费;三是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四是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其中,依法登记成为行业科协成立的首要条件,登记所依据的相关法规是1998年由国务院发布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然而,按照《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6]规定,“在同一行政区域内已有业务范围相同或者相似的社会团体,没有必要成立的”,将不予以登记。这一规定即所谓的“一区一会,一行一会”,是指原则上一个辖区、一个行业只能有一个行业协会。这种非竞争性原则设立的初衷是要避免民间组织之间开展竞争,但实际上却是保护了官办的行业协会。当前,与行业科协的业务范围有重合的是现有的行业协会,且官办的行业协会往往都具有法人资格,可以说,现有行业协会是行业科协成立的最大“对手”。
当前,我国具有法人地位的行业协会很大部分是在长期的计划经济管理模式下,由原来的行政机关改造或是支持创办的,尽管民办行业协会近年来发展迅速,但据资料显示,目前中国290多个全国性行业协会全部为政府创办[7]。虽然官办的行业协会在促进行业自律、推动行业发展、协助政府加强行业管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其发展并不是像成熟市场经济国家那样是由行业内企业自发形成,而是对政府有较大的依赖性,因此常常被冠以“二政府”的称谓[8,9]。行业协会由于处于垄断地位而导致其常常是从管理者而不是服务者的定位来开展活动,容易造成其缺乏行业代表性、服务行业功能较差等弊病。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社会分工逐步细化,行业的细分程度和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这就要求为行业发展服务的中介组织要具备相当的专业知识,要熟悉行业发展。而当前行业协会的业务范围普遍较广,一些市级行业协会的职能范围就已经覆盖了开展行业调查与统计、编制行业发展规划、开展人才培训、开展信息与技术交流、组织展览会、加强行业自律、规范市场经营秩序、进行行业准入资格审查、开展荐优、表彰,等等。这种大而广之的职能范围与当前行业的细分化与专业化呈现一定的矛盾性。尤其是在当前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过程中,服务企业技术创新需要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的专业优势和整体优势,加强企业间技术溢出,解决行业面临的共性问题,谋划长远规划,推动行业内企业创新和行业整体的创新。这项工程需要职能相对集中、相对专业的行业组织来提供服务。
相对于现有的行业协会,行业科协是行业内科技工作者个人或团体的群众性组织,成员主要来自生产实践,对于本行业的科技状况和发展趋势有较为准确的理解和把握,对行业内企业日常运行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共性技术发展瓶颈以及技术发展趋势等方面,有较多的研究和认识。这就决定了行业科协在服务行业创新与发展方面具有专业优势,在解决行业中企业面临的实际问题方面具有极大的热情。尤其是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需要应对的技术壁垒等非关税壁垒越来越多,行业科协可以充分反应行业的科技诉求,在我国自主标准制定、国际标准制定、国际知识产权保护、技术贸易、技术壁垒谈判和重大国际协议制定中发挥专业而独特的作用,凝聚行业集体力量做政府部门不便介入之事。相比来看,行业科协服务行业的功能更加专一和专业,社会基础较好。实践也证明,当前行业内企业科协联席会已经在促进企业创新和行业发展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行业科协与当前的行业协会之间是一种优势互补的关系,在行业中可以共同存在,从而为行业提供更多样、更优质的服务,行业科协应该成为独立的社团法人。
尽管当前行业科协作为独立社团法人的地位尚未得到法律上的认可,但值得期待的是,国家正在研究和出台一系列促进行业组织发展的政策。如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行业协会商会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10]出台,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当前行业协会、商会缺乏专门法律的缺陷,成为促进行业协会、商会发展的政策性指导文件。意见中指出,“行业协会之间可通过适度竞争提高服务质量。”突破了之前所谓的“一区一会,一行一会”制度。尽管这份文件针对的是行业协会和商会,但是其传达出来的思想是不再按照一般性的按部就班的发展行业协会,而是要“加快建设”行业协会的改革与发展,是要“逐步建立体制完善、结构合理、行为规范、法制健全的行业协会体系”。体系的建设也就意味着不再只是行业协会自身的建设,而是要体现行业协会在国家、社会和市场中的分工协作,充分发挥各类型行业协会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同时意见中对商会合法存在的认可,也为其他服务行业发展的组织提供了更大的生存空间。另外,新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也在修订完善中,新条例将更加突出社团的组织管理,让社团朝着自律化、自主管理的方向发展,而一些省市对于社团的登记管理已经在进行着种种改革。这些信息表明,行业科协在未来有望作为独立法人参与社会竞争,其生存与发展的环境也将不断得到优化。
3 行业科协的发展模式选择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经历一个过程,行业科协当前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短时间内确定其法律地位有一定的困难。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随着行业科协不断发展,其职能不断完善,其优势作用不断显现,“有为”必然会“有位”。本文认为,在当前条件下,行业科协可以借鉴以下几种模式来发挥作用:
(1)在试点地区,对行业科协进行登记注册
当前,在行业协会的登记管理方面,一些地方实行包括无业务主管单位在内的行业协会管理体制改革,相对来说,体制更加灵活,也能够充分调动行业协会和商会的积极性。鉴于此,对于确实能够在本地区发挥作用的行业科协组织,地方科协可以积极联系当地政府,对这些行业科协组织在具备相关条件下登记注册,允许行业科协与行业协会、商会等组织同业竞争、同区竞争。这种模式下,行业科协能够作为独立法人开展活动,同时在业务上接受地方科协的指导。
(2)由地方科协牵头开展活动
对于行业科协计划开展的活动,可以由地方科协牵头来举办。为便于工作,也可以在地方科协中设立专门的部门或指导小组,服务本地区行业科协的相关活动。如当前上海10余家食品企业联合建立了上海食品企业科协,就是在上海科协牵头组织下开展活动的。这种模式下,行业科协可以借助地方科协的力量开展活动,但在开展跨地区活动时会或多或少产生不便,同时,由于不能独立开展活动,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行业科协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3)召开企业科协联席会
通过召开行业内企业科协联席会的形式开展活动是相对松散的组织模式,但二十多年来的实践证明,这确实是一种可以加强企业科技工作者沟通与合作,推动行业科协组织建设的有用模式。一些行业的企业科协联席会还拥有自身章程。如全国重矿企业科协联席会在2010年召开的联席会上讨论修改章程,新章程规定全国重矿企业科协联席会是中国科学技术咨询服务中心(厂矿中心)的行业团体会员,在中心业务指导下,独立开展工作,这标志着联席会从松散型向紧密型迈进了一步。
(4)与行业协会、商会等组织联合
借助现有的行业协会、商会在行业中的网络优势和影响力,通过加强行业科协与之联合的力度,在行业内部共同开展促进行业创新的活动。如福建省发挥行业协会与会员企业联系紧密、影响力较大的优势,依托行业协会组建科协,实行行业统建;重庆市科协与工商联合作共同成立科协,由工商联下面所属的行业商会具体开展工作
摘要:行业科协在整合行业科技资源、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与行业整体发展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当前行业科协还未取得合法地位,无法独立开展活动。在分析行业科协内涵与概况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行业科协的法律地位,通过与行业协会的比较分析,指出行业科协应该成为独立的社团法人,最后分析了在当前条件下行业科协开展活动可以采取的几种模式,以期为实践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行业科协,法律地位,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杨文志.现代科技社团概论[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6.10
[2]罗积争,吴解生.产业创新:从企业创新到国家创新之间的桥梁[J].经济问题探索,2005(4):111-114
[3]张治河,谢忠泉,周国华,张传波.产业创新的理论综述与发展趋势.技术经济,2008,27(1):35-43,48
[4]中国科协.重矿行业企业科协交流“讲、比”成果[EB/OL].2010-10-21,http://www.cast.org.cn/n35081/n35533/n38575/12397523.html
[5]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N/OL],2004-10-26,http://www.people.com.cn/GB/shehui/8217/39932/2944727.html
[6]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N/OL].1998-10-25,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5-10/17/content_3625526.html
[7]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完善我国行业协会立法的几点思考[EB/OL].2008-01-04,http://www.mca.gov.cn/article/mxht/llyj/200801/20080100009429.shtml
[8]孙芳.中国行业协会发展方向研究[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4
[9]付小飞.我国行业协会权力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