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产管理人的制度

2024-09-20

破产管理人的制度(精选8篇)

破产管理人的制度 篇1

××公司

破产程序财务收支管理制度

为了继续维持债务人公司的稳定经营,避免资产风险,维护广大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制定本制度。

第一条 公司原法定代表人及原财务人员,必须保管好公司的财务账册及原始凭证。

第二条 债务人正常经营开支的确定

1.债务人原主管财务的公司领导及部门负责人应主动

配合破产管理人的工作;

2.破产管理人与公司通过联合办公会议确定企业日常的基本开支,并详细列表;

3.破产管理人的账户是公司唯一的财务账户,公司所有的财务收支必须通过该账户进行。

第三条 公司日常财务支出的备案与审批

1.公司日常财务支出包括:(1)员工工资及社会养老和医疗保险费;(2)应当缴纳的税金;(3)正常经营必须支出的水电费;(4)设备维护费;(5)其他由联合办公会议通过的必须支出的费用。

2.上述(1)(2)(3)项支出,由联合办公会议确定基数,每次支付时,由公司主管部门负责人填表、签字、报公司法定代表人批准,并报破产管理人、人民法院核准后支付。

第四条 公司日常财务支出以外的费用,未经破产管理人许可,一律不得支出。

第五条 为处理以下事项而发生的费用,其支出应事先征得破产管理人负责人的书面同意:

1.清点、保管企业财产;

2.核查、追收企业债权;

3.为企业利益而进行必要的并经管理人许可的经营活动;

4.破产管理人许可的其他工作。

第六条 破产管理人的费用支出,由破产管理人编制预算报经人民法院同意后实施。

第七条 本制度报经人民法院批准后生效。

第八条 本制度的最终解释权归××公司破产管理人。

××公司破产管理人

××××年××月××日

破产管理人的制度 篇2

一、问题与挑战:现行破产管理人制度之弊端

1. 选任主体上。

我国由于长期计划经济, 行政、司法对经济不当干预。过多的行政或公法干预, 都是对市场经济机制的干预, 背离市场经济的运作轨道, 导致对公民或社会经济组织合法权益的侵犯。在破产法管理人制度中, 行政干预最集中的反应莫过于清算组制度。地方政府有关部门是国有企业的主管部门, 由其工作人员出任清算组, 使得清算中的重大问题都由政府参与或直接决策, 法院失去司法独立, 成了政府的清算机构, 难免出现利益失衡, 无法保证破产程序的公开公正。

新破产法之所以保留清算组制度, 是因为当前仍存在一些国有企业破产如何有效预防国有资产流失及职工安置等经济和社会问题。笔者认为, 预防国有资产流失只需法院加强对破产管理人的监督即可, 破产企业职工的安置是社会保障体系需要解决的问题, 破产程序无需特别关注。不能因为我国破产法中的程序监督机制薄弱及社会保障的不完善就接纳清算组作为管理人, 而使破产法丧失程序上的公正, 法律应当做的是加强法院对管理人的监管, 强化管理人的责任和义务。所以, 革除清算组体制的弊端, 将其改为管理人制度, 是破产法走向规范化、国际化的重要一步。

2. 选任时间。

破产法规定, 破产案件受理后即选任管理人接管破产企业。这时债务人尚未完全丧失对财产的管理与处分权, 由管理人接管破产企业是否适当, 有无法律依据, 是否损害债务人的权益, 便存有争议。破产案件受理后, 债务人仍可进行企业经营活动, 虽然受到必要的限制。

笔者认为, 这一规定是不妥的。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是破产法将破产清算、和解与重整三种程序的受理阶段合并规定。合并规定的目的是尽量减少破产法的条款数目, 但结果使三种程序受理阶段的不同特点无法有针对性地被规定出来, 造成操作层面的混乱;也使管理人在三种不同程序受理阶段, 乃至后续程序中的职责产生一定程度的混淆。这样对管理人的地位与职能不加区分, 立法上显然是不严谨的。

3. 选任方式。

新破产法规定, 清算组成员由法院从企业上级主管部门、政府财政部门等有关部门和专业人员中指定。但破产法在管理人的选任方式上对债权人的作用认识不到位, 在管理人的指定中给予法院过多权力, 对破产程序中必需的制约机制的形成造成了重大障碍。债权人在破产阶段是真正意义上的利害关系人, 因此赋予债权人会议选择管理人的权利是符合破产法保护债权人利益的主旨的。而在我国破产法制度设计中, 债权人的话语权却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债权人会议有异议权, 只能请求法院更换管理人, 是否更换管理人由法院决定。但是根据破产法的规定, 要形成债权人会议决议是比较困难的。并且司法解释对债权人会议行使异议权的条件也规定得比较严格, 且即使管理人出现符合法定更换条件的情况, 债权人也可能存在举证困难的问题。

4. 选任资格。

对管理人执业资格的确认问题方面, 法律对消极资格规定不明。这可能会赋予法院过大的裁量权, 侵害他人的正当权利。新法规定债权人会议有权免除法院选任的管理人而另行选任, 如果法院认为不妥, 发生矛盾如何处理, 立法也无规定。

在重整程序中的管理人更强调其对企业的经营能力, 而不仅是清算活动所需的法律或会计专业知识。所以, 有的国家对破产清算程序和重整程序中的管理人分别规定资格, 职业企业家、经理人应是重整人更适当的人选。破产法也应对此作出区别规定, 但在破产清算、和解与重整三程序的受理阶段合并规定的情况下要做到这一点比较困难。

二、回应与对策:完善我国破产管理人法律责任的几点建议

借鉴国外破产立法的先进经验, 并结合我国的破产实践需要, 笔者认为, 我国应在以下几个方面注意修改完善。

1. 应进一步细化破产管理人民事责任的规定, 增强司法操作性。

第一, 参照公司法关于董事等高管人员义务的立法技术, 采取列举加概括的形式, 将管理人的民事义务具体化和类型化, 为判定管理人执业过错提供标准指引。第二, 明确管理人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免责事由、责任顺位、最高限额。考虑目前我国管理人市场正处于培育的起步阶段, 专业化、职业化的管理人队伍尚未形成, 笔者不赞同对管理人的民事责任以专家责任认定, 以严格责任为归责原则的观点, 宜实行过错推定原则, 并规定管理人的抗辩事由。进一步细化责任承担方式, 对清算组成员实行连带责任;目前中介机构主要分为合伙制和公司制, 应按照合伙企业法和公司法的规定承担责任, 其内部责任追究应考虑过错程度;个人管理人实行个人责任, 先由承保执业责任保险的保险公司在其保险限额内就受害人的损失承担全额赔偿责任, 超过保险限额的部分由管理人赔偿。另外, 为合理平衡受害人利益保护和管理人队伍发展, 以及我国目前管理人的规模和抗风险能力普遍较弱, 应对管理人的民事责任予以适当限制, 规定责任最高限额, 防止其承担过重的民事赔偿责任, 影响管理人市场的发展。第三, 设置管理人执行职务的财产担保制度, 要求管理人在被指定时, 必须向人民法院提供适当的财产作为责任担保, 以确保其有足够的财产来源承担责任。

2. 应进一步完善管理人的行政责任, 加大责任力度。

我国应借鉴国外破产立法的规定, 管理人在履行职责时出现严重失职行为, 损害到债权人、债务人的利益的, 应当规定管理人的其他行政制裁方式, 包括行政处分、吊销中介机构执业许可证或者营业执照及市场准入限制或禁入措施。同时完善行政责任追究程序, 规范人民法院司法建议权的行使方式和范围。

3. 应明确规定管理人的刑事责任。

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破产管理人大权在握, 很难保证不做出损害债权人利益的违法行为甚至是犯罪行为。然而, 我国的刑法与新破产法没有相配套, 对破产管理人违法犯罪没有相应的刑事罚则, 既不利于保证破产程序的顺利进行, 又不利于债权人利益的保护。如果缺乏刑事制裁手段, 则丧失了对管理人最强有力的监督武器。刑事责任的功能除了惩戒犯罪行为外, 其犯罪的预防警示作用也是巨大的。因此, 我们可以考虑以一种分散式的立法思路来完善有关破产犯罪的规定, 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体系化的构建, 具体来说, 就是增加破产犯罪的条款, 明确规定刑种和法定刑, 真正实现破产管理人的责权统一。

三、结语

破产管理人作为在整个破产程序和重整程序中举足轻重的角色, 如何使债权人、债务人和以职工为代表的社会利益三方都能满意, 显然仍需深入实践和探讨。国外实践表明, 破产管理人是高度自由、开放、专业和自律的, 在破产案件的处理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新破产法确立的破产管理人制度, 是我国破产立法方面的一项全新的制度, 相信通过破产司法的实践和立法完善, 管理人制度必将在其实行的过程中逐渐得到完善, 以使破产法真正发挥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保障和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破产管理人制度相关问题的思考 篇3

【关键词】破产管理人; 地位; 任职资格; 监督

中图分类号:D922.291.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83(2009)05-0152-02

破产管理人,是指在破产程序的进行过程中依法负责破产财产的管理、处分、清算、破产方案的拟定以及执行的专门机构。破产管理人制度的起源可追溯至古罗马时代,罗马帝制时代以后,改破产财产总括拍卖为个别拍卖,其程序较之总括拍卖更为复杂,所需时间也更长久,更有设置专门的管理人之必要。立法乃规定必须选任财产管理人,即相当于今日之破产管理人。各国对此称谓也不尽相同,如大陆法系国家称之为“破产财产管理人”、“破产管财人”,英美法系国家则称之为“破产信托人”、“破产接管人”。破产管理人制度是各国破产法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制度。建立该项制度的目的是在破产程序过程中由熟悉破产业务的专业人员来接管债务人财产和处理与债务人财产相关的事务从而保证破产程序能够公平、有效的进行。我国于2007年6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以下简称企业破产法)按照专业化、市场化的原则确立的破产管理人制度,从而正式取代了原先存在许多弊端的破产清算组制度。随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企业破产案件指定管理人的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企业破产案件确定管理人报酬的规定》等司法解释也相继出台,这些法规颁布有利地保障了破产管理人制度的顺利执行。

1 破产管理人的地位

1.1 关于破产管理人的地位在法学界一直存在许多争论,国外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

(1) 代理说,认为破产管理人是代表被代理人的利益,是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参与破产事务的代理人。

(2) 职务说,该学说认为破产程序是债权人对破产人执行的强制程序。破产管理人类似于国家的行政人员,其行为是一种公务行为。

(3) 破产财团代表说,该学说起源于德国,实际上该学说实质上是英美法上的信托说的概括,认为破产管理人在破产人之外取得独立的地位,破产管理人是破产财团的受托人,以破产财团所有权人的名义管理、变价和分配破产财产。

1.2 国内法学界对于破产管理人的地位一直也存在许多争议,主要集中以下四种观点

(1) 破产企业法定代表说,认为破产企业在破产过程中,法人人格尚未丧失,其法定代表人就是破产管理人 ,破产管理人的行为效力和诉讼结果都归属于破产企业。

(2) 清算机关说,该学说认为企业破产后,破产管理人是以破产财产为基础成立的一种以清算为目的的法人机关。

(3)“双重地位说”,认为破产管理人兼有“清算执行组织”和“独立民事主体”双重性质。

(4) 破产财团代表说,此学说的理论基础是虚拟的财团人格化,客体主体化。该学说认为应赋予破产管理人独立的人格和地位。

2 破产管理人的任职资格

企业的破产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其所涉及的领域也十分广泛,为了保证破产程序之公正和迅捷,有必要保持破产从业人员的道德标准和职业能力,从我国企业破产法第24条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企业破产案件指定管理人的规定》中可以看出,有资格在破产程序中担任管理人的有:

(1)依法设立并编入管理人名册的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破产清算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

(2)清算组。清算组由法院从政府有关部门、编入管理人名册的社会中介机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中指定,人民银行及金融监督管理机构可以按照有关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派人参加清算组。

(3)上述社会中介机构中从业并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取得执业资格的并被编入个人管理人名册中的自然人。

虽然破产清算组一直存在许多弊端,但我国企业破产法保留清算组是有现实原因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目前有很多国有企业面临破产,如何避免国有资产流失以及职工安置等问题,都需要依赖政府各部门的支持协调配合。但是以上问题完全可以通过加强对破产管理人的监督以及完善社会保障体制来解决。比较合适的做法是在编入管理人名册的社会中介机构中,指定从事中介机构的专业人员来作为清算组成员,这些人具有很高专业素质,在工作时间上也有保证,只要加强监督,就可以保障破产程序公平、公平的进行。相信随着我国企业破产制度的日益完善,破产清算组将会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将是更加先进的破产管理人制度。

3 破产管理人的选任方式

各国关于破产管理人的选任主要有三种模式:

(1)法院主导模式,即法院在破产程序中处于主导地位,法院有权决定破产管理人的人选而不受债权人会议的影响。如果债权人认为法院选任的破产管理人对自己或者其他债权人有重大利害关系时,可以向法院提出异议,请求法院变更破产管理人,是否更换破产管理人则由法院最终决定。

(2)由债权人会议选任,法院或其他机构选任为补充,即选任破产管理人的权力在于债权人会议,只有当债权人会议不选任或无法选任破产管理人时,才由法院或其他相关机构选任。破产清算是为了债权人的共同利益而进行,破产管理人仅代表债权人利益。这一立法模式以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国为代表。

(3)法院指定和债权人会议选任相结合即双轨制。法院在裁定债务人破产时,为防止债务人转移破产财产,损害债权人的权益,需要立刻接管债务人的财产。但此时债权申报程序尚未启动,债权人会议也无法召开,为了保护债权人的权利,法律规定先由法院选任一破产管理人,待债权人会议召开时可选任另外的破产管理人来替代法院任命的破产管理人。

我国目前关于破产管理人的选任实行的是法院主导模式,这种模式的优点是效率高,可以及时的产生破产管理人,但是缺点是忽视了对债权人的利益的保护。建议我国采用法院指定和债权人选任相结合的方式来选任破产管理人,先由法院来指定破产管理人,如果债权人认为法院指定的管理人不能尽到维护债权人合法权益的职责,那么债权人会议可以推荐出自己选择的管理人,申请法院替换。

4 破产管理人的选任时间

关于破产管理人选任时间,各国一般有两种立法模式。

(1) 破产宣告作为破产程序开始。破产管理人的选任与破产宣告同时进行。在破產宣告以前,破产程序尚未启动,债务人的民事法律地位没有发生变化,债务人仍有管理、支配其财产的权利,法律也没有理由设立专门的财产管理人接管债务人的财产。法院宣告债务人破产时,破产程序也随之开始,此时就必须依法指定破产管理人负责其破产财产的管理。目前德国、法国以及我国台湾地区均采用这种立法模式。

(2)破产程序受理开始主义,即自破产申请开始时起至破产宣告前止,尽管债务人尚未正式被宣告破产,但破产程序已经启动,对债务人及其全部财产生约束力。为了防止债务人转移、隐蔽财产,保护债务人的合法权益,而设立临时托管人,正式宣告破产以后再由正式选任的破产人管理人取代临时管理人,对破产财产进行管理。英国和美国均采取这种立法模式。

我国采用的是破产程序受理开始主义的立法模式。破产法第13条规定:人民法院裁定受理破产申请的,应当同时指定管理人。这条法规明确了破产管理人指定的时间是开始受理之前,我国是在受理破产案件后直接指定管理人,这种做法能够使破产财产在破产程序的全过程中处于破产管理人的监管之下,避免了破产企业财产的流失。但是随之会产生这样一个问题,债务人尚未被法院宣告破产,其民事权利和民事行为能力尚未丧失,因此破产管理人还没有权利接管这个企业,而且企业还有通过和解、整顿而不破产的可能。建议我国在这个问题上应适当借鉴英美法系的临时托管人制度。法院受理破产申请后,由于债权申报尚未进行,无法组成债权人会议。由法院指定临时托管人接管破产企业,临时托管人负责财产的清点、日常管理和维护,直到破产程序以和解方式终结或由人民法院宣告债务人破产后正式管理人产生为止。破产宣告后,在债权人会议能够召开以后,法院指定的管理人可以由债权人会议确认或者另行选任。

5 破产管理人报酬

2007年6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企业破产案件确定管理人报酬的规定》正式施行,其中第1条规定: 管理人履行企业破产法第二十五条规定的职责,有权获得相应报酬。管理人报酬由审理企业破产案件的人民法院依据本规定确定。可以看出,法院在管理人报酬事项中中处于主导地位,虽然债权人会议可以对管理人报酬事宜提出异议,但这种权利很弱,人民法院仍然控制着最终的决策权。权力使人腐败,绝对的权利绝对使人腐败,法院掌握着如此大的权力,很可能為权力寻租打开方便之门。

比较合理的破产管理人报酬制度,是以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国实行的“债权人确认模式”。这种模式下,破产管理人的人选由债权人会议决定,报酬也由其确定。企业进入破产程序后,其财产应当归全体债权人所有,破产管理人为全体债权人代为管理资产,由债权人会议来决定其报酬也就更为合理。结合我国目前的企业破产的情况,我们可以适当借鉴德国关于破产管理人报酬制度的规定。如果债权人对管理人选任和报酬事项存在异议,并与管辖法院无法达成一致意见,可以向上级法院提起上诉,由上级法院来对此问题进行裁定。

6 破产管理人监督

破产管理人在破产程序中拥有很大的自主权,一旦管理人滥用权利、懈怠工作,不仅会增加破产成本,还会给整个破产程序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所以各国都很重视对破产管理人的的监督。虽然我国的企业破产法也对破产管理人的任职资格、职责、报酬等事项做出了限制性的规定,但还是远远不够的。建议我国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对破产管理人的监督。

(1)明确破产管理人义务。我国企业破产法第25条以及第27条分别规定了破产管理人应尽的职责以及义务。但是关于义务的规定过于笼统、模糊,缺乏判断破产管理人是否勤勉忠实、恪尽职守的标准。建议应适当借鉴英美法系的相关规定确定破产管理人有忠实、谨慎的义务。如违反忠实义务,破产管理人应返还利益归于破产财产,如违反谨慎义务,破产管理人在造成损失的情况下应负赔偿责任。

(2)建立专门的监督机构。在法院、债权人会议、债权人委员会监督的基础上,建立专门的机构来监督破产管理人在破产程序中的行为,这样不仅可以减轻法院的繁重的工作压力,也可以使破产管理人的行为得到有有效约束。

(3)建立行业自律机制。一个成熟的市场经济中,破产管理人这个职业是高度开放、自由、专业和自律的,它是西方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破产案件的处理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⑤。我国应鼓励破产管理人成立自己的行业协会,行业协会可以根据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制订公平合理的执业过失认定标准,实行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监督模式。行业自律组织的建立不仅有利于保护破产管理人自身的利益,也可以有效的遏制破产管理人的滥用权利的现象的发生。

7 结语

破产管理人制度的引进是我国企业破产法中最大的亮点之一,它取代了过去不合时宜的破产清算组制度,顺应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潮流。虽然关于破产管理人还有许多不足之处需要完善,但是相信随着破产管理人制度在立法上的完善,其在我国企业破产程序中将会发挥愈加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永军 《破产法律制度》,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150.

[2]陈荣宗 《破产法》,台湾三民书局,1986, 5.

破产管理人的制度 篇4

刘成江

(一)重整中的信息披露的要求

一般公司重整要进行以下的信息披露:①上市公司申请重整或任命管理人时;②召集债权人申报债权时;③通知债权人、股东召开关系人会议时;④通过重整计划时。

尽管我国“破产法草案”对作为债务人的上市公司没有规定专门的信息披露要求,但在破产受理程序中,要求法院在受理破产申请后,应当自裁定之日起15日内通知有明确地址的债权人,并发布公告。虽略有不足,但在一定程度上,对于重整的信息披露的完成,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证券法对信息披露的要求

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其重整不仅要符合破产法、民事诉讼程序法等规定,还要遵守证券法、证券监管机构以及证券交易所的信息披露要求。常规性的信息披露要求,包括两部分:其一是定期报告要求,即必须根据《证券法》、《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实施细则》以及相关的信息披露准则要求,在季度报告、半年度报告、年度报告中如实披露公司的重整及其进展情况,年度报告的披露是非常重要的,其将会影响到上司公司的退市,防碍重整程序的顺利进行。其二是临时报告要求,即和破产法、民事诉讼法规定重叠的信息披露,诸如申请重整、要求债权人申报债权、召开关系人会议、通过重整计划、批准重整计划等,在《证券法》上均属于需要作临时公告的重大事项,重整的上市公司必须按照《证券法》、《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实施细则》以及其他有关规定的要求,在规定的期限内及时公告。特殊性的信息披露要求,对于涉及重大资产转让、股权转让、上市公司收购的,要根据有关法律法规以及中国证监会的要求进行相应的信息披露。

通过制定和完善《重整人信息披露工作考核办法》和《关于重整人及有关人员违规行为的处罚办法》等规则和指引,明确和细化对重整人信息披露考核的内容与标准的同时,将重整人的`诚信责任放在突出位置。同时建立了对重整人信息披露的真实性的合理怀疑机制,加大处罚力度,严厉打击违规信息披露行为。

(三)违反信息披露义务的法律责任

根据《破产法》第一百二十六条规定的法律责任:“有义务列席债权人会议的债务人的有关人员,经人民法院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列席债权人会议的,人民法院可以拘传,并依法处以罚款。债务人的有关人员违反本法规定,拒不陈述、回答,或者作虚假陈述、回答的,人民法院可以依法处以罚款。” 此法条所规定的义务是债务人有关人员对债权人的信息披露义务,本法第15条第1款规定了债务人的有关人员“列席债权人会议并如实回答债权人的询问”的义务,即对债权人的信息披露义务。该义务包括两个层次:一是列席债务人会议;二是在债权人会议上如实回答询问。有关人员违反本项规定的,人民法院可以依照本条的规定进行处罚。而违反信息披露义务的法律责任有:

1、违反列席义务的法律责任

根据《破产法》第一百二十六条首先规定:“有义务列席债权人会议的债务人的有关人员,经人民法院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列席债权人会议的,人民法院可以拘传,并依法处以罚款。”构成本项法律责任者,需具备以下条件:①须为有义务列席债权人会议的债务人有关人员。即本法第15条第2款规定的企业法定代表人,以及经人民法院决定的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和其他经营管理人员。②须为拒不列席债权人会议。所谓“拒不列席”,是指能够出席而故意不列席。至于其拒不列席是否有明确的拒绝表示,在所不论。因疾病、受拘禁、交通受阻或其他客观事由而不能够列席者,不承担本条规定的法律责任。③须为无正当理由拒不列席债权人会议。如果不列席债权人会议有正当理由,例如,经人民法院许可离开住所地,可以不承担本条规定的法律责任。④须为经法院传唤后仍然拒不列席债权人会议。这意味着,上述人员在无正当理由拒不列席债权人会议的情况下,人民法院只需进行一次传唤,如其仍拒不列席,即可实施拘传。如这与《民事诉讼法》第100条规定须经两次传唤方可拘传的规定有所不同。

2、违反说明义务的法律责任

本条还规定:“债务人的有关人员违反本法规定,拒不陈述、回答,或者作虚假陈述、回答的,人民法院可以依法处以罚款。”构成本项法律责任者,需具备以下条件:①须为负有说明义务的债务人有关人员。即本法第15条第2款规定的企业法定代表人,以及经人民法院决定的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和其他经营管理人员。②须为违反说明义务。例如,本法第68条第2款规定的在债权人委员会提出要求时的说明义务、第84条第3款规定的就重整计划草案做出说明并回答询问的义务。③须为以拒不陈述、回答,或者作虚假陈述、回答的方式违反说明义务。其中,“拒不陈述、回答”为故意的不作为方式,“作虚假陈述、回答”为故意的作为方式。如果为因疏忽或能力欠缺而发生遗漏、错误陈述或者表达不清,则不属于本条规制的范围。

违反信息义务的行为人是要承担责任,不管是公司重整或者证券法上违反信息披露的都要承担法律责任。我国的新《破产法》中没有明确规定信息披露义务和不实行披露的法律责任,在《证券法》中就有明确的规定,对于违反信息披露制度的行为包括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在披露信息时发生重大遗漏、不正当披露信息的行为。违反信息披露应承担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我认为,可以参考《证券法》上的违反信息披露的法律责任追究和结合破产重整的具体情况,制订出适合破产重整的违反信息披露的法律责任追究的具体制度。

我国要完善上市公司重整中的信息披露制度,还要不断的实践,结合我国国我国要完善上市公司重整中的信息披露制度,还要不断的实践,结合我国国情,我国新《破产法》仅在第8条规定提出破产申请时需向法院提交的材料,未对债务人应如何向债权人履行信息披露义务做出规定,对上市公司在重整程序中的特殊信息披露义务更是缺少明确规定。有学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上市公司重整中的信息披露制度:第一,明确规定上市公司在提出重整申请时需向法院提供更为详尽的材料。()第二,明确规定上市公司在将重整计划草案提请表决之前应向债权人履行的信息披露义务。第三,允许债权人在认为债务人信息披露不充分时提请法院召开听证会。第四,规定判断信息是否披露充分的标准,规定对信息披露是否充分的争议由法院裁决。解决困境公司的破产危机,关键在于信息披露的透明和充分,就必须具备强有力的监督机制和信息披露机制,降低由于信息披露不透明不及时给利益者带来的风险,使双方共同的交易成本降至最低点,从而把困境公司拯救出来,使困境公司走上发展的轨道。

结 语

破产重整的信息披露制度以其先进的价值理念和独特的制度设计,受到世界各国立法者的普遍重视,发展旨在避免企业破产,实现企业复兴的破产重整制度成为各国破产法立法的重点。我国社会各界对此问题颇感兴趣并积极地研究讨论,望尽快建立适合中国国情,适应中国企业需要的企业破产重整的信息披露制度,来满足我国社会现实的迫切要求。在我国向市场经济模式转换的过程中,有大量国有企业因为一时难以适应竞争环境而陷入经济困境。这种情况下,如果一味的采用破产清算形式,那么所产生的负面效应是社会难以承受的,如果对其中那些债务重、效益差,但有拯救可能的大中型企业适用重整程序,力求实现企业的拯救和再建,信息披露制度对于重整的进行更是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既有利于利害关系人的利益,又可以为大众所监督,那么无疑将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奠定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基础。因此,在我国推行企业破产重整制度是十分明智的。我国新破产法的立法者们顺应了这种趋势,已将现代破产重整制度规定在其中,相信它的实施将极大的推动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与稳定。

★ 我国公司法人格否认制度

★ 我国税收优先权制度前瞻

★ 我国的政党制度是

★ 量刑建议制度研究论文

★ 对部门的建议范文

破产管理人的制度 篇5

第八章 企业破产法律制度

(三)第二单元 破产申请受理的效力

【考点4】基于债务人财产的诉讼(P278)(2014年案例分析题)1.破产申请受理前基于债务人财产的诉讼

破产申请受理前,债权人就债务人财产提起下列诉讼,破产申请受理时案件“尚未审结”的,人民法院应当“中止审理”:

(1)主张次债务人代替债务人直接向其偿还债务的;

(2)主张债务人的出资人、发起人和负有监督股东履行出资义务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或者协助抽逃出资的其他股东、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实际控制人等直接向其承担出资不实或者抽逃出资责任的;

高顿财经CPA培训中心

电话:400-600-8011 网址:cpa.gaodun.cn 微信公众号:gaoduncpa

高顿财经CPA培训中心

(3)以债务人的股东与债务人法人人格严重混同为由,主张债务人的股东直接向其偿还债务人对其所负债务的;

(4)其他就债务人财产提起的个别清偿诉讼。

【相关链接1】债务人怠于行使其对第三人(次债务人)享有的到期债权,危及债权人债权实现时,债权人为保障自己的债权,可以自己的名义代位行使债务人对次债务人的债权。【相关链接2】股东抽逃出资,公司债权人请求抽逃出资的股东在抽逃出资本息范围内对公司债务不能清偿的部分承担补充赔偿责任、协助抽逃出资的其他股东、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或者实际控制人对此承担连带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相关链接3】股东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逃避债务,严重损害公司债权人利益的,股东应当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

【解释1】(1)债务人被宣告破产之后,人民法院应当依法“驳回”债权人的诉讼请求。但是,债权人一审中变更其诉讼请求为“追收的相关财产归入债务人财产”的除外;(2)债务人被宣告破产之前,人民法院依法裁定“驳回破产申请或者终结破产程序”的,上述“中止审理”的案件应当依法“恢复审理”。

【解释2】破产申请受理前,债权人就债务人财产向人民法院提起上述诉讼,人民法院已经作出生效民事判决书或者调解书但尚未执行完毕的,破产申请受理后,相关执行行为应当依据《企业破产法》第19条的规定“中止执行”,债权人应当依法向管理人申报相关债权。

2.破产申请受理后基于债务人财产的诉讼

破产申请受理后,债权人就债务人财产向人民法院提起上述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高顿财经CPA培训中心

电话:400-600-8011 网址:cpa.gaodun.cn 微信公众号:gaoduncpa

高顿财经CPA培训中心

【解释1】破产申请受理之后,应追收的财产或者返还的财产均属于债务人财产,用于对全体债权人的公平清偿,个别债权人基于“债务人财产”提起的个别清偿诉讼,人民法院应不予受理。

【解释2】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后,债权人可以通过“债权人会议或者债权人委员会”要求“管理人”依法向次债务人、债务人的出资人等进行追收,计入债务人财产,用于对全体债权人的公平清偿。

高顿财经CPA培训中心

电话:400-600-8011 网址:cpa.gaodun.cn 微信公众号:gaoduncpa

高顿财经CPA培训中心

第三单元 管理人制度

【考点1】管理人的资格与指定(P279)1.管理人与人民法院、债权人会议的关系

(1)管理人由人民法院指定,债权人会议可以申请人民法院予以更换。

(2)人民法院指定社会中介机构或者清算组担任管理人的,应当同时根据中介机构或者清算组的推荐,指定管理人负责人。社会中介机构或者清算组需要变更管理人负责人的,应当向人民法院申请更换。

(3)管理人的报酬由人民法院确定,债权人会议对管理人的报酬有异议的,有权向人民法院提出。

(4)管理人向人民法院报告工作,并接受债权人会议和债权人委员会的监督。(5)管理人应列席债权人会议,向债权人会议报告职务执行情况,并回答询问。(6)管理人没有正当理由不得辞去职务,管理人辞去职务应当经人民法院许可。(7)管理人未依法勤勉尽责,忠实执行职务的,人民法院可以依法处以罚款;给债权人、债务人或者第三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2.管理人的资格

管理人可以由有关部门、机构的人员组成的清算组或者依法设立的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破产清算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担任。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担任管理人:(1)因故意犯罪受过刑事处罚;(2)曾被吊销相关专业执业证书;(3)与本案有利害关系;

(4)人民法院认为不宜担任管理人的其他情形。

3.对“利害关系”的司法解释(2008年单选题、2009年多选题、2013年单选题)(1)判断会计师事务所是否存在利害关系(4条)①与债务人、债权人有未了结的债权债务关系;

②在人民法院受理破产申请前3年内,曾为债务人提供相对固定的中介服务; ③现在是或者在人民法院受理破产申请前3年内曾经是债务人、债权人的控股股东或者实际控制人;

④现在担任或者在人民法院受理破产申请前3年内曾经担任债务人、债权人的财务顾问、法律顾问。

高顿财经CPA培训中心

电话:400-600-8011 网址:cpa.gaodun.cn 微信公众号:gaoduncpa

高顿财经CPA培训中心

(2)判断会计师事务所派出的注册会计师是否存在利害关系(4+2条)

①现在担任或者在人民法院受理破产申请前3年内曾经担任债务人、债权人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

②与债权人或者债务人的控股股东、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存在夫妻、直系血亲、三代以内旁系血亲或者近姻亲关系。

【例题1·单选题】根据企业破产法律制度的规定,下列主体中,可以担任管理人的是()。(2008年)

A.与债权人有尚未了结债务的人 B.曾被吊销注册会计师证书的人

C.破产案件受理的4年前曾担任债务人董事的人 D.破产案件受理前2年内曾担任债务人法律顾问的人

【答案】C

【例题2·多选题】根据企业破产法律制度的规定,下列注册会计师中,不得担任管理人的有()。(2009年原制度)

A.注册会计师甲曾担任债务人公司的独立董事至人民法院受理破产申请2年前卸任

高顿财经CPA培训中心

电话:400-600-8011 网址:cpa.gaodun.cn 微信公众号:gaoduncpa

高顿财经CPA培训中心

B.注册会计师乙的父亲是债务人公司的控股股东

C.注册会计师丙因个人原因负债数额巨大,但与债务人公司无关

D.注册会计师丁最近3年来一直为债务人公司作外部审计工作,熟悉该企业情况

【答案】ABD 【解析】(1)选项A:现在担任或者在人民法院受理破产申请前3年内曾经担任债务人、债权人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不得担任管理人;(2)选项B:与债权人或者债务人的控股股东、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存在夫妻、直系血亲、三代以内旁系血亲或者近姻亲关系,不得担任管理人;(3)选项C:与债务人、债权人有未了结的债权债务关系,不得担任管理人;(4)选项D:在人民法院受理破产申请前3年内,曾为债务人提供相对固定的中介服务,不得担任管理人。

【例题3·单选题】2013年6月1日,人民法院受理了对甲公司提起的破产申请。根据企业破产法律制度的规定,下列人员中,有资格担任管理人的是()。(2013年)

A.曾于2008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担任甲公司法律顾问的丙律师事务所 B.甲公司董事丁

C.3年前被吊销执业证书,但现已重获执业资格的注册会计师乙 D.甲公司监事会主席的妻子戊

【答案】A 【解析】(1)选项A:现在担任或者在人民法院受理破产申请前3年内曾经担任债务人、债权人的财务顾问、法律顾问,不得担任管理人,丙律师事务所已经超过了3年;(2)选项B:现在担任或者在人民法院受理破产申请前3年内曾经担任债务人、债权人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不得担任管理人;(3)选项C:曾被吊销相关专业执业证书的,不得担任管理人(与现在是否重新取得无关);(4)选项D:与债权人或者债务人的控股股东、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存在夫妻、直系血亲、三代以内旁系血亲或者近姻亲关系,不得担任管理人。

高顿财经CPA培训中心

破产管理人内部管理方案 篇6

××律师事务所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的有关规定,接受××人民法院的指定,担任××公司破产案件的破产管理人。现依据法律和债务人的实际情况,对破产管理人聘用的人员除要求定员定岗,在破产案件处理期间应履行岗位责任制外,特做出如下规定,以便遵照执行:

一、对财务人员的规定

1.现金管理。现金收入应于当日存入银行,库存备用金为××元;财务人员须严格遵守《现金管理暂行条例》,定期清查。

2.支票管理。严格遵守支票管理的有关规定;严格履行请领、签发、保管、核销、及时报账等制度;不得签发空头支票、远期支票、空白支票。

3.会计核算管理。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的有关规章制度建立会计账册,做到: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登记会计账簿应连续,不得跳行、隔页,定期结账、对账,保证账证相符、账账相符、账实相符。

4.认真履行会计监督职责。会计人员对不真实、不合法的原始凭证不予受理,对于伪造、编造、故意毁坏会计账簿或者账外设账的行为,应及时纠正,必要时向破产管理人负责人反映。

财务人员定期向破产管理人负责人汇报财务管理人状况。

二、对行政人员的管理规定

1. 接、收、发文件必须进行统一记录。2. 对聘用人员出勤情况负责考核。3. 负责债务人日常办公管理。

4. 车辆使用必须填写请示单,并监督及时返还。5. 监督和实施财产管理人员岗位责任考核。

三、对合同的管理规定

1. 合同管理由行政秘书负责。

2. 对聘用人员的合同实行单独管理。

3. 对合同履行、终止等问题必须经破产管理人同意后,方可执行。4. 未经破产管理人同意,不得自行对外签订任何合同。

四、对财产的管理规定

1. 财产管理应确定岗位责任制。

2. 除夜间值守外,财产管理人员应制定巡视制度,每次巡视的人数应为两人。3. 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并且根据天气变化对财产提供相应的保护措施。4. 严格遵守防火制度。

以上岗位应严格按照本方案的内容执行,违反规定,将严格按照双方签订的聘用合同处理。

××律师事务所

破产管理人的制度 篇7

一、企业破产简述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破产企业法》第二条规定,企业破产的主要原因是企业经营管理不善,造成企业无法弥补的亏损,债权人或相关利害关系人有理由相信亏损仍将持续产生且企业全部资产并不足以偿付全部或部分到期债务,或者企业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明显不足。

针对具有上述破产原因的企业,债务人本身或不能得到偿付债务的企业债权人均可就上述原因向债务人机构所在地人民法院申请其破产。人民法院接受破产申请,经调查破产原因是否属实,裁定是事受理。自人民法院裁定受理企业破产申请之日起,企业破产程序正式开启,同时,人民法院依据《管理人名册》指定恰当的管理人,全面负责破产企业的相关事务。

二、破产管理人制度

(一)企业破产管理人制度概述。

根据新《破产法》规定,破产管理人是一种具有专业性、中立性、独立性的专业机构,在重组、和解和清算程序中全面负责破产企业财产的收回、处置、管理、清算等相关事项。

(二)企业破产管理人的法律地位。

企业进入破产程序,管理人有权接管和处置破产财产,由此产生的结果与各债权人、利害关系人的利益紧密相关。为保证自身利益最大化,各利害关系人想方设法争取自身债权得到偿付。破产管理人作为破产事务的总负责人,应时刻注意恰当履行职责,时刻保持独立性与客观性。这就必然要求管理人拥有独立的意志,在处理破产事务过程中,要保持独立民事主体的身份,对破产企业的财务进行清算、管理、拍卖、处置等民事行为。破产管理人薪酬是纯粹的报酬,并且由人民法院直接决定,与债务人财产并无直接利益关系,且管理人与破产企业、企业债权人、甚至是人民法院也仅只是代理与授权的关系,从其性质上来看,管理人只是在处理企业破产申请时的一种职权,因其独立性和中立性,破产管理人的法律地位,对于企业破产程序中涉及的各方利害关系人就拥有了不同的意义。

(三)企业破产管理人的法律责任。

在企业破产程序中,破产管理人应将自己定位于一个超脱的地位,是合理权衡各利益相关方、调节其矛盾的关键主体。破产管理人的法律责任是对各利害相关方利益最有力的保障。我国《企业破产法》是在结合国外相关法律体系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企业破产的具体实际,建立并逐步完善我国破产管理人法律责任追责机制。其中,追责方式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体现。

1. 民事责任。

纵观国际上大多数国家的破产法律法规,破产管理人需承担赔偿责任的主要情况涉及,由于故意或过失造成债务人财产损失。而大陆法系国家,破产管理人的基础职责及其义务,来源于管理人自身的善良观念,我国《破产法》是以管理人在工作中是否履行勤勉忠实的义务,是否因管理人的责任给债务人财产造成损失,够确定其是否能胜任管理人的工作及是否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

2. 刑事责任。

2004年6月实施的《企业破产法草案》第十章“法律责任”,第157条及第161条有明确规定破产管理人应承担相关刑事责任的情形,即破产管理人因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对破产利害关系人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并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2007年6月1日起,我国正式实施《企业破产法》,其中第十一章“法律责任”第131条规定:破产管理人违反相关法律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虽然相较于《草案》并没有提出具体的情形,但对管理人的职责范围的约束更加宽广。

3. 法院强制措施。

我国法律规定,人民法院有权对破产管理人进行监督,在破产程序中,人民法院有权对破产管理人采取强制措施。在企业破产清算过程中,相关利害关系人对管理人相关决定持不同意见的,可以通过债权人会议向人民法院提出,或人民法院依其职责直接作出决定,裁定管理人承担相应的责任。

(四)破产管理人的选任制度。

我国新《破产法》规定,破产企业的管理人应当由依法审理破产案件的法院指定。同时,人民法院紧随《破产法》出台《指定管理人规定》,针对管理人的指定设置了管理人名册制度,以对《破产法》中破产管理人相关产生制度作出补充说明及实施依据。由人民法院根据本地破产案件发生数量从报名以期加入管理人名册的专业机构中择优确定,录入管理人名册中,并从编入名册的机构及其取得执业资格的成员中指定管理人。根据《指定管理人规定》的相关规定,目前,我国破产管理人指定的主要方式有:随机、竞争、接受推荐。

(五)破产管理人的监督制度。

企业破产管理人制度中,最需要关注的问题是对管理人权力的制约,设置监督机构确保管理人的独立性、客观性和中立性。防止破产管理人工作懈怠、滥用权力、谋取私利、损害破产债权人或债务人利益等行为,保证破产管理人依据法定的职责和应履行的义务处理破产事务。世界各国破产法都非常重视建立科学完善的破产管理人监督机制,尽管各国对破产法的立法规定不尽相同,但总体来讲主要包括外部监督,内部监督两个方面。

1. 外部监督。

目前,外部监督是对破产管理人最常见也最能体现监督效力的监督方式。在破产程序中,债务人、债权人委员会、债权人会议、人民法院等利害主体,直接监督破产管理人在破产程序职责的履行是否合法恰当。

2. 内部监督。

内部监督是我国法律对破产管理人设置一定标准的应尽义务,即通常所说的勤勉忠实义务。破产管理人依法公正客观地履行其职责,不滥用职权,正是对内部监督的一种体现。在实践中,破产管理人通过规范自身的组织机构、架构层级对其成员的工作内容和行为方式予以明确。通过严格制定和实施内部规章制度、定期召开破产管理人项目组讨论会议等方式来约束和监督其成员的行为,促使破产管理人不仅能从自身组织架构,也能站在破产企业整体的角度上恰当地行使职权、履行职责。

三、我国企业破产管理人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相关法律未明确表述管理人的法律地位。

《破产法》仅仅对管理人的职责与义务进行了部分列举,其他相关法律中也未曾对管理人的法律地位出具确切的概括式表述。所以管理人在破产清算事务中,对法律规定的职责以外的情形,仍然没有明确可以借鉴的处理依据。若能将破产管理人在破产程序中的地位在相关法律予以明确,在实践中对于提高破产清算效率,节约清算成本,保障债权人债权的实现最大化具有重要意义,否则将产生许多不利影响。

(二)目前破产管理人的选任机制监督力度不足。

新《破产法》法院对管理人的指定拥有过度的权力,这必然会阻碍破产程序中必需的制约机制。目前我国法律中,人民法院对破产管理人规定有特殊的监督关系,但仍未对其监督责任进行明确制约,管理人的监督机制并不平衡,这可能存在管理人滥用或怠于行使职权的风险。目前我国破产相关法律现状是,主要通过人民法院对破产管理人进行监督和制约,监督主体不够多元化,监督措施范围规定不够具体,容易因监督力度不够而导致舞弊风险。相关法律法规对于破产管理人职责并没有定论,对管理人行使职权的义务也尚未明确,而且对管理人在就职前提供相应的财产担保等保障措施也未作出相关规定,由于存在这种种尚待完善的地方,想要避免或减少破产管理人可能存在的滥用职权,损害利害关系人利益的风险与隐患,仍需要长时间的探索与研究。因此,破产管理人的监督管理制度尚待完善与规范。

四、完善企业破产管理人制度的意义及对策

(一)完善企业破产管理人制度的意义。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由于经营失败而导致的破产是普遍的。然而,一个长期且有效的破产制度有利于促进资产和劳动力效率的提高,有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对于我国市场经济的有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完善企业破产管理人制度的对策。

对于企业破产管理人制度缺陷,可以采用以下措施:一是学习英美法系成功经验,将我国破产管理人定位为信托受托人。二是建立严格统一的破产管理人准入机制。在制定管理人选任机制时,不仅要注意限制法院过度干涉的权力,还应注意增强债权人的话语权,使其对管理人的选任能予以有效监督。三是应当从促使监督主体多元化、避免单一监督主体,建立行业自律组织,健全管理人组织架构、完善相关管理制度等方面共同促进破产管理人制度的进一步规范。

参考文献

[1]巩居贤.破产管理人制度比较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5

[2]朱俊伟.破产管理人研究[D].郑州大学,2003

[3]周试照.论破产管理人制度的完善[J].法制研究,2008

[4]陈曦.浅论我国破产管理人值得的完善[J].企业管理,2008

[5]张艳丽.破产管理人的法律责任[J].法学杂志,2008

[6]刘国华.论我国现行破产法律制度的完善[J].商业研究,2004,6

[7]黄一力.我国破产管理人的监督机制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08

[8]朱士刚.破产管理人制度研究[D].山东大学,2008

[9]郑晓红.破产管理人制度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3,1

三鹿破产引起的法律制度反思 篇8

2008年12月25日,石家庄市人民政府在新闻发布会上宣布,石家庄市中级人民法院已受理对石家庄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进行破产清算的申请,法院已于12月23日向三鹿公司送达受理破产申请的裁定书。至此,这家因其产品中有毒物质三聚氰胺含量超标而于2008年9月以来一直处于舆论漩涡中的中国著名乳制品企业,正式走上了破产之路。

根据《企业破产法》,企业法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且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或者明显缺乏清偿能力的,经该企业或该企业的债权人向人民法院提出破产清算申请且经法院受理后,将依照《企业破产法》的规定清偿债务。此次三鹿破产案的申请人是三鹿的债权人石家庄商业银行和平西路支行。根据目前的报道,三鹿的债权人还将包括数百家原料供货商以及为三鹿召回问题奶粉而垫付近10亿元退货款的经销商。此外,因食用问题奶粉而导致健康及生命安全受到损害的婴幼儿及其家庭也有可能成为三鹿的债权人。

按照《企业破产法》的规定,在法院受理三鹿破产申请后,如果三鹿的债权人与三鹿未能就重整或和解达成一致的,通常情况下,对三鹿的某项财产享有担保权的债权人可对该财产优先受偿,三鹿的其他财产将按照破产费用与共益债务、职工的工资与社会保险、拖欠税款、普通债权的顺序进行分配。也就是说,银行对三鹿的抵押贷款将优先得到清偿,三鹿员工的工资与社保费用则会优先于供货商、经销商与受害婴幼儿的债权得到清偿。财产分配完结且经人民法院裁定终结破产程序后,三鹿的法人资格将会被予以注销。

是哪股力量——

给三鹿致命一击

三鹿将可能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第一家因一起产品质量问题而直接导致破产的大型企业。在破产清算中,因破产企业资不抵债,债权人往往难以得到全额清偿,而地方政府则会因地方龙头企业的破产而失去重要的财政收入来源,并同时承担破产企业职工安置的沉重负担。显然,破产对各方来说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三鹿为何最终陷入破产的困境?究竟哪股力量最终推倒了三鹿?我们可以从此次事件的演化过程中找到答案。

据相关媒体报道,2008年9月开始各地发现多起婴幼儿患肾结石病例,且发现这些婴幼儿均长期一直食用三鹿奶粉。卫生部也表示,怀疑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受到三聚氰胺污染。三鹿立即发布产品召回声明,并称公司自检中已发现相关批次三鹿婴幼儿奶粉受到三聚氰胺的污染。国务院迅速启动国家重大食品安全事故Ⅰ级响应,成立国家处理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领导小组。全国各地方开始紧急查封、召回三鹿奶粉。此后,质检总局通报伊利、蒙牛、雅士利等多家知名乳制品厂商相关批次产品中也检出三聚氰胺,各大涉嫌问题奶粉企业相继发布公告召回产品。各大厂商该季度的损失均高达数亿元人民币。外交部发言人表示,中国国家质检总局和商务部于2008年9月9日都接到了新西兰方面有关三鹿奶粉问题的通报。不久后外交部发言人再次表示,中国相关主管部门已向世卫组织和各国政府作了通报,同时全面调查问题奶粉出口情况,要求有关企业主动召回相关产品。据有关媒体报道,2008年10月我国出口乳制品降幅达91.8%。

自2008年9月新闻媒体开始集中曝光三鹿问题奶粉事件,到12月法院受理三鹿破产申请,追寻着新闻报道中关于本次事件的时间线索,我们不难发现,三鹿问题奶粉事件从一家企业的产品质量责任问题,逐渐发展成为全国性食品质量安全公共事件,并引发了国内乳制品全行业的信任危机,继而严重恶化国际市场对中国产品质量的印象。在这个过程中,三鹿公司一直处于漩涡的最中央,其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品牌形象和企业信誉急速下降,成为“问题奶粉”的代名词而遭到了市场的抛弃。失去市场支持的三鹿公司在某种程度上已经丧失了继续经营的可能,在这种情况下,破产或许是其惟一的选择。

产品质量——

那张多米诺骨牌

三鹿问题奶粉不仅造成了企业的破产,还酿成国内乳制品全行业乃至“中国制造”的重大危机。其根本原因在于,目前国内的法律制度并未真正重视企业的产品质量问题,相关责任各方因产品质量问题所付出的违法成本过低,不足以保证企业受到最有力的监督。在缺乏充分监督的情况下,企业长期漠视产品质量,产品质量问题因此日积月累,逐渐恶化。一旦问题暴露,就如同触动了蓄势已久的多米诺骨牌,破坏力层层传递并被迅速放大,不仅严重影响到全行业的生存及中国产品的国际形象,还因为引发消费者的恐慌、受害者及其他相关方的不满而威胁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而国内法律制度对企业产品质量重视不足,在立法层面、司法操作层面及行政执法方面均有表现。

目前,国内相关立法对因产品质量造成的人身或财产损害的赔偿采取的是“填平原则”。比如,因产品质量致人身伤害的,厂商仅需向受害人赔偿医疗费、因误工减少的收入、残废者生活补助费;造成死亡的,则只需支付丧葬费、死者生前抚养人必要的生活费等,厂商不会受到额外的惩罚。而受害人诉诸司法程序索取赔偿时,则需要以个人之力同作为企业的厂商在诉讼中进行艰难的博弈,即使胜诉,其获得的赔偿通常也会小于其受到的实际损失与付出的诉讼成本之和。比如,如果某消费者饮用汽水时发现死苍蝇,根据目前的法律规定,该厂商将会承担的责任包括:赔偿消费者医疗费,如,一盒肠胃消炎药的价款;被相关部门罚没违法所得并处以三倍价款的罚款,也就是没收销售一瓶汽水的收入及相当于该瓶汽水三倍价款的罚款。而消费者为了这一盒肠胃消炎药的赔偿,则可能需要多次与企业交涉甚至参加诉讼程序,因此消费者很可能会放弃索赔的权利。在消费者维权乏力、企业赔偿有限的情况下,企业并不会有足够的压力去重视产品质量问题。

美国则是另一种情形。1992年,一名叫Liebeck的美国老太太因从麦当劳购买的咖啡泼洒烫伤皮肤而向麦当劳起诉索赔,最后法官判决Liebeck不仅可获得实际医疗费的赔偿,还可得到巨额的惩罚性赔偿,赔偿金额累计高达48万美元。麦当劳与Liebeck后来双双上诉并最终达成和解。此后,麦当劳及其他很多提供热饮的快餐店大多降低了热饮温度,并在杯上注明了“小心烫口”的警示语。从麦当劳等企业目前相对规范的管理中我们不难发现,正是由于企业须承担较重的产品质量责任,才敦促了企业对产品质量的高度重视。

同样,即使是在这样高度重视产品质量的国家,对产品质量的监管一旦松懈,产品质量问题也会像三鹿问题奶粉一样最终积聚、演化为重大事件,并对社会经济造成极为恶劣的影响。此次波及全球并造成世界多国经济衰退的金融风暴,倒下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就是次级贷款等一系列存有严重质量问题的金融产品。

企业责任成本——

高还是低

要想此类事件不再发生,就得让企业和监管部门为产品质量问题承担更高的成本。从个案来看,企业的责任成本很高;但从整个行业乃至整个国家的经济运行来看,企业的责任成本并不高,并且有利于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

一方面,法律应加重企业对产品质量问题的责任。如,受害人因产品质量问题而受到损害的,企业除须赔偿其损失外,还应当承担较高金额的惩罚性赔偿。目前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就规定,经营者有欺诈行为的,除赔偿消费者损失外,还应按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一倍额外赔偿。《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首开国内惩罚性赔偿的先河,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这种立法模式可以广泛适用于产品质量责任领域,进一步提高惩罚性赔偿的标准,让企业在巨额赔偿的威慑下不得不认真对待产品质量问题。

除了加重企业产品质量责任的成本外,法律还应当强化对监管部门监管不力的处罚,以促使监管部门积极行使监管职能。虽然此次三鹿问题奶粉的曝光导致了监管部门和地方政府负责人承担了相关责任,但这种处理依赖于问题被曝光,恶劣影响扩大化后才进行严惩。如果不加强对监管部门日常工作中履行职责不力的处理,相关部门将极有可能心存侥幸而依旧疏于履行职责,甚至在出现问题后主动掩盖。

此外,法律还应当降低受害人的索赔成本。如,针对受害者人员分散且数量众多的情况,可适当推行集体诉讼的制度,部分受害人可代表全体受害人向企业索偿,即使其他受害人未参加诉讼,受害人胜诉后企业仍应就产品质量问题向全部受害人进行赔偿。针对大部分索赔金额较小的情况,可建立便捷的索赔方式,简化受害人就日常消费中的小额索赔主张权利的程序,降低受害人的索赔成本。

上一篇:名人传读书笔记500字下一篇:的意见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中行政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