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破产法练习题

2024-07-14

企业破产法练习题(通用8篇)

企业破产法练习题 篇1

企业破产法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人民法院受理破产申请后,管理人接管债务人的财产之前,对于已经开始而尚未终结的有关债务人的民事诉讼或者仲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应当中止

B.继续进行 C.移交到受理破产案件的人民法院继续审理

D.终结审理 2.下列有关管理人产生方式和组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管理人由债权人会议依法指定

B.管理人可以由依法设立的律师事务所担任 C.因故意犯罪受过刑事处罚但已经刑满释放的人可以担任管理人 D.破产企业的法定代表人可以担任管理人

3.甲公司租赁乙公司的注塑设备1台,在租赁期间人民法院受理了甲公司的破产申请,进入破产程序。乙公司出租的该台设备,应由乙公司()。

A.向人民法院申报债权

B.向甲公司申请收回 C.向人民法院申请收回

D.向管理人申请收回 4.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破产费用的是()。

A.破产案件的诉讼费用

B.管理人执行职务的报酬 C.为债务人继续营业而应支付的劳动报酬和社会保险费用

D.管理和分配债务人财产的费用 5.下列属于共益债务的是()。A.管理人对破产财产进行分配而发生的费用

B.管理人为破产财产的估价聘请的资产评估专业人员而支付的劳动报酬 C.管理人继续履行合同时发生的运送货物的运费和保险费

D.人民法院受理债务人的破产案件依照职权发生的由债务人负担的调查费用.公告费和文件送达费用 6.假设债权人在2009年6月30日向人民法院申请甲企业破产,人民法院当日受理了甲企业的破产案件,甲企业的下列债权和债务,可以相互抵销的是()

A.甲企业的债务人A,在2009年7月2日受让了某债权人对甲企业的债权,该受让的债权与A对甲企业的债务

B.甲企业的债权人B,2008年5月1日在明知甲不能清偿到期债务事实的前提下,依然承担了甲企业的债务,该债务此时仍未清偿,B承担的债务与B对甲企业的债权

C.甲企业的债务人C,2008年10月1日在明知甲不能清偿到期债务事实的前提下依然取得了对甲企业的债权,该债权此时仍未清偿,C取得的债权与C对甲企业的债务

D.甲企业的债务人D,2009年8月31日受让了某债权人对甲企业的债权,该受让的债权与D对甲企业的债务

7.某企业被人民法院受理破产申请后,该企业在人民法院受理破产申请前1年内发生的下列行为中,管理人有权请求人民法院予以撤销的是()。

A.向关联企业转让一套关键生产设备

B.对关联企业的一项贷款合同提供保证担保

C.解除了与关联企业的一项买卖合同

D.放弃关联企业所欠的一笔劳务费

8.甲公司向乙银行借款1000万元,约定期限为1年,年利率6.8%,在借款合同尚未到期时,人民法院已 受理了甲公司的破产申请。下列有关该笔借款说法中,符合《企业破产法》规定的是()

A.未到期的借款应视为到期,但不支付利息

B.未到期的借款应视为到期,但自提出破产申请时起停止计息

C.未到期的借款应视为到期,但自破产申请受理时起停止计息

D.未到期的借款应视为到期,但自宣告破产时起停止计息

9.人民法院受理了甲企业的破产案件,受理之前,甲企业与乙企业曾签订了一项买卖合同,甲向乙购买价值50万元的货物,但双方截至人民法院受理破产案件时仍未履行,管理人接管企业后,要求乙企业继续提供货物,甲由此需要支付的50万元属于()。

A.普通债务

B.破产费用

C.共益债务

D.管理人执行职务的费用 10.人民法院在受理A公司破产申请时,查明B公司已将合同约定的货物发运给买受人A公司,但A公司尚未收到且未付清全部价款。根据《破产法》的规定,对于该运输途中的货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标的物可以直接由管理人进行处置,拍卖的价款归还给B公司

B. B公司不得取回该标的物

C.可以由管理人支付全部价款,请求出卖人交付标的物

D.可以直接作为A公司的财产,B公司按照规定申报债权

11.甲公司被依法宣告破产,管理人查明:甲公司的破产财产共320万元,发生破产清算费用480万元,欠职工工资240万元,则根据企业破产法规定应依法宣告甲公司()。

A.破产程序中止

B.破产程序终结

C.进行和解

D.不予破产 12.甲公司被依法宣告破产,管理人清查结果表明:甲公司的破产财产共2500万元,发生破产清算费用和共益债务110万元,欠职工工资和法定补偿金140万元,欠税款1500万元,破产债权4000万元,其中乙公司拥有破产债权1000万元。则根据《企业破产法》规定,乙公司就破产债权受偿的金额为()万元。

A.150

B.187.5

C.225.5D.315

二、多选题

1.下列有关破产申请受理后的法律效力,说法正确的是()

A.债务人对个别债权人的债务清偿无效

B.有关债务人财产的保全措施应当解除,执行程序中止

C.已经开始尚未终结的有关债务人的民事诉讼或仲裁应当中止

D.债务人的债务人或财产持有人应当向原债务人清偿债务或交付财产

2.下列各项中属于共益债务的是()

A.因管理人请求对方当事人履行双方均未履行完毕的合同所产生的债务

B.因债务人请求对方当事人履行双方均未履行完毕的合同所产生的债务

C.债务人因无因管理所产生的债务

D.债务人财产受无因管理所产生的债务

3.根据《破产法》的规定,下列各项中,可以作为破产费用从破产财产中优先拨付的有()

A.破产案件的诉讼费用

B.管理人聘请工作人员的费用

C.管理人执行职务的费用

D.破产财产的拍卖费用

4.下列各项中,属于破产费用的是()。

A.破产案件的诉讼费用

B.管理、变价和分配债务人财产的费用 C.管理人执行职务的费用、报酬和聘用工作人员的费用

D.破产人所欠职工的工资和医疗、伤残补助、抚恤费用

5.人民法院在审理某企业破产案过程中,发现在人民法院受理该破产案件前1年至破产受理之日的期间内,该企业的下列行为中,属于可以撤销的行为的有()。

A.非正常压价出售了其部分产品

B.对原来没有财产担保的其他个别企业债务提供了财产担保

C.对个别企业的未到期债务给予了清偿

D.欠企业职工的工资给予了一次性补发

6.根据《破产法》的规定,向债务人所在地人民法院提出破产清算申请的当事人有()。A.债务人

B.债权人

C.人民法院

D.对债务人负有清算责任的人 7.管理人应当追回下列人员利用职权从企业获取的非正常收入和侵占的企业财产,包括债务人的()。A.董事

B.监事

C.经理

D.副经理 8.关于破产费用和共益债务的清偿,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有()。

A.破产费用和共益债务由债务人财产随时清偿

B.债务人财产不足以清偿所有破产费用和共益债务的,先行清偿共益债务

C.债务人财产不足以清偿所有破产费用或者共益债务的,按照比例清偿

D.债务人财产不足以清偿破产费用的,管理人应当提请人民法院终结破产程序

9.甲公司被申请破产,法院受理了破产申请后,以下行为符合法律规定的有()。

A.乙公司向甲公司购买一批货物,货已交但款未付,管理人要求乙公司支付货款

B.丙公司借用甲公司一台货车,管理人要求丙公司交还该货车

C.丁银行直接从甲公司账上扣划到期贷款30万元

D.戊公司与甲公司协商,以一台设备充抵所欠的加工费

三、判断题

1.人民法院应当自宣告债务人企业破产之日起15日内指定管理人,接管破产企业。()

2.破产财产在优先拨付破产费用和共益债务后,对所欠的职工工资和税款,均按同一比例予以清偿。()

3.人民法院在2007年10月15日时受理了A企业的破产案件,经管理人检查,A企业在2006年8月20日时曾向A企业无偿转让自己新购置的机器设备。管理人有权请求人民法院予以撤销A企业的无偿转让行为。()

4.债务人财产不足以清偿所有破产费用和共益债务的,先行清偿共益债务。()

5.附利息的债权自人民法院宣告破产之日起停止计息。()

四、案例分析题

(一)假设2008年1月1日,A公司因生产经营不善,长期亏损,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其债权人向A公司所在地人民法院提出破产申请,该地人民法院依法通知了A公司,A公司无异议。法院在2008年1月15日,受理后向A公司发出破产申请受理裁定书,A公司在1月16日收到后,于1月18日将公司的财产状况说明、债务清册、债权清册等资料交给法院。

1.人民法院受理破产申请的同时指定了管理人,管理人经过调查,发现了以下债务人处置财产的情况:

(1)在2006年11月,A公司赠与B公司价值120万的轿车一辆;

(2)2007年2月,A公司放弃了C公司的50万货款的债权;(3)2007年8月,A公司以不合理的低价出售产品给D公司。

2.管理人还发现了以下情况:

(1)2007年10月,公司为逃避债权人的追债,将自己的一台生产设备转移到自己控股的公司;

(2)2007年11月,公司的前董事曾利用职权动用公司20万的流动资金为自己购置房产一处;

(3)2008年1月20日,公司偿还了对E公司的债务10万元;

(4)公司欠F公司2006年9月到期货款60万元。F公司经多次催要无效后,起诉于人民法院,2007年10月2日,人民法院经二审审理,判决A公司支付F公司欠款及违约金和赔偿金等共计100万元,随后将A公司办公楼予以查封,拟用于抵偿F公司的债权。人民法院受理A公司破产申请时,此判决正在执行之中。

要求:根据以上情况,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A公司处置财产的情况,哪个行为应当由管理人申请人民法院撤销?并说明理由。

(2)A公司将自己的生产设备转移控股公司的行为是否有效?并说明理由。

(3)对于A公司前董事的行为,管理人应该如何处理?并说明理由。

(4)A公司对E公司的债务偿还是否有效?并说明理由。

(5)对于A公司与F公司的诉讼中,人民法院的民事执行程序能否继续?并说明理由。

(二)北京阳光贸易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贸易公司”)系由A公司和B公司分别出资300万元和200万元设立,贸易公司实际到位的注册资本为400万元,A公司尚有100万元出资因公司章程规定的出资期限未到期而没有完全履行出资义务。贸易公司在经营中因投资决策发生严重失误,造成重大损失,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向其所在地的人民法院申请破产。人民法院于2014年2月8日受理了该破产申请后,指定了管理人全面接管贸易公司。经审理人民法院于2015年1月8日依法宣告贸易公司破产。管理人对贸易公司的相关事项清理如下:

(1)2013年4月20日向丙公司无偿赠与一批物资,价值30万元。

(2)2013年1月24日向丁银行借款10万元,借期2年。其借款利息截至2014年2月8日为8万元,其后截至2015年1月8日又产生利息5万元。

(3)2013年12月16日与A公司签订一份买卖合同,约定A公司为贸易公司定制一批特殊规格的服装,合同标的额为68万元,由A公司于2014年4月上旬交货,货到付款。现双方均尚未履行该合同,管理人决定解除该合同,由此造成A公司实际经济损失为10万元,按照合同需要向对方支付违约金8万元。(4)武汉一债权人因参加债权人会议发生差旅费1万元,南京一债权人为参加贸易公司的破产清算而聘请律师的费用2万元。

(5)2014年6月19日贸易公司的一幢危房突然倒塌,致路人戊不幸受到伤害,遭到损失3万元。(6)除上述事项外,贸易公司现有财产经评估确认尚有资产1200万元(变现价值);负债2800万元(其中,应付工资300万元、基本养老保险费用60万元、补充养老保险费用40万元、基本医疗保险费用30万元、补允医疗保险费用20万元、应缴税金400万元、其他流动负债 650万元、长期负债1300万元);破产费用100万元。

要求:根据以上事实和破产法律制度的规定,请问A公司、丁银行享有的破产债权各是多少?它们在破产清算中能得到清偿的数额是多少?请写出具体清算过程。

企业破产法练习题 篇2

企业不能对到期债务进行清偿, 由人民法院依法将其全部财产抵偿所欠各种债务, 并对无法偿还的债务进行依法免除的一种法律事实即为企业破产。对因企业破产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进行调整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为企业破产法。我国企业破产法的立法宗旨为:促进企业经营管理的改善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对债权人和债务人的合理利益进行保护, 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正常。通过破产程序, 债权人的债权请求可得到公正的待遇, 避免了在清偿秩序不公平的情况下债权人可能受到的损害。对债务人企业来说, 破产制度可以起到淘汰落后和起死回生 (通过和解、重整、破产企业的整体变价) 两种作用。破产制度还为破产自然人提供了重新开始的机会。对社会来说, 破产制度有四个重要意义:首先, 通过对破产行为的规范, 维护正常的债务清偿秩序。其次, 对破产事件进行妥善处理, 将其消极影响降至最低, 维护社会安定。再次, 通过优胜劣汰机制, 实现企业资源的优化组合, 促进经济发展。最后, 有助于整个社会信用状况的改善, 对市场主体进行了规范, 有助于企业在公平基础上自由竞争, 降低交易成本, 提高市场效率, 使得债权人明确市场风险, 促进市场经济信用体系的建设。

2 存在的问题

企业破产法未明确界定企业破产时间, 因而引发了一系列问题, 客观上人为地扩大了债权人的损失。除银行以外的一般债权人很难通过正常的渠道对债务人的经营状况进行了解, 因此不能及时利用破产手段对自己的合法权益进行保护。从许多破产案件的实例来看, 许多企业都是在债务负担是自有资产的几倍甚至几十倍时才提出破产申请。一些企业对自己已丧失清偿能力有清晰的认识, 却对自身的情况进行隐瞒, 仍然进行对外经济行为, 一旦财源出现断绝则利用企业破产法做推卸责任的挡箭牌, 利用破产进行逃债, 给债权人造成严重的损失。

在企业破产案件的审理过程中, 案件是否成功处理取决于是否对法院与党政部门的关系进行明确。而企业破产法对此未做出明确的规定, 在实践过程中, 若法院、破产企业和党政部门持有相同意见时, 能够顺利审结破产案件, 而法院、破产企业和党政部门意见出现分歧时, 特别是党政部门不配合法院工作时, 法院的破产案件审理工作很难顺利完成。因此, 应对法院的地位与作用进行明确。

企业破产法有明确规定, 由债权人申请破产的企业, 在人民法院受理该案件的三个月时间内, 该企业的上级部门可提出申请, 要求对企业进行整顿。提出整顿申请以后, 企业应该以会议方式向债权人提出和解协议草案, 由企业的上级主管部门负责主持对企业的整顿。可见, 企业的上级主管部门在其破产的和解整顿中起主导作用, 行政色彩较为浓厚, 忽略了对重组程序进行合理设计, 没有将重组企业的权力明确赋予债权人, 忽视了经营者与债权人直接进行和解的情况。

企业破产法对企业破产进行了相当模糊的责任划分, 惩罚力度较小。从破产企业自身来看, 作为企业资产的经营者和管理者, 企业的生产、经营人员若因自身过错给企业财产带来巨大损失甚至导致企业破产, 其责任不可推卸。然而企业破产法有规定, 若无重大玩忽职守行为, 企业的法定代表人一般不承担行政或者经济责任, 更不会承担刑事责任。企业财产不断流失和浪费, 却无责任人承担责任, 导致一些人不会将企业好坏与自身利益联系起来, 一些效益不好的企业为借机甩掉烂摊子更是希望尽快破产。一部分人形成“破产有利、破产有理”的错误心理。

3 完善建议

建立破产预警系统。企业一旦出现资不抵债的情况, 应申请主管部门、司法部门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其进行破产保护。在保护期内, 由上述部门监控其经济行为, 避免企业盲目决策, 造成对债权人权益的损害。若企业丧失对债务的偿还能力, 应及时告知债权人企业的经营状况, 避免债权人的无谓损失。若企业对自身经济状况进行刻意隐瞒造成他人巨大的损失, 应依法追究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 扩大债权人会议权利。设置监督委员会, 由其负责债权人会议权利的代行, 对债权人的利益进行有效的维护, 有助于顺利实施破产程序。另外对破产财产的清偿顺序进行修改, 破产财产先用于破产费用的拨付, 其余全部用于破产债务的偿还工作。破产财产分配不应包含破产企业所欠的职工工资及劳动保险费用。弱化行政干预的作用, 对清算组长及清算组成员的产生办法进行完善, 以使清算工作更加职业和规范, 将竞争机制引入选择清算组长、组建清算组的工作中, 促进破产清算工作效率与质量的提高。

4 结论

企业破产法仍存在一系列问题, 如未界定破产时间、债权人合法利益缺乏保障、清偿顺序与其他法规不协调、未明确法院的地位与作用等, 对此, 应对破产法中一些具体内容进行增加、修改和明确, 加快企业破产法的完善进程。

参考文献

[1]王利娜.企业破产的实证分析[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2.

[2]王永欣.企业破产清算的治理结构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3.

企业破产法练习题 篇3

一、在总则中对劳动者权益保护的规定

《企业破产法》第一条规定其立法宗旨是规范企业破产程序,公平清理债权债务,保护债权人和债务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但在第六条中又明确规定人民法院审理破产案件,应当依法保障企业职工的合法权益。因此可以说《企业破产法》是非常重视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的。

二、在分则中对劳动者权益保护的规定

在总则中规定依法保障企业职工的合法权益,是法院审理企业破产时的一项义务。因此分则中的规定实际是对总则第六条的具体落实。

1.在破产申请阶段。破产申请可由债务人或债权人向人民法院提出。根据《企业破产法》第八条、第十一条的规定,债务人提出破产申请的应当向人民法院提交企业职工安置预案以及职工工资的支付和社会保险费用的缴纳情况;债权人提出申请的,人民法院向债务人送达受理裁定后,债务人应当在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交职工工资的支付和社会保险费用的缴纳情况。此种规定可以使法院在受理阶段充分了解破产企业对企业破产时职工安置预案情况以及职工工资的支付和社会保险费用的缴纳情况。

2.在债权申报阶段。根据《企业破产法》第四十八条的规定,债权人应当在人民法院确定的债权申报期限内向管理人申报债权,但债务人所欠职工的工资和医疗、伤残补助、抚恤费用,所欠的应当划入职工个人账户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费用,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支付给职工的补偿金,不必申报,由管理人调查后列出清单并予以公示。职工对清单记载有异议的,可以要求管理人更正;管理人不予更正的,职工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债权的申报是一项法律行为,债权人应在法院规定的申报期内申报,否则逾期以自动放弃处理。企业效益不好,很多职工处于待岗状态,有些人到外地打工,企业职工作为债权人有可能不知道企业进入破产状态,在债权申报期内未向法院申报债权,这样就有可能产生失权。债务人所欠职工的工资和医疗、伤残补助、抚恤费用等形成的债权跟一般债权性质是有所不同的,因此,在新修订的《企业破产法》中明确规定:此种债权不必申报,一是职工作为债权人不用担心因申报不及时产生失权的问题;二是大大减轻了因职工单个申报法院债权统计的负担。

3.债权人委员会的组成。债权人会议是由向法院申报债权的全体债权人组成的决议和监督机构。它是全体债权人表达意思的机关,是债权人行使债权和破产参与权的最高决议机构;它有权对破产程序中的重整、和解和清算诸环节进行监督。《企业破产法》第五十九条规定,债权人会议应当有债务人的职工和工会的代表参加,对有关事项发表意见。第六十七条还规定债权人会议可以决定设立债权人委员会。债权人委员会由债权人会议选任的债权人代表和一名债务人的职工代表或者工会代表组成。从上述规定可以看出,职工不仅具有作为一般债权人,而且有别于一般债权人对破产程序进行监督,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特殊地位。

4.劳动债权清偿顺序的优先。劳动债权是指劳动者基于劳动关系而对用人单位享有的各种请求权,如工资、各种非工资形式的报酬、福利等,其具体范围各国有不同规定。根据第一百一十三条的规定,我国《企业破产法》中的劳动债权是指:破产人所欠职工的工资和医疗、伤残补助、抚恤费用,所欠的应当划入职工个人账户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费用,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支付给职工的补偿金。但问题在于该条中未明确指明工资的范围标准,破产人所欠职工工资是否包括所未偿付的一切工资,还是仅指破产案件受理前一定期限内所发生的工资,如美国破产法中规定雇员的工资及其他劳务报酬的范畴,仅限于破产申请提出前九十天内发生的数额不超过两千美元的工资。但是从我国的国情出发,这里适合作扩大解释,即指破产人所欠职工的全部工资,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因为在我国破产企业拖欠工资不是几个月的问题,而是几年的问题,象美国的“破产申请提出前九十天内发生的数额”这一规定不适合中国的国情,不利于对劳动者权益的保障。

在破产清算程序中,清偿顺序的先后至关重要,直接影响到各方主体的利益。在旧的破产法中规定劳动债权优于其它的普通债权优先受偿。但是在破产实务中,企业财产被有财产担保的债权优先受偿后,根本没有可剩余的财产来清偿劳动债权。因此在修订过程中争议最大的就在于劳动债权和有财产担保债权清偿顺序的先后问题。是优先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还是有财产担保债权人的利益?

经过激烈讨论,立法者最终采取了折衷的办法,即第一百一十三条规定:在破产清算程序中,破产财产在清偿破产费用和共益债务后,优先清偿破产企业所欠职工的工资和医疗、伤残补助、抚恤费用,所欠的应当纳入职工个人账户的基本养老保险费用、基本医疗保险费用,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支付给职工的补偿金。同时,依据本法附则的有关规定,企业破产法施行后,破产人在本法公布之日前所欠职工的工资和医疗、伤残补助、抚恤费用,所欠的应当划入职工个人账户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费用,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支付给职工的补偿金,依照企业破产法第一百一十三条的规定清偿后不足以清偿的部分,以企业破产法第一百零九条规定的特定财产优先于对该特定财产享有担保权的权利人受偿。这是因为:对破产法公布之前企业拖欠的职工工资等费用,采取一些特殊措施较为彻底地解决是必要的。由于这部分历史欠账已是一个定量,其优先于有担保的债权受偿可能带来的风险基本上是可预期、可控制的。在破产法公布后,还是按照有财产担保的债权优先清偿。这种清偿顺序不仅维护了有财产担保债权人的利益,而且也维护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在实务中有财产担保债权人主要是银行等金融机构,如果将有财产担保债权人的债权劣于劳动债权清偿,在企业经营状况不好时,因银行等金融机构不敢再给其发放贷款,其他人不敢再与其进行交易,企业被提前宣告死亡,职工也将随之提前失业,最终损害了企业、劳动者的利益。法的价值在于不是注重要保护哪一方的利益,而是要協调各方利益的均衡。

破产法与破产企业职工权益保障 篇4

由于我国《破产法》的有关规定比较原则,因此,从《破产法》颁布以来,国务院及其所属部委先后出台了一系列规定对《破产法》的相关内容加以完善,其中比较重要的有:国务院1994年10月25日发布的《关于在若干城市试行国有企业破产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发

[1994]59号)、《关于在若干城市试行国有企业兼并破产和职工再就业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国发[1997]10号)、财政部《国有企业试行破产有关财务问题的暂行规定》(财工字[1996] 226号)、1996年《关于试行国有企业兼并破产中若干问题的通知》(国经贸企[1996]492号)等。这些政策和规定对破产企业职工保护做了非常具体的规定。

我国破产法有关破产企业职工的保护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有关职工安置问题,关于这一点,在企业《破产法》第4条中明确规定:“国家通过各种途径妥善安排破产企业职工重新就业,并保障他们重新就业前的基本生活需要,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另行规定。”二是有关企业破产财产及其清偿顺序问题,如《破产法》第37条第2款规定:“破产财产优先拨付破产费用后,按照下列顺序清偿:(一)破产企业所欠职工工资和劳动保险费用;(二)破产企业所欠税款;(三)破产债权。”

2002年7月18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232次会议通过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企业破产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若干规定》),并于2002年9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一规定是最高人民法院继1991年首次对适用企业《破产法》司法解释后,对适用该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相关规定所进行的第二次全面系统的解释,它进一步规范了人民法院对企业破产案件的审理,对我国破产法律制度的完善与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若干规定》加强了对破产企业职工的保护,对于破产债权、非破产财产、清偿顺序、试点城市国有工业企业与一般国有企业破产的区别等都做出了明确规定。这对于进一步完善我国破产法有关职工保护的立法,更好地维护破产企业职工合法权益,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破产债权

《破产法》对涉及企业职工等劳动主体的破产债权,仅仅规定了破产企业所欠职工工资和劳动保险费用属于优先受偿的债权,没有对其进行分类,从而导致法院在审理案件过程中对因企业破产解除劳动合同时劳动者的补偿金、非正式职工劳动报酬、职工集资款等问题无法可依,这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职工的合法权益。《若干规定》在总结司法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以往的政策、法规进行了完善,有许多新的突破。其中第56条、57条、58条分别对企业职工等劳动主体给予特殊的保护,将解除劳动合同对劳动者的补偿金、非正式职工的劳动报酬和企业向职工的集资款,解释为企业《破产法》第37条第二款第(一)项可以优先受偿的债权,充分反映了国家法律对劳动者群体的保护,对维护社会稳定具有积极的意义。

1.劳动者补偿金优先受偿的规定。

破产企业职工的保护是现代各国破产法的一般原则。破产法对企业所欠职工工资和报酬的保护,属于对劳动者已付出劳动的获取劳动报酬权的保护;对劳动者因企业破产解除劳动合同的补偿金的保护,属于对劳动者未来损失的保护。《破产法》仅仅将职工工资和劳动保险费用作为第一顺序清偿的债权,而对劳动者未来损失的保护未作规定。《若干规定》基于保护劳动者权利的角度出发,对《破产法》第37条采取扩大解释的方法,将对劳动者未来损失的补偿这部分解释为第一顺序清偿的债权,给予其和职工工资、劳动保险费用同等的法律地位。

在《若干规定》第56条中明确规定:“因企业破产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依法或者依据劳动合同对企业享有的补偿金请求权,参照企业破产法第三十七条第二款第(一)项规定的顺序清偿。”这就意味着,因企业破产解除劳动合同对劳动者的补偿,可以依据劳动合同约定的补偿金,也可以在没有约定时依据劳动法及其相关规定进行补偿。

2.非正式职工劳动报酬优先受偿的规定。

我国破产法规定的优先清偿的职工工资依其性质属于劳动报酬,法律并没有区分劳动者的身份,因此只要是属于劳动报酬性质的债权,劳动者均应享有破产法规定的优先受偿的权利。《破产法》第37条第二款第(一)项规定的“职工工资”,在文义上未对“职工”一词加以限制,所以“职工工资”既指正式职工的工资,也指非正式职工的工资。因此,《若干规定》

第57条规定:“债务人所欠非正式职工(含短期劳动工)的劳动报酬,参照企业破产法第三十七条第二款第(一)项规定的顺序清偿。”这样就为实践中法院在审理破产案件时,对于破产企业拖欠企业非正式职工的工资,尤其是拖欠农民工的劳动报酬问题的处理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

3.职工集资款优先受偿的规定。

《若干规定》第58条规定:“债务人所欠企业职工集资款,参照企业破产法第三十七条

第二款第(一)项规定的顺序清偿。但对违反法律规定的高额利息部分不予保护。职工向企业的投资,不属于破产债权。”

本条规定也属于对《破产法》第37条第2款第(一)项进行的扩大解释,将企业所欠职工的集资款解释为与企业所欠职工工资具有相同地位的破产债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对于企业向职工集资形成企业对职工的负债,在企业破产时,职工对企业享有破产债权。《若干规定》的这一规定,不仅有利于对破产企业职工的保护,而且有利于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2)对职工集资款的保护仅限于合法权益。对于企业许诺给职工的高额利息不受法律保护,不仅高额利息不能优先受偿,而且不属于破产债权,法院不予确认。对不违反法律规定的利息部分,可以确认为破产债权,但根据司法解释的本意不能获得优先受偿,属于普通债权。(3)在企业股份制改造过程中,职工持有企业股份(如职工持股)属于职工向企业的投资行为,是一种股权性质的权利,不属于破产债权,在企业破产时不能获得清偿。

4.清偿顺序。

由于《若干规定》增加了劳动者补偿金、非正式职工劳动报酬、职工集资款三项内容,因此属于第一清偿顺序的劳动债权就由过去《破产法》规定的“破产企业所欠职工工资和劳动保险费用”两项内容增加到5项,依次顺序为:(1)企业所欠职工工资,包括欠付正式职工工资和非正式职工工资;(2)企业与职工解除劳动合同后应支付职工的补偿金;(3)企业职工劳动保险费用;(4)企业向职工集资借款在扣除违反法律规定高息部分后应偿还款项。

二、非破产财产

所谓破产财产,是指破产企业所有财产中供分配给破产债权人的财产。非破产财产,则是指破产企业财产中不属于破产财产的其他财产。为了维护破产企业职工的合法权益,自《破产法》颁布后,国务院及其所属部门发布了的一系列的政策和规定,对破产企业职工住房、破产企业投资兴办公共福利性设施、工会财产等有关职工切身利益的事项都作过具体规定,最高人民法院新出台的《若干规定》在此基础上对相关问题进一步作出了明确规定。

1.关于破产企业职工住房处理原则的规定。

根据《若干规定》第81条规定:“破产企业的职工住房,已经签订合同、交付房款,进行房改给个人的,不属于破产财产。未进行房改的,可由清算组向有关部门申请办理房改事项,向职工出售。按照国家规定不具备房改条件,或者职工在房改中不购买住房的,由清算组根据实际情况处理。”

本条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根据我国现行的房改政策,职工出钱购买的住房,产权归

个人所有,因此,破产企业的职工住房,已经签订合同、交付房款,进行房改给个人的,住房属于职工个人所有,不属于破产财产。(2)在企业宣告破产时尚未进行房改,意味着职工可以享受的住房房改优惠政策尚未享受,但企业被宣告破产后,已不具备给职工房改的主体资格,在操作上不具可能性,因此可由清算组代替破产企业向住房制度改革领导小组(房委会)等有关部门申请办理房改事项,向破产企业的职工出售。(3)按照国家规定不具备房改条件,比如企业的集体宿舍,或者产权不明的住房,或者职工在房改中不购买住房的,由清算组根据实际情况处理。

2.关于破产企业投资兴办公共福利性设施的规定。

根据国务院“国发[1994]59号文件”《关于在若干城市试行国有企业破产有关问题的通知》、和“国发[1997]10号文件”《关于在若干城市试行国有企业兼并破产和职工再就业有关问题的补充通知》规定,破产企业的学校、托幼园(所)、医院等福利性设施,原则上不计入破产财产,由破产企业所在地的市或市辖区、县的人民政府接收管理,其职工由接收单位安置,但是没有必要续办并能整体出让的,可以计入破产财产。按照规定,上述政策只能在国务院确定的“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城市范围内的国有工业企业破产,适用范围受到限制。《若干规定》第82条规定:“债务人的幼儿园、学校、医院等公益福利性设施,按国家有关规定处理,不作为破产财产分配。”这就意味着,自《若干规定》颁布后,所有企业破产中涉及幼儿园、学校、医院等公益福利性设施的处置,都将统一不作为破产财产分配。

3.关于工会财产不属于破产财产的规定。

作为具有社会团体法人资格的组织,工会在民事活动中的财产权依法受到保护。《工会法》

第46条规定:“工会的财产、经费和国家拨给工会使用的不动产,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占、挪用和任意调拨。”必须指出的是,工会与企业法人是各自独立的法人主体,企业或企业工会对外发生经济纠纷时,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企业不承担企业工会的债务,反之,企业工会也不承担企业的债务。

根据《若干规定》第71条第(九)项的规定:“破产企业工会所有的财产不属于破产财产。”这一规定完全符合《工会法》的有关立法精神,从破产法的角度强化了对于工会财产的保护,对于遏制屡屡出现的企业破产中损害工会财产的现象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三、关于两类企业破产的不同规定

我国破产法有关破产企业职工的保护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有关职工安置的问题。按照《破产法》第4条的规定:“国家通过各种途径妥善安排破产企业职工重新就业,并保障他们重新就业前的基本生活需要,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另行规定。”一般来说,破产企业职工的安置费用包括:(1)职工失业期间的救济费用,包括企业进入破产程序后职工的生活费;(2)企业离退休职工的离退休费和医疗费;(3)失业职工再就业的安置费用。在有关安置费的处理方面,试点城市国有工业企业和一般国有企业适用的法律是不同的。

目前,试点城市国有工业企业的破产案件须纳入全国破产计划,而纳入计划破产的企业,可以使用国务院的特殊政策。特殊政策主要表现为可以用破产企业的财产安置职工,破产债权和别除权都不能优先于职工安置费。这与《破产法》的规定是不一致的。根据国务院通知的有关规定,这些费用都可以从破产企业的财产中支付。例如,国务院“国发[1994]59号文件”中特别强调:“实施企业破产必须首先安置好破产企业职工”,并且规定:“企业破产时,企业依法取得的土地使用权,应当以拍卖或者招标方式为主依法转让,转让所得首先用于破产企业职工的安置”;“处置企业土地使用权所得不足以安置破产企业职工的,不足部分应当从其他破产财产所得中拨付”,等等。有学者认为,该规定在实践中导致了破产企业面临破产毫无危机感,而且容易导致破产约束机构趋于软化和松驰,不能使职工的个体利益愿望和企业的整体利益意识融而为一,使职工游离于企业破产后果的承受主体之外。[1](P70-71)还有学者认为,国务院的通知规定,关于破产企业的土地使用权及其他财产,即使已设置抵押,变卖所得也要优先用于破产企业职工安置,而不清偿抵押债权人。这与我国《担保法》关于抵押担保的规定相违背,实际上相当于以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废止或修改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法律,认定抵押制度对破产企业无效,使债权人(尤其是银行)债权的安全得不到应有的法律保障。[2](P282)

对于这个问题,《若干规定》采取了以法律为依据的做法,没有将政策包括在其中,对国家破产计划未作专门规定,而是在第105条做了如下规定:“纳入国家计划调整的企业破产案件,除适用本规定外,还适用国家有关企业破产的相关规定。”这一规定将试点城市国有工业企业与一般国有企业破产做了明确区分,不仅有利于保护破产企业职工等劳动主体的利益,而且有利于对债权人合法权益的保护,既符合我国的国情,又有利于我国现行破产法律制度的完善。

试点城市国有工业企业与一般国有企业的破产除适用法律和政策规定不同之外,还存在以下不同:

1.可分配财产范围不同。

试点城市国有工业企业破产时,企业处置依法取得的土地使用权所得必须作为安置费用优先安置职工,如有剩余可与其他破产财产一起统一列入破产财产分配方案参与清偿分配。而一般国有企业的土地使用权如果是以出让方式依法取得,企业破产时,在其土地使用权有偿使用的剩余年限内,其依法处置土地使用权所得应纳入破产财产参与清偿分配。如果是以划拨方式取得的,则企业破产时,土地使用权将被国家无偿收回,企业无权处置。

2.财产分配次序不同。

试点城市国有工业破产企业的财产分配次序为:(1)清算费用;(2)拖欠的职工工资、劳动保险费用和职工安置费用;(3)有效的财产担保债权;(4)欠缴的税款;(5)普通债权。一般国有破产企业的财产分配次序为:(1)清算费用;(2)有效的财产担保债权;(3)拖欠的职工工资和劳动保险费用;(4)欠缴的税款;(5)普通债权。

3.职工安置不同。

试点城市国有工业破产企业职工安置依据法律和政策从预案操作到案件终结贯穿始终,而且是财产清算结束后的主要工作,可以占用处置土地使用权所得和其他财产。而一般国有破产企业职工安置工作必须在立案之前处理好,或者通过其他程序和途径解决,立案之后的清算、审理过程不再考虑职工安置问题,分配方案中也不体现安置费用。

四、破产费用

破产费用是指破产清算过程中所发生的各项支出,应当从破产财产中优先拨付。破产费用是在破产程序中随时发生的,为保证破产程序顺利进行,允许破产费用随时支付。在破产宣告后,破产财产不足以支付破产费用的,破产程序相应终结,未清偿的债务不再清偿。破产费用的开支范围包括:清算期间职工生活费;破产财产管理、变卖和分配所需费用;破产案件诉讼费用;清算期间企业设施和设备维护费用、审计评估费用;为债权人共同利益而在破产程序中支付的其他费用,包括破产企业催收债务差旅费及其他费用等。

企业破产法练习题 篇5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个人独资企业清算是否可以参照适用企业破产法规定的破产清算程序的批复》已于2012年12月10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63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2年12月18日起施行。

最高人民法院

2012年12月11日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个人独资企业清算是否可以参照适用企业破产法

规定的破产清算程序的批复

(法释〔2012〕16号 2012年12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63次会议通过)

贵州省高级人民法院:

你院《关于个人独资企业清算是否可以参照适用破产清算程序的请示》(〔2012〕黔高研请字第2号)收悉。经研究,批复如下: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第一百三十五条的规定,在个人独资企业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并且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或者明显缺乏清偿能力的情况下,可以参照适用企业破产法规定的破产清算程序进行清算。

企业破产程序 篇6

目录

企业申请破产程序‐‐‐‐‐‐‐‐‐‐‐‐‐‐‐‐‐‐‐‐‐‐‐‐‐‐‐‐‐‐‐‐‐‐‐‐‐‐‐‐‐‐‐‐‐‐‐2—

4企业申请破产的条件‐‐‐‐‐‐‐‐‐‐‐‐‐‐‐‐‐‐‐‐‐‐‐‐‐‐‐‐‐‐‐‐‐‐‐‐‐‐‐‐‐‐‐‐‐4—6

破产流程图(另附四副)

企业申请破产程序:

一、破产受理

债权人向人民法院提出破产申请,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五日内通知债务人;债务人自收到人民法院的通知之日起七日内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请异议;人民法院应当自异议期满之日起十日内裁定是否受理。债务人和清算责任人申请破产的人民法院应当在自收到破产申请之日起十五日内裁定是否受理。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前两款规定的裁定受理期限的,经上一级人民法院批准,可以延长十五日。

人民法院受理的应当自裁定作出之日起五日内送达债务人。债务人应当自裁定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交财产状况说明、债务清册、债权清册、有关财务会计报告以及职工工资的支付和社会保险费用的缴纳情况。

裁定不予受理的应当自裁定作出之日起五日内送达申请人。申请人对裁定不服的,可以自裁定送达之日起十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

二、破产审查

人民法院受理破产申请后至破产宣告前,经审查发现债务人不符合破产条件的,可以裁定驳回申请。申请人对裁定不服的,可以自裁定送达之日起十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

三、破产公告

人民法院应当自裁定受理二十五日内通知已知债权人,确定债权人申报债权的期限(最短不得少于三十日,最长不得超过三个月)。

四、召开债权人会议

第一次债权人会议由人民法院召集,自债权申报期限届满之日起十五日内召开。召开债权人会议,管理人应当提前十五日通知已知的债权人。

债权人认为债权人会议的决议违反法律规定,损害其利益的,可以自债权人会议作出决议之日起十五日内,请求人民法院裁定撤销该决议,责令债权人会议依法重新作出决议。

五、破产复议

债权人对人民法院对债务人财产管理方案、破产财产的变价方案和破产财产的分配方案的作出的裁定不服的,可以自裁定宣布之日或者收到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内向该人民法院申请复议,复议期间不停止裁定的执行。

六、破产重整

债务人或者管理人应当自人民法院裁定债务人重整之日起六个月内,同时向人民法院和债权人会议提交重整计划草案。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重整计划草案之日起三十日内召开债权人会议,对重整计划草案进行表决。

七、破产宣告

人民法院依照本法规定宣告债务人破产的,应当自裁定作出之日起五日内送达债务人和管理人,自裁定作出之日起十日内通知已知债权人,并予以公告。

八、破产终结

管理人应当在破产人无财产可供分配时请求人民法院裁定终结破产程序。人民法院应当自收到管理人终结破产程序的请求之日起十五日内作出是否终结破

产程序的裁定。裁定终结的,应当予以公告。管理人应当自破产程序终结之日起十日内,持人民法院终结破产程序的裁定,向破产人的原登记机关办理注销登记。

九、派生程序

债务人、债权人对债权表记载的债权有异议的,可以向受理破产申请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职工对职工的工资和医疗、伤残补助、抚恤费用的清单记载有异议的,可以要求管理人更正;管理人不予更正的,职工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破产案件审理程序中华人民共和国破产法没有规定的适用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于2 0 0 6年8月2 7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 0 0 7年6月1日起施行。

企业破产申请的条件

提出破产申请,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1、企业法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1],并且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2]或者明显缺乏清偿能力[3]

[1]下列情形同时存在的,人民法院应当认定债务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

(一)债权债务关系依法成立;

(二)债务履行期限已经届满;

(三)债务人未完全清偿债务。

[2]债务人的资产负债表,或者审计报告、资产评估报告等显示其全部资产不足以偿付全部负债的,人民法院应当认定债务人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但有相反证据足以证明债务人资产能够偿付全部负债的除外。

[3]债务人账面资产虽大于负债,但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当认定其明显缺乏清偿能力:

(一)因资金严重不足或者财产不能变现等原因,无法清偿债务;

(二)法定代表人下落不明且无其他人员负责管理财产,无法清偿债务;

(三)经人民法院强制执行,无法清偿债务;

(四)长期亏损且经营扭亏困难,无法清偿债务;

(五)导致债务人丧失清偿能力的其他情形。

2、向人民法院提出破产申请,应当提交破产申请书和有关证据。破产申请书应当载明下列事项:

(一)申请人、被申请人的基本情况;

(二)申请目的;

(三)申请的事实和理由;

(四)人民法院认为应当载明的其他事项。

债务人提出申请的,还应当向人民法院提交财产状况说明、债务清册、债权清册、有关财务会计报告、职工安置预案以及职工工资的支付和社会保险费用的缴纳情况。

3、破产案件由债务人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

法律法规依据:

1、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若干问题的规定

(一),自2011年9月26日起施行。(第一条至第四条)

企业破产法练习题 篇7

一、第18条的适用条件

第一,预售合同必须是有效的。由于合同标的物是建设中的房屋,使房屋预售合同有了与一般的买卖合同不同的特点,如标的物具有不确定性、合同履行周期长、交易关系复杂、交易程序繁琐等,导致其在有效性上需满足不同于其他合同的条件。如果合同因不满足相应的条件而被判定无效,该条当然不能适用。另外,如果预售合同的签订被证实不是为了房屋买卖而是另有他图,如为了借贷的担保等,则其也没有预售合同的效力,该条也不得适用。

第二,合同必须是“在破产申请受理前成立而债务人和对方当事人均未履行完毕的合同”,如果合同仅是一方当事人未履行完毕,则不能适用该条。需要明确,破产法中“均未履行完毕”的含义是不同于合同法的,合同“履行完毕”并非是指包括主合同义务、从合同义务、附随合同义务等在内的所有合同义务完全履行完毕,而是仅指合同的主合同义务履行完毕。而主合同义务要看合同中哪项义务的履行可以起到决定合同类型的作用。

第三,并非对所有的双方“均未履行完毕的合同”都可适用该条选择解除或继续履行,如果解除合同的后果是法律所禁止的,则管理人是无权解除合同的,只能选择继续履行合同。

实务中每份房屋预售合同都存在着不同,有着其特殊性,这就要求破产管理人在处理预售合同时需根据合同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具体的处理,而不能不加区分的简单适用破产法第18条或解除或继续履行合同。

二、不能适用第18条的几种预售合同的处理

(一)无效的预售合同

为了防控房屋预售合同的风险,法律为房屋预售合同的生效附加了额外的强制性条件。根据《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和《城市商品房预售管理办法》,预售方主体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取得“五证”。如果房地产企业“五证”不全,则合同因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而无效。(2)例如山东省济南市“某山庄项目破产案”(3),就是因为该房产项目的开发商在预售楼盘时没有预售许可证,在该企业进入破产程序后法院认定当初的预售合同无效。

虽然造成合同无效的主要原因在于房地产企业,但由于合同无效意味着合同自始无效,合同双方之间不存在任何合同上的权利或义务。因此购房者无权主张预售合同中的权利,只能根据缔约过失责任向房地产公司追责,要求返还已支付的购房款和相应的利息。在上述“某山庄项目破产案”中购房者就只能接受返还房款本金及利息的后果。同时,由于购房者自身未尽到注意义务,在签订合同之前未尽到查询核实房地产企业的“五证”的义务,在合同的订立上存在一定的过错,需自行承担一定的损失。

(二)名为预售合同实为担保合同

实务中一些预售合同的签订实际是为了给双方的借款合同进行担保。由于房地产企业所开发的商品房尚未办理产权证,无法办理抵押,在其需要借款而对方要求提供抵押的情况下通常会采取签订《商品房买卖合同》并到房产管理局备案的办法,以达到类似抵押的目的。双方在签订房屋预售合同之外往往另有借款合同,或者虽未另签借款合同,但所谓的购房者定期会收到房地产企业支付的借款利息。

例如“广西某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与杨某商品房销售合同纠纷案”(4)就是名为预售合同实为担保合同的情况。为了保证其他债权人的利益,我国物权法第186条对抵押合同规定了不允许流质的条款。(5)因此,此种预售合同的相对人只拥有对该房屋的抵押权而无权要求房地产公司交付房屋。如果房地产企业进入破产、到期不履行还款义务,该合同相对人只能作为有担保的一般债权人获得受偿,而无权要求取得房屋。

(三)已支付全部购房款的预售合同

在房地产企业进入破产程序时,最常见的是其预售合同的相对人已经交付了全部购房款,包括已经缴足首付并办理了按揭贷款的情况。对于按揭贷款的情况,购房者实际已经用从银行借的钱向房地产企业支付了全部的购房款。此时,购房者已经完成了房屋预售合同中支付价款的义务,该预售合同已不是双方“均未履行完毕”的状态了,所以破产法第18条对此种状态的预售合同不能适用。

有些管理人认为,房屋预售合同中购房者的义务不仅是支付房款,还包括其他的合同义务。上文已对“均未履行完毕”在破产法中的内涵进行了明析,在此只需判定预售合同的主合同义务是否履行完毕。对于房屋买卖合同,买方的主合同义务为支付购房款,所以对买方已支付了全部购房款的预售合同为破产法中买方已履行完毕的合同,对此类合同第18条是不能适用的。

基于对购房者合同利益的保护,只有在由购房者提出撤销合同的情况下合同才能被撤销,房地产破产企业此时需承担根本违约的责任,将购房者的购房款和损失作为共益债权,优先于其他债权予以清偿。否则,管理人只能履行合同,尽最大可能向购房者交付房屋;如若不能,应将该合同作为在建工程的一部分进行处分,即将合同与在建工程进行整体处理。

(四)已预告登记的预售合同

预告登记是指对于不动产物权转让如房屋买卖过程中,在当事人就交易已达成协议但债权人尚未取得不动产物权时,为了防止债务人二次处分该不动产,保障债权人将来实现物权,向相关登记机构进行的登记。当事人对是否进行预告登记有自主选择权。具体到房屋预售合同中,购房者在签订了房屋买卖合同后可以就尚未建成的房屋进行预告登记,以限制房地产企业把已出售的房屋再次出售或者进行抵押。预告登记不会使购房者拥有房屋的物权,而是使其对将来获得房屋的物权有了物权担保的效力,即物权的公示效力。(6)在房地产企业进入破产程序时,为了使预告登记的物权担保效力仍然能够得以实现,学界一般认为,此时预告登记具有破产保护的效力,即排除他人对标的物的权利而保障预告登记人对该物的请求权能够发生既定的效果。(7)如果管理人对此类合同行使解除权,则有违预告登记的破产保护效力,即合同解除的后果是法律所禁止的,所以该类合同不能适用破产法第18条。

对此类预售合同,管理人只能继续履行,如果能交付房屋,管理人应交付房屋并协助办理房屋登记手续;如果确实无法交付房屋,房地产破产企业应承担根本违约的责任,同时基于预告登记的破产保护效力,应赋予购房人对该房屋的变价款优先受偿的权利。

三、适用第18条需考虑因素

如果预售合同符合破产法第18条的适用条件,破产管理人则可依据此条对预售合同选择继续履行还是解除。然而什么情况应继续履行合同,什么情况可以解除合同,法律并没有给出明确的规定。

一般认为管理人合同解除权的行使应符合破产法的立法目的———使破产财产的价值实现最大化。然而如何判定破产财产的价值最大化并没有明确的标准,实务中多参照美国的“商业判断标准”,即管理人依据是否能够给破产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来选择对待履行合同继续履行还是解除。对于管理人来说,选择解除预售合同通常会使已预售楼盘的拍卖或变卖更容易操作,更容易实现破产财产的变现价值,因而管理人通常会选择解除预售合同。

然而在此过程中预售合同的相对人即购房者的利益往往会被忽视。但需要注意的是,购房者此时处于无过错但完全被动的地位,其合法利益理应受到保护,特别是对住房有着迫切需求的购房者,所以仅对管理人的合同解除权设置“使破产企业的财产价值最大化”这一单一的标准是不够的。

待履行合同双方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平衡是否应作为管理人行使合同解除权的限制条件目前尚存在争议,笔者认为,管理者在适用第18条时需考虑合同双方利益的平衡,理由有三:

第一,在很多房屋预售合同中卖方会要求买方为其未来支付房款的义务提供担保,而卖方向买方未来交付房屋的义务却没有担保,从而造成双方的请求权风险大小不对等;再加上在房屋的建设、公司的运营状况等问题上双方信息的不对称,决定了双方在合同签订过程中并不是两个平等的主体,买方作为消费者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有必要对其利益进行倾斜保护。当卖方进入破产程序后,也应对原本就处于弱势地位的买方利益予以特别考虑。

第二,法律最终的目的是追求实质的公平正义,如果法律适用导致了实质的不公平,则说明其适用的预设条件是有问题的,应当寻求新的更合适的法律适用条件。对于房屋预售合同来说,解除合同导致的是购房者无法得到住房的结果。首先,从经济利益上来说,购房者面对当前房价的飙升其承受的实际经济损失远大于其根据合同缔约过失责任所得到的赔偿,更何况该赔偿还不能够得到全部清偿。解除合同实质上是把原属于购房者的经济利益向其他债权人进行了分配,这对购房者来说是极其不公平的。其次,从合同标的物来看,房屋不同于其他商品,其对价极高,导致多数普通人已无经济能力再买第二套房子,与破产企业签订的预购合同已剥夺了购房者与其他房地产商签订合同的机会和能力。如果管理人在行使解除权时不考虑购房者的现实利益显然对其是极其不公平的。最后,从人权角度来说,房屋对于一个人、一个家庭的影响是巨大的,不仅决定着生活质量,甚至决定着婚姻等人生大事。居住条件、居住环境等还会不可避免的引发很多其他问题,解除合同给购房者带来的损失和问题是无法用金钱所能衡量的。

第三,对于多数预售合同,解除合同无疑会增加破产企业的财产,继而使破产债权人得到更多的清偿率,如果只考虑债权人的受偿利益,这些待履行合同都应当解除。但法律将待履行合同的解除权没有赋予债权人委员会而是赋予给了管理人,且管理人是独立行使该项权利,其权利不受债权人委员会或任何债权人的影响,笔者认为,法律的这种设置就是要求管理人在行使该项权利时考虑合同相对人的利益而非仅考虑破产企业债权人的利益。

综上,管理人在适用破产法第18条对房屋预售合同进行处理时,其合同解除权需受到限制,使破产财产实现价值最大化和对合同双方利益进行平衡均应作为其限制条件。只有这样,管理人对其解除权的行使才具有充分的合理性,使其行使得到购房人的认可,从而保证房地产企业的破产程序得以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大卫·G·爱泼斯坦等著.韩长印等译.美国破产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2]王宏,王道昌.不动产预告登记制度初探[J].法学论坛,2000(6).

企业破产会计清算研究 篇8

【关键词】企业破产;会计清算;基本程序

1.企业破产会计的对象及目标概述

1.1企业破产会计的对象

企业破产过程主要包括和解整顿与破产清算两个阶段,涉及债务人、债权人、清算人三方面主要关系人。在和解整顿期间,债务人仍在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照常进行资金循环和周转,定期编制会计报表。在破产清算期初,清算人接管破产企业后,为了保护债权人合法权益,应对有利于债权人的在产品再加工、某些合同的继续履行等作出肯定的决策。其依据在于在产品再加工或合同履行的净收益必须大于在产品立即出售的收入或因解除合同而付给合同另一方当事人的赔偿额。在产品的再加工与合同的履行中,自然会产生以货币购置原材料、支付工资、在产品形成产成品,从而形成资金形态之间的转化。在产品继续加工、合同继续履行后,清算人应变现财产、清偿债务、分配剩余财产,实现实物向货币的转化,很显然,破产清算期间的资金运动是客观存在的,但这里的资金运动不能形成资金周转,而具有单纯的、一次性、终极化的特点。破产企业这种独特的资金运动,构成了破产会计管理的对象。

1.2企业破产会计目标

企业破产会计由债务人会计、清算人会计和债权人会计三位一体构成,尽管各自服务对象、服务内容不尽相同,但其目标集中体现在增大债权人的债权受偿比例、维护债权人与债务人合法权益方面,这是与正常企业会计目标的根本区别所在,进而构成了其独特的会计目标:及时、客观、真实地向有关方面提供破产会计信息;科学地进行破产会计预测、决策、计划、控制、考核与分析;保护债务人财产的安全完整,提高财产的变现价值;监督破产程序实施的合法性与有效性,努力提高经济效益(增大债权人的债权受偿比例),维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

2.企业破产会计清算的前提条件

2.1以清算债权人集合体为会计主体

传统会计假设中的会计主体起源于经营主体概念,是指抽象的、拟人的特定单位。当企业因破产而清算后,该主体对属于清算的资财实质上已经失去了管理和处分权,一切有关事宜及这一过程中的民事活动和民事责任均归法院指定的清算组负责,即传统意义上的会计主体发生了“位移”、“置换”现象,转移为主张清算债权,以债权人会议为代表的债权人集合体。

2.2终止经营,以财产变现、债务清偿为目标

传统持续经营,假定会计主体将会无限期的生产和经营下去,其资产和负债按即定用途使用,从而解决资产计价和费用分配等问题。但企业宣告终止清算时,其资产和负债将不再终有其理论上的各种意义,而成为其暂时拥有中承担的财产和债务,并以不同于以前的会计方法、计量基础、计量属性和报告形式予以揭示,主要目的是为了变现财产以清偿债务。同时,企业终止进入清算后,不仅要停止经营,而且将被注销登记,此时已经无分期的必要与可能,只能认为会计期间是清算的单一期间。

2.3以货币为计量基础

清算企业会计核算仍然用货币单位计量确认、记录和报告清算企业的财产和清算债权等业务,之所以不再成为假设,是因为企业此时所拥有的以各种计量属性计量的资财最终都将变现成为真实的货币价值形式。在上述清算会计核算的前提下,对清算企业会计核算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也必须重新考虑。企业清算过程中发生的经济业务虽然较繁杂,但由于会计核算的前提条件明确,使得会计工作减少了业务量。同时,法律条文对破产财产以及处置程序破产债权的清偿做了明确的界定,对破产清算程序也做了详细的规定,这些都增强了企业破产清算中会计核算的可操作性以及客观性。

3.企业破产清算会计核算的基本程序

3.1企业破产清查账务顺序

首先,债权债务的账务处理。一是将应收款项的贷方余额调人应付款项,应付款项的借方余额调人应收款项。二是将应收款项中的挂账费用和已取得证据的坏账损失予以调整账务。三是结合实物资产的盘点,将未估价入账的财产估价入账,同时挂人往来账户。四是将账外的演权债务进行统计人账。五是企业的债务最终通过债权人的申报与企业账目的核对予以确认,调整会计账务等等。

其次,实物资产的账务处理。一是对盘盈的要估价人账,盘亏的要查明原因,借出、租出的要依法追回。二是注意查清未估价人账的财产,不能作为盘盈处理,应挂人往来账户。三是将原挂账的待处理财产损益、应计未计、应摊未摊的费用等资产性损益,一并转人利润分配账户中核算,预提费用、应付福利费余额也转入利润分配账户中核算,等等。

最后,其他财产。行政、食堂、低值易耗品以及企业组建投人到三产部门的财产,通过财产清查,并人企业财务账户,低值易耗品应估价人账。工会财产单独盘点造册,妥善保管。

3.2企业破产清算的账务处理

首先,企业完成原会计核算与破产清算会计核算的过渡。财产清查后,通过调整会计账务,在账账、账实相符的基础上,编制财产清查后的资产负债表。根据财产清查后的资产负债表和财产清查明细资料,确定评估资产,由清算组到国资部门立项,同时委托评估机构进行资产评估。评估结果确认后,财务部门应据以调整会计账务,评估的增减值记人权益科目下的“变现损益”明细科目,账务调整后,编制资产评估后的资产负债表。编制资产评估情况衔接表并对抵押财产进行确认,编制抵押财产确认情况表。根据上述清算资料和设置的破产清算会计核算的科目,编制有关过账会计分录进行账务处理,然后结账编制破产清算适用的清算资产负债表。

其次,企业对产变现后的账务处理债权人会议通过的破产财产初次分配方案和财产处置原则,要真正实现债权清偿,就要对破产财产进行依法变现。从理论上讲,破产财产应全部变现用于清偿,财产全部变现后,其账务处理后所反映的结果为:资产类中的有关实物资产类将转化成为货币资金;应收款项中已收回的资金在收回时也已记人了货币资金账户,对确无法回收的呆坏账损失应依据人民法院的裁定全部转人变几现损益账户、这时的资产类基本上变为货币资金、有价证券和职工福利设施三大类。负债类的欠款和债权因尚未清偿,所以负债类的账户基本没有变化,仍有优先清偿的“抵押债务”;第一顺序清偿的“应付工资和各项劳动保险费”以及“应付职工安置费”;第二顺序清偿的“应缴税金”;第三顺序按比例清偿的“短期借款”和“应付账款”。权益类有“原投资人净权益”、“清算费用气“清算损益”和“变现损益”以及未用于清偿的职工福利设施资产所形成的“实收资本”五大账户。

最后,企业债权清偿后的账务处理。按照债权人会议确定的破产财产分配方案和财产变现的实际情况,编制最终分配方案。清偿债权按照分配方案确定的数额兑现,在账务处理上借记清算费用、抵押债务、应付工资、应付职工安置费、应缴税金、按比例清偿的短期借款和应付账款等科目,贷记货币资金科目。将负债中无力清偿的应付账款等科目的余额与投资人净权益、清算费用、清算损益和变现损益科目对转为零。权益类剩余的实收资本和资产类的职工福利设施与接收单位办理交接手续即可。[科]

【参考文献】

[1]刘仲文.人力资源会计[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

[2]唐国平.财务会计对象要素研究[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上一篇:在音乐中飞翔作文下一篇:制造企业培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