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贸企业

2024-10-16

中国外贸企业(精选12篇)

中国外贸企业 篇1

一、外贸企业发展现状

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子商务的兴起和冲击, 商家和客户之间的互动越来越不再依赖面对面的交流和实物商品的展示, 这一趋势体现在近两年以来大型的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参会人数有所下降, 企业的产品定位逐步从规模化向差异化转变。从表面上看, 外贸企业发展低迷, 实际上是客户要求企业所提供的商品或服务的价值不断增加。我国的外贸企业近年来在发展中呈现以下特点:

(一) 利用低成本战略。

在外贸企业的早期发展中, 很大程度依托了国内丰富且廉价的劳动力, 很多企业的起步是通过为国际知名品牌代工来取得快速发展。但是到了20世纪90年代后期, 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 用人成本越来越高, 中国外贸企业的竞争优势不断减小。部分企业从沿海城市向内陆地区、周边发展中国家扩张, 既享受到了当时政府的各项优惠政策, 又充分利用了这些地区更加低廉的劳动力和土地资源, 为企业积累了较多收益。

(二) 机械化程度提高。

催生这一变化的主要驱动力还在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随着经济的发展, 中国的用人成本快速增加, 逐渐成为企业向前迈进的一大负担, 这就逼迫管理者们改变过去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方式, 通过引进国外先进的机械化设备压缩成本, 提高生产效率。

(三) 提升价值链。

我国原来的外贸企业大部分扎根沿海开放城市, 深耕多年, 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是市场的变化还是让企业老板们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 把价值链条细化分解开来:一是销售部门或者实体店面依然保留在沿海城市, 主要是这里客户数量庞大, 分销渠道广阔, 且企业已经有多年的当地市场经验, 能够保持在行业中一定的竞争优势;二是将核心产品的研发中心设立在销售市场的周边, 因为这里不但有行业内的全部产业链和供应商, 而且靠近主要城市, 便于客户参观互访, 同样使研发和销售两个环节紧密联系在一起, 提升两者的协同作用以及整个价值链条中的经济价值;三是将生产工厂搬迁到内地, 内地相对低廉的用工成本吸引外贸企业投资建厂, 不仅能带动一方经济而且可以有效降低企业的成本。

(四) 子公司战略。

我国越来越多的外贸企业向国外进军, 抢占境外消费者市场, 向下游的营销渠道渗透。他们主要采取的是设置子公司、办事处的企业战略。

二、中国外贸企业优劣势

中国的外贸企业的不足之处是廉价劳动力优势在不断丧失, 不过在全球范围内我们仍能保持并可以发展这一优势, 即劣势也可以转化为优势。众所周知, 中国近年来的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 甚至成了国家的名片, 成为国家领导人在国际市场上兜售的金字招牌。首先, 中国的公路、铁路提高了企业周转的效率, 帮助外贸企业加速发展, 减少了库存成本, 使整个供应链的成本进一步降低, 这是其他绝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不具备的。我们过多关注了出厂价这一因素, 其实中国外贸企业产品的整体费用明显低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其次, 中国劳动力的生产效率仍具有竞争力。我们的外贸企业已逐步摒弃往日粗加工、低附加值的生产方式, 将自身产品定位于工艺精细、质量上乘, 这也是越来越多的国外消费者接受“MADE IN CHINA”的主要原因;再次, 中国外贸企业产业链具有集群效益。比如服装加工虽然大批外移, 可是加工服装用的面料、纽扣、布料等, 依然大量保留在中国生产。

世界工厂的转变促使外贸企业的供应链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过去中国的外贸企业受到应收账款和经营场所等的困扰, 索性就不参与国内消费市场的竞争。可是, 随着国内零售连锁行业的日趋成熟, 以及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 越来越多的外贸企业意识到, 中国国内出现了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

三、外贸企业发展战略

许多外贸企业的早期发展都依赖低成本和高效率这两大原始动力, 但是发展到一定阶段后, 由单纯代工发展为委托设计就成为外贸企业的一道难题。成功实现这个转型升级, 企业可制定并实施以下战略, 逐渐增强自身竞争力:

(一) 提高运营管理效率。

企业除了应具备成本优势, 还应在管理方面不断提升:运用经验曲线效应, 降低制造成本;通过实施敏捷制造, 使企业能更快满足客户在产品质量、样式等方面要求;利用自身的核心优势扩大生产规模, 寻求规模经济。例如, 台湾宝成公司原来鞋面用皮加工, 裁断和针车两道工序分别在不同车间进行, 不仅占用较多的库房容积和人工, 而且出货时间较长。为此, 该企业推进流程再造, 把裁断和针车放到同一车间, 使效率提高了10倍, 并减少了1/3的员工和大量库存。再者, 即使是传统产业也可以运用信息科技以及管理技术进一步提升企业竞争力, 这需要企业将资源不断配置到相关技术或部门中。该企业持续导入电子网络化技术, 不仅管理人员可以通过计算机系统实时了解每一条生产线的作业情况, 客户也可以通过信息系统了解他们下达的订单生产情况。

(二) 推进纵向一体化。

外贸行业的进入壁垒不高, 如何才能具有有效抵御潜在竞争者的能力?企业可采取的战略举措是:纵向整合, 重新构建供应链。在这一战略下, 可通过转投资等方式与国际一流企业合作, 垂直整合其上游的材料供应, 形成一个分布于全球范围的庞大供应链, 扩大产品范围。通过纵向整合, 保证各种原材料及设备按质按量快速供应, 减少市场的波动和不确定性。此外, 为了提高物流运营水平, 外贸企业还可与物流企业组建合资公司, 为自身提供全面的物流服务, 利用物流公司在各地的资源和网络, 在货源和物流过程中实现其面向上游供应商的纵向一体化战略。

(三) 互补合作, 互动共赢。

在长期的合作工程中, 作为客户的品牌商往往会与制造商分享他们的设计和专有技术等, 双方存在较紧密的互动过程。比如, 阿迪达斯的每一款产品, 都会首先在宝成公司的研发中心进行模具开发并做出鞋样。鞋样做出后, 先由阿迪达斯高层进行内部审核并提出反馈意见, 经修改后交给关键客户评价, 通过后再计算成本, 设定目标价格等。在此过程中, 有时可能会出现设计虽然很好, 但没办法开模, 或者面板没法展开等问题, 这就需要外贸企业与阿迪达斯的设计人员反复讨论, 共同协商, 确定解决方案。有时, 阿迪达斯还要根据研发中心提出的方案对原设计进行修改。正是这种密切的互动, 提高了国内外贸企业作为专业代工服务商的难以替代性。

(四) 锁定、规避风险, 严格实施多品牌管理。

建立在长期合约基础上的战略性价值链联盟成员之间, 既可获得双赢之利, 又需防范过度依赖对方的风险。为此, 宝成公司先后与耐克等30多个国际知名品牌商建立了长期代工合作关系。由于合作互动的需要, 代工企业掌握着许多品牌委托商的设计机密和专有技术, 而不同品牌委托商之间基本是竞争关系。如果代工企业不建立起严格、高度诚信的多品牌管理体系, 委托商的商业机密和商业利益就会处于非常危险的境地, 反过来会危害企业的长期发展。在这个问题上, 宝成将不同品牌的生产在厂区、厂房、生产线、管理团队、研发等方面完全分开;制定严格的保密规定, 不同品牌的管理人员不互相讨论客户的计划, 为客户保守商业秘密;负责不同品牌的各事业部均是独立的利润中心, 每个人的利益都与利润中心的效益结合, 以保障不同品牌的设计、研发、生产计划、制造过程等能形成必要的信息隔绝。

(五) 积累资源, 实施产业跃迁。

随着不断扩展, 企业盈利逐渐增长, 资金实力日趋雄厚。然而, 管理者应该清醒地看到, 企业以单一产品为主, 风险很大, 一旦消费者偏好出现波动, 可能会对其产生巨大影响。对此, 宝成的管理者看到了一个比现有市场大10倍的市场, 并大胆进入新领域, 一举进入电子制造行业。飞利浦、美格等国际知名品牌厂商成为新的稳定大客户, 企业的运营迈上了新的台阶。

(六) 吸引私募基金。

论需求, 外贸企业大多是中小企业, 融资是困扰它们的长期难题。当前, 中小企业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 发展得好就能成为行业的领军人物, 这是私募股权基金的机会。论供给, 2014年3月, 私募基金的日益成熟和快速发展渐呈“僧多粥少”的局面, 大项目、快项目逐渐变得稀缺。私募股权基金也逐渐从最初集中在高科技如互联网、新能源领域的投资, 转而更多在传统产业中寻找机会:许多私募基金对企业的渗透已经从大城市转向了二线城市、三线城市。私募股权基金最关注有增值潜能的公司, 行业不限, 关键在于企业在经营理念上能创新, 在行业中能够树立自己的领先地位。一些经过资源整合的外贸企业同样可以获得私募股权基金的青睐。

四、外贸企业发展启示

中国外贸企业的战略要与企业实力相匹配, 应该从经营初期的纯代工制造逐步转型为代工设计制造甚至是经营自有品牌。实现经营自有品牌是众多外贸企业的远大理想, 实际上这往往会导致企业与原来的合作伙伴形成正面竞争关系, 因此大多数企业在较长时间内都难以具备实施这一战略的条件。中国目前很多外贸企业的规模不算小, 收益水平不算低, 企业经营者的能力也不弱, 然而到目前为止, 尽管企业尝试进行了自主品牌产品开发的探索, 但主体业务仍没有轻易放弃代工这一劳动密集型生产方式。

外贸企业的发展前景基本为以下三种:逐渐成长、保持稳定、陷入衰退, 最终被行业淘汰出局。要争取到前两种前景的关键取决于企业的竞争力。企业在不断生产商品、提供服务的同时, 也在不断积累资源和能力, 包括技术、经验、知识等。在一定的生产经营周期内, 不同程度的积累决定了企业的生存状况, 于是我们可以将企业的发展与其资源和能力积累的速度挂钩, 速度高于其价值链的平均速度, 就有可能实现业绩的攀升;速度与平均水平相当, 就有可能保持相对稳定;速度还不能达到行业平均数, 那就难以避免被扫地出局。

一个企业要保持长期的发展, 就要保证其具有较高的资源和能力的积累速度。中国外贸企业只有在劳动密集型时期的基础上持续稳定的规模化经营和收益积累, 在寻求转变的过程中加强成本控制、实施合适战略、注意价值链的整合等, 才可能使自身获得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高玉荣, 尹柳营.再论低成本领先战略[J].江苏商论, 2005.

[2]俞安平, 张瑾.由纵向一体化到横向一体化:企业经营模式的新变化[J].经济师, 2003.2.

[3]宫悦.私募股权基金对我国中小板上市公司价值影响的实证研究[J].财会研究, 2012.

中国外贸企业 篇2

摘要:国际贸易结算是以货币的形式结算国家之间的商品交易产生的债务关系。随着我国加入WTO之后,国家的对外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国际贸易企业也演变的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国际贸易结算业务也不断扩大。国际市场之间的竞争正在愈演愈烈,我国为了就扩大所占国际市场份额,外贸企业除了采取价格竞争的手段之外,还以优惠的付款方式为产品买方进行融资,给出口收汇带来了风险的增加,导致部分外贸企业资金流动链较为缓慢,相应的致使企业运作效率低下。本文通过对外贸企业发展中的国际贸易结算的方法特点及风险进行简要分析,进而提出相应国际结算风险防范对策,来引导外贸企业在商品交易过程中选择合理的结算方式,从而促进实现交易目的,双方企业的利益共赢。

关键词:外贸企业;国际贸易结算;结算双方主体

一、引言

国际贸易结算过程中包含的主要品种有进出口押汇、打包放款以及缓交保证金等。国际贸易结算以物品交易、财货两清的交易基础进行的贸易结算,贸易结算是整个贸易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进出口货物的购买贩卖双方进行债权债务合算的关键过程。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前提下,各国贸易之间发展十分迅猛,进出口业务已然成为世界贸易的主要表现形式。针对国际贸易结算所面临的风险进行分析,通过科学预测预防风险出现,充分利用各种保险制度以及银行的融资功能防止国际金融贸易结算的风险产生。

二、贸易结算方式

国际金融贸易结算的方式多种多样具体可分为三种,汇付、托收以及信用证此三种结算方式为主的金融贸易结算。在贸易结算过程中,汇付就是指付款人在双方约定的时间条件之内,将通过银行或者其他转账途径支付汇给对方的方式。在进行汇付的过程中由于结算工具的不同,付款方式一般有电汇信汇以及票汇这三种;托收就是指在双方交易过程中进行汇票时不附带任何的货运单据,而只附带发票等单据。凭借货运单据进行货物跟单托收的方式。这种托收方式在国际贸易中应用较为广泛,由于交单条件的不同,又分为付款交单以及承兑交单两种方式;以及在国际贸易结算中开取信用证来作为进出口商的货物进出条件,依照进口商的要求面对出口商开授的经银行或者进口商签发的付款人汇票,并且保证交来符合信用凭证规定的汇票和单据,承兑和付款的保证文件。

三、国际金融贸易结算风险

在国际贸易进行结算的过程中由于涉及方面较广,国家之间、货币之间、不同的结算方式之间以及结算工具的不同都会对结算造成一定的风险因素。以及一些政治、经济信用等方面的原因也会导致国际贸易结算过程中一系列风险的发生。

1.政治风险。在国际贸易结算过程中,国家的政治形势以及对该国债务的偿还能力都会造成一定的一些影响,即为政治风险。比如在战乱以及国家实施相关政策带来的风险,一旦国家制定相关决策以及该国发生的重大事件以及对外的关系都会对该国家的政治风险产生变化。那么这些政治风险则会对国际贸易结算活动带来延迟付款或者没收货款的后果。政治风险的不可预见性导致了交易双方的损失。

2.信用风险。在国际贸易金融结算中,信用风险的产生很大程度取决于进出口商的生意品质问题。通过国际结算活动使得身处不同时间空间的买主得到货物,卖主得到货款。在这一过程中,倘若

双方中的一方不按照规定履行贸易合约,那么另一方就会遭受信用风险。比如双方中的其中一方拒收货物、延期付款或者无故违约等各种信用风险现象。

3.外汇风险。在国际金融贸易结算过程中,一定时期之内的双方交易由于汇率的升降变动从而导致货币价值的升降现象出现,知识交易双方的其中一方遭受货币风险。货币风险一般有交易结算风险以及卖卖风险两种。无论是在交易过程中货币的升降,都会对交易的其中一方带来货物或者财务方面的损失。国际贸易结算中的.外汇风险使得交易经营产生不稳定性。

四、贸易结算过程相关风险防范措施

在国际贸易结算过程中,为了对未来不可预测风险以及后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之上,针对交易结算中不同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风险防范,来达到交易双方的利润最大,损失最小。

1.政治风险的防范。通过在双方交易过程中,建立及时的预报系统,对贸易伙伴国家的各种管制情况进行了解,收集各种政局演变情报,以便更早的发现政治风险千兆,从而主动采取相关措施,使得损失降为最低;通过进行风险投资对交易双方进行保障,受益人通过向正度相关保险机构投保政治风险以便发生政治风险,即可要求受理保赔;或者受益人通过向当地银行提出相关申请,请银行开出担保函,如若发生政治变动,担保人就可向担保的金融机构要求索赔,从而达到损失最小化。

2.信用风险的防范。在双方进行国际交易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设置独立的信用风险承担管理机构对其进行防范。通过在企业内部设定信用风险机构,在双方交易前经调查机构对贸易对手的过去交易资料进行调查审核,交易中与业务员进行密切的沟通,加大信用风险的防范尽可能避免信用风险。在选择交易伙伴时要慎重,通过实现咨询公司对合作伙伴作出一系列的信用调查之后选择信用良好的伙伴进行交易,一方发生信用风险导致一方经受经济的损失。

3.汇率风险的防范。在交易过程中,通过进行套期保值交易来防止汇率变更给经济利益带来的损失。进口企业可以在交易过程中买入一笔外汇,出口企业则卖出一笔外汇,这样来做到套期保值的交易中得益,损失与收益也就相应抵消了;或者通过提前进行外汇首付或者延迟,也是在交易过程中防范外汇风险的一种策略性办法;再或者通过订立外汇的保值条款,通过在交易合同中明文规定交易货币与支付货币之间的汇价,如果在交易过程中,一方汇价变动幅度超出其规定范围,那么则按照合同规定对其进行调整,以便达到交易保值的目的;或者通过设置一些为外贸交易服务的保险机构以及保证汇率的相关制度,来对交易过程中的汇率变更造成的损失起到一定解救,为了交易双方因汇率的原因给双方企业所带来的经济困境。

4.结算方式风险防范。在进行经济交易过程中所选择的交易结算方式对于出口贸易而言可以尽可能的选择预付货款的支付方式,对于进口贸易而言则要确定出口方有极高的信用值基础上,选择预付货款的计算方式。在进行交易中,双方既要考虑结算本身的特点又要结合其他外在因素,通过选用最保险的结算方式进行贸易结算。以及在交易过程中一定要具有极强的风险防范意识,来达到国际贸易交易结算的经济利益最大化,损失最小化。

参考文献:

[1]张竟.人民币跨境结算下汇率变动对外贸企业成本控制的影响[D].江苏科技大学,.

[2]肖健.国际贸易结算风险与防范[D].吉林财经大学,.

[3]谢海峰.国际金融动荡环境下我国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研究[D].南昌大学,.

[4]吴晓庆.我国企业外贸业务的财务风险管理研究[D].郑州大学,2010.

[5]俞智莉.国际结算方式的风险管理研究[D].厦门大学,.

[6]俞智莉.国际结算风险管理研究[D].厦门大学,2009.

中国外贸企业 篇3

[关键词] 全球生产网络 外贸企业 供应链管理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369(2008)2-0100-06

在新的国际分工体系下,垂直分工向水平分工和混合分工的过渡使得世界各国的生产活动不再孤立地进行,而成为全球生产网络的有机组成部分。跨国公司在建立全球生产网络的过程中逐步建立了公司内国际分工体系,形成了相对封闭的公司内国际市场。全球生产网络的发展改变了传统外贸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当前,中国传统外贸企业正在进行角色转变,谋求战略转型。

中国传统专业外贸企业的角色

中国专业外贸企业的传统经营模式就是充当上下游之间的中介代理,即代理中国客户进口或出口产品,代理国外客户在国内采购或者销售。通俗的说,中国专业外贸企业就是产品“二传手”,“左手拿到订单,右手就把订单交给制造商”“(如图1所示)。专业外贸企业的利润就来源于左右手倒手过程中所赚取的佣金或者差价。这一经营模式曾经在中国对外贸易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专业外贸企业也凭借手中的外贸经营权和客户信息一度获得丰厚的利润。

中国专业外贸企业作为进出口供应链中的一个环节,这些环节进入门槛较低且增值较少,丰厚的利润吸引越来越多的进入者,从而造成了专业外贸企业以价格竞争为主的恶性竞争局面。在专业外贸企业的经营环境发生变化之后,这种矛盾更加突出,局势更加严峻。

专业外贸企业的产生与发展建立在两个方面的基础上:一方面,生产商和专业外贸企业通过生产和外贸的专业化分工能够提高效率;另一方面,也是最为关键的一个方面,中国在外贸经营权方面管制较严,生产商不得不将外贸业务交给拥有外贸经营权的专业外贸企业。在这种情况下,专业外贸企业仅仅充当进出口业务中的中介代理,既不真正掌握生产资源(没有生产能力),又不真正拥有市场和客户,这直接导致了大量提供同质服务的专业外贸企业在市场中只能进行以价格竞争为主的竞争。所以不论赚取的是佣金还是差价,专业外贸企业获取的利润都相当微薄。

中国专业外贸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

1.外贸经营权的放开

2004年7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放宽了外贸经营权限制,同时对外贸易经营者的范围也扩大至个人。这意味着任何符合条件的生产商或个人都可以根据新《外贸法》登记从事外贸经营。[1]也就是说,专业外贸企业拥有的垄断经营权优势正在丧失,甚至在一些传统的垄断性行业比如原油和成品油进口行业已是如此。中国已于2004年1月1日取消了成品油进口配额,改为自动进口许可管理方式。2005年,商务部又新批准28家非国营贸易企业拥有进口原油、成品油经营代理权,其中包括多家民营企业。[2]在拥有进出口经营权之后,只要条件具备,国内企业完全可以绕过专业外贸企业直接与国外客户从事外贸业务。

2.跨国公司获准建立独资采购中心

跨国公司的在华采购业务是许多专业外贸企业长期稳定的业务来源之一。以前,由于政策限制,跨国公司无法独立在华从事采购出口业务,必须依靠拥有外贸经营权的专业外贸企业代理采购出口。2004年2月12日商务部正式公布了《关于外商投资举办投资性公司的规定》。根据这一新规定,跨国公司可以通过设立投资性公司从事采购业务及进入物流领域。这使外商事实上可以独立在华进行采购出口业务,并可享受与中国企业同等的出口退税待遇及相关政策。IBM、沃尔玛和戴尔等许多跨国公司已经选择自建投资性公司,独立从事采购出口业务,将中国直接纳入公司的全球采购系统。这一规定的出台使得专业外贸企业不得不面对失去长期稳定客源的不利局面。

3.B2B电子商务及网上采购的兴起和发展

对于中介代理业务的专业外贸企业来说,手中掌握的客户信息和生产商信息是其赖以生存的根本。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商务(B2B)在国际贸易中己经日渐重要。电子商务的发展直接拉近了客户与生产商的距离。专业外贸企业的信息优势也就难以保持。同时,许多大型跨国公司开始采用网上招标的采购方式,将采购需求信息直接公布在互联网上,通过逆向拍卖的方式由生产商竞标供货权,这一方式同样使生产商能够直接获得国外客户的采购信息,从而进一步将传统贸易链条中的专业外贸企业排除在新的国际贸易供应链之外。

4.人民币的升值与出口退税率调整

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从长远来看,处于上升状态,这种趋势必然会严重削弱以低成本、低价格为优势的传统外贸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与此同时,国家对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进一步压缩了传统外贸企业的生存空间。2004年、2007年我国连续对出口退税税率作了向下调整,这种连续调低使得我国大型外贸企业依赖政策优惠赢得的生存空间日渐缩小。因此,我国外贸企业在垄断和政策保护的空间下形成的发展战略,将在新的竞争环境中受到严峻的挑战,战略调整势在必行。

中国传统外贸企业战略转型的方向

——供应链管理者

供应链是由原材料和零部件的供应商、产品的生产商、销售商组成,每一个企业是供应链上的一个节点企业。供应链中存在着三个流:物流、资金流以及信息流。

供应链管理是企业为了逐步适应动态变化着的竞争环境而演化出来的一种战略管理模式,而供应链等纵向一体化经营战略思想的形成过程包含了大量的战略管理的思想。作为连接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的重要环节,专业外贸企业更应该立足于全球供应链制定自身的竞争战略。专业外贸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战略思想的实质就是把外部资源虚拟化,摆脱中间商的尴尬地位,从供应链过程而不是从市场结构中寻找动态的竞争优势、动态的长远利益。专业外贸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战略有助于更新经营模式,实现战略运营,提高出口商品的利润空间、供应能力和竞争力,强化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

实施供应链管理可以有效降低交易成本。随着分工的深化,人们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加深,交易更加频繁,降低交易成本己经成为一个有决定意义的任务。供应链管理的实质之一就是专注于核心业务,把非核心业务外包出去。对于各类业务,公司应该根据能力种类的独特性与企业的内部能力之间的关系在战略上进行选择。如图2所示:

中国传统专业外贸企业战略转型的模式

外贸企业的战略转型,就是要摆脱简单的中间商模式,结合自身优势,以向客户(零售商)提供增值服务为导向,实行经营模式再造。因此,外贸企业的战略调整应该首先从调整自身在产业价值链中的地位着手,将原有的价值链打破并重新组合,从中占据有利于自身的产业定位。[3]

从供应链的角度看,传统外贸企业想要做好转型,不外乎重新思考自己在供应链中的定位,以及在现有位置上如何做好供应链管理,降低成本,提高服务水平。关键的问题是企业需要认清未来趋势和自己的核心专长,确定战略目标和有待提高的能力。通过不懈努力,逐步实现转型。具体可以有以下一些模式。

1.产业附加值提升型供应链管理

产业附加值提升型供应链管理有向前和向后延伸价值链两种途径,向后延伸价值链是外贸企业提高竞争力的有效方式。从可向后延伸的几个环节来看,市场调研是中国外贸企业目前薄弱的环节,但却是提升能力所必需的环节,对寻找客户、寻找供应商有重大作用,且资金需求相对较少;设计、打样是外贸企业获得不可替代地位的关键,要在此环节获得真正的竞争力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原辅料采购是提升竞争力的重要环节,资金需求相对较少。

产业附加值提升型供应链管理模式主要应用于传统制造业产业。如服装、鞋帽、工艺品、玩具等产业,外贸企业主要发展产品开发设计能力,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这种模式中,外贸企业将系统资源集中于自己的核心业务(该企业在市场中具有绝对或相对竞争优势,或最适合本企业资源要素禀赋,能为本企业带来高额利润,体现其核心竞争能力的业务),而将非核心业务外包给专业化的企业组织。例如,当企业具有较强的国际市场开拓能力、稳定的国际分销渠道和一定品牌影响力时,其可能不会亲自去生产所有产品,甚至也不需要自己的生产实体,而只需将产品生产及其他琐碎的业务通过OEM或代理形式外包给专业化企业,以便将资源集中用于核心业务,使自身优势得到最大化发挥。这种“横向一体化”的模式通过广泛的专业化社会分工,提高了系统资源的配置效率。同时,由于供应链的结构充分扁平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强了系统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使供应链更具柔性和灵活性。

(1)具有价值链某一环节优势型外贸企业转型。对于具有较强的研究开发新产品能力的外贸企业可以考虑向后延伸价值链,根据国外经销商反馈回来的消费者需求信息来研究设计产品,把设计的样品外包给制造企业生产来提升产业附加值。如图3所示:

目前,大多外贸企业多是通过各种形式吸引外商到国内来订货或通过国外展览吸引外商订货,并由外商承担售后服务。这种方式的优势在于销售服务费用较低,但外贸企业大多只扮演中间商的角色,没有自己独立的销售及分销渠道,无法直接控制和了解市场,也无法得到及时的市场反馈信息。这对外贸企业的长远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如果企业转型前向整合进入批发或零售以获取能够完全经营自己产品的渠道,同时直接进入将产品销售给最终用户的活动中去,可以去掉很多批发零售渠道,从而可以带来明显的成本节约,降低产品的销售价格,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同时,由于直接接触市场,可得到一手的市场信息,对及时改进、更新产品大有裨益,使自己在竞争中始终保持主动地位。

为此,外贸企业可以考虑采用商品出口境外代理的形式来提升价值链的效能。所谓“商品出口境外代理”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设立境外子公司,为建立营销和服务网络在所主营的目标市场里委托各国或各地经销商代理经营本企业商品和提供售后服务。二是委托当地商人作为经营和服务本企业商品的总代理,并由他在所主营的目标市场里委托各国或各地经销商代理经营本企业商品和提供售后服务。具有国外渠道优势的外贸企业可以绕过国外经销商,直接跟零售商交易,减少了中间环节,提高了利润。如图4所示:

对于同时具备开发设计产品能力和国外销售渠道优势的外贸企业来说,既可以向后延伸,也可以向前延伸产业价值链,并获得更多的产业附加值。这种类型的外贸企业可以自创品牌,根据产品的类别选择国内与国外市场,形成自身的核心能力。

(2)具有某一产品贸易优势的外贸企业转型。对于具有某一特别产品贸易优势的外贸企业,其转型的方向是专业服务型代理公司,在进行产品进出口贸易的同时,提供专业技术服务。这要求外贸企业强化“一专多长”,围绕价值链的一个环节,整合多方资源,形成独特优势。小型外贸企业由于规模小、变化快、适应能力强,可以考虑按照这种方式转型。实施转型,要改变过去以产品为焦点的代理制营销模式,营销理念要上升为以客户为焦点,引导客户需求,提供服务价值,进而形成独具特色的专业化服务模式。例如,中国石油技术开发公司属于从事石油机械设备及材料配件出口和海外技术服务的国有专业外贸企业,它向客户出售大型钻机的同时,又根据客户需求为用户提供录井、测井、采井、完井、采油等一系列流程方案的设计、设备的销售及售后服务,可以为用户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改变了过去只是单纯卖设备的简单买卖关系,而是通过实行专业化服务,成为专业化服务型外贸企业,赢得了市场和客户,实现了发展。

专业服务型代理公司转型,会促进外贸企业专注于某一专业的产品领域,扩张其营销网络,建立健全国内国外双向代理职能,形成某一领域的垄断优势,在对外贸易中发挥拾遗补缺的作用,最终目标是专门商社。

(3)不具备价值链某一环节优势的外贸企业转型。对于自身不具备研究设计和渠道优势的中小型外贸企业来说,其功能转型的方向是专业外贸代理公司。专业外贸服务代理公司是代理生产或订货企业办理进口或出口业务的外贸企业。此类外贸企业一般从事的是间接代理,即代理人以自己的名义签订合同,合同权利义务由代理人对外承担,代理人与被代理人之间的权利义务由委托代理合同确定。中国外贸企业要向专业外贸代理模式发展,必须要考虑以下的条件因素:①外贸服务代理公司商品的范围应主要包括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的商品,专用性的或有售后服务的通用性商品,这种商品选择范围是由外贸代理公司服务特性决定的。②外贸服务代理公司的本质是提供高效和专业化的服务,这决定了代理公司的员工队伍应是少而精的,少主要指的专业范围不宽泛,精指员工在公司经营的领域是专家、能手。少而精的员工队伍要求公司在管理上实行灵活的分权制度,给予员工较大的工作自主权,设计出有良好激励作用的薪酬制度。

2.外国企业外包型供应链管理

中大型外贸企业可以尝试走实业化发展道路,承接外国企业的订单,成为外国企业的外包型供应链管理者。

外国企业外包型供应链管理者模式如图5所示:

外贸企业成为外国企业外包型供应链管理者可以把外国企业的订单向国内制造企业再包,也可以建立实体企业自己生产,即向供应链的上游延伸,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建立自己的货源基地,获取货源供应。具体来说可以直接建工厂,自己生产;也可以通过资本运作方式投资入股生产企业,按股比取得货源;采取战略联盟的方式,与生产厂家签署合作协议;等等。通过这些方式,外贸企业在过去只占有产业链条中间环节的情况发生了改变,已不再是单纯的代理商,而是由于涉足实业,进入了准实业化道路。通过控制货源,稳定了客户,继续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集团公司、中国采用这种方式的功能转型,就是以整条价值链为基础,着重培育线上的竞争优势。围绕整条价值链的实业化不但可以涉足上游生产领域,而且也向下游延伸,进入了营销终端。这种转型培育了从上游生产到中间经营再到下游销售的整个价值链条,产业链条逐步完善,过去纯粹的中间代理商地位已逐步得到解脱。

对于涉足生产领域的外贸企业转型后的产业价值链如图6所示。

其特点如下:

经营产品:以生命周期较短、类型多样的创新型产品为主。

业务内容:为外国企业提供从产品的完整解决方案到具体的设计、原材料采购和生产、贸易、物流运输的管理过程。

服务对象:为国外市场的各大中小型批发和零售商提供货源,满足大型企业和跨国公司等对非核心产品的个性化需求。

整合后,整个价值链的上游部分以中间商为核心,实际上,图中的中间商已不能称之为严格意义上的中间商,因为它已经成为整个产业价值链的管理者。所有的生产过程都由中间商来控制,包括各个生产商的原料采购、生产计划制定、各个生产商之间的进度衔接以及总体生产成本控制等等。

3.外资企业配套型供应链管理

外资企业配套型供应链管理是指外贸企业自觉融入外资企业的生产网络。传统外贸企业向上游生产企业整合,保持成本优势,形成规模优势的出口品种,可以考虑自己设厂生产,其余品种继续向外采购,这样直接控制制造,在成本、质量和交货期方面,会赢得更多优势,江浙地区有许多外贸企业选择了这样的转型。

在这种模式中,对于具有制造背景的外贸企业,其在供应链当中涉及的范围就会广得多。 向上与向下同时进入多个供应链环节,实现综合性发展;一般会延展到研究设计、生产制造、国内市场的渠道以及为了吸引消费者而建立的品牌,如7中虚线方框所示。

从供应链的角度看,要成为外资配套型供应链管理者,向上以订单的方式承接外资企业的生产任务,进入制造环节和设计研发环节,然后利用外贸优势继续拓展国外市场;向下进入零售环节,立足国内市场,开展直接营销;或者自创品牌,根据产品的类别选择国内、国外市场。在这个过程中,既可以选择投资建厂的方式进行实业化,也可以通过参股、联营等方式,扶植一批以贸易为主体的紧密型和松散型的工贸、农贸联营单位,稳固出口货源基地,实行产供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利用掌握客户优势、信息优势、熟悉国外市场的优势,按照国际市场的需求,创建自己的品牌。

4.其他转型模式

对于中小外贸企业与国内实力较强的生产企业之间的联合,可以选择走“雅戈尔模式”的工贸联营。中基宁波对外贸易股份有限公司曾是一家典型的国营专业外贸企业,通过改制成为雅戈尔的控股公司,该公司当年出口创汇同比增长82.43%,纺织服装出口同比增长181%,为国有外贸企业的转型创出一条新路子。与此同时,雅戈尔公司衬衫、西服、休闲公司通过购并宁波的一家外贸企业相继成立外贸部,除获得了原外贸企业的专业外贸人员,还获得了很多的商业销售渠道,使其国际贸易取得长足的发展,成衣出口大幅增长,而原外贸企业则成为雅戈尔的一个外贸销售部门,获得了再生。

外贸企业实施转型,还可以考虑积极推进企业的战略性联盟,通过联合、协同、合作,进一步推进工商结合、农商结合、银商结合、商商联手,实现贸、工、农、技的结合,形成优势互补,增强竞争能力。这种模式就是把企业变为一个虚拟供应链的管理者,这需要适当的IT技术的支撑,这些技术是供整条供应链成员企业共享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成为虚拟供应链的管理者,理想的模式见图8。

总之,外贸企业应根据自己的能力进行价值链上的有效组合。短期来看,货源供应商可以注重基本贸易环节,拥有设计能力的贸易公司或专业设计公司(有贸易部)则可以兼顾基本贸易环节和设计打样;拥有生产能力的贸易公司可跨越基本贸易、生产两个环节;全方位贸易商(在国内外拥有一些品牌或代理一些海外品牌)可注重基本贸易环节和进口/内贸。长期来看,有可能发展的业务模式是多个环节的有效组合。如贸易物流商包括的价值链环节可以有“基本贸易环节+设计打样+进口/内贸+物流”。

注释:

[1]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2004年修订版)第二章第8条。

[2]参见商务部2005年第12号和第l3号公告,28家非国营贸易企业拥有了进口原油、成品油经营代理权,其中,保利科技公司、中宝纳资源控股管理公司和湖南新华联国际石油贸易公司三家获得原油进口经营代理权,其他25家企业获得成品油进口经营代理权。而且在此次获批企业名单中,有多家民营企业。

[3]苗春阳.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模式创新.现代经济探讨,2007(4):59

中国外贸企业的转型方式及策略 篇4

(1) 经济危机引起国际经济低迷, 对外需求不断减弱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 世界各国联系不断加强, 因此经济危机不断蔓延, 国家经济发展缓慢, 尤其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更大,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也受到了很大危害。个人以及群体的消费能力不断下降和市场容量不断收缩, 从而使整体市场消费量出现总体下滑的趋势。

(2) 人民币不断升值, 商品价格优势下降

人民币升值会造成我国进口商品价格下降, 但同时也造成出口商品的价格上升, 从而促进进口, 抑制出口, 从而造成国际贸易逆差, 因此中国外销的竞争优势下降, 外贸企业将面临很大的危机, 这些都会削弱出口企业竞争力, 无论是哪种方式, 都表明我国外贸企业面临着巨大的风险。

(3) 国家出口退税幅度下降, 经济结构面临着转型的局面

近期, 政府针对相关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做了调整, 大部分商品 (比如有色金属等) 的退税率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外贸企业的价格竞争优势也越来越少, 很多缺乏竞争力的企业, 由于出口退税下降的影响, 将会面临着破产的风险。

(4) 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盛行, 反倾销越演越烈

贸易保护主义日益加剧, 各国之间的竞争不断加强, 我国自然成为了贸易摩擦的主要对象, 对于外贸出口造成了巨大的屏障, 比如反倾销, 从而不利于我国外贸企业的发展。而对于外贸企业, 如果遭遇到了反倾销, 销售量就有可能从几十亿下降到零, 这样一来, 我国很多中小企业毫无出路, 最终将会面临着倒闭的风险。

2 我国外贸企业的转型方式

中国的外贸企业, 如果想在这种环境中得以生存, 就必须做出一定的改革, 不然就会面临着无利可图甚至是破产的危机, 而对于外贸型企业的转型, 大体上分为以下几种:

(1) 一些外贸企业注重市场方向的转型, 发展内销市场为主, 以外销市场发展为辅。

这种方式是我国外贸企业经常采用的, 因为这种方式对于产品对产品的要求很低, 也就是说从注重国际市场的开发向注重国内市场的开发, 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比如人与人之间消费习惯, 认知能力, 产品特性等各个方面将会存在巨大的不同。

(2) 一些外贸企业注重产品的更新换代、不断降低生产成本、延长产业链, 增加附加值、不断提高企业的产品竞争力。

这种方式相对来说, 对企业的要求较高, 在产品的研发、生产、采购等环节, 需要具备很多条件, 能够在已有的基础上不断改进, 不断积累量变, 从而完成质的飞跃, 从而增加利润空间。

(3) 另外一些外贸企业注重业务方向的转型、进行多元化发展, 不断拓展新的业务领域。

这种方式对国内的外贸企业要求全方位的了解市场需求以及消费偏好, 但同时外贸企业在拓展新的行业的同时前期投入较大, 如果该企业资金不足, 将不利于转型, 就我自己而言, 对于中小企业选择第一种方式最为可行, 风险也较小, 投入不大。而对于大型外贸企业适合选择第二种和第三种方式。

3 我国外贸企业转型的策略

(1) 不断提高出口产品的附加值, 延长产业链;开发高新技术, 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

外贸企业要想实现转型, 就必须优化产业结构, 提高商品的附加值。一方面可以通过延伸产业供应链, 不断加大新产品的开发力度。另一方面, 通过延伸产业价值链, 提高高技术含量产品的出口比重。

(2) 建设自主运营的电子商务平台, 并且要做到随时关注市场信息的变化。

金融危机使得我国传统的外贸营销方式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外贸企业只有通过及时得到市场的准确信息, 不断开拓国外市场, 这些都需要通过一系列的电子商务活动, 外贸企业要想取得成功, 必须掌握顾客最直接的需求, 找到市场之间的差异性, 不断完善自我发展方式。

(3) 不断提高产品的自主创新能力, 培育出自己的品牌。

创新是一个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灵魂, 一个企业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才能让企业走的更加长远, 可以通过鼓励员工创新各种方式。另外必须要有自己的品牌建设, 如果一个企业连自己的品牌都没有, 就如同一个人没有任何的个性, 这样的人就很难被人记住, 当然这样的企业也不会被消费者所关注。

(4) 企业要制定正确的战略规划, 制定长期的发展目标。

我国外贸企业的发展, 一定要结合自身的发展需求, 制定符合本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规划, 这样有利于企业的目标明确, 合理, 帮助企业了解市场, 发现动机, 找到自己合理的定位, 同时有利于企业员工之间进行良好的合作和分工, 从而增强工作效率。企业要根据自身情况制定自己的短期, 中期, 长期目标。

面对纷繁复杂的竞争环境, 外贸企业的转型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 但是在转型过程中并不是一件一帆风顺的事情, , 所以需要我们共同面对挑战, 谨慎而行, 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外贸企业的转型成功。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不断加强对外贸易发展, 成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外贸大国, 但是由于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人民币升值等因素, 外贸企业竞争力大大降低, 企业将面临日益艰难的局面。为了应对多种因素的不断变化, 不断转变外贸发展方式, 改革成为新型的优秀外贸企业。本文主要论述了我国外贸企业的发展背景, 转型方式以及转型策略。

关键词:外贸企业,企业竞争力,市场需求

参考文献

[1]张云云.人民币升值对中国贸易收支的影响[J].苏州大学, 2011.

中国外贸体制的宏观改革 篇5

在不同时期,在经济体制改革和外经贸体制的改革中的目标转向、计划改革、放开经营、开展加工贸易、吸引外资、融资体制、税制改革、外汇体制等的变化都不同的程度影响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从经济学的思考角度出发,将这种改变范围大致圈划为宏观和微观。而宏观部分主要涉及的就是外经贸总体政策环境的变化了。

以改革的阶段性目标为背景,将我国外贸体制改革大致分为三个部分。我国外经贸改革的初期目标是在保持计划体制基本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健全对外经贸的行政管理体制,一方面继续保持国内经济相对独立于世界经济,另一方面利用国际市场资源解决国内经济发展的瓶颈。第二阶段的改革是在1984年开始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背景下实施,政策目标是在确保外汇收入的前提下逐步下放计划权力。最后,通过80年代末90年代初计划指标和创汇指标的承包过渡,实现了对外贸易宏观调控方式的转轨,宏观政策手段由向创汇转为向创造公平的市场环境倾斜。

(一)计划的作用在进出口管理中淡出

中国在改革初期,重建了外贸的行政管理体系和执法体系,改变了计划统领一切、替代行政管理的状况,为经济改革创造了初步条件。到1992年,外贸计划已无指令性指标。1994年正式取消了进出口贸易的指令性计划,实行指导性计划,由市场自行调节。中国的外贸体制完成了从计划到市场的转变,改革一方面对计划体制的改革促进了进出口的增长,另一方面又对于与原计划体制配套的管理体制造成了冲击。形成了一把“双刃剑”。

(二)下放权利,打破垄断,部分放开经营权

中国对外贸商品、外汇、经营权曾有多种限制。但80年代开始的外经贸政策对于“三来一补”贸易与吸引外资政策相结合的改革,发挥了中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改善了资金短缺无法发挥劳动力优势的瓶颈效应,从而节省了学习成本,避开了中国开拓国际市场能力不足带来的经营风险。

(三)双重汇率与关税减免政策相结合支持贸易的发展

在改革转轨时期,中国实行了选择性的双重汇率,高关税,及大量的关税减免等特俗政策手段。但在80年代初,中国较高的内部结算汇率调高了进口成本,抑制了进口,从而导致进口由盈变亏。对中国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导致在整个80年代,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产所需原材料的进口能力。

在1980年,国务院要求恢复中国在“关税及贸易总协定”中的地位。而为了为以后的入世谈判提供有利条件及经济环境,相较于书面给出的高关税不同,中国在实际征收关税时采用了对进口各大外贸总公司实行“集中纳税”的办法,这也为之后的“议价纳税”创造了条件。同时也赋予了当时的高关税以适当的柔性。从而改变了法定税率决定进口水平的定理,而将主要因素转变为由国内需求而制定的进口计划和其他因素。

(四)适应出口结构调整,进行融资体制改革

在转轨时期,外贸体制的调整对外贸,特别是出口的发展采取了放松管制的方式,国内融资体制的改革为产业结构的调整创造了便利,刺激了出口的增长。

(五)汇率制度的改革及外汇留成在外贸由国家垄断,外汇由国家统收统支的情况下,汇率一度只是内部进行会计核算的工具,它对进出口起不到调节作用。随着外汇调剂中心的建立,汇率对贸易的调节作用开始增强。我国采取的外汇调剂市场和官方内部双重汇率的同时作用使得外贸企业可以在内外两个外汇市场上得到双重利润,出口积极性因而大增。

在进口用汇方面政府使用了针对实际进口时根据商品的性质,是否得到国家批准来折算不同的折算率,而不论及外汇是否来自于留成部分。对于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物资和必需品,由国家批准后按官方汇率折算。从而拉高人民币比值以达到减少进口成本,较大程度的缓解了国内的短缺问题。

在1994年1月1日起实行的新的外汇管理体制中,取消了双重汇率制,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取消外汇留成、上缴、和额度管理制度,实行结售汇制度;建立以银行为主体的,统一规范的外汇交易市场,改变人民币汇率形成的基本机制;取消外汇收支的指令性计划,对外汇和国际收支进行间接调控;取消外汇券。人民币也于1996年在经常项目下成为可兑换。

(六)税制改革

税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可以分成四个方面

1,逐步降低关税,开始贸易自由化。降低关税率,提高实际征收额,增加透明度是关税体制改革的重要方向。

2,所得税和“利改税”。1994年实行的新税改解决了过去因企业隶属关系不同和所处地区不同而受到的不平等待遇。创造了平等竞争的条件,同时还理顺了外贸行政管理部门与企业的关系,开始改变了外贸企业向主管行政部门负责的经营行为。

3,出口退税与流转税改革。主要实现了从包税制向分税制的过渡,从而确保了退税的落实。

中国外贸企业 篇6

近年来,在外贸增长乏力的背景下,跨境电商“逆势而上”,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产业集群和交易规模。为了顺应市场、鼓励企业更好地利用跨境电子商务创新外贸模式,促进我国外贸转型升级,国家利好政策频出。

国家“政策红包”

始于2012年,国家发改委、商务部、财政部、海关总署和国家税务总局等国家职能部门陆续发布支持跨境电子商务的重要文件。

2014年5月,习近平主席视察“e贸易”时提出了“买全球、卖全球”的口号,被视为跨境电商“爆炸式”发展的征兆。

2015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扩大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点”,将促进跨境电商发展纳入了国家战略高度。

5月7日,国务院发表《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快培育经济新动力的意见》。

5月12日,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的若干意见》。

6月10日,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做了进一步部署,要促进跨境电子商务健康发展,用“互联网+外贸”实现优进优出。这是近期从技术层面指导“互联网+外贸”发展的最高指导文件。

细读6·10“互联网+外贸”政策

一是优化通关流程,对跨境电子商务出口商品简化归类,实施经营主体和商品备案管理,对进出口商品采取集中申报、查验、放行和24小时收单等便利措施。

解读:近年来,由于国际市场的萎缩,出口订单日益碎片化。从前国外客户订单大且集中,便于上游企业批量化生产;如今的订单小且分散,促使生产链条趋于精细化,销售环节朝着扁平化方向发展。与此同时,海外市场销售渠道主要掌握在国外大型零售商手中,我国出口企业相对比较被动。跨境电子商务无疑是解决中小企业存量订单碎片化、品牌制造商增量销售渠道难题的有效途径。但由于跨境电商商品具有“频次多、货值小、品类杂”的特点,普遍存在海关通关效率低下,无法出口退税,结汇不畅等难题。碎片化订单造成碎片化通关,无形中的监管压力带来通关成本与日俱增。“简化归类”将海关现行林林总总的商品细类合并成大类,可减轻企业负担。海关将试行“清单核放、汇总申报”的监管新方式,从而实现快速验放、快速清关,尽可能方便进出口企业,提高通关时效。

二是落实跨境电子商务零售出口货物退免税政策。鼓励开展跨境电子支付,推进跨境外汇支付试点,支持境内银行卡清算机构拓展境外业务。

解读:早前,跨境电商并未纳入国家政策和海关监管,长期以来面临着退税、结汇的难题,游走在政策和法律的灰色地带。国家税务总局出台的96号文件和海关总署56号文件让跨境电商可以光明正大地享受相关出口退税优惠。同时表明,要把跨境交易的关键环节和相关数据提交给海关审核管理,保障跨境电商企业在运营环节上的规范和高效。这在政策上给予了跨境电商明确的法律支持。

伴随着跨境电子商务贸易的提速和市场的火热,跨境支付无疑会成为支付业下一个争夺领域。谁先抢占先机,则拥有话语权。从产业链中企业主体来讲,跨境支付牵涉到电商、银行等诸多环节,支付机构除了积极对接跨境电商平台,还需要推动银行在新政策下的跨境支付系统的升级改造,整个生态的磨合都需要时间的检验。

三是鼓励外贸综合服务企业为跨境电子商务提供通关、仓储和融资等服务。引导企业规范经营,打击违法侵权行为。

解读:跨境电商未来除了支付,在整个供应链和产业生态圈中,其实还有很多业务可挖掘,如海关服务、税务服务、供应链融资服务和仓储服务等等。通过建立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将有效整合产业资源,形成合力,为跨境电商打造一个基于其生态圈的一站式解决方案,包括有关资金、物流和仓储等多方面的服务。

四是鼓励跨境电子商务零售出口企业通过海外仓、体验店等拓展营销渠道,培育自有品牌和自建平台。合理增加消费品进口。促进外贸提速放量增效。

解读:5月12日,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加快培育外贸品牌,鼓励企业创立品牌,鼓励有实力的企业收购品牌,大力培育区域性、行业性品牌。5月15日,商务部研究制定了《“互联网+流通”行动计划》,该行动计划指出,将推动建设100个电子商务海外仓,促进跨境电商发展,加快电商海外营销渠道建设。跨境电商零售海外仓、体验店等的建设则可缩短货物交货时间,拓展营销渠道,有利于跨境电商零售出口企业培育自有品牌。

从“世界工厂”到“世界商店”

在6月1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后,6月22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跨境电子商务健康快速发展的指导意见》(简称《指导意见》)。

按照国务院要求,商务部正在会同有关部门抓紧制定《指导意见》的实施方案,根据职能分工,细化落实《指导意见》中的政策措施。随着各项政策落到实处,“互联网+外贸”将迎来一系列“政策红包”。届时,中国从“世界工厂”的角色转变为“世界商店”,乃大势所趋。

中国外贸企业 篇7

一、技术性贸易壁垒

技术性贸易壁垒是指一国通过颁布法律、法令、条例, 建立技术标准、认证制度、检验检疫制度等方式, 对外国进口商品制定苛刻繁琐的技术、卫生检疫、商品包装和标签等标准, 从而提高进口产品的技术要求, 增加进口难度, 最终达到限制进口保护国内市场的目的。

随着传统贸易壁垒逐渐弱化, 技术性贸易壁垒已成为各国实施贸易保护、获得新的国际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 近年来更是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如其数量越来越多、涵盖范围越来越广、对产品的技术要求更为严格和复杂, 更加强调安全、环保和能效要求;更具有强制性;其检测范围已涵盖产品的生产、包装、运输、销售等全过程[1]。由于技术性贸易壁垒大多以技术面目出口, 因此常常会披上合法外衣, 并成为当今国际贸易中最为隐蔽、最难对付的贸易壁垒形式, 也是中国外贸出口面临的最大障碍。据有关部门统计, 目前技术性贸易措施已经取代反倾销, 成为中国出口面临的第一大非关税壁垒。中国每年受反倾销措施影响的出口额仅占全年出口额的1%左右, 而受技术性贸易措施影响的出口额已超过25%[2]。中国大多数出口企业都遇到过这种壁垒, 所涉及到的产品均为中国重要行业的产品, 如农产品、机电产品、轻纺产品、化工产品、医药产品等, 给中国出口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如何应对这些技术性贸易壁垒, 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 是出口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

对企业而言, 在寻求政府支持的条件下, 自己应修好内功, 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强应对。首先, 正确认识技术性贸易壁垒, 泰然处之, 灵活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大多数是具有合理性的, 其要求与规定是为了维护消费者的正当权益或维护正常的商品销售秩序而订立的, 由于中国企业在保护消费者权益、生态环境等方面, 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 这就为发达国家利用技术标准设置障碍留下了空间。因此企业在面对技术性贸易壁垒时应以公正客观的态度积极对待, 不应持狭隘的偏见态度, 更不能感情用事, 动辄将技术性问题政治化, 而要求政府采取贸易报复措施。企业应注重在日常生产经营中强化对消费者权益、生态环境等的保护意识, 积极地将这些意识体现在产品的技术标准之中, 对产品要高标准、严要求。其次, 积极主动调整企业的产品结构, 加大科研投入, 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技术性贸易壁垒是利用科技手段形成的, 因此突破这种壁垒的关键是要技术创新, 加大研发费用的投入, 开发自己的核心技术, 提升产品的质量和等级, 生产符合进口国技术标准的先进产品, 这样才能保住甚至扩大市场份额。同时在贸易争端发生时, 应积极应对并通过政府的交涉, 努力使外国政府取消其技术性贸易壁垒, 减少企业利益损失, 通过政府打破和企业突破二者结合, 将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第三, 积极开展并加强合格认证。主要包括ISO9000标准、ISO14000标准和产品进口国认证标准, 企业通过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将有助于促进企业质量管理水平向国际水平靠拢, 产品质量将得到有效保证和不断改进;企业通过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体系标准认证, 则是企业打破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绿色通行证;同时企业产品出口要力争通过进口国所要求和认同的认证。所有这些认证, 都是对企业品质的肯定, 能为企业带来更大商机和利润。第四, 对各种与技术性贸易壁垒有关的信息保持高度敏感, 时刻紧密跟踪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新动态, 及时进行研究, 提前做好应对措施。如在欧盟对华打火机CR标准案中, 尽管欧盟的CR标准有不合理之处, 但CR标准从酝酿到出台有近四年时间, 如果国内打火机企业在四年前对即将拟定中的标准有所了解并随时掌握其动态, 及时进行研究, 提前应对, 相信不会造成最后被动的局面。

二、绿色贸易壁垒

绿色贸易壁垒是指进口国以保护生态环境、自然环境以及人类和动植物的健康为理由限制进口的措施。进口国通过制定严格的环保技术标准或采用绿色技术标准制度、绿色环境标志制度、绿色卫生检疫制度和绿色补贴制度等, 使得外国产品无法进口或进口时受到一定限制, 从而达到保护本国产品和市场的目的。由于绿色壁垒在内容上更具合理性, 在形式上更具合法性, 其保护的对象更具广泛性, 实施效果也更具歧视性[3], 因此它已成为许多发达国家采用的主要的贸易保护措施, 而发展中国家则成为绿色贸易壁垒的主要的受影响国。

由于中国是世界第一大出口国, 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西方发达国家和部分新兴工业化国家, 这些国家和地区恰恰是各类绿色贸易壁垒措施的主要使用者, 他们推行的环保标准、动植物安全标准以及严格的监测制度和程序是目前中国企业难以达到的。中国的大多数企业环保意识薄弱, 缺乏绿色经济的观念, 企业技术水平低, 认证能力薄弱, 加之中国环保标准过低, 法律法规检疫系统都不够健全, 执法力度不强等等, 使中国外贸出口企业成为近年来绿色贸易壁垒实施最大的受害者, 它直接导致企业的出口数量减少, 出口成本上升, 出口竞争力下降。以农产品出口为例, 中国农产品出口企业为了获取国外认可的绿色标志, 不仅要支付大量的检测、测试、评估所需要的设备费用, 还要支付认证、申请费和标志的使用年费等直接费用, 从而导致产品的成本大幅度上升, 市场竞争力降低, 甚至一些产品不能出口, 如欧美等国家提出所谓“有机食品”以及类似的“生态食品”、“自然食品”、“健康食品”等, 对农产品中化学物质限量非常苛刻, 中国农产品往往难以满足要求, 而被禁止出口, 如日本不允许中国大米进入日本市场, 欧盟不允许中国的牛肉等产品进入欧盟市场, 美国不允许中国的龙眼、苹果等产品进入美国市场, 出口产品被退货和索赔事件也屡屡发生。

如何应对绿色贸易壁垒已成为中国政府和企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从企业层面上分析, 出口企业首先, 应加快科技创新步伐, 加大对产品的科技投入, 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 增加其附加值, 增强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其次, 要按照国际标准组织生产经营活动, 在产品生产过程中采取环保措施, 生产更多的绿色产品, 实行绿色包装, 争取绿色认证, 如ISO14000国际标准认证, 以获取国际市场的通行证, 同时争取获得贸易对象国的绿色认证, 例如美国水产品的HACCP认证, 欧盟的CE认证等。第三, 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 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开展跨国生产经营活动, 绕过绿色贸易壁垒, 并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减少对发达国家的出口依赖。第四, 实施绿色营销战略, 开展绿色营销, 通过自身的绿色形象在国际市场中提高产品的绿色竞争力, 同时重视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对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进行导向和强化, 大力开拓绿色产品市场。

三、蓝色贸易壁垒

蓝色贸易壁垒作为一种新型的贸易壁垒形式, 它是以劳动者生存权利和劳动环境为由而采取的贸易保护措施, 它具体表现为六种形式: (1) 对违反国际公认劳工标准的国家的产品征收附加税; (2) 限制或禁止严重违反基本劳工标准的产品出口; (3) 以劳工标准为由实施贸易制裁; (4) 跨国公司的工厂审核; (5) 社会责任工厂认证; (6) 社会责任产品标志计划。

蓝色贸易壁垒的产生不是偶然的, 它是社会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一方面, 由于传统的贸易壁垒日渐受到抵制和限制, 而蓝色贸易壁垒比传统的贸易壁垒措施更具有隐蔽性, 同时出于其中所包含的道德因素使蓝色贸易壁垒内容更能为大众认同, 这种具有复杂性、不确定性、政治性和差异性的劳工标准, 当然成为发达国家保护本国贸易和限制别国贸易的最佳选择。另一方面, 发展中国家廉价劳动力的冲击、劳工权益受损事件的不断出现和劳工问题的全球化使得发达国家开始考虑劳工的问题并制定出相应的标准。目前“蓝色贸易壁垒”越来越多地被贸易保护主义者所利用, 成为限制发展中国家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出口的有利工具

蓝色贸易壁垒从其本质上来看是有其合法性和道德性的, 它体现了人们对劳动者的重视和人文关怀, 其出发点也是值得赞赏的, 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这种贸易壁垒却变相成为发达国家打着保护劳工的幌子进行贸易保护的措施, 它体现了一种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在贸易结构和技术层次方面落后的歧视性, 由于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经济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性, 蓝色贸易壁垒中的各项劳工标准发展中国家大多数很难达到, 而发达国家强行推行这些标准, 显然是一种针对发展中国家所进行贸易保护的行为。就中国而言, 一方面由于企业社会责任尚未形成气候, 企业对产品生产中应遵循社会责任的意识比较淡薄, 导致侵害劳工权益的事件层出不穷, 而政府、社会、公众对于社会责任的认知度普遍不高, 对企业实施社会责任的外在约束力不强。另一方面, 由于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劳动力成本较低, 不少企业客观上也拿不出更多的资金用于改善劳工条件, 而中国的出口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 很明显蓝色贸易壁垒对于中国的企业出口具有很大的影响。如许多跨国公司把对企业社会责任、劳工保护的要求与企业订单挂钩, 把它作为订单的附加条件, 如企业达不到认证标准就取消订单, 从而导致中国的一些企业不敢轻易接单, 出口大量减少[4]。

为了积极有效地应对蓝色贸易壁垒, 出口企业首先要正确认识蓝色贸易制度。从本质上来看, 蓝色贸易制度应是保护劳工者权益、推进国际贸易发展的最有利的激励机制, 是发展中国家经济融入经济全球化浪潮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可靠保证, 是规范各类国际贸易所涉及劳工标准的根本途径。虽然蓝色贸易壁垒会增加中国出口产品的成本, 削弱中国劳动密集型出口产品的竞争优势;会加大中国对发达国家的出口难度, 暂时丧失一部分国际市场份额, 但蓝色贸易壁垒更能给中国出口企业带来发展机遇。它有利于企业更多的参与国际竞争, 实现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蓝色贸易壁垒的核心是SA8000, SA8000即社会责任标准, 是全球首个道德规范标准, 它既可以被看作一种限制和壁垒, 也可以被看作一张通往国际市场的通行证。企业如果能积极参与SA8000论证并获得通过, 有利于优化企业与客户之间的关系, 改善企业劳资关系, 维护企业的社会形象, 帮助企业赢得国际市场消费者的青睐, 争取到更多的国际市场份额, 进而在长期内达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 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其次, 企业要加强社会责任意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越来越得到广泛的关注。出口企业要顺应这一趋势, 加强企业社会责任意识, 在生产经营管理中要坚持以人为本, 尽量将社会责任标准中的合理要求融入企业的管理体系和企业文化之中, 并把社会责任理念贯彻到企业管理各个方面。出口企业要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国的《劳动法》、《安全生产法》、《环境保护法》、《工会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及有关行业劳动标准, 自觉提高劳工标准, 改善劳工环境, 从而改善企业的国际形象和声誉。第三, 要促进技术创新, 扩大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SA8000主要影响的是中国劳动密集型行业, 包括纺织、服装、玩具、鞋帽、日用五金、食品加工等, 这些行业的企业最容易在劳工权益、人权保障、劳动保障及管理系统方面出现违反社会责任和义务的行为, 低成本竞争是这些行业的竞争特点。为了突破SA8000标准的制约, 企业必须改变发展思路, 从一味依赖较低的劳动力成本转变到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品质上来。对此企业一方面要加快对现有产品技术的改造, 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 另一方面要加大自主创新力度, 大力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 加快由劳动密集型企业向知识密集型企业的转型, 以求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5]。

摘要:近年来受金融危机的影响, 各国经济复苏缓慢, 贸易保护重新抬头并趋于增强, 这对中国企业出口形成了很大的威胁, 尤其是非关税壁垒中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绿色贸易壁垒、蓝色贸易壁垒已成为中国外贸出口企业面临的三大主要贸易障碍。外贸企业必须对这三大贸易壁垒有一个清醒地认识, 加强研究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策略, 才有可能突破壁垒, 在日益严峻的国际贸易环境中获得生存和进一步的发展。

关键词:技术壁垒,绿色壁垒,蓝色壁垒,外贸出口企业

参考文献

[1]张宁.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发展新趋势、影响及应对措施[J].中国经贸, 2010, (13) .

[2]李克辛.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特征及应对措施[J].国际经济合作, 2004, (9) .

[3]黄爱双.对“绿色贸易壁垒”的思考[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7, (1) .

[4]谭文华.蓝色贸易壁垒对中国出口贸易的挑战[J].改革与战略, 2012, (3) .

中国外贸企业 篇8

一、企业选择结构性贸易融资的必要性

(一) 结构性贸易融资的发展趋势

结构贸易融资起源于西方工业化国家, 最初用于金额较大的自然资源和基础工业的大宗商品如钢铁、石油等的交易。随着融资业务的不断发展, 进出口商面对激烈竞争要减少成本, 使得在欧美信用证交易正在慢慢减少, 而赊销由于成本低、效率高, 交易方式直接被越来越多的采用, 而我们在与其进行交易时需要更多地规避风险, 需要新的贸易融资方式, 同时银行为了寻求信用证以外的担保措施, 也需要重新构建融资结构。此外, 随着融资和财务管理理念的深入, 企业对于融资服务已经不仅仅限于交易支付和现金流控制, 而是寻求更好的融资方式来实现资金最有效的利用和财务增值。由于进出口商和金融机构都想要在贸易融资的发展中寻求更高效, 更灵活的融资产品, 结构性贸易融资也就越来越受欢迎。

(二) 结构性贸易融资的优点

相比于传统的贸易融资方式, 结构性贸易融资由于其高灵活性有其自身的特点, 在融资效果上对企业有更好的适用性。

首先, 结构性贸易融资是一种全程性的融资服务。它是多种贸易融资方式组合, 根据贸易项目的不同要求, 量体裁衣, 在不同的贸易阶段、不同的需求和要求下对各种融资工具进行设计、组合。对于非常规或者复杂的个案, 结构性融资的灵活性使其有很强的适用性。其次, 银行会对贸易全程进行风险控制, 这样一来就减轻了外贸企业的风险负担。比起传统的贸易融资方式的分段融资, 银行不能控制整个贸易流的全部风险, 而只能进行部分控制。而结构性贸易融资是对整个贸易项目的融资, 银行可以对整个项目流程提供风险控制服务。这样可以使企业在贸易流程中的各个阶段减轻风险负担, 提高价值度, 增加企业贸易的附加值。再次, 结构性贸易融资条件简单。结构性贸易融资安全性是靠该融资项目本身的资金来源, 贸易交易状况和未来现金流来保障。银行会对特定的贸易活动来提供融资放款, 放款的时间和金额和贸易项下的时间和金额一致。这样, 对于企业而言, 解除了由于资信不足而难以融资的压力, 为企业融资减除了更多限制, 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最后, 融资价格灵活。由于结构性贸易融资有不同的融资结构, 会产生不同的操作难度和风险控制, 使得银行提供融资的成本也会不同, 企业在根据自身需要选择合适的结构性贸易融资产品时, 会产生不同的融资成本。企业可以参照融资成本的不同, 综合考虑融资结构, 相较其他的融资方式, 企业有更多的选择空间。

结构性贸易融资使企业融资更安全便利, 出口商可以接受对方苛刻的付款条件, 扩大销售量, 进一步巩固或者占有市场;进口商可以及时付款提货, 保证生产、资金顺畅。对于受经济危机影响面临资金周转困难, 收款风险大等难题的外贸企业, 结构性融资无疑是一种有效的融资方式。

二、中国企业结构性贸易融资的问题

结构性贸易融资在国际上发展十分迅速, 已经成为贸易企业融资的重要手段之一, 但是在中国结构贸易融资的融资手段少, 业务量稀少。随着中国外贸结构不断优化, 贸易企业对适用性强的结构性贸易融资需求将越来越强烈, 各银行也抓住趋势开展各种创新的贸易融资方式。但是调查表明, 传统贸易融资方式仍然是大多贸易企业融资方式的首选, 而银行尽管开展了福费廷、银行保函、银团贷款等融资方式, 却仍旧没有形成规模, 以福费廷、银行保函、银团贷款等融资方式作为支撑的结构贸易融资更难以被企业大规模运用。

中国结构性贸易融资的发展仍然处于初级阶段, 外贸企业在结构性贸易融资方面缺少参与性, 主要是由于存在以下几个问题:首先, 银行提供的贸易融资工具较少, 方式单一。虽然中国银行在开展贸易融资的业务上不断探索和创新, 但在实践中基本上仍然是以传统的融资方式为主, 而国际保理、福费廷和银团贷款等新兴的融资方式整体上却发展很缓慢, 业务量较小。贸易融资工具普及度和新型融资方式的推广度不足也就使结构性贸易融资业务的开展更困难。此外, 目前主要的结构性贸易融资品种不外乎出口信贷、出口信用保险和福费廷的组合, 缺乏个性化的设计。银行融资业务的不完善给企业的融资条件造成了一定的限制。其次, 外贸企业对结构性贸易融资认识不足。中国外贸企业进行贸易融资方式选择时更倾向于传统的贸易融资方式, 没有认识到结构性贸易融资的便利, 也没有借助贸易本身的现金流获得融资的意识。而且外贸企业, 尤其是中小贸易企业会更加保守地认为新型贸易融资方式更加复杂、风险更大, 而有抵触情绪。此外, 中国外贸企业有融资需求时, 更多的是向国内商业银行求助, 而中国银行结构性贸易融资业务的开展和普及尚不完善, 企业在融资方式上会更多的选择银行熟悉的传统方式。但是, 相比中国商业银行, 外资银行结构性贸易融资的开展更成熟, 更有优势。其中, 汇丰银行和渣打银行在中国开展的结构性贸易融资走在前列。最后, 高素质专业人才的缺乏。贸易融资是一项对专业知识水平要求很高的业务, 而结构性贸易融资更是需要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来操作。中国外贸企业, 尤其是中小外贸企业人员往往缺乏足够的贸易知识, 因此倾向于选择简单的融资业务, 这势必造成企业融资时选择更多的传统融资方式, 而放弃结构性贸易融资。

三、中国外贸企业开展结构性贸易融资的对策

针对之前提到的外贸企业开展结构性贸易融资出现的问题,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第一, 企业要提高对结构性贸易融资的认识。外贸企业要真正重视贸易融资的作用, 提高贸易融资的认识, 树立融资、财务管理和风险管理的意识, 全面学习了解结构性贸易融资的适用性和风险, 建立必要的企业的融资管理机制, 在企业自身需求和贸易项目条件的基础上选择合理的贸易融资方式或者贸易融资工具组合。第二, 企业在进行结构性贸易融资时要选择合适的融资银行和融资产品。外资银行由于融资业务开展的早, 融资体系和产品设计比国内银行更有优势和经验, 贸易融资业务开展也更加成熟, 是企业开展新型和复杂贸易融资的最佳选择, 但是企业在进行选择时要考虑到不同银行融资的产品定位不同, 如渣打银行, 主要集中于大宗农产品、金属、原油和煤炭、通讯行业和半成品、资本性商品。中国商业银行结构性贸易融资方面虽处于初级阶段, 但是已经有不少针对不同的企业需求而设计出的不同的融资产品, 例如中国银行的基本具备仓单融资特性的“融货达”、与出口信用保险相结合的“融信达”等。民生银行专门为企业定制的各种不同的融资方案, 如应收账款、进出口贸易链等融资方案等。外贸企业要及时全面了解各银行的不同贸易融资服务, 结合贸易条件和企业自身的融资需求合理选择不用的银行服务。第三, 选择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外贸企业要充分重视贸易融资的管理, 在选择贸易人员时要注重对其融资知识方面的考核, 加强贸易人员融资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必要时可以和银行合作, 使贸易人员及时了解新产品的功能, 同银行人员一起合作加强对融资进行管理, 以求达到最大化的双赢效果。

结构性贸易融资是一种创新型的贸易融资方式, 比传统的贸易融资方式更加灵活, 融资性更强, 风险更低。在后经济危机时代, 外贸企业要在经济“严冬”中安全度过, 需要保证企业资金流的连续和高效利用, 实现财务增值最大化, 风险分担最小化。结构性贸易融资显然比传统的融资方式更能帮助企业实现这个目标。外贸企业要重视结构性贸易融资的应用, 慎重合理的选择融资银行和融资产品, 同时加强企业内部对贸易融资管理和人才培训等工作, 实现融资效应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徐晨星.国际贸易融资问题研究[J].国际商务财会, 2010, (3) :57-59.

[2]叶莉, 白宝翠, 周砚青.结构性贸易融资在中国的应用及其对策[J].金融与经济, 2010, (10) :62-63.

[3]刘宁.中国商业银行结构性贸易融资发展研究[J].求索, 2010, (7) :11-13.

[4]刘屹东.透视结构性贸易融资[J].中国外汇, 2010, (7) :58-59.

[5]石柏宏.商品交易的结构性贸易融资 (上) [J].中国外汇, 2009, (9) :32-33.

[6]王九华.外向型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问题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1.

中国外贸企业 篇9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政策以来, 西部地区的对外贸易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在最新出炉的2014年第一季度外贸数据成绩单中, 宁夏、陕西、重庆、甘肃的同比增长率分别是100%、87.2%、82.3%、35.52% (中国经济网) 。据我国商务部统计, 2013年, 我国西部地区外贸增长17.7%, 增长速度比我国东部地区同期高出9.1%。[2]美国在金融危机以来, 加大了实施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力度, 这对于我国外贸企业影响很大, 尤其是对于本身发展基础较差的西部外贸企业而言影响更为显著。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外贸企业的市场环境发生深刻变化, 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企业造成总损失高达95%。主要来自于欧盟、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这些所谓的“技术问题”不仅严重阻碍了我国产品的出口, 更是对国内产业的重创。

张建清等 (2011) 分析我国中西部受国际金融影响之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的出口贸易均在不断的下降之中, 西部本就不高的贸易比重更是在逐渐下降中, 再加上发达国家 (区域) 利用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阻碍, 不断提高进口标准来抑制我国出口产品的同时也利用我国制度上不完善之处, 但其重点研究为东南部发达区, 并非西部。

夏倩蓉 (2008) 在其研究中同样涉及到了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影响, 选取了美国、欧盟和日本为样本, 并采用法规分析与实证案例相结合的方法对食品、药品领域技术法规进行比较研究。在世界贸易组织的框架下, 对于关税等传统的贸易保护手段作用的日益衰弱, 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开始借助贸易壁垒手段保护本国市场, 抑制进口。而文章仅是泛泛而谈整个国家的状况, 从国家出台政策的角度出发, 而非从外贸企业自身角度讨论, 针对性不强。

蒋鹏芳 (2009) 利用清单法、比较分析法、以及引力模型实证分析法等对茶叶出口遭到抑制的原因及现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虽然我国茶叶产量及质量领先, 但其附加价值和技术水平较低, 在国际市场中不具优势。欧美、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 (地区) 就相继以技术贸易壁垒手段, 提高对产品技术水平的标准和要求, 扩大检测农药的种类等, 使我国茶叶出口越来越严峻。从而技术性贸易壁垒就成为了影响茶叶出口的主要因素。

上述文献均针对发达区域, 忽视了西部自身的独特性。且就目前形势来看, 西部发展前景巨大, 市场广阔, 但待于开发, 因此经济实力较弱, 对于其研究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针对这方面的不足, 本文利用SWOT分析法以及比较分析法和实证分析法, 以红酒出口企业为例, 对于我国西北外贸企业的进出口贸易所面临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以及应对措施进行分析研究。

二、美国技术性新贸易壁垒对我国西北外贸企业的影响[3]

近年来美国与我国的贸易始终保持着巨大的贸易逆差, 据我国商务部数据显示, 2013年美国货物进口额为22668.6亿美元, 其中自中国占美国进口总额的19.4%, 同比上年进口增长3.5%。中国同样为美国最大的逆差来源地, 2013年逆差额分别达3184.2亿美元。显然, 中国出口是美国新贸易保护政策的重点打击对象。美国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特点恰恰是中国西北外贸企业的软肋。一是严密复杂的技术法规体系。[4]其次, 除政府标准化机构之外, 美国还存在着数量庞大的非官方标准机构, 其作用和地位并不逊色于官方机构, 同时美国政府还通过财政支持、行政支持等支持非官方标准机构的运营。[5]二是规制手段科学严密, 规制目标复杂。美国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不得不成为对其他国家的歧视或限制国际贸易的隐蔽手段, 它设置的技术法规和技术标准已带有明显的贸易保护主义色彩。

(一) 美国技术性贸易壁垒严重影响我国西北部优势企业产品的出口

我国西部农产品是西部优势产业, 在西部外贸发展占有重要地位。根据2012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数据, 我国西部地区12个省份 (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宁夏、内蒙古、青海、新疆) 农业总产值达到11669亿, [6]带动我国西部地区农产品出口增长迅速。美国农产品非贸易壁垒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国西部外贸企业发展。

(二) 数量的增多, 要求的繁杂加剧西部外贸企业发展问题严重性

以新疆出口棉花为例,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出现使得新疆棉花的出口量大幅度降低。美国每年以杂质、农药残留、食物添加剂、色素问题、标签不清晰等理由扣留大批我国出口农产品 (张宝均, 2002) 。这不仅给我国企业造成了农产品与运输费用损失, 更为严重的是使美国消费者丧失了对我国农产品的信任, 从而影响未来我国与美国的农产品的正常贸易往来。

(三) 繁琐复杂的检验认证程序降低西部外贸企业竞争力

美国对相关的检验认证程序规定极其细致, 步骤更是繁琐, 然而对于本身外贸实力较弱的西部企业来说必须进行大量的设备、人力和检验费用的投入才可能实现贸易的顺畅, 因此大大增加了企业成本 (张瑞华等, 2001) 。

三、中国西北外贸企业SWOT分析[7]

我国西北部外贸企业在这样严格的壁垒情况下, 亟需对自身的优劣条件进行分析与把握, 只有选择利用自身优势并积极应对劣势后才能够在美国现行的技术性新贸易壁垒的大背景下寻求发展。

(一) 独特的优势

一是资源相对丰富。西部地区蕴藏着丰富的水能、石油、天然气、煤炭等自然资源, 可为全国经济发展提供能源和原材料支持。二是劳动力价格相对较低。西部人口较多, 劳动力价格低廉。三是相对于大企业的灵活性较差。中小企业由于经营规模小, 因而对市场和技术的变化能做出迅速而有效的反应。四是具有区位优势。西部地区是我国东中部地区通往中亚、西亚、南亚、以及蒙古、俄罗斯的重要通道。

(二) 存在的劣势

一是科技水平低。西部中小企业多从事劳动密集型以及资源密集型产品的生产, 科技存量相对不足, 与大企业的技术差距明显。二是员工绩效低。中小企业人员技术工艺落后, 高素质人才匮乏。三是经营不稳健。中小企业化解风险的能力弱, 习惯依靠政府政策的保护。四是缺少资金的支持。五是信息闭塞。西部特有的自然环境使得信息的传递受到一定的阻碍, 致使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容易满足现状, 不思进取。

(三) 宏观环境的机会

产业由东到西的梯度转移。出口退税的调整和加工贸易新政的实施一方面关上了西部中小企业的一扇门, 但政策的倾斜将引导东部企业将曙光照进西部的开放之窗。西北部企业更要顺应政策要求, 积极投身到转型中。

(四) 客观的竞争风险

一是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必然会带来更多的竞争者。西部中小企业不仅要承受来自国内发达地区企业的竞争压力, 还必须面对来自国外的人侵者, 使得西部中小企业的生存环境恶化。二是替代产品增多。广大的开放市场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加广泛的选择, 不进行改革就是坐以待毙, 终将被替代品挤出市场。三是行业政策变化。如2014年新一轮出口退税的调整和加工贸易新政, 对于整体势力较弱的西部中小企业来说形势更为不利。

四、西部外贸企业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建议

需要在借鉴美国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从内外两个方面双管齐下, 利用地理位置优越性与丰富的自然资源及廉价的劳动力带动西北部小规模企业快速运转起来。

(一) 跨越美国技术性贸易壁垒

1. 政府需要转变职能, 引导西部企业跨越美国技术性贸易壁垒。

夏友富 (1999) 提出政府职能应尽快从以前的“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 政府应定位于如何更好的更多的为西部企业提供发展机遇、以及生产活动中所必备的服务, 引导企业跨越美国技术性贸易壁垒。

2. 加快产业结构升级, 扶持相关产业。

技术性贸易壁垒说到底还是产品质量问题, 从长远看, 生产出高科技、高质量的产品才能在国际市场中居于优势, 才是突破技术壁垒的唯一出路。

3. 建立应对美国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预警机制。

西部企业应加快建立世界贸易组织技术性贸易措施信息网站, 提供世界贸易组织和国内外技术性措施的最新动态, 以确保将我国产品的出口及生产、加工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从而避免产品出口时遭致多重测试、检查和认证对贸易造成的不必要的麻烦, 以最大限度实现贸易自由化。

(二) 建立具有适应我国国情的自主外贸结构体系

1. 运用区位优势, 发展开放型经济。

在2013年9月出席上合组织元首会议期间, 习近平主席首次发出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8]的倡议。他呼吁欧亚各国用创新的合作模式, 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不管是从国际还是国内层面来看, 发展丝绸之路经济带对中国西北部外贸企业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我国西部外贸企业需利用优越的地理位置, 加强同中亚五国的贸易沟通, 抓住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契机努力发展, 在运输低成本条件下有效地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

2. 抓住产业由东到西的梯度转移的机会。

利用政策的倾斜以及西部地区资源优势及劳动力价格优势, 将东部企业逐步向西部转移。西部地区学习东部企业先进管理经验以及科技水平, 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及人员素质, 提高生产效率。吸取东部企业经验, 形成固有的“核心竞争力”。

3.

我国西部中小企业数量众多, 企业规模小, 竞争力较弱, 这样的国情决定了在促进中小企业开展国际贸易, 应对技术壁垒时, 更应发挥行业协会等民间组织的职能和作用。这些民间组织的成立能够极大的提高西部中小企业的凝聚力, 有利于及时分析的外贸出口形势, 从而应对不断变化的美国技术性贸易壁垒。

4.

有实力的西部大型外贸企业可以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跨越美国技术性贸易壁垒, 争取在国际标准制订和修订中的发言权 (范丽娜, 2006) 。通过在他国建立办事处, 及时了解市场动向以及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修改方向, 掌握市场需求变化。如酒泉钢铁集团为充分利用国外资源, 在南非、菲律宾和蒙古国[9]都设有办事机构, 便于及时掌握市场动向, 针对市场变化及时给予反应。

参考文献

[1]张建清, 魏伟.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各地区出口贸易的影响分析——基于贸易结构的视角[J].国际贸易问题, 2011 (2) .

[2]夏倩蓉.论影响食品和药品贸易的技术性贸易壁垒[Z].复旦大学, 2008.

[3]姜鹏芳.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茶叶出口贸易的影响分析[D].无锡:江南大学, 2009.

[4]张瑞华, 谢秀峨.解读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J].黑龙江对外经贸, 2005 (7) .

[5]赵艳玲, 晏钢, 张旭峰.西部地区中小制造企业打遣绿色品牌的必要性SWOT分析[J].现代企业教育, 2006 (7) .

[6]夏友富.影响未来的重要因素——技术性贸易壁垒与我国出口贸易发展[J].国际贸易, 1999 (6) .

[7]范丽娜.美国技术性贸易壁垒及中国应对之策[J].经济管理, 2006 (8) .

中国外贸企业 篇10

电子商务指通过信息网络以电子数据信息流通的方式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并完成的各种交易活动、商务活动、金融活动以及相关的综合服务活动。在网络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 全球经济正进入数字信息时代, 电子商务作为一种以信息网络为载体的贸易运作模式, 在国际贸易中被广泛应用。2012年7月,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 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 互联网普及率为39.9%。电子商务的全球性突破了时间、空间与物质对交易双方的限制, 为贸易双方增加了贸易机会、降低了贸易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 对外贸企业产生了重要影响。

1. 为外贸企业提供交易平台与机会。

在传统的贸易方式下, 买卖双方, 为了寻找贸易伙伴, 大部分是通过直接面谈或当面交换方式来进行国际贸易交易, 这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而在开放性和全球性的电子商务时代下, 电子商务采用数字化电子方式进行商务数据交换和开展国际贸易活动, 交易双方以电子方式而不是通过直接面谈或当面交换的方式达成或进行国际贸易交易, 可以减少不必要的贸易环节, 缩短了国际贸易交易的过程和时间, 外贸企业通过因特网快捷方便地了解国内外客户、国内外厂商的商品供给和需求情况。外贸企业可以建立自己的网站或借助有关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平台, 构筑覆盖全球的商业营销网, 向全球范围内的潜在客户提供有关产品和服务的供求信息, 从而获得全球性、无时限的商务空间。

2. 降低了外贸企业成本。

在电子商务下的贸易方式, 降低了企业的采购成本、交易成本、库存成本、交易费用。就采购成本而言, 在传统的国际贸易业务中, 外贸公司要从生产者处购买产品, 需要组织大量的人员去找货源, 组织货源, 接收货物, 外贸企业的采购过程很复杂, 而通过计算机网络, 企业通过交易平台, 可以对多个采购商进行比较, 最后选出物美价廉的产品进行购买, 大大降低了采购成本, 同时企业可以整合各个部门要求, 统一向供应方批量采购, 节省采购成本等各种费用。就交易成本而言, 传统的外贸交易中, 许多企业的产品出口主要依靠传统的贸易公司中转, 或者通过展销会出口产品, 这就增加了交易成本, 限制了出口产品的数量和范围。通过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可以减少出口贸易的中间环节, 让生产者和消费者直接沟通, 扩大了企业的出口渠道的同时, 又降低了交易成本。

3. 提高了外贸企业业务能力。

在传统的国际贸易中, 一份完整的外贸合同从洽谈、签订、租船订仓、报关、报检、办理保险以及支付结算等这些流程都是通过人工进行, 受时间的局限性较大, 有时由于单据填写不规范造成出口货物无法出口。而随着数字化技术的运用, 有效地把企业、政府、厂家、海关、运输、金融、商检、税务等有关部门联系起来, 从寻商机、洽谈、签订合同、生产、交货到付款等进行一站式的业务处理, 并进行跟踪。外贸活动中的洽谈、合同签订、运输、报关、报检、交货付款等服务都可以通过电子商务系统来传输和处理。买卖双方采用标准化、电子化的格式合同、提单、报关单、报检单、保单、汇票、信用证等, 使各种相关单证在网上即可实现瞬间传递, 提高单据质量, 节省单证的传递时间, 提高了交易效率和业务处理的能力。

二、中国外贸企业电子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 电子商务基础设施较落后。

在中国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虽然取得了很大的发展, 但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仍然相对落后。从全国的范围来看, 我们在光缆铺设、电脑普及以及网络建设方面明显落后, 许多边远贫困地区至今没有建立网点, 虽然中国B2B电子商务服务企业达12 000家, B2B电子商务市场交易额达8.2万亿元, 不过与之匹配的基础设施建设, 如网络技术应用、互联网及企业内部信息系统建设等, 以及商业信用、网上支付、标准、税收、相关法律环境建设、电子认证、现代物流、电子支付、市场监管体系建设、信用保障、安全防护等电子商务支撑体系建设远远跟不上电商发展的步伐。

2. 缺乏相应的法律环境。

全球电子商务立法自2005年以来掀起新高潮, 目前已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制定了综合性电子商务法。在国际范围内看, 中国信息化的立法工作比较滞后, 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我们电子商务缺乏统一的指导方针、发展规划和实施战略。电子商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它不仅涉及参加贸易的双方, 而且涉及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工商管理、海关、保险、税收、银行等部门。这就需要有统一的法律和政策框架以及强有力的跨地区、跨部门的综合协调机构和相关法律。目前中国有关电子商务的法律不健全, 存在着诸如电子商务规则和管理问题。如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信息资源与网络安全问题、电子合同的效力和执行问题等法律问题。尤其是在跨国家、跨地区、跨部门协调方面存在不少问题。

3. 信息网络安全体系有缺陷。

电子商务的运作, 涉及多方面的安全问题, 如资金安全、信息安全、货物安全、商业机密等, 特别是有关网上支付结算的信息安全性和可靠性将一直是电子商务的核心研究领域。因为电子商务必须依靠互联网, 作为开展电子商务基础的网络必须安全可靠, 网络传输的误码以及网络连接的故障率都应尽可能低。在电子商务交易过程中, 要保证数据信息的完整性和一致性, 不管经由什么环节、采用什么技术、是否经过加密和解密都要确保。而目前中国一些电子商务网站在安全体系上没有设防, 很容易受到计算机病毒和网络黑客的攻击, 为电子商务的发展带来安全隐患。

4. 人才缺失。

近年来, 电子商务市场突飞猛进, 很多企业也纷纷大举进军电子商务, 但由此带来的人才缺失却很大。淘宝大学的2014年3月的统计数据显示, 整个电商行业未来三年的人才缺口将达到445.7万人。“前程无忧”近日发布的人才市场供需行情显示, 互联网、电子商务用人需求同比增加近50%。人才缺乏已经成为制约电商行业发展的瓶颈缺口, 很多以电子商务为主的创业基地, 其中有些优质企业已经销售额过百万, 但仍然由创始人苦苦支撑。不少小型电商企业没有稳定的美工和策划, 企业往往只能把单个项目进行外包。

三、电子商务条件下中国外贸企业发展对策

1. 加快电商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法律法规。

为了利用电子商务发展外贸, 应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打破行业分割管理体制, 提高资源效益, 政府应尽快整合与外贸相关的银行、海关、保险、商检运输等部门, 使外贸企业能够真正通过网络完成所有交易。同时, 推动通信无线化、宽带化、网路化, 切实提高网络运行速度, 加速互联互通实现资源共享, 为外贸企业进行电商交易提供基础。同时中国外贸领域应用电子商务需要建立必要的法律法规, 确定企业与企业、政府与企业、企业与消费者、政府与政府间进行电子商务交易时所需遵守的法律义务, 并严格依法管理, 以规范外贸电子商务的市场秩序。法律法规的制定要充分考虑到国际贸易与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 要有灵活性和前瞻性, 能够不断地根据新情况、新问题加以补充、修订。

2. 解决网络安全问题。

从技术上看, 为保证电子交易业务的安全性应采用有效的电子技术方法。目前最常用的技术方法有:应用非对称密钥密码技术解决交易信息传输过程中的保密问题;应用数字证书解决网上交易对象身份认定问题;应用数字摘要、数字签名、数字信封等方法解决交易信息传达后的正确、完整、未被修改的验证问题。从国际贸易业务人员的角度看, 外贸工作者应对网上国际贸易风险有高度警觉性, 同时要对电子商务和国际贸易统一法规有全面了解, 对操作的技术规范有一定了解, 还要对自身网上交易行为自律, 这样才有可能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使外贸业务交易的风险降到最低, 才能保证电子商务和网上国际贸易的安全。

3. 建立诚信制度。

从2000年起, 中国的电子商务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历程, 正在走向良性发展的轨道, 但是任何企业在市场经营过程中都要经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风险, 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所面临的问题是不可回避的。而诚信制度建立问题是目前电子商务平台建立时最迫切需要解决问题。只有诚信制度作作为保障, 电子商务建设的发展才有必要的支持。就中国目前的具体情况来看:企业首先要树立诚信观念、规则意识;其次, 要建立统一的企业、消费者信用档案体系;再次, 建立科学的信用评估体系, 建立起科学、规范、标准的电子商务参与者评估体系;最后, 建立缺乏信用企业与个人的约束和制裁机制, 在现有法律和法规的基础上, 加强政府对企业和个人信用的管理与监督作用。

4. 健全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体系。

针对中国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和国际电子商务所需要的综合性人才匾乏问题, 应该建立起人才培养体系。首先中国的高校应培养这方面人才, 如果电商企业能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 制定相应的培养指导, 那么, 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毕业后的实战能力将会大幅提升。同时, 发挥社会力量办学, 针对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加大培养电子商务人才、外贸人才的力度。国内最大的电商阿里集团几年前创办了淘宝大学, 通过对不同类型网商需求的精确把握, 以及不断的探索与实践, 淘宝大学逐步形成了覆盖各网商群体的培训课程。

摘要:在网络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 全球经济正进入数字信息时代, 电子商务作为一种以信息网络为载体的贸易运作模式, 在国际贸易中被广泛应用, 对外贸企业产生了重要影响。外贸企业交易成本下降, 业务能力提高, 发展机会增加, 但外贸企业也面临着电子商务基础设施落后, 人才缺乏, 法律环境不完善等各种问题。政府应加快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建立健全电子商务法律法规, 加强电子商务的人才培养, 为外贸企业的电子商务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

关键词:电子商务,外贸,发展对策

参考文献

[1]茂勇, 王海东.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J].国际贸易问题, 2001, (11) .

[2]邓思思.浅析国际贸易与电子商务关系[J].现代经济信息, 2011, (24) .

[3]刘兰.中国中小企业实现国际贸易电子化的模式与路径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 2011.

[4]谭龙江.中国中小企业B2B在线支付采纳行为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 2012.

中国外贸企业 篇11

一、2010年外贸景气和外贸价格指数运行情况简述

1、外贸景气指数呈平稳抬升走势。2010年中国轻纺城纺织品出口企业保持稳健抬升走势,外贸景气指数曲线呈现先回落后强势反弹的增长趋势。根据中国·柯桥纺织指数对中国轻纺城市场的外贸景气指标的监测,2010年外贸景气指数从1月份的1568.56点上涨至12月份的1939.92点,上涨371.36点,增幅23.68%。其中,最高点为11月份报收于2196.79点,创造了历史新高,最低点为4月份报收于1282.77点。

2、外贸价格指数呈调涨回升走势。2010年,中国轻纺城市场的纺织品出口在品种和品质上均有明显的提升,外贸价格指数曲线大致呈现阶梯型增长趋势。根据中国·柯桥纺织指数对中国轻纺城市场的外贸价格指标的监测,2010年外贸价格指数从1月份的96.39点上涨至12月份的139.68点,上涨43.29点,增幅44.91%。其中,最高点为10月份报收于148.39点,造了历史新高,最低点为4月份报收于94.75点。

二、外贸景气和外贸价格指数波动成因分析

1、物价上涨因素带动劳动力成本提升。2010年,中国轻纺城地区的劳动力成本提升给纺织品贸易公司的带来巨大的压力。国家统计局显示,2010年CPI的涨幅为33%,另有数据表明2010年农民工工资上涨接近30~40%,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提高了最低工资标准,平均增幅达23%。同时随着东西部经济的相互融合,西部外出务工的人员在近几年以来开始大幅减少。以往只在春季开业初期出现的用工荒的情况,今年在原料价格波动的10月份也开始出现。

2、人民币升值挤压出口企业利润空间。外汇交易中心公布,至2010年12月31日1美元兑人民币中间价为6.6227元,创下2005年汇改以来新高。2010年下半年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持续波动,人民币升值近3%左右,这无疑挤占了行业和企业原本就十分有限的利润空间。据业内测算估计,人民币对美元每升值1%,纺织服装行业利润就会下滑4%。此轮汇率波动一是进一步压缩了纺织品外贸企业的利润空间;二是人民币升值相对提高了成本和报价,从而弱了我国纺织品在国际市场竞争力;三是人民币升值压力和预期已成为企业议价签单的不确定因素,甚至直接导致部分订单流失。

3、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扰乱市场行情。在国内棉花减产、国际棉花价格上涨以及游资炒作推动下,棉价一路上涨,刷新10年来的最高纪录。受此影响,10月棉布、毛料等各种布料价格与6月初相比,布料价格上涨30%左右。随着美元货币贬值,化纤类品种的原材料价格也不断呈现上涨趋势。直到国家发改委等七部门11月8日紧急下发通知,提出6项措施以维护当前棉花市场秩序,从11月12日至30日国内棉价期货出现持续下跌态势,轻纺城市场的面料交易才开始逐步恢复正常。

4、加快创新创意面料开发以质优取胜。在2010年中,中国轻纺城市场中不少企业积极开拓创新,各款创意面料吸引国内外客商的注意力。“永通印花”敢于创新,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富春山居图》、《再现兰亭》等数码印花面料亮相世博会,成为技术创新中的领头羊;将一块里料卖到中档面料价格的“永俊纺织品”,致力于高档男女装系列里料开发,成本众多国际知名品牌的首选里料品种。这些新产品的面世主要基于轻纺城市场中浓厚的创意文化产业做基础。从2009年投资2000万元吸引国内外知名设计师人驻中国轻纺城的创意文化产业,到2010年已经开花结果,众多新技术新产品已经应用于实践,大大增强了中国轻纺城的企业在国际纺织品贸易领域内的实力。

5、多方市场营销推动出口市场拓展。针对中国轻纺城的出口企业遇到的困难,绍兴县政府部门以及整个外贸行业积极采取多种市场营销手段,推动出口市场的拓展工作。“会展年”系列活动、举行中国轻纺城北京推介会暨中国时装设计创意大赛、“出口产品市场拓展活动”等,鼓励企业主动“引进来、走出去”,积极拓展国际、国内市场,从而促进全县内外贸持续稳定发展。如中国轻纺城迪拜办事处的建立,更是为外贸出口企业在国外安了一个家,莫斯科和纽约办事处也在进一步的筹办工程中。正是市场管理机构的积极敢为,善为,“全球最佳专业市场”的荣誉才名至实归。

三、2011年外贸景气和价格指数展望

中国外贸企业 篇12

一、广西外贸及中小型外贸企业发展状况

2010年民营企业 (集体企业、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 在广西对外贸易规模中占比重达49.8%, 出口占广西出口总值的65.76%, 只维持了原有增长水平, 外资企业出口增长迅猛, 国有企业出口增长水平也远高于民营企业。从进口贸易看, 国有企业成为广西进口贸易增长的主力军, 民营企业进口的增长高于外资企业。据南宁海关统计, 2011年上半年, 广西对东盟进出口总额为39.3亿美元, 高出同期广西外贸平均增幅的16.9个百分点。广西与东盟的进出口规模稳居西部12省之首, 其中, 广西私营企业对东盟进出口31.8亿美元, 增长55.6%, 占同期对东盟进出口总额的81%。

二、广西中小型外贸企业的SWOT分析

(一) 优势

1. 企业运行机制优势。

中小型外贸企业在经营机制方面机动灵活。由于规模小、职能部门少、管理跨度小, 企业内部协调相对简单, 能较快根据形势变化做出决策。中小外贸企业所需的经营资金额度较低、投入规模小、见效快, 可以选择的经营项目较多、进入市场比较容易且经营手段灵活多变, 在遇到不利的市场形势时可以快速调整业务方向、迅速转型以满足市场特定需求。

2. 民营经济发展强劲, 成为广西对外贸易主体。

2010年, 广西个体工商户总量有所下降, 但资金总额增加37%, 私营企业总量和注册资金分别增长25.9%和42.9%, 企业的增长质量正在大幅提高。同时广西非公经济在全区经济总量的占比提高了2个百分点, 达55%, 规模以上民营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7.9%, 高于全区4.2个百分点, 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57.38%, 总体上呈现出了较快发展的态势。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 民营企业迅速改变进出口策略, 年均增长37.36%, 占全区进出口比重从“十五”期末的1/3提高到现阶段的1/2, 确立了对外贸易的主体地位。2010年, 民营企业充分利用国际市场缓慢复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建成的有利时机, 克服各种不利因素影响, 出口产品品种、出口国家进一步增加, 保持了出口主力军的地位。

(二) 劣势

1. 缺乏有效管理。

中小企业普遍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 核心竞争力差, 表现为缺乏长远发展规划和战略目标, 市场进取心不强, 发展后劲不足;管理制度不完善, 管理者素质不高;家族式管理的痕迹浓厚, 缺乏公平合理的内部分配制度和人事管理制度, 导致企业缺乏活力、业务能人流失。

2. 外贸占款过多, 资金周转速度过慢。

中小企业本来就面临着自有资本短缺、流动资金缺乏的弊端, 加之对外贸易业务流程时间较长, 从发货到收回货款至少需要一个月的时间, 大额的国际订单其收回货款的时间更长, 增大了企业的资金周转压力。从事加工贸易的中小企业还必须将原材料进口的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预存入海关指定的银行作为保证金, 在产品出口后才获得返还。一笔加工贸易通常会持续3-6个月, 使企业面临着较长时间的资金占压。

3. 没有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竞争力缺乏。

当大量中小企业位于同一区域, 包括技术交易成本、信息获取成本和运输成本在内的市场交易成本会大大降低, 使企业由内部化的管理模式转移到外部市场交易模式, 实现企业间的分工合作, 提高中小企业的生产效率。目前广西中小外贸企业空间布局分散, 分散化的经营方式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多数中小企业的经营范围涵盖生产、销售、管理、售后服务等领域, “麻雀虽小, 五脏惧全”, 自身资本在十分有限的同时, 还须用于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 加上企业间的内部分工不明确, 企业竞争力很难提高。

(三) 机遇

1. 区位优势。

广西位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连接地带, 区位优势得天独厚;文化理念与东盟接近, 文化认同度较高, 易于交往;东盟国家不少属于欠发达国家, 对中国的消费品、电子产品、通信产品的需求大;东盟国家近年来不断加强铁路、公路网及大规模水电站等基础设施建设, 更加大了对中国钢材、工程机械产品的需求。中小型机械、钢材、电子和中小型农机、中药加工、制糖、食品、矿产、建材等工业恰恰是广西中小型企业的优势产业, 与东盟国家需求互补。

2. 政策支持。

近年来,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广西西江黄金水道建设规划》、《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等宏观政策的出台为企业进一步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氛围。为支持广西与东盟的经贸往来, 中央政府统一实行并专项批准广西实行对外开放优惠政策, 包括对外商投资企业出口自产产品免征出口关税;对在广西建设和经营能源、交通、港口、码头的外资企业给予免税或减半征税的优惠等。

3. 资金扶持。

近年来, 中央财政先后设立了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中小企业服务体系专项补助资金、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和中小企业平台式服务体系专项补助资金等六项专项资金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中央财政在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中安排专门支出用于建立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损失补偿机制;纳入全国试点范围的非营利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再担保机构, 对其从事担保业务取得的收入免征3年营业税。

(四) 挑战

1. 国际竞争激烈, 经营环境不利。

随着国际市场原材料价格不断走高, 我国各种生活用品、生产原材料价格持续大幅上涨, 劳动力素质提高, 劳动力市场管理规范提高用工成本, 这些因素推动企业出口产品价格上涨, 使原有客户纷纷将订单转向东南亚、南美等其他发展中国家市场, 广西中小企业长期精心建立的一些国际市场逐步丧失。影响全球的经济危机日益严重, 国际市场购买力下跌、需求减少, 更加剧了中小企业的生存危机。

2. 低成本战略受到严峻的挑战。

广西出口产品多为低附加值、低成本的劳动密集型产品, 产品档次不高、品种单一、易被效仿, 使得供过于求的情况容易出现, 造成低水平基础上的恶性竞争, 导致企业经济效益下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后, 与越南、柬埔寨等国家相比, 广西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不断弱化, 资源短缺和技术水平低的劣势已经显露。

3. 直接融资困难。

企业可以通过上市直接发行股票、债券或是向特定的公司发行股票进行直接融资。管理落后、缺乏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使中小企业难以满足证监会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要求, 很难通过上市公开发行股票。通过向特定公众发行股票, 实现产权的多元化本是中小企业发展壮大的另一条途径, 但中小企业资本注入方主要来自东部沿海发达地区, 广西中小外贸企业要想获得东部地区资金的注入, 必须具备东部发达地区中小外贸企业所不具备的优势。但广西的中小外贸企业却由于距离东部沿海地区较远, 没有形成产业积聚效应, 对东部资本的吸引力不大。

三、广西中小型外贸企业发展策略建议

在分析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基础上, 面对CAFTA给广西经济发展带来的新机遇, 地方政府和中小外贸企业应认清形势, 把握机会, 制定针对性的发展策略。

(一) 政府层面的政策建议

1. 着力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首先要拓宽融资渠道, 鼓励各类民营、股份制银行, 外资商业银行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加大对中小外贸企业的信贷支持;吸引有成熟经验的外资中小银行落户广西, 成为广西现有银行体系的有益补充;进一步开发辅助性的融资渠道, 由政府提供特定时期的资金或支持企业自身发行一定数量的债券。与此同时, 积极发展专门面向中小企业的地方小型金融机构;成立中小型外贸企业资金互助会, 鼓励中小型外贸企业加入。其次要创新信贷服务, 如提高商业银行对中小型外贸企业的贷款比例, 组建中小企业信贷部为中小企业提供定向服务;加大对西部中小企业的政策性优惠融资力度, 配合国家扶持西部中小企业发展的有关政策, 积极帮助广西的中小型外贸企业开发间接和直接融资渠道。最后要建立健全中小企业贷款和信用担保体系, 根据国际通行做法在中央设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基金, 用于支持对中央财政具有重要意义 (如税收上缴比重高) 的中小企业融资;广西也应逐步建立面向中小企业的担保体系。

2. 加强区域合作, 提高外向型企业的竞争力。

实施“东靠西联, 南向发展”的区域经济合作战略, 不仅与邻近的广东省加强合作, 而且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 同时在交通、能源、商贸等领域加强与西南的合作, 在招商引资方面加强与港澳台合作, 提高广西企业的竞争力。继续加强与东盟合作, 积极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中越“两廊一圈”、南新经济走廊等次区域经济合作项目。

3. 进一步完善出口信用保险制度。

充分发挥出口信用保险机构的作用, 在出口扶持业务中对中小型外贸企业给予适度优惠;积极推广实施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中小企业综合保险产品”, 鼓励更多针对中小型外贸企业有关保险产品的出台。研究商业保险公司、外资保险公司参与出口信用保险业务的可行性, 形成政策性与商业性业务协调配合的出口信用保险体制, 为其参与出口信用保险提供必要的支持。

4. 协助中小型外贸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积极扶持有实力的中小企业到东盟国家建立贸易机构。广西可以与东盟国家进行农业、能源、交通和电力等基础设施方面合作, 带动广西成套设备、材料、技术和劳务的出口。政府还应该为中小企业参加广交会和中国-东盟博览会创造条件, 在摊位分配上给予适当照顾, 并尽量简化审批手续、减少其费用支出。应充分发挥海外华人团体的作用, 发挥其社会关系广泛的优势, 降低中小企业的市场开发成本, 协助广西中小企业进行国际市场开发。积极鼓励中小型外贸企业在出口管理中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增强国际竞争力。

(二) 企业层面的对策建议

1. 确立战略经营策略, 提高专业化水平。

企业应采取专业化、差异化经营策略, 利用小、专、灵的特点将有限的资源投入最擅长的经营领域, 做精、做细、做强几种产品或几个市场, 发展成为独具经营风格和业务领域的外向型企业。利用掌握的专有技术和品牌进行许可证贸易, 或通过对生产企业进行少量投资、定牌生产等方式维持经营。拓展独特的国际销售渠道、销售手段, 提供多种形式的外贸代理服务、信息咨询服务。

2. 高度重视外贸人才和企业管理。

企业须加强内部组织和管理创新, 强化成本管理和以资金为核心的财务管理;培养和保持一支懂业务、会经营的高素质外贸人才队伍, 通过灵活的用人机制、有效的激励措施和宽松的工作环境留住人才;采取以公司内部员工 (尤其是业务骨干) 持股为核心的股份制模式, 建立起精干高效、具有生机活力的新型外贸企业组织形式。

3. 大力发展电子商务, 促进贸易方式创新。

企业应在电子商务领域进行纵深的开拓, 做好企业网站推广宣传和电子商务运作, 提高网站访问量和使用效率, 充分利用国际互联网的优势, 增强企业的盈利性, 使电子商务真正发挥出应有的效用。

4. 积极掌握形势, 用足用好政策。

企业应主动积极了解、掌握国家管理对外贸易的各项方针政策, 尤其要关注对中小企业发展的相关优惠扶持政策与措施、CAFTA建成后在贸易、投资等方面可以享受的优惠措施, 用足用好政策, 降低企业经营成本与出口成本, 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邱毅.新形势下基于中小企业视角的广西外贸发展研究[D].广西大学, 2008.

[2].张蓓, 张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对中国企业的影响及其应对措施[J].东南亚纵横, 2004 (4) .

上一篇:美术教学中的情感教学下一篇:文学艺术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