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2024-08-26

未来建筑的可持续发展(通用12篇)

未来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篇1

绿色环保、低碳、节能、可持续发展是当前最为热门的话题,也是未来建筑发展的主题,更是建筑所追求的目标。

1 绿色建筑

随着城市化发展的加快,我们不断地掠夺地球的资源,向自然无度地索取。当我们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却已经透支了太多本属于我们子孙的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不仅仅是中国的问题,也是全球必须共同面对的挑战。

提倡绿色环保、健康建筑,减少建筑能耗和污染排放,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现建筑与自然和谐共存,是全球面临的共同课题。所以,我们应高度重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工作。

谈起节能,不得不提出太阳能光伏的利用,太阳能光伏发电已占据世界能源消费的重要席位,不但要替代部分常规能源,而且将成为世界能源供应的主体。预计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在总能源结构中将占到30%以上,而太阳能光伏发电在世界总电力供应中的占比也将达到10%以上;到2040年,可再生能源将占总能耗的50%以上,太阳能光伏发电将占总电力的20%以上;到21世纪末,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将占到80%以上,太阳能发电将占到60%以上。这些数字足以显示出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发展前景及其在能源领域重要的战略地位。

目前,我国出台了财建[2009]128号关于加快推进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的实施意见、财建[2009]129号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及《关于加强金太阳示范工程和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示范工程建设管理的通知》。

近几年来,我国因保温材料引起的火灾事故不在少数,给人民造成重大的财产损失。这不仅让很多人对保温材料提出了质疑,也让很多建筑设计人员处于尴尬的境地。随着新型材料的不断更新,建筑节能材料的保温性能也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很多建筑材料的耐火性能达不到规定的要求,只有极少数的材料能达标。我国对节能材料的研究处于初级阶段,需要我们共同参与。

绿色建筑引领未来,未来生活我们将会处于一个健康、舒适、环保、无污染、能源耗费不断持续下降的环境之中,绿色建筑的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也是全球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2 建筑节能的发展

目前我国的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事业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由于我国公共建筑节能标准刚颁布不久,全面实施处于起步阶段。吸收借鉴先行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快培育我国建筑节能、智能与绿色建筑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创新型企业建设,使智能、绿色建筑成为缓解能源和环境危机的重要措施,具有不可替代的平台效用和积极意义。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近期出台规定的确保到2010年底,全国城镇新建建筑执行节能强制性标准的比例达到95%以上,须从能耗较大的建筑入手。在建筑能耗中,门窗能耗占45%~50%,是建筑能耗最大的部品。门窗节能再次成为高度重视的重要环节。随着高层建筑、大跨度公共建筑、建筑物采光顶、异型建筑等建筑物的增长,具有外围护和装饰功能的幕墙在过去10年行业复合增长率高达20.07%。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未来节能仍将维持这一增速态势。

未来建筑节能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关系到老百姓的生活质量,而且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事业,我们应该用长远的眼光和高度的发展战略努力实现建筑节能领域的大发展。

3 可持续发展建筑

可持续建筑的理念就是追求降低环境负荷,与环境相接合,且有利于居住者健康。其目的在于减少能耗、节约用水、减少污染、保护环境、保护生态、保护健康、提高生产力、有利于子孙后代。

实现可持续建筑,必须反映出不同区域的状态和重点,以及需要根据不同区域的特点建立不同的模型去执行。

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对可持续建筑给出了四个原则:

1)资源的应用效率原则;2)能源的使用效率原则;3)污染的防止原则(室内空气质量,二氧化碳的排放量);4)环境的和谐原则。

4 我国建筑的现状与问题

我国的建筑在很多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对绿色建筑的发展仍然存在许多制约因素。

4.1 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节能环保意识

要广泛宣传建筑节能减排的重要性、紧迫性,宣传政府的政策措施,推动全社会广泛参与,共同促进建筑节能减排各项措施的落实。

4.2 加强有力的激励政策和法律法规

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对能源、土地、水资源、材料的节约,无可操作的奖惩方法来规范和制约各方利益主体必须积极参与;我部颁发的《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作为一个部门规章,力度远远不够,缺乏有效的激励政策和法律法规,成为我国全面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一个薄弱环节。

4.3 有效推进的新技术创新

在技术创新方面,我们不仅要吸收和推广国外绿色先进的建筑技术、新产品和新设计理念,这对于我们少走弯路,加快绿色建筑的新技术、新产品和管理经验的推广有着重大的贡献,同时我们更应该加大力度自主研发新产品、新型材料,不断增强我们的自主创新能力。

4.4建立健全相关的技术标准和规范体系

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民用建筑节能标准体系,但工业建筑的节能标准尚未出台,公共建筑的节能标准也才刚刚颁布。缺乏建筑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方面的综合性的标准体系,因此要尽快建立健全相关的技术标准和规范体系。

4.5加强建筑节能领域的执法监督

由于我国的建筑节能还处于初级阶段,很多地方对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工作相关的行政管理职能还未引起高度的重视,相关领导和政府职能部门落实不到位,管理不到位,责任不到位,导致出现建筑节能监察服务系统管理混乱的局面。因此,要加强执法监督,严肃查处违法乱纪行为。

5结语

未来建筑应该回归自然生态,让自然生态融入建筑,利用高科技与自然完美结合,打造以“以人为本”,自然与建筑和谐共生,提倡以绿色健康为先导,节能环保和高科技相结合的理念为核心,综合考虑建筑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战略,为我国的建筑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建荣,翁季.建筑构造(下册)[M].第4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2]罗小未.外国近现代建筑史[M].第2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3]王长贵,郑瑞澄.新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3.

[4]JGJ26-1996,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部分)[S].

[5]海鲁尔.自然、建筑和外表生态建筑设计[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6]布莱恩.爱德华兹.绿色建筑[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未来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篇2

1.应该走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设计道路新世纪是信息时代,更应该是生态文明时代。

人类运用高新科技,探索存活生产和生活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按照国际社会所承认的原则进行设计。

1.1 对涉及的地方性,地域性理解,重视地方场所的文化脉络。1.2 运用技术的公众意识,结合建筑功能要求,采用简单合适的技术。1.3 树立建筑材料蕴含能量和循环使用的意识,在最大范围内使用可再生的地方性建筑材料,避开使用高温能量,破坏环境,产生废物以及带有放射性的建筑材料,征求重新利用旧的建筑材料和构件。

1.4 针对当地的气候条件,采用别动式能源对策毕业论文,尽量应用可再生能源。1.5 完善建筑空间使用的灵活性,以便减少建筑体量。将建设所需的资源降至最少。

1.6 减少建筑过程中对环境损害,避开环境的破坏,资源的浪费以及建材的浪费。

2.重结构体系将要以框架结构为主。

众所周知目前大量已有的住宅均以砖混结构为主,这种建筑结构体系有很多的缺点如抗震性能差,总高度受到施工限制,机械化程度难以提高,作业量大,施工质量难以保证。住宅采用框架结构之后有利于新型墙体材料的推广应用,提高了住宅的抗震性能,并可以为住户提供自由分割的空间,丰富住宅的立面造型,使用面积系数也可提高自重,比砖混结构的轻,单位面积造价与砖混结构持平,由此可见,框架结构是住宅在承重结构体系上的一大发展。

3.住宅的寿命将要大大的延长,超耐久性住宅将要大量出现。

目前,住宅的使用寿命按其设计方案来说一般是在50 年左右,人们用几十年以至终身的积蓄来购买一栋房屋,在使用之后就要报废,这种现实的现象实在是有点太残忍了,所以人们很迫切的要求提高住宅的耐久性,现在超耐久型混凝土的研究正在兴起,在不远的将来有望使混凝土的耐久性达到几百年以至上千年,当住宅采用框架结构之后,就可以采用超耐久型混凝土从而大大的提高住宅的耐久性,实现我们拥有

5.2 住宅建筑的适应性。主要表现在多样性和可变性两方面,多样性:由于住宅市场需求的多样性,住宅开发建设单位要避开“贫富皆宜”的单一项目而要有一定的特殊,适合多种目标群体,赋予个性化的项目,来满足日益多样的市场需求,可变性:由于功能的多样性和技术的可行性,使居住空间的灵活可变得以实现,其可变性一般是以“户”为设计单位,按基本间定型的厨卫等定型设计,居室部分采用活动式隔断灵活分隔,即每户的平面围护结构不变,管道基本固定不动,厅室隔断按一定模数灵活不止,分户墙可以固定,也可采取取消分户墙而根据实际购买需求取舍的售楼方式,据此,住户的室内布置就可以各尽其能,各取所需,设计布置温馨而有个性的家,如此自然提高了居住建筑的使用效率,使住宅建筑易于改造而拥有更长的使用寿命。

5.3 住宅的生态型。如今生活在都市里的人都渴望回归自然,希望更多地与大自然接触,但住宅建筑仅有绿色还说其具有生态型,住宅的生态型是以绿色为基础涵盖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等多种理念。生态的建筑设计应该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a.尊重设计地段内的土地,环境,及植被的特点,因地制宜。

b.整体,全面的考虑设计区域内部与外部环境关系。

c.强调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存,分割。

d.设计过程的多学科综合性。人类存活离不开洁净的空气、充足的阳光和浓郁的绿丛。但随着工业发展与经济增长却造成环境的污染与自然生态的恶化。在建造住宅时往往忽略了原有地形,有意无意地破坏了地形地貌,对基地的地物诸如树丛、植被、水面等也未加爱惜,致使水土流失,绿地减少,同时也缺乏对空气污染、噪声污染、水质污染、辐射污染、垃圾污染的重视,最终使环境遭受污染,影响居住存活价值。未来建筑设计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与地物,以及有效防止环境污染,使居住者能尽情享受自然,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的。当今是注重生态,环保,追求人与自然科学整体协调发展的社会。世界大型建筑的主流是生态建筑和智能建筑,我国目前正在建造和将要建造的大型综合建筑使用期限至少在50 年以上,无论是在建筑艺术上,还是在设备上,都应有超前意识。随着生态意识的普及和可持续发展的深入人心,以我国目前的经济实力,建筑技术,科学技术的实际水平,建设有前途的大厦将作为我国提高综合国力的具体表现,将带动建筑业的迅猛发展。

在21世纪我们的城镇内建筑正在经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2008年奥运会在中

参考文献:

浅析新时期建筑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篇3

摘要:知识经济最重要的特点是以知识为基础,无论是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方面都依赖于知识和信息。要使知识经济持续发展,则有赖于知识创新,目的是追求新发现,创立新规律、新学说,是知识经济发展的生命。在知识经济的时代中,经济的发展较少依靠于自然资源,越来越多依靠知识才库。我国在经济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主要是知识差距,为使我国建筑业走向世界,这是建筑师们历史必然使命。

关键词:知识经济 建筑业 发展

1 优化建筑环境,追求绿色建筑

农业社会是从原始氏族社会开始的,人与自然和谐协调、共生共存。建筑是根据当时的地理、气候、生态环境条件,合理有效利用开发资源、能源、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原则的。过渡到工业化社会时,人类改变了与自然共生共存而走向掠夺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来换取时代文明。在现代的建筑里,随处看到我们放弃了自然空调,偏重改用机器来调节室内气温,这样不仅带来了污染、能源短缺、产生温室效应。城市人口膨胀,势必导致建筑侵占农林绿地,消耗大量物质资源,造成与生态环境失衡,水灾、旱灾、风灾、土地沙化等频频发生,恶化人类的生存空间,直接威胁着人类自身生存发展,从而导致人与自然的对立。从1976年召开的联合国第一次人居环境会议,1984年召开的“地球的未来”会议,1996年召开“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会议,到1999年6月在我国北京召开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主题是“21世纪的建筑学”,等等,都无不是研究论述“人·建筑·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目的是为人类生活、工作空间创造优雅、舒适、安全、卫生、节地、节水,综合用能,多能转换,自然空调,生态平衡,立体绿化等,有利于生态循环的绿色环境,可以预见21世纪将是绿色建筑的时代。

2 建筑节能,多能利用,寻找新能源

人类在创造时代文明的过程中,由于忽视生态学、人口学、环境学,21世纪将继续面临人口爆炸,资源锐减,能源短缺,环境污染的困惑,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特别是人口爆增,随之而来能源匮乏,当今世界75%能源用在交通和建筑上,而这75%中有1/3用于住宅,这样由于人口剧增,而增加交通流量,建造大量建筑,能源消耗扩大,更加剧能源短缺的危机,为缓解危机,减少环境污染,21世纪建筑能源将是太阳能化的趋向。太阳向地球投射的辐射能中,有30%以原有波长反射回去,其余部分被大气层和地球表面吸收形成气候水文循环进行光合作用,维持动、植物机体的生命,一小部分作为化学能贮存在动、植物体中,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下经过百万年积聚成我们日常消耗的煤和石油。但是煤、石油将枯竭,当今世界能源危机此起彼伏,能源费用猛涨,这就是一个明显的信号,尽快开发新能源途径,以防后患是当务之急,太阳能正是当今世界能源专家众目之的,它是唯一不受价格波动而又廉价、清洁、无污染的巨大新能源。21世纪与太阳能开发并驾齐驱的是核能的开发,这是寻找新能源的生力军,很有潜力。其他如水能、潮汐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能也将是21世纪继太阳能、核能之后寻找新能源已挂了号的后备军。

3 建筑往空间、海洋和地下发展

21世纪是建筑膨胀的世纪,据最新资料预计,当今世界人口60亿,到2030年将达到87亿,而我国目前人口12.5亿,到2030年按计划生育将上升为16亿;又据统计世界100万人口城市的数量从1900年的11个,到1990年增加到105个,预计21世纪头15年将达到248个。人口的增加,百万城市数量扩大,要满足人类衣、食、住、行势必要比现代建造更多的城市和建筑。当前我国政府已多次颁布保护耕地,励行减少浪费非农业用地等一系列政策法令。地球只有一个,各国的国土又基本界定,建筑总不能长期与“民以食为天”争地啊!必须寻求开拓新的建筑空间。

3.1 建筑往空间发展。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亚洲4小龙经济腾飞,80年代我国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创奇绩,经济增长率达两位数,90年代以中国为核心,已形成世界亚太经济高度发展的地区。据美国华尔街日报统计,亚洲目前建造的高层建筑与美国80年代建造的高层建筑一样多,这说明由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提高,人口的增加,为了开拓建筑空间,像树长高一样一个劲儿往上长,建高层建筑已离开了起跑线,开始往空间发展。俗语说物极必反,如果建筑高度无节制,热衷于搞超高层建筑,这将违背“人·建筑·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初衷,必将带来地基沉陷、地震难防、交通拥塞、环境污染、热岛效应、百病滋生的隐患。为此,这里所指的建筑往空间发展,应以科学依据,要从恰当的高度和密度,结合人的心理、生理、卫生、生活、工作、交通的要求作出科学定量的分析,以人为本和自然生态平衡为宗旨来开发空间。

3.2 建筑往海洋发展。地球陆地面积只占地球表面的1/3,而2/3的面积是水域,按目前世界人口发展的速度,人类的生活空间将无立足之地,这不是危言耸听,必须未雨筹谋,无疑海洋是建筑延伸开发必争之地。建筑往海洋发展,可以有:移山填海,围海造地:架设人工岛。例如日本贺顺港用钛金建造了生活区、工厂区供12万人生活工作的海上人工岛。此法对生态环境影响不大;水中潜置式。当今多限于科学研究、防空、旅游及文化娱乐业,造价昂贵。以上可以看出,现在已经向海洋要地迈开了第一步。21世纪将是沿海各国向海洋争地的年代。

3.3 建筑往地下发展。事物的发展是螺旋式上升发展的,人类来自大自然,有返璞归真的本能,也开始向地下发展。人类原始社会穴居洞穴,是为了生存,抵御自然各种因素的侵扰,例如从古代延续到今天我国黄土高原的传统民居——窑洞,它冬天温度10℃左右,而夏天温度是20℃上下,真可谓冬温夏凉,不需要能源,清洁舒适的天然空调环境,与自然生态环境共生共存。近年日本、美国、法国的建筑师参观了窑洞民居回国后“克隆”建自己的别墅。现今人类进入21世纪,建筑往地下发展也是为了生存,而且生存质量更高、更好、更完善,目的只有一个即“人·建筑·环境”可持续优化发展。21世纪人口爆炸,陆地拥挤,为了不使建筑与“民以食为天”争地,开发空间绿地,减少外界温度、烟尘、声音、细菌对室内环境的影响而增加能源的消耗,如无菌、恒温、恒湿、防尘的室内空间,建筑往地下发展可以说是一个良策。近些年来,世界各国为加速经济发展,满足建筑用地,特别是在寸土寸金地域区内都普遍建造地下广场、地下商城、地下娱乐中心,为了避免侵占耕地和区域间联系交通方便安全迅速而繁荣经济,地下铁道、地下隧道、地下工厂综合体也越来越多地建造,更深层次向地下索取生存空间。日本的东京、大板、美国纽约,法国巴黎、瑞典,我国上海、沈阳、广州等都建有地下广场、商场、办公、娱乐等建筑。地下铁道发展正是方兴未艾,我国北京,上海、广州等地陆续兴建,可以预测21世纪是开发地下建筑的黄金时代。

4 仿生建筑是21世纪建筑创作的生力军

探讨未来建筑的发展趋势 篇4

一、建筑艺术

建筑艺术是按照形式美的规律, 运用独特的艺术语言, 使建筑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 它是通过建筑形象表现出来的。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人们建筑审美水平的提升, 建筑形象在建筑设计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建筑的形象包含客观形象和审美的双重含义, 它构成手法多样, 对人的感染力也多种多样。不同特性的建筑要求具有与之相配的建筑形式, 比如纪念性建筑或者其他需要表现庄严的公共建筑, 应使用对称的建筑形式, 给人端庄、雄伟、严肃的感觉, 不对称均衡较之对称均衡显得轻巧、活泼, 对于庄严的建筑就不适用了。不仅建筑本身存在韵律, 建筑和建筑之间也存在韵律。韵律是任何物体各要素重复出现所形成的一种特征, 一个建筑物的大部分艺术效果, 就是依靠这些韵律关系的协调性、简洁性取得的。不同建筑物之间的韵律能够赋予城市以音乐美, 从而给城市规划注入活力。信息时代的来临, 呼唤新的空间和造型以体现其时代特征, 现代建筑艺术逐渐走向抽象的表达。

二、绿色建筑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 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 (节能, 节地, 节水, 节材) 、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 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也称为生态建筑。绿色建筑的设计将向环保型材料、绿色设计和绿色施工三个方面发展。

1.绿色设计

绿化走进建筑。屋顶花园不仅可以有效地降低建筑物的温度, 而且能够增加城市绿化面积, 增强城市的“呼吸”。在建筑物外墙面上种植攀缘植物, 同样可以降低建筑物的温度, 甚至对外墙材料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它和屋顶花园一起让“绿色”建筑真正实现了视觉上的绿色, 使建筑物亲和自然的效果更加突出。

2.使用环保型建筑材料

环保型建筑材料要求亲和环境。环境亲和的建筑材料应该耐久性好、易于维护管理、不散发或很少散发有害物质。当 前建筑中的污染物主要来自于石材类、板材类、涂料类及水泥等方面, 绿色建筑的发展将催生具有更优性能的环保型材料取代这些“垃圾”建材。现代基础工程中环保型建材主要包括: 新型保温隔热材料、新型防水密封材料、新型墙体材料、装饰装修材料和无机非金属新材料等。虽然这些材料造价相对高一点, 但是, 伴随人们对绿色建筑的执著追求, 这些材料将被逐渐广泛应用起来。

3.绿色施工

(1) 节材 :对钢材、木材、混凝土等都有精确预算 , 优化材料方案, 减少废料产生。根据施工进度、库存情况等合理安排材料的采购、进场时间和批次, 减少库存。料场设置于加工场旁, 减少材料二次搬运。就地取材, 距施工现场20km以内的大宗建筑材料用量占建筑总量的72%。优化大钢模配置, 增加钢模周转次数。进行各种废材再利用, 如木方接长、短钢筋制作成马凳。优先采用高效钢筋和螺纹接头等节材效果明显的新技术。

(2) 节水 :办公室、生活区均采用节水器具 , 如节水龙头、脚踏淋浴开关, 公共厕所采用自助冲洗装置。底板混凝土后期养护采用砌砖、胎模、蓄水养护。对竖向混凝土构件的养护, 采用洒水后包裹塑料薄膜保水的方式, 减少用水量和养护难度、次数。在现场设置两个蓄水池, 将基坑井点降水排出的水汇集后, 用于绿化灌溉及部分降尘洒水用水。

(3) 节能:设定办公区、生活区和施工区用电控制指标, 定期进行计量、对比分析, 并制定相应的预防与纠正措施。办公区、生活区的照明灯具均采用节能灯, 生活区的宿舍白天拉闸断电。合理利用可再生能源, 在生活区浴室、食堂安装太阳能供应热水。施工区现场优化施工机具配置, 在不影响施工的前提下, 根据实际情况将投标时选用的90KW的K50塔吊变换为75KW的FO23B塔吊, 一方面节省了投资 , 另一方面有利于节能降耗。合理安排施工工序和作业面, 相邻作业区域充分利用共有的机具资源, 减少机具数量。

(4) 环境保护:

①噪音与振动控制:购置HS5633型声级计两台, 对施工场界噪音进行实时监测和控制。使用低噪音、低振动的机具设 备。购置1000M2隔音屏对重点噪音区域进行隔音, 避免、减少施工噪音和振动。

②光污染控制:夜间室外施工时照明灯加设灯罩, 透光方向尽量垂直集中在施工区域范围内。电焊作业时采取遮挡防护措施, 避免电焊弧光外泄。

③水污染控制:施工现场设置沉淀池 (如搅拌机处等) , 将废水收集过滤沉淀达标后进行集中排放。办公区、生活区厕所设置化粪池, 食堂设置隔油池等, 进行三级沉淀达到排放标准总均分男生 (M + SD) 女生 (M + SD) t堂设置隔油池等, 进行三级沉淀达到排放标准总均分男生 (M + SD) 女生 (M + SD) t后排放。后排放。

三、建筑智能化质量

未来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篇5

房屋漏水、积水问题是长期以来困扰很多住户的一个常见现象,虽然目前防水补漏的施工技术较为发达,但是防水补漏的问题仍然层出不穷,其实防水补漏的最好方法是提前在建筑物中做好防水屏障,杜绝房屋出现漏水问题。防水补漏施工技术除了用于家庭住宅外,另外工地、大型建筑工程中对其的需求量也较大。造成防水补漏问题出现的原因越来越多,现在防水补漏的施工难度也在加大,同时对技术和经验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防水补漏市场未来的发展前景如何呢?下面咱们一起看看吧。

1、防水补漏市场的现状

对于工地和大型建筑工程来说,如果出现漏水的问题,他们和众多的施工团队都有密切的合作关系,找到专业的防水补漏施工人员轻而易举,当然在专业人员的施工处理后,漏水问题很快就能解决。

对于住宅用户而言,他们不清楚要到哪里寻找最好的防水补漏施工人员,一般都会通过朋友介绍、网页查询的方式来对比分析选择施工人员,很多住宅用户最终确定的施工人员虽然给予的报价较低,但是并不能完美解决房屋漏水问题,只是解决了住户的燃眉之急,不能

从根本上解决漏水问题,过一段时间之后还需要再次联系施工人员进行处理。

2、防水补漏市场的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的发展,建筑物的使用功能也在不断增多,另外,人们对建筑物的防水等级要求也在逐渐提高,未来防水补漏施工技术将会发展的更为迅猛,会形成有机的防水补漏产业链,很有可能会以“互联网+”的形式取得更大的进步。为了解决住宅用户难以联系到防水补漏施工人员这一问题,现在很多施工公司都会将自己的施工团队在网上大力宣传和推广,未来的住宅用户选择施工团队时会更加看重其品牌服务和业界口碑,而不是单纯的对比报价。

未来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篇6

关键词:监理行业现状 存在问题 发展方向

引言

我国的工程建设监理是对工程建设项目实行的监督和管理。也就是对工程建设的参与者的行为进行监控、督导、评价,并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包括合同管理),以保证工程建设行为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符合有关技术标准、规范、规程等,这样可制止建设行为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促使工程建设投资、进度、质量按计划(合同)实现,确保工程建设行为的合法性、科学性和经济型。我国建设监理自1988年开展以来,发展迅速。对提高建设项目管理水平,充分发挥投资效益,是我国建设管理体制适应国际建设市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建设监理制度,发展我国建筑事业有重大意义。

虽然我国工程监理事业取得长足进步,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制度上、施工阶段管理上和经济上存在一定的不足,应该对项目的投资、工期、质量、安全等目标,在事前、中期、事后进行严格控制,还要把我国的工程建设管理体制尽快同国际惯例接轨,进一步规范管理,合理规划,协同合作,共创工程监理事业的新进步。

1目前工程监理存在的不足

1.1監理企业性质与业务开展模糊

目前绝大部分的监理企业是民营企业,挂靠某一大型监理企业有之,设计院下属监理公司有之,政府机关下属监理公司有之,开发商开设的监理公司有之,诸如此类的监理公司的成立架构,往往导致公司制度不严格,企业老总由上级公司(单位)派员兼任,依托关系开展业务,服从上级领导的指示,履行法定的程序,进入门槛不高,干预性过大,人员流动性高,随意性过大,管理制度形同虚设,架构不完善等。

1.2业主不甚重视,流于形式

监理单位由业主聘用,业主对工程建设监理工作不重视,认为只不过履行法律手续,业主和施工单位之间关系密切,导致监理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业主的左右,影响监理工作的开展,同时有部分大的施工单位,本身设立监理公司,监理单位如同的一个部门,导致“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的情况屡屡出现,工程监督成为真空地带。

现阶段,许多建设单位(工程发包方)对监理并不是很信任,一是许多建设方对监理的作用认识不足,很多情况下是鉴于国家的强制性规定才不得不聘请监理企业。建设单位在聘请了监理企业以后,对监理却是不放权。所以许多监理企业在建设工程的建设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却微乎其微,许多的建设方仅仅是需要监理单位在最后的工程资料上面签字就行了。认识不足是建设单位和社会各界对监理不信任的原因之一,二是现阶段监理整体素质不是很高,许多监理人员在监理工作中少作为,不作为,无作为或者监理不到位,监理在工程的建设过程中形同虚设,工程方面的质量控制和进度控制完全靠工程承包商的自身管理。甚至有的监理人员在工程中玩忽职守,利用职权牟取私利,伤害工程建设单位的利益和工程利益。在这种情况下,工程建设单位明显觉得自己出了钱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甚至取得反效果,觉得付出的代价不值。对监理的不信任便也更甚。顾客群体的不支持也在某种意义上严重制约了监理企业的发展。

1.3各地区的监理认同度和规范管理存在较大差异

建设监理自1988年开展以来,各省各地区的建设工程监理推广时间和管理重视程度存在较大差异,沿海发达城市、地区开展较早,管理和重视程度相对较内地和经济较弱地区好,差距突出表现三方面:监理费相差30%-50%,最低的按建筑面积5-7元/m2收监理费,双方签订阴阳合同,应付主管部门审查;监理人员是否持证上岗,现场监理人员到岗、配备人数和持证上岗缺少监督和规范管理;监理单位个人挂靠普遍,有的一人挂靠代理数个分公司,技术管理人员缺位,主管部门监管不力。进一步降低监理工作的社会认知度,并导致监理人才流失,制约和影响建设工程监理企业的发展。

1.4行业的不良竞争导致监理收费的严重偏低

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在市场准入机制这方面不是很健全和完善,所以造成了现阶段许多实力不足的小监理企业大量涌入,这些企业没有完善的组织构架,管理混乱,人才匮乏,在接到监理任务后,便聘请一些没有实际监理工作经验的人员,甚至于临时雇佣新近毕业的学生进行监理实际工作。工资等相关费用相对较低,所以整体运营费用和单位成本也较低。于是乎,这些监理企业便可以以比市场平均价格和国家规定的监理取费标准更低的标准比例取费,自实行工程招标以来,监理公司承揽业务一般采用低价的办法获得,现阶段,监理取费较实际的工作要求以及同行业的比较是严重偏低的。普通工程的监理实际取费一般为工程造价的0.5%~0.6%,而这样的取费根本无法维持一家严格意义上的监理企业的所有费用。于是监理服务的实际质量必然有所降低。而各个监理企业便在这种压价-降低服务质量-降低服务质量-压价的恶性竞争中循环不止,各个监理企业的生存空间被一次一次的压缩。自1992年制定后,于2007年调整提高监理收费26.7%-56.1%,监理单位的低利润状况有所改观,与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大方向不协调,与相关的其他行业还存在较大差距,比如同设计收费的对比详见下表,相比设计收费,同样规模投入的人员、时间、费用,监理单位都多余设计50%,而收费确低于设计26.7%--56.1%。详见以下对照表。整个行业的发展与规范化、标准化的要求渐行渐远。再者,比建筑同行业人员的年收入是最低的,与其技术、学历、工作强度和环境极不相符,导致人才流失较普片,与企业希望发展壮大的愿望也渐行渐远。

1.5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发展空间过窄

现有的监理从业人员,大部分都是半路出家,是从不同的专业转换而来,学历相差悬殊,有本科生、大专生、中专生、高中生,也有初中毕业,且文化水平偏低的占绝大多数;职称差别很大,有高级工程师、工程师、助理工程师、技术员,也有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同时人员的配备,总监按规定只能安排三个工程项目,但实际上部分地区安排十个以上甚至超过三十个工程项目,远远高出国家规定的标准。

而监理工作是十分注重实际工作经验的一个职业,不仅要求从事实际操作的监理人员要有良好的技术水平,能够处理和解决工程承包商在施工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紧急的技术问题,为他们提供适当的技术咨询和支持,还要求监理工程师懂得相关的工程管理方面的知识。鉴于施工现场监理工作具有一定的劳动强度,这同时也要求我们的监理工程师能够有足够的体力来适应高强度的施工现场监理工作。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一名合格的监理工程师应该是一个体力要求相对较高的技术加管理的复合体。而现阶段,刚毕业的学生显然是无法满足上面的要求的,退休老同志的身体条件又无法满足施工现场高强度作业的需要,监理工作的不到位就可想而知了。加上出于成本的考虑,我们的绝大多数监理企业并没有把人才培训列入公司的发展战略的高度。仅仅靠社会和政府组织的监理培训远远不能满足现阶段建筑市场对监理需求的增长。还有就是监理行业的整体收入低于其它行业,这也严重的影响了优秀的人才投身监理事业当中来。优秀监理人才的严重不足,严重的妨碍了监理企业的发展,也严重的妨碍了监理行业的整体发展。

出现以上的不足,除了有监理行业原因、业主原因、人员原因,还有政府的对整个监理行业的发展缺乏有力的引导,任期发展,最终导致整个行业的无序、萎缩、退化,后续态势不能得到有效提升。

2改革的措施和方法

2.1政府大力宣传引导,保证监理行业的正常发展

国家各主管部门在监理资质审批上应该抬高准入门槛,严格把关。在建筑整个市场上,严格执行相关审核审批制度。

在企业的监管上,严格准入等级制度,省、部级控制监理工程师的注册。市(县)建设主管部门或行业主管部门等应对监理上岗人员进行备案登记管理,严格规定安排项目的数量,避免一个注册监理工程安排二三十个工程,甚至整个地区超过一百个工程也是安排同一个总监的情况出现。

在规范监理市场的前提下,努力利用行业协会建立行业诚信机制,建立监理企业的诚信机制,在法律的框架内对企业进行诚信积累和诚信档案建设,为整个行业提供一个诚信的竞争环境。

2.2制定合理的監理收费标准,提高监理行业的整体素质

制定合理的监理收费标准,有效杜绝低价拿项目,而跟踪管理不到位的情况,或将项目分包再分包的情况,重前期业务的拓展而忽略后期的管理现象得到有效的遏制。

监理企业的发展,需要合理的经营利润。例如,有一工程项目,面积25000平方米,工期两年,总造价3000万元,按1992年新收费标准(45万元)下浮20%计算,监理费36万元,其费用分配:监理人员按最低标准设置,一个总监(0.33人,兼职三个工程),专业监理工程师(1.33人),监理员(1.5人)(见证员兼职)的监理小组,总监工资按5000元/月,监理工程师工资按4000元/月,监理员按2000元/月计算,两年的工资支出为23.928万元,其他交通、办公费用约4万元,交税费1.8万元,企业的毛利润只有6.272万元。2007年后出台新收费标准,虽然总体提高50%-100%,但工资也提高许多(总监7000元/月、专监5500元/月,监理员2500-3000元/月),同样上述工程其监理费为62.48万元,两年工资支出33万,现场办公费用6万元,交税3.124元,还要增加房屋、社会保险等费支出12万,企业毛利润只有8.356,还有企业的管理费用、办公等费用支出,还不包括工程延期整个费用增加风险等。可以预见,就是提高到2007年的监理收费标准费,监理企业的利润空间较低,将直接影响监理企业日后监理服务工作的开展和人才发展。

所以,监理企业能否发展的根本原因是提高生产率的同时还要提高经营利润,否则,“增长不增收”的情况还是屡屡出现,监理企业的发展空间会越来越小,是不利于行业的发展,也不利于工程建设市场发展的需要,是一种各方共输的局面。

2.3监理企业进行多元化发展

监理企业主要从事施工阶段的工程监督,业务单一,在私人投资领域,根本谈不上投资控制管理,政府投资领域,也仅仅局限于工程拨款,从工作性质上,监理单位大部分也是履行法定的手续而已。所以,必须改变这种不良局面,在设计阶段应介入监理,从投资控制方面做出专业意见,施工阶段做好工程监督,保证施工安全与质量,竣工后做好工程结算控制,避免不必要的增项或漏项等情况。

2.4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打造专业化队伍

一般高校普遍设置土木工程专业、工民建专业,但设置监理专业的高校少之又少,从就业的角度出发,不设置或少设置也是无可厚非。

所以,理顺上述监理行业发展的条框,加大投入力度,培养专业化队伍,加强高技术人才的培养,创新发展渠道,提供一个给企业和个人良好的发展平台,相信监理行业路子会越走越宽。

3结束语

目前,工程监理行业还存在许多问题,但只要我们勇于查找问题,发现问题,正视不足,提高社会认知度,着重培养高素质人才,行业多元化发展,创出成效,优化整合,相信工程监理行业大有可为。

参考文献:

【1】《工程建设监理实用全书》上下卷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1999年5月

【2】《建设工程目标控制》(一、二、三卷)西安地图出版社2001年11月

【3】《建设工程投资控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3年1月

【4】《建设工程合同管理》知识产权出版社2003年1月

谈未来建筑的发展趋势 篇7

中华传统的哲学“天人合一”思想阐述了人与自然之间美好和谐的关系。而现代建筑过于追求高度与跨度的极限却忽略了与“人”和“自然”两者间关系的协调, “天人合一”便成为我对未来建筑发展趋势的猜想。我认为, “人”作为建筑的使用者, 乃建筑的核心, 建筑不可脱离“人”作为单独的一个个体而存在, 所以建筑的发展应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概念;而“自然”又是人们所依存的生活环境, 于是建筑的发展在考虑到以人为本的同时又不可缺少对环境的尊重, 早在1992年“里约热内卢宣言”中就提出建筑的发展应优先考虑生态环境问题, 改变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所以, 未来建筑的发展在考虑“人”的同时又要兼顾“自然”这一方面, 以“人”为本、以“自然”为核心, 使建筑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目标。

1 以人为本

人们对生活的需求随着时代的进步在逐渐提高, 建筑的发展需要体现出时代的特质, 以求符合人们的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于是在“以人为本”的未来建筑的发展中, 建筑的人性化和智能化发展很好的体现出了人们对建筑精神与物质上的追求。

1.1 人性化建筑

人性化建筑简单来说主要表现在人与人、人与空间、人与自然的协调。所以建筑的人性化发展可从上述三个方面进行思考。

1) 人与人:公共性的交流空间。人作为群居性动物, 是不可能脱离社会单独存在的, 但是随着城市现代化的高速发展, 一栋栋高层建筑林立而起, 楼层式的住宅成为主流, 道路如网线般在城市中密布, 将人们的空间切割地支离破碎, 人与人间的交流变得困难起来, 心与心之间仿佛砌起了一堵墙, 彼此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 进而使得这个社会也越加的冷漠。未来的建筑发展必须要考虑这一点, 在建筑设计之中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作为一个重要的因素来考虑, 在设计中将其作为主要的空间来设计, 用交流空间引导人们的生活方式, 使人们不仅仅满足于物质文化的需求, 而更加倾向于精神文化的追求。人们之间的关系也不再冷漠, 人与人之间互亲互爱, 这样不仅有利于人个体的身心健康, 同时也有助于城市建设的发展、一个和谐健康的社会的创建。

2) 人与空间:合理的空间设计。人们对于物质生活的过分追求导致了现在部分建筑片面地追求奢侈华丽, 却忽略了人与空间的协调, 忽视了对人的生活习惯的考虑、对空间的需求, 导致了使用者在使用建筑时极度的不适与不便, 同时单纯的追求表面的浮华也可能影响到平面空间的合理布局, 使得有些空间使用起来不是非常的方便。所以在未来的建筑发展中应该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尽可能地考虑使用者的生活习性, 进行合理的空间设计, 着重于为人们创造一个方便、实用、舒适的空间, 来达到人与空间的和谐统一。流水别墅的空间设计见图1。

3) 人与自然:绿色的建筑环境。自然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人与自然本就是不可分割的存在, 但是现在许多设计为了人类自身的需求忽略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 对自然进行毫无休止的破坏。可以预见, 如果这样持续发展下去, 环境的破坏使我们将来可能随时处在一个遭到污染的环境之中, 人类的身心健康都将会受到极大的挑战。未来建筑的发展必然要考虑到这一点, 在尽量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建筑设计, 以求使人与自然达到一个有机的整体, 这样既创造了美好的建筑环境, 又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

1.2 智能化建筑

信息技术的发展随着经济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成为了时代的主流, 于是人们对作为其主要的生活空间的建筑的舒适、便捷、安全、高效程度等有了更高的要求。那么, 符合信息时代高速发展, 为人类提供便捷、舒适、安全空间的智能建筑便成为了未来建筑的发展趋势之一。1) 概念。智能化建筑概念最初由美国人提出, 而后各国对智能建筑也相继做出定义。但是由于智能化建筑处于发展阶段, 对智能化建筑的定义还不能得到统一, 普遍认同的定义是:通过对设备的自动监控, 对信息资源的管理, 对使用者的信息服务及其建筑环境的优化组合, 将智能型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现代建筑艺术利用系统集成方法进行有机的结合, 对使用者的信息服务及其建筑环境的优化组合, 所获得的投资合理, 适合信息技术需要并且具有安全、高效、舒适、便利和灵活特点的现代化建筑物。2) 现状。自1984年1月, 由美国联合科技集团建造了世界第一座智能大厦, 智能建筑便开始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 于是从19世纪80年代至今, 智能建筑得到了相对蓬勃的发展, 其中以欧美、美、日最具代表性;其后新加坡、印度等国家相继开始了对智能化建筑的研究;我国也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进行对其的研究, 陆续有较为成功的案例出现。世界各地对智能建筑的重视程度, 可见一斑, 这也从侧面体现出建筑智能化必然是未来建筑的发展方向之一。3) 发展。在信息与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 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标准的智能建筑, 未来时代的需求, 世界各国都在进行对智能化建筑的大力发展之中, 掌握其发展方向更是重中之重。而建筑智能化在未来的发展趋势我认为有如下四个方向:a.将生态技术、虚拟技术、智能技术、生物工程等各种学科技术与智能建筑技术相结合, 同时不断地吸收新技术以紧随时代潮流;b.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 对建筑的特定使用者有着深入的设计, 对不同功能用途有不同的智能管理模式, 并且智能设计需要贴近周围的整体环境;c.通过智能化将一个小区、城市甚至世界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联系起来, 使人们能够方便而舒适地生活;d.使用智能化技术将建筑的能源消耗和污染尽可能降低, 为人们创造一个舒适良好的生活环境的同时, 也为自然提供了保护。

2 以自然为核心

当今时代, 人类文明因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力的进步而得到了高速发展, 而作为人类生活空间载体的建筑也处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之中。但是建筑业的高速发展带来的却是高污染、高能耗, 人类对自己生存空间的过于追求忽略了对自然的保护与敬畏, 不断地破坏自然环境。在美国的一项调查报告中指出:城市面积虽然仅仅占地球地表面积的2%, 但是碳的排放量却占世界总排放量的70%, 城市中木材与水的消耗量分别占总消耗量的76%和70%, 令人触目惊心的数据, 这种对自然过度的索取与破坏导致了近些年来雾霾、地震、冰雹、海啸等自然灾害现象屡见不鲜, 对人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为了避免建筑对环境所产生的这些影响, 人们必须改变传统的建筑模式, 于是这便决定了未来建筑的发展趋势不仅仅是“以人为本”, 还需要重视环境的保护与生态的平衡, 所以还应该以“自然”作为未来的发展核心, 追求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最大限度地降低建筑所产生的高污染与高能耗问题, 尽可能地消除其对环境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使得建筑与自然完美的融合成一个整体, 既有利于居住者的身心健康, 同时还能造福后世。而“绿色建筑”“生态建筑”等概念的提出, 无疑完美地诠释了以“自然”为核心的可持续性建筑的发展道路。而其中“绿色建筑”更加贴近实际应用, 所以通过“绿色建筑”为代表, 来分析以“自然为核心”的未来建筑的发展道路。

现对绿色建筑作如下分析:

1) 概念。根据我国于2006年颁布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对绿色建筑的评价标准来说: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 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 (节能、节地、节水、节材) 、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 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 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2) 发展。20世纪60年代, 美国著名建筑保罗·索勒瑞提出了一个新兴的建筑理念———生态建筑, 即绿色建筑;随后在1969年, 由美国建筑师伊安·麦克哈格所著的《设计结合自然》一书的出现意味着生态建筑学的正式诞生;到了20世纪70年代, 由于人类为了得到高速发展过度开采自然资源, 使得石油危机爆发, 人们开始意识到这种方法难以为继, 于是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口号, 而作为占用自然资源较多的建筑于是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到了80年代, 由于“可持续发展”口号的提出使得节能技术得到完善, 并逐渐应用到建筑之中, 于是节能建筑随之产生, 在随后的几十年间, 各国陆续提出绿色建筑的标准, 表明了绿色建筑正受到世界的不断重视, 也意味着未来建筑大致的发展走向。

3) 现状。从保罗·索勒瑞提出这一概念直至今日, 绿色建筑的发展已有近50年的时间。在这50年间, 绿色建筑有着良好的发展势头, 世界各国对其的研究与实践, 使得世界上出现了许多优秀的绿色建筑, 如:联邦中心大厦, 建筑整体采用了可再生材料, 同时还拥有雨水再利用系统, 该系统使得饮用水的使用减少了80%, 灌溉水的需求也降低了14%;梅里特高级公寓, 采用了降低能源的设计, 并且于屋顶安装光伏发电板和太阳能热水器, 建筑所需的70%的热量均由太阳能热水器提供;斯文森工程大厦, 地砖使用透水性地砖铺装, 同时还有地下雨水储存系统, 屋顶表面的1/4都被绿色植物所覆盖, 可以使90%的雨水得到收集与处理。上述经典的案例充分地体现出绿色建筑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但是由于绿色建筑的发展时日较短, 尚处于起步阶段, 许多基础理念不够完整, 其相应的政策法规也需进一步的完善, 对绿色建筑的认识理念和鼓励措施都有待改进, 还有许多因建筑技术的限制而被搁浅的美好构想等等, 这些都是绿色建筑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所在, 同时也应该是我们建筑师所需要着重思考的地方。

4) 趋势。a.建筑的节能:建筑的节能虽然从绿色建筑概念提出之初并为人们所关注, 并且在随后的建筑发展历程之中, 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是为了生态的平衡, 为了美好的未来, 我们仍需紧跟时代的脚步, 不满足于眼前的现状, 将不断进步的科学技术与建筑的自然采光、通风等节能等技术相结合, 在未来的日子里, 使建筑的节能效果能够得到更进一步的提升。b.降低非再生能源的损耗:现代建筑对于煤、原油、天然气等非再生能源的过度消耗, 使得地球上的非再生能源的储量不断地减少, 若是不加以克制, 这些能源终将枯竭。为了避免非再生能源的枯竭, 未来建筑设计之中, 应最大程度的使用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可再生能源来替代非再生能源, 达到降低能耗的目的, 同时也可减少对非再生能源的消耗。c.资源的循环利用:为了保护日渐稀缺的自然资源, 对于建筑中所使用的资源, 我们应尽量使其能够得到充分的利用。如生活之中必不可少的水, 在未来发展的建筑之中应该有更好的雨水收集系统和废水处理系统, 使得水资源能够充分地循环使用。同时建筑的选材应尽量选用天然材料, 如木材、竹材、石材等, 或研究新型无污染可降解材料, 而避免使用人工合成, 方便建筑材料的循环利用。这些资源的循环利用, 都是为了使资源能够物尽其用, 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d.建筑的生态化:在未来的发展之中, 我认为建筑的生态化是“以自然为核心”的建筑的最终形态。将生态技术等先进技术运用于建筑设计之中, 使绿色融入建筑之中, 建筑也化为生态系统的一部分, 两者相互交融, 成为一体, 在保证了生态平衡的同时, 又实现了建筑的持续性发展。

3 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的建筑发展趋势的灵感来自于中华民族传统的哲学思想。天人合一, 是将“以人为本”“以自然为核心”这两种建筑的发展趋势综合起来考虑, 便成为了我对未来建筑发展的想象。“天人合一”思想最早由汉代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董仲舒于《春秋繁露·阴阳义》中明确提出“天亦有喜怒之气, 哀乐之心, 与人相副。以类合一, 天人一也”, 反映了中华传统文明近五千年来的思想精华和精神核心, 是中华民族的价值观与世界观的完美体现。在“天人合一”思想中, “天”代表了自然环境, 而“人”代表调适物质资源的思想主体, “天”与“人”两者之间是世间万物中最核心、最本质的一对矛盾, 而“合”是两者矛盾间的形式转化, “一”则是矛盾融合后相生相依的根本属性。而在建筑的发展过程中, 建筑为人们提供所需求的生活空间的同时, 在不断地破坏着自然环境, 于是建筑便成为了“人”与“自然”两者之间难以协调的矛盾之一。作为设计师应致力于如何解决这种矛盾, 使“建筑”与“人”、与“自然”能够“合而为一”, 所以在未来的建筑发展脚步中, 我们无论怎样前进, 都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 以“自然”为核心, 以期达到“天人合一”的发展目标。

4 结语

未来建筑的发展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可能千变万化, 但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给人类创造一个安逸、舒适、便捷、绿色的生活环境。于是这便决定了建筑在未来发展的道路上, 不会脱离“人”与“自然”这两个大致方向。这便是我所认为的未来建筑的发展趋势。

摘要:结合中华传统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思想, 对建筑在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研究, 阐述了人性化建筑、智能化建筑、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及方向, 对建筑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建筑,自然,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孙中秋, 王宇纬.浅析未来建筑的发展趋势[J].山西建筑, 2010, 36 (24) :39-40.

[2]夏云, 夏葵, 施燕.生态与可持续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

简述未来建筑的发展理念以及趋势 篇8

关键词:节能,绿色,可持续

节约型社会是目前我国的一项重要政策, 建设节约型社会就需要在各方面进行节能工作的加强以及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导深入, 建筑耗能是建筑行业中较大的产业, 在建设以及运行和维持上都需要大量的能量, 因此对能源的消耗量也是极为巨大的。据可靠数据, 全球耗能一半左右都是建筑业消耗的。而目前我国的房屋建设还处在活跃期, 各地的建筑都不断的扩大, 这在历史上都是没有过的。就目前的中国来说, 城乡在建设上的面积已经超过了四百亿平方米, 南方地区在能耗上, 建筑业要占到行业的25%, 北方还要加上供暖以及建筑的保温材料在制造时所消耗掉的资源能源, 因此占到了33%。这样推断, 到2020年, 中国还会再建筑面积上继续增长, 增长量大约在三百亿平方米, 所以, 建筑的耗能是会对中国能源造成巨大的影响, 而且这个影响同样是长远的。所以, 建筑的节能, 以及绿色建筑的建造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行是意义深远并且影响巨大的。

1 节能

建筑的节能不仅仅体现在材料的节能应用上, 同时还包括了各种建筑节能标准, 其涉及领域众多, 内容如下:

1.1 设计节能理念以及应用

首先在建筑的设计阶段, 设计师就应当具备节能意识, 在工作的基础上发挥建筑节能的主要决定作用, 若是在设计上就不完善, 那么后期的设施建设就会造成必然的投资浪费。

1.2 技术以及能源的新型开发利用

太阳能建筑是近年来得以应用以及推广的有效的新型能源建筑, 不但节约了现有能源并且由于太阳能的可再生性, 以及无污染性令其具有现代节能建筑应用的优势。另外太阳能的热舒适条件也好。除了太阳能, 夏季的供冷技术以及地热的利用都是在电能消耗上的节约。改善城市的环境问题。

1.3 改善围护的结构

建筑在能耗上的消耗大主要就是由于维护结构, 再次, 需要按照国家规定的热工标准对维护进行改善, 像是窗子的气密程度会对能量造成消耗, 通过使用新的材料对其进行提高, 以达到保温隔热且价格低廉的程度。

1.4 设备能耗问题需要注意

空调以及照明是建筑能耗的主要途径, 这两样大约占总耗能的六至八成, 设备的节能运行是对建筑的巨大贡献, 在设备的效益以及系统控制上的节能操作问题进行着重的研究。

1.5 物业工作上的节能

集中管理式的居民区在建筑的节能还和物业管理有关, 合理的物业工作也可以适当的降低建筑的能耗。

2 绿色

建筑的绿色设计是有着整体科学性的, 在配置上集成了绿色科技, 采用自然的通风、采光, 并且使用的维护结构都是低能耗的结构, 并且在建筑中都会利用新型能源物质, 对建筑中水也进行回用, 技术控制上采用了智能化新型技术, 现代的绿色建筑的突出特征有六点: (1) 规划上以及选址上合理; (2) 高效以及循环的利用资源; (3) 建筑的环境适宜人的健康, 舒适性高; (4) 废物排放量低或者排除的废物对环境无害; (5) 在节能上措施效率较高; (6) 功能上更加的灵活。在功能上既满足了人们的心理以及生理需要, 同时能源以及资源的消耗合理经济, 在环境的影响方面也做到了尽可能的降低。本质上说来, 绿色建筑无论是设计理念还是施工的模式都是对现有的破坏性的建筑方式的合理的调整, 在环境的整体性上寻找到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平衡点, 此外, 建筑师的设计元素中的每一个元素都应当融合了这种绿色理念, 充分的展示和利用现有的绿色技术, 通过这种创新式的融合, 使得建筑不断的和环境进行融合, 更加的和谐。

(1) 绿色建筑首先关注的是如何利用能源及各种其他资源的观念问题。从绿色建筑的观点来看, 人们正是以不适当的方式消耗不可再生能源和资源, 并产生巨大的污染, 影响地球和人类的未来。

(2) 对于建筑物, 对于设计师来说其并非死物, 其和环境以及气候等都是灵活多变, 可对话可交流的, 建筑从建成开始一直到拆毁都是和环境息息相关的。其是一个活的具有生命的机体。

(3) 关于人为环境舒适的标准。绿色建筑是对人积极关注的建筑, 室内装修从材料选择到胶粘剂的使用、到办公及生活设施的放置, 都要经过严格的检测, 不产生室内污染、地球环境负效应才有可能入选。

3 可持续发展建筑

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 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变革, 可持续发展建筑正是可持续发展观在建筑领域的体现, 也是节能建筑理论研究的一项重大突破。目前, 人们在可持续发展建筑方面的认识已达成了下列共识。

从生态建筑、绿色建筑发展到可持续发展建筑, 都包含着建筑节能的内容, 为了明确建筑节能的内含和外延, 有必要将生态建筑、绿色建筑和可持续发展建筑这三种观点与方法摆在一起进行辨析。

4 三种建筑之间的关系

节能建筑与绿色建筑是两个概念。节能建筑是按节能设计标准进行设计和建造、使其在使用过程中降低能耗的建筑。绿色建筑是指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安全的居住、工作和活动的空间, 同时在建筑全生命周期、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的建筑物。绿色建筑发展到可持续发展建筑, 都包含建筑节能的内容, 节能建筑也从有效利用常规能源、充分利用新能源的单纯模式发展为能源、气候、环境等并重的综合模式。绿色一词已经有了它约定俗成的含义, 当使用这个词汇时, 很容易将之与环保、节能、健康、效率等方面的意义联系在一起, 现在的绿色在一些行业已不只是一句简单的、充满理想与激情的口号, 它已成为一系列的定量化的标准。可持续发展在生态、经济、社会以及科技领域都有自己的定义, 可持续发展建筑的思想不是一种创造, 它是生态、绿色、节能、地方性、气候、传统等各类观念的合成。

节能建筑设计的新拓展应该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也就是说, 节能建筑应该包含建筑对能源有效的、可持续的使用和建筑对环境、健康的影响等更多方面的内容, 这就是建筑节能的外延。节能建筑、绿色建筑及可持续发展建筑三者的关系。

5 建筑节能潜力及现状

我国是世界上的高能耗国家之一, 建筑节能潜力巨大。我国既有近400亿平方米建筑中99%属于高能耗建筑, 新建建筑中, 95%以上仍然是高能耗建筑, 单位建筑面积能源消耗为发达国家3倍以上。

目前, 我国的节能与绿色建筑工作还存在许多问题:一是全社会没有充分认识到节能与绿色建筑工作的重要意义, 缺乏节能与绿色建筑的基本知识和主动意识;二是对节能与绿色建筑缺乏有效的激励政策进行引导和扶植;三是缺乏可操作的强制各方利益主体必须积极参与节能、节地、节水和保护环境的法律法规;四是建筑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的综合性的标准体系还没有建立;五是缺乏有效的行政监管体系。

6 结束语

未来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篇9

私营建筑经济和公有制建筑经济是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关系。私营建筑经济是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结果, 反过来, 发展私营建筑经济又可以促进公有制建筑经济的改革与发展。

近年来, 随着私营建筑经济的发展, 人们逐渐认识到发展私营建筑经济, 对加强建筑市场得管理, 规范建筑市场秩序有着良好的推动作用。目前, 建筑市场中压级压价, 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问题较为突出, 是政府治理的重点和难点问题问题, 这些问题单纯从行政手段出发并不能解决好, 还必须结合市场经济的特点, 把政府管理机制和市场经济有效的结合起来, 而事实证明发展私营建筑经济能对解决这些问题起到重大推动作用。正是由于私营建筑经济的发展, 近几年来我国的建筑市场管理、建筑市场秩序得到了明显改善, 由此可见大力发展私营建筑经济, 对促进建筑市场可持续发展, 具有重要的意义。

2发展私营经济的制约因素

私营建筑经济自身存在着许多制约其发展的因素。就目前来看, 多数私营建筑企业是家庭化的管理模式, 因此造成管理水平低下, 许多企业沿袭着计划经济的管理体制, 很难适应社会化生产的需要;另外大部分私营建筑企业仍然采用粗放的经营模式, 只重视项目和收益, 资金的运作和融资能力都亟待加强;技术水平和信用方面和国有建筑企业仍存在一定差距, 要缩短差距, 必须在科学管理, 注重工程质量上多投入, 通过提高效率来降低成本, 而不是靠偷工减料来创造利润, 这样才能给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 才能长期发展。

外部环境也制约着私营建筑经济的发展。建立合理的产业结构和规范化的市场秩序, 才能给私营建筑经济一个平等竞争的政策环境。

3未来发展私营建筑经济的对策

3.1全面落实发展私营建筑经济的政策

不断完善监督管理体制, 对工程的承发包、工程款结算、工程的风险保障、建筑环境的质量、以及法律责任等各方面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法规;针对建筑生产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不断完善工程建设的各项法律法规, 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安全, 为建筑经济的健康发展创造适宜的外部环境。

政府需要创造公平、高效、健康良好的市场秩序, 为建筑经济发展提供基础。建设主管部门也应该根据中国私营建筑经济的特点, 进一步完善建筑市场的准入制度及相关的市场规则, 加快工程建设领域各项诚信体系的建设, 消除束缚其发展的体制障碍, 促进其稳定增长。

3.2加大对私营建筑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

私营建筑企业的中小型、密集及私有化等特点决定了其对金融支持的需求。但银行向私营建筑企业提供的融资服务却远未达到其需求, 为了满足这一供需的平衡, 政府的干预手段是非常必要的。一方面应尽力完善为私营企业服务的金融组织体系, 加快各商业银行的改革;另一方面建立多层次的市场经济体制, 为有良好发展前景的私营建筑企业上市融资提供必要的支持, 多管齐下, 为私营建筑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基础。

3.3不断提高私营建筑企业的整体素质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产业, 而私营建筑经济未来必将发展成为建筑业中的主要力量, 当前我国正面临着由农业国家向工业化国家过渡的重要时期, 工业化的进程必将带动建筑业的大发展, 私营建筑企业只有抓住机遇, 扬长避短, 才能在发展中不断壮大。

对于建筑施工企业来说, 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必须拥有先进的管理队伍, 并且始终把建筑质量放在第一位来抓。实践证明, 大型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具有明显的优势, 中小企业可以通过联合、兼并等方法扩大规模, 实现企业的集约化经营及科学的管理, 这样更有利于建立优秀的领导班子和高素质的施工队伍, 同时也增强了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建筑质量是建筑企业的生命, 可见质量管理在整个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 这就要求负责人在技术上要过硬, 同时还要善于经营与管理。一个懂管理、重技术、严要求、高标准的队伍, 才能建设出高质量的工程, 为企业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 打造出人民满意的工程。只有得到社会的认可, 才能为企业创造更高的效益。

因此只有用先进的管理方法, 科学的发展目标来引导私营企业, 才能克服私营建筑经济自身发展存在的缺陷, 保障其规范发展;同时重视人才的培养和任用, 以新技术的革新和高科技的人才为企业不断输入新鲜血液, 提高生产力, 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使企业永远保持活力, 才能保障整个私营建筑业的稳健发展。

4新形势下私营建筑经济的发展趋势

当前我国的私营建筑经济还在发展的初级阶段, 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日趋成熟, 其发展速度不断加快, 要取得大的发展, 必须从根本上提高建筑企业的整体水平和素质, 提供宽松合理的金融政策, 并制定适合中国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 使其为中国经济的稳步增长作出贡献。

摘要:我国私营建筑经济的发展, 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与改革做出的巨大贡献, 私营建筑经济作为我国整个私营经济和整个建筑业中的一个很活跃的部分, 将长期存在并得到大力发展。随着私营经济、私人投资的发展和增大, 私营建筑经济将进入一个大的发展时期, 如何保障其未来发展, 是当前社会需要面对的问题。

关键词:私营,建筑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浅谈影响医院建筑未来发展的因素 篇10

一、安全性

确保诊疗安全是对医院建筑最基本的要求。应当把建筑安全性的要求贯穿到医院建筑设计的全过程当中, 采取多种有效的方法和手段, 创造出良好的诊疗环境, 切实确保安全。例如:在空气气流组织方面, 污染区新风系统管道应处于微负压状态, 防止污染区域气体逆流至洁净区域, 造成交叉感染;在地面材料选用方面, 要注意材料的易清洁性及防滑防污性能;餐厅的设计增加必要的斜坡, 便于患者坐轮椅出入, 病房厕所的马桶、蹲便一侧及淋浴喷头下、浴凳侧应安装扶手, 便于入厕前后的蹲起把扶 (见图1) ;通常用来晒衣服用的挂钩不宜设计得太结实, 防止出现患者利用挂钩进行自杀的情况;一般病房不宜设置开敞阳台;等等。

二、灵活性

医院建筑应具有较好的灵活性, 以便营造更加高效的诊疗环境, 更好地适应未来不断变化的医疗服务, 从而有利于医院节约经营成本, 促进投资使用效益。

(一) 建筑单体的灵活性

医院建筑的楼层设置应保持灵活性, 同楼层的医疗单元之间能够按照需求灵活组合, 相关诊疗空间、科室空间的拆分, 对临近科室和建设成本均影响较小。当医院单体建筑达到规定的使用寿命年限时, 可有选择地进行改建、翻新或扩建工程, 不应影响医院的正常运营。

(二) 诊疗空间的灵活性

设备配置相关或相似的科室, 应实现其空间和家具设施的标准化和系统化, 保持其医疗功能的灵活性, 达到设备设施的共享, 从而大大地提升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率。例如, 可将儿科与妇科的门诊统一进行规划, 以便实现医技和空间资源的共享。

(三) 机电和通讯系统的灵活性

机电和通讯系统是建筑的“循环系统”, 空气循坏、气温控制、感染控制、能源效益、卫生安全和烟雾控制, 都离不开机电系统。在规划机电系统时, 应注意考虑预留容量、预留设备空间、扩容方法和扩容步骤等等。

(四) 后勤服务规划的灵活性

对于餐饮、洗衣、物资管理等后勤类服务, 由医院统一管理或交外包服务公司来负责。在未确定负责主体的情况下, 应预留出服务区的相关空间。

(五) 特殊空间的优化设计

ICU是医院的诊疗核心, 各个支持系统如不间断电源和医用气体系统常年不间断运行, 因此在设计时要通过合理的优化设计来保证这一点。

三、人性化

医院建筑的人性化要求, 就是坚持以人为本, 强调对人性的关怀, 从建筑内外的整体环境入手, 重视人的社会、心理需求, 一切从患者、医护人员及探视人员的心理出发, 研究各群体的行为特征, 实现环境互动。

从患者的角度考虑, 在建筑设计上要处处体现出人性化原则, 环境良好、设施方便、服务周到, 这些都有利于改善患者的心情, 对患者病情有一定程度的缓解作用, 从而使患者增强战胜病魔的信心, 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以病房为例, 儿科的病房应根据儿童特点, 增加幼儿喜欢的色彩元素和图形设施, 用品尺寸、扶手高度等按照儿童的身高确定 (见图2) ;产科的病房则应呈现“家”的感觉, 处处体现出温馨感。同时, 患者需要个人私密性的空间, 每张病床可增加滑轨幔帘, 既节省空间又能起到遮挡作用 (见图5) 。病房的区域要避免单一, 以便满足患者交流、活动和休闲的需求;病房中的电话、电器和呼叫等应方便使用, 安全且可靠;如果条件允许, 应为患者提供存放物品的空间 (见图3) , 如在病房内设置躺柜, 既方便存放物品, 又可供探望陪护人员休息。

从陪护或探视人员的角度出发, 病房内应提供安全、舒适、能够用于停留和休息的空间。公共空间应尽量配备超市、咖啡厅、银行等商业服务设施, 满足医患的生活及休闲需求。

从医院工作人员的角度考虑, 医护人员的工作空间也要具有一定的私密性, 在色彩上力求和谐 (见图4) , 设备的安置应当考虑减少强度, 便于工作效率的提高。

四、智能化

智能化要求就是以医院建筑作为一个平台, 使其具备医疗办公、通信、设备自动化的功能, 实现管理、系统、服务最优化的组合, 从而提供舒适、高效、便利的医疗环境。医疗建筑智能化包括三部分内容, 即楼宇的自动化控制系统、办公的自动化系统和信息网络系统。智能化系统是医院建筑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的应用不再是过去单一的自动化技术。智能设备和系统的应用, 利于保证医疗建筑各个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

五、生态化

生态化要求就是把建筑作为一个整体的生态系统, 统筹组织和设计建筑的内、外部空间, 实现建筑内部生态系统的有序循环和转换, 从而营造一种保持生态平衡、低耗、高效、无污、无废的医疗环境 (图6) 。

医疗建筑在设计时, 应根据环境及现场条件选用自然通风采光、太阳能热水系统等适宜的技术, 以节能降耗;供应室、洗衣房的余热可回收再利用;对于空调、新风系统, 有条件的地区可选择地热资源;雨水回收积存技术的应用可节约水资源;建材应尽量采用可再生、无副作用的产品, 并尽量扩大此类材料应用的范围;等等。

随着节能降耗日益被重视, 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新设备被应用到医院建筑中。

六、结束语

未来医院建筑的设计和建造, 必须充分考虑安全性、灵活性、人性化、智能化、生态化的影响和要求, 这样才能使医院建筑保持一定的前瞻性和整体功能的合理性, 为医院更好地发挥医疗救治服务作用提供有力的保障。

摘要:文章从“两性三化”即安全性、灵活性、人性化、智能化、生态化5个因素出发, 分别介绍了各个因素对医院建筑未来发展的影响, 建议加强趋势研究, 促进医院建筑的合理性。

关键词:医院建筑,未来发展,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王恺.构建绿色医疗体系——中国21世纪医院发展的未来[J].城市建筑, 2009 (7)

[2]格伦, 王凤利.未来卫生保健产业发展对医院建筑设计影响的新走势[J].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 2008 (7)

[3]秦海福, 陶任重.浅析新时期建筑业的未来发展趋势[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下旬刊) , 2009 (1)

未来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篇11

关键词:智能化;绿色建筑;未来;发展;趋势

目前我国建筑能耗增长的速度已大大超出我国可生产能源增长的步伐,如果这样持续发展下去,这类浪费型的需求仅靠我国可生产能源的生产来供需,势必难以长而久的支撑。因此不得不从大规模地对旧房进行节能改造,这将不仅耗费大且占用的人力物力也极其惊人。在当今普及比率较低的情况下,我国的智能化建筑在建筑实际的领域中占取比例不多,要积极的从现实生活中提高能源使用的效率,不仅可以缓解我国的能源紧缺状况,还可以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的稳步发展。所以,智能化绿色建筑是建筑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智能化绿色建筑的发展和建筑行业发展应当十分密切。正因为我国智能化绿色建筑市场投入量日益迅速地增长,且受到我国政府出台的各项政策对节能环保产业的大力扶持,我国智能化绿色建筑的推进即将迎来发展趋势的黄金期。智能化绿色建筑的发展,依靠着建筑信息技术、建筑智能化技术、节能科技、节能环保的材料等多元化的发展,不仅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还可将科技的创新而逐步发展和成熟起来。

如何做好我国智能化绿色建筑工作,我们将着重分析了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当前我国智能化绿色建筑所遇到的困境和问题;二是发展绿色建筑的过程本质对策。以下将对智能化绿色建筑的发展趋势展开讨论。

一、 当前我国智能化绿色建筑所遇到的困境和问题

(一)当前的从业人员整体职业素质偏低,对智能化绿色建筑产业的认识极其不够

智能化绿色建筑的发展将从“苏醒”的初级阶段跨向“飞速发展”的阶段。不可否认的是我国智能化绿色建筑人才支撑和储备的缺口非常大,与能化绿色建筑的飞速发展拉大了更大的差距。现有的智能化绿色建筑从业人员的整体职业素质偏低,建筑专业知识虽强,但对智能化绿色建筑产业的认识和认知还不够。因此要在智能化绿色建筑人才栽培方面,要对智能化绿色建筑专业技术人才进行职业培训和考核,要求从业人员满足智能化绿色建筑产业所涉及的专业技术人才需要,建立、实施实行专技人员持证上岗的可执行制度。

(二)管理方法不合理,技术管理不科学

企业管理人员的认识不高,认为智能化绿色建筑打的是个旗号或招牌,很多质疑是来自于对智能化绿色建筑本身的误导,对概念根据就不了解,从建筑技术管理来看,它是引导建筑建设实施、结束的主导路线,不仅包括材料节省、节能设施有效的利用,确实是对社会很多好处。而对施工企业来说,在建造期间,如考虑市场的接受和建造成本太高,就会对投资产生排斥的心理影响。

二、 发展绿色建筑的过程本质对策

(一)调整规范智能化绿色的管理观念

规范智能化绿色建筑在建筑的全周期的实施,利用整个管理人员进行团队培训,提高意识并投入现实管理中,改变观念后可以最大限度地将节能环保和减少污染融入到工作中,真正的为最终用户提供健康、适用、高效和全面完善的基础设施环境,同时为最终用户提供高效节能的管理平台。

(二)建筑形态艺术完美结合

建筑艺术是通过建筑形象表现出来且使建筑具有文化、审美价值,不同的建筑要求体现美的价值也有所不同,而不是对称均衡就显得庄严,适用范围和协调性也不同。总归会给整个建筑形态的外系表达更显得有活力。

(三)要选用环保型的施工材料

环保型建筑材料要求应具有耐久性强、维护便捷、不散发有害物质、艺术效果好的特征,如:新型防水材料、新型密封材料、新型保温隔热材料、新型墙体墙面材料、无机非金属新材料和装饰装修材料等。虽造价相对偏高,但人民对节约资源、投资回报和环保的执著追求,会被广泛应用起来且与智能化绿色建筑发展的道路吻合。

(四)融入绿色设计

设计创新,如:绿化走进建筑、屋顶花园。不仅可给建筑物降温且增扩城市绿化面积,给城市的增添了无机“制氧机”并增促了城市的“呼吸”,增添了建筑物亲和自然的效果。融入节能设计和清洁能源的使用,如:尽可能地使用被动式能源系统、建筑主要立面朝向和主风向不同向,可以减少建筑的热负荷、实现室内的自然通风减少空调等降温设备的能源做功的时间,降能节耗;利用自然采光和再生能源(太阳能光伏板、太阳能热水器、沼气等)。

(五)融入高智能化设计

围绕环保、节能降耗展开融入高智能化设计,将高智能化技术设计应用在各种类型现代建筑中,实现建筑智能化。建筑高智能化技术的融入是以建筑为平台,结合建筑设备、光\声控技术、通信系统、办公自动化网络系统,将结构、系统、管理服务捆和管理,为最终用户提供一个安全舒适、节能高效、便捷的环境,以为人民造福。

三、 结语

在进入21世纪后,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和百姓生活质量改善的提升,人们对未来的住宅将在现有的高层次基础上,提升或升级到更高生活的要求,建筑未来发展的主题已无法圈限于建筑安全、建筑质量和建筑外观上的要求,特别是已逐步推进采用的高新技术高档住宅,不仅采用了仿生和智能化的建筑规划和设计,还达到节能环保的最终目的,给人民展现了全新的居住环境体验,体现了我国建筑智能化和提能降耗的热情膨胀地持续攀升着。(作者单位:淮安市清河盐河生态科技城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李倩.论影响绿色建筑推广的因素及绿色建筑的未来发展[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17).

[2]沈春平.浅谈建筑的未来发展趋势— —绿色建筑[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01).

[3]洪在进.未来建筑的发展趋势[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17).

[4]孙中秋,王宇纬.浅析未来建筑的发展趋势[J].山西建筑,2010(24).

[5]张楠,王阿慧.寒冷地区双层玻璃幕墙的应用与特性浅析[J].房材与应用,2005(02)

[6]赵平歌,宋慧.建筑自然通风的影响因素及实现途径[J].房材与应用,2005(05).

[7]刘杰成.生态建材·构造·应用[J]. 国外建材科技,2003(04).

[8]奚于成.建筑·生态建筑·数字生态建筑[J]. 华中建筑,2005(05).

[9]李百浩,刘炜.当代高技术建筑的地域性特征[J] . 华中建筑,2004(03).

试析绿色建筑设计未来的发展方向 篇12

关键词:绿色建筑,建筑设计,发展方向

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加, 现代建筑行业对能源资源的消耗以及对环境所产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同时对全球性的能源资源以及环境所造成的影响也更加显著。因此, 节能减排和保护环境就成为了一个世界性的话题, 而如何才能够使人与自然和建筑与自然和谐共处将就成了当前可持续发展所亟待解决的问题。而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 我国的建筑行业也呈现出了蓬勃的发展态势, 在当前的建筑工程建设中, 各种施工技术和施工材料以及施工设备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同时还涌现出了许多更加现金的施工技术和施工设备以及施工材料, 而随着这些技术和设备在现代建筑工程中的应用, 使得我国建筑的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从而为我国旅社建筑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并且随着能源资源的供需矛盾加剧, 在当前的建筑工程建设中如何才能够实现建筑的生态和节能就成为了当前建筑建设所必须解决的问题。而为了使我国绿色建筑快速稳步的发展, 就必须加大对绿色建筑设计未来发展方向的分析研究力度。本文从绿色建筑的定义出发, 对绿色建筑设计的深入分析, 然后对绿色建筑设计未来的建筑设计发展方向进行了详细阐述。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使同行相互探讨共同提高, 进而为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添砖加瓦。

1 绿色建筑定义

绿色建筑中的“绿”代表一种概念, 用于描述各种对环境伤害较小的行为、产品及企业活动, 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的研究指出:绿为改善环境性能的连续过程, 其主要条件为:成为永续化, 符合社会环境须求, 凝聚民众焦点, 提升效率, 降低风险, 提高竞争力。

绿色建筑的定义可归纳为: (1) 减低环境负荷 (节约能源及资源) ; (2) 与自然环境亲和; (3) 提供安全、健康、效率及舒适的居住空间, 达到人及建筑与环境的共生共荣、永续发展。

绿色建筑设计理念:

1.1 节约能源资源:

为了提高绿色建筑的水平, 在绿色建筑设计过程中, 必须要充分的考虑到利用各种可再生能源资源, 其中可以充分的开发利用太阳能, 并且采用先进的节能的建筑围护结构和采暖空调, 从而就能够有效地减少对不可再生能源资源的消耗, 进而提高绿色建筑建设的水平, 并且还能够有效地减少采暖以及空调的使用, 从而还能够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和保护大气。于此同时在建筑设计过程中, 还可以根据对自然通风原理的分析研究, 然后根据建筑的实际情况设置合理的风冷系统, 就能够使建筑的节能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1.2 回归自然:绿色建筑外部要强调与周边环境相融合, 和谐一致、动静互补, 做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1.3 舒适和健康的生活环境:

建筑内部不使用对人体有害的建筑材料和装修材料。室内空气清新, 温、湿度适当, 使居住者感觉良好, 身心健康。

1.4 绿色建筑的建造特点:对建筑的地理条件有明确的要求, 土壤中不存在有毒、有害物质, 地温适宜, 地下水纯净, 地磁适中。

1.5 绿色建筑应尽量采用天然材料一建筑中采用的木材、树皮、竹材、石块、石灰、油漆等, 要经过检验处理, 确保对人体无害。

1.6 利用可再生资源:

绿色建筑还要根据地理条件, 设置太阳能采暖、热水、发电及风力发电装置, 以充分利用环境提供的天然可再生能源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 世界各国对建筑节能的关注程度正日益增加。人们越来越认识到, 建筑使用能源所产生的C02是造成气候变暖的主要来源。节能建筑成为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 绿色建筑也应运而生。

2 未来的绿色建筑设计及发展策略

设计师同时也是设计风格和品位的缔造者, 产品的视觉形象对环境保护也会产生间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产品寿命期限相对材料的选择两个方面。由于人们以往的生活方式造成大量的产品品种的过时, 以及产品频繁更换的速度对环境保护产生了不好的影响, 如果能延长产品寿命期限, 就可以减少对资源无谓的浪费。研究表明, 在促成现有产品过时方面, 消费者的心理因素和材质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物质经济相对繁荣的今天, 往往消费者的好恶直接决定着一些产品的“寿命”。

从某些角度看, “绿色建筑设计”不能被看作是一种风格的表现。成功的“绿色建筑设计”的产品来自于设计师对环境问题的高度意识, 并在设计和开发过程中运用设计师和相关组织的经验、知识和创造性结晶。

生态节能建筑的设计主要从整体环境规划和单体建筑设计两个方面开展。在整体环境规划中, 强调的是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解决建筑与地貌、植被、水土、风向、日照与气候的关系。这里就不具体展开谈了。在单体建筑设计中则分为十几个方面:

(1) 使用天然的材料, 以“未经加工的”形式在家具产品、建筑材料和织物中得到体现和运用;

(2) 怀旧的简洁的风格, 精心融入“高科技”的因素, 使用户感到产品是可亲的、温暖的;

(3) 实用且节能;

(4) 外围护结构系统;

(5) 太阳辐射的控制与改善;

(6) 自然通风与采光的利用;

(7) 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8) 高舒适度, 低能耗的室内环境控制系统;

(9) 优秀的建筑能源系统;

(10) 水资源循环利用系统;

(11) 智能楼宇自控系统;

(12) 智能楼宇自控系统;

(13) 提供高舒适度的其他技术系统;

(14) 强调使用材料的经济性, 摒弃无用的功能和纯装饰的样式, 创造形象生动的造型, 回归经典的简洁。

结束语

上一篇:运行模式问题下一篇: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