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性建筑

2024-07-22

可持续性建筑(共12篇)

可持续性建筑 篇1

可持续性建筑是当下很推崇的概念,到底什么是可持续性,绝大多数人都会归结到减少建筑使用过程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能源消耗,利用再生能源以及对回收材料的再利用等。其实,从广义来讲,可持续性并不仅仅指建筑本身的性能以及能源消耗,而是与建筑规划、交通、经济,以及人的行为生活习惯和空间合理利用均有广泛的关系。建筑从规划、设计、建造以及最终使用是一套完整的可持续性体验链,环环相扣,是一个庞大而且复杂的过程。

每个国家对衡量可持续性单体建筑指标也有不同的标准,目前国际最普遍的是BREEAM (英国为主),LEED (美国为主),到目前为止,世界上有超过20万栋BREEAM认证的建筑,超过100万栋正在认证过程中;而LEED则持有7万栋认证建筑。这两个认证标准的主要区别在于BREEAM以二氧化碳排放量来最终统计,而LEED则是以每年在能源消耗上的花费来核算。在建筑中采用可持续性建筑认证指标有没有真正的用途呢?数据表明,采用LEED认证标准的建筑比没有采用LEED认证标准的建筑减少25%的能源消耗。新建建筑约节省13.5%的能源消费,在改建建筑中则节省8.5%。

实际上,BREEAM和LEED在尽量将标准结合实际情况的同时,在评分标准上也有硬伤。对某些不可量化的因素,如是否在建筑中放置雕塑,或统计室内电子用品的实际数量和排放量,以及交通所引起的碳足迹产生量等因素进行量化几乎不可能,因此,建筑产品的最终使用者对使用后的能量监控收集的经验值,对建筑标准的定义和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反馈作用。

在全球环境变暖、对不可再生能源过度开采,以及对自然生态物种保护更加紧密的情况下,创建可持续性建筑能够起到很好的作用;但由于前期投入量大,见效较慢,总让人有点“鸡肋”的感觉。其实不然,可持续性实际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比如办公室离家的远近,是否可以走路或骑车上班;建筑是否具备良好的保温层及气密性、直接通风、自然照明、比较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等。

笔者将通过以下几个案例,对不同功能的可持续性建筑进行阐述和比较。

科比方块

这是座BREEAM评分为“杰出”的建筑(BREEAM Excellent),总投资3千5百万英镑(约合人民币3.5亿元),建筑面积约8000平方米。

科比方块是个公共建筑,科比地方政府希望在辖区中心地段做出一个地标性建筑,提供一个新的政府、社区以及文化中心。在设计投标过程中,原本提议是要建两座建筑:一个办公中心,另一个为艺术中心,并以“门户”的形式连接市中心以及边缘的绿化带。此方案的建筑师霍金斯·布朗则是把两个建筑合二为一,使各功能分区共享公共以及基础设施,最大程度减少了初始投资以及日常运行开支,同时促进在“同一屋檐下”各功能区以及不同使用单位的互动和交流。由于提议的方案比原方案削减了一个建筑单体,场地空余部分大大增加,为今后增建预留用地提供可能,这也是在总图规划上对可持续性发展的积极响应。

最终建成的科比方块是一个在市中心的玻璃盒子,立面空间充裕而且灵动。公共设施使用者在宽敞的交通空间流线交织引导下到达不同的场所,而更加私密的办公则被安排在楼上,同底层热闹的共享空间分开。科比方块提供全天候的活动日程,早上可以去图书馆阅读,晚上在剧院则可以观看演出。这种把公众以及政府办公职能结合起来的设计,使一座原较为呆板的建筑做得更加充满活力和具有文化特性。

对于其对环境的影响以及评分依据,涵盖以下因素。

建筑朝向以及场地因素。对于一个建筑而言,没有一个部位比立面更体现建筑以及结构相辅相成的合成性。立面板材、玻璃的规模以及排放既要在南向控制热量增加,又要满足北向自然光线,同时还要看起来美观和谐;含蓄地演绎立面的透明感,并满足可持续性的硬性要求,把立面的肌理艺术化地完美展现。场地位于老城区中心,交通便利,所有的建筑材料在选择及运输上都经过斟酌,尽量减少碳轨迹。建筑结构上非常坚固,并带有足够的灵活性,以容纳适应后期功能等的变化。

交通。作为政府在本区可持续性发展规划蓝图中的中心部分,科比方块一屋两用,体量上做到1+1≤2,功能包含政府办公,群众休闲以及社区游泳池等设施。公交车站站点以及出租车停靠集中,商业服务设施也相应安排,最大限度减少路线浪费。设计师又增加了一条步行线路,连接方块和辖区的繁华商业街,鼓励非机动车交通。

能源以及水使用效率。在建筑设计中,主旨在于最大限度地利用固有建筑中自带的特性,减少依靠用机械以及电力系统运转所带来的舒适感。主要的途径为:使用暴露的保温结构;通过建筑表面来控制太阳能获得量;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满足自然通风;减弱室内热量增加;用夜间自然通风对建筑进行降温。

在设计上,将剧场、卫生间以及更衣间等需要机械通风的空间集中在建筑中部。把办公空间、图书馆以及政府部门安置在建筑边缘,最大可能地利用自然光线和通风,如在屋顶上安装了一个太阳能隔离保温设施。

除了降低能源消耗以外,其他的环境因素也在考虑范围之内。如在屋顶安装15m3的存水罐把99%的雨水收集起来用于冲洗厕所或灌溉景观;用屋顶植被促进生态的多样性并降低暴雨的危害。

材料。主要采用工厂预制现场安装的方式,所有木材均采用FSC认证产品。最大化利用建材即为饰材的产品,如用暴露混凝土做下装面,以及天然木材做室内墙体。地板均含有再生元素,选用VOC含量低的涂料。

室内环境质量。日常使用的空间沿建筑边缘排列,享受充足的日光以及空间的规整性。所用的空间规划都在建筑初期和最终使用者一一探讨,保证用户的使用要求并有取舍地安排距离窗户的远近。

建筑表面使用驱动器控制,声衰减开放面板可以让新鲜空气有控制地进入楼内。琉璃瓦屋顶“烟囱”形态创建一个烟囱效应通往外部,使室外空气进入主流通领域,保证二氧化碳含量不太高,而同时允许自然光照进主体。该建筑分为多个热区,保证了加热系统和控制效率。

剧院是机械通气,但能够确保足够的空气进行更换。

实际使用和监测维护。在整个设计过程中,理事会、出资者和最终用户代表对本工程采取全程用户咨询模式;并制定一个完整的调试和客户联络计划,以确保建筑交付后正确使用,确保“软着陆”。对所有的能源消耗和用水进行计量,鼓励用户监控其使用。

科比方块现在已经成为社区重要的一部分,科比区委员会正在致力于用这个建筑作为一种学习研究工具,他们还发表有关本建筑“绿色”特点的案例研究。大楼在使用一个完整的季节周期后,提供了能源消耗审计作为监测资料。

减少浪费。原来客户的设想是建两个建筑,霍金斯·布朗把两个建筑合并成一个混合使用的建筑,降低了成本、材料和能源的使用,同时预留相邻的部位可供后期加建重建。建设承包商也使用最佳实践的施工方法,包括监测所有的二氧化碳、能源、运输和现场水使用。同时还建立了回收和垃圾填埋场分流等计划,并减少噪声和粉尘的产生。

生物多样化。科比方块作为地区可持续性改造规划中的大型公共领域的作品,从一开始就把美化环境作为设计主要组成部分。屋顶采用大方公共屋顶露台,种有全尺寸的树木和景天绿化的屋顶,以提升区域的生态环境。这些地区也带有功能性,为居民提供了一个拍摄婚纱照的美好背景。

访问流线。所有设施全都围绕着立方体形盘绕的内部环线,从门庭到大楼各个部分提供到达所有场所的有序交通。最常用的公共设施设在首层,同其他设施安排在这个连续的路线上,自然且流畅。

科比方块可持续性理念的主要结论如下:

1)作为一个公开采购项目的案例,科比方块在保证满足设计任务书的基础上达到了高品质的设计。业主通过国际设计招标,以选择最佳的建筑师。这个过程允许客户对其愿望和期望值进行讨论,引导正确设计。自结果选出后,该委员会一直支持选定的设计。

2)不仅仅限于理想的建筑设计,科比方块通过高品质的设计生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总体规划。业主确保了该总体规划已经实现,配套建设已在进行中。

3)科比方块依托现有基础以及市政设施,对其进行优化重组,并未彻底改变布局。这使得新建筑自然地整合到既有城市中,并美化了现有的城市环境。

4)BREEAM要求是在设计后期才纳入该计划,但从一开始设计就旨在满足可持续性要求,所以核查标准这个过程一直顺畅。

5)利益相关互惠,创造新的就业与商业机会。

霍金斯·布朗提出了科比文娱枢纽的设计是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把独立的政府和艺术设施整合成一个更加充满活力的整体。这是其实践的基本信念,即可持续发展不仅是对能源的改造,而扩大到社会和经济因素。通过结合,建筑师不仅降低了能源、材料使用和维护成本,同时也创建了一个每天使用24小时的建筑物。所有活动集中在一个单一的建筑物,促进了相邻部位的进一步发展,如所容纳的新影院体现出催化效果,成为居民和社会关注的焦点。

从组织公共设施到重新美化环境都在考虑范围之内。一旦进入建筑主体,人们沿着一个开放的和可访问的斜坡导入各功能区,由于环境舒适美观,并增加在公共领域更大的可视性,图书馆的会员已成倍,这反过来又增加了资金收入,使其成为一个更可行的公共服务场所。

综上所述,可持续性理念从设计到建成贯穿全程,使科比方块获得了本类型建筑中第一个BREEAM杰出的荣誉,并获得了高级能源性能证书。

成都地铁三号线三河站地区规划

霍金斯·布朗与新都区规划局合作,对成都轨道交通三号线延长线三河站周边地区约100公顷的区域进行总平面规划与城市设计。

在一个综合表象层面上,本项目旨在提供一个土地开发的合理架构,以其价值来支撑三河站的建设。然而在更深的层次,三河站总体平面规划给我们一个思考中国大都市周边地区的未来发展前景的机会。建筑师的设计跳出了地产开发项目的窠臼,以两河交汇的地理环境为依托,创造高品质生活的活动空间为目标,为社区创造新的热点,旨在创造一个可以广泛利用的模式。这将是一个针对轨道交通支撑的区域开发模式,基于理性的开发逻辑而不是空洞的形式主义。

这个作品与一般规划的最大不同之处是建筑规划师和经济师紧密合作的成果。以经济发展指导设计方向,并对本地区的各项业态,每个业态的组成架构以及比例,地区人口估算以及土地经济承载能力作为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方案同实际状况不脱节。规划蓝图也不是“纸面设想”,而是切实把握城市的动脉,为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依据。

经济师对国家、四川省、成都市以及地区的住宅房地产、商业组成、轨道交通、人口统计开展了细致深入的调查,并以此为依据对三河区域的住宅商业发展提出具体建议,支撑当地经济并与相邻地区互相依托。考虑到场地规划中和场地周边的住宅部分,建议本项目应注重生活方式和服务性活动。

本地区相对的竞争形势如下:农业、食品产业、餐饮休闲、运动以及个人服务等为良好的业态;纺织、零售、旅游等业态在本地区发展前景一般,有取有舍。

经济师同时又对三号线地铁站的每个站点以及对周边地区的影响开展了定位调查,并以此确定三河站在整体线路的战略地位。三河站将是一个交通枢纽,为新兴中产阶级和年轻家庭提供中高阶住宅市场空间。这对于北边商务区与成都市中心是个补充。基地连接成都市中心与基地周边现有的经济投资环境,三河站的建设将使本站的地理位置优势提高到最大。作为经济综合实力连续13年保持四川省“十强县”之一的区域,为企业提供服务的基础设施,这也增强了区域的战略角色。

设计中更加提到“城市农业”的作用,城市农业通常是以生产食物和增加收入为目的,然而在有些情况下,城市农业成为休闲和娱乐的驱动元素。城市农业可以改善食品安全状况。

1)经济上促进就业,提高收入水平,提供城市居民获取食物的方式,总体上减轻长期对食物安全的焦虑。

2)社会效应上,提供健康有营养的食物,在社区和家庭层面改善食品安全状况。

3)提升食物的品质,比起工业化生产的食品,很多居民更喜欢农家菜、有机菜。

4)更多的食物来自本地的城市农业,从而降低食品运输过程中的能源消耗。

总而言之,从人居、经济、生态来确定规划的方式,给项目定位提供了依据。对政府推动、市场推动、历史演绎积极响应,并对基地潜在价值加以评估,拟定发展建设计划,为促进环境可持续性发展和提高生活质量提出非常适用的建议。

本设计得到了当地政府的积极响应以及赞同,并成为2014年2月在英国皇家建筑师学院举办“英国海外建筑成就展”中被邀请的唯一规划类参展作品。

综上所述,做出一个可持续性建筑,对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建筑材料的准备、制作以及施工方式,建筑落成后人员使用状况,建筑后期管理等都要综合考虑,是一个且行且探讨、且行且总结的过程。

特别感谢Lousia Bowles以及Nicole Woodman,图片提供:Tim Crocker以及Hufton and Crow

参考文献

可持续性建筑 篇2

【摘 要】智能建筑的可持续发展是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发展和需要的必然结果。只有充分运用好可持续发展原理,才能使设计的产品做到“以人为本”,符合人民的需要,才能有市场而不被淘汰。

【关键词】智能建筑;可持续发展;节能;绿色;太阳能;

一、关于智能建筑的定义

目前国际上大都参考美国“智能大厦专业学会”1986年对智能大厦的定义,作为建设的依据,即:所谓智能建筑,就是由建筑结构、建筑设备(机电系统)、供应和服务、管理水平4个系统组成,并实现它们之间关系的完善和优化的现代化建筑物。智能建筑按美国智能建筑学会的定义,它是一种将结构、系统、服务、运营相互联系、全面综合,并达到最佳组合,以获得高效率、高功能与高舒适性的建筑。一般来讲,智能建筑应具备五个自动化,即所的5A。5A包括楼宇自动化系统BA,办公自动化系统OA,信息自动化系统CA,消防自动化系统FA和保安自动化系统SA这五部分。具体来讲,楼宇自动化系统BA主要包括空调统、给排水系统、配电系统、电梯及照明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OA主要包括计算机办公系统、数据库共享系统、用户信息处理系统。信息自动化系统CA包括传输语音的电话网系统、传输图像的有线电视系统,传输数据的Internet系统。消防自动化系统FA包括人工报警器、智能探测器、灭火喷淋系统、紧急广播及照明系统。保安自动化系统SA包括巡更系统、防盗系统、紧急求助系统和闭路电视监视系统。1

二、智能建筑的新内涵—可持续发展

随着世界石油危机的爆发,世界各国能源短缺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建筑业作为各国能源统计中的重要部分也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建筑可持续发展势在必行。建筑可持续发展是指建筑从建造到运营,应充分考虑节约资源、减少污染、保持生态平衡,以体现出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一当今人类的理智决策,节能和环保是实现建筑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容。

2三、智能建筑的节能

由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地理位置和人均能源资源条件不同,对绿色建筑和可持续建筑的研究与理解也存在较大差异。我国从基本国情考虑,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节约能源、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角度,提出“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这一概念,主要内容是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与环境保护,注重以人为本,强调可持续发展。与建筑节能相比,绿色建筑是一个更广泛的概念,包涵了节能、节地、减少污染等内容,指通过科学的整体设计,集成绿色配置、自然通风、自然采光、低能耗围护结构、新能源利用、中水回用、绿色建材和智能控制等高新技术,具有选址规划合理、资源利用高效循环、节能措施综合有效、建筑环境健康舒适、废物排放减量无害、建筑功能灵活适宜等六大特点。节能与绿色建筑,不仅满足了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而且对能源和资源的消耗经 1

济合理,保证了生活环境的质量。4

3.1建筑节能途径与措施

3.1.1建筑节能的途径

①政府出台一系列节能政策、法规、规章,对建筑节能提出明确的规定和要求; ②制定一系列标准,形成建筑节能的标准体系,为建筑节能提供可靠的技术依据; ③研发建筑节能技术和产品,特别是建筑外墙、屋顶和门窗的保温隔热以及采暖系统方面的节能产品,使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和供暖采暖系统的效率得到大幅度提高;

④以试点示范工作为载体,大力推广节能建筑。

3.1.2建筑节能的措施

①建筑围护结构的节能;

②采暖空调系统的节能;

③照明动力系统的节能;

④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

⑤建筑能源系统的运行管理节能。

四、绿色智能建筑

随着人类对于上个世纪工业革命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的反思,“绿色思潮”正在兴起。绿色智能建筑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是绿色文化的子系统,可持续发展是绿色智能建筑的基本理念。智能居住小区为保护周边环境,而采取的各类措施包括污水与排放、小区内外绿化保护、污染气体和噪声的隔离等,这就是我们平时讲的“环保”问题,“绿色”的概念也应包括“环保”问题在内,绿色不应只是浅层次的如绿化面积的绿色化问题,而应该是深层次的,应该做到绿色的智能化和智能的绿色化,两者的理念应贯穿于设计、施工、使用三方面。特别是在设计中,要充分运用绿色原则进行绿色设计。当然,我们的绿色产品必须建立在充分认识、尊重和利用生态价值的基础上,离开了对自然价值的尊重,建筑也就不可能成为绿色建筑。绿色智能建筑应是一个有生命的开放式生态系统,在生理方面应有广泛的开敝性,并巧妙地合有生命的开放式生态系统和论智能建筑的可持续发展。3

4.1绿色建筑的主要发展倾向

4.1.1以“自然观”为主导倾向的绿色建筑研究与实践;

4.1.2以“技术观”为主导倾向的绿色建筑研究与实践;

以“技术观”为主导倾向的绿色建筑设计师,偏重于在建筑设计和运营中采用高新科学技术方法来解决提高建筑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和降低环境影响等问题。

4.1.3以“城市观”为主导倾向的绿色建筑研究与实践;

4.1.4以“系统观”为主导倾向的绿色建筑研究与实践。

五、太阳能的应用丰富智能建筑内涵

太阳能是指直接投射到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能。在可再生的新能源中,太阳能是最重要的部分。太阳能资源由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且清洁无污染而最为引人注目、开发研究也最多、应用最广,应当在智能建筑中将太阳能进行推广

和应用。随着太阳能应用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太阳能的应用也越来越多。鉴于太阳能优异的节能效果,它可以明显的降低建筑物中的能耗,因此太阳能应用于建筑势在必行,太阳能与建筑的一体化结合是未来太阳能的一个发展趋势,也将成为建筑智能化的重要内容。在智能建筑中加入对太阳能应用系统的监控和管理后,智能建筑的内涵也将变的更加完善和丰富。

5.1.太阳能利用技术

5.1.1太阳能集热器

太阳能集热器用于吸收太阳能辐射并将产生的热能传送给需要加热的物件,是一种光热转换装置。集热器的用途十分广泛,可用于采暖、空调、提供热水,还可用于干燥、蒸馏、高温处理、产生动力和热力发电等方面。

①太阳能供热水

利用集热器使水温升高为住户供应热水,是城乡居民普遍使用的太阳能设施。太阳能热水器有闷晒式、平板式、真空管式多种结构。

②太阳能采暖

太阳能采暖有主动式采暖和被动式采暖两种:主动式采暖就是利用集热器,辅之于供热管道、散热设备、储热设备等组成太阳能采暖系统;被动式采暖不需要专门的集热器,而是通过建筑物朝向、建筑材料的选择而取得采暖效果。③太阳能高温炉

抛物面型反射聚光集热器常用于太阳能聚光灶和太阳能高温炉,它们用抛物面反射镜把阳光聚焦起来,在聚焦处能够得到较高的温度。

5.1.2太阳房与太阳能温室

太阳房与太阳能温室都是利用太阳能的热效应进行采暖和温度调节的环保生态型建筑设施,其推广应用对于节约常规能源、减少环境污染、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太阳房大体上可分主动式太阳房、被动式太阳房采暖系统。主动式太阳房采用太阳能集热器进行光热转换为室内提供热源进行采暖;被动式太阳房是通过建筑的朝向和周围环境的合理布置、内部空间和外部形体的巧妙处理,以及建筑材料和结构构造的恰当选择,使建筑物能充分地收集、存储和分配太阳辐射热,从而使建筑物室内可以维持一定的温度,达到取暖的效果。

太阳能温室是利用太阳能的热效应来提高玻璃房或塑料大棚里的温度,以利于植物的生长。5

【结束语】智能建筑本身的发展,以及它经过的历程,正是在朝着节能建筑、绿色建筑的方向在发展。智能建筑其实就是一个实现节能建筑、绿色建筑总目标的手段或工具,是功能性的。

【参考文献】

[1]王国凯.建筑节能技术的发展与创新[J]。科学新闻,2008,7:46-46。

[2]张永刚。中国智能建筑的发展及其标准化建设[J]。中国标准化,2008,10:5-7。

[3]利仕选。浅谈生态建筑及智能建筑的发展[J]。科技资讯,2006,25:67-67。

可持续性建筑 篇3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一些绿色建筑设计还停留在概念的层次上,对绿色建筑的重要内容发展关注不够, “绿色建筑”是指规划、设计时充分考虑并利用了环境因素,施工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最低,运行阶段能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低耗、无害空间,拆除后又对环境危害降到最低的建筑。

1 绿色建筑设计要点

1 .1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1) 场地选址:(2)合理控制开发强度:在原有规划建设条件要求容积率 2.5的基础上升为3.0 :同时将建筑覆盖率从规划要求的25.71%下降为18.4%:(3) 合理组织场地交通:室外场地的交通组织中,应对各种流线的通行需要,按照人车分行的原则组织交通体系,场地人行出入口的设置位置与最近的公交站点的距离控制在500米以内:(4)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

1.2建筑围护结构

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优劣, 是直接影响建筑使用能耗大小的重要因素。我国根据一月份和七月份的平均气温,划分严寒地区、寒冷地区、夏热冬冷地区、夏热冬暖地区和温和地区五个不同的建筑气候区,各地的气候差异很大,建筑围护结构应与建筑所处环境相适应。在严寒地区,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性能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指标, 在墙体的外面增加一层保温材料是必要和非常有效的, 且在一个合理的厚度范围内,保温层越厚,热工性能就越优越。而在夏热冬冷地区, 建筑围护结构既要考虑冬季保温性能又要考虑夏季隔热性能, 而这两者有时又会产生矛盾。

近年来,在建筑围护结构中,玻璃的使用面积越来越大。从绿色建筑角度考虑,透明的围护结构可以增加室内采光及冬季白天的太阳辐射量。但基于目前的技术发展条件, 在一个合理的价格范围内,透明围护结构的热阻还是远远小于非透明围护结构的,更何况直接进入室内的太阳辐射在夏季常是空调系统的主要负荷,透明部分的外侧必须设有效的遮阳(最好是卷帘、 百叶窗之类的活动遮阳),以降低进入室内的太阳辐射量。由于透明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比非透明围护结构差,因此从节能角度出发,控制透明围护结构的大面积使用还是很有必要的。

1.3 室内环境设计

室内物理环境主要包括建筑热舒适性以及光、声环境,它是保证人们在工作、学习时有充沛的精力和享受高品质的居住质量的重要前提之一。

室内小气候最重要的因素是温度,人体对于温度较为敏感,而且只能在生理条件下进行有限的调节,如果人的体温调节系统长期处于紧张工作状态,就会影响神经、消化、呼吸和循环等多系统的功能,使抵抗力降低,患病率增高。《住宅绿色标准》规定,在夏季有空调的场所,室内温度应为22℃~28℃;在冬季有采暖设备的场所,室内温度应为16℃~24℃。

室内湿度过小或过大时,不仅影响人的舒适感,微生物在室内湿度较大时还会加速生长繁殖,导致室内污染加剧,通过呼吸进入人的呼吸系统或消化系统而导致多种疾病。《住宅绿色标准》规定,在夏季空气湿度应为40%~80%,冬季应为30%~60%。据研究,在白天要满足人体视机能的要求,室内自然照度至少需要达到75勒克司,而且光线分布要均匀,避免产生较强的眩光现象;采光系数(窗地比)应达到1/8~1/6,而使用高效节能的照明设施,对减少发电排污、保护自然环境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当今,住宅内部的噪声对人们带来的影响逐渐增大,为此,人们必须考虑各种各样的措施,使居住环境建设成为一个宁静的场所,以适应人们在此学习、休息与工作。在“住宅绿色标准”中规定:住宅室内允许噪音标准等级:一级≤45分贝,二级≤50分贝。因此,设计时通常将产生噪音的设备单独布置在远离使用房间的部位,并可利用隔音性能好的材料及吸声材料等措施来达到防噪声的目的。

在室内,如对噪光污染重视不够,其后果就是易患各种眼疾,特别是近视比率迅速上升。视觉污染则是指居室设计不合理,家具摆设凌乱、色彩不协调和谐,房间地面不整洁等,这些现象都会使人体心理活动失衡,从而影响健康。所以,设计应包含的内容为:(1)采用节能型的供热、空调系统;推广采暖、空调、生活热水三联供的热环境技术;(2)各部位保温效果符合或优于各地区节能设计标准限值;(3)具有适当的湿度以尽量减少微生物生长的机会;(4)主要使用空间能获得日照及具有适宜的采光系数;(5)具有高效节能的照明设施,全部或大部使用节能灯具;(6)重视建筑本身的防噪声设计,合理选择建筑构件并严格控制施工质量,以确保其必需的隔声性能;(7)充分注意防止室内的噪光污染与视觉污染。

1.4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在建筑节水设计时,从节约用水和非传统水源源利用两个方面,分别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包括节水器具、防止超压出流、避免管網漏损、节水灌溉及中水利用、雨水利用等。同样,在建筑节水中,各项技术的落实也在施工过程中得以体现。比如节水器具,应在施工中确保购买并正确安装了满足设计要求的节水器具,管道布置时按照设计施工规范进行,避免管网漏损。

1.5节材与材料利用

建筑设计阶段决定了几乎所有材料的选型,所选材料的适应性、耐久性,

生产使用环节对环境的影响负荷,是否属于可重复利用、可回收使用或者可

再生的建筑材料等问题均在设计阶段确定。

(1)废弃混凝土再利用 。废弃混凝土产生于建筑物拆毁和维修过程中,经破碎后可作为天然粗骨料的代用材料制作混凝土,也可作为碎石直接用于地基加固、道路和飞机跑道的垫层、室内地坪垫层等,若进一步粉碎后可作为细骨料,用于拌制砌筑砂浆和抹灰砂浆。

(2)废弃沥青混凝土再利用。废弃沥青混凝土可作为铺筑新沥青混凝土路面的建筑材料加以回收利用,回收方法主要有冷溶回收和热熔回收。

住宅绿色建筑设计的可持续性

绿色建筑的基本思想和目标在物质上可归纳为: 在建筑全生命周期内,对地球资源和能源的消耗量减至最小;在建筑全生命周期内,使建筑废弃物的排入和对环境的污染降到最低;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注重建筑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协调;创造健康、舒适、安全的生活居住环境;建筑在全生命周期内,具有适应性、可维护性等。在文化上,绿色建筑的要求可归纳为:保护建筑的地方多样性;保护拥有历史风貌的城市景观环境;对传统街区绿色空间的保存和再利用;重视旧建筑的更新、改造、利用,继承发展地方传统的施工技术;尊重公众参与设计等。

凡是按照这些要求进行设计、建设,并通过相应绿色建筑评估体系评估, 证明其达到了预期设计目标的建筑,可以认定是绿色建筑。

2.1 绿色建筑设计中需要注意的典型问题

2.1.1 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耗费和节约资源。①土地。规划设计中适度开发土地,节约建设用地;降低建筑土地密度,城区适当提高建筑容积率。②水资源。选用节水用具;收集生产生活废水加以净化利用;收集雨水有效利用。③物质材料。选用可循环或带循环材料成分的产品;使用耐久性材料和产品;使用地方材料。

2.1.2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使用可再生能源采用节约照明系统;提高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能源系统,提高系统能量转换效率;对设备系统能耗进行计量和控制;尽量利用外窗、中庭 、天窗进行自然采光;利用太阳能集热、供暖、供热水;利用太阳能发电建筑开窗位置适当,充分利用自然通风;利用风力发电;利用河水、湖水、浅层地下水,采用地源热泵技术采暖空调。

2.1.3 减少环境污染,保护自然生态。保护水体、土壤、空气,减少对它们的污染;扩大绿化面积,保护地区动植物种类 的多样性;尽可能保护原有的自然生态系统;减少交通废气排放;减少废弃物排放,并对废弃物进行处理,使其不对环境产生再污染。

2.1.4 保障室内环境质量。选用绿色建材, 减少材料中的易挥发有机物质; 减少微生物滋长机会;加强自然通风,提供足量新鲜空气;恰当的温、湿度控制防止噪声污染,创造优良的声环境;提供充足的自然采光,创造优良的光环境; 提供充足的日照和适宜的外部景观环境; 提高建筑的适应性、 灵活性。

2.1.5 社区环境。注重社区文化和历史;对传统街区、景观、城市空间的保护和再利用;提供城市公共交通,便利居住出行交通等。

2.2绿地建筑设计原则

绿色建筑不可能对构成资源和环境的所有问题都作出全面的响应,绝大多数绿色建筑都是根据地区的资源条件、气候特征、文化传统 、经济和技术水平等对某些方面的问题进行强调和侧重。

在绿色建筑设计中,可以根据各地的经济技术条件,对设计中各阶段各专业的问题,排列先后顺序,并允许调整或排除一些较难实现的标准和项目,对有些标准予以适当放松和降低。

(1) 从规划上看,生态住宅的总体布局 、 单体空间组合、 房屋构造 、 自然能源的利用、节能措施、绿化系统以及生活服务的配套没计,都必须以改善及提高人的生态环境、生命质量为出发点和目标。

(2)从具体设计上,绿化布局的层次、风格与建筑物要相互呼应,注重不同植物的协调补充。例如,除普通草本植物外,还要注重观赏花木、阔叶乔木、 实用果树、药用植物和芳香植物的种植。同时要注重发挥绿化在整个生态住宅其他更深层次的作用,如隔热、防风、防尘 、防噪音、消除毒害物质、杀灭细菌病毒等,甚至包括从视觉感官和心理上能消除 精神疲劳等作用。

(3) 从房屋的构造上,要考虑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的需要,注重节约能源,注重居住者对自然空间和人际关系交往的需求。

3 结语

可持续性建筑 篇4

关键词:绿色建筑,绿色技术,生态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环境

0 引言

20世纪科技的进步与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 加速了人类文明的进程。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到来, 整个世界正面临着新的挑战。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仅推动着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 而且全面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生活和人们的思维方式, 致使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体制、社会关系、生活方式以至于思想观念, 都将在这次变革面前经受考验。人类也正面临着一系列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严重挑战。人口剧增、资源过渡消耗、气候变异、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发展。实践证明, 传统的发展模式和消费方式已经难以为继, 必须努力寻求一条人口、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及环境相互协调, 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 又能满足其不断发展需求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1 绿色建筑的缘起

1972年联合国召开了“人类环境大会”, 世界各国认识到人类必须在自然环境所提供的时空框架内发展社会与经济, 同时按照自然资源所赋与的条件安排自己的生活方式, 从而重新界定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确立了“以环境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80年代开始在全球兴起的“绿色运动”和“绿色革命”, 正是人类面临困境时为获得持续生存的自救政策, 是探索人类自我生存和生活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绿色”思想的出发点是保护自然资源, 调整人类行为。满足自然生态的良性循环, 保证人类生存的安全。在经济方面, 它提倡的单纯消费性经济, 追求经济和生态双重目标, 在保证经济持续发展的同时, 建立一种既能满足人类的物质需要, 又不至于破坏生态平衡的保护性经济。在社会方面, 它主张控制人口, 提倡计划生育, 协调不同种族、性别和年龄的人们, 创造和谐的生活, 享受劳动的快乐, 维护世界和平。在环境方面, 它认为自然和人类共属于一个不可分割的领域, 自然组织和人类组织的交互作用和平衡发展, 才能使人类自身生存下去。在技术方面, 它倡导推广使用那些不污染环境、不破坏生态平衡、利用可再生自然资源的技术抛弃目前。面对保护生态环境, 维护生态平衡这一全球性课题以及日益蓬勃发展的绿色运动, 在建筑这一与人类息息相关的领域, “绿色建筑”开始日益受到关注。

2 绿色建筑的基本内涵和理论原则

伴随着“绿色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的行动纲领, 《寂静的春天》、《设计结合自然》等专著相继问世, 生态世界观开始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行为准则。与此同时, 生态学、社会学等学科不断向建筑学领域扩展, 促使人们对传统建筑观念进行反思。“绿色建筑学”的产生是建筑学发展的必然结果, 是可持续发展在建筑学方面的具体体现, 它从生态学的角度阐述了建筑在生态系统中的角度和功能, 使人们对于建筑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

绿色建筑为达到可持续发展之目的, 需采用符合生态原则的设计方法, 其目的在于把我们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减少至最低程度, 并为人们创造健康舒适的居所。所谓绿色建筑, 就是以生态学的科学原理指导建筑实践, 以人、建筑、自然和社会协调发展为目标, 创造人工与自然相互协调、良性循环、有机统一的建筑空间环境。其核心———“绿色”的本质是物质系统的首尾相接, 无废无污、高效和谐, 开放式闭合性良性循环。绿色建筑观为建筑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考问题的方向和框架, 传统建筑设计主要从建筑美学、空间利用、形式、结构、色彩等方面来考虑建筑。然而, 绿色建筑设计则从生态的角度来看待建筑。这意味着人工建筑环境不能仅仅作为非生命元素来对待, 而应把它看作是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 即是生态系统的“消费者”, 同时也是“生产者”, 并遵循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原则。

绿色建筑在研究上, 将自然、人以及人造物纳入统一研究视野, 不仅研究人的生活、生产和人造物的形态, 而且也研究人赖以生存的自然的发展规律, 研究自然、人与建筑的相互关系。在目标上, 它追求人、建筑和自然三者的协调和平衡发展。在方法上, 他主张“设计结合自然”。在技术上, 它提倡应由可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不污染环境, 高效、节能和节水的建筑技术。

3 绿色建筑在西方的实践

绿色建筑的时间可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的低技短线穹隆、软湿土砖层、太阳能住宅等, 主要集中在建筑技术探索, 着眼点是建筑节能, 研究侧重于新型建筑材料研制、建筑构造改变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等方面。80年代中期, 绿色建筑实验在一些国家开展, 新能源技术、绿色种植技术、建筑节能技术、循环再生技术被综合运用到单体建筑。进入90年代, “绿色”思想开始为人们普遍接受, 在发达国家, 绿色建筑研究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建筑师突破专业局限, 与其他学科专家广泛合作, 通过多部门合作和综合设计使绿色建筑研究从单体上升到体系, 如英国的“生命圈2号”示范区研究及瑞典的“生物循环城”计划等, 这些研究和实践对于改变发达国家的能源和自然资源消费结构具有很强的示范意义。

在绿色建筑的实践方面, 各国建筑师基于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 已进行了多种探讨:

3.1 关注自然研究, 创造与环境融合一体的有机生命建筑这类

建筑大多受莱特“有机建筑”的启发, 在外观、结构、材质、色彩方面, 强调整体概念的重要性, 并且不只注重表面肌理组织关系的和谐, 更追求通过结构本身的处理获得良好的生存环境。目前, 以中国窑洞为原型的覆土建筑已从住宅转向了公共建筑。英国著名的覆土建筑师阿瑟·夸比通过大量实践, 认为它不仅具有良好的生态效应, 而且可以使自然景观和土地利用统一起来, 具有节能和保持资源的双重效应。

3.2 绿色节能技术的探索可持续发展要求最优化使用自然资

源、实现自然资源消耗和再生的平衡。人们开始关注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提出“零能耗”建筑的观念, 即建筑从场地获取能源, 由传统的能源消耗者变成生产者, 节约能源的基本途径是利用再生能源, 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生物能等, 从而降低能耗。因此, 绿色建筑更加注重自然驱动和动力驱动并重开发, 对能源进行高效利用。

马来西亚建筑师杨经文, 长期致力于高层建筑生物气候学的研究与实践, 把对生态环境的关注与高层建筑的特点有机结合起来, 通过在高层建筑中设置空中绿园、凹入过渡空间、屋顶遮阳隔片等方法, 创造了新的艺术形象, 从而节省了40%的运转能耗。

绿色节能建筑著名的范例有杨经文设计的IBM大厦和门拉·梅辛奇大厦 (源自:世界建筑) 以及福斯特设计的世纪塔办公楼和法兰克福商业银行 (源自:世界建筑) 。其中, 法兰克福商业银行在一定程度上是本世纪办公楼节能技术中最具创造性的, 并且探索了高层建筑内部丰富的空间秩序和宜人的环境, 显示出高层公共建筑已开始发生根本变化。

3.3 绿色环保建筑材料的探索综合考虑自然生态效应和社会

经济效应, 遵循3R原则———减少使用 (Reduce) , 重复使用 (Reuse) 和循环使用 (Recycle) ———选择和开发材料, 并尽量使用低能耗材料, 避免有毒污染材料。按广义生命周期的观点, 建材能耗包括:建材生产、建筑物营运、建筑物的正常使用、建筑物的拆除解体、建材再利用等方面。其中建材的正确选用, 对节约资源, 减少能耗意义重大。

3.4 建筑的再利用结合实际, 改造利用旧建筑, 节省人、财资

源, 在对环境冲击最小的状态下创造出最佳效用。保持原有建筑的特征, 对其进行客观分析, 综合考虑设计, 使其重新焕发新的活力, 使建筑进入新的良性循环。对于自然资源来讲, 进行再利用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新的投资、资源能耗以及由于建造新建筑和拆除旧建筑所造成的环境污染。

近20年欧美发达国家完成了“建筑再利用”的观念转变, 并且在此基础上, 视其为城市发展的一个机会, 为此作了大量切实有益的实践, 并出现不少优秀的建筑再利用作品。

3.5 净化室内空气, 提高室内环境质量具体实现途径有三:一

是建筑设计要保证良好的通风。目前, 许多高层建筑因受高层强风影响, 一般采用封闭式中央空调, 由此产生了能源消耗大以及空调病等问题。中庭空间的引入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中庭作为缓冲空间, 可解决高层建筑的自然采光和通风问题, 还可净化室内空气, 调节气温并改善空间质量。二是杜绝放射性、腐蚀性及其他一切污染性材料侵入室内, 实现无害施工。如日本已成功设计了无化学污染的住宅, 用天然植物来解决家具的防腐防蛀问题。三是借助植物和水体的合理配置, 更新空气, 改善气候, 结合视觉和听觉的巧妙设计, 还能给人以精神享受。例如, 可以利用建筑物的室内外空间进行立体绿化, 或将水墙、流渠等引入室内。总之, 绿色建筑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是一种动态的、综合的设计, 涉及的面很广, 非传统建筑所能实现, 需要多部门合作, 进行综合、协调设计, 并具有足够的弹性, 以适应未来的发展。

4 中国的绿色建筑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经济高速发展, 建设规模加大, 对自然资源的消耗成倍增大, 生产生活废弃物和污染物排放量急剧增加, 致使相当多地区的生态环境居于良性循环的临界点之下。因此, 保护生态环境, 实现持续发展刻不容缓。绿色建筑是中国建筑发展的必然选择。

鉴于中国目前的现状和人口素质所限定的对资源平衡、环境保护的认识水平, 在中国推广绿色建筑须有以下先决条件:

4.1 建筑环境问题立法化推广绿色建筑单靠科技工作者的呼

吁和一部分人的自发实践是不够的, 更需要的是政策作引导, 国家法律作保障。例如由政府和有关部门确定一系列制度, 使采用节能的技术、材料和措施成为设计中必须执行的任务。而且在政策上向绿色建筑倾斜, 并修正和完善具体规定。

4.2 建筑师和业主观念的转变要推广绿色建筑, 建筑师在设计

中必须摆脱以往追求形式或风格流派的旧观念, 从关心形式到关心环境, 从关心流派到关心资源消耗和具体的节能措施, 树立将建筑、环境、社会利益紧密联系的观念。

4.3 生态教育普及化绿色建筑意识的成长应有丰富的土壤, 需

要全社会较高的环境意识来积极配合, 应在全民中建立起较强的经济生态意识。

其实, “绿色”在中国传统思想和传统居民中早已富有契机与创造。早在2000多年前, 老子朴治主义思想, 以朴质无文的自然方式治理人与环境, 这恰与现在的“可持续发展”观念产生共鸣。中国古代所谓的风水对建筑基址的选择遵循负阴包阳、背山面水的基本格局, 以及遍布各地风格迥异的民居, 都充分体现了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及对环境的尊重。

近年来, 我国一些经济较发达、科学技术水平较高的大、中城市, 在环境保护以及绿色建筑研究方面发展很快, 例如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进行的“黄土高原绿色居住区模式”研究, 旨在“首先从地区性绿色住宅研究着手, 寻找突破点, 为更大的全方位的战略部署提供理性依据和思维方式”。上海现代房地产实业有限公司经过多年的探索, 成功地研制了以秸杆、稻草为原材料的绿色建材—稻草板, 并在上海市青浦县推广使用, 与传统粘土砖、钢筋混凝土比较, 不仅具有色彩丰富、重量轻、体积小、保温、隔热、隔音等多项优良性能, 并能自然降解, 停止使用后不会给环境带来任何污染。清华大学设计中心楼创造了一种崭新、健康、富于生气的办公建筑模式, 在设计过程中考虑了热缓冲中庭、防晒墙与架空屋顶、遮阳板系统、太阳能利用、整体节能等一系列绿色技术策略。这些实践都表明, 中国绿色建筑有了良好的开端。

尽管国外绿色建筑为我们提供了许多经验方法, 但由于社会结构、经济状况、人口素质以及生态环境的起点差异很大, 我们不应盲目照搬那些以高投入、高技术为代价的绿色经验。中国绿色建筑必须立足本土地具体条件, 充分发掘传统建筑中深蕴着的绿色思想和文化, 对技术的研究应侧重于对应自然环境的低技术和方法的扩展性考虑, 重新开发基于基础物理中有关空气运动、光反射和材料适用性等方面最基本、最珍贵的特征知识的应用, 优先进行被动式太阳能利用设计。

总之, 我国正面临大规模建筑现代化, 同时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推广适合我国国情的, 带有一般性的绿色建筑, 是必须迈出的一步, 同时这也是利用我国“后发”优势, 避免走西方现代建筑弯路的一条值得探索的途径。

5 小结

总之, 在建筑领域里, 我们呼吁与环境共呼吸的建筑设计观, 提倡各种建筑生态技术的应用, 发展生态建筑。这不仅有助于推动全球环境品质的改善, 而且有助于个人生活品质的提高。

绿色建筑关系着人类的生存, 是各国在全球经济和社会发展竞争中的重要战略, 用绿色发展观重新思考我们的建筑设计, 不仅是人类发展的需求, 也是建筑学科及其他相关学科向深层次发展的需求。绿色建筑有利于促使人造建筑环境与自然环境的生态平衡, 有利于形成自然生态的良性循环, 有利于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绿色建筑学代表着现代建筑学科的发展方向, 正如《北京宪章》所指出的那样,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以新的观念对待21世纪建筑学的发展, 这将带来又一个新的建筑运动……”。我们将立足于本国国情, 借鉴西方的研究成果, 寻找我们自己的模式, 我们将努力建立中国本土的绿色建筑体系。

*来稿需知:

1、来稿确保不一稿多投、不涉及保密、署名无争议。请作者自留底稿, 恕不退稿。

2、编辑部对来稿有删修权, 不同意删修的稿件请在来稿中声明。稿件刊登后, 赠当期杂志一册,

征以供用途。

3、本刊常年征稿, 所有文稿均在一周左右时间做出处理。

稿

启联系。

*投稿方式:

1、投稿专用邮箱:GL-KJ@163.COM

杂志社地址:石家庄市师范街138号

4、论文下方要注明作者的详细通讯地址[例:××省××市 (区、县) ××路××号××学校××收]、联系电话 (固定电话、移动电话) 、邮编、邮箱及QQ。以便我们能够及时快捷地与您取得

*本刊为旬刊, 欢迎有一定组稿能力者为本刊组织稿件, 有意者请与本刊编辑部联系, 经审核合格者, 可设为当地工作站负责人 (需寄申请书) , 欢迎广大经济界、管理界、科技界、理论界工作者推荐、自荐。

2、本刊网站投稿:WWW.GL-KJ.COM

电话:0311-83993949

参考文献

[1]克·埃布尔.生态文化·展与建筑.世界建筑.

[2]林京.杨经文及其生物气候学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世界建筑.

[3]印度建筑师查尔斯·柯里亚作品专集.世界建筑导报.

建筑业可持续发展调研措施 篇5

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就我区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几点思考意见。

一、**建筑业发展现状分析

1、建筑业发展已达一定规模,但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来衡量,尚有差距。改革开放以来,**建筑业充分发挥能工巧匠多,吃苦耐劳,勇于闯荡的传统优势和机制灵活的时代新优势,抢抓机遇,积极开拓,得到了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先后两次被省政府命名为“建筑之乡”。2001年度,全区建筑业企业总产值达76.58亿元,比上年增长27%,建筑施工产值72.44亿元,增长28.8%,在全省八个“建筑之乡”中名列第六。出省施工产值13.41亿元,增长33.4%,建筑业增加值15.84亿元,增长31%,创利税4.17亿元,增长52%。这说明我区建筑业继续保持稳定发展。但是,与2001年**793.64亿的工业总产值比,建筑业产值(76.58亿)占9%左右。因此,我区建筑业虽具一定规模,但尚存在差距。

2、建筑业企业有较大发展,但组织结构不尽合理,区域分布不均匀。到2001年底,全区共有建筑业企业105家,其中一级企业8家,二级企业23家,三级企业40家,四级企业34家,从业人员6.5万人左右。全区31家一二级企业,占建筑业企业总数的29.5%共计完成59.7亿占建筑业总产值的82.5%,一二级企业占了产值的大半江山。说明这几年在培育重点骨干企业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与兄弟县市相比,差距之大是显而易见的,2001年度浙江省建筑业产值1亿元以上企业排名中,我区最高的萧二建(施工产值7.08亿)名列31位,前三名的浙江中成建工集团、浙江宝业集团、龙元建设集团产值均在20亿以上。从专业结构看基本合理,涉及房屋建筑、网架钢结构、市政、装饰、园林绿化、水利、交通等12个类别。特别是网架钢结构和园林绿化类企业发展势头强劲,已成为我区建筑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在省内外享有较高的知名度。但从目前现状看,建筑企业组织结构不尽合理,队伍供过于求,大的不强,小的不专,劳务层素质较低,引发市场混乱,过度竞争,导致效率和经济效益低下,而且布局不均。如南部的楼塔、河上、戴村和东片的新湾、靖江、头蓬、益农相对比较薄弱。随着“十五”计划的实施和城市化的推进,必将推起新一轮经济建设的高潮,也将会给建筑业带来机遇,我区建筑业产业结构调整任务依然紧迫。

3、建筑企业在开拓市场上作了较大努力,但市场占有率还不高,外向度比较低。**建筑队伍对外开拓市场比较积极,2001年出省完成产值达13.41亿元,占建筑施工产值的18.5%,足迹几乎遍及全国各地,最大的是上海市场,产值达5.9亿元左右。表明我区省外市场占有率不高,市场分布不合理,如何积极地利用上海市场积累的经验和优势,推进中原,开拓西部,用自身的优势去抢占中西部市场,关键在于行动。此外,随着wto的加入,我区建筑业企业没有一家获得外经权,也必将严重制约国外、境外市场的开拓。

4、建筑业的发展已从单纯的数量扩张转向素质提高的新阶段,但还需继续努力。经过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期的快速扩张,**建筑业完成了产业的原始积累,进入分化、调整、提高的新阶段。所谓80年代靠气力和面子,90年代靠财力 和票子,新世纪要靠智力和机制,正是建筑业发展的过程和趋势。表现为一是产业集中度提高,表明产业发展逐步走向成熟;二是质量兴业战略深入人心,行业发展转向注重素质提高。2001年共创优质工程26项,其中“钱江杯”2只,“白玉兰杯”2只,“西湖杯”3只。虽然由杭州大地网架制造有限公司参建的**国际机场航站楼工程,钢结构施工获“鲁班奖”,但至今尚没有一家总包企业获得过“鲁班奖”,这与“建筑之乡”称号不太相符,还需继续努力。

5、积极探索依法治业路子,改进政府管理方式,建筑市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但市场主体和外部环境尚需规范。我区较早把建筑业发展纳入法制轨道,以建立和规范有形建筑市场为抓手,加强建筑市场管理,应公开招标的工程全部公开招标,应招标的工程招标率达到100%。但是,悬在企业头上的“三把刀”带资、垫资、拖欠的状况并无明显改善,建筑市场恶性竞争的状况愈演愈烈。特别是无标底招标导致企业下浮幅度超过社会平均成本。而且带资、垫资占总造价30%以上,企业出现高产值,低效益现象,资金

严重短缺。有些工程只好被迫放弃,企业经营难度很大。

6、政府重视建筑业的发展,但还要加大力度。政府重视,政策对路是我区建筑业能较快发展的一条经验。但从总体看,政府在政策、人才、资金等扶植方面,力度还不够大。东阳、上虞、绍兴等县(市)都设有建管局,对建筑业实行统一管理。东阳每年两次组织市四套班子领导到

全国重点建筑点慰问,帮助解决实际困难,拜访当地领导,帮助企业与地方建立良好的关系,曾有五家银行行长一起赶到辽宁为建筑企业承接业务做资金后盾的事例。相对来讲,我区建筑业管理部门人手少,经费缺,任务重,企业单兵作战,政府缺少具体的扶持和激励政策,以至于出现相当数量项目经理将业务挂靠到外地企业中(尤其是上海市场),或本区市场因条件苛刻而被外地企业占领(如绿都世贸广场、开元名都广场),严重影响了**建筑业的声誉。

二、建筑业发展趋势

1、国民经济发展的宏观背景。建筑业的发展水平是与经济水平相对应的,经济兴则建筑业兴。中央关于制定“十五”计划的《建议》和省第九次党代会中明确指出以“发展为主题”、“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对建筑业而言,有发展就有机会。第一,经济社会加速工业化发展阶段,也是建筑业从主导产业发展为支柱产业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建筑业最有用武之地。第二,基本建设投资仍然是推动我国经济建设的主要力量,为建筑业发展提供了机遇。从**实际情况看,工业冲千亿,加快城市建设步伐,推进城市化必将为建筑业发展提供广阔的舞台。

2、中国已经加入wto。如果将1985年“鲁布革工程”(鲁布革水电站工程引进世行贷款并实行招标投标制,工程推行项目法人施工的管理模式)称为中国建筑业受到的第一次冲击,那么中国加入wto就是第二次冲击,而且肯定会比第一次冲击更猛烈、更深刻、更广泛。首先,体制将进一步改善,地区和部门条块分割、封锁和保护的状况将逐步被打破,建筑业法律法规透明度将进一步增强,国内、外企业基本上处于平等竞争地位。其次,从市场角度看,wto通行的规则使我们的企业必须直面与国际大承包商短兵相接,也就是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市场国内化。

3、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重点、步骤的进一步明朗,西部大开发已进入实质启动阶段这给**建筑业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能否在巩固原有份额的同时,及时抓住时机有效介入西部市场,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建筑业今后的发展趋势,把握住了,新的台阶就上去了。

4、企业资质就位工作已结束。这次资质就位,对于整个行业的整合来说,又将是一次有力的推动。资质就位后将分成工程总承包、专业分包、劳务分包三种资质序列。在日趋成熟的市场条件下,传统的工民建专业市场份额将相对减少,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应用将形成一批新兴专业,建立权责明确、分工清晰、行为规范的总分包体系势在必行。按照以总承包为龙头,专业分包为骨干,劳务分包为依托的资质调整方向,进行行业结构和企业专业结构的调整,对企业进行资质增项,使一些大企业具备多专业承包能力,真正做大做强,使中小企业建设成符合社会需求热点和国家投资重点的专包承包队伍,把企业做专做精。目前,我区建筑业企业资质就位后,一、二级企业总数比就位前增加了10家,钢结构企业数量达到20家,以此为契机,加快形成新的发展动力和优势。

三、发展**建筑业的措施与政策

1、树立大建筑,加快经营结构调整。长期以来,大部分建筑企业局限于土建施工与水电安装,经营范围狭窄,严重制约着建筑规模的扩张和效益的提高。要提高建筑经济运行质量,实施建筑业可持续发展,必须积极实施经营结构调整,突破以土建为主的单一传统经济格局推进建筑业由单一经济向多元经济转变。因此,一方面要围绕土建搞延伸。不能把建筑业理解为只搞施工,应该向两头延伸,使建筑业跳出囿于施工的小圈子,延长产业链,实现包括工程项目前期和后期的全过程。对承接的总包工程,在实现从基础到土建、安装、装饰一条龙施工的同时,创造条件积极向可行性研究、规划设计、咨询、经营等方面发展,变坐等招标的经营方式走向主动为业主提供超前服务。另一方面,要积极开拓新的施工领域,充分发挥建筑业关联度大、市场信息灵、对外关系广的优点,抓住城市化和小城镇建设持续升温的大好机遇,根据国家投资导向,适应施工领域日益扩大的形势,积极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拓展,培植路桥、环保、隧道、通讯等方面的专业队伍。同时,以主业为依托,向土建的前后行业发展,如搞房地产业一体化经营及建筑业配套产业,开发新型建材等工业项目,努力形成“主业精、副业兴、整体强”的多元化格局。

2、培育大企业,加快组织结构调整。按照建筑业自身发展特点,较理想的组织结构应当是少量的大型企业和众多的中小企业有机结合的金字塔式结构,在市场竞争中,逐步形成以总包为龙头,分包为纽带,专业分包和劳务承包为依托,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城乡一体化的新型产业组织结构。我区建筑业没有大企业是未来市场竞争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去年开始的新一轮建筑业企业资质就位中,没有一家企业可以从容就位一级总承包资质,已给行业发展敲响了警钟。必须采取必要的经济手段,抓大育小,控制总量,加快组织结构调整。一是要组建“航空母舰”,按照专业化分工和规模经济原则,抓紧培育几家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大型化、集团化、真正能够与省内外大承包商相抗衡的大企业,出击市场,占领市场。如有若干家企业产值超十亿的大企业,**建筑业的整体竞争力、带动力、发展能力就会跨上一个新台阶。二是要培育“小巨人”。要注重抓好中小企业的专业化发展,使其向适应性强、小而专、小而精和小而特的方面发展,努力提高专业化、协作化水平,增强建筑经济的集中度,对已经具有相当产业规模的网架钢结构和园林绿化业,进一步重点培育。三是要建立分工协作体系,按照“扶强扶优”的原则,实行分类指导,加速形成综合承包、专业承包、劳务分包三个层次的分工协作体系,组织和引导中小企业主动投靠大企业,提高综合竞争力。结合区情实际,整体规划,合理布局,总量控制,调整总包企业、专业公司和劳务企业的比例,相互配套,协调发展。

3、拓展大市场,加快市场结构调整。市场是建筑业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离开了市场,就谈不上企业和行业的发展。要树立强烈的市场观念,始终坚持瞄准市场调整结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地开拓建筑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要充分认识到有市场才有任务,有任务才有效益,有效益才能生存和发展。一要坚持巩固与开拓并重的原则,牢牢扎根沪、杭传统市场,并发挥这些市场的幅射和集聚作用,开拓周边市场,尤其是要抓住西部大开发和“国退民进”的历史性机遇,成立专门力量,派遣优秀队伍和项目经理去拓展市场。充分借助省厅驻武汉、西安等地办事处的力量,疏通当地关系,采取多种形式来提高市场占有率。同时,不能忽视开拓境外市场,帮助一二家企业争取获得外经权。二要狠抓质量管理,为谋取更大市场夯实基础。质量是市场的生命所在,它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形象和声誉,直接影响着建筑业改革与发展,要赢得市场,就必须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理念,继续保持“信誉开路、牌子立足、质量创优”的好传统,创造条件争创国优,打响**建筑业的品牌。三要加强对外宣传。一方面,企业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通过在因特网上注册企业域名,利用网络空间打响企业牌子;另一方面,政府部门可以通过注册“建筑之乡”网站,印制建筑业宣传册等方式来整体推进**建筑业,并在各种形式的招商引资洽谈会上,给建筑业留有一席之地,为建筑企业提供展示自身实力的平台。四要强化科技与人才意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发展要求企业知识创新、工艺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谁掌握了科技方面的主动权,谁就拥有加快发展的先发优势,谁就能在市场竞争中赢得生机。因此,我区建筑企业要加大科技进步的步伐,大力应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实现传统行业与高科技术的结合,从而改造传统行业,做足做好“钢结构基地”落户**和“中国花木城”两篇文章。建筑科技上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建筑企业要不拘一格用人才,不惜重金引人才。一方面要大力引进高级人才,要为人才发挥作用创造良好的环境,使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上。另一方面,要抓好项目经理队伍建设,各级政府要以实际行动抓好“回归工程”,要给回归人才创造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在工作上多支持和服务,在生活上多关心和帮助,在政治上给予荣誉和地位。同时,积极采取措施,稳定项目经理队伍,防止新的流失。

4、推动大发展,尚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首先,各级领导要真正把建筑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对待,把建筑业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理论界认为,一个地区的建筑业增加值占全社会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6—7%,就可称为该地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因此必须根据**实际,把建筑业作为支柱产业,制订建筑业近期和中远期发展规划,加强对建筑业宏观指导。区委、区政府要每年召开一次建筑业工作会议,并能组团到全国重要的投资地区和我区建筑企业重要施工点考察访问,联络感情。其次,要尽快出台加快**建筑业发展的扶持政策。根据行业特点与发展方向,制订既有导向又有制约,既有优惠又有荣誉的政策,特别是如何加大信贷和财政支持,提高建筑企业的融资能力,建立工程支付担保,解决工程款拖欠问题等方面尤为迫切。通过政策调控,促进建筑业整体素质提高、实力增强。

浅谈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 篇6

摘 要: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强大的经济背后是一系列的能源利用过程,而能源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经济的发展不能一味的依靠高能耗、高污染、高排量的粗放型生产方式,应该尽快转变发展模式,向精简、节约、高效的方式迈进。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以进一步促进绿色建筑的发展。

关键词: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

据相关数据统计,我国建筑使用能耗达到全社会总能耗的28%。如果计入建造能耗,建筑能耗将达到全社会总能耗的46%以上[1]。面对建筑业目前的行业特点:能耗最大,可持续发展性较低的状态,本文通过分析现阶段绿色建筑的发展状况,提出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探讨实现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的方法。

一、绿色建筑发展现状

绿色建筑在全球范围内都受到高度程度的关注,国外对绿色建筑的研究深度以及实践时间都比国内要提前。国外对绿色建筑的概念渗透到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在各个环节进行资源的节约与再循环利用的开发。比如,美国生态房、加拿大健康住宅、荷兰环保屋、丹麦和瑞典的健康建筑等新概念建筑,都是绿色建筑发展的成果[3]。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经历了理论形成阶段、发展阶段以及项目实践阶段,绿色建筑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

瓶颈。

二、绿色建筑发展瓶颈

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取得初步成效,但依然存在比较多的问题,进而影响绿色建筑的良性发展。其主要问题主要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绿色建筑政策缺陷

“绿色建筑”的概念尚未被群众正确认识,其中包括很多建筑企业。公众对绿色建筑持怀疑态度,认为这是开发商进行营利的一种手段;建筑企业出于成本、绿色意识缺乏等方面的原因,不愿意启动绿色建筑项目,一直沿用低成本、高耗能的发展方式,应从转变群众观念、激励与监督企业转型的角度促进绿色建筑的发展。

(二)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缺陷

第一,评价体系都是一个动态控制的过程,建筑业的技术更新速度比较快,相比而言,绿色建筑的评价体系的更新速度相对较慢,不能很好地适应技术的进步;第二,指标的定量化以及指标的适用性欠佳,建筑工程包括各类建筑,工程类型非常多,如果所有的建筑都统一采用同一种标准,那么指标的适合程度就很难掌控。因此,就绿色建筑的评价指标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5]。

(三)绿色建筑技术缺陷

绿色建筑的实现离不开精湛的施工技术与管理技术,相对于一般建筑,绿色建筑属于较为繁琐复杂的建筑项目,需要多专业、多技术、多层次的融合,多方配合并且因地制宜是绿色建筑对项目进展的要求,如何针对特有的环境,建立适合的绿色施工与管理模式,是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的又一问题。

三、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对策

针对以上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

(一)完善出台绿色建筑政策

1. 强制性政策

国家的法律法规应分别从这四方面对建筑行为进行规范与约束,保证在法律范围内规范绿色建筑标准。另外,绿色建筑实现需要建筑节能设计、施工、验收、检测、运行标准等各方面标准的工作,但是,我国目前的节能标准主要是涉及的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因此需要进一步补充其他方面的标准[6]。再者,建筑标准在执行过程中难免会产生疑虑或与建筑常规规范的矛盾[7],关于绿色建筑标准的制定人,应保持与建筑业设计人的经常性沟通。

在建立完善的绿色建筑的评价体系的同时,应该进行绿色建筑体系的实施的监控,不断强化绿色建筑标准执行的监督与检查力度,对不符合绿色建筑标准要求的行为进行批评、制裁。

2. 激励性政策

绿色建筑观念的实施与开展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激励性措施,提高企业与群众的积极性。第一,为绿色建筑设立专项资金,保证绿色建筑实现过程的成本问题,以免因为成本提高阻碍绿色建筑观念实现的步伐;第二,对于绿色建筑的税收实行相应的优惠政策,通过税收减免提高建筑企业进行绿色建筑开发的积极性;第三,从政府角度,应进行绿色建筑实现的促进,对绿色建筑进行适当的财政补贴,保证绿色建筑的顺利实现。

(二)优化评价指标体系

绿色建筑的评价指标体系随着人们研究的不断深入在一步一步完善。那么评价指标体系的优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评价指标体系要有建筑工程的适用性,建筑工程根据工程的用途不同划分成很多类,不同的建筑工程种类应适用不同的评价体系,针对不同工程类型,探究与其相适应的指标体系。其次,评价指标体系的定量化管理,评价指标的建立应在保证评价指标适用性的同时进行定量化处理,通过指标的量化实现评价结果的可比性。最后,体系中指标应突出针对性,指标体系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应不断检查其适用性,过于繁琐的指标体系导致评价的低效率,从指标中优中选优,高效地进行绿色评价。

(三)形成建筑企业绿色意识

建筑企业是绿色建筑实现的直接操作者,建筑企业的“绿色意识”对建筑工程项目开展具有决定性作用。对于建筑业绿色意识的建立,可以从企业文化与施工技术两大方面进行开展。

1.构建“绿色建筑”企业文化

首先,建筑企业应将“绿色建筑意识”形成一种企业无形意识,使企业从决策层到一线员工都有绿色建筑的意识,正确理解与定义绿色建筑。其次,在企业内部形成规章制度,比如:原材料的绿色采购、堆放、保管等制度;施工过程的绿色质量认证制度;企业员工的绿色绩效考评制度以及绿色激励制度等等。最后,打造企业的绿色品牌,建筑企业可以在工地现场的布置、驻地建设、材料堆码、机械施工现场上,绿色标识鲜明、文明整洁,形成具有本企业鲜明特征的独特风景[2]。

2.使用与开发绿色施工技术

绿色建筑的实现最终体现在绿色的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笔者认为,关于绿色施工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一是绿色施工技术应进行宣传和培训,强化企业员工绿色施工意识;二是通过新增与修订对绿色施工管理体制进行完善,鼓励绿色施工技术的创新;三是通过合理的资源整合与劳动分工,改进建筑行业结构、提升行业

水平。

生态建筑可持续性发展的思考 篇7

1 生态建筑的内涵

建筑环境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多层次多方面的, 其中具有明确生态环保目标和措施的建筑, 称为“生态建筑”, 又叫“绿色建筑”。即“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 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 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 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根据国际绿色建筑协会的定义, 绿色生态建筑的评定包括:能源、水、声、光、热、绿化、环境、绿色建材及废弃物处理等九大系统, 绿化系统仅仅是其中的一个子系统而已。所以, 真正的“生态建筑”的内涵是全方位、立体的节能环保工程, 它贯穿从可行性研究、规划设计、施工到长期运营使用的建筑全寿命周期, 是一个系统化的整合概念。

2 生态建筑的方向

2.1 因地制宜

生态建筑是一种设计理念, 它针对不同的自然气候特征、地域文化传统以及当地的材料技术条件, 有不同的解决方案。为什么北方人住砖瓦房, 西北人要挖窑洞, 云南人要盖吊脚竹楼, 这就是生态建筑学千百年来因地制宜与自然共生的具体表现。因此, 生态并不意味着高技术高成本, 同时也不应是富人的专利, 只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平衡经济、社会、技术各方面的因素, 在普通材料、常规技术的层次上同样可以设计出“绿色生态建筑”。

2.2 节约能源

现阶段, 全世界都倡导可持续发展, 将高能源消耗的建筑转化为生态型的建筑是一个必需的过程, 因此, 绿色建筑设计是在当前必须重视的问题。由于人类在满足当代人的需求的同时还应该对下代人负责, 不能为了眼前的利益对下代人的生存构成威胁。建筑设计师应通过合理的建筑设计手段来减轻建筑施工给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 考虑到建筑施工所用到的各种资源问题, 以及住户的日常生活需要, 合理利用现有的资源, 节约资源。可以说, 绿色建筑设计是建筑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运用绿色建筑设计来实现建筑与环境的协调统一, 在一定程度上传达出来了绿色生活理念。

2.3 和谐发展

生态建筑的本质思想就是可持续发展观, 而可持续发展观的首要标准就是要尊重自然、和谐发展,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我们知道, 建筑设计本身就是艺术与技术的完美结合, 而绿色建筑就是在“传统设计+ 绿色建筑咨询”的模式下产生的, 最大程度的做到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地可持续性发展。

2.4 绿色设计

近年来, 我国绿色建筑的建设不断推进, 已经摸索出了一定的经验, 但绿色建筑在发展的过程中仍面对着不少挑战, 绿色建筑设计作为一个高度复杂的系统工程, 不仅需要建筑师运用可持续发展的设计方法和手段, 还需要决策者, 管理机构, 业主和使用者都具备环境意识, 共同参与, 唯有如此, 才能有效改善当前绿色建筑市场的乱象, 更好地为我国的节能减排事业做出贡献。

2.5 绿色施工

由于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城镇化的大力推进, 建筑市场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与此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建筑垃圾, 绿色材料依靠着其安全、无毒、环保及可持续循环等性质越来越受大众消费者的喜爱。绿色施工技术在建筑行业中的广泛应用, 为创建绿色建筑物、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提供了有利依据, 所以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必须加大绿色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力度, 在建筑施工前、施工过程中都采用绿色施工技术, 从而降低其对环境的破坏。我国正处于发展快速的阶段, 正确的发展战略和对环境能源的保护是保持长远发展的一个根本。因此, 低碳节能和绿色生态的建筑设计是一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策略。

3 可持续性发展趋势

3.1 绿色建筑

当前我国建筑行业面临诸多问题, 比如与西方国家相比, 发展速度仍比较缓慢, 尤其在节能方面, 我国建筑行业的耗能是发达国家的很多倍。虽然我国现在已经开始重视建筑节能, 但在具体的实施中, 由于过多地重视施工技术的创新、施工效率的提高和工期的缩短, 并没有在节能技术上进行实质性的创新。生态建筑理念下, 绿色建筑是未来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 绿色建筑在全寿命周期内能够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 减少污染, 保护环境, 为人们提供健康活动空间的, 与自然相和谐的建筑形式, 是人、建筑、环境的有机统一。

3.2 绿色材料

在中国, 农业废弃物的来源很广泛, 对其进行再次利用, 可以生产出重量轻, 强度好的稻草板, 植物纤维板等, 符合绿色建筑材料要求的生态墙板。对其进行再次回收, 能有效的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目前我国建筑垃圾的量是城市固体废弃物的3~4 成。在我国应用壁材的建筑物生产的研究还在初期阶段, 已经成功开发的产品轻质块石膏壁材, 随着绿色建材的深入人心, 有着加工工艺简单, 生产消耗低, 重量轻, 稳固性高, 耐磁辐射, 阻燃效果好的石膏建材在中国一定有更大的发展。作为一种新型建材, 石膏制品施工方便, 长期使用中无放射性有害气体的排放, 空气湿度能调节, 节能, 广泛使用的发达国家和高层住宅建筑施工, 在我国是拥有巨大的市场潜力的。

4 结论与展望

随着建筑业的不断发展, 各种资源与能源日趋减少, 为了节约能源, 减少污染, 生态建筑的可持续性发展是未来建筑业的必然趋势。人类的不可再生资源是有限的。因此, 生态建筑的可持续性发展只能将矛头指向攫取方便、绿色环保的可再生资源, 比如水能、风能, 尤其是太阳能, 而现有技术和经济发展的条件只利用了太阳能资源理论量的很小一部分, 太阳能源在建筑业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摘要:随着建筑业的不断发展, 从表面上看, 经济也随之增长, 实质上建筑垃圾的产生给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也越来越多。因此, 生态建筑是未来建筑业的发展趋势, 为了下一代舒适的生存环境, 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是当代人刻不容缓的使命,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与自然环境和谐地发展。

关键词:生态建筑,可持续发展,绿色建筑

参考文献

[1]万文波.关于现阶段绿色建筑设计的探讨[J].规划设计, 2015 (10) .

[2]李雅洁.生态文明视角下建筑设计的发展[J].建筑规划与设计, 2015, 9.

可持续性建筑 篇8

1 当前我国建筑节能设计的发展现状

前面说到, 我国的建筑能源消耗问题非常紧张, 倡导节约能源, 推动建筑节能设计已成为我国当前的任务。面对资源短缺的问题, 为促进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 建设节能型的建筑已经被纳入到城市建筑的重点工作中。为促进相关工作的开展, 国家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的标准、指引和法规, 积极鼓励将建筑微气候、新型建筑技术、绿色能源等与建筑设计有效结合, 通过有效的措施将能源利用率提升。相关鼓励机制也制定出来, 这样的情况下, 越来越多的建筑设计者投入到了建筑节能设计中, 共同推动并促进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

优化建筑节能设计应从整体的综合性设计出发, 可以根据大范围的气候条件影响来设计出针对性的建筑, 能够利用自然环境来创造建筑室内微气候, 并能降低对建筑设备的依赖为最佳。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 很多设计者都没有考虑到设计的节能问题, 而过分注重的是建筑结构、设备之间的合理与否, 因此造成实际的建筑设计耗能高。所以, 加强建筑节能设计, 促进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显得非常重要。

2 建筑节能设计的重点和难点分析

2.1 注重整体综合环境的规划

建筑的选址、朝向以及间距、建筑之间的组合关系都是建筑的综合环境规划重点, 这些方面的设计都需要考虑到建筑现场的气候、地质条件、水文条件以及周围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其次, 合理的外部环境不仅能够保持建筑中的微气候环境, 更可以用来打造建筑设计, 为建筑节能设计创造条件。同时, 通过分析当地夏季的主导风向, 可以将建筑的朝向设计为逆风方向, 使得自然风能够吹向建筑物中, 保证建筑中的空气交换, 提高建筑的居住舒适度。除此之外, 还可以通过分析太阳高度角和方位角的变化, 来设计建筑的东西朝向和南北朝向位置, 从而确保建筑的实用性, 充分结合自然条件, 利用太阳辐射等来给建筑保温。

2.2 建筑的单体部分节能设计

1) 科学的建筑体形和空间组织。

这样的设计能够降低建筑物的热量散发, 而一般来说, 建筑的体形系数与建筑的能耗之间有着直接的关系。当系数越大, 建筑单位面积的散热量就越大, 这样来说, 这种建筑设计是不利于节能的。为了更多的降低建筑的能耗, 我们在设计时应将建筑的体形系数控制在最小的位置, 但其最小值还与建筑的造型、平面布局以及采光等有着很大的关系, 过小则可能不能满足建筑的部分功能。所以, 合理的空间组织是在保证建筑功能基础上进行的节能设计, 以改善室内的保温效果、完善通风、采光等功能的最佳设计。

2) 门窗与墙体的节能设计。

在建筑结构中, 外围结构中的门窗单体保温和隔热的能力较差, 室内热量流失的主要原因就是因门窗的设计不合理造成的。所以在进行门窗节能设计时, 应注意到采暖耗热量与窗体、墙体面积之间的关系, 可以在采光允许的基础上, 控制好建筑的窗墙面积比, 通过设置保温窗帘、窗板等方式来保证室内的热量。其次还可以通过设置可调节的活动遮阳窗帘等设施, 来避免夏季的太阳光直射, 以及增强冬季的阳光照射。在门窗的边框上加设建筑门窗材料或者幕墙等技术, 加装吸热玻璃或者热反射玻璃等都能实现门窗的功能并保障降低能源消耗。

对于墙体设计来说, 主要的节能设计目的就是要保暖并减少室内热量的损失。一般来说, 对于保温墙的设置分为内保温和外保温两种, 相对而言, 外保温的效果更好, 不仅可以保护墙体, 更能延长墙体的寿命。在实际的节能设计过程中, 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利用新型的保温隔热节能型材料, 不仅能够消除冷热桥的影响, 更能避免室内温度的大幅度波动, 完美实现了保温、隔热和节能的目标。需要特别注意的是, 在进行建筑物的屋顶节能设计时, 还应考虑到太阳光的吸收、热量的散发、屋面的通风以及雨水的排泄等问题, 通过采用架空隔热屋面或者铺设高效保温隔热材料等方法, 设计出绿色节能的屋顶。

3 结语

对于我国的建筑节能设计还有很多发展的空间, 要想有效改善我国建筑行业能源消耗大的问题, 就必须充分结合建筑的气候、地质、水文等条件, 在完善建筑基本功能的情况下, 设计节能、绿色的建筑单体, 有效的降低建筑的能源消耗, 提高建筑物的经济效益, 促进我国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阐述了我国建筑节能设计的发展现状, 针对建筑行业资源消耗量大的问题, 分析了建筑节能设计的规划重点, 并着重论述了建筑单体部分的节能设计方式, 以减少能源消耗, 促进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建筑业,节能设计,资源,建筑结构

参考文献

[1]杨芳.建筑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 2009.

[2]刘沛.基于循环经济的建筑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D].太原:太原科技大学, 2009.

[3]张志莹.建筑节能是实现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J].中国工程咨询, 2006 (7) :18-19.

[4]许海岐.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澳门建筑节能设计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 2011.

可持续发展与可持续建筑 篇9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建筑,混凝土,水泥

1 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20世纪是人类物质文明最发达的时代,但也是地球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遭到破坏最为严重的时期。以大量消耗能源、资源为基础的现代文明在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进步的同时,也使人类面临空前危机:能源危机、环境污染、人口膨胀、全球温室效应、荒漠化、气候巨变等。从全球1978年~1987年个人平均主要能源消耗来判断,大约40年后,石油用光;大约80年~100年,天然气用光;大约230年,煤炭用光。不可持续的经济畸增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使人类生存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在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之后,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发展历程,批判不适合人类社会的持续进步和持续发展的错误思路。于是自20世纪80年代起,首先是经济学家、环境学家、社会学家开始审视和反思工业经济中普遍奉行的“不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和探索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道路。

1983年成立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经过三年多调查研究,在1987年召开的第42届联大“环境与发展会议”上提交了一份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概念。同时还提出和阐述了“可持续发展”战略。1992年6月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再次召开“环境与发展”大会,会议通过的《21世纪议程》,正式确立了“可持续发展”是当代人类发展的主题。详细而深刻地阐明了环境与发展的关系,丰富了“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了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行动方案,为人类改善环境、完善发展展示了广阔前景,它已被看作是把可持续发展付诸实践的全球性行动纲领。标志着“可持续发展”理论升华到“可持续发展”战略。

2 生态化可持续建筑

消耗世界总能源约1/3并产生诸多污染的建筑业在不可持续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以混凝土工业为例,据统计,目前世界上每年混凝土用量约80亿t,平均需水泥约15亿t,粗细集料70亿t左右。而15亿t水泥大约要消耗16亿t的石灰石和2.7亿t黏土。开采、破碎、运输集料以及生产、加工、运输混凝土等过程都要耗能,在这些过程中80亿t混凝土共需耗电力约1.1×1012 kW·h,而生产15亿t水泥又大约生产13亿t CO2,6.5亿t粉煤灰,450万t SO2和350万t的其他有害物质。此外,混凝土工程还会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由此可以清楚地看出建筑业对破坏生态平衡和环境要负多大责任。因此,建筑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已成为世人的共识,生态化可持续建筑的热潮逐渐兴起

“生态化可持续建筑”是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所谓“生态化可持续建筑”,就是根据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运用生态学、建筑学理论及建筑技术,合理地安排和组织建筑和其他领域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与自然环境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它既利用天然条件与人工手段制造良好的富有生机的环境,又同时要控制和减少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使用,力求实现向自然索取和回报之间的平衡。它寻求人、建筑(环境)、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

3 生态化可持续建筑的发展对策与措施

3.1 混凝土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3.1.1 大量使用工业废渣,帮助消化其他工业废料

混凝土行业可以大量利用工业废渣作掺合料(混合材),抵消工业废渣对环境产生的恶劣影响,有效地减轻了环境负荷。如果进一步运用现代科技成果最大限度的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不仅可以降低相关产业治理污染的费用,而且可以降低水泥混凝土生产的成本。一个工业系统生产的废物作为下一个工业系统的资源,通过废物交换、循环利用,使水泥生产向零成本甚至负成本发展,并做到水泥混凝土生产对环境的低负荷甚至负负荷。利用水泥熟料烧成系统处理城市垃圾(包括除工业废弃物之外的城市居民生活垃圾、商业垃圾、市政维护和管理中产生的垃圾)是近年来水泥行业提出的一条新的垃圾处理途径。

根据有关资料统计,现在每年全世界生产的粉煤灰约5.5亿t,但利用率非常低。粉煤灰中至少有75%是飞灰或细灰,适用于水泥和混凝土工业和硬凝材料。国外在这方面有很多成功事例,国内在这方面也有成功实践。还有一种方法是利用粉煤灰作原材料配制建筑砂浆,能降低12%~25%的成本,而且可以取得较大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此外,大量利用其他工业废料来制作砌块等都是值得借鉴和推广的。

3.1.2 积极发展高性能混凝土,提高混凝土耐久性

随着我国各种基础设施如高速公路、高层建筑、大跨度桥梁、港口、机场、码头等工程的迅速发展,耐久性问题的严重性也越来越受到各学术机构、工程技术人员的重视。混凝土耐久性破坏不仅要花大量财力物力维修和重建,而且拆除废弃混凝土和配制新混凝土也将加重资源和环境负担。高性能混凝土由于其高强、耐久且能大量利用工业废料、减少维修、改善和保护环境、节省资源而成为备受青睐的建筑材料。

3.1.3 推广预拌混凝土应用技术,鼓励使用商品混凝土

由于商品混凝土搅拌集中、价格相对便宜、质量易控制、便于集中消除现场产生的废料、污水、粉尘,有利于加强废水的循环利用在国外发展较快我国商品混凝土起步晚人均指标低年10月建设部《关于建筑业进一步推广应用10项新技术的通知》对预拌混凝土提出的目标是:全国每年以不低于15%的速度递增,2005年达7 000万m3,全国城市预拌混凝土产量达到现浇混凝土总量的20%,部分大中城市的预拌混凝土产量不低于现浇混凝土总量的60%。即使按达到7 000万m3计,人均指标仍然只有0.05 m3,若按俄罗斯人均水平(0.2 m3~0.3 m3)计算,则每年我国商品混凝土产量应在2.4亿m3~3.6亿m3。由此可见,我国商品混凝土的发展潜力十分巨大,研制或引进先进生产设备,把各项污染指标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是可行的,而且发展前景将会十分广阔。

3.1.4 重视建筑垃圾回收,扩大再生利用途径和范围

由于建筑业的发展,建筑垃圾逐年迅速增长,而且现在已建或在建的一幢幢高楼大厦几十年,上百年后都将成为垃圾。如此多的建筑垃圾,堆放和填埋需浪费土地且污染环境,焚烧会产生二嘧英、氰化氢等剧毒污染物,造成二次污染,故最好的途径是回收利用,但目前进行回收利用的途径仍然不多。最常见的方法是铺垫路基或作为基础回填料。第二种途径是利用废弃混凝土作为粗集料代替天然集料。此外就是利用回收的建筑垃圾和其他一些城市垃圾,作为建筑材料。

3.2 水泥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我国每年生产水泥5亿多吨,生产过程需消耗大量石灰石、黏土和标准煤,同时产生大量的粉煤灰,CO,CO2和SO2等。开采石灰石、黏土破坏地表植被,暴露了原矿,引起水土流失,减少耕地面积,严重破坏生态平衡;生产过程不但要消耗大量煤,而且会产生对环境有毒害的气体如SO2,在空气中会形成酸雨,危害环境;大量未回收的粉煤灰也给环境造成巨大污染。因此,水泥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大力提高其资源利用率和废物回收率,并能充分利用其他工业废渣废料。具体而言,应遵循如下措施:1)开采石灰石、黏土应合理有序,以不毁坏植被、不导致水土流失为前提,从而达到保护生态平衡的目的;2)对有毒气体在排放前进行无毒化处理;3)变废为宝,开发以粉煤灰为原材料的新产品,提高粉煤灰的回收利用率;4)研制符合环保标准的装备和产品,实现环境的全面保护;5)帮助其他工业消化三废。

4 结语

可持续发展不仅关系我们今天的生存发展,更与子孙后代的生存发展,与国家的兴旺发达密切相关。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每年由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5 000亿元,也就是说,每年有大约6%的国民生产总值没有了。所以我们每一个中国人肩上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政府应该普及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而广大民众应该自觉地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自觉行动起来为建立和维护良好的生活和发展环境而努力

参考文献

可持续性建筑 篇10

关键词:传统建筑,改造,可持续性发展

1 我国传统建筑的现状及改造动向

随着世界当今世界经济的一体化, 随之也带来了外来文化。文化是历史的积淀, 广泛地存留于城市和建筑之中, 并融合在人们的生活中。中国的民族建筑文化在融入世界潮流的同时, 自身同样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全球化的冲击。随着改革开放的力度不断加大, “城市时代”业已来临, 传统民居建筑如何适应城市化的发展趋势, 怎样在城市建设和建筑特色危机中继续传承和发扬, 怎样在新技术、新材料、新结构、新设备不断涌现中对民族传统民居进行创新, 使其顺应当今时代, 得到可持续性的发展和保护, 是我们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21世纪经济的飞速发展, 影响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旧城的改造, 新城的开发, 城市建设的重新规划, 不可避免导致对传统建筑的破坏, 很多建筑难逃被拆毁的命运, 渐渐出现了村镇城市化, 城市国际化的格局。传统建筑将何去何从, 令人深思。

我国对于传统建筑的保护及发展已有相对的理念和方针, 主要包括:

(1) 通过对古村镇建筑的维护和改造, 使古城内大多数民居得以保留。传统的生活方式仍旧继续, 人们依旧作息于传统民居内。古城原有风貌的特色化带动旅游产业, 民居被改造为特色客栈、店铺、民族展示馆等作正常使用, 都已历史文化遗产的形式融入人们的生活中, 比如北京的四合院、福建土楼、丽江古城等。

(2) 特别具有历史文物价值、科研价值的民居建筑经过修葺和保护后, 作为纯粹的旅游景点开放, 仅作为人们观赏学习之用。这类民居建筑多为早先的富豪之家, 历史悠久, 寓意深远。有些是深宅大院, 有些是结合亭台楼阁山水设计的传统江南园林民居。比如开平碉堡、山西乔家大院、杭州胡雪岩故居、苏州留园等。

(3) 少数民族聚居点继续保持原有的村寨聚落群居模式, 因地制宜。这些保存较好的民居多在偏远地区, 交通不便, 发展缓慢, 沿袭原有的生活方式, 建筑形式也保留了强烈的地域性、民族性特点。比如傣族竹楼、苗族吊脚楼等。

我国的既存建筑数量多, 分布地区广, 是一笔丰厚的文化与建筑遗产。相关研究工作比较滞后, 研究内容集中在产业类既存建筑再利用、文化特色建筑的保护性再利用、城市历史建筑环境风貌保护和城市特色地段更新开发四个方面。20世纪50年代以来大规模建造当代建筑, 对“旧”建筑进行拆除。为数不多的改造, 也只是对其进行粗制滥造的室内装修, 有些甚至改成欧陆风格, 使其面目全非。大量传统建筑在被改造的同时, “老”与“新”的矛盾也不可避免的发生并升级, 如何在改造工作中协调两者关系, 使老建筑在被修葺和重整的过程中获得新生, 但又不失其本身的原真性, 保留并延伸建筑的文化特质和人文特性, 是我们在改造过程中应侧重的方向。

2 科学的改造方法及原则

传统建筑的改造可归结为建筑中新老关系的协调, 这种关系也是分析其保护模式的基础。“老”是历史建筑原有的本体内容, “新”是新加建的内容。其基本类型有四种, 即:老并入新、新融于老、新老并置和新老隔离。

老并入新:老建筑在体量或结构上被新建筑完全或是部分涵盖的情况是常见的, 其手法有立面保存、表皮拼接等, 一般适用于文物价值不高或是本身已经严重残损而修复可能性微小的情况。在这种模式下, 老建筑的存留部分通常变成新建筑的组成部分, 从传统建筑保护的角度来看, 这种处理方法是无限之举, 并不值得提倡。

新融于老:此种方式包括老建筑内部加建或是恢复老建筑某些损坏的部分并进行内部更新。新融于老的保护模式实际上是以原有历史建筑为主导, 将老建筑的某些结构或是空间和美学要素拓展为新的结构, 在设计层面上一般不会对历史建筑文物的价值带来大的损害。

新老并置:新老并置一般是指新老建筑“均势”连接起来的模式。在这种保护模式下, 新老建筑之间通常通过连接贯通内部空间, 新老建筑实际上已成为同一结构的两个部分。

新老隔离:新老隔离就是保证老建筑在空间与结构上的相对独立性和完整性, 用过渡区作为新老建筑之间连接部分的处理模式。这种处理模式的好处在于新建筑和老建筑之间互不干扰, 且对历史建筑的干涉度极低, 有利于历史建筑原有各种价值的保护。

在改造过程中, 应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针对所改造建筑物的切身情况, 提出科学合理的实施方法, 对症下药, 让老建筑在焕发新生的同时, 能够保留其原真性, 使其独特性和文化性得到发挥和延续, 避免改造过程中的以新代旧, 千篇一律, 使建筑失去本真。

云南建水听紫云属于典型的本土传统民居改造为特色酒店的实例, 建筑外观和内部结构通过保护性的修缮和改造得以真实还原, 在室内空间中适当的运用了现代材料、家居和工艺手法, 既真实地表现了建筑及室内空间的原貌, 再现了当时的生活情景, 又使整个功能空间更加适用于现代人的居住和使用, 室内装饰及摆件通过搜集和整理, 全部采用本土特色物件, 展览馆般地重现了原有建筑内部空间的景象, 新融于老, 新老和谐共处的改造方法在这里得到了较为成功的体现。

3 关于传统建筑可持续性改造的探究

传统建筑改造不仅局限在材料、工艺、技术等“硬性”可持续探究上, 成功的改造需要开发挖掘建筑本身的“软性”可持续发展, 其包括:

(1) 传统建筑地域的可持续性。我们把人们对影响居住生成和发展的环境因素的认识、把握与主观应对看做是居住的“地域基因”, 包括布局、空间、结构、形式甚至是符号等。全球化的时代, 传统建筑正在面临严峻挑战, 改革开放后, 现代建筑形形色色各种流派铺天盖地而来, 国外大量建筑师及其思想理念进入国内, 建筑市场一度光怪陆离。建设力度很大, 然而却趋向于“千城一面”的格局。建筑与城市本土特色缺失, 地方文化渐渐衰落, 历史文脉出现断裂。吴良镛先生指出:“再怎么全球化, 中国建筑不能忘了本土化, 建筑形式的精神要义在于根植于文化传统。”传统建筑应该传承其自身的地域性特色。

(2) 传统建筑文化的可持续性。从传统建筑民居中隐含的可持续性发展思想看, 创造富有地方特色、民族风格的当代中国建筑文化是可持续发展重要内容, 从中可看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生命力对于建筑创作具有深刻的影响。作为民族传统的建筑, 它是人类求生存, 在自然界求适应, 在共处中求和谐, 在实践中求融合的产物, 具有典型民族风格和地方特点, 我们需要不断探索和努力使其具有可持续性的改造保护及发展。让传统建筑根植本土, 散发其在地域内的独特性和本真性。

传统建筑作为民族文化艺术的表现, 反应了一个地区、一个民族在特定环境中形成的生活习俗、思维观念和文化特征。传统民居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 显露出中国的思想内涵, 是建筑界的瑰宝。合理对其进行改造, 不但可以使传统建筑的文化脉络得到延续发展, 同时可以使之更适用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 建筑寿命得以延续, 不会被时代的日益发展而遗落。

4 结语

没有了历史的底蕴和持续的传承, 世界将是单调且乏味的。没有可追溯的传承与记忆, 人们的生活也将茫然无措。传统建筑留给我们的不仅是文化历史和记忆, 更是文化的延续和创新。人类的发展不可能脱离昨日而独立存在, 也不可能抹去过去只从今天开始。过去我们无节制地对城市和村镇进行现代式的改造和建设, 后来逐渐意识到单一的现代化建设并不是发展与进步的唯一途径, 对现有存在价值的传统建筑进行保留和科学的持续性改造保护也是不容忽视的一部分。

传统建筑的改造与保护, 需要对其“骨骼”和构架进行修复和完善, 更要保留其文化和特质。让有特色的文化保留, 让有特色的建筑新生, 让有特色的区域延续。这样的世界才拥有过去、记忆和历史, 才是值得回味与品尝的。尤其是在如今钢铁水泥林立的城市中, 人们需要从历史延续下来时至今日仍能探访和思索的画面与文化脉络。

参考文献

[1]杨昌鸣.建筑资源的再利用策略—既存建筑更新、修复技术及其材料的再利用[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2010.

[2]温亚斌, 朱文强.传统民居中庭空间更新的思考[J].建筑学报, 2008.

[3]卫琳.关于中国传统民居可持续性发展的思考[J].南方建筑, 2010.

[4]单士元.现代技艺改造保护古建筑[J].建设科技, 2004.

绿色建筑促进环境可持续发展分析 篇11

【关键词】绿色建筑;发展;分析

【Abstract】From the development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green building design, construction, economic analysis of three aspects of the inevitable trend of green building development.

【Key words】Green building;Development;Analysis

目前,国际上比较认可的绿色建筑的定义是:绿色建筑是指为人类提供一个健康、舒适的活动空间,同时最高效率地利用能源、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的建筑物,其目标是为人类提供健康、舒适、高效的工作、居住、活动的空间,同时尽可能地节约能源和资源,减少对自然和生态环境的影响。绿色建筑主要体现在节能高效、舒适环保、可持续发展等方面。

1. 绿色建筑的发展及现状

(1)1969年,美国建筑师伊安·麦克哈格的《设计结合自然》一书的出现标志着生态建筑学正式诞生。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召开使可持续发展思想得到推广,绿色建筑逐渐成为发展方向。随后,在美国、香港、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相继提出了各自的绿色建筑标准。国外在绿色建筑理念上已经做出了大量的示范和实践。比较典型的如:英国BRE 的环境楼(Envi ronmental Building)为21 世纪的办公建筑提供了一个绿色建筑样板。该大楼为三层框架结构,建筑面积6000m2,其设计新颖,环境健康舒适,不仅提供了低能耗舒适健康的办公场所,而且还有用作评定各种新颖绿色建筑技术的大规模实验设施。该大楼最大限度利用日光,南面采用活动式外百页窗,减少阳光直接射入,既控制眩光又让日光进入,并可外视景观。采用自然通风,尽量减少使用风机。采用新颖的空腔楼板使建筑物空间布局灵活,又不会阻挡天然通风的通路。顶层屋面板外露,避免使用空调。白天屋面板吸热,夜晚通风冷却。埋置在地板下的管道利用地下水进一步帮助冷却,安装综合有效的智能照明系统,可自动补偿到日光水准,各灯分开控制。建筑物各系统运作均采用计算机最新集成技术自动控制,用户可对灯、百页窗、窗和加热系统的自控装置进行摇控,从而对局部环境拥有较高程度的控制。环境建筑配备47m2建筑用太阳能薄膜非晶硅电池,为建筑物提供无污染电力。该建筑还使用了8万块再生砖;老建筑的96%均加以再生产或再循环利用;使用了再生红木拼花地板;90%的现浇混凝土使用再循环利用骨料;水泥拌合料中使用磨细粒状高炉矿渣;取自可持续发展资源的木材;使用了低水量冲洗的便器;使用了对环境无害的涂料和清漆。

(2)我国的绿色建筑理论和实践还处于起步阶段,对管理与评估工作的研究也是刚刚开始,目前已有的评估工具最新的有国家建设部于2005年10月出台的《绿色建筑技术导则》和为《绿色建筑技术导则》提供评价标准的于2006年6月出台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我国在绿色建筑建设上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2011年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数量得到了大幅度的增长,绿色建筑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呈现出良性发展的态势,根据《2013-2017 年中国绿色建筑行业发展模式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1]显示,截至到2011年底,我国取得绿色建筑标志的项目达353 项,2647 栋建筑,3488 万平方米,其中设计标识项目330 项,建筑面积为3272万平方米;运行标识项目23项,建筑面积为216万平方米。其中2011年,全国获得绿色建筑标志的项目是241 项,1950栋建筑,建筑面积2504 万平方米。

2. 绿色建筑分析

2.1 绿色建筑设计。

2.1.1 绿色建筑的特性往往体现在一些细节上,这样,绿色建筑的设计就尤为重要,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应该从如下方面出发:

(1)以合理的设计达到建筑建造的节约。在建造的设计过程中,在满足结构要求的基础上节约材料,充分发挥材料的性能,例如水泥中添加一些添加剂减少水泥的用量;另外还可通过建筑体形设计达到节能效果,如平面布局、平面形状、长宽比和朝向,合理设计建筑的墙体、门窗、屋顶、热缓冲区及有效遮阳,提高外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同时,也对建筑材料的节约有着重大意义。

(2)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以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例如,太阳能的利用:设计太阳能住宅,最简单的光电效应可以将太阳能直接变为电能。利用这个原理硅太阳能电池广泛应用在计算器、收音机、汽车上,此外,太阳能热水器的设置也可以很好的将太阳的热能很好的收集利用。风能的利用:例如利用风力发电,通过独立运行方式,通常是一台小型风力发电机向一户或几户提供电力,它用蓄电池蓄能,以保证无风时的用电。

(3)选择环保的建筑材料。环保型材料主要分为:A.基本无毒无害型。如石膏、滑石粉、砂石、木材、某些天然石材等。B.低毒、低排放型、对人类健康不构成危险的装饰材料。如甲醛释放量较低、达到国家标准的大芯板、胶合板、纤维板等。

2.1.2 环保装饰材料主要有:(1)环保地材:植草路面砖是各色多孔铺路产品中的一种,采用再生高密度聚乙烯制成。(2)环保墙材:新型加气混凝土砌砖,可用木工工具切割成型,用一层薄沙浆砌筑,表面用特殊拉毛浆粉面,具有阻热蓄能效果。(3)环保墙饰:草墙纸、麻墙纸、纱绸墙布等产品,具有保湿、驱虫、保健等多种功能。(4)环保管材:塑料金属复合管,是替代金属管材的高科技产品,其内外两层均为高密度聚乙烯材料,中间为铝,兼有塑料与金属的优良性能,而且不生锈,无污染。(5)环保漆料:生物乳胶漆。(6)环保照明:。通过科学的照明设计,利用高效、安全、优质的照明电器产品,以达到节约电能、保护环境为目的。

2.2 绿色施工。

(1)绿色施工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工程施工中的应用体现,是绿色施工技术的综合应用。在建筑施工现场减少对场地的干扰,减少对绿色植物的破坏,减少噪音,减少环境的污染,减少水资源的利用等等。从而实现实施科学管理,保证施工质量,消减污染,满足环境需求,最终实现绿色施工体系。

(2)在许多情况下,建造和清除扰乱了场地上现存的自然资源,代之以非自然的人造系统;建造和拆除所产生的废弃物占填埋废物总量的比重较大;在建造过程中散发出的灰尘、微粒和空气污染物等会造成健康问题。而具有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施工方法则能够显著减少对场地环境的干扰、填埋废弃物的数量以及在建造过程中使用的自然资源,绿色施工可以通过切实有效的管理制度和工作制度,最大程度地减少施工活动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同时,还可将建筑物建成后对室内空气品质的不利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因此,实施绿色施工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2.3 绿色经济。

(1)绿色建筑是一个广泛的概念,但是,绿色并不意味着高价和高成本。例如,新疆有一种具有当地特色的建筑,它的墙壁由当地的石膏和透气性好的秸秆组合而成,保温性很高,再加上非常当地化的屋顶,就是一种典型的乡村绿色建筑,其造价只有800元/平方米,可谓价廉物美。

(2)绿色建筑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毋庸置疑是有利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虽然其初始投资成本高要比传统建筑高5%~ 10%,投资回报一般需要较长时间,但是从长远出发能带给生产者一定的收益,节约能源消耗,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保护了环境,为后代和同代人了节约了能源。所以,绿色建筑的推广在当前形势下是势在必行的。

3. 结束语

21世纪人类共同的主题是可持续发展,对于建筑来说亦必须由传统高消耗型发展模式转向高效绿色型发展模式,绿色建筑正是实施这一转变的必由之路,是当今世界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 前瞻产业研究.《2013-2017年中国绿色建筑行业发展模式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前瞻产业研究院,2013.

[2]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GB/T50378-2006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3] 智能与绿色建筑文集编委会.智能与绿色建筑文集[A].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4] 绿色奥运建筑研究课题组.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绿色建筑与可持续发展 篇12

可持续发展和绿色生态已成为社会关注的两个词汇。21世纪人类共同的主题是可持续发展, 对于城市建设来说亦必须由传统高消耗型发展模式转向高效绿色型发展模式, 绿色建筑正是实施这一转变的必由之路, 是当今世界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

绿色建筑也称生态建筑、生态化建筑、可持续建筑。可以为人类提供一个节能、环保、健康、舒适的工作、居住、活动的空间, 同时实现最高效率地利用能源、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的建筑物。它是实现“以人为本”、“人-建筑-自然”三者和谐统一的重要途径, 也是我国实施二十一世纪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最初的规划、设计时充分考虑并利用了环境因素, 施工过程中对环境影响最少, 运行阶段能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低耗、无害空间, 拆除后又对环境危害降到最少的建筑。具有选址规划绿色合理、设计思想超前、资源利用高效循环、综合措施有效节能、建筑环境健康舒适、废物排放减量无害、建筑功能灵活适宜等七大特点。因此, “绿色建筑”也可以理解为在建筑寿命周期内, 通过降低资源和能源的消耗, 减少各种废物的产生, 实现与自然共生的建筑。

2 绿色建筑不是奢侈品

曾几何时, 城市的马路两旁开始涌现大幅的地产广告, 精致的楼宇图片吸引了人们的目光, 其中的广告语也在与时俱进地不断变化。如今, 像“绿色建筑, 奢华家园”之类的广告语成为地产广告的新宠, 可见房地产商利用概念造势的能力非同一般。

把绿色建筑和“奢华”两个字联系在一起, 看似提升了绿色建筑的档次, 其实不然。“奢华家园”不过是房地产商的又一个噱头而已, 绿色建筑的内涵, 也绝不是“奢华”的同义词。

很多人一说及绿色建筑, 都会认为不就是多使用些先进的绿色材料, 多安装些太阳能集热板或者多加点保温材料什么的, 其实不然。在设计方面, 应强调整体设计的理念, 结合气候、文化、经济等诸多因素综合设计, 切勿盲目使用所谓的先进绿色技术。绿色建筑体系的综合设计包括地区自然生态设计, 也包括人工建筑生态设计的统一和综合, 也就是复合生态设计。采暖与能耗、采暖与日照、保温与节能、通风与能耗、采风与能耗、建筑形态与能耗要保证满足包括供水、供电、排水、排污、通风、噪声、日照、医疗、通讯、安全、卫生等内容的最佳性能状态以保证最佳服务。绿色建筑的建设即是物质产品的产物, 也是精神生产的产物, 它的设计将引导人类现代生产发生更深刻的变化。

3 绿色建筑必须节能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 同时也是一个建筑大国, 城镇化率已经超过了50%。统计数据显示, 我国每年新增的建筑面积大约为20亿平方米, 占世界新增建筑总面积的一半, 在全球居于首位, 仅改革开放以来建造的房屋, 就占到了我国五千年历史建筑总和的一半。

目前, 我国建筑能耗占全社会的总能耗的30%, 与工业耗能、交通耗能并称我国三大“能耗大户”。更加令人担忧的是, 我国现有的建筑物中, 95%的建筑属于高耗能建筑, 更有大约三分之一的房屋建筑需要进行节能改造。

绿色建筑因为其低碳、环保和节能的特性, 成为解决高耗能建筑问题的一把金钥匙。绿色建筑具有全面集成建筑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及环境保护等多种技术的特点, 不仅极大带动建筑技术革新, 直接推动建筑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 还能拉动节能环保建材、新能源应用、节能服务、咨询等相关产业发展。由此可见, 节约能源在发展绿色建筑方面, 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绿色建筑有必要把节能作为首选因素来考虑。

绿色建筑实现节能的效果十分惊人。在第八届国际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大会暨新技术与产品博览会上, 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指出, 如果维持每年新增绿色建筑项目300个, “十二五”期间将实现节能25.5亿千瓦时, 减排二氧化碳229.8万吨。

新增绿色建筑对于节能减排的作用显而易见, 但是绿色建筑并不局限于新建建筑。据住建部统计, 我国现有400亿平方米的既有建筑需要进行节能改造, 因此如何将既有建筑改造成绿色建筑, 增强既有建筑的节能减排功效, 也是推动绿色建筑发展的当务之急。

4 绿色建筑的前景和意义

绿色建筑的崛起是全方面的, 不仅带动了资源再利用、LED照明、太阳能光伏、石材、墙体保温材料等领域的发展, 也推动了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识体系的建立, 而后者反过来又成为绿色建筑发展的助推利器。

现阶段, 我国的绿色建筑相对于国外来说, 我们起步晚、实践经验少、基础数据不足、评估标准不完善。我国正处在逐步从示范性阶段步入实际操作阶段。目前, 我国已涌现出大量获得绿色建筑标识体系认证的新建建筑, 比如上海市的绿地汇创国际广场准甲办公楼、万达集团在武汉和广州等城市建设的“万达广场”等, 它们成为绿色建筑发展进程中的示范项目, 为建筑领域和普通大众提供了更多认识和实践建筑节能的机会。

2012年5月份, 财政部、住建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的通知, 明确将通过建立财政激励机制、健全标准规范及评价标识体系、推进相关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等多种手段, 力争到2020年, 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超过30%。

《意见》确定了2012年高星级绿色建筑的财政奖励标准:二星级绿色建筑每平方米建筑面积可获得财政奖励45元, 三星级绿色建筑每平方米奖励80元, 由此可以看出, 中央政府推动绿色建筑发展的力度不断加大。

绿色意识从无到有, 从弱到强, 色建筑从默默无闻到成为时尚, 从理想到现实。我们只有不懈地努力, “绿色世界”才可能实现。尽管在这个过程中仍存在许多不足和遗憾, 但是在当前全球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和我国基本国情的背景下, 大力推进我够绿色建筑的发展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绿色建筑实践将促进全球环境品质的改善, 提高人类的自身生活品质。

参考文献

[1]刘克成.绿色建筑体系及其研究[J].新建筑, 1997.

[2]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7.

[3]王有为.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要点[J].建筑科技, 2006.

[4]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绿色建筑研究中心.绿色建筑[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1999.

[5]张坤民等.可持续发展论[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7.

上一篇:非运输企业论文下一篇:矛盾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