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运输企业论文

2024-07-22

非运输企业论文(精选12篇)

非运输企业论文 篇1

摘要:铁路非运输企业资金管理相对薄弱, 为铁路非运输业务的发展造成了极大地障碍。本文就铁路非运输企业在资金管理方面的问题进行分析, 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为完善铁路非运输企业的管理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铁路非运输企业,资金管理,内部控制

近年来铁路进行多元化经营的战略改革, 对铁路运输业务与非运输业务实行一体化管理, 铁路非运输业经过近年来不断的产业重组, 发展迅速, 业务整合。随着铁路企业的改革, 铁路非运输企业从铁路企业原有的辅助地位变为变成铁路企业重要的利润来源, 在市场经济中独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但是, 由于铁路非运输业务最初没有受到铁路企业的重视, 对其投入的资金不足, 铁路非运输业务的发展相对不足, 导致其资金规模相对较小, 进行资金筹集和使用的能力也相对欠缺, 这为铁路非运输业务的发展造成了极大地障碍。本文就铁路非运输企业在资金管理方面的问题进行分析, 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铁路非运输企业进行资金管理的重要意义

铁路非运输企业进行良好的资金管理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有效的激励企业的经济资源配置效率得到提高,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为企业的资金集中管理和调配, 并制定高效的融投资策略提供了操作平台。首先, 企业要想建立完善的资金管理体系, 需要整个管理层从企业的战略高度进行规划, 以提高企业的收益率作为基本目标执行相应的战略发展规划和投融资策略。这种方式能够降低政府对企业的干预作用, 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 根据市场上的信息及时进行融投资战略的调整, 获得资本扩张的优势。其次, 企业资金管理体系建立了一种新型的资本组织体体系, 在这种组织体系下, 铁路非运输企业能够将铁路企业的内部和外部的各种资源充分整合利用起来, 并通过市场化的资金分配机制进行资源配置, 保证资金营运安全, 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2、通过多层次的融资机制, 保证企业使用的资金成本较低, 实现企业的资本迅速扩张。首先, 铁路非运输企业建立资金管理体系以后, 能够将原来相对封闭的资金流程变成一个注重资金成本的体系, 资金的选择渠道较多, 可以同时吸收债权性资金和股权性资金, 提高了企业的融资能力, 降低了资金的使用成本, 提高了企业资本运营的效率。其次, 在进行债券性资金筹集时, 铁路非运输企业的资金管理体系通过行使统一的筹资职能, 能够使企业在债权资金市场的谈判过程中处于相对有利的地位, 不仅能够实现筹资的规模经济效益降低筹资成本, 同时也有利于获得金融机构给予的更高的资信评级, 降低筹资的风险。第三, 在进行股权性资金筹集时, 铁路非运输企业运用资金管理体系进行统一的管理, 形成多层次的资本管理体系, 从而实现资金的杠杆效应, 即用最小的资本控制尽可能多的资本性资产, 提高企业自有资本的运营效率。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 铁路非运输企业建立完善的资金管理体系, 能够充分发挥多层次的资金管理组织机制的作用, 扩大企业的融资渠道, 实现企业的资本成本较低, 保证企业的资金良性循环, 提高企业的资源配置效率, 为实现铁路非运输企业的多元化发展提供坚持的资金保障。但是, 目前我国铁路非运输企业在资金管理方面还存在一系列问题, 制约着铁路非运输企业的发展。

二、铁路非运输企业资金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1、资金筹集力度不够。

首先, 长期以来, 由于铁路非运输企业收入有限, 且未能受到铁路企业的有效重视而缺少外借资金的投入, 这就造成了铁路非运输企业自身资金的不足;同时, 其利润还要为铁路事业的发展提供支持, 更加加剧了铁路非运输企业的资金短缺。其次, 有的铁路非运输企业的管理者不想承担借债的风险, 即使有能力向银行进行借贷解决自身资金困境, 也处于自身考虑而不选择这个方法, 导致不能充分利用社会资金来科学合理安排企业的经营生产活动。

2、风险意识薄弱, 相应的监管不到位。

首先, 很多铁路非运输企业的风险防范意识较弱。在资金管理方面存在管理较为混乱、运作不规范、账户设置泛滥的现象, 这种资金管理方式较为分散, 风险很难控制, 加剧了企业的经营风险。其次, 企业对资金管理风险的监管控制还需加强。虽然铁路行业对资金的管理进行了规范, 但是, 很多铁路非运输企业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却没有严格遵守法律法规的要求, 导致很多制度不能落实到实处。

3、资金投资方向不合理, 导致资金的使用效率低下。

一方面是由于铁路非运输企业在进行投资时没有对投资对象进行充分的了解和未来发展情况进行分析, 在决策时盲目性强, 导致投资失误现象较多, 使本来就资金相对缺乏的企业经营更加困难。另一方面是由于企业对未来的材料使用和货物销售数量没有进行合理的预计, 导致企业盲目采购而造成库存积压严重, 占用大量的资金使得资金周转缓慢, 资金的严重沉淀不利于企业盈利能力的提高和进行大量的资金筹集。

4、资金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工作积极性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铁路非运输企业从铁路企业分离出来以后, 配备大量的财务人员, 甚至多于需要的数量, 但是具备管理和业务能力的财会人员相对较少, 财会人员从总体上来讲专业水平较低, 不能进行业务创新以顺应日益变化的外界环境。另外, 由于与资金管理相关的工作人员对资金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充分, 没有从全局的角度正确对待资金管理的工作, 加上铁路非运输企业收入较其他行业增长较慢, 相关人员对资金管理的积极性不够。因此, 资金管理人员应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工作积极性。

三、加强铁路非运输企业资金管理的对策建议

1、拓宽融资渠道, 合理安排融资结构。为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 铁路非运输企业应该建立资金成本观念, 评价各种筹资方式需要付出的代价, 并选择最佳的筹资方式, 进行科学的筹资管理。首先, 加快铁路非运输企业的融资体系改革, 盘活现有资产, 保证资金有一定的存量, 用以扩大融资的额度, 实现资本化运营。其次, 铁路非运输企业应该统筹安排、科学规划, 不断尝试通过发行债券、将优质资产打包上市、向金融机构贷款等多种方式进行资金筹集, 降低筹资成本。

2、完善资金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 加强对资金的风险控制。

(1) 对于一些存在利益相关的岗位进行职责分离。铁路非运输企业不仅应该在工程项目方面采用职责分离制度, 在成本费用控制、库存与固定资产的控制方面, 也要将采购、付款与存货的职能相分离, 销售、收款与发货的职能相分离, 执行、审核职位相分离, 避免相关人员为了自身利益而导致企业资金在流转过程中出现风险的问题。

(2) 对于一些大额的资金支出应该进行集体决策并经由相关人员的签字。铁路非运输企业经常会出现资金大量流出企业的现象, 对于大额资金的支出, 需要企业的决策层进行集体讨论以决定是否同意这笔支出, 在具体的执行时, 必须经由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和总会计师以及财务部门主管共同同意并签字后, 才能办理这笔业务的支付。

(3) 对于资金管理进行监督检查的内部控制制度。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监督检查资金管理内部控制制度和实地操作, 可以评价单位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和风险, 促进资金风险控制从事后向事前和过程控制转变, 有效规避资金风险。

(4) 对于企业的资金收支进行全面的预算, 并全面落实预算, 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如果企业能够对企业的资金进行准确的预算, 并统筹安排资金使用的额度、进度, 那么就能够有效的控制企业各项费用成本的支出, 加速资金周转;同时, 加强资金预算管理, 能够使企业在筹集和使用资金时具有科学的依据, 进而更科学合理的进行资金的安排。

(5) 对于资金的流向应该进行合理的核定、运用和分配, 提高资金的配置效率。对资金的使用应该有相关负责人进行核定, 并合理运用和分配资金, 保证资金的流向能够最大化的提高企业的资源配置效率。

3、通过对资金管理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和激励, 提高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工作积极性。

资金管理工作要求人员具备较强的专业水平, 以保证各项规章制度能够得到落实。铁路非运输企业应该有全局性的眼光, 从战略的高度出发, 提高资金管理相关人员的专业水平, 如加强财会人员的培训, 使他们提高对自身岗位业务的认识;实行岗位轮换, 保证财会人员对整体的资金管理有全局认识, 进而在工作时能够从全局出发。

资金管理工作要充分调动相关人员工作的积极性。现代企业是战略化和人本化的管理, 铁路非运输企业应从制度层面制定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的对策, 具体体现为:以人为本的进行管理, 充分考虑员工的需求;增加员工的福利待遇, 调动其工作积极性;拓展员工的发展空间, 使他们能够提高工作热情并有创新性的进行工作。

总之, 资金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较强的任务, 需要铁路非运输企业各方的密切协作、共同配合。只有建立完善的资金管理体系, 铁路非运输企业才能在多元化经营的大背景下, 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 保证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凤雕.铁路运输企业财务管理以资金管理为重点的对策[J].广西会计, 1996 (09) :27-28.

非运输企业论文 篇2

2、相信关注的力量:企业管理者给予员工更多的关注与“指导”对员工意味着发展,而主管花费的仅仅是时间,但这传递给员工的信息却是你非常在乎他们。而且,对于员工来说,并不在乎上级能教给他多少工作技巧,而在乎你究竟有多关注他,而事实这种“关注力”是相当大的。

3、从内部晋升提拔:尽管特殊的环境会要求企业从外部寻找有才干的人,但如果内部出现职缺时总是最先想到内部员工,将会给每一名员工发出积极的信息:在公司里的确有更长远的职业发展。作为经理人要能识别出那些可内部提拔的员工,并在有可能的情况下使责任与其能力与愿望相匹配,这对那些希望承担额外责任的员工来说是一个最大的激励。

4、工作力度与强度:当你发现员工对他们的工作失去了干劲,那就意味着你让他们干的工作过于窄小了。向员工分配恰当难度的工作,并表示相信他们有能力完成工作,抛开你原来认可他们努力的老花样,甚至分文不花就可以多种方式向他们表达感激-一张手写的便条、一张问候卡片、会议上的一次点名表扬、一次面对面的称赞。

许多企业总认为诸如“非薪金激励”这些东西是虚的,不如钱管用,所以,不甚用心。其实,世界上真正优秀的团队,没有一个是靠钱打造的,用钱维系的关系,反而十分冷漠和靠不住,这是很多成功运用了“非薪金激励”的企业在长期实践中经过验证出来的。

相关内容推荐:

教职工人事管理制度

培训新员工的目的

企业应该非政治化 篇3

3月17日,庞约翰走进清华校园,为清华大学经管学院EMBA学员讲授“全球领导力”课程。

演讲时的庞约翰与讨论时的庞约翰简直判若两人,前者拘谨,后者机敏;前者四平八稳,后者游刃有余。在一对一回答问题的环节,庞约翰常常斜靠在黑板前,右手托住下巴,左手搭在右手上,显得特别松弛。以下是EMBA学员与庞约翰的部分对话:

EMBA学员:汇丰在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的投资,你觉得这有什么挑战吗?

庞约翰:为什么我们要在中国做战略投资呢?因为我们希望得到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这么大的分销渠道,因为我们希望在中国建立自己的网点,工商银行在全国各地都有自己的网点,平安保险有大约16万名销售人员,这就意味着汇丰在很短的时间内能接触到尽可能多的中国客户。中国其实不缺资本,中国很有钱,起码她可以获得世界各地其他人的资本,中国缺的是,银行业的一些技术和方法。

EMBA学员:现在中国大陆跟中国台湾、日本有一些争端,美国也参与其中,汇丰是一家大的公司,这会不会对它在中国的投资有什么影响?

庞约翰:我们汇丰有个观点,作为一家国际性的银行,跟中国做生意就要满足中国的利益,跟法国做生意就要满足法国的利益,我们没有什么政治立场,我们从来不公开发表我们的政治观点,从来不给任何政党提供政治献金,从来不参与任何政治事件,因为我们是一个私人企业,企业应该是非政治化的,一个企业有太多的政治观点是危险的。

EMBA学员:我个人认为汇丰是一家比较激进的银行,这当中有你的影响吗?

庞约翰:我们的确是一家缺乏安全感的企业,我们总是坐立不安,总是想着要往前走,不会自得其满,我曾经半开玩笑地说,我们应该建立一个“不安全感委员会”,由这个委员会来鞭策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要自得其满、停滞不前。

EMBA学员:你是怎样的人?

庞约翰:你应该去问我的同事,他们可能会告诉你,我是一个公平的人,我不偏不倚,跟不同客户打交道的人必须公平,不对任何国家有任何偏好,可能有人会说,我对中国太偏爱了,但我觉得中国确实发生了很多激动人心的事,所以,这可能是我的错吧。

EMBA学员:你认为领导能力是天生的还是培养出来的?如果是天生的,你怎样把他身上的潜力激发出来?

铁路非运输企业财务管理问题探讨 篇4

就目前我国非运输企业的财务管理现状来看, 很多企业对财务管理认识还不够, 没有高度重视财务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本文在对财务管理的作用和意义进行充分分析的基础上, 就目前非运输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铁路非运输企业财务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随着铁路建设速度的加快和铁路企业改革的推进, 经济效益最大化成为铁路企业经营的目标。在这种背景下, 财务管理的作用日益突出,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 提高经营效益。具体说来, 铁路非运输企业财务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主要体现在:

第一, 铁路建设的发展推动非运输企业产业的发展, 非运输企业的发展方式必须变革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这就要求企业管理方式应该顺应企业的发展方式, 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动力。其中,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中最为重要的部分, 只有加强财务管理, 才能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并保证资金使用效应最大化。因此, 铁路非运输企业的变革是加强财务管理的必要条件。

第二, 铁路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与企业经营目标一致, 即都是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企业财务管理决定着管理的基本方面, 其目标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企业产值最大化、利润最大化、资本利润率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 要实现这些目标, 企业需要依法合理筹集资金并策划和监督资金的使用、谋求资金的增值;贯彻财务政策和法规, 处理好各方面的财务关系。良好的财务管理就是通过开展上述工作发挥财务管理功能, 实现企业发展的目标。因此, 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 实现企业经营目标是企业财务管理的落脚点和出发点。

二、铁路非运输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的铁路行业长期处于财政统收统支的高度计划经济体制下, 铁路非运输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受到铁路企业传统财务管理观念的影响较大, 财务管理尚存在一些问题。

(一) 铁路非运输企业的财务管理方式落后

这是由铁路非运输企业的特点决定的。铁路非运输企业受到铁路企业的影响较大, 而铁路企业长期以来属于国家所有, 对财务管理方面的重视不够, 财务管理方法较为落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财务管理模式严重影响了铁路非运输企业的发展。由于铁路非运输企业的业务组成较为复杂, 与单一业务的运输企业相比, 管理难度较大。虽然近年来在铁路非运输企业的财务管理中引入了较为先进的财务管理技术, 如电算化等, 但是这种做法只是提高了财务信息的处理速度, 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财务管理模式落后、效率低下的问题。

(二) 铁路非运输企业的财务资金不能满足企业经营的需要

长期以来, 铁路运输业务是铁路企业收入的主要来源, 因此受到铁路企业的高度重视。与此相对的是铁路非运输企业, 由于其收入有限, 且未能受到铁路企业的有效重视而缺少外部资金的投入, 造成了铁路非运输企业自身资金的不足;同时, 其利润还要为铁路事业的发展提供支持, 更加加剧了铁路非运输企业的资金短缺。

另一方面, 为了促进铁路非运输企业的发展, 企业的管理人员希望通过扩大企业规模来改变这种现状, 但是, 过于盲目的投入和生产, 不仅没有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生产经营的持续性, 还导致了企业的资金短缺问题。还有的铁路非运输企业的管理者不想承担借债的风险, 即使有能力向银行进行借贷解决自身资金困境, 也处于自身考虑而不选择这个方法, 导致不能充分利用社会资金来科学合理安排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三) 铁路非运输企业的财务抗风险力弱

铁路非运输企业涉及业务繁多, 包括旅游、商贸、物资采购、工程监理等, 这些业务一般会交由不同的下属企业或者部门进行管理。在这种情况下, 铁路非运输企业对下属企业或者部门的控制力度就相对较弱。如果是下属企业的管理受到铁路非运输企业的控制较差的话, 其在经营过程中产生的风险就很难被发觉, 或者是下属企业认为这些风险对整个企业的影响不大而不予汇报。但实际上, 如果将这些分散的风险进行汇集, 则整个企业的风险就会扩大, 甚至影响到企业的整体发展经营。因此, 铁路非运输企业自身抵抗财务风险能力较低, 一旦下属企业出现财务问题就会威胁整个企业的财务安全, 影响整个企业的正常经营和运作。

三、加强铁路非运输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建议

为了加强铁路非运输企业的财务管理, 铁路非运输企业首先确立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 调整产业结构模式, 为企业的财务管理提供良好的环境;其次才是创新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 加强企业的财务管理。

(一) 确立铁路非运输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

这是保证铁路非运输企业在进行财务管理时有健全的经济主体。明确铁路非运输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 既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要求, 也是发展国民经济的必要措施。这就要求铁路非运输企业: (1) 不断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建立健全法人管理制度, 确保企业法人在企业管理中能够有效行使自己的职能, 避免企业的法人地位流于形式; (2) 明确企业法人的权利和义务, 在行使管理权力的同时要为企业的发展承担相应的义务, 为员工自身利益的实现提供保障。

(二) 调整铁路非运输企业产业结构模式

铁路非运输企业在确立市场主体的基础上, 对产业结构进行相应的调整, 完善产业链条, 主动开发客户, 与客户形成长期的合作, 增企业实力。同时, 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 将相对分散的管理向集约型管理转变:集团总部通过实行集约型管理方式, 能充分发挥总部对各子公司的控制和指导作用, 便于资金、物资、人员的调动, 并能够对子公司的经营业绩进行对比分析;各子公司可以运用总部的管理方式对财务进行统一的调度, 节约了人力、物力, 又能够充分发挥自身在财务管理方面的优势。这种方式能适应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体系, 为企业的财务管理提供系统的产业结构和业务种类。

(三) 积极推进创新型铁路非运输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

铁路非运输企业使用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时间较长, 周期较长, 运用创新型的财务管理模式, 能够提高财务信息录入和整理的效率, 在管理上降低企业的财务管理风险, 保证企业的资金安全。铁路非运输企业进行创新型财务管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选择最佳的筹资方式, 合理安排资金, 使资金得到最大化的利用

铁路非运输业务一直是铁路企业的第二收入来源, 由于与铁路运输业务的收入相差悬殊, 相应的, 企业对非运输业务的投入较少, 造成铁路非运输企业的发展后劲不足。铁路近年来实行多元化经营的战略改革后, 非运输企业发展迅速, 急剧膨胀的业务也造成资金的不足。为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 铁路运输企业应该建立资金成本观念, 评价各种筹资方式需要付出的代价, 并选择最佳的筹资方式。

同时, 资金是有成本的, 企业的经营是为了获得利益最大化, 所以铁路非运输企业应该合理安排资金。为此, 企业应该首先明确经营目标, 并对自身有一个科学的定位。其次, 企业在使用资金时, 根据企业的经营目标, 将有限的资金使用在最需要的地方, 保证资金得到最大化的使用。第三, 企业应该采取严格的手段节约资金的支出。严格按照预算进行资金的发放, 并落实支出的管理责任, 尽可能的缩短资金的周转时间, 提高资金的使用效果。

2. 实行财务监督, 保证财务工作的合法合规

财务人员加强自身管理是保证财务工作顺利开展的必要保证, 而对财务人员的工作进行必要的监督则是保证其工作合法合规的又一重要保证。财务监督主要是对财务收支计划的执行进行检查, 对企业经济活动实行监督。为了保证铁路非运输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开展和正常进行, 需要对企业的财务活动进行全面的监督。首先, 要监督企业的资金筹集, 保证资金的筹集合法合规, 并且尽量降低筹集资金的成本。其次, 要监督资金的使用, 保证资金的使用严格按照企业的运算执行, 如果有与预算不一致的情况应说明原因并附上相关责任人的批准证明。第三, 要监督企业营运费用的支出的营运成本的形成, 提高企业营运能力。第四, 要监督企业利润的分配, 保证企业的经济效益同企业所有者、经营者及职工的经济利益联系起来, 并监督其他主体的利益。总之, 财务监督是通过对资金收支活动和财务计划指标的执行情况进行综合的监督, 从而对营运生产活动进行积极的控制, 防止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财务行为的发生。

3. 加强预算管理, 为企业财务管理提供依据

首先要进行预算审查。预算编制完成之后, 需要经过专门的预算管理委员会对预算进行审查, 只有经过审查的预算才可以正式执行。其次要将预算进行分解下达。预算有年度、季度和月度预算之分。年度预算的执行时间较长, 为了在生产经营中更好地控制预算的执行情况, 应该将预算进行分解至季度月度预算, 甚至是旬、天, 以及时监控企业的预算执行情况, 并寻找产生差异的原因, 进而提出解决方案。经过分解的预算, 要根据不同的部门的需要分别传达。最后要对预算进行分析讲解。预算下达以后, 各部门应该对预算进行分析, 并召开专门的会议, 讲解企业总体预算以及本部门在预算中的地位及任务, 让每个员工了解到自己的职责, 便于参与到预算执行中。

参考文献

[1]李冰.完善铁路运输企业财务管理体制的思考[J].内蒙古统计, 2006 (06) .

[2]王海燕.以财务管理为导向, 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工作[J].科技致富向导, 2012 (35) .

[3]朱海峰.试论新型铁路财务管理模式[J].理论学习与探索, 1998 (06) .

非煤矿矿山企业安全检查表 篇5

(二)地下矿山

一、矿山井巷

1、每个采区(盘区、矿块),均应有两个便于行人的安全出口。并经上、下巷道与通往地面的安全出口相通。安全出口应稳固,并根据需要设置梯子。

井巷的分道口应有路标,注明其所在地点及通往地面出口的方向。所有井下作业人员,均应熟悉安全出口。执法依据:GB16423-2006

6.2.1.2

2、竖井梯子间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梯子的倾角,不大于80°;

——上下相邻两个梯子平台的垂直距离,不大于8m; ——上下相邻平台的梯子孔错开布置,平台梯子孔的长和宽,分别不小于0.7m和0.6m;

——梯子上端高出平台1m,下端距井壁不小于0.6m; ——梯子宽度不小于0.4m,梯蹬间距不大于0.3m; ——梯子间与提升间应完全隔开。执法依据:GB16423-2006

6.1.1.6

3、行人的水平运输巷道应设人行道,其有效净高应不小于1.9m,有效宽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人力运输的巷道,不小于0.7m; ——机车运输的巷道,不小于0.8m; ——调车场及人员乘车场,两侧均不小于1.0m;

----井底车场矿车摘挂勾处,应设两条人行道,每条净宽不小于1.0m;

无轨运输的斜坡道,应设人行道或躲避硐室。执法依据:GB16423-2006

6.1.1.8、6.1.1.9

4、报废的井巷和硐室的入口,应及时封闭。封闭之前,入口处应设有明显标志,禁止人员人内。报废的竖井、斜井和平巷,地面入口周围还应设有高度不低于1.5m的栅栏,并标明原来井巷的名称。

竖井与各中段的连接处,应有足够的照明和设置高度不小于1.5m的栅栏或金属网,并应设置阻车器,进出口设栅栏门。栅栏门只准在通过人员或车辆时打开。井筒与水平大巷连接处,应设绕道,人员不得通过提升间。

天井、溜井、地井和漏斗口,应设有标志、照明、护栏或格筛、盖板。

执法依据:GB16423-2006

6.1.6.5、6.1.7.1、6.1.7.2

二、运输和提升

1、采用电机车运输的矿井,由井底车场或平硐口到作业地点所经平巷长度超过1500m时,应设专用人车运送人员。

专用人车应有金属顶棚,从顶棚到车厢和车架应作好电气连接,确保通过钢轨接地。

执法依据:GB16423-2006

6.3.1.1、2、专用人车应有顶棚,并装有可靠的断绳保险器。列车每节车厢的断绳保险器应相互连结,并能在断绳时起作用。断绳保险器应既能自动,也能手动。

执法依据:GB16423-2006

6.3.2.2

3、提升矿车的斜井,应设常闭式防跑车装置,并经常保持完好。

斜井上部和中间车场,应设阻车器或挡车栏。阻车器或挡车栏在车辆通过时打开,车辆通过后关闭。斜井下部车场应设躲避硐室。

罐笼的最大载重量和最大载人数量,应在井口公布,不应超载运行。所有升降人员的井口及提升机室,均应悬挂下列布告牌:

——每班上下井时间表;

——信号标志;

——每层罐笼允许乘罐的人数;

——其他有关升降人员的注意事项。

执法依据:GB16423-2006

6.3.2.6、6.3.3.6、6.3.3.28

4、采用钢丝绳罐道的罐笼提升系统,中间各中段应设稳罐装置。

采用钢丝绳罐道的单绳提升系统,两根主提升钢丝绳应采用不旋转钢丝绳。

执法依据:GB16423-2006

6.3.3.16、6.3.3.17

5、竖井提升系统应设过卷保护装置,过卷高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提升速度低于3m/s时,不小于4m;

——提升速度为3~6m/s时,不小于6m;

——提升速度高于6m/s、低于或等于10m/s时,不小于最高提升速度下运行1s的提升高度;

——提升速度高于10m/s时,不小于10m;

——凿井期间用吊桶提升时,不小于4m。执法依据:GB16423-2006

6.3.3.21

6、提升系统的各部分,包括提升容器、连接装置、防坠器、罐耳、罐道、阻车器、罐座、摇台(或托台)、装卸矿设施、天轮和钢丝绳,以及提升机的各部分,包括卷筒、制动装置、深度指示器、防过卷装置、限速器、调绳装置、传动装置、电动机和控制设备以及各种保护装置和闭锁装置等,每天应由专职人员检查一次,每月应由矿机电部门组织有关人员检查一次;发现问题应立即处理,并将检查结果和处理情况记录存档。

钢筋混凝土井架、钢井架和多绳提升机井塔,每年应检查一次;木质井架,每半年应检查一次。检查结果应写成书面报告,发现问题应及时解决。

执法依据:GB16423-2006

6.3.3.23、6.3.3.24

7、提升钢丝绳的检验,应使用符合条件的设备和方法进行,检验周期应符合下列要求:

——升降人员或升降人员和物料用的钢丝绳,自悬挂时起,每隔六个月检验一次;有腐蚀气体的矿山,每隔三个月检验一次;

——升降物料用的钢丝绳,自悬挂时起,第一次检验的间隔时间为一年,以后每隔六个月检验一次;

——悬挂吊盘用的钢丝绳,自悬挂时起,每隔一年检验一次。

提升钢丝绳,悬挂时的安全系数应符合下列规定:

单绳缠绕式提升钢丝绳:

——专作升降人员用的,不小于9;

——升降人员和物料用的,升降人员时不小于9,升降物料时不小于7.5;

——专作升降物料用的,不小于6.5。

多绳摩擦提升钢丝绳:

——升降人员用的,不小于8;

——升降人员和物料用的,升降人员时不小于8,升降物料时不小于7.5;

——升降物料用的,不小于7;

——作罐道或防撞绳用的,不小于6。执法依据:GB16423-2006)

6.3.4.2、6.3.4.3、8、单绳提升,钢丝绳与提升容器之间用桃形环连接时,钢丝绳由桃形环上平直的一侧穿人,用不少于5个绳卡(其间距为200~300mm)与首绳卡紧,然后再卡一视察圈(使用带模块楔紧装置的桃形环除外)。

执法依据:GB16423-2006

6.3.4.1l

9、在用竖井罐笼的防坠器,每半年应进行一次清洗和不脱钩试验,每年进行一次脱钩试验。执法依据:GB16423-2006

6.3.4.12

10、提升装置的天轮、卷筒、主导轮和导向轮的最小直径与钢丝绳直径之比,应符合下列规定:

——摩擦轮式提升装置的主导轮,有导向轮时不小于100,无导向轮时不小于80;

——落地安装的摩擦轮式提升装置的主导轮和天轮不小于100;

——地表单绳提升装置的卷筒和天轮,不小于80;

——井下单绳提升装置和凿井的单绳提升装置的卷筒和天轮,不小于60;

——排土场的提升或运输装置的卷筒和导向轮,不小于50;

——悬挂吊盘、吊泵、管道用绞车的卷筒和天轮,凿井时运料用绞车的卷筒,不小于20;

——其他移动式辅助性绞车视情况而定。

提升装置的卷筒、天轮、主导轮、导向轮的最小直径与钢丝绳中最粗钢丝的最大直径之比,应符合下列规定:

——地表提升装置,不小于1200;

——井下或凿井用的提升装置,不小于900;

——凿井期间升降物料的绞车或悬挂水泵、吊盘用的提升装置,不小于300。

执法依据:GB16423-2006

6.3.5.1、6.3.5.2

11、缠绕两层或多层钢丝绳的卷筒,应符合下列规定:

——卷筒边缘应高出最外一层钢丝绳,其高差不小于钢丝绳直径的2.5倍;

——卷筒上应装设带螺旋槽的衬垫,卷筒两端应设有过渡块;

——经常检查钢丝绳由下层转至上层的临界段部分(相当于1/4绳圈长),并统计其断丝数。每季度应将钢丝绳临界段串动1/4绳圈的位置。

执法依据:GB16423-2006

6.3.5.4

12、主要提升装置,应由有资质的检测检验机构按规定的检测周期进行检测。

执法依据:GB16423-2006

6.3.5.25

三、井下通风

1、矿井应建立机械通风系统。

正常生产情况下,主扇应连续运转。

企业应根据生产变化,及时调整矿井通风系统,并绘制全矿通风系统图。通风系统图应标明风流的方向和风量、与通风系统分离的区域、所有风机和通风构筑物的位置等。执法依据:GB16423-2006

6.4.2.1、6.4.3.1

2、箕斗井不应兼作进风井。混合井作进风井时,应采取有效的净化措施,以保证风源质量。

主要回风井巷,不应用作人行道。执法依据:GB16423-2006

6.4.2.5

3、每台主扇应具有相同型号和规格的备用电动机,并有能迅速调换电动机的设施。

主扇应有使矿井风流在l0min内反向的措施。当利用轴流式风机反转反风时,其反风量应达到正常运转时风量的60%以上。

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反风试验,并测定主要风路反风后的风量。

执法依据:GB16423-2006

6.4.3.2

4、掘进工作面和通风不良的采场,应安装局部通风设备。局扇应有完善的保护装置。

局部通风的风筒口与工作面的距离:压入式通风应不超过l0m;抽出式通风应不超过5m;混合式通风,压入风筒的出口应不超过10m,抽出风筒的人口应滞后压人风筒的出口5m以上。

风筒应吊挂平直、牢固,接头严密,避免车碰和炮崩,并应经常维护,以减少漏风,降低阻力。

执法依据:GB16423-2006

6.4.4.1、6.4.4.2、6.4.4.5

5、停止作业并己撤除通风设备而又无贯穿风流通风的采场、独头上山或较长的独头巷道,应设栅栏和警示标志,防止人员进入。若需要重新进入,应进行通风和分析空气成分,确认安全方准进入。

执法依据:GB16423-2006

6.4.4.4

四、电气设施

1、由地面到井下中央变电所或主排水泵房的电源电缆,至少应敷设两条独立线路,并应引自地面主变电所的不同母线段。其中任何一条线路停止供电时,其余线路的供电能力应能担负全部负荷。无淹没危险的小型矿山,可不受此限。执法依据:GB16423-2006

6.5.1.3

2、矿山企业应备有地面、井下供(配)电系统图,井下变电所、电气设备布置图,电力、电话、信号、电机车等线路平面图。执法依据:GB16423-2006

6.5.1.8

3、中央变(配)电所的地面标高,应比其人口处巷道底板标高高出0.5m;与水泵房毗邻时,应高于水泵房地面0.3m。采区变电所应比其人口处的巷道底板标高高出0.5m。其他机电硐室的地面标高应高出其入口处的巷道底板标高0.2m以上。执法依据:GB16423-2006

6.5.4.1

4、硐室内各种电气设备的控制装置,应注明编号和用途,并有停送电标志。硐室入口应悬挂“非工作人员禁止人内”的标志牌,高压电气设备应悬挂“高压危险”的标志牌,并应有照明。

没有安排专人值班的硐室,应关门加锁。执法依据:GB16423-2006

6.5.4.5

5、井下所有作业地点、安全通道和通往作业地点的人行道,都应有照明。

执法依据:GB16423-2006

6.5.5.1

6、地表调度室至井下各中段采区、马头门、装卸矿点、井下车场、主要机电硐室、井下变电所、主要泵房和主扇风机房等,应设有可靠的通讯系统。

矿井井筒通讯电缆线路一般分设两条通讯电缆,从不同的井筒进入井下配线设备,其中任何一条通讯电缆发生故障,另一条通讯电缆的容量应能担负井下各通讯终端的通讯能力。

井下无线通讯系统,应覆盖有人员流动的竖井、斜井、运输巷道、生产巷道和主要开采工作面。

井下通讯终端设备,应具有防水、防腐、防尘功能。执法依据:GB16423-2006

6.5.5.4

五、防排水

1、矿井(竖井、斜井、平硐等)井口的标高,应高于当地历史最高洪水位1m以上。工业场地的地面标高,应高于当地历史最高洪水位。特殊情况下达不到要求的,应以历史最高洪水位为防护标准修筑防洪堤,井口应筑人工岛,使井口高于最高洪水位1m以上。

执法依据:GB16423-2006

6.6.2.3

2、矿山企业应调查核实矿区范围内的小矿井、老井、老采空区,现有生产井中的积水区、含水层、岩溶带、地质构造等详细情况,并填绘矿区水文地质图。

执法依据:GB16423-2006

6.6.3.1

3、一般矿山的主要泵房,进口应装设防水门。

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矿山,应在关键巷道内设置防水门,防止泵房、中央变电所和竖井等井下关键设施被淹。防水门的位置、设防水头高度等应在矿山设计中总体考虑。执法依据:GB16423-2006

6.6.3.3

4、井下主要排水设备,至少应由同类型的三台泵组成。工作水泵应能在20h内排出一昼夜的正常涌水量;除检修泵外,其他水泵应能在20h内排出一昼夜的最大涌水量。井筒内应装设两条相同的排水管,其中一条工作,一条备用。

井底主要泵房的出口应不少于两个,其中一个通往井底车场,其出口应装设防水门;另一个用斜巷与井筒连通,斜巷上口应高出泵房地面标高7m以上。泵房地面标高,应高出其人口处巷道底板标高0.5m(潜没式泵房除外)。执法依据:GB16423-2006

6.6.4.1、6.6.4.2

六、防火和灭火

1、井下消防供水水池容积应不小于200m3。管道规格应考虑生产用水和消防用水的需要。用木材支护的竖井、斜井及其井架和井口房、主要运输巷道、井底车场硐室,应设置消防水管。生产供水管兼作消防水管时,应每隔50-100m设支管和供水接头。执法依据:GB16423-2006

6.7.1.3

2、主要进风巷道、进风井筒及其井架和井口建筑物,主要扇风机房和压入式辅助扇风机房,风硐及暖风道,井下电机室、机修室、变压器室、变电所、电机车库、炸药库和油库等,均应用非可燃性材料建筑,室内应有醒目的防火标志和防火注意事项,并配备相应的灭火器材。执法依据:GB16423-2006

6.7.1.5

3、井下各种油类,应单独存放于安全地点。装油的铁桶应有严密的封盖。

井下柴油设备或油压设备,出现漏油应及时处理。执法依据:GB16423-2006

6.7.1.6、6.7.1.7

4、不得用火炉或明火直接加热井下空气,或用明火烘烤井口冻结的管道。

井下不得使用电炉和灯泡防潮、烘烤和采暖 执法依据:GB16423-2006

6.7.1.8

5、井下输电线路和直接回馈线路通过木制井框、井架和易燃材料的部位,应采取有效的防止漏电或短路的措施。执法依据:GB16423-2006

6.7.1.9

(一)露天矿山

一、露天采场

1、露天矿边界应设可靠的围栏或醒目的警示标志,防止无关人员误入。露天采场应有人行通道,并应有安全标志和照明。执法依据:GB16423-2006 5.1.9、5.1.12

2、对边坡应进行定点定期观测并有记录。执法依据:GB16423-2006 5.2.5.10、5.2.5.11

3、露天开采应遵循自上而下的开采顺序,分台阶开采,并坚持“采剥并举,剥离先行”的原则。

不应从下部不分台阶掏采。采剥工作面不应形成伞檐、空洞等。执法依据:GB16423-2006 5.1.2、5.2.5.7

4、露天转地下开采的,对地下开采的上部边界,根据采矿方法,留足境界安全顶柱或岩石垫层的厚度。执法依据:GB16423-2006 5.2.6.5

5、爆破作业现场应设置坚固的人员避炮设施。执法依据:GB16423-2006 5.1.21

二、矿山运输

1、道路与铁路交叉道口要设置警示标志。执法依据:GB16423-2006 5.3.2.10

2、山坡填方的弯道、坡度较大的填方地段以及高堤路基路段,外侧应设置护栏、挡车墙等。执法依据:GB16423-2006

5.3.2.6

3、卸矿地点应设置牢固可靠的挡车设施,并设专人指挥,挡车设施高度应不得小于该卸矿点各种运输车辆最大轮胎直径的五分之二。

执法依据:GB16423-2006 5.3.2.12

三、电气安全

1、电气设备可能被人触及的裸露带电部分,必须设置保护罩或遮拦及警示标志

执法依据:GB16423-2006 5.8.1.5

2、露天采掘设备的供电电缆,应保持绝缘良好,应不与金属管(线)和导电材料接触,横过道路、铁路时,应采取防护措施 执法依据:GB16423-2006 5.1.16

3、变电所应有独立的避雷系统和防火、防潮及防止小动物窜入带电部位的措施。

执法依据:GB16423-2006 5.8.3.1

4、变电所的门应向外开,窗户应有金属网栅,四周应有围墙和栅栏,并应有通往变电所的道路。

执法依据:GB16423-2006 5.8.3.2

四、防排水

1、露天采场的总出入沟口、平硐口、排水井口和工业场地,均应采取妥善的防洪措施。

执法依据:GB16423-2006 5.9.1.2

2、应按设计要求建立排水系统,上方应设截水沟,有滑坡可能的矿山,应加强防排水措施;应防止地表、地下水渗漏到采场。执法依据:GB16423-2006 5.9.1.3

3、深凹露天矿应按设计要求设置排水泵站,应设置专用的防洪、排洪设施。

执法依据:GB16423-2006 5.1.4

五、排土场

1、排土场进行排弃作业时,应圈定危险范围,并设立警戒标志,无关人员不应进入危险范围内。执法依据:GB16423-2006

5.7.7

2、矿山排土场应由有资质的中介机构进行设计。

排土场应由有资质条件的中介机构,每5年进行一次检测和稳定性分析。

执法依据:GB16423-2006

5.7.1、5.7.28

3、道路运输的卸排作业,应遵守下列规定:

---排土场平台平整;排土线整体均衡推进,坡顶线呈直线形或弧形,排土工作面向坡顶线方向有2%~5%的反坡;

---排土卸载平台边缘,有固定的挡车设施,其高度不小于轮胎直径的1/2,车挡顶宽和底宽分别不小于轮胎直径的1/4和3/4; 执法依据:GB16423-2006

5.7.12

4、排土场防洪,应遵守下列规定:

---山坡排土场周围,修筑可靠的截洪和排水设施拦截山坡汇水;---排土场内平台设置2%~5%的反坡,并在排土场平台上修筑排水沟,以拦截平台表面及坡面汇水; 执法依据:GB16423-2006

中小企业:非改革难转型 篇6

一、中小企业转型发展面临体制瓶颈

中小企业总体发展水平仍然较低,当前实力弱、抗风险和创新能力低、融资难等老问题更加突出,转型升级过程中又暴露出了一些新问题。

(一)市场进入壁垒仍然存在,转型升级之门较难开启

受投资规模等条件所限,目前中小企业尚不具备进入电力、电信、石油等垄断性领域的足够实力。加之我国垄断性行业改革滞后,竞争性业务尚未普遍剥离,行业主管部门仍存在利用行政权力维护“系统内”企业利益的现象,并通过经营条件、结算办法等方面的规定,阻碍中小企业进入相关延伸配套或增值服务领域。总的来看,广大中小企业在市场准入方面,现阶段许多行业仍存在着“玻璃门”或“弹簧门”现象,转型升级之门较难开启。

(二)金融服务体系发展滞后,转型升级融资难题尚未有效缓解

当前,我国中小企业转型升级亟需特殊性、阶段性投入,但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针对中小企业转型升级需求的金融服务明显缺失。主要表现为:

一是缺乏针对中小企业转型的融资方式创新。存货、订单、专利权、商标权、股权、应收账款等权利质押融资比重很小,尚不成规模;能够有效克服中小企业融资信息、成本限制的“供应链”或者基于产业集群的融资方式创新研究和推广滞后。基于信息技术的互联网金融和金融互联网服务可能为中小企业融资开辟新的贷款途径,但在法律规范、风险控制、行业规则、运行监管、盈利模式等方面还有大量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解决。

二是融资渠道建设滞后。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技术创新面临着较大的风险,但是缺乏VC、PE等专门面向风险投资的融资渠道。债券融资发行门槛高,筛选发行人除要求满足净资产、注册资本、连续盈利等条件外,还设定其他条件对企业优中选优,甚至以上市标准筛选,一般中小微企业难以达标,现有债券融资渠道无法满足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融资需求。

三是信用担保体系为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提供担保服务的能力有限。目前我国信用担保体系的风险补偿机制尚未建立,缺乏规范的担保保证金制度及再担保制度,这增加了担保公司的风险,难以响应中小企业转型升级融资的担保需求。另外,担保机构普遍反映与银行难以建立地位平等、互利双赢、风险共担的合作关系,银行对担保机构合作门槛过高,制约担保机构的能力发挥。

四是民间金融机构发展滞后。虽然民间资本已进入非正规金融或以地下金融形式存在,但受相关法律法规限制,无法作为各类银行的主发起人并拥有实际控制权,发展仍面临较大障碍。如现有政策规定村镇银行最大股东或唯一股东必须是银行机构,其持股比例不得低于15%。小额贷款公司如果要改制为村镇银行,就必须将控股权转让给“体制内”的金融机构。而国有和国有控股的大银行基于经营费用高、信息不对称、风险控制难等考量,对设立村镇银行之类的中小金融机构并无兴趣,有意兴办正规中小金融机构的民营资本却又因不能控股而踌躇不前。

(三)生产经营成本全面上升,生存不易转型升级更难

中小企业面临要素、资源成本全面上涨的压力以及过重的税费负担。一是劳动力成本刚性上涨。由于招工难,很多企业不得不采取提高薪酬待遇的办法来吸引和留住员工,刚性上涨的人工成本给直接带来了企业生产经营成本的上升。二是能源、原材料、物流成本上涨的压力依然存在。主要原材料价格、油价、工业电价及运输价格均有所上升。三是中小企业实际税收负担相对较重。比之大企业较容易获得各种名目的直接或间接税收优惠或财政补贴,盈利水平较低的中小型和微型企业实际税负偏重。一些地方执法不公也增加了企业负担,个别地方为完成税收任务随意增加企业税负,如从高核定收入基数、提前征收税款等。四是中小企业长期遭受乱收费的困扰。总体看来,中小企业依靠“低成本、低价格、低利润”的生存发展模式越来越难以为继,大多处于微利经营状态的中小企业缺乏自我积累能力,生存不易,转型升级更难。

(四)技术及管理缺乏创新,从根本上制约转型升级

创新是企业实现转型升级的根本动力和途径。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和管理创新意识和能力都明显不足。一是研发经费投入过少。由于自身资金实力弱,盈利水平低,加之外源性融资难,造成中小企业研发经费投入过少。虽然近年来国家设立了多项基金来支持中小企业创新活动,但资金规模过小,扶持对象过于分散,资金的实际使用效果不佳。二是人力资源投入不足。虽然我国企业研发人员增长较快,主要是大企业的人力资源投入增加,中小企业自身的研发力量十分薄弱,又缺乏社会化创新服务体系的支持。三是对技术创新重视程度不够。目前中小企业基本上是模仿和应用成熟技术、从事传统产业的常规产品生产,或为国内外大企业从事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环节的配套产品生产及加工组装,新技术研发意识和积极性不足。四是管理创新步履艰难。我国民营中小企业家族式管理观念根深蒂固,即使规模做大了也缺乏改制转型为现代企业的意愿和动力。家族成员以外的员工在企业内上升的空间有限,关键岗位基本被“亲属”把持,由此带来的是企业管理创新、优秀人才引进与培养受到严重限制。

(五)政府管理体制不顺,转型升级缺乏统筹协调

从政府管理体制看,国家层面的中小企业综合管理部门是工信部内设的中小企业司,而对基本上是民营经济的中小企业各类事务管理分属商务、工商、财税等不同部门,许多部门的管理服务尚不能适应中小企业发展需要。各省、市、县的中小企业主管部门设置情况不一,与同级经贸或工信部门存在职能交叉重叠的现象,横向协调难度较大。中小企业主管部门职能较弱,人员配备、办公经费、事权事责均与经委(或工信厅)相差甚大,导致中小企业主管部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欠佳。此外,中小企业统计监测系统也有待建立完善。政府管理体制不顺导致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缺乏有效的统筹协调。

二、以改革为动力助推中小企业转型发展

未来,全面深化改革将在各个领域陆续破题,在“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深改革、惠民生”的通盘部署中,应着力优化体制环境,形成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一)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破除民间投资体制障碍

逐步废除对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非公有制经济各种形式的不合理规定,消除各种隐性壁垒,制定非公有制企业进入特许经营领域的具体办法。一是建立非公有制企业投资准入的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在负面清单之外的领域,切实降低准入门槛,并定期发布面向民间和中小企业投资主体的产业投资流程与优惠政策指南。二是进一步取消或下放有关民营中小企业投资的各类行政审批事项,最大限度地缩小审批、核准、备案范围。三是建立完善促进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在混合所有制企业的公司治理机制层面,尝试建立强制性的小股东累计表决制度,使小股东利益诉求有充分和顺畅的表达渠道,保障民资中小股东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后的话语权,推动民营中小企业参与国有经济布局调整。四是切实加强反垄断执法,进一步破除各种形式的行政垄断,重点治理垄断环节延伸和滥用市场地位的行为,形成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良性市场竞争格局。

(二)加快发展多样化金融服务,切实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

适应中小企业转型升级融资需求特征,合理配置金融资源,创新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方式。一是鼓励大型银行创新面向中小企业的信贷服务方式。推广供应链新型融资方式。创新抵押方式,进一步加大存货、订单、专利权、商标权、股权等新型抵押物在融资中的作用。开展对小企业贷款实行差异化监管的试点,如试点将商业银行发行金融债所对应单户限额以下的小企业贷款,不纳入存贷比考核范围。适当提高对小微企业贷款的不良贷款容忍度。简化贷款手续,减少审批环节。对大银行和中小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实行差异化政策,放开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机构信贷规模限制。二是积极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拓宽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充分利用债券市场。尽快修改中小板和创业板公司上市标准,使其与新颁布的中小企业划型标准相衔接。大力发展三板市场和企业产权柜台交易,支持更多的优质中小企业上市。加快发展融资租赁业。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促进风险投资和产业投资基金规范发展。三是健全民间金融的多元化组织体系。坚持“放开”和“监管”双管齐下,发展中小微金融服务机构,加快民间金融“阳光化”步伐。放宽对金融机构主体的限制,鼓励民营资本发起或者参与设立中小金融机构,推进小银行、社区银行、村镇银行等小型金融机构,农村资金互助社,以及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探索符合条件的小额贷款公司转制成村镇银行或社区银行的方式,规范引导民间资本进入融资性担保行业。加快发展民间融资租赁公司,促进中小企业设备升级和技术进步。四是构建多样化的中小企业融资中介服务机构,促使金融服务与金融需求对接。建议在省、市两级建立综合性的中小企业融资中介服务机构,在区、县建立主要依托协会或商会的专门性的中小企业融资中介服务机构。省市中介服务机构以引导各类面向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资源合理配置为工作重点,区县中介服务机构以协助金融和实体企业对接为工作重点,通过互联网或“金融超市”等形式,降低各类金融机构和金融资源对接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的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

(三)以“扶小助微”为重点,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

推动中小企业发展的财税扶助政策,应当以小微企业为重点对象,加大小微企业专项资金规模,以加速折旧和研发补贴等政策调动中小微企业追求技术进步的积极性。探索设立小微企业贷款援助基金,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对市场前景好、节能环保、科技创新型和出口型中小微型企业加大税收优惠支持,通过建立早期投资风险补偿基金,鼓励民营风险(创业)投资积极支持初创企业顺利成长。对于主要为小微型企业提供各类服务的机构,可以适当减免营业税。发挥政府采购对促进小微企业发展的积极作用。加强专项资金的绩效评估工作,优化资金使用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四)为中小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适时成立专门协调服务机构。可考虑在政府机构中设置副部级的中小企业(总)局,管理服务范围全面覆盖三次产业的中小企业。二是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保障和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研究制订《中小企业保护法》、《中小企业组织法》、《中小企业振兴法》、《中小企业服务体系组织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使中小企业发展有更为完备的法律保障。三是切实改善面向中小微企业的公共服务。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在土地供给、城市规划、园区招商、政府采购等方面为中小企业提供公平发展机会。继续清理和整顿涉企的不合理收费,减少和避免企业隐性负担,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进一步加强对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的基础统计工作和数据库建设。建立比较完善的事前参与、过程监督和事后评估机制,在执行层面督促政策贯彻落实并及时评估政策实施效果。建立促进中小企业投资及创新创业的“一站式”便捷服务平台。

(五)大力推动中小企业技术进步和管理创新

引导中小企业形成和发挥“专、精、特、新”的优势。一是制定区域内的中小企业技术引进、开发、创新的行动指南,建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项目储备库,并切实抓好鼓励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政策措施的细化落实。二是加强共性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推进服务中小企业创新的各类社会化服务载体和平台建设,促进资本与技术的有效对接和融合发展。三是加强中小企业人力资本建设。组织开展多种形式面向中小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的培训服务活动,制定鼓励大学生到中小企业就业的政策,帮助中小企业引进较高层次的专业人才。四是推动中小企业经营管理创新。指导和帮助中小企业不断创新经营管理,提高管理决策水平和经营绩效。鼓励有条件的私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科学规范的公司化运行机制。

(六)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社会化专业服务体系

以社会服务机构和市场中介组织为主体,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中小企业社会化专业服务体系,形成“政府政策扶持、服务主体自主、公益性服务和市场化服务相结合”的运行机制,为中小企业提供全方位、高质量的专业服务。一是建立面向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和公共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提供技术支持,促进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和保护能力的全面提升。二是完善人才培训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由政府引导、社会广泛参与、多层次服务中小企业的培训体系。充分利用各种培训机构的力量,为中小企业提供专业技术、财务融资、工商管理等人才培训。加强中小企业员工技能培训和在职教育服务,增强培训针对性,创新培训模式,提高培训质量。运用现代信息科技手段,建设中小企业远程培训服务系统。三是健全营销服务体系。为中小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搭建平台,充分利用电子商务网站开展网上营销。加大对中小企业产品推介、展览展销、国际合作的支持力度,切实帮助中小企业提高市场开拓和应变能力。四是建设信息咨询服务体系。加大对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支持,促使信息技术融入企业的生产、研发、管理营销各个环节,应用信息技术推动业务流程优化与管理创新。大力倡导发展面向中小企业的专业化咨询服务机构,组织企业管理经验丰富和具有较高技术水平的各类社会人士和离退休专业人才,为中小企业提供咨询服务。五是完善创业服务体系。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为创业者提供各类便利服务,积极利用闲置厂房楼宇建立小企业创业基地。

企业非经营损失研究 篇7

关键词:企业非经营损失,企业健康,企业利润

企业非经营损失是指企业的“不参加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不能直接地为企业创造价值和带来收益”的,企业经营以外的活动以及企业的外部环境造成的企业损失。由于这种损失往往是企业所在的“经济因素、战略因素、环境因素和组织因素”的综合结果,其既可能表现为现实的经济损失,也可以导致企业丧失某种竞争的优势及其预期的利益等损失。因此,在企业的存在和发展中,往往以渐进性、潜在性、逐渐扩大性、迷惑性与积累性的特点来表现,当积累到一定程度会成为厚积薄发的问题爆发出来,对企业会造成极大地伤害。本文据此展开研究,探讨其类型及其预防措施。

一、企业非经营损失类型及其成因分析

非经营性资产是指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资产。企业中的非经营性资产,可能与创造受益相关,但并不直接产生受益。根据当前各类企业发展的实际,造成企业非经营损失的原因既有内部的也有外部的,其类型既有客观的也有人为的。

1. 自然损耗型

针对企业而言,自然损耗造成的损失一直存在且无法避免,其成因及其程度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固定资产折旧的自然损耗。尤其是指企业内各种机械设备、办公设施与其他的配套设备等,都随着时间的推移、科技的发展与产品的更新换代,而产生折旧性的价值降低甚至价值消失的损耗。例如机械的淘汰、厂房的落后等,都是企业非经营损失的典型表现,且在多数企业难以避免。二是企业各类物资自然性的破损与功能降低的损耗。是指企业的各种物资在湿度、自身功能缺陷与其他的原因,导致的功能不全、使用寿命短、残缺与其他的作用下降等现象,致使无法按照原价值满足企业经营的需要,由此既造成了该类物资的损耗,也造成了误工误时等方面损耗。

2. 不可抗力型

这种情况主要是指来自于企业无法预知、可以预知但无法控制与其他的不可抗力型的原因,导致的企业非经营损失的现象。实践中有两种情况:一是灾害性天气引发的。当前典型的天气是地震、泥石流、洪水、雪灾与龙卷风等,这不仅直接威胁到企业自身的安全,也会直接导致企业因为“兼顾职工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等,使经营性资产向具有“使用目的的非增值性、资产来源的单一性和使用效益的社会性”等特征非经营性转变,增加了企业负担也自然造成了损失。二是企业重大灾难性事故引发。主要是指企业内发生的各类重大安全事故,如火灾、爆炸、燃气泄漏、毒气泄漏与瘟疫等突发情况,致使企业造成了非经营损失。这两类现象,都具有重大性的共性,所造成的损失也是重大的;相对而言,前者具有预见性可以运用科学手段预测,加以预防和采取提前应对措施,能相对减少损失;后者则具有突发性,应急难、应对难与重建难是其典型的特点。

3. 违规违法操作型

作为企业非经营损失的违规违法操作,是指在经营活动以外的违法违规操作导致的损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内部人员及其相关的经济行为违法违规造成的损失。包括以企业为核心所发生的贪污、技术泄密、商业秘密泄密、浪费、贿赂、投资失败以及其他的行为(如诈骗等)等损失,这种损失不仅直接制约着企业的发展,也在一定意义上有损了企业的美誉,甚至造成企业丧失某种技术成长和发展的机会,例如减缓了企业上市的步伐等。二是企业因为人为破坏造成的非经营损失。是指任何蓄意或无意的行为,对企业造成的固定资产损毁、厂房破坏与其他的造成经济损失的现象等,这种现象是企业潜在的风险甚至防不胜防,例如企业外围居民燃放烟花甚至会导致企业的火灾等。

二、企业非经营损失避免与降低办法

从资产评估的会计定义视角,企业的“非经营性资产和溢余资产”一起作为企业的基础性资产,通过“完善监管制度、提高监管能力、优化组织结构、硬化预算约束”等方面,由此降低非经营损失是企业发展的保障之一。

1. 强化预算与内部控制以降低自然损耗

只有企业自身的完善了,才能真正地把国家的法律、政策、方针和地方的政策结合起来运用,不仅使其成为企业合法经营的保护伞,也为让自己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在有效规避各种可能造成的自然损耗,去催生企业更大的创新潜力、发展动力和竞争实力。有效的操作路径有三个方面:一是国家法律层面的完善。是指国家要积极地完善相关的立法,尽可能地压缩各种可能造成企业非经营损失的空间,例如政企分开就是最好的典范,其有效地避免了行政不当与非专业性干预造成的企业非经营损失。二是企业内部机制的完善。包括完善管理程序、人员配置制度、物资供应制度、奖惩制度、人员教育制度与部门协调制度等,做出具有直接针对解决性的修订,使其更具有高效性,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调动最多的资源,开展最高效的应急活动,把自然损失可能造成损失的行为制止,把已经造成的损失弥补或者降低到最小限度。三是企业行政管理性管控。企业行政管理作为企业的核心,可以从制度建设、实施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常规活动的组织、整改活动的开展、人员的配置与奖惩的落实等方面,推动企业的非经营活动向着更加精细化方向发展,尤其把各种制度、方案与规则等转化为具有切实性的行为,引导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与其他的相关资源,在开展优化整合的基础上,积极地解决自然损耗存在的可能造成损失的问题,并创造良好的企业内外部环境,使企业更加安全、高效和持续创新。

2. 完善应急预案提高应对不可抗力损耗的操作性

由于不可抗力损耗的突发性、偶然性与结果不可预知性,就需要树立应急意识与预防观念,从可能造成企业非经营损失的实际出发,制定、完善具有操作性的应急预案,是必须且有效的办法。实践中有三种办法:一是制定与演练各种应急预案。由于各种可能造成损失的隐患及其成因,是随着企业的发展、内外部环境变化与其他的人为因素的促成等而动态变化的,应急预案的制定不能止于书面形式,需要加强演练使整个企业及其各个部门甚至所有的员工,都具有隐患意识和应急意识,同时,也通过演练去暴露预案存在的问题,总结经验并吸取教训。二是强化财会专业性资源优化运筹。即有企业领导层牵头,在财务部门对各种资金、物资与资源的运用动态掌控中,去及时地发现各种可能造成非经营损失的安全隐患,如相关的财务违规问题、企业原材料的采购和使用的问题、合同履行中的违约问题等,由此,从企业财务安全方面去保障企业非经营活动的安全,为企业打造坚强的资金和资源安全。三是地方政府政策层面的灵活支持。作为企业所在地的地方政府,要从维护地方经济发展环境、企业发展质量的战略高度出发,完善地方性的政策与制定地方性的应急方案,在企业发生某种重大非经营事故的情况下,能有效地调动和运用各种资源。例如在某企业发生爆炸的情况下,可以调动消防、电力、医疗与交警等资源,为救援工作赢得时间等。

3. 开展常规隐患排查与整改

根据企业发展的实践,造成企业非具有损失的成因既有内部的也有外部的,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才能为企业的科学发展创设由内而外的优质环境。具有操作性隐患排查表现为三类:一是企业固定资产的价值安全隐患排查。主要是指厂房、办公设备、生产线及其各种设施、用电安全、用水安全与通讯安全等,以此来及时发展整改和杜绝各种安全隐患的危险发生,使企业能把更多的资源运用到经营活动中。二是企业的核心机密安全隐患排查。包括技术机密、经营秘密与其他的商业机密等,这些出现了泄漏与其他的情况,都会直接对企业造成巨大的损失,尤其是专利技术和商业机密甚至决定企业的生死存亡。三是企业内部机制的完善。这是关键之一,只有企业自身的完善了,才能真正地把国家的法律、政策、方针和地方的政策结合起来运用,不仅使其成为企业合法经营的保护伞,也为让自己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在有效规避各种可能造成的非经营风险的情况下,去催生企业更大的创新潜力、发展动力和竞争实力。企业非经营活动的财务安全审计排查。意在加强非经营活动之外的财务安全排查,避免存在其他的可能影响、制约甚至破坏企业正常经营活动的现象,例如贪污与内部员工的挪用资金现象等。

企业非经营损失是多样性的,其成因也是复杂,作为企业就需要从国际经济环境、国家市场环节、地方发展水平与企业所属产业、行业的发展现状出发,在加强和完善自身管理的基础上,积极运用法律、政策的支持,有效地回避损失与转化危机,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更良性的发展环境和机遇。

参考文献

[1]杨萍.浅谈企业非经营性资产的划分及其管理[J].铁道工程学报,2003(2):138-140.

[2]尤筱玥,黄志明.决策因素分析:企业非核心业务经营模式的选择[J].上海管理科学,2013(4):5-8.

[3]张钦昱.论非经营性资产在企业破产时的处理[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48-52.

[4]丘开浪.收益法评估中非经营性资产、负债和溢余资产的识别研究[J].商业会计,2013(23):18-21.

企业非财务因素分析 篇8

那么, 如何全面、准确地对非财务因素进行分析呢?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考虑。

一、正确认识非财务因素的主要载体, 准确把握其获取途径

非财务因素的载体十分复杂且呈多样化, 如调查报告、企业档案资料、财务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企业财务情况说明书、企业经营管理的信息资料、报纸、政府公告、法律文件、上市公司的注册会计师审计报告及管理建议书等等, 这些都可能是非财务因素的载体。它可以是成文信息, 也可是不成文信息;有来自企业内部本身的信息, 也有来自于企业外部的信息;等等。

一般来说, 企业财务会计报告、上市公司的注册会计师审计报告及管理建议书等集中了纳税人主要的非财务因素;同时, 在一些管理工作较为健全的管理和中介机构, 如工商所、税务所和会计师事务所等, 一般都建立有较完善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 包括企业组织、管理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来全面、及时地记载企业的非财务因素。目前, 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 互联网等公共信息网络日益成为分析者获取非财务因素的重要来源。

对于分析者来说, 要充分、全面地了解企业的非财务因素, 首先必须认真全面地查阅以上相关资料所提供的主要非财务因素;其次, 利用与企业人员的讨论获得有关相关资料之外的重要信息 (非资料信息) , 在完善档案管理制度下, 企业档案资料应能提供财务分析所需的主要非财务因素。但对于管理基础薄弱, 档案资料不够规范、齐全的企业来说, 采取与其相关人员和企业管理层的交流讨论是一种有效的增强和补充方式;再次, 利用媒体和公共信息网络系统, 获取有企业的行业因素、宏观政策、经济环境因素等非财务信息。

二、准确判断非财务因素影响的方向性、时间性和程度差异性

1、影响的方向性

非财务因素对企业财务的影响具有双重性, 即有的对其产生消极的不利影响, 但也有的是“雪中送炭”, 会产生一些正面的、积极的影响, 如破产企业的重组、有经验管理人员的任命等, 均可能增强其财务状况健康发展的可能性。分析者应当实事求是地评价非财务因素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影响。

2、影响的时间性

非财务因素对企业财务的影响不仅具有方向性, 也具有时间性。有些非财务因素的影响也许是“立竿见影”的, 影响较为短暂。但有些因素, 尤其是那些主要因素并不是短期存在、暂时影响的, 而是一种长期的过程和“循序渐进”的影响。当前的许多非财务因素是在过去就已经存在着的, 并可能持续存在、影响下去。所以, 我们必须关注非财务因素影响时间的持续性, 进行动态的分析。

3、影响程度的差异性

影响企业财务的非财务因素是复杂多样的, 但各项因素对其影响的程度 (相关程度) 存在差异, 一项因素与财务状况正相关, 与经营成果可能负相关或不相关。也就是说, 有些因素对于一些企业或具体的财务方面来说, 影响是重大的、决定性的, 但对于另一些企业或具体的财务方面来说, 却可能是微不足道的。

对非财务因素影响程度判断的目的, 是要将这一判断客观、准确地运用到对企业财务指标的预测之中。其中, 行业风险因素、经营风险因素和管理风险因素等, 作为影响企业财务能力的非财务因素, 它们是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进行预测分析、动态评估的变量因素。

三、非财务因素的选择与分析要抓住重点

非财务因素的上述方向性、时间性和程度上的差异特征, 要求分析者在非财务因素分析中, 要有主次之分, 不能对所有的非财务因素进行面面俱到的分析, 而应抓住重点, 重点分析那些影响企业财务风险的关键性因素。所谓关键性因素, 就是那些影响方向明显、影响程度较大的重要因素。这些关键性因素一般是以行业类型、企业特征、财务特点等不同而有所区别。如对房地产行业的分析显然区别于对汽车制造厂财务的分析。在非财务因素评估中, 必须在对所有因素综合考察的基础上, 突出主要因素和因素的主要方面, 从影响企业财务的关键风险点出发, 动态地、全面地进行分析。这也就需要分析者根据掌握的信息进行高水平的判断, 这一分析判断很难用电脑来代替, 此时, 分析者的知识、经验就显得十分重要。

四、正确理解非财务因素和财务因素的关系

目前, 我国会计环境不是十分规范, 企业的财务会计资料不完整和不真实的现象较为普遍, 这就使得企业所进行的非财务因素的分析在财务分析中显得较为重要。但事实上这并不能改变非财务因素在财务分析中的地位, 即不管会计信息是否完整和真实, 非财务因素的分析都只能是建立在财务因素分析基础上的。单纯依靠非财务因素并不能决定财务分析级次和结果。忽视非财务因素对纳税评估的影响是不当的, 而过分强调非财务因素分析的作用也是不恰当的。

五、正确认识非财务因素分析的主观性特征

由于非财务因素主要是定性因素, 这就决定了它必须在客观分析的基础上, 进行大量的主观性判断。而且, 要对财务的风险程度进行客观、全面、动态的反映, 对非财务因素进行主观性分析是避免不了的, 也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张锐.浅谈企业中的财务管理[J].今日科苑, 2009, (22) .

非运输企业论文 篇9

1 职工队伍现状

1.1 职工队伍老龄化严重

铁路非运输企业由于其特殊性, 长期以来就是铁路主要运输站段的“蓄水池”, 导致职工队伍年龄结构老化, 企业发展后劲不足。例如, 太原铁路局非运输企业A, 2014-10在册职工139名, 其中, 50岁及以上职工66人, 所占比例为47.48%;36~49岁职工48人, 比例为34.53%;35岁及以下职工25人, 比例为17.99%, 预计2014-11—2016年年底, 将有23人退休。

1.2 中层管理人员青工比例较低

铁路非运输企业多由从主要运输站段抽调的人员或多家公司重组组建而成, 在中层管理人员选拔上缺乏充满活力的竞争机制, 致使非运输企业中层管理人员以50岁人员为主, 青工比例较低。例如, 上述提到的非运输企业A, 中层管理人员28人, 其中, 50岁及以上14人, 所占比例为50%;36~49岁11人, 比例为39.29%;35岁及以下3人, 比例为10.71%.

1.3 青工文化水平较高

铁路非运输企业35岁及以下的青年职工大多是企业成立以后接收的全日制大学生, 这部分职工文化水平较高, 思想活跃, 是铁路非运输企业的新鲜血液。例如, 上述非运输企业A, 35岁及以下的25名职工全部为专科及以上学历, 其中, 全日制本科、研究生21人, 比例为84%.

2 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的问题

2.1 职工老龄化严重影响企业的发展

2.1.1 劳动力将逐渐减少

企业职工老龄化严重, 必将导致企业劳动力比例下降, 产生劳动力供给不足的问题, 随着时间的推移引起企业劳动力相对数量和绝对数量的减少。就非运输企业A而言, 50岁及以上的职工占在册职工人数近一半, 3个年龄段职工的比例为5∶3∶2, 人员构成呈倒三角形, 这种结构将会导致企业职工逐渐萎缩, 发展后劲不足。

2.1.2 影响工作效率和创新发展

随着职工年龄老化的发展, 虽然老职工因其年长而积累了丰富的生产技能和管理经验, 但难免因此变得墨守成规, 不容易接受新的知识和技术。另外, 中老年人在体力和生理等方面的素质逐渐下降, 各种慢性病不断出现, 也必然会影响到他们的工作, 这将不利于企业工作效率的提高和创新发展。

2.2 中层管理团队活力不足

2.2.1 中层岗位将出现空缺

企业中层管理人员青工比例较低, 将会出现中层管理人员大面积退休, 岗位出现空缺的问题。就非运输企业A来说, 3个年龄段的中层管理人员比例近为5∶4∶1, 这非常不利于企业的下一步发展。

2.2.2 开拓性思维不足

铁路非运输企业中层管理人员大部分为老铁路职工, 在经营、管理上开拓性思维不足, 主要停留在“依托铁路”“靠政策吃饭”的思想窠臼中, 使企业的管理缺乏活力, 市场开发摆脱不了铁路的束缚, 在铁路外市场上开发不足。

2.2.3 法律风险意识薄弱

铁路非运输企业中层管理人员长期从事铁路工作, 视界范围相对狭窄, 管理认知局限于铁路规章制度之内, 法律风险意识薄弱, 由此产生了经济纠纷、劳务纠纷等问题。中层管理人员法律意识的薄弱不仅使公司在经营、管理、用工上存在着法律风险, 也影响着普通职工的思想行为, 使一些职工置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于不顾, 只听从经理指挥, 做出一些违规甚至触动法律的事情。

2.3 青工有待进一步培养

2.3.1 归属感逐渐淡化

非运输企业青工大部分为直接进入公司的全日制大学生, 工作时间都不是太长, 但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 经历了企业经济下滑、站段多经企业回归、货运组织改革等大的变动, 使这部分职工产生了工作不安定感。

2.3.2 自我价值没有得到更好的实现

受铁路非运输企业岗位编制限制和人才选拔任用制度的影响, 青年职工在非运输企业中受提拔的机会较少。就非运输企业A来说, 21名全日制大学生中, 目前只有3名进入了企业中层管理岗位, 而同期进入主要运输站段的大学生在定职3~5年的时间内就会走上中层及以上的岗位。通过横向的比较, 非运输企业青工会产生失落感, 甚至出现得过且过的思想。

2.3.3 进取精神不足

作为青年职工, 为企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目前也承担着企业不可或缺的重要工作, 但在工作岗位上并没有为企业带来明显的创新。究其原因, 主要有以下两个: (1) 铁路企业目前管理体制的束缚使从事办公室工作的青年职工忙于上级安排的各项工作的落实; (2) 对大学生经营管理能力培养不足, 能参与经营管理、市场开拓的寥寥无几, 重复性的工作使年轻职工丧失了对工作的兴趣, 有市场开发项目的想法也是一想而过, 不知从何下手, 对现有工作以完成规定任务为目标。

2.3.4 法律观念薄弱

作为年轻、有文化的阶层, 在中共中央“依法治国”的大形势下, 青年职工理应具有正确的法律观念, 但实际却与之相反——大部分青工工作中对领导惟命是从, 忽视了一些法律规范。就非运输企业A来说, 在公司连发劳务纠纷的情况下, 个别青工居然有“委外人员为自己公司工作了十几年, 就是公司职工的”错误思想, 感性大于理性。这与中层管理人员法律意识的淡薄影响和职工法律学习不足有很大的关系。

2.4 考核激励作用有待提高

长期以来, 铁路收入分配一直是“大锅饭”形式, 虽然近几年强调向一线、艰苦岗位倾斜, 但也是小范围的轻微倾斜, 大的方向还是职位越高收入越高, 这造成基层职工工作积极性不高, 目前的考核办法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激励作用。

3 解决问题的建议

针对铁路非运输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企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

3.1 加大人才引进力度, 改善年龄结构

在铁路现有的政策下, 全局内调剂或招聘年轻、有文化的职工进入公司工作, 改善公司职工整体年龄结构;每年有计划地招聘一定数量的全日制大学生, 充实企业年轻职工队伍。

在人才引进时, 要充分考虑人工成本的增加、企业经营生产需求和经济能力的可承受度, 小批量、有针对性地进行人才引进。以非运输企业A为例, 在假定没有人员调出的前提下, 2015年引进12名, 2016年引进11名, 这样可以保证在册职工人数不变, 公司人工成本保持稳定, 到2016年年底公司在册职工结构由目前的5∶3∶2调整为3.7∶3∶3.3, 逐渐改善职工年龄结构。

3.2 强化青工培养, 激发企业活力

对于青工而言, 同一项工作激情周期大概为3~5年, 如果工作富有意义和挑战性, 工作激情周期会相应延长。工作激情过后, 就会进入平静、厌倦期, 工作创新性、工作效率、质量就不再会有太大的进展。因此, 在年轻职工的培养上, 重点要充分利用职工的工作激情期, 发挥其工作积极性和创新性, 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 委以重任。将年轻职工放到重要、富有挑战的岗位, 加任务、压担子, 提高其生产管理和协调能力, 激发创新能力。 (2) 轮岗锤炼。让年轻职工在不同岗位轮岗锻炼, 使其全面掌握企业生产经营的各运作环节, 充分掌握各个岗位的业务知识。 (3) 定向培养。采取“一对一”的培养模式, 由各中层管理人员选取一两名有能力的年轻职工, 重点培养, 全面提高其经营管理能力, 掌握市场开发技巧, 能一人管理起一个部门或项目, 以储备中层管理人才。 (4) 开阔视野。利用年轻职工对新鲜事物接受快、想法多的优势, 组织青年职工去学习先进企业的经验, 学习市场开发知识, 通过信息网络寻找有利的投资加盟项目等, 为企业经营发展提供新的发展思路。

3.3 完善用人机制, 体现职工价值

企业完善用人机制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 完善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在路局的规定下, 以经营管理能力为主要指标, 发掘有想法、有能力、年纪轻的高素质人才, 使其走上重要的经营管理岗位。 (2) 建立课题攻坚小组。该小组由有经验、有特长、有思想的职工组成, 针对债权清理、业务拓展、项目开发等课题, 由该小组全力去解决。 (3) 组建新项目运作小组。该小组由管理经验丰富、富有创新意识的员工组成, 负责开拓、初期运作新的项目, 等项目运作成熟后交由业务部门经营, 重新开发、运作新的项目。通过多种平台, 让职工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示, 使职工自我价值得到充分体现。

3.4 加强思想沟通, 凝聚团队向心力

加强对职工的思想沟通工作, 尤其是加大对一线职工的关心、爱护, 不能让职工感觉没人管、没人问, 企业领导即便不能经常前去探视、慰问, 也要不定期打电话问寒问暖, 使职工体会到企业大家庭的温暖, 从而提高企业的向心力, 增强职工的凝聚力。

3.5 强化法律教育, 规范经营行为

企业的运营逃不了法律的束缚, 经营中的维权离不了法律武器, 一个好的经营者不仅需要较高的市场敏锐性和管理能力, 还需要具备相应的法律知识, 才能使企业守好法、用好法。企业要将中层管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培养和法律知识培训作为重点, 聘请经济法、合同法、劳动合同法等方面的专业人员对其进行培训, 通过实际案例, 讲清法律的重要性, 规避经营过程中不必要的法律风险, 进一步规范企业的经营行为。

3.6 改善考核分配, 发挥激励作用

学习成功企业考核的分配经验, 适应市场发展的要求, 不以职位高低论收入, 按职工实际贡献大小定分配, 充分发挥考核分配的激励作用, 提高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促进企业的良性发展。

摘要:通过对铁路非运输企业职工年龄结构、文化构成、自我需求等方面进行研究和分析, 指出铁路非运输企业存在职工年龄结构老化、青工培养不足等问题, 提出铁路非运输企业加强人才引进、青工培养、考核激励等具体措施, 对铁路非运输企业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快转型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非运输企业论文 篇10

为了更好地发挥非运输企业在多元化经营中的作用,从2011年开始,全国铁路系统非运输企业进行了大规模整合。以甲集团为例,整合之前,该集团下属非运输企业主要以区域公司形式为主,管内湖南、广东、海南三省的物流、广告、房地产开发、物资供应,工程建设、站车商业开发等业务散布在各个区域公司,造成了“散、小、弱”的局面。为了形成专业优势,甲集团以现有企业为基础,按照专业化的模式,将管内各项业务进行整合,形成了物流、广告、物资供应、站车商业、工程监理等几家大型专业化公司。

一、铁路非运输企业应收账款现状分析

(一)铁路非运输企业应收账款概况

长久以来,铁路非运输企业依附于运输业,其收入主要来源于对运输业提供服务、开展商贸等业务,向外部市场取得的收入比例很小。应收账款主要为铁路内部企业应收款为主,欠款风险较小。随着多元化经营的推进,铁路非运输企业积极进入市场,与铁路外部单位经济往来日益频繁,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然而,随着收入这块蛋糕越做越大,应收账款日益累积的矛盾逐渐浮出水面。出现了客户延迟付款、合同纠纷及违约、应收账款回收困难等现象,导致相应的资金流不能兑现,严重影响了收入质量。

(二)应收账款存在问题分析

铁路非运输企业不断创收和应收账款累积的矛盾日益加剧,应收账款清理迫在眉睫。造成这种现状,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应收账款管理意识淡薄。应收账款清理的主观意识不强,仍然停留在听号令的阶段,上级单位布置清理任务下达控制目标了,才集中火力开展专项清理,没有作为一项常态化的工作来开展。应收账款管理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一种人治化管理,还没有形成一套科学的管理方法,缺乏应收账款管理的长效机制,存在着盲目性和随意性。

(2)应收账款内部控制模式滞后。应收账款内部控制普遍认为应收账款的风险产生于确认收入后不能正常收回款项,仅仅停留在应收账款追缴层面,未能将资金控制的风险前移,即没有将应收账款风险前移到合同管理,乃至招商环节。在实际中,缺乏考虑经营生产所需现金流的要求,没有制定有效的应收账款内部控制流程,内部控制的主要目的并不是防患于未然,而是“亡羊”之后再“补牢”。

(3)客户信用管理制度缺失。客户信用管理制度处于缺失状态,事前资信评估不足,事后没有建立客户回款评级制度。合同管理与合同履行出现脱节,客户之间的横向比较导致一个客户不及时付款,其他客户也可能会随之不及时付款的连锁效应。

(4)应收账款管理信息化程度低。启用了用于应收账款管理的“应收应付系统模块”,但该模块在实际应用中形同虚设,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在实际管理应收账款中,仅仅依靠简单的台账,没有建立客户的信用数据库,无法对客户进行有效的管理,不能对应收账款潜在风险提出预警,使得公司存在不能及时回收账款的风险,导致应收账款管理较为被动。当大客户或者寡头客户不及时付款时,公司不能及时拿出有效的措施予以应对,而只是被动地接受这一行为。当应收账款出现惯性拖欠时,债务方大有“死猪不怕开水烫之势”,公司只能诉诸法律,势必大大增加收账成本和资金成本。

(5)应收账款清理责任不清。业务部门和财务部门脱节,不能实现互联互控,业务发生在前,财务核算在后,待账面反映出高风险应收账款为时已晚。财务账面反映的应收账款风险往往给人一种错觉,财务部门是应收账款清理的责任主体,并且应收账款清理的考核指标也是直接下达给财务部门。当被问责时,财务部门首当其冲,自是满腹委屈,业务部门职能交叉,可能出现互相推诿,缺乏责任感,致使应收账款不能得到有效的清理。

二、应收账款管理改善对策

应收账款是企业收入资金流得以实现的关键环节之一,建立与完善应收账款内部控制制度十分必要。企业要在充分利用应收账款信用政策来提高经营收入的同时,寻求资金效益性和流动性之间的平衡,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铁路非运输企业应收账款管理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建立健全客户信用管理制度

(1)大客户的信用评价至关重要,一旦大客户终止合同的履行,那么企业的经营在一定期间内很可能陷入瘫痪,对企业现金流的影响也是十分显著的。企业应变被动为主动,一旦该类客户出现信用危机,应重新评估日后合作的可行性,限制信用条件,寻求相应的保全措施,从源头上防止被该类客户绑架。

(2)大力发展既能给企业创造收入又有足够偿还能力的优质客户。对于这类最有价值的大客户适当的给予商业折扣,促进合作,实现共赢。

(3)对于信用优质的中小客户,企业可以给予他们更多标的规模较小的资源,按照企业的业务发展策略努力培养他们,增加他们的实力和竞争力,拓宽收入范围。

(4)应收账款是一种时效性较强的资产,随着时间的推移可变现能力逐渐减弱。对于应收账款动态不明显的客户,企业要给予足够的关注,加大催收力度,降低信用风险。

(二)加强应收账款信息化管理

“应收应付系统模块”是铁路财务会计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模块之一,对收付款情况进行全面的控制和管理,是企业核算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对总账数据进一步处理的结果,用以反映独立核算单位的应收、应付产生的过程,对其进行核销、账龄分析。该模块可以帮助公司逐笔逐项管理应收应付款项,并根据设定的参数进行账龄分析和预警分析,促进企业及时收回欠款,有效地计划和控制资金的使用,从而使企业获得最好的经济效益(详见示意图)。

比起台账的简单直接,应收应付系统模块的数据初始化工作要繁琐很多,但是它可以更为全面地反映每一笔应收业务的相关情况,如客户信息、业务部门、业务员等,并且后续能够对应收账款做账龄分析和预警分析,有效地防范坏账风险。应收账款信息化管理,一方面由计算机程序完成繁琐的应收账款记录工作,提高效率和准确性。另一方面便于应收账款的统计和分析。通过程序可以迅速对账龄进行分析,也可以根据还款记录,对客户信用情况进行分析,及时评估风险。同时,可以通过对营销、收入和法务部门等人员授予不同的权限查阅相关收付款情况,实现应收账款的联动管理。

(三)建立应收账款考核激励制度

对于应收账款的管理要明确经济责任,形成一项健全的制度。按照催收人员的责任和作用,设定差异化的奖励系数,逐步打破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实现按贡献和成效分配,将奖励基数与催收比例挂钩考核,超奖欠罚。对于造成坏账、给公司带来巨额经济损失的,要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以示惩戒。

(四)利用金融市场盘活应收账款

非运输企业可以利用金融市场融资机制,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转让应收账款,盘活资金。常见的应收账款融资的方式有抵押和让售两种方式。应收账款抵押是指企业将应收账款抵押给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进行融资,待收到欠款后再归还给银行等金融机构。应收账款让售是指公司将应收账款出售给代理机构以取得资金,并向代理机构支付一定的手续费,应收账款所有权归属于代理机构,待客户归还应收账款时直接支付给代理机构。

本文以铁路多元化经营发展模式为背景,希望能为铁路非运输企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通过建立和完善应收账款管理体系来维护企业利益及防范经营风险提供参考。

摘要:铁路企业推进多元化发展,积极发挥非运输企业在多元化经营中的作用。非运输企业在收入大幅增长的同时,应收账款也大幅提高,出现了客户延迟付款、合同纠纷及违约等现象,导致相应的资金流不能兑现,严重影响了收入质量。造成问题的原因主要有管理意识淡薄、内部控制模式滞后等。铁路非运输企业应通过建立健全客户信用管理制度、建立应收账款考核激励制度、利用金融市场盘活应收账款等手段,加强管理,化解风险。

关键词:铁路,非运输企业,应收账款

参考文献

[1]吴丽萍,刘玉红.浅谈企业应收账款管理措施[J].法制与社会,2007(1).

非运输企业论文 篇11

【关键词】盈余管理 家族企业 新三板

一、引言

国家在近年来加强了金融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一个重要的举措就是支持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在新三板市场挂牌,截止到2014年10月30日,已有超过1300家企业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进行信息披露,近期关于新三板企业的转板政策已初现端倪,在相关利好政策的刺激下,毫无疑问,未来几年内将会有更多的中小企业在新三板挂牌。挂牌企业中有相当多的企业为家族企业,许多甚至是从家庭作坊式的夫妻店发展而来,研究新三板家族企业盈余质量有较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家族企业盈余管理研究综述

国内外学者在家族企业与盈余管理研究方面已取得了不少成果。Wang(2005)对创始家族企业的盈余质量供需两方面进行阐述,并依据S&P500指数上市公司数据,实证证实了家族企业盈余管理程度较低。Jaggi等(2009)发现香港上市的家族企业,存在较弱的董事会独立性与盈余管理负相关关系从而,验证了家族企业面临较弱的第一层代理问题和较强的第二层代理问题,其盈余质量较高,Jiraporn(2009)等、Prencipe等(2011)分别对美国和意大利上市家族企业进行相类似研究,得出相同的结论。

国内对家族企业的实证研究主要集中在公司绩效、企业价值等方面。不过近些年来,已有部分文献对家族企业的信息披露、盈余质量方面进行了探讨。马忠、吴翔宇(2007)以2002~2004年我国上市家族企业为对象,研究了金字塔结构对信息披露的影响,文章所做的经验证据表明终极控制人倾向于抑制对外披露私人信息,两权分离程度与上市家族企业自愿信息披露负相关。许静静、吕长江(2011)认为相对于其他企业,家族成员担任家族企业高管有助于降低第一层代理成本,公司的盈余质量更高,并选择2004~2007年最终控制人未发生变化的家族企业为样本,实证证实了这一结论。

国内外已有的文献所作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大型上市家族企业,与中小型家族企业有较大区别,从内部来看,新三板家族企业大都处于初创期,股权结构简单,公司治理机制不成熟,规模较小;从外部来看,新三板家族企业面临不同标准的政策监管和上市条件。

三、中小型家族企业与非家族企业盈余质量比较

(一)代理问题与中小型家族企业盈余管理

与非家族企业相同,家族企业同样面临两层代理问题,家族企业存在较轻的控制权与经营权相分离而产生的第一层代理问题,同时面临较为严重的控股股东与小股东产生的第二类代理问题(Gilson&Gorden,2003)。新三板家族企业规模较小,发展不成熟,不具备引入职业经理人的条件,股东大多选择家族成员担任企业高管职位,所以企业内部的控制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程度不高。

与第一层代理成本相比,家族企业面临更为严重的第二层代理问题。股权集中度过高会促使大股东加强对经营的管控,从而加剧第二层代理成本(Fama et al.,1983;Morck et al.,1988;Shleifer et al.,1997)。家族企业的家族股东一股独大,并自然地取得了企业的经营权,为家族股东侵犯其他小股东利益提供了条件。

Bhaumik(2010)认为,在新兴市场环境中,家族企业的业务随着关联企业的增加而变得复杂,关联企业之间可能通过购买产品或服务等方式进行交易,从而达到向关联企业进行利益输送的目的。家族企业可能通过关联交易的方式,使家族集团整体利益最大化,达到一个“互助保险”的效果(Aoki,1988;Morck & Yeung, 2003;Estrin et al.,2009)。中小型家族企業股权分散程度较低,资产独立性不强,家族控制企业之间的关联交易(包括家族股东与企业之间往来)频繁,企业优质资产被剥离的风险大,盈余质量较低。

(二)债务契约、税收筹划与中小型家族企业盈余管理

笔者认为,仅从委托代理理论的角度分析中小型家族企业盈余管理的动机是不充分的,委托代理理论主要适用于成熟的资本市场,且其较少探讨盈余管理的直接动机。在中小企业,债务契约和税收筹划是盈余管理最直接动因。

债务契约假说最早是由watts和zimmerman在1986年提出,该假说认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当债务增加时,企业会通过会计方式调节盈余。之后许多学者实证证实了这一假说(Defond&Jiambalvo,1994;Beneish,1998;Roychowdhury,2006)。家族企业在股权融资较少的情况下更多地采用债权融资,违约风险会更高,家族企业有较强的动机进行盈余管理,从而减少违约风险(刘喆,2010)。中小型家族企业融资需求大,而企业的财力、信用记录往往不足以取信于银行等资金提供方,因此中小型家族企业有更强的动机进行盈余管理,从而以较低的成本取得贷款。

为了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管理层会基于避税动因而进行盈余管理,最小化公司的税收成本(王跃堂等,2009)。李增福等(2011)以2007年所得税改革为背景,建立了一个基于避税动因的盈余管理方式选择的模型,该模型表明税率变动会直接影响经理的盈余管理动机,也会通过影响投资者的监督动机间接影响经理的盈余管理动机。

对于众多中小型家族企业而言,最艰难的课题是声誉,更是生存,各种名目的赋税不仅增加了公司的运营成本,而且会削弱其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与其他类型企业相比,家族企业有更强的动机通过盈余管理进行税收筹划:首先,家族企业家族持股比例大,节税利益主要被家族分享;其次,家族企业的经理层被家族控制,家族成员可以比较便利地实施盈余管理,达到税收筹划的目的。

四、结论

一方面,新三板挂牌企业规模较小,发展不成熟,大部分企业还没有引入职业经理人制度,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程度不高;另一方面,新三板挂牌企业股权结构简单,与主板市场相比,其受到的监管和信息披露要求更弱,控股股东更有可能损害小股东利益。因此,在新三板市场,第一层代理问题和第二层代理问题分别得到了弱化和强化。中小型家族企业家族控股比例高,不少新三板家族企业甚至是家族全资控股,中小型家族企业主要面临的是第二层代理问题。因此,从委托代理理论的角度,中小型家族企业的盈余管理程度强于非家族企业。

无论是出于债务契约动机还是税收筹划动机,相比较非家族企业,家族企业都有更强烈的动机实施盈余管理,因此在新三板市场,家族企业的盈余质量要低于非家族企业的盈余质量。

参考文献

[1]苏启林,朱文.上市公司家族控制与企业价值[J].经济研究,2003.

[2]谷祺,邓德强,陆倩.现金流与控制权分离下的企业价值[J].会计研究,2003.

[3]王明琳,周春生.控制性家族类型、双重三层委托代理问题与企业价值[J].管理世界,2006.

[4]赵昌文,唐英凯,周静,邹晖.家族企业独立董事与企业价值[J].管理世界,2008.

[5]马忠,吴翔宇.金字塔结构对自愿性信息披露程度的影响:来自家族控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会计研究,2007.

[6]王俊秋,张奇峰.家族企业的“掏空”行为与会计盈余质量[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双月刊),2008.

非运输企业论文 篇12

一、铁路非运输企业资金管理现状

发展并管理好下属企业,尤其是为集团发展把好财务上的关,成为非运输企业管理者必须面临的重大课题, 也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必然要求,但是当前非运输企业在资金管理上存在诸多问题。

(一)管理模式落后,资金信息滞后

目前,铁路非运输企业仍然使用传统粗放式的资金管理模式,各分子公司单独设立银行账户, 根据自身经营需要独立运作。 由于账户繁多,集团公司只能靠分子公司定期报送的财务报表,加以汇总后了解公司的资金状况,无法达到资金实时监控。

(二)资金分散造成使用效率低下

目前, 铁路非运输企业集团资金管理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需要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与内部多级法人资金分散占用的矛盾, 下属的分子公司投资决策也存在一定随意性。 下属分子公司在追求利益最大化时可能和总公司发展战略目标不一致,造成投资分散。

(三)集团监管乏力,易导致资产流失

铁路非运输企业集团公司在资金流向和资金控制上脱节, 集团公司难以及时掌握子公司的财务资金变动情况,资金管理有章无序,体外循环严重。 当资金数额巨大时,分子公司很容易权利膨胀,滋生滥用权力、挪用贪污的现象,从而导致资产的流失。

二、资金集中管理的模式

如何选择资金集中管理模式实质是企业集团采取何种管理策略的体现。 集权与分权, 应该由行业自身特点与企业集团资金运行规律决定。

(一)集团资金集中管理模式种类

1、总部财务统收统支模式

在此种模式下,一切财物收支权限归属总公司,分子公司无独立银行结算账号,一切现金支出都通过集团总部财务部门进行,现金收支的审批权高度集中。

2、分子公司备用金管理模式

分子公司备用金管理模式是指总公司财物部门定期拨付给分子公司一定数额备用金。 各分子公司在备用金数额范围内开支,集团财务部门凭相关凭证报销并为止补足备用金。

3、总部结算中心或内部银行模式

结算中心是企业总部设置的资金统一结算的管理机构, 负责办理总部内部各成员单位的资金收付和往来结算。

4、财务公司模式

财务公司是大型企业集团成立的金融性组织, 通过银行模式管理企业集团内部成员单位的资金往来。

(二)铁路非运输企业资金集中管理模式选择

从资金管理体制上分析, 铁路非运输企业大多为总公司和子公司为主要结构的二元法人为主体的企业集团,子公司是独立的法人主体, 实现高度集权的管理具有法律障碍, 通过上述对四种资金集中管理模式的分析可以看出,结算中心、财务公司模式是比较理想的选择对象, 然而我国对申请设立财务公司的企业集团在资本实力和业务规模等方面都有很高的要求,因此,笔者认为母公司与子公司层面最理想的资金集中管理模式是结算中心,而且铁路局已设立了资金结算所,铁路非运输企业可以充分利用铁路局资金结算所达到资金集中管理需要。

四、铁路非运输企业资金集中管理的风险控制

(一)资金集中管理的风险

1、将银行的借贷风险转移到集团公司

将原子公司各自在银行的借款转变为总公司统一借款, 总公司有连带偿还责任,当某个企业效益不好甚至破产时,贷款损失的风险将直接转移到公司总部。

2、分散的风险转变为集中风险

之前,如果个别子公司经营不善,一般不会波及到其集团公司的经济利益,而现在则有可能拖累总公司。 资金集中管理的模式承担了整个集团的融资风险。

3、流动性风险

总部根据资金集中后的整体情况,调度资金,因此总公司需要有较高的资金管理水平,保证在总部存钱的子公司的证常用款。 资金管理中心需要与协作银行达成共识,签订银行与企业的合作协议,争取更好的优惠条件。 商业银行的结算服务和信贷支持是保证资金集中管理的顺利运行的重要保证。

(二)资金集中管理风险控制的具体策略

集团公司的资金管理模式无论在集中之前还是在集中之后, 工作的重点都是风险控制。

1、强烈的风险意识

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起点, 识别集团资金集中管理后面临的各种风险,并进行分类,分析产生风险的原因。 广泛并持续收集与资金集中管理工作风险相关的初始信息, 及时发现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并作出及时调整。

2、创造良好的控制环境

公司员工要树立“风险无处不在"的理念,每个岗位都应当制定风险控制策略,因为每个岗位面临的风险都有可能对公司造成影响,也是充分有效开展风险管理工作的前提。

3、建立规章制度,使工作规范化

根据公司资金集中管理的实际情况, 及时制定 《资金管理办法》、 《担保管理办法 》等资金管理办法,并使之形成规章制度,通过制度建设为资金风险控制提供保障。 制定相关制度的同时要注意对资金业务具体操作的相互稽核并使监督与审核分离,从操作上落实风险控制措施。

4、资金集中管理

是一种新的款项结算方式,通过财政和税务部门指定的规章制度, 集团公司内部成员企业之间内部收付款凭证可以看作合规的款项结算依据, 请求税务部门认可资金的上拨下划和内部企业间往来款的合法性。

5、保证严肃性

各子公司必须以集团公司的规章制度为准则, 严格执行集团公司批准的各项资金计划,不得擅自变更终止。 使资金合理调配,使资金优化配置,可以充分利用闲置资金,真正实现专款专用,并量化工作与奖罚制度。

实践证明,加强非运输企业资金集中管理,提高非运输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率,能够有效地克服资金管理分散、盈缺失衡的缺陷,有利于减少外部贷款的规模,降低集团的财务费用及市场风险。

参考文献

[1]王玲.集团资金集中管理策略[J].印刷经理人.2005

上一篇:高职人才模式下一篇:可持续性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