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可持续发展

2024-07-27

黄河可持续发展(共12篇)

黄河可持续发展 篇1

摘要:通过分析历史上黄河航运发挥的作用, 以及新时期国家对黄河航运治理开发的重视, 进一步总结分析了开发黄河航运的意义, 面临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以及黄河航运的前景, 得出黄河航运开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关键词:黄河航运开发,意义重大,问题与对策,携手开发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它像一头脊背穹起、昂首欲跃的雄狮, 从青藏高原奔流而下至渤海, 流经9个省、区, 汇集了40多条主要支流和1000多条溪川, 全长5464km, 流域面积达75万多km2, 是中国第二、世界第五长河。

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合理开发利用流域水资源, 促进流域经济健康、稳步发展, 国务院以国办发[2007]44号文下达了《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水利部关于开展流域综合规划修编工作意见的通知》, 交通运输部黄河水系航运规划办公室组织黄河流域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九省 (区) 交通运输部门对《黄河水系航运规划报告》进行了修编。本次规划表明:黄河流域社会、经济、水利、交通的高速发展及生态保护意识的提高对黄河水运的需求日益增加;由于黄河干流水利水电工程的兴建, 黄河洪水、泥沙将得到了有效控制, 有利于黄河航运的开发利用;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实施, 将对保证黄河干流通航流量起到重大作用;绿色交通、生态交通的发展需求, 有助于将黄河打造成造福中华的渠化河流, 对发展黄河航运非常有利。总之, 社会各方面的发展为黄河全线通航创造了良好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 黄河水运面临全面和谐发展的大好时机。

1 开发黄河航运意义重大

黄河是我国历史上首先进行远距离大规模水上运输的河流, 在秦、汉、隋、唐时期, 黄河航运尤为发达, 形成了以长安为中心, 以黄河为骨干, 沟通江、淮、河、海的庞大水运网。尽管当初的繁荣景象现在已不复存在, 但随着时间的流逝, 人们逐渐认识到开发黄河航运的巨大意义, 因此, 黄河航运发展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1.1 黄河航运的开发有利于促进流域内矿产资源的开发和经济的快速发展

多年来, 人们只将黄河航运放在管理层面上, 未将其在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综合交通运输的大盘子中考虑, 也未将其放在“大物流”的角度考虑, 致使黄河航运的潜力没有充分发挥出来。黄河流域国土面积约占全国的1/12, 人口约占全国的1/13, 黄河流域经济腹地涉及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和山东等九省、区。黄河流域上中游地区的水能资源、中游地区的煤炭资源、中下游地区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十分丰富, 其中煤炭资源最具优势, 已探明保有储量4492亿t, 占全国的46.5%, 预测总储量1.5万亿t, 在全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被誉为我国的“能源流域”, 是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带。例如青海省已探明的煤炭储量为1100万t, 已探明的砂金矿床3处, 岩金、砂金储量40余t, 大型铜矿, 潜在经济价值约几百亿元人民币;内蒙古自治区已探明金属矿上百种, 其中白云鄂博矿其铁矿探明储量约8亿t, 稀土储量1.24亿t, 能源矿产煤炭的储量尤为可观, 已探明储量1437亿t;山西、陕西省目前探明储量的有煤炭、铝、铁、石油、天然气、石灰石、金等30多种。发展黄河航运将会为流域内矿产资源的开发提供可靠的运输保障, 降低运输成本, 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 进一步加强流域经济的交流与协作, 加快有色金属冶炼和能源基地建设, 促进黄河经济带的快速发展。

1.2 黄河航运的开发有助于完善交通综合运输体系的建设

发展黄河航运可增加一条水上运输新通道, 充分发挥黄河这条天然水路运输的优势, 缓减黄河上游山高谷深, 修路造价高、难度大的问题, 优化交通运输结构, 加强水路———陆路的衔接, 形成铁路、公路、水路等多种交通运输方式相结合的联运网络, 构建完善的区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1.3 黄河航运的开发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 推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黄河流经青海、四川、甘肃的6个少数民族自治州, 及宁夏回族自治区和内蒙古自治区。流域内共有汉、回、藏、蒙、东乡、土、撒拉、保安、满9个民族, 少数民族人口约600多万, 是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区, 也是我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实施黄河航运可以改善区域交通条件, 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建设和经济发展, 加强民族团结。

1.4 黄河航运的开发有助于推进区域旅游资源发展

黄河文明历史悠久, 壮丽的河山, 各种奇异的自然和人文景观, 共同构成了黄河所独有的丰富旅游资源, 黄河航运的实施对流域内旅游业发展也有着强力的推动作用。从青海的高原自然生态、民族风情传奇与浪漫神韵;甘肃的丝绸之路、大漠孤烟;宁夏的西夏王朝、回乡风情;山西的寻根祭祖、晋商民俗;一直到山东的齐鲁文化、滨海港湾等人文景观无不和黄河有着不解之缘, 发展旅游也在发展黄河文化, 发展黄河航运对进一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1.5 黄河航运的发展有助于加强交通战备建设

黄河流经我国东部海域和西北战略要冲, 自古以来, 政治和军事地位就十分突出。黄河航运的实施不仅可以构建起一条连通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水运通道, 在特殊时期, 黄河航道将成为一条炸不烂、摧不毁的交通生命线, 是国家交通战备和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的重要支撑力量。

1.6 开发黄河航运有助于保护黄河健康生命

开发航运通过渠化、疏浚等技术措施改变黄河现有急流、险滩的流态, 改善黄河水沙条件, 保证了黄河河道稳定, 给黄河通航创造了有利条件, 同时能有效保障黄河河道不断流, 有助于推进黄河综合治理, 维系流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黄河以急流、滩险而闻名于世, 治理黄河, 历来是安民兴邦的大事。黄河航运实施过程中对河道的整治、疏浚有利于防洪、防汛及防凌工作, 造福流域人民群众。

总之, 开发黄河航运是一项利国利民、功在千秋的伟大工程, 不是可有可无, 而是非有不可;不是无所作为, 而是大有可为;不是顺其自然, 而是要势在必行。

2 开发黄河航运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

要充分发挥水运运能大、能耗小、污染轻、成本低的优势, 就必须实现长距离运输。根据交通部1988年《黄河水系航运规划报告》, 2030年兰州以下全线通航。要实现这一目标面临着一些政策、技术、资金等困难和问题。

2.1 黄河航运开发亟待完善和启动黄河水系航运发展规划

目前亟需一部新时期新形势下能指导黄河航运发展的规划, 规划能指导黄河航运科学发展, 通过统筹规划, 实现黄河航运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黄河航运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 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 仅仅靠一个部门、一个行业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按照黄河航运发展规划, 用科学发展观统领黄河航运发展思路, 把航运开发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考虑, 注重全河统筹, 强化部门协同, 积极调整和规范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工作中各方面的关系, 推进黄河航运与流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以统筹规划、科研、建设、资金筹措等工作, 并协调其他涉水部门共同贯彻水资源综合利用原则, 促进黄河航运健康发展。建议修编后的《黄河水系航运规划报告》尽早批准实施。

2.2 人们关注的水量问题

航运是借水行舟, 需要水, 但不消耗水。自古黄河因为泛滥成灾而受到人们的重视, 黄河上未修水电站之前, 黄河洪水期时流量大于3000m3/s, 而枯水期时流量小于300m3/s, 造成黄河时而泛滥, 时而断流的局面, 随着水利枢纽工程的兴建, 控制和调节了天然径流, 使之在时空上重新分配, 通过蓄洪补枯的方法增大了枯水流量、减小了洪水流量, 从而改变了黄河流域的水文特性, 基本解决了黄河水量不均的问题, 有利于黄河航运的保证实施;另外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实施, 将水资源从长江上游干支流调水入黄河上游来补充黄河水资源, 将对保证黄河干流通航流量起到重大作用。

2.3 亟需解决的碍航闸坝过坝问题

在水资源综合利用上, 内河运输始终处在“被动”位置, 许多时候在考虑水利便利的同时, 很少顾及航运的开发, 甚至对现有航道造成破坏, 以至碍航电站众多。黄河兰州以下已建和将要修建的大、中、小型水电站15座, 大都未建过船设施, 甚至未预留过船位置, 造成目前只能分段通航, 发挥不出航运长途运输的作用。目前, 亟需解决碍航闸坝过坝技术研究, 并建议国家综合部门考虑综合利用水资源, 积极解决水利水电梯级的通航问题, 未建的水电站同时考虑通航问题, 实现黄河航运全线通航, 而不是间断的通航, 否则航运效益无法体现。

2.4 黄河航运建设的突出问题———资金投入不足

资金是水路基础设施建设的热点和难点问题。黄河航运事业能否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关键在于资金保证。一方面, 要抓住国家实施加快内河水运发展的良好机遇, 积极寻求国家的大力支持;另一方面, 建议各省区安排一定的财政性投入, 进一步统筹交通建设资金, 用于内河航道、港口基础设施建设。

3 沿黄九省、区携手开发黄河航运

振兴黄河航运, 是黄河流域人民也是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 是沿黄九省 (区) 航运管理部门义不容辞的职责和使命。黄河航运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 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 要靠沿黄九省 (区) 共同努力, 因此, 我们必须携手开发, 统筹部署, 建立联合开发机制, 科学制定黄河航运开发的近期和中长期目标, 进一步加快黄河航运资源的整合利用, 共同推进黄河航运的开发建设。

内河航运发展正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 近年来国家加大扶持非水网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航运发展, 加快内河港口建设和技术改造步伐, 推动内河港口产业升级。国家把内河航运放在了水路交通建设最突出、最优先的地位。沿黄九省 (区) 航运管理部门积极开展各项工作, 紧紧抓住黄河航运发展面临的历史机遇, 增强黄河航运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在交通运输部的正确领导下, 进行广泛、深入地合作, 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齐心协力、同舟共济, 共同推进黄河航运事业发展。

从2009年首届黄河航运发展论坛的成功举办, 到2013年已成功召开了四届黄河航运发展论坛会议, 这标志着发展黄河航运是沿黄九省 (区) 的共同愿望, 也体现出沿黄九省区人民对发展黄河航运的积极性。会议为沿黄各省 (区) 携手开发黄河航运搭建了平台, 各省区共同签署的《黄河航运发展区域合作框架性协议》、《甘宁蒙三省区黄河航运开发建设备忘录》为黄河航运的开发提供了保障。各省要通过“统一航运规划、统一港口开放、统一码头标准、统一船型标准、统一航标模式”的资源整合方式, 并从技术、信息、保障等方面合作, 加强开发黄河航运合力。

4 结语

水运资源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天然资源, 如不开发利用, 这种资源就会白白损失掉。尽管随着工业化的深入, 铁路、公路、航空、管道运输等其他运输方式改变了运输格局, 但并没有改变水运投资省、低成本、大运量、低能耗的独特优势。黄河航运这种投资省、运量大、成本低、能耗小、安全性高、占地少、污染轻的优势决定了其可观的前景。因此, 黄河航运开发必将大力促进沿黄矿产资源、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必将大力促进沿黄经济的发展, 也必将进一步为沿黄区人民创造福祉。黄河航运开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黄河可持续发展 篇2

在针对黄河水利经济发展确定发展战略的方向时,首先需要建立一个合理的水资源市场供求态势的市场价格体系,从而保证及时了解水利经济市场的发展变化和价格趋势。建设水利市场的价格体系,不但要根据水利经济市场的变化进行制度的更改,也需要对市场的经济体制进行相关的分析,确保能够建设一个符合黄河水利经济发展的产业体系。黄河水资源的可利用程度非常高,其在水利发电、水利灌溉和水利使用方面都有着较好的应用,其良好的经济发展前景必然可以得到较好的收益。黄河流经的地区比较多,而黄河的水利情况对流域地区的经济发展是有一定限制的,如果黄河经济产业处于垄断的市场中,必然会对水利市场造成一定的供需缺口,这使得社会对黄河水资源的需求不断提高,而在此背景下发展黄河水利经济,是有较大的获利空间的。

2.2黄河水利经济发展的战略核心

黄河水利经济发展中,需要将水利工程设施作为重点,而对于一些其他的水利附属经济产业,则可以尽量避免进行过多的经济投入,以建设完善合理的一体化黄河经济发展中心体制。确定合理有效的黄河水利经济发展战略核心,不但可以使黄河水利经济下的产业进行集体化、一体化的发展,也可以提高黄河水利经济的发展速度。在进行黄河水利经济产业发展的同时,也需要对黄河水利的情况进行相关治理,以避免其对黄河水利经济的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

2.3黄河水利经济发展的战略突破口

对黄河水利经济发展影响最为关键的是黄河水电和供水以及水资源使用方面的问题,若在这些问题上规划不合理,很容易在水利经济发展中出现较多的问题。水利产业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基本都会受到水资源价格变化的影响,而黄河水资源作为水利经济产业的重要水资源来源,其用水管理和引水制度都对水利市场竞争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对此,为了保证黄河水利经济发展能够出现产业化的水电和供水经济企业,必须要对黄河水利经济管理的产权进行相关的制度规定,使得其能够按照水利市场发展的趋势进行相关的发展。在实施相关的发展战略制度规定时,需要根据生态用水、基本用水和经济用水进入水利市场竞争的原则,来制定合理的黄河水利发展产业政策,并同时也需要制定相关的用水需求保护政策,以使得黄河水利经济能够得到可持续发展。

2.4黄河水利经济发展的`战略手段

科学发展助力黄河三角洲大开发 篇3

重大历史机遇。

东营作为黄河三角洲的主体和中心城市,作为全省惟一进入国家规划的独立行政区域,在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中承担着主战场的重要责任。我们在历届领导班子工作的基础上,对东营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研究探索,总的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完善基础设施为先导,以园区经济为载体,推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建成人与自然更加和谐,经济社会更加协调,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有机统一,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高效生态经济区。

在战略定位上,东营市坚持生态文明发展方向,走生态文明建设道路,着力构筑现代产业体系,建设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生态文明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的奋斗目标,也是黄河三角洲最鲜明的特色,是与长三角、珠三角及环渤海其它城市最显著的区别。

在战略步骤上, 东营市实施“三步走”战略:第一步,从2007年到2010年,进一步打好基础,快速起步,积蓄力量,拉开大规模开发建设的格局,形成快速崛起之势;第二步,从2011年到2015年,构筑起以生态文明为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建成全省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精细化工基地、区域性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休闲度假胜地,形成全省新的经济增长极;第三步,从2016年到2020年,全市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全国最具活力的生态文明示范区。

在战略布局上, 东营市立足黄三角、面向环渤海、依托大腹地、放眼全世界,着力推进东进、西扩、南融、北接,东进就是向东打开出海通道,冲出渤海湾,连接东北亚,融入经济全球化;西扩就是以济南省会城市圈为依托,向西拓展市场,开辟港口腹地;南融就是向南融入山东半岛城市群,打造先进制造业重要板块;北接就是向北对接天津滨海新区,主动接受辐射,促进开放开发。

在产业布局上, 东营市依托东营港建设临港产业区,打造生态化工基地和能源供给基地;依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生态旅游区,打造黄河口特色旅游产业基地;依托千万公顷滩涂建设生态渔业畜牧区,打造渔业生态养殖基地、畜产品生产基地和良种繁育基地;立足东营经济开发区建设高端产业区,打造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以治理贯穿中心城的60公里长的广利河为龙头,集中建设黄河水城,构筑“四区一城”的主体产业格局。

近两年来,我们坚持着眼长远打好基础,立足当前快速突破,紧紧抓住主体产业区建设、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三大突破点,全面拉开了大开发大建设格局,呈现出快速崛起之势,第一步锁定的目标正在加速推进。

主体产业区建设全面启动,“四区一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特别是与中海油的合作全面展开,由中海油收购经营东营港,整合重组炼化企业,并投资建设大型炼化项目,实现了引进战略合作伙伴和市场化运作的重大突破;高端产业区引进了一大批高新技术项目,生态工业园、软件园建设拉开框架,构建起了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光伏、风电设备制造、石油装备制造、软件六个产业链;生态旅游区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现代渔业示范区起步区基础工程全面开工,一批项目正在加快实施;黄河水城建设进展迅速,沿广利河开发建设体育公园、文化公园、科技公园、清风湖景区,整治沿河岸线,明年贯通城市水系,基本构筑起“黄河水城”框架,打造一条文化服务业产业带。

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三路两港一场”建设进展顺利,威乌高速公路建成通车,黄大铁路已开工,德龙烟铁路前期工作进展顺利;东营港引桥及2×3万吨级码头已建成,2×5万吨级液体化工码头已经立项,广利港即将开工建设;东营机场跑道改扩建已完成,正在建设新的航站楼。

生态环境建设取得重大进展,集林网、路网、水网于一体的“三网”绿化工程加快推进,已完成绿化总面积2.1万公顷,植树3480万株,初步构建起了“三网”绿化工程的主体框架。原生态湿地系统、“三网”绿化工程、黄河水城,构成了东营生态环境的鲜明特色。

体制机制创新取得重大突破,“四区一城”全部搭建起了融资平台,市场化运作水平进一步提高。2008年以来,在国际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发展遇到很大困难的情况下, 东营市继续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1—11月,全市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585.68亿元、利税1192.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66.5%;财政总收入322.59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4.73亿元,增长22%。前三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493元,同比增长15.5%;农民人均现金收入6306元,增长19%。

加快推进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事关全省发展大局,事关东营的前途和未来。我们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抓住中央和省实施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重大机遇,大力推进“四区一城”建设,加快构筑高效生态产业体系;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尽快完善立体交通体系;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形成具有东营特色的生态支撑体系,奋力开创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的新局面,加快培育形成全省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为建设经济文化强省做出应有的贡献。

Scientific Development Accelerates

Development of the Yellow River Delta

As the principal part and central city of the Yellow River delta as well as the only administrative region of Shandong Province that has been listed in the national plan, Dongying City undertakes the important responsibility of the main battlefield in th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Yellow River Delta. On the foundation of the work done by the past sessions of leadership, we have made deep studies and explorations o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Dongying. We will further implement the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take reform and opening-up as well a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s the power, regard improving the infrastructure as the prerequisite, take terrain and zone economy as the carrier, and promote the scientific, harmonious and leading development so as to turn Dongying into a high-efficiency ecological economic zone featuring greater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coordination between the economy and society, integration of ecological, economic and social returns, and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the urban and rural areas.

As far as strategic procedures are concerned, Dongying City implements the “three-step” strategy. For the first step, from 2007 to 2010, Dongying will continue to lay sound foundations, make a rapid jump-start, reserve strength, and expand th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scale, thus forming a climate for rapid advance. For the second step, from 2011 to 2015, Dongying will build up a modern industrial system featuring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us developing Dongying into an important base of advanced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 fine chemical industry base, a regional transport hub and logistics center, and a leisure and holiday resort. For the third step, from 2016 to 2020, the comprehensive strength of the whole city will be greatly increased, thus turning Dongying into a well-off society and a national demonstration region full of vitality.

Regarding the industrial layout, taking advantage of Dongying Harbor, Dongying will construct a harbor-neighboring industrial zone, build an ecological chemical industry base and an energy supply base. Taking advantage of the national-level natural reserve, Dongying will turn the Yellow River estuary into an ecological tourism zone and a characteristic tourism industry base. Taking advantage of the vast stretch of seashore, Dongying will build a zone for ecological fishery and husbandry, thus turning itself into a base for ecological breeding, livestock production, and rare variety breeding. Based on Dongy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Dongying will build a high-end industrial zone and a base for advanced manufacturing and high-tech industry. Taking the 60-kilomter Guangli River that crosses the downtown area as the head, Dongying will build the Yellow River conservancy city.

黄河可持续发展 篇4

关键词:优化配置,统一管理,可持续发展,水资源利用,黄河

1 绪论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她哺育了我们伟大民族的成长, 创造了灿烂的华夏文明。随着我国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及工业化京城的加快。黄河水资源供需矛盾将进一步突出, 制约着我国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高速发展。水资源既是基础性资源, 又是战略性资源, 具有不可取代性。黄河水资源的优化配置、节约、保护尤为重要, 必须加强黄河水资源的统一调度统一管理, 树立水资源的持续利用观, 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可持续发展理论综述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全新的理论已被全世界各国所广泛接受。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人类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人口、资源、环境等世界性难题, 而谋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协调发展的新的发展模式, 成为可持续发展理论形成的现实推动力。

总的来说, 可持续发展就是不以牺牲生态环境, 不以牺牲后代人利益的代价来满足当代经济需求的发展, 是经济、社会、资源、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和国际之间的共同发展。可持续发展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前提, 以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 以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为依托, 以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为目标。

1.1.2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可持续发展以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 水资源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物质基础。在环境与发展的问题中, 水是最重要的共同因素。

我国水资源十分贫乏, 全国多年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m3, 人均水资源量为2200m3, 仅相当于世界人均水资源量的1/4, 预计到2030年, 我国人口达到16亿时, 人均水资源量占有量为1700m3, 接近世界公认的缺水警戒线;受复杂地理环境的影响, 我国水资源分布极不均衡, 降雨量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全国的污水排放量快速增长, 对水资源造成严重破坏, 加剧了水资源的紧缺程度。

综上所述, 水资源缺乏已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1.1.3 黄河水资源严重不足, 影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黄河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9省区, 全程5464km, 流域面积75.2万km2, 流域内共有耕地2.7亿亩, 人口1.4亿人。黄河流域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 降水稀少, 黄河以占全国河川2%的径流量和占全国人均23%的水资源量, 承担着占全国15%的耕地面积、12%的人口及50多座大中城市供水任务。目前, 黄河供水范围已从建国初期主要集中在宁夏、内蒙古河套地区、陕西关中地区、山西汾河流域扩大到目前的沿黄九省区和河北省、天津市, 引黄水量逐年增加。黄河水资源的开发超过了黄河的承载能力, 造成黄河下游干流和支流部分发生断流, 上下游之间、地区之间供水矛盾加剧, 生态环境受到破坏, 影响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1.1.4 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利用观

根据可持续发展理论,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应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利用观。人类所拥有的淡水是非常有限的, 人类不能一味的向大自然索取, 而应与自然和谐相处, 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从重点对水资源进行开发利用转变为特别强调对水资源的配置、节约、保护;从以需定供转变为以供定需, 按水资源状况确定国民经济发展布局和规划;从灌溉土地转变到浇灌作物, 积极发展有压灌溉, 实施高效用水;对地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应限制在其可再生的承载能力范围内, 并尽可能促进其再生产;应保持一定量的生态环境用水, 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 保护湿地资源;要把水资源与古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水利规划要纳入国民经济总体规划;总之, 对水资源要达到合理开发、高效利用、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和综合治理的目标。

1.2 黄河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1.2.1 黄河水资源特点

黄河水资源具有时空分布不均, 水少沙多、水沙异源等特点。

黄河多年平均还原后天然径流量为580亿m3, 黄河河川径流量仅为全国河川径流量的2%, 亩均河川径流占有量307m3, 仅占全国亩均的16%;流域人均占有河川径流量为543m3, 为全国人均的25%。黄河流域降水量地区分布总体表现为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 受季风气候影响, 年际、年内变化大。

1.2.2 开发利用现状

开发利用情况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 也是西北、华北地区的重要的供水水源。黄河水资源开发利用历史悠久, 航运和灌溉事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目前, 流域内已建各类水库3100余座总库容574亿m3, 修建引水工程4600多处, 提水工程209万处。

1.3 黄河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1.3.1 水资源短缺、浪费严重供需矛盾日趋尖锐

黄河流域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 降水稀少, 黄河水资源浪费严重。引黄灌区建设设备标准偏低, 灌区配套建设有一直没有跟上, 至今仍有相当一部分灌区不能很好的发挥效益;灌区经过几十年的运行, 工程老化、失修严重, 灌溉能力、用水效率降低;达到节水标准的灌区仅占全部灌区的19%, 水资源利用率仅占35%~45%, 部分灌区大水漫灌, 用水浪费现象比较严重, 大中城市的工业用水定额比发达国家高出3~4倍, 水资源重复利用率只有40%~60%。

1.3.2 工程调节能力不足

一是干流水库调节能力不足。黄河干流已建成9座大型水库, 但仅有龙羊峡等4座水库具有调节能力。二是黄河下游是地上河, 无法修建水利枢纽。

1.3.3 水污染严重

黄河的水危机不仅表现为量的缺乏而且表现为因严重的水污染而造成的水质恶化、水体功能降低或丧失。近年来, 黄河流域水污染明显加重, 水质严重污染已从支流发展到干流, 干流水污染也从原来的上游蔓延到下游。

2 黄河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战略目标

2.1 水资源可利用总量

实测径流量受天然来水和河川径流量开发利用的双重影响, 并随着人类对河川径流开发利用程度的提高影响越来越大。受人类活动影响, 实测径流量已不能反映天然径流情况, 因此应将实测径流量加上生产、生活和水库耗水量还原成天然径流量。黄河流域水资源可利用率为690亿立方米。

2.2 水资源的需求总量预测

黄河水资源总量包括国民经济需水合生态需水两个方面。综合流域内外国民经济需水量2010、2030、2050年总需水量分别为635.2亿m3、706.1亿m3、743.7亿m3, 考虑到一部分退水回到河道后可以重复利用, 则2010年、2030年、2050年国民经济总需水量分别为520.4亿m3、589.9亿m3、640.1亿m3。加上生态低限需水量, 2010年、2030年、2050年总耗水量分别为730.4亿m3、799.9亿m3、850.1亿m3。

2.3 供需平衡分析

根据2.1、2.2黄河水资源供需分析预测, 比较2010年、2030年、2050年各年的总耗水量以及地表和地下水总供水量, 相应缺水量分别大致为40亿m3、110亿m3、160亿m3。通过供需分析, 可以看出黄河缺水是资源性缺水。

2.4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发展战略目标

根据黄河水资源严重短缺这一现状, 黄河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应遵循“开源与节流并举, 以节流为主, 保护为本, 强化管理”的方针, 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应着重做好流域内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实现水资源统一调度、管理, 统筹考虑生活、生态、生产和黄河治理等各方面的用水需求, 以供定需, 强化管理, 加强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 防治水污染, 建立水权制度和水市场, 提高用水效率, 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 确保黄河不断流, 逐步建立节水型社会。

2.5 应解决的几个关系问题

坚持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 首先要解决好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的关系, 坚持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 树立全局观念。同时要考虑各地区发展现状, 统筹兼顾上下游、左右岸各个方面的用水需要, 调动各地区各用水部门的积极性, 推动水利事业不断向前发展;要解决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发展的关系, 树立眼前利益和长远发展有机结合、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的观念。一方面搞好计划用水和灌区工程配套, 提高管理水平和水资源利用率, 缓解供需矛盾, 保障国民经济各部门用水需要。另一方面要制定水长期供求计划, 调整工程布局, 加强水资源保护, 改善生态环境, 合理开发水资源, 制止短期行为。

3 搞好水资源优化配置

3.1 科学分配水量

科学分配水量水资源优化配置的需要, 是调控黄河水供需矛盾的必要手段之一, 有利于水资源公平、合理的开发利用实现黄河开发利用的可持续发展。黄河水量分配应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

3.2 科学编制用水计划

用水计划的编制要根据各灌区作物种植面积和省长需水规律, 制定本灌区合理的灌溉制度, 并将天然降水、地下水、黄河水作为一个统一的供水系统, 进行供需平衡演算和水量的优化配置计算, 按黄河可能的供水条件编制灌区引黄用水计划。在水资源不足的情况下, 要限制那些管理落后、用水大量浪费部门的用水, 优先满足用水效率高、经济效益好的单位和部门的用水需求。

3.3 遵循市场经济规律, 促进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目前, 引黄的供水水费价格严重偏低不利于节水, 应该合理提高水价, 发挥经济杠杆在水资源配置中的调控作用, 另外还要严格按计划指标用水, 实行超标准引水加价制度;要建立水市场, 实行水权有偿转让制度。

参考文献

[1]Gordon.J.Young, 等[著], 刘联兵[译].地球的水资源问题[M].黄河水利出版社.

[2]汪斌.水环境的保护与管理文集[M].黄河水利出版社.

[3]温存德, 等.黄河的治理与开发[M].上海教育出版社.

黄河口镇中学中长期发展规划 篇5

(2011——2015)

一、指导思想

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遵循现代教育的基本规律,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原则,以培养“会做人、会学习、会生活、会创新,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合格化公民和个性人才”为目标,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深入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开创学校工作的新局面。

二、办学目标

把学校办成一个具有一定品位和特色的精品学校,打造成一个适合于学生成长的温馨大家庭,让偏远农村的孩子能在这个大家庭里享受到较高质量的基础教育,让学校成为师生的“学园、家园、乐园”,使学生、教师、学校共同发展。

三、办学思想

全面贯彻党在新时期的教育方针,坚持“以人为本、以德立校、以质求存、以特求强”的办学理念,狠抓学校内部管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课堂教学,加强德育工作,优化育人环境。立足真抓实干,以改革求得发展,坚定不移地走素质教育之路,以新课程改革为抓手,力争办出充满活力,有鲜明个性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初中学校,办“精品学校”、“特色学校”。

四、具体目标及措施

(一)队伍建设

目标:

1、打造求实开拓、民主高效的领导班子。

2、建设一支政治坚定、思想过硬、精于教书、勤于育人、为人师表的教师队伍。措施:

1、加强班子自身建设。领导班子要加强思想作风建设,自觉学习先进教育理论,改进学风和作风,深入学生、深入班级、深入课堂,时时处处坚持说实话、务实事、求实效,大力发扬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工作作风。要与时俱进,登高望远,充分认识教育竞争不断加剧的新形势,自加压力、开拓创新,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服务于教学,服务于师生,服务于社会的建设与发展。

2、加强师德教育。定期组织全体教职工认真学习教育教学法规,强化职业道德教育,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大力弘扬勤奋求实的敬业精神,爱生如子的园丁精神,不计得失的奉献精神,精益求精的创新精神。

3、创建“学习型学校”,促成人人讲学习、人人爱学习的氛围;启动“校本培训”计划,聘请专家指导,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增强创新意识,树立素质教育思想,掌握新课程标准,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能力。不断加强教师继续教育,鼓励教师在职函授或自学考试,不断提高自身学历。

4、制定《骨干教师培训计划》,确立40%的骨干教师培养目标,鼓励挑重担,力争出成效,建设一支“心齐、气顺、风正、劲足”的骨干教师队伍。

5、加强教师利用多媒体手段的培训,鼓励全体教师学习计算机技术,熟练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6、建立“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有效激励、严格监督、竞争择优、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根据新课程要求,制订科学的教师评价制度,从教师的政治方向、教育思想、职业道德、学识水平、教育教学能力、教学效果与成绩等方面制定评价内容与评价细则,注重过程性与多元性评价,形成客观、公正、激励性的教师评价方案。

(二)学校管理

目标:努力达到精神管理和文化管理的最高境界。

措施:

1、继续实行“人人参与、相通互补、人尽其才、各司其职”的人文管理模式,形成“以人为本、和谐民主”的特色管理文化。

2、深入研究管理的科学化问题,使学校管理更加人文、规范、科学和精细。

3、充分发挥中层干部的主观能动性和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使其都能独挡一面。

4、强化教师管理、学生管理、安全管理、后勤管理。

(三)德育工作

目标:构筑德育大网络,形成德育专题特色体系。绐终坚持以“善待教育”为主题,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为母体,形成系列教育。

措施:

1、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领导,健全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充分发挥班主任的骨干作用,抓好班级管理,发动全体科任教师参与思想政治工作,强调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共同做好育人育心工作。定期召开班主任会议,研讨交流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

2、密切与家庭、社会的联系,形成社区教育网络,充分发挥社会教育力量,加强综合管理,强化德育效果。

3、本着“抓日常、重养成、讲实效”的原则,一方面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年龄学生的认知水平,由低到高,由浅入深,注重层次,循序渐进开展工作。另一方面,开展各种创建活动,通过各种评比活动,推动养成教育的落实。

4、开发德育资源、丰富德育内容、拓宽德育途径,建立校外德育基地,认真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参加社会实践,做到定时间、定地点、形成制度,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成长。

5、成立学生心理健康咨询组,制定全校学生心理健康教工作规程,扎实开展学生心理咨询活动,养护学生健康心理,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6、发挥共青团的作用,组织广播站、文学社、青少年志愿者等学生社团组织,培养学生自主能力,活跃校园气氛,促进良好校风的形成。

7、注重发挥校园文化对学生的熏陶,校园文化中突出一个“德”字,处处提倡,处处体现,充分发挥墙壁文化的强烈感染力,创设一种环境、一种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感染学生、塑造学生。

8、发挥了课堂主渠道作用,紧跟教育教学改革新形势,以新课程改革理念为指导,结合校情不断研究新情况,改变旧模式,探索新措施,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德育内容渗透,达到了教书育人的功能,加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四)教学工作

目标:扎实有效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坚持“科研兴校”,加大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的力度,走出黄河口镇中学自己的课堂教学模式。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并在社会中形成良好声誉。

措施:

1、结合课程改革、岗位责任、量化考核等,对教师教学常规作出新的要求,坚持教学过程中的落实、督查工作,形成教学的考量、奖励机制。促进教学常规科学化、规范化。

2、制定教科研工作条例及教科研工作规划,指导各教研组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上,大胆进行改革尝试,促进课堂教学的优化。以评选优秀教研组为动力,构建人气足、教风正、研风浓的教研组。

3、加强校际交流,通过横向联系,沟通教学教研信息、学习先进方法促进我校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

4、各教研组要有一个或多个教法改革试验课题,并纳入教研组计划认真实施,及时总结推广成功的新教法,各教研组每学期要研讨两节具有教法改革特色的研讨课,形成人人注重研讨新教法的局面,在摒弃传统教法,引入新教法,真正在发挥课堂上学生的主体作用方面有所突破。

5、组织开展德育类、学科类、科技类、技能类、文体类等各种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和科技活动,将课外和校外各种活动纳入活动课的运行轨道,形成有特色的活动课程,各教研组每学期初要制定开展学科兴趣小组活动与学科讲座、学科课外活动的具体计划,活动扎实开展,期末总结提高。

(五)安全工作

目标:杜绝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创建“平安和谐校园”

措施:

始终把安全管理放在首位,列为学校的工作重点。加强师生的安全知识教育,利用晨会、班会、班主任会议等形式强化安全意识,利用宣传栏、广播、专题讲座、安全疏散演练等形式加强了安全常识的普及,增强了师生自我防范和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完善各种安全管理制度,制定了重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安全工作,完善安全设施,每月检查安全隐患1——2次,发现问题及时排除,制定各种应急预案,组织了紧急疏散演练,尤其在防外来侵害方面,加强防范。

(六)后勤工作

目标:完善现代教育教学设备,绿化、美化校园环境,创建“绿色学校”。措施:

黄河可持续发展 篇6

一、加强区域间发展,拓宽合作领域

合作领域的拓宽包括:①区域内县与县之间、市与市之间、省与省之间,甚至国际间也要团结合作,共同发展;②区域内各个部门之间的合作,包括果业部门与科研单位、新闻媒体、果品销售等相关单位或部门的协作;③拓宽合作的各个层面,如技术的互通应用、新品种的引进与推广、信息的共享共用等方面的合作,以确保区域内果业技术的先进性和信息传递的快捷性。

可通过品种引进、技术交流、举办培训班、组织技术人员和果农外出参观学习、邀请专家授课和召开现场会等方式加强合作。通过合作掌握区域内果业的基本生产情况,包括早中晚熟品种的规模、产量情况,鲜销果品、储藏果品、加工果品的比例情况等,并根据各地的具体生产情况和物候期因地制宜地合理发展,做到早中熟品种科学搭配,及时了解生产动态、市场销售动态,为果业发展、市场营销提供切实可行的依据。

二、推广实用技术,提高果品质量

目前推广的果园管理技术主要为标准化生产技术,包括疏花疏果、人工授粉、果实套袋、树形改造、平衡施肥、生物覆盖、增施有机肥、果园病虫害生防技术、摘叶转果和铺反光膜等。各地应当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推行膜+纸套袋技术、节水灌溉、穴储肥水、果园种油菜等技术,或者开发富硒、富锌、SOD多功能保健果、贴字果等。还要针对老果园栽植现状(即密度大、品质低),进行果园间伐,推广提干、落头、开心的高光效树形。

三、打造水果品牌,塑造名牌形象

随着我国人均消费水平的不断增长,水果消费量日益提高,消费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优质水果、名优特新品种的消费需求进一步增长。出口市场进一步扩大,并逐渐向高档市场推进。当务之急就是利用地域优势创造鲜明的品牌(区域内缺乏主打品牌、龙头品牌,品牌太多太杂,导致了果品市场鱼龙混杂),从而更有效地增加果农收入,带动地方经济的良性发展。尤其要充分发挥政府资源,借助地方政府相关部门的力量,充分调动多方积极性,快速产生规模效应,增强水果品牌的可信度。

四、开拓国际市场,提高出口竞争力

采取公司+农户、合作社+基地、订单农业等方式,发展出口水果产品的基地生产,调整、优化水果品种结构,提高出口产品质量。大力发展品质好、产量高、抗病性强、耐储运和效益高的名优新特品种。采用标准化生产技术,强化果实采后商品化处理,提高果品质量。在抓好生产的同时做好宣传工作,做好拟出口国家的调查,包括果品的着色、含糖量、酸度、硬度、水果消费结构和消费量,投其所好,搞定向果品生产和加工品生产。制定水果出口规划、出口标准规范,加强对果品质量的规范和监督,协调果业价格、监管出口质量,明确为企业服务,由企业参与的宗旨,才能保证果农和出口企业的利益,从而巩固国际市场。

五、延长产业链条,实现果品采后增值

在水果鲜销基础上,做好水果储藏保鲜、加工,延长产业链条,做大水果产业。强化采后处理,通过挑选、清洗、分级、打蜡和包装装潢等采后处理措施,提高果品质量,增加果品产值。加速发展符合国际市场需求的出口果品加工业,开拓加工品种、增加加工种类,如:果汁产品可加工成浓缩果汁、NFC果蔬汁、复合果汁等;脆片型、薄片型、灌肠型果蔬新产品;新型罐头制品包括果肉果冻软罐头和什锦罐头等;脱水果蔬产品以及新鲜、快捷的绿色水果艺术品等。目前我国水果加工量只占果品总产量的10%左右,我市更少,仅为7%。今后应在开发加工产品、延伸产业链条方面多做文章,大力扶植附加值高的加工龙头企业。

六、完善服务体系,促进科技应用推广

果业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建设,对促进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作用显著。没有完善的科技服务体系,就没有农民的增产和增收。我们应当加大新品种的引进、示范,加快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建立完善的科技服务网络,强化县、乡、村三级果树技术队伍建设,尤其是基层的服务体系,如乡镇培训站、科技服务队等,同时还要加快技术人员实用知识更新步伐,在不同生长期为农民提供相应的技术服务。让科技成果应用到农民的田间地头,让果农能方便快捷地得到指导与服务,使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发展果业协会,发挥协会在推广新品种、应用新技术方面的主渠道和助手作用,实现科技入户,保障信息畅通,引导果农依靠科技致富。加强与科研单位的技术交流、合作,为区域发展出谋划策。

七、争取政府扶持,共谋果业发展

各级政府可以通过各种途径为果业发展提供服务,如加强财政支持力度、扩大水果基地建设规模、建立良好的果园管理模式、完善服务体系建设、开放流通渠道、建设大型的果品物流中心、扶持龙头企业和举办文化艺术节等方式鼓励果业发展。还可以建立领导负责制,协调各部门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果业发展。新闻媒体加强水果产业发展的宣传力度,积极营造发展水果产业的浓厚氛围。加大农资执法力度,整顿苗木、果品和果用农资市场,切实保护果农的合法权益。果业部门要创新方法、强化服务,围绕做大、做强、做优水果产业,积极向上争取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要为水果产业发展提供政策上的支持和资金扶持。

八、强化信息合作,提供快捷服务

建立完善的信息网络系统,及时、方便、快捷地为果农提供技术、市场销售、气象等各方面的信息。要充分利用好现有的信息资源,发挥好黄河金三角试验区果业产业联席会议这个平台的作用,为果业发展和崛起做出更大贡献。要利用现有的信息服务体系,开展果业信息化服务,大力开展果品电子商务,围绕信息化服务和苹果电子交易实行强势带动,扩大出口创汇,促进果业发展;要进一步用好国家对果品产业的扶持政策,加大项目建设力度,多建优质果品生产基地,扩大出口企业规模,为果品走向世界奠定良好基础。

九、提高果园标准化管理水平,促进果业持续发展

加强果农技术培训,提高果农素质,推广规范化、标准化果园管理技术,强化果农质量意识,改变果农管理理念,引导果园管理与市场消费相结合,逐步与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接轨。加强示范园建设,依靠示范样板带动周边果园的管理水平。依托市场拉动,好的市场价格、销售形势有利于果园的投入管理,而稳定的市场供销,则有利于果园的持续发展。健全的市场管理机制对提高果园管理水平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十、扶持龙头企业,推进产业化发展

适应市场需求,强化产后处理,加强采后全程冷链体系建设,建立健全龙头带动体系,扩大深加工能力,壮大龙头企业,推进产业化经营。打破地域、行业和所有制界限,通过市场和政策引导,支持重点龙头企业,以资产、名牌产品等为纽带,采取兼并、联营、参股、租赁等多种方式实行低成本扩张,在种苗生产、果品销售、果品加工等方面发展大公司、大集团,依靠大公司、大集团带动产业大发展。要强化企业服务,搞好指导,帮助企业改进技术、开发产品、建设基地、搞好产销衔接,扎扎实实为企业做好各项服务工作。强化龙头企业自身建设,支持龙头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开展合作,共同研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尽快形成有一定市场份额的知名品牌。探索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积极推行订单农业,促进产销协调发展,推进产业化经营。

黄河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探讨 篇7

1 黄河水资源特点

1. 1 水资源缺乏

黄河从源头 到河口,沿途汇集76条流域面 积1000km2以上的一级支流;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但水量仅占全国河川径流量的2% 。黄河流域是典型的季风气候区,降雨季节性强,径流年内分配集中,汛期多以暴雨形式出现,非汛期主要为地下水补给。径流空间分布不均,上、中、下游径流量分别占全河的54% 、43% 、3% 左右。随着上游地区降雨量减少,下游来水偏枯,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需水量大幅度增加,致使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同时,受自然因素、人类活动、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影响,黄河水污染、生态环境破坏时有发生,黄河水资源供给已超过其承载能力。

1. 2 水体污染

随着黄河流域城镇化进程加快、工矿企业发展,排污量有所增加,黄河水被污染的可能性依然存在。近年来虽然关停了部分排污企业,但是黄河水量较小,排污量有时超出水体的自净能力,某些时段黄河水依然呈现污染态势。

2 黄河水资源紧缺成因分析

2. 1 供需矛盾加剧

受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影响,黄河下游可供水量呈现日益短缺趋势,而随着沿黄经济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耗水量不断增加。工业耗水指标高,废水循环利用率低;灌区渠系配套差,节水工程少,大水漫灌,灌溉水利用系数低;居民节水意识缺乏,浪费现象时有发生。黄河可供水量逐步减少,用水量不断增加,加剧了水资源供需矛盾。

2. 2 污染依然存在

2012年《黄河水资源公报》显示,黄河流域平均降水量490. 1mm,折合降水总量3896. 8亿m3,比1956—2000年均值偏大9. 6% 。流域居民生活、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废污水排放量44. 74亿t,Ⅳ ~ Ⅴ类、劣Ⅴ类水质河长分别为3521. 4km、5630. 8km,占年评价河长的17. 1% 、27. 4% 。

3 合理利用黄河水资源

3. 1 提高承载力

黄河可供水资源量是有限的,而需水量逐年增加, 水资源承载能力变弱,若不能合理有效利用水资源,将会导致水资源量严重匮乏。2013年供水价格调整后, 工农业用水成本依然偏低,用水户仍以满足自身最大需求和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为目标,无法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加强水资源统一调度,注重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的相互影响,做好地表水、地下水的有机协调,综合规划,宏观调配,实行除害、兴利并举,开源、节流并重,充分考虑生态用水,注重节约用水、计划用水、科学用水,减少水污染,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满足生活、工农业、生态和维持黄河健康生命基本水量需要。

3. 2 持续利用水资源

水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为保证社会、经济、生态可持续发展,必须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前提。合理开发、利用黄河水资源,将流域管理、区域管理有机结合, 加强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保护,保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所需水资源,满足用水要求并持续供水。优化配置水资源,做到开发与保护、开源与节流、供水与治污有机结合;对水资源实施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合理开发、高效利用、科学管理,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确保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合理安排农业用水、生态用水, 兼顾工业用水,实现水资源良性循环和持续利用。

3. 3 依法管理水资源

针对水资源过度开发、粗放利用、水污染严重的突出问题,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确立了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即严格控制用水总量过快增长、着力提高用水效率、严格控制入河湖排污总量。法律手段是依法治国条件下水资源管理的基本手段,以法律为基础,用法律约束水资源管理行为,建立并完善水资源统一管理、分级负责、权责明确、监管有力的管理体制;依据水量调度管理制度、办法,精细调度、计划管理。严格按照取水许可总量控制引水,依据法律、制度和办法,从控制各个引水口入手,进而达到控制引水总量的目的,依法管理、调度黄河水资源。

3. 4 联合调度

加强黄河干支流梯级水库开发,实行大型骨干水库联合调度,有效调节黄河可供水量与生产、生活、生态用水关系,缓解供需矛盾。加强水土流失治理,严格控制排污口,限制排污总量。积极培育节水型产业,建设节水型城市和节水型社会,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3. 5 细节入手,宏观调控

严格按照取水许可水量控制引水总量,实行计划引水、指标引水。严格引水程序,实行用水申请制度, 严格用水总量、用水流量、用水时段、取水用途控制,提高引黄供水的预见性,增加水量调度的严肃性。从细节入手,严格控制各个引水环节;从时间上、空间上统筹考虑水资源分配,宏观调控,以供定需,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 6 多措并举

制定水资源中、长期规划,把握水资源利用形势, 把开发、利用、保护水资源放在首位,增强可预见性。充分发挥水价的杠杆作用,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提高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履行国家对水资源的管理权,加大政府宏观调控力度,使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多措并举,合理调配水资源,持续利用水资源。

4 建 议

4. 1 节约用水

严格按照自然规律办事,促使水资源利用与国民经济发展相协调,实现以需定供向以供定需转变。增加科技投入,通过节水技术改造,合理减少工业用水, 提高水资源重复利用率;加大灌区节水工程建设力度, 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减轻引黄供水压力;科学、合理利用水资源,营造人水和谐的生态环境。大力开展节约用水,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增强水资源持续供给能力。

4. 2 加大管理力度

统一管理是解决水资源问题的良策,建立权威、高效、协调的流域管理体制,统一规划、统一调度、统一管理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实现从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4. 3 严守三条红线

黄河可持续发展 篇8

1 黄河三角洲湿地农业开发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

1.1 湿地面积减少、类型改变, 湿地功能退化严重

自然湿地面积逐年减少, 以现代黄河三角洲湿地为例, 1976年该区自然湿地的面积为117 037.21 hm2, 到了2008年减少为64 931.70 hm2, 所占的比重也由99.5%下降至60.3%, 伴随着自然湿地面积的减少, 是人工湿地面积的急剧增加, 人工湿地面积由1976年的595.82 hm2增加到2008年的42 712.72 hm2, 增长了70.7倍[6]。湿地类型也由自然湿地 (芦苇湿地、沼泽湿地) 占主体转化为自然湿地和人工湿地为主, 大片连续分布的自然湿地景观被各种库塘、沟渠、盐田等人工湿地和农田、油田等取代。1976年之前, 现代黄河三角洲基本没有水库湿地, 到2001年东营市已建大、中、小型水库逾120个。同时, 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和沿海养殖业的发展, 上农下渔、水田和养殖池塘的面积也在迅速增加, 耕地的开发利用、各种平原水库的建设和养殖活动改变了水资源的利用, 争夺了有限的淡水资源, 减少了对湿地淡水的供给, 导致了湿地的退化和萎缩, 使湿地植被发生逆向演替, 据统计, 在1985—2004年的19年间, 湿地退化为盐碱地面积由1985年的4.93万hm2增加为2004年的6.31万hm2, 增加了28.0%。盐碱化湿地已成为黄河三角洲湿地退化面积最大、最具代表性、同时也是最难恢复的湿地类型, 并且正在不断加剧恶化[7,8,9]。同时湿地面积丧失也导致湿地生境破碎化加剧, 湿地生物多样性降低。湿地板块数由1986年的187个增加到2006年的830个, 湿地破碎化指数则由26增加到54[10]。人工湿地的面积的增加在某些功能上补偿了天然湿地的净丧失, 但是天然湿地面积的减少威胁着滨海湿地资源的永续利用, 使湿地调节水热状况、促淤保滩等生态功能消弱[11]。对区域造成了土壤盐碱化、气候变暖、“冷湿”效应减弱、生物多样性减少等不同程度的生态环境问题。

1.2 湿地污染加剧

三角洲地处黄河尾闾, 湿地内共计大小河流100条, 据2011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 2011年随黄河排入海的污染物量分别为CODCr180 948 t、氨氮 (以氮计) 4 702 t、硝酸盐氮 (以氮计) 10 656 t、亚硝酸盐氮 (以氮计) 881 t、总磷 (以磷计) 1 735 t、石油类949 t、重金属640 t、砷47 t;随小清河排入海的污染物量分别为CODCr381 195 t、氨氮 (以氮计) 755 t、硝酸盐氮 (以氮计) 1 373 t、亚硝酸盐氮 (以氮计) 1 008 t、总磷 (以磷计) 1 186 t、石油类2 522 t、重金属384 t、砷4 t。对广利河、神仙沟、挑河和潮河其他4条主要入海河流水质的研究也表明, 水质整体污染较为严重, 属于富营养化水平, 主要污染因子为TN、TP、NH4+-N和石油类[12]。水质污染不仅破坏了水生生物资源, 影响了以鱼、虾贝等为食的水禽的生存, 破坏了鸟类的栖息繁殖环境和条件, 影响鸟类的多样性。同时大量陆源污染物入海, 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湿地与近岸水体富营养化、生态系统污染、功能退化及生物多样性丧失, 并对附近海域浮游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产生重要影响[13]。国家海洋局在黄河口海域进行的生态调查表明, 黄河三角洲湿地环境恶化明显, 生物多样性不断下降, 刀鲚、日本鳗鲡和达氏鲟等品种面临灭绝威胁。

1.3 农田生态环境脆弱, 土壤盐渍化不断加剧

土壤原生盐渍化和次生盐渍化严重制约了农业的发展。一是黄河三角洲由于成陆年代晚, 地下水位高, 且矿化度大, 再加上蒸降比大, 因此土壤盐分易升到地表, 导致土壤盐渍化。二是黄河三角洲的原生植被多为耐盐的草本植物, 有利于增加土壤有机质和抑制蒸发, 原始植被遭到破坏后, 土壤表层蒸发增加, 盐分上升到地表, 导致土壤次生盐渍化加重。三是人们对黄河三角洲农田开发采取的是一种“不投入, 只索取”掠夺式经营方式, 滥垦滥牧, 严重破坏了土地资源的顺向演替规律, 形成了“垦荒—撂荒—再垦荒—再撂荒”的恶性循环, 人为造成次生盐渍化[14]。

1.4 农业环境污染严重, 土壤质量下降

目前就东营市而言, 每年化肥施用量 (折纯) 大约为11.5万t, 其中氮素化肥约占1/3;在保护地蔬菜栽培中, 化肥用量每年可达1 950~2 550 kg/hm2。化肥的大量使用, 导致土壤板结, 通透性差, 耕性下降。同时, 每年各种农药 (主要是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 的使用量约为5 000 t, 由于大量使用农药, 许多农作物病虫害的天敌被消灭, 破坏了生态平衡, 在自然条件适宜时, 往往导致农作物病虫害大爆发, 继而又增加农药使用量, 形成恶性循环, 使农业生态环境污染加剧。据环保部门监测, 该地区果园和蔬菜保护地栽培连续5年以上的地块, 土壤中有机磷农药检出率高达80%以上, 黄河三角洲地区蔬菜主要产区的土壤中, 硝态氮和亚硝态氮的检出率达85%以上[15]。

2 黄河三角洲湿地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探讨

湿地农业开发是为了满足当代人的需要, 而保护是为后代留下环境资产, 但湿地资源保护并不意味着不允许人类触动和开垦利用, 完全封禁式的保护是行不通的, 但违反科学规律的大开发, 又必然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因此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湿地生态农业开发模式可以改变目前不合理的农业结构, 实现湿地资源合理开发与有效保护。如何合理确定湿地的保留面积和集约开发面积, 以使其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达到共赢目标已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一个关键科学问题, 对于实现未来耕地动态平衡、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保证湿地生态功能的正常发挥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高效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节约集约化经营理念, 通过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设计和管理, 实现物质能量的多层次循环利用和经济梯度增值, 达到农业资源利用的高效率、化石能源的低消耗、农业自身污染物的低排放、农业生物与环境的高耦合、农业生态产业集群化的产业目标。高效生态农业是一种节约集约化经营与生态化生产有机耦合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高效生态农业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理念, 具有农业经济形态高级化、农业产业结构生态化、农业经济体系运转高效性、农业经济体系和谐性等基本特征。

为了改善区域生态环境问题, 加快黄河三角洲湿地保护和恢复的步伐, 全面提升黄河三角洲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把高效生态农业生产的理念引入到黄河三角洲湿地保护与开发中, 充分利用不同类型湿地的水、热、光、气等自然资源, 挖掘湿地生态涵养、观光休闲与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 保护湿地蓄洪防旱、调接气候、降解污染等生态特性, 围绕优质农产品生产和生态系统功能稳定, 区域化合理布局, 通过技术集成与创新, 构建新型的湿地高效生态农业开发模式, 以期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共赢。

2.1 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旅游模式

针对黄河自然保护区和其他区域的湿地, 运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 将湿地生态农业建设与旅游观光相结合起来。依托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 充分利用其原生的河口湿地地貌, 丰富的生物资源, 独特的野生动物景观, 同时要注重与黄河口文化 (黄河入海、母亲河、民族魂等) 的结合, 在优美的自然风景中融入浓重的文化内涵, 高标准、高起点, 规划建设黄河三角洲原生湿地生态游、观鸟游、观景游、休闲娱乐游和科普教育游等旅游项目[16,17]。而对于该区存在的其他湿地, 则可以根据其湿地类型和特点发展其他形态的生态旅游, 例如大面积的水库湿地, 可选择一些靠近大中城市、交通便利的水库开展休闲、度假、避暑、垂钓等生态旅游[16,17]。

2.2 农林牧渔多元相结合的高效生态农业模式

针对黄河三角洲丰富的盐碱荒地, 并具备引黄灌溉条件的区域, 可发展台田, 积极推广“上粮下渔”、“上经下渔”、“上林下渔”等多种开发模式。台田的开发坚持4∶4∶2的开发模式 (即池塘、台田和沟渠路的面积比例为4∶4∶2) , 台田可种植果蔬、牧草、粮、棉等经济作物, 发展畜牧养殖业, 池塘养鱼、养虾, 发展水产健康养殖业。该模式不仅能够有效利用黄河三角洲广泛分布的盐碱地, 而且能够对盐碱地进行改良, 从根本上改造土壤中盐分含量高的制约因素, 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全面提高, 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2]。

2.3 高效立体混养型生态渔业模式

针对盐碱低洼地、滩涂和浅海湿地, 遵循生态学原理, 利用生物群落内各生物不同生态位特性及互利关系, 分层利用空间, 提高生态系统光能利用率和土地生产能力, 增加物质生产。该模式包括池塘混养和海湾鱼虾贝藻立体兼养两种模式, 其中池塘混养可以分为:一是淡水混养模式, 有常规鱼类多品种混养以及常规鱼类与名优特鱼类品种混养2种类型。二是海水混养模式, 包括海水鱼虾混养、渔蟹混养、渔贝混养3种类型。同时利用丰富的渔业资源、旅游资源和地热资源等优势, 发展现代化新型休闲渔业。由于该模式是按照生态规律进行生产, 能保持各种水生生物种群的动态平衡和食物链网的合理结构, 保持和改善生产区域的生态平衡, 保证水体不受污染, 确保水生生物、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18]。

2.4 草 (林) —牧结合型生高效态农业模式

针对黄河三角洲海岸带的天然退化草地, 按照草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运力, 运用现代草地管理、保护利用技术, 实行封滩育草, 减牧还草, 在农牧交错带实行退耕还草, 通过人工引进优良牧草品种, 重建人工草场, 改良天然草场, 根据草场类型和产量确定畜禽结构和数量, 建立草业—畜牧业为主的生态系统。发展畜禽健康养殖, 实施畜禽废弃物综合治理, 实现草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从而有效防止水土流失和风沙灾害, 抑制土壤盐渍化, 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增加农民收入和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19]。

2.5 湿地生物修复与重建模式

针对退化湿地, 按照循环经济原理, 通过生态系统总体设计和构建, 恢复和改善盐碱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对于退化芦苇湿地可采用芦苇补植、造纸肥水灌溉生物技术和工程措施, 形成“芦苇修复或重建—芦苇造纸—造纸肥水灌溉—芦苇处理造纸废水—盐碱类湿地生态修复—利用芦苇造纸”的模式, 实现了生态、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统一[20]。对于重度滨海退化湿地则可采样翻地、施肥和芦苇碎屑培肥等改良方法, 结合盐地碱篷进行生态修复, 从而达到改良盐碱土壤、恢复植被的效果[21]。

3 黄河三角洲湿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3.1 保护和恢复现有湿地资源, 发挥湿地生态功能

黄河三角洲湿地是黄河三角洲的重要生态屏障, 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防止海水 (咸水) 入侵、促滩保淤、调节小气候、改善空气质量、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功能, 由于黄河三角洲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较短的成陆时间, 其生态系统具有明显的脆弱性, 属于脆弱的生态敏感区。为了充分发挥和保护湿地的生态功能, 维护区域生态安全, 应重视加强对现有未扰动湿地的保护工作, 建立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 尤其是对于目前或将来存在价值特别的大湿地, 可通过申请增设省级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方式对其实现保护和利用。对于退化湿地, 应认识到黄河三角洲湿地退化不仅是生态环境问题, 更是人口与经济问题, 其产生具有深刻的社会经济根源。因此, 对黄河三角洲湿地保护与恢复必须结合黄河三角洲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 统一考虑安排。首先对于产生污染的企业和胜利油田, 要加强监督和管理, 对于污染严重的企业督促升级改造, 从源头上减少对河流、地下水体的污染和入海污染物的排放。其次要调整产业结构,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节约有限的水资源、减少废弃物排放, 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最大化。

3.2 充分利用湿地自身生物资源优势, 不断优化和完善湿地开发模式

据研究, 黄河三角洲湿地有野生植物393种, 其中野生大豆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广泛分布, 是我国三大三角洲中唯一具有保护价值的原始生态植被地区。该区记载有动物1 466种, 鱼类102种, 昆虫94种, 两栖类6种, 陆栖和淡水爬行类9种, 湿地鸟类265种, 兽类23种, 鸟类中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有丹顶鹤、白头鹤、白鹤、金雕等7种, 属国家二级保护区的有大天鹅等34种[22]。农业的持续高产依赖于有效利用多种多样的物种和基因资源以及多样性的生态系统, 因此应充分发挥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特点, 通过开发新品种和新型农产品, 发展具有湿地特色的多元立体化生态农业模式, 培育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3.3 制定并完善湿地保护和管理的政策和法规, 增强公众湿地保护意识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发展探讨 篇9

关键词:高效生态经济,发展,黄河三角洲

东营市作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核心区域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前沿城市, 是山东省唯一全部纳入黄、蓝两大国家战略的城市。实施黄蓝两大战略, 促进区域经济融合发展, 是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的必然选择和内在要求。东营市在担负起率先发展这个重大使命的同时, 也迎来了巨大的历史机遇。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成为东营市全面发展区域经济的资本和原动力, 截至目前, 现代化工产业基地、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基地、现代生态渔业示范区、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现代畜牧业示范区等高效生态经济产业框架初步形成[1]。

1 黄河三角洲 (东营市) 的基础条件

在世界三大大河三角洲中, 综合资源最丰富的黄河三角洲为生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与地理优势。

1.1 地理条件

黄河三角洲位于东经118°05′~119°15′, 北纬36°55′~38°15′, 处在山东半岛与渤海湾之间。其主体城市东营市作为“环渤海经济圈”与“半岛经济区”的门户地带, 是连接京津唐地区和半岛经济区的咽喉[2]。

1.2 自然条件

气候条件:属于暖温带半湿润性季风气候, 四季分明, 年均降水量560 mm, 年平均气温12.3~12.8℃。年均无霜期212 d。全年平均日照时数2 738.6 h。土地资源:目前, 东营市待开发利用的荒碱地达35万hm2, 600 hm2以上成片的达26万hm2, 人均国土面积0.47 hm2。土壤类型分为潮土和盐土2类, 土壤次生盐渍化现象严重, 自然植被以草甸为主。矿产资源:80%的胜利油田资源量集中在东营市及其浅海区, 地下盐矿床面积达600 km2。水资源:总量为173.06亿m3, 其中地表水4.48亿m3, 地下水0.58亿m3, 黄河水是三角洲地区最重要的水资源[3]。

地热及生物资源:地热资源丰富, 热能储量超过3.83×1015kJ, 折合标准煤1.30亿t;境内自然保护区物种丰富, 达1 917种, 其中, 属于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植物有50种。

1.3 环境条件

黄河三角洲的环境质量总体状况良好。东营市环境空气达国家二级标准;水质良好, 达国家地面水三类标准, 水体污染物含量达五类标准。渤海湾及莱州湾近岸水深多在15 m以内, 冬季沿岸有3个月的结冰期。浅海初级生产力很高, 形成渤海湾和莱州湾2个浅海渔场。

2 黄河三角洲发展高效生态经济的优势

2.1 区位优势

东营市是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 是环渤海经济区与黄河经济带的交汇点, 处于连接中原经济区与东北经济区、京津唐经济区与胶东半岛经济区的重要位置, 对外辐射与承接产业转移的区位优势非常明显。

2.2 自然资源优势

丰富的土地资源是东营市吸引各类要素聚集的核心优势。油气、盐卤资源富集, 地热、风力资源充足, 发展化工产业和新能源产业前景广阔。黄河等流经河流带来大量营养盐和有机物入海, 发展浅海养殖和海珍品养殖的潜力巨大。拥有我国暖温带最年轻、最典型、面积最大的湿地生态系统, 黄河口湿地生态文化等资源具有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

2.3 产业基础优势

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 形成了一批竞争能力较强的支柱产业。工业体系逐步建立, 纺织、轮胎、盐化工等产业也位居山东省前列。农业特色产业初具规模, 培育形成了渔业、畜牧、粮棉、蔬菜、林果五大主导产业。服务业快速发展, 交通运输、餐饮服务、生态旅游、金融保险、现代物流等近年来发展较快, 在我国东部沿海具有综合成本低的优势[4]。

2.4 发展机遇优势

国务院批复实施《规划》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的实施, 为东营市实现跨越发展提供了双重机遇, 有效提升了东营市在区域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有利于整合各类资源要素, 打造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3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

3.1 区域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

长期以来, 东营市以原油开采业为主导, 整体经济结构单一, 产业层次较低。生产总值、市级财政收入的构成中, 来自石油、石化行业仍分别占1/2左右, 第三产业比重不足1/4, 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发展不足, 产业综合实力不够强。

3.2 体制机制不健全

体制不顺、管理交叉;市场发育相对滞后, 市场化程度低, 融资体系不健全, 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复合型、高层次人才短缺, 重大自主创新研发的平台建设、资金投入等仍较滞后和薄弱, 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和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不活。这些不足制约了跨区域的资源整合和高效运行体系的建立。

3.3 对外开放水平不高

对外开放起步较晚, 开放型经济水平较低, 经济外向度远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规模偏小, 资本市场、产权市场、物流市场尚未建立, 为大规模外资外企介入进行配套的能力薄弱。

4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发展的战略分析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 以传统产业生态化和新兴绿色产业为重点, 以资源节约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抓手, 以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 以深化改革、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动力, 以统筹经济发展、社会建设和生态保护为手段, 用发展的思路和办法解决东营市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的资源约束和环境污染矛盾, 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4.1 倡树生态文明的发展理念

首先, 转变传统的发展理念。生态也是宝贵的资源和财富, 发展不能以牺牲生态为代价, 应追求经济、社会和生态三方面利益的兼顾与统一。其次, 建立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在生产方式上, 实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在生活方式上, 以实用、节约为原则, 倡导绿色消费和适度消费, 崇尚精神与文化的享受。第三, 大力发展生态文化。统筹协调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之间的关系, 加强生态文明的理论研究和宣传, 打造精品生态文化产业, 引导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生态文明的文化建设[5]。

4.2 建设循环高效的产业体系

建设循环高效的产业体系,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培育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和示范园区, 构建循环经济体系。通过传统产业与现代科技的有机结合, 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 形成生态上与经济上2个良性循环, 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着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 形成以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效生态农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要支撑的循环高效产业体系。

4.3 加强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

积极探索适合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发展的生态补偿机制, 保障生态安全, 在城市园林绿化、自然保护区治理、湿地建设等重点领域加大工作力度, 实现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一方面, 应针对东营市生态系统比较脆弱的现状, 适时开展其承载力评估及价值测算, 从而确定生态资源开发能力, 防止生态环境破坏及生态功能退化;另一方面, 应积极推进生态建设, 加强自然保护区、重要地质遗迹、生态林、水源涵养区的建设, 以保护生物物种资源的多样性, 维护植物原生态, 加快推进“三网”绿化工程和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 实施湿地生态修复工程, 强化黄河三角洲地区的生态安全屏障, 增强生态服务功能。

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加强对重点河流污染的治理力度, 实行对小型河流的综合治理;实施、完善海洋环境监测预警机制及监督执法体系, 落实责任追究制度, 着重监测海上油气勘探开发及海洋倾废。加快沿海防潮堤建设, 搞好水土保持与河道综合治理, 加强对重大生态事件的预警防范, 搞好对外来入侵物种的防治。

4.4 创新科学配套的体制机制

按照发展高效生态经济的需要, 进一步加大改革创新力度, 形成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有机结合、良性互动、协调推进的体制机制, 为高效生态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一是探索建立有利于高效生态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 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 鼓励企业推行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二是建立落后产能和技术淘汰机制, 建立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相结合、市场竞争与政府引导相结合的规范化制度化环境。三是加快建立有利于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体制机制, 以制度创新推动技术创新, 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 强化企业的主体地位, 积极扶持民营高科技企业的自主创新。四是建立与发展高效生态经济相适应的绩效评估和政绩考核制度, 制定具有示范和引导作用的奖惩标准和指标体系, 为发展高效生态经济提供绩效考评依据[6]。

4.5 打造宜居创业的中心城市

应用生态学原理规划建设城市, 保证城镇结构布局合理, 功能协调完善, 基础设施完备, 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有机结合。城乡社会公共服务和管理体系完善, 社会保障体系健全, 社会安定有序。崇尚可持续的消费发展模式, 物质能量循环利用率高, 公民具备自觉的生态意识和环境道德观念。加强组织管理、政策支持、创业培训、政务服务等体系的建设, 打造经济体制开放、现代市场体系完善、信用环境良好的创业环境, 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自身活力和创造力。

参考文献

[1]发展黄河三角洲 (东营) 高效生态经济研究报告[N].东营日报, 2010-12-20 (A3) .

[2]东营市统计局.东营市统计年鉴 (2003) [M].北京:红旗出版社, 2003.

[3]山东省统计局.山东省统计年鉴 (2003) [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3.

[4]李晓燕, 陈萍.黄河三角洲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8, 36 (5) :1991-1993.

[5]陈凤曾.对当前农业生态经济建设中几个问题的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 2007, 35 (24) :7681-7682.

黄河可持续发展 篇10

1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简况

1.1 区域概况

黄河三角洲是我国三大三角洲之一, 它是以黄河历史冲积平原和鲁北沿海地区为基础, 向周边延伸扩展形成的经济区域。地域范围包括东营和滨州两市, 以及与其相毗邻, 自然环境条件相似的潍坊北部寒亭区、寿光市和昌邑市, 德州乐陵市和庆云县, 以及淄博高青县和烟台莱州市, 共涉及6个设区市的19个县 (市、区) , 总面积2.65万km2, 占全省的1/6。

1.2 比较优势

随着我国经济增长热点区域逐步向北拓展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的深入实施, 黄河三角洲比较优势和发展潜力日益凸显。

1) 土地和自然资源优势突出。

截至2006年末, 区内人均土地面积约0.27 hm2, 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6倍;拥有未利用地54万hm2, 约占全省33%, 另有浅海面积近100万hm2。石油和天然气地质储量分别约为50亿t和560亿m3。海岸线近900 km, 占全省的28%, 是山东省重要的海洋渔业基地之一。地下卤水静态储量约135亿m3, 是全国最大的海盐和盐化工基地。

2) 生态系统独具特色。

黄河三角洲处于大气、河流、海洋与陆地的交接带, 陆地和淡水、淡水和咸水、陆生和水生以及天然和人工等多类生态系统交错分布, 是典型的多重生态界面, 大规模发展畜牧业和养殖业, 开展动植物良种繁育, 培育循环经济产业链, 发展生态旅游等条件得天独厚。

3) 产业发展基础良好。

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 形成了一批竞争能力较强的支柱产业、实力雄厚的骨干企业和市场占有率较高的知名品牌。县域经济发展迅速, 4个县 (市) 进入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 7个县 (市、区) 进入全省50强。

1.3 制约因素

1) 淡水资源短缺, 生态环境相对脆弱。

黄河三角洲属淡水贫乏地区, 引水量受到国家分配的全省每年70亿m3的指标限制, 并且水资源利用效率低。海岸防护设施不完备, 土地盐碱化程度较高, 林木覆盖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环境污染仍未得到有效治理, 生态环境相对脆弱。

2) 重大交通设施相对滞后。

港口规模小, 吞吐量低, 配套支撑能力不强, 缺少疏港铁路及与周边区域连接贯通的干线铁路, 高速公路网络尚未形成。2006年港口吞吐量1 200万t, 仅占全省的2.6%;铁路通车里程262 km, 仅占全省的7.7%;黄河缺乏通航功能。

3) 产业结构层次偏低。

高层次人才匮乏, 劳动者素质较低, 自主创新能力弱, 高效生态经济尚处于起步阶段。传统农业占较大比重, 产业化和规模化水平不高;地方工业总量规模较小, 产业素质偏低, 关联度不强;服务业发展滞后, 占GDP比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9.6%。

2 黄河三角洲发展海洋经济的战略思路

黄河三角洲生态经济区紧紧抓住发展海洋经济的历史机遇, 把海洋经济确定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海洋经济发展形势喜人。要实现发展的重大突破, 必须进一步明确形势, 提升战略, 加大举措。

2.1 深化海洋经济发展新形势、新特点的认识

2.1.1 海洋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与新趋势

海洋经济在经历了直接开发海洋资源的产业发展阶段以后, 跨入了以海洋高新技术为支撑的海陆一体的以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为基本内容的系统整体协调发展阶段[1]。新趋势是:① 由单纯的海洋开发向统筹海陆经济发展转变。注重海陆资源的互补、海陆产业的互动、海陆经济的一体化。② 由注重海洋一、二产业发展向注重海洋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 尤其是注重海洋服务业发展。③ 由区域内发展向国内外的开放发展转变。海洋经济与沿海开放发展紧密结合, 和国际资源利用及国际经济区建设联系在一起。海洋资源、科技和产业联动融入国内与国际互动的开放经济新潮流中。④ 由单项创新向集成创新转变。强化系统整合, 实现全面、协调且配套, 可持续创新发展。

2.1.2 环渤海经济圈成为新的海洋经济发展引擎

环渤海经济圈三大板块基本具备了形成大区域城市群和经济圈所必需的发展条件和地理区位优势, 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 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对接环渤海, 加快融入环渤海, 利用沿海地区资源重组和产业优化的机遇和条件, 搞好合作, 加快发展, 这是山东北翼以及区域发展战略的新方向, 对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 黄河三角洲生态经济区的发展面临着国内外的现实挑战, 处于一个必须紧紧抓住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应当认清时代特点和趋势, 趋利避害, 制定科学的创新发展战略, 努力实现海洋经济的跨越性提升。

2.2 积极实施海陆统筹的集成战略指导

海洋资源开发的经济活动是多属性对象的经济活动, 是海洋水体资源、海洋产业与海洋经济区三位一体的综合经济。指导海洋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 需要构建体现多属性要求的集成战略[2]。

2.2.1 三位一体

海洋经济作为三位一体的综合性经济, 其发展有自身的客观规律, 具有技术要求高、风险性大、产业关联度高、圈层显示度大、区域性强以及综合性浓的特点。发展海洋经济, 要树立系统、整体和集成思维, 积极采用三位一体集成治理模式, 用科学的集成战略来指导海洋经济活动, 弥补体制机制的缺陷, 改变各行业各自为战, 战略指导单一化和片面化的局面。

2.2.2 海陆联动

随着海洋开发的深入, 海洋在经济发展和资源平衡中的作用更大。海陆关系越来越密切, 海陆资源的互补性、产业的互动性和经济的关联性进一步增强。因此, 需要海陆统筹, 联动发展。

2.2.3 集成创新

海洋经济战略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 包括海洋资源开发、科技进步、产业发展和区域协调等内容。创新具有系统性、动态性和协同性的特征。海洋开发活动不仅提出海洋产值的增长目标, 重要的是提出集成绩效这一竞争力目标。集成绩效作为集成创新所带来的所有效益的组合, 是海洋经济创新发展整体价值及综合效益的衡量标准, 是海洋经济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体现, 是集成战略的必然目标。

3 黄河三角洲发展海洋经济的对策措施

从黄河三角洲的优势条件出发, 按照建设高效生态经济区的要求, 提升海洋经济的战略地位, 形成竞争优势, 促进又好又快发展, 必须要有新的对策措施。

3.1 以海洋定位的战略思维定位黄河三角洲, 树立海陆统筹和开放开发的指导思想

黄河三角洲北邻渤海湾, 处于重要的地理中心位置, 具有明显的沿海优势, 要通过这种优势海岸的定位, 海陆统筹, 开放开发, 在经济全球化中加快发展。要认识到, 具有优势的沿海经济, 不是单纯的渔业经济, 而是产业集群式立体经济;不是单一的“海上”经济, 而是海陆一体化经济;不是有限开放经济, 而是完全开放经济。要统筹陆地与海洋两种资源, 加快海陆产业对接, 推动陆海产业联动, 以陆促海, 以海兴陆, 必须在实践中不断破除种种落后观念和思维方式, 指导全市切实提高对加快海洋经济发展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黄河三角洲生态经济区作为国家战略层面的经济区, 要健康发展, 还应放眼世界, 把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放到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国际国内区域合作的大背景中谋划, 根据区域的特点和海洋功能, 高标准且高起点地制定和完善发展规划, 统筹海洋经济综合协调发展。在产业选择上应尽可能考虑各沿海区域错位发展且优势互补。

3.2 海洋资源优势要实现与陆地经济的资源互补、产业互动和布局互联, 其中着重完成两大使命

黄河三角洲具有土地、石油盐卤和港口三大优势。要整合海洋水体资源、海洋产业与海洋区位的资源, 遵循经济圈层、经济极化和辐射的规律, 在环渤海新一轮发展中, 统筹海陆, 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但从三角洲开发来看, 应主要完成两大使命:① 争取设立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对外承接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机遇, 服务环渤海, 面向东北亚;② 依托山东半岛城市群和济南城市圈, 建设有特色的生态经济区, 连接沿黄各城市从而形成横向经济带, 辐射黄河流域。相对而言第一大使命更为重要和迫切。

3.3 在协调发展海洋第一、二、三产业中打好三张王牌

1) 港口经济的王牌。

港口是黄三角地区对外开放的窗口和桥梁, 是区域经济参与国际分工、合作与竞争的重要依托。黄三角的东营、滨州和潍坊港要有错位发展。要重点搞好港口体系建设。切实搞好东营港和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建设, 实行港区联动, 大力发展石化等临港产业。搞好盐卤等资源开发, 大力发展盐及盐化工、海洋化工和精细化工等产业, 力争做到盐化工业销售收入有所突破。依托港口和机场等交通枢纽, 大力发展海运和空运, 引进和培育一批物流企业, 培育物流市场, 推进物流社会化, 逐步把东营建设成为黄河三角洲地区的海洋物流中心、环渤海经济圈重要物流节点和山东半岛城市群与京津唐经济区物流转换中心。还要积极发展造船业。东营港要发挥好资源配置载体的作用, 坚持超前建设、率先发展, 进一步拓宽视野, 坚持“跳出港口看港口”, “跳出港口发展港口”, 提升国际化运营水平, 加快向实现区域性大港和国际化枢纽大港转变。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港口功能, 突出大宗散货、集装箱和原油运输, 建设大型化、深水化、专业化和现代化码头, 推动港口向国际一流强港迈进, 提升港口的带动能力。进一步扩大开放, 通过联盟合作和借力发展, 集聚更多生产要素, 促进和带动临港大工业、大物流和区域经济共同发展。

2) 现代渔业的王牌。

加快浅海和滩涂等资源开发, 突出发展高效生态渔业、设施渔业和名优海珍品养殖, 建设特优水产品养殖带, 积极发展远洋捕捞, 搞好水产品精深加工和营销工作, 把黄河三角洲建成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渔业生产基地, 加快产业化步伐。

3) 滨海旅游业的王牌。

打造旅游精品, 改善人居环境, 提升城市品位, 塑造城市品牌, 吸引人流、物流和资金流汇聚东营。要研究发展游轮经济, 加快游客在环渤海之间的流动, 实行吃住游的一体化经营。

3.4 在缓解海洋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方面, 努力加强四大体系建设

1) 交通体系建设。

在“三路两港一场”为主体的立体交通体系建设中要重点研究海运发展, 打开对外开放的大通道。其中东营港, 地处中心城的广利港要争取建成集客运、旅游和货运于一体的综合性港口。要推动以港口为龙头的立体集疏运体系建设, 提升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运输支撑和产业拉动作用。

2) 园区体系建设。

搞好7个省级开发区规划建设, 原则上工业项目都要进园区建设, 实行集中布局, 特别重视新增海洋产业园区。

3) 沿海防潮体系建设。

加快建设黄河北防潮大堤, 完善沿海防潮体系, 为沿海开发提供安全保障。

4) 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建设。

依法规范海洋开发, 保护好海洋生态环境, 形成良性循环的海洋生态系统, 推动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3.5 积极拓展海洋经济发展的新途径, 努力实现五大对接

要大力发展海洋运输经济, 海洋知识经济, 海洋生态经济, 海洋产业集群经济, 滨海旅游经济, 积极拓展发展的新途径, 实现错位发展。要审时度势, 在新一轮发展中适时地科学总结黄河三角洲的工作, 努力实现战略、设施、产业、市场、政策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环渤海经济圈与东北亚经济圈的发展相对接。首先制定带方向性和根本性的战略规划, 推进创新, 已成为贯彻省委一体两翼和海洋经济战略的大势所趋和人心所向。国内外形势和全省大局要求黄河三角洲要推进创新, 寻求对接上的突破。建议把海洋经济培育成新一轮生态经济区建设发展的最大亮点, 以发挥沿海优势, 打造坚强的经济圈层中心。在战略规划安排上重点从产业、设施、市场和政策方面寻求与环渤海发展和全球海洋经济发展的对接。强化机遇、危机和创新意识, 实现沿海“板块再造”和“集成创新”, 扩大海洋经济运作空间, 形成沿海经济大联动局面。构筑海洋生态带、海岸带经济带和国际旅游度假带, 在建设重大基础设施和建立高素质海岸带产业体系, 提高海岸带产业竞争力上有对接创新, 在培育招商引资环境和市场优势上有对接创新。要挖掘政策资源, 打好政策牌, 实行更加有效和灵活的政策, 建设政策高地。通过五大对接, 促进黄河三角洲的海洋经济在新的形势和环境下集成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郑贵斌.海洋经济创新发展战略的构建与实施[J].东岳论丛, 2006 (2) :81-82.

黄河水·黄河泥·黄河金沙泥艺术 篇11

黄河金沙泥艺术的前身是黄河澄泥艺术,因其产品中含有金光颗粒和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故此被专家学者命名为黄河金沙泥艺术。黄河金沙泥艺术主要包括黄河澄泥砚、黄河澄泥砖雕、黄河金沙泥茶具三大类。大型砖雕艺术精品《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和黄河澄泥砚艺术精品,茶具、酒具艺术精品等系列艺术交相辉映,形成了它们拙朴、深邃、大气的独特风格。

“创新的”澄泥砚

澄泥砚与端砚、歙砚、洮砚并称中国四大名砚。据《砚藏集》载:黄河澄泥砚始于唐宋,以“观若碧玉,抚若童肤。泽若美玉,击若钟馨。厉寒不冰,呵气可研,不伤笔,写字作画虫可不蛀”而闻名,历代被作为贡品并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曾被苏东坡、米蒂收藏。可惜历经战乱,匠人分散,自元代以后,使得这一被宋代李之彦号称为“天下第一砚”的黄河澄泥砚技术失传。清朝的乾隆皇帝,曾试图任用能工巧匠,重现黄河澄泥砚古风,但终究没能成功。

郑州黄河金沙泥研究所在深挖黄河古文化艺术的基础上参照史书资料,大胆创作,更新观念而不失传统,结合砖雕制作工艺,积极探索终使失传已久的黄河澄泥砚重现于世,并获国家发明专利(专利号为91111091.7)。

创新的黄河澄泥砚,填补了历代文人内心空缺。自问世以来,先后被珍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院、河南博物院、新加坡南洋艺术博物院等,美国、马来西亚、韩国以及东南亚等多个国家也争相收藏。黄河澄泥砖雕

自有史以来,砖雕占重要地位的是它的实用价值。古典式园林内屋面的门楼、门罩、景门上的门楣、漏窗间的嵌画及屏风墙角花,阁、厅室、亭台等处,根据主人的喜好,自行设计,或大或小,或精细或华丽,起到装饰的艺术效果,给人以美的享受。而黄河澄泥砖雕则不同,它打破了砖雕实用价值的局限,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品。黄河澄泥砖雕大多取材于古典名著,体积较大,是将传统的小块砖雕凿改变为先雕刻后烧制的大型陶版砖雕。采用高浮雕、浅浮雕、阴阳线刻为一体的手法处理人物背景和故事画面,画面风格典雅,人物惟妙惟肖。

一幅幅气势恢宏、技艺精湛的艺术品问世后,一经展出,即刻引起轰动效应——前来参观者络绎不绝,目睹它的中外艺术家拍案叫绝。美籍华人记者徐纪看过砖雕之后,曾激动地写下了八个大字:“巧夺天工,中原一绝。”

由100多块黄河泥,耗时整整三年,一千多个日日夜夜——选泥,和泥,制坯,设计画稿,一刀刀精心镂刻,细致入微的雕凿,无数次的煅烧,直至成品的、长达200米的砖雕《西游记》的“出世”可以说是充满了艰辛。就拿《西游记》中的《功德圆满图》来说,画面上雕的百位神人姿态各异,活灵活现,各位神人或坐或站或侧或卧。位于正中偏上方的如来佛祖面带微笑,一只神鸟在他的右上方盘旋,飞天也如行云流水,水中亦有人在逆流而上。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取经归来,神采飞扬,几条巨龙遒劲的盘旋在天神中间,巨龙昂首而舞,造型逼真,线条流畅。画面中的近景、中景、远景,都有一定的立体感,前景人物皆精雕细刻,背景露半,主要人物呼之欲出,动感极强,不能不令人叹为观止。

《红楼梦》里的黛玉葬花,把林黛玉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顾影自伤的酸楚、自怜表现的跃然砖上,不由产生我见尤怜的保护;《三国演义》中董卓进京一段则把董卓的狂妄、傲慢、纵容其手下的士兵强抢民女、抢夺粮食、欺压良民等诸多恶行,诉诸于一雕一琢之间,让人看得血脉喷张,不由愤怒……《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三英战吕布》等等,穿越在这样一个融历史传奇为一体的砖雕画廊,不由让人产生如梦如烟之感。

黄河金沙泥茶具

出身于砖雕世家、从艺数十年的研究所所长王玲,有着渊博的学识,精湛的技艺。除钻研砖雕之外,独创“金泥沙”艺术之僻径外,其所造酒具、茶具,无论质、色、声、形,均古朴典雅兼具现在感。比如一尊茶壶,其做工是那么的精巧,雕琢是那么的细腻,色泽是那么的古朴,手感是那么的润然……更奇的是上面陶色古朴,金光闪闪,实不亚于世传所谓的紫砂壶。

黄河金沙泥艺术品造型独特、色泽厚重,拙朴、深邃、大气的风格可谓是历史与现实的交汇、文化与艺术的拥抱,深得世人称道。其独特的创造工艺,决定了它对每一道工序的要求都极为严格。在选材上,黄河金沙泥茶具是选用黄河中下游沉积的、含有多种矿物质的泥沙,经过澄清、成型、球磨、雕刻,然后高温烧制而成。否则就无法用黄河泥沙的金光颗粒和提取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来表现独有的艺术形式。

如今,郑州黄河金沙泥艺术已蜚声中外,无愧华夏瑰宝,艺林奇葩!

相关链接

王玲,女,1967年出生,原籍安徽太和县人。国家级“德艺双馨”艺术家、工艺美术大师、黄河澄泥砚省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河南省三八红旗手、政协委员、郑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郑州黄河金沙泥艺术研究所所长。她着重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宣传,弘扬黄河文化,用黄河中沉淀多年的泥土做原料,历经十几年的研究和创作,打造成系列黄河金沙泥工艺品:大型砖雕,黄河澄泥砚,金沙泥茶酒具。这些产品堪称“中原一绝”,多次参加国际国内艺术博览会,获得了国内外80余项荣誉,其中三次荣获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受到全球艺术界、收藏界等各界人士的青睐,其事迹被中央电视台、韩国、美国、匈牙利等国内外媒体广泛宣传。

黄河可持续发展 篇12

顺应市场, 立足需求

随着建筑行业不断地回暖, 为了顺应化工行业的发展和满足建筑行业对高端化工添加剂的需求, 山西黄河化工有限公司成立了。山西黄河化工有限公司地处秦晋交界的黄河东畔, 这里煤炭资源丰富, 化工原料供应充足, 是开发混凝土外加剂产业的理想基地。黄河化工是在这个理想基地上崛起的一个集科研、生产、贸易为一体, 集众家之长, 锐意创新, 从事混凝土外加剂科研和生产的专业企业。现拥有自动化年产上万吨聚羧酸高性能减水剂和上万吨荼系高效减水剂生产线各一条。试验检验设备齐全, 并按ISO9001标准体系管理。为“红浪牌”混凝土外加剂优质产品的生产, 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黄河化工现有教授级高工三名, 高级技术顾问五名, 经济会计师多名, 高素质工作人员二百多名。目前生产6个系列30余种产品, 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市场稳步拓展, 产品质量居同行之首, 销售广远持久。现诸多重要工地均已大量使用了“红浪牌”优质产品, 得到了用户普遍的认可与好评。

黄河化工凭借现代化科学管理手段和强有力的科研队伍智能, 加上雄厚的资金作后盾。以科研为先导, 以产品质量为主旨, 以售后服务争信誉, 务实创新, 开拓进取, 大步跨入二十一世纪。

引进技术, 潜心研发

聚羧酸盐减水剂是目前工业领域中比较高端的减水剂, 它的分子是通过“分子设计”人为形成的“梳状”或“树枝状”结构, 及在分子主链上接有许多个有一定长度和刚度的支链 (侧链) 。在主链上也有能使水泥颗粒带电的磺酸盐或其它基团, 可以起到传统减水剂的作用, 更重要的是一旦主链吸附在水泥颗粒表面后, 支链与其它颗粒表面的支链形成立体交叉, 阻碍了颗粒相互接近, 从而达到分散 (即减水) 作用。这种空间位阻作用不以时间延长而弱化, 因此, 聚羧酸减水剂的分散作用更为持久。它的有效成分比例高, 分子量范围集中, 因此, 聚羧酸减水剂相比其他减水剂不仅减水率高, 坍落度保持久, 而且掺量更小。由于聚羧酸减水剂具有很高的技术优势, 成为正在全世界范围内发展的新一代减水剂的代表性品种。某些国家在商品砼中, 聚羧酸减水剂已经取代了萘系减水剂的地位。

黄河化工目前生产的聚羧酸盐减水剂是HSPC-8A和HSPC-8B, 它是由湖北省化学研究院研制开发完成的一种高性能减水剂, 目前属于第三代产品。为了生产这种高性能减水剂, 公司特意派了一支专家队伍去调研市场和学习经验, 终于成功改良了以前老的生产工艺。目前, 黄河化工生产的聚羧酸盐减水剂完全符合国标GB8076-2008, 已广泛应用于水利、电力、港口、铁路、桥梁、公路、机场、军事工程以及各种工民建主体结构的混凝土施工。

通过市场调查发现最近几年随着我国汽车交通发展迅速, 而混凝土路面破坏严重, 尤其是在北方地区的冬季期间, 为防止混凝土路面结冰而喷撒除冰盐的路面破坏更加严重。为了预防路面的损坏, 就必须使用混凝土引气剂, 混凝土引气剂可大幅度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可泵性及提高抗渗抗冻等耐久性能, 更能有效防止混凝土中水泥的二次吸附, 减小混凝土坍落度的损失。由于有较高的减水率, 因此可以大大减少减水剂的掺用, 节约应用成本, 增加经济效益。引气剂的功能除了增加混凝土的各项性能参数以外也具有高减水性能 (最高减水率可达10%以上) , AE混凝土引气剂的引气量适中且泡沫细密, 稳定性好, 适用于泵送混凝土、防水混凝土、大流动性混凝土, 更适用于商品混凝土施工。

AE混凝土引气剂是黄河化工根据国内交通现状和国内建筑安全性的现状而研发的, 通过科研人员多年潜心研制, 黄河化工推出了AE混凝土引气剂。该产品按科学配方生产, 集多种性能优良的材料于一体, 具有使用方便, 锚固力高, 安全、可靠、价格低廉等特点。黄河化工推出的AE混凝土引气剂为改性松脂胺皂化合物复合型产品, 使用这种引气剂能提高混凝土含气量达2%~8%。掺入本产品能使新拌混凝土中产生数以百万计的微小气泡, 这些气泡可大大提高混凝土耐久性、耐冻融性、抗硫酸盐、海水、碱性物质腐蚀, 并能改善混凝土和易性、润滑性、降低泌水、收缩及离析等现象。

合理规划, 不断创新

三年来, 为了顺应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 黄河化工对自身做了合理的规划并付诸于实施:

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重新对设备进行了改造和优化, 合理分配员工进行设备的维护。主要从节能减排、变废为宝、节约土地资源等方面实现, 从实际出发, 运用很多实例对公司建筑运用网格式空间板的创新结构体系重新规划, 不仅节省空间、节约成本, 更能提高工作效率。

设立了公司的主要发展重点——建筑行业使用的添加剂。随着建筑行业的回暖, 当前的化工业主要集中在建筑业当中, 为了迎合市场的需求和顺应市场的规律, 在接下来的两年中, 公司将主要研发建筑行业使用的添加剂。

上一篇:银行业应用难点分析下一篇:宾馆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