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系统

2024-08-12

可持续发展系统(精选12篇)

可持续发展系统 篇1

摘要:对可持续发展、生态系统服务和生态配水这三个研究目标的生态学研究价值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得出一些水利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结论。

关键词:水利工程,生态系统,水环境,可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水利项目工程的生态系统也进一步发展起来, 出现协调发展的形势。水是人类和生态系统存在和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 而水资源严重缺乏是目前水环境中出现的一个严重问题, 因此, 中国已计划实施一系列以生态水源保护、维护生态平衡为目的的生态工程。水土保持生态工程是否可以持久地稳定发展, 怎样实现水资源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目前需要处理的问题。在本文中, 将水利生态项目所参与的主体和边界条件作为一个整体, 即水利生态系统, 对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机理进行了相关的研究, 为创建水利生态项目在投资决策、规划、管理及其评估中的理论和方法提供了依据, 具有较高的理论和实用价值。

1 可持续发展研究

由于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是现代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的先决条件, 就是今天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 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理想的方向, 所以所有的研究方向都是相互关联的, 只要专注于不同的研究方向和角度, 不同形式的问题都能得到解决。根据水资源对流域乃至全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影响, 从理论和实证的方法出发, 例如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管理等方面的问题, 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系统研究等方面提供参考。根据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学者们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根据水资源的特点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进一步研究水资源的水权, 建立水资源综合管理, 为基础的可持续发展铺垫了一定的基础。

随着可持续发展理论、模式的概念和可持续发展国家评价体系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方式逐步得到实现和完善, 为可持续发展的制度提供了有利的基础, 并进一步得到重视。奥斯特罗姆的研究表明, 最大的问题是发展中国家怎样确立一种制度来实现可持续发展, 有效供给和保护资源或公共产品。从制度的角度探究可持续发展, 转变分散的管理体系, 创建全面控制社会生产结构与功能、信息反馈灵敏、高层次决策生态的机制和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和关键。

2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研究

生态系统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水利生态项目的实施提升了生态系统服务的生态价值, 并认识和把握生态研究服务系统的价值。国际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 是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和商品。皮尔斯、麦克尼里、特纳等人的研究是自然资本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类理论的基础。生态系统服务包括使用和非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包括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和选择价值;非使用价值包括遗产价值的存在和受损生态系统的价值、生态系统恢复的服务价值的评估。也有一些国际性的研究, Loomis J等运用了这样的评价方法 (CVM) , 来对恢复美国普拉特河流域的水自然净化条件进行了一系列详细的研究。但是CVM主观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将调查目标作为追求价值判断、价值选择。此外, 国内外生态农业也进行的生态、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的研究, 例如Golam Rasul等进行的综合分析。根据生态系统的过程和诸多不确定因素职能的认识, 生态系统的定价理论和评价研究, 例如缺乏必要的研究信息资料, 导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存在一定的量化难度。其价值评估发展的趋势是利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方法, 结合创新的学科有机集成的组合, 进行生态、经济、社会体制的综合分析。根据R.Kerry Turner的建议, 创建生态分析、经济分析、经济评价、综合分析、用户分析, 并结合多目标决策, 促进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3 生态配水研究

水是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重点是对水资源和生态系统的保护, 确保生态用水, 维护生态平衡, 实现人类与生态环境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现在已经成为人们的共同目标。研究生态用水分配与水资源有关, 合理的水资源配置机制包括内部配置、模式和方法以及实用、合理的评价研究。

国际河流流域的配置行为, 内部机制取决于边际成本, 可划分为水资源的分配 (MCP) 、对公共 (行政) 水量分配 (P/AWA) 手段的管理、以水市场 (WA) 自来水分配机制和水资源用户 (UA) 等四个方面的分配, 而生态系统配置的构成部分主要是行政和市场方式。按照生态经济学的方法, Giannias和Lekakis提出, 从政策的角度来确保水问题的生态分布。在明尼苏达州, 通过立法生态用水实施, 根据水权的优先级、水务部门进行配置。有的非洲国家是经过供水能力和水权许可制度来确保水资源的分配。

现在我国仍是以行政职能配置为主的水资源配置机制, 也存在市场配置和用户参与型的配置, 例如东阳的部分水权交易, 还有一些小规模的非市场水交易。一般来说, 水量的分配模式包含市场配置、行政配置、用户参与式配置和综合配置模式。生态配水的问题是近年来在生态水这一热点领域的基础上进行的研究课题, 提出要保护生态系统和改善生态环境, 旨在合理配置水资源。现在按照水资源的分配模型和方法, 认识到生态系统、生态研究的特征, 主要是根据从水分配系统的配置中, 优化内部结构和协调配置。制度配置通常是按照非科学技术手段对生态用水进行的一系列配置。

4 启示

生态水利工程是根据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提出的, 过去的水利建设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破坏很严重, 水利建设管理的改善要以生态技术为立足点, 科学、合理地促进生态水利建设。

按照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定向, 以全面协调为主, 认识到生态系统本身需要水的分配关系, 平衡所涉及的各种利益, 使水利生态系统的生态、经济与其他系统之间相互作用, 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机制。考虑到可持续发展制度保障的影响, 如何建立供水系统, 以保障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 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水利生态系统的保障。

4.1 水利生态项目的实施

增强功能的价值是很重要的, 从目前来的相关研究成果来看, 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准确评估是很难实现的, 怎样体现和提高生态系统的评估造成的生态、社会和经济表现是研究水利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

4.2 进一步细化和规范制度体系

进一步研究相关制度的法律法规, 完善相关制度, 研究系统成本的影响, 创建和完善相关制度针对政府的补偿、绩效考核的制度体系, 协调各方利益, 实现水利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4.3 建立水利生态库

最好的水利生态系统需要一定量的数据来支持, 所以需要改善基础设施, 以收集和整理信息。水供应系统基本信息, 例如水可用于不同的频率和其他径流量。相关的生态系统数据, 例如珍稀动植物、湿地系统的生态多样性监测、住宅周围的生活条件等, 通过收购和改进基本信息, 逐步建立节水生态资源库。

5 结束语

水利工程的生态影响本质上是人与自然的体现, 针对水利建设之间的关系, 妥善解决这个问题, 需要我们树立、落实和发展人与自然的理念和经济问题之间的科学发展观, 和谐统一, 加强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保护, 实现水利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凤志.水利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研究现状浅析[J].商品与质量, 2012 (S6) :29.

[2]狄乾斌, 韩雨汐.熵视角下的中国海洋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J].地理科学, 2014 (6) :664-671.

可持续发展系统 篇2

本文叙述了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系统作了较详细的`分析,论述了社会系统、经济系统、人口系统、环境系统、资源系统的相互协调关系,并提出了相应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作 者:郁俊莉 YU Jun-li  作者单位:天津大学系统工程研究所,天津,300072 刊 名:地质技术经济管理 英文刊名:GEOLOGICAL TECHNOECONOMIC MANAGEMENT 年,卷(期): 22(3) 分类号:F061.3 关键词:社会可持续发展   社会-经济-人口-环境-资源系统   协调发展  

可持续发展系统 篇3

第一,引领发展改革系统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四个全面”战略举措,找到新定位、新抓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全面”战略部署,是党中央面对国内、国际形势为全党确立的新目标、新任务。发展改革委作为综合经济部门,在国家建设小康社会、深化改革方面承担着重要任务,应不断转变职能,努力适应新形势,为落实“四个全面”贡献力量。国家发展改革委开展的“推进机关定位转型”活动,对系统内部不适应发展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与时俱进进行了调整,以适应新形势的最佳状态,为全国发展改革系统以全新的姿态践行“四个全面”战略作了动员。

第二,引领发展改革系统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找到新定位、新抓手。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发展改革部门如果因循守旧,显然不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国家发展改革委开展的“推进机关定位转型”活动,基于发展改革系统职责职能,对工作的思路和方向进行了重新梳理和定位,进一步发挥发展改革委参谋助手的作用,在新常态下更好地引领和推动经济发展。

第三,引领发展改革系统强队伍、转作风,找到新定位、新抓手。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开展党了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干部作风更加务实清廉。今年开展的“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进一步巩固了转作风的成果。徐绍史主任在第38期全国发展改革工作研究班上的讲话中明确要求:“要把‘严字贯穿于干部队伍建设全过程。一要严格教育培养;二要严格选拔任用;三要严格监督管理”。国家发展改革委开展的“推进机关定位转型”活动,是对党的群众路线、“三严三实”活动在发展改革系统的进一步深化,目的之一就是要“打造一支过硬队伍”,对发展改革系统整塑干部队伍、提高干部素质、增强依法行政能力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推进机关定位转型”活动对发展改革系统在当前新形势下开展工作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帮助各级发展改革委审时度势、重新定位,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一是重新定位了工作方向。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各级发展改革委站在了十字路口,必须找到工作着力点,明确工作方向。国家发展改革委开展的“推进机关定位转型”活动为我们指明了工作拓展方向。一方面,我们把工作向加大对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综合性重大问题研究力度延伸,以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着力研究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难题;另一方面是想方设法把工作往操作层面不断延伸,以坚持讲实效、重落实的原则,把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抓好落实,抓出成效。

二是重新定位了机关建设。经济发展新常态要求各级发展改革委不断加强机关建设,锻造一支优秀的干部队伍,主动适应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国家发展改革委开展的“推动机关定位转型”活动为我们适应新常态开拓出了一条新路。我们在思想上、作风上、干部队伍建设等方面作了转型定位、重新调整,为主动适应新常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是重新定位了自身发展。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各级发展改革委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大幅度取消和下放审批事项。表面上看,似乎是工作的空间变小了、发展的道路变窄了。这主要是由于我们没有把自身发展和当前新形势紧密结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开展的“推动机关定位转型”活动为发展改革系统长远发展探索出了一条新路,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经验。我们积极转变角色,努力做好服务,当好参谋助手,为自身更好的发展创造空间。

“推动机关定位转型”活动对我们进一步做好工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是为我们开阔了视野。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新政,我们的工作形势、内容、环境都不同程度地发生了变化,面临着许多困惑的问题。国家发展改革委开展的“推进机关定位转型”活动,帮助我们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答案,开阔了我们的视野。

二是为我们作出了表率。发展改革系统必须通过深刻的革新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国际国内形势,解决不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国家发展改革委通过“推进机关定位转型”活动自我革新、重新定位,为我们探了路、取了经。

三是为我们提供了指导。要想提高发展改革系统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需要一个适用于我们系统的指导纲领。国家发展改革委开展的“推进机关定位转型”活动,从工作理念、工作职能、工作方式和工作作风等方面提供了重新定位调整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成为我们可以借鉴的理论和具体操作样板,对我们开展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在国家发展改革委“推进机关定位转型”活动的影响下,我们感到工作发生了明显变化。

一是各项工作更加务实。国家发展改革委“推进机关定位转型”活动促进我们的工作不断向“实”的方向发展。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会议、文件务实的多了,务虚的少了,各项具体业务工作讲求实效的多了,做样子、走过场的少了,机关工作形成了真抓实干、实事求是的良好局面。

我国草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研究 篇4

1 可持续发展的涵义

可持续发展是全面、协调的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的发展, 其核心是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社会公正和环境与生态可持续的前提下, 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既要满足人类需要, 又要维护生态平衡, 从而实现整个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

1.1 可持续发展的内容

具体包括:可持续发展首先需要发展, 只有发展才能摆脱贫困,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特别对于发展中国家, 生态环境恶化根源是贫困;可持续发展显示环境与发展的辨证关系, 即环境与发展密不可分, 相辅相成;可持续发展还包括代内公平, 这是全球范围内实现向可持续发展逐步转变的必要前提;可持续发展还要求人们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生产和消费模式, 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实现思想到行动的改变。

1.2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其包括公平性、持续性和共同性3个方面的内涵:公平性指本代人的公平, 是代际间的公平和公平分配有限资源。可持续发展应满足全体人民的基本需求, 并给全体人民机会以满足其要求较好生活的愿望。当代人不要为自己的发展与需求而损害人类世代以公平利用自然资源的权利;而目前的现实是, 占全球人口26%的发达国家, 消耗的能源、钢铁和纸张等均占全球的80%。

1.3 可持续发展的特征

可总结为3个特征:生态持续、经济持续和社会持续, 它们之间互相关联而不可侵害。如果孤立追求经济持续必然导致经济的崩溃;孤立追求生态持续无法遏制全球环境衰退。生态持续是基础, 经济持续是条件, 社会持续是最终目的。人类共同追求的应是自然、经济和社会复合系统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2 我国草地资源利用现状

我国拥有可利用天然草地面积为3.3亿hm2, 约占草地总面积的82.5%, 其中具有可利用草地面积在1 000万hm2以上的共有7个省区, 它们按面积大小排序为西藏、内蒙古、新疆、青海、四川、甘肃、云南;具有可利用草地面积在500万hm2以上的有4个省区, 按面积大小排序为广西、黑龙江、湖南、湖北。据20世纪80年代开展的全国草地资源普查统计资料显示, 我国除台湾省未有草地调查资料外, 其余28个省市自治区都具有草地资源, 可供发展畜牧业和草业之需。各省区草业资源丰富, 类型多样, 特点各异。同时, 也具有丰富的牧草种类和牲畜品种及野生药用植物等生物资源, 且具有类型繁多、地域跨度大、物种多样性等资源优势, 为今后大规模开发利用草业资源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和环境空间。我国类型繁多的天然草地资源, 在空间上的分布主要服从了2个方面的地理规律, 即地带性和非地带性规律, 其中地带性规律是主要的, 非地带性规律是次要的。非地带性是在地带性规律的基础上发生和起作用的。因此, 从总体来看, 地带性规律是天然草地类型在空间分布因式的函数式。

3 我国草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3.1 草原普遍退化, 生产力低下, 制约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草地作为一种重要生产资料, 为我国畜牧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长期以来, 人们对草地掠夺式利用和人为破坏, 造成草地退化十分严重, 生产力低下, 草地资源危机重重。例如, 超载过牧已使内蒙古草原不堪重负, 草原畜牧业经济难以持续。草地退化直接导致草地生产力水平降低。目前总体上, 我国草地已经利用过度, 超载严重, 这是导致我国草地资源日益退化以及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 同时已成为制约畜牧业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

3.2 自然灾害频发, 草原抗灾能力弱, 灾害损失巨大

我国草地大部分处于自然条件比较恶劣的地区, 自然灾害频发给草地畜牧业及当地人民生活带来巨大损失。靠天养畜方式导致草地畜牧业防灾能力弱, 抗灾能力差。近些年, 沙尘暴发生频率升高更与草原地区的生态环境恶化密切相关, 并已成为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

3.3 草畜矛盾加剧, 草原畜牧业经济增长乏力

由于长期超载过牧, 重用轻养, 加之自然灾害频发, 我国草地数量和质量不断下降, 其载畜能力大大降低, 导致草畜矛盾加剧。草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已经严重破坏畜牧业的再生产条件, 草原畜牧业经济增长乏力。目前, 我国草地畜牧业的生产水平比较低, 因此必须调整牧业布局, 改变落后的放牧生产方式, 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从而缓解草畜矛盾, 恢复草原生态[7,8]。

3.4 草地破坏导致草地牧业发展缓慢, 农区对动物蛋白产品需求的压力增大

随着我国居民食物结构不断改善, 动物蛋白产品消费量逐渐增加, 通过畜牧业转化, 现代饲料工业消费的粮食也大幅增加。从发展趋势上看, 全国用于发展畜牧业转化的饲料粮耗量还将大幅度增长。因此, 必须稳定提高饲草料的数量和质量, 以保证我国粮食安全和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 恢复天然草场、大力发展人工草地势在必行。

3.5 草地服务功能减退, 威胁我国生态安全

草原是我国西部地区广大农牧民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是我国最大的绿色生态屏障和抵御沙漠入侵的前沿阵地, 其提供了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等巨大的生态系统服务。草原的退化和沙化, 造成水土流失加剧, 江河、湖泊、水库泥沙淤积加重, 洪涝隐患增加, 沙尘暴频繁发生, 威胁国家的生态安全, 直接影响我国人口、资源、环境、区域经济以及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我国草原主要分布在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 自然生态条件较脆弱, 人们对草地的依赖性很强, 过分注重草地的经济功能, 过分索取、轻视投入等导致草原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草地退化和沙化引起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降低, 生态资产大量流失。生态安全的天然屏障被破坏, 必将导致中下游地区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9,10]。

4 草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4.1 加强法制建设, 增强草地环境保护意识

草地是脆弱的生态系统, 一旦被破坏, 恢复起来非常困难。自198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颁布以来, 对草地的合理利用和保护起到了重要作用, 草地资源必须用法律手段来保护, 应加大《草原法》的宣传力度, 加强相应法规建设。草地是一种可再生资源, 但如果不积极进行培育、保护和发展, 将会萎缩、枯竭。面对人类活动与环境保护的冲突, 专家们提出了岛屿理论、环境容量和游憩地等级理论等。不能仅把草地视为一种生产资料, 而应该从资源保护入手, 尽快出台修订《草原法》, 制订基本草原保护条例, 确保草地合理开发及利用。

4.2 发展现代化草地畜牧业, 实现草原可持续发展

以草地资源持续利用为核心, 以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为目标, 以农林牧业的第一、二性生产力及加工业为支撑, 充分利用国内外贸易市场, 加速资源整合与优化配置, 形成生产效率高、环境优良、产业链接 (种、养、加、产、供、销、贸工、牧) 完整的现代化草地畜牧业。应以农业生产方式 (施肥、灌溉、良种等措施) 大面积种植人工牧草, 并辅以饲料作物, 建立人工饲草基地, 大力发展现代化舍饲畜牧业。应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 建立市场调节的供需体制, 利用市场配置资源。政府应提高管理水平, 积极构建信息平台, 及时提供市场信息以帮助农牧民快速、安全地走向国内、国际市场。同时, 应发展和推动农业教育, 提高农牧民综合素质, 培养有文化、有技术、懂市场的新一代草地畜牧业生产者, 从而推进现代化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4.3 依靠科学技术, 推进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草地畜牧业的各项具体工作均离不开科学技术。首先把现有的一大批科研成果中的适用技术进行科学组装配套与及时推广, 使其尽快在生产中发挥作用。同时, 进一步加强草业及草地畜牧业科学研究, 根据草地牧业的要求, 研究牧区牧民定居后天然草地和人工草地的合理配置、农牧区三元种植结构优化方案、草—土 (环境) —畜高效转化方式、不同草食家畜放牧管理及配套饲养技术等草地畜牧业的综合发展技术, 并研究草地生态系统与草地畜牧业持续发展理论, 以及草地建植、管理、利用综合配套技术, 提出控制草地沙化、退化、盐碱化的技术措施, 提高草地畜牧业的科技含量。此外, 建设可持续发展综合试验区, 为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创造典型范例。重视畜牧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依靠基层技术人员, 充分发挥他们与农、牧民紧密结合的优势, 把科学技术推广到农牧民群众中, 从而促进草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4.4 应用现代技术对草地生态系统适时监测

随着现代科技发展, 尤其是遥感技术在草地资源监测中的应用, 为及时全面了解草地资源动态变化提供了依据。2000年, 我国专门成立了农业部遥感应用中心, 该中心是利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等现代空间信息技术手段, 建立技术先进、快速准确的中国草地退化和草畜动态平扮遥感监测系统。遥感 (RS) 利用遥感传感器性能的提高和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 使其逐渐成为快速获取大面积地理实体的有效工具;全球定位系统 (GPS) 定位精度的提高、设备成本的降低使其快速获取草原系统中各种自然及人文实体的位置成为可能;地理信息系统 (GIS) 技术以其强大的空间分析和制图功能及开放特点, 为以其为基础平台的多系统集成使用提供了技术基础。全国草原资源与草原生态监测信息系统即是以GIS为平台, 将传统的草原生态监测手段与RS、GPS相结合, 形成覆盖全国多数草原地区的监测。

5 结语

以消耗资源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式草地畜牧业在生态经济上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 建立产业化与集约化经营的人工草地畜牧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应依靠科技进步, 提高劳动者素质, 彻底转变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一味追求存栏数的陈旧观念, 合理利用草地资源。在严格核定草地载畜量的前提下, 提高草地转化效率和单位面积草地产出水平, 维系人与环境的和谐关系, 改造利用自然的限度, 实现以经济持续增长和提高人与环境的和谐程度为目标的草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通过对我国草地资源利用现状和现代草原不可持续性的分析, 指出以人为主的因素加速了草地退化, 导致草畜矛盾的加剧, 抗灾能力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减弱, 影响了我国的生态安全, 亟需建立产业化与集约化经营的现代草地畜牧业, 应用现代科学与技术对草地生态系统适时监测和管理, 最终实现草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草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草地畜牧业,现状,存在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李博.中国北方草地退化及其防治对策[J].中国农业科学, 1997, 30 (6) :1-9.

[2]斯日古楞, 李志军.应用草原综合技术推进家庭牧场建设提高畜牧业经济质量和效益[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06 (9) :61-62.

[3]道尔吉帕拉木.集约化草原畜牧业[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1996.

[4]任继周.草地农业生态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5:31-42.

[5]赛胜宝, 李德新.荒漠草原生态系统研究[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994:1-7.

[6]李德新.内蒙古高原荒漠草原生态系统概论[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995:1-9.

[7]王小亮, 韩国栋.荒漠草原不同载畜率下猪毛菜贡献作用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 2008 (23) :252-254.

[8]许志信.过度放牧与草原环境恶化[M]//龚子同.土壤环境变化.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2:216-220.

[9]许志信.保护和建设植被是生态建设的根本措施[M]//洪绂曾, 任继周.草业与西部大开发.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1:99-102.

可持续发展系统 篇5

复杂适应系统的特征及其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

摘要:通过分析复杂适应系统的特征,本文详细讨论了复杂适应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特异内涵及其实现问题.作 者:侯合银 Hou He-yin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南京,210096期 刊:系统科学学报 PKU Journal:JOURNAL OF SYSTEMS SCIENCE年,卷(期):,16(4)分类号:X37 N949关键词:复杂适应系统 发展 可持续性 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系统 篇6

关键词:东湖风景名胜区;景中村;公地悲剧;复杂系统

景中村是指纳入风景名胜区规划和管理范围之内,土地集体所有,行政上设立村民委员会,主要居民为农业户口,农业生产活动向旅游接待为主导的第三产业活动转移,农村生活方式转变为城镇生活方式,保留村落的风俗风貌的社区聚落。

旅游产业和服务业的蓬勃发展给景中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一定程度上也解决了景区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由于风景名胜区特殊的性质定位、脆弱的环境承载力,造成了景中村的发展与风景区保护之间的错位和不协调,由此产生的人口、环境、管理和经济产业方面的矛盾日益严重。本文以武汉市东湖风景区及其周边的景中村为研究对象,从复杂系统的视角认识和研究景中村的复杂性特征,探讨了东湖风景名胜区保护与景中村的协调发展问题,虽然本文是针对个案所作的研究,但是对其他城市的景中村改造有一定的借鉴与指导意义。

一、景中村的普遍性

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快速提高,伴随着旅游业在我国快速发展景中村现象不断涌现,杭州、西安、武汉等旅游业发达的城市都存在景中村现象。杭州西湖名胜风景区周边共有9个行政村,如梅家坞、龙井村。2003年西湖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推进了景中村“农居综合整治工程”,景中村的管理与生态环境有所好转。西安的古迹遗址有着数量多、面积大、分布广、距城市中心较近的特点,由于历史的原因,有100多个村庄,20多万农业人口和其他一些企事业单位、居民在古迹遗址内生产和生活。

近年来,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和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的增加,东湖风景区正逐步由“城郊型”风景区向“城中型”风景区转变,加之城市化水平的提高,造成了风景区内“景中村”的快速发展。2003年武汉市启动城中村改造后,2006年6月1日通过创新管理体制后,武汉东湖风景区由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管委会托管。东湖风景区管辖面积扩大到82平方公里,托管范围包括五街一乡一个开发区的部分用地,共计9个社区,19个村(其中包括12个行政村),4个场,91个村民小组。目前东湖风景区内主要包括风光村、渔光村、湖光村、磨山村、桥梁村、东湖村、先锋村、龚家岭村、新武东村、滨湖村、鼓架村、建强村等12个景中村,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西密东疏,南北均衡的特点,并且围绕东湖水面进行排布。

二、景中村的特殊性及复杂性

所谓景中村,即风景名胜区内或边缘地带的村。景中村作为城中村的一种特殊的存在形式,除了具有一般城中村的特点外,本身还有其特殊性,不仅是环境敏感区,而且是规划管理的“弱区”甚至是“盲区”。景中村作为一个开放的复杂系统,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社会现象。景中村的复杂性问题一方面具有城中村的一般复杂性,另一方面作为一种特殊地理区位的城中村,又具有其特殊性。

(一)产权关系构成复杂

我国的《土地管理法》第十条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依法属于村农民集体所有,但是,该条规定的“集体”的概念界定的比较模糊,而且,乡镇、村、小组三级主体的收益分享也没有做出明确界定。实践中,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主体,既有乡镇、村集体经济组织,即集体土地所有权者,也有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等行政管理机关及村民自治组织,还有乡镇、村办企业和个人等土地使用权者。风景区内及其周边的土地和水体的产权关系不明确,“公权”与“私权”混杂,在这种体制下必然存在着“负的外部效应”,严重影响了风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环境敏感度高

东湖周边的景中村没有可进行农业耕种的土地,村民主要利用湖面进行水产养殖,密度过高的水上养殖,加上人工投撒鱼饲料等,造成东湖水体富营养化严重,水果湖、庙湖、喻家湖等部分水域已超富营养化,湖内氮、磷严重超标。伴随着东湖旅游业的发展,大量的农家乐和水上餐厅在东湖风景区建立,在经济利益驱使下这些餐厅的经营者大量捕捞水产,这些行为破环了所处景区的水生态平衡。同时其产生的废水垃圾直接排入湖泊,严重污染了东湖景区的环境。由于东湖风景资源极其脆弱,景中村村民的生产生活方式都会对东湖的生态环境产生极大的影响。

(三)村民安置困难

城乡二元制度造成景中村村民在社保、就业、教育等诸多方面依然被排除在城市范围之外。土地和湖面的丧失使景中村居民失去了基本的生产资料,而农民转变为市民后,自身素质偏低,劳动技能单一,限制了村民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同时,在就业指导、教育、培训等方面存在的城乡差别使景中村居民难以获得与城市居民平等的待遇。据调查,渔光村村民420人,除了东湖游船经营,养鱼带动部分村民就业外,剩余劳动力150人没有工作。

三、景中村改造的困境

(一)补偿标准难协调

根据《土地管理法》规定:征用土地的,按照被征用土地的原用途给予补偿。征用集体土地的补偿费用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以及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费。征用土地补偿费,为该土地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6倍-10倍。安置补助费为该土地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4倍-6倍。但是,每公顷被征用土地的安置补助费,最高不得超过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15倍。征收其他土地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補助费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参照征收耕地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标准规定。武汉市政府征用东湖景中村土地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标准还是1992年武汉市政府制定的补偿标准,景中村村民得到的各项补偿补偿远远低于实际应得补偿费用。

(二)规划滞后难监管

1982年东湖风景名胜区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001年经国务院确定为首批国家风景名胜区和国家旅游局评定为首批4A级旅游景区。东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风景名胜区详细规划的编制以及旅游景区、景点开发利用和保护规划必须报国务院审批。2008年1月1日起实施的《武汉东湖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主要是以景区为管理对象,而没有将景区内及其周边的景中村的规划建设纳入景区总体规划,导致景中村没有村镇规划,各自为政。景中村内房屋布局杂乱无章、建筑密度较高、土地利用率和绿化率低下、环境卫生较差、基础设施配套严重不足、各类管线杂乱不堪、道路狭窄、消防和救护通道堵塞等问题。

(三)监管不到位使“公地悲剧”延续并形成恶性循环

可持续发展系统 篇7

一、海洋可持续发展的涵义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全新的发展思想和发展观。自1992年6月召开的“环境与发展”世界首脑会议上通过了《里约宣言》和《21世纪议程》以来, 世界各国都把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作为未来的长期共同的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内涵丰富, 因而关于它的定义和解释有很多种, 对这一概念在一般意义上得到广泛接受和认可的是布兰特夫人在《我们共同的未来》给出的定义。布兰特夫人提出的可持续发展定义是:“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 又不对后代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一定义表达了代际公平的思想, 以及环境满足现在和未来的各种需要的能力是有限的。可持续发展的实质应当是经济、生态环境和社会三个方面的可持续性的和谐统一, 这三个方面缺一不可。

根据可持续发展定义及内涵, 海洋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善于处理海洋经济、海洋社会、海洋资源与海洋环境四者之间的辩证关系。结合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已有相关研究成果可以把海洋可持续发展定义为:通过合理利用法律手段、政策机制和市场机制, 依靠科技进步, 尽可能科学、合理地开发与利用海洋资源, 提高海洋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确保海洋社会、海洋经济、海洋资源和海洋环境的协调发展, 并留给后代人一个良好的海洋资源生态环境。海洋可持续发展具体内容包含海洋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海洋环境可持续、海洋经济可持续和海洋社会可持续。

二、海洋可持续发展系统结构与特征

用系统论的观点定义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学者独立开辟的研究方向, 该研究认为可持续发展是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整体发展, 涉及到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协调统一。海洋可持续发展是由海洋社会、海洋经济、海洋资源、海洋环境和海洋科技等诸多因素的协调发展决定的, 因此海洋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动态开放的复杂系统。借鉴基于系统论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成果, 可以将海洋可持续发展系统综合集成为海洋社会、海洋经济、海洋资源、海洋环境和海洋科技五个子系统。海洋可持续发展各个子系统又包含许多具体的内容, 构成了一组有序的、多层次结构的统一体 (图1) 。

海洋可持续发展是系统发展的最终目标, 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是海洋社会、海洋经济、海洋资源、海洋环境和海洋科技五个子系统的协调发展。海洋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协调发展是以各个子系统的协调发展为基础, 是在协调基础上的发展和发展基础上的协调, 是协调与发展的高度统一。因此, 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系统观所倡导的基本准则。

海洋可持续发展系统是海洋社会、海洋经济、海洋资源、海洋环境和海洋科技子系统通过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复合而成的有机整体, 是可持续发展巨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海洋可持续发展系统同样具有可持续发展系统的一般特征, 即具有整体性、开放性、动态复杂性、地域分异性和层次性五大特征。鉴于可持续发展系统的特征描述在许多文献中都有详细的论述, 本文在此不再赘述。

三、海洋可持续发展系统内在作用机制分析

海洋可持续发展作为动态开放的复杂系统, 影响其协调发展的过程因素十分复杂。因此, 深入探讨系统内各子系统相互作用机制, 对研究整个海洋可持续发展系统协调发展规律, 制定海洋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对策措施均具有重要意义。

1. 海洋社会子系统

海洋社会是海洋社会学的核心概念, 关于它的定义有多种, 按着文献给出的定义是:“海洋社会是人类基于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实践活动所形成的区域性人与人关系的总合”。海洋社会中的人是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主体, 既是海洋资源的破坏者, 又是海洋环境的保护者, 同时也是海洋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执行者。海洋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就是构建和谐海洋社会, 处理好人与海洋的关系, 以确保海洋资源生态环境能够永续利用。

2. 海洋资源子系统

中国海洋资源丰富, 拥有海洋生物资源、交通运输与港口资源、油气矿产资源、滨海旅游资源、海洋能资源、海盐与化工资源、海水资源、海洋生物医药资源等等。这些资源构成了中国海洋可持续发展系统中的资源子系统, 是海洋可持续发展系统协调发展的基础和根本保障。正是海洋资源的保障, 才能使中国海洋经济保持快速增长, 2004年全国海洋产业总产值为12 841亿元, 2002-2004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6.9%, 不仅高于“九五”期间海洋经济的增长速度, 而且也高于同期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然而, 海洋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协调发展必须建立在海洋资源的承载能力和持续利用的基础上。在海洋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 必须科学制定海洋开发战略规划, 加强海洋综合管理, 提高开发利用效率, 促进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更好地推动海洋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3. 海洋经济子系统

实施海洋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任务是发展海洋经济, 海洋经济的协调快速发展可以为其他子系统的协调发展提供物资和资金支持。只有海洋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 才能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海洋科技发展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中, 才能更好地发展海洋文化教育事业, 促进海洋社会的进步。必须指出的是, 海洋经济子系统的协调发展不仅体现在海洋经济总量的增长上, 而且更应注重海洋经济效益的提高和海洋产业结构的优化, 大力倡导海洋绿色发展战略和探索海洋循环经济模式。

4. 海洋环境子系统

海洋环境子系统作为各种海洋自然物质存在与发展的空间载体, 其协调发展直接关系到海洋资源的存量水平, 同时也关系到海洋系统的健康和完整, 确保海洋为人类提供持续利用。海洋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海洋环境的承载能力水平相适应是海洋环境子系统协调发展的关键。因此, 在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的同时, 必须加强海洋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的修复, 坚持标本兼治的原则, 从海洋环境的监测、污染源的控制等多方面采取措施, 切实做好海洋环境和海洋生态保护工作。

5. 海洋科技子系统

海洋科技子系统是海洋可持续发展系统协调发展的支撑和根本动力。依靠科技进步, 提高海洋资源利用效率和海洋产业经济与生态效益, 减少海洋环境污染与破坏, 以及提高海洋环境治理水平等是实现海洋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键。为此, 必须结合海洋开发战略的需要, 大力发展海洋科教事业, 实施科教兴海战略, 重点发展海洋勘探技术、海洋开发技术、海洋环保技术和服务技术等, 使海洋科技子系统真正成为推动海洋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四、结束语

海洋可持续发展系统中, 海洋社会、海洋经济、海洋资源、海洋环境和海洋科技是不可分割的海洋可持续发展要素, 它们本身就是复杂的系统, 有自身结构和功能。它们之间既相互依存, 又彼此矛盾, 单独一个子系统的发展都不是可持续发展。海洋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协调发展是各个子系统“协同作用”的结果, 其中海洋社会子系统是系统协调发展的目的, 海洋资源子系统是系统协调发展的基础, 海洋经济子系统是系统协调发展的核心, 海洋环境子系统是系统协调发展的条件和约束, 海洋科技是系统协调发展的支撑和动力。

参考文献

[1]叶向东.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对策.太平洋学报, 2006 (10) :81~83

[2]叶正波.可持续发展评估理论及实践.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2:23

[3]郁俊莉.社会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分析与协调.地质技术经济管理, 2000, 22 (3) :45~48

[4]魏一鸣, 傅小锋, 陈长杰.中国可持续发展管理与实践.科学出版社, 2005:14~17

[5]曾嵘, 魏一鸣, 等.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系统分析.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00 (12) :1~6

[6]孙瑛, 刘呈庆.可持续发展管理导论.科学出版社, 2003:15~16

可持续发展系统 篇8

高技术生态系统 (High-tech Ecosystems) 由良好的宿主环境、催化剂等中间因素和中间组织、营养物质、高水平的相互作用等四个要素构成。从生命科学的角度理解, 良好的宿主环境是指一系列有利于年轻生命成熟的环境条件;催化剂是激起生命反应的事件或外部刺激;营养物质保持持续的生命成长;高水平的相互作用使之成为一个系统而非仅仅是一组各自分离的部分。高技术产业生态系统应以一批同处一个地区, 具有相同行业优势的研究性大学、科研机构和高技术企业为核心, 并集合风险投资、法律和商务咨询、外贸等服务公司, 共同缔造一个自组织的区域网络。

一、高技术生态系统的外部支持环境

高技术企业集群的形成至少需要以下三种环境因素:恰当的基础设施条件、留住人才的条件和支持风险共担的体制。

财富增长的源泉从大规模的制造业转向高技术产业, 规模经济的基本要素也开始从一个单一区位的自然资源的物质环境转向全球范围的产品销售、服务以及设计网络。这就意味着临近交通中心的重要性, 它可以使企业的员工很方便地旅行到分布在全球的公司用户、合作伙伴和供应商那里, 到公司最遥远的分支机构, 这还意味着一个好的地区交通设施, 以便员工们便利地上下班。同时, 高技术的发展要有留住人才的氛围。不同的人所关心在意的因素是不同的, 一个人可能更关心他想在哪里住而非必须到哪里工作, 因此他会把诸如气候、文化、娱乐休闲、住房、邻居、学校等作为首要考虑条件。新企业的建立还需要支持冒险创立新企业的社会风气和体制。它要求去除一些低水平的规则, 如工作时间硬性规定和其它阻碍创业者的公司操作的规则都应去除。

二、高技术生态系统的营养物质

美国加州地区一流的研究型大学每年向当地公司提供数千学士、硕士、博士, 这些人才不仅来自科学和工程学科, 也有很多来自管理学科, 如斯坦福大学就有世界一流的商学院, 而且毕业生也倾向于在快速成长的高技术企业谋取职位。

不论是“天使”, 还是投资公司, 风险资本家为新企业提供的远不止资金, 还包括重要的核心能力, 如管理、财务、市场、法律等方面的运作能力, 这些都是基于他们在此领域多年的经验, 而这恰恰是创立企业的科学家或年轻工程师们所缺少的。

三、高技术生态系统的催化剂

高技术产业生态系统的创建也要求具备一系列催化因素和促成成功的高技术企业发展的诱导因素。加州的计算机和生物制药工业的成长源自政府需求与投资以及催生新企业的关键人物两方面的集合作用。

硅谷的计算机高技术园区一个关键的推动因素是美国国防部对科研资助的猛增及20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50年代对电子军事硬件的需求激增。一批航天企业在南部加州成立, 随着它们的成长, 一些企业看中圣克拉拉谷便宜的地价、邻近的军事基地和附近大学丰富的人才供应, 纷纷在这里安营扎寨。即使在航天工业陷入低谷时, 这个地区的科技人员也很容易从军工部门转业到其他电子部门。关键人物可以发挥重要的催化作用:斯坦福大学工程教授特曼, 鼓励他的两个学生Hewlett和Packard将自己的毕业论文转化成商品, 从而缔造了惠普公司, 它不仅是遍及电子领域的众多创新的发源地, 还培养了大批后来离开惠普创立自己的企业的科技企业家。特曼促成了斯坦福与产业间早期的联接:包括向企业工程师授予非全日制学位的合作课程, 以及世界最早的大学工业园之一, 斯坦福工业园。

四、相互依存的网络

很多地方企业最终未成为高技术企业, 缺少的正是各企业间高度的合作、利于学习和知识交换的机制。一个有效的高技术产业生态系统应存在三种不同形式的相互联系网络:水平联系、垂直联系和个人网络。

与传统职能等级式企业不同, 高技术企业常专注于某核心技术的开发, 这种专业化形式要求其他组织的合作者有互补的专长。公司壮大后, 可以将这种网状组织内部化。价值链上各部分企业间的垂直联系对生物技术行业尤其重要。因为这一领域的初创企业一般缺乏庞大的资本或缺乏必需的全球分销网。这种联系类似食物链:当一个小公司开发出专业化工具 (如DNA测序仪、药品建模软件) , 另一公司用它来开发系列基因序列或某种新药, 这种药可能被某个大型制药公司注册验证并大量投产。显然, 需求拉动在这种顺价值链的垂直联系中发挥了传递信号的作用。

可持续发展系统 篇9

一、草原旅游系统及其内部关系

任何事物都具有系统性特征,系统各组成要素或子系统之间的作用关系构成了系统内部矛盾, 使其从一种均衡向另一种均衡做自组织演化。旅游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其基本功能是发挥各构成要素作用,使旅游活动得以实现,使旅游系统得以存续和发展。旅游地复杂系统演化的非线性导致其演化过程具有不确定性,但是旅游系统发展演进的系统特性是不会改变的。因此,应在确定具体研究对象的基础上,运用系统科学理论对其进行系统结构分析,认清构成要素的客观属性和作用关系,以便找到影响旅游系统演化的外生变量和内在逻辑,从而探究促进其健康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 一) 草原旅游系统的构成

草原旅游系统是指以草原生态和草原文化为核心吸引物,以各类相关旅游资源和经济社会活动主体为构成要素而形成的具有旅游功能的有机整体,其核心构成要素包括企业、居民和游客,它们是系统内经济社会活动主体; 其五类核心子系统包括草原生态系统、旅游供给系统、旅游需求系统、旅游居落系统和社会制度系统,它们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并因旅游活动而产生利益交汇,共同组成了复杂的草原旅游系统 ( 如图1所示) 。其中,企业是指在草原旅游地从事旅游经营活动的各类经济组织,包括草原旅游景区 ( 点) 企业、旅行社、旅游购物店等,这些企业构成了草原旅游的市场供给系统; 居民指草原旅游地的常住居民, 主要是草原原著民,他们多属少数民族与草原有最深的经济、文化联系,是草原文化和少数民族民俗的传承者,也是草原旅游发展的核心要素,居民及其居住环境构成了草原旅游的居落系统; 游客是到草原旅游地从事旅游活动的旅游者,他们构成了促使草原旅游存在和发展的需求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属于自然生态系统,是草原旅游发展的基本自然条件,没有草原就没有草原旅游,没有草原生态系统的完好与可持续性,就没有草原旅游的可持续性。社会制度系统包括与草原旅游活动相关的各类法律法规、产权关系、产业政策以及思想观念等,它们对草原旅游系统内各活动主体产生了约束与激励作用。

( 二) 草原旅游系统内部关系

草原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在本质上要求草原旅游系统各活动主体和子系统之间,在草原生态系统和社会制度系统约束下,实现目标相容与彼此协调,并保持草原生态系统的完好稳定,以实现旅游活动与草原生态的良性互动关系。因此,草原旅游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主要取决于草原旅游系统内部关系是否协调。所以,草原旅游系统内部关系包括企业 - 居民、企业 - 游客和居民 - 游客三类核心关系。

1. 企业 - 居民关系。企业是以追求经济效益为核心目标的经济组织,草原旅游地的各类旅游企业都是在旅游经营活动中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或者以此为主要发展目标,这是由企业属性决定的。当然,这些企业的发展既依赖草原生态系统,又对草原生态造成直接的影响。所以,企业经营目标和行为方式是草原旅游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

居民与草原之间经济文化联系紧密,如果依靠牧业生存,居民是草原的“依附者”,并对草原有最强烈的利用或保护意愿; 如果不依靠牧业生存,居民是草原的“相关者”,彼此存在或多或少的联系。当企业在草原旅游地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时,就与当地居民产生了直接的利益关系。一方面,企业为游客提供旅游服务,会增加当地居民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居民为旅游企业提供草场、原材料和民俗文化等方面支持,双方会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共同目标下形成“利益共同体”关系; 另一方面,企业经营活动会产生废弃物、噪音,以及因不当开发而对草原生态系统造成破坏,进而损害当地居民切身利益,由此造成彼此利益冲突。

2. 企业 - 游客关系。企业与游客之间是服务者与被服务者的关系,二者并没有直接的利益冲突,只是追求的目标不同: 企业追求经营利润最大化,而游客追求旅游体验价值最大化。当然,如果双方不信守合同,也会在旅游活动中发生利益冲突。企业和游客因为草原旅游活动而产生经济关系,并且都对草原生态系统产生影响。总体来说, 在草原作为公共资源或者为当地居民所有的情况下,企业和游客都没有关心和保护草原的直接动机。如果社会制度系统约束不利,就极易发生企业和游客在追求各自效益 ( 效用) 最大化的过程中, 过度开发利用草原资源,使草原资源不断遭到破坏,即发生所谓的“公地悲剧”。

3. 居民 - 游客关系。对草原旅游地居民来说, 游客是短暂的外来者,二者之间是“主客关系”。一般情况下,如果旅游活动组织得当,居民与游客之间不会存在利益冲突,居民还会在此过程中增加收入、开阔眼界,游客也会获得深刻的民俗文化体验。但是,如果居民从短期经济利益出发,将民俗文化过度商业化,就容易失去本民族原有的民俗文化魅力,而变得功利至上,乃至会粗制滥造、欺客宰客; 同时,如果游客过多,致使生活资源紧张、物价上涨、环境恶化,或不顾当地居民禁忌等都会造成“主客”矛盾,这些对当地经济文化发展都是十分不利的。

由此可见草原旅游系统涉及到各活动主体间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等多方面复杂的内部关系,企业、居民和游客彼此之间既有可能目标相容、利益一致,也可能目标冲突、彼此矛盾。所以,草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使草原旅游系统内部各活动主体目标相容,惟其这样才可能使草原旅游所依赖的草原生态和草原文化得到良好保护。

二、草原旅游可持续发展模式

基于以上对草原旅游系统及其内部关系的分析,草原旅游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建立,必须在认清草原旅游系统各活动主体本质属性、追求目标和内部关系的基础上,通过社会制度系统进行约束与激励,惟有协调彼此关系才能引导其实现“相容性”发展。

( 一) 制度模式

草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制度模式,包括基本产权关系和经营组织形式,这是草原旅游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核心问题。

第一,必须扩大企业与居民利益共同点,通过产权制度建立具有草原生态保护目标的稳定的“利益共同体”,这就要求企业和居民必须对草原拥有长期产权。 ( 1) 草原为居民所有,居民亦是企业所有者,居民即可以直接经营旅游企业,也可以入股的形式组建股份公司来经营。在这种情况下,居民和企业属于利益共同体,都有最强烈的草原保护意愿,彼此之间具有最大共同利益。 ( 2) 草原为居民所有,企业向居民长期承包草原经营权,双方的草原保护意愿也比较强。但是,企业意愿明显弱于居民,容易产生矛盾。如果居民入股企业就会增进共同利益、减少彼此矛盾。除此之外, 如果居民和企业对草原不拥有长期所有权或经营权,就不可能存在保护草原的稳定动机,旅游经营活动也不可能充分考虑对草原生态系统的保护, 而所有关于草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号召和理念宣传都显得苍白无力。

第二,建立完善的草原旅游监督管理制度体系,发挥政府公共管理职能。这一制度体系包括《草原法》《旅游法》《产权法》《环境保护法》等 各项相关法规和政策,它们以对企业、居民和游客在短期利益驱使下发生的不当行为进行约束和处罚,以保护各方合法利益,避免造成草原生态破坏,维护公共秩序。在现实生活中,如果缺少有力的监管制度系统,就会使产权保护不力,短期逐利行为必然造成大量“公地悲剧”现象,激化草原旅游系统内部矛盾。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 “草原旅游法规不健全、缺乏系统性,且草原产权制度不合理等,已经成为引发草原旅游外部不经济现象的重要制度性原因”( 李文杰,2013) 。

第三,草原旅游必须有当地居民 ( 牧民) 的参与,否则将失去草原旅游的文化之魂。居民的参与方式可以多种多样,最理想的方式是居民将草原所有者、旅游经营者和文化传承者角色集于一身,这样能够最大程度地保护旅游地居民 ( 牧民) 权益,避免使其丧失草原“主人”地位,草原生态才有最忠实的守护者,草原文化才有最稳固的传承者。

在我国草原集体所有、牧民承包经营的制度安排下,因为承包期足够长,牧民实际拥有草原经营权、收益权等产权,完全可以实现“三位一体”经营模式。这种模式的实现需要当地居民 ( 牧民) 在拥有草原经营、收益等产权前提下,具备足够的资金和管理经验。但是,产权、资金和管理条件不成熟,是内蒙古等草原旅游地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因此,政府应该发挥引导职能,通过法规和规划鼓励牧民将草原长期承包给企业,并以入股企业的形式参与经营,这样可以解决牧民缺乏资金和管理经验的问题,可以看做一种次优的“三位一体”模式。除此之外,任何模式都难以实现草原旅游系统要素目标相容、彼此协调,也难以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 二) 开发模式

草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开发模式,是指旅游活动中食、住、行、游、购、娱等旅游功能的分区和空间布局方式问题,可以根据草原资源特点分为依托城市型开发模式、规模集聚型开发模式和独立点状型开发模式。依托城市型以草原景观为宏观背景,将游客主要活动限制在城镇,最大限度减少对草原的破坏; 规模集聚型在远离城镇、生态较好的草原,开展规模化经营的草原度假旅游; 独立点状型是在草原核心区以分散的接待点形式, 开展旅游经营活动。

有的学者认为前两种模式比较好,能最大限度地减少草原生态破坏,降低开发经营成本,第三种模式虽然在内蒙古等地最为常见,但由于成本高、破坏大、监管难,只能作为补充 ( 钟林生等, 2005) 。事实上,三种开发模式本质上是旅游功能布局和规模不同。从对草原生态影响角度看,并不能简单地断定哪种方式先进或者落后。因为无论哪种方式,游客都要与草原接触,都要在草原开展旅游活动,即便是依托城市型开发模式,虽然游客食宿等活动集中在城镇,但是在开展草原观光、娱乐等活动时,如果旅游企业一味追求经济利益而致使游客超载,也会造成草原生态恶化。

不论哪种开发模式,能否有效保护草原生态的关键在于,草原旅游系统内各活动主体的行为模式,在于居民 ( 牧民) 、企业和游客是否在保护草原的前提下目标相容,而这取决于草原旅游的制度模式。只有建立“三位一体”的草原旅游制度模式,旅游企业与当地居民才能共同关心和保护草原生态,才能保持草原牧民正常的生产生活, 才能使其民族文化得以传承,游客看到的才是美丽真实的草原,领略到的才是最纯正的民俗文化。因此,在“三位一体”的草原旅游制度模式下, 根据草原资源特点采取适宜的开发模式,才是草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

三、结论

可持续发展系统 篇10

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交通系统是以较小的资源投入、较小的环境代价、最大程度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提高所产生的交通需求的城市综合交通系统。具体来说,可持续交通系统发展应具有以下几个目标:

(1)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交通系统人和货物的运输需求,支持城市的发展。

(2)提高交通效率,缓解交通拥挤,促进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3)大力发展人均资源消耗少、环境影响小的公共交通方式,确立城市公共交通的主导地位。

(4)促进交通与土地利用的协调发展,为城市空间发展规划提供支撑,建设交通负荷小的城市结构,调整交通需求特性。

(5)优化资源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鼓励低能耗、低土地消耗的交通方式,保证经济、环境、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6)减少污染、改善环境,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鼓励低污染的交通方式。

(7)促进社会公平,保障社会和谐,使城市交通规划让各种交通参与者都能分享适当的空间,为交通不便者提供方便。

(8)提高交通安全水平,为交通出行者提供更加安全、舒适的交通方式和出行条件,减少交通事故和交通死亡人数。

(9)整合城市交通,建立一体化城市综合交通系统,各子系统间协调与衔接性好,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个体利益与社会利益相统一。

(10)建立包括管理体制、机制、政策、法规、资金、管理、技术等多方面因素在内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综合交通保障体系。

2 可持续交通系统评价指标的确定原则

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一方面应遵循可持续发展的一般要求,同时也必须充分考虑城市交通自身特点。为客观、全面、科学地衡量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水平,在确定评价指标体系及其评价方法时,应遵循如下原则:

(1)整体完备性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应从不同角度反映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特征和状况,以及系统的动态变化,体现可持续发展趋势。

(2)客观性原则

评价指标是评价结果客观准确的保证,指标体系要客观公正,科学设计,在实践中反复试验不断调整,确保数据的可靠性、准确性、科学性,采用合理的评价模式。

(3)科学性原则

指标选择、权重系数的确定、数据选取、计算与合成要以公认的科学理论为依据。同时具体指标能够反映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涵义和目标的实现程度。

(4)动态性原则

可持续发展对城市交通而言,既是目标,也是过程,具有时间和空间的特征,因此指标也应体现动态与静态的统一,具有时间和空间变化的敏感性。

(5)可操作性原则

指标体系是简易性与复杂性的统一。在保证精度的条件下,指标体系应难易适中,尽量利用现有的统计资料和有关规范标准,选择有代表性的,反映城市化、现代化的综合指标和主要指标。

(6)引导性原则

指标及其权重要体现与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战略相一致的政策引导性,以规范和引导城市交通未来发展的行为和方向。

(7)可比性原则

为便于对不同城市之间横向比较,以及城市自身的纵向比较,要求指标以及数据的选取和计算要尽量采取比较通行的口径,避免独特性指标的出现。

3 可持续交通评价指标的体系结构

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分为三种类型:一元结构、线性结构和塔式结构。

多影响因素综合评价时多采用塔式结构,常用的层次分析法采用的就是塔式结构。由于城市交通系统可持续发展评价涉及面广、内容多,评价指标选取时考虑的影响因素也多,采用层次分析方法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结构模型。顶层为抽象的评价目标,即对城市交通系统可持续发展进行描述的评价指标;第二层为准则层,即城市可持续交通的具体目标;最后一层为指标层。即选取能够表征城市可持续交通发展的具体指标。

4 城市可持续交通评价指标的选取

(1)交通功能指标:道路网密度(km/km 2)、车均机动车道面积(m 2/辆)、道路面积率(%)、居民出行平均时耗(min)。

(2)交通效率指标:主干道平均车速(km/h)、平均行车延误(s/km)、交叉路口阻塞率%。

(3)公共交通服务水平指标:公交线网密度(km/km 2)、万人公交车标台数(标台/万人)、公交站点300m半径覆盖率(%)、公交分担率(%)、公共交通可达时间(min)、公共交通车辆准点率(%)、出租车空驶率(%)。

(4)交通与土地利用协调度指标:交通影响评价(%)—实施大型项目建设开发时进行交通影响分析的项目占应进行交通影响分析项目的比率。

(5)资源利用优化度指标:资源消耗协调系数—年度能源消耗递增率与GDP年递增率之比,用以反映资源消耗和利用情况。

(6)环境污染控制度指标:大气影响协调系数—道路交通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增长率与机动车拥有量增长率之比。

(7)以人为本,社会公平性指标:行人过街设施设置率(m)—主干道上行人过街设施的平均距离、人均人行道路面积(m 2/人)(市区人行道路面积与市区人口比值)。

(8)交通安全指标:万车事故率(次/万车)、万车死亡率(人/万车)。

(9)建立一体化的城市综合交通系统:

(1)多部门参加的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规划机制;

(2)通过综合交通枢纽合理组织不同方式的交通;

(3)公共交通与个体交通之间良好的换乘关系;

(4)各交通管理部门各司其职、落实责任制,实现管理一体化。

(10)城市交通系统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体系:

(1)建立城市交通综合协调机构,根据交通需求、道路交通安全状况和城市发展要求,进行交通规划、建设和管理;

(2)确立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政策和措施;

(3)建立和完善城市交通相关法律法规;

(4)开展城市交通法规与交通安全教育;

(5)城市交通基础设施投资比例不小于GDP的2.5%;

(6)推动交通技术发展,为改进运输工具、推动机动车污染控制、改善燃料品质、加强城市交通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5 评价与应用方法

首先确定评价标准。根据沈阳市实际情况,按照德尔斐法确定评价标准如表1:

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根据评价模型和评价指标分级标准,对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判,综合评判值可按下式计算:

其中,I—综合评价值,其值的高低表示可持续发展水平;

Ai—i项指标权重,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

Yi—i项指标的得分。

根据公式,可以计算出城市交通系统可持续发展综合评判值,并根据综合评判值对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分级。

6 沈阳市可持续交通发展条件

6.1 SWOT分析方法

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采用SWOT方法。其中,SW是指发展的优势(Strengths)与弱点(Weakness),OT是指发展的机遇(Opportunities)与挑战(Threats)。通过这4个要素的深入分析,充分认识并利用有利的条件和因素,控制或化解不利因素和威胁,扬长补短,因势利导,争取最好效果。

(1)优势(Strengths):东北地区中心城市,交通便捷,历史文化资源丰富。

(2)弱点(Weakness):产业结构有待优化,城市道路交通系统压力大,客运交通结构不完善,公交主体地位尚未确立,生态环境压力大。

(3)机遇(Opportunities):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加入WTO带来的机会,2006世界园艺博览会,辽中经济区的构建。

(4)挑战(Threats):产业结构调整,WTO的影响,生态环境的挑战,快速城镇化,机动化。

6.2 沈阳市SWOT分析矩阵

根据沈阳市优势、弱点、机遇和挑战的分析,可以提供四种可能的战略组合:

优势-机会(SO)战略:一种发挥组织内部优势并利用外部机会的战略;

弱点-机会(WO)战略:一种利用外部机会来弥补内部弱点为目标的战略;

优势-威胁(ST)战略:利用组织的优势回避减轻外部威胁的战略;

弱点-威胁(WT)战略:减少内部弱点,回避外部环境威胁的防御型战略。

在此,我们对沈阳市城市交通发展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其发展的战略组合。

7 结语

通过对城市交通系统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研究,总结沈阳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在充分研究分析沈阳市社会经济、城市化、机动化、生态环境等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及居民出行特征的基础上,因地制宜,提出可持续交通系统发展评价体系,促进沈阳城市可持续发展综合交通体系的建立,满足交通需求、优化资源利用、改善环境质量、促进社会和谐、提高安全水平,从而实现社会、经济、交通和环境的良性循环。

摘要:阐述了城市交通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目标,评价指标的确定原则,建立塔式结构的层次分析法,通过评价指标的合理选取,对沈阳城市交通系统可持续发展的评价体系、方式及方法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交通系统,可持续,评价指标,体系结构

参考文献

[1]王炜,等.城市交通系统可持续发展理论体系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2]李淑娟.城市交通系统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东南大学,2002.

[3]李江,等.交通工程学[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2.

中国无人系统的最新发展 篇11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中国无人系统的研究、发展、服役和使用状况,兰德(RAND)公司进行了一项探索性的研究,以为今后探讨中国无人系统的发展奠定基础,而这里所说的无人系统包括UAV(无人机)、UUV(水下无人潜航器)和USV(无人水面艇)。这项探索性的研究主要聚焦在包括UAV、UUV、USV在内的中国海洋无人系统的发展,原因有以下几点:

1)这些无人系统与东海(ECS)和南海(SCS)的海洋争端密切相关:

2)可以藉此了解中国如何看待无人系统:

3)有助分析中国在UUV、USV、海上UAV方面的发展趋势,以及中国科研人员正在攻关的关键技术:

4)有助于分析中国将在未来的东海和南海的海洋争端中如何运用无人系统:

5)了解哪些领域是未来研究和发展的方向。

前言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全面启动了军事现代化进程,目的是使自身的武装力量能够应对和打赢高强度地区战争,同时为在海洋争端中推行强势外交、保护中国日益扩展的全球利益提供背书。北京近年来重点发展海军、空军、导弹、网络和太空战部队,目的是防止美国介入未来可能在中国台湾或东海、南海地区所发生的冲突。如果从更大的背景来看,无人系统作为一个新兴领域,北京近年来在这方面投入很大并取得了很多成果,例如层出不穷、种类多样的新型无人平台。其中,中国在UAV上取得的成绩最为显著,因为中国在这方面已经连续多年投入巨额资金,但是,中国同时也在加速发展UUV与USV。

中国努力发展无人系统的部分原因是看重其在海洋争端中的应用价值,但同时无人系统也能够在其他很多方面发挥作用,例如国内的抢险救灾。中国的一些政府部门还将无人系统用于诸如工业污染监控等方面,甚至有的公司已在尝试通过无人系统进行快递服务。此外,中国可能还希望通过出口无人系统而在国际武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并借此来加强自身与无人系统进口国的外交与安全联系。

无人系统的角色

中国的出版物认为无人系统可以被应用在很多领域,包括ISR(情报、监视与侦查):海洋监控,特别是对东海和南海海域:边界监控:军事通信中继:电子战(EW):布雷战与反布雷战:战斗与打击任务:人道主义救援与抢险救灾任务(HAlDR),例如收集震后灾区图像等。

中国国内有人撰文指出,ISR应用是无人系统最基础也最重要的功能。远程UAV/UUV能够在战时为PLAN(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提供超地平线(OTH)目标指示。短程战术型UAV/UUV可以对中国台湾地区以及航行于东海/南海上的船只进行ISR。中空和高空(中空长航时与高空长航时)UAV能够进行大范围监视并提供早期预警。无人系统还可以被PLA(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海洋执法机构用来进行海洋监控。有中国出版物指出,中国其实已经在钓鱼岛争端中使用了UAV。执行国内抢险救灾任务是无人系统的另一项重要应用,例如在2008年的四川地震中就有报道称使用了上述系统,而无人系统未来还能够用来执行国际人道主义救援与抢险救灾任务。其他军事应用还包括通信中继、电子战等。

无人系统在未来所扮演的角色仍然存在不确定性。例如,中国的智囊团曾围绕无人系统在非战争致命行动中所起的作用展开过激烈辩论。这场辩论起因于2013年2月中国曾经考虑使用无人机击毙缅甸境内的一名毒贩,因为后者曾于2011年杀害了13名中国船员。但最终北京放弃了这一计划,主要是担心此举会招致国际纠纷。

中国UUV和USV的发展现状

中国近年来对UUV的兴趣愈发浓厚。实际上,早在几年前,中国就开始不断加大在海洋无人系统方面的投入,例如在相关的大学和科研院所建立了15个项目组来推进UUV和USV的研究,其中很大一部分资金来自PLA,关键技术的攻关据悉包括成像系统以及通信技术。

中国科研人员对于无人系统的研究既包括民用方面也包括军用方面。据一位哈尔滨工程大学的机器人技术专家表示,无人系统在民用方面的应用主要是环境保护和渔业管理,但与此相比,政府更关心其在军事方面所能发挥的作用。

与国外对UUV铺天盖地的报道类似,中国的科技期刊和网站等也报道了很多中国在UUV方面的最新发展情况,包括:具有双桨推进与侧推装置的“智水3”UUV. SPC-3仿生机器鱼UUV(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制)、“海燕”滑行式UUV(天津大学研制)、仿生扑翼式UUV(西北工业大学海事学院研制)、灵活双艉鳍式UUV(中国科技大学现代机械学院研制)、携带鱼雷的战斗型UUV(海军工程大学武器工程学院研制)。

中国的出版物以及工业网站显示,参与UUV研究的核心国防工业部门是中国船舶工业集团(CSIC)及其下属单位与协作单位,例如位于连云港的江苏自动化技术研究所、位于宜昌的710研究所、704研究所、天津大学、位于西安的西北工业大学、位于合肥的中国科技大学以及位于武汉的海军工程大学。

同时,还有一些重点实验室参与到了UUV的研发中来,包括水下信息处理与控制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北工业大学的海事学院、中国科学院机械学院的流体力学与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哈尔滨工程大学的水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水下通信与海洋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水声对抗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与随处可见的UUV的报道不同,关于中国USV发展的情况鲜见披露。

中国UAV的发展现状

中国目前正在使用多种UAV,包括各种短程系统、ASN-209等战术型UAV、BZK-005(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制的中空长航时侦察型UAV)等战略型UAV。PLA正在努力提升自身运用UAV的能力。按照美国国家航天与航空情报中心(NASIC)的说法,中国正在发展多种类型的UAV,其中包括具有低可探测性、能够执行侦察与打击任务的远程UAV。在过去几年中,大量不同类型的UAV和UCAV(无人战斗型飞行器)的照片出现在互联网上,反映出中国军队对于无人航空系统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例如,在2013年下半年,一种长航时侦察型UAV就在网上被披露。按照美国国防部(DoD)的说法,仅仅在2014年,中国就披露了正在研制中的4种UAV,其中3种可携带武器。而在中国研制的众多UAV中,有几种是最令人关注的,包括类似美国“全球鹰”的“翔龙”无人机、类似美国“捕食者”和“死神”的“翼龙”无人机、采用飞翼构型的“利剑”隐身无人机。上述UAV反映出中国航空工业的进步,同时中国在UAV出口能力方面也不断增强,例如“翼龙”的成功出口。此外,美国国防部指出,中国不断发展和装备远程UAV将会增强其远程监视与打击能力。

nlc202309041749

PLAAF(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的官员和一些中国分析家认为中国应大力发展先进UAV来执行多样化的任务,其中,有人指出当前PLAAF十分需要“无人、隐身、信息化”的打击平台。中国分析家撰写并发表了大量有关UAV的研究报告,同时中国很多国防工业部门都参与到了UAV的研发之中,包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模拟技术研究所/总参第60研究所、西北工业大学、西安ASN科技集团、北京维思韦尔航空电子技术有限公司、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中航工业集团(PLA无人机的研发和生产基地)、中国电子科技集团(CETC)。

来自国家层面的支持

在中国,无人系统的发展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在军用无人系统的规划方面,PLA总装备部和总参谋部负责制定总体规划。同时,其他政府部门在无人系统的研究方面也发挥着一定作用,因为该类系统在国防与国家安全方面能够发挥巨大作用,例如,很多无人系统相关技术的研究项目都被纳入到中国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即"863计划”之中。2013年4月,中国科技部公布了2014年"863计划”海洋技术研究与发展项目清单,其中包括滑浪式自动化无人观测系统、远程无人船舶监控系统、船载远洋观测UAV系统、AUV(自主水下航行器)航行观测网络技术。

无人系统与海洋争端

中国的科研人员很清楚海洋无人系统将能够在中国与他国的海洋领土争端中发挥重要作用。一位哈尔滨工程大学的教授表示,中国与周边很多国家的领海接壤,在这种复杂的地缘形势下,无人船艇与有人船艇相比在很多时候都更加高效、更加方便、更加安全且成本更低。如果它们再搭载无人机的话,其综合能力还将翻倍。虽然很多分析都是关于中国无人系统在军事方面的应用情况,但其实无人系统在民用方面的应用也同样广泛。例如,中国在解决海洋领土争端中就使用了无人系统,特别是北京目前原则上依靠海事执法力量来维护自身的海洋权益时,这就不属于军事问题范畴。2012年8月,中国国家海洋局(SOA)宣布将在2015年底之前在沿海省份建立11个UAV站点来更好地监控相关海域,重点是非法捕捞与非法利用海洋活动。

钓鱼岛案例分析

2013年9月,中国派遣一架BZK-005型UAV飞到钓鱼岛上空,这促使日本战斗机紧急升空以应对。中国在海洋领土争端中使用UAV实际上提供了一个危机控制与UAV在海洋领土冲突中所扮演角色的研究案例。针对中国的行动,日本防卫大臣表示“日本将考虑击落任何入侵日本领空的无人机”,这立即提高了中日两国之前围绕钓鱼岛、以渔船和海岸警卫队进行的低强度对抗的等级。不久,日本首先批准了自卫队一项旨在“防止无人机入侵领空”的计划。对此,中国国防部发言人表示,击落中国无人机将被视为一种“战争行为”,同时警告日本,如果其一意孤行,中国将“坚决回击”。

这次事件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案例,即在高风险情况下如何在冲突区域使用UAV。日本迅速而强硬的表态受到了中国迅速甚至更加强硬的回击,即日本采取任何行动导致的中国UAV损失都将被视为战争行为并将因此付出代价。中国的言行有使危机进一步升级的趋势。但是,这又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即如果把这次事件中的中国和日本分别换成美国和中国,将会如何7中国的政策制定者是否真的认为如果PLA对美国的无人设备采取了进攻行动,后者会将此视为战争行为并进行报复?这是否意味着随着中国拥有更强的ISR(情报、监视、侦察)能刀并采取越来越多的ISR行动其对美国类似侦察行动的态度将有所转变?

无人机在民用方面的应用

中国的很多民用部门也越来越喜欢通过无人系统来处理各种各样的问题。最典型的例子可能就是无人系统在中国国内救灾方面的应用。例如,2013年,中国就使用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制造的无人机对雅安芦山地震灾区进行了航拍。另一个使用无人机的部门是环保部,其利用无人机监控北京、山西、河北企业的排污情况。另外,据报道一项试验正在进行,即通过无人机喷洒化学物质来使污染物凝结。

由十认识到了无人系统在民用方面的重要作用,中国已经投资3.226亿美元在太原建立了一个民用无人机研发基地。同时,无人系统无疑也能为一些中国公司带来收益。例如,中国国内最大的快递公司——顺丰,正在尝试通过无人机进行包裹投递,而这项业务已经获得了政府许可。

2014年8月,一本中国商业杂志报道称,未来几年,随着更多中国公司的加入,UAV在商业方面的用途将大幅扩展。例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就能够生产用于摄影/摄像、监控、快递等各种用途的UAV。虽然政府和军方对于新型UAV技术的投资主要集中在基础研究领域,但在商业市场上经过验证的一些UAV技术

结论

无人系统由于具有更强的性能、更出色的高危作业能力以及更低的成本,因而受到了广泛关注,中国媒体对此也多有提及。实际上,美国在近年的军事行动中已经证明无人系统具有强大的能力,而PLA对此紧密追踪,同时中国分析家也认为无人系统在很多场合都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更低的成本是中国努力发展无人系统的原因之一,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中国近年来在无人系统的发展方面投入了巨资。而美国则需要关注无人系统在PLA的现代化进程、无人系统在中国处理海洋争端中的角色、中国无人系统的扩散等方面的情况,以及由此可能产生的影响。

UAV所提供的更强的ISR(以更可靠的卫星网络进行通联)能力使中国能够在更远的距离对敌方目标进行定位,从而提升反舰弹道导弹及其他远程打击系统的精度。同时,UAV、UUV、USV在未来几年还能够显著增强PLA的作战能力,例如通过结合空基系统来进行远程目标定位或在某些区域(台湾/东海/南海)拥有更强大的ISR能力。此外,携带武器的无人系统还能够直接进行打击。用一位中国分析家的话说,UAV将成为未来战争的“矛尖”。但是,上述结论似乎忽略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大部分无人系统都严重依赖脆弱的空间通信系统,而后者在“复杂电磁环境下”很难有效发挥作用,这也是PLA在未来战争中所面临的一大问题。但另一方面,当中国的空基ISR及通信系统遭到破坏时,无人系统也能起到“补盲”作用。

nlc202309041749

无人系统未来可能在监控领土争端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包括钓鱼岛争端以及北京与南海周边国家的岛屿争端。为此,相关国家很可能会在相关海域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在未来更好地运用UAV/UUV。有报道称,中国国家海洋局正在东海进行无人系统基础设施的建设,这无疑会使日本感到紧张。类似行动很可能也将在南海展开,那么再结合中国近期进行的石油勘探、扩岛等行动,该地区的紧张局势无疑将进一步加剧。

中国不断增加无人系统在相关领域的应用,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可以降低成本。例如,来自“中国鹰”公司(主要服务国家海洋局)的一位UAV专家表示,与有人平台相比,使用UAV能够显著降低成本。但存在一种潜在的风险,即随着中国在有争议地区越来越频繁地使用无人系统,有可能出现UAV在钓鱼岛附近海域被击落的情况。当真的出现这种情况时,中国会采取何种反应目前尚不明确,因为很少有危机管控方面的信息被披露。

一个令美国不安的问题是由于中国的低价和缺乏出口管控,无人系统正在全球范围内快速扩散。实际上,中国正在成为全球很多国家采购无人系统时的首选,同时有报告指出中国将在下一个十年占有全球UAV市场一半的份额。据报道,中国已经将类似“捕食者”的CH-4(彩虹4)无人机推向国际市场,而中国UAV的低成本对很多国家都颇具吸引力。例如,中国不久前与沙特阿拉伯签署了一项协议,允许其在国内组装生产“翼龙”中空长航时(MALE)UAV,该机能够执行多种军事任务,例如精确打击、远程侦察等。

其他研究

当前,还有一些重要方面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中国的UUV与USV究竟发展到了什么程度?

哪些因素会影响中国进行危机管控?

支持无人系统发展的资金源头是什么?

总装备部、PLAN(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PLAAF(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PLASAF(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分别在无人系统研发、生产、使用方面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相关的科技委员会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本文未提到的)其他大学与科研院所涉足了哪些无人系统及相关技术的研究?

哪些国家是中国无人系统出口的潜在对象?

当自身的ISR与通信系统遭到敌方反太空或电子攻击而瘫痪时,PLA打算如何运用无人系统来进行“补盲”?

中国打算如何通过无人系统来应对美国在中国专属经济区内进行的侦察活动?

美国与中国之间越来越相似的UAV设计理念与日渐重合的UAV使用区域,是否会让中方感到愈发受限?未来研究课题

除了这些现实问题以外,还有一些未来的研究课题:

如果未来中国的经济减速导致国防预算缩减,那么无人系统是否还将成为发展重点?

中国的各级机构在客观上是鼓励还是限制了无人系统的创新?

未来中国无人系统的倡导者将是企业家还是PLA的高层?

未来PLA中是否会出现一位像刘华清支持中国发展航母那样强力推动中国无人系统发展的人?

是否会出现因担心无人系统可能影响自身及部门利益而反对其发展的声音?

中国如何看待可能对国防有益的商业无人系统的研究?

中国未来会将重点放在无人系统的创新上还是放在仿制美国及其他国家的无人系统上?

中国未来如何应对无人系统的控制、通信和网络方面的挑战?

未来中国将如何制定有关无人系统的法规?

中国今后如何处理新技术与旧政策之间的矛盾?

系统思考系统引导上下同心促发展 篇12

一、领导班子要会持续地系统思考学校发展

要促进学校持续地发展, 就必须对于学校发展的现状、问题、条件和应当关注的因素有一个整体了解与解剖, 做到心中有数, 并且明确发展方向。初中建设工程开始以后, 我们深入地调查了学校的基本情况, 检查目标与现实的差距, 先后进行了学生满意度调查、教职工幸福感调查、家长对学校服务满意度调查;对学校发展背景进行了分析, 包括内部环境、外部环境、生源状况、师资队伍状况、学校管理现状、学校文化、学校发展的优势与影响发展的问题等。根据调查分析情况, 校长做了“丈量学校教育理想与教育实践的距离, 让教育充满智慧”的专题发言, 并就调查分析结果向全校通报, 指出我们教育教学实践及管理过程中的问题——干部队伍老化和教师转化能力不强是学校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这个基础上分析产生差距的原因, 写出诊断性报告。根据我们对学校发展现状的调查, 对学校全面工作进行诊断性分析, 针对存在的问题, 制定整改措施, 提出了学生健康成长、问题学生干预、青年教师培养、ESD项目、课程建设五个方面的项目研究。同时, 分析了学校发展定位, 讨论学校办学思想, 确定办学目标。我们制定的学校发展定位是为普通老百姓的孩子“提供优质的教育和优质服务,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根据这一定位, 我们确定了学校的教育理念是“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 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学校教职工的共同价值理念是“人文、合作、负责”, 学校的管理理念是“服务与责任并重, 提高质量与创品牌共求, 理想与现实兼顾”, 我们的承诺和学校的共同愿景是“提供优质教育和优质服务, 使政府信任、社会认可、学生受益、家长满意”。

学校领导班子没有停留在对于学校发展的初步分析上。为了促进学校长期的可持续发展, 在校长的带领下, 领导班子研制了可持续发展的思维图。这个图围绕着可持续发展观和教育教学质量的内涵, 指明了学校发展的定位, 学校办学的理念 (包括学校共同价值理念, 教育服务理念) , 对教育质量的认识, 教育服务功能的认识, 学校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学校科学管理所涉及的几项工作等, 不仅规定了工作的框架, 还包括每一部分的具体内容和预期达到的目标。

这个图看似复杂, 但是对于每个层面的工作人员来说, 它的意义和关注重点是不同的。对校长和领导班子而言, 这是一个全方位的思考学校发展的框架。参照这个框架, 在把握工作整体均衡发展基础上, 还根据学校发展的目标要求, 判断工作的缺位、不到位和可能继续发展的空间, 制订阶段性的工作目标和策略, 这样就把整体全面推进和分段重点改进有机地结合起来。对于部门管理者来说, 他们重点关注的是推动涉及本部门的工作目标, 但是这个思考图引导他们学会从基本价值的高度和学校全局发展的广度思考问题, 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把本部门的工作与其他部门的工作结合起来, 不是简单地就事论事地完成本部门的业务。而对普通教师和职工而言, 它除了提供业务工作的思想指导和目标要求以外, 也为他们思考和参与学校各个方面的发展提供了思考的平台。

这个思考图设计出来以后, 我们没有把它当做摆设, 而是积极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除了参照它进行每个学期工作总结和制订新学期计划以外, 还结合上级创造的条件、各种督导活动给我们提出的建议, 以及外出学习看到的各种新经验寻找改进点和落实方法。比如2007年, 我们抓住教委给学校校舍装修的机会, 通过争取资金和自筹部分资金, 进行了大手笔的校园文化改造, 用各种美术和文字形式突出了传统文化和学生文化的氛围, 使人耳目一新。

二、将学校发展的整体思路变成教职工的工作目标

学校的发展是上下同心奋斗的结果, 如何把领导的目标和决心变成广大教职工的认识和行动, 是学校发展的关键, 也是对领导能力的考验。对于教职工的引导也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从虚到实、从大到小、从宏观到具体多层面地开展工作。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 积极引导教师将学校共同价值理念内化为教育行为

领导的核心使命是思想的领导, 大家的价值认识一致了, 对于解决具体问题的方式和方法的理解就容易达成一致。学校领导班子提出, 学校的价值理念是“人文、合作、负责”, 学校教育服务宗旨是“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 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领导班子认识到, 这些理念被教师们内化需要一个过程, 为此学校用了许多方法加速内化过程。

首先是灌输理念。学校将“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人本管理学校思维图”发给全校教职工人手一份, 让大家了解学校发展思路和目标。然后, 我们利用学校教职工的集中时间, 对学校的共同价值理念和教育服务理念这两句话进行检测, 强化记忆。同时校长对其内涵进行解释, 并从情与理两方面帮助教师们正确理解和接受, 使大家对学校共同价值观达到了极高的认同度。

其次是引导理解。作为管理者, 不仅应当让教师知道我们的宗旨、目标和制度, 还要让他们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 所以要务虚, 学习理论和相关知识。我们带领教师学习《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 每次召开大会, 校长和管理干部都先用几分钟结合实际讲解其中一条。我们还给每个教师发了《细节决定成败》《<论语>心得》《班主任兵法》等书籍供大家学习, 让大家结合实际深入思考。在我们自己连续编印的“教育叙事”文集中, 把老师们结合自己的教育故事的学习体会汇集起来, 每人一册, 互相交流, 以此提高认识, 转变观念, 传递学校办学理念和共同价值观。

再次是纠正偏差。结合教师教育过程中的教育行为进行案例剖析, 搜集学校办学行为和教育服务过程中与学校办学理念共同价值观不一致的忌语;纠正偏差认识, 引导教师将正确的认识转化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中, 改进教育行为, 提高教育能力。我们觉得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就是教师共同价值观内化的过程。

2. 建构教育服务诚信体系提高服务质量

为了确保学校教育服务质量, 约束和引导学校办学行为, 也为了以可靠的信誉赢得社会、家长、学生对学校的信赖, 我们在全区率先建构了教育服务诚信体系, 作出了学校教育服务承诺、教师服务承诺, 并公布社会让家长监督、落实教育服务承诺。另外, 我们制订了学生对教师课堂满意度监控制度, 教师对学校管理满意度测评制度和校园开放日家长填写评价意见的制度。调查显示:100%的教师认同“办人民满意”的学校目标, 95%的教师称“我愿意为学生和家长提供令他们满意的服务”, 90%的学生对教师服务满意, 86%的家长表示满意。这些数字说明, 我校提出“为学生、家长提供优质服务”的打服务牌战略、实行教育服务承诺举措促进了教师观念的明显改变。

本学期, 为了进一步落实服务承诺, 加强质量监控, 我们建立了教师工作反馈报告单制度, 内容包括教学成绩和教学工作满意度评价、教育与教学基本流程项目检查反馈、学生评价、学期荣誉, 以及相关的改进建议。这项工作由学校质量监控中心负责完成, 每个老师在放假前收到一份报告单, 使每个人明了本学期自己的工作状况, 有利于思考下学期工作的努力方向。

3. 目标管理, 情感激发

学校提出的办学宗旨和发展目标, 只有转换成每个教师的责任和任务, 才能得到落实, 也才能真正转变教师的观念。为此, 我们发动教师在学校规划的基础上, 制订出各个部门和教师个人的发展与工作规划, 形成目标管理体系。学校将学校规划和每个教职工的工作规划编辑成《学校目标管理手册》《学校制度管理手册》《学校教学质量监控手册》等书面文件, 教职工人手一本, 让他们自主管理, 相互学习, 相互监督。当教职工们被信任, 又能够自主管理的时候, 学校目标最能够一致起来。

但是我们也不是仅仅从工作上要求教师, 还根据学校条件, 尽可能关注教师的幸福感, 凝聚团队精神, 创设充满幸福感的校园文化。

为此, 学校编辑了《家》这本书, 以自我介绍的方式记录了每位教职工对事业、人生和工作的感悟;我们编辑的《教学叙事》, 以教学反思的形式记录了教师与学生之间发生的知识与情感的碰撞;我们编辑的《铭记》小册子则以日记的形式让教职工们有一个空间, 向曾经关心和帮助过自己的同事们表达自己的感激。2007年开展的“风雨三十载, 桃李正芬芳”大型活动以纪录片和访谈方式展现了教师们在三尺讲台上活出精彩自我的幕幕瞬间。我们摄制的光盘“行政人员的一天”以记录跟踪方式, 反映了行政服务人员一天内平凡而忙碌的生活。通过这些故事和活动, 凝聚了人气, 鼓舞了干劲, 在学校形成了一种追求幸福感的文化和良好的校风。

4. 聚焦课堂, 把尊重差异的教学制度化和项目化

学校的发展目标终端要落实到教育活动中, 落实到课堂里, 落实到学生的发展上。为了落实“促进每个学生发展”的理念, 我们在研究学生学习特点和成绩分布特点的基础上, 把教学要求制度化, 并在确定主攻问题的基础上, 设计出有效的行动项目, 这样就使目标实现了具体化和常规化。

为此, 我们采取了很多措施, 其中之一是制订了《学习杜郎口, 聚焦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方案, 提出一系列具体措施。

(1) 设计多元的课堂教学目标。要把解决教学问题, 促使教与学最优化作为教学设计的目的, 依据学生现有的水平制订共同的目标和个人的目标。

(2) 要重视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的设计。教学方法多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 把接受式学习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相结合。

(3) 要全面了解学生的现实发展水平, 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教学过程注重学生的尝试、体验、互动、自主的教学策略。

(4) 教学内容的设计, 要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对教材进行科学的选择、组织和再加工。教学内容要深浅适度, 抓住最精要的“基础知识”。

(5) 课堂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参与率应在90%以上, 教师按照25+20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实践。

(6) 科学设计作业、练习与评价活动的设计。及时实施反馈、辅导, 其内容应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体验和学习效果等方面。

(7) 合理、有效地使用各种教具及多媒体设备, 使教学更加直观、清晰和生动。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展现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 最终实现师生共同的成长与发展。

(8) 营造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 做到尊重、爱护每一个学生。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发展、讲话、改进的机会, 教师在课堂上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真诚地关爱每个学生, 赞赏每个学生的点滴进步, 鼓励每个学生战胜困难, 支持每个学生的创造行为, 宽容每个学生的缺点, 理解每个学生的苦恼。

为了进一步促进基础薄弱学生的发展, 本学期学校召开了“用心做教育, 将双基落实到每个学生”的质量分析会, 提出了“关注临界点, 消灭低分率”和“抓中、促优、拉差”的目标与策略。确定每个学科和班级要抓好基础最差的后5名学生, 千方百计地引导他们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有所提高, 鼓励他们达到适合自己水平的最低限度的进步和要求 (比如不能放弃作文, 不能放弃外语学习) 。这样就把学校发展的需要与学生发展的目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了。

上一篇:循环燃烧下一篇:学生分数的蝴蝶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