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化发展

2024-10-21

系统化发展(精选12篇)

系统化发展 篇1

科技的不断进步, 无线电技术在现代生活中作用日益凸显, 而有线通信业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面对这样的形势, 通信运营商在进行通信基础设施的建设时就必须要运用更先进的技术, 这样不但可以提升了通信设备的可操作性, 同时还促进了整个通信系统的优化。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 现代通信系统所具备的功能以及所使用的设备也日益复杂。

1 通信工程系统化改造的主流地位

先进的科技是现代通信技术改造的动力, 智能通信工程也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过程, 这些改造过程不但可以促进现代通信系统的不断完善, 还能带动相关的技术提升, 按照通信工程的行业发展特点来看, 现代通信工程具有如下的发展趋势:

1.1 设备的日益复杂

为了适应现代通信功能多样化的需求, 现代通信系统所使用的设备不但要有一些常用的设备外, 还会增加很多新型的无线电通信设备。这些科技含量较高的新型设备具备了传递性好、抗干扰能力强的特点。

1.2 操作实行自动化

通信用户的需求日益多元化, 通信系统的操作可以根据这些个性化的需求引入自动化操作程序, 这将是现代通信的发展趋势, 自动化操作不但可以提高效率, 还可以缓解人工操作所面临的难题。

1.3 通信功能逐渐多样化

智能通信系统具有多样化特点的具体表现:一是通信系统自身的功能, 如收集处理数据以及防御功能;二是要为用户提供可供选择的功能, 如文件传输、视频、语音等。

1.4 成本逐渐减低

可以对通信工程的建设过程进行科学有效的成本控制以减低对国家资金的占有。我们国家每年都会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通信工程建设, 但是作为通信企业也应该在通信工程建设中进行成本控制以响应国家的号召。

2 智能通信工程改造中的问题

智能化是未来通信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进行通信改造工作时企业在注意避免一些不利因素, 以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 确保用户的正常体验, 同时还要确保通信运营获得一定的利润, 在改造工程的实施过程中, 对通信进行系统改造要注意以下几点:

2.1 技术应用问题

通信工程是一个高标准、严要求、高技术含量的工程, 在实施过程中, 所有的工厂参与人员都要熟悉改造所需要的技术, 利用一系列的先进技术, 如通信技术、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建立起一个集合多种功能的数据传输模块。

2.2 系统应用问题

在整个通信系统中智能化通信系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改造工程实施过程中要时刻考虑用户的实际应用需求, 如工程施工单位在制定施工方案时要考虑配置相应的维护系统以及方案, 要做到系统运行后出现的故障能够及时得到处理。

2.3 运行安全问题

安全问题上目前通信技术面临的普遍问题, 在信息传输的过程中会发生用户信息被泄露或者被盗的事故, 这对通信信息安全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不但降低了整个通信系统的运行效率, 同时也破坏了通信系统的协调性。所以对于通信系统的安全问题必须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尽量避免系统运行过程中所受外部环境的干扰。

3 基于红外通信技术运用的智能系统

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 在市场上也出现了很多的符合个人数据处理的红外通信设备, 如和计算机直接连接的简易打印机等。这些新型的设备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 个人通信系统与全球移动通信系统网络将这些潜力逐渐显现出来。红外连接技术上具备数字技术特性的, 所以有红外连接功能的笔记本上不需要调制调解器的, 很多的便携式PC机都配备了可以插入PCS数据卡的扩展卡槽, 插入PCS数据卡配合电话进行使用就可以建立起无线连接。目前, 随着通信技术的进一步提升, 已经将电缆的红外端口进行了有效的拓展, 实现了PCS电话系统同笔记本计算机红外端口的标准连接, PCS电话系统的适用性也将会越来越广泛。

基于某些红外线通信系统不需要通过计算机进行调制解调, 因此, 在以往的手持计算机中没有将PC卡调制调解器应用到计算机的生产制造中。通过近年来红外通信技术的不断进步, 如今已将无线通信技术应用到计算机中, 使计算机具备了无线接收信息的功能。目前, 红外通信技术已应用到社会的诸多领域, 如大型商场的POS机、银行的ATM机等都可以采用红外通信的外接口装置进行设置接受信息数据, 而不需要再通过铺设复杂的电缆去完成数据信息的接受。

4 智能天线在无线通信中的一系列应用

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 智能天线技术目前已取得良好的发展, 已被广泛地应用到无线通信领域中, 有效地提高了无线通信的系统性能, 对无线通信事业的发展将起着积极作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人们对信息的需求会不断增加, 智能天线无线通信将会在未来的通信领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智能天线无线通信主要具备以下的优点:智能天线无线通信适用范围广、使用灵活方便等。基于智能无线通信灵活性强的特点, 目前已在基站配置上得到广泛应用, 有效地提高了地面电波传输的质量。此外, 智能天线具有跟踪功能的特性, 目前已在我国的移动通信系统中得到广泛应用, 它能够对系统进行智能切换, 减少了人力投入, 降低了移动通信建设的成本投入。另外, 由于电波传播途径多及用户多的原因, 使得移动通信向用户智能天线传播信号的难度增加, 这是我们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5 结论

总之, 为了能实现未来智能通信工程系统能对社会的生产生活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必须要在工程系统的改造过程中不断地加强技术开发, 同时对于智能通信工程系统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要及时地采取预防措施。

摘要:通信对于国民的生产生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对于社会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所以通信工程也是城市化建设及改造的重要环节。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普及, 智能通信在现代人们的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文章将针对智能通信工程系统化的问题进行相应的分析。

关键词:智能通信工程,系统化结构,制定策略,运行趋势

参考文献

[1]胡海龙.无限通信模块在智能通常工程中的运用[J].电视技术, 2011, 40 (20) 77-78.

[2]潘文静.网络视频会议存储与回放功能的实现[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 2010, 10 (02) :33-34.

[3]张晓慧.支持协同工作的多媒体通信系统的研究与实现.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0, 22 (10) :55-56.

[4]汤咏长.视频会议Internet网络传输研究.中国通信科技, 2011, 30 (12) :33-34.

系统化发展 篇2

【摘要l从lT技术的新进展谈起,给出Hype Cycle五阶段漠型,强调了与未来

护理信息系统发展有密切关系的I T新技术。分析了当前世界护理信息化所面临的技 术层面的挑战,包括护理信息标准化、流程再造,减少医护错误,护理信息系统的 集成与互操作性,智能化与决策支持。预测了未来我国护理信息系统可能发展的方 向与具体的应用范围。

【关键词l 护理。信息系统

1与医疗卫生相关的l T新技术

(Hype Cycle模型)

护理信息学是辅助护理资料、信

息和知识的管理和处理,支持护理

业务和提供临床护理的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和护理学的结合⋯。尽管需

求是推动护理信息化的原始驱动力,但不可否认,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的创新发展是护理信息系统得以发展的基础。当我们讨论当今护理信息系

统发展的新趋势、新应用时,我们一

定要了解I T新技术的发展趋势。

Gartner公司是全球具有权威性的IT研究与顾问咨询公司。自1995

年开始,Gartner公司每年针对不同

领域I T新技术的发展趋势,发表了

一系列评价和预测研究报告∽1,C H IMA在《中国医院信息化发展研

究报告一白皮书)》【3】中效仿Gartner

公司使用了Hype Cycle(技术成熟

度曲线)的图形描述方法,将技术发

展分为具有五期的曲线,见图1。图

1的纵轴代表某项新技术的受关注程

度,而横轴代表某项应用或技术的成熟度,它被分割为5个阶段:技术

触发期,期望膨胀期,幻灭低潮期,理解上升期和成熟期,在各个成熟

度区间均有某些I T新技术与护理信

息化的应用有密切关系。例如位于

整合检索系统发展概述 篇3

关键词:整合检索 跨库检索 发现系统 统一资源管理

中图分类号: G254.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1)05-0025-04

The Development of Unified Retrieval Systems

Xia Cuijun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 Librar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420)

Abstract: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development of unified retrieval system. Then, the author analyses two kinds of unified retrieval system: search in just-in-case metadata central indexes,and just-in-time search in cross-database resources that are not indexed. Finally,the author introduces discovery system and unified resource management.

Key words: federated search; unified retrieval systems; discovery interface; Unified Resource Management

CLC number: G254.92 Document code: A Article ID: 1003-6938(2011)05-0025-04

整合检索由最初的“Google-like”一站式检索图书馆电子资源发展到强力存取图书馆各种资源(物理馆藏和虚拟馆藏)的探索发现系统,更进一步提出以统一资源管理平台管理图书馆的各种资源。系统开发商积极开发新功能组件的系统,图书馆面临更多的选择,也有了更多思考。本文试图通过梳理整合检索系统的发展脉络,引发图书馆思考如何让读者利用整合检索成更加方便、快捷的获取所需信息资源,并以整合检索系统为新的信息服务起点做好信息服务工作。

1 整合检索系统的兴起

面对复杂多元的网络信息环境,图书馆与数据库商、系统服务商等都在努力开发可以像Google一样一站式检索图书馆各种信息资源的工具——整合检索系统。整合检索并不是近几年出现的新概念,上世纪70年代开始发展的Z39.50及90年代与网络资源搜寻有关的Metacrawler都体现了整合检索的诉求,它们均是架构于透过一个共通的搜寻接口检索异质信息来源概念所形成的信息检索通讯协议或程序工具。也有的通过API程序对检索接口的分析、指令的包装与数据的重整达到整合检索。这类型的通讯协议与程序工具的设计目的都是希望能够透过一个共通的检索接口,降低信息使用者检索多个信息来源、重复输入多次相同检索策略的繁琐。[1 ] 但由于技术限制,不论是Z39.50、API程序或者Metacrawler,检索范围多限于单一形态资源,整合程度有限。近年来随着OpenURL以及相关程序工具的发展,整合检索在图书馆运用的成效也日见显著,metasearch, parallel search, federated search, broadcast search, cross-database search, search portal这些词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对检索图书馆电子期刊、电子图书、自建资源等多种异构数据库信息资源的探索。

在整合检索系统的功能要求上,2005年美国国家信息标准组织(National Information Standards Organization、简称NISO)在“整合检索先导计划(NISO Metasearch Initiative)”的网站上对整合检索系统提出了三点要求,即:整合检索系统服务商能提供更有效的服务;内容供应商提供更多的内容并能保障他们的知识产权;图书馆能提供异于Google和其它免费网络资源的服务。[2 ] 这三点要求是开发整合检索系统的基本要求,整合检索系统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由初步发展到相对成熟的过程。

2 整合检索的技术方案

目前进入商业化开发的整合检索的技术方案有两种。一是基于备用性(just- in-case)处理的元数据集中索引式整合检索,预先将各个数据库资源的元数据集中到一台或几台中间服务器上,用户通过向这几台中间服务器发送检索请求的方式来完成整合检索。[3 ]二是基于即时性(just-in-time)处理的跨库检索系统,用户即时将查询提交给整合系统,通过整合服务器向源数据库发送请求,获取实时检索结果的整合方式。[4 ]这两种方案各有优缺点,也都各自的适用范围。

2.1 基于元数据集中索引的整合检索系统

基于元数据索引的整合检索系统就是通过抽取、映射和导入等手段对分布异构资源的元数据(也可能包括对象数据)进行收集和聚合,安装在本地系统或者中心系统平台提供统一的检索和服务。[5 ]这是一种备用性的整合检索,需要预先集中外部数据库源的元数据,检索是针对本地系统或中心系统平台的元数据库进行的,不需要跨多个外部数据库源,也不受源数据库访问方式的限制,检索速度快。从读者使用体验看,检索速度快是这种方式的最大优点。

元数据整合是目录信息的整合,基于元数据的整合检索系统会充分发现各个源数据库的共性,它会按照异构数据的共性,重组新的学科体系,做到分类体系统一,实现对所有异构资源的学科聚合,实现学科导航检索功能。[6 ]

基于元数据索引的整合检索系统需要建立一个庞大的集中式索引,强调元数据的提交与处理,注重元数据的更新与维护,存在着较大的管理难题。最初由于这种方式由于涉及数据库厂商的商业利益,不要说将所有资源的元数据集中到一起,就是集中图书馆订购的那些资源的元数据也很难操作。而且由于源数据库不断更新,已经集中索引的元数据也面临数据更新和维护问题。随着开放获取运动的发展,这一困境正在得到缓解。传统数据库商担心免费资源会影响到他们的用户,开始与 Google合作,一些学术性商业数据库和出版商已将其全文或文摘让Google Scholar编入索引。有些学术性商业数据库和出版商与图书馆系统服务商签约,同意系统服务商从他们数据库中直接收割元数据甚至是全文文本,并可存取这些元数据和生成索引。

元数据集中索引的整合检索在电子期刊整合中用的比较多。SwetsWise的元数据库SwetsWise MetaData收录了22000种刊名目录、3.5亿条篇名目次信息。[7 ] 360 Core的Knowledge Works是电子期刊、电子图书及其它资源的权威知识库,Serials Solution公司与全球各地的资源提供商合作,从中收集元数据,并集成到Knowledge Works中,通过Knowledge Works合作伙伴认证计划,确保数据库商按要求正确收集和呈现元数据。目前Knowledge Works包括来自2700多个全文和4720多个非全文的出版社权威数据库的18.5万多种电子期刊、50余万种电子图书的元数据,并以每月新增150个数据库资源的速度增加。[8 ]

元数据集中索引的整合检索也应用在资源探索发现系统。Ex Libris公司的Primo Central就是这样一个元数据集中式索引,它由Ex Libris统一维护、更新,将来自不同数据库商的数据进行集中索引,力求整合、揭示全世界的各主要电子期刊、电子数据库。Ex Libris公司与各个数据库商协商并签订合同,定时从供应商处直接收割元数据甚至是全文文本。从不同供应商收割回来的数据全部进入Primo系统中,进行统一的数据加工、规范化,最终建立一个单一的集中式索引。目前,Primo Central中已经整合了世界上大部分的外文电子期刊文章和部分报纸、电子书元数据,目前已收录记录超过2.5亿条。[9 ]

Serials Solution公司的Summon Unified Search Index 也是这样一个元数据集中式索引。经加工处理的元数据(部分包括全文)被预先收割到Summon Unified Search Index,并可深度索引,内容涵盖了数字资源库、报告、引文、灰色文献、会议录、学术仓储、电子期刊、报纸、电子图书、学位论文、图书馆书目记录等。[10 ]与Summon签约的出版商和内容供应商持续增长,目前,已有超过6800家出版商、约10万种期刊向Summon提供超过5亿条的记录。[11 ]

2.2 基于即时性处理的跨库检索系统

基于即时性处理的跨库检索系统指用户即时将查询提交给系统,系统将用户的检索要求转化为不同数据源的检索表达式,并发地检索本地的和广域网上的多个分布式异构数据源,并对检索结果加以整合,在经过去重和排序等操作后,以统一的格式将结果呈现给用户。[12 ]

对异构分布资源的整合,最佳的方式是采用标准的数据格式XML和标准的通用检索协议,如Z39.50、Open URL、Zing、ODL、OAI以及Web Service等,但实际上大多数电子资源并不支持或者并不开放这些接口,在实际情况中, 也经常遇到资源提供商不公开他们所遵循的协议情况。针对未知协议, 通常采用“页面分析技术”实现跨库检索,即通过分析各数据库的URL和HTML页面, 通过抽取、尝试和分析去判定检索请求和页面内容。[13 ]通过标准的通讯协议和标准的数据格式来进行的整合检索能够提供准确、全面、及时的检索结果,而通过Http页面分析和模拟进行的整合检索由于受到源数据库访问方式的限制, 整合的效果和准确性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基于即时性处理的跨库检索系统,使用完全实时的目标资源数据,可即时检索到源数据库的最新数据,也避免了数据的更新与维护问题。但当源数据库检索接口、数据字段、数据结构发生变化时,跨库检索系统必须重新配库。

基于即时性处理的跨库检索系统的具体产品,国内目前使用比较多的有Metalib元搜索,已有许多详细介绍,此处不赘述。Deep Web Technology在检索获取集成分析深层网页数据库资源方面有独到之处,它开发的Explorit能同时并发检索数百个资源库,在几秒钟内返回高度相关性的检索结果,并将检索结果以智能聚类方式呈现给用户。[14 ]360 Secarch将全球领先的两大联邦检索引擎360 Secarch和WebFeat整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功能强大、齐全的服务,可对检索结果进行整理和综合,并以聚类方式显示在一个简单易用的界面中。[15 ]Innovative的Encore通过Research Pro来检索资源,Research Pro异构资源整合检?系统采用的是Muse异构资源整合检索引擎。Swets 公司的SwetsWise Searcher采用的也是Muse的技术,2010年2月,Swets宣布与Deep Web Technology合作来改进SwetsWise Searcher的功能。[16 ]

3 整合检索的发展

整合检索的两种技术方案各有优缺点,也都有各自的适用范围。如何让这两种方案扬长避短优势互补呢?资源探索与发现系统正在做这方面的尝试,而整合检索也从最初尝试按Google族的使用习惯为读者提供一个简易的检索入口来查找图书馆丰富的电子馆藏,发展到强力存取、管理图书馆各种资源(物理馆藏和虚拟馆藏)的统一资源管理平台。

3.1 从整合检索到探索发现系统

两种方案各有优缺点,也都有各自的适用范围。元数据集中索引的整合检索需要学术性商业数据库、出版商等数据提供商的配合,经许可才可采集、索引元数据。基于即时性处理的跨库检索实现了对异构资源库的并发检索,但若要访问多个外部源数据库,则检索进程缓慢,且受外部源数据库访问方式的限制容易出现检索中断。如果将两种技术集成,既可解决元数据集中索引中未提供元数据的数据库的整合检索问题,又可减少跨库检索中要访问的外部数据库数量,换而言之,既扩大了检索范围又提高了检索效率。随着数字环境的形成,两种技术也整合在一起,并作为关键技术应用到图书馆的资源门户中,单一技术的整合系统发展到两种技术并用的资源发现与获取平台。

Serials Solution公司的探索发现解决方案集成了Summon互联网级探索发现和360 Search联邦检索服务。Innovative的Encore Discovery通过Research Pro 联邦检索工具和Encore Harvesting Services收割OAI元数据生成的索引集来发现资源,2010年1月宣称所整合的内容供应商的文章层级的内容,都是基串流XML模式而成,而不仅仅提前作内容的收割与索引。[17 ]

Ex Libris将MetaLib整合检索集成到Primo中,成为Primo的组件Primo Metasearch。Primo设计为通过Primo Central提供的元数据集中式检索方式和MetaLib元搜索提供的整合检索方式进行检索和发现资源,采取了以下几种检索:

①本地Primo检索。通过检索Primo本地索引、Primo其它用户的远程索引、Primo Central索引来进行。本地索引来自当前图书馆资源的元数据,其它用户的远程索引指Primo其它用户图书馆的索引。

②Primo深度检索。没有被预先抽取元数据索引的资源,而且这些资源符合Primo的深度检索的要求。

③Primo元搜索。适用于没有被预先抽取元数据索引的资源且不符合Primo深度检索。其核心组件是Metalib元搜索。[18 ]

3.2 从整合检索到统一资源管理

整合检索则由最初的“Google-like”检索界面改进到发现界面,以此为基础建立服务导向的架构,一方面提升读者的使用体验,另一方面与开放链接、聚类导航、个性化空间与信息定制、用户认证和权限控制等功能一起构成一个实用的数字资源整合系统。国外图书馆和软件商相继开发出十几种数字资源整合系统,在资源整合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入的资源管理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概念,如Ex Libris提出的统一资源管理(Unified Resource Management,简称URM),OCLC推出的 Web-scale Management Services(简称WMS);国内ALIS提出了三期建设和服务计划。

Ex Libris的统一资源管理平台将可处理各类资源(包括印刷资源、电子资源和数字资源),统一整合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电子资源管理系统、机构仓储管理系统及其它系统,2011年1月 公布了Alma解决方案。Alma采用统一资源管理框架,支持图书馆所有资源的全部业务,不管这些资源是什么载体或格式、是在本地还是远程,全部业务涵盖了采分编、元数据管理、数字化以及日常业务。[19 ]如:Alma提供高质量、可共享的元数据,统一管理图书馆的各类资源,简化图书馆的工作流程,智能的馆藏管理让图书馆在有限的经费范围内实现最优的馆藏发展计划等。

OCLC指出WMS可让地方图书馆拥有完整自动化解决方案,而不需本地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希望通过扩展WorldCat Local的功能来取代本地图书馆自动化系统。OCLC将WorldCat Local定位为探索发现工具,即WMS的发现层,加入流通、采购与许可管理的功能模块,旨在将现有的OCLC服务和最新开发的应用模块集成到一个协同在线网络中,希望开发一个可支持数千个图书馆有效处理数据的全球技术平台。目前已经形成三个主要的WMS模块:许可和订阅管理、流通发展、采购和工作流程。[20 ]

CALIS三期项目的建设目标是为全国近2000个高校成员馆提供标准化、低成本、自适应、可扩展的数字图书馆统一服务和集成平台,既要建立多级共建共享中心,又要为不同规模的高校图书馆提供低成本、本地化的数字图书馆解决方案。[21 ]

虽然统一资源管理目前仅为概念模式,Alma、WMS和CALIS的三期服务计划仅有少数图书馆开始早期试用,但对图书馆的影响不可忽视。以Exlibris的URM理念为例,在传统图书馆自动系统中,OPAC由图书馆提供元数据(MARC书目记录)和内容(纸本馆藏),自动化系统只是图书馆更好管理资源服务读者的工具,若元数据由Exlibris整合,内容由数据库商提供,那图书馆除了购买服务内容和服务平台,还能干什么?新技术带给图书馆的挑战前所未有!但数字化的浪潮不可阻挡,图书馆要在关注变化中寻找行业的发展机会。

4 结语

提供一个单一整合接口让读者能够非常容易地获得所需的信息是图书馆界一直追求的目标,整合检索系统让图书馆朝这目标又向前迈进了一步。但准确便捷的一站式整合检索也是对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巨大挑战,如何让整合检索入口成为图书馆服务的起点,而不是服务的终点是需要我们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罗思嘉. 信息搜寻与异质数据库整合查询系统建置之初探 [EB/OL].[2011-07-26]. http://www.lib.ncku.edu.tw

/journal/15/4.htm.

[2]NISO Metasearch Initiative[EB/OL].[2011-05-20].http://www.niso.org/workrooms/mi/#background.

[3][4]窦天芳等.以Exlibris&Metalib为例谈整合检索的几个关键技术及应用[J].情报科学,2007,(8):1235-1239.

[5]姜爱蓉.数字资源整合系统的技术发展与应用趋势[J].图书馆杂志,2006,(12):14-18.

[6]蒋继平,姚倩.文献资源整合中的统一检索系统应用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1,(1):72-76.

[7]SwetsWise MetaData[EB/OL].[2011-05-16].http://www.swets.com/sites/default/files/factsheet/sw-md-03-2011-web.pdf.

[8]The Authoritative E-Resource Knowledgebase[EB/OL]. [2011-05-16].http://www.serialssolutions.com/assets/resources/Brochure-Serials-Solutions-KnowledgeWorks.pdf.

[9]资源发现与获取系统[EB/OL]. [2011-05-16]. http://www.exlibris.com.cn/product/primo/index.html.

[10][15]电子资源整体解决方案[EB/OL]. [2011-05-10]. http://www.serialssolutions.com/assets/publications/SerialsSolutions_Catalog_sch.pdf.

[11]Your Library Discovered[EB/OL]. [2011-5-10]. http://www.serialssolutions.com/assets/resources/Summon-Br

ochure-2010.pdf.

[12]李广建, 张智雄. 国外跨库检索系统研究项目及其特点[J]. 图书情报工作,2004,(4):444-447.

[13]姜爱蓉等.分布异构资源整合管理系统的技术特点和应用趋势——MetaLib& SFX综述[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4,(4):1-5.

[14]Explorit Overview[EB/OL].[2011-05-16]. http://www.deepwebtech.com/products/explorit-overview/.

[16]SwetsWise Searcher improves its federated search performance with Deep Web Technologies[EB/OL].[2011-05-20].http://www.librarytechnology.org/ltg-displaytext.pl?RC=14516.

[17]Marshall Breeding. Automation Marketplace 2010:New Models,Core Systems[J].Library Journal,2010,135(6):22-36.

[18]Primo Search[EB/OL].[2011-05-20].http://www.exlibrisgroup.com/de/files/Germany/Produkte/PrimoSearchWh

itePaper.pdf.

[19]Ex Libris announces the cloud-based Alma Library Management Service[EB/OL].[2011-05-17].http://www.librarytechnology.org/ltg-displaytext.pl?RC=15322.

[20]David Rapp. OCLC's Cloud-Based ILS Enters Next Phase[J]. Library Journal,2010,135(13):16-18.

[21]王文清,陈凌. CALIS数字图书馆云服务平台模型[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9,(4):13-18.

系统思考系统引导上下同心促发展 篇4

一、领导班子要会持续地系统思考学校发展

要促进学校持续地发展, 就必须对于学校发展的现状、问题、条件和应当关注的因素有一个整体了解与解剖, 做到心中有数, 并且明确发展方向。初中建设工程开始以后, 我们深入地调查了学校的基本情况, 检查目标与现实的差距, 先后进行了学生满意度调查、教职工幸福感调查、家长对学校服务满意度调查;对学校发展背景进行了分析, 包括内部环境、外部环境、生源状况、师资队伍状况、学校管理现状、学校文化、学校发展的优势与影响发展的问题等。根据调查分析情况, 校长做了“丈量学校教育理想与教育实践的距离, 让教育充满智慧”的专题发言, 并就调查分析结果向全校通报, 指出我们教育教学实践及管理过程中的问题——干部队伍老化和教师转化能力不强是学校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这个基础上分析产生差距的原因, 写出诊断性报告。根据我们对学校发展现状的调查, 对学校全面工作进行诊断性分析, 针对存在的问题, 制定整改措施, 提出了学生健康成长、问题学生干预、青年教师培养、ESD项目、课程建设五个方面的项目研究。同时, 分析了学校发展定位, 讨论学校办学思想, 确定办学目标。我们制定的学校发展定位是为普通老百姓的孩子“提供优质的教育和优质服务,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根据这一定位, 我们确定了学校的教育理念是“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 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学校教职工的共同价值理念是“人文、合作、负责”, 学校的管理理念是“服务与责任并重, 提高质量与创品牌共求, 理想与现实兼顾”, 我们的承诺和学校的共同愿景是“提供优质教育和优质服务, 使政府信任、社会认可、学生受益、家长满意”。

学校领导班子没有停留在对于学校发展的初步分析上。为了促进学校长期的可持续发展, 在校长的带领下, 领导班子研制了可持续发展的思维图。这个图围绕着可持续发展观和教育教学质量的内涵, 指明了学校发展的定位, 学校办学的理念 (包括学校共同价值理念, 教育服务理念) , 对教育质量的认识, 教育服务功能的认识, 学校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学校科学管理所涉及的几项工作等, 不仅规定了工作的框架, 还包括每一部分的具体内容和预期达到的目标。

这个图看似复杂, 但是对于每个层面的工作人员来说, 它的意义和关注重点是不同的。对校长和领导班子而言, 这是一个全方位的思考学校发展的框架。参照这个框架, 在把握工作整体均衡发展基础上, 还根据学校发展的目标要求, 判断工作的缺位、不到位和可能继续发展的空间, 制订阶段性的工作目标和策略, 这样就把整体全面推进和分段重点改进有机地结合起来。对于部门管理者来说, 他们重点关注的是推动涉及本部门的工作目标, 但是这个思考图引导他们学会从基本价值的高度和学校全局发展的广度思考问题, 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把本部门的工作与其他部门的工作结合起来, 不是简单地就事论事地完成本部门的业务。而对普通教师和职工而言, 它除了提供业务工作的思想指导和目标要求以外, 也为他们思考和参与学校各个方面的发展提供了思考的平台。

这个思考图设计出来以后, 我们没有把它当做摆设, 而是积极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除了参照它进行每个学期工作总结和制订新学期计划以外, 还结合上级创造的条件、各种督导活动给我们提出的建议, 以及外出学习看到的各种新经验寻找改进点和落实方法。比如2007年, 我们抓住教委给学校校舍装修的机会, 通过争取资金和自筹部分资金, 进行了大手笔的校园文化改造, 用各种美术和文字形式突出了传统文化和学生文化的氛围, 使人耳目一新。

二、将学校发展的整体思路变成教职工的工作目标

学校的发展是上下同心奋斗的结果, 如何把领导的目标和决心变成广大教职工的认识和行动, 是学校发展的关键, 也是对领导能力的考验。对于教职工的引导也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从虚到实、从大到小、从宏观到具体多层面地开展工作。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 积极引导教师将学校共同价值理念内化为教育行为

领导的核心使命是思想的领导, 大家的价值认识一致了, 对于解决具体问题的方式和方法的理解就容易达成一致。学校领导班子提出, 学校的价值理念是“人文、合作、负责”, 学校教育服务宗旨是“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 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领导班子认识到, 这些理念被教师们内化需要一个过程, 为此学校用了许多方法加速内化过程。

首先是灌输理念。学校将“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人本管理学校思维图”发给全校教职工人手一份, 让大家了解学校发展思路和目标。然后, 我们利用学校教职工的集中时间, 对学校的共同价值理念和教育服务理念这两句话进行检测, 强化记忆。同时校长对其内涵进行解释, 并从情与理两方面帮助教师们正确理解和接受, 使大家对学校共同价值观达到了极高的认同度。

其次是引导理解。作为管理者, 不仅应当让教师知道我们的宗旨、目标和制度, 还要让他们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 所以要务虚, 学习理论和相关知识。我们带领教师学习《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 每次召开大会, 校长和管理干部都先用几分钟结合实际讲解其中一条。我们还给每个教师发了《细节决定成败》《<论语>心得》《班主任兵法》等书籍供大家学习, 让大家结合实际深入思考。在我们自己连续编印的“教育叙事”文集中, 把老师们结合自己的教育故事的学习体会汇集起来, 每人一册, 互相交流, 以此提高认识, 转变观念, 传递学校办学理念和共同价值观。

再次是纠正偏差。结合教师教育过程中的教育行为进行案例剖析, 搜集学校办学行为和教育服务过程中与学校办学理念共同价值观不一致的忌语;纠正偏差认识, 引导教师将正确的认识转化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中, 改进教育行为, 提高教育能力。我们觉得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就是教师共同价值观内化的过程。

2. 建构教育服务诚信体系提高服务质量

为了确保学校教育服务质量, 约束和引导学校办学行为, 也为了以可靠的信誉赢得社会、家长、学生对学校的信赖, 我们在全区率先建构了教育服务诚信体系, 作出了学校教育服务承诺、教师服务承诺, 并公布社会让家长监督、落实教育服务承诺。另外, 我们制订了学生对教师课堂满意度监控制度, 教师对学校管理满意度测评制度和校园开放日家长填写评价意见的制度。调查显示:100%的教师认同“办人民满意”的学校目标, 95%的教师称“我愿意为学生和家长提供令他们满意的服务”, 90%的学生对教师服务满意, 86%的家长表示满意。这些数字说明, 我校提出“为学生、家长提供优质服务”的打服务牌战略、实行教育服务承诺举措促进了教师观念的明显改变。

本学期, 为了进一步落实服务承诺, 加强质量监控, 我们建立了教师工作反馈报告单制度, 内容包括教学成绩和教学工作满意度评价、教育与教学基本流程项目检查反馈、学生评价、学期荣誉, 以及相关的改进建议。这项工作由学校质量监控中心负责完成, 每个老师在放假前收到一份报告单, 使每个人明了本学期自己的工作状况, 有利于思考下学期工作的努力方向。

3. 目标管理, 情感激发

学校提出的办学宗旨和发展目标, 只有转换成每个教师的责任和任务, 才能得到落实, 也才能真正转变教师的观念。为此, 我们发动教师在学校规划的基础上, 制订出各个部门和教师个人的发展与工作规划, 形成目标管理体系。学校将学校规划和每个教职工的工作规划编辑成《学校目标管理手册》《学校制度管理手册》《学校教学质量监控手册》等书面文件, 教职工人手一本, 让他们自主管理, 相互学习, 相互监督。当教职工们被信任, 又能够自主管理的时候, 学校目标最能够一致起来。

但是我们也不是仅仅从工作上要求教师, 还根据学校条件, 尽可能关注教师的幸福感, 凝聚团队精神, 创设充满幸福感的校园文化。

为此, 学校编辑了《家》这本书, 以自我介绍的方式记录了每位教职工对事业、人生和工作的感悟;我们编辑的《教学叙事》, 以教学反思的形式记录了教师与学生之间发生的知识与情感的碰撞;我们编辑的《铭记》小册子则以日记的形式让教职工们有一个空间, 向曾经关心和帮助过自己的同事们表达自己的感激。2007年开展的“风雨三十载, 桃李正芬芳”大型活动以纪录片和访谈方式展现了教师们在三尺讲台上活出精彩自我的幕幕瞬间。我们摄制的光盘“行政人员的一天”以记录跟踪方式, 反映了行政服务人员一天内平凡而忙碌的生活。通过这些故事和活动, 凝聚了人气, 鼓舞了干劲, 在学校形成了一种追求幸福感的文化和良好的校风。

4. 聚焦课堂, 把尊重差异的教学制度化和项目化

学校的发展目标终端要落实到教育活动中, 落实到课堂里, 落实到学生的发展上。为了落实“促进每个学生发展”的理念, 我们在研究学生学习特点和成绩分布特点的基础上, 把教学要求制度化, 并在确定主攻问题的基础上, 设计出有效的行动项目, 这样就使目标实现了具体化和常规化。

为此, 我们采取了很多措施, 其中之一是制订了《学习杜郎口, 聚焦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方案, 提出一系列具体措施。

(1) 设计多元的课堂教学目标。要把解决教学问题, 促使教与学最优化作为教学设计的目的, 依据学生现有的水平制订共同的目标和个人的目标。

(2) 要重视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的设计。教学方法多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 把接受式学习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相结合。

(3) 要全面了解学生的现实发展水平, 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教学过程注重学生的尝试、体验、互动、自主的教学策略。

(4) 教学内容的设计, 要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对教材进行科学的选择、组织和再加工。教学内容要深浅适度, 抓住最精要的“基础知识”。

(5) 课堂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参与率应在90%以上, 教师按照25+20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实践。

(6) 科学设计作业、练习与评价活动的设计。及时实施反馈、辅导, 其内容应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体验和学习效果等方面。

(7) 合理、有效地使用各种教具及多媒体设备, 使教学更加直观、清晰和生动。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展现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 最终实现师生共同的成长与发展。

(8) 营造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 做到尊重、爱护每一个学生。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发展、讲话、改进的机会, 教师在课堂上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真诚地关爱每个学生, 赞赏每个学生的点滴进步, 鼓励每个学生战胜困难, 支持每个学生的创造行为, 宽容每个学生的缺点, 理解每个学生的苦恼。

为了进一步促进基础薄弱学生的发展, 本学期学校召开了“用心做教育, 将双基落实到每个学生”的质量分析会, 提出了“关注临界点, 消灭低分率”和“抓中、促优、拉差”的目标与策略。确定每个学科和班级要抓好基础最差的后5名学生, 千方百计地引导他们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有所提高, 鼓励他们达到适合自己水平的最低限度的进步和要求 (比如不能放弃作文, 不能放弃外语学习) 。这样就把学校发展的需要与学生发展的目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了。

嵌入式系统发展趋势 篇5

(1)低功耗、高性能、高可靠性的系统需求对我国芯片设计是一个机遇。以嵌入式处理 器为领头的国产CPU、片上系统(SoC)、片上网络系统(NoC)将有很大的发展。

(2)Linux正逐渐成为嵌入式操作系统的主流;J2ME技术也将对嵌入式软件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目前自由软件技术备受青睐,并对软件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嵌入式操作系统内核不仅需要具有微型化、高实时性等基本特征,还将向高可信性、自适应性、构件组件化方向发展;支撑开发环境将更加集成化、自动化、人性化;系统软件对无线通信和能源管理的功能支持将日益重要。近几年来,为使嵌入式设备更有效地支持Web服务而开发的操作系统不断推出。这种操作系统在体系结构上采用面向构件、中间件技术,为应用软件乃至硬件的动态加载提供支持,即所谓的“即插即用”,在克服以往的嵌入式操作系统的局限性方面显示出明显的优势。

(3)Java虚拟机与嵌入式Java将成为开发嵌入式系统的有力工具。嵌入式系统的多媒体化将变成现实。它在网络环境中的应用已是不可抗拒的潮流,并将占领网络接入设备的主导地位。

中国无人系统的最新发展 篇6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中国无人系统的研究、发展、服役和使用状况,兰德(RAND)公司进行了一项探索性的研究,以为今后探讨中国无人系统的发展奠定基础,而这里所说的无人系统包括UAV(无人机)、UUV(水下无人潜航器)和USV(无人水面艇)。这项探索性的研究主要聚焦在包括UAV、UUV、USV在内的中国海洋无人系统的发展,原因有以下几点:

1)这些无人系统与东海(ECS)和南海(SCS)的海洋争端密切相关:

2)可以藉此了解中国如何看待无人系统:

3)有助分析中国在UUV、USV、海上UAV方面的发展趋势,以及中国科研人员正在攻关的关键技术:

4)有助于分析中国将在未来的东海和南海的海洋争端中如何运用无人系统:

5)了解哪些领域是未来研究和发展的方向。

前言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全面启动了军事现代化进程,目的是使自身的武装力量能够应对和打赢高强度地区战争,同时为在海洋争端中推行强势外交、保护中国日益扩展的全球利益提供背书。北京近年来重点发展海军、空军、导弹、网络和太空战部队,目的是防止美国介入未来可能在中国台湾或东海、南海地区所发生的冲突。如果从更大的背景来看,无人系统作为一个新兴领域,北京近年来在这方面投入很大并取得了很多成果,例如层出不穷、种类多样的新型无人平台。其中,中国在UAV上取得的成绩最为显著,因为中国在这方面已经连续多年投入巨额资金,但是,中国同时也在加速发展UUV与USV。

中国努力发展无人系统的部分原因是看重其在海洋争端中的应用价值,但同时无人系统也能够在其他很多方面发挥作用,例如国内的抢险救灾。中国的一些政府部门还将无人系统用于诸如工业污染监控等方面,甚至有的公司已在尝试通过无人系统进行快递服务。此外,中国可能还希望通过出口无人系统而在国际武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并借此来加强自身与无人系统进口国的外交与安全联系。

无人系统的角色

中国的出版物认为无人系统可以被应用在很多领域,包括ISR(情报、监视与侦查):海洋监控,特别是对东海和南海海域:边界监控:军事通信中继:电子战(EW):布雷战与反布雷战:战斗与打击任务:人道主义救援与抢险救灾任务(HAlDR),例如收集震后灾区图像等。

中国国内有人撰文指出,ISR应用是无人系统最基础也最重要的功能。远程UAV/UUV能够在战时为PLAN(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提供超地平线(OTH)目标指示。短程战术型UAV/UUV可以对中国台湾地区以及航行于东海/南海上的船只进行ISR。中空和高空(中空长航时与高空长航时)UAV能够进行大范围监视并提供早期预警。无人系统还可以被PLA(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海洋执法机构用来进行海洋监控。有中国出版物指出,中国其实已经在钓鱼岛争端中使用了UAV。执行国内抢险救灾任务是无人系统的另一项重要应用,例如在2008年的四川地震中就有报道称使用了上述系统,而无人系统未来还能够用来执行国际人道主义救援与抢险救灾任务。其他军事应用还包括通信中继、电子战等。

无人系统在未来所扮演的角色仍然存在不确定性。例如,中国的智囊团曾围绕无人系统在非战争致命行动中所起的作用展开过激烈辩论。这场辩论起因于2013年2月中国曾经考虑使用无人机击毙缅甸境内的一名毒贩,因为后者曾于2011年杀害了13名中国船员。但最终北京放弃了这一计划,主要是担心此举会招致国际纠纷。

中国UUV和USV的发展现状

中国近年来对UUV的兴趣愈发浓厚。实际上,早在几年前,中国就开始不断加大在海洋无人系统方面的投入,例如在相关的大学和科研院所建立了15个项目组来推进UUV和USV的研究,其中很大一部分资金来自PLA,关键技术的攻关据悉包括成像系统以及通信技术。

中国科研人员对于无人系统的研究既包括民用方面也包括军用方面。据一位哈尔滨工程大学的机器人技术专家表示,无人系统在民用方面的应用主要是环境保护和渔业管理,但与此相比,政府更关心其在军事方面所能发挥的作用。

与国外对UUV铺天盖地的报道类似,中国的科技期刊和网站等也报道了很多中国在UUV方面的最新发展情况,包括:具有双桨推进与侧推装置的“智水3”UUV. SPC-3仿生机器鱼UUV(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制)、“海燕”滑行式UUV(天津大学研制)、仿生扑翼式UUV(西北工业大学海事学院研制)、灵活双艉鳍式UUV(中国科技大学现代机械学院研制)、携带鱼雷的战斗型UUV(海军工程大学武器工程学院研制)。

中国的出版物以及工业网站显示,参与UUV研究的核心国防工业部门是中国船舶工业集团(CSIC)及其下属单位与协作单位,例如位于连云港的江苏自动化技术研究所、位于宜昌的710研究所、704研究所、天津大学、位于西安的西北工业大学、位于合肥的中国科技大学以及位于武汉的海军工程大学。

同时,还有一些重点实验室参与到了UUV的研发中来,包括水下信息处理与控制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北工业大学的海事学院、中国科学院机械学院的流体力学与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哈尔滨工程大学的水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水下通信与海洋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水声对抗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与随处可见的UUV的报道不同,关于中国USV发展的情况鲜见披露。

中国UAV的发展现状

中国目前正在使用多种UAV,包括各种短程系统、ASN-209等战术型UAV、BZK-005(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制的中空长航时侦察型UAV)等战略型UAV。PLA正在努力提升自身运用UAV的能力。按照美国国家航天与航空情报中心(NASIC)的说法,中国正在发展多种类型的UAV,其中包括具有低可探测性、能够执行侦察与打击任务的远程UAV。在过去几年中,大量不同类型的UAV和UCAV(无人战斗型飞行器)的照片出现在互联网上,反映出中国军队对于无人航空系统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例如,在2013年下半年,一种长航时侦察型UAV就在网上被披露。按照美国国防部(DoD)的说法,仅仅在2014年,中国就披露了正在研制中的4种UAV,其中3种可携带武器。而在中国研制的众多UAV中,有几种是最令人关注的,包括类似美国“全球鹰”的“翔龙”无人机、类似美国“捕食者”和“死神”的“翼龙”无人机、采用飞翼构型的“利剑”隐身无人机。上述UAV反映出中国航空工业的进步,同时中国在UAV出口能力方面也不断增强,例如“翼龙”的成功出口。此外,美国国防部指出,中国不断发展和装备远程UAV将会增强其远程监视与打击能力。

nlc202309041749

PLAAF(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的官员和一些中国分析家认为中国应大力发展先进UAV来执行多样化的任务,其中,有人指出当前PLAAF十分需要“无人、隐身、信息化”的打击平台。中国分析家撰写并发表了大量有关UAV的研究报告,同时中国很多国防工业部门都参与到了UAV的研发之中,包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模拟技术研究所/总参第60研究所、西北工业大学、西安ASN科技集团、北京维思韦尔航空电子技术有限公司、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中航工业集团(PLA无人机的研发和生产基地)、中国电子科技集团(CETC)。

来自国家层面的支持

在中国,无人系统的发展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在军用无人系统的规划方面,PLA总装备部和总参谋部负责制定总体规划。同时,其他政府部门在无人系统的研究方面也发挥着一定作用,因为该类系统在国防与国家安全方面能够发挥巨大作用,例如,很多无人系统相关技术的研究项目都被纳入到中国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即"863计划”之中。2013年4月,中国科技部公布了2014年"863计划”海洋技术研究与发展项目清单,其中包括滑浪式自动化无人观测系统、远程无人船舶监控系统、船载远洋观测UAV系统、AUV(自主水下航行器)航行观测网络技术。

无人系统与海洋争端

中国的科研人员很清楚海洋无人系统将能够在中国与他国的海洋领土争端中发挥重要作用。一位哈尔滨工程大学的教授表示,中国与周边很多国家的领海接壤,在这种复杂的地缘形势下,无人船艇与有人船艇相比在很多时候都更加高效、更加方便、更加安全且成本更低。如果它们再搭载无人机的话,其综合能力还将翻倍。虽然很多分析都是关于中国无人系统在军事方面的应用情况,但其实无人系统在民用方面的应用也同样广泛。例如,中国在解决海洋领土争端中就使用了无人系统,特别是北京目前原则上依靠海事执法力量来维护自身的海洋权益时,这就不属于军事问题范畴。2012年8月,中国国家海洋局(SOA)宣布将在2015年底之前在沿海省份建立11个UAV站点来更好地监控相关海域,重点是非法捕捞与非法利用海洋活动。

钓鱼岛案例分析

2013年9月,中国派遣一架BZK-005型UAV飞到钓鱼岛上空,这促使日本战斗机紧急升空以应对。中国在海洋领土争端中使用UAV实际上提供了一个危机控制与UAV在海洋领土冲突中所扮演角色的研究案例。针对中国的行动,日本防卫大臣表示“日本将考虑击落任何入侵日本领空的无人机”,这立即提高了中日两国之前围绕钓鱼岛、以渔船和海岸警卫队进行的低强度对抗的等级。不久,日本首先批准了自卫队一项旨在“防止无人机入侵领空”的计划。对此,中国国防部发言人表示,击落中国无人机将被视为一种“战争行为”,同时警告日本,如果其一意孤行,中国将“坚决回击”。

这次事件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案例,即在高风险情况下如何在冲突区域使用UAV。日本迅速而强硬的表态受到了中国迅速甚至更加强硬的回击,即日本采取任何行动导致的中国UAV损失都将被视为战争行为并将因此付出代价。中国的言行有使危机进一步升级的趋势。但是,这又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即如果把这次事件中的中国和日本分别换成美国和中国,将会如何7中国的政策制定者是否真的认为如果PLA对美国的无人设备采取了进攻行动,后者会将此视为战争行为并进行报复?这是否意味着随着中国拥有更强的ISR(情报、监视、侦察)能刀并采取越来越多的ISR行动其对美国类似侦察行动的态度将有所转变?

无人机在民用方面的应用

中国的很多民用部门也越来越喜欢通过无人系统来处理各种各样的问题。最典型的例子可能就是无人系统在中国国内救灾方面的应用。例如,2013年,中国就使用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制造的无人机对雅安芦山地震灾区进行了航拍。另一个使用无人机的部门是环保部,其利用无人机监控北京、山西、河北企业的排污情况。另外,据报道一项试验正在进行,即通过无人机喷洒化学物质来使污染物凝结。

由十认识到了无人系统在民用方面的重要作用,中国已经投资3.226亿美元在太原建立了一个民用无人机研发基地。同时,无人系统无疑也能为一些中国公司带来收益。例如,中国国内最大的快递公司——顺丰,正在尝试通过无人机进行包裹投递,而这项业务已经获得了政府许可。

2014年8月,一本中国商业杂志报道称,未来几年,随着更多中国公司的加入,UAV在商业方面的用途将大幅扩展。例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就能够生产用于摄影/摄像、监控、快递等各种用途的UAV。虽然政府和军方对于新型UAV技术的投资主要集中在基础研究领域,但在商业市场上经过验证的一些UAV技术

结论

无人系统由于具有更强的性能、更出色的高危作业能力以及更低的成本,因而受到了广泛关注,中国媒体对此也多有提及。实际上,美国在近年的军事行动中已经证明无人系统具有强大的能力,而PLA对此紧密追踪,同时中国分析家也认为无人系统在很多场合都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更低的成本是中国努力发展无人系统的原因之一,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中国近年来在无人系统的发展方面投入了巨资。而美国则需要关注无人系统在PLA的现代化进程、无人系统在中国处理海洋争端中的角色、中国无人系统的扩散等方面的情况,以及由此可能产生的影响。

UAV所提供的更强的ISR(以更可靠的卫星网络进行通联)能力使中国能够在更远的距离对敌方目标进行定位,从而提升反舰弹道导弹及其他远程打击系统的精度。同时,UAV、UUV、USV在未来几年还能够显著增强PLA的作战能力,例如通过结合空基系统来进行远程目标定位或在某些区域(台湾/东海/南海)拥有更强大的ISR能力。此外,携带武器的无人系统还能够直接进行打击。用一位中国分析家的话说,UAV将成为未来战争的“矛尖”。但是,上述结论似乎忽略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大部分无人系统都严重依赖脆弱的空间通信系统,而后者在“复杂电磁环境下”很难有效发挥作用,这也是PLA在未来战争中所面临的一大问题。但另一方面,当中国的空基ISR及通信系统遭到破坏时,无人系统也能起到“补盲”作用。

nlc202309041749

无人系统未来可能在监控领土争端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包括钓鱼岛争端以及北京与南海周边国家的岛屿争端。为此,相关国家很可能会在相关海域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在未来更好地运用UAV/UUV。有报道称,中国国家海洋局正在东海进行无人系统基础设施的建设,这无疑会使日本感到紧张。类似行动很可能也将在南海展开,那么再结合中国近期进行的石油勘探、扩岛等行动,该地区的紧张局势无疑将进一步加剧。

中国不断增加无人系统在相关领域的应用,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可以降低成本。例如,来自“中国鹰”公司(主要服务国家海洋局)的一位UAV专家表示,与有人平台相比,使用UAV能够显著降低成本。但存在一种潜在的风险,即随着中国在有争议地区越来越频繁地使用无人系统,有可能出现UAV在钓鱼岛附近海域被击落的情况。当真的出现这种情况时,中国会采取何种反应目前尚不明确,因为很少有危机管控方面的信息被披露。

一个令美国不安的问题是由于中国的低价和缺乏出口管控,无人系统正在全球范围内快速扩散。实际上,中国正在成为全球很多国家采购无人系统时的首选,同时有报告指出中国将在下一个十年占有全球UAV市场一半的份额。据报道,中国已经将类似“捕食者”的CH-4(彩虹4)无人机推向国际市场,而中国UAV的低成本对很多国家都颇具吸引力。例如,中国不久前与沙特阿拉伯签署了一项协议,允许其在国内组装生产“翼龙”中空长航时(MALE)UAV,该机能够执行多种军事任务,例如精确打击、远程侦察等。

其他研究

当前,还有一些重要方面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中国的UUV与USV究竟发展到了什么程度?

哪些因素会影响中国进行危机管控?

支持无人系统发展的资金源头是什么?

总装备部、PLAN(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PLAAF(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PLASAF(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分别在无人系统研发、生产、使用方面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相关的科技委员会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本文未提到的)其他大学与科研院所涉足了哪些无人系统及相关技术的研究?

哪些国家是中国无人系统出口的潜在对象?

当自身的ISR与通信系统遭到敌方反太空或电子攻击而瘫痪时,PLA打算如何运用无人系统来进行“补盲”?

中国打算如何通过无人系统来应对美国在中国专属经济区内进行的侦察活动?

美国与中国之间越来越相似的UAV设计理念与日渐重合的UAV使用区域,是否会让中方感到愈发受限?未来研究课题

除了这些现实问题以外,还有一些未来的研究课题:

如果未来中国的经济减速导致国防预算缩减,那么无人系统是否还将成为发展重点?

中国的各级机构在客观上是鼓励还是限制了无人系统的创新?

未来中国无人系统的倡导者将是企业家还是PLA的高层?

未来PLA中是否会出现一位像刘华清支持中国发展航母那样强力推动中国无人系统发展的人?

是否会出现因担心无人系统可能影响自身及部门利益而反对其发展的声音?

中国如何看待可能对国防有益的商业无人系统的研究?

中国未来会将重点放在无人系统的创新上还是放在仿制美国及其他国家的无人系统上?

中国未来如何应对无人系统的控制、通信和网络方面的挑战?

未来中国将如何制定有关无人系统的法规?

中国今后如何处理新技术与旧政策之间的矛盾?

物流系统技术发展研究 篇7

1 现代物流系统的特点

1.1 物流系统是一个跨度系统, 这反映在两个方面:

一是地域跨度大, 二是时间跨度大。国际间物流的地域跨度之大自不待言, 即使是企业间物流, 在现代经济社会中, 跨越不同地域也是常有的事。大跨度系统带来的主要问题是管理难度较大, 对信息的依赖程度高。

1.2 物流系统稳定性较差而动态性较强。

它和生产系统的重大区别在于, 生产系统按照固定的产品、固定的生产方式, 连续或不连续生产, 少有变化, 系统稳定的时间较长。而一般的物流系统, 总是联结多个生产企业和用户, 随需求、供应、渠道价格的变化, 系统内的要素及系统的运行经常发生变化, 难以长期稳定。稳定性差、动态性强带来的主要问题是要求系统有足够的灵活性与可改变性, 这自然会增加管理和运行的难度。

1.3 物流系统属于中间层次系统范畴, 本身具有可分性, 可以分解成若干个子系统;

同时, 物流系统在整个社会再生产中又主要处于流通环节中, 因此它必然受更大的系统如流通系统、社会经济系统制约。

1.4 系统的复杂性。

物流系统要素本身便十分复杂, 如物流系统运行对象“物”, 遍及全部社会物质资源, 将全部国民经济产品的复杂性最后集于一身, 不可能不引起物流系统的复杂化;此外, 物流系统要素间的关系也不如某些生产系统那样简单而明捷, 这就增加了系统的复杂性。

1.5 系统结构要素间有非常强的“背反”现象,

常称之为“交替损益”或“效益背反”现象, 发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物流系统的“后生性”。物流系统中许多要素, 在按新观念建立物流系统前, 早就是其他系统的组成部分, 因此, 往往较多受原系统的影响和制约, 而不能完全按物流系统的要求运行。

2 现代物流系统技术研究现状

2.1 多维仿真进入物流系统的设计与布局规划。

要实现对设备和物流工艺更加有效的布局规

划, 目前一个重要的工具是仿真。仿真软件将凭经验的猜测从物流系统设计中去除, 对设计一个复杂的工艺流程特别有效。在屏幕上, 操作者可以观察不同的场景, 通过不同的生产能力对各种物流方案进行评价, 并可以假设一些条件, 比如一个子系统暂时停止工作后, 观察可能发生的情况。

2.2 接货。

接货要达到的目标是使接收物料更快、更安全、高效和准确。码头充当接货和发货双重任务, 所以码头的物流布局又分为结合型、分离型和直接转发型。和供应商和客户的及时的信息交流是流畅码头物流的关键。Crossdocking是个越加被广泛应用的操作, 它就是将接货的物料直接发运, 省去了仓储等其他内部操作。实现Crossdocking的条件有:a.到货时这些货物的发货目的地就已经知道;b.需要这些到货的客户已经做好了接受准备;c.到货物品是被预先贴好标签或打好条码的;d.你的仓库或配送中心的容量已接近饱和;e.到货物料的价格是预先定好的。

2.3 存储。

从接货码头下一步就到了存储区。现代制造业的一些新的概念, 象JIT、连续物流和跨码头直接发运 (Crossdocking) 使得库存量和库存时间都大大减少。存储越来越被认为是一个物流的过程而不只是一种静态的存储技术。通过应用缓冲站、积累区以及一些相关操作, 仓储已不只是一个短暂的物料停留过程。

2.4 处理和拣选。

下一步是在工厂中的制造或装配, 或者直接从成品仓库中按定单拣选。两者共同的趋势包括:在工厂的车间中轻载的、独立的“工作站”式的起重机的应用有所增加。传统的在高架上行走的桥式起重机能覆盖整个车间的长度, 而这种只能服务于一个特定的工作范围。它具有重量轻、操作简单, 并更加符合人机工程的设计。

2.5 加工处理。

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认为全盘计划、改进物料搬运和信息处理系统是提高生产率的关键。例如内华达州的游戏机制造厂, 决定将17个分散的制造基地组成一个制造厂, 他们对生产过程进行重新考虑, 目标定在缩短制造周期和减少库存成本。通过采用一系列先进的装配输送装置, 不但增加了生产的柔性, 还将制造周期减少至原来的1/3。Miller SQA办公家具公司采取快速反应制造策略:他们的工厂是一个闭环的、高容量的、以定单为中心的制造环境。他们的两个改进策略一是将车间规划为19个制造单元, 每一单元能从头到尾生产一种办公设备, 而不象以前大部分时间浪费在将家具在多个工作站之间的移动上。

2.6 信息的作用。

从到货到发运整个过程中起粘合作用的是高效的信息流。自动数据收集 (ADC) 是一项在需要时自动采集信息的作用。在这一领域有一明显的倾向:那就是将尽可能多的数据源相互连接, 然后使信息的发送和传输标准化, 以便提供给尽可能多的需要该信息的人。一般是将自动数据收集连接到既服务于客户又服务于供应商的中央数据库。

3 现代物流系统技术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 国际分工协作进一步完善, 以及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 使现代物流系统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出现了以下几个新趋势。

3.1 集成化物流系统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加速。

在国内, 随着立体仓库数量的增加, 立体仓库技术的普及, 很多企业已经开始考虑如何使自动存储系统与整个企业的生产系统集成在一起, 形成企业完整的合理化物流体系。国外这种集成的趋势表现在将企业内部的物流系统向前与供应商的物流系统连接, 向后与销售体系的物流集成在一起, 使社会物流 (宏观物流) 与生产物流 (微观物流) 融合在一起。

3.2 物流系统更加柔性化。

随着市场变化的加快, 产品寿命周期正在逐步缩短, 小批量多品种的生产已经成为企业生存的关键。目前, 国外许多适用于大批量制造的刚性生产线正在逐步改造为小批量多品种的柔性生产线。

3.3 虚拟物流系统走向应用。

随着全球卫星定位系统 (GPS) 的应用, 社会大物流系统的动态调度、动态储存和动态运输将逐渐代替企业的静态固定仓库。由于物流系统的优化目的是减少库存直到零库存, 这种动态仓储运输体系借助于全球卫星定位系统, 充分体现了未来宏观物流系统的发展趋势;随着虚拟企业、虚拟制造技术不断深入, 虚拟物流系统已经成为企业内部虚拟制造系统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英国一家公司采用三维仿真系统对拟建的一条汽车装配线及其相关的仓储输送系统进行了虚拟仿真, 经过不断完善和修改, 最终的系统降低了成本, 提高了效率。

3.4 绿色物流。

随着环境资源恶化程度的加深, 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威胁越大, 因此人们对资源的利用和环境的保护越来越重视, 对于物流系统中的托盘、包装箱、货架等资源消耗大的环节出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趋势:a.包装箱材料采用可降解材料;b.托盘的标准化使得可重用性提高;c.供应链管理的不断完善大大地降低了托盘和包装箱的使用。

总之, 现代物流技术已经是一个包括机械学、计算机科学、管理工程学和自动控制技术等的多学科综合科学。在降低制造成本的同时人们对降低物流成本 (生产第二利润源泉) 更加重视, 目前物流技术的研究和发展在国内正处于方兴未艾的阶段, 国际上现代物流技术更加走向集成化、虚拟化、绿色化、柔性化和标准化。

参考文献

[1]程世东, 荣建, 刘小明, 于杰.城市物流系统及其规划[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2005 (1) .

车载信息系统平台发展 篇8

关键词:车载信息平台,FPGA,车载网络

随着现代汽车工业和电子技术的发展, 车辆导航、通信、移动办公、多媒体娱乐、安防辅助驾驶和远程故障诊断等功能电子系统可以通过网络技术联网形成车载信息网络系统。未来的汽车仪表系统向着集成化、智能化、全图形化车载信息系统平台的方向发展。

车载信息系统平台综述

未来的车载信息系统平台将全面超越传统汽车仪表的现有功能, 系统主要功能包括:全图形化数字仪表、GPS导航、车载多媒体影音娱乐、整车状态显示、远程故障诊断、无线通信、网络办公、信息处理、智能交通辅助驾驶等等。未来的车载信息平台是人、车、环境的充分交互, 集电子、通信、网络、嵌入式等技术为一体的高端车载综合信息显示平台。

车载信息平台领域的技术发展

车载信息平台包括多方面技术, 下面仅将其中涉及到的几项关键技术简单介绍如下:

基于嵌入式技术的Telematics系统

Telamatics的技术特征充分表现了现代科技的大融合。它应用5种主要技术:卫星定位技术 (GPS) ;无线接入技术;蜂窝通信技术 (2G/3G) ;专用短程通信的窄带网络技术 (D S R C) ;数字广播和多媒体广播技术 (DMB) 。

Telematics装置通常是一种嵌入式系统, 它在软、硬件系统架构设计上与普通嵌入式系统并没有差异。在PC产业里, 运算平台的选择, 也就是处理器及其相关参考设计的选择, 是相当有限的, 不外乎Intel或是AMD的那几种, 然而嵌入式系统的硬件却需要面对各式各样不同的需求。正确的选型及架构设计必须能符合客户及产品需求, 这是一件相当重要的事情。目前比较流行的一种基于嵌入式技术的Telematics系统设计, 其硬件系统采用了高效、灵活的A R M+F P G A构架, 其中ARM主要完成外部数据采集、整理、分析、存储等功能, FPGA主要用于用户界面的显示。这种硬件架构一个比较典型的应用实例就是赛灵思与微软汽车业务部推出的智能车载信息平台, 它又被称为Microsoft Telematics Platform (微软车载信息处理平台) , 巧妙地通过语音命令结合互联网连接进行通信和控制, 是一种用于集成各种移动设备和通过互联网与无线网络传送信息的集线器。系统。鉴于此, 微软开发了一个真正可以定制和伸缩的汽车标准车载信息处理平台。

该平台整合了一个基于ARM 9的微控制器, 支持32MB闪存/32MB DRAM以上的内存, 并包含集成GPS蓝牙和一个GSM电话模块。外部车辆连接包括一个CAN网络接口以及有保护的模拟和数字I/O, 用于实现LED驱动和按钮输入等功能。该平台的基本架构如图1所示。

微软利用了FPGA技术的灵活性和高集成度能力。该平台使用了一个Spartan3XC3S400 FPGA, 用于实现多个独立的目的, 如GSM电话接口、车辆接口 (CAN控制器和K-线路) 以及复杂的音频信号调节和路由功能 (如图2所示) 。

FPGA提供的高集成度也具有在一个器件内包含多种总线、接口和时钟的优点, 从而使利用EMI的设计容易管理。此外, 减少组件数量和电路板空间将降低生产成本, 实现更高的制造质量, 在任何汽车设计中这些都是重要的因素。

在了解了车辆开发的实质和目前已有的众多不同的车辆接口, 微软有意设计了一个灵活的解决方案, 可允许对后端车辆接口进行快速修改而不影响下层架构和系统性能。例如, 未来将有可能调节FPGA解决方案, 使之能满足带有诸如MOST、IDB-1394或其它数字车辆网络等汽车总线的最终应用的需求。

基于车载网络技术的多媒体信息、娱乐系统

对于购买配有车载网络汽车的用户来说, 最大的受益是能在网络中共享信息。汽车可以通过车载网络, 将视频、音频和数据内容传给乘客, 用户可以通过这种网络, 用互联网或者预订服务访问家用网络上的内容。随着3G时代的到来, 迫切需要建立能够提供这些服务、传输这些内容的多媒体安全信息娱乐系统。

多媒体传输系统的设计方案

媒体和信息网络主要面向远程信息处理、多媒体、导航系统等, 网络协议的传输比特率在250kbit/s~400Mbit/s之间。要实现车载系统中多媒体数据传输的功能, 迫切需要解决以下4个问题。

·这些新的应用要求网络的频带比现有汽车上的网络频带宽一个数量级, 例如, 控制器局域网络 (C A N) 和局域互联网络 (LIN) 。

·视频和音频内容的性质决定了它们在发布内容时, 必须考虑到发布的方式能够为用户所接受。音频延迟或者是在显示屏上出现错误的显示像素, 是人们不能忍受的。

·由于内容是以数字形式向外发布的, 那么, 设计人员必须十分关心如何保证内容的安全。

·因为连接到客户的外设上时, 有可能会不经意地把病毒带进来, 所以必须确保网络的安全, 以防止病毒的入侵。

随着嵌入式产品市场的发展, 随之而来的是系统方面的一些难题, 许多新出现的技术竞相成为主流的解决方案。归纳起来, 共有4种主要的技术。

·CAN技术。CAN技术是目前正在使用的一种技术, 而且新版的CAN已经提高了带宽。但这个协议并不支持高质量的服务。

·Firewire接口 (IEEE1394) 。在汽车市场中, 从事消费产品的公司都推崇Firewire接口。

·面向多媒体的系统传输 (MOST) 。用塑料纤维实现这项技术, 重量轻、成本低, 深受供应商的欢迎, 而且在宝马、奔驰和奥迪的一些汽车上已经采用了这项技术。从技术的角度看, 这个协议在设计时从一开始就支持多媒体数据传输的需要, 由总线提供同步通道, 以确保足够的带宽。

·无线技术。由于众多原因, 汽车市场在采用新标准方面进展缓慢。尽管超宽频带技术 (UWB) 简化了安装和维修, 在价格方面还有优势, 而且在技术上它似乎更适合于噪声环境下的短距离高速数据传输, 但是由于缺乏一个明确的单一标准, 整机制造商不愿使用它, 也阻碍了它的推广。多个标准存在的时间越长, 安装MOST技术的数量就会越大。

在过去10年中, 为促进远程信息处理和车载多媒体系统的应用, 汽车行业制定了许多规范, IDB (Intelligent Data Bus) 是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它首次确定了汽车行业用于信息、通信和娱乐系统的接口标准。目前SAE已将各种IDB设备分为三类:低速设备 (IDB-C) 、高速设备 (IDB-M) 和无线通信设备

(IDB-Wireless) 。

IDB-C发展较快, 估计今后数年可在一些车辆中配置。由于它结合了CAN技术, 而目前许多汽车生产商已将CAN网络产品应用于多种车载平台, 因此IDB-C引起了汽车生产厂商的极大关注。IDB-C目前已成为SAE J2366标准。

IDB-M包括D2B、MOST (Media Oriented System Transport) 、IDB1394等传输速率较高的标准和协议, 其中D2B已在M ercedes1999S型轿车中得到应用。D2B技术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由Philips、Sony、Matsushita等公司共同开发, 1992年, 被Honda、Alpine公司应用于汽车的多媒体控制系统中。D2B技术使汽车变成了一个流动的多媒体工具。但是D2B的速度还是太慢, 因而在1998年, Audi、BMW等公司又联合开发了MOST协议, 它是专门用于汽车工业的多媒体光纤网络标准, 速率可达50Mbit/s。BMW目前在业界率先采用了MOST协议, Daimler Chrysler等欧洲汽车制造商也计划采用该协议。

目前的IDB-Wireless主要是指“蓝牙”技术。

MOST网络的构建

MOST网络技术使得汽车制造商和供应商能够简便地在车内增加一系列多媒体设备, 进一步增强模块化功能。MOST网络的性能取决于光纤发射器和接收器 (用于传送数据, 以运行信息娱乐系统) 能否在各种温度下正常运行。

MOST光纤网络为在车内的娱乐和信息设备之间进行音频、视频、数据和控制信息的交换提供了基础设施, 而不再需要体积庞大的铜缆布线。MOST是支持车内信息娱乐系统的骨干技术。采用MOST网络技术的汽车在2001年首次问世, 如今, 已在23种车型中安装了超过1000万个节点。

要连接到MOST网络上, 一般需要通过智能网络接口控制器 (i NIC) , i NIC实现了PHY功能和MAC的大部分功能。车载信息平台系统是通过一个三引脚的串行总线——媒体本地总线 (Media LB) , 连接到i NIC上 (见图3) 。Media LB能够支持所有的MOST网络数据类型。

这个网络必须包含有连接点, 这样, 最终用户可以通过连接不包含在汽车之内、要单独购买的设备。最可能出现的情况是不只有一个专用网络。一个“可信的”网络将支持汽车出厂之前已经装上去的设备。用户可以通过第二个“不可信的”网络联接到用户设备上。我们可以通过一个网关来实现两个领域间的访问控制功能。

汽车远程故障诊断系统

目前, 在汽车工业发达的国家, 车载信息平台和导航服务项目已经逐渐成为标准配置。与此同时, 汽车制造商正规划着信息服务的下一个发展阶段:使每辆汽车能够通过Internet与特约汽车维修厂进行数据通讯。在不久的将来, 汽车制造商通过Internet或移动电话可以告知汽车驾驶员, 他所拥有汽车的下一次检测日期;当汽车“抛锚”时, 不管该车是处于什么地方, 他都能够获得在线快速服务, 并通过移动网络, 让特约汽车维修厂能够随时知道他的汽车的运行和技术状况。

·汽车远程故障诊断系统的结构

图4为汽车远程故障诊断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其工作过程为:用户通过车载信息平台对汽车上的控制模块进行数据采集和状态监测后向远程诊断服务中心发出远程诊断请求;服务中心经权限检验后, 对用户请求做出响应, 启动相应功能模块, 开始诊断工作, 并借助网络与用户进行实时的信息交互传递。

·车载信息平台的远程诊断功能

车载信息平台的工作过程是:用户通过键盘向车载信息平台发出进行远程诊断的指令, 嵌入式处理器通过与车内其它功能模块的进行通信, 获得车内各系统的工作状态, 将这些数据存储在存储器中;然后再通过无线传输模块向远程故障诊断服务中心的请求诊断服务, 请求得到允许后, 车载信息平台将存储在存储器中的车辆工作状态数据和故障代码信息发送到远端的诊断服务器;诊断服务器收到数据后进行诊断分析, 将诊断结果返回, 车载信息平台将接收到的诊断结果进行显示, 从而达到诊断的目的。

·车载信息平台与远程故障诊断中心的通信

要实现远程诊断, 必须要有远程通信技术的支持才有实现的可能。由于汽车的位置是不确定的, 所以不可能通过有线的方式联接到Internet, 这样要进行远距离数据传输就需要依靠无线通信。常用的无线通信实现方式有:

·利用现有的通信网络 (GSM/GPRS、CDMA移动网等) 和相应的无线通信产品;

·通过无线收发设备, 如无线Modem、无线网桥等专门的无线局域网;

·利用收发集成芯片在监测站端实现电路板级与监控中心的无线通信。

参考文献

[1]向怀坤.车载导航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刘允才.共建导航信息平台发展动态导航[J].国际智能交通, 2004 (11) :p34

[3]王笑京.我国智能交通的发展现状与未来[J].中国计算机用户, 2002 (03)

[4]李建等.基于MC45的车载语音导航终端的硬件设计[J].汽车电子世界, 2005 (1)

[5]韩刚等.车载导航系统中顾及道路转向限制的弧段Dijkstra算法[J].测绘学报, 2002

[6]张欲奕等.车载导航仪中路径规划算法及其实现[J].计算机自动测量与控制, 2001

系统化发展 篇9

区域交通运输系统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实际上是两个系统之间形成相互促进的正反馈环的相互作用机制,二者关系如图1所示[1]。

研究柳州区域交通运输系统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程度,对于认识柳州交通运输和经济系统的发展现状,制定近期应对措施和未来交通运输业发展战略,以及促进柳州社会、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描述指标体系的构建

要对区域交通运输系统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作定量分析,首先要解决选择指标和建立指标体系的问题,它是从定性分析向定量分析阶段转变的必要条件。协调发展指标体系是认识和反映两个系统协调发展过程、描述协调发展状态的基本手段。指标的选择和体系构建直接关系到研究结论的科学性、准确性、可靠性和客观性,关系到是否能为决策者提供正确、可操作的依据。

区域交通运输系统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描述指标的主要任务是准确的捕捉系统内部以及系统与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主要信息。由于区域交通运输系统与经济系统均由复杂的多变量组成,这必然使得指标体系庞大,因此应保留重要指标,剔除对评价结果无关紧要的指标,并从全局考虑指标,看是否存在冗余现象,考虑指标是否全面反映区域交通运输系统与经济系统综合发展状况。本研究从区域经济系统的规模、结构、效益,以及区域交通运输系统的规模、水平、潜力来构建区域交通运输系统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描述指标体系[2,3,4,5]。

2.1 区域经济子系统

2.1.1 规模指标

1)地区生产总值。地区生产总值是指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它反映了一个地区的经济总规模,是反映经济运行状况最重要的指标。

2)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表示本代人对后代人留下的财富增加,可以反映经济发展的繁荣程度。

3)消费品零售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可以显示居民的实际消费能力,反映经济发展所带来的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福利水平的增加。

4)进出口贸易额。进出口贸易额反映经济发展对外贸的依赖程度,可以反映国内经济参与国际竞争的程度。

2.1.2 结构指标

1)第三产业所占比例。该项指标是反映产业结构变动的重要指标,之所以选择第三产业占的比例,原因在于该指标最能显示产业结构的变动情况。

2)固定资产投资所占比例。该指标是反映固定资产投资占的比例,反映经济增长对固定资产投资的依赖程度。

2.1.3 效益指标

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反映了单个人对经济发展所做的贡献,也反映了人均收入的变化和资源消耗的变化,是反映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2)国民经济增长率。由于基数的不同,经济增长的规模可能难以全面反映经济增长的趋势。因此,附之于经济增长速度指标可以弥补单纯经济发展规模的不足,国民经济增长率是反映经济发展速度的重要指标。《柳州市统计年鉴》、《广西交通年鉴》、《广西统计年鉴》对指标数据做相应处理,得到如表1所示的区域经济子系统指标。

注:由于2002年柳州市行政区划调整,使得表中数据显示一定的跳跃和波动。

2.2 区域交通运输子系统

2.2.1 规模指标

1)客运货运量。指在一定时期内,各种交通运输工具实际运送的旅客货物数量。它是反映运输业为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服务的数量指标,也是制定和检查运输生产计划、研究运输发展规模和速度的重要指标。

2)旅客货运周转量。指在一定时期内,由各种运输工具运送的旅客货物数量与其相应距离的乘积之总和。该指标反映运输业生产的总成果,也是编制和检查运输生产计划,计算运输效率、劳动生产力以及核算运输单位成本的主要基础资料。

3)铁路营业里程,又称营业长度,包括正式营业和临时营业里程,是指办理客货运输业务的铁路正线总长度。该指标反映铁路运输业基础设施的发展规模。

4)公路里程指在一定时期内实际达到《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规定的等级公路,并经公路主管部门正式验收交付使用的公路里程数。该指标反映公路建设的发展规模。

5)内河航道里程也称内河通航里程,指在一定时期内能通航运输船舶及排筏的天然河流、湖泊水库、运河及通航渠道的长度。该指标反映内河水运网的规模。

6)民用航空航线里程指民航运输定期班机飞行的航线长度总和。该指标反映民航运输网的规模,表明民航运输事业为国民经济服务和方便人民生活程度的主要指标。

2.2.2 发展水平指标

1)铁路运输网密度指每平方公里的铁路营业里程,是衡量铁路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

2)公路运输网密度指每平方公里的公路长度,是衡量公路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

3)水路运输网密度指每平方公里的通航里程,是衡量水运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

4)民航运输网密度指每平方公里的通航里程,是衡量民航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

2.2.3 潜力性指标

1)交通运输业基本建设投资反映了固定资产中用于交通运输业基本建设投资的指标。

2)交通运输业更新改造投资反映了固定资产投资中用于交通运输业更新改造投资的指标。《柳州市统计年鉴》、《广西交通年鉴》、《广西统计年鉴》对指标数据做相应处理,如表2所示。

3 评价方法与步骤

3.1 经济系统与交通运输系统综合发展指数计算

1)指标数据Xij(i=1,2, …, p;

j=1,2…n)进行标准化处理,得出经济系统与交通运输系统的标准化数据。

2)采用 SPSS

软件中的主成分分析对指标数据Xij(i=1,2…p;j=1,2…n)进行计算。根据相关系数矩阵R的特征向量及最初的标准化数据,可以得出相关系数矩阵 R 的主分量。如果主分量对应的方差贡献率i=1npi≥85%,即可利用前n个主分量来计算交通运输、经济系统的综合发展指数。由前n个主分量Fi及其对应的方差贡献率pi可以得到经济、交通运输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值,计算公式为

F=i=1nFi×pi.(1)

3.2 经济系统与交通运输系统协调发展指数计算

3.2.1 回归分析

XY 分别代表交通运输系统、经济系统,并把 Y 作为因变量,X 作为自变量,作回归拟合分析,可以得到交通运输系统对经济系统的综合发展指数 Y′;以 XY 分别代表交通运输系统、经济系统,并把 X 作为因变量,Y 作为自变量,作回归拟合分析,可以得到经济系统对交通运输系统的综合发展指数 X′。

3.2.2 协调性计算

1)静态协调性的计算,计算公式为

U(i,j)=min{u(i/j),u(j/i)}max{u(i/j),u(j/i)}.(2)

式中:U(i,j)为交通运输、经济系统综合发展协调性指数;u(i/j)为交通运输系统对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适应度;u(j/i)为经济系统对交通运输系统发展的适应度。

其计算公式为

u(i/j)=exp[-(X-X)2S2].(3)

式中:X为交通运输系统综合发展指数;X′为经济系统对交通运输系统的综合发展指数;S2为交通运输系统综合发展指数的均方差。

同理可得

u(j/i)=exp[-(Y-Y)2S2].(4)

2)动态协调性的计算。

在取得不同时点静态协调度的基础上,为了揭示各时点静态协调度的变动趋势,将其进一步应用,则反映两系统相互协调发展程度的动态协调度为Ud(t),计算公式为

ud(t)=1Τi=0Τ-1U(t-i),0Ud(t)1.(5)

式中:U(t-T+1),U(u-T+2),…,U(t-1),U(t)为系统在各个时刻的静态协调度。

t2>t1(任意两不同时刻),若Ud(t2)≥Ud(t1)表明系统一直处于协调发展的轨迹上。

4 柳州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协调关系分析

研究选取了柳州市1996~2005年的相关数据,采用 SPSS 软件进行分析。

4.1 综合发展指数计算

对柳州经济系统与交通运输系统进行主成份分析,得出经济系统与交通运输系统的综合发展指数值,结果如表3、表4 及图2所示。

4.2 协调指数计算

对柳州经济系统与交通运输系统进行回归分析,再利用公式计算出经济系统与交通运输系统的静态、动态协调发展指数,结果如下:

1)静态协调性指数的计算结果如表5、图3所示。

2)动态性调性指数的计算结果如表6、图4 所示。

4.3 结果分析

1)综合发展指数及与发展实际的对照。本研究对经济系统及交通运输系统进行定量评价的结果与柳州经济及交通建设的实际比较相近。从图2可以清楚看出,经济系统整体的综合水平呈平稳逐渐增长趋势,交通运输系统整体的综合水平也呈上升趋势,但是具有波动性。1996~2006 年这10年间,柳州经济系统与交通运输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 1996~2000 年,两个系统综合水平值都为负值,原因是在这期间产业结构的调整进程缓慢,基础设施发展滞后等许多突出问题的存在影响了经济与交通运输发展;第二阶段为 2000~2005 年,经济系统综合水平值为正。

2)静态协调度分析。从图3看出,经济系统与交通运输系统的静态协调发展处于波动状态,尤其明显的是 2001 年和 2004 年出现了协调发展指数的低谷,这与图2 中反映的情况一致。其原因也是由于 2001 年和 2004 年用于交通运输系统基本建设投资和更新改造投资比前一年明显减少了,影响了交通运输系统的发展,而同时经济的发展却是保持稳定的增长状态,对交通运输的需求不断增大,因此交通运输

系统满足不了经济发展的需求,使得交通运输系统与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程度降低。

3)动态协调度分析。经济系统与交通运输系统的动态协调发展指数表达的是任何一个时间点的前一个时间段的平均发展状况,从图4可看出其一直呈下降趋势,但与静态协调发展指数比较,明显具有平滑的特点,平均的动态发展状况较各年度考察的静态发展状况具有滞后性。在静态发展协调度评价中,协调指数的最低值出现在 2001 年,而动态协调指数的最低值出现在 2004 年。在1997~2001年对交通运输系统基本建设投资和更新改造投资相对减少或者增长缓慢,使得交通运输系统与经济系统的静态协调指数在2001年度出现最低值,在其后几年里的加大投资建设力度,使得静态协调指数上升,但是由于经济系统和交通运输系统的动态协调发展指数的滞后性,使得动态协调指数的最低值在2004年出现。

5 结 论

总体看来柳州经济系统与交通运输系统动态协调发展一直在缓慢下降,反映出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交通运输的需求进一步增大,满足不了经济发展对交通运输的需求,因此必须对交通运输系统与经济系统进行协调管理。

参考文献

[1]王际祥.货运需求与经济发展[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6.

[2]王岩.区域经济预测模型的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4(6):22-24.

[3]冯忠铨.经济预测与决策[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5.

[4]杨兆生,黎春兰.运输需求预测综合社会经济模型[J].公路交通科技,1996(12):35-37.

汽车转向系统的发展 篇10

汽车转向系统的控制部分近年来发展迅速, 1954年, 凯迪拉克汽车公司首次把液压助力转向应用于汽车上。经过几十年的技术革新后, 又出现了电控液压助力转向系统。1988年, 日本铃木汽车公司首先在其小型轿车Cervo上装备了电控电动助力转向系统 (EPS) 。近几年, 市场上又出现了一些新技术——四轮转向系统及线控转向系统等, 它们主要应用在一些比较高级或新型轿车上。由于技术与价格方面的原因, 这两种转向系统目前还没有得到广泛应用。

一、机械控制液压助力转向系统

1. 系统结构和工作原理

机械控制液压助力转向系统是在机械转向系统的基础上加装一套液压动力辅助装置组成的, 如图1所示。转向油泵安装在发动机上, 由曲轴通过皮带驱动并向外输出液压油。转向油罐由进、出油管接头通过油管分别与转向油泵和转向控制阀相连, 转向控制阀用以改变油路。机械转向器和油缸体形成左、右两个工作腔, 它们分别通过油道与转向控制阀连接。

当汽车直线行驶时, 转向控制阀使转向油泵泵出来的工作液直接进入油罐, 转向油泵处于卸荷状态, 动力转向器不起助力作用。当汽车需要转向时, 驾驶员转动方向盘, 转向控制阀使转向油泵泵出来的工作液向左或右推动活塞, 通过传动机构使左、右前轮向左或右偏转, 从而实现汽车的转向行驶。

2. 系统工作特点

液压助力转向器的工作压力可高达10MPa以上, 其部件尺寸很小。液压系统工作时无噪声, 工作滞后时间短, 而且能吸收来自不平路面的冲击。因此, 液压助力转向器已在各类各级汽车上获得广泛应用, 目前别克系列轿车均采用液压助力转向系统。

二、电子控制液压助力转向系统

电子控制液压助力转向系也靠液压力帮助驾驶员转向, 但其液压泵 (齿轮泵) 是通过电动机驱动的, 与发动机在机械上毫无关系, 其助力效果只与方向盘速度和车辆的行驶速度有关。

1. 系统结构和工作原理

电子控制助力转向系统主要由动力转向器、转向助力传感器、单向阀、车速传感器、转向控制灯、发动机传感器、动力转向ECU、电动液压泵、限压阀、储油罐组成。动力转向ECU接收各传感器传来的信号 (包括方向盘转角变量、车速和发动机转速等) , 据此控制电动机的转速, 改变液压泵的供油量, 从而调整动力转向器中油压和辅助转向力的大小。方向盘转角增量越大或车速越低, 电动机转速越高, 液压泵的供油量也越大。

2. 系统工作特点

根据动力转向ECU提供的供油特性, 在车辆低速行驶时, 系统的助力作用较大, 驾驶员操纵轻便灵活;在车辆高速行驶时, 系统的助力作用减弱, 驾驶员的操纵力增大, 具有明显的路感, 既保证转向操纵的舒适性和灵活性, 又提高了高速行驶的稳定性和安全感。上海大众波罗、欧宝ASTRA轿车和丰田花冠轿车等很多中档车型都是采用这种动力转向系统。

由于利用电动机驱动液压泵进行转向助力, 因此电子控制液压助力转向系统也被称为“混合式”动力转向系统。因为液压泵的供油量主要是由方向盘转角变化量和车速决定的, 其共有特性更符合转向系统对助力作用的实际要求, 因此节省能量, 并能够获得更加理想的转向助力特性。但是, 它在不转向时仍然存在能量损失, 而且液压系统的固有缺陷仍然存在, 电动机直接助力转向系统则更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

1-方向盘2-转向轴3-转向中间轴4-转向油管5-转向油泵6-转向油罐7-转向节臂8-转向横拉杆9-转向摇臂10-整体式转向器 (包括转向控制阀、液压油缸、机械转向器) 11-转向直拉杆12-转向减振器

三、电子控制电动助力转向系统

电子控制电动助力转向系统 (EPS,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最先在日本获得实际应用。1988年, 日本铃木汽车公司开发出一种全新的电子控制电动助力转向系统, 并首先装备在其Cervo小型轿车上, 随后又配备在Alto微型轿车上。此后, 电动助力转向技术得到迅速发展, 其应用范围从微型轿车、小型轿车向大型轿车和客车方向发展。日本的其它汽车公司, 如大发、三菱、本田, 以及美国的Delphi公司、英国的Lucas公司、德国的ZF公司, 也都研制出了各自的EPS。

1. 系统结构和工作原理

电动助力转向系统是电子技术在汽车上的应用, 也是中、小型乘用车动力转向系统的发展方向, 它将会逐渐取代液压助力转向系统。图2为一汽-大众迈腾轿车的电动助力转向系统构成。

当汽车进行转向时, 转向传感器会“感觉”到方向盘的力矩和拟转动的方向, 这些信号会通过数据总线发送给电子控制单元, 电子控制单元会根据转动力矩、拟转动的方向等数据信号, 向电动机控制器发出动作指令, 电动机会根据具体的需要输出相应大小的转动力矩, 从而产生助力转向。在汽车不转向时, 该系统不工作, 处于“休眠” (Standby) 状态等待调用。

2. 系统工作特点

(1) EPS能在各种行驶工况下提供最佳助力, 减小由路面不平所引起的对转向系统的扰动, 改善汽车的转向特性, 减轻汽车低速行驶时的转向操纵力, 提高汽车高速行驶时的转向稳定性, 进而提高汽车的主动安全性。此外, 可以通过设置不同的转向助力特性来满足不同使用对象的需要。

(2) EPS只有在转向时电动机才提供助力 (不像HPS, 即使在不转向时油泵也一直运转) , 因而能减少燃料消耗。由于直接由电动机提供助力, 电动机由蓄电池供电, 因此EPS能否提供助力与发动机是否起动无关, 即使在发动机熄火或出现故障时, EPS也能提供助力。

(3) EPS取消了油泵、皮带、皮带轮、液压软管、液压油及密封件等, 其零件数目比液压助力转向系统大大减少, 因而其质量更轻、结构更紧凑, 在安装位置的选择方面也更加容易, 并且能降低噪声。EPS不存在渗油问题, 消除了液压助力系统的液压油泄漏问题, 可大大降低保修成本, 并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四、四轮转向系统

四轮转向系统 (4WS, Four Wheel Steering)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发展, 其主要作用是提高汽车高速行驶或在侧向风力作用时的操纵稳定性, 改善汽车低速行驶时的操纵轻便性, 以及减小在停车场驻车时的转弯半径。本田Prelude轿车、马自达602轿车以及GM Blazer XT-1概念车都曾应用了四轮转向技术。四轮转向系统除了传统的以前轮为转向轮外, 后面的两个车轮也是转向轮, 所以称为四轮转向系统。

1. 系统结构和工作原理

四轮转向系统有4个主要部件, 即前轮定位传感器、可转向的整体准双曲面后轴、电动机驱动的执行器以及1个控制单元。当按动按钮选定四轮转向 (4WS或4WS挂车) 模式时, 四轮转向系统处于激活状态。

四轮转向系统配备了2个传感器, 其中1个传感器安装在转向柱上, 用以检测方向盘的转向角度;另1个传感器安装在变速器上, 用于提供车速信号。来自这2个传感器的信号都能及时地传递至ECU。

ECU是一个包含2个具有10MHz运行速度及128K内存的微处理器的集成单体, 每只微处理器根据转向及车速传感器的输入信息进行独立运算, 并同时启动系统自检功能, 以确定系统自身功能是否正常。ECU通过比较2个微处理器的计算数据来确定转向系统是否正在正确执行。如果一切正常, 那么ECU将启动后轴转向驱动电机。

在此过程中, 微处理器以0.004s/次的频率持续不断地反复进行转向角度的计算和转向系统故障自检, 一旦四轮转向系统出现异常或传感器出现错误时, 后轴转向执行电机立即自动驱动后轴回正, 同时系统由4WS模式切换至2WS (传统的两前轮转向) 的安全转向模式。即便在转向过程中ECU出现灾难性故障, 后轴转向齿条机构内部的回位弹簧也能够使后轴慢慢回复至中立位置, 并同时使后轴转向电机关闭, 以阻止后轮的转向动作。

根据车速的不同, 系统转向后轴具有三种转向动作, 即异相、中相和同相。车辆低速行驶时, 后轮转弯方向与前轮相反, 这就是异相。车辆中速行驶时, 后轮正直, 即保持中相。车辆高速行驶时, 后轮与前轮转弯方向相同, 即为同相。车辆低速行驶时, 异相拖曳操纵, 尾部跟随车辆的真实轨迹, 比两轮转向更紧密, 这使得在城市交通中的驾驶更容易。在倒车上船板或野营带拖车停车时, 四轮转向系统将使操纵更加容易。在倒拖车时, 异相极大地改进了拖车对转向动作的反应, 更容易使车辆就位。

2. 系统工作特点

四轮转向技术极大地提高了SUV、MPV、大型皮卡和卡车的操纵性及舒适性。

首先, 缩小了车辆低速转向时的转弯半径。在低速转向时, 车辆因前、后轮的反向转向, 能够缩小转弯半径达20%。四轮转向技术使大型车辆具有如同小型车辆的操纵性及泊车敏捷性。

其次, 明显改善了车辆高速行驶的稳定性。当车辆在高速行驶中转向时, 四轮转向系统通过后轮与前轮的同向转向, 有效地降低和消除了车辆侧滑事故的发生几率, 明显改善了车辆的高速行驶稳定性及安全性, 进而缓解了驾驶者在各种路况下 (尤其是风雨天气) 高速驾车的疲劳程度。

第三, 提高了车辆的挂车能力。通过转向后轴对挂车的转向牵引, 四轮转向系统极大地提高了车辆挂车行驶的操纵性、稳定性及安全性。

五、线控转向系统

线控转向系统 (SBW, Steering By Wire) 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末期, 当时德国的Kasselmann等试图将方向盘与转向车轮之间通过导线连接, 但由于当时电子技术和控制技术的制约, 一直无法在实车上实现。到了1990年左右, 世界上各大汽车厂商、研发机构先后开始对SBW进行深入研究。目前, 在一些汽车公司的概念车型上已经安装了SBW系统, 预示着未来汽车的一个发展方向。

1. 系统结构和工作原理

线控转向系统是更新一代的汽车转向系统。线控转向系统与上述各类转向系统的根本区别, 就是取消了方向盘与转向轮之间的机械连接。线控转向系统由方向盘模块、转向执行模块和主控制器ECU等3个主要部分及自动防故障系统、电源等辅助模块组成。

该系统有2个电动机, 即路感电动机和驱动电动机。路感电动机安装在转向柱上, 控制器根据汽车转向工况控制路感电动机产生合适的转矩, 向驾驶员提供模拟路面信息。驱动电动机安装在齿条上, 汽车的转向阻力完全由驱动电动机来克服, 方向盘只是作为转向系统的一个转角信号输入装置。

2. 系统工作特点

线控转向系统能够提高汽车的被动安全性, 有利于汽车设计制造, 并能大大提高汽车的乘坐舒适性。但是, 由于方向盘与转向柱之间无机械连接, 驾驶员的“路感”比较差, 而且电子器件的可靠性难以保证。目前, 线控转向系统仍处于研究阶段, 只配备在一些概念汽车上。

文件共享系统发展大事记 篇11

德国Fraunhoffer研究所发明MP3编码格式,能将音频数据压缩到原有的1/10甚至更多,该格式日后成为Internet上流行最广泛的音乐压缩格式。

1999年1月

由Shawn Fanning和Sean Parker共同创办的文件共享社区网站—Napster正式成立。该网站最主要的服务是为用户提供一种便捷、易用的界面以实现媒体文件的搜寻及共享。

1999年12月

美国唱片业协会(RIAA)代表环宇音乐、索尼音乐、华纳音乐、百代唱片、BMG等七大唱片公司以违反版权保护法为由把Napster公司告上法庭。

2000年3月

Winamp的创始人之一Justin Frankel开发出一款P2P架构的文件交换工具—Gnutella。

2000年3月

Napster公司被要求停止向其6000万用户提供带有版权保护的内容下载服务。

2001年2月

FastTrack Network(Kazaa的雏形)由Niklas Zennstrom和Jaanus Friis创立。

2001年9月

Napster公司以2600万美元的价格被拍卖。

2001年11月

Kazaa被澳大利亚公司Sharman Networks以50万美元的价格收购。

2003年1月

BitTorrent在程序员Bram Cohen手中问世。

2003年4月

美国地方法院对起诉文件交换服务提供商Grokster和Morpheus一案做出无罪判决,认为网站无须为其用户的盗版行为负责。

2003年4月

Apple在美国发布iTunes音乐商店,提供收费的合法音乐下载服务。

2003年5月

澳大利亚唱片公司起诉由4位悉尼学生运营的“MP3 WMA Land”网站,宣称该网站发布了价值6000万美元的音乐。

2003年7月

美国唱片业协会(RIAA)向各大ISP发出请求,要求协助调查近千名P2P终端用户的个人资料。

2003年8月

Kazaa的创始人发布Skype的第一个beta版本。

2003年9月

美国唱片业协会(RIAA)针对美国的文件交换用户发起261项诉讼,被告中包括一名12岁的女孩。

2003年11月

运营“MP3 WMA Land”网站的四名澳大利亚学生被判缓刑、少量罚金并被要求从事社区服务。

2004年中期

eDonkey network超过Kazaa(使用FastTrack协议),成为最流行的文件交换系统。

2005年5月

Napster在变身为一家合法收费音乐下载网站之后在纳斯达克交易所上市。

2005年6月

美国最高法院推翻低一级法院的判决,认定文件交换服务提供商Grokster和Morpheus应对第三方的侵权行为担负责任。

2005年9月

网络拍卖公司eBay以26亿美元的现金和股票收购Skype。

2005年12月

决策支持系统发展趋势研究 篇12

一、决策支持系统的概念

DSS是决策支持系统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的简称。DSS的概念最早是由Scott Morton和Keen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提出的, 是20世纪70年代末期兴起的一种新的管理系统。管理的核心是决策, 决策是一个过程。DSS是一种以计算机为工具, 应用决策科学及有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 以人机交互方式辅助决策者解决半结构化或非结构化决策问题的信息系统, 是以特定形式辅助决策的一种科学工具。它通过人机对话等方式为决策者提供了一个将知识性、主动性、创造性和信息处理能力相结合,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工作环境, 协助决策者分析问题、探索决策方法, 进行评价、预测和选优。

二、决策支持系统的主要类型

自20世纪70年代提出决策支持系统 (DSS) 以来, DSS已经得到了很大发展。从目前发展情况看, 主要有如下几种DSS。

1. 数据驱动的决策支持系统 (Data Driven DSS)

这种DSS强调以时间序列访问和操纵组织的内部数据, 也有时是外部数据。它通过查询和检索访问相关文件系统, 提供了最基本的功能。后来发展了数据仓库系统, 又提供了另外一些功能。数据仓库系统允许采用应用于特定任务或设置的特制的计算工具或者较为通用的工具和算子来对数据进行操纵。

2. 模型驱动的决策支持系统 (Model Driven DSS)

模型驱动的DSS强调对于模型的访问和操纵, 比如:统计模型、金融模型、优化模型和/或仿真模型。简单的统计和分析工具提供最基本的功能。一些允许复杂的数据分析的联机分析处理系统 (OLAP) 可以分类为混合DSS系统, 并且提供模型和数据的检索, 以及数据摘要功能。模型驱动的DSS的早期版本被称作面向计算的DSS。

3. 知识驱动的决策支持系统 (Knowledge-Driven DSS)

知识驱动的DSS可以就采取何种行动向管理者提出建议或推荐。这类DSS是具有解决问题的专门知识的人-机系统。”专门知识”包括理解特定领域问题的”知识”, 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技能”。构建知识驱动的DSS的工具有时也称为智能决策支持方法。

4. 基于Web的决策支持系统 (Web-Based DSS)

基于Web的DSS通过“瘦客户端”Web浏览器向管理者或商情分析者提供决策支持信息或者决策支持工具。运行DSS应用程序的服务器通过TCP/IP协议与用户计算机建立网络连接。“基于Web”意味着全部的应用均采用Web技术实现。

5. 基于仿真的决策支持系统 (Simulation-Based DSS)

基于仿真的DSS可以提供决策支持信息和决策支持工具, 以帮助管理者分析通过仿真形成的半结构化问题。这些种类的系统全部称为决策支持系统。DSS可以支持行动、金融管理以及战略决策。包括优化以及仿真等许多种类的模型均可应用于DSS。

6. 基于GIS的决策支持系统 (GIS-Based DSS)

基于GIS (地理信息系统) 的DSS通过GIS向管理者或商情分析者提供决策支持信息或决策支持工具。通用目标GIS工具, 如ARC/INFO、MAPInfo以及Ar2c View等是一些有特定功能的程序, 可以完成许多有用的操作。同时, Internet开发工具已经走向成熟, 能够开发出相当复杂的基于GIS的程序让用户通过World Wide Web进行使用。

7. 通信驱动的决策支持系统 (Communication-Driven DSS)

通信驱动型DSS强调通信、协作以及共享决策支持。简单的公告板或者电子邮件就是最基本的功能。通信驱动型DSS能够使两个或者更多的人互相通讯、共享信息以及协调他们的行为。

5.基于数据仓库的决策支持系统 (Data Ware-Based DSS)

数据仓库是支持管理决策过程的、面向主题的、集成的、动态的、持久的数据集合。它可将来自各个数据库的信息进行集成, 从事物的历史和发展的角度来组织和存储数据, 供用户进行数据分析并辅助决策, 为决策者提供有用的决策支持信息与知识。

三、决策支持系统的发展趋势

随着新技术的出现和迅速发展, DSS的研究和应用也正在迅速发展。新一代DSS主要向以下几个方向发展:群决策支持系统 (GDSS) ;分布式决策支持系统 (DDSS) ;智能决策支持系统 (IDSS) ;决策支持中心 (DSC) 等。

1. 群决策支持系统 (GDSS)

群决策支持系统 (GDSS) 是在多个DSS和多个决策者的基础上进行集成、优化的结果。是由多个决策者的智慧、经验以及相应的决策支持系统组成的集成系统, 它以计算机及其网络为基础, 用于支持群体决策者共同解决半结构化、非结构化问题的决策问题。GDSS有利于群体决策成员思维和能力的发挥, 也可以阻止消极群体行为的产生, 限制了小团体对群体决策活动的控制。

2. 分布式决策支持系统 (DDSS)

DDSS是研究分布于多个物理位置上的决策体如何并发计算、协调一致地求解问题。这些分布在不同物理位置上的决策体构成计算机网络, 网络的每个结点至少含有一个决策支持系统或有若干辅助决策的功能。DDSS研究的重点是分布性和并发性。随着各种网络的普及和分布式操作系统、分布式数据库、知识库等成果的取得, 使分布决策支持系统成为今后DSS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3. 智能决策支持系统 (IDSS)

DSS为解决半结构化与非结构化的决策问题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同时人工智能领域研究在人的知识开发与利用上获得了重要的成果, 这些都可以弥补DSS的不足, 因此将人工智能引入DSS形成智能型DSS (Intelligence DSS)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DSS的程度与范围不同可以构成不同结构的IDSS, 由用户通过人机接口, 应用自然语言处理系统接入问题处理系统, 然后由推理机在模型库、数据库、方法库及知识库中进行搜索推理, 获取相关决策信息。

4. 决策支持中心 (DSC)

DSC的主要特点就是在DSS基础上, 采取了以决策支持小组为核心的人机结合的决策思想, 以及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综合集成方法, 以支持决策者解决决策问题。DSC是在把决策方法论、数据收集和分析方法、计算机支持技术和软件等结合起来的同时, 又融合了各科专家的技术经验、研讨结果和社会知识的一种综合集成决策支持系统。

5. 行为导向的DSS

所谓行为导向DSS (Behavior Oriented DSS) 是一个全新的角度即行为科学角度来研究对决策过程的支持, 其主要研究对象是人, 而不是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处理系统, 主要是利用对决策行为的引导来支持决策, 而不仅仅用信息支持决策。

四、结束语

DSS的技术和理论不断发展, 从其发展趋势可以认识到:决策支持系统是专门为高层管理人员服务的一种信息系统, 它强调支持的概念, 是“支持”而不是“代替”人的决策主体。DSS也是一个高度灵活、交互式的计算信息系统, 主要解决半结构化问题结构化的决策问题。它涉及到计算机软件和硬件、信息论、人工智能、信息经济学、管理科学、行为科学等学科”, 帮助决策者提高决策能力与水平, 最终实现提高决策的质量和效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智能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智能科学课题组.智能决策支持系统.[2006-07-18].http://www.intsci.ac.cn/dss/idss.html

[2]吴新年陈永平:决策支持系统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J].情报资料工作, 2007年第1期:57~58

[3]Bonczek, R, C.Holsapple, A.Whinston:Foundations of Decision SupportSystems.NewYork:Academic Press, 1981

[4]Chen Wei-Chou, Hong Tzung-Pei, Jeng Rong.A framework of decision support systems for use on the World Wide Web.Journal of Network and Computer Applications, 1999 (22) :1~17

[5]于永玲史瑞芬:数据仓库在决策支持系统中的应用[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2001, 20 (3) :78~80

[6]顾红艳:从DSS的发展重新认识决策支持系统[J].沈阳工程学院学, 2006, 2 (3) :330~332

上一篇:高中起始阶段写作训练下一篇:红外分析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