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分数的蝴蝶效应(精选10篇)
学生分数的蝴蝶效应 篇1
人们约定俗成地达成了一个默契:衡量好学生的标准是学习成绩优秀,考上好大学。用这个标准衡量孩子的成人们,是多么的无知啊!
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天赋、能力、情感和潜质,各行各业都需要不同类型的人才,并且人生是一个不断臻于完美和成熟的过程,而学生时代只不过是漫长人生旅途中,向成熟过渡的一小步,各种美好的潜质还都处于青涩阶段。而区区几门文化课,怎能成为评判一个孩子优劣的标准呢?这不是以偏概全、鼠目寸光吗?
一个在美国上学的中国学生说,他们不管成绩如何,都会得到老师的夸奖。有人说美国老师不负责任。其实,这些老师是真诚的,因为在他们的观念中,学生都具有各自不同的潜质,都有无限发展的可能,都是值得珍惜的。他们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做人。
如果分数能代表一个孩子的未来发展,看看有多少“无能”的孩子吧———毕加索,上课时他的父亲坐在身边,才能勉强完成学业;爱迪生物理成绩勉强及格;爱恩斯坦被老师称为反应迟钝的孩子;大文豪林青玄是全校有名的差等生;丘吉尔曾经是个拙劣的学生,他的父亲曾失望地说,他可能堕落成社会废物……
大千世界,万象纷呈。美,在山是壮丽,在云是飘逸,在树是葱郁,在花是艳丽。处于成长阶段的学生,和大千世界一样的丰富多彩,怎能只用一个标准衡量、等同划一呢!
不顾先天素质和能力水平,只认分数,这种变相的心灵施暴,给孩子的成长带来巨大的危害,也使社会需要的多种人才被扼杀在摇篮里。学习能力差的孩子,看不到自己独特的优势,丧失自信,悲观懊恼,跌入痛苦的深渊,甚至走上自杀绝路。而学习好的孩子,被蛊惑着走上追求高分的独木桥,忽略了综合素质的均衡发展,造成认知上的偏差、人格的不健全,他们没有动力和能力去完善自己真正的潜能。
为了得高分,家长和孩子都在全力奔赴这场考试的战役,个中滋味,苦不堪言。可是,如果我们站在人生的高度,就会发现,分数并不是想象的那样重要———分数不能预示人的未来。比如,单位里有两个同时参加工作的人,一个毕业于一本学校,一个毕业于三本学校,他俩当年的高考成绩相差一百五十分。可几年过去后,当年的差生成了业务骨干和领导,而优秀生却仍是普通员工。在社会这所永不结业的大学中,倒是综合素质高的学生占了优势。
生命需要尊严。仅仅以分数评价一个学生,使一些仅仅是功课不好的学生,遭遇白眼和指责。他们的尊严被无情的撕扯,幼小的心灵遮上终身难以抹掉的阴影,性格在否定中扭曲、异化。教育,应当还生命一份尊严。
生命需要公正。仅仅以分数评价一个学生,就意味着只有文化课的学习能力被社会承认,综合素质和潜能都无立足之地,这显然有失公正。教育,应当还生命一个公正。
生命需要成长的时间。仅仅凭分数差就“封杀”一个学生,无异于在冬天里砍掉一棵枯萎的树,无异于打掉正在化蝶的蛹、正在孕育珍珠的蚌。教育,应给生命以耐心的等待。
北师大肖川博士说:“我们的教育———真正人道的教育,不仅要对学生升学考试负责,更要对学生一生的生命质量负责。”
曾感动于一个孩子妈妈。单位里的一群人正在谈论着孩子的学习成绩。成绩好的孩子妈妈得意洋洋;成绩不好的孩子妈妈如坐针毡。一个孩子妈妈走进来,大家异口同声地问:“你女儿怎么样?”她神采飞扬地说:“我女儿除了考试分数不太好,哪儿都很好啊!人缘好,活动能力强,有主见。”当很多人都争先恐后地去趟学习成绩的浑水时,这个母亲独自保持一份清醒和明智,给孩子一个公正,一份自尊,一片成长的天空。如果天下的父母都有这样的素质,那天下的孩子将会在幸福中健康成长。
如何提高高考学生完成句子的分数 篇2
关键词:湖北 高考英语 完成句子 提高分数
从2007年开始,湖北省高考英语试卷中增加了完成句子这一新题型。
2009年湖北试卷结构有所调整,将完成句子调整为书面表达中的第一节,完成句子属于主观性试题,也是书面表达的一种形式,放在写作题既符合该题区的题式特征,也更增强了整体感。
2012年湖北省高考英语试卷的结构再次进行了调整,完成句子题不仅由原来的在英语句子中给出部分汉语变为在英语题目下方给出整句的汉语,还将总分值由原来的15分变成了20分,而这20分相对于150分的总分来说,可以说是不小的比重了。因此,对于参加高考的学生来说,英语的完成句子题是一个不容小觑的题型。换言之,此题型的成败对于高考英语总成绩的高低有着重要影响。笔者以湖北省高考英语试题为基础对“如何提高高考学生完成句子的分数”这个话题进行浅析,与老师们、专家们商榷。
以下是湖北省2012年高考试卷完成句子中的几道真题:
1. With more and more forests/trees (being) cut down , some animals are facing the danger of dying out. (cut)
由于越来越多的森林被砍伐,一些动物正面临着灭绝的危险.
2. Popularly regarded as the best?ever made, The Godfather is a milestone of cinema. (regard)
《教父》被普遍认为是美国有史以来最好的影片之一,是电影界的一个里程碑。
3.1 don't know what it was in the novel that made him burst into tears. (what)
我不知道是小说中的什么东西使他突然泪如泉涌。
4. Little does she care (about)what she looks like; all she cares about is her job performance.(care)
她不在乎外表,她在乎的是自己的工作表现。
5. Had we not used an out-of-date train schedule, we would not have missed the train. (miss)
要不是用了一张过期的列车时刻表,我们就不会误了火车。
通过以上这些有关完成句子的高考真题,我们不难发现,完成句子部分的英语试题主要对时态和语态、倒装(第4题)、 情态动词与虚拟语气(第5题)、 名词性从句(第3题)、非谓语动词(1、2题)、强调句型和it(第3题)、 状语从句及定语从句等进行考查。因此,对高考学生来说提高完成句子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在对学生平时训练和考试试卷的批改实践中,发现高中学生做“完成句子”时的问题主要在于:
第一,直译所缺部分。如:“我有许多作业要做、I have a lot of home work to do译成I have a lot of homework going to do”这说明学生不明白非谓语动词与谓语动词的用法区别。
第二,忽略时间状语的存在与句法结构的变化。例如:“He admitted he_________ yesterday他承认昨天打破了教室的玻璃”不少学生给出had broken the glass of the window 的错误答案,不难看出,其错在忽视了英语中时间状语决定谓语动词的正确形式;
第三,对于某类动词的具体用法不清。(1)使役动词所带复合宾语的动词形式不清,如:He let me bring him a cup of glass.\I got them to read many times;(2)系动词后的表语不清,如:That sounds reasonable.\ The boy seems a student;(3)不清楚某些动词没有被动语态的形式,如:A lot of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the small village.;
第四,无视所给词的词性。例如:“致力于科学研究,他没有时间和孩子玩_________science research,he has no time to play with his son.(devoted)”一些学生错填成devoting himself to。
那么,针对以上考生出现的问题,笔者对这个题型给与一些针对性的建议,希望给备考学生一些帮助。
将历年的高考试卷的完成句子题进行分析对比就不难发现这道题涉及的考点广泛,既包含对语法知识的考查,又包含对考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应用能力的综合考查,此外,对学生的考查也是不无规律的,一般说来要考查的内容均为句子的核心部分,往往是考生最容易失分之处。基于这两点,我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求学生做到“一找二看三审四定五查”,即:第一步,找到英语题干中对应汉语的缺失信息,并做上相应地记号;第二步,看清括号内所给的单词在缺失信息中的运用;第三步,审查并分析英语句子的已知部分,思考如何利用所给词来完善英语所缺部分;第四步,确定答案,这时务必记住,括号内的单词只能改变其词形,但不能改变其词性;第五步,仔细检查答案是否正确,避免不必要的错误。例如下面这道考查虚拟语气的题:
If we had driven in turn, you wouldn’t have felt so tired that you had no strength to take a shower.(feel)
如果我们轮流开车的话,你就不会累得没有力气洗澡了。
有的学生没有落实好答题方式,就凭想当然地在横线上填上了 would have been so tired,因为他们既没有看清楚汉语的“不会”,也没有看到括号的feel ,甚至还没有看明白已知的英语部分,最后也没有仔细地检查。
另外,我们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还要尽量做到:
一.指导学生对重点动词、名词及其重点短语加强记忆。具体要做到以考纲为基础,紧扣教材,适当扩充,分层次教学;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对于教材、语篇材料中的篇章结构以及词汇、语句表达中所在的相应知识点进行重点分析;要求学生掌握词汇的准确拼写以及不同语境下的各种词形变化。例如,对于动词,要求学生就单三现形式、过去式、过去分词、现在分词等各个形式进行掌握,如lie和lay的过去式、过去分词及现在分词;对于名词,要求学生就单复数等形式进行掌握,如mouse,bacterium等词原形比复数形式字母还要多;对于形容词或副词,学生除了要掌握它们的等级变化外还要注意两者的互换以及某些特殊的副词等等。
多种角度提升学生的分数计算能力 篇3
一、画图,让学生在形象的画面中理解计算
长期以来,人们都认为数学与画画之间没有什么联系,有学生在数学课上画画会被教师批评,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教师如果能让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巧妙地利用画图进行授课,可以让学生更加具象地理解数学计算的过程,从而帮助学生在后期的学习过程中减少计算错误,提高计算速度。因此教师应多引导学生采用画图的方式进行计算。
二、寻异,让学生在比较中寻找计算新途径
对于很多数学计算来说,看似相同的算数题,稍微加一个括号或者变一个运算方式,整个计算的过程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然而有时不论怎么变,总会回到同一个结果之中,为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应积极引导学生对相同题目的不同算法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在比较异同的过程中寻找不同的计算方式,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以后的计算过程中提高计算速度。
通过这种方式进行教学,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提高对数学简便算法的认识,从而更为灵活地进行计算。
三、估算,让学生在估计中检验计算的正确性
对于很多学生来说,要想更好地保证计算的正确性,一定要养成一种用估算的方式来对题目进行检查的好习惯,所谓估算并不是让学生再重新计算一遍,而是引导学生用简便的方式估算一下题目的答案,看看自己所做的答案与估算答案之间的差距大不大,如果大就说明自己做错了,只有养成这样的好习惯,以后学生再进行计算时才能更好地提高正确率。
通过这种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可以更好地检验自己的计算正确性,对学生成绩的提升有很大帮助。
总之,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想让学生更好地提高数学成绩,勤练习虽然是一种很好的办法,但绝对不是唯一的方法,关键是教师应从多个角度出发,引导学生在练习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理解计算中的基本原理,掌握不同计算题中的异同,提高自己对计算能力的自检能力,这样才能让学生在以后的计算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更好地提升自身的计算能力。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计算能力是整个数学学习的关键,因为不论什么类型的题目,最终都要通过计算才能得到最终的结果,所以要想提高数学成绩,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计算能力,然而计算能力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从多种角度出发,引导学生加强训练,从而更好地提升自身的计算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分数计算,多种角度
参考文献
[1]余夕凯,刘娟娟.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的热点问题与思考[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1(1):55-58,124.
学生分数的蝴蝶效应 篇4
一是概念、意义等类似,产生错误。例1、16的1/4是多少?例2、16个1/4是多少?例3、1/4的16倍是多少?例4、一支钢笔价钱是4元,一支圆珠笔价钱比它便宜 ,一支圆珠笔价钱是多少元?等等。把分数的意义和整数意义混淆起来。例1、例2、例3解题为161/4×或1/4×16,例4学生易把“倍数”与“数量”混淆,错解为:4-1/4=3(1/4)(元)
二是混淆单位“1”量。例5小华今年年龄是她妈妈的3/10,又正好是外婆年龄的1/6。小华妈妈今年40岁,外婆今年多少岁?学生分不清3/10与1/6单位“1”量是谁,错解成40×3/10×1/6。
三是思维定势干扰。思维定势在学习过程中影响是始终存在的。特别是在学习与已有知识有密切联系的新知识中,表现更明显。
四是受解题模式干扰。学习新知识后,学生头脑中产生一种解题模式,当情况发生变化时,仍套用原来的模式解答。例7 1980年全国高等学校招生28万,1982年的招生数比1980年多1/8,1982年比1980年多招生多少万人?学生受“1982年招多少万人?”解题模式影响,错解为:28×(1+1/8)。
针对以上常见错误,教学时,我通过如下训练,来扫除障碍,克服干扰,提高学生解答分数应用题的能力。
一、用与新知识有联系的旧知识作铺垫,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
如例1、例3与过去所学的“整数中,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应用题相类似,教学时,我抓住这一联系,设计了以下“梯度“题目(1)16的2倍是多少?(2)16的1.5倍是多少?(3)16的0.25(1/4)倍是多少?例2与乘法的意义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时,我就从乘法的意义入手设计。如:把2+2+2+2写成乘法算式并说意义。把1/4+1/4+1/4+1/4改写成乘法算式并说意义。
二、分析关键句的训练。分数应用题中含有分率的句子是解题的关键句
一般分数应用题中,含有分率的句子陈述形式有以下几种①甲的n/m;②甲(“占”或“相当于”)是乙的n/m③甲比乙多(或少)n/m;④比甲(多或少)n/m等等。教学时,我首先教给学生寻找单位“1”量的方法。单位“1”量常在含有分率句子中的“是”、“比”、“占”、“相当于”等词的后面。如例4中“一支圆珠笔价钱比它便宜1/2”。可知“它”(钢笔)价钱是单位“1”量。
三、重视线段图训练
线段图可以清楚地帮助学生把抽象思维形象化,使数量关系直观化,帮助学生正确地找到解题途径。教给学生作图的基本方法:1、先画表示单位“1”的线段。注意线段规范性(力求完整、简明、清晰、比例适当)。2、再画比较量。分析题中的比较量与单位“1”量关系,运用补、截、移、叠等作图技巧,讲究作图的科学性,画出比较量。作图时,引导学生认真看图,分析思考,理解数量关系,使学生的思维与作图同步进行。这样就能发挥线段的直观作用。如“例5”线段图如下:
从上图可以清楚地看出:小华年龄是妈妈年龄的3/10即(40岁的3/10) 40×3/10=12岁,小华年龄又是外婆的(见右图)(即外婆年龄×1/6=小华年龄)。
四、重视变式对比训练
对于易混内容,有意识地设计一些似是而非的变式题组让学生练习,比较分析它们的细微差别,从而掌握解题规律。如:(1)一根绳子长8米,剪去1/4米,还剩多少米?(2)一根绳子长8米,剪去1/4,还剩多少米?(3)一根绳子长8米,第一次剪去1/4,第二次剪去1/4米,还剩多少米?等等。通过对比,使学生理解1/4米与1/4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前者表示数量,后者表示倍数,不能混淆起来。
五、教给学生验算技巧
验算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自我评价能力的重要途径,验算习惯的养成是学生数学素质的一个体现。在教学中,我很重视学生验算习惯的培养,加强验算方法、步骤的指导。如:1吨甜菜可以制出4/25吨糖,生产200吨糖,需要甜菜多少吨?有的学生列式200×4/25=32(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想一想:要制出200吨糖,需要32吨甜菜是否符合实际呢?
总之,运用线段图教学分数应用题,学生掌握较牢固,即使到了下学期总复习,解题方法学生仍记忆犹新,大大提高了复习效果。这说明学生解答分数应用题的能力有了较大提高,无形中,学生的数学素质也提高了。
学生分数的蝴蝶效应 篇5
一、环环紧扣, 简洁明了
在本次同课异构活动中, 我校以“‘三疑’导学”课堂模式展现。“三疑”即:质疑、探疑、解疑, 在一堂课当中以学生质疑、小组合作或自我独立探疑、在练习中提升学历的解疑三个大环节进行。
一开课, 陈老师就以课题“分数的再认识”为引子, 大胆的让学生看课题产生质疑, 学生们也非常切合“再”字发出自己的疑问。有的想再认识假分数, 有的想再认识分数的加、减、乘、除 (分数的运算) , 有的想再认识分数的意义……学生们提出的疑问陈老师都进行了相应的回应和引导, 最终非常顺利的将本课的学习方向落实在了“分数的意义”。接下了别是精心为学生准备的有趣的游戏活动环节。游戏有助于小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 有助于智力的发展。游戏由各种的活动环节组成, 有情节, 有竞争性, 有合作, 有动脑, 又动手, 很适合儿童的特点。在游戏中, 小学生可以学到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知识技能, 培养学生对学科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发展。三个大的游戏环节便是结合学生学情的探疑环节。以“初疑初探”、“再疑再探”、“三疑三探”呈现, 环环紧扣, 每一次探疑活动就是一次学生开心和收获的时刻。最后的解疑环节, 以几个典型的练习题图文并茂的呈现在学生面前, 解疑活动充分展现了学生们在本节课中通过自己质疑, 再结合问题合作交流式探疑后所收获到的知识的巩固和内化的环节。
整节课陈老师的引导到位、指导有方、点评及时、语言精练。其中我很欣赏这几句话:“说的真清楚”, “你是一位具有质疑精神的孩子”, “对于你的回答我很感兴趣”, “你的见解很独到, 赞一个!”……。这也充分体现了我们小学数学教师的学科特点, 既具有简约性, 又具有严谨性, 教师的语言生动、和蔼富有启发性。
二、重视操作, 落实实践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从动作开始, 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 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小学生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 通过实际操作, 数学知识才能“内化”为儿童头脑里的智力活动, 才能帮助学生构建起一个完整丰盈的思维方法模型。浓厚的兴趣可以培养学生的求知欲, 激发学生强大的学习动力, 促使他们顽强拼搏, 努力学习。而每一次精心设计的具有操作性的实践活动, 不仅能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具有很强的实效性。本次课陈老师精心设计了几处具有操作性的活动:
1.再体会分数的意义:画图表示四分之三, 主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疑解疑活动中, 通过有效的操作来感受到整体的不同:可以是一个, 也可以是多个或多组, 从而使学生们理解并归纳出“任何事物都可以看作是整体”。在这一环节中学生们呈现的形式相当的多种多样是我们没有预想到的, 这也充分彰显了学生们的思维的活跃性和老师实践操作的有效性。
2.思维的碰撞, 擦出智慧的火花:同样在画图表示四分之三的这一环节, 有一位学生画出了一个类似于五角星的四角星形, 并表示了这一图形的四分之三。在展示时立马就有同学反驳道“阴影部分并非此图形的四分之三”, 在学生的交流间, 有想法的学生们都启动了自己思维了马达, 动手画一画是验证的最直接的方法, 那就动起来吧!就这样在老师的指引下和学生们的实践操作下, 这一设想外的问题解决了。
3.简单操作, 变式展现:一个图形的四分之一是“”, 画出这个图形。这一解疑操作活动可没难住学生们, 学生们利用老师为大家准备的点子图, 通过操作, 画出了不少的奇奇怪怪的图形, 新颖的想法层出不穷, 而且都通过“画”这项操作活动落到了实处。充分展现了数学一题多解的思想。展示环节又将本次活动推向高潮。
三、关注学生, 玩中有得
陈老师充满热爱学生的激情, 启发学生质疑、探疑, 自主与小组合作交流解疑的思路, 最后验证结论, 能够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探疑中自主学习, 并在师生互动的学习活动中进行情感交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数学和经历数学。特别是新概念和新方法的学习, 陈老师都能为学生提供具体的情景, 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整理、分析和探索中体验数学, 体验“做数学”的乐趣。并且以三个游戏活动来“抓住”学生学习探究的心理, 非常有效的调动了学生们学习本课的积极性和热情。特别是我关注到的一位坐在最后面的女孩, 原本非常的胆怯, 不敢一语, 可陈老师就抓住了一个游戏环节的良好契机对她进行了表扬, 在游戏的轻松氛围下, 这位女孩在最后的总结环节中展露出她良好的思考能力、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这让我很诧异, 这也展现了老师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关注是尤为的重要。
学生分数的蝴蝶效应 篇6
一、一题多解练习
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活动中的高级过程。它的特色之一是“发散性”,它的实质就是创新,通过探索研究,寻求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提出各种设想,然后经过比较、筛选,找出比较合理、科学、简捷的解决方法。在分数应用题教学中,注重抓住“一题多解练习”这一具有发散性的特点,强化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灵活。
“一题多解”就是用几种不同的方法去解决同一个问题。为了加强这方面的练习,我们要经常精心设计习题。
如,有这样一道题:“某工程队4天修路120米,是全部路程的,照这样计算,要几天才能修完全部路程?”让学生展开联想,用学过的解题方法解答。学生充分讨论后,教师板书:
4. 方程解:设修完全部路程要用x天。
5. 比例解:设修完全部路程要用x天。
通过上述解法,让学生得出,用的方法最简单。
显而易见,这样的练习,既复习巩固了已学过的解题方法,又提高了学生综合应用能力;既沟通学生所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编题练习
编题是解答应用题技能技巧的综合运用,是创造性思维发展学生智能的重要手段。它不仅能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应用题的结构特征,更准确分析应用题数量之间关系,而且对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都大有俾益。
那么,如何进行编题训练呢?教学中可重点抓以下五种形式:
1. 补充条件。
如:“弟弟身高100厘米,_______,姐姐身高多少厘米?”要求学生根据已知条件和问题补充“分数句”,使问题得以解决。学生补充的条件有:
①姐姐身高是弟弟的倍;
②弟弟身高是姐姐的;
③比姐姐矮;
④姐姐比弟弟高,等等;
2.提出问题。
例如“甲数是10,乙数是8,______?”要求学生根据条件编“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学生提出如下问题:
①甲数是乙数的百分之几?②乙数是甲数的百分之几?③甲数比乙数多百分之几?④乙数比甲数少百分之几?⑤甲数是甲乙两数和的百分之几?⑥乙数是甲乙两数和的百分之几?⑦和是甲数的百分之几?⑧和是乙数的百分之几?⑨甲数是甲乙两数差的百分之几?⑩乙数是甲乙两数差的百分之几?⑪两数差是甲数的百分之几?⑫两数差是乙数的百分之几?
3. 依数编题。
如给出:“、84两个数,要求用上这两个数,编出若干式题,看谁编得正确、合理、式多。”学生编出的应用题有:
①苹果有84千克,是梨的,梨有多少千克?
②苹果有84千克,梨是苹果的,梨有多少千克?
③苹果和梨共84千克,如果苹果拿出,和梨同样多,梨有多少千克?
④苹果有84千克,比梨多,梨有多少千克?
⑤苹果有84千克,比梨少,梨有多少千克?
⑥苹果有84千克,梨比苹果多,梨有多少千克?
⑦苹果有84千克,梨比苹果少,梨有多少千克?
4. 引申编题。
引申编题就是变换条件问题,逐渐加深题目的难度和深度。
如:一件工程,甲独做4天完成,乙独做12天完成,二人合作几天完成?学生编出的题有:
①一件工程,甲独做4天完成,乙独做12天完成,二人合作2天后,还剩几分之几没完成?②一件工程,甲独做4天完成,乙独做12天完成,如果甲先工作半天,乙再和甲共同工作,还需多少天完成任务?③一件工程,甲2天完成全部工程的,乙4天完成全部工程的,二人合作几天完成?④一件工程,甲独做4天完成,乙独做12天完成,甲的工作效率是乙工作效率的百分之几?等等。
5. 依线段图编题。
如:
上图可以编成:①一个粮店原有大米2500千克,用去,还剩多少千克?②一个粮店用去原有大米的,还剩500千克,原有大米多少千克?③一个粮店原有大米2500千克,用去一些大米后,还剩,用去多少千克?
学生分数的蝴蝶效应 篇7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66~67 页《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学生自主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能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改变分数的分子和分母, 使分数的大小不变。
2.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和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猜想性质
⒈抢答
20÷5 = ( )
(20×3) ÷ (5×3) = ()
(20÷2) ÷ (5÷2) = ()
师:为什么你们算得这么快?有诀窍吗?
⒉想想填填
3÷5= () ÷10=9÷ ()
(1) 师:怎么想的?
( 2 ) 师: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我们知道分数中的分子相当于除法中的 ( ) , 分数线相当于 ( ) , 分母相当于 ( ) , 分数值相当于除法中的 ( ) 。
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你们能把上面除法算式写成分数吗?
( 3 ) 师:分数与除法有着密切的关系, 既然除法中有商不变的性质, 同学们猜一猜在分数中是不是也有类似的性质呢?如果有你想给它取个什么名称?这一性质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
⒊组织学生小组讨论, 提出猜想。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分数的基本性质。
[评析:教者由商不变性质和分数与除法关系的回顾, 唤醒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 找到新知的生长点, 引导学生猜想分数中是不是也有类似的性质呢, 让学生产生一种悬念, 促使学生带着强烈的好奇心, 进入到下一步的学习活动中, 像这样找准知识的生长点, 直奔主题, 巧妙自然引出课题, 有利于学生的数学活动展开。]
二、自主探究、验证猜想
1.观察图形, 初步感知
师:请大家用分数表示下面每个图中的涂色部分。 (例题准备图)
生:这些图形可以分别用表示。
师:你认为哪几个分数大小相等?
生:我认为相等。
师:真的相等吗?我们来验证看看。
(电脑演示:三个圆及阴影部分正好重叠)
师:确实相等, 我们可以将这三个分数写成一组等式:。
师:大家看, 在这个等式中, 分数的分子变了吗?
生:变了。
师:分母呢?
生:也变了。
师:而分数的大小怎么样?
生:分数的大小却不变。
(板书:变分数的分子和分母
不变分数的大小不变)
师: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变了, 分数的大小却没变, 这其中隐藏着什么道理呢?
2.数形结合, 分析明理
师:这是一张正方形的纸, 你能折出它的吗?动手折折看。
生1、生2、生3依次汇报:将这张正方形纸上下、左右、沿对角线对折, 其中的一份都是它的。
师:我们选择其中的一种折法——左右对折, 这里涂色部分就是这张纸的。请同学们也用这种方法折一折, 并给其中的涂上颜色。
师:如果这时我们继续对折, 又可以怎么折?
生4:上下对折。
生5:也可以将纸左右对折。
师 (继续对折后追问) :这时涂色部分用分数表示又是几分之几?
生6:。
师:我们发现它与原来涂色部分怎样?
生:与原来涂色部分大小相等。
师:这说明大小怎样?
生7:这说明。
师:同学们, 像这样继续折下去, 涂色部分还可以得到哪些与相等的分数呢?请大家折一折。
生8:我是在刚才的基础再对折, 就可以得到, 发现。
生9:我再继续对折, 涂色部分就是。
生10:再继续对折, 涂色部分就是。
师:我们从中选择几个分数——, 既然这些分数都与相等, 我们就可以得到一组等式:。
3.观察等式, 初步概括
师:请大家观察, 的分子和分母怎么变化得到的?
生1:将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2就可以得到。
师:那么的分子和分母又怎么变化得到的呢?
生2:将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4就可以得到。
生3:将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8就可以得到。
师:现在我们发现分数的分子和分母怎样变化, 分数的大小才不变呢?自由说一说。
生4: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扩大相同的倍数。
生5: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乘相同的数, 分数的大小不变。
生6:分数的分子和分母要同时乘相同的数, 分数的大小不变。
4.组织练习, 初步完善
师:同学们, 真了不起。老师把大家这一发现整理出来了。 (出示: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乘相同的数, 分数的大小不变。) 自由读一读。下面我们练习几题。
师:在○里填上适当的运算符号, 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生1、生2、生3依次说出答案……)
生4:第四题可以都填8。
生5:我认为可以都填10。
生6:我认为什么数都可以填, 只要两个数相同就行了。
师:方框中真的什么数都可以填吗?
生7 (抢答) :0不能填。
师:为什么不能填0?
生:如果方框里都填0, 0 乘任何数都得0, 分母为0, 就没有意义了。
师:那你们有什么友情提醒呢?
生:还需把0除外。
师:现在这个规律完整了吗?请自由的读一读。
师:考考你们。
(生1、生2、生3、依次答题……)
生4:第四题错了, 因为分子和分母没有同时乘。
生5:我不同意你的意见, 第四题是对的, 因为分子和分母同时变大了, 它们都是乘的1.5。
师:看来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的相同的数可以是整数, 也可以是小数, 还可以是分数。那么最后一题呢?
生6:最后一题不对, 因为这个分数的分子是乘2, 而分母却除以了2。
师:怎么改这题就对了呢?
生:我们可以把分母的除以2改为乘2。
生:我认为也可以把分子的乘2改为除以2也行。
5.合作交流, 完善规律
师:如果把分子改为除以2, 也就是说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除以相同的数, 分数的大小是不是也不变呢?请将黑板上的等式从右向左观察, 请同学们分组合作讨论, 的分子分母分别怎样变化得到? (学生分组讨论)
生1:将的分子和分母同时除以2就可以得到。
生2:将的分子和分母同时除以4就可以得到。
生3:将的分子和分母同时除以8就可以得到。
师:现在你又能得到一条什么规律?
生: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除以相同的数, 0 除外, 分数的大小不变。
师:同时除以相同的数时, 为什么也要强调“0除外”呢?
生4:因为任何数除以0没有意义。
生5:因为0不能做除数。
师:现在我们可以发现分数的分子、分母到底怎么变, 分数的大小才会不变呢?
生6: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者除以相同的数, 0除外, 分数的大小不变。
师:你们今天发现的这个规律就是——分数的基本性质, 同学们真了不起, 请大家齐读一下这个重要的发现。
6.组织看书, 验证规律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到67页, 找到分数的基本性质, 并圈出特别重要词。
生1、生2:同时、相同、0除外都很重要。
师:其实性质中的每个字都重要, 只不过记住这几个词可以帮助我们更快的记住这个性质。
师:现在大家知道刚才的为什么与相等了吗?
生:因为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2或者3就可以得到, 分数的大小不变。
[评析:教者精心启发引导学生, 通过实践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逐步获取新知。实践操作为学生探索新知提供有力保障, 验证猜想是学生探究新知、独立思考的风向标, 环环紧扣的提问, 适时的讨论, 则有效地帮助学生获取了新知。真正体现让学生不仅对新知知其然, 更知其所以然, 很好地提升了学生的数学素质。]
三、分层练习, 深化理解。
1.练习
(1) 填补空白。
(3) 判断下面的两个分数是否相等, 为什么?
(4) 发散练习。
2.游戏
奥运火炬传递赛 (形式:把学生分成5组, 每组每人填一个不同的分数, 同时手持火炬传递, 看哪个组填得又快又对。)
师:北京申办2022年冬奥运成功, 举国同庆。今天我们在教室里进行一场小小的奥运火炬接力活动, 为2022年冬奥会成功举办加油, 同学们愿意参加吗?
师:这儿有四个队, 分别是砳砳队、欢欢队、迎迎队和妮妮队, 你想参加哪个队就站到队长的后面。游戏的规则是:每队给出一个分数, 每人后面写一个与它相等但分子分母各不相同的分数, 然后将火炬交到下一位同学手中再接着写, 看哪个队写得又对又快。
[评析:多层练习设计, 独具匠心, 既重视“四基”又注重能力的培养。这是新课标所倡导的:“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如:第四题中的第一小题学生既可以将16 除以400 改成分数的形式, 又可以利用刚才学到的分数的基本性质解答, 还可以将分数改成除法算式, 利用商不变的性质解答, 很好地融合了三个性质;而后面的题目则是将变式练习和开放练习相结合, 给学生创设了较大的思维空间, 有效促进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四、自由总结, 拓展延伸
具体略。
[总评:整节课洋溢着数学美感, 课堂气氛活跃, 感染性强, 让学生插上猜想的翅膀, 自由翱翔在知识的海洋, 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是一节难得的好课, 主要体现在:
1.理念新。本课能以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为宗旨, 从简易的教学情境入手, 在师生交谈中, 组织学生从观察、比较两个等式入手, 让学生自己形成问题, 自主探究新知。而分数的基本性质, 是引导学生在猜想的前提下, 在自主讨论交流基础上, 通过读讲精练完成知识的建构的。课堂上学生参与率高, 学习气氛浓, 思维十分活跃。
2.重建构。在分数的基本性质学习中, 让学生把它与原有的分数与除法建立起非人为的联系, 加以比较与区分, 形成重新整合的认知态势, 形成了简明的一表。这就使新知学习在学生大脑中建立起了扩展的、联系牢固的认知结构。
学生分数的蝴蝶效应 篇8
因此,学生数学思维方法的形成过程,理应是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不断积累的基础上其数学思维得到有效迁移的过程。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只有适时引领学生实施数学思维方法的有效迁移,才能促进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思考逐步走向深入,继而形成问题解决的思维方法,并逐步内化为学生解题的技能与技巧,不断增强学生在数学应用过程中的数学悟性。
一、思维路径:有效迁移的激活点
在分数除法的简单应用过程中,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思维常态路径为:一旦题中所表达的“应用意义”与分数除法的“算式意义”能够走向统一,分数除法的运算意义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数学思维就会被激活,此时的数学思考会驱使学生把分数除法的“算式意义”向分数除法的“应用意义”进行有效迁移,从而顺势利用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能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和分数除法的固有特征,有针对性地引领学生在已有思维路径的基础上对已有知识经验进行自然迁移,使新知识的应用在旧知识的思维经验基础上自然生成。
例如,一块地有9/10公顷,3小时可以耕完,平均每小时耕多少公顷?题中虽然呈现给学生的“9/10公顷”是一个分数形式的“工作总量”,但被平均分的份数“3小时”依然是一个整数形式的“工作时间”。因此,在这种类型的分数除法应用中,学生的思维路径仍然保持着“把9/10公顷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多少公顷”的数学思维方法,这与9/10÷3表示“把9/10平均分成3份,表示每份是多少”的算式意义在学生的头脑中是一致的。所以,此时学生会自然把“9/10÷3”计算思路迁移到“平均每小时耕多少公顷”的应用意义的思考中,从而顺利求得解题结果。这一思维过程符合儿童的思维现实,顺应除法运算的算式意义,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思维路径被自然打开,数学迁移被有效激活。
二、思维困惑:有效迁移的冲突点
在小学阶段,学生在对加、减、乘、除的运算意义的建构探索过程中,除法的运算意义最能驱动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思维上的困惑。因为对于整数、小数、分数的加法、减法和乘法在认知上其意义始终是同一的,学生只要建立了整数的运算意义,就能顺势探索出其对应的小数或分数的运算意义。而对于除法,从整数到小数再到分数的发展过程中,学生经历了其运算意义由原先的整数的直观意义逐步向分数的抽象意义的建构,理解上形成思维困惑,无法直接触摸分数除法的运算意义,更无法把分数除法的运算意义向分数除法的应用意义迁移,继而产生了思维迁移的冲突。教师在教学时要抓住整数除法的应用意义和分数除法的应用意义的异同点,有效捕捉学生思维困惑过程中数学迁移的冲突点,促使学生的数学思考由直观思维上升到抽象思维,由概念抽象走向数学质疑,由思维困惑走向理解内化。
例如,上题变式为:一块地有9/10公顷,3/4小时可以耕完,平均每小时耕多少公顷?原先的“3 小时可以耕完,求平均每小时耕多少公顷”在学生脑海里形成的“平均分”的数学思维能直接得到有效迁移,现在换成“3/4小时”这样的分数形式,学生此时无法直观理解,更不会直接想到用除法算式去计算。从学生的思维经验和已有知识分析,此时学生的思维状态会呈现出如下过程:求平均每小时耕多少公顷?一定是超过1 小时的公顷数量,经过平均分,可以得到每小时耕地的公顷数量。当把整数变成真分数,学生产生认知冲突:“3/4小时”没有“1 小时”多或者不满1 小时,无法平均分。学生的思维处于迷茫、困惑状态,数学思考无法进行下去,更不会想到用除法来算。即使是换成大于1 小时的假分数,学生的思维依然无法进行下去,因为此时学生缺失了这一数学概念的思维基础和经验,缺少了思考这一问题的思维支撑。所以,从整数除法的应用意义到分数除法的应用意义的迁移中,看似其思考问题的路径是一致的,可是在相同路径上学生所产生的思维深度和性质却是不一样的,因为这一思考路径不符合学生的思维现实,也不符合学生的学习现实,未能顺应学生的思维特征和认知特点。因而,在分数除法里,每当除数从整数变化到分数,对除法意义进行迁移时就会形成思维上的障碍,产生认知冲突,学生此时需要寻求思考此类数学问题的思维支撑。
三、思维依托:有效迁移的支撑点
在数学思考过程中,学生的大脑时常会呈现出树枝网状的思维结构,只要探寻到每一节的思维支点,学生就会顺着网状的思维枝丫一节一节地深入下去,最终到达解决问题的彼岸。所以,当学生的思维徘徊在问题分析的十字路口,迷失了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向时,教师要能从儿童的思维现实出发,抓住数学概念之间的前后联系和知识的生长点,探寻知识形成过程中的思维依托,让学生有“知”可依,有“经”可循。即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形成有效迁移的思维支点,继而萌发解决问题的数学思维方法。
教材传递给学生对于分数除法的应用经验是根据乘法数量关系式列方程解答,初步为学生提供分数除法应用的思维依托。因此,教学时教师必须从学生的思维经验出发,借助列方程解题过程中所需数量关系的思维依托,逐步引领学生建构起分数除法的初步意义。还以上题为例在耕地效率不变的情况下,3/4小时的耕地量一定是1小时的34,由此引导学生得出数量关系式:1小时的耕地公顷数×3/4=34小时耕地的公顷数。从而让学生感受到,要求1小时的耕地公顷数实际上是用“3/4小时耕地的公顷数”除以“3/4”可以得到。在如此解题思考过程中,学生已经初步感知了分数除法的思考方法,此时学生经历了从分数乘法数量关系中捕捉到分数除法的应用方法后,学生对于分数除法意义建构的数学思维受到“摇动”,教师顺势“推动”除法“包含除”的意义理解,引领学生联想和思考:1小时里面有几个3/4小时就表示有几个3/4小时耕地的公顷数,这样就可以用1小时除以3/4小时,得到了包含几个34小时的个数,再乘34小时耕地的公顷数(910公顷),即910×(1÷34)=910÷34,从而顺利理解了“用3/4小时耕地的公顷数除以3/4小时,就得到每小时耕地的公顷数”的应用意义。如此引领学生由“根据乘法数量关系列方程解答”的思维“摇动”除法运算意义的思维,再由除法“包含除”运算意义的思维“推动”分数除法应用意义的思维,学生对分数除法意义运用的思维就会被唤醒。只有这样,引领学生从两个维度进行数学思考,学生才会在分数除法的意义建构过程中找到相应的思维依托,并在体验过程中,初步感受到“3/4小时耕了9/10公顷,要求平均每小时耕多少公顷?”依然可以直接用分数除法进行计算。但如何让学生能彻悟此分数除法应用中的运算意义,还需要帮助学生揭示其中“等份除”的含义,才会支撑着学生对分数除法应用的理解与掌握走向直观化和明朗化。
四、思维顿悟:有效迁移的着力点
数学迁移是数学理解的前提,是知识内化的根基。所以,思维顿悟是数学迁移过程中的思维着力点,它会在数学思考活动中不断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数学规律,领悟数学思想,掌握数学方法。当学生的大脑经历了思维路径、思维困惑、思维依托的思维活动后,对于分数除法的意义理解得以顿悟,激发了学生用“整数倍”的思维向“非整数倍”的思维进行有效迁移,促使分数除法的运算意义由抽象走向直观,促进了除法运算意义和解决问题的有效融合,助推了学生对分数除法简单应用的数学思维方法的形成。
因此,经过上述思维活动后,学生已经坚信:一块地有9/10公顷,无论是“3小时可以耕完”还是“3/4小时可以耕完”,要求平均每小时耕地多少公顷,均可以直接列除法算式计算。由此,当“耕地时间”在整数数量到分数数量的变化过程中,学生的数学思维产生如下顿悟,数学方法得到有效迁移。
学生从“一块地有9/10公顷,3小时可以耕完,平均每小时耕地多少公顷?”不难想到,问题要求的是“每份数”,3小时不是“一份数”,它显然是一个“多份数”,就可以把9/10公顷平均分成3份,继而求出“每份数”,即平均每小时耕多少公顷。而对于某一个数,要么是“一份数”,要么就是“多份数”,所以对于“3/4小时”抑或任意一个诸如1/4、5/4等真、假分数,它既然不是“一份数”,就可以看作是一个“多份数”。因此,既然是一个“多份数”,就可以根据“平均分”的含义,直接除以这个“多份数”,从而求得“每份数”。这样学生就会把除数是整数的分数除法的方法顺利迁移到除数是分数的分数除法上来,有效突破了分数除法意义难于理解的教学难点,加深了对分数除法意义的直观理解和自然建构。所以,学生只有从自己的已有知识经验出发,经历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才会产生寻求数学方法的思维冲动,学生的思维才会顿悟,继而激发学生探寻数学迁移的连接点,最终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直接思维方法和数学技能。
美国读高中,好学生不一定分数高 篇9
好学生的标准多样
在国内,成绩是评价学生学习表现的重要标杆,但凡“三好学生”,都是学习上的佼佼者,但在美国却不一样。美国的老师和家长认为,学生不一定非要学习成绩好,也可以体育好,唱歌好,做手工好。学习成绩仅仅代表学生一方面的能力,而不是全部。
在中国,教育以考试为主,每逢寒暑假,各式备考辅导班、开小灶就火起来,学生学业负担越来越重;而美国的教育理念更关注学生的综合技能的培养,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家长会鼓励学生去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科目。
SAT成绩不理想可重考
在美国,SAT考试相当于中国的高考,每年有好几次的考试机会,一次成绩不理想可以重考,可取最高的成绩申请大学。学生相对来说就没那么紧张,压力也相对没那么大。而且美国好的大学挑选的是全面发展的学生。例如,如果学生体育特别好,但成绩一般,也有可能被录取。
美国学校十分注重学生的体育锻炼。中学有很大的球场和独立游泳池、健身中心、篮球场等健全的体育设施。每天下午3∶30-5∶30是学生享受体育设施的时间。
高中生可自选课程
在中国,高中一般都是大班教学,一个班至少有40个学生以上,大家上一样的课程;而美国高中则是小班教育,一个班只有几个或十几个学生,学生在课上可以自由发言并参与讨论,课堂气氛很活跃。
除了必修课,高中生可以根据自身水平和兴趣选择不同难易程度、自己擅长、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包括普通课程,荣誉课程,AP课程,IB课程。美国的高中关注学生艺术培养,校园内除了有讀书声,还会有音乐和动听的歌声,话剧表演等。
此外,美国高中的老师大都住学校,课余时间会参与学校的活动,师生互动和交流的机会较多。
学生分数的蝴蝶效应 篇10
“拆屋效应”对学校教学及学生管理工作人员的启示很多, 在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中也有应用和借鉴。以本人为例, 我在给学生布置作业的时候经常使用“拆屋效应”, 我的本意是让学生写一篇2000字的文章, 那我在布置作业的时候就要求学生写3000字, 要求提出后座位上的学生一片哗然, 有的学生低声跟我讨价还价看能不能少点字数, 我装出很为难的样子把要求降为2000字, 并且说明不能再少了而且要保质保量, 学生们的脸上都流露出喜悦的神色, 都感觉自己占了便宜, 也没有学生好意思再讨价还价了。做班主任的时候遇到上级有领导要来观看学生出早操, 为了怕个别学生迟到学工部门要求学生提前10分钟到操场, 我在给学生提要求的时候就要求学生提前20分钟到操场集合, 学生也是抱怨提前等时间太长, 睡觉的时间少了。接下来我还是装出很为难的样子做出让步, 要求学生提前10分钟到操场, 学生很满意, 当天早上也没有不提前10分钟到操场的学生, 学生们肯定感觉老师做出让步了, 也不好意思再迟到了。
“期望效应”又叫“皮格马利翁效应”也叫“罗森塔尔效应”。这个效应源于古希腊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古希腊雕刻家皮格马利翁深深地爱上了自己用象牙雕刻的美丽少女, 并希望少女能够变成活生生的真人。他的真挚的爱感动了爱神阿劳芙罗狄特, 爱神赋予了少女雕像以生命, 最终皮格马利翁与自己钟爱的少女结为伉俪。
“罗森塔尔效应”是赏识教育的理论基础, 从这个期望效应中学校教学及学生管理工作人员也可以获得一点启示, 那就是学校教学及学生管理工作人员应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与期望, 特别是那些学业有困难, 经济有困难, 思想有困惑的学生。如果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及学生管理工作中, 能用对待聪明学生的态度方法对待所有的学生, 多给他们一些积极的期待, 学生将会越来越趋向你期望的方向发展。
我有一个学生袁某自幼父母离异, 跟随爷爷奶奶生活, 成绩在班级排在垫底的位置, 朋友很少, 经常是独来独往, 偶尔整夜在外面上网不回宿舍睡觉, 因为考试作弊还被学校处分了一次, 是让我很头疼的一个学生, 随时可能会出问题。找该生到办公室谈话, 请她妈妈到学校里来, 也无济于事, 袁某还是我行我素, 已经处在留级的边缘。有时我心想留级就留级吧, 留级了我就把她这个包袱甩了。但是出于对教育工作的热爱, 我还是想再最后努力一下。我利用休息时间请袁某到我宿舍聊天, 通过多次促膝长谈我知道她因为父母离异非常自卑, 爷爷奶奶的溺爱导致其自我管理能力很差, 袁某自己也渴望能够顺利毕业, 将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孝顺爷爷奶奶。我肯定了袁某的孝心, 也表示相信她能够顺利毕业将来找到满意的工作。在随后的交往中, 我要求袁某给自己制定一份详细的学习计划和一份详细的自我管理计划, 一步一个脚印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
袁某按照约定的时间将两份计划书送给我看, 我和她一起对计划书进行了探讨和修订, 比如袁某计划下个学期拿到奖学金, 我建议还是改为把先前不及格科目的学分补齐, 否则目标太高实现不了会让自己受打击。在以后的日子里我经常和袁某一起检查她计划的执行情况, 经常打电话给袁某妈妈汇报袁某进步的好消息, 经常叫她到办公室来帮我干些杂事, 这些事情以前都是优秀的学生干部来帮我完成的。我一直像对待我几个得意学生一样对待袁某, 眼神里流露出的都是欣赏和希望。慢慢的袁某发生了悄然的变化, 不再像以前那样因为自卑而封闭, 在班级有了朋友, 学业成绩也在逐步提高, 我经常在班会上表扬袁某的进步。在我和袁某长期的共同努力下, 袁某像变了一个人, 顺利毕业并在当地医院成功就业。
袁某工作后经常回学校看我, 我们成了很好的朋友。回想袁某的巨大转变, 我感觉我作为教师对袁某的期望起了很大的作用, 同时对期望效应的运用也积累了四点经验:教师的期望要得当, 不要给学生提出一个他经过努力也达不到的要求, 失败的感觉会使学生失去信心;教师的期望要含蓄, 要通过眼神, 语气等向学生传达自己的期望, “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最好;教师的期望要坚持, 困难学生进步的过程漫长, 甚至会出现倒退、反复等情况, 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我们教书育人, 不轻易放弃任何一个学生;教师的期望要面向全体学生, 每一个学生都有很多潜力, 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优点、赋予期望, 不要眼睛只盯住自己特别喜爱的学生或是某方面特别困难的学生。
“拆屋效应”和“期望效应”是社会心理学比较常见的心理效应, 在学校的教学及学生管理工作中被教育工作者有意无意地运用着, 发挥了很多积极的作用。学校教育工作者应多普及心理学专业知识并运用到工作实践中, 使教书育人工作事半功倍。
摘要: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些心理效应在学校的教学及学生管理工作中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如果教育工作者在平时的教学及学生管理工作中能够注重这些心理效应的运用, 那么整个学校的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质量会有显著的提升。本文基于本人的工作实践主要阐述我在教学及学生管理工作中运用“拆屋效应”和“期望效应”的收获和启示, 希望能引起看到本文的教育工作者些许思考。
关键词:“拆屋效应”,“期望效应”,教学及学生管理
参考文献
[1]兰素萍.在英语教学中巧用“拆屋效应”[J].考试周刊, 2013 (21) .
【学生分数的蝴蝶效应】推荐阅读:
小学生关于挑战的作文:挑战哥哥的分数10-20
分数乘法的教学06-22
溶质的质量分数11-04
高考复习怎么提升分数,提升分数最不可或缺的三个方法08-25
分数的意义教案设计08-27
分数问题的解题策略05-10
分数初步认识的教学05-18
分数之外的精彩论文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