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乘分数教学反思

2024-09-24

分数乘分数教学反思(精选8篇)

分数乘分数教学反思 篇1

《分数乘分数》教学反思

今天的教学内容是分数乘分数,重点是理解和掌握分数乘法的意义,探索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在教学实践中我继续采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帮助学生达成以上的两个教学目标。对于今天的“探究活动”没有直接放手,这是因为学生对“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意义的理解还不够深刻,因此把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三个层次:

一、引导学生通过用图形表示分数的意义,再用算式表示图形,深化“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意义,感知分数乘分数的计算过程。

二、以1/5×1/2和1/5×2/3为例,让学生先解释算式的意义,然后用图形表示这个意义,最后再根据图形表示出算式的计算过程,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以形论数”和“以数表形”的过程是学生巩固分数乘法的意义,体会分数乘分数的计算过程。

三、学生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独立完成教材中的第二个红点部分,进一步达成以上目标,并为总结分数乘分数的计算积累知识。可以说整体教学的效果比较好。

通过今天的课我对数形结合的思想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由于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的道理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不是很容易,所以利用图形使抽象的问题直观化,在本单元教学中就显得特别重要了。纵观教材中,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也有着不同的层次,接下来的分数乘法解决问题中,我们还将利用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分数乘法应用的问题;使用的图形越来越简约,体现了教材对数形结合思想渗透的一个过程。

数形结合的过程不是简单的抽象变为直观的过程,而是抽象变为直观之后,再从直观变为抽象,也就是要讲“以形论数”和“以数表形”两个方面有机的结合起来,只有完整的是学生经历数与形之间的“互动”,才能使他们感知“数形结合”,才能使他们能在解决问题时自觉地应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为学生创造参与教学活动的情景,通过操作、演示、观察、比较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通过分析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同时,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抓住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使学生了解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学生在联系和比较中找到了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并获得探索知识的体验。

分数乘分数教学反思 篇2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 通过操作活动理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及算理, 探索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2.能够正确、熟练地计算分数乘分数。

3.养成认真审题、书写工整的良好习惯, 发展观察和推理能力。

教学流程:

一、复习铺垫

1. 先说一说下面每个算式表示的意义, 再计算。

2. 列式计算并说明列式的依据。

3. 同桌互相交流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从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引入,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 以旧引新, 为后面探究新知以及知识的过渡迁移做好准备。)

二、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1. 投影出示例3粉刷墙壁情境图:

三、操作探究, 理解算理

3. 对不对呢?

启发学生实验验证:把一张长方形的纸当做这面墙, 先在纸上涂出1小时粉刷的面积, 应该怎样涂呢? (学生交流、动手操作, 教师巡视引导。)

(设计意图:师生合作, 交流互动, 通过直观操作的方法, 引导学生理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和算理, 探究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四、迁移拓展, 总结方法

2. 启发说明:

3. 展示操作方法:

4. 通过上面的操作、计算, 想一想:分数乘分数应怎样计算?

5. 师生归纳总结:分数乘分数, 用原分数的分子乘分子, 分母乘分母, 分别作为积的分子和分母。

(设计意图:利用直观图示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和交流, 自主探索和归纳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培养学生用简洁的语言表达思维的过程, 发展学生的观察和推理能力, 并借助问题情境实现知识的迁移。)

五、尝试练习, 巩固新知

3. 投影展示学生的计算过程及结果, 归纳总结:能约分的可以先约分再乘。

4. 要求“5分钟飞行多少千米”, 怎样列式和计算?思考:分数和整数相乘怎样约分。

5. 投影展示学生的计算过程及结果, 归纳总结:

因为整数都可以看作分母是1的分数, 所以分数与整数相乘时, 用整数乘分数的分子, 分母不变, 也可以直接用分数的分母和整数进行约分。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 一方面使学生探究发现的方法得到及时巩固和应用。另一方面, 使学生在计算过程中明确分数乘分数也可以先约分再乘, 这样计算比较简便, 同时把分数乘分数和分数乘整数集中呈现, 加强他们之间的对比与联系, 使计算方法进一步统一起来。)

六、巩固训练, 全课小结

1. 学生独立完成第11页“做一做”及练习二第3~6题, 完成后小组内交流订正。

2. 分数乘分数应怎样计算?计算时要注意什么?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分数乘分数》教学设计 篇3

苏教版六年级小学数学上册第45~46页的例4、例5及相应的“试一试”,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九第1~5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观察、操作、讨论等探究活动,理解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分数乘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学生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动手操作、画图表示、推导、归纳等探索分数乘分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体验数学研究的方法。

3.使学生通过学习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价值,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 引入课题

谈话:我国古代著名哲学著作《庄子·天下》中有这样一段话:“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你们想知道其中的道理吗?这其中的道理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分数乘法还有一定的关系呢!

二、 探索新知

1.直观演示,建立猜想。

教师依次呈现例4的长方形图,引导学生观察提问:

出示长方形纸的涂色部分。问:涂色部分是这个长方形的几分之几?

出示斜线。再问:画斜线的部分各是的几分之几?

追问:的、的各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引导学生观察明确:的是 ,的是。

启发思考:求的是多少,可以列怎样的算式?求的呢?

学生回答后板书:

×= ×=

进一步明确:求一个分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也可以用乘法计算。

提出要求:上面的两个分数乘分数的算式已经有了结果,如果把结果去掉,你还能把所有的结果说出来吗?你是怎样计算的?

引导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初步说出分数和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

×==

×==

评析:通过直观的图形和具体的操作,让学生在图上体会数量关系和运算的含义,有利于学生完善有关分数乘法的概念,建立分数和分数相乘计算方法的初步猜想,感受“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力量,发展数学思维,提高数学素养。

2.猜想验证,归纳算法。

谈话:从一个例子推想出来的结论,是否适用于所有的例子呢?这时的结论只能看作是一个猜想。猜想需要验证,要验证猜想是否正确,你认为应该怎么办?

(1)举例验证。

根据猜想:×= ×=

指名回答,并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 ×=

追问:为什么可以这样算呢?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

引导学生画图验证:请大家先在两个长方形图中分别画斜线表示的和的,然后观察一下结果和你猜想的得数一样吗?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组织交流,证实猜想是正确的。

(2)比较归纳。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例4、例5四道算式:

提出要求:在这些算式中,你发现积的分子、分母与两个因数的分子、分母各有什么关系?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里交流。

在交流中归纳总结方法:分数和分数相乘,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

用字母表示:×=(b≠0,c≠0)

谈话:用不同的实例来验证猜想是非常实用的方法。刚才我们的猜想是对的。在以后的学习中,同学们还会学习如何证明猜想。

评析:计算方法的习得是学生经历了猜想、验证、观察比较、概括归纳等一系列的数学思维活动后得出的,教师在活动中适时引导,学生则主动建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发展,也体验到了数学学习的乐趣。

3.方法推广,深化认识。

(1)请你试着算一算。

×==

×==

学生尝试计算,并指名板演。

评点学生的板演,相机明确:计算过程中,能约分的,可以先约分,再算出结果。

(2)观察每一组的两个算式,想一想怎样计算。

×= ×= ×=

×3= ×7= 4×=

学生独立解答后,要求重点说说计算的思考过程。

比较:每组上下两题有什么关系?你又知道了什么?在小组里交流。

归纳:整数都可以看成分母是1的分数。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同样适用于分数与整数相乘。分数乘法也可以像下面的这样计算,教师示范:

小结:今后计算分数乘法时,照上面的样子去做,而不必把整数改写成分母是1的分数,这样比较简便。

评析:在前面探究的基础上,提供空间和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培养了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再加以介绍点拨,促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分数乘法计算法则的形成过程,感受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完善了分数乘法的认知结构。

四、 巩固提高

1.基本练习。

(1)独立完成“练一练”。

学生独立完成,四名学生板演。

交流时选择部分题目,让学生说说计算过程,并注意书写格式。

(2)指导完成“练习九”第1题。

让学生说出题目的条件和问题。

提出要求:你能先在图中画斜线表示计算结果,再列式计算吗?

学生独立完成后,组织交流。使学生明白要求()小时耕地的公顷数,就是求公顷的()是多少。

(3)指导完成“练习九”第3题。

学生独立判断,分析错误原因,并进行订正。

(4)指导完成“练习九”第4题。

先让学生直接在书上写出得数,再引导学生比较每组的两道题,说说计算的过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通过比较左边两组题目,让学生明确:整数与分数相乘时,可以把整数与分数的分母先约分,再相乘。通过比较右边两组题目,让学生明确: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与分数加法不同,不能混淆。

评析:变式的情境和练习形式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拓展思维和探索的空间,学生在自主迁移,强化巩固的过程中进一步完成了方法的建构,同时也培养思维品质。

2.拓展练习。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分数。

( )×( )=

(2)唐僧分西瓜。

有一天,唐僧师徒四人得到了一个大西瓜,师傅说: “八戒你吃这个西瓜的,悟空吃剩下部分的,其余……”没等师傅说完,八戒急了:“>,猴哥分到的比我多,不公平!”同学们,你认为唐僧这样分公平吗?为什么?

评析:在巩固练习中,教师有意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乐意接受用数学思考破解数学难题。知识与方法在训练中凝练,收获与快乐在学习中共生。

四、 全课总结

1.引导: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求一个分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也可以用乘法计算。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又知道了什么?学会了什么?你觉得想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

2.谈话:同学们,现在你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理解一开始这句话的道理吗?

评析:回顾和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体验和收获,可以促进学生形成系统的认知结构;同时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补充,共同完善,有利于自我梳理知识能力的培养,形成学习方法。

五、 课堂作业

分数乘分数教学反思 篇4

敢于冲击教材。

改变了情景中的主人公,把教材中的粉墙改成了一位老师家的墙,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这样更能激起学生质疑的兴趣。

关注动态生成。

在课的开始,我激活了教学内容,让学生在课的开始就面对“老师家粉刷墙壁”的信息,让学生提出问题,产生疑问,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冲动。在学生形成的关于问题的多种原始想法中,我关注了动态的生成,抓住鲜活的生成资源,筛选出了关键的问题,使本节课的目标及教学重点成为学生的探讨焦点,体现了教与学的主体地位。

敢于放手研讨。

数学课《分数乘分数》教学反思 篇5

第二,能让孩子们更具体的感受到,分子乘分子的积代表什么,分母乘分母的积代表什么,只能说,我们无论想到了多少,如果只是一味地关注我们自身,都会影响到我们自己做的事,就如同墙角的花,当我们孤芳自赏时,天地变小了,一切都是我们自己的错,只有在一种忘记自我的状态中,才能做的更好,也许这是一条永远都要坚持的理念。

当然,此次活动,也让自己看到了自己的另一方面不足,没能请同事深入到自己的课堂之中,只有别人才能真正看清自己缺失的地方是哪些,也只有一针见血的指出,才会让我们前进的步伐更稳键。

分数乘整数教学反思 篇6

课堂上,我是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方案一步一步地进行着。结果第一环节提出数学问题,根据已有的经验列出算式就出了问题,我提出:“‘求做一个风筝一共需要多少米布条?’其实就是求什么?”。一下子把孩子问在那里了。周折了一小会儿才开始列式计算了。紧接着第二个环节列式计算,并理解分数乘整数算式的意义还好。很顺利地进行到第三个环节学习计算方法。大部分学生都用分母不变,只把分子与整数相乘的方法计算的。我不失时机地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只把分子与整数相乘呢?比比看谁的理由最充分。这时学生们都陷入了思考,带着“为什么”去探索。在课堂上迫不及待。积极主动地进行讨论,在理清算理的基础上通过课件演示总结出法则。这一环节我自己还比较满意。到了第四环节,通过法则指导计算,并学会简便方法约分时,又出问题了,学生不理解为什么约分后的分子相乘分数的大小还不变,一直在那里纠结,足足耽误了将近十分钟的练习时间。

通过评课,同行们给我找明了问题的关键:

1、教师在第一环节的提问绕圈子了,不要问学生“要求这个问题就是求什么?”直接让学生列式解答即可。在列式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发现6个相加可以写成×6的形式,从而明白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2、在探究算法的过程中,应当与算理相融合,一位同学探究说出算理和算法以后,应该结合课件再多找几个学生强化一下,这样落实面才会更广一些。

3、当学生提出对于约分环节的不理解时,教师不要急于解释,可让其在练习的基础上验证一下,或告知其下课后继续研究,一定不要把时间浪费在与个别学生纠结一些价值不大的问题。教师要有主观能控力。

4、分数的书写顺序要注意标准。

分数乘分数教学反思 篇7

执教601班教学片段

1.呈现例题。

九月份阳光小学用水210吨, 比八份多用25%, 八月份用水多少吨?

2.分析题意。

师:同学们从题目中读懂了什么?

生:我读懂了九月份用水比八月份多25%, 也就是八月份用水比九月份少25%, 算式为210× (1-25%) 。

师:对于这位同学的理解, 同学们有不同的意见吗?

生:我不同意他的分析, 九月份用水比八月份多25%, 并不表示八月比九月份少25%。

师:那你是怎么理解并解答的?

生:九月份用水比八月份多25%, 就是把八月份的用水量看作单位“1”, 表示九月份用水的吨数是八月份的 (1+25%) , 即八月份用水量的 (1+25%) 是九月份用水吨数210吨。所以算式为210÷ (1+25%) 。

师:这位同学说得真好, 解答这类题目的思路就该这样分析, 大家听明白了吗?

执教602班教学片段

1.呈现例题。

妈妈买来苹果5千克, 比橘子多25%, 橘子有多少千克?

2.独立解答。

3.学生汇报。

生:我计算出橘子是6.25千克。 (50%的学生得数和他一样)

生:我计算出橘子是4千克。 (只有两位学生是该得数)

生:我计算出橘子是3.75千克。 (45%的学生得数和她相同)

4.猜测结果。

师:对于以上三个得数, 你赞成谁是正确的得数?并说一说赞成的理由。

生:橘子是6.25千克一定是不对的, 题目中一目了然告诉我们苹果比橘子多25%, 应当是苹果多。

师:这位同学的说法你们赞成吗? (全班同学都表示认同) 请得数是6.25千克的同学汇报一下你的算式, 以及列算式的想法。

生:我以为题目的意思是说橘子的质量比苹果多25%, 算式便是6× (1+25%) 。现在知道我解答的方法是不对的。

师:通过同学们的猜测, 现在觉得3.75千克和4千克这两个得数哪一个是正确的, 又该怎样验证?

生:只要假设橘子的得数分别是3.75千克和4千克, 然后计算出苹果的质量是不是比橘子多25%, 便知晓是不是正确了。

5.验证并建构。

师:用这样的验证方法可以吗? (同学们都表示赞同) 那就请同学们一一进行验证。

生:假设橘子是3.75千克, 那么苹果比橘子多百分之几的算式是 (5-3.75) ÷3.75≈33.3%, 这和题目的条件不一致。假设橘子是4千克, 那么苹果比橘子多百分之几的算式便是 (5-4) ÷5=25%, 这和题目的条件完全一致, 因此橘子的质量是4千克才是正确的。

师:听了他的解答思路, 你们有不同的意见吗? (同学们表示没有异议) 那么, 请刚才计算出得数是3.75千克的同学也来介绍一下自己的思路。

生:我觉得苹果比橘子多25%, 就表示橘子比苹果少25%, 所以算式是5× (1-25%) =3.75 (千克) 。

师:这位同学的思路为什么是不正确的?

生:苹果比橘子多25%, 并不表示橘子比苹果少25%。因为苹果比橘子多25%, 是把橘子的质量看作单位“1”, 而橘子比苹果少25%是把苹果的质量看作单位“1”。

师:那你们觉得正确的思路是怎样的?

生:苹果的质量比橘子多25%, 表示苹果的质量是橘子的 (1+25%) , 也可理解为橘子的 (1+25%) 便是苹果5千克, 用方程表示为a× (1+25%) =5, 推导出算式5÷ (1+25%) 。 (其余学生也都表示同意。)

师:现在同学们对该题的解答思路还有疑问和困惑吗? (略。)

教学反思

1.练习题。

(1) 中兴汽车销售公司2003年销售汽车800辆, 2004年的汽车销售量比2003年增加65%, 2004年销售汽车多少辆?

(2) 兴兴养殖场养鸡600只, 比养的鸭多。鸭养了多少只?

2.解答结果比较。

同一教学内容, 同一执教老师, 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 教学效果出现很大的差异。细细品味, 以下两方面值得深思。

1.暴露学生学习的“原生态”。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已成为教师的共识, 并努力附诸教学实践。但是, 当我们走进课堂, 走进学生, 仍然不难发现教师考虑学生怎样学明显少于考虑教师怎样教。一般来说, 学生在独立学习过程中必然会碰到各种各样的疑难问题。而这些疑难问题往往既是学习的障碍, 又是推动学习的动力。因此, 教师要充分呈现学生的所思、所想, 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对照前后两次的教学, 发现在601班执教时, 当学生出现错误思路时, 教师立即让其他学生“迫不及待”地帮助纠错, 而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空展示其真实的思考过程, 这样也就无法真正进行知识的建构。在602班执教时, 通过让学生独立解答、猜测验证、反思重构等途径, 环环相扣、层层推进, 从而和学生一起建构起正确的认知结构。

分数乘分数教学反思 篇8

关键词 复习课 分数 百分数 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7-0083-02

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整理复习是小学六年级数学第一学期的内容,全册学完之后对分数应用题的一次大型整合而进行的一次整理和复习。那么复习课必须针对这一知识的重点学习的难点、学生弱点,引导学生按一定的标准把有关知识进行整合,搞清楚知识的来龙去脉和相互联系。教学时应放手让学生整理知识,并对形式各异的整理结果进行互评甚至争辩。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整理和复习,理解和掌握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沟通分数、百分数之间的联系,通过自主建构使学生将分散学习的知识通过沟通联系,串成线、连成片,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形成知识网络。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分析、推理、判断能力。

3.情感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体会数学的价值。

【学习重点、难点】

沟通分数、百分数之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网络。

【学习过程】

导语:亲爱的同学们,温故而知新,知识若不盘点,则如置身于大漠一般茫然,将知识精华集优整合,让你轻松积累、快乐学习!

一、复习

1.关于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步骤是什么?

2.解决这类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策略是什么?

3.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总结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经验是什么?

4.我抓住分数应用题的主干——“女生人数是男生的”,引导学生对其深入研究。然后“按你的理解,用图表达这条信息的含义”,来再现这句话的本质特征,并以此来体现学生对这一知识的个性化理解。

设计这一“抽象→具体”的过程,为学生充分理解男生与女生之间的数量关系,沟通知识间的联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理——梳理知识

沟通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将分散学习的知识通过沟通联系,串成线、连成片,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形成知识网络。这是复习课的主要特征。

如:在学生对 “女生人数是男生的”深入了解之后,我顺水推舟:“你还能联想到与之相关的哪些信息?

学生想了想写出自己想到的信息,然后同学之间相互补充,进行分类整理如下。

1.分率(百分率)

(1)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37.5%);

(2)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62.5%);

(3)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多(66.7%);

(4)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少(40%)。

……

2.比

(1)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多的比是5:3;

(2)女生人数与全班人数的比是3:(3+5);

(3)男生人数与全班人数的比是5:(3+5);

(4)全班人数与女生人数的比是(3+5):3。

……

3.倍数

(1)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倍;

(2)全班人数是男生人数与的倍或(1+)倍;

(3)全班人数是女生的或(1+1+)倍;

(4)男生人数?女生人数。

4.份数

(1)男生5份,女生3份,全班共(3+5)份;

(2)男生人数比女生多2份;

(3)男生人数比全班少3份。

……

5.等量关系式

(1)男生人数的与女生人数的相等;

……

三、练——拓宽知识,寻求解题策略

延伸、拓宽知识是复习课的基本点,练习设计与新授课不同,应换个角度,体现综合性、灵活性、发展性,但要有度,做到“下要保底,上不封顶”。让不同多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经过关键句的联系与沟通后,练习设计没有向 “深、难偏、怪”上发展,而是以“双基”为核心,力求做到从“薄到厚”,拓宽学生的思维。

首先引导学生利用关键句补上条件和问题,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应用题。例如分层练习:

聪明的你,开动脑筋,给关键句子补上条件和问题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的应用题,你能想出几种?

学生:

1.某班有女生18人,女生人数占男生的, 全班有多少人?(或男生有多少人)

2.某班有男生30人,女生人数占男生的, 全班有多少人?(或女生有多少人)

3.某班有学生48人,女生人数占男生的60% ,男生和女生各有多少人?

4.某班男生比女生多12人,女生人数占男生人数的,男生和女生各有多少人?

……

再以第一题为例,用多种方法解答。经过交流和整理,基本解题方法有:

经过联想与沟通,大大拓宽了学生的思维。运用转化的数学思想,将一道基本分数应用题转化为整数、倍数、分数乘除法、比例等多种方法来解答,优化了解题的策略。

四、清——清理疑难问题

通过复习有关的分数应用题的知识体系,又进行了相互联系,我们在解题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1.解决问题时,审题不够细心,分析不到位,单位“1”找不准。量与率没有相互对应。关键要学会画线段图帮助理解变化量之间的关系,帮助分析。

2.计算的技巧有待提高。(百分数在计算时互化为分数便于约分使计算简便)

例:小明读一本书,已读与未读为3:5,再读36页就读完全书的60%,全书共多少页?

解决这一类题目的关键是找准36页所对应的分率,即:(60%-),所以求总页数,即:36鳎?0%-)。

这一环节是清理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解题策略和关键,使问题迎刃而解,给学习困难孩子一个方法的指引。

五、小结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孩子们纷纷说出自己的感受,总结出:理、分类、整合——形成知识网络——练——清。

上一篇:多看多比较,三思而后行毕业求职篇下一篇:类比推理练习及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