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2024-09-04

分数混合运算教学反思(共13篇)

分数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篇1

分数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分数混合运算的学习是在学生已经掌握整数、小数混合运算和分数四则运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教学中,我力求突出两大方面的特点: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分数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归纳出计算方法,并逐步得出结论。例如,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先分步列式计算,再列出综合算式,从而引入分数混合运算,并得出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混合运算的顺序一样,这样学生就能顺理成章地掌握分数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了。

2、注重分析问题的过程,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时,我没有注重指导学生分析问题中的数学信息和数量关系,并运用线段图将这些数量关系表示出来。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得失,有很多不足,同时也有很多困惑。

我在数学教学中,注重让学生牢固掌握已学的知识,并用这些知识去分析、探讨相似内容的知识,即用已知来探讨未知。本节课我注重引导学生回顾一位数乘法的问题,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以及整数混合运算顺序等知识。学生因为有了牢固的旧知,把过去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用到今天的学习中来,关注了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认知水平,学生学习新知即可水到渠成。比如,分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中的“一次性通分,一次性计算”,这一特殊计算方法,对分数连乘、连除,乘除混合运算中的“一次性约分,一次性计算”,启发特别大。

我发现自己的教学也存在着很多不足。分别是:

课堂上,自己放得不够开,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偏少

比如,刚刚提出一个问题,我便会急着让学生回答,或宣布小组合作讨论等。这样就会造成留给学生的时间和空间偏少,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当学生不会回答时,我也会急着去暗示或公布答案,唯恐学生不会,其实这样做很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我们必须认识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是日复一日不断的教给学生新知识,而是为了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使学生懂得用已学的方法去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包办代替、急于求成,都会阻碍学生思维的发展。

分数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篇2

【教学重点】掌握分数连乘的计算方法, 能快速正确计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口算 (抢答) :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铺垫, 让学生回忆已有知识, 进行知识的正向迁移。

二、引探准备:创设情境, 引入新知, 出示尝试题

1. 出示引导题1:

2007年5月31日, 深圳光明新区正式成立, 管辖公明、光明两个街道。光明新区总面积约是150平方千米, 可用建筑面积约是总面积的, 光明新区可用建筑面积约是多少平方千米?

2. 出示引导题2:

光明新区可用建筑面积约是90平方千米, 绿化面积约是可用建筑面积的, 绿化面积有多少平方千米?

师:这些都是我们学过的一步计算的分数应用题, 想不想学两步计算的分数应用题? (想) 好,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步计算的分数应用问题。 (板书:分数混合运算———连乘)

师:看到题目后都想到了什么?

生:今天只学分数连乘的知识吗?有没有加、减或除法的问题?

师:同学们想到很多问题。今天学的分数应用题一定要几步来做? (两步)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 出示课题并巧妙地以课题的“新”引起学生猜想,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课堂教学成功的良好开端。

三、引探过程

1. 出示例题, 学生尝试自己分析和解答:

光明新区总面积约是150平方千米, 可用建筑面积约是总面积的, 绿化面积约是可用建筑面积的, 绿化面积有多少平方千米?

(教师先出示前半部分“光明新区总面积约是150平方千米, 可用建筑面积约是总面积的”) 你们能提出什么问题, 并解答? (再出示后半部分“绿化面积约是可用建筑面积的”) 你们又能提出什么问题, 并解答? (最后出示完成的问题) 你们会解答吗?

2. 学生汇报。

(1) 先求可用建筑面积是多少, 再求绿化面积是多少。

(2) 先求绿化面积是总面积的几分之几, 再用总面积乘它。

(3) 用综合算式解答。

3. 着重分析综合算式的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分步出示, 直观形象, 巧妙地结合题1和题2, 使学生对两步分数应用题的结构看得清楚。

4. 学生自学课本。教师指导学习课本。

【设计意图】通过尝试练习与课本例题解法对照, 既要求学生列式计算, 又要求学生说明算理, 促进了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四、引探总结:回顾、归纳

重点分析约分中注意的问题:约分后的小数字写在什么地方较好, 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约分的顺序可以怎样?约分时可以灵活约分, 引导学生共同归纳“分数连乘”的计算方法。分数连乘的计算有几步?总结为“一看、二约、二算”。

五、引探实践

1. 先观察算式, 再说一说你打算怎么约分, 然后再计算。

【设计意图】通过这道题, 培养学先观察思考再动手解决问题的习惯, 并掌握灵活约分的方法。

2. 你争我抢, 看看谁计算准又快。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 强化分数连乘的计算方法。同时, 出示三个分数相乘的计算题, 让孩子自己独立尝试解答。

3. 学以致用, 解决问题。

出示:我国约有660个城市, 其中约有的城市供水不足, 在这些供水不足的城市中, 又约有的城市严重缺水, 全国严重缺水的城市大约有多少个?

4. 回顾课本, 质疑问难。

师:请结合刚才的学习, 认真细读课文。思考:

(2) 怎么理解课本上的这句话:“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混合运算的顺序一样”?

六、本课总结:回顾评价

本课利用尝试教学理论作指导, 根据儿童身心特点及认知规律, 精心组织教材, 紧扣教学重点和难点, 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维, 展示思维活动过程。让学生弄清应用题的解法步骤和分数连乘的计算方法, 同时注意引导学生阅读课本, 与自己的解法对照, 及时强化验证。教学目的明确, 教学要求适当, 学生不仅获得了巩固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同时也培养和发展了思维能力。

分数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篇3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P80~81例1、“练一练”以及练习十五第1~5题。

教材简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学生在学习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之前,已经掌握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运用运算律进行整数的简便计算,也已经有了把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相关知识推广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经验。在学习本课内容时,就有可能联系实际问题,自觉地把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有关知识进一步推广到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中。因此,教材在编排上创设了需要用分数四则混合运算解决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类推,理解和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通过两种解法的比较,发现整数的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按照运算顺序正确进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2.认识到整数的运算律同样适用于分数运算,体会简便计算的优越性,增强简算意识。

3.灵活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培养观察、比较、分析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4.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体验数学的严谨性与系统性,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进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灵活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

乘法分配律的灵活运用。

教学过程:

一、 激活旧知,引发质疑,准备知识迁移

1. 复习分数四则计算。

口算: ÷  1÷  ×2  -

×  ÷  0÷  +

(指名口算,重点交流÷、1÷、÷、+的计算方法)

【设计说明:分数四则计算是学习混合运算的知识基础,口算练习可以帮助学生复习基本的计算法则,为后续学习做知识和技能上的必要准备。同时,针对有学生在计算时套用法则的现象,引导学生探究和交流不同算法。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算法,让学生体会到计算策略的多样性,又培养了简算意识,提高计算效率。】

2.引发质疑、猜想。

师:同学们已经学习过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知道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与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不仅运算顺序相同,而且运算律或运算性质也同样适用。猜想一下,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是否也和它们相同呢?整数的运算律或运算性质是否也适用于分数运算呢?同学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呢?让我们通过具体问题来验证。

【设计说明:当教师提出疑问之后,学生会很快根据经验做出有根据的猜想。“引发疑问——合理猜想——实例验证”,不仅是学生数学学习应经历的基本过程,也符合儿童的年龄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

二、创设情境,引起讨论,自主建构新知

1.创设情境,理解分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

(多媒体出示例1,学生读题、思考后写出算式,教师将两种不同的算式板书在黑板上,指名说两种算式的意思)

师:根据表示的意思,这两个算式各应按什么顺序计算?(同桌讨论、交流,指名口答)

师:这两个算式都含有加法和乘法两种运算,它们都是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板书课题)现在我们能得出“分数和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这个结论吗?

生:能。

师:祝贺你们验证了自己的第一个猜想是正确的。

【设计说明:情境的创设有利于学生结合实际问题,在理解算式意思的基础上,自主理解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体会运算顺序的合理性、必要性和可操作性。同时,引导学生把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相比较,使学生对运算顺序形成更具概括性的认识。】

2.自主类推,将整数运算律推广到分数运算中。

(1)计算竞赛,体会简便计算的优越性。

师:在验证第二个猜想之前,我们来进行一次计算比赛怎么样?第一和第二两组与第三和第四两组各推一个代表板书两种算式的计算过程,其他同学在作业纸上完成。(强调:要按照刚才说的运算顺序计算)

(2)顺势利导,体会整数运算律适用于分数运算。

师:同学们,这两个算式不同,计算过程也不同,但是结果相等。(教师在两个算式之间板书“=”)看到这个式子[(+)×18=×18+×18],你想到了整数乘法的哪个运算律?

【设计说明:两种解法的结果相同,不但相互印证解答正确,还为理解运算律创造了具体的背景。计算竞赛的形式,让学生切身体会到简便计算的优越性,激发了学习运算律的欲望,增强了简算意识。】

(3)自觉应用,将整数运算律推广到分数运算中。

师:整数乘法分配律适用于分数运算,那其他运算律或性质也适用于分数运算吗?

(多媒体出示:++  --  ××  ÷÷)

师:你想怎样算?(同桌讨论、交流算法,指名口答,出示简算过程,重点强调:第3小题既可以运用乘法交换律,又可以直接交叉约分;第4题既可以运用除法性质,又可以将除法转化成乘法,运用结合律简便计算)

师(小结):根据算式所表示的意义,我们发现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也可以运用整数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设计说明:有了将整数运算律推广到小数运算的经验,无需逐一验证,学生就能自觉应用整数运算律进行分数运算。这一环节既是对整数运算律的推广,也让学生在观察、分析中了解分数简便计算的特点,灵活地选择简便方法进行计算。】

3.回顾小结,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师:整数、小数、分数的四则混合运算不仅运算顺序相同,而且运算律或性质也同样适用。过去在计算时,有的同学总是出错,都有哪些原因?(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

师:同学们,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决定成败。在计算时,看错一个符号、写错一个数字,都会让你前功尽弃,满盘皆输。因此,计算的过程就是培养认真的态度和细心习惯的过程。在下面的计算练习中,看谁更细心,更会计算!

三、巩固练习,引导探究,感受内在联系

1.运算顺序练习。

多媒体出示:先说说运算顺序,再计算。

÷×+  +×+

师(指第2小题):能不能先算乘?能不能先算加?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通过实物投影出示学生作业中的典型问题,提醒学生按运算顺序计算,并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设计说明:在计算中,不少学生容易受数据和符号的影响,不按运算律(性质)进行计算,错误地进行简便计算。这一环节,既是运算顺序的练习,又让学生理解简便计算的应用条件。】

2.乘法分配律应用练习。

(1)简单应用,夯实知识基础。

师:在过去的学习中,我发现很多同学在运用乘法分配律简便计算时有点困难,想不想来研究研究乘法分配律?

多媒体出示:30×(+) ×+×

师:观察两个算式里的数据和符号,你有什么发现?可以应用什么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学生在作业纸上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找出计算正确和不正确的作业在实物投影上展示,然后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2)灵活应用,促进技能形成。

多媒体出示:×-×

师:方框里填几可以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学生回答后追问)为什么填?(学生口答,并说出计算过程)

师(将方框前的乘号改为除号):这时候方框里应该填几呢?(学生回答后追问理由,并强调:除以等于乘)

出示:×+÷9(让学生口答计算过程和结果)

师(将算式改为÷ +÷9): 方框里填几?可以怎样简便计算?

师(小结):在学习过程中,只掌握知识还不够,还要学会灵活运用知识来解决具体问题。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要善于观察、思考、分析、比较,总结出知识间的联系,举一反三才能融会贯通,才能让学习更轻松、更有效。

(3)拓展应用,发展数学思考。

多媒体出示:× + × -

师:方框里可以填哪些数?(学生讨论、交流,然后指名口答并说明想法)

【设计说明:所有运算律中学生最难理解,应用中最容易出错的是乘法分配律。根据分数乘除法可以相互转化等特点,利用“变式”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开放性因素,引导学生建立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体会数学知识的严谨性与系统性。同时,在逐层深入探究中深刻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本质特征,达到举一反三与培养学生思维发散性、批判性的目的。】

3.综合练习,增强简算意识和应用意识。

(1)÷(1-)   (-×)÷

-(÷+) 5-(÷+)

(2)练习十五第4、第5题。(要求学生先列出综合算式,结合题目要求理解算式的运算顺序,再独立解答)

【设计说明: 综合练习旨在进一步强化学生按运算顺序计算、运用运算律简便计算的意识,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

四、课堂总结,引用名言,关注习惯养成

师:请同学们用1分钟时间静静地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再把自己在本课学习中最大的收获说给同桌听。

师(小结):在很多人看来,计算是简单的,但又总是出错,所以老师想用一句话和大家共勉——“从最简单的做起”(国际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语)。

【设计说明:学习的过程,不仅是学习知识、形成技能的过程,更是学会学习、学会反思及养成良好习惯的过程。数学家的话旨在教育学生无论学习还是做事都要从小处做起,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观、人生观。】

《分数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篇4

复习课是巩固梳理已学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课型。分数混合运算复习课教学目标:掌握分数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在学生懂得分数混合运算的基础上,借助已有的知识与经验,掌握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发展应用意识。培养学生做事认真,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在教学本课时,我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运用简单的学习方法,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景,为学生提供轻松的学习环境,采用的教学方法之一是:竞赛,考虑到本课内容属于计算课,本身让人觉得枯燥无味,学生缺乏兴趣,学生的情绪可能较低落,为此,我把口算练习题改为小组竞赛,希望以此为切入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培养他们合作竞赛意识。

不足之处:

因为前面的试讲发现自己课堂语言太多,完不成教学内容。所以今天我在教学中,非常注意自己的语言的简捷和对教学时间的把握,由于自己的教学经验不足,所以在课堂教学时对重点知识分析不够,造成一部分学生不能够突破难点。

分数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篇5

在本节课上,我让孩子们又一次体验了怎样画两种不同类型的线段图,一种是关于整体与部分关系的量的画法,一种是非整体与部分关系的量的画法。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领会单位1的概念。我从单位1的产生起,从三年级开始学习的分数的意义,平均分一个物体讲起,再到四年级分数意义的扩展,平均分一堆物体,也就是一个整体,把这些看作单位1,单位1是伴随着分数应运而生的,而分数的存在也是因为单位1的存在而存在的,让学生认清了这一点,也就让学生体会到我们在解决问题时,找单位1时,应该到含有分率的那一句话中去寻找,让孩子们知道了为什么?孩子们才能牢牢地记住,为什么找单位1的量要到含有分率的那一句话中去寻找,对于很多问题,我们都是因为没能让孩子们知道他的前因后果,才会让孩子们产生一种如坠五里云中的感觉,让他们感受到的是教师的一种硬性规定而不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合情合理的选择,而理解了才能去做,就如同我们理解了别人才能与别人更好的沟通一样的道理,在现代的社会中,我们应该越来越多地体会到,让别人理解自己和理解别人的重要性。在教学为什么是关于整体与部分关系的量时要画一条线段,因为部分都是整体的一部分。

正是基于一种让孩子理解,让孩子明白,更让孩子们主动地思维和思考的理念,我们的学习才会成为孩子们的一种实际的需要,而不是一种教师和家长所需要的东西,当我们感受到,他们需要我们的教育时,就是我们教育成功的一半,一切的主体是孩子们,我们要永远记得,我们只是一个服务者,激发起孩子们的内心,唤起孩子们的内在的动力,是我们真正的目标与主题。

分数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篇6

需要改进之处:

对学生的多样思维应加大评价力度。比如:在开始情境导入这一环节中,学生除了出现两种做法。虽然这种做法与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没有多大的联系,但我却不应忽视孩子多样化的思维方式,应及时给予肯定,并加以合理的评价。由此可以看出,评价一个孩子,要适时,适当,决不能敷衍,更不能抹杀,否则可能会压制孩子的思维积极性。这一点,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有待加强。

课前对学生的.估计过高,所以使一些事先设计好的练习,没来得及做完。这也提醒我,备课,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案,更重要的还是要备好学生,这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

分数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篇7

(1)48+21×3 (2)40-7×4 (3)56÷7×8

=69×3 =28-40 =56÷56

=207 =12 =1

从错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对运算顺序理解并不到位,而本节课的重点就是运算顺序。那么在课堂上提高混合运算教学的有效性显得尤为重要,下面笔者以这节课为例,谈几点做法与想法:

一、要有必要的知识梳理

在学习本课时之前,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计算,但是从这节课开始,运算顺序有所改变。例如,上面提到的典型错例48+21×3,由于前面所学的加减混合运算一般是从左往右算的,在思维定式的干扰下,学生就很容易忽略掉21×3(先算乘法再算加法这一运算顺序)。那么如果忽略掉这种情况直接通过创设情境进行混合运算教学,必定会造成学生思维上的混乱。

因此,笔者认为可以先进行一些例如38-25+72,56÷7×8这样同级混合运算的练习,然后明确在四则运算中,同级运算在一个算式中,如果只含有同级运算,应按照从左往右的次序进行运算。这就是说,只有含有加减法,或者只含有乘除法的混合运算,他们的运算顺序是从左到右依次计算。最后,教师可以适时提问“在一个算式中,既有乘法又有加减法,还会是按照从左到右依次计算吗?”通过对知识的梳理,以旧拓新,促使学生“愿问其详”,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二、要结合现实教材,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运算顺序

过去混合运算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四则运算的基础上直接进行教学的,侧重让学生知道应该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而新课程背景下混合运算的教学则是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在理解题意、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侧重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按一定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为此我设计了这样三个主要环节的教学设计:

1.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引导他们结合现实素材初步体会相关的运算顺序的合理性

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购物场景,学生结合生活经验知道要先算出3本笔记本的价钱,而算式5×3这个整体就是表示3本笔记本的价钱,因此,学生很自然容易理解在5×3+20这道算式中,要先算5×3。这样,运算顺序不是机械地告诉学生的,而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自己领悟的。

2.构建合理的学习层次,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

(1)引导学生自主分步解决问题,充分感受数量之间的关系。主要考虑到这个问题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新内容的学习自信,形成积极的学习心态和氛围。

(2)引导学生把分步算式并成综合算式。考虑到“综合算式”“用递等式计算”“混合运算”等概念都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所以在教学活动中应对这些都做一些较为具体的介绍:通过与分步计算的对比引入综合算式,结合实际问题的解题思路示范用递等式计算的过程,既便于学生看清运算的步骤和每次的计算结果,又能促进学生自觉按格式规范书写,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的教学大大减少类似典型错例40-7×4这样把运算的结果位置书寫错误等情况,从而提高本节课的课堂效率。

(3)比较归纳含有乘法和加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在学生已经对5×3+20这道综合算式理解透彻后,教师首先可以顺势提问还可以怎样列综合算式,20+5×3这一种综合算式是怎么想的呢?可以这样列式吗?(教材中只有第(1)种列法)然后计算3×5+20和20+5×3运算顺序,有什么相同之处?在比较中,学生能够自然总结归纳出不管乘法在前还是在后,当算式中只有乘法和加法时,都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这样使学生初步体会混合运算的意义和价值,又能为乘减混合运算学习的进一步展开奠定基础。

3.在比较中加深对混合运算的理解,提高运算技能

教材中多次安排运算顺序容易混淆试题的对比练习,如改错练习,巧妙地运用错误资源让学生在比较中体会运算顺序的改变对运算结果的影响。又例如想想做做4:

32+3×32 56-7×8 17×3+20

32+3-32 56÷7×8 17+3-20

学生边计算边比较,温故而知新,从而让他们在比较中注意观察、分析,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三、要把混合运算的学习和解决相关实际问题有机结合

在学生初步掌握了有关混合运算的顺序后,及时引导学生列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以本课为例,可以设计“算24点”的游戏,如呈现三张扑克牌:2、4、10或4、4、7;也可以设计填写运算符号题80○8○4=48,使学生在运用知识、巩固知识的同时,进一步体会混合运算的实际应用价值,体会成功的快乐,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整节课笔者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特点,构建了复习—新课展开(情境创设)主题图(看读、读图、理解图意)—提出问题—列式计算(解决问题)—明算理、会算法—总结方法(法则)—练习设计—解决问题(巩固提升算法的应用)的教学模式,以此提高了混合运算教学的有效性。

分数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篇8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34页及练习九中的1——4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知道分数混合运算与整数混合运算的关系,并能正确的计算。

2、通过观察,初步学会用类比迁移的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得出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方法。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感受解题策略的多样性与灵活性,提高数学思考能力和运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理解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课前准备: 教学课件答题纸 教学方案: 教学环节

设计意图

教学预设

一、复习

师:上学期我们学习了分数加减法,这学期我们又学习了分数乘、除法,下面我们先来复习一下,看看大家掌握得怎么样。

1、口算: ++-

2--

2、口算: ××÷4

8÷ ÷

3、不计算,只说运算顺序。

203-135÷9

3×9+60

75+360÷20+5

(75+360)÷(20+5)75+360÷(20+5)3×9+180÷3 师: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什么?分数乘法的混合运算我们已经学过了,你还记得吗?

二、自主学习,探索新知。

师:老师这还有一个问题想请同学们帮忙解决。(出示例题幻灯片)教学例4的第一小题。

教师出示幻灯片,学生审题。

师:同学们先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题。学生读题。学生介绍自己的解题思路,并列出算式。

师:这个问题你准备怎样解决?指名学生说一说解题思路。师:怎样列式?指名学生说出算式。

引出课题:同学们列出了两种不同的算式,(指示板书的综合算式)。大家看看这个综合算式含有我们学过的什么运算?它是一道分数除法和减法的混合计算题,该怎么算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研究分数的混和运算。(板书课题)学生结合例题情景,自主计算,发现计算方法。

师:请同学们结合例题为我们提供的情景试着先算一算。(发给学生答题纸)学生自己试算,指名一人扮演。小组交流算法。

指名学生用实物投影结合例题情景汇报、展示自己的算法。(3——4人,包括板演同学)师:大家看看,(指示算式)含有我们学过的除法和减法,是一个分数的混合运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分数的混合运算该怎样来算。(板书课题)类比迁移,发现方法。

师:根据例题提供的情景,这道分数混合运算题我们是先算的除法,再算的减法。(板书标注)和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有联系吗? 指名发言。

学生口答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师:老师这有一些分数混合运算的题,请大家来说一说它们的运算顺序。(幻灯片出示分数混合运算题3道,学生口答运算顺序)教学例4的第二小题。先出示:÷(+)×15 学生试算,先说顺序(教师标注),再计算。指名一人板演。(其他学生在教师发给的答题纸上进行计算)

介绍中括号和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师:在上面的算式里,如果要先算(+)×15,该怎么办呢?同学们你们有什么办法吗? 学生试说方法。教师板书出中括号的题目。在学生介绍的基础上教师介绍中括号知识。(3)学生先说运算顺序教师标注,学生试算例题,指名板演。(其他学生在答题纸上计算,再请一名同学用实物投影简单展示自己的计算过程)(4)教师要对择优思想进行肯定总结。

3、学生总结分数混合运算的方法。

师:刚才我们一起研究了分数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并且认识了一位新朋友。那同学们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试着总结一下我们该怎样进行分数混合运算吗?

学生试着总结,互相补充。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全面。在学生总结出之后,教师出示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方法。(出示幻灯片)

三、巩固练习,反馈提高。

1、学生口答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四道题)(出示幻灯片)

2、学生按小组选题进行计算练习。(三道题)(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计算过程)

3、解决实际问题。

做一做第一题(学生先自己思考,然后用实物投影展示不同的算法,并说明思路。)练习九第二题(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同桌交流方法,再指名汇报思路及算式。)教师关键的引导:小萍家住6楼的楼板到地面的高度实际上是几层楼的高度? 练习九第三题(学生独立完成,写出完整的解题过程。然后用实物投影展示订正。)

四、教师总结。

这节课同学们通过自己研究和交流找到了分数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下课之后同学们可以围绕这节课学习的内容互相出题考一考,看看大家能不能灵活的应用这节课学习的知识解决问题。通过口算练习引导学生回忆分数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的计算方法

引导回忆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为学习分数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做铺垫。学生已经具有了用分数加减法和乘除法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有了用整数混合运算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形成解题思路并列出正确的算式应该不是难点。所以放手让学生尝试解决。学生已经熟练的掌握了整数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再加上有例题情景的结合,应该很容易明确要解决这个问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因此放手让学生结合例题的情景先在自己思考和试算的基础上在小组中合作学习和交流,进而突破分数混合运算运算顺序这个教学重难点。引导说出和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一样的,以此帮助学生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实现类比迁移。

初步巩固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学生已经熟练掌握带有括号的整数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解决这道题比较容易。所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

利用学生了解的关于中括号的知识进一步深入研究带有中括号的分数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立足于学生的知识基础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新知识。

让学生感受解题策略的多样性与灵活性,提高数学思考能力和运算能力。通过针对性的练习进一步巩固和理解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教师关键的引导帮助学生理解题目。

(75+360)÷(20+5)

75+360÷(20+5)这两道题括号使用的不同决定了题目的计算顺序的不同。学生可能只说思路,还可能直接说出算式。多种准备。学生可能列出分步算式,还可能列出综合算式。教师要引导到综合算式,并且板书综合算式,分步算式学生说的过程中就出现了结果,不用再板书了,只让学生汇报一下过程。

学生对于分数混合运算计算方法的正确认识需要一个具体的情景作为基础才能帮助学生理解这样抽象的计算方法,所以此过程中必须让学生在自己算、小组交流和全班交流的过程中结合例题情景来汇报和交流。

可能有的同学提到加小括号,教师引导理解不可行,可能有的同学知道中括号,就请知道的同学介绍关于中括号的知识。

对学生出现的简便算法加以肯定的同时,鼓励学生选择优化方法进行计算。

教学设计“分数混合运算(三)” 篇9

(三)”教学设计

上坊小学 李建明

教学内容:五年级下册教材P60-61 分数混合运算

(三)教学目标:

1、利用方程解决与分数运算有关的实际问题。

2、结合具体情况,发展估算意识和检验能力。

3、能画图分析数量关系,会利用图找出等量关系,并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4、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重点:利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和检验能力。

教学难点:发展估算意识,能画图分析数量关系,会利用图找出等量关系。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填一填。

(1)五年级人数比六年级人数少1/9,五年级人数是六年级的()。(2)八月份产量比七月份增产1/5,八月份产量占七月份的()。(3)今年产值比去年增加1/4,今年产值是去年的()。

(4)九月份用水比八月份节约了1/7,九月份用水量是八月份的()。

2、说一说各题中两个量之间的等量关系。同桌交流一下各题的数量关系式可以怎么列。

加试一个问题:九月份比八月份节约的部分是几月份的1/7?这一题中的“1/7”表示什么意义?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我们知道3月22日是世界水日,如果大家都不爱惜水资源,那么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将是我们人类的眼泪。我们学校前些天就开展了一系列节约用水的宣传活动。节约用水,要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情、做起。节约用水这个生活小细节也蕴涵着大学问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节约用水中的数学知识。我们来看一下小刚家的用水情况。请同学们看黑板上的题目。

小刚家九月份用水12吨,比八月份节约了1/7,八月份用水多少吨?

三、数量分析,探究新知。

1、估一估。

我们先来估一估,哪个月份用水多?哪个月份用水少?你是根据什么来分析的?

根据反馈情况针对性讲评:9月份少,八月份多,九月份用水12吨,得出:八月份一定比12吨多。

2、画一画。画图分析数量关系。

(1)这位同学估计得对不对呢,你说了不算,他说了不算,我们分析过后才能判断。你能用图来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吗?自己在本子上画画看。

(2)全班交流。让画线段图的同学先说说自己的作图步骤。你对他的分析有什么建议或者补充说明吗?

想一想:先画八月份的还是先画九月份的?为什么?(明确是把单位“1”的量拿来平均分,所以要先画出单位“1”的量,即先画八月份的线段图。)

引导注意:九月份比八月份少的那部分要用虚线表示。别忘了在线段图中标出已知数量,用“?”标出要求的数量。

如有出现统计图的,顺带也做简略分析。

3、写一写。利用图找出等量关系。线段图形象清晰地表示出了题意,你能根据线段图列出数量关系式吗? 师板书:(1)八月份用水量○节约的吨数=九月份用水量

(2)八月份用水量○()=九月份用水量

现在几月份用水量知道了,几月份不知道?

4、算一算。利用等量关系计算。

我们用线段图和列等量关系式的方法清楚地了解了这两个量之间的关系,请你利用等量关系算一算。生推荐或自荐上来板演。

集体反馈。让板演同学先分析,提示其他同学要学会倾听。

师问:你是根据上面哪个等量关系来列式的?针对他的分析,谁还有要补充说明的吗?师强调解方程的格式。

如果有的学生列除法算式进行解答,师给予肯定,但不作要求。可作评价:同一个问题,解决的策略通常是多样化的。条条大路通罗马,你走什么路可以自由选择,但是要到得了罗马,可不能走错路。走路还不稳健的同学最好先学会走路,已经会跑的另当别论。

5、总结方法。

今天我们主要学习的是利用方程解决与分数运算有关的实际问题。根据我们的分析和数量关系式,已知比一个数多几分之几或少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我们一般可以用列方程来解此类题,因为这样是顺向思维的,当然,知道这类题用除法计算也很好。

6、查一查。你能对你的计算结果进行检验吗?说说检验的方法。(12除以6乘7,或者把结果带到实际问题的具体情境中去检验)检验刚开始上课时估算的结果是否正确。

四、尝试练习,巩固新知。现在老师把题目稍微改一下,看看你还有没有办法解决。把题目中的“比上月节约了1/7”改成“比上月多用了1/7”,问题不变。

这一次也请你先估计一下哪个月用的水少,再画一画线段图表示一下题中的数量关系后计算。

解题并检验。自由计算,五、趣味练习,拓展延伸。

书本第61页:“古算趣题-----以碗知僧”。

六、课堂小结,系统认知

分数混合运算三 教学设计 篇10

(三)》教学案例

第四小学

代晨梅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7页的内容。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利用方程解决与分数运算有关的实际问题,会画图分析数量关系,会利用图找出等量关系,并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2.能力目标:结合具体情境,发展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节约意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主动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学情分析:

在本单元已经学习了分数的混合运算(一)、(二),学习了“求比一个数多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用乘法的应用题,以及分数的混合运算”,学生对“求比较量用乘法计算” 的应用题有了深入的了解。并且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有“求单位1”此类应用题的解题基础。

教学重点:利用方程解决与分数运算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发展估算意识,能画图分析数量关系,会利用图找出等量关系。教学准备:小黑板(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世界水日吗?为什么要设立这样一个节日?(3月22日)水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宝贵的资源,如果我们都不珍惜水资源,那么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将是我们人类的眼泪。所以,我们要节约用水,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节约用水中的数学问题。板书课题:分数的混合运算

(三)我们来看一下小刚家的用水情况。

(出示)小刚家八月份用水14吨,九月份比八月份节约了1/7,九月份用水多少吨?

二、数量分析,探究新知

师:如果条件和问题交换一下位置,你能知道八月份的用水量吗?

(出示例题)小刚家九月份用水12吨,比八月份节约了1/7,八月份用水多少吨?

1、估一估

师:我们先来估一估,哪个月份用水少?哪个月份用水多?(让学生说出估算 的根据)

2、画一画(画图分析数量关系)

(1)师:刚才已经初步估计了一下八月份的用水量,到底估计的是否正确呢?分析之后才能判断。引导学生思考:“比八月份节约了1/7”是什么意思?

师:你能用图来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吗?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尝试着画线段图。(2)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想一想:为什么先画八月份的用水量?明确是九月份和八月份在比较,把八月份的用水量看做单位“1”,九月份比八月份节约了1/7,即把八月份的用水量平均分成7份,其中的一份就是九月份比八月份节约的水。引导学生注意:九月份比八月份少的那段要用虚线表示,在线段图中标出已知数量,用“?”标出要求的数量。

3、写一写(利用图找出等量关系)

八月份的用水量×(1-1/7)=九月份的用水量 八月份的用水量—节约的吨数=九月份的用水量

三、例题讲解

1、让学生尝试着选择上面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解答,找两名学生板演。方法一解:设八月份用水x吨(1-1/7)x=12 6/7x=12 x=14 答:八月份用水14吨。

方法二解:设八月份用水x吨 x-1/7x=12 6/7x=12 x=14 答:八月份用水14吨。

2、查一查

生自由检验,指名说说检验的方法,然后检验上课时估算的结果是否正确。强调: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一定要对结果进行检验和解释。

四、自主练习

师:同学们表现的都很积极,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了问题,现在老师把题目稍微改一下,你们有办法解决吗?把题目中的“比上月节约了1/7”改为“比上月多用了1/7”,问题不变。

先让学生估计一下哪个月的用水量少,再画一画线段图表示题中的数量关系然后再计算。完成后在小组里交流一下,然后检验。

五、拓展应用,解决问题 1、28页1、2、3题

引导学生画图来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在此基础上找到基本的等量关系,从而利用方程进行解答。

2、数学万花筒

师:我国古代有很多著名的数学家,程大位就是其中一位。(多媒体显示程大位图像)他的主要著作之一《算法统宗》中有许多数学问题都是以歌词的形式呈现的,“以碗知僧”就是其中一首。

巍巍古寺在山中,不知寺内几多僧,三百六十四只碗,恰合用尽不差争,三人共食一碗饭,四人共尝一碗羹,请问先生能算者,都来寺内几多僧?

让学生读一读这首诗,要求学生用数学语言重新描述这个问题,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展示,让学生更加明确:山上有一座古寺叫都来寺,在这座寺庙里,三个和尚合吃一碗饭,4个和尚合分一碗汤,一共用了364只碗,请问都来寺里有多少个和尚? 这道题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对学生很有吸引力,而且能使学生感受祖国古代数学文化的深厚底蕴,让学生产生民族自豪感,并被我们的祖先的智慧所折服,增加对数学的兴趣。

六、课堂反馈

1、练一练第4题。

2、新兴养猪场今年养猪2400头,比去年增加1/5,去年养猪多少头?

3、小明家六月份用水14吨,比五月份多了1/6,五月份用水多少吨?

七、课堂小结。

师:通过自己的积极探索,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生交流自己的收获。希望同学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不断的获取,不断的攀登,收获更大的快乐,享受更多的喜悦!

八、家庭作业

1、练一练第6、7题。

2、完成配套练习相关内容

九、板书设计:

分数混合运算

(三)解:设八月份用水x吨 解:设八月份用水x吨(1-1/7)x=12

x-1/7x=12 6/7x=12

6/7x=12 x=14

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篇11

3.教师重点依据学生的第2种分类,先让学生说说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再具体说出下面各题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算式的下方标上运算步骤.(可用课件演示.)

4.出示下面一组算式.

(1)让学生仿照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分小组试着说出上面4道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分组进行汇报.

(2)学生汇报运算顺序时,仿照上面题的方法用红线标出运算步骤.

(3)让学生分小组试做,每人试做两题(一题有括号,一题无括号的).可协助完成.

(4)请其中一个小组派一名代表汇报每题的运算过程及结果,其他组进行核对.

5.让学生把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式题与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式题进行对比,找出它们的共同点,进而总结出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三、反馈练习

1.先说出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3÷2-×

23- ×+÷

2.请你用、1、等数编几道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式题.

(1)小组协助完成.

(2)每个小组成员选2题,先说运算顺序,再计算.

(3)各小组汇报编题及计算情况,对编得合理,计算准确的小组给予奖励.

四、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十五第4题.

先独立做,再集体订正.

2.课堂作业:练习十五第5题.

板书设计

例1: + ÷ 20- ×

= + =20-

=1=20-

=19

先算二级运算,再算一级运算

例2: ÷[( + )× ][4-( - )]×

= ÷[( + × ]=[4-( - )]×

= ÷[ ] =[4- ]×

= =3 ×

=3 =

=

有括号的,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教学设计说明

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是在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之后教学的.依据两者之间的联系,利用知识的迁移类推,让学生自主探索掌握新知识.

本课的教学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是通过给一组算式进行分类,设置疑问,导入新课.第二层,重点依据学生的第二种分类方法,即把算式依据数的特征分为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在教师的引导下,利用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及知识的迁移类推的方法得出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即一个算式中有两级运算,先算二级运算,再算一级运算.如果算式中有括号的,应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第三层在学生掌握了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之后,让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分数任意编出二、三步的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式题.这样,通过数学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通过小组协作,共同学习新知识.第四步:让学生通过进一步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

此教学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引导学生通过分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方法.从而深刻地理解旧知与新知之间的联系.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教材第97-98页 的例1内容及第100页练习二十五的 第1 一4 题。

教学目标:

1、知道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也可以一次通分,再计算。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在对比中形成解决问题策略的最优化。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3、熟练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中,增强练习的趣味,同时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与现代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

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计算方法。教学难点:

按运算顺序灵活选用计算方法正确计算。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方法:观察、分析、对比、小组合作。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计算

5/8+1/3=

1/2-1/5= 你能说说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怎么计算吗?

2、轻松准备: + 57 - 21

- 45 + 65

-(32 + 18)

+(64 - 25)

说一说,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3、揭示课题:

你现在最想知道什么?

(学生自然很快想到要学习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从而引出课题。)

二、情景引入,复习回忆

1、出示湖北云梦风景图片及云梦森林公园地貌情况统计图

师:现在老师要带你们去看一处美丽的景区(出示图片),这是湖北省的云梦森林公园景色,那里崇山峻岭,风景优美,森林里到处有高大的乔木林、低矮的灌木林,还有大片的草地。

这是云梦森林公园地貌情况统计表(出示表格),从这张统计表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还有谁来说?(先请2位学生说,再一起读一遍。)

生:乔木林占公园面积的1/2,灌木林占公园面积的3/10,草地占公园面积的1/5。

(引导学生读懂表格,并根据信息形成一个扇形统计图)

师:我们把这些信息绘制成一个扇形统计图,根据这些信息你能口头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并选择其中的一个问题在本子解答。(反馈,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算式。)

2、提出问题:

师:森林部分比草地部分多占公园面积的几分之几呢?你会列式吗?还有其他方法吗?(1/2+3/10—1/5

1/2-1/5+3/10

3/10-1/5+1/2)

3、引出课题

比较:这些算式与刚才的有什么不同?(引出课题: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三、自主探索,获取新知

1、例1(1):不带括号的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师:怎样计算这几个算式呢?,你能用学过的知识选其中两种进行计算吗?

(1)尝试计算

(2)反馈评讲

反馈:a、说说解题思路先算什么?(指名说,同桌说)

B、观察这三种计算方法的运算顺序你有什么发现?(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比较归纳得出不带括号的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c、计算中要注意什么?

(3)老师强调书写格式及注意事项:用递等式计算,等号一律对齐,分数线在同一条直线上;注意最后的结果要化成最简分数。

2、例1(2):带括号的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过度语:森林多会给环境带来什么好处呢?这云梦公园地处长江中下游,雨水特别充足(下雨动态图)。这么丰富的降水量都转化成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出示的表格)一起读一读:“森林和周边裸露地面降水量转化情况统计对比”。

师:仔细读这个表格说说你看懂了什么?(先让学生解读表格,再引导学生理解表格意思。)

(1)降水后,森林里的雨水储存为地下水、地表水和其他形式分别是多少?(7/20、1/

4、2/5)把谁看做单位“1”?

(2)提出问题:

再来看看周边裸露地面的降水量转化情况:地表水11/20、其他2/5,那么裸露地面储存的地下水占降水量的几分之几?先想一想怎样解答,再做在本子上。

(3)尝试解决

(4)反馈评讲(课件上出示两种方法)

请板演的学生说说解题思路。再比较两种方法:你有什么发现?

强调带小括号的分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最后强调答案)

(5)渗透情感教育

师:我们知道雨过天晴后,地表水和其他形式的雨水一般都会被挥发,只有地下水被储存起来。比一比,森林和裸露地面的地下水的储存情况?(出示课件)

发现这种情况,你想说什么?(渗透环保意识)

境,保护水资源。

3、归纳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说说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怎样?

独立思考后,小组内交流。

归纳:分数加减混合运算和整数加法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都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有小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结合例题板书:从左往右

先算小括号里)温馨提示:计算结果不是最简分数怎么办?

三、巩固应用。

小结:你说的非常好,我们同学们在平时的生活中要行动起来,一起绿化环师:今天学习的知识在书本第117到118页,请大家打开书看一看。

过度语:同学们掌握了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顺序,现在老师要考考你们。

1、先说说下列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2、用今天学会的知识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李明用一根 1米 长的铁丝围成了一个三角形,量得三角形的一条边长1/ 4米,另一条边长3/ 8米,求第三条边长多少米?这个三角形是一个什么三角形?(能想象出这是怎样的三角形吗?)

过度语:我们每位学生一天的时间会有以下几方面的分配,(出示练习3)读书时间占一天时间的(),吃饭时间占(),玩乐时间占(),求睡觉时间占几分之几?会求吗?

(2)一个人每天的睡眠时间约占一天时间的几分之几? 样更有利于你们的生长发育,记得晚上一定要早睡。

(3)的题目: 师:其实据专家们的最新报导,小学生的睡眠时间最好能达到10小时,这

师:同学们真的挺能干,这些问题轻松就解决了,下面老师给出一题难一点

(4)我校上星期举办了作文竞赛,设一、二、三等奖若干名,获一、二等奖的占总人数的,获二、三等奖的占获奖总人数的,获二等奖的占获奖总人数的几分之几?(这里把什么看成单位“ 1” ?)

四、全课小结

分数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篇13

一、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这个单元是涉及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分数应用题两部分的内容,学生的学习情况如下:

1、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方面:学生对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已经比较熟悉了,并且在本册教学分数加。减法和分数乘、除法时,又出现过一些两步计算的混合运算的式题。本小节是在此基础上学习这部分内容的。因此:①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培养学生认真审题、计算、检查的学习习惯上。例如:在做练习时会出现两种情况,学生是容易错误的:a、20—1/10,(对于学困生来讲,他们不会从20里面拿一出来化成10/10,然后去减);b、3又8分之5乘4/29时,很多学生遇到困惑,要不要把3又8分之5化成假分数。②提高学生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的能力。其实学生已经学过一些运算定律,但在实际的应用中就往往会遇到困难和混淆的情况,例如:判断在题目中是否可以用简便运算进行计算。应此,另一个着眼点是培养学生在认真审题的基础上,注意简算因素。

2、分数应用题方面:是在掌握分数乘、除法的一步简单的应用题的基础上增加一步进行学习的,所以,要学生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找准谁是单位“1”,谁是谁的对应分率,谁是对应数量,求的是那部分?并且,让学生通过画线段图和列表等方式弄清题目中的数量关系。但应用题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讲是最难明白的知识,也是教学中的难点。学生往往是弄不清楚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应此,在做练习时,加强题目中的对比练习,理顺题目中的关系。

二、本单元教学目标

1、会进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在计算中能够应用一些简便算法。

2、学会分析两步计算应用题和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3、学会一般的分数应用题的(“和倍”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提高列方程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4、认识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学会用线段来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答这类应用题的思路和方法。

5、理解数量关系的基础上学会用方程解答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

6、通过比较,进一步弄清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乘法应用题与相应的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系和区别。更好地掌握这些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7、认识工程问题的特点,掌握数量关系,解题思路和方法。灵活解答工程问题。

8、培养综合能力,并能运用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本单元学习内容的前后联系

四、本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方法,能正确、合理灵活地进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理解并掌握两步计算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能正确、灵活地选择恰当的解题方法。

2、难点:正确、合理、灵活地进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掌握分析分数应用题的方法,能灵活选择恰当的解题方法。

五、本单元知识框架

本单元包括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分数应用题两个小节。

1、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方法;

2、分数应用题分为三部分:

a/一般的两步计算的分数应用题;

b/ 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应用题;

六、本单元评价要点

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迁移类推,进而主动建构新的知识;特别是分数应用题,要通过画线段图和列表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找到解题规律。

1、会分析两步计算应用题和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2、理解分数应用题的(“和倍”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能列方程解答此类应用题。

3、认识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学会用线段来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答这类应用题的思路和方法。

4、认识工程问题的特点,掌握数量关系,解题思路和方法。灵活解答工程问题

七、各小节教学目标及课时安排 本单元计划课时数: 节

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计划课时授课日期

四则混合运算

1、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能够应用已学过的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使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简便。

3、培养认真审题、计算、检查和灵活选择恰当算法的良好习惯。3 分数应用题

1、学会解答两步计算的分数应用题,进一步提高用算术方法和用方程解应用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并能运用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12

单元测试及测试情况反馈 合 计

八、各课时教学设计

《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培养认真审题、计算、检查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方法,能正确四进行计算。

2、难点: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方法,能正确四进行计算。

(三)教学活动

活动内容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含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时间分配 基础练习

1、出示口算题,(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1/2+1/3 3/4-1/2 2/5×2 4/7÷2 1/5÷1/10 1/3÷1/5 1-1/4 3÷1/3 1/6+2 4×4/5 1/5+1/2 3-1/3提高学生的口算和速算的能力5分钟

1、出示要交流的问题并进行归纳:(交流预习的心得)

a、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b、回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2、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

3、教师小结。从预习中加强自主学习的能力,并提供活动的空间,在小组内展示预习的成果。探究新知

1、课前评测:直接出示小测题,学生独立完成。1/5+5/6×3/5 [1-(1/4+3/8)]÷1/4 1/5÷[(2/3+1/5)×1/13]

2、学生交换批改,并请学生到黑板展示计算过程因为这部分知识是在已有的知识经验上进行评测的,目的是检查学生的审题、计算能力。23分钟

3、统计正确率,然后进行重点的讲解。

4、教师小结。帮助学生进一步地理顺运算的顺序(特别是学困生)巩固练习

1、计算:

20-1/4×2/5 [4-(3/4-3/8)]×4/29(7/8-5/16)×(5/9+2/3)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并设计一个开放性的练习,可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17分钟

2、列式计算:

2/3加上1/5于1/6的差,和是多少?

4/5减2/3的差乘一个数,等于2/7,这个数是多少?

3、用1/2,2/3,3/5,4/9四个数编成三步计算的四则式题,然后再计算出结果。

(四)教学效果评价

《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能够应用已学过的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使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简便。

2、培养学生认真审题,并根据题目特点灵活性选择恰当算法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能够合理利用简便计算。

2、难点:注意四则运算中的简算因素,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

(三)教学活动

活动内容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含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时间分配 基础练习

1、出示口算题,(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1/3-1/4 2÷1/3 7+5/9 1/3-1/5 1/2×6 1/5+1/4 24×3/4 4/5-1/2 1/9÷1/3 24÷3/8 1-1/6 1/6÷1/3提高学生的口算和速算的能力5分钟

2、出示要交流的问题并进行归纳:(交流预习的心得)[采用列表的形式] 运算定律 举例 字母公式从预习中加强自主学习的能力,并提供活动的空间,在小组内展示预习的成果。

探究新知

2、课前评测:直接出示小测题,学生独立完成。90×5/9+4/9×90 1/3÷4/9+1/3+1/4

3、学生交换批改,并请学生到黑板展示计算过程

(而且把有用简便运算的和没有用简便运算地进行对比)因为这部分知识是在已有的知识经验上进行评测的,目的是检查学生的审题,并且是否能够合理利用简便计算。23分钟

4、统计正确率,然后进行重点的讲解。

5、教师小结。帮助学生进一步地理顺运算的顺序和适当地运用简便运算。(特别是学困生)巩固练习

1、判断题,下面各题的计算结果对吗?为什么?把错误地改正过来。

8/9+1/3-8/9+1/3=0 3/4×1/2÷3/4×1/2=1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引导学生正确应用运算定律进行计算。17分钟

2、计算:

1/5÷3+4/5×1/3(4/5-2/3)×15/2 3-3/2×10/21-2/7 7/9÷11/5+2/9×5/11(1/12+1/2-7/12)÷1/12

(四)教学效果评价 第2课时:分数应用题 教学内容:分数应用题。

教学目标:1.进一步熟悉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能够掌握用算术、方程法解答两步计算的分数应用题。

2.提高分析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3.渗透对应思想。

教学重点:掌握数量关系,明确解题思路。会分析数量间的等量关系。教学用具:课件。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 师 活 动学 生 活 动媒体运用备注

一、创设情境 1.看句子列算式。

(1)一个数的 是20,求这个数()× =20 20÷ =()(2)苹果树的 是梨树。

()× =梨树 梨树÷ =()

(3)一堆煤的重量的 是二、三月烧煤重量的总和()× =二、三月烧煤重量的总和 二、三月烧煤重量的总和÷ =()2.复习数量关系。

(1)行程问题中的三量关系式是什么?

(2)相遇问题与行程问题三量关系有什么区别?是什么? 投影出示:速度和×相遇时间=合走路程 合走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 合走路程÷相遇时间=速度和

(3)它们同类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合走路程=甲走的路程+乙走路程 速度和=甲的速度+乙的速度 复习旧知识,做好知识间的迁移

二、揭示课题

三、探索研究

这些数量关系以前学过,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今天我们就来应用这些数量关系解决分数、小数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板书课题)

例1:两地相距13千米,甲、乙二人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 小时相遇。甲每小时行5千米,乙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1.读题,说出已知、未知条件分别是什么? 2.分析:

(1)这是什么类型的题?和我们以前学过的相遇问题有什么区别?(相遇问题,相遇时间给的是分数。)

(2)题中的“经过 小时相遇”表示什么意思?(相遇时间,甲乙二人都行了这么长时间。)

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数不可能都是整数,那就要用分数、小数来表示。这样的问题你们会解决吗?

(3)投影反馈各种不同做法,讲算理。解法一:13÷-5(先求速度和,再减甲的速度)解法二:(13-5×)÷

解法三:设乙每小时行x千米。

×(5+x)=13 为什么这样列方程,根据是什么? 速度和×相遇时间=距离

解法四: 设乙每小时行x千米 ×5+ x=13 列方程根据是:甲走的路程+乙走的路程=总路程

(4)对比用方程解答和用算术方法解答从解题思路上有什么不同?

(5)小结:解答应用题时,首先明确数量之间的关系,灵活运用,选择多角度思考,用不同方法解答。

例2:一个筑路队修筑一段公路,第一周修了 千米,第二周修了 千米,两周正好修了这段公路的 ,这段公路全长多少千米?(1)读题分析:

这道题是一道什么样的应用题? 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步骤是什么?

重点句是”两周正好修了这段公路的 ”

解①设这段公路长x米。

等号左边和等号右边各表示什么?

为什么这样列式?

(把这段公路看作单位”1”,两周共修的正好是这段公路的 ,所以先求两周共修的,然后再求这段公路全长多少千米。)

(4)两种解法的思路有什么不同?

(5)例2与以前学的简单分数应用题的区别是什么?

(简单分数应用题是直接给出相对应的量率;而今天学的是运用对应思想,间接地求出相对应的量率。)

以上两个例题的学习使我们明白,在整数应用题时所学的数量关系,在小数、分数中照样可以应用,思路相同。学生读题。

学生自己选择方法做题目。

说每步的算理。生汇报: 算术法是根据已知量,运用关系式,求出未知量;

方程法是根据关系式确定等量关系,让未知数x参加运算 说出解题步骤:

一、认真审题;

二、分析重点句;

三、确定单位“1”;

四、准确画图;

五、列式计算 根据解题步骤同桌讨论后,说出解题思路。(3)同学们自己画图,列式。(一生板演)比较不同解法,找出相同点

巩固求单位”1”应用题的解题思路.知识间的沟通.四、课堂实践

课本第77页的“做一做”,任选一种方法列式计算,投影两种解法,区别比较。学生试算。实物投影

反思:学生还是没能横向对比,找出知识点的联系.第 3课时 分数、小数应用题 教学内容:分数、小数应用题

教学目标:进一步掌握列方程解答分数应用题的方法,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方法,提高灵活解答应用题的能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 师 活 动学 生 活 动媒体运用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 ①出示复习题。

(复习题的设计充分考虑到新课的需要,题量少而精。)

棵?苹果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

2)饲养小组养的白兔和黑兔共有18只,其中白兔的只数是黑兔的5倍。白兔和黑兔各有多少只?

2)饲养小组养的白兔和黑兔共有18只,其中白兔的只数是黑兔的5倍。白兔和黑兔各有多少只?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评价 实物投影

二、揭示课题

三、探索研究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分数应用题”(出示课题)。例3 饲养小组养的白兔和黑兔共有18只,其中黑兔的只数是白兔的 ,白兔和黑兔各多少只? 让学生自学课文并思考以下问题:

1)解答例3,应该怎样想?是把什么数量看做单位“1”的? 2)列方程解时,等量关系是怎样的? 3)如何完成课本中的填空?

②学生自学后,同学之间可以议论一下以上问题。教师巡视,随时给学生以启示和点拨。③汇报。

2)列方程解时,题中的几个数量之间的等量关系是:白兔的

3)例3的解答过程是: 解:设白兔有x只。

答:白兔有15只,黑兔有3只。

④讨论:例3与复习题题2)有什么联系?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⑤汇报。

1)例3与复习题的题2)都是说饲养小组养白兔和黑兔的事,相应的数量是一致的;两道题表述两个量之间的关系时用词不同。复习题题2)中把黑兔的只数看做比较的标准,即白兔的只数是黑兔的5倍;而例3是把白兔的只数看做比较的标准,也就是单位

(学生讨论后汇报,教师应注意指出两道题的不同点,也就是谁和谁比较,谁为标准,这个标准就称为单位“1”的量或“1倍量”。)

2)解答时,前者是将黑兔只数设为x,后者是将白兔只数设为x。然后根据数量之间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解答。

培养学生的互学能力(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本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必要手段,但是要防止流于形式,要检查自学讨论的情况。)

四、课堂实践

让学生练习课本中“做一做”的题目。

苹果和鸭梨各重多少千克? [解:设苹果重x千克。

学生练习结束后,师生共同讲评,并突出解题后的检验方法,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学生独立完成或先稍加议论再解答。要多关注学困生

反思:由于已经有了五年级的求一倍数的应用题的铺垫,学生在掌握这类题目还是比较容易掌握的。

第 4课时 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 教学内容: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

教学目标:1.掌握分析分数应用题的方法,会分析关系句,找准单位“1”。2.弄清题中的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思路,正确列式解答。3.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知识迁移的能力。4.培养良好的审题习惯。

教学重点:1.会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思路,正确解答。2.找准单位“1”;根据问题需要的条件,把间接条件转化为直接条件。教学用具: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 师 活 动学 生 活 动媒体运用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

我们已经学过了简单的分数应用题,今天继续学习分数应用题。(板书课题:分数乘法应用题)1.说图意填空。(投影)问:谁是单位“1”? 2.说图意回答问题。(投影)问:

①谁和谁比,谁是单位“1”?

②多 是什么意思?(梨比苹果多的相当于苹果的

3.准备题:

提问:①谁是单位“1”? ③要求用去多少吨就是求什么?

④根据什么用乘法计算?

(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学生口答。实物投影。

通过线段图确定单位”1”

二、揭示课题

三、探索研究

师:如果把问改成“还剩多少吨”应该怎样计算呢?这就是今天要研究的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在课题板书前加上“稍复杂的”。1.学习例4。

(1)读题找出条件和问题,并问:问题变了,现在“?”应画在哪?(在线段图中把“?”号移动。)

(2)分析数量关系。

提问:单位“1”变了吗?单位“1”是谁?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线段图,再根据刚才复习的有关知识讨论这道题如何解答,试着做一做。

老师一边把图补充完整。

答:还剩1000吨。

师追问:求用去多少吨你是怎么想的?

答:还剩1000吨。

(3)引导学生比较:这两种解法在思路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两种解法都是经过两步计算。

不同点:第一种解法是先求出用去了多少吨,再用总吨数减去用去的吨数,得到的就是剩下多少吨。

第二种解法是先求出剩下的占总吨数的几分之几,再求剩下的是多少吨。2.学习例5。

六月份捕鱼多少吨?

(1)读题找出条件、问题。

(2)师生合作画出线段图,并分析数量关系。

问:①谁和谁比,谁是单位“1”?

(3)列式解答。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小组讨论如何解答,并考虑可用几种方法解答。

(老师板书列式)

答:六月份捕鱼3000吨。

怎样求六月份比五月份多捕的吨数?

师问:这两种解法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联系:两种解法都利用了分数乘法的意义求已知数的几分之几。区别:解题思路不同。)(同桌互相说。)学生试做。

学生汇报结果,让学生说解题思路,生:把原有煤的总数看作单位“1”,先求出用去多少吨,就可以求出还剩多少吨。

生:把原有煤的总数看作单位“1”,欲求剩下多少吨,就要先求出剩下的吨数占总吨数的几分之几?剩下的(1-)练习“做一做”(1)学生尝试画图 学生汇报结果。

生:要想求六月份捕鱼多少吨,就得先求出六月份比五月份多捕鱼多少吨。

生:把五月份的吨数看作单位“1”,先求出六月份捕的相当于五月份捕的几分之几,就可以求出六月份捕鱼多少吨。

还是借助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培养学生画图能力。对比分析

四、课堂实践 练习“做一做”(2)。

1.补充问题并列式解答。

2.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里。

多少包?列式是[ ]

学生练习。汇报 幻灯 变式练习

反思:掌握比较好。能在今后的教学中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编题就更好了 第 5课时 稍复杂的分数除法应用题 教学内容:稍复杂的分数除法应用题

教学目标:1.在掌握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应用题的基础上,利用其数量关系列方程解答稍复杂的“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2.在分析解答的过程中拓宽思维空间,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确定单位“1”,理清题中的数量关系。利用题中的等量关系用方程解答。教学用具: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 师 活 动学 生 活 动媒体运用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 1.找出单位“1”。

2.出示第88页的复习题。

(1)画图分析并列式解答。

(2)说说你是怎样思考和解答的?(3)学生分析教师板演线段图。

学生口答。学生试做。

画图能力的训练

二、揭示课题

三、探索研究

导入: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分数应用题。

现在老师把这道题改动一下。1.出示例6。

2.分析解答。

(1)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2)提问:这两道题有没有相同的条件?(有,都已知吃了

不同的地方在哪儿?(前者已知一袋大米的重量,求还剩的重量,后者已知还剩的重量,求这袋米的重量。)

(3)我们把这道题也用线段图表示出来,应从哪个条件入手(4)谁来分析这个条件? 成8份,吃了的占其中的5份。)学生分析的同时教师板演线段图:

(5)上道题是已知单位“1”的重量,求还剩的重量,这道题呢?谁能把条件和问题标在图上?

(6)对比两道题的线段图说一说是怎样变化的。(条件和问题互相转化了。)(7)无论谁为条件,谁为问题,题中所涉及的数量关系变了吗?(没变)(8)说一说上题在解答的过程中涉及到哪些数量关系?

(9)现在买来大米的重量是未知的,根据这个等量关系可以用什么方法解答?(列方程)(10)试着在练习本上列方程解答。(11)谁能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 解 设买来大米x千克。

答:买来大米40千克。

题中的等量关系式是什么?

(买来的重量×还剩几分之几=还剩的重量。)3.小结。

通过刚才的分析解答,你认为这两道题实际上什么相同。(数量关系相同。)解答方法相同吗?为什么?

(解答方法不同。单位“1”已知,可根据数量关系用算术方法解答;单位“1”未知,可用x代替,运用数量关系式列方程解答。)4.出示例7。

烧煤多少吨?

(1)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3)画图分析解答。

①从这个条件可以看出题中是几个数量相比?(两个数量相比。)追问:哪两个?(四月份实际烧煤量和四月份计划烧煤量。)我们应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为什么?(把原计划烧煤量看作单位“1”。因为和它相比,以它为标准,所以把它看作单位“1”。)

②画图时我们要用两条线段表示两个数量,先画谁呢?(先画原计划烧煤吨数。)下一步画什么?(实际烧煤吨数。)

指名回答:把计划烧煤量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9份,实际比计划节约的烧煤量相当于这样的1份,即节约的煤煤量占计划 这两条线段谁为已知?谁为未知? 在提问回答的过程中教师板演线段图:

③指图提问:计划烧煤量与实际烧煤量之间有什么样的等量关系?(计划烧煤吨数-节约吨数=实际烧煤吨数。)

计划烧煤吨数未知怎么办?(设计划烧煤吨数为x,用方程解答。)⑤反馈:说说你的解答方法及依据。解设四月份原计划烧煤x吨。

答:四月份原计划烧煤135吨。

2)反馈提问:

②你用什么方法解答的?依据的等量关系式是什么?今天我们学习的例

6、例7与前边学过的分数应用题相比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数量间的等量关系相同,解答方法不同。)学生互教,老师专门指导学困生 生在黑板上画出线段图

④试做在练习本上。

(1)学生独立画图分析并列式解答。

让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通过帮助教别人来巩固知识。

四、课堂实践

(1)课本第91页的第2题。(2)根据列式补充条件: 学生试做。

上一篇:入团积极份子谈话记录下一篇:数学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