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2024-06-09

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教学反思(共12篇)

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篇1

《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教后反思:

本节课是计算课,如何在平凡的计算中体现教师的新意,发展学生的能力,是设计中的一个重点。

在开始的例题中,我为学生提供了交流展示的平台,通过讨论、互动、板演、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在合作交流中探索出先乘除后加减的规律,在汇报交流中教师十分尊重学生的思维方法,并学会赏识他人,完善自己,不断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的情感和体验。

要掌握计算的算理并不难,可是真正让学生明白其中的算理却是难事。因此从情境中提炼数学知识并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解决,从而得出算理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这样的教学自然、贴切、学生乐于接受,学习的效果也比学生死记硬背强多了。本节课教得轻松,但从作业反馈来看,不是很理想。有的学生竟然连65+120也不会做了。

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篇2

【教学环节】

环节一:观察教师编写的算式, 梳理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师:课前老师特意编出这样几道算式:

8×4+2 8× (4+2) 8-4÷2 8-4+2

8÷4×2 8-4-2

师:仔细观察一下, 老师在编算式时用到了哪些数学朋友?

生:用了三个数8、4、2以及四个运算符号和小括号。

师:这些算式先算什么?你是怎样想的?

生:先看有无小括号, 有小括号的, 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看加减法和乘除法是否混合在一起, 既有加减法, 又有乘除法, 先算乘除, 后算加减;除了这两种情况, 一般都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师:具体说一说, 在什么情况下要先算乘除, 后算加减?

生:+和×、+和÷、-和×、-和÷、×和+、×和-、÷和+、÷和-。

师:在什么情况下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生:+和+、-和-、×和×、÷和÷、+和-、-和+、×和÷、÷和×。

教师小结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环节二:学生有序地编算式, 体会小括号的作用

1.比较8×4+2和8× (4+2) 这两道算式异同, 体会小括号的作用是改变算式的运算顺序。

2.用这三个数, 四个运算符号和小括号还可以编出不同的算式吗?猜一猜一共能编出几道不同的算式?

3.怎样编才能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呢?先独立思考, 再交流想法, 然后有序地编写算式, 最后反馈交流得出最佳编写方法是:先把一种符号写在前面, 再把四种符号分别写在后面, 编出4道算式, 然后把这4道算式添上合适的小括号, 又编出4道, 依此类推, 总共编出了32道。

8+4+2 8-4+2 8×4+2 8÷4+2

8+4-2 8-4-2 8×4-2 8÷4-2

8+4×2 8-4×2 8×4×2 8÷4×2

8+4÷2 8-4÷2 8×4÷2 8÷4÷2

8+ (4+2) 8- (4+2) 8× (4+2) 8÷ (4+2)

8+ (4-2) 8- (4-2) 8× (4-2) 8÷ (4-2)

(8+4) ×2 (8-4) ×2 8× (4×2) 8÷ (4×2)

(8+4) ÷2 (8-4) ÷2 8× (4÷2) 8÷ (4÷2)

4.游戏:给32道算式卡片按照运算顺序分成三类。

师再次小结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按这样的设计教学, 发现学生学得有趣, 教师教得轻松, 知识掌握效果更好。

【教学反思】

综观以上教学流程, 通过“编算式”这一大活动, 不仅紧紧抓住了本课“有序梳理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培养学生有序思考能力”的教学重点, 而且还巧妙地突破了“进一步体会小括号在运算中的作用, 合理地使用小括号”的教学难点。这样的课堂, 学生不再是“知识的容器”。同时也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 要上好一节复习课并不容易, 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复习课要促成知识的系统化

在传统的复习课中教师往往过分强调知识点和方法, 使得学生只是掌握了一些解题技巧, 而忽视了学生归类、迁移、思维发散能力的培养。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 课堂复习应该是一个疏理知识的过程, 必须理清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将“点”连成“片”, 进而将知识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在复习课教学中, 教师要多引导学生对概念作纵向、横向联合的归类、整理, 找出概念间的内在联系, 对学过的概念进行穿线结网, 促进学生概念结构的系统化。

二、复习课要关注学生的基本活动经验

东北师大校长史宁中教授提出的“数学教学四基”, 引起了数学教育界的广泛关注。数学“四基”是指数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从知识的角度来看, “双基”是一种理性的、形式化的结果性知识, 而基本活动经验则是一种感性的、情景化的过程性知识, 它们各强调了数学知识的一个侧面, 前者形成的是一种知识系统, 而后者形成的是一种经验系统, 二者有机结合才能形成完整的数学知识结构。因此, 小学数学复习课不仅要落实“双基”, 还要关注学生的基本活动经验。以上的教学中通过“编算式”这一大活动, 学生不仅自主有序地梳理出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还逆向梳理出先算乘除、后算加减的情况, 从左往右依次计算的情况。另外, 学生对小括号作用的体会也淋漓尽致。这样的教学不仅巧妙地落实了“双基”, 还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积累了一定的基本活动经验。

三、复习课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数学能力

复习课必须针对知识的重点、学习的难点、学生的弱点, 引导学生按一定的标准把有关知识进行整理、分类、综合, 这样才能搞清楚来龙去脉。教学时应放手让学生整理知识, 互助评价, 展开争辨,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学生主动参与, 体验成功, 这样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同时也可以培养他们的概括能力。上述的教学紧紧扣住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融合了有序思考、搭配、排列组合、猜想验证等数学方法, 通过“有序编写32道算式”这个大活动, 不仅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培养有序思考的能力, 而且还让他们明白小括号不能滥用, 而要合理灵活地运用。

四、复习课的教学设计应灵活多变

复习课的教学往往需要一定量的练习巩固。但是也不能为练习而练习。复习课的设计要具有综合性、灵活性和发展性, 要因课型、学生不同而不同, 不能千课一面、千人一面, 要朝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方向努力。

总之, 小学数学整理与复习课不是对已学数学知识内容的简单重复, 它是对学生学过的知识内容进行更高层次的再学习, 它更多地是一个加深理解知识, 扩大知识联系, 进一步提高知识掌握水平, 提高知识应用能力和技能的过程。小学数学复习课要突出自主性, 体现灵活性, 注重针对性, 训练综合性。

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篇3

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35~36页例题、“试一试”和“想想做做”。

教材及学情分析

这节课是四年级下册《混合运算》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有两步混合计算的基础,知道“算式中有乘法和加、减法,先算乘法” “算式中有除法和加、减法,先算除法”。本节课内容是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学习三步混合运算。这是进一步发展学生混合运算能力的需要,也是进一步学习小数、分数混合运算的基础。

乍一看,本节课解决的是运算顺序的问题,但从学生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它所承载的任务还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问题解决教学。新课改之后,应用题不再按类型编排,而是结合相关内容穿插进行教学,本节课要求结合运算顺序教学,引导学生运用分析、综合等策略解决实际问题。二是列综合算式的教学。这是很多老师不太关注的,误以为只要列出分步式子解决问题就行,其实不然。综合算式实质是一个模型,列综合算式是进行运算顺序教学的前提,更是培养学生建模能力的重要载体。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联系现实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理解和掌握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引导学生寻找条件之间、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联性,运用分析、综合等策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根据实际问题列出综合算式,帮助学生积累建模活动的经验。

课前准备

课件、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1.出示 2×36+20和12—80÷10,分别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出示57-43+36和27÷3×9,再分别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两步计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设计意图:该设计旨在唤醒学生旧知,为后面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提供认知与心理准备。题目分两组分别出示,意在区分同级和不同级运算,让学生回忆起相应情况下的运算顺序。

二、 探究

1.出示主题图(说明:这里对教材主题图略作修改,去掉了图中购买象棋和围棋的数量,仅呈现物品单价和需解决的问题)

(1)从图上你知道了什么?能解决这个问题吗?为什么?

(2)根据学生的讨论相机补充条件:买3副中国象棋和4副围棋。

(3)学生独立完成。

(4)汇报并说说解题思路,每一步是根据哪两个条件计算的?

12×3=36(元)15×4=60(元) 36+60=96(元)

(5)要求学生将分步式子列成综合算式。

板书:12×3+15×4

(6)讨论运算顺序。

这道综合算式含有哪些运算?按照以前学习的运算顺序,你认为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先乘后加)这个运算顺序与我们解决问题时的顺序一致吗?

指出:这道综合算式中,先算乘法再算加法,运算顺序与我们以前学的两步混合计算的运算顺序相同。

设计意图:之所以去掉主题图中老师说的话,是为了突出“分析法”这一解决问题的策略,让学生领会解决实际问题需要知道哪些条件,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例题的教学是先分步,再综合,易于学生理解接受。讨论综合算式运算顺序时追问了三个问题,第一、二个问题旨在让学生将以前学习的运算顺序迁移过来,第三个问题结合问题解决过程说明这种运算顺序的合理性,以及与以前学习的运算顺序的一致性,将新知识纳入到旧知识中。

2.根据图中的条件,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1)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出示:买围棋比象棋多用去多少钱?

(2)你能列综合算式并计算吗?试试看。

(3)讨论运算顺序:4×15-3×12

这道综合算式含有哪些运算?按照以前学习的运算顺序,你认为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先乘后减),这个运算顺序与我们解决问题时的顺序一致吗?

设计意图:根据条件提出数学问题,体现了“综合法”的思路,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时直接要求学生列综合算式,一是考虑到这时学生对此题的解题思路已经有了整体的把握;二是培养学生列综合算式的能力。在计算时仍追问三个同样的问题,一是明白这样算的道理,二是让学生进一步感知以前学的运算顺序在三步混合运算中同样适合。

3.出示:

(1)要求学生直接列出综合算式,也可以先分步列式,再列出综合算式。

(2)分层次展示作业:

① 54÷6=9(元) 9×4=36(元) 36+96=132(元)

请学生说说解题思路。

② 54÷6×4+96

这道式子中有哪些运算?按照以前学习的规则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这个运算顺序与我们解决问题时的顺序一致吗?

③ 96+54÷6×4

这道算式和54÷6×4+96号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认为应该按照怎样的顺序来计算?

(3)②③两道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与我们以前学习的运算顺序一致吗?

设计意图:此情境是前面主题图情境的发展。一方面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进一步感知运算顺序的合理性,为比较归纳积累更为丰富的经验。

4.比较归纳。

12×3+15×4

4×15-3×12

96+54÷6×4

(1)这三道题的运算顺序与以前学习的两步计算相比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设计意图:根据主题图解决了三个问题,是学生探索运算顺序的过程。随着问题的不断解决,学生对运算顺序的感性认识不断获得累积,并与先前关于运算顺序的认知达成一致。通过比较归纳,从而获得进一步认同。顺序教学始终依托实际问题的解决,充分体现了“算用结合”的教学理念。“列综合算式”伴随始终,要求逐步提高,对学生今后列综合算式或列方程解决问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 应用

1.直接说出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

80÷2+76÷4 240÷6-2×17

45-20×3÷4 140-20×5+25

2.学生独立计算 440-200÷5×8和53+36÷3-25 ,全班交流并反馈。

设计意图:对新知识的学习进行分层次巩固练习。先强化运算顺序训练,再进行完整的练习,不断提高学生正确计算的能力。

3.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

(1) 想想做做第4题:

交流时说说72÷3-63÷3 和(72-63)÷3列式的思路及运算顺序。

(2) 想想做做第5题。

交流时说说18×2+18+6和18×(1+2)+6列式的思路及运算顺序。

设计意图:练习中的两道解决问题要求学生列综合算式并计算,就教材本身而言并不做这样的要求。看似增加了学生的难度,实际上是有意义而且必要的。综合算式是学生“综合”的结果,是对解题思路的整体把握,是顺序教学的需要,也是今后方程教学等建模的需要。这样的设计不拘泥于当前的教材的安排,而着眼于长远和发展。

【责任编辑:陈国庆】

教学内容

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35~36页例题、“试一试”和“想想做做”。

教材及学情分析

这节课是四年级下册《混合运算》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有两步混合计算的基础,知道“算式中有乘法和加、减法,先算乘法” “算式中有除法和加、减法,先算除法”。本节课内容是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学习三步混合运算。这是进一步发展学生混合运算能力的需要,也是进一步学习小数、分数混合运算的基础。

乍一看,本节课解决的是运算顺序的问题,但从学生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它所承载的任务还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问题解决教学。新课改之后,应用题不再按类型编排,而是结合相关内容穿插进行教学,本节课要求结合运算顺序教学,引导学生运用分析、综合等策略解决实际问题。二是列综合算式的教学。这是很多老师不太关注的,误以为只要列出分步式子解决问题就行,其实不然。综合算式实质是一个模型,列综合算式是进行运算顺序教学的前提,更是培养学生建模能力的重要载体。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联系现实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理解和掌握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引导学生寻找条件之间、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联性,运用分析、综合等策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根据实际问题列出综合算式,帮助学生积累建模活动的经验。

课前准备

课件、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1.出示 2×36+20和12—80÷10,分别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出示57-43+36和27÷3×9,再分别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两步计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设计意图:该设计旨在唤醒学生旧知,为后面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提供认知与心理准备。题目分两组分别出示,意在区分同级和不同级运算,让学生回忆起相应情况下的运算顺序。

二、 探究

1.出示主题图(说明:这里对教材主题图略作修改,去掉了图中购买象棋和围棋的数量,仅呈现物品单价和需解决的问题)

(1)从图上你知道了什么?能解决这个问题吗?为什么?

(2)根据学生的讨论相机补充条件:买3副中国象棋和4副围棋。

(3)学生独立完成。

(4)汇报并说说解题思路,每一步是根据哪两个条件计算的?

12×3=36(元)15×4=60(元) 36+60=96(元)

(5)要求学生将分步式子列成综合算式。

板书:12×3+15×4

(6)讨论运算顺序。

这道综合算式含有哪些运算?按照以前学习的运算顺序,你认为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先乘后加)这个运算顺序与我们解决问题时的顺序一致吗?

指出:这道综合算式中,先算乘法再算加法,运算顺序与我们以前学的两步混合计算的运算顺序相同。

设计意图:之所以去掉主题图中老师说的话,是为了突出“分析法”这一解决问题的策略,让学生领会解决实际问题需要知道哪些条件,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例题的教学是先分步,再综合,易于学生理解接受。讨论综合算式运算顺序时追问了三个问题,第一、二个问题旨在让学生将以前学习的运算顺序迁移过来,第三个问题结合问题解决过程说明这种运算顺序的合理性,以及与以前学习的运算顺序的一致性,将新知识纳入到旧知识中。

2.根据图中的条件,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1)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出示:买围棋比象棋多用去多少钱?

(2)你能列综合算式并计算吗?试试看。

(3)讨论运算顺序:4×15-3×12

这道综合算式含有哪些运算?按照以前学习的运算顺序,你认为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先乘后减),这个运算顺序与我们解决问题时的顺序一致吗?

设计意图:根据条件提出数学问题,体现了“综合法”的思路,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时直接要求学生列综合算式,一是考虑到这时学生对此题的解题思路已经有了整体的把握;二是培养学生列综合算式的能力。在计算时仍追问三个同样的问题,一是明白这样算的道理,二是让学生进一步感知以前学的运算顺序在三步混合运算中同样适合。

3.出示:

(1)要求学生直接列出综合算式,也可以先分步列式,再列出综合算式。

(2)分层次展示作业:

① 54÷6=9(元) 9×4=36(元) 36+96=132(元)

请学生说说解题思路。

② 54÷6×4+96

这道式子中有哪些运算?按照以前学习的规则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这个运算顺序与我们解决问题时的顺序一致吗?

③ 96+54÷6×4

这道算式和54÷6×4+96号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认为应该按照怎样的顺序来计算?

(3)②③两道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与我们以前学习的运算顺序一致吗?

设计意图:此情境是前面主题图情境的发展。一方面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进一步感知运算顺序的合理性,为比较归纳积累更为丰富的经验。

4.比较归纳。

12×3+15×4

4×15-3×12

96+54÷6×4

(1)这三道题的运算顺序与以前学习的两步计算相比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设计意图:根据主题图解决了三个问题,是学生探索运算顺序的过程。随着问题的不断解决,学生对运算顺序的感性认识不断获得累积,并与先前关于运算顺序的认知达成一致。通过比较归纳,从而获得进一步认同。顺序教学始终依托实际问题的解决,充分体现了“算用结合”的教学理念。“列综合算式”伴随始终,要求逐步提高,对学生今后列综合算式或列方程解决问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 应用

1.直接说出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

80÷2+76÷4 240÷6-2×17

45-20×3÷4 140-20×5+25

2.学生独立计算 440-200÷5×8和53+36÷3-25 ,全班交流并反馈。

设计意图:对新知识的学习进行分层次巩固练习。先强化运算顺序训练,再进行完整的练习,不断提高学生正确计算的能力。

3.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

(1) 想想做做第4题:

交流时说说72÷3-63÷3 和(72-63)÷3列式的思路及运算顺序。

(2) 想想做做第5题。

交流时说说18×2+18+6和18×(1+2)+6列式的思路及运算顺序。

设计意图:练习中的两道解决问题要求学生列综合算式并计算,就教材本身而言并不做这样的要求。看似增加了学生的难度,实际上是有意义而且必要的。综合算式是学生“综合”的结果,是对解题思路的整体把握,是顺序教学的需要,也是今后方程教学等建模的需要。这样的设计不拘泥于当前的教材的安排,而着眼于长远和发展。

【责任编辑:陈国庆】

教学内容

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35~36页例题、“试一试”和“想想做做”。

教材及学情分析

这节课是四年级下册《混合运算》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有两步混合计算的基础,知道“算式中有乘法和加、减法,先算乘法” “算式中有除法和加、减法,先算除法”。本节课内容是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学习三步混合运算。这是进一步发展学生混合运算能力的需要,也是进一步学习小数、分数混合运算的基础。

乍一看,本节课解决的是运算顺序的问题,但从学生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它所承载的任务还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问题解决教学。新课改之后,应用题不再按类型编排,而是结合相关内容穿插进行教学,本节课要求结合运算顺序教学,引导学生运用分析、综合等策略解决实际问题。二是列综合算式的教学。这是很多老师不太关注的,误以为只要列出分步式子解决问题就行,其实不然。综合算式实质是一个模型,列综合算式是进行运算顺序教学的前提,更是培养学生建模能力的重要载体。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联系现实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理解和掌握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引导学生寻找条件之间、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联性,运用分析、综合等策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根据实际问题列出综合算式,帮助学生积累建模活动的经验。

课前准备

课件、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1.出示 2×36+20和12—80÷10,分别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出示57-43+36和27÷3×9,再分别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两步计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设计意图:该设计旨在唤醒学生旧知,为后面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提供认知与心理准备。题目分两组分别出示,意在区分同级和不同级运算,让学生回忆起相应情况下的运算顺序。

二、 探究

1.出示主题图(说明:这里对教材主题图略作修改,去掉了图中购买象棋和围棋的数量,仅呈现物品单价和需解决的问题)

(1)从图上你知道了什么?能解决这个问题吗?为什么?

(2)根据学生的讨论相机补充条件:买3副中国象棋和4副围棋。

(3)学生独立完成。

(4)汇报并说说解题思路,每一步是根据哪两个条件计算的?

12×3=36(元)15×4=60(元) 36+60=96(元)

(5)要求学生将分步式子列成综合算式。

板书:12×3+15×4

(6)讨论运算顺序。

这道综合算式含有哪些运算?按照以前学习的运算顺序,你认为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先乘后加)这个运算顺序与我们解决问题时的顺序一致吗?

指出:这道综合算式中,先算乘法再算加法,运算顺序与我们以前学的两步混合计算的运算顺序相同。

设计意图:之所以去掉主题图中老师说的话,是为了突出“分析法”这一解决问题的策略,让学生领会解决实际问题需要知道哪些条件,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例题的教学是先分步,再综合,易于学生理解接受。讨论综合算式运算顺序时追问了三个问题,第一、二个问题旨在让学生将以前学习的运算顺序迁移过来,第三个问题结合问题解决过程说明这种运算顺序的合理性,以及与以前学习的运算顺序的一致性,将新知识纳入到旧知识中。

2.根据图中的条件,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1)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出示:买围棋比象棋多用去多少钱?

(2)你能列综合算式并计算吗?试试看。

(3)讨论运算顺序:4×15-3×12

这道综合算式含有哪些运算?按照以前学习的运算顺序,你认为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先乘后减),这个运算顺序与我们解决问题时的顺序一致吗?

设计意图:根据条件提出数学问题,体现了“综合法”的思路,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时直接要求学生列综合算式,一是考虑到这时学生对此题的解题思路已经有了整体的把握;二是培养学生列综合算式的能力。在计算时仍追问三个同样的问题,一是明白这样算的道理,二是让学生进一步感知以前学的运算顺序在三步混合运算中同样适合。

3.出示:

(1)要求学生直接列出综合算式,也可以先分步列式,再列出综合算式。

(2)分层次展示作业:

① 54÷6=9(元) 9×4=36(元) 36+96=132(元)

请学生说说解题思路。

② 54÷6×4+96

这道式子中有哪些运算?按照以前学习的规则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这个运算顺序与我们解决问题时的顺序一致吗?

③ 96+54÷6×4

这道算式和54÷6×4+96号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认为应该按照怎样的顺序来计算?

(3)②③两道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与我们以前学习的运算顺序一致吗?

设计意图:此情境是前面主题图情境的发展。一方面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进一步感知运算顺序的合理性,为比较归纳积累更为丰富的经验。

4.比较归纳。

12×3+15×4

4×15-3×12

96+54÷6×4

(1)这三道题的运算顺序与以前学习的两步计算相比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设计意图:根据主题图解决了三个问题,是学生探索运算顺序的过程。随着问题的不断解决,学生对运算顺序的感性认识不断获得累积,并与先前关于运算顺序的认知达成一致。通过比较归纳,从而获得进一步认同。顺序教学始终依托实际问题的解决,充分体现了“算用结合”的教学理念。“列综合算式”伴随始终,要求逐步提高,对学生今后列综合算式或列方程解决问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 应用

1.直接说出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

80÷2+76÷4 240÷6-2×17

45-20×3÷4 140-20×5+25

2.学生独立计算 440-200÷5×8和53+36÷3-25 ,全班交流并反馈。

设计意图:对新知识的学习进行分层次巩固练习。先强化运算顺序训练,再进行完整的练习,不断提高学生正确计算的能力。

3.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

(1) 想想做做第4题:

交流时说说72÷3-63÷3 和(72-63)÷3列式的思路及运算顺序。

(2) 想想做做第5题。

交流时说说18×2+18+6和18×(1+2)+6列式的思路及运算顺序。

设计意图:练习中的两道解决问题要求学生列综合算式并计算,就教材本身而言并不做这样的要求。看似增加了学生的难度,实际上是有意义而且必要的。综合算式是学生“综合”的结果,是对解题思路的整体把握,是顺序教学的需要,也是今后方程教学等建模的需要。这样的设计不拘泥于当前的教材的安排,而着眼于长远和发展。

《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篇4

教学内容: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

课型:新授课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三步混合运算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产生自主探索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和运用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理解三步计算运算顺序,运用三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法:创设生活情景。

学法:自主探索、小组合作。

教学准备:

课件

一、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谈话:王老师为学校棋类兴趣小组购买象棋和围棋(出示课件),仔细观察,说说图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生答)要知道王老师一共要付多少钱,必须要知道什么?(象棋和围棋分别需要多少钱)

提问:这道题应该先算什么?(生答)你能列出综合算式吗?(独立列式)

指名回答,同时板书:12×3+15×4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板书课题: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

提问:回忆以前学过的知识,在做时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时,要注意些什么?(生答)

(二)、自主探究 解答问题

1、提问:你能替王老师算一算吗?

2、学生独立计算解答。

3、交流:

(1)你是怎样列式计算的?

方法一:

12×3 + 15×4

方法二:

12×3 + 15×4

= 36 + 15×4

= 36 + 60

= 36 + 60

= 96(元)

= 96(元)

(2)联系实际问题,分别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先算什么?为什么要先算乘法?

4、比较:哪种方法简单?为什么?哪一步可以省略?

5、小结:这道题里有两个乘法和一个加法,两个乘法可以同时脱式计算。

(三)、活动尝试 得出结论

1、出示“试一试”:150+120÷6×5

2、学生独立完成计算。

3、交流:你是怎样计算的?为什么这样算?

4、提问:联系例题和试一试的计算方法说一说“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应该按怎样的顺序计算”?

5、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四)、巩固练习提升能力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1)小组交流:这些题分别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2)独立完成计算,指名4人板演。

(3)集体订正。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1)学生一组一组地进行计算;

(2)让学生观察和比较每组中两道题的算式和得数,说说:有什么发现?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1)同桌互相说一说:错在哪里?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为什么这样算?(2)指名回答(3)独立订正。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和第5题

学生先列式解答,再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和解题方法,集体订正。

(五)、总结质疑 布置作业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2、课下做“想想做做”第6题和补充的混合运算题。

六、板书设计:

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

12× 3+15× 4

=36+60

=96(元)

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初步理解综合算式的含义,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

过程与方法:通过适当练习,使学生及时巩固新学的运算顺序,并能列综合算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以进一步理解相应的运算顺序。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计算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重难点:

1、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进行正确的计算。

2、通过技能的生成解决实际问题;把分步和成综合算式。

【教学准备】教本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口答列式解答:

1、出示:每本笔记本5元,买3本这样的笔记本要多少钱?

学生口答列式。老师问:5、3、15分别表示什么?单价、数量、总价之间有什么关系?

2、出示:买笔记本用去15元,买水彩笔用去20元,一共用去多少元?

学生口答列式,指名说数量关系。

3、出示:买笔记本用去15元,付了20元,应该找回多少元?

学生口答列式,指名说数量关系。

二、教学新课

⒈教学例题1。

⑴出示例题图:提问:这家文具店出售哪些商品?每件商品的单价分别是多

少? ⑵出示问题:小明买了3本笔记本和1个书包,一共用去了多少钱? 四人组先各自考虑,然后讨论,最后完成。由小组代表发表意见。最后展示他们的答案。

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再问:这两个算式能不能合并成一个算式呢? 四人小组再次交流合作。小组代表发表看法。

其中的一个小组可以给另外的小组提出不问题。

⒉教学例2。

⑴出示问题:小红买2盒水彩笔,付了50元,应找回多少元?

⑵请同学们列出综合算式,并想一想综合算式应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计算。

集体订正。提问:算式中50、18、2分别表示什么意思?这个算式应先算什

么?为什么?

⒊总结运算顺序。

⑴比较算式。提问:这两道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解答时,这两道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⑵提问:如果题目中同时出现了乘法和加、减法,你应先算什么?

⑶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通过解决问题,发现了一个什么规律?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通过解决问题,发现了一个什么规律?

三、组织练习

⒈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1)先让学生说说每题的运算顺序。

(2)再在课本上写出计算的过程。要提醒学生注意每一步的书写格式。

(3)最后交流结果,并指名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算。

⒉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1)仔细观察第2题找出其中的错误。

(2)进行订正。

(3)指名学生说说每题错在什么地方,应该怎样改正。

(4)提问:在计算这样的综合算式时要注意些什么?

⒊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1)提醒:在计算时,要看清运算符号,按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2)学生独立计算。

(3)组织比较:每组中两题有哪些相同?哪些是不同的?想一想,为什么计算结果会不同?

四、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教材第31页“想想做做”第4题。板书设计:

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

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篇6

本节课的重点还有解决实际问题,把多步计算列成综合算式对于后进生是有点难度的,所以这里关键要学生弄清楚数量关系,题目要求什么,必须要用到什么条件,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未知的,未知的要先求等等,每道题我总是先让学生说说思路,再去解答,培养他们分析问题的方法很重要。

篇二、《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教学反思范文

这节课作为练习课,本来内容是比较单一的,但是当我把趣味填括号出示出来的时候,孩子们的眼睛一下子发亮了,马上有好多人高高的举起了手,直到结束还显得意犹未尽。

课后我反思,这道题也许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所以孩子们才显现出强烈的兴趣,以后我们的数学教学中也可多一点以“趣”导学,特别是练习课中,尽量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也可改编一些有趣的、具有挑战性的习题,让孩子在“玩中学”。

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篇7

四年级数学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数学教学一定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就能获取的知识教师完全可以放心、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实现知识的迁移。学生对混合运算的顺序已经有了基本的认识,这些认识包括:要用递等式计算;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在含有小括号的三步计算的混合运算的教学中,我们只需要为学生创设新的情境,让他们利用“迁移”以前学过的知识方法就可以正确计算了。

我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我先让学生进行计算练习:①120+25×4②(37+87)÷4③58×20-78÷13,让他们巩固“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再把复习题第1小题改成例题300―(120+25×4),让学生观察例题的特征,引导他们进行尝试戏练习后与复习题第1小题比较。这过程让学生初步体会在含有小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小括号里的算式的运算顺序。在学生初尝知识迁移的滋味时,我再让他们完成书上P37的想想做做,(37+29×3)÷4,58×(20-78÷13),这实际上时复习题把第2题的87写成29和3的积,第3题添上了“( )”。当学生完成想想做做时,我再让他们与复习题的第2、3题比较,进一步体会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在复习题与例题和想想做做的比较练习中,让学生利用知识的正迁移,沟通了新旧知识的联系,掌握了新知,同时体会到学习只要自己勇于探索,真知就离我们不远,成功就在我们手中。

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篇8

教学目标

1、体会“小括号”和“中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掌握运算顺序,会计算带有“小括号”和“中括号”的三步题目,并会列综合算式解答有关的实际问题。

2、引导学生经历带有“小括号”和“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探索过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和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能力和意识。

3、在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计算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含有“小括号”和“中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教学难点:体会“小括号”和“中括号”的作用,会列带有“小括号”和“中括号”的算式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这里有一些两步计算的式题,如果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我们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请大家试着标出来。

2.出示问题:

说说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

(1)7×2+30

(2)175-25×4(3)40÷4+6

(4)48-18÷2 3.课件辅助,显示结果:

(1)7×2+30

(2)175-25×4(3)40÷4+6

(4)48-18÷2

4.师:是这样的吗?画线的这一步应该先算。在混合运算中我们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这是我们已经学过的知识。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与计算顺序有关的知识。

(板书:四则混合运算)

(二)经历过程,感受作用

1.师:学校艺术节快到了,每个兴趣小组正在进行紧张的练习,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出示课件)

学校航模小组男生有12人,女生有4人,美术小组是航模组的2倍。2.师: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3.师:根据题目中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 预设:

生:美术小组有多少人?

4.师:这个问题怎样解决呢?同学们自己将算式写下来,计算一下。5.学生独立完成,教师采样 对比方案:

(1)12×2+4×2(2)(12+4)×2(3)12+4×2

6.比较方案:(12+4)×2和12+4×2的区别。

(1)问: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这两个算式的结果不一样? 预设: 生:运算顺序不同

(2)问:两个算式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预设:

生:第一个算式表示男女生人数和的两倍,第二个算式表示男生和女生的两倍。

7.师:这样看我们的运算顺序除了先乘、除,后加、减外还需要补充什么? 预设:

生:有小括号先算小括号里面,再算小括号外面的。

(三)深入研究,完善发现

1.继续出示挂图:合唱组及问题。(合唱组:64人,合唱组的人数是美术组的几倍?)

2.师:看到这个问题你打算怎样解决?

预设:

生:合唱组的人数÷美术组的人数=几倍

3.师:刚才,我们分步解答了这个问题,先算出了——(美术组的人数),然后用——(合唱组的人数÷美术组的人数),现在你能不能把这两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综合算式,在本上试试看,只列式。

(学生尝试,教师巡视,指名用不同方法的学生板演。)

预设:可能出现:方法一: 96÷(12+4)×2

方法二: 96÷((12+4)×2)方法三: 96÷[(12+4)×2]

4.师:我们先来看这个同学列的综合算式,请你说说看,你是怎么想的。(逐一比较学生的算法)

(1)方法一:

①师:这个算式,问题出在哪里?

预设:按照运算顺序,最后算乘法了,而这题的最后一步应该算除法。②师:要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要先算出美术组的人数,也就是(12+4)×2。,这样就和他的算式矛盾了,看来得改变这个算式的运算顺序,怎样解决呢?

(2)方法二:

师:再加一个括号,来看看这个算式怎么样?

预设:连续两个小括号,重复了,有些看不清楚。(3)方法三:

①师:数学上规定,这个算式中已经有小括号了,再添加括号,就要用到中括号。

②师:像这样的括号就是中括号。伸出手来,一起跟我写一遍(描)。

板书:[ ]

③让学生尝试加中括号:请你在你的综合算式里添上中括号。

5.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来研究含有小括号和中括号的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6.师:这时的算式中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应该怎样计算呢?同桌互相说说这题的运算顺序。

有信心试一试吗?

7.介绍递等式中一步一步脱式的过程和书写的格式要求(等号位置,小括号算好后脱掉,移下来的是中括号)。

8.师:你觉得第一步应该先算?也就是要算出──航模组的人数。96÷[(12+4)×2] =96÷[16×2] =96÷32 =3

9.师:回顾头来看一下,这里的两个算式,一个只有小括号,一个又添加了中括号,那这个中括号在这里起到了什么作用?

总结:对呀,中括号和小括号一样,也能改变题目中的运算顺序。10.师:在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应该按什么顺序运算?(学生尝试概括运算顺序)

11.总结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课件出示:在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12.介绍有关“括号”的数学史。

小括号“()”是公元17世纪由荷兰人古拉特首先使用的。

中括号“[

]” 是公元17世纪由英国数学家瓦里士最先使用的。在以后的学习中还会用到大括号“{

}”,又称为花括号。大括号是法国数学家韦达在1593年首先使用的。

(四)巩固练习,不断深化

1. 基础练习。P9做一做

先说一说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1)360÷(70-4×16)(2)158-[(27+54)÷9]

2.综合练习。P11 练习三 3 下面各题,看谁做的都对。

72-4×6÷3

6000÷75-60-10

(72-4)×6÷3

6000÷(75-60)-10(72-4)×(6÷3)

6000÷[75-(60-10)](1)独立解题。(2)交流结果。

(3)对比说明计算顺序。3.发散练习

根据运算顺序添上小括号或中括号。

(1)32×800-400÷25 先减再乘最后除。(2)32×800-400÷25 先除再减最后乘。(3)32×800-400÷25 先减再除最后乘。

(五)拓展知识,评价总结

1.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1)为什么要引入中括号?

(2)中括号、小括号的作用是什么?

(3)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顺序是什么? 2.看漫画,悟道理。(1)问:同学们,上课前让我们先看一个小故事。

①一位教育专家请小学生参加一个小游戏。桌上放着个肚大口小的瓶子,里面有三个拴线绳的小球。

②专家说:“我一声令下,看哪组同学能在三秒钟之内,把三个小球拉出瓶口。”

③同学们轮番参加,结果不是三个小球都卡在瓶口,就是超过了时间,都失败了。

(2)问:你有什么好办法,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吗? 预设:

生:规定顺序后,按顺序依次出来。(3)这个办法行吗,让我们接着看。

专家一声令下,三个小球在规定的时间内,依次跳出瓶口,他们成功了!3.问:看过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吗? 预设:

生:做事要有顺序、要团结协作。板书设计:

含括号的混合运算的顺序

[ ]

96÷[(12+4)×2] =96÷[16×2] =96÷32 =3

带括号的四则运算教学反思 篇9

1、将理解运算顺序与解决问题相结合

教学中充分运用了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境,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体验,并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形成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每一步算什么?求的是什么问题?将解题的步骤与运算的顺序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正确与错误算式的对比中,引导学生发现如果不带小括号就出现了“下午游人数减去上午保洁员数”的错误结果,认识到了引入小括号的必要性,感受括号的实用价值。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对比由学生自己归纳出带小括号的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印象更加深刻。

2、注重培养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策略。

解决问题的步骤和策略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第二种解题方法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首先,引导学生认真解读题意,重点解读“如果每30位游人需要一名保洁员”,为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题思路作好铺垫。其次,让学生交流解题思路,并借助线段图帮助学生进行理解,实际效果比较好。第三,重视两种不同解决方法的对比,使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思路不同,解决方法也不同,计算的步数也不一样,实现对解题方法的优化,切实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对比、分析,强化小括号的作用。

在例5的教学中引导学生从有无括号、括号的位置、括号的多少等不同角度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比较,让学生自己说说“有什么感受”,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括号的认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认真书写的习惯。不足:

1、还存在操之过急的现象。学生在用第二种方法解决问题的时候。有的学生出现了没用小括号计算。这个时候应该让学生结合题来说一说,可以不可以,为什么。那么在课堂中是由我来告诉学生的。

2、对于学情分析还不够透彻。在例5的教学中,我认为学生对这样的问题经过前面的学习应该不存在障碍。可以是实际解决的过程中,学生的问题比较多,体现在不参与计算的数怎么办,运算顺序不清晰等等。那么在教学过程中,虽然针对学生出现的情况进行了及时的讲解,但也一直在反思学生出现这种无从下手的情况的原因是什么。感觉还是学生对于前面学习的知识掌握得不够扎实,另外我认为在教学中也应该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我的思考:

1、认真细致研读教材。在备课的过程中要充分地备教材,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不走弯路。在备课的过程中把教材的编排意图,课标的要求以及自己的理解和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统一。

2、学生倡导“活动式”教学,那么在这类计算教学中,我们也要提倡活动,学生的思维要参与到活动中来,积极动脑思考。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就要给学生创设这样的机会。

《不带括号的混合运算》评课稿 篇10

四则运算例1赋予了生活中的现实意义,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解答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来理解和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刘老师较好地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中教师充分地运用了学生非常感兴趣的`生活问题情景,放手让学生独立地进行思考,自主地去解决问题。

2、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算式,你是怎样想的,这样学生就会在分析数量关系、说解决问题思路的交流活动中进一步感受和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3、让学生说一说他们所列的算式的意义,先求的什么?再求什么?为什么?让学生切实从中感悟到先乘除、后加减运算顺序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也就是说老师注意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掌握良好的分析方法,让学生在分析数量关系、说思路的基础上,说出算式的意义,通过说每步算式所表示的实际意义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来理解四则运算顺序。

4教师在通过连续解决几个实际问题理解运算顺序的基础上,又出了四道含有两级运算的试题,通过学生互相交流对一般算式的理解,切实体会到先乘除、后加减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教学建议:

1、出示应用题后,应注意学生用另种方法分析数量关系。

2、练习题型设计还可以丰富一些,练习时间较少。

《带小括号混合运算》练习题 篇11

一、口算

240÷8=70+280=130×30=660÷22=

83-48=2×340=860÷20=400+75=

二、填空

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中,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需先算,后算();在有括号的.算式中,要先算()。

2.68减去280除以70的商,差是多少?列式是()。

3.390除以48与35的差,商是多少?列式是()。

三、把下面每组中的两道算式合并成一道综合算式

(1)34-15=19(2)780+120=900

19×30=570900÷45=20

(3)450+120=570(4)60×7=420

800-570=230420÷20=21

四、比一比,算一算

(1)165-7×5360÷4+20

(165-7)×5360÷(4+20)

(2)390-72-28320÷4÷8

390-(72+28)320÷(4×8)

五、脱式计算

(460+240)÷3534×(50+38)

480÷30+7528+840÷12

六、解决问题

1.实验小学四年级有男生126人,女生124人,平均分成5组去参加植树活动,每组多少人?

2.阅览室新购进300本图书,现在只有3个空书架,每个书架有4层,每层能放24本书。这300本书能全部上架吗?

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篇12

混合运算及小括号练习题

21-3+8=21-(3+8)=24+8-4=24+(8-4)=

77+9+6=53-7+20=53+(20-7)=83+7-30=83-(30-7)=83-30-7)=23+9-8=23+

47+7-10=37-9-26=37-

68-58+6=68-(58+6)=4+76+8=30+32-8=60-55+7=85-(55+7)=3+75+5=82-42-6=77-77+7=60-43-7=50-25+8=80-34+6=78+6-10=88-(42-6)=55-

0+82-60=52+2-7=53-20+6=58-

47+(10+8)=53-50+47=64+30-30=29-20+9=29-(20+9)=20+55-20=20+

54+8-30=6+20+30=68-34-30=68-(34-30)= 9+28+20=50-39+50=65-(33+20)=9+51-40=95-65-30=8+77+20=41-41+10=50-43+30=40-(2+8)=27-(9+4)=32

38-9+8=30-2+7=72

66-(4+6)=39-2+7=20

35+2-8=39-4-5=39

20-1+6=40-6-7=62-7+3

89-(7-5)=63+(3+7)=

上一篇:档案数字化论文下一篇:党员培养为骨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