括号(教案)

2024-07-13

括号(教案)(通用10篇)

括号(教案) 篇1

加括号去括号教案

教学内容:

加括号和去括号 教学目标:

1、能够熟练的在混合运算中加、去括号。

2,培养数学兴趣。教学重难点:

怎么样在混合运算中加、去括号。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12×50=

25×24=

37×5×2=

680÷20=

2、简便运算

247+125+353

128-64-36

125+789+211

255+(258+742)

二、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学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交换律,有许多同学不明白,下面我们就学习一下加括号和去括号。下面有几句口诀大家记一下,加括号:加号后面符号不变,减号后面加变减,减变加。去括号:括号前面是加号符号不变,括号前面是减号,加变减,减变加。例

234+568+432

=234+(568+432)1458-255-645 =1458-(255+645)458+(242+569)=458+242+569 698-(598-56)=698-598+56

三、巩固练习

589+569+431

2548-586-414

去括号教案 篇2

第一课时:去括号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去括号的法则,熟练地运用去括号法则进行整式的化简。

过程与方法:通过利用运算律主动探究去括号法则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归纳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去括号法则及其运用

教学难点:括号前面是“—”号时法则的运用及括号前面有系数的去括号。

三、教学方法

教法:引导发现法、合作探究法

学法:观察分析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

四、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展示目标

1.复习:同类项的概念;合并同类项的法则。

2.问题:多项式8a+2b+(5a-2b)中有同类项吗?怎么样才能合并同类项? 3.学习目标:①理解并掌握去括号法则; ②能熟练地运用去括号法则。

(二)、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引例一:周三下午,学校图书馆内起初有a位同学。后来某年级组织阅读,第一批来了b位同学,第二批来了c位同学。则图书馆内共有abc位同学。

我们还可以这样理解:后来两批一共来了bc位同学,因而, 图书馆内共有abc位同学。

由于abc和abc均表示同一个量,于是,我们可以得到:

abcabc

引例二:教室里原有a名同学,下课后同学们陆续离开教室,第一批走了b名同学,第二批走了c名同学,试用两种方法写出教室里还剩下多少同学? 第一种:abc 第二种:abc

abcabc

(三)、观察交流,达成共识

观察我们刚刚得到的两个等式中括号和各项符号的变化,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1)abcabc(2)abcabc

(1)括号没了,正负号没变;(2)括号没了,正负号却变了 小组讨论,得出结论,然后用语言描述变化,总结去括号的法则:

括号前面是“+”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括号里各项都不改变符号;

括号前面是“-”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括号里各项都改变符号。

(四)、例题讲解,运用新知 例1:去括号

(1)abc

(2)abc

(3)xyz

(4)xyz 练习:去括号

(1)abcd

(2)abcd

解决问题:多项式8a+2b+(5a-2b)中有同类项吗?怎么样才能合并同类项?(现在就可以通过去括号然后合并同类项了,并指出通过去括号和合并同类项使整式变得更简洁,从而达到化简的目的。)例2:先去括号,再合并同类项:

(1)8a4b25a2b

(2)8a4b25a2b

通过这两个例题,对比括号前是“+”和“-”时,去括号后的不同。练习:化简 5a23b3a22b 通过讲练结合,达到对知识的巩固。

(五)、总结提炼,升华新知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六)、分层练习,提升能力 1.去括号(1)abc5

(2)2xy5z 2.先去括号,再合并同类项

(1)4y35y2

(2)3x124x

3、化简

(1)xy3x2y7x3y

22(2)7x22xy43x4xyy

12

11-去括号法则教案 篇3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主备人: 参与人员: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去括号是中学数学代数部分的一个基础知识点,是以后化简代数式、分解因式、配方法等知识点中的重要环节。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接受该知识点存在一个思维上的转换过程。所以又是一个难点,由此不难看出,该知识点在初中数学教材中有其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

学情分析:本节课教学的对象是初一年级学生。学生在第一章学习了带括号有理数的化简,在第二章学习了整式的定义、同类项以及合并同类项,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分析、推理和探讨问题的方法,养成了合作交流、敢于探究的良好习惯。学生能进行一定的独立思考、互相补充。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去括号的必要性,能运用运算律去括号;(2)掌握去括号法则并能利用法则解决简单的问题。2.过程与方法

启发式引导教学,能够由一般到特殊,再由特殊到一般,体会研究数学的一些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和勇于探索的思想意识,体会整式去括号知识的内涵,并锻炼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及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去括号法则,并能用去括号法则正确地去括号。2.教学难点:当括号前是“-”号和括号前有系数的括号的去法。

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及情感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大胆探索,得出规律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复习有理数加法法则,乘法分配律

2、复习什么是同类项及如何合并同类项 让学生独立完成,再想一想

3+2×(7-5)= 3-2×(7-5)= 3+2(a-5)= 3-2(a-5)=

二、探索新知 去括号法则1 问1 某天下午,教室里起初有a名同学,后来又来了b名同学,上课时间到了来了c名同学,则教室里共有(1)a+b+c 位同学。我们还可以这样理解:后来一共进来了b+c位同学,因而教室里共有(2)a+(b+c)位同学。让学生观察两个式子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答:联系:他们相等

区别:一个有括号,一个无括号

问2 在上述(1)(2)式中,能得到一个什么样的式子? 答:a+(b+c)=a+b+c 问3 观察等式两边,有什么规律?(提示学生观察各项符号的变化和括号变化,鼓励学生描述去括号法则)

归纳去括号法则1:括号前是“+”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后,原括号里各项的符号都不改变.

去括号法则2 问1 某天下午,教室里起初有a名同学,后来有的同学出去了,第一次出去了b名同学,第二次又出去了c名同学,请用两种方式表示教室里还剩多少位同学?答:(1)a-b-c 位同学。我们还可以这样理解:两次一共出去了b+c位同学,因而教室里还剩(2)a-(b+c)位同学。让学生观察两个式子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问2上面能得到一个什么样的等式? 答:a-b-c=a-(b+c)

问3 让学生观察等式两边有什么规律,并总结?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去括号法则2:

括号前是“-”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后,原括号里各项的符号都改变.

这是去括号的依据,我们可以用五个字来概括:“负”变“正”不变

三、巩固训练 学生做练习:

去括号并合并同类项(1)(3a-b)+(a-b)(2)(3a-4b)-(a+b)(3)5a-(2a-4b)

教师总结学生做的练习,作小结.

强调注意点:

1、弄清括号前是“+”还是“-”

2、去括号时,括号前的“+”或“-”也一起去掉

3、去括号时,括号内的各项都参加,不能漏掉

4、括号内原有几项,去括号后任有几项,不能丢项

5、当括号外有数字时,使用乘法分配律 下面我们来看一例题来熟悉去括号法则 例:去括号,合并同类项:

(1)(x+y-z)+(x-y+z)-(x-y-z);

(2)8a+2b+(5a-b)(课本第66页例4(1)); 分析:按去括号法则先把括号去掉,然后再合并同类项,要注意括号前面是“-”号的情况

四、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讨论,回顾去括号法则,在去括号时,我们应注意什么呢? 教师总结

五、布置作业

课本70页第3题计算 板书设计

整式的加减(第二课时 去括号法则)

一、导入新课

二、归纳去括号法则 法则1: 法则2: :

三、例题讲解(1)(2)

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教案 篇4

执教者:叶云霞

【教学内容】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体会混合运算中小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算式。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后进行计算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带有小括号的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根据分步算式列出对应的综合算式。【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请说出它的运算顺序,再计算。10-5+3

在同级运算中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 10-(5+3)

小结:我们在一年级时就知道,在同级运算中,一个算式里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的。

二、教学教材第49页例3

1、请说出它的运算顺序 7×(7-5)7-5是第一步 7×2是第二步

先说说这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为什么要先算减法? 注意:混合运算的算式里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2、用递等式计算 7×(7-5)=7×2 =14

3、有77把扫把,分给办公室42把,剩下的平均分给7个班,每个班分到几把?

(1)想:77把扫把,分给办公室42把后,还剩多少把可以分给班级?

77-42=35(把)

(2)这些扫把平均分给7个班,每班几把?

35÷7=5(把)答:每班5把。

(3)怎样列成一个算式呢? 77-42÷7与(77-42)÷7一样吗?

小结:通过刚才的练习,你认为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算式里有小括号的,不管小括号在前面还是在后面,都要先算小括号里面,再计算小括号外面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49页做一做第1题。注意每题的计算顺序。(1)课件上做4题。

(2)请学生上台做题,给奖品鼓励。

2、教材第49页做一做第2题。(1)课件上讲解,学生举手回答。(2)请学生上台做题,给奖品鼓励。

四、本课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在这种运算中,要熟练掌握运算的顺序: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

五、布置作业

解一元一次方程——去括号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会应用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的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2)经历探索用去括号的方法解方程的过程,进一步熟悉方程的变形,弄清楚每步变形的依据。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1.弄清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思想方法;

2.用去括号解一元一次方程。

难点:括号前面是“-”号,去括号时,应如何处理:括号前面是“-”号的,去括号时,括号内的各项要改变符号。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我们学了哪几步?

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2、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要注意什么?

①移项要变号。

②合并同类项时,只是把同类项的系数相加作为所得项的系数,字母部分不变。③系数化为1,要方程两边同时除以未知数前面的系数。

3、练习:解方程 6x-5=4x+1

二.讲授新课:

问题某工厂加强节能措施,去年下半年与上半年相比,月平均用电量减少2000度,全年用电15万度,这个工厂去年上半年每月平均用电多少度?

分析:若设上半年每月平均用电x度,则下半年每月平均用电(x-2000)度;上半年共用电6x度,下半年共用电6(x-2000)度.因为全年共用了15万度电,所以,可列方程6x+ 6(x-2000)=150000

如果去括号,就能简化方程的形式。

6x+6(x-2000)=150000

↓去括号

6x+6x-12000=150000

↓移项

6x+6x=150000+12000

↓合并同类项

12x=162000

↓系数化为1

x=13500

答:这个工厂去年上半年每月平均用电13500度。

总结:去括号法则:(1)括号前是“+”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括号里各项都不变符号。(2)括号前是“-”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括号里各项都改变符号。

思考: 本题还有其他列方程的方法吗? 用其他方法列出的方程应怎么解?分析:从不同的角度去列方程。(学生自己进行解题)

(1)设下半年每月平均用电x度,则可列方程: 6x+6(x+2000)=150000.(2)如果设上半年用电x万度,则可列方程:x-(15-x)=6×0.2

(3)设上半年每月平均用电x度,如“从下半年与上半年相比,月平均用电量减少2000度。”可列方程:

x-1/6(150000-6x)=2000

例1.解方程3x-7(x-1)=3-2(x+3)

解:去括号,得3x-7x+7=3-2x-6

移项,得3x-7x+2x=3-6-7

合并同类项,得-2x=-10

系数化为1,得x=5

例题的处理:教师启发、引导、矫正,并从学生角度提出问题。

归纳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

去括号 → 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

三.课堂练习:

(补充)1.小明解方程2(3x-1/2)-1/2(4x+2)=1/3(9x-3)的过程如下: 解:去括号,得6x-1-2x+1=3x-1

移项,得6x-2x-3x=-1+1-

1合并同类项,得x=-1

当他把x=-1代入原方程后,发现左、右两边不相等,他知道自己肯定算错了,可又查不出原因,聪明的你能帮帮他吗?

(去括号时出错,让学生自己找出错误之处并改正)

2.解下列方程:(课本97页练习)

(1)4x + 3(2x – 3)=12-(x +4)

(2)6(1/2x-4)+2x=7-(1/3x-1)

(3)3x-2[3(x-1)-2(x+2)]=3(18-x)(补充)

(教师就学生练习分别给以指导;强调书写格式;及时表扬鼓励。意图:及时给予分层强化训练,强调重点、纠正错误点、紧扣关键点。)

四.小结:

(1)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

去括号 → 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

(2)去括号时要注意:括号前是“-”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括号里各项都改变符号。

(由学生自主归纳,最后老师总结)

五.作业: P.102习题3.3第2,4题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突出数学的应用意识。教师首先从实际问题引发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思考过程中,让学生对如何找等量关系列方程有更深刻的了解,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通过对新方程与以前学过的方程的比较,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体会化归思想。

通过对解答问题过程的说明,体会去括号解方程的一般过程,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丰富学生已有的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使学生对解方程的认识更加完整。

通过例题的教学,使学生熟练掌握去括号解方程的方法,并巩固解方程的一般步骤。通过补充练习,使学生更明确去括号的依据,从而巩固去括号解方程的一般步骤。最后通过学生小结,培养运用数学语言的能力,及时巩固所学的知识,强化认识。

利用去括号解一元一次方程教案 篇6

3.3解一元一次方程

(二)------去括号与去分母

第1课时 利用去括号解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目标:

1、了解去括号是解方程的重要步骤。

2、准确而熟练的运用去括号法则解带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难点、重点)教学过程:

重点:能正确运用去括号法则解一元一次方程.难点:能够较为灵活、熟练地运用去括号法则解一元一次方程.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1、解方程:2x+140-4x=94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我们学了哪几步?

2、利用去括号化简下面各式:

(1)3 a+2b+(6 a-4b)

(2)-5 a +4b-(-3 a+b)

(3)(-3a+2b)+3(a – b)

(4)-3(x-y)注意: 如果括号外的因数是正数,去括号后原括号内各项的符号与原来的符号

如果括号外的因数是负数,去括号后原括号内各项的符号与原来的符号

.二、情景导入

例1: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 讨论:你有哪些方法解决这道有趣的数学题?

1、找等量关系

鸡的脚数+兔的脚数=总脚数

2、设未知数

设鸡有x只,兔有(35-x)只。

3、列出方程:

2x+4(35-x)=94

三、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利用去括号解一元一次方程 比一比:2x+4(35-x)=94 2x+140-4x=94 问题:这个方程和我们前面学过的方程有什么不同? 怎样使这个方程向x= a转化? 解这个方程:2x+4(35-x)=94 问题:解这道带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与之前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有何不同? 练习:解方程

(1)2x-(x+8)=5x+2(x-1)(2)3x-7(x-1)=3-2(x+3)讨论:解带有括号的的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是什么?

1、去括号

2、移项

3、合并同类项

4、系数化为1 探究点二:去括号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例2:一艘船甲码头到乙码头顺流而行,用了 2 h;从乙码头返回甲码头逆流而行,了 2.5 h.已知水流的速度是 3 km/h,求船在静水中的平均速度.1、找等量关系:这艘船往返的路程相等

路程=速度 x 时间

顺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 逆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

即顺流速度_x_顺流时间_=_逆流速度_x_逆流时间

2、设未知数:

设船在静水中的平均速度为 x km/h,则顺流速度为(x+3)km/h,逆流速度为(x-3)km/h.3、列出方程:2(x+ 3)= 2.5(x-3)

4、解方程: 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 课堂小结

1.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2.去括号时需注意:若括号外的因数是负数,去括号时,原括号内各项的符号要改变; 括号前有因数时,去括号后不要漏乘。

四、自我检测

1、对于方程 2(2x-1)-(x-3)=1 去括号正确的是

()

A.4x-1-x-3=1

B.4x-1-x +3=1

C.4x-2-x-3=1

D.4x-2-x +3=1 2.若关于x的方程 3x +(2a+1)= x-(3a+2)的解为x = 0,则a的值等于

()

1313A.B.5

C.5

D.5

3、爷爷现在的年龄是孙子的5倍,12年后,爷爷的年龄是孙子的3倍,现在孙子的年龄是___岁.4、解下列方程

(1)2(x+3)=5x

(2)4x+3(2x-3)=12-(x+4)

选作题:

某工厂加强节能措施,去年下半年与上半年相比,月平均用电量减少2 000kw.h(千瓦时),全年用电15万kw.h,这个工厂去年上半年每月平均用电多少?

括号(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会进行简单的整式加,减运算。

2.经历观察、归纳等教学活动过程,发展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有条理的思考和探究的能力。教学重点:进行简单的整式加、减运算。

教学难点: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合作精神及探索问题的能力

一、预习展示

1、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时,如果有括号先_________________,再_________________。

22x3x5与4xx1的和。

2、求

223、求3a4a4与5a2a2的差。

4、通过2、3两题用自己的语言总结解题步骤?

二、探索学习

1、思考:整式的加减运算要进行哪些工作?(1)“去括号”(2)“合并同类项”

(3)小结:整式的加减实际上是“去括号”和“合并同类项”法则的综合应用,222、求2a-4a+1与-3a+2a-5的3倍的差.(本题首先带领学生根据题意列出式子,强调要把两个代数式看成整体,列式时应加上括号)

222

23、先化简下式,再求值:5(3ab –ab)-4(-ab+3ab),其中a=-2,b=3。

(让学生先谈看法,老师总结归纳提出一般步骤:(1)去括号。(2)合并同类项。(3)代值)

三、当堂盘点

在进行整式的计算时,经常要列式,而在列式时,又需要添一种符号—括号,很多时候如果把括号丢了,结果就不同。

整式的计算中,主要用到哪两种变形?每一种变形要注意些什么?

四、巩固练习

1、(1)求多项式2x-3y +7与6x-5y-2的和.2 2(2)求-3x–x +2与4x +3x-5的差。

22(3)求4a-3a 与2a +a-1的4倍的和。2(4)求x2 +5xy –y 的2倍与x+3x y-2y的3倍的差。

2、已知A=2x2-3x+1,B=-x2+2x-3,求A+B,A-B,2A-3B.3、三个连续的偶数,中间一个为2x,则这三个连续偶数的和为()A.6x-2 B.6x+2 C.6x D.以上都错 3.计算: ⑴-2(xy-3x)-2y-[(4xy+x)-xy]

⑵-2(-3ab+2c)+3(-2ab-5c)

22⑶ 2a-2[3a-2(-a+2a-1)-4],其中a=2

括号(教案) 篇8

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去分母解方程的方法,并从中体会到转化的思想.对于求解较复杂的方程,要注意培养学生自觉反思求解的过程和自觉检验方程的解是否正确的良好习惯.

(2)能力目标:通过实验培养学生探索能力、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和应用新知的能力,渗透“化归”的思想.

(3)情感目标:通过实验操作增强合作交流的意识.

2.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掌握去分母解方程的方法.

2.难点;求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去分母时,有时要添括号.

3.教学用具

PPT课件

4.标签

新课标强调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因此,上课前我认真进行了学情分析:学生已学会了有理数运算,掌握了单项式、多项式的有关概念及同类项、合并同类项,和等式性质,及去括号的知识的基础上来学习的,虽然所教班级的学生受基础知识和思维发展水平的限制,抽象概括能力不强,但学生上进心强,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好胜心,初步养成了与他人合作交流、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去括号和添括号法则. 2.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设计意图】

通过复习原来有的知识,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发展学生的思维.同时通过空白部分的引领,降低问题的难度,从而将难点锁定在找相等关系上.避免难点太多,造成无从下手,重点、难点不突出的情况.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过程.

二、新授 例1:解方程

分析:如何解这个方程呢?此方程可改写成

所以可以去括号解这个方程,先让学生自己解.

同学们,想一想还有其他方法吗?能否把方程变形成没有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这样,我们就可以用已学过的方法解它了. 解法二;把方程两边都乘以6,去分母. 比较两种解法,可知解法二简便. 想一想,解一元一次方程有哪些步骤? 先让学生自己总结,然后互相交流,得出结论.

解一元一次方程,一般要通过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未知数的系数化为1等步骤,把一个一元一次方程“转化”成x=a的形式.解题时,要灵活运用这些步骤. 补充例2:解方程

问:如果先去分母,方程两边应同乘以一个什么数? 应乘以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5、2、3的最小公倍数. 【设计意图】

通过实例来说明解一元一次方程去分母的依据是等式的性质2,让学生把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知识的体系中,由知识之间内在的联系让学生迅速牢固的掌握去括号解方程的方法.

课堂小结 1.解一元一次方程有哪些步骤? 2.同学们要灵活运用这些解法步骤,掌握移项要变号,去分母时,方程两边每一项都要乘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切勿漏乘不含有分母的项,另外分数线有两层意义,一方面它是除号,另一方面它又代表着括号,所以在去分母时,应该将分子用括号括上.

课后习题

教科书第30页,练习1、2.

(练习第1题是辨析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帮助学生在实践中自我认识和纠正解题中的错误)作业

教科书第32页习题第2题.

板书 解一元一次方程(2)

初三作文-当左括号遇见右括号 篇9

两人低着眼皮,僵硬地握了握手,手心里传递出一种奇怪的温度,好似一半是海水,一半又是火焰。

一双陌生的名字下面是怎样两张让彼此熟悉到触目惊心的脸呵。

两个人开始东一搭西一搭瞎聊,慌张着害怕着又渴望着什么,一边竭力忍住仔仔细细去观察对方的冲动。

“为什么叫左括号?”米戈努力恢复平常表情。

“我是左撇子!”念念不瑕思索。

“我妈妈也是!”话一出口,米戈的心一荡。

“她很凶吧?”念念有点艰难的问,“长打你呵?”

“她只是脾气一上来控制不住。不过,每次打了我,她其实特别特别后悔,晚上偷偷跑到我的沙发床旁边,抚摩我被打的地方。”

念念的脸色又阴下来,“喂,你不觉得你的鼻子张的有点邪恶吗?”

米戈吓一跳,摸摸自个儿的鼻子,嘟囔着“什么呀?只是有一点弯吧?”

“反正头一回就吓了我一跳!”念念心有余悸。眼前浮现出一张自负又困惑的男人脸,冲着她们母女低喝:“我们董家的人,有哪一个鼻梁像她这么塌的?”说罢,重重摔门而去。那只钩子一样的鼻子,生生的`割走了父爱,让她的生活从此不再完整。

念念目不转睛看着米戈,艰难的咽了口口水,低沉着声音说:“米戈,我们得求证一点什么,大概,那是世界上最艰难的一道数学题了。我只问你一个最最关键的问题——你出生在哪家医院?一、二、三,告诉我——”念念闭起眼睛。

“上海浦东的公利医院!“米戈的答案清清楚楚。

念念的身子簌簌抖起来:“真的么?真的么?!我也出生在那里呵。“

有一千只饶舌的蜜蜂在米戈耳朵盘旋,“啊,啊?”他晕晕乎乎的,发出的生音已经不像是自己的了,“难道、难道我们是一对被医院抱错的孩子?”

泪水在念念眼眶里团团乱转,“把头低下来,右括号!”她忽然命令。

米戈依言而行。念念扒开男孩密密的发丛,头顶上有两个旋儿,全部向左。

米戈感觉头顶一阵潮湿,念念的声音蒙着一层雾气,“没错,和他一模一样呵!”

念念沿着地铁站的盲道,闭着眼睛,张开双臂,遥遥晃晃走着,“如果左括号从来没有遇见右括号就好了,我情愿做一只单括号,我情愿永远做我的董念念!”

米戈叹气,“我从来不和网友见面。可当我发觉自己竟然符合所有和你邂逅的条件时,就再也忍不住了······你说,缘分是什么呀?”

“有生之年,狭路相逢,终不能幸免!”念念吐出一串歌词,此情此景,吻合之极。

“怎么办?”米戈自言自语,“我们怎么办?要不要告诉大人?”

“不要告诉任何人!”念念逼到米戈面前,眼睛灼灼发亮,“我们装做什么都没发生好了!”

“什么?!”米戈吃惊,“你就不想看看我妈?”

“没兴趣!”念念斩钉截铁。

“我做不到!”米戈深深吸气,“我想去看看你、你的妈妈。”

“你就死了这条心吧!”念念简直尖叫起来,“妈妈是我的!”

“我躲一旁偷偷看,保证不让她发觉我!”米戈绕开念念朝前走。

“不要,不要!”念念急的什么也顾不得了,居然扯住米戈露在外面的一截腰带,一只手在包里乱抓乱摸,“我现在就给你看,给你看!”

去括号教学反思 篇10

去括号法则是本小节的主要内容,也是本章的难点。这部分知识对于后面的整式加减,解方程,以及后来的因式分解,分式运算等内容及整个初中数学的学习,都起着重要的基础作用。本节课的重点是去括号法则及其应用;难点是括号前面是“–”号,去括号时括号内各项要变号的理解及应用。

学生对去括号是比较陌生的,在学习必然存在一定的难度。特别对于括号前是负因数的情况加以练习和强调。

由于去括号是以乘法分配律为理论依据,因此在课前先提问乘法分配律,先是数的运算,再上升到字母,让学生感到本节课的知识与以前的知识紧密相连,这样在教学中,就会降低难度,学生学起来就会容易些。

去括号这节内容,看似容易,实际上是学生最易出错的地方。在整式的加减与有理数运算中,学生最容易搞错的地方就是括号和符号。在去括号这节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决不能疏忽大意。

上课的过程中觉得最困难的还是怎样给学生最简洁明了的指令。总是觉得自己的话语很啰嗦,学生还是不太明白。一年多了,虽然和学生有一些默契,还是觉得很不够,有时候甚至觉得举步维艰,引导学生思考不成,也只能自己讲解出来。比如今天去括号法则的推导,小组讨论的结果就很不理想。以前去找同学玩的时候提到过学生预习的问题,如果没有好的学案引导,没有学生很自觉的思考,预习往往会对学生上课的思考起到相反的作用,某种程度上可能会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当然上课时老师的指令也很重要,说多了同样会限制住学生的思维,怎样才能恰到好处的引导学生思考,怎样的“砖”才能引出“玉”来还是大有学问的。

今天的课堂还是自己说的太多,但是由数到式的类比还没有明确的指出来。数学思想方法的总结也没有体现,不过选择乘法分配律这个切入点去讲“去括号法则”效果还是比较好的,只是下课后才发现缺少一个我和学生一起做的例题,只好在下一节课实现了。

哎,每次公开课后总会有很多的遗憾。道路很艰辛,因为身后还有那么多可爱的孩子们,所以再艰辛也要继续努力。

篇二:去括号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从生活中的问题引入,列出意义相同的两个式子,一个带有括号一个没有,自然就引出如何去括号。教学中我利用数式同性,引导学生与数的运算作比较,利用数的乘法分配律,接着我将数变成字母,就变成了式子中去括号的问题,让学生看到,式子中的字母表示数,数的运算中去括号的方法在式子的去括号中仍然成立。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归纳得出去括号时符号的变化规律。但就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遗憾,老师们在评课时都指出了问题所在以及问题存在的原因,我也愿意吸纳老师的建议,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做以下的改进:

1、进行备课前,作为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认知规律。

2、多关注细节。尤其在解题过程中的解题格式。

3、总结出规律后,教师应该再设计一组习题来巩固规律,利用规律解题时让学生边解题边一起复述规律,这样几遍后才可以加强对规律的记忆。

4、注意利用合适的语言多启发学生回答归纳总结规律。

篇三:去括号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是去括号,我是从生活中的问题引入,列出意义相同的两个式子,一个带有括号一个没有,自然就引出如何去括号。然后再多举几个例子,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归纳得出去括号时符号的变化规律,去的是什么,改变的又是什么。然后让学生总结注意点,教师进行点拨。()最后的学生小结并不是一种形式,通过小结教师能很好地看出学生的知识形成和掌握情况。由于本节注重用大量练习巩固新知识,练一练中的第4题含有中括号的例子由于时间关系没有能讲,确实是一个遗憾。同时我自己也进行了深刻的反思,现将自己的一些思考记录如下:

一、比较成功的地方。

1、备课比较充分,引入新课前先复习合并同类项及乘法分配律,为后面的内容打下基础。从实际问题引入新知,问题贴近生活,简单又扣紧课题内容,自然生动。

2、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学生体会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在学习去括号法则时,让学生类比数的运算律,学习整式加减中去括号法则,将新知识转化为已经学过的知识,从而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这个性质,有利于提高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述能力。

3、抓住七年级学生的特点,多用鼓励法教学,学生踊跃举手回答问题,课堂气氛热烈,达到本节课教学目标。

二、应注意的地方。

1、进行备课前,了解学生的认知规律。比如计算——6×(x——5),学生大多把前面的——号看作减号,进行这样的运算——6×(t——5)=(——6)×t——(——6)×5=——6t+30,而很少这样算——6×(t——5)=(——6)×t+(——6)×(——5)。

2、多关注细节。做题过程中,强调解题格式,要有“解”及等号要对齐;及时强调易错问题,如——3(x+8)去括号时符号的变化和要把——3乘进括号里每一项。

3、总结出规律后,利用规律解题时应让学生边解题边一起复述规律,这样几遍后加强了对规律的记忆。

上一篇:大学中不能承受之怪下一篇:后,我是绿色天使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