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括号》教学设计

2024-09-18

《括号》教学设计(共14篇)

《括号》教学设计 篇1

《去括号与添括号(2)》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添括号法则。

2、使学生能够根据要求正确地添括号。教学分析

重点:添括号法则以及根据要求添括号。

难点:括号前是-号时,添括号,括到括号内的各项都要改变符号。突破:理解添括号要与括号前的符号看成整体。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去括号法则什么?

2、化简代数式,并在括号内写出变形根据。-2-(-m2+3m-4)+2(m-2m2-3)解:原式=-2+m2-3m+4+2m-4m2-6()=(-2+4-6)+(-3+2)m+(1-4)m2()=-4-m-3m2()

3、填空

(1)a+(b-c)=(2)a-(b-c)=

二、新授

1、引入

把上面的两个式子反过来写,得: a+b-c= a+(b-c)a-b+c= a-(b-c)师生共同分析:添了括号后,放在括号内的项各项的符号变化的情况,然后总结出规律。

(1)必须做恒等变形。

(2)添括号与去括号是互逆的,可以互相检验。

(3)引导学生归纳出:①添括号后,括号前是+号,括到括号里的各项都不变符号;②添括号后,括号前是-号,括到括号里的各项都改变符号。

2、添括号法则的应用 例1(P161例4)

按要求把下列多项式3a-2b+c添上括号:(1)把它放在前面带有+号的括号内;(2)把它放在前面带有-号的括号内。分析:“它”是指整个多项式,不是部分。解:(略,见P161)例2(P161例5)

按要求把下列多项式x3-5x2-4x+9的后两项添上括号:(1)括号前用+号;(2)括号前用-号。

三、练习P162:1,2。

四、小结

要求学生说出添括号法则。

五、作业

1、P164:A:7,8,9,10。

2、基础训练同步练习2。

《括号》教学设计 篇2

学习研究了《新教育》2015年第4期 (上半月) 中贾京周老师的《试一试用截然相反的思维方向去括号》一文后, 笔者思路顿开:真是一篇短小精辟的好文章, 展示了去括号运算的新视觉、新观点。笔者被贾老师潜心研究教材、学生、教法的敬业精神所打动, 也被贾老师独到的见解所折服。但笔者不认同贾老师这篇文章中“……为了突破这一知识点, 我常常在探清讲明第一种去括号方法后, 再依据分配率学习探究第二种去括号的方法”的观点, 更不认同文中所述的“一次性完成去括号”方法的教学。

这里摘录贾老师原文中对两种解法的展示过程:

“去括号的两种截然不同的两种思维方向是:第一种按照先去小括号 () , 再去中括号[], 最后去大括号{}的顺序, 逐步推进式的去括号法。也是书本介绍和常常采用的一种去括号的方法。依据的是分配律原则;方法是分配律的使用。

方法一:逐步去括号法。

仅是两重括号, 就用了三步才完成运算。

方法二:一次性完成去括号法。

依据的是分配律, 方法是分配律的使用。

思路是:把中括号里面看做5x;;+2x三部分, 利用分配律进行一次性去括号, 就可以得到-5x;;+3;-2x四个项, 达到一次性去括号之目的。

第二种是一次性去括号的方法, 是第一种去括号方法的反方向。可以解释为先去大括号, 再去中括号, 最后去小括号的思维顺序, 所以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去括号方法。这两种方法的依据都是分配律的使用。”

一、去括号法则的本质就是乘法分配律的运用

对于去括号的学习,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2012年版) 第65~66页以引言中的问题 (3) 研究的, 这个问题是根据时间和速度来计算路程, 列出的式子:这段铁路的全长为100t+120 (t-0.5) (千米) 1, 冻土地段与非冻土地段相差100t-120 (t-0.5) (千米) 2, 两式子都带有括号, 教科书给出提示“类比数的运算, 它们应如何化简?”采用的就是利用分配律去括号, 特别强调分配律的使用原理,

在学生搞清楚了运算中分配律去括号的算理后, 引导学生考查式子中的去括号问题, “你能发现去括号时符号的变化规律吗?”从而让学生归纳出去括号时符号的变化规律, 进而概括出“去括号法则”。

由此可见, 去括号法则的研究是在利用乘法分配律下概括出来的, 去括号法则的第一要义就是使用乘法分配律。因此, 我们可以理解为:去括号法则本质就是分配律运算的应用, 去括号的结果就是分配律运算的必然结果。

由此, 就不存在贾老师文章所述的观点“……为了突破这一知识点, 我常常在探清讲明第一种去括号方法后, 再依据分配率学习探究第二种去括号的方法”了。出现上述把“去括号法”与“分配率去括号法”作为两种不同方法的错误原因是没有把握好“去括号法则”的本义内涵, 没有深刻领会教材对“去括号法则”推理过程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 (分配律方法) 的渗透。

因此, 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讲清“去括号法则”通性通法的概括过程, 并通过启发和引导, 向学生揭示其通性通法产生的过程是分配律运算的结果, 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去括号法则本质的认识, 对去括号法则思想的理解。

二、所述观点前后自相矛盾

贾老师的文章中所述“……为了突破这一知识点, 我常常在探清讲明第一种去括号方法后, 再依据分配率学习探究第二种去括号的方法”, 紧接着在后续的解题过程中又将两种解法的依据解读为“依据的是分配律原则, 方法是分配律的使用” (实际原理的确如此) 。前述观点与对后续两种解法的解读自相矛盾。

由此笔者认为, 贾老师认同去括号的原理就是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去括号的, 但其又写道:“我常常在探清讲明第一种去括号的方法后, 再依据分配率学习探究第二种去括号的方法。”缘由是教师没有弄清概念的本质特征, 把本质相同的“去括号法则”和“分配律去括号原理”人为分割, 把实属同一个原理的概念硬生生地冠以不同的两个概念, 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

三、致命的“一次性完成去括号法”

我们再来审视贾老师文章中所述“方法二:一次性完成去括号法”。

认知心理学认为, 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进食得一口一口地吃。然而贾老师文章中却将“一次性完成去括号法”作为“我常常在探清讲明第一种去括号方法后, 再依据分配率学习探究第二种去括号的方法” (这里第二种方法指的是“一次性完成去括号法”) , 读起来让人如鲠在喉, 教师的教学实在是在“拔苗助长”。

教学实践表明, 去括号法则是整式加减运算的难点, 学生在去括号时, 会犯有各种各样的错误。犯错的原因是学生受原有旧知识经验“负迁移”的影响造成的, 而且有反复犯错的现象, 纠正需要时间。单个括号的去括号尚且如此, 更何况多重符号的去括号, “一次性完成去括号法”则更有难度, 思维量更大。教学“一次性完成去括号法”则是舍本逐末, 将会使学生无所适从, 囫囵吞枣而适得其反。

四、简约而不简单

贾老师文章中是这样对“方法二:一次性完成去括号法”进行点评的:“……但第二种去括号的方法却是很简洁, 很方便, 很明了, 但是其有一定的综合性的要求。综合性有点强于第一种。……可以比较第一种方法的第2步和第二种方法的第1步, 结果完全相同, 只是第二种运算方法步骤少了, 运算简便了许多。”

果真如贾老师所言该方法“简洁”、“运算简便了许多”吗?其实不然, 从题目的结构看, 运算时学生易被题目呈现的多重符号交叉干扰, 应当说题目做了精心的安排, 目的是考查学生去括号法则的运用能力, 学生要一次性完成三个性质符号转换的确定, 需要对几个性质符号进行联动, 分配律多次介入使用, 思维多次切换, 这样处理非但不能让学生掌握, 反而让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畏惧, 弊多利少。

五、“一次性完成去括号法”并非不可用于教学

贾老师文章中这样概括方法二“……一般情况下, 很少发现有人或是有些书本上对第二种方法给予介绍。”的确并没有发现有这种方法的介绍, 贾老师善于研究学生和教法, 慧眼识珠与善于总结, 其精神值得同行学习。但其教法并非没人运用, 许多教师在应用时, 就是跳过了中间的多个步骤, 而一次性完成去括号的。

通过研读文本, 研究教材, 分析学情, 笔者在初三复习课上进行了实验。大多数学生的思路仍然采用逐步去括号法, 但有一个优等生的思路就是一次性去括号完成的。当笔者将两种方法进行比较教学时, 问及该生思路从何而来时, 答道:“何必这么麻烦, 一看就看出来了”。如此, 对于初三的优等学生, 思考初一的去括号知识运用, 犹如庖丁解牛般熟练。由此, 对于高年级的优等生, 我们可以引导他们根据题目的情况进行一次性完成去括号。

六、应基于这样的两种截然相反的思维方向去括号

含有多重括号的多项式, 一般的解题方法是逐步去括号, 截然相反的两种方法是“由内到外”或“由外到内”逐层去括号。

方法一:由内到外, 即依次去掉小、中、大括号。如:

方法二:由外到内, 去大括号时, 把中括号看成一项;去中括号时, 把小括号看成一项;最后去小括号。

解到此, 我们从中可以发现贾老师文章中的运算结果是错误的。

七、追求通性通法之简便运算是数学教学的目的之一

对于含有多层括号的问题, 应先观察式子的特点, 再决定去掉多层括号的顺序, 以使运算简便。一般由内到外, 先去小括号, 再去中括号, 最后去大括号;有时也可从外到内, 先去大括号, 再去中括号, 最后去小括号, 去大括号时, 要将中括号视为一个整体, 去中括号时, 要将小括号视为一个整体。解题时若能根据式子的结构特征, 灵活运用分配律选用合适的逐步去括号方法, 能够化难为易, 化繁为简, 获得巧妙简洁的解法。

《括号》教学设计 篇3

给三位候选人准备的时间虽然不长,但课堂教学充分显示了他们扎实的功底。展示了他们在把握教材、设计教法方面的水平和独剑之处,教学效果理想。现将他们的一些教学片断和我的理解简述如下,以飨读者。

一、导入

甲:先让学生说说下面两题的运算顺序720÷6×2-20,84÷(8+6)×2。目的显然是复习本单元前两节课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回忆: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在一一个算式里,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复习中结合第2题,教师还提醒学生括号能改变运算顺序,改变运算顺序可用括号。接着媒体出示第39页图中航模组、美术组以及相关信息,在学生观察主题图,知道有关信息后,要求他们求出美术组有多少人,并列综合算式解答:(8+6)×2。当学生算出美术组的人数后,媒体再出示:“我们(合唱组)有84人”“合唱组的人数是美术组的几倍”,引导学生先分步解答,再列综合算式解答,由此引出中括号。

乙:媒体出示条件稍作修改的主题图(把条件“我们组(航模组)有男生8人,女生6人”改为“我们组有14人”),让学生独立解答84÷(14×2)。在讲评中复习第一课的教学内容:在一个算式里,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括号改变运算顺序。然后再出示未作改动的主题图,要求学生先分步再列综合算式解答,引出中括号。

甲、乙两种导入,把例题分解组合成两问的题目,利于以旧引新,充分发挥旧知在学习新知中的“脚手架”作用,也有利于学生在总体上把握题目数量之间的关系和结构,还能节约时间,使教学直指本课的要点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当然,他们的分解组合是不同的。实践中,我们发现这两种方法在复习旧知导入新授方面作用是差不多的,但在列出含有中括号的算式中乙稍比甲困难一点。

丙:游戏方法导人,先出示4、5、7、8四张扑克牌,要求学生根据四张牌的点数(每个数用一次),进行加、减、乘、除运算,算出得数24。在此基础上重新摆放四张牌的位置成:8、7、5、4,并提出不改变四个数的位置,在中间添上适当的运算符号或括号,使计算结果等于24。学生中先后出现8+7+5+4,(8-7+4)×4,8×(7+5)÷4等算式,当算式中出现小括号时,教师问学生为什么要添上小括号,这里的小括号有什么作用,以复习前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接着追问学生有没有不同的方法,得到算式[8-(7-5)]×4,8×[(7+5)÷4],引出中括号。用“算24点”游戏导入新授,显然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发展学生的思维,而且顺理成章地复习了小括号的有关知识,引出了中括号。

二、新授

甲:当媒体出示例题,(8+6)×2=28,84÷28=3。学生分步解后,教师要求学生独自列综合算式解答。然后媒体出示学生列出的综合算式:(1)84÷(8+6)×2,(2)84÷((8+6)x2),(3)84÷[(8+6)×2]。然后师生一起根据题意和运算顺序评析上述三个算式,介绍中括号,得出算式(3)符合题意和运算顺序。最后揭示教材第39页最后一句话:在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乙:当媒体出示例题,将算式84÷(14×2)=3改为84÷(6+8×2)=3后,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算式中的运算顺序与解决问题的数量关系发生了矛盾。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教师先请同学们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讨论。在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的基础上介绍中括号,小结运算顺序,并进行尝试练习。

丙:媒体出示例题。先让学生分步解答,再让学生尝试列出综合算式,出示不同的列法:84÷(8+6)×2,84÷[(8+6)×2],然后对照题意进行比较辨析。因为在导入中通过“算24点”已引入了中括号,简单介绍了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所以学生通过比较辨析理解并确定正确的算式比较顺利。同时,教师还认真地介绍了递等式中一步一步脱式的过程和书写的格式要求(等号的位置,小括号算好后脱掉,移下来的是中括号)。

看得出,由于三位教师在导入过程中认真复习了旧知。不仅让学生知道有小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还知道括号能改变运算顺序,要改变运算顺序可用括号,为新授打好了基础。所以新授的方式虽然不同,甲采用学生自己列出综合算式,然后教师评析的方式进行,乙采用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丙采用比较辨析的方式进行,但都比较顺利。教学中,三位教师都注意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顺序,评析后主要让学生自己得出。实践中,大家还感到介绍递等式的脱式过程很有必要。

三、练习

教材第40页“想想做做”安排三道习题。

1.42×[169-(78+35)]72÷[960÷(245-165)]

2.540÷3+6×2180÷(36÷12)+6

540÷(3+6×2)180÷(36÷12+6)

540÷[(3+6)×2]180÷[36÷(12+6)]

3.

装了40袋大米后还能装多少袋面粉?(用计算器计算)

编者的主要意图是:第1题是巩固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第2题一方面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括号对改变运算顺序的作用,另一方面通过练习让学生整理三步计算式题的运算顺序,第3题让学生解决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甲:安排的练习有:(1)说说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14x[(80+120)÷25],672÷[8×(85-78)];(2)“想想做做”第l题;(3)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60÷[5×(48÷16)],90÷9-(6+1),90÷[9-(6+1)],24×[32-(24-2)];(4)添上括号,使计算结果等于24。4×9-5-2,11-2+1×3,48÷7-6×2;(5)“想想做做”第2题。

乙:安排的练习有:“想想做做”第1题、第2题(题后比较每组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重点讨论同样的数、符号,为什么运算顺序会不一样)和第3题。

丙:安排的练习有:“想想做做”第1题和第2题左边3小题(计算后让学生说说体会)。

看得出,三位老师安排的练习基本上是到位的,而且是吃透了编者安排“想想做做”的目的。甲、乙导入时利用了例题,甲还补充了一些练习题,乙完成了所有的3道“想想做做”,丙用“算24点”游戏导入,所以将“想想做做”第2题右边3小题和第3题布置为课外作业。

四、小结

甲:提问形式进行:(1)本课学习了什么内容?(2)在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运算顺序是什么?

乙:采用老师提问,学生思考然后回答的形式进行:(1)为什么要引入中括号?(2)中括号、小括号的作用是什么?(3)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顺序是什么?

丙:提问形式进行:今天学了什么?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引导学生课后读一读课本第40页的“你知道吗?”)

归纳小结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小结的内容应该根据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来确定。三位老师是注意这样做的,乙采用的方式新一点,感觉上效果也更好一点。

小括号教学设计 篇4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74页小括号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小括号,知道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能正确计算含有小括号的两步加、减混合运算。

2、使学生的观察、比较、概括能力得到提高。

3、通过教学,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小括号的意义,能正确计算含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难点:理解小括号的意义。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设计:

一、复习引课

1、算一算

29-8= 34+6= 4+3+3= 5+0+3= 13-4-9= 15-8+6=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展示主题图

2、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1)观察主题图,你知道了哪些信息?(2)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

有10个五角星,先剪掉了2个,又剪掉了3个,还剩几个五角星?

3、小组交流讨论,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并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有几种解决办法,怎样列式

第一种:从10个五角星里去掉先剪掉的2个,再去掉又剪掉的3个,就是剩下的。

列式:

第二种:先算一共减掉几个,再算还剩几个。

教师组织学生思考并讨论:10-2+3这样列式可以吗?这样列式能先算2+3吗?

4、使用小括号,掌握运算顺序

教师(将算式添上小括号,如下图):你能说说这个算式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吗?

算式是什么意思?

5、总结提升,明确小括号的意义。一个算式里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74页做一做

2、比一比,算一算

11-5-2= 13-6-3= 11-(5+2)= 13-(6+3)=

3、一本50页的书,小红第一天看了8页,第二天看了12页,还有多少页没有看?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五、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小括号

去括号教学反思 篇5

本节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也是以后学习整式乘除、分式运算、一次方程和函数等知识的基础,同时也为其他学科的学习奠定基础。故在学习过程中重视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关注学生对知识发生发展过程的体验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一、比较成功的地方。

本节教学充分发挥网络资源优势,运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以吸引和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学习、组织小组讨论。学习过程中,教师设置问题,学生通过分析、归纳、小组交流讨论的合作学习共同探究并自主解决问题。形式多样的教法和学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应注意的地方。

1.进行备课前,了解学生的认知规律。

2、去括号时要将括号前的符号和括号一起去掉。

3、如果括号前是 “ - ”号,则去掉括号后原括号内每项都要变号。

4、当括号前带有数字因数时,这个数字因数要乘以括号内的每一项,切勿漏乘某些项。

5、括号内原有几项,去掉括号后仍有几项,不能丢项。

6.多关注细节。做题过程中,强调解题格式,要有“解”及等号要对齐;及时强调易错问题.7.总结出规律后,利用规律解题时应让学生边解题边一起复述规律,这样几遍后加强了对规律的记忆。

去括号教学反思 篇6

一、比较成功的地方。

1、备课比较充分,引入新课前先复习合并同类项及乘法分配律,为后面的内容打下基础。从实际问题引入新知,问题贴近生活,简单又扣紧课题内容,自然生动。

2、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学生体会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在学习去括号法则时,让学生类比数的运算律,学习整式加减中去括号法则,将新知识转化为已经学过的知识,从而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这个性质,有利于提高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述能力。

3、抓住七年级学生的特点,多用鼓励法教学,学生踊跃举手回答问题,课堂气氛热烈,达到本节课教学目标。

二、应注意的地方。

1、进行备课前,了解学生的认知规律。比如计算――6×(x――5),学生大多把前面的――号看作减号,进行这样的运算――6×(t――5)=(――6)×t――(――6)×5=――6t+30,而很少这样算――6×(t――5)=(――6)×t+(――6)×(――5)。

2、多关注细节。做题过程中,强调解题格式,要有“解”及等号要对齐;及时强调易错问题,如――3(x+8)去括号时符号的变化和要把――3乘进括号里每一项。

3、总结出规律后,利用规律解题时应让学生边解题边一起复述规律,这样几遍后加强了对规律的记忆。

活用法则巧妙“去括号” 篇7

一、错用去括号法则

去括号法则是: (1) 括号前是“+”号, 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后, 原括号里各项的符号都不改变; (2) 括号前是“-”号, 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后, 原括号里各项的符号都要改变.以下两题是学生运算中出现的错误.

1.a- (-b-c+d) =a+b+c+d.

2.- (a+1) + (b-c) =-a+1-b-c.

正确运算过程应为:

1.a- (-b-c+d) =a+b+c-d.

2.- (a+1) + (b-c) =-a-1+b-c.

学生出错的原因一是对法则理解不到位, 括号前是“+”号, 相当于括号前为因数1, 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后, 原括号里各项的符号都不改变;括号前是“-”号, 相当于括号前为因数-1, 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后, 原括号里各项的符号都要改变.二是法则包含的内容太多, 学生往往不能全面记忆, 遇到括号多或括号内的项多时往往顾此失彼, 在计算时出现因考虑不周全而出现错误.老师在讲解这一部分内容时, 可以针对法则中的两种情况, 把括号前的符号和括号内的项的符号综合起来进行考虑.如问题1中的去括号前, 前面的两个符号为“负负”, 去括号后前面的符号为“正”, 去括号前c前面的两个符号为“负负”, 去括号后c前面的符号为“正”, 去括号前d前面的两个符号为“负正”, 去括号后d前面的符号为“负”;问题2中的去括号前a和1前面的符号为“负正”, 去括号后a和1前面的符号为“负”, 去括号前b前面的两个符号为“正正”, 去括号后b前面的符号为“正”, 去括号前c前面的两个符号为“正负”, 去括号后c前面的符号为“负”.综合以上几种情况, 可以把结果总结为“同号得正, 异号得负”, 即如果括号前的符号与括号后项的符号是同号, 去括号后项的符号为“正”, 如果括号前的符号与括号后项的符号是异号, 去括号后项的符号为“负”, 这个结果与有理数乘法运算中的“同号得正, 异号得负”是一致的, 学生如果能巧用这个口诀来验证自己的结果是否正确, 将会极大地提高做题的正确率.

二、漏乘括号内的项

去括号有两种方法:一是直接用去括号法则, 二是用乘法分配率, 若括号前的因数不为±1, 学生极易出现漏乘、错号的现象.如:

正确运算为:

学生出错的原因是:乘法分配律a (b+c) =ab+ac中的a, b, c表示任意的有理数, 如果它们表示负数或分数, 初一学生由于计算能力薄弱, 他们在计算的过程中往往不能考虑周全而导致漏乘或变号错误, 老师在讲解时, 可以把括号前因数不为±1时的去括号运算分两步完成:

(1) 先把括号前的数字用乘法分配律乘以括号内的每一项.

(2) 然后再用去括号法则去括号.

运算过程为:

这样就降低了运算难度, 提高了学生运算的准确率, 可以等学生熟练之后再直接用乘法的分配律去括号.

三、去多重括号无条理

与有理数的运算类似, 在去括号的运算中, 也经常会出现多重括号的计算, 由于运算量大, 学生往往不能正确作出判断, 不知道运算顺序而出现错误.如:

学生出错的原因是:他们都认为从内往外去括号是最简便的方法, 在第1题中, 由于小括号前面有三层负号, 所以在去这三个负号的过程中, 往往因考虑不周全或计算错误而导致全题错误.从里往外去括号正确计算过程是:

由于字母可以表示数, 我们在计算时可以把一个小括号内的整体看成一项, 也可以把一个中括号内的整体看成一项, 依次类推, 这样就可以先去大括号, 再去中括号, 最后去小括号.从外往里去括号的正确过程是:

两种方法相比较, 显然第二种方法比较简便, 减少了某些项的反复变号, 不易出错.同样在第2题中, 若先去中括号, 则小括号前的“-”变为“+”, 再去小括号时, 括号内各项不用变号, 显然非常简便.正确的简便做法是:

含有多重括号的多项式, 去括号的一般方法是由内到外, 即依次去掉小、中、大括号.也可由外到内去括号:去大括号时, 把中括号看成一项;去中括号时, 把小括号看成一项;最后去小括号.做题之前, 要先考虑好用哪种方法比较简便再进行计算.

完美的括号 篇8

翻查艺术家吴山专的作品资料,很多人可能会被那些红彤彤的大字、奇怪的符号、匪夷所思的标语震慑住,通俗地说,很“酷”,而承载其作品的美术馆理应也很“酷”,如何做到这一点?建筑师徐甜甜说:“吴山专的艺术已经很酷了,只要不脱离他的艺术语境就可以。”

理解观念艺术家的观念

此次设计的对象——吴山专,是汇聚青城山的8位中国当代艺术家中唯一的一位观念艺术家,是中国观念艺术的代表人物,他和他的作品对中国前卫艺术运动影响深远。

“早在中国当代艺术萌芽的20世纪80年代,吴山专就开始通过用自己的作品解构和重构我们日常生活的探索。”吴山专的观念艺术取材于生活,与生活相互渗透,涉及中国人所处环境的方方面面。其二十几年来做过的观念艺术作品试图讨论的范围非常广泛,荒诞而深奥的艺术形式甚至可以撼动看不懂的人:简体字、错别字、大字报、红色、粮票、公章、高音喇叭,以及开会和熊猫——所有关于红色中国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一切视觉记忆;超市、租与借、买与卖、生意、出售、打工、二手货——关于消费主义的事物和现场;护照、打工的申请、签证、国旗——关于身份的讨论;黄瓜、白菜、在杜尚的小便池中撒尿、烧水、做汤、蔬菜和垃圾——关于日常生活和艺术品的界限的讨论。

看到艺术家那些红彤彤的观念艺术,你会热血涌涨,也会对如何理解和表达他的意图而茫然,你会不敢轻易表达,很有可能你的观念与其所传达的观念毫无交点地错过,如果没有透彻的理解,会把握不住吴山专那样缥缈的艺术气质。

“私人美术馆有很强的针对性,美术馆的内容具体到针对一个特定的艺术家。”此番难题交与徐甜甜,她又如何来设计吴山专的美术馆?作为DnA(Design and Architecture)设计与建筑工作室的主持,徐甜甜明确地表示,DnA的设计理念一向注重环境(context)和功能(program),而为艺术家设计的美术馆将赋予二者更深层次的含义。“那就是艺术家特定的艺术语境。”徐甜甜说,尤其是吴山专美术馆将有脉络清晰的策展和布置,那样建筑本身除了融合环境满足功能外更要追求建筑所包容的艺术内容和艺术气质。

灵感来自作品元素

与其他几个美术馆不同,徐甜甜设计的吴山专美术馆多了不少前期概念上的思考。也许因为其创作的对象——吴山专本身就是一位观念艺术家,这也让徐甜甜的设计多了些抽象而概念化的意味。

“方案开始阶段我们就和艺术家夫妇、策展人有多次沟通互动。”徐甜甜说,这样长时间而深入的沟通,让她在思索美术馆设计方向时能更好地直指艺术家作品的精髓,从其思想中提炼出美术馆形态设置以及功能布局的元素。

鉴于艺术家本人对美术馆内容上的明确要求,加上建筑师自己个性化的理解,徐甜甜提炼出了艺术作品中“完美的括号”这一重要元素——它是吴山专作品语法的重要构件,艺术家也曾经以此做过装置作品。“我们希望在建筑形象上能够提供一个清晰的信号:这就是同时也只能是吴山专的美术馆。”但她又认为这种借鉴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符号象征,相反它是在吴山专美术馆的具体功能要求基础上产生的。

流线的功能

在吴山专美术馆中,艺术家本人的作品回顾展成为了固定展——“完美的括号”被转换成了布展流线,展品按时间脉络沿线布置在这样一条闭合的回路上,建筑成为容纳功能空间的大型装置。同时,又通过括号的4个节点来放大4个关键的展览内容。这是单纯的环形交通路线演化成的有4个节点的流线。这4个节点结合美术馆的功能和室外的自然景观,形成入口、咖啡厅、活动厅、休息厅等公共空间,同时放大艺术家的重要作品,展览内容与建筑空间及自然环境相互渗透溶解。

室内功能空间的布局沿艺术作品的线索展开:咖啡厅和厨房中展出的是《国际汤》,而象征着艺术家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觉醒的作品《二手水》变成了一个可以进行研讨交流的社会活动空间,面向场地外的河流;象征着中国市场与制造业的作品《从最好的方面展现中国》则和纪念品商店相结合。拉链形的天窗由小到大沿着“完美括号”的方向引导参观方向,半透明的绿玻璃嵌板使美术馆与室外的青山绿水相互交融。

“正是由于吴山专的作品取材于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才使建筑的功能与艺术家的作品结合得天衣无缝成为可能。”徐甜甜说道。同时,这样的结合也是建筑师为这位前卫的观念艺术家量身打造美术馆的不二选择。

此外,美术馆的公共功能以及艺术家的生活区间——吴山专的艺术取材于生活工作功能也应景为展览的背景或内容,成为副线隐含于之前所述的主线中,与主线空间穿插、交融。而未来吴山专本人或邀请其他艺术家作品展览即活动展——在主线空间及其所围合的内院中以点式形态展开活动展览的功能,也就是未来的作品可以甚至必须在吴山专的艺术语境中与之产生对应关系。

视觉的延续

展览空间采用了线性顶光来呼应展览流线,在4个节点的公共空间尽端放大为透明玻璃幕,这与室外的自然景观形成了视觉延续。

在青城山的郁郁葱葱问,吴山专美术馆若隐若现,与周遭水气蒸腾而出的雾气氤氲于一体,流线状的线条柔媚地融于山谷中,有如水墨画卷的灵秀之气。建筑师在美术馆外墙的材料上选用了外挂磨砂绿色玻璃块,通过玻璃块半透明的质感和与树林之绿相近的颜色,强调出建筑柔和的形态,同时又与环境湿润的绿意融合。

美术馆是徐甜甜对吴山专艺术思想解读后的再创作,将其艺术作品的形与其艺术气质的髓和谐地融于一体,置于青城山的丛林间,生根,生发,并以其柔韧与张力包容进入其中活动的人。

《楼市》对话徐甜甜

约访徐甜甜辗转周折了好几次,对方一直在忙,于是商量,可否E-mail采访?收到的采访回复言简意赅,足见其是一个爽直利落的女子。与嘴带甜笑且外表女人味十足略有不同,徐甜甜的设计如其处事一样利落而简洁,充满个性的概念,不过柔和的线条仍会透露出她作为女性的本质。甚至于回答我们问题时,其言语间也隐透着个性。

《楼市》:您如何理解建筑与艺术

之间的关系?

徐甜甜:建筑是野心勃勃的艺术,尺度、功能、内容都积极参与影响社会。建筑也是艰辛的艺术,从一个脆弱的雏形成长为实体,过程充满各种挑战和挫折。

《楼市》:在设计过程中,您觉得遇到的最大挑战或者难题是什么?

徐甜甜:我们在方案阶段和艺术家夫妇、策展人有多次沟通互动,所以过程还比较顺利。我们的出发点就是希望建筑在融合环境满足功能外,更要承载特定的艺术内容并突出艺术气质,让参观者认识到,这是吴山专美术馆也只能是吴山专美术馆。

《楼市》:您认为自己的设计方案能够脱颖而出的优势在哪里?如何看其他美术馆的设计?

徐甜甜:可能是因为吴山专美术馆从一开始就具备明确的策展,所以建筑方案可以在概念阶段就和未来的展览紧密结合,以艺术内容为基础展开构思。其他的美术馆也都是从艺术家的创作内容出发,由于艺术家对于未来的展览有不同的计划,那么有的建筑可能偏重和环境的对话。

《楼市》:之前的大地震有没有给美术馆的原有设计带来影响?在具体的设计上如何增加抗震性?

徐甜甜:吴山专美术馆采用钢结构,满足8度抗震,而且基本上空间是沿水平方向展开。作为公共文化建筑,我们在设计阶段就预设了较高的抗震性。这个1000平方米的美术馆我们进行了有一年的时间,所以在设计上已经觉得比较完整。

《楼市》:作为一个女性建筑师,您觉得您的思维方式和视角与男性建筑师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

徐甜甜:没有深究过。不过如果有谁有所研究或发现,请随时转达。

《楼市》:事务所最近还有哪些新的动向?

徐甜甜:目前在进行的有杭州西溪艺术村的会议中心、北京通州小户型青年公寓,以及大连滨海观景中心等。

结束语

青城筑梦——青城山·中国当代美术馆群年记

2007年5月,都江堰市委市政府决定,与四川广居民生实业有限公司合作,为中国当代最重要的8位艺术家张晓刚、周春芽、何多苓、王广义、方力钧、岳敏君、张培力、吴山专建造私人美术馆,这8座私人美术馆分别由8位当代知名建筑师执掌设计,并与公共美术馆和当代艺术史研究所共同构成“青城山·中国当代美术馆群”,作为公共文化艺术机构向全社会开放。未来建成的美术馆群将让社会公众能够观看艺术展览、了解艺术潮流、接受艺术教育、認识艺术历史,同时也将根据不同空间和文化定位的需要,周期性地举办国内国际各类文化、艺术、学术交流活动。

当然这一组深扎于青城山脚下的建筑又不仅仅是私人美术馆如此简单,在国外私人或公立美术馆已完全成熟的今天,中国私人美术馆的建造方兴未艾。然而从这些林林总总的美术馆中,我们很难找到影响力足以撼动世界或是具有影响几代人魄力的作品。美术馆既是承载艺术家及其作品的装置,同时其自身也要成为一处影响其所处地域、所处时代深远的建筑作品,更要在使用上实践建筑与艺术的和谐统一,为使用它的人而适用,它考验着建筑师们的思想与功力。

《楼市》杂志从2008年初开始一一寻访青城山·中国当代美术馆群的设计者:刘家琨、朱锫、余加、张雷、汤桦、王路、罗瑞阳、徐甜甜,在近一年时间里收纳了这8位当代知名建筑师的思想精髓。尽管当中经历了一次人所未料的四川汶川大地震,而地震本身也给美术馆的设计与建造带来新的思考,但整个工程仍在继续,我们也期待它的继续,期待它如何实践中国当代建筑师的所思所想,如何影响中国当代建筑的设计方向。

去括号法则教学反思 篇9

田帅

去括号法则是第二章整式的重点和难点,同时它又是解方程的必要步骤,可见这节课的重要性。在这节课的准备上,我依旧选择学生身边的事例作为教学出发,探索去括号前后符号之间的变化规律,这些规律的探索培养了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使学生建立初步的符号感。去括号法则的探索是从学生过去熟悉的运算律入手归纳出来的。运用法则去括号时,开始学生确实容易搞混乱,因为刚探索出来的东西毕竟是新生事物,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可能马上接受,所以必须经过练习,根据实践,经过练习学生还是能牢固掌握法则的。

以下是对整式加减——去括号法则这节课的教学反思:

一、本节课亮点。

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引入中,我设置了一个学生身边的事例。如:小明原来有a元钱,妈妈给他b元,爸爸给他c元,他现在有多少钱了?学生看见这些问题和自己息息相关,学起来就更有兴趣了。并且我用小学的简便运算引入,有利于学生接受问题。

二、存在的问题。

课堂内容没能很好掌握。虽然课堂上同学们总结错误点总结的不错,但学生对去括号法则的掌握仍浮于表面,练习少了,课后作业中的问题也就出来了;所以总的说来,这课堂效率不高,没有完成基本的课堂任务;学生一节课下来还是少了练习的机会,看来对求解的题目,课堂上需要更多的练习,从题目中去反馈会显得更加适合。

三、改进及补救的措施。

针对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浮于表面的现象,首先是在学生总结完后,让他们自己认真体会。本节课没完成的任务,希望能在下面的时间里尽快进行补充,让学生能及时对知识进行掌握。

中括号教学设计资料 篇10

中括号教学设计资料

教学要求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中,了解引入中括号的必要性。

2、能够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3、让学生经历了“数学符号”产生的过程。体验创造的乐趣。

教学重点

中括号的必要性----改变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新课的探究-------在游戏中创造。

1、添上适当的数学符号使等式成立。

(1)添上数学运算符号

师:现在请看:1823 6=18。(课件出示)

生:什么意思?

师:什么意思呢?(点击课件出示:添上适当的数学符号使等式成立) 在课堂作业本上创造奇迹吧!

师:哪位同学来说说?

生说,师板书。18÷2+3+6=18;

师:行吗?快速算一算。

生:高兴的喊出,对,对

师:真是一炮打响。

生:还有----18+2×3-6=18;

生:还有-----18×2÷3+6=18。.

(2)添上小括号,改变运算顺序。

师:还有很多,那我们就先算到这儿,后面还有更有趣的题目等着大家呢.(出示课件:18 2 36=81)

师:要等于81,九九八十一啊。

生:18÷2×(3+6)=81

师:刚刚这位同学用到了一个小括号,这个小括号有什么用? 生:先算小括号里的运算;或小括号是改变运算顺序。

(3)、探索添上中括号的方法,理解中括号的`作用。并揭题.

师:对,小括号的作用在于改变运算顺序。看来我们同学对已经学过的数学知识掌握得非常棒!(又出示:1823 6=1)

生:很简单嘛----刚刚的算式前面等于9,后面也是9,中间乘号改成除号就可以了。就是:18÷2÷(3+6)=1.

师:那么,再想一想,除了把刚才的乘号改成除号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办法?生写师巡视,把学生不同的方法展示到黑板上。

生:(可能出现的:18÷(2×(3+6)=1;18÷2×(3+6)=1;18÷[2×(3+6)]=1;)

师:同意他写的吗?

师:(指着中括号)这是什么?

生:中括号.

师:没学过都知道了?知识面真广!(板书:中括号)

师:中括号有什么用?为什么算式中要加个中括号?

生:中括号也能改变运算顺序,但是应该先用小括号,不够用时才用中括号。

生:我是这样想的,我想先算后面的2×9的乘积,然后再用18÷18得到1,小括号用完了,所以,才加个中括号,否则没法算了。所以我想中括号的作用与小括号的作用一样,是改变运算顺序。 师:看来你不但会用,还能把道理说清楚,真棒!你们的意思也是这个?符号不同,意思一样,现在人们都用中括号。小括号与中括号的作用都是一样的,不一样的是什么?

生:中括号里面有个小括号。

师:是啊,里面的事小括号就好像我们里面穿的衬衫,中括号就相当于我们笔挺的西装。你看过有人穿件衬衫,外面再套件衬衫吗? 师:是不是所有的同学都会算这个算式呢?小组内说一说。 生: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的。

师:中括号里面算完了呢?

生:再算中括号外面的。

2、中括号的书写

师:好的,会不会写呢?刚才这位同学已经写过一个中括号了,大家来评一评。

生:(评价,指名板演,书写中括号)

师:写得比刚才漂亮了,大家能不能也写一个漂亮的中括号呢?大家在练习本上写写。

二、练习

1、在讨论中理解

师:刚才我们一起玩了个游戏-----“添上符号”。在游戏中,我们明白了要改变运算顺序,有时候不但要用到小括号,甚至还可能用到中括号。老师这儿有几道题,看一看,能不能说出运算顺序,再把得数算出来。

① 90÷10+5×2 ② 90÷(10+5)×2 ③ 90÷[(10+5)×2]生练习后,再指名说说运算顺序。

师:刚才我们都能正确计算这些题了,现在算完以后有没有什么想法?

(我发现数与运算符号没有变,第一题没有括号,第二题有了小括号,而第三题却有了中括号;我发现得数也不同;我发现因为有了小括号与中括号,所以运算顺序不一样了,计算结果也不一样了。)

2、在尝试中规范

师:刚才练过了三道题,有同学就说:“呦,这有中括号的题可真好算!”这三道题虽然步骤比较多,不过都可以口算,但是,我们在计算中有时会遇到比较大的数,有的计算比较复杂,那就需要我们有步骤、有层次地把它算出来,怎么办?

生:脱式计算。

师:是这样的!下面这道题-----42×【169-(78+35)】,脱式计算怎么做?动手试试。(指名板演)

{算法一:42×【169-(78+35)】算法二:42×【169-(78+35)】=78+35 =42×(169-113)

=169-113 =42×56

=42×56 =2352

=2352

算法三:42×【169-(78+35)】

=42×【169-113】

=42×56

=2352

师:怎么样?谁来评价?

评完第一种做法后,师:这个做法哪个同学来评价?

评价完第二种方法后,师:大多数同学都不同意,看来你的计算能力特别强,所以想跳过去,但是我们要有层次、有步骤地把它表示出来,这一步一般是不能省的。

生评价,都说出了不同的看法。

师:看来同学们说得都挺有道理的,没有小括号就没有中括号,有没有看到哪个人不穿衬衣只穿外套呀?

师:刚才 说了一般不能改变运算符号的,也对,看来都有道理,究竟怎么写呢?习惯上人们一般就是写中括号。

谈谈去括号的策略 篇11

例计算:4abc-{2ab2-[3a2b-5(2ab2-abc)]}.

策略1:由内向外逐层去括号,有同类项时要合并同类项.

在去小括号时,应该注意小括号前面的系数是“-5”,要和小括号中的项2ab2、-abc分别相乘,同时注意相乘时符号的变化;去中括号和大括号时,由于括号前面的系数都是 “-1”,将括号去掉后应注意括号内各项的符号都要改变.

解:原式=4abc-[2ab2-(3a2b-10ab2+5abc)]

=4abc-(2ab2-3a2b+10ab2-5abc)

=4abc-(12ab2-3a2b-5abc)

=4abc-12ab2+3a2b+5abc

=9abc-12ab2+3a2b.

策略2:由外向内逐层去括号,有同类项时要合并同类项.

从外向内去括号时,将原来大括号内的部分看成两项,即 2ab2和-[3a2b-5(2ab2-abc)].同样,中括号内也应看成两项,即3a2b和-5(2ab2-abc).运算时应注意各个括号前面的系数.

解:原式=4abc-2ab2+[3a2b-5(2ab2-abc)]

=4abc-2ab2+3a2b-5(2ab2-abc)

=4abc-2ab2+3a2b-10ab2+5abc

=9abc-12ab2+3a2b.

策略3:由外向内和由内向外同时去括号,有同类项时要合并同类项.

要同时注意策略1和策略2中所提到的注意点.

解:原式=4abc-2ab2+(3a2b-10ab2+5abc)

=4abc-2ab2+3a2b-10ab2+5abc

=9abc-12ab2+3a2b.

策略4:一次性去掉所有括号,然后再合并同类项.

对2ab2起作用的只有大括号前面的系数-1;对于3a2b,大括号前面的系数-1和中括号前面的系数-1都起作用;对于小括号内的项2ab2、-abc,大括号前面的系数-1、中括号前面的系数-1和小括号前面的系数-5都起作用.所以在一次性去掉全部括号的时候,这些方面要同时考虑到.

解:原式=4abc-2ab2+3a2b-10ab2+5abc

=9abc-12ab2+3a2b.

《括号》教学设计 篇12

1. 通览全文, 掌握主题

掌握主题是答好题的前提条件, 只有了解考题的要求, 考生才能有针对性地去答题。常见的考题语境有:问路、购物、看病、打电话、建议、邀请、祝愿、告别等。不论哪个话题都包括提出话题、展开话题和结束话题三个阶段。

2. 盯住“路标”, 套用句型与句式

做题时不要急于动笔, 要认真分析。即从问句推断答句或从答句求出问句。我在多年的初三英语教学中, 总结了一种简单实用的答题方法:“画线与打括号”法。此方法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补全对话”题的分数, 使得学生不再对此题型感到恐惧。例如, “I went to Beijing for my vacation”就可以改成“ (I went) (for my vacation) ”, 然后得出答案:Where did you go for your vacation?又如, 答句为“It was very beautiful”就可以改成“ (It was) ”, 然后得出答案:What do you think of it?/How was it?用此方法避免了学生在做题时丢内容而导致扣分。

关于情景话题, 我总结了以下内容:问颜色用what color;问内容用what;问所做事情what do/does you/she/he do;问方式how;问时间when/what time;问年龄how old;问地点where;问对某事的看法what do you think of/how was;问职业what are/is you/she/he或what do/does you/she/he do;问爱好what’s your/her/his hobby;问天气what’s the weather like/how’s the weather;问价格how much;问频率how often;问距离how far;表示转移话题用how about/what about;听到不好的消息用I’m sorry to hear that;对别人建议赞同用Good idea!That sounds good;表达祝愿祝福用Have a good time/Have a good trip;问路常用语Excuse me, where is the nearest…?Could you please tell me the way to…?购物常用语Can I help you?What size…?How much…?What color…?Do you have a cheaper one?看病常用语what’s the matter with you?How long have you been like this?What should I do?I hope you feel better soon.当然还有很多的话题用语, 就不一一列举。

3. 先易后难, 各个突破

试题一般有易有难, 为了节省时间, 我通常强调从易到难, 各个突破。例如:

从以上对话, 我们不难看出第1空与第5空最容易, 然后是第3空, 最后完成第2空与第4空。运用“画线与打括号”法, 第2空可以改为: (It’s) 变成How far isit?第4空可以改为 (You can take) 变成Which bus can I take?

4. 注意语气, 留心标点

在做题时, 标点符号往往是我们确定答案的重要依据, 它可以判断空白处的句子种类。若为句号, 则该句肯定为陈述句;若为问号, 则可以判断该句为疑问句;若为感叹号, 则可知该句为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句子或问候语等。然后根据上下句就很容易得出答案。例如, (1) A:_?B:Yes, there is a bus station near here.可以得出答案:Is there a bus station near here?而不是:Where is the bus station? (2) A:_____________?B:I like swimming.可以得出答案:What sport do you like? (3) A:I will go to Hong Kong with my parents B:________________!可以知道此空为祝福语:Have a good trip!

5. 仔细检查, 认真验证

做完题后, 应该将答案放入文中, 仔细阅读, 验证全篇是否流畅, 是否符合逻辑, 符合语境、语法和习惯用法。例如: (1) Li Lei did his homework at home.很多学生会写成Where did Li Lei do his homework? (2) 在看病的话题里, A:________________?B:Since yesterday morning.很多学生写成了:When did it start?而正确的答案应为:How long have you been like this?

数学《小括号》的教学反思 篇13

小括号的认识是在学生学习了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以及能解决简单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些为小括号的学习提供了知识基础。同时,小括号的出现也相应地改变了运算顺序,增加了孩子学习的趣味性!

本节课我先出示了学生减星星的主题图,通过对主题图的观察,学生发现有不同的方法可以解决同一个问题。在学生思考时,结合“先加后减”的思路,讨论算式“10-2+3”能先算加法吗?怎样才能让别人明白要先算加法?以此使学生感受到引入小括号的重要性。

然后让学生在算式10-2+3=中合适的位置添加小括号,表示先算加法在算减法,在添一添的基础上理解小括号的意义,同时告诉学生小括号应该如何进行书写,并且明确小括号的加入可以改变算式的计算顺序。

接着学生总结规律,在两步计算中,有小括号应先算小括号里边的式子;没有小括号就按照同级运算从左往右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最后指导学生观察“做一做”中上下两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明确分别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使学生对如何计算加减混合式题有比较清晰的认识。

一年级数学认识小括号教学设计 篇14

1.用对比促深化,培养良好的数学思考习惯。数学思考是数学学习的核心,没有思考,学习就变成了简单的模仿和练习。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数学教学本身就是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括号的作用,理解运算顺序在计算中的重要性,在教学中设计了一个对比环节,让学生观察、思考、领悟,使得思考更加深入,思维更加有序。

2.在解决含有括号的混合运算题时,体会有序思考的作用。

数学教材有两条主线:

一条是明线,即数学知识;一条是暗线,即数学思想方法。一个人受益一生的是数学思想方法。在生活中,学生会遇到很多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如果只用书本上的知识去模仿解决,是根本行不通的,掌握了数学思想方法,无论遇到什么问题,都可以运用恰当的思想方法解决。

在教学中,设计了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的案例,让学生在交流中体会到进行有序运算的重要性。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课堂活动卡学生准备学情检测卡教学过程

⊙开门见山,导入新课我们已经学习了混合运算的不少知识,知道了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按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整数的混合运算,总结我们已经学过的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继续学习含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提高混合运算的运算能力。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导入新课,教师用简短的语言不仅唤醒了学生对混合运算的已有认知,同时也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使教和学都有了明确的目标。

⊙自主探究,学习新课

1.教学教材9页例4。

(1)出示例4:计算96÷12+4×2,说一说运算的顺序。

①先让学生说一说运算顺序(画出顺序线)。

②指名板演,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独立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③集体订正。

(2)教师小结:在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中,只有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从左到右,谁在前先算谁;只有乘、除法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从左到右,谁在前先算谁;有加、减、乘、除法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2.教学含有括号的混合运算。

(1)出示课堂活动卡(见课堂活动卡)。

(2)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

预设

小组1:我们小组通过对比发现这三道题的相同点是数相同、符号以及数的排列顺序都相同,不同之处是第一道题没有括号,第二道题含有有小括号,第三道题不仅含有小括号,而且还含有中括号,结果也不相同。结果不同的原因是算式中的括号改变了运算顺序。

小组2:我们小组发现:有小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

小组3:我们小组发现: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3.总结、归纳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1)我们已经学习了哪几种运算?(加法、减法、乘法、除法)

教师指出: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

(2)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你能举例说明吗?

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明确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举例写出相应的算式加以说明,然后教师组织学生按小组进行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总结:

a.只有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从左到右,谁在前先算谁。

b.只有乘、除法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从左到右,谁在前先算谁。

c.有加、减、乘、除法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d.算式中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按先乘除,后加减的顺序进行计算。

(3)归纳总结。

上一篇:高中班长竞选演讲稿下一篇:腊八节为话题的英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