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百分数 教学反思

2024-05-23

认识百分数 教学反思(共13篇)

认识百分数 教学反思 篇1

《认识百分数》教学反思

深圳市福田小学王莹

传统的教学,教师是按部就班、原原本本地把教科书、教参上的内容搬到课堂的,认识百分数教学反思。这样的教学方式,教师很难有什么创造性,学生的创造力也同时被扼杀了,更谈不上生成智慧。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人到学校上学,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而主要是获得聪明。”因此,我们对学生进行的更应该是智慧教育,应该使课堂成为学生展示激情、智慧与个性的大舞台,成为学生的智慧之旅。

那什么是智慧课堂呢?智慧课堂是一种实施智慧教育,开发学生潜能和水平的课堂教学新范式。构建智慧课堂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望,教师必须具备课堂智慧才能构建智慧课堂,培养有智慧的学生。在《认识百分数》一课的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追求:

一、创造愉快的学习环境

智慧的课堂里不应该仅仅只有读书声,更应有笑声。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愉快的学习环境,使课堂产生一种“亲和力”,使学生感觉学习是一个快乐的旅程,进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平时和学生的交往,我总是笑容可掬,和学生平等对话和协商,师生之间相处非常愉快。课堂上,只要时间允许我经常都会和孩子们玩个小游戏或说个笑话,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在《认识百分数》的录像课上,因为摄像机的缘故,学生非常拘谨,我灵机一动,对学生说了这样一句话:“同学们,知道今天是谁给我们拍摄吗?下面让我隆重介绍咱们福田区著名的导演——张导,有请张导闪亮登场!”话一说完,课堂上就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和笑声,教学反思《认识百分数教学反思》。教师一句简简单单的话语就创造了一种愉快、宽松的氛围,消除了学生的紧张心理。接下来的学习,学生不再唯唯诺诺、小心翼翼,而是自由地表达观点,畅谈体验,展示个性。

二、让课堂贴近生活

有人说,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的最大理由是因为教学内容离他们的生活太远。知识与生活脱节会严重削弱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因此,我们的数学教学应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尽可能和孩子的生活接近,取材于孩子们的生活,实现“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只有将数学知识与生活融合,才能增长学生的智慧。

百分数是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很高的知识,学生虽然没有正式认识百分数,但对百分数却并非一无所知。因此,我在情境引入中运用了糖水比甜的内容。请学生猜一猜三杯红糖水,哪一杯最甜呢?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倍感亲切,纷纷踊跃发言。在猜的过程中,学生逐步发现,要比较三杯红糖水哪一杯最甜,不能仅看糖的质量,也不能仅看糖水的质量,而要看糖占糖水的几分之几。为了比较大小,再通分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引出百分数。至此,学生初步感悟百分数的意义,也初步感受了比较数据时使用百分数的好处。

接下来,我让学生交流生活中的百分数。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我再将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百分数配以图片引入课堂,让学生结合实例说说每一个百分数的意义。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将抽象的百分数意义具体化为了生活中的实际例子。一张张鲜活的图片使课堂所教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到所学知识是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而且就出现在我们身边的事物中。原本“单纯从书本中学数学”变成了“密切联系生活学数学”,学生进一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智慧的课堂需要向生活世界回归,数学知识与生活相融合,才能增长学生的智慧,培养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有一种称作“集体作业的教学方式”深受教师喜欢。这就是先出现一个问题,然后请同学站起来回答,当几个人解决了,就相信全班都会了。但这种方式容易造成“表面的积极性”和“一切顺利”的假象,中等的学生会缺乏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体验。因此,在课堂上,我要求每个学生都有一个练习本,从猜想三杯红糖水哪一杯最甜,到写百分数,根据百分数涂色、填空等,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必须动笔写下来。这种方法,使每一个学生都在独立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既有助于深刻地理解概念,又启迪了学生的智慧。《认识百分数》一课学生所学的数学是生活中的数学,是学生“自己的数学”,我相信它一定会在学生的心中荡起阵阵思考。有智慧的老师就会有智慧的课堂,有智慧的课堂就会有智慧的学生。虽然我也许成不了智者,但我一定会智慧地思考、智慧地工作,使自己离智慧不会太远,使我的课堂能与智慧同行。

认识百分数 教学反思 篇2

●创设情境, 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

数学源于丰富、有趣、现实的日常生活。事实证明, 只有将数学与现实背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才能帮助学生真正获得富有生命力的数学知识。

课始我创设小朋友野餐时分食品这一生活情境, 拉近了数学与学生生活的距离, “像这样每份分的同样多, 数学上称——平均分”, 简单的一句话沟通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数学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 唤起学生对“平均分”的回忆, 突出了平均分这一关键知识点, 为认识分数打下基础。接着通过“把一个蛋糕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 每人分得多少”为学生创设悬念,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及生活语言得出“一半”。“这一半怎么表示呢?”打破学生的认知平衡, 建立新的认识平衡, 适时强调“1/2是一个分数”, 并出示课题, 突出了1/2作为数的含义引入课题。从整数到分数的知识飞跃, 拓展了学生的认知结构, 也使教学从整数很自然地过渡到分数。课尾, 我播放一段“多美滋3+1”的广告, 让学生从看到的几个画面中说说能想到几分之一, 并在对“第9个小朋友吃到的大约是整个蛋糕的几分之一”的讨论中, 深刻感悟并认识了“几分之一”的本质属性, 也把整节课推向了高潮。在整个过程中, 多媒体的动态演示不断进行着, 从具体的实物抽象成整数与分数, 变换着不同的认识场景, 学生凭借对原有知识的理解, 通过不断思索、合理推理, 有效解决了实际问题。

●辅助学习, 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 必须借助于个体的亲历性, 即让学生亲身实践。课堂上一定要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深入地感悟学习材料, 也就是说, 要充分展开学习过程, 让学生在亲身体验、经历教学过程中逐渐建立概念。

在本课的教学中, 我分“自学课文、填一填、估一估、比一比、广告中的数学”这5个版块, 鼓励让学生在网络上进行自主操作。自学课文“分数的各部分名称”时, 学生点击网络, 生动形象的图片与文字的结合展示, 使学生的自学方便、快捷, 利于个性思考, 有效地将抽象文字转化为容易理解的图片形象, 分解了学习难点。在学生进入“填一填、估一估、比一比”这三个相关栏目后, 网络为每一位学生创设了一个“在线测试”的环境, 此时, 学生可以利用键盘上的功能键输入自己的答案, 并在点击“交卷”之后, 网络会通过教师设置的参考答案进行阅卷评分, 把学生的答案和评分结果显示给他们。当然, 如果学生对自己的表现不满意, 还可以点击“重测”, 直到自己满意为止。在此过程中, 我还借助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提供了“折出一张长方形纸的1/2”的多种方法的参考, 并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折法不同, 涂色部分的形状也不同, 都可以用1/2表示?”进而引导学生抓住本质, 进行适度抽象概括, “不管是一个蛋糕, 还是一个图形, 只要把它平均分成两份, 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1/2”, 使学生深刻理解1/2的意义, 而且提高了学生的抽象思维水平。

●人机交互, 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网络所具有的交互性强的特点能有效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探索能力, 人机交互可以快速反馈学生学习成果, 有效实现课堂的高效。

在“填一填、估一估、比一比”这三个版块中, 学生自主测试后, 我运用网络交互性强的特点, 及时地利用网络反馈哪个学生答错了, 错了哪一题, 错在什么地方;统计全班学生的完成情况及每题正确率, 并结合学生的完成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评讲。“在线测试”这一网络环境将个体学生自主学习的信息及时进行了反馈, 通过师生、生生的合理互动进行了有效的评价。学生在交流、评价、矫正过程中, 不仅知识意义得到了有效的建构, 而且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做好了准备。因此, 人机交互, 能快速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 便于教师有效及时地调整学生的学习过程, 及时地找出学生学习的差距, 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 这是传统教学无法取代的。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与反思 篇3

1.乐乐家来了2个客人,冰箱里有4个桔子,该怎样把这4个桔子分给2个客人,每人分得多少个?生答。结合生答,提出:每份分的同样多,数学上叫“平均分”。

乐乐又拿出2个苹果,该怎样把这2个苹果分给2个客人,每人分得多少个?请生答。结生答,再次强调:每份分的同样多,数学上叫“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反思:这一环节在于引出平均分的概念,因为这是分数产生的一个必要条件。

2.乐乐在招待客人的时候遇到了难题,冰箱里只有一个蛋糕了。“该怎样把1个蛋糕分给2个客人,每人分得多少呢?”乐乐不知道怎么分了,同学们愿意帮帮他吗?

学生交流,自然引出“一半”。

不过,乐乐还是有疑问,请看大屏幕:同学们,一半能用我们学过的数字来表示吗?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分数,一起来和分数交朋友。板书课题:分数的初步认识

反思:这个环节利用学生喜欢的动画形象引入,在学生理解了平均分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出一半,通过质疑,学生发现一半无法用自己学过的数字来表示,自然产生了对新知识的探索欲望。

二、动手实践,自主探究

1.认识二分之一

(1)直观感知,初步认识

结合前面引出的一半,学生仔细观察课件演示。一个圆平均分成两份,一半正好是其中的一份,这一份是圆的1/2,另一份也是圆的1/2。使学生明白只要是平均分成完全相同的两份,每份都是原来的1/2,初步理解1/2的含义。

板书:1/2,读作:二分之一(多让学生读一读,知道分数的读法)。

再回到乐乐该怎样把一个蛋糕分给两个客人,每人分得多少?这个问题上,先让学生回答,再用课件演示。

反思:这个环节用演示的方法让学生直观感知二分之一产生的过程。通过读一读,说一说让学生能对二分之一进行初步的理解。

(2)动手操作,深化认识

小组活动,你能创造出二分之一吗?让学生动手折自己的长方形纸片,并用彩笔涂色表示出二分之一。

学生展示交流,教师巡视,并将不同折法的优秀作品展示在黑板上。全班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得出结论。

反思:这个环节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鼓励学生在操作過程中体验创造的快乐,加深对二分之一的理解。同时,通过讨论学生明白不管怎么分,只要是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了2份,每份就是它的1/2。

(3)观察判断,巩固认识

课件出示巩固习题“下面哪个图形里的涂色部分是……”

学生独立判断,并说明判断理由。

反思:这个环节主要是想让学生通过比较判断,掌握平均分的思想,对二分之一形成正确的理解。使学生明白如果分成二份的大小不相等,它不是平均分,就不能用分数表示。

2.认识四分之一

(1)动手操作。你能通过折正方形纸片创造出四分之一吗?让学生自主动手,并用彩笔涂色表示。

(2)展示交流。小组成员交流,教师巡视,挑选不同的作品贴在黑板上,在全班说一说四分之一的意义。

(3)教师小结。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取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物体的几分之一。

反思:这个环节让学生动手折出四分之一并交流展示,然后通过练习加深理解。

3.自由操作,创造分数

(1)用你手中的正方形纸片,你还想折出几分之几?涂色表示,汇报交流。

(2)教师引导,一份表示几分之一,两份呢?三份呢?折出你喜欢的分数,涂色表示并能正确读出分数。

(3)课件演示几分之几。学习分数家族成员名称。

反思:这一环节放手让学生自主创造分数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学生通过涂色明白涂一份和涂几份创造出的分数是不同的,从而明确认识,形成分数的完整概念。

三、分层练习,拓展提高

1.用分数表示阴影部分

2.看分数涂颜色

3.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就连语文成语里里也有数学呢。不信你看,下面是我们经常用到的几个有关数字的成语,你能用分数表达吗?

反思:这三个练习利用生活中的事物来理解分数的意义,既帮助学生深化了平均分的思想,又学以致用,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总结,延伸铺垫

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个新朋友,分数,你有什么收获吗?

总评: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学乐学,让学生会学,善学。从学生的学来看,要注重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注重小组合作,小组交流。整个教学过程着眼于一个“探“字,贯穿一个“疑”字,突出一个“动”字。

2.在教学过程中,借助课件演示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认识几分之一,让学生体会到分数来源于生活,而且是在平均分的基础上才能产生分数。

3.我在设计练习时做到分层设计,形式多样,联系实际,注意面向全体学生。通过自主练习,达标练习和拓展练习,加深了对本节课的理解和运用,形成新的认知结构,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认识百分数教学反思 篇4

百分比的意义本课程讨论百分比已知联系百分比生活应用百分比链接教学,让学生在自我探索的过程中,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在推理对话中不断提高。

1.以问定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百分数”这个概念对学生来说并不百生,然而学生对其的.理解并不深入。如果按顺序教授百分数是怎么来的、表达什么、有什么用、与分数有什么区别和联系等相关知识,学生将缺乏独立探索的意识。因此,教师设置独立提问环节,让学生提出问题,总结问题,让课堂学习内容来自问题,不仅促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而且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习自然发生。

2.基问展学,促进学生积极探究。

学生探讨了整理出来的三个核心问题,整合、集中、深化了本课的知识。学生结合自己收集的生活例子,研究百分数,将百分数与所学的分数、倍数和比例联系和沟通,进一步深入了解百分数,理解百分数意味着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课堂突出了学生的学习。

3.扣数扩展,落实数据分析理念。

百分比的应用更多地反映在数据预测的帮助下,分析生活的实际问题,所以本课程扩展应用环节,教师与百分比应用价值设计数据统计实践密切相关,让学生通过百分比看本质,感觉数学来自生活,服务生活,发现百分比表达数据背后有独特的故事。学生学习理解、分析和应用是真正的理解。

百分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5

一、从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入手,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我组织学生讨论足球运动员参加罚点球比赛,就应选什么样的队员去比较适宜,由于学生上学期已经学会计算可能性的大小,学生很熟练的算出了三名运动员罚中的可能性,在比一比谁的罚中次数占罚点球总次数最高的过程中引出了百分数,此时,学生已经隐约之中感悟到百分数是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数,是为了比较大小而通分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学生已初步感悟出百分数的含义,也初步感受了比较数据时使用百分数的好处。

二、密切联系生活,理解百分数的好处

百分数是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使用频率很高的知识,学生虽未正式认识百分数,但对百分数却并非一无所知。在上课之前让学生收集生活中的百分数,能够让学生从中体会到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对激发内在的学习动机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在“生活中的百分数”这一环节,我先让学生介绍自我生活中见过的百分数,再出示一张调查记录单,让学生在小组中互相说一说收集的百分数的好处,并让学生选取典型的例子汇报,让学生说说这个百分数所表示的意思。

三、关注学生知识的构成过程

新课程理念强调,重视知识的构成过程,不能只关注结果。我的.《百分数的认识》这节课教学资料无论是素材的选取还是教学过程的设计都让学生体会和感受到了学习数学的必要性。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学习百分数有有什么作用,百分数的好处是什么,而是透过小组学习,让学生感悟在生活中搜集到的具体的例子,让学生在探索学习中悟出一些百分数的意思,从而总结出百分数的好处,然后再解决应用到实际生活例子中。

认识百分数 教学反思 篇6

那什么是智慧课堂呢?智慧课堂是一种实施智慧教育,开发学生潜能和水平的课堂教学新范式。构建智慧课堂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望,教师必须具备课堂智慧才能构建智慧课堂,培养有智慧的学生。在《认识百分数》一课的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追求:

一、创造愉快的学习环境

智慧的课堂里不应该仅仅只有读书声,更应有笑声。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愉快的学习环境,使课堂产生一种“亲和力”,使学生感觉学习是一个快乐的旅程,进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平时和学生的交往,我总是笑容可掬,和学生平等对话和协商,师生之间相处非常愉快。课堂上,只要时间允许我经常都会和孩子们玩个小游戏或说个笑话,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在《认识百分数》的录像课上,因为摄像机的缘故,学生非常拘谨,我灵机一动,对学生说了这样一句话:“同学们,知道今天是谁给我们拍摄吗?下面让我隆重介绍咱们福田区著名的导演――张导,有请张导闪亮登场!”话一说完,课堂上就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和笑声。教师一句简简单单的话语就创造了一种愉快、宽松的氛围,消除了学生的紧张心理。接下来的学习,学生不再唯唯诺诺、小心翼翼,而是自由地表达观点,畅谈体验,展示个性。

二、让课堂贴近生活

有人说,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的最大理由是因为教学内容离他们的生活太远。知识与生活脱节会严重削弱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因此,我们的数学教学应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尽可能和孩子的生活接近,取材于孩子们的生活,实现“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只有将数学知识与生活融合,才能增长学生的智慧。

百分数是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很高的知识,学生虽然没有正式认识百分数,但对百分数却并非一无所知。因此,我在情境引入中运用了糖水比甜的内容。请学生猜一猜三杯红糖水,哪一杯最甜呢?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倍感亲切,纷纷踊跃发言。在猜的过程中,学生逐步发现,要比较三杯红糖水哪一杯最甜,不能仅看糖的质量,也不能仅看糖水的质量,而要看糖占糖水的几分之几。为了比较大小,再通分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引出百分数。至此,学生初步感悟百分数的意义,也初步感受了比较数据时使用百分数的好处。

接下来,我让学生交流生活中的百分数。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我再将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百分数配以图片引入课堂,让学生结合实例说说每一个百分数的意义。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将抽象的百分数意义具体化为了生活中的实际例子。一张张鲜活的图片使课堂所教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到所学知识是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而且就出现在我们身边的事物中。原本“单纯从书本中学数学”变成了“密切联系生活学数学”,学生进一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智慧的课堂需要向生活世界回归,数学知识与生活相融合,才能增长学生的智慧,培养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百分数的认识》教学案例 篇7

百分数实际上是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 它与分数有着密切的联系, 而且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该部分内容是小学数学中重要的基础知识之一。

二、设计理念

本课设计依据《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开发丰富的学习资源, 让学生在网络环境下, 自主探究百分数产生的必要性, 体会百分数的意义, 感悟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与区别, 自学百分数的读法和写法, 运用百分数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交互的网络环境中,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得以提高。全课着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 在活动中发展”, 真正体现以学生主体实践活动为基础的有效课堂教学。

三、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

1. 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知道它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能正确地读写百分数。

(二)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观察思考, 比较分析, 综合概括, 经历百分数的意义的探索过程, 体会引入百分数的必要性, 主动参与, 学会讨论交流, 与人合作。

2. 在交互的网络环境中, 生动、活泼、主动地探究。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探索新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2. 初步培养学生搜索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

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五、教学难点

百分数和分数的区别和联系。

六、学习者特征分析

1.学生对数学的实际应用有非常浓厚的兴趣。

2.学生已掌握整数、小数和分数的概念。

3.学生思维活跃, 能积极参与讨论, 口头汇报的能力较强。

4.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较强, 能够运用网络进行自主探究。

七、策略选择

1.通过情景导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明确学习目标。

2.提供学习情境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发现规律。

3.学生将探索获得的规律与伙伴进行讨论。

4.组织分组合作活动, 共同解决实际问题。

八、资源准备

教师:专题网站 (学校校内网, 不对外公开) 。

学生:课前收集的有关百分数的资料。

九、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 今天, 我们一起来学习有关“百分数”的知识。 (板书:百分数的认识)

师:看到课题, 大家想了解百分数的什么知识呢? (生提出问题。)

板书:百分数的产生, 百分数的意义, 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联系, 百分数的读法、写法

(二) 分析资料, 探求新知

1. 百分数的产生

资料一:在一场足球比赛中, 猛虎队获得了一次罚点球的机会。他们派下列三名队员中的一名去罚点球。

你认为应该派哪名队员?把你的理由用文字和算式表示出来。

资料二:科技小组做黄豆种子的发芽实验, 3天后种子的发芽情况如下所示。

你认为哪个品种的发芽情况最好?把你的理由在网上用文字和算式表示出来。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知识背景与生活经验出发, 创设隐含数学问题的情境, 为学生积极、主动、自主地探索提供条件, 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习数学。

学生分组看资料, 讨论理由, 分工合作, 在网上完成, 并汇报。

设计意图:创设一种开放的、平等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 给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 也给学生的思考、探索与表达留下了较大的空间, 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提倡教师成为课堂教学中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思想, 也有利于学生学习自信心的提高, 个体潜能的发挥。

师:为了便于比较, 人们通常把比率写成分母是1 0 0的分数。百分数由此诞生了。

2. 百分数的意义

师:刚才, 同学们通过探究、交流, 体会了百分数产生的必要性。那么, 到底什么叫百分数?

学生自学, 浏览“百分数的意义”, 并与同位说说这些百分数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①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野生丹顶鹤, 2001年全世界约有2000只, 我国占其中的25%。

②出勤人数占学校学生数的9 5%。

设计意图:百分数是学生初步认识的一种数, 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 学生从报纸、电视、日常生活等情境中已经会读写百分数。因此, 在这里安排自学, 是让学生有意识、自主地获取知识和分析知识。

学生汇报。

师 (板书) :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 叫做百分数。百分数也叫百分率或百分比。

师:谁能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百分数的意义?

生:在课前收集的有关百分数的资料上找出百分数, 并找出一个数和另一个数分别是指什么。

设计意图:用生活中的例子说明百分数的意义, 是以学生为主体, 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师生在这个过程中共识、共享、共进, 形成了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3. 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联系 (图1)

学生通过图1中的例子, 在小组内讨论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联系。

学生汇报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相互叙述, 使学生在观察、思维、想象、交流中初步感悟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与区别。

小结:一般的分数不仅可以表示数量, 还可以表示比率, 而百分数只能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 不能表示一个数量。

(三) 拓展应用, 巩固新知

1. 自学百分数的读法、写法 (图2)

依据图2, 小组内交流。

师:把下面的百分数读给同桌同学听, 并选择自己喜欢的百分数说一句话。

1%95%100%

0.5%121.7%140%

2. 写百分数

(1) 某小学参加课外小组的同学有1 0 0人, 参加各个小组的人数如下表。

(2) 2002年, 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为百分之十六点五五, 全国造林面积比上一年增长百分之五十三点七。

(四) 综合学习, 拓展应用

学生在专题网站上操作, 根据“营养金字塔”的资料, 为一年级的小朋友配一顿午餐, 要求能够合理搭配各类食品所占的百分比 (图3) 。

设计意图:这是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 使学生充分体验百分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这样的活动形式, 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 又提高了学习效果。

(五) 课堂总结、反思提高

同学们用百分之百的热情参与了今天的学习活动。你学会了什么?知道了哪些新知识?如果每一节课同学们都能有一点收获, 日积月累你们就会成为一个学识渊博的人。

点评

赵红老师的《百分数的认识》一课通过层级鲜明、有效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新知、应用新知, 注重新授知识与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以及生活经验之间的关联性, 充分挖掘信息技术的优势, 改变了以往课堂中学生通过单纯模仿和记忆的方式来进行学习的方式, 有效地体现了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课堂结构。具体体现在:

1. 注重体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应用的密切联系。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联系日常生活中需要用到百分数的情景, 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使学生明白了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道理。

“认识百分数”教学策略例谈 篇8

[重、难点分析]

原大纲教材中,这部分内容只安排了一课时,现课标教材安排了两课时,意图突出并加强百分数意义的教学。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是这部分内容的重点,也是全单元的教学重点之一。学生理解百分数意义的难点在于:既要以分数的意义、应用等知识为基础探索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又要明确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

【教学策略例谈】

1.策略要点。

依托问题解决,引发迁移学习,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概括百分数的意义,在对比辨析中加深体会分数与百分数的联系与区别。

2.片断设计。

例题l的统计表填写完整,并用多种方法比较“谁投中的比率高一些”后:

(1)教师指出:为了便于统计和比较,通常把这些分数用分母是100的分数来表示。再让学生按要求改写,并解释改写后的分数的含义,教师板书(教材中的3句话,略),比较出3个分数的大小,得出结论:张小华投中的比率高一些。

(2)引导学生思考:这3个分数的作用实际是相同的,都表示什么?(引导学生理解:都表示“投中次数占投篮次数的百分之几”)。告诉学生:像有这样作用的分数,叫做百分数,也叫做百分比或者百分率。然后教读法和写法。再把3个分数都改成百分号的形式。

(3)让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百分数。根据学生的交流,教师板书,如“苹果汁的量占整瓶果汁量的50%”“电子厂11月份实际销售额是计划的120%”等。

(4)引导概括百分数的意义。提问:从这么多百分数的例子中,我们可以发现,百分数是一种怎样的数?引导学生得出:百分数是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

(5)完成练习十九第3题。先让学生独立判断,再交流。交流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把能或不能用百分数表示的道理讲具体,使学生真正体会分数与百分数的联系与区别。

3.设计说明。

百分数意义的教学是从解决问题引入,还是用生活中百分数的例子引入?实践各有千秋,理由见仁见智。教材采用了前者,主要基于以下考虑:其一,从解决问题引入,能更有效地沟通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使学生能在分数意义的基础上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体会百分数的价值(更“方便于统计和比较”),实现“为迁移而教”;其二,更利于面向全体学生,因为生活中的例子未必为多数学生所经历、熟悉、理解,而解决例题所提出的问题,需要的旧知识大家都具备。而作为补充,教材在“试一试”“练一练”“想想做做”中安排了许多生活中的百分数,让学生在练习中加深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沟通百分数与比、分数的联系,感受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形成数学意识。

上述设计的最大特点是在问题解决(例题教学)之后、揭示百分数意义之前,指导学生交流生活中的百分数,并及时安排了分数与百分数的对比练习。这样设计,使学生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既有典型的感性材料和丰富的生活素材作支撑,又经历了“初步感受——概括意义——深刻理解”的过程。

二、百分数与小数、分数的互化

【重、难点分析】

这一部分虽不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但是,这部分内容对于学生进一步学习百分数的应用十分重要。就这部分内容而言,重点是让学生探索并掌握互化的方法,难点是分数化百分数的方法以及3种数互化方法间的联系。

【教学策略例谈】

1.策略要点。

激活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探索、交流提炼互化方法,沟通互化方法间的联系,逐步构建知识网络。

2.片断设计。

出示例题3后:

(1)教师提问:会游泳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会溜冰的呢?指导学生理解解决这个问题实际就是要把分数化成百分数。

(2)学生独立尝试把两个分数化成百分数。然后同桌交流。教师巡视,请学生将改写的过程写在黑板上,注意要展示多种不同的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的商应保留几位小数?还可能因不会使用“≈”而出错。

(3)组织讨论。请板演学生分别介绍自己的方法,并请其他学生评价、补充,教师适时指导,使学生逐步明确:把分数化成百分数,通常先化成小数,再化成百分数:计算中遇到除不尽时,一般保留3位小数,使得结果百分号前的数保留一位小数,并要注意正确使用“≈”:特殊情况下,也可以把分数改写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再改写成百分数。

(4)练习。完成“练一练”第1题。学生独立练习后反馈,引导学生用一般方法(即“分数——小数——百分数”)改写,并注意使用“≈”和取近似值。

(5)提出新的问题:百分数怎样化成分数?(不需学生回答)出示“试一试”中的百分数,让学生化成分数。学生独立完成,同时指名板演。也会有几种可能:将百分数直接改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再化简;把百分数化成小数再化成分数。经过反馈讨论,使学生明确,前一种方法更简便。

(6)练习。完成“练一练”第2题。学生独立练习后反馈,引导学生用一般方法(“百分数——分数”)改写。

(7)反思。让学生想一想:分数化成百分数,一般怎样做?要注意什么?百分数化成分数呢?通过师生交流,逐步形成如下板书。

3.设计说明。

百分数与小数、分数的互化属于基本技能,如何在落实基本技能的教学与训练的同时,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增加教学的开放性与探索性是一种很好的策略。上述设计中,两种互化的方法是学生出于解决问题的需要,立足自身的知识经验,逐步探索出来,并在应用与交流中实现方法的简约化、最优化和结构化。需要说明的是,分数和百分数互化教学后,还要及时把小数与百分数、小数与分数的互化方法融合起来,形成更概括的方法结构。

三、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简单实际问题

【重、难点分析】

这一内容是全单元的另一个教学重点,掌握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是这部分内容的重点,而分析数量关系的关键则在于确定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并在算式中作除数,这也正是学习这部分内容的难点所在。

【教学策略例谈】

1.策略要点。

从百分数的意义出发,运用转化思想,把“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相沟通,把“求百分率”和“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相沟通,逐步通过对比分析,归纳出符合实际问题特点的基本思考方法。

2.片断设计。

出示例题4,提出“李芳跑的路程是王红的百分之几”的问题后:

(1)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同桌间互相交流。教师深入学生了解情况,适时作必要的指导。请学生将解答过程写在黑板上。

(2)组织全班交流。教师提问:“你们是怎样想到要用4÷5来计算的?”指导学生正确思考,最后归纳出本题的数量关系(板书):李芳跑的路程÷王红跑的路程=李芳跑的路程是王红的百分之几,并指出:像这样的问题,列出除法算式后,通常用小数表示商,再化成百分数。

(3)让学生看统计图,在“( )跑的路程是( )的百分之几”的( )里填上姓名,成为新的问题,并解答。反馈时抓住3点,一是要让学生直接说每个问题的数量关系,教师相机板书,如:王红跑的路程÷林小刚跑的路程=王红跑的路程是林小刚的百分之几,等等;二是要抓“相反”的问题,比如“王红跑的路程是李芳的百分之几”和例题就“相反”,比较它们的不同点,深入思考“为什么解决例题时用‘5’作除数,而解决这个问题时用‘4’作除数?”从而突出确定单位“1”的重要性和规律性:三是遇到有除不尽情况,要正确使用“≈”,正确取近似值。

(4)让学生思考:这些实际问题有什么共同点?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有什么共同点?指导学生归纳:都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都用除法计算,数量关系都是:一个数÷另一个数=百分之几。

3.设计说明。

数量关系的分析正确与否,关键在于思考方法正确与否。指导学生正确思考,教师的提问至关重要。如问题“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怎样列式?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呢”给了学生思考的方向和坡度。再如“你们是怎样想到要用4÷5来计算的”是在启发学生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是一种元认知。让学生“直接说每个问题的数量关系”,则是引导学生逐步摆脱对“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依赖。而最后的“这些实际问题有什么共同点?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有什么共同点”使学生从多个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发现规律,领悟基本思考方法。常言道,要言不烦,这些问题的说法都很普通,但都能问到“点子”上,提高了学生的思考能力。

《认识分数》教学反思 篇9

总之,在整个课中力求把课堂变为活动的课堂,把各知识点教学用:分一分、说一说、折一折、涂一涂、议一议等一系列的活动串连起来,使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在实际参与动手操作、合作实践、亲身经历的过程中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认识分数,充分体验几分之一的意义,同时还使他们深切的体会到分数来源于生活,我们身边就有分数。整堂课教学比较流畅,学生操作活跃,表达积极,应该说达到了预期的结果。但欣喜之余又使我陷入了困境,这节课从表面看起来是顺利的完成了任务,但其然需改进的地方还很多。

一、关注学生的认知起点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分数是在“平均分”的前提下产生的,它与整数中的“平均分”的意义是相同的。因此,我们的教学要以此为出发点,为学生提供亲身体验、理解反思的学习的平台,并通过富有启发性的、互动式的对话,让他们体会到新、旧知间的联系。有了这样的认知准备,教学分数中的“平均分”就不难了。可是我在教学时这一点,学生并没有很好的理解,只是停留在表面,更没有将新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中。

二、提供充足时间,注重动手操作

一位哲人说过:“你听到的,你忘记了;你看到了,你记住了;你做到的,你懂得了。”在本课教学中,我虽多次的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搭设了动手操作的舞台。如几次的“做一做”认识几分之一、三分之一、四分之一,以及小组内“折一折”折出更多的份数,然后“比一比”探讨发现了什么等。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的操作没能提供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只是在让学生动手之后就草草收场,其创造性思维也难以体现。例如:分母为奇数的分数折法,对于学生来说有难度,在课堂中,我怕影响教学进度,只是把班上学习好、动手能力强的学生的折法进行展示,没能照顾到大多数动手能力较差的学生,致使在课后还有一些学生不会此类分数的折法。我想,这也是在以后更需注意的一个问题,关注每个学生的课堂状况,让每个孩子在课堂上都能够“一同前行”。

通过这节课也反映出我在教学设计上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整堂教学课我安排的内容很多,这就显得有点杂,我上课也有点赶时间,没有更好的突破难点,这样使得学生对分数各部分名称所表示的意义印象并不深刻。教学语言要自然、简练、精练。,同时,在平时还要加强基本功的练习,尤其是书写方面的练习。要把粉笔字写得漂亮、工整、美观。

认识分数教学反思 篇10

一、分数相同,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的量就不同。围绕这个重难点我由浅入深设计了三个活动:

1、拿笔活动,这是课本上的例题,也是这节课的重点,我让学生动手实践,质疑,验证,体会分数相同,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的量就不同。

2、联系生活说一说,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看书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我融合了那道捐款的练习,旨在让学生体会:不同分数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不一定不同。同时也让练习难度有所递进,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

二、具体数量相同,对应的整体不一样,用来表示的分数就不一样。在学生明白从“整体”到“部分”的关系后,更进一步的使学生完善从“部分”还原“整体”的过程。这样做不但体现出学生的丰富想象力,更使学生加深了对分数的理解。围绕这条主线也是设计了环环递进的三个活动:

1、说说1个学生占小组人数、大组人数、全班人数、全年级人数、全校总人数的几分之几?旨在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体会具体数量相同,对应的整体不一样,用来表示的分数就不一样。

2、选一选,让学生用一根小棒的1/3来找出这根小棒。这是课本上的练习,但我更改了第

二、三根小棒的长度,让这两根小棒的长度有点接近,主要是让学生休会当目测不准确时,可以通过量一量,测一测,算一算来进行判断。

3、估一估。这道题在难度上有所提高,旨在考核学生的综合分析应用能力。

教后反思:

1、在对分数的再认识时,应注重对原有知识的提升,把总数提练成“整体1”,在学生回答时强调他们对“整体1”的表述。

2、在复习时的提问:“对分数你有什么认识?”学生由于对旧知识的回生,一时答不出来,这时我应该把问题再细化,如“你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吗?”“你知道分数的读写法吗?”等等。

教学认识分数的点滴体会 篇11

案例一:两个容易混淆的答案

在教学完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后,我们会让学生做类似于这样的题目:3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5段,每段长是这根绳子的()/(),每段长()/()米。令我不解的是:在教学完分数的意义后,学生做“一根3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5段,每段长是这根绳子的几分之几”这样的题目正确率很高,以前学习小数除法时做“3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5段,每段长多少米”这样的题目时正确率也很高。但现在将两个问题合二为一,学生却反而不会了。

学生出现问题的原因是什么?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对分数的意义不理解!因为在前面的教学中,学生能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准确说出分数的意义,能把一个具体的分数的意义讲得很清楚了;也不是学生不懂数量关系,在学习小数除法后,学生就会做这样的题目:3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5段,每段长0.6米。教学中出现这样的问题,往往是学生反反复复地练,老师不辞辛苦地讲。最终,学生还是没能解开心中的结,收效甚微。

案例二:还剩这根绳子的7/6

在教学完分数加减法后我让学生做这样的题目:一根2米长的彩带,第一次用去它的1/3,第二次用去它的1/2,还剩几分之几?

初次碰到这样的题目,错误率也很高。很多学生的做法惊人的一致:2-1/3-1/2。其结果更是让教师失望:7/6!还剩7/6。虽然我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对比练习,使学生能较好地掌握这种类型题目,如:①一根2米长的彩带,第一次用去它的1/3,第二次用去它的1/3,还剩几分之几?②一根2米长的彩带,第一次用去1/3米,第二次用去1/2米,还剩几分之几米?通过多次对比练习;学生能正确解答,但是这就能说明学生真正理解了吗?有不少学生只是多次被强化而记住了一个解题模式。

反思

仔细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学生解答两道题目的困难产生的根源其实是一致的。都是学生没能很好地区分分数的两种身份(分数既可以表示比值,也可以表示具体数量)惹的祸!

为什么会产生混淆?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不妨看看教材(苏教版教材,下同)中是怎样编排分数这部分内容进行教学的。学生学习分数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三年级上册“认识几分之一”,教材由分东西引入分数;第二阶段是三年级下册的“认识几分之一”,不过是将单位“1”由一个物体拓展到一个整体,并根据分数的意义,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最后一次较为深入地、系统地学习分数是五年级下册,概括出单位“1”,总结分数的意义,在将分数的意义拓展到两个量之间的关系上以后,再学习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教材安排长时间地侧重于分数比值意义(表示部分与整体关系)的学习,而出现具体数量意义(除法的商)时,教师若没有及时沟通二者的联系,学生出现错误也就在所难免了。

如何让分数的这两种身份在学生头脑中不再相互干扰?我觉得关键是让学生对于分数的认识能够自然地融入到已有的数系中,并自然地对分数的两个身份进行沟通。

引入分数,要与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更应让学生看到分数与整数的相同之处,在学生原有的认识基础上教学分数,对学生原有的知识进行扩充,完善其知识体系:当我们设定了一个标准后,我们以前用整数表示倍数关系;当与设定的标准比较的结果不够1时,我们就用分数来表示;而当这个标准是自然数1时,分数跟整数一样,表示具体数量。如果我们能用这种思想指导分数意义的教学设计,我想,学生头脑中的分数就不再显得那么特别,分数的两种身份就显得很自然,学生对分数的建构就不会另起炉灶了。学生会在已有数学经验的基础上接受分数,因为跟学生早已熟知的整数一样,分数没有什么特别。(而在此基础上教学分数应用题也相当容易)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篇12

1.通过操作活动直观认识“几分之一”, 初步形成关于“几分之一”的表象, 会读写“几分之一”。

2.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观察、比较、判断等能力。

3.促进学生主动参与, 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通过探究活动, 认识几分之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操作能力、观察能力。

[教具准备]

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课件等。

[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 诱趣激学

师:我们班的学生个个聪明机智反应很快,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个小比赛“比比谁的手势快。” (听问题、出手势)

问题1:有6块月饼平均分给2个人, 每人分几块?

问题2:把两块月饼平均分给2个人, 每人分几块?

问题3:把一块月饼平均分给2个人, 每人分多少?

师 (引导) :大家的手势有点乱, 有的同学可能知道答案, 但不能用手势表示出来, 是不是这样呀?先告诉我第3个问题中每人分多少?

生:把一块月饼平均分给2个人, 每人分到这块月饼的一半。

(师板书:一块月饼的一半)

师 (引导) :先来看看这块月饼的一半是怎么得来的?

(课件演示:将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块)

师:谁能说一说是怎样分的?得到的是这块月饼的一半吗?

(学生回答, 教师进行适当引导, 关键是认识“平均分”)

师 (引导) :把这块月饼平均分, 也就是使分得的两块大小相等, 这样就得到这块月饼的一半, 这块月饼的一半还能不能用以前学过的数来表示?

生:不能。

师 (引导) :像这样的“一半”不能用以前学过的数表示了, 有谁知道这个数怎么表示吗?

生:二分之一。

(师板书:二分之一)

师 (引导) :二分之一, 用数字可以怎样写呢?老师在黑板上写, 看看和你想得一样吗?

(师板书1/2)

师:看清老师是怎样写了吗?

(指导学生书写)

师 (引导) :知道这是什么数吗? (生:分数)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分数。

(揭示课题:分数的初步认识)

2.凸现主体, 顺思导学

(1) 认识图形的1/2。

师 (引导) :通过刚才的学习, 我们知道了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两份, 其中的一份可以用1/2表示。 (出示一个圆形) 老师这有一个圆形, 谁能表示出它的1/2呢?

(指名尝试, 在圆上用阴影表示其中的1/2)

师 (引导) :说一说是怎样得到圆的1/2的?

(2) 创造图形的1/2。

师 (引导) :在同学们的桌上有一个长方形, 请想办法表示出它的1/2。

(学生自主尝试, 指名汇报, 展示不同的折法, 强化认识)

师 (引导) :虽然我们折的方法不同, 得到的每一份的形状也不同, 为什么都能用1/2表示呢?

(引导学生重点理解:把长方形平均分成2份, 每份就是它的1/2)

师:在刚才同学们的回答中, 有一个词很重要, 是不是“平均分”, 听出来了吗?

(随着学生的回答, 重点标注“平均分”)

师:为什么这个词最重要?说说你们的想法。

(师重点强调:只有平均分才能得到分数)

(3) 判断图形中涂色部分用1/2表示对吗?

(师注重学生说理的指导)

3.迁移类推, 引导探学

(1) 认识1/4。

师 (引导) :把一个月饼、一个圆平均分成两份, 其中的一份是它的1/2。 (出示一个圆, 通过对折平均分成4份, 贴到黑板上) 像这样, 把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 (给其中一份涂色) 每份是它的几分之一呢?

师 (指导学生完整叙述) :把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 每份是它的1/4。 (板书:四分之一)

(2) 探究1/4。

师 (引导) :同学们现在又认识了1/4, 如果让你们自己表示出一个图形的1/4, 能不能做到?任选一种图形, 表示出它的1/4, 折完后小组交流自己的发现。

(学生独立思考, 小组交流, 小组汇报、展示)

师 (重点引导) :把图形平均分成4份, 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1/4。

4.自主探究, 实践促学

(1) 判断分数。

师 (黑板上出示分数) :像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你们能不能判断图中的涂色部分能用分数表示吗?如果能, 是多少? (出示相关图形)

(2) 写分数。

师:涂色部分是整个图形的几分之一。

(3) 看分数给图形涂色。

(4) 在涂色图形中找分数。

师:同学们不仅认识了分数, 还会判断分数。现在我们去游乐园, 看看在那里能不能找到分数?

(课件出示主题图, 指名学生回答, 其他学生评判)

师:你还能再说出这样的一个分数吗?

(5) 创分数。

师 (引导) :拿出长方形纸, 先想一想你能表示出它的几分之一, 然后试一试。

5.全课总结, 疏理评学

师:谈谈本课的收获, 疏理一下自己在知识、能力方面都有哪些提高?

[课后反思]

1.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课的教学, 我是本着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的思想, 以“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为出发点, 以关注学生的发展为主导思想”进行设计的。在引入新课时, 通过让学生解决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分月饼”问题, 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激发学生的兴趣, 引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强烈欲望。在新课学完后, 又鼓励学生找一找身边的分数, 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同时鼓励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学会用数学思想和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从而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2.小组合作, 交流思考。本节课中, 我注意激励学生动脑思考, 并把思考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将操作与思考相结合, 手脑并用, 让学生在交流中思考, 在思考中探索, 在探索中获取新知。

3.动手操作, 勇于创新。在教学过程中, 我十分注重让学生在操作体验中学习, 在现实情境中“做”数学。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动口交流、动脑思考,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六年级数学百分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13

从课堂教学情况来看,本节课完成了两个教学目标:

1、百分数产生的必要性和百分数的意义。

2、百分数的读写。没有完成预设的难点,百分数和分数的区别和联系,也没有进行有效的练习。

我从一下几个方面谈谈我的感受:

一、教学时间分配

课堂教学中我对课堂的把握还是不太够准确,课堂时间分配上出入比较大,如在教学比一比这一环节的时候,设计时间16分钟而在实际教学当中,用时高达30分钟,超时将近14分钟,这样就造成后面教学分数与百分数的比较、练习、游戏活动无法正常完成。

原因我认为有三:

1、可能我对课本的知识理解有偏差,没有从根本理解教材的意图,从而加深了教学的难度。学生在理解分数的意义时,怎样把分数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这个分数又表示什么,说了一遍又一遍,还让同桌互说,其实在这里孩子已经理解的比较透彻,没有必要一直再重复这样的说辞,这样无形当中就托长了教学的时间。

2、课堂教学当中我语速较慢。可能源于课前我比较紧张,因此在上课之前,心里暗示自己:“课堂教学要慢,慢下来就不会出错”。也许是由于我的这个念头,课堂上自己也很在意自己的语速和心态,这样也就影响了学生的思维速度和语言速度,经过我和孩子的共同努力,课堂进程很长缓慢。

3、课堂中废话较多。如试验的种子,发芽情况不好,发芽率较低,我就废话说:“你会选择哪种种子”,学生说:“会选择2号”,我说:“我那种也不选,这样的种子发芽的情况太低,种下这样的种子,来年的收成肯定不高”。在这里学生已经体会到分数的意义了,已经达到了本环节的教学目标,而我非得说这样的一句废话。其实在本节课上像这样的废话还有,就不一一罗列了。

二、针对课堂小意外的一点想法

从本节课来看,我在课堂教学当中处理突发情况的能力还很欠缺。比如开始出示完队员的基本情况时,我就发问:“谁能说说哪位队员能代表大家去参加罚点球,有一个学生直接说:“我要选择7号队员,因为7号的命中率是90%”。课前我也预料到这样的情况可能会出现,但是没有预料到这么早就会出现。

当时我说“你真聪明,已经用我们今天要学的知识解决这个题目啦”。然后就让这个学生坐下啦,也就没有在理会这个学生,就回到了自己设计的课堂教学当中。

课后经过同组老师的点拨,也认识到这是一个很好的教学契机,可以抓住这个点,让这个学生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学生可能会说出,通过比较每名队员罚进球的个数占罚球总数几分之几,再通分比较他们的大小,这时候学生会发现分数的分母都是100,这样就可以写成百分数。

还有就是在学生说二号试验种子发芽率比较高时,我没有理会学生的发言,而是说学生回答的太快,可能不准确,就让学生再思考为理由让学生分组讨论。如果我能进一步去追问学生,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说不定真的能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上一篇:大靖片区扶贫开发项目工作验收汇报材料下一篇:公司团队激励押韵的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