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精选16篇)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篇1
“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在分数的教学中作为分数教学的第一阶段。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参考!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
一、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课的教学,我是围绕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的思想,以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为出发点,以关注学生的发展为主导思想进行设计的。
二、小组合作、交流思考。
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本节课,我注意激励学生动手思考,把思考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将操作与思考相结合,手脑并用,让学生在交流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在探索中获取新知。于是我不仅为学生设置了一个个数学活动,还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数学交流环境。比如,让学生用一张长方形纸表示二分之一时,先让学生自己折纸、涂色,再在小组中进行交流,感受不同的折纸涂色方法,却可以得到同一个分数;再如,在学习比较分子都是1的两个分数大小时,也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的。这样就扩充了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培养了学生赏识他人的良好心态,促进了学生合作意识的发展。
三、动手操作,勇于创新。
在教学过程中,我十分注重让学生在操作体验中学习,在现实情境中做数学。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相互交流、动脑思考,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我将动手操作贯穿始终,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经历学习的过程,加强了对知识的认同和理解,形成健康、积极的学习态度,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合作意识、实践能力。课堂上,教师讲得再好,教学环节设计的再恰当,如果没有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那也只是一厢情愿,没有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实现“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我在学生认识了1/2时,先让学生折一折,让学生全体参与体会,分数是在平均分的基础上形成的。然后再认识几分之几时,让学生选择例举的分数用图形折出来或者自己把一个图形折一折创造出一个分数,并互相说说创造出来的分数表示什么意思。这些环节的设计,让学生通过折一折,涂一涂,写一写、说一说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个个动手操作,积极动脑探索,从而初步理解分数所表示的意义。学生参与的主动性被调动起来了,隐性的心理参与和情感投入也加大了。当然在学生全体参与的同时,我们忽视老师的引导者的身份,在学生反馈的情况和动态生成中我们老师要根据课堂的教学内容予以适当的调整。
第四,联系生活实际,感受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本节课我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并通过直接操作认识理解分数。还注重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探索。课一开始我用多媒体动画呈现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场景,让学生在表示“几分之一”的学习习惯的驱使下,对“如何表示半块蛋糕”这一新的问题进行了大胆尝试、猜想。这样设计,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和经验储备,重视了生活对数学学习的作用力,尊重了学生与生俱来的探索意识,使课堂成为多层面、交互式活动的窗口,探索成果异彩纷呈,学习热情高涨。在拓展运用中,想分数、分巧克力、分糖吃的游戏中等习题的安排也都体现了这一点。这样做,有利于学生理解分数的产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同时也有利于学生联系常见的事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理解分数的含义,强化应用分数的意识。
第五,积极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我时刻注意尊重学生,走下讲台和学生一起活动,一起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阐述自己的观点,这样有利于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评价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为学生创设了自由、民主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营造了宽松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在知识的获得过程中得到发展,在发展过程中习得知识。把“学习数学”变成“做数学”,在“做数学”中体验数学。由此,我也深深地感受到,教师如能给孩子搭一个舞台,孩子们就能舞出最精彩的人生。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2“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是小学阶段学习完整数后,第一次学习分数,是一堂必不可少的概念课,他为我们以后学习的小数认识、性质及分数的意义等内容教学奠定基础。
本课教学,我努力把一些新的理念应用到课堂中,力争使自己的教学设计有新的变化。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基于生活,数学的知识本来就来源于生活。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刚上课,我创设了一个十分贴近儿童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分水果。在分水果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分数产生的必要性,经历分数产生的过程,强调“平均分”是分数的本质特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分水果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产生了要学习一个新的数的需要,产生了积极探究的情感。
二、注重对分数含义的理解
分数的知识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是在整数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的,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对学生来说,理解分数的意义有一定的困难,在对二分之一含义的理解上,我让学生自己说这个苹果的一半是怎么来的,当学生说不出来的时候,适时地加以引导。然后充分放手让学生充分的去说二分之一的含义。并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出什么还可以用二分之一来表示。通过让学生地反复的说,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分数的含义,理解分数的每个部分所代表的含义。在讲二分之一书写的时候,我注重学生书写习惯的培养。要求学生画分数线的时候用直尺。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篇2
1.通过操作活动直观认识“几分之一”, 初步形成关于“几分之一”的表象, 会读写“几分之一”。
2.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观察、比较、判断等能力。
3.促进学生主动参与, 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通过探究活动, 认识几分之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操作能力、观察能力。
[教具准备]
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课件等。
[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 诱趣激学
师:我们班的学生个个聪明机智反应很快,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个小比赛“比比谁的手势快。” (听问题、出手势)
问题1:有6块月饼平均分给2个人, 每人分几块?
问题2:把两块月饼平均分给2个人, 每人分几块?
问题3:把一块月饼平均分给2个人, 每人分多少?
师 (引导) :大家的手势有点乱, 有的同学可能知道答案, 但不能用手势表示出来, 是不是这样呀?先告诉我第3个问题中每人分多少?
生:把一块月饼平均分给2个人, 每人分到这块月饼的一半。
(师板书:一块月饼的一半)
师 (引导) :先来看看这块月饼的一半是怎么得来的?
(课件演示:将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块)
师:谁能说一说是怎样分的?得到的是这块月饼的一半吗?
(学生回答, 教师进行适当引导, 关键是认识“平均分”)
师 (引导) :把这块月饼平均分, 也就是使分得的两块大小相等, 这样就得到这块月饼的一半, 这块月饼的一半还能不能用以前学过的数来表示?
生:不能。
师 (引导) :像这样的“一半”不能用以前学过的数表示了, 有谁知道这个数怎么表示吗?
生:二分之一。
(师板书:二分之一)
师 (引导) :二分之一, 用数字可以怎样写呢?老师在黑板上写, 看看和你想得一样吗?
(师板书1/2)
师:看清老师是怎样写了吗?
(指导学生书写)
师 (引导) :知道这是什么数吗? (生:分数)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分数。
(揭示课题:分数的初步认识)
2.凸现主体, 顺思导学
(1) 认识图形的1/2。
师 (引导) :通过刚才的学习, 我们知道了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两份, 其中的一份可以用1/2表示。 (出示一个圆形) 老师这有一个圆形, 谁能表示出它的1/2呢?
(指名尝试, 在圆上用阴影表示其中的1/2)
师 (引导) :说一说是怎样得到圆的1/2的?
(2) 创造图形的1/2。
师 (引导) :在同学们的桌上有一个长方形, 请想办法表示出它的1/2。
(学生自主尝试, 指名汇报, 展示不同的折法, 强化认识)
师 (引导) :虽然我们折的方法不同, 得到的每一份的形状也不同, 为什么都能用1/2表示呢?
(引导学生重点理解:把长方形平均分成2份, 每份就是它的1/2)
师:在刚才同学们的回答中, 有一个词很重要, 是不是“平均分”, 听出来了吗?
(随着学生的回答, 重点标注“平均分”)
师:为什么这个词最重要?说说你们的想法。
(师重点强调:只有平均分才能得到分数)
(3) 判断图形中涂色部分用1/2表示对吗?
(师注重学生说理的指导)
3.迁移类推, 引导探学
(1) 认识1/4。
师 (引导) :把一个月饼、一个圆平均分成两份, 其中的一份是它的1/2。 (出示一个圆, 通过对折平均分成4份, 贴到黑板上) 像这样, 把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 (给其中一份涂色) 每份是它的几分之一呢?
师 (指导学生完整叙述) :把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 每份是它的1/4。 (板书:四分之一)
(2) 探究1/4。
师 (引导) :同学们现在又认识了1/4, 如果让你们自己表示出一个图形的1/4, 能不能做到?任选一种图形, 表示出它的1/4, 折完后小组交流自己的发现。
(学生独立思考, 小组交流, 小组汇报、展示)
师 (重点引导) :把图形平均分成4份, 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1/4。
4.自主探究, 实践促学
(1) 判断分数。
师 (黑板上出示分数) :像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你们能不能判断图中的涂色部分能用分数表示吗?如果能, 是多少? (出示相关图形)
(2) 写分数。
师:涂色部分是整个图形的几分之一。
(3) 看分数给图形涂色。
(4) 在涂色图形中找分数。
师:同学们不仅认识了分数, 还会判断分数。现在我们去游乐园, 看看在那里能不能找到分数?
(课件出示主题图, 指名学生回答, 其他学生评判)
师:你还能再说出这样的一个分数吗?
(5) 创分数。
师 (引导) :拿出长方形纸, 先想一想你能表示出它的几分之一, 然后试一试。
5.全课总结, 疏理评学
师:谈谈本课的收获, 疏理一下自己在知识、能力方面都有哪些提高?
[课后反思]
1.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课的教学, 我是本着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的思想, 以“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为出发点, 以关注学生的发展为主导思想”进行设计的。在引入新课时, 通过让学生解决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分月饼”问题, 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激发学生的兴趣, 引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强烈欲望。在新课学完后, 又鼓励学生找一找身边的分数, 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同时鼓励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学会用数学思想和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从而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2.小组合作, 交流思考。本节课中, 我注意激励学生动脑思考, 并把思考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将操作与思考相结合, 手脑并用, 让学生在交流中思考, 在思考中探索, 在探索中获取新知。
3.动手操作, 勇于创新。在教学过程中, 我十分注重让学生在操作体验中学习, 在现实情境中“做”数学。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动口交流、动脑思考,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与反思 篇3
1.乐乐家来了2个客人,冰箱里有4个桔子,该怎样把这4个桔子分给2个客人,每人分得多少个?生答。结合生答,提出:每份分的同样多,数学上叫“平均分”。
乐乐又拿出2个苹果,该怎样把这2个苹果分给2个客人,每人分得多少个?请生答。结生答,再次强调:每份分的同样多,数学上叫“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反思:这一环节在于引出平均分的概念,因为这是分数产生的一个必要条件。
2.乐乐在招待客人的时候遇到了难题,冰箱里只有一个蛋糕了。“该怎样把1个蛋糕分给2个客人,每人分得多少呢?”乐乐不知道怎么分了,同学们愿意帮帮他吗?
学生交流,自然引出“一半”。
不过,乐乐还是有疑问,请看大屏幕:同学们,一半能用我们学过的数字来表示吗?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分数,一起来和分数交朋友。板书课题:分数的初步认识
反思:这个环节利用学生喜欢的动画形象引入,在学生理解了平均分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出一半,通过质疑,学生发现一半无法用自己学过的数字来表示,自然产生了对新知识的探索欲望。
二、动手实践,自主探究
1.认识二分之一
(1)直观感知,初步认识
结合前面引出的一半,学生仔细观察课件演示。一个圆平均分成两份,一半正好是其中的一份,这一份是圆的1/2,另一份也是圆的1/2。使学生明白只要是平均分成完全相同的两份,每份都是原来的1/2,初步理解1/2的含义。
板书:1/2,读作:二分之一(多让学生读一读,知道分数的读法)。
再回到乐乐该怎样把一个蛋糕分给两个客人,每人分得多少?这个问题上,先让学生回答,再用课件演示。
反思:这个环节用演示的方法让学生直观感知二分之一产生的过程。通过读一读,说一说让学生能对二分之一进行初步的理解。
(2)动手操作,深化认识
小组活动,你能创造出二分之一吗?让学生动手折自己的长方形纸片,并用彩笔涂色表示出二分之一。
学生展示交流,教师巡视,并将不同折法的优秀作品展示在黑板上。全班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得出结论。
反思:这个环节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鼓励学生在操作過程中体验创造的快乐,加深对二分之一的理解。同时,通过讨论学生明白不管怎么分,只要是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了2份,每份就是它的1/2。
(3)观察判断,巩固认识
课件出示巩固习题“下面哪个图形里的涂色部分是……”
学生独立判断,并说明判断理由。
反思:这个环节主要是想让学生通过比较判断,掌握平均分的思想,对二分之一形成正确的理解。使学生明白如果分成二份的大小不相等,它不是平均分,就不能用分数表示。
2.认识四分之一
(1)动手操作。你能通过折正方形纸片创造出四分之一吗?让学生自主动手,并用彩笔涂色表示。
(2)展示交流。小组成员交流,教师巡视,挑选不同的作品贴在黑板上,在全班说一说四分之一的意义。
(3)教师小结。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取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物体的几分之一。
反思:这个环节让学生动手折出四分之一并交流展示,然后通过练习加深理解。
3.自由操作,创造分数
(1)用你手中的正方形纸片,你还想折出几分之几?涂色表示,汇报交流。
(2)教师引导,一份表示几分之一,两份呢?三份呢?折出你喜欢的分数,涂色表示并能正确读出分数。
(3)课件演示几分之几。学习分数家族成员名称。
反思:这一环节放手让学生自主创造分数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学生通过涂色明白涂一份和涂几份创造出的分数是不同的,从而明确认识,形成分数的完整概念。
三、分层练习,拓展提高
1.用分数表示阴影部分
2.看分数涂颜色
3.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就连语文成语里里也有数学呢。不信你看,下面是我们经常用到的几个有关数字的成语,你能用分数表达吗?
反思:这三个练习利用生活中的事物来理解分数的意义,既帮助学生深化了平均分的思想,又学以致用,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总结,延伸铺垫
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个新朋友,分数,你有什么收获吗?
总评: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学乐学,让学生会学,善学。从学生的学来看,要注重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注重小组合作,小组交流。整个教学过程着眼于一个“探“字,贯穿一个“疑”字,突出一个“动”字。
2.在教学过程中,借助课件演示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认识几分之一,让学生体会到分数来源于生活,而且是在平均分的基础上才能产生分数。
3.我在设计练习时做到分层设计,形式多样,联系实际,注意面向全体学生。通过自主练习,达标练习和拓展练习,加深了对本节课的理解和运用,形成新的认知结构,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篇4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数学基于生活,数学的知识本来就来源于生活。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刚上课,我创设了一个十分贴近儿童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旅游分东西。
(1)把4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多少个?
(2)把2瓶水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多少瓶?
师:我们分东西时要做到公平、公正,那要怎么分呢?
生:每份分得同样多。
师:每份分得同样多,数学里我们叫“平均分”。
生:苹果每人分得2个(可以用“数字2”表示)
水每人分得1瓶(可以用“数字1”表示)
(3)现在只有1块蛋糕,也要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多少呢?
生:半个。
师:每人分到的是这个月饼的一半,能不能也用一个数来表示呢?
师:看来要表示一个月饼的一半,已经不能用我们学过的整数来表示了,需要用新的数,什么呀?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分数。
感受:在分月饼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分数产生的必要性,经历分数产生的过程,强调“平均分”是分数的本质特征。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人为的灌输,学生的分月饼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产生了要学习一个新的数的需要,产生了积极探究的情感。
2.做数学,体会几分之一的意义。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和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资助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节课,我注重为学生创造探究条件,让学生动手折一折,涂一涂,进一步探究分数的意义,使学生获得直接的感官认识。本节课我安排了两次的操作活动,在认识1/2时,学生通过分月饼初步感知了1/2的意义后,我安排了一个找圆形1/2的活动,让学生从实物上升到抽象图形的认识。认识1/4时,同样一张正方形纸,学生的折法不同,所呈现出的这张纸的1/4也不同,通过这种方式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拓展学生的思路,进行思维训练。同时让学生感悟,尽管折法不同,但都是把同一张纸平均分成4份,阴影部分是其中的一份,所以都能用1/4来表示。
(一)认识1/2。
认识了月饼的1/2,你知道什么是这个圆形的1/2吗?请你动手折一折,并把它的1/2用阴影表示出来。
师:谁能说说,什么是这个圆形的1/2?
(二)认识1/4。
师:1/4大家都会写了,那在正方形纸上要表示出它的1/4,你会吗?
师:拿出我们桌上的蓝色正方形纸,先折一折,然后把它的1/4涂上阴影。(阴影部分要是这个正方形的1/4。)
经过手脑并用,建立起清晰鲜明的表象,从而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具体化,进而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本课没有停留在知识的传授上,而是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自主探究、自主创造的空间,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利用各种形状的纸片自由地动手折一折、涂一涂,并用分数表示这张纸的几分之一。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1/2和1/4,你能用手中的图形表示出它的几分之一吗?我们小组合作,来看看活动建议。
4、练习层次分明。
设计练习时,层次分明,由易到难。先从刚学的知识入手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体会什么是平均分,如何才能做到平均分。并且让学生体会到分数的分母其实是平均分的份数,分数的分子是取的份数。
数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篇5
2.让学生在开放学习中做数学——创造数学
这一教学片段是对分数认识的巩固、深化和拓展。在涉及此项练习时,我彻底摒弃了传统教学反复机械的训练方法,取而代之以富有开放性、趣味性、挑战性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动态化的活动中创造数学。
情境开放,萌发创新意识。我以一大一小两个正方形为道具,以学生喜闻乐见的魔术形式,创设了一个民主、开放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无拘无束、心情愉悦、精神振奋的状态下,打开思维的闸门,萌发创造力。
分数的初步认识课堂教学反思 篇6
本周三年级的孩子对分数进行了一些简单的初步认识,如认识几分之一。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并能比较它们的大小。
在上课的前一天,我给孩子布置了预习的任务,因为我觉得孩子们从上小学开始一直接触着整数,初次接触分数还是先在脑子里对分数有个印象才好。这节课是以情境导入新课的:秋天到了,学校组织了一次秋游,同学们都非常开心,他们带了自己最爱吃的食物,我们一起去看看小丽和小华都带了哪些好吃的吧~情境图展示了野餐的图片,四个苹果、两瓶水和一个美味的蛋糕。我引导着孩子们:”他们是非常要好的好朋友,要一起分享自己带来的食物,怎么分才是最公平的呢?“我们班的孩子纷纷回答:”平均分。“听到学生的回答我很满意,可以等到下一个问题时我就笑不出来了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我问:”那么这里有四个苹果,我们要平均分给他们俩人,每人分多少个呢?“话音一落,就听见几个孩子中气十足、十分自信的回答道:”二分之一!“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当时我就有一种后悔的感觉,早知道不让这群孩子回家预习了,预习的后果居然是答非所问"…后来我让他们好好想想到底是多少,他们才思考了一下,回答我每人分两个。虽然有前面这个小乌龙,纠正之后,孩子们又重新投入到分数的认识中。学习了分数的组成,学会了判断涂色部分占了整个图形的几分之一,也学习了如何判断几分之一的比较大小。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篇7
一、学习源于系统的重复和变异
“变异理论”认为:一定数量的重复对于学习来说绝对必要。因此, 为了认识某事物, 就必须注意到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不同之处, 即本质特征。为此, “变异理论”总结出了“变”与“不变”的四种范式:“对比”“类合”“分离”与“融合”。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内容时, “平均分”是分数的关键属性, 为了帮助学生认识“平均分”这个关键属性, 教师创设了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 (生日派对) 导入新课, 让学生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将一块蛋糕分成两份, 得出“相等”和“不等”这两种分法。通过两种分法的对比, 学生可认定“平均分”是最公平的分法, 从而引出1/2, 为“分数”的学习奠定基础。教师在学生用1/2表示出半个蛋糕之后, 通过“类和”这一范式帮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其他教学情境中。例如让学生借助圆形、长方形、等边三角形和等腰梯形等学具, 先动手折一折, 再用斜线把它的1/2涂上颜色, 以此说明1/2的意义。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对比长方形的三种折法, 进一步体会不管怎样对折, 只要把长方形平均分成两份, 每份便是这个长方形的1/2。在学生充分感知1/2的基础上, 为了帮助学生认识“分数”的“分母”这一关键属性, 教师运用“分离”这一范式, 适时提出问题:你还想认识几分之一?用手中的学具折一折, 并用彩笔表示出来。就这样, 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空间和时间, 让学生自主创造“分数”, 学生在动手折、说“分数”的意义和观察板书的同时, 会发现不管什么图形, 只要平均分成几份, “分母”就是几, “分母”表示的是分的份数。
接着, 教师通过图形的变换, 不断拓展学生对“分数”的认识, 体会“分数”的“分母”和“分数”数值的关系。下列图形中, 涂色部分可以用几分之一表示?
最后一幅图运用“融合”这一范式, 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几分之一, 又引出新知几分之几, 通过“上图中空白部分可用几分之几来表示?为什么分子不是1?”这两个追问, 分离出“分子”的属性:“分子”表示所取的份数。就这样, 学生明白了“分子”“分母”的属性, 从而在头脑中建立“分数”这一概念。
二、学习是迁移的“共同性”和“差异性”共同作用的结果
“变异理论”认为:没有“共同性”就不会有迁移。其实, 没有“差异性”也不会有迁移。可见, “共同性”和“差异性”这二者同样重要。我们能认识事物的特征, 关键在于这些事物有些方面相同、有些方面不同, 于是通过对比、区分, 我们认识和理解了事物的特征。传统意义上的概念性变式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改变概念的外延, 称为“概念变式”;另一类是改变一些易混淆概念外延的属性, 例如举反例, 称为“非概念变式”。这两类变式构成“概念性变式”, 目的是让学生获得对概念的多角度的理解。因此, 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内容时, 我设计了三道练习题。
其一, 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涂色部分, 并读一读。
其二, 按分数把下面各图形涂上颜色。
其三, 下面图形中涂色部分可用分数表示吗?
在这一巩固练习中, 我运用“融合”这一范式, 将是否“平均分”“切分”的份数、所取的份数进行变换, 为学生提供标准、非标准的正例, 使学生抓住概念的本质属性, 以帮助学生形成准确的概念, 最终使学生真正掌握概念。值得注意的是, 第三道练习题需要学生添加辅助线, 然后才能将图形平均分, 最终用恰当的分数表示。
三、学生的错误是最好的教学资源——反例
“变异理论”认为:学习者要先认识事物的相关属性, 然后把这些相关属性联系起来, 才能准确地认识这个事物, 这为我们理解正、反例在概念学习中的作用提供了独特视角。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内容时, 我们通常会采用这样的练习形式。
用下面的分数表示阴影部分对吗?对的画“√”, 错的画“╳”。
前两道题是判断“平均分”这一关键属性的反例, 但第二小题往往会有学生将其判断为正确。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给学生创设宽广的思维空间, 引导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审视“图”与“数”之间的内在联系, 从而深化对“分数”的认识。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篇8
[关键词]分数 初步认识 几分之几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01-077
【教学内容】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认识分数”P64~65。
【教学目标】
1.学生在分一分、涂一涂中,体会分数的产生过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表示这些物体的几分之一”。
2.学生体会分数与分的过程之间的联系,感知分母和分子的含义,能够明确一份和几个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3.学生经历运用分数来描述某些事物的过程,初步感知分数可以表示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把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并理解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
【教学难点】能从份数的角度来理解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几分之几来表示。
【教学过程】
一、分享活动,引出分数
师:大家都知道小猴非常喜欢吃桃子,猴妈妈摘了一个又大又红的桃子,两只小猴看到了口水直流。想一想,把1个桃分给2只小猴,怎么分才公平呢?对,平均分!(板书:平均分)这样平均分,每只小猴分得其中的几份?猴哥哥分得这个桃的——(二分之一)。猴弟弟也分得这个桃的——(二分之一)。每只小猴都分得这个桃的二分之一。想一想,分母2在这里表示什么?那分子1呢?
二、自主选择,理解分数
1.让学生认识一盘桃子的二分之一
师:刚才,两只小猴分着吃完了一个桃,还觉得不过瘾。于是,猴妈妈又带回来一些桃,准备选其中几个桃装在盘子里,平均分给两只小猴吃。如果你是猴妈妈,你想选几个?
生:4个、6个、8个。
师:我们先选6个来装一盘。(贴桃)把这6个桃看做一个整体,接着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为什么?(2份,因为要平均分给两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其中的几份?(1份)那这一份就是这盘桃的——(二分之一)。那这一份呢?(指另一份)对,也是这盘桃的二分之一。每一份都是这盘桃的——(二分之一)。
师:刚才,我们把6个桃看做一个整体,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二分之一。除了选6个桃来分,还可以选几个桃来平均分成2份?请大家选一选、贴一贴、再分一分。
师:如果猴妈妈把这12个桃全部分给两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它的几分之几?(二分之一)如果桃的个数再多些,现在有几个?(16个)也是这样平均分,每只小猴分得它的多少?仔细看,桃的个数不断在变,为什么每只小猴总分得这盘桃的二分之一呢?
师:是不是不管有多少个桃,只要平均分成两份,每份就是它的二分之一?
2.让学生认识一盘桃的三分之一、几分之一
师:刚才我们把12个桃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如果把12个桃平均分成3份呢?每份可以用哪个分数来表示?(三分之一)你是怎样分的?都是12个桃,为什么表示每份的分数却不同呢?(平均分的份数不同)12个桃除了平均分成2份、3份,还能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它的几分之几?请拿出活动单来分一分、填一填吧!
师:刚才把12个桃看做一个整体,平均分的份数越来越多,每份的个数却越来越——(少)。这里每份是——(6个)。这里呢?(4个)不管每份是几个,都表示一份,用几分之一来表示。
师:以前,我们通过分一个物体来认识了分数。(出示一个桃)今天我们是通过分一个整体继续研究了分数。其实,像这样的分数还有很多,我们再到“慧宝夺星乐园”去转转,继续寻找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
三、练习理解,内化新知
1.★俱乐部
师:瞧,这有一盒男孩喜欢的玩具球,这个梨球是这盒球的几分之几?这个呢?看来,每个球都是这盒球的——(六分之一)。看,这还有女孩喜欢的玩具蘑菇,每个蘑菇是这一盒的几分之几?下面请同学们直接口答涂色部分占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师:现在老师把3朵花看做一个整体,你能表示出这个整体的三分之一吗?你打算怎么做?(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3份)看来,每一份都是这个整体的三分之一。这样的问题,你也能解决吗?请拿出练习纸,用彩笔涂一涂。
2.★★俱乐部
师:请从袋子里取出18根小棒,摆成一排。你能拿出这些小棒的几分之一吗?请两人为一个小组,一位同学说,另一位同学操作,比比哪组的动作又快又准确!
师:现在增加难度,再增加2根,一共有20根小棒,你能根据老师的口令用手势来表示取的根数吗?请表示20根的二分之一,开始!是10根吗?(五分之一、四分之一、十分之一、二十分之一……)
3.★★★俱乐部
师:下面我们走进三星俱乐部,里面的问题可不简单。有A和B两题,你可以选做其中一题。
A题:一堆铅笔有9支,先取出它的三分之一,应该取( )支;再取剩下的三分之一,应该是( )支。
师:现在我们来回顾刚才取铅笔的过程。都是取三分之一,第一次取出3支,而第二次就取出了2支,这是为什么?原来总数有几支?(9支)现在是——(6支)。一个整体变了,它的三分之一所表示的支数也就跟着变了。(PPT展示两次情况)
B题:将一段木头锯成相等的7段,每锯一次的时间相同。每段是这根木头的几分之一?锯一次的时间占总时间的几分之一?
师:锯一次的时间为什么占总时间的六分之一呢?
四、回顾总结,交流拓展
师:生活中也有分数,比如老师现在取出了3块巧克力,正好是这袋巧克力的五分之一,你知道这袋子里有多少块巧克力吗?换一袋,现在取出了4块,正好是这袋巧克力的六分之一。瞧,生活中也有分数,只要你仔细观察,用心感受,就会发现数学无处不在。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篇9
(一)从生活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我们知道数可以分成整数和分数。整数,孩子们一直都在接触,所以都很熟悉。于是就从中秋分月饼导入,从4个平均分成两份,到2个平均分成两份,再到把1个平均分成两份,结果是半个。讨论半个该怎么表示,引起孩子知识结构的冲击;让学生体会到分数来源于生活,而且是在“平均分”的情况下才产生分数。从学生回答的半个月饼引入分数,认识和理解的含义。
(二)通过动手操作,折一折,涂一涂,深层理解
理解分数的含义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通过同桌和小组间的讨论和动手创造一个,让学生充分理解的含义。
(三)运用知识迁移,探索几分之一
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动手与操作,创造一个几分之一;并交流讨论分数的意义。
(四)练习与巩固
虽然这堂课完成了预设目标和知识点,教学过程较理想;但是也存在不足之处,下面就反思一下我在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1、我在执教过程中可能过分看重时间的分配,学生虽然对只是的理解都没问题,但是在对分数的含义表达上却不尽人意。在理解的含义时时间太过着急,只是通过个别同学的回答,就把描述含义的语句出示板书了。导致学生在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时,语言表达非常不理想。
2、在学生动手操作中,疏忽了学生涂色的规范性,在展示作品时局限性较大,应该正确和错误对比进行;不同折法对比进行。
3、学生由于对分数的含义表达不到位,在练习中又缺少对含义的解说,导致最后一个练习,学生存在较大困难。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断 篇10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会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
2、过程与方法:在具体的操作、整理、分析和探索交流活动中,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并会正确地读写分数,知道分数的各部分名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数学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 结合平均分,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几分之一”的表象,从而达到初步认识和理解分数的意义。
三、教学难点:
1、使学生的头脑中形成“几分之一”的表象。
2、利用实物操作、图形直观等手段,在数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中探索新知。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今天,老师能在这里和同学们上一节数学课,我感到非常的高兴。这不,老师特意带来了一个苹果给同学们品尝,不过很抱歉,数量不多,一人吃一个不够,只能两人吃一个,你们自己能不能把苹果分开,两人合作分一分。
(二)建立模型:
1.分苹果,吃苹果。
(1)认识1/2。
(2)哪个小组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从哪切的,为什么从中间分呢?(公平、平均分)
(3)把一块苹果平均分成两块,每人能吃到多少呢?(一半)有个问题,这一块蛋糕的一半用以前学过的数能不能表示出来,你能不能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1/2)你知道像1/2这样的数叫什么名字吗?板书:分数。
(4)回顾一下,我们是怎样得到一块苹果的1/2的呢? 板书:每份是它的1/2。
(5)1/2我们认识了,有个小组分的不太一样,这样分 其中一份是这块蛋糕的1/2吗?怎么不是,不也分成两面份的吗?一块有点小、一块有点大,这样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是不是它的1/2?(强调平均分)(6)演示平均分成四份的情况,认识1/4和2/4。
师:其中一份是这块苹果的几分之几?谁的1/4,你怎么知道的?每人能吃到其中的几块,是这块苹果的几分之几,你解释一下好吗?
(7)师:刚才出现了两种分法,一种是平均分成两份,吃1/2,一种是平均分成四份,吃其中的2/4,谁吃到的多?(四份中的两份相当于两份中的一份,尽管切的不一样,吃到的一样多。
2.折纸游戏。
(1)利用你们手中各种形状的图形,以小组为单位,每人选择其中一种折出它的1/4,并画上斜线。小组说一说你是怎样折的?(2)全班汇报、反馈演示。你折的是哪个图形的1/4,谁折的和他们不一样?
(3)师:不管哪个图形,也不管怎样折,为什么其中的一份都可以用1/4来表示呢?
(4)认识3/4。以其中的一个图形为例,画线的一份是它的1/4,没画线的部分是它的几分之几?3/4,你是怎么知道的?师板书1/4。
3.折纸条的2/3。(1)这有一根漂亮的纸彩带,请你先把它平均分成三份,然后指出它的2/3,小组内两人合作试一试。
(2)反馈:你是怎样分的,从哪到哪是它的2/3?(生:测量、折一折)(3)师板书2/3。
数形结合的方法:数形结合的方法不仅可以培养同学们的解题能力,更可以锻炼同学们的思维能力。而课程标准提出要把数学的基本思想作为总体的教学目标之一,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更多地加入数学思想。
数形结合思想的实质即通过数形之间的相互转化,将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的图形结合起来,把抽象的数量关系,通过形象化的方法,转化为适当的图形,从图形的结构直观地发现数量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解决数量关系的数学问题,这是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中最主要的呈现方式。
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有数形结合思想,苹果、蛋糕和彩带都是所谓的‘形’,在课堂中通过具体的形的操作与实践,让学生充分理解“平均分”,几分之一,几分之几等数学概念,由此掌握运用分数大小的比较,分数的意义等,使数形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把抽象的数学概念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分数的知识。
4.介绍分数各部分名称、写法。
(1)前面我们通过分蛋糕、折纸、分彩带等活动认识了这么多分数,它们都是由几部分组成的?这三部分分别叫什么名称,你知道吗?(分母、分子、分数线)2-分子 —分数线 3分母
(2)分数的写法。(先写分数线,再写分母、分子)5.生活中的分数。
生:分蛋糕,分西瓜,具体说一说。
生:小组四人,每个人是这个小组的1/4。
师:只要我们善于观察生活,一定能找到更多的分数。
(三)解释应用: 1.课件动画片:八戒分瓜。
(1)八戒分的公平吗,为什么?
(2)明确:两个西瓜不一样大,它们的1/2也就不一样大。2.分糖果。
(1)这堂课,老师感受到了咱班同学的聪明伶俐和参与学习的热情,现在决定奖励你们糖果。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篇11
因此,我探索了教授此教学点的一种方法,与同仁共勉。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学生关于数的认识的一次扩展,分数与整数在意义、书写形式和计算法则等方面都有较大差异,而且农村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分数的地方比较少,所以学生在学习分数时要比学习整数困难得多。在教学时,我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充分利用小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让学生通过平均分物体来认识分数。简单思路是:
第一步,让学生从熟悉的简单的数学事实出发,一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个人分到一半苹果,这个“一半”让学生讨论用什么样的形式和方式表示出来。这个讨论过程一方面是让学生意识到原来学过的整数不能表示这个“一半”;另一方面是让学生参与创造表示“一半”的方式。这样在这个基础上引进分数的概念,即“一半”可以用1/2来表示,从而体会到学习分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第二步,给学生点明,分数实际上是表示整体的一部分,整体概念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从而引导学生运用分数来描述现象。
以我们班为例,我们班一共有20人,把我们班看做一个整体,那么每个人就是我们班的一部分,即每个人是我们班的1/20,还可以发挥学生的思路,叫每个学生举出现实生活中分数的例子,从而加深他们对分数的理解和印象。
学习分数以后,学生对比较分数的大小接触起来有点困难,笔者同样运用现实生活中的实例来讲解这个问题。例如比较1/2和1/3的大小,对于比较分数的大小,学生往往容易受到整数大小的干扰,认为后者比前者大,因为在小学生的头脑中,3比2大,而对分数的概念又处于刚刚接触阶段,停留在直观意识上。于是,我让每个学生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来,分别让他们折出1/2和1/3来,通过操作和比较,使学生从中进一步体会将一个物体均分后,其
中的一份或者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而通过直接观察1/2和1/3的大小,使學生意识到分数的大小和整数比较大小不是一个概
念,同时,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同样的物体,平均将一个物体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越少。
这只是我在长期的教学中发现和运用的点滴教学思路和方法,作为新时期的教师,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也只有不断地发现和创新自己的教学思路和方法,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教学形势和小学生发展的实际情况。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篇12
长期以来, 处在低段教学的我对分数的定义, 都是基于对一个物体或一些物体组成的整体平均分之后的份数的理解。对学生课前的预学也和大多数教师一样, 只是为课上学生学得更轻松, 交流得更顺畅而设定。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 深度学习、意义学习已成为教育改革的共识和共同追求。怎样让我们的课前预学和孩子的课中互学、展学和评学有效衔接?怎样对孩子们课前的预学进行有效的导学, 在孩子“学”的提升处发力, 让他们带着自学中的“疑”走进课堂?怎样整合孩子的“疑”, 使他们在小组互学、同桌互学中感受到经历不断“释疑”所带来的趣?怎样巧妙退居后台, 让孩子在展学中体验汇报分享带来的乐?又怎样适时地引导追问, 在引发孩子深邃的数学思考中引领他们遨游更广阔的数学空间?带着这些思考, 我仅以《分数的初步认识》单元教学为例谈谈自己在预学单应用中的思考。
【课堂写真】
一、为用而学, 生活需要
问题1: (三年级上册) 我们为什么要学分数?学分数有什么用呢?
我的理解:对于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单元的教学, 我们不能只对分数的几分之一做字面上的解释, 从孩子们预学的疑惑中可以看出他们对“学习分数有何用?为什么要学分数?”存有质疑。所以我们的教学首先就不能忽视这一点, 要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和问题需求, 引导他们由生活向数学进行抽象与归纳, 让学生结合具体的事例, 在情境图展示汇报中让学生感受到原来平均分的时候, 每份比原来的1个小, 不够再用1来表示, 就用上了分数, 让学生明白其实他们的想法和分数的由来不谋而合。古人也是在分东西时发现经常不能正好分完, 余下的平均分给每个人不能得到完整的一块, 这样就产生了分数。 (教师介绍“你知道吗”, 让学生了解分数的产生, 感受为什么要学分数?学分数有什么作用) “问题驱动”是数学教学的一条根本的教学原理。
二、为意而学, 建构需要
问题2:分数的意义建构
在前面学生初步理解了1/2这个分数后追问为什么形状不同, 物体不同, 取出的这部分都可以用1/2来表示?在接下来创作举例其他的几分之一后, 出示下面这个孩子的收获:
让学生结合已有生活经验情境再次举例, 丰富模型, 建构认知。
…………
我的理解:虽然这次的创作举例什么画面都没呈现, 只是让学生结合其收获进行概括并创作举例, 但正是这个“无”激活了潜藏在学生思维深处的海量的生活经验, 打开了学生思维与想象的巨大空间。学生在多次举例建构中, 几分之一的模型得以内化丰富, 从而实现由数学向生活的演绎与想象。这个孩子收获中的第二种情况是结合自己的操作, 上台简要介绍, 为下一课时《认识几分之几》做好思维的铺垫。但此时不能过分深入, 要处理好教学素材庞杂与简约的关系, 对素材、学材进行简约化的重组。
三、为疑而析, 理解需要
问题3:分数的大小比较
在学生创作延伸出其他几分之一的分数后, 进行分数的大小比较, 这时呈现上面学生的疑惑, 也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践进行解释分析, 让学生在辨析中真正理解1/4为什么小于1/2, 同时感悟到分数大小比较是在同一图形中进行的。
我的理解:虽然孩子们在“分数的大小比较”的收获中看似抓住了本质, 但从孩子们提出的疑惑中, 就可以反映出他们的理解仍是朦胧的、肤浅的、处在心求通而未通的境地, 需要课堂上我们的整合处理, 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丰实, 在题组的辨析中建构深化, 让学生的认识真正从朦胧走向清晰, 从肤浅走向深刻, 从片面走向全面。
四、为误而解, 明辨需要
问题4: (三年级下册) 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的认识
在教学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时, 对于例1, 学生在自学中出现了三种理解判断, 课上我们的教学是该回避学生的错误理解, 朝着自己的既定目标前行, 还是就学生预学中的理解, 课上组织学生结合自己的操作进行有效的辨析, 我想相对于具体的知识而言, 探索性活动经验的积累, 以及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思维的开放性、创造性, 无疑是数学教学更重要的目标。所以我们需要重构教学路径, 结合预学中学生出现的不同问题, 给他们腾出施展拳脚的更大舞台和空间, 让他们将问题辩得清晰、明朗。
【综合思考】
在教学中, 如何在学生初步感知预学的基础上, 抓住整合问题引领学生思辨、建构、提升, 我觉得以下几点值得思考:
1.制作有利于学生预学、操作性强的预学单, 并进行预学方法的指导
设计使用预学单要以减轻师生负担又能为新课学习有效导学为宗旨, 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 我们主要在三~六年级使用预学单。针对年级学生的特点, 教师给予有效的预学方法的指导。我们数学组采取二年级部分课时进行有效渗透, 三年级开始的一个月由教师结合预学单中的环节带学, 使孩子会看预学内容, 明白需要达到的目标, 同时引导孩子进行三个任务的逐层递进式自学思考。在自学收获的概括中坚持“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对于孩子的概括不苛求人人达到什么高度, 只要尽己所能, 尽量给予表扬。而在自学疑惑的提出中关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对于有思考、有价值的问题除了课前加强显性的表扬, 课堂上如能被选中对学生而言则是一种隐性的激励鞭策, 相信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才会真正思之有形, 第二天课堂上孩子们才会带着问题和思考进行探究, 这样才会研之通透、辩之精彩!
2.收集不同学生的问题, 结合重难点课堂教学中有效整合
每次教学之前利用前一节课收齐学生的预学单, 结合预学单, 在充分了解教材意图的基础上, 因地制宜、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努力做到“了解经验需求,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讲究教学技巧, 实现高质量的师生互动;突出数学思维,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重视巩固拓展, 增强教学工作的开放性”。孩子们经历了课前的预学概括, 课中的举例验证、释疑沟通, 课尾的拓展延伸, 通过这样的学习, 他们能主动从整体的视角构建知识、发展思维、提升数学素养, 避免分步教学所带来的相对独立思考的弊端, 当然这些少不了课前教师针对学生的收获与疑惑进行的有效整合与重组。如果课上没有组织有序、存在内在关联的素材与问题串联, 必然会导致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是片面的、琐碎的、肤浅的。倘若没有学生预学中的认识分歧, 我们的教学任务设定无疑缺乏合理的教学价值, 也缺失学习过程中必要的对话、争论直至达成共识的丰富过程。就如在学习三年级下册《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时, 在孩子们感受到每份占整体的几分之一后, 出示课前一个孩子预学中的疑惑, 在辨析、争论中再次丰富建构。
3.面对学生疑惑中的疑难杂症, 教师对教材的体系要了然于胸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对学生思辩能力提升的重要性的认识、对教材体系的把握、对教学价值等的认识, 直接影响着学生今后思维的发展、学习力的提升。就如这个孩子的疑问“可不可以有5/3呢”, 其实这个孩子由分东西感知到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 取了其中的几份, 就是几分之几, 但是他想不通的是把一个东西平均分成3份, 怎么取其中的5份呢?所以教学中我们不能忽视孩子的这一疑惑, 要告知孩子“在五六年级还会研究关于分数更多方面的知识”。再比如认识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后, 有孩子的疑惑是10个苹果的3/5, 这其实就是下课时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问题。了解了教材的横向、纵向的体系后对于学生的这些疑问课上就能轻松过渡, 引领他们遨游更广阔的数学空间, 让孩子带着一份期待, 一份向往, 去憧憬今后的数学学习。
结语
我们不仅要丰富自己的“童言妙语”, 了解儿童的思维, 更要不断学习相关数学学科专业知识, 深入研究数学学科体系, 不断提高自己的数学素养, 这样我们才能“入乎其内, 出乎其外”。同时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在孩子的自学中给他们提出问题创造条件, 还需要在课堂的整合思辨中帮助孩子成为更好的问题提出者、问题思辨者, 让原本封闭的、“告诉式”的数学学习呈现出令人难以忘怀的思维之光、自由之光、创造之光!相信这样, 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就会“脚踏实地, 仰望星空”, 沿着课程改革的正确方向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郑毓信.由“先学后教”“翻转课堂”看数学教师的专业成长[J].小学教学, 2015 (6) .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篇13
教学目标:
1.通过小组的合作学习活动,对分数有初步的认识,培养互助、合作的意识。
2.在想一想、分一分、看一看、说一说的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初步认识分数,会读写几分之一,能用分数表示图中一份占整体的几分之一。
4.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讲述:老师想问同学们一个问题,在生活中,你分过东西吗?看来同学们都有分东西的经历,现在,老师想请你们帮我分分东西。请看大屏幕。
1.(课件出示6个苹果和3个盘子)从屏幕上你知道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难能解答?你是怎样分的?我们把这种称为什么分法?
2.(课件出示4个苹果和2个盘子)师:4个苹果平均分装在2个盘子里,每盘装几个?用击掌的方法告诉老师好不好?
用一个什么样的数来表示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一个新朋友——分数。
揭示课题:分数的初步认识 二.动手操作,探索交流。
(一)认识二分之一()
1.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课件)电脑博士是怎样分的?(平均分)。想一想,还有什么可以用 表示?(教师强调:只有平均分,每份才是它的二分之一。)
2.大家弄清了“ ”的意义,怎样写?怎么读呢?
教师边示范边解读:“——”表示平均分,叫分数线,“2”表示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表示总份数,叫分母,“1”表示任取其中的1份叫分子,这个数读作:二分之一。3.动手操作。
(1)从小组组长那儿领取不同的图形,试着折出它的,并用斜线画出来。(2)小组交流讨论:拿的是什么图形?是怎样得到这个图形的 的?哪部分是这个图形的 ?(3)汇报成果。
(4)你知道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二)发现分数
刚才,小精灵悄悄的给我提了一个建议,让我们比一比,赛一赛,看谁能利用手中的材料,发现一个新的分数。(把学生的作品在黑板上展示出来,并让学生把发现的分数写下来)
(1)展示作品。
(2)交流成果:这个分数,你是怎么发现的?(与众不同的折法,教师不仅要给予鼓励,还可以用学生的名字命名为“XX折法”。)同学们发现了这么多分数,都是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任取其中的1份,就是几分之一。
三.巩固练习,拓展深化。93做一做:
(1)让学生仔细观察思考:涂色部分的表示方法对吗?为什么?(2)你在操作过程中想到了什么?(3).拓展与延伸:
我们今天认识了这么多的分数,其实,只要你留心,生活中处处有分数。把你知道的告诉大家好吗?
四.总结反思,评价体验。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篇14
备注:转自温州市“城乡共话素质教育新课程课堂教学展示活动”
选用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
课题:《分数的初步认识》第一课时“认识几分之一”。
内容简析:
分数在生活化数学和形式化数学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本课是在学生对分数的生活化感知的基础上,进行最初步的数学化的整理和概括。本课主要学习“几分之一”的分数,了解它的产生和应用,会读会写,知道各部分名称,会进行简单比较。本课的知识看似简单,但对学生来说是数的认识的突破(从整数向非整数的突破),是认知结构上的新建,是思维上的一次飞跃。本课的学习将对认识“几分之几”的分数产生直接影响,对日后建立完整的“分数意义”有着特别重要的启始作用。
设计理念:
我以“动态生成”和“活动学习”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思想设计本课教学的。从学生的原有认知基础出发,让学生运用平日积累的生活经验和认知体验,动手“创造”分数,在讨论交流活动中学习新知,目的在于想充分展示新知的趣味性和奥妙无穷,让学生一接触到就能喜欢上,从而萌发进一步探究的欲望,这才是我们的目标,这才是新课程积极倡导的教育教学观;更想寻求“生本”、“互动”、“生成”、“开放”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新突破和新建构。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了解分数“几分之一”的产生,了解它的含义;会读、会写“几分之一”的分数,知道分数个部分的名称。
2、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
4、培养学生对分数的探究兴趣,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探究、交流的成功体验。
教学过程:
一、通过谈话,明确学习起点
首先,直接告知学生本课要学习“分数”的有关知识。接着,通过谈话了解学生对分数的了解程度。然后抓住其中一些有关分数学习的
有效信息,引入新课。
二、实践活动,建构新知
(一)实践、建模
1、在教师的引导下,讨论一个分数(如:1/2、1/4等)的产生,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和分数表示的具体含义。
2、动手平均分物体,把你心中的分数做出来,画出来。(折纸活动)
3、展示创作成果
做好了的且愿意把成果展示给大家看的,把作品贴在黑板上。
4、讨论、建模
师:看,这些图形漂亮吧!其中蕴藏着许多分数的知识呢?
先判断这些图形的阴影部分都能用分数表示吗?在辨析中进一步强调“平均分”。
再以这些学生自行“创作”的图形为材料,组织讨论交流,在交流中明确其中的两层含义——
第一层:形状、大小都不相同的图形,只要平均分的份数和表示其中的一份相同,就能用同一个分数表示。
第二层:形状、大小相同的两个图形,同样都表示其中的一份,只要平均分的份数不同,表示的分数就会不同。
5、小结:像这些数就叫分数。
6、了解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7、规范读、写分数的方法。
(二)比较大小,深化认识
1、第一层:以学生“作品”为材料,比较“数形结合”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2、第二层:直接给出两个分数,比较大小。
由此,让学生得到体验:分子是1的分数,分母越大,表示平均分的份数越多,其中的一份就越小;反之,则越大。
一、练一练
1、下列图形中涂色部分的表示方法对吗?
2、用合适的分数表示下面图中的涂色部分。
3、在○里填上“>”或“<”。
二、课堂总结
通过刚才的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三、课堂延伸
请你在自己创作的图形中,再涂上几份。想一想,这时候该用什么分数表示?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篇15
一、找准起点,实现经验与知识的有效对接
分数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与原有的整数学习经验完全相悖, 这样给分数的认识带来些许障碍,但在生活中有分东西的经验,对平均分已有一定的认识。“分数的初步认识”必须在 “平均分”的概念上建立,让学生体会 “平分”是认识分数的前提是极有必要的,所以教学一开始,让学生分一分苹果、矿泉水、蛋糕等等,进一步体会“平均分”。并在把一个物体平均分的操作过程中通过指名说、同桌说、小组说等形式正确表述 “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一份就是整体的几分之一”的说法,强调得到分数的过程中应表现出 “等分的活动” “分成几份” 和 “这样的一份” 三个要素,时时提醒学生是否是平均分了,并逐步规范学生对 “几分之一”含义的准确表述,加深了对 “平
分”概念的认识,体会到 “平分”是认识分数的前提。
生活中学生对物体的 “一半”也并不陌生,所以将教学的起点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也是课标精神之一。故教师设计前置性作业为: ( 1) 找一找物体的一半; ( 2) 把练习纸平均分一分、折一折。找生活中物体的一半,目的是丰富学生对一半的认识,不管什么物体只要是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物体的一半。而物体的一半不能用以前学习的数来表示了,那么就需要产生一种新数,让学生体会分数产生的必要性。而让学生把练习纸平均分一分、折一折,是基于学生在生活中有把一张纸平均分的经验, 为课堂上学生表示分数做好铺垫。
二、抓住本质,凸显概念的认知与内化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几分之一,难点是理解几分之一的意义,其关键是认识二分之一,而认识二分之一的基础是物体的 “一半”,学生只要明白了物体的一半的意思,1 /2的教学便水到渠成。 因此教学时设计了这样的层次:
第一层次: 充分感知物体的一半,。
教学时通过同桌分学具,唤起学生对平均分的记忆,认识到圆的一半就是把圆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任意一份都是圆的一半。然后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找到的物体的一半,一是丰富学生对一半的认识,二是让学生在交流展示中感知物体的一半的本质,即不管什么物体只要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物体的一半。
第二层次: 体会分数产生的必要性
充分认识物体的一半后,教师抛出问题: “物体的一半还能用以前学习的像1、2、3、4等等这样的数表示吗?”学生不难想到每一份不够一个了,就不能用以前学习的数来表示,这时需要一种新的数,体会分数产生的必要性。
第三层次: 层层递进,促进对分数本质的内化
由于学生在家找了物体的一半,如苹果的一半、月饼的一半、 一板药片的一半等等,这种离散量情况下的二分之一的认识,与 “分蛋糕”和 “分苹果”、“分一板药片”进行比较,去伪存真,把 “二分之一”的概念统一到 “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两份,每一份就是整体的二分之一”。
再认识四分之一时,借助折一折、涂一涂正方形、圆形、长方形四分之一等动手实践活动,思考“为什么折法不同,得到的每份都是它的几分之一呢?”,从直观到抽象,再次加深对分数的认识。
三、创造机会,鼓励学生主动探索
创新意识作为十大核心概念之一在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在教学中,我一是让学生创造 “一半”的表示方法,学生呈现出了图形、符号等多种表示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创造力得到了发展; 二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二分之一、四分之一后,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折一折、涂一涂表示自己喜欢的分数,再次加深对分数的认识。学生表示出的分数是多样的,学生初步理解分数的含义。通过展示学生表示的分数使学生对分数的认识进一步加深,在层层递进的活动中,
学生观察、对比、思考、发现,掌握了分数的本质内涵。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说过: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因此,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获取知识。
摘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学段目标”的“第一学段”中提出“初步认识分数”“发展数感”。《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内容”中提出“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分数,能读、写分数”“能比较两个同分母分数的大小”“会进行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运算”。所以我想通过深入的研究,让学生能追根溯源,发现为什么要用到分数,用心体会分数的重要性,以达到学生快乐自主探究的效果。
关键词:找准起点,抓住本质,创造机会
参考文献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篇16
一、情境引入的比较与分析
五套教材首先都创设了一个“平均分”的生活情景。其中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浙教版都以情景中的“一半”作为切入口,引出最简单的分数■;而西南师大版则是直接从情景中指出“把一张长方形的纸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它的■”。但同样是这个“一半”的出现,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浙教版这四套教材也有一些微妙的区别。
【苏教版】先创设了一个“2位小朋友在郊游当中要分4个苹果、2瓶矿泉水和1个蛋糕”的情景。为了体现公平,当然要平均分。
4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4÷2=2个。
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2=1瓶。
那么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半个。
■
【北师大版】创设了一个“2人分苹果”的情景。
2人分2个苹果,每人是2÷2=1个。
2人分1个苹果,每人分到半个苹果。
■
【人教版】创设了一个“2人分一个月饼”的情景。
每人一半,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块月饼的一半。
■
【浙教版】创设了一个“种一半地”的情景。
先讨论一半的意思,再指出“把一块地平均分成2份,1份是一半。
■
可以说,苏教版、北师大版、人教版、浙教版都是为了向学生表明这样一个意思,把单个物体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一半。但苏教版、北师大版、人教版都遵循了一个由“具体操作再到抽象”的原则,即先通过操作引出“一半”,再由一半引出■。特别是苏教版、北师大版还让学生经历一种由“每份是整数个到每份是半个”这样的过程,努力沟通除法与分数的关系,培养学生迁移、类比的数学思想。通过这样的过程,学生对一半的理解似乎又深了一步。而浙教版是“先直接讨论一半的意思,再指出一半的定义”,似乎是“先抽象再具体”,好像有点不合乎逻辑。
二、学习素材的梳理与分析
五个版本的教材,首先都创设了一个“平均分”的情景,然后用平均分当中的一半来引出■,再通过操作活动来加深对■的理解,最后或是引出分数的概念或是比较大小。
1.引出第一个分数的梳理和分析
在理解一半后,苏教版、北师大版、人教版、浙教版都直接指出一半用一个数来表示就是■,或半个就是。这样一来,分数的引入就以“一半”这个词为跳板,自然而然水到渠成。但是西南师大版是直接指出“把一张长方形的纸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它的■”,有点灌输的味道,稍显直接了一点。(如下图)
■
综合五个版本的教材来看,都是以■作为第一个分数来引入的,这个方法是十分正确的。首先它是一个分母最简单的分数,最容易操作而且直接明了。其次,它还有一个简单的词义外壳包装——“一半”,学生容易理解。
如果借助表格理解的话,可以是这样一个表格:
■
2.理解分数的学习素材分析
由于本块内容是对分数的初步认识中的起始课——认识几分之一,所以比较浅显形象,以感性认识为主。主要分两个层面展开:
第一层面:动手操作折(涂)分数。基本都以■或■为对象,进行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不断进行变式,从中感悟分数的共性内容。
【人教版】在让学生理解了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一半,也就是■后,思考:那么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 )分之一,写作( 。紧接着,让学生通过操作来折出一个正方形的■。
通过操作、比较,让学生明白,不管折出来的形状怎样,只要是平均分成4份,每份一定是■。通过刚才分月饼(圆形的■,到正方形的■),其实是在不断舍去分数的外在属性——形状,而指向分数的本质属性——平均分。不管形状怎样,只要是平均分成4份,每份一定是■。
【北师大版】在引出■后,设计了一个让学生涂一涂的练习。
■
这样也是在向学生透露一个信息:■的形状可以有很多很多,为什么这些不同的形状都可以表示■呢?原因只有一个,它们都平均分成了2份。只要平均分成2份,每份一定是■。
另外的版本不再一一说明,附图。
【浙教版】
■
【西南师大版】
■
【苏教版】拿一张长方形纸,先折一折,把它的■涂上颜色,再在小组里交流。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为了理解分数的真正内涵,5套教材都采用了动手操作的方法。在操作中,学生的方法肯定是多种多样的,这样就为我们的比较提供了素材,也为变式提供了材料。在教师的引导、追问下,学生对分数的理解就逐渐从表面到了核心。就是说,只要是平均分了,就是分数;同样的分数可以有不同的形状,关键是是否平均分。
第二层面:通过意义比大小。苏教版、人教版、北师大版安排了通过分数意义来比较大小这样一个环节,但还是要基于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比如■和■,在同一个等圆中,前者是平均分成2份中的1份,后者是平均分成4份中的1份,肯定是前者大。这种基于分数意义上的比较大小,对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找到分数的数感也是十分有益的。
两个层面比较如下:
■
我们发现,在通过涂折对分数进行比较的过程中,北师大版和西南师大版是最充分的。苏教版和浙教版只涂折了一个■,人教版只涂折了■,也都进行变式了,但就显得学生体验过程不够长,感觉太仓促和局限了。北师大版和西南师大版通过对两个分数的不断比较,就拉长了学生的体验过程,学生对分数的理解也比较深刻。浙教版和西南师大版,都不安排几分之一的大小比较,是可惜的。因为大小比较的前提还是要基于对意义的理解,虽然教材提供了直观图,但这种直观图必须理解了意义才可能画出来。
3.分数定义的分析
本学段的分数还是一种初步认识,所以对分数的定义也是一种描述性的,以感悟为主。五个版本的教材中只有苏教版、北师大版、西南师大版都在第一课时出现,人教版、浙教版在后面的课时出现。其中苏教版只用一个分数■就引出了分数定义,这样就给人一种很单薄的味道,而另外几个版本用多个分数来引出分数,给人的感觉就丰富多了。
■
像■,■,■,■,■…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像■,■,■…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像■,■,■,■,…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
三、 练习题型、题量的梳理与分析
【人教版】在第一课时后安排了两个练习:
■
2.在○里填上“>”或“<”。
■
第1题是填分数,一共有4个图形,分别是圆、十字形、正六边形、平行四边形。所提供的图形比较丰富,平均分的方法也比较多,而且答案都是几份中的一份,巩固了今天所学的分数。第2题是比大小,借助于图,为比大小提供了感性支持。
【浙教版】在第一课时后安排了三个练习:
1.涂色部分用几分之一表示?
■
2.按要求涂色。
■
3.下面哪几个图形涂色部分是这个图形面积的■?
■
这里的三个题目,第1题和人教版的第1题意义是一样的,但人教版提供的图形比浙教版丰富,浙教版在三角形的分法上别出心裁。这里的第2题是为了突出里面部分和整体的数量关系。第3题是为了体现分数的平均分。
【北师大版】在第一课时后安排了四个练习:
1.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涂色部分,并读一读。
■
2.按分数把下面各图形涂上颜色。
■
3.用下面的分数表示阴影对吗?对的画“√”,错的画“×”。
■
4.图中有■
(1)哪个图形的阴影部分等于它的■?
(2)哪个图形的阴影部分大于它的■?
(3)哪个图形的阴影部分小于它的■?
第1题是看图填分数,提供的图形也比较丰富,分法也比较巧妙。第2题的看分数填图和第1题刚好相反,抽象程度比第1题高,分法也比较丰富。第3、4两题都是为了体现平均分的思想。
【苏教版】一共安排了6个题目:
1.你能用分数表示下面每个图里的涂色部分吗?
■
2.下面哪个图里的涂色部分是■,在( )里画“√”。
■
■
4.你能折一折,表示出一张纸的几分之一吗?
■
5.先按照分数涂上颜色,再比较分数的大小。
■
6.《科学天地》大约占黑板报版面的几分之一?《艺术园地》大约占黑板报版面的几分之一?
■
第1、3两题都是填分数,但第1题提供的图形比较简单,分法也很一般;第3题主要是为了孕伏分数的大小与分母的关系。第2题主要是为了体现平均分的思想。第4题既体现了平均分的思想,又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第5题,先涂色,再比较大小,学生印象更深刻。第6题是对学生分数数感的培养,是一个亮点。
【西南师大版】安排了3个练习:
■
■
第1题,通过动手操作,来理解分数的意义。第2题,思维含量不大,主要巩固分数的读写。第3题,太过笼统,指向性不强。
我们把以上信息列成一个表格:
■
每个版本的教材都紧扣了课堂中的学习素材,注重用多种形式来理解课堂的内容,同时又注重了材料的丰富性,拓展了学生思维。其中,苏教版的练习最为丰富,但1、3两题可以合并在一起,以精简题量;西南师大版的练习太单一;人教版的练习内容似乎又太单薄了一点。
综合上面的教材,可以发现:任何一个版本的教材在同一个内容的编排上都有着共性,但又有自己的特色和侧重点。一些共性的东西,可以说是“英雄所见略同”,我们往往可以直接引用;一些不同的地方,我们可以借鉴每种教材的长处,“博采众长,取长补短”往往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责编 金 铃)
3.分数定义的分析
本学段的分数还是一种初步认识,所以对分数的定义也是一种描述性的,以感悟为主。五个版本的教材中只有苏教版、北师大版、西南师大版都在第一课时出现,人教版、浙教版在后面的课时出现。其中苏教版只用一个分数■就引出了分数定义,这样就给人一种很单薄的味道,而另外几个版本用多个分数来引出分数,给人的感觉就丰富多了。
■
像■,■,■,■,■…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像■,■,■…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像■,■,■,■,…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
三、 练习题型、题量的梳理与分析
【人教版】在第一课时后安排了两个练习:
■
2.在○里填上“>”或“<”。
■
第1题是填分数,一共有4个图形,分别是圆、十字形、正六边形、平行四边形。所提供的图形比较丰富,平均分的方法也比较多,而且答案都是几份中的一份,巩固了今天所学的分数。第2题是比大小,借助于图,为比大小提供了感性支持。
【浙教版】在第一课时后安排了三个练习:
1.涂色部分用几分之一表示?
■
2.按要求涂色。
■
3.下面哪几个图形涂色部分是这个图形面积的■?
■
这里的三个题目,第1题和人教版的第1题意义是一样的,但人教版提供的图形比浙教版丰富,浙教版在三角形的分法上别出心裁。这里的第2题是为了突出里面部分和整体的数量关系。第3题是为了体现分数的平均分。
【北师大版】在第一课时后安排了四个练习:
1.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涂色部分,并读一读。
■
2.按分数把下面各图形涂上颜色。
■
3.用下面的分数表示阴影对吗?对的画“√”,错的画“×”。
■
4.图中有■
(1)哪个图形的阴影部分等于它的■?
(2)哪个图形的阴影部分大于它的■?
(3)哪个图形的阴影部分小于它的■?
第1题是看图填分数,提供的图形也比较丰富,分法也比较巧妙。第2题的看分数填图和第1题刚好相反,抽象程度比第1题高,分法也比较丰富。第3、4两题都是为了体现平均分的思想。
【苏教版】一共安排了6个题目:
1.你能用分数表示下面每个图里的涂色部分吗?
■
2.下面哪个图里的涂色部分是■,在( )里画“√”。
■
■
4.你能折一折,表示出一张纸的几分之一吗?
■
5.先按照分数涂上颜色,再比较分数的大小。
■
6.《科学天地》大约占黑板报版面的几分之一?《艺术园地》大约占黑板报版面的几分之一?
■
第1、3两题都是填分数,但第1题提供的图形比较简单,分法也很一般;第3题主要是为了孕伏分数的大小与分母的关系。第2题主要是为了体现平均分的思想。第4题既体现了平均分的思想,又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第5题,先涂色,再比较大小,学生印象更深刻。第6题是对学生分数数感的培养,是一个亮点。
【西南师大版】安排了3个练习:
■
■
第1题,通过动手操作,来理解分数的意义。第2题,思维含量不大,主要巩固分数的读写。第3题,太过笼统,指向性不强。
我们把以上信息列成一个表格:
■
每个版本的教材都紧扣了课堂中的学习素材,注重用多种形式来理解课堂的内容,同时又注重了材料的丰富性,拓展了学生思维。其中,苏教版的练习最为丰富,但1、3两题可以合并在一起,以精简题量;西南师大版的练习太单一;人教版的练习内容似乎又太单薄了一点。
综合上面的教材,可以发现:任何一个版本的教材在同一个内容的编排上都有着共性,但又有自己的特色和侧重点。一些共性的东西,可以说是“英雄所见略同”,我们往往可以直接引用;一些不同的地方,我们可以借鉴每种教材的长处,“博采众长,取长补短”往往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责编 金 铃)
3.分数定义的分析
本学段的分数还是一种初步认识,所以对分数的定义也是一种描述性的,以感悟为主。五个版本的教材中只有苏教版、北师大版、西南师大版都在第一课时出现,人教版、浙教版在后面的课时出现。其中苏教版只用一个分数■就引出了分数定义,这样就给人一种很单薄的味道,而另外几个版本用多个分数来引出分数,给人的感觉就丰富多了。
■
像■,■,■,■,■…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像■,■,■…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像■,■,■,■,…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
三、 练习题型、题量的梳理与分析
【人教版】在第一课时后安排了两个练习:
■
2.在○里填上“>”或“<”。
■
第1题是填分数,一共有4个图形,分别是圆、十字形、正六边形、平行四边形。所提供的图形比较丰富,平均分的方法也比较多,而且答案都是几份中的一份,巩固了今天所学的分数。第2题是比大小,借助于图,为比大小提供了感性支持。
【浙教版】在第一课时后安排了三个练习:
1.涂色部分用几分之一表示?
■
2.按要求涂色。
■
3.下面哪几个图形涂色部分是这个图形面积的■?
■
这里的三个题目,第1题和人教版的第1题意义是一样的,但人教版提供的图形比浙教版丰富,浙教版在三角形的分法上别出心裁。这里的第2题是为了突出里面部分和整体的数量关系。第3题是为了体现分数的平均分。
【北师大版】在第一课时后安排了四个练习:
1.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涂色部分,并读一读。
■
2.按分数把下面各图形涂上颜色。
■
3.用下面的分数表示阴影对吗?对的画“√”,错的画“×”。
■
4.图中有■
(1)哪个图形的阴影部分等于它的■?
(2)哪个图形的阴影部分大于它的■?
(3)哪个图形的阴影部分小于它的■?
第1题是看图填分数,提供的图形也比较丰富,分法也比较巧妙。第2题的看分数填图和第1题刚好相反,抽象程度比第1题高,分法也比较丰富。第3、4两题都是为了体现平均分的思想。
【苏教版】一共安排了6个题目:
1.你能用分数表示下面每个图里的涂色部分吗?
■
2.下面哪个图里的涂色部分是■,在( )里画“√”。
■
■
4.你能折一折,表示出一张纸的几分之一吗?
■
5.先按照分数涂上颜色,再比较分数的大小。
■
6.《科学天地》大约占黑板报版面的几分之一?《艺术园地》大约占黑板报版面的几分之一?
■
第1、3两题都是填分数,但第1题提供的图形比较简单,分法也很一般;第3题主要是为了孕伏分数的大小与分母的关系。第2题主要是为了体现平均分的思想。第4题既体现了平均分的思想,又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第5题,先涂色,再比较大小,学生印象更深刻。第6题是对学生分数数感的培养,是一个亮点。
【西南师大版】安排了3个练习:
■
■
第1题,通过动手操作,来理解分数的意义。第2题,思维含量不大,主要巩固分数的读写。第3题,太过笼统,指向性不强。
我们把以上信息列成一个表格:
■
每个版本的教材都紧扣了课堂中的学习素材,注重用多种形式来理解课堂的内容,同时又注重了材料的丰富性,拓展了学生思维。其中,苏教版的练习最为丰富,但1、3两题可以合并在一起,以精简题量;西南师大版的练习太单一;人教版的练习内容似乎又太单薄了一点。
综合上面的教材,可以发现:任何一个版本的教材在同一个内容的编排上都有着共性,但又有自己的特色和侧重点。一些共性的东西,可以说是“英雄所见略同”,我们往往可以直接引用;一些不同的地方,我们可以借鉴每种教材的长处,“博采众长,取长补短”往往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分数初步认识的教学05-18
如何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11-07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05-17
分数的初步认识二教案09-02
分数的初步认识发言稿07-05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徐兵兵11-15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05-20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0-09
二年级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09-02
分数的认识教学反思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