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2024-08-14

分数的认识教学反思(通用12篇)

分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1

《分数初步认识的教学》教学反思

(一)创设情境

吴老师从孩子们熟悉的生活中单刀直入开始了知识的学习。“有4个桃子,平均分2个人,每人得到几个?”“啪——啪”学生用两下整齐的掌声回答了问题。“有2个桃子,平均分2个人,每人得到几个?”“啪”吴老师不仅不慢地说:“只有一个桃子,平均分2个人,每人得到几个?”同学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面面相觑。突然有几个同学用右手尖点了一下右手心,“半个”,还有的同学两手心相对并不合上,表示“半个”。熟悉的生活一下子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有的同学不由自主地说:“半个”。吴老师继续说:“对,半个。半个该怎么写呢?小朋友们,能用你喜欢的方法来表示一个桃子的一半吗?”教室里立刻热闹起来,有的同学接过老师手中的粉笔,跑到黑板前画图、写汉字。吴老师认真地看着同学们的板书,孩子们用不同的方式表示着自己心中的“一半”。

接着,吴老师请这些同学一一介绍自己的表示方法,解释每种表示方法的含义。只见吴老师停在了2/1、1/2前,疑惑的问这两位同学:“这是什么意思?”两位同学分别说出:“这是二分之一,表示把一个桃子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相等的。”“你们在哪里见过二分之一?”写1/2的同学想了想回答说:“我在一本数学书上见过。”写2/1的同学则很自豪的说:“我没有见过,是我自己想的。”吴老师笑着说:“挺好嘛,自己创造的。”伴着老师的声声赞许,同学们感受到了创造的快乐。

吴老师示意大家坐下,不紧不慢地说:“小朋友们,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了桃子的一半,说明你们很有办法。不过,我向大家介绍一种更科学、更简便的表示方法。当把一个桃子平均分成两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时,可以像这位同学一样用这个数1/2来表示。”她边说边走到黑板前,用红粉笔框住了1/2。“你们知道这个数叫什么名字吗?”同学们不敢肯定地回答:分数。吴老师边出课题边肯定大家的答案:“对啦,叫做分数。”接着,吴老师又一次回到1/2前,给同学们引荐这位数的大家族中的新朋友---“分数”。孩子们在吴老师的带领下自然而然地进入了新知识的学习。

(二)指导探索

新课的学习开始了,吴老师举起一块大月饼,请一个同学从中间切开,然后问:“这个同学是怎么分的月饼?”待同学们明确了“平均分”后,吴老师带领同学们边比划边说:“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就是这个月饼的二分之一。”小伙伴之间互相讲述着自己对1/2的理解。这时,吴老师神秘地问:“哎,你还能在这块月饼中找到另外一个二分之一吗?”一个同学很快地跑到前面,在月饼的另一半写上了1/2。在老师的示范下,同学们又很快掌握了1/2的读法、写法并知道了这个分数表示的含义。

这时,吴老师看着一开始到黑板上表示“一半”的同学们,用商量的口吻说“我想和你们商量一下,刚才你们画的图、线段和文字都表示把这个物体平均分成两份,表示这样的一份。如果你认为1/2这个分数能表示你的意思,就可以擦掉你写的;如果你认为你的表现方法更好,也可以保留意见。”很多同学纷纷跑上去擦掉自己画的图、文字、线段。只有一位同学坚持认为自己画的图更好执意不擦,吴老师尊重了他的意见,并把这幅桃子图框起来保留在黑板上。

大屏幕上出现了各种彩色图形,同学们兴奋地议论着,丰富了对1/2的认识。

接下来,老师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片,折出自己喜欢的图形的二分之一,同时与小伙伴交流。

孩子们的指尖上跳动着智慧,他们用不同的折法表现着1/2。

不知谁喊了一声:“我折出了圆的四分之一!”同学们把惊奇的目光投了过去,此时的吴老师显得有些激动,“什么,你折出了圆的四分之一,能把你的折法介绍给小朋友吗?”这位同学高高举起手中的圆形纸片,说:“我把它对折,再对折就得到了四分之一。”吴老师满腔热情地鼓励了他:“很有创造!同学们折出圆形的二分之一,你却大胆地折出了它的四分之一。你能说说四分之一是什么意思吗?”这位同学兴致勃勃地讲出了四分之一表示的意思。同学们不约而同地鼓起掌来。吴老师趁机给了一句:“你们还有别的折法吗?试试看!”教室里热闹起来,同学们认真地折着,说着,每张小脸上都洋溢着参与的快乐,创造的愉悦。

不大工夫,学生折出了三分之一、六分之一、十二分之一、十六分之一……吴老师真诚地欣赏着孩子们,热情地请孩子们把折成的不同图形的纸片贴在黑板上展示。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说着各自得到的新分数的含义,不断的加深着对分数的理解。探索的成功,给同学们带来了美好的感受,同学们爱学的兴趣在升华,会学的技能在提高。

接着,吴老师走到这副图形跟前,抛出了一个问题:“看到这副图,你都想到了什么?”片刻的议论之后,又是一次有趣的发散:

“我想到其中的一部分可以用1/3来表示。”

“我还可以在这个圆中找到另外两个1/3。”

“一个1/3是1/3,两个1/3是几?”

“3个1/3是不是就是那整个圆?”

“从2个1/3中去掉1个1/3,是不是还剩1个1/3?……”

听了同学们的回答,吴老师脸上露出惊喜的神情,真诚地赞叹道“同学们了不起,你们的联想真丰富呀!”

下面的活动更精彩了。银幕上出现了一个智慧人,眨着双眼向小朋友们提出一个问题,请大家判断。“把一个圆分成两份,每份一定是这个圆的二分之一。对吗?”话音刚落,全班同学已经分成两个阵营,有举“”的,有举“×”的。面对学生的不同答案,吴老师没有裁决,而让持不同意见的双方各推荐两名代表与同学商量后再发表意见。双方代表各手持一个圆形纸片讨论着,都下定决心要把对方说服。经过讨论准备,小小辩论会开始了。

正方代表把手中的圆平均分成两份,问道:“我是不是把这个圆分成了两份?”

反方代表点头应答:“是,是。”

正方举起其中的半个圆,问:“这份是不是这个圆的二分之一?”

反方:“是,是啊。”

正方当然不让:“既然是二分之一,为什么不同意这种说法?”

此时,反方同学虽然口称“是,是”心理却很不服气,该是他们反驳的时候了。只见,反方一个代表顺手从圆形纸片上撕下一块纸片,高举着分得的两部分大声问:“这是分成两份吗?”

正方连忙回答:“是。”

反方接着把小小的一份举在面前,用挑战的口吻问到:“这是圆的二分之一吗?”

正方的底气已经不那么足了,小声说了声:“不是。”

反方咄咄逼人:“既然不是二分之一,为什么你要同意这种说法呢?”

正方服气地点了点头,不好意思地站到了反方的队伍中。

一场别开生面的辩论会到此告一段落,吴老师紧紧握着反方同学的手,:“祝贺你们,是你们精彩的发言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时吴老师并没有忘记身边的正方同学,仍然深情地握了他们的手:“谢谢你们,正是因为你们问题的出现,才给咱们全班带来一次有意义的讨论!”老师彬彬有礼地向他们深深鞠了一躬“谢谢!”孩子们笑了。别小看了这一次握手、一声感谢,它使成功者体会到快乐,使暂时失败者找回了面子,这无不表现着吴老师对孩子们的热爱与尊重,体现着吴老师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

小小辩论会结束了,折绳比赛又开始了。同学们边动手边讨论如何准确快捷地折出它的八分之一。同学们跃跃欲试,不由自主地站起来,举着他们的“研究成果”给大家看。

“小朋友们请看,像1/2、1/3、1/4、1/5、1/8这样的数都叫做分数。你还能举出几个分数来吗?”吴老师的话音刚落,同学们积极的举起手来,一个接一个的说着:1/7、2/2、1/10……吴老师轻声问大家:“我们这样说下去,能把分数说完吗?”一个小伙子迫不及待地说:“我知道了,分数有无数个”。“对,分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接下来,是分数各部分名称的介绍。吴老师先请同学们命名。孩子们把分数线命名为“平均分线”突出了分数线的本质含义,大概是受了“分母”的影响,孩子们把“分子”起名为“分父”“分公”,体现了分母与分子的密切关系。在笑声中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窍门记住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三)反馈练习

巩固练习开始了,同学们兴奋地用分数表示着下列各图的阴影部分。

接着判断练习开始了,大屏幕上出现了下面各图形,请同学们判断

各图中的涂色部分能否用下面的分数表示。

当同学们判断到最后一副图形时,意见发生了分歧,他们用自己的理解表述着、争论着,进一步加深了对分数含义的理解。

在愉悦气氛中同学们完成了读分数、写分数的练习。

(四)总结提高

吴老师请同学们结合生活实际,用分数说一句话。学生甲:“我家有3口人,我占全家人口的1/3。”学生乙:“我们组有7个人,我们组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7/50。”……当一个学生说到“我爸爸买了100个鸡蛋,打碎了一个,打碎了的正好占这些鸡蛋的1/100”时,吴老师顺手将1/100写到了黑板上。并特意把开始上课时坚持用画图方法表示分数的那位同学请上来,“1/100该怎样用你喜欢的画图方法表示呢?请你试试看!”只见这位同学认真地画着,画着画着停住了,他扬起小脸“老师,这种方法太麻烦了,还是分数表示好。”边说边使劲把开始画在黑板上的桃子图擦掉,这位个性极强的孩子此时,心服口服地接纳了分数这个新朋友。

最后一个练习——猜一猜。

银幕上出现了两条被遮挡起来的线段,只露出其中相等的一部分,请同学们猜猜哪条线段比较长。如图:

第一条:第二条:

同学们互相猜测和议论着,各自申诉着自己的理由。这个谜底就要揭开了,同学们屏住了呼吸,教室里安静极了。吴老师煞有介事地说:“谁对谁错呢?请——看——这——里!”故意把话一字一字地断开,引起孩子们高度的注意。突然,吴老师轻轻按动鼠标,遮盖在线段图上的蓝色纸片不翼而飞,两条线段赤裸裸地展现在孩子们面前:

第一条:第二条:

“ye!——”孩子们欢呼起来,猜对了的同学高高举起小拳头,猛劲地向空中挥动。“ye!——”“ye!——”教室里沸腾了!

《分数的初步认识》这节课,就在同学们高昂的情绪中结束了。

分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2

●创设情境, 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

数学源于丰富、有趣、现实的日常生活。事实证明, 只有将数学与现实背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才能帮助学生真正获得富有生命力的数学知识。

课始我创设小朋友野餐时分食品这一生活情境, 拉近了数学与学生生活的距离, “像这样每份分的同样多, 数学上称——平均分”, 简单的一句话沟通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数学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 唤起学生对“平均分”的回忆, 突出了平均分这一关键知识点, 为认识分数打下基础。接着通过“把一个蛋糕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 每人分得多少”为学生创设悬念,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及生活语言得出“一半”。“这一半怎么表示呢?”打破学生的认知平衡, 建立新的认识平衡, 适时强调“1/2是一个分数”, 并出示课题, 突出了1/2作为数的含义引入课题。从整数到分数的知识飞跃, 拓展了学生的认知结构, 也使教学从整数很自然地过渡到分数。课尾, 我播放一段“多美滋3+1”的广告, 让学生从看到的几个画面中说说能想到几分之一, 并在对“第9个小朋友吃到的大约是整个蛋糕的几分之一”的讨论中, 深刻感悟并认识了“几分之一”的本质属性, 也把整节课推向了高潮。在整个过程中, 多媒体的动态演示不断进行着, 从具体的实物抽象成整数与分数, 变换着不同的认识场景, 学生凭借对原有知识的理解, 通过不断思索、合理推理, 有效解决了实际问题。

●辅助学习, 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 必须借助于个体的亲历性, 即让学生亲身实践。课堂上一定要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深入地感悟学习材料, 也就是说, 要充分展开学习过程, 让学生在亲身体验、经历教学过程中逐渐建立概念。

在本课的教学中, 我分“自学课文、填一填、估一估、比一比、广告中的数学”这5个版块, 鼓励让学生在网络上进行自主操作。自学课文“分数的各部分名称”时, 学生点击网络, 生动形象的图片与文字的结合展示, 使学生的自学方便、快捷, 利于个性思考, 有效地将抽象文字转化为容易理解的图片形象, 分解了学习难点。在学生进入“填一填、估一估、比一比”这三个相关栏目后, 网络为每一位学生创设了一个“在线测试”的环境, 此时, 学生可以利用键盘上的功能键输入自己的答案, 并在点击“交卷”之后, 网络会通过教师设置的参考答案进行阅卷评分, 把学生的答案和评分结果显示给他们。当然, 如果学生对自己的表现不满意, 还可以点击“重测”, 直到自己满意为止。在此过程中, 我还借助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提供了“折出一张长方形纸的1/2”的多种方法的参考, 并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折法不同, 涂色部分的形状也不同, 都可以用1/2表示?”进而引导学生抓住本质, 进行适度抽象概括, “不管是一个蛋糕, 还是一个图形, 只要把它平均分成两份, 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1/2”, 使学生深刻理解1/2的意义, 而且提高了学生的抽象思维水平。

●人机交互, 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网络所具有的交互性强的特点能有效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探索能力, 人机交互可以快速反馈学生学习成果, 有效实现课堂的高效。

在“填一填、估一估、比一比”这三个版块中, 学生自主测试后, 我运用网络交互性强的特点, 及时地利用网络反馈哪个学生答错了, 错了哪一题, 错在什么地方;统计全班学生的完成情况及每题正确率, 并结合学生的完成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评讲。“在线测试”这一网络环境将个体学生自主学习的信息及时进行了反馈, 通过师生、生生的合理互动进行了有效的评价。学生在交流、评价、矫正过程中, 不仅知识意义得到了有效的建构, 而且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做好了准备。因此, 人机交互, 能快速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 便于教师有效及时地调整学生的学习过程, 及时地找出学生学习的差距, 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 这是传统教学无法取代的。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与反思 篇3

1.乐乐家来了2个客人,冰箱里有4个桔子,该怎样把这4个桔子分给2个客人,每人分得多少个?生答。结合生答,提出:每份分的同样多,数学上叫“平均分”。

乐乐又拿出2个苹果,该怎样把这2个苹果分给2个客人,每人分得多少个?请生答。结生答,再次强调:每份分的同样多,数学上叫“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反思:这一环节在于引出平均分的概念,因为这是分数产生的一个必要条件。

2.乐乐在招待客人的时候遇到了难题,冰箱里只有一个蛋糕了。“该怎样把1个蛋糕分给2个客人,每人分得多少呢?”乐乐不知道怎么分了,同学们愿意帮帮他吗?

学生交流,自然引出“一半”。

不过,乐乐还是有疑问,请看大屏幕:同学们,一半能用我们学过的数字来表示吗?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分数,一起来和分数交朋友。板书课题:分数的初步认识

反思:这个环节利用学生喜欢的动画形象引入,在学生理解了平均分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出一半,通过质疑,学生发现一半无法用自己学过的数字来表示,自然产生了对新知识的探索欲望。

二、动手实践,自主探究

1.认识二分之一

(1)直观感知,初步认识

结合前面引出的一半,学生仔细观察课件演示。一个圆平均分成两份,一半正好是其中的一份,这一份是圆的1/2,另一份也是圆的1/2。使学生明白只要是平均分成完全相同的两份,每份都是原来的1/2,初步理解1/2的含义。

板书:1/2,读作:二分之一(多让学生读一读,知道分数的读法)。

再回到乐乐该怎样把一个蛋糕分给两个客人,每人分得多少?这个问题上,先让学生回答,再用课件演示。

反思:这个环节用演示的方法让学生直观感知二分之一产生的过程。通过读一读,说一说让学生能对二分之一进行初步的理解。

(2)动手操作,深化认识

小组活动,你能创造出二分之一吗?让学生动手折自己的长方形纸片,并用彩笔涂色表示出二分之一。

学生展示交流,教师巡视,并将不同折法的优秀作品展示在黑板上。全班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得出结论。

反思:这个环节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鼓励学生在操作過程中体验创造的快乐,加深对二分之一的理解。同时,通过讨论学生明白不管怎么分,只要是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了2份,每份就是它的1/2。

(3)观察判断,巩固认识

课件出示巩固习题“下面哪个图形里的涂色部分是……”

学生独立判断,并说明判断理由。

反思:这个环节主要是想让学生通过比较判断,掌握平均分的思想,对二分之一形成正确的理解。使学生明白如果分成二份的大小不相等,它不是平均分,就不能用分数表示。

2.认识四分之一

(1)动手操作。你能通过折正方形纸片创造出四分之一吗?让学生自主动手,并用彩笔涂色表示。

(2)展示交流。小组成员交流,教师巡视,挑选不同的作品贴在黑板上,在全班说一说四分之一的意义。

(3)教师小结。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取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物体的几分之一。

反思:这个环节让学生动手折出四分之一并交流展示,然后通过练习加深理解。

3.自由操作,创造分数

(1)用你手中的正方形纸片,你还想折出几分之几?涂色表示,汇报交流。

(2)教师引导,一份表示几分之一,两份呢?三份呢?折出你喜欢的分数,涂色表示并能正确读出分数。

(3)课件演示几分之几。学习分数家族成员名称。

反思:这一环节放手让学生自主创造分数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学生通过涂色明白涂一份和涂几份创造出的分数是不同的,从而明确认识,形成分数的完整概念。

三、分层练习,拓展提高

1.用分数表示阴影部分

2.看分数涂颜色

3.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就连语文成语里里也有数学呢。不信你看,下面是我们经常用到的几个有关数字的成语,你能用分数表达吗?

反思:这三个练习利用生活中的事物来理解分数的意义,既帮助学生深化了平均分的思想,又学以致用,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总结,延伸铺垫

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个新朋友,分数,你有什么收获吗?

总评: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学乐学,让学生会学,善学。从学生的学来看,要注重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注重小组合作,小组交流。整个教学过程着眼于一个“探“字,贯穿一个“疑”字,突出一个“动”字。

2.在教学过程中,借助课件演示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认识几分之一,让学生体会到分数来源于生活,而且是在平均分的基础上才能产生分数。

3.我在设计练习时做到分层设计,形式多样,联系实际,注意面向全体学生。通过自主练习,达标练习和拓展练习,加深了对本节课的理解和运用,形成新的认知结构,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篇4

成功之处:

1、借助直观操作,理解分数的含义。在教学中,首先通过分一个物体,如一块月饼、一个圆、一张长方形纸和一张正方形纸,让学生理解不管是平均分成几份,分母就是几,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分子就是几。在整个例1和例2的教学中,学生发现我们所得到的分数都只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其次,对于平均分的教学要尤为重视,分数必须是在平均分的基础上才能得到分数,我们通常所说的分数线实际上就是表示平均分的含义。

2、注重多元表征之间的转换,理解分数的含义。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利用分月饼的现实情境,在平均分的活动中得出用1/2、1/4表示;然后用一个圆、一张长方形纸,在平均分的活动中得出用1/3、1/5表示。通过这样多种外在的表征方式,实现由平均分物体到图形表征,最后抽象出分数的数学符号,体现了“行为”“图形”“符号”等多元表征方式之间的转换,做到了顺向思维的引导;最后又通过折一张正方形纸表示出它的1/4,这是根据给出的分数符号进行的回溯操作活动。多元表征之间的转换实质上就是在“有来有回”的过程中实现的,学生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就可以建立起“行为”与“符号”之间的相互对应关系,才能更好地理解分数的意义。

不足之处:

个别学生对于平均分还是存在判断上的问题,导致练习中出现错误。

再教设计:

分数的再认识教学反思 篇5

(一)》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过“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再认识分数的完整意义。因此“分数的再认识”不是初步认识整体“1”,而是对整体“1”的再认识,是在学生已经懂得整体“1”是“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由许多物体组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但是学生对整体“1”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深刻,所以本节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操作活动,感受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体验到同样拿出整体“1”的几分之几,但是由于整体“1”不同,拿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另外,还让学生根据整体“1”的几分之几对应的数量,描述出整体“1”的大小。

1.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教学中我创设了“拿铅笔”、“比一比”、“画一画”等多个情境,激发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使学生感受分数对应的整体“1”不同,分数所表示的部分的大小或具体数量也就不一样,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理解数学问题。

2.注重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讨论解决问题。如在“拿水笔”的活动中,我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提出问题,然后再组织学生讨论解决,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充分合作开拓思维,提高了孩子合作探究的能力。

本节课,大多数的学生能提出问题,积极主动地参加讨论问题,争先恐后的抢答问题。然而也有一些问题是值得我继续思考的:分数的再认识,再认识的内容有两点: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理解

分数的意义。2.结合具体的情境,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思考一:这里的“进一步”、“体会”两词就属于模糊词语,对于老师而言,比较难以把握,到底“进到哪一步”?“体会到哪一层”?

百分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6

一、结合具体情境认识并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课的开始让学生展示收集的百分数素材并进行试读,一方面了解了学生的认知基础,另一方面让学生提出要探究的问题,既直面

学生的认知基础,又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二、经历百分数的意义的理解、探究过程,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让学生在原有生活经验、语言描述的基础上,用一幅简单的图来表示“棉80%”。学生在“想――画――说”的过程中理解了百分数的意义,同时也为百分数的意义的表达找到了一个直观形象的展示平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一方面体会了百分数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关系,更深入的理解了百分数的意义;另一方面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更直观的认识了百分数。

三、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知道分数与百分数的联系与区别,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分数与百分数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是这节课的难点之一,本节课借助一组素材,让学生在比较中生疑,在争辩中明晰,从而明确百分数只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关系,不能表示具体数量。这种借助矛盾冲突、在相互辩论中完成对概念的建构的做法,也是知识与能力逐步建构的过程。

四、精心设计练习,使学生体会百分数应用的广泛性、简捷性、优越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对学生进行生活及健康教育。

认识百分数的有效教学 篇7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98~99页的例1、“试一试”和“练一练”部分、练习十九的第3题。

〖教学目标〗

第一, 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 初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会正确地读、写百分数。

第二, 学生经历百分数意义的探索过程, 体会百分数与分数、比的联系和区别, 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进一步发展数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

难点:百分数的意义, 百分数与分数、比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过程〗

一初步交流, 感受百分数

教师:同学们, 知道这节课要研究什么内容吗?

学生:百分数。

教师:课前同学们已经收集了一些百分数, 也进行了研究。谁来展示一下你预习的成果。

学生1:羊毛衫含羊毛50%, 表示把这件衣服平均分成100份, 羊毛占50份。

学生2:白酒的酒精度56%, 表示酒精占整瓶酒的百分之五十六。

教师:看来你们对百分数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百分数。 (板书:认识百分数)

二合作探究, 体会百分数的产生

第一, 引出命中率。

教师:前天, 学校篮球队组织了投篮练习, 王老师对三名同学的投篮情况进行了统计。 (课件出示姓名和投中数统计表) 谁投得准一些?

学生:吴××, 因为他投中的个数多。

教师:有道理。 (课件出示投篮次数统计表) 现在呢?怎么比?

学生:要分别算一算投中次数占投篮总数的几分之几, 再比较, 谁大谁就准。

教师:也就是求每个人的命中率是多少。你能说出他们的命中率吗? (课件配合出示三人的命中率)

第二, 比较命中率。

教师:会比较吗?写在本子上, 再在小组里说一说。

学生1:我是用除法比的, 16÷25=0.64、13÷20=0.65、18÷30=0.6, 所以张××投得准。

教师:他们刚投完, 周×跑过来想和他们比, 他共投了200次, 投中131次, 这下谁投得更准呢?

第三, 研究百分数的读写、意义。

教师:这个数跟以前学的分数有什么不同?

学生:分子是小数。

教师:一般情况下, 小数不可以作为分子。为了避免这个问题, 也为了书写的简便, 百分数通常不写成分数形式。那该怎么写吗?

学生:先写65.5, 后面加个百分号。

教师:你能把它们都写成这样吗?

教师:怎么读?学生:百分之六十四……

教师:它们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呢?学生:表示投中次数占投篮次数的百分之六十四……

教师:百分数表示的是两个数量间的倍比关系, 而不是表示一个数量。因此, 百分数又叫做百分比或百分率。

三课堂练习, 夯实基础

例1:从2%、3.5%、120%、98%、100%中选择合适的填空。 (1) 这些百分数中, 最大的是 () , 最小的是 () ; () 和 () 最接近。 (2) 六 (2) 班50人, 全部参加了期末考试, 六 (2) 班的期末考试参与率是 () 。

学生:最大的是120%, 最小的是2%。2%和3.5%最接近。因为六 (2) 班全部都参加了, 参与率是100%。

教师:看来还有超过100%的百分数呢。

例2: (出示练习十九第3题) 师:哪些分数可以转化为百分数, 那些不能?

学生:凡是带单位的都不可以, 因为它表示一个数量。不带单位的可以, 它表示的是两种数量间的关系。

例3:老师昨天看到一个猜谜游戏, 你能帮老师猜一猜吗?1%、100%、90%、50%、200% (各打一成语) 。

教师:你猜到了吗?我们来看一下谜底。知道的同学大声说出来。

学生:百里挑一、百发百中、十拿九稳、事倍功半、事半功倍。

四灵活运用, 升华对百分数的认识

教师:同学们, 快要下课了, 今天的知识你掌握了吗?掌握的同学请举手。

教师:我们班共50人, 掌握的有35人, 能用一个百分数表示吗?

学生:70%。

教师:如果没举手的同学通过努力, 能达到百分之多少?

学生:100%。

教师:可不可能超过100%?学生:可能。

教师:那100%是最大的百分数吗?学生:不是。

教师:既然没有最大的百分数, 有最小的百分数吗?

学生:没有。教师:1%不是吗?

学生:还有0.1%, 0.01%, ……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认识分数,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几分之一,会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2)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主动建构数学知识,充分体会分数的含义;(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自主学习的精神。

教学重点:使学生建立初步的分数概念,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

教学难点:通过实物演示使学生理解1/2的含义,并理解分数是在平均分的基础上实现的。

教具准备:课件、投影仪。

学具准备:正方形、长方形纸片、水彩笔、直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中秋节,老师要把月饼分给小朋友。请思考后回答:8块月饼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多少?4块月饼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多少?2块月饼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多少?1块月饼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多少?(学生无法用整数表示)

师:看来,1块月饼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分的月饼用咱们以前学过的整数1、2、3、4……没法表示,这就需要咱们来认识一种新的数——分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分数。(板书课题:分数的初步认识)

设计意图:分月饼的活动,其实是在体会以前学过的数——整数的特点:可以表示物体的个数。让学生在分月饼的过程中产生对分数的认知需要,引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认识1/2

(1)认识月饼的1/2

师:首先,大家还是回到那1块月饼上来。1块月饼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多少?(学生会说半块)

师:那半块月饼是怎么得到的?你会分吗?(指名说)

师:老师来试一试(课件动态演示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两半)

师:可是这半块在数学上该用什么样的分数来表示呢?谁知道?(指名说,对知道的同学给予鼓励和表扬)

师:那么这个1/2表示什么呢?

师:(电脑演示)一起来看,我们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左闪动)是这块月饼的一半,也就是这块月饼的1/2。(教师带领学生说一说)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这一份(指课件左边半块月饼)是这块月饼的1/2;那(右闪动)这一份可以用1/2表示吗?

师(小结):看来,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一份都是这块月饼的1/2。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1/2,可是二分之一应该怎么写呢?伸出手跟老师一起来写。先写中间的一条短横,表示平均分;然后在短横的下面写2,表示平均分成两份;最后在短横的上面写1,表示这样的1份,读作:二分之一。

设计意图:利用生活中的实物,将数具体化,全面展现1/2的产生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就成了他们观察、思考、表达的过程,分数的读写、意义等知识点在这一过程中自然生成,流畅自如。

(2)折长方形纸的1/2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认识了月饼的1/2。瞧,这是什么?(出示长方形纸)你还能找到它的1/2吗?

师:明白了吗?开始!

(生活动,师指导;学生展示不同的折法和画法)

师:明明折法不同,形状也不同,为什么涂色部分都可以用1/2表示呢?

师(小结):看来,折法不同没关系,只要是把它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1/2。

设计意图:通过折一折、涂一涂,让学生动手操作体验学习,加深了学生对1/2的认识和理解。

(3)判断图形的1/2

师:现在明白了1/2的含义了吗?现在老师考考你。

师(小结):无论是一块月饼、一张长方形纸、一个多边形,只要是把它平均分成两份,每一份都是它的1/2。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出示图形,判断是不是1/2。在动脑想、动眼看的过程中学生充分展示出学习思维的全过程。

2.认识几分之一,比较分数大小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1/2、1/4,你还想认识几分之一?(指名回答)

师:老师也用图形表示出了几个分数(在黑板上贴出1/3、1/8),我表示出的是几分之一?

师:你会写这些分数吗?(指名写)

(1)比较1/2与1/4的大小

师:仔细观察涂色部分,你认为1/2和1/4这两个分数哪个大一些呢?为什么?(指名说)

师:你们听明白了吗?从图上看1/2有这么大一块,1/4只有这么小一块,所以1/2比1/4大,你们同意吗?中间可以用哪个符号?一起读一读。

(2)给分数排排队

师:现在你能给黑板上这几个分数排排队吗?(1/2、1/4、1/3、1/8)

(学生到前面给分数排队后,师生评价)

师:通过刚才我们给分数排队,你发现了什么?(前后位4人为一组,讨论交流,小组汇报)

师(小结):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表示的就越少;平均分的份数越少,每一份表示的就越多。

设计意图:在学生认识了1/2、1/4的基础上,先让学生说说还想认识几分之一,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然后在认识了几分之一的基础上,先比较1/2、1/4的大小后,给几个分数排排队,学生更愿意比了。

三、实践应用,深化新知

师:同学们真的很聪明,能用数学的眼光发现有价值的问题。为了奖励你们的出色表现,老师决定带你们到游乐园去玩一玩,你们高兴吗?我们出发吧!(伴随音乐,屏幕出示游乐园图)

师:同学们,游乐园里可真热闹啊!请你仔细找一找,有没有刚刚认识的分数朋友?(指名回答,并说出自己是怎么知道的)

师:快看,游乐园里正在举行游戏比赛,想参加吗?

游戏一:你认识我吗?我是涂色的部分,给我起个名字吧!

游戏二:比眼力。

师:请你用手势表示出来。判断之前先想一想,听老师喊“准备、出示”再出手势,明白吗?

设计意图:练习创设了教师带领学生去游乐园玩这一情境,习题以游戏的形式呈现,层次清楚,趣味性强,并加强了与生活的联系。

《分数的再认识》教学反思 篇9

对于分数意义的教学,人教版与北师大版在编排上有很大的不同,人教版的三年级只涉及到分数的初步认识,让学生认识到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到五年级再正式认识分数的意义,让学生认识到还可以把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从把一个物体平均分到把一个整体平均分,在认识上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飞跃。因此,人教版到五年级再正式认识分数,肯定考虑到了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和生活经验的积累,这样编排有一定的合理性。

但是,北师大版从教材整合的角度出发,让三年级学生学习过分数的初步认识后,马上认识分数的完整意义,这样让学生看到了知识的全貌,避免了“小步子”教学,这也许更符合新课改的一些精神。另外,北师大版也考虑到了学生掌握的不是很扎实,所以在五年级就专门安排了“分数的再认识”这节课。

因此,“分数的再认识”不是初步认识整体“1”,而是对整体“1”的再认识。此时,学生已经懂得出了可以把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成若干份,还可以把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只是学生对整体“1”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深刻,还感受不到整体“1”不同,相同分数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所以,本节课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操作活动,感受到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体验到同样拿出相同整体“1”的几分之几,但是由于整体“1”不同,拿出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另外,还让学生根据整体“1”的几分之几所对应的数量,描述出整体“1”的大小。这样学生会深刻的体会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丰富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从而达到对分数再认识的目的。

《认识分数》教学反思 篇10

1、本节课着重帮助学生认识1/2。

首先通过分苹果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在分东西平均分得的结果不能用整数来表示时,我们就用分数来表示。这里不仅解决了平均分一个苹果这一问题,同时也交代了分数的由来,让学生感受由于生活的实际需要,才有分数的产生。提出1/2这个分数后,借图意来理解1/2的含义,着重理解“平均分”;接着以1/2为例读写分数,知道分数的各部分名称。接着让学生在各种图形上找1/2并涂一涂,从而感受无论是物品还是图形,只要把它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它的1/2。

2、认识几分之一。

这一环节是在学生掌握了1/2了含义之后,延伸到1/n的理解。在让学生认识了几分之一后,我拿了三个不同图形的四分之一,让学生观察,它们都是把图形平均分成了四份,图形不同是没有关系的,只要平均分成了四份,每一份都是它的四分之一。通过两个层次的比较,让学生理解,要表示几分之一,怎样对折没关系,什么图形没关系,只要把一个东西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百分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11

教材分析:

百分数的认识是在学生学过整数、小数、分数,特别是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分之几”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一内容是学习百分数与分数、小数互化和用百分数知识解决问题的基础,是小学数学中重要的基础知识之一。百分数在学生生活、社会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大部分学生都直接或间接地接触过一些简单的百分数,对百分数有了一些零散的感性认识,所以在教学中我从学生实际入手,让学生在生活实例中感知并能正确地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真正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因此,我采用投篮争霸赛的情境引入,通过在情境中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来丰富学生对百分数的认识。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百分数的认识》64至66页。

教学目标:

1、经历百分数产生的过程,感受百分数的价值,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并能概括出百分数的意义,学会正确地读写百分数,理解百分数与分数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在實际情境中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体验百分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意识,培养良好的数感。

教学重点: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百分数和分数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习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你都喜欢体育运动,给大家说说?

生:…

师:每种体育运动都有它的魅力,让我们一体来欣赏篮球比赛的精彩瞬间。(播放篮球视频),看完视频谈谈自己的感受,进而引入学校将要举办一场篮球争霸赛,看看谁都报名了。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篮球比赛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合作交流 感悟新知

1、初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感受学习百分数的必要性。

(出示表格一,只显示参赛同学姓名)

师:老师搜集了一些他们训练的信息。(出示表格二)

姓名投中次数

小张7

小王17

小刘9

师:你认为谁的实力更强呢?

生:我认为是小王的实力最强,因为他投中的次数最多。

师引导学生在争论中发现,如果投篮总次数相同可通过投中次数比较实力,如果投篮总次数不同则需要另外比较,进而明白只知道投中次数一个量无法比较,需要知道另一个量:投篮总次数。(出示表格三)

姓名投中次数投篮总次数

小张720

小王1750

小刘925

师:那么现在知道了投中次数和投篮总次数,怎么比呢?

生1:比较投中次数和投篮总次数的差,差越小代表实力越强。

生2:比较投中次数占投篮总次数的几分之几。

师引导学生发现比较次数和投篮总次数的差无法确定谁的实力强,而通过比较投中次数占投篮总次数的几分之几能确定谁的实力强。

师:他们的投中次数占投篮总次数的几分之几?

生1:小张投中次数占投篮总次数的 =

生2:小王投中次数占投篮总次数的 =

生3:小刘投中次数占投篮总次数的 =

所以,小刘的实力最强。

师:像这样表示投中次数占投篮总次数的一百分之几的分数也可以写成另外一种形式,35℅,这种数叫“百分数”。并板书课题“百分数的认识”。

(1)、介绍百分数的写法,读法。

注意师板书百分号的时候要让学生看到写“%”的顺序,要先写一个圆圈、再写一斜杠、再写一个圆圈,注意圆圈不要写的过大。以免和数字“0”相混淆。

全班书空写一遍。

让学生写出另外两个百分数,(34℅、36℅)并读一读再相互评价。

(2)初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师指着百分数说:35℅在这里也就表示什么?

生:小张投中次数占投篮总次数的35℅。

师:那34℅、36℅呢?

生:……。

(3)感受学习百分数的必要性。

师:看来百分数同样能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关系,和分数相比哪个更容易看出谁的实力强呢?

生:百分数便于比较,因为分母相同,只比较分子。

(设计意图:采用信息的逐次出现,学生认知心理上的平衡状态不断遭到破坏,从而激起他们的认知冲突,在辨析中促使学生深入思考,让学生在认知冲突与争论中看到知识产生的必需性。使学生真切地体验到了百分数的价值。)

2、深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并概括概念。

师:正由于百分数有便于比较这个优点,他才在生活中被广泛使用,我们一体来看看生活中的百分数吧,说说他们表示什么意思?

出示情境图:(略)

生:52% 表示我国男性人口约 占 总人口的 52%

生:95% 表示今天出勤人数 是全校总人数的95%……

师:你在生活中哪里还见过百分数,说一说他们表示什么意思?

生:……

师:我们说了这么多的百分数,他们都是在表示什么?

讨论:百分数表示什么?

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汇报。

引导归纳:百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也叫做百分率,或百分比。(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大量的举例,理解生活中的百分数的含义,扩大视野,引导学生去体会和感悟不同的百分数之间的相同处。在充分感知百分数的基础上,提炼概括出百分数的意义。同时,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和区别。

知识之间是有联系的,你觉得百分数和那种数有联系,( 分数)

那我们把分数请出来: 选 一 选

60%

1.男生人数是全班人数的( ) 。

2.一根铁丝长( )米。

生选择并说明自己选择的理由。

师引导使学生明白在表示两个量之间关系时既可选择百分数,也可选择分数,他们都表示分率,而在表示具体数量时只能选择分数。

三、操作应用 深化理解

我们已经会读、写百分数,并理解了它的含义及与分数的区别,那你会使用它吗?

(一)、填一填

蓝色部分占整幅图的百分之几?

(二)、画一画。

设计一个图案,再说说各种颜色分别占整幅图的百分之几

(三)、想一想。

1.一本书,我已经看了40%

2.据调查:2011年西安市小学生近视率高达42.3%

3.神舟飞船连续九次发射,全部成功。

四、反馈质疑 拓展延伸

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困惑?

“百分数的认识”教学实录与评析 篇12

教学目的

1.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百分数的过程, 体会引入百分数的必要性, 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2.在具体情境中, 体会百分数的广泛应用, 初步了解百分数和分数在意义上的不同, 会运用百分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会正确读、写百分数。

3.使学生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在探索过程中获取成功体验。

教学重教学重、难点体会引入百分数的必要性, 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教学思路

1.引入激趣,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识、生活体验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去探索、解决新问题, 是数学教学中的常用手段之一。百分数的意义是本节课的重点, 但是这个认识并不仅仅局限于什么是百分数, 还包括让学生体会引入百分数的必要性。因此, 在导入新课时, 我从学生熟悉的足球比赛入手, 通过球赛中“罚点球”的重要体验, 让学生体会到“派谁去罚点球”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来帮助学生体会引入百分数的必要性。

2.深研教材, 为学生创造条件进行探索。

数学问题虽然源于生活, 但比生活问题更具抽象性和建构性, 是诸多生活问题的提炼与概括, 这就要求数学学习、探索过程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学生对于百分数的认识是建立在分数认识的基础上的, 这就为学生的主动探究提供了契机, 使学生能通过自己的观察, 逐步去认识百分数, 并在大量的认识基础上, 体会百分数的意义, 进而概括出什么是百分数。在设计中, 罚球“命中率”就是这一切探索活动的突破口, 也是教学的关键所在。教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探索时间, 帮助他们逐步去发现、体会、感悟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 使学生在探索中去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所以, 本课的设计围绕课标, 以教材提供的生活情景为依托,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启迪学生的数学思维, 力争在教学过程中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变“学会”为“会学”。

【评析】课前思路清晰、合理, 突出两大特点:一是关于学习意义的教育, 不仅考虑到学生学什么, 还考虑到使学生知道为什么学, 强调学习新知识的必要性, 使学生真正领会到“学以致用”, 及时触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二是找准了知识的生长点, 在问题的提出上, 情景素材密切联系生活实际, 从学生熟悉的罚球命中率入手, 学生喜闻乐见, 学习时必将兴趣盎然;在知识衔接上, 抓住了分数与百分数的联系, 自然生成, 也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体会必要性

师:同学们在电视上看过很多的足球比赛。在比赛中, 看过罚点球吗?

生:看过。

师:怎么罚点球?

生:一个队员往对方球门里射球, 踢中了就得分。

师:踢中了得分, 那么球队就可能获胜。看来罚点球很重要, 可以决定一个球队是否获胜。在一次足球比赛中, 猛虎队获得了一次罚点球的机会, 他们队中有三名出色的球员 (出示64页例1) 。

师:认真观察, 通过看图, 你获取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7号罚点球20次, 罚中18次。

3号罚点球10次, 罚中7次。

5号罚点球25次, 罚中21次。

师:板书7号投20次中18次

3号投10次中7次

5号投25次中21次

师:仔细观察这些信息, 如果你是教练, 应该派哪名队员去罚点球?请同学们独立思考后发表见解。

【点评】“如果你是教练”——设身处地, 唤起学生责任心, 引起高度重视, 触发内驱力。

生:派7号去。因为20-18=2, 10-7=3, 25-21=4, 7号失球最少, 所以派7号去。

生:派5号去。因为5号中球21次最多, 所以派5号。

生:派7号去。他们罚球的总数不一样, 我把他们变成一样的。7号罚点球20次, 我把它变成100, 那他就罚中90次;同样, 3号罚中70次;5号罚中84次。所以我派7号去。

生:我也派7号去。因为7号罚中的是18/20, 3号罚中的是7/10, 5号罚中的是21/25, 比较一下大小, 18/20最大, 所以我派7号去。

【点评】思维发散, 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师:看来, 同学们在解决这个问题时想出了这么多的办法, 在这么多的方法中, 你认为哪种方法更合理呢?把你的意见在小组和同学交流一下。

师:谁愿意汇报小组的意见?

生:我不同意比失球数, 因为他们罚球的总数不一样。

生:我不同意比进球数, 因为三个队员投球总数不一样。

生:我认为罚中的球占总数的几分之几比较好, 这样便于比较。

生:我认为罚中的球占总数的几分之几就是命中率, 谁的命中率高就派谁去。

【点评】合作学习, 对比选优, 发展思维。

师小结:通过比较, 我们能分析出单纯从三个队员的中球数和失球数来判断人选不行, 用中球数占总数的几分之几来确定派谁去罚点球更合理。 (板书:中球数占总数)

【评析】抓住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 利用解决由谁来罚点球的问题, 充分放手让学生讨论研究, 不仅提高了其对学习必要性的认识, 而且促进了新知识、新方法的自然生成, 方法由心而生, 印象深刻, 感受充分, 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独立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以及合作学习能力。

二、引导探索, 揭示特征

师:我们直接比较18/20、2/10、21/25三个分数谁大?直接看能看出来吗?

【点评】进一步深化问题研究, 直指新知识。

生:不能, 要把它们通分成分母都是100的分数。

师:好!请同学们打开练习本, 自己在练习本上通分后比较。

答:派7号去。

师:看来, 要派一名好的队员去罚点球, 应该比较每名队员中球数占罚点球总数的几分之几, 当我们把3个分数都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时, 就马上能判断出派7号队员了。

【点评】初步揭示百分数的本质属性。

生活中还有许多这样的问题。

【点评】迁移新认识, 进一步揭示百分数本质属性。

出示:例2

生:观察例2的统计表

师:通过统计表, 你又获取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一号, 实验种子数20粒, 发芽5粒。

二号, 实验种子数25粒, 发芽7粒。

三号, 实验种子数50粒, 发芽11粒。

师:哪个品种的发芽情况最好?把你的想法在练习本上写一写, 再与同学进行交流。

生:板演

答:二号最好。

【点评】类比迁移, 扩大外延, 强化新认识。

师:谁能结合解题过程, 说一说你是怎样比较出来的?

生:我比较的是发芽数占总数的几分之几。

师:板书。 (发芽数占总数)

师:现在请同学们看一看, 想一想, 今天我们在解决这些问题时, 我们把这些分数的分母都化成100, 这么做有什么好处?

【点评】引领归纳, 深化思维, 初步形成新知识。

生:容易比较。

师:它还有一种新的书写格式, 有知道的吗?

生:百分数。

师:看来, 真有同学知道, 能到黑板上写99/100吗?

生:板书, 90%。

师:这个数中, 有一个特殊的符号, 你认识吗?

生:“%”叫做百分号。

师:板书:%。和我一起写写这个百分号。

生:学写百分号。

师:写百分数时, 要先写百分号前面的数, 再写百分号。

【点评】过度自然, 新旧知识衔接紧密, 知识建构清楚。

师:谁来读读这个百分数?

生:百分之九十。

师:板书百分之九十。

生:齐读。

师:能把黑板上这些分母是100的分数都写成百分数吗?

生:能。

师:写在练习本上。

生:写数, 汇报。

师:像90%、70%、84%、25%、28%、22%这样的数, 都叫做百分数。板书:百分数的认识

【点评】概括提高, 明确形成新知识。

【评析】百分数属于概念教学, 概念教学要做到两清:内涵清和外延清, 这两清相辅相成, 互为因果。内涵就是这类事物的本质属性, 外延就是这类事物的全体。内涵的认识是通过对具体事物的诸多的具体个例深入分析得到的, 而掌握了内涵就能把握这类事物的全体。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是不可能对这类事物全体进行分析的, 这就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两个偏差:一是在内涵教学中一个例子就抽象出结论, 这样的抽象没有基础, 学生很难把握, 而且极易形成认识上的片面性;二是在外延的识别上不能用内涵去甄别, 以至于“学无所用”, 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本例中教学很好的克服了这一偏差, 通过“生活中还有许多这样的问题。”引出同类事物, 利用类比迁移把新的认识用于新情境, 在此基础上用描述定义法进行概括, 融内涵和外延于一体。

三、多层练习, 巩固深化

师:结合我们的解题过程 (指中球数占总数) 谁来说一说, 90%表示什么?

生:7号中球数占总数的90%。

师:7号每投100个球, 能中多少个?

生:90个。

【点评】学生能具体解释清楚, 画龙点睛, 深化到位。

师: (指70%) 这个呢?

生:3号中球数占总数的70%。

师: (指84%) 这个呢?

生:5号中球数占总数的84%。

师:百分数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你在什么地方见过?说说它们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点评】联系实际, 深化新知, 明确外延。

生:我的饮料瓶上写着果汁含量30%, 就是说, 果汁占饮料总数的30%。

生:衣服上有棉20%, 就是棉占衣服的20%。

生:黑板上的25%, 就是指发芽数占总数的25%。

师:大家说的真好。

出示65页读一读, 说一说 (题略) 你能说说这些百分数表示什么意思吗?

【点评】看书质疑, 及时反馈。

生: (答略)

师:说了这么多百分数表示的意思, 谁能概括一下, 百分数到底表示什么呢?

生:一个东西占总数的百分之几。

生:一个物体占另一个物体的百分之几。

师:让我们打开书, 看看书上是怎样说的?请把重点内容画一画。

生看书64页, 画重点。

师:谁愿意把你画的读一读?

生:像22%, 28%, 90%, 117.5%, ……这样的数叫做百分数, 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百分数也叫做百分比或百分率。

师:应用我们所学的知识, 你能完成66页第三题吗?谁来把题的要求读一读?

生: (完成过程略)

师:大家完成的很好。看一看,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

生:我们学习了百分数的认识。

生:我知道了百分数表示一个数占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

生:我会写百分数。

生:我会读百分数。

生:我认识了命中率和发芽率。

师:大家都有很多收获。百分数表示的是两个数相比的关系, 下节课我们还要进一步来研究百分数的应用。

【评析】本环节主要明确了百分数的外延, 强化新知识, 应用新知识。

【总评】概念是思维的细胞, 教学至少要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牢固的掌握概念, 一个是促进思维的发展。

要掌握概念, 就要密切联系学生知识基础实际和生活实际, 使概念的建立有牢固的根基;促进思维的发展, 就要在概念的建立过程中, 通过组织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活动, 来加深学生思维活动的深度, 使之知其然, 知其所以然。

就本课来看, 教者首先利用教材提供的罚点球情境, 提出数学问题并组织学生讨论, 之后又联系分数的分率让学生解释其过程和理由, 再组织学生把这种方法用到其他的类似情境中去, 并辅以相应的练习。

这样做, 密切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知识基础实际, 深入浅出, 通俗易懂, 印象深刻, 学以致用, 思维活跃, 有思维深度, 达到了预期效果。

而且, 由于学生的积极主动地参与研究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同学之间相互交流, 合作学习, 较好的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使学生想学、爱学、学会、会学。

上一篇:理解为主题的演讲稿中学生下一篇:银行开展防范非法集资宣传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