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分数教学案例

2024-10-15

认识分数教学案例(共13篇)

认识分数教学案例 篇1

老师:老师今天想带大家玩个集贴纸的游戏,只要你集起10张贴纸,你就可以换老师准备的神秘礼物,想不想要?只要你积极开动脑筋,举手发言就能获得贴纸,准备好了吗?游戏开始。

老师:带了4个糖,想分给两个同学,请问怎么分?(找两个人)老师:老师分给一个同学三个,一个同学二个,这样分可以吗? 老师:哦,这样分不公平,有人多,有人少,要每个人一样!我们把每个人分的同样多叫作平均分(平均分的概念贴墙上)。

老师:如果现在我有二颗糖平均分给2个人,一个人几个,请你们鼓掌告诉我?(一人一颗)?

老师:对,一人一颗糖,每份一样多,平均分。好,老师的糖分完,老师现在只有一个月饼,也要想分给两个同学?你们看看老师这样分好吗?

(PPT:一个不平均分的月饼,不好在那里?让学生说。)老师:老师发一了月饼图纸,请你们来分一分,看看怎么平均分?(找到同学来展示它们分的平均分月饼,让它们说说怎么平均分月饼。)

老师:也就是说分的两块月饼要一样大就是平均分。现在我取出平均分出来的两份中的一份你能用以前我们学的0,1,2,3来表示这半个月饼吗?(不能)

老师:老师今天就用了一个这样的数来表示这平均分出来的半块月饼,1/2.我们观察这个数,这个2你觉得它表示了什么意思?1表示了什么意思?

老师:这个2表示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两份,也就说表示平均分的份数,1表示取了其中的1份。取其中的份数。我们把平均分的份数给它去个名叫分母,取了其中的分数叫它分子,这样的数,我们叫它分数,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分数。(贴课题)

老师:这个数怎么读呢?我们读作:二分之一,写作:1/2,这个分数,我们读的时候是先读的是什么?(分子还是分母)我们,先读分母再读分子,也就是从下往上读。这个分数表示的什么意思? 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2份,取了其中的1份,这半个月饼用1/2,另外半块用什么表示呢?也用1/2。也就是说每份月饼都是整块月饼的1/2,也就是每份是它的1/2。这个分数的意识我们知道了,你会写这个分数吗?举起你们的手,和老师一起来写,先写分数线再写分母2,再写分子1。

老师:老师的月饼分完了,老师现在有个图,你看到了什么。老师:看到了一个大的长方形平均分成了4个小的长方形,红色的部分是我取走了一分?你能用个分数来表示我取走的部分吗?1/4,为什么不是4/1?

老师:因为分母才是表示平均分的分数,而分子表示的是取得分数。所以是1/4。表示:把一个大长方形平均分成四份,取了其中的一份。读作四分之一。写作:1/4,能不能读作:4分之1,错在哪里?(让学生说)

老师:读作一定要写语文里的一二三,不用能数字1,2,3。记住了吗? 老师:好,下面请给位同学来用一张纸折折1/4,看看你们能折出来?把你取出的那份用颜色标志出来。

老师:这个同学,折的很好,1/4就是把一张纸平均分成四份,取了其中的一份,每一份都是它的1/4。

老师:下面我们就来玩个游戏了,我说来意义你们来说分数?如果有同学说错分数,或者说的声音很小,其他同学就对他喊1,2,3BOOM!准备好了吗?1/3……

老师:接下来我们来抢答问题,1/10表示什么意思呢?看到老师举出5来的时候,请举出你的手,回答问题。

好,我们的游戏就玩到这里,我们回过神来看看这就题你都会做吗?

认识分数教学案例 篇2

百分数实际上是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 它与分数有着密切的联系, 而且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该部分内容是小学数学中重要的基础知识之一。

二、设计理念

本课设计依据《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开发丰富的学习资源, 让学生在网络环境下, 自主探究百分数产生的必要性, 体会百分数的意义, 感悟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与区别, 自学百分数的读法和写法, 运用百分数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交互的网络环境中,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得以提高。全课着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 在活动中发展”, 真正体现以学生主体实践活动为基础的有效课堂教学。

三、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

1. 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知道它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能正确地读写百分数。

(二)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观察思考, 比较分析, 综合概括, 经历百分数的意义的探索过程, 体会引入百分数的必要性, 主动参与, 学会讨论交流, 与人合作。

2. 在交互的网络环境中, 生动、活泼、主动地探究。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探索新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2. 初步培养学生搜索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

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五、教学难点

百分数和分数的区别和联系。

六、学习者特征分析

1.学生对数学的实际应用有非常浓厚的兴趣。

2.学生已掌握整数、小数和分数的概念。

3.学生思维活跃, 能积极参与讨论, 口头汇报的能力较强。

4.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较强, 能够运用网络进行自主探究。

七、策略选择

1.通过情景导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明确学习目标。

2.提供学习情境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发现规律。

3.学生将探索获得的规律与伙伴进行讨论。

4.组织分组合作活动, 共同解决实际问题。

八、资源准备

教师:专题网站 (学校校内网, 不对外公开) 。

学生:课前收集的有关百分数的资料。

九、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 今天, 我们一起来学习有关“百分数”的知识。 (板书:百分数的认识)

师:看到课题, 大家想了解百分数的什么知识呢? (生提出问题。)

板书:百分数的产生, 百分数的意义, 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联系, 百分数的读法、写法

(二) 分析资料, 探求新知

1. 百分数的产生

资料一:在一场足球比赛中, 猛虎队获得了一次罚点球的机会。他们派下列三名队员中的一名去罚点球。

你认为应该派哪名队员?把你的理由用文字和算式表示出来。

资料二:科技小组做黄豆种子的发芽实验, 3天后种子的发芽情况如下所示。

你认为哪个品种的发芽情况最好?把你的理由在网上用文字和算式表示出来。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知识背景与生活经验出发, 创设隐含数学问题的情境, 为学生积极、主动、自主地探索提供条件, 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习数学。

学生分组看资料, 讨论理由, 分工合作, 在网上完成, 并汇报。

设计意图:创设一种开放的、平等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 给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 也给学生的思考、探索与表达留下了较大的空间, 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提倡教师成为课堂教学中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思想, 也有利于学生学习自信心的提高, 个体潜能的发挥。

师:为了便于比较, 人们通常把比率写成分母是1 0 0的分数。百分数由此诞生了。

2. 百分数的意义

师:刚才, 同学们通过探究、交流, 体会了百分数产生的必要性。那么, 到底什么叫百分数?

学生自学, 浏览“百分数的意义”, 并与同位说说这些百分数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①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野生丹顶鹤, 2001年全世界约有2000只, 我国占其中的25%。

②出勤人数占学校学生数的9 5%。

设计意图:百分数是学生初步认识的一种数, 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 学生从报纸、电视、日常生活等情境中已经会读写百分数。因此, 在这里安排自学, 是让学生有意识、自主地获取知识和分析知识。

学生汇报。

师 (板书) :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 叫做百分数。百分数也叫百分率或百分比。

师:谁能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百分数的意义?

生:在课前收集的有关百分数的资料上找出百分数, 并找出一个数和另一个数分别是指什么。

设计意图:用生活中的例子说明百分数的意义, 是以学生为主体, 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师生在这个过程中共识、共享、共进, 形成了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3. 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联系 (图1)

学生通过图1中的例子, 在小组内讨论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联系。

学生汇报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相互叙述, 使学生在观察、思维、想象、交流中初步感悟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与区别。

小结:一般的分数不仅可以表示数量, 还可以表示比率, 而百分数只能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 不能表示一个数量。

(三) 拓展应用, 巩固新知

1. 自学百分数的读法、写法 (图2)

依据图2, 小组内交流。

师:把下面的百分数读给同桌同学听, 并选择自己喜欢的百分数说一句话。

1%95%100%

0.5%121.7%140%

2. 写百分数

(1) 某小学参加课外小组的同学有1 0 0人, 参加各个小组的人数如下表。

(2) 2002年, 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为百分之十六点五五, 全国造林面积比上一年增长百分之五十三点七。

(四) 综合学习, 拓展应用

学生在专题网站上操作, 根据“营养金字塔”的资料, 为一年级的小朋友配一顿午餐, 要求能够合理搭配各类食品所占的百分比 (图3) 。

设计意图:这是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 使学生充分体验百分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这样的活动形式, 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 又提高了学习效果。

(五) 课堂总结、反思提高

同学们用百分之百的热情参与了今天的学习活动。你学会了什么?知道了哪些新知识?如果每一节课同学们都能有一点收获, 日积月累你们就会成为一个学识渊博的人。

点评

赵红老师的《百分数的认识》一课通过层级鲜明、有效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新知、应用新知, 注重新授知识与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以及生活经验之间的关联性, 充分挖掘信息技术的优势, 改变了以往课堂中学生通过单纯模仿和记忆的方式来进行学习的方式, 有效地体现了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课堂结构。具体体现在:

1. 注重体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应用的密切联系。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联系日常生活中需要用到百分数的情景, 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使学生明白了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道理。

“认识分数”教学实录与评析 篇3

苏教版国标本数学教材三年级“认识分数”。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问题情景,知道把一些物体看成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分数表示,从而进一步认识分数。

2通过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使学生经历探索、发现和掌握用分数表示一些东西的几分之一的过程,从而进一步构建分数的概念。

3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使学生感受“分数”的价值和意义;通过自主探索学习的过程,体悟和感受学习数学的快乐。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一套。学生每人准备12根小棒,4个桃子图片,6个山梨图片,一盒水彩笔。

[课前游戏]

神奇的“1”——不管老师说多大的数量,学生都能用“1”来表示。比如:1个桃子可以用“1”来表示,2个桃子怎么用“1”来表示呢?50个桃子怎么用“1”来表示呢?5000个桃子呢?

[评析:通过“小游戏”渗透整体“1”的概念,为课中学生理解“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埋下了伏笔。]

[教学过程]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4刚才,我们看猴王分了这么多的山果,得到了这么多的分数,下面我们来做个小游戏——“比一比谁拿得又对又快”,好吗?请大家拿出12根小棒,把它堆成一堆,看作一个整体。先拿出这堆小棒的1/2,应该拿几根呢?你是怎样想的?请同位小朋友互相检查一下,拿的对不对?再拿出这堆小棒的1/3,这次应该拿几根呢?你拿的对吗?你还能拿出这堆小棒的几分之几?指名回答,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5刚才我们是拿出12根小棒的几分之一,现在你能根据拿出小棒的几分之一和小棒的根数,来猜一猜老师手里有多少根小棒吗?老师拿出了这堆小棒的1/2,是3根,猜一猜这堆小棒有多少根?如果老师拿出了这堆小棒的1/2,是5根,猜一猜这堆小棒有多少根?如果老师拿出了这堆小棒的1/2,是10根,猜一猜这堆小棒有多少根?如果老师拿出了这堆小棒的1/3,是2根,猜一猜这堆小棒有多少根?如果老师拿出了这堆小棒的1/5,是6根,猜一猜这堆小棒有多少根?如果老师拿出了这堆小棒的1/10,是10根,猜一猜这堆小棒有多少根?

[评析:维果茨基指出,儿童的全部心理生活是在交往过程中发展的,而表现为合作的教学知识最具有计划性和系统性的交往形式,据此设计的课后练习遵循由易到难的顺序,通过让学生说一说、比一比、涂一涂、拿一拿、猜一猜。加深对分数的理解,把新学的知识融于生活之中,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分数与上学期学习的分数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引导学生总结:上学期学习的分数,是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用分数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今天,我们学的是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用分数表示这样的一份。

[评析:让学生把本课的学习内容与上学期学习的分数作一比较,明确它们之间的不同之处,这样,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外廷的掌握,弥补新旧知识之间的缝隙,使学生所建构的知识体系更趋完整和系统。]

五、深化理解

今天我们进一步认识了分数,你能利用我们学习的内容,把你喜欢的分数用你喜欢的图画表示出来吗?请小朋友自己动手创作,老师将要把你的作品展示出来。教师放音乐。学生创作。

展示学生的作品。

小朋友,你们用自己灵巧的双手画出了自己喜欢的分数,老师真佩服你们。课后,可以把你们的作品再互相交流。

[评析:本课学生学习的效果如何,可以通过他们手中的作品表现出来。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达到了巩固新知的目的。]

[总评]整个教学过程可以清晰地看出教师在钻研教材和建构教学方法时,着力为本课的认知研究提供了以下基本内容的框架:学习的准备(基本训练):为学生能尽快掌握知识结构的方式;呈现学习内容的最有效的序列。在教学的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探索新知,倡导合作交流、自我反思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掌握分数概念的内涵。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努力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索原理,师生积极进行对话,教师努力将学习信息转换为适合学生理解状态的格式。显然,这样达到了如下的效果:(1)重视使学生自愿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能力和经验;(2)教学是结构化的,按螺旋形方式的组织教材原则。方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收效良好;(3)教学设计有利于认识数学知识的外延,设法弥补新旧知识之间的缝隙。

《认识分数》教学反思 篇4

以往我们在初次教学分数时,总是以单个的物体的进行平均分,然后“半个”无法用整数表示的时候就引入了分数,优点是这样分数出现的实际需要性能够凸现,学生对分数的产生印象深刻;缺点是这样以单个的物体入手,学生对分数的认识受到局限,会导致到高段学习分数的意义的时候,对单位“1”难以理解和接受。其实“一半”和“半个”是有区别的,只有“半个”才用分数表示是不全面的。因此,我在分数引入的时候,请学生说身边一些事物的一半,发现日光灯是11个,一半一下子无法说出来。同时一个圆的一半是多少也无法说清。然后,引出“所有事物的一半我们只用一个数表示出来”。从而引入分数二分之一,这样对于分数的认识放在了一个宽广的背景下来学习,学生体会到任何事物的一半都可以用一个1/2来表示。

分数的知识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是在整数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对学生来说,理解分数的意义有一定的困难。而加强直观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充分重视学生对学具的操作,通过折纸让学生对分数的含义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来加强直观教学,让学生加深对分数概念含义的理解,降低了对分数概念理解上的难度。特别是在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大小时,尽管学生在正方形纸上这出了几个几分之一的分数,并且用分数表示出来,但是学生在比较分数大小的时候,还是受到整数认识的影响,认为1/32比1/8大,于是课件显示猪八戒分西瓜的过程,学生直观的认识到分的份数越多,一份就越小。从而使学生内化了分子是一的分数大小的比较这一知识。

《认识分数》教学反思 篇5

在三年级上册,学生已经学习了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取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学习把一些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认识它的几分之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些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可以用几分之一来表示,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分数的含义,对分数有进一步的认识,也就是部分与整体之间的一种关系。2、体会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难点:1、整体方面:在学生原有的一个物体的基础上突破到由一些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2、部分:平均分成的每一份由原来的一个突破到由几个组成一份。

上课开始先出示了一些水果的图片(一个苹果、四个桔子、一串香蕉等)让学生说一说看到了什么,学生认识了部分和整体之间的关系。接着,拿出一张长方形纸片进行对折,问每份是长方形的几分之几?学生回想上学期学习的分数:把长方形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1/2,把长方形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它的1/4,把长方形平均分成8份,每份是它的1/8,……,如果平均分成20份,每份是它的1/20。分母表示什么?分子表示什么?让学生有效地复习和回顾上学期的知识,为今天的学习做好铺垫。教授新课时,创设小猴分桃子的情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口袋里装着什么东西呢?是小猴最爱吃的水果,猜猜是什么?(桃子)把这袋桃也来分一分,应该怎么分?平均分成几份?每只小猴分得这袋桃的几分之一呢?(四个桃,四只小猴)同桌之间相互说说为什么是四分之一。请学生再说说。指出:把四个桃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四份,每个小猴分到其中的一份,是整体的四分之一。让学生初步体验到把一些物体看成一个整体的概念。接着分四个桃给两个小猴,他们看到这盘桃子,马上在脑海中建立这样的联系:这里有4个桃子。而把4个桃子平均分成两份时,他们又建立了“每份是两个”的信息,所以他们认为每个小猴应占这4个桃的四分之二。学生有了这样的想法后,用直观的教具让学生亲自上黑板分了分,再比较1/2和2/4哪个比较合适?为什么要用1/2?让学生讨论后从意义上自己进行了纠正,明确把四个桃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两份,每个小猴分到其中的一份,是整体的二分之一。紧接着在课本例题的基础上有进行了改动:6个桃,分给两只小猴,每个小猴分到这些桃的几分之几?如果有12个桃,每只小猴分得这些桃的几分之几?桃的数量不断地变化,可为什么结果都是二分之一?学生又陷入了沉思。趁机让小组展开讨论,交流自己的想法。经过交流,学生明确了:不管具体有几个都把它看成一个整体,只要把这些东西平均分成两份,每份就是它的二分之一。要知道一份是整体的几分之一,关键要看平均分成几份。接着就进行了几个层次的练习,在练习中强调学生用虚线分一分。通过动手操作拿出12根小棒的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在这一建构分数意义的过程中,学生逐步体会到分数表示的是整体的一部分,而这个整体的内涵是丰富的。通过练习学生知道把一些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可以用几分之一来表示,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分数的含义,也就是部分与整体之间的一种关系。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课的总结时,提出:今天学习的分数和上学期的分数有什么不一样吗?再次让学生明确今天学习的分数是把一些物体看成一个整体,把整体平均分成几份,取其中的一份,就是整体的几分之一。《认识分数教学反思》这一教学反思,来自!

认识分数教学设计 篇6

认识几分之一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分数,会读写几分之一,能用分数表示图中一份占整体的几分之一。

2、通过简单几何图形的操作,能结合具体图形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

3、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数感,利用几何直观,感受逐步抽象的过程。

4、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愉悦情感。重点: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几分之一。难点: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教学过程:

一、教学。

1、故事引入。

通过分食物引出平均分。

2、认识,的读写。

由一块月饼平均分给2个人引出,同时教学的写法与读法。

3、的建模

通过对不同的图形分一分,找出其,使学生明白,不管是什么图形,只要是把它平均分成了2份,每份就是这个图形的。

4、强调“它的”

通过老师让学生进行猜一猜的小游戏,让学生明白叙述的时候不仅要 ***2说清楚是平均分,还要说清楚是哪个图形的。

5、练习

判断下面图形中的涂色部分能不能用来表示。

二、教学。

1、认识和。

由上面的练习引入此环节,通过学生的回答认识和。

2、建模。

让学生找出正方形纸片的,通过观察、比较,发现:不管怎么的分法,只要是把正方形平均分成了4份,每份就是这个正方形的。

三、教学各部分名称。

这个环节,让学生自己写出一个分数,并通过观察发现分数与自然数的不同,老师介绍分数各部分名称。并介绍分数定义,完善课题。

四、生活中的分数。

师先介绍生活中遇到的分数,再让学生说一说他们生活中遇到的分数。

五、练习。(三个练习。)

1、用分数表示下面图形中的涂色部分。

2、认真看、仔细想、写出分数。

3、考眼力。

六、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七、作业。

121214***414用同样大小的圆片表示出、、、这4个分数。

板书设计:

分数(几分之一)

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12121315181111、、、„„ 3456

《认识几分之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观察等方法,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几。

2、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判断、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对分数的含义有比较完整的认识。

3、通过数分数的活动,初步体会几分之几是分数单位的累积,渗透分数单位的教学,感受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在操作活动中认识几分之几,深化对分数含义的理解。教学难点:理解分数几分之几表示的含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复习上节课所学知识,通过老师的话语引入新课。

二、探索新知。

(一)认识四分之几的分数。

1、认识。

通过种草莓的事情,引发学生的思考:把一块正方形土地平均分成4份,选取其中的2份来种草莓,这时候,我们会得到哪个分数呢? 鼓励学生动手操作,涂一涂,想一想。通过学生的汇报与交流认识。

2、认识和。

通过老师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同桌两个人合作在正方形纸片上涂色。

汇报交流得出分数和。

(二)认识十分之几的分数。

出示彩条图,先让学生在图上填空,找出

13和。***4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找出其他的分数。汇报时让学生上讲台上指一指说明。

(三)分数墙。

让学生看分数墙独立数出分数。汇报交流时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四)联系生活。

说一说生活中遇到的有关分数的事情。

三、练习。

1、看图写分数。

2、看线段图写分数。

3、根据分数涂色。

4、用自己的方法表示出分数。

四、总结。

回顾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五、作业。

用4张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片,分一分,分别表示出、、、这4个分数。

板书设计:

几分之几

2个是

1244133个是

44144个是

44133个是

1010177个是

101025452868

“百分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7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百分数”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导入新课

1.课前老师让大家收集了生活中的百分数,谁愿意和我们分享一下你的收集?

2.那么多同学都收集到了,看来百分数在我们生活中用得还真多。导入课题:百分数的认识。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课前安排学生对百分数信息进行收集,不仅让学生感知到百分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更为学生学习百分数的意义提供了数学现实材料。课始又安排学生对收集的信息进行交流,通过交流引入课题,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后继学习做了良好的铺垫。

二、自主探究,建立概念

1.看到课题你想到什么?(分数)

2.创设情境,引发冲突。

(1)选篮球投准比赛选手:

你们觉得老师该选谁去参赛呢?理由是什么?

学情预设:生1:3号,因为他投中的最多。生2:但还不知道总数。

(2)这里已经告诉我们投中个数,还需要什么才能使你的判断更准确些呢?

(投篮总数)

(3)出示:

(4)现在该选择谁去呢?小组讨论,汇报选择的方法。

学情预设:组1:比较相差数。组2:比较比率。

讨论归纳:计算出投中个数占投篮总数的几分之几来比较更合理。

3.自主探索,初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1)计算3名同学投中的比率。

学生尝试计算3名同学投中个数占投篮总数的几分之几,并结合分数、除法的意义明确各分数在此的意义,为后面百分数的意义做准备。

(2)探索比较,初步认识百分数的意义。

问:根据计算的结果,你能快速看出谁投得最准吗?(不能)可以怎么办呢?

问:你是怎么比较的?(通分,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

师:像这样分母为100的分数,并且表示两种量相比,谁是谁的一百分之几的数,我们还可以用一种特殊的形式来表示,它就是百分数。把一百分之七十六写成百分数是(76%),学生尝试写出其他两个,师生简介百分数的读写。后讨论3个百分数表示的意义。

问:有了这3个百分数,现在你能不能一眼就做出选择,派谁去参加比赛了?

设计意图:分数和百分数是两个有联系的概念,百分数的认识是在分数意义的基础上进行的,本节通过精巧的问题和数据设计,让学生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百分数的过程,使学生明白分母为100且表示两种量相比关系的特殊分数还有特殊的写法即百分之几,这样既有助于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激发学生的思维,更有利于让学生体会百分数引入的价值和感知百分数源于分数,又有别于一般分数的抽象意义。

4联系实际,明确百分数的意义。

说一说几个实际生活中的百分数的意义。

结合刚才的讨论,尝试用一句话说一说:百分数表示什么?

(学生若有困难可从课本第82页寻得帮助,明确百分数的准确意义。)

设计意图: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数的意义,用数表达和交流信息,是数感培养的两个重要方面。本节以实际生活中的百分数作为主要资源进行解读,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实际问题中的百分数表示什么,进一步体会百分数的丰富意义,并在此基础上借助课本资源归纳概括百分数的准确意义。这样的设计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还在解读信息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和与人交流的能力,既彰显了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理念,又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三、分享信息,深化概念

1.说一说课前收集到的百分数表示什么?(同桌互说,后汇报。)

设计意图:生活是数学学习的重要资源。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让学生说一说自己课前收集的生活中百分数的意义,既体现了数学的生活化,也对百分数的准确概念进行了巩固。

2.小明也带来了一个数,说一说这个数表示什么意义?

一张桌面的宽是米。

在此基础上讨论归纳:百分数与分数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3.及时巩固:选一选,填一填。(用、75%填空)

我校合唱队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75%或)。

一根绳子剪去()米。

设计意图:百分数与分数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通过多次教学,我们发现,学生常出现对百分数的两种不同的理解:(1)分母是100的分数叫作百分数;(2)表示一个数(比较数)是另一个数(标准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作百分数。本环节,借助“米”这个分数的”形”,让学生清楚地知道“米”不是百分数,因此,我们不能用“分母是100的分数”来定义百分数。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交流、归纳了分数和百分数的本质区别与联系。最后为了让学生更明确地体会它们之间的区别,设计了“选一选,填一填”这一练习,旨在深化学生对百分数的认识。

四、练习巩固,拓展延伸

1.读一读:课本第82页第2题。

思考:(1)百分数的分子可以是哪些数?

(2)以上百分数最大的是谁,最小的是谁?如何快速做出判断?

2.写一写。

(1)完成课本第82页第1题。

(2)写一写,画一画:写一个百分数,尝试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如百格图、线段图、饼状图、条形图、文字等。

(3)写出成语中的百分数:十拿九稳、百发百中、百里挑一、一箭双雕。

3.用一用:用一个百分数表示你这节课学习情绪的比率。

愉快占()%,紧张占()%,遗憾占()%。

设计意图:游戏性兼开放性的练习设计,让学生在学科整合的过程中增强数学灵感,体验成功的快乐,并能灵活运用新知,正确评价自己的学习体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同时也让学生再次充分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随处可见。

五、归纳总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百分数,说一说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认识分数,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几分之一,会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2)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主动建构数学知识,充分体会分数的含义;(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自主学习的精神。

教学重点:使学生建立初步的分数概念,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

教学难点:通过实物演示使学生理解1/2的含义,并理解分数是在平均分的基础上实现的。

教具准备:课件、投影仪。

学具准备:正方形、长方形纸片、水彩笔、直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中秋节,老师要把月饼分给小朋友。请思考后回答:8块月饼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多少?4块月饼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多少?2块月饼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多少?1块月饼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多少?(学生无法用整数表示)

师:看来,1块月饼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分的月饼用咱们以前学过的整数1、2、3、4……没法表示,这就需要咱们来认识一种新的数——分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分数。(板书课题:分数的初步认识)

设计意图:分月饼的活动,其实是在体会以前学过的数——整数的特点:可以表示物体的个数。让学生在分月饼的过程中产生对分数的认知需要,引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认识1/2

(1)认识月饼的1/2

师:首先,大家还是回到那1块月饼上来。1块月饼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多少?(学生会说半块)

师:那半块月饼是怎么得到的?你会分吗?(指名说)

师:老师来试一试(课件动态演示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两半)

师:可是这半块在数学上该用什么样的分数来表示呢?谁知道?(指名说,对知道的同学给予鼓励和表扬)

师:那么这个1/2表示什么呢?

师:(电脑演示)一起来看,我们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左闪动)是这块月饼的一半,也就是这块月饼的1/2。(教师带领学生说一说)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这一份(指课件左边半块月饼)是这块月饼的1/2;那(右闪动)这一份可以用1/2表示吗?

师(小结):看来,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一份都是这块月饼的1/2。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1/2,可是二分之一应该怎么写呢?伸出手跟老师一起来写。先写中间的一条短横,表示平均分;然后在短横的下面写2,表示平均分成两份;最后在短横的上面写1,表示这样的1份,读作:二分之一。

设计意图:利用生活中的实物,将数具体化,全面展现1/2的产生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就成了他们观察、思考、表达的过程,分数的读写、意义等知识点在这一过程中自然生成,流畅自如。

(2)折长方形纸的1/2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认识了月饼的1/2。瞧,这是什么?(出示长方形纸)你还能找到它的1/2吗?

师:明白了吗?开始!

(生活动,师指导;学生展示不同的折法和画法)

师:明明折法不同,形状也不同,为什么涂色部分都可以用1/2表示呢?

师(小结):看来,折法不同没关系,只要是把它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1/2。

设计意图:通过折一折、涂一涂,让学生动手操作体验学习,加深了学生对1/2的认识和理解。

(3)判断图形的1/2

师:现在明白了1/2的含义了吗?现在老师考考你。

师(小结):无论是一块月饼、一张长方形纸、一个多边形,只要是把它平均分成两份,每一份都是它的1/2。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出示图形,判断是不是1/2。在动脑想、动眼看的过程中学生充分展示出学习思维的全过程。

2.认识几分之一,比较分数大小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1/2、1/4,你还想认识几分之一?(指名回答)

师:老师也用图形表示出了几个分数(在黑板上贴出1/3、1/8),我表示出的是几分之一?

师:你会写这些分数吗?(指名写)

(1)比较1/2与1/4的大小

师:仔细观察涂色部分,你认为1/2和1/4这两个分数哪个大一些呢?为什么?(指名说)

师:你们听明白了吗?从图上看1/2有这么大一块,1/4只有这么小一块,所以1/2比1/4大,你们同意吗?中间可以用哪个符号?一起读一读。

(2)给分数排排队

师:现在你能给黑板上这几个分数排排队吗?(1/2、1/4、1/3、1/8)

(学生到前面给分数排队后,师生评价)

师:通过刚才我们给分数排队,你发现了什么?(前后位4人为一组,讨论交流,小组汇报)

师(小结):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表示的就越少;平均分的份数越少,每一份表示的就越多。

设计意图:在学生认识了1/2、1/4的基础上,先让学生说说还想认识几分之一,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然后在认识了几分之一的基础上,先比较1/2、1/4的大小后,给几个分数排排队,学生更愿意比了。

三、实践应用,深化新知

师:同学们真的很聪明,能用数学的眼光发现有价值的问题。为了奖励你们的出色表现,老师决定带你们到游乐园去玩一玩,你们高兴吗?我们出发吧!(伴随音乐,屏幕出示游乐园图)

师:同学们,游乐园里可真热闹啊!请你仔细找一找,有没有刚刚认识的分数朋友?(指名回答,并说出自己是怎么知道的)

师:快看,游乐园里正在举行游戏比赛,想参加吗?

游戏一:你认识我吗?我是涂色的部分,给我起个名字吧!

游戏二:比眼力。

师:请你用手势表示出来。判断之前先想一想,听老师喊“准备、出示”再出手势,明白吗?

设计意图:练习创设了教师带领学生去游乐园玩这一情境,习题以游戏的形式呈现,层次清楚,趣味性强,并加强了与生活的联系。

认识分数教学设计 篇9

教学内容:课本P98-100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实物和图形,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会写几分之一,了解分数各部分名称。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分析、概括的能力。3.思想目标:渗透“实践第一”的观点 教学重点:

1、认识几分之一 难点: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 教学准备:

课件、每人准备一张长方形纸片、两张圆形纸片、一张正方形纸片、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发冲突

师:今天是星期天,小明要过生日,他请好朋友小红一起到郊外玩,看,他们都带了哪些什么好吃的?(看大屏幕)(4个苹果、2瓶矿泉水、还有一个大蛋糕。)

师:把这些食品平均分成两份,每人各分得多少?你会分吗?(4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得2个;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2份,每人得1瓶)

师: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得多少呢?(板书:平均)(一个蛋糕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人分得了这块蛋糕的一半。)

师:怎么分?(动画演示)一半在数学上用什么数来表示呢?(1/2),1/2就是分数,这节课咱们就一起来认识一种新的数——分数。(板书课题:认识分数)

二、操作活动,探究新知

1、认识二分之一

师:请同学们观察,我们现在把蛋糕分成了几份?2份中的1份,就是1/2。谁会读?我们一齐来读读!

师:这一份是1/2,那另一份呢?(出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就是它的1/2。)它指的是谁? 现在谁能说说我们刚才是怎么得到这个蛋糕的1/2的呢?

2、教学试一试

师: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我们可以得到它的1/2。那么一张长方形纸我们怎样才能得到它的1/2呢?(出示长方形纸)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好的长方形纸片,先折一折,再把它的1/2涂上颜色。看看谁完成的又快又正确。师:都完成了吗?谁愿意把你的作品展示给大伙儿看看的?展示学生作品,并将其贴在黑板上:

①对折 同意他的折法吗?一样的举起来。②纵向对折 涂色的这部分是长方形的1/2吗? ③斜折 这样呢?

师:他们的折法不同,有的横,有的竖有的斜,涂色的部分也各不相同,为什么说他们都是1/2啊?(都是一半,都是把长方形平均分成了2份。而涂色的正好是其中的一份。)小结:只要把一个东西平均成两份,其中的一份就是——1/2。师:认识了1/2,现在你还想认识几分之一?(1/

3、1/4……)

师:想不想用一个图形表示出想认识的分数?用纸折一折,并用斜线表示出来。反馈交流:讲一讲,平均分成了几份,涂色部分是它的几分之几?(平均)……

老师收集了一些纸片,你看到了什么共同的特点吗?出示:正方形1/

4、长方形1/

4、圆形1/4。

(都表示1/4。)师:为什么他们形状不一样,却都是1/4呢?(因为他们都是平均分成了四份,表示的都是其中的一份。)

师:那相同的图形,能表示出不同的分数吗?出示:学生画的1/

2、1/4,比较这两个图形,1/2和1/4哪个更大?你怎样比较1/2和1/4的大小的呢? 生:从图上直接看出1/2>1/4 师:同样大小的两张纸片,一张平均分成2份,一张平均分成了4份,分得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反而——越小。

师:再来看这一张长方形纸片。老师把它平均分成了——8份,绿色的部分就表示它的1/8。看看,和上面的1/

2、1/4相比,你们知道谁大谁小吗?

3、出示练习

4、写分数

师:现在你们认识了分数,分数怎样写呢?象1/2这样的分数怎样写呢?现在请同学们伸出你们的小手书空,跟老师来一起写1/2。写法:(1)画一条横线表示平均分(板书:—)

(2)在横线下面写2,表示平均分成2份(板书:2)(3)在横线上写1,表示取其中的1份。(板书:1)师:你们知道吗,分数的各部分还有名字呢!1/2中间的这条横线叫做分数线(板书:分数线)分数线下面的2叫做分母(板书:分母)分数线上面的1叫做分子(板书:分子)1/2这个分数分母是——2,分子是——1。

三、练习应用,拓展延伸

1、你能用分数表示涂色的部分吗?

2、(想想做做第1、2、3题)

3、拓展

100页的4、5题 ②出示黑板报。

师:同学们出黑板报,分出一块科学天地(二分之一),一块艺术园地(四分之一)各版块各大约占黑板报的几分一?请同桌互相讨论。反馈:(1)科学园地 1/2(2)艺术园地 1/4。师:为什么是1/4,明明分成了3份了吗!

《认识分数》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要求:

1、通过对问题情境的研究使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分数几分之一表示,从而理解分数产生和分数的意义。

2、能用操作的结果来表示分数,会读写简单的分数。

3、通过平均分以后怎么表示结果的研究,让学生在创造的过程中体验创造的乐趣,培养学生创造的意识。

教学重点:12的意义。

教学思考:

分数的知识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及四则计算以后学习的新的知识,是对数的一次拓展,是学生认识数的一次飞跃,同时又是学生学习小数的基础。学生对分数并不陌生,多数学生都对分数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学生对分数的认识还是比较肤浅的、感性的,并没有把握分数的本质,所以教学时既要利用学生对分数有一定认识的基础,更要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本质,把学生的生活数学提升到学科数学的层面,实现知识和思维双提升。

数学上有各种不同的分数,但是他们的本质是一样的:都是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或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就是分数。教学时要注意抓重点,第一个分数12应当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因为它既是一个最简单的分数,也是课堂学习的第一个分数,通过对12的深入研究,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分数的产生过程、把握分数的本质属性,建立起准确的分数的概念,为学习其他分数奠定坚实的思维基础,学生应用12的思维基础进行思考,就能自己完成分数意义的建构。

由于三年级学生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所以教学时要充分利用直观图进行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把分数与具体的直观图形建立联系,建立起分数的表象,使学生真正理解分数的意义。所以本节课的教学构想:

一、通过分食品使学生感知在平均分时不能得到整数结果,要表示这样的结果就要改造一种新的数表示,于是就产生了分数,使学生了解分数的产生过程。

二、通过对半个苹果表示方法的研究,通过用不同方法表示半个苹果,使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并对各种表示方法进行优化,渗透优化是数学研究思想。

三、通过折纸表示一张的12的实践活动,使学生感知折的方法不同、一半的形状不同,但是都可以用12表示,再通过为什么都可以用12表示的研究,使学生进一步明确12的意义,建立起准确的分数的意义,为后面分数的学习奠定基础。

四、通过让学生研究:还可以表示一张纸的几分之几,使学生明白通过折纸不但可以表示一张纸的12,还可以表示14、18、13……拓展分数的范围,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前谈话:

师:同学们那么知道我们要学习什么知识吗?(分数)

师:那么对分数熟悉吗?有什么要说的吗?(你想到分数可能与什么有关系?或有什么问题要问老师?)(学生说)

师:好!我们今天就带着这些问题来走进分数世界。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提问,既可以知道学生对有哪些了解,又可以集中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明确本节课学习内容,为课堂学习做好心理上的准备。)

二、创设情境,引出分数

1、平均分食品得到整数

师:记得今年的春游活动吗?秦老师拍下这样一幅照片,请看:同学们正玩得高兴,不知不觉已经到了中午,薛文君坐在草地上正苦着脸呢!我想一定他的肚子饿了!我们再来看王欣怡正笑眯眯的看着秦老师呢!因为她知道秦老师要分发食品了!那么老师给他们俩发哪些食品了呢?请看(课件出示:四个桔子、两瓶口乐、一个大蛋糕)

生:四个桔子、2瓶可乐和一个大蛋糕。

师:他们怎么分这些食品才最合理、最公平?

生: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师:对!平均分最合理、最公平,你打算先分什么呢?

生:……(选择先分4个桔子)

师:把4个桔子平均分给2个人吃,每人分到几个桔子?

生:每人2个。(课件演示:每人分到2个桔子)

师:下面我们来分什么?(可乐)每人分到几瓶?

生:每人分到1瓶。(课件演示:每人分到1瓶可乐)

师:对,通过平均分我们知道了:每人分到2个桔子和1瓶可乐,像上面的1和2这样的数,就是我们以前学过的整数。(板书:整数),除了1和2外整数还有哪些?

生:还有3、4、5、6、7、……

2、平均分不能得到整数

师:我们最后来分这个大蛋糕,怎么分?

生:还是平均分?(课件演示:平均分成2份)

师: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到多少个蛋糕?

生:半个蛋糕。(课件出示:每人分到半个蛋糕)

师:每人分到半个蛋糕,那么这半个蛋糕可以用我们学过的整数表示吗?

生:不可以。

小结: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个人分到半个蛋糕,也就是不能用我们学过的整数表示了(板书:不能得到整数),也就不能用整数1、2、3、4……表示了。

师:不能用整数表示了,那么又怎么表示半个蛋糕呢?

学生先独立思考一会儿,把想出的方法写下来或画出来。然后让同座位的同学交流一下,最后全班汇报。

师:谁来汇报,你是怎么表示的?(学生上来展示)

【可能有三种方法:一、用图表示;二、用汉字表示:一半、二份中的一份,二分之一;三:阿拉伯数字表示12……】

分别研究(出现一个研究一个):

⑴图形表示:

你画的这个图是什么意思?(把蛋糕平均分成……),你们认为他画的怎样?为什么?

板书:平均分成2份,

⑵汉字表示:“一半”是什么意思?

《认识百分数》教学设计 篇11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84-85页例1、试一试、练一练和练习十四1-4题。

【目标预设】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中感受为什么需要产生百分数,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学会正确地读写百分数,理解百分数与分数、比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过程与方法:经历收集信息的过程,并学会将所接收的信息进行交流、表达和比较,从而筛选出有用信息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体验百分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数学意识,培养良好的数感。培养学生积极思考、敢于质疑的良好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百分数的意义。难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及百分数数感的培养;理解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过程】

一、百分数的意义

1.百分数的产生和价值

师:老师想在三名同学中选一名参加篮球比赛,这是李星明、张小华、吴力军(化名)三个同学的训练成绩:(出示第一列“投中次数”)师:你说,王老师该选谁去?为什么不能决定?(再出示第二列“投篮次数”)师:现在能确定了吗?(能)那怎么确定?到底是比什么呢?请小组商量商量。

2.分析比较,感知百分数的优越性

(1)指名报计算结果,教师完成统计表。(出示书上完整的表格)(2)师:现在能立刻告诉我,决定派谁吗?有点困难,是吧。那看来还得要怎么做才能马上比出来?生:通分,把分数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师:现在你能立刻告诉我,派谁去比赛?在生产生活中,为了比较起来更方便,我们通常把分数用分母是100的分数来表示,也就产生了百分数。但百分数通常不写成分数形式,而在原来的分子后面加上百分号来表示。

3.读、写百分数

师:先写分子64,然后再写上%。百分号在书写时,是上面一个小圆圈,一条斜线,下面再一个小圆圈。和老师一起写一写。读作百分之六十四。下面两个会写吗?指名板书。

4.揭示定义

(1)师:64%表示什么意义?(表示谁是谁的百分之六十四?)65%?60%呢?这三个百分数都表示什么意义?(多让两个学生说)(2)师: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地方都用到百分数。比如刚才的一份信息,这里的32%表示什么意义?(谁是谁的百分之几)(课件出示)47%和52%分别表示什么意义?(3)师:谁再来说说你收集到的百分数,表示什么意义?(4)师:大家说了这么多的百分数,那到底什么是百分数呢?请大家讨论一下。

生: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出示)

二、比较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与区别

(课件出示)老师这里有两句话,其中哪几个可以用百分数表示?哪几个不能用百分数表示?为什么?

(1)一堆煤■吨,运走了它的■。

为什么第二个可以,而其他不行呢?有了单位说明什么?

(2)■米相当于■米的■。为什么?

师:看来,百分数和分数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那么,百分数和分数究竟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小组讨论一下。讨论得出分数与百分数的联系与区别。

相同点: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不同点:分数可以表示具体的数量,百分数不能表示具体的数量。

三、巩固新知,理解升华

(1)一根彩带长(  )米

A.■    B.60%

师:为什么不选60%?

生:因为60%不能表示具体的数量。

(2)某校六年级有学生98人,今天全部出勤,出勤人數是全班人数的(  )

A.98%   B.100%

师:为什么不选A?为什么是100%?你怎么想的?把总人数看成是100份,全部出勤说明就占100份。所以是100%。

(3)今年我国的农业产量和去年比较提高了,今年是去年的(  )

A.90%   B.105%

师:为什么不选90%?谁比谁提高?把谁看成单位1?单位可以用100%来表示,既然今年比去年产量提高了,肯定是大于100%。看来百分数的分子不但可以小于100,等于100,还可以大于100。

四、全课总结

认识分数教学案例 篇12

以往我们的教学流程基本上都是设疑—质疑—解疑—释疑这样一个过程, 这节课中没有“设疑”这一环节, 改为由学生先预习, 然后课堂上先“质疑”, 对于预习时还不太明白或不懂的环节提出疑问, 然后师生合作共同解疑, 是“质疑—解疑—释疑”的流程。这样的课堂流程不用老师一直引导着学生往自己的教学设计中走, 这样的课堂老师只要把握好重难点, 知道每个知识点该如何讲解, 能够预设到学生会在哪些地方不明白?会提出哪些疑问?然后跟着学生走, 帮助学生解决他们的疑惑。

一、先学后导, 理清知识点

这个过程是让学生先预习, 然后通过全班交流理出这节课的知识网络, 并解决学生的疑惑。

1. 设置预习单, 明确学习内容

课前老师发给学生每人一张预习单, 学生根据任务要求进行自学。

预习检查一: (1) 看书自学98页例题, 结合图说说分三种食物有什么相同, 有什么不同。 (2) 想一想, 分数与以前学过的数有什么不同。

预习检查二:在用分数表示时要注意什么?分母、分子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预习检查一”是在自学例题时提出的预习要求, 引导学生学会思考, 学会质疑;“预习检查二”是在预习完这节课的内容、准备做巩固练习时提出的预习要求, 旨在让学生学会总结, 明确这节课的重点。

2. 重视学生的预习, 通过交流讲清知识点

有的课上虽然也是让学生先预习, 但课上老师还是按照原来的上课思路, 对学生的预习置若罔闻, 这样学生之间的差异就更大了, 认真预习的越来越好, 没有预习的越来越差。学生在预习时都有自己的收获和疑问, 这节课上胡老师充分地尊重、利用了学生的预习成果, 改变了原来“授人以鱼”的上课模式, 根据学生的预习效果解决学生的质疑, 做到了“授人以渔”。

这节课上老师重视交流, 有多次小组交流。比如: (1) 在自学完例题后, 小组交流三种食物分别是怎么分的? (2) 同桌互相说说自学了分数的内容后知道了哪些知识?

3.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通过质疑理清知识点

二、启发式的问题, 引导学生学会思考

1. 几张纸与知识点的完美融合

整节课都是通过几张长方形纸、正方形纸和圆形纸串起来的, 每个知识点都可以用这几张纸通过折一折、涂一涂来解释。

再如, 仍然是这张长方形纸, 老师让学生先对折一次, 打开看看每一份是这张长方形纸的几分之一;再对折一次, 先猜一猜每一份是这张长方形纸的几分之一, 再打开验证;再对折第三次, 先猜一猜每一份是这张长方形纸的几分之一, 再打开验证, 这一次好多孩子猜的是错的 (1/6) , 打开验证猜想时给学生留下的印象会更深刻, 更容易理解;等对折第四次时, 学生猜得就准多了。通过这张纸, 学生学到了很多。

2. 开放性的问题, 培养学生的思维

在用圆形纸折出1/4并涂色后, 老师让学生思考:你能做一个比1/4大的分数吗 (分子是1) ?你能做一个比1/4小的分数吗 (分子是1) ?这两个问题提得好, 我在教学时没有想到还可以这样设计, 真是佩服!不仅考查了学生对分数的认识, 能动手折一折、涂一涂制作出一个分数, 还考查了学生对分子相同的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三、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听完课, 我觉得也有几个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1. 关于预习

学生已经提前预习了, 能否在课堂上不再重新自学一遍, 而是让每个孩子先回顾一下自己自学的内容以及不明白的知识, 先通过小组交流, 在小组里把简单的、能够在小组里解决的问题先解决掉, 不能解决的由每个小组的代表向全班提出, 老师把这些问题罗列在黑板上, 然后每个小组再从黑板上选择一个问题在小组里交流、讨论, 进行第二次的自学?

2. 关于知识点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认识分数 篇13

撰写人:苏专玲

学 校:商河县第二实验小学

分数的初步认识

商河县第二实验小学数学组:苏专玲【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P91-P93

【教材与学情分析】

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内容。从整数到分数,对学生来说是认知上的突破,第一次接触分数,学生们可能既感觉好奇,又感觉陌生,为了给学生搭建突破的台阶,本课开始就创设了一些学生所熟悉并感兴趣的现实情境“分月饼”,分物品是学生生活经常遇到的实际问题,教师就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再现生活中“分月饼”的场景,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了“平均分”,为下面教学几分之一的意义作了铺垫,同时让学生懂得“我为什么要学习分数”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建构,而动手操作对学生的建构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本节课,为学生创设了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情境,提供了探究的材料和充分动手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的过程中,感悟分数的含义。如:在认识二分之一时,让学生折出一张长方形的二分之一,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几分之一的含义。【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分数“几分之一”并了解“几分之一”的产生,了解它的含义;会读、写“几分之一”的分数。

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3.培养学生对分数的探究兴趣,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探究交流的成功经验。

【教学重难点】

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

课件,各种图形纸片若干张,尺子、彩色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讲述:老师想问同学们一个问题,在生活中,你分过东西吗?(分过)看来同学们都有分东西的经历,现在,老师想请你们帮我分分东西。请看大屏幕。

1、(课件出示4块月饼和2个小朋友)有4块月饼,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到几块月饼呢?(2块)

2、(课件出示2块月饼和2个小朋友)现在有2块月饼,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到几块月饼呢?(1块)

把每一份分的同样多,数学中叫什么?(平均分)(板书)

3.(出示1个月饼和2个小朋友)师:只有一块月饼,能平均分吗? 生:能。

师:每人分得了多少呢?用我们以前学的数能表示吗? 引出分数,老师(板书)(分数)揭示课题:认识分数

[ 设计意图:在教学过程中,我创设现实情境,激发学生们的兴趣,让学生投入到探究之中。]

二.动手操作,探索交流。

(一)认识二分之一

1.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课件)电脑博士是怎样分的?(平均分)。师:把这块月饼平均分成了——(生:2份)

师:这一半是2份中的(生:1份)。其中的一份是1/2。师:这个分数我来读:二分之一 学生们齐读:二分之一

师:刚才电脑博士是怎么写的? 生:先写-,再写2,最后写1.师:观察的很仔细,师一边板书(1/2),一边讲解。-表示平均分,2表示平均分成2份,1表示其中的一份。师:月饼的另一半是不是1/2? 生:是。

师:也可以用1/2来表示。

师:教师强调:只有平均分,每份才是它的二分之一。让学生读出平均分的重要性。

电脑屏幕显示:把一个()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个()的1/2。让学生充分的说一说生活中把谁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谁的1/2。3.动手操作。

(1)每人拿出自己手中的1号纸(长方形),试着折出它的1/2,并用斜线画出来。

(2)全班交流讨论:是怎样得到这个图形的1/2 的?(3)汇报成果。

发现问题:不同的折法,折出的形状不同,为什么都能用1/2表示? 探究答案:都是把长方形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1份。

[设计意图:动手操作是学生必须具备的数学能力。在这个环节设计“折一折”,就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1/2 的意义,为后面让学生动手操作,发现新的分数作了铺垫。]

跟踪练习,考考大家。电脑屏幕显示练习题。考考你:下面图形的涂色部分能用 1/2 来表示吗?

(二)发现分数

师:我们学习了1/2,还想学习几分之一?

引起学生们的兴趣,拿出2号纸(正方形)想折出几分之一,就折几分之一。把其中的一份用斜线涂上颜色。

全班交流,让学生们说说:把正方形平均分成()份,每份是这个()的几分之一。

师:生活中,可以()平均分成()份,每份是这个()的几分之一。

[设计意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动手实践、交流讨论中探究新知,理解并掌握分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探究意识。] 三.巩固练习,拓展深化。1.P93做一做:

(1)填一填。(2)组内交流,你是怎样想的?

2.电脑屏幕显示练习题。能用分数表示下面图形的涂色部分吗?如果能,请写出分数,并说明理由。3.和

为什么都能用1/4这个分数表示?

[ 设计意图:我个人认为本节课认识分数和理解分数的含义过程需充分展开,后面提供练习的时间是很有限的,这些练习也不一定能处理完。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40分钟,要抓住重点内容充分展开、透彻理解,所有过程不可能在一节课中全部展示。]

四、总结

这节课你们感觉怎么样?还想对分数说点什么?

[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快乐轻松的总结中结束课程。] 【板书设计】

认识分数

把一个月饼

平均分 成2份

上一篇:一则旧日记下一篇:芒砀山旅游开发有限公司2009年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