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百分数问题教学反思

2024-06-27|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求百分数问题教学反思(精选14篇)

求百分数问题教学反思 篇1

《求百分率的实际问题》教学设计

黔西县大关镇第一小学

漆国兰 【教学内容】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92页例5及相关练习

【教材分析】《求百分率的实际问题》选自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百分数》,这部分内容主要求常见的百分率,也就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这种问题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应用题相同,但程度上有所加深。通过解答百分率问题,既可以加深对百分数的认识,又加强了知识间的联系。教材通过求出勤率,使学生运用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方法算出出勤率,并让学生说说还有哪些求百分率的例子,并让他们说出这些百分率的意义,更好理解百分率这一概念。这样既扩大了学生所学的知识范围,也加深了对百分数的认识。

【学生分析】:本节课是学生学习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应用题”的基础上的课程,让学生解决百分数的问题,可以依照分数问题的方法去解决,学习本节内容时从“出勤率”引导学生发现求百分率问题与求分数问题方法基本上是一样的,即明确以谁是单位“1”,确定了谁占谁,就用谁除以谁,用除法解答,只是结果一个百分数,一个是分数。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百分率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使学生在应用中体验数学的价值。【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结合具体的实实际,探索求百分数实际问题的解题思路,让学生理解生活中的百分率的含义,会求实际生活中的百分率。

技能目标: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况中感受百分数来源于生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在应用中体验数学的价值。结合“练一练”渗透法制教育。

【教学重点】理解百分率的含义,会求生活中百分率。【教学难点】探究百分率的意义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在生活中的百分率的资料搜集。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提问:什么叫百分数?(指名回答)

师:百分数又叫百分率,体现在生活中哪些地方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求百分率的实际问题(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复习什么叫百分数,为更好地理解出勤率的意义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自主探索

1、幻灯出示例5.(学生自读题目)

师:这个问题你们能解决吗?这里面有一个名词:出勤率是什么意思? 学生:实际出勤的人数占应出勤的人数的百分之几。

师:根据学生回答解释:出勤率就是实际出勤的人数占应出勤的人数的百分之几。板书:出勤率= 实际出勤的人数×100%

应出勤的人数师:求田径队周一的出勤率是多少?谁具体说一说 生:求周一出勤的39人占应出勤的40人的百分之几。师:要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怎样求?

(前面我们学过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除法计算,而今天我们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也是用除法计算,只是最后的结果要用百分数来表示。小结:我们解决百分数的问题,可以依照分数问题的方法去解决(也就是谁占谁就用谁除以谁。)板书:39×100%=97.5% 40算一算:星期一至星期五的出勤率。(学生独立计算、小组内交流)

师:比较周一到周五的出勤率,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生:预设(那一天的出勤率最高?哪天的出勤率最低? 为什么星期

三、星期四的出勤率都是100%?出勤率100%表示什么? 出勤率 会不会高于100% ?为什么?„„ 生:小组讨论交流。......师:从例5中除了有关出勤率的问题,你还能知道些什么? 师:引出缺勤率

师:下面这两句话又该怎样理解?(出示幻灯片)工人李师傅加工了99个零件,全部合格,他的合格率是99%。()工人张师傅的技术更高,加工零件的合格率达到108%。()

2、生活中的百分率有哪些?(学生列举)表示什么意思呢?你还见过哪些?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预设)成活率=成活的棵数及格人数×100% 及格率=×100%

种植的棵树考试人数

合格率=合格个数发芽的粒数×100% 发芽率=×100%

产品的总个数实验的粒数......师:介绍发芽率在生产生活中的意义,实行科学种田,播种前需要进行种子发芽试验,然后根据种子发芽的高低,决定单位面积的播种量。这样既能确保基本苗的数量,又可避免浪费种子。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通过学生的独立计算、小组交流讨论、归纳总结,真正理解“出勤率”,以求“出勤率”为例,随后引出了缺勤率、及格率、合格率、成活率、发芽率„„从实际出发,尊重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学会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利用教师的合理揭示、适时点拨、引导归纳,使学生的探究活动呈现出较强的层次性。这样的过程既符合学生的思维特征,又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三、巩固练习

1、下面的百分率各表示什么含义?

师:说一说“学龄儿童入学率”表示什么意思?

生:(预设)学龄儿童入学率表示已入学的儿童占学龄儿童总数的百分之几。师:(渗透法制教育)为保障学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法的权利,国家1986年4月12日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其中第十一条规定:凡满六周岁、条件不具备地区可以推迟到七周岁的孩子。他的父母或法定监护人应当送孩子到学校读书。

生:说明2011年我国小学学龄儿童入人数是学龄儿童总数的99.8%.师:“森林覆盖率”表示什么意思?

生:表示森林面积占国土面积的百分之几?2011年我国森林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20.4%

2、学校今年春季植树50棵,成活了43棵。求这批树苗的成活率。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订正:43×100%=86% 50思考:成活率会超过100%吗?

3、判断是非

合格率、出油率、达标率、出勤率最高都可以达到100%。()含盐率10%的盐水中,盐占水的。()通过大家的努力,今年我班学生的及格率有望达到150%。()④学校栽树,先栽了140棵,10棵没有活,后来又补栽了10棵,全部活了这批树苗的成活率是100%。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各种百分率所表示的意义,不仅使学生体会到这一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也对求百分率的方法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同时也对学生渗透了法制教育。

四、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谁来和全班分享一下。

师强调:解答求百分数的实际问题,关键理解百分率的含义,求百分率就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用除法计算,结果用百分数来表示,百分率表示两个比,不带单位。

五、拓展练习:大关一小六年级(1)班今天没到校的人数是到校人数的六(1)班今天的出勤率。

【设计意图】在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回顾的同时,以练习的形式适度拓展了课堂学习的内容,为后续学习纳税、利息等知识进行铺垫。【板书设计】 求百分率的实际问题

出勤率= 实际出勤的人数成活的棵数×100% 成活率率=×100%

应出勤的人数种植的棵树1,求19 及格率=及格人数合格个数×100% 合格率=×100%

考试人数产品的总个数

发芽率=发芽的粒数×100%......实验的粒数教学反思:本节课是一节学校的公开课,求百分率的实际问题在我们日常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经常会使用到,但真正明白清楚的并不多,对百分率的知识并未真正理解。由于这个知识点数学味太浓,趣味性不太强,本课的知识点主要是解决“百分率”问题,虽然书本上的例题源于生活,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还有一定距离,借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以求“出勤率”为例,是学生在生活中经常看到的事情,使数学教学由“知识课堂“转变为“生活课堂”,使原本枯燥知识一下子变得生动,鲜活和有意义,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实效性。随后引出了缺勤率、及格率、合格率、成活率、发芽率„„教学时我从实际出发,尊重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学会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学出勤率时我采用小组讨论学习的方式,进一步找生活中的百分率时,有意识引出及格率、合格率、成活率、发芽率„„并让他们说出这些百分率的意义,更好理解百分率这一概念。在练习部分理解“2011年我国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9.8%”后我借机渗透法制教育,为保障学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法的权利,国家1986年4月12日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其中第十一条规定:凡满六周岁、条件不具备地区可以推迟到七周岁的孩子,他的父母或法定监护人应当送孩子到学校读书。判断练习具有代表性,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掌握本节课的知识,对“百分率”的理解有着更深入、更透彻。课堂上由于急着赶时间完成教学任务,每道题后面缺少总结性语言,学生的评价方面不及时,这是我需要改进的地方。

求百分数问题教学反思 篇2

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50 页例3。

【教材分析】

教材上求“7 只鹅是10 只鸭的几分之几”, 是根据绝大部分学生能够自行获得的“鹅的只数是鸭的十分之七”这个分数结果, 再依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得出求“7 只鹅是10 只鸭的几分之几”可以用除法计算。对此, 笔者认为由十分之七这个结果推出列式为除法还是比较别扭的。

用张奠宙教授文章中的观点来看, “目前的小学数学教材大多回避这一定义, 只是用‘分数和除法的关系, 分数是分子除以分母’这样不着边际的话蒙混过去”。“人教版教材在用黑体字写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之后, 马上给出分数的比定义, 所用例题是:小新家养鹅7 只, 养鸭10 只, 养鹅的只数是鸭的几分之几?这个弯子绕得很大, 恐怕要多做些铺垫才好”。

其实张教授谈到的例题是实验稿时的编排, 现在的修订版例题变为:小新家养鹅7 只, 养鸭10只, 养鸡20 只。鹅的只数是鸭的几分之几?鸡的只数是鸭的多少倍?

我们不难发现, 修订教材已经试图通过对比, 沟通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或者几倍在本质上是一样的。但例题所附除法由来还是与实验稿相同。

【学情分析】

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 我们对200名五年级学生进行了前测。

问题一:妈妈买了4 个苹果, 又买了 () 个梨, 梨的个数是苹果的 () 。

问题二:下面这个图形你看出了什么分数?

1.学生真的理解吗?

2.要出现假分数吗?

学生之所以出现上面的疑问, 是因为人教版教材在编写本课时, 回避了假分数, 把假分数和真分数的认识放到了下一课时。而另外版本的教材, 都是把假分数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放在一起的, 两个数 (或数量) 之间相比, 自然而然就出现了假分数。因此, 本节课有必要出现假分数。

【教学目标】

(1) 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除法计算, 进一步拓展和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2) 经历探究“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解答过程, 渗透类比推理的数学方法。

(3) 初步感知事物间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过程】

(一) 激活经验, 唤醒对分数的原认知

教师边说边画出下图:妈妈买了4 个苹果, 已经吃了3 个, 已经吃的个数是总个数的 () 。

生 (齐答) :四分之三。

师:这里的四分之三你是怎么理解的? (根据学生回答, 师逐步完善上图, 最终得到下图)

生:把4 个苹果看作单位“1”, 平均分成4 份, 已经吃的个数表示这样的3 份, 所以用四分之三表示。

(反思:通过这样的学习材料能有效激活学生对分数意义的已有认知, 即分数就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后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 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四种分数定义中“份数定义”的理解, 为后面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分数奠定了基础。)

(二) 类比推理, 实现对分数的再认识

教师边说边画在大黑板上:现在妈妈买了4 个苹果, 又买了12 个梨, 梨的个数是苹果的 () 。

师:怎样列算式? (板书:12衣4=3) 这里把谁看作了标准?

生:把4 个苹果看作了标准。

师:从图中你看到3 倍了吗?谁上来圈一圈?

师启发:通过前面的学习, 我们都知道3 个苹果是4 个苹果的四分之三, 现在可是3 个梨呀, 不一样的哦, 3 个梨怎么也是4 个苹果的四分之三呢?这是什么道理?

师:下面请四人小组讨论一下其中的缘由。谁来说说其中的原因?

生:这里比的是个数, 即在个数上, 3 个梨相当于3 个苹果。

师:什么意思?谁听懂了?

生:在这里大家都是在比个数, 都是3 个对3个, 不是比什么重量、形状等等。

师:谁听懂了? (指名复述)

师小结:同学们, 现在黑板上有6 个算式, 上面三个算式的商都是整数, 都是在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后面三个算式的商都是几分之几, 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 (板书课题)

(三) 夯实模型, 巩固对分数的再认识

师:根据屏幕上提供的信息, 你能用今天学到的知识提一个数学问题并解决吗? (学生独立提问解答, 教师巡视)

集体交流:说说你提的是哪个数学问题?

生答师板书:篮球的个数是排球的几分之几?

师:请说说你写的算式, 让其他同学猜猜你解决的是哪一个数学问题。 (生答师板书算式)

生答师板书每个算式相对应的问题。

师:黑板上哪个分数你有点看不太明白?

生:把7 个篮球看作单位“1”

(反思:这个环节主要采用开放式的教学, 先让学生自主提问、自主解决, 然后再集体交流所提的问题和相应的算式, 通过丰富的、相类似的问题与算式, 引导学生进一步强化对分数的再认识, 即分数还可以表示部分和部分之间的关系, 而不仅仅是部分和整体之间的关系。因此, 假分数的出现变得不那么突然, 不那么难以接受。)

(四) 拓展延伸, 深化对分数的再认识

从形到数, 完善意义。

师:请一起看屏幕 (见下图) , 从图中你看到分数了吗?

师:你能看懂哪个分数?能说说谁是谁的几分之几吗?

2援从数到形, 延伸意义。

师:你能用一幅图来表示这句话的意思吗?

学生动手画图, 教师巡视, 收集材料。

反馈交流:有位同学这样画, 你看得懂吗?

教师投影出示学生的作品:

师:这位同学用线段图表示的, 谁看懂了?

投影出示学生的作品:

师:根据这个线段图, 你还想到了哪些分数?

启发:都是相差的1 份, 为什么得到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生:因为单位“1”不同。

(反思:这个环节旨在帮助学生进一步拓展和延伸对分数的认识, 即帮助学生理解分数的第三种定义, 即比定义:它是“一部分和另一部分之比”, 另一部分可以是整体, 也可以是部分, 把一部分当作新的整体。同时, 还力图让学生体会到这里的比是一个有序概念, 颠倒两个数 (或数量) 之间的比较顺序, 就得到另一个比。)

(五) 课堂小结, 梳理对分数的再认识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你对分数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生:分数不一定表示部分和整体之间的关系, 也可以是不同物体之间的关系。

生:分数不一定都是分子比分母小, 也有可能分子比分母大。

生:同一个图, 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可以看到不同的分数。

(反思:通过课堂小结、梳理, 使学生对分数有了更加系统、深刻的认识, 即分数不仅仅表示同一类数量之间的比, 也可以表示不同类数量之间的比;分数不一定都是分子比分母小, 也有可能分子和分母一样大, 甚至分子比分母大;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随着两个数 (或数量) 之间的比较顺序的颠倒而交换位置;等等。这对将来灵活地运用分数大有裨益。)

【总体思考】

整节课, 在厘清份数定义显示过程, 商定义表示结果的基础上, 旨在着力解决如何妥善实现由算式到结果这一教学难题, 同时深入思考与之有相同本质的已有数学知识, 并最终确认应该是“如修订版教材中所要体现的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综观两个数 (或数量) 相比, 既可比较相差多少即差比, 又可比较两者的倍数关系即倍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 其实质就是倍比, 所以整节课的新授部分先由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引入, 后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展开教学, 最终由商定义得出商是整数时我们说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当商不是整数时我们就说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 自然地获得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也用除法计算的思考方法。

另外, 在细细解读张奠宙教授的观点“已经学过比和比例之后的小学六年级学生仍然有缺乏用比和比例的眼光去审视分数的缺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在讲比和比例的时候, 应该补充‘分数的再认识’, 这对将来灵活地运用分数很有好处”等之后, 更加坚定了笔者对此例题的定位, 那就是此例题既是“解决问题”, 更是“分数的再认识”, 即分数比定义的认识。因此, 教师在练习中进一步丰富学生对比定义的认知, 力图让学生在自主尝试中体会到部分与部分之比、部分与和之比、差与部分之比、差与和之比等等, 有的问题即使不能当堂解决, 但对学生六年级学习分数 (或百分数) 解决问题时应该会有不少的帮助。

总之, 作为数学教师既要读懂知识发展的思维轨迹, 又要读懂学生学习的思维轨迹, 两者同样重要, 缺一不可, 只有让知识发展的思维轨迹和学生学习的思维轨迹和谐共振, 课堂才会更有张力、更有魅力、更能焕发出生命活力。

摘要:“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既是“解决问题”, 更是“分数的再认识”, 即分数比定义的认识。基于此, 本课教学应侧重引导学生理解分数是两个整数之比, 并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它是分数意义教学的延续和递进, 可以通过迁移、类推达成理解。

关键词:解决问题,再认识,迁移,类推

参考文献

[1]张奠宙.“分数”教学中需要澄清的几个数学问题[J].小学教学 (数学版) , 2010 (1) .

求百分数问题教学反思 篇3

我问其他孩子同意这样的想法吗?

孩子们都说不同意,大家纷纷解释不同意的原因。

我发现于杰坐下去的时候,一改平时能说会道的模样,而是带着点懵懂和尴尬。

当孩子们交流了想法,列式解答后,我问,问题解决了,到底对不对呢?现在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检查一下?

我边问,眼神刻意在于杰脸上停留了几秒钟,他好像忽然发现了什么似的,想了想,就举高了小手。

于杰站起来说,我们可以把求出的吃了的21个桃和7个桃合起来,看是不是等于总数28个!

小家伙边说,还边加上了夸张又恰到好处的手势。

我问孩子们是否听明白了,是否同意。

大家把掌声总给了于杰。

我说,于杰真聪明!能够从一开始错误的回答中思考,想出了其实在检查结果时,可以把总数分成的两部分21个和7个合起来,看是不是等于28个。能从自己的错误中有新的发现,这样的学习习惯真棒!

求被减数的实际问题教学反思 篇4

因为有了前期铺垫,我就让学生小组讨论求“树上原来有多少个桃子”就是求什么?让学生理解求“树上原来有多少个桃子”就是求桃子的总数。学生在这样的教学中自然而然的理解了树上原来的桃子数是总数,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采走的23个,另一部分是还剩的5个。求原来有多少个桃子,就要把两部分合起来,用加法计算。接着通过借花游戏进一步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要求原来有多少,只要把借走的和剩下的这两部分合起来这一数量关系。

分数除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篇5

(一)》教学反思

分数除法应用题历来都是教学中的难点,要突破这个难点,让学生透切理解这类型的应用题,就要抓住乘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运用转化、对比,使学生了解这类分数应用题特征,再借助线段图,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找出解题规律。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进行组织教学:

一、走进生活,体验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一开始我这样安排:同学们都知道节水广告中有这样一句话:"水是生命之源"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人体内水分占我们体重的4/5,有谁知道自己的体重说出来让大家帮他算一算他体内水分有多少,这一谈话过程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孩子们纷纷参与计算,复习了旧知.老师知道自己体内有44千克水分,谁有办法算出老师的体重?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例题的呈现很自然,使学生感觉到是在帮老师算体重,不只不觉中学会了分数除法应用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已的身边,在生活中学数学,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使学生从中了解到更多人体构造,增加了学生的知识面。

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中,为让学生认识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时,我故意用乘法应用题与例题作比较,让学生从中发现与乘法应用题的区别,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对比,亲自感受它们之间的异同,挖掘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亲自感受应用题中数量之间的联系,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规律。从而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并归纳出: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的关键也是从题目的关键句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再列出方程,也可以根据除法的意义列出除法算式解。

三、寻找多种方法,开拓学生思维能力。

求百分数问题教学反思 篇6

执教601班教学片段

1.呈现例题。

九月份阳光小学用水210吨, 比八份多用25%, 八月份用水多少吨?

2.分析题意。

师:同学们从题目中读懂了什么?

生:我读懂了九月份用水比八月份多25%, 也就是八月份用水比九月份少25%, 算式为210× (1-25%) 。

师:对于这位同学的理解, 同学们有不同的意见吗?

生:我不同意他的分析, 九月份用水比八月份多25%, 并不表示八月比九月份少25%。

师:那你是怎么理解并解答的?

生:九月份用水比八月份多25%, 就是把八月份的用水量看作单位“1”, 表示九月份用水的吨数是八月份的 (1+25%) , 即八月份用水量的 (1+25%) 是九月份用水吨数210吨。所以算式为210÷ (1+25%) 。

师:这位同学说得真好, 解答这类题目的思路就该这样分析, 大家听明白了吗?

执教602班教学片段

1.呈现例题。

妈妈买来苹果5千克, 比橘子多25%, 橘子有多少千克?

2.独立解答。

3.学生汇报。

生:我计算出橘子是6.25千克。 (50%的学生得数和他一样)

生:我计算出橘子是4千克。 (只有两位学生是该得数)

生:我计算出橘子是3.75千克。 (45%的学生得数和她相同)

4.猜测结果。

师:对于以上三个得数, 你赞成谁是正确的得数?并说一说赞成的理由。

生:橘子是6.25千克一定是不对的, 题目中一目了然告诉我们苹果比橘子多25%, 应当是苹果多。

师:这位同学的说法你们赞成吗? (全班同学都表示认同) 请得数是6.25千克的同学汇报一下你的算式, 以及列算式的想法。

生:我以为题目的意思是说橘子的质量比苹果多25%, 算式便是6× (1+25%) 。现在知道我解答的方法是不对的。

师:通过同学们的猜测, 现在觉得3.75千克和4千克这两个得数哪一个是正确的, 又该怎样验证?

生:只要假设橘子的得数分别是3.75千克和4千克, 然后计算出苹果的质量是不是比橘子多25%, 便知晓是不是正确了。

5.验证并建构。

师:用这样的验证方法可以吗? (同学们都表示赞同) 那就请同学们一一进行验证。

生:假设橘子是3.75千克, 那么苹果比橘子多百分之几的算式是 (5-3.75) ÷3.75≈33.3%, 这和题目的条件不一致。假设橘子是4千克, 那么苹果比橘子多百分之几的算式便是 (5-4) ÷5=25%, 这和题目的条件完全一致, 因此橘子的质量是4千克才是正确的。

师:听了他的解答思路, 你们有不同的意见吗? (同学们表示没有异议) 那么, 请刚才计算出得数是3.75千克的同学也来介绍一下自己的思路。

生:我觉得苹果比橘子多25%, 就表示橘子比苹果少25%, 所以算式是5× (1-25%) =3.75 (千克) 。

师:这位同学的思路为什么是不正确的?

生:苹果比橘子多25%, 并不表示橘子比苹果少25%。因为苹果比橘子多25%, 是把橘子的质量看作单位“1”, 而橘子比苹果少25%是把苹果的质量看作单位“1”。

师:那你们觉得正确的思路是怎样的?

生:苹果的质量比橘子多25%, 表示苹果的质量是橘子的 (1+25%) , 也可理解为橘子的 (1+25%) 便是苹果5千克, 用方程表示为a× (1+25%) =5, 推导出算式5÷ (1+25%) 。 (其余学生也都表示同意。)

师:现在同学们对该题的解答思路还有疑问和困惑吗? (略。)

教学反思

1.练习题。

(1) 中兴汽车销售公司2003年销售汽车800辆, 2004年的汽车销售量比2003年增加65%, 2004年销售汽车多少辆?

(2) 兴兴养殖场养鸡600只, 比养的鸭多。鸭养了多少只?

2.解答结果比较。

同一教学内容, 同一执教老师, 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 教学效果出现很大的差异。细细品味, 以下两方面值得深思。

1.暴露学生学习的“原生态”。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已成为教师的共识, 并努力附诸教学实践。但是, 当我们走进课堂, 走进学生, 仍然不难发现教师考虑学生怎样学明显少于考虑教师怎样教。一般来说, 学生在独立学习过程中必然会碰到各种各样的疑难问题。而这些疑难问题往往既是学习的障碍, 又是推动学习的动力。因此, 教师要充分呈现学生的所思、所想, 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对照前后两次的教学, 发现在601班执教时, 当学生出现错误思路时, 教师立即让其他学生“迫不及待”地帮助纠错, 而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空展示其真实的思考过程, 这样也就无法真正进行知识的建构。在602班执教时, 通过让学生独立解答、猜测验证、反思重构等途径, 环环相扣、层层推进, 从而和学生一起建构起正确的认知结构。

求百分数问题教学反思 篇7

案例描述: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材

教材例5:朝阳小学美术组有36人,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80%。美术组男生、女生各多少人?

学生能很快根据题目条件进行相关的找单位“1”分析数量关系的解题前期准备,经历这这两步后学生通过已有经验可以很快确定用方程的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

在教学的过程中,笔者故意提出:这里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都是未知的,那么你们觉得怎样设未知数比较合理呢?学生在底下开始异口同声地回答设单位“1”的量也就是男生人数为未知数比较合理。设美术组有男生X人,女生就有80%X人。那么根据等量关系式:男人人数+女生人数=36学生很自然地列出方程

X+80%X=36。就在大家十分“得意”的时候,一个小男孩发表了自己不同的意见:“也可以把女生人数设为X。”刚开始很多同学觉得有点不可思议,以前做这类问题不都是将男生人数(单位“1”)设为未知数X的吗?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我就让他说说他是怎么想的。他是这么说的:设女生人数是X人,男生人数是X÷80%人,根据等量关系式:男人人数+女生人数=36列出方程:X+X÷80%=36。听完他精彩的发言,大家恍然大悟,原来还可以这样?

求百分数问题教学反思 篇8

最近,我们学习的是六下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百分数实际问题,共花了四课时的学习时间,因为是稍复杂问题,条件信息变多,数量关系难找清楚,单位1有时已知,有时未知,需要分析清楚。学生在此前已学习了简单的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基础上学习的,而且学生已经会用方程解答和倍、和差问题。

课前我思考:新的知识点的生长点在哪儿,起点又在哪儿呢?细读例题,教学时我设将例题改成学生熟悉的倍关系,接着改成分数关系,组织学生找单位“1”、说数量关系,以唤起学生对旧知的回忆,便于迁移到新知的学习中。

教学例5时,我组织学生先根据例题,学习“如何画线段图、如何找等量关系式、如何正确设未知数X的问题以及如何正确设另一个未知数的问题、如何利用结果和条件中的数量关系来检验计算结果是否正确”等。学生普遍能够画出线段图、找准等量关系式,解决上面问题不大。

例6——已知一个数量,以及一个数量比另一数量多(少)百分之几,求另一个数量(单位“1”)的学习,学生就开始吃力了。

课堂上老师最累和学生最怕是找出适合列方程的数量关系式。引导学生观察线段图中各线段,在各线段的关系中寻找等量关系,仍有部分学生有困难。学生提到九月份的用水量+十月份比九月份节约的用水量=十月份的用水量,九月份的用水量-节约的用水量=十月份的用水量,九月份的用水量-十月份的用水量=节约的用水量。我没有引导学生及时选择合适的,而是让学生自己选择适当的进行列方程,让学生在自己的思考下,尝试中找到适合的.等量关系。在全班交流中明确等量关系。

这个环节让我真切感受到部分学生对于寻找数量关系有困难。猜测着可能他们不清楚题目中的数量,也可能不会选择哪个数量关系式才适合列方程,还可能画线段图本身对他来说就是很困难的。到底平时作业不可能每道题目去画线段图(而且学生画线段图能力参差不齐),所以对部分学生来说找出合适的数量关系式非常困难。

正确检验也是本课的难点,不是所有的学生掌握,也没有要求学生全部理解。其中检验是否如何“比九月份节约20%”这个条件,这种检验方法掌握的学生不多。

后来,从小学数学教学网上看到有老师这样设计了准备题:

从看算式补充条件,引出例题6。“青云小学十月份用水440立方米,_____________,九月份用水多少立方米? 440×80% 440÷80% 440×(1-80%)与其他老师有同感,觉得这样的填空设计非常富于启发性。

求百分数问题教学反思 篇9

一、提供土壤, 促思维飞翔

求异思维是一种从不同的方向、途径和角度去设想, 探求多种答案, 最终使数学问题获得圆满解决的思维方法, 其特色表现在思维活动的多向性和变通性, 也即是从不同角度来考虑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能性的思维过程。在教学中, 有意识地让学生探讨问题解决的各种可能的途径, 或者把命题适当变化后, 让学生探讨有什么结论出现, 这样会有利于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实践证明, 学生的“超级联想”越丰富, 越宽泛, 解决问题的能力越强。

二、以生为本, “观众”成“主演”

生本的理念于2008年进入我校, 迄今已有五年, 倡导的“以学生为中心,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在课堂上进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机会, 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理念也已生根开花。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师本课堂”也逐渐转化为“生本课堂”;以往的课堂中教师是主角, 少数学生是配角, 大多数学生只是观众。而生本的数学课堂, 教师以训练学生思维能力为目的, 不但训练学生的笔头表达能力, 而且更加注重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 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 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 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 使学生在教育教学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 真正做学习的主人, 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

三、一题多解, 妙思巧想

例1:两袋大米, 第一袋比第二袋少15千克, 已知第一袋的1/3恰好与第二袋的2/7相等, 第二袋大米多少千克?

学生初看此题, 沉思一会儿, 董一航同学就提出自己的想法:

2.同学们的掌声还没有停下, 陈雅婷同学的方法也娓娓道来。

解:设第二袋为x千克

3.庄可心同学也提出了自己的解法。此题的解法竟有三种, 已经超出了我的备课预设, 当我高兴地宣布下课后, 很少回答问题的黄逸童同学却拉住了我, 并轻声地问, 老师, 我这种方法可以吗?我一看, 惊呆了, 她的列式只是:15×7=105 (千克) , 我惊讶地说:你是怎么想的?黄逸童说:我是画图思考出来的。还边说边在黑板上画了起来。

第一袋的1/3可以用2/6表示, 它和第二袋的2/7相等, 6份和7份相差1份, 刚好是15千克, 那么7份就是105千克, 也就是第二袋的重量是105千克。多么好啊!那一刻的我突然感觉很幸福, 很轻松, 其实, 老师的快乐有时就在孩子们的巧思妙想中啊。思维的广阔性是求异思维的又一特征。反复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 是帮助学生克服思维狭窄性的有效途径。

四、变换角度, 优化顺逆思维

赞可夫说:“在各科教学中要始终注意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 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一些数学问题, 尤其是思考题, 它所呈现的条件和问题的方法与平时所说的有一定的差异, 学生在思考的时候往往不能透过文字把握语言的实质, 这时, 不妨引导学生转换思维的角度, 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 就会使一些问题迎刃而解。

例2:某校选出男教师的1/11和12名女教师参加集体舞比赛, 剩下的男教师人数是剩下的女教师人数的2倍, 已知学校共有教师156人, 男教师有多少人?

此题是分数解决实际问题中较难的题型, 教学时, 大多数老师会选择用找等量关系列方程的方法来引导学生思考, 这属于顺向思维。我在教学时着力引导学生画图思考, 另辟蹊径, 优化逆向思维。 (图略, 下为思考过程)

1. 先找到带有分率的那句话“某校选出男教师的1/11”, 判定男教师的人数是单位“1”, 男教师的人数被平均分为11份, 其中有1份参加比赛, 还剩下10份, 女教师选出12人参赛后, 剩下的人数是男教师剩下人数的一半, 可以用5份来表示, 列式是: (156-12) ÷ (10+1+5) =9 (人) …1份是9人, 11×9=99 (人) ——男教师人数为99。

这样的训练, 防止了片面、孤立、静止地看问题, 使所学知识有所升华, 从中进一步理解与掌握了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教学中, 我们经常发现一部分学生只习惯于顺向思维, 而不习惯于逆向思维。教师要注意在题目的设置上进行顺逆向的变式训练。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说:“处处是创造之地, 天天是创造之时, 人人是创造之人。”所以当我们的学生说出意料之外的算理时, 我们不要急于去判断对与否, 不如给他们一些表现的机会, 让他们表述得清楚具体些, 说不定一个精彩的求异思维的火花就产生了。

摘要:数学思维训练在学生数学学习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 没有数学思维, 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运用多种形式加强思维训练。如果说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以学习习惯为主, 中年级以培养计算能力为主, 小学高年段数学教学就要以思维训练为主。其中, 教者如能对学生的求异思维加强引导, 会直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促进其学习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求异思维,超级联想,一题多解,生本,画图

参考文献

求百分数问题教学反思 篇10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苏教版数学课本第二册第61-62页的内容,旨在通过此课的学习,使学生通过具体操作和合情推理,探索发现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或少多少,即两数相差多少用减法计算,及能用学到的本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本课重点在于使学生认识到在解决此类问题时应用减法,难点在于怎样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出求两数相差多少的问题用减法解决。

为了使学生能比较顺利的探究出结果,我在例题教学前增加了一个准备环节:比较两根彩带的长短,向学生渗透“一一对应”这一思想。接下来进行例1的教学,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主动观察比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充分讨论,然后各抒己见,自由发表自己的想法,通过归纳,初步统一认识:求两数相差多少用减法计算。

在例2的教学过程中则侧重于求两数相差多少为什么用减法这个问题。强调男生比女生少多少人和女生比男生多多少人的含义是一样的,即男生和女生相差多少人,思考时可以由此及彼也可以由彼及此。

用百分数解决问题的反思 篇11

一、随时发挥学生的亮点,提取他们的兴趣。学生在讲到生活中的百分率时,有与自己日常生活相关的正确率、优秀率、出勤率、投篮的命中率、本班期中考试的及格率等。所以我抓住时机指名学生口述教师板书:达标率等于达标学生人数除学生总数乘百分之百;及格率等于及格人数除全班人数乘百分之百;树苗的成活率、发芽率、出勤率……。教师适时进行鼓励,对他们的回答给予肯定的评价,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要求学生掌握,在生活中的一些百分率不能超过百分之百,不要只从理论去认识,要从生活实践中来理解。不要受百分数可以大于百分之百的误导。

二、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自主、交流中发展。教学时就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百分率时,我应该采取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小组交流,给予他们充足的时间,说生活中的百分率,说出它们的意义,更好的理解百分率的概念。并且让他们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知识。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有许多数学知识,以促进他们更好的学习数学。

三、精心设计课堂练习,让学生感觉到学数学的乐趣,巩固已学知识。练习中设计了让学生根据身边的已知情况编一道百分数应用题的开放练习,这样提起了学生的兴趣,思维非常活跃,这时学生所提的问题就不再像许多课本上或其它练习书上看到的一些普通问题,比如“男生占全班的百分之几、女生占全班的百分之几”,这时问题就多了,有学生说先调查一下班级中同学们参加兴趣小组的人数,再算一算参加兴趣小组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还可以分别算一算参加篮球,乒乓的人数占兴趣小组的百分之几,有的说统计一下班里有多少同学家中有养牛或养猪,算一算养牛或养猪的家庭占全班家庭总数的百分之几,还有学生说统计一下父母外出打工的家庭占全班家庭的百分之几,(这时有学生提出,我们应该给予这些同学多帮助,及时鼓励。)确实体现了当数学与生活相结合时,学生真正享受数学带来的快乐,让他们在学中乐,乐中学。

求百分数问题教学反思 篇12

虽然我们的课程改革实施了十来年,但是我们最终必须通过中考考试成绩才能升学的现状没有改变。一线教师对于新课程标准、新教材的学习和理解不可谓不深刻,不可谓不用心。这种教学现实,令一线的教师把主要的精力投向如何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物理实验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不是通过几次考试就能显现出来的,这是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长期的影响。

二、考试的要求远远超过实验教学的要求

我们看一某地的中考题。小阳利用刻度尺、塑料碗、圆柱形玻璃筒和适量的水测量一块铁矿石的密度。 以下是小阳设计的实验步骤,请你按照他的实验思路,将实验步骤补充完整。

1.在圆柱形玻璃筒内放入适量的水,将塑料碗轻轻放入水中,塑料碗漂浮,用刻度尺测出此时玻璃筒内水的深度为h1,并记录在表格中;

2.将铁矿石轻轻放入塑料碗中, 塑料碗仍漂浮,用刻度尺测出此时圆柱形玻璃筒内水的深度为h2,并记录在表格中;

3. 。(4)已知水的密度为 ρ水,利用测量出的物理量和ρ水计算铁矿石的密度ρ= ,并将计算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对于物质密度的测量,实际教学中一般测量一个小石块和盐水的密度,一般使用天平和量筒来完成。但是实际考试中可以测量各种各样物质的密度以及采用很多种方法来进行。 这就会显得仅仅做了测量一个小石块和盐水的密度实验教学的老师,还不如针对这种题型开展教学的老师来的效果好。考试的要求远远超过了实验教学的要求,让一线教师对实验教学的积极性不高。

三、实验仪器的使用达不到量变到质变的效果

对实验仪器的基本操作技能不是通过做一两次实验就能达到目的或者要求的。所以仅仅做一两次实验在考试中是不能取得明显效果的,这时实验教学“无用论”又会被广大一线教师说认同。例如在“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得到欧姆定律、 “伏安法测量未知电阻的大小”、 “伏安法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这三个实验在江苏省十三大市的中考中几乎每年都会出现一道实验探究题。 其中一个小题就是根据电路图连接实物图,把电源、用电器、开关、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能完整正确的连接起来。

另外,这种技能的考查如果不是通过考试的形式,而是通过实际操作考查的形式进行,学生会大大减少错误率。因为电流表和电压表正负接线柱如果接反了,在操作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看到电流表和电压表指针反转马上进行修改。

四、实验教学方法欠佳

一线教师在实验教学上方法欠佳,没有像对待基本知识点教学那样深入研究。一线教师不愿意在实验教学方案的设计上下工夫、花时间,导致实验教学方法形式单一、陈旧;单纯的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安排实验, 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显得没有计划、没有目的、缺乏系统性。同时对于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的指导思想不够明确,教师在实验教学中一手包办现象严重,学生最多只能机械模仿,缺乏动手和动脑的机会,能力得不到相应的提高。下面看某一教学设计的片段,测量盐水的密度:

问题1:现要测量盐水的密度,如何设计实验的步骤,先测量哪一个物理量?先测盐水的质量好,还是先测盐水的体积好,哪一种方法的误差更小一点,为什么?

问题2:请写出测量的步骤,用字母符号表示,并设计表格记录数据。

问题3:把上面的实验步骤,每一步用一幅示意图表示,并在示意图旁边标注字母符号,并写出计算液体密度的表达式。

问题4:实验测量出结果后,前后左右小组比较一下各自的测量结果, 看看大家结果是否相同,如果互相之间有一定的差距,请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找出产生误差可能的原因?

问题5:你觉得测量过程中有误差存在吗?你能有什么方法可以减小误差?请写出称量的步骤,用字母符号表示,并设计表格记录数据。

问题6:把改进后的实验步骤,每一步用一幅示意图表示,并在示意图旁边标注字母符号,并写出计算液体密度的表达式。并进行实验,记录数据,跟第一次实验进行比较。

《百分数》教学反思 篇13

今天有幸听了一节新乡新区小学六年级的一节《百分数》第二课时的实录课。当然,因为目前的疫情我们没有真实的走进课堂中去,而是自己一边听课一边充当学生,一边思考着问题,一边想着学生面对这样的问题会怎样回答,真正从学生的角度理解了我们的课堂状态。

王老师一开始就从我们当下的疫情出发,结合现实情境,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的实际情况,比如:“同学们,因为秋冬季是流感的高发季,而我们现在的新冠疫情仍然不乐观,面对很有可能出现的疫情反扑我们都要做好防护,从自身做起,加强锻炼,每天坚持和一瓶纯奶,那你们知道纯奶的成分吗,我们来一起看看吧!”这样的开头,直接就把学生带入到探索的欲望中去,课堂中融入生活中的问题,巧妙的体现数学的人文色彩。然后课堂中通过五个建议(多喝奶、注意保暖、勤洗手、多运动和多喝水),连成一条明线带着学生读写百分数,理解百分数和区别百分数与分数等,一步步探究百分数的意义和百分数产生的必要性,整个过程中老师一边推波助澜,学生一边层层深入,气氛紧张而又融洽。

过了一把学生瘾后,我认识到教师的充分准备和对教材及学生的认识是多么重要,我要学的不仅仅是对知识结构构架和认识,更重要的深入教材,挖掘教材中体现的核心思想,同时还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尊重学生,并激励学生充分展现自己,做到充分的预设和判断,教学时要稳而精,不啰嗦不赘述,所有的表现都送给学生,激发他们无限的可能性!

《百分数》单元教学反思 篇14

一、圆的认识

一课选自小学数学苏教版教材第十一册,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多种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也是小学阶段认识的最后一种常见的平面图形。教材的编排思路是先借助实物揭示出“圆”,让学生感受到圆与现实的密切联系,再引导学生借助“实物”、“圆规”等多种方式画圆,初步感受圆的特征,并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通过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等活动,帮助学生认识直径、半径、圆心等概念,同时掌握圆的基本特征。这样的编排,学生对于圆的相关概念及特征的理解和把握一般都是建立在教师的明确指引和调控之下,学生相对独立的探索空间不够,而与此同时,学生对于圆所内涵的文化特性也无从感受、体验,对于圆在历史、文化、数学发展过程中与人类结下的不解之缘感受不深。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试图对本课的教学思路进行重新调整:一方面,通过拓展空间,将学生进一步置身于探索者、发现者的角色,引导学生在认识完圆的一些基本概念后,自主展开对于圆的特征的发现,并在交流对话中完善相应的认知结构;另一方面,我又借助多媒体,将自然、社会、历史、数学等各个领域中的“圆”有效整合进本课教学,充分放大圆所内涵的文化特性,努力折射“冰冷”图形背后所散发的独特魅力。在一般的关于圆的认识课堂教学中的练习阶段,教师总会设计多层次、多角度的习题,以巩固圆的概念,让学生在应用中形成有关圆的知识和技能。我并没有机械地进行所谓习题练习,而是更进一步彰显圆的文化内涵:中国古代的阴阳太极图;生活中的圆形拱桥、世界著名的圆形建筑、中国著名的圆形景德镇瓷器、中国民间的圆形中国节、中国传统的圆形剪纸、世界著名的圆形标志设计等等。

最后,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我在课末引导学生探讨车轮为什么是圆形的,不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加深了学生对圆的认识,而且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使学生深刻体会到身边有数学,伸出手就能触摸到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二、圆的周长

本课的重点是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难点是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推导过程,主要是圆周率的理解及其推导。

本节课学生主要采取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学习方法,在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促进他们的学习方法的养成,培养他们的数学素养。其主要为合作学习,让学生学会分析,学会分工,学会分享。

本节课我尽量采取情境教学,为学生创设一个乐学、易学、好学的课堂氛围;始终以学生为主体,鼓励他们积极的参与其中,自主学习,作为课堂上真正的学习主人;尽量授之于学习方法,让他们在合作的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不断的渗透数学思想,让学生变的会写、会做、会思考;正确的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及学习表现,调动学生于一个较高的学习状态中;采用小结、应用等基本教学环节,使学生掌握圆的周长的相关知识,以达到预期的课堂目标;进行中国古代数学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及学习热情。

本节课灵活性较强,希望看到学生的不同闪光点,看到他们的创新火花,看到他们快乐学习的笑脸。

三、圆的面积

“圆的面积”是在学生掌握了面积的含义及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认识了圆,会计算圆的周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时的教学设计,我特别注意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数学,理解数学。本节教学主要突出了以下几点:

1、复习旧知识,为学生认识圆的面积的含义和采用图形转化的方法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做必要的准备。复习时我先让学生回忆一下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并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再现推导过程,学生在回顾旧知识的过程中领悟到这些平面图形面积的推导都是通过切、割、拼的方法,把要学的图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来推导的,从而渗透转化的思想,并为后面自主探究 “能不能把圆转化为以前学过的图形来计算它的面积”和猜想“怎样把圆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做了充分准备。

2、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本课时教学的重点是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教学时,教师作为引导者只是给学生指明了探究的方向,而把探究的过程留给学生。学生则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合作剪拼,把圆转化成学过的图形(平行四边行),我把各小组剪拼的图形逐一展示后,又结合课件演示,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形”,并从中发现圆和拼成的长方形之间的关系,从而根据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在整个推导过程中,学生始终以积极主动的状态参与学习讨论,共同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成功的喜悦。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而且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探索精神。在掌握数学学习方法的同时,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进一步发展。

3、体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这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在本节课,都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与生活是密切相关的,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情,从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4、不足之处。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以及实践操作花费较多的时间,所以在讲解推导过程时讲得不够透彻,学生理解不深,以至于对公式掌握不太好。如果说当时在引导上能及时考虑到这一点,并给予技巧性的引导,或许能使学生理解的更透彻,那么整节课就将显得更为精彩和饱满。

四、环形的面积

节课在新课前,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圆面积的计算,明确了计算圆面积需要知道的条件,然后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动手操作,自己剪出环形图形,引发学生思考环形的形成过程。使学生直观感知从一个圆里去掉一个同心圆可以得到一个环形。引导学生在制作过程中思考怎样求出环形的面积,学生在制作中很快的说出求环形面积的方法。紧接着她又追问谁能总结出它的字母公式,(如果用R表示大圆半径,r表示小圆半径),大部分学生很准确的总结出S环=лR²—лr²,经过老师的引导学生很快导出 S环=л×(R²—r²)的公式。在课堂练习中,特意设计了针对环形面积的知识重点和难点习题,进行环形面积的练习。这样即巩固了环形的求法又培养并发展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同时在课堂练习中还更加注意了学生认真审题等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教学中的不足:1教师说的太多,放手不够。

2、内外圆之间的半径之间的关系和内外圆之间的直径之间的关系的教学应渗透到练习题中进行。

百分数的教学反思

我要求学生在前学习前总结本单元的各种题型,并在小组内交流。在课堂中再按这个思路去复习整理,学生在学习前反映出了很多问题,这些问题有待于解决。一番思考后,我把学生反映出的问题整理出四大类。

1、怎样找单位“1”;

2、怎样判别用除法,还是用乘法;

3、怎样确定加百分数还是减百分数,在题中出现的量一定是多加少减么?;

4、怎样找对应百分率?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随即做了大量对应训练。已达到巩固的目的,通过小结,反映出学生各有收获,通过这节课学生们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2、增强合作意识,对于六年级的小学生,他们喜欢合作交流,并且已是复习课,学生的基础也不同,并且以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进行教学,增强合作意识,为学困生的参与和成功创造机会。用这种形式上课时,他们敢于说出自己所理解到的,哪怕是一点点。同伴间的学习和合作对这些孩子是多么有效,学习成为了一种需要而不是一种命令。

3、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数学的领域中, 提出问题的艺术比解答问题的艺术更为重要。我在本节课中把应用题变成,添加条件的应用题,甚至让学生自己编写应用题。

4、这样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不断进取的精神,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养成创新习惯的自觉性。有利于减轻学生的过重负担。学生在解开放题时,不是机械性地就题论题,而是要从众多的模式中选择自己所需的模式,多方面思考解决问题。这样可以使学生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用最少的时间,做最小量的题目,但能获取较多的知识,从而提高做题的质量,把学生从繁重的作业堆里解放出来,大大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红泥巴村下一篇:典范英语The pancake教案

付费复制
期刊天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8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