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百分数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2024-10-11

用百分数解决问题教学反思(共14篇)

用百分数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篇1

用百分数解决问题—百分率教学反思

精河县一小何江华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过用分数解决问题和百分数的意义、百分数和分数、小数的互化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内容就是求常见的百分率,也就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这中问题是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问题相同。教材首先首先说明,解决百分数的问题可以依据解决分数问题的方法。沟通了百分数问题和分数问题的联系。

在前几次的试讲的过程中,发现对简单单的求一个数是另一个的百分之几的问题突破的不是很好,邢老师也说,孩子们对百分率的计算还可以,但是对单纯的求一个数是另一个的百分之几还是迷惑,通过商议,对教案进行调整,重点转向对一个数是另一个的百分之几让学生思考并总结,这样再从孩子们提出的问题中引出百分率,这样效果要更好些。

百分率的计算和它的意义也是本节课的重点,课堂做的调整是让孩子先从生活的所见,互相说一说自己所调查的百分率,并说含义。通过说的环节,不明的孩子心中明白说法,出示生活的百分率,让同桌再说说,加深对百分率含义的理解。再通过让孩子发现与自己息息相关的近视率和出勤率,当场统计并计算近视率,通过与我国近视率作对比,激发孩子的情感教育,爱护眼睛尤为重要。

后面的环节比如上板贴青少年犯罪率等,都是为情感教育而设。最后在畅谈收获,设计课题,这也尊重的孩子们的思维意识,从他们的角度认为这节课叫什么名字最恰当。

总体感觉这堂课没什么大的缺点,但是细节决定一切,一些细微的细节也是 我不足的地方。

1.对课堂的突发问题处理的不够,如在贴纸条中,孩子有贴的不对的地方,在前面试讲时都没有出现这样的现象,我急了,直接让拿正确的上来了,很快就换纸条了,这个地方应该让学生讨论,还是自己的历练不够。

2.课堂还出现了学生说某某率时说到果汁含量问题,这个问题我不知所措的pass了学生的回答,而强调某某率,课后和同事交流,生活中其实对某某率与含量特别是饮料类,界定不是很严,他们的计算方法都是一样的。所以我这个数学老师也应该加强学习,对孩子可能出现的问题应该预设到,以便更好的去解决课堂出现的问题。

用百分数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篇2

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50 页例3。

【教材分析】

教材上求“7 只鹅是10 只鸭的几分之几”, 是根据绝大部分学生能够自行获得的“鹅的只数是鸭的十分之七”这个分数结果, 再依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得出求“7 只鹅是10 只鸭的几分之几”可以用除法计算。对此, 笔者认为由十分之七这个结果推出列式为除法还是比较别扭的。

用张奠宙教授文章中的观点来看, “目前的小学数学教材大多回避这一定义, 只是用‘分数和除法的关系, 分数是分子除以分母’这样不着边际的话蒙混过去”。“人教版教材在用黑体字写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之后, 马上给出分数的比定义, 所用例题是:小新家养鹅7 只, 养鸭10 只, 养鹅的只数是鸭的几分之几?这个弯子绕得很大, 恐怕要多做些铺垫才好”。

其实张教授谈到的例题是实验稿时的编排, 现在的修订版例题变为:小新家养鹅7 只, 养鸭10只, 养鸡20 只。鹅的只数是鸭的几分之几?鸡的只数是鸭的多少倍?

我们不难发现, 修订教材已经试图通过对比, 沟通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或者几倍在本质上是一样的。但例题所附除法由来还是与实验稿相同。

【学情分析】

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 我们对200名五年级学生进行了前测。

问题一:妈妈买了4 个苹果, 又买了 () 个梨, 梨的个数是苹果的 () 。

问题二:下面这个图形你看出了什么分数?

1.学生真的理解吗?

2.要出现假分数吗?

学生之所以出现上面的疑问, 是因为人教版教材在编写本课时, 回避了假分数, 把假分数和真分数的认识放到了下一课时。而另外版本的教材, 都是把假分数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放在一起的, 两个数 (或数量) 之间相比, 自然而然就出现了假分数。因此, 本节课有必要出现假分数。

【教学目标】

(1) 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除法计算, 进一步拓展和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2) 经历探究“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解答过程, 渗透类比推理的数学方法。

(3) 初步感知事物间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过程】

(一) 激活经验, 唤醒对分数的原认知

教师边说边画出下图:妈妈买了4 个苹果, 已经吃了3 个, 已经吃的个数是总个数的 () 。

生 (齐答) :四分之三。

师:这里的四分之三你是怎么理解的? (根据学生回答, 师逐步完善上图, 最终得到下图)

生:把4 个苹果看作单位“1”, 平均分成4 份, 已经吃的个数表示这样的3 份, 所以用四分之三表示。

(反思:通过这样的学习材料能有效激活学生对分数意义的已有认知, 即分数就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后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 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四种分数定义中“份数定义”的理解, 为后面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分数奠定了基础。)

(二) 类比推理, 实现对分数的再认识

教师边说边画在大黑板上:现在妈妈买了4 个苹果, 又买了12 个梨, 梨的个数是苹果的 () 。

师:怎样列算式? (板书:12衣4=3) 这里把谁看作了标准?

生:把4 个苹果看作了标准。

师:从图中你看到3 倍了吗?谁上来圈一圈?

师启发:通过前面的学习, 我们都知道3 个苹果是4 个苹果的四分之三, 现在可是3 个梨呀, 不一样的哦, 3 个梨怎么也是4 个苹果的四分之三呢?这是什么道理?

师:下面请四人小组讨论一下其中的缘由。谁来说说其中的原因?

生:这里比的是个数, 即在个数上, 3 个梨相当于3 个苹果。

师:什么意思?谁听懂了?

生:在这里大家都是在比个数, 都是3 个对3个, 不是比什么重量、形状等等。

师:谁听懂了? (指名复述)

师小结:同学们, 现在黑板上有6 个算式, 上面三个算式的商都是整数, 都是在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后面三个算式的商都是几分之几, 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 (板书课题)

(三) 夯实模型, 巩固对分数的再认识

师:根据屏幕上提供的信息, 你能用今天学到的知识提一个数学问题并解决吗? (学生独立提问解答, 教师巡视)

集体交流:说说你提的是哪个数学问题?

生答师板书:篮球的个数是排球的几分之几?

师:请说说你写的算式, 让其他同学猜猜你解决的是哪一个数学问题。 (生答师板书算式)

生答师板书每个算式相对应的问题。

师:黑板上哪个分数你有点看不太明白?

生:把7 个篮球看作单位“1”

(反思:这个环节主要采用开放式的教学, 先让学生自主提问、自主解决, 然后再集体交流所提的问题和相应的算式, 通过丰富的、相类似的问题与算式, 引导学生进一步强化对分数的再认识, 即分数还可以表示部分和部分之间的关系, 而不仅仅是部分和整体之间的关系。因此, 假分数的出现变得不那么突然, 不那么难以接受。)

(四) 拓展延伸, 深化对分数的再认识

从形到数, 完善意义。

师:请一起看屏幕 (见下图) , 从图中你看到分数了吗?

师:你能看懂哪个分数?能说说谁是谁的几分之几吗?

2援从数到形, 延伸意义。

师:你能用一幅图来表示这句话的意思吗?

学生动手画图, 教师巡视, 收集材料。

反馈交流:有位同学这样画, 你看得懂吗?

教师投影出示学生的作品:

师:这位同学用线段图表示的, 谁看懂了?

投影出示学生的作品:

师:根据这个线段图, 你还想到了哪些分数?

启发:都是相差的1 份, 为什么得到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生:因为单位“1”不同。

(反思:这个环节旨在帮助学生进一步拓展和延伸对分数的认识, 即帮助学生理解分数的第三种定义, 即比定义:它是“一部分和另一部分之比”, 另一部分可以是整体, 也可以是部分, 把一部分当作新的整体。同时, 还力图让学生体会到这里的比是一个有序概念, 颠倒两个数 (或数量) 之间的比较顺序, 就得到另一个比。)

(五) 课堂小结, 梳理对分数的再认识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你对分数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生:分数不一定表示部分和整体之间的关系, 也可以是不同物体之间的关系。

生:分数不一定都是分子比分母小, 也有可能分子比分母大。

生:同一个图, 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可以看到不同的分数。

(反思:通过课堂小结、梳理, 使学生对分数有了更加系统、深刻的认识, 即分数不仅仅表示同一类数量之间的比, 也可以表示不同类数量之间的比;分数不一定都是分子比分母小, 也有可能分子和分母一样大, 甚至分子比分母大;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随着两个数 (或数量) 之间的比较顺序的颠倒而交换位置;等等。这对将来灵活地运用分数大有裨益。)

【总体思考】

整节课, 在厘清份数定义显示过程, 商定义表示结果的基础上, 旨在着力解决如何妥善实现由算式到结果这一教学难题, 同时深入思考与之有相同本质的已有数学知识, 并最终确认应该是“如修订版教材中所要体现的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综观两个数 (或数量) 相比, 既可比较相差多少即差比, 又可比较两者的倍数关系即倍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 其实质就是倍比, 所以整节课的新授部分先由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引入, 后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展开教学, 最终由商定义得出商是整数时我们说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当商不是整数时我们就说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 自然地获得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也用除法计算的思考方法。

另外, 在细细解读张奠宙教授的观点“已经学过比和比例之后的小学六年级学生仍然有缺乏用比和比例的眼光去审视分数的缺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在讲比和比例的时候, 应该补充‘分数的再认识’, 这对将来灵活地运用分数很有好处”等之后, 更加坚定了笔者对此例题的定位, 那就是此例题既是“解决问题”, 更是“分数的再认识”, 即分数比定义的认识。因此, 教师在练习中进一步丰富学生对比定义的认知, 力图让学生在自主尝试中体会到部分与部分之比、部分与和之比、差与部分之比、差与和之比等等, 有的问题即使不能当堂解决, 但对学生六年级学习分数 (或百分数) 解决问题时应该会有不少的帮助。

总之, 作为数学教师既要读懂知识发展的思维轨迹, 又要读懂学生学习的思维轨迹, 两者同样重要, 缺一不可, 只有让知识发展的思维轨迹和学生学习的思维轨迹和谐共振, 课堂才会更有张力、更有魅力、更能焕发出生命活力。

摘要:“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既是“解决问题”, 更是“分数的再认识”, 即分数比定义的认识。基于此, 本课教学应侧重引导学生理解分数是两个整数之比, 并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它是分数意义教学的延续和递进, 可以通过迁移、类推达成理解。

关键词:解决问题,再认识,迁移,类推

参考文献

[1]张奠宙.“分数”教学中需要澄清的几个数学问题[J].小学教学 (数学版) , 2010 (1) .

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教学四策略 篇3

基于以上认识,为了切实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改进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教学。

一、利用类比,分析基本数量关系,实现用整数除法解决问题和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正迁移

在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知识体系和学生自身认识的规律,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用整数除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经验,去尝试学习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实现两者的正迁移。

练习1、2是学生已经非常熟悉的行程问题,通过对第1、2小题的解答,明确“路程÷时间=速度”的数量关系。解答第3小题时,学生就能利用这一关系进行迁移:2÷。通过练习,让学生明确用整数除法解决问题的分析方法在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中同样适用。这样,在具体教学中,加强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与用整数除法解决问题的联系,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从而比较轻松地学会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

二、利用一题多解,理解问题本质,发展多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时,教材出于对学生的思维特点、相关知识的内在联系和中小学教学衔接等方面的考虑,选择了较为优化的解题方法——用方程解。但这并不表示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一定要用方程解,而舍去其他方法。笔者觉得应该鼓励学生尽量多找出其他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不断拓展学生思维,同时在多种方法学习、交流过程中,学生又能体会到各种方法之间的连通,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从而让学生在探究中加深对数量关系的理解,提高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利用对比,认清解决问题的基本结构,帮助学生建立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模型

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和行程类问题解决中的数量关系一样,可以根据基本的数量关系式推导出其他关系式。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围绕分数乘法的意义列出基本的数量关系:单位“1”的量×对应分率=对应量,根据此关系式推出:对应量÷对应分率=单位“1”的量。

在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利用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的对比训练,让学生在交流、对比、观察中,亲自感受它们之间的异同和数量之间的联系,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规律,从而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并归纳出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基本结构和解题关键,切实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四、利用画线段图,厘清条件与问题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在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教师经常会碰到一些不太符合基本结构特征、数量关系不是很清楚的稍复杂问题,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画线段图来帮助理解题意,让学生在数和形的转化中找到数量关系,从而达到提高解题能力的目的。

这样利用线段图,帮助学生比较直观地弄懂题意,理解相对复杂的数量关系,学生基本上能正确列式解答。当然根据题意画出相应的线段图,本身就是一种技能,需要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加强这方面的专项练习,以提高画线段图的能力,进而帮助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笔者认为,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学习,对学生来讲的确有难度,但并非难以理解和接受,教师只要充分理解编写意图,了解教材知识结构中的前后联系,采取多种策略,抓实学生对数量关系的分析、理解,精心设计和安排一些必要的练习,那么这部分的教学一定会变得扎实有效,学生学得相对比较轻松,问题解决的能力也一定会得到有效提升。

(浙江省慈溪市周巷镇中心小学 315300)endprint

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是小学数学教材中问题解决的重点和难点。这一方面是因为它是在以前整数范围内解决问题基础上的继续和深化;另一方面,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有其自身的抽象性;再加上人教版新教材的编排体系已做较大改变,教学课时的压缩,使得本来就很难掌握的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难度增加了许多。为此,许多教师为了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不惜牺牲学生的课余时间进行集中训练。这样不仅无益于学生解题能力的提升,反而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负担,使学生对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产生了厌恶感。

基于以上认识,为了切实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改进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教学。

一、利用类比,分析基本数量关系,实现用整数除法解决问题和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正迁移

在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知识体系和学生自身认识的规律,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用整数除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经验,去尝试学习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实现两者的正迁移。

练习1、2是学生已经非常熟悉的行程问题,通过对第1、2小题的解答,明确“路程÷时间=速度”的数量关系。解答第3小题时,学生就能利用这一关系进行迁移:2÷。通过练习,让学生明确用整数除法解决问题的分析方法在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中同样适用。这样,在具体教学中,加强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与用整数除法解决问题的联系,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从而比较轻松地学会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

二、利用一题多解,理解问题本质,发展多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时,教材出于对学生的思维特点、相关知识的内在联系和中小学教学衔接等方面的考虑,选择了较为优化的解题方法——用方程解。但这并不表示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一定要用方程解,而舍去其他方法。笔者觉得应该鼓励学生尽量多找出其他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不断拓展学生思维,同时在多种方法学习、交流过程中,学生又能体会到各种方法之间的连通,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从而让学生在探究中加深对数量关系的理解,提高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利用对比,认清解决问题的基本结构,帮助学生建立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模型

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和行程类问题解决中的数量关系一样,可以根据基本的数量关系式推导出其他关系式。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围绕分数乘法的意义列出基本的数量关系:单位“1”的量×对应分率=对应量,根据此关系式推出:对应量÷对应分率=单位“1”的量。

在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利用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的对比训练,让学生在交流、对比、观察中,亲自感受它们之间的异同和数量之间的联系,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规律,从而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并归纳出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基本结构和解题关键,切实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四、利用画线段图,厘清条件与问题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在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教师经常会碰到一些不太符合基本结构特征、数量关系不是很清楚的稍复杂问题,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画线段图来帮助理解题意,让学生在数和形的转化中找到数量关系,从而达到提高解题能力的目的。

这样利用线段图,帮助学生比较直观地弄懂题意,理解相对复杂的数量关系,学生基本上能正确列式解答。当然根据题意画出相应的线段图,本身就是一种技能,需要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加强这方面的专项练习,以提高画线段图的能力,进而帮助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笔者认为,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学习,对学生来讲的确有难度,但并非难以理解和接受,教师只要充分理解编写意图,了解教材知识结构中的前后联系,采取多种策略,抓实学生对数量关系的分析、理解,精心设计和安排一些必要的练习,那么这部分的教学一定会变得扎实有效,学生学得相对比较轻松,问题解决的能力也一定会得到有效提升。

(浙江省慈溪市周巷镇中心小学 315300)endprint

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是小学数学教材中问题解决的重点和难点。这一方面是因为它是在以前整数范围内解决问题基础上的继续和深化;另一方面,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有其自身的抽象性;再加上人教版新教材的编排体系已做较大改变,教学课时的压缩,使得本来就很难掌握的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难度增加了许多。为此,许多教师为了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不惜牺牲学生的课余时间进行集中训练。这样不仅无益于学生解题能力的提升,反而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负担,使学生对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产生了厌恶感。

基于以上认识,为了切实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改进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教学。

一、利用类比,分析基本数量关系,实现用整数除法解决问题和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正迁移

在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知识体系和学生自身认识的规律,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用整数除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经验,去尝试学习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实现两者的正迁移。

练习1、2是学生已经非常熟悉的行程问题,通过对第1、2小题的解答,明确“路程÷时间=速度”的数量关系。解答第3小题时,学生就能利用这一关系进行迁移:2÷。通过练习,让学生明确用整数除法解决问题的分析方法在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中同样适用。这样,在具体教学中,加强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与用整数除法解决问题的联系,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从而比较轻松地学会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

二、利用一题多解,理解问题本质,发展多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时,教材出于对学生的思维特点、相关知识的内在联系和中小学教学衔接等方面的考虑,选择了较为优化的解题方法——用方程解。但这并不表示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一定要用方程解,而舍去其他方法。笔者觉得应该鼓励学生尽量多找出其他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不断拓展学生思维,同时在多种方法学习、交流过程中,学生又能体会到各种方法之间的连通,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从而让学生在探究中加深对数量关系的理解,提高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利用对比,认清解决问题的基本结构,帮助学生建立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模型

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和行程类问题解决中的数量关系一样,可以根据基本的数量关系式推导出其他关系式。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围绕分数乘法的意义列出基本的数量关系:单位“1”的量×对应分率=对应量,根据此关系式推出:对应量÷对应分率=单位“1”的量。

在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利用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的对比训练,让学生在交流、对比、观察中,亲自感受它们之间的异同和数量之间的联系,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规律,从而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并归纳出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基本结构和解题关键,切实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四、利用画线段图,厘清条件与问题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在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教师经常会碰到一些不太符合基本结构特征、数量关系不是很清楚的稍复杂问题,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画线段图来帮助理解题意,让学生在数和形的转化中找到数量关系,从而达到提高解题能力的目的。

这样利用线段图,帮助学生比较直观地弄懂题意,理解相对复杂的数量关系,学生基本上能正确列式解答。当然根据题意画出相应的线段图,本身就是一种技能,需要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加强这方面的专项练习,以提高画线段图的能力,进而帮助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笔者认为,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学习,对学生来讲的确有难度,但并非难以理解和接受,教师只要充分理解编写意图,了解教材知识结构中的前后联系,采取多种策略,抓实学生对数量关系的分析、理解,精心设计和安排一些必要的练习,那么这部分的教学一定会变得扎实有效,学生学得相对比较轻松,问题解决的能力也一定会得到有效提升。

用百分数解决问题的教学反思 篇4

课的开始就开门见山的出示教学课题,并鼓励学生用已学的知识经验尝试着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信心。课堂上以思考、交流贯穿全过程,让学生在观察、对比、交流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获取新知,尤其是特别注重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空间。

教学中,无论是学生观察、发现或是“探索创新”或是“巩固深化”或是“联系实际”都是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进行小组合作或再组织讨论交流,这样才能使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有话能说,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自主探索的能力,也大大提高了合作学习的效率。

用百分数解决问题反思 篇5

实验三小 李 兵

这次上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百分数里的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问题。这部分内容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问题的发展,是在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基础上教学的。这种问题实际上还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问题,只是有一个条件题目中没有直接给出,需要根据题里的条件先算出来。

解答求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问题,可以加深学生对百分数的认识,提高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学生已经充分学习了分数应用题和简单的百分数应用题,根据我以往的教学经验和学生的反馈情况来看,大部分同学已能够较准确的掌握数量关系。而且分数应用题和百分数应用题从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上讲是一致的,所以引导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类推能力,解决此类问题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可行性。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解答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解题方法。教学难点:理解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百分之几”这个问题的具体含义,弄清数量关系。为了实现教学目标,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本节课中,我首先通过复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从而促进学生知识的迁移。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学生尝试,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线段图的展示和比较,弄清楚题目的问题要求,比较区别和解题的异同。明确了要求后,让学生独立解决,再汇报解题思路,展示不同的答案,这样既开拓了学生的解题思路,又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解决了例2的问题,让学生根据上道题的答案猜测少百分之几,从而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导学生利用刚才的解题思路自主解决问题。最后比较两道题的异同,概括总结出解决这类题的方法。巩固练习部分精选了两道判断题:(1)客车每小时行的路程比货车多10千米,那么,货车每小时行的路程比客车少10千米。(2)客车每小时行的路程比货车多10%,那么,货车每小时行的路程比客车少10%。目的让学生明确具体量的差量和分率的不同。

用百分数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篇6

(一)”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85页例1及练习二十一第1~4题。【教学目标】

1.认识一些常用的百分率,理解它们表示的具体意义。2.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问题的解答方法。

3.感受百分率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价值,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掌握求一些常用的百分率的方法。【教具准备】

课件(或挂图)。【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出示信息:西大街小学六(1)班有40人,其中男生有24人,女生有16人。问题:六(1)班男生是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女生是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

学生独立解答,交流解题思路,总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除法解决,关键是先弄清谁和谁相比,谁是单位“1”。

二、学习新课

1.把复习准备的问题改成:六(1)班男生是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女生是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1)学生尝试解决。

(2)让学生交流解决思路,比较改动后的问题与复习中的问题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引导学生由相同之处再次深化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明确还是分别用男生人数÷总人数和女生人数÷总人数来解答,由不同之处可得知结果要化成百分数。

从而共同揭示出:解决百分数的问题可以依照解决分数问题的方法。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用除法解决。关键是先弄清谁和谁相比,谁是单位“1”。2.学习例1。

出示课件:学生在操场上进行体育测试的情景。

出示两条信息:六年级有学生160人,已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儿童组)的有120人。小精灵提出一个问题:六年级学生的达标率是多少?(1)师:对于小精灵给我们带来的这个问题,同学们有什么疑问呢?

可以简单介绍《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有关内容,重点解释:达标率是指达标学生的人数占学生总人数的百分之几。(可根据学生已有知识经验,采取生与生、生与师的对话方式)(2)学生独立解答,再在小组内交流解题思路,让学生总结求达标率的计算公式。

(3)全班交流达标率的计算公式,阅读课本第85页,看看书上的公式与自己总结的有什么不同。讨论:书上的计算公式为什么要乘100%?对此,你有何看法? 3.学习例2。

(1)先让学生观察统计表,你看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重点理解发芽率的含义)(2)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完成统计表。

(3)分组交流讨论,概括求发芽率的计算公式。

(4)让学生观察填写完整的统计表,解释绿豆的发芽率是97.5%、花生的发芽率是92%、大蒜的发芽率是95%的具体意义。根据这三个信息,你知道了什么?你对这里的同学们所做的种子发芽实验有了怎样的认识?

(5)简单介绍发芽率的应用价值。4.认识一些常见的百分率。

(1)让学生在认识例1和例2中的达标率和发芽率的基础上,讨论:“率”指什么? 引导学生理解“率”是两个数相除的商所化成的百分数,即百分比或百分率。

(2)师指出生活中用百分率进行统计的还很多,师生共同补充常见的一些百分率的例子。(3)课本第86页“做一做”的第一题

小组讨论:怎样求出我们所知道的百分率?说一说它们的含义和列出相关计算公式。(采取小组比赛的形式,比一比哪个小组列举的公式多而且合理)(4)全班反馈交流。5.深化理解百分率的意义。

(1)课件出示例1的信息:六年级学生的达标率是75%。用1个圆表示六年级学生的总人数。让学生思考如何在图上表示达标率是75%。课件显示这个圆的75%的部分涂上红色。

(2)这个圆的红色部分表示六年级学生的达标率是75%,那么剩下的部分表示什么?引导学生发现剩下的部分表示未达标率是25%。

(3)达标率和未达标率这一组百分率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发现达标率+未达标率=1,理解只要知道了其中的一个百分率,就能根据它们的关系求出另一个百分率。

(4)你们还能列举出象这样的一组百分率吗?(5)根据以上的学习,讨论“百分率一定小于100%”这句话对吗?可让学生根据百分率的意义及一些实例来进行辩论。

(6)讨论:结合具体实例说一说哪些百分率不可能超过100%?哪些可能超过100%?说明了什么?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86页“做一做”的第2题。2.练习二十的第1题。

四、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二十的第2、3、4题。

课外作业:调查一些常见的百分率(课堂上没有涉及的),弄清它们的含义以及计算公式。

五、课堂总结及反思

用百分数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篇7

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发现在用方程解决问题时 (人教版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 学生经常碰到以下一些困难:

1.不善于识别隐蔽的等量关系。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在于通过分析, 把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转化为数学问题, 再列出条件等式 (方程) , 而等量关系往往隐含于题文情境之中, 题目一般不会直接给出, 由于学生受“算术解法”定式的影响初学时往往找不到等量关系。

2.受多重等量关系的干扰。列方程解应用题, 确定等量关系没有固定的模式, 因为各人考虑的角度不同, 选取的等量关系也不同, 这就增加了学生确定等量关系的困难。

3.课时少 (三课时完成) , 加之初学, 又是学习难点。在课堂上尽管我把分析题意、寻找数量关系作为重点进行教学, 不断地对学生加以引导、启发, 力求使学生理解、掌握解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仍不能很好地掌握这一要领, 出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错误。如此看来, 若不改进教法, 很难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

为此, 我们就如何遵循数学模式发展的一般规律, 用模式论的方法教学用方程解决问题做了一些有益探索。教学过程如下。

一、谈话引入, 引导自主编题

1. 呈现下面三道题 (要求口答, 只列方程, 不计算) :

(1) 甲数是230, 比乙数的3倍多50。乙数是多少?

(2) 甲地到乙地相距200千米, 一辆轿车从甲地出发行驶2小时后, 距离乙地还有40千米, 请问这辆轿车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3) 每千克苹果4.8元, 比橘子的2倍多0.2元, 橘子每千克多少元?

2. 反馈。说说等量关系, 再概括三题的共同点。

得出: () x+ () = () 。

接着把以上 (1) 、 (3) 两题中的“多”改为“少”, 使学生知道只要将方程中的“+”改为“-”, 并把以上的模式改为 () x± () = () 。

3. 针对以上模式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自主编题, 并列出方程。

4. 根据学生编题和所列方程情况, 组织评讲。

教学意图:如何理解方程ax±b=c及其解法。教师先让学生练习找等量关系, 并分别用不同的方法解方程。再通过观察比较, 发现这两道题都是几个几加减几等于多少的问题 (ax±b=c) , 殊途同归。然后总结出上面模式, 并以此为框架自主编题, 巩固刚刚总结的模式与解题方法, 帮助学生在复杂的情境中抽象出数学模型。

二、呈现题组, 继续自主编题

1. 呈现下面题组 (要求列出方程) :

(1) 水果店里有6箱苹果和60千克橘子, 苹果和橘子共有150千克。问每箱苹果平均重多少千克?

(2) 水果店里有6箱苹果和4箱橘子, 共重150千克。每箱苹果和每箱橘子一样重, 问每箱橘子 (或苹果) 重多少千克?

(3) 水果店有苹果和橘子共150千克, 苹果的质量是橘子的1.5倍, 问橘子有多少千克?

2. 反馈。说说等量关系, 找一找 (2) (3) 两题的共同点。

得出: () x+ () x= () [说说与第 (1) 题的关系。]

接着把第 (2) 、 (3) 题分别改为:

(4) 水果店里有6箱苹果和4箱橘子, 苹果总质量比橘子多30千克, 而且每箱苹果和每箱橘子一样重, 问每箱橘子重多少千克?

(5) 水果店里苹果的质量比橘子多30千克, 而且苹果的质量是橘子的1.5倍, 问橘子有多少千克?

列出方程后, 把方程整理为以下模式: () x± () x= () 。

3. 依照以上模式启发学生联系实际编题, 并列方程解答。

4. 组织反馈评讲。

教学意图:本环节的教学在ax±b=c的基础上分层次逐步导出ax±bx=c的形式。这样做前后自然过渡, 学生由于有第一环节的基础, 所以容易总结出ax±bx=c的模式, 使知识和方法都得到巩固。

三、组织练习、归类, 灵活解题

1. 列方程解答下列各题, 并想一想你用了哪些等量关系。

(1) 临海小学五 (1) 班有篮球18个, 比足球的3倍少2个, 足球有多少个?

(2) 张大伯的果园里有桃树和梨树共180棵, 已知桃树的棵数正好是梨树的4倍, 梨树有多少棵?

(3) 现有数量相同的鸡兔同笼, 已知腿共有42条, 问笼子里的鸡和兔子各有多少只?

2. 选择题。

(1) 根据线段图选出正确的方程。

方程为 ()

教学意图:学生通过比较以上四个方程的联系与区别, 感受到同一模式下多角度解决问题的方法。

(2) 6筐苹果和6筐香蕉共重210千克。如果平均每筐苹果重15千克, 那么平均每筐香蕉重多少千克?设平均每筐香蕉重x千克。列式为 () 。

(3) 右图的总面积为80平方米, 求x的方程是 () 。

教学意图:通过几个环节的教学, 使学生能比较自觉地用模式思想来解决问题, 同时对算术解与方程解的联系与区别有深入的认识。

四、教学感悟

美国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说:“如果你希望从自己的努力中取得最大的收获, 就要从已经解决了的问题中找出那些对处理将来的问题可能有用的特征。如果一种解题方法是你通过自己的努力而掌握的, 或者是你从别处学来或听来并真正理解的, 那么这种方法就可以成为你的一种模式, 即在解决类似问题时可用作模仿的一种模式。” (《数学的发现》)

用百分数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篇8

一、 本质——古典概率的计算公式

概率的古典式定义是该事件发生的所有结果的数目比上所有等可能发生的结果的总数。“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的教学要求在初步认识“可能性”以及初步感受可能性有大、有小的基础上,借助简单事例,进一步学会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其实“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本质是概率的古典式定义。为此,在教学中,我们需要引用概率论中古典概率的计算公式P(A)=■(其中,P(A)为事件A的概率;n为等可能性的基本事件的总数;m为事件A所包含的基本事件的种数)。但小学数学教科书中没有这样的公式,也没有介绍与公式相关的几个概念(随机事件、事件的概率、基本事件、等可能性……)。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们通过如下教学设计,引导学生思考和计算:从放了6个“同样的球”(1红、2绿、3黄)的口袋里任意摸一个球,摸到红球(绿球、黄球)的可能性各是多少?为此,首先要强调这三种球除颜色不同外,所有其他的属性都相同,因而从中随意摸一个球时,摸出每一种颜色的球的可能性的大小没有理由不同,从而引导学生对每一个随机事件思考3个问题。每次从口袋里摸一个球:

1.总共有( )种可能;

2.摸到红球(绿球、黄球)包含其中的( )种可能;

3.摸到红球(绿球、黄球)的可能性是( )。

这样,借助简单事例使学生初步理解和学会了运用古典概率的计算公式,从而按照严密的概念来诠释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突出可能性的数学本质。

二、 前提——基本事件的等可能性

“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本质是古典概率的计算公式。而概率的古典式定义必须满足两个前提条件:一是随机试验下基本事件空间的元素只有有限个;二是每次试验中各个基本事件出现的可能性相同。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特点的随机现象才能用“古典概率”公式。由此可见古典概率的计算公式建立在基本事件的等可能性的基础之上。

在教学过程中所涉及的摸球事件,要求袋子里的球除颜色外,其他各项属性都必须完全相同。只有这样,摸到每个球(即每一基本事件)的可能性才相等。在引导学生思考“总共有几种可能性”时,要尽可能分析,使之成为“基本事件”,并确认其可能性都相等,为运用古典概率公式计算可能性大小创造条件。

如在摸牌的事件中,从6张牌(红桃A、2、3;黑桃A、2、3)中任意摸一张,摸到红桃的可能性有多大?按前面的思路,应该是■,约分成■。学生则提出另一思路:摸出的可能是红桃,也可能是黑桃,有两种可能。因为在6张牌里,红桃与黑桃都是3张,所以摸出红桃的可能性与摸出黑桃的可能性相等,都等于■,不恰当地回避了基本事件的概念和基本事件的等可能性。

其实教学中,还可以将上述“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思维过程概括为如下程序:

1.总共有( )种可能;

2.符合条件的有( )种可能;

3.这件事的可能性是( )。

这个程序(思路)实际上起到了根据古典概率的定义理解古典概率计算公式的作用。

三、 要点——正确理解公式的含义

通过具体事例归纳出一般规律时,例题不宜多,但要典型。教材中所呈现的例题与习题,基本都是解决任意摸一个球(或一张牌)的可能结果,教师要强调基本事件的等可能性以及事件A可以归结为多少种基本事件,而不是简单地用袋中某种颜色的球数与总数之比来确定摸到某种颜色球的可能性,将可能性问题过分简单化:物体有几个,一共就有几种可能;所选物体有几个,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就是求所选物体的个数是总个数的几分之几。如此看来,我们在选择具体事例时,应避免学生进入认识误区,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公式的含义才是教学要点所在。在新授教学中重点引领学生初步理解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时,分母表示的是基本事件的总数,而不是简单地停留在数物体的个数上。在巩固练习阶段,可增加如下题组:

①从放有4个同样大小球(1 红、1绿、2 黄且球上标有数字1、2、3、4)的袋子里,任意摸一个球(摸后放回),一共有几种可能?

②从放有4个同样大小球(1 红、1绿、2 黄且球上标有数字1、2、3、4)的袋子里,任意摸两个球(摸后放回),一共有几种可能?

这里重点让学生理解在只摸一个球的情况下,球的个数才与摸球的可能数是相等的;如果任意摸2 个球,可以用搭配的规律得出一共有6 种可能,即6个基本事件,从而理解物体的总个数不一定就是基本事件的总数。这时教师应点明、强调:“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中分数的分母并不是表示球的个数,而是基本事件的总数。

①从放有4个同样大小球(1 红、1绿、2 黄且球上标有数字1、2、3、4)的袋子里,任意摸一个球(摸后放回),摸到黄球的可能性是多少?

②从放有4个同样大小球(1 红、1绿、2 黄且球上标有数字1、2、3、4)的袋子里,任意摸两个球(摸后放回),摸到两个黄球的可能性是多少?

经过第一个题组的处理,学生对于公式“分母”含义基本上有了一个初步认识。为了进一步巩固这一成果,在第二个题组练习中,让学生用分数表示摸一个球与摸两个球的可能性,再次突出等可能性的基本事件,为教学古典概率的计算公式打好基础。

用百分数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篇9

坎市中心小学 吴灿妹

一、教学目标

1.学会分析“求比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解决问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解答。

2.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获得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同时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3.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会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

教学难点:会分析“求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解决问题的数量关系。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课件出示题目:学校图书室原有图书有多少册图书?

1.请学生独立思考并解答。(1)把谁看作单位“1”?

(2)今年的图书册数是去年的几分之几? 2.交流反馈。方法一:

册,今年图书册数增加了

。现在图书室

方法二:

3.小结。方法一是先求出今年比去年增加的图书册数,再加上原有的册数就是今年的图书册数。方法二是先求出今年图书册数是原有图书册数的几分之几,再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求出今年的图书册数。

【设计意图】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是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因此复习此类题目可以给本节课的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利用知识间的迁移,学生能够很好地过渡到求比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

(二)探究新知

1.自主探究学习教材第90页例4。课件出示例4题目:学校图书室原有图书书室有多少册图书?

思考:

(1)这道题和前面那道题有什么不同? 前面那道题是“增加了

”,这道题是“增加了

”。

册,今年图书册数增加了

。现在图(2)你能试着独立完成吗? 学生试着独立思考,教师巡视。

(3)完成的同学同桌之间交流一下,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4)全班交流反馈。方法一:

方法二:

(5)“原有图书册数”是单位“1”,“增加了”是增加了原有图书册数的。

方法一是先求出今年比去年增加的图书册数,再加上原有的册数就是今年的图书册数。方法二是先求出今年图书册数是原有图书册数的百分之几,再根据百分数乘法的意义求出今年的图书册数。

2.小结。

(1)该如何求比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呢?(2)通过再次对比得出:求比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与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的数量关系与解题方法是完全相同的,只是题目中的分数换成了百分数。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同桌合作、全班交流反馈的形式,经历观察比较、独立思考、得出结论的数学活动过程,激发了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兴趣,渗透知识之间相互迁移的数学思想。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三)知识应用 1.龙泉镇去年有小学生

人,今年比去年减少了

。今年有小学生多少人?

2.袁隆平是我国著名科学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2011年,袁隆平指导的杂交水稻试验田平均每公顷产量达到近

吨,比全国水稻平均每公顷产量多了约

。2011年全国平均每公顷水稻产量大约是多少吨?

(1)请学生独立思考并解答。(2)交流反馈,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3.参赛作品共有125幅,一等奖6幅,二等奖占参赛作品的16%,三等奖的数量比二等奖的数量多4%。提出用百分数解决的问题并进行解答。(至少提出两个问题并解答。)

【设计意图】通过上述练习题,把学生所学的知识和已掌握的解题能力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既使学生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弄清了数量关系,又使学生的知识得到了整合,提高了学生的发散思维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知识? 你是怎样获得这些知识的? 你还有哪些疑问?

(五)随堂作业

用百分数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篇10

【教学内容】:教材P89例

3、做一做及P92第1—2题。【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是学生初步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这类应用题的分析方法,并能正确解答此类应用题。2.进一步提高分析、比较、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培养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指导学生通过归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解题方法,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探求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演示,使学生初步感悟算法,并在此过程中感悟到数学知识的魅力。

【教学重点】: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问题的解答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百分数在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方法】:教法:质疑引导,分析比较。学法:独立思考与小组学习结合。【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口答:(1)5是4的百分之几?(2)4是5的百分之几?

(3)一个乡去年原计划造林12公顷,实际造林14公顷。实际造林是原计划的百分之几?

二、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

1.出示例3:一个乡去年原计划造林12公顷,实际造林14公顷。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增加百分之几?

(1)请生说说例3与口答题(3)比较有什么异同?(2)根据题意画线段图。

(3)题中是那两个量在比较,那个量是单位“1”?

(4)题中“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增加百分之几?”实际上就是求()是()的百分之几。

(5)讨论列式计算。根据以上分析,必须先算什么?在算什么?(6)想一想:此题还有其他解法吗?小组合作讨论,汇报结果。2.将例3中的问题改为“原计划造林比实际少百分之几”?应怎么解答,请生试一试。

3.生汇报交流成果,师引导生归纳解题方法。

三、巩固练习

1.生独立完成教材P89做一做。2.请生口答教材P92第1—2题。3.只列式不计算

(1)某校有男生500人,女生450人。男生比女生多百分之几?(2)一辆自行车原价312元,现价144元。降价了百分之几?(3)一种机器零件,成本从2.4元降低到1.8元。成本降低了百分之几?(4)某工厂计划生产汽车550辆,实际比计划超额完成了50辆。超额完成了百分之几?

四、课堂小结

请生说说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教材P92练习19第3、4、6题。

“用正比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

1?郾能运用正比例意义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2?郾经历分析、判断、推理的过程,培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郾激发学习情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探索精神和应用意识。

教学难点:正确分析应用问题中的比例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做好铺垫

判断下面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1?郾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

2?郾我们班学生做操,每行站的人数和站的行数。

3?郾单价一定,总价与数量。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正、反比例的意义,为学习用正比例意义解决实际问题做好铺垫。)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知道校园里最高的树是哪一棵吗?老师、同学很想知道这棵树的高度大约有多少米,你想用什么办法来测量呢?

(学生各自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师:其实,有一种既科学又方便的测量方法,但需要同学们掌握好这节课的知识才能正确地测量出这棵树的高度,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用比例解决问题。(板书课题:用比例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学校里最高的树有多少米?如何正确地测量出这棵树的高度,只有掌握更科学、方便的测量方法才能做到,从而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导入新课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一)巧用例题,用整数方法解。

1?郾出示例5情境图,让学生说说图意。

(1)呈现信息:上个月,张大妈家用了8吨水,水费是12?郾8元;李奶奶家用了10吨水。

(2)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多少钱?)

2?郾引导用整数方法解答。

师:你能用学过的方法解答吗?请大家独立完成,并交流解答方法。

(二)探究比例解法,感知策略。

1?郾梳理两种相关联的量。

师:这样的问题还可以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用比例解决问题,必须知道题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请说一说题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板书:水费、用水吨数。)

2?郾探究用比例解题的方法。

学生完成“用比例解决问题”学习记录卡。

(1)题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对应的数据分别是多少?请填写下表(未知的量用“x”表示)。

(2)分析判断。

因为水费∶用水吨数=( )一定,所以()和()成()比例。也就是说,两家的()和()的比值相等。

(3)用比例解答。

教师提出小组合作学习的要求:①组长组织,要求每个组员都要发表意见。②记录员负责做学习记录。③如果对分析、判断和解答有不同想法,可以补充。

(三)展示成果,形成策略。

1?郾小组汇报、展示。

因为每吨水的价钱一定,所以水费和用水的吨数成正比例。

解: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x元,列出正比例是:

■=■

8x=12?郾8×10

x=16答(略)

2?郾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让其他同学结合小组的汇报提出自己的疑问或补充意见。(有学生列成■=■也是可以的,但要让学生说出它的比值的意义。)

3?郾完善课题。(加上一个“正”字,使课题变为“用正比例解决问题”)

(四)检验反思,提炼策略。

引导学生检验,并总结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步骤(策略):一梳理(梳理相关联的两种量);二判断(判断相关联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三列式(设未知数x,根据判断列出比例式);四解比例;五检验(把求出的数代入原等式,看等式是否成立)。

(五)运用策略,尝试体验。

1?郾出示小精灵提出的问题:王大爷上个月的水费是19?郾2元,他们家上个月用了多少吨水?

2?郾让学生独立用比例解答,指名学生板演,然后全班交流。

(六)质疑互动,比较建构。

1?郾让学生阅读第59页学习内容后提出问题。

2?郾组织学生讨论:“用算术方法”和“用比例方法”解题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设计意图:让学生先用学过的方法解决问题,有助于促进知识迁移,掌握应用问题的结构特征。设计“学习记录卡”的三点要求既突出了学习的重点,又把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清晰地呈现出来,有利于学生建构用比例解决问题的策略。通过“展示成果”、“汇报补充”等环节,了解可以用不同的比例式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地思考问题,在比例知识“不变”的“模型”结构中追求“变”,探究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发展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检验反思”,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提高解决问题的正确率。引导学生归纳解题的步骤(策略),运用策略再次解决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比较“算术方法”和“比例方法”解题的联系和区别,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

四、练习巩固,发展提高

(一)基础性练习。

1?郾按要求填空。

小明买4枝圆珠笔用了6元。小刚想买3枝同样的圆珠笔,要用多少钱?

(1)题中的( )一定,所以( )和()成()比例。也就是说两人的()和()的比值相等。

(2)设要用x元。列比例式是( )。

2?郾用比例解答下面各题。

(1)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350千米,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2小时行驶了14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这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一共需要行驶多少小时?

(2)小兰的身高1?郾5m,她的影子长2?郾4m。如果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测到一棵树的影子长4m,这棵树有多高?

(二)提高性练习。

王师傅4小时加工200个零件,照这样计算,_________?(先补充条件和问题,再用比例解答。)

(三)开放性练习

一根绳子长126米,剪下9米共做了5根跳绳。剩下的绳子还可以做多少根这样的跳绳?(用不同方法解答。)

(设计意图:练习设计形式多样,避免了练习的单一性。练习内容体现了梯度、广度和深度,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这样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提高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反思评价,课外延伸

1?郾说一说本节课的学习收获,评价自己小组合作学习的表现。

2?郾前后呼应:今天学习了用比例解决问题后,你打算怎样测量校园那棵最高的树的高度?

3?郾实践作业:以小组为学习单位,测量树的高度,要有详细记录和计算过程。

(设计意图:反思评价既可以让学生自主交流学习心得,又能首尾呼应,让学生带着“课虽尽,趣犹存,思再学”的欲望去完成课后作业。)

作者单位

福建省上杭县实验小学

用百分数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篇12

一、问题解决教学法的含义

“问题解决教学法”是以“问题”为核心,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让学生主动探索, 学习知识, 掌握方法, 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以问题为主线, 利用系统的步骤, 指导学生思考、探索和解决问题, 在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得到构建的同时, 也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它的特点是要学生开动脑筋去解决问题, 着眼点在“思”。

二、问题解决教学法的实施步骤

第一步, 提出问题。这是问题解决的关键和精髓, 实际上也就是发现问题。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 起点是一问。”“问题教学法”的核心就是“问题”。教师提的问题要问得开窍, 问得巧妙, 启人心智, 要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如何设计恰当的问题或诱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形成问题情境, 有时也可以由老师帮助提出。但老师在提出问题时, 要特别注意问题情境的设立, 教学生一些提出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也就是说, 通过老师提出的问题, 使学生能再提出问题。

第二步, 确认问题。这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如果把它与现在的教学相比较的话, 应该与搞清楚知识和审明题意差不多。这也是与现在要求学生的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相对应。教师指导学生理解问题的要求与条件, 收集必要的信息, 弄清问题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使学生认清问题的所在。

第三步, 确定策略与实施策略。这是问题解决中的实施阶段, 是问题解决教学法中的课堂具体实施步骤。把确认的问题信息与从平时记忆检索得来的贮存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 鼓励学生利用他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运用推理、观察等方法, 产生一些解决问题的设想和方案。也就是在“问题确认”的基础上, 通过创造性的思维过程, 找到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策略, 并实施这种思路和策略, 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这一阶段也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

第四步, 反馈、评价和结论。这是问题解决形成结论的阶段。在这里, 如果被检验是正确的问题解决的过程, 则形成结论和范例 (比如教学中的某一类问题的解题方法, 或某一部分知识的学习方法) , 指导以后的学习和问题解决。并由此给出新的问题情境, 产生新的问题, 使“问题解决”连环地进行下去, 这就是知识、问题的连贯性。如果通过检验, 其问题解决的过程是不正确或不是完全正确, 那么再重新进入问题解决的步骤, 这里一般是从第二步即“确认问题”开始, 重新进行问题解决的过程。这样, 不仅使教学活动无止境地进行下去。更重要的还在于它能激发学生发散思维, 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 最终把学习引上创造之路。

利用上述步骤, 运用问题解决教学法学习“大气热力环流”知识, 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 引导学生回忆篝火晚会的情景, 让学生讨论为什么篝火中心灰烬会随着火苗上升, 在四周落下。问题提出之后,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 教师可在黑板上板书出气温、气流、膨胀上升、冷却下沉、气压等词, 画出篝火中心与周围气流垂直、水平运动图。待学生获得“热力环流形成原理”这一知识后, 教师再引导学生探索:实际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存在因冷热不均而引起的热力环流?这需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 这一过程应充分开放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更深入、更广泛地分析、比较、想象, 从而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实践证明, 地理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是非常必要的。由于学生是在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环环相扣的问题下进行学习和建构知识体系的, 所以一旦被掌握, 就深深扎根。同时, 从根本上提高了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了科学探究能力, 有利于创造能力的发挥。此外, 师生间通过问题进行多向信息交流, 使师生双方关系和谐, 相互沟通、教学相长, 创设了愉快的教学情景, 教师教得有效, 学生学得愉快。所以问题教学法在地理教学中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好方法。

摘要:在教学中应该创设一种让学生发现问题、自己找出策略解决问题并检验其正确与否的教与学的方法。这就是“问题解决”的教学方法。本文就这一教学方法,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谈谈个人的一些认识。

关键词:问题解决教学法,学习兴趣,途径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分数除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篇13

旺业甸学校王晓慧

在教学中,充分挖掘学生的思维,数与形结合将抽象的数量关系具体化,把无形的解题思路形象化,不仅有利于学生顺利、高效地学好这一部分知识,更有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智力的开发、能力的.提高。让学生能够根据条件先找关键句,如:水分占体重的几分之几,确定单位“1”的量;自己画出线段图,在图中标出已知和未知的数量;接着根据图中的已知的、未知的量找出数量间相等的关系是:体重×水分占体重的几分之几=体内水分的重量;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方程;方法归纳为:(1)画线段图, 不仅让学生自己动手画一画,还让学生说说线段图的意思,即加深学生对题的理解,又提高了学生分析能力;(2)找等量关系式,由于在学习分数乘法时,学生已经掌握了找等量关系式的方法,所以学生不仅能很快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式,还能根据第一个等量关系式写出另一个等量关系式;(3)解决问题,通过老师的鼓励与引导,学生能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如果不用列方程解,还可以怎样计算?水分的重量和水分占体重的几分之几是已知的,体重是未知的。根据分数除法的意义,已知积和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可以直接用除法计算。然后要求学生用算术方法来解答例1。做完后,让学生对算术解法和方程解法进形比较。它们都是根据数量的相等关系来列式的。算术法是按照除法的意义直接列出除法算式来解答的;方程解法是先设未知数,然后按照数量的相等关系列方程来解答的。这节课,学生们的思路都打开了,课堂的积极性明显高,从课后作业情况看,学习效果比较满意。

《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篇14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教学反思最近一段时间,从分数的乘法到分数的除法,对于单纯的计算方法孩子们脸上似乎没有露出愁色。但是对于一直相伴至今的分数应用题,孩子们理解与区别起来似乎确实比较吃力,各种数量关系确实比较难分析、判断。怎样选择一个合适的解答方法,是孩子们掌握这类应用题的关键,对此,我总结以下几点体会:

1、一找、二看、三判断

分数应用题的基础题型是简单的分数乘法应用题,要抓住的就是分数乘法的意义:单位1分率=对应量,包括分数除法应用题,仍然使用的是分数乘法的意义来进行分析解答,所以要把这个关系式吃透,同时还要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分率,什么是对应的量,从中总结出:一找:找单位1;二看:单位1是已知还是未知;三:判断已知用乘法,未知用除法。在简单的分数乘法除法应用题中,反复使用这个解答步骤以达到熟练程度,对后面的较复杂分数应用题教学将有相当大的帮助。

2、弄清对应量、对应分数、单位1

教到复杂的分数应用题时,要抓住例题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也是最难的两种题型加强训练,就是已知对应量、对应分率、求单位1和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这两种题型,对待前者要充分利用线段图的优势,让学生从意义上明白单位1对应分数=对应量,所以单位1=对应量对应分数。在训练中牢固掌握这种解题方式,会熟练寻找题中一个已知量也就是对应量的对应分数。对于后者,要加强转化训练,要熟练转化甲比乙多(少)几分之几变成甲是乙的1+(或-)几分之几,对这种转化加强训练后学生就能轻松地从多(少)几分之几的关键句中得出是几分之几的关键句,从而把较复杂应用题转变成前面所学过的简单应用题。

3、线段图、数量关系、关系转化

(1)画线段图进行分析。对于一些简单的分数应用题,教师要教会学生画线段图,然后引导学生观察线段图,画线段图是强调量在下,率在上。如果单位1对应的数量是已知的,就用乘法,找未知数量对应的分率;如果单位1对应的数量是未知的,就用方程或除法,找已知数量对应的分率。

(2)找数量关系进行分析。有许多的分数应用题,题目中都有一句关键分率句,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这一句话翻译成一个等量关系,然后根据这一个数量关系,即可求出题目中的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向。这一点必须教会给学生。

(3)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进行分析。有部分分数应用题,可以把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转化为比,然后利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进行解答。当然还要鼓励学生学会用多种方法解答。

上一篇:个人英文简历范文下一篇:嘉兴历史文化南北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