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可持续发展

2024-05-20

职业可持续发展(精选12篇)

职业可持续发展 篇1

摘要: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含义是促进人类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是一种新型的社会发展观,而提升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水平对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不断培养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可有效提升学生综合竞争力,促进高职教育良性发展,也是全面贯彻《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的必然要求。为此,通过对高职院校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核心要素概述,分析高职院校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途径。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职业能力

一、高职院校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核心要素概述

高职院校学生应具有接受终身学习能力、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生存求知及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等。高等职业教育主要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宗旨,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有密切联系。随着高职教育办学能力的不断提升,高职教育发展取得丰硕成果,其通过运用先进教育方法,让学生的专业技能与社会适应力同步加强,拥有较高理论知识与综合素养,使其在未来长远发展中有了一个很好的人生铺垫。我们要时刻保持学习态度,不断丰富自身素养。高职教育也应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根本出发点,不断完善学生知识结构,使其逐渐养成终身学习的心态。

二、高职院校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途径

(一)重视思想教育,树立学生可持续发展意识

逐步引导高职学生与家长转变观念。学生在被教育过程中扮演主体角色,需让学生与家长深刻理解:高职教育虽带有浓厚的就业教育色彩,但其本质并非是一种短期就业。高职教育要树立为学生终身就业服务的理念,只有让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与个性化特征,才能更好地培养特长爱好,不断挖掘自身潜力,最终在教师的指引下做到自控教育与发展,形成一种依据实际发展情况,灵活调整自我发展方案的能力。

逐步引导高职教师转变观念。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扮演主体角色,需用全面可持续眼光对待学生发展,不断拓宽学生对外界事物的认知,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学生应成为课堂主体,不断提升学生自我发展能力,这也是信息时代对个体提出的必然要求。

逐步引导教育主管部门与学校转变观念。作为教育管理主体,只有从这两个方面下工夫,才能从根本上改善考核及管理机制,以此来为学生可持续能力培养准备条件。

逐步引导社会企业转变观念。企业作为接受高职学生就业的主体,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扮演重要角色。只有企业摒弃急功近利的心态,不片面看重学生短期适应能力,从长远角度出发,考虑学生的发展,对企业、社会及学生而言都大有裨益,也是教育观念得到转变的重要标志。

(二)加强正确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素质

要强调学生身心素质综合培养。健朗体魄与心理状态是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当下高职学生来源广泛,农村经济困难家庭孩子居多,这部分学生普遍有心理较为脆弱,自信心不足等特征,在挫折面前容易出现心理焦虑症。因此,高职院校应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提升师资力量水准。高职院校也应注重学生体魄锻炼,不断加大体育基础设施投入,帮助学生掌握良好训练技巧。学生积极性提升有利于养成个人良好生活习惯,为今后的发展准备必要的身体素质。

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新时期创新能力备受欢迎,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是每位教师要格外重视的问题。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努力设置悬念,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的思维跳跃能力。培养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通过自己独特的思想来打破传统思维定式,课堂百花齐放的局面是学生创新能力开始的前提。

(三)丰富课外活动,强化教学改革

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念去对待外界事物,正确的三观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大有裨益。不断强化两课改制,优化教学功能。在积极学习讨论中,帮助学生运用马列主义思维去看待问题,更好地了解当代社会,使学生逐步树立可持续发展思维与意识,懂得诚信与责任的重要性。可通过为贫困学生献爱心、实地调查生态环境、参加志愿组织活动等教学方式来帮助学生形成优良道德品质。

另外,也需不断强化教学改革,提升高职院校教育质量。不断加强对外宣传教育,通过舆论方式来引导教育理念;深化校企合作程度,基于实践与理论并重的教育方式进行社会就业引导;不断完善考核与管理机制,强化引导方式也是加强思想教育,不断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邱兴萍.基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23):33-38.

[2]喻永均,张光春,王莉.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构成要素与培养途径探析[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5(2):24-35.

职业可持续发展 篇2

加快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步伐促进职业教育事业发展

当前,我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已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富民强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真正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职业教育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是实践“三个代表”的具体体现,是我市实现“三先”目标的要求,是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迫切需要,是提高全民素质、把人口资源转化为人才优势的重要举措,是开发人力资源,提高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一线劳动者素质的最有效途径,也是拓宽就业渠道、促进劳动就业再就业和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关键环节。我们必须站在加快××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职业教育的地位和作用,确立新时期职业教育的奋斗目标和任务,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采取扎实有效的措施,加快我市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步伐。

一、我市职业教育的现状

我市的职业教育起步于八十年代初,现建有职业高级中学两所----市职教中心和××职中,均为江苏省合格职教中心;一所民办新世纪学校;另外还有广播电视大学、建筑学校、供销学校、卫校等四所开展成人职业技术教育的部门学校。

市职教中心建于1985年,现有教职工164人,其中专任教师92名,具有中高级职称的教师78人,实习指导教师22人,本科以上学历的教师84人;校园占地140亩,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建有多媒体教室、电子阅览室、语音室、家电多功能实验室、财会模拟室、电子电工实验室、工艺美术室、家电实习操作车间、汽车维修操作间、钳工、焊接车间、烹饪操作间、缝纫车间等实验实习场所。现开设汽车驾驶与维修、计算机技术与应用、服装设计与制作、工艺美术、烹饪、电子电器、保安、焊接、电子商务、机电一体化等十余个专业,共33个教学班,在校生1299人。其中汽车驾驶与维修专业被评定为徐州市示范专业。

2004年该校毕业生有89人参加普通高校对口单招考试,本科录取9人,专科录取72人,除此以外,其它350名毕业生全部安置就业,就业率100%。

××职中建于1982年,现有教职工89人,其中专任教师78人,具有中高级职称的教师20人,本科以上学历的教师33人;校园占地137亩,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建有oeh多媒体教学网络、闭路微机室、多媒体教室、电子电工拖动实验室、家电七合一实验室、高速缝纫机实习室、烹饪操作室等实训场所。学校现开设服装工艺、机电一体化、电子商务、电子电器、电子技术、烹饪、计算机应用等专业,共有28个教学班,在校生1580人。其中服装工艺、机电一体化专业被评定为××市示范专业。

2004年该校毕业共有130人参加普通高校对口单招考试,本科录取11人,专科录取112人,剩余100名毕业生全部安排在上海、苏州等地就业。

××市新世纪学校作为一所开展职业教育的民办学校,两年培养和输送出电子技术专业学生400余人,就业率达到100%。

目前,我市普通高中在校生约36000人,职业学校在校生仅3000余人,与上级要求的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教育的人数比例大体相当差距很大,比例严重失调。

二、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富民强市,争创“三先”,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一方面,我市招商引资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工业化步伐逐渐加快,对一线技术工人的需求量大增,而目前技术工人特别是高级技工数量短缺,已成为制约我市工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我们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尽可能多的培养技术精湛、技能高超的技师和复合型技术工人,才能不断满足我市工业化进程对各类实用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我市作为人口大市,每年都要新增10000余名劳动力,这些人没有经过技能培训就走上社会,文化层次低、技术水平差,制约了我市的劳动力转移和输出,因此,必须通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才能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

2、我市职业教育的现状远远不能满足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加快改革与发展的步伐。我市现有的两所职业中学---市职教中心和××职中均为省合格职教中心,但两所学校在校生总数不足3000人,且硬件设施不足,设备简陋,师资薄弱,经费匮乏,难以担负我市经济发展对大批技术工人需求的重任,因此,加大力度发展职业教育势在必行,迫在眉睫。

三、我市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职业可持续发展 篇3

关键词:职业教育趋势启示

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无论是在规模、规格和质量上都还不能完全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仍然是属于整个教育事业中的薄弱环节。

一、我国职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理论体系不完善

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的职业教育起步较晚,发展较缓慢。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在摸着石头过河。国内专家学者在职业教育的理论研究方面对经典职业教育教学案例的研究力度不够,缺乏系统的分析和对资源的整合,还未形成一套成熟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理论和方法。

2.“双师型”师资的匮乏

职业学校需要的专业教师比普通学校教师有更高的专业化要求和条件:既要懂理论又要懂实践技能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这是实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关键所在,也是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色,更是保证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目前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已成为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远远无法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

3.我国的“小职教观”

我们今天的职业教育的发展,似乎给人一种错觉,我们现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似乎只局限于学校形式的职业教育。在教育发展战略上,我们习惯把“企业培训”作为成人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而排斥在职教范畴之外。显然,我们通常所说的职业教育,主要还是指职业技术学校教育,并不等于对任何岗位都必须的具体职业培训。这种“小职教观”影响到我国当前职教体系的进一步完善,这个问题如果不认识清楚,就改变不了“二流教育”的地位。

二、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

1.课程体系的整体性和课程设置的通识性

在发达国家职业教育体系中,均设有由 工商 界、教育界人士共同参与的课程开发委员会。该委员会主要负责开发、审核和评价所有专业课程的实施情况。[1]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课程的开发不仅仅是针对某一阶段或特定某个阶段的学习者,而是面向所有从业人员的任何阶段。在专业和课程的取舍和更新方面,均严格遵照职业群体或行业、企业的特点和需要来确定,并根据社会的变革对人的知识、技能、品质的要求,为各种不同层次的学习者提供更为灵活、便利的职业教育服务。除此之外,课程设置体现通识性。西方发达国家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重要目标是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总体提高。

2.师资队伍“双师”化

在西方发达国家,职业学校教师呈现“双师”化发展。例如:美国职业教育的教师必须是大学本科或是研究生毕业,经过教育学院和实践环节的专业培训之后,才能成为职业学校的教师。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的师资培养一般有两种途径:一是通过高等院校来培养高学历、高素质的专职职业院校教师;二是从社会招聘专业技术人员,让他们接受师范教育,并逐渐成为兼职职业教育教师。

3.以终身教育为指导思想,确立职业教育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终身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学校职业教育被看视为人整个一生中所接受的一个阶段性教育,不是终结性教育。不断增强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和吸引力是许多国家都在探讨和解决的一项重要课题,最根本的问题是建立和完善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衔接的机制,打通中等职业教育通向普通高等教育的路径,使终结性的中等职业教设计(教案)。

4.设计课程综合项目

设计课程综合项目最考验任课教师的功力和水平,项目设计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课程教学的成败。选择、设计一个或几个贯穿整个课程的大型综合项目(职业工种),作为训练学生职业岗位综合能力的主要载体。如:绿化工、发酵工、动物疾病防治员、食品检验员、计算机技术高新人员。项目选样的要点是:实用性、典型性、覆盖性、综合性、趣味性、挑战性、可行性。

如:《社交礼仪 》综合项目设计:

①国际大酒店公关销售部职员个人形象设计 。

②国际大酒店公关销售部日常基本礼仪应用。

③国际大酒店公关销售部办公室礼仪策划和实施。

④国际大酒店公关销售部会议礼仪的策划和实施。

⑤国际大酒店招聘面试礼仪。

⑥综合实训:举行模拟会议。

5.综合课程的具体单项项目设计

尽可能是大型项目的子项目,用于训练学生的单项能力。尽员避免类似习题的,许多相互无关的并行小练习。

如:编辑《导游武汉》手册(《导游基础知识 》)

任务1.考察与介绍归元寺(或长春观)。

任务2.考察与讲解古琴台(园林)。

任务3.调查武汉饮食、风物特产 (调查报告)。

任务4.收集武汉旅游景点的对联、诗词、游记 。

任务5.编辑《导游武汉》手册(《武汉及周边旅游》)。在上面4项任务中完成能力训练的基础上,最后整理完善汇总成此成果。

项目设计小结:

①项目为单项能力服务。项目是一件大事,按工作的流程一步一步往下。

②项目要有梯度。让学生从外行到内行,初级到高级,项目与能力目标并行,双线并行,设计的项目教师必须自己做过。

③大项目中包含了一系列小项目(能力点)

④项目可以是模拟的,最好是真实的,体现职业活动。

职业可持续发展 篇4

一、可持续发展

随着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 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空前恶化, 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生态失衡逐渐被打破、资源枯竭等日渐成为举世瞩目的全球性问题, 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鉴于此, 国际社会把目光集中到了世界的环境问题, 积极寻求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对策和办法, 提出了可持续发展问题, 并将其列入国际社会的公共议程。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 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从L.布朗的《建设一个持续发展的社会》, 到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所通过的两个纲领性文件———《里约宣言》和《二十一世纪议程》, 再到1994年的世界人口与发展会议和1995年的哥本哈根世界首脑会议, 多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构想。什么是可持续发展?理论上的表述很多, 涉及的内容也非常广泛。表述中提到,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 又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不构成危害的发展。”这样的表述能让我们更好地思考环境和生态失衡问题。

在这里, 可持续发展理论被逐步明确界定为三个命题:其一, 人类的发展不能削弱自然界多样性生存的能力;其二, 这一部分人的发展不能削弱另一部分人的发展;其三, 当代人的发展不能削弱和影响后代人的发展。从这三个命题中, 我们不难看出, 可持续发展是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更是人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这样说, 人的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心和关键。[1]

二、人是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

1994年在埃及开罗召开的主题为“人口、持续的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世界人口与发展大会同样明确指出“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中心是人”[2]。这就意味着人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作为可持续发展主体的人, 既包括整体的人, 即人类;也包括个体的人, 即每个人。这里仅就个体人的可持续发展理论问题谈谈管见。基于每个人发展的内在属性和外部环境的现实性问题, 根据个体人发展的动力、目标、条件、方式、频率、结果等, 我们把人的可持续发展定义为“人的脑力和体力得到充分发挥, 生存环境得到充分利用, 个性臻美完善与和谐, 生命、家庭和事业沿袭与繁荣的道德感充分满足条件下的人的终极目标实现”。这一定义可以从以下维度来理解。

在个人发展的内容和目标上, 人的可持续发展包括人生命与家庭的沿袭、个性的全面发展与人性的全面占有、情感与良心的回归、事业与追求的繁荣、个人价值的释放与彰显、财富与荣誉的获取、人际关系的和谐等方面。发展的内容和目标因不同的人、不同的发展阶段而不同。

在个人发展的环境上, 要把握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和谐。人的可持续发展, 离不开相应的发展环境。人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要实现与他人的和谐, 要在平等、诚信、宽容、互助的原则下与他人交往, 通过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为自身的成长提供健康的人际关系。在这个基础上, 每一个个体都要关注持续性发展和社会和谐之间的关系, 准确把握个人在社会中的定位, 要在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享受个人权利与承担社会责任等关系的正确处理中, 为个人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再次, 人的可持续发展要实现和谐自然, 要善于保护自然, 使每一个个体成为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方面。[3]

在个人发展的内在因素上, 每个人的发展都与身和心、知和行、情和意等不同层面的因素有关, 人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保持健康的心理、调适自己的情绪、知行合一, 身心和谐。一个人如果失去了自身平衡, 身心相背, 功能紊乱, 是绝对谈不上可持续发展的。

在个人发展方向上, 人的可持续发展是指人的潜能的最大限度的发挥, 是支持人的各内在素质的全面发展, 而不是指外在目标诸如头衔、官位、职称、学位等的提高。把德、识、才、学和健康等都纳入到人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追求中, 人的可持续发展才真正有可能实现。[4]

在发展方式上, 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自身的继承性, 今天的发展可能成为今后发展的基础和条件。此外, 人的发展是一个连续而不间断的伴随终生的发展过程, 其发展的频率可以因人生的不同年龄、不同条件、奋斗经历等有所不同, 或前段快后段慢, 或前段慢后段快, 但没有尽头。人的发展如果非正常终结, 无论其发展快与慢, 都是不可取的。资料显示, 数年前北京知识分子的平均寿命只有53.14岁, 比北京市平均寿命75.33岁低了22.19岁。深圳10余年间, 开创特区的精英已有3000人去世, 平均年龄只有51.2岁。[5]这种透支脑力和体力而提前终结的发展不能称其为人的可持续发展。

三、职业院校学生可持续发展

1. 职业院校学生特点分析。

职业院校的学生在社会上所形成的印象是:普通教育的下等生、中考或高考的失败者, 他们学习动力不足、学习习惯不好、自主学习能力缺乏, 学习成绩差, 学习困难大;不少学生价值观偏向模糊、摇摆、模棱两可, 自我中心意识强, 他们重个人、轻集体, 重索取、轻奉献, 重享乐、轻奋斗;自卑心理重, 生活自理能力差, 自我发展的信心不足;行为习惯不好, 沉迷于网络或游戏, 组织纪律涣散, 不少学生养成了说粗话、抽烟、酗酒、说谎等毛病和陋习。中职学校的生源主要来自初中毕业没能考取普通高中的学生。不少中职学生在初中学习阶段成绩不是很好, 在初中任课教师心中缺乏培养的希望或已经被列入重点高中升学率的“分母”了, 甚至有的学生是个别教师“遗忘的角落”。调查显示, 进入中职学习的学生有34.4%的学生是没有书读, 不得已而读中职的;有17.6%的学生被父母逼着读的中职;有68.3%的学生对学习缺乏信心;有5.2%的中职学生辍学或肄业。

高职学生来源具有多元化、差异化的特点, 有普通高考最后一批录取的文理科学生, 有通过文化测试和技能高考录取的中职毕业生, 有通过文化考试加技能测试单独招生录取的中职或技校毕业生, 等等。作为普通高考的失利者或失败者, 作为有着“底气不足”的中职学习经历, 高职学生个人理想与客观现实存在矛盾, 他们怀疑自己, 进而产生各种各样的自卑心理。调查发现, 有16.2%的高职学生是带着矛盾的心理被父母强迫进入高职学习的, 他们有的想复读, 有的想就业, 有的想走本科自考助学、成人本科、出国就读等其他渠道的升学之路, 发展目标难以确定;部分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够, 文化基础较差, 学习没有计划, 纪律松懈, 考试盲目应付, 挂科现象时有发生, 有的甚至挂科一半以上;部分高职学生发展目标模糊, 学习动力不足, 缺乏练技能精技能的积极性;少数高职学生对高职学习生活、学习环境难以适应, 生活自理能力差, 逆反心理严重, 面对学习的压力、就业的挑战, 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针对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 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 不仅仅是解决占适龄学生一半比例职业院校学生的教育和发展问题, 解决国家大量适龄青年就业问题与社会稳定问题;而且是解决占适龄学生一半比例广大家长对子女的希望和发展问题, 解决在经济社会新常态下、在人口数量红利向人口资本红利转变的新形势下, 适需对路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相关问题。

2. 在职业院校学习的学生如何获得可持续发展。

职业教育是具有中国国情的一种体制类型, 接受职业教育全日制学生已占适龄学生的一半左右。初中毕业生的上升通道为普通高中和中职, 在普职比为1∶1的政策要求下, 中职在校学生与高中在校学生基本持平;高职教育已占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2013年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率35%左右, 高职教育贡献了17%左右;近600所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本科的转型, 进一步提升了我国职业教育的比重和层次。基于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属性, 职业院校学生可持续发展概念可以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加以诠释。

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角度而言, 职业院校学生可持续发展是指作为个体的人在其整个职业生涯中连续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追求个体素质的不断完善、和谐和臻美。[6]从人的可持续发展入手思考职业院校中的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是指职业院校学生完成三年中职或三年高职阶段的职业院校教育后, 不仅仅具备满足当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知识、技能、能力, 还要让职业院校的学生能够完成一次性就业, 使学生能够具备个人发展的身心素质的可持续性发展的能力以及基础, 工作若干年后, 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知识不断更新需要和职业的迁移转换等, 依然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在特定的发展时期内, 可持续性发展要能满足社会发展对学生的需要, 以及职业发展对当时社会实际发展的需要,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进行特定的可持续发展。[7]

职业院校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概念, 目前说法很多。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江柯认为, “高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即其创造性能力, 是指高职学生在毕业后的职业生涯中, 连续不断学习、积累、开拓、进取, 将知识、经验转化新产品、新技术, 并能够适应社会, 不断提高的潜在发展能力”。[8]该概念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因为职业院校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涵盖多方面能力, 绝对不仅仅局限于创造性能力。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的邱学林认为, “高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指高职院校的学生完成三年阶段的学校教育后, 不仅仅具有满足当前就业需要的技能和本领, 更重要的是面对今后社会复杂多变的环境和知识的更新需要继续发展的能力, 包括自学能力、创新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适应环境能力、灵活变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9]该概念表达不够全面, 因为人的可持续发展还应该包括人自身个性的日臻完善。笔者比较认同辽宁装备制造职业技术学院齐宁的概念表达, 即职业院校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就是个体自身具有的可持续发展态势的能力, 即持续不断地获取运用和创新知识的能力、完善其个性的能力, 进而使个体有意识地自觉地按照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发展规律, 不断地调整自身的行为方式, 提升自身生存发展质量与层次, 从而达到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的持续和谐发展的目的, 以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6]

3. 职业院校学生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内涵解析。

基于上述职业院校学生可持续发展概念, 其内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1) 职业院校学生可持续发展是全面、协调发展。职业院校学生可持续发展必须以全面、协调发展为前提和基础。全面发展, 一方面职业院校从产、学、研、用诸环节全面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另一方面使学生在各个方面都能得到持续性发展, 让每一个职业院校的学生都能在知识、技能以及综合素质等方面获得有机发展, 在学习能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综合发展。

(2) 职业院校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顺利实现当期目标。职业院校是学生就业的前站, 是职业规划与选择的调度室。职业院校学生完成三年中职或高职阶段的学校教育后, 凭借已有的知识、技能、素质, 健康的心理, 日渐成熟的个性, 较高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就业能力, 能够顺利一次性专业对口就业。

(3) 职业院校学生可持续发展是具有职业针对性、适应性的发展。一方面, 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和职业分类的细化, 每个人不可能始终在某一个或某一类岗位发展, 无论是个人对职业的要求变化, 还是岗位对人的要求变化, 都会导致职业转换或迁移。职业院校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职业适应性就是学生在其职业生涯中, 能够适应可能出现的职业或岗位转换与迁移的需要。另一方面, 同一行业的职业标准, 同一岗位的职业规范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 必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经济社会的发展, 产业的转型升级, 国际化程度的加强等而不断地发展变化。职业院校学生要实现可持续发展, 必须适应这些变化。

(4) 职业院校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归宿是持续性发展。持续性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可持续发展, 表现为职业院校学生能够满足社会、职业及个人的需要, 实现个人身心、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和谐, 在知识、技能、素质、个性诸方面具有潜在的发展后劲和长久的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向荣.论人的可持续发展[J].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 (04) :5.

[2]吴家正, 尤建新.可持续发展导论[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1998.

[3]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3.

[4]陈艳华.论人的可持续发展[J].东岳论丛, 2005, (02) :196.

[5]大德.事业重要健康更重要[J].心理与健康, 1999, (05) .

[6]齐宁.高职教育要加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J].学理论, 2010, (06) .

[7]王伟.如何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几点思考[J].读与写, 2013, (09) .

[8]江柯.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J].科技信息, 2009, (28) .

《职业发展与职业道德》1分析 篇5

绪论

1、职业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样的影响?

2、列举职业影响生活的事例。

第一节 职业赋予人生的特殊意义

职业:一般来讲,职业是一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比较稳定的工作。

职业赋予人生的特殊意义:

1职业赋予我们一个全新的社会角色; 2职业赋予时间更多的意义; 3职业可以满足我们的生活需求; 4职业让我们得到社会和他人的认可; 5职业为实现职业理想搭建了一个平台。

第二节 职业影响一个人的生活方式

1、生活方式(Lifestyle):是一个内容相当广泛的概念,它包括人们的衣、食、住、行、劳动工作、休息娱乐、社会交往、待人接物等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以及与这些方式可以理解为就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与社会条件下,各个民族、阶级和社会群体的生活模式。生活方式: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影响下,受一定人生观、价值观的制约,形成的满足人们自身生活需要的生活样式和行为特征。生活方式具有鲜明的 时代性、民族性

2、职业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

一个人的职业生涯是生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选择了一份职业,就是选择了一种社会角色,进而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也就选择了一种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所以,现选择一项工作就是选择一种生活。

/ 20

3、转变思维方式是打造健康生活方式的关键 转变思维方式 是打造健康生活方式的关键。

人们的生活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像草一样活着,一种是像树一样活着。

第一章

职业生涯规划

1、什么是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对我们人生有意义吗?

2、什么是职业锚?

3、职业性格对职业选择有影响吗?

4、什么是SWOT分析?

第一节 职业生涯概述

职业:是参与社会分工、利用专门的知识和技能,创造物质财富、精神财富,获得合理报酬满足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工作。其特征有:

1、专业性

2、多样性

3、技术性

4、时代性

5、规范性

职业地位由低到高依次分7各层级:1非熟练体力劳动者 2 半熟练体力劳动者 3 熟练体力劳动者 4 白领工人

5、小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 6专业人士 7 工商业者 认识职业的方法:两种 1 静态资讯

2动态资讯

职业生涯:就是从事职业的经历,指的是一个人一生连续担负的工作职业和的发展道路。有大周期和小周期之分。职业生涯的类型:1外职业生涯 2 内职业生涯 职业锚:是指当一个人不得不做出选择的时候,他无论如何都不会放弃的、职业中的那种至关重要的东西或价值观。(职业锚是以一个人的工作经验为基础的)

职业锚三大作用:1 便于选择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2 便于确定职业目标和职业角色。3 有助于提高个人的工作技能,提高自己的职业竞争力。

职业生涯规划:一个人的事业究竟向那个方向发展,他的一生要稳定从事哪种职业类型,扮演何种职业角色,都可以在此之前做出设想和规划。按时间维度分职业生涯规划有四种类型:短期规划、中期规划、长期规划、人生规划。

/ 20

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1 科学规划人生,实现人生梦想。2 有利于全面了解自己和社会,合理定位。3 有利于确定职业目标,开发自身潜能。

第二节 职业生涯抉择

职业性格的基本类型:九种:1 变化性 2重复性 3服从性 4独立性 5协作性 6劝服性 7机智型 8自我表现型 9严谨型

按照传统观念将性格划分为:内向型和外向型。值得注意:绝大部分职业同时与几种性格特点相似,一个人也可能同时具有几种职业性格类型特点。

兴趣:是个人力求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并经常参与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或者说兴趣是个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分为:物质兴趣、精神兴趣、社会兴趣;又可分为直接兴趣、间接兴趣。兴趣发生和发展的一般过程:有趣—乐趣—志趣。志趣是取得成功的根本动力,是成功的重要保证。

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

兴趣对职业生涯的影响的三个方面:1兴趣是职业生涯选择的重要依据 2兴趣可以增强职业生涯的适应性 3兴趣影响工作满意感和稳定性。了解《加拿大企业分类词典》11种职业兴趣的特点与相应的职业。

影响人生职业选择的六中价值观:自由行、小康型、支配性、自我实现型、志愿性和技术型。

决定个人选择何种职业的六中基本的“人格性向”:现实性、研究性、社会性、传统型、企业型和艺术性。

第三节 职业生涯规划的原则与步骤

职业生涯规划的原则(特点):1可行性、2清晰性、3适时性、4适应性、5连续性、6长远性、7挑战性

制定目标的SMART原则:具体明确的(5W1H)、能够衡量、可以到达、平衡关

/ 20

联设定期限

SWOT分析法在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应用:(S——优势,W——劣势,O机会,T——威胁;S、W代表企业内部因素,O、T代表企业外部因素)

1评估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基于自己的长处和短处的两种选择:一是努力改正自己常犯的错误,提高自身技能,二是放弃那些对自己不擅长的技能要求很高的职业。);2找出自己的职业机会和威胁;3提纲式的列出今后5年内自己的职业目标;4提纲式的列出一份今后5年的职业行动计划。

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步骤:1客观认识自我,准确职业定位;2评估职业机会,知己知彼;3择优选择职业目标和路径;4终生学习,高效行动;5与时俱进林,灵活调整

第二章

塑造职业形象

1、什么是职业形象?职业形象影响我们的职业前途吗?职业形象的重要性是什么?

2、优雅的职业体态包括那些基本要素?

3、在社交场合,仪容仪表的具体要求是什么?

4、在工作场合,如何装扮自己?

5、作为一个职业人,应当如何规范自己的着装?

第一节 职业形象概述

形象:形象就是人们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各种感觉器官在大脑中形成的关于某种事物的整体印象

职业形象:是指通过衣着打扮、言行举止反映你的个性、形象以及公众面貌所树立起来的印象。

人的形象除了外在 +形象,更重要的是内在形象,通过内在形象的修炼能大大弥补外在形象的缺憾,让整个形象焕发光彩。

/ 20

初次见面第一印象:55%来自外表,38%来自仪态,7%来自简单的交谈。影响印象形成的四大心理因素:1首因效应(又叫优先效应、“第一印象”效应)、2刻板印象(又称刻板效应、社会定型)、3晕轮效应(光环效应、成见效应、光晕效应、以点概面效应)、4投射效应。

职业形象的重要性:1塑造和维护个人的职业形象,会给初次见面的人以良好的第一印象;2个人的职业形象不是个人性的,他承担着对一个组织的印象;3个人的职业形象是良好的沟通工具;4个人的职业形象很大情况下影响着组织的发展。

第二节 优雅的职业体态

优雅的职业体态包括:1微笑与眼神、2优雅的体资:站姿、坐姿、蹲姿、走姿。几种重要的手势:垂放、持物、递物和接物。常用的手势礼仪:横摆式、曲臂式、斜臂式

使用手势的禁忌:1忌用手指指向别人、2忌头枕双手、3忌手插口袋、4忌抓耳挠腮,抚弄身体、5忌在公共场合频打响指.第三节 美丽的职业仪容

仪容:是指一个人的容貌,包括人的面部、头发、手部等,是个人仪表美的。社交场合仪容美的要求:1自然、2协调、3美观.仪容的清洁包括:面容清洁、口腔清洁、头发清洁、鼻子清洁手的清洁身体的清洁以及胡须的清洁。

几种类型的装扮:1工作妆、2舞会妆、3晚宴妆、4旅游妆。

香水的种类:1微香型香水、2淡香型香水、3清香型香水、4浓香型香水。

第四节 恰当的职业着装

着装的重要性:1出色的着装可以增强个人形象,2出色的着装可以提升个人的整体水平,3出色的着装可以带来不小的收获,4出色的着装等于成功的一半。着装的原则:TOP原则着装应当与当时的时间、所处的场合和地点协调。1时间原

/ 20

则、2场合原则、3地点原则

女士着装规范:1原则:三不原则(不要太杂、不要太怪、不要太露)、2女士职业套裙要领、3女士职业套裙中衬衫的选择、4女士着装的鞋袜要求

男士着装规范:1原则(三色原则:色系不应超过三种、有领原则、纽扣原则、皮带原则、皮鞋原则);2男士着装三大禁忌;男士佩戴领带注意事项。

第三章

职场礼仪

1、什么是职场礼仪?

2、职场礼仪的原则和特征是什么?

3、职场礼仪的作用有哪些?

4、在职场中,职场人士如何制作和使用名片?

5、在会客时的座次要求都有什么?

6、接听和拨打电话的“5W1H技巧”是什么?

7、中餐设宴及邀请礼仪、宴请程序是怎样的?

8、西餐座次排列的基本规则有哪些?

9、西餐进餐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第一节 职业礼仪概述

礼仪:是一定社会上层建筑中政治制度的一部分;是社会统治集团维护社会秩序、协调人际关系的准则;是介于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之间,由社会全体成员约定俗成、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是顺利进行人际交往与社会交流的工具;是一定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

职场礼仪:是指人们在职业场所中应当遵循的一系列礼仪规范。

职场礼仪的原则:1平等原则、2尊重原则、3诚信原则、4自律原则、5宽容原则、6遵守原则。

职场礼仪的特征:1时代性、2地域性、3通用性、4多样性。

/ 20

职场礼仪的作用:一从团体角度来看:1职场礼仪是企业文化、企业精神的重要内容;2职场礼仪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现实需要。二是从个人角度来看:1有利于培养优雅的气质;2有利于培养优美的仪表风度;3有利于建立融洽的职场人际关系;4有利于促进事业的成功。

第二节 职场名片及座次礼仪

名片礼仪

1名片的制作和使用;

2名片的分类:企业名片、私人名片(个人名片和社交名片);

3名片的交换:如何索取名片;递送名片的礼仪要求;递送名片的顺序:遵循三项基本原则由尊而卑,由近而远,顺时针方向。座次礼仪三项基本原则:

内外有别原则:一家人时老人先坐;正规场合时需安排座次。

中外有别原则:职场礼仪分为国际、政务、公务、商务、社交、服务等不同礼仪,有不同规范。中国以左为上,国际惯例以右为上,由于商务礼与国际接轨,也以右为上。

遵守成规原则:1行路:二人并行时:内为尊;多人并行时:中间为尊;纵向单排时:前面为尊。2上楼梯:一般女士先走;特殊情况男士先走。3乘坐电梯:有人值守时陪同着后进后出;无人驾驶电梯陪同着先进后出。4会客室的座次:有四种基本方式:一是相对式,以门面为上,以右为上。二是并列式,以右为上,以远为上。三是居中式,居中为上。四是主席式,一般由主任面对们而坐。五是自由式,不分主次,不讲位次。

第三节 职场电话礼仪

电话礼仪:KISS原则即简明扼要:1通话内容简洁明了,2通话时间宁短勿长(遵守“三分钟原则”)

/ 20

接通和拨打电话的“5W1H”技巧:

接电话的礼仪:1铃声不过“三”的原则,2规范的问候语,3要找的人不在或不能接电话事的处理(1礼貌应对错误电话,2在对方挂电话后在挂电话。)

打电话的礼仪:1确定合适的时间,2开头很重要,3通话尽量简明扼要(当你找的人不在时的应对技巧:1直接结束通话;2请教对方联系的时间或其他可能的联系方式;3请求留言),4接打电话禁忌用语。

第四节 职场餐饮礼仪

一、中餐礼仪:

1中餐宴请类型:宴会、便宴、家宴、工作餐。2中餐设宴及邀请礼仪:

3中餐的席位排列(桌次排列:两桌时遵循以有为尊左为卑;离门以远为上,近为下的原则。三桌或以上遵循:一门定位以右为尊,中间为大,以远为上的原则。位次排列:只要遵循以下方法门面为上,右高左低,中间为尊,观景为佳,临墙为好。中餐的餐具:杯、筷、匙、盘、碗、湿毛巾等的作用及用法。)。4中餐宴请程序:迎宾—引导入席—致辞祝酒—用餐—送别。

5中餐赴宴礼仪:应邀要尽早回复—恰当的修饰仪容、仪表—按时出席宴请活动—席上礼规—席间敬酒—席间谈话—退席。

6中餐的禁忌:1举止文明。2当主人起身敬酒时,应停止进餐,认真倾听。3吃食物时,不要将汤水、渣沫溅到他人身上。4宴会上严禁随地吐痰、扔烟头;应避免在餐桌上咳嗽、打喷嚏。5如吃到不洁或有异味的食物,不可直接吐出。6就餐过程中,不宜吸烟。7不要用自己的餐具为他人夹菜、盛汤或选取其他食物。

二、西餐礼仪:

1西餐基本特点:以面包为主食,要用刀叉进食,多用长形桌台进餐。2进入餐厅的礼仪:

/ 20

3西餐座次排列:女士优先,恭敬主宾,以右为尊,距离定位,门面为上,交叉排列。(长桌:一是男女主人分别坐于长桌两端;二是男女主人对坐于长桌横面的中央,其他男女宾相间入座。方桌:四面人数相等,男、女主人与男、女主宾对面而坐,所有人都与自己的配偶或恋人坐成斜对角。)

3西餐的菜序:开胃菜—面包—汤—主菜(分令热两种;两道主菜一是鱼菜,二是肉菜)—点心—甜品—水果—热饮(正规的是红茶或黑咖啡)。4西餐的餐具:摆放;使用方法等

5西餐进餐的质疑事项:1喝汤 2吃鱼或吃肉 3餐桌上的佐料 4喝酒的讲究 5交谈艺术 6吃西餐的坐姿。

第四章

恪守职业道德

1、什么是道德?道德与我们人生有什么关系?

2、什么是职业道德?职业道德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3、职业道德有哪些基本要求和规范?

4、职业道德与企业文化有什么样的关系?

第一节 道德成就幸福

幸福:是人生的终极目标,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归缩,人类的发展总是伴随着对幸福的追求。是人追求的一种满意生活,是人的合理性(善的)目的自由实现时的一种生存状态,是在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基础上人们所拥有的愉悦的心理状态。

道德: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特有的,有经济关系决定的,依靠宣传教育、内心信念、传统习惯和社会舆论维系的、并以善恶作为评价标准的社会现象。(P115下)

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意识形态。它是以善恶为评价标准,主要依靠宣传教育、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来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 20

道德是幸福的必要前提和基础。

道德的产生:道德源于生活,有服务于生活。1道德产生于人们约定成俗的风俗习惯;2道德源于人们对善的认识有所提高以及追求善的自觉性;3道德源于人类对人的精神世界认识的提高和信赖;4道德源于人类对社会生活、社会秩序、社会价值所形成的基本共识。

道德调整的关系:首先,道德调整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其次,道德调整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最后,道德调整个人与自然的关系。

道德的基本特征:第一,社会经济关系决定道德的产生与内容;第二,在阶级社会中,道德具有阶级性;第三,道德具有历史继承性和相通性;第四,道德具有相对稳定性;第五,道德具有实践性。

道德的功能:是指道德对人类自身生存发展和完善的功效及其意义。第一,道德的认识功能;第二,道德的调节功能(道德调节的主要关系包括;公私关系、群己关系、人我关系);第三,道德的服务功能;第四,道德的教育导向功能。职业道德的特征:1行业性、2实践性、3继承性、4多样性。

职业道德的作用:1 调节职业交往中从业人员内部以及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间的关系;2有助于维护和提高本行业的信誉;3促进本行业的发展;4有助于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平。

最基本的职业道德要素包括: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义务、职业良心、职业荣誉、职业作风。

职业道德与社会道德的关系: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1职业道德和社会道德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首先,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道德在职业领域中的特殊表现;其次,社会道德为各种职业规范提供依据。2职业道德与社会道德相互区别,首先,二者产生的时间有所不同;其次,社会道德是随着社会整体的发展而发展;职业道德是随着社会分工和行业发展,在具体的职业领域形成和发

/ 20

展;第三,二者适用的范围有所不同。

第二节 职业道德成就事业

东西方职业道德的差异:中国文化倾向于把法律道德化,西方则把道德法律化。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1944年9月8日毛泽东在张思德追悼会上作了题为《为人民服务》演讲。

我为什么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P124-125有5点)为人民服务的内涵:(P125有3点)

为人民服务的层次性:最基本层次:对普通劳动者的一般要求。最高层次:对党员干部的基本要求。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原则:是集体主义。

集体主义内涵:它的主要内容是:坚持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相结合。促进社会和个人的和谐发展,倡导把国家、集体利益放在首位;充分尊重和维护个人的正当利益,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当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和集体利益。(P126)集体主义原则:(P127四个方面)为什么要坚持集体主义:(P128四点)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五爱”:指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五项基本规范: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爱岗敬业的基本要求:(P129-130四点)爱岗敬业的表现:(P130两点)

服务群众就是为人民服务:其含义是,三方面,首先,领导就是服务。其次,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最后,每个人既有权享受他人的服务,同时又承担着为

/ 20

他人服务的义务。

服务群众作用:(P134四点)奉献社会的要点:P135-136三点 奉献社会的作用:P136三点

人的自我价值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个体对自己生命存在的肯定;二是人的自尊、自爱、自强等需要的满足;三是人的自我价值的最高表现是自我完善和自我实现。奉献社会应做到四点:P136-137

第三节 职业道德与企业文化

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的总和。特制社会意识形态。

文化具有两重性:一是指文化的精神追求;二是该文化所倡导的日常行为习惯。文化有三个表现层面:一是指文化的精神诉求,是文化的软实力;二是指文化的制度要求,是文化的巧实力;三是指文化的物质表现,是文化的硬实力。

文化的三个鲜明特征:一是文化的多样性;二是文化的兼容性;三是文化的快速衰亡性。

文化的功能和作用:(P138有四点)

企业文化:是全体员工在长期的发展过长中,所培育形成的并被全体员工共同遵守的最高目标、价值体系、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包括:文本化观念、价值观念、企业精神、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历史传统、企业制度、文化环境、企业产品等。其中价值观念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企业文化的影响力:P138 企业文化的功能:P138-139四点、企业文化的构成:

表层的物质文化,称企业的“硬文化”;它是看得见的。厂容、厂貌、机械设备、12 / 20

产品造型、外观、质量、文体活动、企业形象塑造等。

中间层的制度文化;领导体制、人际关系、规章制度,作风,礼仪等

核心层的精神文化,称“企业软文化”:行为规范、价值观企业发展目标、企业使命、职业道德、企业群体意识、职工素质和优良传统。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的灵魂。

企业文化的主要内容:见课本(P138-141 八条)企业文化的基础是:职业道德(P142 四条)

第五章

提升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1、知识经济时代的特点是什么?

2、职业发展中应具备的素养有哪些?

3、职业技能如何提升?

4、如何让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

第一节 职业素养的新形势——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经济:1996年,西方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报告中首次提出。定义为:建立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上的经济。知识经济时代的崭新特点:P146-147 四点

“灰领”:指既能动脑又能动手,具有较高的知识层次、较强的创新能力、掌握熟练的心智技能的新兴技能人才。知识经济时代的变化:P147-150 五点。

知识经济额兴起使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发生了重大转变:P148-149 六点

第二节 职业素养概述

职业:职业是指参与社会分工,用专业的技能和知识创造物质或精神财富,获取合理报酬,丰富社会物质或精神生活的一项工作。

素养、修养、素质:“素养”指的是人的一种能力,亦指平常的修养,它有两方面

/ 20

含义:一是指人们在举止、仪表、礼貌、情操等方面的陶冶和锻炼;二是指人们在政治、思想、知识、技能等方面的造诣和水平。

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从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至少包含两个重要因素:敬业精神及合作的态度。态度是职业素养的核心。

职业素养的特征:P152-1535个特征,1专业性,2稳定性3内在性4整体性5发展性。职业素养是职业活动的基础:职业素养是企业、单位和部门评价员工的重要指标。职业素养、协作能力和心理素质是核心和关键,专业素质则会锦上添花。显性素养和隐性素养:P154 第二段。

第三节 知识经济时代对职业素养的要求

信念:P154 职业信念:P154 职业知识技能:P154 职业素养的三大核心:职业信念,职业知识技能,职业行为习惯。

职业素养的具体内容包括以下6点:1职业道德、2职业意识、3职业技能、4职业精神、5职业尊严、6职业能力。

职业道德的一般要求:1忠于职守,尽职尽责;2诚实守信,忠心不二;3乐于服务,热情周到;4勤于业务,精益求精。

职业意识也叫主人翁精神:具体表现为:工作积极认真,有责任感,有具体基本的职业道德。

职业意识的影响因素:主要受家庭、社会和个人三方面因素影响。

职业意识的具体表现:1职业形象意识,2责任意识,3创新意识(主要特征表现在新颖性、社会历史性、个体差异性),4团队意识(指整体配合意识,分为团队目标、团队角色、团队关系及团队运作四个方面。团队意识对员工的要求:P160中

/ 20

间)

职业精神:含义:P161;对社会成员的精神生活和精神传统有哪些重大影响:P161;特征:P161-162 职业尊严含义:P162 职业尊严意义:3点P163 职业能力:分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称为核心能力(又叫关键能力,普通能力,跨职业能力,可携带能力)。核心能力的特征:2点P164.核心能力的内容:八项与人交流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数字应用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外语应用能力。

第四节 职业技能

知识、技能、能力三者的关系:一定的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必要条件,而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又是能力得以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职业技能含义:是人们在职业活动中,运用专业知识或经验顺利完成某种职业任务的一种动作活动方式或心智活动方式。可分为: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 职业技能特点:1时代性,2专业性 3层次性 4综合性。P166 职业技能分类:P167 国家职业标准:P167 职业技能作用:四点P167。职业技能构成要素:五点P169-172 职业技能培养:三点P172-173

第五节 职业素养的提升

提高职业素养的意义:三点,P174 职业素养的培养:四个方面,P175-176

/ 20

第六章

遵守法律法规

1、职业发展中培养法律素养的重要性是什么?

2、宪法赋予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3、职业活动中的主要法律有哪些?

第一节 法律素养与职业发展

2014年10月20日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八大四中全会,首次以全会的形式专题研究部署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在中共党史上尚属首次。

法律素养的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指法律知识,即知道法律的相关规定;第二层含义是指法律意识、法律观念,即对法律崇敬、敬畏,有守法意识,遇事首先想到法律,能履行法院的判决。法律、民主、现代化是三个不可分离的词语,有法律才有民主,有民主才有现代化。

我国国民法律素养的现状:主要表现在:1法律知识少,2规则意识差,3违法违纪行为有增多的趋势,对法律重要性的认识不够。

职业发展中培养法律素养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中国社会走向法治的希望,2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3个人维护权益的需要。

培养公民法律素养的途径及方法:1创造适于培养公民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形成和发展的外部环境(主要指经济环境和文化环境)和内部环境(主要指法治自身状况)。2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以“一学三讲”(学法律、讲权力、讲义务、讲责任)为主题的法制宣传活动。3坚定不移地实行依法治国、严格执法。4强化全社会公民的具体的法律观念(首先,权力观。其次,契约观。最后,正确的诉讼观)。

第二节 《宪法》赋予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我国《宪法》对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规定,体现了广泛性、公平性、真实性以及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

《宪法》赋予公民的权利:9各方面。P185

/ 20

《宪法》赋予公民的义务:8各方面。P186 权利和义务的四个特点:1公民权利和自由的广泛性;2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平等性;3公民权利和自由的现实性;4公民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

第三节 职业发展中涉及的法律法规

适用于广大劳动者的:《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

适用于某一特定职业:《公务员法》《律师法》《法官法》《检察官法》《人民警察法》

另外《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安全生产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是职业生涯中最主要的法律。

我国《劳动法》是1994年7月5日八届人大通过,1995年1月1日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三点P188.劳动是公民的权利:三点P188 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原则:四点P189 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原则:三点P189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于2005年4月27日通过,2006年1月1日起实施。是我国第一部干部人事管理的综合法律。《公务员法》的基本原则:4点P189 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劳动法》总则第三条规定了7条权利;4条义务。P190-191 公务员的权利和义务:《公务员法》第十二条规定了9条义务;第十三条规定了8条权利

依法处理劳动争议的法定途径:劳动争发生后,当事人可以协商解决,也可以依法申请调解、仲裁、提起诉讼。P191

/ 20

公务员处理人事争议的法定途径:1申诉,2控告,3仲裁,4诉讼。P192 第七章

遵守社会主义道德,做合格公民

1、什么是社会主义道德?

2、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如何做一个合格公民?

第一节 遵守社会主义道德

社会主义道德:P196 社会主义道德层次体系:P196 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存在多层次的愿因:两点。P197 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为人民服务。必须做到四点。P197-198 社会主义道德的原则:集体主义。必须做到三点。P198-199 社会主义道德的重点:诚实守信。

社会主义公民道德规范:从2001年9月20日,中共中央下发的《公民道德实施纲要》中提炼成四个规范:1公民道德基本规范,2社会公共道德规范,3职业道德规范,4家庭美德规范。

公民道德基本规范:20字,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P200-202 社会公德: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是维护社会成员之间最基本的社会关系秩序、保证社会和谐稳定的最起码的道德要求。它的使用范围:涉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人类与自然的各种复杂关系。

社会公德主要内容:一,文明礼貌,二,助人为乐,见义勇为,三,爱护公物,四,保护环境,五,遵纪守法。

“五爱”:的内容: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四有”的内容 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 20

社会主义荣辱观:2006年3月4日,胡锦涛在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民盟、民进届委员会讨论组时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

“八荣八耻”的主要内容是:“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P204

第二节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国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概括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经历了6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24字核心价值观的3个层面:1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2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3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四点P206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五点 P207 “中国梦”:习近平阐述“中国梦”在2012年11月29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走进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第一次阐释“中国梦”的概念。核心目标为“两个一百年”的目标:到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实现现代化,2049

/ 20

年中华人` 民共和国成立100年时,逐步并最终实现中民族的伟大复兴;具体表现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途径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弘扬民族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实施手段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实现中国梦从业者应该做到四点:P208-209 五种崇高的情感:P209。一要学习邓小平同志的情怀感。二要学习雷锋同志的幸福感。三要学习孔繁森同志的境界感。四要学习郑培民同志的责任感。五要学习钱学森同志的光荣感。

第三节 做一个有道德的合格劳动者

做一个有道德的合格劳动者应做到五点:P210-213

职业可持续发展 篇6

一、职业学校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战略指导

职业学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基地。其可持续发展需要战略指导,关键原因有四点。

1职业学校办学资源的稀缺

任何一所学校,特别是在整个教育系统中处于短板状态下的职业学校,其办学资源是稀缺的,需要通过战略管理。实现自身资源能力与外部市场需求的动态平衡。也就是一方面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兴办相关专业,生产出能满足市场需求的、具有竞争力的知识产品:另一方面,为了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有计划地整合、经营、壮大自己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资源。

2职业教育的市场依存度高

职业教育相对于普通教育,其市场依存度比较高。风云变幻的市场需求对学校的影响很直接、很明显、也很致命。经济发展的波动,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政策调整、市场变化、需求增减,每一个方面的细微变化,都需要职业学校作出及时反应。需要学校在千变万化中发现和抓住有利于自己发展的良机。如果坐视不管,听之任之,以不变应万变,就会受到市场无情的惩罚。轻则影响学校的可持续发展。重则陷于灭顶之灾。战略管理着重从整体思考问题,从长远谋划发展,避免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普遍存在的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有助于学校实现可持续发展。

3职业教育市场的竞争激烈

随着生源的日渐萎缩,随着民办学校异军突起。随着国外教育资源的大量进入,学校之间的资源竞争、争夺顾客的竞争日益突出,优胜劣汰不可避免。当然,作为社会公益事业组成部分的职业学校。其利用战略并不主要是与其他竞争主体进行争夺资源的市场拼杀。而是通过强化自己,提高办学质量。提升学校发展的核心发展力,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4职业学校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提高的需要紧迫

现代化、规范化的职业教育起步时间不长。在全社会受到普遍重视的时间还比较短。特别是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模式、管理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还雷同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是把学生导向工作体系的教育,普通教育是把学生导向知识体系的教育,两者在教学目的、方法、手段、模式上存有根本性的区别。搬用普教模式,必然产生管理模式陈旧,管理意识系统性缺失,管理过程和控制机制相对薄弱,工作接口缺少明确规定等不适现象,迫切需要通过战略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建构职业教育独特的教育教学模式、机制。

由于上述四个方面的原因。战略在职业学校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学校特别是学校管理者要确立战略思维。善于从战略角度。在更广阔的域面上、更长的时间跨度上进行规划、管理、经营,以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我校在学校发展过程中,注意从战略层面总结过去,从战略层面分析现状,从战略层面谋划工作,从战略层面处理问题。较好地抓实了学校发展的重点,抓好了学校发展的关键,抓住了学校发展的机遇,成功地实现了学校超常规的跨越式发展,并且学校在迅速发展过程中没有出现大的失误。没有错失大的机遇,基本是在平稳中实现了学校的快速发展。回首走过的路,我们深深感到:是战略策划引领我们步入了科学发展的轨道,是战略思维引领我们走上了理性发展的大道,是战略管理引领我们走上了健康发展的坦道。

二、职业学校战略管理的宏观思维

对于职业学校来说,运用战略进行策划、管理,其着力平台有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这两大层面所谋划的主题,所要解决的问题,所要达到的目标不尽相同,其路径也必然存有差异。但在方法上是相同的,这就是谋整体、谋大局、谋长远,就是通过战略管理强化学校的核心发展能力,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职业学校宏观层面上的战略管理,是从学校现有资源禀赋出发。致力于抢抓机遇中较长时间的和谐发展,致力于动态中求得平衡的科学发展,致力于局部突破中求得整体跨越的均衡发展。致力于在非均衡中求得协调的整体发展。

宏观层面的战略管理,就思路起点来说,有两个重点:

一是学校发展的整体,即整个育人环节和机制。既有校内发展资源的充分利用,也有校外社会发展资源的充分利用:既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也有学校管理机制的建构;既有课外教育,也有课堂教学;既有教师、学生发展,也有校园环境营造;既有教学、学生管理,也有后勤管理等。

二是学校发展的未来,即学校的明天。也就是说,战略管理在宏观层面上是倾向于将来时,是为了目前可能还很模糊的明天。

微观层面上的战略管理。就内容而言。也有两个重点:

—是理念层面的战略思考。即“办学目的”的思考、“学校使命”的明确,“学校精神”的塑造,校风学风的培植。

二是实践层面上的战略谋划。即学校发展整体中的重点、常规中的特色、一般中的个别。

我校在发展过程中。既注重理念层面战略管理。如对“办学目的”、“学校使命”的思考,努力从教育的真谛——育人出发,确定了“三满意——政府满意、企业满意、家长满意”、“三发展——学校发展、学生发展、教师发展”的办学理念:又注重实践层面上的战略管理。围绕“情境”、“愿景”、“能力”三大要素,努力进行“情境的营造”、“愿景的设置”、“能力的培植”,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从整体来说,职业学校的发展离不开内外情境的营造,没有一个良好的情境,其发展必然会遇到种种困难。职业学校的发展既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政府环境、市场环境,更需要良好的内部人际关系,这些方面需要从战略角度进行谋划、进行营造。

同时,任何发展都需要愿景的引导,没有愿景,其发展就会失去方向,失去动力。从战略角度谋划发展,必须高度重视学校发展愿景的设置。

还有,任何发展都是以能力为基础的。没有能力基础的发展不可能是长远的发展。从战略角度谋划发展,必须高度重视能力的培植。

战略管理的几个方面是相互制约、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其中,情境建立在能力基础上,是为一定愿景而建构的;愿景离不开一定的情境条件,受能力制约;能力围绕愿景而加强,受情境的约束。

三、职业学校战略管理的微观思路

在微观平台上,从战略角度谋划学校可持续发展,在发展内容上必须做到,在“人”与“事”处理上把“人”放在首位:在发展与稳定问题上把发展放在首位:在素质与技能发展上把素质放在首位;在文化与物质关系上,把文化放在首位;在制度与措施取舍上,把制度放在首位。同时确立“有所为,有所不为”意识,把主要资源、主要精力、主要力量放在积聚有限资源、凝练特色专业方向、打造特色团队、建设特色条件平台上来。

基于这一认识,我校在学校发展过程中确立了“三本”理念,即“学校以发展为本,校长以教师为本,教师以学生为本”;确立了“以人为本、以仁为体”的德育理念;

确立了“尊重个性、珍爱灵性、提升德性”的德育原则;确立了“民主管理、科学决策、据正治校、情感关怀”的管理理念;确立了“先制定游戏规则,后做游戏”的管理原则。

在发展路径上。我们把学校日常工作的处理。日常问题的解决与学校长远发展、制度建设、整体形象结合起来,有效克服“单打一”、“急就章”的思维弱点。在表与里、破与立、形与质、整体与局部、重点与一般的结合上做好工作,从大处着眼,从实处着手,对各自所系的工作想周全、做到位。在这方面,就校长工作来说,要抓好三个方面;就学校工作来说,要从六个方面作出努力。

1校长要重点抓好三方面工作

从战略思维出发。校长在纷繁复杂、层出不穷的日常工作中要重点抓好三方面工作:

(1)理清发展的思路

校长要从“科学合理、切实可行”原则出发。围绕“超前性强、针对性强、操作性强”的目标,理清校长抓发展的工作思路。理清发展思路不容易,需要校长做到四点,一是头脑清醒,视野开阔,目光敏锐;二是审时度势,捕捉机遇;三是把握重点,谋划全局;四是集思广益,博采众议。

(2)妥善解决发展中的难题

学校发展过程中扑面而来的问题、难题不少,时间久了不免心烦。但为了事业的发展,有时不得不强忍怒气。但从科学角度来看,不是积极办法。对待发展中的难题,从理论来讲,一要正视;二要知难而进;三要沉着应对;四要找准突破口。只有这样,才能不乱阵脚,不乱方寸,保持清醒。

(3)努力创造发展的环境

校长要把创造有利于学校发展的内外部环境作为自己的重要职责。具体要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努力营造有利于加快发展的政策和制度环境:二是光明磊落、公正无私地律己待人,既要坚持原则,又要虚怀若谷;既要承担责任,又要不揽功、不诿过;努力用人格的力量和思想政治工作艺术化解矛盾,努力使所有同志在平等、宽容、团结、和谐的环境中奋发进取;三是做好选才任贤工作,把坚持实干、政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选拔到重要管理岗位上来:四要身体力行地埋头苦干。不事张扬,不急功近利,不搞政绩工程。

2学校工作要努力实现六个结合

就学校工作来说,在日常工作中要努力实现六个结合。

(1)日常工作的处理与学校核心发展力的培植相结合

学校在发展过程中,所要进行的具体工作层出不穷,一项工作完成了,新的任务又出现了,如果把主要精力放在应对不断涌现的日常工作上,就有可能忽视学校发展的大局和整体,特别是对学校生存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核心发展力的培植。战略管理要求我们在重视现实工作的同时,不能忘记抓大事,做到抓小不忘大。

(2)日常问题的解决与学校制度的完善相结合

从理论上讲。战略管理就是要求从综合推进工作的思路出发,统筹兼顾各个层面的问题,多维度解决问题。遇到具体的问题,既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解决,更要把解决问题的措施列入制度体系之中,通过制度的建构从根本上予以解决。也就是先制定游戏规则后做游戏。

改革开放的现实告诉我们:发展中依靠强人推动发展有其优势,即效率比较高,但要对领导者提出一个极高的要求,那就是不能犯错误,因为以这种方式推进发展,一旦犯错,可能就是致命的。这就启示我们:依靠强人思维推动发展犯错的几率太大,危险也太大。改革发展,还是应该依照制度的路径稳步推进。为此,必须高度重视学校发展实践中对制度的逐步完善。把一些出现概率比较大。或对师生影响比较直接的问题,从制度视野进行解决。

(3)重点工程的强化与学校整体工作的协调相结合

对于任何一所学校来说,都存有重点工作。对于重点工作要重视。对学校发展的方方面面的工作都不能忽视。要把重点工作的处理与学校整体工作结合起来,学会在抓住重点时不忘记一般。在处理一般问题时围绕重点。在学校资源配置上不能平均使用力量,应有所区别,有所侧重,有所为,有所不为。但抓重点并不意味着对一般的忽视。学校在抓一般时应注意突出重点。学会从整体中解决局部。

(4)顺境时的发展举措与困境时的应急对策相结合

任何发展客观上都存在一个顺境和困境问题。学校的发展也是这样,也存在顺境与困境,处理不好,就会重蹈“塞翁得马”的悲剧。所以,处于顺境时,不忘乎所以,居安思危;处于困境时,要看到光明,要有信心,懂得“物极必反。否极泰来”的规律,学会在无路可走的时候拐个弯。顺境、困境虽然都经常不约而来,但市场竞争的现实告诉我们,顺境更值得警惕,更要引起我们的警醒。作为学校,在顺境时更要谨慎,想到困境时的对策。作为个人,要懂得进退,知道在什么时候应个人服从集体,局部服从全局,舍小利求大利。

(5)基础设施建设与文化学校的打造相结合

要提高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是重要路径。许多戴着有色眼镜的同志都认为,职业学校注重技能,比较务实,但意境粗俗,缺少文化品位。这样一来,有些同志得出职业学校是“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文化缺失者集合地的结论。从而削弱了职业学校的吸引力。为此,我们要实功虚做,文武兼做。既要加强技能教育,更要注重文化修养;既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更要塑造学校精神:既要注重专业建设。更要注重文化校园的打造。特别重要的是,要引导学校所有教职员工从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中寻求激情,增加忧患意识、使命意识,拥有“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紧迫感,找到差距,不甘落后,保持豪迈的激情和昂扬的斗志,拒绝平庸,追求卓越,开拓进取,奋力争先,创造一流专业、一流学校。

一位有识之士曾经这样说:“文化不是抽象的东西,它的核心其实就是我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并且从我们的床、我们的餐桌和我们的阅读方式开始。”这就启发我们校长要努力做到三点:一是宏观把握学校发展全局,把办学理念凝固在学校发展目标和培养目标上:二要坚持在传承中创新。体现时代要求。实现办学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三是彰显品牌特色,使学校文化入脑、人心、入岗位,找到文化岗位的落脚点。

(6)结果考核与过程评价相结合

在学校发展过程中,要注重结果,更要注重过程,不能只考虑眼前的发展而给学校的持续发展埋下隐患。我校在学校管理过程中。注重结果但更注重过程,采取月度积分方式,引导系科管理者注重过程中问题的解决,要求基层管理者在工作过程中“多尊重、多引导、多示范、多鼓励”。

四、从战略管理角度与管理者形成的共识

1没有英雄干不成事,但英雄太多容易出事;

2学校不是用最好的人。而是用最适合的人:

3管理者要超越个人的力量去完成单个人无法完成的使命,需要勇气与雄心;同时,管理者又是要通过他人去达成目标,这需要谦逊与包容:

4每一种文化都蕴涵着对管理的理解,要兼容并蓄。

5马不打不快,事不逼不成,千里马也需要马鞭,保持适度的压力是有利于成功的:

6常识要和大家一致。否则就难以被群体接纳:

7十样会不如三样好。三样好不如一样绝:

职业可持续发展 篇7

关键词:职业技术教育,职业,发展趋势,策略

职业是随着人类社会进步和劳动分工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科技进步的结果。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社会化大生产的不断壮大,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职业分工随之越来越细,职业种类越来越多,并呈现出综合化、多元化的趋向。

新时期职业发展趋势:精细化、综合化、多元化

随着经济、社会、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在过去的十几年中,已有8000余种低技能职业被淘汰,同时又产生了6000余种新职业。职业种类越来越多,分工趋于精细,职业间的差异不断加大,许多新兴职业应运而生。这些新兴职业有: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职业,如高新技术研究与应用,新材料、新工艺、新能源开发,网络设计与管理,计算机软件开发等;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出现的职业,如注册会计师、营销策划、广告策划、资产评估、商务代理等;随着一些边缘科学的开发而出现的职业,如生命科学研究、人口学研究、社会学研究、心理咨询、应用美学研究等;随着社会服务需求的扩大而出现的职业,如公益慈善事业管理、社区服务、家政服务、法律顾问、中介服务、环境设计与保护等;为适应政治体制及其管理需要而出现的职业,如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监督、司法监督等。总的说来,新时期职业发展呈现出以下趋势:

职业分工趋于精细化职业种类不断增加,分工趋于精细,不仅出现了很多新兴职业,而且职业分工由简单到精细。例如,随着社会发展,健康管理师还可以细化为体育指导员、物理治疗师、营养师、心理咨询师以及护理人员等等。一种职业又被细化为若干种职业,如与网络行业有关的就有网站管理、电脑系统分析、软件工程等。

职业结构急速调整新技术的发展与运用带来产业结构的变化,职业结构随之发生变化,第一、第二产业中的职业自动化、智能化程度不断增强,劳动者大量转向第三产业,因而第三产业得到大力发展,就业人口比例上升。例如,服务型行业将大力发展,社会将从以生产为中心的时代逐渐过渡到以服务为中心的时代,在服务型行业就业的人员将逐渐超过生产型行业。服务型行业将对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产生重大影响。服务型职业主要有商业服务型、社会服务型、生活服务型和私人服务型,例如社区服务、家政服务、法律顾问、中介服务等职业。

职业的技术含量要求增加在知识经济时代,生产工艺和管理手段日益现代化和高科技化,产品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技术性工作将成为各行业的先导。各种类型的科学技术人员和现代技术型管理人员将支撑起整个行业,成为生存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失去科学技术工作的支撑,这些行业将落后甚至被淘汰,相关的职业也将会随之消失。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手段的人才,在竞争中显现出优势地位。

职业对劳动者的素质技能要求综合化由于未来职业的专业性、技术性和创造性等特点,要求从业人员具有较高的素质能力,要求其具有综合技能。体力劳动类职业和各种职业中的体力要求将大大降低,而逐渐被脑力劳动和创意性工作所代替。随着社会进步和市场经济规范化发展,文化素质较低的人将失去职业竞争力。社会将需要具备高等文化水平、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熟悉国际惯例和国际竞争形势、具备全球战略视野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职业对从业人员的知识、经验、技能和能力的要求越来越全面。由于职业综合化,各种就业岗位更加欢迎那些具有多种技能的人才。

新时期职业发展趋势对人才的要求

新时期的职业发展趋势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能力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知识素质要求逐步提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对社会从业者的知识结构要求也随之提高,尤其在今天,人们对从业人员的科学文化素质要求在逐步提高,要求从业人员具有合理完善的知识结构和宽厚的理论基础。从业人员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一是专业基础知识,主要是专业技术中偏重理论基础的部分;二是专业知识,主要是为了适应某类岗位群的职业能力要求而必须具备的专门知识。另外,从业人员还要涉猎其他学科知识,拓宽知识面。知识涉及的范围广泛而丰富,涉及的学科门类很多,广义来讲,包括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历史、文学艺术、数学、物理、化学以及方法论知识等等,科学文化知识的内化并通过外化形式表现在个人身上就是科学文化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在人的素质结构中占有基础性的地位,它已经超越了知识形态而成为思考问题的思维模式、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

技能素质要求综合化职业发展要求从业人员具有综合技能。首先是对从业人员专业能力的要求。所谓专业能力就是指专业领域内从事生产、经营、服务等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能力,是知识和技能的结合,只有具有扎实的专业能力才能胜任所从事的职业。其次是在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基础上综合和升华而来的能力,包括对新技术的接收和理解力、职业适应能力、质量安全意识、时间经济观念、提出合理化建议的能力等等。再次是学习能力。学习能力应包括发展性学习能力以及与其相应的思维方法。由于知识的迅速增长和更新周期的不断缩短,要求接受性、积累性的学习转化为探索性、发展性学习。要求从业者对于知识的接受和吸收不再停留在机械化的程度,必须找出适合自己的思维方法,用自己的方法去接受、了解、运用知识,更好地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

情感素质趋于完善现代生活节奏加快,职业变换频繁,职业间竞争加剧,要求从业人员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树立正确完善的价值观。要求从业人员具有良好的情绪、健全的人格和意志,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正确的自我观念、适度的行为反应和积极的社会适应力,在就业、失业、再就业、转业的一系列循环中,具有较强的心理承受力以及积极的心态,只有如此,才能在职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职业技术教育应对新时期职业发展趋势的策略

职业发展趋势与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为了顺应职业发展趋势,职业技术教育要不断创新自身体系,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育途径、教育体系等方面不断创新。

培养目标的转变:培养“金领工人”职业技术教育以往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具有一定技能的人才,可知识经济的发展对新型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要转变以适应社会和时代的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的最大特征是技术融合、学科交叉、新技术成果工业化速度越来越快,很多技术的产品刚刚开始研制就已着手于应用。因此,职业技术教育在培养目标上要不断创新,从培养“蓝领工人”向培养“金领工人”过渡。所谓的“金领工人”就是同时拥有“白领工人”的脑袋和“蓝领工人”的手的高技能、多学科专家;还有人认为是从事高技能、高薪金、高要求的职业的人。培养“蓝领工人”主要是使其获得即时可用的岗位技能,职业技术教育的导向是就业,而培养“金领工人”不仅仅传授岗位技能,还要传授团体合作、跨学科解决问题的能力、可发展性学习的能力等,重视培养复合型人才,建立顺应职业发展趋势的人才培养模式。

课程设置的创新:加强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直接与所培养人才的知识技能结构相关,职业技术教育要不断创新课程。一方面可以开发和运用新的符合“金领工人”的能力标准,另一方面可以提倡实验学习。在知识经济时代,技术和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快,知识传播途径多样化,新知识的产生往往以问题为中心,而问题的提出和解决都以应用为背景,应用跨学科的方法和一系列看似不协调的方法。在此背景下,富有创新意义的实验学习就显得格外重要。所以,要改变以往一味模仿的学习方式,加入更多的尝试、实验和创造;改革职业技术教育课程,更新教学内容,加强学生的文化基础,使学生一专多能,提高学生的适应性,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加强通识教育,把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起来,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向综合化方向发展,进行学科大交叉,设置一些跨学科的综合性课程。

教育途径的创新:多规格、小批量在知识经济和网络时代,工业社会标准化的大批量人才培养模式逐步转变为信息社会“量身定制”式的多规格、小批量的人才培养模式。新的科学技术给教育途径注入新的技术因素,完全可以利用这些先进技术实现不定点学习。学员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办公室,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量身定制的教育,对零星的分散的学习机构可以建立一个统一的机构予以管理,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优化。这样,可以培养学员的自我学习能力,自己确定学习的步调,学习弹性加大。

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创新:尝试开设技术本科随着知识、技术的发展,职业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我国虽然已经初步建立起初、中、高三级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但仍然在顺应知识经济带来的教育体系终身化方面有很大的发展余地。我国大陆目前的职业技术教育最高层次还停留在专科层次,与职业发展对“金领工人”的要求不相符。例如,国内需要航空系统的维修技师、网络管理者以及高级的制造业技师、金领工程师、化学家、生物学家或地理学家等,他们要了解学科与商业的关系,拥有商业环境中所需要的管理和理财知识,并且能使科学与产业联姻,这样的人才可能是两三年的职业技术教育培养不出来的。既然有继续深入接受教育的愿望和需求,尝试举办技术本科不失为明智之举。从社会需求来看,此类人才供不应求;从技术水平来看,完全具备这样的新型技术;从资源供给来看,教育完全有能力创造。因此,目前可以尝试开设技术本科。

大力实施创新教育:建设现代学力评价体制所谓创新教育就是从知识中心型、教师中心型向自我教育型转移,建立以学力观支撑课程与教学的基本观点,建立现代学力评价体制。日本教育专家田睿一在《教育评价理论》中指出:现代学力由“显性学力”和“隐性学力”组成。前者以“知识、技能、理解”为代表,后者以“关心、动机、态度”为代表。其中“态度”是学力中最基本、最能动的因素。“显性学力”可以用教学活动的成就度来表示,可以借助分数评定的方式作出客观计量。“隐性学力”是由体力、智商、情商等支撑的学力。现在“隐性学力”在当代更加受到重视,这是因为“隐性学力”有可能使人终生获得“显性学力”。从“显性学力”向“隐性学力”的转移,形成学生的主体性与创造性,促进学生能力形成,必须充分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人格成长与道德发展的基础,同时促进学生形成学力,即学习动机、学习方法、独立学习态度等。

总之,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要不断创新、不断改进,才能与时俱进,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韩先芹,徐晓霞.职业发展需求与职业教育创新[J].卫生职业教育,2005,(7).

[2]罗丽娜,杨思瞳,唐萍.应运而生的朝阳职业——健康管理师[J].怀化学院学报,2007,(2).

[3]吴爱明,郭双喜.新时期职业发展趋势与人才流向[J].天津商学院学报,2002,(1).

[4]叶玲,雷小波,欧阳心力.职业学校培养目标的素质结构新视角[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

[5]蔓盛.职业技术教育新思路与新形势[J].比较教育研究,1999,(6).

[6]聂立清.社会职业发展趋势与大学生就业[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8).

浅谈中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 篇8

改革开放以来, 特别是近几年, 国家高度重视发展职业教育, 积极推进职业教育发展, 温家宝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职业教育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 并指出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这无疑促进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 职业教育是一个统称, 它既包括技术教育, 也包括技术培训;既包括职业教育, 也包括职业培训;既包括中等职业教育, 也包括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从以下三方面进行阐述:一、如何认识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二、如何理解中等职业教育的内涵;三、如何搞好中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一、如何认识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是推进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迫切需要。基本实现工业化, 大力推进信息化, 加快建设现代化, 是本世纪头2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任务。

我国目前在生产一线的劳动者素质偏低和技能型人才紧缺问题十分突出。从制造业比较发达的沿海地区看, 技术工人短缺, 已成为制约产业升级的突出因素。我国已是制造业大国, 但还不是制造业强国, 我国的制造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不小的差距。主要问题是产业结构不合理, 技术创新能力不强, 产品以低端为主、附加值低, 资源消耗大, 而且安全生产事故也多, 这些都与从业人员技术素质偏低、高技能人才匮乏有很大关系。这就必须从源头抓起, 更加重视和加快发展职业教育, 全面提升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而中等职业教育是促进企业发展, 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重要、基础的教育形式。

二、如何理解中等职业教育的内涵

我认为中等职业教育不同于职业技术培训和基础教育阶段“职业教育”, 中等职业教育具有两大内涵:一是高中阶段文化基础教育, 一是初等职业技术水平的职业教育。中职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相对于普通高中的教育种类, 主要决定于它的职业教育内涵而非基础教育内涵, 因而可以认为, “职业教育”是奠定中等职业教育根本属性的核心内涵。

中等职业教育与“职业技术培训”的区别。职业技术培训一般内容单一, 主要是知识的介绍和单纯技能的训练。而职业教育则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它不仅介绍专业知识、训练操作技能, 而且注重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集体主义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掌握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 具有继续学习的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具有创新的精神和创业能力;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与职业技术培训相比, “职业教育”的内容要丰富得多, 是对人在职业活动方面的全面素质的提高。

中等职业教育与基础教育阶段“职业教育”的区别。基础教育中的职业教育是以职业定向为目的的职业活动启蒙教育, 中等职业教育则是职业定向后以取得上岗资格为目的的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的内容是全面系统的职业知识学习和职业技能训练, 目的是使学生成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具有综合职业能力, 在生产和服务行业第一线工作的初、中级专门人才。

三、如何搞好中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中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是注重质量和效益。

中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人的发展, 职业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 因而, 只有在注重提高培养适用性人才的质量上寻求可行的途径和有效的方法, 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中等职业教育主要以技能开发为中心, 能力为本位,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夯实基础, 拓宽专业, 培育通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全面提高学生适应市场竞争能力, 达到就业的目的。

高职教师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探索 篇9

一、高职教师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

当前, 高职教师职业生涯中出现了以下问题, 严重阻碍了可持续发展, 简述如下:

1. 教师专业知识缺乏, 教学能力不足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 很多高职院校从中专升格而来, 原来教师很难适应高等教育的教学, 多数教师学历、技能水平偏低, 科研、教研教改等方面能力弱, 对职业知识的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了解不够, 专业知识仍停留在较低水平, 在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多受到限制, 导致教学能力不足。

2. 信息技术掌控能力不强

“信息”和“知识”时代已经来临, 网络技术、多媒体教学、计算机教学软件、远程教育、模拟、虚拟等教学的技能要求也越来越高, 同时精品课程建设方面亦要求很高的信息技术处理能力。大部分教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薄弱, 如幻灯片制作单调, 教学效果不理想, 更难适应精品课程的改革和建设。

3. 教学负担沉重, 无自我支配时间, 发展面临瓶颈

目前, 多数高职教师教学任务繁重, 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 加上家庭、社会职务的拖累, 很少有时间进行知识的更新, 在职业教育理念、专业知识、教研教改等方面无法深入, 客观上也阻碍了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

4. 研究和创新能力差

随着中职教育向高等职业教育的转变, 要求教师在教育观念、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具有较高水平。但高职教师教学任务繁重, 大多数教师毕业于非师范专业, 教师教育理论素质先天不足, 因此只能把教学的改革停留在教学技能和方法的层面上, 很少从高等职业教育理论的层面进行创新。

5. 教师职业精神有待提高

从事高职教育的老师本身也要求自己具有高尚的职业精神。调查显示:教师在职业道德方面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事业心、进取意识薄弱, 缺乏为教师事业献身的精神, 表现在懒于看书学习、工作得过且过”等。部分教师对工作感到疲劳和厌倦,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在教学水平、业务技能和科研等方面没有提高, 对工作缺乏热情、不求上进、敷衍了事等负面情况, 即所谓“职业高原”现象, 这对于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极为不利。

二、高职院校教师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技能着力点

保持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要找到持续发展的着力点, 建立相关的技能参照体系, 为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提供指引作用。要保持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 结合文献和我们在专业建设、课程改革等方面的经验, 归纳为:首先是教师要具备教师基本职业技能 (包括基本教育技能和复合教育技能) , 同时, 也要学习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 积极参与专业建设、课程改革以适应高等职业教育不断发展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 职业岗位和职业知识的更新加速, 教师的实践技能也应及时提高。而技能的更高层次, 则是教师从事科研、教学研究技能, 能独立的申请课题并开展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 每年能发表高质量的论文。最后, 至关重要的是教师自我教育技能, 包括自我评价、自我反省和自我规划, 自我教育能力越强, 其职业发展潜力就越大。高职教师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技能着力点见下表。

三、高职院校教师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宜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建设和发展:

1. 增强职业精神, 热爱职业教育

良好的职业精神是教师职业生涯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职业精神包括教师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情感、职业教育理念、职业态度 (敬业精神) 等。高职教师面对的学生, 其高考分数普遍偏低, 理论知识不足, 学习方法欠佳, 在心理上自尊心强且易受到伤害。因此, 高职教师必须具备崇高的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 必须适应教育对象, 弘扬“精于教书, 勤于育人”的精神, 关爱学生, 用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进行教学, 给学生树立良好榜样, 以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2. 发展职业知识, 让职业知识成为常青藤

高职教师的职业知识是教师职业成长的关键, 职业知识主要包括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发展性知识。其中:①本体性知识是指教师任教学科的知识, 通常是技术性很强的学科。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入, 以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知识, 应以职业实践中实际应用的经验和策略的习得为主、以适度够用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为辅, 即以过程性知识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高职教师所教授的课程不再片面强调建立在静态学科体系之上的显性理论知识的复制与再现, 而是着眼于隐含在动态行动体系之中的、整合了实践知识与理论知识的工作过程知识的生成与构建。教师及时掌握工作过程知识, 紧跟行业技术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及时更新本体性知识 (实践性知识) 才能做合格的高职教师。②条件性知识:高职学生的学习行为特点要求教师找到适合学生认知能力的教学方法, 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心理学、教育学等条件性知识, 在教会学生掌握技能的同时, 也要让学生对职业生涯做好规划, 并树立起自我发展、自我调适和自我实现的信心。③发展性知识:科技进步深刻影响着教育的发展, 知识与信息的系统化、复杂化、网络化需要高职教师具备现代化的教育理念、技术等发展性知识。可见, 合格的高职教师应该既是学科知识领域的专家, 也是教育教学领域的专家;既是授业者, 也是学习者;既博学多识, 又深刻敏锐。以上各种知识是高职教师职业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保持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

3. 积极参与课程改革和专业建设, 增强职业能力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个教育层次, 其基本特征在于从基于经验型的技能人才培养, 走向基于策略型的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高职教育的职业指向性和职业针对性决定了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区别, 除了要求高职教师具备一般高等院校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终身学习能力、信息捕获和使用能力外, 还需要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和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和指导能力。根据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方针的指向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教师应在参与专业建设、课程改革的过程中, 申报新专业, 开发新课程, 提高职业指导技能, 促使职业能力不断发展。

4. 努力提高创新研究意识, 为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伴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具有创新研究能力的高学历、高技能人才进入高职院校。虽大多教师不具备师范类教育背景, 但拥有较高学术研究能力, 能掌握知识发展的方向, 认清科学前进的道路。因此, 努力在自然科学、哲学社科和教研教改等方面开拓新思路、新方法, 争取每两年都能成功申请课题开展研究, 这对于防止“职业高原”现象发生以及自我价值实现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综上, 作为一名合格的高职教师, 需要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系统的职业知识、娴熟的教育教学技术技能和高尚的职业精神。为了推动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 高职教师需要良好的自我教育能力, 在教师基本职业技能、专业申报评估、课程开发、实践技能、教研技能等方面下足工夫, 做好育己计划, 促进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

摘要:高职院校教师是我国职业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 是高校最本质最重要的资源, 其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职业教育的成败。本文在分析高职院校教师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 构建了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技能着力点, 阐述了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措施。

关键词:高职教师,职业生涯,发展

参考文献

[1]韦东, 蒋运洲.高职教师职业经营之路径[J].煤炭高等教育, 2007, 25 (6) :58~60.

物流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模式探讨 篇10

当前物流人才的需求一般包括4个层次 (表1) 。

2 我国物流人才培养中存在的瓶颈问题

一方面,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物流人才缺口很大。我国物流市场庞大, 并且仍在快速增长中, 物流市场的庞大促进了物流人才的需求。据相关部门预测, 截止2012年我国高级物流人才每年需求3万-4万。中国的物流市场人才缺口为600万左右, 其中高级物流人才缺口为40万左右。

另一方面, 我国物流职业岗位所需求的人才主要是高级研究开发人才和中高级应用操作人才。因此我国初级的物流作业执行人员相对过剩。因此, 我国物流人才需求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初级物流人才相对过剩而中高级物流人才缺乏的人才培养失衡问题。

3 我国物流人才培养在职业教育中的目标定位

3.1 中职物流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目标主要是为了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 能够在生产、服务等一线工作中进行操作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3.2 高职高专物流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为了保证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毕业后即可上岗, 高职高专教育与本科教育就需要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实现高职物流专业人才的实践动手能力, 这样才能保证专业人才能够熟练掌握现代物流设施设备, 培养能够操作现代物流办公软件的物流人员。

3.3 应用本科物流人才培养目标

物流本科生教育主要是以培养物流企业的管理人才为核心, 培养中层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为方向。使培养的人才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和协调管理能力以及一定的战略决策能力。

3.4 研究生物流人才培养目标

物流研究生教育的培养, 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具有较强研究能力,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能够解决现代物流产业发展中所遇到的突发事件问题的能力。

4 江苏、上海发达地区在职业教育中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实践

4.1 江苏中职和高职教育将直接衔接本科

读完中职, 只要参加对口本科院校的考试, 就能直接入读本科。江苏2012年启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工作, 建设中职—高职—本科一体化职业教育模式。在5个开始试点的城市, 南京、苏州、无锡和常州及南通, 共有71个项目包括在内。本科院校将教学要求渗透到中职或高职院校, 学生升学只需要通过衔接院校的选拔, 不必参加全省统一考试。此次试点主要是为了培养职业技能型的本科人才。

为形成中职、高职、本科三阶段的一体化教育体系, 试点共设计了3个大类的衔接学制:中职与高职“3+2”或“3+3”分段培养学制, 即中等职业教育学习3年, 通过注册入学方式进入高等职业教育学习2年或3年, 获得高等职业教育学历;中职与普通本科“3+4”分段培养学制, 即中等职业教育学习3年, 进入本科教育学习4年, 获得本科教育学历;高职与普通本科“3+2”或“5+2”分段培养, 即高等职业教育学习3年 (5年制高职学习5年) , 进入本科教育学习2年, 获得本科教育学历。

4.2 上海2012年下半年高职与应用本科衔接

2012年上海市通过中高职贯通教育模式招生录取学生近1400名。另外上海市还探索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探索高职和应用本科的衔接试点。在2012年参与上海市中高职贯通招生学生增至30多所学校, 涉及到18个专业, 招收学生增至近1400名。而在2010年, 上海市第一次推出中高职贯通培养, 连续三年招生人数逐年上升。从2011年开始, 在招生方式上增加了面试环节, 面试合格后, 考生可填报中高职贯通志愿。

学校在进行学生录取的时候, 需要根据相关的规定, 这样被录取的学生在规定学习年限内, 才能够顺利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 等到成绩合格的时候, 才能获得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院校的相关毕业正式。

2013下半年, 上海市探索高职和应用本科的衔接试点工作, 促进中职-高职-应用本科的有效衔接。

5 中高职-应用本科衔接发展的途径和方法

从以上的江苏、上海等发达地区中高职、应用本科的人才培养模式中我们看到了可喜的变化。但是中高职、应用本科的衔接发展绝不是中职与高职与应用本科几个系统的简单链接, 而是系统在多种特征上兼容性的适配。

借鉴发达国家中高职、应用本科衔接模式成功的经验, 在结合我国中高职衔接段发展的现状,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 建立一套属于自己职教特点的中高职、应用本科的入学制度, 逐年推进“宽进严出”的管理模式。实行中期择优录取的方法, 为中职毕业生继续学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以形成我国的职业教育与继续教学衔接的“立交桥”。 (2) 为了保证中高职、应用本科衔接的弹性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 放宽职业教育招生和入学的年龄限制, 允许学生能够完成每个阶段的学业, 这样能够实现中高职培养人才的目标。 (3) 完善物流人才培养的多层次教育体系。中高等职业院校为了培养专业的物流人才, 就需要制定科学的培养目标和规划体系, 完善普通高等本科院校、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等三个层次不同阶段的人才培养体系, 以此提高物流人才培养的质量。 (4) 完善中高职、应用本科“直通车”, 以此打开我国物流人才发展需求的制约。

因为我国的物流业还处于尚未完善的阶段, 因此现阶段的人才培养还不能够满足我国快速发展的物流行业对人才的需求, 这就需要培养新型人才, 以缓解物流对人才的迫切需求。

6 结束语

我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以及继续教育的衔接, 都是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也是我国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之路。为了完善中高职院校、应用本科等衔接的教学管理机制, 就需要推进职业教育的终身制教育。

参考文献

[1]胡春秀, 李蜀湘, 涂岭.我国人才需求及岗位能力分析[J].湖南工业职业学院, 2010, 10 (3) .

[2]王佑华.中物在线《我国现代物流人才的需求调查报告》[A].2006-07-09.

[3]王素娟, 刘蓉.金陵晚报[N].2012年6月9日.

[4]张熙.双元制职业教育概览[M].海南出版社, 2010.

职业可持续发展 篇11

一、当前体育职业道德下滑的表现剖析

1.没有科学价值观。表现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盛行,极端个人主义的表现,认为体育竞技就是为了钱,只要赢了比赛,就是名利双收。为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铤而走险,不惜牺牲自身的健康和名誉,冒险使用兴奋剂。从中国奥委会反兴奋剂委员会的官方数据上看,自1990年至2001年间,中国兴奋剂检查阳性总数从3例上升到23例,抽检总数也在逐年增加,到2001年抽检总数达5121例,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现在的体育环境和体育道德的下滑。为了比赛胜利,为了荣誉和金钱,把自己的道德底线抛到脑后,把自己的身体和道德与金钱交换。什么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通都成了金钱的奴隶。

2.职业道德判断标准的错误。长期以来虽然已经空喊“职业道德”多年,但却一直没有一个科学的评判标准,其实体育道德是建立在社会基础道德之上的,首先应该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和社会公德,结合体育职业化的特点,其主要标准应该包括是公平竞争意识、刻苦训练的精神、正确对待比赛输赢的态度等。但归根结底,可以用中国的一句古话来概括:“公道自在人心”。“人心”就是道德诚信的标准,也就包含了所谓的“职业道德”。虽然可以看到鲁尼、马拉多纳等在赛场上的种种叛逆表现,但他们还不敢违背最基本的诚信道德标准,一旦他们在赛场上不尽心尽力地踢球,而是去踢假球,那么这样的失信于民的行为在道德诚信体系健全的西方就不会有他们的生存空间。作为中国体育职业化的排头兵,中国足球活生生的现状说明了“人心”不可违,虽然我国尚未建立社会诚信制度,但任何偏离职业道德标准的行为都是一种社会从倒退。

3.运动员个人综合素质不足。随着职业化的进程,运动员要在竞技水平上有更大的提高,在训练中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运动员的运动年龄只会更早,而这些“小运动员”的心理健康和个体素质培养往往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新生代的个人理想主义空前膨,对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不清,心里不平因素加大,总想的是趁着自己还在年轻,不捞白不捞,从在思想上就没有了国家和集体的概念,想办法钻空子、捞好处,形成了以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其社会责任感和国家集体意识薄弱。时至今天,许多非洲的贫困运动员还在移民甚至在国外比赛后“失踪”。而我们国家的个别运动员也顾国家和人民的培养,在国家比赛需要的时候拒不回国参赛。

二、如何建立体育职业道德规范、促进体育职业化发展

1.要在法律法规上建立职业道德的制度保障。依法治体、以德治体,以严明的法律规章制度来保障最基本的道德准则,最大限度地规范一个人的行为准则,同时在法律之外,应着重建立规范的体育规章制度,从职业道德的角度来约束运动员,让他们知道,不仅仅要遵守法律法规,而且还要遵守体育职业道德规则,把这种规则作为体育职业化过程中的“潜规则”来运行,使运动员在各种“道德”规则下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以规章制度的方式把职业道德写进去,一旦发生有违职业道德的事情发生,立即按照相应的法律法规处理,不再增加人为干扰因素来左右社会道德的评判。

2.要从体制上完善职业化进程,提高职业道德的“公平性”。我国职业化还只处于起步阶段,新体制与旧体制的矛盾还十分突出,国家培养包办的运动员,一旦直接走向职业化的赛场,不论从生理还是心理上都还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国家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培养的运动员,最终在职业化的体育比赛中并不能得到应有的回报,可运动员确可以在比赛、广告上有丰厚的收入。一般职业运动员与他们的教练、经济人之间都有着各种各样的利益分配,而对于国家这个最大的“教练”、“经济人”可言,他们的利益由于体制所限,并不能保障,运动员一旦走向职业赛场,国家很难从体制制度上对其进行约束管理,最落得个人财两空,国家利益受到极大的损害。所以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大型的国际赛事中,由于没有高额奖金,所以很难见到高水平职业运动员的身影,这一方面影响和比赛的水平和观赏性,另一方面也影响和体育运动的和谐发展,折射出职业道德的堕落。

所以对体育职业化而言,不仅仅是要在具体的管理上下功夫,更重要的是要从国家对运动员的培养体制、对体育事业的经营体制上下功夫,主动适应职业化的特点,按市场规律来改革现行的运动体制。从根本上解决新旧体制冲突所带来的各种问题,不要一味地强调让运动员为国家、集体的利益来牺牲自己,这其实是一个体制上的问题,不能够单纯地用职业道德的标准来衡量,应该体现职业道德的“公平性”原则。所以能否体制上来解决一些问题就显得十分重要,例如可以在运动员的培养过程中试行谁培养谁受益的原则,对于职业道德低下的运动员实行“封杀”。

3.要加强对运动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个人素质的提高。2002年11月体办字[2002]248号文件《对关于加强体育道德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了体育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对运动员个人素质和道德水平的提高做出了具体的要求,要求采用多种方式,广泛宣传体育道德先进典型,形成良好风气,努力营造一个讲道德光荣、不讲道德可耻的舆论环境。

职业可持续发展 篇12

1. 有利因素

(1) 会计环境优势。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知识经济、科技大发展和经济管理水平大提高, 对会计人才的需求更是迫在眉睫。一次次的会计制度改革, 逐步缩短了与世界会计工作的距离, 基本实现了国际趋同。与此同时, 我国的财税制度、审计领域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这些, 大大增加了会计从业人员、会计教育人员的工作及学习难度, 但也为自身专业进步、职业能力提升提供了机遇。部分职业院校教师通过自身努力, 取得了会计师、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注册评估师等多种资格, 并广泛参与了专业社会实践, 为个人职业能力发展打下了坚实的会计专业基石。

(2) 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推动。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新类型, 肩负着大批量培养高技能专门人才的使命, 在人才培养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国家及相关部门对职业教育高度重视。包括政府部门、社会大众、及职业院校自身都对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过程和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职业教育发挥出的优势及不足, 职业教育教学进行着一系列的尝试和改革, 职业教育教学新观念、新思维不断学习, 围绕地方经济办专业, 广泛调研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技能竞赛、专业比武、教育教学评价评比等多种活动地深入开展, 为职业院校教师个人能力的发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为其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创造了条件。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大力推动下, 会计教师的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3) 长期工作经验的积累。从1990年开始, 各类职业院校纷纷开办会计类专业, 招聘会计类专业教师, 所以有部分会计专业教师的教龄在15年以上, 且有部分教师长期参与会计专业实践活动。在长期的工作中不仅积累了会计专业经验, 还丰富了教育教学经验。多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形成了个人特色:有的教师擅长案例教学、有的教师突出模拟仿真教学、有的教师实施理实一体、教学做融为一体, 有的教师各专业课程融汇贯通。

(4) 教师个人的不懈努力。终身教育在会计行业得到了最佳体现, 尤其是作为会计专业教师, 除了钻研教育教学外, 还要花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在会计专业理论及实践的学习上。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提高会计人员的质量, 财税、审计方面的新制度新法规层出不穷, 会计类的资格考试难度加大, 且每年还受过关率的限制。为了取得全科合格证, 有的会计教师最短的要花费1年到2年时间, 有的甚至花了5年及以上功夫。经过教师个人的吃苦耐劳与不懈努力, 部分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双师型教师。

2. 不利因素

(1) 专业实践经验不足。由于会计类资格考试难度加大, 只有部分教师取得了会计师、高级会计师或注册会计师资格, 具有专业双师证书。具有双师证书的会计教师缺少大公司、大型企业会计工作的经历, 在教学工作中, 易受小企业会计工作特色的影响, 有时传递给学生的可能是一些负面的信息。部分教师没有取得双师证书, 在职业教育教学中, 专业实践经验不足。受专业实践的影响, 部分会计教师没有足够的信心与能力来评估他人及自身的教学效果。多数会计教师专业实践的不足, 不仅是影响教师会计专业能力的培养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也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 与行业交流欠深入。多数职业院校的会计教师没有为行业、企事业提供服务的经历, 一半以上的会计教教师不能经常与行业企事业交流, 行业市场调研参与面窄。整体与行业交流不够深入, 接收行业信息滞后, 不能较好地把会计行业一线的变革补充到教学中来, 造成专业教学与会计职业岗位的部分脱节。与行业交流欠深入, 也是影响会计教师职业能力发展的一个因素。

(3) 专业教学背景的限制。多数会计专业教师是由财经类专业院校直接到职业院校从事教学工作, 在早期的职业教育教学活动中, 较少涉及教学改革, 许多教师仅凭个人摸索进行教学。与此同时, 各职业院校会计类专业受市场调控, 专业招生时好时坏。在整个专业不景气的时候, 会计专业教师闲置或转入其他专业课程教学, 多数会计教师在继续学历或学位学习时, 也转向了非会计类专业。当专业市场好转时, 再转到本专业从事教学工作, 专业教学经历出现断层。会计教师专业教育背景的限制, 是影响教师会计专业能力的培养与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 这一点在非财经类职业院校更为明显。

二、职业院校会计教师职业能力发展的主要途径

1. 从社会层面上看

职业教育越来越受到政府及社会各方面的高度关注和支持, 政府应制定相应的制度规范, 把扶持地方职业院校的发展作为企业的一项社会职能, 并在某些方面给履行该职能的企业一定的政策优惠。在企业与职业院校利益双赢的情况下, 企业才能为会计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打开方便之门。

2. 从学校层面来看

(1) 专业教育制度化。职业院校的会计专业课程教学对专业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综合现有会计教师的专业背景、专业经历和专业成绩来看, 离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职业院校可制定相关的规定, 从制度上规范专业教师的后续教育。如现有的会计教师的学历晋升, 必须就读财经类专业, 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 加大对现有会计教师取得会计系列资格的奖励力度。会计专业教师接受专业教育制度化, 从政策上引导会计教师专业发展的持续性和专业优势。

(2) 以专业建设带动会计教师职业能力发展。要想会计教师心无旁骛、全力以赴在会计专业学习和研究上, 职业院校的会计专业建设是根本保障。非财经类职业院校的会计类专业在本院校的专业建设中居于支撑地位, 较长时间以来, 随着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变化, 会计类专业几经跌宕起伏, 也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特色。但与财经类高职院校的会计类专业相比, 仍有许多需要学习和进步的方面, 优势还不够明显, 在专业建设方面缺少主动性。只有本院校的会计类专业建设好了, 会计专业教师才有立身之本, 会计教师的职业能力的进步也是水到渠成的事。

(3) 创造多种条件拓展教师对外交流平台。对外交流是进行专业建设的一个必要条件, 专业教师要提高职业能力, 广泛的对外交流必不可少。从目前情况看, 部分会计教师对外交流较少, 一些对外联络交流的平台还有待建立。另外, 与企业、行业的联络与合作还有待规范和深入。学校应创造多种条件拓展教师对外交流的平台, 多角度提升会计教师的职业能力。

(4) 针对年龄结构现状, 扶持并引进专业教师。高职院校的工作重点在专业建设上, 而专业建设的核心是专业教师。应以全面提升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为核心, 以专业梯队建设为重点, 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 以技能型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为突破口, 努力建设一支适应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需要, 数量充足、梯队合理、双师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专业教学团队。要提升会计教师的整体职业能力, 除了大力培养和扶持现有教师外, 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 可引进高学历的年轻专业教师, 更需要引进各方面能力较强、并有一定的专业影响力的专业带头人。

3. 从教师层面来看

(1) 兼顾专业理论实践, 齐头发展。除了参加学校计划安排的培训外, 会计教师还有众多的主动学习的机会, 可以通过多种方式的继续教育, 提升会计专业理论与实践水平。可结合自身情况, 有选择地参加专业方面的专题讲座活动、参加有关的培训和进修活动。经常阅读专业书籍、资料, 浏览专业网站。参加会计资格考试是提升理论水平的一个非常好的途径, 有条件的教师可参加全国中级会计师、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等相关的会计资格考试。积极主动参与专业实践活动、到企业进行专业实践, 参加行业企业的活动。在结合专业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 进行专业理论与实践应用研究, 撰写专业文章, 进行专业课题研究。

(2) 投身职业教育教学, 积极进取。职业教育面临着机遇, 也面临着挑战。作为职业院校的专业教师, 应主动分析自身的优势与不足, 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积极进取。主动参与教学改革, 进行教学研究和教学反思, 撰写教改文章、推广教学成果。积极参与学生的教育与管理工作, 参与学生的专业技能操作练习和学生毕业后的专业跟踪服务与调研。不断总结自己的职业经验, 参加各类教学研讨活动, 承担职教教学研究机构的有关工作。干一行、爱一行, 这样才能把工作做好, 才能从工作中获得乐趣。

(3) 克服职业倦怠, 树立专业信心。在与会计教师的相处与交流中发现, 部分教师感觉心累、易疲劳, 缺少动力与激情, 工作能少做就少做。除了年龄的因素外, 还有些是属于职业倦怠的表现。职业倦怠的关注和调整关键要靠教师本人。作为专业教师, 要想办法克服职业倦怠, 树立专业信心。要学会调整个人情绪, 保持良好的心境, 学会放松身心。要经常性地锻炼身体, 做好时间精力管理, 做到劳逸结合。要充分认识、了解自己, 知道自己的职业需求, 与同事同行多交流、多合作, 从而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职业能力。

摘要:我国会计改革、财税制度、审计领域的变化, 大大增加了会计从业人员、会计教育人员的工作及学习难度, 但也为职业院校会计教师的专业进步、职业能力提升提供了机遇。本文通过影响职业院校会计教师职业能力的主要因素分析, 提出了职业院校的会计教师的职业能力发展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职业院校,职业能力,途径

参考文献

[1]胡淑珍等编.教学技能[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5.5.

[2]刘春生, 徐长发.职业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5, (5) .

上一篇:商业银行审计风险下一篇:现代中国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