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性发展

2024-05-27

职业性发展(精选12篇)

职业性发展 篇1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经济体制变革、产业结构调整以及人才素质水平的提高,职业将发生诸多变化。本文分析了新时期的职业发展趋势以及职业发展趋势对人才的要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职业技术教育应对新时期职业发展趋势的策略。

关键词:职业技术教育,职业,发展趋势,策略

职业是随着人类社会进步和劳动分工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科技进步的结果。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社会化大生产的不断壮大,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职业分工随之越来越细,职业种类越来越多,并呈现出综合化、多元化的趋向。

新时期职业发展趋势:精细化、综合化、多元化

随着经济、社会、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在过去的十几年中,已有8000余种低技能职业被淘汰,同时又产生了6000余种新职业。职业种类越来越多,分工趋于精细,职业间的差异不断加大,许多新兴职业应运而生。这些新兴职业有: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职业,如高新技术研究与应用,新材料、新工艺、新能源开发,网络设计与管理,计算机软件开发等;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出现的职业,如注册会计师、营销策划、广告策划、资产评估、商务代理等;随着一些边缘科学的开发而出现的职业,如生命科学研究、人口学研究、社会学研究、心理咨询、应用美学研究等;随着社会服务需求的扩大而出现的职业,如公益慈善事业管理、社区服务、家政服务、法律顾问、中介服务、环境设计与保护等;为适应政治体制及其管理需要而出现的职业,如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监督、司法监督等。总的说来,新时期职业发展呈现出以下趋势:

职业分工趋于精细化职业种类不断增加,分工趋于精细,不仅出现了很多新兴职业,而且职业分工由简单到精细。例如,随着社会发展,健康管理师还可以细化为体育指导员、物理治疗师、营养师、心理咨询师以及护理人员等等。一种职业又被细化为若干种职业,如与网络行业有关的就有网站管理、电脑系统分析、软件工程等。

职业结构急速调整新技术的发展与运用带来产业结构的变化,职业结构随之发生变化,第一、第二产业中的职业自动化、智能化程度不断增强,劳动者大量转向第三产业,因而第三产业得到大力发展,就业人口比例上升。例如,服务型行业将大力发展,社会将从以生产为中心的时代逐渐过渡到以服务为中心的时代,在服务型行业就业的人员将逐渐超过生产型行业。服务型行业将对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产生重大影响。服务型职业主要有商业服务型、社会服务型、生活服务型和私人服务型,例如社区服务、家政服务、法律顾问、中介服务等职业。

职业的技术含量要求增加在知识经济时代,生产工艺和管理手段日益现代化和高科技化,产品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技术性工作将成为各行业的先导。各种类型的科学技术人员和现代技术型管理人员将支撑起整个行业,成为生存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失去科学技术工作的支撑,这些行业将落后甚至被淘汰,相关的职业也将会随之消失。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手段的人才,在竞争中显现出优势地位。

职业对劳动者的素质技能要求综合化由于未来职业的专业性、技术性和创造性等特点,要求从业人员具有较高的素质能力,要求其具有综合技能。体力劳动类职业和各种职业中的体力要求将大大降低,而逐渐被脑力劳动和创意性工作所代替。随着社会进步和市场经济规范化发展,文化素质较低的人将失去职业竞争力。社会将需要具备高等文化水平、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熟悉国际惯例和国际竞争形势、具备全球战略视野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职业对从业人员的知识、经验、技能和能力的要求越来越全面。由于职业综合化,各种就业岗位更加欢迎那些具有多种技能的人才。

新时期职业发展趋势对人才的要求

新时期的职业发展趋势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能力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知识素质要求逐步提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对社会从业者的知识结构要求也随之提高,尤其在今天,人们对从业人员的科学文化素质要求在逐步提高,要求从业人员具有合理完善的知识结构和宽厚的理论基础。从业人员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一是专业基础知识,主要是专业技术中偏重理论基础的部分;二是专业知识,主要是为了适应某类岗位群的职业能力要求而必须具备的专门知识。另外,从业人员还要涉猎其他学科知识,拓宽知识面。知识涉及的范围广泛而丰富,涉及的学科门类很多,广义来讲,包括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历史、文学艺术、数学、物理、化学以及方法论知识等等,科学文化知识的内化并通过外化形式表现在个人身上就是科学文化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在人的素质结构中占有基础性的地位,它已经超越了知识形态而成为思考问题的思维模式、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

技能素质要求综合化职业发展要求从业人员具有综合技能。首先是对从业人员专业能力的要求。所谓专业能力就是指专业领域内从事生产、经营、服务等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能力,是知识和技能的结合,只有具有扎实的专业能力才能胜任所从事的职业。其次是在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基础上综合和升华而来的能力,包括对新技术的接收和理解力、职业适应能力、质量安全意识、时间经济观念、提出合理化建议的能力等等。再次是学习能力。学习能力应包括发展性学习能力以及与其相应的思维方法。由于知识的迅速增长和更新周期的不断缩短,要求接受性、积累性的学习转化为探索性、发展性学习。要求从业者对于知识的接受和吸收不再停留在机械化的程度,必须找出适合自己的思维方法,用自己的方法去接受、了解、运用知识,更好地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

情感素质趋于完善现代生活节奏加快,职业变换频繁,职业间竞争加剧,要求从业人员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树立正确完善的价值观。要求从业人员具有良好的情绪、健全的人格和意志,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正确的自我观念、适度的行为反应和积极的社会适应力,在就业、失业、再就业、转业的一系列循环中,具有较强的心理承受力以及积极的心态,只有如此,才能在职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职业技术教育应对新时期职业发展趋势的策略

职业发展趋势与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为了顺应职业发展趋势,职业技术教育要不断创新自身体系,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育途径、教育体系等方面不断创新。

培养目标的转变:培养“金领工人”职业技术教育以往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具有一定技能的人才,可知识经济的发展对新型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要转变以适应社会和时代的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的最大特征是技术融合、学科交叉、新技术成果工业化速度越来越快,很多技术的产品刚刚开始研制就已着手于应用。因此,职业技术教育在培养目标上要不断创新,从培养“蓝领工人”向培养“金领工人”过渡。所谓的“金领工人”就是同时拥有“白领工人”的脑袋和“蓝领工人”的手的高技能、多学科专家;还有人认为是从事高技能、高薪金、高要求的职业的人。培养“蓝领工人”主要是使其获得即时可用的岗位技能,职业技术教育的导向是就业,而培养“金领工人”不仅仅传授岗位技能,还要传授团体合作、跨学科解决问题的能力、可发展性学习的能力等,重视培养复合型人才,建立顺应职业发展趋势的人才培养模式。

课程设置的创新:加强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直接与所培养人才的知识技能结构相关,职业技术教育要不断创新课程。一方面可以开发和运用新的符合“金领工人”的能力标准,另一方面可以提倡实验学习。在知识经济时代,技术和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快,知识传播途径多样化,新知识的产生往往以问题为中心,而问题的提出和解决都以应用为背景,应用跨学科的方法和一系列看似不协调的方法。在此背景下,富有创新意义的实验学习就显得格外重要。所以,要改变以往一味模仿的学习方式,加入更多的尝试、实验和创造;改革职业技术教育课程,更新教学内容,加强学生的文化基础,使学生一专多能,提高学生的适应性,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加强通识教育,把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起来,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向综合化方向发展,进行学科大交叉,设置一些跨学科的综合性课程。

教育途径的创新:多规格、小批量在知识经济和网络时代,工业社会标准化的大批量人才培养模式逐步转变为信息社会“量身定制”式的多规格、小批量的人才培养模式。新的科学技术给教育途径注入新的技术因素,完全可以利用这些先进技术实现不定点学习。学员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办公室,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量身定制的教育,对零星的分散的学习机构可以建立一个统一的机构予以管理,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优化。这样,可以培养学员的自我学习能力,自己确定学习的步调,学习弹性加大。

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创新:尝试开设技术本科随着知识、技术的发展,职业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我国虽然已经初步建立起初、中、高三级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但仍然在顺应知识经济带来的教育体系终身化方面有很大的发展余地。我国大陆目前的职业技术教育最高层次还停留在专科层次,与职业发展对“金领工人”的要求不相符。例如,国内需要航空系统的维修技师、网络管理者以及高级的制造业技师、金领工程师、化学家、生物学家或地理学家等,他们要了解学科与商业的关系,拥有商业环境中所需要的管理和理财知识,并且能使科学与产业联姻,这样的人才可能是两三年的职业技术教育培养不出来的。既然有继续深入接受教育的愿望和需求,尝试举办技术本科不失为明智之举。从社会需求来看,此类人才供不应求;从技术水平来看,完全具备这样的新型技术;从资源供给来看,教育完全有能力创造。因此,目前可以尝试开设技术本科。

大力实施创新教育:建设现代学力评价体制所谓创新教育就是从知识中心型、教师中心型向自我教育型转移,建立以学力观支撑课程与教学的基本观点,建立现代学力评价体制。日本教育专家田睿一在《教育评价理论》中指出:现代学力由“显性学力”和“隐性学力”组成。前者以“知识、技能、理解”为代表,后者以“关心、动机、态度”为代表。其中“态度”是学力中最基本、最能动的因素。“显性学力”可以用教学活动的成就度来表示,可以借助分数评定的方式作出客观计量。“隐性学力”是由体力、智商、情商等支撑的学力。现在“隐性学力”在当代更加受到重视,这是因为“隐性学力”有可能使人终生获得“显性学力”。从“显性学力”向“隐性学力”的转移,形成学生的主体性与创造性,促进学生能力形成,必须充分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人格成长与道德发展的基础,同时促进学生形成学力,即学习动机、学习方法、独立学习态度等。

总之,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要不断创新、不断改进,才能与时俱进,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韩先芹,徐晓霞.职业发展需求与职业教育创新[J].卫生职业教育,2005,(7).

[2]罗丽娜,杨思瞳,唐萍.应运而生的朝阳职业——健康管理师[J].怀化学院学报,2007,(2).

[3]吴爱明,郭双喜.新时期职业发展趋势与人才流向[J].天津商学院学报,2002,(1).

[4]叶玲,雷小波,欧阳心力.职业学校培养目标的素质结构新视角[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

[5]蔓盛.职业技术教育新思路与新形势[J].比较教育研究,1999,(6).

[6]聂立清.社会职业发展趋势与大学生就业[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8).

[7]石伟平.从国际比较的角度看我国当前职教发展中的问题[J].比较教育研究,1999,(6).

职业性发展 篇2

一、我市职业教育的现状

我市的职业教育起步于八十年代初,现建有职业高级中学两所----市职教中心和**职中,均为江苏省合格职教中心;一所民办新世纪学校;另外还有广播电视大学、建筑学校、供销学校、卫校等四所开展成人职业技术教育的部门学校。

市职教中心建于1985年,现有教职工164人,其中专任教师92名,具有中高级职称的教师78人,实习指导教师22人,本科以上学历的教师84人;校园占地140亩,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建有多媒体教室、电子阅览室、语音室、家电多功能实验室、财会模拟室、电子电工实验室、工艺美术室、家电实习操作车间、汽车维修操作间、钳工、焊接车间、烹饪操作间、缝纫车间等实验实习场所。现开设汽车驾驶与维修、计算机技术与应用、服装设计与制作、工艺美术、烹饪、电子电器、保安、焊接、电子商务、机电一体化等十余个专业,共33个教学班,在校生1299人。其中汽车驾驶与维修专业被评定为徐州市示范专业。

2004年该校毕业生有89人参加普通高校对口单招考试,本科录取9人,专科录取72人,除此以外,其它350名毕业生全部安置就业,就业率100%。

**职中建于1982年,现有教职工89人,其中专任教师78人,具有中高级职称的教师20人,本科以上学历的教师33人;校园占地137亩,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建有OEH多媒体教学网络、闭路微机室、多媒体教室、电子电工拖动实验室、家电七合一实验室、高速缝纫机实习室、烹饪操作室等实训场所。学校现开设服装工艺、机电一体化、电子商务、电子电器、电子技术、烹饪、计算机应用等专业,共有28个教学班,在校生1580人。其中服装工艺、机电一体化专业被评定为**市示范专业。

2004年该校毕业共有130人参加普通高校对口单招考试,本科录取11人,专科录取112人,剩余100名毕业生全部安排在上海、苏州等地就业。

**市新世纪学校作为一所开展职业教育的民办学校,两年培养和输送出电子技术专业学生400余人,就业率达到100%。

目前,我市普通高中在校生约36000人,职业学校在校生仅3000余人,与上级要求的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教育的人数比例大体相当差距很大,比例严重失调。

二、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富民强市,争创“三先”,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一方面,我市招商引资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工业化步伐逐渐加快,对一线技术工人的需求量大增,而目前技术工人特别是高级技工数量短缺,已成为制约我市工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我们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尽可能多的培养技术精湛、技能高超的技师和复合型技术工人,才能不断满足我市工业化进程对各类实用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我市作为人口大市,每年都要新增10000余名劳动力,这些人没有经过技能培训就走上社会,文化层次低、技术水平差,制约了我市的劳动力转移和输出,因此,必须通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才能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

2、我市职业教育的现状远远不能满足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加快改革与发展的步伐。我市现有的两所职业中学---市职教中心和**职中均为省合格职教中心,但两所学校在校生总数不足3000人,且硬件设施不足,设备简陋,师资薄弱,经费匮乏,难以担负我市经济发展对大批技术工人需求的重任,因此,加大力度发展职业教育势在必行,迫在眉睫。

三、我市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我市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总体要求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为经济结构调整、产业优化升级和科技进步服务,为促进就业、再就业和转移剩余劳动力服务,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逐步形成与市场需求、劳动就业紧密结合,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市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目标任务是:紧紧抓住高中阶段生源进入高峰期的有利时机,加快职业学校的校园建设,加大教学设备投入,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力争在“十五”期间,使我市职业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结构进一步优化,质量效益进一步提高。

1、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省政府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重申了现阶段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仍然以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努力保持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的比例大体相当。我市的实际也要求合理划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范围,抓住高中阶段生源进入高峰期的有利时机,加大普教、职教统筹力度,积极调整高中阶段教育结构,扩大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提高职、普比例,2005年,全面实施学分制和弹性学制,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数要达到3000人左右,市职教中心和**职中要创建成国家级重点职中; 2006年中等职业教育年招生数要达到4000人;2007年中等职业教育年招生数要达到5000人,职、普比大体相当,每校要建设2-3个省级重点专业,3-5个**市级示范专业。

2、积极推进示范专业建设。职业学校要根据我市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结合学校实际,确定3-5个相对稳定、师资较强、设施齐全的专业作为学校的骨干专业进行重点建设,对照教育部《关于职业学校重点建设专业教学指导方案》认真研究制定和实施本校的示范专业建设方案,以专业建设的现代化带动职业学校的现代化建设。今年,市职教中心的焊接专业和车辐职中的服装专业要通过省级示范专业验收。针对国家启动紧缺技能型人才培训基地,市职教中心积极创造条件,计划投入400万元创建板材加工技术培训基地,逐步形成木材加工的专业群,目前论证报告已经报到省教育厅。

3、强化服务功能,广泛开展各级各类职业技术培训。通过职业教育,培训农村新增剩余劳动力10万人,致富带头人2万人,农村从业人员年培训率达到20%,城镇在职职工年培训率达到50%,下岗人员培训后再就业率达到60%以上。

4、合理整合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稳步推进职业学校布局调整。《职业教育法》明确规定:“普通中学可以因地制宜地开设职业教育的课程,或者根据实际需要适当增加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根据这一规定,我们将在使现有的两所职中上规模上档次的基础上,选择**五中、**高中、**中学等三所普通高中设立职教专业班,把一些需要实验实习设施较少的专业如工艺美术、计算机等专业设在这些学校,普中班、职教班同时开设。同时在各镇办好一所职成教中心校,努力扩大优质职业教育资源规模。

5、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积极开展以骨干教师为重点的全员培训,加快教师的知识更新,鼓励教师在职攻读相关专业学位,不断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教学水平和相关学历层次。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每年至少选派20名教师参加省“四新”培训及到企业锻炼;广泛吸引和鼓励企、事业单位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社会上有丰富经验的技术专家到职业学校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到2008年,全市中等职业学校90%以上的专任教师要达到本科学历,10%以上的专任教师要具有研究生学历,名师、学科带头人占教师比例20%以上。

6、深化职业学校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继续推行教师全员责任制和管理人员公开选拔、竞争上岗、职务聘任制度,建立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实行核定编制下的工资总额包干制、岗位责任制、结构工资制,人员能进能出,以岗定薪,按劳取酬,盘活学校人力资源。

四、进一步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

1、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在加强文明行为规范教育的基础上,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大力开展“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受教育者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责任感;增强文化基础教育、职业能力教育和身心健康教育,重视受教育者的专业技能、钻研精神、务实精神、创新精神,提高其创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岗位变化的能力,为受教育者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2、创新教育教学模式。适应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就业市场的变化,根据市场需求及时改进和调整专业设置,保证毕业生适销对路。以能力培养为基础,将理论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实现讲、练同步,教、学结合。选择一批我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急需的专业进行重点建设,改善教学条件,推进产、学、研相结合,推进专业现代化建设。积极推进课程和教材改革,开发和编写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校本课程和校本教材。改革教学管理制度,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培训项目的需要,采取灵活的学制和学习方式,实行学分制等弹性学习制度,为学生半工半读、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创造条件。实行教学活动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及技术开发的紧密结合,保证实践教学时间,严格实践教学要求,努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专业技能,敬业精神和严谨求实的作风。

3、抓好就业指导工作。职业教育是面向就业的教育,就业率的高低是衡量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的标尺,必须要加大工作力度,积极建设和扩大就业网络,确保毕业生全部妥善安置就业,以畅通的“出口”拉动“入口”。

4、多渠道筹集资金,抓好校内外实验实习基地的建设,突出实践性教学内容,努力搞好现代化教学设备和实习实训场地建设。要对所开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进行深入研究,高标准制定实验实习基地建设方案,以满足和保证教学计划、大纲的全面实施。职业学校要积极与相关企、事业单位共建、合作,利用其设施、设备等条件开展实践教学,为受教育者提高实践动手能力,熟练掌握操作技术提供条件。

5、促进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在高中阶段开展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联系的综合课程教育实验。全面推行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全日制与部分时间或业余时间制相结合、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相结合的办学模式,努力把职业学校办成面向全社会的、开放的、多功能的教育和培训中心,满足求学者就业、升学准备和增强技能、更新知识等多种需要。

五、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1、努力增加对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进一步拓宽职业教育筹资渠道。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以及公共财政体制的职业教育拨款和成本分担机制,努力改变当前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状况。

《职业教育法》明确规定:各级人民政府用于举办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的财政性经费应当逐步增长。职业高中收费低,学校规模小,因此,发展职业教育政府部门必须设立职业教育专项经费,重点用于职业学校课程教材开发、师资培训、骨干学校建设和扶持农村职业学校发展。应落实市政府规定的“农村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20%,并主要用于职业学校更新实验实习设备和改善办学条件”,“农村成人教育经费定额从人均0.25元提高到0.5元以上,由市政府筹措和统筹安排”。

认真执行国家对教育的各项优惠政策,支持职业学校办好实验实习基地、大力发展校办产业和开展社会服务,实现产教结合,增强职业学校的自我发展能力。可以按物价部门批准的收费政策提高收费标准。

采用“借鸡生蛋”的方式,本着“你投入,我管理,共同受益”的原则,积极引进社会资金,投资职业学校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办学条件。

2、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按照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人事厅关于职中教师编制的有关规定配齐职中教师,在教师调配和大学生分配等方面有针对性地对职业学校予以扶持,并将每年从社会上择优招录一批专业、文化课教师,充实到两所职中,以解决师资不足、力量薄弱的问题。加大普教、职教统筹力度,严格执行普高死档线,控制普高规模,提高普、职比例。继续坚持职业学校春季招生制度,今年春季中等职业学校共计划招生3120人,必须严格制定并落实相关措施,确保招生工作顺利进行,同时加强对招生的指导工作,针对各职业学校的特点,错位设置专业,避免资源浪费和无序竞争。

3、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不断拓宽办学思路。职业学校要拓宽办学思路,通过联合办学、股份合作等形式,上挂科研院所,横联大中型企业,积极展开合作,提高职业学校的办学水平和管理层次,激发学校活力,优化资源配置,实现资源共享,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

4、依法加强对职业教育的管理,进一步规范职业教育秩序。加大对职业学校办学条件、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的评估,提高职业教育管理水平;努力营造有利于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氛围,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大力宣传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宣传的表彰职业教育的先进典型,引导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择业观,形成全社会关心和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局面。

职业性发展 篇3

一、当前体育职业道德下滑的表现剖析

1.没有科学价值观。表现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盛行,极端个人主义的表现,认为体育竞技就是为了钱,只要赢了比赛,就是名利双收。为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铤而走险,不惜牺牲自身的健康和名誉,冒险使用兴奋剂。从中国奥委会反兴奋剂委员会的官方数据上看,自1990年至2001年间,中国兴奋剂检查阳性总数从3例上升到23例,抽检总数也在逐年增加,到2001年抽检总数达5121例,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现在的体育环境和体育道德的下滑。为了比赛胜利,为了荣誉和金钱,把自己的道德底线抛到脑后,把自己的身体和道德与金钱交换。什么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通都成了金钱的奴隶。

2.职业道德判断标准的错误。长期以来虽然已经空喊“职业道德”多年,但却一直没有一个科学的评判标准,其实体育道德是建立在社会基础道德之上的,首先应该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和社会公德,结合体育职业化的特点,其主要标准应该包括是公平竞争意识、刻苦训练的精神、正确对待比赛输赢的态度等。但归根结底,可以用中国的一句古话来概括:“公道自在人心”。“人心”就是道德诚信的标准,也就包含了所谓的“职业道德”。虽然可以看到鲁尼、马拉多纳等在赛场上的种种叛逆表现,但他们还不敢违背最基本的诚信道德标准,一旦他们在赛场上不尽心尽力地踢球,而是去踢假球,那么这样的失信于民的行为在道德诚信体系健全的西方就不会有他们的生存空间。作为中国体育职业化的排头兵,中国足球活生生的现状说明了“人心”不可违,虽然我国尚未建立社会诚信制度,但任何偏离职业道德标准的行为都是一种社会从倒退。

3.运动员个人综合素质不足。随着职业化的进程,运动员要在竞技水平上有更大的提高,在训练中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运动员的运动年龄只会更早,而这些“小运动员”的心理健康和个体素质培养往往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新生代的个人理想主义空前膨,对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不清,心里不平因素加大,总想的是趁着自己还在年轻,不捞白不捞,从在思想上就没有了国家和集体的概念,想办法钻空子、捞好处,形成了以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其社会责任感和国家集体意识薄弱。时至今天,许多非洲的贫困运动员还在移民甚至在国外比赛后“失踪”。而我们国家的个别运动员也顾国家和人民的培养,在国家比赛需要的时候拒不回国参赛。

二、如何建立体育职业道德规范、促进体育职业化发展

1.要在法律法规上建立职业道德的制度保障。依法治体、以德治体,以严明的法律规章制度来保障最基本的道德准则,最大限度地规范一个人的行为准则,同时在法律之外,应着重建立规范的体育规章制度,从职业道德的角度来约束运动员,让他们知道,不仅仅要遵守法律法规,而且还要遵守体育职业道德规则,把这种规则作为体育职业化过程中的“潜规则”来运行,使运动员在各种“道德”规则下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以规章制度的方式把职业道德写进去,一旦发生有违职业道德的事情发生,立即按照相应的法律法规处理,不再增加人为干扰因素来左右社会道德的评判。

2.要从体制上完善职业化进程,提高职业道德的“公平性”。我国职业化还只处于起步阶段,新体制与旧体制的矛盾还十分突出,国家培养包办的运动员,一旦直接走向职业化的赛场,不论从生理还是心理上都还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国家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培养的运动员,最终在职业化的体育比赛中并不能得到应有的回报,可运动员确可以在比赛、广告上有丰厚的收入。一般职业运动员与他们的教练、经济人之间都有着各种各样的利益分配,而对于国家这个最大的“教练”、“经济人”可言,他们的利益由于体制所限,并不能保障,运动员一旦走向职业赛场,国家很难从体制制度上对其进行约束管理,最落得个人财两空,国家利益受到极大的损害。所以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大型的国际赛事中,由于没有高额奖金,所以很难见到高水平职业运动员的身影,这一方面影响和比赛的水平和观赏性,另一方面也影响和体育运动的和谐发展,折射出职业道德的堕落。

所以对体育职业化而言,不仅仅是要在具体的管理上下功夫,更重要的是要从国家对运动员的培养体制、对体育事业的经营体制上下功夫,主动适应职业化的特点,按市场规律来改革现行的运动体制。从根本上解决新旧体制冲突所带来的各种问题,不要一味地强调让运动员为国家、集体的利益来牺牲自己,这其实是一个体制上的问题,不能够单纯地用职业道德的标准来衡量,应该体现职业道德的“公平性”原则。所以能否体制上来解决一些问题就显得十分重要,例如可以在运动员的培养过程中试行谁培养谁受益的原则,对于职业道德低下的运动员实行“封杀”。

3.要加强对运动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个人素质的提高。2002年11月体办字[2002]248号文件《对关于加强体育道德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了体育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对运动员个人素质和道德水平的提高做出了具体的要求,要求采用多种方式,广泛宣传体育道德先进典型,形成良好风气,努力营造一个讲道德光荣、不讲道德可耻的舆论环境。

我国职业卫生与职业病学的发展史 篇4

1 职业卫生与职业病学发展的3个期

1.1 职业卫生与职业病学萌芽(雏形)期

对于职业卫生与职业病学方面的论述,有文字记载的最早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公元前46—前377)在《希波克拉底文集》中记载有:“注意观察环境,以了解病人患病根源。”我国商周时期就有采矿冶炼(炼丹)技术,只是没有职业卫生方面的文字记载[2]。到了汉唐宋朝代手工业发展很快,宋代孔仲平(960—4127)在《谈苑》记载有:“贾谷山采石人,石末伤肺,肺焦多死。”及“后苑银作镀金,为水银所熏,头手俱颤。”上述记载阐述了矽肺和汞中毒的临床表现和病理改变,表示职业卫生和职业医学处于萌芽状态。明朝宋应星(1589—1666)著《天工开物》书,他记录了前人为保护工人免受职业病危害侵袭的方法:将楠竹凿空相互连接,用于煤矿井下排除毒气(瓦斯)及要求“烧砒工人应站在上风向3丈处操作”。这些记述可能是职业卫生预防知识方面最早的文字论述。14—16世纪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它是工业革命的导火索。在此期间德国的阿格里柯拉(Agricola、1494—1555)著《论金属》书,书中对金属的职业病危害有较详细的论述;意大利的拉马兹尼(Ramazzini、1633—1714)著《论手工业者的疾病》一书,书中记述了50多种职业病,对职业病有较详细的论述,他被后人尊为职业病之父。此时职业卫生与职业病学已具雏形。

1.2 职业卫生与职业病学成形(冠名)期

18世纪欧洲发明了蒸汽机,随着纺织机械的革新,引发了第1次工业革命,也加快了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19世纪德国电力的广泛使用,导致了第2次工业革命。进入20世纪,欧美发达国家的工业发展更为迅猛,高分子化合物、原子能、计算机的推广使用,形成了第3次工业革命[3]。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机械化、电气化程度的不断提高,高分子化合物的大量合成和广泛使用,生产劳动过程中的职业有害因素引发了大量的职业病,这引起了一些医学家的重视和关注,此段时间对职业卫生与职业病学有重要贡献的有:英国的亨特(Henter、1889—4976)著《职业病》一书,要求医生询问病史时应了解同一工种人员是否患有类似疾病。美国的汉密尔顿(Hamilten、1896—1970)于1925年出版了《美国的工业中毒》一书,对职业有害因素的危害、职业病的发生、发展、诊断、治疗和防护有了更深入的阐述。18世纪到20世纪是全世界工业快速发展期,也是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快速发展期,职业卫生与职业病学的研究已由简单的表象观察、常规的医疗诊治发展到使用精密仪器协助诊断,形成了单一学科向多学科发展的趋势。职业卫生与职业病学教学课程有:劳动卫生与职业病、职业病流行病学、工业毒理学、工业卫生化学、职业心理学、生物监测等学科。由于职业病产生于工矿企业的生产劳动过程中,因此早期的职业卫生与职业病学冠名为工业卫生与职业病学。

1.3 职业卫生与职业病学深化(发展)期

目前,世界各国对职业卫生与职业病学的研究是十分重视的,它已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学科,职业卫生工作的开展和职业病的防治也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和丰硕的成果,但职业病有害因素引起的机体损害还没有被完全搞清楚,对职业病药品的开发研究还没有找到药到病除的特效药。新的高分子化合物的不断发现给职业卫生与职业病学提出了新的课题,职业相关疾病的研究、职业因素早期影响的预防等等,给职业卫生与职业病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学的发展会使职业卫生与职业病学处于一个发现、研究、攻克、发展的循环过程,这个期就是职业卫生与职业病学的深化(发展)期。

2 我国职业卫生与职业病学的3个阶段

我国职业卫生与职业病学的3个阶段是:工业卫生与职业病学阶段、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阶段、职业卫生与职业病学阶段。第1阶段为50—70年代,由于职业病防治工作与工矿企业的生产工人密切相关,当时很多专家学者著书立说多是以工业卫生和工业中毒冠名,我国早期出版的教科书就命名为《工业卫生学》[4],当时新中国刚建国,很多东西都是照搬苏联的模式,这段时间我国职业卫生与职业病学以学术探讨、累积经验为主。上世纪90年代出版过《工业卫生与职业病学》[4],20世纪末教科书及职业卫生工作中很少提到工业卫生学了,这是划定工业卫生与职业病学的依据。第2阶段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阶段:为70—80年代中期,由于工业卫生与职业病学局限于工业,而对农业生产劳动过程中职业有害因素引起的疾病不便解释,因此,—些专家学者建议以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代之,这是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的由来。1965年,顾学箕编写了我国的第1版《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5],历经改版,目前,大学都还在使用这种教材。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阶段是政府各部门关注、介入阶段。第3阶段职业卫生与职业病学阶段,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职业病的防治已从法定的职业病方面向职业相关疾病、职业有害因素的前期预防等方面发展,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已不能完全将其内容囊括其中[6],因此有学者提出用职业卫生与职业病学比较贴切,比较实际。何凤生主编的《中华职业医学》[7]正是引领这个阶段的前奏,这个过程正在推广使用中,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阶段是法制逐步完善阶段。

3 对新中国职业卫生与职业病学做出过贡献的人和事

3.1 对新中国职业卫生与职业病学做出过贡献的重要人物

新中国成立时,欧美发达国家的职业卫生与职业病学正处于快速发展中。为了保障工人身体健康,减少职业危害,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我国有很多优秀的医疗卫生工作者投身到职业病防治工作中来,对我国职业卫生与职业病学贡献卓著的有吴执中教授、刘世杰教授、何凤生院士等人,吴执中教授(1906—1980)著《职业病临床手册》、《矽肺的防治》,主编《职业病》等书;刘世杰教授(1913—2002)主编《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劳动卫生学卷》等书;何凤生院士(1932—2004)著《中华职业医学》等书。另外,在职业卫生工作中知名度高的还有顾学箕、王世俊、刚葆琪等。在他们不懈努力下,我国职业卫生与职业病学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无论是医学教案的编排,还是职业病防治工作的开展,都与发达国家差距不大。

3.2 新中国职业卫生与职业病学大事记

1954年全国成立省一级卫生防疫站,下设劳动卫生科,表示我国劳动卫生工作正式起步。50年代后期—70年代,全国相继成立了省会城市、市(地级)、县各级卫生防疫站,下设卫生科或劳动卫生科,表示我国劳动卫生工作全面展开。1954年成立中国医学科学院劳动卫生职业病研究所,1986年成立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劳动卫生职业病研究所,简称劳卫所。1956年成立中国劳动保护科学研究院,1971年下放北京市简称北京市劳保所。1956年成立中国科学院电子研究所声学研究室,1964年升格为声学研究所,简称中科院声学所。1979年北京市劳保所和北京市耳鼻喉科研究所共同制定了《工业噪声卫生标准》,后经卫生部、劳动部批准为试行草案。1979年开展全国范围“五毒”(铅、苯、汞、TNT、有机磷)普查,摸清了我国当时职业危害较重、较多的行业及其危害程度、职业病发病情况。为制定我国职业病防治规划提供了依据。1987年12月3日国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尘肺病防治条例》,这是我国劳动卫生与职业病防治方面第1部法规,为我国职业病防治立法创造了先例。1987年卫生部下发了“关于开展全国尘肺流行病学调查工作的通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尘肺流行病学调查,摸清了我国职业病发病率中最高的尘肺发病种类、工龄、病死率、平均死亡工龄等基本情况,为我国加强尘肺病防治工作提供了依据。2002年5月1日实施的《职业病防治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2001年10月27日)讨论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颁布实施,为我国职业卫生工作的开展奠实了法律基础。

4 讨论

由于笔者对新中国职业卫生工作开展过程掌握得不够全面,对职业病防治、教学情况了解得不够深入,因此,在划分职业卫生工作的时段上是否准确,对职业卫生工作的人和事的评价是否完整,有待各位同仁的讨论。但笔者的初衷是想对我国职业卫生防治工作做出过贡献的人歌功颂德,是想让我国的职业卫生工作有纪念意义的事件以文字形式记录下来,以利学者了解。更重要的是抛砖引玉,想以一己之议引来百家争鸣,激励职业卫生学科的学术氛围,为我国职业卫生工作更上一层楼、为保护工人身体健康、防治职业病危害、减少职业病的发生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摘要:目的 论述对职业卫生与职业病学做出过贡献的人和事,划分职业卫生与职业病发展时段,方便学术研讨。方法 结合职业卫生与职业病学学科演变、职业卫生工作进展等资讯进行分析并予以确定。结果 职业卫生与职业病学可分为3个期和3个阶段,3个期为萌芽(雏形)期、成形(冠名)期、发展(深化)期;3个阶段是工业卫生阶段、劳动卫生阶段、职业卫生阶段。结论 职业卫生与职业病学是预防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它学术性强,专业理论博杂,要想在职业卫生与职业病学工作中有所建树,必须精通专业理论知识和相关学科理论知识。职业卫生与职业病学工作保障了工人的身体健康,遏制了职业病危害,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有序发展。学习和掌握职业卫生与职业病学知识,了解和熟悉职业卫生与职业病学发展史,对职业病防治工作的开展及学术研讨有明显的帮助。

关键词:职业卫生与职业病学,发展,3个阶段,探讨

参考文献

[1]陶细友.英国工业革命起源之我见,临沂师专学报[J].1987(4):22-26.

[2]周秀达,黄永园,余华钦.我国古代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史的研究[J].中华临床医学杂志,2007,8(12):43-45.

[3]彭献成.试论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于美国的原因[J].湖南师大社会科学学报,1993(6):92-96.

[4]仝锦陪.工业卫生学[M].上海:上海广协书局,1952:228.

[5]顾学箕,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5:31-75.

[6]于永中.劳动卫生工作发展方向[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00,18(3):129-130.

职业发展论文职业意识作用与认识 篇5

论文题目:职业意识作用与认识

院系班级:

姓名

学号:

辅导老师:

完成日期:2012年12月27日

职业意识作用与认识

职业意识是支配和调控着一个人的职业行为与职业行动。职业意识的准备能

影响着现代职业的准备、未来的职业选择与职业的发展。而大学生在入职以前能有更好的职业认识能更好的规划职业生涯。社会日新月益的发展带给职业意识有更明显与显著的时代的特点,丰富着职业意识的内容。大学生掌握职业意识的基本内容、作用能为未来的发展目标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职业意识的认识

含义:职业意识是指人们对职业的认识、评价、意向、情感以及职业所持的主要

观点。它来自具体的职业实践,是职业人通过对职业实验的总结分析形成 本职业的约定俗成、师承父志的职业认识与主要观点。

特性:社会共性,在全社会各个行业形成的共有的、普遍认可和遵守的意识。如,敬业精神、奉献意识、责任意识等。

行业与单位共性,指人们对行业或单位的具体岗位职责的基本认识和观点。如,医生与护士的救死扶伤、教师的文化传承和培养人才等。基本内容

1、目标意识

含义:指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必须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去实现的发展目标。

意义:生活在错综复杂的社会里,应该要有很强的职业目标认识。只有这才

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更好的生存下去,才能有目标、有计划、有指向

性的在职场生活中努力壮大。当英国用利炮打开近代中国的大门时,我们就已经清楚落后必会挨打的社会里,所以职业目标就为职业发展的存在有更好的导向性。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有打败吴国的目标,十

年如一日的艰辛才实现自己的目标。西汉时期的司马迁有写好史书的目标,才最终成就“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千古篇章。正如斯

大林所说:“伟大的精力是为伟大的目标而生的。”

要求:确定职业目标,好的故事就有好的开始,目标的确立就是成功开端的一半;有坚定追求目标实现的强烈进取心,当遇到挫折时,有很强的进取心就有支持在奋斗的动力;围绕目标的不懈努力,在平常的生活

与工作中避免随波逐流与忙乱无章,时刻围绕目标进行是职业的发展

更加有效与快速。

2、岗位责任意识

含义:对本职工作的负责,忠于职守,尽职尽责的职业素养。这是职业意识的核心内容之一。

意义:“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无论选择何种职业,也无论是否满意这

一职业,只要选定了这一职业,就必须尽职尽责的将本职工作做好,岗位责任意识是对从业人员的最基本的职业素养。在历史这一条长河

中,居里夫人的尽职与岳飞精忠报国的岗位责任意识都让我深深敬佩。也只有人人能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才能发挥整体的功能,更好的产

生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要求:适应岗位的要求,世上无难事,只要下功夫,没有学不会的工作技能,所以,只要用心就能更好的适应岗位的要求;坚守岗位,有良好的工作

习惯与工作秩序,如此才能保证工作的运行与开展;尽职尽责,勇于承 担责任,扎实的工作,尽职守,尽责任;讲究效率,快餐时代的来临,使效率又成为工作技能的必备条件之一,如此才能取得较大的工作成绩。

3、服务意识

含义:为社会、集体、他人的利益提供支持性的工作,是为他人提供更好的方便意识,是成人之美的意识。

意义:在共产主义社会,社会就是一个大的系统,各个方面、各个部分、各个单位之间相互依存,相互服务。各个行业、各个职业是为其他行业、其他职业提供服务。唯有相互为彼此提供服务,才会使一个单位的内部管理达到快捷的高效。故,服务意识的树立是必然的存在。正如雷锋,它尽心尽力的为人民服务,在中国的史书上留下光辉的一笔。要求:强化服务理念,在工作中,与人交往中,我们应当及时的为他人创造条件,提供服务;服务讲求实效,锦上添花倒不如雪中送炭就已经说明实效的重要性,如此才不会为服务的价值大打折扣;服务应有绩效,急人之所急,想人之所想,从别人工作、生活的所需出发去提供服务,才能让服务的真正价值体现出来。

4、团队协作意识

含义:指劳动者彼此之间以及单位的精诚团结,互助互爱,互相支持与密切合作,实现特定目标的职业素养。

意义:“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众人拾材火焰高”,“人心齐,泰山移”,“团结就是力量”等这些耳熟

能详的谚语都在告诉我们团队协作的重要性。何况是在生产的社会化

程度越来越高的社会呢?比尔盖茨曾说:“在社会上做事情,如果只

是单枪匹马的战斗,不靠集体与团队的力量,是不可能获得真正的成功。”

要求:树立全局观念,自觉的个人工作和组织目标联系再一起;做好本职工

作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潜力;自觉维护团结才能让单位焕发出勃勃

生机的威力;关心他人疾苦多换位思考,理解他人,才能形成良好的团结协作氛围。

5、质量意识

含义:指劳动者追求工作的过程、成果达到或超标准要求的态度和信念。意义:当代社会的食品安全令人堪忧,究其根本的原因是生产者对质量的要

求不严格才导致苏丹红,塑化剂,三聚氰胺等对人体造成各种各样的威胁,可想而知质量意识有着相当的重要性。就个人而言,质量意识

决定一个人的职业发展

要求:树立质量第一的意识,必须认识到质量是工作的价值所在;坚持信誉

至上的原则,对质量负责,对工作成果负责;培养严谨认真的工作作

风,才不会因为工作的不细致造成质量的问题。弘扬刻苦专研业务的上进精神,才能持续职业技能。

6、公平竞争的意识

含义:个人在职业活动中要具有在工作的努力向上,永不自满,敢于冒尖的精神,以信立业,以质取胜,公平公正。

意义:竞争是商品经济的必然产物,是市场经济的共同现象。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各种竞争就更加的广泛。只公平竞争才能实现职业劳动者个人利益的同时,更好的实现社会主义整体利益。

要求:强化信用意识和守法意识;光明磊落的追求个人的进步,树立诚实守信,公平竞争的职业意识;正确对待职业成就与职业荣誉。

7、法纪意识

含义:指用国家法律、政策和有关纪律、制度来约束自己,依法从事职业活动的素养。

意义:胡锦涛总书记的“八荣八耻”观就能很好的反映在法制社会中法纪意识的重要性。也表明法纪意识是现代人才素养中必不可少的思想行为素养,是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也能推动全社会形成遵纪守法的良好风尚。

要求:学习法纪知识,知法懂法守法;遵守法纪,是建设法治社会的需要,也是每位公民对社会履行道德责任的底线;维护和使用法纪,在职业活动中用法纪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职业意识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存在决定意识,意识对存在具有反作用。职业意识对于大学生的职业社会化起着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及时、全方位的职业意识的引导,有助于职业兴趣的产生、职业选择的顺利进行。在一个人生理、心理条件一定的情况下 职业兴趣的产生与职业信息的刺激构成相关关系,职业能力与职业兴趣成正比。

2、一定的职业价值观影响制约人的职业方向、职业岗位的选择以及职业

活动中的情感、态度、意志与品质,包括职业中的义利取舍和人际关系。健康积极的职业观有利于工作方式与生活方式的优化及水平的提高。纵观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的人们的职业观的变化过程人们的职业观越来越成熟理智。绝大多数人的职业价值观的形成不是一个主观过程除了家庭背景、时代影响最重要的是学校教育的作用。

3、合理、恰当的职业期望有助于职业选择的成功,也有助于职业满意度的提高。过高的职业期望通常表现为强调自身的兴趣与能力、而忽视社会的需求强调职业的经济待遇、地理位置、社会地位等。而不肯接受听从他人管理、工作变异性大、经济待遇低或地理位置偏的职业。过低的职业期望也不妥。

4、积极健康的从业意识有助于个人职业选择的顺利实现、职业生涯的顺

利发展、个人事业的成功。从业意识是大学生学习的动力源之一,是职业生涯设计优化的心理前提。从业意识在职业生涯设计中发挥着主观能动性的作用,有助于职业生涯设计变为现实的方针。

三、总结

职业意识的各个组成部分不可分割、相互联系、共同作用于人的职

留学与职业发展 篇6

经分析,原因是英国的国际学生就业政策比较严格,大部分毕业后必须离开。此外,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是海归就业最为集中的地方,有36.1%在民营企业工作,26.7%在外资企业,13.5%在国有企业就职。最多就业的是金融业,有14.3%,贸易/批发/零售业、房地产/建筑业、互联网分别占7.2%、6.9%、5.5%。

可以看出,时至今天,留学的观念已逐渐转变为以职业为导向。从海外高等院校毕业后回国发展的人数持续增长,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大量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他们拥有国际的人脉、国际的网络、国际的资本,国际的视野,创业资源丰富,发动海归纽带和桥梁的作用,将为中国向国际化发展来很大推动。中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竞争,海归群体可能是中国最好的人才库。

然而,随着近年来留学人员的快速增长,海归也日益增多,加上国内高校毕业生数量巨大,全球经济放缓,海归群体面临的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对于海归而言,首要的问题就是重新学习和适应国内的大环境。其次,是高等教育与职业培训相衔接的问题,对于用人企业而言,在筛选人才初期,相关的经验比一纸文凭往往更有说服力。所以,在水平相当的高等教育下如何增强自身的职业竞争力,成为了留学生和海归的关注焦点。

本期《留学生》策划了“高等教育和职业培训”专题,以及“海归还是‘海待’”的行业圆桌会。

辅导员职业考核与职业发展探析 篇7

一、辅导员职业考核

1.科学考核辅导员职业的重要性

不同的职业考核在客观上都有自己的特定要求、内涵和规范。辅导员职业考核要有科学依据, 考核机制要能够反映出辅导员职业的内涵要求, 评价标准要能够从多角度多方面系统考察评价辅导员职业现状。因此, 辅导员职业考核的重要前提就是要具备评价的科学依据。对于高校辅导员来说, 辅导员职业活动情况比较复杂, 辅导员要对学生、学校管理部门、授课老师、社会组织、企业等方面进行协调、控制和管理。辅导员是高校中与学生联系最密切的人, 他们的重要使命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科学合理地进行辅导员职业考核, 纠正育人工作过程中的职业偏差行为, 力求学生潜能得到最大限度挖掘的同时, 实现个人和社会满意的职业效益的最大化。

2.辅导员职业偏差现象

(1) 角色困惑

“保姆”、“勤杂工”、“办事员”等学生脑海里烙刻的“有事儿找辅导员”的理念, 使辅导员置身繁重的日常事务中而无法脱身, 而大学生思想政治引导、心理健康疏导等本该辅导员着重去抓的工作却无暇顾及, 造成辅导员角色定位的错误。学生及学校有关部门幻想着辅导员是以一当百、随时待命的勤务人员, “上面千条线, 下面一根针”, 角色混乱、模糊不清, 导致辅导员职业偏差现象层出不穷。

(2) 目标模糊

无论是社会还是辅导员自身, 都没有把辅导员当做一种可以终身从事的事业做。高校专职辅导员大多是刚刚毕业不久的年轻人, 在带完几届学生后往往身心俱疲, 通常以辅导员岗位为跳板, 寻找各种可能的机会转岗。处于专业教师和管理干部之间的“夹心层”, 辅导员未来发展路径不明晰。

(3) 保障机制薄弱

在辅导员收入方面, 与专业教师相比, 辅导员常为学生工作加班加点, 手机每天24小时开机, 每月通讯费较多, 却很少补助。除了收入差距外, 辅导员的社会地位明显低于任课教师。辅导员队伍长期处于“有人用, 没人管”的状态, 培训、提升、管理、培养等方面缺少系统的规划落实。一方面, 造成辅导员身心焦虑, 职业自豪高、荣誉感无从谈起, 另一方面, 高强度的工作付出与微薄的工作待遇不相匹配, 影响辅导员创造职业效益的积极性[1]。

3.辅导员职业考核指标

辅导员职业考核评价的作用主要是有两方面:一方面, 辅导员职业考核是学校管理的需要, 职业考核为辅导员提供了工作标准, 是奖惩的依据, 同时, 有助于发现学校管理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 提高辅导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 有助于辅导员的个人发展。辅导员职业考核为评价个人优缺点和提高工作绩效提供了反馈渠道和改进方式, 让辅导员清楚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面需要改进。

在辅导员工作考核指标体系的设置上应考虑到学校发展实际和学生需求, 做好辅导员工作质量评价的同时关注辅导员的长期性发展。第一, 以促进辅导员素质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辅导员职业考核的最终目标是为辅导员的长期发展指明方向, 实现辅导员素质的全面提升。第二, 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注重过程评价。鉴于辅导员工作的实际状况, 在职业考核过程中, 应坚持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 充分考虑学生、上下级部门、任课教师、与辅导员工作相关的企业等多个评价主体的需求, 制定全面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第三, 强调运用多元化考核, 实现内容、形式、主体和反馈的多元化。考核内容的多元化可以保证辅导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益, 考核形式多元化可以保证从多种渠道更客观地了解辅导员工作的性质、形式和效益, 考核主体的多元化可以不同角度地为辅导员工作效益提供反馈, 有利于辅导员更清楚地认识自己。

基于对辅导员工作内容、工作形式和工作需要的了解, 本文在广泛借鉴国内外已有文献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构建出辅导员职业考核指标体系[2], 如下表所示:

注:工作职责是指《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 (全文) 》;《意见》是指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规定》是指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

辅导员职业考核指标体系要有一定的层次性和区别性, 评价方向要面向辅导员职业发展的未来, 考核方式以激发辅导员内在动机为目的, 通过科学实施辅导员职业考核, 提高辅导员工作效率和质量, 关注辅导员的个人发展, 为辅导员职业考核的完善提供建议和依据。

4.辅导员职业考核方法

辅导员职业考核内涵复杂、涉及的利益相关者众多、评价指标繁杂, 因此在职业考核评价方法的选择上应慎重, 要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但在实际应用中应注意以下两点:第一, 要考虑到与辅导员职业相关的各利益主体, 尽量涵盖与辅导员接触最多的学生、上层管理部门, 学校管理部门、校外企事业单位, 平衡各主体之间的关系。第二, 应根据辅导员职业实际、学校规章制度、人力资源政策事情等, 确定在实际评价过程中的指标权重。

(1) 资料统计分析评价法

简言之, 资料统计分析评价法就是通过收集高校各部门对辅导员的职业考核评价指标数据, 根据一定原则计算得出各部门指标的权重, 加总计算, 最后得出评价结果, 根据此结果评价辅导员职业效益的好或差。在具体运算过程中, 通常可以采用加权比较评价法。

加权比较评价法, 是通过确定与辅导员职业相关的学院管理者、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企业等方面的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 分别乘以对应的指标数值, 加总求和计算出最终的指标数值。例如为评价管理学院辅导员职业现状, 假设评价主体涉及管理学院领导、学校行政部门、管理学院学生、与管理学院有联系的社会企业四大主体, 在评价过程中让这四大主体分别对管理学院辅导员职业现状进行评价打分, 分别记为A1、A2、A3、A4, 根据预先设定的评分权重b1、b2、b3、b4, 由此可以得出管理学院辅导员职业考核计算公式为[3]:

加权比较评价法不但能反映出各个评价主体的指标分值, 而且能对各评价主体设定不同的权重指标, 因此, 能够较灵活又客观地评价、判断辅导员职业现状,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是一种比较适用的辅导员职业考核评价方法。

(2) 调查问卷评价法

调查问卷评价法是当前各领域最常用的测评方法, 该种方法简单、易懂、可行性强。在对辅导员职业效益进行评价的过程中, 亦可采用调查问卷法, 也即通过对与辅导员有关的人员发放问卷, 通过人们的主观评价得出评价结果。在问卷设计中, 最重要的是问卷内容的设置, 既可采用定性评价的方法 (很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很不满意) , 又可采用定量评价的方法 (赋值) 。

运用调查问卷法考核辅导员职业是目前较普遍的评价方法, 在具体运用过程中有以下三个基本步骤: (1) 明确评价的主体对象, 在此基础上选择确定评价指标,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要符合评价对象实际, 同时评价指标的表述要明确、易懂、为大众所熟悉, 便于评价者的理解。 (2) 设计调查问卷。调查问卷的设计要包括被调查者基本信息、调查时间、评价对象、评价指标、评价方式等, 问卷的设计要简明, 便于操作。 (3) 统计分析调查问卷。排除未完成的无效问卷, 统计量化结果, 运用相关统计软件分析结果。

二、辅导员职业发展

1.辅导员的职业定位

辅导员职业发展的前提基础是清楚自身的职业定位。首先, 辅导员是高校教师和管理干部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辅导员和其他授课老师一样, 都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一员。同时, 鉴于辅导员职业发展轨迹特征, 很多辅导员都是从事行政管理这一角色, 因此是高校管理干部的组成部分。其次, 辅导员是高校党政干部的重要来源。随着辅导员在职业层次上的不断提升, 大部分都向着各院系和学校党政部分调动, 成为学校党政干部的主要来源。最后, 辅导员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的组织者和实施者。辅导员所服务的主要对象便是为数众多的在校学生, 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 辅导员不仅扮演着学生的知心朋友的角色, 更是学生不断成长的人生导师[4]。

2.辅导员职业发展阶段

Miller和Carpenter将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发展划分为形成期、应用期、累积期和生成期四个阶段[5]。形成期是指通过与学生的接触认识到学生管理事务可以作为将来的一个职业选择, 然后决定参与其中。应用期是指开始的第一个专业岗位, 这个岗位可能是宿舍主管、心理咨询员等。累积期开始于获得第一个决策岗位, 如学生事务主任、就业指导主任、学生活动主任等。生成期是指在学生事务管理岗位上经过长期职业实践后, 达到专业实践的顶峰———职业生成阶段。尽管辅导员的职业职业发展可以划分为几个不同的阶段, 但这并不意味着各个阶段是互不相连、各自为体的。辅导员在不同的职业生涯阶段上都面临不同问题, 这些问题的及时、妥善解决和处理直接关系到辅导员未来的职业发展。

3.辅导员职业发展路向

就我国当前辅导员实际来说, 其职业发展的去向主要集中在以下三方面:第一, 院系专业教师。部门辅导员在从事几年的管理工作后会选择慢慢转入到某一专业领域从事教书、科研工作, 这一专业领域通常与辅导员本身的专业相联系。第二, 学校管理干部。大部分辅导员会选择管理岗这条路继续从事管理工作, 随着工作年限的增长和工作经验的逐步增加, 大多数辅导员逐渐成为各院系和学校的管理干部。第三, 学生教育管理专家。少部分辅导员会选择转行到与辅导员专业相关但不相同的临近领域, 比如, 心理咨询师、职业生涯规划师、人力资源管理师等。辅导员在一线工作的经验使得他们在选择这些行业时具备更有竞争力的条件和经验。总之, 不论辅导员的职业生涯发展是选择管理岗还是教师岗, 抑或转岗, 总体上呈现出在职业中不断变更的趋势和规律。

摘要:辅导员职业发展存在角色困惑、目标模糊、保障机制薄弱等职业偏差现象, 科学合理地进行辅导员职业考核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尝试构建出3个一级指标, 18个二级指标的辅导员职业考核体系;制定出资料统计分析评价法、调查问卷评价法等辅导员职业考核办法, 最终提出辅导员的职业定位, 职业发展阶段, 以及职业发展路向。

关键词:辅导员,职业考核,职业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瑞三, 胡立男.谈高校辅导员工作考核评价的意义, 内容和方法[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9 (1) :112-115.

[2]朱诚蕾.高校辅导员工作绩效评价体系探析[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8 (2) :52-54.

[3]漆小萍.基于岗位职责的高校辅导员工作评价体系[J].高校辅导员, 2010 (1) :23-26.

[4]杨伦琪.大众化教育下高校辅导员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5 (4) :75-77.

职业性发展 篇8

一、教师个人对职业倦怠影响

随着现代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 以及知识的更新和教育的方法进步, 对高职专业课教师综合素质的要求进一步提高。高职教师就必须不断地在学习和进修, 学习新的知识和新的技术。职业教育的自身特点, 要求教师不但有较强的专业知识, 而且还要有较好的实践教学技能。因而大多数教师都在寻求自我发展的有效途径, 他们希望外出进修和学习的机会。但是由于学校实际条件等诸多因素的限制, 不能满足教师自我发展的需求。很多老师即要面临知识和技能不足, 最总是教师身心疲惫和精神紧张。

二、组织对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

教师工作是一项繁重而紧张的职业。近年来, 随着全国高职院校生源越来越不足, 每年招生的生源质量也越来越差。由于绝大部分学生的文化基础非常差, 并且教师的教学任务又普遍较重, 不少教师不但要完成理论教学而且还要完成实践实训课程教学, 造成大部分教师对自己的职业产生倦怠感。

职业学校的学生的管理难度极大。职校生在高中阶段形成的不良习惯的困扰, 并且不易改进。有的学生不服从教师的管理, 也导致学生对教师产生敌对心理。职业院校的专业课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还要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处理一些学生问题, 有时学生问题并不一定马上得到解决, 需要长时间和多次的说服教育。那么时间已久教师就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学校对教师不重视和缺少关心, 导致了很多教师的意见被忽略, 教师的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和答复, 这些都会使教师失去自己存在的意义和工作动力。这些都增加了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

三、社会对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

如今, 我们的社会、家庭对教师的希望越来越高、信任也越来越强, 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和义务完全依靠教师。甚至有的家长忘却了自己的职责。把学生学习和就业好坏全都有教师承担。无形中加大了教师的工作压力和心理负担, 容易使教师出现职业倦怠。

社会上普遍认为本科教育才是真正的高等教育, 并且受到“重知识轻技术”、“重智力轻体力”的教育思想的影响, 使高职教育社会认可度低, 家长不愿让自己的孩子就读高职院校。以上种种情况导致职业学校教师工作情绪低落。在自己的亲戚和朋友面前也不好意识说自己的职业。久而久之, 对自己的工作失去兴趣, 甚至产生一种厌恶之情。

四、职业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消解策略

教师的职业倦怠是由多种综合因素引起的, 且不同因素对职业倦怠具有不同的影响力。因此缓解教师职业倦怠不仅需要社会各界、各阶层的大力支持, 同时还需要学校和教师个人努力, 早发现, 找消除, 进而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和负担, 缓解其倦怠的心态。本文分别从社会、学校和教师个人三方面提出相应对策。

(一) 从社会角度

首先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社会和经济地位。只有地位提高了, 这样才能调动教师工作的兴趣和热情。其次是建立有效的社会认可度, 要给予教师充分的社会信任。社会信任对于职业院校教师的职业是最大支持。教师的工作只有获得社会的认可, 教师会表现出强烈的干劲和自豪感。职业院校教师工作建立一个由社会、家庭为主体的有效的社会支持。它将是教师应对压力的重要资源。

(二) 从学校角度

为解决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 高职院校首先加强涵式发展, 实现高职教育“以人为本, 能力为先”评价机制。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形成团结和谐的学习型组织。其次是学校要注重教师职业发展, 制定合理的职业规划, 形成良好的公平、公正、团结合作和和谐的工作环境, 才能有效地缓解教师职业倦怠。

(三) 从教师人格角度

首先高职院校教师应正确认识自己的工作性质和特点以及所肩负的责任, 并且树立高标准的职业道德规范和职业信念。其次是高职院校教师自己应正确认识职业倦怠, 教师首先必须清楚什么是职业倦怠, 只要这有这样教师才可以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消除职业倦怠。最后, 教师自身要学会工作压力的调节, 积极锻炼身体, 建立良好人际关系, 不断地学习技术和适应新的环境和社会的发展, 在工作中体验快乐。

五、小结

总之, 为了高职院校教师的身心健康, 提高职业院校的教育质量。社会、学校和教师自身都要共同预防和缓解职业倦怠心理, 是学校教育工作顺利开展和建立一支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化的高职教师队伍, 促进我国高职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

参考文献

[1]杨莉.重庆市高职教师职业倦怠感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 2008.

[2]陆晓燕.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状况研究——来自湖南省长、株、潭三市九所高职院校的调查[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 2007.

[3]张志和.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成因及对策[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3.3.

职业性发展 篇9

目前, 我国高职院校教师教学水平不能反映学生实际学习能力的状况比较突出。跟普通高校、普通高中学生相比, 职业院校有其鲜明的特征, 这些特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职业发展方向的相对固定性, 二是培养过程的专一性。从职业学生的学习现状分析, 职业院校学生很少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从原因上分析, 职业院校的这一状况和教师的职能履行密切相关。改变职业学校学生不良的学习现状, 就要改变教师不良的教学现状。提升教师科研能力成为教师创新教学, 改变教学面貌, 实现适应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教学的途径。教师教学研究能力提升理应成为卓越教师素质建设的重要部分。教师教授的不仅仅是书本知识, 更向学生传达正确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 因此, 教师必须认识到自身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教育发展之间的联系, 注意研究自己职业的性质和特点, 不断完善教学模式。因此, 职业教师要通过对学习模式和教学模式的分析, 切实加强对学生的思维模式培养, 而关键的是教师要切实真正研究和总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取得的有益经验, 以此改进教学, 提高教学效果, 并在不断的创新教学中, 获得学生认同, 提高学生成绩, 也让自己在教学中体验到职业的幸福感。

二、职业教师适应教育发展新常态的理论要求

目前, 我国的经济改革依旧在持续稳步进行, 经济的飞速发展也带来了教育的同步改善, 特别是和国家工业建设密切相关的职业教育地位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 但职业教育也因此面临着更大的机遇和挑战。因此职业教师必须认识到这一点, 努力提升自身素质, 跟上时代发展步伐。

1. 职业教师要跟上时代步伐, 进行素质转型升级。

职业教育内涵建设的关键在于老师素质的转型升级。在国际环境中, 我国的职业教师素质是比较落后的, 职业教师从教学素质到道德素质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国职业院校的教师队伍主要由“单师素质”教师组成, 这远远落后于国际职业教育对于教师的“双师素质”要求。所谓“双师素质”, 就是指教学的两个重要环节———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众所周知, 职业教育的目标就是为了培养一大批对国家建设有帮助的实践人员, 职业院校的大多数学生都会走向企业的生产一线, 用他们的所学指导现实的生产经营活动。他们从学校迈入企业的同时等于从理论走向实践, 两者之间的联系并不紧密, 所以导致很多职业学生在刚进入工作岗位时手足无措。此外, 还有工人走向院校进行理论学习, 即具备实践经验, 但是缺乏理论知识, 没有接受系统的理论教育。因此作为职业教师必须从理论的高度上来系统进行实践技能教学。定期到行业企业中选择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生产现场的岗位顶岗实践。这样, 教师无论是在理论教学还是在实践教学中都可以如鱼得水, 游刃有余。总的来说, 理论和实践是职业教育不容忽视的两个层面, 也是作为一名优秀职业教师必须同时具备的基本素质。时代的发展对于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要求会越来越高, 职业教师只有在认清经济发展规律的前提下, 积极地进行理论知识的深化和实践经验的积累, 才能为学生创造更好地职业教育环境, 为国家培养更多的职业人才。

2. 职业教师要打破传统瓶颈, 开拓创新教学模式。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形势下, 我国经济转入创新驱动发展的新阶段。创新能力的要求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 在教学层面, 职业教师要打破传统教学瓶颈, 开拓创新教学模式, 更好适应职业教育的新常态。创新教学模式其一是教学意识的创新, 教师必须树立师生平等的观念, 指导学生进行新的理论学习, 甚至通过学生受到新的启发, 打造更加和谐的教学氛围, 产生互动机遇, 在教学中打破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启发学生学习过程中主动思考, 创新学习的潜能。其二还要有思维模式创新, 观念创新中要打破传统教育的重知识学习的传统, 转变教学思维模式。其三是教学模式的创新, 职业教师要注重实践教学过程中的新颖性、生动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唤起学生的参与热情, 将教学实践活动转化为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 让学生在实践中既能学习理论知识, 又能够很好地进行实际技能的锻炼。职业教师的创新教学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 需要经过一个漫长的研究和实践过程, 从实践教学中总结经验和教训, 从而形成相对完善的创新教学模式, 这一过程是在深入学习和研究教学内容、教学实践方法、教学技术技巧等环节中逐渐形成的。具备这一能力, 其教学会呈现出高效的特点, 同时会展现教师的创新智慧和人格魅力。

三、职业教师适应教育发展新常态的具体实践

基于职业教师对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影响, 在认识到基本教育理论的同时, 教师必须从具体实践入手, 切实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和教学素质, 成为一名更加优秀的职业教师。

1. 培养合作意识。

合作体现能力、体现精神、体现智慧, 是中职专业教师必须拥有的意识品质和行为。首先, 职业院校学生必须学会合作, 这是由他们未来的职业性质和职业方向决定的, 职业学生比一般的高校学生理论能力要稍微差一些, 合作意识也较为薄弱, 但是实际工作却离不开合作。因此, 教师应该在教学中以身作则, 给学生树立一个现实中的模范榜样, 这样能够更加生动地向学生展示合作的重要性及合作方式, 让学生在日常活动中体会到合作的价值, 在学生中播种合作共事的种子、培育合作共事的萌芽、养成合作共事的品质, 从而学会更好地合作, 实现更好的学习和实践目标。

2. 提高科研兴教意识。

所谓科研兴教, 就是要求职业教师进行系统地教育教学理论学习, 并在实践教学活动中不断总结经验, 结合所在地区的职业教育特点, 形成相应的教育教学理论。科研兴教的内容包括教育模式的研究、教育效果的研究以及教育实践方法的研究等, 总之涉及职业教育的各个层面, 是一种纯粹理论化的教育方式方法的研究。职业教师提高科研兴教意识, 可以使其在具体的实践教学环境中, 结合理论知识不断产生新的教育理念, 更好地对教育教学进行分析和总结, 从而更好地指导现实的教学实践活动。这一过程对职业院校教育前景的发展至关重要。

3. 提高“理实一体化”教学实践水平。

学生专业知识水平的高与低、专业技能的强与弱,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专业教师的素质, 这就要求专业教师必须具备理论与实践的双重能力, 也即“理实一体化”。职业教师应当善于利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从根本上来讲, 职业教育的性质决定了职业教育有其特殊性和针对性, 职业学生一般对教师都比较依赖, 他们在进入职业院校之前并没有经过系统的理论和实践学习, 而且相对于普通高校和高中生来说职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不高, 因此教师的指导显得格外重要, 而教师开展理论和实践教学的前提是自身具备过硬的理论和实践素质, 即“理实一体化”的教学实践水平。

4. 开展“寓教于乐”教育实践活动。

前面已经谈到, 职业教师在新常态下必须创新教学模式, 打造更加丰富多彩的职业课堂。“寓教于乐”就是基于新形势下的基本转变。专业教师要善于通过活动了解学生、教育学生、培养学生, 通过活动达到师生相知、教学相长、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目的。总之, 教师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教育情怀可以通过活动表现出来;教师的指导作用、综合教学素质可以得到很好的体现;教师爱学生、期盼学生成人成才可以通过活动春风化雨般展示;教师的个人魅力、性格特征等都可以和教学实践结合起来, 从而转变为能够促进教学发展的重要力量。

5. 让“爱”的实践遍及校园。

职业学生对于“爱”的理解相对来说比较淡薄, 职业学生一般将全身心投入到跟自己专业相关的领域, 而相对缺少人文学科的学习, 所以他们的人文情怀也不够丰富, 往往是在被动的环境下才会兴起一些内心的自然情性。因此, 职业教师在提高教育教学素质的同时, 还必须注重“爱的教育”, 即注重对职业学生的人文关怀, 给他们创造一个相对和谐、温暖的大家庭。有了更多的情怀, 职业教育就不再那么死板和无趣, 而是和自然人文深深地结合在一起, 职业学生也会感觉到更多的关爱, 并为自己所学而感到自豪。有了人文精神的熏陶和来自教师的亲切关怀, 职业院校学生能够在自己的学习过程中更加自信和热情。

四、结语

职业教师要准确认识职业教育新常态, 深刻领会职业教育新常态, 主动适应职业教育新常态, 为科学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培养更多的技术技能人才, 提升我国人力资本素质。从理论上来讲, 职业教师要跟上时代步伐, 进行素质转型升级, 还要打破传统瓶颈, 开拓创新教学模式。在具体实践层面, 教师要培养合作意识, 提高科研兴教意识, 提高“理实一体化”教学实践水平, 开展“寓教于乐”的教学实践活动以及让“爱”的实践遍及校园。综合这些因素, 职业教师才能切实提高自身素质, 更好地适应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常态。

摘要:目前, 我国正处在由经济大国向强国迈进的新阶段。经济发展状态和模式的演变也会作用到教育发展模式上来, 特别是和国家经济发展模式密切相关的职业教育。其中, 职业教师在新常态下的职业教育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从理论上来讲, 职业教师要跟上时代步伐, 进行素质转型升级, 还要打破传统瓶颈, 开拓创新教学模式, 同时, 还要在具体实践中贯彻落实。

关键词:职业教师,教育发展,新常态

参考文献

[1]唐智彬.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的困境与出路[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 2007.

[2]郭雪利.职业教育教师培训系统化设计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13.

[3]高红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身份危机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 2009.

职业性发展 篇10

(一)民办职业院校行政教师职业意识不足。目前民办职业院校的竞争压力非常大,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加大了投入和关注的力度,对于教学实践情况的关注程度要远远高于学校建设。民办职业院校对于师资队伍的建设给予极大的重视,但是对于行政教育方面的教育投入却不高,行政教师得不到重视,在日常的工作中就会缺乏积极性,对于工作上的投入程度就会大打折扣。行政教师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发挥的是沟通和衔接学校管理和教学实践的纽带作用。行政教师的工作承担的压力是非常大的,但是从职业发展规划方向上来看,在学校管理的工作中,行政教师的职业意识并不是很强,在处理繁多复杂的工作中忽视了对于自身职业发展的规划设计,局限在目前的岗位工作环境,这种意识上的欠缺既不利于行政教师个人的发展,也不利于学校教师团队的整体建设。

(二)民办职业院校行政教师工作职责不明确。民办职业院校

行政教师日常承担的工作内容较为繁杂,行政教师既要承担教学课程安排、教学计划安排,还需要能够实现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之间的沟通。随着就业竞争压力的不断提升,行政教师还需要承担起与社会用人单位、企业等沟通的职责,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就业,学校的发展规划投入全部的精力和时间。但是,对于民办职业院校行政教师的工作职责内容缺乏整体性的引导,行政教师的工作存在着盲目性的特点。不仅如此,在薪资待遇上行政教师的待遇水平并不高,承担的工作量却非常的大,这就造成了民办职业院校行政教师的工作热情不高,在行政工作中缺乏职业规划设计的思考,最终导致行政管理工作成效不佳。

(三)民办职业院校行政教师职业发展环境缺乏。民办职业院校

的行政教师在职业发展环境上并没有得到学校专门的重视,教师在专业技能发展上缺乏必要的发展环境。民办职业院校行政教师未来工作的发展方向,职业发展所需要的技能提升这些问题都需要得到学校和行政教师较为清晰的认识。但是从目前民办职业院校行政教师职业发展规划环境建设的情况上来看,学校只重视对承担教学任务的学科教师的培养,没有为行政教师提供较好的发展环境,包括职业技能培训、职业规划设计、职业素养提升、职业心理教育等方面的内容都没有得到关注和重视。长此以往下去,很容易造成行政教师的职业倦怠心理,影响其职业满意度,对于民办职业院校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二、民办职业院校行政教师职业发展规划设计

(一)强化行政教师职业意识,提升教师职业满足感。民办职业院校行政教师职业发展规划设计要重视对行政教师主体意识的培养,明确行政教师在学校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对于行政教师的人员设置、工作规划有较为清晰的认知,强化行政教师的职业认知度,认识到自身职业素质能力的提升对于学校建设的重要性。同时学校要积极的引导教师进行自主学习,在工作中善于总结经验,发现学校行政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且主动的提出创新对策,为民办职业学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努力。行政教师要在工作中实现全身心的投入,在岗位工作中获得极大的满足感和成就感,真正的融入到职业发展环境中,在此基础上寻求个人的更好发展。

(二)明确行政教师工作内容,完善绩效考核机制。民办职业院校的行政教师在职业发展规划设计中要形成对工作内容、工作职责的充分认识。基于对行政工作的整体认识,找到职业发展规划努力的方向。对于民办职业院校而言,应该细化对行政管理工作的内容规划,重视不同交流对象的行政工作建设,建立较为完善的学校行政管理体系,让行政教师能够明确自身的工作内容,为民办职业院校的行政管理工作高效运转作出积极的努力。同时民办高校要重视激励机制的创设,完善学校的绩效考核体系,提升行政教师的待遇水平,让行政教师能够得到能力的认可,在其职业发展规划上指明方向。从而带动民办职业院校行政管理的氛围,为行政教师的职业发展带来动力。

(三)创设行政教师职业发展环境,重视职业培训。民办职业院校为行政教师职业发展规划应创设良好的环境,以行政教师主体能动性的发挥,开发丰富多彩的职业培训活动。根据行政教师的职业发展需求性进行针对性的职业培训设计,针对在行政教师的职业心理、职业技能、沟通技巧等反面进行教育引导,提升其岗位工作的热情程度,提升对于民办院校职业内容的认知能力,通过综合性的素质能力拓展,帮助行政教师寻求更好的职业发展。通过职业技能培训提升行政职业规划设计的能力,引导行政教师在擅长的领域发挥行政管理的优势能力,从而在职业规划设计上有目标、有步骤的不断迈进。

三、结论

综上所述,民办职业院校行政教师的职业发展规划对于行政教师和学校管理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行政教师的职业发展需要学校和教师的共同努力,通过科学的管理和培训手段,帮助行政教师提升职业意识、职业技能、职业规划设计的能力,以综合性的行政教师素质拓展和较为完善的保障机制的制定,为行政教师的职业发展规划设计带来积极的推动作用。通过建立民办职业院校较强的专业管理团队,为民办职业院校的办学质量的提升做出巨大的努力,从而为社会输送更多优秀的人才。

摘要:民办教育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构成,随着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对于民办职业院校的办学能力有更高的要求。在民办职业院校的教师构成中,行政教师相较于承担教学任务的教师而言,受到的重视程度较低。行政教师对于自身的工作职责、职业发展方向认识并不清晰,这些问题直接导致了民办职业院校行政教师职业素质能力不高,严重影响到民办职业院校的建设水平。本文基于民办职业院校行政教师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刻的剖析,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可行性的对策,通过提升民办职业院校行政教师职业发展规划能力,带动行政教师队伍的建设,为民办职业院校的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性作用。

关键词:民办职业院校,行政教师,职业发展规划

参考文献

[1]李松崎.民办高等院校教师职业发展的困境与对策研究[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4,01:20-22.

[2]雍浩,李正.转型中的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发展刍议——以民办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发展为例[J].辽宁高职学报,2014,10:65-67.

[3]杨建林.苏南高职院校专业教师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15:60-64.

职业性发展 篇11

【关键词】研究生 职业 职业规划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1-0021-02

随着社会发展,信息社会对人力资源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人才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还需要人才具有较好的逻辑思维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研究生作为我国人才的主力军和先锋队,要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趋势,把握好每一个可能成功的机遇,必须需要借助职业生涯规划,尽早的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培养个人的素质和修养,设计一生的事业发展之路。步入21世纪,随着市场经济的完善与发展,硕士研究生的就业制度早已转变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市场配置模式。自主择业为研究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天地和择业自主性。近年来我国硕士研究生录取与毕业人统计见表一所示。

通过数据分析,大批研究生需要就业,研究生就业压力大幅增加。因此,研究生就业成为一个需要全社会关注的系统工程,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建设与发展,如何做好研究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成为我们当今研究的课题之一。

一、职业与职业生涯的概念与含义

1.职业的内涵

职业的概念由来已久,由于不同的研究目的和各研究者出发的角度不同,职业的内涵也有不同的界定。概括起来,主要从社会学和经济学意义上进行界定。从社会学的角度界定职业的概念,代表人物是日本社会学家尾高邦雄,他认为职业是某种一定的社会分工或社会角色的持续的实现,因此职业包括工作、工作的场所与地位。美国学者泰勒则认为职业的社会学概念,可以解释为一套成为模式的与特殊经验有关的人群关系。

总结诸多观点,可以讲职业的社会学概念归结为以下四点:

①职业是社会分工体系中的一种社会位置。

②职业是已经成为模式并与专门工作的人群关系和社会关系的结合。

③职业同权利和利益紧密相连。

④职业是国家确定和认可的。而经济学上的职业概念与社会学存在明显的不同。美国学者在社会科学百科全书将“职业”定义为:人们为了获取经常性的收入而从事连续性的特殊活动。日本专家认为,职业是有劳动能力的人为了生活所得发挥个人能力,向社会作贡献而连续从事的活动,中国学者认为,职业是指人们从事的相对稳定的、有收入的、专门类别的工作。

概括起来,也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对职业的经济学概念进行阐述:①职业是社会分工体系中劳动者所获得的一种劳动角色;②职业是一种社会性劳动,具有社会性;③职业具有连续性和稳定性;④职业具有经济性。

2.职业生涯的内涵

在人的整个生命空间中,最重要的、有决定作用的是职业生涯周期,它是一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是关于职业生涯的内涵,一直没有达成统一的认识。不同国家的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职业生涯的涵义进行了界定。法国的权威字典将职业生涯界定为“表现为连续性的分阶段、分等级的职业经历”。美国学者将职业生涯界定为人的一生忠于工作相关的活动、行为、态度、价值观、愿望的有机整体。国内学者则将职业生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职业生涯是指职业学开始到职业劳动最后结束的过程。而广义的职业生涯定义为从职业能力的获得一直到最后完全退出职业市场的整个过程。二者区别在于上线的起点不同。尽管不同的学者对职业生涯有不同的认识,但从宏观上来说,职业生涯的基本涵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职业生涯是个个体的概念,是指个体的行为经历,而非群体或组织的行为经历;②职业生涯是个职业的概念,是指一个人一生中的职业经历或历程;③职业生涯是个时间的概念,意指职业生涯期;④职业生涯是个发展和动态的概念,寓意个人具体职业内容和职位的发展和变化。

二、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和程序

职业生涯设计根据自身的兴趣、特点,将自己定位在一个最能发挥自己长处、最大限度实现自我价值的位置。一个职业目标与生活目标相一致的人才是幸福的。职业生涯设计实质是一份个性化的“职业导航图”,它主要由以下五个步骤组成。

第一步,了解自己。一个有效的职业生涯设计,必须是在充分认识自我和相关环境的条件下进行的。对自我及环境了解的越透彻,职业生涯设计就越会贴近实际。个人需要认识自己,并作出自我评估。自我评估包括自己的兴趣、特长、性格、学识、技能、智商、情商、思维方法、道德水准以及社会中的位置等内容,详细估量内外环境的优势与制约因素,设计出自己的合理且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通过对自己以往的经历和经验进行分析,找出自己的专业特长与兴趣点,这是职业设计的第一步。具体可用SWOT分析法。

S----优势分析:首先分析曾经做过什么。即个人已有的人生经历和体验,如在学校期间担任过的职务、曾经参与或组织的实践活动、获得过的奖励等。在自我分析时,要善于利用过去的经验选择,推断未来的工作方向与机会。其次分析学习了什么。在研究生学习期间,从学习的专业课中获得了什么。专业或许在未来的工作中并起不了太大的作用,但在一定的程度上决定了你的职业方向。再次分析最成功的是什么,分析成功的原因,通过分析,发现自我优势。

W---劣势分析:首先分析性格弱点。一个独立性强的人会很难与他人默契合作的,而一个优柔寡断的人很难担当管理者的重任。其次分析经验或经历所欠缺的方面。

O---环境分析:首先是对社会大环境的认识与分析。当前社会政治、经济发展趋势;社会上较热的职业门类与需求状况;自己所选择职业在当前与未来社会中的地位情况;社会发展趋势对自己职业的影响。其次是对自己所选企业外部环境分析。如所从事行业的发展状况及前景;在本行业中的地位与发展趋势;所面对的市场状况等。

T----劣势分析: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扩招,研究生人数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研究生的就业形势,研究生就业竞争也变的十分激烈。而随着近年来人事制度的改革和人才观念的进步,用人单位越来越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他们在选用人才时不单要看学历和身份“标签”,更要求应聘者具备企业所需要的工作经验和能力,而经验和实际工作能力恰恰是硕士研究生就业的软肋。

第二步,确立切实可行的目标。制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只要考虑一下希望在多少年内达到什么目标,然后一步一步往回算就可以了。目标的设定要以自己的最佳才能、最优性格、最大兴趣、最有利的环境等信息为依据。通常目标可以分为短期目标、中期目标、长期目标和人生目标。确立目标是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关键,也是职业生涯规划中最重要的一点。有效的生涯设计需要切实可行的目标,以便排除不必要的犹豫和干扰,全心致力于目标的实现。

第三步,选择适合个人特点的职业。职业选择正确与否,直接关系人生事业的成败。据统计,在选错职业的人当中,大多数会是事业上的失败者。在职业确定后,还要选择发展路线,再转向行政管理路线。发展路线不同,对职业发展的要求也不相同。因此,在职业生涯规划中,须做抉择,以便使自己的学习、工作以及各种行为沿着职业生涯路线前进。

第四步,制定确实可行的生涯策略。生涯策略是指落实目标的具体措施,主要包括工作、训练、教育等方面的措施。在选择企业时,要考虑诸如企业能否为员工提供学习与训练你的途径与机会,让员工能够以市场需求来衡量自己的技能与经验等因素。同时,在设定基准和提升技能方面,企业与员工双方是否持合作态度,共同进步。

第五步,不断反思和修正生涯目标,经过学习取得进步后,会有更高的职业期望。如果能够根据逐步掌握的技能、知识的进步程度及时调整其岗位,那么经过多种岗位锻炼的人才必然具有更强的综合创新能力,能给个人生涯带来新的生机。同时,我们应经常关注、了解有关市场变化的情况,能够预测企业未来发展中可能需要的技能,及时调整自己的职业计划。

三、研究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

研究生首先要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意义,职业生涯活动将伴随我们的整个人生,拥有成功的职业生涯才能实现完美的人生。因此,职业生涯规划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份行之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将会:①引导你正确认识自我个性特质、现有与潜在的资源优势,帮助重新对自己的价值进行定位与评估;②引导你对自己的综合优势与劣势进行对比分析;③使你树立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与职业理想;④引导你评估个人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差距;⑤引导你前瞻与实际相结合的职业定位,搜索或发现新的具有潜力的就业就会。⑥使你学会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采取可行的步骤与措施,不断增强你的职业竞争力,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与理想。

参考文献:

[1]沈曦.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指导的探讨[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4(5):93-96.

[2]张革华. 创新研究生职业生涯发展之路[J]. 人力资源,2008,(9).

[3] 冯羽. 我国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方式的转变——浅议职业生涯规划在高校中的实施与应用[J]. 现代教育科学( 高教研究),2004,(5).

[4] 石建勋. 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5] 李春根, 廖毅敏, 李建华. 从就业指导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我国研究生就业促进之路新探索[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12).

[6] 张再生. 职业生涯规划[M]. 天津: 天津大学出版社,2009.

[7] 王丽, 李荔. 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J]. 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07,(2).

职业性发展 篇12

关键词:区域经济,职业教育,德国

一、区域经济对黑龙江省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要求

黑龙江省政府于省委十届十四次会议中提出“八大经济区,十大工程”建设的新战略。“八大经济区”建设涵盖了工业、能源、农业、旅游、经贸等多个领域,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这些领域所需要大量的多层次优秀专业人才,这对高职高专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带来了全新的机遇。新形势下,黑龙江省政府对职业教育改革给予了高度重视,并加大了投入,推动了黑龙江省职业教育的新发展。为更好地适应区域经济的更好更快发展,黑龙江省职业教育仍需进一步解决一系列问题。

(一)办学机制有待进一步改革

新千年后,黑龙江省不断深化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形成了以政府投入为主,以行业企业参与为辅,学校配合共同建设实训基地的办学模式。实训基地建成和使用要根据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及时予以更新调整同时也需要持续的后续投入,这点不能只依靠政府的投入,职业教育的工作着及相关管理部门必须探索更为长效的保障机制,保证职业教育的持续投入。

(二)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须进一步转变

职业教育的生源问题也制约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学而优则仕”的观念根深蒂固,多数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今后在社会上当官发财,而不屑成为一名技术工人。因此,在高考后的志愿选择上倾向于职业学院之外的大学,即使考不上也不会选择职业学院,导致了职业教育招生困难。所以,我们还需要进一步转变考生家长对职业教育的认识。

(三)专业设置要更适应区域经济的要求

目前,黑龙江省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没有充分体现出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来,我们应针对不同的经济区划、不同的经济,发展重点设置职业教育的专业。例如,在东部煤电化基地建设区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就应紧紧围绕煤电而设置,在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农业综合开发实验区的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应以农林为主等。

(四)师资结构也需进一步优化

职业教育对师资要求也较高,既需要专业的理论教师,也需要过硬技术的实践操作指导教师,更需要集渊博的理论知识和过硬实践技术于一身的全能型教师。但是,这种复合型教师的培养非常难,因此,亟须探讨一种更适用的师资培训机制。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可以为我们解决以上问题提供很好的帮助。

二、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对我们的启示

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双元制”职业教育是指学生或其他人员在完成基础教育后,与某企业签订合同,既在企业上岗工作,学习职业技能和与之相关的专业知识培训,又在职业学校里学习职业专业理论、技能和普通文化知识教育,是一种将企业与学校、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紧密结合和,以培养高水平专业技术工人为目标的职业教育制度。

(一)重视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德国职业教育以为企业提供合格的人才为目标,从招生、培训、到培训经费的承担离不开企业的参与。德国的“双元制”有三种培训机构。一是学生所在企业,一是职业学校,一是跨企业培训基地。有资格的企业招收学员,在企业工作并发放一定的工资同时学员还需在职业学校学习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另外,学员在企业的某一岗位只能学习一种技能,其他技能无法学到,所以,学员还需到夸企业培训基地学习,这样有利于理论与实践更好的结合。

(二)“双元制”学习年限长

双元制职业教育学制3 年,技师培训1.5 年,技术员培训2 年,扣除工作时间,单纯地培养一个技术员需要6.5 年的时间,培养一个技师也需要4.5 年的时间。德国企业也热衷于培训员工,每个员工都有进修的时间,德国的职业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

(三)“双元制”有两类教师

“双元制”的教师包括实训教师和理论教师。培训企业的实训教师是企业的雇员,具有专职和兼职两种,一般是完成职业培训后具备2—5 年职业实践的工长、学校和技术员学校的毕业生,在通过教育学、心理学考试后获得工长资格者才能担任实训教师。职业学校的理论教师包括专业理论课教师和普通文化课教师。此外,职业学校还有一类专业实践课教师,主要任务是上实习课和实践课。

三、进一步深化黑龙江省职业教育改革的措施

借鉴德国“双元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该省的职业教育改革措施。

(一)增强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投入

职业教育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及实践操作能力不能仅依靠政府投入建设的实训平台,还应充分利用企业现有的资源。我们可以从以下3 个方面增加企业的投入。

1.政府应给予参与职业教育培训的企业一定的优惠政策。如政府可以利用税收杠杆,给参与职业教育培训的企业减免一定的税收等。

2.提高企业自身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将职业继续教育纳入职业教育体系,着力构建稳定的劳动关系,让企业的培训可以获得回报,让企业乐于培训。同时,构建公平的分配体制,让员工的学习能够获得回报,提高员工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3.学生不是企业的负担而是企业利润的创造者。让学生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学生在职业教育毕业后在该企业工作五年,待遇与其他员工一致。这样既保证了企业的利益也保证了学生的利益,是双赢的局面。

(二)转变社会大众对职业教育的认识

企业要不断的提高工人的地位,使其得到应有的尊重,增加工人的收入,并加大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的距离,使职业教育培养合格的技术工人。而高等教育培养高层次的人才,而不是现在这样职业教育的毕业生与高等教育的毕业生竞争相同的职位,这就相对削弱了职业教育的竞争力,也不能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优势。

(三)吸引大量的人才投入到职业教育教师队伍中来

职业教育需要“双师型”的人才,但是,真正能达到双师标准的教师则少之又少,而且培养一个双师型的教师又很难,具有双师型资格的人往往会有许多好于职业教育教师待遇的工作,职业教育留不住真正的“双师型”人才。所以,我们应另行开辟新的教师来源。例如,可以增加兼职教师的数量,从企业中选择“工作能手”在正常工作以外的时间以师带徒的方式培养学生;提高职业教育教师的地位和收入以吸引人才加入到职业教育中来;吸引更多的优秀技术人员到职业教育中来兼职,为学生介绍先进的技术。

(四)实时调整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

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应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做出适时的调整。可以由政府成立专门的行业协会,通过行业协会对行业的发展及需求做出预判,指导职业教育学校的专业设置、完善及人才培养,满足社会需要。

上一篇: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下一篇:SF6开关设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