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发展模式

2024-09-18

职业发展模式(精选12篇)

职业发展模式 篇1

一、引言

船舶配套业是指生产和制造除船体以外的所有船用设备及装置的工业, 它与船舶总装业、船舶修理业共同组成完整的船舶工业。船舶配套产品的价值约占船舶总价值的三分之二, 在船舶工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提升船舶配套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是打造世界造船强国的必要条件。

我国船舶配套业在20世纪80年代曾经得到较大发展。然而, 90年代以后受“重造船、轻配套”思想的影响, 对船舶配套产业发展关注不足, 使得配套问题成为多年“顽疾”, 甚至成为船舶工业发展的瓶颈。最近10多年来, 我国造船业一直保持着快速发展的势头, 造船能力逐步提高、造船规模不断扩大。与造船业快速发展形势不协调的是, 我国船舶配套设备本土化率在80年代末达到70%的高点后, 开始逐渐下降, 最低时不到30%。最近几年虽有所提高, 但船舶配套业发展严重滞后于整个船舶工业发展的总体局面仍未彻底改观。

从船舶配套产业国际竞争格局与发展态势来看, 在今后较长时期内, 我国船舶配套产业在国际上面临的主要竞争对手是欧洲、日本、韩国。与之相比, 我国船舶配套业的发展水平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产业竞争国际形势十分严峻。近年来, 欧洲、日本、韩国纷纷针对我国造船业与船舶配套业的发展制定了相应的船舶配套产业发展战略, 如利用其产品质量、技术、售后服务等方面的优势, 由转让技术、合资合作转向在中国独资建厂或直接向中国出口产品, 扩大国外产品在中国的市场份额;通过提高技术引进门槛, 提高合资合作的控股比例, 使我国船舶配套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技术来源紧缩的不利局势。

在上述形势下, 总结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船舶配套产业发展模式, 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船舶配套业发展模式, 对于提高我国船舶配套业的产业国际竞争力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

二、世界典型船舶配套产业发展模式

1. 欧洲:科技引领型发展模式

欧洲作为造船业的发源地, 经过几百年的发展, 已形成了实力强大的船舶配套业体系, 占据了全世界船舶配套的半壁江山。欧洲船舶配套产业始终坚持走科技引领型的发展道路, 在高技术和高附加值船舶配套产品领域一直占据着世界领先地位。欧洲船舶配套业发展具有以下特点:

(1) 塑造品牌、提升口碑。

欧洲的船舶配套业起步较早, 在发展过程中注重塑造品牌, 提升口碑。目前已拥有强大的品牌效应, 在世界各地的船东、船厂和船级社中享有广泛而良好的信誉。如芬兰瓦锡兰、MAN B&W、德国MWM、MAK中高速柴油机、英国Decca、德国安修斯, 丹麦欧堡等。

(2) 重视科研、引领技术。

欧洲的船舶配套企业具有强大的科研实力, 在船舶配套产品研发上既精细又专业, 所设计生产的船舶配套产品以复杂、安全和环保著称。除此之外, 欧洲还对配套产品的性能不断进行改进, 从而提高自动化程度, 优化操作灵活性, 加强产品安全性。如船舶动力技术, 差不多每半年就有新的机型或新技术推出, 以适应国际新船型、新技术发展的需要。因此, 欧洲船舶配套业在高技术、高附加值、尖端船用设备产品的研制中始终保持产品的先进性、可靠性及稳定性, 长期占据在技术上领先的优势地位。

(3) 追求卓越、完善服务。

欧洲船舶配套企业在产品开发方面始终追求卓越, 产品标准高、质量好。借助其早期在航运市场上的优势, 依托自身强大的实力, 逐渐形成遍布全球的售前、售中和售后服务网络, 具备在世界范围内提供便利维修和及时升级服务的能力。例如瓦锡兰公司率先推行船配产品一揽子销售计划, 将高附加值产品和低附加值部件打包之后整套出售, 并提供综合服务和维修, 以赚取更多附加值。

(4) 跨国联合、扩大优势。

欧洲主要船舶配套企业通过组建跨国集团, 发挥联合优势 (尤其是欧盟内部) , 齐心协力对抗外部竞争, 争夺世界各国的船舶配套市场。如世界著名厂商克瓦尔纳、多格雷戈、赫格隆、利伯海尔等均为跨国集团。

2. 日本:技术持续跟进型发展模式

日本船舶配套业一直持续跟进欧洲领先技术, 凭借几十年的不懈努力, 日本船舶配套业已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不仅船舶配套业品种齐全、体系完整, 其规模也很大, 产值占世界总产值的35%~40%, 形成了相对完整的船舶配套产业链。日本船舶配套设备国产化率高达95%~98%, 并大量向国外出口。此外, 日本船舶配套产品自主研发能力也得到提高, 并在高附加值和高技术产品领域占据了重要位置, 在高、精、尖船舶配套设备研制领域可与欧洲媲美。日本船舶配套业发展具有以下特点:

(1) 引进技术、持续跟进。

日本船舶配套业经历了大规模引进西方专利技术的过程, 其80%~90%的船用设备技术从欧洲引进, 极大缩短了产品研发周期。日本在消化、吸收引进技术的同时, 不断进行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 使日本国产船用设备可与欧洲抗衡。

(2) 借鉴经验, 完善售后。

日本借鉴欧洲企业的经验, 建立和完善全球服务体系, 消除船东选择设备时的后顾之忧, 提高设备销售率。

(3) 整合优势, 协调发展

。日本将船舶配套企业按专业进行分工, 逐步整合并形成集中生产优势。通过协调规避企业间不良竞争, 减少内耗, 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 使船舶配套设备国产化率得以大幅度提高。

(4) 政策支持, 技术保护

。日本在引进欧洲先进技术的同时, 实施保护性措施, 如限制二次开发获得的技术对外转让、国内可以生产的设备限制进口等。此外, 日本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扶植政策, 如低息贷款、税制改革等, 1999年出台的《产业活力再生特别措施法》规定, 对于特定行业给予财务、税金、金融等方面的支持, 2001年船用发动机或船舶用品的制造被指定为特定产业。

日本船舶配套产业持续跟进型的发展模式存在一定不足:跟进型发展模式很难全面超越其跟进的对象。

3. 韩国: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

韩国船舶配套业起步相对较晚, 但在短时间内建立起完整的船舶配套工业体系, 目前, 韩国国产设备装船率已达到90%以上。韩国船舶配套产业是典型的政府主导型模式, 从发展历程可以看出, 政府的干预和调控措施由多到少, 但始终存在。尤其在产业发展初期, 政府干预手段较多, 力度较大, 管理手段侧重于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在产业发展和成熟期, 政府更多是利用市场机制促进产业发展, 管理手段侧重于税收、融资、法律手段。韩国船舶配套业发展具有以下特点:

(1) 政府参与主导。

主要包括以下措施: (1) 成立“国产化推进协议会”以推进国产化工作; (2) 在政府参与下, 成立“韩国造船机质材工业协同组合”, 配合政府和企业进行配套设备研究、开发、生产、销售等工作; (3) 于1980年成立了配套企业行业协会, 对船舶配套企业实行统一管理; (4) 于1981年编制了跨越5个“五年计划”的《造船材料设备国产化促进方案》, 有计划、有目标地推进造船设备国产化; (5) 限制船舶配套产品的进口:对于国内能够生产、满足要求的船用设备, 原则上不允许进口, 政府于1995年规定了81种船舶配套产品不准进口, 到2000年增加到102种; (6) 为减少对进口部件的依赖, 工商能源部鼓励每年至少要有两个船用部件在本国开发; (7) 政府出面协调大型船厂之间关系, 在政府的干预下, 韩国船厂, 如现代、大宇、三星和韩进等, 改变互不购买对方船舶配套产品的作法, 优先在国内采购; (8) 商工部造船课对船舶配套厂直接实行干预, 如, 在柴油机方面确定生产范围, 规定6000马力以上大型机由现代重工现代柴油机公司一家生产, 6000马力以下中型机由双龙重工生产。

(2) 配套企业与船厂密切合作。

造船厂与配套企业签署长期合作协议, 从技术、信息、资金等方面入手, 以投资入股、联合研发、出资设立船舶配套新产品研发基金等方式, 促进配套企业发展。

(3) 加强与国外著名公司合作。

通过引进技术、合资经营、合作生产等方式, 使得配套业的技术水平迅速追上世界先进水平。韩国政府参与和干预船舶配套产业的保护性措施也存在一定的风险, 可能引起包括日本和欧盟在内的主要竞争对手的批评, 引发贸易争端。此前, 在造船领域, 韩国的相关保护政策 (如造船补贴政策) 就受到日本、欧盟的批评。2003年6月, 欧盟请求WTO设立专家组解决欧盟与韩国的争端, “韩国影响商船贸易措施案”成为WTO体制下国际造船领域内第一个反补贴争端案。

三、我国船舶配套产业发展特点

自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船舶配套业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 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1) 加速发展时期: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船舶配套产业快速发展, 至80年代末设备本土化率曾达到70%的高点。 (2) 滑坡时期:80年代末至90年代末, 本土化率逐渐下降, 最低时不到30%, 国产化率则更低。 (3) 恢复发展阶段:新世纪开始至今, 最近几年, 国家开始重视船舶配套产业的发展, 本土化率有所提高, 已经突破50%。

相比欧洲、日本、韩国而言, 中国目前尚未形成特色明显的船舶配套产业发展模式, 不过, 中国船舶配套产业的发展表现出以下特点:

(1) 在政策方面, 受到“重造船、轻船配”、“靠外扶内”思想的影响, 未能形成连贯一致的发展政策, 走了一条迂回曲折的发展之路。在90年代, 促进船舶配套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 导致船舶配套业发展目标屡次规划、屡次落空, 船舶配套本土化率一路下滑。

(2) 在组织形式上形成多元化发展模式, 包括造船-船配一体化的大型船舶集团、专业船舶配套园或生产基地、单个船舶配套企业等, 但大部分企业规模普遍不大。至2008年底, 我国有大小船舶配套企业至少600家以上, 其中规模以上企业有368家, 大型企业仅3家, 绝大多数企业规模小、产量低、产品单一, 重复生产、盲目低水平竞争的状况严重。

(3) 在技术和生产形式上逐步建立了引进许可证合作生产、自主研制和合资合作等多种船舶配套产品制造方式。

(4) 产业发展集群趋势日益明显, 但集而不聚。我国船舶配套产业已改变了散而不集的格局, 围绕我国主要造船基地, 在地域上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船舶配套产业集群、以大连-青岛为中心的环渤海湾船舶配套产业集群。然而, 船舶配套企业集而不聚, 未能形成统筹协调、分工合作的聚合体。

四、我国船舶配套产业发展模式探讨

不同的国情、不同的产业发展阶段需要不同的产业发展模式。根据我国船舶配套产业发展历程、现状以及世界船舶配套产业东移的历史机遇, 借鉴欧洲、日本、韩国发展船舶配套业的经验, 探讨符合我国国情的船舶配套产业发展模式。

1. 在竞争战略方面, 采用“引进来、走出去”的发展模式。

我国船舶配套工业主要落后在产品技术研发能力上, 而通过完全自主设计开发来追赶世界先进水平, 这种发展路径是漫长而艰辛的。借鉴日韩发展经验, 我们可以看到, 通过及时跟踪并直接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 寻求以许可证、合作生产等方式与国外著名厂商保持和建立合作关系, 继续“引进来”的发展模式。在“引进来”过程中, 应改变单纯的技术引进、合作生产的格局, 逐渐过渡到联合设计开发, 最终发展到自主研发, 形成独立创新能力, 打造自有品牌, 提高船舶配套设备装船本土化率和国产化率。

“走出去”战略:一方面要利用世界船舶工业中心东移、船舶配套产业重心转移的大趋势, 借全球金融危机之契机 (如此时成本低廉等) , 有选择地跨国并购海外高端船配企业, 尽快形成完整的船舶配套产业链;另一方面要建立全球服务网络, 完善售后服务体系。造船企业选择配套产品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售后服务能力。没有全球性的服务网络, 船舶配套产品很难“走出去”。然而, 我国大多数企业没有足够规模与充沛资金去承载运营国际化网络带来的高额成本。因此, 我国船配企业应积极探索多种灵活方式, 与欧洲、日本、韩国的相关企业展开合作, 联合打造全球配套产品服务体系。在此基础上, 逐步在世界各主要港口建立售后服务站及备品、备件仓库, 提高船舶配套产品的售后服务能力和范围。

2. 在产业布局方面, 采用“产业集聚, 优势整合”的发展模式。

船舶配套产业具有就近配套、成套配套、集群发展的鲜明特点。可以看出, 欧洲、日本、韩国船舶配套业集聚发展的现象均十分明显。为了提高我国船舶配套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应以产业集聚理论为依据, 以协同发展为核心, 大力支持船舶配套企业专业分工, 整合优势, 尽快改变集而不聚的现状, 充分发挥三大造船基地 (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 和两大船舶配套产业聚集区 (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 的集聚效应, 提高船配企业集中度, 走规模化发展道路。

3. 在生产制造方面, 转变发展模式, 由本土化生产转向国产化制造。

本土化生产只是引进外资企业, 利用我国劳动力成本低廉的优势, 享用我国宝贵的自然资源 (海岸线等) , 开工建厂。但由于技术垄断, 外资采用独资等方式在我国进行投资生产, 例如, 韩国STX等在大连长兴岛独资建立船厂和船舶配套企业, 这将使我国无法获得更多更先进的源技术, 却承担着高污染、高耗能带来的后果, 始终处于产业链下游, 不符合我国船舶配套产业发展的长远利益。实现本土化生产向国产化制造转变, 提高国产船用设备装船率水平, 真正提高我国船舶配套业国际竞争力。

4. 在政策环境方面, 坚持“政府引导、政策支持”的发展模式。

从日韩船舶配套业的发展历程, 可以看出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性。日韩船舶配套业的发展都依靠政府的强力介入, 得益于政府长期大力支持。要改变我国船舶配套业的落后局面, 同样离不开我国政府的大力扶植。政府应制定优惠政策来激励船舶配套业的发展, 并在符合WTO规则的前提下出台保护性措施, 例如, 有选择、有重点地支持一些关键产品、重要零部件和高附加值设备研发、生产和制造, 为国内船舶配套企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5. 在企业管理方面, 应大力推进“精益生产”模式。

在保障安全、提高质量、提升品质的前提下, 用科学管理手段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将我国劳动力成本较低的比较优势真正变为竞争优势。

摘要:船舶配套产品价值约占船舶总价值的三分之二, 船舶配套业在船舶工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 我国船舶配套产业长期受“重造船、轻配套”思想的影响, 本土化率和国产化率没有随着船舶工业的快速发展而同步提高。相比欧洲、日本、韩国的船舶配套产业, 我国存在相当大差距, 产业竞争国际形势十分严峻。在金融危机带来全球船舶产业调整的大背景下, 总结世界船舶配套产业的发展模式, 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模式, 进而提高我国船舶配套产业国际竞争力, 就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

职业发展模式 篇2

1.法国制造——CNC产业资助体系。

2003年,迪斯尼出品的《海底总动员》和华纳的《终结者Ⅲ》虽然在法国市场上分别以近700万和300万人次的上座率占据排行首位和第10 位,但其在法国票房收入的11%已经同时被划进了法国国家电影中心(CNC)的基金,并滚动成为下一支持法国本土影视产业的资金。事实上,无论是《泰坦尼克号》还是56年前的《乱世佳人》,它们都无一例外地在赚够法国人钱的同时,为法国本土电影积累了资本。

这里所说的“法国制造”,是指其他欧洲国家不具备的、被法国影人视为“王牌政策”的法国电影总局CNC产业资助体系,该体系通过体制和政策,使电影和其他新兴媒体实现了互惠互利。从1948年开始,法国财政法就明文规定:对法国电影工业设立扶持资金,其来源不是国家财政预算,而是从影院、电视和录像等相关行业的税收中提取。比例大致为:电影院票价税收的11%,电视台营业额税收的5.5%,录像带出版税收的2%(现在加入DVD一项),总预算高达4.4亿欧元。票价税收不限于法国本土影片,包括其他各国在法国上映的影片。参加这一体系的电视台包含三个条件:在法国本土播出,有足够多的营业额,并定期播放影视剧、记录片、科幻节目和动画节目,所以专业性的新闻或体育频道不在此列,也不能享受扶持资金。将这笔资金返回给电影电视创作的时候,CNC有两种资助体系。

一是选择性资助(aides selectes),CNC下属8个委员会,每年在全国范围内接受500个候选剧本,审阅后从中挑出30个,给予部分制作资金帮助,其中大约有16%的比例是用于处女作生产。与此相配套的自动资助(aides automatiques)实际上就是这笔钱的再分配。比如拍过一部长片的导演或者制作人,当他的票房税收按规定比例循环进入扶持资金体系后,就有资格向CNC申请对下一部制作的支持,但偿还率也比较高,可以达到50%。但是,商业化程度高的电影类型和潮流性的电视节目都很难得到CNC资助,比如喜剧片,因为它们得到资金的渠道相对宽泛。一般来说,CNC只资助那些“有长期生命力”和文化增值价值的制作,比如探索影片、创造性的记录片、电视电影,或者是戏剧和动画。

1985年,在法国电影市场被美国电影强力冲击,本土市场占有率极度滑坡的时候,法国又借鉴美国的投资政策Tax-Shefters,为电影产业新设立了一个投资机制Soficas,作为对CNC扶持体系的商业补充,即:用减免税的优惠,鼓励私人资本进入电视电影产业,然后在全国建立投资合同存放系统,通过电脑严格监控电影票房和电影的电视播放,以保护投资人利益。Soficas的出现,迅速提升了法国电影在制片和发行方面的国际化速度,在上世纪90年代,法国的合拍片数量最高时一度达到50%,美国片受到狙击,本土片的市场份额很快回升并基本稳定在25%~35%。

2.法国电影投资模式。

从20纪90年代开始,法国电影的投资模式大体固定下来:制片人筹资(境内境外)+电视台投资+海外发行,以2003年为例,31.3%的经费来自于制作人本土筹资,14.9%为国外资金,而30.1%来自电视频道。CNC资助体系退居末尾,但它对电视台参与制作的激励作用仍然很明显,为了计算每个制作人的自动资助,CNC会统计上一年他的项目在所有电视台的首次播映数量,首播越多,资助额就越高。在这样的前题下,法国电视台已经成为法国制作人的第一合伙人,像法国电视三台和法德合资频道ARTE对短片和动画片的投入,法国电视二台,以及和夏尔“加索的制作公司Telema结成合作伙伴的电视一台,在电视剧和电影制作上都是主力。

在法国成立与法国电视台有业务合作的欧洲公司及与法国的合拍片都可以得到CNC资助。当法国电影联盟进行海外推广的时候,出现了两个概念:法语电影和法国电影。“法国电影”的概念更有代表性——由法国电影体系支持的电影制作,而对语言没有限定,它可以是英语、意大利语,或者西班牙语,也可能是汉语、伊朗语。“法国电影”是相对于“美国电影”的一个概念,它代表的是观念和体制,而不局限于保护法语电影本身。法国电影保护和支持的是作者,有着相同思想和文化底蕴的作者,至于他身在何处,用什么语言来创作,都无关紧要。西班牙著名导演阿尔莫多瓦作品《关于我母亲的一切》,就是法国制作出品。

3.法式推广理念。

在发行人之外,向全世界推广法国电影的任务主要由法国电影联盟承担。该联盟是行业性组织,成员有制作人、演员和导演、发行人。联盟的活动资金和CNC 资助体系一样,由同样的产业链税收制度支持。该联盟成立于1949年,但直到近十年,它在世界电影界的巨大影响力才体现出来。曾任高蒙公司(Gaumont)总裁,出品过《撒旦的阳光》和《凡高》等经典名片。在“新浪潮”之后,法国电影在世界影业曾留下一段空白,很多人不相信法国电影能够走向世界。达尼埃尔”托斯冈"普朗提埃(Daniel Toscan Plantier)1988年接任联盟主席之后,一直在全世界为法国电影摇旗呐喊,他几乎每个月都在欧洲各国巡回举办法国电影展,直到2003年在柏林去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新浪潮电影确实非常有代表性,可以说是把法国电影推向世界的有效媒介和传播载体。达尼埃尔所做到的,就是向全世界展示了法国电影的多元和丰富,以及它的后继创造力和商业潜力。

商业市场的成功拓展,并不等于商业就是推广的惟一目标。法国电影联盟的目标是陪伴法国制作人到国外寻找合作伙伴,而联盟多年来和各国电影制作网络的对接,以及联盟对各国独立电影作者的搜寻和帮助,是法国电影业的财富。这种文化上的深层次沟通,才是电影推广的真正职责。

4.以资本为纽带的“市场竞争和机构调控的双轨路线”。

在法国模式的总结过程中,长期致力于影视产业市场研究的法国巴黎大学的Champion教授强调了“市场系统”。他说:“没有哪个单纯的项目能产生整体推动力,是多元化的市场参与者,在法规、经济等手段的统合调控下形成的市场系统,这是法国影视业能保持生命力的源泉。”

与美国不同的是,法国影视产业并非一切交给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但与欧盟其他主要国家如英国、意大利不同的是,法国政府鼓励市场的多元化竞争,反对市场集中和寡头垄断。因此法国采取的是以资本为纽带的“市场竞争和机构调控的双轨路线”,但政府并不直接干预市场,而是通过一系列特殊的独立机构参与市场调控。

为了打破市场垄断,法国电视市场在1987年开放,商营电视台TF1打破公营电视台的一统天下,并以微弱优势占据市场领袖地位。2003年,公营电视法国2台、3台、5台/ARTE共占有42.7%的收视份额,商营电视台TF1和M6占据47.8%。值得一提的是互动电视频道CANAL+自 1997年开始提供服务,短短6年间也一跃成为单一频道市场份额的第5位。众多频道的竞争为节目制作商、广告商、代理商提供了公平的竞争选择。国家政策保护这种双重电视竞争体制,对公营和商营电视台双方的市场作用、价值及角色都有界定和政策倾斜,对暂时处于弱势的一方提供激励措施。

法国政府还从政策上大力扶持独立影视制作产业以保持影视产品的文化多样性,规定电视台60%的电视节目时间须交由台外独立制作公司完成,电视台每年5.5%的营业税通过CNC投入电影的制作、发行,公营电视台法国电视台的68%的预算、商营电视台TF1的78%的预算用于通过市场招标的方式选择联合或独立制作,电视台由此获得节目的各轮首播版权。多元竞争的参与逐渐形成专业市场分工,电视台自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从制作、传输、播出一体的角色逐步变为今天集中进行节目管理和频道品牌经营,集中加强节目编排和设置管理,而将制作交给了更广泛的制作公司。多元竞争者并存使市场活跃,2002年法国 79家主要电视公司的总营业收入超过了100亿欧元,电视总收视时间提高到每周213分钟,广告总量逾163亿欧元,仅略次于德国,位居欧洲第二,特别是为 1997年开始的数字电视运营业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法国2004年的数字电视总营业收入为2.4亿欧元,仅次于英国,位居欧洲第二。

另一方面,还有一系列的独立机构通过法律和经济的手段参与市场调控。比如法国最高视听委员会(CSA)作为影视法规的提案方和市场监督者,负责严格监控各电视台是否按照政策的要求执行节目内容的播出和符合广告播出比例等;CNC、影视专项投资公司(SofiCa)、电影与文化工业融资局(IFCIC)作为市场的资金运营管理机构,分别负责税收基金的再分配、风险投资管理和以信用担保为影视制作提供贷款融资等;法国国际电视节目交流协会(TVFI)负责帮助各种小型影视制作公司进行电视节目版权的国际销售。

综观法国影视市场结构体系,我们看到一方面大量竞争者入场使整体市场扩大,文化多样性增强,另一方面各类独立机构通过法规、资本和贸易等手段为自由市场的发展提供了规范调控,自由竞争与经济法律的手段形成的有机市场体系得以保证影视节目这种特殊的产品不至于因市场失灵而产生负面社会问题。而所有这些的核心,便是资本。

5.法国电影资本与国家文化扶持。

有评论说法国影视节目仅是艺术化、小众化的代表,艺术作品的发展只能长期依靠政府财政扶持。但CNC认为,法国电影资本主要不是来自于政府,而是来自产业市场,通过资本调配和运营依旧回到产业市场。随着法国影视传媒业自身的壮大,CNC的总预算增加到2005年的4.9096亿欧元。

如前文所述,CNC每年约4.5亿欧元的运营资金主要来自于三个方式:电视台营业税收的5.5%,电影院票房税收的11%和音像(包括DVD)销售税收的2%。电视台是这笔资金的主要投资方,每年约3.3亿欧元的投入支持各类影视创作。

CNC重新进行资本调控的原则有两个,一个是因循市场规律,另一个是文化原则。绝大多数的欧洲国家采用的只是文化原则,即通过选择性资助遴选符合文化要求的影视剧本,给予制作资金资助。而CNC在2005年的预算报告此项投入是1.5亿欧元,仅占预算的30%。另外将近70%的资金投入自动性资助,这在欧洲国家是首屈一指的。如果说遵循文化原则的选择性资助是支持有才华的青年导演开始他的艺术处女创作,那么自动性资助则是从制片、发行和放映三个环节帮助制作人完成自身造血。其上一部影片在影院发行、电视播映、音像市场所产生的收入将由CNC设立专款账户,根据特定条件分配和偿还给该导演的下一部作品,以保证其在影视市场上的可持续发展。2005年投入电影市场的自动性资助预算为2.5438亿欧元,投入电视及其他视听创作的自动性资助为 1.6103亿欧元。

即便是选择性资助,也要按照贷款原则,而且对一部作品的资助不能超过总成本的50%。CNC与绝大多数欧洲国家不同的是,不仅支持艺术性作品,也支持有商业价值的作品,还通过扶持帮助有潜质的艺术创作培育市场。

除此以外,法国影视市场还不断借鉴金融资本市场的经验,扩大影视产业的投融资机制,作为CNC仅针对业内资金调配体系的平衡。1985年,法国开始实行用减免税政策吸引私人和社会资本进入影视产业,创建管理风险基金的影视专项投资公司(SofiCa),2003年SofiCa吸引风险基金参与 61部本国影片的拍摄,总投资额达3900万欧元。电影与文化工业融资局(IFCIC)负责以提供贷款信用保证方式,对影视制作提供贷款融资。

浅谈动画职业教育发展模式 篇3

进入21世纪后,动画产业进入了飞速发展时期,为社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动画产业迅猛发展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首先,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对动画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多;其次,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动画产品的质量越来越好、覆盖范围越来越大,生产成本大幅降低;再次,国际市场动画产品的大举进入给我国相关产业带来了很大冲击,我国有必要加快自身动画产业的发展,占领本土市场,抵制外来文化和意识形态的渗入。

我国动画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我国动画产业的发展,首先在于人才的培养。但是,现阶段动画人才的供给远远跟不上产业的发展需要。行业缺乏一批富有想象力、懂技术、深刻理解中国文化内涵的相关人才,这成为我国动画产业发展的一大瓶颈。随之而来的是我国的动画产品在数量和质量上相对于日美等动画强国,都有不小的差距。

为了满足我国动画产业发展的需求,促进产学研相结合,我国各大高校纷纷开设动画相关专业,来培养能够满足企业需要的动画人才,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动画产业人才缺乏的问题。同时,由于对产业结构的认识不够清楚、对产业发展脉络的把握不够准确,所以高校对动画人才的培养模式不够科学。第一,人才培养层次划分不明确,各大高校的培养目标一般都定位在高端动画人才,这样的结果是一方面造成每年大量的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一方面企业急需的熟练掌握动画设计、制作本领的技术人员严重不足,形成供需矛盾。第二,高校对人才的培养,普遍存在重视理论、轻视实践的现象,毕业生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眼高手低,不能合理、高效地完成工作任务。人才问题是动画产业发展的瓶颈,人才层次的分配不合理,不仅造成人才浪费,也是教育资源的浪费。产业的大规模发展带来了岗位和技术两方面的分工协作模式,动画产业作为集知识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于一身的文化产业,既需要擅长艺术创造、通晓文化内涵、具有丰富创造力的精英,又需要数量庞大的、熟练掌握动画技术的人才。只有科学规划、合理分配、统筹管理、严抓质量,才能保证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切实满足社会进步和企业发展的需要。

对动画职业教育发展的几点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不难看出,动画职业教育应当成为培养动画人才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动画产业发展和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合理制定培养目标、分清层次、抓好质量,通过向社会和企业提供优秀的动画人才来实现自身的发展。具体来说,我们在把握好市场对人才需求方向的同时,还应该着重做好以下几点。

(一)科学定位,明确培养层次和培养目标

目前,全国各个院校每年培养出数量庞大的动画相关专业毕业生,由于培养目标不科学、层次定位不合理、对实际动手能力不够重视等原因,许多毕业生在走向社会之后,并不能满足相关企业的需要,造成就业难等一系列问题。而动画企业因为招不到符合岗位要求的人才,企业发展受到影响,整个行业的不良发展又会造成对人才需求的减少。

(二)集中力量,培养高质量、高素质动画人才

1.培养学生在创作中锤炼故事情节的能力

真正意义上的动画,和人类历史上其他文明成果一样,都能够打动人的灵魂、使人获得内心深处的触动,来达到获真知、长见识、增才干、养性情的目的。动画作品,无论画面多么精美、色彩多么绚丽,如果没有深刻内涵、精彩情节、巧妙结构,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淹没,不仅没有现实的文化意义,也不会有长久的市场。

2.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理念

中国的动画产业虽然出现得比较晚,但是发展过程中不乏精品,比如大家熟悉的《三个和尚》、《骄傲的将军》、《宝莲灯》等。随着近几年来外国动画的大举进入中国市场,我们国产动画的市场份额越来越少,很多国产动画还出现严重模仿、抄袭国外作品的现象,这不仅仅是道德层面的问题,还会使市场丧失对国产动画的信心,从而导致整个产业的衰落。我们中华民族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中有很多的历史故事、神话传说都可以为我们后人所演绎和表现,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加强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培养创新精神,一定能够对提高我国动画产业水平有所裨益。

3.培养学生研究市场的能力

在未来的经济社会,没有市场就没有生存权和发展权。我们在追求艺术的同时,也一定要重视市场、研究市场,不仅要关注国内市场,还要放眼国际市场。在整个世界出现“中国热”的时候,美国人制作了《花木兰》,日本人制作了一系列的以三国为背景的动画,而我们却缺乏能够与之媲美的动画作品。对市场是否敏锐,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能否做到一流的企业,人才是不是一流的人才。如果只是按照别人的意思来制作动画,那么动画产业也就变成了一个熟练工种,失去了本身的意义。国产动画要在竞争异常激烈的市场中站住脚跟、开拓市场,就要解决好创作和市场的关系,促进动画产业的发展进入良性循环。

(三)校企联合,建立产学结合的运作模式

动画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动画产业有着文化产业的基本特点:知识密集型、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等。动画产业的健康发展需要专业的人才、先进的软硬件设备、充裕的资金、合理的管理方式和运作模式。规模化的发展更是要求相关企业与学校联合起来,形成人才培养、产品生产以及能够盈利的组织,这是保证产品质量、利于品牌建设和把握主流市场的现实需要,更是集中力量立足国内、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如果没有一个这样的平台,没有新鲜血液的注入,不仅仅动画产业的发展会遭遇瓶颈,人才的培养也会因为不能适应市场需要而遇到困难。新时期政府倡导发展产业基地,整合资源,集中力量,提高国产动画产业竞争力。通过发展产业基地,将同一产业内的不同企业放在同一市场上竞争,充实企业自身的积极性,让市场来检验,在企业优胜劣汰的同时,客观上促进了作品产量和质量的提高,达到产业整合的目的,来更好地参与整个市场的竞争。

(四)培养动画产业管理人才、市场人才

动画产业的发展在需要大量创作人才、技术人才的同时,还需要相应的管理人才和市场人才。动画产业和任何一个产业一样,都有一套独特的运作方式,管理的作用在于优化内部资源配置,提高企业内部管理水平,更好地服务于企业健康快速发展。动画产业管理人才应该是精通产业链各个环节的人才,他们能够针对不同的情况,创新企业的管理方式和运作模式,使企业内部各个部门、各个环节互相协作,有条不紊,提高企业生产效率,提高企业效益。市场人才应该能够把握动画市场的发展规律,指出动画产业将来的发展方向,指引国产动画做出自己的特色,创立自己的品牌,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据自己的位置。通观国际动画市场,我们可以看到,动画市场决不仅仅就是动画片、电子游戏、动画电影,还有随之而来的一大串产业,比如动画模型、饰品、服装、箱包等日用品,迪斯尼大型游乐园,其他文化形式的改编、再创作等,这些产业的市场前景、预期收益都需要市场人才根据市场发展水平和现实需要,在合适的时间提出合理建议。

(五)注重与网络技术的结合

21世纪是计算机和网络的时代,移动通讯、数字电视、计算机网络、手机wap、短信、彩信、铃声、游戏等一一进入人们的生活,这些产品的诞生都离不开动画技术的支持,动画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应注意和这些产业的结合,主动向这些产业靠拢,依托已有的市场来增加产业的覆盖面,达到扩大产业规模和应用的目的。我们在生活中已经看到各种各样的电脑动画、网络游戏、手机游戏、动画歌曲、动画广告等,新的产品和新的应用领域需要新的人才来开拓和发展。总之,促进动画产业和新型市场的结合,促进动画市场向上游和下游市场的发展,创造出更多的动画产品附加值,这是未来动画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动画职业教育的发展前景

以往的经验告诉我们,职业教育加速了动画产业的发展。在下一阶段,仍将是动画产业发展的春天,我们面临的现状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因而必须通过积极优化自身结构,准确定位动画职业教育市场,争取在社会发展的浪潮中站稳脚跟,实现自身的健康快速发展。中国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对文化产品的消费需求在数量上有很大的提高,在品质的追求上也有质的飞跃。包括动画在内的文化产品的教育功能、娱乐功能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至关重要。现阶段,我国广大青少年对动画消费需求巨大,这和我国动画产量不高、质量参差不齐的现状形成鲜明的对比。未来的动画产业不仅是一项拥有巨大经济效益的产业,也是可以解决大量就业、丰富人们精神生活的产业。动画职业教育界应当认真研究中国动画市场的现状,把握产业发展的特点,做到正规化、规模化,向动画产业不断输送合格的人才,促进动画产业的壮大和实现自身的发展。

总结

当前动画产业发展处在一个难得的机遇期,机遇与挑战并存,动画职业教育产业应当把握动画产业的发展脉搏,积极调整自身,适应社会进步和产业发展,努力培养出合格的动画产业从业人员,实现自身的健康快速发展。动画产业具有回报率高、产业关联度大、国际化程度高等特点。目前,全球动画产业发展成熟,已形成了庞大的消费市场,日美占据动画产业市场的大部分份额,并开始大举进军中国市场。我国的动画产业依旧存在产量和质量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动画产品消费需要的现状。我国的动画教育体制还存在诸多问题,动画职业教育要积极改革来满足产业发展的要求。我们应当进行积极整合,理顺关系,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展开有序市场竞争,不断提高动画产品水平和从业人员素质,才能健康协调地发展。

动画教育产业的整合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首先,应由政府、学校、企业积极合作,制定相关的产业政策,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运作模式;其次,要发挥市场调控的功能,把动画产品和动画人才交由市场检验,利用经济杠杆进行调控,优化资源配置,优胜劣汰,提高企业竞争力和人才素质;再次,要准确把握市场和产业发展方向,积极向上游和下游产业发展,和新兴产业结合,提高人才素质和产品质量,在国内市场站稳脚跟,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同时,借鉴国际上成熟的市场运作模式,提高动画行业和动画教育行业整体水平,实现正规化和规模化。只有这样,我国的动画职业教育才能依托动画产业越办越好。

参考文献:

[1]汪淼,张俊苹.我国动画产业的四大发展趋势[J].文艺研究,2005(10).

[2]徐光春.在全国影视动画工作暨动画片题材规划会上的讲话[J].中国电视,2004(05).

[3]粟丹倪,丘隶.动画专业学科建设之初议[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04(03).

[4]袁亮,黄利.浅谈数字媒体艺术对动画设计的影响[J].电影评介,2009(01).

[5]师高民.刍议动画设计人才的培养思路[J].电影评介,2006(17).

职业发展模式 篇4

一、高等职业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

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特殊类型的高等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龙头。它是以职业岗位为导向,以职业技术能力为基础的新型高等技术教育,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目前,大家普遍接受的高等职业教育定义是: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个人就业的要求,对受过一定教育的人进行职业素养特别是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为其提供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需的实践经验的一种较高层次的教育。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为实现培养目标(含培养规格)而采取的教育教学组织样式和运行方式。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高职教育理念引领下,以社会需求和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依托自身可利用的办学条件,在特定时限内为学生达到一定职业人才规格要求所预设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较为稳定的施行范式。它主要解决高职教育“培养什么人才”和“怎样培养人才”这两个根本性问题。培养目标和质量规格是其核心因素。

二、国外职业教育的发展经验

职业教育以培育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主要目标,要更多的与市场接轨。 国外在长期发展中,在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模式和师资培养等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并形成了一定的理论模式。

(一)英国的BTEC模式(the business and technology education council)

与传统教育相对应,BTEC确立了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即提倡个性充分自由地表现和发展,鼓励学生表现出与众不同的个性。该模式的内涵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人才培养目标。英国的BTEC模式把通用能力和专业能力相结合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通用”的含义不是针对某一具体的职业,而是从事任何工作的任何人要获得成功所必须掌握的技能,即跨职业的、可变的、有助于终身学习的、 可发展独立性的能力。BTEC明确要求培养学生七种能力: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能力、与人合作共事能力、交往和联系能力、安排任务和解决问题能力、数字运用能力、科技运用能力、设计和创新能力。 通用能力作为BTEC证书课程的核心要点,并不采用单独开课的方式,而是落实在所有课程的教学活动中,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

2.BTEC的教育理念。BTEC最早确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他们认为教育的真正价值在于使学生通过思考已有的知识,发展理解力、判断力和独创精神;重视心智的发展在于知识的获取;发展学生的理性精神;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反对学生把知识看作是无需证明就理所当然地加以接受的教条。

3.BTEC的课程。以单元为单位。每个专业由若干个单位组成,单元分必修和选修,既有统一要求,又能适应不同专业发展方向的需求,非常便于学习者灵活选择。学习者可以是针对专修某项特定的学术领域、或以进一步的深造为目的、或为将来的就业做准备、或以就业为目的选修课程。

4.BTEC的考核评价。BTEC有一套严格的质量评估与审核制度,这种体系包括评估、内审与外审的制度,有评估员、内审员分别负责评估内审与外审工作。BTEC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以分数为标准,以卷面成绩为依据的考核方式。 其考核评估的目的是考核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主要通过课业的完成过程全面评估学生学习达到了什么专业能力,并测量通用能力的发展水平,所有这些都以成果作为教学评价的依据,而不是以最后的考试作为唯一考核依据, BTEC以平时作业作为考核的主要形式, 给予课业以举足轻重的地位。

5.BTEC的师资。BTEC要求教师转换传统的“教授”角色,承担“导”的角色, 教师要充分发挥管理、指导、服务、组织的作用,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

(二)德国的“双元制”模式

双元制职业教育内涵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两个培训主体,即企业和职业学校;二是两种教学内容,即在企业主要是传授职业技能和与之相关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经验;职业学校的教学内容包括专业理论知识和其他普通文化知识; 三是两种教材,即实训教材和理论教材; 四是两种实施方式,即企业遵循联邦职教所制定的培训条例;职业学校中遵循所在州文教部颁布的教学计划组织教学;五是两类教师,即实训教师和理论教师;六是两种身份,即企业学徒和职校学生;七是两类考试,即技能考试和资格考试;八是两类证书,即考试证书、培训证书和毕业证书;九是两种经费来源,即在企业的培训费用完全由企业承担;职校的经费则由国家和州政府负担。

此外,比较典型的人才培养模式还有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加拿大和美国的CBE模式等。通过分析国外典型人才培养模式,发现它们具有相同的经验和特点,具体表现在都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培养目标以职业能力为本位、 非常注重实践教学环节、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等诸多方面。这对我国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三、我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思路

人才培养模式是整个人才培养体系的核心和关键。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高等职业教育,要适应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就必须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参考国外的职业教育成功经验,我国的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上需要从以下方面进行改革创新。

(一)要以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

高职教育要实现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工学结合是符合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一条必然路径,是目前高职教育的核心理念。总体来看,工学结合是一种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 它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学生、企业、学校为主体,充分利用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贯穿于人才的培养过程之中。但从目前我国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来看,存在着企业参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积极性不高,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得不到有效落实,用人单位普遍认为高职院校毕业生发展后劲不足,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潜在能力不够,高职院校毕业生社会能力和人格素质受到社会质疑等诸多问题。

(二)构建职业教育与素质教育融会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

紧紧抓住素质教育与能力训练两大要素,依据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加大课程体系的开发力度。本着职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统一,科技与人文相结合的指导思想,围绕能力训练与素质养成两大核心要素,着力调整与完善专业课程模块和素质教育课程模块。这两大主导模块,既要自成系统相对独立,承担各自的教育功能,又要相互交织渗透,贯穿人才培养方案始终。

(三)设计突出能力培养的专业课程结构

以工作体系为基础,以工作结构为逻辑,将工作结构转化为课程结构,将工作任务转化为任务引领的课程,按照项目的先易后难、先简后繁及其工作过程的顺序构成序列。素质教育课程模块突出素质熏陶与培养,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其学科自身的逻辑顺序构成序列。素质教育课程内容的改造,要引入社会生活即大工作观思想,以社会生活的行为准则、道德规范、精神文化的层次要求为实践导向,开设具有针对性、职业性、社会生活性的工学结合的活动性课程,借鉴行动导向理论,赋予传统的理论知识体系以工学结合的全新内涵,有效地将学科理论与实际社会生活结合起来。

(四)改革课堂教学模式,真正实现 “以学生为主体”

职业教育质量的提高最终要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因此,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便成为重中之重。目前,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中,广大教育工作者在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等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获得了大量的成果。但在课堂教学方面,多数还是学生适应老师,而不是老师适应学生,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努力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组织的全过程,如教师的备课、小组竞赛方式的设计、考核规则的制定等。真正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角”,让课堂“动起来、活起来”。

(五)打造“双师型”队伍,提高教师实践能力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职业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其教师队伍应该是“双师型”的,即既懂理论又能实践操作。国外职业教育都很重视教师的选拔和培训,如德国规定,所聘教师需要有几年的实操工作经验,也要通过一般教育学、心理学的考试。另外给予教师公务员的地位,从而激励更多的优秀教师进入职业教育。而我国很多新聘老师是普通教育的应届毕业生,他们的实操技能往往比较弱,缺乏必要的经验。对此,应当加强 “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鼓励在职教师入厂实习,增加工作经历,必要时可在企业招聘兼职教师;另外要提高职业教育教师的地位,增加福利,以吸引人才。

职业发展模式 篇5

温州模式、苏南模式发展的共同点研究

温州模式、苏南模式是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较成功的两种具有代表性的模式.改革开放以来,这两种模式随着几次大的`思想解放和全国经济形势的几次大变化,理论界曾有过几次大的比较和争论.过去在强调公有制时,扬苏抑温,现在强调产权明晰时,扬温抑苏.纵观过去和现在,两种模式的比较研究,总体上是分析区别的多一些,找出共同的少一些,尤其是强调表象的不同,没有站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加以深入考察,因此,两种模式缺乏在本质上相同点的研究,从而强化了模式特有论.笔者试想通过两种模式共同点的研究,揭示这两个区域在发展市场经济起步阶段及其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共同条件和基础.

作 者:应云进 作者单位:温州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刊 名:企业经济 PKU英文刊名:ENTERPRISE ECONOMY年,卷(期):“”(4)分类号:F127关键词:温州模式 苏南模式 区域经济 基本特征

职业发展模式 篇6

[关键词]西部 职业教育 和谐发展模式 跨越式发展

[作者简介]党利龙(1966- ),男,陕西合阳人,陕西教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陕西 西安 710061)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6-0175-02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职业教育的大发展。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大力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促进职业教育内部和谐发展,促进职业教育与其他各类教育的和谐发展,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为东部发达地区,也为西部地区和西部大开发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我国高级技工、技师占技术工人总量的3.5%左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20%~40%的水平。我国每年大约有2000万初中生毕业,其中700多万人升入普通高中,500多万人进入职业学校,还有700多万人,主要是农村初中毕业生,没有机会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职业教育助力。我国已开始新型工业化道路,经济发展进入新一轮快速增长周期,形成了对技能型人才需求的高速增长态势。同时,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对生产服务一线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而目前西部职业教育的发展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影响了劳动力素质,迫切需要培养多层次、多样化的技能型人才。

一、政府特别是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大宏观调控力度

1996年《国家职业教育法》要求逐步建立“在国务院领导下,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新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实现职教“为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服务,为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服务,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为推进西部大开发服务”。这既是市场经济对职业教育的现实要求,也是职教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争发展的需要。“大力推动中等职业教育快速健康持续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事关数以亿计高素质劳动者的培养,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可见,经济社会领域对技术工人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已经变成了强大的压力,并正以国家意志形式传递、释放着。

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切实承担起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责任,结合西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实际,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实行目标责任管理,把完成目标任务情况与年度工作业绩考核和奖励相结合,加强督导检查,建立发展情况的年度报告制度。加大对职业教育的宣传力度,努力营造有利于职教发展和技能人才培养与使用的良好环境。学习国外成熟模式,如德国每年高中毕业生直接考大学的比例通常不足1/2,其他则通过接受职业教育而成为社会需要的各类专门人才,他们照样拿高工资,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尊重,待遇和社会地位很高。借鉴国外经验,我们应进行深入思考,正如陕西省前省长陈德铭认为的,政府抓经济必须抓职教,抓职教就是抓经济,职业教育是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环节,也是破解“三农”难题的重要手段。

二、进一步提高和增强现有职业教育的培养能力

我国现有人才培养机制的低水平、低效率,制约了“高级蓝领”的成长与成才。国内企业自己培养的方式,师傅带徒弟的方法,效果差、效率低,重书本理论、轻实践操作的模式,很难适应现代市场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双证书”制度的建设,国家职业资格框架的确立,打开了职业教育的新思路。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计划在未来三年培养509万名高技能人才,主要集中在制造、服务业及其他技能含量较高的行业。每个县重点办好一所起骨干作用的职业教育中心或职校,每个市(地)重点办好若干所,高职教育要加快发展,要大力提高质量办出特色,创建一大批一流水平的职教组织。

能否随市场的变化而变化,随经济的发展而发展,是决定职业教育能否生存下去的关键。必须把职业教育办学与企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挂钩,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密切结合,与就业再就业的劳动市场相联系,培养高素质的学生。采取联合、连锁、集团化等办学模式,扩大招生办学规模,降低学习办学费用,组建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集团,积极引进国(境)外优质职教资源,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积极发展远程职业教育,大力发展民办职业教育,积极探索国有民办、民办公助、公办转制、股份制和中外合作等多种办学模式,把职业教育真正办成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自主办学实体。

三、加强城乡、省际、国际的职业教育合作

目前,我国技术工人的市场供给还远远不能满足企业和其他一些用工单位的需求,“高级蓝领”即具有中、高级职称的技术工人尤其供不应求。不少大中城市“高级技工短缺”“蓝领身价飞扬”。如上海市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中,中级锻工、铣工、钻工的工资年增加40%;高级技师如模型工、工具钳工、电梯安装维修工等工种的年收入则达到了7~9万元,增幅达到50%,高于一般管理岗位。其中,一些企业关键岗位的高级技师开始与副总工程师“平起平坐”,奖金待遇基本相同,有的企业还将最优秀的技工聘为“导师”。我国目前35~50岁的各种操作工早已避“蓝领”而远之了。这说明本来就落后的我国职业教育出现了发展的不和谐。根据深圳地区劳动力市场统计信息表明:生产型企业吸纳的员工大大高于服务型企业所需员工,而且生产型企业的岗位需求量有50%以上专门针对中职生或高中生。

职业教育充分利用省内城市、东部地区、国(境)外发达的优质职业教育资源,面向农村、西部地区、国内外市场进行联合招生合作办学。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要与各地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教育扶贫、促进就业紧密结合。西部地区和农村职教要重点安排好文化和专业基础学习,东部地区各地市要重点安排好专业知识和技能训练、企业实习,为毕业生在当地就业提供帮助。联合办学要采取灵活的办学模式和机制,实行“2+1”“1+2”“1+1+1”等多种模式,推动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同时,要大力学习和引进国(境)外的先进职教模式和机制。

四、确立灵活务实的职教办学体制

一个比“电荒”“油荒”“煤荒”“水荒”“地荒”等更为严重的“技工荒”“技能人才荒”正在各行各业迅速蔓延的时候,国家教育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学生和有限教育经费,却被“大跃进”式的大学扩招等所引导和消耗,而有的高职教育不科学地以“升本”为评价依据,许多行业占80%的农民工只有7%受过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对此,我们不禁要问,我国新型工业化的建设靠谁来做?靠谁来更好地做?专升本作为学生个人的选择无可厚非,就业不易是专科生选择升本考试的重要原因,视“升本”为必然的坦途,一旦变成“独木桥”,“争抢挤过”的后果不难设想。经过连续几年的大扩招,高校总体的扩招空间已变得十分有限,特别是本科招生计划已十分紧缺,专科生升本难度甚至不亚于“考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变化,本科生就业形势已经不容乐观;人才的结构性缺乏使得技能型人才备受青睐,而这正是高职院校的专业优势所在。

教育部部长周济认为,“职业学校的办学方向决不能是中职升高职、高职升本科,也不能盲目转向普通教育。”“专升本”在折射出社会上人们普遍重普通教育而轻职业教育的心理的同时,还折射出了高职教育名实难符的困境,这需要我们进行深层的思考。在我国教育经费十分有限的情况下,发展职业教育可以将有限的“钢”用在“刀刃”上,这也是发展中国家在财力不足的情况下办大教育的科学取向。职业教育从开始办学就要找准就业市场需求,积极配合劳动和人事部门,密切与企业和人才、劳务市场的合作,按照“订单培养”的要求推动运行机制的改革,打造在就业市场上有影响力的品牌,建立稳定、有序、灵活的毕业生就业渠道和网络,探索职业学校和职业中介一体化的经验和机制模式。

职业教育牢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教办学指导思想,坚决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改革创新办学模式和机制,缩减三年基本学制为两年,强化实际操作技能技巧训练,加强企业实践,可实行注册入学,逐步实行学分制,建立“学分银行”,学生可以半工半读,勤工俭学等多种形式,分阶段完成学业,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进行职教办学创新。实用技能培训的短班,时间可更灵活,1周、1个月、半年都可以,职业教育的层次结构、类型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人力资源的需求结构相适应,不断增强专业的吸引力和生命力,使学生招得进、留得住、推得出。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具一格降人才”的时代精神,构建我国新型工业化建设对技能型人才更多、更高的和谐发展机制。

五、改革和优化多渠道的职教经费投入使用方式

国家对于高教、普教的投入,远远大于职业教育,投入不足一直是中国职教难以独当一面的瓶颈。国际惯例是培养技术工人的理论教学、实训操作费用比是1∶2,而我国目前连1∶1也达不到。试想,机床一开,电费材料消耗就是很大的负担,比普教、高教费用高得多。投资不足导致了职业教育师资力量薄弱,特别是职业教育教师自身的技能欠缺,严重地制约着教学的质量和效果。由于职业教育投资不足,投资渠道不畅,不少职业学校在实习基地建设方面相当滞后,传统专业普遍落后,新兴专业实习基地更不适应技能教学和实习需要,有的新专业还根本没有实习基地。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要多渠道筹集职业教育资金,增加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中央财政、各级政府、各类企业要加大职教投入,并利用金融、税收以及社会捐助等手段支持和发展职业教育。《决定》还谈到,“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校外实验实习基地建设。职业学校要加强与相关企事业单位的共建和合作,利用其设施、设备等条件开展实践教学。职业学校相对集中的地区,应建设一批可共享的实验和训练基地。”逐步建立政府、受教育者、用人单位和社会共同分担,多种所有制并存和多渠道增加职教经费投入的新机制,保证职教财政性经费、生均经费和生均公用经费相应增长。中央财政支持职教发展,各类专项资金的投入与地方职教事业发展情况挂钩。建立职教生助学制度,可探索采用教育券、贷学金、助学金、奖学金等办法,对职教生特别是家庭贫困的学生提供帮助。鼓励行业企业、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捐资助学。积极探索吸收国(境)外资金和民间资本发展职业教育与培训的途径和机制。

全社会要转变对职业教育、职教人才的看法,建立客观、公正的教育教学评价标准和人才评价标准。西部特色职业教育要研究市场的发展变化,研究产业的调整、行业的更替、新技术的应用、新岗位的涌现、新营销方式的推行、商品服务交易方式的变化、企业管理运营水平的提升等学生就业的方方面面;进而了解和研究这些变化对应用型人才提出怎样的要求,职教具备怎样的条件才能满足市场发展变化的需求,在市场中准确定位,带入到行业的发展中去,为行业、为市场、为社会提供合适的人才。积极探索和创建新的西部特色职教发展模式。这一模式主要体现在先进的办学理念、先进的管理和服务、优质的办学条件和培养高质量人才上,最根本的标准是要培养出国家建设需要和受社会欢迎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素质教育的概念、内涵及相关理论”课题组.素质教育的概念、内涵及相关理论[J].教育研究,2006(2).

[2]罗成林.高职教育发展的十大趋势[J].教育与职业,2005(28).

[3]王文遒.大学生的文化素质[J].高教研究,2000(1).

以创新发展模式促进企业发展 篇7

1 广西农垦金光乳业有限公司发展现状

几年来,广西农垦金光乳业有限公司抓住奶业迅猛发展的有利时机,通过规模化养殖、专业化生产、标准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经营,目前已成为广西农垦集团专门从事种牛繁育、牛奶生产、乳品加工销售等一体化经营企业,成为广西最大的外种奶牛养殖场,广西最大的荷斯坦奶牛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通过了自治区无公害奶源生产基地认证,通过了广西壮族ISO 9001:2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和QS市场体系认证,被列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其奶牛养殖场通过广西壮族自治区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认证(AA级),成为全国50家标准化奶牛养殖示范场,通过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开辟出广西农垦集团又一新兴朝阳产业。金光乳业公司承担着国家“牛胚胎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奶水牛开发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禽粪便高固体浓度沼气发酵工程应用技术研究”等项目,各方面的发展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步入了奶业生产现代化的崭新天地,同时为广西的奶业发展做出榜样。

2 制约广西农垦金光乳业有限公司发展的因素

金光乳业公司目前在发展进程上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和薄弱环节:整体经济总量偏小,奶牛牛群结构还不够合理,饲养成本高,饲料品种单一,单产水平低;乳制品厂设备较齐全,但规模较小,生产能力有限,产品开发力度不够,品种较单一,市场竞争力不强;缺乏营销人才,销售渠道不宽,销量不大,产品市场占有份额少;产品结构没能得到优化,仍以销售生奶原料为主,产品附加值较低;融资难,资金紧缺,无法保证生产经营的正常运转等。这些因素制约公司整体经济效益,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根本改变。

3 创新发展模式,推进企业发展

金光乳业公司提出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先求生存后谋发展”为基本经营思路,以打造“绿色牛奶”基地,实施奶牛养殖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生产,以“原”“鲜”引领消费方向为主线,围绕广西农垦集团提出的科学发展3年计划,转变公司增长方式,创新发展模式,积极推进奶牛养殖的集约化经营,提高奶牛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3.1 加强员工岗位管理

进一步建立健全人事、劳动、岗位职责、分配管理制度,建立有效机制,继续推进各项技能考核工作,岗位工资直接与当月产值、产量、完成工作任务挂钩,实行岗变薪变;奖罚考核细化量化到岗位和人员,做到月月有考核,月月有奖罚;积极引进技术人才,充实生产一线力量,通过试用、培训、考核等劳动用工制度,加强规范用人管理。

3.2 加强生产现场精细化管理,提高效能建设

加强成本控制,建立健全各项制度,从严把关,降低生产成本。加强全体员工岗位技术培训,从而提高员工节约成本、减少浪费的意识。首先,在原料采购方面,要求采购员深入了解原料市场,对原料质量、价格等作到“货比三家”,尽量采购物美价廉的原料。其次,对奶牛养殖场的日粮配方进行科学合理调整,做到在不影响产奶量的同时降低成本。对成本进行严格控制,减少浪费,节约开支。

3.3 大力推进乳品加工技术改造,提高硬件设施水平,确保产品质量,提高产品附加值

(1)通过多渠道筹融巨资,本着“五年保先进,十年不落后”的原则对乳品加工厂进行改造,利用国内领先的厂房、设备、工艺,生产出质量一流的各类奶制品,以适应新的生产要求,凭借高品质、高营养的品牌美誉度赢取消费者信赖。

(2)提高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能力,开发多元化的奶制品,调整产品结构,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能力,形成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

(3)坚持“以质量为生命,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求声誉,以质量求发展”的方针,将质量意识与职业道德相结合,不定期分层次举办质量管理培训,提高员工质量管理的本领和技能,增强全员质量意识,使员工真正认识“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的含义。

(4)建立和完善质量管理体系,真正建立质量控制点,成立质量监控小组,共同把好质量关;建立健全质量责任制考核制,实行质量一票否决制,做到不合格的原料不进厂,不合格产品不出厂,保证出厂合格率达到100%,使“质量第一,用户至上”的理念得到真正落实。

(5)严格“5S”现场生产管理,增强成本意识,降低生产费用,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

3.4 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奶牛业的发展质量和效益

(1)实行良种良法相配套。大力推广良种奶牛,重点是加强高产奶牛繁育体系建设,采用高质量的冻精改良奶牛;按要求开展奶牛生产性能测定(DHI),为奶牛品种选育、改良和奶牛流通提供依据;大力推广玉米青贮和优质牧草饲喂技术;加强农业牧草管理,提高牧草种植岗位土地产出率,保证奶牛吃到高质量的无公害粗饲料,从而提高产奶水平;大力推广全混合日粮(TRM)技术,通过采用该技术,来提高产奶量,改善奶牛的健康状况,减少疾病的发生;大力推进奶牛粪便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技术等。全面实施奶牛场沼气发电工程第二期项目,更好地发展循环经济,使整个农业生态系统形成“饲料多-奶牛多-肥料多-牧草多”的良性循环,促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2)进一步优化、调整牛群结构,通过标准化饲养,把那些年老、低产以及有缺陷的奶牛淘汰,做到该淘汰时就淘汰,向质量要效益。

(3)提高奶牛场从业人员素质,按照标准化、规模化、现代化奶牛场养殖示范场的要求进行培训,并通过考试提高从业人员素质,调整人员结构,做到量才使用,提高奶牛饲养管理水平。

(4)实施“三个集约化经营”,深挖潜力,提高养殖质量和效益。首先,通过集约化经营,发挥奶牛的生产性能,提高奶牛单产,从增产中要效益。其次,通过集约化经营,提高饲料的转化率,节约饲料成本,扩大良种繁育覆盖率,淘汰低产、有缺陷奶牛,降低固定资产折旧和场地、人工、管理成本费用,从节流中要效益。最后,通过集约化经营,改善奶牛的质量,使原料奶的脂肪、蛋白质含量提高,细菌总数和体细胞数下降,从优质产品中要效益。

3.5 不断规范财务管理,提高资金运营效率

认真做好应收款项的回收工作,清理外单位各种拖欠款项,确保货款正常回笼,严格控制非生产性开支。

3.6 以销售为龙头,积极开拓市场,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职业发展模式 篇8

目前, 随着我国老年人口不断增加, 老年人口的需求越来越不容忽视, 养老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挑战与机遇并存, 养老地产开始进入众房地产商的视野。保利集团副总裁胡在新在接受采访时曾说:“养老地产将是房地产行业未来最大的风口。”可见许多大房地产商对养老地产是有所期待的。但目前我国的养老地产仍处于起步与探索阶段, 存在许多问题, 其中盈利困难不容忽视。这就使养老产业遭受“外热内冷”的尴尬境地。因此, 要实现养老地产的健康发展, 就离不开政府资金的支持和税收优惠政策。本文认为, 通过运用PPP模式发展养老地产, 利用政府的资金和良好的信誉, 与私营企业先进的技术和经营经验, 实现社会利益最大化, 取长补短, 合作共赢, 才能使养老地产快速健康发展。

国外的养老模式已非常成熟, 在美国, 最大的产业不是地产也不是金融, 是大健康产业, 大健康产业的切入点是养老产业, 面对目前市场上不断增加的需求, 如何迎合市场建立真正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是开发商们正在思考的问题。

2 我国养老地产现状

在2000年的人口普查中, 我国65岁以上老人总数已经达到人口总数的7%, 按照国际标准已属于老龄化社会。近15年来, 老龄化人口数量持续增加, 加上“计划生育政策”使“421”模式家庭增加, 2个人要赡养4个老人、抚养1个孩子, 养老压力很大。养老难、未富先老的问题越来越明显, 建立全方位的养老服务体系已刻不容缓。在“十三五”计划中, 养老工作作为发展重点被提出, 致力于以居家养老、社区养老为主流, 提高养老服务质量, 迎合社会需求, 使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鉴于养老地产与一般的商业地产相比, 有其特殊性, 首先在选址方面, 要求交通方便, 环境优美;其次, 在小区规划上, 要考虑无障碍设计、健身场地和措施、绿化率要高等;最后, 要求有相应的配套服务, 超市、药店、老年人活动中心等。这就决定了养老地产是一类投资大、资金回收期长、各方利益关系复杂的地产模式。目前, 我国的养老地产运营模式主要有3种。

2.1 租赁模式

此种运营方式是开发商建好住宅后, 只租赁不销售, 签订一定时间的租赁合同, 在租赁期内, 房客可享有物权法规定的一切权利, 租赁期满后将房产回收, 这样可以提高房产的利用率, 降低养老房产的成本, 确保养老房产真正为所需要的人居住, 并且可以重复使用。这种模式资金回收虽然稳定但速度较慢, 不符合私营企业的需求, 因此, 若想推崇这种模式, 还是需要政府主导, 开展以福利性质为目的的养老地产。

2.2 出售模式

此模式与商业地产类似, 均由开发商负责养老地产的建设与出售, 并回收成本获利。这种模式虽然资金回收快, 但失去了养老地产为老年人服务的本意, 无法保证满足老年人的相关需求。

2.3 租赁+持有模式

这种运营模式是指通过构建综合性的养老服务社区, 社区内包括各种配套设施, 比如医疗、购物、娱乐等, 开发商通过出售社区内房屋和租赁配套物业回收成本。这种模式和国外的养老模式类似, 例如在美国, 开发商利用政府提供的财政支持、保险公司提供稳定资金、通过信托基金融资等渠道拓宽资金来源, 使开发商更有获利保障。而我国更多的采用酒店式管理, 通过会员制来稳定资金流。这种模式不仅对开发商有利, 也吸引了保险行业的眼球。当然, 此种模式需要政府财政的大力支持。

3 当前养老地产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 随着养老地产的发展, 示范性项目和工程越来越多, 但各种模式的养老地产均有其局限性与风险, 可以说虽然经历了十几年的发展, 养老地产仍然处于起步阶段, 从发展历程来看, 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3.1 规划设计不合理

目前许多养老地产项目, 只是打着养老旗号, 实际还是商业地产, 并不能突出体现对老年人需求的满足。建筑功能配置不合理, 尤其对不能自理的老年人, 无障碍措施太少, 护理需求也不能满足。专业的养老服务比较匮乏, 导致老年人无法居住, 长此以往, 此类地产中业主反而大部分为40岁左右的中年人, 并不符合养老地产的初衷。

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不仅仅是建筑入口、电梯按钮、设置坡道等基础服务设施, 还需要很多细节上的设计, 比如套型设计要确保老人能够进行无障碍的视觉和听觉交流, 卧室中床铺的高度、大小、软硬度等也需要依据老年人的要求特殊设计, 插座和开关的位置也要尽量减少老年人的弯腰频率等, 总之, 只有深入了解老年人的需求, 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才能获得消费者的认可。

3.2 养老地产盈利困难

养老地产的特殊性决定其投资回收期长、收益慢、风险大等特点, 使开发商心有余悸, 不敢大规模投资, 只能依靠保险公司、基金投资的投资。在现存的养老地产项目中, 结构化矛盾比较突出。一方面公办养老机构的入住率很高, 服务质量也很好, 依靠政府的财政支持, 价格也比较合理;另一方面, 私营养老机构的服务质量没有保障, 因为前期投入大, 价格也偏高, 因此不受消费者青睐, 入住率低。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目前开发商对养老地产的盈利模式不认可, 还没有找到适合其发展的投资运营模式, 相关的法律政策也没有完善, 养老服务质量不高, 配套设施跟不上等问题也是制约其投资的因素。

3.3 产业链待优化

在养老地产发展的初期阶段, 投资各参与方之间还未形成完善的合作模式, 资金投入、运营、回收等环节也不能很好的衔接。因此, 完善产业链条是促进养老地产健康发展的前提, 需要国家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 通过法律手段规范市场的发展, 以应对地产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纠纷, 为市场提供1个良好的生存环境。

3.4 服务内容单调

养老地产区别于一般商业地产的特点即提供专业的养老服务。但目前, 无论是服务的数量和质量都不能满足市场要求, 尤其是私营地产商开发的养老地产。因此, 需要国家通过制定硬性指标来衡量养老服务的等级, 给予评定, 如需要开展托老服务、医疗护理工作、文娱活动中心、老年大学等多样化服务, 真正组织专业化的队伍加以培训和管理, 全面提升服务质量, 进而提高消费者的积极性。

4 运用PPP模式发展养老地产

近年来, 随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 加上亚投行的建成, PPP合作模式已不再新奇, PPP模式是指通过政府向私营部门或社会组织购买产品或服务形成的一种伙伴关系, 通过公共部门与非公共部门的风险分担, 以社会利益最大化为共同目标, 构建有利于社会基础设施建设的产品。其中, 伙伴关系是首要特征, 利益共享与风险分担是维持合作关系的重要条件。采用PPP模式可促进公私双方互利共赢, 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对于私营部门来说, 通过与政府合作, 可以与政府分担风险, 使收益更有保障。同时, 与政府合作可以增加自身企业的声誉和知名度, 名利双收。反观政府方面, 通过对私营部门进行融资, 可以减轻资金压力, 减少资金投入, 同时, 利用私营企业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节约管理成本。可见, 通过PPP模式构建公共基础设施符合各利益方的需要, 可使社会利益最大化。因此, 我们提倡采用PPP模式构建养老地产。

4.1 融资时期

在项目融资时期, 政府应制定相关资金优惠政策, 同时, 对养老地产服务和运营效果进行监控, 通过量化指标衡量项目的硬件设施和服务水平。根据监测结论, 决定政府给予项目的优惠力度, 这样既能提高私营部门参与建设的积极性, 又避免地产商打“擦边球”, 用养老地产的旗号做商业地产。

4.2 开发运营

在项目建成后的运营时期, 要发展全方位一站式服务, 例如美国打造的“持续护理社区”, 根据老人不同需要, 分为生活自理型、生活协助型、专业护理型, 随着老人年龄的增长, 自理能力逐渐减弱, 可以通过这三种护理程度的选择, 决定需要的服务, 避免老年人频繁搬家的不便。

5 结语

随着我国养老地产的发展, 政府应完善相关政策与法律法规, 规范市场行为, 通过向私营企业购买服务减轻财政和管理负担, 同时, 通过对企业的监督与管理提高养老地产的服务质量, 完善服务内容, 以PPP模式公私合作, 优化产业结构, 促进市场内部各参与方的配合, 共同提高社会资源的利用效率, 构建更多基础设施, 满足市场需求, 实现社会利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刘玉峰, 李正伟.基于养老地产PFI融资模式的风险分担研究[J].中国房地产, 2012 (12) :62-66.

[2]夏超尘.PPP模式下养老地产参与者的角色分担[J].城乡建设, 2014 (6) ;82-83.

[3]刘淑敏.老龄化社会背景下我国养生地产业务建构初探[J].商业时代, 2012 (8) :125-126.

[4]顾书桂.论养老地产的经济性质兼论以房养老的局限性[J].江海学刊, 2012 (5) :84-89+238.

[5]纪晓岚.我国养老地产发展模式探索基于上海与杭州的个案比较[J].中国经贸导刊, 2012 (32) :8-11.

[6]王振坡.我国养老地产发展时序及策略探讨[J].现代城市研究, 2013 (10) :103-109.

[7]罗福周.我国养老地产发展研究[J].商业研究, 2012 (10) :138-142.

[8]裘旭波.中国养老地产存在的问题及突破途径---中美养老地产对比分析[J].中国房地产, 2013 (9) :34-36.

职业发展模式 篇9

上海民营医院在市场定位、产品选择、运行模式等方面差异较大,本研究作为“上海市发展社会办医政策研究”的一部分,通过研究民营医院的定位、组织构架、管理方式、竞争模式等,把民营医院分成5种发展模式,而后通过SWOT方法对各类医院予以分析,5种模式分别为:高价质优服务模式、错位竞争模式、专病专科模式、综合发展模式、提供短缺服务模式。通过对60名民营医院法人代表的调查,了解民营医院的运行现况及困境,并通过焦点组访谈,案例分析等方式,探索其根源。

1 民营医院发展模式

1.1 高价质优服务模式

此类机构多为营利性机构,提供非基本医疗服务,注重产品品质和服务质量,价格较高。

1.1.1 管理模式及其特点。

医院都有明确的价值观,定位于在沪外籍人士及高收入人群。投资者常采用连锁经营模式,医生从全球招聘,注重品牌建设,关注服务提供全过程中对病人的关爱。同时,医院注重效率,执行严格的诊疗规范,有的在院内实行全科医生首诊及转诊制度,就诊病人先经全科医生诊治并决定是否转诊至专科医生。

1.1.2 SWOT分析结果(1)优势:

由于此类机构母公司一般具有较强资金和技术优势,且多采取连锁经营方式,共享资源和技术。其经营理念、医务人员、管理方式和品牌形象,能被在沪外籍人士认同,也较易成为国际医疗保险公司的签约医院。此外,注重以人为本和全程关爱的理念,易被追求品质的高收入人群所接纳。(2)劣势:各国在医疗市场中技术准入和人员准入标准差异较大,故上海此类机构较难获得特定技术和特定人员准入资质。如国外某辅助医疗行医者不需医师执照,但在上海从业者需医师执照,故外籍辅助医疗者不能在上海行医。(3)机会和威胁:随着市场对高质量、个性化医疗服务需求的增加,政策也将逐步放开对此类机构的各种限制。如2007年上海放宽了医生外出会诊制度,以及外籍医师在华短期执业制度等。此外,建立一个相对较为完善、与国际接轨的高端医疗服务市场,也是上海建设“四个中心”和国际大都市的客观要求。其威胁则在于公立机构强大的品牌优势和人才优势,将对此类机构在吸引国内高收入人群就医形成威胁。

1.2 错位竞争模式

这类模式既有营利性机构,也有非营利性机构,主要提供公立医院较少的一般服务。

1.2.1 管理模式及其特点。

经营原则为错位竞争,需根据市场变化,快速调整业务范畴。经营特点有:(1)关注社会保险未覆盖人群的需求;(2)提供未列入社会保险报销范畴的服务,如体检、美容等;(3)提供公立医院较为忽视的医疗服务;(4)在与公立医院竞争中,根据服务类型采取不同的定价策略。

1.2.2 SWOT分析结果。

(1)优势:较注重长期收益和品牌建设,非常注重市场需求变化,并据此迅速调整。(2)劣势:随着社会医疗保险覆盖面的扩大和公立医院发展,此类医院发展空间越来越小。(3)机会与威胁:良好的市场反应能力,有助于满足居民对个性化医疗服务的需求。威胁在于这种发展需医院不断创新,而且,如果新产品技术含量不高,会面临同类医院激烈竞争。

1.3 专病专科模式

1.3.1 管理模式及其特点。

此类医院一般提供某种疾病或某个专科医疗服务,如眼科或者骨科疾病治疗。特点为集中资源,重点发展专病专科的医疗技术、设备和人才,形成局部优势,与公立机构进行竞争。

1.3.2 SWOT分析结果:

(1)优势——此类医院常借鉴公立机构的优势,较好地把公立机构的品牌、技术和人才优势,与私立机构良好的市场反应性相结合,以提供市场所需服务,此外,集中资源发展专科技术、吸引高质量人才,较易在局部与公立机构有序竞争。(2)劣势——竞争中,由于纳税和缺乏财政补贴,成本相对较高,此外,当前上海对于民营医院参照一级医院标准管理,因此一旦被纳入医保,丧失自主定价权,不管其技术水平如何,价格为一级医院收费标准,影响机构效益。(3)机会与威胁——机会体现为一是专科医院的定位佳,当前生活方式下,眼部疾病、骨科疾病的患病率均有增加,提示这些疾病治疗的市场需求增大,二是公立医院往往追求新技术,而非最具有成本效果的适宜技术,这为民营专病专科医院发展提供空间;威胁主要体现为当前社会对民营医院,尤其是营利性民营医院的认同度较低。

1.4 综合发展模式

1.4.1 管理模式及特点。

在几年前的街道行政区域合并中,区域公立医疗机构的合并导致某些地区基本医疗服务机构短缺现象,民营医院则能较好填补此类空白。这类医院以提供基本医疗服务为主,也承担部分公共卫生服务。医院在科室设置、行政管理、组织构架等方面均参照公立医院,且具有良好市场反应性和灵活的人才聘任制度。其服务质量、效率均远高于营利性或非营利性民营医院,甚至优于公立医院。

1.4.2 SWOT分析结果:

(1)优势——这类医院的建设一般符合区域规划和居民卫生需要,弥补了区域基本医疗服务短缺,节省了财政投入,易得到各方支持。(2)劣势——当前医疗服务体系的分级管理制度,与上海市卫生局规定民营医院不定级管理方式之间不相符,此外,民营机构即便承担与公立机构相同的社会职责,也无法获得政府补偿。(3)机会与威胁——此类医院良好的市场反应性、人才聘任制、科室设置保证其能比公立机构更易满足日益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而注重内涵的发展策略和适宜的市场定位较易获得卫生、医保等部门的支持。威胁则来自公立机构的竞争。

1.5 提供短缺服务模式

主要特点为利用社会闲暇资源,提供短缺基本医疗服务,如康复服务。

1.5.1 管理模式及特点。

如上海的军民护理院,其投资方为某军人疗养院,主要服务对象为周边地区的老年病人,提供老年疾病护理服务。军民护理院的公共设施、绿化等均与军人疗养院共用,两院在管理、医疗人员上通用,设施设备方面共享。

1.5.2 SWOT分析结果:

(1)优势——投资方能提供丰富的共享资源,包括土地、疗养环境、医疗设施和人力,节省成本,且投资方作为非营利的事业单位,较易获得居民和管理部门认可;(2)劣势——护理院是疗养院的辅助机构,但疗养院作为公立机构,对于护理院的发展缺乏科学规划和高效管理的激励,客观上限制其发展;(3)机会与威胁——机会在于上海老龄化进程的加剧,增加了护理需求,市场供不应求。威胁在于这种闲暇资源在转制为社会短缺服务提供者中,缺乏科学管理机制,效率较低。

2 民营医院发展中的困境及根源

研究显示,超过70%的民营医院法人代表认为当前关于营利性、非营利性机构的界定标准不合理,71%认为民营机构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社会环境太差。结合焦点组访谈和案例分析,发现导致民营医院发展艰难的根源主要有以下几点。

2.1 市场准入标准尚需完善

市场准入标准如果低,生产资料进入市场就较为容易,投资者成本回收周期更短。因此,容易出现投资者通过不当竞争,获取高额利润后,迅速退出市场行为。事实上,访谈中每个机构管理者均谈及此问题,并认为这可能是导致恶性竞争、破坏民营医院形象的主要原因之一。

2.2 对民营机构的管理规范亟待完善

当前对民营医疗机构管理不足,主要体现以下几点。

2.2.1 医院等级制度的影响。

非公立医院转制的民营医院都不能进行医院等级评审,被默认为一级机构。因此,其价格等均参照一级机构进行管理。对于某些技术、设备已经达到二级、三级医院标准的民营医院,意味着高投入并不能获得相应价格水平的补偿。

2.2.2 技术准入的限制。

与公立医院相比,民营医院在获得相应的技术准入时更为困难,这在计划生育相关技术准入中尤为明显。

2.2.3 监管规范的不适宜。

当前的监管,主要根据公立医院功能和业务而定。公立医院虽在运营中有趋利倾向,但同时注重医院的品牌和服务质量,院长也更为关注社会及职工的反馈。而且,公立医院经过长期的发展,其日常经营、管理行为已经日趋合理。因此,对公立医院监管主要集中在医疗技术的选择,医疗行为的合理性。然而,民营医疗机构,尤其是营利性机构,其最终目的在于营利及资本的扩张,这决定了其行为的直接趋利性,而保证医疗质量仅仅是其保证获利的一种方式。因此,对民营医院,尤其是营利性医院的管理,不应关注其是否获利,而更应该关注其医疗行为的规范性。而且,民营医院大多历史较短,尚未建立相应的医院内部管理规范,如病史的规范管理等,因此,对民营医院的监管还应该关注院内的规范管理。两种不同的医疗机构,处于两种完全不同的经营与管理状况,决定了对这两种机构应该有不同的监管重点和监管措施。

2.3 营利性医院的税收

2.3.1 税种过多,税率过高。

医疗卫生服务的目的在于维护健康,保证居民生命权益,这决定了医疗服务产品需要特定技术,关注质量,与一般服务有所差异。然而,当前我国税务部门将营利性医院等同于“洗浴、餐饮、交通等服务业税目”征收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车船使用税、土地附加税、教育附加税等,而且税率较高、没有考虑到医疗服务的特殊性。占其收入的8%左右。这种有别于民营教育的纳税体系,一方面与我国传统上将医疗卫生和文化教育以及体育划分为同一大类管理的习惯不符,也形成了营利性医疗机构的沉重负担。

2.3.2 营业税过高不符合医疗服务性质。

营业税作为一种流转税,可按税法规定直接计入生产成本,即其最终纳税人为广大患者,而不是医疗机构本身。过高的营业税率,不利于民营医疗机构的发展,也不利于居民获得所需服务。民营医疗机构还需交纳教育附加费和地方教育附加这两项营业税的附加税(共占营业税的3%),这不符合卫生与教育同为社会公益性事业的属性[2]。除此以外,营业税尚存在重复征税、税前成本计算等问题[3,4,5]。

2.4 医保定点制度

无论是营利性还是非营利性,上海民营医疗机构均较难成为社会医疗保险定点机构。根据医疗保险定点机构规定和区域卫生规划要求,只有在方圆8km范围内没有医保定点机构的民营医院方可申请成为医保定点机构。由于上海km卫生机构较多,分布很广,而且民营医院在建院初期较少考虑此问题,客观上成为民营医院进入医保定点机构的主要障碍。随着上海市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推行,社会医疗保险的覆盖率越来越高,所覆盖的服务范畴也越来越广,对于医疗市场的影响也将越来越大。因此,能否进入医疗保险定点机构,对于民营医院发展的影响也逐渐增大。

摘要:根据上海民营医院发展现况,总结归纳了5种民营医院经营模式,并运用SWOT方法对各种经营模式进行分析,同时通过对法人代表的调查,以及焦点组访谈和案例研究,分析了当前民营医院发展困境,探索其根源,为决策提供依据。

关键词:民营医院,发展模式,SWOT

参考文献

[1]上海市卫生局信息中心.上海市卫生统计年鉴[R].上海:上海市卫生局,2007.

[2]刘晓红,胡善菊,董敦,等.营利性医院税收负担及相关政策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7(1):17-18.

[3]张自宽.医疗机构分类管理和税收政策的演变与思考[J].中国卫生,2005(7):53-54.

[4]文馨.解码民营医院税收政策[J].中国卫生产业,2005(6):40-43.

职业发展模式 篇10

一、社会发展模式的界定

社会发展模式有两种界定方法,一是从国家或地区发展的道路、经验和特征来界定;二是从国家或地区的制度、体制的内涵和特征来界定。这两种含义内在地包含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方面内容,相互联系又相互交叉。

首先,从国家或地区发展的道路和特征来界定,比如“莱茵模式”、“盎格鲁—撒克逊模式”。这种界定主要从生产力角度强调该种类型发展的途径、手段和过程。由于物质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历史的基础,人们不能随心所欲地选择某一社会发展模式,生产力水平决定着人们所处的特定的历史条件,进而决定着人们的实践能力。当社会结构由某种社会发展模式向另一种发展模式转型时,必须首先发展生产力,确定通过何种方式、途径、手段来实现这个过程。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具体生产力,在质与量、时间与空间、外在形式与内涵等方面都会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这实际上也是社会发展模式多样化的根本原因。

其次,从国家或地区的社会制度、体制的特征和内涵来界定。这实际上是从生产关系的角度体现该种社会发展模式的性质以及特征,无论是“莱茵模式”还是“盎格鲁—撒克逊模式”,都是以资本私有制为基础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模式,我们也经常称之为资本主义发展模式。而“苏联模式”和“中国模式”都是以资本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模式,我们也可以称之为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社会发展模式最终会通过所有制以及社会制度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是因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当生产力的方式、手段确定下来之后,其最终目标指向必然是生产关系的变革。因此,社会发展模式最终要表现为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制度、政策、体制等社会规则所构成的有机体系。

二、社会发展模式的功能

(一)社会发展模式是联系社会发展规律与现实生活的中介和桥梁

社会发展模式是社会发展规律的具体实现形式,它不等同于真理本身。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同各种社会主义思潮区别开来。社会发展规律揭示出社会发展的必然性和趋势,但是抽象的理论不能等同于具体的操作模式。处理现实社会问题、推动社会发展,仅仅依靠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是不够的,这就需要去设计、建构出一个新的社会发展模式,从社会发展模式与实践运动的作用机制来看,社会发展模式是联系社会发展规律与现实生活的中介和桥梁,社会发展模式发挥着体现社会发展规律、引导社会运动、改造社会结构和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

(二)社会发展模式是巩固社会发展成果的重要保证

社会发展模式要通过完备的制度体系表现出来,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目标能否实现,除了要看其是否把握了社会发展规律、是否具有科学的理论指导,还要看其做出怎样的模式选择和建构,提供什么样的制度保证。社会发展模式通过建立起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规范体系,发挥着协调社会行为、调适人际关系、清除运行障碍、巩固发展成果的作用。实践证明,关于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和进步,制度因素是根本保证。通过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社会发展模式发挥着保障和巩固国家建设成果的作用。

(三)社会发展模式是检验理论正确性的必要环节

如前文所述,社会发展模式是联系社会发展规律与社会现实的中介和桥梁,而社会发展模式本身又具有理论、价值和实际状况三个要素,这就使得社会发展模式成为检验理论正确性的必不可少的环节。当实践结果与预设理论不一致时,并不能直接得出理论是错误的结论。首先,需要反思社会发展模式是否合理,还需倒推主体的价值需求是否得当、实际的情境条件是否匹配,才能最终得出理论正确与否的结论,不能省略社会发展模式这一环节而将实践结果直接指向理论命题。

事实上,由于发展模式的多样性,我们不能以某种模式为标准去判定其他模式,也不能由于多种模式的存在而否定客观的社会发展规律。社会发展模式本身需要人们不断去探索和实验,社会发展模式运行的结果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然而即使是失败,也并不能因此直接否定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而只是意味着社会发展模式面临新的选择、创新和发展的问题。

三、社会发展模式研究对中国模式研究的理论启迪

(一)区分社会发展规律与社会发展模式要求我们充分重视社会发展模式建设的重要性

中国模式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就,首先在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建设实践相结合,突破了传统社会主义的建设模式。在坚持社会主义本质的前提下,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具有相对独立的地位以及多样化的表现。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我们必须按照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模式———中国模式的逻辑,自觉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社会发展模式,不能因为某种具体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或过失而轻易否定社会主义,同时也必须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

(二)社会发展模式构建的价值目标要求我们贯彻“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

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核心是人的全面解放,“以人为本”也成为中国模式的价值准则。“以人为本”的发展方针充分肯定了人在社会、发展上的主体地位。能否保持正确的方向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做到遵循自然、社会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体作用的统一。因此,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同时,必须贯彻以人为本的发展方针。

在中国模式的形成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以贯之的价值追求,可以说,这个价值目标统摄着整个社会发展模式的建构过程,实现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的追求是中国模式的目的。与资本主义的一个本质区别在于,社会主义发展是为了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归根结底,能够让人民拥有比资本主义更多的公平、正义、自由和幸福,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是中国模式的最终目标。

(三)社会发展模式构建的情景条件要求我们从国情出发建设社会主义

任何针对特定社会发展阶段的社会发展模式都是具体的和历史的,都必须充分考虑社会主体的价值需求、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现实的社会环境。中国所面临的基本国情是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任务是通过改革开放,发展生产力,逐步摆脱贫困,实现商品经济的高度发达,实现中华民族的现代化目标。这些特征与要求体现了我们建设中国模式所面临的现实条件与压力。当前我们所面临的社会主要矛盾就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样的一个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模式的结构性特征,也制约着中国模式的未来发展,因此,无论是中国模式的形成还是未来的发展完善,都要求我们一切从国情出发。

(四)社会发展模式的生成变动性要求我们持续推进改革开放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说:“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革,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这是唯物史观对社会发展过程的精辟阐述,社会发展模式也会根据社会实践的要求而不断发展演化,社会发展模式的这种生成变动性要求我们大胆试验,不断推动理论创新,从而进一步引领实践推向前进。事实上,中国正是通过渐进式改革,从根本上解决了社会基本矛盾以及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贯通。我国的改革与“休克疗法”为代表的激进改革不同,激进改革的前提是政治多元化,结果是爆发式的政治变革,导致原有政治机构和秩序完全被破坏;而我国渐进改革的前提是维护政治秩序的稳定。在改革过程中,我们并不是要完全放弃现有政治制度另起炉灶,而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尽可能完善现有的结构和体制。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和社会承受力,在保持社会稳定的前提下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革,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与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结合起来,本着先易后难、由农村到城市、由经济到政治的路径,先体制外后体制内的非均衡发展战略,通过增量改革逐步转向和谐发展的原则逐步推进和深化改革。实践证明,从某一区域、某一层面的改革开放入手到总体性、全方位的系统化改革开放,不断探索和积累经验,避免了改革开放引起的剧烈震荡与社会冲突,成为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手段。改革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我国改革的基本特征是持续渐进,不断纠错,逐渐通过积累来实现改革目标。梳理中国模式的形成,就是一个实践探索———理论创新———确立目标模式———制度(体制)改革推进的过程。

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提倡各种文明的相互交流和借鉴,同时坚定不移的走自己的路,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促进世界和平与共同发展。正是基于这样一种理念,2013年3月,在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五次会晤前夕,习近平主席接受国内外记者联合采访时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随着形势和条件的变化而向前发展。我们愿意借鉴人类一切文明成果,但不会照抄照搬任何国家的发展模式。中国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只有走中国人民自己选择的道路,走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最终才能走得通、走得好。”

摘要:文明多样性与多种社会发展模式共存是当今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存在形式和客观状态。中国模式是对世界范围内“社会发展模式”的丰富。研究社会发展模式,对于进一步总结和提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理论内涵、进一步深化认识社会发展规律以及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关键词:社会发展模式,社会发展规律,中国模式

参考文献

[1]张雷声,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2]周感华.全面深化改革与中国现有制度体系思考[J].理论与当代,2013,(12).

职业发展模式 篇11

在今年4月伦敦的G20峰会上,法国总统萨科齐和德国总理默克尔明确地坚持宣称,经济衰退不在他们的决策范围之内。默克尔从来就不站在华尔街的立场上,但是萨科齐占了修辞上的上风。这位曾经想走英国式道路的总统如今宣布:自由放任政策是一种失败的做法。产业保护和重商主义再次笼罩了法国。英国首相布朗正在开辟新的财政政策和更高的税收征收制度。让保守的美国人惊愕的是,他们的总统也在建议效仿法国的一些模式。的确,一种崭新的秩序已经在欧洲出现了:以中央经济控制论者法国为首,组合主义者德国居次,老弱的自由主义者英国垫底。

这关乎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欧盟的发展方向,同时也关乎现代世界中何种经济形式能最好地运行的难题。撒切尔主义在英国开始铁腕统治的30年后,欧陆国家仍然倾向于更大的联盟、更重的赋税、对产品和劳动力市场更有力的调控以及慷慨的社会保障体系。

有什么证据能表明大陆模式更加优越?欧洲大陆国家没有在经济危机中幸免:今年,法国也许比其他强国状况稍好,但是被出口行业拖累的德国表现得尤其糟糕。然而奥巴马的做法是正确的:承认欧洲大陆国家在某些方面对危机处理得当。严格的工作保护法律减慢了失业人口的增长,慷慨的福利制度不但使在危机中首当其冲的群体免受收入锐减的困扰,而且充当了“自动稳定器”的功能。而在英国,或者扩展到更远的美国,民众已经感觉到更加无助。

经济萧条也已经证实了欧洲大陆模式自有它的长处。法国拥有一个相对有效的公共部门,部分原因是由于多年来投资于公路的建设、更多的高速列车、核能,甚至旧大教堂的修葺。这种投资也不只是从纳税者手中敛财的问题。无论从哪个方面看,与美国昂贵的卫生系统相比,法国的卫生系统将钱的价值发挥得更大。与其他国家相比,德国已经不再小心翼翼地呵护它的公共财政政策,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使德国公司被迫压低成本,从而使它们不仅在欧洲,而且在全球范围内都更具竞争力。由于规划得当和运气使然,欧洲大陆的大部分国家避开了突然出现在英美的房产泡沫(西班牙除外)。

欧洲大陆的力量在当前的萧条局面中确实显得相对较强,但也可能很快成为经济复苏中的瓶颈。为了保障经济更加安全和就业更加稳定,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减慢发展速度以做到调整和创新,从长远来看即为放缓增长。避免失业人口增长的原则可能意味着在新的行业中只有很少的工作机会。慷慨的社会福利体系可以维持人们的收入,但也减弱了人们寻找新工作的动力。这个庞大的体系有助于在萧条时期维持需求,但是当经济恢复增长时,它却成为有活力的新兴企业的发展障碍。

如果要争论哪种模式最好,传统的英国保守主义者会坚定地支持自由的盎格鲁一撒克逊模式,这绝对不是因为它让更多的权力掌握在个人而非国家手中,但事实是,持自由论的政府与持控制论的政府都可能要用很长时间来证明各自的模式好过对方,而不必急于改变各自的基本准则。

在欧洲大陆一方,劳动法有利于本国就业者而非外国就业者,相关法规使开办企业的成本过高,这与社会凝聚力无关。甚至是重商主义的创始人柯尔贝尔也可能会承认当今欧洲国家的税收负担过分沉重,尤其是因为他们可能不得不在未来增加巨额开支以应付欧洲迅速老龄化的人口问题。

对自由主义者来说,即使他们的发展方向有重新复苏的迹象,金融危机与经济衰退

办学模式与学校发展 篇12

我们正处在一个激烈的社会转型期。如同经济、社会的变革一样,教育变革的深度和广度前所未有。学校是当下教育最重要的载体,办好一所学校意义重大。好学校是促进义务教育高水平均衡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标志。

如何办好一所学校,其实是思考采用什么模式建设学校,它是一种路径选择。学校要根据本身的实际情况,在国家教育方针和政策的指导下,为实现教育目标创造性地设立合理的、优化的学校教育结构、教育过程和教育方法的基本框架。由于学校的具体实际情况不同,办学模式表现出明显多样化的特点,形成各具特色的学校办学模式。

上一篇:计算机的应用及发展下一篇:吸氧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