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农民发展

2024-11-28

职业农民发展(精选12篇)

职业农民发展 篇1

当前, “农民荒”的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谁来种地?怎样种地?”这是关系着国计民生的重大现实问题。党中央根据现实需要提出了发展职业农民的战略举措, 需要我们对它加强研究以提供科学的指导, 促使它能在农业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职业农民发展类型分析

职业农民是指利用自身的知识和技能从事农业生产并取得合理报酬的人。这表明农民是一种职业, 而不再是一种身份。2012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和热议。目前, 我国职业农民已经蓬勃发展起来, 大致可划分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社会服务型和新生代型四种类型。

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是指有资金或技术, 掌握农业生产技术, 有较强的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经验的农民, 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的经营管理工作。如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各类农协负责人以及规模种养大户、农场主、基地带头人、农业企业经理人等。

专业技能型农民是指掌握一定的农业生产技术, 有较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 直接从事园艺、鲜活食品、经济作物、创汇农业等附加值较高的农业生产。如农业产业工人、农业雇员等。

社会服务型农民是指掌握一定农业服务技能, 为农业生产提供服务的专业人员等。如农产品经纪人、农资营销员、农作物植保员、动物防疫员、沼气生产工、农机驾驶员、农机修理工等。

新生代型农民是指户口在农村受过一定教育的, 年龄在35岁以下, 利用自己知识经验回农村创业的人员。如农科大中专毕业生、返乡青年农民工、复转军人等。

二、职业农民发展原因探析

我国农业基本情况就是人口多, 人均耕地面积少, 小农经济生产占主导地位。它天然所带有的弊端严重影响现代农业的发展。例如在小块土地上利用落后的工具进行分散经营, 生产效率低下, 抗灾能力弱, 经济效益不高、传统农民知识的狭隘始终是影响农业现代化的主要因素。农业要发展, 农村要改善, 农民要富裕, 职业农民势必在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满足现实需要的情况下产生。

1. 职业农民产生的内部原因

职业农民最初产生的原因就是农村劳动力可以自由地转移。我国的传统农业发展一直面临种田收益率低, 农业生产条件相对较差, 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滞后, 文化生活匮乏的困境, 使得大量的农村富裕劳动力选择进城务工。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的上升以及农业生产关系的调整, 大量的富裕劳动力可以顺利离开土地。一些农民利用政策的力量和资本的优势实行大面积土地的承包和租赁, 实行大规模的专业化农场和农庄形式经营。而另一些农民则利用自己的种植和养殖技术进入农场和农庄, 以“雇佣制”的形式从事农业生产。

根据有关资料显示, 长江三角地区是我国最早出现职业农民的地区。长江三角洲的职业农民主要是本地的农民和“季节性”农民。本地的农民通过承包大量土地经营着园艺、养殖、经济作物以及创汇农业等, 而“季节性”职业农民主要是指来自江西安徽省的农民, 农忙时节来到劳动力短缺的江浙地带帮助播种收割, 得到自己的劳动报酬。

2. 职业农民产生的外部原因

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是职业农民产生的外部原因。工业化的发展带来农业科技水平的上升和农业生产率的普遍提高, 大批富余的劳动力可以离开土地、农村、农业进入城市中的第二、三产业从事非农业生产工作, 进而转变为城镇居民。城镇化规模的不断扩大使得农业产品的需求量也不断加大, 进而对农业的市场化经营和产业化经营提高了要求。于是, 继续从事农业的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中的分工更细化更专业化, 实现岗位职业化、职能专业化, 渐渐成为职业农民。

长江三角地区率先出现职业农民还在于长江三角地区高度发展的社会经济水平。近年来高速的城市化和工业化使得长三角对于农业的需求与日俱增, 农业生产发达, 加之这里已形成完备的市场规范, 职业农民按市场规律在农产品交易中获利颇丰, 从业人员也就越来越多。

三、国内外职业农民的发展情况分析

1. 国内关于职业农民发展的政策

据资料显示, 国家和地方出台大量关于我国农业未来发展和职业农民的培养问题的指导性方针政策, 充分体现了国家对全面培养职业农民工作的重视, 这预示着我国职业农民的良好发展态势。

早在2005年底, 农业部首次提出培养职业农民, 此后, 农业部、国务院、党的十七大都正式提到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培养问题, 成为新农村建设理论和实践领域的重大创新。2012年和2013年, 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了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要求。2014年,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制定专门规划和政策来开展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 壮大新型职业农民队伍。2015年3月, 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推进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 推进农业现代化。

2. 国外职业农民发展的经验示范

发达国家非常重视职业农民的教育培训, 不仅有一套完整的制度和教育体系, 还有一系列的政策优惠和扶持。首先, 他们对职业农民进行职业技术教育、高等农业教育和职业培训, 教育合格后颁发学历和资格证书, 主要有工程师文凭、学士文凭和博士文凭以及农业职业能力证书、农业职业学习证书、农业技术员证书、高级农业技术员证书等。其次, 他们的政策优惠和扶持主要是保障职业农民享有免费的职业教育, 如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韩国, 农民依法可以参加多层次的培训, 掌握最新的科研成果和农业技术。除此之外, 德国、法国、加拿大、荷兰、丹麦还有高标准的行业准入制度, 将农业生产经营、农场继承和管理与接受农业教育的程度挂钩, 职业农民必须接受农民的职业教育取得绿色证书。只有取得绿色证书后, 才能获得国家的补贴和优惠政策, 并在贷款、融资、利息、技术和成果使用等方面得到便利。这些的成功经验可为我国职业农民的职业规范职业福利提供良好的借鉴。

四、职业农民发展的保障

1. 职业农民的教育保障

⑴职业农民的教育。针对当前农民职业技术教育中出现的教育目标落后实际需要、教育模式单一、教育经费不足、教育机构地点不便的现实问题, 职业教育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提供有力保障。第一, 农民的职业技术教育要与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相符, 要有针对性适应性, 结合当地的农业特殊情况提供相关的技术培训。第二, 教育模式要打破传统的全日制教育, 采用学历与非学历教育结合、长学制与短学制结合、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结合的模式, 突破区域、部门、城乡、学校界限;要打破课堂纯理论教育模式, 要采用实践教育, 用实地考查、现场教授等行之有效的教育模式。第三, 国家与地方政府加大远程教育、技术软件的投入和多媒体硬件的建设财力投入, 保证教学方式的多样性和自由性。

⑵建设强大的师资力量。教育是职业农民发展的基础, 职业农民教育行业应由农业院校、农业科研院、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农业培训企业和农民合作组织等有效体系和机制构成。特别是农业院校、科研院所本身拥有专业水平高、业务精良、创新能力强、创造经济效益的教学科研队伍应是职业农民培训教育的主要力量。因此, 农业院校、科研院所要创建好产学研结合的农民培训教育人才队伍, 编好特色教材开创高质量的培训课程。同时, 农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要制定相关的奖励政策, 激励农业科研人员与职业农民建立长效的帮扶机制, 让他们能便利地学到知识和技能, 使教育培训直接转变为现实生产力。

2. 职业农民的权益保障

⑴设置严格职业农民准入制度。当前, 我国的职业准入制度已经初步建立。当农民作为一类专门职业, 也应根据《劳动法》和《职业教育法》的有关规定, 要求相关从事人员进行培训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后方可就业上岗。譬如, 对经过培训考试合格的农民发放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 相关管理部门将其登记备案以作后期考察之用。职业农民只有凭借其拥有的职业资格证书在相关管理部门验证后才能享有相应财政优惠和政策优惠, 一方面是为了确保宝贵的农业资源让高素质的农民来使用和经营;另一方面是为了保障职业农民享有最大范围的权益。

⑵推动职业农民权益保护。纵观发达国家对于职业农民的地位和作用的重视, 把职业农民的权益保障为基本国策并用立法的形式加以确立。如美国、德国、英国《职业教育法》。所以, 我国也应通过立法的形式保证职业农民的教育培训、行业准入、土地流转、政策优惠等相关权益。另外, 还应该加快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打破户籍对于职业农民的束缚, 解除传统上城乡二元结构制约以及附加在户口上的特权, 使职业农民可以享有与城镇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 享有同等的住房教育医疗的权益, 为他们解决后顾之忧。

3. 职业农民的发展环境保障

⑴全面的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公共服务。职业农民要发展不仅要立足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 还要立足于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全面覆盖。现代化的农业的生产需要一流“五通”服务, 即水、电、路、网络和通讯服务。当前农村地区居住条件差、电力水利供应不足、道路交通不便、网络和通讯设施不全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最大桎梏。所以, 我们应加强对农村居住条件改善、水电路改造、网络通讯设施投资的力度, 从而保证农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发展, 为职业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提供物质保障。另外, 我们还应对农村的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医疗、养老等公共事业加大投资, 为职业农民发展奠定良好的发展环境。

⑵良好的社会氛围。良好社会氛围是职业农民成长的必须环境保障。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 使得我国的农民处于社会底层, 没有享受到充分的收益权、教育权和发展权。因此, 全社会应改变过去“重城轻乡”“重工轻农”的观念, 赋予农民充分的社会尊重和应有的社会地位。从国家到个人, 从政府部门到企业组织都应对职业农民予以充分的尊重和帮助。如:国家对职业农民加大政策扶持与财政支持;社会每一个成员改变过去对农民的轻视与偏见, 重新定义农民地位和作用;政府一改管理者角色, 成为职业农民发展需要的服务者;企业组织能够按照市场经济效率的原则和农民进行公平交易。只有在这种没有压力和歧视的良好社会氛围里, 职业农民作为一种普通的职业, 才能实现正常发展。

摘要:“职业农民”是当前新农村建设的理论和实践领域的重大创新。笔者从我国职业农民的四种类型分析出发, 分析我国职业农民发展原因以及国内外职业农民发展情况, 最后针对职业农民发展的现实难题, 提出相应的教育保障、权益保障和环境保障的措施。

关键词:职业农民,发展,探究

参考文献

[1]Eric·Wolf.Peasants[M].Englewood Cliffs, Prentice-Hall, 1966:25.

[2]陕西职业农民化为四个类型三个级别, 高级职业农民首批84人[EB/OL].观察者网, 2014-11-24.Http://www.guancha.cn.

[3]季明, 崔砺金.长江三角洲出现职业农民[J].招商周刊, 2003 (41) .

[4]程伟, 张红.国内有关职业农民研究的综述[J].职业技术教育, 2012 (22) .

[5]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新华网, 2014-11-20.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4-11/20/c_1113339197.htm.

[6]国务院研究室编写组.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5.

[7]郭智奇, 齐国.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问题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2 (15) .

[8]徐永祥.中国农业呼唤职业农民[J].甘肃社会科学, 2004 (4) .

[9]赵强社.职业农民培育路径探微[J].理论导刊, 2009 (3) .

职业农民发展 篇2

一、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提出

2005年底,农业部在《关于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百万中专生计划”的意见》中首次提出培养职业农民;200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正式提出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2012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从培养职业农民到新型农民,再到新型职业农民,农民教育培训工作随着农业农村发展阶段性要求不断深入,其内涵一脉相承、与时俱进。新型职业农民的概念一提出,得到了社会各方面广泛关注和热议。

二、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

新型职业农民首先是农民,从职业意义上看,是指长期居住在农村,并以土地等农业生产资料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且要符合以下四个条件:一是占有(或长期使用)一定数量的生产性耕地;二是大部分时间从事农业劳动;三是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生产和农业经营;四是长期居住在农村社区。与传统农民不同,新型职业农民除了符合以上的四个条件以外,还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一是要是市场主体。传统农民主要追求维持生计,而新型职业农民则充分地进入市场,并利用一切可能的选择使报酬最大化,一般具有较高的收入。二是要具有高度的稳定性,把务农作为终身职业,而且后继有人,不是农业的短期行为。三是要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现代观念,新型职业农民不仅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还要求其行为对生态、环境、社会和后人承担责任。

三、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对咸阳市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性

1、促进产业化发展,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当前,我市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农业“粮、菜、畜、果”四大主导产业已经形成,但发展中面临很多瓶颈(劳动力缺乏、农民文化水平低、专业技术差、思想僵化等)严重的阻碍着农业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水平的提高。因此,要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关键是农民素质转变,核心是培养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只有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才能更快的促进产业化发展的速度,使我市的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2、加快城镇化进程,农民收入水平进一步增加。根据全市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情况来看,工资性收入占比41.8%高于经营第一产业的收入比重34.2%。农民收入结构反映到就业状况: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多数选择进城务工或在非农产业就业,从事农业生产人员大多是兼业农民、老年男性或者妇女。

而加强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一方面可以加快已转化为产业工人的农民流向城市的进程,让他们可以安心的在城市安营扎寨;而自愿留下的农民也可以通过政府的各项培训以及自身的努力,成为懂科技,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创新的思维方式加上高科技知识的应用和专业营销方式的运营,势必增加农业的产出,进而增加收入,改变农业已成为现在农村副业,农民兼业的困境,使他们成为有动力、有激情、有能力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生力军。

3、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农业竞争力进一步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生活在乡村,以农业生产为职业,农业经营性收入将是家庭收入的重要来源,所以他们愿意接受新技术,降低生产成本,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单位产出,从而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同时新型职业农民利用各自的特长和优势通过分工分业,形成种养殖大户、农业经济组织的负责人,促进了现代农业

各类生产经营主体的发展,这既是农业社会化大生产分工协作的结果,也有利于发挥各自优势,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强农业发展的竞争力。

4、是实现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及总体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只有培养了“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才有农业的现代化,才有农民收入的大幅提升,才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现。

四、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途径

1、加强农村基础文化教育。农村基础文化教育直接影响着农民文化水平的高低,又是职业教育和后续教育的基础,所以政府要在保证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切实提高农村文化教育水平。

2、办好职业和成人教育。一是将教育部门的继续教育与人劳部门的各项技能培训有效结合,提高农民技能水平。二是加大农民的职业教育力度,各职业学院与本地农业发展实际相结合,开设农民职业教育课程,提高农民的科技、经营等知识的理论水平。三是开设“夜校”,扩大农民接受职业教育的范围。

3、加快农村文化建设。一是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扩大文化馆覆盖范围,为农民自学创造条件。二是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着力培养农业技能骨干,积极鼓励、倡导农技人员下乡,深入实际帮人农民提高各方面的知识。三是开展特色文化教育,开展各种活动以普及农业技术知识。

4、强化合作社技术培训作用。以合作社为载体,一是建立农民培训体系,采取实践演练等多方式培训提高操作技能。二是专业培训培养一批农机操作、防疫等专业人才。三是通过合作社日常管理培养一批管理、营销类人才。总之,充分利用合作社这一平台,在政府的有序引导、行业组织的有效参与以及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五、促进咸阳新型职业农民发展的对策建议

1、组织领导。在农业部门设立专门的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办公室,制定发展规划和培训方案。协调组织过程中培训、合作社发展以及土地流转等相关事宜。

2、资格认定。一是对经过培训经过考试合格的农民发放新型职业农民证书。二是管理注册部门应将已具有资格证书的农民登记备案。三是加强对合作社负责人、种养殖场法人加强跟踪服务,继续培训,获得资格证书。四是同等条件下,资金等政策扶持向取得证书的农民倾斜。

3、提供培训。知识和技能是新型职业农民发展的基础,科学技术应用和基本的经营管理知识是必备条件,因此政府应创造条件加大培训力度,可按以上的四个途径加强培养。

4、资金支持。一是将农民的种养殖场以及专业经济组织也列入小额担保贷款项目中,与创业人员同等对待。二是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可以以房屋、土地等所属物抵押贷款。三是中省农业项目向新型职业农民倾斜。

职业农民发展 篇3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南陵县委、县政府把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工作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并列入对农委等相关部门的考核。县政府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农委、财政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领导组,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农委主任兼任。近年来,领导组多次召开专门会议,研究制定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培训、认定管理、政策扶持等工作,解决培育中遇到的问题。县里还成立了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认定委员会和种植业(含水稻、果蔬、农机)、畜牧业(生猪、畜禽)和水产业三个评审专家组,具体负责新型职业农民的资格审查、认定工作,确保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认定的公正、规范、有序。县财政每年安排120万元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专项资金,用于职业农民生产扶持、信息化建设、考察学习和奖励。

二、明确标准,做好认定

南陵县根据农业部试点工作提出的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社会服务型三种类型进行新型职业农民认定。在认定中重点做好以下几点。一是重点明确生产经营型申报条件。将新型职业农民的收入和产业规模与外出务工人员相比较,科学确定认定标准,用数字衡量。如,水稻种植需达50亩以上,瓜果、蔬菜需达30亩以上,设施栽培(钢架大棚)需达10亩以上,同时都需具备相应的农业机械设备,产业收益要高于本产业平均水平10%以上,户年纯收入不低于5万元等等。对社会服务型、专业技能型新型职业农民认定标准也进行了有益探索,将年纯收入、示范带动作用作为认定重要标准。二是公开公平申报。新型职业农民认定按照个人申报、村镇审查、农委审核、培训测试、公示、资格认定的程序进行,做到公开公正,规范操作。三是建立认定和退出机制。县政府相继出台了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办法,明确了新型职业农民资格管理和退出制度,认定的新型职业农民由县政府颁发资格证书,并建立个人信息档案,每两年考核一次,实现动态管理。

三、积极扶持,促进发展

南陵县主要从五个方面对新型职业农民稳定发展提供支持。一是保障优惠用地用电。对发展规模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实施扶持政策,促进其稳定发展。用于农产品生产的设施用地,不再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对于管理和生活用房等附属设施占用耕地,在国土资发〔2010〕155号规定的控制规模内,按农用地管理。种养业生产用电执行农业生产用电价格,并优先办理所需用电。二是项目扶持。整合涉农项目向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经营主体倾斜,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装备购置补贴,新增惠农补贴资金主要投向新型职业农民。三是金融信贷税收支持。县每年在创业富民资金中安排不少于1亿元的财政贴息贷款用于职业农民培育;县政府投资组建农民创业担保基金,服务于职业农民贷款担保和贴息;优化金融信贷环境,金融部门首次将认定的新型职业农民资格作为贷款对象必要条件;首次将借款人在商业银行贷款有效抵押物以外的农村土地(林地)承包经营权、农村房屋、宅基地等用益物权进行抵质押融资;另外农业生产设施(大棚、养殖圈舍、大型农机具)、生物资产(活体动物、果园、苗木)、无形资产(商标、专利)、新技术(科技攻关项目、财政项目)等农业各类要素也可作为抵押物,向邮储银行申请办理借款业务。县里还对新型职业农民实行生产经营收入减免征所得税、营业税,自产自销农产品免征增值税。四是社会保障支持。探索实行让新型职业农民与城镇职工享受同等的养老、医疗待遇政策,对新型职业农民进城落户(居住)的,县级财政对个人缴费部分给予一定补贴。五是拓宽农业保险范围。对特色产业,如蓝莓、凤丹、大棚蔬菜等开展农业保险,根据种类财政予以保费60%~80%补贴。

四、加强培训,做好服务

南陵县对认定的新型职业农民进行生产技术、创业理念、政策法规等培训,提高其应用农技、市场营销、政策法律发展生产的能力。为提高培训效果,采取集中授课、考察观摩、典型交流等多种形式进行培训。2013年南陵县分两期对认定的200多名新型职业农民进行了培训,第二次培训安排到安徽农业大学培训进行。同时遴选基层优秀农技指导员,联系服务新型职业农民,满足他们的技术需求。

2014年3月,南陵县对2013年度已认定的新型职业农民开展表彰奖励。对全县20名优秀新型职业农民,每人奖励5千元,对30家由新型职业农民(生产经营型)领办的示范家庭农场,每个奖励3万元;对5家由新型职业农民领办的县级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每个奖励2万元。

职业农民发展 篇4

1 农村劳动力状况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 我国各地掀起”民工潮”, 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由农村流向城市。根据我国城乡划分标准, 城镇以外的地区为农村, 居住在乡村的人口就是农村人口。我国有9亿农村人口, 占我国总人口数的3/4, 占全球人口的1/6。近年来, 农村劳动力数量每年以1300万人的速度递增和发展。据有关部门的统计, 2001年, 中国农村劳动力为48229万人, 到2014年农民工总量2.7亿人。

针对农村劳动力情况, 我在双峰农村进行了调查走访, 几个小事例能够充分说明农村劳动力短缺现象的严重性和紧迫性。

双峰县三塘铺镇某村民小组15年春节期间在家过节的人有99人, 过完正月十五后, 在家的人口只有32人, 67%的人口外出务工、经商、办企业, 并且在家的人都是老人、儿童、留守妇女。前年省农业厅的领导到双峰县锁石镇检查油菜种植工作, 诺大的一个农场, 田间地头只有三个人在劳作, 走近一询问, 一个78岁, 一个76岁, 最小的一个也有72岁了。目前农村的这种现象并非双峰特例, 是中国农村的普遍现象。加之农业比较效益低, 农民不愿意从事农业生产。

据了解, 目前农民种一亩田, 正常的情况下, 需300元左右耕田费、300元左右的种子、农药、化肥、农膜、水费等费用以及200元左右的雇工费用, 累计投入成本800元左右。年景好的话, 种一亩早稻按每亩收获350kg计算, 可卖800元左右, 种一亩中稻, 按每亩收获600kg计算, 可卖1500元左右, 种一亩晚稻, 按每亩收获450kg计算, 可卖1080元左右。农民种早稻基本保本, 种中稻可赚近一倍, 种晚稻略有盈余, 如果把自己的人工加进去, 则全部亏本。因此, 农民都不愿意种田了, 种田的积极性空前缺失, 而从事其他行业的收入远远高于种田收入, 农民便自动放弃种田。加之近几年来国家为了拉动内需, 开工许多重点项目, 导致用工的需求量进一步加大。一个农民外出打工, 每天的工资在150~300元不等。这一切, 为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创造了良好的就业条件, 绝大部分15至60岁的农业人口, 为了挣钱养家, 消除自家的贫困状况, 纷纷走上了外出务工之路, 最终导致农村劳动力锐减。由此可见, 农民不愿意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原因是辛苦、收入低, 农业生产条件差, 甚至从事农业会被人瞧不起。据调查统计, 目前40岁以下的青壮年劳力在农村几乎没有, 农田抛荒非常严重, 给我国粮食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那么如何破解“谁来种田, 如何种好田”, 促进农业健康发展显得极为重要。

2 新型职业农民的特点

以前一提起农民, 大多会想到的就是脸朝黄土背朝天, 在田间地里劳作的景象。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 新型的职业农民已经出现, 正在改变我们对农民的传统印象。2005年底, 农业部在《关于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百万中专生计划”的意见》中首次提出培养职业农民。该文件指出, 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百万中专生计划”的培养对象是:农村劳动力中具有初中 (或相当于初中) 及以上文化程度, 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服务以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等领域的职业农民。2006年年初, 农业部进一步提出招收10万名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 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服务以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等领域的职业农民, 把他们培养成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村专业人才。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 李克强总理再次提出要“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更是吸引了各方关注。

那么什么是新型职业农民?新型职业农民是指具有科学文化素质、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能、具备一定经营管理能力, 以农业生产、经营或服务作为主要职业, 以农业收入作为主要生活来源, 居住在农村或集镇的农业从业人员。新型职业农民具有的基本特征:新型职业农民是市场主体;全职务农, 把务农作为终身职业;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现代观念, 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 对生态、环境、社会和后人承担责任;具有“能创业”的特点;具备较大经营规模, 具有较高收入;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受到社会的尊重。同时新型职业农民应具备新观念, 包括主体观念、开拓创新观念、法律观念、诚信观念等;新素质, 包括科技素质、文化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新能力, 包括发展农业产业化能力、农村工业化能力、合作组织能力、特色农业能力等。

3 思考与建议

发展现代农业, 尤其要注重第一线务农劳动者的培养;发展现代农业呼唤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我国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关键时期, 大量先进农业科学技术、高效率农业设施装备、现代化经营管理理念越来越多被引入到农业生产的各个领域, 迫切需要高素质的职业化农民。真正进行一系列制度安排和政策跟进, 一方面引导优秀的人才进入农村, 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农民教育培训事业, 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新型职业农民的提出是当前新农村建设理论和实践领域的重大创新, 新型职业农民是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主体, 是发展现代农业和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中坚力量。

3.1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对于新型职业农民, 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要有一个强烈的信号, 让他们有尊严、有收益、多种田、种好田。要通过规模种植补贴、基础设施投入、扶持社会化服务等来引导提高农民职业化水平。在政策上必须要从补贴生产向补贴“职业农民”转变, 在制度上必须建立“新型职业农民资格制度”, 科学设置“新型职业农民”资格的门槛。由政府牵头, 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实际, 加强政策创新和制度创新, 积极制定涉及农民农业发展项目、农村土地承包与流转、农村金融信贷、农业保险、农业补贴、农民社会保障、农村实用人才奖励激励等扶持政策措施, 充分整合农业项目和资金, 支持现有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向新型职业农民倾斜, 切实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的政策扶持。特别是进一步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 并借鉴“三支一扶”的办法, 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工作, 帮助解决人才、技术短缺的问题。

3.2 加大经费投入

设立市级新型农民培育专项基金。整合各类涉农项目资金, 整合粮食高产创建和茶叶、柑橘、蔬菜发展基金, 重点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予以倾斜和支持, 加快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同时积极推广启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和财政贴息贷款, 缓解资金压力, 增强发展后劲。要通过设立教育培训专项或争取农科职业教育资助政策等, 落实教育培训经费, 把阳光工程创业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主要转向培训新型职业农民。2015年, 湖南被农业部列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省。实施这项工程, 中央和省里共投入9390万元专项资金, 在全省118个农业县 (市区) 全面铺开, 完成4.49万人的培育任务。通过摸底调查, 湖南还建立了50万人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信息库。

3.3 强化教育培训

农民教育培训要接地气。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应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对农业农村人才的需求为出发点, 应立足我国现代农业产业布局和各地农业发展实际, 将培养内容与地方主导产业紧密结合, 围绕各地现代农业发展急需的关键技术、经营管理知识及市场信息等开展教育培训, 同时开展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培养, 全面提高农民综合素质。还应结合农业生产特点、农民教育规律和学习特点, 采取送教下乡、教师进村等农民易于接受的方式, 把教育培训办进农村、办进田间、办进合作社和农业企业, 实现就地就近培养, 农民需要什么学什么, 实现不离乡不离土, 方便、快捷让农民接受教育培训, 形成农民培训很好的模式。

3.3.1优化培训对象。新型职业农民主要分为生产型、服务型和经营型三类。其中生产型职业农民掌握一定的农业生产技术, 有较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 直接从事园艺、鲜活食品、经济作物、创汇农业等附加值较高的农业生产的群体;服务型职业农民掌握一定农业服务技能, 并服务于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的群体;经营型职业农民有资金或技术, 掌握农业生产技术, 有较强的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经验, 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的经营管理工作的群体。要将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骨干、返乡创业大学生、大中专院校毕业生、返乡青年农民工、复转军人等作为教育培训的重点对象。

3.3.2整合培训资源。充分利用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业机械化技术学校、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机构, 依托本地农业职业院校、科研院所等公益性教育培训资源,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聘请农业教育、农业科研以及农技推广等单位的专业教师、农技推广人员和各类优秀农村实用人才担任专兼职教师, 整合教育培训资源, 多渠道、多层次构建教育培训体系, 共同推进培育工作。同时建立完善教育培训、认定管理、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目前, 全省已有20491人通过认定, 获得新型职业农民证书, 将优先获得项目和补贴。

3.3.3 创新培训方式。分类培训, 重点加强法律法规政策、创业理念、市场营销、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专业技能等教育。紧紧围绕特色优势产业, 积极创办“田间课堂”, 把“农技教室”设立在田间地头, 农技人员根据农事季节把理论教学与技能培训有机结合起来, 帮助农民及时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难题。要依托农民培训和农业项目工程, 以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标准化生产技术, 以及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知识和技能为主要内容, 对有一定产业基础、文化水平较高、有创业愿望的农民开展创业培训, 并通过系统技术指导、政策扶持和跟踪服务, 帮助他们增强创业意识、掌握创业技巧、提高创业能力, 不断发展壮大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同时大力推进送教下乡, 采取进村办班、半农半读等多种形式, 将学生上来学变为送下去教, 吸引留乡务农农民, 特别是村组干部、经纪人、种养大户以及农村青年在家门口就地就近接受正规化、系统化职业教育。

4 结语

对于中国这样的以传统农业大国为符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 抓紧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打牢农业基础、提升农民社会地位、建设和谐社会的战略选择。培育职业农民, 是一项长期工作, 也是一个系统工程, 必须立足当下, 着眼长远, 以市场配置资源为基础, 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调动农民自身的主动性, 制订科学规划, 并且要锲而不舍地实施下去, 才能有人种地, 才能确保农业持续发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 新型职业农民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领头羊, 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 一定会在“农业更强、农民更富、农村更美”的“三农”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摘要:分析了农村劳动力现状和新型职业农民的特征, 指出了新型职业农民在现代农业中的重要地位, 提出了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思考和对策。

职业农民发展 篇5

按照中共秦皇岛市委十届七次全会精神,确立秦皇岛今后一段时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突出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着力加快城乡统筹发展进程,扎实推进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富庶文明和谐”的滨海名城。全面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整体素质,既是当务之急,又是战略之举。实践证明,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工作的健康发展,深深地依赖于当地政府对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深刻认识,依赖于社会各界对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工作的高度共识。应当看到,虽然目前是流动人口问题最多、解决难度最大的时期,但辩证地看,这也是千载难逢的“人口红利期”。必须从强化人力资源开发、统筹城乡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来认识提高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的重要性,采取有力措施保证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

4.1强化工作职能,密切分工协作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提高农民工素质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政府部门必须打破既有的思维定势,把做好农民工工作纳入城镇化、现代化的进程中进行考虑和安排;要将提高农民工素质列入工作议事日程,纳入工作目标考核,真正做到“不缺位、不错位”。新生代农民工培训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的社会工程,需要形成一个机制,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和密切配合。为此,可以主要采取七项措施:

4.1.1完善协调机制

在秦皇岛市政府领导下,农民工办公室组织协调有关部门,统筹规划全市新生代农民工培训工作,根据河北省农民工培训规划并结合秦皇岛实际,编制培训规划和计划,明确培训规模和重点;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建立培训项目管理制度,完善政府购买培训成果的机制,实行公开招投标办法,统一认定农民工定点培训机构;建立培训质量效益评估指标体系,统一培训考核指标、考核程序和考 核办法,积极探索第三方监督机制,对培训成本、培训质量和就业效果进行考核评估。

4.1.2发挥职能作用

县(区)政府和市直有关部门按照规划要求,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作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积极主动地做好新生代农民工培训工作。劳动部门协助县(区)搞好非农技能培训、鉴定发证和劳动力转移就业登记跟踪服务等工作;教育部门增设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相关培训科目,对新增的农村劳动力进行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财政部门负责农民培训资金的筹措和落实;农业部门围绕“绿色证书”、“青年农民培训”工程的实施,积极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工商部门围绕“蓝色证书”工程的实施,主要抓好乡镇企业岗前岗位技能培训;科技部门围绕实施“星火产业带”计划,重点抓好星火企业家的培训;建设部门围绕城乡建设需求,大力开展建筑技工培训;司法部门围绕提高农民工的维权意识,开展法律知识培训;共青团、妇联围绕“农村青年创业成才行动”和农村妇女“双学双比”活动,组织开展了实用技术、家政服务等项培训。同时,各驻外机构广泛收集传递用工信息,积极开辟劳务市场;其它相关部门也根据自身职能,开展力所能及的辅助工作,使新生代农民工培训工作走上规范化的轨道。

4.1.3密切配合协作

各级各有关部门在市农民工办公室的统一组织领导下,切实加强领导,确定专人负责,分工协作,密切配合,积极为新生代农民工培训提供多方面的支持。在市委、市政府坚定不移地推进农民培训工作当中,市人大将新生代农民工培训作为重点建议案进行督察办理,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到外地学习考察新生代农民工培训输转工作经验,把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凝聚新生代到农民工培训工作任务上来,为新生代农民工培训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4.1.4发挥行业指导作用

行业主管部门要对本行业依托企业开展的新生代农民工培训进行协调和指导,充分发挥行业管理优势,在培训标准、培训内容和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加强对农民工培训的监督检查。结合行业特点和企业用工需求,办好职业学校和 培训基地。各级行业组织要积极发挥作用,优化培训资源配置,做好行业人力资源预测,为企业提供培训信息等中介服务,重点抓好校企合作,形成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富有特色的新生代农民工培训项目。

4.1.5强化企业培训责任

企业要把新生代农民工纳入职工培训教育计划,确保新生代农民工享受和其他在岗职工同等的培训待遇,完善企业与技工院校联合开展培训的政府激励机制,重点加强新生代农民工岗前培训、在岗技能提升培训和转岗培训。鼓励企业依托所属培训机构或委托所在地定点培训机构,结合岗位要求和工作需要,组织新生代农民工参加技能提升培训;鼓励企业选送新生代农民工参加脱产、半脱产的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推动技术工人特别是高级技工的技能提升培训;鼓励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的大型企业与技工院校联合举办产学结合的农民工培训基地;鼓励企业为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提供实习场所和设备;鼓励有一定规模的企业举办农民工业余学校;鼓励企业组织新生代农民工参加职业技能竞赛。

4.1.6加强督促检查

全市农民工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政府农业办公室,主要负责调查研究和农民工培训工作政策规划的起草工作,承担着监督、检查、综合、协调职能。秦皇岛市政府农办专门制定强化农民工培训管理的政策措施,建立监督考核机制,定期不定期的对新生代农民工培训工作进行督促检查和指导,及时研究提出新生代农民工培训工作中出现疑难问题的解决意见,为市委、市政府决策提供了基本依据,保证农民工培训任务的落实。

4.1.7加大宣传力度

要通过多种渠道大力宣传有关政策,督促指导行业、企业、基层劳动保障工作站点和培训机构做好各类培训的组织工作,广泛动员农民工参加培训。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市场、群团组织、农村中小学校、技工院校、职业学校、农技推广站、村(居)委会及各类新闻媒体的作用,及时发布培训项目、培训机构、教学师资、实训设备等方面的信息,为新生代农民工自主选择培训机构和培训项目提供便利条件。积极探索农民工培训的客观规律,加强对中长期新生代农民工培训发展规 划以及政策的分析研究,及时总结推广新生代农民工培训工作的先进经验。对在农民工培训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要给予表彰奖励。

4.2提高培训质量,创新管理制度 4.2.1实施分类培训

根据新生代农民工的不同需求,进一步规范培训的形式和内容,提高培训质量和效果。外出就业技能培训主要对拟转移到非农产业务工经商的农村劳动力开展专项技能或初级技能培训;技能提升培训主要对与企业签订一定期限劳动合同的在岗新生代农民工进行提高技能水平的培训;劳动预备制培训主要对农村未能继续升学并准备进入非农产业就业或进城务工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农村籍退役士兵进行储备性专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主要对有创业意愿并具备一定创业条件的农村劳动力和返乡新生代农民工进行提升创业能力的培训;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培训主要面向县域经济发展,重点围绕县域内农产品加工、中小企业以及农村妇女手工编织业等传统手工艺开展培训。

4.2.2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有关部门及培训机构要加强市场调查,及时掌握用工企业对新生代农民工技能需求的状况,合理设置培训专业(工种),及时调整培训课程和内容。要重点加强建筑业、制造业、服务业等吸纳就业能力强、市场容量大的行业的新生代农民工培训。以实现就业为目标,根据产业发展和企业用工情况,组织开展灵活多样的订单式培训、定向式培训。采取理论学习、技能操作和生产实践相结合,集中学习与业余学习相结合的培训方式。职业技能培训要包括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培训,实际操作培训时间不少于总培训时间的2/3;创业培训包括创业意识培训、创业知识培训和创业服务。定点培训机构在培训前应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制定的国家职业标准和当前有关职业发展状况,制定职业(工种)培训大纲。

4.2.3强化考核与技能鉴定机制

严格培训结业考核和发证制度,对于培训机构承担的财政补贴培训项目,要 4 建立统一规范的结业考核程序,加强对考核过程、考核结果和证书发放的监督检查。新生代农民工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按规定程序和要求考核合格后,颁发培训合格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鼓励新生代农民工参加职业技能鉴定,积极支持企业开展培训考核和技能鉴定工作。对经鉴定合格并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新生代农民工,按照规定给予一次性职业技能鉴定补贴。

4.2.4加强培训基础管理

各部门要根据培训需求,加强新生代农民工培训专兼职师资队伍建设,在全市范围内选拔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具有一定专业特长的教师任教,聘任各相关部门、站所的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定期到培训基地上课,同时每年从高等院校的优秀毕业生中招聘一定数量的教师,补充到培训基地做专业教师,保证新生代农民工培训基地正常的教学实训需求。根据新生代农民工培训工作的实际需要,抓好培训教材规划编写和审定工作。

4.2.5建立实名制管理制度

建立农村劳动力培训台账和转移就业台账,对培训对象实行实名制管理,建立统一的培训学员信息库。发挥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和基层劳动保障工作平台的作用,将新生代农民工培训信息管理纳入就业信息管理系统,提供统一高效、互联互通的新生代农民工培训信息,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培训教学和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实现就业与培训的有机结合。有关部门应该做好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统计工作,准确统计参加培训项目的实际人数,并按季度报送省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

4.2.6强化资金管理,完善培训补贴制度

要积极协调财政部门,将新生代农民培训资金列入财政预算,进一步加大培训资金投入,并按照统筹规划、集中使用、集中调配、捆绑使用上级财政、教育、劳动、农业和各经济部门的预算内农民工培训资金,做到渠道不乱、用途不变,打捆整合、财尽其用,统筹协调、各报其帐,充分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集中力量办大事,改善培训的设备设施,扩大培训的规模,提高培训的效益。完善农村劳动力培训补助政策,实行普惠制的职业技能培训鉴定获证奖补制度,以《职业 资格证书》或《专项能力证书》为补助依据,提高补助标准,增加再补贴次数,引导农村劳动力培训由“重数量”向“重质量”、由“补过程”向“补结果”的转变。

4.3整合培训资源,组建培训基地

当前秦皇岛市参与农民工培训的部门多、项目多、资金也不少。但由于缺乏统一的协调机制,各部门往往从自身利益出发,不能有效地配合和协调,结果使培训不能与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有机地结合,培训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利用,并造成重复培训、为培训而培训的情况。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民工培训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0〕11号)和河北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意见》(冀政〔2010〕79号),针对秦皇岛市职业培训教育资源点多、面广、规模小、资源效益差、重复浪费、难于形成规模优势和竞争优势的状况,对现有农民工职业培训资源进行战略性整合重组,依托高校教育资源和职业院校建立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基地,打造秦皇岛市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的“航空母舰”。应该做好以下三点:

4.3.1整合农民工培训资源

按照农民工培训总体规划和布局,摸清新增农民工培训需求,建立培训资源库;充分利用和优化配置现有教育培训资源,共建共享共用,提高培训资源利用效率,新增农民工培训资源要重点投向欠发达地区和薄弱环节。依托现有培训资源提升改造农民工培训示范基地;依托技工院校、中等职业学校、劳动就业训练中心、农民(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民办职业培训机构等各类职业教育和培训机构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依托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网、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网等资源,推广农民工网络培训、广播电视教育和电化教育。

4.3.2认定定点培训机构

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和诚实信用、合理布局、择优而定的原则,采取公开招标方式确定农民工定点培训机构。省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有关成员单位要按照联席会议制定的《农民工培训定点培训机构招投标管理办法》,根据人力资源市 场的供求状况下达详细的培训计划,通过招标、投标等形式,选定农民工定点培训机构。

4.3.3规范培训机构管理

对农民工定点培训机构实行动态管理和退出机制,定点培训机构应在省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统筹协调和指导下积极开展培训工作。建立培训效果评价制度,每年年终对定点培训机构中标项目进行评估,根据其专业设置、培训内容、课程安排、收费标准、招生情况、学员结业率、职业技能鉴定合格率以及培训后就业率等综合考评情况给予评估,对考核不合格、有违法违规行为、将承担的培训任务委托转包其他单位等情形的,直接撤销其定点培训机构资格,不得进入下一招投标范围。

4.3.4建立绩效考评机制

省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负责制定绩效考评办法、统一组织对培训项目的考评。各成员单位要按照统一部署和要求,组织开展本部门培训项目的考评,按时向省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报送绩效考评报告,并对考评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整改。省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按照培训规划要求,对设区的市农民工培训工作进行考评。绩效考评结果将作为安排下一培训计划、分配省级财政补助资金的重要依据。

4.3.5加强社会监督

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切实提高工作透明度,及时、全面地向社会公开农民工培训项目实施情况、定点培训机构情况、资金使用情况。有关部门要设立公开电话,接受社会监督,做到培训工作公开、公平、公正。对出现的问题,要及时提出整改意见,不断完善管理措施,提高农民工培训的管理水平和培训质量。

4.4输出地与输入地并举,协调推进培训工作

由于新生代农民工具有双重身份和双向流动的特点,对加强该群体培训提高素质而言,输出地和输入地的责任是同等重要的。秦皇岛对于本地新生代农民工 初次外出务工时,输出地培训责任重大,对于外来新生代农民工则输入地培训责任更大。

4.4.1加强新生代农民工输出体系建设

秦皇岛应该以抓基地建设为突破口,内转外输相结合,实施多渠道、宽领域就业。建立域内输出基地、域外输出基地及劳务输入基地。由各地推荐一批输入秦皇岛新生代农民工人数多、待遇高、信誉好、合作意向强的域外重点企业,进行全面考察,从中择优选取确立劳务输入基地,并正式授牌,建立长期稳定的劳务协作关系。

4.4.2开辟新的劳务输出渠道,扩大域外输出信息来源

在巩固原有输出基地的基础上,针对农村新增劳动力的情况,一方面通过政府驻外办事处和驻外劳务输出工作站,收集用工信息。另一方面加强对外联络,积极与天津、北京、青岛、大连等秦皇岛附近经济发达城市的人力资源市场进行信息联网,开辟一批新的劳务输出渠道,扩大域外输出信息来源。经筛选后通过基层劳动保障工作机构及时将劳务信息发布到乡镇、村屯和社区,保持劳务输出有足够的信息来源,充足的域外就业信息为保障劳务输出规模。

4.4.4建立新生代农民工流入动态监测制度,实施分类指导

根据秦皇岛市流入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需求,实施分类指导,促进就业。对有一定技术和资金,并有创业意愿的新生代农民工,通过落实创业扶持政策,提供创业服务,帮助他们实现创业,带动更多人就业。对掌握一定技能需求的新生代农民工,利用“两节”期间开展技能提升型培训,提高就业稳定性。对当前没有工作岗位的待业新生代农民工,开展技能培训,通过举办农民工专场招聘会、就业直通车送岗位下乡等、“春风行动”等活动,解决本地企业对技术工人需求不足的问题。

4.4.5加强输出地新生代农民工培训建设

输入地培训则应该做好新生代农民工在岗技术培训和适应城镇生活的文明 8 素质教育。可以依托企业加强员工教育培训。一方面通过一定的制度和法律手段强制企业对农民工开展必要的岗前培训和在岗培训,另一方面可通过补贴资金、提供场所、选配师资、减免税收等措施引导企业加强安全生产、卫生保健、文化补习、劳动技能等方面内容的教育培训。可以依托社区加强面向农民工的各种服务工作。把农民工纳入社区教育和服务的范围,大力开展新生代农民工转变为新市民的文化素质培训和职业技能及学历教育。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建立外来农民工培训学校,着力为外来农民工搭建学习的平台。要依托现有各类公共教育培训资源加强新生代农民工培训工作。积极开放城市教育培训系统,加强对进城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发挥全日制职业学校在培训中的龙头作用,逐步整合各类培训机构,优化培训资源,实行优胜劣汰,提高培训机构的整体水平。大力推行“订单”、“定向”、“联合培训”等模式,“面向产业、面向市场”,科学设置培训专业和培训课题。要利用行业协会独特的人才网络和技术优势,为本行业培养紧缺的高技能人才,为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提供人才支持。

4.5舆论推动,努力营造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镇的浓厚社会氛围

社会舆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生活有着重要影响。要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宣传报道,积极引导社会各方面树立理解、尊重、保护新生代农民工的意识,营造善待、宽容、关爱新生代农民工的良好社会氛围。

4.5.1加大宣传力度,让社会关注和了解新生代农民工

要把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作为当前民生类宣传的重点。多关注他们的生活状态,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权益维护的舆论监督,及时反映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多反映新生代农民工真实心声,让公众听到他们工作和生活在城镇的真切的内心感受,理解和体会他们心理上的孤独、落寞和居无定所的无根的漂泊感,呼吁全社会对新生代农民工多一些人文关怀;多宣传他们中涌现出来的优秀分子、平民英雄和先进典型,如行业技能状元以及见义勇为、拾金不昧等方面表现出来的人物和先进事迹等,让社会公众看到可亲、可敬、可爱的新生代农民工形象。建议报纸、期刊、互联网等媒体策划开办一些专门服务新生代农民工、宣传新生代农民工的专栏、专题,为他们提供政策解读、知识普及、权益保护、用工及培训信息等方面贴近需求的文化和信息服务。电视等媒体可以通过纪录片、专题片等形式真实反映他们务工生活,让公众通过电视镜头更多地了解与认识。发挥新闻媒体的社会动员作用,以新生代农民工为主角,策划举办多种形式的主题新闻实践活动,以活动来吸引社会各界对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共同关注。

4.5.2加强舆论引导,让市民逐步认同和接纳新生代农民工

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分割,使得城镇居民习惯性地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城乡分治观念,这在客观上放大并加重了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严重性,也是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最大阻碍。尽管很多地方在称谓中给了新生代农民工“新市民”、“新产业工人”的定位,显示了城镇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认同和作为平等主体的尊重,但这一称谓的改变和新的身份确认,远未真正得到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内心的认同和响应。无论对城镇居民还是新生代农民工来说,要从内心接受这一角色并在行动上保持一致性仍需要有相当长的时间和耐心。市民与新生代农民工和谐相处需要彼此之间有更多的交流和互动。应该采取措施让新生代农民工能够参与城镇的政治和社会生活。通过赋予新生代农民工在企业和社区平等的成员资格,促进其参与企业和社区管理和服务以及自我管理和服务,增强其作为企业和社区主人的意识和活力。

4.5.3拓展城市居民群体与新生代农民工的交流平台

职业农民发展 篇6

关键词:农民培训 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农民职业化 措施

中图分类号:G7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161(2015)02-0083-02

随着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产生的剩余劳动力逐渐离开土地和农业。大量高素质青壮年农村劳动力流向城镇转移就业,转变为工人和城市非农劳动者;而在农村留乡务农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其整体素质呈现老龄化、女性化、低智化,并且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维持这种情形。在这种形势下,要发展现代农业,就要求造就一批高素质的精英农民,走农民职业化道路,这样的职业农民虽然数量规模较低,但是有较高的农业生产经营技能和收入,并以农业生产经营收入为主,将逐步脱离传统农业的生产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转变为现代化、产业化、商品化的生产方式和城市化、时代化的生活方式。他们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

1我国农民职业化发展情况

当前我国农民职业化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自改革开放起,我国农民的职业化进程才得以缓慢起步,各地相继涌现出一批职业化成功的范例,但由于农业生产经营制度、土地流转制度、农村户籍制度、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等相关制度尚未完善,农业这一职业的吸引力较小,务农者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有时还要受到户籍、地域的限制。这导致我国的农民职业化程度远远不能满足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靠政府和礼会各界不断提高认识,积累经验,摸索总结,逐渐建立和完善适宜农民职业化的制度环境和人文环境,不断提升农业和农村对高素质人才的吸引力。例如:加大对农村社会事业建设的投入,保证农民享有与市民同等的劳动权益和社会待遇;加大国家支农体系建设等相关制度安排,增大农业经营利润;对返乡务农的优秀人才在资金融通、农产品运销、农机具购置等方面给予必要扶持;加大对龙头企业发展涉及的川地、税费、信贷等关键环节的扶持力度。

2农广校促进农民职业化发展的措施

2.1增强主体意识

农民职业化是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要求和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转变的结果。农民职业化要发展,对农民教育培训的要求必然越来越高。而农广校作为拥有中央、省、市、县四级建制农广校和乡村教学点五级办学体系的农民教育培训的主渠道,必须担负起培育新型农民、引导高素质人才向农业行业流动的艰巨任务,这是农广校义不容辞的责任。

近年来,农广校在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阳光工程”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1-程”等项|_i的实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不断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同时,也在引导性培训方面增加了很多农业产业化的内容,鼓励外出打工的农民返乡创业,取得了一定的效果。2013年,农业部印发了《关于加强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建设加快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圳体系的意见》(简称《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农广校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战略规划中的主体地位,也对农广校自身的体系建设和加强办学职能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2加强队伍建设

发展现代农业对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职业农民有较高的要求,需要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的新型职业农民。农广校始终坚持学历教育和农民实用技术培训两手抓的方针。口前,本溪市已经形成一支30多人的适应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专兼职教师队伍,以满足农业后继者培养和新型职业农民经常性培训的需求,并在工作中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以保证农民教育培训的质量。一是苦练内功,提高专兼职教师自身的业务水平、知识层次;二是进一步提高教师待遇,吸引高素质人才加入,构建知识结构合理、年龄结构合理、规模数量合理的专兼职教师队伍;三是加强管理,定期考核、培训,保持专兼职教师队伍较高的技术水平和知识的先进性。

2.3创新培训方式

农民教育培训与普通的成人教育不同,目前部分农民仍未摆脱自给自足、小富即安的传统小农思想的束缚,接受新事物、新技术的意识不强,缺乏参加教育培训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农广校针对农民的培训必须要不断创新,从目标、内容、渠道等方面提高吸引力。发挥农广校多形式、多层次办学的优势,推进“空中课堂”,完善“固定课堂”,加强“流动课堂”,注重“田间课堂”。从观念上引导农民远离赌博等不良习惯,从内容上引导农民学科学、用科学,营造培训有效、学习有为的农民职业化的人文氛围。对农民的培训是一个不断贯输、潜移默化的过程,任重而道远,农广校必须要有坚定的信念来完成这一历史使命。

2.4争取政府支持

各级政府应按照《意见》要求,进一步落实农广校公益性服务机构的事业单位性质,落实人员编制,落实农广校农民教育培训经费财政预算。农广校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争取各级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财政投入。以本溪市为例:目前市级农广校隶属市林业局,两个县级农广校分别隶属农业局和教育局,体制不尽合理,在项目实施和管理上仍有不顺畅的地方。市、县两级除了不定期的培训项目有专项经费以外,均没有列入预算的农民培训工作经费,财政拨款只有人头费和每年不足3000元的工作经费,开展农民培训的经费主要依靠学历教育的国家免学费补助来补贴,而学历教育的人数也在逐年萎缩。本溪地区以山地为主,村镇之间相距较远,下乡培训一次的成本为3500—4000兀。由于经费没有保障,农民培训只能减少次数,流于形式,走过场。因此,必须要争取充足的经费支持,以加强师资队伍培训,提高农民培训档次,扩大培训规模。

3结语

当前制约农民职业化发展的因素很多,各项促进农民职业化发展的制度也尚未完善,所以,在农民职业化发展的初级阶段,农广校必须要承担起培育新型农民使之向职业农民转化的重任。农广校要不断加强自身队伍建设,完善培训体系,创新培训手段,提高培训质量,在农民职业化发展的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张辉,刁运彩,谢志肖.新时期农广校发展初探[J].河北农业科技,2006(5):34.

[2]阿力木江·赛丁,让农广校为农服务[J].农村成人教育,2000(8):19-20.

[3]郝丽霞,委玉奇.农民职业化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分析[J].农业经济,2009(12):80-81.

[4]陈书娴.法国农业教育对推进我国农民职业化的启示[J].中国农业教育,2013(1):I6-18.

DiscussiononMeasuresTakingbyAgriculturalBroadcastandTelevisionSchoolfortheDevelopmentofFarmers'Professionalization

XINHongyu

Abstract:Presentdevelopmentoffarmers'professionalizationisstillintheprimarystageinourcountry,farfrommeetingtherequirementsofmodernagriculturaldevelopment.Agriculturalbroadcastandtelevisionschoolisthemainbodyoftrainingnewtypeprofessionalfarmers,canmeettherequestofchangeablesituation,andimprovetheconstruc:tionofteachers'groupandincreasingthelevelofeducationandtrainingquality.Ithastheimportantfunctioninthedevelopmentprocessofagriculturalprofessionalizalion.

Keywords:farmerstraining;agriculturalbroadcastandtelevisionschool;agriculturalprofessionalization,measures

职业农民发展 篇7

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 出现了农业生产一线的农业劳动力总量减少且呈老龄化的趋势, 这给农业生产敲响了警钟, 这种局面如果不加以改变, 未来可能要面对谁来种地的问题, 加上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和社会的发展进步, 未来农业必然是现代化的的现代农业, 如何种地也必将是农业要面临的问题, 而培育新型农民是解决这2 个问题的比较有效而且直接的做法。新型农民占有一定的耕地, 居住在农村以农业生产、经营、服务为主要收入来源, 特别新型农民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和经营能力, 而且了解市场, 能与现代农业的发展相适应, 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和现代感, 能很好解决如何种地的问题, 是确保农业生产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至关重要的人才因素, 所以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策略

2.1统一思想认识, 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

政府要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中起主导作用, 强化责任, 各级政府部门要引引起足够重视, 统一思想认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 从短期来讲是新农村建设核心问题, 从长远来看也是农业发展的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培育工程具有明显的公益性, 政府部门责无旁贷, 要在资金、政策、人财物力等方面进行大力支持, 采取有效措施, 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培育新型农民。在认识方面要深知新型农民的培育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 要做好长期努力的准备, 要树立新型农民的人才观, 重视人才的培养, 努力提高农材实用人才的培育, 为未来的农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2.2要大力加强农村的基础教育

新型职农民的整体素质的提高是与教育分不开的, 而且要从小抓起, 所以要确保农村义务教育能够落实到位, 保证农村义务教育的完成和质量提高, 保证教育经费的投入, 完善义务义务教育的管理体制, 注重实践, 使基础教育和农村的经济相结合, 提高农村青年对社会、农业、市场等方面的理解能力。

2.3做好农民工的培训工程

大力推广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坚持学用结合、按需施教原则, 针对不同年龄层次, 不同文化程度的农民, 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文化教育、科普教育和技能培训, 掌握经济、了解市场, 有文化、会技术、懂市场、善经营, 能适就不断变化的农业发展需要, 增加收入, 提高职业地位以便在未来现代农业生产中发挥作用。

2.4要重视农村的文化建设

文化建设的目的主要是提高农民的人文素质, 传统的农民重心基本都在土地, 由于现代农机的大量应用, 农业生产效率大为提高, 农民的业务时间越来越多, 由于文化的限制, 传统农民业余时间基本都是喝酒、打牌、赌博。作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一部分, 文化建设十分重要, 要通过活动开展、队伍建设以及组织构建等形式, 利用好现代的广播、电视、电影、网络、手机等媒介, 开展丰富多彩的农村文化活动, 提高农民的业务生活质量, 促进思想观、价值观、道德修养等精神生活的转变。

2.5强化法制教育

新型职业农民除了在文化、思想、技术、能力、责任等方面的全面提升外, 更重要的是民主与法制意识。在培训过程中要加强这方面的教育, 要完善村民自治制度, 在选举、决策、管理、监督等方面, 新型农民要具备民主意识, 不仅自已要有行使权力的意识, 同样也要遵重他人的权力和义务, 这是新型职业农民的基本素质要求。而对于法制观念, 要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法律意识, 自觉遵守法律法规, 也能运用法律知识进行监督以及维权等。开展法律课程讲解宪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农业法、种子法等与农民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

3 新型职业农民的发展建议

3.1政府主导, 整合资源全面推进培育工作

政府要起龙头作用, 制定培育计划, 确定操作方案, 以培育目标、办法、标准等进行科学制定, 大力推力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在政府的主导下, 有效整合各方面的资源, 形成合力, 协调统筹, 集农业、财政、教育、科研等各部门机构的优势力量, 在职业农民培训工作发挥各自的最大作用, 使农民的培训工作效益最大化。

3.2 资金上要进行保障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是长期的任备, 具有明显的公益性, 政府要在资金的投入上给予大力支持, 列入财政预算, 要鼓励多方面的融资建立建立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投入的多元化投入体制, 用以弥补培育工程中的资金不足。

3.3发挥合作组织的培训作用

我国职业化农民的培育和发展 篇8

1“重复博弈”视角下荷兰农场的“退出机制”与其职业化农民的发展

在博弈论中, 重复博弈包含一个基础博弈即阶段博弈, 该阶段博弈会被重复一定次数。而非重复博弈被称为单次博弈。在重复博弈中, 每个参与者会考虑自己当期的行为对其他参与者未来行为的影响, 同时相对自由地选择能使自己处于最优位置的行为策略[2]。在重复博弈中, 每个参与者都能根据自己的实际处境不断优化自己;在单次博弈中, 参与者只有一次选择使自己达到相对最优境地的机会, 任何其他的选择只会使自己处于次优的境地。

荷兰在农业发展方面实施的农场“退出机制”, 其实质是农场主间的“重复博弈”。通过农场主间的“重复博弈”, 达到农场主不断优化、提高农场主职业能力和素质、实现农业生产率提高和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目的。在荷兰, 具有良好农业生产经营能力的农场主通过不断的兼并经营能力差、实力比较弱的农场来扩大自己的经营规模、实现农场规模经济的发展。在荷兰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中, 农场规模的变化 (如表1) 的实质是经营农场的农场主职业能力的变化, 通过农场主职业能力的不断提高, 最终促使荷兰现代化农业的健康发展。

单位:个

资料来源:《当代世界农业》,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0, P.613

从表中数据的变化可以得知, 小规模农场主逐步离开农业, 农场在数量上不断减少, 而优胜的农场在规模上不断壮大。通过农场“退出机制”的实施, 一方面农场主的生产经营能力得到了甄别, 促使生产经营能力差的农场主离开农业, 不断扩大了生产经营能力强的优胜农场主的比例, 达到农业劳动者的比重有效降低、素质也得到整体的提高;另一方面, 退出农业生产的农场主为竞争力较强的农场主扩大生产规模、获得潜在的规模效益、提高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创造了条件[3]。同时, 退出农业的农场主接受职业技能再培训后, 获得了从事其他行业的技能, 为其他行业所雇用, 可以在新的岗位上创造出更多的财富。

荷兰农场“退出机制”的本质就是在农场主间的“重复博弈”。农场主间的“重复博弈”在不断降低农业人口比重、提高荷兰农业生产率、提高规模效益的同时, 也有利地促进了荷兰现代化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 有效“重复博弈”机制的缺失对我国职业化农民培育和发展的影响

在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中, 农民之间是否也存在有效“重复博弈”的机制呢?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图1和表2进行分析。

注: (1) 农业从业人员:是指我国境内从业人员中, 以从事农业为主的从业人员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网年报

注: (1) 农村外出从业劳动力是指农村住户户籍从业人员中, 到本乡镇行政管辖区域以外从业1个月及以上的人员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网年报

从图1中我们可以得知, 2008—2012年我国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在比重上逐步降低, 这对我国农业生产率的提高来说具有一定的作用。但是, 这并不能代表我国农业人口的有效转移, 表2是我国2008—2012年农民工的数据,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每年都有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 且在数量增加的比例上要大于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降低的比例, 可以说农民外出务工是降低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的主要因素。但是, 由经验得知农民工只是季节性的往返城镇, 其既没有彻底离开农业生产, 也没有在城镇中扎根, 还是农业人口。因此, 从对图1和表2中数据的简单分析, 我们可以得出, 由于有效“重复博弈”机制的缺失, 农民工数量的逐步增加并没有达到有效降低我国农业人口比重的作用。而我们在对荷兰农场“退出机制”的分析中得知, 农业人口比重的降低是职业化农民培育和发展中显著的特征之一。因此, 有效“重复博弈”机制的缺失放慢了甚至是阻碍了我国职业化农民的培育和发展的进程。

3 我国职业化农民的培育和发展需要构建有效“重复博弈”机制

3.1 职业化农民生产技能和积极性的提高需要有效“重复博弈”机制的构建

通过对荷兰农场“退出机制”的分析, 我们可以发现农民间“重复博弈”机制的建立和有效运行可以达到降低农业劳动人口比重、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的目的, 对职业化农民的培育和发展有着积极意义。另外, 林毅夫从博弈论的视角对我国集体化与1959—1961年的农业危机进行的研究也指出, 由于监督在农业生产中极为困难, 一个初级社或集体农场的成功, 只能依靠社员间达成一种“自我实施”的协议。但是, 这种协议只有在社员“重复博弈”的情形下才能维持。“重复博弈”即意味着社员要有退社的自由权利;如果社员退社的自由权利被剥夺了, “重复博弈”在性质上也就变成了“一次性博弈”, 即社员间达成一种“自我实施”的协议也就无法有效的持续维持[4]。社员间的“重复博弈”, 其实就是社员在农业生产上内在的协作竞争, 良好的协作意味着交易成本的降低, 竞争可以使合作社或集体农场的社员达到优化的目的, 从而有利于社员或集体农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当“重复博弈”成了“一次性博弈”, 就失去了竞争的环境, 造成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

3.2 职业化农民依赖的可持续农业生态环境需要有效“重复博弈”机制的构建

由于“重复博弈”机制的缺失, 不愿意参加农业生产的农民很难逃脱农业和农村的束缚, 或是逃脱这种束缚的机会成本太大, 即农民这种往返于城乡之间正好处于“单次博弈”的纳什均衡状态, 任何其他的选择都会让自己处于相对次优状态。农民工季节性往返于城乡之间是在现实基础上的理性选择, 在农忙时节, 考虑到机会成本的得失, 农民工会回到田间做短时间的种收, 而在农作物生长期间, 农民工则选择外出务工, 对田间的管理完全是粗放式的。这对农业生产来说就是劳动力和生产技能的流失, 农民为达到或维持高产的目的, 只能依靠化学肥料和生物制剂使用的粗放农业经营模式, 化学肥料和生物制剂的大量使用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职业化农民的生存和现代化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都需要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作保障, 失去了可持续的农业生态环境, 职业农民的生存和发展也就失去了根基。因此, 职业化农民依赖的可持续农业生态环境需要农民间有效“重复博弈”机制的建立。

3.3 职业化农民的不断优化需要有效“重复博弈”机制的构建

由于农民之间“单次博弈”的均衡状态或者说农民无法承受“重复博弈”的机会成本, 使大量无意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无法退出农业生产活动, 因其又没有动力和热情去提高农业生产和经营技能, 难以向职业化农民的方向发展, 这就会造成农业的粗放式经营和生产率下降的持续;这部分农民的人力资本也没有转化到其他行业形成相应的国民经济效益;同时其拥有的耕地资源也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 在我国耕地资源人均不多的情况下, 更是对耕地资源的浪费。而有能力、有激情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农民因其无法获得生产规模的扩大和规模经济效益的提高, 渐渐失去对农业生产经营的兴趣和扩大生产的能力, 甚至放弃对农业的生产经营。职业化农民的培育和发展需要构建有效“重复博弈”机制, 把有能力的农民甄别出来, 通过其素质的不断提高, 形成真正的能够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健康发展的职业化农民;同时把不愿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 通过技能培训, 有效转移到其他行业, 在降低农业人口比重、提高农业生产率的同时, 掌握新技能的农民也能够很好的投身于其他行业的发展, 创造出相应的国民经济效益, 从而达到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和谐发展, 提高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质量。

4 我国职业化农民培育和发展中有效“重复博弈”机制构建的基础

4.1 建立有效的农用土地自由流转市场

建立农村农用地流转的市场化机制, 促进农用地的承包权和经营权的合理化流转, 依靠市场的力量来推动农用地的流转[5], 减少甚至取消政府在农用地流转中所扮演的中间人的角色, 使土地流转出的承包户直接受益。市场化的地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阻断以往依靠垄断性高地租生活的具有惰性的农民的可持续性, 并且对社会保障没有替代作用, 可以间接促进土地流转出后的农民积极转行或通过职业技能培训来提高其在社会中的竞争力。农用地的流转一方面避免了土地的抛荒、粗放式经营的发生, 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 释放了无力从事或不愿农业生产活动的农业劳动力, 使其能够放心的转行。另一方面, 土地的流转可以使土地能够集中到有热情、有能力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农民手中, 扩大农业生产规模, 在市场化地租的作用下, 对规模经济的追求使流转进土地的农民能够有动力去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提高农业生产的规模效益, 使农业逐步形成能促进自身发展的内动力即培养农业自身现代化发展中的“造血”功能。

4.2 建立健全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并适当提高农村已有的社会保障的标准。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 有利于弱化土地的最后保障作用, 降低农民在土地流转后无地状况下对生存和养老的担忧, 同时, 在市场化条件下形成的地租, 对社会保障也是有效的补充, 社会保障和地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形成一道有效的最低生活保障安全网。在社会保障和地租并不足以满足其生活期望的条件下, 促使其能够积极地投入到其他行业的生产中。在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方面, 国家层面的有利推动也在积极展开。近日, 国务院印发《关于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 部署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提出到“十二五”末, 在全国基本实现新农保和城居保制度合并实施, 并与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相衔接;2020年前, 全面建成公平、统一、规范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6]。建立健全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政策的出台, 对早日实现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发展、促进农业人口比重的有效降低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

4.3 推进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深度和广度

职业教育的关键在于坚持就业导向, 只有满足社会需求、市场需求、企业需求, 发展与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相适应、产教深度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 才能为社会输送适合产业发展的高素质人力资源, 才能为国家和社会源源不断地创造人才红利[7]。尤其是加强农村职业教育, 农村职业教育的广度和深度对对农民职业技能的提高有着重要影响。通过职业技能的培训, 有着良好非农技能的农民能够积极投入到其他行业中发展, 其良好的专业技能也能很快地转化为生产力, 提高劳动生产效率, 为增加国民经济效益做出积极的贡献;而相对积极参加农业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 可以以此来提高自己的生产经营能力和劳动生产率, 以增强自己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因此, 农村地区职业技能培训推进的广度和深度不仅可以降低农业劳动力的比例, 使离开农业生产的劳动力通过积极的职业技能培训为城市工业经济的发展提供高素质的技术人才。同时, 也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经营者的素质和经济效益, 使其有能力和动力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一步发展, 为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职业农民发展 篇9

我县农机推广部门根据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要求结合我县农机化的特点, 在传统培训内容和方式的基础上, 分成五个培训阶段, 各个阶段有声有色, 交叉进行, 内容相互关联, 收到了较好的培训效果。

1 结合专项、理论培训

玉米免耕播种技术是县农机推广站的2014年推广专项, 为了打破全县免耕播种薄弱的被动局面, 结合项目资金, 培训教师根据不同季节、确定培训内容, 在农闲季节举办家庭课堂, 一个班在三个季节完成, 分散和集中, 辐射周边农民参与, 集中到机具多的合作社或者家庭农场里讲解理论知识, 分别学习免耕播种技术要求, 增产增收、节约生产成本的优点。

1) 不用清理秸秆;

2) 一次性开沟、播种、施肥、覆土、镇压;

3) 适时播种, 抢农时;

4) 少动土、保墒、蓄水;

5) 减少作业次数, 省工、省时, 节约作业成本。

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参与培训的学员真正认识到传统的播种方法和保护性耕作存在很大的差距, 同时感受到自身的压力和紧迫意思。让家庭课堂找准了切入点, 在几个乡镇的培训现场, 农民学习知识的积极性空前提高;农忙季节组织学员实际操作, 免耕播种机和深松机试验示范, 通过现场实践、观摩, 促进了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购机的热情和使用先进农机具的积极性。

2 结合典型、走出考察

典型经验具有说服力, 在讲解理论知识的同时, 结合本地特点, 去外地合作社学习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虽然我县成立了很多合作社, 但是, 经营管理和发展规模还不够, 为了取得良好的培训效果, 我们带领学员参观省内知名的农业 (农机) 合作社;参观玉米节, 向设立展位的合作社学习;去农机生产企业参观农机具生产过程。学员学到了社员资金互助样板经验, 学到了土地托管和半托管的经营模式, 购买了保护性耕作机具。通过学员辐射, 带动了新增合作社和家庭农场23个, 新增入社员125户, 耕地4 466.67hm2, 我县合作社有了飞跃发展, 为我县农业转型升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 结合先进、聘请专家

在理论授课时, 学有内容、看有榜样、操作有机具、先进有实际例子。聘请典型合作社负责人讲解经营管理理念;聘请先进适用农机具生产厂家的工程师讲解农机具使用、保养、维护技术, 确保新型先进农机具发挥更大优势。有的合作社组成了农业联合社, 有的合作社加入到省内知名合作联社, 壮大了合作社的实力。合作社进入了农产品加工和流通环节, 合作社直接与种子、农药、化肥厂家合作, 降低了农业成本。维护、使用、保养农机具的能力增强。种植方式也越来越先进, 在保护性耕作模式的基础上, 采用了二比空、四比空、复式套种模式。促进了合作社的健康发展, 提高了全程农业机械化程度。

4 实用技术、现场示范

提高农业合作社的实力和降低生产成本, 必须实现农业全程机械化, 针对几个关键环节的理论讲解外, 教会全部学员使用全程机械化涉及的农机具:免耕播种机、深松机、玉米收获机、植保机械和等离子种子处理机。方法是召开现场演示会, 演示会还邀请政府领导、各乡镇农民参加, 扩大了学习范围, 起到以点带面的效果, 这样的活动不仅学员欢迎, 还受到农民的青睐。通过试验示范、现场讲解、事半功倍;通过实验推广, 农民实实在在感受新技术带来的效益:太空机处理的种子出苗好、根系发达;免耕播种出苗整齐, 保墒、抗倒伏能力增强;深松地块不脱肥、抗旱、防涝、抗倒伏优势明显、枯叶少、籽粒饱满;玉米收获机故障率降低;通过实用保护性耕作技术, 玉米增产20%以上, 为我县增产增收做出了贡献。

5 提供信息, 培育组织

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的都是基础好、有素质、懂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业主体, 是现代农业转型的生力军, 但是达到真正转型还需要进一步培育, 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也是一项系统工程, 我们既要立足于当前, 又要着眼未来, 以市场控制为基础, 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调动农业、农机部门技术优势, 扶持发展新型农业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 才能成为农村转型升级的主力军, 逐步实现“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的生动局面。当前, 农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如雨后春笋, 蓬勃发展, 遍及各乡村, 但是基础差距很大, 原因很多:地理原因、经济实力、经验信息等因素, 特别是改变农民的思想意识尤其重要。在培训学习时, 我们收集很多外地成型的经验和做法, 向学员介绍, 复制和创新先进的经验和方法。在合作社之间建立通讯录和QQ群, 互相介绍先进经验和信息共享, 包括种植技术、经营信息、管理方法, 不同程度地提高学员学习和沟通能力, 上级部门的相关政策、法规、实用技术通过QQ群发布, 在群内共享。每个合作组织坚持合作共赢的发展模式, 为三农服务, 提高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转型升级打下良好基础, 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新的教学方式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改进, 解决了传统的培育方式可能导致学员上课注意力不集中, 培训效果不理想的问题, 即端正了学员的学习态度, 又激发了学员的热忱, 充分利用培育、考察、讨论、实训等手段, 达到促使学员更新知识, 更新观念的目的, 开拓视野, 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现代农业生产布局中, 农业机械化至关重要, 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离不开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创新方式和方法, 是解决农村“谁来种地, 怎样种地”的问题, 我们利用先进的农机技术、农机装备, 来为农民朋友提高服务和支持。我们要以先进的授课理念和推广部门的优势, 有先进农机技术和先进农机具的优势, 一方面提升他们获取信息的能力, 让他们能够随时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武装自己, 带动身边的人, 全面开花。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模式创新上, 要体现出农机技术的特点。吸收有理想、年轻化的学员;吸收机具多, 爱学习的科技示范户;吸收有规模的农机合作社负责人;吸收有资金、有创业能力的知识型农民到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班来学习, 成功地培养出农业生产中的新生力量。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是助推农机技术推广最好的理论课和实训基地, 助推农机化事业迅猛发展。

摘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与农业专项对接, 走出去、请进来, 进入田间地头, 以实际应用、试验示范为主, 提高学员学习的积极性, 促进农业、农机新型主体健康发展, 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职业农民发展 篇10

随着农村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要求, 对农民的各项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解决好“谁来种地”“如何种地”的问题的责任, 历史性地落在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身上, 需要不失时机地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只有通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 让农民成为一种体面的职业, 使培育起来的新型职业农民不仅逐步走上“家庭经营+合作组织+社会化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组织化路子, 而且逐步走上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经营, 让越来越多有知识、懂科技、能创业的中青年劳动力重新回到广阔的农村来, 真正成为有作为的新型职业农民, 从根本上解决当前农业劳动力短缺、农业生产后继乏人、农业科技成果难以转化等一系列突出问题, 推进农业现代化、农村产业化发展进步。

1 职业农民培育发展现状

岐山县职业农民培育从2014年正式开始, 一年多来, 从150人中选出年龄在45岁以下5人, 重点发展成青年农场主。分别开设了猕猴桃班、苹果班、农机班等, 共计开展培训76期, 累计培训发证150人次, 其中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100人 (苹果班50人, 猕猴桃班50人) , 社会服务型职业农民50人 (农机班50人) 。统计显示, 16~29岁3人, 占2%;30~39岁9人, 占6%;40~45岁48人, 占32%;46~55岁90人, 占60%。初中文化105人, 占70%;高中文化41人, 占27%;大专文化4人, 占3%;采取“分段式、重实训、强实践”的培育模式, 按“一班一案”制定培训方案, 分期分段安排课程, 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 实行1名技术人员扶持5名学员的帮扶指导办法, 根据农事季节需要, 进行全程跟踪、帮扶指导服务。累计共30名技术人员围绕苹果管理、猕猴桃管理、农机驾驶维修开展农业生产田间帮扶, 取得显著成效, 受到学员赞誉, 参训学员感叹道“这种培育方式才是咱们农民真正需要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 思想观念转变快

职业农民培育主体是农民, 工作政策性强, 涉及面大, 为此, 我们与镇村紧密配合, 从广泛宣传入手, 通过各种途径将“什么是新型职业农民、为什么要培育、怎样培育、认定后有什么政策支持”等内容宣传到位。尤其是包村干部在下村工作中主动进行宣传, 筛选栽植种养大户和农机手, 动员积极报名参与。因职业农民培育认定人数有限, 有些农民想参加, 没机会, 有些农民找关系要求参加培训, 我们根据实际情况, 允许旁听, 建议来年参加。农民在潜意识里从“要我培训”逐步上升到“我要培训”, 显现了职业农民培育的吸引力, 激发了农民参加职业培育的积极性, 为今后职业农民规模化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2 宣传效果明显

我县农业局组织农机校抓住有利时机, 于春节期间七天内在县农机校、小强村和唐家岭村三个培训点巡回举办了三场职业农民培育联谊会, 用锣鼓、舞蹈、歌曲、秦腔、快板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大力宣传了职业农民培育的目的、意义和扶持政策。三场联谊会共展出展板18块, 悬挂横幅21条, 张贴标语200张, 并及时在县农业信息网、岐山人民政府网、宝鸡农业网、陕西农业网和县电视台作了宣传报道, 提高我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知名度和认知度, 营造了职业农民文化生活醉乡村的氛围, 收到了极好的宣传效果。

1.3 师资队伍起点高

一是长期聘请西北农林大学龙周侠、刘占德、姚春潮、朱瑞祥、张满让、李高潮等教授, 以及省果业局研究员郭民主, 作为职业农民培育的外聘老师;二是与农业系统内部及相邻县区搞好协调, 充分利用现有技术人员资源, 聘请农业内部各单位中、高级职称、业务水平高、实践操作能力强的业务骨干郭明、张帆、杨建新、李亚芸等为培育教师, 同时选聘其他县区业务精英屈学农、张相文以及在社会上寻求具有实践经验的乡土人才、行业能手做实践老师;三是注重提高内部教师的业务素质, 加强教师的业务学习, 使教师多专多能;四是组建职业农民培育教师人才库, 多样化的教师队伍促进了职业农民培育发展, 学员与教师可以随时互动, 出现一个问题及时解决一个问题, 不让问题过夜, 让学员学的透彻, 扎实掌握各种知识。

1.4 学员“领头雁”效果显著

农机班、苹果班、猕猴桃班参训学员通过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经验、外地参观实训等多种灵活形式, 涌现出了肖永红、李喜林、王林安、张昌利、蒲军科、妙林科等一批示范典型的新型职业农民。其中岐山县安乐镇唐家岭村肖永红建成猕猴桃专业合作社, 注册了“岐安唐”“永红牌”猕猴桃商标2个, 建成千吨果库一座, 带动全村发展猕猴桃2000多亩, 充分发挥了职业农民的辐射带动作用, 收到了“培育一人带动一方产业发展”的示范效应。岐山县枣林镇张家沟张昌利2014年回乡创业, 他决心在土地上做文章, 看准了土地规模种植, 从张家沟、刘家沟两个村民小组流转土地300亩, 流转期限15年, 涉及农户155户, 占全组耕地面积的29%。张昌利利用流转土地, 带头栽植苹果, 建立茂达源苹果科技示范园区, 成立了茂达源苹果合作社。目前, 该园区已栽植无病毒双矮苹果280亩, 同时套种地膜土豆260亩, 下一步园区将继续流转土地, 扩大规模, 开发林下经济, 养殖土鸡, 发展新型农业。土地流转不但让农民得到流转土地费, 农户还可以就地务工, 先后有130余人在园区务工, 收入明显增加, 果业生产效益倍增。随着园区规模的扩大和后续项目的发展, 农民将从流转土地上得到更多的实惠, 明显减轻了土地对农户的束缚, 为职业农民迈出了崭新的一步。

1.5 积极争取倾斜项目

为了推动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开展, 我县整合农技推广补助项目、省级果业专项、农机补贴项目资源, 争取项目资金向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倾斜, 职业农民优先享受农业科技示范户待遇, 现代果业发展项目对职业农民倾斜, 农机补贴优先满足职业农民需求等一系列优惠政策, 并制定了具体的操作方法, 着重点应该是将各项扶持政策真正落实到经过认定的新型职业农民头上。

2 职业农民培育发展建议

职业农民培育在我县开展的有声有色, 成效显著,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 农民整体文化素质较低、年龄结构偏大等现象突出, 经过笔者实际调研, 提出几点建议。

2.1 探索新的培育模式

在原有的培育基础上, 不断探索和创新, 总结出适合本县培育模式, 采取“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网上教学”相结合的方式, 加大基地培训力度, 利用田间学习、实践操作, 集中答疑解惑, 组织农民外出参观学习交流等形式, 开阔学员视野, 坚定把产业做大做强的信心和决心。同时, 不断扩大后期扶持发展, 一对一包抓指导, 要让职业农民长期服务农业, 不再停留在单纯简单的职业农民培训上, 促进现代农业快速发展。

2.2 加强培育宣传力度

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方式, 广泛宣传职业农民培育的重要意义, 培育工作中的新技术、新机具、扶持政策等, 提高农民知晓率, 让广大农民亲眼看到实际效果, 使广大农民进一步转变观念, 提高对职业农民的认识, 激发积极投身职业农民的兴趣。

2.3 加大培育政策扶持

当新型职业农民划不划算、愿不愿意, 关键在职业农民各项优惠扶持政策的出台, 扶持政策的出台不仅让已经认定的农民得到一定优惠和扶持, 还能使更多有意向的农民加入到职业农民的队伍中来, 这是对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最有效的宣传。新型农民培育不仅要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 重要的是扶持他们发展壮大主导产业, 辐射带动所有农业从业者积极、自愿、长期从事该项农业生产。因此, 不断加大职业农民政策扶持力度意义重大, 从而推动职业农民培育工作, 提高职业农民的知名度和号召力, 使职业农民更好地投身现代农业发展, 促进农民增加收入。

2.4 订制现代化学习工具

我县职业农民培育为了传送新的技术信息, 解疑答难, 网上指导, 学员和专家教授随时互动交流, 及时解决学员生产中遇到的问题, 建立岐山县职业农民培育QQ群和微信群, 邀请培训学员及有关专家搭建互动平台。由于现代科技发展快, 学员在获取技术工具上投入不高, 只有30%的学员加入互动平台, 使有关空中课堂新知识、新动态受益学员太少, 建议根据实际合理补贴, 订制适合本县的空中课堂交流工具。

2.5 免费购买人身保险

职业农民发展 篇11

加强组织领导。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组织领导,建议成立由市分管领导任组长,农工办、人社局、农委、财政、发改委、教育局等相关部门(单位)为成员的市一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领导协调机构,出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意见,科学制订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长期规划目标,分产业、行业制定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模式。建立部门联席会制度,定期专题研究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重大问题,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

建好高效体系。一是加强资源整合。梳理各相关部门承担的农民教育培训职能,加快条块间教育培训资源整合,加强信息沟通,减少低水平低层次重复培训,提高培训效率。二是界定各级教育培训机构职能。市级农业科技培训学校重点承担农业创业精英人才培养、本地特色行业课程教材开发以及市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等方面职能;市(区)农广校等重点以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头人、农民经纪人、农业园区(基地、企业)负责人、农业服务人员等为重点,组织开展职业农民培训普通班、技能教育培训工作。三是强化职业农民学历教育。加强与省内外高等农业院校共建合作,对市内高等农业精英创业人才,实行委托培养,开展本科以上学历教育;发挥市内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功能,为基层及农业园区培养农业生产、经营与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加快大中专以上农业专业人才培训。

职业农民发展 篇12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培训

近年来,中央连续9个一号文件关于“三农问题”分别就农民增收、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新农村建设、现代农民发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稳定发展、改善农村民生、水利建设、农业科技发展进行了论述和政策安排,每次一号文件的发布都是一次对全社会的农业教育,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目的就是要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解决好“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这个迫切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说,农业的未来,我国的粮食安全,就寄托在新型职业农民身上。

1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意义

1.1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长治久安的头等大事

随着城镇人口不断增长、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升,我国农产品需求呈刚性增长。而在农村,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涌入城市,留守农民以老年人、妇女居多,务农农民中不仅受教育程度低,而且在科技意识和思想转变上也无法紧跟。例如忻州市忻府区高城乡后淤泥村,该村位于忻州市忻府区最北端,耕地面积89.87 hm2,农作物主要以玉米为主,全村共有327户,人口778人,70%的人选择外出务工或城里居住,留下的基本是妇女和老人,年轻人多数把土地交给父母耕种,只有农忙时才回来帮忙,致使农村土地出现了产量低与撂荒现象,制约了农业健康、快速的发展。因此,加快培育、培训新型职业农民,首要是让其主观思想发生根本转变,重点放在观念转变、知识更新和提升经营管理服务理念上。使广大农民认识到现代化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经济价值,才能充分调动其生产积极性,使农民队伍整体水平得到提升,农业问题才能得到更好解决,粮食安全才能得到有效保障。

1.2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

目前,我国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阶段,随着机械化、智能化机械装备的发展,农业新技术和农产品市场不断变化,需要一大批有知识、有技术、善学习的农业技能型和经营型人员加入到现代化农业生产中来。与之相比,农业劳动者素质问题日益突出。在农村的现实是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偏低,经营方式单一,以手工劳动为主且可耕种的土地少,思想保守、观念陈旧、创新意识弱、经济收入低、获取农业技术信息方面多数通过电视和广播,信息来源单一,对新技术不予理会。而农村70、80、90后的青年人多数受过相对较高的文化教育,但由于多数没有农业生产技术技能,又不满足于父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方式,毕业或辍学后多数选择进城务工,以至于形成留守农民的老龄化、兼业化。成为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突出瓶颈问题。所以加快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就是在突破这一农业发展瓶颈,培训重点可以放在农业增产增收、农业病虫害防治、经营能力及土地流转政策解读,促进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快速形成,推进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的现代农业发展。

1.3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保证农业后继有人的根本措施

首先要选拔优秀农民进行职业培训,通过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培训,引导并鼓励高素质的农民向有技术、懂管理、善经营的方向去发展,以各种优惠政策把素质高、能力强的年轻农民留在农村,使他们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只有做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才能把越来越多的有思想、有文化、有技术的中青年劳动力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才能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回来创业,让他们真正成为有作为的新型职业农民,从根本上解决当前农业劳动力短缺、农业生产后继乏人、农业机械和现代科技难以转变等一系列突出问题,才能真正让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得以实现。

2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

新型职业农民至少具备3个基本特征:一是准备扎根农村,以农业生产、经营或服务作为终身职业;二是在农业生产、加工、销售、农业机械服务等方面具有较高的收入,或收入明显高于城市打工收入,才能吸引年轻人返乡,回到广阔有为新农村致力于农业发展,让其充分发挥一帮十、十带百的引领作用,带动周边农民发挥优势,创新创业,发展产业;实现共同增收致富,使农业生产后继有人。三是,职业农民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受到社会的尊重。因此,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应该高度重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充分发挥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业教学优势,建立以农广校(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为主体的培训机构,组织农业专家、农技人员、教课教师,运用集中办班、现场讲解、上门指导、田间授课等多种方式,宣传普及先进农牧业实用技术,做到培训常在,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使之不断提高生产经营能力。

3结论

现在,我国经济发展到了要进行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的关键时刻,这就需要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重视与支持,共同推进培育、培训工作。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上首先要在投入上下功夫,相关部门明确职责分工,要仔细研究新型职业农民的发展,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提供良好的支撑和实施环境,同时以农广校和农业职业学校为实施主体,制定详细培训计划,抓好培训环节,因地制宜的对家庭农场主、种植、养殖专业大户、生产经营、农机服务人员进行培训,培养成为农业方面具有中等职业教育水平的职业农民。

参考文献

[1]郭智奇,齐国,杨慧,赵娉,白瑜.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问题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5):7-13.

[2]许浩.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路径与举措[J].中国远程教育,2012911):70-73.

[3]李伟.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4.

[4]胡林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4(07):233-236.

[5]吴易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现状与对策研究——基于湖南省平江县和醴陵市的实证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4(07):57-61.

[6]童洁,李宏伟,屈锡华.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方向与支持体系构建[J].财经问题研究,2015(04):91-96.

[7]陈蓓蕾,童举希.地方政府促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思路与对策[J].贵州农业科学,2013(06):249-251.

[8]王凤娇.吉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4.

上一篇:微灌系统下一篇:检测加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