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职业教育论文

2024-06-14

农民工职业教育论文(共12篇)

农民工职业教育论文 篇1

摘要:新生代农民工是农民工的新主体, 这一群体的特殊性需要更多的关注, 尤其是职业教育。从技术培训的实效性、就业导向的前瞻性和职业精神的思想性等方面分析研究现实情况的各种问题, 并提出调整改进措施, 以期为解决好新生代农民工的问题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实效性,前瞻性,思想性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最亮点之一就是首次提出“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的问题”。同时, 一如既往地强调农村要“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这些重要指标无疑对中国农村乃至中国经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新生代农民工多指“80后”或“90后”进入工厂企业的农民, 比起他们的父辈与兄长辈, 他们的文化水平相对要高, 对自己的未来也更理想化;但是比起他们的父辈与兄长辈, 他们的耐受力更弱, 面临的问题也更多。就目前新生代农民工的现状反映出职业教育的诸多问题进行研究, 现分析如下。

1 高证书与低素质呼唤职业教育的实效性

据不完全统计, 目前在中国所谓“新生代农民工”占外出打工的农民工总数的60%左右, 约有1亿人。这是一个庞大的群体, 他们的文化程度大多在初中及以上, 其中不乏许多是中专生和高职生, 甚至拥有各级各类专业证书。相对于他们的父辈与兄长辈来说, 他们的文化程度较高。但是他们手中的证书往往就是一纸证书而已, 与他们的工作完全不匹配。如航宇救生装备有限公司 (简称航宇公司) 的青工中全部拥有相应的中专文凭, 但在岗位考核中很多人连最简单的图纸也看不懂;某建筑中专一学生认为在学校学了3年还不如在工地上干1个暑假学的东西多, 而放弃了进一步学习的机会。这就不难理解某市在进行技工考核中竟然1个专业只有2~3人报名考核的尴尬情况了。学习与工作实践脱节是当前职业教育尤其是农村中职教育的极大弊端。职业教育极大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德国在这方面堪称典范:他们的职业教育最为关心的是受培训者是否能满足企业生产发展的需要, 即以培训学员的职业能力为主体, 同时加强其他能力的培养。要求受培训者具备为完成具体的职业工作而必需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把知识与技能运用于复杂工作过程, 在工作过程中与他人交往联系、密切合作并保持良好的工作气氛的能力[1]。如果职业教育能让农民工们学以至用, 将对他们就业、适应工作、适应社会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这就要求职业教育要加大教育的实效性, 提高证书的含金量。职业教育的合格与否应由相关企业说了算, 而不是上级检查看材料、查硬件、开座谈会来确定职业教育单位的优秀等级。很多技工学校为抓生源煞费苦心, 并不是农民工不想学习挣钱的手艺, 而是现在的职业教育不能给他们急需的本事、致富的技能。学生对岗位胜任的信心普遍较低, 因此就业率较低, 甚至比普通高校低近10个百分点。提高职业教育的实效性乃是当前之大要。

2 高期望与短打工需要职业教育的前瞻性

与老一辈农民工不同, 新生代农民工不会做农忙务农、农闲务工的候鸟式工作, 而是对未来充满希望, 渴望清闲而时尚的工作, 稳定而不断提升薪饷。但是残酷的现实是大量招聘他们的是枯燥乏味的流水线作业, 订单多时加班加薪, 订单少时薪饷4成。加上他们很多是独生子女, 有些就是上一代农民工在城里生的孩子, 较之他们的父辈, 生活相对优越, 不存在温饱问题。他们在城里打工, 忍耐力和吃苦精神远不及父辈, 常好高骛远, 即使是我国现代高科技产业集团也不能使其稳定于此, 从而使企业的“追溯制”不能到位。这一点已经在就业结构中体现出来。新生代农民工多数不愿在劳动密集型的流水线上工作, 若是不能坐办公室就从业于服务型行业, 如卖服装、当推销员或是酒店招待等。但是这些工作离他们的职业期望值也相差甚远, 加之这些工作多需要年轻员工, 并非可以作一辈子长期打算的。因此, 旋风般的换工作、短打工成为新生代农民工的工作特点, 职业教育没有告诉他们应该如何成功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以及什么样的工作有较好的持续发展力, 他们所接受职业培训仅仅是学1~2样技能。在德国接受职业教育并非是无可奈何的选择而是个体自我价值实现的一种途径。随着德国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变化, 还要求受培训者能够机动灵活地对其做出反应, 并且具有超越职业领域的个性能力, 以满足社会及自身发展需要。这就要求职业教育有相当的前瞻性, 对经济的各领域都有专家式的分析指导, 引导学员选择自己喜欢的、适合自己发展的工作, 选择有“后劲”可持续发展的工作。我国的职业教育在这方面与德国有着很大的差距, 当大量新生代农民工涌入城市并寻求发展时, 如果做不好这方面的工作, 其结果是不堪设想的。在一些大城市, 一些年轻的农民工已经徘徊在对与错的边缘, 他们对现实、对未来都很茫然。他们的父辈及兄长们不能也不可能给他们以指导, 他们需要职业教育来解疑释惑, 而这种解疑释惑就来自于职业教育的前瞻性[2]。

3 重物欲与轻敬业亟需职业教育的思想性

新生代农民的主要特点是:对土地没有父辈那样的感情, 对农村没有父辈那样的依恋。他们进城打工, 很大程度上不是基于生存需求, 而是要改变自己的生活, 把打工作为寻求进城的机遇和途径。因为有文化, 城市文明对他们有巨大的吸引力, 所以很多新生代农民工进城首先就模仿城市里的生活和消费方式。有统计数据显示, 他们手机的拥有比例高达72.9%。所有这些都要以金钱为基础, 寻求物质刺激成为很多新生代农民工的通病[3]。另一方面, 新生代农民工多认为打工就是为老板忙, 没有自我价值的体现, 加上耐受力与心理平衡度都较差, 因而就谈不上热爱工作, 对工作则缺乏敬业精神。当然其中不乏有社会及用工单位的诸多原因。但是他们必须明白:缺乏工作热情事实上是一种短视行为, 无论是对自己现实利益的获取或是理想的实现都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障碍。只有热爱才能进取, 只有进取才能成长, 只有成长才能成功。职业教育中的思想教育必须改变以往的说教式和理想化, 要真正贴进并面向现实中的新生代农民工, 教会他们在工作中寻求快乐, 在工作中寻求充实, 在工作中寻求价值[4]。敬业并不是固守一方, 死水一潭, 相反地, 热爱本职与人才流动相统一, 忠于职守与物质待遇相统一, 人尽其才与物尽其用相统一, 就是干好现有工作, 谋求更大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军, 杨微梅.从德国职业教育特点看我国高职教育改进之对策[J].当代文化与教育研究, 2009 (1) :94-96.

[2]韩雪松.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困境与解决策略[J].西安社会科学, 2009, 27 (4) :121-123.

[3]长子中.当前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念透析[J].中国产业经济动态, 2009 (21) :1-11.

[4]闫伟.新生代农民工教育需求分析[J].继续教育研究, 2008 (10) :37-39.

农民工职业教育论文 篇2

目前,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已占外出农民工总量的60%以上[1],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支生力军,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同上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虽然文化素质总体上有所提高,但相比城镇新增劳动力而言,其文化素质和人均受教育年限依然偏低,缺乏必要的劳动技能,只能在收人水平较低的非正规部门就业,而就业的不稳定使得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生活步履艰难。然而,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的高低不仅关系到我国未来产业劳动力素质和技术水平,而且还直接影响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他们的冷暖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因此,研究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服务于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的有效供给不足

职业教育的供给主体主要包括政府、企业、各类社会培训机构等。从政府方面来看,在促进农民增收和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加快农村富余劳力转移的同时,政府理应努力做好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的工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但是,一方面,由于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教育体制,教育资源分配明显偏向城市,尽管国家对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逐年增加,但与城市相比,农村基础教育长期发展滞后的格局依然没有改变;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农村普通小学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支出要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77.11元,全国农村普通初中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支出要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163.56元,全国农村普通小学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费支出要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39.74元,全国农村普通初中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费支出要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5.5元[2];城乡公共教育资源的配置不均,直接导致了农村基础教育投入不足,教学环境与条件无法满足农村教育的实际需要,导致农村人口的文化水平总体上较低,阻碍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进而限制了农民工进城就业能力;另一方面,在高等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指导下,职业教育往往被忽视。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比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的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支出低6973.89元,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比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的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费支出低4057.14元[2]。职业教育的投入不足,导致职业技能培训发展滞后,总体规模较小,与新时期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需要不适应[3];农民工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整体偏低,其较差就业的稳定性,较低的收入水平严重影响了他们转移性就业。从企业方面来看,为了提高劳动效率和增加企业自身的竞争力,用工企业理应加强员工的职业教育培训,然而实际情况是,用工企业对农民工培训积极性不高。企业由于受资金、人员、机构、生产状况等影响,开展农民工培训多为岗前安全及规范教育,多数中小型企业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甚至不开展农民工教育培训,仅有的少量教育培训也只是围绕能给企业带来直接经济利益的职业技能展开,对农民工缺少企业精神、城市文化、城市生活常识等方面教育,未能从企业和农民工的长远发展来看待职业教育培训问题。从社会培训机构方面来看,社会培训机构的快速成长也为新生代农民工接受职业技能培训提供了可供选择的途径。然而,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新生代农民工进入社会培训机构的比例依然较低,究其原因在于大多数的社会培训机构都是以营利为目的,较高的职业技能培训费用将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拒之门外。

(二)新生代农民工对职业教育的有效需求不旺

职业教育是提升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的重要途径,较高的文化素质与职业技能意味着较高的收益。对新生代农民工而言,职业教育无疑是改变自身命运,实现自身价值和人生梦想的主渠道。从这个意义上讲,新生代农民工接受职业教育的愿望异常强烈,然而,从现实情况来看,新生代农民工对职业教育的有效需求不足。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相当多的实用技能培训收费较高,对于大多数进城新生代农民工而言,是一个难以逾越的经济门槛;另一方面,在于新生代农民工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难以找到合适的培训时间;另外,许多培训内容与生产实际脱节,职业技能培训缺少针对性与实用性,培训方式不够灵活,培训地点离农民工较远,进而导致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有效需求不足。

二、提升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水平的途径

(一)夯实农村基础教育,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素质

农村基础教育的质量决定着未来农村转移劳动力的素质,它的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素质。因此,从城乡发展一体化战略布局出发,必须夯实农村基础教育。一方面,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资力度,改善农村基础教育的教学环境与条件;另一方面,要逐步形成资金来源多元化的农村基础教育办学格局,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积极参与农村基础教育,不断提高农村基础教育的办学质量与水平,为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高素质的劳动力。

(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

一是要充分发挥政府在职业教育培训中的主导作用。一方面要建立和完善政府主导的与农村义务教育相衔接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充分发挥输出地政府在引导性培训上的作用,强化输入地政府在办学条件、用工需求、市场信息等方面的优势,加强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以满足输入地劳动力市场对技术工人的需求的同时,也为输入地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储备了大量人才;而伴随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的提升,收入水平的提高,其转移性就业能力增强,越有利于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空间;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大职业教育培训资金投入,制定有效的农民工培训政策激励措施,如通过税收优惠、补贴或奖励等多种政策激励措施,吸纳企业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入到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之中;同时要强化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劳动职业技能鉴定,落实职业技能鉴定补贴政策;另外,要建设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信息服务平台,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实时的市场需求信息、培训、就业一体化信息服务。二是要充分发挥企业在职业教育培训中的主体作用。企业要树立人力资本培养意识,强化岗位培训责任,使已经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新生代农民工能够接受初中级职业技能培训;同时,企业要与培训机构密切合作,开展订单式培训、定向培训、企业定岗培训;大中型企业还要联合技工院校、职业院校,建设一批农民工实训基地,促使新生代农民工、企业、培训机构的有效对接,切实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劳动技能。三是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职业教育培训中的重要作用。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及农民工的不同素质,合理设置培训内容,确保职业技能培训市场与企业需求的对接,同时也要尊重农民工自身的意愿,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增强培训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努力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能力。

(三)进一步完善培训资助政策,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职业教育培训资助既是促进社会公平与社会和谐,建立和完善社会安全网的关键环节,同时也是引导全国培训资源的合理配置,引导农民工增加培训需求的重要途径。对新生代农民工而言,不仅有利于帮助有培训需求的农民工减轻个人培训负担,而且有利于提高他们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培训,新生代农民工不仅提升了自身的文化素质,提高了自己的职业技能,而且增强了城市生活的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此,要进一步完善农民工培训资助政策,建立农民工培训直接补贴的配套政策体系,实行社会统一的国家资助扶持政策,为有培训需求的新生代农民办理和发放农民工培训卡,建立和完善农民工培训补贴基本标准,做到信息公开透明,公平合理[3],真正把国家提供的优惠和帮助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2013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EB/OL].(2014-05-12)[2015-10-30].[2]教育部,国家统计局,财政部.关于2014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EB/OL].(2015-10-13)[2015-11-02]

教育不公对农民工职业分割的影响 篇3

从有关数据上看农民工跟城镇职工的就业数量和工资对比情况,可以发现,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就业比例是逐渐缩小,这说明农民工进城的数量越来越多。但与此同时,农民工与城镇职工的工资水平相比,却呈现一个差距不断扩大的倾向。在就业数量比方面,2001年就业比是1.85,到2007年的时候已经缩小到了1.14。在2001年的时候工资比是1.4,但是到2007年的时候已经扩大到了2.05。

农民工为什么和城镇职工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在其中有多大的影响?这也是笔者想从教育这个视角谈谈教育资源不均衡对农民工从事的职业,以及收入的影响的重要原因。

农民工的教育收益率低于城镇职工

关于农民工文化程度的变化,我们可以将2006年和2009年做一个比较。数据显示,农民工文盲率大概是从2%左右下降到1.1%,小学是从16.4%下降到10.6%,初中文化程度的比例略有下降,从65.5%下降到64.8%,高中和大学都有上升,这也说明一个问题,就是我们新生代农民工的素质跟几年前相比,跟他们父辈相比都有提高。

与全国人口受教育程度的变动速率相比较,可以看到,农民工的文盲率下降幅度要大于全国的下降幅度,而大专及以上的比例是上升最快的,增长了110%,翻一番多,而全国平均变动比例是8.1%。

接下来我们谈谈教育对农民工就业歧视的影响,主要解释农民工的教育收益率跟城镇职工的差异。

从平均受教育年限看,城镇职工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是11.41,其中男性是11.47,女性是11.35,大概都是11年的样子。农民工平均受教育年限是7.86,其中男性是8.28,女性是7.44。而且,几乎在所有的职业种类方面,农民工的受教育年限都要明显低于城镇职工。也就是说,几乎在所有的职业种类里面,农民工受教育程度都比较低。

教育收益率反映了投资教育得到的一种收益。从研究结果看,城镇居民整体的教育收益率大概是8.9%左右。城镇居民里面男性的教育收益率是8.3%,女性是9.58%。而農民工的整体教育收益率是5.25%,明显低于城镇的8.9%。在农民工里面男性和女性也不一样,农民工的男性教育收益率是5.6%,女性只有4.84%,这个正好和城镇相反。

这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呢?就是女性农民工的教育收益率是所有群体当中最低的。这也同时印证了一个问题,即在城市里面农民工受到了歧视,而女性农民工受到的歧视最严重。所以,人力资本在她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价值也是最低的,其原因就是由于劳动力市场分割和就业市场歧视所导致的。

为什么农民不愿意对教育过多投入

教育不均是导致农民工就业歧视的重要原因之一。流动人口迁移到城市之后为什么遭受到就业歧视呢?就是因为他在进入劳动力市场之前就遭受到了歧视。什么歧视呢?主要是教育歧视。就是他们在农村教育已经受到歧视了,所以他进城以后就表现为人力资本的扭曲,表现为工资方面的歧视,尤其表现在人力资本投资方面的城乡差异性。

现在在农村出现了一股“教育无用论”、“上学无用论”的论调。一些人认为,上了学也没有什么用,尤其是现在大学生就业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很多农民把孩子辛辛苦苦变成大学生,但是大学生最后毕业的时候,毕业即失业。所以,这个情况导致一些农民工对教育需求心理的变化,不愿意对孩子教育更多投入了。

根据国家统计局2009年农民工监测报告,关于农民工受教育程度,可以看到现在农民工当中文盲大概占1.1%,小学文化程度的占10.6%,初中文化程度的占64.8%,高中文化程度占13.1%,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10.4%。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农民工群体中,初中及以下的人占了70%多。

为什么农民初中生那么多?不愿意对教育投入是其中一个原因。

还有什么原因呢?这和高考制度有一定关系,比如农民工子女到城市里面来,只能上到初中,上高中也可以,但是你必须回到户口所在地即原籍去高考。比如是四川来的、河南来的孩子,在北京上的学,却不能在北京这里高考,必须再回到四川或者河南去考试。因为学的内容和教授的方式、考试方法都不一样,回去高考是很艰难的事情,只好放弃。所以,这是—个制度上的问题。

现在北京市关于义务教育改革放开了很多口子,包括电脑派位,允许对农民工电脑派位,推优也可以针对农民工子女推优,但就是在高考这个问题上谁也不敢放开口子,全国没有一个地方放开口子。从有关报道中笔者还发现,即便是推优和电脑派位这样的事情还引起了本地人的强烈反响。北京市很多家长,北京市很多居民,就是有北京市户口的居民对此提出强烈抗议,所以,教育改革有的时候不仅仅是政府的事,老百姓一旦形成一个利益集团的话,本身就是一个强烈的反对力量,这是—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农民工的职业流动率非常高

不但如此,教育还对农民工流动有比较大的影响。根据笔者对职业流动率(即跳槽率)和教育关系的研究发现,从整体的流动率看,城镇职工的职业流动率是15.71%,而农民工的职业流动率非常高,达到89.46%。

如果我们要分性别来看,这个指标差距更大,男性职业流动率在城市里面是14.04%,而男性农民工的职业流动率超过100%,换句话说,平均而言,一个男性农民工几乎每年都要换一次工作。这是一个比较大的比例,我们经常讲农民工“钟摆式”的就业,跟“候鸟”似的频繁的职业流动,指的就是这种状态。

而农民工受教育程度对职业流动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一般来讲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越不太愿意跳槽,比如很少有看见博士、硕士一年换一次工作。除非常个别的情况。往往是那些受教育程度比较低的人更有意愿跳槽。

有意思的是,对于城镇职工而言,这个规律是存在的,即受教育程度越高,职业流动性越低。但对于农民工而言却并非如此。根据我们的调查,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农民工反而更愿意跳槽。其实这也符合我们的一些观察。在农村里面越是受教育程度高的农民,离开农村出去打工就越早,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有技术、有专业知识,更愿意跳槽。

政策建议

有鉴于此,笔者提出几点有关的政策建议。

首先是加强农民工教育,重点要放在义务教育阶段,要消除“前劳动力市场歧视’’,对农民的教育重点应该加强义务教育阶段,让他们顺顺利利地初中毕业,不要拔苗助长。笔者正在进行的一个调查发现,我国创业最多的人正好是那些初中以下的人,而非大学毕业生,所以初中教育水平对于农民工来讲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现在总是讲大学,其实对于农民工来讲怎么样从初中到高中,中等专业、职业技术教育非常重要。

第二,在当前的教育培训体制下,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基础教育比培训重要得多,教育收益要比培训收益更高。已有不少研究发现农民工对培训并不积极,一是没有热情,二是有些农民工认为培训不但不给自己带来收益,而且耽误工夫。笔者在深圳调查的时候就发现这个问题,深圳那边金融危机出现以后,政府倒贴让农民工培训,农民工也不领情,不愿意去。对于培训,农民工为什么不领情?可能跟我们的培训体制有关系,人保部花了多少钱,但是真正达到多大效益?这个问题值得研究。

农民工职业教育论文 篇4

关键词:农民工,职业教育,就业

一、引言

我国农民,包括转移到其他产业的农民工和农业从业人员,绝大部分缺乏从业技能。经济发展要求职业教育的数量、质量及结构相应调整,需要大量高素质的技术工人,而目前我国技能型人才供给难以满足经济增长的需要,各地普遍存在的“技工荒”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大量农民工由于缺乏必要的生产技能,就业环境和收入水平均处于社会低水平,与缩小城乡差距的目标不符。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面向就业的教育,直接影响着受教育者的就业。我国职业教育的生源主体是农民和城镇低收入家庭子女,约有80%的生源来自农村(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05)。但职业学校毕业生绝大多数就业不理想,收入较低。这些农村新增劳动力难以实现稳定就业,收入也难以提高,与城乡统筹发展的目标是不相符的。

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较普通教育大大落后,农村职业教育更是“短腿中的短腿”。据2009年4月,《国务院关于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情况的报告》中指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还不强,社会上有些人不把职业教育当作正规教育,存在着鄙薄职业教育的观念,生产服务一线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社会地位和收入还比较低;职业教育投入不足,基础能力和教师队伍建设亟待加强,特别是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滞后。职业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需要还有差距。”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在资本基础相对薄弱情况下,制定教育政策时面临教育资源的投向选择问题。因此,分析职业教育对农民就业的影响,对国家教育政策及个人的教育选择具有现实意义。

二、职业教育对农民工就业的影响分析

本文采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于2010年对农民工的调查数据,研究农民工的教育情况与其就业之间的关系,分析职业教育对农民就业的影响。本次调查问卷有关农民工教育与就业情况的信息如下:农民工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教育程度、目前具有的技能情况、户籍所在地区域、农民工就业情况,包括首次外出打工年龄及打工年数、接受的技能培训情况、目前就业地点、工龄、近3年内(2008-2010年)更换工作的次数、就业单位行业、就业单位性质、在单位中的职务等。调查的范围为安徽、江苏、湖北、浙江、山东、山西、重庆、四川共8个省(直辖市),共收回有效问卷6232份,根据本文研究所涉及的相关因素对样本进行筛选,符合要求的样本共2730个。下文将结合调研数据,从不同方面分析职业教育对农民工就业的影响。

1. 就业稳定性分析。

本次调查中涉及了对农民工就业稳定性的数据,采用的指标是近三年(2008-2010年)更换工作单位的次数,分别设置了如下几个选项:没有更换过、更换过1次、更换过2次、更换过3次、更换过4次以上。为了便于对比分析,本文将农民工更换工作单位的次数分为没有更换过、更换过1次、更换过2次以上共3个等级进行统计分析,分别就各个教育程度,即文盲、小学、初中、高中、中职、大专以上6个教育水平的工作更换频数进行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如表1所示,在近3年内更换工作单位次数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各类受教育程度农民工中,更换过1次的比例相差不大;更换过2次以上的比例中,居于前3位的分别是文盲、初中和小学文化程度的劳动者,比例最低的是高中和中职。

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劳动者更换工作的频率先降后升,更换频率最低的是高中和中职劳动者,其近3年内更换2次以上单位的占比分别是15.36%和16.89%,文盲为21.43%,小学为19.25%,初中为20.80%,大专以上为17.14%。

2. 就业地区分析。

本次调查获得了农民工户籍地和就业地信息,地点指标主要以省为单位。通过分析农民工就业地区变动,可了解目前农民工对就业地点选择的倾向性和规律。这里将对农民工出省就业和在中东部地区就业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表2显示了不同教育程度农民工外出就业地的现状,主要以是否出省为分析指标。

如表2所示,在各类教育程度的农民工中,出省就业的比例与文化程度大致呈反向关系,即随着文化程度的提高,外出就业的比例降低,文化程度越低的人群越倾向于出省就业。小学和文盲的外出就业比例最高,分别为42.25%和30.95%;中职和大专以上的外出比例最低,分别为20.44%和20.63%。这与目前一种看法即认为教育程度高的大部分出省就业,当地培养的人才是为外省服务的观点不符。总体来看,目前低素质农民工出省就业仍占绝大部分比例,这主要是由于经济发展地区制造业和建筑业等行业需要大量体力作业劳动者,这就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了空间;相对来说,中职及大专以上学历的劳动者就业选择的空间相对较大,可以从事技术类和管理类工作,不只局限于体力劳动,因此外出就业的比例会较低。这也表明,随着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其就业选择面扩大,外出就业的比例会随之降低,尤其是新生代农民中大多受过高中阶段以上的教育,不再像其父辈局限于单纯体力劳动,更倾向于从事技术、服务行业工作或自主创业,这也是目前各地用工荒产生的一个主要原因。

3. 就业单位性质分析。

为了全面反映农民工的就业情况,本次调查企业对象涉及不同性质的单位,包括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或合资企业和其他企业。

在农民工就业的不同性质单位中,总体上看,在国有企业就业的占比最低,在民营企业就业的占比最高,其次是外资和合资企业。就中职教育程度的农民工就业单位性质看,其在民营企业就业的占比为54.22%,在各类教育程度农民工中是最低的;在外资和合资企业就业的占比为32.15%,处于较高水平,仅低于大专以上学历的占比;在国有企业就业的占比为4.36%,处于较低水平。

民营企业是农民工就业的主要去处,可见近年来我国民营企业大发展,企业涉足的行业不断扩大,已成为吸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力量。民营企业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最强.因其对劳动者教育程度要求不是整齐划一的。

中职和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农民工在外资和合资企业就业的占比最高。分析原因,由于外资和合资企业多为制造业和技术服务业,对员工的知识和技能水平要求相对较高,相对于其他没有知识和技能水平的农民工,如文盲、小学、初中教育水平的劳动者而言,中职劳动者在就业能力方面更有优势,更容易被外资和合资企业接纳。

农民工在国有企业就业的占比最低,除了小学文化程度的,其他教育程度均低于10%。可以从两个方面看待这一问题,一方面表明我国劳动力市场仍然存在比较明显的市场分割和流动性障碍,国有企业,尤其是一些大型垄断行业,对农民工进入设置较高门槛,不仅要求学历,还对农民工户籍身份、居住地等有种种要求,从而导致了城市与农村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和对城乡劳动力流动的限制。另一方面表明国有企业吸纳的农民工,主要是从事单纯体力劳动的工种,对教育程度偏低如小学文化程度的农村劳动力吸纳更多;而对具备一定知识和技能,如高中、中职和大专以上的方程程度的劳动力,反而设置了诸多限制,使这些劳动者难以进入。

4. 就业任职情况分析。

本次调查对农民工的受培训情况和在企业任职情况也设置了相应指标进行了解。对农民工的技能培训情况,设置了5个等级,第一个是没有参加过任何培训,第二个是当过学徒工,第三个是自费参加过技能培训,第四个是参加过政府组织的培训,第五个是参加过企业组织的培训,为了便于比例分析,本文设置两种情况即“没有参加过任何培训”和“参加过培训”进行比较,“没有参加过任何培训”的即第一个等级人员,“参加过培训”的包括第二、第三、第四、第五个等级人员。农民工在企业的任职情况,从低到高分为四个等级,一是一般工人或服务人员,二是技术工人,三是班组长,四是中层领导以上。

农民工中受过培训的人员占一半以上,其中中职农民工接受过培训的比例最大。受教育程度与是否接受过培训没有规律性的正向或负向关系,总体来看,随着农民工教育程度的提高,接受培训的比例越高,中职农民工中接受过培训的占比达85.29%;其次是大专及以上农民工,其占比为78.10%;然后是高中和初中文化程度的劳动者,分别为73.69%和70.34%;最后是文盲和小学文化程度,分别是61.90%和59.89%。分析中发现一个比较特殊的情况,即文盲接受过培训的占比较小学文化程度高;之后随着教育程度的提高,接受培训的占比增加,中职时达到最大,大专以上又有所下降,即在受教育程度与接受培训占比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分析原因,文盲中接受培训的占比之所以比小学高,是由于国家近年来不断加大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培训投入,尤其是对没有知识和技能的农村劳动力,各相关政府部门组织开展了大量免费培训,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未受过教育农村劳动力的知识和技能水平。

绝大多数农民工在企业中没有任职,多作为一般工人或服务人员,但总体上看,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农民工在企业中担任职务的比例增大。除了没有接受过教育的农民工,从小学到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民工,作为一般工人或服务人员的占比是逐渐下降的,分别是小学为81.28%,初中为75.97%,高中为66.83%,中职为59.95%,大专及以上为51.11%。从担任职务的情况来来看,随着教育程度的提高,农民工担任各种职务的占比逐渐提高,包括担任技术人员、班组长、中层领导及以上职务的比例。中职和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农民工中担任技术人员、班组长和中层领导以上职务的比例较高。可见,知识和技能水平有助于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使劳动者在竞争中能获得较好的职业岗位,担任较高职务。

分析中发现一个特殊的现象,即没有接受过教育的农民工虽然没有担任中层领导以上干部,但其作为技术工人和班组织的占比相对较高,其中担任班组长的占比是最高的,为11.9%。分析原因,主要是由于这些农民工虽然没有接受过正规学历教育,但他们大多数接受过各种培训,包括政府和企业组织的培训,并且在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技能水平不断提高。文盲农民工中接受过培训的占比为61.90%,培训和工作经验积累使得这些农民工得以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力量。

5. 技能水平。

本次调查设置了劳动者技能情况指标,了解农民工所具备的技能水平。将技能水平分为6个等级,一是没有技能等级,二是初级技工,三是中级技工,四是高级技工,五是技师,六是高级技师。

在各类教育程度的农民工中,总体来看,中职文化程度的技能水平最高。在各类教育程度农民工中,没有技能等级的占比最低的是中职,为43.05%,然后依次是:大专及以上为49.52%,高中为57.68%,初中为67.44%,小学为71.66%,文盲为66.67%。可见,职业教育对提高劳动者技能水平具有重要作用。文盲较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的劳动者技能水平更高,这仍主要得益于其获得的技能培训和工作经验的积累较多。各类文化程度农民工中,中职劳动者中初级技工和中级技工的占比最高,分别为24.80%和27.52%,表明中等职业教育是培养企业所需初级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农民工中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较少,其中大专以上学历劳动者获得高级技工的占比较高,说明高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仍是培养高级技术工人的主要途径。

6. 参与社会保险与工作满意度。

本次调查还包括对农民工参与社会保险和意愿调查。农民工参与的保险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企业缴纳的社会保险,另一类是针对农民的社会保险。根据企业雇主或单位缴纳的社会保险情况,将农民工参与的企业社会保险分为六个等级:一是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二是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三是工伤保险,四是失业保险,五是生育保险,六是未参加任何保险。为了便于比较分析,本文将农民工参加企业缴纳的社会保险简化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参加一种以上保险的”,包括上述六个等级中的前五个等级;另一种是“未参加任何保险的”,即第六个等级。农民工参加的农村保险分三种情况:一是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二是参加“农村养老保险”,三是未在老家参加任何社会保障。另外,本文还对农民工进行了意愿调查,其中包括对工作环境是否满意的调查。农民工参与社会保险和对工作满意度的调查情况。

在各类教育程度农民工中,中职文化程度的参与企业缴纳社会保险的比例最高。中职劳动者未参加任何企业缴纳社会保险的占比为20.71%,其他各类教育程度的占比依次为:大专及以上为20.32%,高中为22.06%,初中为28.67%,小学为36.36%,文盲为30.95%。总体上看,随着文化程度的提高,农民工参与社会缴纳社会保险的比例提高,表明随着知识和技能水平的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增强,维权意识也相应提高,在就业选择时更加关注企业提供的社会保险情况。

仍有1/3左右农民工未参加任何形式的农村社会保险。在各类受教育程度农民工中,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占比较高,除大专以上占比为50.79%外,其他各类文化程度的均高于60%;参加农村养老保险的比例较低,为10%左右;仍有1/3左右农民工未参加任何形式的农村社会保险。因此,目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险的推广和覆盖范围仍有待扩大,尤其对农民工群体,在企业提供社会保险机制不完善情况下,就加强和完善他们参与农村社会保险的机制。

总体上看,对工作环境不满的农民工约占20%。在各类教育程度农民工中,中职文化程度农民工对工作环境不满的占比最高,为20.98%,其他教育程度的这一占比依次是:高中为19.44%,初中为18.72%,大专及以上为18.10%,文盲为16.67%,小学为14.97%。教育程度与工作环境满意度之间存在一定的U型关系,小学文化程度的工作满意度较文盲高,从初中开始下降,中职达到最低,之后又上升。这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解释,一是随着文化程度的提高,劳动者在就业时不仅考虑收入水平等“硬因素”,更加关注工作环境等“软因素”。二是高学历劳动者的工作满意度最高,这表明较高的知识和技能水平可以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改善就业环境。三是中职劳动者所处的社会地位和就业待遇仍有待提高。目前企业给技术工人的待遇较低,以及社会对中职教育的偏见,是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三、结论与政策涵义

职业教育对农民工就业影响的分析表明:①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农民工更换工作的频数降低,工作稳定性提高。②随着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其就业选择面扩大,外出就业的比例随之降低。中职和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农民工外出比例最低,分别为20.44%和20.63%。尤其是新生代农民中大多受过高中阶段以上的教育,不再像其父辈局限于体力工种,更倾向于从事技术、服务行业工作或自主创业,这也是目前各地用工荒产生的一个主要原因。③从农民工就业的单位性质看,其在民营企业就业的占比最高,其次是外资和合资企业,在国有企业就业的比例最低。外资和合资企业多为制造业和技术服务业,对员工的知识和技能水平要求相对较高,中职劳动者相对于其他没有知识和技能水平的农民工,如文盲、小学、初中教育水平的劳动者而言,在就业能力方面更有优势,更容易被外资和合资企业接纳而国有企业吸纳的农民工也最少。国有企业对农民工进入设置较高门槛,导致了城市与农村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和对城乡劳动力流动的限制。④绝大多数农民工在企业中没有任职,但总体上看,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农民工在企业中担任职务的比例增大。中职和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农民工中担任技术人员、班组长和中层领导以上职务的比例较高。可见,知识和技能水平有助于劳动者获得较好的职业岗位。文盲劳动者虽然没有担任中层领导以上干部,但其作为技术工人和班组长的占比相对较高,这主要由于他们中大多数接受过各种培训,并且在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⑤在各类教育程度的农民工中,总体来看,中职文化程度的技能水平最高。中职劳动者中初级技工和中级技工的占比最高,表明中等职业教育是培养企业所需初级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⑥随着文化程度的提高,农民工参与社会缴纳社会保险的比例提高。总体上看,对工作环境不满的农民工约占20%。在各类教育程度农民工中,中职文化程度农民工对工作环境不满的占比最高,为20.98%,这主要是由于劳动者在就业时不仅考虑收入水平等“硬因素”,更加关注工作环境等“软因素”;中职劳动者所处的社会地位和就业待遇仍有待提高。目前企业给技术工人的待遇较低,以及社会对中职教育的偏见,是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笔者认为:我国应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培训,提高农民的职业技能水平,这不仅有利于改善农民就业,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还能适应经济增长对技能型人力资本的需求,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相应的产业工人。针对目前我国农民工就业稳定性较低、工作环境较差及就业满意度不高的情况,国家一方面应加大对农民工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其人力资本水平;同时还要加快建立城乡统筹的劳动力市场,打破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限制;完善农民工就业和收入保障机制建设。

参考文献

[1]韩俊.论农民工新趋势[J].求是,2008,(9).

[2]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职业教育为三农服务的新思路新模式-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3]国务院农民工办课题组.中国农民工问题前瞻性研究[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

[4]赖德胜.教育、劳动力市场与收入分配[J].经济研究, 1998,(5).

[5]黄尧.21世纪初中国职业教育宏观政策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篇5

在我们的调查过程中发现农民工子女在受教育权利上仍存在一些问题。对农民工子女发出的100份调查问卷中发现,70.41%的孩子是在家长先行安顿好后再到城市的,56.12%的孩子是与父母一起住,并有稳定住房。这其中可以看到近几年在农民工子女的生活环境的上已有所改善。但在针对家长的问卷调查中同时显示,受访农民工夫妻双方都在外务工的占58.33%,经常更换地点租房的占37.5%。有4.17%的家长表示其子女曾有过停学或休学的情况。在农民工子女择校时,16.67%的家长表示“做了多方面努力学校才接受”,4.17%农民工表示孩子在选择学校时曾“遭受到学校拒绝”且情况很严重。并且在有的学校甚至存在“择优录取”的现象,这也是农民工子女入学面临的一个障碍。农民工是流动人口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以从事体力劳动为主,经济收入微薄,社会地位较低,主要来自经济相对落后、文化相闭塞的偏僻农村,是一个社会弱势群体。农民工进城务工具有就业不稳定、住所不固定的特点。在我们的调查中,与父母一起无稳定住房的比例也占到了40.82%。这些都揭示了农民工子女在城市求学中存在的种种十分艰难的问题。城市外来人口的增长速度超出了许多城市公办学校的承受能力,民办学校仍是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的一个主要渠道。而因为涌入学校的农民工子女迅速增多,教育资源不足导致很多公办学校难以敞开接受全部前来报名的农民工子女。民办学校的教育条件又令人堪忧。此外,在入学问题上,费用是首当其冲的。在针对家长的问卷调查中显示,24名家长表示,最大的愿望是自己的孩子能“和城里孩子享有同样的待遇”。25%的家长认为学杂费用收费较高,4.17%的人提出有学校收取借读费或赞助费且费用偏高。按照现行标准,农民工子女不管上什么学校,都是要交费的。在公办学校借读,要交借读费。至于私立学校,收费标准不一,也不透明,很难统计。在费用问题上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面临三大难问题:就读私立学校费用太高,一般家庭根本无法负担;就读公办学校却因为户口的问题,使得孩子根本不能和同龄人享受同等的受教育权利;第三是一些为农民工子女专门办的学校却因为工商部门对于学校的定性和自身办学经费的问题而常常出现运转困难,这一类学校的本教育质量也难以保证。而在是否愿意将孩子送入政府开设专门的农民工子女学校或者学校建立专门的班级问题上,37.5%的家长愿意,41.67%家长表现为无所谓的态度,20.83%的家长明确表示不愿意。而33.67%的孩子表示愿意入读此类学校或班级,52.04%表示无所谓,有14.29%明确表示不愿意。

原因:地方政府追求政绩,对农民工子女教育采取回避态度。

许多地方在计算经济发展总量或列举政绩的时候,基本上是以本地常住人口作为基数。如果增加了农民工的子女教育,既要增加财政投入的支出,还要拉低已经被人为高估的教育水准,影响到部门的政绩和形象。因此,当地主管部门只得采取排斥和关闭的办法,以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出于对农民工进城数量增加的担忧。近年来,人们已经逐步习惯于单身农民工在城里就业。因为他们只提供廉价劳动,来去自由,由于没有子女和家庭的负担。可是一旦要把解决农民工的子女教育问题作为城市政府必须要解决的日常工作,直接导致的现象就是,农民工家庭的整体进入。那么城市政府要解决的就不仅仅是教育问题,还要涉及到他们的住房问题、社会保障问题以及就业问题,甚至对于城镇公共设施供给的压力。我国义务教育体质城乡分割,影响农民工子女教育。

尽管城乡分割的义务教育体制在对农民的问题上存在着不公平现象,而且也需要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和实行农村税费改革后逐步加以解决。但现实中,农民工子女离开了农村后,由于交纳的教育统筹费用没有根据民工的就业流向在地区间划转,而农民工就业所在地的城市财政体制在义务教育支出中并没有包含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经费,等于在我国目前的义务教育体

制中出现了一个真空地带,实际上的受害者就是这些在城市打工就业的农民的下一代。教育部副部长章新胜曾说,农民工子女教育属于九年义务教育,享受义务教育的一系列扶持政策,这完全符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文件精神。

那么,就上述体制矛盾上存在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不仅仅是教育部门的问题,也是全社会的问题。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各级政府站在什么样的角度去认识农民工的子女教育问题,是否能够从心理上把他们与城里人公平对待,并逐步从体制环节上来解决这些现实的矛盾。户籍制度对农民工子女的城市教育造成困境。城市中学校数量不足,难以完全容纳农民工子女就学,随着进城农民工数量的增加以及一些城市户籍的开放,越来越多农民工子女跟随父母流入城市,这就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子女需要城市为他们提供基本的教育机会和条件。但现实情况却是城市中的中小学数量很有限,难以完全满足这一群体的就读需求。同时城市农民工子女转学时面临高额“择校”赞助费的问题也使很大一部分人不得不做出辍学的选择,从而失去了再进入学校学习的机会。目前的义务教育经费由市、县、乡财政管理,城市农民工子女在流入地没有户籍,无法享有到这部分教育经费,因此,城市农民工子女上学所需要的额外增加部分的教育费用,公办学校自然难以承受。一定时间与范围内,在流入地政府公办教育资源有限、财政无法转嫁、较好的办学条件不足的情况下,要满足大量涌入城市的农民工子女对教育的需求显然是不大可能的。因此,流入地政府对其辖区内公办学校的许多额外收费和变相拒绝农民工子女求学的行为不得不采取默许的态度。这就使得一些低收入的农民工子女仍然无法到公办学校就学,只能选择到民工子弟学校就读。另一方面,农民工虽然来到城市工作生活,为城市做出巨大贡献,但其户籍毕竟还在农村,这就使得其子女教育问题出现了断裂的真空地带,他们享受不到城市孩子享有的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监管机制不健全,乱收费现象仍比较严重;政策法规不完善,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权得不到良好保证。国家对农民工子女进城就学问题的规范,开始是在1996年颁发的《城镇流动人口中适龄儿童、少年就学办法(试行)》中体现的。其中的部分条款,明显地反映了包括农民工子女在内的城镇流动人口子女与流入地的城市居民子女在教育机会上的不平等性。如第六条规定:“城镇流动人口中适龄儿童、少年凡户籍所在地有监护条件的,必须在户籍所在地接受义务教育;户籍所在地没有监护条件的,流动期间在流入地接受义务教育”。第十五条规定:“城镇流动人口中适龄儿童、少年在流入地接受教育,流入地学校或教学班、组,可以向其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收取一定的费用”。这两条规定限定了农民工子女就学的两个基本条件:户籍与缴费。反映出流动人口子女享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是有条件的。即使他们进了城上了学,仍然被拒之于优质教育之外。这种情况直至2003年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通知》才有了转机。文件明确要求,保障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要求流入地政府采取多种形式,接收农民工子女在当地全日制公办中小学入学。在入学条件等方面,农民工子女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学校不得违规乱收费,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要酌情减免费用。

但实际上,现有关于农民工子女平等受教育权保护的法律由于规定比较笼统,缺乏可操作性,难以起到应有的保护作用。对于违反法律法规的现象,也没有明确的制约和惩处措施,使农民工子女的城市教育得不到保障。

政策、制度的不健全是很多流动儿童失、辍学的一个主要原因。农民工子女在离开农村

时,没有相应的教育经费随之流动,其直接后果是流入地接收的流动儿童越多,地方政府的财政投入就越大,所以往往以地方财政困难为由,排斥外来农民工子女入学。农民工的不稳定性,导致其子女受教育的不稳定。城乡教育差距以及来自城市的歧视偏见。

一般来说,城市中的农民工子女大多是从农村的学校转入城市学校,他们在进城前的文化基础较差,城乡之间所采用的教材版本不同,教学进度不同、教学方法不同以及学习环境不同导致流动儿童在学习、生活等各方面都出现了不适应的现象。一些心理问题也随之产生。农村工一般文化水平较低、家庭经济相对比较拮据。根据美国社会学家科尔曼的报告,要使这种背景下的儿童获得与环境背景较好的儿童同样的发展,就应当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更好地对他们实施体现差异的教育,以便实现实质上的教育公平。但我国对待农村儿童的教育,却常常采用降低资源配置标准的做法,放任差距的扩大,致使最需要接受优质教育的农民子女,只能得到比较差的教育资源。如农村学校的教师编制标准、城镇流动人口子女的教学条件和授课要求等都比城市学校低。那些进入城市的流动儿童,由于“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体制而被排斥在城市的教育体系之外,他们入读城市的公办学校需交纳高昂的借读费和赞助费,或者只能进入条件低劣的打工子弟学校,无法享受和城市孩子同等的受教育权利。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进城农民工子女在公办中小学接受义务教育,在缴费、教育教学、评奖评优、入队入团等方面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但据调查,很多已进入公立学校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享受到的教育待遇和流入地孩子相比差距较大。主要表现为:一是学校把流动人口子女单独编班、不计入考评的对象。二是在处理城乡学生的矛盾冲突中,偏袒城市孩子;在学习辅导上,对农民工子女缺乏耐心。三是由于收入和消费水平的差距,本地学生经常会从他们身上寻找优越感和虚荣心的满足。因此,在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作用的负面环境中,许多农民工子女产生了一种难以解脱的困扰和压力。

在城市所遭遇的不公待遇,城乡之间巨大的社会差距使农民工子女感受到强烈不平等,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因此产生强烈的厌学情绪。有些教师因为利益驱动,对借读生的学习放任不管,导致农民工子女在学习起跑线上就输给城市孩子。他们无法改变现实,只好以消极的方式——厌学来表达对社会的不满。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来看,歧视是对儿童最大的隐性伤害。农民工子女在城市插班到公办学校读书,或多或少的歧视让刚刚萌生思想的孩子对自身的贫困有了认识,自卑心理从此产生。他们因此与社会产生隔膜、对抗甚至仇恨。一些地方专门设立的“民工子弟学校”或在公办学校内部单独编设“民工子弟班”更是对农民工子女贴上了“标签”,这些孩子会意识到自己是城市里的“异类”,是需要“隔离”起来的特殊群体。心理专家认为,十二三岁以前的孩子心智很不稳定,本身自我认识能力差,容易夸大问题的性质,凭自己想象走入心理“死胡同”。而13~18岁又是青少年的心理危险期。这个年龄段未成年人的心理容易趋向偏激逆反。

城乡物质条件的差距,很可能对初进城的孩子形成较大的心理冲击。未成年人需要借助外力才能获得自我肯定,在本能地与外界、同龄人的比较中容易陷入心理落差的困扰中。有的学生为了缩小差距,竭力从外表上改变自己,染头发、穿奇装异服,有的则自暴自弃,在打架、玩电子游戏等事情上显示“另类”能力。

不安全感、对环境的不适应、爱的缺失造成他们情感的匮乏。如果缺乏及时疏导和治疗,可能造成他们成年后生活的痛苦,重则会出现形形色色的反社会行为。

四、解决措施 1 加强户籍制度改革,完善教育体质。

允许在城市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的职业或生活来源的人员,根据本人意愿办理城镇 户口,尽快改变农民工身份转换滞后于职业转换的现状,逐步实行统一居民身份的一元户 籍制度,打破户籍制度壁垒,在政策上保障农民工与城市市民在国民待遇上的一致性,降低 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入学的门槛,创造有利于农民工在劳动力市场获得较多的向“上”流动的 机会。同时配套改革与户籍制度直接相关的制度,淡化包括劳动就业、子女入学、住房分配、社会保障等政策规定中对户口的特殊要求,逐步剥离在“城市户口”这一身份标签上附着的一系列不合理的社会福利,实现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的主体平等。

农民工职业教育论文 篇6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 转移特征 农民工职业教育 培训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征分析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但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农村内部的劳动力显得过于富余,需向农业产业和农村区域外转移,所以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指农村富余劳动力跨区域城镇转移和跨产业就业转移的过程。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向产业和区域外转移的过程中呈现出一些特点。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基数庞大,而且以青壮年为主力军

目前,在我国4.8亿农村劳动力中,扣除实际需要从事种植业、林牧渔业等农业产业和在当地从事乡镇企业和其他非农产业的劳动力外,约有1.5亿是富余的。而且这部分人口当中能够向外转移的又以青壮年主。据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对全国31个省(区、市)6.8万个农村住户和7100个行政村的抽样调查,2003年的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中,40岁以下的青壮年劳动力占85.9%,其中,25岁以下的劳动力占到了47.3%。每年大量的青壮年适龄劳动力转移到各大中城市,由于这些青壮年大多仅有初中以下文化水平,在城市就业难度随之增大。

(二)农村劳动力的素质与转移率成正比

我国农村储藏着巨大的人力资源,但劳动力素质偏低,已成为制约劳动力转移的一大“瓶颈”。2003年外出务工劳动力中,初中文化程度占66.3%,高中文化程度占10.8%,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4.3%,初中以上的占了81.4%,明显高于在家务农的文化水平。农村劳动力素质的低下既制约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和速度,也制约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层次的提高。因此,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是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实现稳定、有序转移的关键。

(三)职业转换与身份转换相分离

尽管我国已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已在农业产业外和农村区域外从事非农产业,职业已实现了转换,但由于制度的影响,他们却无法摆脱自己长期以来默认的农民身份。大部分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只是作为商品的劳动力本身的空间位移,和劳动力转移相关的其他因素并没有发生变化,仍然处在城市化进程之外,他们不能摆脱制度强加给他们的农民身份,随时可能重新回归土地,而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口与产业转移。

(四)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呈“体力”型

农业部《2003年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情况分析》显示,外出劳动力主要从事建筑业和工业技术工作,其中,从事建筑业的占26.1%,从事工业技术的占24.3%,从事餐饮业的占9.3%,从事商业经营的占7.7%,从事运输业的占7.0%。外出打工群体中,拥有较高文化程度和专业技能的人员比重较小,大多从事“苦、脏、累、险”且工作时间长、体能消耗大的重体力工作,劳务工资低。外出农村劳动力普遍希望接受专业技能培训。

二、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作用

从以上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分析来看,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否真正转移出去,归根结底取决于农民是否具有较高的素质。素质的核心是受教育程度,而能够实现转移的农村劳动力都是成人劳动力,已超过受基础教育的年限,对他们来说,最迫切需要是转移前或转移后的职业教育培训。农民工是具有农村户籍但在城市从事非农产业的工人,加强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是实现和稳定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一种重要方式,它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职业教育培训直接让农民掌握了非农生产技术,拓宽了就业门路,提高了经济收入。职业教育培训一方面对农民就业门路的拓宽、收入的增加具有直接明显的效果,另一方面又能解决第二、三产业人才短缺的局面,提高第一产业的生产效率。

(二)职业教育培训政策的完善对转移尚沉淀在农村内部的富余劳动力有重要吸引力。如果我国将目前的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政策逐步完善起来,对目前还在农村内部、尚未出来、处于观望态度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来说具有重要的吸引力,会逐步地引导他们离开农村、离开农业,发展非农产业。

(三)从产业结构的调整前景来看,职业教育培训可以充实第二、三产业的后备劳动力,降低我国以后技术型人才短缺的风险,从而促进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增加GDP 的总量。

(四)从城镇化的未来发展来看,职业教育培训可以通过劳动力转移间接地促进城镇化的发展,提高城镇化的水平,从而反过来也会带动产业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的调整又会吸引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三、完善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的思路

(一)制定可行培训项目

农民进城务工,从社会与国家的角度来看,为城市发展、国家建设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但对他们自己而言,目的非常明确,挣钱养家糊口,而参加培训则是想让自己拥有一技之长,从而找到更优越的工作,挣来更多的钱。因此对农民工的培训项目不仅要切实可行,而且还要易于实施,培训项目必须兼顾实用性、易学性和前瞻性等特点。

(二)整合优质培训资源

按照“布局合理、资源共享”的原则,充分整合各级、各类技校、中专、职教中心、高职院校和成人教育的资源,积极探索引进用人单位、劳动力输入基地共同参与培训工作的联动模式,形成“政府统筹、农业牵头、行业配合、社会参与”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机制,创建初、中、高职业教育层次相贯通、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相衔接、长训与短训相配套的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立交桥”。

(三)建立长效培训机制

再培训基地的选择上,可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采取公开招投标的方式,对培训机构进行资质认定,选择优质培训资源,颁发培训许可证;在培训范围上,已在城市务工的农民和有意在城镇务工的农民均可以参加政府补贴的技能培训;在培训形式上,根据农民工从业岗位特点,组织开展职业资格培训和专项职业技能培训,突出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强化实际操作训练,定期对培训机构的办学水平、专业设置、培训内容、课程安排、收费标准、招生情况、学员结业率、职业鉴定率、稳定就业率等状况进行评估检查,奖优罚劣,确保质量。

(四)完善农村劳动力输出服务系统建设

培训的最终目的是实施农村劳动力产业转移和区域转移。所以,首先政府应发挥牵头作用,加大调控力度,完善农村劳动力就业组织机构,为农村劳动力就业提供全程、优质、高效的服务。其次,应充分发挥各培训机构以及各级政府驻外办事机构的作用,搜集各种劳务需求信息,并将信息的具体的内容如劳务需求的工种、数量和待遇等反馈到政府指导部门。最后,再由政府指导部门传递到培训机构,由培训机构有针对性的进行培训,做到有组织、有规模、有订单、有目的地输出劳务,并协调或处理好劳务人员维权事务,实现农村劳动力“从自由型向组织型、分散型向规模型、流动型向稳定型”的转变,真正使农村劳动力能输出、能稳住、能致富。

(五)建立培训经费保障机制

农民工职业教育论文 篇7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策略体系

新生代农民工不仅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有效力量, 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教育状态直接影响其素质水平和能力高低。新农村建设、农村城市化发展、农村经济进步和社会职业演化必然会引起新生代农民工职业素质和能力结构的动态变化, 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健康成长需要有稳定的职业素质和能力结构作基础。需要根据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的主要特征和突出问题, 结合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的内在规律和本质要求, 构建相应的策略体系, 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提高新生代农民工职业素质和能力方面的作用, 有效化解目前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存在的各种问题, 保证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的有效开展和持续运作。

1. 提高认识水平, 增强开展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的紧迫性。

2010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了“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号召, 是政府密切关注三农问题的集中体现, 是新形势下全面推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中国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结构转型的递进深入, 社会群体发生着剧烈嬗变, 传统的社会阶层逐渐被分化, 一些新的社会阶层和群体开始出现, 诸如私营企业主、农民工等。作为一个新的社会群体, 新生代农民工在推动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并逐渐成为“农民工队伍的核心和产业工人的主体”。然而, 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出现, 也诱发了很多社会问题, 例如身份认同、城市融合、权益保护、价值转变和犯罪控制等。这些社会问题的合理解决不仅影响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健康成长, 也影响社会秩序的持续稳定, 由此引起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 相关研究成果也日趋丰富。但是,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却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2. 发挥政府职能, 构建完善的政策制度体系。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是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 由于政府是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主体, 对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负有最主要职责, 因此大力发展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也应该是政府的根本职责和重要使命。首先, 政府应该将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纳入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中, 尤其要把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与新农村建设、农村城市化、农村经济进步有机结合起来, 制定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战略规划。其次, 政府应该围绕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战略规划, 结合本地区职业教育状况, 进行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与协调统一, 对于职业教育资源短缺、相关条件尚不成熟的区域, 要出台相应的支持政策。然而, 政府的职责并非仅仅局限于投资方面, 还应该根据区域新生代农民工的具体情况和现有职业教育资源的实际现状, 制定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资源配置的计划方案, 构建有利于职业教育资源使用、配置和可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 确保区域职业教育资源利用的最优化和长期化。最后, 政府应该成立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领导小组, 确立包括相关职能部门在内的成员单位, 制定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 定期召开联席会议, 要求各职能部门充分发挥部门作用, 认真落实联席会议形成的各项决议, 并及时汇报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的进展情况。

3. 坚持积极引导, 构建合理的资金投入体系。

除上述三个方面, 政府职能还表现在为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制定财政政策。政府通过财政方式来支持和促进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的发展。必要的资金投入是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开展的重要基础, 资金投入的不足或者不到位都有可能影响到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的有效开展。尤其对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地区, 不完善的职业教育基础、不充足的职业教育资源供给与庞大的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及其不断增加的职业教育需求, 形成了明显的供需矛盾, 需要进一步拓宽资金投入渠道, 保证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的正常资金供给。首先, 可以按照协调统一的原则, 合理调整政府、职业教育机构和新生代农民工之间的关系, 确立“两投入一支持”的资金投入体系, “两投入”是指政府与新生代农民工共同投入, “一支持”是指职业院校或培训机构的支持, 政府对于开展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成绩突出的职业院校、培训机构可以增加财政投入、给予税收政策的优惠;其次, 可以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 鼓励有条件的企业, 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人数较多的企业, 联合举办职业教育培训, 这能够减少政府在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方面的资金投入, 增加用人单位的主体性, 提高职业教育培训的实效性和绩效性, 保证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及其正常运转;再次, 可以建立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银行信贷制度, 对于符合贷款条件且具有偿还能力的新生代农民工, 办理职业教育信贷卡, 对于经过教育培训成功创业的新生代农民工给予优先贷款或优惠贷款;最后, 可以按照“共同投入、共享收益、共担风险”的原则, 构建“一主导三联合”的资金投入模式, “一主导”是指政府主导, “三联合”是指职业院校或培训结构、企业、银行之间的联合。职业院校或培训结构利用教育资源优势为企业培养优秀的新生代农民工, 企业利用就业岗位为职业院校或培训机构提供就业机会, 银行利用资金优势为企业提供员工培训费用的贷款或支持。

4. 突出能力本位, 构建全面的教育培训体系。

目前, 新生代农民工需要重实践、有理论的创业知识, 易掌握、见效快的创业本领, 投资少、收益大的创业技能, 适应强、韧性高的创业心理和风险小、损失少的创业门路[1]。职业素质和能力是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的前提, 只有优化职业素质结构, 增强职业竞争能力, 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现状。以提高职业素质和能力为指导, 从社会经济发展、新农村建设和新生代农民工自身需要的一致性出发, 合理把握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的目标体系, 实现教育目标体系的多元化;从职业的精神层、知识层、制度层、行为层和心理层内容的一体性入手, 科学构建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的内容体系, 实现教育内容体系的全面化;从立体式的学习网络、多层次的培训网络和全方位的教育网络的互补性切入, 有效设置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的手段体系, 实现教育手段体系的多样化;从政府、职业院校或培训机构、企业和新生代农民工的关联性入手, 积极营造四级联动的教育机制, 实现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主体的多层面化。同时, 也需要根据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的特点, 大力发展与区域产业相关联的职业教育, 创建农业类、工业类、第三产业类的职业教育, 逐步形成涉及农业、工业、第三产业的职业教育网;根据区域职业教育资源和劳动力市场的情况, 发展贴近区域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实际的职业教育, 创建高级、中级和初级的职业教育, 逐步形成辐射县、乡和村的职业教育网。

5. 强化市场运作, 构建灵活的运作机制体系。

政府在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中发挥着主体作用, 对于促进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资源的公平享有、合理配置和持续增长有着重要作用。但政府机制本身存在着低效率现象, 政府职能的随意扩大、必要规范与制度约束的缺失、政策手段使用不当、多种政策手段协调配合不佳, 往往导致政府失灵, 影响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的正常运转。现实中, 一些政府主导的农民工培训工程, 培训效果不容乐观, 培训成了“空对空”, 表面上搞得“轰轰烈烈”, 可实际上既没有针对性也缺乏实效性, 甚至让农民工费时费力又“无利可图”, 成为为培训而培训[2], 既收不到实际效果, 也得不到农民工普遍认可, 反而浪费了大量的人财物资源。这就需要引入市场机制,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资源配置和使用中的作用。首先, 系统研究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过程的主要环节, 分析哪些环节应该由政府主导, 哪些环节应该由市场主导, 哪些环节应该由政府和市场共同介入;其次, 将市场评价引入到绩效评价机制体系中, 建立市场化的成本核算制度和资源配置机制, 通过竞争方式来培养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主体的经营理念、竞争意识和绩效观念, 提高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的市场效率和效益;最后, 要着力构建“五议三审两公开”的民主决策机制, 充分调动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相关主体的积极性。“五议”就是政府议、新生代农民工代表议、企业议、职业院校或培训机构议、专家议;“三审”就是政府审、新生代农民工和企业联合审、职业院校或培训机构审;“两公开”就是决策的公开、结果的公开。只有将政府的财政机制和市场的竞争机制有机结合起来, 才能实现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的公平和效率。

6. 强调动态化运作, 构建合力的职业教育流程。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是一个动态复杂的持续过程, 除明确教育目标、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式之外, 还需要进行合理的教育评价。客观的教育评价有助于分析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把握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发展的未来趋向。首先, 职业院校或培训机构必须将教育评价纳入到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体系之中, 尤其要将教育评价与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结合起来, 与新生代农民工职业素质、能力的提高结合起来。其次, 构建合理的教育评价内容, 主要包括教育目标的实现情况、教育内容的完成情况、教育重点的把握性、教育手段的科学性、教育资源配置的合理性、教育绩效的水平性等。再次, 根据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的实施情况和新生代农民工接受职业教育之后的具体表现, 坚持协调统一的原则, 以用人企业单位、新生代农民工为评价主体, 构建多层次职业教育评价体系。最后, 及时公布教育评价结果, 对评价过程发现的问题、不足进行有效解决, 增强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的绩效性, 促进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玉杰, 刘志峰.基于新农村建设的农民创业教育研究[J].安徽农业科技, 2008, (36) .

农民工职业教育论文 篇8

2010年1月31日,国务院发布的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首次使用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提法,并要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让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在2011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又多次提及有关农民工职业培训的议案,农民工这个群体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如何解决他们在城市中生活面临的问题以及如何使他们能真正融入社会的问题被提上了议程。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是指在城市中打工的80后、90后农民工,目前在中国总农民工的1.5亿人里面占到60%,大约1个亿。[1]根据国家最新统计数据表明,他们主要有以下三个特征: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而他们的现实生存状况与期望相去甚远。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几乎没有务农经历,对城市生活方式的认同超过了对农村的认同,所以他们更渴望融入城市,真正成为一个市民。然而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使得农民工即使来到城市打工,也只是城市的边缘人,无法真正融入城市,成为一个市民。城市化与工业化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正如安东尼·吉登斯在《民族、国家与暴力》中所说的:“现代都市化的推广,毫无疑问首先由作为生产体系主流形式的工业资本主义所推动的”。工业化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主要动力,在这个过程中,工业提供了众多的就业机会,这使得农民变身为产业工人成为可能,就业结构的转变也影响到个人的生涯发展和家庭结构与功能的变迁。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作为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是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子系统。一方面,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新生代农民工[2]就业现状较少关注;另一方面,虽然一些研究都指出了影响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发展现状的因素,但通过实地调查来描述和分析该问题的经验研究却寥寥无几,并且没有一篇文献能够从多个角度完整的论述影响因素。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农民工问题一直是社会科学研究的热点,众多学者从农民进入城市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流动特征以及进入城市后的生存状况等不同角度对农民工进行了调查研究,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理论成果。[3]学者们不遗余力的研究,澄清了人们对农民工“盲流”的模糊的认识,但他们的物质文化生活与城里人“油水分离”的状况并未从根本上得到扭转。[4]因而应更多的了解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发展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这对于探讨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与职业发展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大的障碍。

二、重要意义

(一)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职业教育是我国城市化发展,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要求

追求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是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新时期我们确立了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成为必然选择,由此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的巨大需求日益凸显,加上产业升级和转型,尤其经过08年全球经济危机的洗礼之后,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知识型技术性的人力资源队伍成为必然。现在如果不能抓住机遇,加快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职业教育,不仅影响到我国城市化和现代化建设,在陈业转型升级的时期,这个群体将成为现代化建设的拖累和城市化建设的不稳定因素。

(二)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职业教育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中国特色城市化的必然要求

历史表明,一个国家没有城市化,就没有现代化的实现。而城市化中一个重要的指标便是人的市民化,没有人口即农民的市民化,就没有市民社会的建构。新生代农民工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对城市的生产生活更易融合与向往,如果没有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和市民化发展,就难以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只有让这些更易和更愿融入城市的新生代农民工进行职业培训,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问题,也有利于支持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三)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职业教育是基于我国人口国情和产业发展战略的现实要求

让新生代农民工成为有技术、懂管理的产业工人,是时代的呼唤,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新生代农民工成为我国产业发展略中重要的一个考量因素,也是城市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必须高度重视新生代农民工的工作和职业发展环境。[5]由于我国是一个具有近14亿人口的大国,任何战略政策的制定都必须基于这个国情出发,我们不仅面临就业压力大的问题,还面临着产业换代升级和转型的历史关口,尤其是传统的劳动密集性的企业在经济危机中的发展生存困境,都在倒逼我们必须加快产业发展,而这个在过程中如果不加大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职业教育培训,在短期内出现的是技能型的“民工荒”,长此以往,必将直接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必须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投入的力度,提高其劳动技能和劳动水平,将低级的劳动力转化为有效的人力资源。

(四)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职业教育不仅是关注民生的迫切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由于不同的社会时代环境和家庭环境, 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 新生代农民工更了解和向往城市生活, 也更易实现城市融入。农民工的现代性或者市民化, 是指他们在适应城市生活时所形成的一套新的行为方式、心理态度和价值观念。他们不愿在城市打拼后回家过农村生活, 安心务农, 希望与同辈。[6]的城市人一样生活的心理无比强烈。因而只有加强对这个群体进行职业教育的培训, 不断满足其日益增长的教育与职业发展需求, 构建公平合理的社会秩序和环境, 才能实现真正的社会和谐。欧美国家, 尤其德国和法国的国民职业教育世界一流, 也创造了世界级的德国制造。我们要实现中国创造的战略, 就必须提高中国制造的技术水平, 而新生代农民工的受教育程度普遍高于第一代农民工, 相对完善的基础教育, 是现阶段2012年第6期中旬刊我们对新生代农民工发展职业教育的土壤。

三、问题分析

(一)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发展现状

首先,新生代农民工外出打工的主要原因是有利于个人发展。通过对调查数据的频数统计,在参与调查的1197名新生代农民工中,有48.7%的人选择的是外出有利于个人发展,另外有37%的被调查者表示他们外出工作的最主要原因是挣钱养家,其余几个原因所占比例较小,而随着计划生育的实行,家庭负担的减轻,外出打工挣钱养家已经不再是新生代农民工外出打工的主要原因,这也是有别于上一代农民工一个方面。

其次,阻碍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主要是缺乏技术、工作经验和资金。虽然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都认为外出工作有利于自己的发展,但是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又遇到很多现实而具体的问题,阻碍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由三方面组成,三者比例相当,分别占26.4%,28.9%,27.9%。除此之外,有11.8%的被调查者表示没有人帮助他们发展职业,社会歧视和健康状况欠佳都不是阻碍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第三,新生代农民工工资低、工作的稳定性差,这对其职业发展生涯的持续性积累至关重要。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更换工作次数不是很多,超过4次以上的占极少数。我们进一步了解了新生代农民工更换工作的原因,发现新生代农民工更换工作的主要原因是工资太低(31.8%),其次他们比较关注工作的发展空间(16.8%)和工作内容(16.1%)。另外发展空间(10.9%)、福利(11.3%)和工作压力(8.1%)也是影响新生代农民工更换工作的因素。

第四,新生代农民工对未来职位发展期望普遍较高。薪资收入只是衡量工作的一个客观指标,新生代农民工目前在单位中工作的性质也是考察因素之一,有超过半数的被调查者目前在单位中是普通员工,超过半数的人希望今后自己当老板。这反映出新生代农民工尽管目前就业的状况与期望有一定差距,他们对自己的职业发展还是有较高期望的。

(二)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供需失衡因素分析

1. 专业技能证书对职业发展至关重要。

因而我们将他们是否拥有职业技能证书作为考虑的一个因素,对两者进行交互分析后,结果如下:

对两组数据的均值进行比较,通过t检验也证实了两类人群在收入水平的均值上确实存在差异(t=2.211 p=0.028)。另外经过卡方检验,结果表明新生代农民工是否具有专业技能证书与收入水平存在明显的相关(P=0.002 d=21)。可见现在是否具有一技之长对金融Finance NO.06, 2012 (CumulativetyNO.483) 于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是十分重要的, 这与当下结构性短缺的“用工荒”现象也有关联, 比起普通的劳动力, 用工单位更倾向于需要技术工人, 这使得有技术专长的工人在收入水平方面体现出了自身的优势。

2. 职业培训机构性质认知及被认可度方面存在差异。

按培训主体分类,当前我国职业培训市场主要存在以下五种职业培训,对比统计分析其各自的知晓度及信任度统计如下:

总体上看,新生代农民工对职业培训还不是十分了解,对它的认知大多只是停留在“听说过”的层面,这成为他们超过半数的人没有参加过职业培训的一个因素。经调查发现,新生代外出务工者对于政府与工作单位发起的职业培训信任度最高,分别为69.7%与67.6%,而对于私人机构提供职业培训信任度最低,仅为27.2%,这可能会造成他们在选择培训机构上的局限性。

3. 新生代农民工对职业培训的满意度普遍不高,培训内容及形式落后。

在对培训内容方面的评估中,参与过培训的新生代农民工大部分都持一般和不太满意的态度,对培训内容和形式的满意度高于对培训费用和时间的满意度。就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培训需求来说,占到前四位的分别是职业技术培训25.7%,创业知识培训,17.3%,管理知识培训15.8%,和学历提升培训13.3%。最主要的原因是职业技术培训,可见新生代农民工对于职业培训的希望是以满足实际生活工作需求为前提的,这也反映出他们考虑实际,同时兼顾对于未来发展的期望,有短期和长期的不同打算,不仅仅满足于眼前的工作,对于职业前景和个人兴趣的发展,都有一定的考量。

4. 培训费用太高,培训方式有待现代信息化引导。

新生代农民工最希望的培训形式是当面授课,占到总数的47.9%,其次是师傅带徒弟的形式,占到30.6%,而对函授和网络授课这两种较新颖的培训形式接受度较低,分别占到总数的9.4%和12.1%,但随着信息化社会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这一比例有望进一步提高。在资金投入方面,500元以下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相对来说比较能够接受的价格(34.7%),而能够接受超过2000元一门课的被调查者只占到了4.2%。有关培训机构和政府部门,也应该结合其实际情况,开展一些经济实用,价格合理的培训项目,提供给新生代农民工,帮助他们提高职业竞争力。就培训时间来说,新生代农民工普遍能够接受的时间跨度是1至3个月,(占到41.6%)。

四、结论与对策

(一)扩大职业培训,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

教育对农民工子女的成长至关重要,除了要加大财政倾斜力度,还要注重在法治和德育方面的教育,增加教授创业、管理、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等新生代农民工目前感兴趣的知识,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整体文化水平和精神文明素质。加强他们对生活方式和文化观念等的学习来曾强城市生活的融合能力,内化城市的文化价值观,让他们在心理上获得认同,增强自信心,在情感上找到归宿。

(二)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社会组织等多元参与的农民工培训产业体系

目前新生代农民工主观上非常迫切地渴求培训,但他们实际参与培训的动力不足,主要受到培训费用、时间和回报问题的考虑,即便存在免费的培训供给机制,他们也会因“机会成本”而止步不前。政府非常有必要建立起相对持久、健康的培训体系,让新生代农民工值得信赖,解决农民工“准入问题”、“权益维持问题”和“发展问题”,降低他们参与培训的“机会成本”。

(三)加强信息化建设,以信息技术引导和支撑职业培训与职业介绍机制, 做好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工作的信息化服务工作

减少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流动的盲目性, 降低其外出就业的成本。做好就业的信息服务工作, 为其外出就业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服务。逐步建立新生代农民工外出就业管理档案, 引导农村劳务服务中介组织, 多渠道开展劳务信息服务。

摘要: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教育问题, 在当下已经成为农民工这个群体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虽然目前政府和社会各界都高度关注农民工群体, 但鲜有研究和提出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发展及职业教育的问题和相关措施对策。本文通过实证研究, 研究了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发展的状况、参加职业培训的状况和对职业培训的需求状况, 探索出职业教育供需之间存在的互动关系, 并为更好地解决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的供需失衡问题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供需失衡

参考文献

[1]全国总工会.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研究报告[EB/OL].http://news.qq.com/a/20100621/001705.htm, 2010-06-21.

[2]张佳, 赵宝柱.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研究综述[J].当代职业教育, 2011 (2) .

[3]早期不少城市政府和居民都将农民工视作“盲流”, 长期以来采用的是“逐赶”政策。

[4]刘平青, 姜长云.我国农民工培训需求调查与思考[J].上海经金融Finance NO.06, 2012 (CumulativetyNO.483) 济研究, 2005 (9)

[5]程伟.我国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现代对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分析——来自于2004-2005年我国农民工流动就业的调研[J].人口与经济, 2006 (3) .

农民工职业教育论文 篇9

一、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城镇化进程不断深入,小康社会逐渐建成,新生代农民工未接受系统的职业教育的弊端逐渐显现,就业矛盾越来越突出。调查分析新生代农民工接受教育程度和城市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关系,找出阻碍新生代农民工扎根城市、融入城市生活的症结所在;了解职业教育在新生代农民工提高就业能力,适应就业需求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探究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难点,尝试寻找解决的办法,促进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的开展。

二、调查的内容与方法

调研课题组于2012年7~8月对天津市区域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与就业需求进行问卷调查。调查采用随机抽样方法,调查对象为外地来津务工者和天津农村常住人口进城务工者。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问卷500份,其中有效问卷476份。被调查者整体年龄处在18~30岁之间,男女性别比为53.8∶46.2。问卷主要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从事行业等基本情况进行调查。

三、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与就业需求现状分析

(一)受教育程度较高但职业教育程度不高

外出农民工的受教育程度高于农村从业劳动力的平均水平,在全部外出农民工中,新生代农民工的受教育程度更高。调查显示,在新生代农民工中具有小学及以下学历的有13.7%,具有初中学历的有52.3%,具有高中或中专学历的有29.6%,具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有4.4%。相对较高的文化程度,对尊严、健康、权利、精神生活的强烈追求,使他们在择业时更强调获得尊重,对工作中的发展层次抱有更大的期待,进城务工成为他们改变身份、享受生活、追求梦想的新途径。

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升级与转型的新时期,技术更新换代快,高科技产品不断出现,高技术含量设备不断应用,一线工人岗位正从劳动密集型逐渐向知识密集型转变,企业需要掌握新知识、新技术的技能型工人不断补充到工作岗位。调查显示,在入职前后接受过职业教育的新生代农民工有36.8%,从来没有参加过任何职业教育有63.2%。新生代农民工仅凭所学到的基础理论知识远远不能满足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专业技能的欠缺已经造成他们在就业时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

(二)就业相对容易但较高质量稳定就业困难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经济总量在世界的排序,从2002年的第6位,上升至2010年的第2位,2011年依然保持着这一位置。经济的发展、城镇化进程的深入为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岗位,城市老龄化也需要大量外来新鲜劳动力的补充。调查显示,参与问卷调查的农民工中处于从业状态的有94.5%,被调查时处于无业状态正在找工作的有5.5%。

新生代农民工对职业期望较高,不满足待在最脏、最累的工作岗位,对于那些没有职业发展前景、没有技术含量、工作环境较差的工作岗位往往不屑一顾,即使为了生计暂时从事这样的工作,一旦有了新的工作机会,往往立刻就会跳槽。调查显示,在新生代农民工中签订无固定期限合同的有10.7%,签订一年及以上合同的有11.3%,签订一年以下合同的有5.7%,没有签订任何劳动合同的有72.3%。这些数据一方面反映了企业用工行为的不规范,同时也反映出新生代农民工对所从事工作的不满意状况。

新生代农民工虽然在基本劳动权益实现上的情况有所改善,但总体境况与传统农民工相似,他们在劳动时间、养老、医疗保障等方面不能获得平等的权利保障。调查显示,农民工平均每天的工作时间在10小时左右,只有不到三成的农民工每日工作时间保持在8小时以内,甚至一部分人每天的工作时间超过12小时。新生代农民工中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的有96.2%,参加城镇医疗保险的有3.8%;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有64.9%,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有13.7%,参加商业养老保险的有2.5%,其余为未参加任何养老保险。

(三)职业教育愿望强烈但实际参与有限

在关于职业教育对就业的重要性的调查中,认为职业教育对就业很重要的有39.7%,比较重要的有40.1%,不太重要的有14.5%,没有任何作用的有5.7%。在被调查是否愿意参加职业教育时,87.2%的人表示愿意,4.6%的人表示不愿意,8.2%的人没有考虑过。新生代农民工认识到职业教育对就业需求的促进作用,渴望参加职业教育,提高工作技能,拓宽就业范围,提升就业质量。

在调查未参加职业教育的原因时,31.2%的人表示没有时间,50.2%的人表示费用太高。新生代农民工一般劳动时间较长,没有时间精力安排学习;新生代农民工的工资收入相对较低,在支付必须的衣食住行等花费外,能用于教育的支出有限。因此,虽然新生代农民工对职业教育有强烈的渴望,但受时间和金钱的制约,能真正克服困难参加学习的人并不太多。

(四)职业教育社会需求明显但满意度较低

目前开展的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教育并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教学内容、教学手段都没有适应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教与学没有达到完美的结合。通过调查,在接受过职业教育的新生代农民工中,很满意的有9.1%,比较满意有40.6%,认为一般的有20.6%,不满意的有29.7%。虽然有半数新生代农民工对职业教育表示了肯定,但这离职业教育办学的目标和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出发点尚存在一定的差距。在调查不满意的原因时,29.5%的人认为“与生产实际结合不紧密”,52.3%的人认为“上课太枯燥,提不起兴趣”,18.2%的人认为“授课知识太难,听不懂”。因此,在教学内容的调整、教学手段的丰富、教师队伍的选聘等方面都存在巨大的改进空间。

四、对策与建议

(一)发挥政府在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中的引导性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通过科学的制度规范和合理的利益引导,建立由政府、企业、学校和社会团体等多方共同参与的既有分工又相互协作的社会化教育服务体系。目前,各相关部门并没有形成有效的合力,还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体制。因此,在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服务体系建立的过程中,政府必须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首先,要针对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制订和颁布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理顺主管部门和培训学校、教育者和教育对象、教育投入和教育收益之间的关系,切实保障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的权利,切实保证企业的利益,达到国家、企业和新生代农民工共赢的目的;其次,对于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政府在前期必须提供充足的专项经费,保证职业教育的起步和发展,同时需要积极引导企业和社会资金的投入;再次,要加强宣传和引导,突出参加职业教育的现实意义,使新生代农民工意识到职业教育对掌握技能、增强就业竞争力、提高劳动报酬的重要作用。

(二)调动新生代农民工参加职业教育的积极性

现代化不仅是经济现代化,更多的是要推动人的个性发展,实现人的现代化。随着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就业岗位对劳动者素质和技能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新生代农民工自身要融入社会,抓住就业机会,在城市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明确前进的方向和发展的目标,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最好的途径之一就是接受职业教育。新生代农民工只有通过接受职业教育,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和企业的需求,提高就业能力,提高竞争力,挖掘发展潜力,不能一面抱怨工作不理想,一面又以各种理由排斥或忽视职业教育,必须借助当前有利的学习环境,利用自己年龄轻、学习能力强的优势,变被动为主动,合理安排工作、学习和生活,积极参加职业教育学习。

(三)增强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内容的针对性

职业教育内容与企业需求的知识技能没有有效对接成为新生代农民工没有参加职业教育或者对职业教育不满意的原因。学校或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必须以就业需求为导向,在课程内容上要紧密联系生产实际和社会实践,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及时吸收生产中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不断补充、更新教学内容。企业对员工的职业培训是现代管理制度的重要内容,通过密切学校或职业教育培训机构与企业的合作,可以在教学资源、教学设备、教师队伍等方面得到有效地改善,相应也会促使教学内容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四)强化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对就业需求的有效性

为了促进职业教育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需求的有效作用,需要建立农民工就业准入制度和农民工职业教育跟踪问效考核机制。实行“先培训后上岗”的就业准入制度,一方面可以改善劳动者素质结构,进而促进劳动者就业和再就业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可以引导和规范职业教育工作,促进职业教育与就业需求的结合。建立农民工职业教育跟踪问效考核机制,把农民工接受职业教育后的职业向上流动能力,作为考核和判断职业教育效果的根本标准。政府相关主管部门根据考核结果对职业教育单位的教育教学进行监督和管理,从而有效地提高职业教育对就业需求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孟宪生, 关凤利.市民化视角下统筹推进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转型研究[J].管理现代化, 2011.

[2]刘立尧, 苑林.构建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体系的路径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 2012.

[3]储著源.城镇化进程中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问题研究[J].山西省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2.

加强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 篇10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对策

新生代农民工相对于原有的农民工而言, 特指出生于20世纪八十年代以后, 年龄在16岁以上, 在异地以非农就业为主的农业户籍人口。他们是伴随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而成长起来的一个庞大社会群体, 是伴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快速转型而成长起来的一个庞大社会群体, 是基本脱离农村而又没有真正融入城市、尚处于社会结构中第三元状态的一个庞大社会群体。2010年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52亿人, 其中16~30岁的新生代农民工总数在1亿人左右, 约占外出务工人员总数的六成以上。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越来越多的新生代农民工将参与到城市化建设中。

一、加强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的意义

(一) 有助于新生代农民工自身融于城市化发展。

新生代农民工大多数是刚刚从学校毕业就直接进入城市打工, 他们普遍存在着缺乏职业技能等问题。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 新生代农民工的受教育程度和职业技能水平明显滞后于城市劳动力市场的需求, 他们的就业空间小、适应能力差, 这也阻碍了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长期稳定就业, 真正融于城市生活。加强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 有效提升他们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这对拓宽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领域, 提高就业层次, 真正融于城市化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 有助于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步伐, 实现城乡一体化。

城镇化是一个国家经济结构、社会结构以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的重要过程。目前, 我国正处于人口向城市聚集的转型时期, 大批农民向城市迁移, 成为城 (镇) 市人。2011年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将超过50%, 我国历史上城镇人口首次超过乡村人口。随着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广大农民工尤其是作为农民工主力的新生代农民工将是城镇化人口的主要组成, 也是城 (镇) 市化过程中的主要劳动力。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教育培训, 提高新生代农民工职业素质, 是解决他们长期就业、稳定生活、自我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 也是推动我国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 加快城镇化步伐、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需要。

(三) 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新生代农民工是加快推动我国城市化进程和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与上一代农民工相比, 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水平相对较高、思想开放、思维活跃。但是, 由于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 使新生代农民工依然被排除在城市政策体系之外, 成为游离于城市与农村的“夹心层”。他们在城市里是无根基阶层, 其工作的流动性、不稳定性, 导致其经济基础的薄弱, 又使他们始终处于社会的边缘, 缺乏社会认同感和社会归属感, 无法真正实现与城市的社会整合。通过加强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教育培训, 提高他们的文化知识水平和生产技能, 逐步改变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的不利地位, 尽快融入城市生活, 从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二、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

(一) 职业教育培训体制有待完善。

近年来, 虽然国家有关部门积极倡导开展农民工教育培训, 相继出台了一些有关农民工培训规划和指导意见, 但实施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分析原因, 一方面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涉及到农业、科技、教育和劳动等多个部门, 相关部门大多是仅仅从自己部门的角度推出相关“应对”措施, 并没有将现有的资源有效地整合起来;另一方面国家在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经费上投入不足, 成为严重制约新生代农民工培训发展的一大障碍。同时, 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和健全的法律法规规章保障, 因而没有形成完善的培训网络, 造成地方培训机构分散、泛滥, 培训资源浪费, 培训质量难以提高。

(二) 企业对职业教育培训投入不足。

加强职工培训和继续教育, 是企业造就人才的重要途径。国家明确要求企业要把农民工纳入职工教育培训计划, 确保农民工享受和其他在岗职工同等的培训待遇。同时, 国家还规定了用人单位应当建立职业培训制度、职工培训费用提取标准以及使用管理办法。但是, 从执行情况来看, 大多数用人单位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在职培训工作经费投入不足, 效果不尽如人意, 至于进行职前培训则更少。主要表现有:有的企业特别是效益较差的企业并未真正落实;有的企业尽管按规定提取了职工教育经费, 却把提取的职工教育经费挪用于其他方面;有的企业着眼于眼前利益, 不愿多培训员工, 在职工培训上流于形式等。这就导致新生代农民工的技术含量普遍较低, 无法帮助他们有效实现知识型、技能型的转变, 难以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

(三) 新生代农民工自身所面临的障碍。

新生代农民工一般是刚刚从校园走向社会, 大多数来自经济社会相对落后的地区, 没有相应的技术基础, 难以适应社会、企业对就业务工人员的要求。针对这一现状, 新生代农民工自身有参加技能培训的内在需求。从调查情况看, 目前新生代农民工在参加职业技能培训上面临的障碍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自身经济条件差。由于新生代农民工大多数家境比较困难、经济拮据, 又刚刚走向社会, 经济上还没有独立, 没有能力支付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费用;另一方面培训机构和职业技能选择困难。社会上各类培训机构良莠不齐, 新生代农民工在选择培训学校时常常难以分辨。同时, 新生代农民工社会经验不丰富, 不能有效把握社会和企业的需求, 在选择技术培训上存在盲目性。

三、加强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教育的对策

(一) 提高对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教育的认识。

思想是行动的向导, 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的重要性只有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和接受, 促进广泛开展, 才能取得良好的实施效果, 这是做好对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工作的关键。因此, 我们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各种媒体, 以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加强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在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快城镇化步伐以及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提高对新生代农民工培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为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同时, 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教育, 促使其转变观念, 从而增强新生代农民工自身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 明确政府主导地位。

政府相关部门必须高度重视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教育培训工作, 明确其在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中的主导地位和主要责任。一方面政府应逐步建立和完善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相关法规和政策, 为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另一方面加大对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的投入, 完善企业与院校联合开展培训的政府激励机制, 整合各类教育培训资源, 提高新生代农民工教育的质量, 构建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的长效机制。

(三) 发挥企业的主阵地作用。

充分发挥企业的主阵地作用, 增强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的针对性。一方面企业要强化培训责任, 把新生代农民工纳入职工教育培训计划, 并根据企业发展和用工情况, 重点加强新生代农民工岗前培训、在岗技能提升培训和转岗培训, 确保新生代农民工享受和其他在岗职工同等的培训待遇;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企业地处一线的优势, 积极与各种教育培训机构开展合作, 实现资源共享, 从而有助于充分发挥双方的优势, 降低培训费用, 提高培训质量。同时, 企业要坚持技能培训和素质培训统筹兼顾的原则, 既注重农民工技能又要兼顾农民工综合素质的整体提升, 有效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素质, 使其真正成为现代化的产业工人。

(四) 发挥培训机构的主渠道功能。

针对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源的现状, 各类职业培训机构、职业学校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充分发挥其作为对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主渠道的功能。一方面培训机构要充分调研, 做好劳动力市场需求预测, 根据国家专业标准和不同行业、不同工种、不同岗位对从业人员基本技能和技术操作规程的要求, 细分培训内容, 设置培训课程;另一方面培训机构还需要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和合作, 增强培训针对性和有效性, 从而有效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素质和技能。

参考文献

[1]韩长赋.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合是个重大问题[N].光明日报, 2012.3.16.

[2]姜丽萍.论“新生代农民工”的作用及面临的问题[J].全国商情 (理论研究) , 2010.4.

[3]王玉宝.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的困境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 2010.20.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初探 篇11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围绕解决“三农”问题和增加农民收入,全国各地大力发展劳务产业,广大农民纷纷进城务工就业。随之而来的人口迁移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尤其是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日趋突出。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流动人口超过1.2亿,随父母进城的农民工子女则有近2000万。他们当中,失学率高达9.3%,近100万名适龄儿童不能及时入学。有学者认为,这100万游荡在城市街头的失学农民工子女,他们耽误的不仅是自己的前途,还会成为未来社会的“定时炸弹”。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亟待引起各方重视和尽快解决。一、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成因近年来,农民工子女教育难的问题,虽然逐步引起了各级党委、政府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关注,教育部门及有关部门也做了大量工作,但还是收效甚微。那么,原因何在呢?一是长期形成和执行的“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义务教育体制,致使地方政府职责不明确,管理不到位,办学经费不落实。二是现行户籍制度与人口流动需求不相适应、不够协调,导致了农民工子女就地接受教育需要支付高昂的借读费和赞助费,“流动儿童少年就学以流入地管理为主”的政策较难操作。三是教育公平发生偏差,部分学校和教师歧视民工子女学生,非法无情地剥夺了民工子女学生与城市学生同等的一些教育权利。如民工子女学生不能参加学校或当地各级政府举办的各种活动,不能参加“三好学生”评选,甚至不能参加体育比赛,等等。四是农民工子弟学校办学条件差,师资弱,流动性大,办学合法化问题很难解决。有的地方甚至百般阻挠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兴办,或武断地加以取消。五是农民工收入较低,大部分还生活在城市贫困线以下,面对城市学校尤其是公办学校昂贵的求学成本,他们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把“望子成龙”的迫切心情无奈地藏于心间。二、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建议“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2003年教师节温家宝总理在视察北京市接受务工农民子弟学校时写下了这句话,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对广大农民工子女的无限关怀。农民工子女和城市儿童少年本应得到同等的尊重,应享有同等的受教育的权益。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深化改革,采取有效措施,切实解决好农民工子女入学难的问题。(一)正确认识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首先是要认识到教育是“全民教育”,农民工子女享有受教育权利,而且是平等的教育权利。其次要认识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正成千上万地递增,搞好农民工子女教育已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这不仅是教育问题,也是推动城市建设和发展、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公平的客观需要。再次要认识到农民工子女“懂事”,有良好的自强自立意识,但也有孤僻、自卑的性格倾向和与社会对立的不良情绪,他们需要得到健康、积极、向上的教育。总之,农民工子女也是公民,他们的父母也是国家的建设者,政府义不容辞地有为他们提供教育的责任。(二)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自1985年以来,我国义务教育体制经过三次改革:即“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在国务院领导下,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在国务院领导下,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三次改革,都始终坚持着“地方负责,分级管理”,正因如此,导致了“城乡分割”的局面。城市适龄儿童的义务教育费用基本由各级政府负责,而“农村教育农民办”。农村税费改革和第三次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后,农村教育经费由县级政府为主的各级政府通过财政预算安排。可是,在现实中,农民工子女离开农村时,并没有相应的教育经费随之流转,其就业所在地也没有相应的教育经费预算。这样,农民工子女接受教育就没有了保障。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严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变“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为“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破除城乡分割,保证教育投入,维护教育公平,促进教育和谐健康发展。(三)探索建立适应“就地入学”的管理服务机制。《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强调指出:“要重视解决流动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以流入地区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采取多种形式,依法保障流动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农民工子女教育作为全民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来抓,切实加强领导,强化政府行为,合理整合资源,竭力增加投入,尽量降低成本,全面提供援助,为农民工子女创造平等、宽松、优越的教育环境。(四)大力扶持兴办农民工子弟学校。李岚清曾说:“中国的教育事业,只靠政府这一个‘轮子’推动,发展速度总是有限的。如果再加上另一个‘轮子’——民办教育的推动,一定会发展得更快、更好。”对于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两轮”推动尤显重要和有效。各级党委、政府要按照《民办教育促进法》,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采取各种有力措施,积极引进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兴办农民工子弟学校。教育部门要建立公正合理的评价体系和监督机制,给予民办民工子弟学校合法身份,大力支持其发展,增加农民工子女就学机会,减轻公办学校压力。(五)强化农民工依法送子女入学的观念。当前,由于农民工子女入学较难,部分农民工产生“畏难”情绪,送子女入学不积极。对此,在努力改善农民工子女入学环境的同时,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引导广大农民工千方百计增加收入,依法送子女入学,切实维护农民工子女接受教育的权利。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是我国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全局性的特点,必须认真对待,主动出击,积极而为,按照“一个都不能少”的要求,给每个农民工子女提供应有而平等的教育,使他们得以健康茁壮成长。

农民工职业教育论文 篇12

关键词:农民工,科学文化教育,文化素质,对策

在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多次强调要加强农民工教育,要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水平。笔者认为,这是当前我国农民工教育的重点,必须认真地重视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使农民工融入我国城乡发展的经济轨道,跟上时代的改革步伐。

一、农民工加强科学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首先,加强农民工科学文化教育是经济发展和实现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2009年我国现有农民工总量为22978万人,比上年增加1.9%。[1]这些农民工的智力水平在经济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是因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目前,我国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是7702元,而农民可用的纯收入只有2476元,城乡人均收入差距达到5226元。这几年来,虽然我国政府对农民进行了一定的补贴,但是,这种办法不可能最终解决农民的富裕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最根本且可持续的办法,就是加强对农民的科学文化教育。

其次,加强对农民的科学文化教育,是搞好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包括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两个方面,其落脚点在于全体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而科学文化教育则是对农民提高素质的正确选择,是培养高尚道德的重要条件。因此,要搞好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对农民进行科学文化教育,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

再次,加强对农民的科学文化教育是促进农业科技进步的需要。农业科学技术进步与技术推广是实现农业生产现代化的重要手段,然而,由于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低,导致农民对新技术、新成果、新信息反应迟钝,缺乏接纳、消化、吸收的能力,又由于思相观念陈旧和心理素质脆弱,农民不敢或不轻易接受新知识、新技术、新品种,造成许多先进的农业技术成果和机械装备无法推广应用。

二、当前我国农民工科学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农民工科学文化素质的现状

人口学家指出,人口素质是指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一定的社会发展阶段和社会制度下,人口群体受教育的条件和能力,它主要包括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在人口素质结构中,科学文化素质是主要内容。 衡量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指标主要有文盲率、各种文化程度的人口所占比重,人均受教育年限等。2004年我国人口文盲率高达6.72%,远高于发达国家2%的水平,人均受教育水平仅有8年,而世界平均农民受教育年限美国13.4年,英国14年,法国13年,[2]说明我国离人口资源强国的距离还相当大。我国农民受科学文化教育的情况如何呢?

1.低于发达国家农民的受教育水平。

世界发达国家拥有一大批智力型农民,如法国7%以上的农民有大学水平,60%的青年农民具有中专水平;德国7%的农民具有大学文凭,53%的农民受过2—3年的职业培训;日本受过大学教育的农民占9%,高中毕业的占74.8%等等。[3]上述资料显示,我国2004年高中、大专学历的农村劳动力占的比重为11.7%和0.5%,与这些发达国家的农民素质对比,我国农村劳动力的程度显得十分低下。

2.低于我国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的受教育水平。

根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农民人均受教育年限为6.79年,仅相当于初中一年级的文化程度,半数以上为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全国90%以上集中在农村。第二产业从业人员人均受教育年限为9.44年,相当于高中一年级入学的水平;第三产业人员人均受教育年限为10.97年,相当于高中二年级的文化程度。这说明农业劳动力要转变成为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必须提高科学文化水平。

3.文盲队伍客观存在。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学生辍学现象严重。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研究所在对黑龙江、河南、山东、湖北等省的14个县17所初级中学进行的一次调查显示,学生平均辍学率为40%,其中初中较多。因此可以说,我国农村目前存在着一支庞大的文盲大军。

(二)农民工科学文化素质低下带来的问题

长期以来,科学文化素质低下的农民工在向非农产业转移中主要存在有以下几个问题。

l.转移率低。劳动生产率较高的非农业生产部门的组织形式、科学技术水平和生产管理形式要求有较高文化素质和工作能力的劳动力与之相匹配,文化素质低的农民工难于与之匹配,而只能和传统手工业相适应。由于非农产业的企业对低素质劳动力的培训成本高,使农村劳动力转移率低,这说明,农民工文化素质越高,成功转移的比例就越大。

2.就业岗位的层次低。由于从农村转移出来的农民工其科学文化素质明显低于城市居民,他们只能工作在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领域工作。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农民工的就业岗位从第一位到第十位:1瓦工,2 矿工、采石工,3家具、营建木工,4装卸搬运,5缝纫、缝制工,6力工,7砖瓦制造工,8织布工,9工,10制造工,[4]属于“粗、重、脏、苦、险”的岗位。

3.收入低。农民工的收入水平与学历高低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据调查,不同文化程度的农民工因科学文化素质不同而获得的收入也不同,农民工科学文化素质越高,农民工所获得的收入越多,个人受教育水平越高,他与相邻较低层次的人相比收入差距越大。

三、对农民工加强科学文化教育应采取的对策

结合农民工素质现状和对农民工素质不高原因的分析,笔者认为,要提高他们的素质,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

(一)农民工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内因决定外因,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决定因素;外因对内因只起影响或者限制作用。所以,要提高农民工的素质,首先应从其自身抓起。

1.加强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一个人的文化素养往往与其个人素质相辅相成。农民工朋友要想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就要努力学习基础科学文化知识,熟练掌握本职工作中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要具有自学能力,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农民工朋友只有用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才能使自己摆脱无知和愚昧,走向有知和文明。建议农民工朋友利用空闲时问多看书,多学习,利用自学来提高自己,边工作边学习新的实用技能,勤学好问,不怕困难和挫折,努力提高自己的科技文化素质。

2.提高政治思想道德水平。农民工朋友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恪守职业道德规范,遵守社会公德;提高自己的政治觉悟,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主人翁意识;倡导家庭美德,自己富了不忘本,要孝敬父母,敬重爱人,关心儿女,和睦乡邻。

3.接受正规职业培训的农民工往往工作在生产第一线,要具备解决难点、重点生产问题的能力、变革创新能力、获取和利用技术信息的能力等,为自己的生产实践服务。所以农民工朋友要利用一切有利时机,多参加一些职业培训机构举办的技能培训,接受一些正规的职业培训,掌握多项专业技术,以适应不同工作和工种的需要。

(二)优化和改善农村教育资源,要从学校素质教育抓起

教育资源相对短缺,办学条件差,师资力量薄弱等严重影响并制约着农村素质教育质量;另外,有些学校还把分数作为衡量一个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素质教育的精神没有得到全面有效的落实;农村师资队伍令人担忧,教师流失严重。由于农村教师的待遇低,年轻人都不愿意从事这项工作,导致讲课的一般都是年龄偏大的教师。这些教师知识结构老化,学科结构失衡,普遍缺乏外语、计算机和艺术类的知识。

合理配置城乡教育资源,实施农民教育工程,逐步缩小城乡之间义务教育发展差距;合理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提高农村教育资源利用效率,以保证学校能够真正地塑造和培养高素质和德才兼备的合格学生。

(三)完善提高有关农民工素质的政策法规,重视并落实农民工素质教育工作

各地政府要切实负责好对农民工进行素质教育的宣传和组织工作,积极督促政府职能部门对农民工进行集中与分散、技能培训与素质教育、上门与上街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宣传教育工作。劳动部门要以身作则,率先组织力量,与其他政府部门分工协作,积极主动地向农民工宣传劳动法律法规、外出务工常识和求职应聘技巧等方面的知识,提高农民工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

教育部门和各类职业培训机构要大力发展农村职教、成教,推进“农科教结合”。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有针对性地举办各种技能培训班,对农民工进行职业培训;引导和帮助农民工正确处理好外出打工挣钱和照顾孩子两者之间的关系;要有效整合教育资源,发挥农村学校的综合功能;切实解决好农村优秀教师流失问题。

我们相信,在国家及各级相关部门的重视之下,农民和农民工的素质一定会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当前我国农民工有2.3亿[N].都市资讯报,2010-04-01.

[2]杨燕.农民工培训问题研究[J].理论建设,2006(4).

[3]乔仁,于金翠.对当前我国农民培训的思考[J].职教论坛,2007(1).

上一篇:管理价值体系下一篇:港口发展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