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农民工教育培训论文

2024-10-08

大学生农民工教育培训论文(精选12篇)

大学生农民工教育培训论文 篇1

自2007年起, 辽宁省科技厅联合省委组织部、省农委等八部门共同组织实施了辽宁省农民技术员培养工程, 采取政府出资的方式, 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截至目前, 累计在沈阳农业大学、大连海洋大学等10所培训学校举办培训班15期, 开设了水稻、玉米、蔬菜、果树、家禽等20多个专业, 培养农民技术员16000多人。

目前, 第15期培训班正在进行中, 部分学校尚有一些免费名额, 希望符合条件的农民朋友尽快报名参加。

一、培训对象及条件

辽宁省内各地从事农业及相关产业两年以上的农民, 年龄18~55周岁, 身体健康, 有强烈学习愿望, 初中以上文化程度。

二、培训时间及方式

每期2个月, 脱产学习。

三、下半年开班学校、专业及报到时间

——沈阳农业大学:开设水稻1个专业, 10月27日报到。

——大连海洋大学:开设淡水养殖、海水养殖2个专业。分两期培训, 第一期9月8日报到, 第二期11月17日报到。

——辽宁医学院:开设家禽1个专业, 8月26日报到。

四、报名方式

学员到当地县 (市、区) 科技局或培训学校报名。

培训学校的联系方式:

——沈阳农业大学:高峰024-88487369 13704020567 (沈阳农业大学老校门北走800米, 东转, 沿北山科研基地东走400米, 雷达站南侧)

——大连海洋大学:仲君竹0411-84762782 0411-8476319115940949693 (大连市甘井子区营萍路288号, 大连海洋大学大黑石校区)

——辽宁医学院:田玉民0416-2625616 15941628591 (锦州市古塔区人民街五段48号)

五、学员待遇及要求

1. 学员学费、住宿费、教材费由省里统一承担, 伙食费自理, 行李及生活用品自备。

2. 学员修完全部课程, 考核合格, 可获得结业证书、农民科技经纪人证书、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3. 学员需携带身份证报到注册。

4. 逾期一周不报到者, 取消入学资格。

5. 缺课一周以上者, 不准许结业, 并通报当地科技局。

大学生农民工教育培训论文 篇2

一、目的:提高安全操作意识,做到不自己伤害自己,不自己伤害他人,避

免自己被他人伤害。

二、施工环境和作业对象情况不清,施工前无安全措施或作业安全交底不

清,不进行盲目操作。

三、安全“三宝”、“四口”防护,“五临边”注意,结合本工地实际情况。

四、严格执行操作规程,不得违章作业和违章指挥,对违章作业的指令有权

拒绝,并有责任制止他人违章作业。

五、施工现场行走或上下的要求:

1、不准从物料提升机和搅拌机进料斗下通过;

2、严禁在无照明设施无足够采光条件的区域、场所内行走、逗留;

3、不准在没有防护的外墙和外壁板等建筑物上行走;

4、不准从高处往下跳或奔跑作业;

5、不得攀登脚手架、井字架和随同运料的吊盘及吊装物上下;

6、不准进入挂有“禁止出入”或设有危险警示标牌的区域、场所。

六、防止高处坠落,物体打击的十项基本安全要求:

1、高处作业人员必须着装整齐,严谨穿硬塑料底等易滑鞋、高跟鞋,工具应随手放入工具袋;

2、进行悬空作业时,应有牢靠的立足点并正确系挂安全带,现场应视

具体情况配置防护网、栏杆或其他安全设施;

3、在进行攀登作业时,攀登用具结构必须牢靠,使用必须正确;

4、高处作业时,不准往下或向上乱抛材料和工具等物件;

5、施工人员应从规定的通道上下,不得攀爬脚手架、跨越阳台,在非

规定通道进行攀登、行走;

6、高处作业人员严禁相互打闹,以免失足发生坠落危险;

7、高处作业时,所有物料应该堆放平稳,不可放置在临边或洞口附近,万不可阻碍通行;

8、高处拆除作业时,对拆卸下的物料、建筑垃圾都要加以清理和及时

运走,不得在走道上任意乱置或向下丢弃,保持作业走到通畅;

9、各类手持机具使用前应检查,确保安全牢靠,洞口临边作业应防止

物体坠落;

10、各施工作业场所内,凡有坠落可能的任何物料,都应先行撤除或加

以固定,拆卸作业要在设禁区、有人监护的条件下进行。

七、混凝土搅拌机的事故隐患:

1、检修料斗清理料坑时未把料斗固定;

2、料斗升起时有人员在料斗下;

3、作业后未把料斗降落坑底;

4、进料时头、手伸入料斗和机械之间;

5、运转时用手或工具伸入筒内扒料。

八、脚手架坠落事故预防措施:

1、作业前必须进行安全交底;

2、施工人员均应服从领导,听从指挥,严禁酒后作业;

3、正确戴好安全帽、系好下颔带,不得穿硬底和带钉易滑的鞋,不得

向下投掷物料,严禁赤脚、穿拖鞋、高跟鞋进入施工现场;

4、施工现场行走要走安全通道,不得攀登脚手架、井字架、龙门架上

下;

5、上班前应认真察看在施工工程洞口、临边安全防护和脚手架护身栏、挡脚板、立网是否齐全牢固,脚手板是否按要求间距放置绑牢,有

无探头板和空隙;

6、施工人员在脚手架操作平台等高处用水管浇水或移动水管作业时,不得倒退、猛拽,严禁在脚手架、操作平台上坐、躺和背靠防护栏

杆休息;

7、脚手架上堆放物料量不得超过规定荷载(每平方米不得超过300㎏,集中荷载不超过150㎏);

8、作业层内排架与外墙间距如超过30㎝,必须在中间加铺脚手板,同

时在作业层的下步架的相应位置应铺满脚手板以确保人员坠落安

全;

9、作业人员在进行上下立体交叉作业时,下层作业位置必须处于上层

作业物体可能坠落范围之外;当不能满足时,上下层之间必须设隔

离防护层;

10、作业人员采用在高凳上铺脚手板时,宽度不少于2块(50㎝)脚手

板,间距不得大于2m,移动高凳时上面不得站人,作业人员最多不

超过2人;

11、禁止踩踏在阳台栏板和脚手架栏杆上进行操作。

抹灰工施工安全要求

1、建筑工程施工必须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用工单位要严

格用工制度,对抹灰工进行必要的安全和技能培训,未经培训或考试不合格者,不得上岗作业。更不得使用童工、、身体有疾病的人员作业。

2、作业人员必须熟知本工种的安全操作规程和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制度,不得违

章作业,对违章作业的指令有权拒绝并有责任制止他人违章作业。

3、作业人员必须正确佩戴个人防护用品如安全帽、安全带、套袖、手套、风镜等。

进入施工现场的人员必须正确戴好安全帽,系好下颔带;按照作业要求正确穿戴个人防护用品,着装要整齐;在没有可靠安全区防护措施的高处【2m以上(含2m)】施工时,必须系好安全带;不得穿硬底和带钉易滑的鞋,不得向下投掷物料,严禁赤脚、穿拖鞋、高跟鞋进入施工现场。

4、作业人员要服从领导和安全检查人员指挥,工作思想集中,坚守作业岗位,未

经许可,不得从事非本工种作业,严禁酒后作业。

5、采用井字架、龙门架、外用电梯垂直运送材料时,预先检查卸料平台通道的两

侧便安全防护是否齐全、牢固,吊盘(笼)内小推车必须加挡车板,不得向井内探头张望。

6、脚手架使用前应检查脚手板是否有空隙、探头板、护身栏杆、挡脚板、确认合格,方可使用。吊篮架子升降有架子工负责,非架子工不得擅自拆改或升降。

7、脚手架上的工具、材料要分散放稳,不得超过允许荷载(结构架不得超过300

㎏,装修架不得超过200㎏,集中荷载不得超过150㎏)。

8、作业过程中遇有脚手架与建筑物之间拉结,未经领导同意,严禁拆除。必须由

架子工负责采取加固措施后,方可拆除。

9、脚手板不得搭设在门窗、散热器、洗脸池等非承重的物器上。阳台通廊部位抹

灰,外侧必须挂设安全网。严禁踩踏脚手架的护身栏杆和阳台栏板进行操作。

10、利用室外电梯运送水泥砂浆等抹灰材料是,严禁超载,并将遗洒的杂物及时清

理干净。瓷砖墙面作业时,瓷砖碎片不得向窗外抛扔。剔凿瓷砖应戴防护镜。室内推小车要平稳,拐弯时不得猛拐。

11、使用吊篮进行外墙抹灰时,吊篮设备必须具备三证(检验报告、生产许可证、产品合格证),并对抹灰人员进行吊篮操作培训,专蓝专人使用,更换人员必须经主管人员批准并重新登记。

12、外装饰为多工种立体交叉作业,必须设置可靠的安全防护隔离层。贴面使用的预制件、大理石、瓷砖等,应堆放整齐、平稳,边用边运。安装时要稳拿稳放,待灌浆凝固稳定后,方可拆除临时支撑。废料、边角料严禁随意抛掷。

13、夜间或阴暗处作业,应用36V以下安全电压照明。使用电钻、砂轮等手持电动

工具,必须具有漏电保护器,作业前应试机检查,作业时应戴好绝缘手套。进行砂浆搅拌时必须设专人操作,并严格按照搅拌机操作规程执行。

14、室内抹灰采用高凳上铺脚手板时,宽度不得少于两块脚手板(50㎝),间距不

得大于2m,移动高凳时上面不得站人,作业人员最多不得超过2人。高度超过2m时,应由架子工搭设脚手板。

15、遇有6级以上大风、大雨、大雾,应停止室外高处作业。在高大门、窗旁作业

时,必须将门窗扇关好,并插上插销。

16、作业中出现危险征兆时,作业人员应暂停作业,撤至安全区域,并立即向上级

报告。未经施工技术管理人员批准,严禁恢复作业。紧急处理时,必须在施工技术管理人员指挥下进行作业。

17、作业中发生事故,必须采取措施控制事故。如抢救工作可能造成事故扩大或人员伤害

矿山农民工安全教育培训与管理 篇3

一、福建省矿山农民工安全教育培训工作现状

按国家相关法律的有关规定:除矿山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实行强制培训,持证上岗外,其它从业人员由企业负责组织培训。

根据调查,目前国有大中型企业,由于企业领导人安全意识、法制观念较强,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水平较高,能够坚持对入矿农民工进行岗前培训和在岗再培训,从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制度能得到较好的落实。因此大部分国有大中型矿山安全生产状况普遍较好,有的矿山企业如福建水泥厂石灰石矿几十年来,从未发生过人员死亡事故。但是我省大部分民营矿山企业,由于业主安全意识、法制观念薄弱,“重生产、重效益、轻安全”未能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落实从业人员安全培训教育制度,使得大部分农民工进矿后未得到有效的安全培训与教育就上岗作业。这些农民工有的是刚从农村来,放下锄头,戴上矿帽,就上岗作业;有的是从别的矿山由于各种原因流动到这个矿山;有的是曾干过矿山,但“春来秋回,经常离岗”;有的是工作岗位不断变换,变换工种前又未经过安全培训与教育。可见,农民工培训工作不仅存在着安全生产知识和技能薄弱,还存在着人员流动性大、工作量大、制度难落实等等问题。

二、加强矿山农民工安全教育培训的方式与途径

1、加强矿山企业自身组织的培训。企业是安全生产的主体,也是农民工安全教育的主体。要落实矿山企业从业人员安全培训教育制度,首先要提高矿山企业负责人对安全培训工作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矿山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应认识到对从业人员进行安全培训教育是法律赋予企业的职责和义务;认识到安全就是企业的生命和效益;认识到我讲安全为人人,人人安全为企业,加强企业自身组织的培训工作。

企业自身组织的培训要以三级安全教育和继续教育为主,核心内容是矿山安全基本知识和要求,企业规章制度,各工种的安全技术操作规程,矿山应急救援、自救基本知识和技能以及安全法律法规等。企业自身组织的培训工作,要充分利用本企业的安全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等师资力量。没有师资力量的企业,要聘请外单位有关的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和有经验的老工人作为师资力量,把农民工岗前安全培训、变换工种安全培训和上岗再培训等制度落实到位,为企业安全生产提供基础性的保障。

2、委托具备培训能力的矿山企业进行培训。针对福建省相当部分民营矿山不具备培训能力的现状,民营企业可以与具备培训能力的国有大中型企业签署协议,委托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入矿岗前培训,充分利用和发挥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安全培训的师资力量,教学场地、教学仪器、教学装备等培训资源。根据委托企业的特点和要求,对农民工进行培训和教育的方式,不仅能较全面地掌握矿山安全基本知识,同时也能了解学习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经验,应该积极予以推广。

3、建立矿山的安全培训基地,开展农民工安全培训。目前,福建省一些行业协会,中介机构取得四级以上培训资质。应该充分发挥这些培训机构的作用,建立矿山农民工安全培训基地。对那些不具备自行培训能力的企业可由行政主管部门引导,由取得四级以上资质的培训机构承担农民工安全培训。原则上,矿山数量较多的县(市、区)都应当建立矿山安全培训基地。培训基地要加强师资力量、培训设施的建设,配备必要的教学仪器和装备,与安全条件好的企业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实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使安全培训教育取得实效。

三、加强监管,为落实农民工安全培训教育提供保障

法律法规制定的矿山企业从业人员安全培训制度,一方面要靠企业自身的遵守和落实,一方面还要靠安全监管部门的监督检查与管理。在目前矿山企业农民工安全培训教育面临诸多问题的情况下,安监部门应加大对矿山企业安全培训教育制度落实情况的监督与管理。结合福建省目前现状,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监管:一是把安全培训工作列入矿长考核、复审的重要内容。二、制定相关政策,对矿山企业的从业人员全面实行持证上岗制度,避免未经培训教育、未能掌握安全操作技能的农民工盲目冒险上岗作业。三、是加大农民工培训工作的执法力度,对未能按国家规定落实安全培训教育制度的矿山企业,应按国家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坚决予以行政处罚。

农民工教育培训问题的改革建议 篇4

关键词:教育改革,农民工,教育培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对人员的素质要求也不断提升, 要提高社会人员的整体素质, 和教育是密不可分的。生产劳动与现代教育相结合不仅是生产者自身的需要, 也是产业升级的需求;想让农民工真正融入到产业升级中的城市, 就必须加强农民工参与改革的能力, 从而提高农民工的社会适应性, 接受现代工业和城市文明。

一、现有农民工的文化水平现状

大多数农民工从小的生活环境就在自给自足为特征的农村经济社会里, 大多文化水平低, 缺乏劳动技能, 而且父母对儿女的教育观念不够, 很多都是只读完初中后就在外务工, 来贴补家用, 很多父母持读书无用论, 他们接受的是闲适和自由农业经济观念, 目光短浅没有志向, 更没有追求。在很多农民工眼里, 赚钱变成了糊口, 生活质量要求不高的他们, 只要赚的钱能糊口就行, 本来可以做好的事情, 也没有尽力去做好。在这样的大环境下, 这样的农民工与现代化产业中对其的要求相差甚远。

二、农民工教育培训的现状

(一) 用工单位对农民工的培训积极性不高。

企业在运作一个公司时, 要考虑企业的各项投入与回报的比率, 如果企业把过多的精力都放在生产运营和日常管理中, 而对说教育培训方面却投放较少的精力和财力。即使有企业开展一些培训都是围绕企业直接利益而开展, 如果一项培训不能给企业带来直接效果, 很少企业愿意花财力和精力去组织培训, 加之企业员工的流动性, 特别是企业底层中的农民工的流动性更大, 企业一般不从长期出发, 只是短期来看, 教育成本的投入不能为企业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 甚至直接放弃对这一块的投入。

(二) 政府管理不善导致外流培训经费。

我国以往组织的“民生工程”都是公益性质, 但很多机构及学校利用这一工程为自己敛财。以前政策法规不健全情况下, 很多培训机构和高职学校受国家农民工培训政策支持, 获益颇多。在短短两年时间, 一些一线城市建立了上百所培训机构。而当时的政策规定较死板, 设置的参加培训的条件比较严格, 政策规定要求户口不在本市区的农民工必须有单位为他缴纳社保1年以上才有资格参加培训。这样的标准筛选下, 只有少数农民工才有资格, 而同时政府管理各部门存在着报批和监督管理漏洞, 造成原本有限的教育培训财政补贴出现浪费和转移。

(三) 教育培训有效需求与有效供给不协调。

在农民工培训过程中农民工对培训知识的需求多式多样, 但教育培训中提供的培训知识供给却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他们对教育培训能给自身带来效益的认识不足、积极性不高, 一些落后地方的农民工没有培训的意识, 人员本来就稀少, 又想尽快得到收益, 所以很多农民工都不愿花时间参加培训。因为在教育培训中实际有用的技能培训费用过高, 农民工自身无法承担;由于低素质农民工很多都处生产的一线, 工作时间长, 很难抽出时间去培训。新时代下, 对于财政补贴支持的初级证书已不能满足农民工的要求, 希望提高证书的级别。另一方面, 企业时刻面临巨大的产品竞争压力, 所以企业的教育培训体系在经营压力面前难以独立承担。而学校教育培训体系学制长, 费用高, 产学的不协同机制使学校难以随企业的要求及时调整教学内容, 从而使“教育培训供给不足”问题凸显出来。

(四) 政府对农民工培训投入不足。

20世纪80年代, 中国发展教育的经费还能占到GDP的4%, 2004年只有2.79%了, 远低于联合国6%的最低标准。社会对技术要求日益提高, 也让政府觉察到国家对教育的投入必须扩大, 所以直到2012年中国教育经费投入占GDP 4%。比2004年提高了1.21%。目前, 农民工培训工作的主管部门由农业、科协、教育、劳动人事部门共同管理, 输出方向主要是县乡政府, 这种由多个部门管理、各部门各自为政的农民工培训布局是不利的, 无法形成统一规划。自农村税费改革以来, 由于许多地方财政都比较困难, 特别是县乡财力, 财政收入逐步萎缩、几近枯竭, 贫困乡区财政连基本的保职工的工资都难以到位, 挪用国家对成人教育投入费用已变为经常现象, 更不用说培训费用的投入。

三、解决返乡农民工培训的对策与建议

产业升级中新型农民工模式需要结合各种培训模式的优点, 以有效解决现行农民工培训模式中的问题, 此模式旨在从现有的模式基础上进行调整, 以“政府———企业———培训机构———农民工”为中心创建新型培训模式。

(一) 农民工培训职能应强化。

设置社会劳动保障部门专门负责为农民工培训事项进行服务, 政府工作落实要到位, 引导及鼓励社会各种培训机构加入到农民工培训工作中, 政府在政策上多支持机构, 使其更有积极性。同时使各项工作能合理安排培训资源, 以达到资源最大化利用。政府确定有效考核评价指标, 通过培训机构绩效效果指标、农民工的认知效果指标和学习效果指标进行量化评价考核, 三者来反映培训就业率、投资回报率和培训满意度来构建评价体系, 定期评估农民工的培训效果, 加强农民工培训职能。

(二) 农民工转变对培训的传统认识, 适当增加培训投入。

传统的培训对农民工没有起到直接效益, 致使很多农民工对各种政府组织的培训已漠不关心。农民工对培训的传统认知已束缚了他们思维, 认识不到培训对其就业的作用。要转变此认识, 还将对农民工的文化素质进行提高。由于农民工普通文化水平低, 对培训的认识不足, 培训信息从传达到接受再到反馈都会出现问题。解决返乡农民工培训问题从根本上要因人制宜、因地制宜, 根据农民工自身收入水平, 政府要适当给予政府补贴, 加强对提高农民工素质提高的投入, 使农民工在政府补贴中能真正受益, 政府应成立有效监督机构, 对政府补贴资金是否有效有投入培训中进行管理。

(三) “校企”合作模式中应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

“校企”合作是现行高校的改革重点, 企业往往可根据企业自身的要求, 并利用企业内自有的培训基地开展订单式培训模式, 为企业输送适应企业发展的有效人才模式。企业在“校企”合作模式中满足自身需求的条件下, 向社会开放教育培训资源, 使这部分资源成为社会教育资源的一部分。以此来降低企业成本, 以此来达到用最低的投入收到最大的效益。学校在国家的支持下也会建成一些实践培训基地, 为企业需要的员工进行实践培训, 同时企业又可成为学校的学习基地。对于企业来说, 如果学校能提供有效优质的教学师资队伍和先进硬件设备条件来保证培训效果, 企业与学校可以获得双赢。

(四) 培训结构突出对青年农民工的培训。

在农民工年龄结构中, 青年农民工是新时代下的主力军, 培训结构应把重点放在对青年农民工的培训上。青年农民工具有思维活跃、学习及接受能力快的特点, 而好奇心强、学习意愿也比中年农民工更强烈, 从这些特点来看, 培训内容应突出对青年农民工的培训。然而,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的发展, 传统的教育培训模式显然已经不适应当代青年农民工的城求, 在信息时代下, 高科技的发展需要我们在培训的知识结构及方式下也要跟上社会的发展, 利用信息技术、多媒体动态和培训基地实景操作已经成为当代培训模式发展的一个趋势。但青年农民工的心态又是最不稳定的时候, 心态容易起伏, 叛逆心理较强, 好高骛远的心理时常存在, 所以对他们这些群体可以从心理疏导和创业指导进行培训, 培训中进行心理咨询, 对有创业欲望的青年人进行创业指导服务, 提高创业成

参考文献

[1] .张胜军.我国农民工培训政策的回顾与前瞻[J].职教论坛, 2012

[2] .姚启慧等.虚报数千人骗补贴, 武汉曝套取农民工培训金窝案[N].湖北日报, 2011-6-15

[3] .艾瑞红.各省频出举措防农民工技能培训“冷场”[N].中国青年报, 2012-1-16

农民工学校安全教育培训试题答案 篇5

姓名:班组:得分:

一、填空题(2×25=50)

1、当农民工自身的权益受到侵害时,如拿不到工资等,可以通过(C)维权。

A.破坏施工用具B.扣留老板的财物C.法律途径D.自认倒霉

2、工人进入施工现场必须佩戴(B),不能随意拿下。

A.手套B.安全帽C.防护面罩D.防护手套

3、根据《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施工单位的安全生产费用不应该用于(C)。

A.购买安全帽B.更新防护网C.购买先进施工机械D.工人安全培训

4、Φ8@150中的150表示的是(C)。

A.钢筋直径B.钢筋长度C.相邻钢筋中心距D.钢筋的弯起长度

5、以下不宜用来拌混凝土的水是(D)。

A.河水B.井水C.自来水D.海水

6、C20表示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为(A)N∕mm

2A.20B.2C.200D.20007、为了发挥材料强度的特点,在下列关于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叙述中,(C)正确。

A.利用混凝土承受拉力,利用钢筋承受压力B.利用混凝土和钢筋都承受拉力

C.利用混凝土承受压力,钢筋承受拉力D.利用混凝土和钢筋都承受压力

8、混凝土振捣时间过长会造成混凝土产生(D)。

A.凝结力不够B.硬度过大C.强度不够D.石子下沉,水泥浆上浮(离析现象)

9、在深基础或夜间施工时,应设有足够的照明设备,照明灯应有防护罩,不得用超过(C)的电压。

A.12VB.24VC.36VD.48V10、沥青防水卷材的铺设,当坡度小于(A)时,宜平行屋脊铺贴。

A.3%B.4%C.5%D.6%

11、接线时不可接反,否则维修灯具时,易造成(A)。

A.触电或短路B.灯具不亮C.线路不通

12、工地上的安全三宝指的是(B)

A.安全帽 安全带 防护手套B.安全帽 安全带 安全网

C.安全帽 安全网 防护手套D.安全带 安全网 防护手套

13、下列选项不属于安全检查中三定原则的是(A)。

A.定条件B.定人员C.定时间D.定措施

14、在市区主要路段施工,设置围档的高度不得低于(C)

A、1.8MB、2MC、2.5M15、下列哪种灭火设施不适用于扑灭电器火灾?(A)

A、水B、干粉剂灭火剂C、砂子

16、因事故导致严重的外部出血,应该(B)。

A、清洗伤口以后加以包裹B、用布料直接包裹,制止出血

C、用药棉将流出的血液吸取

17、JGJ59-99标准文明施工检查表中封闭管理栏目规定应设置(C)。

A、保卫B、保安C、门卫

18、发生伤亡事故要按照(B)的原则进行处理。

A、“三不放过”B、“四不放过”C、“五不放过”

19、在遇到高压电线断落地面时,导线断落点----米内,禁止人员进入。(C)

A.5B.10C.2020、电器着火时不能用----来扑灭火灾。(A)

A.水B.沙C.尘土

21、在建筑施工中,通常所说的“四口防护”是指:楼梯口、(A)、预留洞口和出入口。

A.电梯口B.门口C.烟囱口

22、新建的工程和技术改造项目以及采用新工艺、新材料,要符合(B)的要求。

A、安全管理规程规定B、安全卫生规程和标准C、安全规范

23、建筑企业新进场工人,必须接受(C),经考核合格后,方能上岗。

A、一级安全培训教育B、二级安全培训教育C、三级安全培训教育

24、施工现场发生安全事故,施工单位应立即向当地建设工程安全监督管理机构报告,并在(B)小时内提交书面报告。

A、18B、24C、4825、JGJ59-99标准文明施工检查表规定施工生产应做到(A)

A、工完场清B、当日作业当日清C、节能降耗

二、判断题(2×25=50)

1、《安全生产法》规定,矿山、建筑施工单位和危险物品的生产、储存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应由有关主管部门对基本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考核合格后方可任职()

2、《安全生产法》规定,生产经营场所和员工宿舍应当设有符合紧急疏散要求标志明显,保持畅通的出口。()

3、生产经营单位的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专门的安全作业培训,取得毕业证书,才可上岗作业。()

4、冬季施工时,注意保暖,防止滑落,严禁随意取火和室内用电炉取暖以防发生火灾。()

5、班组每个成员对任何的违章指挥都权制止。()

6、三级安全教育是指:公司教育、项目部教育、班组教育。()

7、电焊工电焊时不加防护也会引起尘肺。()

8、机动车通过狭路、窄桥时,最高行驶速度不得超过每小时30公里。()

9、个人不卫生习惯如在车间吸烟、进食与职业病的发生无关。()

10、任何气瓶可以不漆上不同颜色。()

11、粉尘对人体的危害程度无关。()

12、特殊工种如电工、电焊工、架子工、起重工,破爆工及吊车司机要持证上岗。()

13、能发生触电事故的危险电压一般最低是36V。()

14、进行地下挖掘作业时应穿防寒鞋。()

15、装用漏电保护器,属于绝对保安措施。()

16、雨季从事高处作业要穿防滑靴,工棚住所在低处防水淹, 靠山边防塌方泥石流,雷雨天气避免在野外施工操作,注意防雷。()

17、班组长和安全员的安全教育由企业安全生产管理部门组织实施。安全教育时间不少于12学时。()

18、企业、事业单位处分职工,工会认为处理不当的,无权利提出意见。()

19、用人单位的生产设备工具、用具等设施符合保护劳动者生理、心理健康的要求。()

20、机械作业前应该检查各部件是否无松动.连接良好。()

21、吊销机动车驾驶证未满2年的不得申请驾驶证。()

22、机械作业时可以不听从指挥。()

23、水既可以用来熄灭木材、纸张、布匹和轮胎火灾,也能用来熄灭电器、汽油着火。()

24、填挖区土体不稳定,有发生坍塌危险时,应立即停工。()

25、本合同段目标足实现“二个为零”,即死亡事故为零,重伤事故为零。()

农民工学校安全教育培训试题(2)答案

一、选择题

1、C2、B3、C4、C5、D6、A7、C8、D9、C10、A11、A12、B13、A14、C15、A16、B17、C18、B19、C20、A21、A22、B23、C24、B25、A

二、判断题

1(√)2(√)3

6(√)7(√)8

11(×)12(√)

16(√)17(×)

21(√)22(×)

大学生农民工教育培训论文 篇6

关键词:农民工;教育培训;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农民工教育培训是农民工人力资本投资和积累的重要途径,它对于提升农民工的领导技能,增强农民工的职业适应性,改善农民工的就业部门和工种岗位,增加农民工收入和提高城市的适应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农民工的教育培训日益受到社会的重视,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和进步。然而,由于农民工教育培训工作涉及面广,某些经验较为缺乏,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因此,需要进一步总结经验,提高认识,统筹规划,加大投入,认真做好教育培训,提升农民工的人力资本。

一、农民工教育培训的意义

(一)农民工教育培训是提升人力资本质量和实现农民工市民化转变的重要途径

根据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的主要成分是教育资本,它提高了人们的生产能力,是经济增长的源泉,也是真正解决贫困问题的有效途径。由于其自身的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偏低直接导致了其社会地位低下,收入偏低,甚至在他们为城市建设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之后仍然不能得到社会的尊重和认可,很难真正地融入城市生活。所以教育培训可以提高农民素质,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并提升其社会经济地位,增强其城市适应能力,从而推进我国的市民化进程。

(二)解决好农民工教育培训问题对于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解决好农民工教育培训问题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

目前,农民工素质较低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农民工中接受过技能培训的只占9.1%,没有受过任何培训的占76.47%。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是在第二劳动力市场就业,他们之所以作这种选择(其实是别无选择),原因当然与他们自身的素质有直接关系,大多数农民工的受教育水平和技能训练情况使他们很难胜任技术含量较高的工作。目前越来越多的行业已不再需要单纯依靠出卖劳动力的员工。因此,农民工就业形势更加严峻,有大批农民工将会加入城市失业者的行列。这些都是社会不稳定因素,将给社会带来更大的压力和安全隐患,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2解决好农民工教育培训问题关系到工业化、现代化水平和城市文明进步程度

由于农民工已经并将进一步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工的素质状况,不仅直接关系到我国产业素质和竞争力,而且关系到整个工业化、现代化水平和城市文明进步程度。

二、农民工教育培训的现状

(一)教育培训机制不健全,导致培训经费投入不足

1相对于巨大的农民工培训需求,政府的投入可谓杯水车薪

相关研究报告显示,据统计,2004年至2006年,中央政府投入农民工培训工程12.5亿元;近两年,全国省区市级政府部门也为农民工培训投入约12亿元。在此条件下,平均每位农民工培训的政府投入大约100多元。而在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拨款中,国家对一所大学的投入都常常数以亿计,甚至十几亿。可见,认识不足导致政府在面对农民工培训时未能担当起应有的主导责任。政府对农民工培训的投资力度亟需扩大。

2虽然政府规定企业要发展职业发展培训,但实际多数企业没有履行

企业急于追求短期可见利润,往往忽视间接投资及收益,农民工培训投入力度非常小。据统计,我国企业在员工培训经费的投入占公司销售收入3%~5%以上的企业仅为8.7%,占销售收入0.5%以下的企业有48.2%。同时由于农民工相对于企业正式员工相比,常常不受劳动契约限制,或受季节性农业生产及回乡投资、子女上学等因素影响,城乡之间的流动性较大,企业担心对农民工培训的投入成为无用功,故而最大限度地降低民工培训投入。

3由于存在二元劳动力市场的歧视和分割,农民工工资待遇明显偏低

目前我国农民工的月工资主要集中在500至800元之间。其中,每月收入在300元以下的占3.58%,300至500元的占29.26%,500至800元的占39.26%,800元以上的占27.90%。显然,去除日常花费后,农民工根本无力支付培训所需。农民工收入水平过低,自我投资能力弱,成为我国农民工培训投入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教育培训定位不准确,导致培训质量不高

1教育培训的内容定位不准确

农民工教育培训基本包含三个内容:一是提升职业技能教育与培训;二是城市生活常识普及;三是法制观念教育。根据受教育时间的不同,农民工培训又可以分为转移前的引导性教育、转移后的技能教育和岗位培训等。目前,农民工培训仅仅局限于农民进城后的短时技能培训,转移前的引导性教育、城市生活常识教育和法制普及严重滞后。此外,技能培训缺乏针对性,存在课程与教学、岗位需求脱节现象;培训课程的职业分布局限在一些低层次的范围,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培训难以满足需要;适合需要的公益性服务和培训项目也不多,影响了培训实效。

2教育培训的对象定位不准确

教育对象的差异性决定教育培训方式、方法的差异性。而我国现在的农民工教育培训大多数是不分男女老幼,不论能力高低,不看健康与否,只要参加报名培训,来者不拒。这样参差不齐的教育培训其质量效果可想而知。现实中的农民工大体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农村大量升学无望的初、高中毕业生,他们有一定的文化基础,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较强,通过教育培训,能较快掌握新技能,综合素质也能相应提高,增收潜力很大,是教育培训的重点。二是年龄偏大,素质偏低,缺乏劳动技能的农民,宜采取短期技能操作培训。三是女性农民工,根据女性特点可进行家政服务等专业培训,同时开办各种文化学校、夜校,以提高她们的文化素质。

(三)教育培训认识不到位,导致培训力度不够

1政府认识不到位是影响农民工培训工程的进展和效率的最大因素

农民工培训具有准公共产品的性质,属基础建设范畴,国家须明确其在农民工培训中的主导地位与主要责任。近年来国家有关农民工培训的政策方针由于缺乏制度保障,措施不力。一方面地方政府未切实贯彻中央有关精神,农民工培训落实不力;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始终未把农民工培训列入必需性计划。从国家主管农民工培训的部门看,教育部、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等多部门共同参与,缺乏集中统一领导,易形成“九龙治水,天下大旱”局面;从国家教育方针来看,农民工培训未包含在教育发展战略之中;从投入来看,政府投入非常有限,全国众多具有培训需求的农民工难分其羹。因此,政府对农民工培训缺乏认识高度,责任旁落,不利于我

国农民工培训工程的实施。

2缺乏参与农民工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必然会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必须适应科技进步对生产过程及劳动力素质结构的要求变化,加大企业教育包括职工培训的力度,以获得人力资本投资的长期效益。部分企业未能及时更新观念,企业教育缺位。而农民工流动性相对更强,企业惮于投资的零效能,尤其不愿投资于农民工培训。

3农民工自我认识不到位,自我投入严重不足

农民工受教育年限短,文化水平不高,难以对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就业形势做出科学分析,对自身的职业与发展缺少合理的规划;同时,传统的自然经济思想和小农意识,使得农民工缺乏市场意识、竞争意识以及人力资本意识,因而缺少自我投资意识。这使得农民工更关注眼下的工作与收益,而不会投入经费和时间去接受培训。

三、农民工教育培训的对策

(一)完善机制,加大投入

当前,对社会转型期产生的农民工的认识还处在一个相对肤浅的阶段,在制度层面还不完善,而要制定更带有长久性、稳定性的一套全面、协调的政策、法规制度及有效的农民工培训激励政策,诸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不断完善就业准入制度,逐步形成“先培训后就业”的就业制度,切实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劳动合同难签、子女教育难、加入工会难四大突出问题,建立农民工的利益保护机制,消除其后顾之忧,为农民工培训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可以采取国外模式,开征企业培训税,在实现培训社会化的同时,让企业对人力资源的使用付出必要的成本。

农民工的教育培训还必须建立和完善长效机制。如建立专门的农民教育管理培训机构加强农民教育培训基地建设,整合农村教育资源,加强现有职业技术学校建设,逐步建立村为基础、乡镇为主阵地、县为补充的培训体系。如健全政府买单的投入机制。把农民培训纳入公共服务的范畴,作为公共财政的必要支出,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扩大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专项资金的规模,提高补贴标准。同时通过市场化动作,多渠道筹措培训经费。再如加强管理服务工作,加强信息指导和服务,为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提供信息平台,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基础工作,必须有长期坚持的精神和物质投入。

(二)细分市场,优化内容

针对农民工人力资源的现状,做好劳动力市场需求预测,动态的调整培训内容,形成有效高质量的“订单式”培训。根据国家专业标准和不同行业、不同工种、不同岗位对从业人员基本技能和技术操作规程的要求,细分市场,安排培训内容,设置培训课程。目前,还缺乏农民工培训系统教材和统一的考级标准,培训内容与农民工需求仍有差距。除对家政服务、餐饮、旅店、保安、制造等方面进行培训外,对农村政策法规和市场经济等方面知识及农业种植、养殖、加工等方面知识也要培训。同时要注意区分层次,对农民工中文化水平较低的没有专业技能和稳定收入的农民工,主要以实用技术培训为主;对于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农民工,要实行岗位培训,使其掌握一定深度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培训以定点和定向培训为主,在城区和各县、市、区设立若干个农民工培训中心,分地区对农民工进行系统培训。也可采取逐级培训的方法,努力扩大培训的覆盖面。

(三)统一认识,整合资源

1政府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体系,从消极控制到积极引导

开展对农民工的培训包括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各地方政府可集中力量办一所示范性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使其成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和转移的重要教育基地。并还可以鼓励和支持现有的职业技术学校和技工学校扩大农村招生规模,发展和改革农村教育,使农村职业学校、成人教育学校成为农村劳动力注意培训的重要阵地。政府加大对培训经费的提供和相关政策的支持,增加政府公共支出的实际比例,以提高农民工的职业技能水平。

2企业应当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有计划地对本单位的职工和准备录用的人员实施职业教育

大学生农民工教育培训论文 篇7

关键词:农民工,教育培训,目标函数,影响因素

不少研究文献指出, [1][2]我国农民工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农民工自身对教育培训不够重视, 用人企业缺乏教育培训的积极性, 政府提供的培训项目及资金缺乏统筹规划, 监督制约机制不够完善, 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等。农民工的教育培训至少包括企业、农民工自身和政府三个行为参与主体, 他们之间纠缠着复杂的权益关系。而且, 农民工教育培训中存在着各种溢出效应和投入与产出、投资与收益的不对称性。要解决农民工教育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应该仔细区分农民工教育培训相关行为参与主体的目标函数与制约因素, 建立供求均衡条件和博弈分析模型, 对农民工教育培训进行实证分析, 提出符合不同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的帕累托改进路径。本文主要根据对农民工问题的长期调查研究积累和相关理论, 给出了关于农民工教育培训相关目标函数与制约因素的分析模型, 以期为进一步基于均衡分析、博弈分析等分析方法的农民工教育培训实证研究奠定基础。

一、农民工参与教育培训的目标函数分析

根据长期调研了解的情况, 绝大多数农民工参与教育培训的主要目标集中在提高收入、适应工作、有利创业、不怕失业和丰富经历等方面, 这些方面可以分别归纳为农民工希望通过参加教育培训提高适应能力、增加收入要求和自我发展要求三个方面。而针对具体的农民工个体, 其参与教育培训对这三个方面的要求重要性程度不同。按照人力资本理论的解释, 影响农民工参与教育培训目标的因素主要包括农民工自身条件、培训费用、企业用工要求 (包括用工要求和用工薪酬) 、培训的提供 (包括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和培训含金量) 等。按照这些因素对农民工参与教育培训目标的影响程度和影响方式, 笔者认为其中农民工的自身条件可以被看作制约农民工参与教育培训目标的外生变量, 即假定农民工的各种自身条件固定不变;其余培训费用、企业用工要求和培训的提供均可以被看作内生变量, 即这些因素本身都可以进行调整, 且这种调整将对目标函数产生不同的影响。根据这样的规定, 以农民工参与教育培训的三个要求为三个目标, 农民工自身条件为外生变量, 培训费用、企业用工要求和培训的提供为内生变量, 并假定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独立的, 则根据三个目标之间相互独立的思路, 建立农民工参与教育培训的线性回归模型如下:

undefined

式 (1) 中F1 (C, R, T) 代表作为因变量的参与培训目标, 包括提高适应生存环境能力f1 (C, R, T) 、收入提高f2 (C, R, T) 和自我发展f3 (C, R, T) , 这三个目标都分别受到C、R、T的影响, 因此是这三个内生变量的函数。其中, ai (i=1, 2, 3) 表示作为外生变量的农民工自身条件, 为一常数;C代表作为自变量的培训费用, 含义是增减培训费用可以改变农民工参与培训的意愿;R代表作为自变量的企业用工要求, 含义是改变企业用工要求会改变农民工参与培训的意愿;T代表作为自变量的培训提供, 含义是改变提供的培训可以改变农民工参与教育培训的意愿;bi (i=1, 2, 3) 表示农民工参与教育培训的培训费用贡献率;ci (i=1, 2, 3) 表示农民工参与教育培训的企业用工要求贡献率;di (i=1, 2, 3) 表示农民工参与教育培训的培训提供贡献率, 且式中:

式 (2) 表示构成农民工自身条件的因素, 包括年龄ag、性别se、学历ed、家庭背景fa和参与培训的时间tm。对具体农民工而言, 其对每个目标的影响以一个常数表示。

式 (3) 表示构成培训费用的因素, 包括农民工承担的费用sc、企业承担费用fc、政府资助gc, αi (i=1, 2, 3) 分别表示农民工承担费用、企业承担费用及政府资助对培训费用的贡献率。

式 (4) 表示构成企业用工要求的因素, 包括用工要求re和用工薪酬sa, αi (i=4, 5) 分别表示用工要求、用工薪酬对企业用工要求的贡献率。

式 (5) 表示构成培训提供的因素, 包括培训内容ct、培训方式mt和培训含金量ut, αi (i=6, 7, 8) 分别表示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和培训含金量对培训提供的贡献率。

因此, 农民工参与培训的总的目标函数可以写成:

按照以上分析模型所设定的因变量、自变量和外生变量设计出适当的问卷, 并在一定范围内开展以农民工为对象的抽样调查, 通过统计分析可以得到影响农民工参与教育培训目标的各影响因素贡献率和外生变量的值, 从而比较真实地反映该范围内各种外生变量和内生变量对农民工参与教育培训目标的影响情况。

二、用工企业的目标函数分析

我国农民工作为企业的生产要素之一, 虽然学历和技能都不高, 但使用成本相对较低。使用农民工的企业绝大多数属于劳动密集型, 这些企业所要求的技术含量比较低, 但由于大多数农民工缺乏相应的教育培训, 因此刚录用的人员很难完全适应企业的用工需求。按照厂商理论, 企业对劳动力的教育培训在经济学上被看作是人力资本投资, 目标在于追求投资回报。如果对农民工人力资本的投入小于其带来的效益, 企业一般就不会进行投资。影响企业投资农民工教育培训的因素主要包括企业的用工类型 (主要看劳动密集化程度) 、培训类型 (主要区分通用型和专有型培训) 、劳动力市场状况、向农民工转嫁负担程度、员工流动性和企业外部资助 (包括政府提供培训补贴程度、政府等企业外部提供的培训以及政府其他相关支持政策) 等。按照这些因素对企业投资农民工教育培训目标的影响程度和影响方式, 笔者认为其中企业的用工类型、培训类型和劳动力市场状况等可以被看作制约企业投资农民工教育培训的外生变量, 即假定企业的用工类型、培训类型和劳动力市场状况固定不变;而员工流动性、向农民工转嫁负担程度和企业培训资助可以被看作内生变量, 即企业或企业外部可以对这些因素进行调整, 而且这种调整将对目标函数产生不同的影响。此外, 假定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独立的, 则建立企业投资农民工教育培训的线性回归模型如下:

式 (7) 中F2 (L, F, Z) 代表作为因变量的企业投资农民工教育培训的目标收益, 该目标受L、F、Z的影响, 因此是这三个内生变量的函数。其中, ω1作为影响企业收益的外生变量, L代表作为自变量的企业员工流动性, F代表作为自变量的向农民工转嫁负担程度, 这两个自变量的改变均降低或增加企业培训成本, Z代表作为自变量的企业培训资助, 含义是企业可以改变培训资助项目而改变企业培训收益, e表示企业投资农民工教育培训的企业员工流动性贡献率, g表示企业投资农民工教育培训的向农民工转嫁负担程度贡献率, k表示企业投资农民工教育培训的企业资助贡献率, 且式中:

式 (8) 表示外生变量的构成因素。包括企业用工类型wk, 含义是不同类型的企业投资农民工教育培训的目标收益各异;企业提供的培训类型tk, 含义是企业提供通用型培训主要增加“溢出效应”和员工“逆向选择”风险, 而企业提供专有型培训主要增加产生“沉没成本”的风险;劳动力市场状况lk, 含义是劳动力市场供给变化会影响企业增加或减少培训投资。

式 (9) 表示企业培训资助的构成因素, 包括农民工承担费用sc、企业承担培训费用fc、政府提供培训补贴gc及政府其他相关支持政策pl, βi (i=1, …4) 分别表示农民工承担费用、企业承担费用、政府资助及政府其他支持政策对用工企业收益的贡献率。

因此, 用工企业的总的目标函数可以写成:

按照以上分析模型所设定的因变量、自变量和外生变量设计出适当的问卷, 并在一定范围内开展以使用农民工企业为对象的抽样调查或普查, 通过统计分析可以得到影响企业投资农民工教育培训目标的各影响因素贡献率和外生变量的值, 从而比较真实地反映该范围内各种外生变量和内生变量对企业投资农民工教育培训的影响情况。

三、政府部门的目标函数分析

从基本属性来看, 农民工教育培训属于私人产品, 因为直接获益的是农民工和企业。但是, 促进农村劳动力的非农转移是我国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之一, 加强农民工的教育培训可以有效地促进农村劳动力的非农转移。因此, 政府无论是出于社会责任的考虑还是外部性矫正的考虑, 都有义务参与提供农民工教育培训资助。从政府的公共职能来看, 提供农民工教育培训资助的目标是为了强化农民工教育培训的正外部性, 避免单纯依靠市场的人力资源培训失灵, 缓解社会矛盾, 促进教育公平, 最大化社会福利。[3][4]影响政府资助农民工教育培训目标的因素主要包括政府的支持能力、农民工教育培训市场的发育程度、接受支持方的配合程度 (包括农民工承担培训费用、企业承担培训费用) 、政府的支持方式 (包括政府直接提供、直接资助农民工、资助企业或资助培训机构等) 和力度 (即政府承担培训费用、政府其他相关支持政策) 以及非资助性政策措施对农民工教育培训市场发育程度的影响等。按照这些因素对企业投资农民工教育培训目标函数的影响程度和影响方式, 笔者认为其中政府的支持能力和农民工教育培训市场的发育程度可以被看作制约政府资助农民工教育培训目标的外生变量, 即假定政府的支持能力和农民工教育培训市场的发育程度固定不变;而政府的支持方式和力度、接受支持方的配合程度以及非资助性政策措施对农民工教育培训市场发育程度的影响可以被看作内生变量, 即政府或其他参与农民工教育培训的方面可以对这些因素进行调整, 而且这种调整将对目标函数产生不同的影响。此外, 假定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独立的, 则建立政府资助农民工教育培训的线性回归模型如下:

maxF3 (M, D, P, Y) =ω2+ηM+ξD+ζP+ρY (11)

式 (11) 中F3 (M, D, P, Y) 代表作为因变量的政府资助农民工教育培训的效果, 受M、D、P及Y的影响, 因此是这四个内生变量的函数。其中, ω2表示对目标有影响的外生变量, M代表作为自变量的政府的支持方式, D代表作为自变量的政府资助力度, P代表作为自变量的接受支持方的配合程度, Y代表作为自变量的非资助性政策措施对农民工教育培训市场发育程度的影响, η表示政府资助培训效果的政府的支持方式贡献率, ξ表示政府资助培训效果的政府的支持力度贡献率, ζ表示政府资助培训效果的接受支持方的配合程度贡献率, ρ表示政府资助培训效果的政府非资助政策措施对农民工教育市场的发育程度影响贡献率, 且式中:

式 (12) 表示外生变量的构成因素。包括政府的支持能力gz, 含义是政府资助农民工教育培训受政府的财政支持能力约束;农民工教育培训市场的发育程度nf, 含义是政府资助农民工教育培训的效果与教育市场的发育程度相关。

式 (13) 表示政府支持方式的构成因素, 包括政府直接提供gt、直接资助农民工gn、资助企业或培训机构gf, γi (i=1, 2, 3) 分别表示政府直接提供、直接资助农民工、资助企业或培训机构对政府支持方式的贡献率。

式 (14) 表示政府支持力度的构成因素, 包括政府承担培训费用gc、政府其他支持性政策pl, γi (i=4, 5) 分别表示政府承担培训费用、政府其他支持性政策对政府支持力度的贡献率。

式 (15) 表示接受支持方的配合程度构成因素, 包括农民工承担培训费用sc、企业承担培训费用fc, γi (i=6, 7) 分别表示农民工承担费用、企业承担费用对接受支持方的配合程度的贡献率。

因此, 政府的总的目标函数可以写成:

按照以上分析模型所设定的因变量、自变量和外生变量设计出适当的访谈问卷, 并前往相关政府部门进行访谈调查, 就可以获得该地区内各种外生变量和内生变量对政府资助农民工教育培训的效果影响情况的相应数据资料。

四、小结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获得两个结论:

第一, 农民工的教育培训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各个参与主体的目标以及影响目标的因素繁杂多岐, 缺乏共同的交集和相互的匹配性, 简单地改变某些影响因素并不能很好地解决农民工教育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第二, 应该仔细区分农民工教育培训相关行为参与主体的目标与影响因素, 根据各目标与影响因素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影响, 建立供求均衡条件和博弈分析模型, 对农民工教育培训进行实证分析, 提出符合不同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的帕累托改进路径。

参考文献

(1) 王海燕.关于农民工培训的现状分析及对策[J].吉林农业, 2010, (07) .

(2) 许晓峰.关于农民工培训问题的思考与对策[J].农村财政与财务, 2009, (08) .

(3) 王鹏程, 张丽波.关于政府支持农民工培训的几点思考[J].中国市场, 2010, (15) .

加强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 篇8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对策

新生代农民工相对于原有的农民工而言, 特指出生于20世纪八十年代以后, 年龄在16岁以上, 在异地以非农就业为主的农业户籍人口。他们是伴随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而成长起来的一个庞大社会群体, 是伴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快速转型而成长起来的一个庞大社会群体, 是基本脱离农村而又没有真正融入城市、尚处于社会结构中第三元状态的一个庞大社会群体。2010年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52亿人, 其中16~30岁的新生代农民工总数在1亿人左右, 约占外出务工人员总数的六成以上。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越来越多的新生代农民工将参与到城市化建设中。

一、加强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的意义

(一) 有助于新生代农民工自身融于城市化发展。

新生代农民工大多数是刚刚从学校毕业就直接进入城市打工, 他们普遍存在着缺乏职业技能等问题。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 新生代农民工的受教育程度和职业技能水平明显滞后于城市劳动力市场的需求, 他们的就业空间小、适应能力差, 这也阻碍了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长期稳定就业, 真正融于城市生活。加强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 有效提升他们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这对拓宽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领域, 提高就业层次, 真正融于城市化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 有助于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步伐, 实现城乡一体化。

城镇化是一个国家经济结构、社会结构以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的重要过程。目前, 我国正处于人口向城市聚集的转型时期, 大批农民向城市迁移, 成为城 (镇) 市人。2011年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将超过50%, 我国历史上城镇人口首次超过乡村人口。随着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广大农民工尤其是作为农民工主力的新生代农民工将是城镇化人口的主要组成, 也是城 (镇) 市化过程中的主要劳动力。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教育培训, 提高新生代农民工职业素质, 是解决他们长期就业、稳定生活、自我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 也是推动我国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 加快城镇化步伐、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需要。

(三) 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新生代农民工是加快推动我国城市化进程和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与上一代农民工相比, 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水平相对较高、思想开放、思维活跃。但是, 由于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 使新生代农民工依然被排除在城市政策体系之外, 成为游离于城市与农村的“夹心层”。他们在城市里是无根基阶层, 其工作的流动性、不稳定性, 导致其经济基础的薄弱, 又使他们始终处于社会的边缘, 缺乏社会认同感和社会归属感, 无法真正实现与城市的社会整合。通过加强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教育培训, 提高他们的文化知识水平和生产技能, 逐步改变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的不利地位, 尽快融入城市生活, 从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二、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

(一) 职业教育培训体制有待完善。

近年来, 虽然国家有关部门积极倡导开展农民工教育培训, 相继出台了一些有关农民工培训规划和指导意见, 但实施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分析原因, 一方面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涉及到农业、科技、教育和劳动等多个部门, 相关部门大多是仅仅从自己部门的角度推出相关“应对”措施, 并没有将现有的资源有效地整合起来;另一方面国家在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经费上投入不足, 成为严重制约新生代农民工培训发展的一大障碍。同时, 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和健全的法律法规规章保障, 因而没有形成完善的培训网络, 造成地方培训机构分散、泛滥, 培训资源浪费, 培训质量难以提高。

(二) 企业对职业教育培训投入不足。

加强职工培训和继续教育, 是企业造就人才的重要途径。国家明确要求企业要把农民工纳入职工教育培训计划, 确保农民工享受和其他在岗职工同等的培训待遇。同时, 国家还规定了用人单位应当建立职业培训制度、职工培训费用提取标准以及使用管理办法。但是, 从执行情况来看, 大多数用人单位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在职培训工作经费投入不足, 效果不尽如人意, 至于进行职前培训则更少。主要表现有:有的企业特别是效益较差的企业并未真正落实;有的企业尽管按规定提取了职工教育经费, 却把提取的职工教育经费挪用于其他方面;有的企业着眼于眼前利益, 不愿多培训员工, 在职工培训上流于形式等。这就导致新生代农民工的技术含量普遍较低, 无法帮助他们有效实现知识型、技能型的转变, 难以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

(三) 新生代农民工自身所面临的障碍。

新生代农民工一般是刚刚从校园走向社会, 大多数来自经济社会相对落后的地区, 没有相应的技术基础, 难以适应社会、企业对就业务工人员的要求。针对这一现状, 新生代农民工自身有参加技能培训的内在需求。从调查情况看, 目前新生代农民工在参加职业技能培训上面临的障碍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自身经济条件差。由于新生代农民工大多数家境比较困难、经济拮据, 又刚刚走向社会, 经济上还没有独立, 没有能力支付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费用;另一方面培训机构和职业技能选择困难。社会上各类培训机构良莠不齐, 新生代农民工在选择培训学校时常常难以分辨。同时, 新生代农民工社会经验不丰富, 不能有效把握社会和企业的需求, 在选择技术培训上存在盲目性。

三、加强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教育的对策

(一) 提高对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教育的认识。

思想是行动的向导, 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的重要性只有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和接受, 促进广泛开展, 才能取得良好的实施效果, 这是做好对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工作的关键。因此, 我们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各种媒体, 以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加强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在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快城镇化步伐以及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提高对新生代农民工培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为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同时, 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教育, 促使其转变观念, 从而增强新生代农民工自身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 明确政府主导地位。

政府相关部门必须高度重视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教育培训工作, 明确其在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中的主导地位和主要责任。一方面政府应逐步建立和完善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相关法规和政策, 为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另一方面加大对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的投入, 完善企业与院校联合开展培训的政府激励机制, 整合各类教育培训资源, 提高新生代农民工教育的质量, 构建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的长效机制。

(三) 发挥企业的主阵地作用。

充分发挥企业的主阵地作用, 增强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的针对性。一方面企业要强化培训责任, 把新生代农民工纳入职工教育培训计划, 并根据企业发展和用工情况, 重点加强新生代农民工岗前培训、在岗技能提升培训和转岗培训, 确保新生代农民工享受和其他在岗职工同等的培训待遇;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企业地处一线的优势, 积极与各种教育培训机构开展合作, 实现资源共享, 从而有助于充分发挥双方的优势, 降低培训费用, 提高培训质量。同时, 企业要坚持技能培训和素质培训统筹兼顾的原则, 既注重农民工技能又要兼顾农民工综合素质的整体提升, 有效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素质, 使其真正成为现代化的产业工人。

(四) 发挥培训机构的主渠道功能。

针对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源的现状, 各类职业培训机构、职业学校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充分发挥其作为对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主渠道的功能。一方面培训机构要充分调研, 做好劳动力市场需求预测, 根据国家专业标准和不同行业、不同工种、不同岗位对从业人员基本技能和技术操作规程的要求, 细分培训内容, 设置培训课程;另一方面培训机构还需要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和合作, 增强培训针对性和有效性, 从而有效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素质和技能。

参考文献

[1]韩长赋.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合是个重大问题[N].光明日报, 2012.3.16.

[2]姜丽萍.论“新生代农民工”的作用及面临的问题[J].全国商情 (理论研究) , 2010.4.

[3]王玉宝.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的困境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 2010.20.

大学生农民工教育培训论文 篇9

与上一辈纯粹地获取城市打工的经济收益、维持生活不同, 这一代农民工的基本价值取向和追求目标是进入城市、融入城市、成为城市市民。融入的过程是艰难的, 新生代农民工不仅面临着城市对乡村的歧视和挤压, 在政治经济地位、基本权益等方面处于弱势地位, 他们与社会的连接很少, 几乎处于社会的边缘, 得不到当地民众的关注。他们面临着全方位的挑战, 还时刻处于留不下来又不愿意回去的两难处境。为了在真正意义上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帮助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 除了国家在大力推进户籍制度、用工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外, 最为关键的是从教育入手, 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综合素质。事实上, 当前新生代农民工在融入城市的过程中产生的诸多问题, 在很大程度上是和他们现阶段受教育的状况直接相关的。

一、对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问题的分析

新生代农民工具有一定程度的文化素质, 但相对不高;在个性品质上有一定的要求但是存在较大差距;意志水平愈加坚强但也会时常受到伤害。通过对这些特征的分析, 发现在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工作中, 存在着以下需求与供给不平衡的诸多问题。

1. 落后的教育理念和陈旧固定的教育内容无法满足新生代农民工的实际需求。

新生代农民工在心理结构上具有复杂性, 他们一方面具有传统农民的勤奋、踏实等品质, 另一方面, 伴随着文化素质的提高、知识视野的开阔, 他们又具有一些新的心理特征。他们普遍树立了以职业理想为核心的人生理想, 坚信努力奋斗可以实现理想, 但又不能完全估计现实、把握现实, 当理想和现实状况出现差距时, 心理往往极为脆弱;自我意识得到极大提升, 有充分的自我认知, 但闲暇生活集中于娱乐, 较为单调, 人生价值定位出现偏差;乡土情结淡化, “宁肯饿死在城里, 也不回乡下种地”已成为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的共识, 农村单调的生活、繁重的劳动以及一些粗鄙的乡村习俗已使他们感到厌倦。他们向往城市生活, 却对城市没有真正的概念, 没有产生真正的认同感和归宿感;他们具有强烈的自信, 相比尚处于封闭落后的农村居民而言, 他们的整体素质较高, 对新事物的兴趣和把握能力较强, 但心理往往敏感, 当城市里遭遇的不公投射到心理层面上时, 自信往往转化为自卑。

这些复杂的心理结构, 决定了他们具有迫切的学习愿望, 必将产生强烈的求知意识和终身持续发展的要求, 他们渴求学习专业技能、科学文化、政治经济、人际交往等多方面知识, 以提高自己的职业竞争能力, 增加收入水平, 改善生存状况, 继续学习的渴求感、技能培训的急切感和提高素质的迫切感在他们身上体现得特别明显。但与此相对的是, 当前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和培训往往流于形式, 教育内容陈旧固定, 教育理念落后单一, 教育形式较为简单, 存在着严重的形式化、政绩化和简单化的倾向。很多新生代农民往往只是接受简单的岗前培训和基本的操作技能培训, 掌握基本的企业文化知识, 这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实际需求。

2. 教育培训经费投入与现实需求难以匹配, 难以有效地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整体素质。

从总体上看, 政府在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方面投入的资金仍然与现实需求存在差距, 财政支持水平明显偏低, 难以满足实际需求;资金使用分散, 多个政府部门介入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项目, 资金难以统一调配;财政以外的资金介入的比例偏小, 缺乏足够的激励机制吸引其他资金。

3. 教育培训机制不完善, 缺乏多渠道、高水平、高效益的教育培训机构。

城市的教育培训主要针对下岗职工、企业再就业人员, 很少涉及新生代农民工, 对他们的教育培训往往由企业实施。但是, 大部分企业以经济效益为中心, 并未充分认识到员工培训作为一种人力资本投资所具有的长效性, 从根本上缺乏教育和培训的主动性、积极性, 而农民工频繁的流动和跳槽, 更使企业缺乏足够的动力;职业院校更多地以收入为核心, 且鱼龙混杂, 教学水平参差不齐, 相对固定的教学时间和农民工零散的业务时间产生了较大矛盾;高等学校教学水平较高, 管理规范, 但是往往没有设置专门的机构负责农民工培训。因此, 从全社会范围内来看, 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很难真正落实。

4. 现行教育管理体制的缺陷, 使新生代农民工难以平等享受教育机会。

由于教育管理体制的限制, 新生代农民工只能回家接受免费的教育培训, 在实际操作中就面临很大的困难, 也并无太大的实效性, 实质上限制了其接受教育的权利。而转入地并未实现属地管理, 新生代农民工事实上又被排除在转入地的教育体制之外。城乡两种教育资源的长期分离, 两种教育体制的不协调使他们丧失了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即使他们具有强烈的求知需求, 但保障制度的缺失事实上扼杀了他们的需求。

二、加强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的对策

育人工作要想做得好, 就必须考虑内外因素, 做到内外兼修。针对上述问题的分析, 新时期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应该从农民工自身素质的提升和社会教育条件及制度保障两个方面入手。

1. 激发新生代农民工的学习内在动机和主体意识, 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新生代农民工思维灵活, 综合素质较高, 接受新事物、新知识的速度较快, 具有强烈的求知欲。这种强烈的进取心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强烈愿望来自于内部和外部的双重刺激。内部因素主要在于“代偿”心理, 新生代农民工外出务工之前在学校接受的教育有限, 知识储备单薄, 等到投身于飞速发展的社会后, 才直观感受到自身知识的贫乏以及世界的广阔, 出于“代偿”心理, 就会自然而然地充分利用业余时间补充知识, 完善知识结构;外部因素则来源于时代的竞争压力和物质利益的刺激。现代社会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人才的竞争、知识能力的竞争, 处于产业链末端的新生代农民工也强烈地感受到了这种竞争, 而丰富的知识则会使其获得更多的机会、更高的薪酬、更好的待遇。因此, 应该从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特征出发, 在为其提供完备的学习资料、场地、设备、师资的基础上, 制定奖励方案, 完善激励机制, 将薪酬待遇同知识水平挂钩, 将晋升标准同学习能力挂钩, 充分激发他们的学习内在动机和主体意识, 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2. 充分利用社会多方面资源为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提供条件和保障。

(1) 转变政府职能, 为教育培训提供制度保障。政府要坚持以人为本, 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建设服务型政府, 实现管理模式由“管理服务型”到“服务管理型”的转变, 改善新生代农民工的生存环境, 更要为其接受优质、高效的教育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制度环境。各级政府要强化舆论宣传力度, 在全社会营造关注、重视、扶持新生代农民工及其教育的良好氛围, 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建立教育培训的专门机构, 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及各教育培训机构, 改变政出多门、分散重复、效率低下的教育培训格局, 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完善激励机制, 引导社会资金进入新生代农民工教育体制;按照实用、科学、高效的原则, 整合社会各种教育资源, 优化配置;建立教育培训信息系统, 将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需求、教育状况、教育评估等纳入系统, 实时动态地掌握其接受教育状况, 及时调整相应策略;建立教育绩效评估系统, 推行技能鉴定、持证上岗等制度, 完善教育效果评估体系, 改变只教不评、评而无用的局面。

(2) 企业作为主渠道, 在教育和培训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新生代员工的基本活动载体, 企业应该坚持按需教育, 加强市场调查与研究, 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坚持因时教育, 充分调研新生代农民工的实际水平, 增强教育的实效性;根据企业需要和农民工状况, 为其制定职业发展规划, 配齐经费、师资。与此同时, 以技能鉴定为契机, 加强现场教育。通过培训师的现场演练、现场指导、现场评判, 强化新生代农民工的实际操作能力和业务技能;实施阶梯式培训机制, 培训师首先进行岗前教育, 工作一段时间后结合实际工作状况再次教育, 以巩固教育效果;建立教育、竞赛、考核长效机制。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长期教育、长期考核, 每周设定相关专题进行考试, 强化记忆效果;引入竞赛机制, 举办多种形式的竞赛并给予物质奖励, 以激发其学技术、练本领的热情;建立三层次教育模式, 按照基本技能、履职能力、发展性能力的层次顺序, 分阶段设置教育内容, 在接受下阶段教育时, 需接受上阶段教育效果考核, 考核合格者方可接受后续教育;强化人力资源基础工作, 重点做好人力资源规划、薪酬激励、晋升机制等工作, 形成完善的激励机制。

(3) 职业院校应积极创新, 提高教育培训的实效性和针对性。韩国、日本等国家均利用国内各类技术院校和职业学校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 提高了整个劳动力队伍的素质。我国同样建立了各类职业技术院校, 但由于良莠不齐, 监管不力, 并未在新生代农民工教育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 因此, 应该在加强监管的基础上, 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 结合新生代员工的特点创新教学方式, 适当引进分角色演练、员工论坛、互助培训等方式, 提高教学效果;加强校企合作, 根据市场需求和企业发展的实际状况不断调整教学内容, 完善教学方案, 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根据新生代农民工业余时间零散、学习时间不固定的现实状况, 采取更为灵活机动的授课方案, 增加夜班、短期班、假期班的授课频次, 适当采用“送教到企”的教学方式, 到企业授课, 到车间授课, 到工作现场授课;根据新生代农民工的实际需求, 开展专题性教学, 突出专业技能、法律知识、文化知识等内容的讲授。

(4) 加强培训者队伍建设, 保障教育培训质量。师资力量的匮乏是制约教育培训效果的瓶颈, 农民工经济实力有限, 难以承担高额的教育费用。因此, 应该建立政府、企业、院校三级培训者队伍, 分别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维权知识、业务技能、综合知识的教育培训, 政府财政给予适当的劳动补贴。培训者要结合企业经营发展目标和本专业管理需要, 在培训需求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 参与制定新生代农民工的年度培训计划;在充分分析培训需求的基础上, 开发培训课程, 编写培训教案;结合培训效果评估情况, 不断完善培训教案, 改进培训传授形式, 提高培训效果, 编写培训教材, 开发培训课件。

(5) 社区、党工团组织应充分发挥其优势, 开展灵活多样的培训活动。新生代农民工已经越来越多地进入社区, 社区浓厚的文化氛围会对其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 社区要在保障其民主参政权利的基础上, 优化社区环境, 社区工会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灵活创办夜校等培训机构、组织开展各项文体活动, 营造奋进积极的教育氛围。党工团组织要在维护和保障新生代农民工基本权益的基础上, 构建完备高效的教育体系, 使其始终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熏陶和影响, 保证教育的正确方向, 提高教育的长效性。

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其综合素质及受教育程度也直接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 国家必须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 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 让新生代农民工有尊严地融入城市。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入, 新生代农民工陆续进入城市并成为农民工的主体。文章从教育理念和内容、政府资金投入、教育培训机制及教育管理体制等方面分析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存在的诸多问题。因此, 不仅要激发新生代农民工的学习内在动机和主体意识, 而且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提供教育培训条件和保障, 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综合素质, 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主体意识,社会资源

参考文献

[1]吴济慧.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的职业教育策略[J].职教论坛, 2010, (19) .

[2]徐艳霞.新生代农民工的信息需求及其实现途径[J].理论探索, 2010, (2) .

[3]姜胜洪.当前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兰州学刊, 2011, (3) .

[4]赵曼, 刘鑫宏.农民工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劳动保障出版社, 2010.

[5]杨聪敏.农民工权利平等与社会融合[M].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 2010.

[6]李娜.新生代农民工在跳动[J].中国扶贫, 2010, (9) .

新时期农民工培训教育的思考 篇10

1 农民工培训教育的特点

回答怎样建立农民工培训的有效机制, 必须了解农民工培训的几个重要特征: (1) 农民工培训对象的收入水平较低, 对于培训的购买能力还相对较弱; (2) 农民工培训对象人数众多, 构成复杂, 而从事不同产业和不同工种的农民, 对培训的需求必然不同, 因此难以进行集中培训, 降低成本; (3) 农民工培训对象的就业情况具有临时性、季节性、兼业性等特点, 既不容易确定培训内容, 又增加了培训成本而且, 由于农民工就业的不稳定性, 使用企业人力资源的投资难于回收, 这就导致在农民工培训过程中企业缺乏培训动力。

基于以上特征, 农民工培训与一般的人员培训来比, 赢利性较弱而公益性较强, 现阶段的农民工培训无法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自发的进行, 而需要政府“在位”的特定领域, 其供给需要采取政府和市场共同分担的原则。

2 农民工培训教育问题的分析

农民工培训教育主要是指由政府、培训机构、用工企业共同完成。要想进一步完善农民工培训机制, 必须对农民工培训教育存在问题作出分析。

(1) 学历较低, 文化知识水平低。基本的文化知识水平是农民工接受教育培训的基础。没有相应的学历教育, 没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学习, 会对农民工培训教育形成很大障碍。学历低成为农民工接受教育培训的一个重要问题。

(2) 进城前技能起点不同。必要的培训是农民工进行城市工作生活所必要的, 但是许多农民工在打工前往往没有机会接受培训。调查发现, 只有13.5%的农民接受过进城打工培训, 8.1%的农民工接受过进城打工培训。36.6%的农民在家里时接受过种植养殖培训, 13.0%的农民工在家里时接受过种植养殖培训。多数农民工的培训都是以一边干一边学形式进行的, 接受政府和学校组织培训的农民工比例较小。

(3) 培训教育没有经济保障, 时间无法保障。48.6%的农民工认为, 城市生活费用高。调查发现, 54.7%的农民工认为工资低, 而农民工又要以这样低的工资收入负担家庭很大的开支, 有67.9%的农民工需要供养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老人, 46.8%的农民工需要供养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子女, 他们的工资收入就显得更加不足。

当前农民工劳动时间长, 劳动强度大, 一定程度上影响农民工接受教育培训。调查发现, 58.6%的农民工每天劳动8到12小时, 11.2%的农民工每天劳动12小时以上。调查显示, 农民工每天工作时间超过8 h的占调查问卷总人数96%, 并且80%以上的农民工反映他们没有星期天、节假日, 尤其是在实行计件工资的企业工作, 加班加点是家常便饭。

3 如何解决农民工培训教育需求与现实的差距问题

下面通过从个人、企业、政府、社会四方面来解决培训教育需求与现实的差距。

(1) 农民工自己要有培训教育的意识。农民工大多数出生于农村家庭, 支付不起昂贵的教育费用才不得已步入社会。所以在这个培训体系中如果过多的要求农民工承担经济责任, 为自己的培训买单似乎显得不太实际。农民工在培训中应承担的责任可以归结为, 全身心培训, 为自己人力资本的增值做好储备, 作为自己职业晋升的砝码。

(2) 充分发挥企业培训教育的作用。企业要把农民工纳入职工教育培训计划, 确保农民工享受和其他在岗职工同等的培训待遇, 并根据企业发展和用工情况, 重点加强农民工岗前培训、在岗技能提升培训和转岗培训。企业依托所属培训机构或委托所在地定点培训机构, 结合岗位要求和工作需要, 组织农民工参加技能提升培训, 确保培训时间。企业要按照规定足额提取职工教育经费, 在岗农民工教育和培训所需费用从职工教育培训经费中列支。职工教育培训经费要按规定使用, 不得挪作他用。

(3) 政府在民工培训教育中的角色。个人是就业培训体系的直接受益者, 企业是新生代农民工培训体系的间接受益者和实施者, 而政府是培训体系的策划者和引导者。各种宏观政策的制定都是政府的职责范围。政府应从国民教育和人力资本提升的角度出发, 加大培训投入和政策引导, 增加培训效果, 增强农民工的素质和技能, 满足农民工的内在需要, 因为占人口总数三分之一农民工技能的提高意味着我国生产力的增强。其次政府应该发挥其公共职能。具体方面, 政府可以实施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 扩大实施规模, 提高补贴标准。完善农民工培训补贴办法, 对参加培训的农民工给予适当培训费补贴。

(4) 政府支持、市场运作, 整个社会参与搞好农民工培训教育工作。加大政府培训投入, 增强培训能力, 加强规范引导。发挥市场机制在资金筹措、培训机构建设、生源组织、过程监管、效果评价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鼓励行业、企业、院校和社会力量加强农民工培训。

把农民工培训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按照地方政府分级管理, 职能部门各负其责, 农民工工作协调机制统筹协调的原则, 建立相互配合、有序运行的工作机制。重点发挥企业和院校产学结合的作用, 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在岗技能提升培训、创业培训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

4 结论

农民工培训教育不能一蹴而就, 因此对农民工的教育不能只是简单地传授技术, 除向其传授基本技能外, 还要针对农民工的职业观念、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和心理健康等方面入手, 使农民工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对待生活, 融入城市社会, 从而提高农民工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 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 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进程。S

参考文献

[1]何腊柏.构建农民工培训体系的几个重要环节[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06 (03) .

[2]王书军, 王素君.农民工培训中的市场失灵及对策分析[J].农业经济, 2007 (05) .

[3]石铮.建立劳动力输入地农民工培训工作的长效机制研究[J].世界农业, 2007 (07) .

[4]张翠莲.农民工培训中三大主体的参与意愿与承担能力探讨[J].农村经济与科技, 2008 (07) .

[5]刘奉越.农民工培训的障碍因素及对策分析[J].成人教育, 2009 (02) .

农民工培训应向职业教育转变 篇11

从本质讲,培训与教育存在着明显区别:培训周期较短,内容着眼于当下的工作需要,所培训的知识与技能较为狭窄,缺少必要的理论深度,难以迁移。教学方式以训练为主,不注重学员对知识、技能的理解。培训的目的是为农民工胜任粗浅的工作提供初步基础,智力与道德的发展完全被忽视了。而教育则强调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整体素质,着眼于受教育者智力、品德与体质的整体发展,也为他们未来的发展与成长奠定基础。教育内容比较全面,且有一定的理论深度,所学知识与能力容易迁移。如果对农民工进行正规的教育,就可以克服培训所固有的狭隘性,在考虑企业需要的同时注重农民工个人智力、品德的发展,为他们融入城市、将来的工作提升奠定必要的基础。相当一部分农民工没有接受过完整的9年制义务教育,新生代农民工虽然接受过一定程度的教育,但远未完成受教育过程,教育质量不高,从教育的角度讲他们不是工人,而是失学者。因此,有必要帮助农民工完成教育过程,为他们的长远发展提供必要的文化素养。

把农民工的培训转向教育需要一个过渡的过程,更需要科学的策略、合理的路径。政府应切实发挥管理、整合、服务的作用,牵头构建农民工教育的联合培养体。政府还应负责进行系统规划,特别要保证农民工教育必要的教育经费。再者,对农民工的教育要有正确定位,其培养方案要适合农民工的特点与需要,而这一变革的前提是培训主体应转变为教育主体。农民工教育的主要承办机构应当是学校,主要是各级各类职业院校。但农民工培训并不是职业院校法定的任务,政府管理部门不把农民工培训视作教育事业,也不把职业院校视作农民工培训机构的当然选择,而职业院校同样也只是把农民工培训看作一项无足轻重的附加任务。职业院校对农民工培训参与度不高的状况必须改变,社会性的农民工培训机构应退居次要地位。职业院校办学经验丰富,管理规范,有利于把职业技能培训与农民工素质的提高结合起来,应当是农民工教育的办学主体。农民工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职业院校难以独自完成这项重任,社会性的培训机构也可以参与农民工的教育,同时还应该调动企业参与农民工教育的积极性,与职业院校的农民工教育计划相配合,实现农民工培训向教育的转变。

*本文系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2012年度一般项目“苏南地区农民工的就业质量与培训研究”(批准号:12JYB009)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大学生农民工教育培训论文 篇12

一、加强对青年农民工教育培训的必要性

青年农民工是出生在80年代后的农村进城务工人群, 和老一代农民工相比, 具有初中文化程度水平的比例上升到50%以上, 但他们的文化水平和专业技能等综合素质仍然难以达到现代企业的用工要求, 他们只能从事一些简单的机械工作, 难以适应新的产业工作, 但又不愿意就业于劳动强度大、收入低的岗位, 这就迫切需要对青年农民工实施教育培训, 提高他们的知识和技能, 以适应非农产业对劳动力素质结构的要求, 拓展就业领域, 加快农民工从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加强培养他们对现代化城市的观念文化、知识文化、制度文化的适应性, 以达到他们在城市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有助于推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科学发展要求, 加快城市化进程。地方本科院校通过加强对青年农民工教育培训, 找到适合他们的培训方式, 有助于顺利实现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改变封闭落后的传统思想观念, 改变原有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提高自身的素质, 增加收入, 提高农村的生活水平;为城市增加财富, 为城乡发展注入活力, 加快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促进劳动力市场的培育和完善, 大量返乡创业的农民工带回资金、技术和市场经济观念, 为发展县域经济做出积极贡献, 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更快发展。

二、当前青年农民工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

国务院2003年就下发了对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 农业部、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科技部、建设部六部委共同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 它以政府推动、学校主办、部门监管、农民受益为原则,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以转移到非农领域就业为目标, 在一定程度上都加强了各省市的农民工教育培训工作, 取得了一些效果。我国自实施农民工培训规划以来, 各地都不同程度地实施了相应的措施, 但总体来看在培训方面存在很多问题, 诸如教育培训没有具体政策法规;没有教育培训的长效工作机制;政府投入的培训资金不足;培训的设备、设施严重滞后;专业师资力量短缺;对培训学员收取的培训费用过高;农民工就业培训机构单一;培训机构缺乏服务的意识;教学内容脱离农民工的实际需要和实际文化水平;培训课程没有充分考虑专业特色和课程的实用性;教育培训的实效性不理想等问题。

三、加强青年农民工教育培训的对策建议

第一, 政府要加强管理, 制定青年农民工教育培训具体法规。当前, 迫切需要各地把中央关于农民工的各项政策措施贯彻落实下去, 加强青年农民工培训专项法规建设, 使农民工培训工作规范化、法制化;政府财政要加大对地方本科院校青年农民工教育培训资金扶持力度。有步骤地加大对院校资金扶持, 改善办学条件, 拓宽和扩大培训规模。

第二, 针对青年农民工的文化程度、社会经历、家庭背景等存在差别的实际问题, 实施培训的高等院校应不断更新教育培训理念、因材施教, 采取不同培训方案和培训内容, 做到理论与技术知识相结合, 重点解决当前农民工所急需的基本技能和技术操作规程的培训问题;加强校企合作, 把“订单式”培养作为院校教育培训的目标。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形式有针对性地实施对口培训, 保证学校、企业与培训人员的良好衔接, 最大限度促进其再就业。

第三, 地方本科院校要建立对农民工培训及再就业的长远基地。地方本科院校拥有丰富的教育培训资源, 地方本科院校的师资、图书、教学仪器、设备、校舍和场地规模等等条件是其他培训机构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 为承担农民工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工作奠定了基础, 充分发挥高校的教育资源, 现有的智力资本和设备, 出版有关农民工培训方面的书籍和教材, 实现对农民工培训及再就业的长远规划, 把青年农民工培训办成高校建设的特色模式。同时, 地方民族院校在培训中要发挥民族特色优势。要立足广阔的少数民族市场需求, 合理利用少数民族培训资源, 使地方民族院校成为少数民族农民工教育培训的特色基地。

总之, 地方本科院校是青年农民工教育与培训的重要理想机构, 因为地方本科院校有着其他培训机构不可比拟的资源优势, 因此, 地方本科院校应根据青年农民工的文化水平、就业状况、培训需求的特点, 有针对性地对青年农民工进行教育培训, 不断探索对青年农民工教育培训的方式和方法, 要学会运用青年农民工边学习边工作, 工学交替, 政府、学校与企业等用人单位合作共同培养学生, 提高农民工培训的质量和效率, 把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 为促进农民工教育培训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为青年农民工教育培训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把青年农民工教育培训办成高校特色院校建设模式。

参考文献

上一篇:矿产经济下一篇:增效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