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子女社区教育(精选12篇)
农民工子女社区教育 篇1
美国社区教育协会认为:“社区教育是一种教育哲学理念, 它建立在社区学校的基础之上, 致力于为每一个社区成员 (包括个人、学校、工商界、公众和私人组织) 创造机会, 满足每一个成员的多种需要。社区教育最具特色的实施机构是社区学校, 它的开放时间超出了传统学校的时空限制, 为所有年龄段的居民提供学校课程、娱乐、健康、社会服务以及职业准备培训。”
随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我国内地进入人口流动迁移的活跃高峰时期, 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 成为社区居住的流动人口。根据国家人口计生委提供的最新人口信息, 2008年全国流动人口为2.01亿, 2009年已达到2.11亿, 其中“80”后成为流动人口主体, 占到总量的60%以上。由于农民工所从事工作的性质决定, 他们无法过多地关注子女的教育问题, 这也使得其子女行为易出现偏差甚至犯罪, 成为城市治安的隐患。如何以社区为平台, 为农民工子女提供社区教育, 促进社区和谐发展和社会稳定, 是一项不容回避的议题。
一、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
农民工子女中的许多人自幼随父母进入城市, 乡村文化对其影响力较弱, 而城市文化也没有得到他们的认同, 因此, 在文化认同上, 处于乡村和城市的边缘。同时, 由于家庭教育缺失、学校教育不足、个体心态失衡、城市公共资源紧缺和社会管理能力弱化等原因, 农民工子女正成为城市治安的隐患, 并逐步成为犯罪的主体。
二、开展农民工子女社区教育的建议
通过借鉴社区教育开展较为成功的北欧、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成功实践经验, 结合我国实际情况, 我国对农民工子女的社区教育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决:
1.政府出面整合社区公共资源做为活动基地
从发达国家社区实践的成功经验可以看出, 社区教育离不开政府的重视与支持。在我国, 社区教育是一项涉及社区内各部门及全体成员的系统工程, 因此需要社区所在地政府加大统筹力度, 整合社区公共资源 (如学校、图书馆等) , 充分利用优质教育资源和硬件设施服务农民工子女。宁波市江东区这个方面就做得很好, 很值得我们借鉴。江东区以各街道社教委为组织者, 有效整合当地公共资源来开展农民工子女社区教育活动。该区曾以江东爱心小学、江东张隘小学、江东新阳小学三校为基地, 成功开展了针对农民工子女的暑期社区教育活动。活动内容包括:各类兴趣培训、夏令营、观看免费电影、参与街道“新城、新景”社区活动等近十项。
政府行为是推动社区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社区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有了政府的投入与支持, 农民工子女的社区教育活动就能得到实质的推动。
2.高素质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的创建
建设一支高素质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 是提高社区教育质量的首要条件。根据欧美社区教育经验并结合我国现有的实际情况, 社区教育志愿者人选的产生既可以是街道居委会根据个人报名情况进行筛选, 也可以是区属中小学、幼儿园推荐的热心社区教育事业的优秀教师。
3.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基地的资金来源
农民工子女社区教育既是政府行为, 又是社会行为, 其发展经费可以采取“政府拨一点, 社会筹一点, 个人拿一点”的办法来筹集。其中, 社会筹一点, 就是联系愿意为公益事业出资的企业或个人。比如, “英特尔求知计划”就是由英特尔公司出资, 与中国科协合作, 为农村儿童和农民工子女开展的社区教育。
农民工子女的社区教育, 不仅是我国社会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 还是促进社区和谐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必然要求。它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团体等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只有各界与各阶层人士都参与到农民工子女社区教育中来, 才能使之不流于形式而顺利实施。
摘要:随着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 其子女的教育问题凸显出来。由于农民工所从事工作的性质决定, 他们无法过多地关注子女的教育问题, 这也使得其子女行为易出现偏差甚至犯罪, 成为城市治安的隐患。如何以社区为平台, 为农民工子女提供社区教育, 促进社区和谐发展和社会稳定, 笔者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农民工子女,社区教育,社区教育志愿者
参考文献
[1]巨东红, 文国清, 邓玮.社区“纠偏”——流动人口子女的“心灵鸡汤”.厦门日报, 2009-9-13.
[2]吴锋, 魏伟.美国社区教育的发展模式及对我国的启示.湖北大学学报, 2004, (1) .
[3]梁艳萍, 黄大乾.发达国家社区教育比较研究.中国成人教育, 2009, (15) .
[4]周文边.城市社区建设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
[5]黄特.教育哲学[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杜, 2001.
[6]张华.课程洗藏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杜, 2000.
[7]钟启泉, 张华.世界课程改革趋势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农民工子女社区教育 篇2
一、新生代农民工子女教育面临的问题
1。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缺乏政府财政支持。
义务教育财政管理体制造成农民工子女的教育财政职责主体缺位。我国现行的义务教育体制为中央和地方财政分担、以地方财政拨款为主的财政管理体制。具体实施:中央政府主要负担由中央各部门兴办的教育机构的拨款,同时对落后地区的教育发展给予必须的资助;地方财政主要负担各级地方政府举办的教育机构的预算内拨款。这种“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二元化义务教育财政管理体制是造成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的核心制度因素[2]。同时,由于农民工子女在农村交纳的教育附加费并没有根据农民工的就业流向在地区间转移,城市政府从财政中划出的经费专供辖区内拥有户籍的市民子女理解义务教育之用,并不包括进城务工的农民子女。这就造成教育财政职责主体缺位的问题。
2。配套法律政策不完善。
在保障农民工子女在流入地入学的政策变迁过程中,配套法律政策不完善。首先是相关政策在国家法律层面始终存在空白,政策多以行政法规的形式颁布,法律位阶不高,其约束效力有限。3月,原国家教委初步确立了“两为主”(以流入地区政府管理为主,以流入地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的解决思路。最主要的立法是的《义务教育法》,该法本应清晰、明确地将“两为主”的政策表述清楚,作为一项重要的政策加以肯定,但实际却语焉不详。而且该法中缺少罚则,没有规定“流入地政府拒绝”和“流入地公立学校”不接收进城务工子女理解义务教育的处罚措施。地方配套政策缺乏操作性,在落实中存在很多问题,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亟待解决。
3。公立学校入学难,农民工子弟学校教学质量差。
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教育任务主要由民办学校承担,流动儿童的入学需求,与流入地学校利益之间是有冲突的,由政府全额拨款的非盈利性公办学校,其自身没有额外的经费,承担流动儿童的就学成本,一些中小学校拒绝接收非本区域户籍的生源,导致许多农民工子女无法进入公办学校。既然公立学校不能完全接纳农民工子女入学,大批民办的农民工子弟学校便应运而生。自从国家统一取消义务阶段借读费的规定出台后,许多学校办学经费紧张了,教育资源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民办学校存在诸多不足,严重阻碍其发展。大多数农民工子弟学校存在很多问题,如办学条件差、管理水平低、教学质量低下等。
4。家庭生活质量的差异,导致产生厌学心理。
很多农民工子女以前在老家上学,由于当地教学条件较差,学习基础较差,初进入城市学校,容易跟不上学习进度。并且,由于地区差异,他们的各种生活习惯和生活水平、见识等都与城里的孩子有很大差异,容易产生自卑和厌学心理。读书改变命运、知识成就未来的口号并不能消除许多民工子女的迷茫,父母忙于生计,对孩子疏于教育。家庭收入水平与城市孩子生活在一齐被放大了差距,这让不少农村孩子情绪低落、自卑,导致学习成绩很不理想。
二、政策推荐
1。明确农民工子女的教育财政职责主体。
中央财政在安排有关专项资金时,向理解农民工子女就读人数较多的地区给予倾斜,并明确要求地方加大对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就读学校的投入。支持地方政府切实改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就读学校的办学条件,使地方城市学校有更大的潜力理解更多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就读。中央和省级政府设立进城农民工的子女教育专项资金,并加强调控和监督,按实际招收农民工子女人数划拨到各地,分担流入地政府和学校的财政压力[3]。运用财政转移支付政策分担和配置义务教育资源,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2。建立完善的教育法制和政策体系。
国家应从法律角度,尽快明确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权利,明确规定他们的平等教育权。使各级政府、教育等机构在处理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时,有法可依;农民工家庭和子女在维护自我的合法权益时,有明确的法律凭证。
3。鼓励和支持更多的民办学校参与农民工子女教育。
降低民办学校的办学门槛。在当前农民工子女数量大幅增加、公办义务教育资源供给有限的客观现实下,应允许农民工子女学校继续存在,扶持尚不具备基本条件的农民工子女学校用心创造条件转为民办学校[4]。根据实际状况,降低民办学校的办学门槛,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创办以接纳农民工子女为主的民办学校。
4。关爱农民工子女的成长,营造和谐平等的成长环境。
本地学校既然接收了农民工子女入学,就要关爱这些孩子,让孩子有机会享受同等的教学条件、教育资源,客观看待他们与城市孩子在家庭背景、环境教育、生活习惯等方面的诸多差异,让农民工子女健康成长。本地居民就应从心理上接纳农民工及其子女,以平等的眼光看待他们。社会舆论就应发挥作用,社会各界要关注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并且给予农民工帮忙平台。
参考文献:
[1]赵蔚蔚,刘轶俊。新生代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统计考察[J]。统计与决策,,23。
[2]刘潇。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分析DD基于教育财政视角的归因[J]。金卡工程,,11。
开年聚焦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篇3
(一)北京农民工子女教育的公平缺失。
1、入学机会不公平。
一方面,农民工子女的入学手续非常繁琐。从2004年9月开始,北京市实施义务教育的公办小学和初中取消了对符合条件的来京务工农民子女的借读费。“从2006年秋季新学年开始,北京市实行义务教育阶段全免费政策,外来务工农民子女也可享受这一优惠政策”。但是,他们入学手续却非常繁琐:来京务工农民的子女,要想到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就读,必须首先由他们的家长或监护人出具暂住证、实际住所居住证、务工就业证、户口簿等证明、证件,向暂住地的街道办事处或乡镇政府提出申请;街道办事处或乡镇政府对符合就读条件的来京务工农民的适龄子女,开具标注“农民子女”字样的“在京借读证明”;来京务工就业的农民应持“在京借读证明”,“非小学一年级借读学生还应出具原就读学校开具的学习证明,到暂住地附近的公办小学、初中或经批准的民办学校联系就读”。另一方面,不合理收费现象依然存在。公办中小学校向农民工子女额外乱收费的现象一直存在,有的学校仍然要求农民工子女交纳借读费,否则就以招收学生数额已满为由拒绝接收;还有的学校变相收取借读费、赞助费。尽管北京已经执行了公办学校招收农民工子女的政策,但在制定入学程序时也没有考虑到农民工的实际情况,需要办理各种证明,手续繁琐,加大了农民工子女入学的难度。不合理的收费和脱离实际的入学程序导致部分农民工子女辍学、失学。
2、就学质量不公平。
据了解,目前首都的农民工子女大体上有30多万人,其中10多万人在公办学校就读,在民办学校就读的约为4万人,还有10多万人在打工子弟学校就读。虽然10多万农民工子女被公办学校接纳,但是据反映,这些公办学校一是京城内基础薄弱的学校,二是城郊的乡镇学校。除了就读于公立学校的农民工子女能拥有较高质量的教学环境、师资力量等之外,就读于民办学校或打工子弟学校的农民工子女所拥有的,却是简陋的教学条件、质量参差不齐且流动性很大的教师队伍、不稳定的学校校舍环境。这些学校无论在教学资源的硬件还是软件上,都与公立学校相去甚远。这一现实向我们说明,农民工子女实际上是没有与首都孩子平等的就学质量的。这也是农民工子女没有与首都孩子平等的入学机会的直接后果。
(二)首都农民工子女教育公平缺失的原因分析。
1、不合理的户籍制度及城乡二元化体制是根本原因。
城乡“二元结构”反映在教育上就表现为:城市义务教育由国家财政负担,而农村义务教育则由农村当地政府支撑。流入地政府对流动人口学龄儿童的入学并没有法律上的责任。由于首都农民工子女具有明显的居住地与户籍所在地相分离的特点,离开户籍所在地,等于自动放弃了政府提供给他们享受义务教育的经费,一方面,他们享受不到首都政府的财政补贴;另一方面,他们在享受首都政府的优惠政策时又受到种种限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逐渐走向解体,严格限制城乡人口流动的户籍制度慢慢松动,但尚未有根本性的变革,相应地义务教育仍带有明显的二元特征。这就使进城农民工子女在城里的入学和升学方面,存在着各种以身份为特征的障碍,使农民工子女因自己的背景不同而享有不同的受教育权。尽管北京已经执行了公办学校招收农民工子女的政策,但在制定入学程序时没有考虑到农民工的实际情况,需要办理各种证明,手续繁琐,加大了农民工子女入学的难度。不合理的收费和脱离实际的入学程序导致部分农民工子女辍学、失学。这样,农民工子女享有公平教育的权利难以得到切实有力的保证。城市的教育体制没有为农民工子女的就学留出空间,没有义务也不会去普及他们的九年义务教育。从根本上说,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公平问题是不合理的户籍制度及城乡二元化体制导致的我国义务教育的弊端,不利于农民工这一特殊阶层的权益保护。
2、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是重要原因。
很多人认为,北京的教育资源毕竟是有限的,大量农民工子女涌进来,势必会影响到北京本地学生教育资源的享用,这是大部分北京人所担忧的问题。其实不然。真正的问题不是首都教育资源的不足,而是教育资源配置不够合理。随着城市的不断建设发展,北京的人口布局也被重新调整,但是教育资源来不及进行重新分配,和人口机械增长的集中地无法统一。正如我国优秀的教育资源,大多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不论是师资力量、教室条件等等元素,都是偏远和经济落后地区短期内无法比拟的、无法弥补的一样。从历史上看,北京的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大多集中在城市中心、经济发达区,而现在北京的大多数农民工都居住在城乡结合部,那里的教育资源原本就没有很大的优势,又承受了最大的人口压力,所以就产生了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的问题。
3、严重的心理歧视是潜在原因。
农民工子女本身就在经济条件等方面处于弱势地位,心理就更加敏感和脆弱,他们大多比较孤独和自卑。由于方言、习惯、日常消费、处理问题方式等与城市学生有较大差别,他们大多被排斥在班级正式群体之外,虽然老师不会歧视他们,班内同学却因为陌生和不理解而歧视甚至是欺负他们。生活上的困难没有让他们退缩,可这种心灵的创伤却难以抚平。如何使农民工子女得到人文关怀,消除他们的心理对抗和隔膜感,是必须解决的问题,也是真正实现他们教育公平的关键。得不到公平的对待、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理解,农民工子女就不可能有与城市孩子平等的入学机会,就不可能健康成长。
二、实现首都农民工子女教育公平的对策分析
(一)加快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从根本上改善农民工子女的地位。
1958年1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正式实施。自此,中国形成了农村户口和城市户口“二元结构”的户籍管理体制。随之而来的,是附着在其上的权利和保障的差别。50年来,这种户籍管理体制形成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承载了太多的附加功能,使户口簿不仅是一种身份的体现,而且是一种资源享有权的确认,使得人们由于出身地不同导致了天然的身份的差异,而且这种身份是世世代代延续下去的。出生地、身份的不同使得“农民和城市居民在经济、政治、教育文化等方面享有社会赋予的不同的权利,表现出极大的不公平”。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合法权利由于户口的限制而受到相对的剥夺,户口成了他们在城市中公平生存和发展的障碍。这就要求首都政府适应城市化发展的历史进程,改革现行的户籍制度,促进城乡二元化社会的整体变革,保障农民工子女享有与城市儿童同等的教育权利。实行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取消农业、非农业户口划分,从户口性质上取消城乡居民的差别,实现公民身份法律意义上的平等。推行积极的人口迁移政策,让农民有迁徙的自由,促进人口合理有序流动,保障劳动力的合理流动,让农民工在首都获得与首都居民等同的国民待遇,实现社会的公平和良性竞争,逐步改善农民工弱势的生存和发展状况,进而改善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状况。
(二)大力扶持兴办民办学校和农民工子弟学校。
政府應善待民办学校,鼓励和支持民办学校发展。从目前来看,民办中小学及打工子弟学校或简易学校承担了相当数量的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在相当程度上缓解了公办学校及政府财政的压力,分担了政府的责任。但是,从实践来看,公立学校和民办学校及农民工子弟学校存在明显的不平等性。尤其是国家财政投入主要是公立学校,对一些所谓的不达标甚至“不合法”的民办或农民工子弟学校给予取缔,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民办学校和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发展。为了给学生提供安全和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必须对民办学校的办学条件和设施进行相应的规范,当然,这些规定应该符合现实条件。对于绝大多数难以上学的农民工子女来说,“有学上”总比“没有学上”要好得多。因此,当前尤其应根据实际情况,降低民办学校的办学门槛,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创办更多的学校以接纳更多的农民工子女上学。同时,“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办学主体和管理者要明确自己的办学动机,规范办学行为,聘请教育专业人员主持学校工作和教学管理活动,鼓励学校的教师参与本地区的教学研讨活动,积极开展与其它学校之间必要的教学研讨观摩活动”,不断提升学校的教育能力和教育效果。
(三)教育部门应爱护农民工子女,让他们感觉到与本地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探析 篇4
所谓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 是指农民工的子女在原籍的农村或者在他们打工的城市接受义务教育或非义务教育等方面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在原籍的农村的农民工未成年子女称为留守儿童;在打工城市的农民工未成年子女称为流动儿童或随迁子女。[1]
我国现在农民工超过1亿人, 农民工子女是个规模极大的社会群体, 据教育部2012年9月公布数据, 义务教育随迁子女超1260万人, 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2200万人。解决好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 对农民工自身而言除去了后顾之忧, 对农民工子女而言获得了公平的受教育机会, 对国家而言更利于实现统筹城乡发展、新农村建设及教育事业的稳步推进。
然而, 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现状堪忧, 具体表现如下。
1 家庭教育不满意
(1) 家长文化素质偏低, 对子女教育引导力不从心。
(2) 家庭经济条件不好, 无法满足子女的教育需求。
(3) 家长工作繁忙, 对子女关心交流太少。
(4) 部分家长自身思想意识不对, 忽视家庭教育, 影响到子女无上进心。
2 学校教育不乐观
(1) 流入地公办学校接收流动儿童数量有限, 对流动儿童关注度不够。
(2) 农民工子弟学校缺硬件、少师资, 难以保障教学质量。
(3) 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 流动儿童很难适应变化。
(4) 学校帮护网络未建立或不完善, 给予留守儿童对口的帮助不够。
3对农民工子女的非义务教育不重视
农民工因自身忙于工作, 基本没时间和精力顾及子女教育。对于学前幼儿, 只管其吃饱穿暖等生理方面需求, 没有多少送去幼儿园接受学前教育的想法;对于初中之后的农民工子女, 学习成绩好的子女一般继续学业, 但对成绩不好的子女, 家长一般就会让其辍学, 走上与家长相同的打工道路。此外, 社会上仍然存在对农民工不重视、对农民工子女的非义务教育不关心的错误思想。
造成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根本原因, 主要是农民工的存在。农民工一般文化素质不高, 又没有熟练的专业技能, 从事的一般都是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的工作, 经济收入较低, 工作不稳定, 居无定所, 这必然直接影响到子女的教育。其次是各种主客观深层次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比如, 农民工流入地政府、学校及市民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只认同农民工个人而不情愿接纳农民工子女入城分享同等的“市民待遇”。
深入分析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种种现状及产生原因, 现提出以下几点应对措施。
1大力推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 促使农民工就近就业
国家财政要因地制宜, 加大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投资力度, 促进经济大发展, 吸纳本地农民工就近就业。这一方面可缩小地区经济差距, 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社会和谐进步, 另一方面解决了农民工亲子分离问题, 进而有助于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2 深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积极稳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通知》, 进一步改革户籍制度。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 引导非农产业和农村人口有序向中小城市和建制镇转移, 逐步满足符合条件的农村人口落户需求, 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的城乡分割户籍管理二元结构制度, 逐步消除户口的社会附加功能, 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切实稳妥解决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
3 由流入地和流出地政府相互协调, 共同承担起农民工子女入学的责任
2003年教育部等六部委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规定“两为主”的原则, 即以流入地政府为主, 负责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 以全日制中小学为主, 接受农民工子女入学。根据农民工子女的流动数量, 流入地政府向流出地政府申报获取相应的生均教育经费。此外, 中央政府应该拿出足够的资金确保国家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应尽之责。
4 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技术教育
把农村职业技能教育纳入国家总体教育规划, 健全职业教育培养网络, 对未能进入高一级学校的农村初高中毕业生, 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安排专项资金, 免费提供包括科学种田、养殖与现代农业等内容的职业技能教育, 并颁发职业技能鉴定证书。这样既解决了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 又解决了人口大国面临无人愿种地的这一极为严峻的紧迫问题[2]。
5 督促家长承担教育子女责任
很多农民工家长中存在这样一个认识误区, 认为孩子只要上了学, 一切教育的责任就是教师了, 而自己只要当好孩子的“后勤”就行了。事实上, 孩子的教育是需要家庭与学校的双方配合才能做好的。家长应该多花时间与孩子沟通, 经常与学校联系, 才可能搞好子女的教育。多渠道多形式不断强化农民工对子女教育是义务教育所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
6 加大对农民工子弟学校的扶持帮助
财政教育经费应更多倾向于对农民工子弟学校的投入;加强公办学校与农民工子弟学校的交流合作, 促进农民工子弟学校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7 充分发挥学校及教师的教育引导作用
通过“家长学校”, 学校定期举办家校互动活动和家长会;班主任应将学生在校的表现和发生的情况及时与家长沟通, 对于不重视孩子教育的家长要给予劝教说服。
总之,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是个及其复杂的社会问题, 不可能在短时间彻底解决, 但可通过家庭、学校、政府及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 共同努力, 会早日得到圆满解决。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 “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大力促进教育公平, 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 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因此, 着力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是政府各部门贯彻落实十八大会议精神的一个极为紧迫的问题, 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和关注。本文从农民工子女教育现状及起因分析, 提出了几点应对措施。
关键词:农民工子女教育,现状,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1]张国新时期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研究[N]社科纵横2012年5月 (166-168)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浅析 篇5
(一)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我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面实施,农村剩余劳动力脱离农村和农业,走向城镇,主要从事与产业工人一样的工作,逐渐产生了“农民工”现象和问题。但是从历史角度考察,我国明代中后期在江浙出现的从事纺织业的雇佣劳动者,从某种意义上讲已经具备了现在农民工的性质。在古代,农业属绝对的第一产业。当时绝大部分的人都从事农业生产,那时候工业还没出现。即使到了清代有所萌芽,由于其规模很小,也不可能有“农民工”的产生。所以随着后来第三产业的发展,有部分闲散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第三产业,就形成了早期的“农民工”。随之“进城”的“农民工”子女数量很少,对当时的科举考试并无大的影响。科举制度并没有像现在的教育体制一样划分地域,而且农民工子女数量很少,所以问题并不突出。
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初期,大批的农民工进入城市,形成了一轮又一轮的“民工潮”。只身前往城市的农民工有了相对固定的收入、住所后,开始将孩子带到身边,于是在城市里形成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这样一个数量庞大的特殊群体。农民工子女在城市求学,经历了很艰难的历程:从最初的被拒绝排斥,到后来的自我解决,再到现在的被有限接纳,经历了10多年。据估计,全国现有流动人口已超过1.3亿,约有300多万农民工子女面临受教育的问题。
目前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1.农民工子女辍学现象严重,相当一部分农民工子女得不到相应的教育机会,被迫或主动放弃了受教育的机会。前不久由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和中国儿童中心共同立项、财政部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资助了目前全国范围内针对流动儿童生活状况进行的规模最大的一次调查。这项调查历时一年,在北京、深圳、武汉、成都等9个大城市,访问了12000多名流动儿童的监护人和7800多名儿童。在调查中,3到6周岁流动儿童入托比例为60.7%,低于城市户籍儿童入托率;6周岁儿童中有46.9%没有接受入学教育;超龄现象也比较严重,有近20%的9周岁的孩子还只上小学一、二年级,13周岁和14周岁还在小学就读的占相应年龄流动少年的31%和10%。另外,在学儿童的“童工”问题也比较突出,在失学的12到 14周岁的流动儿童中,有60%的人已经开始工作。
2.在公办学校就读的农民工子女的心理问题日益严重。进城务工农民大多工作不稳定、流动性大,有的临时租房居住,没有固定场所;有的居住地离学校较远,学生上学不便,学校与家庭联系不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不能很好地结合,学生脱离父母监护问题非常突出,课余时间及往返学校途中学生的人身安全没有充分保障。此外,农民工子女往往存在很强的自卑心理,性格大多内向,不容易与同学和老师沟通。由于农民工子女介入城市和农村这两个群体之间,他们无法短时间内适应城里的生活,也不愿意再回农村;孩子因为父母的流动性大频繁转学,使一些农民工子女错过了最佳受教育的时期。所以,他们最后形成的价值观念即人格核心,往往会出现一些问题。
试论当前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篇6
一、问题的提出
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是新时期社会建设中“学有所教”的重点和难点,关乎教育子系统是否平衡,直接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密切相连。来自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最新数据统计表明,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民工总数已达到2.1亿人。数以千万计的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也随之凸显。[1]目前浙江农民工就业人数和城市本地全部就业人数的比值已经达到了46∶100,这说明农民工为城市的税收、经济增长作出了巨大贡献。从这个角度来说,农民工子女也应合情合理地享受城市基础教育资源。如何解决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 也是党和政府高度关注并正着力解决的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让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对农民工来说,最为关键的就是要满足他们子女学有所教。
近十年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2006年3月28日,中央政府颁布了《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要求“保障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国务院明确提出了“两为主”的原则,即以流入地政府为主,负责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以全日制中小学为主,接受农民工子女入学。《若干意见》强调:“输入地政府要承担起农民工同住子女义务教育的责任,将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当地教育发展规划,列入教育经费预算,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接收农民工子女入学。”同时,要求城市公办学校对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与当地学生在收费、管理等方面同等对待,不违反国家规定向其加收借读费及其他任何费用。
由此可见,党和政府已经高度关注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但事实上,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我们看到的依然是农民工无奈的面孔和农民工子女渴求的眼睛。一些流入地政府采取各种措施或做法抵消了中央政府的文件要求,并没有真正解决好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因此,运用结构功能主义的视角,从社会稳定的角度来研究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显得尤为必要。
二、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现实需求
(一)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关注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他们终将挑起历史的重任。联合国《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中指出:“儿童的幸福需要最高一级的政治行动。”尊重和保护儿童权利,为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保护和发展的社会环境是政府和社会的责任。
要鼓励和支持民办学校及民工子弟学校的发展,动员和激励更多的公办学校接受农民工子女上学,必须改革教育财政的拨款方式,建立公平和高效的财政投入体制。目前政府义务教育的财政拨款主要投向公立学校,民办学校及民工子弟学校没有获得必需的财政支持。事实上,农民工子女上学的民办或民工子弟学校也分担了政府义务教育的责任,也有权获得相应的财政支持。尤其是在现代社会中,义务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公共产品主要由国家和政府投入。但是, 这种投入并不一定要投入公办学校或建立公办学校来承担义务教育。农民工的子女也不一定要选择公立学校就学。他们可以选择上公立学校, 也可以上民办学校或民工子弟学校。对于选择民办或民工子弟学校的学生来说,他们也有权利获得公立学校学生所获得的相同的公共财政的支持。而接收农民工子女的学校也应获得相应的财政支持。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路甬祥说,对农村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义务教育,目前虽然已确定以流入地为主、以公办中小学为主的原则,但接收的公办学校在数量上仍不能满足需求。而一些民办的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学校又存在着经费困难的问题,有的城市还有相当数量的未经批准的学校,这些学校办学条件差,教育教学质量低。“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和城市居民一样,都是城市文明和财富的创造者,在享有公共服务方面具有平等的权利。”[2]
(二)社会的不断进步需要重视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教育是一种重要的筛选机制。教育渠道如果不畅通,不利于社会进步。目前我国流动人口恰恰在教育问题上遭遇到了城里人的“集体排斥”。
为了保证农民工子女平等的受教育权,近十年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和法令条例,但是,由于这些法律条文缺乏可操作性,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权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损害。当前,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过多的附加条件不仅难以确保其可靠性、真实性和公平性,也抬高了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的门槛,并可能成为一些部门和个人不合理收费的借口。因此,政府应当降低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的门槛,只要农民工有合法的居住身份及固定的居住地点,就应当允许其子女就近入学,并享受与当地学生同等的义务教育待遇。[3]
(三)社会的长久稳定要求解决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
农民工为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如果说农民工对当地政府的贡献是在践行一种义务的话,那么,其子女在城市接受平等的义务教育则是一种应得的权利。这种权利也是流入地政府应当履行的一种道义上的职责。
解决好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直接影响到当地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安定团结,间接影响到农民工对党和政府的信任程度。正如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所说:“流动人口中适龄儿童、少年能否就学,关系到《义务教育法》的贯彻落实和全体儿童、少年教育平等权利的保障,关系到本世纪末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目标的实现和全民族素质的提高,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安定团结。”[4]
农民工及其子女是一个庞大的特殊的群体,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直接关系到这个群体的稳定性和未来的发展,并成为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个综合性问题。在提倡教育公平的现今社会,我们应该更加关注这个群体的教育现状,深入研究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找到妥善的解决办法,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对策
(一)政府应加强对农民工的宏观调控
政府应加强调控人口流动的政策力度,流动儿童教育政策必须与国家整体发展、人口流动政策相一致。对于政府允许流动的人口,政府要承担并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包括他们子女在流入地学校享受与户籍地居民同等受教育的权利。建立健全农民工子女登记入学制度,可以考虑在“三件一证”的基础上增加义务教育卡,通过该卡可以及时了解农民工子女的规模和受教育的状况,有效地避免义务教育盲点的出现。加快教育管理手段的信息化建设,实现全国电子学籍管理信息网,为农民工子女入学、转学、升学提供快速的一条龙服务。
(二)改革户籍制度,真正实现城乡一体化
完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要变“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为“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破除城乡分割,保证教育投入,维护教育公平,促进教育和谐健康的发展。加快户籍制度改革,要尽快取消“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二元户籍制度,实行全国统一的一元化户籍制。要真正使户籍不再成为区别群体社会地位和福利待遇的标志,恢复其人口统计和治安需要的基本功能;要彻底将户籍与待遇剥离,还户籍以证明公民身份和提供人口统计数据资料的本来面目。
(三)加强农民工子女教育政策的后续管理和监管力度
应加强对流动儿童教育政策的后续监督和管理,制定与教育部、公安部联合下发的《流动人口中适龄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相配套的有关保障措施,进一步完善政策实施的各个环节,促进教育政策目标的实现,缩小政策理想和现实执行之间的距离。同时,建议组建由教育部门、公安部门、财政部门、卫生部门负责人组成的治理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领导小组,具体协调部门间的职能与责任,监督各地的教育政策落实情况,并及时根据情况调整教育政策。
(四)通过规范和管理,把农民工子弟学校纳入正轨
政府应尽快立法,承认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合法地位,规范其办学行为,给其留出制度化发展的空间。政府还应对农民工子弟学校进行引导,制定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民办学校办学标准,让达标的农民工子弟学校享受公办学校的同等待遇。教育部门应定期指导和监督达标学校的教学活动,逐步形成布局合理、管理规范、保证教学质量的民办学校的教育指导网络。在基础教育内部,教育行政部门要结合素质教育转变职能定位,给接收农民工子女的学校比较宽松的办学环境。在学校管理层面,要创造更加灵活,随时可以接纳农民工子女就读的管理方式。根据农民工子女的分布和发展的动态需求,在县城及城镇建设寄宿制学校,加强对寄宿制学校的教学、生活、安全方面的管理,解除进城农民工的“后顾之忧”。
(五)放开城市公办学校,让农民工子女实现就近入学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委的《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2003年)已经明确规定,进城务工就业农民流入地政府负责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地方各级政府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和全日制公办中小学要建立完善的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工作制度和机制,使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受教育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程度达到当地水平。由此确立了“流入地政府为主”和“公办学校为主”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的“两为主方针”。然而,我们在调查中发现,不少公办学校仍以种种理由拒收或少收农民工子女入学。
(六)降低民办学校的办学“门槛”,鼓励和支持民办学校发展
大力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各种教育机构,鼓励和支持公办民助、民办公助、公办学校转制、中外合作办学等等多元办学形式,动员和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的投入。我们必须注意,虽然民工子弟学校在城市里创办,但不能完全用城市尤其是用大城市的经济、社会、文化的框框来套这类学校,而要参照农村学校的标准来考量他们是否合格。对于一些符合社会需要而办学条件较差、教学设施不足的民办学校,政府可以采取一定的政策支持,为他们改善办学条件创造条件,而不应一味指责和取缔。
(七)“教育券”转移教育经费,提高教育拨款的公平与效率
改革教育财政的拨款方式,建立公平和高效的财政投入体制。在现代社会中,义务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公共产品主要由国家和政府投入。对于选择民办或民工子弟学校的学生来说,他们也有权利获得公立学校学生所获得的相同的公共财政的支持,而对招收农民工子女入学的公办学校应实行专项补贴。解决的办法是,实行“生均拨款制度”,就是不分公立学校或民办学校,按照其接纳农民工子女的学生数量拨付相应的财政经费。试行义务“教育券”制度也是解决目前教育经费的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政府把本应投入到教育中的资金经过核算发给每个学生,学生可凭教育券进行自主选择,到任何一所政府认可的学校就读。教育券只是一个证明,流入地学校可以凭借学生带来的“教育券”获得该学生的教育经费。这样,农民工所在地教育经费就转入到流入地,因没有得到教育经费而不承担义务教育的问题就得以解决。
四、结论
社会的高度发展需要政府切实关注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要把农民工子女教育列为化解农村教育难题的突破口来解决好;社会的不断进步需要全社会重视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把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放在历史进程中不可或缺的层面,公平、公正地对待并抓好落实;为了社会的稳定,政府与全社会必须解决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农民工子女的的教育问题是农民工家庭的核心问题,也农民工最基本的生存问题,农民工生存状态的安定和积极向上,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因此,只有有效解决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才能抓住新时期社会建设中“学有所教”的重点,才能平衡教育子系统,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现实支持。■
参考文献:
[1] 余冠仕,柴葳. 让“流动的花朵”共享一片蓝天——人大代表热议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N]. 中国教育报,2008-3-13日(1).
[2] 周婷玉,邹声. 全国人大常委会关注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N]. 中国社会报,2007-7-5(1).
[3] 易承志.站在民生的高度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N]. 社会科学报,2007-8-9(2).
农民工子女社区教育 篇7
关键词: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受教育权,平等性
虽然目前我国教育事业正是蓬勃发展、蒸蒸日上的阶段, 对于公民的受教育权也是关注度极高。可是近年来, 随着“民工潮”的不断涌起, 进城务工的农民兄弟携家人一同前往, 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 使得其子女的教育问题受到一定的困扰。本文研究的意义在于保障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权, 使之拥有平等的受教育权。
一、受教育权的平等性概述
1. 受教育权的内涵
受教育权利简单地说, 就是指接受教育的权利。按照权利的基本含义, 得出受教育权利的基本含义: 公民作为权利主体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 具有的接受教育的能力或资格。
2. 教育平等性的内涵
教育平等权是指公民有权接受相同内容的教育, 不得对不同的人进行不同内容的教育, 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 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权利。
教育起点的平等, 是指每个人都有不受任何歧视开始其学习生涯的机会, 即入学机会的平等, 每个人在进入学前、小学、中学、大学接受教育的门槛是一样的, 不因社会地位、贫富差距等非自身才能因素而受到不平等的待遇。教育起点的平等是实现受教育权平等的根本要求。
教育过程的平等, 是指教育过程中受到平等的对待, 以平等为基础对待不同人种、民族和社会出生的人。教育过程的平等包括两个方面: 其一, 国家公平的投入教育资源与教育经费, 作为国家公共资源的教育, 对于经费的划拨要求各级政府做到公平、公正。不同的学校要区别对待, 不能搞一体化、一刀切。其二,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
教育结果的平等, 是指每个人获得其所需要的教育, 促使学生取得学业成就的机会平等。
二、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权平等性的现状
1. 农民工入学机会不平等
首先, 农民工子女不能与当地学生一样无条件免费入学。与当地学生相比, 农民工子女没有能够享有均等的入学机会, 他们的入学是有条件限制的。由于我国的义务教育是与户籍相联系的, 农民工子女没有流入地的户籍, 因此, 按照法律规定流入地政府可以拒绝农民工子女进入当地的公办学校接受义务教育, 所以, 他们无法和当地儿童少年一样享受均等的入学机会。
其次, 农民工子女免费进入当地公办学校的条件非常的严格。有的公办学校要求农民工子女如果要就读当地学校必须提供“务工证”“暂住证”“独生子女证”“学生手册”和“户口本”等证件。流入政府和当地公办学校的这些条件限制严重地阻碍了农民工子女的入学, 与当地学生相比, 农民工子女入学机会存在不均等现象。
2. 农民工子女受教育过程中的不平等
( 1) 教育经费投入不够, 教学设施落后
从教育经费上来说, 义务教育机会均等的实现, 其核心是教育经费的保障。经费投入是否到位, 直接关系到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机会均等的实现。但是无论在公办学校还是在民办学校就读的农民工子女都享受地方政府的财政的部分拨款, 还不能解决义务教育经费, 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经费的负担上, 只是由流入地政府和学校买单, 学校和流入地政府自然对接受农民工子女入学就不是那么积极了。
( 2) 教师教育过程不平等
农民工子女的学习基础普遍较差, 因此, 不管是公办学校教师还是民工子弟学校教师, 他们对农民工子女评价标准和期望值都较低。教师对农民工子女的低评价、低期望使得一些农民工子女感到自己不被重视, 导致了他们对自身要求不高, 产生自卑、缺乏上进心和自信心, 学习成绩停滞不前。即使部分学生有幸能进入公办学校, 由于来自农村, 在学校常会受到老师的冷落, 城里学生的排斥和歧视, 给他们的心灵造成巨大的创伤。最后, 由于没有学籍, 成绩因此不进入教学考评, 不能参加学校或当地各级政府举办的各种活动, 不能参加三好学生评选, 甚至不能参加体育比赛, 这样就被无情地剥夺了与城市学生同等的一些教育权利。
3. 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结果不平等
农民工子女教育结果的不平等, 是指农民工子女不能够获得其所需要的教育, 促使学生取得学业成就的机会平等。
首先, 就学业情况来说, 农民工子女由于户籍、家庭、自身心理等原因造成其成绩落后于城市里的学生。就学习内容的方面, 全国很多地区高考都采取的是自主命题的方式, 各地的教材也不统一, 这就导致这部分学生面临要换教材的困难, 而农民工子女在城市接受教育后, 由于户籍的问题, 不能在就读地参加高考, 而必须回到原户籍所在地, 这就造成升学的压力。
其次, 在学习成绩方面, 农民工子女与城市学生之间有差距, 但还不是特别大。但是, 在农民工子女参加课外活动、特长方面的情况他们与城市学生相比则有相当大的差距。课外的各种各样的比赛, 报名参赛的几乎都是城里学生。
三、保障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权平等的措施
1. 国家应完善农民工子女平等受教育权的立法保障
我国宪法第46条规定的受教育权和宪法第5条规定的平等权为包括农民工子女在内我国公民享受平等受教育权奠定了宪法基础。而在现实生活中, 农民工子女的平等受教育权之所以得不到应有的保障, 与缺乏健全的教育法体系有很大关系。虽然新《义务教育法》在这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 但是要真正使各级政府承担起相应责任, 保证支付足额的义务教育经费, 还需要制定我国急需的与《义务教育法》等教育法相配套的关于教育经费方面的立法。
2. 学校应将公平原则作为义务教育最根本的原则
校长应注重对教育教学过程的监督, 真正做到人为本的管理上, 给教师提供一个宽松、民主、自由的教育情境, 营造充满竞争与合作的人际环境。同时, 学校要实行公平的管理学生方法, 使每个学生受到质量相当的合格的教育, 而不是按学生的考试分数分快、慢班, 人为地制造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的情况。
3. 农民工自身积极提升自己
不少农民工由于缺乏教育子女的科学知识, 对子女的教育存在许多问题。对农民工子女的教育, 不是单靠学校就能完成的, 家庭教育十分重要。家长们可以去当地学校去听一些家庭教育讲座, 或教育课程讲座, 进而了解如何更好地教育孩子, 也可以经常地参加教育子女经验交流会等。通过学习, 使自身提高认识, 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意识到教育孩子不只是学校的责任, 从而提升子女的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1]劳凯声.中国教育法制评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 7.
[2]劳凯声.中国教育法制评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 12.
[3]石中英.教育机会均等的内涵及其政策意义[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07, (04) .
关于农民工子女教育的实践 篇8
1. 访谈调查, 了解农民工子女的真情实况。
通过向老师、家长、学生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 我们了解到:农民工子女入学年龄普遍高于市民子女入学年龄;农民工流动性强, 致使子女就读具有不稳定性, 据统计, 我校每学期有25%的农民工子女转学;农民工的职业以个体经营和给个体单位打工为主;家庭收入普遍较低, 平均约为800~1000元/月, 经济状况较差, 甚至难以满足子女接受基础教育的一些合理需求;农民工房屋居住面积普遍拥挤, 且以平房和冷楼居多;农民工迫于生活重压, 普遍对子女的生活与学习监管不力。
上述情况影响了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质量。作为教育工作者, 我们必须深入地了解、分析这些情况, 并在此基础之上拿出对症下药、行之有效的教育对策。
2. 心理咨询, 重视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
农民工子女进城后, 他们因对城市生活的不适应或多或少地产生了自卑情绪, 有的甚至因此与社会产生隔膜甚至对抗的情绪。如何让他们尽快适应城乡差距、促使他们的身心健康地成长, 是当前学校教育不可回避的课题。一些地方因此设立了专门的“民工子弟学校”, 或在公办学校中单独编设“民工子弟班”, 显然, 这些对农民工子女贴“标签”的做法, 会使这些孩子意识到自己是城市里的“异类”, 是需要“隔离”的特殊群体, 不利于农民工子女的成长。我们的做法是, 将农民工子女和市内学生混合编班, 并要求老师和市内学生注意言行举止, 避免伤害这个特殊群体, 并积极地去关心和爱护他们, 鼓励他们树立自信心。为此, 学校每周开设心理辅导课, 举办心理健康讲座, 开放心理咨询室, 并采用板报、广播、刊物、讲座等各种形式, 宣传普及心理学知识, 解除学生的心理困扰, 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3. 开展活动, 为农民工子女开天辟地。
我校号召全体教师参加“手拉手”爱心帮扶服务队伍, 要求每位老师与一名农民工子女学生结对子, 随时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和学习状况, 并给予力所能及的经济帮扶。我校还与社区共建, 联合组织了社区自愿者队伍和校外辅导员队伍, 向社区介绍农民工子女的情况, 敦促社区及校外辅导员及时了解并尽可能解决他们的困难, 切实为农民工子女排忧解难。
农民工子女有着许多美好的品德, 他们勤劳、淳朴、节俭、向上, 我们则经常开展诸如“今天我当家”、“打扫校园, 美化环境”、“我为环保作贡献”等家庭和社会实践活动, 并有意识地彰显他们的优点, 鼓励他们的自信, 号召市内学生向他们学习, 引导全体学生取长补短, 相互促进, 和谐相处, 共同进步。
我校大队部还针对农民工子女的特点, 长期开展系列化的教育活动。例如“感恩教育主题队会”、“手拉手一起走”、“我是快乐小能人”、“争当阳光小天使”、“我有一颗勇敢的心”、“同在一片蓝天下”、“学会尊重新同学”等主题教育活动, 培养了广大农民工子女爱家、爱校、爱国、爱生活的美好情感和自尊、自律、自立、自强的良好品质。
试论当前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篇9
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是新时期社会建设中“学有所教”的重点和难点, 关乎教育子系统是否平衡, 直接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密切相连。来自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最新数据统计表明,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 农民工总数已达到2.1亿人。数以千万计的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也随之凸显。[1]目前浙江农民工就业人数和城市本地全部就业人数的比值已经达到了46∶100, 这说明农民工为城市的税收、经济增长作出了巨大贡献。从这个角度来说, 农民工子女也应合情合理地享受城市基础教育资源。如何解决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 也是党和政府高度关注并正着力解决的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 要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让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对农民工来说, 最为关键的就是要满足他们子女学有所教。
近十年以来,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2006年3月28日, 中央政府颁布了《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 要求“保障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国务院明确提出了“两为主”的原则, 即以流入地政府为主, 负责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以全日制中小学为主, 接受农民工子女入学。《若干意见》强调:“输入地政府要承担起农民工同住子女义务教育的责任, 将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当地教育发展规划, 列入教育经费预算, 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接收农民工子女入学。”同时, 要求城市公办学校对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 与当地学生在收费、管理等方面同等对待, 不违反国家规定向其加收借读费及其他任何费用。
由此可见, 党和政府已经高度关注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但事实上, 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我们看到的依然是农民工无奈的面孔和农民工子女渴求的眼睛。一些流入地政府采取各种措施或做法抵消了中央政府的文件要求, 并没有真正解决好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因此, 运用结构功能主义的视角, 从社会稳定的角度来研究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显得尤为必要。
二、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现实需求
(一) 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关注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 是民族的希望, 他们终将挑起历史的重任。联合国《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中指出:“儿童的幸福需要最高一级的政治行动。”尊重和保护儿童权利, 为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保护和发展的社会环境是政府和社会的责任。
要鼓励和支持民办学校及民工子弟学校的发展, 动员和激励更多的公办学校接受农民工子女上学, 必须改革教育财政的拨款方式, 建立公平和高效的财政投入体制。目前政府义务教育的财政拨款主要投向公立学校, 民办学校及民工子弟学校没有获得必需的财政支持。事实上, 农民工子女上学的民办或民工子弟学校也分担了政府义务教育的责任, 也有权获得相应的财政支持。尤其是在现代社会中, 义务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公共产品主要由国家和政府投入。但是, 这种投入并不一定要投入公办学校或建立公办学校来承担义务教育。农民工的子女也不一定要选择公立学校就学。他们可以选择上公立学校, 也可以上民办学校或民工子弟学校。对于选择民办或民工子弟学校的学生来说, 他们也有权利获得公立学校学生所获得的相同的公共财政的支持。而接收农民工子女的学校也应获得相应的财政支持。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路甬祥说, 对农村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义务教育, 目前虽然已确定以流入地为主、以公办中小学为主的原则, 但接收的公办学校在数量上仍不能满足需求。而一些民办的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学校又存在着经费困难的问题, 有的城市还有相当数量的未经批准的学校, 这些学校办学条件差, 教育教学质量低。“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和城市居民一样, 都是城市文明和财富的创造者, 在享有公共服务方面具有平等的权利。”[2]
(二) 社会的不断进步需要重视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教育是一种重要的筛选机制。教育渠道如果不畅通, 不利于社会进步。目前我国流动人口恰恰在教育问题上遭遇到了城里人的“集体排斥”。
为了保证农民工子女平等的受教育权, 近十年以来,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和法令条例, 但是, 由于这些法律条文缺乏可操作性, 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权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损害。当前, 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过多的附加条件不仅难以确保其可靠性、真实性和公平性, 也抬高了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的门槛, 并可能成为一些部门和个人不合理收费的借口。因此, 政府应当降低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的门槛, 只要农民工有合法的居住身份及固定的居住地点, 就应当允许其子女就近入学, 并享受与当地学生同等的义务教育待遇。[3]
(三) 社会的长久稳定要求解决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
农民工为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如果说农民工对当地政府的贡献是在践行一种义务的话, 那么, 其子女在城市接受平等的义务教育则是一种应得的权利。这种权利也是流入地政府应当履行的一种道义上的职责。
解决好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直接影响到当地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安定团结, 间接影响到农民工对党和政府的信任程度。正如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所说:“流动人口中适龄儿童、少年能否就学, 关系到《义务教育法》的贯彻落实和全体儿童、少年教育平等权利的保障, 关系到本世纪末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目标的实现和全民族素质的提高, 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安定团结。”[4]
农民工及其子女是一个庞大的特殊的群体, 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直接关系到这个群体的稳定性和未来的发展, 并成为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个综合性问题。在提倡教育公平的现今社会, 我们应该更加关注这个群体的教育现状, 深入研究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找到妥善的解决办法, 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对策
(一) 政府应加强对农民工的宏观调控
政府应加强调控人口流动的政策力度, 流动儿童教育政策必须与国家整体发展、人口流动政策相一致。对于政府允许流动的人口, 政府要承担并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包括他们子女在流入地学校享受与户籍地居民同等受教育的权利。建立健全农民工子女登记入学制度, 可以考虑在“三件一证”的基础上增加义务教育卡, 通过该卡可以及时了解农民工子女的规模和受教育的状况, 有效地避免义务教育盲点的出现。加快教育管理手段的信息化建设, 实现全国电子学籍管理信息网, 为农民工子女入学、转学、升学提供快速的一条龙服务。
(二) 改革户籍制度, 真正实现城乡一体化
完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 要变“地方负责, 分级管理”为“地方负责, 分级管理, 城乡统筹, 协调发展”;破除城乡分割, 保证教育投入, 维护教育公平, 促进教育和谐健康的发展。加快户籍制度改革, 要尽快取消“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二元户籍制度, 实行全国统一的一元化户籍制。要真正使户籍不再成为区别群体社会地位和福利待遇的标志, 恢复其人口统计和治安需要的基本功能;要彻底将户籍与待遇剥离, 还户籍以证明公民身份和提供人口统计数据资料的本来面目。
(三) 加强农民工子女教育政策的后续管理和监管力度
应加强对流动儿童教育政策的后续监督和管理, 制定与教育部、公安部联合下发的《流动人口中适龄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相配套的有关保障措施, 进一步完善政策实施的各个环节, 促进教育政策目标的实现, 缩小政策理想和现实执行之间的距离。同时, 建议组建由教育部门、公安部门、财政部门、卫生部门负责人组成的治理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领导小组, 具体协调部门间的职能与责任, 监督各地的教育政策落实情况, 并及时根据情况调整教育政策。
(四) 通过规范和管理, 把农民工子弟学校纳入正轨
政府应尽快立法, 承认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合法地位, 规范其办学行为, 给其留出制度化发展的空间。政府还应对农民工子弟学校进行引导, 制定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民办学校办学标准, 让达标的农民工子弟学校享受公办学校的同等待遇。教育部门应定期指导和监督达标学校的教学活动, 逐步形成布局合理、管理规范、保证教学质量的民办学校的教育指导网络。在基础教育内部, 教育行政部门要结合素质教育转变职能定位, 给接收农民工子女的学校比较宽松的办学环境。在学校管理层面, 要创造更加灵活, 随时可以接纳农民工子女就读的管理方式。根据农民工子女的分布和发展的动态需求, 在县城及城镇建设寄宿制学校, 加强对寄宿制学校的教学、生活、安全方面的管理, 解除进城农民工的“后顾之忧”。
(五) 放开城市公办学校, 让农民工子女实现就近入学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委的《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 (2003年) 已经明确规定, 进城务工就业农民流入地政府负责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 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地方各级政府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和全日制公办中小学要建立完善的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工作制度和机制, 使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受教育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程度达到当地水平。由此确立了“流入地政府为主”和“公办学校为主”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的“两为主方针”。然而,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 不少公办学校仍以种种理由拒收或少收农民工子女入学。
(六) 降低民办学校的办学“门槛”, 鼓励和支持民办学校发展
大力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各种教育机构, 鼓励和支持公办民助、民办公助、公办学校转制、中外合作办学等等多元办学形式, 动员和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的投入。我们必须注意, 虽然民工子弟学校在城市里创办, 但不能完全用城市尤其是用大城市的经济、社会、文化的框框来套这类学校, 而要参照农村学校的标准来考量他们是否合格。对于一些符合社会需要而办学条件较差、教学设施不足的民办学校, 政府可以采取一定的政策支持, 为他们改善办学条件创造条件, 而不应一味指责和取缔。
(七) “教育券”转移教育经费, 提高教育拨款的公平与效率
改革教育财政的拨款方式, 建立公平和高效的财政投入体制。在现代社会中, 义务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公共产品主要由国家和政府投入。对于选择民办或民工子弟学校的学生来说, 他们也有权利获得公立学校学生所获得的相同的公共财政的支持, 而对招收农民工子女入学的公办学校应实行专项补贴。解决的办法是, 实行“生均拨款制度”, 就是不分公立学校或民办学校, 按照其接纳农民工子女的学生数量拨付相应的财政经费。试行义务“教育券”制度也是解决目前教育经费的一个很好的方法, 就是政府把本应投入到教育中的资金经过核算发给每个学生, 学生可凭教育券进行自主选择, 到任何一所政府认可的学校就读。教育券只是一个证明, 流入地学校可以凭借学生带来的“教育券”获得该学生的教育经费。这样, 农民工所在地教育经费就转入到流入地, 因没有得到教育经费而不承担义务教育的问题就得以解决。
四、结论
社会的高度发展需要政府切实关注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 要把农民工子女教育列为化解农村教育难题的突破口来解决好;社会的不断进步需要全社会重视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 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把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放在历史进程中不可或缺的层面, 公平、公正地对待并抓好落实;为了社会的稳定, 政府与全社会必须解决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 农民工子女的的教育问题是农民工家庭的核心问题, 也农民工最基本的生存问题, 农民工生存状态的安定和积极向上, 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因此, 只有有效解决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 才能抓住新时期社会建设中“学有所教”的重点, 才能平衡教育子系统, 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现实支持。
参考文献
[1]余冠仕, 柴葳.让“流动的花朵”共享一片蓝天——人大代表热议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N].中国教育报, 2008-3-13日 (1) .
[2]周婷玉, 邹声.全国人大常委会关注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N].中国社会报, 2007-7-5 (1) .
[3]易承志.站在民生的高度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N].社会科学报, 2007-8-9 (2) .
农民工子女社区教育 篇10
基于上述背景,笔者选取北京市朝阳区的一所自办打工子弟学校———WL学校(1)及学校中两个学生家庭开展了为期一年半的田野调查,在田野调查过程中主要采用人类学参与观察和访谈的方法,深入到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学校和家庭生活中,对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真实、细致的纪实描述。
1 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家庭背景
北京市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口大多选择居住在距离市中心较远的城郊村内,受经济、工作性质等条件的制约,他们只能远离繁华、便利的高楼大厦,租住在市郊脏、乱、差的低矮平房里。
1.1 家庭居住环境
笔者所开展田野调查的两个学生家庭租住的房屋均属于租金便宜、设施简陋、面积窄小(不足10平米)的低矮民房或地下室。对此小辉曾说过“外面白天,里面黑天。外面黑天,里面还是黑天。反正你想什么时候白天就能什么时候白天,只要你开灯就行呗。”(2)家庭周边的居住环境里除了以流动人口为主的人口聚集区外,还有网吧、游戏厅以及色情交易的“理发店”。村内曾发生过强奸、砍手、殴打致死等恶性事件。
1.2 父母职业等相关背景
开展田野调查的两个家庭中的父母来自河南、黑龙江省份,均已来京打工多年,靠回收废品、从事体力劳动为生,工作内容不稳定,家庭收入低薄。父母均为小学毕业,学历较低。小辉父母曾感叹:“没文化,干什么也不行,给咱别的咱也不会干啊,要不说学习得像你们一样,有出息,最起码给咱自己(工作)的时候咱能干。哎,没办法,只能干点出力的活。”(3)
2 农民工随迁子女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1 家庭教育的环境
农民工家庭多租住在环境较差的流动人口聚集区,除了自身家庭的生活条件无法为子女提供一个相对稳定、安静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外,还要受到来自外界的干扰和影响。学生常常要帮助家长做家务、料理生意,有时还要在“干活”过程中受到人身伤害,从而影响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吃完午饭休息时,小帅弟弟伸过手来让笔者看,手红肿着,上面还有一些血迹,原来放假后他们被爸妈叫去干活,干活的内容与机器有关,家长则忙别的。结果弟弟不小心把手指绞在了机器里,当时他们被吓坏了,赶紧跑去叫人,他妈过来后,先切断了闸,但是手已经卡在里面了,妈妈直接就把手从机器里硬拽了出来,听小帅弟弟说:“当时把我疼的啊,疼死我了。”流了很多血,但他妈妈没有送他去医院消毒、检查,只是用白酒给他洗了洗。“当时疼得我……”小帅弟弟又重复了一遍。笔者问:“那后来呢?”小帅弟弟说:“我妈就告诉我别沾水。”“已经几天了?现在还疼吗?”“疼啊,有几天了吧,就是上周末的时候弄得。”小帅说:“这下他弄伤手了,就剩我一个人干活了。”小帅弟弟说:“对,现在全让他干了。”他还有点庆幸自己的手被挤伤了,因祸得福,窃喜。(4)
2.2 家庭教育的方式
在笔者开展田野调查过程中发现,在绝大多数的农民工家庭中,父母多采取的是暴力专制型的教育方式“多打”,打的越狠越管用,否则孩子就不会有出息。跟踪调查的两个家庭的子女均没有逃脱被打的教育经历,在笔者前往学生家庭开展田野调查期间曾亲眼目睹了小帅挨打的过程,让笔者触目惊心。
小帅妈妈无意中看到了小帅的作文本,说:“你这就是你的作业?写的字乱的能看?这么多错字……”小帅不理会。他妈急了:“你看看,还不让说。给我把电脑关了,开始学习。”(音调变高,表情开始严肃)说着就把他的作文本扔到了面前,说:“这就是你写的字?就这么乱……给我把电脑关了!赶紧学习,我说话你听到没?快点!写字写那么乱,成天还玩电脑,你就别学习,回来你爸问你还是什么都不会,到时候你就等着吧!哼……你爸走的时候跟你说了什么了?……”正说着,小帅关了电脑,起身撕掉了作文本,一页不剩,一脚踢开了凳子。这可气坏了本来就有点生气的妈妈,她抬头看到门上的铁晾衣架,直接拿下来,快步向小帅走过去,见妈妈气势汹汹的拿着“工具”过来了,直接躲到床上,缩到被子里。他妈根本不饶恕,直接“啪、啪……”一边敲一边说着:“我让你脾气大,脾气这么大,我抽不死你,抽不死你,你脾气怎这么大?撕吧!我敲死你,我让你脾气还大。让你爸回来把你吃了,我让你还脾气大不大。你下次还敢不敢了?我就说了你两句,你就把本子撕完?”小帅在挨打的过程中一直抱着头哭,蜷缩着身体,往被子里躲。他妈妈吼道:“全部撕完,数学书、语文书全部撕完,别上了。拿火烧了,你不是脾气大吗?你说他脾气大不大?我就说了他一句,你爸晚上回来看你写的,就全部撕了。你撕吧,你说你脾气是不是太大了?”说着嗓门就又吼起来了,开始喊:“你还是不起来是吧?快点!还作呐!”又喊了几遍见小帅没有反应,她的脾气又上来了,气势汹汹地拿起衣架向床那边走去,笔者下意识地拦了一下,希望她别打了,但她说:“你别管了,我让你学(习)跟死一样,我今个儿(今天)非得……抽不死你!我叫你厉害!”等小帅起身转过脸来,笔者看到他鼻子上全是血,他妈妈说:“他的鼻子爱(容易)流血,习惯性的。”事后了解得知,小帅的习惯性流鼻血是由于其爸爸的一次暴打留下的病根。(5)
2.3 家庭与学校之间的互动
进入城市生活后,“赚钱”成为众多农民工家长们工作的第一目的。家长工作的忙碌让还处于义务教育阶段、世界观人生观形成关键期的子女们受了忽视。家长通常将子女交给学校后就不再过问,除非发生重大安全事故,家长接到学校老师的通知后才会抽时间到校。到校后除了告诉老师要严厉该打就打,就是让老师多给子女留点作业。这让出发点原本是好意的学校老师无奈,本想在家校之间搭建一条沟通的桥梁,共同促进学生成长,意外的是家长对此却并不理解。
小洁怂恿班级的男女生5人放学后前往小公园喝酒,此事被班主任得知后要求其家长来校。
…………
老师说:“女孩现在大了,进入到青春期开始变得敏感,对异性有好感,喜欢和异性待在一起,这都是正常的现象,不是什么大事,但是家长必须重视,不能让孩子晚上那么晚了还不回家,和男生待在一起。她又是留级的学生,之前的同学都上初中了,那天就有一个初中的男生和他们待在一起,到时候,如果真出了什么事,吃亏的是女生啊。”家长说:“嗯,是,是……我也感觉到她这一年复读学习不是很扎实努力了,我还总觉得是不是让她复读错了。”老师说:“她在学校学习上还可以,但现在社会这么乱,诱惑这么多,不能一天只顾忙自己的生意,把孩子耽误了。”……老师说:“我今天叫你来就是让你知道,没别的意思,不是让你回去打她,你回去也别打她了,和孩子多沟通沟通,现在女孩子到了特殊的生理期了,妈妈就多和孩子聊聊,对孩子好。”家长说:“我感觉她一天上学,交给学校老师就行了,哪想过那么多啊。你们老师说的他们也听,她也不和我说什么事,她怕我,我们家孩子都怕我,都不敢怎么样。她还是闲工夫太多了,你就给她多布置点作业,让她没时间出去。”老师不好意思说:“多布置作业,那也不能就给她一个人多布置啊,那样她更反叛了。按理说做父母的就应该和孩子多沟通沟通,别一有事就打孩子,把孩子都打傻了。……没别的事,回去别再为这事打她了。”就这样家长离开了学校。(6)
3 农民工随迁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的解决策略
通过以上详实、具体的一手田野资料,我们可以看出农民工家庭的家庭教育问题亟需解决,本文试图从政府、社区与学校、农民工自身三个角度对改善和提升农民工家庭教育问题进行了探讨,以期为农民工家庭教育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性建议。
第一,政府积极推进和完善农民工相应的就业与社会保障体系,改善农民工生存和居住环境,为家庭教育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农民工大多在没有劳动保障下频繁更换工作内容及场所,租住地随工作而变是农民工家庭常常要面对的问题。因而,建立农民工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推行流入地政府对农民工们给予社会保障专项补贴,同时企业也为农民工们缴纳部分社会保障款项,保证农民工们在城市的工作、生活有全方位的保障,以此成为流入地与企业吸引、稳定农民工的一项福利,减少流动。[4]
第二,充分发挥家庭所在社区的帮扶作用,通过与学校建立有效的连结,创设家长学校、举办家长课堂、家长经验交流会等,帮助农民工父母们树立正确的教育方式。因此,在家庭所在的社区建立相应的帮扶救助体系,并将体系与学校建立有效连结,通过各种形式加强对农民工家庭教育知识的辅导。
第三,农民工家长自身要积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努力学习科学的教育方法,积极与学校进行沟通和交流,为子女创设良好的教育氛围。对农民工来说,注重自身素质提高,与孩子共同学习、共同成长,是取得子女家庭教育成功的最明智选择。?所以,农民工家长要积极参与到家长学校、课堂学习中来,多与学校、老师沟通。同时,注重与子女沟通,学会保持冷静的心态,用“嘴”和“心”与子女交流,认真倾听子女的心声,了解他们成长中的内心世界,避免教育过程中无节制的打骂现象,给子女提供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农民工从农村向城市转移的形式发生了变化:由最初的“单个人”外出发展到了“家庭化”流动。在以家庭为基础的转移过程中,父母往往忽视了家庭教育对子女成长的重要性。本文以对农民工子女家庭的田野调查为基础,从家庭教育的环境、家庭教育的方式、家庭与学校之间的互动三方面真实呈现家庭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田野资料进行分析诠释,试图提出提升农民工随迁子女家庭教育行为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农民工随迁子女,家庭教育,教育人类学,田野调查
参考文献
[1]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OL].http://baike.so.com/doc/2224717.html.
[2]北京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网http://www.bjstats.gov.cn/rkpc_6/pcsj/201107/t20110704_205609.htm[OL].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3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OL]..http://w ww.stats.gov.cn/tjsj/zxfb/201405/t20140512_551585.html
[4]吕杏.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家庭教育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湖北省武汉市的调查[D].华中农业大学,2012,6.
改善农民工子女教育不公平的建议 篇11
关键词 农民工子女 教育 建议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1将公平作为义务教育最根本的原则
(1)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要树立正确的公民观
义务教育在教育思想上应以大众教育、全民教育为方向,体现“有教无类”的教育观念。在教育内容上,应当以公民素质教育、基础文化教育为核心,弘扬“全面发展”的时代精神。从某种角度上说,义务教育的本质就是不能放弃每一个孩子。义务教育宏观政策要强调“办好每一所学校,面向每一个学生”的基本精神,对每个孩子的发展负责。这一方面要求国家承担义务教育的全部费用,另一方面要求学校与教师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上公平地对待每种类型的孩子,维护每一个孩子(特别是农民工子女)的自尊与自信,让他们与城市学生一样受到良好的教育。
各级政府都应把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列入城市社会事业发展计划,将承担较多农民工子女入学的学校的建设列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统筹布局和建设。教育主管部门对民工子女学校与公办学校应一视同仁,在校长、教师培训方面应给予民工子女学校同等机会,在学校考核、质量评估等方面应执行统一的奖惩标准。在办学模式上,应当形成规范化教育、标准化教育的基本格局,采取有力措施消除学校差距,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公平的理想追求。
(2)教师要将公平性贯穿教学全过程
教师要树立一种正确的学生观,要意识到每个学生都是拥有独立人格的个体,都具有极大的可塑性,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同时,教师要有公平教育的思想,要意识到学生与学生在客观上都存在差异,每个儿童都有独特的特性、兴趣、能力和学习需求。因此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学生,以便从差异出发,因材施教。
2制定合理的民工子女学校的管理政策
(1)义务教育要顾及弱势的农民工子女
近年来,民工子女学校之所以办学条件差、之所以部分公办学校收取借读费,其主要原因就是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经费欠缺问题。根据教育公平的补偿性原则,教育公平除了要求一种分配上的待遇外,还必须强调相应的救济或制度保障,以保证社会的稳定、秩序和发展。政府应保障弱势群体公平地接受教育的权利与机会,对农民工子女实行救济。
政府应统筹教育资源,肩负起全民义务教育的责任,省级的教育投入与财政转移支付和公共教育资源应向处境不利的民工子女学校和农民工子女倾斜。各地财政部门要积极创造条件,安排必要经费,对接收农民工子女就学较多的学校给予经费上的倾斜和补助,将接收农民工子女学校所需费用纳入当地财政有关教育事业费的预算。应设立解决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专项补助经费”,对民工子女学校给予更多的扶持和帮助。城市教育费附加中要安排一部分经费,用于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工作。
另外,政府也要积极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等社会力量捐赠,用于解决和扶持农民工子女就学。各地应根据本地的特点,明确经费安排和筹措的办法,并将这些措施和办法真正落到实处,确保承担接收农民工子女就学任务比较重的学校有必要的办学经费,民工子女学校教师的待遇能够提高,保护他们办学、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同时,通过设立助学金、减免费用、免费提供教科书等方式,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农民工子女就学。
总之,要通过建立完善的保障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制度和机制,促进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环境明显改善,使农民工子女受到公平的、有质量的义务教育。
(2)合理的民工子女学校的办学标准
义务教育阶段儿童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在相当于一部分学生连这种权利都得不到保障的情况下,我们有义务保障他们受教育的权利,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在义务教育阶段,每一个学生都是祖国的花朵,绝对没有理由让一部分人充分享受阳光雨露,而将另一部分丢弃在阴暗的角落,以牺牲一部分人的发展来换取另一部分人的发展。
要确立合理民工子女学校办学的最低标准,要在举办者、校舍、运动场地、教学设备、硬件设施、师资、学校内部机构和管理、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做出规定,确立合理的最低办学标准。同时,在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政府对中小学校不仅要设立最低标准,还应规定最高办学标准。对民工子女学校达不到最低标准的,要追究当地政府的责任,对一些公办学校,超过了最高办学标准的,也要追究当地政府责任。
(3)把民工子女学校纳入正常的义务教育管理体系
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及措施 篇12
一、农民工随迁子女的现状
农民工随迁子女也是社会不容忽视的一个群体, 社会应该高度关注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现状, 呼吁公平对待农民工随迁子女。
1. 农民工随迁子女的人数在不断的增加
随着社会的发展,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农民工群体变得越来越庞大, “据国务院最新数据显示, 截止到2013年年底, 我国农民工总量已达2.69亿人, 其中外出的农民工1.66亿人。”随着农民工人数的增大, 我国农民工随迁子女的人数也不断呈上升趋势。
2. 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心理教育未受重视
农民工随迁子女由于父母工作的原因不得不离开户籍所在地, 离开熟悉的环境, 到陌生的教育环境中, 其心理是存在一定的变化的。家庭背景的不同和教育的差异, 农民工随迁子女要融入新的教育环境需要一个过程。而现在社会上仍存在对农民工不尊重的现象, 所以在学校里, 农民工随迁子女往往会受到歧视, 城市学校的学生仍存在着排斥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想象, 而学校往往对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心理变化疏于观察和辅导, 导致有的农民工随迁子女不能健康地成长。
3. 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不公平现象仍存在
现在仍存在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学难的现象, 对于农民工随迁子女来说入学机会并不是平等, 学校设置了很高的要求, 导致很多家长望而却步。在学校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受教育权利也没得到学校和老师的尊重, 如将让农民工随迁子女贴上“外来生”的标签, 让农民工随迁子女坐最后一排, 或是不让其参加兴趣班等等。
二、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
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公平问题一直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 有的问题已近解决, 但有的问题仍继续存在着, 只有明确这些问题, 才能更好地去解决问题, 从而实现农民工随迁子女受教育的真正公平。
1. 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学难
农民工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就学时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入学的门槛比较高。流入地的学校一般是不轻易接收外地学生的, 如果农民工随迁子女想要在流入地学习就必须有相应的证明, 比如暂住证、工作证、子女的学籍证、户口本等, 只有具有这些证明农民工随迁子女才能在流入地就学, 这些证明有的时候比较繁琐, 要求也比较苛刻, 流入地怕自己的入学门槛太低, 会导致招致太多的农民工子女迁入就读, 不利于地方的管理。但这会导致农民工随迁子女耽误就学时间。
2. 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费用高
有的地方设置不小数目的“借读费”, 同时农民工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学习就必须接受当地学校的教学管理, 有的学校并没有考虑到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家庭环境, 乱收杂费, 甚至存在有的老师抓住农民工迫切想要子女入学的心理, 在收生前索要一笔“推荐费”的现象。由于公办学校入学程序复杂, 导致一些农民工选择了民办学校, 这些民办学校收费更高, 也存在非法的民办学校, 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费用对农民工来说是不小的经济开销, 这些都加重了农民工的家庭经济负担。
3. 农民工随迁子女在流入地的教育受排斥
我国现在的地方管理主要是以户籍为管理手段, 中央根据地方户籍的多少来拨发义务教育的经费。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户籍仍在流出地, 流入地实际上的户籍人数在不断增加, 而政府仍以原户籍量拨义务教育的经费就给流入地造成巨大的经济压力, 自然就不愿接纳农民工随迁子女。农民工随迁子女自然得不到社会的尊重。在学校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也受不到尊重。
4. 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资源不足
有的地方的学校比较少, 政府就在当地设立农民工子弟学校。这些学校表面上说是为了实现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的公平, 实则却并没有做到。有的学校的老师教师水平低, 学校环境差, 教学设备简陋, 有的老师甚至由于工资低而并没有做到认真授教, 他们的人身安全和身心健康都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 这也是社会上出现农民工随迁子女“问题学生”多和农民工子弟学校安全事件频发的原因之一。
5. 农民工随迁子女初中后再受教育困难
流入地对于农民工随迁子女参加高考制度也设了高标准, 比如父母在当地有稳定居所、稳定工作及参加社保超过6年, 子女在当地受教育超过3年等, 这些标准很少有农民工家庭是符合的, 农民工随迁子女并不能在流入地参加高考, 流入地的高中学校也一般不愿接收农民工随迁子女, 有的农民工随迁子女不得不上私立高中, 或是进入高等职业学校, 大部分农民工随迁子女不得不回户籍所在地学习, 农民工随迁子女又要的面临新的融入问题。
三、实现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公平的意义
农民工随迁子女也是社会的一员, 他们有权享受国家义务教育, 也有权受到社会的尊重。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不公平现象的存在, 无外乎国家和地区没有看到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的意义。实现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公平意义有:一是实现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的公平有利于当地发展。农民工随迁子女也是人才资源之一, 他们当中不乏优秀的人才, 同时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当地得到公平教育, 其父母也乐于在当地发展, 也会在当地消费, 也会是当地纳税人之一, 从而推动当地经济发展;二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要求。实现教育公平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之一, 社会教育的公平也是我国实现人才强国的必然之路。
四、农民随迁子女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1. 国家教育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我国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正常受教育的权力。中央根据地方的户籍来拨发义务教育经费的, 地方的教育部门也是只管理有地方户籍的学生, 农民工随迁子女并不在教育计划之内, 这就导致教育部门对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并不关心。他们的教育责任不在流入地, 也不在流出地, 将导致无相关的部门对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负责, 成为一个空白区。
2. 国家经济分担的制度不合理
我国现行的分税制度是根据中央和地方的事权来划分经费的, 中央所得经费比较多, 却并没有承担义务教育的职责, 而地方所得经费较少, 却要承担着人数庞大的受教育人数。中央又是把义务教育的经费拨给了农民工随迁子女户籍所在地, 这就导致一方面流出地所得义务教育经费多余实际所需, 流入地所得的经费少于实际所需, 流入地承担着较大的经济压力, 同时流出地与流入地协调没有机制, 于是流入地就会出现推卸保障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的责任, 使得农民工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就学面临困难。
五、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解决措施
1. 改户籍制度为市民制度
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的存在与我国的户籍管理制度密切相关我国的户籍管理制度就是“二元户籍制度”, 它在我国建国时就存在了, 以户籍制度来管理学生的受教育权利对农民工随迁子女是不公平的。改按户籍管理为按市民管理, 既能做到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的公平, 也能消除整个社会的不公平现象。这需要国家在试点慢慢进行, 短时间彻底消除户籍制度是不切实际的。
2. 简化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学程序
繁琐的入学程序并没有考虑到农民工的难处, 农民工长期在城市生活, 实际也是城市纳税之一, 为当地的经济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他们的子女理所应当和城市孩子享有相同的教育权利, 所以当地不应该繁琐苛刻的入学程序阻碍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当地入学。首先要减少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学的证明材料, 去掉不必要的入学证明材料, 重点在于身份和工作证明, 同时要提高证明效率, 以确保农民工随迁子女能及时就学。
3. 做好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心理教育
在教育的内容应该丰富, 把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心理教育加入教育计划中, 以前的学校只重视学生的书本知识的教育, 而忽视了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心理教育。农民工随迁子女出生在并不富裕的家庭, 他们有很强环境适应性, 很强的韧性, 他们能够做到吃苦耐劳。脚踏实地, 学校应该发现农民工随迁子女的这一优点, 并做好心理教育, 一定可以有不错的成绩。
4. 重视农民工随迁子女初中后教育
农民工随迁子女初中后是否能够在流入地继续进行高中教育是现在社会教育面临的比较困难的问题之一。一方面是户籍制度制约着学生的继续学习, 另一方面是现行的高考制度不完善, 现行的高考制度是以省为单位的。要地方完全容纳农民工随迁子女参加本地的高考是不可能的, 这也会给社会带来很大的问题, 但国家和地方仍可以做到以下几点: (1) 充分掌握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学习情况, 掌握其初中后的入学倾向, 从而有利于制定招生计划。 (2) 国家全面统筹教育, 扩宽初中后教育的就学途径, 加大职业中学的建设和投入, 积极宣传职业中学, 使其成为学生的另一个选择; (3) 从临近省份为试点开始慢慢减少省之间的教育差异。
5. 实行户籍跟踪制度
现在的二元户籍管理制度导致了流入地承担了很大的经济压力, 而流出地仍能接受到原有的义务教育经费, 这对流入地来说是不公平的, 所以必须做好流出地和流入地的经济转移, 这就需要做好农民工户籍跟踪。利用现在的网络技术, 建立庞大公民信息管理库并且做到及时更新, 流出地及时向流出地提供农民工的迁出信息, 便于流出地与流入地转接经济, 另一方面国家也可以建立庞大的市民信息库, 也利于国家对地方拨发义务教育的经费。
总之, 现在农民工随迁子女的人数越来越多, 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也得到了社会和国家的关注, 国家也在慢慢改革相关制度, 彻底解决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仍需要一个过程, 这需要社会和国家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张亚丽, 马用浩.进程农民工随迁子女就学过程中的政府责任[J].山西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S2) :38-40.
[2]王光光, 赵鹏程.关于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的研究综述[J].当代教育论坛, 2013 (3) .
[3]苏天从.弱势群体子女教育公平问题的分析及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 2007 (1) .
[4]朱丽英.教育公平视野下的义务教育择校问题研究-经济学视角的考察[J].南京师范大学, 2007.
[5]李明哲.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不公平成为关注热点[N].中国网, 2014-05-15.
[6]刘华蓉.解决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收效良好[N].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2008-08-01.
【农民工子女社区教育】推荐阅读:
农民工子女教育公平08-05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11-16
浅谈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05-23
河北省部分地区农民工子女教育情况08-12
关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社会实践调查报告07-04
关爱农民工子女05-20
城市农民工子女08-21
城市农民工随迁子女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