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2024-05-23

浅谈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通用9篇)

浅谈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篇1

公平教育——浅析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四年前,我遇见了一群孩子,便开始踏上我的公益教育之路,直到我来到北京。一路走来,推动教育公平发展逐渐成为了我追求奋斗的理想。在这里简单讲讲关于教育公平之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起源、发展与解决方法。首先请看我录制的一段视频,向大家呈现的是哈尔滨市一个农民工聚集区的环境及一个孩子的梦想。

视频链接:优酷网 《农民工孩子的心愿》

很感谢大家可以看完这段视频,我们很多人会为之感动和震惊,因为孩子的可爱和环境的破落。接下来,请允许我向大家简单介绍因为这群孩子而出现的一个社会问题——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一、问题的起源与发展

我和我的父亲所处的年代,以及所经历的事正好可以作为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起源与发展的代表。

我父亲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离开浙江的一个农村,到东北打工。父亲经过十几年的拼搏,做的一手好木匠活,在内蒙古赤峰市有了固定的住所。1996年暑期,父亲将母亲、我和妹妹接到赤峰和他一起居住生活。我成为了数以万计的农民工子女中的一员,从上小学四年级开始每学年要额外缴纳400元借读费,当上了“借读生”。升入初中后,借读费有所增加(忘记具体多少了)。高考时,因为户籍不在当地,就回到浙江高考。相比于大多数的农民工子女,我是幸运的,因为有教育至上的父母,也顺利的升入大学。然而,成千上万的农民工子女他们的命运,他们的成长道路则令人担忧„„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初期,大批农民工进入城市,开启了持续至今的“民工潮”。随着第一批进城务工人员拥有相对稳定的收入与固定住所,他们开始携妻带子进入城市。由此开始出现一个新的称谓——“农民工子女”。

随着进城务工人员数量的增加,义务教育阶段的适龄农民工子女数量越来越多,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问题逐渐涌现。流入地政府为了避免大量外来人口子女的涌入,公立学校普遍设置较高的入学门槛(要收取借读费、暂住证、户口薄、工作证明等),导致大量的农民工家庭无法全部提供,他们的孩子被迫关在了校门外。另外,国家政府对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严重性估计不足,导致相关政策法规的滞后性。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一度没有相关政策指导,导致了这群孩子在义务教育阶段处于了无人负责的“真空期”。直至1998年,国家教委立法规定“农民工子女教育是流入地政府的责任”。但是政策中同时提到:流出地政府要严格控制生源外流;公办中小学接收农民工子女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适当收取借读费。政府明确采取“限制”措施,并将“借读费”合法化。这实属教育之不幸!

公立学校的高门槛催生了“打工子弟学校”,大多数打工子弟学校因为前期资金投入小,硬件和软件均不好,无法得到各地教委的办学审批,身披“非法办学”旗号。因为非法办学,无法得到政府的资金与政策支持,就无法改善办学条件,如此陷入一个恶性循环。在打工子弟学校上学的孩子,教学质量与安全健康等都得不到保障,政府为了学生的安全,下令取缔非法办学的打工子弟学校,数万名学生含泪离开心爱的学校。“农民工子女,你的课桌在哪里”等报道见诸各媒体,媒体的集中关注使得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在新世纪初期涌现出来。

进入新世纪,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逐渐被全社会了解,政府也逐渐意识到问题的严重程度。2001年、2003年相继推出相关政策,明确提出“两为主”(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的解决办法,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权利开始得到法律保障。

在2005年、2006年,国家教委颁布的政策明确指出要解决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此时,因为农民工子女问题经过十年的堆积,相关政策法规对于一些地方教委已经起不到解决问题的作用,北京、上海等地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依旧急剧扩张。

2008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全面取消义务教育阶段的借读费;参加升学考试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

我认为《纲要》中提到全面取消借读费,一些欠发达的城市可以做到,因为其农民工子女的基数少(2007哈尔滨市开始在义务教育阶段全面免除借读费,当年哈尔滨农民工子女数量为6.8万)。而在北京等人口众多,教育资源极不均衡的城市,仅仅是取消了“借读费”这个称呼(改称“赞助费”等其他名号),高门槛依旧存在(特别是重点中学),差别对待依然很明显!

《纲要》中对于“参加升学考试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这条规定,已经在黑龙江省等四省市进行试点。包含解决农民工子女升学考试、职业教育等四个方面的措施已分别在一些省市试点。

我怀着美好的心愿相信,农民工子女在流入地的教育问题会很快得到解决!

二、问题的严重性

上个世纪70年代,法国爆发过工人大罢工事件,这正是法国农民工子女问题的集中爆发。

农民工是城市发展不可或缺的一个群体,第一代农民工以其“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价值观进入城市,他们亲身感受到城市对他们的贬低与蔑视,所以不打算留在城市。他们在城市挣钱,挣足够的钱供养子女读书,然后回到家乡(我的父亲就是其中的代表)。现在,第二代农民工(上世纪末至今,在城市里长大的农民工子女)的价值观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他们渴求平等、被尊重、体面的活着。他们心底没有一丝对农村的好感,不想回家种地。他们希望留在城市通过努力来改善生活、改变地位。

第二代农民工的数量绝不在少数,已经成为城市青年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或许因为家庭拮据、个人学习差、自卑心理等原因而没有得到好的教育(多数只有初中学历),这些原因终会归结到教育的不公平。他们在城市里学习、成长,在接受不公平教育的同时也被日新月异的社会(价值取向混乱,拜金主义盛行的社会)所影响,更因为受教育程度的限制,他们多数的价值观、行为方式、思想意识已经扭曲,不公平的感受催生报复心理。一旦这个群体数量达到一定程度,却依旧在承受教育不公引起的种种不公平,当这种不公平心态愈加膨胀,可怕的报复心理必将蔓延。这个有相当长倒计时的定时炸弹就要猛烈爆发„„

让我们再仔细看看我们身边的这些农民工子女吧,脏乱差的生活环境,缺少家长、老师监管的教育环境,忍受城里人歧视的生存环境,自卑的心理环境„„温家宝总理曾在北京行知打工子弟小学(可能是)题写“同在一片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不确定),孩子们确实同在一片蓝天下,却无法“共同成长进步”!家长因精力与经济所限,不能提供优质的成长环境,孩子的老师因诸多原因不愿提供优质的教育环境,高楼大厦与垃圾堆臭水沟的对照正好反映了孩子们的心理环境,试问:在这般环境下成长的孩子,他们凭什么和城里孩子共同成长?

过于激愤的话,我只能在心里久久激荡,不愿多说。解决这些问题,才是我为之追求奋斗的事业。

三、解决问题的方法

中央政府的政策导向。这个部分已经在发展中简单谈到。从最初的“限制”到后期的“差异化对待”,再到现在的“人文主义”。政府远没有解决问题的前瞻性。

地方政府的政策。各地教委响应教育部号召,纷纷出台了相关的措施。一般解决较好的都是经济较发达的大中城市。北京一直是农民工子女问题最严重的城市。

NGO。政府像一只握紧的拳头,即使握得再紧,也总有缝隙。NGO(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则是弥补缝隙。在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方面,各种不同的NGO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南都公益基金会属于NGO领域的顶层,它从2007年由希望工程创始人徐永光先生开创,定位于帮助农民工子女。主要通过两种形式:一是投入资金与资源,促进打工子弟学校合法化,成为“新公民学校”;二是资助全国各地的社团组织开展帮助农民工子女的公益项目。

百年职校是一所以培养适龄农民工子女职业技能的学校。由服务性企业的资深管理者、大学教授、高级技术工人为学生免费授课,学生的所有费用全免。它于2005年创办,经过五年的发展,如今得到相关政府、中国青基会、众多企业、社会爱心人士的支持,顺利复制到南京等五个城市。

歌路营教育咨询公司是北京一家工商注册的公益组织。它开展活动的方式是招募优秀的大学生担任志愿者,依靠成熟的项目带领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孩子进行城市体验、心理成长方面的公益活动。

东北林业大学启明星爱心学校。她是我创办的一所学校,没有经过政府批准。我们以校内公益社团的身份开创一个公益教育平台,从08年5月18日开始至今,每个周末与寒暑假,为数百名农民工子女和家庭贫困的孩子开展义务的课外辅导。我们拥有特色的教育理念“养成良好品行、夯实基础知识、增加快乐体验、培养特长爱好、拓展视野思想”,开设基础、特色、特长与艺术团四大类,十余门课程,依靠优秀的大学生志愿者,长期关注引导和辅导孩子,以期能够健康快乐成长。

四、呼唤爱与责任感,倡导教育公平性

在最后,我想向各位同事呼吁一下,作为教育者,要深深的将爱与责任感铭记在心,在当老师时要将这份爱与责任感引导给每一个孩子,告诉他们去追求“让身边的环境因为你的存在而感到幸福”。我想,如果每个人都可以持续的做到这点,那么教育的公平性、社会的公平问题就一定会得到改善。

周鹏

2011年5月11日

浅谈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篇2

1 调查方式

为全面深入了解和掌握农民工子女的家庭教育现状, 以及带来的影响, 2013年1月14日至22日, 我们对武汉地区的农民工开展了实地的问卷调查。调查地点主要有火车站、汽车站、企业等地, 调查方法主要有问卷调查、访谈以及电话调查等, 共发放问卷调查200份, 回收171份, 回收率为85.5%。问卷主要内容涉及农民工自身文化程度、子女生活现状、子女教育现状、农民工月收入等几方面, 全面获取了武汉地区农民工有关子女教育方面详细数据与资料。

2 调查结果分析

2.1 对农民工子女生活现状进行描述性统计

对农民工子女生活现状的数据进行分析与统计, 详见表1。由表1可以看出, 大部分的家长选择外出打工的时候将孩子留在家中由亲人看管, 占其中的33.9%, 9.9%的人目前没有小孩, 占少数, 还有22.2%的家长选择将孩子带在身边看管。

2.2 对农民工文化程度、农民工月收入与子女现状进行分析

根据对问卷的分析知道, 农民工文化程度与月收入呈一定的正相关性。文化程度越高的农民工相对而言月收入会越高。

对月收入与子女现状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假设子女现状“目前没有小孩”和“带在身边”为1, “留在家里亲人看管”和“其他”为0。月收入工分为以下10个层次:850、950、1750、1950、2250、2450、2550、2750、3250、4500。定义以下几个变量:农民工月收入、总人数 (相应月收入) 、带小孩在身边的农民工数、比例。通过统计及计算得到以下数据, 详见表2。

以农民工的月收入为自变量x, 对上述表格建立Logistic模型。计算逻辑变量:P’=ln (p/ (1-9) ) 。对变换后的P’和自变量x建立线性回归模型。由SPSS软件分析得表3模型汇总分析结果。

由表3可知, 模型决定系数R方为0.943, 接近于1, 说明因变量不确定性的绝大部分能由回归方程解释, 回归方程拟合优度好。方差分析结果如下, 见表4。

由表4可知, 回归方程F统计量为132.871, P值为0.000<0.05, 所以认为该模型的整体是高度显著的。对回归方程做系数分析, 见表5。

根据表5可知, 由逻辑变量和自变量建立的线性回归模型为:P’=4.963*E (-4) x-1.956。因此Logistic回归方程为:

进一步, 为了排除模型的异方差性, 对上式使用加权最小二乘估计, 取权数为:w=n*p* (1-p) 。得到表6结果:

由表6可知, 决定系数R方为0.952, 比普通最小二乘法决定系数更大, 说明加权最小二乘的拟合效果更好。对数据进行加权系数处理, 见表7。

由表7可知, 由加权最小二乘法得到的Logistic回归方程为:

利用上式可对农民工子女今后的状况做预测, 比如当农民工月收入x达到5000时, 农民工带子女在身边的比例约为p=0.732, 说明有73.2%的农民工会将子女带在身边抚养。

以上回归分析都说明, 农民工月收入的提高对于子女进城比例有很大影响, 而提高农民工月收入水平的根本因素就在于农民工文化程度的提高。而对于数据分析得出, 目前农民工学历在“大专及以上”的只占到8.2%, 而“初中”学历以下的占到71.9%。说明现如今的农民工的文化程度还比较低下, 提高他们的文化程度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农民工子女现状。

2.3 对农民工工作的流动性进行分析

农民工工作的流动性调查情况见表8所示。

从调查结果显示, 只有21.2%决定在武汉常住, 坚定表示不会在武汉常住的有10.9%, 其它都表示有可能, 但不确定。农民工从事行业中, 建筑业和服务行业占绝大多数, 这些行业决定了他们不会呆上很长一段时间。农民工的流动性强决定了进城农民工子女的流动性强, 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不会长时间把子女带在身边, 某种程度上严重影响了农民工子女教育的问题。

3 农民工子女教育对策的思考

在2013年3月进行的两会上,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仍然是大家讨论的热点。农民工代表薛志国认为, “目前农民工子女接受的义务教育远远不能和城市同龄孩子相比”。人大代表易凤娇说“他们同样是祖国的未来, 如果子女上学问题不解决, 我们无法安心工作”。因此解决农民工子教育的问题刻不容缓。

3.1 首先在强调子女教育问题的同时加强农民工自身的教育与提高

从调查结果分析可见, 对于认为“子女教育是否重要”此问题, 有87.7%的农民工认为子女教育很重要。这说明, 绝大多数的农民工对于自己孩子的教育还是比较重视的。但是, 可能由于自己的“文化程度”并不是很高, 导致他们收入水平不高, 不能给子女提供好的成长环境, 他们并不知道“怎么办”、“如何办”, 所以, 对农民工自身文化教育的提高也是很有必要的。比如他们需要接受一些专业的有关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 了解国家出台的更多的政策, 怎样切实保障自己的权益, 如何使自己的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

3.2 加强教育体制改革, 构建城乡教育共同体

大批农民工涌入城市, 为城市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成为城市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 而且他们是城市的合法纳税人, 政府部门有责任帮助其子女解决好教育问题, 要充分认识农民工子女就学与城市长远发展的关系, 树立人口流动观。一方面要建立所有适龄儿童的义务教育登记卡制度;另一方面要按照“高中向城区和县城集聚、初中向建制镇集聚、小学向乡 (镇) 政府所在地和中心村集聚”的原则, 制定并实施新一轮各类学校布局调整规划, 合理调整城乡中小学布局。三是完善农民工子女教育管理体制。加强流入地、流出地教育部门之间的沟通, 明确各自在流动子女教育管理中的职责, 将其就学管理落到实处, 切实解决农民工子女在城市读书难的问题。

3.3 合理利用社会资源, 拓宽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途径

拓宽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途径, 给农民工子女选择的余地有利于农民工子女教育的发展, 为此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挖掘办学潜力。一是充分利用公办学校资源。公办学校可以利用闲置的教育资源, 解决流动子女入学难的问题。当生源数减少时, 可将其实验设备、运动场地、图书、等硬件设施支援给农民工子弟学校。二是加强农村义务教育, 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让留守儿童也得到更好教育机会。

3.4 积极引导, 加强沟通, 构建和谐教育

“同在蓝天下, 共同进步成长。”这是温家宝总理在学校黑板上写下的一句话。为此, 搞好农民工子女教育不仅是家长的责任, 也是学校、社会的责任, 我们要采取必要措施, 构建和谐教育。主要措施有:

一是学校应针对农民工子女现状, 开设必要的心理教育机构或课程, 使他们克服自卑和不自信心理, 同时应给予农民工子女更多关心与爱护, 同学间互相产生亲和力, 营造良好校园氛围;二是家长要积极配合, 使学校与家长形成合力。农民工要经常与子女沟通, 了解孩子需要什么, 孩子的思想动态是什么, 帮助他们解决心中的疑问, 不能只在考试时强求孩子取得好成绩, 应该加强平日的教育和监督;三是全社会共同关注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学校、老师、城市子女以及城市子女家长都应该消除对农民工子女的偏见和歧视, 应该对他们给予尊重。

4 总结

教育问题一直都是党和政府关心的一大问题, 要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 让每个孩子成为有用之才。解决好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成为现今社会的一个重要的任务, 它关乎农村的建设发展, 关乎国家的前途命运。

摘要:随着农民工在城市的深入, 带来了一系列农民工问题, 特别是我国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令人堪忧, 问题主要是现今大城市读书越来越困难, 农村教育条件和水平较低, 农民工自身的文化程度较低, 月收入水平无法提高, 不能带给子女良好的生活环境, 再加上农民工工作的流动性, 这些都阻碍了农民工子女受到更良好的教育, 切实改善农民工子女教育环境与条件已变得刻不容缓。

关键词:农民工,问卷调查,子女教育,对策

参考文献

[1]何晓群, 刘文卿.应用回归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2]2013全国两会专题.代表委员聚焦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新闻网, 2013-03-18.

[3]蒋国河, 孙萍.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政策反思.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5.

浅谈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 篇3

以上两幅图片是我从网上剪辑下来的,看着这两幅令人揪心的图片,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深感责任重大。我一方面努力地多方面地对我班上那些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怀,另一方面也透过现象深入挖掘问题的本质。

首先我们来了解下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成因: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围绕解决“三农”问题和增加农民收入,加之城市劳动力的缺乏,广大农民纷纷进城务工就业,随之而来的人口迁移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尤其是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日趋突出。

一、农民工子女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心理问题突出

文化背景各异、学习方式不同,农民工子女心理发展也不平衡。农民工子女大多来自经济条件比较差、物质和精神生活相对贫乏的偏远农村,且农民工子女都是从农村的学校直接进入本地,他们和真正的农民并不相同,而是介于城市和农村这两个群体之间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无法在短时间内适应生活,不同的口音、不同的教材、不同的教学进度以及不同的教学方式使得他们的成绩较本地孩子差,使农民工子女极易产生自卑、自控能力不强、意志力薄弱、戒备能力强等不良心理。而且本地孩子的歧视,内心世界对社会差别感受到的强烈不平等,也让农民工子女承受着一定的心理压力。

2.安全无法保障

流动人口的工作大多不稳定,工作变动导致了居住场所的不固定,而且流动人口出于经济上的考虑,租住房往往都是在环境较差、出行不便、租金低廉的地方。这样一来,学校和家庭无法建立稳定的联络方式,致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无法有机结合起来,学生脱离家长监护的问题非常突出,这样就导致学生的出行安全无法保障。

3.教学内容相异

一般来说,农民工子女大多是从偏远农村的学校转来的。他们的文化基础较差,所采用的教材版本也不同,不同的教学进度、不同的教学方法以及不同的学习环境导致流动儿童在学习、生活等各方面都出现了不能适应的现象。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没有学习热情,情绪不稳定,如毅力差、孤独感强等;二是缺乏团体归属感,易产生不良情绪,如反抗倾向、被压迫感等。同时,农民工子女还普遍存在自信心不足、自我评价偏低、自卑、自闭、压抑等心理特征。这些原因导致流动儿童产生了厌学态度。

4.家长思想观念落后

家庭能否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上的帮助对学生的适应性有着显著影响。调查表明,大多数家长对其子女的教育还是非常关注的,但是由于各种客观原因,家长不能对子女的学习进行有效的辅导。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严重脱节,家里根本没有读书学习的氛围,以致流动儿童在学习心理上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二、改善和提高农民工子女教育水平的做法

1.完善户籍、教育体制

不要让户籍问题成为农民工子女入学的门槛,也不要让不完善的教育体制成为农民工子女接受教育的绊脚石。这几年,国家已经设立了相应的法律法规确保农民工子女能够在城市里顺利入学,只是入学的手续要尽量简化,确保国家的相关政策法规能顺利实施。

2.各地各级政府发挥作用,做到权责分明

各地政府不要在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上推诿责任,拖泥带水,做到权责分明。

3.合理利用社会资源

拓宽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途径,加大农民工子弟学校的资金、师资投入,肯定这类学校的价值,增强社会的认可。

4.社会应多关心农民工的生活

尤其不能歧视与排斥农民工,甚至在必要时要给予他们适当的帮助与扶持。这虽然在提高农民工的生活水平上起不到实质性作用,但是关爱与互助能让农民工子女看到人间真情,这对他们健康心理与完整人格的形成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

5.加大计划生育制度的宣传力度

让“一个孩子”的观念深入人心,同时强调家庭教育与义务教育的重要性,不仅要做到“少生优生”,还要尽量让每个孩子都有接受教育、提升自己的机会,提高整个社会的总体教育水平。

6.完善社会保障体制

制订与完善保障农民工权利的法律法规,以及完善农民工的养老、医疗、失业等保障体系。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入开展,我相信在党的正确领导和国家的努力关怀下,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一定会得到彻底的解决,那些“空巢孩子”们也一定能够幸福、健康、快乐地成长,最终成为伟大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论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篇4

在城乡二元结构影响下,我国城市中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也愈发引发社会关注。但是,由于异地就学政策的演变和家庭背景的差异,农民工子女就学状况不尽相同,且还会因时而变。本文主要探讨了农民工子女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其成因进行了剖析,最后提出了一些对策。

在城乡二元结构影响下,夫妻移民或者家庭移民这种移民模式正在逐年增加。根据农民工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农民工人数大约3500万人,比2008年增加了约700万人。在农民工移民城市的浪潮中,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相伴出现。据六普数据推算,0-17周岁流动儿童规模为3581万,相比2005年增加1048万,增幅为41.37%,其中随迁子女达2877万,占80.35%。随着“两为主”教育政策的贯彻和落实,公办学校取代民工子弟学校成为其接受教育的主要渠道。

截至2013年底,全国义务教育教学阶段的农民工随迁子女达1277万人,占义务教育学生总数的9.3%,其中,进入公办学校就学的学生比例达80.4%,比2012年略有提升。由于规模庞大、增速较快和分布集中等特点,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成为各界关注热点,也是历年两会的重要议题之一。

一、农民工子女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育资源严重不足

尽管政府针对农民工子女入学难的问题,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并采取了切实可行的措施,使得大量农民工子女能够较好的接受义务教育,然而实际效果并不令人满意。由于教育资源配置增长的速度远不能满足农民工子女上学的需求,教育资源仍然十分紧缺,当前农民工子女上学很大比例还是要花钱托关系,并且价格不菲。此外,二胎政策的放行,农民工非独生子女家庭比例将更高,教育资源短缺问题将更加凸显。

(二)教育环境不够公平

由于缺乏各级政府的经济支持,大部分农民工子弟学校投入少,待遇低,软硬件实力跟不上,很难吸引优秀的人才,因此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水平偏低,严重影响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水平。此外,农民工子女往往以插班的形式就读,但他们受到的待遇与当地学生相比,仍有差别,譬如对农民工子女单独编班,视他们为“外来户”,个别教师排斥,对他们不关心,不辅导,不疏通,甚至有意疏远[3-4]。此外,农民工子女一般家庭经济较差,接触环境不多,穿着不入时等容易受到城镇同学的嘲笑,严重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

(三)学前和后续教育困难重重 学龄前教育不在义务教育范畴,农民工难以承担城镇幼儿园高额费用,因此很多人只能将子女留在家中由爷爷奶奶抚养,形成农村“留守儿童”。另一方面,鉴于现行的户籍升学制度,农民工子女在流入地完成义务教育后,也难以在流入地参加后续的髙中、大学考试,绝大部分农民工子女难以享受优质的高中教育资源。此外,农民工子女初中毕业后的后续教育也亟待解决。城市高中、职校的学费也不菲,农民工的收入也难以支撑他们的后续教育学习,很多人往往初中毕业后进入劳动力市场,没有一技之长,难以适应工作上的要求。

二、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成因剖析

长期以来,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一直凸显,每年的两会报道也会提及,其形成的原因也是错综复杂,如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政策措施落实不到位、教育资源的严重短缺、城镇人口的排他心理等等。具体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未落实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在部分城镇尚未纳入公共服务的范围。部分流入地政府并没有考虑农民工的切身利益,尤其是子女的教育问题,将他们视为外来者,没有承担好农民工子女教育的责任,更有甚者有的城市担心增加当地人口密度,造成当地交通堵塞,并挤占当地紧缺优质的教育资源,因此只想利用农民工建设城市,却不愿为农民工子女提供宽松良好的教育环境。因此,二元户籍制度的存在,排外观念的不转变,以及各级政策的难以有效落实,阻碍了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解决。

(二)教育体制改革严重滞后 当前国家虽然出台了《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等一系列保障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法律、法规,但由于城乡经济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和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导致城乡的差距不断拉大,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发展,经济的落后又导致农村教育方面的投资严重不足、教育水平滞后,教育体制改革明显落后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更加凸显,“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三)地方保护主义盛行

长期以来,尽管国务院发布了一系列有关农民子女义务教育的政策、法规,但是部分当地政府从眼前利益出发,一味认为农民工子女教育与本地区的发展无关,相反会挤占紧缺的教育资源总量有限,因此部分地方政府出于地方保护主义,不愿加大农民工子女教育的投入,将其视作负担。此外,城市部分学校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不愿接纳农民工子女就读,也加大了农民工子女的入学难度。

三、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对策

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是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问题。问题的解决,涉及政府、社会、家庭、学校等各个方面的协同努力与合作。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的解决迫在眉睫[5-6]。如果解决不好,势必会影响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严重阻碍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进程。本文针对农民工子女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剖析,从以下几点提出一些相关对策。

(一)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缩小地区间教育资源的差距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此要彻底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必须加快城镇化建设,国家要对农村及落后地区加强资金投入,通过选派、定向培养或培训的方式,提升农村师资队伍水平,改善农村教育的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农村的教育质量,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二)加快教育体制改革,打破城乡二元的户籍壁垒

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落实和解决,也是不能有效衔接后续教育的根源。因此,国家有必要改革现行的城乡二元结构的户籍制度,建立与现有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城乡统一身份的一元户籍管理制度,并加快教育体制改革,取消入升学过程中各种身份的限制。

(三)加大政府投入,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进程 国家要加大财政支持,每年可以从财政留下一部分,专门用于改善农民工子女教育条件,流入地政府,每年也应预留一部分资金来支持农民工子女教育。另外,可以借鉴其他行业的经验,通过吸纳社会闲散资金,企业赞助、社会捐助等方式,建立农民工子女学校,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也有了可靠的经费来源。

(四)整合优化教育资源,解决义务教育后续教育问题 为了提升教育资源的配置效率,避免教育设施闲置和师资出现过剩,必须加大教育资源的优化与整合。针对农村地区教师数量不足,质量一般的情况,地方政府可以加大对农村教育对口支援力度,加强城乡学校间的交流与学习。此外,必须打破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壁垒,制定政策,为解决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后续教育问题服务。

(五)提高自身素质,重视子女教育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调查报告 篇5

调查报告

摘要

近年来部分农民外出打工,将孩子留给家中的老人或亲戚代养,由于缺失正常的家庭教育,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心理问题增多,学习成绩下降等方面。农民工留守子女的权益得不到保障,尤其是品德,心理健康成长发面存在的问题正日益凸显,成为学校、家庭、社会的一个教育管理难题,亟待引起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本文通过调查问卷分析农民工留守子女教育的主要问题,并提出自己的意见看法及相应的解决办法。

关键字

农村农民工留守子女家庭教育弱势群体

引言

在我国城乡之间,每天流动着上亿农民,农民工已经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存在于大中城市的角角落落。而在这些农民工的身后,有着数千万未成年的子女。这些孩子是一批游走于城乡之间的特殊群体,他们的教育问题也是这些流动农民的心头之痛。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是当前农村和城市义务教育中的难点之一。农民工子女的教育上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解决问题,也是党和政府高度关注并着力解决的问题。并且随着市场化、工业化及城市化的发展,我国将有越来越多的农民从农业转到非农业,从农村转到城镇,流动农民及农民工子女的数量将不断增加。农民工子女是一个数量庞大且不断增加的群体,其权益保护不容忽视。我们对汉中市城固县原公镇部分农民工子女及家长展开问卷调查,以了解农民工自己怎样看待这些问题。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产生,有一个随农民工规模不断扩大而日渐积累的过程。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经济加速发展,农民工的规模更加壮大,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2004年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11823万人,随同父母进入城市的6至14岁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达到700万人,留守在家的儿童2200多万。于是,农民工留守子女的教育问题成为城市中的热点社会问题,市民也高度关注。

我们的调查问卷主要涉及几个问题:农民工子女的家庭教育情况;农民工子女在学校中的受教育情况;留守子女的教育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阻碍;家长对学校和社会的期待等。

调查中我们发现,被调查者对于其中几个问题的回答基本一致。几乎所有的被调查者都认为农民工子女应该和本地孩子一起上公立学校;农民工子女相对于本地孩子存在不够自信的心理态势;当家长无力支付子女学费的时候学校或政府应给予帮助。另外,有接近90%的被调查者对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非常关注,他们了解这些问题的途径主要是通过电视报纸等媒体报道,以及与别人的聊天。有71%的家长认为应该让农民工子女在现居住地上学,让孩子留在身边以方便照顾。在家庭教育方面,家长们都很重视孩子的家庭教育,但是由于文化程度受限制,学习环境不好,经济能力有限,沟通不够等原因,大多数受访者的家庭教育状况并不理想,44.9%的父母偶尔辅导他们的学习,而5.1%的家长从不对孩子的学习进行辅导。只有11%的受访者认为自己的家庭是学习型家庭。但是,作为家长,他们也非常希望能够帮助子女或与子女共同学习。通过对问卷的分析,我们总结出我国农民工留守子女的教育现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与父母缺乏沟通,亲情缺失,心理问题突出。

“留守儿童”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孩子心理上感觉被遗忘了,因此非常渴望得到大人们的关注与爱护,而大人们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忽视了他们的需求,久而久之,有些孩子可能就由此越来越封闭、孤僻 ;而另一些孩子对于这种情况可能就会采取一些极端的方法,比如故意做一些调皮捣蛋的事情,实际上他们这样做也并非出于恶意,其目的很单纯 :引起大人们对他们的关爱、重视。而一旦他们出现了这种情况,大人们的反应多会是生气,继而可能就是打骂,而很少会想到应该给他们更多的关爱,给他们以亲情的抚慰。而孩子得不到其所需之后,可能会做出更加出格的事情来,由此进入一个恶性循环,长此以往,对于孩子的发展就非常不利。

二、监护不能落实。

“留守子女”中由祖父母外祖父母监护占56%;无人监护占26%;其他亲戚监护占18%。隔代监护,一是心理代沟太深,祖孙难于沟通,二是祖辈过度溺爱,百依百顺,三是没有教育理念;亲戚监护,日子一长,孩子或多或少有过失,只要亲戚批评责备,他们之间就有可能产生心理隔阂,严重的甚至闹矛盾;没有人监护,不仅这些孩子心理没有安全感,而且很多事情就有可能因拿不准主意而失误。

三、学习压力大。

调查发现“留守子女”的学习成绩明显偏差,成绩排名中,留守子女只占优秀生的10%,而差生当中有70%都是留守子女。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监护人的文化程度偏低,不能对孩子进行及时的辅导;其次,家庭中的学习氛围不浓,家长对孩子的学习不够重视,多采取放任的态度,认为只要孩子不调皮就好;再次,教育方法落后,家长不注意与子女的沟通,训斥多表扬少,往往以命令职责的形式教育子女,其实简单粗暴的方式不但难以收效甚至适得其反。

同样,我们对造成农民工“留守子女”的教育诸多问题的原因也进行了分析。城市农民工在城市阶层中属于弱势群体,对农民工子女来说,实际上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受教育的公平环境,农民工子女在接受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受教育的途径有限,公办学校容纳量有限;农民工子女受教育保障制度缺失等等。

很显然,如果农民工子女继续留守,得不到很好教育的话,农民工这个阶层与整个社会的脱节就会越来越严重,这对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进步也是十分不利的。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广泛力量的密切配合。了解了农民工留守子女教育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原因后,我们针对这些问题的对策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一、政府要高度重视对留守儿童教育的责任。

加大农村教育的财政投入力度,提高现有农村师资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改善学校硬件设施,完善体育、文化娱乐设施。把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纳入国家和各地

区新农村建设、农民工工作等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各部门工作规划。

二、家庭和学校密切配合,高度重视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对于父母来说,家庭教育的内容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孩子学习成绩的关心上,而更应该从情感的角度去关心和爱护他们。农村学校应该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职权和职能范围内,加强对留守子女的关心呵护。针对留守孩子的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问题,学校应该加以正确的引导。同时,家长与学校应该加强沟通,了解他们各方面的表现。

三、整合社会资源,关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开展各种形式的关爱“留守学生”工作和主题活动的宣传活动,开展爱心募捐、义务家教、艺术培训、心理咨询等关爱活动,更大程度地动员社会各界支持关爱行动,动员更多的社会公众参与关爱留守学生志愿服务活动。

营造一个关爱“留守儿童”的社会环境,对于家庭、学校和政府来说,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只有社会各界共同关注, 多方位、多角度地采取相应措施,并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才能使“留守儿童”受到正常、健全、完善的教育,让他们和同龄人一样健康快乐的成长,进而使外出务工人员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

参考文献

1.郭燕聂,王永华;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及对策分析,中国电力教育,2009

2.金鑫: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浅谈[J],《财经界》2007(4)

3.熊正财,李作红;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之我见,2007

关注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问题 篇6

目的:调查农民工子女就学现状,了解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需求。方法:使用个人访谈方式对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进行调查。

结果:很大部分农民工子女与父母分离,在原籍读书;民工子弟学校办学条件差,缺乏资金设备和高质量的师资力量;农民工普遍认为市区公办学校教育质量高,愿意自己的孩子在公立学校就读,但过高的赞助费使他们感到无法承担。

结论:外地来广东农民工子女就学现状令人担忧,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正文:全国妇联的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万,近三成留守儿童家长外出务工年限在5年以上,留守儿童问题已经引起了在外务工的农民工的严重关切。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调查结果显示:有57.2%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留守儿童”中的79.7%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13%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7.3%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在访谈中,不少乡亲都反映,留守儿童问题其实是农民工不愿意再外出的主要原因。中央政府要求对流动儿童接受义务教育,以输入地政府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要求一视同仁。但是,在城乡二元分割、户籍制度框架下这一要求落实起来面临诸多困难和障碍,效果也大打折扣。

留守儿童的教育是当前农村和城市义务教育中的难点之一。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应立足城乡平等和城乡统筹,进一步完善现行的法律和制度,消除对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歧视,建立城乡一体和公平的义务教育体制。

就目前来看,主要面临5个方面的难点问题:

1、城市教育资源紧张

城市教育资源供求不均衡,富余校舍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而农民工聚居的城乡接合部校舍十分短缺。此外,农民工聚集城市在资金、土地和师资方面面临很大压力。

2、城市教育规划缺乏前瞻性

大多数城市的教育规划是以本市户籍人口为基数制定的,没有根据经济和城市化发展进行科学规划。特别是一些新建居民小区,未按规定配建相应学校的现象比较普遍。城市规划缺乏前瞻性为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机会保障带来了许多无法补救的难题。

3、部分公办学校入学“门槛”高

为缓解公办教育资源不足问题,各地均对农民工随迁子女设置了一定的入学“门槛”。较为普遍的做法是要求提供暂住证或户籍证明、住所证明和务工证明等。

4、农民工子女学校的安全和质量令人忧虑

许多城市存在一批未获批准的民办民工子女学校,其中北京和上海尤为突出。与公办学校相比,未获批准的民办民工子女学校普遍存在办学条件差、师资队伍不稳定等问题。针对不同类型的民办民工子女学校,如何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其建康发展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5、学前和高中教育问题日益突出

由于学前教育和高中教育属于非义务教育,国家缺乏针对农民工子女接受学前教育和高中教育的政策支持和经费投入。因政府支持力度不够,农民工随迁子女普遍缺乏公平的学前教育和高中教育机会

解决这部分孩子的受教育问题不仅是时代交给我们的紧迫任务,也是实现教育公平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面对和无法回避的问题。为此,教育部把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进一步 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十二五”期间的工作重点,并特别指出解决好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

农民工输入大省广东,为解决农民工子女读书问题,广东出台了政策,在有条件的地区实行农民工子女凭积分入读公办学校制度。广州及珠三角多个城市也出台相应规定,居住半年以上,有固定住址、固定收入来源的农民,可为其6—15周岁子女申请接受义务教育。这一系列措施与实际情况比还有很大的距离。

番禺区教育局近日宣布,全面启动《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番禺区接受义务教育暂行办法》,根据外来务工子女申请入读人数和学校数量的承载能力,通过积分申请的办法,确定可入读公办学校的外来务工子女名单。通过“积分制”,番禺区今年为外来工子女提供3500个公校学位,这个大手笔在广州当属首次,对于番禺区10多万适龄外来工子女也是一个好消息。

“积分制”其实最早出现在中山,今年中山全面推行积分制入学。东莞市也在2008年5月通过地方立法规定,符合四项条件的新莞人可以申请在该市公办学校接受义务教育。积分制对于解决外来工子女入学问题,是一把非常有效的钥匙。但是,“积分制”只能满足部分外来工子女的需求。数据显示,中山市也只有四成流动人口子女能入读公办学校。番禺区今年纵然提供数千公办学位,但对于数万想入读的孩子,也是杯水车薪。要打开“外来工子女入学问题”这把大锁,还需要寻找更多的钥匙。有教育专家提出发放教育券的方法,但在目前教育经费由地方政府负责的情况下,教育券恐难以实施。

广州外来工子女人数超过40万,其中,75%的学生在农民工子女学校或形式类似的私立学校就读。政府在没有足够资金建设更多公办学校,在没有足够公办学位满足更多外来工子女入学的背景下,向民校购买学位是让外来工子女免费享受义务教育最为便利的办法,教育部门要在对农民工子女学校生均教育成本核算的基础上,然后按照民办学校接收农民工子女的人数予以相应的经费补贴,并对接受外来工子女的民办学校实行监管。

无论是新建公办学校,“积分制”读公校,还是向民校购买学位,政府部门在解决“外来工子女入学问题”都需要投入教育经费,只是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如何让更多的孩子得到“免费义务教育”的实惠,才是问题的关键。

建议如下:

1、将农民工纳入城市廉租房支持的对象,让孩子跟随父母生活,使农民工子女能在父母打工所在地稳定居住和生活。

2、应扩大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规模,尽量满足留守儿童上寄宿制学校读书的需要。农村中小学要对留守儿童开展有针对性的管理和教育。

3、要将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纳入政府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总体规划,统筹部署。

试论当前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篇7

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是新时期社会建设中“学有所教”的重点和难点, 关乎教育子系统是否平衡, 直接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密切相连。来自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最新数据统计表明,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 农民工总数已达到2.1亿人。数以千万计的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也随之凸显。[1]目前浙江农民工就业人数和城市本地全部就业人数的比值已经达到了46∶100, 这说明农民工为城市的税收、经济增长作出了巨大贡献。从这个角度来说, 农民工子女也应合情合理地享受城市基础教育资源。如何解决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 也是党和政府高度关注并正着力解决的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 要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让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对农民工来说, 最为关键的就是要满足他们子女学有所教。

近十年以来,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2006年3月28日, 中央政府颁布了《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 要求“保障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国务院明确提出了“两为主”的原则, 即以流入地政府为主, 负责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以全日制中小学为主, 接受农民工子女入学。《若干意见》强调:“输入地政府要承担起农民工同住子女义务教育的责任, 将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当地教育发展规划, 列入教育经费预算, 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接收农民工子女入学。”同时, 要求城市公办学校对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 与当地学生在收费、管理等方面同等对待, 不违反国家规定向其加收借读费及其他任何费用。

由此可见, 党和政府已经高度关注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但事实上, 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我们看到的依然是农民工无奈的面孔和农民工子女渴求的眼睛。一些流入地政府采取各种措施或做法抵消了中央政府的文件要求, 并没有真正解决好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因此, 运用结构功能主义的视角, 从社会稳定的角度来研究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显得尤为必要。

二、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现实需求

(一) 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关注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 是民族的希望, 他们终将挑起历史的重任。联合国《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中指出:“儿童的幸福需要最高一级的政治行动。”尊重和保护儿童权利, 为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保护和发展的社会环境是政府和社会的责任。

要鼓励和支持民办学校及民工子弟学校的发展, 动员和激励更多的公办学校接受农民工子女上学, 必须改革教育财政的拨款方式, 建立公平和高效的财政投入体制。目前政府义务教育的财政拨款主要投向公立学校, 民办学校及民工子弟学校没有获得必需的财政支持。事实上, 农民工子女上学的民办或民工子弟学校也分担了政府义务教育的责任, 也有权获得相应的财政支持。尤其是在现代社会中, 义务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公共产品主要由国家和政府投入。但是, 这种投入并不一定要投入公办学校或建立公办学校来承担义务教育。农民工的子女也不一定要选择公立学校就学。他们可以选择上公立学校, 也可以上民办学校或民工子弟学校。对于选择民办或民工子弟学校的学生来说, 他们也有权利获得公立学校学生所获得的相同的公共财政的支持。而接收农民工子女的学校也应获得相应的财政支持。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路甬祥说, 对农村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义务教育, 目前虽然已确定以流入地为主、以公办中小学为主的原则, 但接收的公办学校在数量上仍不能满足需求。而一些民办的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学校又存在着经费困难的问题, 有的城市还有相当数量的未经批准的学校, 这些学校办学条件差, 教育教学质量低。“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和城市居民一样, 都是城市文明和财富的创造者, 在享有公共服务方面具有平等的权利。”[2]

(二) 社会的不断进步需要重视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教育是一种重要的筛选机制。教育渠道如果不畅通, 不利于社会进步。目前我国流动人口恰恰在教育问题上遭遇到了城里人的“集体排斥”。

为了保证农民工子女平等的受教育权, 近十年以来,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和法令条例, 但是, 由于这些法律条文缺乏可操作性, 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权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损害。当前, 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过多的附加条件不仅难以确保其可靠性、真实性和公平性, 也抬高了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的门槛, 并可能成为一些部门和个人不合理收费的借口。因此, 政府应当降低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的门槛, 只要农民工有合法的居住身份及固定的居住地点, 就应当允许其子女就近入学, 并享受与当地学生同等的义务教育待遇。[3]

(三) 社会的长久稳定要求解决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

农民工为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如果说农民工对当地政府的贡献是在践行一种义务的话, 那么, 其子女在城市接受平等的义务教育则是一种应得的权利。这种权利也是流入地政府应当履行的一种道义上的职责。

解决好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直接影响到当地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安定团结, 间接影响到农民工对党和政府的信任程度。正如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所说:“流动人口中适龄儿童、少年能否就学, 关系到《义务教育法》的贯彻落实和全体儿童、少年教育平等权利的保障, 关系到本世纪末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目标的实现和全民族素质的提高, 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安定团结。”[4]

农民工及其子女是一个庞大的特殊的群体, 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直接关系到这个群体的稳定性和未来的发展, 并成为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个综合性问题。在提倡教育公平的现今社会, 我们应该更加关注这个群体的教育现状, 深入研究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找到妥善的解决办法, 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对策

(一) 政府应加强对农民工的宏观调控

政府应加强调控人口流动的政策力度, 流动儿童教育政策必须与国家整体发展、人口流动政策相一致。对于政府允许流动的人口, 政府要承担并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包括他们子女在流入地学校享受与户籍地居民同等受教育的权利。建立健全农民工子女登记入学制度, 可以考虑在“三件一证”的基础上增加义务教育卡, 通过该卡可以及时了解农民工子女的规模和受教育的状况, 有效地避免义务教育盲点的出现。加快教育管理手段的信息化建设, 实现全国电子学籍管理信息网, 为农民工子女入学、转学、升学提供快速的一条龙服务。

(二) 改革户籍制度, 真正实现城乡一体化

完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 要变“地方负责, 分级管理”为“地方负责, 分级管理, 城乡统筹, 协调发展”;破除城乡分割, 保证教育投入, 维护教育公平, 促进教育和谐健康的发展。加快户籍制度改革, 要尽快取消“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二元户籍制度, 实行全国统一的一元化户籍制。要真正使户籍不再成为区别群体社会地位和福利待遇的标志, 恢复其人口统计和治安需要的基本功能;要彻底将户籍与待遇剥离, 还户籍以证明公民身份和提供人口统计数据资料的本来面目。

(三) 加强农民工子女教育政策的后续管理和监管力度

应加强对流动儿童教育政策的后续监督和管理, 制定与教育部、公安部联合下发的《流动人口中适龄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相配套的有关保障措施, 进一步完善政策实施的各个环节, 促进教育政策目标的实现, 缩小政策理想和现实执行之间的距离。同时, 建议组建由教育部门、公安部门、财政部门、卫生部门负责人组成的治理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领导小组, 具体协调部门间的职能与责任, 监督各地的教育政策落实情况, 并及时根据情况调整教育政策。

(四) 通过规范和管理, 把农民工子弟学校纳入正轨

政府应尽快立法, 承认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合法地位, 规范其办学行为, 给其留出制度化发展的空间。政府还应对农民工子弟学校进行引导, 制定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民办学校办学标准, 让达标的农民工子弟学校享受公办学校的同等待遇。教育部门应定期指导和监督达标学校的教学活动, 逐步形成布局合理、管理规范、保证教学质量的民办学校的教育指导网络。在基础教育内部, 教育行政部门要结合素质教育转变职能定位, 给接收农民工子女的学校比较宽松的办学环境。在学校管理层面, 要创造更加灵活, 随时可以接纳农民工子女就读的管理方式。根据农民工子女的分布和发展的动态需求, 在县城及城镇建设寄宿制学校, 加强对寄宿制学校的教学、生活、安全方面的管理, 解除进城农民工的“后顾之忧”。

(五) 放开城市公办学校, 让农民工子女实现就近入学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委的《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 (2003年) 已经明确规定, 进城务工就业农民流入地政府负责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 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地方各级政府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和全日制公办中小学要建立完善的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工作制度和机制, 使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受教育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程度达到当地水平。由此确立了“流入地政府为主”和“公办学校为主”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的“两为主方针”。然而,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 不少公办学校仍以种种理由拒收或少收农民工子女入学。

(六) 降低民办学校的办学“门槛”, 鼓励和支持民办学校发展

大力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各种教育机构, 鼓励和支持公办民助、民办公助、公办学校转制、中外合作办学等等多元办学形式, 动员和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的投入。我们必须注意, 虽然民工子弟学校在城市里创办, 但不能完全用城市尤其是用大城市的经济、社会、文化的框框来套这类学校, 而要参照农村学校的标准来考量他们是否合格。对于一些符合社会需要而办学条件较差、教学设施不足的民办学校, 政府可以采取一定的政策支持, 为他们改善办学条件创造条件, 而不应一味指责和取缔。

(七) “教育券”转移教育经费, 提高教育拨款的公平与效率

改革教育财政的拨款方式, 建立公平和高效的财政投入体制。在现代社会中, 义务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公共产品主要由国家和政府投入。对于选择民办或民工子弟学校的学生来说, 他们也有权利获得公立学校学生所获得的相同的公共财政的支持, 而对招收农民工子女入学的公办学校应实行专项补贴。解决的办法是, 实行“生均拨款制度”, 就是不分公立学校或民办学校, 按照其接纳农民工子女的学生数量拨付相应的财政经费。试行义务“教育券”制度也是解决目前教育经费的一个很好的方法, 就是政府把本应投入到教育中的资金经过核算发给每个学生, 学生可凭教育券进行自主选择, 到任何一所政府认可的学校就读。教育券只是一个证明, 流入地学校可以凭借学生带来的“教育券”获得该学生的教育经费。这样, 农民工所在地教育经费就转入到流入地, 因没有得到教育经费而不承担义务教育的问题就得以解决。

四、结论

社会的高度发展需要政府切实关注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 要把农民工子女教育列为化解农村教育难题的突破口来解决好;社会的不断进步需要全社会重视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 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把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放在历史进程中不可或缺的层面, 公平、公正地对待并抓好落实;为了社会的稳定, 政府与全社会必须解决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 农民工子女的的教育问题是农民工家庭的核心问题, 也农民工最基本的生存问题, 农民工生存状态的安定和积极向上, 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因此, 只有有效解决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 才能抓住新时期社会建设中“学有所教”的重点, 才能平衡教育子系统, 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现实支持。

参考文献

[1]余冠仕, 柴葳.让“流动的花朵”共享一片蓝天——人大代表热议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N].中国教育报, 2008-3-13日 (1) .

[2]周婷玉, 邹声.全国人大常委会关注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N].中国社会报, 2007-7-5 (1) .

[3]易承志.站在民生的高度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N].社会科学报, 2007-8-9 (2) .

浅析农民工留守子女教育问题 篇8

【关键词】农民工 留守儿童 教育公平 和谐社会

农民工是指所有外出进行与非农业有关的就业的农民群体。这一群体在农闲时离开土地,穿梭往来于城市和家乡之间,处于农忙就回家的状态,把尚处于未成年阶段的孩子留在家中。由此而引发的其留守子女教育问题也日益凸显,“据统计,‘留守儿童’这个人群已经超过5800万人,还有继续增大的趋势”[1]。因此,如何实现农民工留守子女的教育公平已经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农民工留守子女的教育现状

(一)辍学问题严重。由于受“读书无用论”的影响,再加上农民工的教育水平不高,思想观念落后并且受制于经济条件的贫困,他们觉得城市遍地是黄金,为何不让子女来进城打工赚钱呢。這种现实的直接影响便是很多农民工留守子女根本无法安心学习,学习积极性不高,辍学现象非常普遍。农民工随迁子女基本上都处于义务教育阶段,但其失学率却相当高。“据调查显示:农民工子女辍学率高达9.3%,六岁周儿童中有46.9%没有接受入学教育,在失学的12-14周岁的流动儿童中60%的人已经开始工作。”[2]因此,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不仅成为了突出的教育公平问题,而且还是影响社会和谐社会建设的重大社会问题。

(二)教育质量低下。农民工子弟学校大多数意味着校舍简陋,农村学校尤其是偏远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极差,很多教学活动他们根本无法开展,也没有为远处的学生和父母均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提供寄宿条件。由于受制于经费,农村的教师队伍不稳定,很多农村小学无法按计划开齐课程,而且教学管理落后,质量低劣,教师对学生的方式还停留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上,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心理健康问题突出。“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全民关注的社会问题,由于长期生活在特殊的环境之中,缺乏父母的关爱与呵护,极易产生性格柔弱、自卑、自负、孤僻、叛逆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留守儿童”自幼离开父母,缺乏亲情的关爱,往往易产生焦虑、烦躁、悲观、疑虑等一系列的消极情绪。在性格方面柔弱内向、自卑孤僻;学习方面因缺乏家庭的辅导,导致困难重重;行为方面缺乏父母的管教,在监护人不敢管也管不了的情况下,“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沉迷于游戏厅、网吧等娱乐场所,引起行为上的偏差,严重者走上犯罪的道路,误入歧途。

二、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存在的原因

(一)户籍制度不合理。城市中学校数量不足,难以完全容纳农民工子女就学,随着进城农民工数量的增加以及一些城市户籍的开放,越来越多农民工子女跟随父母流入城市,这就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子女需要城市为他们提供基本的教育机会和条件。但现实情况却是城市中的中小学数量很有限,难以完全满足这一群体的就读需求。同时城市农民工子女转学时面临高额“择校”赞助费的问题也使很大一部分人不得不做出辍学的选择,从而失去了再进入学校学习的机会。

(二)家庭教育观念落后。近年来由于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部分农民工认为,自己没有什么文化也一样可以挣钱,花费辛辛苦苦挣来的钱让自己的孩子上学,也不应一定能考上大学,最后还是像自己一样打工。另一方面由于农民工群体具有很大的流动性,一旦工作发生流动,其子女接受连续的、成体系的教育将成为问题,所以一些农民工家长选择了让孩子辍学给自己当助手。

(三)缺乏财政支持。当大批农民工子女离开农村后,其教育经费却没有随其流动,而流入地城市的财政支出中并不包括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经费,使得一大批农民工子女失去了财政的支持。城市所在学校由于教育资源有限,部分学校借机收取高昂的借读费、赞助费,这种不合理的收费使得一部分收入低的家长不得不放弃对孩子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三、农民工留守子女教育问题的对策研究

(一)改革户籍制度。城市对随迁农民工子女就学所持的歧视政策,所体现的“城乡条块分割的义务教育体制” 严重影响了教育公平。作为实施义务教育的主体,政府应当承担起全民义务教育的责任,着力打破二元户籍制度在教育方面的限制。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戶籍制度以及相关不合理体制严重的妨碍了教育公平。只有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才能从根本上为新生农民工人口子女的就学扫清制度上的障碍。

(二)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大部分农民工子女由于难以支付高昂的借读费、赞助费,所以只能进入农民工子弟学-校继续学业。然而由于这些学校缺乏资金来源,所以学校的设施、卫生条件极差,在师资力量方面显得尤为薄弱。长期处于这种情况下,对其心理会造成极大地压抑,部分农民工子女不得不放弃读书。这就意味着,他们长大之后很难融入社会之中,很有可能成为新一代文盲,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成巨大的障碍。

(三)完善教育体制与法规。国家出台针对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问题的相关法律,政府应制定、实施优惠政策和配套设施,使流入城市的农民享有与城市人口平等权利和社会权益。基层政府应成立专门机构,加强对留守儿童教育的宏观管理和指导。加强宣传贯彻《义务教育法》的力度,配合媒体大力宣传,改变观念。 “将教育平等权贯穿于就学、升学、教育机会、教育结果”[3]等方面,切实让农民工子女在维护其教育权利时做到有法可依。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成要素之一,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据统计,中国有1.5亿外出农民工,其中农民工有近1亿人,约占农民工总数的60%”[4],由此推断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将成为中国社会最重要的突出问题。只有政府和社会各界力量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才能从整体上提高国民素质。

参考文献:

[1]周佳.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进入政策研究视野[J].上海教育科研,2004,(12).

[2]余心言.关注农村“留守儿童”[J].共产党员,2005,(7).

[3]万铭玉.从和谐社会视角看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J].网络财富,2010,(2).

[4]万宝方,龚春明.公共政策视角下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J].继续教育研究,2010,(4).

浅谈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篇9

一:调查的目的与意义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民工问题已经成为重大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农民工的子女们,无论是那些留在家乡农村、还是随父母进入城市的孩子们,他们的生活环境、学习环境、安全环境等很多问题都亟待关注,他们是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最需要关爱的特殊少年儿童群体之一。曾经有一首这样的歌谣:“有人问我是谁,我总不愿回答,因为我怕,我怕城里的孩子笑话。他们的爸爸妈妈送他们上学,一路鸣着喇叭,不是开着本田就是捷达。我们的爸爸妈妈送我们上学,一路都不说话,埋头蹬着板车腿上沾满了泥巴。”这首歌谣听上去有点刺耳,却反映了一些社会事实,农民工子弟不仅生活上不宽裕,而且还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一些歧视。党的十七大报告也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要“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本次对于农民工子女的调查报告主要是通过调查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现状,在学习方面的需求,为社会对他们进行帮助提供一定的依据。

二:调查方法及对象

由湖南工程学院“志愿星期天”的志愿者们使用封闭式调查问卷、个人访谈、小组访谈方式对参加由校团委牵头,校青年志愿者中心组织的与湘潭市大桥小学的农民工子弟进行一帮一活动的35名农民工子弟进行调查分析。

三、调查结果分析

(一)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成因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围绕解决“三农”问题和增加农民收入,加之城市劳动力的缺乏,广大农民纷纷进城务工就业。随之而来的人口迁移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尤其是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日趋突出。

(二)农民工子女教育存在的问题

1.心理问题突出。文化背景各异、学习方式不同, 农民工子女心理发展不平衡。农民工子女大多来自经济条件比较差、物质和精神生活相对贫乏的偏远农村,且农民工子女都是从农村的学校直接进入本地,他们和真正的农民并不相同,而是介于城市和农村这两个群体之间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无法在短时间内适应生活,不同的口音、不同的教材、不同的教学进度以及不同的教学方式使得他们的成绩较本地孩子差,使农民工子女极易产生自卑、自控能力不强、意志力薄弱、戒备能力强等不良心理。来自本地孩子的歧视,内心世界对社会差别感受到的强烈不平等,也让农民工子女承受着一定的心理压力。

2.安全无法保障。流动人口的工作大多不稳定,工作变动导致了居住场所的不固定,而且流动人口出于经济上的考虑,租住房往往都是在环境较差、出行不便、租金低廉的地方。这样一来,学校和家庭无法建立稳定的联络方式,致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无法有机结合起来,学生脱离家长监护问题非常突出,而且导致学生的出行安全无法保障。

3.教学内容相异。一般来说, 农民工子女大多是从偏远农村的学校转入学校。他们的文化基础较差,所采用的教材版本往往不同,不同的教学进度、不同的教学方法以及不同的学习环境导致流动儿童在学习、生活等各方面都出现了不能适应的现象。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没有学习热情,缺乏成就感,情绪不稳定,如忍受性低、孤独感强等;二是缺乏团体归属感,易产生不良情绪如反抗倾向、被压迫感等。同时, 农民工子女还普遍存在自信心不足、自我评价偏低、自卑、自闭、压抑等心理特征。这些原因导致流动儿童产生厌学态度。

4.家长思想观念落后。家庭能否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上的帮助对学生适应性有显著影响。调查表明,大多数家长对其子女的教育还是非常关注的,但是由于各种客观原因,家长不能对子女的学习进行有效的辅导。流动人口多半来自经济、文化较为落后的农村,较低的文化程度和生活上巨大的压力让他们没有能力、时间和精力来科学合理的教育孩子。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严重脱节,家里根本没有读书学习的氛围,以致流动儿童在学习心理上也存在一定问题。

(三)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建议

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解决,不仅是对农民工子女权益的尊重,更关乎国家、社会的长期稳定和长远发展,因此全社会应一起来关注农民工子女的教育,让所有的农民工子女都能在共同的蓝天下一起成长。

1.加大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教育强国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方针,但还不能落在口号上,而要落实到实际行动中,要增加教育和投入比例,特别是要加大农村基础教育,改善现有的教育基础设施,提

高农村教育工作的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能让教育人才安心在农村工作,从而让农村的孩子受到良好的学习教育,有较好的素质,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长远的解决农民工的问题。

2.建立民工子女学校:民工子女学校作为政府承办的项目,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不论是从师资力量,软硬件设备,教学能力和质量,学费征收,伙食和住宿等学校条件上,还是从对孩子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优秀人格的培养上来讲,对于民工子女都是最适宜的选择。所以,政府更多更好的建立打工子女学校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根本方案。

3.制度创新问题:农民工子女教育不仅是一个教育问题,也不仅仅是教育制度的创新问题,它是一个社会问题,也是一个经济制度的问题,我们不能仅仅就教育问题来谈教育的制度创新,因为教育经费的转移支付只是技术性的问题,不是起决定性的作用,我们当务之急,是有质量的教育公平。我们最重要的还是要经济制度的改革,要消灭城乡两元制度,这个制度不改革,经济不发展,城乡的差异造成了农民工子女教育永远解决不了,为什么农民要进城,就是因为经济水平的差异,经济制度的差异,是一个长期的问题。

四.作为大学生,我们的行动

2010年3月1日,在“2010年全团青年志愿者工作会”上,陆昊同志指出,要把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做成青年志愿者新的重大品牌。2010年4月9日,团中央正式下发了《关于开展“共青团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的通知》。农民工的孩子跟城市的孩子

一样,都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并不仅仅是政府的义务,更是我们当代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的青春不能浪费,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我们要努力回馈社会,造福社会,因此,我们应尽自己的最大力量参与到关爱农民工子弟的行动中来。比如可以积极的参加由我校青年志愿者中心的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坚持从学业辅导、亲情陪伴、感受城市、自护教育、爱心捐赠等多种志愿服务,以这些行动为载体,将关爱传达到农民工子女。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这些孩子的家长---那些风餐露宿艰辛生活的外来人员们,对于只有教育才能改变子女的命运这一点深信不疑,他们大多表示,只要孩子的学习成绩和能力不是太差,自己就会尽力供应孩子上学的需求,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必须指出,民工对当地城市的建设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一般从事繁重甚至危险的、城里人不愿干的工作。因此, 希望以此次调查研究活动的资料和结论为基础,向社会大众传达关爱社会弱势群体的理念,唤起全社会人士对此问题的重视,呼吁更多的人加入到关爱农民工子弟的队伍中来,给与他们一些学习上的帮助,更好的关心农民工子女的问题,使他们能够尽快地融入到城市生活中来,能够真正快快乐乐地学习、生活,健健康康地成长。

上一篇:高中班级励志标语下一篇:群周年庆群主祝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