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职业技能

2024-07-23

农民工职业技能(精选12篇)

农民工职业技能 篇1

一、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相关利益群体的构成、地位及利益分析

相关利益群体作为一个管理学概念, 是在1963年由斯坦福大学研究所明确提出的。弗里曼于1984年在《战略管理:一种利益相关者的方法》一书中对相关利益者的概念进行了内容上的丰富, 并提出了更为完整的相关利益者理论, 得到了许多学者的支持。相关利益者理论实际上是一种多主体博弈的分析方法, 用以实现经营管理中利益相关群体的共赢。它不仅适用于企业管理中的战略选择, 而且在各种多主体参与的活动中均发挥指导行动的作用。具体到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上, 利益相关者理论可以分析培训的相关利益者, 给出满足利益相关群体整体利益的行动建议。

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相关利益群体包括政府、企业、培训机构和农民工。就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过程中的权力而言, 政府相关部门、农民工和企业都是拥有较高权力的相关者, 而培训机构则没有太多决定权力。因为政府部门和企业是培训的投资方, 农民工是培训的对象, 没有他们就没有培训;而培训机构仅是培训课程的提供者。

就参与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稳定性而言, 政府和培训机构是稳定的参与者, 其行为容易被预测, 而企业和农民工的个体能否参与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是不确定的。因此, 通过权力/动态性矩阵分析可知政府是积极的推动者;农民工和企业是立场不坚定的推动者;培训机构是积极的参与者, 见图1。 (图1)

就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收益而言, 企业和农民工都是直接受益于培训过程的利益相关者, 政府能否受益取决于企业和农民工收益的结果, 而培训机构收益于培训的费用。因此, 通过权力/收益矩阵分析可知, 农民工、企业和政府是主要相关利益者, 而培训机构则需要被提供信息。

政府从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本身并不能直接获益, 它的获益主要通过农民工和企业的收益来实现。农民工通过培训获得技能的提升, 进而拥有了自由择业的能力, 以形成政府所需要的流动的高素质的人力资源。企业通过培训获得的合格工人将直接推动企业的发展, 进而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政府获益就来源于这两个方面。

作为农民工的雇主, 企业是农民工技能提升的最直接受益者。企业通过培训提升农民工技能可以获得合格的工人, 进而提高企业的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另外, 提升劳动力的能力本身也是企业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无论是从企业效益增长还是从社会责任角度, 企业均应该投入资金来自行组织或者外包给培训机构进行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 但实际情况却并不乐观。尽管政府出台了相关的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补贴办法, 但企业对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进行投入的意愿很低。

培训机构非常乐于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工作, 而且从中可以获得丰厚的经济回报。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确确实实能给农民工带来利益:既能提高农民工综合素质、增强转岗就业能力使其具有更广泛的就业空间和选择余地, 又能增加农民工的收入。虽然职业技能培训能给农民工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 但是他们培训的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 不愿为此进行任何投入。影响农民工参与培训的动力和积极性主要是两方面的因素。一是农民工对未来的定位, 由于现行制度存在的缺陷和不完善, 导致很多农民工存在城市“过客”心理, 并使他们不愿意或不能留在城市中安居乐业。这就极大地减低了他们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二是培训的机会成本。农民工对于培训的时间和精力的投入, 会有机会成本的损失。农民工用于培训的时间会挤占企业加班的时间, 导致农民工收入的减少, 而这也是很多农民工不情愿参加培训的重要原因。

二、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相关利益群体的利益冲突分析

根据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实际的投入收益情况, 我们绘制了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利益相关者图, 见图2, 帮助我们进行分析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中所存在的利益冲突。 (图2)

箭头指向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 表示相关方对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投入, 我们用偶数编号表示, 如线2、线4、线6、线8;箭头背离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 表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给相关方带来的收益, 我们用奇数编号表示, 如线1、线3、线5、线7。实线表示这种关系已经发生, 虚线表示这种关系没有发生。

线1和线2都是实线, 表明政府充分意识到了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紧迫性与重要性, 切实地进行了资金和政策等方面的投入, 农民工享受了培训成果后的确实现了人力资本的提升;线3是实线, 表明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确确实实能给农民工带来利益:既能提高农民工实际技能, 又实现了农民工收入的提高, 通过增强转岗就业能力使其具有更广泛的就业空间和选择余地;线4是虚线, 表明虽然职业技能培训能给农民工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 但是他们没有为此进行太多投入;线5是实线、线6是虚线, 表明作为农民工技能提升的最直接受益者, 企业并没有承担其相应的社会责任, 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上不愿且没有投入;线7、线8都是实线, 但是线8并没有指向农民工职业技能问题而是指向了政府, 这表明虽然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能给培训机构带来培训收入, 但是培训机构在开发培训课程、提供培训服务时并没有以农民工为主体, 而是将服务对象转向了政府, 导致培训内容、培训方式与农民工对职业技能培训的实际需求严重脱节。

当前的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利益相关者中, 只有政府对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进行了积极地投入, 农民工自身和企业实际没有进行任何投入。而这与他们的利益相关者角色严重不相符。尤其是企业, 他们只享有了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所带来的巨大利益, 却并未承担任何责任。这种现象实际上造成了这样一种情况: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中, 政府代替了农民工, 成为了培训“产品”的唯一实际购买者, 那么作为“供应商”的培训机构, 在提供培训服务时, 政府的要求就自然而然地代替了农民工的需求成为他们考虑的首要问题。也就是说, 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市场中形成了一个“畸形”的市场循环:政府是购买者, 培训机构是供应商, 农民工被彻底的忽略, 而企业则成为了最大的受益者。当前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中出现的问题正是政府“越位”、农民工“失位”、企业“缺位”、培训机构“错位”的具体而又集中的反映。

三、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利益相关各方利益不一致的根本原因

1、农民工失位的原因:

无力承担、不了解。很多学者在研究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问题时采用了调查法, 这样得到的第一手资料本身能够真实反映农民工的想法和困境。调查 (姜长云等, 2005;王政等, 2007;冯宪等, 2008) 表明, 影响农民工参加培训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没有钱、没有时间、听不懂、对培训认识不足, 等等。农民工进城务工的主要驱动力是经济, 因此经济因素就在他们做各项决策时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工资低、长时间加班和对参加培训的机会成本考虑是大多数农民工在培训中投入失位的主要原因。同时, 由于长期以来城乡教育资源和教育水平的不平衡导致了农民工普遍知识基础差。据调查, 农民工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8年。因此, 即使参加了培训也有一部分人因为听不懂而无法坚持下来, 达到预期的效果。尽管政府出台了许多政策和项目, 但由于信息发布渠道不畅, 农民工实际上对这些方面知之甚少。很多人有培训的意愿, 却不知道怎样可以获得满意的培训。

2、企业缺位的原因:

意识作祟、农民工的高流动性。用工企业在长期聘用农民工的实践过程中形成了的错误意识认为:农民工是廉价劳动力, 而且是从事低层次的体力劳动。这样的意识将农民工定位为企业随时可替换且不需要追加投入的企业人力资源。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方面投入成本来提升人力资源素质, 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工作效率在企业管理者眼里是不现实的。农民工的高流动性也使企业在培训方面的投资不能确定带来回报, 产生“投资外溢”现象。这样的投资外溢也是企业所不愿承担的。

3、培训机构错位的原因:

政府单方投入, 农民工、用工企业不参与和缺乏第三方监督。目前, 培训市场中政府的单方投入形成了一个事实:“培训产品”的购买方是政府, 因此培训机构的服务方向发生了错位。它错误的将政府作为服务对象, 而将农民工作为“原材料”。这样, 它所提供的培训产品的很多特性, 如方式、内容和评价考核指标等都是以政府为导向, 也就直接导致了企业和农民工对产品不买账、不认可、不接受。培训产品针对性差是目前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产品的主要问题。

由于农民工、用工企业不参与, 培训机构对于如何调整自己的培训产品, 更好适应农民工和用工企业的需求也就失去了第一手资料, 进一步加剧了培训产品针对性差的问题。这种恶性循环十分不利于培训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所以, 在2010年1月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指导意见”中专门提到了要提高培训产品的针对性。

缺乏第三方监督使培训机构更是将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应对政府相关部门的检查, 而忽视了对产品本身质量的监督和不断完善。政府部门存在的监督不力加剧了培训产品的质量保证问题, 会进一步加剧培训机构和农民工之间的互相忽视状况。

4、政府越位的原因:

培训关系重大、政府单方投入。由于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问题直接影响到农民工就业和转移, 关系到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城镇化进程, 对于政府而言可以说是关系重大。从政府的一系列政策和项目的发布也可以证实这一点。正因为其重要性, 使得国家在推动这项工作时不免出现了太多的越位行为和急功近利的心态, 可以理解为一种“家长行为”。这种行为和心态对于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市场的发展并没有好处。

政府单方投入也使得政府身份发生了变化, 从“监管者”和“购买影响因素”变为“唯一购买者”, 削弱了其他利益相关者对这个市场的影响, 也就降低了市场自行进行资源配置的能力。这样, 这个市场也只能通过政府的“越位”来推动其进一步的发展。

四、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相关利益群体协调分析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目前苏州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问题中存在的利益错位有四个:农民工失位;企业缺位;政府越位;培训机构错位。我们需要通过协调各个利益相关者的行为使他们各安其位。

1、促使农民工到位的群体行为。

由于农民工是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主要利益相关者, 必须要保证其在培训中的主体地位。农民工失位的表现是不够积极, 而失位的直接原因是培训机构不够重视农民工真实的培训需求, 深层的主要原因是无力承担培训费用, 同时缺乏必要的信息和激励。政府和企业为农民工参加培训提供培训费用和激励制度, 同时培训机构根据农民工的实际需要给予量身订做的课程开发, 农民工通过得到政府和企业的培训费用有能力偿付培训机构所提供的培训, 同时为企业和国家提供高技能的劳动力资源。

2、促使企业到位的群体行为。

由于企业同样是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主要利益相关者, 也必须要保证其在培训中的主体地位。企业缺位的表现是不参与培训过程, 而缺位的直接原因是认为农民工不值得进行投入, 深层的原因是没有升级的紧迫感, 没有将劳动力资源与企业升级联系起来。政府为企业出台升级的激励政策, 推进企业升级, 企业为了升级需要提高劳动者技能, 通过与培训机构进行信息交流, 确认培训的内容, 然后为农民工提供培训费用来支持其参加培训, 在获得了合格工人的基础上完成升级, 进而使国家 (政府) 竞争力增强。

3、促使政府就位的群体行为。

由于政府同样是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主要利益相关者, 也必须要保证其在培训中的主体地位。政府越位的表现是直接成为培训服务的购买者, 而越位的直接原因是企业和农民工没有进行资金投入, 深层的原因是培训工作影响重大, 政府急于提高劳动力素质。政府为企业和农民工出台相应的激励政策, 推进企业升级和农民工参加培训, 企业通过升级提高竞争力, 农民工通过培训提升了技能和素质, 进而使国家 (政府) 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政府与培训机构之间通过必要的信息交流引导培训质量的提高, 政府就完成了从参与者到制度制定者的回归。

4、促使培训机构复位的群体行为。

由于培训机构是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积极参与者, 也必须要确定其在培训中的位置。培训机构错位的表现是直接为政府服务, 忽视了农民工的真正培训需求, 而错位的直接原因是政府投入资金成为培训服务的购买者。培训机构和农民工构成了一个简单的培训服务购买关系, 农民工通过购买培训服务获得技能的提升, 培训机构通过提供量身订做的培训服务获得经济回报。企业和政府相应行为作为农民工参加培训的影响因素也是培训机构进行培训时需要注意的, 因此要和企业与政府进行必要的信息交流。

摘要: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是解决我国产业升级过程中人力资源供给不足和缩小城乡收入差异的关键措施, 但在实际运行中却存在着相关利益群体利益冲突和由此产生的一系列问题。本文利用相关利益者理论及工具对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中存在的利益冲突进行分析, 并提出相应的调整措施。

关键词: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相关利益群体,冲突,调整

参考文献

[1]弗里曼.战略管理:一种利益相关者的方法[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2]盛立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深圳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0.5.

[3]司聪.对苏州“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问题的调查与建议[J].农业科技管理, 2011.6.

[4]黄瑞玲等.城市农民工就业生存状况实证研究——基于江苏沿江8市1516位农民工的调查与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 2010.8.

农民工职业技能 篇2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国发[20XX]5号)和《福建省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的通知》(闽政[20XX]14号),切实抓好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作,决定在全市大力开展农民工技能提升培训,现制定具体工作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提升技能、稳定就业、增加收入、促进发展、构建和谐”为主题,紧紧围绕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需要,运用财政补贴政策,组织用人单位、各类定点职业培训机构和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大力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服务,进一步提高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实现有效和稳定就业,促进农民增收本小康,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建设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

二、培训对象

培训主要对象是已在我市城镇务工的农民工(含外省、外地区来的农村劳动者)、未转移就业但有转移就业愿望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农村初高中毕业未升学人员、农村退役士兵和其他新生劳动力。

三、基本原则

农民工培训要坚持“五个结合”。

农民工培训与有效转移就业相结合。农民工培训要紧紧围绕就业,就业要紧紧围绕产业,对准我市“3+1”产业集群,以企业的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定单式培训、定向培训的校企合作培训模式,促进农民工稳定就业,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提供稳定合格的劳动力保障。

农民工培训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积极引导、鼓励和支持受培训的农民工参加职业技能鉴定,确保参加培训的农民工绝大部分能考取初级工以上的职业资格证书或专项职业能力证书,实现持证上岗。

农民工培训与引进项目促进发展相结合。通过培训,培养企业需要的合格产业工人,促进招商引资工作更好开展,吸引更多商人来三明各地投资兴办企业,实现富余农村劳动力及时、就地、就近有效转移就业,促进三明各地经济社会的共同发展,实现社会和谐。

农民工培训与我市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相结合。通过培训,加快培养中高级技能人才,培养适用型技能农民工队伍,满足企业用工需求,促进我市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农民工培训与促进稳定就业相结合。完善农民工就业服务机制,为进城求职农民提供“四免”(即免费提供政策咨询、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和就业信息)和“两补”(即职业培训补贴和职业技能鉴定补贴)。为进一步优化农民进城务工环境,有效解决企业用工难和留工难问题。在全市推广农民工《就业保障卡》制度,给进城务工人员在就业服务、追薪维权、买药看病、子女就学、旅行消费、定点购物等方面享受各种优惠。要求各企业在用工工资报酬、劳动时间、劳动强度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做到合理合法,努力做到与其他劳动者“三同”即“同工同酬、同工同时、同工同权”,吸引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就业,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质量和就业稳定性。

四、目标任务

总体目标:20XX-20XX年,组织17.5万农民工参加技能提升培训,年均培训3.5万人;培训合格率要达到90%以上,培训后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或专项职业能力证书的比率达到80%以上;培训后就业率要达到80%以上。

具体目标:20XX年,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4万人,组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3.5万人,免费职业技能鉴定6000人,培训合格率要达到90%以上,培训后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或专项职业能力证书的比率达到80%以上,培训后就业率要达到80%以上。20XX年组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中包括组织岗位技能提升培训2万人、劳务输出培训0.8万人和劳动预备制培训0.7万人。今后每年的年初,将农民工培训、免费鉴定和转移就业任务分解下达到各县(市、区)及各有关单位。

五、工作措施

㈠加强组织领导

为加强统筹领导,推进农民工培训工作在全市广泛开展,农民工培训具体工作由三明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就业工作领导小组(设在劳动保障局内)负责。各部门和各单位之间要通力合作,加强组织领导,高度重视,落实工作责任,健全工作机制,层层抓落实,切实把我市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和农民工技能提升工作抓出实效,确保完成省下达的农民工培训就业任务。各县(市、区)劳动保障部门要根据本通知要求,结合本地工作实际,制定好农民工培训具体实施方案,明确具体目标任务、工作措施、经费保障、工作进度和工作要求。

充分发挥有关部门和工青妇组织等社会团体的积极性,做好农民工培训就业的宣传工作,积极引导社会各类培训机构参与农村劳动者技能培训。鼓励企业加强校企合作,开展订单培训和定向培训。根据社会化原则,公开公平地评估认定,确定具备培训资质、愿意承担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任务、培训质量高、就业效果好、社会认可的职业培训机构作为定点培训机构,并向社会公布。

㈡强化管理制度

每年年初,各县(市、区)劳动保障部门要及时制订农民工培训年度计划,报送市劳动就业中心和市局职业培训科。开展每一期培训都要制定出具体的培训计划,每期培训计划包括培训时间、培训对象、培训工种、培训人数、培训形式、课程设置、师资安排和课程表等。各县(市、区)定点培训机构开展农民工培训实行报备制,市直定点培训机构农民工培训实行报批制,每一期的培训计划必须在培训开课前及时上报备案审批。开展每期培训,要认真做好农民工签到记录,要建立健全农民工培训档案。

㈢培训具体要求

1、组织开展三种类型培训。

⑴劳动预备制培训。主要是依托技工学校和各类职业院校,以及有条件的职业培训实体,组织本市农村初、高中毕业生,以帮助实现就业和获得初级工以上职业资格证书为目标进行的技能培训。未能实现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士兵,也可纳入劳动预备制培训。培训时间半年至一年。

⑵劳务输出培训。主要是依托各类职业培训实体,组织本市山区农村富余劳动力(重点是被征地农民、农村贫困户)进行的技能培训,以实现其转移就业的目标。培训时间视就业岗位要求,原则上不少于120课时。

⑶岗位技能提升培训。主要依托企业和职业培训实体,对已经在我市就业的省内外农民工,按照不同技能水平的要求,组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以实现提高其岗位技能的目标。企业可以通过设立培训基地、劳务派遣组织培训、校企联合等方式,探索培训的多样化,落实岗位技能提升的培训任务。培训时间不少于120课时。

2、大力开展农民工技能提升培训。

在培训内容上,实施岗前培训、岗后培训和岗位技能提升培训的分类培训,特别是农民工技能提升培训,提高培训和就业质量。组织有转移就业愿望的农村劳动者开展法律法规、职业道德、安全生产、工业卫生、厂纪厂规等岗前培训;组织已经录用上岗的农民工进行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和安全操作规程等岗后培训;组织企业在岗职工进行专业理论知识、实际操作技能和安全操作规程等岗位技能提升培训。通过不同阶段的`培训,在岗的职工取得初级工以上的职业资格证书或专项职业能力证书,实现持证上岗,更好地推动企业技术进步,促进企业生产发展。

在培训方式上,坚持以用人单位岗位需求为导向,以在岗培训为主要形式,采用劳动保障部门或社会定点培训机构组织培训、校企联合培训、用人单位自主培、行业统筹培训和农民工自选培训等多种形式。

㈣加强经费保障

各县(市、区)劳动保障部门要根据农民工技能提升培训的需要,按照上级有关文件要求,做好当年农民工培训经费预算,协调当地财政按规定安排农民工培训就业补贴资金,并纳入当年财政年度预算。企业应按照有关规定提取职工教育培训费,并按农民工占全部职工比例,结合所承担的培训任务,安排农民工在岗技能提升培训经费。

浅谈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 篇3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

当前,年龄在20岁-30岁之间的新生代农民工已是数量庞大的农民工主体,从职业上讲,新生代农民工将是产业工人的主力军。他们成为推动中国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力量,其对历史的推动作用和对中国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影响,都是十分巨大的。他们有着不同于上一代农民工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他们在城市有着不少新的困境,比如:职业技能低问题、就业受限制问题等,因此亟须对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这些困境予以关注。

一、新生代农民工的现状

就业期望高与职业技能低。新生代农民工一部分是在城市里出生长大,一部分是初中或高中毕业后直接进城打工,他们没种过地,不会种地,更不愿意种地,虽然户口在农村,他们更倾向于把自己定位为城市人,压根儿就没准备再回农村,出来长见识的同时,希望能够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随着经济发展,用工单位对农民工的素质需求也发生着变化。据调查,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初中文化程度占701%,高中文化程度占87%,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水平也仍然较低,缺乏必要的专业培训、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不了解工业生产或现 代化服务业的基本规范,同现代非农行业对劳动者的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调查显示,农民工中接受过短期职业培训的仅占8%,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培训或教育的占5%,接受过中等职业教育的占2%,而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占80%。其中的原因是:一方面,接受专业技能培训的意识不强,认为与其花时间参加培训还不如早日出去找工作。另一方面,得到的专业技能学习机会较少。主要是适合新生代农民工需要的公益性服务和培训项目较少,真正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培训和技能鉴定培训项目往往成本大、收费高, 新生代农民工难以承受。少部分新生代农民工认为参加技能培训对找工作有帮助,但是仍有八成外出新生代农民工没有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据了解,有高达75%的新生代农民工未来有做老板的打算,“有自己的事业”是他们中不少人的最高理想。可是,没有过硬的职业技能,他们很难在城市就业, 很难融入城市,独立创业当老板是梦想。一些企业由于产业的发展,需要增加具有专业技能的工人数量,可是招不到胜任技术岗位工作的人员。从而出现了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难和企业招工难的不对应局面。

二、培训与不培训,效果不一样

数量庞大的农民工大军,潮水一般涌向城市、涌向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那里,虽然用工企业数量较多,但是,90%的用工企业缺少是技术工作岗位的工人,特别紧缺的是高技术含量的技能型工人。只有一些技工学校毕业生和参加过专业技能培训的农民工能被录用,月薪在3500―6000元左右。而不具备专业技能的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找了许多家企业,也找不到一份自己能胜任的工种。为了能在城市生存下去,基本上只能从事低层次服务等重体力、低报酬行业。一些有着多年打工经历的农民工深有体会:只有掌握了一技之长,才能有立足之地。曾在广东深圳打工两年的九个我县柳桥镇青年农民工,2006年春节过后,他们并不像其他农民工那样急于奔向广东各地寻找工作,而是,利用节前掌握的当地某电风扇元件厂需要招收多名车工信息,决定要到培训机构学习车工技能,于是,他们向县就业服务机构反映,请求开设两个月的短期车工培训班,县劳动技能培训中心接受了此培训任务,由一名技能操作老师和两个专业理论老师给这个短期车工培训班上课,白天开技能操作课,晚上开专业理论课,保证学员能在两个月内基本掌握初级车工的操作技能。经过两个月的强化学习和实习训练,九名学员掌握了初级车工的基本技能,学成后再到广东深圳,全部顺利地应聘到电风扇元件厂车工岗位。由此可见,培训与否、培训的内容直接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

三、“订单”式培训,能拓宽新生代农民工转移就业路子

部分新生代农民工从大山里走出来,到外面世界,两眼一抹黑,不知道哪里有合适自己的工作。我们首先要做的一件事就是为他们搭建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帮助外出新生代农民工尽快找到一份合适稳定的工作。一是利用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网络,畅通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渠道。二是充分利用培训资源,提高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和整体素质。大力开展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技能培训。通过培训机构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及时掌握企业用工需求。采用“订单”式培训,根据企业用工岗位的需要,进行对口的岗位适应性培训,努力使“产品”“适销对路”。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是新生代农民工胜任复杂的技能型工作的主要途径。只有大力开展“订单”式培训,才能拓宽新生代农民工转移就业路子。

参考文献:

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问题初探 篇4

关键词: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分析,策略

农民工的产生是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趋势, 党的十七大明确地提出“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 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 着表明了政府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视。但是, 我国人口基数大, 农民工数目有大概两亿多, 这些农民工中有很多人对技能的掌握不够好, 我国在对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方面难以避免地出现了很多问题。及时解决这些问题, 有利于提高农民工收入, 有利于推进中国农村社会发展, 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1. 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现实意义

1.1 减轻我国的人口负担。

我国是一个有着十四亿人口的人口大国, 其中大部分都是农民, 丰富的农村人口资源不仅仅是祖国建设的资源, 也是经济发展的沉重负担。加强对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 有利于农民工进入城市谋生, 让农民工在人力资本上的劣势地位得到改善, 让农民在农村能够有地种, 在城市也拥有赖以生存的技能。帮助农民工了解城市的竞争和快节奏的生活, 让他们拥有获取信息增强自己知识的能力, 帮助他们建立在城市生活的信心, 让人口负担转变成为人类资源优势[1]。

1.2 加强农村经济发展。

加强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能够让农民工具备在城市生存的技能, 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 缓解农村当前人多地少的困局, 使农村的土地规模化经营更加顺利。而且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工在城市打工能够接受更多的先进理念, 这对家乡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好处, 可以进一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1.3 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

我国农民工数目巨大, 对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就是对民生问题的重视, 这对社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城市来说, 大批进程务工的农民已经成为了城市建设的主要劳动力, 加强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就会直接提高城市建设的动力, 推进城市化的进程和社会的发展。工人素质的提高能够直接影响产业结构, 让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有着充足的人力资源[2]。

2. 目前我国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主要问题

2.1 政府对农民工培训不够重视。

目前我国整个对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还不够重视。为了节省开支, 政府对农民工培训的投资很少, 农民想要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必须要自己拿出不菲的学费, 除此以外, 苛刻的学习条件还让农民工不得不付出在外地学习的生活费、考试费, 这些费用加起来是很多的农民工不能够承担的。县里对农民工进行培训的资金不多, 国家补助的培训时间太短, 学不到什么东西, 质量得不到保障。前几年为了提高农民工职业技能水平而提出的“阳光工程”是一个覆盖全国的大工程, 但是资金投入仅为2.5亿元, 还只是针对全国农民工聚集的一些省份, 很多城市的农民工虽然也接受到了培训, 但是培训的质量达不到标准, 而且只针对未曾进入城市的农民工, 已经进入城市的农民工就很难得到免费的培训机会了[3]。

2.2 企业对培训的投入不够。

对于职工培训费用方面国家早就有了明确的职工培训费用提取标准, 但是很多企业对于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积极性很差, 投入的培训资金严重不足, 这个问题在一些经济效益交叉的企业中尤为常见。还有一些企业按照国家规定提取了职工教育培训的经费, 但却并没有把这些经费真正用于对农民工的职业技能的培训上, 大部分都成了领导干部的出国考察经费。还有一些企业没有认识到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重要性, 在进行技能培训时能省就省, 宁愿剩下经费也不愿意让更多的农民工得到技能培训, 更有甚者认为他们是企业的“临时工”, 对他们进行培养是一种浪费[4]。

2.3 培训机构培训效果差。

目前我国各个城市有很多的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机构, 这些机构设施建立, 培训工作缺乏针对性, 培训内容落后, 培训效果十分有限。这些培训单位缺乏竞争感和危机感, 经常出现弄虚作假的事情, 接受着政府的补贴却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并没有不断提高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水平的根本动力。

3. 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对策

3.1 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 合理分配职能。

政府应当把农民工培训加入到财政预算中, 拨出专项资金来支持农民工的培训, 同时还要鼓励引导社会上的资本加入到农民工的培训中, 提高培训的积极性, 减轻农民的负担, 让农民工真正得到高质量的职业技能培训;政府还要明确保障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协调部门, 让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牵头制定农民工职业技能培养计划, 保证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按计划进行;同时, 政府还要努力为农民工打造一个平等的就业环境, 让城市以一个更加友好的姿态对待农民工, 让农民工的劳动权益得到保障[5]。

3.2 强化企业培训农民工的责任。

要加强政府对各地企业的监督, 让企业认识到培养农民工职业技能的重要性和自己的责任, 加强对农民工的培养, 拿出专门的资金有计划地培养农民工;此外, 还要强化农民工培养的评价机制, 建立严格的考试制度, 不能够让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养流于形式。

3.3 整合培训机构资源, 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要想提高培训机构的培训质量, 就要整合培训资源, 扩大培训规模, 鼓励培训机构建设教学设备和培训场所, 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更重要的是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让所有的培训机构统一接受政府指定机构的核算, 严惩弄虚作假的培训机构。

结语

加强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对促进现代化建设和社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只有从政府、企业和培训单位多方面下手, 才能有效地解决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梁燕.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教育培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 2013, 04:31~37.

[2]谢晶, 陈建录, 苗厚芳, 张红月.主要发达国家农民职业教育多功能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13, 01:25~29.

农民工职业技能 篇5

近年来,南雄市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双转移”战略部署,切实把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工作摆上重要位置,作为欠发达地区缩小差距的关键之一来抓,紧紧围绕我市企业用工需求,大力加强对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工作的领导,认真制定工作方案,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创新工作机制,全力推进我市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转移就业工作并取得了明显成效。

2008年全年开办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班16期,开设培训专业(工种)10个,培训农村劳动力2856人;经培训获得职业技能证书2600人,实现转移就业2599人,获证率和就业率都达到91%。农村劳动力经培训实现转移就业后的工资待遇平均增加300元以上。

到目前为止,南雄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组织开办了维修电工、电子线路装接工、酒店管理和计算机操作等四个专业共六期失业返乡农民工技能提升培训班、农村青年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班,企业用工订单式培训班,共培训失业返乡农民工、农村劳动力521人。其中,培训结业476人,在培45人。经过培训获取职业资格证书462人,实现转移就业445人,获证率就业率达到97%和93%。

今年来,南雄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重要抓手,围绕“双转移”战略,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工作的领导,大力完善政策措施,创新培训方式,加强培训载体建设,强化管理和服务全力推进并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效。采取的措施如下。

一、进一步加强领导,完善政策设施

为全力推进“双转移”战略,南雄市在成立“双转移”工作领导小组的基础上于今年3月在市劳动保障局设立了人力资源管理办公室,落实了2名专职工作人员和工作经费。同时,认真起草了围绕积极推进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拟定了人力资源培训转移配置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和主要工作措施。

二、加强载体建设,强化宣传服务

一是依托镇(街道)基层劳动保障服务平台、村(居)委劳动保障协理员抓好失业返乡农民工情况调查,及时摸清了失去返乡农民工的原就业地。职业。技能和培训就业愿望等基本情况,形成了专题调研报告,明确了下一步培训方向。

二是制定了2009年劳动保障工作要点,及时召开基层劳动保障事务所会议,明确了2009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任务和措施。

三是加强培训载体建设。5月份,投入资金18万元为市全民创业培训基地购置了50台电脑,有效解决了该基地培训设备配置陈旧、落后问题。

四是利用春节这一人流集中、信息传播广、快的有力时机,充分发挥招用工服务站信息栏、电视台、公众信息网、1月21日和2月8日专场劳务招聘会以及制作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宣传专题片和工作成果图片展的宣传作用,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政策、就业信息宣传服务,及时将培训政策和就业信息发布到全市农村基层,营造了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工作的良好氛围。

三、加强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1-5月,结合我市培训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的实际,坚持“贴近市场、贴近岗位、贴近劳动力”、“以培训促就业”和以需定培的原则,大力实施失业返乡农民工技能提升培训、企业用工“订单式”培训和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培训,有力促进了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一是围绕失业返乡农民工转移就业需求,与挂钩联系我市的韶关市机电技校于1月始在市全民创业培训基地联合开办了2期失业返乡青年农民工技能提升培训班,开设了维修电工、计算机操作2个专业,共培训失业返乡青年农民工237人。经过培训,237名返乡农民工全部获得了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实现转移就业210人,就业率87%。

二是围绕我市民营企业用工需求积极开展“订单式”培训。针对我市服务行业用工需求缺口较大的实际开办了酒店管理服务员和计算机操作员3个培训班,共有234名农村劳动力和返乡农民工参加培训。到目前为止,已有185人实现转移就业,仍在培训45人。

三是围绕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需求,积极加强与企业沟通联系,于4月联合珠玑镇伟洛仕电子有限公司开办了一期50人参加的电子线路装接工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培训班,培训采取先招工后培训的方式进行。经过培训,这50名农村劳动力全部就地就近实现转移就业。

然而,我市在关于加快返乡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与就业上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是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偏低,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2/3以上,择业观念陈旧,职业技能水平较低,大部分未接受过职业技能培训;同时因文化程度不高,学习能力不强,难以提高技能水平,参加培训的质量较低,转移难度大。

二是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工作任务繁重,而我市与之配套的载体如技校和大型的培训基地目前仍是空白,培训资源短缺,现有的培训载体无法适应人力资源培训转移需求。

三是我市经济不发达,配套资金紧缺,上级专项资金又未能及时拨付,影响了人力资源培训与配置工作的迅速推进。

四是我市培训资源如培训计划、资金、基地目前还未得到有效整合,统筹乏力,与人力资源培训与配置的需求不相适应。

五是培训科目单一,质量不高。我市培训机构数量少,层次低,师资缺乏,设施落后导致了培训科目少,专业单一,培训的局限性大;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低,学习能力不强;加上技能培训质量评估机制,学员学习激励、约束机制还不健全,导致了培训质量不高,效益不好。

六是因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市经济实体受到的冲击较大,造成了部分竹木工艺企业、来料加工企业、电子加工企业等开工不足;还有部分原定今年投产的企业因此暂停等原因,造成了我市今年就业岗位不足,失业返乡农民工和城镇失业人员重新就业的困难较大。

针对以上问题,我市下一步工作设想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协调农村劳动力(含返乡农民工)培训转移就业工作,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利用各种形式、媒体广泛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政策及各项协助政策的宣传,充分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大力引导农村劳动力积极参加培训,实现转移就业。

(二)贯彻落实省、市就业扶持政策,围绕我市五大产业、招商引资企业的用工需求,大力开展企业用工定向、订单培训,鼓励企业招用本地农民工,确保本市农村劳动力和失业返乡的农民工实现转移就业。

1、围绕我市精细化工,浆纸制造、陶瓷建材三大工业主导产业的专业技术人才需求,组织未能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到职业高中、技校参加中长期的相关专业技术教育培训后定向输送到相关企业就业。

2、围绕市场需求,组织农村45岁以下青壮年劳动力、返乡农民工开展中短期的订单培训和定向培训,为我市企业培养生产熟练工人,实现就地就近转移就业。

3、围绕农村技能人材储备,对农村新增劳动力和“两后生”,开展劳动预备制培训,适当延长培训期限,强化职业技能实训,使其至少熟练掌握一项职业技能。

4、围绕我市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技术改造新开工项目组织农村青年劳动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适应能力并实现转移就业。

5、围绕珠三角劳务输出基地用工需求,建立用工信息对接机制,组织农村青年劳动力和新成长劳动力开展加工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专业技能培训,为劳务输出基地培养生产、服务熟练工人,扩大劳务输出规模,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四)加强培训载体建设。积极筹集资金,加大对重点培训基地建设投入,建立覆盖城乡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大力发展以我市主导产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为主的职业技术教育,全力为我市三大主导产业培养技术人才和熟练工人。

农民工职业技能 篇6

1.影响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不利因素

1.1农业发展的程度与农民素质不相适应 当前,农业建设已进入现代农业发展阶段,但是劳动力大量转移到二、三产业,人口向城镇加速聚集,务农劳动力已呈现低文化、老龄化、女性化特点,受教育的年限要远远低于平均年限。农村从业人员素质已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

1.2农民的培训需求与公共培训内容的差距较大 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主要依托阳光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等几个项目来进行,培训内容相对单一,与农民需求差距很大。

1.3培训投入严重不足 农民教育培训的投入,除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的配套资金投入外,其他农民培训活动均依靠国家、省下达的培训项目,甚至有的区县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经费都难以保障,这与广大农村劳动力庞大的需求群体形成了巨大反差,培训投入明显不足。

2.增强做好农民培训的使命感

2.1农业增效,离不开农业科技投入 要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就必须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加快良种推广、新技术引进和农民培训步伐。

2.2农技推广,离不开农民素质提高 农民整体文化素质的偏低会给现代农业的发展带来很大的阻碍,新品种、新技术推广,更是直接面向最基层的农民。因此,在新的形势下,要推广科技,提高农业效益,都离不开农民文化至素质的提高。

3.精心组织,增强做好农民培训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3.1加强领导,落实专人负责 要做好科技培训工作就必须从加强领导、健全机构、配备人员等方面入手,这需要县乡两级密切配合,并明确业务素质较高的专人负责组织科技培训,形成左右结合、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全方位农民培训组織网络。

3.2加强调研,制定培训计划 培训计划和方法是农民培训成功的关键,为此必须制订周密的培训计划和采用先进科学的培训方法。根据实际情况,将农民科技培训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明确培训地点、培训时间、培训内容、培训单位、主讲专家、参加人员等。

3.3精心组织,确保农民培训实效 一要针对当地产业特点和培训对象进行培训。充分考虑培训对象的年龄、知识结构等,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增强农民运用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生产、脱贫致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要采取灵活的培训方式。可以采取集中授课、观看农技科普视频、田间现场示范、开通专家热线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方式,促使群众接受新事物,掌握新本领,推动农业科技的普及;三要做好结合。农民培训要与新品种引进、新技术推广、新理念树立紧密结合在一起;四要采取激励措施。

4.创新机制,增强农民培训的内动力

4.1县级统筹,健全统一实施机制 农民培训由乡镇实施,易出现培训力量薄弱、培训效果得不到保证、培训资金被挤占挪用等弊端。因此,农民培训必须纳入县级统筹,统一实施,面向社会聘请技术服务单位开展培训工作。

构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长效机制 篇7

(一) 是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非农化的必然要求

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 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到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要达到56%, 农民工非农化、城市化还有很大的空间。与此同时, 我们也应该看到, 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不断升级, 对劳动者综合素质的要求也日益提高, 这就造成了一方面简单的体力型劳动就业竞争日趋激烈, 另一方面, 要求具有一定经验和专业技能的人才又十分匮乏。从最初的民工潮到技术性人才的民工荒, 甚至农民工返乡回流也逐渐成为一种常态。在这些看似矛盾的背后, 农民工自身职业技能素质偏低是深层次的根源。因此, 构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长效机制, 加强对农民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 是拓宽农民工就业渠道、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必然要求。

(二) 是适应经济结构调整, 推动经济发展的必然举措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现实而明智的选择。目前, 我们正在大力调整经济结构,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这就意味着今天的发展中国家在资源配置、产业结构、市场结构及发展方式等方面将面临更为复杂, 更为艰辛的挑战。与发达国家早期的发展经历相比,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有一个鲜明的特征:相当数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难以融入现代经济, 不能真正为现代经济所充分吸收和利用, 而是在城市形成“候鸟栖居型”的农民工阶层。从表面看, 农民工阶层的存在, 是城乡户籍管理等制度性因素和歧视等社会性因素造成的, 但从深层次看, 农民工整体素质偏低, 技能不高, 难以适应劳动市场需求, 才是其主要原因①。从这个角度看, 只有构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长效机制, 加强对农民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 才能充分地发挥农民工这一群体的人力资源优势, 使他们主动地适应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升级和市场竞争力的要求, 进而促进经济持续、快速、稳定的发展。

(三) 是促进农民工实现现代性的必要手段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 人是主体力量。就农民工的现代性而言, 主要指农民工在城市获得的一种不同于传统的价值观念、心理状态和行为模式。由于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 导致了我国社会发生了严重的断裂, 形成了城乡两个不同的文明。在现代化日新月异的今天, 无论是城市的生产领域还是生活领域, 科技含量都有了显著的增加。然而, 农村的生活体验以及由此而形成的行为的、心理的、人格的特点却无法在短时期内适应现代城市生活。工作的流动性、不稳定性, 导致了经济基础的薄弱, 也是他们始终处于社会的边缘, 缺乏社会认同感和社会归属感, 无法实现与城市的社会整合。在这种情况下, 绝大多数农民工只是完成了社会角色、资源获取方式和空间位置的改变, 尚未实现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转变, 尚未真正融入城市生活, 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民工现代性的实现③。因此, 加强对农民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 提高其职业素质和内在素养, 在改善其经济境遇的同时, 也有利于农民工生活方式、社会规范、价值标准的重构与再社会化, 有助于其接触并内化城市文明, 从而实现农民工的现代性。

二、制约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发展的原因剖析

(一) 农民工缺乏职业技能培训的积极性一方面, 一些农民工受自给自足思想束缚, 视野较窄, 缺乏长远性和开拓性。亦工亦农的特点使得许多农民工只是把进城务工看作是一种暂时性的举措, 因循守旧、安于现状的保守心态, 使一些农民工根本就不想参加培训。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生活形态之间的反差, 使广大农民工在城镇寻求自我发展的热情和信心受到挫伤, 在自卑状态的阴影中, 害怕参加培训, 会上当受骗③。同时, 由于没有必要的职业准入制度, 一些农民工觉得参不参加培训意义不大, 缺乏参加培训的外在压力。这些因素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民工参与职业技能培训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 农民工受限于经济实力、工作时间、工作强度等原因, 在面对职业技能培训时显得非常无奈, 尽管有参与培训的意愿, 但整体收入低、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 导致了他们没有足够的金钱和时间来从事职业培训, 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职业培训对于他们来说变成了水中花、镜中月, 可望而不可即。长此以往, 也使广大农民工对职业培训丧失了应有的积极性。

(二) 企业参与职业技能培训的动力不足

流动性强是农民工的一个显著特点。作为当前就业者中最不稳定的阶层, 农民工就业活动性大, 职业转换快, 这对于农民工培训造成了很大困难。即不易确定培训内容, 也不利于人力资本投资的回收, 容易导致用人单位对农民工培训投资与收益不对称, 发生收益外溢的现象, 从而使用人单位对培训的投资动力不足。在那些用工季节性强的企业中, 这种现象尤为突出。同时, 由于众多农民工分布在次要劳动力市场, 就业于各种非正规部门的中小企业, 在企业追逐利润的前提和经营压力下, 在政府还没有对实施农民工职业培训的企业进行资助的情况下, 众多农民工就业的中小企业不愿意或难以独立地承担企业内农民工培训的任务。

(三) 政府缺乏必要的培训资金投入

职业技能培训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培训的资金投入问题。目前, 农民工培训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尚未完全建立, 当前培训投入基本是以政府投入为主。相关研究报告显示, 中央财政用于补贴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经费仅有“阳光工程”的25亿元, 地方配套的资金也仅为6亿多元, 这对于解决逾2亿流动就业农民工的就业服务和培训来说是杯水车薪。尽管在金融危机背景下, 各级政府纷纷投入了大量的培训资金, 对农民工进行培训。但这只是在特定的背景下一种临时性举措, 还没有规范化、常态化。投入不足, 已经严重影响了农民工培训工作的正常进行。虽然各级政府非常重视农民工培训问题, 但财政支出中没有把农民工培训经费作为一项常项工作, 使得政府在经费投入上很受限。有的地方财政本身就很困难, 农民工培训经费根本无法保障, 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 培训机制和培训体系还不够健全和完善

当前, 我国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体系还不够健全和完善。政府在农民工培训中既是规划者, 又是执行者;既是资源配置的制定者, 又是资源的分配者。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政府的主导作用, 使他们不能指导、规范、监督培训体系中其他主体的活动, 而且还容易导致政府角色发生错位或越位, 政府应承担的职责不清晰。同时, 政府、企业、培训单位、行业组织、农民工个人, 作为不同的参与主体, 彼此之间表现为复杂的行为方式, 形成了复杂的利益关系, 这就需要通过制定出针对性较强的多重制度和对策, 来调动不同方面的积极性, 推动新时期我国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发展。然而, 从目前来看, 由于整体培训体系和机制还有待于健全和完善, 上述培训主体之间还不能有效地协调配合, 缺乏统筹安排, 培训资源亟待整合。

(五) 培训内容和市场需求相脱节

培训内容和市场需求相脱节, 难以达到应有的效果, 是当前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过程中另外一个突出的问题。由于缺乏相应的评估机制和考核机制, 一些培训机构流于形式, 培训质量不高, 课程设置呆板, 缺乏针对性;有的培训和社会发展要求、劳务需求脱节, 缺乏实用性, 难以满足企业用工需求。其结果, 一方面用人单位难以招到理想人才, 另一方面浪费了大量的人、财、物, 培训后的农民工职业技能并未得到本质性的提高, 仍找不到合适工作, 难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

三、构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长效机制的路径选择

(一) 坚持以政府主导, 强化组织管理和培训服务工作

政府要积极宣传, 转变农民工观念, 使全社会尤其是广大农民工认识到, 参加农民工职业培训是提升人力资本含量, 增强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认识到参加培训对自身和社会的重要价值, 进而形成农民工重视培训, 积极参加培训的良好氛围。同时, 要在各级政府的统筹下, 充分发挥有关部门的作用。各级领导要站在战略高度认识这一问题, 要强化政府行为, 加强对农村劳动力职收技能培训工作的领导, 要建立常设的组织协调机构, 要编制规划, 制定政策, 保证经费, 落实人员, 还要建立监督机制, 保证落实, 为农民工技能培训提供强有力的领导支持、组织保证和服务工作。通过发挥政府推动、引导、示范、组织的作用, 使农民工技能培训精心规划, 周密部署, 循序渐进稳妥地推进④。

(二) 建立多元化的农民工培训投入保障机制

在农民工培训经费投入上, 继续实行政府、用人单位和农民工个人共同分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政府应强化其主要责任, 中央财政要安排专项资金, 扶持农民工培训工作。各级财政要把农民工培训经费纳入财政经常性预算, 用于补贴农民工培训的经费要专款专用, 提高使用效益, 加大投入力度, 增加农民工输出前培训补贴, 使政府成为农民工培训资金投入的主体。用人单位应承担在岗农民工的培训费用, 政府可以通过税收、订单等形式激励企业培训在岗农民工⑤。同时, 作为主要受益人, 农民工在培训中, 也应承担相应的费用, 增强其责任意识。

(三)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以就业为目标, 分类分层推进职业技能培训

对农民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 其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农民工的人力资本质量, 增强其职业适应性和市场竞争力。因此, 在具体培训过程中, 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以就业为目标, 以企业为依托, 突出培训的实效性, 进一步强化企业与培训机构的信息沟通, 逐步建立和完善企业用工信息档案, 建立企业与培训机构的合作制度, 实现职业技能培训与就业的良性对接, 克服培训与需求脱节的问题。同时, 在对农民工进行职业培训时, 要注意量体裁衣, 因人制宜。针对那些希望长期在城务工的农民工, 要重点加强系统性职业技能培训, 引导其接受系统的职业教育, 突出一技之长, 提高其就业竞争力, 也为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做好知识的储备;对愿意返乡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工来说, 要使其掌握农业生产的基本知识和关键技术, 尽快成为农业生产的行家里手, 改善农村劳动力结构;对有一定资金积累, 并有创业意愿留的农民工, 要培训创业技巧, 提高创业能力, 激发他们的创业热情⑥。

(四) 整合职业教育培训资源, 健全职业技能培训体系, 提高培训质量和效果

对现有就业培训资源进行充分整合, 形成以公共培训机构和职业技术学校为主体, 社会培训机构和大企业、龙头企业内部培训机构相配合的培训体系, 同时统筹规划, 充分发挥大企业、龙头企业的自培自用作用, 社会民办培训机构的市场调剂作用, 公共培训机构的拾遗补缺作用, 省、市中职教育机构的专业培训作用, 形成政府主导, 官民并举, 输出地与输入地联合, 学校教育、机构培训与远程培训结合的多层次的技能培训体系。同时, 要注意积极引入市场机制, 加大农民工职业培训推进力度, 以培训的公平竞争促进培训效果的提高。形成按市场需求招标培训, 政府购买培训成果, 公私培训机构平等竞争, 农民自主选择培训机构, 促进培训质量提高的新机制。

在培训过程中, 注意规范培训内容、统一培训标准, 推进农民工培训规范化、标准化;要进一步改进方式方法、下沉培训重心, 做到长短结合、远近结合、点面结合, 满足多元化的培训需要;同时, 要把传统方式与现代方式有机衔接起来, 做到阶段性教育与终身教育结合, 普及性培训与系统性教育结合, 扩大培训覆盖面, 提高培训质量和效率。

(五) 制定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激励政策和考核机制

为调动用人单位和农民工个人投入农民工培训的积极性, 要实施有效的激励政策。用人单位除了以利润为主要来源建立农民工培训专项基金之外, 继续尝试实行农民工培训所需经费从职工培训经费中列支, 职工培训经费按职工工资总额一定比例提取, 计入成本, 在税前列支;对于符合条件的教育培训机构, 可申请使用农民工培训扶持资金, 获准使用农民工培训扶持资金的各类学校和培训机构, 须相应降低农民工学员的培训收费标准, 对参加培训的农民工实行补贴或奖励, 通过这些激励措施, 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六) 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劳动准入制度

加强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劳动准入制度与就业制度的配套改革, 逐步建立与职业资格证相结合的持证上岗和劳动准入制度, 强化职业资格证书作为劳动力市场“通行证”的劳动准入制度的管理, 积极适应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 促进职业培训主动适应多样化的市场需求。通过制定和完善各行业的职业资格标准, 把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资格标准衔接起来, 强调用人单位应依法从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中录用员工。劳动部门应加大对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劳动准入制度进行监督检查的力度, 确保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道路。

摘要:加强对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 是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非农化、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实现农民工现代性的重要途径。文章对制约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发展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剖析, 进一步明确了政府的主导作用, 在完善多元化培训投入保障机制的基础上, 通过整合培训资源、改革培训方式, 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考核机制, 规范劳动准入制度, 建立健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长效机制。

关键词:农民工,职业培训,机制,路径

注释

1蔡玲.发展经济学视野中的农民工返乡回流问题[N].光明日报, 2009-2-17 (12版) .

2向春玲.城市化进程中的理论与实证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8, 144-150.

3刘忠明.农民工培训问题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中国农学通报, 2007, (10) 55-57.

4吴健辉, 黄志坚.新农村建设下的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探讨[J].河北农业科学, 2008, (12) 159-161.

5李平.中国转型时期城市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研究[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2008, 177-179.

返乡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论析 篇8

一、返乡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重要意义

由于目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除了极少数经济条件极其困难的家庭可以领取金额较低的经济补助,绝大多数家庭要通过自己的劳动维持生计。返乡农民工提高自身的谋生技能,以养活自己和家庭,不仅是他们的个人问题,还是一个社会问题、经济问题。换而言之,通过培训提高返乡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具有现实必然性。

( 一) 实现“四化同步”的需要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即“四化同步”目标。“四化同步”对农民工提出更高的要求,部分农民工由于不适应“四化同步”建设的需要而被迫返乡。农民工返乡并不意味着今后不再进城务工,如果他们返乡后通过职业技能培训掌握新技术,能适应“四化同步”建设的新需要,他们可能会再次进城。在“四化同步”建设中,在“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个方面,返乡农民工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加强对他们的职业技能培训,必然有助于我国“四化同步”建设。

( 二) 建设新农村的需要

制约我国新农村建设的瓶颈很多,从农村自身的因素来看,一是青壮年劳动力短缺。根据国家统计局2015 年4 月公布的数据,2014 年全国农民工总数为27395 万人,比上年增加501 万人。目前我国约9 亿农民,其中农民工近3 亿,约三分之一的农民为农民工,如果去除发达地区的农民数量,中西部地区农民工比例更高。青壮年劳动力短缺是制约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瓶颈。二是技术落后。目前,我国的先进技术集中在城市,农村的先进技术较之于城市相差太远。三是观念落后。农村信息相对闭塞,受传统文化思想束缚较大,对先进思想知之甚少。农民工返乡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上述三大瓶颈: 增加了农村十分短缺的青壮年劳动力; 农民工在城市生活后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掌握了一定的先进技术;农民工在城市接受了较之于农村更先进、更开放的思想,有利于他们解放思想,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对返乡农民工进行职业技术培训,能进一步加强他们的技术、解放他们的思想,因此,最终能一定程度地破除目前制约新农村建设的瓶颈。

( 三) 返乡农民工自身及其家庭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总体而言,我国农民工文化程度较低,职业技能较差。据2007 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在2006 年外出务工的1. 3 亿农民工中,绝大多数仅有初中文化程度,其次为小学文化程度,接受高中及以上教育者仅占8. 7% ,此外还有1. 2 % 是文盲。8 年后数据有所改变,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民工仅占23. 8% ,初中为60. 3 % ,小学为14. 8 % ,未上过学为1 . 1 % 。 返乡农民工相对较低的文化程度直接导致他们无论在外地还是在本地都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他们只有主动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或通过参加政府、社会以及企业举办的职业技能培训,才能提升竞争力并胜任收入相对较高的工作。

二、返乡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民工返乡原因的多样性,返乡农民工职业培训的重要性,农民工返乡数量的巨大性决定了返乡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面极广,一方面,就与其相关联的国家部委而言,有农业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财政部等四个部委,此外,还涉及各级地方政府; 另一方面,就职业技能培训涉及的内容而言,同样极其广泛,用工企业几乎涵盖各行各业; 此外,从返乡农民工的数量及所处区域来看,遍及中西部多个省市的偏远地区。近年来,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在包括返乡农民工在内的农民工职业培训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并取得长足进步。2004 年,我国仅有23. 6% 的农民工接受职业技能培训。10 年后,这一比重有所上升,据《中国青年报》报道,2014 年,我国农民工中接受过职业技能培训的比重约为30% ,但不难看出,任务仍然繁重。造成返乡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效果相对不明显、任重道远的原因是多重的。

( 一) 政府层面

1. “政府的角色定位与职能界定不清晰”[2]。客观而言,各级政府历来极其重视农民工职业培训,近年来,中央政府已经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文件。2006 年,国务院印发《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 国发〔2006〕5 号) ; 2010 年1 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民工培训工作的指导意见》( 国办发〔2010〕11 号) ; 2010年10 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意见》( 国发〔2010〕36 号) ; 2013 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做好2013 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 国办发〔2013〕35号) 等。这些文件的出台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的角色定位与职能界定不清晰。在培训返乡农民工职业技能的工作中,政府扮演的是召集者、出资人还是监督员的角色,长期缺乏明确定位。由于角色定位与职能界定模糊不清,直接结果之一便是,表面上看,在培训返乡农民工职业技能方面,政府无处不在,实际上政府无所适从。

2. 培训经费严重短缺。培训经费是对返乡农民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的基本保障。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培训以政府投入为主。据初步统计,中央财政每年用于包括返乡农民工在内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经费仅有“阳光工程”的2. 5亿元,加上地方配套资金约6 亿元,总额不足10亿元。2014 年我国约有2. 7 亿农民工,平均每个农民工的培训经费不足4 元。更具现实挑战的问题是,我国农民工集中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当地政府财政相对困难,用于返乡农民工职业培训的支出更加有限,政府投入几乎是杯水车薪。为解决政府投入经费不足的问题,我国培训规划提出采取多渠道筹措经费的办法,明确提出“农民工培训经费实行政府、用人单位和个人共同分担的投入机制”。但在经费分担的具体出资问题上并未做出明确规定,可操作性很低。培训经费始终得不到保障,返乡农民工培训工作难以顺利推进。

3. 培训机制不够健全。只有健全的培训机制才能保证返乡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效果显著。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培训机制极不健全,农民工生活所在的最基层政府尤为突出。乡镇一级政府几乎没有设立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甚至在县、市、区一级政府,这一功能也严重弱化。从目前我国涉及返乡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新闻报道来看,主要由县、市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推进,乡、镇政府极少举办。农民到县城或市区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既增加农民的出行时间,又增加培训成本,还影响培训效果。

( 二) 企业层面

1. 积极性低,培训经费投入低。我国劳动法等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了公司用于职工培训的提取标准,但在现实中,大部分企业特别是效益较差的私营企业、个人企业并未贯彻落实。即使规模较大、经营效益较好的企业按规定提取了职工教育经费,但他们从公司、企业的自身利益出发,把经费主要用于企业骨干力量培训,相对轻视农民工培训,“即使企业每年剩余大量职工教育经费,也不愿意把经费用于包括农民工在内的普通员工培训上”[3]。在不少企业看来,农民工只是“临时工”,对他们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成本高,回报少,见效慢,风险大。

2. 企业超常加班加点,农民工无法参加培训。由于大部分农民工自身综合素质低,缺少专业技术,无法进入大企业,只能在经营不规范的中小企业上班。很多企业为了利润最大化,经常让农民工加班,农民工法定节假日无法得到有效保障。调查显示,60. 9% 的农民工加班是常态,54. 1 % 的农民工在节假日无法得到正常休息。每周平均上班6 天左右,每天平均上班时间超过10 小时。可见,在这些管理不规范的中小企业工作的农民工,连正常的休息时间都无法得到保障,安排时间并自筹经费给他们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无异于天方夜谭。此外,非常有必要指出的是,这些企业对农民工超出正常工作时间进行的加班,根本没有按照国家的相关法律支付加班费。

( 三) 返乡农民工层面

1. 返乡农民工参加培训班的积极性不高。返乡农民工不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时间成本高。农民不愿在农忙季节参加培训; 即使是在所谓的农闲时间,农民也有各类“小工”可做,他们从眼前利益出发,对见效不明显的培训积极性不高。二是交通成本高。目前,我国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主要由县、市级相关职能部门举办,中、西部偏远山区农民进城参加培训交通成本高。三是经济成本高。由于各级政府财政预算极其有限,为减轻经济压力,不少地方政府会收取一定的培训费,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参训的积极性。此外,有些所谓培训旨在创收而不是提高农民工技能,更加挫伤了农民参训的积极性。

2. 信息闭塞,返乡农民工不能及时得到职业技能培训信息。世界已经进入信息时代,但我国农村仍然相对闭塞。不少返乡农民工,尤其是大龄返乡农民工获得外界信息能力较差,即使是能够比较熟练使用互联网的青壮年农民工,也较少到相关职能部门的网站上了解信息,不能及时了解各类职业技能培训信息。此外,我国农村地广人稀,各村支委在得到上级下达的相关培训通知后,不能及时通知本村农民参训。

3. 返乡农民工文化基础差。返乡农民工尤其是被动返乡的大龄农民工,文化基础较差,一方面,对于职业技能培训中的内容不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另一方面,由于农民工文化基础差,无固定专业技能,因此,他们面对各类职业培训班很难做出科学合理的选择,这也是导致返乡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效果差的原因之一。

三、改善和提高返乡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路径选择

解决我国返乡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中存在的问题,是一项系统性的复杂工程,既要有整体眼光,从全局入手,更要有问题意识,进而做到有的放矢。具体而言,要有针对性地从政府、企业和返乡农民工等三个层面同时着手。

( 一) 政府层面

1. 确立政府主导地位,强化政府统筹协调职能。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市场经济的作用和地位得到进一步肯定,但并不意味着政府在农民工职业培训中要让位于市场。就其性质而言,农民工职业培训具有一定的公共服务性,政府必须有所作为,在经济落后、市场经济发育不全的落后地区,政府的主导地位应进一步增强。因此,各级政府不仅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还要统筹协调,避免相关主体产生利益冲突。此外,各级政府要做好返乡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督促检查。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定期督促检查返乡农民工职业培训技能计划的落实,确保培训经费、培训质量和培训规模均到位。

2. 积极筹措培训经费,确保培训顺利进行。培训经费是顺利开展返乡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前提。一方面,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要把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拨付专项资金。另一方面,鼓励社会资本进入返乡农民工职业技能领域,对那些在这个领域进行投资和捐赠的企业,给予一定的政策照顾,在年终的各项先进评选活动中授予相应荣誉。此外,对于时间较少、经费开支较大的职业技能培训,可以采取政府、企业、返乡农民工和社会共同分摊的方式,以减轻财政压力。

3. 健全培训机制,力争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无死角。首先,要建立健全培训机构,在乡镇一级政府建立和完善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其次,培训师资队伍多元化。除了政府和各类职业技校的教师和工作人员,还可以结合返乡农民工工作的性质,有针对性地从企业邀请高级技术人员授课。再次,培训时间和地点机制化。在时间和地点的选择上,要以农民方便为本。在地点上,以乡镇为重点而不是县城或市区,农民工到自己所在的乡镇相对方便; 而在时间的选择上,以寒暑假为主,以便利用乡镇中学作为培训地点以节约培训经费。

( 二) 从企业的角度

1. 加强对企业的监督与管理。各地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要监督企业,按照国家有关法律规定,监督和督促企业落实农民工专项培训预算,并定期对农民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此外,要强化农民工培训的评价机制。为防止企业在政府压力下对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流于形式,还要加强对培训效果的监督。可根据农民工掌握技术程度和完成质量进行严格考试考核。

2. 加强对企业的依法管理。要坚决杜绝部分中小企业剥夺农民工法定节假日进而无时间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的现象,基础工作是加强对企业的依法管理。定期对中小企业进行抽查,依法处理违法剥夺农民工法定节假日的企业。同时,要加强农民工的维权意识培训,确保他们能真正保护自己的合法利益。此外,还可以加强中小企业与职业技术学校的合作,定期培训农民工。

( 三) 农民工层面

1. 引导农民解放思想。农村的落后及返乡农民工的现状在某种程度上与他们思想落后有关。因此,政府和社会力量要帮助返乡农民工破除守旧的、落后的思想观念,使他们认识到培训和技能的重要性。引导农民工解放思想,提高他们的工作技能,帮助他们与时俱进,尤其是使他们的思想始终能与他们的专业技能相一致,这是他们在竞争中适应新形势的重要前提。

2. 加强政策法律宣传。农村地区面积大,人口密度低,交通不方便,通信相对落后,这些客观条件导致包括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在内的政策法规的宣传和落实困难重重。在农村基础设施仍然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各职能部门要积极下乡,及时为返乡农民工传达最新政策,确保他们能在第一时间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此外,要在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确保农民工能及时了解各项与他们自身利益相关的政策法规,与此同时,有效增强农民工依法维权意识,确保农民工外出务工时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3. 要重视对子女的基础教育。农民工文化基础差是一个普遍现象,要彻底解决并非朝夕之功。要鼓励和引导农民工重视下一代工程,即鼓励和引导他们对子女的基础文化教育,要进一步引导返乡农民工及其子女认识到在信息时代和知识爆炸时代知识的重要性,并汇集社会力量帮助返乡农民工子女接受良好的基础教育。引导农村尤其是偏远落后地区抓好基础教育,使辍学儿童、低技能农民工的数量降到最低。

摘要:返乡农民工是农民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新农村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和经济发展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返乡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目前在政府层面、企业层面以及返乡农民工自身等方面,存在政府角色定位不清晰、培训经费欠缺、农民文化基础薄弱等问题,为此可通过确立政府主导地位、积极筹措培训经费、健全培训机制,加强对企业的监督和依法管理,引导农民解放思想、加强政策法律宣传和对子女的基础教育等途径,提升返乡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实效性。

关键词:返乡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

参考文献

[1]项继发,程伟,陈遇春.返乡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新形态[J].继续教育研究,2009(11):12-13.

[2]姜涛,李福来.返乡农民工职业培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湖南农业科学,2010(3):32-33.

农民工职业技能 篇9

一是个人直接成本,指农民工为获得职业技能全部的个人货币支出,这通常是农民工决定是否学习职业技能主要考虑的因素。其中包括培训费、书籍费、实习费等,还包括为了获得职业技能而花费的交通费、住宿费以及比不培训所多花的生活费等。直接成本的多少与所学职业技能项目种类、职业市场对该职业技能的需求、培训地点、培训途径等有关。

二是个人间接成本,是指农民工因学习职业技能而放弃的劳动收入和选择学习其他职业技能所产生的收益。一方面,如果农民工不选择学习职业技能的话,他可以进入劳动市场而取得报酬,职业技能形成花费的时间越长,程度越高,所放弃的收入越大,所支付的成本也就越大。另一方面,从培训的内容来说,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选择有通用性技能和专用性技能。如果选择学习通用性技能,那么放弃学习专用性技能所产生的预期收益就是农民工的间接成本;反之,通用性技能产生的预期收益则是间接成本。间接成本可以参考即期人才市场的行情而估算出来。

除货币性成本外,农民工在培训期间还产生非货币性支出即心理成本。心理成本虽然是农民工决定是否学习职业技能的一个因素,但没有从经济上直接体现出来,故心理成本将不纳入本文分析范围之内。

一、通过政府培训的个人成本分析

农民工作为职业培训的接受者,其职业技能培训投资者——政府是无偿投资培训机构,政府培训的基本目的是:培育简单劳动力,向企业和社会提供普遍适用的一般性人力资源,其培训的内容为通用性技能。根据上述成本概括,农民工通过政府培训职业技能形成的成本可以用公式表述为:

公式(1)中,C1表示农民工培训个人直接成本,因政府无偿提供培训机构,故农民工通过此途径学习该技能的直接成本C1为0(为了方便计算,在此假设交通费等小额生活费按不参加培训时所花费的数量计算);Y表示收入,即农民工把参加培训时间投入日常工作所获得的货币收入,假设农民工培训时间为t天,平均日收入为W,则Y=t·W;C2表示间接成本,它等于工资收入Y和放弃学习专用性技能产生的收益R1;总成本C是政府培训农民工个人所耗全部成本,因为政府培训个人直接成本C1为零,则政府培训的个人总成本等于间接成本C2。

图1显示了农民工参加政府培训的个人成本函数。收入曲线Y向上倾斜,因为农民工参加培训所放弃的劳动收入随着培训时间t增大而增大;成本曲线的斜率是(t·W)。专用性技能收益曲线R1为从零出发向上的曲线,因为培训的时间越长,专用性技能的熟练度越高,其预期收入也就越大;从人力资本理论中得出资本存量与收入是成正向的关系,拥有专用性职业技能的农民工收入高于未学习该职业技能时的收入,故R1曲线较Y更为陡峭;随着时间的积累,专用性技能收益的弹性就越大,故又体现为向下凸的特性。总成本曲线C或间接成本曲线C2是Y曲线和R1曲线纵向加总得出的曲线,因R1曲线的特征也体现为从零点出发向上倾斜且向下凸出的特征,且较R1曲线陡峭。

农民工通过政府培训形成职业技能总成本是他的间接成本,随着培训时间的长短而变化,时间越长,所耗的总成本越大;通过政府培训的通用性技能而放弃的专用性技能的学习使得培训的边际成本随着时间越来越大。由此得出,农民工政府培训形成的职业技能个人成本影响因素主要是时间和培训的内容。

二、通过企业培训的个人成本分析

未就业的农民工参加的企业培训是指对进入市内的大公司、大企业的农民工提供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参与这种特殊培训的劳动者个人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对其他企业是没有意义的。农民工通过企业培训所获得的专用性职业技能的成本也从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两部分分析得出。

在考虑直接成本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出这样一种矛盾的情况:首先参与企业这种培训的农民工获得的专用性技能,它的边际收益的外溢性是很小的,也就是说如果离职另换工作,这种技能是起不到任何作用的,所以农民工不愿为这种培训支付直接成本,因而培训所产生的成本主要由企业承担。其次如果企业承担了培训的全部成本,同时也就承担了劳动者离职另谋职业的风险,会为了减少劳动者离职的愿望而必须提高工资,即对企业来说这是一种沉淀成本,而这种沉淀成本就无形中起到了“人质”作用,所以企业不愿承担全部培训费用。因此,在追求均衡收益率的前提下,直接成本由农民工和企业共同分担。农民工通过政府培训职业技能形成的成本公式表述为:

公式(2)中,C1表示为农民工参加企业培训所耗学费、书籍费等直接成本支出即总直接成本;C1′表示农民工通过企业培训个人支付的直接成本;权数a表示农民工承担的总直接成本的比例,现实中a更偏向于0;C2′表示企业培训所需间接成本,它是劳动收入Y和培训通用性技能产生的收益R2之和;C′表示农民工企业培训所需个人总成本,为直接成本C1′和间接成本C2′的加总。

图2显示了农民工企业培训职业技能的成本函数。收入曲线Y解释同图1中的Y曲线。因为农民工企业培训放弃的通用性技能收益R2的性质如同图1的R1,故在图中表现特征相同,但通用性技能的收益明显小于专用性技能的收益,故又显现为较R1平缓。农民工企业培训间接成本曲线C2′构成因素如同C2,显现的特征如同图1中的C2。对低微收入的农民工来说,每增加一单位时间的培训所增加的直接成本C1极为显著,故曲线C1为斜向上极其陡峭的直线;影响农民工培训决策在成本方面主要体现为直接成本,故在图中体现为C1曲线较间接成本C2′曲线陡峭。农民工支付的直接成本C1′是C1在加权a后得出的,故C1′曲线随权数a(0≤a<1)变化,为C1曲线在图中的∠β范围内转动的任何直线。农民工企业培训总成本C′曲线因间接成本C2′曲线的凸性而显现凸性;其又受直接成本C1′曲线弹性的影响,故C′曲线的弹性程度上会随权数a的变化而变化,a越大C′曲线越陡峭,反之则平缓。

影响农民工参加企业培训产生的个人成本大小的因素主要是支付直接成本的比例,农民工支付的直接成本的比例越高,总成本就越大。农民工对企业培训的需求与企业承担直接成本的大小成正比。

三、通过市场培训的个人成本分析

市场培训机构是以纯粹的赢利为目的,由主办者根据职业培训的市场需求而自筹资金创办的,其提供的职业技能种类通常为劳动力市场需求多的通用性职业技能。市场培训这种培训形式往往需要接受培训者缴纳较高的培训费用,并且全部培训费用即直接成本全由农民工个人支出。农民工通过市场培训职业技能形成的成本公式表述为:

公式(3)中,C1″表示农民工个人市场培训支付的直接成本,参加市场培训的总直接成本C1(为简化分析,这里我们视企业培训和市场培训的总直接成本相同,都用C1表示)是由农民工全部承担的;C2″是农民工通过市场培训所产生的间接成本,它由劳动收入Y和专用性技能产生的收益R1组成;C″表示农民工通过市场培训所产生的总成本,它是市场培训所需直接成本C1″与间接成本C2″之和。

图3显示了农民工市场培训职业技能的成本函数。图中收入曲线Y、专用性技能收益R1、农民工市场培训间接成本C2″解释同图1中对应的Y曲线、R1曲线和C2″曲线。因为农民工市场培训的总直接成本由农民工个人全部承担,故C1″曲线解释如同图2中的C1曲线。农民工市场培训总成本C″曲线因直接成本C1″曲线的高陡峭性而体现高弹性;C″曲线又因间接成本C2″的凸性但直接成本占主导地位而略显凸性。

农民工通过市场培训产生个人总成本的高弹性是因为直接成本由农民工个人全额支出,短时间的市场培训产生的成本就可让农民工打消对市场培训需求的念头,这种“高门槛”真实地解释了目前培训市场的供远大于求现象。

四、农民工通过三种培训途径的个人成本比较

培训是获得职业技能的前提条件,农民工在选择培训途径时首先要考虑不同途径培训的成本高低。因此,通过比较三种不同途径培训所产生成本的高低,找出形成成本差别的原因,对研究农民工参与培训积极性的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现在我们假设某农民工可以自由选择政府培训、企业培训和市场培训机构三种途径形成职业技能,则农民工通过三种培训途径产生的成本的公式分别为:

以上公式变形转换可以得出:

公式(6)-(4)得:C″-C=C1≥0(7)

公式(6)-(5)得:C″-C′=(1-a)C1+(R1-R2)≥0;(8)

公式(5)-(4)得:C′-C=a C1-(R1-R2)(9)

由公式(7)和(8)得出,农民工通过市场培训形成职业技能的总成本C″最大,不受a的影响。由公式(9)得出,当0≤a<(R1-R2)/C1时,C′-C<0,农民工通过企业培训的总成本C′最小,其次是政府培训的总成本C;当(R1-R2)/C1<a≤1时,C′-C>0,农民工通过政府培训的成本C最小,其次是企业培训。当且仅当a=(R1-R2)/C1时,C′-C=0,农民工通过政府培训的成本与通过企业培训的成本相等,具体在图4中表示如下。

何种培训途径所花费的个人成本最低就是农民工的最优选择途径。如图4所示,现如果确定三种途径培训的时间都为t1,公式(7)得出DF等于C1,公式(8)得出DE等于(R1-R2);DG等于C1+(R1-R2)。当a小于(R1-R2)/C1时,FG直线上任何一点对应的成本都比点F和D的成本低,即说明农民工在抉择培训途径时,就成本单方面考虑来说,企业培训是较好选择途径;当a=0时,又达到企业培训FG中的最低点G,即说明企业无偿培训又是企业培训中农民工最优的选择。若a大于(R1-R2)/C1时,即农民工企业培训需要承担a C1的直接成本,农民工企业培训产生的成本点在EF直线上(不含F点),此时点F才是成本最低点,则说明农民工参加政府培训是较好选择途径。市场培训线上的D点为培训时间t1时的成本最高点,高于EG直线上任何一点对应的成本,则无论企业是否无偿培训,市场培训都不是农民工选择的培训途径。

总而言之,就成本单方面来说,在企业培训需要农民工支付的直接成本高于一个限额时,政府培训将是农民工较好的选择途径,否则为企业培训;企业培训中,若企业能无偿提供培训,农民工所耗成本达到最低,即企业无偿培训是农民工最优的培训途径;市场培训的高成本“门槛”将导致农民工对此毫无需求。

五、农民工职业技能形成的收益分析

农民工职业技能形成的收益是由农民工通过培训形成职业技能后由农民工私人所获得的收益。这种收益包括经济的和非经济的两个方面。

其一,经济收益。农民工通过培训形成的职业技能对他个人来说将得到更高的劳动力市场收入,但最主要的是参加培训后将预期获得更大的就业机会。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农民工参加培训后,他们的工资较不参加培训会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调查表明,经过自学、拜师和培训,以及掌握两门以上技能的农民工人均年收入为4758元,比未经拜师和培训的一般农民人均年收入高2405元;二是通过职业技能培训使得农民工降低就业“门槛”,提升就业就会,并且在经济不景气、面临被解雇时处于更为有利的地位。其二,非经济收益。主要是指农民工通过职业技能培训,能增加他们的职业稳定性,从而带来种种好处。具体表现为:农民工自身素养得到提高;农民工可以享受城市文明;惠及子女的潜在收益,农民工通过培训后自身素养的提升会给自己的子女带来潜在的影响。

农民工选择政府培训、企业培训和市场培训这三种途径形成职业技能所产生的收益比较为:第一,经济收益方面。首先,培训的职业技能类型决定了预期工资收入。由于专用性技能所起的“人质”作用,这种技能的使用单位会为了减少农民工离职的可能性提高工资,专用性技能的工资收入一般大于通用性技能的收入,所以参加企业培训提供的专用性技能培训后的预期收益大于政府或市场培训机构提供的通用性技能培训后的收益;虽然市场培训和政府培训的都是通用性技能,但市场培训提供的技能培训实用性较强,故市场培训的工资收益又高于政府培训。其次在就业机会方面,由于企业培训是专用性技能的定向培训,因此相对于政府培训或市场培训这种无定向培训而言,参加企业培训的农民工更容易打破就业壁垒;市场提供的职业技能培训相对于政府培训而言又较有针对性,故农民工通过市场培训获得的就业机会大于政府培训。所以,农民工通过培训所形成的经济收益大小依次为企业培训、市场培训和政府培训。第二,非经济收益方面。农民工企业培训后的专用性技能使得他的职业稳定性高于政府培训或市场培训的通用性技能;较政府培训更具有实用性的市场培训而言,其就业后职业的稳定性更强。所以,农民工通过培训职业技能形成的非经济收益大小也依次为企业培训、市场培训和政府培训。

农民工通过培训形成职业技能的个人收益是经济收益和非经济收益的加总。上述分析得出,农民工通过企业培训这种途径形成职业技能获得的收益最大,其次为市场培训,政府培训所产生的收益最低。职业技能的实用性高低是造成三种培训收益不同的最主要原因。

六、结论及政策建议

从上述成本收益分析中可以看出,三种培训途径各有优劣:政府培训所需的低成本使得农民工能轻松踏入培训市场,但培训的低实用通用性技能产生的低收益又大大降低了农民工培训的欲望;企业培训所产生的专用性技能会产生高预期收益,这使农民工对企业培训有很高的潜在需求,可潜在需求能否转变为实际需求大部分取决于企业培训所需的直接成本中农民工需要承担的份额;市场培训所需极高的成本这一“门槛”让农民工望而止步,但它所产生较高的预期收益却是农民工所追求的。总之,在既定目标下开展的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其成本与收益决定了农民参与的积极性,所以降低私人成本、提高参与者的预期收益是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进一步发展壮大的关键所在。

第一,政府应提供更实用的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的实用性高低决定着预期收益的大小,政府提供高实用性的职业技能培训将能极大地激发农民工参与政府培训的积极性。

第二,加大投资支持企业培训。政府投资企业培训,一方面是减轻企业的“沉淀成本”,使企业增大对专用性职业技能培训的供给,解决了其供给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也间接为农民工的直接成本买单,减轻农民工负担,让其潜在需求得以实现。

第三,为市场培训机构提供优惠政策。政府可以在减税、融资和简化审批程序等方面给予市场培训机构适当帮助,其目的是为了间接地降低市场培训机构的成本,从而降低农民工市场培训的费用,使得农民工对市场培训预期收益的追求能够实现。

第四,规范培训市场秩序,为农民工提供良好的培训环境。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环境建设,完善政策法规,增加政府各部门之间沟通协调,进一步加大对培训机构的资格审查,严打培训市场乱开班乱收费的现象,实现由要求农民参加培训到农民积极要求参加培训的转变,把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由政府行为转变为市场行为。

参考文献

[1]贝克尔著,梁小民译:人力资本[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2]韩淑梅、金兆怀:我国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的成本收益分析[J].经济纵横,2009(4).

农民工职业技能 篇10

1 调查方法与被调查对象的概况

1.1 调查方法

通过走访蚌埠及其周边地区的各大工地、工业园区以及其它农民工聚集的地方, 我们通过访问被调查对象的方式, 共收集有效问卷369份, 问卷采用无记名形式, 调查对象采取随机形式进行访问。

1.2 农民工基本情况

在调查的369人中, 其中有85名女性, 占总人数的23.04%;男性284名, 占总人数的76.96%。被调查对象年龄:20岁以下的占7.05%, 20~30岁之间的占18.70%, 30~45岁之间的占41.73%, 45~60岁之间的占24.66%, 60岁以上的占7.86%。被调查对象的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占28.73%, 初中占53.66%, 高中及以上占10.84%, 技校占6.78%。

农民工外出打工时间不足1年的占17.34%, 1至2年的占15.45%, 3至5年的占20.33%, 6~10年的占20.87%, 10年以上的占26.02%。农民工平均月工资在1000元以下的占10.84%, 1000~2000元的占22.76%, 2000~3000元的占33.06%, 3000以上的占33.33%。

1.3 农民工外出务工情况

1.3.1 农民工外出务工的行业多种多样。

调查显示, 从事建筑业的农民工占59.35%, 从事服务业的占20.05%, 从事制造业的占10.03%, 从事家政服务业的占1.63%, 从事其他行业的占8.94%。

1.3.2 农民工工作环境的卫生状况是农民工生活环境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

调查显示, 卫生良好的占25.47%, 一般的占54.47%, 较差的占11.11%, 很差的占2.44%。广大企业应该努力改善农民工的工作环境, 不仅有利于农民工的身体健康, 同时也塑造了新的企业形象, 为企业的发展也奠定了基础。

1.3.3 如今社会的保险在慢慢地普及, 可是农民工的参保率低。

调查显示, 单位为农民工购买保险的占25.47%, 自费购买的占14.91%, 无保险的占59.62%。没有保险的农民工依旧是占主导, 政府和企业应该采取措施使农民工安全拥有保障。

1.3.4 农民工最主要的娱乐生活方式是看电视、上网、棋牌。

通过对农民工业余时间活动的调查, 61.31%的农民工通过看电视来打发业余时间, 11.34%的农民工选择棋牌, 15.46%的选择上网, 2.68%的选择外出游玩, 9.21%的选择其他方式打发业余时间。

1.3.5 对工作满意的农民工所占的比例要高于不满意的农民工。

调查显示, 满意的农民工占69.11%, 不满意的占30.89%。不满意的农民工主要对拖欠工资、工作条件、没有保障等方面有意见, 其中, 最不满拖欠工资的占10.11%, 最不满工作条件的占25.67%, 最不满没有保障的占40.09%, 不满其他的占24.13%。1.3.6农民工外出务工对家庭影响情况。调查显示, 农民工外出最大影响是子女照看方面的占34.98%, 对劳动力影响最大的占41.76%, 对安全有隐患影响最大的占17.14%, 其他占6.12%。

1.3.7 农民工中有劳动合同的少之甚少。

调查数据显示, 仅有19.8%的农民工是签了正式的合同, 其中79.3%的农民工都是临时工。一项工程结束也就意味着他们得去寻找下一项工程, 找不到就意味着失业, 所以他们的工作是完全没有保障的。更重要的一点是, 他们的人身安全没有保障, 当发生工伤时, 连赔偿的“一纸”依据都没有。

2 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现状及培训需求

2.1 职业技能培训现状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 农民获准进城务工。在农村从事农业劳动改变不了生活现状, 大批农民开始进入城镇寻找生活的希望, 他们都是从事非农职业。由于农民工的文化程度比较低, 他们只能靠自己的体力劳动去挣钱, 没有什么技术可言。为此, 农民工迫切需要职业技能培训, 提高工作水平。除此之外, 农民工还需要了解法律知识、文化知识等, 增强法律意识, 提升文化素养。

当今社会农民工培训现状不容乐观。调查显示, 有72.63%的农民工没有培训过, 14.36%的农民工受到过单位技能培训, 7.59%的农民工自费培训过, 1.36%的农民工接受过政府的培训, 还有1.08%的农民工是自己跟着有过一定培训经验的农民工学习 (见图1) 。因此, 政府和企业需要加强关于农民工培训工作的力度。

从企业来说, 尚未充分认识到农民工培训也是企业的人力资本投资, 缺乏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培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用人单位往往把开展农民工培训视为增加企业成本或者担心培训后农民工跳槽致使企业资金流失。

从政府来说, 政府投入资金不足制约农民工培训工作。农民工的培训资金由政府、用人单位和农民工共同负担。现实中农民工培训主要由政府埋单, 农民工没有承担费用的能力, 而企业则没有承担费用的意愿。

2.2 农民工对职业技能培训的需求

2.2.1 希望通过培训来提升职业技能。

农民工面临从农村到城市的地理位置、生存条件、生活方式的变化, 为了更快地融入城市, 农民工也更重视自身的发展需求。调查显示, 83%的农民工认为参加技能培训对找工作有帮助, 但是仍有72.63%的农民工没有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同时, 农民工想要发展的愿望非常强烈, 大部分人都希望学得一技之长。其实有时候政府部门也有培训, 但大多数农民工却不知道去哪里培训, 信息的不对称造成了很多农民工培训资源的闲置。

农民工为了寻找发展前景好点的职业, 频繁跳槽, 其实原因在于没有接受过职业技能培训, 缺乏就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因此, 农民工迫切的希望通过培训来提升职业技能, 在学好技术、增长本领的同时, 实现稳定就业。

2.2.2 希望通过培训在心理和精神上能够融入城市。

农民工从农村走向城市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但是在他们的内心深处存在着自卑和不自信。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没有自信的资本, 所以渴望通过培训来提升自己, 来提高自己的能力, 希望能够凭借这一番能力使自己自信的融入到城市中。

现在社会发展越来越快, 城市中到处都在发展, 都在进步。农民工如果还是停滞不前, 只是简单的维持生活, 那样人虽然在城市, 但生活很难融入到城市的发展节奏中, 被社会排斥, 很容易造成农民工的自卑心理。当代的农民工不仅追求良好的生活物质, 精神上也希望能够得到慰藉。只有精神和物质上同时发展了, 生活水平才算真正的提高。因此, 农民工迫切的需要通过培训在心理和精神上融入城市。

2.2.3 希望通过培训能够有更好的发展空间。

在传统意义上, 大家觉得农民工进城务工是为了赚钱, 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经济利益, 但是实际上农民工在经济利益的基础上, 已经逐渐开始追求公平的工作机会, 追求发展的工作空间, 也追求一个有尊严有体面的工作环境。

工作水平的提高并不只取决于金钱, 我们应该要从各方面去看待。金钱只能代表物质上提高了, 而真正的工作水平要取决于工作环境和技术含量。一个好的工作环境就好比一个人的气质, 能够体现一个人的工作水平。一个好的工作环境可以带来自信, 可以让人有更好的发展空间。所以农民工对培训的渴望是越来越强烈, 渴望通过培训来提升自己, 从而达到这一目标。

2.2.4 希望通过培训提高维权意识, 得到完善的社会保障。

调查显示, 农民工的参保率低, 无保险的占59.62%。相当多得农民工不仅在城市中从事着累又没有安全保障的工作, 甚至有些还从事着污染企业的工作, 工作条件差, 职业病和工伤事故时有发生。农民工法律意识淡薄, 在发生工伤时不知道通过什么途径来维护自己的权力。因此, 农民工迫切的需要通过培训来提高其维权意识。对于外来农民工而言, 希望能在务工城市长期稳定就业和生活。希望有一个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 使他们的生活有一个安定的保障。

3 基于农民工现状构建培训方案和对策

职业发展的培训体系能够拓展农民工的培训思路。一方面, 培训体系应该从农民工自身的角度出发, 满足他们应对职业技能的需要;另一方面, 培训体系也要从企业发展的角度出发, 既要满足农民工的需求, 也要维护企业的利益。这里, 我们重点讲述从农民工自身角度建立培训方案。

3.1 培训农民工的四种方案

3.1.1 在岗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培训。

这类培训主要是针对已经和企业签订劳动合同或者已经从事工作的人, 根据在岗农民工从事的行业特点, 可以构建在职培训和升职培训体系, 旨在提升农民工的职业技能, 达到农民工和企业共同发展的目标。如:在培训学校聘请专业人员在企业内定期开展讲座, 向农民工传授技能和专业知识;也可以企业建立培训基地。

3.1.2 农民工外出就业职业技能培训。

这类培训主要是针对农村劳动者放弃从事农业劳动而准备外出务工的一类人群。他们缺乏行业知识和一技之长, 法律意识淡薄。政府应建立免费培训基地, 专门向农民工传授一技之长和专业知识, 提高农民工外出务工的就业率, 开授法律课程, 积极宣讲法律知识, 强化农民工法律知识, 提高维权意识。

3.1.3 农民工本地就业职业技能培训。

这类培训主要是针对留守在农村从事纺织业和服装业的妇女们和一些中小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展农村妇女劳动力技能培训, 是全面提高农村妇女的整体素质, 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可以通过举办知识讲座、现场技术指导、培训班等方式来开展培训。

3.1.4 农民工创业培训。

这类培训主要是针对有创业想法的农民工。农民创业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 通过农民创业培训, 着力培训一批创业带头人。建立创业培训班 (SYB) , 成立SYB工作领导小组, 聘请专家队伍为农民进行创业培训。

3.2 政府在培训农民工方面应做的工作

3.2.1 实施定点培训, 规范农民工培训机构管理。

政府应面向全社会选择农民工培训机构, 确定其承担的培训项目和工种, 并向社会公开发布。建立培训机构动态管理, 对不合格的农民工培训机构定期进行清理整顿。承担农民工培训任务的院校、具备条件的企业培训机构和其他各类培训机构要发挥优势, 起到农民工培训主阵地的作用, 其他农民工培训机构要加强基础建设, 提高培训能力和办学水平。

3.2.2 引导企业担任培训农民工的主要角色。

企业应在国家政策支持、资金补贴和制度约束下, 承担起提高农民工整体素质的责任。企业是技能提升培训的主体, 要把农民工纳入职工教育培训计划, 确保农民工享受和其他在岗职工同等的培训待遇, 并根据企业发展和用工情况, 重点加强农民工岗前培训、在岗技能提升培训和转岗培训。企业要依托所属培训机构或委托所在地定点培训机构, 结合岗位要求和工作需要, 组织农民工参加技能提升培训。鼓励企业组织农民工参加职业技能竞赛, 提高培训质量。

3.2.3 强化各级政府责任, 创新培训组织模式。

做好农民工培训工作的主要责任在基层。各级政府要明确自己的责任, 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 落实好自己的工作, 对本地区农民工培训进行统一管理和监督检查。建立创新型培训体系, 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农民工培训工作队伍, 对在农民工培训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

参考文献

[1]朱信凯, 农民市民化的国际经验及对我国农民工问题的启示[J].中国软科学, 2005, (1) :28—34.

[2]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 科技部, 等.关于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的意见[Z].教职成[2011]13号, 2011-10-25.

[3]李剑平、鲁昕, 职业教育要学会与行业企业对话对接[N].中国青年报, 2010-09-13 (11) , -85.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流动特征分析 篇11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流动;城市规模;稳定性;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3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4)12-0077-04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农村的大量剩余劳动力来到城市来寻找务工机会,因而出现了农民工群体。农民工群体为城市带来了巨大社会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新的、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据《2013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目前农民工总量为2.69亿人,其中1980年以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的数量为1.00亿人,占60.57%。新生代农民工与老一代农民工在人生观、价值观上都有很大的不同,他们从小的生活环境较好,受教育程度较高,在城市就业偏向于长期性。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第二、三产业的主力和支柱,因此,了解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的职业流动特征和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职业流动的稳定性,对于城市第二、三产业的稳步发展和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1 数据来源及概念界定

1.1 数据来源

本文所用数据来源于沈阳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研究生2012年7—8月的调研结果。在辽宁省按照人口与经济发展水平从高到低选取了大、中、小三类城市规模的新生代农民工进行调研,同时在各个行业进行分层抽样。其中:沈阳市为辽宁省省会城市(大城市);鞍山市、锦州市属于地级市(中等城市);北镇市、台安县属于县级市(小城市)。最终获取有效问卷651份。

1.2 概念界定

新生代农民工:指1980年以后出生,户籍在农村,出生在农村,未受过高等教育,来到城市从事非农就业3个月以上的农民工。

职业流动:指新生代农民工来到城市就业后,再次更换用人单位、职业、工种或就业城市的流动行为。在同一个用人单位中职位、收入的变化不算作发生职业流动。其中换工作的次数是职业流动的主要表现形式,因此本文主要研究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流动频次及职业流动稳定性。

2 样本描述性分析

2.1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流动

职业流动频次指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务工时变换工作的次数。若未更换过工作,职业流动频次计为0;若从事过两份工作,即为换过1次工作,职业流动频次计为1;以此类推。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以看出:新生代农民工中有33.18%的人没有换过工作,有93.10%的人换工作不超过3次。在大城市中,未进行过职业流动的新生代农民工占比高于中等城市和小城市,同时在大城市务工的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流动频次达到5~6次的占比高于中等城市和小城市。可见,大城市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流动个体间差异较大。

从职业流动频次可以初步看出新生代农民工换工作的情况,但在城市务工时间较长的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流动频次必然较多。为了更准确地分析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流动稳定性,本文继续分析新生代农民工平均每份工作的务工时间。农民工务工特征与城镇职工不同,他们过年回农村老家后,来年再回到城市务工有些人就会更换工作地点及工作单位,因此,如果新生代农民工平均每份工作做到1 a以上,认为这种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流动比较稳定;相对的,平均每份工作做不到1 a就会跳槽,认为这种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流动不稳定。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以看出:70.05%的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流动比较稳定;29.95%的新生代农民工平均每份工作做不到1 a,即职业流动不稳定。在小城市就业的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流动稳定性低于中等城市和大城市。

2.2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流动的交叉分析

新生代农民工往往会根据其个人条件来决定是否频繁更换工作。本文选取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受教育年限来分析个人特征与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流动稳定性的联系。结果如表3所示。

由表3可以看出:男性新生代农民工中有71.40%的人职业流动较稳定,而女性新生代农民工中有66.15%的人职业流动较稳定,这可能是因为女性农民工更多的要兼顾家庭,在工作上的精力比较少,因此职业流动稳定性低于男性。年龄大于25岁的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流动较稳定的占比要高于小于等于25岁的新生代农民工,这主要是因为随着年龄增长,农民工开始倾向于找稳定长期的工作。已婚的新生代农民工中职业流动比较稳定的占比为83.70%,高于未婚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年限与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流动没有显示出明显的联系,但读过中专或技校的新生代农民工有90.91%的职业流动都比较稳定,这可能是因为中专或技校已经为他们的就业确定了基本方向,因此其职业稳定性较高。

由于在城市务工经历的不同,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流动稳定性也有很大差异。本文主要选取进城务工年限来研究就业经验与职业流动稳定性的联系,选取进城务工前技能熟练程度、是否接受技能培训来分析新生代农民工技能水平与职业流动稳定性的联系。结果如表4所示。

由表4可以看出: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务工年限越长,就业越稳定,进城务工大于9 a的新生代农民工平均每份工作都做了1 a以上。进城务工前的技能水平是新生代农民工务工经历的起点,在进城务工前没有学习过技能的新生代农民工中职业流动稳定的占比为70.13%,略高于学过技能的新生代农民工;同时,在务工期间未接受过技能培训的新生代农民工中,职业流动稳定的占比为70.82%,略高于接受过技能培训的新生代农民工。这两个数据都显示出有技术的新生代农民工换工作的频率要高于无技术的新生代农民工,这可能是因为当新生代农民工掌握某种技能后,其人力资本中专用型人力资本得到了积累,使其找工作具备了一个优势,因此相对其他人来说比较容易找到工作,这样他们会选择多次更换工作,以求最终找到工资、保障、工作环境等相对高质量的工作,因而降低了就业稳定性。

3 结论与讨论

本文分析了辽宁省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流动特征,进而研究了个人特征、务工经历与职业流动稳定性的联系。由研究结果可以看出:随着其年龄的增长及在城市务工经历的增加,新生代农民工倾向于寻找长期稳定的工作。掌握技术的新生代农民工在找工作上具备优势,但他们却倾向于频繁跳槽,这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新生代农民工对就业的选择与老一代农民工不同,他们在注重工资收入的同时也重视用人单位提供的福利待遇、工作环境等,这就使他们找工作有了更多的条件和要求,因此他们多次更换工作以找到最满意的工作;二是很多企业都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技能培训,但从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流动稳定性未升高的情况可以看出,技能培训并没能有效地留住他们在本单位长期就业,这可能是由于大多数用人单位提供的技能培训正规性较差、质量较低、应用范围较小。

要提高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流动的稳定性,首先,政府和企业要加强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拉进他们与城镇职工社会保障的差距,以增强他们在城市务工的归属感,使他们更愿意在城市长期、稳定地就业;其次,用人单位要重视技能培训的作用,重视培训质量,这样才能使新生代农民工在本单位、本岗位有长期就业的意愿。

参考文献

[1] 康绍霞.对城市农民工生活质量指标体系构建的探讨[J].社会学研究,2010(11):89-90.

[2] 杨慧玲,范叶超.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选择与职业流动——以福建省厦门市为例[J].南方论刊,2011(1):49-50.

[3] 吕晓兰.工作转换、流动与农民工收入增长[J].农业经济问题,2013(12):40-49.

[4] 李强.中国大陆城市农民工的职业流动[J].社会学研究,1999(3):93-101.

[5] 朱明芬.农民工职业转移特征与影响因素探讨[J].中国农村经济,2007(6):9-20.

[6] 李长安.农民工职业流动歧视及对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J].人口与经济,2010(6):27-32.

农民工职业技能 篇12

1.1 农民工对职业技能培训重要性认识不足

农民工都来自农村, 从小就生活在远离城市的地方, 思想传统守旧, 眼界较窄, 容易安于现状, 谋求突破和发展的想法不是很强烈, 多年的生活习惯和思想观点很难一时改变, 加之文化程度都不高, 接受新事物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所以对于一些培训根本不想参与, 认为可有可无, 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另外, 由于农民工进城打工, 多数都是权益之计的短期行为, 而且多集中在一些劳动密集型的行业, 基本以出卖劳动力为主, 整体收入不高, 时间又受限制, 所以没有更多的精力和财力来参加培训, 就是有意愿受训, 也不具备条件进行接受培训。

1.2 农民工职业培训的规划与管理不到位

当前虽然全国各地从上到下都在积极的为农民工的培训找出路, 出谋划策寻点子, 许多部门也认真努力的去抓, 去落实, 但要知道我国的人口基数有多大, 几亿农民的问题, 绝对是个巨大的、系统的、复杂的工程, 而目前主管这项目工作的主要由农业、人力、科技、教育、建设等部门, 这些部门都是各司其职, 各分一项, 各部门虽然都在努力, 却很难形成合力, 缺乏统一和协调, 这就形也了资源整合不到位, 培训的效果也大打折扣, 这种管理不统一, 规划不协调的局面导致农民工培训的规模小、资源利用率低、效果不如意、培训体系不完整。

1.3 资金不足, 师资力量弱, 设施设备条件差

由于目前农民工培训的主要资金都是来自于中央及地方的财政, 而一些地方一无工厂二无资源, 主要靠的就是土地财政, 地卖完了, 财政就紧张了, 更不要说进行培训了, 多数地方虽然各级财政都努力挤出一点资金来搞培训, 但却杯水车薪, 根本解决不了多大的问题。多元化的投入机制没有建立起来, 使得培训资金不足, 致使培训工作步履为艰, 这就造成很多农民工外出多年, 却从未参加过培训, 一直以出卖体力为主。资金的缺乏导致一些培训机构很难购进先进的教学、实习、实训的设备, 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只是个概念, 多数学校只能使用一些生产一线淘汰的旧设备来进行实习, 效果自然是落后的。另外, 由于资金的不足很难请到理论高、技术强的老师来讲课, 绝大多数学校的教师都是挂职的, 一些老师同时在几个培训机构挂职, 所以也像明星走穴一样, 真正上课的时间少之又少, 而一些水平不高的老师虽然能专职讲课, 但由于业务能力及水平的限制, 基本上都是讲的一些书本上的知识, 技能上的指导操作却成为短板, 纸上谈兵的教学, 效果自然不会理想。

2 关于加强农民工培训的对策及建议

2.1 大力提高对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认识

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是提高农民工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的最快速最有效的办法, 也是转移农村劳动的直接手段, 对农民工进城务工、农村劳动力转移、新农村建设、稳定社会、协调经济发展、建设和谐社会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 对于农民工、各级政府及主管部门、企业主等都要充分认识到农民工职业培训的重要性。首先是主管部门要先提高认识并切实行动起来, 通过各种形式的广播、教育、现身说法大力宣传农民工培训是利国利民的工程。

2.2 建立多元的职业技能培训的资金投入渠道

要合理构建培训的资金投入体系, 形成“政府主导、多方筹集”的资金来源模式, 以政府投入为主, 向大中型企业征收一点作为培训基金, 引入市场机制, 鼓励一些民间资本投入到农民工培训中来, 充足保证资金来源, 各级政府对于农民工的培训资金也要严格监管, 务必做到专款专用, 不得挪作他用, 只有保证资金, 才能把培训工作高水平、高质量的完成。

2.3 整合培训资源, 形成合力, 有效培训

整合农业、科技、教育、劳动、财政等部门的优势资源, 形成一个系统的完善的农民工职业培训体系, 对于农民工职业培训的组织、规划、资金、内容等进行统筹安排, 统一管理, 形成清晰明确的培训格局, 根据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层次结构、类型结构、劳动力市场变化, 科学合理的设置培训内容, 整合各地的高校、职校、科技示范园区的一些教育资源师资力量, 做到培训有形有物, 内容充实, 操作性强, 切实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4 完善法律支持体系

要从法律上确立劳动就业预备制度、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及劳动准入制度。即严格规定完成基础教育的农村劳动力到城市就业必须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城市用工单位必须依法从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求职者中录用职工, 促使职业技能培训逐步走上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2.5 加大农村基础教育的人力资本投资

上一篇:自适应OFDM下一篇:企业增值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