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就业技能培训

2024-06-21

农民就业技能培训(通用8篇)

农民就业技能培训 篇1

深化农民教育加强农民就业创业技能培训

谭明交 刘 琴

摘 要:农民问题,特别是农民素质问题直接关系到三农问题的解决与落实。据统计,截至2010年底中国义务教育即普九中,人口覆盖率达到99.7%,而在普九未能覆盖人口中,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如果没有一定文化素质的国民如何与强国竞争?因此,提高农民素质是富民强国的重要举措,龙山县委县政府高瞻远瞩,深谋远虑,把2011年确定为农民教育年,更是把2012年确定为农民教育深化年。可以彰显出当前农民教育的重要性,农民教育是助推武陵山区这样落后又倍受国家重视的经济示范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结合一年来,龙山县农民教育取得的成绩与当前农民教育的现状,全县上下应紧抓县委县政府确定2012年为农民教育深化年的大好机遇,切实加强农民就业创业技能培训,为全县农民教育再立新功。以促进龙山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关键词:农民教育武陵山区就业创业

一、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就业创业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做好促进农民就业创业及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为农民就业创业创造更宽松的环境,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增加农民收入最直接的途径,是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举措,更是推动身处武陵山区龙山县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各级政府在强化农民就业创业及职业技能培训实践中做了大量工作,创造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也取得了明显成效。如坚持就地转移、异地输出、返乡创业三策并举;坚持培训、就业、维权三位一体,加快建立促进农民就业创业的体制机制、扶持政策和工作体系,加大农民培训力度,提高农民就业创业技能,促进农村劳动力实现充分就业,构建农民增收长效机制。

一是强化服务,为农民创造宽松的就业创业环境。信息不对称,自主创业面临融资难,职业中介不规范等问题都是影响劳动者就业的因素。为了给农民创造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各地对自主创业的劳动者,通过组织创业教育和创业培训提高劳动者创业能力,通过实行税费减免、场地安排、小额担保贷款及贴息等政策和提供创业咨询及开业服务,为劳动者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创造良好环境。针对城乡劳动者就业需要,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及时收集、发布准确有效的岗位信息,免费提供就业政策法规咨询、职业供求信息、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和职业培训信息发布、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就业援助、就业失业登记等服务。

二是强化培训,提高农民的就业创业能力。对农民来说,光有就业创业的意愿还不够,关键是要有就业创业能力。为了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各部门应贴近市场、贴近企业、贴近农民意愿和要求,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如为农民工提供在岗技能提升培训,为农村新成长劳动力提供劳动预备制培训,为有创业愿望和能力的农村劳动者提供创业培训等。

三是强化指导,确保农民就业创业取得实效。根据不同区域、类型的农民就业创业需要,采取不同的政策措施,创新农民就业创业的新形式、新内容、新方法,有重点地推进农民就业和创业。以市场为导向,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城乡一体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发挥市场在促进农民就业创业中的基础性作用,确保农民就业创业取得实效。

四是消除歧视,落实农民进城就业创业政策。全面清理取消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限制性政策、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收费。根据农民工的就业特点和社会保障需求,逐步解决农民工工伤保险、医疗保障、养老保险等问题,妥善解决农民工

子女入学、就医等后顾之忧,巩固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成果,健全维护农民工权利的制度保障机制,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让有条件的进城务工农民真正变为市民。

二、为农民创业就业提供优惠政策

一是农民可享受与城市居民均等的公共就业服务。在劳动就业服务问题上,城乡分割,农村相对比较薄弱,应确立城乡统筹就业、平等就业的基本原则,让就业政策和就业服务逐步延伸到农村、覆盖到农民,健全农村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坚持统筹城乡就业,构建城乡一体就业管理服务体系,将政府促进就业的管理体系、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就业培训体系由城市向农村延伸覆盖,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农村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按照“县有窗口、镇有站所、村有人员”的要求,向农村延伸、向农民覆盖。做到乡镇劳动保障机构组织、人员、经费、场地、工作、制度“六到位”。在村设立专兼职劳动保障协理员或信息员,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建立村级劳动保障服务站。

二是农村就业困难人员可享受就业援助。农村零转移家庭贫困劳动力,在自愿申报、逐级审核、公示确认的基础上发给《再就业优惠证》,凭证可享受城镇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乡镇村劳动保障基层平台,通过提供制度化的就业援助服务、公益性岗位安置等措施,促进贫困农户就业脱贫,力争使每个有劳动力的贫困农户至少有一人实现稳定就业。

三是农民参加培训可获补助。对农民参与职业技能培训的,财政可适当给予补助,有条件的地方实行免费培训。对贫困农户中有转移就业愿望的劳动者,扶持其自主选择适合工种《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财政可给予一定奖励补助,鼓励农民提高职业技能。

四是农民可享受城市居民创业的优惠政策。凡是法律法规未禁止的行业和领域,都应允许和支持农民进入,拓展农民创业发展空间。对各类城乡创业主体采取一视同仁的政策,取消歧视性的身份限制、行业限制,营造公平创业的环境。鼓励农民返乡创业,返乡创业的农民享受与外地客商同等优惠政策。对创业农民初创的小企业,可适当放宽注册资本额度和注册资本到位期限。对农村流动性小商小贩,免予税务登记和免收工商行政管理各项费用。

五是农民创业场所可统筹解决。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优先安排本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创业用地。农民获得的土地使用权,可以按照相关规定设定抵押。鼓励在开发区、工业集中区建设廉租标准厂房,作为农民创业基地,引导农村创业者集中经营、集聚发展。对从事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园艺等种养业所需的荒山、荒滩、荒地,可通过拍卖取得开发使用权。对农民创业登记涉及经营场所的,要予以适当放宽照顾。

三、切实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使国家经济发展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没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就业就更加困难。农民整体素质和就业技能偏低,不仅制约了其就业创业的规模和速度,也制约了其就业创业层次的领域会越来越窄。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不仅事关其经济收入的提高,而且影响其社会地位的提升。

一是建立政府主导的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投入机制,拓展培训内容。将农村劳动力的培训纳入公共财政支持范围,鼓励围绕市场需求开展“订单培训”和“定向培训”,提高农民工择业竞争能力;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技术改造新开工项目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工就业的适应能力;围绕回乡创业组织开展创业培训,提高农民工的自主创业能力;围绕农业现代化、产业化开展农村实用技

术,提高返乡农民工的农业技能;对青年农民工开展劳动预备制培训,适当延长培训期限,强化职业技能实训,使其至少熟练掌握一项职业技能。

二是整合培训资源,建立与需求相适应的培训机构。实施县级职业教育中心专项建设计划,至少重点办好一所起骨干示范作用的职业教育中心,并以其为龙头构建农村职业教育网络。改善县级职业教育中心、技工学校办学条件,加强乡镇成人中心校建设。支持各类职业技术院校扩大面向农村招生的规模,鼓励农村初、高中毕业生接受正规职业技术教育,鼓励有条件的普通中学开设职业教育课程。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师资和教材建设。充分利用现有职业教育培训资源和条件,依托县级职业教育中心,加快农村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步伐,逐步完善职业教育实训体系。充分调动民资、外资、行业和企业办学的积极性,大力推动办学主体多元化。按照公平竞争原则,完善多远办学的政策,简化审批程序,把民办职业技能培训机构作为职业教育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营造公办院校和民办院校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为农村职业培训注入新的活力。

三是注重实效,多形式开展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举办多领域、多渠道、多形式的职业教育培训活动,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知识、社会公德和职业技能培训等综合水平。鼓励职业教育培训机构以就业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创新培训形式,合理确定培训专业和培训规模,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实行校企联合办学,开展“订单培训”;实行校校联合办学,开展“定向培训”;实行职介培训机构联合办学,开展“储备性培训”。

四是开展“特色”培训。其主要内容包括:一是职业技能培训。区分不同行业、不同工种、不同岗位,对外出就业的农村劳动力进行基本节能和技术操作规程的培训。二是政策、法律法规知识培训。帮助外出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及时了解有关务工经商、投资创业及回乡创业等方面的政策和规定,熟悉《劳动法》《安

全生产法》《职业病防治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农村土地承包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法律法规,增强遵纪守法意识,保护自身合法权益。三是安全常识和公民道德规范培训。主要学习安全生产、公共交通规则等常识,增强他们预防和处理不测事件的能力。教育进程的农村劳动力养成良好的道德规范,树立建设城市、爱护城市、保护环境、遵纪守法、文明礼貌的社会公德。

对处于老、少、边、穷地区的武陵山区来说,农民素质的提高、科技培训、转移就业不仅仅是一个民生问题,更可以说是关系这一地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一项大事。加强农民教育不应仅仅着眼于农业科技的培训上,更应该用长远的战略思维来谋定而后动。切实加强青年自主创业就业,以实现农业产业现代化长远发展,为促进龙山县域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作者简介:谭明交,硕士研究生,现工作于湖南省龙山县委办公室。刘琴,省委组织部选调生,现工作于湖南省龙山县新城街道办事处)

农民就业技能培训 篇2

农民工培训存在的问题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企业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进步势在必行, 对劳动者职业技能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但相当数量的农民工文化层次较低, 缺乏相应的技术, 就业能力不强, 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这就导致大量的农民工失业或无业, 成为城市的负担。因此, 农民工培训必须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并作为一项重大的社会性工程来实施。长期以来, 农民工培训由政府、企业和培训机构以及农民工三大利益主体组成, 现阶段的农民工培训存在诸多问题。

(一) 政府部门责任的缺位

我国农民工培训是在政府政策推动下自上而下开展的, 政府部门毋庸置疑在农民工培训中占据主导地位。有些地方政府的执行力度不够, 对于见效慢、收益小的农民工培训则不够重视。另外, 尽管我国陆续颁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通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促进农民工培训的相关政策和行动方案, 但在中央层面仍缺少有关农民工培训的专门法律条文,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工培训工作的进行。

(二) 企业和教育培训机构辅助作用缺少

企业作为农民工培训的间接受益者, 理论上应该成为培训的助推器, 但实际情况却不尽如人意。有些企业以流动性相对较大为由对农民工培训不重视, 认为这种人力资源投资获利较小, 不愿投入太多的精力, 参与培训的热情较为淡薄;即便是一些开展了农民工培训的企业, 培训也仅仅停留在安全和法律知识层面, 对农民工生涯发展至关重要的技能培训则很少涉及。

教育培训机构拥有专业、技术、师资等方面的先天优势, 理应在农民工培训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承担应尽的责任, 但大多数培训机构对农民工培训缺乏积极性。一方面, 其他利益主体在农民工培训中投资较少, 培训机构的办学条件和师资设备无疑受到影响, 这就削弱了以盈利为目的的培训机构参与培训的热情;另一方面, 培训机构还存在理论强、实操弱、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内容落后、课程设置不合理等一系列问题。

(三) 农民工自身观念的缺失

作为培训直接受益者的农民工主观上有非常强烈的培训需求和培训愿望, 但由于受到培训资金、培训时间、培训回报、培训内容和形式等内外因素的制约, 即便有免费的培训机制, 他们也会因机会成本的增加而对农民工培训望而却步。这一方面是由于农民工自身知识储备不足, 影响他们接受新知识的信心和热情;另一方面是由于农民工多数重视短期效益, 忽视自身长远发展效益。

农民工培训与就业中心的内涵和功能

笔者所提出的具有社会福利性质的“农民工培训与就业中心”旨在解决农民工培训问题, 它的突出亮点在于其培训对象的针对性。农民工培训与就业中心是劳务输入城市的政府专门为失业或无业农民工提供住宿、教育、培训和安排就业等服务的机构。它是由劳动社会保障部门以及教育部门牵头成立, 共同制定具体政策和年度实施计划, 协调有关职能部门及各类教育培训机构的关系, 负责解决农民工诸如安置、就业、培训、考核等各类问题, 促使农民工的教育培训工作健康有序进行。它覆盖每个省、市、县, 具有点多面广的性质, 方便农民工就近选择。因此, 它具有收容功能、职业教育与培训功能、就业安置功能、业余进修功能、职业生涯指导功能。下面对以上五大功能分别阐述。

(一) 收容安置功能

每年有大量的农民工因找不到工作或缺乏技能流落街头, 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瓶颈”。他们上有老人、下有子女, 身负养家糊口的重担, 却因失业或无业而丧失了经济来源, 成为社会弱势群体。农民工培训与就业中心作为政府专门为农民工设立的机构, 通常为农民工提供免费的短期住宿 (一般2~3个月) , 这不仅解决了农民工因无处可去而到处奔波的后顾之忧, 也为农民工参加培训提供了驱动力。这是农民工有序流入城市, 顺利成为新产业工人和新市民的前提。

(二) 职业教育与培训功能

职业教育与培训是提高农民工就业能力的基础工程, 良好的职业教育与培训能奠定农民工的岗位胜任力及其发展素质, 提升农民工的就业质量, 使农民工由体能型向技能型转变。因此, 教育与培训的目标是解决农民工能够顺利就业以及职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农民工培训与就业中心本着面向市场、服务区域经济和区域产业发展的原则, 收集用工信息, 分析用工市场, 掌握用工需求, 紧贴农民工的实际需求, 提供2~3个月的短、平、快课程, 精心设计培训内容, 实行农民工分类培训, 突出针对性和实效性。这是农民工融入城市的重要保障。

(三) 就业推荐功能

农民工因信息获取能力和信息获取渠道的限制, 不能快速准确地获悉劳动力市场的就业信息、招工信息以及技能需求信息。农民工培训与就业中心专门成立“就业安置指导小组”, 负责就业信息的调查, 尤其是劳动力市场供需的调查, 为农民工提供市场信息的咨询和服务。对未就业的农民工提供就业岗位, 确保他们有业可就;对已安置的农民工进行跟踪服务, 确保他们就业稳定、收入丰厚。另外, 农民工培训与就业中心还可与部分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定向为企业输送人才, 进一步增加农民工顺利就业的可能性。这是提高农民工就业安置率的重要举措。

(四) 业余进修功能

知识和技能的更新迫切要求农民工能够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及时更新知识与技能, 掌握必备的谋生途径, 以期在激烈的就业市场中处于优势地位。这不仅是职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也是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宗旨所在, 更是学习化社会的真谛所指。农民工培训与就业中心作为农民工培训的社会性福利机构, 不仅为失业或无业人员提供免费教育与培训, 而且也为在岗人员提供免费的职业进修学习机会。一方面, 授以农民工工作急需而自身又缺乏的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 授予农民工其他工种的知识与技能以满足农民工变换工作和岗位流动的需求。这是农民工顺利实现城市化转移的保证。

(五) 职业生涯指导功能

农民工因自身文化水平的局限, 对自我、职业角色、工作中的社会角色、社会行为及自身应负的责任等方面认识不清, 这严重制约了农民工的职业前景。职业生涯指导的目的是帮助人们发现潜能, 并在其学习和生涯发展过程中成功应对机遇和挑战, 它是生涯发展、技能提高和就业成功的关键。变化莫测的劳动力就业市场要求人们发展持续性的生涯管理技能, 农民工培训与就业中心授予农民工专业能力、情绪管理能力、人际社会能力和行动能力等方面的课程, 使农民工个体对职业生涯有初步觉醒, 明了自身的能力倾向、职业兴趣以及生涯发展阶段任务。这有利于农民工提高责任感, 增强自信心, 增加竞争力, 激发求知欲, 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 以利于岗位晋升。这关系到农民工的职业发展前景, 也关系到其未来的整体生涯发展。

农民工培训与就业中心建设实施方案

建设农民工培训与就业中心是一项艰巨且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和社会福利性工程, 它应该也必须由政府来主导。结合我国目前的国情,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完善培训体系, 使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能够有效开展。

(一) 农民工培训的主导者———政府

加大投入农民工培训与就业中心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 它的主要对象是失业或无业农民工, 他们无经济来源、无一技之长、无固定住所、无社会保障, 这就要求政府部门承担主要的投资任务, 加大基础教育投入和社会保障性投入以解决农民工在培训期间的食宿问题和教育培训问题。除由中央补助的就业专项资金和本市失业保险基金对农民工培训进行补贴外, 各区县要加大财政资金投入, 设立农民工培训的专项资金, 并积极探索培训资金直接补贴用人单位的办法。这不仅可为农民工在城市找到了暂时安身之所, 也可增加他们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和热情。

制度保障农民工为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做出了巨大牺牲, 但因种种原因, 他们成为社会弱势群体。这就要求政府部门制定推进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各种激励机制, 把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开展情况作为各级政府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对工作开展得好的地区的主管领导给予政绩加分或者享有提拔优先权, 同时给予主管领导、主管部门和所在地政府资金奖励, 对敷衍了事、落实不利的部门和领导提出公告、批评, 对有贪污专款、玩忽职守等严重违法乱纪行为的相关领导给予行政处罚, 甚至惩之以法。除此之外, 政府部门还应对农民工培训工作开展较好的企业实行诸如减免税收等激励性措施, 这有利于各地政府部门和企业积极构建农民工培训与就业中心, 扩大覆盖面, 使更多的失业或无业农民工受益。

(二) 农民工培训的辅助者———企业和教育培训机构

企业和培训机构在农民工培训中扮演着第三方的角色, 因为建设农民工培训与就业中心是一项浩大的工程, 仅仅依靠政府部门单方面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 它必须有企业和培训机构的积极参与以解决资金、师资、教学、课程、评估等问题。一方面, 企业要消除思想误区, 承担部分培训费用。按照有关规定, 积极足额提取职工教育经费, 在岗农民工教育和培训所需费用应从职工教育经费中列支。应积极参与并鼓励职工参加培训, 并在培训时间上给员工提供便利, 在培训内容上给培训机构提供参考意见。这不仅有利于农民工培训的可持续发展, 也有利于企业自身的长远发展。另一方面, 培训机构需要建立优良的师资队伍, 按照“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对教师进行竞聘上岗, 要求教师根据成人学习特点灵活采纳教学方法, 紧跟技术发展, 了解劳动力市场需求, 运用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 确保课程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相一致;面向市场科学设置专业, 创新教学方式,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效保障培训质量, 增加农民工在劳动力市场中的竞争力, 提高就业率。

(三) 农民工培训的学习者———农民工

作为培训与就业中的主体, 农民工自身是重要的一维, 他们的最终培训结果是评估的重要标尺。失业或无业的农民工群体应树立“磨刀不误砍柴工”的意识, 明晓技能才是就业和生涯发展的“敲门砖”。这就要求他们认清当代社会发展的现实, 并积极参与培训, 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技能, 增加责任意识。另外, 本着“谁受益, 谁投资”的原则, 农民工参加职业培训可提高岗位胜任力、增加技能与知识, 理应承担一部分培训费用。当然, 这可以在农民工参加就业后从其工资里扣除。这是农民工培训与就业中心工作顺利落实的重要环节。

摘要:农民工培训与就业中心是劳务输入城市的政府专门为失业或无业农民工提供住宿、教育、培训和安排就业等服务的机构, 它具有收容安置、职业教育与培训、就业推荐、业余进修、职业生涯指导等功能。作为具有社会系统工程和社会福利性工程性质的农民工培训与就业中心, 是由政府主导、企业和培训机构参与, 并以农民工自身为主体的, 因此, 它的成功推行和实施必须依靠政府、企业和培训机构以及农民工的共同努力。面对当前激烈的劳动力市场竞争和庞大的失业队伍, 农民工培训与就业中心应成为提高农民工市场竞争力和就业机会的有效策略选择。

关键词:农民工培训与就业中心,内涵,功能

参考文献

[1]袁贵仁.中国道路:在第三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大会上的主旨发言[J].职业技术教育, 2012 (15) :65-66.

[2]苑国栋.需求导向视角下农民工职业培训问题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11.

技能培训拓宽农民工就业路 篇3

打工族心声:苦力工吃力不赚钱

最近,笔者一位姓杨的朋友高兴地说,去年他到一家烹饪技术学校学习厨师技能,经过半年学习,现在已经获得初级厨师证书。现在,小杨不是在为找工作而发愁,而是在为选择工作而发愁。据小杨本人说,现在已经有几家饭店向他抛出了“绣球”,月薪均在3000元左右。

小杨20岁出头,打工经历却已有四五年了。说起自己的打工经历,小杨十分感慨:“我只有初中文化,开始时又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所以只能从事一些苦力工作。我先后干过搬运工、泥瓦工,也曾到广东一些私企工作。这些工作都比较苦,工作时间长,但收入却十分微薄,月薪一般在1000元左右。后来,看到有技术的人特别容易找到工作,并且待遇也好,我一狠心就拿出平时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钱,到一家厨师培训学校学习烹饪技术,现在想要一份好一点的工作已不成问题了。”

来自四川的谢女士目前在一家服装厂当车衣工,月收入也是几千元。谢女士说,她以前也以为只要到广东打工,即便是当名服务员也能够赚大钱。后来,在事实面前她终于认识到:没有技术就很难在社会上立足。于是谢女士下决心先学一门技术再找工作。目前谢女士已经掌握了一套制作服装的技术,找工作也得心应手了。

市场调查:企业需要技术工

当今社会越来越需要有一定专长的人员,这些人员无论是待遇还是工作环境,都比没有技术的人员优越。目前在劳务市场招聘具备电脑技术、驾驶技术、工件制造技术的工作岗位很多,这些岗位的月薪多为3000元左右。而对于一些技术含量低的工作,如服务员、搬运工、工厂普通员工,月薪多为1000元左右。

如今,全国各地都非常重视农民工技能的培训,也陆续出台了许多相关的优惠政策。在新的打工生涯就要开始的时候,想要出去打工的农民朋友只要掌握这些信息,做好明确规划,打工族也可摆脱“放羊娃”的命运。只要不盲目打工,用扎实的技能提升自我,打工族也能成就属于自己的美好人生。

农民就业技能培训 篇4

中共╳╳乡委 ╳╳乡人民政府

(2010年7月13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

根据安排,我就╳╳乡失地农民培训就业情况作汇报,若有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 在市、县相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乡紧紧围绕 “政府引导、强化培训、部门监管、农民受益”的原则,以劳务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转移到非农产业为目标,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为目的,不断挖掘就业潜力,积极开展失地农民就业培训,努力促进失地农民就业。通过努力,全乡失地农民培训就业工作稳步推进。

一、基本情况

╳╳乡位于╳╳县西南部,距市中心区76公里,全乡总面积104平方公里,辖15个行政村,154个村民组,11237户,38141人。自╳╳煤电、水盘高速公路等重大项目实施以来,全乡征用土地面积不断增大,失地农民逐年增加,给培训就业工作带来一定的压力。2003年以来,全乡大项目建设、失地农户安置、地质灾害移民搬迁安置等共征地9600余亩,涉及农户1100户,其中:完全失地农户350户,1570余人。从总体上看,全乡广大农民群

1众是支持和拥护项目建设的,在土地征用和房屋拆迁过程中,能识大体、顾大局,从思想上、行动上能够与党委、政府保持一致,征地拆迁工作顺利进行。

二、主要做法

(一)强化组织领导,落实职责任务。乡委乡政府充分认识到失地农民培训就业工作事关农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大局和群众切身利益,把失地农民培训就业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一是健全机构。成立了失地农民就业培训组织机构,由乡劳动保障所负责具体业务,各村也成立了相应的失地农民培训就业引导工作小组,做到层层有人抓,事事有人管。二是明确责任。制定了╳╳乡失地农民就业培训规划和实施方案,就全乡失地农民培训就业作了明确规定,确保了失地农民就业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要求政府分管领导及乡劳动保障所加强与上级劳动保障部门沟通衔接,通过召开会议、下发通告、利用调频广播宣传等方式,定期、及时向各村失地农户发布各级各渠道的用工信息,使符合条件的失地农户最大限度的实现就业。

(二)征地补偿到位,多种渠道安置。一是足额及时落实补偿款。首先,严格执行上级补偿标准,并向社会公开,提高群众知晓率。其次对工程建设拖欠农民征地补偿款的,乡加大协调力度,加快清偿到户,对新征土地一律做到即征即付。2003年以来,共支付征地补偿款9000余万元;拆迁农户800余户,拆迁房屋面积9.6万平方米,共支付拆迁费用4000余万元,基本补偿到位。二是多种方式满足安置需要。首先,农户拆迁安置和城镇建设同

步进行,根据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着手规划建设小城镇拆迁安置区。实施“四通一平一化”使小城镇拆迁安置区内做到通路、通水、通电、通讯和土地平整、实施绿化。并在安置小区内规划了农贸市场、学校、农民体育健身中心等功能性项目。目前,小城镇拆迁安置区总投资9500余万元,道路硬化3.5公里,现已安置拆迁户427户,建成房屋8.3万平方米。其次,实行货币补偿、自行安置等多种方式,供拆迁户选择,拓宽安置渠道。三是推进农民非农化。由政府牵头为完全失去土地的农户帮助办理“农转非”相关手续,目前已为22户87人办理了“农转非”手续,使之成为城镇居民。

(三)加大就业培训,增强就业能力。向失地农民免费提供就业培训,特别是对现有18--35周岁的450名失地农民加强就业培训。一是引导性培训与转变观念相结合。在开展培训过程中着重在转变就业观念上下功夫,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有效提高失地农户培训积极性,努力转变农民的“小钱瞧不起,大钱挣不到”的思想。近年来,在县人事劳动保障部门的支持下,开办引导培训5期,培训1400人次。二是综合素质培训与实用技术相结合。以技能培训为突破口,以服务企业为契机,传授失地农民容易掌握的实用技术。先后组织失地农民500余人参加市、县、乡举办的电脑、驾驶、电工、普通话、农业技术等培训班,通过培训,推荐了100多名失地农民到沿海务工。

(四)实施扶助工程,拓宽就业渠道。一是拓宽就业渠道。由政府牵头和╳╳煤业、电厂进行协商,先后推荐250余名失地

农民到╳╳煤业和╳╳电厂上班,组织招聘临用人员100余人进厂务工。推荐100余名失地农民到辖区的新龙煤矿、砖厂、砂石厂上班,2008年推荐70名失地农民到双牌铝厂工作。二是鼓励农民创业。对失地农民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的,按照再就业相关优惠政策,给予免征营业税、所得税、教育附加等优惠,为部分失地农民办理再就业优惠证等。在小城镇拆迁安置小区内兴建集贸市场,优先安排失地农民的经营摊位,从而为失地农民提供比较稳定的就业岗位和收入来源。三是落实国家相关优惠政策。对失地农户参加就业培训的,在乡劳动保障所备案,按每人每天12元的标准进行补助,目前已发放补助资金5万元。每年的小额扶贫信贷,优先安排给失地农户。对失地农户创业资金有困难的,积极协调农村信用社在信贷给予优惠。四是公益性岗位解决就业。在乡内招聘民兵、保洁员等临用人员时向失地农民倾斜,近年来,共招聘失地农民30余人。积极组织符合条件的失地农民参加公益性岗位报名考试,经考试合格正式录用失地农民16人。

(五)实行社会救济,建立保障体系。一是“困有所济”。对失地农民中丧失劳动能力的,先列入农村特困救济对象。现列入农村低保120户,540人,年保障金额共24万元。二是“老有所养”。逐步建立失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农民自愿的前提下,吸引和鼓励失地农民参加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目前此项工作正在推行过程中。三是“病有所医”。建立失地农民住院医疗保险制度,现有25人参加城镇医保,4900余人参加新农合,2009年有220人因病住院报销医药费20.3万元。

三、存在问题

通过努力,╳╳乡失地农民培训就业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离上级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被征地农民逐年增加,而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就业岗位不多,就业供需矛盾突出;二是部分失地农民的思想和就业观念比较陈旧,认为只有政府安排就业或到国有企业单位才算就业,相当部分失地农民怕吃苦,餐饮、家政、服务等工种,无人问津,由于劳动技能水平普遍偏低,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的岗位又无法上岗;三是部分失地农民对就业条件和劳动待遇要求过高,就业不稳定;四是部分失地农民参加就业培训的积极性不高,未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五是在失地农民的利益保障方面,需要上级尽快出台有关政策规定,使失地农民不因征地致贫。

四、下步打算

针对上述存在问题,我们将认真分析研究,找准抓住薄弱环节,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今后一段时期,将主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进一步健全培训机制,加大培训力度。将失地农民培训就业纳入主要工作日程,切实加强领导。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就业方案,把促进失地农民就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整体目标。建立例会制度,加强与上级劳动保障部门的沟通协调,定期研究解决具体问题。

(二)进一步加大宣传,营造氛围。充分采用多种宣传方式,在全社会营造“打工致富”、“创业光荣”的浓厚氛围。同时,通

过典型、示范引导,使广大失地农民切实认识到“参加培训学知识、外出打工能挣钱”,从而使失地农民树立全新的就业、培训观念,提高培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投入性。

(三)进一步加强基础建设,完善培训就业体系。加强乡劳动保障机构建设,充分发挥劳动保障机构在失地农民培训和就业服务等方面的作用,组织各村劳动保障协管员进村入户,对被征地农户开展深入细致的调查摸底,进一步摸清失地农民劳动力资源情况,掌握人员动态信息,逐步形成乡、村、农户培训就业三级网络。

(四)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整合资金资源。落实农民工转移培训专项资金,重点向失地农民倾斜。融合各类免费培训资金,用活国家就业扶持基金,为失地农户开展就业培训服务提供资金保障。

农民就业技能培训 篇5

王 丽

(赣南师范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

摘要:论文在返乡农民再就业培训的理论根据的基础上,从多维理解培训的背景、分析培训学员的个体学习特征、投入和实施主体、培训融资渠道、培训指导理论、培训方式、创业的区域优势和地域特点等方面提出思考对策。

关键词; 赣州返乡农民就业培训现状分析

一、多维理解培训的社会背景。从国际环境看,全球都在关注和重视弱势群体的教育。《2010年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指出,各国政府需要紧急行动起来,创建保护贫困与弱势群体的机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为全民教育的牵头机构,一如既往地,鼓励和支持那些受金融危机重创的国家和群体,使所有儿童、青年和成人均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从国内社会环境看,大批返乡农民能否顺利就业小的方面关系到农民家庭的幸福,个人的尊严,大的方面来讲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顺利发展。返乡农民的就业教育和培训势在必行。

二、培训的理论根据

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是对人进行投资而形成的资本存量,广义上地讲,“人力资本包括多种形式的投资结果,最基本的如对个人培训可以提高一个人的技能;接受正规教育可以提高人的认知能力并有助于学习能力的增强„„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指出,人的知识、能力、健康等人力资本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比物质资本、劳动力数量的增加重要得多。他还特别呼吁社会对教育的重视,主张“把教育当作对人的投资”,把教育所带来的成果当作一种资本,因为“受过教育的劳动力比没有受过教育的劳动力更容易获得恰当的经济信息。”[1]

三、培训对象的群体和学习特征。

(一)返乡农民年龄上具有“中青性”,大部分是中青年,处于人生劳动创造的黄金年龄段。职业上具有“流动性”,返乡农民具有“车间工人”和“田间农民”的经历,经常在城市与乡村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流动。返乡农民最明显的特征是具有在城市和农村生活的经历,在其外出务工过程中,掌握了一定的文化基础和从业技能。同时拥有有一定的技术资本、管理 经验、市场信息、社会关系和创业精神。返乡农民从回乡的意愿来讲,具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自愿返乡者,他们大都掌握一定的经营、管理经验、市场信息,具有一定的社会关系、创业精神和相对充裕的资金。另一种是被迫返乡者,他们由于文化知识水平低、缺乏专业技能等原因无法在城市找到合适的工作,迫于生存的压力返回农村。

(二)学习特征

1.返乡农民的学习需求多样。返乡农民的学习需求是“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呈现出多样性的特征。如有的打算在农业领域就业,其学习需求主要集中在实用的技术技能上,对企业管理的需求有限;有的打算回城就业,其学习需求则主要集中在职业技术、市场营销、企业管理等方面。即便是在同一种产业类型内部,返乡农民的学习需求也有差别,例如同样是发展现代农业,规模种植业和特色水产养殖业对技术、管理、营销等方面的具体培训需求也具有较大差异,体现出鲜明的个性化色彩。

2.学习内容倾向即学即用

‘成人的学习取向是立即的应用,其从事学习活动的类别皆为对当前生活情境的反应,教育是增进解决当前问题的能力,故成人系以一种“问题中心”的心理参与学习与教育活动’,[2]教育活动对成人来说是一个十分明确的学以致用的过程。成人参加培训往往是为了解决现实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因而学习计划紧密结合他们的社会活动,往往是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以实用性为准则,具有较强的功利性,期望学习效果速显。对于返乡农民来说,学习不是要获得系统、完整、严密的学科知识,而是要获得应用知识的能力,直接有效地改进自己的实践。

3.文化素养较低,易产生挫折感

文化素养通常是指一个人对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认识和理解水平;学习挫折感则是指学习者学习目标的实现受到阻碍,一时又很难克服而产生的情绪体验。整体而言,返乡农民工群体的文化素养较低,因而,返乡农民工对新知识、新技术、新理论的理解和接受能力通常较差,极易产生学习挫折感。[3]

三、有效培训思考

返乡农民培训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是政府行为,企业、培训机构、农职业院校及更多民间的社会力量参与进来,形成全社会合力来进行;另外,返乡农民培训不仅涉及到培训本身,更需要全社会对他们的生存状态有更真实的了解,继而平等公正地对待他们的渴望和需求。

(一)投入和实施主体应从人力资源开发的视角对待返乡农民培训。当地政府不应把农民培训当作上级布置的一项任务来完成,应从人力资源视角来看待返乡农民培训。人力资源是“能够推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劳动者的能力,即处在劳动年龄的已直接投入建设和尚未投入建设的人口的能力。”[4]因此,农民培训属于人力资源开发的范畴。以人力资源开发的视角对待农民培训,有利于提高认识,带动全社会重视农民的培训,为培训营造一个良好的支持环境;有利于促成农民培训长效机制的建立,保持农民培训的可持续发展,从而改变过去走马观花、走过场的形式培训。

(二)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建立多元融资制度。目前赣州培训费用主要从“就业资金”中拨付,辖县市比如瑞金是从“金蓝领”工程中支付,还没有专项的就业培训资金。发达国家和地区经验证明,在农民培训工作中,政府一般是资金投入主体,而不是唯一的投入主体。目前我国在农民培训和教育方面投资十分有限,这与我们的农业大国身份很不相符,所以一方面政府应该加大返乡农民资金投入,做到专款专用,同时应该动员更多的企业、社会力量提供资金支持,建立资金投入、企业资助、社会捐助和个人负担相结合的多元化工程经费投入机制。

(三)面向市场和经济发展的需求,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农民培训体系。现代环境中的返乡农民培训越来越复杂,在面对国际竞争时更具有挑战性。为提高培训质量和效益,我们应重视返乡农民群体及他们的学习特征,对农业教育和培训的反思,不断调整专业设置和办学形式,改革和调整自身结构,使农业教育与培训尽量与农民需求衔接,提供的培训服务呈现多元化、个性化、特色化和人性化。

3.农民应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世界经济在变化,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和资本市场也在变化。许多研究经验表明,接受较多教育和更多技能的人更能适应变化。他们更有可能在新机会中受益,并且能够不断创造新机会,从而提高工作生产力;接受较多教育的劳动力能更灵活,更好地接受新思想,因此,面对社会形势的变化,农民自身应该解放思想,摆脱旧观念的束缚,树立“培训可以提高技能”、“学习可以改变命运”的理念,用知识和技能来提升自己的素质,提高自己在社会结构调整和金融危机形势下的生存与应变能力。另外,应树立长远的职业目标,有目的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逐步改变自己 “脏、累、险”地工作状态,改变哪里有钱去哪里的无目标的“盲流”状态;多用农民取得成功的案例激励自己,用积极的心理暗示“我努力我也能成功”,从而不断增强自信心,最终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生活。

2.城市居民应以平等的心态对待进城务工和创业人员。城市的发展和建设离不开他们的汗水和心血,城市的美丽和辉煌离不开他们的智慧和奉献。城市居民没有理由居高临下对待他们,更没有理由歧视他们。

4.培训与就业应形成良性互动。前文中提到教育品质的判据,教育能否改变个人的命运,能否提升个人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指数,关键要看教育和培训的结果是否为学习者带来更合适的工作机会和工作岗位。因此政府和培训部门应创新培训机制,以劳动力市场需求为导向,努力提高培训质量和培训后的就业率并引导和鼓励教育培训机构与劳务输出机构在自愿的基础上建立合作伙伴关系,通过签订培训订单或输出协议,实现培训与就业的良性互动。

农民就业技能培训 篇6

各区县工业局(经委、发改委):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目标要求,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和转移就业能力,发挥工业对拉动农民就业的积极作用,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特提出以下工作意见。

一、深刻认识加强农民工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的关键阶段。北京市提出了率先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目标,这对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及农村的城镇化进程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工业是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重要产业领域,针对工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加强农民工培训,使他们具备工业就业所必备的技能,是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重要环节,也是我市工业战线的一项重大任务。

近年来,我市各级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和用工单位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农民工培训,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无论从满足工业发展的需要,还是解决农民就业的现实来看,都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突出表现在认识不到位、培训与使用脱节、资金来源不足、培训资源缺乏整合等。各区县工业局(经委、发改委)及有关部门,必须深刻认识推进农民工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解决“三农”问题的高度,从首都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出发,统筹协调,加大力度,脚踏实地,抓好落实。

二、切实加强对工业用农民工培训工作的组织领导

各区县工业局(经委、发改委)要加强对农民工培训工作的组织和指导,要确定一名分管领导负责此项工作,并落实到科室和具体人员,明确工作任务。要加强与各有关部门协调合作,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制定政策措施,共同推进工作。

三、结合区域产业定位,抓好培训计划的制定

各区县工业局(经委、发改委)要结合本区县区域功能定位,根据现有产业结构特点和未来的发展重点,在摸清农村富余劳动力情况及就业需求的基础上,制定有针对性的农民工培训计划,确定各阶段的目标、任务和工作进度。

四、实施定向培养,将培训与需求紧密结合起来

农民工培训工作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将对农民的技能培训与企业的实际岗位需求结合起来,有的放矢地确定培训方向和培训内容,实施有明确方向的“订单式”培训。包括以开展基本权益保护、法律法规知识、城市生活常识、就业求职须知等方面的引导性培训,以及以提高农民岗位工作能力为重点的定向技能培训。

五、整合培训资源,避免重复建设

农民工培训工作要注重整合全市丰富的教育培训资源,避免重复建设。要充分依托我市现有的技工学校等职业教育资源,发挥其师资力量雄厚、实际操作设施完备、专业设置齐全、办学经验丰富等特点。采取统分结合、流动课堂、虚拟办学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地开展农民工培训,避免盲目建校舍、上设施的重复建设。

六、加强培训基地建设,培育示范基地

各区县工业局(经委、发改委)要联合区县各有关部门,大力加强农民工培训基地建设。对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开展农民工培训、并作出突出成绩的各类培训机构,要加大宣传和扶植的力度,努力培育一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示范基地,以此带动面上农民工培训工作的开展。市工业促进局将在全市范围内优选若干个示范基地予以一定的资金支持。

七、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

各区县工业局(经委、发改委)要 利用 广播、电视、报纸、网络、出版和其他大众媒体,加大对农民工培训的宣传力度。要大力宣传农民工培训工作的重要意义、农民工培训工作开展好的各类培训机构、以及农民工个人通过勤奋学习走上新的工作岗位的先进典型,营造有利于推进重视农民工培训的良好社会氛围和政策环境。

各区县工业局(经委、发改委)要将本地区在推进农民富余劳动力培训工作方面的动态、进展、效果和经验,及时报送市工业促进局,以便在全市范围内宣传和推广。

农民就业技能培训 篇7

一、苏州失地农民再就业培训需求分析

苏州地区的失地农民对找工作难易程度的评价中认为“难”的比例高达70%。而出现再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 首先, 虽然苏州地区的失地农民整体受教育程度较高, 多为初中、高中及专科层次水平, 但职业技能较为单一, 男性主要集中于房屋建筑、水暖技术、油漆技术和电子装配, 女性技能主要集中于电子装配、养殖业和缝纫等, 缺乏转换职业的能力;其次, 虽然有关部门也对失地农民进行了一定的再就业培训, 但是这些培训体系不够完善, 失地农民虽然经过了培训, 但并不代表真正的掌握了某些专业技能而无法适应实际工作;再次, 不少失地农民缺乏冒险创业精神, 从调查结果显示, 约42%的调研对象具有创业的意向, 其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房租、服务业、集体补助等, 可见, 不少失地农民安于失地后房屋拆迁、农田补助, 尤其是女性的创业冒险精神缺乏。从调查数据 (月收入) 显示, 大专层次的男性平均收入2216元, 没有学历没有技能的平均收入为1033.5;大专层次的女性平均收入2650元, 没有学历没有技能的平均收入为974。而2010年苏州市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3355元, 显然苏州市失地农民的平均收入远低于苏州市平均工资。

为了提高失地农民的收入水平, 改善生活, 提升其幸福指数, 加强对苏州地区失地农民的思想教育, 建立失地农民正确的培训观念, 有必要完善再就业培训的支持体系, 充分发挥居委会、村委会等多个渠道的宣传作用, 完善管理体系, 构建一个纳入范围广、费用低、地点方便的培训体系[1]。

通过对苏州地区失地农民的培训, 将其“培养成真正意义上的城镇市民, 使失地农民转变为具有多项技能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营销人员等, 在思想观念上有较大转变, 文化素质及就业、创业能力上有质的提高, 真正成为具有多项职业技能的新型市民”[2]。

二、苏州失地农民再就业培训对策

失地农民再就业培训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和学校等多方的共同努力, 通过多样化的培训形式, 针对不同的层次的培训对象进行“因人施教”。

首先, 要加强政府指导和扶持。苏州的“十二五重点”是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发展创新型经济, 努力形成转型先导优势。抓住国际服务业加快转移和国内消费结构升级的机遇, 以现代服务业为重点, 推进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结构提升。在“十二五重点规划”中, 失地农民的再就业质量的提高也是其高度关注的方面, 提高失地农民再就业人员的素质、技能是其关键所在。

政府需要制定具体的规划来开展培训。一方面, 地方政府利用网络、电视、广播、新闻等媒体开展失地农民培训的宣传教育工作, 引导和激励失地农民参与培训;另一方面, 紧抓国家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优惠待遇的时机。目前, 苏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为被征地农民建立失业登记制度并纳入城镇职工就业和再就业培训管理体系, 开展就业指导教育和先培训后就业 (上岗) 制度。

因而, 作为政府机关, 要用足用好有关政策组建相关的管理机构, 执行相关政策, 更好的组织与协调, 制定周密的培训计划, 编制培训大纲和适合失地农民的培训教材, 并对培训过程进行跟踪, 以使培训取得更好的实际效果。

其次, 需要整合政府、行业部门及就业市场等培训资源, 开展合作办学。失地农民的再就业培训需要整合各种社会资源, 采取多种方法来提高失地农民的职业技能。第一, 与相关的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合作开展针对行业特点职业技能培训, 建立具有示范性的培训基地。第二, 与就业市场合作。组织人员搜集各行业的就业信息, 也可与企业签订劳动力输出合同, 利用现有教学资源, 对其进行相关专业培训并考核、进行技能鉴定, 逐步建立起“企业参与、定单培训”的机制, 先培训后输出, 以培训促输出。

整合现有的各项培训资源, 如各类职业学校、教育培训机构或用人单位的资源, 有计划、有目的、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展开失地农民再就业的培训项目, 形成适合失地农民需求的培训体系, 并建设一批起示范带头作用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

再次, 需要结合失地农民再就业培训与职教学历教育。失地农民再就业培训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实现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而对农民和农民工子女的教育与培训则是从更长远的眼光来推动这个转移。“利用当地的中职和高职院校的办学优势, 尤其是高职院校, 其在劳动力就业、创业教育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和雄厚的技术力量, 积极借助相关高职院校的力量, 开展失地农民教育培训基本内容涉及和大纲编制工作”[3]。目前, 苏州地区有高职院校17所, 各所高职院校又各具特色, 经过对各所高职院校特色的调查, 其在培训方面也各具侧重点, 如表2所示。

同时, 高职院校在有关政府部门的协同下, 探索针对失地农民的学分制或弹性学制, 方便有一定文化基础和能力的失地农民开展工学交替、半工半读来完成学业并获得学历证明等, 在提高职业技能的基础上获得相应的学历和自身档次、素质;将培训与考证相结合, 经过了一定时间的培训后, 定期对失地农民进行职业技能考试, 对达到要求的人员颁发技能证书, 因为证书具有一定的说服力和竞争力。

此外, 失地农民再就业培训经费则通过政府、企业、社会捐助等方式来实现, 采用免费和收费相结合, 对不同地区、不同收入水平的失地农民区别对待。

三、苏州失地农民再就业培训内容

苏州地区失地农民再就业的培训在尊重失地农民自身意愿的基础上, 紧跟市场需求, 根据失地农民教育培训的目标和原则, 合理设置失地农民教育培训内容, 有针对性的进行施教。具体的培训可采用脱产与业余相结合, 学制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对培训机构进行更好的指导和监督, 充分发挥培训机构自身的特色和优势。

(一) 再就业培训内容的总体思路

在设置苏州地区失地农民再就业的培训内容中, 应重视综合素质的培养, 着重落实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文化素质是基础、业务素质是本领、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是本钱的思路, 培养学生掌握新品种、新技术和使用技术推广, 提高失地农民群体的综合素质和技能。因而, 对失地农民的再就业培训, 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而职业素养包括显性素养和隐形素养。其中, 显性素养包括个体的形象、资质、知识、职业行为和职业技能等, 是显而易见的, 可以通过各种学历证明、职业证明书、专业考试来证明;隐性素养则包括个体的职业道德、职业情感、职业态度等, 是看不见、隐形的职业素养。

然而, 当前的再就业培训大多在“技能至上”理念的引导下, 对失地农民的培训主要是职业技能的培训, 如:餐饮、酒店、家政服务、保健、建筑、制造、维修等行业的职业技能。因为培训的效果立竿见影, 在短期内掌握基本的技能, 但技能的掌握并不代表失地农民能够乐业, 对失地农民的培训是保障他们的可持续生计, 须重视失地农民隐形职业素养的培训。对于失地农民, 现代秩序意识和合作意识、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义务、职业纪律、职业良心、职业荣誉、代金融es FinanceNO.01, 2012 (Cumulativety NO.468) 职业作风、职业兴趣、职业美观、职业意志等。然而, 隐性职业素养的养成不像显性职业素养的培训立竿见影, 且培训存在困难, 见效慢。基于此, 可采用以职业技能培训为载体, 以现场教学与培训为平台, 运用“6S” (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 方法开展隐形职业素养的培训[4]。

(二) 再就业培训的具体内容

苏州市区失地农民再就业培训基地, 依托市职业培训指导中心为失地农民举办免费再就业培训班, 宣传就业形势和政策, 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恰当地给自身就业定位, 增强再就业的信心;再就业技能培训, 让学员掌握一技之长, 增强就业竞争力, 更好地实现市场竞争就业、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

对于不同知识文化水平的农民开展不同层次的培训, 如对知识文化水平较高的失地农民开展难度稍大、要求稍高的系统重点培训, 尤其是对有一定文化程度的青年农民, 重点开展技术含量高、就业前景好、市场需求大的技术工种培训, 正如调研结果中所显示的, 培训主要有旅游服务、大棚种植、家政服务、烹饪等阳光产业和服务行业, 并鼓励积极参加职业技能鉴定, 获取相关行业的职业资格证明, 提高失地农民的综合素养, 增强就业竞争力, 最终提升其生活水平;对具有中等文化水平的失地农民工, 可进行有一定技术难度、要求不太高的技术工种和规范管理操作方面的系统培训, 使失地农民由纯体力型转向体力技能型;而对少数的文化基础差、年龄偏大的剩余劳动力, 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对文化知识要求相对较少、体力要求不太高的技能培训。

参考文献

[1]王洪国.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专业培训的问题与对策——以上海失地农民专业培训为例[J].成人教育, 2010 (8) .

[2]徐保根, 鲍海君.失地农民教育培训的基本内容与政策取向[J].成人教育, 2010 (6) .

[3]潘万贵, 林海波, 张媚, 张宗飞.失地农民再就业及职业技能培训的现状及对策[J].林区教学.2009 (11) .

农民就业技能培训 篇8

几年来,柳河县共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实用技术培训、绿色证书培训、新型农民培训、农民创业培训、农机驾驶员培训等共计7.1万人次,增收6.4亿元。其中推荐到县内农产品加工业龙头企业就业人数达1.1万人,推荐到县外、国外劳务就业人员达7600人,农村人才的培养和输送为促进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农民增收致富、发展劳务经济和新农村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1.整合培训资源,加强基地建设

2006年11月,柳河县将农业机械化学校并入县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同时成立了柳河县农民职业教育中心。在各乡镇成立了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站,村成立了指导组,形成了县乡(镇)村三级农民科技教育服务平台。

整合后的农广校实力不断增强,新建办公楼596平方米,教室面积达210平方米,配置教学车2台。设有远程教育卫星站1个,购置复印机1台、打字机2台、电脑6台。学校设置综合科、培训科、教务科、农机科、电教科5个科室。整合后的农广校增加了教师编制,大大提升了办学水平,各项工作都有新的突破。

几年来,农广校在农民培训和新农村建设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先后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1万人次,绿色证书培训1.5万人次,新型农民培训2000人次,农民创业培训200人次,农机驾驶员培训7000人次,实用技术培训达5万人次,农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501人,建立农民科技书屋48个。

农广校在县委的高度重视下,将中专招生与村级干部培训有机结合。这将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增强他们驾驭市场经济能力和带领农民致富奔小康的能力。两委村干部经过培训获得中等学历教育的达500多人。

为了更好的将学历教育做好,农广校分别与吉林农大、县内知名技校、诗特计算机学校、四海电脑合作成立分校,并设立了三个实习实践基地,进行授课和实践。学校先后培养出创业能手、致富带头人多名。其中,以安口镇半拉背村村支书记戴振甲为代表的优秀学员,深受广大村民爱戴。

2.创新培训模式,实行“订单式”培训

农广校根据当地非农就业面较窄的特点,实行“订单式”培训。先与用工企业沟通,确定企业用工订单、工资待遇、需要工种,根据企业的需求组织学员参加培训,并允许他们到企业进行实习操作。学员通过考核后,由用工企业安排就业。这种方法提高了农民参加培训的信心和积极性,有效解决了用工需求的问题。目前,全县通过“订单式”培训成功转移劳动力达1.1万人。

柳河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后,农业产业化发展迅速,特别是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提升,为柳河县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几年来,通过阳光工程培训农村劳动力人数达1.1万人,转移就业人数占培训总数的96.8%。充分带动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全面开展,促进了全县经济的发展。

上一篇:苏州市环境保护行政复议规则下一篇:要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