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培训再就业问题(精选12篇)
农民培训再就业问题 篇1
党的十八大将我国城镇化发展提高到新的高度,强调以调结构、促区域协调发展、推城镇化进程为重点, 为解决影响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指明了方向。我国的城镇化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城镇化率以每年约一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最新发布的《中国城市化发展报告( 2011) 》显示,2011年我国城市化率已达到51. 27% ,城镇化人口达6. 9亿人,首次超过农村人口[1]。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统计,我国失地农民的数量至少超过4000万,而且还在以每年200万的速度递增[2]。根据国务院批准实施的《1997— 2010年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至2010年全国共安排非农建设用地1850万亩,其中90% 以上为征用农村集体土地。按照目前全国人均耕地水平测算,将新增1200多万失地农民[2]。失地农民在完成从农民到城市居民这种角色转变的适应期内,个别农民会因为对新的生活方式不适应而产生悲观的情绪及行为,有的农民还存在就业难度大、生活保障不稳定等问题,更有甚者会丧失继续生产生活的信心。在解决失地农民再就业问题的过程中,失地农民的就业培训显得尤为重要,但我国对失地农民就业培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一、我国失地农民就业培训中政府方面存在的问题
1. 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失地农民人力资本价值积累低下。我国长期的二元结构使生活在农村的农民不能像城里人一样在户籍制度、劳动就业、义务教育和社会保障等方面享受国民待遇,特别在城市居民和农民的社会保障和义务教育方面,城乡差别巨大。失地农民文化程度低,人力资本价值的积累更低,严重影响其在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力。
从表1可看出,在文化程度上,被调查者中初中及以下的人数为201人,占被调查者60% 以上,这说明失地农民总体受教育程度不高。
2. 失地农民就业培训相关立法不明确。随着失地农民数量的增加,我国对失地农民就业培训越来越重视,国家出台了许多相关政策文件,各省市也出台了失地农民就业培训方面的意见、决定或条例等。但是这些意见、决定或条例都没有上升到法律层面,我国尚未对失地农民就业培训的相关活动颁布明确的法律条文。虽然在《劳动法》《教育法》《农业法》中对失地农民就业培训有一些相关的规定,但这些规定不详细、不具体,难以操作。
3. 失地农民就业培训的组织管理制度不健全。政府主导的就业培训,大多数由就业培训中心、大中专职业院校和各种层次的技工学校等开展。由于代行职能,这些单位对培训效果重视不够。例如美容美发、电脑、家政服务等培训,培训时间只有半个月或一个月左右,而参加培训的失地农民大多数已经三四十岁,没有多少文化,很难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掌握一门技术,更加难以通过这类培训实现有效就业。有的失地农民参加培训很难坚持下来,经常是参加两三天后就不去上课,到培训课程结束时参加的人就比开始时少多了。缺少严格的培训考核机制,使得培训效果不尽如人意。
4. 失地农民就业培训的资金投入不足。农村成人教育经费不足。据统计,2001年国家投入成人教育经费6817. 4万元,占全国教育经费的0. 0147%[3]。由于政府对农村职业教育重视不足,投入少,大量的农民享受不到应有的职业教育,影响他们的劳动技能和就业竞争能力的提高。
5. 失地农民就业培训监督考评机制不到位。政府对失地农民就业培训全过程的监管和培训效果的考评是整个培训体系能否有效运行的重要保障。对失地农民就业培训进行监管,能够保障整个培训体系有效运行。在实际培训中,政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对失地农民进行就业培训,上级政府每年向下级政府下达培训任务,基层政府采取各种方法完成任务。但对于培训质量、效果,政府职能部门缺乏监管和考评。
6. 失地农民就业培训的宣传薄弱。各级政府在组织失地农民就业培训时,大多数是为了完成上级每年下达的任务。接受任务的下级部门,按照每年的程序开始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培训。一些想参加培训的人不知道在哪里可以获取培训信息,失去宝贵的培训机会; 已经接受培训的失地农民,由于宣传动员不够,不知道自己适合参加什么培训,也不知道培训后能够找什么样的工作,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是培训完拿了补贴和证书就算完成任务。没有落实到位的宣传,使失地农民就业培训的效果大打折扣。
7. 失地农民再就业安置体系缺失。中国现行的失地农民安置方式主要是货币补偿。但这种方式是一种生活指向性安排,并非就业指向性安置,失地农民在获得生活安置费后,实际上就等于失业,就被推向竞争激烈的劳动力市场。在劳动力市场机制不健全、就业信息零散失真、劳动力过剩的情况下,再加上失地农民文化水平低、竞争意识薄弱、缺乏非农产业技能和经验等自身原因,不少失地农民很难找到就业岗位。
二、我国失地农民就业培训中农民自身存在的问题
1. 思想观念陈旧。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根深蒂固的小农意识使大多数失地农民认为接受培训付出的时间和金钱成本太高,他们投入的时间和金钱远远没有得到回报,因此不少失地农民从主观上抵触培训。
2. 竞争意识缺乏。失地农民受计划经济的束缚和影响,养成了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不少人等着政府和企业主动招工和安置,没有以积极进取的态度去竞争上岗或自谋职业。还有的人自身的文化技能差,还不愿从事苦、脏、累、险的工作,浪费和错失大量的就业机会。
从表2可以看出,希望政府帮助就业和提供社会保障的失地农民占80% ,可见失地农民对政府的依赖程度高和竞争意识差。
3. 能力素质低下。( 1) 性别和年龄因素导致失地农民能力素质低下。参加培训的失地农民,大多数是 “三八”“九九”队伍。“三八”队伍大多数是育龄妇女,文化水平较低,由于成天忙家务、带孩子,只能抽出时间来参加一些初级培训。“九九”队伍的时间充裕,但他们大多是小学文化程度及以下,能真正学到知识的人少之又少。
从表3中可看出,在已经就业的213个有效样本中,有11人为政府安置,占5. 2% ,自谋职业及自主创业者为202人,占94. 8% ,而自我创业的比例仅为3. 3% 。这说明失地农民自我创业意识差。
( 2) 适应就业培训的能力低下。失地农民失地前从事的是农业生产工作,而就业培训内容大多数是非农业知识,二者之间没有连续性,他们从心理上难以接受这些培训。大多数失地农民接受文化教育的年限较短、层次较低,再加上他们长期从事农业生产,非农业工作从事得少或时间较短,难以适应用工市场的要求。
从被调查者的就业培训意愿表( 表4) 中不难看出,被调查者大部分拥有强烈的就业培训意愿,但从被调查者就业培训情况表( 表5) 看,实际拥有培训经历的则占少数。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针对失地农民的就业培训机构偏少,其次是就业培训项目与失地农民自身需要严重脱节,就业培训不能满足市场需要。
( 3) 培训后就业期望过高、就业不稳定。有的失地农民十分顾及面子,想从事体面、轻松和收入高的工作,不愿意从事建筑工人、保洁工人和服务员等苦、累、脏的工作。失地农民失去土地前在农村长期从事的是农业劳动,劳动时间较为自由。有的农民失地后进城打工,难以适应按时上下班的工作,从而导致就业不稳定。
从表6可看出,在300个有效样本中,就业的约为213人,约占调查对象的71% ,无业者为73人,约占24% ,可见被调查者的就业率不高。
三、我国失地农民就业培训机构存在的问题
1. 培训机构师资配套差。( 1) 培训模式主要是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单一的办学模式使师资配套单一,不能满足失地农民的多种需求。( 2) 培训内容单一。政府对失地农民的就业培训内容没有根据培训对象的实际设置,使培训对象失去参加培训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还浪费政府大量的人力物力。( 3) 培训教师的专业知识广度及深度不能满足要求,授课方式落后。参与培训的教师大多数缺乏系统专业的进修学习,只能进行一些引导性、初级技能类型的培训,缺乏实战性。( 4) 教学设施陈旧。很多地方根本没有专门的培训教室, 村级会议室经常会被用来当成临时的培训教室。
2. 培训机构运营机制不规范。虽然我国各类培训机构众多,但失地农民就业培训体系不完善。我国失地农民就业培训机构主要分政府主管的培训机构和民办民营培训机构( 具有法人资格的国有企业组织、民主党派、人民团体、集体经济组织、社会团体、学术团体以及国家批准的私人办学者)[4,5]两类。政府主管的培训机构在实际培训中一般不注重培训效果; 民办民营的培训机构,主要是各种社会团体或私人出资创办, 部分民营企业主要以盈利为目标,因此其培训效果也不理想。
3. 培训机构信息传导不畅通。对于人数众多的失地农民而言,他们不会主动到相关部门和培训机构咨询,没有到培训服务机构咨询获取信息的意识。由于缺乏畅通的就业培训信息渠道,他们难以及时获得培训信息。
摘要: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民的城市化率越来越高,失地农民的数量急剧增加,群体不断扩大,失地农民就业逐渐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政府虽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失地农民就业培训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从总体上来说,由于政府和失地农民自身等多方面的原因,失地农民的就业培训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本文从政府、失地农民自身、培训机构等三个方面分析了失地农民就业培训存在的问题,以便为最终解决失地农民就业培训问题提供帮助。
关键词:失地农民,就业培训,问题,原因
农民培训再就业问题 篇2
近几年,各级政府部门大力实施再就业培训工程,开办各类面向下岗人员的培训班,产生了良好的培训效果。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发现再就业培训存在不少问题亟需引起重视。
一是缺乏统一规划与管理。当前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还未形成一个有效的统一培训体系,严重降低了培训效能。再就业培训多采用统一的培训课程、培训期限和培训方法,无法使下岗职工的技能素质、知识水平达到现有就业岗位的客观要求,从而难以提高下岗职工的再就业率。
二是培训内容和市场脱节。由于部分培训机构缺乏市场调查的基础,加之就业需求预测手段比较落后,造成了培训专业设置与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对称,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重复性。大多数培训中心培训内容都比较陈旧,模式单一,不能准确判断劳动力市场需求的方向,许多专业重复设置,浪费了大量的培训资源,致使劳动者参加培训后,仍难以找到工作岗位,制约着再就业培训工作的开展。
三是培训及师资力量薄弱。现在由于缺乏资金投入,基础设施不够完善、设备陈旧,致使再就业培训规模小、项目少、档次低。再就业培训缺乏高层次师资力量,仅停留在初级技能的培训上,缺少中级和高级的技能培训,由于办学基础条件不同,造成办班机构在培训项目、种类、层次上存在较大差异,影响了与不断发展变化的劳动力市场需求接轨的进程。四是落后的思想和就业观。部分农民工仍然想依靠组织和原企业安排,自主择业意识不强;知识老化,缺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的能力;没有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对培训工作认识不够到位,对技能升级和有关思想道德、安全、维权等方面的培训积极性不高。
基层建议:一是因材施教分类培训。注意量体裁衣,因人而易。对文化水平较低没有专业技能的农民工,主要开展体力劳动为主的简单技能或实用技术培训;对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对其进行一定专业深度或科技含量的专业技能培训;对有一定资金积累,并有创业意愿的,对其进行创业培训,提高创业能力。
二是注重实效按需培训。在培训内容上,要明确以提高职业技能为主要内容。专业的设置力求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结合,突出实效性与实用性。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注重培训与就业紧密结合,建立企业与培训机构的合作机制,把发展农民工的技能特长与农业生产和新农村建设的需求相结合,开展经济作物种植、畜禽养殖、农副产品深加工等实用技术培训。
三是加大政府扶持力度。要建立多领域、多专业、多层次、多方式的培训体系,集中培养、借调再就业教育师资力量,给予经费补贴。由此吸引更多的下岗失业人员参加,提高再就业能力。形成激励、引导和竞争机制,带动更多的社会教育培训机构参与培训,提高培训的规模和效果。
农民培训再就业问题 篇3
1.学历教育工作卓有成效
1.1招生工作取得新进展 搞好招生工作是农广校的办学之本,组织全市各分校充分利用国家有关政策和发挥自身优势,招生实现新突破。通过全体办学人员的共同努力,全年共招收中专学员539人,超额完成省校下达的350人的招生指标;大专本科报名99人,录取54人。一是不断拓宽办学领域,提高办学层次。通过与吉林农业大学和梨树农村成人高等专科学校联合办学,开办了大专、本科函授班,改变了单一的中专办学层次,满足了更多人的需要,从而扩大了生源,稳定了办学规模。二是改盲目招生为重点招生。要做好招生工作,就要认真分析形势,有针对性地开展宣传发动工作,开设急需专业。例如,针对水利开设了农田水利工程专业,针对林业开设了林业技术专业,针对企业开设了计算机专业,针对机关开设了行政管理专业等。三是制定有效的奖惩机制。给每位教师分配招生指标,充分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采取教师招学生,学生招学生等行之有效的措施,保证了办学规模。
1.2教学管理不断完善 教学管理工作是保证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的关键环节。为此,该校重点采取了以下几项措施:一是注重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加强业务学习和政治学习,积极开展岗位练兵活动,把教师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与每个人分担的业务工作、学校整体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并纳入岗位目标管理责任制,明确考核项目、考核内容、考核方法和考核标准;二是严格执行各专业制定的教学辅导计划,按时组织学员参加辅导和考试,采取三包(包入学、包管理、包毕业)的管理办法为在校学员做好服务工作;三是想学员之所想、急学员之所急,为学员解决工学矛盾提供方便条件,保证生活、学习、工作三不误。
2.农民培训工作全面推进
2.1阳光工程培训顺利完成 在吉林市阳光工程领导小组的正确领导下,该校开设了病虫害防治、蔬菜园艺、信息员、草编技术、林蛙繁殖技术、沼气工、农村经纪人等专业,培训农民3870人。通过办班培训和现场讲解,有效提高了广大学员的科技素质、实践能力和带动能力。一是抓好开班的组织签到工作。签到工作由班主任、班长、小组长共同完成;班主任为学校指定的老师,班长由乡镇的具体工作人员担任,小组长由村干部担任。二是搞好开班仪式。在开班仪式上,向学员讲明培训单位、培训项目、培训专业、培训时间、培训内容;宣布培训班纪律及班委会成员。三是强化培训班管理。培训班每天实行课前点名、课间抽查、课后确认制度,无特殊情况不准请假,对达不到培训要求的取消培训资格。学员管理采取阳光办现场抽查和班主任随机抽查相结合的方法。四是保证教学质量。抓好培训的各个环节,绝不走过场,特别是实践环节,坚决走到田间地头,耐心讲解,并不定期地进行回访工作,得到了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同时也得到了广大农民的认可。
2.2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蓬勃开展 根据农发办的培训要求,由培训教师组成科技服务队,深入各个村社,举办多层次、多类型的科技培训班,重点培训了玉米和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养鸡技术、木耳栽培技术等内容;采取办班讲解、播放光碟、现场答疑等形式,对农民进行实用技术培训。共计培训农民16.2万人次,发放资料2.5万份。一是建立领导体系,打牢实施基础。各分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培训项目工程领导小组”,并配有专职信息员。相关科室具体承担培训项目的宣传发动、进村培训、现场指导、技术服务及日常管理工作。聘请具有中高级职称、业务精湛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讲师团。负责对各乡镇(街)农民进行科技培训。二是立足实际,高标准开展培训工作。根据每个培训村的主导产业,确定培训指导教师。培训指导的内容主要包括种植、养殖和特产三大方面。通过组织农民参加培训,把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传授给广大种养业户,并帮助农民及时解决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三是创新培训形式,提高培训效果。针对培训对象的文化水平、接受能力、培训内容和地理分布等特点,在培训方式上,主要做到了“五结合”,即集中培训与分散指导相结合、室内讲解与田间实践相结合、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教师授课与现场示范相结合、传统方式与现代模式相结合。通过多种培训形式,把先进的农业新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农民科技致富服务。四是严格操作,规范管理。将培训班的基本情况、农民学员资料、培训教师资料、每次培训指导工作开展情况等及时整理归档,并保存完整的影像资料,做到培训有声、指导有影,教师有画面、学员有场面。通过开展农民培训工作,培养了一批观念新、懂科技、技能强、善经营的生产能手和致富带头人,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和实用技术推广,推动了农业结构调整,加快了“一村一品”发展。
2.3其他培训和职业鉴定工作扎实推进 顺利完成150人的农业创业培训任务,对肉鸡养殖、地栽木耳、蛋鸡饲养、林蛙养殖等实用技术,加强了指导回访工作。完成1500人的黑木耳栽培技术等专业的绿色证书培训任务。受省农广校重托,委托永吉县农广校分校,依托永吉县西阳镇马鞍山村村委会,充分利用多种媒体如广播、电视、报刊宣传资料等,对全村农民开展节能减排的科普宣传和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节能减排意识,帮助农民掌握节能减排的相关知识和技术。成功承办了省农广校主办全国农广校系统考评员培训班,在蔬菜园艺工、农机维修工、植保工、畜牧工等专业上,完成281人的职业鉴定。
3.师资队伍建设管理取得新成效
一是建立健全了理论中心组学习制度。建立了黨员长期受教育的长效机制,加强班子成员党风廉政建设,坚持召开民主生活会,班子成员团结协作,工作尽心尽职,增强了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二是完善了各项管理规章制度。按照吉林市农委的要求,在党风廉政建设、财务管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消防安全等方面,建立健全了各项管理规章制度,为完成全年业务工作和队伍建设提供了坚强保障。三是队伍管理取得新成绩。积极协调卫生医疗机构,由学校出资为市校全体教师员工免费做了1次全面身体检查。积极参加了吉林市农委系统建党90周年红歌演唱活动,获得优秀表演奖,在吉林市组织的“三帮双促”活动中,职工捐款2000多元帮助困难群众解决了实际问题。
农民培训再就业问题 篇4
农民工培训存在的问题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企业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进步势在必行, 对劳动者职业技能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但相当数量的农民工文化层次较低, 缺乏相应的技术, 就业能力不强, 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这就导致大量的农民工失业或无业, 成为城市的负担。因此, 农民工培训必须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并作为一项重大的社会性工程来实施。长期以来, 农民工培训由政府、企业和培训机构以及农民工三大利益主体组成, 现阶段的农民工培训存在诸多问题。
(一) 政府部门责任的缺位
我国农民工培训是在政府政策推动下自上而下开展的, 政府部门毋庸置疑在农民工培训中占据主导地位。有些地方政府的执行力度不够, 对于见效慢、收益小的农民工培训则不够重视。另外, 尽管我国陆续颁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通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促进农民工培训的相关政策和行动方案, 但在中央层面仍缺少有关农民工培训的专门法律条文,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工培训工作的进行。
(二) 企业和教育培训机构辅助作用缺少
企业作为农民工培训的间接受益者, 理论上应该成为培训的助推器, 但实际情况却不尽如人意。有些企业以流动性相对较大为由对农民工培训不重视, 认为这种人力资源投资获利较小, 不愿投入太多的精力, 参与培训的热情较为淡薄;即便是一些开展了农民工培训的企业, 培训也仅仅停留在安全和法律知识层面, 对农民工生涯发展至关重要的技能培训则很少涉及。
教育培训机构拥有专业、技术、师资等方面的先天优势, 理应在农民工培训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承担应尽的责任, 但大多数培训机构对农民工培训缺乏积极性。一方面, 其他利益主体在农民工培训中投资较少, 培训机构的办学条件和师资设备无疑受到影响, 这就削弱了以盈利为目的的培训机构参与培训的热情;另一方面, 培训机构还存在理论强、实操弱、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内容落后、课程设置不合理等一系列问题。
(三) 农民工自身观念的缺失
作为培训直接受益者的农民工主观上有非常强烈的培训需求和培训愿望, 但由于受到培训资金、培训时间、培训回报、培训内容和形式等内外因素的制约, 即便有免费的培训机制, 他们也会因机会成本的增加而对农民工培训望而却步。这一方面是由于农民工自身知识储备不足, 影响他们接受新知识的信心和热情;另一方面是由于农民工多数重视短期效益, 忽视自身长远发展效益。
农民工培训与就业中心的内涵和功能
笔者所提出的具有社会福利性质的“农民工培训与就业中心”旨在解决农民工培训问题, 它的突出亮点在于其培训对象的针对性。农民工培训与就业中心是劳务输入城市的政府专门为失业或无业农民工提供住宿、教育、培训和安排就业等服务的机构。它是由劳动社会保障部门以及教育部门牵头成立, 共同制定具体政策和年度实施计划, 协调有关职能部门及各类教育培训机构的关系, 负责解决农民工诸如安置、就业、培训、考核等各类问题, 促使农民工的教育培训工作健康有序进行。它覆盖每个省、市、县, 具有点多面广的性质, 方便农民工就近选择。因此, 它具有收容功能、职业教育与培训功能、就业安置功能、业余进修功能、职业生涯指导功能。下面对以上五大功能分别阐述。
(一) 收容安置功能
每年有大量的农民工因找不到工作或缺乏技能流落街头, 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瓶颈”。他们上有老人、下有子女, 身负养家糊口的重担, 却因失业或无业而丧失了经济来源, 成为社会弱势群体。农民工培训与就业中心作为政府专门为农民工设立的机构, 通常为农民工提供免费的短期住宿 (一般2~3个月) , 这不仅解决了农民工因无处可去而到处奔波的后顾之忧, 也为农民工参加培训提供了驱动力。这是农民工有序流入城市, 顺利成为新产业工人和新市民的前提。
(二) 职业教育与培训功能
职业教育与培训是提高农民工就业能力的基础工程, 良好的职业教育与培训能奠定农民工的岗位胜任力及其发展素质, 提升农民工的就业质量, 使农民工由体能型向技能型转变。因此, 教育与培训的目标是解决农民工能够顺利就业以及职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农民工培训与就业中心本着面向市场、服务区域经济和区域产业发展的原则, 收集用工信息, 分析用工市场, 掌握用工需求, 紧贴农民工的实际需求, 提供2~3个月的短、平、快课程, 精心设计培训内容, 实行农民工分类培训, 突出针对性和实效性。这是农民工融入城市的重要保障。
(三) 就业推荐功能
农民工因信息获取能力和信息获取渠道的限制, 不能快速准确地获悉劳动力市场的就业信息、招工信息以及技能需求信息。农民工培训与就业中心专门成立“就业安置指导小组”, 负责就业信息的调查, 尤其是劳动力市场供需的调查, 为农民工提供市场信息的咨询和服务。对未就业的农民工提供就业岗位, 确保他们有业可就;对已安置的农民工进行跟踪服务, 确保他们就业稳定、收入丰厚。另外, 农民工培训与就业中心还可与部分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定向为企业输送人才, 进一步增加农民工顺利就业的可能性。这是提高农民工就业安置率的重要举措。
(四) 业余进修功能
知识和技能的更新迫切要求农民工能够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及时更新知识与技能, 掌握必备的谋生途径, 以期在激烈的就业市场中处于优势地位。这不仅是职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也是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宗旨所在, 更是学习化社会的真谛所指。农民工培训与就业中心作为农民工培训的社会性福利机构, 不仅为失业或无业人员提供免费教育与培训, 而且也为在岗人员提供免费的职业进修学习机会。一方面, 授以农民工工作急需而自身又缺乏的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 授予农民工其他工种的知识与技能以满足农民工变换工作和岗位流动的需求。这是农民工顺利实现城市化转移的保证。
(五) 职业生涯指导功能
农民工因自身文化水平的局限, 对自我、职业角色、工作中的社会角色、社会行为及自身应负的责任等方面认识不清, 这严重制约了农民工的职业前景。职业生涯指导的目的是帮助人们发现潜能, 并在其学习和生涯发展过程中成功应对机遇和挑战, 它是生涯发展、技能提高和就业成功的关键。变化莫测的劳动力就业市场要求人们发展持续性的生涯管理技能, 农民工培训与就业中心授予农民工专业能力、情绪管理能力、人际社会能力和行动能力等方面的课程, 使农民工个体对职业生涯有初步觉醒, 明了自身的能力倾向、职业兴趣以及生涯发展阶段任务。这有利于农民工提高责任感, 增强自信心, 增加竞争力, 激发求知欲, 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 以利于岗位晋升。这关系到农民工的职业发展前景, 也关系到其未来的整体生涯发展。
农民工培训与就业中心建设实施方案
建设农民工培训与就业中心是一项艰巨且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和社会福利性工程, 它应该也必须由政府来主导。结合我国目前的国情,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完善培训体系, 使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能够有效开展。
(一) 农民工培训的主导者———政府
加大投入农民工培训与就业中心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 它的主要对象是失业或无业农民工, 他们无经济来源、无一技之长、无固定住所、无社会保障, 这就要求政府部门承担主要的投资任务, 加大基础教育投入和社会保障性投入以解决农民工在培训期间的食宿问题和教育培训问题。除由中央补助的就业专项资金和本市失业保险基金对农民工培训进行补贴外, 各区县要加大财政资金投入, 设立农民工培训的专项资金, 并积极探索培训资金直接补贴用人单位的办法。这不仅可为农民工在城市找到了暂时安身之所, 也可增加他们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和热情。
制度保障农民工为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做出了巨大牺牲, 但因种种原因, 他们成为社会弱势群体。这就要求政府部门制定推进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各种激励机制, 把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开展情况作为各级政府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对工作开展得好的地区的主管领导给予政绩加分或者享有提拔优先权, 同时给予主管领导、主管部门和所在地政府资金奖励, 对敷衍了事、落实不利的部门和领导提出公告、批评, 对有贪污专款、玩忽职守等严重违法乱纪行为的相关领导给予行政处罚, 甚至惩之以法。除此之外, 政府部门还应对农民工培训工作开展较好的企业实行诸如减免税收等激励性措施, 这有利于各地政府部门和企业积极构建农民工培训与就业中心, 扩大覆盖面, 使更多的失业或无业农民工受益。
(二) 农民工培训的辅助者———企业和教育培训机构
企业和培训机构在农民工培训中扮演着第三方的角色, 因为建设农民工培训与就业中心是一项浩大的工程, 仅仅依靠政府部门单方面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 它必须有企业和培训机构的积极参与以解决资金、师资、教学、课程、评估等问题。一方面, 企业要消除思想误区, 承担部分培训费用。按照有关规定, 积极足额提取职工教育经费, 在岗农民工教育和培训所需费用应从职工教育经费中列支。应积极参与并鼓励职工参加培训, 并在培训时间上给员工提供便利, 在培训内容上给培训机构提供参考意见。这不仅有利于农民工培训的可持续发展, 也有利于企业自身的长远发展。另一方面, 培训机构需要建立优良的师资队伍, 按照“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对教师进行竞聘上岗, 要求教师根据成人学习特点灵活采纳教学方法, 紧跟技术发展, 了解劳动力市场需求, 运用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 确保课程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相一致;面向市场科学设置专业, 创新教学方式,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效保障培训质量, 增加农民工在劳动力市场中的竞争力, 提高就业率。
(三) 农民工培训的学习者———农民工
作为培训与就业中的主体, 农民工自身是重要的一维, 他们的最终培训结果是评估的重要标尺。失业或无业的农民工群体应树立“磨刀不误砍柴工”的意识, 明晓技能才是就业和生涯发展的“敲门砖”。这就要求他们认清当代社会发展的现实, 并积极参与培训, 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技能, 增加责任意识。另外, 本着“谁受益, 谁投资”的原则, 农民工参加职业培训可提高岗位胜任力、增加技能与知识, 理应承担一部分培训费用。当然, 这可以在农民工参加就业后从其工资里扣除。这是农民工培训与就业中心工作顺利落实的重要环节。
摘要:农民工培训与就业中心是劳务输入城市的政府专门为失业或无业农民工提供住宿、教育、培训和安排就业等服务的机构, 它具有收容安置、职业教育与培训、就业推荐、业余进修、职业生涯指导等功能。作为具有社会系统工程和社会福利性工程性质的农民工培训与就业中心, 是由政府主导、企业和培训机构参与, 并以农民工自身为主体的, 因此, 它的成功推行和实施必须依靠政府、企业和培训机构以及农民工的共同努力。面对当前激烈的劳动力市场竞争和庞大的失业队伍, 农民工培训与就业中心应成为提高农民工市场竞争力和就业机会的有效策略选择。
关键词:农民工培训与就业中心,内涵,功能
参考文献
[1]袁贵仁.中国道路:在第三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大会上的主旨发言[J].职业技术教育, 2012 (15) :65-66.
[2]苑国栋.需求导向视角下农民工职业培训问题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11.
抓培训促就业提高农民收入 篇5
在镇政府和镇党委的大力支持下,镇农技校利用农闲时间组织村民开展了木工培训。本次培训共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180余人,在2010年1月份进行了为期10天的培训学习。培训内容主要针对镇内木工企业的用工需求进行系统培训,使学员真正做到学有所用。
培训期间,农技校安排专门教师进行授课。学员的积极性也很高每天都座无虚席。学员普便掌握了木工企业的工作流程及工作技能。为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工作基础。通过培训学员不仅充实了自己,更掌握了一技之长。
培训结束后在镇政府的协调和帮助下,大部分学员进入镇内木工企业-圣邦木业进行工作。月收入1800元左右。还有一部分学员通过培训开阔了眼界,跟随施工队进行木工作业。开拓了致富创业门路。为增收致富找到了一条新的途经。
通过此次培训,不仅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为农民增收致富打下了良好基础,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谐。同时也为镇办企业解决了用工难的问题,促进了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为推动镇域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农民培训再就业问题 篇6
当前,国内部分企业生产经营遇到困难,农民工就业困难加剧,相当数量的农民工返乡,是多年未见的一个新情况。他们的工作生活不可避免地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已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二、农民工的忧虑
农民工的工资能否按时足额发放?失去工作岗位的农民工,如何开辟就业门路?回乡创业的农民工,怎么解决资金、技术等问题?返乡农民工的看病就医、子女入学等如何保障?这一系列新问题应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因为它们不仅直接关系到农民工家庭的喜怒哀乐,也关系到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更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农民工工作,为农民工提供全方位服务。
三、农民工的期盼
部分农民工反映,现在就业形势不好,希望政府有关部门和用工企业为农民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帮助他们有更多渠道了解招工信息,同时加大培训力度,使他们掌握更多劳动技能,增强他们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访谈农民工情况显示,返乡农民工不愿意“回乡种田”,因为务农“挣不到钱,养不了家”,带着“还要到城里来”的心态,却存在“不知道到哪里打工”的现实困惑。
四、探讨解决农民工就业难的困境
为解决农民工就业难问题,就要采取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广开农民工就业门路。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农民工输入地和输出地政府宜联手,加强适时信息的收集和沟通,早做预案,多管齐下,积极引导。
2.加强农民工输出大省与输入地适时信息对接,努力掌握农民工的流向和流量。
3.输入地尽快完成建设项目用工量的计算,并明确所需工种,将这些用工信息及时反馈给输出地政府部门。
4.输出地政府根据输入地所需工种、人数,就地开展培训,并对在原地受训农民工实行补贴;培训结束后,由当地劳务输出部门成建制地向输入地输送,以便使得农民工流动处于有组织的可控状态。
5.对返乡农民工,一方面当地政府应尽可能创造岗位,留住一部分有家庭牵挂的、上了年龄的农民工就近就业;另一方面,农民工输入地也应尽可能多地增加就业岗位,特别是建筑业领域,可以采用相对缩短工作时间,降低劳动强度,两班改三班、夜班不加班等形式,增强吸纳就业能力。
6.利用政府提供的培训资金,为农民工提供免费的技能培训和文明礼仪培训。
7.整合国家现有培训资源,提高培训水平,实现跨地区间的培训合作等。
8.鼓励企业参与培训。
9.建立对青年农民工的农村社区教育和终身教育机制。
农民培训再就业问题 篇7
1 弱势群体与农民工
1.1 弱势群体的解读
所谓弱势群体, 是指“一个在社会资源分配上具有经济利益的贫困性、生活质量的低层次性和承受力的脆弱性的特殊社会群体。”根据有关部门的解释, 农民工属于我国弱势群体中的第三类, 即在城镇就业的农民工没有享受到城里劳动者的同等待遇, 劳动权益得不到保护, 单位没有按照《劳动法》为他们交纳各种社会保险, 他们有活干, 但受歧视。我国现有外出农民工数量约为1.2亿, 如果加上在本地乡镇企业就业的农村劳动力, 农民工总数为2亿人, 目前学术界和决策部门还普遍认为农村约有1.5亿人的剩余劳动力。从数量上看, 农民工已是我国劳动力里的重要组成部分, 约占整个产业工人的30%, 但从经济收入和在城市里的社会地位来看, 农民工又是不折不扣的弱势群体。
1.2 农民工的界定
农民工, 一般是指常年或一年中大部分时间在非农产业工作, 凭自己劳动获得工资收入并将其作为主要生活来源, 但户籍在农村的一个群体。我国农民工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农村人多地少和农业收益低, 我国现有耕地面积为1.216亿hm2, 人均耕地已不足933.8㎡, 并且在近十几年中, 随着城镇化建设, 工业的迅速发展, 耕地面积年年锐减;在现有制度下, 我国农业生产要素不能充分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 而且技术、信息、资金等要素十分短缺, 以致我国农业收益偏低。因此, 我国农村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 这些剩余劳动力将向非农产业转移, 向城镇转移。
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源源不断地向城镇转移, 农民工在城镇中的“弱势”问题愈来愈突出。农民工之所以成为弱势群体, 主要原因有:一是户籍制度。虽然近几年我国户籍制度开始改革但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依然存在, 农民工在就业、福利、教育等方面仍然不能获得与城市居民同等权利。二是权益保障。农民工的劳动就业、劳动保护、教育培训等基本权益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存在维权意识差、维权难度高等问题, 农民工工资长期偏低, 甚至还出现恶意拖欠、克扣工资现象。三是教育培训。根据2004年国家统计局农调队调查数据, 农民工主要由青壮年组成, 初中以下文化程度所占比例高达83%, 从技能培训情况来看, 接受过技能培训的占28%, 未接受过任何培训的仍占七成以上, 远低于城市同龄劳动力的平均水平, 因此大多数人只能在城市中从事技术含量低、脏、重、累、苦、险和城市人很少问津的工作, 这样的工作性质也决定了用人单位缺乏对农民工提供更多培训机会的意愿。
1.3 教育培训在农民工弱势问题上的重要性
从社会学视角来看, 任何社会改革, 都会有成本和代价, 社会代价不可避免, 但可以降低到最低限度、缩小到最小范围, 即“增促社会进步, 减缩社会代价”理念。在市场经济下, 由于“马太效应”, 即“好者愈好, 富者愈富, 差者愈差, 贫者愈贫”, 大多数社会成本是由弱势群体来承担的, 弱势群体比强势群体为改革付出更多的代价, 承受着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更大压力。因此, 从维护整个社会稳定与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高度来看, 关注农民工等弱势群体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如果农民工权益长期得不到保障、长期被歧视和处于贫困, 只会导致社会更加动荡, 社会发展成本更大, 消费需求更加不足, 国民经济发展更加畸形, 经济滑坡和萎缩的风险更大。
农民工“弱势”的典型特征是经济贫困, 而经济贫困与教育贫困有着直接的联系。教育贫困虽然是由经济贫困引起, 但教育贫困将进一步地加剧经济贫困, 形成“贫困陷阱”, 即经济贫困———低教育水平———低收入职业 (社会低层) ———经济贫困的恶性循环。要打破这种恶性循环, 就必须先找到一个正确的突破口。在过去几十年的扶贫历程中, 中央和各级政府推出了各种政策措施, 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帮助弱势群体摆脱贫困, 但传统的输血式扶贫, 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 “返贫”现象屡屡出现。要帮扶农民工真正摆脱贫困和“弱势”, 必须从教育培训入手, 即广泛开展农民工就业技能培训, 提高其就业能力, 推进造血式、开发式扶贫。虽然农民工培训工作已逐渐开展并日趋受到重视, 但也存在培训管理混乱、效率低下、经费投入不足、培训方式单一等问题。笔者以海南农民工为例, 对如何创新培训管理体制、建立培训法律和政策体系、完善多元经费筹措机制和培训模式等长效机制作较深入的探讨。
2 海南农民工培训机制问题
(1) 培训重视程度不够且培训管理体制不顺。当前多数城镇的劳动力免费培训政策是向“市民”倾斜, 培训重心还是围绕着“市民”进行, 能够为农民工提供一些免费培训的只有海口、三亚等少数地区, 甚至有些地方没有广泛开展农民工培训, 或者培训工作形式化严重。由于缺乏必需的技能培训, 农民工只能从事城里人不愿意干的工作, 且工作环境恶劣, 报酬低微。这种累、脏和临时的工作, 无法激发农民工的培训需求, 他们无能力、无时间参加培训, 也不想参加培训, 并且也很难获得用人单位的重视和支持。同时, 现行的培训管理体制属于部门办学、部门管理, 条块分割、各自为阵, 因此统筹协调不力、培训效率低下的情况较为突出。
(2) 培训法律和政策体系不完善。目前, 有关农民培训的法律主要有《农业法》、《教育法》、《职业教育法》、《劳动法》、《就业促进法》等, 但这些法律都不够具体, 可操作性较差, 并且各地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规定和配套措施也较少。政府、社会、用人单位及个人的培训责任和义务在法律上缺乏明确规定, 很难有效地保障农民工的培训权益, 存在农民工培训无人管、无法管、管不好等问题。
(3) 培训经费投入不足。长期以来, 农民工培训经费投入主要是由社会、企业和个人来承担, 农民工培训工作正式列入政府议事日程, 政府主动领导和积极参与农民工培训是近几年的事情。由于农民工的高流动性和培训的“外溢效应”, 使得当地政府和用人单位开展农民工培训的热情不高, 经费投入少, 扶持面也比较狭窄。同时, 由于收入微薄, 个人承担培训成本的能力极为有限, 因此大多数农民工对非免费式培训兴趣很低。
(4) 培训方式缺乏灵活性和针对性。负责农民工培训的机构以前大多数都是从事学历教育的学校, 办学形式简单, 培训方式以教室教学为主, 较少考虑农民工的文化素质和接受能力;培训与就业衔接不够紧密, 没有充分发挥培训的就业指导与服务功能, 订单式、定向定点式培训不多, 导致不少学员培训后无法就业, 影响了农民工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建立和完善农民工就业技能培训长效机制的对策建议
3.1 创新培训管理体制
开展农民工培训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 需要建立起“政府全面统筹、部门密切合作、社会广泛支持、个人积极参与”的科学管理体系。通过健全和完善政府组织领导机制, 明确各行政部门职责, 加强广泛合作, 逐步探索建立全省技能培训联盟, 推行目标管理制与项目负责制, 促进农民工培训一体化、网络化和信息化;加强各培训机构管理部门的合作, 有效整合各类教育培训机构, 提高培训效率, 节约社会资源;同时, 促进培训工作流程化, 提高培训目的的明确性、针对性和实用性, 强化培训与就业的有效衔接, 提供培训就业一条龙服务, 如2006年海南省人力资源开发局针对下岗失业人员实施的“创业+技能+考证+职业 (创业) 指导+就业”一体化的再就业培训模式, 就可以推广或借鉴到农民工培训中。
3.2 建立和完善培训法律和政策体系
全面贯彻落实《就业促进法》, 制定并细化相关配套政策措施, 明确农民工培训的地位、内容和资金投入, 为多渠道的农民工培训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依据法律规定用人单位和农民工的培训责任和义务, 并制定相关激励政策, 即“用人单位招收农民工时, 属于国家规定实行就业准入控制的职业 (工种) , 应从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中录用, 对用人单位因特殊需要招用尚未参加培训的特殊职业 (工种) 的人员, 可在报经劳动保障部门批准之后, 先招收后培训, 取得相应职业资格后再上岗”, 用人单位和农民工可享有相关优惠政策;此外, 还要逐步清除影响农民工培训的制度障碍, 实施城乡一体化培训机制, 创造公平培训环境, 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
3.3 建立多元化经费筹措机制
建立政府、用人单位、社会团体及个人多元化经费筹措机制, 并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 其他投入为辅, 从根本上解决当前培训经费严重不足、用人单位和个人参与积极性不高等问题, 即各地政府应发挥核心作用, 加大公共财政支持力度, 实行免费的初级技能培训, 如省政府出资举办海南首家农民工免费夜校———海南省政府办公楼工地农民工夜校;三亚就业局实施的“阳光工程”, 为农民工提供基本免费的技能培训, 同时还实施“春风行动”, 对农民工的职业介绍实行“四免”政策;海口市人劳局财政局规定:从2006年起, 经认定的培训机构接收符合条件的下岗失业人员和我市户籍的农民工培训, 将获得政府不少于400元的一次性补贴。
3.4 建立多元化培训模式
根据农民工的不同需求或工作性质进行分层、分类培训, 并以订单式、定向定点式培训为主, 提高培训的针对性 (下转P50) (上接P19) 与实效性, 如针对就业困难家庭开展叉车工、保安、家政服务等初级培训, 针对学有余力且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就业群体开展全国统考考前培训、各类研讨班、行业证书培训、出国就业前外语培训等高级培训。此外, 培训方式和培训地点应由传统的教室教学向情景模拟、现场培训、实际操作等转变, 如2007年海南省就业局就在第一百货举办商场营业员培训班, 免费为海口各大商场的农民工进行商业基础知识、柜台业务知识等方面的培训, 培训结束后则组织农民工参加职业技能鉴定。
农民工等弱势群体的就业问题是当前我国所面临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正常群体的就业问题可由劳动力市场的自发调节来解决, 但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工的就业则需要全社会, 尤其是政府的关注和扶持, 政府应制定相关法规和政策措施, 建立和完善农民工培训的长效机制, 把政府扶持和市场调节进行有机结合, 以此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的“弱势”问题。
摘要:弱势群体贫困是当前社会焦点, 也是全面建设和谐社会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农民工作为弱势群体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 是我们解决弱势群体贫困问题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就业技能培训是一种有效的开发式扶贫方法, 是解决当前农民工等弱势群体贫困问题的重要之策。虽然农民工培训工作已逐渐开展并日趋受到重视, 但也存在培训管理混乱、效率低下、经费投入不足、培训方式单一等问题, 推进农民工培训的关键在于要做好创新培训管理体制、建立培训法律和政策体系、完善多元经费筹措机制和培训模式等长效机制。
关键词:弱势群体,农民工,就业技能培训机制,对策研究
参考文献
[1]陈成文著:《社会弱者论》, 时事出版社, 2000年, 第21页.
[2]2006年国务院研究室发布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
[3]国土资源部发布的《2007年国土资源公报》.
[4]以创新思想指导就业实践——洋浦经济开发区就业工作的探讨与实践[J].洋浦就业, 2007年, (3)
农民培训再就业问题 篇8
一、苏州失地农民再就业培训需求分析
苏州地区的失地农民对找工作难易程度的评价中认为“难”的比例高达70%。而出现再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 首先, 虽然苏州地区的失地农民整体受教育程度较高, 多为初中、高中及专科层次水平, 但职业技能较为单一, 男性主要集中于房屋建筑、水暖技术、油漆技术和电子装配, 女性技能主要集中于电子装配、养殖业和缝纫等, 缺乏转换职业的能力;其次, 虽然有关部门也对失地农民进行了一定的再就业培训, 但是这些培训体系不够完善, 失地农民虽然经过了培训, 但并不代表真正的掌握了某些专业技能而无法适应实际工作;再次, 不少失地农民缺乏冒险创业精神, 从调查结果显示, 约42%的调研对象具有创业的意向, 其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房租、服务业、集体补助等, 可见, 不少失地农民安于失地后房屋拆迁、农田补助, 尤其是女性的创业冒险精神缺乏。从调查数据 (月收入) 显示, 大专层次的男性平均收入2216元, 没有学历没有技能的平均收入为1033.5;大专层次的女性平均收入2650元, 没有学历没有技能的平均收入为974。而2010年苏州市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3355元, 显然苏州市失地农民的平均收入远低于苏州市平均工资。
为了提高失地农民的收入水平, 改善生活, 提升其幸福指数, 加强对苏州地区失地农民的思想教育, 建立失地农民正确的培训观念, 有必要完善再就业培训的支持体系, 充分发挥居委会、村委会等多个渠道的宣传作用, 完善管理体系, 构建一个纳入范围广、费用低、地点方便的培训体系[1]。
通过对苏州地区失地农民的培训, 将其“培养成真正意义上的城镇市民, 使失地农民转变为具有多项技能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营销人员等, 在思想观念上有较大转变, 文化素质及就业、创业能力上有质的提高, 真正成为具有多项职业技能的新型市民”[2]。
二、苏州失地农民再就业培训对策
失地农民再就业培训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和学校等多方的共同努力, 通过多样化的培训形式, 针对不同的层次的培训对象进行“因人施教”。
首先, 要加强政府指导和扶持。苏州的“十二五重点”是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发展创新型经济, 努力形成转型先导优势。抓住国际服务业加快转移和国内消费结构升级的机遇, 以现代服务业为重点, 推进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结构提升。在“十二五重点规划”中, 失地农民的再就业质量的提高也是其高度关注的方面, 提高失地农民再就业人员的素质、技能是其关键所在。
政府需要制定具体的规划来开展培训。一方面, 地方政府利用网络、电视、广播、新闻等媒体开展失地农民培训的宣传教育工作, 引导和激励失地农民参与培训;另一方面, 紧抓国家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优惠待遇的时机。目前, 苏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为被征地农民建立失业登记制度并纳入城镇职工就业和再就业培训管理体系, 开展就业指导教育和先培训后就业 (上岗) 制度。
因而, 作为政府机关, 要用足用好有关政策组建相关的管理机构, 执行相关政策, 更好的组织与协调, 制定周密的培训计划, 编制培训大纲和适合失地农民的培训教材, 并对培训过程进行跟踪, 以使培训取得更好的实际效果。
其次, 需要整合政府、行业部门及就业市场等培训资源, 开展合作办学。失地农民的再就业培训需要整合各种社会资源, 采取多种方法来提高失地农民的职业技能。第一, 与相关的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合作开展针对行业特点职业技能培训, 建立具有示范性的培训基地。第二, 与就业市场合作。组织人员搜集各行业的就业信息, 也可与企业签订劳动力输出合同, 利用现有教学资源, 对其进行相关专业培训并考核、进行技能鉴定, 逐步建立起“企业参与、定单培训”的机制, 先培训后输出, 以培训促输出。
整合现有的各项培训资源, 如各类职业学校、教育培训机构或用人单位的资源, 有计划、有目的、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展开失地农民再就业的培训项目, 形成适合失地农民需求的培训体系, 并建设一批起示范带头作用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
再次, 需要结合失地农民再就业培训与职教学历教育。失地农民再就业培训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实现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而对农民和农民工子女的教育与培训则是从更长远的眼光来推动这个转移。“利用当地的中职和高职院校的办学优势, 尤其是高职院校, 其在劳动力就业、创业教育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和雄厚的技术力量, 积极借助相关高职院校的力量, 开展失地农民教育培训基本内容涉及和大纲编制工作”[3]。目前, 苏州地区有高职院校17所, 各所高职院校又各具特色, 经过对各所高职院校特色的调查, 其在培训方面也各具侧重点, 如表2所示。
同时, 高职院校在有关政府部门的协同下, 探索针对失地农民的学分制或弹性学制, 方便有一定文化基础和能力的失地农民开展工学交替、半工半读来完成学业并获得学历证明等, 在提高职业技能的基础上获得相应的学历和自身档次、素质;将培训与考证相结合, 经过了一定时间的培训后, 定期对失地农民进行职业技能考试, 对达到要求的人员颁发技能证书, 因为证书具有一定的说服力和竞争力。
此外, 失地农民再就业培训经费则通过政府、企业、社会捐助等方式来实现, 采用免费和收费相结合, 对不同地区、不同收入水平的失地农民区别对待。
三、苏州失地农民再就业培训内容
苏州地区失地农民再就业的培训在尊重失地农民自身意愿的基础上, 紧跟市场需求, 根据失地农民教育培训的目标和原则, 合理设置失地农民教育培训内容, 有针对性的进行施教。具体的培训可采用脱产与业余相结合, 学制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对培训机构进行更好的指导和监督, 充分发挥培训机构自身的特色和优势。
(一) 再就业培训内容的总体思路
在设置苏州地区失地农民再就业的培训内容中, 应重视综合素质的培养, 着重落实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文化素质是基础、业务素质是本领、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是本钱的思路, 培养学生掌握新品种、新技术和使用技术推广, 提高失地农民群体的综合素质和技能。因而, 对失地农民的再就业培训, 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而职业素养包括显性素养和隐形素养。其中, 显性素养包括个体的形象、资质、知识、职业行为和职业技能等, 是显而易见的, 可以通过各种学历证明、职业证明书、专业考试来证明;隐性素养则包括个体的职业道德、职业情感、职业态度等, 是看不见、隐形的职业素养。
然而, 当前的再就业培训大多在“技能至上”理念的引导下, 对失地农民的培训主要是职业技能的培训, 如:餐饮、酒店、家政服务、保健、建筑、制造、维修等行业的职业技能。因为培训的效果立竿见影, 在短期内掌握基本的技能, 但技能的掌握并不代表失地农民能够乐业, 对失地农民的培训是保障他们的可持续生计, 须重视失地农民隐形职业素养的培训。对于失地农民, 现代秩序意识和合作意识、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义务、职业纪律、职业良心、职业荣誉、代金融es FinanceNO.01, 2012 (Cumulativety NO.468) 职业作风、职业兴趣、职业美观、职业意志等。然而, 隐性职业素养的养成不像显性职业素养的培训立竿见影, 且培训存在困难, 见效慢。基于此, 可采用以职业技能培训为载体, 以现场教学与培训为平台, 运用“6S” (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 方法开展隐形职业素养的培训[4]。
(二) 再就业培训的具体内容
苏州市区失地农民再就业培训基地, 依托市职业培训指导中心为失地农民举办免费再就业培训班, 宣传就业形势和政策, 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恰当地给自身就业定位, 增强再就业的信心;再就业技能培训, 让学员掌握一技之长, 增强就业竞争力, 更好地实现市场竞争就业、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
对于不同知识文化水平的农民开展不同层次的培训, 如对知识文化水平较高的失地农民开展难度稍大、要求稍高的系统重点培训, 尤其是对有一定文化程度的青年农民, 重点开展技术含量高、就业前景好、市场需求大的技术工种培训, 正如调研结果中所显示的, 培训主要有旅游服务、大棚种植、家政服务、烹饪等阳光产业和服务行业, 并鼓励积极参加职业技能鉴定, 获取相关行业的职业资格证明, 提高失地农民的综合素养, 增强就业竞争力, 最终提升其生活水平;对具有中等文化水平的失地农民工, 可进行有一定技术难度、要求不太高的技术工种和规范管理操作方面的系统培训, 使失地农民由纯体力型转向体力技能型;而对少数的文化基础差、年龄偏大的剩余劳动力, 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对文化知识要求相对较少、体力要求不太高的技能培训。
参考文献
[1]王洪国.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专业培训的问题与对策——以上海失地农民专业培训为例[J].成人教育, 2010 (8) .
[2]徐保根, 鲍海君.失地农民教育培训的基本内容与政策取向[J].成人教育, 2010 (6) .
[3]潘万贵, 林海波, 张媚, 张宗飞.失地农民再就业及职业技能培训的现状及对策[J].林区教学.2009 (11) .
农民工就业培训的市场供给 篇9
关键词:农民工,就业培训,准公共物品,竞争性特许经营
在我国, 农民工的素质低下与经济快速发展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农民工就业培训问题日益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政府在农民工的职业培训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先后实行了星火计划、燎原计划、绿色证书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等, 但收效甚微, 出现了“政府失灵”。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 市场机制配置资源是有效率的, 如果农民工就业培训能由市场来解决, 那么将有助于解决这一难题。
一、市场供给农民工就业培训的可行性
虽然国内很多学者的研究证明农民工就业培训是一种准公共物品, 但由市场机制为农民工提供就业培训仍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有很多国家都已经成功地利用市场机制来提供某些领域的公共物品, 如在美国, 航空、能源、银行、电信、教育等公共物品的供给已全部面向私人部门开放。在我国,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私人部门也已经进入到一些公共物品的供给领域, 市场存在着自愿为农民工提供培训的动力:
1. 农民工就业培训的市场供给动力, 来自营利组织和个人的“经济人”动机。
市场机制的本质是不同的市场主体以自愿交易的方式实现各自的利益最大化。从农民工就业培训的类型、性质与特征角度看, 通过对参加培训的农民工进行收费可以将不愿意付费的农民工排除在就业培训之外, 因此农民工就业培训具有排他性;农民工就业培训的规模在一定范围内, 增加一个农民工所增加的培训成本很小, 几乎为零, 因此农民工就业培训具有非竞争性。即农民工就业培训是具有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准公共物品, 具有一定私人物品性质。对于具有私人物品性质的准公共物品, “经济人”动机驱动下的市场机制供给便具有了其人性基础。只要私营部门能从经营农民工就业培训中得到利润, 私营部门就会为农民工提供就业培训。并且具有“经济人”特征的私营部门会努力最大化其经营利润。一方面, 较公共部门来说, 私营部门能对市场需求作出更快的反应, 不断提供满足农民工多样性需求的就业培训;另一方面, 私营部门通过努力降低成本为其更多地获得利润创造了条件。
2. 农民工就业培训市场供给的必要还来自于现实中的部分农民工对就业培训的需求, 无法通过政府提供的就业培训来满足。
因为政府为农民工提供的就业培训只能提供一种最基本的就业技能平台, 满足全体农民工或大多数农民工的最基本的生活需求。由于部分成员对于就业培训需求的超额性, 他们无法通过政府所提供的基本技能培训来满足, 因而他们就会通过“直接付费”的方式, 即市场交易方式来满足其超额就业培训需求, 这就为营利性组织 (企业) 通过市场供给这类就业培训提供了现实可能性, 从而使这类就业培训的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当收益大于成本时, 企业介入农民工就业培训的供给就符合了营利组织的“经济人”动机。在超额培训需求的诱导下, 在“经济人”动机的驱动下, 营利组织通过市场机制, 即市场中的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来提供农民工的就业培训既能够满足市场中的某些农民工的超额培训需求, 弥补“政府失灵”所造成的农民工就业培训供给不足, 也能够通过满足市场超额需求 (尽管是一些超额的公共需求) , 来实现企业利润。正是由于私营部门对于社会需求的高度关注, 农民工就业培训的数量和质量不断提高, 从这些数量更多、质量更优的就业培训中, 农民工学到了所需求技能, 从而能获得更多的收益, 全社会的福利水平得以提高。与此同时, 不断完善的农民工就业培训体系, 极大地促进了其他行业的快速发展, 带动整个社会的经济增长, 人们收入水平得到了提高。而当农民工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时, 他们更愿意为自己所需的就业培训付费, 私营部门在得到这种正向激励后, 会增加其供给, 于是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农民工就业培训供给循环。
3. 农民工就业培训的市场供给更加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
从总体而言, 增加对农民工的就业培训就会增加社会的总效用, 公众对于农民工的就业培训需求就会相应增加。如果所有的农民工就业培训都由政府承担, 所有人都会无差别地消费同样的农民工就业培训的成果, 而不管其自身愿望如何, 这也是公共物品需求区别于私人物品需求的地方。政府要为所有的农民工提供就业培训以满足社会成员的需求, 首先培训资金来源主要是税收, 会造成培训资金的投入不足。过去教育投资的滞后影响造成农民工整体素质低下, 农民工缺乏赖以生存的技能, 已经成为农民工生存和就业的桎梏。如果政府根据市场供求力量的比较, 结合考虑市场平均利润率水平, 建立起调节农民工就业培训的市场价格机制, 那么完全可以将大量的企业资本吸引到农民工就业培训领域中来, 从而解决农民工就业培训面临的资金短缺问题。同时, 竞争机制的引入可以全面地降低农民工就业培训的成本, 并将这块“蛋糕”做大, 获得规模经济效益, 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农民工就业培训的效率, 增进社会福利。另一方面, 社会对于农民工就业培训的需求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农民工所接受的某些方面的培训对于部分社会成员来说是一种超额需求, 超额需求通过政府机制的供给平台供给可能有失公允。这种需求与供给的矛盾, 就为利用市场机制提供农民工就业培训提供了机会。
二、市场供给农民工就业培训的方式———竞争性特许经营
农民工就业培训是一种准公共物品, 按照福利经济学的观点, 由市场提供公共物品会出现供给不足, 经济效率低下的“市场失灵”问题, 公共物品应该由政府提供。但如果由政府直接来提供农民工就业培训, 其效率将取决于政策效率和运行效率, 即如何利用现有资源为农民工提供最大程度的培训, 并不断增加投资以改进农民工培训的结构。当政府承担农民工就业培训的责任时, 由于一体化命令结构会出现信息不畅和机构官僚, 会使得农民工就业培训的供给效率低下, 因此政府为农民工提供就业培训, 往往通过特定的行业、企业或组织来实现。这些企业在取得提供农民工就业培训的执行权和为农民工提供就业培训时, 又大量涉及复杂的集团利益和集团活动。当企业为农民工提供就业培训的行为与这种集团活动紧密结合时, 企业的绩效就与寻租紧密相关, 因此在市场失灵的领域由政府来解决也会出现政府失灵。
委托代理理论为解决农民工就业培训提供了一个好的思路。委托代理理论认为, 委托人对代理人的行动细节并不了解, 由于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代理人从自身的利益出发, 可能利用自身所处的有利地位采取某些机会主义的行为, 使委托人的利益受到损失而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 并降低自身承担的风险。同时由于信息不对称, 委托人对代理人的监督成本非常高。委托人为了实现自身的利益, 会通过契约中的制度供给、彼此的承诺、相互信任、激励与补偿机制与监督制度的安排等对代理人的行为予以激励与监督, 因此建立契约执行的规则和良好的合作关系, 就成为委托代理关系的焦点。
但是, 尽管政府作为“超自然人”具有“公仆人”的特征, 但官员本身也是理性的“经济人”, 对于某些官员, 他一方面会追求职务、薪金、权力、社会地位和荣誉的最大化, 另一方面他会采取在责任和新问题面前选择趋利避害、降低风险的行为方式。为约束官员的上述行为, 可以通过建立政府官员责任制与激励机制、强化对政府组织的监督机制, 促使代理人行为的公开透明, 但是政府要参与制定政策可影响政策的制定。同时, 由于公共行政管理的职业化、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和政府机构在资源控制上的垄断性、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的封闭性以及公共物品生产效果难于及时测量, 局外人往往很难了解到管理机构内真实的行为目的、行为过程和行为规则。这样, 官员实际上在公共资源分配、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上保持有很大的自主权, 许多时候主次关系被颠倒。这时, 有效的激励和监督往往难于有效建立并在实际工作中顺利实施。显然, 通过委托代理的方式解决公共物品的提供仍然有许多局限, 委托代理制下被授权人仍然可能滥用职权。
总结前面的讨论, 可以认识到由私人为农民工提供就业培训可能有较高效率, 但供给量可能不足;由政府为农民工提供就业培训可能效率低下、结构失调或出现利益集团的分利活动;委托代理提供了建立监督控制的思路但操作性不足。竞争性的特许经营方式结合了三者的优点, 可以解决为农民工提供就业培训时存在的种种问题。
农民工就业培训竞争性特许经营是通过建立一种具有市场竞争机制的, 由政府或公共机构进行监督控制的委托代理机制, 可以形成有效的激励、监督和公开透明的制度, 确保农民工就业培训的供给效率。
农民工就业培训的竞争性特许经营就是通过政府制定规则, 由合格的培训机构参与投标, 中标者在一定时期和一定标准下为农民工提供就业培训并获得收益, 期满后重新进行投标。农民工就业培训是一种准公共物品, 在一定范围内具有边际成本很小几乎为零的特点, 这一特点决定了农民工就业培训具有规模经济的特点, 私人部门在提供这一服务时必须有较大的规模, 否则就无利可图, 因此政府在通过竞争性特许经营方式为农民工提供就业培训时必须考虑私人部门的生产规模问题。农民工就业培训特许经营的核心, 就是通过竞争性的特许经营合同实现农民工就业培训的经营权转移, 实现提高效率的目标。培训机构得到农民工就业培训的垄断权和政府的支持, 可以节省创业积累, 降低经营风险, 很快实现盈利。竞争性压力的存在为创造良好的绩效提供了可能性, 可以使培训机构对农民工的培训需求具有高度的回应性, 并使运作成本最小化。通过政府强制确保了中标者在规定期内的利益, 而中标的培训机构则以满足特许合同规定为期内继续经营的条件。定期的公开招标、公开地维持竞争性压力避免了利益集团寻租活动的私下交易, 也限制了官员创租和抽租行为。通过培训机构之间的竞争可以提高农民工就业培训的效率。因此竞争性特许经营可以使政府、培训机构和农民工之间的共同利益得以实现。
三、农民工就业培训市场供给中的政府作用
农民工就业培训由市场供给决不意味着要完全脱离政府, 相反, 政府在农民工就业培训的市场供给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政府的作用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第一, 政府要为农民工就业培训的私人供给者提供制度激励及制度约束, 从而为私人提供农民工就业培训建造良好的制度环境。政府要保护私人投资者的产权, 除特殊情况外, 其他任何部门、组织和个人不得侵犯其产权。政府允许私人提供农民工就业培训, 决不意味着政府在此方面的责任让渡。因为农民工就业培训具有公益性质, 而农民工就业培训的私人供给者由于理性经济人的特点, 及某些制度约束的缺失, 可能会做出某些有违公共利益的行为。而且, 像政府提供农民工就业培训会出现“政府失误”一样, 私人提供农民工就业培训同样会存在低效率等情况。因此, 出于公益的目的, 政府的干预行为是非常必要的。为此, 政府必须加强对私人提供农民工就业培训的制度约束。
第二, 私人提供农民工就业培训可能会出现某些负外部性问题, 对此政府要进行必要的规范约束。私人取得农民工就业培训的产权后, 可以形成某种垄断优势, 可能会提高农民工就业培训的费用;还可能不给农民工提供完全信息, 或者培训的内容不符合市场需求等, 从而欺骗农民工;而且在对农民工进行培训的过程中还可能产生其他一些问题。针对上述问题, 政府有责任对经营农民工就业培训的培训机构进行必要的规范制约, 以切实保护农民工的权益。
第三, 在私人提供农民工就业培训的过程中, 政府有必要给予农民工两个方面的支持: (1) 农民工一般是分散的, 而且同样由于理性经济人的原因, 农民工容易陷入集体行动的困境, 不太可能形成强有力的集体行动同提供就业培训的培训机构讨价还价。在这种情况下, 政府有必要为农民工提供信息以及其他必要的支持, 如组织成立有关部门来代表农民工的利益, 以采取有效的集体行动, 加大农民工同提供就业培训的培训机构谈判的筹码, 促使培训机构提高其所提供的农民工就业培训的质量。 (2) 在我国, 农民工中的大多数生存状况都很差, 是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弱势群体, 政府有义务为他们解决就业培训问题。对已经具有转移到城市中的农民工进行培训应该考虑到他们的工作及生存状况, 充分尊重他们的就业培训意愿, 而不能利用政府的权威来强迫他们接受就业培训。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农民工就业培训市场供给模式———竞争性的特许经营方式适用于为大多数弱势农民工提供就业培训, 但是培训费用会超出农民工的承受能力。在农民工就业培训中使用职业教育券, 一方面可以给农民工就业培训提供资金方面的支持, 鼓励农民工积极参加就业培训。同时由于农民工自身也承担了一部分培训费用, 可以有效避免出现过度培训造成的资源浪费。另一方面职业教育券是农民工手中的“选票”, 他们可以通过手中的“选票”选择培训效果较好的培训单位, 从而给培训机构以竞争压力, 促使他们提高农民工就业培训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张鸿.公共物品的特许经营[J].新疆财经学院学报, 2004 (3)
[2].曾晟.公共产品供给的市场机制问题研究[J].财政研究, 2005 (2)
[3].杨仕兵, 论公共物品供给模式的确定[J].皖西学院学报, 2008 (6)
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培训初探 篇10
一新生代农民工的界定
农民工是在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体制下而形成的一个特殊社会群体。关于农民工的概念最早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 农民工身兼“农民和工人”的双重使命, “农民”是身份, “工人”是职业。
现有研究普遍认为, 新生代农民工参照物是传统农民工, 专指20世纪80年代后出生、90年代中期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村流动人口。细分为两类, 第一类为农民工的后代, 第二类为出生并生长在城市, 但无城市户口, 身份为农民的新生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与其父辈相比, 无论在个人特征、进城目的、未来期望还是社会融入度等方面都有本质区别。第二代新生代农民工多数接受了更高更好的文化教育, 有相对较高的教育水平, 较高的教育水平造就了他们更高的物质和精神享受需求, 也使他们对职业的期望标准更高, 同时, 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也使他们的吃苦耐劳精神有所退化, 工作忍耐力有所降低。
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近几年来备受社会公众关注的一个特殊群体。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是传统农民工问题在新的社会时期表现出的新形式。
二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培训的重要性
2010年, 国家农民工常规监测数据和专项调查结果显示:全国新生代农民工总人数为8487万, 在农民工中的比例上升至62.5%, 已代替传统第一代传统农民工人员成为新的农民工主体。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 企业对农民工的要求不断提高, 新生代农民工作为过剩经济条件下出来谋生的一代, 显得尤为缺乏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就业教育培训成为缓解或解决新生代农民工个人就业期望高与专业技能又相对欠缺的根本矛盾的关键所在。
新生代农民工稳定就业的基本手段是大力开展技能培训。稳定就业是实现新生代农民工真正融入城市生活, 成为现代城市一份子这一愿望的根本保证, 要提高农民工就业能力就必须全面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整体素质, 尤其是要提高他们职业技能。通过技能培训全面提升自身素质, 增强自身就业生存能力不仅是新生代农民工的迫切要求, 也是我国全面实现国民素质提升, 尽快完成产业升级向新型工业化迈进的重要保证。农民工在我国人口比重中占有很大份额, 要实现全面提升国民素质的国家战略, 就不能忽视农民工素质的提高。新生代农民工是加快国家建设,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有生力量, 只有全面提升广大农民工素质才能有力推进国家建设的全面发展。对农民工进行针对性的培训可以从根本上提升他们就业生存能力, 实现更好就业, 这是提高我国产业竞争力,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现实要求, 也是响应国家加快城镇化建设号召, 补给城市人口老龄化的需要。
三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培训中的突出问题
近年来, 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加大了对进行农民工的就业培训力度, 但培训工作仍存在许多现实问题。宏观层面:政府重宏观政策把握, 轻微观规划制定。中观层面:高职院校的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 培训师资呈现“双师型”教师匮乏和低层次性教学;大多企业出于自身利益考虑, 重成本控制, 只开展上岗短期培训, 轻员工长期发展需求, 忽视发展性提升培训。微观层面:新生代农民工个体因为更关注眼下的工作与收益, 侧重短期培训, 轻职业生涯的长期规划和终身学习。
四高等职业院校在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培训中的策略
社会对技能型人才需求的不断扩张与新生代农民工人数的不断增长间落差的凸显, 证实我国职业教育的规模还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要实现新生代农民工合理流动、社会融合, 需要政府、学校、企业、农民工个人各司其职、共同努力, 大力开展教育培训。
1. 宏观层面:政府狠抓政策措施落实, 规范考核评价体系, 努力促使业培训法规化
中央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越来越重视, 但现实情况是中央精神众多地方没有真正得到贯彻执行, 国家努力推行的加强农民工培训方针政策由于缺乏制度保障而执行无力, 致使农民工培训停留在纸面和口头上。当务之急需要各地把中央已颁布的各项政策措施贯彻落实, 更需要各级地方政府加强对培训工作的具体规划建设和培训形式研究;国家还要加快进行相关政策法规建设, 进一步健全完善配套措施。政府要加大对企业扶持力度, 为企业营造宽松、良好的发展环境。采用各类传媒加大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宣传, 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使社会各阶层充分认识深入开展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2. 中观层面:高职院校要加强“双师”队伍, 优化课程体系, 加强校企合作, 实现订单式培养
高职院校是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的重要途径, 为增加教育培训效果, 各大院校要紧密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各方面条件建设。
第一, 高职院校加强“双师”队伍, 优化课程体系。高职院校要坚持职业培训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为宗旨, 将人才培养应用型、师资队伍双师型、专业设置市场型、教学模式实践型等办学优势纳入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中。配置合理的教师资源库, 努力造就一支结构合理、业务精湛、专兼结合, 适合新生代农民工需要的高素质专业化培训师资队伍。倡导高职教师深入企业一线, 了解新生代农民工的需求, 在实践中制订教学计划、提升教学技能, 增强教学实效性, 实现“学做”合一;通过市场调研, 动态调整培养内容, 优化课程群, 打造适合新生代农民工学习需求的培训课程。此外, 为满足部分有志农民的创业需求, 将“创业教育”纳入到培训内容体系中, 通过创业心理品质、创业基本知识和创业必备能力的教育培训, 进一步增强农民工的自主发展能力。高职院校除了立足课堂式培训学习外, 还应探索多层次、多门类的培训形式。
第二, 外联实习企业, 加强校企合作, 实现订单式培养。高职教育实践性、应用性的办学特征和教育的社会功能, 决定了高职院校在承担培训任务时要主动与企业对接, 深化校企合作, 与企业共同开发培训核心课程和实训教材。根据企业员工培训时间、岗位需求、培训内容等具体情况设定培训计划, 共建、共享校内外实训基地。校企合作为新生代农民工技能提升提供实践场所, 形成富有特色的培训项目。高职院校要“订单式”培养, 为企业新生代农民工提供岗前引导和在岗培训。最终目的是通过校企强强联合, 积极为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服务, 共同营造“多赢”的局面。
3. 微观层面:新生代农民工要转变思想观念, 加强自我发展完善, 努力提高综合素质
高职院校在制定切合实际的培训方案时, 要针对企业需求创新培训方法、手段, 要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本人就业形势培训, 增强新生代农民工参加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新生代农民工本人应及时转变观念, 养成自觉学习、终身学习的意识, 抓住提升自我的每一次机会, 充分利用各级政府提供的各类免费培训和公共服务。通过不懈努力, 努力提高自身能力素质, 争取获得相应的合格证书、技能资质证明等, 提高与用工企业薪酬谈判的筹码, 以实现更高层生活的追求。
总之, 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是一项循序渐进的系统工程。高职院校只有针对当前社会形势及农民工内在需求, 不断调整和完善培训体系, 配以各方共同努力, 使高职院校的教育培训真正取得实效, 让新生代农民工迅速成长为适应产业转型升级要求的高素质产业工人, 实现新生代农民的社会合理流动和城市融入。
参考文献
[1]胡跃茜.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的创新[J].教育评论, 2012 (6) :18~20
[2]胡少云.职业院校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 2010
[3]孙金锋.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需求与对策探析[J].广东农业科学, 2011 (10)
[4]唐踔.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问题探析[J].成人教育, 2011 (1)
城市化视角下农民再就业问题分析 篇11
摘 要 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导致大量农民的土地被征用,失地农民面临着“无田种地,无班可上”的困境。基于此,重点分析失地农民的就业现状和现存的就业问题,得出提高失地农民再就业的相关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城市化;失地农民;再就业
中图分类号:F301;F249.2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5)24--02
城市化,是指大量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城市向农村扩展的过程。城市化在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问题。随着城市用地的不断增加,对农业土地的征用力度越来越大,大量的农业用地转化为城市用地,失地农民越来越多,更多农民失去了土地,农民再就业问题日益严重[1]。因此,如何解决好失地农民的再就业问题,是统筹城乡发展,保障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
1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就业现状
1.1 失地农民就业问题存在普遍性
在全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失地农民的失业问题是普遍存在的。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都存在着较高的失业率。然而这主要是由于国家对失地农民的安置偏向单一的经济补偿安置,政府出钱一次性买断土地,却不负责农民失去土地以后的再就业问题。加上一些不合理的占地,如外来企业、商业占地、经济补偿款不到位等,导致农民的就业问题变得遥遥无期[2]。
1.2 失地农民再就业渠道少和收入缺乏稳定性
尽管一部分农民在政府的扶持下实现了再就业,但还有很大一部分农民失去土地以后并没有得到合理的安置,而是被推到市场这一大环境中自谋生路。有的做小生意、有的外出打工。受自身素质低的原因只能从事一些技术含量低、工资少而又没有稳定收入的小零工、卫生清洁工等,且随时面临失业危险[3]。
1.3 失地农民劳动技能低,就业难度高
千百年来,农民已经习惯了依靠土地的生活方式,依赖心理严重,自身的文化水平也比较低,多数处于小学文化程度,职业技能欠缺[4]。而在我国这样一个经济转型期,需要的是知识型、高技能型人才,农民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很难融入到这样的就业市场中。
2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再就业存在的问题
2.1 征地政策有待完善
虽然国家制订了许多政策保障农民的权益,但关于征地的政策不够完善。土地是农民惟一的生产资料,是生活保障的主要来源,失去土地就代表失去生存的条件。但目前,国家的征地制度只是单纯的发放安置款,没有对补偿款能否足额发放到位和失去土地以后农民的就业问题进行监督。
2.2 征地补偿机制不健全
近些年,尽管国家对于征地以后的补偿方法都做出了不少尝试,但都摆脱不了经济补偿这一方式,并且在补偿款发放的整个过程缺少必要的监督,也没有真正切实的考虑到农民失去土地以后可以做什么,给失地农民再就业带来很多困难。
2.3 失地农民缺乏从业技能
整体来看,农村的教育水平较低。很多小学和初中水平,很少高中文化程度,甚至还有的是文盲。他们既不具备从事相关工作的技能,也不愿意主动学习。而当前的市场环境要求人们提高素质,获取知识,更加有力的促进社会发展和经济方式的转变,在这样一个前提下,农民很明显处于一种劣势[5]。
2.4 政府职能缺失
政府应当是解决失地农民就业的主导力量。政府应积极扩宽就业渠道、通过组织大量的宣传教育、信息引导,使农民充分了解就业信息,提供更多免费的就业培训机会,促进农民的再就业。但事实是政府没有充分发挥本身的职能给失地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也没有形成健全的职业技能培训机制,政府在发挥这一功能上严重缺位。
3 促进失地农民再就业的政策和建议
3.1 继续完善国家的土地征用制度
目前,我国的《宪法》和《劳动法》都对农民的就业权利作了一系列的规定,但是却没有专门针对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的法律文件。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完善。对以公共建设为目的的征地,政府要严格遵守法律法规,保证补偿款的足额到位;对征地以后能产生土地增值收益的,应该形成合理的利益分享机制,另外,对用于商业性的征地,应该尽可能的让这部分土地进入市场,由农民自己参与市场交易或者通过一些入股的方式进行分红。
3.2 形成更科学合理的补偿机制
土地是农民之本,是农民最基本的生存条件,因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此形成科学合理的补偿机制,保证农民合法利益至关重要。科学合理的征地补偿机制应该是政府根据土地产值、区位、土地的用途与价值、物价、消费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并结合不同区域、不同地段确立的土地征用补偿标准。同样的,对同一片区的征地,应实行统一的征地补偿标准。这样既保证了失地农民之间的公平,又避免了不必要的地价纠纷,同时也减轻了基层干部工作的难度。
3.3 组织失地农民的就业培训促进再就业
低素质是影响失地农民再就业的根本因素,通过就业培训提高农民素质是解决农民就业问题的重中之重。政府要有目的联合企业共同开展相关的职业培训,培训的内容主要以餐饮、家政、修理和美容美发等服务业为主,通过学习一技之长,帮助失地农民快速融入社会就业环境;组织外出打工、自主创业,广开就业渠道;同时,要有目的的将就地安置、入股安置、住房安置和自谋职业等多种就业安置有机结合起来。
3.4 积极发挥政府职能促进实地农民再就业
政府作为基础服务部门,有义务让失地农民生有所靠、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因此,政府应当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一是要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从资金、信贷方面鼓励失地农民自主创业、自谋职业;二是要定期组织失地农民外出务工,积极组织和推荐失地农民进入企业;三是要建立一些免费组织,专门用于提供职业咨询、就业指导、择业安置等;四是要加大投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传播技术、发展一些用于失地农民就业的信息服务网络,专门用于收集、整理、发布、搜索就业信息。同时,组织创立一些就业服务机构,负责专人专门指导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
参考文献
[1]张媛媛,贺立军.城市化进程中对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的再思考[J].社会科学家,2004(2).
[2]戴娴.农民培训再就业问题研究[J].人力资源,2014(4).
[3]司劲松.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就业问题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00:162.
[4]鲁金平.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就业保障问题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5(7).
[5]郭淼.浅析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再就业问题[J]科技向导,2013(8).
农民培训再就业问题 篇12
针对农民工大批返乡的实际, 为推进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 有效解决“三农”问题, 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广西各级政府组织实施了返乡农民工职业培训工程。对文化素质偏低、专业技能单一的建筑业返乡农民工, 针对市场需求, 通过“定向培训”、“订单培训”和“项目培训”等方式, 积极开展技能提升培训和转岗培训, 使不少返乡农民工找到了合适的就业岗位。但一些地方在开展返乡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有的地方不了解用工单位所需技术要求, 在对返乡农民工开展技能培训时, 仅局限于一些低层次的简单技术培训;缺乏培训基地和实习场所, 等等。本文针对目前农返乡民工培训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 提出对策和建议。
一、建筑业返乡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存在问题
(一) 农民工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
尽管多数参加培训的农民工虽然不支付或少支付培训费用, 但仍需支付路费、食宿费、资料费、职业技能鉴定费、职业介绍费诸项不菲的费用, 少则数百元, 多则几千元, 这就把相当一部分愿意参加培训的农民工拒之门外。长期以来, 由于社会对农民工的歧视和偏见, 尤其是这次金融危机造成大批农民工失业返乡, 部分返乡农民工心理上存在自卑阴影, 使其在城市寻求自我发展的热情和信心受到挫伤。因而, 对各级政府组织的各类培训失去兴趣。
建筑业返乡农民工普遍认为从事建筑劳务是高强度的体力劳动, 不需要技能或较高技能, 农民放下犁头, 不经过培训, 就可以直接上岗, 通过师傅的传帮带能够轻易地掌握基本技能, 似乎没有培训的必要。无职业技能证书的工人可以随意地在建筑行业中就业, 与持有职业技能证书的工人获取的报酬几乎相同, 觉得没有必要花费金钱、时间和精力去接受培训, 在这样的情况下, 农民工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大受打击。
(二) 培训经费严重短缺
国家对农民工培训要求建立完善政府主导、企业支持、个人自愿、社会参与的培训投入机制。但由于长期以来, 政府缺乏资金投入, 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农民工培训需求。建筑企业则急于追求短期可见利润, 往往忽视间接投资及收益, 农民工培训投入力度非常小。一些农民工受自给自足思想束缚, 视野较窄, 缺乏长远性和开拓性, 不愿意自身投入更多的培训费用到提高自己的技能上来。造成返乡农民工培训经费缺乏基本保障, 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培训工作的开展。
(三) 培训工作监管机制不够完善
国家相关部门在全国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中, 每人次给予培训机构500~800元的财政补贴, 这项工程旨在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 促进农民增收的“民生工程”。但在一些地方, 某些培训机构利用这一政策, 虚报培训人数、缩减培训内容、缩短培训时间, 弄虚作假, 骗取国家资金, 这项政策成为培训学校和官员牟取私利的“敛财工程”。
(四) 培训时间制约了农民工参与培训的机会
尽管部分农民确实有参加培训的意愿和需求, 但由于不能灵活自主选择培训时间错过培训机会, 没能参加培训。要成为建筑行业熟练工, 获得较高收入, 需要通过较长时间的实践操作训练, 一般认为, 这个过程在6~18个月之间, 而大部分返乡农民工除了靠在农村种养收入外, 没有其他生活来源, 这样长周期的培训在建筑行业难以开展。而对返乡农民工2~3个月的免费短期培训, 难以熟练掌握职业技能, 导致部分农民工不愿参加培训。
(五) 培训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
很多农民工对未来的职业毫无把握, 外出打工并没有明确的目标, 没有固定工种。按规定每个农民只能享受一次免费培训, 而从事施工现场的工作涉及建筑领域的职业工种有100多个, 根据农民工择业的需求, 只掌握一门技术的农民工是很难地找到工作的。某些培训课程的设置不符合农民工就业的实际需要, 课程设置狭窄、教育内容陈旧, 脱离城乡经济发展和农民工再就业的实际需要。如电脑简单操作的培训, 这些课程技术含量和经济效益都非常低, 对提高就业能力的作用有限, 很难激活农民工潜在的培训需求和培训热情。有些课程理论知识偏多、偏难, 而农民工大多数文化基础差, 很难掌握其中的内容并在实际中应用, 很多人常常因为没有信心半途而废。
二、建筑业返乡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对策
为进一步做好建筑业返乡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工作, 提高返乡农民工的再就业能力, 针对建筑业返乡农民工的现状, 结合当前农民工培训的实际情况, 笔者建议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对返乡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管理工作。
(一) 充分认识返乡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重要性
开展返乡农民工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 不仅有利于提高他们的职业能力, 实现就业、再就业和创业, 而且对促进农民增收、城乡发展与稳定、构建和谐社会主义都具有积极意义。在返乡农民工中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直接关系到失业返乡农民工基本生活, 是加快保增长、扩大内需、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 对维护社会稳定, 促进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 各级行政部门要充分认识做好建筑业返乡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重要性, 把做好返乡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作为当前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采取强有力的措施, 切实抓紧抓好。
(二) 引导建筑业返乡农民工提高自身素养
农民工是我国产业大军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建筑业农民工是建设事业的主力军, 是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群体。建筑行业门槛较低, 甚至可以说没有门槛, 有些农民工没有经过应有的培训, 就进入了建筑行业。一方面建筑行业成为吸纳农民工的最大的行业之一, 建筑行业一线的操作人员, 主要是农民工。另一方面有些农民工由于没有经过应有的培训, 不仅对工程的质量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而且给施工安全生产带来了隐患。劳动者作为生产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提高其素质对于提高建筑工程质量、降低工程造价、保证按时竣工有着重要的意义。没有高素质的操作人员, 再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也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因此, 必须把全面提高农民工素质放在重要地位, 对建筑业农民工的转移培训刻不容缓。在建筑业返乡农民工培训工作中, 应加大宣传力度, 把劳动需求情况、技能要求及时传递给农民工, 使他们明白参加培训的重要性。在农民工中开展普法宣传教育、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教育, 切实提高农民工队伍的整体素质。
(三) 加大培训资金投入, 整合培训资源
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经费和政策的支持, 对开展返乡农民工培训工作提供必要的投入。农民工培训专项经费主要用于培训教材补贴、购买教学仪器设备、经济困难学员食宿补助和聘请师资等;另外, 充分挖掘教育资源的潜力和空间, 按照合理布局, 方便农民工, 有效整合各级各类农民培训及教育机构, 强化基地建设, 增加培训项目, 扩大培训规模, 促进培训效率和质量的提高。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已下发了《关于切实做好当前农民工工作的通知》。按照国家和自治区有关政策规定, 返乡农民工可享受第二次培训补贴, 将获得包括学费、生活费、奖助学金在内的补助。此外, 广西壮族自治区建设厅利用香港爱国人士李兆基先生的捐赠资金, 实施了“广西2009年温暖工程李兆基基金建筑业农民工培训”项目, 对建筑业返乡农民工进行了大规模的职业技能培训, 这是解决“三农”问题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所采取的一项重要举措。
(四) 全面落实建筑业持证上岗制度
为了促进建筑业又好又快发展, 确保建设工程安全生产和施工质量, 提高建筑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建筑行业必须贯彻国家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加强执法监督, 要求农民工持证上岗, 限制未取得相应职业资格人员上岗。实行持证上岗制度, 可以防止造成施工质量安全事故, 又促进农民工积极参加培训。建筑企业招用农民工, 应从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中优先录用。
(五) 职业院校应肩负起返乡农民工技能培训的职责
职业院校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 参与到农民工培训之中, 使之成为农民工培训的基地。职业院校作为一个专门的教育机构, 拥有先进的设备、良好的实习实训场地和实践经验丰富、理论知识扎实的“双师型”师资队伍。这些优越的条件有利于保证农民工培训取得更好的效果。职业院校可以充分利用自身优质的师资条件、实践条件及就业渠道, 为农民工技能培训提供更直接、更全面的服务, 构建有效的职业培训网络, 进一步拓展自身的办学空间和提升办学水平。因而,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职业院校应积极服务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 传授专业知识, 培养职业技能, 全面提高农民工的从业素质。
(六) 技能培训与就业、创业服务相结合
在解决建筑业返乡农民工就业问题的工作思路上,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以转移就业的引导性和职业技能培训为重点, 把技能培训与创业培训有机结合起来, 安置型就业与开发型就业并重。培训机构应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 将培训考核成绩与技能鉴定、持证上岗、就业指导等有机衔接起来。在培训过程中, 把培训、劳务输出、信息资源有机结合起来, 定期公布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 为基层培训机构和农民工就业提供信息指导服务, 以达到信息互通, 资源共享。在教学过程中, 要注重突出现场教学, 突出实践性, 采取以现场鉴定为主的方式进行培训鉴定, 按照建设部颁发的职业技能鉴定标准进行职业技能岗位鉴定, 经鉴定考核合格的农民工, 颁发相应等级的“建设职业技能岗位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只有这样, 培训才有吸引力, 培训后的农民工在就业中才具有竞争力。
(七) 更新和充实职业技能培训内容
职业技能的培训内容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以提高就业能力为目标, 提高建筑业农民工岗位技能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适用性, 尽可能满足农民工再就业的需要。科学制定培训工作规划, 培训的内容应从单纯的理论知识培训, 转向实际操作技能培训;从单纯的建筑业实用技术技能培训转向农民工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培训内容应包括建筑业基本技能、安全知识、务工常识、维权知识和职业道德等。在基本技能培训中应加大实际操作技能训练的比重, 保证实际训练不少于总培训时间的1/2, 农民工完成基础知识培训后, 将通过在工地现场进行各工种的实际操练, 提高实际动手能力, 使之接受培训和考评后能迅速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 顺利再就业。在教学方法上, 应针对农民工文化知识基础较差的实际, 制订出相应的教学方案, 让学员们能在短时间内掌握必备的基本知识和专业技能。同时, 建筑业返乡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应紧跟建筑业的发展潮流, 适应行业中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的发展, 及时向钢筋工、抹灰工、模板工、砌筑工和混凝土工等主体工种的返乡农民工传授先进适用的新技术、新工艺, 让他们感觉到学有所用、学有所求, 真正达到“学有所获”的目的。
(八) 构建返乡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评估体系
要建立和完善返乡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管理、督导、评估和考核制度, 确保培训任务落实、责任落实。定期对培训机构的培训过程和培训效果进行评估检查, 奖优罚劣。加强督导监督、把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作为考核教育培训机构工作的重要内容, 把培训绩效作为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 通过检查评估推动返乡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顺利实施。
三、结语
开展建筑业返乡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 促进失业返乡农民工再就业, 是一项极为艰巨的系统工程。如何充分调动返乡农民工的力量, 使之成为促进新农村建设、推动农业结构调整的积极因素, 是一个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的问题。政府各级部门应充分认识返乡农民工培训与再就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要从关注民生、服务民生入手, 真正把关注和服务农民工再就业当作发展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工作来抓, 抓住农民工返乡这一时机, 加强对返乡农民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 使返乡农民工掌握务工本领, 为再就业和创业奠定基础。
摘要:随着建筑业返乡农民工的不断增加, 广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形势严峻。通过对返乡农民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 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劳动技能和谋生本领, 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与再就业。本文针对当前建筑业返乡农民工综合素质偏低、培训积极性不高的现状, 分析了建筑业返乡农民工培训工作所面临的问题, 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广西,建筑业,返乡农民工,技能培训
参考文献
[1].李俊儒.架金桥筑暖巢——广西“多管齐下”应对农民工返乡潮[J].今日南国.2009, (04) :15-16.
[2].桂文.我区投3000万元培训返乡农民工[J].广西教育.2009, (06) :4-4.
[3].邵华.建筑行业农民工培训任重道远[J].教育与职业.2004, (01) :28-29.
【农民培训再就业问题】推荐阅读:
农民工再就业培训08-30
农民就业技能培训06-21
教育培训提升农民就业08-26
关于推进北京农民工培训与就业工作的意见08-21
农民就业问题09-29
失地农民再就业问题分析06-16
失地农民就业保障问题06-04
农民工就业保障问题08-23
农民工就业问题分析05-19
新时期返乡农民工再就业问题研究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