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培训机构

2024-06-30

农民培训机构(精选12篇)

农民培训机构 篇1

农业发展靠科技, 科技进步靠人才, 人才培养靠教育, 这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客观需要。当前, 实现农业的跨越式发展, 农村、农业面临严峻挑战, 有许多制约因素, 但至关重要的是人的因素, 是农业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只有发展教育, 才能使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50.32%的人口重负转变为人才资源的优势。发展农民教育, 开展农民培训, 提高农民素质, 是建设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

一、发展农民教育, 加强农民培训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

㈠教育是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教育是一种具有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传播功能等多种功能的社会事业。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增长和科技的发展, 教育促进经济增长的功能愈来愈增强, 教育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以教育培训为主体的对人力开发而投入的费用, 具有比物质资本投资高得多的投资收益率。由于受长期以来注重物质投资, 轻视人力资本投资的思想的影响, 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严重不足。致使农村劳动力中绝大部分缺乏农业科技知识, 严重制约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大力发展农村科技和教育事业。

㈡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偏低是农业发展的主要障碍

定西是一个农业大市, 有135万农村劳动力, 16岁~45岁的有110万人。其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11.6万人, 初中文化程度的49.8万人, 小学文化程度的27.9万人, 文盲半文盲21.9万人。文化程度偏低, 难以身怀一技之长, 全市每年输出的大部分劳动力都是从事低工资的重、脏、累、险等体力劳动。使劳动力转移呈现面窄、领域少、地域不广。这种状况严重制约了劳务输出水平的提高和规模的扩大。实际不仅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低下, 而且相当一部分乡 (镇) 、村社干部的文化素质同样较低。也是做好农村工作和接受农业科学技术的最主要障碍。

㈢农民教育培训是农民增收致富的先决条件

接受不同程度教育和培训的劳动者其劳动生产率和收入水平都有很大差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份报告指出, 在同等科技条件下, 大、中、小学文化劳动者的劳动生产率之比为7:2:1。具初步农村住户抽调表明, 文盲半文盲户人均纯收入986元, 小学户人均1311元, 比文盲高33%;初中户人均1683元, 比小学户高28.4%;高中户人均1824元, 比初中户高8.4%;中专户人均2675元, 比高中户高46.6%。不同文化程度农户收入差距较明显;特别是经过农业技术教育培训的农户收入又明显高于其他农户。因此, 加强农民教育培训工作, 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是历史赋予的重任。

二、农民教育和农民培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㈠农民教育培训机构的培训能力与繁重的培训任务不相适应

目前, 多数农民教育培训机构 (包括农民教育的主力军-农广校) 的专业设置、师资条件、办学设施等条件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化发展所需要的农民科技培训和劳动力转移培训不相适应。专业设置还是以过时的服务业为主, 对日益发展的制造业、加工业等所急需的技术专业却很少, 重学历教育轻技能培训的观念还很严重。如目前农广校系统开展的培训, 由于与市场需求脱节, 所培训农民的转移难度增加, 常常是有订单, 无生源。

㈡教育培训资金短缺

一方面由于财力有限;另一方面由于农民贫穷, 农民教育培训资金相当缺乏。据调查, 按最低标准对农民工开展3天~5天的引导性培训, 每人需要花费二、三百元, 如果接受职业技能培训, 则需要培训费用七、八百元。如此高的培训经费支出, 仅靠政府财政微薄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 而且这些年, 随着农民培训任务的加重, 相关农民教育培训机构的办学经费不仅没有增加, 有的还有所下降, 严重阻碍了培训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 对连生存都还有困难的农民工来讲, 只能是望而却步。

㈢农民文化素质偏低和参加培训意识淡薄影响培训工作的开展

偏低的文化素质, 直接影响到农民培训的质量和有效性, 许多农民无法适应新的知识和技能。目前的农民工培训以引导性培训为主, 对素质较高的农民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还由于农民参加培训的意识广泛淡薄, 缺乏培训的主动性, 多数农民认为:不参加培训, 照样能够找到工作, 且不会改变工种的性质。

劳动力市场准入机制不健全, 培训工作长期处于被动的局面大部分用工单位对招聘一般工作人员, 无任何培训要求, 只要能做一些基本工种就行, 对特殊工种, 资格等级证书要求不规范。劳动监察部门督查不严, 造成用工混乱, 农民工主动接受培训或再教育的主动性降低。

三、对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建议

加强组织领导, 确保农民培训工作的长期性和有效性目前, 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是政府行为, 必要的行政组织工作是其基本保证。各级政府要加强领导, 从农村基础教育抓起, 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加强农村劳动力和后备劳动力的教育培训, 提高他们的素质, 防止新一代文盲的产生。《甘肃省农民教育培训条例》中指出:“农民教育培训应当坚持政府主导、统筹规划, 社会参与、资源共享, 按需施教、注重实效的原则”, 要求各级政府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 调动和激发广大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基层党委、政府, 要结合农业结构调整的区域化安排, 加强有关培训项目的统筹组织工作, 使各级安排的农民教育培训经费真正用到实处, 发挥应有的作用, 最终使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见到实效。

㈡整合资源, 构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 建立农村劳动力培训基地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城市化不断推进, 需要各类专门技术人才, 光靠农业、教育部门的办学, 还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的需要。《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加强教育科技培训, 全面造就新型农业农村人才队伍”, 《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定西加快扶贫开发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中“加快定西各级人力资源市场项目建设, 加大‘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实施力度”。“省内各大专院校要主动参与定西农村中青年农民的技能专业培训, 建立培训基地, 增加培训投入, 把定西建成服务周边市区的开放式实训基地。”必须充分开发利用各方面的教育、培训资源, 实行农科教结合, 打破部门、行业的界限, 各部门密切联系和合作, 形成合力, 为农村培养人才, 输送技术。充分发挥农广校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的纽带作用, 积极探索建立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的路子。目前各级政府在依托农广校成立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 但目前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状况还远远不适应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需要:体系有待健全, 已建立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尚未发挥大的作用, 已有的相关培训机构没有形成农民教育培训的合力, 培训经费严重缺乏, 等, 直接影响着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事业的发展。今后要重点加强各级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的建设, 并充分利用各类农业职业培训机构的资源, 建立培训力量强的培训基地, 加快农民培训步伐。

㈢加强督导, 确保培训质量和培训任务的完成

2012年, 国家直接用于农民培训的资金有所增加, 如国家启动的“阳光工程”, 以项目地规定的人数, 国家、甘肃省投入400元的资金用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但除了中央、省的投资外, 市、县 (区) 由于财政紧缺, 配套投入非常有限, 且有些县不但没有投入, 反而将中央、省的配套资金不能专款专用, 工作上弄虚作假, 因此, 要建立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 加强农民培训工作的督导和检查, 杜绝和纠正各种强制农民参加收费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的错误做法;“阳光工程”及其他培训项目的培训经费要真正用于农民, 并切实用于培训, 防止走过场和虚假。

㈣加大农民教育的改革力度, 提高教育质量, 增强教育的适应性

农民教育学校要努力适应市场需求和形势需要, 加大改革力度, 包括办学思路、专业设置、师资配备、设施改善等的优化和完善, 确保教育质量, 增强竞争力, 为农民教育培训作贡献。

实行劳动准入制度, 推动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和有序转移建立完善的市场准入制度, 对持有农民技术资格证书、学历教育证书和各种技能培训证书的农民应给予优惠待遇, 村干部选用、用工单位的工资待遇要尽快与各种培训证书相挂钩, 使农民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推动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和有序转移。

农民培训机构 篇2

通过这次农户访谈和调研,结合我们近几年进行“阳光工程”培训的经验教训,就相关问题提出如下意见:

“免试入学、免费就读、弹性学制、定向就业”的培训方式,在广大农民群众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一方面从改善民生的角度反映了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另一方面从农民的自身利益和愿望上对技能就业更是充满了信心。既然这种培训模式得到了农民的欢迎,那么,在具体落实上就应以科学的态度实事求是的方式方法,保障政府的专项资金既落到实处,又给农民真正带来实惠。那就是注重培训效果,确保培训质量。

以往的“阳光工程”培训,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还存在着弊端,如年初国家就有精神,逐级下达,经省、地市到区县,再经过招标布置,一般情况下到第四季度接近年未了,因年度内必须完成培训任务,培训机构只能在有限的两个月时间里突击培训,况且不管什么专业,任务一并下达,有些涉农专业已错过实践的机会,只能“纸上谈兵”,尽管农民参加培训的热情高涨,但寒冬岁月,部分涉农专业因缺少实际操作机会,很难保证培训最佳效果。因此,建议上级有关部门在培训计划上应尽量早安排,早部署,根据农家24节气适时开展不同专业的培训。真正使农民培训工作形成常规培训的机制,而不是仅仅完成指标。

根据2月22日召开的全国职业培训工作会议精神,“加快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要坚持城乡统筹和终身培训”的原则,建议向农民发放“新型职业农民再教育培训证”,“培训证”由农民终身使用,可延续记载职业农民参加技能培训情况,内容包括:培训说明、姓名、户籍、学习专业、培训课时、考核成绩、技能水平等。内容由培训机构填写,管理部门认证。一是方便管理,增强监管力度。二是农民接受培训的凭证,有利于后期技术更新,适时参加再教育。三是农民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随时申请学习新专业,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四是通过培训证,反映出持证者的实际技能水平。

在培训内容上,要紧密联系当地农村实际需要设置专业。如科学种植与农田管理、有机蔬菜种植、林果树木栽培与管理、农机使用与维修、农产品加工、科学养殖、畜牧病情防治、涉农项目合作社管理、农副产品经纪人、信息员、会计等专业。针对张店区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农村土地逐年减少,而部分人群转入第三产业从事服务行业工作。因此,还可增加一些服务行业的.培训项目,如美容美发、糕点、面点、厨师、养老护理员、公共营养师、家政服务、电工、焊接工、家电维修、电气自动化、建筑工等,通过对他们的岗前培训和转岗技能提升培训,促进技能就业和自主创业。

在培训模式上也要针对不同专业灵活掌握,首先要针对农民文化基础低、重实践的特点,编制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的教学大纲和课件进行理论教学。同时理论联系实际多实践,也可以根据不同时节的突出问题,带着问题来培训,开展互动式教学培训模式。

在培训地点上应尽量方便农民,争取就地就近参加培训,特殊专业也可到培训机构插班参加培训。在时间上也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安排,采取日常班与夜校相结合的方式,使农民感到既不影响生产和工作,又能学到专业技能。在专业培训总时间安排上不能“一刀切”,要根据各专业的不同要求,科学合理地制定时间,培训计时统一为课时为单位。

对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的评估,应借鉴劳动部门的职业鉴定经验,就涉农职业的不同门类设定初、中、高三级标准,依据新型职业农民再教育培训证书的培训情况,激励农民在实践和接受再教育中不断充电,不断向高层次发展,从而提高农民的整体职业素质。同样,农民通过培训后的技能水平,也从正面反映了培训机构的培训质量和效果,对于政府购买验收培训成果,提供科学依据。

农民培训机构 篇3

贾廷灿处长在培训班上指出,农业部对农产品加工创业非常重视,从2011年起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了农产品加工创业培训。今年全国计划安排五期培训班,分别由吉林、重庆、宁夏、云南和北京承办。吉林省五年来的乡镇企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一直在全国同行业名列前茅,受到部有关领导多次表扬。故选定吉林省开展该项目的第一期培训班,因此这次培训班非常重要,一定要办出典型、办出经验,把农民工创业的积极性充分反映出来,在全国推广。

吉林省乡镇企业职业技能鉴定站林质彬站长在培训班上指出,几年来吉林省在全国农业系统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中成绩很好,系统内排序都在前五名以内。这次农业部将农产品加工创业培训的任务交给我们,是对我们的信任和鼓励,我们一定竭尽全力将这次培训班办好。通过培训,让农民工创业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实现农民创业致富,带动乡镇企业发展。

农民培训机构 篇4

一、安徽省留守农民素质基本状况

(一) 文化素质普遍不高

目前在我国农村从业人员中, 文盲、半文盲占7.6%, 小学文化程度为30.6%, 初中文化程度占49.3%, 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为11.7%, 大专及以上占0.52%。调查数据显示, 在调查样本的294名留守农民中, 文盲、半文盲的比例为19.6%, 小学文化程度为21.7%, 初中文化程度占44.1%, 高中文化程度为14.2%, 大专及以上占0.4%。因此, 安徽省留守农民文化素质远比全国农村从业人员的平均文化素质低。

(二) 农业科技素质有待提高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不断发展要求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必须要掌握现代农业科技。从调查结果看, 留守农民中很了解相关农业科技信息的仅占样本总数的1.0%, 选择“了解”也只有39.1%, 与此相对的选择“不了解”和“根本不知道”的比例达到33.7%以及5.1%, 另有21.1%的调查对象表示科技信息对他们来说无所谓, 三者合计达到59.9% (见表1) 。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目前留守农民的农业科技信息处于较为缺乏的状态。

在关于实用农业生产技术的掌握情况方面, 有61.1%的留守农民认为自己缺乏一些实用生产技术, 只有38.4%的农民认为自己缺乏实用生产技术。

(三) 市场适应能力亟待增强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以及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农民要有开放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 能够敏锐地把握市场需求组织生产, 以获得较高的农业生产经济效益。从调查对象对市场行情和信息了解的程度来看, 仅有6.6%的留守农民能够很及时的了解市场行情和信息, 41.0%的留守农民能够较及时了解市场行情和信息, 然而仍然有36.5%和16.0%的调查对象选择不及时以及很少了解。调查表明, 目前留守农民的市场观念和信息观念比较淡薄, 不少农民不能及时捕捉市场信息、分析市场行情以及把握市场动态, 从而难以适应市场竞争, 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收入。

从适应市场能力方面来看, 58.2%的留守农民认为自己能够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 另有41.5%的农民认为自己不能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调查表明, 由于传统的小农意识、文化科技素质不高以及市场竞争的激烈, 总体上来说留守农民难以适应市场竞争, 从而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二、留守农民培训需求状况分析

为了深入了解留守农民的培训需求, 在调查问卷内容中我们将培训需求分为农业生产和非农业生产两个方面的内容。在农业生产方面, 具体包括粮油种植技术、水果栽培管理、蔬菜栽培管理、特种家禽家畜类、特种经济动物类、养鱼、养虾和特种养殖。在非农业生产方面, 具体包括工业技术、运输业、建筑业、餐饮服务业, 美容美发、家政服务、伤病护理等。调查显示留守农民对农业生产和非农业生产的培训需求都比较大。农民对农业生产和非农业生产都有相当的培训需求, 因为选项较多, 笔者只列出选择最多的几项。在对农业生产技术的需求方面, 粮油种植技术的培训需求为36.4%, 普通家禽家畜类为35.4%, 选择蔬菜栽培管理为26.5%, 特种经济动物类为19.4%;在非农业生产方面, 农民培训需求也比较大, 建筑业的培训需求为21.0%, 选择餐饮服务业为21.1%, 家政服务为18.4% (见表2) 。这说明, 农民的培训选择主要与增收密切相关, 政府要根据留守农民的需求, 围绕增加农民收入, 有针对性地开展农业技术和非农产业的培训。

在回答“您接受过生产科技培训吗?”的问题时, 有50.2%的留守农民选择“从来没有”, 另有44.0%的选择“很少”。调查表明一方面留守农民参加的生产科技培训太少, 另一方面也说明政府在推动农民培训方面的工作显得相当不够。

从培训方式的选择来看, 留守农民最喜欢的培训方式是现场学习, 所占的比例为52.2%, 这主要是因为现场学习的实践性较强和说服性比较强, 能够激发农民接受培训的兴趣;面对面授课的方式也比较受留守农民欢迎, 所占比例为35.1%, 面对面授课的主讲人往往是某些技术方面的专家, 专家拥有农民缺乏的专业技能, 面对面授课的方式给大家提供了与专家面对面交流的机会;相应地, 通过电视学习、VCD学习以及通过广播学习等是留守农民不太欢迎的方式, 所占比例分别为3.8%、8.2%和0.7%。这表明在对留守农民进行培训时, 要充分考虑到留守农民的意愿以及综合素质现状, 适当地选择培训效果好、实践能力强的培训方式。

三、加强新型农民教育培训的对策与建议

针对留守农民的基本素质以及培训需求状况, 结合新农村建设中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的目标, 在当前农民培训工作中, 需要构建农民分类培训体系、创新农民培训工作机制以及完善农民整体培训体系。

(一) 从农民自身出发满足农民实际需要, 确定新型农民分类培训对象

1、农村留守农民的主体——妇女和老人的培训。

随着劳动力向非农就业转移, 农业劳动力妇女化和老龄化的倾向日趋严重, 妇女和老人逐渐成为农业劳动力的主体。针对这部分农民的培训应根据农民需要进行培训, 农民需要做什么就培训什么, 培训方式应该以示范为主, 主要靠示范带动的办法帮助农民掌握农业科技。在生产关键环节技术人员可以深入到田间地头进行现场指导和咨询, 来推动农业技术的普及。

2、农民致富带头人的培训。

农业致富带头人主要从事专业农业生产, 对农业科学知识需求旺盛, 对培训的需求层次较高, 对农业大户进行培训, 要根据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的需要, 广泛地开展形式多样方便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 推广农业科学技术, 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骨干农民。

3、非农产业工人的培训。

要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资源进行开发利用, 输出地和输入地的政府及相关部门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强对外出务工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职业道德和现代法制意识、社会心理素质的培养, 使之适应现代产业结构转变和市场竞争的需要。

4、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人员的培训。

为了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我们必须加强对“农家店”店主、农村经纪人、各种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带头人进行培训, 提高他们的市场经济意识, 普及法律知识, 掌握经营管理知识, 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培养一批具有市场观念、法律意识、善经营、会管理的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的经营管理队伍, 使之成为广大农民联系市场、走向社会的桥梁和纽带。

5、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骨干的培训。

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骨干的培训主要包括先进的合作理念、合作经济组织的运营管理、社员民主参与能力等管理知识, 也包括农产品市场营销基础、市场信息采集与分析、建立客户与谈判定约等市场经济知识等。

6、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培训。

要通过各类普通中高等院校、成人院校、农业职业院校、农广校等多渠道, 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尤其是村组干部的教育培训, 重点是围绕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使之掌握基本的农业农村政策法规、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农村治理及民主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经验, 培养一批高水平高素质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

(二) 采取多种形式和手段, 创新农民培训工作机制

农民培训机制的建立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 它的实施涉及组织、人事、财政、农业、教育、科技等许多部门, 必须按照系统性、有机协调的原则, 促进农民培训机制形成最大的整体功能和综合效益。在具体做法上, 首先, 需要整合培训的师资资源, 对各地区的涉农科技部门、农业学校以及职业学校的师资资源按照农民培训工作的具体规划进行统一整合;其次, 需要进一步整合农民科技培训项目管理机制, 建立目标责任制, 充分调动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积极性, 并按照市场竞争原则, 以招标的方式确定培训机构。

在培训内容上, 可以按照产业发展的要求, 对农民开展产前、产中和产后的技术培训, 包括品种选择、生产技术管理以及储藏、销售等各个环节。在培训方法上, 可以根据农民素质的层次不同, 采取集中式培训和分散培训相结合的方式, 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 针对农民自身以及生产、工作的特点, 采取“干中学”、“学徒式”等形式, 实行开放式培训, 促进农民科技素质的提高, 形成具有真正意义上的终身培训体系。

(三) 实施“农科教结合”模式, 完善新型农民整体教育体系

实践证明, 在我国实施“农科教结合”模式是进行农民教育的有效形式。要在农民教育框架内实现农科教结合, 发挥农民教育的最大效益, 必须建设好培训、示范、服务三大体系, 确保农民教育新格局的有效性。

培训体系的建立应该以县职业中学和成人中专为依托, 建立县职业教育中心, 联系办好乡镇成人教育学校, 辐射延伸落实到农户, 形成以县为龙头, 乡镇为骨干, 村为基础的教育培训体系。县、乡 (镇) 、村三级要着力抓好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材资料建设、管理制度建设。要以立足“农村”为特色, 办好各级种类培训。

建立示范体系是“科教兴农”由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再扩大到家家户户的一个重大发展策略。示范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环节, 科技示范的功能是辐射与带动。要有目的、有针对性地确立示范对象, 建设好科技示范基地。应该以科技示范村为先导、科技示范社为纽带、科技示范户为基础, 形成乡镇、村、组、户四级示范体系, 使科学技术能迅速传播到千家万户。

建立服务体系是引导农民积极参加技术教育, 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的重要环节。服务要以农民致富为宗旨, 以乡镇成人教育学校为支撑, 开设科技咨询服务门市, 组织科技服务队伍。要依据农民的需要, 围绕技术教育项目的内容, 拓宽服务领域, 把服务由教育领域延伸到生产领域, 向农民提供技术咨询、技术信息、市场信息, 深入田间地头具体指导生产、经营管理, 为农民提供良种、化肥及农机具, 帮助疏通销售渠道, 提供销售信息, 解决销售难题, 形成“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体系。

摘要:提高留守农民素质关系到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现代农业的成败。通过对安徽省留守农民抽样调查发现:留守农民的文化程度不高, 农业科技素养有待提高, 市场适应能力更需关注, 留守农民亟需进行有效培训。当前农民培训工作中, 需要完善农民整体培训体系、构建农民分类培训体系以及创新农民培训工作机制。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民素质,培训需求

参考文献

[1]、张宝文.新阶段中国农民教育战略研究[M].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5.

农民创业培训总结 篇5

一、计划执行情况

一是按学员要求结合实际调整培训时间。进入年终,参加培训学员工作繁忙,根据学员要求和实际情况,本次采取白天与晚上授课相结合方式。既保证学员授课时间,又没有因临时学习计划的改变而影响授课质量和效果。二是适度调整授课内容,提高学员学习热情,满足学员需求。本次培训授课内容是由农办根据国家农民创业培训内容确定的。在授课时,授课教师根据学员要求和参训学员结构,适度调整了授课内容,使授课内容更加充实、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受到学员普片欢迎。学员对授课教师给予了较高评价。

二、创造性地开展培训工作

1、编制详实的创业培训资料

为了使培训工作达到预期目标,在第一次青年农民创业培训讲义基础上,授课老师结合国家有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政策,考虑农民的实际情况和学习兴趣,重新编写了《常德市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训资料》,内容更加充实、更加完整、更加实用。该资料在实际使用中,受到了参训学员的高度评价,为培训工作的顺利完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科学设置培训内容,激发学员的学习热情

让农民从炕头、地头迈进桌头,是一个难题,让他们安心地坐下来学习,更是一个难题。为此,我们在授课时依据农民的特点,在趣味式教学、乐趣式教学、启发式教学上下功夫。在集中培训期间突出抓好“听”、“议”、“动”三项工作。在前一次培训基础上,使互动教学更加具有吸引力。

“听”。就是组织学员集中听老师讲课。授课教师认真学习了国家有关农村的政策和法规的要求,以编写的教材为基础,以把复杂问题简单化、定义问题趣味化、枯燥问题乐趣化为授课原则,采取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把学员的人和心都留在课堂上。如向成干老师在讲解如何提高创业自信心时,就以“秀才赶考”故事融入到教学中,让每个学员在笑声中了解自信心重要性。陈桂平老师在讲课时风趣幽默,极大地调动了学员积极性,刘军棋老师能够结合常德本地情况授课、既幽默又有针对性。教师授课深入浅出,深受学员欢迎。

“议”。就是授课完后给学员一个交流的平台,有兴趣的学员可以说出自己目前创业情况及打算。展示自我,增进学员之间的了解,为以后交流、沟通提供更多信息。如桃源的敬友勇、武陵区印惠英等几位学员就谈了自己的创业和创业计划。这种交流既给学员提供了交流平台,也为学员展示自己提供了舞台,深受学员欢迎。

“动”。就是采取互动教学的方式活跃培训内容。在培训过程中,让学员根据老师提问回答一些问题。如:为了激发学员创业激情向成干老师举例猴子摘香蕉的故事,为了增强学员对管理的认识举了和尚分粥的故事,刘军棋、陈桂林老师在授课中也穿插了许多故事,通过学员参与,锻炼和提高了学员的表述能力、思维能力。从故事中、娱乐中深刻领会管理重要性。

总之,在集中培训过程阶段,我们充分地考虑了广大农民朋友的接受能力,通过大量的事实佐证,向广大的农民朋友展示一个道理:只要努力,就完全可以创办属于自己的企业;完全可以通过自主创业让自己和自己的家人过上富裕的日子。

三、参加培训学生的表现和社会效果分析

本次参加培训的学员比上一次人数多,年龄结构更复杂。有90年代出生的也有60年代出生的。思维方式、对知识的需求等都不一样。在交谈中得知,很多学员不是主动报名参训、而是“被参训”的。这部份学员是抱着完成任务的态度来的。但我们为了让每个学员来有所成、学有所获,利用课余时间我们去学员房间与他们进行了广泛接触与交流,听取他们意见与建议。鼓励他们去听课,当他们坐下来认真听课以后,怀疑的态度消失了,学习的热情上来了。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大家改变了原先态度,都说培训真的很有用,这样的培训要多办,以后他们一定主动参加。

在与学员交流沟通中也碰到了许多熟悉的面孔,他们都参加了第一次创业培训如安乡的王俊、桃源敬友勇等。问他们为什么还参加,他们都认为这种培训开拓了思维、拓展了视野、改变了观念,非常值得。虽然,耽搁了时间,但收获更大、更划算,对以后把企业做大做强更有用。

由于端正了学习态度,明确了学习目的,学员们听课认真、积极性更高、互动更多。下课了还围绕老师问问题、互相探讨。很多学员都说,时间虽短,但通过培训改变了很多固有观点,创业的激情更高了,自信心更强了,争取想办法早点创业,通过创业自己致富,也带动相亲近邻致富。

四、创业培训给我们的启迪

1、在广大的农村和农民中间,很多农民朋友都有创业的想法和原始冲动。只要加以培训引导,加以呵护、挖掘和扶持,他们就会奋力拼搏,成就事业。参加培训的学员,有的很年轻、学历高、思想新,如:临澧的刘立,本科毕业,1986年出生,安乡王俊,大学生村官,也是80后,石门向军,本科毕业88年出生等等,这样例子很多;有的有了自己的实体企业,如桃源的莫茂林,就有一个家具厂,;桃源敬友勇,创办了生态渔业已有一定规模;桃源黄俊超从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就开始创业,目前承包了山林搞综合养殖业,还有很多朋友准备创业。

2、以培训促创业,以创业带就业。通过创业培训,可以使农村的劳动力转移再由体能型就业向技能型就业转变的基础上,实现向创业型就业的方向迈进。

3、通过鼓励农民创办和经营企业,可以实现农产品的就地深加工。

4、如何加强政府、学校与农民创业交流与沟通,是值得深思的问题。在培训中,许多学员都有一个愿望,就是希望政府多深入基层了解创业者需求,开展切合实际的培训,希望有专业技能、专业知识的教师做企业的技术顾问、管理顾问。

五、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创业培训实施过程中,我们积累了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如根据农民需要灵活应用他们易于接受的教学方式、注重理论教学与技术指导、编写通俗实用的资料,同时也发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由于学员的文化基础与专业知识存在较大差距,给授课带来较大困难;学员对讲故事等比较有兴趣,对有参考价值的专业知识认识不够。

二是个别区县对此项工作重视程度不够,组织工作不力,给培训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

六、建议

1、在培训学员选择上,应该有一个标准,让参与培训的学员的情况基本一致,这样更能保证培训效果。让想学习的朋友参加。

2、加强培训学员组织工作,确保参培学员数量和质量。

3、政府提供更好的创业平台,在资金、技术、政策上给予更多支持。

4、加强学校、主办单位和农民朋友的沟通,在讲义编写、课件准备等方面更能满足学员需要。

5、在鼓励银行贷款适当向有创业意识的农民倾斜的同时,建议在扶贫资金中安排一定的资金作为创业基金,通过周转使用,解决创业者创业初期遇到的资金问题。

农民科技培训探讨 篇6

【关键词】农民 培训 探讨

我从事农民科技培训工作20多年,开展过中专学历教育培训和自考专科的辅导,近几年以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农村移民实用技术培训、农村党员绿色证书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等农村实用技术为主,现就农民科技培训的做如下探讨:

一、提高对农民科技培训认识

1.提高认识 增加对农民科技培训的投入

实现农业增产增效,离不开农业科技投入。中央1号文件明确了加大对农业投入,国家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比较多,取得明顯成效,然而对农民的科技培训投入不够、农民增产增效不显著。在农村加快良种推广、新技术引进推广,必须加快农民培训步伐。抓好农民科技培训是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的重要措施,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也是一项战略性、基础性和服务性工作,必须依靠各级政府和部门通力协作,安排必要的工作经费和项目资金,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形成全社会重视农民科技培训的氛围。

2.农民科技培训是农技推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新成果、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离不开农民素质的全面提高,这就必须搞好农民实用技术的不断培训,以理论培训、现场操作、示范而推广农业新科技、新成果。

3.农民整体文化素质的偏低制约了农业的发展

特别近几年来,农村劳动力的不断转移,留守农民年龄不断老化,农村劳动力素质呈结构性下降,农村摞荒地不断增加。因此,在新的形势下,必须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提高他们的创业就业能力。从而实现农业的增产增效,保障粮食安全,推动农业向现代化迈进。

二、制定规划 长短结合

农民科技培训是一项涉及部门多、专业广、持续时间长、要求高的社会系统工程。各级政府和部门要制定近期、中长期培训规划,确保培训工作的连续性、前瞻性。制定规划前,认真分析当地农民文化素质、意愿和需要,认真研究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农业产业特色和优势。制定规划要依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充分结合农民自身与所在地区的特征以及当今社会发展对农民综合素质的要求,以实现高一层次的目标为努力方向。在此基础上,制定具有针对性、操作性的当年培训实施方案,达到通过开展农民培训,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的目的。

三、组织实施好培训,增强农民培训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要做好科技培训工作就必须从加强领导、健全机构、配备人员等方面入手,这需要县、乡(镇)两级密切配合,并明确业务素质较高的人员负责组织科技培训,形成部门配合、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全方位农民科技培训组织网络。

2.加强调研,制定详细培训计划

培训效果和质量是农民科技培训成功与否的关键,为此必须制订周密的培训计划和采用先进科学的培训方法。根据实际情况,将农民科技培训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确定详实的培训内容、准备充分的培训资料,明确责任单位和时间、地点,落实主讲专家和培训对象等。

3.选择培训层次

对农民科技培训的主要有大中院校的学制专业培训,这个比较系统,对学员素质要求高。创业培训是以提高农民创业意识和管理技能为主要目标的培训,可催生农业新企业,增加农业产值和收益,增加就业岗位,这种培训要求学员的素质相对要高,时间相对要长,这种培训在农村劳动力转型期,很受农民欢迎,应多开展。以农作物季节技术为需要,针对性地在实地采用直观、易懂的田间授课方式而开展的阳光工程培训、三峡移民后扶工程培训、雨露计划等短期农民实用技术培训, 深受农民朋友欢迎。对生产农民的培训以创业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为主。

四、采取激励措施 激发农民参加学习应用的动力

农民是参训的主体,加大对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工作的宣传力度,做到报上有文、电台上有声,电视上有影,用典型事例让农民认识到接受培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激发农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分析培训对象产业的结构和特色,培训内容贴近农民的心理需求,反映农民的实际需要,侧重向农民讲解看得见、学得会、用得上、立竿见影的技术,酝造学员想学、愿学的良好氛围。建立考勤制度,给予参加培训的农民适当奖励或补助,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五、探索机制、创新培训方式

为了构建农民培训长效机制实现农民的终身教育,必须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大力支持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使其能够真正代表农民自身利益,并根据成员和生产需求,组织安排农民培训。农民科技培训由乡镇实施,易出现培训力量薄弱、培训效果得不到保证、培训资金被挤占挪用等弊端。因此,农民培训必须纳入县级统一实施,面向社会,择优聘请技术专家、科技人员开展培训工作。

培训方式必须创新,要灵活采用多种多样培训方式确保农民培训实效。要充分考虑培训对象的年龄、知识结构等,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增强农民运用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生产、增收致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农民科技培训方式要安排在农闲时,要在乡村办班、进村入户、培训到人、服务到田。授课以课堂讲解、课堂讨论、现场示范操作、以“手把手”、“面对面”的培训模式等形式,配合观看农技科普VCD、实物标本和挂图、多媒体的应用教学等,提高教学效果。,把科技成果训到千家万户,使科技成果尽快应用于生产、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鼓励他们做好技术应用和科技示范,发挥传、帮、带作用,做大做强优势产业。

参考文献:

[1]2012年中央1号文件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699

5572.html.

农民培训机构 篇7

1 农民教育培训现状

甘肃省庆城县目前设有专职农民科技教育培训机构2个;覆盖县乡村三级的立体教育培训服务网络已初步建立, 年培训农民7.8万人次;县农民科技培训中心、农广校、农机校等涉农培训机构, 通过大力实施绿色证书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阳光工程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 对全县农民开展了多种形式教育培训, 在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开发农村劳动力资源、为庆城现代农业发展储备人才中发挥了不可或缺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2 存在问题

2.1 农民对培训思想上不重视

一是部分乡村基层干部对加强农民教育培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够, 存在着重稳定、重增收、轻教育的倾向, 认为农民培训是可抓可不抓的软任务, 经济工作才是必须抓的硬指标。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开展不力, 培训流于形式, 有时虽然作了安排, 但遇到中心工作时, 教育培训就只好让路。二是从农民自身来看, 当前年轻、有文化的农民大量外出务工, 从事农业生产以“3860”队伍居多, 农民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 这部分农民思想保守, 缺乏接受教育培训的自觉性。

2.2 培训方法单一, 培训师资匮乏

目前, 我县大部分农民教育培训机构主要采取主导式培训方式, 用对学生的学校教育方法进行农民教育培训, 农民被动接受学习, 难以满足农民的培训需要, 不能有效调动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以至于出现“教师台上讲、农民台下忙”的尴尬。全县农业专业技术人才占人才总量的0.017%, 每千亩示范基地技术指导人员不足2人, 专业知识丰富、培训方法娴熟、沟通能力强的培训人才更是稀缺, 多数培训教师还是通过召开培训会议, 读讲稿, 讲理论, 照本宣科, 没有联系农业农村生产的实际问题, 这种浮在面上的培训方式很难取得实效。

2.3 培训需求调查不准确

多数培训单位就培训而抓培训, 没有结合全县农民队伍的现状、地方产业发展规划等客观需要进行科学的培训需求分析, 少数单位做了需求分析但无准确性可言, 认为每个农民都应该是自己的培训对象, 只要上级部门给培训经费, 办什么方面的培训班都行, 主要任务就是确定培训时间、地点、教师。教育培训内容安排上比较随意, 没按农民文化层次开展教育, 缺乏针对性, 导致学用脱节, 结合不紧, 致使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

2.4 任务落实不到位流于形式

近些年来, 我县出台了一些农民教育培训制度, 但个别部门单位就是坚持不够、落实不够, 成为“写在纸上, 挂在墙上, 念在嘴上”的摆设, 目的就是为了应付检查。真正组织开展培训, 完全按照培训要求落实到位的很少。很多基层单位为了完成上级规定的培训任务, 不看成效如何, 只要农民在培训台账签字造表就万事大吉, 导致培训学习流于形式。

3 思考及对策建议

3.1 按需培训, 切实提高教育培训的针对性

农民教育培训要以农民培训需求为核心, 培训机构要充分做好培训调查分析, 明确农民教育培训的迫切需求, 使培训内容紧贴现代农业发展对农民的实际需求。一要针对不同对象选择不同的培训内容。在普遍抓好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 根据不同农民的产业发展现状, 确定不同的培训内容, 使培训对象适得其所, 各有所得。二要结合产业发展特点选择不同的培训内容。立足各乡村实际, 结合市场需求, 围绕特色主导产业, 抓好最新实用技术、市场经济知识和先进的生产经营模式等内容开展培训。

3.2 改进培训方式和手段, 切实提高教育培训的实效性

一是积极推行参与式培训——辅导老师与农民互动交流的培训, 利用多种教学工具和手段, 充分发掘农民自身的学习潜能, 调动农民参与学习培训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鼓励他们参与到培训计划制定、培训内容安排和实施过程中的每个环节, 并评价学习效果, 转变过去以老师为中心, 老师教什么农民学什么的理念, 实现以农民为中心, 农民学什么教师教什么的变革。二是举办“田间学校”。借助投影仪、教学光盘、科技直通车等直观便利的培训设备, 利用固定课堂、空中课堂、移动课堂办学, 满足农民的学习需求, 让偏远乡村农民在家门口就能享用科技大餐。

3.3 整合培训资源, 切实提高教育培训的系统性

目前我县农民教育培训中存在各部门多头办学、资源浪费、缺乏统筹的现状, 要逐步优化培训资源配置。要整合各类教育培训资源, 实现教育培训软硬件资源合理调度, 统一使用, 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 形成由县农牧局统一领导、县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 (农广校) 具体协调和统筹安排、部门密切配合的农民教育培训新格局。

3.4 积极探索“互联网+培训”, 切实增强教育培训的时代性

目前, 随着我县农村经济的发展, 100%的乡镇和近60%的行政村通了宽带, 电脑、智能手机日渐普及, 网络在年轻一代农民的生活中占得比例越来越重。培训机构应顺应时代发展, 探索“互联网+培训”教育模式, 让农民这一现代农业发展主体学习、认同、融入“互联网+”发展潮流, 为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增添活力。一要打造一支业务素质过硬, 熟悉“互联网+”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以便能在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中应用、宣传“互联网+”, 让农民充分认识、感受“互联网+”在知识获取、生产生活当中带来的巨大变革。二要积极开发无偿使用的“互联网+培训”资源, 汇集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强并被授权播放的优质在线教育培训数字资源, 随时随地通过网络为农民提供便利的在线教育培训, 特别是满足农民运用手机上网发展生产、提升技能和增收致富的培训需求。

参考文献

[1]曾祥银, 王燕红.加强农民教育培训促进现代农业建设——以广东梅州市为例[J].南方农村, 2007, (6) :51-54.

农民培训机构 篇8

关键词:农民工,培训

农民工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特殊群体, 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据国家统计局监测调查数据显示, 2011年, 全国农民工总数达到2.52亿人, 其中外出就业1.58亿人, 本地非农就业0.94亿人。随着国家对农民工培训工作在资金方面的扶持力度的不断加大, 参与的培训机构水平参差不齐, 其培训工作开展的效果越来越受到更多人的关注。为了更为客观分析农民工培训机构的培训开展情况, 本文通过实地调查研究、访谈等形式获取统计资料, 并在资料分析的基础上, 客观指出培训机构现状, 并就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建议。

1 农民工培训机构调查现状分析

2012年, 我们采取封闭与开放式相结合的问卷方式, 在11个省市 (安徽、广东、广西、海南等) 共计507名农民工, 71家农民工培训机构和52家农民工培训管理机构开展问卷调查。

1.1 培训机构办学主体多元化, 办学质量有待提高

就目前的培训机构的办学主体而言, 可分为三类:一是政府设立的公办培训机构, 包括专门设立的农民工培训机构和由政府设立的培训机构, 这些机构覆盖了整个农村地区的农村职业教育培训体系;二是由私人设立的培训机构;三是由私人办学主体依托公办机构开办, 针对个别项目的培训。

本次调查共访问农民工培训机构71所, 遍及全国11个省市。其中公办35所, 民办33所, 公私合办3所。在对接受过培训的农民工的调查中, 参训机构的性质主要为民办, 占62.25%, 而公办机构占37.75%;参加培训的机构主要是技工学校, 占38.05%, 就业训练中心21.46%, 劳动部门再就业中心8.29%, 用人单位岗前培训20.00%, 其他占12.20% (见图1) 。

针对培训机构的生源情况, 在最近几期的培训中, 参加人数在50人以下的有22所, 占30.98%;50~100人的有20所, 占28.57%;100~150人的有13所, 占18.30%;150人以上的有16所, 占22.53% (见图2) 。

针对培训机构满意度调查中, 有40.61%的培训者总体评价满意;57.63%的人认为一般;只有1.76%的人对培训机构表示了不满意。87.12%的参训农民工认为培训机构正规, 仅有5.87%的参训农民工希望投诉培训机构。

针对培训意愿的调查, 对农民工访谈中, 97.23%的被访者认为有必要对农民工进行技能培训, 且90.61%的被访者表示愿意参加技能培训。在接受过培训的农民工中, 92.54%认为有必要对农民工进行技能培训, 且有94.77%的人表示愿意参加技能培训。在未接受过培训的农民工中, 93.31%认为有必要对农民工进行技能培训, 且有90.23%的人表示愿意参加技能培训。

以上统计分析可以看出, 培训机构开办主体多样, 办学形式较为灵活。随着国家职业技能培训事业稳步发展, 培训机构的规模和数量增长较快, 规模层次多样化, 结构较为合理, 多数受过培训的农民工认可培训机构的培训质量。农民工要求参加培训的意愿强烈, 培训机构的数量还有待增加。但从调查中我们也发现, 部分地区主管部门对区域培训机构的建设缺乏统一规划, 部分培训机构受利益因素的驱动, 盲目扩大培训规模, 培训质量和培训效果大打折扣。

1.2 培训内容和方式灵活多样, 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

对农民工所开设的课程的确立调查中, 有18所根据师资、设备等情况确定;12所由主管部门确定;27所根据企业用工需求确定;14所根据农民工要求确定。当问及哪些方面培训对农民工比较重要时, 10%的机构认为法律法规对农民工比较重要;18%的培训机构认为是从业资格证书考试培训;50%的培训机构认为是职业技能培训;12%的培训机构认为是就业创业教育;10%的培训机构认为是安全意识。

对培训形式的调研中, 18%的培训机构主要为脱产培训;51%的培训机构主要为业余培训;31%为脱产与业余相结合。见图3所示:

而培训时间在10天以内的占14.86%;10~30天的占40.54%;30~50天的占31.08%;50天以上的占13.51%。见图4所示:

对培训效果的调查中, 68.47%的培训者认为培训机构的课程合理;12.81%的培训者认为课程太少;5.42%的培训者认为课程太多;9.36%的培训者认为培训课程针对性差;2.46%的培训者认为课程非自愿想学;1.48%的培训者认为培训课程太难学不懂。

农民工培训的内容一般分为两类, 一类是引导性培训, 另一类是职业技能培训。数据中可以看出, 目前培训机构重点提供技能培训, 引导性培训较少。从培训层次来讲, 一般又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技能培训, 此类培训开展最多。第二个层次为城市适应方面的培训, 目前对农民工进行城市生活常识的普及, 此类培训少有机构涉足。第三个层次是对维权意识和法律知识的普及和培训。农民工是城市中的弱势群体, 由于法律知识的欠缺, 他们很难正常的行使民主权利, 侵犯人身权利的事件时有发生, 因此, 与此相关的培训应该是重点。但是从目前培训现状出发, 这部分培训内容严重缺失, 接受过法律常识培训的民工仅占一成。此外, 以上数据可以看到, 各培训机构在学员参与时间和培训方式灵活多样, 比较充分满足农民工实际情况。

1.3 师资结构相对合理, 教学水平有待提升

培训机构的师资力量调查中, 平均每所培训机构现有教师36.85人, 其中男教师占58.29%, 女教师占41.71%。全体教师中, 平均每所培训机构现有18~30岁教师7.56人, 占22%;31~45岁教师17.3人, 占50%;46~60岁教师8.21人, 占24%;60岁以上教师1.38人, 占4%。见图5所示:

在本次被调查的71个培训机构中, 大多数机构的规模较小, 教师的人数都在10人以下, 占了31.1%的比例, 其次是规模大的培训机构, 占了17.6%的比例。

在职称方面, 本次被调查的培训机构中, 有高级职称教师的机构有41个, 其中大部分的机构的高级职称教师都在5人以下, 有中级职称教师的机构有51个, 大部分机构的中级职称教师在10人以下, 有初级职称教师的机构有17个, 没有职称教师的机构有16个, 具体见表1。

对接受培训农民工调查中, 43.41%的人认为培训机构教师教学水平较高;54.63%的人认为教师教学水平一般;仅1.95%的培训者认为培训机构教师教学水平差。当被问到培训机构存在的问题时, 44人认为费用高, 83人认为理论多实践少, 14人认为授课内容深听不懂, 35人认为培训机构缺少监管, 51人认为培训机构重经济效益轻培训教学, 20人认为实用性不强。见图6所示:

以上统计可以看出, 农民工培训师资在质和量两个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培训机构 (特别是民办培训机构) 受利益因素的影响, 盲目扩大招生规模, 可师资力量却严重滞后。在量的方面, 许多培训机构教师来源单一, 结构不合理。一些培训项目在执行中, 部分培训机构没有相应的老师储备, 一般是获得培训项目后再去临时聘请老师。此外, 教师选择标准一般由各机构自主掌握, 对教师的技能要求和资格认定也各不相同。调查还发现, 在培训市场中, 还有一些培训机构并没有相应的教学计划和大纲, 只是根据需要临时性地指定教材, 还有一些和职业资格认证考试挂钩的培训项目就直接按照指定教材照本宣科, 严重脱离实际开展教学。一些机构本身实训条件缺乏, 学员实际操作机会较少。

2 解决的对策和建议

2.1 提高培训机构准入条件, 加强日常监督

政府重视农民工培训工作应从宏观管理的角度出发, 有效整合现有的教育培训资源, 在培训项目计划制定和培训机构参与度上进行合理规划和布局 (主要包括基础培训、招工培训和再就业培训上的合理布局, 政府培训和民间培训上合理布局, 远程培训和在校培训的合理布局, 职业教育与短期培训上的合理布局, 定期培训和不定期培训上的合理布局, 专业技能培训和素质培训上的合理布局, 短期培训和中长期培训上的合理布局) , 从而达到合理利用和掌控现有的教育培训资源, 科学构建农民工培训资源供给的长效机制。政府对培训机构的注册和审批应当严格把关, 认真审核开办条件。此外, 政府加强日常监督管理, 对培训项目开展申报、实施和培训效果验证三维一体的监控, 切实保障各项目的培训质量。

2.2 充分结合用工需求, 科学制定培训计划

培训计划应充分考虑市场需求, 政府和培训机构都应当充分调研当地企业对农民工岗位需求, 农民工个人从业意愿, 从满足农民工发展的角度出发, 科学制定培训项目。同时, 加强各培训机构教学环境建设, 确保培训资金专款专用, 督促各承办培训机构严格按项目要求实施培训, 条件不具备的可以采取租用其他学校地方进行教学培训。对于课程安排, 一定要从农民工工种特点出发, 重在实践操作, 切实提高受训农民工工作技能。

2.3 提高师资水平, 强化教学管理

政府应督促培训机构增加双能型 (教学能力、技术能力) 教师比例, 师资配备应相对固定。平时要强化教师的专业技能培训, 做到教授内容符合实际需求。课程实施应严格按照《民办职业培训学校设置标准 (试行) 》第八条的规定:培训学校“应具有与培训专业 (职业、工种) 相对应的教学 (培训) 计划、大纲和教材。职业资格培训的教学 (培训) 计划、大纲和教材应符合国家职业标准。自编的教学 (培训) 计划、大纲和教材应经过专家论证, 并报审批机关备案后组织实施”, 开展教学活动, 确保教学环节的规范。

3 结语

众多农民工通过培训增长技能, 促进了收入, 解决了就业难等问题, 开展好农民工培训已经成为国家、用工企业和农民工共同愿望。培训机构只有充分尊重教育教学规律, 规范实施培训工程, 才能真正开展好这项民心工程, 让农民真正走上致富之路, 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黄瑞玲, 李南, 王碗, 城市农民工就业培训问题实证研究—基于对江苏省常州市302位农民工的调查与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 2011 (7) .

[2]孙正林, 郭秀秀, 农民工培训:现状、问题与对策[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1) .

[3]苑国栋, 反思与展望:农民工职业培训研究述评[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1) .

新型农民培训与思考 篇9

相对于传统农民, 今天我们更需要新型农民。作为农业大国, 我国传统农民身上有一些特殊的优点:勤劳、朴实、善良等, 同时, 也存在一些不利的因素:保守、目光短浅、缺乏市场经验、生产效率不高等, 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 传统农民显然已跟不上节奏。从而, 培养符合现代发展的新型农民成为必然[1]。

2 新型农民培训的目的

社会发展, 主要是在农村, 新农村需要建设, 就需要勤劳、懂经营管理、生产技术的新型农民。新型农民是当代建设新农村的基础, 是社会发展的主要支撑力量之一。

2.1 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 新农村的社会主义建设, 对新型农民的需求量十分巨大

只有具有一定数量与一定素质的新型农民, 新农村的社会主义建设才可能成功。因此, 新型农民已成为新农村建设最迫切的力量。新型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动力, 只有农民的基本素质上去了, 才可能增加经营渠道, 进而推进农业的现代化步伐[2]。

2.2 在城乡经济统筹发展的国策下, 新型农民同样是不可或缺的

一方面, 新型农民可有效地提高农民的收入, 使新农村建设稳定根基。从前农民只满足于温饱等需求, 而今天, 市场经济快速发展, 国家政策给予农民很好的发展机会, 新型农民可很好的抓住发展机会, 完成脱贫致富。

2.3 新农村的建设

对新型农民的需求已成为必然, 其中, 有效的培养新型农民, 使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完成转型, 其中包括培养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农业生产管理人员, 同时应适应社会工业化推进, 可有效地促进农民向新型城镇人口或市民转化, 做到高素质、稳定的推进社会发展[3]。

3 开展新型农民培训

我们结合每个地方农业与农民的实际情况, 以主导产业为中心, 对农民进行专业化培训, 如果条件允许, 可在每一个村建立学习指导班, 同农民打成一片, 更有利于培养效率。首先, 可以选择有显著特色的专业村庄, 在这个群体中, 可选择以从事养殖业能手、擅长科技能手等为主要的培养对象, 因为这个群体相对来说接受能力要强一些, 从而以此为示范, 从小群体入手, 开展与农业相关的培训, 在有效范围内, 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生产技术水平, 使其成为勤劳、懂经营管理、生产技术的新型农民, 在这之后, 可适当调整农业的生产产业结构, 推动建设新农村, 发展当地的农业特征, 增加农民的收入水平。具体而微, 可从如下几点出发[4]:

3.1 结合当地农村的特点与季节需要

有效地开展各种有利于农村发展的技术、经营、管理的培训。同时应注意农民的学习能力, 尽量做到使农民易学、易懂的培训。

3.2 在新型农民培训过程中

首先应注重的是新型农民培训的实际效果;要坚持培训的内容具有实际意义, 同时, 在新型农民培训时, 结合当地情况, 做到针对性强, 实际意义强, 同时可使农民尽快致富, 提高其生产学习的积极性。

3.3 培训内容

在新型农民培训, 其首要目的是提高农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技术水平, 包括与农业相关的技术、知识等方面;结合现代发展的需要, 新型农民培训应提高当地农民对于环境保护的意识, 使其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 尽量做到农产品对环境无伤害、食品安全、无食品添加剂等;新型农民培训可提高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的能力, 同时可适应当代市场经济发展的经营、管理能力;新型农民培训可提高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职业道德、遵守相关的法律等;新型农民培训可提高农民再就业能力。

4 培训核心工作

针对新型农民培训的培训工作, 以下几个方面应特别注意[5]:

4.1 新型农民培训应能提升农民的文化知识水平

在新型农民培训过程中, 农民吸收现代的先进文化, 使其转化为文化型的农业从业人员。其有效的途径有:

4.1.1 可发展农村教育事业

4.1.2 加强建设现代社会的公共文化设施

4.1.3 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

4.2 新型农民培训可提升农民的科技文化素养

在新型农民培训过程中, 可适当地用现代科学技术培养现代农民, 可使其具有更多的现代技能。其有效的途径有:

4.2.1 专业技能培训

4.2.2 专业技术的指导

4.2.3 典型科学技术的示范提高

4.3 新型农民培训可提升农民的道德文化

在新型农民培训过程中, 可用中华文明熏陶农民, 塑造文明型的现代农民。其有效的途径有:

4.3.1 法制教育与宣传

4.3.2 加强建设思想道德

4.4.3 文明活动的开展

5 结 论

本文就培养新型农民的目的, 介绍了培养新型农民的现实重要型, 详细介绍了开展新型农民培训的方式, 详细叙述了开展新型农民培训过程中的关键点, 通过有效的新型农民培训, 培养出千千万万的懂技术, 有文化, 善于经营管理的新型农民, 从而达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胡艳辉, 杨伟坤, 徐文苓, 阎东彬, 胡秀花, 杨建永.河北省新型农民培训模式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 (10) :58-61.

[2]周建华, 王锡锋.新型农民培训:瓶颈与对策[J].江苏农村经济.2012 (03) :125-129.

[3]张力, 王汉奇.创新思路发挥特色开展新型农民科技培训[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 (27) :212-215.

[4]苏现.新型农民科技培训为农民致富插上了翅膀[J].甘肃农业.2010 (12) :132-135.

农民科技培训体系研究 篇10

1.1 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传统意识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1.1.1 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低

我国农民科技素质还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农民的科技素质影响了农业科技的推广运用,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江苏作为我国经济发达地区,2008年乡村不识字或识字很少占9.72%,小学文化占33.15%,初中文化占43.94%,高中文化占11.12%,大学及以上文化占2.08%[1],农业技术人员3.06万人[2];农业机械总动力3400万千瓦,稻、麦、油菜、玉米4大农作物4项环节生产机械化水平达到74%[3],相比之下,大多数发达国家在20世纪60年代先后实现了农业机械化。

1.1.2 农民的市场意识、合作意识匮乏

现代农民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维持生计的小农形象,他们中有部分人能够面对市场,根据市场的变化,提供适销对路的产品,更有一些精英,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创办了自己的企业,然而其他多数农民在谋求致富的过程中,面对市场的能力弱,其原因一是保守观念,农民愿意看到切实的利益,借鉴别人成功的经验,完全照搬,但不会在借鉴中变化,造成盲目跟风,成为市场竞争中的失败者;二是由于农民自身素质不高,在自然经济生产方式和计划经济体制的约束下,农村农产品交易市场有限,面对一个更大、更开放的市场,缺乏进入大市场的知识准备和心理素质,其风险意识和承受风险的能力差,市场参与能力不强。

2007年7月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后,各地农民专业合作社迅速发展,但是一些地方对于《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宣传和贯彻不到位,分散经营的小农意识在在头脑中根深蒂固,他们加入合作社的积极性不高。

1.2 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强化农业科技培训

现代农业是以现代发展理念为指导,以保障食品安全、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目标,不断地引进新的生产要素和先进经营管理方式,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物质装备、现代产业组织制度和管理手段来经营的,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高水平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的市场化、标准化、产业化的农业形态[4]。转变我国农业发展方式必须通过开展农民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科学文化素质,培养一大批“农业生产型、经营型和服务型”的农村经济发展实用人才,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强大的人力资源优势,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举措。[5]

2 现代农民科技学习状况的研究分析

2.1 研究方法

2009年3~10月,在江苏各地调查农民科技培训的主体——农民个人的科技学习状况。选取经济不同发达地区,分苏南、苏中、苏北地区,计发放1200份个人问卷,整理出有效问卷997份,另发放培训机构调查问卷逾100份。同时深入南京、苏州、泰州、南通、宿迁、盐城、徐州等地,走访当地的农业部门、培训管理部门、培训机构和乡镇,与种植、养殖大户及普通农户进行访谈,较全面地了解江苏农民科技培训状况。运用基于分形维的子属性维数界定方法,对调查数据的属性选择研究。并借鉴基于分形维的属性约减算法[6,7]。

分形理论是现代非线性科学研究中十分活跃的一个数学分支,利用分形理论进行数据集固有维数的确定是当前的一个热点研究问题,一般采用训练——验证的实验手段进行具体应用检验,从而得到分形理论在某一具体领域的应用效果。本研究采用了该研究路径,根据分形方法研究获得的精简属性集,对江苏农民科技学习状况进行实证分析。

针对个人或农户的问卷主要调查与农民科技学习的相关信息,包括基本信息、科技学习情况、技术/技能掌握、科技培训后的应用情况、培训需求5大项,共31项,培训机构调查问卷包括单位基本信息、科技培训情况、培训资源情况、对农民科技培训结果的评价共16项,删除与农民科技学习完全无关或弱相关的9个属性及不便于数据处理及主观评价数据的17个属性,得到21个调查属性。

对所有21个属性进行分形维计算及信息增益计算,并依据聚类算法进行分组聚类,实验过程中采用传统的k-平均法进行属性聚类,采用欧氏距离,选择其中每组信息增益最大的属性,形成A’数据集,得到分组结果。合并之后的训练集中75个元数据进行了数据合并,包括62个矛盾数据,最终构成特征数据集。

我们选取最终获得的影响农民科技学习成效的12个关键属性,利用精简属性集构建的决策树对测试集的检测达到了81%的精度,说明选择分形理论及信息增益理论解决农民科技学习的有效性,12个精简属性包括:农村活动、农民培训后增强的意识、农民科技培训内容、农民培训后掌握的技术、农民人均年收入、农民获取科技信息的渠道、农民愿意承担的培训费用、影响科技培训效果的外部因素、农民对科技运用的态度、农民参加科技学习的时间、农民参加科技学习的次数和农民的培训需求,为下一步对江苏农民科技学习有针对性地实证分析提供了依据。

2.2 农民科技学习状况的实证分析

从12种影响农民科技学习的重要属性入手,运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1.1 农民科技培训提高了农民科技意识

我们对农民最关注的活动进行了调查,在科技下乡、打麻将、庙会、体育活动、文化活动、农民培训和其他选项中,选择农民培训的人占39.60%,其次是科技下乡,占26.80%,文化活动占20.20%,可见科技培训已经成为农民最关注的活动。

此外,从环境保护、乡风文明、村容整洁、诚实守信等方面调查农民对科技培训的认识,结果表明农民重视并愿意参加科技培训,通过培训掌握了各种技术、技能。见表1。

2.1.2 农民科技培训使新品种、新技术得到推广运用

在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中,采用多种办班形式,对学员采取“零距离、面对面”服务,农民能够结合实际问题听课,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生产实践,培训后采用新技术改造了传统的粮食种植和蔬菜种植,无公害产品生产技术也有一定的掌握,推动了各地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运用。农民在参加科技培训后新技术应用情况见表2。

2.1.3 农民科技培训帮助农民增产增收

调研显示农民家庭年收入水平与重视科技培训密切相关,见表3。通过科技培训,农民掌握了新技术,使病虫害得到有效控制,扩大了农业生产规模,实现了农民增产增收。

2.2 农民科技学习存在的不足

2.2.1 培训内容与农民的需求存在差距

农民由于文化程度、年龄等原因,对培训内容、培训方式的要求有较大差别,见表4。从表4中可以看出,粮食种植和蔬菜种植在培训内容与培训需求中均列第1、2位,培训内容和培训需求较匹配的是苏中地区,其次是苏南地区和苏北地区,在苏北地区,农民对无公害产品的生产需求排第3位。除了重视粮食、蔬菜种植技术外,各地区农民的培训需求在悄然发生变化,农民科技培训内容要适应培训需求的变化,制定合理的培训计划,才能更好地调动农民科技学习的积极性,取得良好的培训效果。

2.2.2 参加科技学习的时间和次数较少

对农民进行影响培训效果的个人因素分析见表5。参加培训的时间和次数排在首位,而排第二位的是文化程度。在苏南地区,3天以内的培训占38.9%,3~5天的培训占19.8%,7天以内的培训占15.7%;苏北地区,3天以内的培训占56.4%,3~5天的培训占24.1%,7天以内的培训占11.9%;苏中地区,3天以内的培训占30.4%,3~5天的培训占22.8%,7天以内的培训占12.2%,一个月以内的培训占14.1%。这表明,多数农民一般只能参加短期的培训,农民科技培训在做好培训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应以短期培训为主,长、短期结合。

2.2.3 获取科技信息渠道不够广泛

农民科技信息获取渠道见表6。可以看出互联网没有成为获取科技信息的主渠道,其中的原因一是农村信息化程度不高,二是为数不少的农民不会上网。农民专业合作社未成为获取科技信息的主渠道,苏南地区农民通过专业合作社获取的科技信息要高于苏中、苏北地区;苏中地区农民通过科技人员下乡获取的科技信息要高于苏南、苏北地区。

2.2.4 农民愿意承担的培训费用有限

据统计,农民选择免费培训的占56.6%,愿意承担培训费用200元以内的占15.5%,100元以内的占13.2%,50元的占6.7%。这说明农民科技培训具有政府投入公共品性质,当前农民的科技培训应以免费为主。这与我们对农民认为影响培训效果的外部因素调查的结果是一致的:影响培训效果的主要因素是政府投入经费和政府政策支持。

2.2.5 农民科技运用缺乏资金的支持

江苏不同地区农民对科技运用的态度见表7。

在苏南地区,增加收入的占56.1%,选择增加收入但缺少资金的占40.1%;在苏北地区,选择增加收入的占65.7%,增加收入但缺少资金的占33%;在苏中地区,增加收入的占55.4%,选择增加收入但缺少资金的占39.4%。这说明需要加强对农民科技培训的后续服务,政府应对农民农业新技术运用给予政策、资金上的支持。

3 完善我国农民科技培训体系的建议

3.1 制定和完善农民科技培训的“十二五”规划

农民培训是一项社会公共事业,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必须从战略的高度,加强、推动农民培训事业的发展,结合农民成人教育的特点,制定和完善农民培训的长期规划,对农民培训结构进行调整,以短期培训为主,带动长期培训的有序开展。以江苏省为例,江苏省在制定“十二五”农民科技培训规划时,以紧紧围绕“两个率先”,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加快农业生产型、经营型和服务型人才培养为指导思想,根据江苏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制定的人才发展总体目标,明确江苏“十二五”农民科技培训目标:到2015年,开展提升农民科技素质、创业兴业、服务技能开发培训1000万人;明确财政部门投入;在全省实施“农民科技素质提升工程”、“农民创业兴业培训工程”、“农业服务业技能开发工程”、“现代新型农民培养工程”,培养大批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农业经营者和规模经营者、农业经营带头人。

3.2 根据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和农民培训需求确定培训内容、培训形式

①加大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的力度。

农业部门所属的农广校要发挥渠道优势,根据一乡(村)一品、一县一业发展和农民的需求开展培训活动,及时对培训菜单进行反馈调整,乡农技人员负责培训后的技术跟踪指导服务,力求为农民提供“全方位”的培训。

②广泛开展有利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培训。

积极开展设施园艺业、设施畜牧业、设施渔业和生态农业生产、生态健康养殖、农牧结合等技术的培训。

③实行分层次、分专业的创业培训。

在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过程中,要引导农民积极创办科技型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联社,围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立、管理、规范发展开展创业培训,提高农民的合作意识,使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为科技信息的重要来源。积极推动创业培训与农业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推进农业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对持有职业技能证书的农民创办企业提供启动资金支持,并提供异地就业信息,培养一批有特色的职业农民。

在培训的形式上,可以利用乡镇庙会、赶集等形式组织授课,对广大农业从业人员多进行面对面、手把手的农业生产技术培训,并建立农业一线通服务平台随时接受农民咨询,提高他们的务农本领和科技应用能力。

3.3 建立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纽带的科技培训体系

专业合作社开展新型农民教育培训,有利于农民全面和可持续地学习先进农业技术、经营管理和先进文化知识,提高综合素质[8]。

构建合作教育培训体系,应制定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科技培训的条例,支持规模较大的专业合作社、合作联社建立农民教育培训中心,承担以本社社员为主的科技、文化和合作教育短训班,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的农民科技培训给予财政补贴,选拔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中的科技示范户、专业技术能手到所在地农业职业学校、农业高等职业院校接受学历教育,不断提高合作社成员的科技素质。

在合作教育的内容选择上,政府主管部门要制定发展合作教育的专门法规,设立专项教育基金,强化对合作教育的重视和支持,逐步建立合作社教育培训体系,通过合作社教育培训,使农民不断地在新思想和新观念的熏陶中,引导农民在人际交往、社会交往和生产经营活动中讲诚信、守信誉,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竞争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

3.4 加快农民培训法制建设,制定各地的《农民培训条例》,推进农民教育培训事业的长远发展

2010年5月,天津市通过《天津市农民教育培训条例》,成为我国第一部专门针对农民教育培训而制订的地方性法规。

在制定农民培训条例时,要明确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统筹规划、综合协调、监督管理,农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分别负责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农民成人学历教育工作,科技、工会、宣传等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农民教育培训的相关工作。各部门力求优势整合互补、资源共建共享,完善农民科技培训体系。

要明确农民科技培训的考核评价机制。对培训机构实行管培分离机制,建立培训管理的各项制度,加强对培训项目的监管;发挥市级农业部门监管作用,对培训过程中的台帐资料加强监督与管理,审计部门对培训项目实行定期与不定期审查,监督财政投入资金的使用情况,对培训机构在农民培训工作中的弄虚作假、挪用农民教育培训经费的行为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参考文献

[1]江苏省统计局.江苏统计年鉴-2009[EB/OL].[2009-12-25].http://www.jssb.gov.cn/jstj/js.nj/2009/nj14.

[2]江苏省统计局.江苏统计年鉴-2009[EB/OL].[2009-12-25].http://www.jssb.gov.cn/jstj/js.nj/2009/nj03.

[3]江苏省农业机械管理局.江苏省2008年农机化工作总结及2009年工作思路[EB/OL].[2009-01-14].http://www.am-ic.agri.gov.cn.

[4]农业部课题组.现代农业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3-7.

[5]张峭,徐磊.中国新型农民培训体系研究[J].经济问题研究,2009(6):89-91.

[6]鲍玉斌,王琢,孙怀良,等.一种基于分形维的快速属性选择算法[J].东北大学学报,2003,24(6):527-530.

[7]郭平,陈其鑫,王燕霞.基于分形维数的属性约减[J].计算机科学,2007,34(9):189-190,239.

失地农民创业培训研究 篇11

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当前,下岗工人、待就业大学生在城市的数量已经较为庞大,面对或有技术或有文化的竞争对手,失地农民无论综合素质还是劳动技能抑或是思想意识,均处于社会的中下等水平。在这种社会现实中,自主创业就成为失地农民拓展就业渠道,增加就业机会的重要途径。

一、失地农民创业培训存在的问题

1.国家对失地农民创业培训的重视和投入不足

在城市化早期,因为尚处在计划经济年代,各级政府主要把适龄失地农民以“占地工”的身份安排进国有或集体企业,实现其就业。进入市场经济后,各级政府主要通过再就业培训让失地农民掌握一些基础技能,再利用行政干预的形式让企业接纳他们。许多地方至今仍然沿用这种做法,不少政府部门让失地农民通过接受再就业培训,顺利进入到产业工人的行列中去。

由于失地农民的创业培训相对于再就业培训来讲,不便于组织开展教学活动,又需要更大的财力、人力投入,所以,不少政府部门更乐于选择开展再就业培训,以期在短时间内使更多的失地农民获得培训、得到安置。

由于失地农民自身文化程度较低,缺乏现代企业经营必需的知识储备,加之信息来源匮乏,抗风险能力有限,创业一旦失败容易引发不良的社会影响,使得各级政府部门对于失地农民创业培训更多是给予口头支持,实际行动很少。

2.培训模式单一,针对性不强

首先,由于各种原因,政府支持的创业培训往往模式单一,失地农民的创业需求不能得到有效满足。培训的资金基本上都是来自于财政,使用有严格限制,不利于吸引民间培训机构参与,因此社会培训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地开发和利用。

其次,培训工作开展时存在“一刀切”现象,没有很好地考虑参加培训的失地农民的年龄、性别、文化和地域等特点,培训内容不切合实际,没有开展分层次教学。

再次,培训时间短,难以满足失地农民的真正需求。很多创业培训班只有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在这个时间段内,文化基础薄弱、接受能力有限、学习能力欠缺的失地农民很难牢固掌握创业所需的各种技能。

3.培训缺乏持续性,跟踪服务不到位

据不完全统计,社会上民间资本创办企业的失败率高达70% ,而失地农民的创业失败率则更高。因此,在培训过后,对农民进行后续服务,确保其创业成功的任务将更加艰巨。

实际上,失地农民真正地、紧迫地创业培训需求往往是在创业过程中逐步产生的。而且,一旦创业失败,往往会造成更多的失地农民对创业产生消极态度。因此,对失地农民进行动态的创业培训,做好跟踪帮扶工作,才是失地农民创业培训工作的重点。但是,从目前的失地农民创业培训工作来看,政府更重视培训前选拔和计划内培训教学,而忽视动态培训、跟踪帮扶等工作,使得失地农民创业培训缺乏持续性。

二、失地农民创业培训的对策

1.提高认识,强化宣传,激发农民自主创业意识

各级政府部门要增强对失地农民开展创业培训重要性的认识,相信农民自身的创新精神,鼓励失地农民开展创造性劳动。要引导失地农民破除“等、要、靠”的思想,不断强化市场竞争意识,提高自谋职业的自觉性和能力, 积极主动地参与市场化就业,帮助他们实现多种形式的就业和自主创业。

各级政府部门要注意收集和整理当地创业典型的创业历程和先进事迹,加大宣传力度,利用电视、戏曲、小品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充分发挥导向作用,将各种好的做法加以推广,主动宣讲党和政府对失地农民在自主创业中的各项优惠措施,营造创业光荣、创业富民、创业有功和鼓励开拓者、支持创业者、帮助失败者的良好社会氛围,提高农民自主创业的热情和信心。

2.健全创业培训机制,创新创业培训方式

以培养现代新农民为目标,按照“ 干什么、学什么, 缺什么、补什么”的要求,从丰富培训内容、活化培训形式、强化培训实效等方面着手把创业培训组织好。从政策和资金上,对民办培训机构予以支持,引入培训学员评价机制,以失地农民的切身需求去选择一批办学规范、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培训机构,吸引更多的失地农民接受创业培训。逐步完善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培训机制,以各级职业学校、成人学校和科技推广机构为依托,加大“阳光工程”实施力度,有效提高失地农民的非农务工技能,提升他们的现代经营和管理水平。最终,逐步形成政府引导监督、民间资本运营管理的培训模式,保障每一位失地农民在开展创业活动前,均能接受可靠的创业培训。

各级培训机构要坚持走群众路线,充分开展基层调研,掌握失地农民创业培训的真实需要, 在此基础上为失地农民设计符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创业项目培训。在开展培训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失地农民的实际情况,积极改进教学方法,除了必要的理论授课,还要加大观摩教学、实地考察、模拟教学、案例教学的课时量,尽量采用农民学员听得懂、听得进的语言和形式开展教学。要高度重视创业的模拟教学环节,可以设置一些投资规模小、收益稳定的无风险或低风险项目作为实训内容, 让学员进行短期投资和运营,让参加创业培训的学员感知创业的各个环节,体验自己当老板的感觉,从而获得创业经验。

3.增强创业培训的动态性,做好跟踪服务工作

要采用定期回访和随时回应的方式加强对参加培训学员的后续跟踪服务,增强创业培训的动态性。定期组织专家、教师及社会专业人士开展送政策、送技术、送信息等形式的回访活动,对学员创业活动中可以预见的问题,提前做出指导。开通失地农民创业培训服务热线,针对学员创业中随时随地遇到的各种困惑和问题及时给以回应,让学员创业有路,求助有门。

建议由政府主管部门牵头,整合社会资源,打造失地农民创业跟踪服务的专业平台,协调有关部门对自谋职业、开办私营企业的失地农民创业提供法律保障、政策咨询和小额贷款等政策支持, 切实提高他们自主创业的成功率和稳定率,实现创业一户,稳定发展一户,带动一批人就业。

再谈农民培训的模式 篇12

一采取多种形式, 讲授理论知识

理论知识是发展智力和掌握技能的基础, 农民培训工作离不开讲授农业科技知识。基于此, 针对当下农村及农民的实际情况, 在传播农业实用技术时要选择让农民一听就懂、一看就会、一学就能去做的浅显易懂的理论知识。近年来, 我们在选好培训教材的基础上 (部分自编) 结合镇情民情, 不拘一格, 多形式开展培训工作: (1) 课堂培训式。专业性较强、技能较高的理论知识, 采取课堂讲授, 但始终坚持因人、因地施教, 化繁为简等原则, 便于学员理解接受。 (2) 以会代培式。农民培训的目的是为了传播新知识、推广新技术和新品种, 让农民掌握新的实用技术和劳动技能, 于是我们就抓住一切机会, 利用各种类型的会议进行培训, 及时传授新的农业生产技术。这样既丰富了会议的内容, 又让与会者了解了新知识, 为农民致富扩大了视野、增添了途径。 (3) 资料传单式。我校每月编印一期的《新农民之友》小报和根据农时特点及时印发的种植业、养殖业的病虫害防治信息与技术等资料, 并有专人按时传送到村、组、户, 以确保镇内农民在科学理论知识指导下种植、养殖, 为农民增收致富做贡献。 (4) 网站、橱窗式。我校网站“实用技术、信息服务”栏目内容每天更新, 及时发布农业科学技术和农产品、水产品销售信息。各村、居委会服务中心的宣传橱窗内容做到一周一更换, 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学到农业实用技术。

课堂培训的对象主要是农村富余劳动力, 专业技术性强, 操作技能较高, 培训时间也较长, 我们就利用农闲、节假日, 通过培训引导他们脱离农业, 转向非农业。此类培训每年近千人次, 大多数实行内转外输, 有效转移了农村富余劳动力。以会代培、资料传单及网站橱窗式的培训, 大多是实用技术培训, 时间短, 较为灵活, 常用于农忙期间, 省工省时。近几年我校举办的“特种水产养殖知识品牌培训班”, 根据时令的变化、水产品的生长状况, 经常将科技养殖知识送到养殖户的塘口, 深受养殖户的欢迎。

二采取现场指导, 传授实践操作技能

理论知识的培训只是劳动操作技能培训的开始。理论知识再好, 操作技能不娴熟, 就没有达到培训的真正目的, 因此现场实践操作培训更为重要。

所谓现场操作技能培训就是在现场传授实践知识和生产技能的教学模式。教者在现场既可讲解实践知识, 又可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既能进行示范操作, 又能进行生产技术指导。学员看得见、摸得着、记得牢、用得上, 真正使实用技术培训遵循了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我校在开展水产养殖培训工作时, 经常到养殖户塘口现场指导如何喂食、如何用药, 效果很好。

多年的实践证明, 要强化现场操作技能的教学效果, 必须注意以下两点:一是根据培训的内容选好教学的场所。选定的场所能充分展示新技术、新品种的优越性和科技生产的高效性, 从而使广大农民扩大了科学种植、养殖的视野, 坚定走科技致富的道路, 激发了他们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二是强化现场操作技能教学的规范性和学与练的统一性。现场操作教学与课堂理论知识教学不同, 环境、形式都不一样, 因此教者必须注重现场操作技能教学的备课, 做好充分准备, 教的过程规范有序。如教者讲解、示范操作演练, 学员观看、模仿等要井然有序, 一环扣一环。学员分组活动, 力求人人动手, 按程序操作练习, 学与练融为一体。此外, 教者还应注意搜集现场操作反馈的信息, 及时调整学与练的内容与方式, 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让学员真正学会实用技术, 熟练掌握操作技能。

至于劳动专业性强、技能高的培训, 实践操作的娴熟, 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掌握的, 而要通过较长时间、多层次的反复练习才能获得。因此, 这种技能型的培训, 必须先落实好实习场所, 时间操作练习设备。我们所开设的服装缝纫、建筑安装的培训班, 就先后联系好相关的服装厂和建安公司, 把学员分班到组, 聘请有经验的老师傅逐一指导, 让学员在较短时间内迅速掌握技能, 以适应用工单位需求, 保证培训的实效。

上一篇:城镇初中下一篇:综合交通运输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