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农民工培训的体会

2024-08-17

对农民工培训的体会(共10篇)

对农民工培训的体会 篇1

摘要:农民培训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要搞好这项工作非常不易, 尽管党和国家有好的政策支持, 但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影响, 真正实施起来难度颇大。作者就近几年对农民工的培训谈一些粗浅认识。

关键词:农民工,培训

庆阳市理工中专农民工培训示范基地从2010年7月竣工成立, 现在已发展成为大型多功能的国家级培训机构。从2010年起承担省市下达的各类培训工作任务, 培训区域覆盖庆阳市七县一区, 培训人数达6万余人, 培训工种涉及到了20多个。为了做好此项工作, 基地吸收庆阳市各方知名专家、学者、能人成立专家讲师团, 组成工作组, 采用“走出去”“沉下去”“请进来”“联合培训”等多种形式, 开展了培训工作, 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赢得了社会的赞誉和上级部门的表彰。

从事培训工作几年来感触颇深, 现就我带领工作组, 深入乡镇, 进驻农村, 从事农民科技培训工作谈谈体会。

1 要从转变农民观念入手搞农民培训

在培训中我和专家都深深体会到观念转变比传授技术更重要。就像人们常说的思想穷比行动穷更可怕。现在很多农民认为科技培训没用处, 给钱就来参加, 没钱就不来;有的农民来参加培训的目的就是来领纪念品;有的农民参加培训是为了谋个现实的啥好处等等。这导致其思想落伍, 观念不更新, 不能真正接受科技培训, 农业生产经营水品低, 家庭收入很难提高。相反, 思想观念领先, 科技意识强的农民积极主动参加培训, 培训当中认真听取专家讲课, 同时现场请教、咨询有关问题;有的还把专家请到田间地头现场解决问题;认为专家能下来实地搞培训是“传经送宝”, 是大好事, 很难得, 给他们解决了很多难题, 他们受益匪浅, 希望能经常下来搞培训。通过回访, 我们得知这些人都从科技培训中受了启发, 在农业生产中尝到了甜头, 家庭经济收入大幅度增加。所以, 这就是观念转变的重要性。也就是说“授之以渔”比“授之以鱼”更重要。如镇原县屯字镇田岭村村民李甲琪经营苹果园50亩, 在专家建议下, 发展树下种草、养殖的立体式生态农业生产模式, 年树下养殖、出栏土鸡3000多只, 纯收入达12万多元。

2 要结合农民实际需求搞培训

农民培训最重要的是实际、实用、实效。但要做到这样, 必须深入农村了解农民之所需, 才能做好培训工作。在培训之前我们向乡、村干部征求培训内容, 发现有些乡镇为了推动当地产业发展的要求, 行政指令性的成分很多, 安排的内容与农民群众的需求不一致, 农民不欢迎。还有些农民反映某些专家讲课理论成分过多, 他们听不懂, 不适用, 有些内容脱离生产实际, 专业术语多, 没用处等等。根据了解到的这些情况, 我们与专家商榷、沟通后, 及时调整培训内容和改变培训模式, 尽量选择实用性较强、贴近生产实际的内容和形式与农民交流, 倡导专家和农民对话、咨询、提问题, 针对性解决问题, 这样做很受农民欢迎, 培训会场气氛热烈, 培训效果相当好。宁县湘乐镇方寨村从2008年起动员苹果幼园套种, 农户积极性不高, 抵触情绪大。在产业发展困难的情况下, 我们邀请相关专家到现场召开培训会, 就树下经济的发展形势、效益及西瓜栽培技术等内容进行了培训, 农民接受培训后, 了解了形势, 学到了技术, 解除了后顾之忧, 当年及在苹果幼园套种西瓜1500多亩, 亩均收入5000多元。所以, 根据农民实际需求搞培训是关键所在, 不能脱离农民实际文化水平和农业生产实际盲目从事, 必须了解农村、了解农民需要才能把工作做好。

3 要注重实践环节的培训

搞农民培训最重要的目的是为农民解决生产实际中的问题, 科技致富、科学种田。让事实说话, 让实效见证, 农民才能心服口服。在培训中我们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深入田间地头, 进果园、进田园、入牛羊圈、入鸡猪棚等生产第一线, 让专家在实地实际操作, 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现场培训、指导, 让农民看得见, 摸得着, 用得上, 手把手教农民学技能、学技术、学方法, 真正为农民传授“一技之长”“秘方宝典”, 让农民真真切切的受益、获利。这种做法农民很赞赏,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正宁县周家乡部分苹果经营户的苹果树在树龄达6年的情况下, 只生长不开花结果, 经专家现场培训指导, 调整了肥料比例、结构后, 当年平均亩产苹果2000多斤。所以, 深入实践环节中现场搞培训是培训工作中最重要的做法, 也是最实用的做法, 必须加强这方面的工作, 才能把培训工作落到实处。

4 要吸纳农民中的“土专家”搞培训

让农民自己传授科学种田, 科技致富的技能、经验这是培训工作中的新亮点。改革开放几十年, 由于党的好政策, 在农村涌现了好多致富能手, 他们虽然文化程度不高, 但乐于学习, 肯动脑子, 对科学种田, 科技致富, 农业技术十分热衷, 是当地一方的科技致富带头人, 人们称之为“瓜王”“果王”“种粮大王”“种田能手”“养殖大王”等等。这些人长期生活在农业生产第一线, 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在某些方面有独到之处, 得到了专家的肯定。他们有说不完的秘密和方法, 实用性很强, 农民很信任, 影响力也很大, 是农民中地地道道的“土专家”。在培训中我们和专家共同邀请这些人现场说讲, 现场示范, 现场操作, 讲经验, 讲方法, 说秘密, 传技能, 农民易懂爱听, 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好效果。如镇原县平泉镇的“瓜王”耿博厚、屯字镇“果王”田树勋、“种粮大王”朱虎顺等。所以, 吸纳农民中的“能人”“专家”, 让农民自己讲自己的所作所为, 可信度强, 是农民培训工作中行之有效的好做法, 应该值得重视和推广。

5 要从农民最需要的最基本的科技常识着手搞培训

在几年的实际培训工作中, 通过更多的接触了农民, 了解到在农业生产方面, 农民最需要掌握的种植基础知识就是种 (苗) 选择、科学施肥、病虫害防治、农药使用、种植密度、田间管理、果树修剪、果园管护等方面;养殖基础知识就是畜种引进、饲料配合、疾病防治、出栏繁殖等方面。这些都是农民最常用、最想知道又最困惑的问题。针对这些基础知识有意识的指导农民, 通过科技培训让农民学到有用、实用、实效的科技基础知识, 倍受欢迎, 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所以从农民最想知道的基本知识、技术着手搞培训是解决农民生产实际问题的最根本的做法, 应该加强重视这方面的工作, 做好做强培训工作。

总而言之, 通过四年的下乡进村深入实践的搞工作, 我深切体会到了科技培训对科技兴农的重要性。也看到了农民对科技致富的渴望之情和迫切之心;深感作为一名培训工作者责任重大, 替农民着想, 急农民所急, 为民排忧解难是职责所在。所以, 要搞好这个工作, 必须深入实际, 多了解农村, 多了解农民, 多探讨, 多思考, 多途径, 因地制宜, 因时制宜, 抓住重点才能把工作做好。只有下大力气, 不断总结, 长期不懈的努力才能使培训工作真正起到推动农村经济健康发展的重大作用。

对农民工培训的体会 篇2

一、通过对政策的解读,充分理解党和国家对农业的重视,同时也意识到农业在社会地位中“重中之重”的含义。

二、通过参加经营性农民的培训学习,提高了我们对新型农民的认识,使我对作为一个当代新型农民所肩负的使命与责任更加明确。

三、通过学习,学到了一些新技术、新技能,为今后在农业上怎样把新技术、高技能运用的更好,怎样发展农业生产的高产、增效,这个主题有了更深更明确的领悟。

四、在学习过程中,所有老师都严格教学,“手把手”传授技能,“一对一”讲解农业技术,让我们学员很受感动,让我们在认真学习,轻松学习中,既掌握了技术,学到了技能,也体会到了党和国家对提高我们当代农民素质专业技能的重视。

对农民工培训的体会 篇3

做好培训前需求调查,细分培训对象和内容。为切实提高培训工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必须做好以农民为主体的培训需求调查,以此来增强培训活动对农民的吸引力。需求调查工作一方面要广泛听取当地政府部门领导、专家、培训老师意见和建议,重点要了解政府在产业推动方面的政策导向和对从业农民的素质要求;另一方面要将从业农民作为重点调查对象,实地了解培训需求,宣传农广校办学特色。在需求调查分析工作的基础上,细分培训对象。从目前农村发展现状看,生产经营型农民是农广校职业农民培训重点,培训对象确定之后,重点是结合实际需求,以培训对象为主体量身打造培训内容。

以农民为主体,创新培训活动的组织与管理。创新是事业发展的动力,农广校在农民培训活动的组织与管理上应敢于创新。在培训对象的组织上,要以培训需求调查为基础,送教进村,充分发挥村委会、合作社的作用,把那些有同类培训需求的农民组织起来,充分体现培训对象的针对性。在培训时间安排上,贴近农民需求,根据不同农时和农民需求,积极探索“农学结合”、模块式教学的分段培训模式,灵活选择不同的培训形式。农闲时加快培训进度集中培训,组织参观考察、交流讨论活动。在师资的选配上,突出“双师型”教师的选聘。要选聘和农民有感情、了解农民生活和农村实际的,有实践经验和专业技能的专家、教师来授课。在讲授的方法上,充分运用参与式、互动式教学方法,鼓励农民学员发散性、反向性和创新思维。在培训活动管理上,认真落实培训环节,视质量为生命,把每一个培训环节不折不扣落实到位。

对青年农民工开展短期培训的建议 篇4

为青年农民工开展短期培训提供政策支持

1. 增加资金投入

农民工培训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应当建立政府投入为主, 用人单位、农民工个人以及其他社会力量共同负担的合理的、多元的投入机制。第一, 政府要加大投入。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阶段, 按照健全公共财政体制的方向, 政府应该进一步加大对农民工培训的投入力度, 并将对农民工培训纳入财政预算范围。可采取政府购买培训成果的方式, 按照培训职业的社会需求程度、资格等级和培训成本, 给予不同比例的培训费补贴, 使政府真正成为农民工培训的倡导者、发起者和资金投入的主体。第二, 应督促用人单位加大培训费用的投入。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政策, 减少农民工的流动性, 提高农民工工作的长期稳定性, 以提高用人单位对培训投入的积极性。用人单位培训经费按职工工资总额的1.5%~2.5%提取, 计入成本在税前列支。第三, 农民工个人承担少部分费用。农民工在培训中, 主要是承担培训所需的生活费和接受长期培训的部分学费, 以此促使农民工珍惜培训机会, 真正学有所获。第四, 政府要通过奖励、表彰和提升社会声誉等方式, 鼓励其他社会实体和个人关爱农民工培训, 给予捐助。

2.整合职业培训资源

目前, 虽然政府公共财政专项投入不多, 但是可利用的培训资源并不少缺少的是充分的整合和利用。目前各类教育培训资源由于缺乏有效的整合和优化, 闲置和浪费现象严重。据统计, 天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有技工学校44所, 就业训练中心19个, 民办职业培训机构329家, 职业技能鉴定机构109家;农业部门有区县一级的培训单位57个, 其中中 (职) 专26个, 农广校12个, 科技进修学院分院8个, 培训中心11个;乡镇一级培训单位约有166个, 主要是乡镇成人学校;教育部门有高职院校26所, 成人高等学校15所, 普通中专41所, 成人中专学校23所, 成人高中4所, 职业高中34所。这些数量可观的培训资源, 相当一部分都可以用来开展面向农民工培训。建议借鉴德国工商会主管职业教育的做法, 完善现行的“一条龙”就业服务体系, 以现有的培训机构为主渠道, 打破部门和行业的界限, 支持和鼓励社会力量, 尤其是具有特色的民办培训机构, 开展农民工培训。通过多渠道、多层次、多样式开展农民工培训, 形成各培训机构与政府有关部门、行业协会、农民工市场和劳务输出机构等相互合作的有效局面, 发挥多种教育培训资源的作用, 切实提高农民工培训的有效供给。

3.建立有效的培训质量考核体系

政府应当建立有效的农民工培训质量考核评估体系, 促进培训质量的提高。第一, 要注重通过不同渠道和方式, 收集农民工的各种素质特征, 运用科学方法分析确定各种知识和技能的供求关系。特别是需关注劳动力市场所需要的一般技能和随着技术发展而出现的各种新职业技能的短缺与不足, 从而准确地了解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情况。第二, 以实现高质量就业目标为导向, 制定评价标准, 定期对开展农民工培训的各类教育培训机构的专业设置、培训内容、课程安排、收费标准、招生情况、学员结业率、结业学员鉴定通过率、就业率和工资水平等状况进行调查统计, 并及时向社会公布。第三, 制定农民工培训的政府奖励政策。对面向劳动力市场、面向工业化、面向城市化且质量过硬的农民工培训机构予以表彰奖励, 使其在职业培训市场中拥有较高知名度和较强竞争力。这自然也使那些在培训中违反国家政策法规、质量较差和就业率较低的培训机构失去竞争力, 最终实现培训资源重组和整合, 促进培训质量的整体提高。第四, 建立教育培训、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一体化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制度, 实现人力资本的最大化。

为青年农民工参加技能培训提供制度保障

1. 落实企业培训责任

应建立更加完善的企业监管制度, 通过企业监管督促企业落实员工培训, 保证青年农民工的业余学习时间。缺乏必要的学习时间是青年农民工参加技能培训的一个主要障碍。我国《劳动法》对职工培训工作已经做出了规定, 但企业对员工的培训责任还有待进一步落实。建立相应的监管制度, 是督促企业提取和使用职工培训经费, 并根据本单位实际有计划地对农民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的制度保障。企业应按要求建立或与职业院校联办培训机构, 并划拨专门的经费用于青年农民工培训。此外, 《劳动法》也已经对企业安排“加班”相关问题做出明确的规定, 但很多企业仍然存在违法加班问题。应建立企业加班监管制度, 加强对不合法加班情况的监管, 保证青年农民工有充分的业余学习时间, 以解决工学矛盾。

2.保障青年农民工获得培训的基本权利

目前, 国务院和天津市政府已经颁布了一系列关于农民工权益保障的政策文件。但是, 专门针对青年农民工就业培训问题并对实际工作具有指导意义的规章制度, 仍然是一个空白。要尽快落实农民工的教育培训权, 在努力促使农民工素质得到提升的同时, 实现产业升级换代, 并向新兴工业化快速迈进。落实农民工的教育培训权并非只是有利于农民工个人的事情, 实质上是国家发展与强国战略的需要。由于农民工素质的提高与国家的核心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 政府通过培训农民工来提高其技能素质显然责无旁贷。在农民工技能培训方面, 输出地政府和输入地政府的责任是并重的。在农民工初次输出时, 输出地政府的责任更大, 输出之后则输入地的政府责任更大。中央政府应起到统筹、协调的作用, 并建立专项转移支付制度补贴农民工培训。

为青年农民工参加技能培训提供必要条件

1.扩大培训活动在青年农民工中的知名度

政府有关部门组织开展的培训活动在广大青年农民工中的知名度不高。即便是知晓培训活动的农民工, 他们所掌握的信息也是不完整的, 不少农民工对培训工种、培训费用和培训课程设置等重要信息不甚了解。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他们参与培训活动的可能性。因此, 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 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来扩大培训活动在青年农民工中的知名度。例如, 政府有关部门可以尝试在群众集聚的场所摆放宣传展板, 设置报名服务台;在各个行政村张贴海报, 发放传单;开设长期热线, 接受群众咨询。在宣传过程中要注意突出农民工关心的重点信息, 尽可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有关信息传达给广大青年农民工。与此同时, 还要经常总结和评估宣传效果, 结合实际情况随时调整宣传计划, 以期不断提高人们对培训活动的知晓程度, 为活动的开展营造良好的氛围。

2. 调动青年农民工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要充分调动农民工自身的培训需求。加强与农民工的沟通, 把劳动力需求情况、技能要求及时传递给农民工, 使他们明白参加培训的重要性。认真落实“先培训、后就业, 先培训、后输出”的用工制度和劳务输出制度, 这是刺激培训需求, 调动农民工参加培训积极性的关键所在。应大力消除培训中交通不便、居住地偏僻等障碍, 合理分布培训机构, 合理安排培训时间, 方便农民工参与培训, 变潜在的学习愿望为现实的培训需求。通过引进高水平教师, 结合培训的实际需求提高培训质量, 切切实实让农民工感受到培训可以带来的好处, 激发农民工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有这样, 培训才有吸引力, 培训后的农民工在就业中才具有竞争力。

青年农民工短期培训工作的具体安排

1.短期培训课程安排

应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和企业岗位对青年农民工基本技能和技术操作规程的要求设置培训课程。在培训课程开发上, 要坚持以下四个原则:第一, 坚持市场导向原则。开发设计培训课程要搞好劳动力市场需求预测, 加强与劳动力市场和用工企业的衔接, 推行订单培训, 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开展, 增强培训和就业的关联性。开发设计的课程要符合天津市经济发展和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要求, 符合各类用工企业对青年农民工的技能要求, 符合青年农民工提高就业能力的要求。第二, 坚持分类培训原则。鉴于当前青年农民工的受教育水平、技能水平和就业意向等方面的差异, 培训中应开展分类指导、定向培训, 满足不同层次的青年农民工对培训的需要, 针对青年农民工个体差异和多样性特点, 开发相应的培训课程和培训内容。第三, 坚持实用性原则。开发设计青年农民工技能培训课程必须强调适用性、突出技能性, 以“零距离”培训确保“零距离”就业, 要切实解决青年农民工迫切需要了解和掌握的技术、技能问题, 使培训后的青年农民工能较快获取培训效益。第四, 坚持灵活便民原则。青年农民工技能培训课程的内容、形式及培训语言要尽可能通俗易懂, 便于理解和掌握。

2. 对短期培训教材的建议

在教学内容上应针对青年农民工的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改革, 理论知识要少, 操作技能要多, 教学形式要直观、浅显。各门课程均应配套出版相应的印刷教材、知识手册、CAI学习软件和网络课程, CAI学习软件和网络课程中应该包含必要的音视频学习资源。全部教材内容均采用案例化、图片化的方式编排、表述。

3. 短期培训的方式

在培训方式上要紧密结合企业的用工需求和培训现状。目前, 大部分国有大型企业和跨国企业都有自己专门的培训管理部门、培训机构、培训场地和专职的培训教师, 有比较完善的培训管理制度;而私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大多没有专门的培训管理部门和独立的培训机构, 需要委托公共培训机构、民办培训机构或职业院校对青年农民工进行技能培训。因此, 在培训方式上要侧重对培训能力不足或没有培训能力的企业予以支持。鼓励和支持公共培训机构、民办培训机构或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 为企业雇佣的青年农民工提供订单、定点、定向培训, 满足企业培训需求。

4. 短期培训时间安排

在培训时间上, 要充分考虑青年农民工所从事行业、工种和企业类型等特点, 既要有全脱产学习的集中培训, 也要有夜校班的培训;既要有定期培训, 也要有利用闲散时间的不定期培训。把培训时间安排在工作日的晚上而不是双休日, 将会提高青年农民工参加培训的可能性。例如, 周一至周五安排两到三个晚上进行相同内容的培训, 由学员自己选择适合的时间参加, 这样既能避免培训时间与工作时间的冲突, 也能避免由于培训时间过长、次数过多造成学员失去继续学习的兴趣。

5. 短期培训师资建议

根据职业技能培训的特点和不同行业、工种的实际情况, 民办职业培训机构和职业院校要在加强文化、技术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同时, 应逐步建立一支既能指导技能操作又能讲授专业理论, 专业技术课与生产实习课相结合的新型师资队伍;企业培训中心和就业训练中心要逐步建立一支适应岗位技术培训需要的既懂专业又懂管理, 以专职教师为骨干, 专兼职相结合的师资队伍。要采取多种形式培训在职教师:第一, 要充分利用现有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教师进修院校、企业职工大学、业余大学和普通高等院校, 办好师资班;第二, 各类高级职业技术培训中心、有条件的职业院校和企业培训中心, 可以通过高级技工培训班, 对生产实习指导教师进行本工种高级工技术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培训;第三, 各级职业技能培训研究室、职业院校、企业培训中心和就业训练中心, 应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活动, 组织观摩教学和新技术、新工艺、先进教学法的讲座, 广泛交流教学经验, 并采取互教互学、以老带新等方式, 积极帮助青年教师提高业务能力, 适应教学需要。

6. 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对农民工培训通知 篇5

各村(屯):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和政府对农民工进城就业的相关政策,加强对农民工的技能培训,有效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按照上级要求,结合实际,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研究决定对各村屯有转移到二、三产业或城镇就业意愿的农民工开展一次转岗就业前的短期技能培训和法律知识培训,现将培训相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培训时间和地点

法律培训时间定为2011年3月26日上午8:30分----11:30分。培训地点定为腰堡中学二楼会议室。

二、培训人员及费用

按照办事处确定的人员,各村屯符合外出务工条件且本人自愿参加培训的人员均可参加培训,培训单位免费提供培训,不收取培训人员任何费用。

三、培训内容及牵头部门

此次培训分两个部分,岗前技能培训由社区服务中心负责,指定专人讲解农民工外出务工的基本常识,如何寻找就业岗位等引导性培训。法律知识培训由司法所牵头负责,重点学习领会《农民外出务工读本》《劳动合同法》等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农民工进行法律知识、权益保护、合同签订

及履行等相关知识的培训。

四、会议要求

1、各村屯领导要高度重视此次培训,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指定专人带队参加培训,不得无故请假、迟到早退。

2、各村屯要认真部署、精心组织、按时参加、注意安全,保证人数。

3、各村屯应参加培训人员指标如下:兰河、呼口、东岗、水师、腰堡、大堡、蒙古、永丰等八个村屯个10人以上;永利、陈排、靠山、三家子、张家等村屯各5人以上。

呼兰区 腰堡街道办事处

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思考 篇6

1 吃透上头, 准确定位培训目标

“吃透上头”就是要深刻领会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20世纪90年代以来, 我国农民教育培训工作随着农业农村发展阶段性要求不断深入, 先后开展了农民技术骨干培训、新型农民科技培训以及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等多个培训项目。据统计, 仅“十一五”期间, 国家共落实农民教育培训资金150亿元以上, 年开展各类农民培训1亿人次以上[3]。

由于农民培训种类较多, 培训目标不同, 因而实施要求也存在较大差异。但许多基层农广校并没有认真研究相关培训项目出台背景, 没有吃透领会上级精神, 总是“以不变应万变”, 导致培训效果大打折扣。因此, 吃透国家政策, 领会上级部门要求是基层农广校一门重要必修课。比如, “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是2006年由农业部、财政部组织实施, 主要针对我国大量没有接受过基本的职业技术教育, 缺乏科学素质和专业技能, 难以适应新农村建设要求的农民而开展的, 目的是提高农民的务农技能, 增加收入;而“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在2012年中央1号文件中首次提出, 其主要培训对象是种植、养殖、农机大户、家庭农场及农村经纪人等新型市场经营主体, 培训目的是培养一批以农业为职业、具有较高素质和一定的专业技能、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生产和经营的现代农业从业者。根据2类培训出台背景分析, 两者在培训对象、培训要求上存在明显差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重点是吸引“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年轻人从事农业生产, 并把农业生产作为终身职业, 从技术型的农民转变成市场化的农民, 因此更加注重提高农民的经营管理能力。基层农广校在制订培训方案、选择培训对象时, 要充分理解这种差异, 有的放矢地做好培训工作, 提高培训效果。

2 摸清下头, 科学制订培训方案

在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中, 基层农广校只有把下情摸清、摸透、摸细, 才能使培训方案更加科学, 更具有针对性。而摸清下情的唯一途径便是调查研究。

2.1 掌握区域经济发展特点

区域经济是综合反映区域资源开发和利用现状, 主要表现在地区生产力布局的科学性和经济效益上。掌握区域农业主导产业发展特点是科学制订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方案的前提。基层农广校应注重加强对区域农业主导产业的现状、布局、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的分析, 将扶持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农业转型升级、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等要求在培训方案中予以体现, 同时根据培训对象、产业特点不同, 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

2.2 掌握区域农村劳动力现状

基层农广校应充分掌握区域农村劳动力现状, 如劳动力年龄、性别、素质结构与数量比例、务工务农比例、人员区域分布等基础数据, 重点瞄准农业生产企业主、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种养大户等培训人选, 这群人具备成为职业农民的潜质, 可以培养成为生产技能型、经营管理型、技术服务型和市场营销型等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高端“职业农民”。

2.3 掌握区域农业产业化水平

农业产业化是以主导产业为中心, 依靠龙头企业带动地方发展, 形成贸工农、农工商、产供销、农科教等一体化经营模式[4]。基层农广校应充分认识到发展现代农业、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离不开农业产业化。从农业产业化发展基础、规模化、市场化、一体化 (产业链) 、科技进步与农村社会发展5个方面[5]评价区域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 并对区域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

3 借鉴外头, 实现培训形式创新

由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在中国尚处于理论探索与实践试点阶段, 且与传统的农民科技培训在培训对象和要求上存在着本质差别, 因此, 基层农广校应充分认识到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艰巨性, 在因地制宜开展培训基础上, 应合理借鉴国内外成熟的培训经验, 实现培训形式的创新。

3.1 借鉴先进国家培训理念

国外比较成熟的职业农民培训模式分为东亚、西欧和北美3种。其中东亚模式以日本、韩国为代表, 这一地区共同的特点是人多地少、资源有限, 很难形成较大的土地规模经营;西欧模式以法、英、德国为代表, 主要指以家庭农场为主要农业经营单位进行农业生产, 通过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多种形式对农民进行教育培训的模式;北美模式以美国、加拿大为代表, 主要结合自身自然资源丰富, 土质肥沃, 发展农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特点, 构建以农学院为主导的农业科教体系。基层农广校应结合国情和本区域农业生产特点, 有选择地借鉴先进国家职业农民培训理念。

3.2 借鉴发达地区培训形式

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基本可分为“三类十一型”模式[6]。其中, 政府主导类包括政府工程型、院校培育型、远程教育型、创业扶持型和文化活动型;政企配合类包括园区依托型、推广服务型、科研项目型和科技示范型;市场运作类包括合作组织型、产业促进型。基层农广校应根据不同经济区域、不同产业领域、不同的培训目标选择不同的培训模式, 并实现由政府主导类模式向政企配合类模式转变, 条件成熟的可以过渡到市场运作类模式。

4 抓好里头, 确保培训实施效果

由于区域资源条件、主导产业、发展基础和理念存在较大差异, 基层农广校在借鉴先进国家和发达地区成功经验时, 要因地制宜, 苦修内功, 在培训实施过程中做到“知天时、明地利、谋人和、接地气”, 不断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效果。

4.1 知天时

培训选时应根据农事、农闲或开展专项活动前后等, 便于扩大培训范围。例如, 农作物种植培训课选时应抓住农业生产关键时期:秋种前、开春后、小麦拔节期、果树幼果期等, 这是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时段。

4.2 明地利

要善于利用地利, 因地制宜, 合理进行专业、课程设置和培训地点安排等。在充分考虑区域地理环境、资源现状等基础上, 围绕主导产业设置专业;在课程设置上, 除了常规的种植、养殖技术外, 应开设农产品营销、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和管理、企业经营管理、农产品经纪人实务等专业课程。在培训地点安排上, 除常规的课堂集中教学外, 还可将课堂搬到田头、地头、船头或组织到先进地区学习, 提高培训实效。

4.3 谋人和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是一项系统工程, 涉及农业、教育、共青团、妇联、财政、基层政府等部门, 因此基层农广校应善于加强与各部门间的协调与沟通, 争取相关部门的支持和配合, 形成工作合力, 共同推进。一是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在经费、人员、政策、物资等方面的支持, 争取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纳入当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规划, 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局面;二是建立起以农广校、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等机构为主体, 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的多层次、多形式、广覆盖、经常性、制度化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体系。

4.4 接地气

许多农民培训工作之所以变成“走过场”、“花架子”, 其共同原因是培训工作脱离生活、脱离实际, 脱离百姓。基层农广校要把“接地气”作为培训效果评价的重要标准。一是“走近”群众。采用送教下乡、教师进村等方式, 把教育培训办进农村、办进田间、办进合作社和农业企业;二是“求教”群众。甘当小学生, 真心实意地拜群众为师, 不能“门缝里看人”;三是用群众语言。用农民耳熟能详的语言授课, 使农民能够“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能致富”, 避免成为“空中楼阁”式的培训。

培养新型职业农民要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任务, 将实现中国梦贯穿始终。基层农民农广校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主体, 责无旁贷。在培训实施中要注意把握政策、熟悉下情、加强交流、注重效果, 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摘要:当前,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愈来愈受重视, 而农广校培训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到农民素质和农业生产水平的高低。提出基层农广校应坚持“四头并举”, 做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 即吃透上头, 准确定位培训目标;摸清下头, 科学制订培训方案;借鉴外头, 实现培训形式创新;抓好里头, 确保培训实施效果。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参考文献

[1]马跃.全力加强农民教育推动实现中国复兴梦[EB/OL]. (2013-10-10) [2013-10-18].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3/1010/c40537-23153211.html.

[2]农业部.农业部关于加强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建设加快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的意见[EB/OL] (2013-07-19) [2013-10-18].http://www.moa.gov.cn/zwllm/zxfb/201307.20130719_3531505.htm.

[3]张桃林副部长在全国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 (2011-12-28) [2013-10-18].http://www.moa.gov.cn/govpublic/kjjys/201112/t20111228_2446994.htm.

[4]肖非.吉林省农业产业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2007.

[5]张雪峰.江苏省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实证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0 (7) :49-51.

对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思考 篇7

1 农民科技教育的特点

农民科技教育工作与普通教育工作相比, 有很大的特殊性。

(1) 教育的目的不同。普通教育是为了提高文化素质, 衡量标准就是分数;而农民教育不仅是为了提高素质, 更重要的是帮助农民创收, 更好地为农民的生产生活服务, 衡量标准则是能不能增加效益, 能不能增加农民收入, 能不能解决农民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

(2) 教育的内容不同。普通教育的理论性较强, 范围较广;农民教育的内容主要在农业领域, 实践性较强。

(3) 学习模式不同。普通教育大多采取全日制教学, 学生在校学习;农民教育培训对象是既要生产生活又要学习技术的农民, 对他们来说生产是第一性的, 培训是为生产服务的, 因此教学模式以短期培训为主。

(4) 学习对象不同。普通教育的对象是文化基础较好、知识体系较完备的学生;而农民教育的对象一般文化程度较低、接受能力较差。

2 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 农民群体差异大、需求多, 培训难度大。一是文化程度偏低, 对农业新技术、新方法接受能力较差。二是思想意识保守、安于现状。一些农民只看眼前利益, 存在“小富即安”思想, 对未来缺乏规划, 仅凭经验种地, 认为与其在培训班上浪费时间, 不如在地里干点农活, 对学习技术重要性的认识不足。三是由于年龄大小不一和文化程度的参差不齐, 决定了农民对科技的认知程度和实践操作能力有很大的差异, 使培训难度加大。

(2) 培训载体单一, 不方便农民参加培训。目前农机培训的主要载体就是县、市级的农业机械化学校, 这些培训载体无论是公办培训机构还是民办培训机构, 绝大部分都集中在城区, 镇、村一级基本上是空白, 农民如果到城区参加培训, 不仅增加负担, 还会耽误农活。现有的培训机构和培训设施分布不合理, 覆盖面狭窄,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3) 培训方式、方法缺乏灵活性, 培训手段落后。目前基层农机部门普及式的培训方式仍然是以会代训或是短班式的强化训练。农机培训的内容、形式还沿袭计划经济体制和传统农业条件下形成的老套套、老办法, 缺乏创新。培训教学理论讲述多、实践指导少, 理论和实践不能很好地结合。有的培训单位对农民的培训方法一成不变, 不能因材施教;教学手段落后, 虽然逐步引入使用多媒体教学, 但是存在着PPT课件质量不高、投影设备少等问题, 无法适应农机发展新形势的要求。

(4) 培训途径单一, 针对性不强。农民不仅是应用农业机械从事生产活动的主体, 而且还是运用科学技术进行生产经营的主体。目前, 农民教育培训仅仅是为“培训”而培训, 没有关注农民的真正需求, 培训效果差, 针对性不强。培训的途径单一, 没有充分运用国家农机购机补贴、农机具推广、农机安全监理、职业技能鉴定、农村劳动力转移、社会办学等政策和措施, 培训的范围窄、数量少。

(5) 师资力量单薄。培训教师大多是农机管理和推广人员, 知识单一, 技术理念陈旧老化。教师继续教育滞后, 没有一套有效的再教育制度。一些先进适用的农机技术和科技成果转化速度慢, 有很多农民急需掌握的知识没有现成的教材可用, 能够熟练操作制作高质量PPT课件的教师不多, 能系统讲授现代农业生产理论的教师更为缺乏。

(6) 培训投入少, 经费相对不足。农民大培训工程是一项纯公益性事业, 只有支出, 没有收入。目前, 由于各培训单位办公经费紧张, 没有足够的资金用于农民大培训工程, 项目完成后, 培训工作也随之停止, 缺乏长期性、持续性。

3 切实加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的建议及对策

(1) 农民教育首先要立足于农民本身。农民文化程度普遍较低, 科技水平不高, 农民教学应力求简单易懂, 将抽象的东西具体化, 理论性的东西实践化, 并多采取互动式教学方法, 让机手们相互交流经验, 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要重视科技示范的广告效应, 在示范作用的带动下, 调动农民学习科学技术的积极性。针对参训人员年龄大小不一、文化程度参差不齐等现象, 采取分类培训方式, 将参训农民按年龄、学历分成不同的培训班, 有针对性地制订培训计划, 选择不同的培训时间、培训内容和培训形式, 开展灵活多样的培训。

(2) 积极培育培训载体。首先, 现有的培训主体即农机培训的职能部门要加强自身建设, 优化教学形式和手段, 不断提高承载能力、创新能力。培训的内容要适应当地的客观要求和条件, 以达到理想的培训效果。其次, 积极培育新的培训载体, 可以借农机专业合作社、乡镇农业服务中心等平台, 开展实地培训, 服务上门;也可以利用职业技术学校等载体, 培训农机专业技术人员;还可以尝试成立农村农机培训经纪公司, 通过公司与大专院校、企业间的联动, 培训和培育农机技术人员, 推动农机培训的社会化。

(3) 培训的方式要灵活多样。要以市场为导向, 坚持实用、实效的原则, 根据培训专业及培训对象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一是集中学。利用农闲季节, 采用电视讲座、集中授课等形式, 组织农民到学校进行系统的学习。二是分散学。利用农忙季节, 到田间地头, 采取试验示范等方式进行针对性指导。三是“走出去”。让教师走进生产厂家、科研院所, 学习先进适用的技术。四是“请进来”。请专家教授、企业人员联合教学, 增强培训效果, 从而达到提升技术水平、实现成果转化、促进整体提高的目的。

(4) 拓展培训途径。一是将农民科技培训与农机购机补贴工作相结合。以购置使用农业机械的农民和农机维修人员为对象, 以提高农机使用效益和维修质量为目标, 加强农民机手的培训工作, 从而提高生产效率, 促进农业增产增收。二是将农民科技培训与农机具推广工作相结合。要紧跟时代潮流, 围绕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搞好培训, 通过规范的农机培训, 为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提供人力资源, 为农民增收服务。三是将农民科技培训与农机安全监理工作相结合, 重点抓好拖拉机、联合收割机驾驶员的培训工作, 使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的挂牌数与驾驶员的办证数量基本持平, 最终消除无证驾驶现象, 减少农机事故的发生。四是将农民科技培训与农机职业技能获证奖补工作相结合, 以获证奖补政策的实施来促进鉴定工作的开展, 以鉴定来检验培训的质量。增强广大农民参与鉴定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五是将农民科技培训与农机维修、销售工作相结合, 开展农机修理及销售人员培训鉴定。六是将农民科技培训与社会办学相结合, 积极与大中专院校加强联系, 争取和他们联合办学, 提高农机培训的档次和规模。

(5)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农民科技培训直接面对农业生产实际, 要求教师不仅要精通业务, 具有实践经验, 更要有全心全意为农民服务、不怕艰苦、勇于奉献的精神, 尤其要有贴近农民的能力。一方面, 要做好教师继续教育工作, 培养一专多能的教师;另一方面, 要发现人才, 选聘技术人才充实师资队伍。建立既有教学能力又具有实践指导能力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为农民教育培训提供人才支撑。

对农民工培训的体会 篇8

1 福建省创业型农民培训的现状和制约因素

1.1 福建省创业型农民培训的现状

目前, 福建省已形成贴近企业、面向社会的开放式创业培训体系。从2003年开始, 福建省就鼓励社会各界人士创办民营企业创业辅导培训和提高民营企业管理水平的中高级管理人员培训, 为1.6万名民营企业创业者和高管人员提供了创业辅导和培训服务, 如厦门创业园、石狮3S激情创业培训、阳光工程、SYB创业培训、农村青年自主创业培训等工程为福建省农民创业贡献着巨大的能量。

1.1.1 培训的对象。

在法定劳动年龄内, 需要创办企业并有创业愿望和一定创业条件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均可作为创业培训对象。特别是掌握一定技术、技能和资金及有强烈创业欲望的农民。

1.1.2 培训的内容及模式。

主要聘请政府部门、大专院校的专家及成功企业家介绍创办民营企业的优惠政策、申领营业执照办理企业登记的优惠政策、办理税务登记的优惠政策、融资渠道、经营企业的政策法规, 讲授企业组织与管理、市场营销、商务谈判技巧、企业竞争战略与创新等课程, 传授创业的历程和经营企业的经验教训。培养提高创业人员的心理、管理及经营素质, 降低投资经营风险, 并跟踪解决创业中的难题, 帮助创业人员成功的创办企业。根据农民需要创业内容覆盖一、二、三产业, 各地结合农民实际情况和地方产业特色, 有针对性地开展地方美食、建筑装潢、纺织服装、电子装配等创业培训。创业培训实行“三三制”, 即学习时间1/3讲授理论、创业政策, 1/3时间由成功企业家介绍经验, 1/3时间由学员向辅导人员咨询, 到成功企业观摩, 编写创业计划书。建阳市还围绕其主导产业, 培训专业农民, 进村办班指导, 发展“一村一品”, 立足建阳实际, 以特色区域产业为主, 举办“村级班”。

1.1.3 培训的优惠政策。

《福建省进城务工农村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补助暂行办法》规定, 对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培训就业愿望和劳动能力、在城镇务工并办理了进城求职登记的农民工, 包括外省来闽就业的农村劳动者, 经定点职业培训机构培训领取合格证书并在本省实现就业的或企业组织的“订单式培训”和“岗位技能提升培训”, 可享受政府培训补助, 每人只能享受一次培训补助。根据《规定》, 对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政府原则上按每人不超过300元的标准予以补助;对农村低保户、库区移民、失地农民、“一户一就业”农民等“就业扶贫对象”的培训、省内紧缺工种培训及创业培训, 可适当提高补助标准, 但一般不超过500元/人。具体补助标准依据培训项目内容、培训工种、培训时间、难易程度以及财力状况等因素由当地财政、劳动保障部门确定。据福建省阳光办下发的《关于做好2007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工作的通知》, 2007年, 省阳光工程培训示范县由原来的52个增加到61个, 占全省县 (市、区) 总数的73%。培训指标增加1万名, 培训经费增加784万元, 人均培训补助标准提高了75元。

1.1.4 培训的成效。

通过实施阳光工程, 福建省有效地整合了面向农村的具有较好基础条件的教育和培训资源, 初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农村劳动力培训体系。目前, 全省共有195家阳光工程培训机构, 教育、劳动、农业、卫生、建设等部门均有设置, 更有民办培训机构。阳光工程实施3年多来, 福建省培训农村劳动力近20万人, 实现转移就业近19万人, 就业率达96.1%。厦门市一些经过培训的学员开始走上创业之路, 至2005年, 由学员投资运营新创企业235家, 投入资金6 000多万元, 带动就业3 000多人。福州市2008年约有2%的学员通过培训走上创业之路。目前, 福建省已形成新泉美食、永定牛食品系列、武平簸箕饭等饮食产业, 建设了沙县小吃、闽清民间建筑、长乐纺织、连江海带加工、宁德海上养殖等以农民为主的自主创业基地。

1.2 福建农民创业培训的制约因素

1.2.1 农民观念落后。

2007年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院对福建11个农村进行了问卷调查, 发现农民在农业中缺乏主人翁精神。在发展现代农业过程中, 认为县以上政府应发挥主要作用的占36.50%, 而认为农民自己应发挥主要作用的仅占20.40% (其他:村集体18.40%、乡镇政府16.69%、农民专业合作组织4.60%、龙头企业3.41%) 。充分说明农民对农业发展缺乏主动积极性, 这是造成福建省现代化农业发展水平不高的主要原因。

农民对自主创业观念淡漠, 在希望参加的培训类型调查中发现:农业技术培训占34.26%,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占20.80%, 而希望参加农业经营管理培训的仅占14.08%。由于思想保守、观念落后、怕冒风险, 农民在思想上会夸大创业风险, 认为只有大老板、企业家才可以创业, 对自己缺乏信心, 惧怕失败, 不敢想更不敢干。

1.2.2 政府对农民创业培训的重视力度不够。

以前中央和省级政府只重视城镇发展, 把农村发展放在次要地位, 导致城乡二元差距越来越严重, 直到2005年, 中央一号文件才把三农问题提到了一定的高度。一些培训机构也是近几年才开始发展, 尚处于幼年期, 对农民的培训能力尚弱, 不能很好地满足农民的需求。再加上政府对农民培训的划拨资金有限, 使得一大批本该接受培训的富余劳动力不能接受培训。

1.2.3 创业型农民培训的体系和机制不健全。

2004年阳光工程在福建省开展以来一直立足于农民工技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虽然成绩卓著, 但一直没有培养农民自主创业的理念。没有给有自主创业意愿的农民提供创业技能、管理技能的培训, 其他培训机构也是如此。现在农民创业培训在一些培训机构尚处于起步阶段, 还没有根据农民需求形成一定的体系。如若培训机构与政府部门 (司法局、工商局、税务局) 、产业部门 (企业) 形成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 不仅能给创业农民提供有效的法律服务, 还能提供及时的市场信息及其他优惠政策。

2 国外农民创业培训的基本情况

2.1 日本的培训模式

日本的农民教育在根据“农业改良组合法”创建的农业者大学校进行, 目前日本有52个农业者大学校, 其中国立1所、县立48所、私立3所, 相当于短期大学。除农林省国立大学校无附属农场并聘用校外讲师授课外, 其他学校都设有附属农场, 有本校专职教师。学校设置的主要学科是农业、园艺、畜牧、经营、生活等。为适应农业发展的新形势, 日本注重培养中坚农户并以培养策划、组织、管理、判断、收集信息能力以及创新和合作精神、企业家精神等方面的培训为重点, 并注重人文教育。学生先到学校农场和农户劳动, 亲身体会后再回学校学习技术、经营、管理等知识, 边实践边学习是其最大特点。

2.2 韩国的培训模式

1998年, 韩国农村人口仅占9.5%, 农村青年急剧减少。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规鼓励青年从事农业。韩国对农业后继者提供2 000~5 000万韩元 (1 100韩元=1美元) 的资金援助, 年息5%, 5~10年内偿还;对专业农户提供0.23~1.00亿韩元的资金援助 (国库补助10%, 地方政府补助10%, 国库融资28%, 农协融资42%, 个人负担10%) , 年息4.5%, 4~7年偿付, 规模经营农户可20年偿还。农业后继者培养和专业农户 (中坚农户) 的培养是相辅相成的, 统称为农业专门人才的培养事业, 大致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为选拔阶段, 通过宣传教育、父母的劝导使更多的农村青年报名, 再通过一定程序公开、公平公正选拔录取;第二阶段是培养阶段, 通过农业院校、培训基地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第三阶段是对创业者的财政援助阶段, 通过无偿援助或贷款等形式, 提供资助;第四阶段是进一步提高与完善阶段, 通过培训、财政扶持、跟踪服务, 从农业后继者中培植专业农户。

3 福建省农民创业培训的对策与建议

3.1 转变政府职能

近几年来, 政府对农民自主创业还没有予以足够重视, 对农民自主创业培训才刚刚起步[1]。要把农民自主创业作为解决我国农村问题的优先发展目标, 让农民在自己家里创业、就业是解决我国民工潮最好的办法。政府应制定农民创业管理和创业教育制度, 防止行业垄断, 宏观调控农村市场, 确保农民创业有市场潜力。要重点抓好农民创业教育的整体规划, 加强创业教育资源和资金的整合与统筹协调。加强教育培训基地建设, 加大资金投入。各级政府应成立农民创业教育办公室, 具体承担农民创业教育的规划、统筹协调、评价和监督等工作;要大力开展面向农村创业教育以及农村创业的环境与政策的研究;要加快农民创业教育培训的立法工作, 为农民创业教育培训提供法律保障。

3.2 加大对创业培训资金扶持力度

建议有关部门研究发放政府债券、发展农民彩票解决三农问题的可行性。如果可行, 则解决了由政府财政预算划拨资金不足的问题。向社会收集资金, 也是城市反哺农村的有效手段。

3.3 完善培训机制

3.3.1 转变办学观念。

近几年, 农民培训机构在各地开展得风风火火, 受到了农民的广泛欢迎, 解决了许多农民的就业问题[2]。但各个培训机构一直以农民工技能培训为重心, 而农民创业培训的项目却很少, 应把农民创业培训作为各培训机构的重点内容, 为农民自主创业提供智力支持和业务帮助。

3.3.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各个培训机构五花八门, 蓬勃发展, 但其软件设施还很薄弱, 师资力量差。各个培训机构在培养自己的教师的同时, 应加强与各个学校、专业的专家、学者及成功企业家的合作[3]。让他们为农民提供权威的、含金量更高的、更适合农民基本情况的教学方法、创业知识和其他智力支持。不能只用专家、学者做培训机构的品牌和广告, 要让他们真正为农民传道授业解惑, 把实惠给予农民。

3.3.3 搞好培训调研。

培训机构在做培训之前要对当地的农村、农业、农民和市场情况, 作深入的调查研究。了解农民的文化素质、创业意愿, 了解当地市场状况分析农民创办何种产业更为有利。因材施教, 对农民进行“对症下药”式创业知识和创业心理辅导。培训机构应设计学员报名申请表和培训需求调查问卷, 农民填写好后, 逐一评审, 对农民进行逐一估价、打分, 然后按照评审结果对农民进行针对性地培训。

3.3.4 创新培训内容。

一是创业意识和创业心理品质的培训。包括对农民的创业意识、创新意识、市场意识、风险意识、创业能力等方面的培训, 提高个体创业的心理素质和对市场变化的心理应变能力, 他们是个体创业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二是创业知识和能力的培训。创业知识的培训是指为农民创业所需要的财务知识、经营管理知识、法律知识和创业所必需的职业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和综合性能力, 以及准确做出市场判断的知识、信息和能力进行了培训。三是创业过程的指导。创业过程的指导是指为减少农民创业不必要的损失, 增强其创业信心而给予的详细指导。

3.3.5 培训方式多元化。

培训要充分运用媒体和网络技术, 如用电视、报刊、杂志、网络的方式宣传农民创业培训的内容和重要性, 让老百姓知道农民培训的意义和价值[4]。更重要的是要让媒体在培训过程中起作用, 比如电视、报刊、杂志可以创办农民创业培训的专题栏目, 为农民介绍创业成功人士的典型事例、讲解创业知识等。网络还可以提供远程教学, 让老师跟农民随时保持联系。

3.3.6 培训信息反馈。

培训结束后, 学员填写培训效果表和教师评价表, 进行培训质量的评估。学员应分别从课程内容、资料准备、授课艺术、接受程度、课程实用性、案例与互动、总体印象等方面对培训教师、培训方式、培训内容进行逐一评分, 督促培训机构, 以便更好地满足农民的需求。

3.3.7 建立培训研发机构。

培训机构要进行农民创业培训项目的课题研究, 用科学手段研究农民创业, 研究创业培训中的各种问题, 为农民创业培训提供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李振永.当前我国农村人才培训与成人教育[J].安徽农业科学, 2009, 37 (24) :11785-11786.

[2]李岭梅, 赵鹏程.以县农广校为基地, 构建创业培训新模式——基于武胜县农民创业培训调查的思考[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 2005 (6) :64-67.

[3]戴国宝, 王锁, 张斌国.农村科技创业人才培训模式初探——以邯郸培训模式为例[J].农业科技通讯, 2007 (8) :35-36.

对农民工培训的体会 篇9

1 样本与调查说明

此次调查内容包括个人及家庭基本情况、农民教育培训现状、农民教育培训问题原因调查分析以及结论、对策建议4个方面。调查对象中市 (县) 的选择主要根据调查员家庭所在地区确定, 村庄和农户则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选择, 由调查员进行入户访谈并填写问卷。这次调查共发放问卷800份, 收回740份, 其中有效问卷722份, 问卷有效率为97.57%。这次问卷调查涉及地域广, 被调查者分属于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地区, 年龄、文化程度、政治面貌等也略有差异。因此, 调查能较好地代表河北省大体情况, 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河北省农民教育培训的基本情况以及农民的认知、评价与期望, 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可靠性。

2 农民教育培训供需现状分析

2.1 供给状况分析

2.1.1 宣传力度不够

为大力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 促进农民增收, 制定了《2003—2010年全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规划》, 即阳光工程培训。此规划从订立至今已有8年, 但据调查结果显示, 有55.18%的被调查者没有听说过“阳光工程培训”, 这表明农民教育培训工程在农村的宣传工作做得还不到位, 教育培训的力度和覆盖面还很小。乡亲邻里之间的互相转告是农民得知教育培训消息的重要途径, 其次是组织人员和村干部通知。村内的宣传栏公布的信息相对来说比较准确, 能准确告知人们培训的时间、地点、培训内容等信息, 但调查结果显示, 通过村内的固定宣传栏得知教育培训消息的被调查者仅占到了调查总数的17.40%, 这表明在宣传培训信息方面的作用需进一步加强。

2.1.2 政府部门是主要的供给主体

据调查结果显示, 农民教育培训的供给主体主要有政府部门、专业协会、龙头企业、民间培训机构、大中专院校, 这些渠道共同构成了农民教育培训的供给体系。调查数据显示, 30.10%教育培训是由政府部门提供的;10.83%由专业协会提供;12.52%由龙头企业提供;14.49%由民间培训机构提供;3.80%由大专院校提供。由此得出, 政府部门是目前农民教育培训的主要供给主体。此外, 调查结果还显示, 31.73%的被调查者更愿意接受政府部门提供的教育培训, 且所占比重最大。可见, 政府部门在农民教育培训供给体系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

2.1.3 培训费用较高

有39.21%的被调查者认为目前的教育培训费用太高;近50%的被调查者认为目前的教育培训费用适中, 可以接受;仅有10.79%的被调查者认为目前的教育培训费用较低。此外, 有45.12%的被调查者称教育培训费用是影响他们参加培训的最重要参考因素。从调查数据总体来看, 多数被调查者对其所在地当前的教育培训费用表示不满, 高达72%的被调查者希望费用由当地政府或村委会统一支付, 仅有4.1%的被调查者愿意自己承担。

2.1.4教育培训部门的授课质量较低

在问及“参加教育培训时是否提供书面材料”时, 仅有33.75%的被调查者称他们参加培训项目时培训单位会提供书面材料;45.00%的被调查者称培训单位偶尔提供培训材料;高达21.25%的被调查者称他们在参加培训项目时, 培训单位不提供相应的书面材料。由于农民的文化水平本来就处于较低的水平, 如果在接受教育培训时不提供相应的书面材料, 很可能影响农民对教育培训内容的理解, 进而大大削弱教育培训的效果。

2.2 需求状况分析

2.2.1 教育培训的费用———越低越好

据调查数据显示, 在问及“您可以接受的培训费用是多少”时, 71.11%的调查者能接受的教育培训费用都在50元以下, 能接受教育培训费用在100元以上的仅占到总调查人数的7.00%。

2.2.2 教育培训的内容———与生产经营活动密切相关

当问及“您最需要哪种教育培训”时, 31.51%的被调查者选择了“农用实用技术”;28.90%的被调查者选择了“职业技能”;选择“就业综合技能”、“创业技能培训”的仅分别占到了总调查人数的6.71%、8.36%。农民的需求各不相同, 教育培训内容一定要从内容和形式上迎合农民的需要, 并结合当地的内、外部环境因素, 提供给农民真正需要的培训项目, 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帮助农民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进而促进农村经济的整体发展。

2.2.3 教育培训的时间———短期针对性

在教育培训项目的时间需求选择上, 以短期教育培训的居多。选择1 d以内、7 d以内、15 d以内、30 d以内的被调查者分别占到总调查人数的11.53%、26.58%、22.36%, 18.85%, 选择30 d及以上的仅占总调查人数的13%, 这说明, 对于大部分被调查地区的农民来说, 更需要短期的教育培训项目。此外, 在问及“您期望接受的教育培训层次”时, 25.48%的被调查者选择了“一事一训短期培训”;26.85%的被调查者选择了“系统的农民培训 (如整个生产过程的技术培训) ”;23.29%的被调查者选择了“证书培训”。综合以上调查数据, 农民期望的是短期的且有较强针对性的教育培训项目。

2.2.4 期望的授课方式——互动性强、形式多样

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农民教育培训的方式也趋向多样化。据调查结果显示, 26.47%的被调查者更愿意接受“面对面授课”的方式;36.90%的被调查者希望通过“现场学习”的方式接受教育;电视广播、录音录像教学、远程教育、多方式结合分别占到了15.09%、5.62%、2.06%、13.85%。调查结果说明, 现场学习的形式最受农民欢迎, 因为这种方式互动性、针对性强, 并且授课内容也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经验证明, 此种方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 农民教育培训模式效果评价

调查结果显示, 在政治教育培训效果方面, 被调查的676个人中, 评价良好的有16.12%, 较好的占27.22%, 一般的占44.97%, 较差的占7.25%, 没有的占4.44%;在文化教育培训效果方面, 被调查的677个人中, 评价良好的有12.56%, 较好的占30.72%, 一般的占42.98%, 较差的占9.01%, 没有的占4.73%;在技术教育培训效果方面, 被调查的675个人中, 评价良好的有18.37%, 较好的占30.81%, 一般的占38.67%, 较差的占8.00%, 没有的占4.15%。

笔者对农民教育培训模式效果评价进行了模糊预测, 结果表明, 被调查人员对教育培训模式效果的评价“一般”所占比例最大, 为38.00%;评价为“较好”的占到30.00%;评价“良好”的所占比例为18.00%;评价“较差”的占9.00%。根据最大隶属原则, 结论是农民对教育培训模式效果的评价为一般, 说明现有的教育培训模式有待进一步改善。

4 对策建议

4.1 加大政府的投入力度

政府要继续加大对农民教育培训的投入力度, 将教育培训经费纳入到各级政府预算中去。政府应加大对教育培训的投入力度, 逐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的教育培训模式, 从而不断完善农民教育培训机制, 逐步提高农民的参与率, 缓解农民支付不起培训费用的情况, 进而推动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

4.2 培训的内容和方式要迎合农民的需要

举办的农民教育培训项目的内容、形式等要贴合农民的实际需要。当问及没有参加教育培训活动的原因时, 有很大一部分被调查者称因为对培训内容不感兴趣、觉得没用, 所以才没有参加。因此, 要根据农民所在地域的自身特点, 建立动态的教育培训管理模式, 围绕农民的实际需求, 采用相对最有效的教育培训方式。据调查结果显示, 现场学习是目前最受欢迎的一种教育培训方式, 应得到进一步的推广, 以提高农民教育培训的效果。

4.3 广泛开展短期教育培训项目

据调查结果统计, 目前需求最大的培训形式就是短期教育培训。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以及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 农民越来越渴望接受新知识、新技术, 短期教育培训的突出特点就是期限短, 但时效性、实用性极强, 这在很大程度上迎合了农民的需求。所以, 在今后推广农民教育培训的过程中, 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短期教育培训项目, 如科技培训和技术推广等, 组织科技人员深入农村, 为广大农民提供快捷、实用、有效的信息、技术及咨询服务。

4.4 搞好农民教育培训的监督检查工作

对农民工培训的体会 篇10

教育和培训是强化人力资本投资、增强人力资本存量的根本途径, 也是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的关键。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农民教育培训工作, 在《全国农民教育培训“十二五”规划》中就明确提出了学历提升建设, 条件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三大系统工程。但我国农民教育培训质量保障体系尚不健全, 主要表现为教育培训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质量偏低, 资格考试制度不完善等。而发达国家正是通过开展高质量的农民教育培训来增强本国农民的人力资本存量, 最终促进了农业发展、农民富裕和国家繁荣。发达国家在上百年的农民教育培训实践中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 其中关键的经验就是建立完善的农民教育培训质量保障机制。借鉴其成功经验和模式, 对于我国农民教育培训质量保障工程的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发达国家农民教育培训质量保障机制

1. 师资质量保障机制

发达国家采取多种措施确保从事农民教育培训教师的质量和水平, 包括严格教师资格审查、推进教师继续教育和加强教师考核等。

(1) 在教师资格方面实行严格的准入制

发达国家对从事农民教育培训的教师一般都规定了严格的录用程序和录用标准。在美国, 从事高中农业课程教学的教师除了必须取得相当于农业教育的本科学位外, 还需要在大学里完成了有关教育学和农业学相关方面的课程和培训。美国聘用农业职业教育学院的教师的大致程序是:系向学院申报聘请职位、成立招聘委员会、公开招聘、初选、电话约续、确定面试人选、面试、确定教师人选、聘任;[1]在德国, 只有取得农业工程师资格才能从事与农业相关的培训工作, 而他们的农业工程师资格实际上与我国的硕士学位相当;[2]英国则明确要求所有农民培训教育学校在聘用教师时, 必须对应聘者的学历、经历、技能等方面进行严格审核, 特别强调教师的实践能力;[3]澳大利亚政府制定的质量培训框架亦明确要求任教教师必须有专业资格证书。

(2) 加强教师的再培养

完善的教师进修制度是许多发达国家加强农民教育培训师资队伍建设的一条宝贵经验与重要举措, 各国都通过不同的方式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从事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教师参加与其教育教学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技能培训活动。如英国政府就明确要求对从事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人员必须首先接受农业培训局的专门培训, 即使是农业生产第一线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育培训师也不得例外;1963年, 美国政府颁布的《职业教育法》也明确提出要对教师进行再培训, 对于中等职业学历教师的培训, 则通常由各州从事农业教育的专门高等学校 (如农学大学, 农工大学等) 承担。[4]

(3) 建立健全严格的教师考核制度

在考核形式上, 建立了由农民教育培训主管部门组织开展的教师自我评价、教师之间相互评价、参加教育培训的农民对任课教师进行评价等多层次、全方位的考核评价体系;考核内容包括教育培训师的责任心、相关知识、技能状况、教学水平及教学效果等多个方面。考核的结果将决定这些教师是否能够继续担任教育教学工作。

2. 教学过程质量保障机制

(1) 制定统一的教育培训标准

制定本国农民教育培训标准是各个国家组织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共同做法。比如, 英国标准委员会在1989年就已经制定了国家业余教育5级标准, 该标准规定:工人标准为1~3级, 管理层标准为4~5级。英国政府曾经提出到1997年全国80%的青年要达到国家2级标准, 到2000年, 50%的人要达到国家3级标准。1996年, 所有的在职人员都要参加一次系统的培训, 至少要有50%的人达到本系统的要求。培训中心和企业里把这一目标任务层层分解, 逐步落实。澳大利亚政府还规定以学会、能用作为统一标准。

(2) 对教学环节进行顶层设计

发达国家在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中立足高起点, 注重高标准严要求。在这些国家, 通常是由相关的政府部门设置相应的专业及对应的课程体系, 并制定统一的教学大纲, 规范教学计划和进度。如澳大利亚政府就明确规定本国农民教育培训所涉及的相关课程及其教学计划须由政府主管部门负责, 相关部门官员、教育教学的专家、培训业界共同来研究制定, 并由各州政府学分认证审核机构开会审议后确定学分。凡组织参加农民教育培训的机构均须按规定的教学计划来组织实施。法国规定农民教育培训的专业和课程设置须由该国政府主管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农业部负责。美国则为各州所教授的农业课程设立了统一的教学大纲。[5]

(3) 明确培训对象, 因材施教

发达国家农民教育培训教学内容基本是根据社会需要和市场变化进行设计, 涉及的内容越来越广泛。在其农民教育培训的培训对象、培训内容、培训结果等方面的认证都有比较系统的规定。多数发达国家都将农民教育培训教学的内容从传统的养殖技术扩展到小型动物养殖, 海洋生物养殖等, 涵盖了产品加工和产后的销售与服务。就培训对象而言, 在日本参与农民教育培训的对象被分为三个大类:农业大学校教育 (相当于我国的农业高职教育) 的培养对象是新进的农业从业者;农业高等学校教育相当于我国的农业中专和职高教育, 培训对象是初中毕业生;就农准备校教育培训的对象则是城市在职人员、失业人员或大学毕业生, 目的是对其进行短期的农业技术知识转岗培训;[6]在美国, 参与农民职业技术培训的一般是青年学生和准备务农的青壮年农民;[7]法国农民教育培训内容涉及面非常广, 既包括农业基础知识的普及、新技术和新产品的普及和推广、农场的经营管理、农产品加工和销售、良种培育技术农业和园艺栽培技术、畜牧产业、农业经营设计与投资分析、农业情报、农机修理等涉农产业, 也包括汽车故障简易诊断、金融、税务、子女教育和论文指导等其他领域, 甚至拓展到了自然资源保护, 社区发展和国际农业援助等。由此可见, 注重实效性是法国农民培训的一大特色。[8]

(4) 注重教育培训方式的灵活性

农业的产业特性决定了农民长期不能脱产学习和培训, 因而需要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 包括在培训时间上注重长短期培训结合;在学习方式上注重不脱产培训、半脱产培训及全脱产培训结合;在培训场地上注重教室内外结合, 课堂、田地间、实训室、车间以及农民家中都是上课的地方;在授课方式上注重课堂讲授与实习、实训现场操作结合, 根据农民个人爱好特长等多样性需求, 广泛开展个性化的辅导, 等等。如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 美国在秋冬季农闲时间组织公立学校之外的成年农民到夜校学习, 大多数教师除了课堂讲授外, 还会到学生家中进行指导, 每年组织农民聚会讨论;韩国的农业高中教学中实验、实习的时间高于专业课总数的50%, 在各县的农业大学校里, 实验、实习时间则高达总时数的70%~80%。[9]

(5) 严格考核, 实行证书制度

严格的资格证书制度是发达国家农民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的最显著特点。目前, 各发达国家都建立了完整的资格证书体系。英国的农民培训证书分为农民技术教育证书和农业职业培训证书, 其中农民技术教育证书又分为4类, 农业职业培训证书分为11类。证书设置在专业的划分上非常细, 包括农业工程证书, 农业机械证书, 奶牛证书等共计17种;法国的农民培训证书共分为4种, 即农业职业教育证书, 农业专业证书, 农业技术员证书和高级技术员证书。[10]

严格资格证书测评制度。如西欧 (德国、法国和英国) 3国的农民教育培训证书考试由国家设定的考试委员会专门负责。考试委员会一般由雇主、雇员和教师三方代表组成, 它们提出考试所要达到的基本要求。考试内容包括笔试和实践技能操作两部分组成, 但以操作为主, 同时, 各国的考试均保持了一定的淘汰率, 英国的淘汰率约为20%。[11]绿色证书是丹麦农民成为家庭农场主的必要条件, 而要获得该证书必须接受为期5年的农业专业的正规培训, 且成绩合格。[12]

(6) 注重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调查研究

各国都采取了有针对性地对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开展定期或不定期地调查研究。如英国政府在1989年就成立了农业培训调查的专门机构, 改组了农业培训局, 在全国成立了16个地区培训中心。[13]

3. 教育培训机构的选择与考核机制

(1) 教学主体多元, 强调系统科学性

通常, 发达国家根据不同的培养对象和培养目标设计农民职业教育和农业推广相互补充教学主体结构, 以此形成初、中、高三个层次的教学体系。如:在日本, 由60多所大学和600多所中等农业技术学校和各种形式的农业技术进修和培训组织组成了全国性的农业教育教学网络。[14]法国农业职业教育教学由中等农业职业教育学校、高等农业教育学校和农民职业培训学校共同承担, 且各教学主体之间资源利用合理, 证书文凭互认, 整体衔接通畅。[15]在二战后, 德国的农民教育培训经费由政府和民间各负责一部分;民间投资为主, 政府投资为辅。[16]

(2) 注重发挥市场机制在选择与考核农民教育培训机构上的作用

如澳大利亚建立了严格的招投标制度, 所有农业企业、农场主的培训计划及培训项目都必须由联邦政府的相关部门在全社会进行公开招投标;政府还定期对中标机构的教育培训质量进行严格的考核评估, 考核评估指标包括劳动力市场的就业率和产业部门的满意率等, 如果就业率低于6.4%, 政府将取消对这些培训机构当年的培训拨款计划, 对于连续几年不能达标的培训机构将予以关闭。为鼓励市场主体积极参与, 联邦政府还逐年提高投标经费比例。[17]

4. 培训的质量激励与监督机制

在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质量管控上, 发达国家都建立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质量监督机制。2008年, 《欧盟职业教育和培训质量保障参考框架立法建议》明确提出了包括教师和教员培训投入、教育培训参加率、完成率、安置率在内的10个指标, 供政府部门对职业教育和培训质量进行考评参考。英国于1965年成立了农业培训局, 其基本的职责之一就是对全国53个培训中心的培训质量进行严格的考核和评估。培训机构获得教育经费的多少通常取决于其教育教学质量, 每年国家教育拨款委员会依据相关权威机构的质量评估结果, 将预算中的教育经费分配给各个教育培训机构, 经费的增减数额完全与评估结果挂钩;[18]1982年, 英国出台的《农业局法》规定, 政府不定期地对农民教育培训工作进行有组织的质量检查, 并要求教育培训单位针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改进;1987年, 英国设立了“国家培训奖”, 以奖励在技术培训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单位。[19]澳大利亚联邦政府也通过制定质量培训框架AQTE, 对培训机构的准入和实施过程进行了严格的审查和监督。[20]法国政府亦通过制定相关法律和政策, 要求所有企业和个体农庄随时随地接受学生实习、参观及学习要求。[21]

5. 教育培训经费的保障

发达国家的农民教育培训经费大多以政府资金投入为主, 同时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早在1917年, 美国的《史密斯———休斯法》就规定, 政府必须拨款培训农业、商业、技工和家政方面的劳动力;此外, 联邦政府还提供资金, 支持公立学校开设农业技术方面的课程;财政每年用于农民教育的经费达600亿美元。在英国, 各类产业培训中唯一能得到政府资助的就是农民职业教育与技术培训, 政府承担的农民培训费用超过了70%。德国农民教育培训经费占国家教育投资的15.3%。[22]同时, 许多发达国家都制定了优惠政策, 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农民教育培训。如:允许企业将农民培训费用计入生产成本, 在企业售出产品时对其减免税收。德国农民在接受培训时, 可以免杂费并能获得伙食补贴。[23]通过这些诱导性“拨款”方式, 既可以弥补企业或农场主的直接损失, 又可以增强农民接受教育培训的积极性, 从而使政府的资金投入更容易实现保障农民教育培训质量的目标。

三、对我国开展农民教育培训的启示

发达国家在农民教育培训方面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质量保障机制, 这对于我国当前农民教育培训质量建设和政府保障措施政策的出台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1. 完善立法, 保障经费投入

目前, 我国农民教育培训的法律体系尚不健全, 农民教育培训管理只能从相关的《职业教育法》、《农业推广法》等法律法规中寻找依据。虽然目前制定《农民教育培训法》的立法条件尚不甚成熟, 但局部地区可以有针对性的制定相应的法规条例, 从而有效保障农民教育培训质量。当然, 在强调政府财政资金保障的同时, 还应引入更多的经济杆杠, 引导企业和农民参与教育培训。

2. 强化科学规划, 注重教学环节设计

一是应认真开展调查研究。掌握农民的文化水平、技能状况、就业意愿、创业能力、自身特长、产业发展现状、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等信息, 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二是应分行业制定农民教育培训标准。三是应按行业、分项目制定统一的课程设置、教学大纲及培训方案。

3. 优化教育培训主体结构

目前, 我国初步形成了以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业职业院校和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要依托的教学主体, 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 我国农民教育培训设计中应强化各级教育培训中心, 中高等农业职业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主导地位。

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当前制约我国农民教育培训质量提升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师资水平较低, 主要表现为新招录的教师教学创新能力相对较低, 尤其是利用教育技术理论指导课程开发的能力较弱, 在职教师所掌握的专业基础知识老化, 教学创新能力不强。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 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整合教师资源, 建立教师库, 集合多方面、多系统的师资力量。二是教师招录应将笔试考试与课堂讲授、现场技术指导方面的测评相结合。三是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在职教师到校外进修学习, 使其系统地掌握本专业、本学科的新知识、新技术, 提高教学创新能力。四是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 包括动员志愿者等。五是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 根据不同的项目, 制定有效的课酬标准。

5. 严格考核, 实行证书制度

一是按照难易程度和专业类别进一步扩大资格证书设置的范围, 形成多层次、细分化的证书系列。不同行业按照各自的标准实行诸如职业资格证书、技能等级证书制度, 参训农民结束教育培训后可参加相应的鉴定, 达到规定的标准即可获得相应的证书。二是在严格考核的基础上将农民参加教育培训的最终结果与其支付的教育培训经费挂钩。三是逐步实行行业准入制, 只有获得了相关的证书, 取得了相关的资格才能进入该行业从事相关的工作。四是政府主管部门应对证书考试程序及内容加以明确规定和严格监督, 以保证资格证书的质量。

6. 精心组织, 强化实效性

一是按需培训, 因材施教。目前, 我国的农民教育培训都基本围绕农业种植、养殖技术知识而展开, 二、三产业领域经营管理内容明显不足。因此, 在以后的教学内容设计中, 尤其要根据农民意愿、自身发展需要及现实状况等来组织开展培训, 将基础教育, 农业技术和经营管理等方面内容进行统筹规划。二是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在时间上, 宜长则长, 宜短则短;在场地上, 可在室内也可在田间地头, 既可在培训机构的教室, 也可在农民的家里。三是注重教学与实践的结合。课堂讲授与实训及工厂、农田、商场的现场示范要紧密结合。四是在教学手段上, 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 突出教育培训技术手段的现代化。五是在教学内容上必须突出针对性、实效性、个性化。

7. 参与市场竞争, 增强实力

对组织农民教育培训的各种培训机构实行严格的登记、认证、准入制, 就师资、教学设施设备包括教室、教学仪器、实训场地、实训设施、教学管理等方面制定详细规定。对于不能达到标准的教育培训机构坚决取缔其参与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资格, 对达到标准的教育培训机构实行严格的招投标制。组织主管部门、专家团队对培训机构实施农民教育培训质量进行评估, 结合参训农民教育培训效果, 政府及相关部门据此按照不同的水平、标准分配教育培训经费。

8. 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职能, 完善监督机制

上一篇:高职院校室内设计教学下一篇:社会管理创新原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