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培训档案

2024-09-21

农民培训档案(精选10篇)

农民培训档案 篇1

农民培训是农民职业教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近年来, 中央十分重视“三农”问题, 采取一系列措施振兴农业, 每年中央的1号文件都是围绕发展农业、建设农村、富裕农民为核心内容的。各级政府开展组织的农民培训已经渗透到农村的千家万户, 使越来越多的农民走上了富裕之路。因此, 构建农民培训档案就成为档案管理员的一项主要任务。

一、农民培训档案在师资队伍建设中的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面向21世纪, 需要知识和技能相并的智能型农业人才。因此这就需要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农民培训建设的重要内容, 也是决定培训效果的关键因素。我们可以通过农民培训档案及时了解情况, 根据档案中教师完成培训任务、学员满意程度等方面, 不断淘汰、更新、充实数据库, 定期选派教师参加提升培训, 使教师尽可能保持本专业最先进的知识和最易于农民接受的培训形式, 不断调整并优化农民培训师资队伍。

(一) 诊断作用

培训教师面对学生授课轻车熟路, 需要面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农民培训, 尤其是面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还真有点“老虎吃天”的感觉。有些教师即使在备课上狠下功夫, 效果也不明显。通过农民培训档案的查询, 首先可以使教师在培训前了解培训学员的基本情况、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要求等做到心中有数, 有的放矢。其次, 培训教师可以通过查询以前相关培训档案, 了解学员对培训的需求和要求, 通过借鉴以往培训的优点与不足, 科学合理的制定授课计划。最后可以帮助培训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情况做出科学诊断。每期培训结束后, 培训教师通过档案查询, 一方面可以了解学员对自身教学的总体评价, 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的优缺点,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水平。另一方面通过了解学员对该课程内容的要求、愿望及培训需求等信息, 不断更新培训内容, 优化培训方法, 完善培训方案, 做到因材施教。不断为自身积累教学经验、为培训提供教学档案, 达到理想的培训效果。

(二) 沟通作用

农民培训不是单纯的理论讲授, 还包括实践技能的讲授与操作, 在授课方式上更注重的是与学员之间的互动和沟通。对学员的后续服务则是农民培训不同于其他培训的又一教学环节, 后续服务不仅可以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还可以反馈大量的培训信息。授课教师可以通过后续服务反馈信息, 结合学员满意度调查表以及培训教师意见汇总表等档案资料, 获取大量的有效信息, 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充实教学内容, 更加贴近学员的愿望及培训需求。这样不仅使学员的主体意识得到增强, 也进一步增进了师生间的相互沟通与理解, 达到教学相长的培训效果。

(三) 激励作用

通过农民培训档案资料的反馈和查阅, 可以使授课教师增强责任心和认可度。学员评价高的教师, 会因为被认可被尊重而激发了更多的热情和更高的工作积极性;评价差的教师, 则会及时找出自己教学中的不足, 积极改进教学方法, 创新教学思路;而学员评价一般的教师, 则会在动力和压力的双重作用下, 通过比较反思总结, 不断寻找差距从而提高对自身的要求。另外, 当学员看到自己的意见被采纳, 教学内容越来越实用和具有可操作性, 越来越贴近自身需求和愿望, 就会更加积极主动的参加培训, 这样就进一步增强了学员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意识, 达到最佳的培训效果。

二、农民培训对师资队伍的要求

培训师资队伍的强弱、培训教师水平的高低, 直接关系到培训能否取得实效, 农民能否在短期内发家致富。教师的素质和行为是决定培训效果的关键因素, 农民这个群体的特殊性要求为农民培训的教师必须做到适应农民需求、政策需求、农村环境需求、企业需求, 还应该具有行业影响力。也可以说, 培训教师是政府的使者, 是链接农民与政府项目、农民与学校、农民与市场的桥梁和纽带。这样, 如何建设一支综合素质高、专业知识强、技术能力好、社会影响大的师资队伍, 是摆在培训机构和农业行政部门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也是提高农民培训的关键所在。

(一) 围绕目标, 开展活动

培训教师必须围绕农民培训的目标, 开展培训活动, 由于每期培训所要达到的目标不同, 培训的对象和专业也不尽相同。因此, 在选聘培训教师时, 应根据各期培训的总要求, 力争做到即围绕培训目标, 又充分考虑师资实际, 使二者紧密结合实现培训目标。

(二) 多角度开展培训活动

基于培训目标的要求, 培训教师应积极开展多角度的培训活动。目标一旦确定, 其余的一切都是为目标服务的, 选聘担负农民培训的教师必须要树立为农民服务的意识, 有愿意为农民服务的自觉性。不仅如此, 鉴于当前农村和农民创业的特殊性, 培训教师必须是一专多能, 即就是要承担多种角色, 担负多种职责。具体而言就是要做到:一是要担负政策宣传员的职责。培训教师首先要理解政策, 在准确把握国家政策的基础上, 才能为农民宣讲好政策, 向全社会广泛宣传农民培训的重要性, 使之提高认识。二是要担负专业知识的传授者的职责。农民培训最大的困难是观念的保守和能力、知识的不足。培训首先使农民从观念上有所转变, 这一转变的依据是培训教师的专业知识储备和释放。很多萌发创业意愿的农民对市场、企业管理仅处于感性认识或者说好奇阶段和初级阶段, 缺乏市场意识、经济常识、运作知识等。因此, 培训教师必须以最简练的方式把最实用的管理技能和管理理念传授给农民, 促使其转变观念。三是担负参谋长的角色。农业生产的多样性决定了农民创业项目选择的多样化。农民的生存环境和生活经历、文化层次等决定了其认识水平有限, 缺少对创业项目未来发展方向和前景的判断和分析, 一时难以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创业项目。因此, 培训教师必须在开展农村产业发展调查的基础上, 拿出详实数据, 得出科学结论, 为农民分析创业前景, 指导、参谋农民选好项目。

(三)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在实践中不断更新壮大培训教师队伍建立一支较为强大的培训师资队伍是提高培训工作质量的关键。在不断提高培训质量, 推进农民增产增收的基础上, 不断更新壮大培训教师队伍, 把热衷于农民培训工作, 有较强的工作责任心和能力, 有创业经历、有实践经验、有扎实深厚的理论功底、热爱农村和农民、深受农民肯定的教师吸收到培训师资队伍中来, 是提高和建设高素质培训师资的重要途径。

三、农民培训档案建立包含的主要内容

建立农民培训档案应参与培训的全过程, 及时收集、整理、编研、归档农民培训过程中产生的有价值的文件资料。由于农民培训的范围涉及全省各个市、县, 乡镇农民群众, 且培训主题不同, 因此, 在建档时, 根据内容建立档案。

(一) 农民培训的文件及培训安排

包括部委、省局农民培训的文件、培训单位实施方案、培训计划、培训形式、培训费用、培训时间、培训课程安排表、学员报到指南、作息时间、食宿安排、纪律要求、考核方式、评分标准等。

(二) 农民培训教师的业务档案

包括教师的基本信息, 毕业证、学位证、培训简历、培训单位意见、培训申请、培训方案等。

(三) 农民培训教材、讲义及学员所用资料

包括正式出版的教材、教师手写讲义、电子版的教案、幻灯片以及与课程相关的其他资料, 如学习案例、讨论命题、所用表格等;

(四) 建立培训学员档案

包括培训学员的基本信息、报到表、培训意愿、培训目的、培训回执以及上课考勤表、考试成绩、外出调研调查表、实习报告、创业计划书等。

(五) 建立培训评估体系档案

包括学员的培训总结、课程反馈意见、学员满意度调查表、培训教师意见汇总表、后续服务反馈表等。

四、对农民培训师资队伍建设的建议

提高致富能力是农民培训的主要目标, 其中培训教师是实现目标的关键所在。在提高农民致富能力培训活动中, 除培训教材教学方法之外, 最重要的是培训教师。因此, 建立一支合格的培训教师队伍是提高培训质量的关键。

(一) 建立农民培训团队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基础

农民培训是近几年的新生事物, 面临的问题很多、有些还很复杂, 仅靠教师个人的知识和能力是远远不能满足培训需求的。因此, 就需要建立一支农民培训教师团队。该团队不仅要人员数量充足, 而且结构要合理, 通常应由经济管理类、种植类、养殖类等教师构成。懂经济管理的教师和技术类教师按一定比例组成, 这样有利于优势互补便于综合解决农民培训及农民生产过程中的各类问题。

(二) 组建省级专业培训团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途径

农业行政管理部门应从制度上支持培训机构, 在多年从事农民创业培训的教师中, 选拔一批热爱农民培训工作、品德高尚、专业素质强、意识超前的教师组成培训团, 对农民进行培训, 同时开展教学方法研究和培训教材编辑, 跟踪农民培训、开展农民问题咨询及农民培训活动的调研。通过讲师团的组建来实现培训资源共享, 规范农民培训, 提高培训水平, 加快农业发展, 为农民创业奠定基础。

(三) 实行培训教师动态管理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

依据每次培训学员座谈会、征求意见稿及《学员满意度调查表》、后续服务信息等资料, 并结合学院对培训教师的意见要求, 把符合条件的优秀教师纳入培训教师资源库, 对学员意见较大、知识老化且不能保证正常培训的教师实行淘汰制。通过培训学员评议, 净化师资队伍, 提高培训效果。

五、结束语

作为农民培训教师, 除了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之外, 还要热爱农村、对农民有深厚感情、愿意和农民交朋友、有面对、适应农民这个特殊的群体的能力。通过培训, 农民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 生活质量得到改善, 因此, 构建一支合格的师资队伍不仅能保证培训质量, 也是建设新农村的迫切需要。

摘要:农民培训是农民职业教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组建优化农民培训教师队伍不仅能保证培训质量, 也是建设新农村的迫切需要。本文根据我院近年来农民培训档案相关数据的综合分析, 提出了加强农民培训师资队伍建设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农民培训档案,师资队伍建设,应用研究

参考文献

[1]陈家沛.农民培训的实践与意义[J].中外企业家, 2012 (9) .

[2]贺春艳.浅谈中等职业学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J].学校交流园, 2009 (2) .

[3]王亚丽.学生评教档案在青年教师成长中的应用研究[J].兰台世界, 2011 (7) .

[4]杨敏.对甘肃省农民创业培训师资队伍建设的调查与研究[J].农业科技与信息, 2010 (19) .

农民培训档案 篇2

一、农民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农民文化结构低,培养任务重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快,较高文化素质的农民大量流向城市和非农产业,留在农村的农民素质呈逆向发展态势。而且,大批转移出去的农村劳动力,因缺乏城市生活常识和就业技能而就业不稳,回流现象普遍,导致了我县农民的“三低”(劳动技能偏低,文化素质偏低,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和“三缺少”(缺少瞳技术、会种田的新型农民;缺少懂科技、会管理的青年农民;缺少农业企业家和掌握高新技术的人才)。

2.农民年龄结构偏大,培养难度大

农业经济效益低,农村生活艰苦,农民收入不高,就想方设法跳出农门。大部分青壮年外出务工经商,留在家里的大多是妇女、儿童、老人,青壮年农民难觅踪影,难以形成良性循环。

3.政府重视不够,缺乏专职农业教师

有的领导干部对农民的教育培训工作重视不够,偏重于见效快、政绩明显的工程和项目建设,对见效慢而又需要政府资金投入的农民教育培训缺乏应有的热情和必要的支持,存有表面应付、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口头说得多、实际行动少的现象,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上舍不得投资,没有将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真正列入重要工作日程,尚未真正形成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农民科技教育工作的良好氛围。

4.培训内容、方式简单落后,与农民的需求有差距

目前的教育培训仍以传统的教学为主,目前基本上很少开设农业技术和农业科技方面的培训,有的也是仅仅局限在种植、养殖方面。主要是理论讲述多、实践指导少,理论和实践不能很好地结合,并且以集中讲授或发放资料为主,针对眭和实用性需要进一步加强。

5.农民投资农业教育培训受到限制

一是农民收入较低,除保证子女上学及正常消费外,留给自己参加学习的资金几乎没有;二是由于受传统思想及小农意识影响,一些农民思想观念落后,市场意识、竞争意识不强,比较着重当前生产和实用技术缺乏应有的学习欲望;三是交费培训观念淡薄,对于能使个人有较好收益的及时往往热情很高,但谈到费用时,就不愿惨叫培训学习,还没有形成交费参加科技培训的观念。

二、农民教育培训的措施与对策

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是一项需要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阶层积极配合、广大农民积极参与的系统工程,要注意点面结合,示范引导,多措并举,积极实施。

1.加大宣传力度,政府部门应将农民教育培训视为振兴农村经济,帮助农民致富的希望工程,纳入结构调整的内容之中

树立大规模投入,大规模培养的理念,加快农村人力资本积累。做好农民培训计划,配置好专、兼职教师队伍、建好培训基地,把农民的教育培训视为公益性事业,采取各种措施,争取一定的经费投入,从而把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推向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发展轨道。

2.强化师资队伍,提高培训质量

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通过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的工作能力和水平;要建立兼职教师队伍师资库,从教育、科研、推广和专业协会等机构中选聘一大批具有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兼职教师,并统一颁发聘书,扩大兼职教师队伍。通过统一组织,规范管理,充分发挥专兼职教师的作用,提高农民教育培训质量。

3.制定合理的、符合农民需要的培训计划

培训时间要科学合理、灵活安排。要顺应农时、季节特点,在不同的农时季节,深入乡村、农户和田间地头巡回培训。如:农民冬闲、夏季挂锄时进行集中办大班培训,农忙时深入农户、田间地头开展现场生产实践指导工作,拓宽受训者的范围,尤其应着重对农民进行“反复性”地培训。进行科学调查摸底,制定培训内容,确保符合实际。农村的现状是什么,农民迫切需要什么样的培训,只有抓住了这些,才能根据调研情况,针对不同村、不同产业具体制定有效的培训,实施培训,指导计划,并按照所从事的主导产业和农民所需,设置培训、指导内容,做到有的放矢,才能不使培训流于形式。

4.创新培训方式,采取普遍培训与个别培训相结合、聘请专家与本校教师相结合、远程教育和面授辅导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育培训工作

重点培养新农村带头人、农民技术员、骨干农民、专业能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骨干、农村经纪人等,增强他们带头致富和带领农民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使他们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带头人和发展现代农业的骨干力量。对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民工的教育培训,由企业自主进行,各级政府应引导企业积极开展创建“学习型企业”活动,并加强督促、扶持、鼓励和表彰;

5.完善服务体系,强化优质服务

根据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要进一步完善我县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形成集科研、推广、服务、培训为一体,与农民紧密相连的新型科技服务体系。建立有效的多层次服务网络,积极收集适应本地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信息、技术,通过媒体宣传、编发资料、现场会、培训班、科技下乡等多种形式,对农民进行指导和帮助,提高技术服务的针对性。同时为广大农民提供有关农业政策、科技知识、市场信息和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程服务,增强农民适应市场、驾驭市场的能力,充分发挥农民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主观能动性。

6.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各级财政应增加对农村文化发展的投入,加强县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文化站、村级文化大院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扶持建设村科技书屋和农民夜校,方便农民借阅和学习。充分利用电视台、广播电台等媒体,开办节目专栏,可播放名师讲座,扩大教育培训的覆盖面。通过村级的“广播大喇叭”,村科技书屋、农民夜校等播放设施,转放中央电视台“农广天地”栏目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致富早班车”栏目,充分发挥广播电视受众面大、覆盖范围广、传播快捷的独特功能,努力提高广播电视为“三农”服务的能力和效果。

7.大力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培养农村未来新型农民

农民培训档案 篇3

一、失地农民档案管理现状

1.一些档案处于无序管理或失管状态。失地农民档案多形成于社区、街道、乡镇职能部门, 由于失地农民这个群体还未引起人们更多的关注, 这些单位往往只重视以往常规文书资料的整理归档, 而忽视对失地农民材料的收集和整理。各级档案部门对失地农民相关档案的归档要求比较松散, 工作随意性较大。有的单位随意借阅, 不履行借阅手续, 遗失现象较为严重。

2.档案管理分散, 利用困难。由于失地农民档案涉及面广, 形成主体多且复杂, 要求不统一, 致使档案资源分散保存于不同的部门, 形成了多头管理、各自为政的局面[2]148。失地农民查阅利用这些档案很不方便。如房产地产档案、各类社保档案、户口迁移档案、土地承包档案等都由各形成部门自我保管、比较分散, 而失地农民又往往直接到档案馆查阅利用档案, 结果难以查到所需档案, 这不仅给查阅带来了不便, 更重要的是使查档者心中充满疑惑, 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力。

3.未能实现电子化管理, 档案共享程度低。由于各社区、街道、乡镇没有档案电子化管理系统, 有的乡镇虽然采用了电子化管理, 但使用的档案软件功能落后, 全文扫描及挂接无法开展, 影响了档案数据库的建设。失地农民每每需要利用档案, 都要到乡镇、县城甚至是地市去查阅, 很不方便。

4.档案管理人员有限, 档案场馆不足。有些档案管理人员一人负责多项工作, 还有些档案管理人员岗位职责不明, 流动性较大。一些乡镇档案室包括一些县级档案馆面积狭小, 对于失地农民的相关档案, 认为不重要, 就压缩、再压缩, 有的甚至是不保留了。

二、加强失地农民档案管理工作的措施

1.加强宣传与引导, 提高对失地农民档案的重视程度。各级档案部门作为档案监督、管理的职能部门, 应服务于政府工作大局。失地农民档案作为档案工作的新领域, 各级档案管理部门应予以足够的重视, 积极推动档案工作服务于失地农民、服务社会。要为推进失地农民档案工作创造好的舆论环境, 通过档案专业报刊、网站、信息和简报等宣传途径, 提升相关人员对失地农民档案的重视, 意识到档案对失地农民在住房、就业、养老、医疗、教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2.抓好源头, 建立健全失地农民档案管理体系。从形成档案单位的建档工作抓起, 加强和规范各乡镇街道、社区档案室建设, 给予相关档案管理人员专业性的指导, 为其编制恰当的检索工具, 切实做好失地农民相关信息材料的收集、整理, 确保归档的齐全完整。要建立健全失地农民相关文书档案、土地流转等表册、各类协议、个人及家庭档案、低保户档案、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保障档案、失地农民就业档案、住房档案等档案信息。同时, 密切关注失地农民工作的热点, 具体工作开展到哪里, 档案工作就延伸到哪里。

3.规范标准, 树立典型, 全面推进档案工作。各地市、县档案局要完善档案管理制度, 指导和规范相关部门制定失地农民档案归档范围、分类大纲和保管期限等相关的业务标准, 规范失地农民档案管理的归属与流向, 以健全档案监管长效机制[2]148。要定期通报失地农民档案工作情况, 总结推广各地一些好的做法和成功经验, 树立典型, 进而发挥典型的榜样和示范带动作用, 以全面推进档案工作。

4.统筹安排, 整合资源, 形成“大档案”格局。失地农民档案的种类多, 涉及面较广, 这些档案资源分散保存于各职能部门, 既不便于失地农民利用, 又不便于统一管理。因此, 各地市、县档案局要和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民政部门、公安部门、教育部门等档案形成部门做好协调工作, 对形成的各种档案实行统一管理, 优化档案结构。各职能部门形成的失地农民相关档案在本部门保存一定的期限后, 应依法向地市、县档案馆移交, 形成“大档案”格局。

5.做好档案信息资源的深加工, 搭建档案网络利用平台。各档案形成单位要树立主动提供档案信息服务的意识, 在收集整理失地农民档案信息的基础上, 对关系失地农民切身利益的档案信息要进行深度加工, 对一些重大专题要开展专题编研工作。例如对失地农民就业创业、失地农民子女教育、养老医疗保障等信息, 建立一批直接服务公众的重要专题数据库和档案编研产品。加工编写此类档案信息, 语言要通俗易懂, 简洁明了, 以使文化水平较低的失地农民能够理解这些信息。对于应该公开的档案信息, 如涉及失地农民利益的政策性、法规性文件, 及时向社会公开, 使失地农民尽早获知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各地市、县政府部门应将失地农民档案的信息化建设列入市县信息网络体系建设的总体规划, 在全市、县建立互联互通的档案数据库网络体系, 搭建档案信息网络查询利用平台。专题数据库要实行动态管理, 及时反映相关情况, 满足失地农民快速查档、利用的需求, 最大化地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社会共享。

6.加大档案管理资金投入, 保障档案工作需要。各地市、县政府要加大档案工作的财力投入, 改善档案专业人员不够、档案场馆不足的现状, 保证计算机、复印机、扫描仪、刻录机、数码相机等硬件设施的使用。同时, 给予档案现代化管理、档案信息化建设和档案开发利用等方面的财力支持。

总之, 各档案形成部门要注重失地农民档案的收集整理, 各地市、县档案局要规范失地农民档案管理的归属与流向, 使失地农民档案工作进入可持续化发展轨道。同时, 整合失地农民档案信息资源, 建立档案查阅利用网络平台, 提高档案的查阅利用效率, 使失地农民档案真正取信于民, 为民所用。

参考文献

[1]张军, 梁军.民生档案的作用与管理研究[J].兰台世界, 2008 (23) .

农民培训档案 篇4

关键词:新型农民;培训;农村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 F320.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5.12.008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人口众多,且农村人口占总人口数比重也较大,农业在我国占有重要地位,我国农业发展的进程和现代化程度直接影响我国的国际地位,我国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乃至农村经济的发展都离不开农民,而且和农民朋友们息息相关。

从当前形势来看,我国农民存在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和缺少新型农业人才两大难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致力于培养新型农民,新型农民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职业农民,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有利于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和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新农村建设需要广大农民的积极参与,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更是离不开农民。面对我国农村当前存在的农民文化素质不高、人才流失严重等问题,应切实加强对农民的科学文化、管理水平、思想道德等方面的培训工作,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1 培养新型农民的重要意义

新型农民的培养关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新农村建设乃至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大局,所以新型农民的培养十分关键,具体意义主要体现在:一是新型农民的培养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二是培养新型农民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三是培养新型农民有利于提高农民经济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1.1 新型农民的培养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

新农村建设说到底主要还需要农民的配合来完成,如果没有农村人才的支撑,新农村建设也是举步维艰。一是人才质量;二是人才数量,都关乎新农村建设的大局。如果人才方面不能保证,即使国家提供一定的资金和技术支撑都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势必会影响新农村发展进程;另一方面大量的现代农业技术只有被农民所真正掌握,才能转化为生产力,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致力于新型农民的培养对于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意义重大,要想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必须从农村着手,提高农民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是当务之急,未来我国农业要交给“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来管理和经营,新型农民培训必将促进新村建设步伐。

1.2 培养新型农民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要想真正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民素质是关键,目前我国农民综合素质还不够高,在职业技能方面也有所欠缺,不仅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也不利于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所以提高农民素质和职业技能,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快城镇化进程,培养新型农民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1.3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经济收入,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新型农民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改变农民生活现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我国农村农民文化水平不高,综合素质相对较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农村基层文化水平有限,农民整体素质不高,所以迫切要求有关部分加大新型农民培训力度,给农民朋友学习和提高的机会,改变大家的生活现状,加快农村经济步伐。

2 加大新型农民培训力度,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

要想进一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加大新型农民培训力度是关键。本着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为目的,笔者认为培养新型农民应该从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加强农民管理知识和经营能力;加强农民思想道德培养以及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入手。

2.1 大力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转变固有思想和观念

农民培训的第一个要点是做好科学文化素质培训,提高农民文化水平,掌握科学知识,在培训的过程当中应着力提高农民的劳动技能和科技文化素质,在农民学习的过程中,提高他们的思想意识,让其主动改变自己,而不是一味地被动学习,同时要大力实施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和劳动力转移培训,最终达到用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武装农民,并转化为生产力。

2.2加强对农民管理知识和经营能力的培养,提高农民市场化意识

加强对农民管理知识和经营能力的培养,提高农民市场化意识不仅仅是发展农村经济的需要,更是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迫切需求,所以我们要致力于培养大批量的懂管理、会经营、有市场意识的新型农民。通过对农民进行经营管理方面的教育培训,可以强化农民的市场意识、规范化的管理理念,掌握社会一体化的经营模式,提高农民的管理水平,使他们更多的人迈入到管理者的行列。

2.3加强对农民思想道德素质的培训,改变农民整体生活现状

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为精神文明提供物质支持,反过来精神文明的发展必将促进物质文明建设更上一个台阶,二者相辅相成。因此,要重视对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塑造。在开展培训的过程当中,首先一定要让农民意识和了解自己的生活现状,然后通过培训,用科学和先进的培训理念和方法提高农民整体素质,转变农民观念。除了开展培训,各地应该积极呼吁大家利用好农村书屋和文化大院的文化设施,并积极开展各种文化娱乐活动。同时在有条件的地区要引导农民使用互联网,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加快农村文化的传播。

2.4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积极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农村党组织作为农村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领导核心,是全村工作开展的基础,农村党员作为骨干力量,更应该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方面起到带头作用,因此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工作,提高农村干部的素质和能力将很重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战斗堡垒作用。

建议农民机手建立农机具档案 篇5

二防腐蚀和霉烂。 (1) 木制的零件受微生物的作用以及雨淋、风吹、日晒, 容易腐蚀、破裂和变形。有效的保管方法是在木料外表涂上油漆, 置于干燥的地方。 (2) 纺织品类 (帆布输送带等) 存放不当易霉烂。这类制品不应在露天放置, 应该拆下清洗晒干后, 存放在室内干燥和能防虫、防鼠害的地方。

三防老化。橡胶或塑料制品由于受空气中的氧和阳光中的紫外线作用, 易老化变质, 使橡胶件弹性变差和容易折断。对橡胶件的保管, 最好用热的石蜡油涂在橡胶表面, 一定要放在室内的架子上, 用纸将其盖好, 保持通风、干燥及不受阳光直射。

四防变形。弹簧、传动带、长刀杆和轮胎等零件由于长期受力, 放置不当会

为准确的掌握农机使用经济效益和农机维护保养技术及总结农机安全作业经验等, 笔者建议农民机手应建立农机具档案。

1农机具档案的主要内容

(1) 农机具购置的时间、价格、生产厂家、经销商地址和联系电话等。

(2) 农机配套动力型号、出厂编号、出厂时间和办理牌证手续的情况。

(3) 一年中作业面积、作业时间、作业收费和总收入。

(4) 各种开支情况, 耗油量﹙含柴油、机油、齿轮油和润滑脂﹚, 油料费、修理费和更换零配件费等。

(5) 故障发生原因排除方法、定期维护保养或年度技术检验的情况。

(6) 农机安全作业的经验或发生事故的原因及教训。

2建立农机具档案的目的和作用

(1) 便于分析一年来农机作业量和缩行程时, 可听到进、排气道处有嘘叫声。若进、排气管已拆下, 则听得更清晰了;把棉絮、羽毛放在进、排气口, 可见棉絮、羽毛被气流向外吹动, 证明气门漏气。

(2) 活塞环漏气。不减压摇转曲轴, 在摇转至压缩行程的一半时停下, 5~10min后再摇曲轴, 会感到无压缩力或压缩力很小。另外, 在摇转曲轴时, 可在加机油口处听到漏气声, 若向该缸火花塞或喷油器安装孔内注入少量机油, 则漏气声会减弱或消失, 同时压缩力明显增加, 证明活塞环漏气。

(3) 空气滤清器漏气。检查空气滤清器和进气管是否漏气时, 可用布头堵死中央进气管, 看发动机能否在3~5内熄火 (发动机以中低速运转) , 若不能, 则说明空气滤清器漏气。

(4) 喷油器安装孔处漏气。喷油器安装孔、火花塞及预热塞等螺孔漏气时, 漏气部位会出现碳烟, 严重时会发出漏气的声音, 在漏气部位涂机油时会出现泡沫, 证明喷油器安装孔处漏气。

农民专业合作社档案工作浅析 篇6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档案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 档案意识不强。

农村专业合作社普遍存在档案意识不强、认识还不到位的现象, 档案管理处于随意状态, 资金投入少、安全保管条件差, 档案工作所需的工作经费及必要的办公条件不具备, 在具体实施档案管理工作的过程中, 表现为“六无”现象, 即:无专人收集资料、无专人整理档案、无专人保管档案、无专门管理办法、无专门保管场所、无具体防范措施, 档案工作常常容易被忽视、被遗忘, 急需相关部门的关注、帮助、扶持、指导。

(二) 档案管理制度缺失。

按规定, 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当按照国家制定的相关档案管理制度依法办事, 但在实际工作中许多农业专业合作社都缺乏统一、规范的档案管理制度, 对档案工作往往缺乏必要的约束, 常常是各自为政, 无法有效实现档案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目前, 由于制度不健全, 农民专业合作社档案整理不规范, 档案保管期限划分不准确, 档案管理处于无法可依的状况。

(三) 档案收集不全。

目前, 很多农民专业合作社档案资料收集不齐全、不完整, 一些有价值的文件材料都分散在农民专业合作社或个人手里, 没有及时将档案集中保管, 这很不利于这部分档案的安全保存和发挥作用, 更容易丢失和损坏。文件材料收集不够齐全, 特别是只重视文书档案, 忽略了科技、声像等其他门类档案的管理, 致使农民专业合作社档案内容单一、类型单一、载体单一。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几乎找不到一份与己相关的档案资料, 从而导致农民专业合作社几乎成为一个无人管理档案的“真空地带”。

(四) 档案没有得到有效开发利用。

农民专业合作社普遍对档案利用工作不够重视, 没有把农民专业合作社档案利用工作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地联系起来, 缺乏主动服务的意识, 服务手段还不够健全, 档案检索方法还比较原始, 无法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档案的作用。档案利用率较低, 经济效果不明显, 农民群众没有从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等等。

(五) 专 (兼) 职档案人员素质较低。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档案人员多是兼职人员, 他们很少参加档案部门举办的档案业务培训, 缺乏档案管理知识和专业技能, 自身素质较低, 不能很好地适应农民专业合作社档案工作发展的需要, 也无法有效地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社档案工作。

二、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档案工作的具体措施

(一) 大力宣传, 提高认识。

农民专业合作社档案是重要的农业农村档案信息资源, 是反映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历史见证。因此, 要采取组织学习、外出参观等各种方式, 宣传档案工作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的作用, 不断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领导和广大农民的档案意识, 增强建档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特别要取得农民专业合作社领导的重视与支持, 将档案工作列入议事日程, 加大经费投入, 确保档案工作的人力、物力资源的配备。

(二) 完善制度, 规范管理。

农民专业合作社要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 建立健全本单位文件归档和档案保管、利用、保密等管理制度。要结合实际, 制定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档案工作办法、整理标准、管理制度规范、档案收集范围、保管期限表, 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相对统一的档案移交、统计、鉴定、销毁、安全保管、保护、利用程序及规范标准, 完善档案管理制度性建设, 杜绝归档过程中的主观随意性, 实现档案管理的规范化。

(三) 加强收集, 确保齐全。

各农民专业合作社要根据有关规定和本社自己的情况, 明确文件材料归档范围, 制定农民专业合作社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表。凡是本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设立登记、民主管理、研究开发、生产经营、统一服务、财务分配等活动中形成的, 反映农民专业合作社职能及发展变化, 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各种门类各种载体档案, 包括各种文字材料、图册、图纸、登记表、统计表、合同、协议、照片、录音录像等, 都属于收集范围。对属于收集范围的档案, 都要及时地加以收集, 妥善地加以保管, 以确保档案的齐全完整。

(四) 开发利用, 有效服务。

建好管好档案的目的, 是为了用好档案。凡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 都具有平等利用本社档案的权利, 要设立利用场所, 完善档案检索工具, 确定查阅档案的范围, 做好档案提供利用工作。在做好平时借阅利用的基础上, 还要变被动为主动, 通过电话查档、上门送档等多种形式, 不断深化档案利用工作, 充分发挥农民合作社档案的应有作用。

(五) 强化培训, 提高素质。

发展农民教育加快农民培训步伐 篇7

一、发展农民教育, 加强农民培训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

㈠教育是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教育是一种具有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传播功能等多种功能的社会事业。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增长和科技的发展, 教育促进经济增长的功能愈来愈增强, 教育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以教育培训为主体的对人力开发而投入的费用, 具有比物质资本投资高得多的投资收益率。由于受长期以来注重物质投资, 轻视人力资本投资的思想的影响, 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严重不足。致使农村劳动力中绝大部分缺乏农业科技知识, 严重制约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大力发展农村科技和教育事业。

㈡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偏低是农业发展的主要障碍

定西是一个农业大市, 有135万农村劳动力, 16岁~45岁的有110万人。其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11.6万人, 初中文化程度的49.8万人, 小学文化程度的27.9万人, 文盲半文盲21.9万人。文化程度偏低, 难以身怀一技之长, 全市每年输出的大部分劳动力都是从事低工资的重、脏、累、险等体力劳动。使劳动力转移呈现面窄、领域少、地域不广。这种状况严重制约了劳务输出水平的提高和规模的扩大。实际不仅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低下, 而且相当一部分乡 (镇) 、村社干部的文化素质同样较低。也是做好农村工作和接受农业科学技术的最主要障碍。

㈢农民教育培训是农民增收致富的先决条件

接受不同程度教育和培训的劳动者其劳动生产率和收入水平都有很大差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份报告指出, 在同等科技条件下, 大、中、小学文化劳动者的劳动生产率之比为7:2:1。具初步农村住户抽调表明, 文盲半文盲户人均纯收入986元, 小学户人均1311元, 比文盲高33%;初中户人均1683元, 比小学户高28.4%;高中户人均1824元, 比初中户高8.4%;中专户人均2675元, 比高中户高46.6%。不同文化程度农户收入差距较明显;特别是经过农业技术教育培训的农户收入又明显高于其他农户。因此, 加强农民教育培训工作, 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是历史赋予的重任。

二、农民教育和农民培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㈠农民教育培训机构的培训能力与繁重的培训任务不相适应

目前, 多数农民教育培训机构 (包括农民教育的主力军-农广校) 的专业设置、师资条件、办学设施等条件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化发展所需要的农民科技培训和劳动力转移培训不相适应。专业设置还是以过时的服务业为主, 对日益发展的制造业、加工业等所急需的技术专业却很少, 重学历教育轻技能培训的观念还很严重。如目前农广校系统开展的培训, 由于与市场需求脱节, 所培训农民的转移难度增加, 常常是有订单, 无生源。

㈡教育培训资金短缺

一方面由于财力有限;另一方面由于农民贫穷, 农民教育培训资金相当缺乏。据调查, 按最低标准对农民工开展3天~5天的引导性培训, 每人需要花费二、三百元, 如果接受职业技能培训, 则需要培训费用七、八百元。如此高的培训经费支出, 仅靠政府财政微薄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 而且这些年, 随着农民培训任务的加重, 相关农民教育培训机构的办学经费不仅没有增加, 有的还有所下降, 严重阻碍了培训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 对连生存都还有困难的农民工来讲, 只能是望而却步。

㈢农民文化素质偏低和参加培训意识淡薄影响培训工作的开展

偏低的文化素质, 直接影响到农民培训的质量和有效性, 许多农民无法适应新的知识和技能。目前的农民工培训以引导性培训为主, 对素质较高的农民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还由于农民参加培训的意识广泛淡薄, 缺乏培训的主动性, 多数农民认为:不参加培训, 照样能够找到工作, 且不会改变工种的性质。

劳动力市场准入机制不健全, 培训工作长期处于被动的局面大部分用工单位对招聘一般工作人员, 无任何培训要求, 只要能做一些基本工种就行, 对特殊工种, 资格等级证书要求不规范。劳动监察部门督查不严, 造成用工混乱, 农民工主动接受培训或再教育的主动性降低。

三、对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建议

加强组织领导, 确保农民培训工作的长期性和有效性目前, 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是政府行为, 必要的行政组织工作是其基本保证。各级政府要加强领导, 从农村基础教育抓起, 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加强农村劳动力和后备劳动力的教育培训, 提高他们的素质, 防止新一代文盲的产生。《甘肃省农民教育培训条例》中指出:“农民教育培训应当坚持政府主导、统筹规划, 社会参与、资源共享, 按需施教、注重实效的原则”, 要求各级政府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 调动和激发广大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基层党委、政府, 要结合农业结构调整的区域化安排, 加强有关培训项目的统筹组织工作, 使各级安排的农民教育培训经费真正用到实处, 发挥应有的作用, 最终使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见到实效。

㈡整合资源, 构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 建立农村劳动力培训基地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城市化不断推进, 需要各类专门技术人才, 光靠农业、教育部门的办学, 还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的需要。《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加强教育科技培训, 全面造就新型农业农村人才队伍”, 《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定西加快扶贫开发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中“加快定西各级人力资源市场项目建设, 加大‘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实施力度”。“省内各大专院校要主动参与定西农村中青年农民的技能专业培训, 建立培训基地, 增加培训投入, 把定西建成服务周边市区的开放式实训基地。”必须充分开发利用各方面的教育、培训资源, 实行农科教结合, 打破部门、行业的界限, 各部门密切联系和合作, 形成合力, 为农村培养人才, 输送技术。充分发挥农广校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的纽带作用, 积极探索建立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的路子。目前各级政府在依托农广校成立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 但目前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状况还远远不适应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需要:体系有待健全, 已建立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尚未发挥大的作用, 已有的相关培训机构没有形成农民教育培训的合力, 培训经费严重缺乏, 等, 直接影响着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事业的发展。今后要重点加强各级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的建设, 并充分利用各类农业职业培训机构的资源, 建立培训力量强的培训基地, 加快农民培训步伐。

㈢加强督导, 确保培训质量和培训任务的完成

2012年, 国家直接用于农民培训的资金有所增加, 如国家启动的“阳光工程”, 以项目地规定的人数, 国家、甘肃省投入400元的资金用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但除了中央、省的投资外, 市、县 (区) 由于财政紧缺, 配套投入非常有限, 且有些县不但没有投入, 反而将中央、省的配套资金不能专款专用, 工作上弄虚作假, 因此, 要建立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 加强农民培训工作的督导和检查, 杜绝和纠正各种强制农民参加收费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的错误做法;“阳光工程”及其他培训项目的培训经费要真正用于农民, 并切实用于培训, 防止走过场和虚假。

㈣加大农民教育的改革力度, 提高教育质量, 增强教育的适应性

农民教育学校要努力适应市场需求和形势需要, 加大改革力度, 包括办学思路、专业设置、师资配备、设施改善等的优化和完善, 确保教育质量, 增强竞争力, 为农民教育培训作贡献。

农民培训档案 篇8

一、安徽省留守农民素质基本状况

(一) 文化素质普遍不高

目前在我国农村从业人员中, 文盲、半文盲占7.6%, 小学文化程度为30.6%, 初中文化程度占49.3%, 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为11.7%, 大专及以上占0.52%。调查数据显示, 在调查样本的294名留守农民中, 文盲、半文盲的比例为19.6%, 小学文化程度为21.7%, 初中文化程度占44.1%, 高中文化程度为14.2%, 大专及以上占0.4%。因此, 安徽省留守农民文化素质远比全国农村从业人员的平均文化素质低。

(二) 农业科技素质有待提高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不断发展要求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必须要掌握现代农业科技。从调查结果看, 留守农民中很了解相关农业科技信息的仅占样本总数的1.0%, 选择“了解”也只有39.1%, 与此相对的选择“不了解”和“根本不知道”的比例达到33.7%以及5.1%, 另有21.1%的调查对象表示科技信息对他们来说无所谓, 三者合计达到59.9% (见表1) 。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目前留守农民的农业科技信息处于较为缺乏的状态。

在关于实用农业生产技术的掌握情况方面, 有61.1%的留守农民认为自己缺乏一些实用生产技术, 只有38.4%的农民认为自己缺乏实用生产技术。

(三) 市场适应能力亟待增强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以及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农民要有开放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 能够敏锐地把握市场需求组织生产, 以获得较高的农业生产经济效益。从调查对象对市场行情和信息了解的程度来看, 仅有6.6%的留守农民能够很及时的了解市场行情和信息, 41.0%的留守农民能够较及时了解市场行情和信息, 然而仍然有36.5%和16.0%的调查对象选择不及时以及很少了解。调查表明, 目前留守农民的市场观念和信息观念比较淡薄, 不少农民不能及时捕捉市场信息、分析市场行情以及把握市场动态, 从而难以适应市场竞争, 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收入。

从适应市场能力方面来看, 58.2%的留守农民认为自己能够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 另有41.5%的农民认为自己不能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调查表明, 由于传统的小农意识、文化科技素质不高以及市场竞争的激烈, 总体上来说留守农民难以适应市场竞争, 从而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二、留守农民培训需求状况分析

为了深入了解留守农民的培训需求, 在调查问卷内容中我们将培训需求分为农业生产和非农业生产两个方面的内容。在农业生产方面, 具体包括粮油种植技术、水果栽培管理、蔬菜栽培管理、特种家禽家畜类、特种经济动物类、养鱼、养虾和特种养殖。在非农业生产方面, 具体包括工业技术、运输业、建筑业、餐饮服务业, 美容美发、家政服务、伤病护理等。调查显示留守农民对农业生产和非农业生产的培训需求都比较大。农民对农业生产和非农业生产都有相当的培训需求, 因为选项较多, 笔者只列出选择最多的几项。在对农业生产技术的需求方面, 粮油种植技术的培训需求为36.4%, 普通家禽家畜类为35.4%, 选择蔬菜栽培管理为26.5%, 特种经济动物类为19.4%;在非农业生产方面, 农民培训需求也比较大, 建筑业的培训需求为21.0%, 选择餐饮服务业为21.1%, 家政服务为18.4% (见表2) 。这说明, 农民的培训选择主要与增收密切相关, 政府要根据留守农民的需求, 围绕增加农民收入, 有针对性地开展农业技术和非农产业的培训。

在回答“您接受过生产科技培训吗?”的问题时, 有50.2%的留守农民选择“从来没有”, 另有44.0%的选择“很少”。调查表明一方面留守农民参加的生产科技培训太少, 另一方面也说明政府在推动农民培训方面的工作显得相当不够。

从培训方式的选择来看, 留守农民最喜欢的培训方式是现场学习, 所占的比例为52.2%, 这主要是因为现场学习的实践性较强和说服性比较强, 能够激发农民接受培训的兴趣;面对面授课的方式也比较受留守农民欢迎, 所占比例为35.1%, 面对面授课的主讲人往往是某些技术方面的专家, 专家拥有农民缺乏的专业技能, 面对面授课的方式给大家提供了与专家面对面交流的机会;相应地, 通过电视学习、VCD学习以及通过广播学习等是留守农民不太欢迎的方式, 所占比例分别为3.8%、8.2%和0.7%。这表明在对留守农民进行培训时, 要充分考虑到留守农民的意愿以及综合素质现状, 适当地选择培训效果好、实践能力强的培训方式。

三、加强新型农民教育培训的对策与建议

针对留守农民的基本素质以及培训需求状况, 结合新农村建设中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的目标, 在当前农民培训工作中, 需要构建农民分类培训体系、创新农民培训工作机制以及完善农民整体培训体系。

(一) 从农民自身出发满足农民实际需要, 确定新型农民分类培训对象

1、农村留守农民的主体——妇女和老人的培训。

随着劳动力向非农就业转移, 农业劳动力妇女化和老龄化的倾向日趋严重, 妇女和老人逐渐成为农业劳动力的主体。针对这部分农民的培训应根据农民需要进行培训, 农民需要做什么就培训什么, 培训方式应该以示范为主, 主要靠示范带动的办法帮助农民掌握农业科技。在生产关键环节技术人员可以深入到田间地头进行现场指导和咨询, 来推动农业技术的普及。

2、农民致富带头人的培训。

农业致富带头人主要从事专业农业生产, 对农业科学知识需求旺盛, 对培训的需求层次较高, 对农业大户进行培训, 要根据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的需要, 广泛地开展形式多样方便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 推广农业科学技术, 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骨干农民。

3、非农产业工人的培训。

要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资源进行开发利用, 输出地和输入地的政府及相关部门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强对外出务工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职业道德和现代法制意识、社会心理素质的培养, 使之适应现代产业结构转变和市场竞争的需要。

4、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人员的培训。

为了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我们必须加强对“农家店”店主、农村经纪人、各种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带头人进行培训, 提高他们的市场经济意识, 普及法律知识, 掌握经营管理知识, 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培养一批具有市场观念、法律意识、善经营、会管理的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的经营管理队伍, 使之成为广大农民联系市场、走向社会的桥梁和纽带。

5、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骨干的培训。

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骨干的培训主要包括先进的合作理念、合作经济组织的运营管理、社员民主参与能力等管理知识, 也包括农产品市场营销基础、市场信息采集与分析、建立客户与谈判定约等市场经济知识等。

6、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培训。

要通过各类普通中高等院校、成人院校、农业职业院校、农广校等多渠道, 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尤其是村组干部的教育培训, 重点是围绕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使之掌握基本的农业农村政策法规、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农村治理及民主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经验, 培养一批高水平高素质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

(二) 采取多种形式和手段, 创新农民培训工作机制

农民培训机制的建立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 它的实施涉及组织、人事、财政、农业、教育、科技等许多部门, 必须按照系统性、有机协调的原则, 促进农民培训机制形成最大的整体功能和综合效益。在具体做法上, 首先, 需要整合培训的师资资源, 对各地区的涉农科技部门、农业学校以及职业学校的师资资源按照农民培训工作的具体规划进行统一整合;其次, 需要进一步整合农民科技培训项目管理机制, 建立目标责任制, 充分调动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积极性, 并按照市场竞争原则, 以招标的方式确定培训机构。

在培训内容上, 可以按照产业发展的要求, 对农民开展产前、产中和产后的技术培训, 包括品种选择、生产技术管理以及储藏、销售等各个环节。在培训方法上, 可以根据农民素质的层次不同, 采取集中式培训和分散培训相结合的方式, 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 针对农民自身以及生产、工作的特点, 采取“干中学”、“学徒式”等形式, 实行开放式培训, 促进农民科技素质的提高, 形成具有真正意义上的终身培训体系。

(三) 实施“农科教结合”模式, 完善新型农民整体教育体系

实践证明, 在我国实施“农科教结合”模式是进行农民教育的有效形式。要在农民教育框架内实现农科教结合, 发挥农民教育的最大效益, 必须建设好培训、示范、服务三大体系, 确保农民教育新格局的有效性。

培训体系的建立应该以县职业中学和成人中专为依托, 建立县职业教育中心, 联系办好乡镇成人教育学校, 辐射延伸落实到农户, 形成以县为龙头, 乡镇为骨干, 村为基础的教育培训体系。县、乡 (镇) 、村三级要着力抓好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材资料建设、管理制度建设。要以立足“农村”为特色, 办好各级种类培训。

建立示范体系是“科教兴农”由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再扩大到家家户户的一个重大发展策略。示范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环节, 科技示范的功能是辐射与带动。要有目的、有针对性地确立示范对象, 建设好科技示范基地。应该以科技示范村为先导、科技示范社为纽带、科技示范户为基础, 形成乡镇、村、组、户四级示范体系, 使科学技术能迅速传播到千家万户。

建立服务体系是引导农民积极参加技术教育, 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的重要环节。服务要以农民致富为宗旨, 以乡镇成人教育学校为支撑, 开设科技咨询服务门市, 组织科技服务队伍。要依据农民的需要, 围绕技术教育项目的内容, 拓宽服务领域, 把服务由教育领域延伸到生产领域, 向农民提供技术咨询、技术信息、市场信息, 深入田间地头具体指导生产、经营管理, 为农民提供良种、化肥及农机具, 帮助疏通销售渠道, 提供销售信息, 解决销售难题, 形成“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体系。

摘要:提高留守农民素质关系到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现代农业的成败。通过对安徽省留守农民抽样调查发现:留守农民的文化程度不高, 农业科技素养有待提高, 市场适应能力更需关注, 留守农民亟需进行有效培训。当前农民培训工作中, 需要完善农民整体培训体系、构建农民分类培训体系以及创新农民培训工作机制。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民素质,培训需求

参考文献

[1]、张宝文.新阶段中国农民教育战略研究[M].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5.

加大农民培训工作力度 篇9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1、农民工的积极性不高。从各地的实际情况来看,政府开展农民工培训工作是为了完成上级的任务,而农民工参加培训是迫于政府的压力,农民工把参加培训看作是一种负担等现象依然存在。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还是政府对农民工缺乏真正的了解,不知道农民工在想些什么,不知道他们需要什么,因而缺乏有效的引导。具体表现在:一是认识问题。农民工普遍存在小农意识,只看眼前,很少考虑长远。农民工出来打工目的是赚钱,让他们放下手中的活去花钱参加培训,他们觉得不划算。二是有思想顾虑。他们甚至担心,政府鼓励他们去参加培训,是不是对农民工的变相收费。三是培训内容和方法缺乏针对性。培训的内容是不是农民工所需要的,培训的方法是否适合农民工的实际,现在有些地方搞大培训,一锅煮,不考虑农民工实际技能的层次性,内容千篇一律,培训方法很少考虑农民工的文化层次,因而也影响农民工参加培训积极性;四是培训工作没有很好的与就业接轨。农民工是最讲究实际的,他们花时间、金钱去参加培训,目的是为了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如果培训与就业不能很好地结合,也将影响农民工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2、培训机构积极性不高。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培训经费不足。按照《规划》的精神,培训经费由政府、培训机构、用工单位、农民工分摊。在市场经济社会中,追逐利益是任何社会组织的共同目的。对于教育单位来说,长期以来,由于政府对教育的投入欠帐太多,导致教育单位不得不考虑经济效益问题;对于用工单位来说,现在是用人市场,他们更不愿意花钱去搞农民工培训。二是师资力量问题。培训机构要满足农民工的要求,现有的师资队伍状况远远不能适应任务的要求,他们还要先花钱培训师资,显然也是不合算的。三是培训教材的不规范性和教学方法的特殊性要求,使教师在把握培训质量方面存在困难,教师的积极性也受到影响。四是受培训机构资质条件的限制,培训资源短缺,远远不能满足《规划》所期望的培训任务的要求。

3、政府管理不到位。其主要表现:一是做表面文章,搞形式主义现象严重。各地的培训工作存在跟风现象,计划、总结做得很漂亮,规划宏伟,措施得力,数据详实,经验丰富,而实际培训的效果往往是应付了事,有为了完成任务而培训的思想,搞花架子,更引起了农民工的反感。二是宏观管理不到位。现在各省、地、县都制定了相应培训规划,对培训的工种都做了安排,但由于受地域的限制,往往存在着盲目性,由于缺乏劳动力市场对农民工实际需求整体状况的深入调研,容易导致受训农民工技能结构的失衡,最终将导致农民工就业难的矛盾更加突出。三是培训与就业脱节。现在是政府只注重培训,忽视培训后如何推荐农民工就业,主要依靠劳动力市场的自我调节,势必导致培训的盲目性,最终影响农民工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四是对培训教材的规划、培训方法的指导、培训资金的管理、培训基地的建设还存在不到位的现象,从而导致培训工作的无序状态。

二、政策建议

1、提高思想认识,转变培训观念。各级政府要牢固树立“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真正把农民工利益放在培训工作的首位,克服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工作作风,防止借机搜刮农民的现象发生。并努力转变培训观念:一是树立农民工也可以成才的观念。我省农村富余劳动力,他们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力量,要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鼓励更多的农民工钻研技能、自主成才。二是树立农民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主力军的观念。农民工进城务工,绝大部分把劳动所得带回家乡投资兴业,用新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影响农村的生产生活,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意义。三是树立农民工是推进城市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的观念。近年来,我国城市建设的很多领域已经离不开农民工,农民工的素质不仅关系其自身生存与发展,更关系城市建设的发展。提高农民工素质不仅是落实“三农”政策的需要,更是人才强国的需要。

2、了解农民所想,加强教育引导。一是了解民情。各级政府要结合本地实际,认真做好农民工思想状况的调查,了解农民工的所思所想,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二是注意教育的方法。注重发挥各地建筑“经营能手”和“致富明星”的带动效应,吸引更多的农村劳力主动参加转移培训,通过宣传农民工参加培训后成功就业的典型事例,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使农民工充分认识到,参加培训不仅是建设现代农业、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更是农民脱贫致富的根本出路,从而正确看待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的关系问题。三是进一步要加大宣传教育的覆盖面,通过新闻媒体、举办启蒙教育培训班、典型事迹报告会等多种形式,扩大舆论宣传的影响力。四是要注意把握教育的时机,尤其是要抓住春节农民工返乡之机,做好宣传教育工作。

3、理清培训思路,创新培训体制。

一是实现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转变。目前,各级政府对农民工的培训过多地强调教育培训的过程管理、技能培训和信息网络化建设等微观环节,今后,应将主要精力转移到政策研究、宏观管理,协调各方和营造氛围上来。要加强对培训工作的整体规划和宏观调控,加强对农民工就业市场的调查,从宏观上把握农民工需求的职见结构状况,结合本地实际,有针对性地开设相关工种的职业技能培训,避免培训的盲目性,防止“跟风”培训现象的出现,力求作到劳动力需求与供给的基本平衡,防止出现职业结构性失衡。

二是转变培训模式,与就业有效接轨。实现由输出地培训为主向输出地和输入地结合共同培训为主转变,坚持引导性培训以输出地为主、输入地为辅,技能性培训以输入地为主、输出地为辅,岗位培训以输入地为主的培训原则,把培训的课堂既放在输出地,又放在输入地,由各用工单位和培训机构根据市场需求设置培训专业,大力推行定向、定单式培训模式,创办“流动学校”,采取与市场零距离结合的培训方式。针对农民工施工季节性强、流动性大的特点,实行城镇与农村、集中与分散、流动与固定、在职与脱产相结合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

三是加大经费投入,突出投入重点。农民工输出地主要集中在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而欠发达地区的政府财政状况相形见时,教育培训机构积极性不高,国家应在经费投入上向农民工输出地予以倾斜。同时,各级政府要加强对培训机构收费的管理,规范、公开培训收费标准,真正做到“阳光培训”,确保农民工利益不受侵害。

四是创新培训体制,打造品牌基地。以培训促输出、以输出带培训,推动培训机构与用工单位相结合,走出一条培训一输出一培训的良性发展之路;各地要根据本地教育培训资源和农民工工种结构特点,重点扶持和打造一批培训骨干机构,逐步建立一批示范性培训基地,总结经验予以推广;加强培训机构的管理,规范培训机构的资质鉴定,建立培训质量评估制度,定期检查和考核,加强对培洲工作的规范化管理;加快培训教材建设,根据不同工种、不同层次培训对象规范不同的培训内容,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着力打选一批适应农民工特点的“名师”队伍;不断提高培训质量,培训一批有较高技术素质和较强竞争优势的农民工,努力把“民工”打造成“名工”,创建一批叫得响、过得硬、立得住的劳务品牌。

农民培训档案 篇10

内容设计规范化

为使健康档案规范化和标准化, 鹿泉市初步选择13项作为纸质档案内容。其中有家庭成员基本信息、家庭成员主要健康问题、家庭社会经济状况、个人主要健康问题、周期性健康体检、个人主要健康评价及处理意见、个人就诊记录、个人生活行为及预防接种情况, 高血压、糖尿病、精神分裂症随访记录等。在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建立中, 结合本市工作实际, 电子档案界面设计比纸质档案多17项, 以便今后项目拓展和档案扩容, 主要添加了儿童预防接种、儿童保健及体检、孕妇健康管理、结核病随访、个人迁出迁入登记和注销等。

两种采集方式

一是医务人员在村民小组长的协助下入户询问登记, 二是在体检站为农民体检时对重点人群进行登记。然后, 将所采集信息进行整理、完善, 归入以家庭为单位的健康档案。居民健康档案的管理以乡镇为单位, 由卫生院设置专门档案室, 根据体检结果分病种张贴不同颜色标签, 分类存放, 有专职档案管理员实行统一管理。

信息管理动态化

上一篇:造纸工业废水处理下一篇:家庭病床